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问题

阅读 / 问答 / 标签

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内涵18个坚持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什么坚

坚持党的领导,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保证,必须坚定不移...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正确政治方向,必须增强政治定力,坚定...3.坚持维护祖国统一,这是国家最高利益所在、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4.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这是立国的根本原则之一,必须确保各民族享受和履行平等的权利和义务...

解决民族问题时必须做到的八个坚持的内容是什么

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始终做到“八个坚持”: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维护祖国统一,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坚持依法治国。

解决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应坚持的基本原则是

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党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结合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实际情况,制定的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其基本内容是: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原则,主张民族不论大小、不论先进或落后,都应该一律平等,互相团结;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实现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大力帮助少数民族加速经济、文化的发展,逐渐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间的不平等。

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

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1.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平等的含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异同,都在社会生活中,衣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我国在法律上规定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2.维护民族团结:民族团结是国家稳定的基础,是各项事业取得胜利的保证。民族团结的主要内容是各民族要和睦相处,情同手足。民族团结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3.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党和国家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国家基本的政治制度之一。实践证明,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符合我国的具体实际,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充分尊重、保障各民族管理自己内部事务的权利,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4.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经济文化发展是各民族自身发展的基础,也是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保证。在新的历史时期,做好民族工作,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5.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大力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党和政府根据民族工作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专业院校教育以及社会实践等多种渠道,培养了大批民族干部,促进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事业的快速发展。6.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语言文字平等是民族平等的重要标志和体现,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都明确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7.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风俗习惯是民族特点的一个重要内容,表现在饮食起居、节日庆典、婚姻和丧葬习俗等方面。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有利于促进民族平等与团结,有利于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

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坚持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发展少数民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1、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平等的含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异同,都在社会生活中,衣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我国在法律上规定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2、维护民族团结民族团结是国家稳定的基础,是各项事业取得胜利的保证。民族团结的主要内容是各民族要和睦相处,情同手足。民族团结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3、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党和国家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国家基本的政治制度之一。实践证明,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符合我国的具体实际,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充分尊重、保障各民族管理自己内部事务的权利,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4、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经济文化发展是各民族自身发展的基础,也是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保证。在新的历史时期,做好民族工作,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5、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大力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党和政府根据民族工作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专业院校教育以及社会实践等多种渠道,培养了大批民族干部,促进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事业的快速发展。

中国共产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

B. 民族区域自治

中国共产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什么?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

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指中国各少数民族在最高国家机关统一领导下,在其聚居地区设立自治机关,行使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和重要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党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结合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实际情况,制定的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内容是: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原则,主张民族不论大小、不论先进或落后,都应该一律平等,互相团结;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实现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大力帮助少数民族加速经济、文化的发展,逐渐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间的不平等。民族区域自治的类型1、以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的,如西藏自治区,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2、以一个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包括其他人数较少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而建立的,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要是维吾尔族的聚居区,但其中包括哈萨克、蒙古、回、柯尔克孜、锡伯、塔吉克等民族聚居区;这些少数民族也分别以其聚居区为基础,建立了相应行政地位的自治地方。3、以两个或多个少数民族的聚居区为基础联合建立的,如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各族自治县。这说明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它可以使大聚居的民族和小聚居的民族,人口多的民族和人口少的民族,都能充分享受到民族自治权利。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中国民族区域自治

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三种原则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民族团结原则平等原则

当前我国民族问题的复杂性为什么存在四个交织?

唉,这种问题谁也说不清,只能靠以后慢慢解决了。

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什么?

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其内容包括: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原则,主张民族不论大小、不论先进或落后,都应该一律平等,互相团结;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实现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大力帮助少数民族加速经济、文化的发展,逐渐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间的不平等。民族问题是指从民族产生、发展直至消亡的各个历史阶段,不同民族之间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的一切矛盾问题。在阶级社会里,不论是国际范围还是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主要是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民族不平等的问题。在我国实现了民族平等,但仍然存在民族问题,主要是由于历史遗留下来的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上的差距,造成的各民族在享受法律所赋予的民族平等权利时,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要解决这种民族问题,国家和先进民族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大力帮助落后民族在社会主义道路上更快地发展、繁荣、逐步缩小民族间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同时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这种民族问题只有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才能彻底得到解决。

民族问题出现的根源有哪些。()

民族问题出现的根源有哪些。() A.国际格局大变化,为其发展创造了条件B.有关国家民族政策失误,导致民族矛盾激化C.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直接插手,火上加油D.民族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正确答案:国际格局大变化,为其发展创造了条件;有关国家民族政策失误,导致民族矛盾激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直接插手,火上加油;民族发展的不平衡问题

请针对当前我国民族形式的现状提出解决民族问题的方法和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民族问题将长期存在.中国现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问题主要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要求更快地发展经济和文化问题上.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民族问题上的反映.少数民族问题很重要,也很复杂,要经过一个长时间才能解决,应该把少数民族工作摆在很高的位置.这是邓小平同志在民族问题上强调的最基本的认识、要求和态度.  一、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长期性  邓小平同志早就强调了民族问题的长期性.他说:“在中国的历史上,少数民族与汉族的隔阂是很深的.”“历史上的反动统治实行的是大民族主义的政策,只能加深民族隔阂”[1].明确指出:“少数民族要经过一个长时间,通过事实,才能解除历史上大汉族主义造成的他们同汉族的隔阂.我们要做长期的工作,达到消除这种隔阂的目的.”[2]中国共产党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及其制定的民族政策“一定能够消除这种隔阂,实现各民族的大团结.”[3]但需要时间,需要用事实使少数民族相信,“在政治上,中国境内各民族是真正平等的;在经济上,他们的生活会得到改善;在文化上,也会得到提高.”[4]历史上饱经苦难、备受欺压的少数民族,只有亲眼看到,只有亲身经历并感受到自己的平等地位和汉族对他们的平等友善的态度,只有实际得到自己的切实利益时,少数民族的不信任心理、隔阂心理逐步减弱,民族间的信任感逐步增强,才会达到消除这种隔阂的目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各民族发展和繁荣的阶段,远远不是完成民族融合和民族消亡的阶段,民族的特点和民族差异长期存在,民族矛盾长期存在,民族问题将长期存在.决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问题长期性的主要因素有:一是各民族在政治上实现平等之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民族经济文化上的落后性和发展不平衡以及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民族隔阂和不信任心理的残余将长期存在;二是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在某些具体民族权益,主要是经济权益方面,还会发生一些矛盾和摩擦;三是民族风俗习惯、民族语言文字和宗教问题上,由于各民族间相互了解和尊重不够等,也容易产生民族间误会、纠纷和摩擦,特别是宗教问题与民族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如果处理不当或不慎,也会影响民族关系,甚至酿成械斗或冲突;四是在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等文化领域,有些人做出伤害民族感情,侮辱少数民族,损害民族团结的事,甚至违法犯罪,严重影响民族关系;五是国际敌对势力明目张胆地支持国内的极少数民族分裂分子,通过各种渠道,利用民族、宗教两个领域,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和颠覆活动.  总之,时代发展的进程和特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民族问题本身的性质和特点等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问题的长期性.邓小平民族理论基于对民族问题长期性的认识和把握,提出了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战略、策略、原则和政策.  二、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复杂性  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民族问题的复杂性.他在《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的讲话中,多次指出西南是“我们中国的少数民族最多的地区”,“而且情况也比较复杂”[5].“西南最复杂的又是最重大的问题——民族团结问题”[6].邓小平同志要求大家分析民族问题的复杂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做好民族工作.西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西南少数民族的政治制度也比较复杂,而且红军长征路经少数民族地,既了一些革命的种子,其中少数人也做了一些违犯纪律的事,这给当地少数民族留下了一些不好的印象和某些隔阂.这些都造成了西南地区民族问题的复杂性.邓小平同志还以进驻西南地区半年还未搞清楚有多少民族的例子说:“我们对少数民族问题不仅没有入门,连皮毛还没有摸着.当然经过三两年工作之后,对各个民族有可能摸清楚.”[7]说明了中国少数民族问题的复杂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问题,由于受到各个方面、各种因素的影响,它们反映的内容和形式等都具有复杂性:既有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也有现实生活中新出现的矛盾;既有经济领域的问题,也有政治领域中存在的问题;既有文化方面的问题,也有思想意识领域的和宗教方面的问题;民族问题既表现在民族群体之间权益关系问题上,也表现在国家、民族、个人三者的经济利益关系问题上.又由于我国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和多种经营方式的存在,以及国外敌对势力对我国国内民族关系的影响,民族问题的内容、性质等并不是单纯划一的,表现出了一定的层次性,民族问题上交织着民族的、阶级的,还有宗教的等因素.  总之,由于以上各方面的原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问题表现出了复杂性.邓小平民族理论基于对民族问题复杂性的认识和把握,提出了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策略和方式、方法.  三、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重要性  邓小平同志多次从不同的角度强调了民族问题的重要性,要求人们重视民族问题,解决好民族问题.他指出:“少数民族问题,在西南来说是很重要的.”[8]西南地区民族多、边境线长、边境地区居住的大都是少数民族,“少数民族问题解决得不好,国防问题就不可能解决好.”[9]“西南的民族问题复杂,西南民族问题必须解决好.这牵涉到各方面的工作”[10].也就是说,西南地区民族问题不仅对国防建设有重要影响,而且对社会经济及政治问题都有重要影响.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只有在消除民族隔阂的基础上,经过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形成中华民族美好的大家庭.”[11]也就是说,不仅是从西南来说,就是从全国来说,解决好民族问题是真正形成中华民族幸福大家庭的前提条件.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维护祖国统一,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我国五十多个少数民族大都居住在边疆或靠近边疆的地区,二十多个少数民族还而居.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我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问题的一部分,是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总问题的一部分.因此,我国的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对多民族的我国国家统一的巩固、边防的安全、社会的安定、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今国际国内的形势,民族问题本身的特点等,决定了民族问题的重要性.邓小平民族理论基于对民族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和把握,提出了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总方针和总政策.  邓小平民族理论高度重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民族问题.中共十二大明确提出,民族问题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我们一定要提高全党对民族问题的认识.”中共十三届四、五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强调要搞好民族工作,重视民族问题,认为民族问题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大问题,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繁荣富强,必须高度重视.  从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的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重要性和敏感性来看,处理好民族问题,有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如果民族问题解决得不好,肯定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进程产生不利影响,甚至阻碍和破坏这个进程.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如果出现两极分化,民族间、地区间发展差距悬殊拉大,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12].  从国际上多民族国家分裂、动荡的情况看,民族问题是重要的因素.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剧变,苏联解体以及这些地区冲突和战争不断,其中很重要的因素是没有解决好民族问题.世界其他地区的冲突和国内、国家间的战争,也大都与民族问题有关.因此,民族问题是当今世界热点问题之一,是必须重视解决的社会问题.  总之,从国际国内社会发展的经验与教训中可以得出重要的结论,多民族国家必须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必须认真解决好民族问题.这是社会安定和发展,人民团结和幸福、国家统一和富强的关键问题之一.  四、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建立  民族关系是不同民族在相互交往中形成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由于实行民族压迫制度和政策,民族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压迫与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从社会制度上推翻了阶级压迫剥削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废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剥削的阶级基础、社会根源,各族人民摆脱了民族压迫,在政治上翻了身,享有了民族平等权利,当家做了主人,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在新的社会制度基础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邓小平同志指出:“我国各兄弟民族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早已陆续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结成了社会主义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13]这是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不久的1979年6月15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开幕词中提出的一个科学论断.这一论断明确指出了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形成的时间、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性质和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民族关系理论的重大发展.  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少数民族在获得解放的基础上进行了民主改革,废除民族地区的各种剥削制度,建立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人的各类各级人民政权.在民主改革取得胜利的基础上,少数民族地区按着整个国家发展的步骤,先后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大多数少数民族在1956年基本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陆续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社会主义民族内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不存在,以工农为主体的劳动人民成为民族的主宰者,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成为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建立起来了.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不断扩大和加深,各族人民在不断的扩大交往中,彼此增进了解,互相帮助,逐步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各民族友好和睦,共同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邓小平同志说:“我们的民族政策是正确的,是真正的民族平等.我们十分注意照顾少数民族的利益.中国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没有大的民族纠纷.”[14]这是邓小平同志对铲除了旧的社会制度之后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民族政策、民族关系特点的基本评估.但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实现以后,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别依然存在,剥削阶级在民族问题上的遗毒等旧社会的遗迹不是短时期内可以完全消除的.各民族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在经济权益等具体权益方面仍会发生一些矛盾和纠纷.在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方面,由于各民族间相互了解和尊重不够,也容易造成某些误会和纠纷.民族问题在一些地方往往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影响民族关系,甚至酿成冲突.因此,在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民族关系需要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6月15日指出:“在实现四个现代化进程中,各民族的社会主义一致性将更加发展,各民族的大团结将更加巩固.”[15]这是邓小平同志对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展总趋势的一个科学论断.我国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在各民族之间的不断的、日益增多的交往联系中,社会主义一致性日益增多,更加发展,即各民族之间的共同性的东西逐渐增多.同时,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也更加深入,更加巩固.这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过程充分证明了的事实.  五、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性质和内容  民族关系的性质是由民族的性质决定的.民族的性质是由社会的性质决定的.因此,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我国民族关系的根本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废除了民族压迫剥削制度,实现了各民族一律平等.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的国家政权对各族劳动人民实行压迫剥削的统治关系,改变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由于历史的原因和阶级统治所造成的不平等地位.因此,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新型的民族关系,即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开始形成.这是从全国范围内、从总体上说的.  但是,从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前的我国民族关系,是处在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具有二重性,包含着阶级矛盾的特殊关系.因此,过渡时期的民族关系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一是各民族劳动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与各民族剥削阶级上层的关系,其中包括与爱国上层人士的统一战线关系,也包括与不接受共产党领导,拒绝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剥削阶级上层之间的敌对关系.这一时期,很多少数民族处在落后的发展阶段,民族内部的阶级关系还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有些民族地区还存在着落后的政治制度(虽然在人民政府的管辖下).这些民族的统治阶级,在本民族内部是剥削者、压迫者;在本民族外部,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又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本民族的代表人物(有的还在民主政权机关里当权).对这些民族来说,由于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没有消除,民族外部的关系必然要受到剥削阶级及其统治作用的影响.  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各民族中的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不存在了,各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已经消除,各民族劳动人民真正成了民族命运的主宰者,成为国家的主人.各民族间建立起了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这种民族关系是建立在新的基础上的,即建立在推翻了剥削阶级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剥削,建立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各民族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区域自治的基础上的;建立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劳动人民先后在各民族中成了主人翁,主宰着民族命运和民族之间的关系,各民族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又被消灭这样一个基础上的;建立在各民族人民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逐步树立无产阶级民族观,日益掌握党的民族政策的基础上的.邓小平曾指出:“我国各兄弟民族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早已陆续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结成了社会主义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16]《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也指出:“必须明确认识,现在我国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17]  民族关系的内容或特征是由民族关系的性质决定的.民族关系的性质是由社会的性质决定的.因此,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民族关系的基本内容或特征发生了根本变化.旧中国存在的私有制共有的民族之间的政治压迫关系、经济剥削关系、文化歧视关系、社会排斥关系,转变为新中国的、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之间政治平等团结关系、经济互助合作关系、文化共存繁荣关系、社会和睦协调关系.毛泽东在新中国建立初期指出:“中国各民族就开始团结成为友爱合作的大家庭.”[18]刘少奇在1954年9月15日《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中指出:“宪法草案的序言和许多条文规定了国内各民族间平等友爱互助的关系.”[19]周恩来在1957年8月4日青岛民族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指出:“在平等友爱的民族大家庭中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大的祖国.”[20]“建立起我们宪法上所要求的各民族真正平等友爱的大家庭.”[21]邓小平同志在新中国建立初期的1950年7月21日《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境内各民族是真正平等的.”[22]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6月15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开幕词中指出:我国各民族“结成了社会主义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23]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内容和特征的上述论断,1982年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把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内容或特征的表述确定为“平等、团结、互助”.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邓小平同志主持下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共十二大和十三大通过的报告,都一再强调要继续巩固和加强各民族的大团结,进一步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六、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的主体关系  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提出了我国汉族与少数民族相互依存、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思想.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科学地分析我国民族关系的历史发展、现实状况,揭示了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明确提出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即“两个离不开”的思想.1981年7月16日,中共中央在关于转发《中央书记处讨论新疆工作问题的纪要》中指出: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事业中,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出“两个离不开”思想,它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它的历史依据是我国各民族在千百年来互相依存、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历史事实;它的现实依据是我国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平等、团结、互助的客观现实.历史上,我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族与少数民族相互离不开的依存关系有着强大的历史纽带:一是千百年来的中央集权统治,把各民族紧紧地凝结在了一起;二是千百年来中原汉族地区与边疆各少数民族地区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使汉族与少数民族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相依共存;三是近代以来各民族在面对共同敌人,抵御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斗争中结成了患难与共的亲密关系.新中国成立后,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汉族与少数民族相互离不开的依存关系提供了保障.一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阶级压迫、民族压迫的消除,为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友好合作、亲密无间的政治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保障,二是各民族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实现了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与汉族地区科技、人才优势的结合,特别是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为各地区、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经济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保障.三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为各民族保持各自文化的特点和精华、不断学习和吸纳先进文明的各民族文化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保障.  总之,“两个离不开”思想是对我国民族关系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的高度概括和深刻揭示;“两个离不开”思想充分表达了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发展繁荣的愿望,完全符合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两个离不开”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指导思想.

如何理解民族自身发展属于民族问题?

