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投入

阅读 / 问答 / 标签

国家切实保证社会发展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开发需要

BCD

城乡教育投入的差异

城乡教育投入的差异:一、教育经费在教育经费方面,东部基础教育的各项教育经费指标平均是中西部的一到两倍,在各项指标中,教育公用经费差距最大。长期以来,教育投入毫无例外地“以城市为中心”。我国的教育投入本来就少,始终徘徊在国民生产总值的4%之下,远远低于世界各国5.1%的平均水平。而有限的投入在分配上又存在着诸多不合理之处。2006 年,占全国总人口60%以上的农村只获得全部教育投入的23%。二、收入群体享受教育资源不均强势群体占有优质教育资源的现象有加剧的趋势。在重点中学,干部、知识分子和高收入家庭子女占学生总数的70%以上,在高等教育阶段也占绝大多数。农民子女的比例随着院校层次的升高而降低。三、教师素质在全国范围,东西中小学教师学历总体平均相差三十个百分点左右,2006 年全国小学具有专科以上学历教师,农村占47.49%,比城市低31 个百分点;全国初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在农村是24.34%,比城市低约38 个百分点。农村教师队伍整体存在着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的问题。四、教师年龄结构在年龄结构上,农村小学年轻教师偏少。2006 年全国共有49.9 万代课人员,主要集中在农村小学,其中,75.9%分布在中西部农村小学。农村小学教师工作生活的环境相对于城市小学来说非常差,条件也相当困难,老教师不断退休,新教师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农村小学任教,造成农村小学教师紧缺。五、人口学历低学历人口的比例农村远远高于城市,高学历人口的比例则是城市明显高于农村。在城市,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的比例分别是农村的3.5倍、16.5倍、55.5倍、281.55倍、323倍。

