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

阅读 / 问答 / 标签

中国网络经济的起源和网络经济对中国经济转型的影响

我感觉你好似要写论文啊,o(∩_∩)o...中国网络经济(Internet Economy )的起源应归纳于1994年4月,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工程进入互联网,实现和Internet的TCP/IP连接,从而开通了Internet全功能服务。从此中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有互联网的国家之后。网络经济对中国经济转型的影响:从目前的中国经济社会的现状和趋势,在制定有关的网络经济政策中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突破行业与地域的限制,允许有能力的企业快速进入,使一些优秀产品和项目能够迅速推广和移植,减少重复建设的成本;(2)培植优势行业,避免财力、人力、物力和机遇的浪费;(3)普遍受益原则。即大众从网络技术中受益,提高生活和工作的质量,享受到因网络发展而带来的财富收益。(4)协调发展实物经济和网络经济。网络经济为实物经济的发展提供信息、技术进步和竞争力,而实物经济又为网络经济提供改造对象和物质基础,缺乏信息内涵的产品毫无竞争力,利用网络技术和网络经济的价值观念改造工业,使工业获得可持续发展,使其生产的产品始终具有竞争力;(5)提倡企业为投资主体的发展模式,企业投资发展网络经济,可以充分发挥企业的主动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国家如何推进经济转型、产能结构调整治理雾霾问题

一、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着眼全局  雾霾的成因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大气污染物来源于我们的经济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是某一个行业、某一个区域的问题,更不是一个单纯的专业问题、技术问题。从国家层面来说,治理雾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全民和各行各业,需要综合治理。  在强调科学、绿色、低碳发展的新形势下,治理雾霾解决大气污染问题,必须变革目前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树立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对生态环境实行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因此,必须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来认识和治理雾霾。  治理雾霾的根本出路是能源发展转方式、调结构。一方面要以提高能源效率为主线,鼓励节约用能,保障合理用能,控制过度用能,限制粗放用能。要下大决心化解产能过剩,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作用,转变能源生产消费方式,控制能源消费总量过快增长。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深化改革是能源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尊重市场规律、加快探索创新,用改革创新解决能源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要强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理顺改革总体路径,找准改革切入点和突破口,不失时机推进能源领域改革。从能源行业角度来说,应该坚持“两手抓”,一手抓节能降耗、包括雾霾在内的大气等污染治理,加大工作力度,落实国务院颁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一手抓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着眼全局,确保完成“十二五”生态文明建设各项指标,到2020年初步形成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生态文明。二、建立长效机制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治理雾霾的艰巨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雾霾是长期积累形成的,驱除雾霾,非一时之效,而更彻底地治理雾霾,需要长期的、战略性的投入,要打“持久战”、“攻坚战”。只有坚定不移地进行全面深化改革,从源头治理,建立起治理雾霾的长效机制,才能从根本上彻底解决中国存在的大气污染问题。否则,不管“临时抱佛脚”的措施有多么“立竿见影”,从长远来看,根本保证不了雾霾天气今后不再重现。笔者认为治理雾霾的长效机制,应该考虑以下四个方面:(一)政府部门要倡导绿色行政,摒弃唯GDP马首是瞻的传统发展思路。  树立尽量在不破坏原有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推进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理念,把环境治理同经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同创新驱动发展结合起来,突出抓好重污染城市治理、能源结构调整、机动车污染减排、高污染行业及重点企业治理、冬季采暖期污染管控等重点工作,努力走出一条以治理污染促进科学发展、转型升级、民生改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的新路子。同时,必须改革领导干部考核标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绩考核,纠正部分地方和部分领导干部的错误政绩观。要使政府公务人员再不能靠牺牲环境、人民健康为代价创造的GDP来实现提拔的目的。  (二)从全面科学的顶层设计入手,把治理雾霾纳入到法治范畴,发挥法治的规范与引领作用,营造公平的法制环境。只有以法治理念、法治思维、法治手段,凝聚社会共识,形成社会合力,寻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最大的公约数和平衡点,建立健全由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包括雾霾在内的大气污染防治新机制,才是真正治本之策。建议尽快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同时制定并出台《雾霾防治条例》,深入贯彻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三)理顺管理体制,提高监管效率。  加强清洁利用监测能力建设,从上到下形成独立的环境监管、行政执法和环境信息公开、社会监督体系,加强环保责任相关制度建设,破除抵制环保的“地方保护主义”。有关部门应该推动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联网共享,密切跟踪治理情况,督促各地各部门落实目标责任,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加强清洁利用执法监督,抓好重点耗能单位、重点污染源和治理设施运行监管。提高企业污染物排放的市场准入标准,加大对企业违法排污行为的处罚力度等,解决企业违法排污成本低,守法治污成本高的问题。(四)必须建立跨行政区域的联动机制。  “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地区的环境治理问题,不是单个行政区块的问题,而是整个区域问题。必须建立跨行政区域的联动机制,追踪污染空气的生成和过程,综合考虑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规划布局,在目前人口高度集中的条件下,限制机动车的规模和排放,以及做好未来城市(群)的建设规划等,逐步通过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能源效率提高、环保企业发展和环保设备使用,实现多种污染物排放的治理和消减。三、加快发展清洁能源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2013年能源消费了37.6亿吨标准煤,可以预见未来能源需求还会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能源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能源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我国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中举足轻重。如何在保证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需求的同时,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和谐发展呢?就是要加快能源结构调整,促进能源绿色发展。(一)借鉴国际经验,调整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  有关资料显示,发达国家雾霾高发时期,无一例外的特征是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高;其治理雾霾的经验也说明,有效治理雾霾需要尽快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将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降到一个比较低的水平。我国治理雾霾也必须从调整能源结构入手,逐步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减少煤炭消费。  但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煤炭作为主体能源的地位难以改变,并仍将继续承担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的重任。  1、从能源安全看,立足国内是我国能源战略的出发点。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禀赋特点,决定了我国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煤炭作为主体能源的地位难以改变。从资源储量看,煤炭资源储量丰富,截至2012年末,全国已查明资源储量1.42万亿吨,占一次能源资源总量的94%。2013年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已分别达到58.1%和31.6%。必须有一种稳定、可靠、经济的能源资源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2、近三年来,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以每年1%左右的速度下降,从2011年的69%到2013年的65.7%。从非化石能源发展看,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受技术、经济、安全等方面因素制约,未来供应能力仍存在不确定性,短期内难以大规模替代传统化石能源。为实现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两个百年”战略目标,保障国民经济发展,我国能源需求还将持续增加。据测算,到2020年我国能源需求总量将达到52亿吨标准煤,煤炭需求量47亿吨,约占60%。虽然煤炭消费在一次能源中的比例逐年下降,但是长期来看,煤炭仍将是我国的主要能源,目前很难判断煤炭消费峰值何时到来,煤炭仍将承担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的重任。(二)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快发展清洁能源  尽管这些年我国一直在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但到2013年清洁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仅为9.8%,距离2015年清洁能源的比重达到11.4%的规划目标,还有1.6个百分点的距离,也就是说,今年和明年两年,平均每年必须提高0.8个百分点。到2020年,达到我国政府向国际社会作出的两项承诺---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15%左右,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40%--45%,任务仍然非常艰巨。必须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快发展清洁能源。(三)水电和核电应是加快清洁能源发展的重点  2013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2.47亿千瓦,比上年增长9.25%。全国全口径发电量达到53474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7.52%。其中水电、核电、并网风电、并网太阳能发电装机分别达到2.8亿千瓦、1461万千瓦、7548万千瓦、1479万千瓦,共计3.85亿千瓦,分别占全国发电装机的22.45%、1.17%、6.05%、1.19%,清洁能源发电装机比重达到30.86%;水电、核电、并网风电、并网太阳能发电量分别达到8963、1121、1401、87亿千瓦时,分别占全国发电量的16.76%、2.10%、2.62%、0.16%,清洁能源发电量占全国发电量的21.64%。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在现阶段水电和核电是清洁能源中能够发挥优化能源结构支撑性作用的能源,是加快清洁能源发展的重点。  1、加快推进西南水电基地建设。我国水电资源丰富,具备集中规模开发条件,是供应安全、成本经济的可再生的的绿色能源,替代煤电的安全性、经济性和灵活性都很高,需要放在优先开发的战略位置。要在加强生态保护和做好移民安置工作的前提下,加快核准开工一批大中型水电项目,完善水电相关政策措施,保障水资源充分利用。我国西南地区既是水电资源富集区,也是经济社会发展较落后地区,推进西南水电基地建设既可以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清洁可再生能源,又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实现较快发展。  2、推进沿海核电开发建设,尽快启动内陆核电站建设。核电是高负荷因子、大功率密集型能源。目前我国核电的发电成本已经低于负荷中心煤电成本,是煤电有经济竞争力的替代电源,且具有低排放特点,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对保障我国能源电力供应、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关键作用。要尽快开工一批核电项目。同时,核电投资要多元化,国家应鼓励具有实力及相关经验的大型发电集团参股东部沿海核电开发,培养其核电开发建设与运营管理能力并获得核电项目开发资质,尽快使大型发电集团具备主要甚至独立承担核电开发建设与运营管理能力。尽快启动内陆核电站建设。(提示:普卫欣美国进口, J@@@@D可找)  3、积极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等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和分布式能源系统。非水可再生能源开发要在充分考虑电力系统消纳能力、电价承受能力以及保持国内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条件下积极推进。要积极推进技术较成熟、开发潜力大的风电、太阳能发电和生物质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发展;加快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建设;提高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能力,掌握装备与运行的核心技术,逐步降低发电成本,提高产业化水平。结合城乡天然气管道布局推动分布式冷热电多联供发展,提高天然气利用效率;在有水资源、风资源或太阳能资源地区发展地区鼓励发展小水电、小型风力发电、太阳能利用等分布式能源系统发展,加快研究应用微网技术。(四)加快推进电网建设  为促进大型能源基地集约化开发和清洁能源高效利用,必须立足自主创新,加快建设坚强主网架,加快建设跨区域输电通道,继续加大投入,加强城乡配电网建设改造,推动各电压等级电网和一、二次系统协调发展,不断提升电网的资源配置能力、安全稳定水平和经济运行效率。依靠现代信息、通信和控制技术,提高电网智能化水平,适应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四、进一步提高煤电的清洁化水平  我国煤炭资源禀赋特征决定了煤电具有较好的供应安全性和经济性,在当前煤炭消费总量大,未来还将增加的情况下,必须把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与发展清洁能源统筹规划,共同推进,才能为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能源生态文明作出贡献。(一)我国燃煤发电的生产情况  2013年,我国燃煤机组装机容量达到78621万千瓦,比2012年增长4.86%,占全国发电装机的63.03%,占比降低了2.64个百分点。燃煤发电量达到39474亿千瓦时,比2012年增长6.70%,占全国发电量的73.82%,占比降低了0.57个百分点。同时,2013年关停小燃煤机组447万千瓦,3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容量所占比例提高1个百分点。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燃煤机组供电标准煤耗321克/千瓦时,比2012年降低4克/千瓦时。上述表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煤电仍是我国的主体电源。(二)我国燃煤电厂的污染控制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据初步统计分析,截止2013年底,具备脱硫能力的燃煤机组占煤电机组比例接近100%,脱硫设施运行可靠性水平进一步提高;近2亿千瓦机组完成烟气脱硝改造,全国脱硝机组投入容量接近4.3亿千瓦,煤电脱硝比例接近55%;煤电机组除尘器加大改造力度,高效电袋除尘器、袋式除尘器的应用比例进一步提高。  由于这些污染控制装置发挥了巨大的减排的作用,在发电量持续增长、燃煤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全国燃煤电厂每年烟尘排放总量从1980年的399万吨,下降至2012年的151万吨,每千瓦时的烟尘排放量由1980年的16.5克降至2012年的0.4克;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005年的1300万吨降至2012年的883万吨,每千瓦时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005年的6.4克下降至2012年的2.26克;每千瓦时的氮氧化物排放量也由2005年的3.6克下降至2012年的2.4克。2013年,虽然煤电发电量同比增长约6.70%,但预计电力行业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将分别下降约6%、7%、12%,排放总量将分别降至约142万吨、820万吨、834万吨,相应的污染物每千瓦时排放绩效分别下降约12%、13%、18%。同时,近20多年来除城市供热电厂外,绝大部分纯发电电厂建设在我国西部、北部地区或对环境影响相对较小的地方。当然,燃煤电厂继续减排的空间也在缩小。  在我国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改以来,以减少PM2.5排放为目的的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标准和各种环保要求下,新一轮的电厂污染控制的技术改造正在进行。据了解,2013年浙能集团在全国率先启动了“燃煤机组烟气超低排放”项目建设,采用了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除尘技术--湿式电除尘技术,该项目实施后使燃煤机组的排放可达到天然气机组的排放标准,将大幅度降低PM2.5等物质的含量。从上所述,由于发电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成熟,单位燃煤的污染物排放强度较低,燃煤电厂对环境的影响不断减少。  总之,要高度重视煤电的清洁高效利用,要把进一步推动煤电的清洁高效利用与发展清洁能源发电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三)提高发电用煤占比,有利于我国大气污染防治  实践表明,煤炭利用的清洁化关键是提高煤炭的集中利用程度,减少其在终端分散利用的比例。让煤炭更集中在发电等减排优势明显的领域,实现集中应用,集中治理,同时,尽可能地减少终端分散利用的煤炭。这样,能有效降低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这是一个国际大趋势,据浙江大学资料介绍,2012年,我国电力行业消费煤炭占煤炭消费总量的52.8%。同一时期,美国、德国的发电用煤占比分别高达93.3%、83.9%。说明我国发电用煤占比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进一步提高我国发电用煤占比,将更加有利于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四)从存量和增量两个方面进一步提高燃煤发电的清洁化水平  建议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发电企业从存量和增量两个方面进一步提高燃煤发电的清洁化水平。在存量方面,发电企业要像浙能集团那样,积极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对运营机组进行升级改造,使燃煤机组达到天然气机组的排放标准,大幅度降低污染物排放水平。这对我国在天然气资源少、价格高的条件下,优化发展煤电有重要意义;在增量方面,要优化煤电布局,加快西部、北部煤炭基地煤电一体化开发,推进输煤输电并举。在供热负荷落实地区,优先发展热电联产。发电企业要像华能集团那样,在新建项目中研究创新清洁发电技术,建设大容量高参数煤电机组和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机组、循环流化床机组,进一步降低污染排放。五、重视对非电用煤行业和散煤用户的减排治理(一)燃煤及污染排放的简略分析  有关研究资料表明:我国燃煤的比例大体上是发电占50%多一点,工业窑炉占25%左右,中小型锅炉占25%左右。燃煤造成的烟尘和二氧化硫的排放大体上占全国的70%左右,工业窑炉的排放大体上占其中的25%,燃煤发电仅占其中的15%左右,其余的主要是中小型燃煤锅炉的排放。也就是说,占煤炭消费25%左右的中小型燃煤锅炉排放的各种污染物,占全部煤炭污染物排放的60%以上。因此,降低燃煤消费和减少污染,要避免“鞭打快牛”之嫌,而要狠抓非电用煤行业和散煤用户的减排治理。(二)加强对非电用煤行业的减排控制和改造  国家对发电行业制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最为严格,取得的效果也最显著,这为钢铁、水泥、化工等重点用煤行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定提供了先行经验。同时,要像对发电行业那样,加强对非电用煤行业的减排监管,加快脱硫、脱硝、除尘改造工程建设。实施钢铁烧结烟气脱硫脱硝,有色金属行业冶炼烟气中二氧化硫含量高的冶炼设施安装硫回收装置。大幅提高焦化行业炼焦炉荒煤气硫化氢脱除效率。水泥行业要实施新型干法窑降氮脱硝,实施烟气脱硫改造。燃煤锅炉和工业窑炉现有除尘设施要实施升级改造。加快采用高效低污染煤粉锅炉替代现有低效高污染中小型锅炉。(三)加强对散煤用户的减排控制和改造  我国冬季需要采暖的人口超过7亿,其中至少有2亿人相对分散居住,中国能源结构和经济发展等现实情况决定了燃煤中小型锅炉和部分居民用煤将长期存在。由于中小型燃煤锅炉大多缺乏专业管理,存在设备和系统设计不科学、运行情况复杂而不稳定、环保设施不完善或建设滞后,加之燃煤混乱多变以及政府监管不到位,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等原因,使得其高污染、低效率和安全隐患问题十分严重,所以控制中小型燃煤锅炉各类污染物的排放是当务之急。  建议国家对散煤用户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其存在的原因、改造的成本和替代的方法;研究制定中小企业、居民尽快用上清洁能源及天然气、以电代煤的支持政策以及政府加强监管的措施。

