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如是

阅读 / 问答 / 标签

柳如是的真实历史是怎么样的?

柳如是(1618年~1664年),本名杨爱,字如是,又称河东君,因读宋朝辛弃疾《贺新郎》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浙江嘉兴人 。柳如是与马湘兰、卞玉京、李香君、董小宛、顾横波、寇白门、陈圆圆同称“秦淮八艳”。后嫁有“学贯天人”、“当代文章伯”之称的明朝大才子钱谦益为侧室。明末清初女诗人。柳如是是明清易代之际的著名歌妓才女,幼即聪慧好学,但由于家贫,从小就被掠卖到吴江为婢,妙龄时坠入章台,改名为柳隐,在乱世风尘中往来于江浙金陵之间。扩展资料:人物评价柳如是是活动于明清易代之际的著名歌妓才女。她个性坚强,正直聪慧,魄力奇伟。就文学和艺术才华,她被称为“秦淮八艳”之首。书画也负名气,她的画娴熟简约,清丽有致;书法深得后人赞赏,称其为“铁腕怀银钩,曾将妙踪收”。此外,柳如是作为传统社会一介女子,却有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政治抱负。在与其往来的名士中,张溥、陈子龙、李存我均是有铮铮风骨的民族志士,柳如是常与他们纵论天下兴亡。在盛泽时,柳如是曾对张溥说:“中原鼎沸,正需大英雄出而戡乱御侮,应如谢东山运筹却敌,不可如陶靖节亮节高风。如我身为男子,必当救亡图存,以身报国!”

柳如是简介

  柳如是,女诗人,一说浙江嘉兴人,一说江苏苏州吴江区人。本名杨爱,后改名柳隐,字如是,又称河东君,丈夫为明清侍郎钱谦益,因读宋朝辛弃疾《贺新郎》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柳如是是活动于明清易代之际的着名歌妓才女,幼即聪慧好学,但由于家贫,从小就被掠卖到吴江为婢,妙龄时坠入章台,易名柳隐,在乱世风尘中往来于江浙金陵之间。她留下了不少值得传颂的轶事佳话和颇有文采的诗稿《湖上草》、《戊寅草》与尺牍。其墓在江苏常熟虞山花园浜。    生平 简介   柳如是,本姓杨,名爱;改姓柳(一说原姓柳),名隐(一说隐雯。据陈寅恪《柳如是别传》载:“至若隐遁之意,则当日名媛,颇喜取以为别号。如黄皆令之‘离隐",张宛仙之‘香隐",皆是例证。盖其时社会风气所致……即于名字别号一端,亦可窥见社会风习与时代地域人事之关系。”)字靡芜,后改名是,字如是。又以佛典中有“如是我闻”之语而号“我闻居士”;与钱谦益(字牧斋,世称虞山先生,常熟人。明朝官至礼部右侍郎。降清后,托官数月,病狱而已。)结婚后,钱取柳姓郡望,称河东君,另寓“美人”。   柳如是幼年不幸,身世不清(初生地有浙江嘉兴与江苏吴江等说,扑朔迷离,今殊难考据。至于柳如是何故沦落风尘,有周采泉臆测“歹徒所掠”说,并无实据)。幼年卖与盛泽归家院名妓徐佛家为养女,受徐教养。明崇祯四年辛未14岁时,有吴江故相周道登买于勾栏。初为周府妇人侍婢,得周老夫人欢心,后周道登强索为妾,未及一年,因周府群妾加害,几被处死,周老夫人阻而逐出周府,卖于娼家。明崇祯五年壬申(公元1632年)柳如是流落松江,改旧名,自号“影怜”,表浊世自怜意。在松江与复社、几社、东林党人交往,常着儒服男装,文与诸人纵谈时势、和诗唱歌。   钱谦益答应以正妻之礼迎柳如是过门。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东林领袖、常熟钱谦益与柳如是结缡,居绛云楼,读书论诗相对甚欢。传为一时佳话。明亡,柳劝钱殉节,钱推托不允,如是奋身投入荷花池,身殉未遂。钱降清后遭忌被逐回乡,郁郁而死。钱氏家族乘机逼索柳如是,河东君投缳自尽,得年四十又六。柳如是

