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民俗

阅读 / 问答 / 标签

南联地铁站到龙岗客家民俗博物馆怎么走

公交线路:深惠1线,全程约1.4公里1、从南联地铁站步行约280米,到达罗瑞合社区站2、乘坐深惠1线,经过1站, 到达九州家园西站(也可乘坐m317路、b723路)3、步行约590米,到达龙岗客家民俗博物馆

龙岗客家民俗博物馆观后感

每天生活在这个城市,却有一种“不知庐山真面目”的感觉,除了上学时的历史课本之外,再没有真正立体全方位的去了解过我们的首都。 参观首都博物馆新馆给了我这个机会。首都博物馆新馆坐落于西长安街延长线白云路的西侧,外观雄伟,气势磅礴。进入之后,按照导览图一一参观,不知不觉沉醉于祖国首都的一草一木,一鼎一印之中。 通过参观首都博物馆,我对首都的认识在以下四方面得到了提升: 一为博。首都地大物博自是早就知道,但仅限于一个模糊的概念。这次系统详细的参观了古代玉器艺术精品展、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古代佛像艺术精品展、燕地青铜艺术精品展、古代书法艺术精品展、馆藏京剧文物展、书房珍玩精品展等各项展览,不禁感慨祖国首都的文化底蕴之博,物产资源之博,艺术内涵之博。首都以她博大的胸怀,包容和养育着生活在这里的2000万人民百姓。 二为史。北京是古城,历史悠久。曾有多个朝代以此为都,北京的历史中填充着无数色彩缤纷的故事。承载着朝廷权威的皇家玉玺,记录着世代变迁的竹简,刻画着沧海桑田的铁器铜器,象征着雍容华贵的玉器古玩,还有留着战争疤痕的民间遗物,每一件都在给我们讲述着自己说不完的经历和史实。 三为情。老北京的民俗和风土人情是闻名世界的。展厅中模仿的婚庆场面洋溢着热闹喜庆,也洋溢着纯朴的民风民情;原汁原味的老北京吆喝,从头到尾透着诚恳和热情;还有日渐稀少的老北京四合院的风情,街坊邻里们谈笑风生,互相帮助,谁家有事,一声招呼,一个院落携手共济,不是亲情而胜似亲情,让我们现代人无比羡慕那美好的和谐。真正老北京的民情是淳厚的、温和的、谦逊的,这是需要我们现在去重温,去寻找和拾回的。 四为美。名胜古迹之美,现代建筑之美,自然风光之美,北京的美无处不在。活灵活现的皮影儿和面人儿,独特的传统服饰和民间剪纸,享誉世界的京剧文化,神秘高雅的篆刻和书法,首都北京的文化艺术之美更是魅力无穷。再看从博物馆本身的建筑设计,到展区展品的设置,无处不在的贴心服务,到细心品味的参观人群和天真活泼、认真参观学习的孩子们,也展示了我们首都北京的精神文明之美。 只有真正了解一个城市,才会真正热爱她。参观之后这一个月以来,我走在街上总是有意无意的用欣赏的目光去观察路边的建筑;每次看到有损市容市貌的行为时心中总是想,这么好的城市,我们为什么不能好好爱惜她保护她。首都博物馆是一个窗口,应该面向社会各界免费开放,让大家都来了解北京,热爱北京,进而更加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人民。很难想象一个乱贴小广告或随意扔垃圾的人会是一个对首都,对国家充满感情的人。因此,倡议各中小学校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参观,倡议我们同事带家人和孩子前去参观,倡议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到首都博物馆进行参观和学习。

深圳客家民俗博物馆位置在哪里

深圳客家民俗博物馆即是“鹤湖新居”,是全国占地面积最大的客家民居建筑,占地面积24816平方米,建筑面积14530平方米,南北宽166米,东西长109米。这里是客家人开发深圳地区的历史见证,馆内收藏各类客家家具、劳动工具、生活用品及族谱等文物400余件。基本陈列《客家生活起居室陈列》、《客家劳动工具展示》、《客家民俗风情展》等,较为生动地展示了客家先民劳动、饮食、婚嫁等诸多生产、生活场景。票价:10元地址:龙岗区龙岗街道罗瑞合村北街鹤湖新居电话:0755-84297960时间:9:00—17:00地铁:3号线南联站C1出口乘车指南:B751/M278/M307/M308到龙园路口龙岗街道:2003年11月26日,龙岗区撤销龙岗镇改设龙岗、龙城两个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将在2004年1月1日正式挂牌成立。龙岗街道:辖新生、龙岗、南约、同乐、龙东、南联、盛平、龙岗墟、平南9个社区。龙岗街道的重要性是深圳东部重要的交通枢纽,是深惠、深汕一级公路和惠盐、深汕高速公路的交汇点,是深圳通往淡水、惠州、梅州、汕头、福建等地的必经之地;

客家民俗博物馆票价多少

客家民俗博物馆门票价格:5元客家民俗博物馆位于东源县仙塘镇,距市区12公里,依托一座古老的“府第式”民居--锁头独角楼而设立。仙塘镇附近有古民居建筑30多座,选作客家民俗博物馆的这座民居建于明末清初。 客家民俗博物馆内陈列有100多件客家人在不同年代使用过的生产生活用具,都配有文字照片资料,陈列品中,有石磨、碓、八卦床、八仙桌、棕笼等实物。这座客家民俗语博物馆是迎香港百年回归、电视连续剧>前十集的主要拍摄地,开镜仪式就在此举行。

深圳客家民俗博物馆还收门票吗开放时间+地址

龙岗客家民俗博物馆将会从8月13日开始正式对外面实行免票政策,以后大家可以不要门票进去游玩,平时又多了一个可以免费游玩的地方啦!要知道原来那里还收取10元门票,说是博物馆,它更是规模最大的客家民居建筑群。龙岗客家民俗博物馆基本信息开放时间:09:00—17:00(逢周一闭馆)地址:龙岗街道南联社区罗瑞合居民小组地址:鹤湖新居客家民俗博物馆位于龙岗区龙岗街道龙园路(罗瑞合北街1号)。1、公交:乘坐309、329、351、353、366、380A、K651、E6线路大巴至龙岗街道办站。2、地铁:乘坐地铁三号线至南联站。要门票吗2019年8月13日起,龙岗客家民俗博物馆取消收门票,实行凭身份证免票入馆制度。龙岗客家民俗博物馆原身为鹤湖新居:鹤湖新居总占地面积约25000平方米,包括月池、禾坪、围屋三部分,系中国目前规模最大的客家民居建筑群之一,也是深圳现存300多座客家围中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一座,1996年被辟为龙岗客家民俗博物馆。1998年,鹤湖新居成为深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建筑布局:全国占地面积最大的客家民居建筑,是研究客家民俗文化及其源流、客家宗族制社会结构、宗法观念和家族精神的历史载体,它位于居位于深圳市龙岗街道罗瑞合社区,距市区28公里。它由广东兴宁客家人罗瑞凤在清代乾隆年间开始兴建,集生产、生活、防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整座建筑由内外两围环套而成,中心为府第式三堂二横,围屋以祠堂为中心,阁、楼、厅、堂、房、井、廊、院、天井、过道等建筑互相关联,隔而不断,守望相应,有“九天十八井,十阁走马廊”之称。作为深港地区城堡式围楼的典型代表,鹤湖新居集闽、赣、粤客家围屋的精华,综合了粤东北地区堂横屋、围龙屋和四角楼的要素,并杂糅许多广府建筑元素,体现了客家文化与广府文化的交融,是深港地区客家人智慧的结晶,也是他们开发深圳东部的历史见证。馆藏文物:1996年,原龙岗镇政府将鹤湖新居辟为客家民俗博物馆,馆内收藏各类客家家具、劳动工具、生活用品及族谱等文物400余件,基本陈列《客家生活起居室陈列》、《客家劳动工具展示》、《客家民俗风情展》等,较为生动地展示了客家先民劳动、饮食、婚嫁等诸多生产、生活场景。客家民俗博物馆还收藏了1835年清道光皇帝赐罗兆雄(瑞凤长孙)的大夫第匾等重要文物,该匾为木质,长201厘米、宽75.5厘米、高3厘米,正楷“大夫第”三字凸出平面,是客家民俗博物馆镇馆之宝,1999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客家民俗