财政部门要坚持将什么作为教育投入重点予以优先保障按规定统筹现有资金渠道支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近年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并持续保持在4%以上,投入机制逐步健全,支出结构不断优化,有力推动了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中西部和农村教育明显加强。但还存在教育经费多渠道筹集的体制不健全,一些地方经费使用“重硬件轻软件、重支出轻绩效”,监督管理有待进一步强化等问题。为全面加强教育经费投入使用管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经国务院同意,现就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提出如下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落实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的基本国情,坚定不移把教育放在优先位置,妥善处理转变预算安排方式与优先发展教育的关系,改革完善教育经费投入使用管理体制机制,以调整优化结构为主线,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着力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切实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促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发展。(二)基本原则。优先保障,加大投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优先落实教育投入,保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一般不低于4%,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在继续保持财政教育投入强度的同时,积极扩大社会投入。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不提脱离实际难以实现的目标,不作脱离财力难以兑现的承诺,不搞“寅吃卯粮”的工程,合理引导社会预期。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提高教育质量战略主题,统筹近期发展任务和中长期发展目标,统筹城乡、区域以及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统筹条件改善和质量提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坚持“保基本、补短板、促公平、提质量”,经费使用进一步向困难地区和薄弱环节倾斜,把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深化改革,提高绩效。推进教育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巩固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充分发挥财政教育经费的政策引导作用,推动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鼓励地方结合实际先行先试,创新管理方式,加强经费监管。二、完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三)持续保障财政投入。合理划分教育领域政府间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进一步完善教育转移支付制度。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两个只增不减”要求,更多通过政策设计、制度设计、标准设计带动投入,落实财政教育支出责任。建立健全国家教育标准体系,科学核定基本办学成本,全面建立生均拨款制度。到2020年,各地要制定区域内各级学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并建立健全动态调整机制。(四)鼓励扩大社会投入。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教育,逐步提高教育经费总投入中社会投入所占比重。各级人民政府要完善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基金奖励、捐资激励、土地划拨等政策制度,依法落实税费减免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加大教育投入。完善社会捐赠收入财政配比政策,按规定落实公益性捐赠税收优惠政策,发挥各级教育基金会作用,吸引社会捐赠。完善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地方人民政府应按照规定的管理权限和属地化管理原则,综合考虑经济发展状况、培养成本和群众承受能力等因素,合理确定学费(保育教育费)、住宿费标准,建立与拨款、资助水平等相适应的收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自费来华留学生学费标准由学校自主确定。三、优化教育经费使用结构(五)科学规划教育经费支出。各地要加强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与中期财政规划的统筹衔接。中期财政规划要充分考虑教育经费需求。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要合理确定阶段性目标和任务,及时调整超越发展阶段、违背教育规律、不可持续的政策。学校建设要合理布局,防止出现“空壳学校”。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法,坚持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严禁随意扩大免费教育政策实施范围。(六)重点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始终坚持把义务教育作为教育投入的重中之重,切实落实政府责任。进一步提高全国特别是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巩固率,加大教育扶贫力度,为彻底摆脱贫困奠定基础。巩固完善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逐步实行全国统一的义务教育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落实对农村不足100人的小规模学校按100人拨付公用经费和对寄宿制学校按寄宿生年生均200元标准增加公用经费补助政策,单独核定并落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和随班就读残疾学生公用经费,确保经费落实到学校(教学点),确保学校正常运转。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提升乡村学校办学水平,振兴乡村教育。推动建立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控辍保学、“大班额”、随迁子女就学、家庭无法正常履行教育和监护责任的农村留守儿童入校寄宿等突出问题。(七)不断提高教师队伍建设保障水平。各级人民政府要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投入重点予以优先保障,鼓励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育事业,努力让教师成为全社会尊重的职业。财政教育经费要优先保障中小学教职工工资发放,推动落实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各地要严格规范教师编制管理,对符合条件的非在编教师要加快入编,并实行同工同酬。各地要完善中小学教师培训经费保障机制,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统筹考虑当地公务员工资收入水平,实现与当地公务员工资收入同步调整,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使教师能够安心在岗从教。各地要加强省级统筹,强化政府责任,调整优化支出结构,优先落实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收入政策。力争用三年时间解决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待遇问题,凡未达到要求的地区要限期整改达标,财力较强的省份要加快进度。严格按照现行政策规定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及时足额发放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加强教师周转房建设,提高乡村教师工作生活保障水平,引导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各地要根据幼儿园规模,创新方式方法,合理配备保教保育人员,按照岗位确定工资标准,逐步解决同工不同酬问题。支持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和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八)着力补齐教育发展短板。在重点保障义务教育的前提下,优化支出结构,积极支持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各地要加快制定公办幼儿园生均财政拨款标准、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财政补助政策,逐步提高学前教育财政支持水平,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建立健全普通高中生均财政拨款制度,加大对普通高中急需的教育教学条件的改善力度。各地要按照地方政府债务化解范围,对普通高中债务中属于存量地方政府债务的,可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置换。逐步提高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生均财政拨款水平,完善政府、行业、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依法筹集经费的机制,鼓励企业举办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支持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教育经费着力向深度贫困地区和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倾斜。聚焦“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以义务教育为重点,实施教育脱贫攻坚行动。加大中央财政相关转移支付力度,加强省级统筹,存量资金优先保障、增量资金更多用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发展教育和贫困家庭子女接受教育,推动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完善资助办法,提高精准水平,实现应助尽助。强化资助育人理念,构建资助育人质量提升体系。(九)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完善高校预算拨款制度,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加强一流本科教育,推动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卓越拔尖人才。持续支持部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落实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以部省合建高校为引领,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加快培养服务区域和产业发展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更好服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化高校科研体制改革,完善科研稳定支持机制,健全人才引进政策和激励机制,建立科研服务“绿色通道”,为科研活动顺利开展提供便利。改革高校所属企业体制,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更好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经费资助政策,支持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优化教育对外开放布局。(十)持续加大教育教学改革投入。各地要在改善必要办学条件的同时,加大课程改革、教学改革、教材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促进育人方式转型,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教研活动、教学改革试验等方面投入,推动实现义务教育优质资源均衡。支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与高考综合改革协同推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支持开展职业教育实训实习,推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建设。支持高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快急需紧缺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支持教育信息化平台和资源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四、科学管理使用教育经费(十一)全面落实管理责任。按照深化“放管服”改革的要求,进一步简政放权,落实省级政府教育经费统筹权和各级各类学校经费使用自主权。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谁使用、谁负责”的教育经费使用管理责任体系。教育部门和学校是教育经费的直接使用者、管理者,在教育经费使用管理中负有主体责任,要会同相关部门科学规划事业发展和经费使用,依法依规、合理有效使用教育经费。财政部门要按规定落实国家财政教育投入等政策,优先保障教育支出,加强预算管理和财政监督。发展改革部门要优先规划教育发展,依法加强成本监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优先保障学校教职工配备,落实完善教师待遇政策。(十二)全面改进管理方式。以监审、监控、监督为着力点,建立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经费监管体系。健全预算审核机制,加强预算安排事前绩效评估。逐步扩大项目支出预算评审范围。加强预算执行事中监控,硬化预算执行约束,从严控制预算调剂事项,健全经济活动内部控制体系,实施大额资金流动全过程监控,有效防控经济风险。加强预决算事后监督,各级人民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要按照预算法要求,全面推进教育部门预决算公开。加强各级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教育经费使用管理情况纳入教育督导范围。加强教育内部审计监督,提高审计质量,强化审计结果运用,推动完善内部治理。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党政同责同审,实现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鼓励各地探索建立中小学校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十三)全面提高使用绩效。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牢固树立“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理念,逐步将绩效管理范围覆盖所有财政教育资金,并深度融入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完善细化可操作可检查的绩效管理措施办法,建立健全体现教育行业特点的绩效管理体系。强化预算绩效目标管理,紧密结合教育事业发展,优化绩效目标设置,完善绩效目标随同预算批复下达机制。开展绩效目标执行监控,及时纠正偏差。坚持财政教育资金用到哪里、绩效评价就跟踪到哪里,加强动态绩效评价,及时削减低效无效资金。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加大绩效信息公开力度,将绩效目标执行情况和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完善政策、编制预算、优化结构、改进管理的重要依据,作为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坚持厉行勤俭节约办教育,严禁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严禁超标准建设豪华学校,每一笔教育经费都要用到关键处。(十四)全面增强管理能力。各级教育财务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全面增强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本领。落实完善资金分配、使用和预算管理、国有资产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等制度体系,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全国教育经费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即时动态监管。完善教育财务管理干部队伍定期培训制度,实现全员轮训,增强专业化管理本领。加强学校财会、审计和资产管理人员配备,推动落实并探索创新高等学校总会计师委派制度,加强学生资助、经费监管、基金会等队伍建设。五、加强组织实施(十五)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进一步巩固财政教育投入成果,健全工作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认真落实完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优化教育经费使用结构、科学管理使用教育经费等各项任务,切实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各地要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细化分解任务,明确时间节点,层层压实责任,确保工作成效。(十六)加强督查问责。各地要加大对财政教育经费投入使用管理情况的督查力度。中央相关部门要对各地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待遇政策等落实情况开展专项督查,各地要定期向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相关部门报送落实情况,国务院将适时开展督查。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抓好整改问责。对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依纪依规严肃处理。有违法行为的,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对子女的教育投入是投资吗

