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街书会

阅读 / 问答 / 标签

逛马街书会作文(200字)

一年一度的说书大会在宝丰县马街村举行了!  马街庙会坐落在离宝丰县不远的一个小村庄。听说每年的正月十三马街庙会就会有一次全国性的说书古会。非常的热闹。今天,我终于有一次机会可以去马街庙会玩了。我的心情非常的激动。  一大早,我和爸爸妈妈就赶到了宝丰县马街村。还没有到村子里,就被警察拦了下来。为什么呢?原来去庙会的人实在是太多了,警察生怕出了意外,就严查了,不允许汽车进到村子里。没有办法,我们只有步行了。哇!每条路上的人多的就像一条看不见尾巴的长龙。我们随着那拥挤的人群大约走了一个小时才来到了庙会里。啊!这可真是人山人海呀!这里有说书的,唱戏的,捏泥人的……各式各样,让人眼花缭乱。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更多了,最后到了人挤人的地步了。我们赶快找了一个流通的地方休息了一会儿,又接着看了起来。这时,身边一个捏泥人的阿姨吸引了我。她那小巧玲珑的手一会捏成一只小兔子,一会捏成一只老虎,捏的简直是栩栩如生。于是,我让那位阿姨捏了我的自画像。虽然,捏的不像我,但还是很好看。  天越来越冷,我们只好恋恋不舍得离开了马街庙会,踏上了回家的路程。

每年马街书会的开始时间是什么时候

河南省宝丰县的马街书会又称"十三马街书会",是全国曲艺行当的交易盛会。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到十五为书会的会期,十三为书会正日。书会在宝丰县城南7公里处杨庄镇马街村北应河岸边举行,届时来自河南省和外省市的说书艺人负鼓携琴,汇集于此,说书亮艺,河南坠子、道情、曲子、琴书等曲种应有尽有,规模壮观,形成全国民间艺术的奇伟景观。 马街书会和山东惠民的胡集书会并列我国北方有两大书会。由于马街书会具有独特的民间艺术表演魅力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它被誉为"中国十大民俗"之一,宝丰县也因此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曲艺之乡"和"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麻烦采纳,谢谢!

马街书会在哪里

马街书会是一种中国民间曲艺盛会,位于河南省宝丰县城南5公里处。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全国数千名曲艺艺人负鼓携琴汇聚于此,在火神庙旁举行祭拜师祖和收徒拜师仪式。他们以天作幕,以地为台,以曲会友,亮书、卖书。京韵大鼓、山东琴书、三弦书等40多种曲艺曲种和上千部传统及现代曲目在这里集中展现。会上曲艺种类繁多,曲目丰富多彩,有河南坠子、湖北渔鼓、四川清音、山东琴书、凤阳花鼓、三弦书、大鼓书、评书等。这就是绵延700多年而不衰、被称为中国文化史上一大奇观的“马街书会”。文化发展马街书会和山东惠民的胡集书会并列中国北方有两大书会,由于马街书会具有独特的民间艺术表演魅力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它被誉为“中国十大民俗”之一,宝丰县也因此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曲艺之乡”和“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为抢救、保护、传承和发展马街书会传统,延续和再现其原生态风貌,让马街书会成为永不落幕的书场、永不散去的书会,2012年,宝丰县委、县政府决定建设马街书会曲艺文化园。通过一年多来的积极努力,现已建成书会主体广场及名人雕塑苑、中华曲艺展览馆等。

游马街书会作文600字

  马街庙会坐落在离宝丰县不远的一个小村庄。听说每年的正月十三马街庙会就会有一次全国性的说书古会。非常的热闹。今天,我终于有一次机会可以去马街庙会玩了。我的心情非常的激动。  一大早,我和爸爸妈妈就赶到了宝丰县马街村。还没有到村子里,就被警察拦了下来。为什么呢?原来去庙会的人实在是太多了,警察生怕出了意外,就严查了,不允许汽车进到村子里。没有办法,我们只有步行了。哇!每条路上的人多的就像一条看不见尾巴的长龙。我们随着那拥挤的人群大约走了一个小时才来到了庙会里。啊!这可真是人山人海呀!这里有说书的,唱戏的,捏泥人的……各式各样,让人眼花缭乱。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更多了,最后到了人挤人的地步了。我们赶快找了一个流通的地方休息了一会儿,又接着看了起来。这时,身边一个捏泥人的阿姨吸引了我。她那小巧玲珑的手一会捏成一只小兔子,一会捏成一只老虎,捏的简直是栩栩如生。于是,我让那位阿姨捏了我的自画像。虽然,捏的不像我,但还是很好看。  天越来越冷,我们只好恋恋不舍得离开了马街庙会,踏上了回家的路程。

马街书会2022时间地点

马街书会2022时间地点: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到十五为书会的会期,十三为书会正日。书会在宝丰县城南7公里处杨庄镇马街村北应河岸边举行。活动概述:河南省宝丰县的马街书会又称“十三马街书会”,是全国曲艺行当的交易盛会。届时来自河南省和外省市的说书艺人负鼓携琴,汇集于此,说书亮艺,河南坠子、道情、曲子、琴书等曲种应有尽有,规模壮观,形成全国民间艺术的奇伟景观。由于马街书会具有独特的民间艺术表演魅力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它被誉为“中国十大民俗”之一,宝丰县也因此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曲艺之乡”和“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马街书会历史久远,其起始年代已难确考。据史料推断,它最早可能出现在元代,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最晚可能出现在清乾隆年间,距今也已有二百多年。作为具有鲜明特点的民间曲艺交流交易场所和文化空间,马街书会的突出特点在于规模大,居全国之冠;历史久,源远流长;说书“写书”(与艺人约定说书合同),形式独特;内涵丰富,影响力大;以书会友,艺乡情深。每年书会期间,来自各地的曲艺艺人满怀虔诚前来“亮书”(展示说书艺术),以天当幕,以地为台,说、拉、弹、唱,以艺会友,代代相传。观众动辄十万人以上,影响辐射周边数百公里。

