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

阅读 / 问答 / 标签

有哪些关于北洋水师,甲午战争的冷知识?

这方面的冷知识挺多的,下面随便写十条大家看看: 一、日本拥有铁甲舰的 历史 比清政府早,数量也更多。早在幕府时期,德川幕府就在法国订购了一艘铁甲舰,那就是“甲铁”号。此后日本又先后购买了“龙骧”、“扶桑”、“比睿”、“金刚”四艘铁甲舰。之后才有北洋水师购买“定远”、“镇远”之事。 而清政府第一艘铁甲舰也并非“定远”,江南制造局在1875年下水的“金瓯”号虽然只是一艘蚊子船,不过其水线有装甲带,从定义上来说,也属于铁甲舰。因此这才是中国第一艘铁甲舰。 “甲铁”号铁甲舰 二、北洋水师里口径最大的火炮是“定远”和“镇远”的305毫米主炮。不过因为其倍径只有25倍,炮管短,因此炮弹穿甲能力反而不如“平远”上所用的260毫米35倍径克虏伯炮,只和“致远”等舰使用的210毫米35倍径克虏伯炮差不多。 三、按照最初的设计方案,“定远”除了4门305毫米克虏伯主炮外,副炮将用210毫米克虏伯火炮。不过后来监造官刘步蟾认为新式的克虏伯150毫米长倍径火炮威力和旧式210毫米火炮相当,所以最后在他的建议下换成了克虏伯150毫米火炮。 四、最早建议从陆军中选择一个老成持重之人出任北洋水师提督的实际上是沈葆桢,而不是李鸿章。沈葆桢认为现在船政学堂的学员太年轻,还没有经过足够的考验,不知道谁能胜任。但是创办水师迫在眉睫,不如从陆军中挑选合适人选。李鸿章最后接受了他的建议。 而且丁汝昌能出任北洋水师提督并非因为他是李鸿章的亲信,此前他实际上已经赋闲多年。而也正是因为赋闲多年,才会轮到丁汝昌来坐这个位子。真正李鸿章的亲信此时早就是功成名就,像刘铭传这种更是成为了地方大员,北洋水师初期只有几艘蚊子船,初期连个正经职位都没有,他们才没兴趣来呢。 五、北洋水师丁汝昌的权限其实没想的那么大。像北洋水师的后勤都是由旅顺营务处负责,丁汝昌只有在使用炮弹时才能去请领所需部分,日常炮弹储备什么的他根本没法管。所以虽然丁汝昌多次提出增加炮弹储备,没人理他也没办法。 六、按照职务来说,北洋水师内部排名第二的并非刘步蟾,而是北洋水师左翼总兵林泰曾。只是因为刘步蟾能力强,所以后来事实上成为仅次于丁汝昌的第二号人物,把林泰曾挤了下去。 刘步蟾 七、福建船政学堂曾经派遣学生去英国留学。不过其中刘步蟾等人因为此前有留洋经历,因此在这次去英国留学时安排他们直接上舰实习,没有参加考试。而大家熟知的邓世昌则因为不是福建人,留学经费是福建出的,所以虽然成绩优秀,却没有轮到留学资格。 八、北洋水师里按照职务来说,排名第四的就是邓世昌,第五则是大家熟悉、但是评价完全相反的方伯谦。重用邓世昌的原因很简单,他是军官中少数不是福建籍的,正好用来平衡。至于方伯谦虽然是福建人,但是他为人圆滑,主动向李鸿章、丁汝昌靠拢,自己也不用福建同乡,也是平衡的棋子。 邓世昌、琅威利和“致远”官兵合影 九、通常认为在长崎事件中,采取强硬态度的是英国教习琅威利,最后丁汝昌克制双方才没开战。不过根据目前清日双方的会谈纪要和向国内的汇报看,丁汝昌的态度比琅威利强硬得多。而根据日方记载,琅威利还多次私下和日本代表会面,泄露北洋水师情报给他们。这也是后来李鸿章、丁汝昌越来越排斥琅威利的原因之一。 而另一个原因则是根据英国海军部记录表明,琅威利在北洋水师里的目的并不简单,涉及到了英国控制北洋水师的企图。这也是双方最后撕破脸的最直接原因。 十、“定远”和“镇远”的305毫米火炮炮弹口径虽然大,但是其威力有限。在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发射的305毫米炮弹至少有10发击中了日舰。不过只有其中一发击中“松岛”堆积在甲板上的炮弹并引发殉爆,造成“松岛”重创。其他大部分炮弹造成的破坏有限,其中“西京丸”更是中了4发305毫米炮弹不过轻伤而已。 北洋水师成军后访问日本,停泊在长崎港口。李鸿章的想法是,以清朝的铁甲巨舰威慑日本,使它不敢小瞧中国,尽而打消侵略中国的意图!不能说李鸿章的战略意图没有合理成分,但从根本上说,李中堂仍然没有看穿日本灭亡中国的狼子野心!他太小看日本了。 当长崎市民看到停泊在家门口的北洋水师,旌旗招展,船坚炮利,军容齐整时,不禁大惊失色!认为中国已经拥有与西方列强相同的海军舰队了。偏偏就在此时,节外生枝。海军士兵,登岸观光购物,进入 娱乐 场所消费,与老板发生矛盾,演化为打架斗殴事件。老板报警后,北洋水兵又与警察发生严重斗殴事件! 客观说,这反映出北洋水师军纪方面是有问题的,丁汝昌未严加管束,导致接下来发生更加严重的冲突!数百名赤手空拳的海军官兵上岸观光购物时,遭到伏击在那里的日本警察,群众用砍刀,木棒,石块袭击!北洋水师官兵遭受重创!死伤多人! 事件发生后,李鸿章紧急采取措施,一面令丁汝昌做出开战姿态,一面召见日本领事,表明中国立场与态度!海军顾问英国人琅威理,主张强硬对待日本,直接向日本开战,趁日本海军尚未发展起来,将其消灭于摇篮之中!然而最终双方以谈判解决问题,基本体现平等地位,中国并未以强凌弱!可这件事后,日本却认为中国凭借坚船利炮欺侮了日本,全国上下兴起大建海军热潮!天皇节衣缩食拿出宫中费用支持购舰,甚至普通民众都捐款捐物为海军出力。消灭北洋水师,打败中国,占领台湾,朝鲜成为了日本朝鲜上下的共识! 1,黎元洪刚出道时,也是跟着北洋混的。后来,他去了广东水师服役,在广甲舰任职。1894年的南北海军大会操,广甲舰也前来“会操”。结果,遇上甲午战争,广甲舰被“借用去参加了黄海海战。海战中,广甲舰触礁搁浅。为了躲避日军舰船追捕,黎元洪跳进海里,游了回来。 命不该绝,必有后福。后来,黎元洪跟着张之洞混。辛亥革命时,革命党为了找个有资历的人当领袖,把黎元洪从床底下拉出来,拿枪逼他当上了湖北军政府都督。 2,北洋水师号称亚洲第一,只是吨位第一。而且,那时候亚洲只有三个国家有正规海军:中国、日本和沙俄。沙俄在当时在远东地区还没有合适港口,只有几个护卫舰。三国干涉还辽后,沙俄才开始在旅顺口驻扎更多战列舰。 所以,这个亚洲第一没啥意思。 如果排名能增加战斗力的话,南洋水师、福建水师、和广东水师单独拿出来,也能排进亚洲前十名。 3,北洋水师的军官是“双饷制”:官俸和船俸。船俸相当于岗位津贴,比官俸还要高。 例如:提督,官俸是3360两/年,船俸是5040两/年。 总兵,官俸1584两/年,船俸2376两/年。 官俸最低的“经制外委”,也有144两/年。 4,北洋水师普通兵匠中,饷银最多的是“电灯匠”,月饷30两!!!其次是“鱼雷目”,月饷24两!剩下的月饷,大都是十来两银子。最低的夫役,月饷只有6两银子(在岸上是3两银子)。 (文|勇战王聊 历史 ) 以下是来自一位近代海军史专家讲的逸闻,未经证实:安徽省无为县高林镇汪郎中村,丁汝昌故里。村后山上人迹罕至的深处,赫然有十二座坟墓,墓主是村里的十二位女性,死亡日期是同一天。守墓的老人说,她们是在同一天服毒自尽的,因为,她们的丈夫,是丁汝昌从老家带出去的十二名亲兵。丁汝昌在威海自杀殉国后,他的亲兵们,在刘公岛海滩上集体切腹自杀殉国。消息传到安徽老家,他们的妻子们,在同一日集体服毒自尽,追随丈夫而去。我一直想去实地走访,但没成行。 1894年9月上17日中午12:50分左右, 大清北洋水师和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大东沟展开殊死搏杀,双方各种口径舰炮猛烈对轰, 第一回合:北洋水师超勇、扬威被击沉,舰队司令丁汝昌受伤。 日本最弱的三艘战舰逃离现场。 第二回合:北洋水师主力舰致远、经远被击沉,邓世昌、林永升壮烈殉国,济远逃跑以后广甲也跟着跑了。 日本剩余九艘主力舰皆是轻伤不影响战斗力, 战场对比是9:4,北洋水师占据绝对劣势,大败亏输已成定局。 凶险万分的第三回合开始后,北洋水师战场仅剩定远,镇远,靖远,来远四舰, 日本联合舰队得意忘形的做了分工:剩下九舰兵分两路,本队围攻定远和镇远,第一游击队围攻靖远,来远,集中火力企图全歼北洋水师,完美收官。 靖远管带邱宝仁和来远管带叶祖珪从来没有一起组队训练过,日本人的险恶用心二位管带看的明明白白,但是靖远中弹100余发,来远更惨中弹200余,两舰都被打的遍体窟窿,无耻的日本人使用的是不但能炸还能燃烧的“下濑炸药”,北洋水师战舰中弹后都烧起大火,所有官兵只能一边还击一边扑火。。。 靖远,来远如同燃烧的马蜂窝,战则全军覆没,不战国家岂能容你。。。此时靖远舰却给来远发出了一条旗语:西行! 这特么是要往西边跑啊,心领神会的来远舰跟着靖远奇迹般的冲出第一游击队的包围往西而去, 正在浴血奋战的定远,镇远官兵看到了跑走的靖远和来远,悲愤之余破口大骂,济远跑了、广甲跑了、这靖远,来远也跑了,一群懦夫败类。。。骂归骂,骂完还得对付日本人,定远,镇远身陷重围不容任何闪失,否则全军覆没。 辣么,靖远和来远是真的跑了吗? 不是,这是靖远管带邱宝仁的高招,也是唯一能挽救危局的办法,缺点就是看日本人是否智商够高, 邱宝仁的计划是向西靠近大鹿岛,背靠陆地一边救火一边还击,由于有陆地的限制,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难以形成包围,很难在对战中击败靖远,来远,等扑灭大火以后重回战场跟定远,镇远汇合,四艘主力舰还有得打。 看到向西而去的靖远来远,日本第一游击队司令官坪井航三得以至极命令:追上去,打沉他们。 联合舰队司令伊东祐亨表示默认,至此黄海大战的转折点出现,追上靖远来远以后,坪井航三立马明白上当了,他应该很本队一起留下继续围攻定远、镇远才对,现在很鱼刺卡喉一般,背靠大鹿岛的靖远来远很快扑灭了大火,一边小炮儿打的风生水起,一边寻机返回战场跟定远,镇远汇合, 看到靖远来远重回战场,定远镇远官兵一片欢呼,刘步蟾林泰曾眼角有泪:好兄嘚,误会你们了。。。 得到救援的定远官兵士气大振,305毫米前主炮一炮打中日军旗舰松岛,而且是一炮两响,松岛上的弹药引发殉爆,跟火山爆发似得