看人,我感觉是一种责任。对孩子是无私的爱,投资是带有利益的。也许会有其他人有这种想法,有些人眼里只有钱,为了钱啥事都能干出来。

政府教育投入对私人教育投入有挤出效应吗?请图示说明

在一定程度上会有影响,当今中国采用政府统一教育部门进行教育,就像规划经济发展一样。其实无论是私人还是政府,只要老师牛逼,学生被调动起来就不会有教育弱势这一说法

教育投入的主要渠道

教育经费是指中央和地方财政部门的财政预算中实际用于教育的费用。教育经费的来源为: 教育经费的来源教育经费的来源是指教育经费由谁来负担,或者说教育投资的主体是谁?一般说世界各国的教育经费来源都是多层次,多渠道的,但最主要是由国家和地方政府负担。具体负担的比例因各国的教育管理体制不同而有区别,有的以中央政府为主,有的以地方政府为主,比较普遍的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分二至三级)共同负担. 我国教育.经费的来源也是实行以国家为负担主体的多层次。多渠道的集资方式。经费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渠道,中央财政拨款,省,市,县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企事业单位支出的教育经费;教育费附加的征收;社会力量资助的教育经费;家庭负担·的教育费用;学校勤工俭学的收入等。

教育投入与教育支出的区别?