马街书会的发展现状

曲艺作为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面临着艺人越来越少,技艺无人继承的危机。宝丰马街书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正月十三一大早,各地艺人都从四面八方来到了会场。他们一二结伴,三五为组,在河坡处、山岗上、麦地里、小路旁摆下阵式,扎起摊子,打起简板,拉起琴弦,这就开始了说唱。再看赶书会的群众,一个个扶老携幼,拖家带口,顶着仍有几分凛冽的寒风,沿着乡间公路和村边小道潮水一般向马街涌来。不上半天功夫,马街的街里街外、坡上坡下、庙前庙后,到处人头攒动,摩肩接踵;说的、唱的、听的、看的、游的、逛的,好不热闹。外省外地的艺人来赶会,多是要提前几天动身的。虽然是千里迢迢,但他们从来不用担心,多少年来,只要在正月十三这天来到马街,就一定能赶上书会。不说丽日融融,就是遇到了雨雪风天, 书场照样红火。人们打着雨伞,穿着胶鞋,踩着泥泞乡道、乐呵呵地照说、照看,兴致丝毫不减。艺人在会上说唱,是为“亮书”; 约艺人说唱,则称为“写书”。在正月十三这天,附近很多县区的农民除了赶书会看热闹外,还要办的一件大事儿,就是在会上“写书”——像相亲一样,把中意的艺人请回去痛痛快快地说唱几天。他们当中,有的想庆贺丰收,助助兴;有的是修房盖屋,图个吉利;有的要娶媳嫁女,觉得这样的大事应该办得隆重些。这样“写”台说书戏,花钱不多,事儿办得挺美,在村里老少爷们中也很体面。当他们在艺人中相中了自己最满意的之后,便开始商议书价。书价一般是以上年的收成好坏和艺人的水平高低来定的,少则一棚百十元、几百元,多则七八百元,最高也有上千元、几千元的。双方谈妥了书价,艺人就收起摊子随写书者而去,这就算是“写出去了”。如果在这一天没有被写出去,第二天——是正月十四到十六的马街元宵灯会上也会被请走的,最终皆大欢喜。在书会上“写书”, 有时一个村能写回去十几棚,这样只好就街说唱,一摊挨一摊,争相亮“绝活”, 形成了唱“对台戏”的局面,场面好不热闹。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是马街书会的辉煌时期,据宝丰县文化局每年的到会艺人登记表显示:1996年到会610摊1800名艺人;但是到了2005年,到会仅有82摊,不足500人,马街书会参会艺人更是越来越少,参会艺人的平均年龄却越来越大,大部分艺人因生活困难纷纷改行,年轻艺人鲜有出现,曲艺市场逐渐萎。 为抢救、保护、传承和发展马街书会传统,延续和再现其原生态风貌,让马街书会成为永不落幕的书场、永不散去的书会,2012年,宝丰县委、县政府决定建设马街书会曲艺文化园。通过一年多来的积极努力,现已建成书会主体广场及名人雕塑苑、中华曲艺展览馆等。

