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艺术

阅读 / 问答 / 标签

求一篇“西方建筑艺术赏粹”论文。就是介绍一下古代或现在西方的建筑。1000字左右,现在没电脑,等会

擅长的我 帮你写的

陕西窑洞文化,建筑艺术的一大奇观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是独特的汉族民居形式,是陕北农民的象征。具有十分独特的汉族民俗文化和民族风情。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业。本期我就带你去陕西文化探索陕西窑洞文化的神奇。   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同时,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由于自然环境、地貌特征和地方风土的影响,窑洞形成各式各样的形式。但从建筑的布局结构形式上划分可归纳为靠崖式、下沉式和独立式三种形式。   靠崖式窑洞(崖窑)   靠崖式窑洞有靠山式和沿沟式,窑洞常呈现曲线或折线型排列,有和谐美观的建筑艺术效果。在山坡高度允许的情况下,有时布置几层台梯式窑洞,类似楼房。   下沉式窑洞(地窑)   下沉式窑洞就是地下窑洞,主要分布在黄土塬区-没有山坡、沟壁可利用的地区。这种窑洞的作法是:先就地挖下一个方形地坑,然后再向四壁窑洞,形成一个四合院。人在平地,只能看见地院树梢,不见房屋。   独立式窑洞(箍窑)   独立式窑洞是一种掩土的拱形房屋,有土墼土坯拱窑洞,也有砖拱石拱窑洞。这种窑洞无需靠山依崖,能自身独立,又不失窑洞的优点。可为单层,也可建成为楼。若上层也是箍窑即称“窑上窑”;若上层是木结构房屋则称“窑上房”。   虽然随着近几年来经济的不断发展,弃窑者多,造窑者少,古老的窑洞在建筑学上属于生土建筑,其特点就是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共生,简单易修、省材省料,坚固耐用,冬暖夏凉。

中国当代建筑艺术到底又没有自己的风格???以及世界建筑艺术发展的潮流是什么?

根据各国德吧

现代建筑艺术的美?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石头的史书,建筑是居住的机器。建筑作为一个艺术门派,它和音乐、雕塑、文学、绘画等一样,都必须符合美学原则,遵守美学的一般法则。本文从建筑艺术的特征入手,从建筑的不同方面分析建筑的艺术美。   一 前言  建筑是人们用石材、木材等建筑材料搭建的一种供人居住和使用的物体,如住宅、桥梁,、寺庙、园林等等。建筑的艺术美和建筑的坚固性、实用性、经济性不可分割,后者是建筑艺术的灵魂。建筑艺术美是建筑安全性、实用性、经济性的表现形式,不仅仅是指建筑的外在形式美,还包括建筑的使用空间的舒适美观。  一个建筑如果仅仅在形式上是美观的,符合美学的规则,但它不坚固、不实用、不经济,那么它也说不上是一个真正的建筑艺术品;反之,如果一个建筑即使十分坚固、适用、经济、但其外在形式不美观,也称不上是一个建筑艺术品。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著名建筑理论家阿尔伯蒂在他的著作《论建筑》中写道:“我认为美就是各部分的和谐,不论是什么主题,这些部分都应该按这样的比例和关系协调起来,以致既不能再增加什么,也不能再减少或更动什么,除非有意破坏它。”实际上,建筑的美就是由“恰当、匀称、表达、优美”来反映的。  二 建筑与建筑艺术  建筑是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统称,工程技术和建筑艺术的综合创作,各种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的建造活动。建筑是人类为自己创造的物质生活环境,即人类生活所必需的居住和活动的场所,也是为满足人们生活、生产或从事其他活动而创造的空间环境。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是通过建筑群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面形式、内外空间组织、结构造型,亦即建筑的构图、比例、尺度、色彩、质感和空间感,以及建筑的装饰、绘画、雕刻、花纹、庭园、家具陈设等多方面的考虑和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艺术。  建筑艺术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以其功能性特点为标准,建筑艺术可分为纪念性建筑、宫殿陵墓建筑、宗教建筑、住宅建筑、园林建筑、生产建筑等类型。从总体来说,建筑艺术与工艺美术一样,也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建筑的本质是人类建造以供居住和活动的生活场所,所以,实用性是建筑的首要功能;只是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物质技术的进步,建筑越来越具有审美价值。  三 建筑艺术的特征  1 建筑的形象  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建筑都表现了不同时代的精神状态:古希腊表现的是优美的时代,古罗马表现的是武力的时代,早期基督教表现的是虔诚的时代,哥特表现的是渴慕的时代,而文艺复兴表现的是雅致的时代。到了近现代,由于人们的审美能力与审美情趣的不断提高,建筑的形象问题也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建筑形象就是通过各种结构、造型体现的建筑的外观。建筑师运用空间、形、线、色彩、质感、光影等手段进行创作,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建筑形象。  2 建筑的社会文化属性  建筑的社会文化属性包括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建筑的时代性是指任何一个建筑都是某个时代的产物,它受当时的经济能力、技术程度、道德伦理、文化思潮等因素影响,每个建筑都真实地反映着历史,成为历史的见证。人们常讲的“建筑是石头的史诗”就是指这层意思。比如我国的故宫是明清帝王生活、办公的地方,象征着封建政权的中心,它在设计上的指导思想就是要着重表现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由近千座各种建筑组成的庞大建筑群,特别突出南北中轴线,在这条中轴线上,按照“前朝后寝”的封建礼制,把故宫大体划分为帝王发号施令的外朝和帝后居住的内廷两大部分。建筑空间阴森压抑反映了封建专制的特点。在技术上由于采用木结构,使单体建筑不可能更庞大,只能以平面扩展的方式来扩展空间,是一组典型的封建时代建筑。而与这组建筑相临的人民大会堂,它是人民当家作主、参政议政的地方,是我国人民最高权力的象征,因此,它的设计主导思想是体现着人民当家作主,空间开敞明快,在结构技术上采用了钢筋砼结构,建筑物高大雄伟。建筑是最能反映时代的代表物,真实地记述着历史的发展。  建筑的地域性是指建筑在形式上与所处的环境恰到好处地结合在一起,符合当地人们的审美情趣,在使用空间上能满足使用者的生活习性,在结构造型上和建筑材料的选用上都能较好地适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族都有着不同的建筑艺术表现形式,这些形式是当地人民长期与自然相抗争不断总结提练出来的,实践证明是一种在结构上合理、在技术上先进、在造型上美观的形式,这种形式也就逐步被人们认同,演化成一种当地特有的民族形式,代表着该民族的共同审美情趣。如中国的大屋顶,罗马的拱券、穹顶、飞扶壁等等。任何民族形式的建筑都是历史的产物,同时受历史发展规律的支配。仿制别的建筑作品,或支离破碎的套用一些建筑符号都不可算作是艺术品,艺术贵在创新,没有创新的艺术品是缺乏吸引力、没有生气的。  总而言之,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是建筑创作的手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建筑创作的基础,而根植于民族、地域则是我们成长的根,是建筑师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同时正是由于民族、地域的不同才使得我们今天的建筑呈现出多样化。  3 建筑的实用性  建筑的目的首先是为了“用”,而不是为了“看”,即使是纪念碑、陵墓也要考虑举行纪念仪式时人流活动的具体要求。其它各类艺术,美可以是唯一目的或主要目的,而建筑却必须和实用联系在一起。建筑的实用性特点,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就是说,建筑物对人类生活的功能好坏,往往决定着人们观感的美与丑,因而建筑的审美意义,有赖于实用意义。所以任何建筑物的设计与建造,都从两方面考虑:第一要有实用价值;第二要造型美观。  实用是建筑物的首要和基本要素,美观是建筑物的必要要素,大到高楼大厦,小到茅舍草屋,无不追寻实用与审美的统一,只有二者的完美结合,才能最充分地发挥其功能,从而实现最佳效益。实用性是建筑的一个基本的特征。古罗马时代的建筑师威特鲁威提出建筑的三条原则:实用、坚固、美观,一直被视为建筑学的经典公式。杰弗里u30fb斯科特也认为,好的建筑要有三个条件:实用、坚固、使人愉快。建筑史也一再表明了这一点:实用一直被视为建筑的首要的和核心的问题。可以说,单纯个人的情感、怪诞的想法或奇异的构思可以在画布上或在舞台上表现出来,而对建筑来说,大概就不行了。任何一个建筑家想以自己的方式去建造阿里斯托芬的“云中鹁鸪城”,都注定是一种愚蠢的冒险心理。建筑是为多数人的实用目的而设计和建造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它被称为实用艺术。  四 建筑艺术的不同美学  1 建筑的性格美  建筑的性格美是不同类型建筑的不同功能的外在表现。例如,优秀的住宅建筑表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有温馨安定的感觉;文化娱乐建筑表现出惬意美好、别致新颖的感觉;办公建筑表现出庄重严肃、积极奋进的感觉;学校建筑表现出明快大方、开朗宁静的感觉。  当然,建筑性格的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常用的手法是形式服从功能。法国朗香教堂造型奇异,平面不规则;墙体几乎全是弯曲的,有的还倾斜;塔楼式的祈祷室的外形象座粮仓;沉重的屋顶向上翻卷着,与墙体之间留有一条40厘米高的带形空隙;粗糙的白色墙面上开着大大小小的方形或矩形的窗洞,上面嵌着彩色玻璃;入口在卷曲墙面与塔楼的交接的夹缝处;室内主要空间也不规则,墙面呈弧线形,光线透过屋顶与墙面之间的缝隙和镶着彩色玻璃的大大小小的窗洞投射下来,使室内充满了浪漫主义和神秘主义。  2 建筑的造型美  建筑造型包括建筑体型、立面、色彩、细部等,它是建筑内外部空间的表现形式,是根据建筑的功能要求、物质技术等条件而设计的,是技术和艺术的统一。同时,建筑的造型还要考虑到形式美的一些原则,如比例、尺度、均衡、韵律、对比等。这些也都是判断建筑造型是否美观的重要标准。例如,北京天坛祈年殿在体型和色彩运用上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古希腊帕特农神庙为雅典城邦守护神雅典娜而建的祭殿背西朝东,耸立于3层台阶上,玉阶巨柱,画栋镂檐,遍饰浮雕,蔚为壮观。整个庙宇由凿有凹槽的46根大理石柱环绕。潘太里科大理石色白,相对帕罗斯岛上的优质大理石来说略显粗糙,所以这里的帕罗斯大理石仅供雕塑使用,光滑和无瑕的质地使它显得尤为珍贵。柱间的用大理石砌成的92堵殿墙上,雕刻着栩栩如生的各种神像和珍禽异兽,蔚为壮观。  3 建筑的结构美  建筑结构是建筑的骨架又是建筑物的轮廓。中国古典建筑中的斗拱、额枋、雀替等,从不同角度映衬出古典建筑的结构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建筑结构的形式越来越丰富,如框架结构、薄壳结构、悬索结构等。建筑的结构与建筑的功能要求、建筑造型取得完全统一时,建筑结构也体现出一种独特的美。代代木体育馆是日本著名建筑大师丹由瞬间海浪漩涡形态而引发的设计灵感,不仅造型独特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而且整个设计线条没有直角直线,多是悬索柔韧的弧度,用建筑专业术语讲只两个字:柔性。该建筑占地约91公顷,包括一幢游泳馆和一幢球类馆。游泳馆屋顶采用悬索结构,索网表面覆盖为焊接起来的钢板,内表面则用石棉板保护。游泳馆采用两个交错的新月形平面,给封闭的室内空间带来开放性。设计师利用主索之间的空隙设置顶光,勾划出屋脊的轮廊,有助于人们在视觉上形成一个流线型、宏伟别致的内部空间。  4 建筑的环境美  任何建筑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处于一定的客观环境之中。因此,就存在一个建筑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很早就十分重视建筑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美国现代著名建筑师赖特提出的“有机建筑”的理论,也主张建筑应与大自然相和谐,他最著名的代表作(流水别墅)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这座位于美国匹兹堡市郊区的私人别墅,坐落在一个具有山石、林木和溪流瀑布的优美环境之中。建筑的前部从浇铸在岩石上的钢筋混凝土支撑悬挑出来,上下两层宽大的阳台,一纵一横,好像从山洞中“长”出的两块巨石,后面高起的片石墙和前面挑出的部分取得平衡并形成水平与垂直的方向对比。这种自由灵活的组合,不仅与周围环境十分协调,而且可以使人们在不同的角度看到各种丰富多变的体形轮廓。  5 建筑的风格美  建筑的风格是指建筑造型、功能布局和建筑装饰所具有的时代共性。不同风格的建筑体现出不同的美。德国科隆大教堂工程规模浩大,它以轻盈、雅致著称于世,是中世纪欧洲哥特式建筑艺术的代表作,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哥特式教堂建筑。教堂占地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东西长144.55米,南北宽86.25米。主体部分就有135米高,大门两边的两座尖塔高达157.38米,像两把锋利的宝剑,直插云霄。大教堂的四周还有许多小尖塔。  总之,建筑的美难以一言以蔽之 ,因为它不仅仅是视觉的艺术,还包括了听觉、触觉、味觉、心理感受等等许多因素,又融合了技术、理念、环境等方面。建筑艺术创作受经济、技术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建筑艺术具有着鲜明的时代性、地方性和民族性。一个成功建筑艺术作品是由建筑师、业主以及许许多多的人来共同努力完成的,是群体智慧的结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我们坚信建筑的艺术更加会美得深入人心。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现代建筑艺术的现代建筑

创造现代建筑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创造现代建筑的任务被提到日程上,涌现出一批思想敏捷,而且具有一定建筑经验的建筑师,在前人革新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比较系统而彻底的建筑改革主张,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和法国的勒·柯布西耶等。格罗皮乌斯的代表作是1926年设计建造的德国鲍豪斯学院校舍。“鲍豪斯”是德国现代建筑师格罗皮乌斯在魏玛筹建的一所培养新型设计人才的工艺学校的简称。这所学校采用一套有特色的新的教育方针和方法,曾培养了一批杰出的现代派艺术大师,是西方激进的艺术流派摇篮。鲍豪学院建筑主要特点是,把建筑物的实用功能作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按照各部分的实用要求互相联系,突出它们各自的位置和体型,他还采用各种形体的对比手法,如大小、长短、虚实、透明与不透明、厚薄等,产生清新活泼的美感,显得单纯朴素、富有变化,给人以独特的印象。各国的建筑活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有很大的变化和发展。由于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传统各不相同,建筑活动和思潮也很不一致,因此发展也极不平衡,西欧和美国为建筑现代化继续探索创造作出新贡献,其他地区和国家也相继走入现代化。英国在50年代出现以史密森夫妇为代表的新粗野主义(又译为新野性主义);60年代,以柯克为代表的称之为阿基格拉姆派 所提出的未来乌托邦城市的设想:以钢和钢筋混凝土的巨型结构来综合解决多种与可变要求的设计。在法国战后的“现代建筑派”取代了学院派成为法国建筑的主要风格。勒·柯布西耶设计的马赛公寓大楼和其后又设计的朗香教堂,轰动了整个建筑学坛。法国在二战后建筑技术上不断创新,1958年兴建国家工业与技术中心的陈列大厅,跨度218米,是迄今跨度最大的空间结构,也是跨度最大的薄壳结构。1973年建的巴黎蒙帕纳斯大厦高229米,是欧洲最高建筑;后来建的国立蓬皮杜艺术中心更引起人们的关注。德国受到的战争破坏很大,战后着力重建。在希特勒统治时期,只允许折中主义建筑样式,战后则坚持走现代建筑道路,尤以鲍豪斯为代表,后来出现不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建筑,如夏隆设计的柏林爱尔音乐厅和斯图加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公寓等。在设计思想上意大利比其他国家显得多样和善变。古代传统在意大利从未间断,现代思潮又给予强烈影响,战后全面地走上 现代建筑道路,在罗马和都灵等地推行新现实主义,提倡紧密结合人们的日常生活,鲁道夫设计的罗马泰波蒂诺区为代表。在意大利具有国际声望的建筑师无疑是奈尔维,他设计的罗马小体育宫和米兰的皮瑞利大厦被公认为国际先进水平的杰作。美国具有强大的物质技术力量,雄厚的技术人员队伍和一大批专门投资房屋建设的大业主,他们共同使美国建筑迅速走向现代化。发展高层建筑是美国建筑的主要方面,1974年的芝加哥西尔斯大厦110层,高443米,是世界迄今最高建筑。在艺术和建筑方面,欧洲不论有什么新思潮都很快影响美国,各种思潮和各种建筑流派,样式在美国都得到反映。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是一座富有个性的象征性建筑作品。它的设计师是丹麦的伍重,于1957年设计,1973年建成。歌剧院位于贝尼朗岛,面临大海,建筑师把它设计成一艘乘风破浪的大船,很有象征个性。<--

建筑艺术的语言是什么

两个人之间,如果语言不通,就很难交往。同样,人如果完全不懂得他所面对的艺术品的“语言”,欣赏也无从谈起。这种“语言”就是艺术语言。 艺术语言首先与这一门类艺术在艺术分类学中的归属有关。 。建筑的艺术语言,从建筑的面、体形、体量、群体、空间和环境这几个方面来讨论。