民族自身发展属于民族问题,是说民族有局限性

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答1:军民一条心,

狭义的民族问题是指( )

狭义的民族问题是指(从民族产生、发展直至消亡的各个历史阶段,不同民族之间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的一切矛盾问题)。民族之间存在矛盾,才能产生民族问题。作为一种历史范畴,民族问题有自己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民族问题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内容和性质。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社会在发展变化,民族问题也随之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民族问题具有不同的内容和性质。在阶级社会里,不论是国际范围还是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主要是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民族不平等的问题。要解决这种历史条件下的民族问题,必须推翻阶级压迫制度。而在业已消灭了阶级剥削,铲除了产生民族压迫的阶级根源,实现了民族平等的社会主义条件下,民族问题则主要是由于历史遗留下来的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上的差距,造成的各民族在享受法律所赋予的民族平等权利时,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民族问题重要性:通常来讲,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但由于它涉及范围十分广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演变成为社会主要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统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边防的巩固。

简述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政策

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民族问题,指的是在民族关系上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指民族从形成、发展直到消亡之前的各个历史阶段,不同民族和民族集团间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的各种矛盾。民族问题是一个社会政治问题,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它随着人们形成为不同的民族而发生,也将随着民族差别的消失而消失。解决民族问题,核心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问题。从狭义方面讲,民族问题是指从民族产生、发展直至消亡的各个历史阶段,不同民族之间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的一切矛盾问题。民族之间存在矛盾,才能产生民族问题。作为一种历史范畴,民族问题有自己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民族问题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内容和性质。经济方面经济方面,民族问题主要表现为由于利益分配而诱发的纷争。民族形成以后,各民族的人们为了获取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和生存空问,在经济利益上产生了摩擦和对立。进入阶级社会后,压迫民族的统治阶级同被压迫民族因经济利益形成了直接对立。在当代,社会主义国家内部民族之间的经济利益纷争主要是不同民族间的发展不平衡引发的各种矛盾。同时国家同民族地区在经济权益上的矛盾,民族之间在自然资源问题上的矛盾等等,也是民族问题在经济利益纷争方面的具体表现。

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1)自然原因从自然属性考察,民族是一个客观的社会存在,构成社会机体的独特细胞。从一定的意 义上来说,每个民族都是具有自己独特属性和独立结构的事物,民族结构包括经济结构、文 化 结构、体制结构,等等,各个民族之间正是由于民族结构的不同而存在着巨大的个体的差异 。这种个体的差异单独存在的时候无法判断它拥有的特异性,当不同的个体并列在一起的时 候,它们互相之间的差异也就显现出来。差异本身就是矛盾。这种矛盾的产生、发展、演化 会表现为具体的形式,这样民族问题也就产生了。各个民族由于具体的情况不同,有着不同的利益和要求,这在一些重要的时刻更容易表 现出来,如果不能处理好,矛盾便会产生,问题就会出现。比如,对经济发展落后、极端贫 穷的民族来说,他最迫切的要求是发展生产、摆脱贫困;对文化教育事业相对落后的民族来 说,他迫切的要求是弘扬文化,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民族的素质……不同的要求不可能一视 同仁地同时得到解决。有的可能解决得快一些,有的则可能解决得慢一些,有的可能解决 得好一些,有些可能解决得差一些,这样问题也就产生了。并且事物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 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民族问题也是如此,不可能像前苏联领导人所说的那 样民族问题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在解决不同民族之间的发展差异、满足不同民族需求的时候,伴生的是社会资源、社会 财富的分配问题。因为社会资源和财富在任何一个点上总量总是固定的,在进行分配时,总 是此多即彼寡,给一部分人的多了,也就意味着给另一部分人的少了。什么是一个最公平合 理的度,难以像尺子量布那么准确,不同的民族对此的判断在很多时候结果是不相同的,如 果认 为是公平的、可以接受的结果,会相安无事;如果认为结果是不公平、不能接受的,那就可 能使原有的矛盾激化,或是产生新的问题。基于自然原因而产生的民族问题还有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民族间由于自然的差异特别 是由于生活方式不同而造成的摩擦和冲突。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需要协调,长期形成的生活 方式具有极大的稳定性,不愿意也不可能在短时期加以彻底地改变而融入另外一个民族的 生活方式之中。这种长期形成的生活方式寄托着民族的某种精神或感情,轻易的改变会引起 抵制和矛盾,所以不同生活方式的民族之间有时会由此产生民族问题,这种事例在现实生活 中并不鲜见。最好的办法是互相理解和尊重,这有利于各个民族,有利于社会。但是不同的 民族相处在一起,要做到绝对地和平共处并非易事,有意的或无意的造成对对方民族生活方 式的侵犯的事情有时难以避免,由此也会产生民族问题。(2)社会原因民族问题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和社会生活的内容,和社会自身的发展紧紧地联系着,所 以社会本身会给民族问题以极大的影响,许多时候社会原因成为民族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一是政治原因。即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对民族问题有着直接的影响。因为政策会 直接作用于民族自身的发展和民族之间的关系,由此对民族问题产生直接的制约。比如, 民族平等政策就会使各民族产生一种平等感并由此使彼此之间处于一种良好的关系,这就会 有助于防止民族冲突的产生。反之,如果实行的是民族歧视政策,使不同的民族在社会生活 中处于不同的地位,势必产生一些民族歧视另一些民族、侵害另一些民族物质利益的现象, 被歧视、被压迫的民族必然会以各种形式进行抗争,由此会冲突不断。而国家为了维持既定 的民族政策,也必然会对这种抗争进行压制和打击,其结果是被压迫民族和压迫民族、被压 迫民族和国家之间的争斗此伏彼起。不同的民族政策不仅对民族问题的产生有着直接的作用,也会对民族问题产生以后的处 理产生不同的作用。世界上再好的政策也不可能绝对地杜绝民族问题的产生,在处理民族问 题上除了事先预防以外,在很多情况下是需要事后的处置。如果政策适当,就有可能使业已 发生的民族问题得到及时和妥善的解决;反之,不仅业已发生的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迁延 日久,还可能成为下一轮新的民族冲突发生的隐患。二是经济原因。经济是整个社会的基础,经济问题可以说是一切社会问题的终极原因, 任何社会现象几乎都能从经济上找到根据。民族问题也不例外。不同的经济生活构成民族的 特 征之一,经济差异是民族差异的重要方面,只要这种差异存在,民族问题必然产生。经济生 活构成各个民族生存发展的基础,各个民族无一不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而奋斗。这样必然 会和其他的民族发生经济上的联系和交往,由此会发生经济利益的冲突,在这个时候基于经 济利益而产生的冲突便会成为民族冲突的重要原因。不同的民族生活在一个国家里,如果经济社会发展大体相当,各个民族都能够获得经济 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好处,那么民族关系就很可能是和谐的。反之,如果各个民族在经济上处 于不同的地位,发展的差异很大,那必然为了自身的发展、为了本民族的经济利益而提出要 求、提出主张,这就是民族问题中的发展问题。我国在解决民族问题上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 原则,就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努力使各个民族在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 都得到进步,这样才能够有效地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实现各民族的和谐。三是历史原因。历史是连续不断的,又是生动而充满力量的,它会在今天的土地上留下 城堡、留下斧头、留下瓦片,也会在人们的思想深处留下记忆、留下情感、留下观念。并且 历史上形成的各个民族的思想观念会以具体的内容代代相继,这其中有着对其他民族的记忆 和印象,各个民族可能会朦朦胧胧或者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其他民族对本民族是疏是亲、是祸是福,这些可以通称为历史意识。这种意识会在一定条件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各个民族的 行为方式、行为目标,从而对民族关系造成影响。同时,在历史的长河中还会留下具体的与 相关民族间关系的记录,或是利益的纠葛,或是冲突的记忆,这些可以通称为历史斑痕。历 史意识和历史斑痕相互交织,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延续到历史的某一个点,由于某一个具体 的事件便会演变成现实的民族冲突。比如,居住在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由于历 史的积怨,在长达1000多年的历史时段里爆发了一次又一次的冲突,至今双方仍在紧张地对 峙 ,呐喊声、枪炮声时时震响在巴勒斯坦的上空,双方都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种冲突还要延续多久,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理论,揭示和强调了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重要性,并据此提出了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战略、策略、原则、方针和政策以及方式、方法,揭示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性质和内容。  In Deng Xiaoping"s theory of nationality issues in socialist era, he dis covered and emphasizes the long existence, the complexity, and the importa nce of nationality issues. In addition, Deng Xiaoping put forward the stra tegy, the tactic, the means, and the policy to dealing with nationality is sues. He also discovered the characteristic and the contents of socialist nationality relations.  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民族问题将长期存在。中国现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问题主要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要求更快地发展经济和文化问题上。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民族问题上的反映。少数民族问题很重要,也很复杂,要经过一个长时间才能解决,应该把少数民族工作摆在很高的位置。这是邓小平同志在民族问题上强调的最基本的认识、要求和态度。  一、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长期性  邓小平同志早就强调了民族问题的长期性。他说:“在中国的历史上,少数民族与汉族的隔阂是很深的。”“历史上的反动统治实行的是大民族主义的政策,只能加深民族隔阂”[1]。明确指出:“少数民族要经过一个长时间,通过事实,才能解除历史上大汉族主义造成的他们同汉族的隔阂。我们要做长期的工作,达到消除这种隔阂的目的。”[2]中国共产党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及其制定的民族政策“一定能够消除这种隔阂,实现各民族的大团结。”[3]但需要时间,需要用事实使少数民族相信,“在政治上,中国境内各民族是真正平等的;在经济上,他们的生活会得到改善;在文化上,也会得到提高。”[4]历史上饱经苦难、备受欺压的少数民族,只有亲眼看到,只有亲身经历并感受到自己的平等地位和汉族对他们的平等友善的态度,只有实际得到自己的切实利益时,少数民族的不信任心理、隔阂心理逐步减弱,民族间的信任感逐步增强,才会达到消除这种隔阂的目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各民族发展和繁荣的阶段,远远不是完成民族融合和民族消亡的阶段,民族的特点和民族差异长期存在,民族矛盾长期存在,民族问题将长期存在。决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问题长期性的主要因素有:一是各民族在政治上实现平等之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民族经济文化上的落后性和发展不平衡以及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民族隔阂和不信任心理的残余将长期存在;二是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在某些具体民族权益,主要是经济权益方面,还会发生一些矛盾和摩擦;三是民族风俗习惯、民族语言文字和宗教问题上,由于各民族间相互了解和尊重不够等,也容易产生民族间误会、纠纷和摩擦,特别是宗教问题与民族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如果处理不当或不慎,也会影响民族关系,甚至酿成械斗或冲突;四是在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等文化领域,有些人做出伤害民族感情,侮辱少数民族,损害民族团结的事,甚至违法犯罪,严重影响民族关系;五是国际敌对势力明目张胆地支持国内的极少数民族分裂分子,通过各种渠道,利用民族、宗教两个领域,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和颠覆活动。  总之,时代发展的进程和特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民族问题本身的性质和特点等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问题的长期性。邓小平民族理论基于对民族问题长期性的认识和把握,提出了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战略、策略、原则和政策。  二、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复杂性  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民族问题的复杂性。他在《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的讲话中,多次指出西南是“我们中国的少数民族最多的地区”,“而且情况也比较复杂”[5]。“西南最复杂的又是最重大的问题——民族团结问题”[6]。邓小平同志要求大家分析民族问题的复杂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做好民族工作。西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西南少数民族的政治制度也比较复杂,而且红军长征路经少数民族地区时,既撒播了一些革命的种子,其中少数人也做了一些违犯纪律的事,这给当地少数民族留下了一些不好的印象和某些隔阂。这些都造成了西南地区民族问题的复杂性。邓小平同志还以进驻西南地区半年还未搞清楚有多少民族的例子说:“我们对少数民族问题不仅没有入门,连皮毛还没有摸着。当然经过三两年工作之后,对各个民族有可能摸清楚。”[7]说明了中国少数民族问题的复杂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问题,由于受到各个方面、各种因素的影响,它们反映的内容和形式等都具有复杂性:既有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也有现实生活中新出现的矛盾;既有经济领域的问题,也有政治领域中存在的问题;既有文化方面的问题,也有思想意识领域的和宗教方面的问题;民族问题既表现在民族群体之间权益关系问题上,也表现在国家、民族、个人三者的经济利益关系问题上。又由于我国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和多种经营方式的存在,以及国外敌对势力对我国国内民族关系的影响,民族问题的内容、性质等并不是单纯划一的,表现出了一定的层次性,民族问题上交织着民族的、阶级的,还有宗教的等因素。  总之,由于以上各方面的原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问题表现出了复杂性。邓小平民族理论基于对民族问题复杂性的认识和把握,提出了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策略和方式、方法。  三、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重要性  邓小平同志多次从不同的角度强调了民族问题的重要性,要求人们重视民族问题,解决好民族问题。他指出:“少数民族问题,在西南来说是很重要的。”[8]西南地区民族多、边境线长、边境地区居住的大都是少数民族,“少数民族问题解决得不好,国防问题就不可能解决好。”[9]“西南的民族问题复杂,西南民族问题必须解决好。这牵涉到各方面的工作”[10]。也就是说,西南地区民族问题不仅对国防建设有重要影响,而且对社会经济及政治问题都有重要影响。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只有在消除民族隔阂的基础上,经过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形成中华民族美好的大家庭。”[11]也就是说,不仅是从西南来说,就是从全国来说,解决好民族问题是真正形成中华民族幸福大家庭的前提条件。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维护祖国统一,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我国五十多个少数民族大都居住在边疆或靠近边疆的地区,二十多个少数民族还跨界而居。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我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问题的一部分,是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总问题的一部分。因此,我国的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对多民族的我国国家统一的巩固、边防的安全、社会的安定、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今国际国内的形势,民族问题本身的特点等,决定了民族问题的重要性。邓小平民族理论基于对民族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和把握,提出了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总方针和总政策。  邓小平民族理论高度重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民族问题。中共十二大明确提出,民族问题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我们一定要提高全党对民族问题的认识。”中共十三届四、五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强调要搞好民族工作,重视民族问题,认为民族问题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大问题,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繁荣富强,必须高度重视。  从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的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重要性和敏感性来看,处理好民族问题,有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如果民族问题解决得不好,肯定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进程产生不利影响,甚至阻碍和破坏这个进程。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如果出现两极分化,民族间、地区间发展差距悬殊拉大,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12]。  从国际上多民族国家分裂、动荡的情况看,民族问题是重要的因素。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剧变,苏联解体以及这些地区冲突和战争不断,其中很重要的因素是没有解决好民族问题。世界其他地区的冲突和国内、国家间的战争,也大都与民族问题有关。因此,民族问题是当今世界热点问题之一,是必须重视解决的社会问题。  总之,从国际国内社会发展的经验与教训中可以得出重要的结论,多民族国家必须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必须认真解决好民族问题。这是社会安定和发展,人民团结和幸福、国家统一和富强的关键问题之一。  四、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建立  民族关系是不同民族在相互交往中形成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由于实行民族压迫制度和政策,民族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压迫与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从社会制度上推翻了阶级压迫剥削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废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剥削的阶级基础、社会根源,各族人民摆脱了民族压迫,在政治上翻了身,享有了民族平等权利,当家做了主人,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在新的社会制度基础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邓小平同志指出:“我国各兄弟民族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早已陆续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结成了社会主义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13]这是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不久的1979年6月15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开幕词中提出的一个科学论断。这一论断明确指出了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形成的时间、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性质和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民族关系理论的重大发展。  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少数民族在获得解放的基础上进行了民主改革,废除民族地区的各种剥削制度,建立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人的各类各级人民政权。在民主改革取得胜利的基础上,少数民族地区按着整个国家发展的步骤,先后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大多数少数民族在1956年基本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陆续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社会主义民族内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不存在,以工农为主体的劳动人民成为民族的主宰者,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成为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建立起来了。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不断扩大和加深,各族人民在不断的扩大交往中,彼此增进了解,互相帮助,逐步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各民族友好和睦,共同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邓小平同志说:“我们的民族政策是正确的,是真正的民族平等。我们十分注意照顾少数民族的利益。中国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没有大的民族纠纷。”[14]这是邓小平同志对铲除了旧的社会制度之后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民族政策、民族关系特点的基本评估。但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实现以后,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别依然存在,剥削阶级在民族问题上的遗毒等旧社会的遗迹不是短时期内可以完全消除的。各民族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在经济权益等具体权益方面仍会发生一些矛盾和纠纷。在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方面,由于各民族间相互了解和尊重不够,也容易造成某些误会和纠纷。民族问题在一些地方往往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影响民族关系,甚至酿成冲突。因此,在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民族关系需要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6月15日指出:“在实现四个现代化进程中,各民族的社会主义一致性将更加发展,各民族的大团结将更加巩固。”[15]这是邓小平同志对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展总趋势的一个科学论断。我国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在各民族之间的不断的、日益增多的交往联系中,社会主义一致性日益增多,更加发展,即各民族之间的共同性的东西逐渐增多。同时,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也更加深入,更加巩固。这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过程充分证明了的事实。  五、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性质和内容  民族关系的性质是由民族的性质决定的。民族的性质是由社会的性质决定的。因此,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我国民族关系的根本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废除了民族压迫剥削制度,实现了各民族一律平等。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的国家政权对各族劳动人民实行压迫剥削的统治关系,改变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由于历史的原因和阶级统治所造成的不平等地位。因此,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新型的民族关系,即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开始形成。这是从全国范围内、从总体上说的。  但是,从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前的我国民族关系,是处在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具有二重性,包含着阶级矛盾的特殊关系。因此,过渡时期的民族关系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一是各民族劳动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与各民族剥削阶级上层的关系,其中包括与爱国上层人士的统一战线关系,也包括与不接受共产党领导,拒绝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剥削阶级上层之间的敌对关系。这一时期,很多少数民族处在落后的发展阶段,民族内部的阶级关系还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有些民族地区还存在着落后的政治制度(虽然在人民政府的管辖下)。这些民族的统治阶级,在本民族内部是剥削者、压迫者;在本民族外部,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又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本民族的代表人物(有的还在民主政权机关里当权)。对这些民族来说,由于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没有消除,民族外部的关系必然要受到剥削阶级及其统治作用的影响。  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各民族中的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不存在了,各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已经消除,各民族劳动人民真正成了民族命运的主宰者,成为国家的主人。各民族间建立起了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这种民族关系是建立在新的基础上的,即建立在推翻了剥削阶级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剥削,建立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各民族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区域自治的基础上的;建立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劳动人民先后在各民族中成了主人翁,主宰着民族命运和民族之间的关系,各民族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又被消灭这样一个基础上的;建立在各民族人民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逐步树立无产阶级民族观,日益掌握党的民族政策的基础上的。邓小平曾指出:“我国各兄弟民族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早已陆续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结成了社会主义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16]《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也指出:“必须明确认识,现在我国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17]  民族关系的内容或特征是由民族关系的性质决定的。民族关系的性质是由社会的性质决定的。因此,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民族关系的基本内容或特征发生了根本变化。旧中国存在的私有制共有的民族之间的政治压迫关系、经济剥削关系、文化歧视关系、社会排斥关系,转变为新中国的、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之间政治平等团结关系、经济互助合作关系、文化共存繁荣关系、社会和睦协调关系。毛泽东在新中国建立初期指出:“中国各民族就开始团结成为友爱合作的大家庭。”[18]刘少奇在1954年9月15日《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中指出:“宪法草案的序言和许多条文规定了国内各民族间平等友爱互助的关系。”[19]周恩来在1957年8月4日青岛民族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指出:“在平等友爱的民族大家庭中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大的祖国。”[20]“建立起我们宪法上所要求的各民族真正平等友爱的大家庭。”[21]邓小平同志在新中国建立初期的1950年7月21日《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境内各民族是真正平等的。”[22]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6月15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开幕词中指出:我国各民族“结成了社会主义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23]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内容和特征的上述论断,1982年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把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内容或特征的表述确定为“平等、团结、互助”。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邓小平同志主持下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共十二大和十三大通过的报告,都一再强调要继续巩固和加强各民族的大团结,进一步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六、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的主体关系  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提出了我国汉族与少数民族相互依存、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思想。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科学地分析我国民族关系的历史发展、现实状况,揭示了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明确提出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即“两个离不开”的思想。1981年7月16日,中共中央在关于转发《中央书记处讨论新疆工作问题的纪要》中指出: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事业中,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出“两个离不开”思想,它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它的历史依据是我国各民族在千百年来互相依存、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历史事实;它的现实依据是我国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平等、团结、互助的客观现实。历史上,我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族与少数民族相互离不开的依存关系有着强大的历史纽带:一是千百年来的中央集权统治,把各民族紧紧地凝结在了一起;二是千百年来中原汉族地区与边疆各少数民族地区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使汉族与少数民族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相依共存;三是近代以来各民族在面对共同敌人,抵御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斗争中结成了患难与共的亲密关系。新中国成立后,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汉族与少数民族相互离不开的依存关系提供了保障。一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阶级压迫、民族压迫的消除,为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友好合作、亲密无间的政治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保障,二是各民族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实现了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与汉族地区科技、人才优势的结合,特别是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为各地区、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经济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保障。三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为各民族保持各自文化的特点和精华、不断学习和吸纳先进文明的各民族文化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保障。  总之,“两个离不开”思想是对我国民族关系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的高度概括和深刻揭示;“两个离不开”思想充分表达了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发展繁荣的愿望,完全符合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两个离不开”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2.  [2] 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2.  [3] 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2.  [4] 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2.  [5] 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1.  [6] 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71.  [7] 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1-162.  [8] 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1.  [9] 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1.  [10] 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3-164.  [11] 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2.  [12]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4.  [13]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86.  [14]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2.  [15]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86.  [16] 邓小平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86.  [17]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时期民族工作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109.  [18] 毛泽东.复西北各民族抗美援朝代表会议的电报[N].人民日报,1951-12-14.  [19] 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3.  [20] 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51.  [21] 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61.  [22] 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2.  [23]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86.

