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模式

阅读 / 问答 / 标签

项目建设模式

模式一: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公私合伙制 最大区别:PPP是一种顶层的设计,涉及到融资,工程,运营等。可以通过BOT,DBOO, BOOT等等模式来运转 模式二:BOT(Build-Operate-Transfer)“建设-运营-移交”模式 模式三:EPC(Engineering Procurement Construction)设计采购建设 模式四:传统模式

江小白“点线面”渠道建设模式

产品怀旧为核心点,搭配精美的文案,主打街边小餐馆。江小白是我国有名的白酒,它以小巧玲珑的包装,赢得了消费者的喜爱,根据江小白公司营销渠道的建设模式,江小白所有的产品都会按照以怀旧为核心点,再进行搭配精美的文案,主打街边小餐馆的模式进行营销建设。

胡涛:创新渠道建设模式:联想在渠道建设方面的创新点

  我的发言题目是“教材渠道的建设与管理”,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建设好渠道、服务好学校。      多种方式建设好渠道      对于怎样建设好渠道,我认为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要明确渠道建设的目标。蓝色畅想在成立之初确立的目标就是希望成为一个教材的中盘商。我们的使命就是服务教育行业,而愿景就是要打造一个民族的品牌。我们要从教材做起,但又不限于教材。因为渠道有它的共享性,渠道架起来以后,可以流通的东西很多,但都是有关教育行业的。   那么怎么建立中盘呢?我们是自建渠道和合作渠道并存。   其实如果我们要研究发行,我个人认为,我们应该关注家电企业的销售。在渠道建设上,我们国家是家电企业最先有所作为。出版社是制造业,家电企业比如海尔、TCL、格力,也是制造业。海尔在全国有42个公司,TCL建了很多专卖店,格力建了合资的公司……这些家电企业为了使自己的产品卖得更好,都采取自建渠道。高教社和家电业有点相似,也进行了自建渠道的工作。自建渠道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也想让红旗一年内插遍全国,但没有成功。我们在九个省自建了渠道,其中有两个省还不是总代理,总代理只有七个省。也就是说,在自建渠道的同时,大批的销售还要靠合作来完成,经销商是绕不开的,最后一公里的实现要有人帮你。我判断,自建渠道和合作渠道可能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会长期并存。   对于自建渠道,蓝色畅想采取了这样的模式:总公司―子公司―大学书店。从目前来看,总公司没有成为中盘,但是我们的子公司确确实实是区域中盘。它去年的销售是2.4亿,其中高教版以外的教材销售了1.3亿,就是说其他版的销得更多。渠道是共享的,我觉得,各个出版社的竞争应该是上游的竞争。特别是对一些中小出版社来说,自建渠道是不划算的,因为维护的成本很高。   最后的这个终端叫大学书店,蓝色畅想现在正力推大学书店,我本人是这件事的坚定的推动者,这也是我们社长在2003年蓝色畅想成立时提出的一个目标。我在2005年有幸去美国考察,美国的教材销售98%以上是通过大学自建的书店。但是建店的模式不同,有50%的书店是合作建店,有30%是学校自己建,剩下的是通过其他方式。美国有约4100所大学,有多少个大学书店呢?4400所。也就是说,有的大学有两个大学书店。当年我去考察后,心里就认定,美国的现在一定是我们的未来。书店坐落在学校,它的服务应该是最好的,最贴近师生的。我考察的那个大学书店有1000多平方米,两层。一层是“仓储式”,卖教材、社会用书;二层卖文化用品。“仓储式”怎么卖呢?就是书架上挂着各位老师的名字,学生买教材时要找到任课老师的名字,然后再根据任课老师的推荐来购买,同时,书架上还分别有新书和二手书供选择。   蓝色畅想的模式跟它略有不同,简单地说是“卖场+资源平台+网上书店”。我们的卖场和美国的大学书店相似,也卖教材、一般书和文化用品。我们的资源平台实际上是要整合出版社的资源,给学校创造更多的价值。蓝色畅想现在所有的书店都采取跟学校合作的方式,教材全部由我们来供应,实际上是“批零相结合”。网上书店的难点是支付和物流。物流,我们有实体店来配货,同时支付也可以在店里进行,因为师生就在我们的店里。   我们自建渠道的思维就是产业链的思维,把这条链打通,既服务好上游,也服务好下游,这样,自建渠道才会稳步地向前推进。   从目前整个教材市场来看,大多数销售是通过合作渠道。我们和其他渠道之间合作的关系可能跟我们管理自己的员工是一样的。比如说这个员工为什么会在你的社里干,为什么会在你的公司效力,无外乎薪酬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三方面。这和与其他渠道的合作道理是一样的:第一,他跟你合作能不能看见利益;第二,他跟你合作有没有发展;第三,他跟你合作舒不舒服。   今年春季,我们成立了“区域联合体”,其实就是一个“成长联盟”。我们在每个省选三到五家A级和B级客户成为我们联合体的主要成员,由他们和我们公司及我们的销售主管一同把那个省的市场规范地做好,把销售做好,把未来的事筹划好。