建筑艺术的欣赏方法有哪些

1.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1)建筑艺术是物质功能性与审美功能性相结合的艺术建筑的物质功能性是指建筑的实用性、群众性、耐久性。所谓实用性,即是说,建筑的目的首先是为了“用”,而不是为了“看”。即使是纪念碑、陵墓也要考虑举行纪念仪式时人流活动的具体要求。其它各类艺术,美可以是唯一目的或主要目的,而建筑却必须和实用联系在一起。建筑的实用性特点,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即是说,建筑物对人类生活的功能好坏,往往决定着人们观感的美与丑,因而建筑的审美意义,有赖于实用意义。试想,一座通风不良、噪声震耳、光线幽暗的车间,打扮得再花哨,也不会引起工人的美感;一座华贵高大的楼房,如果风一吹就要倾倒,那么色彩无论怎么鲜艳,多姿多彩,住在这座楼房里的人也不会觉得它美。相反,如果实用功能处理得好,往起来很舒适,即使外形简单一般,也会给人以美的感受。即使是艺术比重大的建筑,比如展览馆、歌剧院、大会堂、高级酒店、园林,如果用起来让人别扭,也会被认为“华而不实”。建筑的实用性是艺术性的基础,而艺术性中也常常包含着实用性。建筑的物质功能性还表现在它的群众性上。没有一个人能离开建筑,建筑的审美是带“强制性”的。人们可以不听音乐,不看戏剧,不欣赏画展,不读小说,但却不可能不住住宅,不可能对矗立在自己眼前的建筑机而不见。因为它是物质存在,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不管你自觉还是不自觉,有兴趣还是无兴趣,都会经常面临着各种类型、不同形式的建筑物,这些建筑都会“逼迫”人们提出自己的审美评价。建筑的物质功能性另一表现是在于它的耐久性。建筑是巨大的、造价可观的物质实体,一旦建成,除非地震火灾和战争破坏,它都会长期保留下去,很难被人遗志或丢失,事实上成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纪念碑。建筑的物质功能性决定了建筑物具有纪念性。比如希腊的神庙、罗马的广场、巴黎的铁塔、中国的万里长城、非洲的原始村落,还有数不清的古城市。古村镇,当初并不是为了纪念而专门建筑的,但是到了后来,却成了纪念性很强的古迹,成为人们欣赏的历史文化了。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建筑与工艺没有质的区别,只有量的区别。”英文“建筑”一向本意为“巨大的工艺”。前面已经说过,建筑同工艺一样是从实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仅有实用又是不够的,还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还要讲究艺术件。比如,住宅建筑最基本的要求是舒适、亲切、顺眼;园林建筑讲究清新、自然、雅致;游乐场所的建筑则应轻快、活泼;而纪念性的建筑则应崇高、庄严。实用功能性与审美功能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了和谐的统一。同时,建筑的审美功能,往往借助于其它艺术门类给予加强,有的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雕塑、绘画(主要是壁画)、园艺、工艺美术以至音乐都能融合到建筑艺术中去。比如欧洲古典建筑中的雕刻、壁画就是当时建筑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去掉了这些东西,那么这些建筑也就黯然失色了。再比如,中国的古代建筑是群体取胜,造成群体序列的性格和序列展开的效果,也往往要依靠这些附属的艺术,如华表、石狮、灯炉、屏障、碑喝等,单独的古建筑也常用壁画、匾联、碑刻、雕塑来加以说明。从这个意义上,也说明了建筑具有一定的艺术综合性,具有鲜明的审美功能性。自古以来,人类花费在非实用方面的财富和这方面的创造是相当惊人的。尤其是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把建筑的美肴重,有时甚至超过实用价值。日本在爱知县甚至建造了一座别致的音乐桥。这是一条人行便桥,全长仅31米,宽两米,桥两侧栏杆装有109块不同规格的音响栏板。过桥的人,只要拿起水槌,轻击栏板,不管你懂不懂音乐,会不会唱歌,就能奏出一首法国民谣《在桥上》。回来时,敲击桥的另一侧,就会响起日本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民歌《故乡》。人们称誉它是“石琴桥”、“声情并茂的建筑物”……你大概想不到,这座小桥最初的设计提出者,竟是一个爱哼小曲的中学生呢!当然,建筑的实用功能性和审美功能性,在木同的建筑对象中可以各有偏重。有的审美功能比重大收,甚至占主要的地位,比如纪念碑、游乐园、陵墓等;有的比重大体相等,如商店、学校、医院等;有的比重小些,如仓库、厂房、桥梁等。但即使审美比重小的建筑在建设时也离不开一定审美观念的支配,建筑本身也要具有和谐的比例,角度、尺寸、序列、韵律,也要考虑周围的环境,比如前面所说的仓库、厂房、桥梁等,就要考虑合适的位置,适当的高度等,也是直线和曲线的组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也具有了审美功能性。(2)建筑是空间延续性和环境特定性相结合的艺术建筑是个空间环境,它要占据一定长、宽、高的位置。那么,我们在一定的视点上,本可能一下子看到全体,只能看到它的一部分。比如,看一座坡屋顶的房子,在室外我们只看到三个面。如在室内,我们最多也只能看到它的五个面。我们要想看到全部的面,就要移动自己,才能陆续地把所有的面看完。即是说,人们在任何一点上欣赏建筑,感觉都是不完整的,只有在各个位置,从远而近,从外而内,从上到下,从前而后,围绕建筑走遍,才能获得完整的感觉。如果是一个建筑群体,那就更复杂,更需我们未断地变换观赏位置。人们就是在这种位置的不断变换中,也就是空间的不断延续中获得了审美感受。正因为建筑具有空间延续性,因此,它的艺术形象永远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有的甚至还主要靠环境才能构成完美的形象。道理很简单,建筑物一旦建成,就不能移动,除非特殊情况,不会出现房子搬家、桥梁搬家的事,而一旦搬了家,其审美效果也随之改变,原来的效果不复存在,后来的又出现新的审美效果。比如埃及的金字塔,必须是置于埃及这广阔无垠的沙漠中,才有永恒的性格,如果搬到了东北大森林,很难设想,那是一种什么效果。又如,欧洲的哥特式教堂,必须是在中世纪狭窄、曲折的街巷中,才能充分显示飞腾向上的气势,如果放到宽阔的大街上或者林立的摩天大楼中间,就很难设想是什么景象了。再如,济南火车站的尖顶钟楼和穹形的建筑物,当年也许是十分气派和别具特色的,而今天,在旁边那些大楼和烟向的对比下,就很难行出当年的气派和特色,由此可见,正是这种空间的延续性和环境的特定性构成了建筑艺术的又一个审美特征。(3)建筑艺术是正面抽象性与象征表现性相结合的艺术建筑艺术在空间里塑造的永远是正面的抽象的形象。说它是正面的,是因为建筑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只能为一般的,而不可能出现什么悲剧式的、颓废式的、讽刺式的、伤感式的、漫画式的形象。就建筑形象本身而言,也分不出什么进步的或落后的,革命的或反动的。天安门过去是封建王朝的正门,今天却是国徽上的图案,是伟大祖国的象征。万里长城本来是民族交往的障碍,是刀光剑影的战争产物,现在却成了全体中华民族的骄傲,是闻名世界的游览圣地。同时,它塑造的这个正面形象又是抽象的。是由几何形的线、面、体组成的一种物质实体,是通过空间组合、色彩、质感、体形、尺度、比例等建筑艺术语言造成的一种意境。气氛,或庄严,或活泼,或华美,或朴实,或凝重,或轻快,引起人们的共鸣与联想。人们很难具体描述一个建筑形象的具体情节内容。所表现的时代的、民族的精神也是不明确、不具体的,是空泛的、朦胧的。它不可能也不必要像绘画、雕塑那样细腻地描摹,再现现实;更不能像小说、戏剧、电影那样表达复杂的思想内容,反映广阔的生活图景。正因如此,建筑艺术常用象征、隐喻、模拟等艺术手法塑造形象。比如,古希腊曾有人认为人体各部分都体现着理想的美,故而早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建筑艺术的精华——多立安柱式建筑就以粗壮狂放的线条,形象地模拟了男子挺拔雄健的体形特征;而安奥尼柱式建筑则以柔和精细的线条,形象地模拟了女子拥雅柔美的体形特征。近代纽约航空港的TWA公司,则用典型的象征主义手法,建成了一座外形像展翅欲飞的大鸟的候机大楼。巴黎明星广场上的凯旋门,建造的初衷,则是象征了拿破仑一世军威、强权、做世的特点。北京的天坛公园的双环亭、南京天王府的双亭,则象征了亲密无间的挚友关系。由此可见,建筑艺术的正面抽象性和象征表现性构成了它的又一审美特征。在建筑艺术中,象征的意义也是很广泛的,可以容纳很多内容,昨天可能是象征着是权神威,今日可以是象征着统一团结,比如前面提到的天安门就是明显的例子。2.建筑艺术欣赏在欣赏建筑艺术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建筑艺术自身的特点,通过感受建筑艺术的形式美,既把握建筑艺术的形象,又感悟出它的内在意蕴,从中获得审美愉悦。(l)欣赏建筑艺术要把局部的审美观照与整体的审美知觉结合起来。建筑艺术的形象一般是由建筑物的体积布局,比例关系,结构形式,空间安排等构成。建筑的外在装饰常有圆柱,柱头、飞檐、贴脸,雕塑,图案和壁画等,这些装饰因素是建筑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应该与建筑形象保持内在一致,从造型和色彩上丰富和发展建筑的艺术构思,使建筑形象锦上添花,增加艺术感染力。因此,欣赏建筑艺术不仅可以对建筑艺术的局部构成进行审美观照,而且还应该把局部的艺术构成纳入整个建筑艺术及从环境中加以观照。使欣赏者从整体的审美知觉中感悟建筑艺术的美。美国在三十年代建立的“瀑布别墅”就非常注重局部与整体的和谐美,莱特的设计新颖奇特,将别墅直接建造于瀑布之上。凌空而出、巨大阳台与瀑布两侧的巨石相映生辉,而瀑布则在阳台底下自由洒脱地倾泻,使建筑与山石。树木、瀑布有机融合,形成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和谐美,使建筑的人工美与自然美浑然一体。在欣赏建筑艺术时,既要欣赏建筑色调、尺度、比例、景观及空间变化,看其是否符合美的规律,又要注意具体的建筑构成要素是否实现优化组合、建筑的整体是否和谐统,进而可以把该建筑纳入建筑群的总体风貌中加以欣赏。(2)感悟建筑形象的象征意义。建筑艺术通常借助象征意义来蕴含其审美意蕴,这也是建筑美学的一个重要命题。象征意义首先是最初的象征性,即建筑艺术在物化成特定的建筑物时就已经具有的象征意义。如北京故宫的对称和谐、层次分明、主要建筑位居中央,显现出封建时代帝王对国家的主宰以及封建制度的“宝塔”结构。我国秦朝建立的万里长城,当时象征着秦帝国的“大~统”。但是,随着社会历史实践的发展变化,建筑艺术又会产生出一些新的象征意义。现在,北京故宫已成为中外游客所欣赏的审美对象,它既显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伟大成就,又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当我们现在登上万里长城,极目远眺,万里长城象一条巨龙在群山环抱中婉蜒游动,显得气势非常恢宏辽阔。在我们的审美视野中,长城已不再是秦帝国“大一统”的象征,而是中华民族创造力量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象征。要感悟建筑形象的象征性,还必须了解建筑艺术创造的时代背景及其民族特点。北京故宫作为封建社会的产物,其结构上,从正阳门到景山,通过一系列错落有致,高低不同的空间处理,象征着皇权形象。北京天坛的设计具有明显的汉民族特点,象征着天帝的崇高神圣,表达出汉民族“天人感应”的思想意识。在欣赏建筑艺术的象征性时,还可以结合心理美学的“移情说”,充分展开自己的审美想象,在感知建筑形象的同时,把建筑形象拟人化,赋予建筑艺术以新的生命,使本无生命的建筑有了人的性格、人的情感,人的生气。比如找们欣赏一座幽静别致的别墅,就会感受到它非常幽雅婉静;欣赏那些高耸入云的建筑,会使我们产生向上飞腾的感觉;欣赏那些新颖奇特,色彩疏淡而简洁的建筑,则会使人感受到它的生机勃勃,游洒飘逸;看到那些富有稳定感的建筑,就会使人产生端庄稳重的感觉。当然,欣赏建筑艺术时的移情,只能根据建筑艺术质的规定性加以自然而又合情合理的想象,而不能胡思乱想,违背艺术欣赏规律。(3)要善于欣赏建筑艺术的音乐美,建筑艺术通常以错落有致的空间造型显现出类似音乐的节奏感。歌德和谢林都把建筑看成是“凝固的音乐,”正是在于他们感受到建筑艺术的音乐美。建筑艺术的外在造型都是按照形式大的规律创造的,它无论向空间什么方向延伸,都是有比例、有规划、有变化地排列的,从而形成一定的节奏。而“优秀的建筑物,它各方面的节奏,总能归于统一。这便形成一种统一的调子,统一的旋律。当你在观赏这座建筑时,你便能在一定时间过程中感受到节奏上反复多样的流动,产生音乐般的旋律感,正是这种旋律感,把你引向特定的情绪氛围”,从而获得类似感受音乐美的情感愉悦。感受建筑艺术的音乐美,要善于调动自己的通感,以动态的视觉对建筑造型显现的空间序列进行审美观照。欣赏建筑艺术同欣赏绘画不同,欣赏绘画主要靠静态的直观把握,而欣赏建筑却不能只靠静态观照,还应运用动态观照,从视点的高低、视角的俯仰、视野的远近大小、空间的开合、视觉的分隔联系中去观照建筑的空间序列,才能感受到空间序列的节奏感和音乐感。也只有从这个意义上才可以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4)建筑艺术的欣赏过程。建筑艺术的欣赏过程通常包括欣赏角度、欣赏距离和欣赏方法这三个组成部分。欣赏角度可以分为水平方向上的正视与侧视,在垂直方向上的平视、仰视与俯视。欣赏角度也就是审美角度或审美视角。在审美活动中,审美角度是非常重要的,客体审美价值的实现,不仅需要客体自身的审美同伴,而且还需要审美主体的密切配合,需要审美主体选择合适的审美角度,尽可能多角度、全方位的把握审美客体。建筑艺术是立体的空间艺术,欣赏者更应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地欣赏建筑艺术的整体美。建筑艺术又是视觉艺术,欣赏者与建筑物距离的远近直接影响制约着审美效果。一般来讲,近距离可欣赏建筑的细节或局部;中距离可直观全貌;远距离能概观大致轮廓。欣赏者时间充足,可近、中、远三者兼而有之;时间仓促,则只能或中或远的览其概貌。一般来讲,欣赏古典建筑可多作近、中距离的观照;欣赏现代的宏伟建筑可多作中、远距离的概览。当然,欣赏距离的远近不是绝对的,应该因人而异,因建筑艺术不同而不同。欣赏方法对于欣赏建筑艺术有着重要意义,它一般分为静态欣赏和动态欣赏。静态欣赏是指欣赏者在特定的欣赏点上对建筑物的静态观赏,动态欣赏是指欣赏者按照欣赏需要,在一定的观赏路线上对建筑物的观赏。在欣赏中,应该把静态欣赏与动态欣赏有机结合起来,作到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随着欣赏路线的流动,欣赏者的大脑中就会出现一幅幅具体可感而又各不相同的建筑形象画面,即不同的建筑形象,从而感受到建筑形象的空间序列。同时,由于欣赏者视点的高低、视角的仰俯。视野的大小、视觉的转换等是不断流动变化的,这样当欣赏者去感受建筑形象的空间序列时,就会产生一种节奏感,这也正是人们把建筑比喻成是凝固的音乐的内在依据。总之,在欣赏建筑艺术的过程中,欣赏者应了解建筑艺术的一般特点和具有较高的审美修养,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情感等因素,积极能动地进行审美观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欣赏建筑艺术的美。

建筑艺术的欣赏要领有哪几条

建筑艺术的欣赏主要表现在:1.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1)建筑艺术是物质功能性与审美功能性相结合的艺术建筑的物质功能性是指建筑的实用性、群众性、耐久性。所谓实用性,即是说,建筑的目的首先是为了“用”,而不是为了“看”。即使是纪念碑、陵墓也要考虑举行纪念仪式时人流活动的具体要求。其它各类艺术,美可以是唯一目的或主要目的,而建筑却必须和实用联系在一起。建筑的实用性特点,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即是说,建筑物对人类生活的功能好坏,往往决定着人们观感的美与丑,因而建筑的审美意义,有赖于实用意义。试想,一座通风不良、噪声震耳、光线幽暗的车间,打扮得再花哨,也不会引起工人的美感;一座华贵高大的楼房,如果风一吹就要倾倒,那么色彩无论怎么鲜艳,多姿多彩,住在这座楼房里的人也不会觉得它美。相反,如果实用功能处理得好,往起来很舒适,即使外形简单一般,也会给人以美的感受。即使是艺术比重大的建筑,比如展览馆、歌剧院、大会堂、高级酒店、园林,如果用起来让人别扭,也会被认为“华而不实”。建筑的实用性是艺术性的基础,而艺术性中也常常包含着实用性。建筑的物质功能性还表现在它的群众性上。没有一个人能离开建筑,建筑的审美是带“强制性”的。人们可以不听音乐,不看戏剧,不欣赏画展,不读小说,但却不可能不住住宅,不可能对矗立在自己眼前的建筑机而不见。因为它是物质存在,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不管你自觉还是不自觉,有兴趣还是无兴趣,都会经常面临着各种类型、不同形式的建筑物,这些建筑都会“逼迫”人们提出自己的审美评价。建筑的物质功能性另一表现是在于它的耐久性。建筑是巨大的、造价可观的物质实体,一旦建成,除非地震火灾和战争破坏,它都会长期保留下去,很难被人遗志或丢失,事实上成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纪念碑。建筑的物质功能性决定了建筑物具有纪念性。比如希腊的神庙、罗马的广场、巴黎的铁塔、中国的万里长城、非洲的原始村落,还有数不清的古城市。古村镇,当初并不是为了纪念而专门建筑的,但是到了后来,却成了纪念性很强的古迹,成为人们欣赏的历史文化了。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建筑与工艺没有质的区别,只有量的区别。”英文“建筑”一向本意为“巨大的工艺”。前面已经说过,建筑同工艺一样是从实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仅有实用又是不够的,还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还要讲究艺术件。比如,住宅建筑最基本的要求是舒适、亲切、顺眼;园林建筑讲究清新、自然、雅致;游乐场所的建筑则应轻快、活泼;而纪念性的建筑则应崇高、庄严。实用功能性与审美功能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了和谐的统一。同时,建筑的审美功能,往往借助于其它艺术门类给予加强,有的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雕塑、绘画(主要是壁画)、园艺、工艺美术以至音乐都能融合到建筑艺术中去。比如欧洲古典建筑中的雕刻、壁画就是当时建筑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去掉了这些东西,那么这些建筑也就黯然失色了。再比如,中国的古代建筑是群体取胜,造成群体序列的性格和序列展开的效果,也往往要依靠这些附属的艺术,如华表、石狮、灯炉、屏障、碑喝等,单独的古建筑也常用壁画、匾联、碑刻、雕塑来加以说明。从这个意义上,也说明了建筑具有一定的艺术综合性,具有鲜明的审美功能性。自古以来,人类花费在非实用方面的财富和这方面的创造是相当惊人的。尤其是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把建筑的美肴重,有时甚至超过实用价值。日本在爱知县甚至建造了一座别致的音乐桥。这是一条人行便桥,全长仅31米,宽两米,桥两侧栏杆装有109块不同规格的音响栏板。过桥的人,只要拿起水槌,轻击栏板,不管你懂不懂音乐,会不会唱歌,就能奏出一首法国民谣《在桥上》。回来时,敲击桥的另一侧,就会响起日本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民歌《故乡》。人们称誉它是“石琴桥”、“声情并茂的建筑物”……你大概想不到,这座小桥最初的设计提出者,竟是一个爱哼小曲的中学生呢!当然,建筑的实用功能性和审美功能性,在木同的建筑对象中可以各有偏重。有的审美功能比重大收,甚至占主要的地位,比如纪念碑、游乐园、陵墓等;有的比重大体相等,如商店、学校、医院等;有的比重小些,如仓库、厂房、桥梁等。但即使审美比重小的建筑在建设时也离不开一定审美观念的支配,建筑本身也要具有和谐的比例,角度、尺寸、序列、韵律,也要考虑周围的环境,比如前面所说的仓库、厂房、桥梁等,就要考虑合适的位置,适当的高度等,也是直线和曲线的组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也具有了审美功能性。(2)建筑是空间延续性和环境特定性相结合的艺术建筑是个空间环境,它要占据一定长、宽、高的位置。那么,我们在一定的视点上,本可能一下子看到全体,只能看到它的一部分。比如,看一座坡屋顶的房子,在室外我们只看到三个面。如在室内,我们最多也只能看到它的五个面。我们要想看到全部的面,就要移动自己,才能陆续地把所有的面看完。即是说,人们在任何一点上欣赏建筑,感觉都是不完整的,只有在各个位置,从远而近,从外而内,从上到下,从前而后,围绕建筑走遍,才能获得完整的感觉。如果是一个建筑群体,那就更复杂,更需我们未断地变换观赏位置。人们就是在这种位置的不断变换中,也就是空间的不断延续中获得了审美感受。正因为建筑具有空间延续性,因此,它的艺术形象永远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有的甚至还主要靠环境才能构成完美的形象。道理很简单,建筑物一旦建成,就不能移动,除非特殊情况,不会出现房子搬家、桥梁搬家的事,而一旦搬了家,其审美效果也随之改变,原来的效果不复存在,后来的又出现新的审美效果。比如埃及的金字塔,必须是置于埃及这广阔无垠的沙漠中,才有永恒的性格,如果搬到了东北大森林,很难设想,那是一种什么效果。又如,欧洲的哥特式教堂,必须是在中世纪狭窄、曲折的街巷中,才能充分显示飞腾向上的气势,如果放到宽阔的大街上或者林立的摩天大楼中间,就很难设想是什么景象了。再如,济南火车站的尖顶钟楼和穹形的建筑物,当年也许是十分气派和别具特色的,而今天,在旁边那些大楼和烟向的对比下,就很难行出当年的气派和特色,由此可见,正是这种空间的延续性和环境的特定性构成了建筑艺术的又一个审美特征。(3)建筑艺术是正面抽象性与象征表现性相结合的艺术建筑艺术在空间里塑造的永远是正面的抽象的形象。说它是正面的,是因为建筑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只能为一般的,而不可能出现什么悲剧式的、颓废式的、讽刺式的、伤感式的、漫画式的形象。就建筑形象本身而言,也分不出什么进步的或落后的,革命的或反动的。天安门过去是封建王朝的正门,今天却是国徽上的图案,是伟大祖国的象征。万里长城本来是民族交往的障碍,是刀光剑影的战争产物,现在却成了全体中华民族的骄傲,是闻名世界的游览圣地。同时,它塑造的这个正面形象又是抽象的。是由几何形的线、面、体组成的一种物质实体,是通过空间组合、色彩、质感、体形、尺度、比例等建筑艺术语言造成的一种意境。气氛,或庄严,或活泼,或华美,或朴实,或凝重,或轻快,引起人们的共鸣与联想。人们很难具体描述一个建筑形象的具体情节内容。所表现的时代的、民族的精神也是不明确、不具体的,是空泛的、朦胧的。它不可能也不必要像绘画、雕塑那样细腻地描摹,再现现实;更不能像小说、戏剧、电影那样表达复杂的思想内容,反映广阔的生活图景。正因如此,建筑艺术常用象征、隐喻、模拟等艺术手法塑造形象。比如,古希腊曾有人认为人体各部分都体现着理想的美,故而早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建筑艺术的精华——多立安柱式建筑就以粗壮狂放的线条,形象地模拟了男子挺拔雄健的体形特征;而安奥尼柱式建筑则以柔和精细的线条,形象地模拟了女子拥雅柔美的体形特征。近代纽约航空港的TWA公司,则用典型的象征主义手法,建成了一座外形像展翅欲飞的大鸟的候机大楼。巴黎明星广场上的凯旋门,建造的初衷,则是象征了拿破仑一世军威、强权、做世的特点。北京的天坛公园的双环亭、南京天王府的双亭,则象征了亲密无间的挚友关系。由此可见,建筑艺术的正面抽象性和象征表现性构成了它的又一审美特征。在建筑艺术中,象征的意义也是很广泛的,可以容纳很多内容,昨天可能是象征着是权神威,今日可以是象征着统一团结,比如前面提到的天安门就是明显的例子。2.建筑艺术欣赏在欣赏建筑艺术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建筑艺术自身的特点,通过感受建筑艺术的形式美,既把握建筑艺术的形象,又感悟出它的内在意蕴,从中获得审美愉悦。(l)欣赏建筑艺术要把局部的审美观照与整体的审美知觉结合起来。建筑艺术的形象一般是由建筑物的体积布局,比例关系,结构形式,空间安排等构成。建筑的外在装饰常有圆柱,柱头、飞檐、贴脸,雕塑,图案和壁画等,这些装饰因素是建筑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应该与建筑形象保持内在一致,从造型和色彩上丰富和发展建筑的艺术构思,使建筑形象锦上添花,增加艺术感染力。因此,欣赏建筑艺术不仅可以对建筑艺术的局部构成进行审美观照,而且还应该把局部的艺术构成纳入整个建筑艺术及从环境中加以观照。使欣赏者从整体的审美知觉中感悟建筑艺术的美。美国在三十年代建立的“瀑布别墅”就非常注重局部与整体的和谐美,莱特的设计新颖奇特,将别墅直接建造于瀑布之上。凌空而出、巨大阳台与瀑布两侧的巨石相映生辉,而瀑布则在阳台底下自由洒脱地倾泻,使建筑与山石。树木、瀑布有机融合,形成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和谐美,使建筑的人工美与自然美浑然一体。在欣赏建筑艺术时,既要欣赏建筑色调、尺度、比例、景观及空间变化,看其是否符合美的规律,又要注意具体的建筑构成要素是否实现优化组合、建筑的整体是否和谐统,进而可以把该建筑纳入建筑群的总体风貌中加以欣赏。(2)感悟建筑形象的象征意义。建筑艺术通常借助象征意义来蕴含其审美意蕴,这也是建筑美学的一个重要命题。象征意义首先是最初的象征性,即建筑艺术在物化成特定的建筑物时就已经具有的象征意义。如北京故宫的对称和谐、层次分明、主要建筑位居中央,显现出封建时代帝王对国家的主宰以及封建制度的“宝塔”结构。我国秦朝建立的万里长城,当时象征着秦帝国的“大~统”。但是,随着社会历史实践的发展变化,建筑艺术又会产生出一些新的象征意义。现在,北京故宫已成为中外游客所欣赏的审美对象,它既显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伟大成就,又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当我们现在登上万里长城,极目远眺,万里长城象一条巨龙在群山环抱中婉蜒游动,显得气势非常恢宏辽阔。在我们的审美视野中,长城已不再是秦帝国“大一统”的象征,而是中华民族创造力量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象征。要感悟建筑形象的象征性,还必须了解建筑艺术创造的时代背景及其民族特点。北京故宫作为封建社会的产物,其结构上,从正阳门到景山,通过一系列错落有致,高低不同的空间处理,象征着皇权形象。北京天坛的设计具有明显的汉民族特点,象征着天帝的崇高神圣,表达出汉民族“天人感应”的思想意识。在欣赏建筑艺术的象征性时,还可以结合心理美学的“移情说”,充分展开自己的审美想象,在感知建筑形象的同时,把建筑形象拟人化,赋予建筑艺术以新的生命,使本无生命的建筑有了人的性格、人的情感,人的生气。比如找们欣赏一座幽静别致的别墅,就会感受到它非常幽雅婉静;欣赏那些高耸入云的建筑,会使我们产生向上飞腾的感觉;欣赏那些新颖奇特,色彩疏淡而简洁的建筑,则会使人感受到它的生机勃勃,游洒飘逸;看到那些富有稳定感的建筑,就会使人产生端庄稳重的感觉。当然,欣赏建筑艺术时的移情,只能根据建筑艺术质的规定性加以自然而又合情合理的想象,而不能胡思乱想,违背艺术欣赏规律。(3)要善于欣赏建筑艺术的音乐美,建筑艺术通常以错落有致的空间造型显现出类似音乐的节奏感。歌德和谢林都把建筑看成是“凝固的音乐,”正是在于他们感受到建筑艺术的音乐美。建筑艺术的外在造型都是按照形式大的规律创造的,它无论向空间什么方向延伸,都是有比例、有规划、有变化地排列的,从而形成一定的节奏。而“优秀的建筑物,它各方面的节奏,总能归于统一。这便形成一种统一的调子,统一的旋律。当你在观赏这座建筑时,你便能在一定时间过程中感受到节奏上反复多样的流动,产生音乐般的旋律感,正是这种旋律感,把你引向特定的情绪氛围”,从而获得类似感受音乐美的情感愉悦。感受建筑艺术的音乐美,要善于调动自己的通感,以动态的视觉对建筑造型显现的空间序列进行审美观照。欣赏建筑艺术同欣赏绘画不同,欣赏绘画主要靠静态的直观把握,而欣赏建筑却不能只靠静态观照,还应运用动态观照,从视点的高低、视角的俯仰、视野的远近大小、空间的开合、视觉的分隔联系中去观照建筑的空间序列,才能感受到空间序列的节奏感和音乐感。也只有从这个意义上才可以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4)建筑艺术的欣赏过程。建筑艺术的欣赏过程通常包括欣赏角度、欣赏距离和欣赏方法这三个组成部分。欣赏角度可以分为水平方向上的正视与侧视,在垂直方向上的平视、仰视与俯视。欣赏角度也就是审美角度或审美视角。在审美活动中,审美角度是非常重要的,客体审美价值的实现,不仅需要客体自身的审美同伴,而且还需要审美主体的密切配合,需要审美主体选择合适的审美角度,尽可能多角度、全方位的把握审美客体。建筑艺术是立体的空间艺术,欣赏者更应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地欣赏建筑艺术的整体美。建筑艺术又是视觉艺术,欣赏者与建筑物距离的远近直接影响制约着审美效果。一般来讲,近距离可欣赏建筑的细节或局部;中距离可直观全貌;远距离能概观大致轮廓。欣赏者时间充足,可近、中、远三者兼而有之;时间仓促,则只能或中或远的览其概貌。一般来讲,欣赏古典建筑可多作近、中距离的观照;欣赏现代的宏伟建筑可多作中、远距离的概览。当然,欣赏距离的远近不是绝对的,应该因人而异,因建筑艺术不同而不同。欣赏方法对于欣赏建筑艺术有着重要意义,它一般分为静态欣赏和动态欣赏。静态欣赏是指欣赏者在特定的欣赏点上对建筑物的静态观赏,动态欣赏是指欣赏者按照欣赏需要,在一定的观赏路线上对建筑物的观赏。在欣赏中,应该把静态欣赏与动态欣赏有机结合起来,作到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随着欣赏路线的流动,欣赏者的大脑中就会出现一幅幅具体可感而又各不相同的建筑形象画面,即不同的建筑形象,从而感受到建筑形象的空间序列。同时,由于欣赏者视点的高低、视角的仰俯。视野的大小、视觉的转换等是不断流动变化的,这样当欣赏者去感受建筑形象的空间序列时,就会产生一种节奏感,这也正是人们把建筑比喻成是凝固的音乐的内在依据。总之,在欣赏建筑艺术的过程中,欣赏者应了解建筑艺术的一般特点和具有较高的审美修养,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情感等因素,积极能动地进行审美观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欣赏建筑艺术的美。