经济转型和体制转轨各是什么意思?

经济转型升级是现代化进程始终面临的课题,也是当今中国面临的最为紧迫的课题,关系到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系到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迈入高收入社会,关系到能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当前,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刚刚闭幕,落实会议各项决策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显得十分迫切。  一、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  国家迈向现代化的过程,既是发展阶段因经济增长不断跃升的过程,也是经济不断转型升级的过程。发展阶段的转换,要求经济的转型升级;而经济的转型升级又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推动发展从较低的阶段跃升到较高的阶段。  当前,关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一个被社会各界普遍认可的清晰、明确的界定。狭义上理解,经济转型升级主要涉及到经济结构的优化;广义上理解,经济转型还涉及到经济体制的转轨。由于我国的现代化在体制上是从传统计划经济转到现代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推进的,因此,从广义上理解经济转型升级,更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具体地说,经济转型升级主要涉及如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经济增长拉动力的转换和升级。从需求方面看,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这方面的转型升级涉及到经济增长是主要靠内需拉动,还是主要靠外需拉动;是主要靠投资拉动,还是主要靠消费拉动;等。  二是经济增长投入结构的转换和升级。从供给方面看,支撑经济增长的有资源、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生产要素。这方面的转型升级涉及到经济增长是主要靠资源、资本和劳动力来支撑,还是主要靠知识和技术来支撑;是主要靠低水平的技术来支撑,还是主要靠高水平的技术来支撑;等。  三是产业结构的转换和升级。商品和服务由不同的产业创造。这方面的转型升级涉及到国民财富是主要来自于第一、第二产业,还是主要来自于第三产业;是主要来自于低附加值的产业,还是主要来自于高附加值的产业;等。  四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的转换和升级。体制机制既决定于发展所处的阶段,又对发展有反作用。良好的体制机制,会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存在严重缺陷的体制机制,会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方面的转型升级既涉及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如何发挥决定性作用的问题,也涉及到如何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问题。  当然,经济转型升级还涉及到收入分配结构优化、城乡区域结构合理化等内容。但是,上述四个方面,应当是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内容,或者说是最应当引起关注的方面。  二、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倒逼经济转型升级  第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正在经历着大调整,未来全球经济的缓慢增长将可能延续较长时期,中国外需超常增长的“风光”不会再现。“冷战”结束以来,世界政治力量格局逐步向多极化演进。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这一多极化演变的速度大大加快。在这个调整的过程中,中国对世界发展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在全球经济中的比重由2000年的3.7%上升至2012年的11%左右。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更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的4%左右上升至金融危机以来的接近40%;而美国同期的贡献却由30%左右下降至10%左右。西方国家虽然希望继续分享中国稳定发展的红利,但不愿意看到一个不断崛起的社会主义强国,因此会采取或明或暗的手段遏制中国的发展,如汇率操纵指责、贸易制裁等等。不仅如此,从增长的长周期来看,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将进入一段较长的调整期。全球针对金融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的各项结构性改革短期内很难取得实质性突破,而且足以影响全球经济的重大技术变革尚未明朗。因此,全球经济将可能在较长时期内处于缓慢增长状态,未来我国经济增长很难再有过去那样的国际环境。  第二,结构调整是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围绕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技术竞争越来越激烈,经济转型升级是中国在竞争中取胜的根本需要。金融危机之后,结构调整迅速被发达国家当作应对经济衰退的重要举措,纷纷提出“再工业化”战略,试图重拾实体经济。美国先后发布了《制造业促进法案》、《先进制造伙伴计划》、《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等;英国加大了创新投入,支持九个创新制造中心建设。巴西、印度等新兴经济体也发布了各自的工业振兴计划。在结构调整过程中,各国都把技术创新作为培育制造业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手段,力争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抢占技术制高点。  第三,人口年龄结构正在经历转折性变化,靠资本高投入、劳动力充足供应且低成本实现增长的模式难以维持。近几年来,中国正逐步迎来人口年龄结构的重大转变。首先,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开始下降。数据显示,我国15—60岁劳动年龄人口总量2012年第一次出现354万的绝对量下降,而且预测至2020年都将呈逐年下降趋势。随着劳动年龄人口的绝对量下降,以及城市生活成本的大幅提升,劳动力成本将继续上升。其次,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人口抚养压力开始上升,超高储蓄将逐渐成为历史。  第四,资源、能源的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国内的环境污染已经逼近人民群众可承受的极限,推动集约发展、清洁发展事不宜迟。经过三十多年的高强度开采,国内部分资源和能源已经接近枯竭,资源能源的对外依存度已经非常之高。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进入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阶段,国际资源能源市场争夺战将日趋激烈,资源、能源等大宗商品的低价时代将很难再现。资源、能源高消耗的背后是生态环境的持续破坏。今年入冬以来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雾霾一片,当前水、土壤的污染亦已到了十分严重的状况,资源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另外随着发展进入新阶段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环境污染的容忍程度也越来越低。  第五,中国正处在由上中等收入社会向高收入社会过渡的时期,产业结构升级是大势所趋。近年来中国已成功跨过上中等收入社会门槛,正在向高收入社会迈进。国际经验表明,由中等收入社会向高收入社会过渡往往伴随着消费结构的重大升级,对传统的消费品的需求将下降,而对高质量消费品和服务的需求将快速攀升。此外中国的城镇化水平目前已经超过50%,未来将更加注重提高城镇化质量。这意味着城镇化的推进将促进信息、旅游休闲等服务需求的增长,也会对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产业结构必须适应这种消费结构的变化。  三、经济转型升级刻不容缓  首先,国内消费需求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依然偏弱。金融危机后,受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去年我国出口增长仅7.2%,今年1—11月份累计增长8.3%,与过去年均超过20%的增速相差甚远。在外需不断下滑的情况下,经济增长需要更多地依靠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近年来我国采取了不少措施来刺激消费需求,但是效果并不理想。2012年消费需求所占比重比前些年有所提高,达到49.5%,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低20到30个百分点;而且消费比重的提高还有出口、投资增长幅度下降的因素。培育国内消费需求在经济增长中真正发挥主动力作用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第二,资源、资本依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低成本的要素投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式发展模式没有实质性的转变。2012年,我国能源消耗量达到25.3亿吨国际标油,超过美国同年的14.5%,约占世界总消费的20.3%。在我国人口红利减弱、耕地红线逼近、资源环境形势严峻的情况下,由于对自主创新重视不足,我国产业发展缺乏核心技术,长期依赖外来技术,我国的创新系统未能提供支撑增长的新动力(310328,基金吧)。  第三,产业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已经取得进展,第二产业比重已经从2006年47.9%的峰值下降到2012年的45.3%,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较高。资源和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在二产内部的占比过高,且已经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如我国粗钢产能在2012年底就达到10亿吨左右,到2015年预计达到11.2亿吨,而中国钢铁消费峰值预测也就7.5亿吨左右。技术附加值较高的复杂资本品和高科技产品的生产能力不足,产业转型升级急需的装备制造、关键零部件、高端原材料等大多需要进口。近年来,我国服务业比重有所增长,2012年达到44.6%,但研发、营销、金融、保险(放心保)、物流等对于经济转型升级有重要作用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仍然滞后。  第四,市场经济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经过30多年的改革,我国已建立了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但是,这个框架还不够完善,其中,最突出的是政府与市场关系尚未完全厘清。一方面,政府在投资项目审批、要素价格管制、市场准入等方面存在“越位”的情况,寻租和腐败多发,抑制了市场效率的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政府在教育、医疗、养老、环保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位”,这不利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不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  四、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必须不折不扣地落实三中全会的各项决策部署,全面深化改革  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必须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提高居民消费占总需求的比重,着力提升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促进集约发展、清洁发展,形成消费与投资协调、内需与外需协调、一二三产业协调的总需求和总供给结构,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低成本要素组合驱动,转向更多地依靠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这就需要:  首先,转变发展观念,正确把握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要充分认识到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阶段的客观事实,如果再像过去那样“铺摊子”、“上项目”,不仅资源、资金、市场等各种关系都绷得很紧,不利于转型升级,而且会留下很多后遗症。要彻底转变发展观念,摒弃把发展简单化为增加生产总值的错误思维,抓住机遇保持国内生产总值合理增长,深化经济结构调整,努力实现有效益、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  其次,处理好短期政策目标和长期经济发展的关系。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深化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效应消化期,面临着更加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这就要求必须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之间的关系,宏观调控政策要立足当前,更要着眼长远:既要熨平短期经济波动,控制通货膨胀,促进充分就业,防控风险、守住底线,防止出现大起大落;又要服务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着力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和创造活力,提升经济潜在增长能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第三,将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任务。要牢牢把握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战略机遇,加快构建与绿色发展、新能源、信息化高度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培育新的竞争优势。要努力营造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加强产业政策与财税、金融、土地等领域政策的协调性,引导更多生产要素投向实体经济和创新领域。要大力强化生态环保和节能减排,提高环保标准,严格环境监管,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绿色、低碳等新兴产业增长点。  第四,以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经济转型升级。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原动力。要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营造公平竞争和包容宽松的创新环境。要完善激励企业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大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政策的实施力度。要大力发展风险投资、技术交易、信息服务、人才服务等创新服务业,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对创新创业的支持作用。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司法保护力度,形成激励创新的良好法治环境。  第五,以深化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健全体制机制既是转型升级的内容,也是转型升级的保障。其关键是创造条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让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要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进一步理顺价格机制,深化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市场改革,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保证各类企业都能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时,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真正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同时把该管的管住管好,加强发展战略、规划、制度、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强化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职能,优化政绩考核机制。  发展永无止境,改革永无止境,经济转型升级不可能一劳永逸。随着发展阶段出现新变化,经济也必然在新的基础上进行转型升级。面对经济转型升级这一永恒课题,我们必须落实三中全会的各项决策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积极实践探索,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此文摘自李伟主任2013年12月21日在2014年中国经济形势解析高层报告会上的演讲)