联合体成立的时候强调这样三句话:坚持一个战略,创新一个模式,建设一种文化。   所谓“战略”就是:我们和其他销售商是合作伙伴。现在的渠道合作与发展有两个趋势:一个是更注重顾客的体验,更贴近顾客;一个是要跟渠道结成战略合作伙伴的关系。目前由于教材的销售是赊销,那么渠道的质和量,尤其是渠道的“质”,我认为是由关系所决定的。只要关系好,渠道的“质”就有可能得到保证。我们和其他销售商是联合的关系,是一种伙伴的关系,我们是一个团队。所谓“模式”,我想,我们的联合体如果运作好的话首先是松散的,其次是“近乎中心的”,成员之间要定期有会,定期对这个市场进行指导。所谓“建设一种文化”,那就是我们的合作方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的是企业,有的是个体,每一方的角度是不一样的,大家要合作,首先就要有合作的文化。如果把这些都弄好了,这个联合体就能够运作下来,对销售、对当地市场的规范都会有好处。那么在建设合作渠道的时候,我们的出发点就是联合,要为经销商创造价值,构建一个共赢的渠道。   蓝色畅想2003年成立,我们一直致力于打造一个专业化的公司,拥有专业的渠道、专业的人员。有本书,它说专业是对精神的专注,是对客户的专心,是个人的专长。所谓“对精神的专注”,就是说我们做一件事能不能坚持。我们蓝色畅想做书店也好,做公司也好,都非常难,我们能够坚持把它做下去,就是一种专业的体现。      全方位服务好学校      对于服务好学校,我们做了这样几方面的工作:首先是对经销商,我们采取了抵押和额度管理,这是我们在2006年率先提出来的。去年年底,我们出台了一个经销商商业信用评价体系,通过七八类大的指标对经销商的信用进行打分,从而把客户分成了A、B、C三等。为什么要这样分呢?因为我们的教材销售主要是赊销,考虑到如果一个客户跑了,钱就没有了,我们怎么办?只能对他进行事先抵押,根据等级确定抵押的额度。那么从目前的运作来看,情况还比较好。这仅是一种技术手段,目的就是让我们的经营风险降到比较低的一个程度。   第二是市场规范。在2004年在三亚举行的经销商大会上,我们率先举起了市场规范的大旗。所谓“市场规范”,就是打击低价销售,打击恶性串货。我觉得市场规范是需要所有出版社一起来做的,如果我们对这些行为不重视,放任其搅乱市场,那么这对整个出版产业的打击是很大的。   第三是客户关系管理。高教社比较早地用上了ERP。我认为,我们的销售应该有技术含量,应该是基于一个技术平台的,是基于数据库的,有积累的。通过技术层面的分析,我们就可以准确了解到市场是什么情况,第一季度我们销售下降了百分之多少,为什么下降,哪些科目市场竞争更激烈了,等等。客户关系管理包括合同的管理、市场营销的管理、客户的360度管理、最后统计分析报告的管理,甚至活动管理等。通过活动管理,我们每个月就可以知道这个大区干了些什么,业务员干了些什么,并在绩效考核的时候发挥作用。总之是通过分析对销售情况有一个非常好的整体了解。   第四是产品信息流向。我想这既是对学校的服务,也是对出版社的服务。对学校,我们要突出好教材,我们的上游则更想知道它们的产品到哪儿去了,都占领了哪个省的市场,哪个学校,这样在研发的时候才有目标。所以对于产品,我们要求有反馈,实际上这是为上游出版社做好工作,提升渠道的信息服务质量。其实我们更想做的是把教材信息传递到下游,尤其在自建渠道的范畴,我们有子公司的地方。如果我们能够把好的教材推到教材科,直到学校里的老师,我们的工作就做好了,我们就给客户创造了独特的价值。   第五是教学资源服务。我们蓝色畅想有这样一句话,就是让我们这个渠道涵盖纸质教材、社会学习用书、学术图书、数字化资源、教学仪器等,这件事已经由子公司在七个省试点。现在,高等教育在提高教学质量,其中的一个环节就是精品课工程。为了能够共享相关资源,高教司建设了一个资源平台,而这个平台目前是由高教社来维护。源源不断的资源上传到这个平台,同时这些资源再被使用者下载。我们这里说的教学资源是“精品教材+学科网站+教学资源”中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我们不但提供教材,还提供教学资源。   判断一个行业好不好,要看这个行业的附加值高不高,而出版业的产品附加值极低。现在,教材竞争惨烈,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高教社深有体会。因此,产业要升级,企业也要转型。去年,我们社提出了转型,即从产品经济转为服务经济。我希望,我们以后能卖教学资源,那样,产品就有附加值了,就需要服务了。中盘既能挣卖产品的钱,还能挣卖服务的钱。高教社研发了一些教学产品,目前在一些省进行试销。其实这个渠道还可以有更多的东西流通。前年在湖南大学,我们采取“平台+资源”的形式进行了试点。平台相当于高速路,资源相当于汽车。我们先把平台搭建好,把高速路修到学校,然后再卖汽车。我深深体会到,最好卖学校自产的“车”,让教务处来牵头,让学校老师上传资源。这样,这些资源一定会销售得特别好。如果真能做到这些的话,才是出版社真正的转型,所以我们在今年计划充分挖掘渠道的潜力,来卖资源,卖教学仪器,还有其他教学用品。   总之就是建设好渠道,服务好学校。所谓建设好渠道就是渠道的畅通、安全,所谓服务好学校就是为学校提供个性化服务,凸显信息的价值。   (胡涛:高等教育出版社蓝色畅想图书发行有限公司总经理)