有一定区别教育投入,指政府或社会向教育事业投入的金钱总数;而教育支出指在教育上的花费总额。前者强调的是投入量,后者强调的是花费量。

教育投入包括哪些方面

全国普通小学为6128.03%,比上年增长32,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等)为22236.19%.13%。据统计.17亿元。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为2977.55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主要包括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21元.94%。其中,企业办学中的企业拨款.61%。 2013年和今年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4%左右.02元,基建拨款,比上年增长33,比上年增长53,比上年的23869,高于中央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比上年增长34.13元,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27695。全国普通高中为2593。2012年.89%.11亿元,比上年的3.97亿元的比例为16.15元,尚未达到5%的标准,比上年增长15,全国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包括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拨款。其中。全国普通初中为8137.64%。全国普通高中为7775.42%.7%。2012年,比上年增长35.45元.99%,比上年的18586。其中,教育费附加)为20314.29亿元增长16,比上年增长25.99元:农村为2602,比上年增长23,全国普通小学为1829.35个百分点.79%,全国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125952。全国普通初中为2691,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落实《教育法》规定的“三个增长”情况表明.86%.23亿元,比上年增长31,比上年增长21.66%.93%增加了0.94元.76元.55%。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为16367,比上年增长23,比上年增长17,按同口径比较.70亿元增长19.03%.35个百分点.28%.41元,中央财政教育支出3781.97亿元.38%。各级教育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支出增长情况显示。其中.14元.95元,比上年增长29,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4,2012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为518942.00元:农村为1743,比上年增长24根据教育部。各级教育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增长情况为,比上年增加了1。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为9040。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为7563.63%、国家统计局和财政部日前发布2012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

政府该保障哪些教育投入?

这是一个很值得进一步分析的问题uff0c即政府该保障哪些教育投入。是的uff0c等待财政开支的地方很多uff0c仅就教育来说uff0c就有高等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uff0c等等uff0c每块都想分到一块蛋糕uff0c但蛋糕也就这么大。在我国发展教育的过程中uff0c一直存在三方面问题uff0c一是教育整体投入严重不足uff0c这已不用赘述uff0c到2009年uff0c我国财政性教育投入仅占GDP的3.59%uff1b二是教育投入的领域与政府应当承担的教育责任错位uff0c总体看来uff0c我国投入高等教育领域的比重过大uff0c而在基础教育uff0c尤其是义务教育领域投入过低uff0c导致我国长期以来义务教育只是名义的“义务”uff0c直到2008年才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全免学费uff1b三是教育投入的主体和方式uff0c高等教育主要依靠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uff0c基础教育主要依靠县乡财政uff0c据有关统计uff0c县乡财政在基础教育投入所占比例为80%左右uff0c由于各地财政水平不同uff0c这造成基础教育存在极大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和校际差异。 根据国家《教育规划纲要》uff0c到2012年uff0c我国财政性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将达到4%uff0c以GDP40万亿计算uff0c每年将在目前的投入基础上新增1600亿元。这1600亿该怎么投、怎么花uff0c就考验着我国政府发展教育的理念和职责认识。以笔者之见uff0c确保1600亿投入新增到位uff0c依靠中央财政是最有力的方式。同时uff0c从政府发展教育的职责看uff0c应该重点投向基础教育uff0c尤其是乡村基础教育uff0c以弥补长期以来基础教育和乡村教育投入的不足uff0c推动教育公平。事实上uff0c通过中央财政保障义务教育uff0c促进义务教育均衡uff0c在不少发达国家已有成功的经验uff0c法国中央财政承担了 70%以上的义务教育经费uff0c且把义务教育教师工资直接划拨到教师的个人账户uff0c 日本中央财政负担了全部义务教育半数以上的经费uff0c包括教师工资、学生补助和奖励、学校基本建设费、设备设施图书经费等uff0c此外还承担了全部的教科书经费。 从我国政府近年来的表现看uff0c正采取增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方式uff0c加大中央财政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比重uff0c其中就包括免除城乡义务教育学费uff0c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的义务教育按比例补足免除学费后的经费uff0c数据显示uff0c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转移支付规模uff0c从2000年的1089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7933亿元uff0c年均增长28.2%uff1b2000年-2008年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转移支付累计30338亿元uff0c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总额的43.6%。2010年uff0c中央财政投入100亿uff0c解决中西部1100万特困生的生活补助uff0c前不久uff0c国务院再决定uff0c投入160万uff0c覆盖解决2600万农村贫困生的营养改善问题。这传递出积极的信息。 需要中央财政着力的地方uff0c还有不少uff0c当下有两个问题极为突出uff0c其一uff0c校车问题uff0c这一问题一直困惑着我国学校安全uff0c每次惨痛的校车事故之后uff0c政府部门都发文件、发通知要求各地注意校车安全uff0c去年uff0c我国还出台了校车国标uff0c可是国标在实际经费困难面前很难落地uff0c要根治校车问题uff0c必须把校车预算纳入中央财政或者省级财政范畴——纳入县乡财政uff0c基本上意味着没戏uff0c就像此前的营养改善计划uff0c如果要各地自己筹资解决uff0c不知道要到猴年马月。依据笔者的测算uff0c为中小学配备安全的校车uff0c总需费用约600亿uff0c这在新增的1600亿里uff0c完全可以解决。 其二uff0c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求学问题uff0c目前采取的方式是“流入地为主uff0c公办为主”的方式uff0c由于流入地政府对此要承担投入责任uff0c因此uff0c大多难以维持长久的积极性uff0c中央对此出台了奖励政策uff0c但这起不到多少激励作用uff0c要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求学uff0c就需要加大义务教育的省级统筹以及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 对此uff0c高等教育界肯定会有意见uff0c认为新增的教育投入都被基础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我国中央财政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uff0c包括推行免费政策和国家助学金政策——“瓜分”了uff0c高等教育的发展怎么办uff0c这是牵涉到高等教育发展的另外一个重要命题uff0c就是要打破国家包办高等教育的局面uff0c创造条件让更多民间资金进入高等教育领域uff0c这既可以让政府重点投向基础教育领域uff0c保障其应该保障的公共教育部分uff0c也可让高等教育增加财政独立性uff0c获得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 该是重新梳理教育发展理念uff0c改变教育投入方式的时候了。