建筑艺术的欣赏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建筑艺术的欣赏主要表现在:1.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1)建筑艺术是物质功能性与审美功能性相结合的艺术建筑的物质功能性是指建筑的实用性、群众性、耐久性。所谓实用性,即是说,建筑的目的首先是为了“用”,而不是为了“看”。即使是纪念碑、陵墓也要考虑举行纪念仪式时人流活动的具体要求。其它各类艺术,美可以是唯一目的或主要目的,而建筑却必须和实用联系在一起。建筑的实用性特点,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即是说,建筑物对人类生活的功能好坏,往往决定着人们观感的美与丑,因而建筑的审美意义,有赖于实用意义。试想,一座通风不良、噪声震耳、光线幽暗的车间,打扮得再花哨,也不会引起工人的美感;一座华贵高大的楼房,如果风一吹就要倾倒,那么色彩无论怎么鲜艳,多姿多彩,住在这座楼房里的人也不会觉得它美。相反,如果实用功能处理得好,往起来很舒适,即使外形简单一般,也会给人以美的感受。即使是艺术比重大的建筑,比如展览馆、歌剧院、大会堂、高级酒店、园林,如果用起来让人别扭,也会被认为“华而不实”。建筑的实用性是艺术性的基础,而艺术性中也常常包含着实用性。建筑的物质功能性还表现在它的群众性上。没有一个人能离开建筑,建筑的审美是带“强制性”的。人们可以不听音乐,不看戏剧,不欣赏画展,不读小说,但却不可能不住住宅,不可能对矗立在自己眼前的建筑机而不见。因为它是物质存在,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不管你自觉还是不自觉,有兴趣还是无兴趣,都会经常面临着各种类型、不同形式的建筑物,这些建筑都会“逼迫”人们提出自己的审美评价。建筑的物质功能性另一表现是在于它的耐久性。建筑是巨大的、造价可观的物质实体,一旦建成,除非地震火灾和战争破坏,它都会长期保留下去,很难被人遗志或丢失,事实上成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纪念碑。建筑的物质功能性决定了建筑物具有纪念性。比如希腊的神庙、罗马的广场、巴黎的铁塔、中国的万里长城、非洲的原始村落,还有数不清的古城市。古村镇,当初并不是为了纪念而专门建筑的,但是到了后来,却成了纪念性很强的古迹,成为人们欣赏的历史文化了。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建筑与工艺没有质的区别,只有量的区别。”英文“建筑”一向本意为“巨大的工艺”。前面已经说过,建筑同工艺一样是从实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仅有实用又是不够的,还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还要讲究艺术件。比如,住宅建筑最基本的要求是舒适、亲切、顺眼;园林建筑讲究清新、自然、雅致;游乐场所的建筑则应轻快、活泼;而纪念性的建筑则应崇高、庄严。实用功能性与审美功能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了和谐的统一。同时,建筑的审美功能,往往借助于其它艺术门类给予加强,有的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雕塑、绘画(主要是壁画)、园艺、工艺美术以至音乐都能融合到建筑艺术中去。比如欧洲古典建筑中的雕刻、壁画就是当时建筑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去掉了这些东西,那么这些建筑也就黯然失色了。再比如,中国的古代建筑是群体取胜,造成群体序列的性格和序列展开的效果,也往往要依靠这些附属的艺术,如华表、石狮、灯炉、屏障、碑喝等,单独的古建筑也常用壁画、匾联、碑刻、雕塑来加以说明。从这个意义上,也说明了建筑具有一定的艺术综合性,具有鲜明的审美功能性。自古以来,人类花费在非实用方面的财富和这方面的创造是相当惊人的。尤其是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把建筑的美肴重,有时甚至超过实用价值。日本在爱知县甚至建造了一座别致的音乐桥。这是一条人行便桥,全长仅31米,宽两米,桥两侧栏杆装有109块不同规格的音响栏板。过桥的人,只要拿起水槌,轻击栏板,不管你懂不懂音乐,会不会唱歌,就能奏出一首法国民谣《在桥上》。回来时,敲击桥的另一侧,就会响起日本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民歌《故乡》。人们称誉它是“石琴桥”、“声情并茂的建筑物”……你大概想不到,这座小桥最初的设计提出者,竟是一个爱哼小曲的中学生呢!当然,建筑的实用功能性和审美功能性,在木同的建筑对象中可以各有偏重。有的审美功能比重大收,甚至占主要的地位,比如纪念碑、游乐园、陵墓等;有的比重大体相等,如商店、学校、医院等;有的比重小些,如仓库、厂房、桥梁等。但即使审美比重小的建筑在建设时也离不开一定审美观念的支配,建筑本身也要具有和谐的比例,角度、尺寸、序列、韵律,也要考虑周围的环境,比如前面所说的仓库、厂房、桥梁等,就要考虑合适的位置,适当的高度等,也是直线和曲线的组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也具有了审美功能性。(2)建筑是空间延续性和环境特定性相结合的艺术建筑是个空间环境,它要占据一定长、宽、高的位置。那么,我们在一定的视点上,本可能一下子看到全体,只能看到它的一部分。比如,看一座坡屋顶的房子,在室外我们只看到三个面。如在室内,我们最多也只能看到它的五个面。我们要想看到全部的面,就要移动自己,才能陆续地把所有的面看完。即是说,人们在任何一点上欣赏建筑,感觉都是不完整的,只有在各个位置,从远而近,从外而内,从上到下,从前而后,围绕建筑走遍,才能获得完整的感觉。如果是一个建筑群体,那就更复杂,更需我们未断地变换观赏位置。人们就是在这种位置的不断变换中,也就是空间的不断延续中获得了审美感受。正因为建筑具有空间延续性,因此,它的艺术形象永远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有的甚至还主要靠环境才能构成完美的形象。道理很简单,建筑物一旦建成,就不能移动,除非特殊情况,不会出现房子搬家、桥梁搬家的事,而一旦搬了家,其审美效果也随之改变,原来的效果不复存在,后来的又出现新的审美效果。比如埃及的金字塔,必须是置于埃及这广阔无垠的沙漠中,才有永恒的性格,如果搬到了东北大森林,很难设想,那是一种什么效果。又如,欧洲的哥特式教堂,必须是在中世纪狭窄、曲折的街巷中,才能充分显示飞腾向上的气势,如果放到宽阔的大街上或者林立的摩天大楼中间,就很难设想是什么景象了。再如,济南火车站的尖顶钟楼和穹形的建筑物,当年也许是十分气派和别具特色的,而今天,在旁边那些大楼和烟向的对比下,就很难行出当年的气派和特色,由此可见,正是这种空间的延续性和环境的特定性构成了建筑艺术的又一个审美特征。(3)建筑艺术是正面抽象性与象征表现性相结合的艺术建筑艺术在空间里塑造的永远是正面的抽象的形象。说它是正面的,是因为建筑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只能为一般的,而不可能出现什么悲剧式的、颓废式的、讽刺式的、伤感式的、漫画式的形象。就建筑形象本身而言,也分不出什么进步的或落后的,革命的或反动的。天安门过去是封建王朝的正门,今天却是国徽上的图案,是伟大祖国的象征。万里长城本来是民族交往的障碍,是刀光剑影的战争产物,现在却成了全体中华民族的骄傲,是闻名世界的游览圣地。同时,它塑造的这个正面形象又是抽象的。是由几何形的线、面、体组成的一种物质实体,是通过空间组合、色彩、质感、体形、尺度、比例等建筑艺术语言造成的一种意境。气氛,或庄严,或活泼,或华美,或朴实,或凝重,或轻快,引起人们的共鸣与联想。人们很难具体描述一个建筑形象的具体情节内容。所表现的时代的、民族的精神也是不明确、不具体的,是空泛的、朦胧的。它不可能也不必要像绘画、雕塑那样细腻地描摹,再现现实;更不能像小说、戏剧、电影那样表达复杂的思想内容,反映广阔的生活图景。正因如此,建筑艺术常用象征、隐喻、模拟等艺术手法塑造形象。比如,古希腊曾有人认为人体各部分都体现着理想的美,故而早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建筑艺术的精华——多立安柱式建筑就以粗壮狂放的线条,形象地模拟了男子挺拔雄健的体形特征;而安奥尼柱式建筑则以柔和精细的线条,形象地模拟了女子拥雅柔美的体形特征。近代纽约航空港的TWA公司,则用典型的象征主义手法,建成了一座外形像展翅欲飞的大鸟的候机大楼。巴黎明星广场上的凯旋门,建造的初衷,则是象征了拿破仑一世军威、强权、做世的特点。北京的天坛公园的双环亭、南京天王府的双亭,则象征了亲密无间的挚友关系。由此可见,建筑艺术的正面抽象性和象征表现性构成了它的又一审美特征。在建筑艺术中,象征的意义也是很广泛的,可以容纳很多内容,昨天可能是象征着是权神威,今日可以是象征着统一团结,比如前面提到的天安门就是明显的例子。2.建筑艺术欣赏在欣赏建筑艺术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建筑艺术自身的特点,通过感受建筑艺术的形式美,既把握建筑艺术的形象,又感悟出它的内在意蕴,从中获得审美愉悦。(l)欣赏建筑艺术要把局部的审美观照与整体的审美知觉结合起来。建筑艺术的形象一般是由建筑物的体积布局,比例关系,结构形式,空间安排等构成。建筑的外在装饰常有圆柱,柱头、飞檐、贴脸,雕塑,图案和壁画等,这些装饰因素是建筑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应该与建筑形象保持内在一致,从造型和色彩上丰富和发展建筑的艺术构思,使建筑形象锦上添花,增加艺术感染力。因此,欣赏建筑艺术不仅可以对建筑艺术的局部构成进行审美观照,而且还应该把局部的艺术构成纳入整个建筑艺术及从环境中加以观照。使欣赏者从整体的审美知觉中感悟建筑艺术的美。美国在三十年代建立的“瀑布别墅”就非常注重局部与整体的和谐美,莱特的设计新颖奇特,将别墅直接建造于瀑布之上。凌空而出、巨大阳台与瀑布两侧的巨石相映生辉,而瀑布则在阳台底下自由洒脱地倾泻,使建筑与山石。树木、瀑布有机融合,形成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和谐美,使建筑的人工美与自然美浑然一体。在欣赏建筑艺术时,既要欣赏建筑色调、尺度、比例、景观及空间变化,看其是否符合美的规律,又要注意具体的建筑构成要素是否实现优化组合、建筑的整体是否和谐统,进而可以把该建筑纳入建筑群的总体风貌中加以欣赏。(2)感悟建筑形象的象征意义。建筑艺术通常借助象征意义来蕴含其审美意蕴,这也是建筑美学的一个重要命题。象征意义首先是最初的象征性,即建筑艺术在物化成特定的建筑物时就已经具有的象征意义。如北京故宫的对称和谐、层次分明、主要建筑位居中央,显现出封建时代帝王对国家的主宰以及封建制度的“宝塔”结构。我国秦朝建立的万里长城,当时象征着秦帝国的“大~统”。但是,随着社会历史实践的发展变化,建筑艺术又会产生出一些新的象征意义。现在,北京故宫已成为中外游客所欣赏的审美对象,它既显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伟大成就,又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当我们现在登上万里长城,极目远眺,万里长城象一条巨龙在群山环抱中婉蜒游动,显得气势非常恢宏辽阔。在我们的审美视野中,长城已不再是秦帝国“大一统”的象征,而是中华民族创造力量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象征。要感悟建筑形象的象征性,还必须了解建筑艺术创造的时代背景及其民族特点。北京故宫作为封建社会的产物,其结构上,从正阳门到景山,通过一系列错落有致,高低不同的空间处理,象征着皇权形象。北京天坛的设计具有明显的汉民族特点,象征着天帝的崇高神圣,表达出汉民族“天人感应”的思想意识。在欣赏建筑艺术的象征性时,还可以结合心理美学的“移情说”,充分展开自己的审美想象,在感知建筑形象的同时,把建筑形象拟人化,赋予建筑艺术以新的生命,使本无生命的建筑有了人的性格、人的情感,人的生气。比如找们欣赏一座幽静别致的别墅,就会感受到它非常幽雅婉静;欣赏那些高耸入云的建筑,会使我们产生向上飞腾的感觉;欣赏那些新颖奇特,色彩疏淡而简洁的建筑,则会使人感受到它的生机勃勃,游洒飘逸;看到那些富有稳定感的建筑,就会使人产生端庄稳重的感觉。当然,欣赏建筑艺术时的移情,只能根据建筑艺术质的规定性加以自然而又合情合理的想象,而不能胡思乱想,违背艺术欣赏规律。(3)要善于欣赏建筑艺术的音乐美,建筑艺术通常以错落有致的空间造型显现出类似音乐的节奏感。歌德和谢林都把建筑看成是“凝固的音乐,”正是在于他们感受到建筑艺术的音乐美。建筑艺术的外在造型都是按照形式大的规律创造的,它无论向空间什么方向延伸,都是有比例、有规划、有变化地排列的,从而形成一定的节奏。而“优秀的建筑物,它各方面的节奏,总能归于统一。这便形成一种统一的调子,统一的旋律。当你在观赏这座建筑时,你便能在一定时间过程中感受到节奏上反复多样的流动,产生音乐般的旋律感,正是这种旋律感,把你引向特定的情绪氛围”,从而获得类似感受音乐美的情感愉悦。感受建筑艺术的音乐美,要善于调动自己的通感,以动态的视觉对建筑造型显现的空间序列进行审美观照。欣赏建筑艺术同欣赏绘画不同,欣赏绘画主要靠静态的直观把握,而欣赏建筑却不能只靠静态观照,还应运用动态观照,从视点的高低、视角的俯仰、视野的远近大小、空间的开合、视觉的分隔联系中去观照建筑的空间序列,才能感受到空间序列的节奏感和音乐感。也只有从这个意义上才可以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4)建筑艺术的欣赏过程。建筑艺术的欣赏过程通常包括欣赏角度、欣赏距离和欣赏方法这三个组成部分。欣赏角度可以分为水平方向上的正视与侧视,在垂直方向上的平视、仰视与俯视。欣赏角度也就是审美角度或审美视角。在审美活动中,审美角度是非常重要的,客体审美价值的实现,不仅需要客体自身的审美同伴,而且还需要审美主体的密切配合,需要审美主体选择合适的审美角度,尽可能多角度、全方位的把握审美客体。建筑艺术是立体的空间艺术,欣赏者更应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地欣赏建筑艺术的整体美。建筑艺术又是视觉艺术,欣赏者与建筑物距离的远近直接影响制约着审美效果。一般来讲,近距离可欣赏建筑的细节或局部;中距离可直观全貌;远距离能概观大致轮廓。欣赏者时间充足,可近、中、远三者兼而有之;时间仓促,则只能或中或远的览其概貌。一般来讲,欣赏古典建筑可多作近、中距离的观照;欣赏现代的宏伟建筑可多作中、远距离的概览。当然,欣赏距离的远近不是绝对的,应该因人而异,因建筑艺术不同而不同。欣赏方法对于欣赏建筑艺术有着重要意义,它一般分为静态欣赏和动态欣赏。静态欣赏是指欣赏者在特定的欣赏点上对建筑物的静态观赏,动态欣赏是指欣赏者按照欣赏需要,在一定的观赏路线上对建筑物的观赏。在欣赏中,应该把静态欣赏与动态欣赏有机结合起来,作到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随着欣赏路线的流动,欣赏者的大脑中就会出现一幅幅具体可感而又各不相同的建筑形象画面,即不同的建筑形象,从而感受到建筑形象的空间序列。同时,由于欣赏者视点的高低、视角的仰俯。视野的大小、视觉的转换等是不断流动变化的,这样当欣赏者去感受建筑形象的空间序列时,就会产生一种节奏感,这也正是人们把建筑比喻成是凝固的音乐的内在依据。总之,在欣赏建筑艺术的过程中,欣赏者应了解建筑艺术的一般特点和具有较高的审美修养,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情感等因素,积极能动地进行审美观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欣赏建筑艺术的美。