军事历史故事 | 甲午战争

军事历史故事甲午战争山河已无恙吾辈当自强126年前日军的炮声彻底震醒了“天朝”的美梦中国向着更深的黑暗走去。中日甲午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朝鲜半岛称清日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明治维新的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确定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此时的清朝是一个通过洋务运动回光返照的帝国,政治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中日甲午战争的原由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宗主国清朝乞援,日本乘机也派兵到朝鲜,蓄意挑起战争。1894年即(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爆发,甲午战争开始,由于日本蓄谋已久,而清朝仓皇迎战,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1895年4月17日签订了《马关条约》。战争背景日本侵略中国是蓄谋已久、准备充分的。1867年,明治天皇睦仁登基伊始,即在《天皇御笔信》中宣称“开拓万里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蓄意向海外扩张。1871年,近代中日两国签订了第一个条约《中日修好条规》,第一款:“嗣后大清国、大日本国倍敦和谊,与天壤无穷。即两国所属邦土,亦各以礼相待,不可稍有侵越,俾获永久安全。”这是一个平等的条约。日本并没有遵守这一条约,而是积极向中国扩张。1872年,日本开始侵略中国附属国琉球,准备以琉球为跳板进攻台湾。1874年,发生了琉球漂民被台湾高山族杀死的事件,日本利用清朝官员的糊涂,以琉球是日本属邦为借口大举进攻台湾岛,这是近代史上日本第一次对中国的武装侵略。但日本和中国实力悬殊,加上水土不服,日军失利。在美英等国的“调停”下日本向清朝勒索白银50万两,并迫使清廷承认日军侵台是“保民义举”(即间接承认琉球人是日本属民),从台湾撤军。由于清廷的软弱无能,日本于1879年完全并吞了琉球王国,改设为冲绳县。随后日本又开始侵略中国的另一个属国朝鲜。1876年日本以武力打开朝鲜国门,强迫朝鲜政府签订《江华条约》,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等一系列特权,该条约第一条即宣称“朝鲜为自主之邦保有与日本国平等之权”,把朝鲜的宗主国清朝排斥在外。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中日两国同时出兵朝鲜,清军虽然压制住了日军,但日本还是在《济物浦条约》中取得了在朝鲜的派兵权和驻军权。1884年日本帮助朝鲜开化党发动甲申政变,企图驱逐中国在朝鲜的势力。袁世凯率清军击败了日军镇压了政变。但日本同清朝订立了《天津会议专条》,规定中日两国同时从朝鲜撤兵两国出兵朝鲜须互相通知。《济物浦条约》使日本取得了以保护公使馆为由出兵朝鲜的权利,《天津会议专条》使日本取得了与中国在朝鲜共同行动的权利,这两个条约为甲午中日战争埋下伏笔。战争过程第一阶段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在此阶段中战争是在朝鲜半岛及黄海北部进行,陆战主要是平壤战役,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1894年7月下旬,中日两军在朝鲜境内开战。平壤之战是双方陆军首次大规模作战。驻守平壤的清军共三十五营,一万五千人;进攻平壤的日军有一万六千多人。虽然朝鲜政府被强行拉到日本阵营,但朝鲜的平安道观察使闵丙奭积极协助清军作战,大院君李昰应也是暗中给清军传递情报。清军并未充分利用这些优势,由于其主帅叶志超指挥失误和临阵脱逃,导致清军失败,以至于影响了整个战局。黄海海战发生于1894年9月17日,即平壤陷落的第三天,日本联合舰队在鸭绿江口大东沟附近的黄海海面挑起—场激烈的海战,这是甲午战争中继丰岛海战后第二次海战,也是中日双方海军一次主力决战。9月15日上午,北洋水师护送4000余名入朝援军到朝鲜。返航后在鸭绿江口大东沟(今辽宁省东港市)遭遇日军阻截,战斗由此爆发。日本海军在大同江外海面投入战斗军舰则有12艘,包括其全都精华,中午开战后,北洋舰队重创日本比叡、赤城、西京丸号诸舰,但北洋舰队中扬威、超勇二舰亦受重创。战争过程第二阶段1894年9月17日至11月22日在此阶段中,战争在辽东半岛进行,有鸭绿江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鸭绿江江防之战开始于10月24日,是清军面对日军攻击的首次保卫战。部署在鸭绿江北岸的清军共约28000人。清朝任命宋庆为诸军总统节制各军。日军进攻部队为山县有朋大将统率的第一军,包括桂太郎中将的第三师团和野津道贯中将的第五师团共30000人。宋庆虽负节制诸军之名,各路清军实则不服调度,而且平壤新败士气不振,将领多无抗敌决心。日本则士气高昂,野心勃勃,日方发布由间谍宗方小太郎起草的《开诚忠告十八省之豪杰》檄文,对满清展开政治攻势,扬言要直捣北京,让清朝皇帝“面缚乞降”。日军先于九连城上游的安平河口泅水过江成功。当夜日军在虎山附近的鸭绿江中流架起浮桥,清军未觉察。10月25日晨6时,日军越过浮桥,向虎山清军阵地发起进攻。清军守将马金叙、聂士成率部坚持抵抗,因势单力孤,伤亡重大,被迫撤出阵地。日军遂占领虎山。其他清军各部闻虎山失陷,不战而逃。26日,日军不费一枪一弹占领了九连城和安东县(今丹东)。清朝重兵近三万驻守的鸭绿江防线全线崩溃。战争过程第三阶段威海之战是保卫北洋海军的防御战,也是北洋舰队的最后一战。日本大本营对山东半岛的作战部署为海陆夹击北洋舰队。李鸿章建完各炮台后,调派绥巩军各4营分别驻守北帮炮台南帮炮台。并在刘公岛上驻扎北洋护军,并在海港东西两口布设防材和敷设水雷248颗。整个山东半岛大约有,步兵约40个营骑兵8营水雷2营。威海卫港内尚有北洋海军各种舰艇二十六艘。1895年1月20日,大山岩等人指挥的共计两万五千人,在日舰掩护下开始在荣成龙须岛登陆,同时日联合舰队第1游击队在登州实行炮击,山东巡抚李秉衡由于弄不清楚日军究竟要在何处登陆,只好分兵把口,“时刻严防”。2月3日日军占领威海卫城。威海陆地悉数被日本占据,丁汝昌坐镇指挥的刘公岛成为孤岛。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佑亨曾致书丁汝昌劝降,遭丁汝昌拒绝。5日凌晨旗舰定远舰中雷搁浅,仍做“水炮台”使用。10日定远弹药告罄,刘步蟾自杀。11日丁汝昌在洋员和威海营务处提调牛昶昞等主降将领的胁迫下,拒降自杀。洋员和牛昶昞等又推署镇远管带杨用霖,出面主持投降事宜,杨用霖最终自杀。12日由洋员浩威起草投降书,伪托丁汝昌的名义,派广丙管带程壁光送至日本旗舰。14日,牛昶昞与伊东佑亨签订《威海降约》,规定将威海卫港内舰只、刘公岛炮台及岛上所有军械物资,悉数交给日军。1895年2月17日,日军在刘公岛登陆,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战争结果掌握朝廷大权的主和派(后党)人物西太后和李鸿章,从战争一开始就不打算使战争继续下去。平壤战役和黄海战役相继失败后,1894年9月底,慈禧太后重新起用1884年被她罢黜的恭亲王奕欣主持总理衙门。奕欣原先就主张对外国屈服,10月初,奕欣亲自出面,请求英国联合美国和俄国共同调停中日战争。由于美、德、俄三国各有各的打算,英国于10月6日提出的调停建议没有获得任何结果。日本虽然在战场上连战连捷,但毕竟国力有限,战争带来的巨大消耗进一步加重了日本普通人民的负担,自1894年底以来,日本不少地方都爆发了农民暴动,社会动荡不安。所以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于2月2日向清政府提出了和谈的要求。日方指定要李鸿章充当全权代表,并向清政府提出,必须以割地、赔款为 议和条件,否则无需派代表前往日本。清政府十分害怕战争继续下去,为了求得停战决心不惜任何代价。于是1895年3月赶忙按照日本的旨意,改派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以美国前任国务卿科士达为顾问,前往日本马关(今下关)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进行谈判。3月20日双方在春帆楼会见,正式开启了和谈。当时北洋水师虽全军覆灭,但是辽东战场争战方酣。李鸿章要求议和之前先行停战,日方提出占领天津等地在内的四项苛刻条件,迫使李鸿章撤回了停战要求。3月24日会议后李鸿章回使馆途中突然被日本浪人刺伤。日本担心造成第三国干涉的借口,自动宣布承诺休战,30日双方签订休战条约,休战期21天,休战范围限于奉天、直隶、山东各地。此时日军已袭占澎湖,造成威胁台湾之势,停战把这个地区除外,保持了日本在这里的军事压力。日方代表以胜利者的姿态,继续进行威胁和讹诈。美国顾问科士达则设法怂恿李鸿章赶快接受条件,以便从中渔利。4月1日日方提出十分苛刻的议和条款,李鸿章乞求降低条件。4月10日,伊藤博文提出日方的最后修正案,其条件非常苛刻,并对李鸿章说:“中堂见我此次节略,但有允、不允两句话而已。”李鸿章问:“难道不准分辩?”伊藤博文回答:“只管辩论,但不能减少。” 李鸿章苦苦哀求减轻勒索,但均遭拒绝。4月14日,清政府电令李鸿章遵旨定约。4月17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写一篇读后感或观后感。包括甲午战争、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九一八事变、南京大屠杀、世界大战等著名战争

鸦片战争观后感故事片《鸦片战争》中的一个个镜头把我们带回到19世纪初期,清朝封建统治走向衰落,做为西方资本主义头号强国的英国,把大量的鸦片输入中国,毒害中国人民。1835年,中国有200多万人吸食鸦片,害得无数人倾家荡产,妻离子散,沿街乞讨。林则徐是清朝大臣中主张禁烟的主要代表之一。他上书道光皇帝,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不赶快禁烟,几十年后,中国恐怕没有能够作战的士兵,也没有充作军饷的白银了。道光皇帝担心担心鸦片造成的危害对自己的统治不利,于是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州查禁鸦片。1839年初春,林则徐日夜兼程直奔广州,沿途打听消息,掌握了广州贩卖鸦片的许多情况。一到广州,林则徐便雷厉风行与官员邓廷桢、关天培商定整顿水师,加强海防,接着召集所有地方有识之士,揭发逮捕了31名重要烟贩,特别严惩了英国老毒贩颠地,对拒交鸦片的外国商船断绝一切供应,三天之内,迫使他们交出了所有的鸦片。林则徐把收缴到的230万斤鸦片,在虎门海滩上统统销毁,引起万众欢腾,山呼海啸……林则徐的所作所为惊动天地,泣鬼神!他真是一位无私无畏的民族英雄。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他把祸福荣辱都抛之脑后,挺身而出,披荆斩棘,力挽狂澜!林则徐的伟大壮举,消灭了英帝国主义的威风,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日子,是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的日子,面对当时最强大的英帝国义,是什么力量使林则徐有这样的胆量和气魄呢?是民族的责任感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新时期,国家和人民同样需要林则徐这样的好官,具有民族责任感和自我牺牲精神,我们的国家肯定会繁荣昌盛,蒸蒸日上!我想任何一个观看过《鸦片战争》的中国人,一定不回忘记这样一个镜头。虎门炮台的总兵关天培在开战前,拔下自己的牙齿,让侍从带回祖坟,取出全部家产,用以激励全军战守。无奈夜郎自大、腐败不堪的大清国的武器装备太落后了,大炮根本打不到英国的舰船。只过了十个小时,有金锁铜关的虎门炮台失守,全军覆没,满身是血的关天培面对蜂拥的英军,他微微一笑,用火炭点燃了炸药。我想,写到这里看的人会和我一样,在脑海里充满他视死如归,大义凛然,舍身忘死一类字眼的同时,在心中产生“落后就挨打”的感想。确实“落后就挨打”这是沉痛的历史教训。这“落后”是军事实力的落后,英国人的巨型战舰横冲直撞,炮火铺天盖地,手握着还是冷兵器的清军将士尽管英勇无比;但始终改变不了处处被挨打的局面。是啊,作为武将的典型关天培,拔齿入家,不可不谓以死投国,尽散家资,不可不谓义无反顾,笑对死神;不可不谓威武不屈。然而,精神代替不了物质,据有关史资料记载,150年前的那场鸦片战争,清军官兵无不“马革裹尸”。英雄血洒沙场,有姓有名的如定海总兵葛云飞,寿春总兵王锡朋,处州总兵郑国鸿等等,无名无姓的难以数计。可在英军的坚船利炮下,中国仍不免落个失败的结果。历史是绵绵无尽的长城。中国百余年的近代史,充满着屈辱,在早已结束了弱国无外交地,香港,澳门回归的今天,千万别忘了“落后就挨打”。我看了《鸦片战争》这部电影使我对这位一百多年前的这位禁毒英雄――林则徐,产生了无比的敬佩之情。他不为个人利益,不畏强权,不顾个人生死,坚决的打击毒品,他的精神令我激动不已。这部电影里,我记忆最深的是林则徐把洋人的鸦片当众烧毁后倒入了大海里。我为林则徐感到骄傲,为祖国有这样的清官感到自豪。鸦片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老百姓因为吸鸦片身体越来越差,连农活都干不了;士兵因为吸鸦片精神越来越差,连武器都拿不动了;官员因为吸鸦片思想越来越腐败,连国家都可以出卖。鸦片的大量侵入了致使我国白花花的银子从中国人的腰包流进了外国人的腰包,从中国的仓库流进了外国人的仓库,中国的财政越来越空虚,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困苦。然而就在禁毒活动将近成功之时,林则徐被贪官诬陷,被撤职查办这场轰轰烈烈的禁烟活动就这样夭折了。当时我恨得咬牙切齿真想冲上前把那个贪官打死,把真相告诉当时的皇帝――林则徐是个清官,你冤枉了他。然而历史是不能办法改写的。 看完了这部电影使我了解了毒品对我们的危害,它会吞噬我们的肉体和灵魂,毁灭我们的美好生活。因此我们要从小立志,努力学习,长大了做一个对国家和人民有益的人。

甲午战争主要五大战役按先后排序

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有4个,不是五个的,平壤战役(1894)、黄海战役(1894)、辽东战役(1894)、威海战役(1895)。

中日甲午战争简介50字左右

中日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Sino-Japanese War)。甲午战争以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得以跻身列强。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

日本看上了中国的资源

中日甲午战争平壤之战

中日甲午战争平壤之战平壤之战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役,于1894年9月15日在朝鲜平安道首府平壤进行,是日本驱逐清朝在朝鲜的势力的决定性作战。1894年9月初,日军开始向平壤推进,参战部队共16000余人,清军防御部队约为13000人,清政府虽从各处抽调兵马前往平壤,然除总兵吕本元率马队两营于9月13日抵义州外,余皆迟缓而未入朝鲜国境。日军至9月15日完成部署,随即展开进攻,经过一整日激战,清军在船桥里击退日军,日军则攻下平壤北边的战略要地玄武门和牡丹台,其后清军抛弃辎重仓惶撤退,撤退途中屡遭日军伏击,撤退后又没有可以依托的防御支撑点,伤亡惨重。至9月24日,清军全部退回中国境内,日军大获全胜。9月15日平壤之战与9月17日的黄海海战一起,成为中日甲午战争的转折点,自此以后,日军掌握战场主动权,开始在中国境内迅速推进。平壤之战中,山东平邑杰出将领左宝贵面对友军溃逃、敌军压境的境况,毅然殊死抵抗,直至殉国。可叶志超却弃城而逃,狂奔五百里,致使日本军队占领朝鲜全境。平壤之战日本为挑起甲午中日战争、驱逐清朝在朝鲜的势力,可谓蓄谋已久。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国王邀请宗主国清朝出兵镇压,清政府派叶志超、聂士成率2500名清军入朝。日军亦以保护使馆和侨民为借口不请自来,逐渐增至上万人,朝鲜半岛局势骤然紧张。1894年7月23日,日军袭占汉城(今韩国首尔)朝鲜王宫,扶植亲日政府,迫使朝鲜“委托”日军驱逐驻朝清军。1894年7月25日,日本军舰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是为丰岛海战,至此日本引爆了甲午中日战争。其后,日本又在成欢之战中袭击驻朝清军,清军败退,叶志超弃守牙山,逃奔平壤,聂士成部也因众寡悬殊,败退公州,和叶志超合军撤至平壤。1894年8月1日,中日两国同时宣战。平壤之战是甲午战争宣战后的首次战役,也是中日两国陆军第一次大兵团作战,对整个战局影响深远。历史影响整个平壤之战持续时间很短,以清军大败告终,清军死亡近2000人,被俘数百人,而日军仅以伤亡700人左右的代价夺取了朝鲜北部重镇——平壤。平壤之战是甲午战争宣战后的首次战役,也是战争中中日两国陆军第一次大兵团作战,对整个战局影响深远。9月15日平壤之战与9月17日的黄海海战一起构成为中日甲午战争的转折点。日军通过战胜清军而控制了整个朝鲜,完全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士气大振,并把战火烧至鸭绿江,进一步侵略中国。而中国的势力则因此战役而被逐出朝鲜,并且致使元气大伤,一蹶不振,其后陆战几乎连战连败,导致了甲午中日战争的全面失败。平壤之战后,清政府一度听信了叶志超的虚假战报,降旨慰勉,其后被御史揭发其捏造战功,被判斩监候。盛军统帅卫汝贵亦以“临敌退缩,以致全军溃败”、“克扣军饷”、“纵兵抢掠”的罪名被处斩。而左宝贵则被光绪帝追赠太子少保衔,赐谥号“忠壮”。9月16日,日本明治天皇赐谕嘉奖平壤大捷,接着日军进一步推进,将战火烧至中国境内。败因分析平壤之战的结果完全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前敌主帅昏聩无能造成的。从战略上看,清政府执行消极抵抗政策,没有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勇气和决心,一味坚持保守方针,致使15000名清军株守平壤,坐待敌人进攻。从作战指挥上看,清军更是无所作为。在战争已经开始,敌人进攻在即的时候,清政府任命成欢之战逃将叶志超为各军总统,作为前敌主帅。叶志超贪生怕死,庸懦怯敌,既不敢驱军南下,主动歼敌,也没有保卫平壤的决心,一经接仗,精神先溃,再次率先逃跑,致使军心大乱,在撤退过程中多次被日军截击,死伤枕籍。平壤之战失败,叶志超确应负主要责任。至于日军方面,早将清军底牌摸清,知其“全军一意困守平壤”,“盖彼极短于野战。窥其所长,唯有守城之法耳”,故能按原定计划稳步推进,凭借优势火力和组织完善、训练有素的军队打败清军。

甲午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使半殖民地化速度进一步加快,民族危机愈益深重,同时也促使中华民族日益觉醒,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和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迅速高涨。清政府也在更加艰难的处境下,开始变革军事制度,中国近代军事改革开始进入实质性阶段。

甲午战争后中日签订了什么条约

马关条约马关条约

简要概括中日甲午战争的故事?

