黄河流域

阅读 / 问答 / 标签

黄河流域棉区,春季棉花生产技术指导有什么?

住址的土地算监督一定要始终,温度要适宜,水分要充足,肥料要及时的给予,要科学管理。

黄河流域的历史文明10个

1、半坡文化,中国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属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是北方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 半坡文化属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位于陕西省西安半坡村。 2、老官台文化,中国黄河中游地区的早期新石器文化。 因首先在陕西华县老官台遗址发现而得名。 但该遗址内涵贫乏,后来发掘了规模较大、同类遗存内涵丰富的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一般改称老官台文化为大地湾文化。 其年代距今8000~7000年,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省境内的渭河流域。 3、裴李岗文化,是中国河南省的新石器时期文化,是目前中原地区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由于最早在河南新郑的裴李岗村发掘并认定而得名。 4、磁山文化,是中国华北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因首在河北省邯郸市武安磁山发现而得名。 将中华文明上溯到8000年前,早于仰韶文化1000年。 是邯郸十大文化脉系之首,是东方文明发祥地之一。 5、贾湖文化,是以舞阳贾湖遗址为代表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重要文化类型,属于裴李岗文化的一个分支,也是裴李岗文化的主要源头,位于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西南1.5公里的贾湖村。 6、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 7、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属铜石并用时代文化。 因首次发现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今属章丘)而得名。 8、北辛文化,是黄河下游一种原始社会较早期的文化遗址,环鲁中南山地周围的兖州、曲阜、泰安、平阴、长清、济南、章丘、邹平、汶上、张店、青州、莒县、临沭、兰陵和滕州等地,都发现了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 9、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文化。 因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遗址而得名。 分布地区东至黄海之滨,西至鲁西平原东部,北达渤海北岸,南到江苏淮北一带,基本处于汉族先民首领少昊氏的地区,为龙山文化的源头。 10、马家窑文化,一九二三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故名。 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地区及甘肃,青海境内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一带。 扩展资料: 黄河流域文明和其他古代文明有相当大的区别,因为黄河流域的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气候变化大。 冬季雪线在沿海可以到达杭州湾,和杭州湾同一纬度的世界其他地方几乎都是亚热带气候,夏季的炎热可以使水稻在黑龙江的呼玛生长,而在欧洲和美洲同样纬度连玉米都无法生长。 黄河的河道变化不定,无法进行正常的灌溉,只能种植不需要灌溉的粟(小米),黄河流域的古代文化就是粟文化。 黄河文明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农耕文明。 半坡文明留下了许多器具如半坡人面网纹盆,半坡陶器,他的生产工具,一些动物骨骼。 黄河流域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村落遗址。 半坡遗址的发掘,首次对一个原始氏族聚落遗址进行大面积揭露,确立了一个新的文化类型,为研究中国黄河流域原始氏族社会的性质、聚落布局、经济发展、文化生活等提供了较完整的资料。 对研究中国原始社会历史和仰韶文化的分期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黄河流域经过那些省份

依次是: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北,山东

黄河流域彩陶有哪些文化类型

仰韶文化彩陶1、半坡类型图案:以黑彩为主,偶见红彩,常见纹样有宽带纹、三角纹、斜线纹、波折纹、鹿纹、鱼纹、人面鱼纹等,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变形鱼纹和人面鱼纹图案。造型特点:将虚实、疏密、正反、阴阳等关系较好的协调组织在一个空间平面之中。2、庙底沟类型装饰风格由半坡的写实转向变形,而且是几何花纹居多,通常用圆点、弧形线构成的新月形、叶形、花瓣形等纹饰,以及弧线与直线相交而成三角形纹饰图样。3、马家窑类型纹饰有几何纹、人物纹和动物纹等,以几何纹居多,纹样为波浪纹、旋涡纹、或垂状纹等。纹饰线条生动流利,装饰图案构成繁密,变化丰富有序。具有代表性的一件事双耳四系大彩陶瓮。4、半山类型装饰纹样多是几何纹,最常见的又连旋纹、葫芦纹、平行线纹、大圈纹、波状纹、折线纹、方格纹、锯齿纹等。半山彩陶纹样均以宽窄不同的二方连续样式展开,合围整个陶器。

分析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彩陶文化的主要类型和艺术特点?