信息化建设模式有哪些

一:满足业务数据处理 对中小企业来说,其第一位是满足业务数据处理需要。因为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需求的根本点是业务发展到一定量,手工记帐、统计无法满足老板经营、管理企业的需要。因此,中小企业才开始引入信息系统。 二:最关注投资回报率 中小企业首先面临生存问题,其次资金缺乏,这要求信息化必须能真正解决企业的一些急迫的问题,能够确确实实获得明显的回报,因此在投资建设信息化项目时,它们会更加考虑成本收益分析,即通过信息化企业能够得到什么,是不是合算,信息化解决方案的功能是否齐全,是否能够解决企业某些具体实际的管理问题。中小企业不愿意承担由信息化带来的沉没成本,通常它们想通过信息化降低成本,增强竞争能力,而不是降低利润来获得业务流程的优化,不求大而全。总之,企业信息化,它们想如何花小钱办大事,最关注的是投资回报率——产品销路切实的提升、生产成本的降低、市场规模的成长,不会搞一些花瓶工程。 三:产品价格主导信息化需用 中小企业因其规模小,资金匮乏,企业生存也不太稳定,企业老总对于成本的控制相对更严格,普遍注重短期投资回报率,信息化投入非常谨慎,使得它们对IT产品及服务的价格非常敏感,要求的是“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产品再好但价格太高也宁愿放弃,因此价格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考虑因素。而那些价廉物美、性价比高的IT产品因此占据了绝大多数市场份额。 四:个性化应用需求较强 中小企业IT应用存在着行业、地区、水平上的差异,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需求,而且每个单位都具有不同管理模式和不同流程的个性化需求,加之中小企业资金、人才的缺乏,导致了中小企业在IT产品的投资和解决方案以及信息化的整体实施上都要求实用性和灵活性,个性化的需求日益明显,不能套用大型企业的标准化产品来实施。 五:更多倾向于全价值链解决方案 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对信息技术认识不足、专业人才缺乏、网络应用匮乏以及信息实施过程繁杂等特点,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信息化冲击和市场挑战,中小企业不仅仅希望厂商能提供单一的产品和技术,更渴望得到高性价比的全面解决之道,不但能为其提供实用易用、 性价比高的产品,同时还能提供完整良好的售后服务、咨询培训,以购买打包产品、增值服务为主要需求特征。当然产品的品质、厂商的口碑、服务的质量也都是选购的参考条件。 六:“傻瓜安全产品”最受青眯 产品是否具备“简单、易用、快捷、安全”等特点是中小企业信息化选型的重要关注点。中小企业其实并不需要配备结构复杂、使用繁琐的“IT产品”,初次采购成本低廉、性能稳定、易用通用、容易维护的IT产品才是它们最为需要的,通俗而讲就是要把IT产品做成“傻瓜机式”,一键搞定。尤其面对关键客户——老板,给老板服务的软件越简单越好,操作上越傻瓜越好。老板常日理万机,没多余的时间面对着软件中满屏的按钮操作,那即便软件的功能再齐全,如果不能迅速找到他想要看的东西,他也会觉得繁琐、拒绝。 七:先做老板需要的产品 中小企业信息化工程更是“一把手工程”、“老板工程”。要做成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生意,必须伺候好老总(板),中小企业信息化要从老总的办公桌上做起,要做老总需要的IT产品!如果老板认为不需要,那么产品在中小企业中就很难推广开,也谈不上投资建设。因此首先要把IT(主要指软件)做成能够符合老板的要求,说服老板应用;其次,要保证IT建设顺利推广、被采用,搞好公关营销非常重要,从老板身边的亲朋好友入手,做好客情关系,获得老板的好感,其余就迎刃而解。 八:IT外包日渐盛行 对于流程简单、应用单一、资金匮乏、人才缺乏的中小企业来说,不可能选择使用那些系统复杂度高、使用难度大而又非常昂贵的产品及服务,它们越来越多倾向于依靠IT厂商所提供的社会化、专业化的IT外包服务形式来进行IT建设,以降低IT采购成本、管理成本和维护成本,“多快好省”进行信息化建设。因此,IT厂商要深入中小企业认真了解实际需求,提供针对性强、能够快速实施的解决方案。 九:逐渐关注能否带来持久竞争优势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它们也逐渐希望信息化是企业获得长足发展的必备的工具,信息技术的利用能带来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但也不是只要进行了信息化,就可能带来持久的竞争优势,中小企业也非常关心信息化战略与企业战略是否一致的问题,一旦信息化的战略目标与企业发展战略不想一致时,与企业生产流程、管理模式发生重大冲突,企业将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中小企业不希望信息化建设过多与企业原有管理体制发生对立,甚至成为“麻烦的制造者”,而是希望和谐共存,最终也给企业带来持久的竞争优势。 总之,所谓“人穷志短”,中小企业会更关注眼前利益,大多会急功近利,不像一些大企业在考虑业务的时候会“高瞻远瞩、高屋建瓴”,它们的核心需求也就是最关注的是总体拥有成本、投资回报率,这是一个信息化主要焦点。