甲午战争是1894年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按干支纪年,时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1874年,朝鲜发生内乱。乱事平定后,由于日本拒绝撤兵,击沉了中国的运兵船并且向清兵突袭,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经历了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四次战斗后,中国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清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压力,签订了继《南京条约》后,又一个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又把中华民族带入了灾难的深渊。

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的影响

洋务运动失败

对中日甲午战争的评价?

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明治政府利用朝鲜问题挑起的一场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而西方的主要列强则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程度上介入了这次战争。西方列强的纵横捭阖,严重地影响了战争的进程及其结局,并给当时的国际关系带来了极大的复杂性。因此,对甲午战争史的研究应当拓宽领域,即从广阔的国际背景,从世界的全局进行研究,庶可更深入地了解战争的爆发原因、进程、结局及其深远影响和历史意义。 在整个甲午战争时期,或先或后正式插手中日冲突的西方列强,主要有俄、英、美、德、法五个国家。其中,英、俄两国占有突出的地位,它们的关系相当微妙,不仅构成了远东国际形势的基本格局,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日战局的发展及和战趋向。不了解这一基本事实,对中日战局的变化就很难有确切的把握和正确的认识。 甲午战争前,英国早就成为远东势力最大的殖民主义者了。英国政府的主要政策目标,就是致力于维护并扩大在这一地区的既得利益和优势地位。它不希望在同一地区出现新的竞争对手,这是十分自然的。但是,英国在远东的利益和地位,却越来越遭到其他列强、首先是俄国的觊觎和挑战。 在争夺亚洲的斗争中,英国和俄国本来就是老对手。19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俄国政府将对外方针的重心实行转移,把主要注意力从近东和中亚逐渐转向远东。这势必要同维护在远东的既得利益的英国发生利害冲突。1885年的巨文岛事件便演出了英俄在远东争夺的第一幕。1887年,俄国政府召开特别会议,决定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以适应其东进扩张政策的需要。到1891年,西伯利亚大铁路正式开工,更加引起英国的严重关注。由于英俄两国在远东的利益根本对立,因此它们的相互疑忌和对峙便成为甲午战争时期远东国际关系的最主要的特点。 那么,在当时的情况下,英俄是否也有利益共同的一面?回答应该是肯定的。如果只看到英俄利益对立的一面,而看不到英俄利益共同的一面,是不够全面的。但是,对于英俄利益共同的一面,必须给予恰如其分的估计,而不能稍有夸大。所以,英俄两国在远东的利益冲突和对峙,是问题的基本方面,是长期起作用的因素。当然,英俄基于利益共同的一面,在一定的条件下有可能暂时携手,但这是问题的非基本方面,是临时起作用的因素。过分地看重英俄的暂时携手而忽视其利益的根本冲突,就很难准确把握当时的整个远东国际关系的主要特点。 长期以来,论者在探讨英国对中日冲突方针问题时提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见解:一种观点认为,英国在甲午战争时期完全支持日本,鼓励日本发动战争;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英国对日本缺乏好感,一直带头帮助中国。这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竟分别走向了两个极端,确实是饶有意思的。 其实,认为英国完全支持日本的说法,是不恰当的。应该说,英国对日本有支持,也有抑制。至于何时支持,何时抑制,则完全取决于英国利益的标准。例如,英国在战争爆发前夕提议以仁川港为中立区,即会妨碍日本军队的登陆活动。不久,英国提出中日在朝鲜划区占领的建议,是要划出一条包括汉城和仁川在内的中间地带,中日两国军队分别驻扎朝鲜北部和南部,相互隔离开来,不仅使俄国无法乘虚而入并从中渔利,而且也堵塞了日本的军事挑衅之路。这当然是不利于日本实施其发动侵略战争的计划的。稍后,英国又提出划上海港及其通道为非军事区,要求日本政府保证“不对上海港或其通道采取军事行动”,固然是对日本发动战争无从制止的表现,而在事实上却使上海成为中国保证安全的重要基地。所以,笼统地说英国完全支持日本,是站不住脚的。 不可否认,在整个甲午战争时期,英国对中日冲突所采取的对策和方针,有些在客观上是对中国有利的。但决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英国一直带头帮助中国。必须看到,在更多的情况下,英国政府的决策却是有利于日本而不利于中国的。正确理解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确实把握英中关系和英日关系的发展和变化。英中关系和英日关系构成了英中日三角关系,而在这个三角关系中,英中关系和英日关系的反比例发展,正反映了英国远东政策的重心的转移。

中日甲午战争的的过程是怎样的?

1894年,即中国旧历甲午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史称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1月,朝鲜国内爆发了东学党起义,6月,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派兵镇压。7月中旬,入朝日军达到18000多人,大大超过了赴朝清军。这时,日本政府便训令驻朝公使,“促成中日之冲突。”7月25日,日军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不宣而战,对中国船队发动了海盗式的偷袭。战火在“渡满洲的桥梁”上烧起来了。清政府被迫于8月1日对日宣战。9月15日凌晨,日军四路重兵向平壤城内的清军发起猛攻。清军统帅叶志超,昏庸无能,贪生怕死,在大敌当前的关键时刻,不但不组织军队凭险抵抗,固守待援,反而率军逃跑,“一夕狂驰三百里”,在平壤保卫战中,虽出现了左宝贵等英勇抵抗的爱国将领,但终于无法挽回败局,丢掉了平壤城,战火很快就烧过了鸭绿江。军情万分危机,在国内主战将领的呼吁下,李鸿章决定雇用英国的5艘商船,运送陆军8个营增援在朝鲜的清军,由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亲率大小船只18艘护送。不料,这个重要的军事机密,被李鸿章的外甥在日本特务重金贿赂下,给出卖了。9月17日,日本舰队又在黄海向北洋舰队挑起一场海战。这是整个甲午战争中最悲壮的一幕。当时双方参战的,有日舰吉野、松岛等12艘,中舰有定远、致远等10艘。战幕一拉开,北洋舰队虽险情丛生,但广大爱国将士莫不同仇敌忾,英勇奋战。在战斗中,表现突出的有“定远”、“致远”、“经远”3舰。旗舰定远号是敌舰攻击的主要目标,战斗一开始,便中弹数发,船上桅杆被打断,船桥被震塌。正在指挥的北洋海军提督身受重伤,但拒绝入仓,坚持坐在甲板上督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鏖战中见旗舰“定远”号上的帅旗被打落,立即命令升起帅旗,毅然担当起指挥舰队的任务。他见敌舰“吉野”甚为猖狂,认为“苟沉此舰,定以夺其气而成事”,便当即立断,集中火力猛击“吉野”号。炮手们发炮准确,一排排炮弹发着尖厉的呼啸声直朝着“吉野”飞去,打得“吉野”舰火光四起,掉头逃跑。邓世昌下令尾随追击。由于舰上配备的弹药很少,不多时,炮弹便打完了。“吉野”发现这一情况,便又反扑过来。邓世昌在广大爱国士兵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精神的鼓舞下,毅然决定:开足马力,撞沉“吉野”。视死如归的官兵们的怒吼声在黄海上空回荡。“吉野”号上的日本官兵被中国水兵的英勇行为吓呆了,惊恐万分,纷纷跳水逃命,就在“致远”号逼近“吉野”的时候,它不幸撞上了敌舰攻击“定远”号的鱼雷,锅炉爆炸了,舰上燃起了大火,船体缓缓下沉。但舰上的200余位中国官兵,无一人跳水离舰,他们在高呼杀敌的喊声中,随自己的军舰,随着舰旗沉没在黄海的怒涛中。当“致远”、“经远”被敌人炮火分隔开后,“经远”号也在激战中受了伤。管带林永生指挥受伤的“经远”舰独立作战,力图把敌舰吸引过来,让“致远”狠揍“吉野”。在混战中,一敌舰受重伤企图逃跑,“经远”立即开足马力追击,准备给以致命打击,不幸也中了鱼雷。林永生大呼“为国杀敌,死而后已!”全舰官兵同仇敌忾,在舰身逐渐下沉的情况下,继续向敌舰猛烈射击。最后,全舰270人除16人获救外,全部为国殉难,表现出崇高的爱国气节。“热血染黄海,丹心映碧波”,“致远”、“经远”将士的英雄壮举,激励了舰队众多官兵的斗志。战斗持续了5个小时,在北洋舰队的严厉打击下,敌舰大伤元气;旗舰“松岛”受创极重,官兵死亡100余人,完全瘫痪;“比睿”后舰起火,逃出重围;“西京丸”中弹累累,运转失灵;“吉野”也丧失了战斗力。此时,敌人感到再打下去已力不从心,于是先行退出战场。北洋舰队也返回旅顺。黄海海战后,北洋舰队尚存的军舰,停泊在山东半岛的威海卫军港内,日本侵略者知道,要使清政府屈服,就必须歼灭北洋海军。在日军海陆两路夹击下,威海卫南、北炮台很快失守,日军封锁了威海东西港口,并从南、北炮台和停泊在港口外的军舰上,一起发炮,轰击港湾,使北洋舰队陷入困境。此时,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写信诱降丁汝昌。丁汝昌严辞予以拒绝。随着威海卫形势的日益危险,窃踞北洋舰队海军副都督的英国人马格禄等人,勾结营务处道员牛昶炳和一些贪生怕死的将领胁逼丁汝昌投降,丁汝昌十分悲愤。2月11日,刘公岛告急,在内无弹药,外无援军的情况下,丁汝昌召集诸将开会,提出“与其在刘公岛坐以待毙,不如冒险突围,与日军作最后的较量。”然而却无人响应他的建议。会后,牛昶炳等人又指使一些贪生怕死的人,用尖刀威逼丁汝昌率队投降。丁汝昌不愿卖国求荣,但又无力挽救危局,遂怀恨自杀以身许国。丁汝昌死后,马格禄等人又盗用丁汝昌的名义,向日本侵略者缴械投降,北洋海军就这样“一朝瓦解成劫灭”,不久,牛庄、田庄台、营口相继失陷。中日甲午战争以侵略者的胜利而告终。1895年3月14日,清政府按侵略者的旨意,派李鸿章赴日本“议和”。4月17日,李鸿章按日本侵略者要求,代表清政府签订了割让台湾给日本等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

中日甲午战争介绍150字

  中日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它以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得以跻身列强。  以上意见仅供参考,谢谢!

中日甲午战争的过程

甲午战争共分为两个阶段,1、黄海海战:1894年9月,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在黄海大东沟偷袭运送赴朝援军返航的清朝北洋舰队,标志着战争爆发。黄海海战中,清军5艘舰船沉没,虽遭重创,但仍可一战,北洋大臣李鸿章推行“避战保船”政策,命令北洋水师躲入威海卫军港,将制海权拱手相让。2、威海卫战役:1895年1月,日本海陆军围攻威海卫,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标志着甲午战争的失败,同时也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注意:黄海海战失败后,日本陆军开始在朝鲜登陆,一路向北进攻。威海卫战役中,威海卫在日本海陆军围困下失陷,陆上战场也是甲午中日战争的重要部分)

中日甲午战争简介 中日甲午战争介绍

1、中日甲午战争,是指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2、日本称:日清战争;朝鲜半岛称:清日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Sino-Japanese War)。 3、明治维新的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确定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此时的清朝是一个通过洋务运动回光返照的帝国,政治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 4、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宗主国清朝乞援,日本乘机也派兵到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5、1894年(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爆发,甲午战争开始,由于日本蓄谋已久,而清朝仓皇迎战,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1895年4月17日签订了《马关条约》。 6、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为其跻身列强奠定了重要基础。

中日甲午战争简介50字左右?

中日甲午战争发生在1894年至1895年期间,主要战役发生在朝鲜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威海及黄海北部。结果日本胜利,签订了《马关条约》。清军总动员约500营,投入战场人数一说不及日军。日军总动员24万,投入战场17余万。清军19148人死亡,5308人负伤,日军6445人死亡,3530人负伤。主要指挥官包括光绪皇帝、李鸿章、丁汝昌,以及明治天皇、山县有朋、伊东佑亨。

甲午战争在几几年

时间为1894年7月25日至1895年4月17日。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而日本称日清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明治维新的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确定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此时的清朝是一个通过洋务运动回光返照的帝国,政治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宗主国清朝乞援,日本乘机也派兵到朝鲜,蓄意挑起战争。1894年(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爆发,甲午战争开始,由于日本蓄谋已久,而清朝仓皇迎战,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

甲午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甲 午 战 史一八九四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甲午中日战争是一场非正义的战争从中法战争结束到甲午战争爆发的九年,是中国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一段最好的时期。在此期间,国内无大乱,远东的国际环境缓和,中国与西方各国都处于和平状态。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历经三十年,效果明显。这表现在: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战的胜利;冯子才在镇南关及谅山之役中大败法军;刘永福的黑旗军屡创法军;以及日本兵配合朝鲜开化党人制造政变遭到失败等。当时中国的国势并不比日本弱。英国权威人士评论说:“亚洲现在是在三大强国的手中——俄国、英国和中国。”十九世纪下半叶中国共进行了五次对外战争,中法和约是唯一一个没有割地赔款的和约。当时的环境应当说对中国的自强相当有利。甲午战争前,远东地区基本是俄、英争霸,中国和日本的情况虽有不同,但都受到不平等条约的制约。甲午战争的胜利,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强国,完全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而中国的国际地位则一落千丈,财富大量流出,国势颓微。甲午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社会的震动之大,前所未有。一向被中国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歼北洋水师,索得巨款,割走国土。朝野上下,由此自信心丧失殆尽。清政府的独立财政至此破产,靠向西方大国举债度日。甲午一战,日本成为亚洲的暴发户。战争赔款二亿三千万两平银;舰艇等战利品价值也有一亿多日元。而当时日本政府的年度财政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当时的日本外务大臣高兴地说:“在这笔赔款以前,根本没有料到会有好几亿元,全部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所以,一想到现在有三亿五千万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还是私人都顿觉无比的富裕。”占领朝鲜、台湾后,在战略上对东北、华东构成了直接威胁,成为进攻中国大陆的跳板。日本第一次尝到了侵略的甜头,极大地刺激了其扩张的欲望。

甲午战争的起因是什么?