2012-2014国家用于教育投入多少?

2012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27695.97亿元。2013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24488.22亿元。 2014没有出炉,还在统计中。

教育投入“两个比例、三个增长”是什么

三个增长: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两个比例: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各级财政支出总额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

国家为什么要加大教育投入,优先发展教育?

如果不发展教育谁来搞科技,没有科技我们不单单是科技比不过别人,而且有技术我们也用不来,我们要科技兴国,世界弱肉强食弱后就要挨打,如果没人读书或者不读书没人管那么我们没有知识要发展也要重头再来、从零开始,可是别的国家的人会给我们那么多时间吗?很显然不会,如果没人读书很多人连字都不认识,还有学历教育是最专业的教育管教,家长一起工作就家里钱更多,爷爷奶奶要让他(她)们多放松这个时候要学知识就是最专业的学历教育,如果没知识连医学都没人搞、连牙膏之类的生活用品都造不来,那我们就只能从零开始,可是别的国家不会给我们那么多的时间。

如何看待孩子教育投入

现在很多家庭尤其是中产家庭,给孩子的教育投资占大头。没有父母不想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往大了说,给社会培养人才,往小了说,带出去有面子,而且传统观念“养儿防老”,一个优秀的孩子才能保障他的日后经济不出问题。现在的早教班、兴趣班、补习班,各种班,非常多,都能看出来现在的父母对孩子的投资是不小的,哪怕自己少吃点,穿的差点,也要给孩子能力范围内最好的教育。但是我觉得早教其实在家也能做的,只不过要更费心一点。等孩子大一点,教孩子认字的时候,也可以使用免费的课程教,比如MAO小帅XUE汉字,就是不用钱的,父母在给孩子做教育投资的时候,也要合理花费。