面貌和拉萨曲贡相比,有一定的相似性”,而“与卡若文化相比,除陶器的刻划纹、绳纹、附加堆纹及器底均为平底器外,在其它方面差别较大”。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将“林芝文化类型”的主要遗物(石器及陶器)与卡若、曲贡两遗址的同类出土物作一个概略的比较,其情形如下:   从表一(略)中我们可以看出,“林芝文化类型”中的石器、陶器及其特征既不完全与曲贡遗存相同,也不完全同于卡若遗存,多数因素在后两者中都存在,但后两者的许多因素在“林芝文化类型”中却又不曾发现,如彩陶、装饰品、细石器等,加之林芝地区的材料多属采集品而非科学发掘出土,所以现有的资料还难以概括其文化面貌的全部特征,我们倾向于将林芝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存划分为有别于曲贡、卡若遗存的另一文化类型,主要基于下面几点认识:A,该类遗存的诸多特征与卡若、曲贡两大文化类型有一定区别,目前无法将其划归已知的任何一种文化类型;B.该类遗存的主要分布范围是海拔2900~700米之间雅鲁藏布江下游森林山地,其自然环境与卡若、曲贡两类遗存的分布环境有较大差别;C.该类遗存绝不见细石器,打制石器亦不多,这可能标明其经济结构或形态与打制石器占大多数并存在细石器的卡若、曲贡两类型不同;D.包括林芝在内藏东南地区历史上主要是珞巴、门巴等少数民族活动频繁的地区。  4.藏西北文化类型  该文化类型以分布于藏北、藏西高原及雅鲁藏布江中上游流域的细石器遗存为代表,其分布高度均在4000米以上,最高者达5200米,多数地点的高度在4500以上。该文化类型的主要特征是:不见农业生产工具及陶器等生活用品,亦极少见大型的打制石器等工具;石制品为地表采集品,分布区的地貌多为河湖阶地、古湖盆宽谷、山麓缓坡地带等;细石器工艺技术较卡若、曲贡等遗址的出土物相对原始。西藏的细石器分布较广,延续时间亦较长,从总体上看,藏西北高原及雅鲁藏布江中上游流域的细石器不仅年代可能偏早,而且是西藏细石器分布最集中的区域。该类型与卡若、曲贡及“林芝文化类型”最主要的差异在于不见农耕经济文化的因素,应是代表一种以狩猎为主的具有地域性质的经济文化类型。当然,目前我们提出的“藏西北文化类型”还只是一种很粗略的划分,随着西藏田野考古工作的深入与扩展,也许在该类遗存中还可以有新的发现和认识。  综上所述,可见在西藏新石器时代诸文化类型中,文化面貌最清楚、特征最明显的是卡若和曲贡两大文化系统,可以将其视为西藏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两大主要类型。   卡若类型是西藏东部极有地域特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它与西藏腹心地区的曲贡类型虽有明显区别,但二者的共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其中最主要之点表现在打制石器的诸特征上:首先是打制石器在数量上占石质工具的绝大多数;其次是石器技术和类型具有较强的地域特征,即以带砾石皮的各类石片工具和盘状器、球形敲砸器、斧形砍斫器及一次成形不经二步加工的石片技术为标志;再次是这类打制石器继承了西藏地区旧石器时代以来打制石器工艺传统,如直刃发达、修理技术中的错向(相邻及相对两边)加工等。这些都说明卡若和曲贡两类型皆为“土著”特征明显的高原原始文化。