甲午之战,起因中日对朝鲜半岛的争夺,起初日本希望朝鲜中立化,由列强共同保证其独立,防止俄国吞并朝鲜。中国拒绝。巨文岛事件,英国为抗议俄国侵占朝鲜的领土,也出兵占领巨文岛,英俄相争,中日危机感空前,日本希望与中国联手对抗俄国,甚至其外相曾向政府提出中日共同出兵夺取西伯利亚。但李鸿章一开始就认定日本的具有很大威胁,这都是因为1874年日兵侵台造成的。日本不想与中国争斗,使西洋从中渔利,当时日本的元老就认为,日清开战,不过是给欧洲的军火商渔利的机会,对日本毫无益处,中日是东洋的核心,如果不联合,就要被西洋人入侵。 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头号假想敌就是俄国,而非中国。俄国势力南下,日本面临危机,必须在俄国吞并朝鲜前控制朝鲜,朝鲜在中国控制下,最终要转手俄国。朝鲜是入侵日本的跳板——蒙元对日本的进攻就是从朝鲜发起。但当时日本实力有限,还是希望中日联合,所以对于中国在朝鲜排斥日本势力的做法采取让步,在1885年之后十年几乎都没有采取什么行动,主要是考虑对抗俄国不想得罪中国。 英国在看到中国是扶不起的阿斗,特别是朗威理事件之后,他们觉得中国根本阻止不了俄国的扩张,而日本倒是有可能,于是英国在关键时刻也不帮中国,至于俄国,一开始就想看中日相斗,从中渔利。中国在国际形势中并不比日本占优。李鸿章在外交手段上,也不如日本,他们对于列强的态度几乎是了然于心,并且时时警惕俄国的干涉,李鸿章想利用俄国,但俄国却等到中国败了之后才干涉,日本人后来虽然被俄国干涉还辽,但这并不能改变战争的胜负。 由于种种原因,实际上中韩之间也逐渐反目,后来战争中,清军就在败退沿途被朝鲜人袭击,因为清军之前曾烧杀抢掠,朝鲜人不满中国对韩国内政的干涉,虽然他们厌恶日本,但也同样不喜欢中国。实际上就战争的性质而言,甲午战争也不是什么反对日本侵略的战争,与日俄战争性质相像,就所谓正义性,中国也不占什么优势。 甲午战前,康有为、马相伯等都认为,如果有实力就将朝鲜吞并,如果中国没有实力保护朝鲜,就应该使朝鲜中立化,不必要贪宗主国的虚名。李鸿章则说,大清国我都不敢保它有20年,更何况朝鲜,显然认为中国没有实力将朝鲜纳入势力范围的,但中国却是依违其间,贪虚名而处实祸,结果是一场空。 最后说一下所谓综合国力的问题,当时中国的经济势力,工业力量都强于日本。但问题在于中国政府所能控制的力量有限。伊藤博文在战后劝说中国维新,并且就说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中国经济虽然数倍日本,但令人惊讶的是,中国的财政收入竟然不如日本的多——由此看来,中国政府能够用于战争的力量根本就比不上日本。至于军权不统一,兵力分散各地,内部政治倾轧,自毁长城的问题,就更不用说了。 日俄战争,日本就是抢时间,抢在俄国西伯利亚铁路修通并形成力量之前,击败俄国。日本海军的胜利是压倒性的,俄国的海军本来就是肉脚的角色,但陆军的胜利多少有点侥幸。而且英国的支持很重要。甲午战争后,英日同盟就开始形成,日本当时外交两大政策,第一就是英日同盟,第二是支那保全——就是要保全中国,对抗西洋各国,因为三国干涉还辽,使得日本认识到自己依然是二流国家,还是不能对抗西洋各国,俄国的威胁日益加强,而李鸿章等也借俄国对抗日本,这也是为什么甲午战后,日本反而支持中国维新。 日本在明治年间的政策就是在征韩、征清与日清韩提携论之间决择,主要是看中国是否能够自强,李鸿章也看清日本的政策,他说关键在中国是否能自强,如果中国能自强,日本则附丽于我,不能自强,日本则效仿西方列强对待中国。如果只是以后来的历史来看中日关系,以倒放电影的形式看历史,就不会理解,当初为何福泽谕吉为何提出脱亚论,因为他当初也是一个日清韩提携论者,但却发现清国和韩国是扶不起的阿斗,与其等这两国改革与日本合作,坐等西方列强鱼肉清韩,不如加入列强的行列。不只是日本,韩国的金玉均也有三和主义,主张中日韩携手抵抗西方列强——不过首先中国要承认朝鲜独立。 想当年,袁世凯、马相伯还可以用汉字笔谈与朝鲜国王、官员谈话,黄尊宪等可以用笔谈与琉球人、日本人笔谈,梁启超、孙中山、康有为、王照不懂日语也可以直接与日本人笔谈,中日韩、琉球、越南,那时上流人士几乎都可以用汉字直接与中国人笔谈,即使不懂日语、韩语、越语都可以。韩国的李朝实录就是汉字写的,我们也可以看懂,但如果韩国学者不懂中文,根本无法研究本国的历史。想起当年的,再看看近代,东亚各国渐行渐远,我总是十分感慨。我网名汉风和雨,当初也有东亚各国提携的意思,主要是针对欧风美雨这个词——不过现在这个意思已经很淡了。看到网上的反日浪潮,看到他们称韩国为棒子,我就心凉。

什么是中日甲午战争?

:-C:P:D^o^

如何看待中日甲午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1894年7月,日本发动甲午战争,清朝在战争中战败,这场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有:中国人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觉醒 台湾被日本侵占 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促使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的重大事件是中日甲午战争。甲午战争的惨败,造成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的知识分子把向西方学习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维新派与洋务派分歧的实质是要不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主要围绕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三个问题展开,这场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论战进一步开阔了新型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人们长期受到束缚的思想,使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传播,拉开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帷幕。(2012·新课标)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持,舍身喂虎”。这反映出张謇毅然冲破视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了“明定国是”谕旨,宣布开始变法,史称“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1898年的“百日维新”如昙花一现,只经历103天就夭折了,除京师大学堂被保留下来以外,(这是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发端),其余新政措施大都被废除,谭嗣同在慷慨就义前仰天长叹:“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维新派“无力回天”的主要原因是他们不敢触动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 他们遭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击和镇压 他们惧怕人民群众,把改革的全部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不敢否定封建主义(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经济上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其次,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再次,惧怕人民群众。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维新派突破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主张用君主立宪制取代君主专制制度),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以维新运动为起点,资产阶级新文化开始打破封建文化独占文化阵地的局面)。

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割走的中国领土是

战后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当时割让了台湾和辽东,还有赔款2亿两白银等其它条件。后来因为东北是满清的老家,实在不想割让,而且俄罗斯也不想看到日本独占辽东,他们也有打算。于是联合德国法国一起干涉,最终不割辽东,但要增加3千万两白银赔款。最终台湾割让,包括周围澎湖列岛等。

中日甲午战争是什么的导火线

甲午战争的导火索是: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宗主国清朝乞援,日本乘机也派兵到朝鲜,蓄意挑起战争。甲午战争(一八九四年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一般指中日甲午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而日本称日清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Sino-Japanese War)。明治维新的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确定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而此时的清朝是一个通过洋务运动回光返照的老大帝国,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宗主国清朝乞援,日本乘机也派兵到朝鲜,蓄意挑起战争。1894年(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甲午战争开始,由于日本蓄谋已久,而清朝确实仓皇迎战,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1895年4月17日签订了《马关条约》。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得以跻身列强。影响:中国甲午战争失败标志着清朝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的失败,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为乌有,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便利列强对出资本,掀起瓜分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甲午战争直接导致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自发反抗侵略的斗争高涨,如义和团运动。远东日本得到巨额赔款和台湾等战略要地,不仅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便利了日本对远东地区的进一步侵略扩张,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唯一的新兴资本主义强国。另外,日本为了对抗俄国,湔雪三国干涉之耻,一方面提出“卧薪尝胆”的口号,重新开启十年扩军计划;另一方面促成了“英日同盟”的形成,开始了东亚地区新一轮的争霸。甲午战争标志着中朝之间上千年的宗藩关系正式终结,朝鲜名义上获得了独立,实际上却被日本控制。之后俄国势力进入朝鲜,日本和俄国在朝鲜的争夺日趋激烈,最终引发了1904年日俄战争。对远东局势来说,《马关条约》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争夺,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明显地反映了列强在侵华问题上既相互勾结又相互争斗。

什么是甲午战争?

1894年,光绪20年即甲午年,日军军舰在丰岛附近海面袭击中国舰船,挑起甲午战争,两国8月1日宣战。其战争经过分为几个主要战役进行。丰岛海战后,中日两国同时宣战,清政府派遣总兵卫汝贵、马玉昆、左宝贵和护军统领丰升阿,入朝会合自成欢、牙山败回的叶志超军,总兵力达1.7万余人。平壤清军由叶志超总统,准备抗击日军。平壤为朝鲜旧都,位于大同江西岸,山水环抱,形势险要。城北玄武门牡丹台,为全城制高点。日本政府对中国宣战后,任命陆军上将山县有朋为司令官,组成第1军,下辖第3、5两师团,共1.6万余人分4路围攻平壤。少将大岛义昌率混成第9旅团5000人从汉城出发,沿大道指向平壤东南;中将野津道贯率第5师团5000人渡大同江,进攻城西南;少将立见尚文率朔宁支队2000人,进攻城东北;大佐佐藤正率元山支队3000人,绕攻平壤城北,并断清军退路。8月上旬,4路日军进逼平壤。叶志超仓促部署防务,以卫汝贵部守城南;由马玉昆部防守大同江东岸;由左宝贵部、丰升阿部防守城北;叶志超居城中调度,所部防守城西。16日晨,日军发起总攻。叶志超欲弃城逃走,被左宝贵等制止。晨3时,马玉昆督部在东门外大同江东岸英勇抗击,日军死伤甚众,大岛义昌中弹负伤后撤退。晨7时,清军马队在平壤西南击退进攻日军。城北战事更为激烈,左宝贵率部在山地与日军激战,山顶数垒先后失守,被迫退守玄武门。日军居高临下,集中炮火猛击清军阵地。左宝贵决心与城共存亡,登城指挥,不幸中炮牺牲。玄武门失守,全城危急。叶志超树白旗乞降,下令撤军,自率余部仓皇北逃。此战,毙敌官兵100余人,伤大岛少将以下5000余人。清军伤亡2000余人,被俘数百人。平壤既失,清军退守鸭绿江。日军占领朝鲜后,又把战火烧到中国境内。中国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奉命率北洋海军舰艇18搜(旗舰“定远”),于8月17凌晨由大连启航,护送陆军乘运输船至鸭绿江口大东沟登陆,赴援平壤。陆军登陆后,定于18日返航。18日午前,北洋舰队各舰正准备返航,发现日本联合舰队,遂起旋迎敌。双方接近过程中,日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在前、主队在后,列成纵队;北洋舰队各舰则列成不便于机动和发扬火力的雁行阵(横队):“定远”、“镇远”居中,“靖远”、“致远”、“广甲”、“济远”为左翼,“来远”、“经远”、“超勇”、“扬威”为右翼,“平远”、“广丙”及鱼雷艇2艘迤右翼后跟进(炮船“镇中”、“镇南”及鱼雷艇2艘因护送陆军登陆,未参战)。12时50分,双方在大鹿岛(大洋河口外)西南接近至3海里开始战斗。战斗开始时,“定远”发炮震塌飞桥,丁汝昌摔伤,随之信旗被毁,各舰失去指挥。日舰队一面以炮火突击北洋舰队右翼,一面横过北洋舰队阵前。继而第一游击队转向左后,主队转向右后,穿插包抄。北洋舰队队形顿乱,腹背受敌,“扬威”、“超勇”被击沉,“扬威”管带林履中、“超勇”管带黄建勋及两舰官兵战死。此时,“定远”、“靖远”、“致远”、“来远”和“经远”围攻日主队后尾之“比睿”、“赤城”,将其击伤,并击毙“赤城”舰长坂元。伊东祐亨令第一游击队急援该两日舰。此时,已受重伤且弹尽的“致远”正遇来援的“吉野”,管带邓世昌指挥已侧倾的“致远”舰向“吉野”猛冲,以求与敌同归于尽,不幸被日舰击沉,邓世昌及全舰官兵250余人壮烈殉国。“经远”继续迎战“吉野”,管带林永升、大副陈策等阵亡,随之舰亦被击沉。“来远”在围攻“比睿”、“赤城”时被击,弹药舱爆炸,机舱浓烟充塞,三管轮张斌元俯身舱底操纵轮机,大副张哲说、炮官谢葆库指挥士兵将火扑灭,使舰得以保全。15时,日舰夹攻“定远”、“镇元”,“镇元”以及赶到战场的“平远”将“松岛”击成重伤。伊东被迫改“桥立”为旗舰。傍晚,日舰队撤出战斗。北洋舰队由“靖远”管带叶祖川,主动代为指挥,收队撤离。“济远”、“广甲”在战斗中先行撤逃。“广甲”于当日夜间在三山岛附近触礁,后被日舰击毁。8月24日,清廷下令将“济远”管带方伯谦处决。此战,日本联合舰队占有航速、中小口径速射火炮方面的优势,战术运用比较灵活,掌握了战场主动权。中国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及其顾问C·汉纳根(德国陆军军官)不谙海战,先是列出不利的阵形,后又中断了指挥,致使己方舰队在舰艇数量、大口径火炮和装甲等方面的优势未能发挥,始终没有摆脱被动局面,结果主要战舰损伤过半。日军攻占平壤,控制黄海制海权后,积极向叫中国进攻,并于9月26日,在第1军向鸭绿江进攻的同时,陆军上将大山岩率领第2军2.4万余人,于辽东半岛的花园口开始登陆,企图夺取旅顺。登陆历时12天,未遇任何抵抗。10月初9,日军经皮子窝(今皮口)占金州(今金县)。负责旅顺、大连防务的清道员龚照玙逃往天津。次日,日军占大连,准备进攻旅顺。旅顺口位于辽东半岛南端,背山面水,港阔水深;港内建有船坞、电报局,是清廷经营10多年的北洋海军基地。黄金山、老虎尾雄峙口门,筑有炮台12座,安炮70余门,驻有清军8营。在旅顺侧后依山凭险筑炮台17座,安炮近80门。时清廷判断鸭绿江是日军的主攻方向,原旅顺守军被调往鸭绿江防线,接防的多为新募之兵,各部之间互不统属;黄海海战之后。北洋海军主力已退避威海卫,故旅顺水陆防御力量均较薄弱。10月20日,日军开始向旅顺发起进攻,次日控制咽喉要地南关岭,前锋进至土城子。这时,驻防旅顺清军统领黄仕林、赵怀业、卫汝成均已逃离,只有总兵徐邦道率部抵抗,给日军以一定打击,但因敌后队陆续涌至,徐部被迫退守旅顺。24日,日舰队进攻港口,掩护陆军对旅顺发起猛攻,涂邦道率部再次抗击,终因兵单势孤而败。25日,日军攻占旅顺制高点椅子山炮台,周围各炮台相继失守,清军纷纷溃散。日军占领旅顺并血洗全城。日军侵占旅顺后,其大本营鉴于渤海湾行将封冻,遂组成2.5万余人的“山东作战军”,于12月中旬陆续运抵大连,企图与海军相配合,进攻威海卫。威海卫位于山东半岛东北部,遥对旅顺口、大连,建有拱卫渤海门户的北洋海军基地。日军为避开从威海港正面进攻,决定在荣成登陆,由陆路抄袭威海卫之背。而在此时,慈禧太后仍派张荫桓赴日,向日军求和。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建议预作准备,在万不得已时炸毁南岸炮台,以免资敌;但阻于道员戴宗骞、刘超佩,未能实行。12月23日,日舰炮击登州(今蓬莱),实行佯动。其山东作战军则从大连乘25艘舰船,于25日在荣成湾龙须岛登陆。荣成仅有清军4营,稍事抗击后即不支而退。27、28日,清廷接连命令北洋海军乘间出击,断敌退路,但北洋海军未出击。28日,日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伊东祐亨致劝降书与丁汝昌,遭丁拒绝。30日,日军分南北两路扑向南岸炮台。21年1月初1,总兵孙万龄率部2000余人于桥头抗击,阻滞南路日军;但因北路阻击不力,日军迅速进至鲍家村、崮山后一带,南岸炮台受到严重威胁。初3,山东巡抚李秉衡命孙万龄部及戴宗赛所部北岸炮台守军夹击北路日军,但戴部违令不进,孙部孤军力战,情退守桥头。随后,南路日军占桥头,逼温泉,于初5晨同北路日军夹攻南岸炮台。守军英勇抵抗,丁汝昌率“靖远”、“镇南”、“镇北”、“镇西”、“镇边”等舰抵南岸,以舰炮火力支援守军。日军死伤甚众,少将旅团长大寺安纯被击毙。战至中午,南岸炮台失守。随后,日军采取迂回战术,于1月初7向威海卫西部清军孙万龄部进攻。孙率部抵抗,后因部将间得胜临阵脱逃,孙部被迫撤至酒馆,日军遂占威海卫。是夜,丁汝昌督敢死队毁北岸炮台。初8凌晨,日军占北岸炮台。至此,坐困威海港的北洋海军已被日军海陆包围。从初10开始,南岸炮台的日军及联合舰队,连续炮击北洋舰队,并用鱼雷艇于夜间突入港内袭击,“定远”,“来远”、“靖远”、“威远”、“生筏”及鱼雷艇两艘被击沉、击毁,13日,北洋海军鱼雷艇10艘自行从北口突围,1艘撞毁,余9艘的官兵弃艇逃走,艇均被掠。洋员美国人马格禄(即J.麦克卢尔)等劝丁汝昌投降,丁严正拒绝,表示要战至船殁人尽而后已。右翼总兵“定远”管带刘步蟾见大势已去,服毒自尽。17日,丁汝昌见外援已绝,突围无望,也服毒自尽。马格禄等又怂恿威海营务处候补道员牛昶昞,于18日假丁汝昌名义致书请降。20日,牛昶昞与伊东施亨在日“松岛”舰上签署降约,中国在威海的所有军舰、炮台及军事装备等,全部交给日军。

甲午战争是谁发动的?