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什么

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当前中国面临的民族问题

金融难民太多了

我国为什么长期存在民族问题?

中国是56个民族在一起融合,不同民族就有不同的民族习惯和文化的差异,也就存在民族问题了

如何理解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团结、民族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2、解决好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3、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实质是人民内部矛盾;4、各民族共同繁荣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论述应该从哪几个方面理解民族问题的特征

民族问题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五性”:  一是普遍性。当今世界,有2000多个民族分布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民族问题广泛地存在于不同制度的国家中,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民族问题作为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是一种普遍存在、内容宽泛的社会现象。  二是复杂性。我国民族问题的复杂性主要表现为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国际问题与国内问题、物质贫困与精神贫困、优秀的传统文化与落后的生活方式、合法的民族宗教活动与非法的民族宗教活动、政治问题与社会问题、敌我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等相互交织在一起。世界民族问题除此而外,还有国家主权问题、领土问题、国家关系问题(多边关系、双边关系)、人权问题等等。  三是长期性。民族问题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其产生、发展、融合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民族差异和民族特点长期存在,并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民族问题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这就决定了民族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四是国际性。民族问题的国际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民族问题往往超出一国的范围,对国际关系产生影响;  第二,民族问题已经成为国际上多民族国家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但是,民族问题的国际性不等于民族问题的国际化。民族问题国际化则是指一些西方国家利用民族、宗教问题,打着“民主”和“人权”的旗号,实施“西化”、“分化”战略,达到干涉和控制他国内政目的的一种手段。  五是重要性。“民族、宗教无小事”。对于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社会稳定、边疆巩固、经济发展和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解决好民族问题无论是对多民族国家,还是对由多民族组成的世界来说,其重要性是不容质疑的。

民族问题的含义是什么?

民族是什么意思? 具有共同语言、地域、经济生活及其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是人们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如原始民族、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习惯上指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们共同体,如中华民族、 *** 民族等。 【民族】有什么意义?什么是民族 我的看法: 族是血的意思。一个民族里的人,身上流的血都是一样的。不同的民族,身上流的血也不一样,所以长相不一样。中国人和美国人站在一起,从长相上就能区别。美国人和欧洲人站在一起,咱们分不出来,但是他们之间能分出来。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站在一起,美国欧洲人分不清,但是咱们之间能分出来。 家庭也分族,叫家族。一个没娘的孩子被后娘天天打,是因为他身上没有后娘的血,他不是后娘家族的人。一个强势的家族,其后代就是和普通人不一样,因为身上流的血不同与众。我的邻居,是老百姓,出身八旗子弟,从表面上看不出特别,可是打起仗来就看出来了,四个有前科的彪形大汉一起打他都打不过,就是能打,还能喝。族和国家是两个毫无相干的概念。新加坡人流的血和中国人流的血一样,但是是两个国家。中国56个民族,每个民族流自己的血。美国也是多民族的国家。 族和文化没有关系。身上流中国人的血,但是如果他从小就在美国长大,那么他只懂英文不懂中文。贩卖到美国的黑人奴隶,他们的后代还是黑人,还是原先的族,但是说英语,已经不知道自己民族的文化和语言了。一个国家灭亡了,那么这个国家的人全部学习侵略者的文字文化,自己民族的文化就在下一代人灭亡了。 所以,文化不是由族来保护和传播的,是由强者保护和传播的。 中国历史上被蒙古族和满族统治,说明他们比中国人强大,他们是强者,可是他们为什么仍然沿用中国文字文化,没有敢灭掉中国文化呢?因为还有比它更强大的人出面警告它,所以它不敢。这个更强大的人就是上帝。 八国联军在1900年把中国灭了,版图都被分了,可是他们也没敢灭掉中华文化,为什么?因为上帝警告他们了。 1937年日本越过卢沟桥,想灭掉中华文化,上帝派美国和苏联灭了它。可是,日本用的也是中国字,怎么会存在灭掉中华文化?因为,在东北,日本已经把东北灭了,成立了满洲国,上学学日语,不让学中国语,学中国语的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工作就没法生存,所以逼着你学日语,一点点把中国语灭了。 少数民族是什么意思? 中国是有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汉族占百分之92,其他则是少数民族 论述应该从哪些方面理解名族问题的特性 民族问题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五性”: 一是普遍性。当今世界,有2000多个民族分布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民族问题广泛地存在于不同制度的国家中,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民族问题作为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是一种普遍存在、内容宽泛的社会现象。 二是复杂性。我国民族问题的复杂性主要表现为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国际问题与国内问题、物质贫困与精神贫困、优秀的传统文化与落后的生活方式、合法的民族宗教活动与非法的民族宗教活动、政治问题与社会问题、敌我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等相互交织在一起。世界民族问题除此而外,还有国家 *** 问题、领土问题、国家关系问题(多边关系、双边关系)、人权问题等等。 三是长期性。民族问题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其产生、发展、融合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民族差异和民族特点长期存在,并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民族问题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这就决定了民族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四是国际性。民族问题的国际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民族问题往往超出一国的范围,对国际关系产生影响; 第二,民族问题已经成为国际上多民族国家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但是,民族问题的国际性不等于民族问题的国际化。民族问题国际化则是指一些西方国家利用民族、宗教问题,打着“民主”和“人权”的旗号,实施“西化”、“分化”战略,达到干涉和控制他国内政目的的一种手段。 五是重要性。“民族、宗教无小事”。对于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 *** 、领土完整、社会稳定、边疆巩固、经济发展和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解决好民族问题无论是对多民族国家,还是对由多民族组成的世界来说,其重要性是不容质疑的。 党和 *** 为解决民族问题,采取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是 1.既维护了国家 *** 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权利. 2.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 3.有助于把各民族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民族平等含义是什么 民族平等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之一它首先指各民族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的平等。其实抚是指在消灭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基础上消灭民族压迫和民族剥削; 在发展经济和文化的基础上,逐步消除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反对任何民族的任何特权,无条件地保护弱小民族的权利,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民族平等还要求在社会生活一切领域即经济、文化包括语言方面的平等,要求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承认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 五十六个民族代表什么意思 没有什么特殊 意思,就是说我国有56个民族,其中一共有55个少数民族,还望采纳,助人为乐不容易,谢谢。 少数民族是什么意思 中国有56个民族,汉族是最大的,因为汉族人口数量最多,对是否属于少数民族钉要也是依据人口数量的多少来划分

民族问题比较严重的有哪些国家?

1.俄罗斯的车臣问题2.中国的西藏,新疆问题3.伊拉克的库尔德问题4.印度尼西亚的伊利安查亚省问题5.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地区和巴斯克地区都是民族自治问题6.土耳其的库尔德问题7.印度的克什米尔问题8.苏丹的达尔富尔地区

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是什么

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分别如下:历史特点:民族问题具有长期性、重要性、国际性、复杂性、普遍性的特点。民族问题,指的是在民族关系上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指民族从形成、发展直到消亡之前的各个历史阶段,不同民族和民族集团间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的各种矛盾。现实情况: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分布特点;各民族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共同防御外敌侵略;我国的人口、资源分布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民族问题的五性是什么

民族问题的五性是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1、民族问题的普遍性。从全球来看,当今世界是一个多民族的世界,大约有2500多个民族共同生活在我们这个星球上;从一国内部来看,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多民族国家,2500多个民族分布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民族问题的普遍性主要是指:民族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国际关系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横的联系,又有纵的联系,纵横交错、相互渗透;民族问题广泛地存在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存在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2、民族问题的长期性。主要是指,解决民族问题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通过强制同化,包括暴力或行政手段,不可能使一个民族消亡,只能使民族问题更尖锐;通过人为地搞跨越,企图毕其功于一役,完成民族融合的过程,同样违背了规律,不可能解决好民族问题;要让各民族有充分的发展,才能有自觉的融合,在此基础上才有自然的消亡。3、民族问题的复杂性。这主要表现为“八个交织”: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政治问题与社会问题,国际问题与国内问题,物质贫困与精神贫困,优秀的传统文化与落后的生活方式,合法的民族宗教活动与非法的民族宗教活动,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等等交织在一起,非常复杂。4、民族问题的国际性。主要包括两层含义:民族问题成为世界上多民族国家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民族问题往往超出一国的范围而对国际关系产生影响。 需要强调的是,民族问题的国际性不等于民族问题的国际化。民族问题的国际化,是指一国内部的民族问题受到外部势力的干预或参与,成为西方国家实施西化、分化的一种手段。5、民族问题的重要性。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问题的重要性体现在“六个关系到”:关系到国家主权,关系到领土完整,关系到社会稳定,关系到边疆巩固,关系到经济发展,关系到国内各民族的团结。

怎样认识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长期性

  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民族问题将长期存在。中国现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问题主要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要求更快地发展经济和文化问题上。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民族问题上的反映。少数民族问题很重要,也很复杂,要经过一个长时间才能解决,应该把少数民族工作摆在很高的位置。这是邓小平同志在民族问题上强调的最基本的认识、要求和态度。  一、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长期性  邓小平同志早就强调了民族问题的长期性。他说:“在中国的历史上,少数民族与汉族的隔阂是很深的。”“历史上的反动统治实行的是大民族主义的政策,只能加深民族隔阂”[1]。明确指出:“少数民族要经过一个长时间,通过事实,才能解除历史上大汉族主义造成的他们同汉族的隔阂。我们要做长期的工作,达到消除这种隔阂的目的。”[2]中国共产党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及其制定的民族政策“一定能够消除这种隔阂,实现各民族的大团结。”[3]但需要时间,需要用事实使少数民族相信,“在政治上,中国境内各民族是真正平等的;在经济上,他们的生活会得到改善;在文化上,也会得到提高。”[4]历史上饱经苦难、备受欺压的少数民族,只有亲眼看到,只有亲身经历并感受到自己的平等地位和汉族对他们的平等友善的态度,只有实际得到自己的切实利益时,少数民族的不信任心理、隔阂心理逐步减弱,民族间的信任感逐步增强,才会达到消除这种隔阂的目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各民族发展和繁荣的阶段,远远不是完成民族融合和民族消亡的阶段,民族的特点和民族差异长期存在,民族矛盾长期存在,民族问题将长期存在。决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问题长期性的主要因素有:一是各民族在政治上实现平等之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民族经济文化上的落后性和发展不平衡以及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民族隔阂和不信任心理的残余将长期存在;二是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在某些具体民族权益,主要是经济权益方面,还会发生一些矛盾和摩擦;三是民族风俗习惯、民族语言文字和宗教问题上,由于各民族间相互了解和尊重不够等,也容易产生民族间误会、纠纷和摩擦,特别是宗教问题与民族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如果处理不当或不慎,也会影响民族关系,甚至酿成械斗或冲突;四是在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等文化领域,有些人做出伤害民族感情,侮辱少数民族,损害民族团结的事,甚至违法犯罪,严重影响民族关系;五是国际敌对势力明目张胆地支持国内的极少数民族分裂分子,通过各种渠道,利用民族、宗教两个领域,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和颠覆活动。  总之,时代发展的进程和特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民族问题本身的性质和特点等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问题的长期性。邓小平民族理论基于对民族问题长期性的认识和把握,提出了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战略、策略、原则和政策。  二、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复杂性  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民族问题的复杂性。他在《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的讲话中,多次指出西南是“我们中国的少数民族最多的地区”,“而且情况也比较复杂”[5]。“西南最复杂的又是最重大的问题——民族团结问题”[6]。邓小平同志要求大家分析民族问题的复杂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做好民族工作。西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西南少数民族的政治制度也比较复杂,而且红军长征路经少数民族地区时,既撒播了一些革命的种子,其中少数人也做了一些违犯纪律的事,这给当地少数民族留下了一些不好的印象和某些隔阂。这些都造成了西南地区民族问题的复杂性。邓小平同志还以进驻西南地区半年还未搞清楚有多少民族的例子说:“我们对少数民族问题不仅没有入门,连皮毛还没有摸着。当然经过三两年工作之后,对各个民族有可能摸清楚。”[7]说明了中国少数民族问题的复杂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问题,由于受到各个方面、各种因素的影响,它们反映的内容和形式等都具有复杂性:既有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也有现实生活中新出现的矛盾;既有经济领域的问题,也有政治领域中存在的问题;既有文化方面的问题,也有思想意识领域的和宗教方面的问题;民族问题既表现在民族群体之间权益关系问题上,也表现在国家、民族、个人三者的经济利益关系问题上。又由于我国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和多种经营方式的存在,以及国外敌对势力对我国国内民族关系的影响,民族问题的内容、性质等并不是单纯划一的,表现出了一定的层次性,民族问题上交织着民族的、阶级的,还有宗教的等因素。  总之,由于以上各方面的原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问题表现出了复杂性。邓小平民族理论基于对民族问题复杂性的认识和把握,提出了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策略和方式、方法。  三、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重要性  邓小平同志多次从不同的角度强调了民族问题的重要性,要求人们重视民族问题,解决好民族问题。他指出:“少数民族问题,在西南来说是很重要的。”[8]西南地区民族多、边境线长、边境地区居住的大都是少数民族,“少数民族问题解决得不好,国防问题就不可能解决好。”[9]“西南的民族问题复杂,西南民族问题必须解决好。这牵涉到各方面的工作”[10]。也就是说,西南地区民族问题不仅对国防建设有重要影响,而且对社会经济及政治问题都有重要影响。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只有在消除民族隔阂的基础上,经过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形成中华民族美好的大家庭。”[11]也就是说,不仅是从西南来说,就是从全国来说,解决好民族问题是真正形成中华民族幸福大家庭的前提条件。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维护祖国统一,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我国五十多个少数民族大都居住在边疆或靠近边疆的地区,二十多个少数民族还跨界而居。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我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问题的一部分,是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总问题的一部分。因此,我国的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对多民族的我国国家统一的巩固、边防的安全、社会的安定、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今国际国内的形势,民族问题本身的特点等,决定了民族问题的重要性。邓小平民族理论基于对民族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和把握,提出了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总方针和总政策。  邓小平民族理论高度重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民族问题。中共十二大明确提出,民族问题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我们一定要提高全党对民族问题的认识。”中共十三届四、五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强调要搞好民族工作,重视民族问题,认为民族问题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大问题,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繁荣富强,必须高度重视。  从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的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重要性和敏感性来看,处理好民族问题,有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如果民族问题解决得不好,肯定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进程产生不利影响,甚至阻碍和破坏这个进程。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如果出现两极分化,民族间、地区间发展差距悬殊拉大,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12]。  从国际上多民族国家分裂、动荡的情况看,民族问题是重要的因素。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剧变,苏联解体以及这些地区冲突和战争不断,其中很重要的因素是没有解决好民族问题。世界其他地区的冲突和国内、国家间的战争,也大都与民族问题有关。因此,民族问题是当今世界热点问题之一,是必须重视解决的社会问题。  总之,从国际国内社会发展的经验与教训中可以得出重要的结论,多民族国家必须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必须认真解决好民族问题。这是社会安定和发展,人民团结和幸福、国家统一和富强的关键问题之一。  四、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建立  民族关系是不同民族在相互交往中形成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由于实行民族压迫制度和政策,民族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压迫与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从社会制度上推翻了阶级压迫剥削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废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剥削的阶级基础、社会根源,各族人民摆脱了民族压迫,在政治上翻了身,享有了民族平等权利,当家做了主人,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在新的社会制度基础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邓小平同志指出:“我国各兄弟民族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早已陆续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结成了社会主义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13]这是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不久的1979年6月15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开幕词中提出的一个科学论断。这一论断明确指出了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形成的时间、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性质和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民族关系理论的重大发展。  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少数民族在获得解放的基础上进行了民主改革,废除民族地区的各种剥削制度,建立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人的各类各级人民政权。在民主改革取得胜利的基础上,少数民族地区按着整个国家发展的步骤,先后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大多数少数民族在1956年基本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陆续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社会主义民族内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不存在,以工农为主体的劳动人民成为民族的主宰者,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成为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建立起来了。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不断扩大和加深,各族人民在不断的扩大交往中,彼此增进了解,互相帮助,逐步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各民族友好和睦,共同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邓小平同志说:“我们的民族政策是正确的,是真正的民族平等。我们十分注意照顾少数民族的利益。中国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没有大的民族纠纷。”[14]这是邓小平同志对铲除了旧的社会制度之后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民族政策、民族关系特点的基本评估。但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实现以后,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别依然存在,剥削阶级在民族问题上的遗毒等旧社会的遗迹不是短时期内可以完全消除的。各民族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在经济权益等具体权益方面仍会发生一些矛盾和纠纷。在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方面,由于各民族间相互了解和尊重不够,也容易造成某些误会和纠纷。民族问题在一些地方往往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影响民族关系,甚至酿成冲突。因此,在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民族关系需要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6月15日指出:“在实现四个现代化进程中,各民族的社会主义一致性将更加发展,各民族的大团结将更加巩固。”[15]这是邓小平同志对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展总趋势的一个科学论断。我国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在各民族之间的不断的、日益增多的交往联系中,社会主义一致性日益增多,更加发展,即各民族之间的共同性的东西逐渐增多。同时,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也更加深入,更加巩固。这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过程充分证明了的事实。  五、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性质和内容  民族关系的性质是由民族的性质决定的。民族的性质是由社会的性质决定的。因此,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我国民族关系的根本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废除了民族压迫剥削制度,实现了各民族一律平等。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的国家政权对各族劳动人民实行压迫剥削的统治关系,改变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由于历史的原因和阶级统治所造成的不平等地位。因此,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新型的民族关系,即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开始形成。这是从全国范围内、从总体上说的。  但是,从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前的我国民族关系,是处在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具有二重性,包含着阶级矛盾的特殊关系。因此,过渡时期的民族关系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一是各民族劳动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与各民族剥削阶级上层的关系,其中包括与爱国上层人士的统一战线关系,也包括与不接受共产党领导,拒绝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剥削阶级上层之间的敌对关系。这一时期,很多少数民族处在落后的发展阶段,民族内部的阶级关系还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有些民族地区还存在着落后的政治制度(虽然在人民政府的管辖下)。这些民族的统治阶级,在本民族内部是剥削者、压迫者;在本民族外部,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又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本民族的代表人物(有的还在民主政权机关里当权)。对这些民族来说,由于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没有消除,民族外部的关系必然要受到剥削阶级及其统治作用的影响。  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各民族中的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不存在了,各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已经消除,各民族劳动人民真正成了民族命运的主宰者,成为国家的主人。各民族间建立起了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这种民族关系是建立在新的基础上的,即建立在推翻了剥削阶级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剥削,建立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各民族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区域自治的基础上的;建立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劳动人民先后在各民族中成了主人翁,主宰着民族命运和民族之间的关系,各民族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又被消灭这样一个基础上的;建立在各民族人民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逐步树立无产阶级民族观,日益掌握党的民族政策的基础上的。邓小平曾指出:“我国各兄弟民族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早已陆续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结成了社会主义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16]《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也指出:“必须明确认识,现在我国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17]  民族关系的内容或特征是由民族关系的性质决定的。民族关系的性质是由社会的性质决定的。因此,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民族关系的基本内容或特征发生了根本变化。旧中国存在的私有制共有的民族之间的政治压迫关系、经济剥削关系、文化歧视关系、社会排斥关系,转变为新中国的、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之间政治平等团结关系、经济互助合作关系、文化共存繁荣关系、社会和睦协调关系。毛泽东在新中国建立初期指出:“中国各民族就开始团结成为友爱合作的大家庭。”[18]刘少奇在1954年9月15日《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中指出:“宪法草案的序言和许多条文规定了国内各民族间平等友爱互助的关系。”[19]周恩来在1957年8月4日青岛民族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指出:“在平等友爱的民族大家庭中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大的祖国。”[20]“建立起我们宪法上所要求的各民族真正平等友爱的大家庭。”[21]邓小平同志在新中国建立初期的1950年7月21日《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境内各民族是真正平等的。”[22]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6月15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开幕词中指出:我国各民族“结成了社会主义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23]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内容和特征的上述论断,1982年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把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内容或特征的表述确定为“平等、团结、互助”。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邓小平同志主持下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共十二大和十三大通过的报告,都一再强调要继续巩固和加强各民族的大团结,进一步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六、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的主体关系  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提出了我国汉族与少数民族相互依存、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思想。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科学地分析我国民族关系的历史发展、现实状况,揭示了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明确提出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即“两个离不开”的思想。1981年7月16日,中共中央在关于转发《中央书记处讨论新疆工作问题的纪要》中指出: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事业中,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出“两个离不开”思想,它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它的历史依据是我国各民族在千百年来互相依存、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历史事实;它的现实依据是我国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平等、团结、互助的客观现实。历史上,我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族与少数民族相互离不开的依存关系有着强大的历史纽带:一是千百年来的中央集权统治,把各民族紧紧地凝结在了一起;二是千百年来中原汉族地区与边疆各少数民族地区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使汉族与少数民族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相依共存;三是近代以来各民族在面对共同敌人,抵御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斗争中结成了患难与共的亲密关系。新中国成立后,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汉族与少数民族相互离不开的依存关系提供了保障。一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阶级压迫、民族压迫的消除,为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友好合作、亲密无间的政治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保障,二是各民族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实现了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与汉族地区科技、人才优势的结合,特别是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为各地区、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经济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保障。三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为各民族保持各自文化的特点和精华、不断学习和吸纳先进文明的各民族文化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保障。  总之,“两个离不开”思想是对我国民族关系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的高度概括和深刻揭示;“两个离不开”思想充分表达了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发展繁荣的愿望,完全符合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两个离不开”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指导思想。