柳如是:青山见我应如是

柳如是,原名:杨爱,因读辛弃疾的《贺新郎》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而改名柳如是,生于1618年,是明末秦淮的一名歌妓,也是一名女诗人。 柳如是因一首《西湖绝句》: “垂杨小宛秀帘东,莺花残枝蝶趁风。 最是西冷寒食路,桃花得气美人中。” 与大学士,礼部尚书钱谦益相知相恋,钱谦益是明朝的东林党领袖,东林党在当时是有气节名士的一个党,是明众的偶像。公元1641年当钱谦益以夫人之礼节迎娶柳如是时,遭到了朝廷官元和民众的反对,认为他们伤风败俗,在他们的婚礼上仍石头。但这些没有能够阻止他们恩爱,他们仍然夫唱妇随,一起吟诗作赋,生活在树林泉水间,徜徉在江南柳丝边。 公元1645年,清军兵临城下,迅速的占领了南京城,柳如是看到国家即将灭亡,想相仿屈原以身殉国,劝钱谦益和自己投水自尽。无奈钱谦益说:“水太凉”。柳如是转身欲投池水中,被钱谦益拉了回来。 在国家危难之际,一个国家的东林党领袖的民族气节居然比不上一位风尘女子。 钱谦益随后没有任何抵抗向清军投降,而且北上去做官,柳如是没有随从。公元1647年,钱谦益因黄毓祺反清案入狱,柳如是变卖家产,左右逢源,历尽千辛万苦将钱谦益从牢里救出来。 出狱后的钱谦益在柳如是的支持下,走上了反清复明的道路,他们与郑成功,巍耕等人联系,全力支持抗清义军,为军队捐献钱财,这样长达十几年,公元1664年,钱谦益在复国无望郁郁寡欢中离世。 钱谦益一死,他的宗族逼迫柳如是交出钱谦益钱财,柳如是悬梁上吊自杀,保住了钱谦益儿女的财产,结束了她46岁的生命。 柳如是的一生,真如“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山一样坚硬,外部势力无论是来自旧观念,异族,还是同族,她都挺直脊梁不低头,屹立不倒。她的一生早就写进了青山里……

历史上一代才女柳如是最后是什么结局?

在最后的时候也没有过得很好,依旧也摆脱不了她原本悲惨的局面,并没有让自己的社会地位有所提升,让自己改变命运。

柳如是是谁

柳如是(河东君、杨爱,1618年-1664年),浙江嘉兴人,字如是,明末清初女诗人,天生丽质,书画双绝,美艳绝伦,才气过人,容貌为“秦淮八艳”之首。 自幼聪慧好学,但由于家贫,从小就被卖到吴江为婢。她有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政治抱负,徐天啸曾评价“其志操之高洁,其举动之慷慨,其言辞之委婉而激烈,非真爱国者不能。”