伊藤博文,日本第一任首相。

为什么叫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朝鲜半岛称:清日战争,西方国家称:Sino-Japanese War/第一次中日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明治维新的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确定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此时的清朝是一个通过洋务运动回光返照的帝国,政治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宗主国清朝乞援,日本乘机也派兵到朝鲜,蓄意挑起战争。1894年(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爆发,甲午战争开始,由于日本蓄谋已久,而清朝仓皇迎战,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1895年4月17日签订了《马关条约》。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为其跻身列强奠定了重要基础。来源:百度百科

中日甲午战争过程是怎样的?

中日政府同时宣战。甲午战争开始。中日甲午战争的整个过程,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94年7月25日到9月17日。这时在清廷内部,以光绪帝为首的主战派占上风。是年慈禧太后60岁,她盼望从速结束战争,以免耽误她大办庆典,因此倾向和议,但迫于清议,一时间不敢公然主和。在此阶段中,战争是在朝鲜半岛及海上进行,陆战主要是平壤之战,海战主要是黄海之战。邓世昌与“致远”舰部分官兵平壤之战发生于9月15日,是双方陆军首次大规模作战。当时驻守平壤的清军共35营,1万7千人;进攻平壤的日军有1万6千多人,双方兵力旗鼓相当。战斗在三个战场同时展开:其一为大同江南岸战场。晨三时,日军第九混成旅团在大岛义昌少将的指挥下,首先向大同江南岸清军发起进攻。太原镇总兵马玉崑督队英勇抗击,日军官兵死伤惨重,无力再战,大岛义昌负伤,只得下令退却,午后二时全部撤离战场。其二为玄武门外战场。玄武门为日军的主攻方向,因此集中了优势兵力,由立见尚文少将的第十旅团(又称朔宁支队)和佐藤正大佐的第十八联队(又称元山支队)担任主攻。高州镇总兵左宝贵登玄武门指挥,亲燃大炮轰敌,官兵感奋,英勇杀敌。激战中,左宝贵不幸中炮牺牲,其部下三位营官也先后阵亡,午后二时玄武门遂被日军攻陷。日军企图向城内推进,遭到清军阻击,只得退守玄武门。其三为城西南战场。晨七时,野津道贯中将亲率日本第五师团本队,从平壤西南用炮火掩护步兵冲锋,清军马队进行反击。至中午,野津道贯见难以得手,下令暂停攻击,退回驻地。此时对清军来说,战事尚有可为。但清军总统(总指挥)叶志超贪生怕死,于午后四时树白旗停止抵抗,并下令全军撤退。6天里,清军狂奔500里,于21日渡鸭绿江回国。日军占领朝鲜全境。黄海之战发生于9月17日,是中日双方海军的一次主力决战。因这次海战发生于鸭绿江口大东沟(今辽宁东港市)附近海面,亦称大东沟海战。北洋舰队参加战斗的军舰为10艘,日本海军投入战斗的军舰则有12艘。从航速、火力等方面看,日方也占优势。中午十二时五十分开战,日本舰队先绕攻北洋舰队右翼的弱舰,北洋舰队将其拦腰截断,重创比叡、赤城、西京丸诸舰,使之丧失战斗力而逃出战场。日本舰队继而采取背腹夹击的战术,北洋舰队势大不利。其中致远舰已受重伤,管带邓世昌为保护旗舰,下令向敌先锋舰吉野猛,冲,以求同归于尽,不幸中敌鱼雷,舰身爆裂,全舰250人中除16人遇救外,其余壮烈牺牲。下午三时许,北洋舰队十舰中,沉四、逃二、伤二,只余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依然奋勇搏战,威海卫保卫战中清军阵亡士兵的遗骸并重创日本旗舰松岛,使之丧失战斗力。战至下午五时半,日本舰队气衰力竭,不敢恋战;向西南方向逃遁。海战中,提督丁汝昌受伤不退,激励将士;致远管带邓世昌、经远管带林永升冲锋于前,誓死搏敌;定远管带刘步蟾、镇远管带林春曾苦战于后,终于出现转机,粉碎了日本“聚歼清舰于黄海中”的狂妄计划。平壤、黄海战后,日本方面广造舆论,大肆渲染胜利,更加刺激了其扩大侵略战争的野心。而在清朝方面,身负军事指挥重任的李鸿章则夸大失败,以进一步推行其消极避战方针,同时慈禧太后的主和也渐趋明朗化。第二阶段,从1894年9月17日到11月22日。在此阶段中,战争在辽东半岛进行,有鸭绿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鸭绿江防之战开始于10月24日,是清军抗击日军入侵中国国土的首次保卫战。当时部署在鸭绿江北岸的清军共82营,约2万8千人。清政府任命宋庆为诸军总统,节制各军。日军进攻部队是山县有朋大将统率的第一军,包括桂太郎中将的第三师团和野津道贯中将的第五师团,共3万人。双方兵力不相上下。但是,宋庆虽负节制诸军之名,各军实则不服调度,而且士气不振,将领多无抗战决心。是日午前十一时,日军先于九连城上游的安平河口泅水过江成功。当夜,日军又在虎山附近的鸭绿江中流架起浮桥,清军竟未觉察。25日晨六时,日军越过浮桥,向虎山清军阵地发起进攻。清军守将马金叙、聂士成率部奋勇还击,因势单力孤,伤亡重大,被迫撤出阵地。日军遂占领虎山。其他清军各部闻虎山失陷,不战而逃。26日,日军不费一枪一弹占领了九连城和安东县(今丹东)。在不到3天内,清朝重兵近3万驻守的鸭绿江防线竟全线崩溃。金旅之战也开始于10月24日,至11月22日旅顺口陷落,这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双方的关键一战。日本第一军进攻鸭绿江清军防线的同一天,大山岩大将指挥的第二军2万5千人在日舰掩护下,开始在旅顺后路上的花园口登陆。日军的登陆活动历时12天,清军竟坐视不问。11月6日,日军进占金州(今辽宁金县)。7日,日军分三路向大连湾进攻,发现清军早已溃散,不战而得大连湾。日军在大连湾休整10天后,开始向旅顺进逼。当时旅顺地区清军有七统领,道员龚照瑟为前敌营务处总办,有“隐帅”之称,共辖33营,约1万3千人。18日,日军前锋进犯土城子,徐邦道指挥拱卫军奋勇抗御,将日军击退。是日,龚照瑟竟置诸军于不顾,乘鱼雷艇逃往烟台。19日,黄仕林、赵怀业、卫汝成三统领也先后潜逃。21日,日军向旅顺口发起总攻。22日占领旅顺口并血洗全城。随着清军节节败退,在清廷内部,主和派已占上风,大肆进行投降活动。旅顺口失陷后,日本海军在渤海湾获得重要的根据地,从此北洋门户洞开,北洋舰队深藏威海卫港内,战局更加急转直下。第三阶段,从1894年11月22日到1895年4月17日。在此阶段中,战争在山东半岛和辽东两个战场进行,有威海卫之战和辽东之战。威海卫之战是保卫北洋海军根据地的防御战,也是北洋舰队对日的最后一战。其时,威海卫港内尚有北洋海军各种舰艇26艘。1895年1月20日,大山岩大将指挥的日本第二军,包括佐久间左马太中将的第二师团和黑木为桢中将的第六师团,共2万5千人,在日舰掩护下开始在荣成龙须岛登陆,23日全部登陆完毕。30日,日军集中兵力进攻威海卫南帮炮台。驻守南帮炮台的清军仅5营3千人。营官周家恩守卫摩天岭阵地,英勇抵御,壮烈牺牲。日军也死伤累累,其左翼司令官大寺安纯少将中弹毙命。由于敌我兵力众寡悬殊,南帮炮台终被日军攻占。2月3日日军占领威海卫城。威海陆地悉被敌人占据,丁汝昌坐镇指挥的刘公岛成为孤岛。连日来,日军水陆两路配合,先后向刘公岛和威海港内北洋舰队发动八次进攻,均被击退。在此期间,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祐亨曾致书丁汝昌劝降,遭丁汝昌拒绝。5日凌晨,旗舰定远中雷搁浅,仍做“水炮台”使用,继续搏战。10日,定远弹药告罄,刘步蟾下令将舰炸沉,以免资敌,并毅然自杀与舰共亡。11日,丁汝昌在洋员和威海营务处提调牛昶晒等主降将领的胁迫下,拒降自杀。洋员和牛昶晒等又推署镇远管带杨用霖,出面主持投降事宜。杨用霖拒不从命,自杀殉国。12日,由美籍洋员浩威起草投降书,伪托丁汝昌的名义,派广丙管带程壁光送至日本旗舰。14日,牛昶晒与伊东枯亨签订《刘公岛降约》,规定将威海卫港内舰只、刘公岛炮台与岛上所有军械物资,悉数交给日军。17日,日军在刘公岛登陆,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辽东之战持续的时间很长。自日军突破清军鸭绿江防线后,连占凤凰城、岫岩、海城等地。清政府调两江总督刘坤一为钦差大臣督办东征军务,授以指挥关内外军事的全权,并任命湖南巡抚吴大澂和宋庆为帮办,以期挽回颓势。从1895年1月17日起,清军先后4次发动收复海城之战,皆遭挫败。2月28日,日军从海城分路进犯,3月4日攻占牛庄,7日不战而取营口,9日又攻陷田庄台。仅10天时间,清朝百余营6万多大军便从辽河东岸全线溃退。

中日甲午战争发生于哪一年

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而日本称日清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

“甲午战争”是指哪两个国家的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于

1894年。

甲午战争的失败对中国危害有多大?对未来中国的发展影响大吗?

对中国的打击是非常大的,让当时的百姓生活更加的痛苦,也代表着洋务运动的失败,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影响是非常大的。

甲午战争简介: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于哪一年?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到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Sino-JapaneseWar)。这场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中国清朝 *** 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简介:甲午战争(又称中日甲午战争、第一次中日战争、清日战争、清日甲午战争;日称日清战争),是中国晚清年间发生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为争夺朝鲜半岛控制权而爆发的一场战争。由于发生年为1894年即清光绪二十年,干支为甲午,中国史称“甲午战争”。甲午战争历时9个月,分为陆战和海战两个战场,日军攻下朝鲜的平壤,在黄海海战中大败北洋水师,之后又攻下中国的旅顺、威海,并于1894年11月22日在旅顺进行大规模屠杀,血洗全城。战后双方于战后签订《马关条约》,规定中方向日方割地赔款,中国清 *** 因此背负沉重外债,国力日趋衰退,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而日本因获得巨额战争赔款,国力军力迅速强盛,并逐渐走上军国主义对外扩张之路。 战争过程中日甲午战争的整个过程,包括3个阶段: 第一阶段,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在朝鲜半岛及海上进行,陆战主要是平壤之战,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 第二阶段,从1894年9月17日至11月22日。战争在辽东半岛进行,有鸭绿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 第三阶段,从1894年11月22日至1895年4月17日。战争在山东半岛和辽东两个战场进行,有威海卫之战和辽东之战。 在中国近代的反侵略战争中,中日甲午战争可以说是规模最大,失败最惨,影响最深,后果最重,教训最多的一次战争。正因为如此,重新学习、研究这段历史,也最具现实意义。甲午战争,是中国晚清年间发生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为争夺朝鲜半岛控制权而爆发的一场战争。由于发生年为1894年即清光绪二十年,干支为甲午,中国史称“甲午战争”。1894年7月25日,日舰袭击中国船舰,甲午战争爆发。1894年8月1日,中日两国宣战,甲午战争全面爆发。甲午战争历时9个月,分为陆战和海战两个战场,日军攻下朝鲜的平壤,在黄海海战中大败北洋水师,之后又攻下中国的旅顺、威海,并于1894年11月22日在旅顺进行大规模屠杀,血洗全城。战后双方于战后签订《马关条约》,规定中方向日方割地赔款,中国清 *** 因此背负沉重外债,国力日趋衰退,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中日甲午战争标志着什么?

甲午战争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帝国主义列强打开了闭关锁国的清王朝大门。

甲午战争是那一年

中日甲午战争时间: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

中日甲午战争简介

1、中日甲午战争,是指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2、日本称:日清战争;朝鲜半岛称:清日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Sino-JapaneseWar)。3、明治维新的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确定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此时的清朝是一个通过洋务运动回光返照的帝国,政治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4、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宗主国清朝乞援,日本乘机也派兵到朝鲜,蓄意挑起战争。5、1894年(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爆发,甲午战争开始,由于日本蓄谋已久,而清朝仓皇迎战,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1895年4月17日签订了《马关条约》。6、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为其跻身列强奠定了重要基础。

中日甲午战争

1894~1895年中国军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干支为甲午,史称甲午战争。 战争起因及双方军事准备 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蓄谋已久。早在1868年(清同治七年),日本明治天皇登基伊始,便极力...

