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

阅读 / 问答 / 标签

【每周文献】R蛋白Pb1和WRKY45互作影响稻瘟病抗性 2013-PNAS

1. Pb1是一个稻瘟病抗性基因,可以使水稻对稻瘟病表现较强的抗性。 2. Pb1编码一个CC-NBS-LRR蛋白,但是Pb1并没有P-loop,并且其他的几个R蛋白保守的motif也发生退化,暗示Pb1可能有不同的机制。 3. 有研究表明,一些R蛋白的核定位或者细胞质到细胞核的转运对其功能的行使非常重要。 4. SA在植物系统获得性免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水稻SA信号通路中,WRKY45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对Pb1增强稻瘟病抗性的分子机制进行了解析,发现了Pb1和SA信号通路之间的crosstalk。 1)之前有研究报道,R蛋白的CC domain可以和WRKY转录因子互作。受此启发,本文对Pb1和是否也能和WRKY蛋白家族成员互作进行了检测。 2)作者挑选了不同家族的WRKY转录因子,通过酵母双杂系统发现,只有WRKY45会和Pb1-CC发生互作,并通过GST-pull down,Co-IP以及 split LUC系统进行了验证。 3)通过预测及定点突变,发现了四个疏水氨基酸影响Pb1-CC和WRKY45的互作。 新问题 :Pb1-CC和WRKY45互作,对Pb1介导的稻瘟病抗性有什么影响呢? 1)WRKY45转录和蛋白水平都和稻瘟病抗性正相关 2)在Pb1+或者Pb1OX背景下knock down WRKY45,会使稻瘟病抗性降低 3)过表达影响和WRKY45互作的位点突变的Pb1(Pb1-Quad),稻瘟病抗性增强效果减弱 1)GFP-Pb1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都有定位,WRKY45-GFP定位在细胞核中。并通过核质分离实验对Pb1的亚细胞定位进行了验证。 2)Pb1的核定位对其功能是不是必须的? 构建了HA-Pb1-NES载体,转化植株发现,稻瘟病抗性减弱 3)既然Pb1的核定位那么重要,稻瘟菌侵染会改变其亚细胞定位吗? 并不会! 原文没有回答的问题 :Pb1的胞质定位是不是也是其增强稻瘟病抗性所必须的? WRKY45是SA通路中的重要组分,Pb1介导的稻瘟病抗性和SA有什么关系吗? 在Pb1OX背景下过表达SA降解蛋白NahG,会降低稻瘟病抗性,说明Pb1介导的稻瘟病抗性部分依赖于SA通路。 1)在使用小麦胚芽提取物系统表达WRKY45蛋白时,添加MG132增加WRKY45蛋白表达量,说明WRKY45会被ubiquitin蛋白酶体降解 2)WRKY45和Pb1共表达也会增加WRKY45蛋白含量,暗示Pb1可能会抑制UBQ对WRKY45的降解,增加其稳定性。由于小麦胚芽提取物是外源表达系统,在水稻中是不是也是这样呢? 3)将WRKY45和Pb1在水稻原生质体中共表达,也会增加WRKY45的含量,并且随着Pb1蛋白的增加,WRKY45也增加。 问题 :Pb1稳定WRKY45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和他俩互作有无关系? 4)Pb1-Quad和Pb1-NES对WRKY45的稳定效果减弱,说明Pb1通过和WRKY45互作直接稳定WRKY45蛋白。 1)对于一些生物体内容易降解或表达量低的蛋白,可以分别进行体外翻译,得到纯化蛋白后,再进行体外的孵育和Co-IP实验。 2)WRKY45一直有双带,和Pb1共表达时,下面的条带变弱,文章并没有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 3)R蛋白易降解,表达量低,不容易检测到。把标签放在R蛋白的N端和C端对R蛋白的检测及功能有没有影响?

quality control issue identified 投稿pnas是需要改什么吗

朋友你好,直接往要投的报刊的电子邮箱投稿即可。根据我多年从事文字工作的经验,我认为:如果投稿更有针对性,命中率会更高一些。这就关系到,你是哪里的?干什么的?写的稿件是什么体裁?什么内容?如果说投稿的话,最好投当地的报刊、网络或者是你从事的职业报刊发表,要投哪个媒体首先要研究哪个媒体,看它需要什么内容、什么体裁、什么格式的稿件,“对症下药”,这样会更轻松一些、方便一些,命中率会更高一些。如果你能够告诉我你的具体情况(干什么工作,哪里的,写的小说的大致内容等),我可以给你一些建议。我1993年开始在部队时开始发表各类文章,包括:报告文学、新闻、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体裁的,到目前,先后在《人民日报》《法制日报》《农民日报》《中国文化报》《法制文萃》《半月谈》《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中国绿色时报》《中国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公安报》《中国交通报》《中国安全生产报》《中国转业军官》《中国人事》《道路交通管理》等报刊发表的大约5000篇左右吧,有40多篇获奖。另外:投稿时,第一要有信心,第二要投对报刊媒体,这两点非常重要。祝你成功!