马街书会的书会特色

书会状元每年的马街书会都要评出书会状元。状元都是唱得最好的,书价最高的,最受群众欢迎的艺人。这种民间的评选方式恐怕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马街书会无疑是众多艺人吹拉弹唱,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一种农民文化盛会。乐器种类之多,曲种曲目之繁杂,令人称奇。在这众多的曲种当中,最受人喜爱的就数河南坠子了。它的特点是说唱内容简捷明快,演技幽默传神,让听众听之易懂,过瘾。马街书会每年亮出的曲艺种类比较多。河南坠子是书会当中的第一大曲种,到会艺人的80%要说唱它。它形成于20世纪初,有东路、西路、北路之分,因地域性差别而形成三种不同的演唱风格。其特点:旋律悠扬、节奏明快唱腔浑厚、淳朴、高亢、畅快。由于电子乐器的迅速发展,使传统的曲种形态发生变异,且风格的差异也在逐渐缩小。流动于马街书会上的曲种,除了河南坠子之外,还有:三弦书、大调曲子、大鼓书、评书、徐州琴书、道情、湖北渔鼓、凤阳花鼓、四川清音、山东快书、陕西快板、相声、小品等10多种。中国·宝丰马街书会状元 时间 届 参赛人 地点 曲种 作品名称 拍卖价格 2013-2-22 八 张高伟 马街书会会场 河南坠子 《杨宗英下山》 1.3万元 2014-2-12 九 王艳芳、王雪会 宝丰县演艺中心 河南坠子 《反腐倡廉》 1.6万元 2 月12日晚,第九届中国?宝丰马街书会全国曲艺邀请赛颁奖晚会在宝丰县演艺中心精彩呈现,宝丰艺人黄艳芳和王雪会演出的河南坠子《反腐倡廉》以1.6万元的高价拍出,获得2014年宝丰马街书会书状元,至此2014年宝丰马街书会圆满结束。简板乐器在历届马街书会上都可看到一种极为普通的乐器,也就是河南坠子里说唱最常用的一种叫简板的乐器。该乐器宽3厘米,长30-40厘米,一般用梨木、红檀木制作,音色微颤清脆。(艺人在说唱时手中打节拍所用)。还有一种艺人们自制的土乐器,艺人在打简板说唱时,一边拉板胡,一边用腿上绑着的可拉动的木锤,击打木鱼似的木管,随着说唱内容,感情的变化,艺人可用脚牵动木锤可快可慢地进行敲击。这一独特的演唱形式,简直就像一个小说唱团。当然,书会上还有许许多多好玩的乐器。比如,艺人自制的说不上名称的大小古琴,一种是坐立弹拨式的古琴,一种是架在肩上用弓子拉的古琴,音色古朴、浑厚,据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还有的艺人别出心裁,在用唢呐演奏乐曲时,巧妙地用一个小铁碗,在喇叭口来回移动。有时加篾子,使吹出来的乐曲似人与人之间对话,生活气息十分浓郁,富有人情味。亮书写书艺人在书会上说唱为亮书,邀请艺人说唱为写书。亮书是指艺人们在浩瀚的书会会场上摆阵对歌,以展示自己吹拉弹唱的技能。而写书一词并非指著书立传,它是随着中原汉文化的发展,自然形成的一种文化交流现象。在乡下如果家里过事,就来到书会上选择说书人,他们以质论价,即通过对演唱者水平的评估,选择自认为好的,便私下与说书人商议书价,或找经纪人在袖筒里比划价格,说定后就留下日子,请说书人家中演唱。书价一般是根据上年收成的好坏和艺人说唱水平的高低而定。小则一棚百十元,多则一棚几千元(一个说书摊为一棚)。有时,一个村竟能写回去十几棚。这样只好就街说唱,一摊挨一摊,争相亮绝活,形成了对台戏局面。在热闹非凡的书会上,观众除了看热闹,还要像相亲一样地把中意的艺人请回家中痛痛快快的说唱几天。他们当中有致富后还愿的,有盖新房图吉利的,有娶媳妇助兴的,总觉得这样办才会更隆重些、体面些。

马街书会的历史源流

马街十三会历史悠久。据马街广严寺及火神庙碑记载,这个古刹大会起于元代,盛于明、清。马街书会源远流长,不过论起它的起因则众说不一。一说是春秋时,应国大夫张舒喜欢弹唱,技艺超群。晚年定居马街,慕名而来者络绎不绝。张公在一年的正月十三离世,友人为纪念他,便于每年的这天聚集马街,以曲怀友,就这样延续了下来。一说是东汉前,王莽撵刘秀至马街村东的应河岸边,是日正月十三,正在火神庙祭祀的乡民艺人纷纷相助汉军竞渡,阻击莽军追兵。刘秀当了皇帝后,降旨免去马街一带三年皇粮,钦赐三皇社御牌一面,后来这里的人便以救驾之日为会期,年年起会,感谢皇恩。至今当地仍有光武封、书会兴的说法。一说是宋代末,马街有一位在南阳府当录事的朱秀才,常爱写些曲艺段子给人们演唱,结交了很多朋友。后来他告老还乡,在一年的正月病逝,各路艺人于十三这天赶到马街,摆起书摊,弹唱他写的唱段以示纪念,久而久之形成了今天的书会。还有一说是早年马街有一位叫马德平的老艺人,桃李满天下,每年正月十三,弟子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为其献艺祝寿。这样年复一年,渐渐成了传统。尽管书会起因众说不一,但艺人们代代相传,来马街说书的确实越来越多,而且自元以来竟无间断。马街广严寺及火神庙的碑文有记:元朝延佑年间,马街书会初具规模,每年约有千名艺人前来说书,清代同治年间尤为兴盛。曾在南阳府做过儒学教谕、告老回乡当上书会会首的文人司士选,在同治二年(1863年)算过一次到会的说书艺人人数。他让这一年赶会的艺人到火神庙里进香钱,香案前放一口大斗,每人只许进一文,下来一数两串七。也就是说,那年到会的艺人有2700人。

畅游马街书会作文

马街庙会坐落在离宝丰县不远的一个小村庄。听说每年的正月十三马街庙会就会有一次全国性的说书古会。非常的热闹。今天,我终于有一次机会可以去马街庙会玩了。我的心情非常的激动。  一大早,我和爸爸妈妈就赶到了宝丰县马街村。还没有到村子里,就被警察拦了下来。为什么呢?原来去庙会的人实在是太多了,警察生怕出了意外,就严查了,不允许汽车进到村子里。没有办法,我们只有步行了。哇!每条路上的人多的就像一条看不见尾巴的长龙。我们随着那拥挤的人群大约走了一个小时才来到了庙会里。啊!这可真是人山人海呀!这里有说书的,唱戏的,捏泥人的……各式各样,让人眼花缭乱。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更多了,最后到了人挤人的地步了。我们赶快找了一个流通的地方休息了一会儿,又接着看了起来。这时,身边一个捏泥人的阿姨吸引了我。她那小巧玲珑的手一会捏成一只小兔子,一会捏成一只老虎,捏的简直是栩栩如生。于是,我让那位阿姨捏了我的自画像。虽然,捏的不像我,但还是很好看。  天越来越冷,我们只好恋恋不舍得离开了马街庙会,踏上了回家的路程。