利用财政与金融的政策手段怎样引领经济转型升级

  经济转型升级,在目前我们国家看来,是整体由实体经济为大部分组成转变为整体由实体经济为主导虚拟经济为辅助的的这么一个局面。在之前,实体经济占据我们国家社会经济体系很大的构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开厂办企业,生产产品销售。这时候的经济体系,就是积累物质财富的上升阶段,而企业前期所需的经济如何而来,往往就是企业家创办企业前的财富积累,而这个过程往往就是漫长的。也是制约实体经济发展的瓶颈,一旦企业家的资金跟不上,或者资金链断裂,就是出现企业倒闭,工厂关门的现象。利用财政与金融政策手段先说利用财政,在之前,也有过利用财政政策,就是减免税收或者免税或者某个时间段内免税等等的政策来刺激企业家办工厂企业,也有效果,因为都是激励手段。在现在,利用财政政策,那么就不仅仅是减免税收这么简单了,现在很多信号表明,是将很多办实体经济的门槛降低,例如企业创始的资金要求降低,行政部门的审核步骤简化,财政的资金支持等等。再说金融政策手段,这是转型升级的重点。之前的经济体系中,企业的运作过程中的资金融资问题,就是一个桎梏。缺少了中期的资金融资渠道,就会令到很多企业面对问题无力回天。利用金融手段,那么很多的资金运作的途径就会出现,给了企业很多的融资渠道,在中期就是给企业的一个再输液,让企业有更多的机会走出困境。出现的融资渠道,可以是鼓励企业上市集资,可以是企业寻求第三方的信贷机构,可以是合法的抱团集资等等。

浅析信息产业对济宁经济转型升级的影响论文

浅析信息产业对济宁经济转型升级的影响论文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下面是我整理的浅析信息产业对济宁经济转型升级的影响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济宁作为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长期以来对煤炭依存度过高,产业结构偏重。经济新常态下,济宁将信息产业作为城市转型发展的先导性朝阳产业重点培育,信息化、工业化“两化”深度融合,近五年,在煤炭产量没有增加的前提下,全市经济总量实现翻番。   济宁作为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过去“一天三顿饭、顿顿靠煤炭”是其真实写照,长期以来对煤炭依存度过高,产业结构偏重,面临着国内传统能源过剩矛盾不断加剧、环境约束加严、供给侧改革等多重压力。经济新常态下,转型升级的压力不但没有让济宁经济遭遇“滑铁卢”,而是催发出探索转型道路的巨大发展动力。济宁把信息产业作为城市转型发展的先导性朝阳产业重点培育,力促信息化、工业化“两化”融合提升产业层次,旨在5年内打造千亿级信息产业基地,形成“硅谷”新高地。近五年,济宁市在煤炭产量没有增加的前提下,产业结构更趋优化,经济总量实现翻番。   一、济宁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2015年,济宁市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80.3亿元,同比增长50.1%,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361.29亿元、同比增长42.5%;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60.6亿元,同比增长4.3倍,位居山东省第4位,增速居山东省第1位;三大通信运营商共完成电信业务总量58.4亿元,同比增长6.1%。济宁市作为“山东省信息技术产业基地”,近年荣获国家级创新试点城市、全国首批全光网城市、国家首批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国家北斗产业化应用基地等城市名片。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院士工作站41个,省级各类科研中心、实验室113个,产学研合作创新基地126个,省级软件工程技术中心1个。   二、信息产业促经济转型进程及典型案例   (一)招大引强,力推信息产业大项目落地   为加快“两化”融合,促进传统工业升级,惠普、甲骨文等的成功引进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IT企业井喷集群式到济宁的落户发展,以中科智造、软通动力、上海钢联、大唐高鸿为代表的一批IT企业成功落户济宁,英特尔、德国萨普、国内的阿里巴巴、神州数码、华为等IT行业巨头正在意向洽谈。令人期待的惠普国际软件人才产业基地、“中科智造”产业园、中兴通讯智慧城市、大唐电信科技大厦、软通动力产业生态圈等信息产业重点项目处于快速推进阶段,文思海辉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综合服务基地、甲骨文OAEC人才实训及产业基地已建成运营。目前,总投资561亿元的58个信息产业重点项目已落地,总投资321亿元的46个项目有望落地,大项目对信息产业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支撑。   (二)产业集聚,传统企业迎来转型良机   随着济宁信息产业的集聚放大效应,传统制造产业开始逐步享用信息化的饕餮盛宴,加速转型升级步伐。落户济宁的IT企业中,不少企业软件业务已拓展应用至本土传统工业企业,惠普公司与兖矿集团、山推机械、如意纺织等8家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创建了辰欣药业研发平台、省煤炭交易中心电子交易平台、大气监测治理平台等“两化融合”方案,免费对济宁市100余家工矿企业开展了应用软件测试。IT企业的先进的软件技术和成功案例,给传统企业带来信息化改造的转型契机。   (三)两化深度融合,传统企业享用信息化“红利”   总部在济宁的山东如意集团是中国纺织业巨头,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原料调配、生产管理、质量控制、产量计量、统计报表是一项繁缛的工程,信息化程度比较低。近几年在纺织行业不景气的`形势下,如意集团的逆势而上,很大程度取决于该企业高度前瞻的引进了“经纬E系统,进入了“信息化”、“大数据”快车道。这套智能化系统涉及监控纺机设备整体生产运行、员工调度、班组产量检测等方面,全方位涵盖车间人员、设备、环境、原料、订单、质量、排产等各工序各单元,将各个环节的信息孤岛环环连接,实现信息共享,节省了人力财力,实现了自动化、高效率的车间生产管理新模式。另外一个成功案例是山推工程机械公司,该公司生产的推土机产品,每台车的一个部分就有上千个零部件。以前工人全凭经验去甄别挑选,不仅生产效率不高,也时有差错出现。企业引进甲骨文系统后,每一道工序对应一个小盒子,工人只需按照标准操作,即可正确无误完成本道工序。一样的生产线,一样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人员,引进信息化系统后,生产效率提升一倍。   三、对济宁信息产业发展的建议   紧抓全球信息产业发展良机,以惠普、甲骨文、中兴通讯等信息产业大项目招引落地为契机,加大辐射带动力度,依托项目平台带来的人才、品牌、技术集聚效应,大力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深层次融合,加速推进智慧城市应用、北斗、云计算、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完善产业发展的相关软硬件环境,形成以信息化牵动经济转型,以信息消费带动产业,以产业发展促进信息化建设的良性机制。   加快信息化、工业化“两化”融合步伐,对工程机械、纺织服装、汽车及零部件等传统优势产业逐行业研究制定技术装备升级计划和信息化提升计划,以信息产业为媒介引起传统生产方式和组织模式深刻变革。通过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的相互融合,激发企业技术创新革命;通过信息技术与工业产品深度融合,提高产品的技术附加值,促使信息化成为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的重要引擎。 ;