岳飞在黄河流域发生的英雄故事

  郾城(今属河南)之战  七月初,完颜宗弼在顺昌之败一个半月后,得到了盖天大王完颜宗贤(赛里)等的援军,在探知岳飞本人在郾城指挥岳家军后,全军出动试图突袭郾城这个岳家军总部,导致一场主力之间的大决战。  八日,探马报告岳飞:完颜宗弼领龙虎大王完颜突合速、盖天大王完颜宗贤、昭武大将军韩常等将,精锐马军共一万五千多骑神速出现在距郾城只有二十多宋里的路上,不仅如此,还有源源不断的金国十万步军向郾城推进。岳飞命令岳云率领背嵬八千马军和游奕军的马军出城迎击,并说:“必胜而后返,如不用命,吾先斩汝!”金军后续部队不断到达郾城投入战斗。岳云的马军不断打退金军的冲锋。岳家军悍将杨再兴声称要活捉完颜宗弼,单骑冲入金军队伍中,杀金军将士数十。  完颜宗弼久攻不下,下令将重铠“铁浮图”(三个骑兵以铁索连为一组,马和骑兵皆重铠不怕箭射和小型兵器砍杀,专门在关键时刻通过集团冲锋击溃宋军)投入战斗。岳家军精锐步兵早有准备,兵分四组,每组一千兵力,分别以斧斫马足,枪挑护盔,刀斩敌首,铁浮图损失惨重。宗弼又投入拐子马(最精锐骑兵,使弓箭,善于配合铁浮屠在两翼做包抄使用),亦被击退。战局胶着时,岳飞亲率四十精锐亲兵铁骑突出阵前。都训练霍坚怕有闪失,上前劝阻:“相公为国重臣,安危所系,奈何轻敌!”岳飞回答“非尔所知!”跃马冲出以箭射金军阵地(岳飞挽弓三百宋斤,是南宋军人里最高记录)。岳家军将士看到统帅亲自出马,顿时全力死战。杀到天黑,完颜宗弼全军溃败,将士十损七八。岳家军获得了“郾城之战”的完胜。  【郾城之战之后、颍昌(今河南许昌)之战之前】  十日下午,完颜宗弼组织了一千多人的骑兵,进攻郾城县北的五里店。岳飞率领军马出城,令背嵬军将官王刚带五十多骑前往侦察。王刚砍死带头的金将,在其尸体和马鬃上,分别摘到两个红漆牌,上面写有“阿李朵孛堇”字样。  十三日,张宪率背嵬军、游奕军、前军等主力进入完颜宗弼残军所在的临颍县,再次寻求和其决战。将官杨再兴和王兰、高林、罗彦、姚侑、李德等三百骑前哨在抵达临颍县南的小商河时,与完颜宗弼的主力猝然相遇。和杨再兴三百骑交手的金国骑兵中高级军官很多,最后被杀的包括万夫长(忒母孛堇)撒八、千夫长(猛安孛堇)、百夫长(谋克孛堇)、五十夫长(蒲辇孛堇)等百余人。其他金兵射箭如飞蝗,杨再兴身上每中一箭,就随手折断箭杆,铁箭头留在肉中继续冲杀,最后马陷泥中,终于被射死,三百将士也全部阵亡,而金军则付出更大的代价,死上千人。  小商河一战之后,完颜宗弼或因为惧怕背嵬军的这种惊人的战力、或因为自身战术需要,没有和张宪的岳家军主力决战,留下八千金兵守临颍县,自己带领残余主力转攻颍昌府。十四日天明,张宪军攻占临颍县,八千金兵或往颍昌府方向,或往开封府尉氏县(今河南尉氏县)方向逃走。张宪军找到杨再兴的遗体,火化以后竟烧出铁箭头二升有余。  【颍昌之战】  四日上午,完颜宗弼得到增援,投入剩余全部主力攻颍昌府城,其中有六个万夫长,号称骑兵三万多骑、步兵十万名,绵延十多宋里,锣鼓喧天。  在颍昌府的岳家军共有五个军,然而除踏白军是全军外,中军统领苏坚在西京河南府,选锋军统制李道在外地,背嵬军和游奕军主力又在郾城县和临颍县,都只是一部分甚至一小部分,主帅岳飞也不在此地。颍昌府岳家军统帅王贵自己和姚政、岳云等率八百名背嵬军和一部分中军、游奕军出城决战,令统制董先率踏白军,副统制胡清率选锋军守城。  二十二岁的岳云率领八百名背嵬军,和金军主力左、右拐子马苦战几十回合,前后十多次出入敌阵,身受百余处创伤。大多出城决战的岳家军杀得“人为血人,马为血马”,王贵甚至有些气馁怯战,想要逃走,被岳云劝回。到了正午,守城的董先和胡清分别亲率踏白军和选锋军差不多5000人出城增援,完颜宗弼全军溃败逃走。  颍昌之战中和岳云的八百名背嵬军交手的金国骑兵中高级军官很多:完颜宗弼的女婿万夫长夏金吾阵亡;副统军粘汗孛堇身受重伤,抬到开封府后死去;金军千夫长被格毙五人。岳家军活捉汉人千夫长王松寿、张来孙,千夫长阿黎不,左班祗候承制田瓘等七十八名敌将,金兵横尸五百余(估计共被杀五千多人),被俘二千多人,马三千多匹。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应当坚持节水优先统筹兼顾j约实用精打细算优先满足什么保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应当坚持节水优先、统筹兼顾、集约使用、精打细算,优先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保障基本生态用水,统筹生产用水。一、详细解释制定和调整黄河水量分配方案,应当充分考虑黄河流域水资源条件、生态环境状况、区域用水状况、节水水平、洪水资源化利用等,统筹当地水和外调水,科学确定水资源可利用总量和河道输沙入海水量,分配区域地表水取用水总量。黄河流域管理机构商黄河流域省级人民政府制定和调整黄河水量分配方案和跨省支流水量分配方案。黄河水量分配方案经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后,报国务院批准。跨省支流水量分配方案报国务院授权的部门批准。黄河流域省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黄河水量分配方案和跨省支流水量分配方案,制定和调整本行政区域水量分配方案,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报黄河流域管理机构备案。国家对黄河流域水资源实行统一调度,遵循总量控制、断面流量控制、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根据水情变化进行动态调整。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组织黄河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的实施和监督管理。

为什么中国的文化发祥地主要在黄河流域?

人们对水资源的原始依靠与需求

仰韶文化是中国什么黄河流域的一支重要考古学文化

中国考古第一个以遗址地命名的考古学文化是仰韶文化。仰韶村遗址被发现后,先后经过1921年、1951年、1980年共三次发掘,其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和石器等,在国际上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在第一次发掘之后,按照当时国际上考古学惯例,该文化被命名为“仰韶文化”。第一次发掘,1921年10月27日开始,12月1日结束,历时36天。发掘由瑞典人安特生和地质学者袁复礼主持。分布情况仰韶文化作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最重要考古文化,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地区及其边缘地区,大约处于32~41度、东经106~114度之间,仰韶文化绝对年代在4933BC~2923BC左右,其延续时间约2000年。加上零口二期一类遗存的年代,其上限当为5000BC。其地位十分显赫,影响也十分久远。

仰韶文化是中国什么黄河流域的一支重要考古学文化

中国考古第一个以遗址地命名的考古学文化是仰韶文化。仰韶村遗址被发现后,先后经过1921年、1951年、1980年共三次发掘,其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和石器等,在国际上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在第一次发掘之后,按照当时国际上考古学惯例,该文化被命名为“仰韶文化”。第一次发掘,1921年10月27日开始,12月1日结束,历时36天。发掘由瑞典人安特生和地质学者袁复礼主持。分布情况仰韶文化作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最重要考古文化,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地区及其边缘地区,大约处于32~41度、东经106~114度之间,仰韶文化绝对年代在4933BC~2923BC左右,其延续时间约2000年。加上零口二期一类遗存的年代,其上限当为5000BC。其地位十分显赫,影响也十分久远。