逛马街书会有感

  2015年2月12日,应同事之邀,结伴到马街书会游玩。是日上午,2014中国·宝丰马街书会正在举行,马街村北广阔的田野里,虽然冬雪未融,天气依然十分寒冷,但书会现场人如海,歌乐如潮。据了解,甲午年马街书会共有1562位民间艺人参加,说书棚326摊(棚),赶会群众近30万人次。   (一)甲午马街书会日,雪沃原野人如织,应河和弦奏古韵,游人赶会激情炽。   (二)天为帷幕地做台,桌椅车厢献技能。吹拉弹唱和评书,歌舞杂技亮真功。   (三)应河桥上人滔滔,雅集石边水淙淙。万人丛中觅友伴,何处嘶嘶班马鸣。   (四)民俗一奇葩,文化满汉宴。民殷颂盛世,和谐筑平安。   (五)党建弘清廉,政风倡清明。求真务实效,为民国祚恒。   (六)梦萦书会憾稍解,积雪遇暖聚春潮,书艺代有人才出,谁人明朝领风骚   (七)七旬盲叟拉胡琴,座前碗里有碎银。游客纷纷解囊助,五元十元眷眷心。

马街书会日记

  今天上午10点多钟,我与姥爷、姥姥一起来到了宝丰,观看了马街书会的表演。   在我们前往马街书会的路上,堵车堵的厉害,所以我们只能步行前进。   在通往会场的道路上,自行车、电动车、汽车川流不息。道路两旁,小商小贩早已开张,有卖咽喉片的,有卖甘蔗的,有卖面具的,还有卖琉璃布袋儿的......一个小摊紧挨着一个小摊。大约过了30分钟后,我们终于到达了马街书会,来自全国各地的艺人汇聚在这里。人如海,歌如潮,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噔咯一个噔!噔咯一个噔!”一阵乐声响起,我扭头一看,原来是有人在表演快板,随着这个声音的响起,其他的艺人也纷纷奏响了音乐,开始表演自己的节目,有说评书的,有说相声的",还有唱戏的。看的我眼花缭乱,赞不绝口。   看完了这精彩的表演,我依依不舍的离开了。马街书会--这个绵延700余年的中国历史文化瑰宝,我被她的魅力所感染。

马街书会——千年盛会不散的书场

马街原名马渡店,位于宝丰县城南7公里处,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六一过,成百上千的民间曲艺艺人,负鼓携琴,一路而来,在应河河畔宽阔的旷野上,以地作台,以天为幕,摆起书摊,打起简板,拉起琴弦,说古唱今。尤其以正月十三为其高潮,是会的正日。故又称“正月十三马街书会”或“十三马街书会”。书会期间,方圆百里,每年都有数十万人身着新装,喜气洋洋赶来,尽情享受着说书带来的乐趣,感受着传统文化的魅力,犹如惠风细雨,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塑造着听书人的灵魂。河南坠子、大调曲子、道情、琴书等数十个曲种的艺人跨省跃县来到这里,尽情挥洒跳荡的音符。有人称这里:一日能看千台戏,三天能听万卷书。更有诗曰:“鼓子声声走雷喧,琴声悠悠流细涓。大调坠子传神韵,唱醉听客马街前。” 关于马街书会的渊源,正史里没有记载,传说却多达10余种。而以“悼师说”即各地艺人为悼念正月十三仙逝、德高望重的马街三弦艺人马德平而每年前来演出聚会的说法最为通行。应河火神庙正月十三,在没有人组织,没有人号召的情况下,能够形成如此庞大规模的书会,千百年来,每年这一天,神奇地集结少则数万,多则十数万众的民间集会,以说唱文艺为主体,以说书艺人为核心,广涉区域多达五、六个省分,甚至影响到全国及海外,实属罕见。它的起源不仅有“十说”,更有马紫晨的“道情艺人”抗金和唐朝火神庙派道人洛阳汇演之说。史书记载中,有唐朝皇帝对道教乐曲的重视和喜爱。道调不仅是宫廷乐曲,也是全国各地道观庙祠的普遍乐曲。应河火神庙原名通仙观,不但敬火神,同时也奉侍老子圣象,属于皇家祠庙,在此教练出《乐歌十章》奉献给唐朝皇帝,收到唐玄宗奖赏与封赐,是历代火神庙道士及说书艺人们的自豪和荣耀。 从多种说法中,发现马街书会与道教、道情有着隐隐约约的联系,马街书会的形成与发展,并深得广大民众之心,与道教不无关联,那时已经形成了牢固的崇圣拜祖思想意识和传统习俗,无论有庙无庙、有神无神,说书艺人们都能以崇敬的心态,年年前来朝拜这块神奇的艺术圣地。 马街书会作国家级非遗项目,涉及多项民俗活动,有祭火神、对戏、拜师收徒、艺人接街主、亮书、写书、书状元评选、唱愿书等。每年正月初七,就开始了火神祭拜,之后就是对戏、艺人接待等,“亮书”是指艺人在集会上说唱表演,展示才能;观众约请艺人到自家演出,则称为“写书”。附近的人们前来马街书会,除了看热闹,主要是到会上“写书”。人们到处游转听唱,仔细品评,遇到自己中意的唱家,就和演出者讨价还价,一经谈妥价钱,就把艺人接走。按照惯例,演艺水平高、书价卖得最高的艺人,被称为当年的“书状元”。艺人成为“书状元”后往往会闻名遐迩。前来“写书”的观众目的很多,有的是祈福庆贺,有的是酬神“还愿”,更有的是娶亲嫁女、孩子考上学、牲口生了小仔、生意赚了钱等等,都要以“写书”来庆贺。马街书会除了进行曲艺贸易,还有物资交易、跑马耍猴、放风筝、踢毽子以及烧香还愿等,各种民间民俗事象融汇一处,像海一样展现着无限的民俗事象。 2022年,因为疫情,马街书会改为线上举办,从1月10日(农历辛丑年腊月初八)开始,在抖音、快手、微博、哔哩哔哩(B站)、微信视频号、“云上宝丰”等网络平台,陆续投放非遗 美食 、拜年视频、艺人亮书、拜师收徒、祭火神、对戏、历届国家级非遗曲艺展演精品回放、第四届传统长篇大书擂台赛、第十七届全国优秀曲艺节目展演等,展示了马街书会期间的年俗活动。营造了欢乐、祥和、喜庆的过年氛围,使全国观众在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感受了浓厚的家乡年味,勾起了文化的乡愁。 “说书状元”古已有之,清代以来,每年马街书会书状元披红戴花,“榜眼”披红不戴花,“探花”奖弦子一把。自1980年马街书会重启书状元评选活动以来,42年间先后评出说书状元34位,没有评榜眼和探花,其中有的是一人多次荣获状元,今年马街书会书状元改为线上评选后,传承了这项古老的民俗,增设了“榜眼”“探花”的荣誉。马街书会之所以传承千年,生生不息,根本动力在于世世代代曲艺人的坚守,在于马街这块热土的哺育。 马街书会这一独特的曲艺民俗奇观,以她神奇的魅力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同时随着马街书会景区成为国家4A级 旅游 景区,多少艺人期待的千年盛会将变成不散的书场。