物流园区的建设模式

【答案】:在物流园区的开发建设中,应该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即以“物流园区管委会+园区专业运营商”的模式进行园区的开发建设。在实际运用中,该模式可分为以下 4 种: (1)经济开发区模式。经济开发区模式就是将物流园区作为一个类似于目前的工业开发区、经济开发区或高新技术开发区的项目进行有组织的开发和建设,是在特定的开发规划、政策下和设立专门的开发部门的组织下进行的经济开发项目。 (2)主体企业引导模式。主要是从利用市场进行物流资源和产业资源合理有效配置的角度,通过利用在物流产业经营和企业供应链管理中具有优势的企业,由其率先在园区内开发和发展。 (3)工业地产商模式。是指将物流园区作为工业地产项目,通过给予园区开发者适宜的工业项目开发的土地政策、税收政策和优惠的市政配套等综合性配套政策,由工业地产商主持进行物流园区的道路、仓库和其他物流基础设施及基础性装备的建设和投资,然后以租赁、转让或合资、合作经营的方式进行物流园区相关设施的经营和管理。(4)综合运作模式。是对上述 3 种模式进行综合利用。

中国电子政务建设模式是什么?

所谓电子政务,就是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和空间及部门之间的分隔限制,向社会提供优质和全方位的、规范而透明的、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 1、政府从网上获取信息,推进网络信息化; 2、加强政府的信息服务,在网上设有政府自己的网站和主页,向公众提供可能的信息服务,实现政务公开; 3、建立网上服务体统,使政务在网上与公众互动处理,即“电子政务”; 4、将电子商业用于政府,即“政府采购电子化”。