陈寅恪为何写《柳如是别传》

  作者:胡晓明  美国弗吉尼亚州立大学教授汪荣祖的专著中,认为书名由《钱柳诗笺证》而改为《柳如是别传》,原因在于"寅恪于钱柳极为同情,甚觉未得历史之公道,故不惜冗长篇幅为之洗刷烦冤。而于柳如是更由同情而臻于仰慕。不仅赞美其才艺,更服其气节。"文史家黄裳在一九八二年写的《关于柳如是》一文,也认为这本书的性质属于历史人物评价的翻案著作,但又认为陈寅恪的辨诬是不值得的。在他的心目中柳如是毕竟只是个放荡不羁的风尘女子,末代交际花一类的人物。她与陈子龙之间的关系不是基于爱情,而是基于名士与名妓的风流生活;而她最终归钱牧斋,也不是基于爱情,而是由于经济、政治地位的考虑。  自娱说  汪荣祖又明确提出自误说。他认为"寅恪投射一己于三百年前,犹如观剧者与剧中人同化,……而于神往之际,伤古抚今,常常不能自已。因寅恪之思想虽有新的一面,但在情感上甚是依恋旧文化与旧社会,自五四以还即觉扦格不入。晚年社会与文化之变动尤遽,唯有寄情于古人,以浑忘现实之痛苦。寅恪笺释钱柳诗得以精神上之乐趣,自无可疑。"自娱还有知性的一方面。汪说:"《柳如是别传》集寅恪一生著述"笔法"之大成。寅恪欲借此书自验学术之深浅以及留示后人其史学方法的范例。"他还举证说,书成之后,陈寅恪嘱其助手黄萱写文章总结他是如何做科学研究的各种方法,这正是当事人表明此书的撰述动机的直接证据。依汪氏此说,《柳如是别传》并无学术思想史上重大的深意,只是一部十分偶然的充满个人特殊因素的著作。  复明运动史  持这一说法的有明清史家王钟翰、何龄修,唐史家王永兴。何龄修《柳如是别传读后》,就笔者所见,这是第一篇系统评价《别传》的专论。他认为"第五章《复明运动》实际上是全书主旨所在。"何龄修评价说:关于复明运动,"以往人们知道的只有其中个别的或少量的史实,单个人反清复明的思想情绪,个人或极少数人自发的反抗等局部活动,人们还知道各地规模不等的群众武装起义,却没有明确意识并提出过在清朝严酷统治下这种长期的、广泛的、有组织的复明运动、民族抵抗运动的潜流,更不知道这种运动曾在"绸缪鼓瑟之小妇"推动下展开。"王永兴说河东君虽坚持参加复明运动,而未能获得成功,但陈寅恪不以成败论英雄,尊崇气节是柳如是一生志事的主要表现,也是她的立身之本。王钟翰进而在陈寅恪的基础上继续考辨,补充材料,认同陈寅恪关于钱柳因缘由言情之儿女,变而为爱国之英雄的说法。  颂红妆的女性史  中山大学教授蔡鸿生、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孙康宜等人持这种看法。因为《柳如是别传》毕竟又用了大量篇幅对于柳如是的情史与生活史进行了极为详尽的爬梳考证。这些考证却与复明运动应无直接的关系,那么,陈寅恪为何要花这么大的功夫来细辨河东君艰难处世、择婿人海、为争取婚姻幸福而斗争的过程呢?蔡鸿生、孙康宜等人从女性史的角度提出,这本书的宗旨乃在于陈寅恪先生晚年对于"红妆"的关注。蔡鸿生更为看重的是气质。所谓"胭脂泪中凝聚着民族魂","侠气、才气和骨气,在柳如是身上,可说是三者合一","奇女志与遗民心的结合",使本书成为可歌可泣的女性史颂。孙康宜的重点在于从十六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女性文学的崛起与成熟这一背景来分析此书。总之,"颂红妆的女性史"这一说法包容了"复明运动"说,既注重具性别特征化的情感世界一面,又重视女性意义中呈显出的精神价值与政治道德意义一面。  知识分子史、人格心态史  陈寅恪的友人吴宓以及南京大学教授周勋初、中山大学教授姜伯勤等持此说。一九六一年,吴宓到广州会见老友陈寅恪,谈及《柳如是别传》的写作情况。吴宓在日记中记载:"寅恪细述其对柳如是研究之大纲。柳之爱陈子龙及其嫁牧翁,始终不离其民族气节之立场、光复故物之活动。不仅其才高学博,足以压倒时辈也。总之,寅恪之研究"红妆"之身世与著作,盖借以察出当时政治(夷夏)道德(气节)之真实情况,盖有深意存焉。绝非消闲风趣之行动也。"由于这段话具有当事人口述性质,所以在《吴宓与陈寅恪》一书中披露之后,成为论者广泛引用的权威性说法。这个含义的核心,是在易代之际有关文化与道德的基本命运的抉择。周勋初说:"《别传》实际上却是一部反映明末知识分子动态的史诗。"寅恪先生对柳如是身边的这些士人,以其对待国家命运的态度为准,予以表扬或贬斥,从而起到了"贬斥势利、尊崇气节"的作用。  明清文化痛史  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刘梦溪教授近年发表一系列研究陈寅恪的论文。关于《柳如是别传》,他在诸家群说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明清文化痛史"的新说。内容涉及明清交替时期的经济、政治、军事、党社、宗教、艺术、文学等各个方面,史事极为纷繁。陈寅恪综合运用传、论、述、证的方法,熔史才、诗笔、议论于一炉,将家国兴亡哀痛之情感融化贯彻全篇。作者更辉煌的学术目标是通过立传来修史,更准确而宽泛一点说,应该是用血泪写成的即撰写一部色调全新的明清文化痛史。
 首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