胡银花没参加过马街书会吗

参加过。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息显示,胡中花、胡银花姐妹马街书会演唱坠子名段《三姐恩怨》,因此胡银花参加过马街书会。马街书会,流行于河南省宝丰县的传统民俗活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平顶山马街书会时间几天

你问的是平顶山马街书会共计活动时间有几天吧。2023年2月1日至2月3日,3天。根据平顶山市政府官网资料显示,平顶山马街书会时间为2023年2月1日至2月3日,共3天。马街书会系列活动分别有:马街书会民俗活动:对戏、拜师收徒、书状元评选等。马街书会是一种中国民间曲艺盛会。位于河南省宝丰县城南5公里处。

马街书会的来历是什么?

马街书会历史久远,其起始年代已难确认。现存关于马街书会的来历有四种说法:1、纪念应国大夫张舒。2、马街村民救驾,刘秀施恩,村民为感谢皇恩演变而成。3、纪念马街人朱秀才。4、马德平学生为其庆生。据史料推断,它最早可能出现在元代,最晚可能出现在清乾隆年间。马街书会的主要活动包括了祈神、拜师、收徒、说书、亮书、听书、卖书、买书以及其他民间艺术演出等内容。书会价值:1、马街书会的历史是一部民间文化和民俗传承的发展史、“活化石”,对于揭示曲艺艺术的发展规律,研究中国农村政治、经济发展与群众生活、信仰的关系,提供了翔实的资料。2、在马街书会的文化空间里,说书者与听书者融为体,无论贫富贵贱,人与人自由接触、平等交易、尽情交流,感受平等、自由带给生活的充实和欢乐。