BT建设模式的风险

1. 风险较大,例如政治风险、自然风险、社会风险、技术风险;需增强风险管理的能力,最大的风险还是政府的债务偿还是否按合同约定;2. 安全合理利润及约定总价的确定比较困难;3. 做好项目法人责任制,对项目资金筹措、建设实施、资产保值增值实行全过程负责的制度。加强项目的建设管理,合理降低工程造价,降低工程成本,降低融资成本,获取较大的利息差收入;4. 适当的利润率(大于资金的综合水平)水平和资金的有限监管投入与增值退出,便是合理令人满意的水平,最大的安全保障就是最大的收益。随着我国工程建设领域投融资体制的改革,越来越多的工程项目,尤其是基础设施项目,开始采用建设—转让即BT模式进行建设。实践中,由于目前整个行业对BT模式的认识不够,有关立法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致使诸多问题无据可依,BT模式频频被滥用。有的以BT之名行垫资之实,有的仅有招标单位自身出具的还款承诺而无任何实质性担保,有的在用地、立项、规划等方面明显违反基本建设程序,等等,诸如此类的不规范之处给介入BT项目的建筑企业带来了巨大的风险。BT系由BOT(建设—经营—转让)演变而来,作为一种投资方式,BT项目同样具有BOT项目的根本特征。作为BT项目的投资方,建筑企业的权利不仅应通过作为项目建设单位这一法律身份加以固定,还应设定有效的担保以确保其投资款的回收及相应投资回报的如期获取。鉴于此,对于那些拟通过BT模式提高竞争力的建筑企业来讲,在介入BT项目前后,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应深入分析相关招标文件以确定BT项目真伪,防范假BT模式可能带来的风险;第二,积极开展对BT项目的调查,包括项目合法性以及项目运作前景预测等;第三,重视对BT项目中招标单位回购担保的审查,以确保担保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第四,对于实践中有关部门由于对BT模式不了解,仍按一般工程承包办理相应手续的做法应主动要求纠正,以避免该类登记方式不当,降低对承包商的保护力度,加大投资风险;第五,重视BT项目的签约管理和履约管理。可聘请专业律师进行全过程把关,积极防范相当长的建设周期内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 太平洋建设集团基本上采取的是BT工程项目模式。在这个模式下,BT建设承包人的债务人基本上都是政府,而政府又通常有着极高的稳定性和较强的支付能力(财政收入)和影响力,当BT建设承包人拿着与政府签署的一系列BT项目合同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时,金融机构的第一反应就是“大鱼来了”!接着基于对最终资金来源方政府的信任,在缺少有效抵押、担保的情况下,放出巨额借款,也就是说,BT建设承包人提供给金融机构的是“政府付款”这样的一个“信用担保”。如果,金融机构有着良好的、持续的风险控制和管理能力,这样做理论上来说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BT项目即使国际上也是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的,20世纪90年代从广东率先引入,属于新生事物,操作模式还不成熟,相应立法也没有跟上。这样的项目模式主要适用于建设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巨大,建设周期长,同时有着很大的质量风险、政策风险、自然风险等。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项目能否按预期顺利完工、移交给政府,是否会因建设中的违法、违规而使项目搁置,甚至终止,等等;不可预知的因素太多。因此,金融机构如果只注重放贷前的严格审查,盲目认为有政府“买单”就可以高枕无忧,而对整个项目过程失去必要的了解和监管,对项目的进展和变化情况一无所知,对于可能出现的变故毫无思想和机制上的准备,也无应对和降低贷款风险的措施,必然会在项目上发生问题、贷款资金无法回收的情况下措手不及! 在BT项目的贷款上,由于资金需求量巨大,让一个BT建设承包人提供足额的财产抵押或相应担保也是不现实的。“办公室是租的”、“汽车是按揭买的”,这些情况,对于一个建筑施工单位来说,并不是什么异常现象。承接BT项目的单位,是要自行解决建设资金的,当然会把所有可能利用的资金都用在项目上,而不是给自己购置价值连城的固定资产,凡是可以用贷款方式购买的,毫无疑问是要贷款的。因此,事后才发现有关建设单位没有资产可以查封的情况,本应该是金融机构在放款之初就非常清楚的。建设单位有了和政府的一系列板上钉钉的合同,有了政府的定期付款承诺,为什么还会无力还贷?而且,为什么已经出现不能按时还贷的情况后,还会有其他金融机构继续借款出去,直到所有的金融机构都被套牢?关键在于:一,金融机构之间基于激烈的业务竞争,基本上不做、也不可能做横向的沟通(银团贷款除外)。一家金融机构在一个项目上出现问题,其他金融机构未必就能知道详情(借款人更不会主动告知),就可能在同一个项目上重蹈覆辙。二,目前金融机构普遍抓得比较紧的是对借贷之前的审查,一旦审查通过,贷款发放出去后,实践中大多就不再进行严格有效的跟踪和监管(也没有很好的监管机制),对于项目的资金使用、项目进展、可能存在的种种风险等情况一无所知。因此,像BT这样贷款金额巨大、项目周期漫长、深受国家宏观政策影响的项目,加之一家公司往往同时或先后进行着多个项目,只要其中一个项目的推进上出了问题、只要一个项目未能如期移交给政府,整个资金链条就会出现问题,金融机构就会最早受到最直接的影响。由于目前金融机构在BT项目上出现了大量问题,甚至呆账、坏账,因此,现在很多金融机构已经采取了一刀切的做法,放弃了这项业务。有的银行略有变通,放弃BT项目贷款,但继续做BOT项目贷款。作为金融机构,应当总结经验教训,加强贷后管理,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并借鉴国外的由风险投资公司做后盾的做法,同时也可以引入专业担保公司,为BT项目借款做担保等,而不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针对目前已经出现的BT项目建设承包人无力归还金融机构贷款的情况,绝大数金融机构已诉至法院,采取了诉前保全或诉讼保全的措施,但往往由于欠款人在借款时并未提供过相应的财产抵押,或抵押的财产与借款金额相差巨大,通过这种方式只能帮助金融机构挽回少量损失。笔者认为,可继续采取以下补救措施:1、保全建设项目,如果该建设项目尚未移交,理论上讲该项目的所有权人仍是BT项目的建设承包人;2、如果该项目已经移交,保全BT建设承包人的到期和预期债权;承包人的债权人一般是政府,相对来说是有保障的;3、如果该承包人又是其他拥有优质资产公司的股东或实际控制人,那么,对该承包人在其他公司的股权进行保全,通过诉讼取得股权及其收益权,并通过将来对该股权的转让收回贷款。BT模式BT (build-transfer,即建设-移交),主要适用于建设公共交通基础设施,BT建设承包人负责建设资金的筹集和项目建设,并在项目完工时立即移交给建设单位(通常为政府),建设单位向BT建设承包人支付工程建设费用和融资费用,支付时间由BT建设双方约定(可能是工程建设开始,也可能是工程建设完成后开始)。因此,BT是通过融资进行项目建设的方法。

请问工程建设模式中BT模式和EPC模式的区别?