当代民族问题具有哪五个基本特征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当今世界,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这一论断,科学地概括了民族问题的基本特征,深刻地揭示了民族问题的发展规律。民族问题的普遍性,是指民族问题在世界上广泛存在,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贯穿当今世界主要矛盾的始终。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居住,没有一个纯粹意义上的单一民族国家。一般来说,不同的民族居住在一起,就会存在民族问题。遍观当今世界各地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大都与民族问题有关。民族问题的长期性,是由民族的自身发展规律决定的。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只要有民族存在,就有民族问题存在,民族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相当长期的过程。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接近,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将长期存在,民族问题也必将长期存在。民族问题的复杂性,主要是由民族问题在社会问题中的特殊地位决定的。民族问题涉及国家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宗教信仰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中,民族问题往往表现为“八对矛盾交织在一起”,即政治问题与经济问题交织在一起,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交织在一起,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国际问题与国内问题交织在一起,物质贫困与精神贫困交织在一起,优秀的传统文化与落后的生活方式交织在一起,敌我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交织在一起,合法的宗教活动与非法的宗教活动交织在一起,导致民族问题更加错综复杂。民族问题的国际性,是指一国内部的民族问题往往引发国际性的问题,甚至导致国际关系变化。当今世界上有3000来个民族,分布在200多个主权国家,很多民族因为各种原因分布在不同的国家,还有一些民族是跨境而居。由一国内部的民族问题引发国际性的问题,甚至导致国际关系的变化,在近年来表现得愈加明显。民族问题的重要性,是指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民族问题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社会,都具有重大影响。对我们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主权,关系到领土完整,关系到社会稳定,关系到边疆巩固,关系到经济发展,关系到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观察、研究和处理民族问题,必须牢牢把握这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只有准确把握这些基本特征,才能制定和实施处理民族问题的正确方针政策,才能继续沿着中国特色处理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胜利前进。

民族问题

分类: 社会/文化 >> 民族 问题描述: 你知道朝鲜族是怎样形成的吗?为什么他们的活动区域主要在东北地区? 解析: 朝鲜族,现有人口1923361人(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统计)。是国内15个人口逾百万的少数民族之一。ue004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有1868377人,占全国朝鲜族人中总数的97.1%。其中吉林省有1183567人,占朝鲜族人口总数的61.5%;黑龙江省有454091人,占朝鲜族人口总数的23.6%;辽宁省230719人,占朝鲜族人口总数的12%。其余散布于内蒙古自治区和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成都、西安等地。这就形成了东北朝鲜族较为集中的聚居分布特点。他们多沿河谷平原形成民族聚居区,再由东往西、由南往北逐渐稀散、减少。ue004 这种布局的形成,反映了朝鲜族从朝鲜半岛直接迁移并定居中国东北的过程,以及此后再迁移、再分布的过程。17世纪末开初,朝鲜族已开始从邻国朝鲜陆续零星迁入。到19世纪中叶,尤其是1869年朝鲜北部遭遇大饥荒,朝鲜族人大批迁入我国。他们渡过鸭绿江、图们江进入我国东北,一部分沿鸭绿江北支流进入安图、抚松、宽甸、全川等地及沿江而下到长白、临江、集安、通化等地。至同治九年(1870年)前后,集安已有朝鲜族农户千余人。一部分朝鲜族越过图们江后进入海兰江以南地区定居,光绪七年(1881年),延边地区已有朝鲜族人口1万多人。光绪十一年(1885年),清 *** 迁入大量朝鲜族开垦图们江以北的部分地区,延边、通化、桓仁、宽甸、长白、临江、集安、丹东、凤城等八县均有朝鲜族垦民定居。至宣统三年(1911年),以上八县朝鲜族达13590户,58950余人。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后,朝鲜大批破产农民迁入我国东北。至1922年,东北三省已有朝鲜族人口651096人,其中有68.79%在图们江、鸭绿江流域。朝鲜族80%以上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特别是水稻种植。1875年,吉林通化地区下甸子的朝鲜族农民试种水稻成功,开创了东北水田耕作的历史。为了开发水田,朝鲜族逐渐由东向西、向北扩展,他们先后迁移进入松花江、牡丹江以及辽河、浑河、嫩江、乌苏里江等流域。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将大批朝鲜破产农民强行编入“移民开拓团”遣往中国东北,进入东北三省较偏僻的北满及内蒙古东部开垦水田,成为分布在东北偏僻地区的第一批朝鲜族从1937年到1940年,计约有12072户。据不完全统计,至1939年底,东北有朝鲜族214000余户,1162000余人,加上1940年被日本强迫移入和自由移入的朝鲜开拓民5万户,东北朝鲜族人口达1212000人。至此,朝鲜族人口在我国东北的分布过程基本完成。ue004 地理环境ue004 中国的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山盘水绕、沃野千里的东北平原。19世纪60年代后,“冒禁越境”的朝鲜族移民首先沿鸭绿江、图们江流域定居,而后又逐渐向辽宁的北部、吉林的南部和中部以及的南部地区移动。由于朝鲜族以种植水稻为主,所以他们居住的地方,多为有利于灌溉的江河冲积平原和山间河谷盆地,而辽阔的东北平原,为朝鲜族的繁衍生息、繁荣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ue004 东北平原有3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为中国最大的平原。地下资源丰富,其中铁矿、煤储量均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森林面积约1800余万公顷,占全国森林面积的1/3,是中国最大的林区。此外,东北平原土地肥沃,有丰富的水资源,有利于农业、工业的稳定与发展。ue004 位于吉林省东南部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最大的朝鲜族聚居区。区内有朝鲜族人口822801人,约占全国朝鲜族人口的43%;自治区辖延吉、图们、敦化、龙井、珲春、和龙等6个市以及安图、汪清2个县,面积为4.1万平方公里。ue004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地理特点是山地比重大,山地面积约占76%。主要山脉有长白山主峰及其支脉老爷岭(和龙、安图交界)、牡丹岭和哈尔巴岭(安图、敦化交界)、威虎岭和富尔岭(敦化、永吉交界)、盘岭和大丽岭(珲春、汪清交界)、穆棱窝集岭(汪清北部)等。其中长白山主峰—白头山(2747米)为东北最高峰,山顶美丽壮观的天池是由火山喷发自然形成的。鸭绿江、图们江、松花江即发源于此。境内的海兰江、布尔哈通河、嘎呀河、珲春河、古洞河等,蜿蜒回环,河网密集,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有利于发展水力发电和灌溉业。ue004 自治州内丘陵起伏、山脉纵横,地势自西南、西北向东南倾斜。山脉间多为地堑盆地,成为中生代和新生代湖相沉积区,蕴藏了丰富的煤田、油田页岩、矽藻土以及金、铜、银、铅、锑等50多种金属矿和40多种非金属矿。ue004 延边地处北半球的中温带,太阳辐射量较多,气温属于中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土地肥沃;到处覆盖着茂密的森林,林业面积460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0%左右,是中国重要的林产区,主要有120多种木本植物,其中红松、白松、鱼鳞松、沙松、臭松、落叶松、赤松、水曲柳、黄波椤、紫椴、色木槭等30多种树种是经济价值较高的用材树种。林区盛产元蘑、木耳、猴头蘑等,还有蕨菜、薇菜、桔梗、沙参等100多种野菜和500种种野生饲料植物、以及人参、党参、黄芪、平贝母、细辛、天麻、五味子、刺五加、木通、穿地龙、鲜黄连等500多种药用植物。茂密的森林为各种野生动物提供了极好的生态环境,有50多种哺乳动物,200多种鸟类,300多种爬行类、两栖类和鱼类等动物,其中的长白虎、黑熊、梅花鹿等,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紫貂、水獭、猞猁、东北虎、金钱豹、松鼠、黄鼬等都是珍贵的毛皮动物。朝鲜族人民在这片肥沃富饶的土地上,充分利用优越的生存环境和丰富的物产资源,创造了颇具民族特色的物质文化,谱写着朝鲜族的文明史。ue004

论述应该从哪些方面理解民族问题的特性

 民族问题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五性”:  一是普遍性。当今世界,有2000多个民族分布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民族问题广泛地存在于不同制度的国家中,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民族问题作为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是一种普遍存在、内容宽泛的社会现象。  二是复杂性。我国民族问题的复杂性主要表现为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国际问题与国内问题、物质贫困与精神贫困、优秀的传统文化与落后的生活方式、合法的民族宗教活动与非法的民族宗教活动、政治问题与社会问题、敌我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等相互交织在一起。世界民族问题除此而外,还有国家主权问题、领土问题、国家关系问题(多边关系、双边关系)、人权问题等等。  三是长期性。民族问题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其产生、发展、融合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民族差异和民族特点长期存在,并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民族问题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这就决定了民族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四是国际性。民族问题的国际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民族问题往往超出一国的范围,对国际关系产生影响;  第二,民族问题已经成为国际上多民族国家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但是,民族问题的国际性不等于民族问题的国际化。民族问题国际化则是指一些西方国家利用民族、宗教问题,打着“民主”和“人权”的旗号,实施“西化”、“分化”战略,达到干涉和控制他国内政目的的一种手段。  五是重要性。“民族、宗教无小事”。对于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社会稳定、边疆巩固、经济发展和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解决好民族问题无论是对多民族国家,还是对由多民族组成的世界来说,其重要性是不容质疑的。

如何理解民族问题的社会属性和民族属性

所谓民族问题,指的是在民族关系上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指民族从形成、发展直到消亡之前的各个历史阶段,不同民族和民族集团间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的各种矛盾。民族问题是一个社会政治问题,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它随着人们形成为不同的民族而发生,也将随着民族差别的消失而消失。 解决民族问题,核心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问题。 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社会在发展变化,民族问题也随之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民族问题具有不同的内容和性质。在阶级社会里,不论是国际范围还是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主要是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民族不平等的问题。要解决这种历史条件下的民族问题,必须推翻阶级压迫制度。而在业已消灭了阶级剥削,铲除了产生民族压迫的阶级根源,实现了民族平等的社会主义条件下,民族问题则主要是由于历史遗留下来的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上的差距,造成的各民族在享受法律所赋予的民族平等权利时,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见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的一个较长时期内,仍然存在民族摩擦的主要原因。要解决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民族问题,国家和先进民族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大力帮助落后民族在社会主义道路上更快地发展、繁荣、逐步缩小民族间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同时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这些任务只有随着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才能解决。所以,在民族问题存在的全部历史中,不论任何时期,它的发展变化及问题的解决,都是和社会发展的总进程及改造社会的总任务联系在一起的。

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民族问题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民族差别的存在。这是产生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因。民族差别通常是指每个民族在四个基本特征方面的差异以及因此而形成的独特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等。这些差别在民族社会中普遍存在,一旦有条件,它就会在民族之间交往接触过程中,成为产生民族问题最直接、最基本的诱因。二是人为因素。在私有制社会里,民族内部存在的阶级压迫和剥削扩展、延伸到民族之间,导致民族问的压迫剥削和矛盾斗争,进而形成为民族之间的对抗关系;在公有制取代私有制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执政党和政府由于某些主观认识不足或其他原因导致有关民族政策、措施不当,而出现民族问题。

社会主义时期我国民族问题的实质是什么

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民族问题名词解释,,

所谓民族问题,指的是在民族关系上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指民族从形成、发展直到消亡之前的各个历史阶段,不同民族和民族集团间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的各种矛盾。民族问题是一个社会政治问题,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它随着人们形成为不同的民族而发生,也将随着民族差别的消失而消失。 解决民族问题,核心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问题。

民族问题的特点是什么

民族问题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五性,即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1、民族问题的普遍性。普遍性主要是指:民族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国际关系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横的联系,又有纵的联系,纵横交错、相互渗透;民族问题广泛地存在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存在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2、民族问题的长期性。主要是指,解决民族问题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3、民族问题的复杂性。这主要表现为“八个交织”: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政治问题与社会问题,国际问题与国内问题,物质贫困与精神贫困,优秀的传统文化与落后的生活方式,合法的民族宗教活动与非法的民族宗教活动,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等等交织在一起,非常复杂。 4、民族问题的国际性。主要包括两层含义:民族问题成为世界上多民族国家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民族问题往往超出一国的范围而对国际关系产生影响。5、民族问题的重要性。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问题的重要性体现在“六个关系到”:关系到国家主权,关系到领土完整,关系到社会稳定,关系到边疆巩固,关系到经济发展,关系到国内各民族的团结。

当今世界民族问题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第一,历史上民族冲突:巴以冲突南亚印巴冲突巴尔干民族冲突非洲部落和种族冲突第二,当代世界民族热点地区中东地区及阿以冲突中亚(前苏联)地区的民族问题南亚地区印巴冲突前南斯拉夫(巴尔干)地区的民族问题非洲部族和种族冲突土耳其和伊拉克的库尔德人问题俄罗斯的车臣问题英国的北爱尔兰问题西班牙巴斯克分裂分子问题第三,冲突具体表现:科索沃战争索马里内战波黑战争等等……

民族问题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怎样的?