经济转型应构建怎样的体制,机制

1、如何通过深化改革破除路径依赖人们一旦选择了某个体制,由于规模经济、学习效应、协调效应以及适应性预期等因素的存在,会导致该体制沿着既定的方向不断得以自我强化。长期沿袭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会提供强化对现存的经济发展方式选择的刺激和惯性,使得政府、企业集团容易沿着原有的路径向既定的经济目标靠拢。这主要是因为均衡的利益分享机制形成了既得利益格局,传统发展模式短时期内可以保障现有经济主体的收入来源,如果没有新的利益均衡机制,经济主体不能从产业升级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中获益;只要传统模式还有盈利空间,就很容易捡回以前那一套做法,回归传统发展模式也就在情理之中。2、如何促进合理产业组织的形成产业组织合理化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相互促进、彼此依赖,但是目前政府制定产业政策大多是基于产业结构的角度,忽略了产业组织的基础性作用。西方发达国家产业组织不合理的原因,大部分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垄断等市场失灵所致,但是我国产业组织不合理的原因较为复杂。但主要是体制机制和政策方面的原因,既有旧体制惯性的延续,又有新体制不完善的影响。一是企业制度不合理,产业组织结构缺乏充满活力的微观主体;二是市场发育滞后,市场机制不健全;三是部门间存在壁垒和保护主义,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没有得到根本改革;四是存在政府的行政性垄断;五是缺乏有效的产业组织政策。我们认为,最有利技术创新的市场是介于垄断和完全竞争之间的产业组织结构。因为在垄断市场上,虽然企业具有技术创新的资金,但创新的动力没有像完全竞争的市场上那样迫切;而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小企业缺乏创新的资金和资本,也很难进行创新。因此,如何构建大小企业合理分布、发挥各自优势的产业组织,是经济转型的基础要件。3、如何构建有效的激励性产业政策在经济转型特别是创新过程中,需要政府激励性产业政策的支持。但过泛过滥的激励性产业政策,一方面,会抑制微观活力,加剧企业对政府的过度依赖,不能从根本上焕发起企业的独立生存能力和竞争力,妨碍市场竞争机制发挥作用,无法创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政府职能转变,导致行政效率低下,企业疲于奔命,客观上鼓励政策性寻租行为,甚至诱致权力腐败,并最终影响产业的健康发展。当前激励性产业政策存在的问题:一是政策激励面过宽,导致政策着力点和重点不够突出。政策触角几乎深入到产业经济的每一个角落,可以说只要有经济行为存在的地方就有政府政策的影子。二是功能界限模糊。各种财政手段应有明确的功能与司职范围,作用于产业发展链条的不同阶段,形成相互支撑、相互补充的政策体系。但在各种财政手段的实际应用与执行过程中,存在着功能界限模糊、职责范围不清的情况,特别是在一些财政经常性无偿投入与专项资助领域存在着较多交叉重叠资助情况。三是政策实施主体分散,存在着“以权设事、因权造事”问题。四是政策执行标准弹性大,执行手续繁琐。五是运作模式陈旧,缺乏有效的约束监督机制。无疑,在促进经济转型过程中,激励性政策将扮演重要角色,但如何构建有效、合理的政策体系是未来面临的问题。4、如何建立创新体系,促进经济切实转型经济转型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创新。目前,我国创新存在的问题:一是自主创新体系尚不完善。多数企业并非创新主体,而科研机构、高校是科研成果的主要提供者,使得科研与生产脱节,研究与实际有距离。而且人才、资本、要素市场不完善,使得科技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低。这一事实严重阻碍了科技成果转化。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比例最低也有50%,最高可以达到85%。二是小企业创新难度大。由于银行作为主流融资渠道对中、小科技企业设置了非常高的门槛,本来应该由风险投资机构履行的扶持中小科技企业发展的职责也没有履行,因此大量科技创新企业存在十分严重的资金短缺现象,一大批原创性技术由于缺乏资金支持而得不到推广。三是投资的客体素质差。缺少真正的风险企业或创业型科技企业,不少所谓的高科技企业并不属于开发生产型,而属于贸易型。四是中介机构落后,信息流通不畅。中介机构(如咨询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等)还处于发展中阶段,行为规范不够强,服务能力和水平也有限,并且缺乏专为风险投资业提供服务的中介机构,如知识产权评估机构、技术先进性鉴别机构等。中介服务体系的不完备,不仅增加了风险投资的交易成本和风险等后果,使项目市场、资本市场难以很好地相互沟通和共同发展,还使得创新型行业的信息流通不畅,不能获取最新技术的信息,不利于创新事业的发展。因此,如何培育并壮大创新文化,以此促进创新实践;在组织模式、治理机制、利益分配以及政府作用等方面进行创新,通过产业内在联系、专业化的分工形成一个创新系统,不同创新主体共同进行产业技术的探索与应用是未来的方向。二、经济转型需要的体制机制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现有观点,理性的市场主体致力于维持现有产权并追求剩余权利,而好的制度应保护其对剩余权利的合理追求,规制不合理追求。企业是最基本的市场主体,企业在内外部制度环境下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投入中间品、生产要素和公共产品,并由此获得收益。制度变量分别从企业层面、市场层面和国家层面来影响企业对中间品、生产要素和公共产品的投入,包括投入的规模、结构与方式。企业层面、市场层面和国家层面的制度的提供者分别为上下游企业、要素市场和国家公共政策,而各种制度下的最终决策者和受益主体仍是企业。各种层面的制度通过对广义交易成本的影响,作用于企业的生产效率。一个地区竞争优势的提升应是建立在最大化节约广义交易成本的基础上,因此制度具有重要的影响。政府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中更好地发挥作用,重点要在以下4个方面提供支撑。一是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标准等的制定和实施。既给社会提供产业转型升级的全面信息,又通过强化节能节地节水、环境、技术、安全等市场准入标准,引导企业自主自动调整升级。二是实行差别化的财税政策和货币政策。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产业政策、价格政策等手段的协调配合。对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鼓励类产业和行业,加大财税和金融的支持力度。对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征收消费税,加快资源税改革,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三是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整合科技规划和资源,完善政府对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机制。大力加强基础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推动科技和经济的紧密结合。四是深化教育领域改革,培养适合经济转型升级需要的各类人才。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具体需要构建如下方面的机制:1、目标引导体制在产业转型升级中,要采取实际措施提高经济效率,关键在于设定一个明确可行的目标,并配置一套完善的目标引导机制。既要实现经济稳步发展,又要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的新型发展目标。引导要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坚持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的基本国策,使得经济发展与人口、环境、资源协调。2、行政力量推动体制当前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政策支持上没有形成适当的力度且没有持续性,已经出台的各种规定没有约束力的条款,多数是无法律强制性与权威性的规章条款,仅仅依靠指导性的意见、规范性的通知达不到市场应有的效率。需要采取一定的行政甚至法律措施,对具体明确法律强制的责任,要完善明确实施效果界定标准的奖惩措施,对不转变方式的要有严格的惩治手段,对禁止性行为要进行行政手段控制,以协调保证各方主体步伐一致。3、利益调节体制产业转型升级一方面是由高能耗、重污染的生产向低耗能、轻污染的生产转变,即要有所舍。一方面是提升现有产业效率,构建合理有效的产业体系,即要有所得。这一过程必将影响多方利益,作为利益调节主体的政府要构建税收、财政、信贷杠杆等利益调节体制。首先,税收调节。强制性建立强有力的税收导向机制,节约能源的使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限制高能耗产品的使用,一定程度上抑制资源的浪费和过渡消耗。其次,财政调节。可以通过财政补贴制度进行调节。第三,信贷调节。联合金融部门,严格进行信贷审核把关,不断更新金融服务项目,根据企业发展方式、产业差异性进行融资产品创新。4、考察、考核体制产业转型升级的障碍中政府的职能缺位、错位现象、行为方式不规范占有很大的部分。完善和制定考察、考核体制,消除政府扩张投资的冲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才能增强经济主体加快转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首先,要考察、考核政府转变职能,努力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其次,要考察、考核政府在经济活动中政府在坚持市场调节经济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注重已取得的成绩的同时又要注重打基础,关注长远的潜绩,通过宏观调控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发展的成本和风险情况。第三,要考察、考核政府将政府的社会职能与经济主体职能分开情况,培养经济主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能力,提高经济主体的自律水平,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纳入社会的多个相关部门,分散管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同时考核评价指标既要注重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但不可将其作为政府绩效考核的单一指标,又要注重发展的方式、质量、结构、效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更是社会各个组织团体公民应当承担的责任与义务。5、创新和科技投入体制在经济发展的技术选择上,围绕环境保护和降低资源消耗建立技术创新应用体系。通过加大科技投入,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高级化,建立科技创新鼓励机制、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6、构建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一是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制定负面清单基础上,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领域,健全优胜劣汰市场化退出机制。二是完善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凡是能够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价格改革。三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四是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发展环保市场。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全面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7、法律公正治理机制这主要涉及到法律法规健全、执行公正并具有效力。相对于经济发展而言,整体性的法制建设滞后,尤其是司法环节的软弱、疏漏及其一些领域中的有失公正,不仅使法治环境的健康状态令人堪忧,而且直接制约产业升级。8、促进合理的产业组织建设产业内部结构的高级化是以产业内部组织结构的合理化为基础的,没有合理的产业组织,不可能实现产业内部结构的高级化,更不可能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与合理化。合理的产业组织有利于大企业和小企业在促进创新和技术进步过程中相互联系、互相补充,克服大企业有创新能力而无创新动力、小企业有创新活力而无财力支持的缺点,有利于将小企业的创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充分发挥大中小企业的创新优势。因此,促进创新和技术进步需要重视产业组织政策,促进产业组织合理化。如果没有合理的产业组织,产业政策作用机制就会遭到破坏,企业的反应将会扭曲政策的作用,从而不能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目标。

[低碳视角下的经济转型升级]向低碳经济转型的理想轨迹是

  全球温室效应已经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 给人类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发展模式, 成为了整个世界关注的热点。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又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新兴工业化国家,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必须在应对全球气候问题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因此, 对于中国而言, 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和平崛起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同时,也是落实产业结构升级、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一、低碳经济与经济转型   “低碳经济”概念由英国首相布莱尔在2003 年发表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 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出,对低碳经济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从狭义的理解看,低碳经济是以消耗低碳燃料为主,追求温室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碳最小化排放的发展,是一种高能效、低资源消耗和低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模式。从科学发展观角度看,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的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从效率角度,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建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低碳经济强调的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带动经济实现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经济发展模式,包含了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经济转型则是个大战略、总要求,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是落实经济转型的重要环节,也是经济转型的应有之义。具体而言, “新型工业化”就是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新型城市化”就是要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低碳城市化道路”。落实经济转型也必然要求制度上的创新和生产生活方式理念的转变。   尽管低碳经济和经济转型的概念内涵和外延有一定区别,但在强调“绿色”、“环保”、“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却是一致的。这就要求必须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   二、中国低碳经济转型的意义   低碳经济是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必然选择,这不仅仅是因为中国面临国际社会要求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巨大压力,还因为发展低碳经济有助于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护国内环境,避免技术和资本的锁定效应。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减缓的情况下,发展低碳经济不仅可以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点突破口,也是度过目前经济困难的有效方式,更是确保我国中长期经济持续增长最可行的手段之一。   首先,低碳经济是实现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也成为新一轮国际经济的增长点和竞争焦点。以低碳化能源发展为代表的低碳经济产业,不仅可以为传统产业的振兴提供支撑,其自身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找到发展机遇,特别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低碳技术进步,将填补经济增长所需技术进步的供需缺口。另外,低碳化还可以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乃至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有着相当长的产业链,足以形成一股新的经济力量,影响着世界的经济发展格局和竞争格局,成为各国经济转型发展的不竭动力。低碳经济是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也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可以说,低碳经济将是世界经济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将引领全球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发生深刻变革。中国能否在未来几十年里走到世界发展的前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应对低碳经济实现经济转型的能力,我们必须尽快采取行动积极应对这种严峻的挑战。   其次,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如何节能减排,拓展中国低碳经济之路,是中国“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拉动经济增长的是汽车、住房等耐用消费品工业,在这些耐用品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钢铁、水泥等重化工材料,大量消耗煤炭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气体。随着城市化发展,能源消耗增大,私人汽车增多,尾气排放增加,严重恶化着生态环境,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耗国和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国,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刻不容缓的可持续发展的国计民生大事,关系到中国和世界的整体利益。目前我国最紧迫的减排任务,是通过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淘汰能耗高、污染大、排放高的落后产业,以尽快把现有能耗水平降下来,并通过新型城市化改造方案和技术进步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进而推进低碳经济运行。当前,世界各国都在试图将经济复苏与经济转型结合起来,努力寻找经济复苏以后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力图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占据战略制高点。   因此,低碳经济不仅是传统的环保手段,更有望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成为我国各级政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首选和重要抓手。   再次,发展低碳经济转型有利于我国的能源安全。能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继军事安全、经济安全、金融安全之后的又一大安全问题。世界各国在能源领域内的竞争与合作愈来愈密切, 对于正经历经济总量与能源消费皆高速增长的中国而言, 能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前,中国能源对外依存度较高, 抗风险能力较低。低碳经济不再一味依赖煤和石油等化石能源, 而是大力发展核能、水能、氢能、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低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 实现了能源利用的多元化, 从而降低了能源结构单一的潜在风险, 提高了中国应对能源危机的能力, 是确保国家能源安全的有效途径。   最后,发展低碳经济转型有利于在全社会倡导一种“绿色”健康的生活消费方式。低碳经济不仅体现在生产方式方面, 而且体现在居民的日常生活方面和消费方式方面。居民应该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 节约能源,改变不健康的消费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 每个普通的居民都是低碳经济的实践者。   三、中国低碳经济转型的现实途径   低碳经济是人文发展水平和碳生产力(单位碳排放的经济产出)同时达到一定水平下的经济形态,旨在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共同愿景。低碳经济通过技术跨越式发展和制度约束得以实现,表现为能源效率的提高、能源结构的优化以及消费行为的理性。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向低碳发展的过程就是以低碳为助力,实现经济转型的过程。