BT是代建工程EPC是设计、施工由一家单位完成EPC是由业主出资的

行业智能化之三大主要智能工厂建设模式

行业智能化之三大主要智能工厂建设模式   首先,从生产过程数字化到智能工厂      在石化、钢铁、冶金、建材、纺织、造纸、医药、食品等流程制造领域,企业发展智能制造的内在动力在于产品品质可控,侧重从生产数字化建设起步,基于品控需求从产品末端控制向全流程控制转变。因此其智能工厂建设模式为:      一是推进生产过程数字化,在生产制造、过程管理等单个环节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基础上,构建覆盖全流程的动态透明可追溯体系,基于统一的可视化平台实现产品生产全过程跨部门协同控制。      二是推进生产管理一体化,搭建企业CPS系统,深化生产制造与运营管理、采购销售等核心业务系统集成,促进企业内部资源和信息的整合和共享。      三是推进供应链协同化,基于原材料采购和配送需求,将CPS系统拓展至供应商和物流企业,横向集成供应商和物料配送协同资源和网络,实现外部原材料供应和内部生产配送的系统化、流程化,提高工厂内外供应链运行效率。      四是整体打造大数据化智能工厂,推进端到端集成,开展个性化定制业务。      其次,从智能制造生产单元(装备和产品)到智能工厂      在机械、 汽车 、航空、船舶、轻工、家用电器和电子信息等离散制造领域,企业发展智能制造的核心目的是拓展产品价值空间,侧重从单台设备自动化和产品智能化入手,基于生产效率和产品效能提升实现价值增长。因此其智能工厂建设模式为:      一是推进生产设备(生产线)智能化,通过引进各类符合生产所需的智能装备,建立基于CPS系统的车间级智能生产单元,提高制造、敏捷制造能力。      二是拓展基于产品智能化的增值服务,利用产品的智能装置实现与CPS系统的互联互通,支持产品的远程故障诊断和实时诊断等服务。      三是推进车间级与企业级系统集成,实现生产和经营的无缝集成和上下游企业间的信息共享,开展基于横向价值网络的协同创新。      四是推进生产与服务的集成,基于智能工厂实现服务化转型,提高产业效率和核心竞争力。      后,从个性化定制到互联工厂      在家电、服装、家居等距离用户近的消费品制造领域,企业发展智能制造的重点在于充分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的同时实现规模经济生产,侧重通过互联网平台开展大规模个性定制模式创新。因此其智能工厂建设模式为:      一是推进个性化定制生产,引入柔性化生产线,搭建互联网平台,促进企业与用户深度交互、广泛征集需求,基于需求数据模型开展精益生产。      二是推进设计虚拟化,依托互联网逆向整合设计环节,打通设计、生产、服务数据链,采用虚拟仿真技术优化生产工艺。      三是推进制造网络协同化,变革传统垂直组织模式,以扁平化、虚拟化新型制造平台为纽带集聚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发展远程定制、异地设计、当地生产的网络协同制造新模式。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模式探讨与实践?

一、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水系典型城市水域特色太湖流域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是我国大中型城市最密集、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流域内多为平原河网地区,江湖相连,水系沟通,流域水面率达15%,但河道水面比降小,水流流速缓慢;且由于长期以来不合理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了大量的废污水排放,水污染治理相对滞后,流域河湖水质相对较差,水生态环境破坏相对较严重。东南诸河地处我国经济较发达、水资源较丰沛的东南沿海,境内多为山溪性河流,一般源短流急,独流入海,地表水质总体较好,水生态多样性较丰富。下面具体以无锡市、衢州市两座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为典型进行研究。①无锡市。无锡市位于江苏省南部,地处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腹地,以太湖为中心形成了西部宜兴地区和北部锡澄地区的空间格局。无锡市境内河网密布,江南运河从中穿过,长江、太湖是境内河网水资源的重要补给源。总结无锡水域特征:水系发达的平原水网,水资源短缺的经济富庶之地,水环境容量较小的流域上下游地区,水生态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水管理现代的智慧城市。②衢州市。衢州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钱塘江源头,是闽浙赣皖四省边际中心城市,长三角、泛珠三角和海西三大经济区交汇的重要节点,东部沿海连接中西部地区的“黄金通道”。衢州市境内山地丘陵居多,河流水系呈羽枝状分布汇集于衢江,不仅水质良好,而且水资源丰富。境内河流分属钱塘江和长江鄱阳湖两大水系,以钱塘江水系为主。总结衢州水域特征:水资源丰富的山丘地区,水环境优良的流域上游地区,水生态多样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底蕴丰厚的历史文化名城,水管理亟待提升的起步地区。二、不同水域特色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模式和实践1.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工作重点为建设合格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必须提高城市规划中水系规划的地位。目前,城市规划多以空间布局和用地规划为主导,很少把水系规划与社会、经济、产业发展、人文因素等真正看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绝大部分城市和地区的水资源可持续规划依然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因此,在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过程中,坚持将城市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和水系规划有机结合,通过一系列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构建水资源安全、水环境健康、水生态和谐、水文化鲜明、水管理现代的水生态文明体系,这是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工作的重点内容。2.不同水域特色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1)无锡市水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和实践无锡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的重点建设内容,建议为:①加强落后产能淘汰和经济转型升级,减少污染物排放,重点在于点源污染的防控;②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充分利用好再生水、雨水等非常规水源;③加强江河湖水系连通,畅通段头浜等毛细血管,通过调水引流增加河湖水动力,提高河湖水环境容量;④加强太湖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市域范围内湿地建设,减少城镇化建设对水文循环产生的影响;⑤在全国率先开展产、学、研结合的水生态科技产业园,在水生态环境治理相关领域孵化出最前沿的科技成果,并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推广;⑥深入推进建设“感知太湖,智慧水利”物联网决策指挥管理系统,达到水利现代化管理的国内领先水平。(2)衢州市水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和实践衢州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的重点建设内容,建议为:①深化水源地保护,加强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建设钱塘江流域上游水生态屏障;②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减少畜禽养殖、农田施肥等农业面源污染物排放,源头控制水环境污染;③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发展原水产业、洁水渔业、生态旅游业等,加快转变生态优势、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④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严格工业项目落地专家决策咨询机制,实行空间、总量、项目“三位一体”环境准入制度,促进产业结构调整;⑤加强水文化传承和水生态文明宣传,培养市民节水、爱水意识,减少水资源浪费;⑥创新水管理机制,重点开创源头地区水生态约束激励、水生态补偿、水工程生态建设和河湖健康管理等机制;⑦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水利的科技管理水平。三、结语通过对无锡、衢州两座具有不同水域特征的典型城市分析,研究提出两座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和模式。主要结论如下:①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必须首先提高城市规划中水系规划的地位,坚持将城市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和水系规划有机结合。②水资源短缺的经济发达地区,应加强落后产能淘汰和经济转型升级,减少污染物排放,并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充分利用好再生水、雨水等非常规水源。此外,通过加强江河湖水系连通、重要河湖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湿地建设及水生态科技产业园、智慧水利物联网建设等,实现城市水生态文明。③水资源丰富的流域源头地区,应深化水源地保护,加强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控,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发挥生态资源优势。此外,通过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加强水文化传承和水生态文明宣传、创新水管理机制、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等,实现城市水生态文明。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信息化教育下校本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学校校本数字资源库建设模式