“民族关系是多民族国家中至关重要的社会关系。正确处理民族问题,使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因而,民族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要重点发展和调控的一种社会关系。民族关系和谐是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和谐的坚实保证,和谐的民族关系必然带来和谐的民族社会。和谐民族关系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容,也是民族关系发展的理想状态、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又是衡量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发展重要指标之一。当前我国民族关系仍面临着不少负面影响。我们应采取得力措施,巩固和发展民族关系,加速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举个简单的例子,科索沃战争、车臣战争都的根源都源自民族矛盾。而缓解民族矛盾有利于创建和平发展环境,对经济有促进作用。由于经济发展了,各民族富裕了矛盾就会得到进一步缓解。

社会主义时期我国民族问题的实质是什么

①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已经不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而是各族劳动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具体的内部矛盾;主要是由于历史遗留下来的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事实上的不平等,在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上还存在差别.②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坚持这一原则,必须反对大民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和分裂主义;坚决揭露和打击国内外敌对势力一切分裂祖国的阴谋活动.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问题是当前世界普遍存在的重大什么问题之一

所谓民族问题,指的是在民族关系上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指民族从形成、发展直到消亡之前的各个历史阶段,不同民族和民族集团间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的各种矛盾。民族问题是一个社会政治问题,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它随着人们形成为不同的民族而发生,也将随着民族差别的消失而消失。解决民族问题,核心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问题。1、从狭义方面讲,民族问题是指从民族产生、发展直至消亡的各个历史阶段,不同民族之间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的一切矛盾问题。民族之间存在矛盾,才能产生民族问题。作为一种历史范畴,民族问题有自己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民族问题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内容和性质。2、从广义上讲,民族问题还涉及民族自身的发展以及民族和阶级、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

结合中国民族关系论述为什么社会主义阶段民族问题还长期存在?

第一、民族还长期存在。因为先是阶级消亡,而后是国家消亡,最后是民族的消亡,只要民族还存在,民族差别还存在,民族问题就还存在,不但资本主义国家如此,在社会主义国家也是如此。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发展繁荣时期,不是民族消亡时期。所以,民族和民族问题仍将长期存在。第二、在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还没有消失,国际国内的阶级矛盾和斗争在一定的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不免要反映到民族问题上来。第三、民族差别、民族特点和民族间在经济文化上的的发展差距不可能在短时期消除,是民族问题长期存在的又一个原因。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各民族之间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也仍然存在着一些矛盾。随着商品经济发展的社会的进步,民族间一致性会自然增多,但差别仍将长期存在。在经济利益、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矛盾和磨擦,所有这些矛盾和磨擦,都是由民族差别、民族特点、民族间在经济文化上的发展差距等所产生的。只要民族差别和民族特点还存在,民族间的发展差距还存在,民族问题就会继续存在。第四、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影响和偏见,旧时代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的影响和不信任心理,在短时期内也还不能完全消除。要消除这种思想的影响,需要通过长期的、经常不断的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的教育。这种情况也决定了民族问题的长期存在。总之,我们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长期性,遵循民族和民族问题所固有的发展规律,认真研究和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民族问题,使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共同发展繁荣

简述民族问题的特性

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知道,快问我快问我…

民族问题的特点是什么

民族问题具有长期性、重要性、国际性、复杂性、普遍性的特点。民族问题,指的是在民族关系上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指民族从形成、发展直到消亡之前的各个历史阶段,不同民族和民族集团间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的各种矛盾。民族问题是一个社会政治问题,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 民族问题具有长期性、重要性、国际性、复杂性、普遍性的特点。民族问题,指的是在民族关系上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指民族从形成、发展直到消亡之前的各个历史阶段,不同民族和民族集团间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的各种矛盾。民族问题是一个社会政治问题,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它随着人们形成为不同的民族而发生,也将随着民族差别的消失而消失。 解决民族问题,核心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问题。

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有何特点发言提纲

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集中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具体表现为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交织在一起。这是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的特点。一、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相交织。民族问题涉及到民族发展与民族关系的协调。民族发展是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民族关系协调包括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关系的协调。民族发展和民族关系的属性,决定了民族问题往往是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现阶段我国各民族间的发展差距问题,尤其是东部地区与西部民族地区间的经济社会发展差距问题,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这是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上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相交织的最突出的表现,也是现阶段我国解决民族问题最重要的任务。在国家整体发展中,逐步解决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有利于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二、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相交织。民族的存在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与民族存在相伴相生的民族问题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现阶段我国某些地区存在的民族分裂活动问题这是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的最突出的表现。我国某些民族地区的地界、山林、草场纠纷其中有些也是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的。历史上区划界限和资源权属不明确等引起的问题未能很好得到解决从而引起了现实的矛盾与纠纷。另外影响我国民族的许多思想观念如民族偏见、大民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等等也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目前中国的民族分离主义,是部分民族“精英”的利己主义行为,不具有正义性和合法性。核心观念是放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公民个体平等的角度解决民族问题,但这些学者忘记了几个关键问题:一是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历史的进步还是退步?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来源于“斯大林的”民族政策,是历史的退步。二是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中国的完整,统一和发展是有利还是不利?这些学者认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国家统一的破坏因素,或者,正是由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导致了目前民族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民族问题的特性有哪些

1、普遍性:民族问题是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几乎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2、长期性:民族问题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一日之功,经过很长时间的积累和发酵,且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根本解决。3、复杂性:民族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领土、经济利益等方面,具有复杂多样的本质特征。4、国际性:由于各国和地区的民族问题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民族问题的解决往往具有国际性,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5、重要性:由于民族问题通常涉及到国家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其解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什么是世界民族问题

世界民族问题是指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种族、文化和历史方面的差异和冲突。这些差异和冲突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暴力冲突和种族歧视等问题,影响着世界各地的民族关系和和平稳定。在世界历史上,民族间的问题常常是导致战争和暴力冲突的原因之一。例如,二战期间,纳粹德国通过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导致了广泛的国际不满和愤怒,并最终推翻了纳粹政权。另一方面,在现代世界中,各国政府也在利用民族主义和种族歧视等问题来巩固国内的政治地位和权力。世界民族问题不仅在政治上产生影响,也在经济、文化和社会方面产生影响。对于某些民族,历史上的种族歧视和不公平待遇,可能导致经济、文化和社会上的落后,而这些落后也会制约自身的发展和前途。因此,从全球社会和经济的角度来看,解决世界民族问题就显得非常必要。政府可以采取多元文化政策,强调民族之间的团结与和谐,打破种族和文化障碍,营造一个公正、平等、开放和包容的环境。民间组织也可以开展跨族群交流和合作,推动各个民族之间的合作与发展。只有通过相互理解、尊重和合作,我们才能建立一个更加和谐、包容的世界。

民族问题产生的原因与特点

  1、从自然属性考察,民族是一个客观的社会存在,构成社会机体的独特细胞。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每个民族都是具有自己独特属性和独立结构的事物,民族结构包括经济结构、文化结构、体制结构等等,各个民族之间正是由于民族结构的不同而存在着巨大的个体的差异。   2、民族问题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和社会生活的内容,和社会自身的发展紧紧地联系着,所以社会本身会给民族问题以极大的影响,许多时候社会原因成为民族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3、历史原因,历史是连续不断的,又是生动而充满力量的,各个民族可能会朦朦胧

当今世界民族问题的表现特点及原因是什么?

当今世界,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这一论断,科学地概括了民族问题的基本特征,深刻地揭示了民族问题的发展规律。民族问题的普遍性,是指民族问题在世界上广泛存在,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贯穿当今世界主要矛盾的始终。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居住,没有一个纯粹意义上的单一民族国家。一般来说,不同的民族居住在一起,就会存在民族问题。遍观当今世界各地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大都与民族问题有关。民族问题的长期性,是由民族的自身发展规律决定的。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只要有民族存在,就有民族问题存在,民族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相当长期的过程。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接近,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将长期存在,民族问题也必将长期存在。民族问题的复杂性,主要是由民族问题在社会问题中的特殊地位决定的。民族问题涉及国家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宗教信仰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中,民族问题往往表现为“八对矛盾交织在一起”,即政治问题与经济问题交织在一起,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交织在一起,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国际问题与国内问题交织在一起,物质贫困与精神贫困交织在一起,优秀的传统文化与落后的生活方式交织在一起,敌我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交织在一起,合法的宗教活动与非法的宗教活动交织在一起,导致民族问题更加错综复杂。民族问题的国际性,是指一国内部的民族问题往往引发国际性的问题,甚至导致国际关系变化。当今世界上有3000来个民族,分布在200多个主权国家,很多民族因为各种原因分布在不同的国家,还有一些民族是跨境而居。由一国内部的民族问题引发国际性的问题,甚至导致国际关系的变化,在近年来表现得愈加明显。民族问题的重要性,是指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民族问题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社会,都具有重大影响。对我们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主权,关系到领土完整,关系到社会稳定,关系到边疆巩固,关系到经济发展,关系到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观察、研究和处理民族问题,必须牢牢把握这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只有准确把握这些基本特征,才能制定和实施处理民族问题的正确方针政策,才能继续沿着中国特色处理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胜利前进。

我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民族问题将长期存在。中国现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问题主要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要求更快地发展经济和文化问题上。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民族问题上的反映。少数民族问题很重要,也很复杂,要经过一个长时间才能解决,应该把少数民族工作摆在很高的位置。这是邓小平同志在民族问题上强调的最基本的认识、要求和态度。  一、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长期性  邓小平同志早就强调了民族问题的长期性。他说:“在中国的历史上,少数民族与汉族的隔阂是很深的。”“历史上的反动统治实行的是大民族主义的政策,只能加深民族隔阂”[1]。明确指出:“少数民族要经过一个长时间,通过事实,才能解除历史上大汉族主义造成的他们同汉族的隔阂。我们要做长期的工作,达到消除这种隔阂的目的。”[2]中国共产党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及其制定的民族政策“一定能够消除这种隔阂,实现各民族的大团结。”[3]但需要时间,需要用事实使少数民族相信,“在政治上,中国境内各民族是真正平等的;在经济上,他们的生活会得到改善;在文化上,也会得到提高。”[4]历史上饱经苦难、备受欺压的少数民族,只有亲眼看到,只有亲身经历并感受到自己的平等地位和汉族对他们的平等友善的态度,只有实际得到自己的切实利益时,少数民族的不信任心理、隔阂心理逐步减弱,民族间的信任感逐步增强,才会达到消除这种隔阂的目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各民族发展和繁荣的阶段,远远不是完成民族融合和民族消亡的阶段,民族的特点和民族差异长期存在,民族矛盾长期存在,民族问题将长期存在。决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问题长期性的主要因素有:一是各民族在政治上实现平等之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民族经济文化上的落后性和发展不平衡以及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民族隔阂和不信任心理的残余将长期存在;二是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在某些具体民族权益,主要是经济权益方面,还会发生一些矛盾和摩擦;三是民族风俗习惯、民族语言文字和宗教问题上,由于各民族间相互了解和尊重不够等,也容易产生民族间误会、纠纷和摩擦,特别是宗教问题与民族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如果处理不当或不慎,也会影响民族关系,甚至酿成械斗或冲突;四是在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等文化领域,有些人做出伤害民族感情,侮辱少数民族,损害民族团结的事,甚至违法犯罪,严重影响民族关系;五是国际敌对势力明目张胆地支持国内的极少数民族分裂分子,通过各种渠道,利用民族、宗教两个领域,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和颠覆活动。  总之,时代发展的进程和特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民族问题本身的性质和特点等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问题的长期性。邓小平民族理论基于对民族问题长期性的认识和把握,提出了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战略、策略、原则和政策。  二、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复杂性  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民族问题的复杂性。他在《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的讲话中,多次指出西南是“我们中国的少数民族最多的地区”,“而且情况也比较复杂”[5]。“西南最复杂的又是最重大的问题——民族团结问题”[6]。邓小平同志要求大家分析民族问题的复杂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做好民族工作。西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西南少数民族的政治制度也比较复杂,而且红军长征路经少数民族地<a class="inner-link decor-none" href="http://zhidao.baidu.com/search?word=undefined&fr=qb_search_exp&ie=utf8"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data-word="<a class=" inner-link"="" log="pos:innerLink" style="color: rgb(45, 100, 179); text-decoration: none;">6">,既<a class="inner-link decor-none" href="http://zhidao.baidu.com/search?word=undefined&fr=qb_search_exp&ie=utf8"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data-word="<a class=" inner-link"="" log="pos:innerLink" style="color: rgb(45, 100, 179); text-decoration: none;">5">了一些革命的种子,其中少数人也做了一些违犯纪律的事,这给当地少数民族留下了一些不好的印象和某些隔阂。这些都造成了西南地区民族问题的复杂性。邓小平同志还以进驻西南地区半年还未搞清楚有多少民族的例子说:“我们对少数民族问题不仅没有入门,连皮毛还没有摸着。当然经过三两年工作之后,对各个民族有可能摸清楚。”[7]说明了中国少数民族问题的复杂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问题,由于受到各个方面、各种因素的影响,它们反映的内容和形式等都具有复杂性:既有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也有现实生活中新出现的矛盾;既有经济领域的问题,也有政治领域中存在的问题;既有文化方面的问题,也有思想意识领域的和宗教方面的问题;民族问题既表现在民族群体之间权益关系问题上,也表现在国家、民族、个人三者的经济利益关系问题上。又由于我国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和多种经营方式的存在,以及国外敌对势力对我国国内民族关系的影响,民族问题的内容、性质等并不是单纯划一的,表现出了一定的层次性,民族问题上交织着民族的、阶级的,还有宗教的等因素。  总之,由于以上各方面的原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问题表现出了复杂性。邓小平民族理论基于对民族问题复杂性的认识和把握,提出了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策略和方式、方法。  三、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重要性  邓小平同志多次从不同的角度强调了民族问题的重要性,要求人们重视民族问题,解决好民族问题。他指出:“少数民族问题,在西南来说是很重要的。”[8]西南地区民族多、边境线长、边境地区居住的大都是少数民族,“少数民族问题解决得不好,国防问题就不可能解决好。”[9]“西南的民族问题复杂,西南民族问题必须解决好。这牵涉到各方面的工作”[10]。也就是说,西南地区民族问题不仅对国防建设有重要影响,而且对社会经济及政治问题都有重要影响。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只有在消除民族隔阂的基础上,经过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形成中华民族美好的大家庭。”[11]也就是说,不仅是从西南来说,就是从全国来说,解决好民族问题是真正形成中华民族幸福大家庭的前提条件。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维护祖国统一,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我国五十多个少数民族大都居住在边疆或靠近边疆的地区,二十多个少数民族还<a class="inner-link decor-none" href="http://zhidao.baidu.com/search?word=undefined&fr=qb_search_exp&ie=utf8"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data-word="<a class=" inner-link"="" log="pos:innerLink" style="color: rgb(45, 100, 179); text-decoration: none;">3">而居。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我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问题的一部分,是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总问题的一部分。因此,我国的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对多民族的我国国家统一的巩固、边防的安全、社会的安定、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今国际国内的形势,民族问题本身的特点等,决定了民族问题的重要性。邓小平民族理论基于对民族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和把握,提出了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总方针和总政策。  邓小平民族理论高度重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民族问题。中共十二大明确提出,民族问题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我们一定要提高全党对民族问题的认识。”中共十三届四、五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强调要搞好民族工作,重视民族问题,认为民族问题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大问题,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繁荣富强,必须高度重视。  从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的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重要性和敏感性来看,处理好民族问题,有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如果民族问题解决得不好,肯定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进程产生不利影响,甚至阻碍和破坏这个进程。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如果出现两极分化,民族间、地区间发展差距悬殊拉大,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12]。  从国际上多民族国家分裂、动荡的情况看,民族问题是重要的因素。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剧变,苏联解体以及这些地区冲突和战争不断,其中很重要的因素是没有解决好民族问题。世界其他地区的冲突和国内、国家间的战争,也大都与民族问题有关。因此,民族问题是当今世界热点问题之一,是必须重视解决的社会问题。  总之,从国际国内社会发展的经验与教训中可以得出重要的结论,多民族国家必须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必须认真解决好民族问题。这是社会安定和发展,人民团结和幸福、国家统一和富强的关键问题之一。  四、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建立  民族关系是不同民族在相互交往中形成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由于实行民族压迫制度和政策,民族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压迫与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从社会制度上推翻了阶级压迫剥削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废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剥削的阶级基础、社会根源,各族人民摆脱了民族压迫,在政治上翻了身,享有了民族平等权利,当家做了主人,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在新的社会制度基础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邓小平同志指出:“我国各兄弟民族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早已陆续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结成了社会主义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13]这是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不久的1979年6月15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开幕词中提出的一个科学论断。这一论断明确指出了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形成的时间、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性质和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民族关系理论的重大发展。  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少数民族在获得解放的基础上进行了民主改革,废除民族地区的各种剥削制度,建立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人的各类各级人民政权。在民主改革取得胜利的基础上,少数民族地区按着整个国家发展的步骤,先后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大多数少数民族在1956年基本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陆续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社会主义民族内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不存在,以工农为主体的劳动人民成为民族的主宰者,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成为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建立起来了。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不断扩大和加深,各族人民在不断的扩大交往中,彼此增进了解,互相帮助,逐步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各民族友好和睦,共同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邓小平同志说:“我们的民族政策是正确的,是真正的民族平等。我们十分注意照顾少数民族的利益。中国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没有大的民族纠纷。”[14]这是邓小平同志对铲除了旧的社会制度之后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民族政策、民族关系特点的基本评估。但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实现以后,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别依然存在,剥削阶级在民族问题上的遗毒等旧社会的遗迹不是短时期内可以完全消除的。各民族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在经济权益等具体权益方面仍会发生一些矛盾和纠纷。在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方面,由于各民族间相互了解和尊重不够,也容易造成某些误会和纠纷。民族问题在一些地方往往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影响民族关系,甚至酿成冲突。因此,在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民族关系需要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6月15日指出:“在实现四个现代化进程中,各民族的社会主义一致性将更加发展,各民族的大团结将更加巩固。”[15]这是邓小平同志对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展总趋势的一个科学论断。我国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在各民族之间的不断的、日益增多的交往联系中,社会主义一致性日益增多,更加发展,即各民族之间的共同性的东西逐渐增多。同时,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也更加深入,更加巩固。这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过程充分证明了的事实。  五、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性质和内容  民族关系的性质是由民族的性质决定的。民族的性质是由社会的性质决定的。因此,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我国民族关系的根本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废除了民族压迫剥削制度,实现了各民族一律平等。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的国家政权对各族劳动人民实行压迫剥削的统治关系,改变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由于历史的原因和阶级统治所造成的不平等地位。因此,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新型的民族关系,即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开始形成。这是从全国范围内、从总体上说的。  但是,从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前的我国民族关系,是处在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具有二重性,包含着阶级矛盾的特殊关系。因此,过渡时期的民族关系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一是各民族劳动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与各民族剥削阶级上层的关系,其中包括与爱国上层人士的统一战线关系,也包括与不接受共产党领导,拒绝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剥削阶级上层之间的敌对关系。这一时期,很多少数民族处在落后的发展阶段,民族内部的阶级关系还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有些民族地区还存在着落后的政治制度(虽然在人民政府的管辖下)。这些民族的统治阶级,在本民族内部是剥削者、压迫者;在本民族外部,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又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本民族的代表人物(有的还在民主政权机关里当权)。对这些民族来说,由于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没有消除,民族外部的关系必然要受到剥削阶级及其统治作用的影响。  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各民族中的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不存在了,各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已经消除,各民族劳动人民真正成了民族命运的主宰者,成为国家的主人。各民族间建立起了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这种民族关系是建立在新的基础上的,即建立在推翻了剥削阶级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剥削,建立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各民族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区域自治的基础上的;建立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劳动人民先后在各民族中成了主人翁,主宰着民族命运和民族之间的关系,各民族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又被消灭这样一个基础上的;建立在各民族人民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逐步树立无产阶级民族观,日益掌握党的民族政策的基础上的。邓小平曾指出:“我国各兄弟民族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早已陆续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结成了社会主义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16]《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也指出:“必须明确认识,现在我国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17]  民族关系的内容或特征是由民族关系的性质决定的。民族关系的性质是由社会的性质决定的。因此,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民族关系的基本内容或特征发生了根本变化。旧中国存在的私有制共有的民族之间的政治压迫关系、经济剥削关系、文化歧视关系、社会排斥关系,转变为新中国的、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之间政治平等团结关系、经济互助合作关系、文化共存繁荣关系、社会和睦协调关系。毛泽东在新中国建立初期指出:“中国各民族就开始团结成为友爱合作的大家庭。”[18]刘少奇在1954年9月15日《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中指出:“宪法草案的序言和许多条文规定了国内各民族间平等友爱互助的关系。”[19]周恩来在1957年8月4日青岛民族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指出:“在平等友爱的民族大家庭中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大的祖国。”[20]“建立起我们宪法上所要求的各民族真正平等友爱的大家庭。”[21]邓小平同志在新中国建立初期的1950年7月21日《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境内各民族是真正平等的。”[22]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6月15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开幕词中指出:我国各民族“结成了社会主义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23]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内容和特征的上述论断,1982年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把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内容或特征的表述确定为“平等、团结、互助”。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邓小平同志主持下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共十二大和十三大通过的报告,都一再强调要继续巩固和加强各民族的大团结,进一步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六、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的主体关系  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提出了我国汉族与少数民族相互依存、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思想。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科学地分析我国民族关系的历史发展、现实状况,揭示了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明确提出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即“两个离不开”的思想。1981年7月16日,中共中央在关于转发《中央书记处讨论新疆工作问题的纪要》中指出: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事业中,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出“两个离不开”思想,它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它的历史依据是我国各民族在千百年来互相依存、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历史事实;它的现实依据是我国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平等、团结、互助的客观现实。历史上,我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族与少数民族相互离不开的依存关系有着强大的历史纽带:一是千百年来的中央集权统治,把各民族紧紧地凝结在了一起;二是千百年来中原汉族地区与边疆各少数民族地区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使汉族与少数民族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相依共存;三是近代以来各民族在面对共同敌人,抵御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斗争中结成了患难与共的亲密关系。新中国成立后,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汉族与少数民族相互离不开的依存关系提供了保障。一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阶级压迫、民族压迫的消除,为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友好合作、亲密无间的政治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保障,二是各民族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实现了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与汉族地区科技、人才优势的结合,特别是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为各地区、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经济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保障。三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为各民族保持各自文化的特点和精华、不断学习和吸纳先进文明的各民族文化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保障。  总之,“两个离不开”思想是对我国民族关系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的高度概括和深刻揭示;“两个离不开”思想充分表达了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发展繁荣的愿望,完全符合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两个离不开”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指导思想。