新经济增长理论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有什么样的启示

新经济增长理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新经济增长理论力求以一种与传统新古典经济学相当不同的思路来解释各国经济增长率的差异

中国经济转型怎样做大做强服务业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消费主导的增长格局正在形成。 “十三五”期间中国将加快推进服务业主导的转型与改革,到2020年形成服务业主导的经济结构。这不仅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有决定性影响,而且将对深化中外合作带来难得的新机遇。  一、未来5年中国服务业发展的总体趋势  服务业年均实现9%—10%的增速。2001年—2013年这13年间,中国服务业年均实际增速达到10.6%。随着中国消费结构升级,以及加大服务业市场开放,估计未来5年服务业仍有望保持10%左右的实际增长速度。  服务业规模倍增。 2008年—2013年,中国服务业总量从13.1万亿元人民币扩大到26.2万亿元人民币,实现了规模的倍增。估计到2020年中国服务业规模将达到47.3万亿—51.1万亿元人民币,实现再倍增。  服务业占比达到 55%以上。2014年中国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到48.2%,2015年一季度达到51.8%,创历史新高。估计到2020年将超过55%,形成服务业主导的经济结构。  二、服务业主导的经济转型引领经济新常态  支撑7%左右的经济增长。过去10年,中国服务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0.43个百分点。未来5年,如果服务业增加值继续保持10%左右的年均增长,将带动GDP增长4个百分点左右,这将为中国“十三五”时期实现7%左右的增长提供重要条件。  形成消费主导的增长格局。初步估算,到2020年,中国潜在消费规模将达到45万亿—50万亿元人民币,消费率达到60%左右。  拓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空间。从近两年情况看,服务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吸纳约100万个新增就业。 “十三五”期间服务业年均增长10%,将吸纳新增就业1000万人左右,成为吸引就业的主渠道。此外,依托“互联网+”的创业潮正在兴起。这是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促进利益结构和社会结构优化。估计到2020年,中国服务业就业人口将不少于4亿人,服务业就业比例有望达到50%,由此将带动中产阶层的明显增加。  走向绿色发展。服务业对资源能源的需求较低。初步估算,如果2020年中国服务业占比达到55%,能源消耗量将下降14%左右,SO2将减排18%左右。这对全球来说,都是一个好消息。  三、中国服务业市场开放将呈现加快态势  对社会资本的开放。过去几年,中国服务业市场开放政策密集出台。尤其是上海、广东、天津、福建四个自贸区的设立,肩负着服务业开放的重大历史使命。 “十三五”时期,中国将加快推进教育、医疗、健康、养老等服务业对社会资本的市场开放,并着力改善研发、物流、销售、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市场环境。  服务贸易的较快发展。 2014年,中国服务贸易规模超过6000亿美元,占外贸比重12.3%,这一比例远低于2013年全球平均19.6%、美国22.1%和印度26.5%的水平。预计未来5年,中国服务贸易将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到2020年达到1万亿美元以上,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比重将提高至20%。  推进服务业主导的结构性改革。比如,全面启动财税体制改革、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推动教育结构调整等,以破解服务业发展中的诸多结构性矛盾。

民间投资在经济转型中发挥的作用有哪些

  民间资本的重要性,与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密切相关。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三季度中国投资增速从17.1%降至14.4%。其中,组成中国投资的三大部分:基建、制造业和房地产投资增速均出现下滑。  受今年以来楼市疲软的影响,地产投资增速下滑。虽然这会拖累短期经济增长,但长期看来,地产投资减速是改革阵痛期的必然趋势。目前,中国部分城市楼市供需业已失衡,三四线城市饱受高库存之苦,依靠房地产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可持续。由此看来,地产投资增速下滑有助于倒逼中国经济转型,摆脱对地产投资的过度依赖。   终端需求不足,过剩产能仍未出清则是制造业投资放缓的主要原因。过去10年间,我国制造业投资增速长期高于30%,产能一直保持高速扩张态势。但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商业银行风险偏好回落,对私营部门信用收缩严重,使得企业投资也大幅下挫。近两个月以来,制造业投资增速仅在10%左右,其中煤炭、有色、钢铁等多个产能过剩行业的投资都出现了负增长。随着我国在去产能过剩的路上艰难前行,大量被产能过剩行业挤压的土地、人力和信贷资源得到释放,由此而来的经济结构调整值得期待。   与前两类投资短期内难以逆转的下滑之势不同,虽然三季度基建投资托底力度减弱,但在政府多次强调“稳增长”、频频出台政策发力基建的情况下,该项投资仍是拉动中国投资增长的主力。从10月16日公布的3条铁路工程批复信息,到10月22日发布的5个机场和3条铁路基建项目批复,短短一周时间内,国家发改委公布了近2500亿元的投资项目。这说明基建新项目仍在不断上马,投资增速不会猛烈下滑。更何况,我国目前地区发展差异较大,发达地区拥有的完善基础设施,在中西部地区仍是急需补齐的短板。因此,未来政府在基建投资领域仍有较大的发挥空间。   然而,仅靠政府的一腔投资热情是远远不够的。目前投资乏力是我国经济下行期不可回避的问题。随着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受到政策约束,土地财政难以为继、预算限制日益紧张、银行削减项目贷款等问题的集中出现,保障基建投资平稳发力越来越需要民间资本的支持。在这一背景下,民营经济体及有民间资本参与的公私合作模式成为不容小觑的力量。10月26日,由9家公交公司整合而成的哈尔滨市全利公交客运集团正式挂牌运营,这是中国首家正式投入运营的民营公交集团。这一现象说明,民间资本在我国的投资地位正日益提高。   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随着配套改革政策逐步落实,民间资本有望在投资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与其他简政放权措施形成组合拳,以改革举措打破不合理的垄断和市场壁垒,让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推动国民经济效率提升。   然而,随着民间投资项目势头渐猛,中央还须谨防进入基建投资领域的民营资本重蹈地方债覆辙,沦为某些地方政府的“钱袋子”。公私合营项目运作时,政府和企业的权责边界必须明确。同时,政府还应当确保政策的连续性,使民间资本投资人树立投资信心。

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必须把什么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支撑

简短表述,中国经济正抓住转型升级良机: 中国经济这驾疾驰30年的马车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其结构长期不合理的矛盾日益突出,表现在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失衡;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城镇化、中西部地区发展滞后;资源消耗偏高,环境压力加大等。专家指出,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结构大调整时期,无论发达国家还是新兴经济体都希望通过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也要抓住这次机遇,完成自身的经济结构转型和升级。  内外夹击必须转型  中国经济正面临着双重压力。“对中国而言,当前受到了内外夹击,如果不进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未来就没有出路。”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张茉楠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从外部看,美国、欧洲等国家提出制造业回归。美国以往靠发展虚拟经济、金融业和服务业,但在金融危机后,奥巴马提出了再工业化战略,最近还采取了很多措施,包括政策支持、资本回流等,这对中国制造业形成了竞争压力,中国若不尽快进行产业升级,很快就会被边缘化,被淘汰。  张茉楠指出,目前中国低端制造业也很难维持,因为中国的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优势越来越低,越南等发展中国家也在发展制造业,对中国形成了一定竞争压力。高端制造业有发达国家堵截、低端制造业有发展中国家追击,在此环境下,中国必须转型升级才能找到出路。  从国内看,也有诸多因素逼迫尽快转型升级。张茉楠认为,当前国内面临人口红利减少、要素成本上升、竞争力落后、产业基础薄弱等问题,若想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尽快转型升级。  经济转型的概念早已提出,“十二五”规划将其内涵进一步丰富,博鳌亚洲论坛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龙永图分析说,这些转变归纳起来可以有以下几方面:经济的增长从更注重数量向更注重质量方向的转变;经济的结构从以制造业为主向以制造业、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共同发展的方向转变;经济增长的动力从过去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到依靠投资、出口和内需,而且以内需为主导的这样一个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当前是转型良好机遇  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每次经济艰难之时,都是改革自身问题实现质的飞跃的关键时期。瑞信董事总经理、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陶冬称,中国经济大约每隔10年,会有一次体制上的递变,一次结构性改革,令经济破茧而出。  张茉楠认为,全球都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大家都在变,这其中就蕴涵有机会,谁转型转得快谁就能赶上新一趟世界经济列车。中国企业若不加快创新、研发,加快产业升级和转型,肯定就没有出路了。  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研究员巴曙松表示,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与经济转型,为经济增长培育新的增长动力是当务之急。在外部市场动荡的环境下,要重点拓展内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将社会资金更多引入到实体经济中,放松一些门槛较高行业的准入管制,为经济增长培育新的增长点。重点要提升产业链  下一步应如何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提出应从八个方面来应对:第一,坚持扩大内需。第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第三,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第四,积极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第五,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第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七,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第八,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对于人们常常提到的扩大内需,有专家提出不同意见。张茉楠认为,中国需求不能成为拉动世界经济的引擎。目前中国制造业还没有很大的优势,国民经济基础薄弱,靠消费拉动世界经济是发达国家给我们设下的一个陷阱。必须制造业和内需双轮驱动。一个轮子是制造业,要进行产业升级和创新,打下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基础,提高整个国家的产业核心竞争力。另一个轮子是扩大内需,但做到这一点需要从国富到民富,藏富于民,让百姓有钱花。  “一味转向消费,整个经济基础会出现风险”,张茉楠提醒说,西方是高福利国家,敢消费。我们若过于激进谈消费,有透支未来经济增长的可能。转型要沿着产业链往上走,不要偏重消费。以上分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经济转型的调整结构