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1894年,日本以朝鲜问题为借口向清政府宣战,这是一场日本蓄谋已久的战争。战争的结果导致了中日两国命运的改变:胜利者迈入了近代列强的行列,但之后日本帝国的野心不断膨胀,最终走上了对外侵略的军国主义道路。而失败的一方不仅承受割地赔款之辱,且刚刚开启的近代化进程亦被拦腰打断。当时清政府号称亚洲第一大舰队的“北洋水师”,弹指间樯橹灰飞烟灭。 如今,中日两国又站到了历史新一轮的起跑线上。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不断挑衅,以及一些日本右翼政客不断地发出战争言论,中国人脑海深处的历史记忆被激活。119年后,再回首中日之间的那场战争,触碰的是中国人百年来内心最深处的创伤,但痛楚、耻辱、愤怒、遗憾之外,还应有更多的思考……历史不能假设,但可能会重演。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但却也有惊人的相似性。甲午战争的历史对于任何一个中国人来说,都算不上什么光荣的记忆。一头大象被蚂蚁绊倒,还惹来了一群蛇虫虎豹垂涎分食,人们对于大象的虚弱、蚂蚁的阴险,总难以释怀。出于我们一贯的宣传传统,在大众中流传的解释和分析,仿佛不从这一干战争决策者中找出一两个有意、无意的“卖国贼”来,便不足解恨泄愤。然而我们应该必须去做的是从这场早已失败的战争中得到更多的镜鉴,更可以不再如百年前的先辈一般浑噩。

中日甲午战争的整个过程,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生在何时?主要发生哪些事件?

中日甲午战争第一阶段,从1894年7月25日到9月17日。这时在清廷内部,以光绪帝为首的主战派占上风。是年慈禧太后六十岁,她盼望从速结束战争,以免耽误她大办庆典,因此倾向和议,但迫于清议,一时间不敢公然主和。在此阶段中,战争是在朝鲜半岛及海上进行,陆战主要是平壤之战,海战主要是黄海之战。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因为中国人很顽强,还有中国人很多。

什么是甲午战争?

是古代的中日战争。

清末甲午战争朝鲜战场打得怎么样

中日甲午战争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主战场在朝鲜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在此阶段中,战争是在中国境外的朝鲜半岛及黄海北部进行,陆战主要是平壤战役,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1894年7月下旬,中日两军在朝鲜境内开战。清军在丰岛海面被日军偷袭之后,很快也被在陆上的成欢驿的日军偷袭(详见成欢之战),由于朝鲜政府已被日本控制,叶志超、聂士成等部驻牙山的清军被迫绕道汉城,北撤到朝鲜北部重镇、平安道首府——平壤。毅军以分统马玉昆率五营一队(约2100人),与淮军盛字军以及奉天的奉字练军、盛字练军一起,构成了四大军29营,于8月先期入朝,在平壤与从牙山退回的叶志超、聂士成部汇合,朝廷命叶志超为驻平壤各军总统。平壤之战发生,是双方陆军首次大规模作战。当时驻守平壤的清军共三十五营,一万五千人;进攻平壤的日军有一万六千多人,双方兵力旗鼓相当。平壤城的地势也非常险要,易守难攻。而且清军还得到朝鲜人民的支持。当时虽然朝鲜政府被强行拉到日本阵营,但朝鲜的平安道观察使闵炳奭积极协助清军作战,甚至连日本推上台的傀儡大院君李昰应都暗中给清军传递情报。可惜清军并未充分利用这些优势,由于其主帅叶志超指挥失误和临阵脱逃,导致清军失败,以至于影响了整个战局。日军分四路围攻平壤,兵力分散,由于李鸿章“先定守局,再图进取”的作战方针以及清将叶志超的胆小昏聩,左宝贵等人攻打日军的行动不断遭到叶志超的阻挠,日军遂于顺利完成了对平壤的包围。1894年9月15日,战斗在三个战场同时展开:其一为大同江南岸(船桥里)战场。其二为玄武门外战场。其三为城西南战场。在大同江南岸战场,晨三时,日军第九混成旅团在大岛义昌少将的指挥下,首先向大同江南岸清军发起进攻。清军分兵抗拒,重创日军第9旅团。日军中、右两队司令官武田秀山中佐和西岛助义中佐拼命督战,攻陷了左右两翼的堡垒。但随即遭到清军的步炮协同夹击,再遭重创,这一仗日军遭受了重大伤亡,据《明治廿七八年日清战史》公布的数字,“将校以下死者约一百四十名,伤者约二百九十名”。中队长级大尉军官被击毙四名,少尉军官被击毙二名。第9混成旅团长大岛义昌少将、第21联队长西岛助义中佐、炮兵第5联队第3大队长永田龟少佐均被击伤。玄武门为日军的主攻方向,因此集中了优势兵力,由立见尚文少将的第十旅团(又称朔宁支队)和佐藤正大佐的第十八联队(又称元山支队)担任主攻。高州镇总兵左宝贵登玄武门指挥,激战中,左宝贵中炮牺牲,其部下三位营官也先后阵亡,午后二时玄武门遂被日军攻陷。日军向城内推进,遭到清军的奋力抵抗,只得退守玄武门。在城西南战场,野津道贯亲率日本第五师团本队,于晨七时从平壤西南用炮火掩护步兵冲锋,清军马队进行反击。至中午,野津道贯见难以得手,下令暂停攻击,退回驻地。此时,军总统(总指挥)叶志超贪生怕死,在战局胶着的情况下,竟于午后四时树白旗停止抵抗,并下令全军撤退。日本便在清兵的退路上设下埋伏。当天雨夜,撤退的清军中伏,阵脚大乱,死亡近2000人,被俘500余人。平壤之战以清军大败告终。以后6天中,清军狂奔五百里,一路逃至鸭绿江边,于21日渡鸭绿江回国。日军一路高歌猛进,占领朝鲜全境。

甲午战争的主要原因!!!急!!!!!!!

日本明治维新后实力大强

中日甲午战争

上面写的都很详细啊

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的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主要内容有: 1、清 *** 承认朝鲜“独立自主”; 2、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 3、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 4、增开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5、开辟内河新航线; 6、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马关条约》的签订,损害了俄、德、法三国在华的侵略权益.俄、德、法三国向日本提出照 会,并以武力强迫日本放弃侵占辽东半岛.日本被迫同意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但向清 *** 勒索白 银3000万两作为交换条件. 对中国—— 条约逐条分析: 1、清 *** 承认日本控制朝鲜,便利了日本以朝鲜为跳板,向中国东北扩张势力. 2、台湾、澎湖列岛大片领土的割让,迫使台湾和祖国隔离五十年之久.并且 *** 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3、清 *** 为了偿付巨额赔款,加紧搜刮人民,还大量举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 4、新的通商口岸的开放和内河新航线的开辟,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的内地,长江的中上游; 5、外国资本家在中国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民发展. 6、欧美列强根据片面最惠国条款,也都享有条约规定的特权,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 总之,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整体分析: (政治)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台湾等地的割让,中国国土进一步沦丧;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大大加深. (经济)2亿3千万两赔款,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举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财政经济;允许列强投资办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军事)促使清王朝首先进行军事改革. (思想)促使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以不同的形式展开救亡图存的斗争,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义和团运动等. (感情)泱泱大中华输给一个蕞尔小日本,从此人们心中蒙上了一层自卑的阴影. (对外) *** 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外国的侵略进入资本输出阶段. 对日本—— 国际上的地位大大提高,民族情绪高涨,从此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 了国内经济的发展;赔款用于国内的教育,为日本的崛起培养了众多人才. uf06a

中日甲午战争签订了什么条约

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是哪一年?

中日甲午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而日本称日清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Sino-Japanese War)。

甲午战争是哪一年爆发的?签订的叫什么条约?割让多少土地?赔偿多少银两?

甲午战争是哪一年爆发的?1894年签订的叫什么条约?《马关条约》割让多少土地?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赔偿多少银两?二亿三千万两

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是什么?

首先,甲午战败直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以富国强兵为目标。在自强的口号下,洋务运动从军事工业开始,建立了一批军事工业,比如说1861年曾国藩的安庆内军械所,1965年李鸿章创立的江南制造总局,1866年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1867年崇厚的天津机器局等,并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如编练新式海陆军,整顿海防,整顿编制,筹建新式海军等。在求富的口号下,兴办了一系列的民用企业,包括采矿、冶炼、纺织等工矿业以及航运、铁路、邮电等交通运输事业,比如说1872年的轮船招商局,1878年的开平矿务局等。在当时相对和平的环境下,洋务运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比如说左宗棠在收复新疆的战争中取得胜利。但是洋务运动只是单纯地应用西方的先进科技和创办新式企业,局限在器物的层面上,并没有触动到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上,没有向制度方面推进,中国仍然是个封禁落后的国家,所以注定了洋务运动的失败,而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直接给洋务运动判了死刑,宣告洋务运动美梦的破产。第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甲午战败后签订的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可以在华设厂,其他列强也纷纷效尤,由此外国列强的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而战后列强们以德国抢占胶州湾为开始,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把整个中华大地割裂得支离破碎,国民们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第三,促进了整个中华民族的觉醒,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在亡国灭种的威胁下,人民纷纷觉醒,寻找着救国图存的活动。在政治上:农民自发掀起了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则开始了维新变法运动。在经济上:出现了办厂自救,振兴实业,发展资本主义的爱国热潮,而我们的民族资本住一起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发展起来的。思想上,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更加深入,由洋务运动期间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到维新派学习西方先进制度,实现了由器物到制度层次的转变。第四,甲午战败后对日本的赔偿直接养肥了日本,使其军事实力迅速增强,为20世纪30年代的侵华埋下了伏笔。

甲午战争的相关资料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而日本称日清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Sino-Japanese War)。明治维新的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确定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而此时的清朝是一个通过洋务运动回光返照的老大帝国,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宗主国清朝乞援,日本乘机也派兵到朝鲜,蓄意挑起战争。1894年(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甲午战争开始,由于日本蓄谋已久,而清朝确实仓皇迎战,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1895年4月17日签订了《马关条约》。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得以跻身列强。

中日甲午战争的导火索是什么?

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1894年(光绪二十年)爆发,按中国干支纪年,是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日本蓄谋吞并朝鲜、西侵中国由来已久。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日本政府同时也诱使清政府派兵,为自己出兵朝鲜制造借口。清政府接到朝鲜政府请求后,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淮军两千五百人分批赴朝,屯驻牙山,并电告驻日公使汪风藻,令其根据1885年的《中日天津条约》,知照日本外务省。其时,日本内阁见阴谋得逞,一面派兵入朝,占据汉城附近各战略要地,一面设立有参谋总长、参谋次长、陆军大臣、海军军令部长等参加的大本营,作为指挥侵略战争的最高领导机关。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训令驻朝公使大鸟圭介“得施行认为适当之临机处分”,授权大鸟挑起衅端,发动侵略战争。当中日两国向朝鲜出兵时,朝鲜政府已接受东学党起义军提出的要求,双方签订休战和约,起义军退出全州。朝鲜内战实际上已经停止,清军并未与东学党起义军交战。朝鲜政府为消除日本出兵借口,6月13日请求中国撤兵。叶志超部准备从牙山订期内渡,清政府要求日本同时撤兵。日本虽已失去出兵朝鲜的借口,但仍决心扩大事端,促成中日关系破裂。它不仅拒绝撤兵,反而继续向朝鲜增派军队,并提出所谓共同“改革”朝鲜内政的方案,以达到既使日军赖在朝鲜不走又能拖住中国军队的双重目的。7月12日,陆奥电令大鸟:“目前有采取断然处置之必要”,“不妨利用任何借口,立即开始实际行动”。大岛接训令后,于19日和20日连续提出强硬要求,胁迫朝鲜政府废除中朝通商条约,并驱逐中国军队出境。23日,日军攻占朝鲜王宫,拘禁国王李熙,成立以大院君李是应为首的傀儡政府。25日,大鸟指令大院君宣布废除中朝两国间的一切商约,并“授权”日军驱逐屯驻牙山的清军。当天,日本不宣而战,在丰岛海面对中国海军发动突然袭击,击沉中国运兵船“高升”号;同时日本陆军向驻牙山中国军队发起进攻,终于挑起了这场侵略战争。8月1日(七月初一)

中日甲午战争史

文库一下吧

甲午战争爆发

甲午战争爆发中日甲午和平(日本称:日浑和平,晨陈半岛称:浑日和平,东方国度称:Sino-Japanese War/第一次中日和平),是19世纪终日本侵犯中国以及晨陈的和平。按中国干收编年,和平发作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和平。1894年,晨陈发作东教党叛逆,晨陈当局军节节溃退,背宗主国浑晨讨援,日本伺机也派兵到晨陈,蓄意挑起和平。1894年(光绪二十年)7月25日歉岛海战发作,甲午和平入手下手,因为日本蓄谋已经暂,而浑晨仓促迎战,那场和平以中国战胜、北洋火师齐军淹没了结。中国浑晨当局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1895年4月17日签定了《马闭公约》。甲午和平的了局给中华平易近族带去绝后宽重的平易近族危急,年夜年夜减深了中国社会半殖平易近天化的水平;另外一圆里则使日外国力更加壮大,为其跻身列强奠基了主要基本。中日甲午和平的批评:1894年发作的中日甲午和平,是中国以致天下远代史上的严重事务。中日甲午和平是一场日本收动的非公理和平。从中法和平停止到甲午和平发作的九年,是中国正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一段最佳的时代。正在此时代,国际无年夜治,近东的国内情况和缓,中国取东方列国皆处于以及仄形态。以“富国强兵”为宗旨的洋务活动,历经三十年,动机分明。那体现正在:左宗棠支复新疆之战的成功;冯子材正在镇北闭及谅山之役中年夜败法军;刘永祸的乌旗军屡创法军;和日本兵共同晨陈野蛮党人造制政变受到得败等。事先中国的国势其实不比日本强。英国威望人士批评道:“亚洲如今是正在三年夜强国的脚中、英国以及中国。”十九世纪下半叶浑晨共举行了五次对于中和平,签定了多个没有仄等公约,1885年中法新约是仅有一个出有割天赚款的以及约。事先的情况应该道对于浑晨的自强相称无利。甲午和平前,近东天区基础是俄、英争霸,中国以及日本的情形虽有没有同,但皆遭到没有仄等公约的造约。甲午和平的成功,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强国,完整开脱了半殖平易近天的天位。而中国的国内天位则一泻千里,财产年夜量流出,国势颓微。甲午和平的得败,对于中国社会的触动之年夜,亘古未有。一直被中国瞧没有起的“倭寇”竟齐歼北洋火师,索患上巨款,割走河山。晨家高低,由此自傲心消耗得殆尽。浑晨的自力财务至此停业,靠背东方年夜国举债过活。甲午一战,日本成为亚洲的爆发户。和平赚款二亿三万万两库仄银;舰艇等战利品的代价也有一亿多日元。而事先日本当局的年度财务支进只要八万万日元。事先的日本中务年夜臣陆奥宗光下兴天道:“正在那笔赚款之前,基本出有推测会有好多少亿元,齐部支进只要八万万日元。以是,一念到如今有三亿五万万元滔滔而去,不管当局借是公人皆顿觉非常的充裕。”占据晨陈、台湾后,正在策略上对于西南、华东形成了曲接威逼,成为打击中国年夜陆的跳板。日本第一次尝到了侵犯的苦头,极年夜天安慰了其扩充他们侵犯发土的愿望。甲午和平已经经由往了两个甲子,正在那一百多年的光阴里,中国的学问人皆正在对于那场给中国的政治、经济以及头脑文明等寡多圆里带去伟大打击的和平举行深思,相干的研讨功效不可胜数,那些相干的研讨从多个层里为今世中国人供应了一些无益的启发。2014年又恰遇甲午年,昔时那场和平的三个当事国中国、晨陈以及日本(固然甲午和平是中日两国之间的和平,但那场和平是由晨陈成绩引起,且成悲驿战争、仄壤战争等是正在晨陈的河山长进止的,更况且正在和平发作后日本强制晨陈当局签定攻守联盟,背其供应和平收援,故晨陈应算是那场和平确当事国)之间的闭系又堕入庞大的松张当中。中日、晨日之间的中来往去多少陷停留。一些日本左翼政客乃至没有断收出厌战行论,临时间和平黑云仿佛又包围正在东亚上空。正在那种情形下,深思一百多年前的那场和平无疑具备松迫的事实意思。