定期组织开展黄河流域土地矿产什么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资源状况调查

采取定期组织开展黄河流域土地、矿产、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资源状况调查的措施,是为了全面了解自然资源的分布、数量、质量等情况,有助于科学规划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能源工业基地,土地、矿产、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资源丰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些自然资源遭受了破坏和损失。因此,为了科学规划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有必要定期组织开展自然资源状况调查。在调查中,需要全面了解自然资源的分布、数量和质量等情况,包括土地利用现状、水资源、森林状况、草原覆盖率、湿地类型等多个方面。通过全面了解自然资源状况,可以制定合理的规划和方案,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同时,自然资源状况调查也有利于指导各地加强资源开发和利用。通过了解自然资源的分布情况和资源潜力,可以制定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计划,推动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如果自然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存在资源短缺或过度开发,应该如何处理?如果自然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存在资源短缺或过度开发,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保护和治理。例如,可以制定合理的资源开发和利用政策,加大技术研究和创新,推广节约集约型资源利用理念和模式。对于资源严重短缺或受损的区域,可以考虑实施资源补偿和修复措施,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定期组织开展黄河流域土地、矿产、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资源状况调查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有助于全面了解自然资源的状况和分布情况,为科学规划和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依据。在调查中,需要注意科学性、客观性和全面性,采取有效措施保障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第四条 国家建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统筹协调机制(以下简称黄河流域统筹协调机制),全面指导、统筹协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审议黄河流域重大政策、重大规划、重大项目等,协调跨地区跨部门重大事项,督促检查相关重要工作的落实情况。黄河流域省、自治区可以根据需要,建立省级协调机制,组织、协调推进本行政区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

黄河流域的渔业资源

黄河干流总共有鱼类121种(亚种),干流中纯淡水鱼类有98种,占总数的78.4%。主要经济鱼类有花斑裸鲤、极边扁咽齿鱼、厚唇裸重唇鱼、黄河裸裂尻鱼、瓦氏雅罗鱼、北方铜鱼(鸽子鱼)、鲤鱼、鲫鱼。黄河上游鱼类种类只有16种,组成也较简单,仅有鲤科、鳅两科的裂腹鱼、句、雅罗鱼、条鳅等。中下游鱼类大体相似,均以鲤科为主。中游有71种鱼类,但缺乏自然的鲢、鳙、鳊、鲂等典型平原类群的鱼类,中游上段有与上游共有的裂腹鱼和条鳅等,下游的鱼类种类和数量都较多,有78种,其中有多种过河口鱼类及半咸水鱼类。对黄河支流的调查资料统计看,据甘肃洮河、陕西渭河、泾河的鱼类统计看,以渭河水域种类较多,有30种,洮河次之有11种,泾河则仅有4种。上中游支流中多数是鲤科、鳅科的小型鱼类,另外有少数尝科及鲶鱼等,经济鱼类为鲤、鲫、雅罗鱼及鲶鱼等。据《黄河鱼类志》记载,黄河水系(包括支流)至少有土著鱼类177种。 黄河主要渔获物种类也有变化,干流中的鱼类,历史上以鲤鱼产量最高,“黄河鲤鱼”闻名国内,进入二十一世纪产量已明显下降。60年代以前中游陕晋河段鲤鱼在渔获产量中占60~70%,居渔获物组成的首位,据81~82年对陕西黄河港口段渔获的调查近十多年的变化,渔获物中鲤鱼仅占21%,而以鲶鱼取代主要地位,占41.1%;其次为黄颡鱼,占26.3%。1983年对山西省平陆县黄河干流渔获物调查,其中鲤鱼仅为20%,而鲶鱼则多达60%,成为主要渔获物。下游山东段50年代初鲤鱼在总产量中占50~70%,到60年代则下降为15%,至81~82年据调查又降低仅占7.1%。黄河主要流经的八省、区渔业劳动力的状况为:除青海省一直没有统计外,甘肃、宁夏、内蒙、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七省、区渔业专业捕捞劳动力80年为26964人,83年降为11320人,占全国同类劳动力总数的比各为3.0%及2.1%;兼业捕捞劳动力80年为24843人,83年增为25873人,占全国同类劳动力总数的比各为8.9%及5.7%。30多年来,黄河渔获物中主要经济鱼类鲤鱼的资源数量下降幅度很大,其渔获群体的组成也起了相应的变化,80年代初调查黄河潼关港口河段渔获物中的鲤鱼,多数为3龄,平均每尾0.7公斤的个体占44.7%,其次为4龄,平均体重1.5公斤的个体占28.4%。主要渔法:黄河干流渔业生产作业所使用的渔具渔法, 为上、中游以刺网为多,也有地拉网,刺网有单层及三层之分, 以三重流刺网效率较好。另外还有滚钓、钓钩及卡子等种类来多,在中游地带仅四、五种。渔区特性:上游:裂腹鱼亚科和条鳅亚科8种;中游:鲤、鲫、鲶鱼;下游:刀鲚、鲤、草鱼、鲶鱼。