需求结构调整:经济转型的长久之策需求结构包括内外需结构,内需中的消费与投资结构。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是由投资、消费、出口贸易共同作用驱动的,人们称之谓“三驾马车”的驱动方式。而在“三驾马车”中,最稳定、最长效、最可持续的拉动力是国内居民的消费,消费对促进生产发展、国民经济增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消费。消费是生产的先导,没有消费就不需要生产;广大城乡居民数量不断增加和质量不断提升的消费需求,推动着生产不断发展,规定或引导着一国经济向深度和广度进军。但必须指出的是,长期以来我国需求结构不合理,存在一个明显的缺陷,即主要靠扩大投资需求和对外出口需求驱动经济增长,居民消费率过低,对经济拉动不力。2007年,我国最终消费率仅为52%,其中居民消费率为35.4%,与历史最高水平的1985年的52%相比,下降了近17个百分点。根据世界银行统计,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平均消费率稳定在73%~79%,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最终消费率也达到65%~70%左右。消费率偏低,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结果必然带来经济比例关系失衡,大量生产能力闲置,由此形成的无效投资和银行呆坏账增加,直接影响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经济之所以出现严重下行压力,主要症结之一也就出在这种需求结构上。一旦外需产生波动,出现需求萎缩,国内经济增长势必随之遭受影响和冲击,不得不进行需求结构调整。因此要推进和实现我国经济的整体转型,理所当然应首先调整需求结构,把扩大国内居民消费需求作为当下保增长的现实选择,又作为推进我国经济整体转型的持久动力和增进社会福祉的根本途径。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我国各级政府已出台了一整套扩大消费政策举措,可谓措施密集,涵盖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消费的所有环节,已对今年以来保增长产生了一定的拉动作用。现在的问题是,需要我们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对提高居民消费率,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作用作出总体规划。笔者认为,从近期来说,应把功夫下在认真落实各级政府已出台的大量刺激消费需求的政策上。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要加大力度保就业,保就业才能保消费。同时应将住房和汽车销售作为重点,调整相关政策,引导房屋开发商适当降低价格。把汽车和住房市场搞活了,就能增加一系列相关产品的消费。还应积极培育文化消费和健康消费,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从长远来说,必须着力调整我国的收入分配结构,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有利于促进消费的城乡基本设施投资,大力发展城乡统一的现代流通市场,扩大消费信贷等等。显然这是一个涉及面广、牵扯问题多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下决心、花气力去构建。唯有完成了这项系统工程,我国经济才得以整体转型。 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的根本任务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是个不断演进的动态过程,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要求和任务。从外部和内部两个因素综合分析,当下进行深入调整更为紧迫、更为重要。从外部因素看,集中表现为世界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增长格局的大调整,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需求萎缩对我国出口带来了严峻挑战,全球消费模式转变对我国出口导向型的增长方式形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从内部因素看,主要是我国经济存在的结构性失衡,产业结构不合理、不高级,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运行质量和竞争力的主要制约因素,要求进行产业转型升级的呼声不断加大。加上劳动力供给、资源与环境等约束也凸显了深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乃势所必然。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关键在于继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和三次产业的内部结构。一是按照调高调优的原则,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工业化。不久前中央提出了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这是确保工业产业平稳发展,提升产业水平的综合性行动方案,将是中国走出经济低潮的巨大引擎,理应作为调整的主要方向和政府扶持的重点。纵观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调整”二字被置于“振兴”之前,在每个规划当中,“技术改造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兼并重组”等等,几乎是一致的关键词,可见决策层对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视,我们必须把它们作为调整的主要方向和政府扶持的重点。在新一轮扩大投资需求中,应适当向这些产业实行投资倾斜。从长远考虑,各项投资必须把这些产业的提升,落后产能淘汰作为振兴规划的主线,培植新的增长点,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全面提高十大产业竞争力。二是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当今世界,现代服务业的辐射功能强于制造业,发达国家的经济重心早已转向服务业,产业结构正从工业经济转向服务型经济。我国的服务产业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低于印度的水平,因此大力发展服务业势在必行。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一个代表性行业,物流业入选十大产业投资振兴规划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中国经济结构的主体已经到了由高能耗、高污染的加工制造业,加快向低能耗、高效益的服务业转变的新阶段。我们不能只做“世界工厂”,更要做“世界服务提供商”,服务业将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三是继续巩固和发展农业。我国农业已获得了5年丰收,但不能掉以轻心。农业基础还不稳固,现代农业建设成效还不显著,必须继续加倍努力,在农业经营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机械化、高效化上下功夫出成效,全面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农业劳动生产率。 贸易结构调整:经济转型的关键之举贸易结构是指进出口贸易的比例、产品及市场构成及其相互制约的联结关系。为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和实现我国经济持续科学发展考虑,当前急需研究和解决的是调整我国的出口贸易结构。过去我国经济增长过多依赖出口,依赖国际市场,从一定程度上说,这是一种出口主导型经济。今天我们要将外需主导型经济转变成内需主导型经济,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调整外贸战略,调整出口贸易结构。提出这一调整的根据,既出于对我国外贸现状的现实思考,又基于对未来世界市场需求趋紧的理性分析。从外贸现状看,近年来我国出口贸易的数量和规模越来越大,每年均以20~30%的速度增加,出口贸易的依存度越来越高。2007年已高达37%,过高的出口贸易依存度带来的贸易摩擦增加、顺差扩大、国际收支不平衡等,也影响着宏观经济稳定。特别是这种外需主导型经济,极易遭受国际经济的冲击,此次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的影响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再加上我国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形成的过高的外贸依存度与国内经济高度的内生性,外贸企业与国内商品生产和消费的两张皮现象,使外贸纯粹成了生产外汇的机器,而国内居民消费与外贸关联度极小,这一结构性矛盾导致外向型经济综合效益低,对国民经济总体贡献小。再从国际市场需求的趋势分析,百年一遇的世界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经济影响之深、冲击之重前所未有,种种迹象表明,全球消费市场萎缩、趋冷的趋势将长期存在,而且全球包括美国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消费模式正在悄然发生变化。虽然消费模式的转变具有惯性和长期性,但对我国来说必须及早应对,因为这最终将迫使我们必须调整过去以出口创汇为核心目标的外贸发展战略,实施贸易战略转型。这无论是对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我国经济整体转型,都显得十分紧迫,十分重要。外贸战略的调整,基本思路是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全方位提高外贸竞争力,实现外贸发展的可持续性。具体说,应在以下3个层面发力:一是加快推进出口商品结构升级。由于我国不少企业缺少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这样大多出口商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要改变这种状况当然不是朝夕之功,但我们必须作出持久不懈的努力,加大投入,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支持具有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出口,增加机电产品、装备制造业产品和高科技产品出口。二是支持各类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到国际市场取得较多能源、资源勘探权、开发权。通过增加海外投资,带动地质勘探设备、资源开发设备和技术劳务出口。鼓励企业到海外发展加工贸易,由此带动国内零部件和原材料出口。三是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无论是过去还是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加工贸易符合我国的国情,必须继续加以发展,前提是尽快实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主要对策是,促进产品产地逐步转移,由沿海加工为主向内陆加工转移;促进经营方式转换,由受托型加工向自主型加工转型;促进生产方式转化,由物耗加工向清洁化生产转型;促进营销市场转向,由出口海外向内外市场销售并重转型。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加工贸易效益低下的状况,此外还应大力推行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在巩固传统出口市场的同时,全方位、多层次开拓新兴市场。 要素结构调整:经济转型的必由之路经济增长与发展是由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科技进步等多种要素决定的。在多种要素结构中,经济增长是主要依靠物质资源要素消耗还是主要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来推动经济增长,由此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路径依赖。以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是物质资源、能源和劳动力的巨大消耗,事实已充分证明,这种靠资源消耗的发展不可持续,必须对生产要素的投入结构进行坚决调整,方向是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由要素投入推动型转变为科技创新推动型,这是实现我国经济整体转型必由之路。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看,许多国家在经济发展初期总是倾向于高投入、高消耗、追求外延的扩大再生产来实现经济的高增长。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历程必然也与其他国家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在一定意义上说,这在发展的某一阶段是难以避免的。值得我们思考和需要作出抉择的是,面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世界各国的飞速发展和广泛运用,加上我国人口多、资源少的特殊国情,迫使我国经济必须从既往的对生产要素的依赖中解放出来,走出一条不同于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之路,即以科技进步、自主创新打破既往的路径依赖,进而推进我国经济的整体转型。在当前市场约束进一步强化,资源争夺更加激烈,科学技术成为决定竞争成败关键因素的情况下,只有把经济增长建立在科技进步、自主创新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综合竞争力,才有可能真正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真正实现我国经济的整体转型。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一是要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企业对依靠科技创新走出困境,提升发展需求十分迫切。抓住这个机会,要鼓励和支持大中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做大做强企业的研发机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收购、兼并发达国家企业研发设计机构和知名品牌。应采取多种政策措施,激发企业的创新意识,完善企业的创新机制,集聚企业的创新因素,保护企业的创新成果。二是改善技术创新的市场环境。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加强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中介服务,充实和完善支持自主创新的财政、金融、税收和政府采购政策。加大政府对科技投入的力度和科技创新的奖励力度,用多种手段鼓励在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领域和前沿核心技术领域进行创新,争取尽快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三是要高度重视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管理与技术是驱动经济发展的两个车轮,缺一不可。应吸取世界各国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努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要善待人才、用好人才,为科技人员开展科技创新搭建良好的平台。四是要充分利用好全球科技资源。金融危机造成西方国家许多产业、技术、人才过剩,应抢抓机会,利用我国较为充裕的外汇储备,千方百计引进世界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和高端人才。 企业经济转型企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的重要基础宏观经济的整体转型,取决于企业转型的进展和效果。因此要推进我国经济整体转型,必须从一个个企业做起。企业转型的内涵非常丰富,包含多方面的任务和要求,至关重要的是要搞好企业结构转型。企业结构关乎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和生产经营效益,最终决定企业的兴衰成败。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我们看到的是,凡是结构好的如自主创新能力强、产品结构好的企业,都能应对得当、逆势而上,日子过得很潇洒;凡是固守老工艺、生产老产品或者靠仿造贴牌经营的企业,大多遭受重大创伤,甚至关门倒闭。由此可见,企业转型升级,关键在结构。做好了企业结构转型升级这篇大文章,我国经济的整体转型才有坚实的基础和美好的前景。目前我国企业结构的总体状况是:规模小、布局散、产品质量差、技术含量低,基于此,企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必须着力抓好以下3条:一是抓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要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调整现有产品结构,大力开发市场需要、盈利能力强的产品,特别是那些高附加值、低资源消耗、高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含量高的品牌产品。下决心淘汰哪些产能过剩、没有销路、经济效益差的没有竞争力的产品,从而实现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针对目前不少企业产品同化,且在同一市场上相互打价格战进行恶性竞争的客观现实,我们建议企业应当根据企业的核心能力和市场需求变化进行产品战略定位,推行差异化产品发展战略,即研发和生产区别于竞争对手并在行业内具有自身特色的产品,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能在行业内与众不同,独树一帜,从而用产品或服务的特色来提高竞争优势,获取高于竞争对手的收益。这种战略不失为在产能过剩、市场竞争不断激化态势下一种较好的产品调整战略。二是抓好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优化。应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形成科学合理的企业组织结构。从集中经营层面上看,按照规模化要求和市场原则,支持有优势的大企业以资产、资源、品牌为纽带,实施跨地区、跨行业的联合、兼并、重组。有条件的要逐步由国内大企业向跨国公司进而向全球企业转型做大做强,大企业具有产业链条长、上下关联度高、辐射带动作用大的特点,通过大企业的影响力和扩散效应带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区域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不少企业出现了机构臃肿僵化、管理层次多、管理链条长,因而对市场反应迟缓等问题,影响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竞争力。为此必须注意调整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协调好集团总公司与分公司之间的管理关系和权力分配,理顺各职能部门的责权划分,压缩管理层级;理顺管理流程,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运作程序。从专业化分工的层面上看,必须按专业化要求,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不求做大,但求做强。也可同大企业建立密切的协作关系,纳入大企业的生产运营主体系,全面提高生产社会化水平,无疑这也是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优化的一个着力点。

拉动内需、刺激消费将是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方法,意义非同凡响。可是其利弊分析如何?需要做的事情有哪些

现在物价这么高,拉动内需,怕不是那么的容易咯,因为基本工资很低,消费水平就难以成正比的。觉得这个网站有很多资料的可以搜索 湛江第九区

发展海洋经济对于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具有怎样的推动作用?