甲午战争是哪一年

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道不能忘却的伤痕,尽管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我们也应该牢牢记住,勿忘国耻。下面就来说说甲午战争是哪一年。 简要答案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在1894年,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 详细内容 明治维新的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确定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此时的清朝是一个通过洋务运动回光返照的帝国,政治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宗主国清朝乞援,日本乘机也派兵到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结果 掌握朝廷大权的主和派(后党)人物西太后和李鸿章,从战争一开始就不打算使战争继续下去。平壤战役和黄海战役相继失败后,1894年9月底,慈禧太后重新起用1884年被她罢黜的恭亲王奕欣主持总理衙门。奕欣原先就主张对外国屈服,10月初,奕欣亲自出面,请求英国联合美国和俄国共同调停中日战争。由于美、德、俄三国各有各的打算,英国于10月6日提出的调停建议没有获得任何结果。 11月初,日军侵入辽东,将战火烧入中国。清政府十分恐慌其“龙兴之地”遭到兵燹之灾,又转请美国驻华公使田贝出面调停。这时,美国政府认为对清政府进行讹诈的时机已到,表示愿意居间 “调停”。由于急于求和,李鸿章在恭亲王同意下派遣了一个德国人,即担任天津税务司的德璀琳作为自己的代表到日本去探商议和的条件。但日本拒绝和他谈判,同时又通过美国人要求清政府派出 “具有正式资格的全权委员”。 当时旅顺已失守,慈禧皇太后害怕日军进犯京津,便不顾光绪皇帝等人的反对,先指使奕欣委托田贝秘密向日本疏通,后于1895年1月14日正式派户部侍郎张荫桓、湖南巡抚邵友濂为全权大臣,并聘美国国务卿科士达为顾问,赴日求和,当时日本正在猛攻威海卫。由于军事上的胜利,日本觉得使清政府无条件投降的机会还未到来,因此借口“全权不足”,将清政府的这两位求和代表侮辱一番,驱逐回国。 日本虽然在战场上连战连捷,但毕竟国力有限,战争带来的巨大消耗进一步加重了日本普通人民的负担,自1894年底以来,日本不少地方都爆发了农民暴动,社会动荡不安。所以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于2月2日向清政府提出了和谈的要求。但日方指定要李鸿章充当全权代表,并向清政府提出,必须以割地、赔款为 “议和”条件,否则无需派代表前往日本。清政府十分害怕战争继续下去,为了求得停战,决心不惜任何代价。于是1895年3月,赶忙按照日本的旨意,改派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以美国前任国务卿科士达为顾问,前往日本马关(今下关)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进行谈判。3月20日双方在春帆楼会见,正式开启了和谈。 当时北洋水师虽全军覆灭,但是辽东战场争战方酣。李鸿章要求议和之前先行停战,日方提出包括占领天津等地在内的四项苛刻条件,迫使李鸿章撤回了停战要求。3月24日会议后,李鸿章回使馆途中突然被日本浪人刺伤。日本担心造成第三国干涉的借口,自动宣布承诺休战,30日双方签订休战条约,休战期21天,休战范围限于奉天、直隶、山东各地。此时日军已袭占澎湖,造成威胁台湾之势,停战把这个地区除外,保持了日本在这里的军事压力。 日方代表以胜利者的姿态,继续进行威胁和讹诈。美国顾问科士达则设法怂恿李鸿章赶快接受条件,以便从中渔利。4月1日,日方提出十分苛刻的议和条款,李鸿章乞求降低条件。4月10日,伊藤博文提出日方的最后修正案,其条件非常苛刻,并对李鸿章说:“中堂见我此次节略,但有允、不允两句话而已。”李鸿章问:“难道不准分辩?”伊藤博文回答:“只管辩论,但不能减少。” 李鸿章苦苦哀求减轻勒索,但均遭拒绝。4月14日,清政府电令李鸿章遵旨定约。4月17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条约内容 《马关条约》(又称《春帆楼条约》)共11款,并附有“另约”和“议订专条”。条约的主要内容为: 中国承认朝鲜“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实则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 中国将辽东半岛、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包括钓鱼岛)、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 中国“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后增加三千万两“赎辽费”;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地为通商口岸,日本政府得派遣领事官在以上各口岸驻扎,日本轮船得驶入以上各口岸搭客装货;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市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其产品免征一切杂税,享有在内地设栈存货的便利; 日本军队暂行占领威海卫,由中国政府每年付占领费库平银五十万两,在未经交清末次赔款之前日本不撤退占领军; 本约批准互换之后,两国将战俘尽数交还,中国政府不得处分战俘中的降敌分子,立即释放在押的为日本军队效劳的间谍分子,并一概赦免在战争中为日本军队服务的汉奸分子,免予追究。 条约危害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是帝国主义变中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步骤。 签订《马关条约》对中有着重要的影响。首先是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其次是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同时,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清朝因此大借外债,致使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允许在华投资办厂,其他列强引用“利益均沾”的条款,争先恐后地在中国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甲午战争距今多少年

中日甲午战争是1894年爆发的,距今已经有124年了

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甲午战争的影响中国:1、政治: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充分暴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刺激中国救亡运动高涨(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义和团运动)2、 经济:宣告了洋务运动失败;使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3、思想:民族危机加深,维新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想蓬勃发展日本:增加了日本的侵略力量,促进了日本国内资本主义发展,使其对外扩张更加疯 狂 远东格局:朝鲜被日本控制;日本地位上升,中国地位下降;同时列强的远东之争更趋激烈(三国干涉还辽)

关于甲午战争

你想知道关于甲午战争的哪些方面?

甲午战争爆发的标志

起始——兵进三韩(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高潮——黄海大战结局——台湾被割

简述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

日本明治维新完成,中国也在进行洋务运动。

甲午战争代表人物

第一位李鸿章,他是大清朝的重要大臣,是洋务运动的主要推动者,在甲午战争中担任海战陆战的军事总指挥,并且在中国战败后,代表中国签订了《马关条约》。第二位丁汝昌,在甲午战争中表现优异,担任黄海海战、威海湾战役和刘公岛战役的总指挥,最终被逼入绝境宁死不降,选择了殉国。第三位邓世昌,担任“致远”舰舰长,甲午战争爆发之后,参与了黄海海战战役,在“致远”战舰重伤之时,邓世昌仍然指挥舰队冲锋,最终全船人员全军覆没,邓世昌不愿意独生而选择了自沉殉国。第四位林永升,担任“经远”舰舰长,甲午战争中,“经远”舰遭日舰围攻,林永升被日方的围攻,壮烈殉国。第五位左宝贵,甲午战争中率军防守平壤,经过了激烈的斗争之后,因不幸中弹后壮烈牺牲。

甲午战争是哪一年?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到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甲午战争(又称中日甲午战争、第一次中日战争、清日战争、清日甲午战争;日称日清战争),是中国晚清年间发生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为争夺朝鲜半岛控制权而爆发的一场战争。由于发生年为1894年即清光绪二十年,干支为甲午,中国史称“甲午战争”。这场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背景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当时的日本,正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1888年,日本产业革命出现高潮,因此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但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内本身就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加之国内封建残余势力的浓厚及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的尖锐,因此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急于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其第一步是攻占台湾,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是进军满蒙,第四步是灭亡中国,第五步是征服亚洲,称霸世界,实现所谓的“八纮一宇”。而甲午中日战争就是日本实现“大陆政策”前两个步骤的重要环节,由于其自身实力资源都不具备相应条件,所以实行以战养战的策略来达到目标的实现。

中日甲午战争的具体历史经过是怎样的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干支为甲午,这一年爆发的中日海上大战,史称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至1895年,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军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 日本侵略中国蓄谋已久,1874年日本侵犯台湾后,清 *** 加强海防建设。 1888年北洋海军编成,有舰艇25艘,官兵4000人。 1894年7月25日,日本联合舰队发动丰岛海战,袭击中国运兵船及护航舰。 8月1日,中日双方宣战。 战争之初,清军陆军自平壤败退鸭绿江,日本海军夺得黄海制海权。 9月27日,黄海海战爆发,5个多小时的海上激战,北洋舰队5舰被击沉,4舰被击伤;日本联合舰队伤5舰。 10月,在鸭绿江江防之战中,清军鸭绿江防线崩溃。 11月,日军攻占旅顺口,血洗全城,残忍的杀害无数中国民众。 日军攻占旅顺后,进攻威海卫,在1895年2月1日,占领威海卫。 于是,日军以海军和陆军配合攻击北洋舰队。 经过激战,北洋舰队受到重创,提督丁汝昌等自杀殉国。 17日,北洋舰队全部覆灭。 在辽东战役中,清军6万余人从辽东全线溃退。 在甲午战争过程中,清廷一直在向日本请和。 威海卫失陷后,就已经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 1895年4月17日,《中日马关条约》签字。 从此,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迅速深化,人民承受着更加深重的灾难。

中日甲午战争的具体历史经过是怎样的?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干支为甲午,这一年爆发的中日海上大战,史称甲午战争。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至1895年,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军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日本侵略中国蓄谋已久,1874年日本侵犯台湾后,清政府加强海防建设。1888年北洋海军编成,有舰艇25艘,官兵4000人。1894年7月25日,日本联合舰队发动丰岛海战,袭击中国运兵船及护航舰。8月1日,中日双方宣战。战争之初,清军陆军自平壤败退鸭绿江,日本海军夺得黄海制海权。9月27日,黄海海战爆发,5个多小时的海上激战,北洋舰队5舰被击沉,4舰被击伤;日本联合舰队伤5舰。10月,在鸭绿江江防之战中,清军鸭绿江防线崩溃。11月,日军攻占旅顺口,血洗全城,残忍的杀害无数中国民众。日军攻占旅顺后,进攻威海卫,在1895年2月1日,占领威海卫。于是,日军以海军和陆军配合攻击北洋舰队。经过激战,北洋舰队受到重创,提督丁汝昌等自杀殉国。17日,北洋舰队全部覆灭。在辽东战役中,清军6万余人从辽东全线溃退。在甲午战争过程中,清廷一直在向日本请和。威海卫失陷后,就已经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1895年4月17日,《中日马关条约》签字。从此,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迅速深化,人民承受着更加深重的灾难。

甲午战争的时间?

1894~1895年

甲午战争是谁领导的?

清方:清德宗、李鸿章、刘坤一、宋庆、依克唐阿、长顺、丁汝昌等。日方:睦仁、山县有朋、野津道贯、大山岩、伊东祐亨、桂太郎、川上操六等。

甲午战争是哪一年

1894 年。

甲午战争对中国的意义是什么?

(2016·新课标)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1894年7月,日本发动甲午战争,清朝在战争中战败,这场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有:中国人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觉醒 台湾被日本侵占 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促使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的重大事件是中日甲午战争。(2018·新课标)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 “包装”成野蛮和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外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清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促使孙中山由改良走上革命道路的重大事件是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11月,孙中山到檀香山组建了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喊出了“振兴中华”这个时代的最强音,立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踏上革命道路之时,就高举民主革命的旗帜,并选择了以武装起义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斗争方式,这也是中国资产阶级派与改良派的根本不同之处。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签订中日《马关条约》,条约规定把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大大刺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领土的野心,并激化了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由于条约还规定允许外国人在中“救亡”的口号。在甲午战争国办工厂,外国资本家争先恐后地涌向中国投资,推动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的方式由商品输出向资本输出转变。(2014·江汉)1895年,有人写了一副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这副对联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封建制度腐朽落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这集中表现在竞相租借港湾和划分势力范围。1898年,德国强租山东的胶州湾,把山东划为其势力范围。沙俄强租辽东半岛的旅顺口、大连湾及其附近海面,以长城以北为其势力范围。英国强租山东的威海卫和香港对岸的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及附近的岛屿(新界),以长江流域为其势力范围。1899年,法国强租广东湾及其附近的水面,把广东、广西、云南作为其势力范围。日本也声明把福建作为其势力范围。

甲午战争是哪一年

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而日本称日清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Sino-Japanese War)。 明治维新的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确定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此时的清朝是一个通过洋务运动回光返照的帝国,政治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宗主国清朝乞援,日本乘机也派兵到朝鲜,蓄意挑起战争。1894年(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爆发,甲午战争开始,由于日本蓄谋已久,而清朝仓皇迎战,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1895年4月17日签订了《马关条约》。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为其跻身列强奠定了重要基础。

甲午战争经历的四次战役是什么?

一、平壤战役:1894年8月发生在朝鲜境内平壤之战是中日双方陆军首次大规模作战。当时驻守平壤的清军共三十五营,一万七千人;进攻平壤的日军有一万六千多人,双方兵力旗鼓相当。平壤城的地势也非常险要,易守难攻。而且清军还得到朝鲜人民的支持。当时虽然朝鲜政府被强行拉到日本阵营,但朝鲜的平安道观察使闵炳奭积极协助清军作战,甚至连日本推上台的傀儡大院君李昰应都暗中给清军传递情报。可惜清军并未充分利用这些优势,由于其主帅叶志超指挥失误和临阵脱逃,导致清军失败。二、黄海海战: 1894年7月25发生在我国境内黄海北部海域的黄海海战是我国历史上较著名的战役,尤其是清朝北洋水师的丁汝昌、林泰曾、刘步蟾等将领的英勇事迹,鼓励着后代的中华民族坚韧不屈的精神。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的战役规模的海战。亦称中日甲午海战、大东沟海战。此役北洋水师失利,共损失5艘战舰,日本联合舰队多艘战舰重创,但未沉一舰。北洋舰队自此退入威海卫,使黄海制海权落入日本联合舰队之手,对甲午战争的后期战局具有决定性影响。三、辽东半岛战役:1894年10月24日发生在我国辽东半岛的辽东半岛战役,是中日甲午战争的主要战场之一。这场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在英、美等国支持下发动的侵略中国的非正义战争,自1894年10月24日开始,到1895年3月9日结束,历时近5个月,中经鸭绿江防之战、金旅之战、辽阳东路之战、辽阳南路与规复海城之战、田庄台大战,最后以清政府的屈辱求和而告结束。四、威海卫海战: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11月下旬,日军侵占旅顺(今属辽宁大连)后,其大本营鉴于渤海湾即将进入冰封期,不便于登陆作战,遂决定暂缓执行直隶(约今河北)平原作战计划,而将战略进攻方向转至山东半岛,海陆配合攻占威海卫,企图歼灭北洋海军。为此,陆军在其第2集团军基础上组成"山东作战军",下辖第3、第4旅和原属第6师的第11旅,共计2.5万余人。

什么叫甲午战争

十九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照中国干支纪年为甲午年所以叫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分别是怎样的?

