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铛舞

阅读 / 问答 / 标签

彝族铃铛舞的历史沿革

“铃铛舞”主要流传在乌蒙山区的彝族聚居区。通过舞蹈表演的形式加上歌师的诉唱来祭奠死者,是彝族先民在祭祀教化活动时按伦理辈分和长次举行高歌创业公德的骑马战状舞蹈。滇、夜郎、巴、蜀、黑、白六大侯国,皆为彝族古代先民第三十世君主笃米所分封。六大侯国又自封有诸多君长列国。因此,彝族先民经历着频繁的战争,彝族先民在护送阵亡将士时,为了抒发悲痛之情,在途中跳一种战状舞。追溯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彝族先民笃尔帝分封六侯的时代。乌蒙山区的彝族先民尚养良马,辔上骑鞍必配铜铃,世称良马圣地。那时各个诸侯氏族部落全民皆兵,组建战马队伍,国王首领举行祭祀追悼先王时,部下都要组织120人的兵马队伍和数十人的歌舞队,在祭祀歌舞场上展示骑战风采,热腾整个通宵。舞动中要摇响手中的马铃控制节奏,“铃铛舞”由此而得名。有人说铃铛舞的铃声是彝族祖先在战乱中伤亡过大,领头人为安定人心,用马铃铛在手中有节奏的摇响,使后面的队伍相信伤亡人数不大,他们还有再战的能力。而舞蹈过程中的背托动作则表现彝族先祖在逃亡过程中相互搀扶,艰难前进的过程。从《铃铛舞》的道具与反映的内容看,有着战争场面描写的寓意,刻画有彝族传统的民族尚武的意识。作为军事舞蹈,在古代,《铃铛舞》表现的是战斗的场面,舞者以红、白、黑、黄为装饰色而象征四方将领,手持铃铛以示骑马,同时也用铃声来控制舞步。祭祀歌舞制度因此普及到村村寨寨。节庆、祭祖、祭丧场合均开展铃铛舞活动。 原始的彝族铃铛舞,铃铛舞表现形式雄浑悲壮、豪放粗犷,两队舞者作跃马扬鞭状,相向而来,纵横有序,变幻无常。舞蹈以鼓、铜铃铛为节拍,控制节奏的铃声, 它以协调的叫喝声起舞,用铃声调节动作,有时嘈嘈如急雨,撼人魂魄。有时切切如私语,动人心扉。一个连一个的高难动作,翩若惊鸿,舞如蛟龙。把战场上勇猛威武、彝山汉子的血性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如今,由于观念更新,彝家女子的加入,使舞蹈更加绚丽多彩,唯独不变的是古朴雄浑的风格,是大气磅礴的感染力。而且场景不限,节日、喜庆、农闲时都可以演跳。祭祀时,舞者右手执马铃铛,左手执彩带。在祭祀开始后,按主先客后,辈分大小秩序,各家带领人马扛彩旗,敲锣打鼓,吹长筒号、吹唢呐,灯笼火把,浩浩荡荡,围绕灵房绕场,舞队随之边绕边舞,两人扛五彩纸马,在队伍中穿插。绕至灵前空地,绕灵队伍要绕成太极图形,鸡翅拐(之字拐),马蹄形(半圆拐),犹如古代军事检阅摆出的阵式。绕灵结束,歌舞者回到灵柩前跳舞,歌师对歌然后摆出各种阵式,跳舞对歌。过去的恳合呗只人数一般四人或六人,后来经过文艺工作者悉心编排,打破原有禁忌,组织女青年参加跳,人数也扩展到40至60人,并在舞台布局、队形穿插上作了较大调整,扩大了舞台场面。 彝族“铃铛舞”跟彝族其他舞蹈最为显著的共同特征是在舞蹈中,静态造型多,动态造型少,,且钢劲有力。跳铃铛舞时舞者以腰部为轴心,腰腹前后左右来回旋动,双手左右上下转腕摇铃并挥舞彩带,时而抬首后仰,时而方步前倾,时而下蹲,时而靠地翻滚,一走一停,缓急有序。男子刚健豪放,女子柔媚舒展。男女精妙的组合使原始粗犷的“恳合呗”更加绚丽多姿。