马街书会的传说探究_29重阳节的传说评课

  [摘 要] 传说是最早的口头叙事文学之一。在文字尚未发明的时代,作为民间口头文化的重要传播载体,传说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关于河南宝丰马街书会的起源及形成,坊间流传着数十种形形色色的传说,这种种传说更增添了马街书会的神秘感。时至今日,传说已然成为书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了无法估量的历史文化价值。   [关键词] 马街书会;传说;民间艺术   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马街书会,是当前中国三大著名书会之一,又称“十三马街书会”。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各地说书艺人冒严寒,踏青尘,“负鼓携琴,云集马街,说书亮艺,以曲会友,其热闹场面堪称中国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1]书会凭借其所具有的独特的民间艺术表演魅力和浓厚的文化底蕴,被誉为“中国十大民俗”之一。2006年5月20日,马街书会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宝丰县也因此获誉“曲艺之乡”和“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驻足回望,马街书会历经沧海桑田,在历史广袤的苍原上已经驰骋了700多个春秋,历尽朝代更迭却生生不息。马街,伏牛山麓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为什么就产生了如此经久不衰的书会呢?为什么千百年来不断地吸引着曲艺名流和民间艺人前赴后继呢?笔者认为,这与马街书会众说纷纭的起源传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马街的传说   马街,位于八百里伏牛山东麓,西、南两面被山岭环绕,东面和北面则被古应河环绕。应河千百年来养育着马街人民,它发源于伏牛山东麓的应源(今梁洼镇),注入古应国的滍水。应河之名原是指应山到应城的河段名,据《水经注》载:“滍水又左合桥水,水出鲁阳县北恃山,东南经应山北,又南经应城西应国……谓之应水。”   应河由马街至马头砦河段被称为马渡河。相传,公元23年,王莽十万大军包围了刘秀驻守的昆阳(今叶县),刘秀搬大军救昆阳,恰遇河水暴涨,一老叟献计:马为龙可游水渡河。刘秀遂下令骑兵先渡,因马为龙游水而过,取得战机,大获全胜。刘秀即帝位后,当地百姓为纪念此事,就称马街到马头寨的河段为“马渡河”,称上游的寨子为“马头寨”,下面有店铺的大路称为“马渡街”,后简称马街。[2]马街因此得名。   二、书会的传说   马街虽小,却是艺人们心中的圣地。历经沧桑的马街书会起源于村边的应河,但至于书会的由来,倒是众说纷纭。由于缺乏史料记载,一直以来有关书会的渊源都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自古至今,大凡缺乏史料记载的事物,一般都因考古发现或者口碑传说得以流传。马街书会亦是如此。笔者通过走访坊间和查阅资料,主要得出以下十种说法。   其一,皇恩说。这一传说跟村边应河的起源之说颇有些渊源。我们紧接刘秀、王莽昆阳之战往下,王莽围昆阳,刘秀搬救兵却被阻于应河,幸得村中老叟点化:“马为龙可游水渡河”,遂化险为夷,转败为胜。刘秀即帝位后,宴赏群臣。为了嘉奖战危时村民的舍命相助,降旨免去了马街一带三年的皇粮,并钦赐“三皇社”御牌一面,应水河段赐名为“马渡河”,皇帝遇难时投宿歇过脚的店铺赐名为“马渡店”,汉军屯兵的村寨赐名为“马渡寨”。从此,马街村民以救驾之日为会期,年年起会,感念皇恩,延续至今。   其二,除恶说。据说,马街曾有一个叫张百泉的人。此人喜弹三弦。一日,他被应水河神请入应水河的水晶宫,两人切磋技艺,相见恨晚,后河神赠予张百泉三弦一把,两人遂结成艺友。后来又一日,河神遭遇恶魔胡蛟缠,不得已只好求助于张百泉。农历正月十三,河神为阻止胡蛟缠兴风作浪,屠害生灵,与之展开了一场恶战。张百泉率村民赶到应水河边弹三弦助威,按照事先与河神的约定,见河水泛黑就往河里砸石头,见河水泛黄就往河里扔馒头,就这样反反复复一直到天黑,河神终于战胜胡蛟缠,保得村民安定。为了防止胡蛟缠的后继者继续为非作歹,更为了感念河神的恩德,从此以后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三,村民们便齐聚应水河畔,弹三弦缅怀。书会自此兴起。至今,马街还流传着一段脍炙人口的童谣:“马街有个张百泉,行善好舍人称赞。他的艺兄黄龙晏,大战恶魔胡蛟缠。除恶扬善治应水,造福后代美名传。正月十三他辞世,黎庶童叟心不安。为记恩泽起书会,万古千秋代代传。”[3]   其三,悼师说。相传,元代时,马街有一位名叫马德平的老艺人,此人曲艺精湛,乐善好施,尤喜收徒授艺。慕名前来拜师学艺的人络绎不绝,自是桃李满天下。老人卒于正月十三这一天,散布各地的高徒们纷纷前来吊唁,第二年上坟时,众弟子又齐聚马街,说书悼念。就这样,此后每到正月十三日,老人的弟子们便提前到达马街,悼念老师,并纷纷说书竞艺,相互取长补短,时久天长遂成书会。直到如今,赶在正月十三到达马街祭祀的传统仍然被艺人们传承着。   其四,祈雨说。马街一带地处丘陵,西南两面均被山岭环绕,因此冬春之际常常干旱少雨,当地村民便到马街火神庙祈雨,并与火神约定若求雨成功,便唱大戏三天。后来正月十三这一天果然天降甘霖,村民因为请不起大戏,便请来了远近的说唱班子,并且此后每年都为火神颂唱。就这样,年年祈雨年年唱,久而久之,马街书会便应运而生。如今,马街还流传着“马街会,无好天”的说法。每逢十三马街会,总是阴雨绵绵,经常去马街的人都有这种体会。   其五,禳灾说。相传,夏禹王之时,有一名叫瘀伯的部落首领,辅佐禹王治水。当时,黄淮流域洪水横流,伊洛向南至鲁阳(今鲁山)一片汪洋。瘀伯率众人建“瘀伯祠” 于应河河畔,后来被称为火神庙。从此,百姓安居乐业,田园五谷丰登。相传,正月十三是火神的诞辰生日,应河流域受庇的百姓便每年都来祭祀,说书感念,遂成书会。   其六,歌德说。相传,古代应国上大夫张舒,人称张公,晚年退居马街。喜好抚琴弹唱,并技艺高超,广交天下爱弹唱之名士,有弟子数百人,艺友不胜枚数。后来,张公为行善事,操劳成疾于正月十三日去世,乡民感念他的乐善好施,于是每年到正月十三张公忌日这天,便聚会隆重祭祀,张公的弹唱徒弟和友人,也不约而同前来参加,并以弹唱敬献张公在天之灵,时久天长遂成民俗。[4]   其七,还愿说。据说,早年马街有一大户人家。一段时间家中不断出事,无奈只好烧香祈愿,并许诺正月十(下转第241页)三写书还愿,对愿意前来写书的艺人热情款待,资助路费。长此以往,书会便传承下来。   其八,度荒说。在古代,每年正月十三前后都是青黄不接之时,正所谓冬好过春难捱,民间艺人为了打发饥荒,就聚而成会,在周围村庄走动写书,巧度饥荒。   其九,杨树说。传说,马街曾经有一棵千年杨树。树神为许多穷苦村民治好了病,并惩治了村里的财主。村民为感念树神恩德,便每年正月十三为其写一台弦子戏,久成书会。   其十,碑文说。马街书会究竟起于何时,正史中并无记载。只是在马街村广严寺的石碑上有些许记载。据碑刻载,“古刹大会起于宋延祐二年,盛于明、清”,宋是没有“延祐年”的,只有元代才有这个年号,后人推测,因为是明代人立的碑,忌讳“元”字,遂将“元”改成了“宋”,因此就有了马街书会形成于元代延祐年间的说法。   三、传说的价值   书会是艺术的瑰宝,来自坊间扑朔迷离的传说更为其增添了神秘感,这层神奇而奥妙的面纱千百年来不断地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引导着后继者孜孜不倦地探索与追求。在笔者眼中,时至今日,这种种传说也与书会一样,具有了不可估量的价值,他们已然成为书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传说以其特殊的表现形式,传承着马街书会的文化血脉。鲜活的英雄人物形象,动人的民间趣文轶事,造就了当地百姓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浪漫的道德情怀。   传说造就了马街书会,给了书会多彩斑斓的面貌。书会造福了当地百姓,同时也向人们展示着中原文化的厚重与绵长,再现了中原民间艺术独有的气质和魅力,为中原民俗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笔者愿与大家一起,为书会传承敬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董晓萍,欧达伟.华北民间文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   [2] 郭炳德,游水叶,马庆业.文化传统与科教兴农——“马街书会”现象透视.农村成人教育.1999   [3] 中国宝丰政府信息网.马街书会起源说法十种http://.cn/WenHua/MaJie/20048/5879.html.2006   [4] 李永庆.浅谈马街书会.河南文化产业网.http://news.henanci.com/.2009