怎么下载pnas 文章

PNAS已被SCI收录,如果是学生的话,可以去图书馆sci数据库检索

PNAS作者提交中搜索选定作者就不能修改,可是信息不对怎么办?

给网络负责人写信,申明一下,要求重填

PNAS under review 时间短

Under review时间指审稿时间,它的长短和期刊要求审稿人完成审稿的时间有很大关系,因而和各个期刊和期刊类型有很大的关系。常规的传统期刊一般会给予审稿人1月左右的审稿时间,由于找审稿人比较麻烦,且有多个审稿人,一般3个月左右,部分期刊甚至长达6个月。开源期刊一般要求审稿人2个礼拜时间完成审稿,因而时间较短,如MDPI旗下的期刊往往一个月就能完成。由于Under review和找审稿人的速度和审稿人完成审稿的速度有很大的关系,往往同一个期刊不同文章该时间的长短也有很大的关系。您可以下载期刊近期发布的论文,查看论文中的Article history,里面有收到稿件的时间和第一次修改的时间,一般论文修改时间是2周,根据这两个时间可以估计该期刊的一审时间长短。

pnas 送审后拒稿率高么

中等水平?1.编辑部首先考虑是稿件是否符合杂志社格式的要求,?2.其次就是是否过了语言关,?3.最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文章的novelty和work efforts是否达到杂志社的要求,哪一点不满足,都有可能导致直接拒稿。?4.在这一步,一般是杂志社的执行主编负责,AE(Assist editor or Associate editor)没有决定权。一旦过了这一步,文章才会被分配给相应的AE,然后进行外审,AE根据外审的结果,向执行主编给出自己的稿件处理意见,?5.最后执行主编在很大程度上根据AE的意见,向作者发出稿件是否接受的通知。

pnas contribute 和edit 什么区别

PNAS是美国科学院院报。 是被引用次数最多的综合学科文献之一,周刊。它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的院刊,亦是公认的世界四大名刊(Cell,Nature,Science,PNAS)之一,百年经典期刊。自1914年创刊至今,PNAS提供具有高水平的前沿研究报告、学术、。

nature,science ,cell,PNAS是周刊还是月刊

Nature,Science和PNAS都是每周1刊。Cell是双周刊。

pnas投稿30天状态没更新

有可能是延迟回复或者投稿没有通过。一般pnas投稿20天左右就会有反馈信息给到你,而投稿30天状态没更新要不就是网络状态不好,对方接收延迟,或者投稿失败,对方未收到,如果都不是,就可能是单纯的没有通过投稿。

PNAS二审under review多久

二审的审稿时间一般为3个月左右,部分期刊甚至长达6个月。不同的期刊和期刊类型可能会有不同的审稿时间和要求,建议您查询具体期刊的审稿时间和要求,以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如何从pnas上下载全文

http://www.pnas.org/content/current#BiologicalSciences只有上面蓝色的才能下载

Pnas投稿需求

Pnas投稿需求是:涵盖科学各领域,包括物理学、社会科学、生物学等,所有文章皆需“能让科研大众读者理解”。PNAS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的院刊,亦是公认的世界四大名刊(Cell,Nature,Science,PNAS)之一,百年经典期刊。自1914年创刊至今,PNAS提供具有高水平的前沿研究报告、学术评论、学科回顾及前瞻、学术论文以及美国国家科学学会学术动态的报道和出版。PNAS发表标准:PNAS发表“前沿研究”以及“具有特殊科研重要性”的论文。PNAS发表的论文需归属于下列类别其中之一,研究报告、信函 (letter)、前辅页 (front matter)、评述文章 (commentary)、前瞻性文章 (perspective) 和研讨会文章,其中前两项仅接受由编辑部邀请的投稿。PNAS论文审稿流程:每一篇投稿都会指派给编辑部31个分支或期刊定义的领域中的成员,如果稿件通过初步审查,会再交给另一位编辑成员,负责寻找专家审稿人并评估审稿建议,最后的决策在编辑部成员手上。PNAS良好发表实践:PNAS有相当快速的审稿周期大约 40 天就可以出结果,论文接收至见刊约为一个月,自投稿到发表(包含印刷版)期间不到六个月。PNAS的文章可在发表六个月后免费获取,许多其他不同类型的内容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开放。