室内设计,和建筑艺术设计哪个好

室内设计和建筑设计相比,建筑设计专业性强,熟练后工资较高;室内设计相对来说不那么专业,门槛比较低,求职也相对容易一些。建筑设计是一栋建筑楼房除了结构安全上面的设计以外的全部设计:包括建筑外观和房间内部平面布局和房屋的采光和通风等。室内设计是近几年兴起的专业,包括室内的墙面,地面,顶棚,门窗等装饰和配色等设计。比建筑学专业要注重房间内部的装修细节和风格。要学表现手法。建筑方面的设计有两种,一种是建筑设计,一种是结构设计。建筑设计一般都是大学建筑学专业的,需要有一定的素描能力和相关的房屋建筑知识,以及毕业证书。主要从事对建筑物的外形、功能啊方面的设计。结构设计一般都是大学学工民建专业的,主要是房屋的结构方面的设计,比如用多大的梁,多粗的钢筋啊什么的。需要有必要的建筑结构方面的知识,并且会制图识图什么的,以及毕业证书。以上两个专业性比较强,经常需要很多专业计算的,如果没接受过正规学校的培训,很难应付这些工作。室内设计相对来说不那么专业,只要对房屋装修比较了解,会画施工图和效果图就可以。接受3、5个月的培训基本上就能画。门槛比较低,求职也相对容易一些。

为什么说建筑艺术作为民族文化的体现和时代精神的产物

 1 建筑与艺术的关系  “建筑”,这个词分为2种涵义:一是泛指“房屋”、“建筑物”;二是指建筑师经过设计构思所创造的建筑式样和风格,是艺术与文化领域中“建筑学”范畴的创作。  “建筑”与“艺术”,一个是工程学科,一个是艺术学科,似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是由于“建筑学”这个学科的内容和专业特点,又产生了“建筑艺术”、“建筑美学”、“建筑文化”等等这些学科交叉融合的概念。  英语中“房屋”、“建筑物”通常是用Building或House来表示,而“建筑学”是用Architecture来表示。此词来源于希腊文Archi(首要的)tekt(工作者),表示建筑师的工作是人类社会首要的工作,可见其重要性。英语中的“艺术”一词是Art,“美术”一词是the fine arts, 就包涵着绘画、雕刻、建筑的解释。因为建筑也是一种造型,因此它就涉及"形”和“体”的美感因素,包括点、线、面、形、体、质、量、色等造型艺术规律的学问。因此从造型艺术的角度来看,建筑是列入美术的一个门类。但建筑又有着很多超越美术的内涵和意义,不是用“美术”一词可以涵盖的。  “建筑学”从总体而言,它是作为一种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综合学科。世界建筑师的《华沙宣言》是这样描述它的:“建筑学是为人类生活创造住处的艺术和科学的综合体,建筑师的责任是把原先存在的和新的环境(自然和人造的)结合在一起,它负责为城市外貌提供美学和设计能为人类接受的空间"。从中可清楚地看到“艺术”与“科学”、“美学”和“设计”这些字眼是如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建筑学”既不是“纯科学”,也不是“纯艺术”。  2 建筑艺术与文化艺术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建筑艺术与文化艺术都同属于“上层建筑”,它们有着共同的创作基础;它们也有着共同的创作规律,都是通过人们思想来反映生活,通过对生活的概括、集中、提炼,形象地表现出艺术形象,并具有时代性、社会性和民族性;它们都同样地受到艺术普遍规律的指导和制约,有着相同的创作手法和结构处理,同样有主题思想和形式结构,同样有序幕、发展、过渡、伏笔、对比、呼应、高潮、尾声等的处理,同样有统一与变化、均衡、对称、节奏、韵律、比例、尺度、虚实、象征等的形式法则。  建筑艺术和文化艺术的不同点在于,文化艺术中的文学,主要是文字和语言艺术,戏剧在文字剧本上还要加上演员艺术及舞台效果,音乐是听觉艺术,电影则是更为综合的艺术。  建筑艺术血缘上属视觉造型艺术——美术的一个门类,但它却要从属于实用性和功能性的要求,受到建筑材料、力学结构等科技性的制约,建成后在地面占据较大的空间,人人可看到,并且保存的年代也较长,因而其影响也就更大。建筑与生活的关系也要比文学艺术更为直接和广泛,从建筑类型的多样性和实用性中可以看到,建筑和人类的全部生活都发生联系。在这种联系中,建筑的造型审美观必然会对人们精神意识产生巨大影响。  建筑艺术虽然和文学艺术一样可以反映生活,但它不是简单地直接反映生活,由于它本身的实用性和功能要求,不能企求建筑像其他艺术如雕刻、绘画等那样直接说明生活中的情节和人物。这似乎是它的艺术局限性,其实不然。建筑艺术主要是通过抽象几何形体,引起人们的感情,造成一定的气氛,如宁静和动感、平淡和隆重、朴素和华丽、淡雅和高贵、清丽和庄重等,使建筑艺术超脱了具体的形态,从而具有更广阔、概括和永恒的艺术魅力。  建筑艺术的审美价值还不只停留在绘画、雕刻的二维和三维空间上。建筑师在创造实体形式时,更重要的是关注到由这些建筑实体围合的内外空间及空间延伸上,一方面,这是建筑实用功能的需要,其次,这些空间和环境也可能创造出特有的、具有审美价值的情调和气氛。但这是要通过人们在这些空间和环境进行活动中引发的全方位的立体感受,通过参与、使用、体验和对环境形态的记忆、积累、综合来完成审美体验。这是三维空间加上时间因素,被称为“四维空间”,因此被认为“没有空间就没有建筑”,也正如有些人认为“建筑艺术的真缔在于环境艺术”。这也是建筑艺术区别于绘画、雕刻等其他造型艺术的重要标志。  3 建筑的文化性  建筑艺术要求一个成功的建筑,它的造型和风格,是那个时代的社会的造物和结晶,因此也赋予建筑艺术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建筑艺术在本质上是和某一时代、社会群体文化心态有着直接密切的联系。由于建筑受产权所有者的制约和建筑功能性的制约,建筑师本人必须把自己融合在某一时代的社会群体的文化中。再加上建筑艺术创作的抽象性,使得建筑师主要不在于表现他本身的艺术个性,而在于更为本质、更为概括地反映群体文化精神面貌,包括科技水平、审美情趣、价值观念、伦理思想、民族性格、宗教感情等等。  建筑是一面奇特的“镜子”,既可看到建筑师的思想,又反映了时代的面貌与历史变迁。  《西洋美术史》的作者简森(H.W.Janson)就把中古以前的金字塔、巴比伦陵庙、帕堤农神庙、罗马斗兽场、索菲亚大教堂、巴黎圣母院、理姆教堂和坎伯雷教堂等伟大建筑物为“每个文明独特的特征”、“巅峰性的艺术成就”。中国的长城、天安门、俄国的克里姆林宫、华盛顿国会大厦、巴黎埃菲尔铁塔、悉尼歌剧院……这些著名的建筑都显示出特定社会和民族的精神面貌,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地扩充着原有的意义。  对于建筑文化性表述,莫过于雨果描述巴黎圣母院时所说:“这个人、这个建筑家,这个无名氏,在这些没有任何作者名字的巨著中消失了。而人类的智慧却在那里凝固了,集中了。”“这个可敬的建筑物的每个面、每一块石头,都不仅是我们国家历史的一页,并且也是科学史和艺术史的一页。”  雨果还称巴黎圣母院是“石头的史书”、“石头交响乐”,其它世界著名文豪也说过类似的话,歌德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果戈理也说过:“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的时候而它还在谈话。”  我国著名建筑家梁思成先生,最一般的房屋中都能分析出其含有的造型节奏因素:“一柱一窗地排下去,就像柱、窗、柱、窗的2/4拍子。若是一柱二窗的排列法就有点像柱窗窗、柱窗窗的圆舞曲……”当代著名的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从他自身的建筑创作实践中也体会到“建筑是艺术,建筑的最高层次是艺术”。他们对建筑深层内涵的精辟表述都表明建筑这个独特社会、时代的整体文化心态和面貌。  建筑是一种文化,它是社会庞大的文化成员重要的一族,建筑文化是通过其独有的社会艺术形式来深刻反映社会时代的群体文化心态及其精神面积,并充当着历代文明的独特象征。  4 建筑的美学意义  美学是研究形象思维的学问,本来是文艺批评的一种附属产品,建筑艺术既然是作为社会的一种文化、一种艺术形式存在,它就必然要结合美学来研究在建筑创作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美学又是一种认识论,它是作为一种与逻辑思维相对立的学科,是哲学的一个附属产品,因此也要从哲学的高度来解释建筑艺术的种种现象。也就是说需要用辩证的和历史的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防止片面性。美学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协调观点。因此应该用这个观点去理解造型艺术上的规律和法则,也要用这个观点去处理建筑的科技性和艺术性的关系并研究建筑艺术的特点。  另外,现代自然科学对文艺不仅在创作工具和技巧方面有所贡献,而且对世界观和创作方法也产生了有益的影响,因此美学逐渐成为一种自然科学的附属品。比如建筑除了三维空间的立体造型,还要面对四维空间(加上时间因素)的建筑群体给合进行美学研究。除此外,还要对建筑“技术美”和“科学美”进行研究和解释。  因此,“建筑美学”这个独特的学科也应运而生,它的任务不仅在认识和解释客观的建筑艺术现象,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于进一步更好地指导“建筑学”的发展和提高。  5 艺术和科学的辩证统一观  科学和技术性的问题属于逻辑思维,艺术性的问题属于形象思维,科技性主要体现在建筑的“实用”和“经济”这两点上,而艺术性主要体现在建筑的美观这点上。这两方面本来是对立的,但建筑学又必须要求将这两方面有机地统一在一个整体上。  建筑方针的“实用、经济、美观”这三者虽然有着先后的排列,但其实是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体。  “实用”和“经济”是建筑的物质和首要条件,缺乏了它们,“美观”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前两者作为一种造型的客观形体出现,它就先天地注定不能脱离造型的“美观”而独立存在。没有“美观”而只有“实用”、“经济”的建筑,可以说是“畸形”的建筑或“不完整”的建筑。而“美观”的涵义是包涵着艺术和美学的内涵。著名建筑家柳士英先生早在1961年,在那个讳言“美”的年代所写的《建筑美》一文中,就明确指出:“尤其是经过艺术提炼的美是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建筑的精神条件……。”  “实用”和“经济”是建筑本身的物质和经济基础的实质内容,起着决定作用。而“美观”则是通过基础实质而表达出来的建筑艺术形式,这里包含着设计者的思想意识修养。“实用”、“经济”是建筑的物质条件,这是建筑本质中物质性的一面,而“美观”是建筑的精神条件,也有建筑的精神性本质一面。因此认为“建筑的本质是工程类,不是艺术”这种看法并非全面。  我们可以看到往往愈是合理和美观的建筑物也愈具有“实用”和“经济”的价值。缺乏这方面知识的人,往往花了很多金钱,而搞出的是很浪费和难看的作品。从这个角度来看,建筑的科技性又要围绕着如何创造合理和美观的建筑作品,要从更高的层次来考虑和设计。  “实用”、“经济”决定了“美观”,而使建筑艺术只局限于实用美术的范畴,但如果像雨果等文豪将建筑评价成“石头的史书”、“凝固的音乐”以及像简森那样将建筑称之为“巅峰性的艺术成就”来看,那么建筑艺术将远远超出普通的实用美术的意义。美观和艺术,建筑的精神本质将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又反过来影响于实用和经济基础,使建筑成为每个文明的永恒象征,并且一次一次地被历史所证明。  “实用、经济、美观”三者之间的关系,既是相辅相成又是互相制约的,但制约不是互相排斥。  脱离“实用、经济”来谈“美观”会导致“唯美主义”和“泛艺术论”,反而抹杀了建筑艺术的真谛,但若否定了“美观”或否定“美观”中所包含的造型艺术规律和形式的探索对建筑创作的指导作用,也一样会否定了建筑创作本身的存在。在建筑创作主题内容研究后,而作恰当的表达形式的研究,做到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正是建筑作品成功的标志。一概反对形式美探索的观点,实际上也就反对了建筑中艺术因素的存在,既无艺术何来“美观”!  忽视对建筑造型艺术规律研究,根基不扎实,而期望一下子在建筑创作上取得成功,这种想法看来并不实际。认为“建筑的本质是工程类,不是艺术”、“建筑是美学的误区”等种种观点不能说是以全面的、辩证的、历史的观点来看问题,而只是比较多的从某一角度来观察问题。  如果不从根本上研究现实生活中美的规律,不系统学习把真实生活形象地经过艺术概括、集中、提炼成建筑艺术形象,而只是从时兴的杂志、画报上“找资料”搞“大凑合”,或者表面模仿或搬用各种主义、各种流派加在自己头上作门面,那么长久下去必然会造成错误的导向,并给建筑创作带来恶果。  因此研究建筑艺术,不能放弃对造型艺术规律和美学理论的研究,并且要结合建筑设计专业特点,进一步研究建筑的“技术美”、“科学美”并引伸到环境艺术、建筑文化的时代性和社会性的更广阔领域中去拓展,结合和丰富建筑艺术的内容。现代科技进步和发展将会更进一步使艺术和科技结合,以适应形势发展,这种社会进步潮流势不可挡。

请您简述理解建筑艺术的民族性、时代性与造型美的特征

  1建筑与艺术关系  建筑词2种涵义:泛指房屋、建筑物;二指建筑师经设计构思所创造建筑式风格艺术与文化领域建筑范畴创作  建筑与艺术工程科艺术科似乎两完全同概念由于建筑科内容专业特点产建筑艺术、建筑美、建筑文化等等些科交叉融合概念  英语房屋、建筑物通用Building或House表示建筑用Architecture表示词源于希腊文Archi(首要)tekt(工作者)表示建筑师工作类社首要工作见其重要性英语艺术词Art,美术词thefinearts,包涵着绘画、雕刻、建筑解释建筑种造型涉及"形体美素包括点、线、面、形、体、质、量、色等造型艺术规律问造型艺术角度看建筑列入美术门类建筑着超越美术内涵意义用美术词涵盖  建筑总体言作种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综合科世界建筑师《华沙宣言》描述:建筑类创造住处艺术科综合体建筑师责任原先存新环境(自造)结合起负责城市外貌提供美设计能类接受空间"清楚看艺术与科、美设计些字眼何紧密联系起建筑既纯科纯艺术  2建筑艺术与文化艺术相同点同点  建筑艺术与文化艺术都同属于层建筑着共同创作基础;着共同创作规律都通思想反映通概括、集、提炼形象表现艺术形象并具代性、社性民族性;都同受艺术普遍规律指导制约着相同创作手结构处理同主题思想形式结构同序幕、发展、渡、伏笔、比、呼应、高潮、尾声等处理同统与变化、均衡、称、节奏、韵律、比例、尺度、虚实、象征等形式则  建筑艺术文化艺术同点于文化艺术文主要文字语言艺术戏剧文字剧本要加演员艺术及舞台效音乐听觉艺术电影则更综合艺术  建筑艺术血缘属视觉造型艺术——美术门类却要属于实用性功能性要求受建筑材料、力结构等科技性制约建面占据较空间看并且保存代较其影响更建筑与关系要比文艺术更直接广泛建筑类型性实用性看建筑类全部都发联系种联系建筑造型审美观必精神意识产巨影响  建筑艺术虽文艺术反映简单直接反映由于本身实用性功能要求能企求建筑像其艺术雕刻、绘画等直接说明情节物似乎艺术局限性其实建筑艺术主要通抽象几何形体引起情造定气氛宁静、平淡隆重、朴素华丽、淡雅高贵、清丽庄重等使建筑艺术超脱具体形态具更广阔、概括永恒艺术魅力  建筑艺术审美价值停留绘画、雕刻二维三维空间建筑师创造实体形式更重要关注由些建筑实体围合内外空间及空间延伸面建筑实用功能需要其些空间环境能创造特、具审美价值情调气氛要通些空间环境进行引发全位立体受通参与、使用、体验环境形态记忆、积累、综合完审美体验三维空间加间素称四维空间认没空间没建筑些认建筑艺术真缔于环境艺术建筑艺术区别于绘画、雕刻等其造型艺术重要标志  3建筑文化性  建筑艺术要求功建筑造型风格代社造物结晶赋予建筑艺术具代性民族性建筑艺术本质某代、社群体文化态着直接密切联系由于建筑受产权所者制约建筑功能性制约建筑师本必须自融合某代社群体文化再加建筑艺术创作抽象性使建筑师主要于表现本身艺术性于更本质、更概括反映群体文化精神面貌包括科技水平、审美情趣、价值观念、伦理思想、民族性格、宗教情等等  建筑面奇特镜既看建筑师思想反映代面貌与历史变迁  《西洋美术史》作者简森(H.W.Janson)古前金字塔、巴比伦陵庙、帕堤农神庙、罗马斗兽场、索菲亚教堂、巴黎圣母院、理姆教堂坎伯雷教堂等伟建筑物每文明独特特征、巅峰性艺术城、安门、俄克姆林宫、华盛顿厦、巴黎埃菲尔铁塔、悉尼歌剧院……些著名建筑都显示特定社民族精神面貌并且随着代变迁断扩充着原意义  于建筑文化性表述莫于雨描述巴黎圣母院所说:、建筑家名氏些没任何作者名字巨著消失类智慧却凝固集敬建筑物每面、每块石都仅我家历史页并且科史艺术史页  雨称巴黎圣母院石史书、石交响乐其世界著名文豪说类似歌德说:建筑凝固音乐戈理说:建筑……世界鉴歌曲传说已经缄默候谈  我著名建筑家梁思先般房屋都能析其含造型节奏素:柱窗排像柱、窗、柱、窗2/4拍若柱二窗排列点像柱窗窗、柱窗窗圆舞曲……代著名华建筑师贝聿铭自身建筑创作实践体建筑艺术建筑高层艺术建筑深层内涵精辟表述都表明建筑独特社、代整体文化态面貌  建筑种文化社庞文化员重要族建筑文化通其独社艺术形式深刻反映社代群体文化态及其精神面积并充着历代文明独特象征  4建筑美意义  美研究形象思维问本文艺批评种附属产品建筑艺术既作社种文化、种艺术形式存必要结合美研究建筑创作实践所遇问题美种认识论作种与逻辑思维相立科哲附属产品要哲高度解释建筑艺术种种现象说需要用辩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问题析问题防止片面性美重要观点协调观点应该用观点理解造型艺术规律则要用观点处理建筑科技性艺术性关系并研究建筑艺术特点  另外现代自科文艺仅创作工具技巧面所贡献且世界观创作产益影响美逐渐种自科附属品比建筑除三维空间立体造型要面四维空间(加间素)建筑群体给合进行美研究除外要建筑技术美科美进行研究解释  建筑美独特科应运

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

建筑艺术有哪些审美特征?建筑的物质功能性是指建筑的实用性、群众性、耐久性。所谓实用性,即是说,建筑的目的首先是为了“用”,而不是为了“看”。即使是纪念碑、陵墓也要考虑举行纪念仪式时人流活动的具体要求。其它各类艺术,美可以是唯一目的或主要目的,而建筑却必须和实用联系在一起。建筑的实用性特点,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即是说,建筑物对人类生活的功能好坏,往往决定着人们观感的美与丑,因而建筑的审美意义,有赖于实用意义。试想,一座通风不良、噪声震耳、光线幽暗的车间,打扮得再花哨,也不会引起工人的美感;一座华贵高大的楼房,如果风一吹就要倾倒,那么色彩无论怎么鲜艳,多姿多彩,住在这座楼房里的人也不会觉得它美。相反,如果实用功能处理得好,住起来很舒适,即使外形简单一般,也会给人以美的感受。即使是艺术比重大的建筑,比如展览馆、歌剧院、大会堂、高级酒店、园林,如果用起来让人别扭,也会被认为“华而不实”。建筑的实用性是艺术性的基础,而艺术性中也常常包含着实用性。建筑的物质功能性还表现在它的群众性上。没有一个人能离开建筑,建筑的审美是带“强制性”的。人们可以不听音乐,不看戏剧,不欣赏画展,不读小说,但却不可能不住住宅,不可能对矗立在自己眼前的建筑视而不见。因为它是物质存在,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不管你自觉还是不自觉,有兴趣还是无兴趣,都会经常面临着各种类型、不同形式的建筑物,这些建筑都会“逼迫”人们提出自己的审美评价。建筑的物质功能性另一表现是在于它的耐久性。建筑是巨大的、造价可观的物质实体,一旦建成,除非地震火灾和战争破坏,它都会长期保留下去,很难被人遗忘或丢失,事实上成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纪念碑。建筑的物质功能性决定了建筑物具有纪念性。比如希腊的神庙、罗马的广场、巴黎的铁塔、中国的万里长城、非洲的原始村落,还有数不清的古城市、古村镇,当初并不是为了纪念而专门建筑的,但是到了后来,却成了纪念性很强的遗迹,成为人们欣赏的历史文化了。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建筑与工艺没有质的区别,只有量的区别。”英文“建筑”一词本意为“巨大的工艺”。前面已经说过,建筑同工艺一样是从实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仅有实用又是不够的,还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还要讲究艺术性。比如,住宅建筑最基本的要求是舒适、亲切、顺眼;园林建筑讲究清新、自然、雅致;游乐场所的建筑则应轻快、活泼;而纪念性的建筑则应崇高、庄严。实用功能性与审美功能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了和谐的统一。同时,建筑的审美功能,往往借助于其它艺术门类给予加强,有的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雕塑、绘画(主要是壁画)、园艺、工艺美术以至音乐都能融合到建筑艺术中去。比如欧洲古典建筑中的雕刻、壁画就是当时建筑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去掉了这些东西,那么这些建筑也就黯然失色了。再比如,中国的古代建筑是群体取胜,造成群体序列的性格和序列展开的效果,也往往要依靠这些附属的艺术,如华表、石狮、灯炉、屏障、碑碣等,单独的古建筑也常用壁画、匾联、碑刻、雕塑来加以说明。从这个意义上,也说明了建筑具有一定的艺术综合性,具有鲜明的审美功能性。自古以来,人类花费在非实用方面的财富和这方面的创造是相当惊人的。尤其是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把建筑的美看重,有时甚至超过实用价值。日本在爱知县甚至建造了一座别致的音乐桥。这是一条人行便桥,全长仅31米,宽两米,桥两侧栏杆装有109块不同规格的音响栏板。过桥的人,只要拿起木槌,轻击栏板,不管你懂不懂音乐,会不会唱歌,就能奏出一首法国民谣《在桥上》。回来时,敲击桥的另一侧,就会响起日本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民歌《故乡》。人们称誉它是“石琴桥”、“声情并茂的建筑物”你大概想不到,这座小桥最初的设计提出者,竟是一个爱哼小曲的中学生呢!当然,建筑的实用功能性和审美功能性,在不同的建筑对象中可以各有偏重。有的审美功能比重大些,甚至占主要的地位,比如纪念碑、游乐园、陵墓等;有的比重大体相等,如商店、学校、医院等;有的比重小些,如仓库、厂房、桥梁等。但即使审美比重小的建筑在建设时也离不开一定审美观念的支配,建筑本身也要具有和谐的比例,角度、尺寸、序列、韵律,也要考虑周围的环境,比如前面所说的仓库、厂房、桥梁等,就要考虑合适的位置,适当的高度等,也是直线和曲线的组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也具有了审美功能性。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有哪些?