教育投入:当前急需解决哪些问题

  当前小学教育中需要解决的实践问题有:   一、观念问题   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对教学工作起着统帅作用,并直接影响着新课程的推进和实施效果。现实中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新课程改革只不过是国家又换了一套教材而已。至于在教学中如何贯彻新课程理念,不少教师感到茫然。有的教师还是停留在生硬灌输、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层面上。由于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形成一种难以扭转的巨大惯性。老教法不灵了,新的教法又找不到,从而进入到行动的"肓区"。有些教师"旧瓶装新酒",自觉不自觉地把新课程装进了"应试教育"的"笼子"里,使新课改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师资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目前,许多农村小学没有师资能够开设此类课程,即使是勉强开设也存在严重的"赶鸭子上架"的现象。在学科结构方面,多数农村小学缺少体音美。计算机与外语教师。没有专科教师,只能安排教师兼任。至于语数学科,不少教师已经习惯了照搬教科书和教参书,很少读书学习与业务进修,也很少有机会参加各种教研活动。面对新的教学内容,失去了已有的教参,不少人不知所措,不懂得如何备课、如何教学,必然会影响新课程实施。甚至有的农村小学还存在缺偏现像。   三、培训问题   许多农村小学因经费紧张不能完全解决或只能部分解决教师的培训费用,教师要想参加培训只能自掏腰包,由于农村教师的家庭收入普遍偏低,不少老师最终只能放弃培训机会。经费紧缺,有的学校连正常教科研也无法开展。   新教材需要教师来驾驭。而目前农村教师知识老化,技能欠缺,中国需充电。比如:很多教师甚至连电脑都没摸过,会的也只是玩玩游戏、打打字而已。对于这些教师,不仅仅需要进行如何使用电脑等技能方面的培训,更需要对教师进行实施新课程方面的培训。但由于农村教师队伍比较庞大,集中培训有一定难度,也没有经费,即使有组织培训,也只能递进式的传达培训,这样节流到农村小学的教师身上也所剩无几。因此,农村教师培训是个问题,无法做到全员培训、系统地培训。因此,教师能真正的理解新课程,掌握新教材为数不多。   四、课程问题   我国的西部与东部,沿海与山区,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差异较大。新的课程所编写的教材内容,要想适应各地的学生需求,难度极大。但新教材顾及农村实际甚少,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由于农村原有的基础条件,教育资源贫乏,教师的能力与水平等因素,存在着课程开发能力差,水平低的问题,甚至有些教师不懂什么是校本课程,不懂怎样设置校本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以及社会实践等。校本课程要求教师要简单编写教学资料,即课程文本。而开展研究要让学生寻找一些他所研究领域的资料,这些都是农村课改所面临的困惑与问题。   五、设备问题   《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教学中课程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整体利用,要求具有相关的硬件设备作前提条件。如信息技术设备、科技方面的设备、体音美教学设备、语数教学设备等,在农村中小学几乎不具备。因此,实施新课程,如果想呈现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以及联系学生日常生活进行教学或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有关问题等画面便成了难题和激活课堂教学存在一定的难度。   六、管理问题   实施课课程必须健全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但如何健全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正是农村中小学所面临的一个困惑的问题。许多学校仍以抓学校常规管理,应用原有的一套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形成新课程教学、旧模式管理的局面,条条框框过多。如业务学习、政治学习、教学研究、读书笔记、作业教案、专题探讨、心得体会以及阅读、作文、美术、写字、自然、思品、实践活动、班队会均要有教案。加之教案书写,教师一天到晚都要埋头在苛刻的书面文字抄写上,机械地重复着形式上任务的完成。这样当教师精神上怎么能不疲惫不堪?教学科研只能咀嚼他人的吃过的饭。教学改革、教学创新、新课程实施,教师工作的主动性无从谈起。   七、评价问题   考试评价与课改的要求不统一,是当前严重制约农村课改深入的关键。实施新课程应当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但是许多农村学校还是以原有的应试教育的评价方法,抓教学质量。这样造成了学习内容是新的,评价却一如以前,特别是作为终极评价的升学考试还是旧有的体系,对教师评价仍然以升学率和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要参考指标。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的考试成绩与学校评先,与教师的评先评优、晋职、晋级、奖金等挂钩。这样,客观上制约了课程改革的深化和进一步发展。   面对问题,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深入研究,齐心协力,创造条件,加大投入,完善机制,排忧解难,确保新课程顺利实施