【】【【【【噢噢噢噢噢噢噢噢噢噢噢噢噢噢

客家民俗

客家习俗客家人的习俗大致上包括全国性的传统岁序节俗,地方性崇拜、礼节等。  ☆春节:有拜年,游乐活动等,是最隆重的节日。  ☆立春:即交春。  ☆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元宵节吃元宵,玩灯,赏灯,猜灯谜。  ☆二月二:开正节。  ☆清明:客家扫墓习俗多从春分开始,清明达到高潮。  ☆端午:客家普遍称为五月节或者端阳节。节日主要内容是吃粽子,雄黄酒,龙舟赛。  ☆七月节:也即鬼节。  ☆中秋:民间通称八月节。吃月饼,赏月等风俗大体各地相同。  ☆重阳节:客家人叫“九月节”。  ☆冬至:客家人有“冬大过年”之说。赣南客家民俗种类繁多,内容丰富,而它又以其古朴和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而为世人所瞩目。客家民俗活动一年四季均有举行。如春节期间有龙灯、蛇灯、鲤鱼灯、马灯、狮灯等各种灯彩的表演;端午节有龙舟竞赛;中秋节有“放孔明灯”、“请月光姑娘”等活动。除上述具有汉民族一般特点的节日民俗活动外,赣南还有一些其它汉族地区包括客家地区 所不见的大型民俗表演。如上犹“九狮拜象”、“宁都竹篙火龙节、于都唢呐等等。而尤其以下几项民俗活动颇为传统而珍稀,既具有客家民俗的本土特色,又具有浓厚的民俗风情,既表现了客家人的心灵手巧,又凝聚了客家人智慧的结晶,尤其是受种种原因的影响,又面临消失和失传。

你还了解哪些客家民俗

1 客家农村的“打吊聚” 客家农村的“打吊聚”,意思是农村人闲暇时间或晚上,三、五个好友相聚在一起,搞点什么东西吃。客家农村有句俗话:“打吊聚都要有个牵头人。”意思是说,在闲暇时间要聚在一起,弄点东西吃时,也要有一个人出来组织、计划安排。具体来说,牵头人首先要确定好友有几个,打吊聚的时间(在什么时候)、地点(在谁的家里搞)、吃什么东西。到了约定的时间,三、五个好友便可聚在一起“打吊聚”了。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客家农村人的生活是较艰苦的。因此在那个时期,“打吊聚”时吃的东西都是比较简单的:在靠近小溪边的乡村,白天,约好了晚上在谁家中“打吊聚”的三、五个好友,拿着捕鱼虾的工具在小河中捕鱼、捉虾。到了晚上,三、五个好友相聚在一起,在约好了的农户家中“打吊聚”,用白天捕捉来的鱼虾,随便炒了以后放些大米,煲粥吃。虽然用料简单,但大伙吃起来还是津津有味。在“打吊聚”吃东西的时间里,好友们个个谈笑风生,好一派欢乐和谐的气氛。好友们无所不谈,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都谈,当然,谈得最多的话题就是农活和家事。“打吊聚”时吃的东西有时候也会丰富一些:还会加上一点猪肉,再加上米粉去炒米粉吃。有些时候最简单的就是:在收获番薯的季节里,拿几条番薯洗干净后放在铁锅里,放些水进去“焖番薯”吃。 2 客家轿下酒风俗 在客家地区,农家的妹子到了婚嫁年龄,在与男方确定了婚期后,在出嫁的前一日,女方家要宴请亲朋好友,这一天就叫“轿下酒”。 轿下酒这天,出嫁妹子家的屋大门上贴上对联:爱女出阁,佳婿乘龙,横批:喜庆盈门。这对联表达了妹子的父母对出嫁女儿的关爱和呵护,对未来女婿的赞赏!这天,亲朋好友欢聚一堂,一阵阵欢笑,一声声祝福,非常热闹。另外,参加喜宴的亲朋好友,要为出嫁妹子送上红包,对出嫁妹子讲吉利话,以表示关爱和祝福。 轿下酒后的次日(一般都是在轿下酒后的第二天),男方家的迎亲小汽车来到女方的家门口,出嫁妹子动身出门前,手里撑着雨伞,妹子的父亲先拿一杯茶泼到雨伞上,口中念:“茶香酒香,子孙满堂。”再拿一杯酒泼到雨伞上,口中念:“百年好合,五代同堂。”出嫁妹子坐进迎亲小汽车里。迎亲车队向着男方家进发。3、客家的拜祖神活动 客家有传统的拜祖神活动。拜祖神,指对已逝去的父母,乃至上祖英灵,都当作神明崇拜,而对直系上几代(一般为上三代)祖神,则是最经常叩拜的。“生为人,死为神。”父或母死了,就要请和尚为之立神牌。神牌上写着死者姓名、世辈和死后褒封的谥号,立于尸前,开始让其子孙叩拜。此举称为家奠或家祭。尸体埋葬后,神牌移入用竹枝搭架外表糊纸的“灵屋”中,每七天由和尚司仪让子孙叩拜一次,此举称为“做七”。共拜七次,七七四十九天后,“灵屋”火化,由和尚在火化后的灰烬中拈回一撮“神烬”,盛入用红布制成的三角形袋中,袋面照样写上死者姓名、世辈、谥号。此袋称为“香火袋”,挂于祖堂左右两边墙壁上。此后,死者的子孙,便可在自己住屋的祖厅,按“香火袋”位置,各自叩拜自己的祖神了,一般农历每月的初一、十五都要叩拜一次。这是最常见的叩拜上几代祖神活动。 对已逝去的曾祖、高曾祖以上的祖神叩拜,则是在固定时间或特定情况下进行的。这是因为一般情况下,曾祖、高曾祖以上的神位,都经过“转火安龙”移送到老祖屋正堂神龛安定了。所谓“转火安龙”,就是凡住屋祖堂左右两边墙上挂满了“香火袋”时,就举行“转火安龙”,即把住屋祖堂所有“香火袋”统统取下火化,放入一个“大香炉钵”内,然后用特制“轿子”把它送到老祖屋,统一置入正堂神龛香炉内,并分别制成神牌安于老祖屋的神龛上。所以老祖屋便成了各族 各系共同叩拜祖神的地方。每年过年则为各姓各族各系共拜祖神的时间。大年三十,吃团圆饭之前,必须先行到老祖屋拜祖神,不拜祖神不准过年,这是客家不成文的规矩。大年初一,则是全族全系集中,由族长统率叩拜祖神,否则被斥为“忘祖”。 拜祖神要有祭品。祭品一般用一只宰好的鸡、一条鱼、一块肉“三牲”组成。把“三牲”摆于神牌前,然后点烛焚香下跪叩头拜祭,烧纸钱放鞭炮即告礼成。但大年初一拜祖神的祭品必须是斋品,多为年糕、年点、糖果三盘或五盘组成,其余礼仪相同。还有祭祖祠、扫祖墓,实质也是拜祖神,只是形式比较隆重,礼仪比较复杂。祭祖礼仪多为全姓全族共祭祖祠,共扫上祖墓时举行。祭祖要请吹鼓手吹打,要请礼生唱礼司仪,祭品则以宰后的整猪、整羊和“五珍”(山珍海味择五样)组成。要宣读祭文,行“三跪九叩三献”大礼。客家拜祖活动现在仍很普遍,只是今人多在祖神、祖墓前献花圈、花束、花篮,行鞠躬礼作为拜祭。4、凑谷会 旧社会老百姓家中遇有大事,需要较多的钱开支时,国家银行一般是不贷款的。老百姓遇到娶媳妇、缴孩子读大学、建房屋、买田地、治丧等大事,只有靠民间的借贷来解决。其中有一种形式就是“凑谷会”。 “凑谷会”首先由会首发