1.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1)建筑艺术是物质功能性与审美功能性相结合的艺术建筑的物质功能性是指建筑的实用性、群众性、耐久性。所谓实用性,即是说,建筑的目的首先是为了“用”,而不是为了“看”。即使是纪念碑、陵墓也要考虑举行纪念仪式时人流活动的具体要求。其它各类艺术,美可以是唯一目的或主要目的,而建筑却必须和实用联系在一起。建筑的实用性特点,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即是说,建筑物对人类生活的功能好坏,往往决定着人们观感的美与丑,因而建筑的审美意义,有赖于实用意义。试想,一座通风不良、噪声震耳、光线幽暗的车间,打扮得再花哨,也不会引起工人的美感;一座华贵高大的楼房,如果风一吹就要倾倒,那么色彩无论怎么鲜艳,多姿多彩,住在这座楼房里的人也不会觉得它美。相反,如果实用功能处理得好,往起来很舒适,即使外形简单一般,也会给人以美的感受。即使是艺术比重大的建筑,比如展览馆、歌剧院、大会堂、高级酒店、园林,如果用起来让人别扭,也会被认为“华而不实”。建筑的实用性是艺术性的基础,而艺术性中也常常包含着实用性。建筑的物质功能性还表现在它的群众性上。没有一个人能离开建筑,建筑的审美是带“强制性”的。人们可以不听音乐,不看戏剧,不欣赏画展,不读小说,但却不可能不住住宅,不可能对矗立在自己眼前的建筑机而不见。因为它是物质存在,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不管你自觉还是不自觉,有兴趣还是无兴趣,都会经常面临着各种类型、不同形式的建筑物,这些建筑都会“逼迫”人们提出自己的审美评价。建筑的物质功能性另一表现是在于它的耐久性。建筑是巨大的、造价可观的物质实体,一旦建成,除非地震火灾和战争破坏,它都会长期保留下去,很难被人遗志或丢失,事实上成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纪念碑。建筑的物质功能性决定了建筑物具有纪念性。比如希腊的神庙、罗马的广场、巴黎的铁塔、中国的万里长城、非洲的原始村落,还有数不清的古城市。古村镇,当初并不是为了纪念而专门建筑的,但是到了后来,却成了纪念性很强的古迹,成为人们欣赏的历史文化了。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建筑与工艺没有质的区别,只有量的区别。”英文“建筑”一向本意为“巨大的工艺”。前面已经说过,建筑同工艺一样是从实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仅有实用又是不够的,还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还要讲究艺术件。比如,住宅建筑最基本的要求是舒适、亲切、顺眼;园林建筑讲究清新、自然、雅致;游乐场所的建筑则应轻快、活泼;而纪念性的建筑则应崇高、庄严。实用功能性与审美功能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了和谐的统一。同时,建筑的审美功能,往往借助于其它艺术门类给予加强,有的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雕塑、绘画(主要是壁画)、园艺、工艺美术以至音乐都能融合到建筑艺术中去。比如欧洲古典建筑中的雕刻、壁画就是当时建筑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去掉了这些东西,那么这些建筑也就黯然失色了。再比如,中国的古代建筑是群体取胜,造成群体序列的性格和序列展开的效果,也往往要依靠这些附属的艺术,如华表、石狮、灯炉、屏障、碑喝等,单独的古建筑也常用壁画、匾联、碑刻、雕塑来加以说明。从这个意义上,也说明了建筑具有一定的艺术综合性,具有鲜明的审美功能性。自古以来,人类花费在非实用方面的财富和这方面的创造是相当惊人的。尤其是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把建筑的美肴重,有时甚至超过实用价值。日本在爱知县甚至建造了一座别致的音乐桥。这是一条人行便桥,全长仅31米,宽两米,桥两侧栏杆装有109块不同规格的音响栏板。过桥的人,只要拿起水槌,轻击栏板,不管你懂不懂音乐,会不会唱歌,就能奏出一首法国民谣《在桥上》。回来时,敲击桥的另一侧,就会响起日本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民歌《故乡》。人们称誉它是“石琴桥”、“声情并茂的建筑物”……你大概想不到,这座小桥最初的设计提出者,竟是一个爱哼小曲的中学生呢!当然,建筑的实用功能性和审美功能性,在木同的建筑对象中可以各有偏重。有的审美功能比重大收,甚至占主要的地位,比如纪念碑、游乐园、陵墓等;有的比重大体相等,如商店、学校、医院等;有的比重小些,如仓库、厂房、桥梁等。但即使审美比重小的建筑在建设时也离不开一定审美观念的支配,建筑本身也要具有和谐的比例,角度、尺寸、序列、韵律,也要考虑周围的环境,比如前面所说的仓库、厂房、桥梁等,就要考虑合适的位置,适当的高度等,也是直线和曲线的组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也具有了审美功能性。(2)建筑是空间延续性和环境特定性相结合的艺术建筑是个空间环境,它要占据一定长、宽、高的位置。那么,我们在一定的视点上,本可能一下子看到全体,只能看到它的一部分。比如,看一座坡屋顶的房子,在室外我们只看到三个面。如在室内,我们最多也只能看到它的五个面。我们要想看到全部的面,就要移动自己,才能陆续地把所有的面看完。即是说,人们在任何一点上欣赏建筑,感觉都是不完整的,只有在各个位置,从远而近,从外而内,从上到下,从前而后,围绕建筑走遍,才能获得完整的感觉。如果是一个建筑群体,那就更复杂,更需我们未断地变换观赏位置。人们就是在这种位置的不断变换中,也就是空间的不断延续中获得了审美感受。正因为建筑具有空间延续性,因此,它的艺术形象永远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有的甚至还主要靠环境才能构成完美的形象。道理很简单,建筑物一旦建成,就不能移动,除非特殊情况,不会出现房子搬家、桥梁搬家的事,而一旦搬了家,其审美效果也随之改变,原来的效果不复存在,后来的又出现新的审美效果。比如埃及的金字塔,必须是置于埃及这广阔无垠的沙漠中,才有永恒的性格,如果搬到了东北大森林,很难设想,那是一种什么效果。又如,欧洲的哥特式教堂,必须是在中世纪狭窄、曲折的街巷中,才能充分显示飞腾向上的气势,如果放到宽阔的大街上或者林立的摩天大楼中间,就很难设想是什么景象了。再如,济南火车站的尖顶钟楼和穹形的建筑物,当年也许是十分气派和别具特色的,而今天,在旁边那些大楼和烟向的对比下,就很难行出当年的气派和特色,由此可见,正是这种空间的延续性和环境的特定性构成了建筑艺术的又一个审美特征。(3)建筑艺术是正面抽象性与象征表现性相结合的艺术建筑艺术在空间里塑造的永远是正面的抽象的形象。说它是正面的,是因为建筑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只能为一般的,而不可能出现什么悲剧式的、颓废式的、讽刺式的、伤感式的、漫画式的形象。就建筑形象本身而言,也分不出什么进步的或落后的,革命的或反动的。天安门过去是封建王朝的正门,今天却是国徽上的图案,是伟大祖国的象征。万里长城本来是民族交往的障碍,是刀光剑影的战争产物,现在却成了全体中华民族的骄傲,是闻名世界的游览圣地。同时,它塑造的这个正面形象又是抽象的。是由几何形的线、面、体组成的一种物质实体,是通过空间组合、色彩、质感、体形、尺度、比例等建筑艺术语言造成的一种意境。气氛,或庄严,或活泼,或华美,或朴实,或凝重,或轻快,引起人们的共鸣与联想。人们很难具体描述一个建筑形象的具体情节内容。所表现的时代的、民族的精神也是不明确、不具体的,是空泛的、朦胧的。它不可能也不必要像绘画、雕塑那样细腻地描摹,再现现实;更不能像小说、戏剧、电影那样表达复杂的思想内容,反映广阔的生活图景。正因如此,建筑艺术常用象征、隐喻、模拟等艺术手法塑造形象。比如,古希腊曾有人认为人体各部分都体现着理想的美,故而早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建筑艺术的精华——多立安柱式建筑就以粗壮狂放的线条,形象地模拟了男子挺拔雄健的体形特征;而安奥尼柱式建筑则以柔和精细的线条,形象地模拟了女子拥雅柔美的体形特征。近代纽约航空港的TWA公司,则用典型的象征主义手法,建成了一座外形像展翅欲飞的大鸟的候机大楼。巴黎明星广场上的凯旋门,建造的初衷,则是象征了拿破仑一世军威、强权、做世的特点。北京的天坛公园的双环亭、南京天王府的双亭,则象征了亲密无间的挚友关系。由此可见,建筑艺术的正面抽象性和象征表现性构成了它的又一审美特征。在建筑艺术中,象征的意义也是很广泛的,可以容纳很多内容,昨天可能是象征着是权神威,今日可以是象征着统一团结,比如前面提到的天安门就是明显的例子。2.建筑艺术欣赏在欣赏建筑艺术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建筑艺术自身的特点,通过感受建筑艺术的形式美,既把握建筑艺术的形象,又感悟出它的内在意蕴,从中获得审美愉悦。(l)欣赏建筑艺术要把局部的审美观照与整体的审美知觉结合起来。建筑艺术的形象一般是由建筑物的体积布局,比例关系,结构形式,空间安排等构成。建筑的外在装饰常有圆柱,柱头、飞檐、贴脸,雕塑,图案和壁画等,这些装饰因素是建筑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应该与建筑形象保持内在一致,从造型和色彩上丰富和发展建筑的艺术构思,使建筑形象锦上添花,增加艺术感染力。因此,欣赏建筑艺术不仅可以对建筑艺术的局部构成进行审美观照,而且还应该把局部的艺术构成纳入整个建筑艺术及从环境中加以观照。使欣赏者从整体的审美知觉中感悟建筑艺术的美。美国在三十年代建立的“瀑布别墅”就非常注重局部与整体的和谐美,莱特的设计新颖奇特,将别墅直接建造于瀑布之上。凌空而出、巨大阳台与瀑布两侧的巨石相映生辉,而瀑布则在阳台底下自由洒脱地倾泻,使建筑与山石。树木、瀑布有机融合,形成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和谐美,使建筑的人工美与自然美浑然一体。在欣赏建筑艺术时,既要欣赏建筑色调、尺度、比例、景观及空间变化,看其是否符合美的规律,又要注意具体的建筑构成要素是否实现优化组合、建筑的整体是否和谐统,进而可以把该建筑纳入建筑群的总体风貌中加以欣赏。(2)感悟建筑形象的象征意义。建筑艺术通常借助象征意义来蕴含其审美意蕴,这也是建筑美学的一个重要命题。象征意义首先是最初的象征性,即建筑艺术在物化成特定的建筑物时就已经具有的象征意义。如北京故宫的对称和谐、层次分明、主要建筑位居中央,显现出封建时代帝王对国家的主宰以及封建制度的“宝塔”结构。我国秦朝建立的万里长城,当时象征着秦帝国的“大~统”。但是,随着社会历史实践的发展变化,建筑艺术又会产生出一些新的象征意义。现在,北京故宫已成为中外游客所欣赏的审美对象,它既显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伟大成就,又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当我们现在登上万里长城,极目远眺,万里长城象一条巨龙在群山环抱中婉蜒游动,显得气势非常恢宏辽阔。在我们的审美视野中,长城已不再是秦帝国“大一统”的象征,而是中华民族创造力量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象征。要感悟建筑形象的象征性,还必须了解建筑艺术创造的时代背景及其民族特点。北京故宫作为封建社会的产物,其结构上,从正阳门到景山,通过一系列错落有致,高低不同的空间处理,象征着皇权形象。北京天坛的设计具有明显的汉民族特点,象征着天帝的崇高神圣,表达出汉民族“天人感应”的思想意识。在欣赏建筑艺术的象征性时,还可以结合心理美学的“移情说”,充分展开自己的审美想象,在感知建筑形象的同时,把建筑形象拟人化,赋予建筑艺术以新的生命,使本无生命的建筑有了人的性格、人的情感,人的生气。比如找们欣赏一座幽静别致的别墅,就会感受到它非常幽雅婉静;欣赏那些高耸入云的建筑,会使我们产生向上飞腾的感觉;欣赏那些新颖奇特,色彩疏淡而简洁的建筑,则会使人感受到它的生机勃勃,游洒飘逸;看到那些富有稳定感的建筑,就会使人产生端庄稳重的感觉。当然,欣赏建筑艺术时的移情,只能根据建筑艺术质的规定性加以自然而又合情合理的想象,而不能胡思乱想,违背艺术欣赏规律。(3)要善于欣赏建筑艺术的音乐美,建筑艺术通常以错落有致的空间造型显现出类似音乐的节奏感。歌德和谢林都把建筑看成是“凝固的音乐,”正是在于他们感受到建筑艺术的音乐美。建筑艺术的外在造型都是按照形式大的规律创造的,它无论向空间什么方向延伸,都是有比例、有规划、有变化地排列的,从而形成一定的节奏。而“优秀的建筑物,它各方面的节奏,总能归于统一。这便形成一种统一的调子,统一的旋律。当你在观赏这座建筑时,你便能在一定时间过程中感受到节奏上反复多样的流动,产生音乐般的旋律感,正是这种旋律感,把你引向特定的情绪氛围”,从而获得类似感受音乐美的情感愉悦。感受建筑艺术的音乐美,要善于调动自己的通感,以动态的视觉对建筑造型显现的空间序列进行审美观照。欣赏建筑艺术同欣赏绘画不同,欣赏绘画主要靠静态的直观把握,而欣赏建筑却不能只靠静态观照,还应运用动态观照,从视点的高低、视角的俯仰、视野的远近大小、空间的开合、视觉的分隔联系中去观照建筑的空间序列,才能感受到空间序列的节奏感和音乐感。也只有从这个意义上才可以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4)建筑艺术的欣赏过程。建筑艺术的欣赏过程通常包括欣赏角度、欣赏距离和欣赏方法这三个组成部分。欣赏角度可以分为水平方向上的正视与侧视,在垂直方向上的平视、仰视与俯视。欣赏角度也就是审美角度或审美视角。在审美活动中,审美角度是非常重要的,客体审美价值的实现,不仅需要客体自身的审美同伴,而且还需要审美主体的密切配合,需要审美主体选择合适的审美角度,尽可能多角度、全方位的把握审美客体。建筑艺术是立体的空间艺术,欣赏者更应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地欣赏建筑艺术的整体美。建筑艺术又是视觉艺术,欣赏者与建筑物距离的远近直接影响制约着审美效果。一般来讲,近距离可欣赏建筑的细节或局部;中距离可直观全貌;远距离能概观大致轮廓。欣赏者时间充足,可近、中、远三者兼而有之;时间仓促,则只能或中或远的览其概貌。一般来讲,欣赏古典建筑可多作近、中距离的观照;欣赏现代的宏伟建筑可多作中、远距离的概览。当然,欣赏距离的远近不是绝对的,应该因人而异,因建筑艺术不同而不同。欣赏方法对于欣赏建筑艺术有着重要意义,它一般分为静态欣赏和动态欣赏。静态欣赏是指欣赏者在特定的欣赏点上对建筑物的静态观赏,动态欣赏是指欣赏者按照欣赏需要,在一定的观赏路线上对建筑物的观赏。在欣赏中,应该把静态欣赏与动态欣赏有机结合起来,作到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随着欣赏路线的流动,欣赏者的大脑中就会出现一幅幅具体可感而又各不相同的建筑形象画面,即不同的建筑形象,从而感受到建筑形象的空间序列。同时,由于欣赏者视点的高低、视角的仰俯。视野的大小、视觉的转换等是不断流动变化的,这样当欣赏者去感受建筑形象的空间序列时,就会产生一种节奏感,这也正是人们把建筑比喻成是凝固的音乐的内在依据。总之,在欣赏建筑艺术的过程中,欣赏者应了解建筑艺术的一般特点和具有较高的审美修养,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情感等因素,积极能动地进行审美观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欣赏建筑艺术的美。