河南宝丰马街书会时间

正月十三。马街书会是一种中国民间曲艺盛会。位于河南省宝丰县城南5公里处,是全国各地说唱艺人的“朝拜圣地”。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全国数千名曲艺艺人负鼓携琴汇聚于此,在火神庙旁举行祭拜师祖和收徒拜师仪式。

马街书会门票

马街书展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盛会,没有门票。位于河南省宝丰县城南5公里处,是全国说唱歌手的“朝圣地”。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千名曲艺艺人在这里敲锣打鼓、拉小提琴,在火神庙旁举行祭祖收徒仪式。

宝丰马街书会2023时间地点

农历正月十三,是个极其普通的日子,然而,在河南省宝丰县的马街,这天却是异常隆重,群英荟萃、热闹非凡的“马街书会”在此拉开了帷幕。说书亮艺,河南坠子、道情、曲子、琴书等曲种应有尽有,规模壮观,形成全国民间艺术的奇伟景观,马街书会和山东惠民的胡集书会并列我国北方有两大书会。由于马街书会具有独特的民间艺术表演魅力和浓厚的文化底蕴。文化特征:马街书会的节日时间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三,以演唱曲艺的形式祭神祈福,或是在这天会艺悼师,农历正月十三成为各地民间曲艺艺人在马街村相会的盛大活动,各地的民间曲艺艺人就开始准备行程,以说唱的形式走向马街村。至农历正月十一,已有不少艺人赶至马街村,举办会前各种准备活动和祈神、拜师、收徒仪式。农历正月十三日为书会亮书、写书的日子,因此所有赴会艺人这一天必须到会亮书,亮书活动结束后,被写书请走的艺人要于正月十四应约赴演出地点演出,有的艺人一直演出到农历二月初二。

马街书会几号到几号

每年农历正月十一到正月十三为书会的会期,十三为书会正日。书会在宝丰县城南7公里处杨庄镇马街村北应河岸边举行。这里原名马渡店,后又称过马渡街,历史上也是一个“商贾云集,物产集散”的繁盛之地。马街书会和山东惠民的胡集书会并列中国北方有两大书会。由于马街书会具有独特的民间艺术表演魅力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它被誉为“中国十大民俗”之一,宝丰县也因此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曲艺之乡”和“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马街书会:草根曲艺的天堂_重生汉末小乞丐