客家民俗

1 客家农村的“打吊聚” 客家农村的“打吊聚”,意思是农村人闲暇时间或晚上,三、五个好友相聚在一起,搞点什么东西吃。客家农村有句俗话:“打吊聚都要有个牵头人。”意思是说,在闲暇时间要聚在一起,弄点东西吃时,也要有一个人出来组织、计划安排。具体来说,牵头人首先要确定好友有几个,打吊聚的时间(在什么时候)、地点(在谁的家里搞)、吃什么东西。到了约定的时间,三、五个好友便可聚在一起“打吊聚”了。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客家农村人的生活是较艰苦的。因此在那个时期,“打吊聚”时吃的东西都是比较简单的:在靠近小溪边的乡村,白天,约好了晚上在谁家中“打吊聚”的三、五个好友,拿着捕鱼虾的工具在小河中捕鱼、捉虾。到了晚上,三、五个好友相聚在一起,在约好了的农户家中“打吊聚”,用白天捕捉来的鱼虾,随便炒了以后放些大米,煲粥吃。虽然用料简单,但大伙吃起来还是津津有味。在“打吊聚”吃东西的时间里,好友们个个谈笑风生,好一派欢乐和谐的气氛。好友们无所不谈,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都谈,当然,谈得最多的话题就是农活和家事。“打吊聚”时吃的东西有时候也会丰富一些:还会加上一点猪肉,再加上米粉去炒米粉吃。有些时候最简单的就是:在收获番薯的季节里,拿几条番薯洗干净后放在铁锅里,放些水进去“焖番薯”吃。 2 客家轿下酒风俗 在客家地区,农家的妹子到了婚嫁年龄,在与男方确定了婚期后,在出嫁的前一日,女方家要宴请亲朋好友,这一天就叫“轿下酒”。 轿下酒这天,出嫁妹子家的屋大门上贴上对联:爱女出阁,佳婿乘龙,横批:喜庆盈门。这对联表达了妹子的父母对出嫁女儿的关爱和呵护,对未来女婿的赞赏!这天,亲朋好友欢聚一堂,一阵阵欢笑,一声声祝福,非常热闹。另外,参加喜宴的亲朋好友,要为出嫁妹子送上红包,对出嫁妹子讲吉利话,以表示关爱和祝福。 轿下酒后的次日(一般都是在轿下酒后的第二天),男方家的迎亲小汽车来到女方的家门口,出嫁妹子动身出门前,手里撑着雨伞,妹子的父亲先拿一杯茶泼到雨伞上,口中念:“茶香酒香,子孙满堂。”再拿一杯酒泼到雨伞上,口中念:“百年好合,五代同堂。”出嫁妹子坐进迎亲小汽车里。迎亲车队向着男方家进发。3、客家的拜祖神活动 客家有传统的拜祖神活动。拜祖神,指对已逝去的父母,乃至上祖英灵,都当作神明崇拜,而对直系上几代(一般为上三代)祖神,则是最经常叩拜的。“生为人,死为神。”父或母死了,就要请和尚为之立神牌。神牌上写着死者姓名、世辈和死后褒封的谥号,立于尸前,开始让其子孙叩拜。此举称为家奠或家祭。尸体埋葬后,神牌移入用竹枝搭架外表糊纸的“灵屋”中,每七天由和尚司仪让子孙叩拜一次,此举称为“做七”。共拜七次,七七四十九天后,“灵屋”火化,由和尚在火化后的灰烬中拈回一撮“神烬”,盛入用红布制成的三角形袋中,袋面照样写上死者姓名、世辈、谥号。此袋称为“香火袋”,挂于祖堂左右两边墙壁上。此后,死者的子孙,便可在自己住屋的祖厅,按“香火袋”位置,各自叩拜自己的祖神了,一般农历每月的初一、十五都要叩拜一次。这是最常见的叩拜上几代祖神活动。 对已逝去的曾祖、高曾祖以上的祖神叩拜,则是在固定时间或特定情况下进行的。这是因为一般情况下,曾祖、高曾祖以上的神位,都经过“转火安龙”移送到老祖屋正堂神龛安定了。所谓“转火安龙”,就是凡住屋祖堂左右两边墙上挂满了“香火袋”时,就举行“转火安龙”,即把住屋祖堂所有“香火袋”统统取下火化,放入一个“大香炉钵”内,然后用特制“轿子”把它送到老祖屋,统一置入正堂神龛香炉内,并分别制成神牌安于老祖屋的神龛上。所以老祖屋便成了各族各系共同叩拜祖神的地方。每年过年则为各姓各族各系共拜祖神的时间。大年三十,吃团圆饭之前,必须先行到老祖屋拜祖神,不拜祖神不准过年,这是客家不成文的规矩。大年初一,则是全族全系集中,由族长统率叩拜祖神,否则被斥为“忘祖”。 拜祖神要有祭品。祭品一般用一只宰好的鸡、一条鱼、一块肉“三牲”组成。把“三牲”摆于神牌前,然后点烛焚香下跪叩头拜祭,烧纸钱放鞭炮即告礼成。但大年初一拜祖神的祭品必须是斋品,多为年糕、年点、糖果三盘或五盘组成,其余礼仪相同。还有祭祖祠、扫祖墓,实质也是拜祖神,只是形式比较隆重,礼仪比较复杂。祭祖礼仪多为全姓全族共祭祖祠,共扫上祖墓时举行。祭祖要请吹鼓手吹打,要请礼生唱礼司仪,祭品则以宰后的整猪、整羊和“五珍”(山珍海味择五样)组成。要宣读祭文,行“三跪九叩三献”大礼。客家拜祖活动现在仍很普遍,只是今人多在祖神、祖墓前献花圈、花束、花篮,行鞠躬礼作为拜祭。4、凑谷会 旧社会老百姓家中遇有大事,需要较多的钱开支时,国家银行一般是不贷款的。老百姓遇到娶媳妇、缴孩子读大学、建房屋、买田地、治丧等大事,只有靠民间的借贷来解决。其中有一种形式就是“凑谷会”。 “凑谷会”首先由会首发起,一般凑十至十二人(户)左右参加。会首起会时,先得设盛宴招待会友。宴席请完后,每人担一石谷到会首家,这样会首就能一次得到十多石谷,要办一件大事就不成问题了。 第二年夏收后,会首又设宴请会友。宴席后,除会首外,其他会友要得第二轮的,则用“标”的方法进行,以“标”得最高额的得第二轮谷会。如得“标”的为利三斗谷,除会首应交一石谷外,其他会友只交七斗谷给得会者,以后每年如此。但得过会的,每年都要交一石谷给得会者,十多年还清。得尾会的就可在最后一年得足十多石谷。 参加“凑谷会”的一般都是亲戚、朋友,以支持的角度来凑会,大家都是守信誉的。又因时间长,缓解了还谷的压力。就是有人凑几份谷入会的,每年出三五石谷也不成问题。加上每年都是以实物来往,不怕什么贬值。但个别遇特殊情况的也有烂会现象出现。 “凑谷会”的互借形式,在客家农村有广大市场。当时以民间借贷形式,确实解决了农民办大事的问题,对活跃农村经济、促进社会进步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客家民俗