  前瞻网发布的《2014-2018年 中国海洋经济产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分析报告前瞻》当前,我国已经意识到进行海洋经济开发的必要性和紧迫性。2011年国家海洋局组织编制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2011年-2015年)》,《规划》提出,要加大政府引导性投入,重点投向海洋装备制造、海洋油气、船舶制造、海洋渔业、海洋运输、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化工、滨海旅游等海洋产业领域。国务院相继批准了山东、浙江、广东成为国家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份,浙江省舟山新区成为海洋经济新区,以及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随着国内整体的海洋发展规划基本到位,海洋经济开发的大潮也即将到来。

经济转型工业化发展的六大阶段

1.工业化的起初阶段。即工业化首先是从以轻工业为主导开始的。2.重工业化阶段。工业由以轻工业为重心的发展向以重工业为重心的发展推进,产业以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即所谓“重工业化”或“重化工业化”。3.高加工度化阶段。即重工业化过程中由以原材料为重心的结构转向以加工、组装工业为重心的结构。这个阶段,实际上开始了产业结构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提高的阶段。4.技术高度密集化阶段。在这个阶段,各工业部门越来越多地采用高级技术,导致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为特征的尖端工业的兴起。5.高新技术化阶段。大力发展航空航天工业、大规模集成电路、新型电子计算机、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的新兴部门,以及生物工程、激光技术、光导通信等新技术群,资本密集部门的领先地位逐渐为高新技术部门所取代,使美国的工业结构日益走向高级化。6.最后可能是不断创新阶段。提高工业产品竞争力,不断加大技术创新投入,通过实施名牌推进战略、技术转移战略,工业产品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一批知名品牌脱颖而出,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比重逐步提高,推动了企业技术进步和核心竞争力的增强。

经济转型下企业工商管理模式的不足与完善开发论文

经济转型下企业工商管理模式的不足与完善开发论文   现如今,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以下是我整理的经济转型下企业工商管理模式的不足与完善开发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要: 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发展下,企业工商管理在企业发展过程当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现如今,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企业想要在这种环境下健康稳定的发展,那就必须要加强对企业工商管理的重视,只有通过不断完善企业管理模式,提高工商管理水平,才能够为企业的顺利发展保驾护航,同时也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因此,工商企业管理模式便显得极为重要。本文在此对企业工商管理的发展模式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经济结构;工商企业;管理模式;   现如今经济发展迅猛,使得企业在经营过程当中面临的机遇较多,同时面对的风险也随之提高,想要在日新月异的经济市场当中站稳脚跟,稳定发展,那么企业就需要不断优化完善自身的工商管理模式,要利用先进的工商管理方法和知识来强化企业自身的管理,从而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但是目前,我国仍旧有不少企业在工商管理工作上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对工商管理没有足够的重视,缺乏工商管理的相关人才,工商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等,这些问题都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了阻碍。针对我国企业工商管理经常遇到的问题,本文进行了分析研究,希望企业管理者能够及时做出应对,在企业今后的发展过程当中寻求到最适合的工商管理模式。   一、企业工商管理的概述   所谓的企业工商管理,就是在企业在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当中进行计划、协调、控制、领导、指挥以及人员配备等职能的总称。工商管理是将管理学和经济学进行了结合,从而在企业的方方面面当中进行有效的管理,以此来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促使企业能够朝着健康稳定的目标发展。因此,企业工商管理是企业发展过程当中必不可缺的管理方式之一,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综上所述,企业管理者需要认识到工商管理在企业发展当中的重要性,并且能够结合当前的经济形势以及企业本身的状态,来进行有效的结合管理,从而使得企业竞争力提高,实现稳定发展的目标。   二、企业工商管理的特征   企业工商管理是企业发展经营不可缺失的重要内容,工商管理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企业今后的发展。在这样的条件下,企业需要对工商管理工作有一个全面细致的了解,正确的开展工商管理工作,从而使得企业在发展过程里的效益得到保障,具体企业工商管理的特点总结如下。   当前,企业工商管理已经进入到了各大小企业的日常管理、经营等方方面面,并且得到了一定的加强。在这当中,企业的工商管理通过开展更深层次的管理工作,帮助企业进一步实现了利润的最大化,而且在通过工商管理工作能进一步树立起了更加长远的战略发展目标。除此之外,营销管理工作在企业工商管理当中得到了一定的重视,并且根据这一点将企业各个部门以及职员之间的协调、劳动市场资源和企业资源进行了系统的分配,帮助企业以最小成本实现最高利润的目标。另外,财务和会计管理工作也得到了企业的重视,并且根据企业动态发展的状态,实现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当中的管理和监督。   为了让工商管理工作目标得到进一步的实现,企业对员工工作积极性进行了提高,以此来实现高效率、高质量的工作。除此之外,企业根据时代发展的趋势,为了避免工商管理工作和时代脱轨,企业加强了各种工商管理工作理念的学习,推动了工商管理工作的开展和提高。现如今,我国的一部分企业在进行工商管理活动的时候,通常会把工商管理当做是一门特殊的艺术来进行看待,以此来实现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发展。而且我国企业在工商管理过程当中十分重视企业的的文化建设,以此来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企业工商管理发展模式   当前,我国企业进行工商管理工作的过程当中,通常是根据我国的传统文化来展开,这一点符合我国千百年来的商业文化理念的传承和发展,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深入企业管理者的理念当中。在这样的背景下,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往往是企业工商管理者首先借助的开展工作方式的条件之一,在加强我国文化应用的同时,也将国际化的管理理念融合进来。   总体来说,在经济技术发展迅速的环境下,我国企业应该在继承本国管理理念以及经验的同时,也应该更加注重国际化理念的吸取。只不过,我国一部分中小企业在这个过程当中,将侧重点几乎都放在了具有国内文化特色的管理模式上,从而使得管理工作无法与时俱进,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导致了相关利益无法最大化甚至无法获取。   鉴于上述分析,企业不仅需要继承具备我国传统文化的管理理念,更应当积极的吸收工商管理模式的创新管理模式,但并不是盲从,而是要去糟粕取精华,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学习,为企业提供更高的利润。总而言之,企业的管理者需要将不同的管理模式、理念进行整合提炼,并且学习不同企业的管理模式,将这几点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充分考虑利弊,建立起有效、合理的企业经营战略和决策制度。   四、企业工商管理现阶段存在的不足分析   1、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当前虽然有很多企业已经采取了工商管理模式,而且这方面的工作也表现得十分积极。但是,在工商管理的体系上仍旧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完善,这就导致企业管理人员在工作进行的过程当中,没有制度和流程可以依据,从而导致对管理的监督、实施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导致企业的最终效益达不到预期目标。   2、工商管理目标不明确,水平低下   现如今我国经济市场不断发展,能够对企业竞争力产生影响的重要环节就是企业的工商管理水平。对比一些发达国家,我国的工商管理水平还明显有些不足,比如工商管理水平低下、管理理念滞后、日常的生产部门和管理销售部门无法做到及时有效的沟通,这些诸多问题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企业的发展运行。不仅如此,我国部分企业还存在工商管理工作目标不明确的问题,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那么企业的发展方向便不清晰,从而导致企业管理混乱,在日常的经营生产过程当中没有依据可以遵循,一味地注重企业利润的获取,这种盲目的获取利润的现象,对企业的健康发展有极为不利的影响。另外在工商管理职员方面,一部分企业只是将员工和成本放在一起考虑,无法调动起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3、开拓市场、掌控市场的能力较差   在企业当前的发展过程中,没有办法将企业自身的管理模式和市场进行有效的融合,换句话说就是无法迎合市场的需求,这就导致企业难以与市场对接,从而使得企业脱离了市场的实际需求,在产品的设计生产上与市场脱节,企业无法根据市场的发展规律和特征就无法对市场进行拓展,企业原地踏步无法发展,最终的结果就是企业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生存,对企业的影响极为不利。   4、企业工商管理活动缺乏创新精神   想要在经济时代当中立足,那么企业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就需要有创新意识,这样才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而且提高企业自身的工作效率。然而,一部分企业在进行工商管理工作的时候,通常不具备创新精神,甚至有的仍旧停留在借鉴国外陈旧落后的工商管理模式层面上,这就导致了企业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脚步,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节奏,最终使得企业缺乏完善的工商管理模式,企业目标无法实现,做不到可持续发展。   5、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建设较为落后   现如今市场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使得绝大部分企业更加认识到工商管理在企业发展当中的重要性,只不过因为诸多因素的影响,一部分工商企业在内部的管理制度上仍旧没有找到可实行的道路,导致无法在市场上立足。而且多数企业重视的内容通常是企业经济发展的问题,这便对工商管理人才的精神和物质需求造成了疏忽,也忽视了薪酬激励制度的建设,没有将重点放在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上,这便导致了员工工作积极性下降,企业工作力度不足,不仅经济发展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就连内部管理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   6、企业管理人员素质相对偏低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之一,工商管理工作其实也是对人员的管理,也是工作人员理念的具体实施。只不过在企业实际运作过程当中,有一部分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只是对之前制度进行了继承和延续,并没有提出应对措施。由此一来,企业工商管理工作便循规蹈矩难以得到创新,工作也无法顺利开展。再加上员工本身的工商管理理念落后,在实际工作当中难以适应,使得整个工商管理部门的管理水平停滞不前。   五、完善企业工商管理模式的对策分析   1、加强对管理体系的完善   企业管理者应该及时的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出符合公司发展的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这样企业管理者的能力才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在管理体系制定的过程当中,应当明确各个职责的划分,并且配合企业的其他相关管理制度来进一步的完善,充分发挥激励制度的作用,确保每一个岗位都能够严阵以待正确落实相关工作内容。企业还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方针,在工商管理模式进行的同时,还应当考虑工作人员的状态,不仅仅是要提升企业的利润,也应该重视员工的利益。   2、提高企业工商管理人员的能力   企业工商管理工作当中管理人员是重要的执行者,管理人员的能力直接影响企业工商管理水平的高低。所以,想要提升企业工商管理水平,首先应该对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进行提高。针对这一点,企业可以进行管理者培训,加强管理者综合能力的提高,并且根据实际岗位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管理人员能力培养。在具体实施的过程当中,企业还应该不定期的进行开展培训活动,提高管理人员的工商管理理念和技能,并且还可以组织相关的工作人员到先进企业进行交流学习,从而使得企业培养出更多的管理人员,以此来提高工商管理水平。   3、以市场为依托,加强管理   获取经济效益是每一个企业的最终目标,所以企业应当根据市场的形势,以市场为基础,来构建企业工商管理模式。现如今市场经济发展迅速,通过围绕市场建设出来的工商管理模式可以有效的防止企业与市场脱节,能够使得企业及时适应市场瞬息万变的.变化,从而打破传统的工商管理模式跟不上市场的状况,通过不断提高企业工商管理的能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确保企业能够顺利立足于现代化市场。   4、积极创新工商管理模式   创新工商管理模式的前提,首先是需要工作人员将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作为依据来进行,以此来确保企业的发展能够适应时代的需求,并且需要引进高素质的专业型技术人才,增强队伍的综合能力。在进行人才培养的同时,还应该分析各个部门的职责,并且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参加实践活动,让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达到培养目的。企业培养人才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需求。在对工商管理模式进行创新的过程中,还要分析相应的管理制度,使企业体系得到保证,并且让管理问题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以此来实现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5、加强完善工商企业的内部管理体系   现如今市场经济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竞争对手的情况难以掌握,只有通过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和体系才能够有效的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并且通过不断完善企业经营理念以及创新战略规划来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以此来增强立足之力。首先,企业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正确的发展规划,并结合经济发展的趋势有针对性构建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其次,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内部管理体系,人才是一个企业发展生存的根本,只有不断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才能够保证企业人员的工作稳定性,并且通过科学有效的手段构建完善的薪酬激励制度,让企业的内部管理体系能够充分的为工商企业的管理经营提供强而有力的基础保障。   6、构建职能匹配的、新时代的企业管理团队   将思想和工作方式陈旧的老龄化员工进行优化或者更换。工商企业管理工作的相关知识更新换代很快,如果不及时学习很容易导致企业落后,因此,有必要不断给团队灌输新的管理理念以及相关知识,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朝气的崭新队伍。但这并不意味着抛弃老员工,毕竟新队伍的发展也需要有熟悉企业的老员工来协助。这样组建出来的具有新管理理念又有熟悉企业情况的全新管理团队,一定会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活力。   六、企业工商管理模式开发路径   1、基于市场   让企业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是当前企业进行经营活动的主要目的之一,基于这种情况,企业需要以市场为载体进行工商管理模式的开发,并且需要围绕我国市场经济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一系列的优化和发展,这就需要相关人员来保证工商管理模式的灵活性。   如今我国相关经济体制已经得到了极大地完善,但我国经济市场的环境越来越复杂。企业如果想要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经济市场,就需要根据市场的相关特点来有针对性的制定工商管理模式,让其可以依托实际发挥应有的作用,另外还需要给相关人员留出操作空间,避免因为工商管理模式的疏漏引起损失。   除此之外,工商管理模式的相关规范也要被企业重视,并且借助相关的体制来对工商管理相关人员进行约束和规范,从而有效的避免企业出现损失问题,还能够帮助企业进行可持续发展。   2、基于法律   现如今我国的法律法规日趋完善,我国企业在进行工商管理模式的同时,需要依法而行,遵循我国的法律法规来进行工商管理的相关工作,杜绝暗箱操作以及恶意竞争等不良行为。   相对来说,为了实现企业目标,促进企业的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企业通常会邀请构建工商管理模式的相关法律专业人士参与,这样可以保证规章制度不会和法律产生冲突。在整个过程里,相关人员需要确保企业预算和核算符合法律的要求,并且需要有律师在场指导工作进行,因此,必须要保证工商管理模式和法律相符,避免以后出现法律方面的问题给公司发展带来阻碍。   七、结语   企业的经济效益会受到经济转型的影响,而工商管理模式便可以将这一影响降低。因此,加强工商管理模式的运用和创新,是企业在经济结构转型的背景下的中心。不仅如此,企业还应当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财务分配,并且加强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交流,让管理得到进一步强化,使企业处在主导地位,充分利用各种有效资源,规划出正确的企业发展方向和战略布局,以此充分发挥出工商管理模式的优势,让企业可持续发展。   八、参考文献   [1]刘娟.国有企业改制后工商管理观念的发展以及创新[J].现代商贸工业,2020,(33):54~55.   [2]胡梓浩.强化企业工商管理培训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J].农家参谋,2020,(24):289,295.   [3]郭静.我国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与管理模式分析[J].中国市场,2020,(29):107~108.   [4]刘金琳.解读新时期背景下提升企业工商管理有效性的方法[J].经济管理文摘,2020,(19):70~71.   [5]滕瑶.工商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实施与具体应用[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237~238. ;