活跃于黄河流域的民族英雄有哪些

中华民族的始祖伏羲、炎帝、黄帝都诞生在黄河岸边,并长期活动在黄河流域。伏羲出生在甘肃省成纪,即今天水,是龙图腾部族的创始人,他有很多发明创造,如八卦、文字、网罟、养蚕织帛、改革婚姻制度(禁止近亲通婚),为推动我国古代社会的前进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他死后,葬在河南的淮阳。其太昊陵成为人们世世代代公认的人祖圣地。炎帝、黄帝生于有熊,即河南新郑。炎帝发明了耒耜,教民进行种植养殖,还发明了火和中草药,为农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炎帝后来被黄帝打败,归顺了黄帝部族。黄帝先后打败了蚩尤、炎帝,统一了华夏,草创国家,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之魂。鉴于他们的伟大贡献,人们把炎黄二帝尊崇为华夏族领袖,后人也自称为炎黄子孙。黄河孕育了尧、舜、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无数风流人物,使中华民族有了民族脊梁。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原地区涌现出了很多的圣贤人物、民族英雄和时代先锋。在社会科学中有帝圣伏羲、炎帝、黄帝,字圣仓颉、许慎,易圣文王、周公,谋圣姜尚、鬼谷子,道圣老子、庄子,儒圣孔子、孟子,商圣范蠡,兵圣孙武、孙膑,墨圣墨子,法圣韩非子,史圣司马迁,武圣关羽、岳飞,智圣诸葛亮,书圣王羲之,草圣张旭,僧圣玄奘,画圣吴道子,诗圣杜甫,文圣韩愈,词圣苏轼,曲圣关汉卿,游圣徐霞客。在自然科学中有酒圣杜康,厨圣伊尹,科圣张衡,算圣祖冲之,农圣贾思勰,茶圣陆羽。另外还有医圣张仲景,药圣孙思邈、李时珍,还有律圣朱载堉。在这些圣人中,绝大部分都出自中原。他们不但在思想水平和学术水平达到了当时的顶峰,而且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直到现在和将来。中国古圣先贤们高尚的道德思想、伦理情操、治学风格、创业精神都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典范。几千年来,黄河流域是封建统治的中心,而广大劳动人民反对压迫的斗争也接连不断。秦末的陈胜、吴广,两汉的赤眉、铜马、黄巾军,隋末的瓦岗军,唐朝的黄巢、王仙芝,明末的李自成、张献忠等,都在黄河流域这块土地上谱写了一幕幕雄壮的乐章。 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涌现出了吉鸿昌、吴焕先、杨靖宇、彭雪枫等一大批民族英雄。 黄河流淌不息,社会前进不止,时代的优秀儿女前赴后继,从来没有停止过前进的步伐。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被中央命名表彰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录、公安局长的好榜样任长霞、乡党委书记的好榜样吴金印、村支书的好榜样史来贺、文艺工作者的好榜样常香玉、农民工的好榜样李学生等抒写了动人的诗篇。

国家加强黄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工业污染城乡生活污染等的推进重点河湖环境综合

国家加强黄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工业污染、城乡生活污染等的治理,推进重点区域河湖环境综合治理,提高水环境质量,保护河湖生态,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和生态屏障,但长期以来,农业、工业和城乡生活等方面的污染问题一直存在。为了保障流域生态安全和人民健康,近年来国家启动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工程,其中包括了推进河湖环境综合治理。在治理方面,国家将重点处理农业面源污染,强化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同时,加强工业污染治理,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出台严格的环保法规,对违法企业进行处罚和整改。此外,国家还将注重城市污染治理,加强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并推进城市垃圾分类处理等环保措施。通过这些措施,国家旨在提高黄河流域水环境质量,保护河湖生态,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黄河流域环保措施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黄河流域环保措施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政策和技术标准,加强了监管力度,对于违规企业进行处罚和整改。同时,政府也积极支持和引导企业和群众参与环保活动,相信在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下,能够取得明显的环保成效。加强黄河流域环境治理是当今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努力。希望人们能够树立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环保活动,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让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三十二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环境排放污染物,并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排放废气、废水、废渣等污染物。