1 客家农村的“打吊聚” 客家农村的“打吊聚”,意思是农村人闲暇时间或晚上,三、五个好友相聚在一起,搞点什么东西吃。客家农村有句俗话:“打吊聚都要有个牵头人。”意思是说,在闲暇时间要聚在一起,弄点东西吃时,也要有一个人出来组织、计划安排。具体来说,牵头人首先要确定好友有几个,打吊聚的时间(在什么时候)、地点(在谁的家里搞)、吃什么东西。到了约定的时间,三、五个好友便可聚在一起“打吊聚”了。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客家农村人的生活是较艰苦的。因此在那个时期,“打吊聚”时吃的东西都是比较简单的:在靠近小溪边的乡村,白天,约好了晚上在谁家中“打吊聚”的三、五个好友,拿着捕鱼虾的工具在小河中捕鱼、捉虾。到了晚上,三、五个好友相聚在一起,在约好了的农户家中“打吊聚”,用白天捕捉来的鱼虾,随便炒了以后放些大米,煲粥吃。虽然用料简单,但大伙吃起来还是津津有味。在“打吊聚”吃东西的时间里,好友们个个谈笑风生,好一派欢乐和谐的气氛。好友们无所不谈,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都谈,当然,谈得最多的话题就是农活和家事。“打吊聚”时吃的东西有时候也会丰富一些:还会加上一点猪肉,再加上米粉去炒米粉吃。有些时候最简单的就是:在收获番薯的季节里,拿几条番薯洗干净后放在铁锅里,放些水进去“焖番薯”吃。 2 客家轿下酒风俗 在客家地区,农家的妹子到了婚嫁年龄,在与男方确定了婚期后,在出嫁的前一日,女方家要宴请亲朋好友,这一天就叫“轿下酒”。 轿下酒这天,出嫁妹子家的屋大门上贴上对联:爱女出阁,佳婿乘龙,横批:喜庆盈门。这对联表达了妹子的父母对出嫁女儿的关爱和呵护,对未来女婿的赞赏!这天,亲朋好友欢聚一堂,一阵阵欢笑,一声声祝福,非常热闹。另外,参加喜宴的亲朋好友,要为出嫁妹子送上红包,对出嫁妹子讲吉利话,以表示关爱和祝福。 轿下酒后的次日(一般都是在轿下酒后的第二天),男方家的迎亲小汽车来到女方的家门口,出嫁妹子动身出门前,手里撑着雨伞,妹子的父亲先拿一杯茶泼到雨伞上,口中念:“茶香酒香,子孙满堂。”再拿一杯酒泼到雨伞上,口中念:“百年好合,五代同堂。”出嫁妹子坐进迎亲小汽车里。迎亲车队向着男方家进发。3、客家的拜祖神活动 客家有传统的拜祖神活动。拜祖神,指对已逝去的父母,乃至上祖英灵,都当作神明崇拜,而对直系上几代(一般为上三代)祖神,则是最经常叩拜的。“生为人,死为神。”父或母死了,就要请和尚为之立神牌。神牌上写着死者姓名、世辈和死后褒封的谥号,立于尸前,开始让其子孙叩拜。此举称为家奠或家祭。尸体埋葬后,神牌移入用竹枝搭架外表糊纸的“灵屋”中,每七天由和尚司仪让子孙叩拜一次,此举称为“做七”。共拜七次,七七四十九天后,“灵屋”火化,由和尚在火化后的灰烬中拈回一撮“神烬”,盛入用红布制成的三角形袋中,袋面照样写上死者姓名、世辈、谥号。此袋称为“香火袋”,挂于祖堂左右两边墙壁上。此后,死者的子孙,便可在自己住屋的祖厅,按“香火袋”位置,各自叩拜自己的祖神了,一般农历每月的初一、十五都要叩拜一次。这是最常见的叩拜上几代祖神活动。 对已逝去的曾祖、高曾祖以上的祖神叩拜,则是在固定时间或特定情况下进行的。这是因为一般情况下,曾祖、高曾祖以上的神位,都经过“转火安龙”移送到老祖屋正堂神龛安定了。所谓“转火安龙”,就是凡住屋祖堂左右两边墙上挂满了“香火袋”时,就举行“转火安龙”,即把住屋祖堂所有“香火袋”统统取下火化,放入一个“大香炉钵”内,然后用特制“轿子”把它送到老祖屋,统一置入正堂神龛香炉内,并分别制成神牌安于老祖屋的神龛上。所以老祖屋便成了各族各系共同叩拜祖神的地方。每年过年则为各姓各族各系共拜祖神的时间。大年三十,吃团圆饭之前,必须先行到老祖屋拜祖神,不拜祖神不准过年,这是客家不成文的规矩。大年初一,则是全族全系集中,由族长统率叩拜祖神,否则被斥为“忘祖”。 拜祖神要有祭品。祭品一般用一只宰好的鸡、一条鱼、一块肉“三牲”组成。把“三牲”摆于神牌前,然后点烛焚香下跪叩头拜祭,烧纸钱放鞭炮即告礼成。但大年初一拜祖神的祭品必须是斋品,多为年糕、年点、糖果三盘或五盘组成,其余礼仪相同。还有祭祖祠、扫祖墓,实质也是拜祖神,只是形式比较隆重,礼仪比较复杂。祭祖礼仪多为全姓全族共祭祖祠,共扫上祖墓时举行。祭祖要请吹鼓手吹打,要请礼生唱礼司仪,祭品则以宰后的整猪、整羊和“五珍”(山珍海味择五样)组成。要宣读祭文,行“三跪九叩三献”大礼。客家拜祖活动现在仍很普遍,只是今人多在祖神、祖墓前献花圈、花束、花篮,行鞠躬礼作为拜祭。4、凑谷会 旧社会老百姓家中遇有大事,需要较多的钱开支时,国家银行一般是不贷款的。老百姓遇到娶媳妇、缴孩子读大学、建房屋、买田地、治丧等大事,只有靠民间的借贷来解决。其中有一种形式就是“凑谷会”。 “凑谷会”首先由会首发起,一般凑十至十二人(户)左右参加。会首起会时,先得设盛宴招待会友。宴席请完后,每人担一石谷到会首家,这样会首就能一次得到十多石谷,要办一件大事就不成问题了。 第二年夏收后,会首又设宴请会友。宴席后,除会首外,其他会友要得第二轮的,则用“标”的方法进行,以“标”得最高额的得第二轮谷会。如得“标”的为利三斗谷,除会首应交一石谷外,其他会友只交七斗谷给得会者,以后每年如此。但得过会的,每年都要交一石谷给得会者,十多年还清。得尾会的就可在最后一年得足十多石谷。 参加“凑谷会”的一般都是亲戚、朋友,以支持的角度来凑会,大家都是守信誉的。又因时间长,缓解了还谷的压力。就是有人凑几份谷入会的,每年出三五石谷也不成问题。加上每年都是以实物来往,不怕什么贬值。但个别遇特殊情况的也有烂会现象出现。 “凑谷会”的互借形式,在客家农村有广大市场。当时以民间借贷形式,确实解决了农民办大事的问题,对活跃农村经济、促进社会进步也起到一定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摘自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536559780.html

客家民俗文化介绍,客家民俗有哪些

  客家大都是唐宋时期中原地区移民来的。客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融合和同化了一些土着少数民族,同时将其风俗也吸收、融合于自己的风俗之中,又在与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吸收、融合了他们的良风美俗,加上客家人口众多,居住地域广大,形成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所以,客家风俗在传承和变异中,显得特别丰富多彩,包罗万象。   客家风俗是一个民族在生产、服饰、饮食、居住、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仪、信仰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经常重复出的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就是人们自觉的喜好、风气、习尚和禁忌等,它流行于民间,为大众所自觉传承。汉族文化历史悠久,风俗源远流长,已有上下5000年连绵不绝的历史。这一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比拟的历史优势,使得汉族的风俗,无论哪一种、哪一类,都格外丰富而迷人。   客家的风俗具有凝聚力。客家作为汉族的一支民系,是如何凝聚而成的?其原因固然很多,但客家风俗具有凝聚力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尽管客家风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但是客家风俗的基本内涵具有一致性或同一性。例如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元宵节吃汤圆,这无论是哪一个省、哪一个地区,也无论是在大陆,还是在港、澳、台的客家人,甚至到了海外,身处西方民族包围之中的客家人后裔,都无一例外。   客家风俗   1、客家农村的“打吊聚”   客家农村的“打吊聚”,意思是农村人闲暇时间或晚上,三、五个好友相聚在一起,搞点什么东西吃。客家农村有句俗话:“打吊聚都要有个牵头人。”意思是说,在闲暇时间要聚在一起,弄点东西吃时,也要有一个人出来组织、计划安排。具体来说,牵头人首先要确定好友有几个,打吊聚的时间(在什么时候)、地点(在谁的家里搞)、吃什么东西。到了约定的时间,三、五个好友便可聚在一起“打吊聚”了。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客家农村人的生活是较艰苦的。因此在那个时期,“打吊聚”时吃的东西都是比较简单的:在靠近小溪边的乡村,白天,约好了晚上在谁家中“打吊聚”的三、五个好友,拿着捕鱼虾的工具在小河中捕鱼、捉虾。到了晚上,三、五个好友相聚在一起,在约好了的农户家中“打吊聚”,用白天捕捉来的鱼虾,随便炒了以后放些大米,煲粥吃。虽然用料简单,但大伙吃起来还是津津有味。在“打吊聚”吃东西的时间里,好友们个个谈笑风生,好一派欢乐和谐的气氛。好友们无所不谈,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都谈,当然,谈得最多的话题就是农活和家事。“打吊聚”时吃的东西有时候也会丰富一些:还会加上一点猪肉,再加上米粉去炒米粉吃。有些时候最简单的就是:在收获番薯的季节里,拿几条番薯洗干净后放在铁锅里,放些水进去“焖番薯”吃。   2、客家轿下酒风俗   在客家地区,农家的妹子到了婚嫁年龄,在与男方确定了婚期后,在出嫁的前一日,女方家要宴请亲朋好友,这一天就叫“轿下酒”。   轿下酒这天,出嫁妹子家的屋大门上贴上对联:爱女出阁,佳婿乘龙,横批:喜庆盈门。这对联表达了妹子的父母对出嫁女儿的关爱和呵护,对未来女婿的赞赏!这天,亲朋好友欢聚一堂,一阵阵欢笑,一声声祝福,非常热闹。另外,参加喜宴的亲朋好友,要为出嫁妹子送上红包,对出嫁妹子讲吉利话,以表示关爱和祝福。   轿下酒后的次日(一般都是在轿下酒后的第二天),男方家的迎亲小汽车来到女方的家门口,出嫁妹子动身出门前,手里撑着雨伞,妹子的父亲先拿一杯茶泼到雨伞上,口中念:“茶香酒香,子孙满堂。”再拿一杯酒泼到雨伞上,口中念:“百年好合,五代同堂。”出嫁妹子坐进迎亲小汽车里。迎亲车队向着男方家进发。