民族问题的内涵是什么

民族问题:指的是在民族关系上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指民族从形成、发展直到消亡之前的各个历史阶段,不同民族和民族集团间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的各种矛盾。民族问题是一个社会政治问题,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它随着人们形成为不同的民族而发生,也将随着民族差别的消失而消失。 解决民族问题,核心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问题。

民族问题的重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正确答案:在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民族问题对国家乃至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具有重大的影响。对国家而言,民族问题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的治与乱,关系到社会进与退,关系到人民的福与祸。

民族问题产生的原因

民族差异是民族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民族问题,指的是在民族关系上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指民族从形成、发展直到消亡之前的各个历史阶段,不同民族和民族集团间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的各种矛盾。民族问题是一个社会政治问题,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它随着人们形成为不同的民族而发生,也将随着民族差别的消失而消失。解决民族问题,核心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问题。从狭义方面讲,民族问题是指从民族产生、发展直至消亡的各个历史阶段,不同民族之间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的一切矛盾问题。民族之间存在矛盾,才能产生民族问题。基本介绍作为一种历史范畴,民族问题有自己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民族问题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内容和性质。从广义上讲,民族问题还涉及民族自身的发展以及民族和阶级、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社会在发展变化,民族问题也随之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民族问题具有不同的内容和性质。

什么是民族问题?民族问题的特点是什么?

民族间的相互关系问题,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它是多民族国家中,或在不同国家之间关系中经常遇到的社会问题,是在民族的活动、交往联系中发生的问题。只要民族存在,就会有族际社会,也就必然产生民族问题。因为民族特点本身在使人们区分为不同民族群体的同时便包涵着形成民族问题的内部机制,民族特点导致民族差异,民族与民族差异的存在产生出不同的民族问题。而且,民族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存在,民族差异的持久性也将使民族问题长期存在。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与时代背景下,民族问题的表现形态和内容不尽相同而已。如民族歧视、民族压迫、民族剥削、民族奴役、民族纠纷和民族斗争是阶级社会民族问题的主要内容。在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由于消灭了剥削阶级和生产资料私有制,铲除了民族压迫的根源,实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民族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事实上的不平等仍然存在,并成为其他民族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什么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

什么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如下: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各民族平等的联合,反对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各民族不论大小,都一律平等。每个民族都是人类物质财富和历史、文明的创造者,各民族应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团结起来,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民族指在文化、语言、历史与其他人群在客观上有所区分的一群人,是近代以来通过研究人类进化史及种族所形成的概念。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由于历史的原因,一个国家可以有不同民族,一个民族可以生活在不同的国家里。民族的定义、特征和历史发展。1、对民族问题进行研究,首先要对民族的定义、特征和历史发展有一个基本的把握。民族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我们比较认同斯大林提出的关于民族的狭义的定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2、这个定义表明民族具有四个方面的一般特征: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和共同的心理素质。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民族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的产物,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最终会走向消亡,最终实现民族融合。

当代民族问题具有哪五个基本特征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当今世界,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这一论断,科学地概括了民族问题的基本特征,深刻地揭示了民族问题的发展规律.民族问题的普遍性,是指民族问题在世界上广泛存在,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贯穿当今世界主要矛盾的始终.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居住,没有一个纯粹意义上的单一民族国家.一般来说,不同的民族居住在一起,就会存在民族问题.遍观当今世界各地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大都与民族问题有关.民族问题的长期性,是由民族的自身发展规律决定的.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只要有民族存在,就有民族问题存在,民族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相当长期的过程.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接近,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将长期存在,民族问题也必将长期存在.民族问题的复杂性,主要是由民族问题在社会问题中的特殊地位决定的.民族问题涉及国家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宗教信仰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中,民族问题往往表现为“八对矛盾交织在一起”,即政治问题与经济问题交织在一起,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交织在一起,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国际问题与国内问题交织在一起,物质贫困与精神贫困交织在一起,优秀的传统文化与落后的生活方式交织在一起,敌我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交织在一起,合法的宗教活动与非法的宗教活动交织在一起,导致民族问题更加错综复杂.民族问题的国际性,是指一国内部的民族问题往往引发国际性的问题,甚至导致国际关系变化.当今世界上有3000来个民族,分布在200多个主权国家,很多民族因为各种原因分布在不同的国家,还有一些民族是跨境而居.由一国内部的民族问题引发国际性的问题,甚至导致国际关系的变化,在近年来表现得愈加明显.民族问题的重要性,是指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民族问题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社会,都具有重大影响.对我们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主权,关系到领土完整,关系到社会稳定,关系到边疆巩固,关系到经济发展,关系到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观察、研究和处理民族问题,必须牢牢把握这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只有准确把握这些基本特征,才能制定和实施处理民族问题的正确方针政策,才能继续沿着中国特色处理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胜利前进.

、民族问题的产生大致有两个基本因素:( )、( )。

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民族差别的存在。这是产生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因。民族差别通常是指每个民族在四个基本特征方面的差异以及因此而形成的独特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等。这些差别在民族社会中普遍存在,一旦有条件,它就会在民族之间交往接触过程中,成为产生民族问题最直接、最基本的诱因。二是人为因素。在私有制社会里,民族内部存在的阶级压迫和剥削扩展、延伸到民族之间,导致民族问的压迫剥削和矛盾斗争,进而形成为民族之间的对抗关系;在公有制取代私有制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执政党和政府由于某些主观认识不足或其他原因导致有关民族政策、措施不当,而出现民族问题。

近代世界民族问题起源于?

民族问题的历史发展 民族是在人类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民族问题的发生和发展也已经历了很长的历史过程。 奴隶制、封建制时期 在古代,从人们开始由部落发展成为民族的时候起,从某种意义上说,民族问题就已有了自己的早期雏形。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特别是奴隶制度确立之后,由部落联合而成的各个小民族或民族集团,为了占有最好的土地和掠夺家畜、奴隶和财富,彼此之间不断地进行战争。到了封建社会,这种掠夺战争不但规模更大,而且进一步发展成为民族征服战争。一些较强大的民族中的封建统治者为了扩展其领土,奴役更多的人口,不断发动征服异民族的战争。这种战争除了掠夺财富,还具有民族压迫的性质。有的征服者甚至使用暴力手段,对被征服民族实行强制同化,其民族压迫性质更为明显(见民族同化)。总的说来,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中,民族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掠夺与被掠夺、征服与被征服、同化与被同化的关系。尽管各族人民间也发展着经济、文化上的联系,但这种联系是通过曲折的途径实现的。 资本主义上升时期 资本主义的发展冲破了中世纪的沉睡状态,民族的面貌和民族问题的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随着封建制度崩溃,统一的民族市场和经济、文化中心的建立,资本主义的现代民族(见资本主义民族)开始形成。这种民族的形成过程,从西欧的情形来看,是和他们建立独立民族国家的过程相一致的。例如英吉利、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等民族,同时也就是英、法、德、意等国家。但是在东欧和其他一些国家中,由于封建制度尚未消灭,资本主义发展较弱及其他种种条件,则形成了多民族的国家。在这个时期,民族问题主要是觉醒了的民族资产阶级反对本民族封建阶级的封建特权和异民族的封建专制制度及君主制度的民族压迫政策,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平等权利的问题。新兴的资产阶级打着民族的旗帜,吸引本民族的各个劳动阶层参加民族运动,与统治民族的地主、资产阶级进行斗争。斗争的焦点,从经济上说,主要是围绕着争夺市场进行的。斗争的目的是资产阶级为了取得发展资本主义的有利条件。这时的民族运动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的运动,而这个时期的民族问题的解决,是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联系在一起的。1775~1783年北美殖民地从英国殖民统治下取得独立;1810~1862年南美殖民地获得解放;以及19世纪希腊、塞尔维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民族从土耳其统治下得到解放,并成立了相应的国家,都是这个时期民族运动的胜利成果。 帝国主义阶段 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但没有消除民族压迫,而且继承了专制制度和君主制度的民族压迫政策的遗产。特别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帝国主义阶段,民族问题更加尖锐。各帝国主义列强为了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 不断进行瓜分世界的斗争。 他们凭借武力把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广大地区变成自己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约占世界总人口70%的弱小民族,被置于它们的殖民统治之下。世界被区分为少数几个统治民族和大多数被压迫民族,是帝国主义阶段的重要特征。这个时期的民族问题,已经超出局部的范围,从反对民族压迫,成立资产阶级民族国家的问题,发展成为世界范围的民族殖民地问题,即广大被压迫民族从帝国主义的殖民奴役下,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问题。这时的民族运动,就其本身的要求来说,虽然仍属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但由于它反对的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目的是要推翻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所以它在客观上就不能不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并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命运紧紧联结在一起。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提出的“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口号,就是根据这个时期民族问题的新情况提出来的。 俄国十月革命以后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把民族问题推上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它大大促进了被压迫民族的觉醒,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并在社会主义的西方和被奴役的东方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建成了一条从西方无产者经过俄国革命到东方被压迫民族的新的反对世界帝国主义的革命战线。第二次世界大战——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特别是中国人民大革命的胜利,更加鼓舞了全世界被压迫民族的反帝斗争,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广大被压迫民族,通过长期的武装斗争和其他斗争形式,已经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枷锁,取得了国家的独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殖民制度虽已崩溃,但民族压迫和殖民剥削仍然存在,只是形式有所变化。因为在被压迫民族普遍觉醒,民族解放斗争空前高涨的情况下,那种旧的、残暴的、赤裸裸的殖民统治已不能维持下去,不得不变换手法,以新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来代替旧殖民主义,并用政治、经济等手段,对那些从殖民枷锁下取得独立的不发达国家继续进行压迫和剥削。所以,只要世界上还存在着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民族问题就仍然是被压迫民族的广大人民反对压迫民族中的反动统治阶级的斗争问题。当前,不发达国家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采取各种形式,反对超级大国和霸权主义的控制,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就是现阶段世界范围内民族问题的主要内容。 民族问题从产生直到帝国主义阶段,都在阶级社会中发展着。剥削制度特别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直接地影响着民族问题发展的进程。Β.И.列宁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民族问题进行了深刻观察和分析后指出:“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在民族问题上有两个历史趋向。第一个趋向是民族生活和民族运动的觉醒,反对一切民族压迫的斗争,民族国家的建立。第二个趋向是民族之间各种联系的发展和日益频繁,民族壁垒的破坏,资本、一般经济生活、政治、科学等等的国际统一的形成。”并指出“这两个趋向都是资本主义的世界规律。第一个趋向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占优势,第二个趋向标志着资本主义已经成熟,正在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这两种趋向,是资本主义制度所具有的不可调和的矛盾的反映,也是民族和民族问题本身发展的客观规律。 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问题 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民族问题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产生民族压迫的阶级根源已不存在,民族间的对抗已为平等、团结、互相的新型民族关系所代替。这就为过去的被压迫民族的复兴和各民族平等自由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为民族问题的彻底解决,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并为民族问题的最终消失,不断创造着有利的条件。但是,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民族问题还不可能消失。由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的存在及民族差别的存在,民族问题还将长期存在。例如在中国,除汉族外,有55个少数民族,其中有些民族和有的民族的某些部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还保留着农奴制度、奴隶制度、甚至原始公社制度的残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民族虽然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下解放出来,实现了各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但那些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低的少数民族在享受民族平等的权利时,实际上不能不受到很大的限制。这种历史遗留下来的事实上的不平等,仍是产生民族摩擦的根源。对于中国这样的多民族国家来说,逐步克服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状态,是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一项长期任务。而解决这个时期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国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采取正确的政策和有效措施,特别是在人力、物力、财力和科学技术等方面,大力促进和帮助少数民族加速发展经济、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事业,逐步缩小民族间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同时要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使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得到切实保障。此外,还要经常和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思想残余进行斗争,特别要注意防止和克服大民族主义(在中国主要是大汉族主义),同时也要注意防止和克服地方民族主义;随时随地警惕和打击国内外阶级敌人在民族关系上进行挑拨离间及其他各种破坏活动。 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各民族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它们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关系。这种关系随着高度的社会主义文明和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将不断巩固和加强。 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性质 一般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可以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方法加以解决。但是,由于国际上还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在国内的一定范围也还存在阶级斗争,国内外的阶级敌人总要千方百计挑拨民族关系,破坏民族团结,所以在民族问题上也还有敌我矛盾存在。此外,如果执政党在民族政策上背离了马列主义的路线,或者处理民族问题时采取了错误的方法,也会在一定时间内,在局部地区或个别问题上,使民族关系的矛盾激化,甚至发展为对抗。 民族问题的存在是长期的 民族问题发展的各个不同时期,可概括为两大历史阶段,区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条件,一种是人剥削人的阶级社会,另一种是消灭了阶级剥削的社会主义社会。两种社会条件下民族问题的根本区别是不容混淆的。当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之后,那种因阶级对立而产生的民族问题虽已解决,但因民族差别的存在而产生的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的民族问题,还将长期存在。而民族差别,就是无产阶级专政在全世界范围胜利以后,在阶级消灭和国家消亡之后,也还不会立即消失。因为民族是个非常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即使在民族的其他特征已经消失之后,人们的民族自我意识也还会保留很长时间。因此,只要还有民族差别存在,就还会有民族间的相互关系问题。民族问题的最终消失,还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中国国内民族问题的解决和原因

.1.中国自七十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少数民族地区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实施了农村、国企、财税、金融、投资、外贸、流通、社会保障、住房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国民经济的市场化和社会化程度明显提高。同时,随着国家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少数民族地区发挥各自的沿海、沿江、沿边特点,积极发展边贸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在全国对外开放总体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突出。 2.宪法规定: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是联邦制,更不是邦联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首先是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两种错误倾向;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宪法在这个问题上的规定,也就是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总结我国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成功经验,所坚持的主张,并且是有利于巩固和完善...