pnas影响因子为什么低

因为PNAS收录各种学科领域里面的研究论文,而有些领域里面,研究者人数很少。《美国科学院院报》是被引用次数最多的综合学科文献之一,周刊。它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的院刊,亦是公认的世界四大名刊之一,百年经典期刊。自1914年创刊至今,PNAS提供具有高水平的前沿研究报告、学术评论、学科回顾及前瞻、学术论文以及美国国家科学学会学术动态的报道和出版。PNAS收录的文献涵盖医学、化学、生物、物理、大气科学、生态学和社会科学,2014年最新发布的影响因子为9.803,特征因子为1.6033。在SCI综合科学类排名第三位,因而已成为全球科研人员不可或缺的科研资料。在SCIE所有期刊中,特征因子位列世界第二。投稿系统的弊端:院士可以通过TrackI和III投稿和处理审稿,使得一些学术权威能享有发表文章的优先权,或者让其推荐的文章获得更大的发表的机会。凭这些美国科学院院士的学识和眼力,他们投稿或推荐的文章也应该算是上乘之作。但也不尽然。虽然PNAS对此两种途径审稿人的选择有要求,但是院士们自己找审稿人也有其弊端,从而可能造成了一些TrackI/III文章达不到应有的水平,甚至与TrakcII的文章水平相去甚远。因此,严肃的研究者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应当更加关注的是研究本身的结果和意义,而非刊物的影响因子或者是否来自权威或被权威所推荐。

PNAS质量咋样

PNAS质量还不错PNAS是老牌综合性期刊,一般作为中高档的分水岭。因为文章发行量比较大,发表流程也比较特别,因此进入了各领域研究顶级水平后,会用PNAS作为保底选项。在积累声望期间,PNAS也是一个不错的尝试对象,如果被接受,也可以看作是到达某一档次的象征。

pnas影响因子是什么?

pnas影响因子是8.6~10分。 pnas是世界名刊, PNAS是《美国科学院院报》,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的院刊,也是公认的世界四大名刊之一。PNAS收录医学、化学、生物、物理、大气科学、生态学和社会科学等文献。最新发布的影响因子为9.661。详细介绍:美国科学院于1863年由美国国会立法成立,距今有近160年的历史。随着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日益增加,美国科学院逐渐扩展为国家研究理事会(1916年)、国家工程院(1964年)和国家医学研究院(1970年),这些组织统称“国家科学院”。《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是世界上被引用次数最多的综合学科刊物之一,5年影响因子为10.62,周刊,Early Edition每日在线出版。

为何国内看重pnas

PNAS,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全称是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作为全球屈指可数的“百年名刊”之一,同时作为国际期刊界的“四大天王”(Nature,Science,Cell,PNAS)之一,于1914年创刊,出版频率是周刊。据报道,要想在中科院系统谋取一个position,门槛是两篇PNAS一作或通信。_NAS的每一篇研究论文都由美国国家科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NAS)的一名院士编辑和处理。NAS是一个私营非营利组织,由2405名美籍院士和483名外籍院士组成,其中183人是诺贝尔奖得主。PNAS这本期刊总结起来有4大特点:?1, 全球性?62%的投稿来自美国以外地区,作者分布广泛。95%的投稿来自作者直接投稿而非美国院士专享绿色通道。?2, 投稿初稿无需调整格式_陡宓氖焙虿恍枰菰又镜囊蟮髡摹⒉慰嘉南缀屯计雀袷健??3, 审稿和上线速度快_状瓮陡宄晒Φ降谝淮尉龆ㄆ骄奔?3周。文章接收后4-5周online。?4, 支持开放获取_NAS是混合出版模式期刊,但是支持单篇文章开放获取。_⒈砦恼轮掷?_NAS发表研究报告、简报、通信、杂志头版内容、学术评论、观点和学术讨论等(research reports, Brief Reports, Letters, Front Matter magazine content, Commentaries, Perspectives, and Colloquium Papers)类型的文章。__eorge Ellery Hale在1914年定下的指导原则,PNAS还发表美国科学院(NAS)院士和外籍院士关于其研究工作的重要贡献的首次简要公告。所有提交的稿件在接受之前都要经过编委会成员的评估。PNAS是一本综合性期刊,所发表的所有论文都应该让广大的科学读者理解。_NAS收录的文献涵盖医学、化学、生物、物理、大气科学、生态学和社会科学等。