的发祥地为什么是黄河流域

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在150万年前在现今山西省黄河边的芮城县境内出现西候度猿人;100万年前的蓝田猿人和30万年前的大荔猿人在黄河岸边取鱼狩猎; 7万年前山西襄汾丁村出现早期智人;3万年前内蒙古乌审旗大沟湾出现晚期智人。 距今10000-7000年的细石器文化遗址、7000-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遗址、3700-2700年的青铜器文化遗址和出现于公元前770年的铁器文化遗址等几乎遍布黄河流域。从中石器时代起,黄河流域就成了我国远古文化的发展中心,拉开了黄河文明发展的序幕。 我国的古代文明起源于黄河。黄河文明的形成期大体在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之间,前后经历了两千年之久。在这一时期,神州大地出现了许多地区性文明,如在长江流域有成都平原文明、江汉文明、太湖文明,其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有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等。在黄河流域有甘青文明、中原文明、海岱文明,其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有仰韶文化、中原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马家窑文化等。在东北有燕山地区文明,其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主要是红山文化。各个地区性文明都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学术界都给以高度评价,但是到后来有的文明中断了,有的文明走向低谷,只有黄河文明恰如中流砥柱,朝气蓬勃,吸纳、融合了各地区文明精华,向更高层次发展。与上述考古学文化相对应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五帝时代,即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以及海岱地区的太昊、少昊。据文献记载,他们的族团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繁衍、生息、发展,创造了灿烂的黄河早期文明。这时的社会是邦国林立,出现了城郭、农业生产社会化、手工业专门化、礼制规范化。贫富分化,阶级产生,文化艺术也有长足的发展。这时的黄河文明处于大交融的形成时期,可以称为邦国文明,也可以说是华夏文明的初级阶段。黄河文明的发展期是它的升华阶段。从时代来说主要是夏、商、周三代。这时的黄河文明主要凝聚在黄河中下游的大中原地区,以今天的河南省为核心,大中原地区文化是黄河文明的中心。在大中原域内的河洛地区(以河南洛阳-登封一线为核心)文化是黄河文明的核心。河洛地区大体包括黄河与洛河交汇的内夹角洲、外夹角洲以及黄河北岸的晋南和豫北。河洛文化圈向西可伸入关中,向东可以达到豫东。在河洛文化圈内,不仅有丰富的五帝传说和遗迹,而且还有夏商周三代王朝的国都。考古发现了属于王朝性质的都邑有河南省郑州市登封王城岗 (原八方遗址)古城、郑州新密新寨古城、洛阳市偃师二里头城址、郑州商城、洛阳市偃师尸乡沟商城、安阳殷墟和安阳洹北商城以及在陕西和洛阳发现的西周、东周都城遗迹,夏商周三代的都邑均在河洛地区。因此,河洛文化不仅是一个地区性文化,而且是延续约两千年的王都文化,是黄河文明最核心的载体。在这一历史阶段,出现了父传子家天下的政权体制,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国家机构,制定了比较完善的礼乐制度,出现了比较规范的文字,科学技术、农业、手工业、商业贸易飞速发展,划时代的青铜文化闻名中外。在河洛文化周围出现了巴蜀文化、吴越文化、楚文化、燕赵文化和齐鲁文化等,通过交流、吸纳、融合,给河洛文化注入了活力,在历史的舞台上显得更加活跃。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和哲理丰富的《易经》等许多不朽之作。影响中国几千年的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等学派也如雨后春笋在河洛地区一齐涌向社会,开创了中国学术界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河洛文化为黄河文明充实了内容,输入了新鲜血液,文明的光芒照亮了亚洲的东方,不仅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望尘莫及,即使在当时世界范围内,也享有极高的声誉。黄河文明的兴盛期,是进入封建帝国文明的历史阶段,自秦汉开始直至北宋,一千多年来,河洛地区一直处于核心地位。帝都文化推动着全国科学文化大踏步前进。秦始皇统一六国,废封建,立郡县,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汉承秦制,对这一重大文明创造进一步规范、完善和推广。先秦时期的儒家、道家等学说,在历代王朝都得到继承和发扬光大。汉学是汉代学者创立的一个重要学派,源远流长,影响很大,他们对经学研究的成果,一直被后世学者奉为经典。宋代的理学,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中国最早的最高学府太学,设在东汉首都洛阳(今河南洛阳),学生最多时达三万人以上,历经曹魏、西晋,为全国各地培养了大批人才,出现了不少出类拔萃的人物。天象历法、农学、地学、医学、水利、机械、建筑、冶炼、陶瓷、酿造、纺织、造纸、活字印刷等科学技术,都创造了历史奇迹;汉赋、唐诗、宋词以及书法、绘画、雕塑等,都攀登上文化艺术的高峰;留传后世的各类史书浩如烟海,记载了古往今来王朝兴替以及社会发展的历史。著名的丝绸之路的起点,西汉时始于西安,东汉至隋唐时始于洛阳,西安、洛阳在当时是对外文化交流、商业贸易的国际大都市,由此,中国历史上的汉唐文明享誉世界。这就充分说明黄河文明的确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个高度兴盛的黄河文明,其核心的确是在河洛文化范围内。华夏文明的主体是黄河文明,黄河文明的中心在中原地区,黄河文明的核心在河洛文化圈内。河洛文化最大的特点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国都文化连绵不断。黄河文明形成期的五帝邦国时代,黄帝都有熊(今河南新郑市),颛顼都帝丘(今河南濮阳市),尧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舜都蒲坂(今山西永济市);黄河文明发展期的夏商周王国时代,夏都阳城(今河南省新郑市)、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斟鄩(今河南省偃师市,即二里头),、老丘(今河南省开封市),商都亳(今河南省商丘市)、隞(今河南省郑州商城遗址)、殷(今河南省安阳市小屯),周都丰镐(今陕西省西安市)、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黄河文明兴盛期的帝国时代,西汉至北宋一直建都在西安、洛阳和开封。上述都城均在河洛文化圈内,几千年的建都历史,形成了具有极大影响的国都文化。这是河洛文化最突出的特点。第二,树大根深的根文化是河洛文化又一特点,有许多文明源头都在这一地区。如最早出现的国家在这里,近年启动的文明探源工程所确定的四个重点即临汾的陶寺、郑州的古城寨、新寨和王城岗也在这里,《河图》、《洛书》和《易经》等被誉为传统文化源头的元典出自洛阳、华夏文化重要纽带之一的汉字也产生在这里,即河南安阳殷墟甲骨文。由于历史上各种原因,中原人口大量向四方播迁,甚至播迁到海外。据姓氏专家研究,中国一百大姓中有七十多姓的祖根或一支祖根源于中原。现在播迁在外特别是海外华人,多自称是“河洛郎”,并且前来寻根拜祖,河洛地区成为文化寻根和姓氏寻根的圣地。第三,大一统的思想根深蒂固,形成了传统的民族基因。善于吸收、包融、开放、凝聚的民族个性,在河洛文化中都有充分的体现,但最突出的还是大一统的民族基因,从邦国、王国到帝国的几千年中,人们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强大,反对分裂,一直进行着不懈的斗争,并且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一优秀的传统现已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坚如磐石的凝聚力和灵魂。