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有何特点 小论文

进入80年代后期以后,中国的民族问题出现了一个新的局面:在南方地区,民族问题的内容已经不再超出经济的层次;而在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及内蒙古自治区中,分裂主义势力却逐渐抬头。民族问题有许多种表现,但其最激烈的表现,不外乎要求打破现有国家体制,独自建立民族国家的分裂主义思想和运动。因此,人们推测:西藏和新疆地区的分裂主义运动,将会成为21世纪中困扰中国的最大难题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家日益昌盛,人民的社会地位、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显著提高。从这前后两个八十年的比较中,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这是中国民族从长期奋斗历程中得到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结论。”因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的民族问题作为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在当代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处理好的的一个重大问题,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不可能得到正确解决的。  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正确认识和解决民族问题,这也是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八十多年的比较中,以及外国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教训中得出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结论。许多外国学者在谈及中国之所以存在分裂主义思想和运动时,都将其归罪于所谓根深蒂固、至今仍在作怪的“华夷思想”,即汉民族歧视周边民族的思想。其实这种说法,既无视了中国分裂主义发生的历史背景,也无助于理解中国民族问题的性质。因为从时间上来看,所谓“华夷思想”,并非近代以来的现象,而是一种历史的存在;从空间上来看,即使存在歧视其他民族的“中华思想”,其对象当然也就不仅限于个别地区的个别非汉民族。但是,中国近代以来的分裂主义思想和运动,既不是起源于人民共和国时代,也不是发生在中国所有的少数民族地区。  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只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事业中才能逐步解决;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各族人民都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要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少数法权利和利益;各族人民要互相尊重,和睦相处,不断巩固各民族的大团结;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作出贡献。  民族问题在一些地方往往与问题交织在一起,在处理民族问题时要注意贯彻党的政策。这些基本观点形成的形成过程,实质上就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论在中国发展的过程。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新发展,才开创了我国民族工作的新局面。而这一切都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有正确解决民族问题实践的发展。  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关系。”这一科学论断,把“发展”的范畴列入民族问题,是关于民族问题理论上的最大突破,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最突出的为我们正确观察和研究当代中国的民族问题正确观察和研究当前民族地区存在的各种困难和矛盾,进而制定正确的政策措施,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出发,明确指出,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文化发展。搞好民族工作,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解决民族地区困难和问题的关键。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各族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现阶段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中央的一项基本方针,也是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做好民族工作,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  在民族工作中,坚持“两个共同”的主题,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观。这一主题,体现了发展这一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体现了以人为本这一核心,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一基本要求,体现了统筹兼顾这一根本方法,是科学发展观在民族工作上的具体应用和生动体现。在当代中国,抓住了这一主题,就抓住了新形势下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就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不断开创民族工作新局面。“两个共同”主题的实践要求,就是民族工作必须是发展和团结两手抓。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团结是硬任务,是第一职责。民族工作首先是做好协调民族关系、维护民族团结的工作。  只有抓好了团结,使民族关系融洽和谐、社会稳定有序,才能服务好发展这项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没有团结稳定,一切无从谈起。正因为如此,总书记突出强调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是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在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具体部署上,都要切实把促进民族团结作为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必须看到,当前民族地区发展相对滞后仍然是民族问题的集中表现,是实现平等、团结、进步的最大障碍。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当代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解决民族地区一切困难和问题的关键,是解决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民族工作要通过推动和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为民族团结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当前我国所面临的国内外的民族问题和民族实际及如何应对

一味兼顾稳定,过分强调民族团结,以民族平等之实种民族冲突之恶果,造成更长远的忧患。

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有何特点小论文

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有何特点;在我国现实生活中,民族问题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经济问;一、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的交织;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在民族问题中,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的交织主要表现在;中国共产党在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时候,向来都将经济;一是通过社会制度的改革,废除了各个民族历史上的落;二、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的交织;民族问题都是历史现象,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有何特点在我国现实生活中,民族问题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交织在一起。这对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特点做了高度的概括。在新世纪新阶段,正确认识当代我国民族问题的特点,对于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切实做好民族工作不断开创民族工作的新局面有着极其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为了深刻理解和认识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特点,本文拟就对当前我国民族问题特点上呈现的“四个交织”做进一步的理论阐述。一、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的交织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本质要求在民族工作上的体现,也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这不仅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所以在考察和解决民族问题时,应该对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同时并重,两者都不能忽视。在民族问题中,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的交织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政治平等是经济发展的前提。解决民族问题的本质就是实现民族之间的平等,而民族之间的平等首先要从政治上解决,只有实现各个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才能为各个民族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第二,经济问题的解决可以巩固政治问题解决的成果。当各个民族之间的平等地位确立后,民族经济的发展才可能在健康的轨道上发展,同时,民族经济的发展会进一步消除民族间存在的事实上的不平等,从而巩固民族关系向融洽和睦的方向发展。第三,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发展民族经济,这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第四,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相辅相成。民族问题的解决在经济上和政治上是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的。如果在现实中,我们只强调经济问题的解决,忽视政治问题的解决,那么就会导致经济发展的停滞;同样,如果只是一味地抓政治问题,忽视经济问题,那么民族问题就不能很好地解决。中国共产党在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时候,向来都将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联系起来处理的。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先后采取了多种措施,如派遣中央民族访问团到民族地区访问、组织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各阶层人士到内地参观、进行民族识别和民族调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等,基本上都是为了从政治上实现民族之间的平等,为各个民族的共同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国各兄弟民族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早已陆续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结成了社会主义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5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处理民族问题上完成了两大历史任务。一是通过社会制度的改革,废除了各个民族历史上的落后制度,引导翻身解放的各个民族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我国各民族人民形成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的民族关系。二是通过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加快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个民族共同繁荣。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集中地体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上。在这个时期,在经济权益上,各个民族还可能产生矛盾和纠纷,而这些矛盾纠纷也往往会以政治问题体现出来,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从政治上努力解决随时出现的经济问题。二、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的交织民族问题都是历史现象,它的产生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突发现象。它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各个民族的历史以及现实状况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各个民族的历史和现状,以及民族地区民族关系的历史和现状都对民族问题的产生和变化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具体而言,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交织在民族问题中的体现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现实问题是历史问题的延续。在现实中,很多民族问题的产生都是有着深远的历史根源的。从国际上看,科索沃*问*题就是源自于二战之后,阿尔巴尼亚人一直要求独立运动的延续。在新中国建立前,新疆问题和西藏问题都是有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的。西藏和新疆的分裂活动和思潮,都是有着直接的历史延续性和继承性的。其次,历史因素在现实问题中有重要的影响。在民族问题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除了现实对于历史有继承和延续之外,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历史因素在现实问题中重新被发掘出来,以至于在社会现实中产生巨大的影响。西方分析家在评价世界民族问题时指出:“历史实际上并不重要,利用历史才是重要的。”由此可见,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的交织,不仅使民族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变,也给民族问题的解决带来巨大的难度。所以,解决我国当代民族问题时,不仅要看民族问题的现实表现,也还要看到其中蕴含的历史因素和引发其产生的历史根源。三、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交织曾针对我国的国情而强调指出:“民族宗教无小事。”民族与宗教问题确实事关重大,因为它关系到亿万群众的精神生活,关系到各个民族之间的团结,关系到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关系到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巩固和扩大,关系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还关系到国际交流与合作。正确分析我国的民族与宗教问题,全面准确地阐释党和政府处理民族与宗教问题的原则、方针和政策,是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保证。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有着特殊的关系,虽然两者分属不同的范畴,但是民族问题往往与宗教问题密不可分地交织在一起。在多民族和多宗教的国家,宗教问题通常是民族问题中难以剥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范围内,宗教问题与民族问题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成为全球的热点和难点。一些地区和国家的民族冲突往往以宗教冲突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宗教之间的差异也加剧了民族之间的隔阂和纠纷。民族与宗教紧密联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宗教的民族性。1953年,主持中央统战工作的李维汉同志总结了宗教的“五性论”特点,其中之一就是宗教的民族性。宗教具有民族性,民族也具有宗教性,世界上没有无宗教的民族,也没有不具有民族性的宗教,这是中外的历史和现实。对许多民族来说,宗教信仰不仅支配着人们的思想感情,宗教的组织和宗教的礼俗也支配或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民族地区的社会政治、伦理道德、文学艺术、家庭婚姻。同时,在虔诚信仰宗教的民族中,宗教信仰是诸多民族性中最敏感最容易触动的神经感应器,一旦受到外界的刺激,便会做出反应。其次,民族是宗教的载体,宗教是民族文化的主要内容。民族是宗教的载体,在大多数群众信仰统一宗教的民族群体中,宗教礼仪往往与该民族的民族风俗习惯、文学艺术、道德规范等有机地融为一体,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宗教在民族问题中有重要影响。当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时,如果对宗教问题处理不慎或不当,也会影响民族关系。宗教的介入加剧了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增强民族问题的敏感性,使原本就是复杂多端的民族问题难以解决。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社会主义国家,与一些单一民族国家相比,民族与宗教问题以及两者的关联,对我国社会生活有着特殊的重要性。如果要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就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尊重少数民族群众的宗教信仰,进一步提高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水平。四、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的交织民族问题一般是指一国内部的民族和民族关系问题,纯属一国内部事务。原本不属于国际政治的主要内容。然而冷战结束后,全球性民族主义浪潮的兴起,使一些国家内部的民族问题突破了国家边界限制,登上了世界政治的舞台。特别是近年来,西方霸权主义大国借口少数民族人权的国际保护,鼓吹人权*高于*主*权,出于自身利益而在世界各地实施所谓的人道主义干预,这不仅加剧了地区局势的动荡和民族问题的国际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主权不可侵犯,内政不容干涉”等长期以来形成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民族问题国际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民族冲突恶化和加剧,导致国内政局动荡,严重妨碍了国内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其次,引发相关国家之间的紧张关系,严重影响地区和平与安全。如发生在非洲大湖地区的武装冲突,一方面使得民主刚果近年来一直陷于战火之中,国家经济建设无法正常进行;另一方面也使得它与乌干达、布隆迪和卢旺达等邻国处于紧张的敌对状态。第三,有关大国和国际组织借口肆意干涉他国内政,严重影响国际关系。科索沃战争就是一个典型实例。最后,极端民族主义思潮的泛滥。以极端民族主义为指导的国际恐怖主义活动严重阻碍了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而针对外国人和外来移民的暴力冲突、种族仇杀,也使得一些国家和地区长期处于动荡状态,使国家间的经济合作难以有效地实施。造成民族问题国际化有着深刻的国际和国内背景。就国际而言,第一,国际力量对比的发展演变。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普遍兴起了民族主义浪潮,这是对社会主义制度在东欧瓦解后的情绪化反应,是冷战格局崩溃后新形势的必然产物。因为冷战的终结,使原先受美苏控制或影响的国家摆脱出来,民族意识、国家主权与民族国家利益上升为国家的主导意志。随着苏联战略力量的收缩和对外影响力的削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迅速挤进东欧地区,支持该地区的民族主义力量反对仍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国家,南斯拉夫的解体和科索沃战争就与美、英、德、法等西方大国的干涉紧密相关。第二,经济全球化导致民族主义反弹。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民族相互依存程度不断加深,随着新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各国资金、商品、劳务越来越多地在国际上流动,随时随地冲击着传统的民族、国家疆域意识。第三,外部势力的干涉。跨界民族的存在,使得生活在不同国家境内的同一民族的国际联合斗争得以持久进行,这对传统意义上的国家主权观念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刺激着民族主义的反弹和民族问题国际化的发展。就国内而言,首先是国内错误的民族政策,导致民族主义势力的发展。苏联东欧的问题就在于忽视了民族主义的作用和影响,用共同的阶级利益取代各自的民族利益,抹杀民族文化、民族特性,由此激发了民族矛盾。第二,在经济领域内的利益分配不公,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国内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往往导致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要求更多的自主权,而较落后的地区则抱怨中央政府(或当政的民族)对自己投资过少,民族间的抵触情绪由此滋生,长期积累下来自然会导致民族矛盾的加深和激化。第三,脱离国情地实行民主化。在某些第三世界国家,民主化不是本国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要求,而是在西方国家的影响下一蹴而就的,往往造成一个民族一个政党。这种不适当的民主化往往导致民族问题的普遍化和扩大化。非洲多国所爆发的民族骚乱和部族间的武装冲突就是证明。此外,民族主义本身的号召力及顽强的生命力,也是当前世界性的民族主义浪潮及其引发民族冲突的重要原因。就我国的具体情况来说,国内问题和国外问题交织表现是跨境民族和国家安全。跨境民族的存在对我国的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有重要的影响,也影响到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以至于会威胁国家的安全。总之,民族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民族问题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有着特定的、相应的形式和内容。因此考察民族问题也应该具有动态的眼光,要看到民族问题的时代性。惟有如此,在处理民族问题时,才能因时而异,将民族工作做到恰到好处

中国民族问题有哪些特点

  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各民族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它们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关系。这种关系随着高度的社会主义文明和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将不断巩固和加强。  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性质 一般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可以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方法加以解决。但是,由于国际上还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在国内的一定范围也还存在阶级斗争,国内外的阶级敌人总要千方百计挑拨民族关系,破坏民族团结,所以在民族问题上也还有敌我矛盾存在。此外,如果执政党在民族政策上背离了马列主义的路线,或者处理民族问题时采取了错误的方法,也会在一定时间内,在局部地区或个别问题上,使民族关系的矛盾激化,甚至发展为对抗。  民族问题的存在是长期的 民族问题发展的各个不同时期,可概括为两大历史阶段,区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条件,一种是人剥削人的阶级社会,另一种是消灭了阶级剥削的社会主义社会。两种社会条件下民族问题的根本区别是不容混淆的。当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之后,那种因阶级对立而产生的民族问题虽已解决,但因民族差别的存在而产生的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的民族问题,还将长期存在。而民族差别,就是无产阶级专政在全世界范围胜利以后,在阶级消灭和国家消亡之后,也还不会立即消失。因为民族是个非常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即使在民族的其他特征已经消失之后,人们的民族自我意识也还会保留很长时间。因此,只要还有民族差别存在,就还会有民族间的相互关系问题。民族问题的最终消失,还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参考书目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列宁:“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58。  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斯大林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54。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 2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52。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320002.htm

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党和政府是怎样解决当时所存在的民族问题?

佩服,

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有哪些基本观点和政策

(一)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形成的稳定共同体。一般说来,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二)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民族的消亡比阶级、国家的消亡还要久远。(三)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和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将长期存在。(四)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在当今世界,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我国的民族问题,只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事业中才能逐步解决。(六)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各族人民都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自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我国的民族问题是我国的内部事务,反对一切外部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和颠覆活动。(七)各民族不分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发展程度高低,一律平等。国家为少数民族创造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条件,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益和利益,各族人民都有义务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八)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保障,必须全面贯彻执行。(九)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各族人民要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互相帮助,不断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支持、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十一)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支持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创新,鼓励各民族加强文化交流,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十二)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是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是管长远、管根本的大事,要努力造就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是一项战略任务,要大力培养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什么是当今世界的热点民族问题?

第一,历史上民族冲突:巴以冲突南亚印巴冲突巴尔干民族冲突非洲部落和种族冲突第二,当代世界民族热点地区中东地区及阿以冲突中亚(前苏联)地区的民族问题南亚地区印巴冲突前南斯拉夫(巴尔干)地区的民族问题非洲部族和种族冲突土耳其和伊拉克的库尔德人问题俄罗斯的车臣问题英国的北爱尔兰问题西班牙巴斯克分裂分子问题第三,冲突具体表现:科索沃战争索马里内战波黑战争等等……

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表现是什么?

是题目吗?还是只要概述

民族问题的概述

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社会在发展变化,民族问题也随之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民族问题具有不同的内容和性质。在阶级社会里,不论是国际范围还是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主要是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民族不平等的问题。要解决这种历史条件下的民族问题,必须推翻阶级压迫制度。而在业已消灭了阶级剥削,铲除了产生民族压迫的阶级根源,实现了民族平等的社会主义条件下,民族问题则主要是由于历史遗留下来的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上的差距,造成的各民族在享受法律所赋予的民族平等权利时,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见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的一个较长时期内,仍然存在民族摩擦的主要原因。要解决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民族问题,国家和先进民族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大力帮助落后民族在社会主义道路上更快地发展、繁荣、逐步缩小民族间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同时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这些任务只有随着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才能解决。所以,在民族问题存在的全部历史中,不论任何时期,它的发展变化及问题的解决,都是和社会发展的总进程及改造社会的总任务联系在一起的。