彝族铃铛舞的传承现状

彝族铃铛舞不仅是一个民族民间舞蹈,更是一幅史诗般的历史画卷。 彝族民间歌舞虽博大精深,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铃铛舞也受到了时代的冲击,面临逐渐淡化消隐的濒危状况。制约着铃铛舞传承和发展的因素主要有这样几点。第一是许多现代彝族的年轻人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很大,现代文化的冲击也对之产生影响,致使他们对热爱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激情不高,思想观念的东西受到抵制,许多优秀的民族文化不能较好地得以传承。第二是珠市乡的矿产资源相当丰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当地村民的经济意识也不断增强,年轻人对经济的追求超过了文化传承的力度,许多年轻人都去采矿,或者外出务工,间接的影响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第三是随着老一辈的民间艺人的不断离去,能演跳铃铛舞者逐年减少,能领略和把握铃铛舞神韵者更是屈指可数,加上现代传播媒体的影响,新一代的年轻人不能很好的接过担子,大大影响了铃铛舞的传承和发展。

彝族铃铛舞的介绍

彝族铃铛舞,欲称跳脚,彝语称“恳合呗”,意为灵体告别舞,是彝族人民在祭祀场中演跳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此舞在赫章保留着完整形态,尤其以赫章珠市乡最为典型。铃铛舞具有连歌载舞的,舞者先歌后舞,歌舞相间,舞蹈无音乐伴奏,靠鼓点及舞者摇响手中的铜铃声来统一动作,唢呐只作间隙的吹奏。通过祭祀活动,跳“恳合呗”,唱祭祀礼仪之歌,以尽子孙之孝,祭奠逝者,安慰生者。铃铛舞所表现的内容为彝族人民传统的生产生活场景,经过艺术化处理,内容健康,风格朴实。由于彝族有婚嫁、丧葬皆歌舞的习俗,铃铛舞又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因而得以世代相传,并保持着完好的原生状态。 原始的彝族铃铛舞仅限男性演跳,而现在由于观念更新,女子也加入其中,而且场景不限,节日、喜庆、农闲时都可以演跳。2008年6月7日,彝族铃铛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小学音乐三年级铃铛舞教学反思

答:教学反思的内容: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目标的测量或评估方式是否合理,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及原因原因分析。2、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否做到了主线突出、简洁明了、平稳流畅。如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偏离教学设计的情况,是否分析说明了原因,通过课堂教学的实施,反观预先做好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有效,是否应当调……3、教学实施:是否反思了教学指导语的使用,是否对课件内容的设计与使用提出了分析,对板书内容与效果是否有所分析,教学时间是否合理掌控,如果有延时,原因是什么。注意问题:1、教学反思的内容要具体合理,反思要针对具体的教学环节与设计内容进行。不能过于笼统,也不能从观念与理论上做一些大而无当,空洞无物的说明。不应当套用特定的理论标准或使用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标准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2、教学反思的分析与表达要准确,要准确的说明所分析的对象、分析的逻辑要清晰明了,不要使用一些模糊的、自编的,或只是在小范围内熟知的、常用的套话或术语。3、教学反思的要求要客观,要以改进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生效率为目标,不应当一味地拔高要求,或是无原则的自我批评。

维族铃铛舞的内容有哪些

维族铃铛舞的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四点:1、铃铛摆动的节奏感:维吾尔族的铃铛舞以其独特的铃铛节奏感而著称。舞者们通过摆动手中的铃铛,产生有节奏的响声,配合舞蹈动作,营造出独特的氛围和节奏感。2、灵活自由的舞蹈动作:维吾尔族的铃铛舞动作非常灵活自由,舞者可以随着音乐的节奏自由发挥。舞蹈动作包括各种步伐、转身和手部动作,舞者可以在这些动作的基础上进行自由组合和发挥,展现出独特的舞蹈风格。3、舞蹈与歌唱的结合:在维吾尔族的铃铛舞中,歌唱和舞蹈是密不可分的。舞者们在跳舞的过程中,往往会通过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内心的感受。这种舞蹈与歌唱的结合,使得维吾尔族的铃铛舞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4、反映生活和情感的题材:维吾尔族的铃铛舞往往反映着人们的生活和情感。舞者们通过舞蹈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以及人们对友情、爱情、家庭等主题的关注和表达。这些题材使得维吾尔族的铃铛舞更具有人文关怀和情感共鸣。

铃铛舞维族的特点是什么

铃铛舞是维吾尔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主要发源于西域健舞,具有轻盈多姿、洒脱奔放的风格特点。其基本动律是:昂首挺胸,立腰,拔背,上臂划圆甩动,小臂端至下而上划圆甩动,节奏多用快速旋转的“多浪”等典型动作来表现。希望以上信息能够解决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