黄河之源为卡日曲,出自青海巴颜喀拉山脉各姿各雅山麓,东流经四川入甘肃,过宁夏入内蒙古,穿行陕西、山西、河南,由山东北部而入渤海,全长5494公里,为中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大河。黄河分为三段,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以上为上游;河口至河南孟律为中游;孟律以下为下游。黄河之源,有三条小河北支叫扎西、西支名曰古宗列曲,西南支便是黄河的正源卡日曲。三曲汇为一道东流入星宿海。这条由冰封雪覆的高山中涌出的河水,清澈见底,潺潺有声,活泼得如同嬉戏的儿童,整天整夜唱着快乐的歌;黄河的上游穿行在高山峡谷之间,跌荡起伏,湍急回旋,水流依旧清冽;及至中游,河口至孟律,流经黄土高原,含沙量大增,水色乃呈深黄,登高一望无垠的高原千万条沟壑如同黄土的巨龙,一齐拥入大河的怀抱,或者宛如千万条被硕大无明的推土机阵列拱动的土方,同时要推入大河筑起无数的堤坝。仿佛不是河水冲刷了黄土,而是黄土在亿万年里要天天掩埋河水。固执而又无羁的大河冲破一道道泥的堤、土的坝,一路扬波夹带着它俘虏的泥沙,自山西壶口飞流而下,震荡着天鼓,卷扬起罡风,隆隆复隆隆,昼夜不舍。直过孟律,地势平坦,华北平原展开胸怀抚揽着狂怒的河水。河水渐渐缓速,仿佛在作搏斗后的歇息。泥沙从怀中释落沉入河底,年年堆积,月月沉淤。于是两岸筑大堤,积年而增高,河底高于地面,黄河之水遂成地上之河,直如由天而来,奔向大海。黄河自古多洪泛。远在人类社会出现之前黄土高原早已是千沟万壑,无法计量的黄土涌入大河。而黄河输入量的多寡又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有密切的关联。黄河几乎周期性地泛滥,一面夹带着泥沙,一面又造成广阔而肥沃的冲积平原。正是在这片黄色的原野,我们的先民创造了旱作农业文化,辉煌灿烂。黄河以她柔韧博大的胸怀哺育了黄河文明的先民,成就了黄炎部族和其他部族文明的大融合,这是我们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与黄土,这水与土的关系是自然界的地球化学过程,难言功过。这方水土培育了璀璨的文明,也是人类发展史上的进程。黄河的流变给了我们民族深邃而又辽远的启示和力量,成为我们精神的象征。黄河本身的秘密,比如洪泛的周期性,输沙量的高峰与低谷的周期性,黄河历史上几次陡然的清澈之谜,以及治理黄河自古至今的经验教训,都值得我们长久地沉思。而黄河那奔流不息的江流给予我们民族胝励却是我们该永久张扬的奋斗不息的精神之旗。黄河,是我们的财富。黄河,是我们的象征。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沿着黄河走,在文明初始期的华夏大地上,有星罗棋布般的各具地域特色的多个文化中心。多中心不平衡的发展,是这个时期的特点。那时的文化中心,大致可分为北方文化,南方文化,长城沿线文化,西北文化,东北文化等五部分。南北文化的过渡带与东西文化过渡带的交汇区,正好如同一个大大的十字,形成了我国史前文化最发达的地带,这便是今日之西安——洛阳——开封一带的史前文化区,也就是黄河流域的文明发祥地。世界上人类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大都位于河海之滨或河流交汇之地。埃及的尼罗河,印度的恒河,美索不达米亚原野上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都是人类古老文明的血脉。古老的两河,培育灌溉农业,也让文学与数学之树开始发芽生长。轮子的发明,将交流和贸易成为现实,楔形文字的出现让巴比伦人成为真正的文明人。于是在公元前3500年前,两河流域诞生了世界上第一批真正的城市。但是两河流域的古代文明建立在单一的灌溉农业基础上,一旦灌溉条件失去,古代文明也随之衰败,于是,古老的巴比伦文明就掩埋在亘古的沙尘之中。我们的古代文化则不然,那时候东亚季风吹拂着华夏大地,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虽然不如两河流城那样便于利用,却为我们的先民创造下多种生态因子,为先民发明创造更高更复杂的利用自然条件的技术铺下了客观基础。黄河与长江都发源自崇山峻岭,而不是两河流城那平坦的原野。从山岩喷泄而出的江流必须有较高的技术才能利用,而广大地域的多中心文化,又使得中华文化的发展不致因为某个中心的衰落而全体消亡,因此,中华古老文化的不曾中断和持续发展就是客观的必然。我们的黄河从古至春秋时代就一直在今天华北平原一带不断演出“龙摆尾”的话剧。频繁的改道、汛滥、形成大片的黄土原野为旱作农业提供了广袤肥沃而松软的土地,这一地带的气候也颇有规律,雨季正好在农作物的生长期。于是,造宜黄土带生长、成熟期短又易于保存的粟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粮食作物。黄河流域的古代文化既经历了自身长期的发展演变,又充分吸收了周围地带的文化精华, 终于成为中华早期文明的主流。黄河的古代文化遗存几乎遍及整个流域。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是仰韶文化的集中地,从陕西的关中、山西的晋南、河北的冀南到河南大部,甚至远达甘肃交界,河套、冀北,豫东和鄂西北一带。早期的代表就是陕西临潼的姜寨。面对姜寨村落遗址,会让你生出无限的遐想。一个古代先民群居的场所,把远古拉到你的面前。河北中南部的磁山文化,河南的裴李岗文化,关中、陇东的老官台,大地湾文化,是仰韶文化的前身。黄河上游甘肃地区的马家窑洞文化、齐家文化则是仰韶文化的后期,生产和社会的发展都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甚至有人判断,齐家文化的下延可能已属奴隶社会。黄河下游海岱地区文化则自成系列,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一脉相承。有人说依旧是仰韶文化的支系,有人则说是南方良渚文化的影响,因为陶器和玉器的制作都有良渚文化的特色,更有人说,大汶口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是独立的文化中心中的一个。无论学者怎样指点古代的文化遗存,那些无声的文物都在为我们说明,在古代,那浩浩荡荡的黄河全流域的岸边、阶地活跃着我们先祖的身影,根据我国古史传说时代有关文献的研究,结合考古学文化推定,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和陕西龙山文化,可以看作是华夏诸族的文化遗存,而大汶口——山东龙山文化则是属于东夷诸族的遗存。华夏诸族中最强有力的两个氏族便是黄帝与炎帝,而东夷诸族太、少、蚩尤是强大的中坚。炎帝发祥于陕西岐山之东的姜水河畔,部落沿渭水东下进入河南与东南部而达于山东,黄帝生于有熊(今河南省新郑市一代)并定都于此,长期以此为中心进行政治军事活动。东夷诸族处于黄河下游海岱地区,山东、豫东、豫南、皖中地区都是他们的活动范围。进入山东的炎帝与蚩尤部族发生战争,战败的炎帝求助于黄帝,黄炎两个部族结合起来,在涿鹿摆开了战场,同蚩尤厮杀。当时蚩尤部族已经掌握了较高的冶铜技术,其文化当在黄炎部族之前,这一场古史传说时期的“涿鹿之战”直杀得天昏地暗。黄炎部落终于杀死了蚩尤,其部族一部分融入华夏,一部分南撤成为今日的南方诸族,另一部分则渡海而去。其实,这场战争是中华文明初始期的各地域、各支系文化的一及大冲撞、大融合,在古代没有信息传播媒介的情况下,迁徙争战,都是文化交融的手段。正是这场战争,使得黄河流域中下游的两种文化合而为一,甚至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也融进中原文化之中,使这汇多种文化精华而成的中原文化成为中华早期文明的中心。很难说比中原龙山文化水平更高的山东龙山文化的冶铜术,乃至早期的符号文字不对中原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原文化最终成为夏商青铜文化为代表的早期文明的核心,正是由于他融多种文化先进因素于一炉。因此,黄帝、炎帝、蚩尤都应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而给予永恒的崇敬。公元前2000多年前,黄帝族后裔的一支:夏后氏崛起,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和私有制产生的基础上,一次巨大的灾难,让我们的民族在中原地区进入了文明时代。一场仿佛由天而降的洪灾遍及中原,夏禹治水成功的故事成为中华民族永不湮灭的传说,借助这次治水的成就,夏部落最后一位经原始社会推举而出的部落联盟领袖禹,开始向建立第一个中国奴隶制社会夏王朝的历史进程前行。禹的威望和夏族较其他氏族先进的生产力都使禹成为事实上的各族首领。对那些阻碍夏族发展的势力如三苗,共工、禹都举兵征伐。再也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止他的脚步,世袭制取代“禅让制”,阶级文明社会取代原始文明社会的钥匙就在他的手中,他正在揭开中华文明崭新的一页。