浅析建筑艺术审美

浅析建筑艺术审美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浅析建筑艺术审美,欢迎大家分享。   浅析建筑艺术审美   被人们视为艺术基础的建筑艺术,是在人类社会中出现最早的艺术形态,正是因为此现象,所以出现了人们对于建筑艺术的不同看法,比如黑格尔从横向思维来说人类艺术的最高端是建筑,而叔本华认为人类艺术的最低端是从纵向思维来看建筑的。在这个世界上,把大自然看成最神圣的、最了不起的、最有价值的艺术作品,那么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最有成就的艺术就是建筑了。从建筑艺术的实质上来讲,在人类社会中,建筑是一种为人民服务的建筑空间实体,它拥有很多特征,比如实用性、功能性、象征性和审美性等特性,是一种具有社会意义的实体空间,更好的诠释出了时代性和民族性,虽然实用性是建筑的必要功能,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建筑的审美价值体现得越来越突出。在现在社会中,比如故宫建筑,虽然实用价值已经不大,但是审美效果越来越强烈,故宫里面所记载的历史文化和诠释的艺术审美价值,是人们社会实践中最伟大的作品。   一、建筑艺术的概述   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起先出现了建筑,然后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建筑艺术的相关解释和内涵。人类结合自己的需求,在实践的基础上利用了建筑材料等建造了为自己所用的实体空间。建筑的丰富意义体现在当今社会的好多方面:第一,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和宗教祭祀和精神寄托之中;第二,作为实体空间的建筑是真实存在的,而不是凭空捏造和虚幻的空间;第三,建筑总是依据某种介质而存在的,并不会因为自身的结构而存在。在原始社会中,人们为了满足人类社会生产需求和需要,能够从事自给自足的生产,所以建立了人们最原始的生存空间。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一些建筑作品和结构中,已经完美的体现出了建筑艺术,也就是说,建筑和建筑艺术已经密不可分。对于建筑艺术来讲,现如今的建筑作品与建筑艺术已经融入了更多的审美艺术因素,而不再是以前那种单纯的实体空间,随着建筑艺术的发展,建筑美表达得越来越突出,两者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二、建筑审美的特殊方式   建筑审美要根据建筑自身的特征,通过感受建筑的艺术美和形式美,来深深地感受建筑美。建筑美需要人们在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来体会这种建筑审美而达到的精神境界。建筑的形式美和功能美更能突出表现人的审美享受,感悟建筑的内涵以及从中获取审美感觉。   (一)个性化体验   不管是什么样的装饰、什么样的特征、什么样的建筑设计,建筑的功能性和形式性都要完美结合,协调统一,使得建筑更加具有审美价值。如果像绘画大师那样把建筑纯粹的描绘出来,那只是虚无存在的,并不是真实意义上的空间,所以这里的个性化体验有着特别的内涵和意义。   第一,实践性。对于建筑空间的审美活动需要人们实地的去欣赏,需要人们切实履行实践活动,个性化体验的身体性表达出了一种实践性,而不是一种纯粹的观赏活动。如果一个建筑设计者,不亲身实践感悟建筑空间,就不会出现特色的建筑研究作品。只上网搜索图片看建筑,以及领悟书上的建筑模型,是不会感受建筑空间的伟大的。所以我们在建筑审美的认识中,要不断地参加社会实践去实地理解建筑空间。   第二,参与性。绘画的图形图画内容更能深刻的直接的影响他人,而建筑是形式性和功能性相互协调的一种实体空间,所以人们在领悟建筑美的时候,必须要参与建筑空间,感悟其审美效果。比如一些美术作品欣赏、音乐赏析、文学作品的赏析等,在作品中也能体会出审美,但这些都不是自己亲身经历的完整的参与。而建筑的审美。则是具有实体空间的特点,这样更有利于人们更好地去领悟审美思想。   第三,社会性。建筑是一种社会化的艺术,建筑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我们都会天天见到各种各样的建筑,而绘画、音乐、文学等,都是根据自身的审美需要去看,去读,去审,在社会生活中,一抬头总会看见美丽的建筑形式,和完整的建筑功能,可是其他的艺术形式总是在需要的时候才会看见,比如博物馆等。   (二)目的性体验   在日常生活中,建筑是合乎人们审美艺术需要的,它的存在肯定是有一定的价值。一般建筑的目的性体验首先是指向归属体验或者居住生存体验,人们居住的建筑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寄托和归属感,所以没有更多的审美感觉,缺少了对精神方面的追求。我们把建筑当成了一种单纯的居住空间,这些目的性的特点都会影响人们对建筑的审美。   三、建筑审美的影响因素   如果人们想获得审美趣味,可以在建筑对象中进行享受。人们是否在建筑中拥有审美观点,里面掺杂着很多不同的方面,人们若要从建筑中拥有审美享受,必须正确地理解诠释这些不同的方面,这样才会更好地诠释建筑本身的审美特点。   (一)主流文化的审美倾向   主流文化的方向可以对艺术的审美起着引导作用。权利机构以及大人物来控制着主流文化的发展趋势,虽然这种权力机构不是官方的,但是他们却和权力阶层的审美观念是统一的,并且有着很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也叫正统派代表。例如,在农村,居民建筑要受到风水、旧思想的影响,这些都是正统派代表施加的额外压力,所以这些以上的因素,使得建筑的构造和设计不利于人们拥有更好的审美效果,而面临着正统派代表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审美统治。   (二)建筑功能的完备情况   建筑的特性是形式性、实用性和功能性,而人们会更倾向于实用性和功能性的建筑选择。如果建筑的实用性和功能性不能被人们所感知,那么人们就不会喜欢这个建筑,就会感觉到这个建筑没有什么审美价值。   (三)人的情感因素   人们的情感也会影响着人们对于建筑的审美效果。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西安也出现了许多现代化建筑,但是这些建筑风格和西安的文化气息并不协调,并没有更好地体现出建筑的审美风格,这有可能是由于个人的情感因素所影响的。   四、结语   建筑艺术作为体现文化和时代的一面镜子,能够直接表达出社会的文化内涵以及审美价值,只有真实地了解到建筑审美的特殊方式和影响因素,才能创造出更好的建筑艺术作品,才能更深刻地了解人对建筑艺术的审美关系和文化内涵,进而使得这些建筑具有很高的审美认识价值和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 邓焱.建筑艺术论[ M] .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1.   [2] 汪国瑜. 建筑人类生息的环境艺术[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3] 楼庆西.建筑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4] 马涛.外国建筑史[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3.   拓展资料:   简述   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是通过建筑群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面形式、内外空间组织、结构造型,即建筑的构图、比例、尺度、色彩、质感和空间感,以及建筑的`装饰、绘画、雕刻、花纹、庭园、家具陈设等多方面的考虑和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艺术。   在人类诞生之前,万物皆生活在自然界中。当人类出现之后,为栖身而搭建窝棚,挖掘洞穴,成为人类史上最初的建筑。经过数万年的发展进步,人类对建筑的要求也远远超越了最初的需求。建筑艺术的类别复杂而繁多。从使用的角度来分类,有住宅建筑、生产建筑、文化建筑、园林建筑、纪念性建筑、陵墓建筑、宗教建筑等;从使用的建筑材料来分类,有木结构建筑、砖石建筑、钢筋水泥建筑、钢木建筑等;从民族风格上来分类,有中国式、日本式、伊斯兰式、意大利式、英吉利式、俄罗斯式等;从时代风格上来分类,可以分为古希腊式、古罗马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古典主义式等。   建筑艺术形象具有特殊的反映社会生活、精神面貌和经济基础的功能。历代建筑艺术与它所处的历史时代、地理气候、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密切相关,同时受到材料、结构、施工技术的制约。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西方建筑从材料、空间布局、建筑的发展上同样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西方各民族流传下来的主要建筑多半为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殿、伊斯兰建筑、哥特式教堂等。而中国大都是宫殿建筑,即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所居住的场所。[2]   定义   广义建筑艺术作为生活艺术与文艺有根本性质的不同;而在狭义建筑艺术即形式美的层面,与文艺又有相同相通的共性。   广义建筑艺术   建筑艺术是建筑有别于一般技术工程和构筑物的本质属性和本质特征;其艺术性在于综合性、形象性和多样性,以及职业特点、创作设计和形式风格上,贯彻在功能适用、技术合理和形象美观的统筹运营的全过程。如是,广义建筑艺术就是全部建筑资源的总和,建筑艺术=建筑,建筑=建筑艺术,两者同义,两个词可以通用和互换,“艺术”二字可省去也可保留。或者说,建筑艺术是全方位和全维度的全息理念,是“全境界建筑艺术”。在这里,功能、技术和艺术三者:仅有功能,叫做功能主义;仅有技术,叫做结构主义;仅在视觉造型上做表面文章,“视觉体积表演”,叫做形式主义或“唯美主义”;唯有三者有机圆满结合,才是完整的建筑艺术和建筑学。建筑工作的方针和建筑设计的原则是“适用、经济、美观”。   狭义建筑艺术   狭义建筑艺术,指建筑物的形象美观,即形式美,体量造型,空间组合、构图、立面形式和建筑表达。在这个层面上,可以暂时不涉及功能和技术的内容。换个说法:广义建筑艺术涵盖功能、技术的“硬件”和形象造型的“软件”,而狭义建筑艺术单指形象造型的“软件”,即设计技巧、手法和语言。这些,应该说是关于建筑艺术的广义和狭义的两种含意和定义。建筑艺术是艺术工程、实用艺术,生活艺术。《北京宪章》写道:“建筑学与更广阔的世界的辩证关系最终集中在建筑的空间组合与形式的创造上。……建筑学的任务就是综合社会的、经济的、技术的因素,为人的发展创造三维形式和合适的空间。”   特性   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建筑艺术具有以下特性:   1.建筑的双重性   建筑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具有双重性。这是建筑与其它艺术门类的显著区别。   建筑是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产物。其它艺术形式,美的追求可以是唯一目的或主要目的,而建筑却必须和实用联系在一起。建筑一方面具有物质性使用功能,居住、工作或公共交往等:另一方面,它又要满足人们对美的渴望,给人以美好形象。所以建筑不是纯粹物质的,必须用美的形象来感染人。也非纯粹精神性产品。它有直接的功利和实用目的。   建筑是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意大利现代著名建筑师奈维认为,建筑是一个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体。美国现代著名建筑师赖特认为,建筑是用结构来表达思想的科学性的艺术。优秀的建筑不仅要建筑师去设计,还要由能工巧匠将它建造出来。   建筑的精神属性具有层次性,它建立在物质性的基础上。最低层次:与物质功能紧密相关,体现为安全感和舒适感。中间层次:重在“悦目”,体现为美的形象,一般称之为美观。最高层次:重在“赏心”,要求创造出某种情绪氛围,表现出一种有倾向性的情趣,富有表情和感染力,以陶冶和震撼人的心灵。   2.建筑艺术的表现性   任何一种建筑都具有自己的建筑形象。这就是通过各种空间、结构、造型来体现建筑。古往今来,许多优秀的建筑匠师巧妙地运用了空间、形、线、色彩、质感、光影等表现手段,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建筑形象,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建筑是表现性艺术。它不要求描述事件情节和人物性格,而是通过创造某种情绪氛围,激发欣赏者相应的情感。其所表现的情感形式具有抽象性。   3.建筑艺术的社会性   建筑,是一个历史时期社会文明的象征,是当时一段社会生活的缩影。建筑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其艺术表现力与人类文化有着深刻的对应关系。不同文化圈的人群会有不同的建筑观念,不同的建筑艺术手法、趣味;不同地域、民族、阶级,不同时代,建筑艺术作品都有不同的面貌,反映出深刻的文化内涵。杰出的建筑艺术作品都是文化的最鲜明、最深刻也是最长久的体现。一是建筑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建筑形式,不同的地区,由于气候、地理、文化等条件的不同形成建筑形式的地域差别;同一民族,由于地域条件的不同,建筑形式也不一样。二是建筑的历史性和时代性。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形态,具有较大的差别。   语言表现   1.面   面是表达建筑艺术的基本单位。建筑中的面,一是作为片状形式而独立存在:一是作为体的表面,表现体的形状及表面形式。面的不同形状及其不同的处理方式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建筑的面具有造型艺术的图案美,要运用建筑形式美法则创造性的加以处理。如希腊帕提农神庙、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的主立面。   建筑是由各种构成要素如墙、门、窗、台基、屋顶等组成的。这些构成要素具有一定的形状、大小、色彩和质感,而形状又可抽象为点、线、面、体,建筑形式美法则表述了点、线、面、体以及色彩和质感的普遍组合规律。如:变化与统一、主体与从属、对比与微差、均衡与稳定、韵律与节奏、比例与尺度、对位与呼应等,以及虚实、明暗、色彩、材料、质感。建筑形式美法则是随着时代发展的。为了适应建筑发展的需要,人们总是不断地探索这些法则,注入新的内容。传统的构图原理一般只限于从形式本身探索美的问题,具有局限性。因此现代许多建筑师从人的生理机制、行为、心理、美学、语言、符号学等方面来研究建筑创作所必须遵循的准则。尽管这些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但无疑会对建筑形式美法则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2.体   体是三次元的空间造型,在空间中实际占有位置,有长、宽、高三维尺度,从任何角度都可观看。体在建筑中的应用最为直观,人们所感受到的建筑是体的表现形式。对建筑来说,体比面的处理更重要。体包括体形和体量,体形和体量是建筑给人的第一印象,其处理也需要遵循建筑形式美法则。   建筑体形组合丰富多样。不同体形的自身特征,不同组合体形的外在形式,都为建筑的表达增加了表现语言。如中国嵩岳寺塔体形高耸,层层屋檐形成许多水平线,轮廓饱满而富有张力。而法国巴黎圣母院,体形高耸,一味瘦高,突出升腾之势。   体量的的巨大是建筑与其它造型艺术的显著区别。有些建筑的面、体形都很简单,主要靠体量的呈现。体量的巨大显示其艺术性格。体量的巨大不是绝对的,适宜才是重要的。如埃及金字塔巨大体量带来震撼,而中国园林中的建筑则注重较小体量,体现亲切感。   3.空间   空间是建筑独有的艺术语言,具有巨大的情绪感染力。“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中国先哲老子智慧地表达了空间与实体的辩证关系。即人们建房、立围墙、盖屋顶,而真正实用的却是空的部分:围墙、屋顶为“有”,而真正有价值的却是“无”的空间;“有”是手段,“无”才是目的。建筑空间是人们为了满足生产或生活的需要,运用各种建筑要素与形式,所构成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统称。它包括墙、地面、屋顶、门窗等围成建筑的内部空间,以及建筑物与周围环境中的树木、山峦、水面、街道、广场等形成建筑的外部空间。不同的空间特点,会产生不同的情绪效果。巧妙地处理空间的形状、比例、大小、方向、开敝、封闭、明暗,使建筑艺术显出连续性的丰富空间感受。   4.群体组合   建筑群体常常是由若干幢建筑摆在一起,摆脱偶然性而表现出一种内在联系和必然的组合群。建筑群体中各个建筑的体量、高度、地位有层次、有节奏;建筑形体之间彼此呼应,相互制约;外部空间既完整统一又相互联系,从而构成完整体系: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相互交织穿插,和谐共处于一体。一系列不同的建筑、空间、顺序的出现,使人的情绪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获得整体的享受。建筑群体的艺术感染力,比起某一个单独的建筑单体来得更加强烈、更加深刻。中国的传统建筑尤其重视群体组合。   5.环境艺术   环境艺术是人与周围的人类居住环境相互作用的艺术。建筑从诞生之日起,便是作为人的环境出现的,它就是环境艺术。任何建筑物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都处于一定的客观环境之中。建筑艺术是环境艺术的主体,是环境艺术的主要载体的体现者。建筑环境是一个融时间、空间、自然、人文、建筑和相关门类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建筑与环境雕塑、环境绘画、建筑小品、工艺美术、书法甚至文学以及家具、地毯、灯具组合在一起;还与山、水、树、石及它们的形、体、光、色、声、味所组成的自然环境,历史、乡土、民俗等人文环境高度的有机组合,由建筑艺术统率并协调,产生巨大的整体艺术表现力。 ;

建筑艺术有哪些美学特征?

1.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1)建筑艺术是物质功能性与审美功能性相结合的艺术建筑的物质功能性是指建筑的实用性、群众性、耐久性。所谓实用性,即是说,建筑的目的首先是为了“用”,而不是为了“看”。即使是纪念碑、陵墓也要考虑举行纪念仪式时人流活动的具体要求。其它各类艺术,美可以是唯一目的或主要目的,而建筑却必须和实用联系在一起。建筑的实用性特点,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即是说,建筑物对人类生活的功能好坏,往往决定着人们观感的美与丑,因而建筑的审美意义,有赖于实用意义。试想,一座通风不良、噪声震耳、光线幽暗的车间,打扮得再花哨,也不会引起工人的美感;一座华贵高大的楼房,如果风一吹就要倾倒,那么色彩无论怎么鲜艳,多姿多彩,住在这座楼房里的人也不会觉得它美。相反,如果实用功能处理得好,往起来很舒适,即使外形简单一般,也会给人以美的感受。即使是艺术比重大的建筑,比如展览馆、歌剧院、大会堂、高级酒店、园林,如果用起来让人别扭,也会被认为“华而不实”。建筑的实用性是艺术性的基础,而艺术性中也常常包含着实用性。建筑的物质功能性还表现在它的群众性上。没有一个人能离开建筑,建筑的审美是带“强制性”的。人们可以不听音乐,不看戏剧,不欣赏画展,不读小说,但却不可能不住住宅,不可能对矗立在自己眼前的建筑机而不见。因为它是物质存在,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不管你自觉还是不自觉,有兴趣还是无兴趣,都会经常面临着各种类型、不同形式的建筑物,这些建筑都会“逼迫”人们提出自己的审美评价。建筑的物质功能性另一表现是在于它的耐久性。建筑是巨大的、造价可观的物质实体,一旦建成,除非地震火灾和战争破坏,它都会长期保留下去,很难被人遗志或丢失,事实上成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纪念碑。建筑的物质功能性决定了建筑物具有纪念性。比如希腊的神庙、罗马的广场、巴黎的铁塔、中国的万里长城、非洲的原始村落,还有数不清的古城市。古村镇,当初并不是为了纪念而专门建筑的,但是到了后来,却成了纪念性很强的古迹,成为人们欣赏的历史文化了。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建筑与工艺没有质的区别,只有量的区别。”英文“建筑”一向本意为“巨大的工艺”。前面已经说过,建筑同工艺一样是从实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仅有实用又是不够的,还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还要讲究艺术件。比如,住宅建筑最基本的要求是舒适、亲切、顺眼;园林建筑讲究清新、自然、雅致;游乐场所的建筑则应轻快、活泼;而纪念性的建筑则应崇高、庄严。实用功能性与审美功能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了和谐的统一。同时,建筑的审美功能,往往借助于其它艺术门类给予加强,有的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雕塑、绘画(主要是壁画)、园艺、工艺美术以至音乐都能融合到建筑艺术中去。比如欧洲古典建筑中的雕刻、壁画就是当时建筑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去掉了这些东西,那么这些建筑也就黯然失色了。再比如,中国的古代建筑是群体取胜,造成群体序列的性格和序列展开的效果,也往往要依靠这些附属的艺术,如华表、石狮、灯炉、屏障、碑喝等,单独的古建筑也常用壁画、匾联、碑刻、雕塑来加以说明。从这个意义上,也说明了建筑具有一定的艺术综合性,具有鲜明的审美功能性。自古以来,人类花费在非实用方面的财富和这方面的创造是相当惊人的。尤其是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把建筑的美肴重,有时甚至超过实用价值。日本在爱知县甚至建造了一座别致的音乐桥。这是一条人行便桥,全长仅31米,宽两米,桥两侧栏杆装有109块不同规格的音响栏板。过桥的人,只要拿起水槌,轻击栏板,不管你懂不懂音乐,会不会唱歌,就能奏出一首法国民谣《在桥上》。回来时,敲击桥的另一侧,就会响起日本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民歌《故乡》。人们称誉它是“石琴桥”、“声情并茂的建筑物”……你大概想不到,这座小桥最初的设计提出者,竟是一个爱哼小曲的中学生呢!当然,建筑的实用功能性和审美功能性,在木同的建筑对象中可以各有偏重。有的审美功能比重大收,甚至占主要的地位,比如纪念碑、游乐园、陵墓等;有的比重大体相等,如商店、学校、医院等;有的比重小些,如仓库、厂房、桥梁等。但即使审美比重小的建筑在建设时也离不开一定审美观念的支配,建筑本身也要具有和谐的比例,角度、尺寸、序列、韵律,也要考虑周围的环境,比如前面所说的仓库、厂房、桥梁等,就要考虑合适的位置,适当的高度等,也是直线和曲线的组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也具有了审美功能性。(2)建筑是空间延续性和环境特定性相结合的艺术建筑是个空间环境,它要占据一定长、宽、高的位置。那么,我们在一定的视点上,本可能一下子看到全体,只能看到它的一部分。比如,看一座坡屋顶的房子,在室外我们只看到三个面。如在室内,我们最多也只能看到它的五个面。我们要想看到全部的面,就要移动自己,才能陆续地把所有的面看完。即是说,人们在任何一点上欣赏建筑,感觉都是不完整的,只有在各个位置,从远而近,从外而内,从上到下,从前而后,围绕建筑走遍,才能获得完整的感觉。如果是一个建筑群体,那就更复杂,更需我们未断地变换观赏位置。人们就是在这种位置的不断变换中,也就是空间的不断延续中获得了审美感受。正因为建筑具有空间延续性,因此,它的艺术形象永远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有的甚至还主要靠环境才能构成完美的形象。道理很简单,建筑物一旦建成,就不能移动,除非特殊情况,不会出现房子搬家、桥梁搬家的事,而一旦搬了家,其审美效果也随之改变,原来的效果不复存在,后来的又出现新的审美效果。比如埃及的金字塔,必须是置于埃及这广阔无垠的沙漠中,才有永恒的性格,如果搬到了东北大森林,很难设想,那是一种什么效果。又如,欧洲的哥特式教堂,必须是在中世纪狭窄、曲折的街巷中,才能充分显示飞腾向上的气势,如果放到宽阔的大街上或者林立的摩天大楼中间,就很难设想是什么景象了。再如,济南火车站的尖顶钟楼和穹形的建筑物,当年也许是十分气派和别具特色的,而今天,在旁边那些大楼和烟向的对比下,就很难行出当年的气派和特色,由此可见,正是这种空间的延续性和环境的特定性构成了建筑艺术的又一个审美特征。(3)建筑艺术是正面抽象性与象征表现性相结合的艺术建筑艺术在空间里塑造的永远是正面的抽象的形象。说它是正面的,是因为建筑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只能为一般的,而不可能出现什么悲剧式的、颓废式的、讽刺式的、伤感式的、漫画式的形象。就建筑形象本身而言,也分不出什么进步的或落后的,革命的或反动的。天安门过去是封建王朝的正门,今天却是国徽上的图案,是伟大祖国的象征。万里长城本来是民族交往的障碍,是刀光剑影的战争产物,现在却成了全体中华民族的骄傲,是闻名世界的游览圣地。同时,它塑造的这个正面形象又是抽象的。是由几何形的线、面、体组成的一种物质实体,是通过空间组合、色彩、质感、体形、尺度、比例等建筑艺术语言造成的一种意境。气氛,或庄严,或活泼,或华美,或朴实,或凝重,或轻快,引起人们的共鸣与联想。人们很难具体描述一个建筑形象的具体情节内容。所表现的时代的、民族的精神也是不明确、不具体的,是空泛的、朦胧的。它不可能也不必要像绘画、雕塑那样细腻地描摹,再现现实;更不能像小说、戏剧、电影那样表达复杂的思想内容,反映广阔的生活图景。正因如此,建筑艺术常用象征、隐喻、模拟等艺术手法塑造形象。比如,古希腊曾有人认为人体各部分都体现着理想的美,故而早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建筑艺术的精华——多立安柱式建筑就以粗壮狂放的线条,形象地模拟了男子挺拔雄健的体形特征;而安奥尼柱式建筑则以柔和精细的线条,形象地模拟了女子拥雅柔美的体形特征。近代纽约航空港的TWA公司,则用典型的象征主义手法,建成了一座外形像展翅欲飞的大鸟的候机大楼。巴黎明星广场上的凯旋门,建造的初衷,则是象征了拿破仑一世军威、强权、做世的特点。北京的天坛公园的双环亭、南京天王府的双亭,则象征了亲密无间的挚友关系。由此可见,建筑艺术的正面抽象性和象征表现性构成了它的又一审美特征。在建筑艺术中,象征的意义也是很广泛的,可以容纳很多内容,昨天可能是象征着是权神威,今日可以是象征着统一团结,比如前面提到的天安门就是明显的例子。2.建筑艺术欣赏在欣赏建筑艺术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建筑艺术自身的特点,通过感受建筑艺术的形式美,既把握建筑艺术的形象,又感悟出它的内在意蕴,从中获得审美愉悦。(l)欣赏建筑艺术要把局部的审美观照与整体的审美知觉结合起来。建筑艺术的形象一般是由建筑物的体积布局,比例关系,结构形式,空间安排等构成。建筑的外在装饰常有圆柱,柱头、飞檐、贴脸,雕塑,图案和壁画等,这些装饰因素是建筑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应该与建筑形象保持内在一致,从造型和色彩上丰富和发展建筑的艺术构思,使建筑形象锦上添花,增加艺术感染力。因此,欣赏建筑艺术不仅可以对建筑艺术的局部构成进行审美观照,而且还应该把局部的艺术构成纳入整个建筑艺术及从环境中加以观照。使欣赏者从整体的审美知觉中感悟建筑艺术的美。美国在三十年代建立的“瀑布别墅”就非常注重局部与整体的和谐美,莱特的设计新颖奇特,将别墅直接建造于瀑布之上。凌空而出、巨大阳台与瀑布两侧的巨石相映生辉,而瀑布则在阳台底下自由洒脱地倾泻,使建筑与山石。树木、瀑布有机融合,形成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和谐美,使建筑的人工美与自然美浑然一体。在欣赏建筑艺术时,既要欣赏建筑色调、尺度、比例、景观及空间变化,看其是否符合美的规律,又要注意具体的建筑构成要素是否实现优化组合、建筑的整体是否和谐统,进而可以把该建筑纳入建筑群的总体风貌中加以欣赏。(2)感悟建筑形象的象征意义。建筑艺术通常借助象征意义来蕴含其审美意蕴,这也是建筑美学的一个重要命题。象征意义首先是最初的象征性,即建筑艺术在物化成特定的建筑物时就已经具有的象征意义。如北京故宫的对称和谐、层次分明、主要建筑位居中央,显现出封建时代帝王对国家的主宰以及封建制度的“宝塔”结构。我国秦朝建立的万里长城,当时象征着秦帝国的“大~统”。但是,随着社会历史实践的发展变化,建筑艺术又会产生出一些新的象征意义。现在,北京故宫已成为中外游客所欣赏的审美对象,它既显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伟大成就,又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当我们现在登上万里长城,极目远眺,万里长城象一条巨龙在群山环抱中婉蜒游动,显得气势非常恢宏辽阔。在我们的审美视野中,长城已不再是秦帝国“大一统”的象征,而是中华民族创造力量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象征。要感悟建筑形象的象征性,还必须了解建筑艺术创造的时代背景及其民族特点。北京故宫作为封建社会的产物,其结构上,从正阳门到景山,通过一系列错落有致,高低不同的空间处理,象征着皇权形象。北京天坛的设计具有明显的汉民族特点,象征着天帝的崇高神圣,表达出汉民族“天人感应”的思想意识。在欣赏建筑艺术的象征性时,还可以结合心理美学的“移情说”,充分展开自己的审美想象,在感知建筑形象的同时,把建筑形象拟人化,赋予建筑艺术以新的生命,使本无生命的建筑有了人的性格、人的情感,人的生气。比如找们欣赏一座幽静别致的别墅,就会感受到它非常幽雅婉静;欣赏那些高耸入云的建筑,会使我们产生向上飞腾的感觉;欣赏那些新颖奇特,色彩疏淡而简洁的建筑,则会使人感受到它的生机勃勃,游洒飘逸;看到那些富有稳定感的建筑,就会使人产生端庄稳重的感觉。当然,欣赏建筑艺术时的移情,只能根据建筑艺术质的规定性加以自然而又合情合理的想象,而不能胡思乱想,违背艺术欣赏规律。(3)要善于欣赏建筑艺术的音乐美,建筑艺术通常以错落有致的空间造型显现出类似音乐的节奏感。歌德和谢林都把建筑看成是“凝固的音乐,”正是在于他们感受到建筑艺术的音乐美。建筑艺术的外在造型都是按照形式大的规律创造的,它无论向空间什么方向延伸,都是有比例、有规划、有变化地排列的,从而形成一定的节奏。而“优秀的建筑物,它各方面的节奏,总能归于统一。这便形成一种统一的调子,统一的旋律。当你在观赏这座建筑时,你便能在一定时间过程中感受到节奏上反复多样的流动,产生音乐般的旋律感,正是这种旋律感,把你引向特定的情绪氛围”,从而获得类似感受音乐美的情感愉悦。感受建筑艺术的音乐美,要善于调动自己的通感,以动态的视觉对建筑造型显现的空间序列进行审美观照。欣赏建筑艺术同欣赏绘画不同,欣赏绘画主要靠静态的直观把握,而欣赏建筑却不能只靠静态观照,还应运用动态观照,从视点的高低、视角的俯仰、视野的远近大小、空间的开合、视觉的分隔联系中去观照建筑的空间序列,才能感受到空间序列的节奏感和音乐感。也只有从这个意义上才可以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4)建筑艺术的欣赏过程。建筑艺术的欣赏过程通常包括欣赏角度、欣赏距离和欣赏方法这三个组成部分。欣赏角度可以分为水平方向上的正视与侧视,在垂直方向上的平视、仰视与俯视。欣赏角度也就是审美角度或审美视角。在审美活动中,审美角度是非常重要的,客体审美价值的实现,不仅需要客体自身的审美同伴,而且还需要审美主体的密切配合,需要审美主体选择合适的审美角度,尽可能多角度、全方位的把握审美客体。建筑艺术是立体的空间艺术,欣赏者更应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地欣赏建筑艺术的整体美。建筑艺术又是视觉艺术,欣赏者与建筑物距离的远近直接影响制约着审美效果。一般来讲,近距离可欣赏建筑的细节或局部;中距离可直观全貌;远距离能概观大致轮廓。欣赏者时间充足,可近、中、远三者兼而有之;时间仓促,则只能或中或远的览其概貌。一般来讲,欣赏古典建筑可多作近、中距离的观照;欣赏现代的宏伟建筑可多作中、远距离的概览。当然,欣赏距离的远近不是绝对的,应该因人而异,因建筑艺术不同而不同。欣赏方法对于欣赏建筑艺术有着重要意义,它一般分为静态欣赏和动态欣赏。静态欣赏是指欣赏者在特定的欣赏点上对建筑物的静态观赏,动态欣赏是指欣赏者按照欣赏需要,在一定的观赏路线上对建筑物的观赏。在欣赏中,应该把静态欣赏与动态欣赏有机结合起来,作到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随着欣赏路线的流动,欣赏者的大脑中就会出现一幅幅具体可感而又各不相同的建筑形象画面,即不同的建筑形象,从而感受到建筑形象的空间序列。同时,由于欣赏者视点的高低、视角的仰俯。视野的大小、视觉的转换等是不断流动变化的,这样当欣赏者去感受建筑形象的空间序列时,就会产生一种节奏感,这也正是人们把建筑比喻成是凝固的音乐的内在依据。总之,在欣赏建筑艺术的过程中,欣赏者应了解建筑艺术的一般特点和具有较高的审美修养,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情感等因素,积极能动地进行审美观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欣赏建筑艺术的美。