教育:国家对教育投入越来越大,为什么

教育是国家兴事,但下面一些人把教育当成了摇钱树,如果国在不出手强抓狠抓教育中的不败份子,国家必有难

求:各国教育投入占GDP比例。

世界各国公共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百分比按地区划分,北美和西欧最高,平均达到5.7%,其次为拉美和加勒比海及撒哈拉以南非洲为 5.0%,中东欧4.9%,东亚和太平洋 4.7%,阿拉伯国家4.5%,南亚和西亚 3.6%,中亚3.2%。欧盟国家丹麦8.28%,瑞典6.97%,芬兰6.31%发展中国家巴西4.4%,墨西哥5.3% 资料来源:http://202.121.15.143/aspfiles/document/b97/ab970024.asp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育投入的意义

教育是关系国民素质、国家长远发展的大计。国家增加对教育的财政投入,就是从根本上提供了办好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保障。有了充足的资金才能升级硬件设施、提高师资水准、更新办学理念、与国际教育水平接轨,这些都有利于我国教育水平稳步提高,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培养出更出色的人才,建设更加美丽富强的中国。

教育投入与教育支出有区别吗?如果有,那区别是什么?

一个意思,没有区别。

国家财政对教育投入的比例

法律分析:国家财政对教育方面的支出比例连续保持在百分之四以上。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 第二十七条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包括各项税收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转移性收入和其他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按照其功能分类,包括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外交、公共安全、国防支出,农业、环境保护支出,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支出,社会保障及就业支出和其他支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按照其经济性质分类,包括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资本性支出和其他支出。

世界各国教育投入占gdp排名

全球各国教育经费占GDP排名:1. 德国 - 4.98%2. 法国 - 4.58%3. 英国 - 5.17%4. 日本 - 4.28%5. 丹麦 - 5.87%6. 奥地利 - 4.83%7. 意大利 - 4.17%8. 美国 - 4.91%9. 澳大利亚 - 5.12%10. 加拿大 - 5.57%说明:部分国家部分年份因数据不全而未体现在视频中。

2021年我国教育总投入超5万亿,加大教育投入的作用有哪些?

教师工资待遇作为“本中之本”优先落实,我国坚持把改善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作为财政教育支出的“本中之本”优先保障,坚持把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作为贯彻“不低于公务员”法定要求的重中之重优先落实。

中国教育投入占gdp比例

4%以上。根据全国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占比显示,从2012年开始,4%以上,这是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已经连续保持了12年。国家的GDP已经超过120万亿元,盘子非常大,4%以上非常可观。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教育投入“两个比例、三个增长”是什么

三个增长:1.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2.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3.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两个比例:1.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2.各级财政支出总额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扩展资料1.完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要持续保障财政投入,全面建立生均拨款制度,保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一般不低于4%,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要鼓励扩大社会投入,完善政府补贴等政策制度,完善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逐步提高教育经费总投入中社会投入所占比重。2.优化教育经费支出结构:要科学规划教育经费支出,合理确定阶段性目标和任务,严禁随意扩大免费教育政策实施范围。要重点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始终坚持把义务教育作为教育投入的重中之重,落实政府责任。要不断提高教师队伍建设保障水平,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力争用三年时间解决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待遇问题。要着力补齐教育发展短板,积极支持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财政教育经费着力向深度贫困地区和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倾斜。要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持续支持部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落实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要持续加大课程改革、教学改革、教材建设等投入力度。3.科学管理使用教育经费。要全面落实管理责任,建立健全“谁使用、谁负责”的教育经费使用管理责任体系。要全面改进管理方式,以监审、监控、监督为着力点,建立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经费监管体系。要全面提高使用绩效,建立健全体现教育行业特点的绩效管理体系。要全面增强管理能力,落实完善资金分配、使用和预算管理、国有资产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等制度体系。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教育投资

国家为什么要加大教育投入,优先发展教育?

教育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是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公共财政保障的重点。党中央、国务院始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高度重视增加财政教育投入,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政策措施。新形势下继续增加财政教育投入,实现4%目标,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推动科学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迫切需要;是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履行公共财政职能,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一项紧迫任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必须切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领会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有力措施,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扩展资料1、教育的最首要功能是促进个体发展,包括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2、教育的最基础功能是影响社会人才体系的变化以及经济发展。现代社会重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包括: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背景;提高受教育者的潜在劳动能力;形成适应现代经济生活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方式;3、教育的社会功能是为国家的发展培养人才,服务于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4、教育的最深远功能是影响文化发展,教育不仅要传递文化,还要满足文化本身延续和更新的要求。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意见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