  某种程度上,它是老百姓心中的“乌托邦”,无论贫富贵贱,谁都可以在这里尽情地释放自己的快乐与悲伤;它又是心与心的碰撞,是现代人渐渐远逝的传统梦想。而这一切,都凝聚在一把二胡、一把三弦或一副简板里,一切的人生况味便尽在其中了。   这就是古老的马街书会的魅力,一个各种草根曲艺自由舞蹈的天堂。         鸡年(2005年)正月十二,我来到了马街。   马街,是中国北方一个普普通通的村落,位于河南省宝丰县城南7.5公里的杨庄镇。马街原名马渡店,又称马渡街,现称马街。马街村西、南面被八百里伏牛山的丘陵环抱,村东、北方有日夜流淌的古应河环绕。它地处豫西伏牛山区和豫东大平原的咽喉,历史上曾是一个“商贾云集,物产集散”的繁盛之地。   就是这样的一个普通村落,因有着700多年的说书历史,马街从此闻名遐迩。每年农历正月十三至十五,来自全省各地以及湖北、安徽、江苏、山东、陕西、河北甚至四川、山西、浙江、上海等省、市的成百上千名曲艺艺人,负鼓携琴,不约而同汇聚马街,以书会友、弹唱献艺。方圆数百里赶来的乡亲们几万、十几万云集在应河两岸,听书品艺、热闹非凡。马街因此成为“中国十大民俗”之一,被誉为盛开在中国民间传统曲艺艺苑中的一朵奇葩。      寻根探源      我赶到马街时,已是下午4时20分。由于来的艺人多,许多村民家里都已客满。我一连找了十几家,才在一户姓张的村民家住下。房东张艺平40岁出头,典型的河南汉子,十分厚道和热情。住下后他听说我想了解马街书会的来历,就给我找了许多他收集的资料。   他告诉我,在马街“一日能听十台戏,三天能读万卷书”是不争的事实。马街村民对来马街的艺人、客人十分友好。俗话说:“无君子不养艺人。”在马街,不管你进谁家,都会有地方住,有饭吃,钱的事不要提。村里的老辈人都把艺人当作亲人,每次都是高接远送,热菜热饭款待。尽管现在有些年轻人觉得白吃白住招待艺人不划算,也开始收点食宿费,但都是象征性的,对艺人和客人的热情仍不减当年。   在张艺平的关照下,我也享受了一回艺人的待遇,当天晚上就着一顿丰盛的酒菜,他给我讲述了马街书会的来龙去脉。在民间,关于马街书会,长期以来一直被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民间流传着许多种关于马街书会的版本,有悼师说、穰灾说、歌德说、还愿说、会艺说、除恶说、祭祖说、祈雨说、度荒说、皇恩说等等。哪种说法准确,至今尚无定论。不过,根据他收集掌握的资料,他向我推荐了目前可信度比较大、由《马街书会会刊》和《马街书会资料汇编》主编司连辰撰写的介绍有关马街书会源由的资料。我对房东的热情打心里敬佩和感激。马街村的人对书会的感情由此可见一斑。      我仔细阅读了张艺平送给我的一大堆资料,并认真拜读了司连辰先生撰写的关于马街书会源由的文章。按照司连辰先生所述,马街书会的源由是这样的:相传2000多年前,为人耿直的应国大夫张舒(字清正),因与上司一个名叫白金玉的人不睦而被罢官返回马街故里。张先生善时律,常携乐器弹奏应水河畔,并与火神庙道士一见如故,成为莫逆之交,后张舒也定居于庙内。张舒酷爱音律,凡有志同道合者,或交友,或纳徒,与众人常聚于庙中切磋技艺。   有一年正月十三日,张舒的挚友和弟子多人前来为之祝寿,寿毕,张舒突觉身心不爽,既而神思恍惚,当即叫来胞弟张恒乐,嘱曰:“家产之中,除全部房舍和保留二十八顷田亩归侄儿继承外,其余田亩均捐赠给火神庙”。喘息片刻,张舒又嘱曰:“我死后可葬于庙侧,周年之日,众亲友弟子们只可来此弹唱,不烧纸钱”。嘱毕而终。家人遵其嘱,遂将张舒葬于火神庙东南侧,庙中道士则将张舒牌位同火神相并供奉。自此之后,年年正月十三这一天,张舒的后代来此扫墓,而挚友和弟子们则在墓前用弹唱的形式来悼念他。四乡八村的村民则络绎不绝地来听戏品书。   时代更替,岁月流逝,悼念活动从未间断,年复一年地延续、扩大着。接着,艺人们自己的组织“三皇社”成立了,悼念的场面则更为壮阔,听戏品书的乡亲们更是数以万计。   到了西汉末年,王莽军追击刘秀至应水河畔,刘秀被滔滔的应水河阻挡。此时正是正月十三日,在应河畔火神庙旁聚会悼念张舒的“三皇社”部分艺人及乡民旋即奋勇参战,援助刘秀,阻击追兵,并保护刘秀由下游不远的小渡口强渡过河。后来,刘秀建立了东汉政权,念及乡民与艺人助战救驾之义举,特降旨免去马街3年田赋,钦赐“三皇社”御牌一面,以昭皇恩。自此,应河此段改名为马渡河,河西的村落定名为马渡店(即马街),河上游不远处的村落定名为马渡寨(乡人称之为马头寨)。艺人乡民共沐皇恩,且泽披举国艺人,荣及八方庶民。这就给正月十三增添了新的意义,注入了旺盛的活力,于是书会也就应时而定,天下之人代代相传,千里赴会,从此,“拜祖”、“朝圣”、“会艺”之风也就约定俗成了。   从司连辰先生撰写的资料中我还了解到,在马街广严寺和火神庙中的碑文上记载着,马街书会早在元朝延佑年间(1316年前后)就已初具规模。清代同治二年(1863年),书会达到了一个高潮。当时,会首司士选对到会说书的艺人做过一次统计,他让这年到会的艺人每人到火神庙进一枚铜钱,作为香火钱,放入香案上大斗里,并说明每人只许进一枚,不能多也不许少,以此来统计到会艺人的人数。结果,这年的书会共收铜钱两串七,也就是说,那年前来说书的艺人达到2700人。      草根曲艺的生命力      正月十三清晨5点,一阵“突、突、突”的拖拉机马达声把我吵醒。我起床询问张艺平为何这么早就有人去会场。他告诉我,赶会的艺人都要赶早去会场支摊占位置。于是,我赶紧进行了简单洗漱,告别了房东,在拖拉机时隐时现的灯光照射下,朝会场赶去。   北方正月的早晨寒风料峭,漆黑一片。一路上尽是川流不息的艺人和商贩,大家默默地沿着不宽的土路赶往会场。过了应河桥,天色已开始泛白。我直奔村东土岗上一座面南而立的火神庙,庙前已挤满了前来进香的艺人和乡亲。庙前两根柱子上分别贴着“鞭打天下不孝子,火烧世上负心人”的对联。      63岁的艺人王来福是从郏县薛店乡赶来,已有51年的艺龄。他进完香,在庙门东侧支起摊。只见他调好音响,站在桌前,戴上话筒,腰间扎个布袋,弦子放在布袋上挂着,拉弦子的右手还拿着简板,右腿上绑着一根梆子,梆子上有一根绳子栓在脚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