建筑艺术赏析论文600字

一.准确得体要求论文题目能准确表达论文内容,恰当反映所研究的范围和深度。常见毛病是:过于笼统,题不扣文。如:"金属疲劳强度的研究"过于笼统,若改为针对研究的具体对象来命题。效果会好得多,例如"含镍名牌的合金材料疲劳强度的研究",这样的题名就要贴切得多。再如:"35Ni-15Cr型铁基高温合金中铝和钛含量对高温长期性能和组织稳定性能的影响的研究"这样的论文题目,既长又不准确,题名中的35Ni-15Cr是何含义,令人费解,是百分含量?是重量比?体积比?金属牌号?或是其它什么,请教不得而知,这就叫题目含混不清,解决的办法就是要站在读者的角度,清晰地点示出论文研究的内容。假如上面的题目中,指的是百分含量,可放在内文中说明,不必写在标题中,标题中只需反映含Ni和Cr这一事实即可。可参考的修改方案为:"Ni、Cr合金中Al和Ti含量对高温性能和组织稳定性的影响"。关键问题在于题目要紧扣论文内容,或论文内容民论文题目要互相匹配、紧扣,即题要扣文,文也要扣题。这是撰写论文的基本准则。二.简短精炼力求题目的字数要少,用词需要精选。至于多少字算是合乎要求,并无统一的"硬性"规定,一般希望一篇论文题目不要超出20个字,不过,不能由于一味追求字数少而影响题目对内容的恰当反映,在遇到两者确有矛时,宁可多用几个字也要力求表达明确。常见了繁琐题名如:"关于钢水中所含化学成分的快速分析方法的研究"。在这类题目中,像"关于"、"研究"等词汇如若舍之,并不影响表达。既是论文,总包含有研究及关于什么方面的研究,所以,上述题目便可精炼为:"钢水化学成分的快速分析法"。这样一改,字数便从原21个安减少为12个字,读起来觉得干净利落、简短明了。若简短题名不足以显示论文内容或反映出属于系列研究的性质,则可利用正、副标题的方法解决,以加副标题来补充说明特定的实验材料,方法及内容等信息,使标题成为既充实准确又不流于笼统和一般化。如?quot;(主标题)有源位错群的动力学特性--(副标题)用电子计算机模拟有源位错群的滑移特性"。三.外延和内涵要恰如其分"外延"和"内涵"属于形式逻辑中的概念。所谓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每一个对象;而所谓内涵,则是指对每一个概念对象特有属性的反映。命题时,若不考虑逻辑上有关外延和内涵的恰当运用,则有可能出现谬误,至少是不当。如:"对农村合理的全、畜、机动力组合的设计"这一标题即存在逻辑上的错误。题名中的"人",其外延可能是青壮年,也可以是指婴儿、幼儿或老人,因为后者也?quot;人",然而却不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显然不属于命题所指,所以泛用"人",其外延不当。同理,"畜"可以指牛,但也可以指羊和猪,试问,哪里见到过用羊和猪来犁田拉磨的呢?所以也属于外延不当的错误。其中,由于使用"劳力"与"畜力",就不会分别误解成那些不具有劳动能力和不能使役的对象。论文题目虽然居于首先映入读者眼帘的醒目位置,但仍然存在题目是否醒目的问题,因为题目所用字句及其所表现的内容是否醒目,其产生的效果是相距甚远的。正文是一篇论文的本论,属于论文的主体,它占据论文的最大篇幅。论文所体现的创造性成果或新的研究结果,都将在这一部分得到充分的反映。因此,要求这一部分内容充实,论据充分、可靠,论证有力,主题明确。为了满足这一系列要求,同时也为了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常常将正文部分人成几个大的段落。这些段落即所谓逻辑段,一个逻辑段可包含几个自然段。每一逻辑段落可冠以适当标题(分标题或小标题)。

工匠建筑艺术表现的发展过程是什么样的?

建筑的风格上可以看出当时工匠建筑艺术表现手法的发展过程,工匠们越来越倾向于用更为华丽的建筑手法,原来流行的朴素的突角拱已逐渐被较为复杂的尖斗拱所代替,再往后就是半圆形屋顶的普及。

自然元素在城市建筑艺术的应用?

目的园林景观设计历史悠久,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景观设计也从最初的赏景到现在的与养生旅游多方面相结合。随着政策导向的发展,更多的传统村落以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眼中,古老的形态加与现代思想的景观设计相碰撞给人焕然一新的感受。即研究自然化元素在景观建筑中的运用。方法通过介绍日本滕森流的自然化建筑、中国台湾的在地化设计以及美国现代主义大师赖特的有机建筑,并且以南京桦墅的景观规划为例,简要分析了其中自然化建筑的设计及应用。结论自然化的设计理念对今后的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具有较高的研究及参考价值。在中国倡导“绿色、生态、节能、环保”的发展理念的同时,设计界也掀起了生态化设计的浪潮。而建筑设计也更加倾向于自然化。“自然”在乡村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一些乡村地区盲目模仿城市的建设,将原有的建筑推翻以至于破坏了乡村原有的景色,因此在城乡一体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中,自然元素在城市建筑中的运用则显得尤为重要,也是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亚洲的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同属于亚洲地块,对中国的自然化建筑有诸多可借鉴之处,欧洲的有机建筑也是很好的范例。桦墅的自然化建筑主要体现在建筑本体的材料、色彩与形式,将本土的材料运用于建筑的建造上,同时,在建筑材料自然的基础上,加以植物的点缀,使自然化建筑不仅拥有内在的自然,也有周围环境的自然。一、国内外研究借鉴在日本滕森流建筑设计中,“自然化”理念尤为突出,建筑师们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将自然素材很好地运用到建筑设计中。在滕森流建筑师看来,自然素材较之钢材、水泥和玻璃等现代素材,具有温度感和亲密感,是能让建筑“开口说话”的素材、传递建筑师想法的素材。在乡村景观建筑中,最常见的就是自然石头的台阶、建筑表皮、农村用来搭建房屋的黏土砖。另外,滕森流建筑设计师们经常使用建筑绿化这一设计方法。这种自然化设计的手法要依靠植物的力量,爬山虎、常春藤等都是很好的,装饰墙面的植物。例如,日本建筑大师藤森照信的建筑作品——神长官守矢史料馆。该建筑颇具“手作”的风格,在外,钢筋和玻璃的建筑表面覆盖植物,在内,建筑的材料上也选用了当地最常见的自然素材,体现了与自然的合二为一。总之,在中国乡村的自然化建筑设计中,要最大限度地采用最天然的材料以保持它最原始的风格[1]。“在地”来自英文In-site的翻译,原意为现场制造。中国台湾的建筑设计中的“在地”概念,强调的是建筑物本身与所处的位置及其文化、风土等地域特性相互之间的关系。在地性建筑设计是对现代化设计千城一面的反抗,是针对建筑与地域认识的再思考。在中国台湾的“在地化”建筑设计中,剩闲居则是很好的例子。建筑的外立面由不规则的石块、木块组成,房屋前由木板制成的平台,周围种植棕榈等绿植,房屋四面通风,更好地与大自然中的空气进行交换,与天地融合。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他认为美存在于大自然中,建筑设计通过与自然的融合才能表现出对大自然的尊重,从而与自然形成更加紧密的联系[2]。此外当地的自然元素参与建筑本体的设计以及建筑周边的植物配置,也不失为一种更好的方式。二十世纪30年代时期,阿尔瓦u2022阿尔托的建筑作品中,包含了依靠地域特征、对古典精神的一种信仰和人对建筑的体验及感受。他的有机建筑设计理念与自然化建筑的设计思路不谋而合。在他的建筑作品中看到了建筑本体与周围环境的一种相互制约的作用,这就使得建筑的设计更加与周围的环境相融合。这就必然使得建筑的建造要使用当地的自然材料,更大程度地体现建筑的“自然化”与“在地性”。例如,瑞典的基律纳作为铁矿生产基地,阿尔托在它的建筑及场地设计中充分运用了当地的景观元素。美国现代主义设计大师赖特在其有机建筑设计的代表作品之一——西塔里埃森,这一建筑群位置独特,位于沙漠中。由于赖特主张将建筑与自然有机结合在一起,在此作品中,建筑主体由当地的水泥与石块组成,建筑顶端由木材与帆布组成,与沙漠中的空气相互贯通,在色彩上,木料与沙漠的颜色相近,帆布为白色,这种色彩的组合使建筑更加融入当地的环境中。在南京桦墅的建筑设计理念中可以看到自然化建筑设计和“在地性”设计的影子。“在地”追求的是设计师将自己的设计及与当地精神文化及地理环境的结合,从而当地居民对本地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随之提高。二、南京桦墅自然化建筑的整体设计概念桦墅村位于南京市栖霞区,邻近汤山温泉。这里不仅风景独好,也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底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策下的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经济的转型也给桦墅带来惊人的改变。依照桦墅原有的基础建设,融入现代化的景观设计概念,将桦墅打造成南京最美乡村。依据本身的地理条件和环境因地制宜,为桦墅村打造了“五光拾社”的整体社区概念,“五光徘徊,拾舍陆离”其本身的蕴意也是极具文化气息的。桦墅的格局设计结合了“五光拾舍”的整体策划理念,主要以周冲村水光山色为特色,凸显出了地理位置优势以及水系处理系统的概念,在建筑改造上也充分保留了其原始风貌再加入新的设计理念,使整个氛围旧中有新,底蕴与创新互相融合,再设计上引用周冲附近的工厂进行改造,村内的房屋则在原有的基础上饰以青砖黛瓦,整个风格以江南水乡的温婉别致为主,打造了整个住宅区独特的气质风味。任何一处景观除了自然风光使然,都离不开景观设计,好的设计可以在当中起到增光添彩的作用,南京桦墅的改造主要是景观设计为主,包括植物配置设计、园路的合理规划及景观小品的设计,水系和房屋的改造。传统乡村的改造并不意味着改变,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融入新的设计元素使原有的风景更加富有韵味。一个地方的风景能轻易被改变,而流传下来的文化和精神却不易被磨灭,好的景观设计方案是风景在改变的同时更能体现出它的文化底蕴和乡土情怀,南京桦墅就很好地体现出了这一设计理念。三、桦墅的自然元素(一)建筑材料的优选时至今日,建造房屋的成本高涨,而环境成本则是其中最大的原因所在。我们考虑一个景区的改造设计时,除了成品效果和成本控制,环境因素也是重要考虑因素之一,因此将自然材料运用在建筑上也是未来设计趋势之一。在桦墅的建筑改造上充分运用了竹子,木头,夯土,砾石等,而且很多拆除的旧物也被运用到了建筑当中,这些简单的,看似没有的建筑材料在现实运用上也只需要最低限度的加工,同时还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见图3)这些原生材料在建筑形态上的运用,更能展现当地建筑向人们传达的文化及精神内涵。桦墅整个住宅区的设计十分精巧,并不是一味堆砌装饰,而是建筑材料多使用自然化的材料,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旧物新用,更是设计的巧妙所在。村子里的房屋都是外墙经过整改,白色的腻子墙面,高脊飞檐的瓦片则是用传统的黛瓦片,村子里大部分的园路上的石板及砾石都是从拆除的旧房子上经过重新打磨后使用的,旧物的古朴特质展现的淋漓尽致,也给整个村子添上几笔文化的韵味。(见图4)村子里的休憩亭使用的是木结构,形态也是古风与现代相结合的新式造型,给整个村子的传统韵味也加上一笔创新的元素,使之更为灵动。(二)对建筑色彩的控制乡村景观的美化需要对乡村景观建筑的色彩进行整体的掌控,例如乡村景观建筑的外立面、标识牌、公交站台、花池等。这些景观建筑通过形成协调统一的外界面,从而使乡村的建筑更好地与周围的环境相融合。“白墙灰瓦马头墙,天井厢房夹正堂”,这是古代时人们描述徽派建筑的一句古诗,同时也写出了徽派建筑的色彩包含黑、白、灰三种色彩。桦墅的整体建筑风格偏向于徽派建筑。因此桦墅建筑的色彩搭配也倾向于徽派建筑。植物的精心种植与搭配、木质亭子等构筑物、地面铺装青石为桦墅建筑以黑白灰为主的风格增添了色彩。桦墅整体建筑以黑色的屋顶和白色的墙面为主,形成整体统一协调的环境。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主要特征体现在那些方面

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在结构上的特点1:木架结构(有叠梁式和穿斗式)2 衬托性建筑的应用 衬托性建筑史中国古代宫殿,寺庙等高级建筑常用的艺术处理手法。例如 华表 拍南方 照壁 铜狮等3 封建宗法礼制的设计 4 空间设计5 中轴线对称的布局6 庭院式的组群布局7 富有装饰性的屋顶 《诗经》里就有“作庙翼翼”之句,说明3000年前的诗人就已经在诗歌中歌颂祖庙舒展如翼的屋顶。8 色彩的运用中国建筑在很早就采用木材上涂漆和刷桐油的方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达到实用 坚固与美观相结合的效果,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梁 枋等处绘制才华。

古建筑艺术的研究与保护?