  我国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存在基础建设与实际应用不平衡的现象,而教学资源的短缺是造成很多一线教师不愿意使用现代化教育设备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使得巨大的投资却只有一小部分得到应用。启东中等专业学校以校本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为突破,提高现代化教育设备的使用率,并借此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1 校本教学资源库的涵义   关于“校本”,华东师范大学郑金洲教授有如下解释:“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即要以改善学校教育教学实际、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重点关注学校及教师日常遇到和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要由广大教师来共同探讨、分析解决学校自身的问题,所形成的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地实施;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挖掘学校内部的潜力,更加充分地利用起学校资源。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这样认为,校本教学资源库指的是以满足学校师生工作、学习中对教学资源的需求为目的,由学校自主组织和规划,由学校师生共同建设和维护,通过整合、融合、利用、转化一切可以得到的教学资源而建设的能适用于本校教学活动的教学支持系统。其建设的目的是整合优秀的教学资源,实现资源的共享,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人人知晓、人人会用、人人会建的本土化教学资源库。   2 教育信息化进程   社会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认为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已经历了两次浪潮的文明,而现在正在经历第三次浪潮的文明,即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信息时代。而教育作为科学技术发展进步在文化领域的投射,科学技术的革命必然引发教育的重大变革,教育也就进入了它的第四次革命——以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   纵观世界,美国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欧盟的“苏格拉底”计划和“达·芬奇”计划、印度与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CLASS2000计划等,均把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相比而言,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正处在奋起直追的阶段。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了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十九章专门论述了如何以教育的信息化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所有以上的政策方针都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3 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   启东中等专业学校是国家级重点职业中学,省四星级职业学校,近年来累计投入400多万元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曾获省优秀校园网评比二等奖,可以说硬件的建设已经位居同类学校的前列。在软件的购买方面学校也并不落后,近年来累计投入30多万元购买了较为丰富的教育教学及学习资源。   硬件水平提升了,资源库等软件也买来了,但经过实践应用,发现资源的利用情况却实在不容乐观。尽管学校多次宣传并组织教师学习教学资源库的使用,但各资源的点击、下载率却不尽如人意,资源库因无人使用而束之高阁,甚至于影响到了学校现代教育设施设备使用率。   为什么学校花重金购买来的资源得不到有效的使用? 经过对教师的调查发现,因不会用而不用的人数并不多,即学校教师的信息技术使用水平并不是该问题的关键;而因缺少合适资源或因使用麻烦而不愿意使用的占比超过六成,也就是说如果有好的资源、便于使用的资源,这部分教师都将会很乐意使用。通过以上调查以及对调查结果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教学资源库建设方面,许多专业部门、软件开发公司也推出了一些优秀的方案。但是,由于各地教育发展的不一致,各所学校课程改革、教材版本、校园网环境的差异,以及开发商与一级教育工作者缺少深度的沟通,导致开发的作品与教师自有的教学风格难以统一;再加上不同厂商开发的教学资源库产品存在或多或少的兼容性问题,使得购买来的教学资源难以满足现实教育教学的个性化需要。   基于以上分析,虽然教师在教育信息化的观念和技术上还有提高的空间,但造成现代化教育设备使用率低的直接原因是资源特别是适用资源的紧缺。因此,建立与学校相适应的校本资源库成为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中心环节之一。   4 校本资源库模式   华东师范大学祝新宇教授从教学资源的组织化程度、多样化程度和互动程度3个维度对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资源库模式进行了归纳分析,并建立了X-Y-Z三维模型,如图1所示。   其中,三个维度都被分成低、中、高三个不同的程度,三个维度交叉后可以得到27种交互响应模式,其中三个维度都处于高坐标端,即为高互动水平的全面综合型教学资源库模式。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将目标定位在了这种模式上,即要建设的校本资源库是一种对“高多样化”资源进行“高组织化”后,利用“高互动”平台进行管理的教学资源库。   在校本资源库模式中,由教师或者管理员对外部资源进行筛选和整合后,充实进资源库,管理员还负责资源的审核。教师除了对资源进行查询和使用外,还可以在给定的权限内对资源进行评价和反馈;学生在互动平台上可以对资源进行查询、使用和反馈;而管理员除了提供技术支持,还可以对资源进行跨平台的更新维护。   5 校本资源库的建设实践   5.1 资源库建设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主要是建库前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包括硬件、软件和政策管理方面。全校电脑统一安装系统及常用软件,尤其保证各多媒体教室、实验实训室、教师办公电脑能够正常运行和浏览资源库中的资源。进行资源库管理平台安全性及运行稳定性两方面的调试。成立“校本资源库建设管理小组”,审核和评定资源的合法性和初步价值,对资源库进行更新维护。制定《校本资源库建设奖励方案》,奖励为资源库提供资源的教师。   第二阶段:试运行阶段。主要是进行资源库平台的试运行和检验第一阶段准备工作的完成情况。对教师进行平台使用培训,根据教师意见和建设对资源库结构进行调整优化,以使资源库的组织结构更加符合一线教师的使用习惯。   第三阶段:建库及维护阶段。工作重心转移到对资源的质量以及动态更新方面。对入库资源进行有效性、合理性鉴定,包括资源格式是否符合要求、资源内容是否与教学需求相符、资源是否符合新课改理念等。对广大参与校本资源库建设的教师进行资源质量评价,按标准发放报酬。