起因,日本与中国争夺对朝鲜的控制权.经过,日本借东学党事件进入朝鲜,杀朝鲜明成皇后,挟持李氏国王.清朝派袁世凯进入朝鲜与日本进行战争.后发生甲午海战,以清失败而告终.结果,清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在条约中日本逼清承认了朝鲜是一个独立国家,为日本事实吞并朝鲜打下基础.

中日甲午战争过程是怎样的?

中日政府同时宣战。甲午战争开始。中日甲午战争的整个过程,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94年7月25日到9月17日。这时在清廷内部,以光绪帝为首的主战派占上风。是年慈禧太后60岁,她盼望从速结束战争,以免耽误她大办庆典,因此倾向和议,但迫于清议,一时间不敢公然主和。在此阶段中,战争是在朝鲜半岛及海上进行,陆战主要是平壤之战,海战主要是黄海之战。邓世昌与“致远”舰部分官兵平壤之战发生于9月15日,是双方陆军首次大规模作战。当时驻守平壤的清军共35营,1万7千人;进攻平壤的日军有1万6千多人,双方兵力旗鼓相当。战斗在三个战场同时展开:其一为大同江南岸战场。晨三时,日军第九混成旅团在大岛义昌少将的指挥下,首先向大同江南岸清军发起进攻。太原镇总兵马玉A督队英勇抗击,日军官兵死伤惨重,无力再战,大岛义昌负伤,只得下令退却,午后二时全部撤离战场。其二为玄武门外战场。玄武门为日军的主攻方向,因此集中了优势兵力,由立见尚文少将的第十旅团(又称朔宁支队)和佐藤正大佐的第十八联队(又称元山支队)担任主攻。高州镇总兵左宝贵登玄武门指挥,亲燃大炮轰敌,官兵感奋,英勇杀敌。激战中,左宝贵不幸中炮牺牲,其部下三位营官也先后阵亡,午后二时玄武门遂被日军攻陷。日军企图向城内推进,遭到清军阻击,只得退守玄武门。其三为城西南战场。晨七时,野津道贯中将亲率日本第五师团本队,从平壤西南用炮火掩护步兵冲锋,清军马队进行反击。至中午,野津道贯见难以得手,下令暂停攻击,退回驻地。此时对清军来说,战事尚有可为。但清军总统(总指挥)叶志超贪生怕死,于午后四时树白旗停止抵抗,并下令全军撤退。6天里,清军狂奔500里,于21日渡鸭绿江回国。日军占领朝鲜全境。黄海之战发生于9月17日,是中日双方海军的一次主力决战。因这次海战发生于鸭绿江口大东沟(今辽宁东港市)附近海面,亦称大东沟海战。北洋舰队参加战斗的军舰为10艘,日本海军投入战斗的军舰则有12艘。从航速、火力等方面看,日方也占优势。中午十二时五十分开战,日本舰队先绕攻北洋舰队右翼的弱舰,北洋舰队将其拦腰截断,重创比叡、赤城、西京丸诸舰,使之丧失战斗力而逃出战场。日本舰队继而采取背腹夹击的战术,北洋舰队势大不利。其中致远舰已受重伤,管带邓世昌为保护旗舰,下令向敌先锋舰吉野猛,冲,以求同归于尽,不幸中敌鱼雷,舰身爆裂,全舰250人中除16人遇救外,其余壮烈牺牲。下午三时许,北洋舰队十舰中,沉四、逃二、伤二,只余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依然奋勇搏战,威海卫保卫战中清军阵亡士兵的遗骸并重创日本旗舰松岛,使之丧失战斗力。战至下午五时半,日本舰队气衰力竭,不敢恋战;向西南方向逃遁。海战中,提督丁汝昌受伤不退,激励将士;致远管带邓世昌、经远管带林永升冲锋于前,誓死搏敌;定远管带刘步蟾、镇远管带林春曾苦战于后,终于出现转机,粉碎了日本“聚歼清舰于黄海中”的狂妄计划。平壤、黄海战后,日本方面广造舆论,大肆渲染胜利,更加刺激了其扩大侵略战争的野心。而在清朝方面,身负军事指挥重任的李鸿章则夸大失败,以进一步推行其消极避战方针,同时慈禧太后的主和也渐趋明朗化。第二阶段,从1894年9月17日到11月22日。在此阶段中,战争在辽东半岛进行,有鸭绿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鸭绿江防之战开始于10月24日,是清军抗击日军入侵中国国土的首次保卫战。当时部署在鸭绿江北岸的清军共82营,约2万8千人。清政府任命宋庆为诸军总统,节制各军。日军进攻部队是山县有朋大将统率的第一军,包括桂太郎中将的第三师团和野津道贯中将的第五师团,共3万人。双方兵力不相上下。但是,宋庆虽负节制诸军之名,各军实则不服调度,而且士气不振,将领多无抗战决心。是日午前十一时,日军先于九连城上游的安平河口泅水过江成功。当夜,日军又在虎山附近的鸭绿江中流架起浮桥,清军竟未觉察。25日晨六时,日军越过浮桥,向虎山清军阵地发起进攻。清军守将马金叙、聂士成率部奋勇还击,因势单力孤,伤亡重大,被迫撤出阵地。日军遂占领虎山。其他清军各部闻虎山失陷,不战而逃。26日,日军不费一枪一弹占领了九连城和安东县(今丹东)。在不到3天内,清朝重兵近3万驻守的鸭绿江防线竟全线崩溃。金旅之战也开始于10月24日,至11月22日旅顺口陷落,这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双方的关键一战。日本第一军进攻鸭绿江清军防线的同一天,大山岩大将指挥的第二军2万5千人在日舰掩护下,开始在旅顺后路上的花园口登陆。日军的登陆活动历时12天,清军竟坐视不问。11月6日,日军进占金州(今辽宁金县)。7日,日军分三路向大连湾进攻,发现清军早已溃散,不战而得大连湾。日军在大连湾休整10天后,开始向旅顺进逼。当时旅顺地区清军有七统领,道员龚照瑟为前敌营务处总办,有“隐帅”之称,共辖33营,约1万3千人。18日,日军前锋进犯土城子,徐邦道指挥拱卫军奋勇抗御,将日军击退。是日,龚照瑟竟置诸军于不顾,乘鱼雷艇逃往烟台。19日,黄仕林、赵怀业、卫汝成三统领也先后潜逃。21日,日军向旅顺口发起总攻。22日占领旅顺口并血洗全城。随着清军节节败退,在清廷内部,主和派已占上风,大肆进行投降活动。旅顺口失陷后,日本海军在渤海湾获得重要的根据地,从此北洋门户洞开,北洋舰队深藏威海卫港内,战局更加急转直下。第三阶段,从1894年11月22日到1895年4月17日。在此阶段中,战争在山东半岛和辽东两个战场进行,有威海卫之战和辽东之战。威海卫之战是保卫北洋海军根据地的防御战,也是北洋舰队对日的最后一战。其时,威海卫港内尚有北洋海军各种舰艇26艘。1895年1月20日,大山岩大将指挥的日本第二军,包括佐久间左马太中将的第二师团和黑木为桢中将的第六师团,共2万5千人,在日舰掩护下开始在荣成龙须岛登陆,23日全部登陆完毕。30日,日军集中兵力进攻威海卫南帮炮台。驻守南帮炮台的清军仅5营3千人。营官周家恩守卫摩天岭阵地,英勇抵御,壮烈牺牲。日军也死伤累累,其左翼司令官大寺安纯少将中弹毙命。由于敌我兵力众寡悬殊,南帮炮台终被日军攻占。2月3日日军占领威海卫城。威海陆地悉被敌人占据,丁汝昌坐镇指挥的刘公岛成为孤岛。连日来,日军水陆两路配合,先后向刘公岛和威海港内北洋舰队发动八次进攻,均被击退。在此期间,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祐亨曾致书丁汝昌劝降,遭丁汝昌拒绝。5日凌晨,旗舰定远中雷搁浅,仍做“水炮台”使用,继续搏战。10日,定远弹药告罄,刘步蟾下令将舰炸沉,以免资敌,并毅然自杀与舰共亡。11日,丁汝昌在洋员和威海营务处提调牛昶晒等主降将领的胁迫下,拒降自杀。洋员和牛昶晒等又推署镇远管带杨用霖,出面主持投降事宜。杨用霖拒不从命,自杀殉国。12日,由美籍洋员浩威起草投降书,伪托丁汝昌的名义,派广丙管带程壁光送至日本旗舰。14日,牛昶晒与伊东枯亨签订《刘公岛降约》,规定将威海卫港内舰只、刘公岛炮台与岛上所有军械物资,悉数交给日军。17日,日军在刘公岛登陆,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辽东之战持续的时间很长。自日军突破清军鸭绿江防线后,连占凤凰城、岫岩、海城等地。清政府调两江总督刘坤一为钦差大臣督办东征军务,授以指挥关内外军事的全权,并任命湖南巡抚吴大A和宋庆为帮办,以期挽回颓势。从1895年1月17日起,清军先后4次发动收复海城之战,皆遭挫败。2月28日,日军从海城分路进犯,3月4日攻占牛庄,7日不战而取营口,9日又攻陷田庄台。仅10天时间,清朝百余营6万多大军便从辽河东岸全线溃退。

甲午战争的起因是什么?

1、明治维新之后,随着国力的逐渐增强,日本对外扩张的野心急剧膨胀,将侵略的矛头指向了朝鲜和中国。 2、(导火线)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应朝鲜国王的请求,清政府派兵入朝,“代平内乱”——对朝鲜觊觎已久的日本,借口保护使馆和侨民,趁机出兵朝鲜——起义平息后,清政府建议中日两国同时撤兵,日本拒不接受3、(爆发) 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在牙山口外的丰岛海面突袭中国运兵船,并向驻守牙山的清军发起攻击,挑起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这一年是农历甲午年,所以这次战争史称“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有什么意义

宣告洋务运动的失败

中日甲午战争简介

中日甲午战争是1894年7月末~1895年4月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1894年(光绪二十年)爆发。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Sino-Japanese War) 。丰岛海战是战争爆发的标志。大清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继《南京条约》后,又一个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又一次,把中华民族带入了灾难的深渊。

甲午战争是哪一年

甲午战争是1894年。

甲午战争

黄海海战

甲午战争

提起就来气,当时亚洲最强的北洋水师,却在李鸿章手里败给了日本.老家伙当时太老,估计已患老年痴呆症!

甲午战争

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是哪一年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在1894年,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 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道不能忘却的伤痕,尽管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我们也应该牢牢记住,勿忘国耻。下面就来说说甲午战争是哪一年。 详细内容 01 明治维新的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确定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此时的清朝是一个通过洋务运动回光返照的帝国,政治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宗主国清朝乞援,日本乘机也派兵到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02 结果 掌握朝廷大权的主和派(后党)人物西太后和李鸿章,从战争一开始就不打算使战争继续下去。平壤战役和黄海战役相继失败后,1894年9月底,慈禧太后重新起用1884年被她罢黜的恭亲王奕欣主持总理衙门。奕欣原先就主张对外国屈服,10月初,奕欣亲自出面,请求英国联合美国和俄国共同调停中日战争。由于美、德、俄三国各有各的打算,英国于10月6日提出的调停建议没有获得任何结果。 11月初,日军侵入辽东,将战火烧入中国。清政府十分恐慌其“龙兴之地”遭到兵燹之灾,又转请美国驻华公使田贝出面调停。这时,美国政府认为对清政府进行讹诈的时机已到,表示愿意居间 “调停”。由于急于求和,李鸿章在恭亲王同意下派遣了一个德国人,即担任天津税务司的德璀琳作为自己的代表到日本去探商议和的条件。但日本拒绝和他谈判,同时又通过美国人要求清政府派出 “具有正式资格的全权委员”。 当时旅顺已失守,慈禧皇太后害怕日军进犯京津,便不顾光绪皇帝等人的反对,先指使奕欣委托田贝秘密向日本疏通,后于1895年1月14日正式派户部侍郎张荫桓、湖南巡抚邵友濂为全权大臣,并聘美国国务卿科士达为顾问,赴日求和,当时日本正在猛攻威海卫。由于军事上的胜利,日本觉得使清政府无条件投降的机会还未到来,因此借口“全权不足”,将清政府的这两位求和代表侮辱一番,驱逐回国。 日本虽然在战场上连战连捷,但毕竟国力有限,战争带来的巨大消耗进一步加重了日本普通人民的负担,自1894年底以来,日本不少地方都爆发了农民暴动,社会动荡不安。所以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于2月2日向清政府提出了和谈的要求。但日方指定要李鸿章充当全权代表,并向清政府提出,必须以割地、赔款为 “议和”条件,否则无需派代表前往日本。清政府十分害怕战争继续下去,为了求得停战,决心不惜任何代价。于是1895年3月,赶忙按照日本的旨意,改派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以美国前任国务卿科士达为顾问,前往日本马关(今下关)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进行谈判。3月20日双方在春帆楼会见,正式开启了和谈。 当时北洋水师虽全军覆灭,但是辽东战场争战方酣。李鸿章要求议和之前先行停战,日方提出包括占领天津等地在内的四项苛刻条件,迫使李鸿章撤回了停战要求。3月24日会议后,李鸿章回使馆途中突然被日本浪人刺伤。日本担心造成第三国干涉的借口,自动宣布承诺休战,30日双方签订休战条约,休战期21天,休战范围限于奉天、直隶、山东各地。此时日军已袭占澎湖,造成威胁台湾之势,停战把这个地区除外,保持了日本在这里的军事压力。 日方代表以胜利者的姿态,继续进行威胁和讹诈。美国顾问科士达则设法怂恿李鸿章赶快接受条件,以便从中渔利。4月1日,日方提出十分苛刻的议和条款,李鸿章乞求降低条件。4月10日,伊藤博文提出日方的最后修正案,其条件非常苛刻,并对李鸿章说:“中堂见我此次节略,但有允、不允两句话而已。”李鸿章问:“难道不准分辩?”伊藤博文回答:“只管辩论,但不能减少。” 李鸿章苦苦哀求减轻勒索,但均遭拒绝。4月14日,清政府电令李鸿章遵旨定约。4月17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03 条约内容 《马关条约》(又称《春帆楼条约》)共11款,并附有“另约”和“议订专条”。条约的主要内容为: 中国承认朝鲜“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实则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 中国将辽东半岛、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包括钓鱼岛)、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 中国“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后增加三千万两“赎辽费”;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地为通商口岸,日本政府得派遣领事官在以上各口岸驻扎,日本轮船得驶入以上各口岸搭客装货;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市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其产品免征一切杂税,享有在内地设栈存货的便利; 日本军队暂行占领威海卫,由中国政府每年付占领费库平银五十万两,在未经交清末次赔款之前日本不撤退占领军; 本约批准互换之后,两国将战俘尽数交还,中国政府不得处分战俘中的降敌分子,立即释放在押的为日本军队效劳的间谍分子,并一概赦免在战争中为日本军队服务的汉奸分子,免予追究。 04 条约危害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是帝国主义变中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步骤。 签订《马关条约》对中有着重要的影响。首先是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其次是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同时,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清朝因此大借外债,致使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允许在华投资办厂,其他列强引用“利益均沾”的条款,争先恐后地在中国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