民族问题的产生原因

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1)自然原因从自然属性考察,民族是一个客观的社会存在,构成社会机体的独特细胞。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每个民族都是具有自己独特属性和独立结构的事物,民族结构包括经济结构、文化结构、体制结构,等等,各个民族之间正是由于民族结构的不同而存在着巨大的个体的差异。这种个体的差异单独存在的时候无法判断它拥有的特异性,当不同的个体并列在一起的时 候,它们互相之间的差异也就显现出来。差异本身就是矛盾。这种矛盾的产生、发展、演化会表现为具体的形式,这样民族问题也就产生了。各个民族由于具体的情况不同,有着不同的利益和要求,这在一些重要的时刻更容易表现出来,如果不能处理好,矛盾便会产生,问题就会出现。在解决不同民族之间的发展差异、满足不同民族需求的时候,伴生的是社会资源、社会财富的分配问题。因为社会资源和财富在任何一个点上总量总是固定的,在进行分配时,总 是此多即彼寡,给一部分人的多了,也就意味着给另一部分人的少了。什么是一个最公平合理的度,难以像尺子量布那么准确,不同的民族对此的判断在很多时候结果是不相同的,如 果认 为是公平的、可以接受的结果,会相安无事;如果认为结果是不公平、不能接受的,那就可能使原有的矛盾激化,或是产生新的问题。基于自然原因而产生的民族问题还有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民族间由于自然的差异特别是由于生活方式不同而造成的摩擦和冲突。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需要协调,长期形成的生活 方式具有极大的稳定性,不愿意也不可能在短时期加以彻底地改变而融入另外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之中。这种长期形成的生活方式寄托着民族的某种精神或感情,轻易的改变会引起 抵制和矛盾,所以不同生活方式的民族之间有时会由此产生民族问题,这种事例在现实生活中并不鲜见。最好的办法是互相理解和尊重,这有利于各个民族,有利于社会。但是不同的 民族相处在一起,要做到绝对地和平共处并非易事,有意的或无意的造成对对方民族生活方式的侵犯的事情有时难以避免,由此也会产生民族问题。(2)社会原因民族问题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和社会生活的内容,和社会自身的发展紧紧地联系着,所以社会本身会给民族问题以极大的影响,许多时候社会原因成为民族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一是政治原因。即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对民族问题有着直接的影响。因为政策会直接作用于民族自身的发展和民族之间的关系,由此对民族问题产生直接的制约。比如, 民族平等政策就会使各民族产生一种平等感并由此使彼此之间处于一种良好的关系,这就会有助于防止民族冲突的产生。反之,如果实行的是民族歧视政策,使不同的民族在社会生活 中处于不同的地位,势必产生一些民族歧视另一些民族、侵害另一些民族物质利益的现象,被歧视、被压迫的民族必然会以各种形式进行抗争,由此会冲突不断。而国家为了维持既定 的民族政策,也必然会对这种抗争进行压制和打击,其结果是被压迫民族和压迫民族、被压迫民族和国家之间的争斗此伏彼起。不同的民族政策不仅对民族问题的产生有着直接的作用,也会对民族问题产生以后的处理产生不同的作用。世界上再好的政策也不可能绝对地杜绝民族问题的产生,在处理民族问 题上除了事先预防以外,在很多情况下是需要事后的处置。如果政策适当,就有可能使业已发生的民族问题得到及时和妥善的解决;反之,不仅业已发生的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迁延 日久,还可能成为下一轮新的民族冲突发生的隐患。二是经济原因。经济是整个社会的基础,经济问题可以说是一切社会问题的终极原因,任何社会现象几乎都能从经济上找到根据。民族问题也不例外。不同的经济生活构成民族的 特 征之一,经济差异是民族差异的重要方面,只要这种差异存在,民族问题必然产生。经济生活构成各个民族生存发展的基础,各个民族无一不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而奋斗。这样必然 会和其他的民族发生经济上的联系和交往,由此会发生经济利益的冲突,在这个时候基于经济利益而产生的冲突便会成为民族冲突的重要原因。不同的民族生活在一个国家里,如果经济社会发展大体相当,各个民族都能够获得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好处,那么民族关系就很可能是和谐的。反之,如果各个民族在经济上处 于不同的地位,发展的差异很大,那必然为了自身的发展、为了本民族的经济利益而提出要求、提出主张,这就是民族问题中的发展问题。我国在解决民族问题上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 原则,就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努力使各个民族在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都得到进步,这样才能够有效地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实现各民族的和谐。三是历史原因。历史是连续不断的,又是生动而充满力量的,它会在今天的土地上留下城堡、留下斧头、留下瓦片,也会在人们的思想深处留下记忆、留下情感、留下观念。并且 历史上形成的各个民族的思想观念会以具体的内容代代相继,这其中有着对其他民族的记忆和印象,各个民族可能会朦朦胧胧或者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其他民族对本民族是疏是亲、是祸是福,这些可以通称为历史意识。这种意识会在一定条件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各个民族的行为方式、行为目标,从而对民族关系造成影响。同时,在历史的长河中还会留下具体的与 相关民族间关系的记录,或是利益的纠葛,或是冲突的记忆,这些可以通称为历史斑痕。历史意识和历史斑痕相互交织,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延续到历史的某一个点,由于某一个具体 的事件便会演变成现实的民族冲突。

什么是人们对民族民族问题以及如何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

所谓民族问题,指的是在民族关系上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指民族从形成、发展直到消亡之前的各个历史阶段,不同民族和民族集团间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的各种矛盾。 民族问题是一个社会政治问题,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它随着人们形成为不同的民族而发生,也将随着民族差别的消失而消失。 解决民族问题,核心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问题。 1、从狭义方面讲,民族问题是指从民族产生、发展直至消亡的各个历史阶段,不同民族之间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的一切矛盾问题。民族之间存在矛盾,才能产生民族问题。作为一种历史范畴,民族问题有自己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 民族问题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内容和性质。 2、从广义上讲,民族问题还涉及民族自身的发展以及民族和阶级、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 民族问题的特点:1、长期性民族问题是民族出现后的一种社会现象,它与民族和民族差别相伴始终。只要有民族和民族差别存在,民族问题就不会消失。 2、重要性通常来讲,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但由于它涉及范围十分广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演变成为社会主要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统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边防的巩固。 3、阶段性

民族问题的重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民族的重要性:对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社会稳定、边疆巩固、经济发展和国内各民族的团结。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由于国家关系日益广泛和密切的联系,一国内的民族问题尖锐,不仅其自身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受到影响,而且还会影响到周边国家、整个地区乃至全球的稳定。民族问题无论是对多民族国家,还是对多民族的世界来说,其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扩展资料:民族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的基本内容是不同的,总的来说,在奴隶和封建制社会,民族问题基本反映了各民族之间掠夺与被掠、征服与被征服、同化与被同化的关系,具有明显的民族压迫性质;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民族问题主要是觉醒的民族资产阶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及民族压迫政策,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平等之利的问题。到了帝国主义阶段,民族压迫成为世界性的普遍现岂,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问题就构了这一时期民族问题的主要内容。

民族问题有哪些特点

正确答案:至少包括四个方面:民族自身发展的问题;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民族语阶级之间关系的问题;民族语国家之间关系的问题,即“一个发展、三个关系”。

民族问题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五性

民族问题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五性,即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1、民族问题的普遍性。普遍性主要是指:民族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国际关系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横的联系,又有纵的联系,纵横交错、相互渗透;民族问题广泛地存在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存在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2、民族问题的长期性。主要是指,解决民族问题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3、民族问题的复杂性。这主要表现为“八个交织”: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政治问题与社会问题,国际问题与国内问题,物质贫困与精神贫困,优秀的传统文化与落后的生活方式,合法的民族宗教活动与非法的民族宗教活动,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等等交织在一起,非常复杂。4、民族问题的国际性。主要包括两层含义:民族问题成为世界上多民族国家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民族问题往往超出一国的范围而对国际关系产生影响。5、民族问题的重要性。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问题的重要性体现在“六个关系到”:关系到国家主权,关系到领土完整,关系到社会稳定,关系到边疆巩固,关系到经济发展,关系到国内各民族的团结。拓展资料:民族问题,指的是在民族关系上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指民族从形成、发展直到消亡之前的各个历史阶段,不同民族和民族集团间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的各种矛盾。民族问题是一个社会政治问题,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它随着人们形成为不同的民族而发生,也将随着民族差别的消失而消失。 解决民族问题,核心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问题。1、从狭义方面讲,民族问题是指从民族产生、发展直至消亡的各个历史阶段,不同民族之间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的一切矛盾问题。民族之间存在矛盾,才能产生民族问题。作为一种历史范畴,民族问题有自己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民族问题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内容和性质。2、从广义上讲,民族问题还涉及民族自身的发展以及民族和阶级、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

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情况

中国民族的基本情况如下: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也是多种宗教并存的国家。长期以来,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交流融合、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除外,全国还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共同生活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团结的、统一的国家。我国少数民族虽然人口少,但分布地区很广,居住的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百分之五十到六十。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西藏、广西、宁夏和黑龙江、吉林、辽宁、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贵州、广东、湖南、河北、湖北、福建、台湾等省区。中国民族的特点1、各民族在祖国大家庭中将取得更快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广大民族地区将进一步融入全国的发展大潮之中,民族地区将进一步对外开放,广大少数民族将以崭新的面貌走向市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2、中华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将日益增多,民族间的杂居现象将更为普遍。随着各民族之间联系、交往日益频繁,规模日益扩大,各民族之间人口流动数量也将日益增多,从而引起在民族分布特点上的变化:人口的双向流动,即内地人口因工作、经商等需要流向民族地区。3、各民族的共同性将日益增多,但民族特点将长期存在。社会主义阶段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时期。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各民族的互助、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在相互学习、交流中,各民族问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

民族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1、自然原因:从自然属性考察,民族是一个客观的社会存在,构成社会机体的独特细胞。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每个民族都是具有自己独特属性和独立结构的事物,各个民族之间正是由于民族结构的不同而存在着巨大的个体的差异 。差异本身就是矛盾。这种矛盾的产生民族问题也就产生了。 2、政治原因:即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对民族问题有着直接的影响。因为政策会 直接作用于民族自身的发展和民族之间的关系,由此对民族问题产生直接的制约。 3、经济原因:经济是社会的基础,经济是一切社会问题的终极原因, 不同的经济生活构成民族的特征之一,经济差异是民族差异的重要方面,只要这种差异存在,民族问题必然产生。 4、历史原因:历史上形成的各个民族的思想观念会以具体的内容代代相继,这其中有着对其他民族的记忆和印象,各个民族可能会感受到其他民族对本民族是疏是亲、是祸是福的历史意识。这种意识对民族关系造成影响。

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

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一般来说,民族问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是不同民族之间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的矛盾问题,广义上涉及民族自身的发展以及民族和阶级、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民族问题有什么特点民族问题具有长期性、重要性、国际性、复杂性、普遍性的特点,只要有民族和民族差别存在,民族问题就不会消失。民族问题内容非常繁杂,包括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综合内容,又涉及民族语言、分布、传统习俗等诸多问题。民族问题一般涉及的一个民族的整体,而不是个别或少数成员,因此往往会引发民族之间的摩擦和冲突。

怎么看待民族问题

问题一:如何正确认识民族问题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是各民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应该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来加以解决。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问题二:如何理解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 所谓民族问题,指的是在民族关系上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解决民族问题,核心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问题.民族作为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种社会现象,任何民族都无一例外地生活在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中,都无法超越各种社会关制约.民族的这种社会性质,当属民族的社会属性.自民族产生后,一定的社会皆由一定的民族所构成,若干特定的民族是特定的社会存在的实体.一般说来,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民族也会发展到什么程度. 民族是其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体,因而民族发展必然是民族自身的发展与民族的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民族发展过程必然是民族自然发展过程与民族社会发展过程的有机统一.民族问题的产生和存在,与民族属性有着密切的联系.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主要基于两个因素:一是自然因素,即由民族本身的特征、特点所引起的民族差别,这是民族问题得以产生和存在的最基本的前提;二是社会因素,即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因阶级矛盾和剥削制度而引发的种种民族问题,这是阶级社会中民族问题得以存在的最重要的条件.在存在着民族的社会中,这两种因素是交互作用的,区别只在于其作用的强弱程度和表现方式有所不同罢了.总之,无论是在何种社会制度下,民族问题都与民族自身的特点(因而构成民族之间的差别)有直接的联系,民族问题与阶级问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民族问题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民族的消亡而消失.民族问题贯穿于民族存在的始终. 民族产生以后,在其存在和发展的过程中,各民族都不可避免地要和其他民族发生联系和交往,各民族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等的特点和差别,在一定条件下会引起民族交往中的矛盾.民族自身的特点所引起的民族之间的矛盾又通过民族的诸特征及其具体形式,即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反映出来.因此,民族自身的发展状况决定着民族之间交往的程度,因而也决定着民族之间矛盾的状况.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族问题涉及到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 在任何社会里,民族问题都是社会总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民族问题的解决有赖于社会总问题的解决,同时,解决民族问题又有利于解决社会总问题. 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社会在发展变化,民族问题也随之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民族问题具有不同的内容和性质.在阶级社会里, 不论是国际范围还是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主要是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民族不平等的问题.要解决这种历史条件下的民族问题,必须推翻阶级压迫制度.而在业已消灭了阶级剥削,铲除了产生民族压迫的阶级根源,实现了民族平等的社会主义条件下,民族问题则主要是由于历史遗留下来的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上的差距,造成的各民族在享受法律所赋予的民族平等权利时,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的一个较长时期内,仍然存在民族摩擦的主要原因.要解决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民族问题,国家和先进民族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大力帮助落后民族在社会主义道路上更快地发展、繁荣、逐步缩小民族间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同时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这些任务只有随着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才能解决.所以,在民族问题存在的全部历史中,不论任何时期,它的发展变化及问题的解决,都是和社会发展的总进程及改造社会的总任务联系在一起的.各民族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它们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关系.这种关系随着高度的社会主义文明和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将不断巩固和加强. 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性质一般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问题三:国家对民族问题如何看待 这要从历史说起。 春秋战国时大家认同一个外来势力不是以民族来衡量,而是以文化认同,最著名的就是楚国,按现在的定义,他们毫无疑问是中国人是 *** ,实际上他们本身就是周朝时南下避难的华夏血脉建立起来的国家。但是,当时的中土正宗也就是黄河流域,并不认同楚国,视他们为蛮夷,原因是什么,就是因为他们不认同楚国的文化,认为他们久居南端,被当地的本土蛮夷给同化了“左传u30fb成公四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然后就是后面的汉朝,霍去病够高大上吧,他的打法就是以战养战,长途奔袭,是不是感觉很熟悉,其实不奇怪,因为他手下就有当时的匈奴将领。然后就是真正民族大融合的隋唐,只说一点,长孙姓,宇文姓,还有萧姓,之前都不是原始的中原姓。 所以说,我们在古代高光的时候,都没有排斥异族,始终都在民族大融合,只要你接受汉文化(实际上应该叫中原文化或者中华文化),那么我们就认同你,如果更进一步,愿意接受我们的管理,那我们就当你是自己人(参以前各朝赐外族姓,如果不是因为这,那萧,宇文等姓氏,现在都是外国姓)。当然了,那些以侵略为手段的就不说了。 汉文化确实是比其他民族的文化要博大,所以即使是在清朝,掌兵权的虽然是满族,但是治理国家的文臣却大部分是汉族,这表明即使满族自己也认为汉文化更先进。 放现在,我们认同维族 *** ,也认同他们的宗教信仰,只要你把自己当成中华的一分子,我们就当你是自己人,但是你要搞分裂,那就坚决打死打残不商量。 历史就是最好的证明,综上,国家现在说的民族团结,并不是出于政治目的,这本来就是我们的传统!!! PS:汉族之所以占据统治地位, 不仅仅是人多,还因为他们最好的传承了中华文化,这才是主因。所以那些打着民族平等的旗号要求完全自治的人,请直接无视。说难听点,给他们一块土地,他们都治理不好信不?参台湾,当初的亚洲四小龙,现在自己内部闹成个什么吊样。。。 问题四:如何看待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 *** 目的是分裂国家。就是大是大非问题。就是政治问题。 问题五:怎样看待民族与民族问题 1 我们中国的愿景是成为一个民主富强的各民族共和的现代文明国家。3 东亚路径的民主化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4 民族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会在短期内解决――不管是何种制度下。辛亥革命后实现了各族共和,(当然是仍然有隐患的),今天也应该有可能在共和框架下解决问题,――应该发挥智慧去争取。民主和共和兼得,目前并未山穷水尽,不可轻言放弃,不可图一时之快而留下无尽的隐患。6 任何人都是可以批评的。特别是针对平民施加暴力的人。汉族等民族信仰佛教也不错啊――信基督信ysl的国人的也越来越多嘛。换个角度看问题,会发现原来的坏事可以成为好事。可以请藏传佛教的高僧到内地沿海来弘扬佛法。放在两个桶里的水,看起来很是不同,倒在一个桶里,却是一样的水。唐朝是这样做的,清朝也是这样做的。只要不是政教合一就行了。8 宗教信仰只要是打压和控制,他就会成为你的敌人,就会酿成悲情的反抗,而敬仰他,他就会成为你的盟友。9 请 *** 回国,(考虑时机的选择),在北京敬仰起来,以“国师”相待――下一任 *** 也会无争议地在国内产生。打了那么多年仗的国军兄弟都相逢一笑泯恩仇了嘛。10 对待西北边疆的问题,也可以参考此议。如果他是一个值得尊敬的“敌人”,那就让他成为盟友吧。11 以上一切的实现需要智慧胸襟和勇气。 问题六:为什么说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 所谓民族问题,指的是在民族关系上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解决民族问题,核心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问题.民族作为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种社会现象,任何民族都无一例外地生活在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中,都无法超越各种社会关制约.民族的这种社会性质,当属民族的社会属性. 自民族产生后,一定的社会皆由一定的民族所构成,若干特定的民族是特定的社会存在的实体.一般说来,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民族也会发展到什么程度. 民族是其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体,因而民族发展必然是民族自身的发展与民族的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民族发展过程必然是民族自然发展过程与民族社会发展过程的有机统一.民族问题的产生和存在,与民族属性有着密切的联系. 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主要基于两个因素:一是自然因素,即由民族本身的特征、特点所引起的民族差别,这是民族问题得以产生和存在的最基本的前提;二是社会因素,即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因阶级矛盾和剥削制度而引发的种种民族问题,这是阶级社会中民族问题得以存在的最重要的条件.在存在着民族的社会中,这两种因素是交互作用的,区别只在于其作用的强弱程度和表现方式有所不同罢了.总之,无论是在何种社会制度下,民族问题都与民族自身的特点(因而构成民族之间的差别)有直接的联系,民族问题与阶级问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民族问题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民族的消亡而消失.民族问题贯穿于民族存在的始终.

我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包括

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有:集中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具体表现为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交织在一起。一、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相交织。民族问题涉及到民族发展与民族关系的协调。民族发展是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民族关系协调包括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关系的协调。二、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相交织。民族的存在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与民族存在相伴相生的民族问题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现阶段我国某些地区存在的民族分裂活动问题这是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的最突出的表现。我国某些民族地区的地界、山林、草场纠纷其中有些也是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的。历史上区划界限和资源权属不明确等引起的问题未能很好得到解决从而引起了现实的矛盾与纠纷。另外影响我国民族的许多思想观念如民族偏见、大民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等等也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目前中国的民族分离主义,是部分民族“精英”的利己主义行为,不具有正义性和合法性。核心观念是放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公民个体平等的角度解决民族问题,但这些学者忘记了几个关键问题:一是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历史的进步还是退步?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来源于“斯大林的”民族政策,是历史的退步。二是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中国的完整,统一和发展是有利还是不利?这些学者认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国家统一的破坏因素,或者,正是由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导致了目前民族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民族问题产生原因有

民族问题产生原因有: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具体如下:(1)自然原因有:民族差异是民族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民族间相互交流、交往中会引起的各民族的发展问题。民族间由于自然的差异特别是由于生活方式不同而造成的摩擦和冲突。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需要协调,长期形成的生活 方式具有极大的稳定性,不愿意也不可能在短时期加以彻底地改变而融入另外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之中。(2)社会原因有:生产资料私有制是造成一些民族剥削另一些民族的原因,是民族不平等,不团结的社会经济基础,也是产生民族纠纷的根本的社会原因。民族压迫是一切剥削制度所奉行的民族政策,它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是对立的。要消灭民族压迫和剥削,消除民族之间的对立和斗争,实现民族平等和团结,必须消灭资本主义和一切剥削制度,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民族问题,指的是在民族关系上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指民族从形成、发展直到消亡之前的各个历史阶段,不同民族和民族集团间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的各种矛盾。民族问题是一个社会政治问题,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它随着人们形成为不同的民族而发生,也将随着民族差别的消失而消失。 解决民族问题,核心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问题。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