河源客家民俗旅游开发现状怎样

河源客家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厚的文化遗产,对它进行开发,能极大地带动河源地区经济的发展,并将有助于客家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河源政府对其境内客家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工作非常重视,目前已开发出多处客家民俗文化旅游景点. 1.客家民俗博物馆,位于河源市东源县仙塘镇,距市区12公里,依托一座古老的“府第式”民居——锁头独角楼而设立。仙塘镇附近有古民居建筑30多座,选作客家民俗博物馆的这座民居建于明末清初,乾隆17年,公元1949年11月12日进行复修和扩建后栋。该民居已发展到1500多人,其中华侨近百人,本座民居共有66间房,23个厅,12个天井,此外,还设有书房、楼阁、厨房、澡堂、斗门、走廊、后花园及禾坪。厅分上厅(老人百年归寿时停放的地方)、中厅(拜祖、议事的地方)和下厅,中厅的大梁是“吊灯”用的,如果围里那家生了男孩,正月十五那天,要在此挂大花灯,并要在此摆酒,请家族的长辈来受拜、上族谱。上、中、下厅之间用两扇屏风相隔,一般在举行婚礼时打开下厅屏风,在老人百年归寿时才同时打开两扇屏风。下厅屏风的门槛很高,新娘跨过这道门槛,再跨火堆,踩簸箕,才算自家人。下厅左右厢房的两个龙窗,表示吉祥、平安。每天太阳照射龙窗时,厢房内的地面上便有两条活生生的龙闪动着。以往,这两个厢房为客家妇女怀孕安胎专用,此窗有“集天下灵气生龙子”之意。该民居建筑初始,在每个天井放了一只龟,意祈住在屋内的人能长命百岁,同时还可作疏通下水道用,现在仅剩下了一只。最上方的天井中间有一块石头名为“发誓石”,如果这家子有人犯错误、违家规,要跪在这石头上对着祖宗、对着苍天发誓。 客家民俗博物馆即是“鹤湖新居”,原为罗氏所建,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即1817年),共历三代、数十年建成。占地面积24816平方米,建筑面积14530平方米,南北宽166米,东西长109米,共有179个居住单元房,每单元由数间屋构成,共有房屋数百间。在围墙内民居似“回”字形,整座建筑群由内外两围相套而形成,外围平面前宽后窄,呈银锭状;内围有高墙与外围相隔,平面呈方形。屋宇、厅、堂、房、井、廊、院布局错落有致,像座迷宫,易守难攻,有“九天十八井,十阁走马廊”之称! 客家民俗博物馆内陈列有100多件客家人在不同年代使用过的生产生活用具,都配有文字照片资料,陈列品中,有石磨、碓、八卦床、八仙桌、棕笼等实物。说明客家人的历史变迁和用具的种类、功能等。l00余件陈列品中,有石磨、碓、八卦床、八仙桌、棕笼等实物,且均按照客家人生活习惯依样摆设,分为卧房(男、女各一间)、厨房、作坊、厅堂,卧房里的枕头是木制的,男人枕的则是长方型的木箱,挂上锁,里面可以放家中的贵重物品如地契、财物等,男式的八卦床上刻有“诗酒琴棋阁、风花雪月开”等诗句,反映了客家人的祟文思想。生产用具中全部都是耕田所用的农具,这又反映出了客家人的重农思想和小农经济意识。客家民俗博物馆对研究客家民俗文化及其源流、客家宗族制社会结构、宗法观念和家族精神,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这座客家民俗博物馆是迎香港百年回归、电视连续剧《香港的故事》前十集的主要拍摄地,开镜仪式就在此举行,并拍摄电视剧中许多的精彩镜头。 2.佗城是佗城镇的简称,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河源市龙川县南部,西南毗邻河源市的柳城,蓝口,叶潭等镇,东北与龙川县的黄布, 附城,鹤市等乡镇接壤,西北连义都镇。总面积163,5平方公里,人口36780人,距河源市区99公里。 地势南北高中间低,中部有广东四大河流之一的东江,从东北向西南斜穿而过,河两岸多为狭窄的平原谷地和丘陵地带。 西北部多山地,与本县义都镇交界的大帽山,海拔1175 米,为本镇最高峰。其余地区多为丘陵地带。镇政府所在地佗城,座落在本镇的中心,西南距广州302公里,东北距龙川县新县城劳隆镇10公里,北枕险峰连绵的熬山,南频奔腾不息的东江,205国道自西向东横贯北郊。这里自古以来是往返粤中,兴海,赣南乃至闽西之间的必经之处,为东江流域兵家必争之地。 佗城是岭南最早设置的古县龙川县城,又是广东省首批公布的十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原称龙川城,后称循州城。民国30年(1941年)为纪念龙川首任县令赵佗,教育会通过改名为佗城。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南平百越,置龙川县,赵佗为令,设县治于今佗城。自秦代至民国,佗城都为龙川县治所,同时又是五代南汉至明初循州(路)治所。佗城历经2000余年沧桑,曾为粤东北部政治、文化、经济中心。 古城初为土筑,方形,城东至老城街,城南至县前街,城西至城东,城北至北角塘,城垣周长约800米。据原《龙川县专》载:“宋熙宁年间(1068——1077)龙川迁至老龙(按老隆)”。民国28年(1939年)拆毁老城墙时,发现刻有“循州砖石使白”、“循州造”、“甲寅”等字样的城砖。“甲寅”为宋神宗赵项熙宁七年(1074年),据此可证,熙宁年间曾改建县城。改建后,老城街东扩至小东门、大东门,县前街向南扩至南门街的南门,北角塘向北扩至北门,城垣周长增至约2400米。城池外围增辟护城河。 明嘉靖年间,佗城又扩筑上五里城、下五里城、下廓城和新城等4个附城,以保护主城。 佗城商业颇盛,至建国前夕,保持完整的仍有县前街、南门街、大东门街、小东门街、百岁街等,店铺约300多间。 佗城至今仍留下众多古迹和古建筑,如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坑子里、牛背岭;秦时古城基、越王井、赵佗故居、马前岗等遗址;唐代的正相塔;宋代的循州治所;明清时代的城隍庙、越王庙、孔庙、东河 、仙塔桥、新塔、考棚等旧址及古建筑。

作为新青年应如何继承和发展客家民俗

作为新青年应继承和发展客家民俗方法:1、通过农具、家训族谱、古建筑、村史文化墙等载体,或晒家训村训、比家风村风等活动形式。2、对待传统文化要继承、借鉴、创新,还要将其融入世界文化。客家,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是汉民族中的一个地缘性群体。

龙岗客家民俗博物馆观后感

它的位置是在龙岗老街那边,深惠路上的大部分车到龙岗阁下车,那边港台集团前面有个什么屯的我忘了名字,那里面走进去对面就是了,从里面坐车的话有985和...