以往我国的社区建设模式存在着哪些结构性缺陷答案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加之产业结构转型下资本对劳动的排斥必不可免,在劳动力整体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就业总量矛盾虽有缓解,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和区域性问题日益凸显。当前我国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指在劳动力供求总量基本相当的情况下,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不匹配现象,即劳动者难以实现就业的同时,部分却出现“招工难”,而这是近些年,也是未来几年我国将会持续存在的重要问题。受到经济下行压力、国际需求不振、国内需求尚待提升的影响,以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大量劳动密集型加工生产萎缩或转型升级,导致传统制造业岗位需求显著减少,必然带来大批的失业人员。而这些失业人员的素质和知识水平,普遍没有达到一些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要求,即使有着强烈的就业愿望,也很难在劳动力市场找到相适应的就业岗位,且劳动力素质的提升也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同时,我国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目前面临着人才短缺的困境,这已成为其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必然伴随相对长期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是和学术界必须研究和思考的重要课题。(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挑战与机遇并存近年来,我国高达数千万的农村转出人口流入城市和城镇,这一方面为实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地区的“用工荒”和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的劳动力缺口。但户籍制度以及附着其上的保障制度的差异性,导致农村转移劳动力真正实现市民化困难,不仅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相关政策的效果,而且转移劳动力在城市的边缘化很容易成为城市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持续转移,不仅有利于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口拐点的压力,为产业转型升级留足空间,也有利于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现代化发展。尤其是作为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经济发展重要动力的新型城市化,重点集中于人的市民化,这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高效转移带来了难得机遇。同时,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大规模的农业人口市民化意味着需要承担巨大的转移成本,即使存在足够吸纳劳动力的渠道,初期的转移成本规模仍不容忽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而在国家限制部分城市人口规模、引导农业转移人口更多进入二级及以下城市的背景下,各级地方城市将面临越来越大的转移成本压力。如何抓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带来的机遇,同时尽量降低转移成本,将成为各级必须认真解决的现实问题。(三)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仍然较大近些年,随着地方高校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量持续增长,未就业毕业生规模也持续积累。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经济下行压力下,国内劳动力市场需求萎缩。二是高校教育内容与培养方式落后,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三是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素质人才的主要来源,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高校教育内容和培养方式改革滞后,加之高校为求“发展”盲目扩大规模和生源、毕业生就业心态不合理,不仅带来普遍的“学用脱钩”现象,更使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逐年积累,形成日益庞大的“高学历”失业大军。如果高校尤其是普通高校没有针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对教育内容和培养方式进行及时的改革完善,那么未来一段时间内,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将更加严峻,并会成为我国未来就业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四)促进就业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有待完善人口流动受限、信息不对称和教育滞后是导致就业问题长期存在的主要因素,往往通过对这三个因素施加影响,来解决社会就业问题。但改革开放以来,在人口红利和经济高速发展影响下,就业问题一直没有得到部门的足够认识。直到近些年由于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导致失业问题日趋严重,如何促进就业才逐渐为各级所重视。但由于缺乏相应经验,且促进就业的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很不完善,在促进就业方面仍仅限于通过税收等手段鼓励更多吸纳失业人群,而从长期的、根本性的角度,针对人口流动限制、信息不对称和教育滞后三大因素的全方位改革尚未展开,给未来就业问题的解决留下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