黄河流域河道治理应当因地制宜采取河道清障清淤疏浚什么等治理措施?

黄河流域河道治理应当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河段的实际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如清障、清淤、疏浚等。通过综合治理,保障水资源安全和生态环境稳定。作为我国重要的水资源和产业基地,黄河流域的河道治理问题一直备受关注。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河段的实际情况,河道治理应当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一方面,针对河道中的障碍物,可以采取清障措施,包括拆除或移动河道中的船只、桥梁、房屋等。另一方面,针对淤积的问题,可以采取清淤疏浚措施,包括机械清淤、疏浚、绿化等。此外,还可以通过改善岸线保护、加强堤防管理等综合治理措施,保障水资源安全和生态环境稳定。需要注意的是,河道治理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活动,还涉及到政策、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的协同配合。因此,河道治理应当注重跨部门、跨地区的联合行动,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共同推进治理工作。河道治理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河道治理涉及到各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避免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和污染。2. 广泛听取公众意见,对于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应当充分征求民意并尽量满足民众需求。3. 优先解决风险隐患,采取针对性强的措施,确保治理效果。4. 加强监管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黄河流域的河道治理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达成目标。我们应当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保障水资源安全和生态环境稳定,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第一条 为了防治洪水,防御、减轻洪涝灾害,维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制定本法。

用英语译“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Chinese civilization originates from yellow river basin.

黄河流域 用英语怎么说

Yellow River Bas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