赣南客家民俗的婚丧礼俗

赣南客家婚丧礼俗赣南客家婚丧礼俗保留了中原汉人古风《六礼》的一面,又有演变的一面。俗随时变,随着社会的发展,时至今日,虽然各阶层礼仪繁简不同,但都有一些既郑重又隆重的仪式。赣南客家婚俗1、议婚,意即说媒。2、订婚,俗称“定亲”。定亲后男方要提前半年左右初定迎娶日,并择吉日带上礼物送到女方家,此谓“报日子”女方同意的话则按日期赶制嫁妆,准备出嫁事宜。3、哭嫁,出嫁前新娘要在亲友面前号哭,俗称“哭嫁”,这是种非常特殊的哭,是怀着喜悦心情向亲友诉说离别之情的哭。她边哭边诉,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抑扬顿挫,婉转动听,若为具有山歌素质的新娘,还往往会触景生情,哭口成歌。这时旁边还有亲人“陪哭”“劝哭”,简直是场“哭艺”表演。当地人认为,“哭嫁”是种吉祥如意的象征,不哭不体面、不热闹,不哭命不好、事业不兴旺发达。此外,哭嫁还有一层意思是,可收受一些亲友安慰的红包。4、完婚,俗称“过娶”,男方叫“娶亲”、“归门”,女方叫“过门”。在婚礼头天或当天,对女方而言,称“行嫁”日,或“暖轿”日。这日新娘要沐浴换装,设筵于堂,行告祖礼,请族中福泽之妇为新娘开容,就是用麻绳绞去脸额颈项上汗毛,又称“开面”。这天男方一早要将鱼肉三牲等送至女方家供操办婚宴用,要装备花轿,带上一只活鸡公,沿途鸣爆鼓乐发往女家。接亲队伍至女家时,女家孩子会拦轿,要发红包才让进门,进入女家后,男方不仅要给新娘父母包“恩恤礼”,而且所有跟新娘有关的亲人,以及为新媳出嫁服务了的人都要包红包,如妆扮礼、沐浴礼、开桌礼、厨师礼、翰墨礼、上轿礼、主事礼等等,礼数不到不发亲。吃过“送亲酒”,即中餐,当催促发亲的唢呐声和鞭炮响过后,女方将陪嫁礼物摆放在男方抬来的扛盒里,新娘头摭红头盖,由娘舅或兄弟足踩米筛背上轿。米筛是千里眼的象征,踩米筛是表示娘家对出嫁女儿的祝福与思念。上轿时,女家还要陪送一只未生蛋的活母鸡与男方送来的公鸡相匹对回送男方,此曰“带路鸡”。然后一路锁呐饶钹吹打而归,故曰“归亲”。5.新娘快到男方家门口时,亲朋鼓爆相迎,花轿停在男方厅堂前,由礼生手执雄鸡,呼赞喝彩。完毕打开堂门,迎进花轿,新娘在伴娘的搀扶下,踏着米筛,迎着新郎撒来的糖果五谷,走入大厅,并在大颠箕里稍坐片刻,此谓“坐性”,然后开始拜堂仪式。先是由礼生面对新娘祝赞,并杀公鸡滴血绕颠箕一周,接着由多子女的夫妇分别扶新郎新娘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父母和夫妻对拜。礼毕入洞房,新郎新娘并坐床前饮交杯酒,喝鸡腿汤。外面大厅里则摆下盛宴招侍宾客,此谓“归亲酒”,即晚餐。6.闹房,闹新房的形式多样,目的都是为了营造亲热和吉祥、热闹和欢快的气氛,这也是当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情况下,男女双方此前并不亲妮的需要。其传统节目很多,如“喜相逢”“借问橄榄”“姜太公钓鱼”等等。一般要闹至半夜,结束时喜放鞭炮,招侍大家吃些点心,然后新郎新娘要洗澡更换新内衣。婚后旧俗有“三朝看嫁妆,四朝回面,五朝入厨,六朝洗手,满月送藤盘”等喜庆余音,现多为第三天,新郎伴同新娘,带一壶猪肉、鸡肉和鸡蛋的汤“回门”,也称“回红”,即回娘家,午饭后又一同返回。客家葬俗比起其他礼俗,丧葬之俗来得更为庄严肃穆。客家人对于此,做得十分周到,甚至过于繁文缛节。葬务从厚,礼务从奢,丰其筵席,醉饱灵侧,鼓乐奠别等等。一些地方至今旧俗犹存。赣南客家人的丧葬礼注重“寿”和“孝”两字。

客家历史老故事,以弘扬客家民俗、风情等独有的客家传统文化老故事

有碍

客家民俗简写30字

非常的牛逼客栈里面有好多的人,所以非常容易

深圳客家民俗博物馆还收门票吗开放时间+地址

龙岗客家民俗博物馆将会从8月13日开始正式对外面实行免票政策,以后大家可以不要门票进去游玩,平时又多了一个可以免费游玩的地方啦!要知道原来那里还收取10元门票,说是博物馆,它更是规模最大的客家民居建筑群。龙岗客家民俗博物馆基本信息开放时间:09:00—17:00(逢周一闭馆地址:龙岗街道南联社区罗瑞合居民小组地址:鹤湖新居客家民俗博物馆位于龙岗区龙岗街道龙园路(罗瑞合北街1号。1、公交:乘坐309、329、351、353、366、380A、K651、E6线路大巴至龙岗街道办站。2、地铁:乘坐地铁三号线至南联站。要门票吗年8月13日起,龙岗客家民俗博物馆取消收门票,实行凭身份证免票入馆制度。龙岗客家民俗博物馆原身为鹤湖新居:鹤湖新居总占地面积约25000平方米,包括月池、禾坪、围屋三部分,系中国目前规模最大的客家民居建筑群之一,也是深圳现存300多座客家围中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一座,1996年被辟为龙岗客家民俗博物馆。1998年,鹤湖新居成为深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建筑布局:全国占地面积最大的客家民居建筑,是研究客家民俗文化及其源流、客家宗族制社会结构、宗法观念和家族精神的历史载体,它位于居位于深圳市龙岗街道罗瑞合社区,距市区28公里。它由广东兴宁客家人罗瑞凤在清代乾隆年间开始兴建,集生产、生活、防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整座建筑由内外两围环套而成,中心为府第式三堂二横,围屋以祠堂为中心,阁、楼、厅、堂、房、井、廊、院、天井、过道等建筑互相关联,隔而不断,守望相应,有“九天十八井,十阁走马廊”之称。作为深港地区城堡式围楼的典型代表,鹤湖新居集闽、赣、粤客家围屋的精华,综合了粤东北地区堂横屋、围龙屋和四角楼的要素,并杂糅许多广府建筑元素,体现了客家文化与广府文化的交融,是深港地区客家人智慧的结晶,也是他们开发深圳东部的历史见证。馆藏文物:1996年,原龙岗镇政府将鹤湖新居辟为客家民俗博物馆,馆内收藏各类客家家具、劳动工具、生活用品及族谱等文物400余件,基本陈列《客家生活起居室陈列》、《客家劳动工具展示》、《客家民俗风情展》等,较为生动地展示了客家先民劳动、饮食、婚嫁等诸多生产、生活场景。客家民俗博物馆还收藏了1835年清道光皇帝赐罗兆雄(瑞凤长孙的大夫第匾等重要文物,该匾为木质,长201厘米、宽75.5厘米、高3厘米,正楷“大夫第”三字凸出平面,是客家民俗博物馆镇馆之宝,1999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客家民俗博物馆票价多少

客家民俗博物馆门票价格:5元客家民俗博物馆位于东源县仙塘镇,距市区12公里,依托一座古老的“府第式”民居--锁头独角楼而设立。仙塘镇附近有古民居建筑30多座,选作客家民俗博物馆的这座民居建于明末清初。 客家民俗博物馆内陈列有100多件客家人在不同年代使用过的生产生活用具,都配有文字照片资料,陈列品中,有石磨、碓、八卦床、八仙桌、棕笼等实物。这座客家民俗语博物馆是迎香港百年回归、电视连续剧>前十集的主要拍摄地,开镜仪式就在此举行。

连城客家民俗节日:北团游大粽?

福建连城在历史上是被誉为“20年红旗不倒”的革命老区,境内拥有“松毛岭战役遗址群”、“新泉整训革命旧址”等众多历史遗迹,是人们了解长征历史的好去处,而与此同时,连城还是一座客家文化名城,是客家人的聚居地和发祥地之一,今天小编要为大家介绍的就是当地客家的民俗节日活动:北团游大粽。农历二月初六至二月十三,是福建连城北团上江坊一带举办一年一度“游大粽”客家民俗活动的日子。农历二月初六起,当地村民用上万片粽叶缝制粽衣,120斤糯米裹粽,制作成1.6米高的笋状大粽。大粽须蒸煮四天四夜,再用金箔纸包裹,贴上吉祥纸花。此外,当地村民还要包上百个指头大小的公母小粽,挂在大粽尖端。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大粽出游,神铳鸣锣开道,两棚大棕、龙凤旗、花灯、古事棚等列队沿着田间小路、村中巷道游行,一路吹打,浩浩荡荡。大粽有一公一母,游行时公的在左边,母的在右边。游行完毕,四邻妇女到“福”手家(制作大棕的家庭)讨小棕,想生男孩讨公棕吃,想生女孩讨母棕吃,大棕则分给村民酿酒,家家由此开始备酒闹春耕,准备夺取夏粮丰收。据传,掺杂游过的大棕米酿出的酒,醇香扑鼻,酒劲十足。制作一个大粽需要36公斤糯米,公的粽底直径为55厘米,高1.8米,母的粽底直径为60厘米,高1.6米。制作一个大粽大约需5200片棕叶,棕叶用尼龙线串起来,然后像做衣服一样将糯米包裹起来由于粽子很大,难于熟透,一般先将蒸熟的糯米包入粽心。从农历二月初五至初八用尼龙线缝制“粽衣”,第5天,也就是在农历二月初九,在早上将大粽包好,在中午时把大粽放进锅里蒸,并蒸到农历二月十二早上。蒸好的大粽经过“打扮”,在农历二月十五才能正式出场,此时,经过装饰的大粽重达76公斤,再加上大粽架子的重量,抬出去游行的大粽约有90公斤,一般由4个壮汉抬着游。大粽从开始包到蒸熟,公粽和母粽的制作要分别在两户人家中进行,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防止大粽在未成形之前相粘连,毁坏大粽的形象;二是大粽是村民心中的吉祥物,轮流放在不同村民的家中蒸煮,就能给所有村民带来吉祥和好运。蒸好的公粽和母粽只有经过“梳妆打扮”,才能正式“联姻”结伴出行。在当地村民心中,大粽是吉祥物,是成熟“种子”的象征,“游大粽”的组织者一般都会将大粽分到每家每户,村民们则将“粽子”撒向田间,祈祷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了解更多星座百科、八字姻缘、八字事业、婚姻运势、财神灵签、情感合盘、看另一半、八字测算、姓名速配、一生运势、复合机会,您可以在底部点击在线咨询(仅供娱乐):http://www.adxqd.com/xz/