疫情后时代科技金融助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发展

海末庚子之初突然爆发的“黑天鹅”危机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这是一次对实体经济、政府治理、企业管理和人民生活的全国性压力测试。既然是危机,自然危机也是有机的!丘吉尔首相说,“不要浪费一场危机”。危机过后的机会在哪里?新冠肺炎发生了什么变化,什么没有变化?今天我特别分享一下后疫情时代金融业转型升级的机遇。首先分享一下关于疫情对当前经济社会影响的四点观察。1.新冠肺炎改变了经济增长的速度,但没有改变深化改革的方向。虽然大家都在计算“隔离的经济成本”。作为事件驱动的事件,新冠肺炎加速了新经济在以“新基础设施”七大领域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中的比重不断增加,也帮助传统的高增长经济模式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跨越。因此,新冠肺炎改变了经济增长的速度,但没有改变深化改革的方向。2.新冠肺炎改变了企业学校的组织形式,推动了商业教育的进一步云化。我们都看到了“云办公”、“云集团建设”、“云教育”、“云医疗”为经济数字化提供了大数据基础,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和消费者的行为!3.新冠肺炎改变了政府治理模式,加快了数字城市的智能化管理。我们还看到,政府治理和社区管理正在迅速电子化、信息化和数字化。疫情信息的实时跟踪和发布,社区的疫情控制,都实现了上网和数字化。上海的其他城市也颁布了智能管理,以加快数字城市。4.新冠肺炎改变了线上线下实体的比例,加快了数字经济的融合发展。居家经济和非接触经济一直被热议,也确实发生过。我们看到了在这段隔离期内,哪些行业是供不应求的,哪些行业是闲置的。快递、外卖、生鲜、电商等都存在人手不足的情况。还从其他线下行业招聘闲置员工,产生了“灵活用工”“员工共享”的新模式、新业态,对未来新型劳动关系和劳动力流动市场提出了新课题。实体经济继续从线下走向线上!基于以上四点,在5G和物联网的推动下,实体经济的科技发展将在新冠肺炎的催化下进一步加速,使实体经济走向更加科技化、线上线下融合的时代。但是,金融如何服务新的数字经济,还需要加快科技产业的转型升级。我有三个建议:科技金融数字化、智能化、国际化。1.技术和金融的数字化让我们重点关注一下这次疫情后开放银行的大机会时期,尤其是手机银行和小额信贷!2)小额信贷:IDC还预测,到2021年,45%的银行将通过使用机器学习、非传统数据以及与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触达长尾消费者和中小微企业。疫情隔离期,中小企业受害最大。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许多中小企业需要尽快恢复工作和生产。但是,我们也知道,中小企业面临着现金流紧张或者短缺,融资难和融资贵的矛盾会因为疫情而更加明显。在这次疫情中,受影响最大的是线下餐饮、零售、旅游、娱乐等行业的中小企业。在农村,因为物资运输困难,物流的数字化、电子化也需要为物流领域提供升级的机会。另一方面,消费金融在疫情过后会有更大的发展机会。我们看到由于海外疫情控制缓慢,上半年出口可能基本哑火,全年保持疲软。消费对刺激经济极其重要!一方面,线上消费场景爆发。随着疫情的加重,线下流量几乎消失,迫使线上流量渠道通过线上消费场景的爆发来获客。另一方面,消费金融技术越来越重要。在这次疫情期间,很多消费金融机构已经开始发挥金融科技的力量,让用户获得优质便捷的金融服务体验。我们看到,甚至各级政府都在网上发放电子消费券。疫情过后,相信整个消费金融行业会更加意识到金融科技对整个行业的重要性。后疫情时代,无人超市,无人便利店等。将加速他们的发展,给支付行业和网络金融的个性化服务带来更大的跨越式发展!2.科技金融智能化这里重点关注两个机会:智能保险和智能投顾。2)智能投顾:网上投资交易和智能投顾也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如何智能地将增量资金引入资本市场,如何智能地在线交易和投资,将加快后疫情时代直接融资的生态发展,有效地做好资产风险定价和市场化的资源配置。3.技术和金融国际化后疫情时代的数字经济大潮下,中国线上跨境消费将进一步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随着疫情得到控制,消费力回暖,数字化跨境电商和新型网络消费业态将应运而生,发展更加蓬勃。这也将带动全球物流体系的整合和建设!中国极致的数字用户体验,也将为海外抗疫和疫情后回国工作生产提供实践经验!CopyChina来自中国的数字经济模式和经验复制也会复制到海外。虽然受到海外疫情的影响,但国内疫情防控和疫情引发的数字经济的快速迭代,让我们再次看到了海外“中国复制”模式的巨大机遇和“一带一路”地区科技金融的创新发展空间!新冠肺炎,出人意料地在鼠年伊始给了我们整个国家一记闷棍,让整个国家几乎“闷”在了家里,却也带来了思考和反思,少了许多躁动,多了许多冷静!暂时的停顿是为了修正航向,更好的起航,重新出发!全世界都需要“万众一心,共克时艰”!今天是春分,武汉和全国都在迎接。来“双零”的新冠增长了!我们期待着春暖花开的日子也迎来中国抗疫的拐点和复工复产的正常化!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也说过,“我们是同一片海中的波涛,同一棵树上的叶子,同一座花园中的花朵”。在这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不能独善其身,也预祝全球战疫将顺利!我们也相信把金融等传统产业科技化转型升级,让科技金融助力实体经济复苏回暖,跨越式走入高质量经济发展的新轨道,并推动科技金融全球化,才能避免全球滑入经济衰退的泥潭!相关问答:真融宝可靠吗真融宝还是可靠的,真融宝有一套完整的投资安全机制,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加安全的理财模式。目前真融宝投资注册人数已逼近200万,而且用户遍及全国各地,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和用户的好评。当然也要看你选的是什么产品了,有定期的、活期的,还有快投的,不同的产品收益是不同的,定期的年化收益高达8.5%;活期的预期复合年化收益5.49%;快投的预期年化利率5%+,最多获翻倍收益。总的来说,真融宝的收益还是比较稳定的。相关问答:金价暴跌!2023年7月1日各大金店黄金价格多少钱一克?7月1日开始,金价突然跌了很多,很多人都在微信群里说金价暴跌了,赶紧去买金饰啊,这时候买便宜好多的,是一年中非常合适的时机了。妻子想要买个古法手镯很长时间了,年初的时候问过价格,很多知名的黄金品牌是480元左右一克,一条手镯最轻的也要20多克,她感觉有些小贵,花1万多元买一条首饰还是有些不能接受。这次听到黄金降价了,赶紧去商场里看看黄金多少钱一克了,比年初的时候是不是便宜了呢?7月1日的黄金价格是多少呢?到了超市里的黄金专柜一问,销售员都是说价格降了,但是一问价格却是500元开头了,其中老凤祥品牌是508元一克,周六福是508元一克,周大福、周大生都是507元一克,中国黄金和老庙黄金价格一样是505元一克。“价格真的降了吗?元旦的时候不是480元一克吗?现在怎么便宜了还500多元呢?”妻子有些不解,不是降价便宜吗?怎么比以前更贵了呢?“是真的便宜了啊,这次有些品牌的黄金降了5元钱一克,有些品牌的掉了2元钱,这是上半年第一次降价啊!”销售人员耐心地解释道。“2023年元旦的时候,黄金价格比较便宜,当时大概是在一克470-480元左右,上半年黄金价格一直在涨啊,涨了5.6次价格了,最高的时候在6月份,有的黄金品牌涨到了530元一克,所以说这次的价格是真的很合适了。”销售员把黄金价格的行情简单地说了一下。妻子从手机上查了下黄金价格的情况,6月份黄金的价格确实不低,6月6日这天黄金价格达到高峰了,周大生品牌黄金价格是530元一克,老凤祥黄金的价格是520元一克,而其余的如老庙黄金价格都在515元左右。“黄金是越来越贵了,就是降价了也比预期的价格高太多了,看来这个黄金镯子我是买不成了”,妻子有些自嘲地对我说。为什么黄金的卖价能到500多元,而回收价格却只有390元左右呢?黄金的回收价格只有390元,卖价和回收价格差距120多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为什么我们用了400-500元/克购买的黄金首饰,当拿去回收时却发现价格只有390元/克左右,这是什么原因?我们为什么买不到390元一克的黄金呢?黄金的回收价格是根据当日黄金大盘金价来定价的,并不会计算购买黄金首饰时的手工费、加工费、品牌溢价等。而且在黄金行情下跌的时候,黄金的回收价格也是会低一些的。黄金回收价格是低于黄金大盘金价的,黄金回收商家也是要赚钱的,所以卖价越高,回收的价格也不一定太高,其中的差价也是越来越大,个人买的话也是买不到便宜的黄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