一、将“实证”方法引入古建研究虽然梁思成先生对中国古建筑发自心扉地怀有幽怜爱护之情,但他明白研究不能仅仅只停留在对建筑物表面上的赞扬和发思古之幽情上,除了探讨古人的研究方法及思想,古建筑研究还必须采取科学的方法去认真剖析这份遗产,需要实地考察、勘测、研究,去积极探索其中的奥秘。因此,梁思成先生一开始就把近代的科学方法应用到中国古建筑研究上。他说“:中国古代建筑在文献上记载很多,但不经过实地调查,即使读破万卷书,仍只能得隐约之印象及美丽之辞藻而终不得建筑物的真正印象。他生动地比喻,犹如古人熟诵《史记》对刘邦的记载,‘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但如果在路上遇到刘邦仍不认识”[1]。所以他坚持古建筑研究,必须进行实地的调查测绘。为此他明确地指出“:近代学者治学之道,首重证据,以实物为理论之后盾,俗谚所谓‘百闻不如一见",适合科学方法。”[2]他将中国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北京故宫作为考察研究对象,以清代官方公布的《工部工程作法则例》为指导,对故宫从整体到局部、从正面到侧面、从内部到外部,进行了详细的测量、辨识、绘图和记录,并将所有的碑文和史料一字不漏、准确无误地抄录了下来。在此基础上,他借助老工匠们的帮助,逐渐弄清了清代建筑的结构与形制。由此开始,他创立了中国古建研究的新方法:测量细致、分析有据、绘图严密的实证方法。凭着这种严谨的科学方法和世界一流的水平,他开创了中国古建筑研究实证分析时代,把中国古建研究水平提升到了历史的新高度。二、躬身力行,勇担使命,积极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在《中国建筑史》一书中,梁思成先生智慧性地把“古建筑”用英文表述成“历史的界标”。历史有阶段,时代有特征,能够形象、直观地显示出不同时期历史特征的,在地面上只有古建筑了。他是多么明白古建筑的历史价值啊!就像一位慈母抚养自己的孩子,付出的是辛劳,收获的是幸福。而且时间越久,感情越深。梁思成先生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正是这样。早出晚归、风餐露宿的实地考察生活虽然艰苦,但他乐在心头。这种思想境界,只能用中国古代儒家的理想境界“孔颜之乐”来形容了。至高的精神境界催生伟大的思想。梁思成先生认为,古建筑是人类文化的体现和结晶,对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视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字表达上,必须通过实际行动,这些物质形式的人类宝贵文化遗产才能得到较好的保护。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中国建筑艺术有什么特点?

中国 建筑艺术的重大特点是: 1、以宫殿和都城规划的成就最高,突出皇权至上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 2、特别注重群体组合的美,或取中轴对称院落式布局,或为自由式,以前者为主; 3、注重与自然的高度协同,尊重自然; 4、艺术性格特别重视对中和、平易、合蓄而深沉的美的追求。中国建筑艺术是中国人的伦理观、审美观、价值观和自然观的深刻体现。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建筑始终保持了自身的独特性格。西方欧美建筑建筑每每以巨大的体量和超然的尺度来强调建筑艺术的永恒与崇高。它们具有严密的几何性,常常以带有外张感的穹隆和尖塔来渲染房屋的垂直力度,形成傲然屹立,与自然对立的外观特征。古代埃及建筑文化的代表——金字塔与神庙,便突出表现了这一特点。金字塔是埃及法者或贵族的陵墓,古埃及人信奉灵魂不死的观念,认为死后永久保存肉体,便可在天国求得永生。由此,埃及法老在世时均要为自己营建代表永恒信念的金字塔。金字塔与我国古代王陵绝然不同,它不带有“入土为安”的阴柔之美,也不在深埋地下的地宫中去创造宛若人世间的富庶华丽生活的地下天堂,而是以最简明有力的几何形式,集中表现出一种与世长存的永恒主题。从艺术哲学观念来看,位于尼罗河西岸开罗近郊的吉隆金字塔群,正是以其巨大、单纯、简洁、稳定的造型,在广阔、原始、浑朴的大漠中,表现了一种超自然的纯阳刚之美,而产生了强烈的纪念性——神圣,永恒,庄严,崇高。

中国建筑艺术有哪些特点?

中国 建筑艺术的重大特点是: 1、以宫殿和都城规划的成就最高,突出皇权至上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 2、特别注重群体组合的美,或取中轴对称院落式布局,或为自由式,以前者为主; 3、注重与自然的高度协同,尊重自然; 4、艺术性格特别重视对中和、平易、合蓄而深沉的美的追求。中国建筑艺术是中国人的伦理观、审美观、价值观和自然观的深刻体现。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建筑始终保持了自身的独特性格。西方欧美建筑建筑每每以巨大的体量和超然的尺度来强调建筑艺术的永恒与崇高。它们具有严密的几何性,常常以带有外张感的穹隆和尖塔来渲染房屋的垂直力度,形成傲然屹立,与自然对立的外观特征。古代埃及建筑文化的代表——金字塔与神庙,便突出表现了这一特点。金字塔是埃及法者或贵族的陵墓,古埃及人信奉灵魂不死的观念,认为死后永久保存肉体,便可在天国求得永生。由此,埃及法老在世时均要为自己营建代表永恒信念的金字塔。金字塔与我国古代王陵绝然不同,它不带有“入土为安”的阴柔之美,也不在深埋地下的地宫中去创造宛若人世间的富庶华丽生活的地下天堂,而是以最简明有力的几何形式,集中表现出一种与世长存的永恒主题。从艺术哲学观念来看,位于尼罗河西岸开罗近郊的吉隆金字塔群,正是以其巨大、单纯、简洁、稳定的造型,在广阔、原始、浑朴的大漠中,表现了一种超自然的纯阳刚之美,而产生了强烈的纪念性——神圣,永恒,庄严,崇高。

高迪建筑艺术对服装设计的应用?

服装是流动的建筑,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同属于造型艺术;在审美功能上是一致的,都是通过各种线条组合、形势节奏、色彩变化、空间搭配等方式来引起人们的注意;而在效果上,它们都具有很强的表现性,都是以特定的造型、样式、色彩、质地引起人们的情感反应,并产生共鸣或思考。在多元化的世界里,一些有特色的建筑往往代表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独树一帜的风格魅力,可以引起设计师的情感共鸣和深深思考,亦是一个优秀服装设计的灵感来源。很多国际知名品牌设计师都曾从事过建筑设计,如LANVIN、CHRISTIANDIOR、皮卡u2022卡丹、伊夫u2022圣u2022洛朗、森英惠等。建筑设计与服装设计是相通的,设计作品都是设计者内心世界的展示,他们通过建筑、服装这样不同的载体在传达独特的精神世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多元文化的融合及影响促进了服装设计的发展,人们更加期待视觉上的愉悦,而伴随人们着装品位以及对服装审美的要求不断提高,探求新的灵感在服装的影响以及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是时尚流行的趋势,也是消费者追求个性化的需求、设计师突破原有设计思维的需求、满足消费者不断追求创新的审美需要。高迪建筑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本论文选择高迪特点作为服装设计创新应用的灵感源。高迪艺术作品与特点高迪是新艺术运动的代表人物,其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具有颇为重要的地位。高迪一生创作设计17座建筑作品,其中有七个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高迪建筑融合了西班牙巴塞罗那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质,并进行了完美的呈现,因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建筑所包含的艺术形势特征。高迪建筑的主要作品包括古尔公园、巴特罗公寓、米拉公寓等,风格奇特,特别是米拉公寓融合了其前期作品的特点和经验,成为高迪非宗教性建筑设计的代表作,形成了特色的曲线形态和风格,同时融合了高迪独特的自然主义设计思想。在高迪建筑曲线风格的设计中,几乎看不到什么直角,他认为曲线是最自然的,他也将其建筑更好的融合进了自然,具有东方风格、现代主义、自然主义等诸多元素。高迪建筑的另外一种风格就是大量运用了各种形式的西班牙瓷砖,同时也是巴塞罗那地区特色的地方自然色彩,如一些公园的设计,运用了颜色鲜艳的瓷砖进行相拼,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在造型方面也具有不同的特色,给人以足够的想像空间,尽显浪漫主义风格。高迪曾经认为:“建筑不但不应当抛开色彩,还要用色彩来赋予形式和建筑以生命。色彩是形式的补充,是生命力最明确的表达。”高迪建筑的艺术形式特征在不同行业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包括珠宝设计、包装设计、服饰品设计等方面,也可为服装设计提供新的设计灵感。高迪建筑对服装设计的启发1.高迪艺术在服装设计上的应用国内目前针对高迪建筑的研究多从其艺术产生背景、设计的理念和建筑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如陈书蔚的研究《论高迪的自然主义》;针对高迪建筑艺术特征在其他领域的研究,包括其在服饰设计、平面设计等其他设计领域也有少量报道,如浙江理工大学《现代服饰品设计中高迪建筑艺术审美特征的应用研究》、青岛大学《高迪艺术作品对当代平面设计的启发》,而在服装设计领域,目前并没有较为系统和广泛的研究,可以进行深入的探讨。国外对高迪建筑的研究,多集中在建筑设计本身上,比如建筑设计原理、形式主义与建筑的关联性、自然主义与建筑的关联性、建筑与周围环境如何形成和谐统一整体等研究,并将研究应用到其他建筑设计中去。仅有少部分关于高迪建筑的研究,应用于家具装饰、室内设计、家居装饰、饰品纹样设计等领域。2.高迪建筑艺术对服装设计的启发高迪建筑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可以从对高迪其人的深入解读,从其不同时期建筑风格切入,了解其早期、中期、晚期建筑的艺术特征,并研究其形成高迪风格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对高迪建筑的艺术形式特征进行归纳和语言解析,将高迪建筑的艺术形式特征转换为服装设计语言,通过服装的设计理念,款式、色彩、面料有机结合,加之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数码印花技术手段,设计出极具视觉冲击力和强烈震撼力的服装。具体可以通过在对自然元素的运用、抽象与具象的自然元素提取等设计理念转换、对服装基本款式设计转换与应用、对服装整体色彩设计转换和服装面料设计转换等手段,通过数码印花技术完成面料肌理的设计转换,设计出灵感上取自于自然、造型上推崇塑造动感的曲线建筑、色彩上有强烈的加泰罗尼亚民族风格、同时具有严谨的科学精神,将精致的细节做到极致并极好表达的服装,以适应和创新目前的服装发展趋势,设计出独树一帜的新款服装。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八年级美术下册教案及教学反思《如何欣赏建筑艺术

目标正确就是指制定的教学目标既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目标是设计教学过程的依据,是课堂教学的总的指导思想,是上课的出发点,也是进行课堂教学的终极回宿。如何制定出一个具体明确又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呢?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结合数学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制定出本节课的教学计划:要使学生把握哪些知识、形成什么样的技能技巧、达到什么样的熟练程度、会用哪些方法解题等,这就是双基目标。其次是考虑通过这些知识的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哪些思维能力,这是思维能力的目标。再次是想一想通过这些知识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哪些思想教育,培养哪些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是渗透思想教育的要求。最后是考虑哪些地方可以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是创新教育的要求,这也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目标。

梵天寺木塔用了怎样的写法来突出喻浩的建筑艺术的高明的

本文记叙了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用“布板”“实钉”来加强了结构整体性,一解决木塔不稳定的问题,说明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本文叙述了梵天寺木塔由“动”到“定”的过程,揭示了木塔“定”的缘由,即“六幕相持,自不能动”。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巧妙的建设建筑结构与超高的工艺水平。文章叙述描写也颇显功力,从而增强全文的感染力。如以“患其塔动”,“而动如初”为下文的“塔遂定”作铺垫;又如“贻以金钗”的细节描写,“皓笑曰”的语言描写都十分生动得当,与说明的内容丝丝相扣。本文共分三层,如下:第一层: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这句话说了:建塔过程中塔身出现不稳定的问题,凭工匠们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第二层: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这句话说了:喻皓采用“布板”“实钉”的方法,解决了塔身不稳定问题。第三层: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这句话说了:解释“塔定”的原因,并写了众人对此事的反应,也体现了喻皓建筑工艺水平的高超。 ——————————————————百度百科

世界上的著名的建筑艺术有哪些?

1.埃及金字塔。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国王为自己修建的陵墓。埃及的吉札金字塔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在埃及的大小金字塔,绝大多数都建筑于埃及第三到第六王朝。这些有4000多年历史的金字塔主要分布在首都开罗及尼罗河上游西岸吉萨等地。吉札金字塔左边属于卡夫拉王,右边属于库夫王,附近连着一座狮身人面像.主要建材为石灰岩,部分为花岗岩。埃及共发现金字塔八十座,其中最壮观的一座金字塔是在公元前2600年左右建成的吉札金字塔,全部都是由人工建成。古代埃及人如何把坎石块雕薹刻及砌成陵墓,陵墓内部的信道和陵室的布局宛如迷宫,古代埃及人是用甚么方法设计它呢?2.希腊宙斯神像。宙斯是希腊众神之神,为表崇拜而兴建的宙斯神像是当时世上最大的室内雕像,宙斯神像所在的宙斯神殿则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源地,部份奥运项目就曾经在此举行。遗址位于希腊西岸奥林比亚(Olympia)的古城中。宙斯神殿建于公元前470年,于公元前456年完工,由建筑师Libon设计,宙斯神像则由雕刻家Pheidias负责。神殿是以表面铺上灰泥的石灰岩建成,殿顶则使用大理石兴建而成,神殿共由三十四条约高17米的科林斯式(Corinthian)支柱支撑着,神殿的面积达41.1 米乘107.75米。3.埃及法洛斯灯塔。法洛斯灯塔兴其余六个奇观绝对是与别不同,因为它并不带有任何宗教色彩,纯粹为人民实际生活而建,法洛斯灯塔的灯光在晚上照耀着整个亚历山卓港,保护着海上的船只,另外,它亦是当时世上最高的建筑物。位置:在埃及(Egypt)的亚历山卓港(Alexandria)附近的法洛斯岛(island ofPharos)上。在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 )死后不久,他的手下之一Ptolemy Soter 便称霸埃及,并建都于亚历山卓,有鉴于亚历山卓港附近的海道十分危险,Ptolemy Soter便下令由建筑师Sostratus及亚历山卓图书馆(Alexandria Library/Mouseion)合作兴建法洛斯灯塔,灯塔于公元前290年竣工。4.巴比伦空中花园。巴比伦空中花园与罗得斯岛巨像一样,考古学家至今都未能找到空中花园的遗迹,事实上,不少在自己著作中提到空中花园的古人也只是从别人口中听回来,并没有真的看过,到底空中花园是否纯粹传说呢?空中花园位于Euphrates河东面,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以南50里外左右,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巴比伦中。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当然从来都不是吊于空中,这个名字的由来纯粹是因为人们把原本除有「吊」之外,还有「突出」之意的希腊文「kremastos」及拉丁文「pensilis」错误翻译所致。一般相信空中花园是由Nebuchadnezzar王(公元前604 - 公元前562)为了安慰患上思乡病的王妃安美依迪丝(Amyitis),仿照王妃在山上的故乡而兴建了空中花园。5.希腊阿提密斯神殿。阿提密斯是希腊的狩猎女神,阿拉伯人称她Lat,埃及人称她依西斯(Isis),而罗马人则称她为戴安娜(Diana),在古代的希腊阿提密丝女神深受敬仰,因此兴建了七大奇观之一阿提密丝神殿。提密斯神殿遗址估计位于古城爱菲索斯(Ephesus)中,约在土耳其的Izmir (Smyrna)南面50公里。6.希腊罗得斯岛巨像。罗得斯岛巨像是十大奇观中最神秘的一个,因为它只在短短五十六年间便倒下了,考古学家甚至连它的确实位置及外观都未能确定。罗得斯岛巨像位于希腊罗得斯岛(island of Rhodes)通往地中海(Mediterranean Sea) 的港口。在公元前305年罗得斯岛联邦和马耳他(Malta)的安帝哥尼斯(Antigonids) 发生了一场战争,战胜的罗得斯岛联邦得到大批战利品,为了记念这场胜仗,他们便变卖战利品来建造罗得斯岛巨像。7.毛索洛斯墓庙。毛索洛斯墓庙位于哈利卡纳素斯,在土耳其的西南方,底部建筑为长方形,面积是40米(120呎)乘30米(100呎),高45米(140呎),其中墩座墙高20米,柱高12米,金字塔高7米,最顶部的马车雕像高6米建筑物被墩座墙围住,旁边以石像作装饰.顶部的雕像是四只马拉着一架古代双辆战车.此墓庙著名之处除了它的建筑外,还有那些雕塑.毛索洛斯墓庙的雕塑由四名著名的雕刻家Bryaxis, Leochares, Scopas,和 Timotheus制造,每人负责墓庙的其中一边在15世纪初哈利卡纳素斯被侵占,新的统治者为了建一座巨大的城堡,因此在1494年将毛索洛斯墓庙的一些石头用作建筑材料.时至今日,有不少的雕塑仍然幸存,并存放在英国伦敦的博物馆内.自从19世纪开始,毛索洛斯墓庙一直有进行考古学的挖掘,这一些挖掘提供不少有关毛索洛斯墓庙的资料,令我们对毛索洛斯墓庙的形状和外观有更多的认识。8.中国的万里长城。我国古代伟大的工程之一。始建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476),今存者为明代所修建。西起甘肃嘉峪关,东到辽宁丹东鸭绿江畔的虎山口,横亘甘肃、宁夏、陕西、山西、蒙古、河北、辽宁等地。沿线险要或交通要冲都设有关口,如山海关、居庸关、娘子关等。简称为长城。最初修筑长城的是战国时代的燕、赵等国,目的是为了防御北方异族的侵袭。秦始皇后来将这些断断续续的长城连接起来。据说当时动用了三十万的兵士和数百万的人民与奴隶。不过,长城并不能达到完全防止异族入侵的效果。因为长城完成之后,北方异族依然常跨越长城,偷袭中国边境的村落,抢夺农作物或家畜。长城是有史以来唯一在太空中可见到的三度空间建筑物。以现代科技来修筑都不容易,而我国竟能建筑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实在难得。长城的建材系就地取材,各地颇不相同。汉代以泥和芦苇修筑长城。长城体积也各不相同,以居庸关一带来说,高约8.5公尺,下部宽8.5公尺,上部宽约5公尺。每隔 70~100公尺有一堡寨(相当于城楼),高约12.3公尺,多数堡寨是一重的,要害之地则置两、三重。长城东段经过山地或丘陵地,古称「堑山堙古」、「用险制塞」,起伏蜿蜒,形式雄伟;中段、西段都在干燥区域,人烟稀少,仅色荒凉。如果登临其间的雁门关、居庸关、古北口或山海关,遥望我国山川的伟大形势,将令人叹服先民开疆拓土的艰难,而激起无限的壮志雄心。9.法洛斯灯塔外传之亚历山卓港公元前 332 年,马其顿 (Macedonian) 帝国的亚历山大大帝 (Alexander the Great) 于埃及尼罗河口西面建立一个古城--亚历山卓 (Alexandria),亚历山大大帝死后,埃及托勒密 (Ptolemy) 王朝开始兴起,亚历山卓便成为托勒密王朝的首都并因此而繁荣起来,再加上亚历山卓位于亚洲,非洲及欧洲三个洲的接合位置,亦能通往尼罗河及地中海的港口,可以想象到亚历山卓是如何繁荣,世界的通商是如何发达,而且亚历山卓内的法洛斯岛 (Pharos) 更拥有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的法洛斯灯塔 (The Pharos light house) 照耀着港口。此地亦有一些神殿和埃及国王宫殿等大量建筑物遗迹。虽然亚历山卓拥有如此繁荣,但到了今天,亚历山卓已面目全非,科学家认为由于在公元四世纪的一次大地震,这些建筑绝大部分已倒下.科学家在亚历山卓港进行过多次的挖掘工程,其中于 1996 年的一次挖掘中,法国的专家声称在亚历山卓港的海底发现了大规模的古代遗迹,同时亦发现出古代的道路及铺设道路的铺石痕迹。调查人员发现于古代时沉入海中的双耳长颈瓶 (Amphora),这是古希腊的一种壶,壶上有两个手把,用作运送葡萄酒等交易货品。调查队亦发现了法老雕像的头部,工作人员以金属器具先固定法老的头部,再运用汽球将雕像送上水面,而这次调查是在法洛斯灯塔的可能所在位置进行,只要将雕像的头部与旁边的工作人员相比,就可以想象到此雕像的巨大。随着这一些的发现外,多次的调查已经发掘出数以千计的遗迹,而发掘出来的遗迹大多有几吨至几十吨重,从这些遗迹中,我们慢慢可以想象到神秘的法洛斯灯塔的外观。由于亚历山卓的繁荣,以及古代行船定向技术的落后,可以想象到照耀着整个港口的法洛斯灯塔对于保卫古代船员的生命占了一个极重要的地位。后世的人类能否对法洛斯灯塔有更清楚的认识,全在于政府及专家会否重视对亚历山卓港的发掘。如果亚历山卓港的发掘能有进一步的发展,就可以把更多的建筑物特色重现。10.中国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外国元首、学者参观秦俑博物馆后认为,秦俑坑的发现,不仅在中国,而且也是世界考古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可以说是世界第八个奇迹,它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腊雕塑相媲美,公认它是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震惊中外的考古发现 1974年,中国考古工作者把沉睡千年的7000多件陶捅发掘出土,被认为是古代的奇迹,是本世纪最壮观的考古发现。秦兵马俑,无论在数量上、质量上,还是在考古发现上,都是世界上所罕见,它对于深入研究公元前二世纪秦代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和艺术等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材料。它既是中国人民的艺术珍品,又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文化遗产。古代泥塑艺术的宝库 秦始皇兵马俑是以现实生活为题材而塑造的,艺术手法细腻、明快,手势、脸部表情神态各异,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显示出泥塑艺术的顶峰,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化增添光彩,给世界艺术史补充了光辉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