客家民俗具体有哪些

打吊聚客家轿下酒风俗客家的拜祖神活动 客家人是以北方中原汉人为主体,混合了南方土著居民的族群。客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融合和同化了各地土著少数民族,客家人口众多,居住地域广大,形成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客家农村的“打吊聚”:意思是农村人闲暇时间或晚上,三、五个好友相聚在一起,搞点什么东西吃。客家农村有句俗话:“打吊聚都要有个牵头人。”意思是说,在闲暇时间要聚在一起,弄点东西吃时,也要有一个人出来组织、计划安排。客家有传统的拜祖神活动:拜祖神,指对已逝去的父母,乃至上祖英灵,都当作神明崇拜,而对直系上几代祖神,则是最经常叩拜的。“生为人,死为神。”父或母死了,就要请和尚为之立神牌。神牌上写着死者姓名、世辈和死后褒封的谥号,立于尸前,开始让其子孙叩拜。客家风俗是一个民族在生产、服饰、饮食、居住、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仪、信仰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经常重复出的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就是人们自觉的喜好、风气、习尚和禁忌等,它流行于民间,为大众所自觉传承。客家的风俗具有凝聚力。客家作为汉族的一支民系,是如何凝聚而成的?其原因固然很多,但客家风俗具有凝聚力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尽管客家风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但是客家风俗的基本内涵具有一致性或同一性。

客家民俗文化

客家建筑:客家土楼:又称为围楼。客家人所居住的大型民居。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地为闽、粤、赣边境。围屋(围龙屋):围龙屋,由中间上、中、下殿堂及左右对称半圆型分布围屋组成,外围最多的有十几围,前面为半圆型鱼塘与围龙屋形成一个圆形。主要分布在广东,现保存最好规模较大的在香港新界。伙房(伙房):伙房为“ㄇ”字型设计,正中央则是“厅下”﹙祭祀祖先的厅堂﹚,以屋顶高低作为辈份之区分,厨房共用,共用一口灶,一起伙食。家庙(公厅):祭祀共同祖先的建筑物。走马楼:分布于闽、粤、赣山区,五凤楼:分布于闽、粤、赣山区,为土楼的一种形式,其楼依山形而建,呈层层高姿态,一般有五个层次,故称“五凤楼”。四点金:主要特点为房屋四角升建有如近代炮台楼式的高层建筑,楼四角均有枪眼。混合式:这是客家侨乡民居建筑形式的一种特殊风格,是将客家传统的房屋结构结合西洋的建筑艺术装饰建造的混合型民居建筑。较突出的有梅县白宫镇的“联芳楼”、程江镇的“万秋楼”等。饮食文化客家族群多迁徙且居住在客家地区,劳动出汗多,需补充盐分以维持体力,因此饮食倾向多油多咸的重口味菜,并且好用各式处理过的腌制菜类(如酸菜、梅干菜、大叶品种的芥菜)、作为食材入菜。客家饮食文化也传承了部分中原文化,例如粄条、米筛目、艾粄是客家人利用制作面食的方法来制作米食,而客家擂茶是唐朝中原人饮茶的模式,而擂茶也影响了日本的抹茶。客家人勤俭刻苦,平时省吃俭用,只在年节与朔望祭拜祖先神明,或是婚丧喜庆宴客才会宰杀牲畜。为了不浪费食材,极讲究妥善运用牲畜之各个部位作成佳肴。演变至今,已形成“四炆四炒”的八道宴客标准菜色。

客家民俗禁忌

  客家民间有许多禁忌。例如:   1、春节禁忌。 春节禁忌也称“过年禁忌”,指十二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一个月的禁忌。   春节本来出于对“年”的禁忌。邓云乡《红楼风俗谈》(中华书局1987年版)谓“年”字,按古文的写法,是一个象形字,有头有尾,脚向四面伸开,像一个大壁虎。据说是一种很可怕的爬虫,一岁之中,人家不遇到它,最好了,便平安无事度过了,因此烧一堆火,弄了一些好东西大家好好吃一顿,以示庆祝,这就叫做“过年”。后来,欢庆除旧迎新的岁首,就变成现在的“新年”和“过年”。   在传承过程中,春节禁忌所包含的畏惧和迷信的色彩渐为人与人之间皆大欢喜、互相爱护的情调所取。   客家俗话说:“入哩年界(年关)禁忌多”。客家民间奉行的春节禁忌包括:禁打骂小孩;禁打碎器皿;禁讲粗话恶语。张祖基的《客家旧礼俗》谓:“初一该日特别谨慎,唔敢讲恶话骂人,也少人出门,若使在初一早晨碰到好的事情、听到好的话,就作为系一年的好兆头,作为今年会利市。所以碰到人,就互相恭贺,讲各样的好话”;忌用不吉利的字眼,如病、死、苦、贫、灾、乱、荒、杀等;初三日忌出门访友,初三各家都习惯扫倒垃圾,送出屋外空地或河边去,喊做送穷鬼。因此这日少人出门;忌用针线,尤其忌在厅堂做针线活。   2、数字禁忌。客家民间旧时禁忌四、六、七、八及初五、十四、二十三(旧称月忌日)。幼儿四岁,称两双岁,“四”与“死”谐音,故忌而讳之。客家人对数字“七”也很禁忌,正月初七日吃“七样菜”就是一个典型例子,除了因七样菜的谐音象征表示人们祈愿聪明勤劳、幸福长久之外,还隐含着人们对“七”这一数字的禁忌。因为在客家话中“七七八八”就是麻烦的意思。客家人的丧葬习俗中有“走七”、“七七”、“四七”、“做七” 禁忌之俗,也反映了客家人对于“七“的忌讳。“走七”俗称“撞七”,报丧后第28天(俗称“四七”)忌逢农历初七、十七、二十七,“撞七”则须举家走避,俗谓“撞三没撞四,撞得生人没点气”;“七七”(即报丧后49天)内禁孝子孝孙理发;忌碗筷叠放以防丧事层出不穷。“四七”俗称“妹子七”,有孝女备物祭奠的风俗。“做七”是指从死者去世那一天算起,每七日,孝子孝孙即须穿着孝服备牲醴拜灵,又称“筛七”。以“三七”、“五七”、“圆七”(即七七)为大七,一般中上家庭,常备牲醴果品等延僧诵经,仪式如同临丧“做斋”。 此外,每月的初五、十四、二十三,旧时称“月忌日”(即每月之忌日),俗语谓:“初五、十四、二十三,且婆有银莫去担”、“初五、十四、二十三   ,老君灶里不炼丹。”凡逢旧历七、八之日,乡间不相亲,有“七不出行,八不回家”的规矩,如客家歌谣所唱“初一就系初一头,初二还系新年头。初三就系穷鬼日,初四就系妹家日(回娘家)。初五又话出年卦,初六又喊嬲一日。七不去,八不归,九九十十看打狮。十一十二龙灯到,索性月半正来归。”   3、生育禁忌。客家民间有“六月六,伯劳掰伯母”之说流行,认为六月六日出生的孩子将祸及父母,故有所禁忌。   中国民间旧有“忌举五月子”的说法,《史记·孟尝君传》记云:“五月子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宋书·王镇恶列传》亦记:“镇恶以五月五日生,家人以俗忌,故令出继疎宗,猛(镇恶祖父)奇之,曰:‘此非常儿,昔孟尝君恶月生而相齐,是儿亦将兴吾门矣!"故名为镇恶”。客家民间“忌举六月子”可能是从“忌举五月子”移易而来的。   客家民间旧时还有“胎神”之说。广东兴宁罗姓编造的《通书》内“每日都写明胎神占在某处”。客家民间的孕妇禁忌,有的同“胎神”之说有关,有的却是有益的经验。客家民间的孕妇禁忌包括:禁食羊肝、鲤鱼、狗肉、兔肉、雀肉、山羊肉、虾蟆、黄蟮等,据说这类食品将引起灾、病因包括破相如“兔唇”等);忌跨牛、马绳,据说牛马皆怀胎12月而产,孕妇跨过牛马缰绳,将引起难产;忌坐“木马”,木马即木匠工作时常用的木架,据说孕妇坐了木架,木匠盖的房子就不吉利,这里有轻视妇女的“不洁”的观念在作祟;忌孕妇并排而坐,据说这样会影响胎气。   4.日常生活禁忌   衣服忌反着穿。反穿衣服如穿孝服,表示家中服丧事。   食饭挟菜忌用筷敲击盘碗,用筷子敲击盘碗是乞丐讨吃的手法,也是逗狗猫等畜牲进食的讯号。同时忌将筷子竖插在饭菜碗上,这是祭死人的方式。   住房内摆设眠床忌正对屋顶横梁。认为横梁压顶预凶,且易生恶梦。床位不可直向房门,也不宜脚朝门口睡觉,这是丧事象征。   出门办事忌逢“三煞日”、“空亡时”。   生了小孩不直呼生了,称“供”了或“轻”了,“产”了。   老人年老了不宜直呼“老”了。“老”了是死的代名词,宜呼年岁多了或年岁高了。   探病时间忌在下午、晚上和农历初一、十五日。下午谕日已过昼,晚上谕日落西天,初一、十五日是敬神祭鬼的日子。问讯病人忌直呼病字,宜问“那时不自在?”“那里不自然?”称小儿病了叫“不乖”。   死人忌逢农历初一、十一、二十一。死后七天逢七叫“撞死”,认为家中会闹“风煞”。逢七的当天,全家人和共屋的邻居都要清早离家出外“避煞”,午后才能回来。   忌用猪、猫无偿赠亲友。客家俗谚“猪来穷、狗来富、猫来带麻布”之说,带麻布是指要穿孝服,不吉利。即使对方收了狗猫也要回赠礼物才算吉利。   路遇不认识的中、青年妇女问讯,忌称“大嫂”、“大婶”、“伯母”、“叔娘”之类称,宜称“大姐”或“细妹”。否则易错称得罪人。   “胞衣”保密。胞衣,即婴儿胎盘,在梅州客家地区,人们十分珍视自己的“胞衣迹”(埋藏胞衣的地方),历来有对婴儿的“胞衣”保密的习俗,每当婴儿出生后,婴儿胞衣 只有当祖母的才有权处理(如果祖母不在,则由父亲处理,)一般是将胞衣埋藏于自家祖居地范围内,埋藏胞衣的地点是永远保密的。   旧时紫金民间多忌讳:乌鸦叫,乌鸦为鬼马,叫了必有人死。忌黄昏鸡啼。有一更(啼)火(失火),二更(啼)贼(失窃)之说。忌母鸡打鸣。谓母鸡啼为阴阳颠倒,阴盛阳衰,主祸事,家门不吉。忌耳朵发烧。有“左耳烧财(破财)”、“右耳烧事(祸事)”,“两耳烧没点事”之说,有人耳烧时,撕纸一张,中间挖空,套于发烧之耳,谓之“戴纸枷”,说是可“避邪”。忌眼皮跳,说是“眼皮跳,有路跑”(指有事要跑路)。忌尸体入屋,认为“冷尸入屋败到笃(底)”,故身死异地者,只能停尸于屋檐下。孕妇忌看怪相听怪声,看了、听了怪相、怪声,会产怪婴。有“看猴生猴,看伯公生伯公”(指泥菩萨)之说。忌说“血”字,客家话“血”、“黑”同音,故猪血称为猪红。做屋忌说上梁,客家话中“上、丧”谐间,故上梁称“升梁”。忌大年初三作客,大年初三为“穷鬼日”,此日有客上门,则客为“穷鬼”,主人一年不吉。   佛冈客家人虽然长期与讲白话的民系杂住,但仍然保留许多传统的禁忌:忌开口骂人“X你妈”!常因吵架时骂了“X你妈”而引起斗殴,因为这句话侮辱了人的母亲,太令人难忍。忌做客坐横头(即靠屋尾台桌那行座位),因为那一行座位要让给主家长者坐的。忌新生儿安的名与长辈同一名,特别是不能跟直属长辈同一名。   揭西的客家地区,孕妇若遇亲人逝世,送葬戴孝时腰身不缚麻皮。凡办各种大小喜事或其它工作都不要见到孕妇,认为被孕妇遇着或看了会不吉利。小孩不能让孕妇抱,认为抱后小孩会多灾疾。酿洒、蒸各种糕、蒸米干,制米干粮(米干是用糯蒸熟,晒干后炒,加白糖,麦芽等制成米枋糖块:称米干。河婆、五云、上砂,下砂等乡镇,每年过春节,都有制米干糖的习俗)等,也不能让孕妇到场,认为被她看了,米干糖会松散不成块。母猪,母牛产子或啼后不满月,也不能让孕妇看到,否则,猪、牛子会多病。新娘的床沿或婴儿睡的眠床边沿,孕妇不可乱坐,坐了会引起他(她)们夫妻不和或小孩多灾疾。孕妇睡床上的被席,枕套、蚊帐等,洗时不用沸水烫,怕烫伤了“胎神”。   揭西有些姓氏与某种动物的名称同音,这一姓氏的人,就会给这种动物另起一名称,以免犯讳。揭西河婆一带的姓氏虽然未满百姓,但也不下七八十姓之多。其中也有一些姓氏与某种动物或言词避讳。例如杨姓人就把“羊”称作“幼毛”,把宰羊说成是“宰幼毛”,把山羊称作“黄京”;黄姓人把黄牛称作赤牛或沙牛;马姓人就把马说成“四脚”;朱姓人就把猪叫作“肥货”……除此以外,姓温人就不说“猪瘟”“鸡瘟”;姓谢人就不喜欢人对他们说“感谢”,而应说“多谢”,因为客家话“感”与“减”同音;姓刘的人就不说“割瘤”;姓古的人就不说“打鼓”;姓壮的人就不喜欢听“装死”一词;姓罗的人也不喜欢听“烂箩”或“坏箩”等名称……   因此在与揭西人交往时,如不懂这些忌讳,就会引起误会并因此而带来不愉快。

中国有哪些客家民俗简要概括

bieu2006zhiu2006mei

客家民俗有哪些?

祭祖修谱盖祠堂,喝擂茶,交春(立春),二月二开正,乔迁过火,游神,送春牛

客家民俗文化介绍,客家民俗有哪些

  客家建筑:  客家土楼:又称为围楼。客家人所居住的大型民居。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地为闽、粤、赣边境。  围屋(围龙屋):围龙屋,由中间上、中、下殿堂及左右对称半圆型分布围屋组成,外围最多的有十几围,前面为半圆型鱼塘与围龙屋形成一个圆形。主要分布在广东,现保存最好规模较大的在香港新界。  伙房(伙房):伙房为“ㄇ”字型设计,正中央则是“厅下”﹙祭祀祖先的厅堂﹚,以屋顶高低作为辈份之区分,厨房共用,共用一口灶,一起伙食。  家庙(公厅):祭祀共同祖先的建筑物。  走马楼:分布于闽、粤、赣山区,  五凤楼:分布于闽、粤、赣山区,为土楼的一种形式,其楼依山形而建,呈层层高姿态,一般有五个层次,故称“五凤楼”。  四点金:主要特点为房屋四角升建有如近代炮台楼式的高层建筑,楼四角均有枪眼。  混合式:这是客家侨乡民居建筑形式的一种特殊风格,是将客家传统的房屋结构结合西洋的建筑艺术装饰建造的混合型民居建筑。较突出的有梅县白宫镇的“联芳楼”、程江镇的“万秋楼”等。  饮食文化  客家族群多迁徙且居住在客家地区,劳动出汗多,需补充盐分以维持体力,因此饮食倾向多油多咸的重口味菜,并且好用各式处理过的腌制菜类(如酸菜、梅干菜、大叶品种的芥菜)、作为食材入菜。  客家饮食文化也传承了部分中原文化,例如粄条、米筛目、艾粄是客家人利用制作面食的方法来制作米食,而客家擂茶是唐朝中原人饮茶的模式,而擂茶也影响了日本的抹茶。  客家人勤俭刻苦,平时省吃俭用,只在年节与朔望祭拜祖先神明,或是婚丧喜庆宴客才会宰杀牲畜。为了不浪费食材,极讲究妥善运用牲畜之各个部位作成佳肴。演变至今,已形成“四炆四炒”的八道宴客标准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