pnas是什么刊?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08年的影响因子为9.38,2009年影响因子为9.432, 2010年影响因子为9.771。《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是与Nature、Science齐名,被引用次数最多的综合学科文献之一,周刊。自1914年创刊至今,PNAS提供具有高水平的前沿研究报告、学术评论、学科回顾及前瞻、学术论文以及美国国PNAS:美国科学院院报。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oftheUnitedStatesofAmerica(ISSN:0027-8424。它作为一种权威综合性科技期刊,是为大家所熟知的。 PNAS收录的文献涵盖生物、物理和社会科学,2008年的影响因子为9.38,2009年影响因子为9.432。在SCI综合科学类排名第三位,因而已成为全球科研人员不可缺少的科研资料。 二:PNAS的投稿 PNAS的稿源有三类(TrackI,II,III)。细心的读者会发现PNAS文章在作者通讯地址的下方都会有一行以“Communicatedby...”、“Editedby...”或“Contributedby...”字样开头的文字。这是区分三类稿件的最直接方式。 其中“CommunicatedbyXXX”属于第一类稿件(TrackI),这类文章通常是由作者交与一个美国科学院院士(含外籍院士)交流,然后该院士再向PNAS推荐发表,这个XXX就是院士的大名。在推荐之前,该院士需要请两位论文相关研究领域内的专家进行审稿,并像所有的编辑部编辑一样处理审稿人与作者之间的联系,包括将审稿意见反馈给作者和将作者的回复、辩驳以及修改稿再返回给审稿人。按PNAS规定是不能将审稿人的身份透漏给作者的,但我们知道这通常是很难做到的。审稿结束之后院士必须将通过的稿件以及所有审稿人与作者之间联系的记录一起作为推荐材料交到编辑部,最终接收与否由编辑部决定。相比较与Nature、Science,国内还是又不少好的研究结果会发在PNAS上的,其中大都是生物类的文章,谈家桢老先生作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就曾经推荐过不少国内的文章。此类文章每位院士每年最多只能推荐2篇。 第二种途径是大家所熟知的自由投稿方式,但与其它杂志还是略有不同的。投稿时作者需要推荐3个编委,3个NAS院士和5个审稿人。杂志社收到稿件后,先由编委阅读并定性稿件是否属于前10%文章,这一关大约会有2/3的文章直接不送审而被拒掉。然后编辑部会给挑剩下的1/3文章指定一个NAS院士作为member-editor,这个院士也有决定文章是否值得送审的权利,通过之后就会找审稿人评审。接下来程序跟其它大多数杂志雷同,这一关会再拒掉一半,剩下的1/2,也就是整个TrackII途径稿件的1/6会被幸运录用。这个院士editor是何许人只有等到文章被接收并发表才会为作者所知晓。据PNAS网站说该类投稿占所有稿件的80%左右,但录用却只占40%。 第三类稿源属院士自己署名的文章(Contributedby)。此类稿件与TrackI的不同之处在于院士直接作为作者之一邀请2位审稿人给与评审意见并作修改,最后所有记录一并交于编委,并由编辑部决定录用与否。每位院士此类文章不得超过4篇/年。 三:投稿策略: 从上面的介绍看来PNAS沿用了早期学术论文发表的一些策略,即一些大牛尤其是诺奖获得者享有发表文章的优先权,不仅如此,其拥有的学术权威和声望也可以让其推荐的文章分量加重,从而获得发表的机会。以这些美国科学院院士的学识和眼力,他们投稿或推荐的文章应该算是上乘之作。但也不尽然。 一些学术界前辈的学术成就确实让人高山仰止,我们不盲目反对权威,但历史告诉我们绝对权威的存在不是什么好事。依我阅读文献的经历,PNAS文章看的多了,反而对PNAS越来越不感冒了,因为我发现我的研究领域内发表在该刊上的很多院士的文章往往并不特别突出,至少在我看来并没有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感觉,有些甚至是滥竽充数。说到这一点,我想跟PNAS这种特殊的稿件处理策略或许不无联系。院士可以通过TrackI和II投稿和处理审稿,这之间难免会出现猫腻。虽然PNAS对此两种途径审稿人的选择有要求,但不难想象院士们自己找审稿人还会给自己惹麻烦吗?熟人是必须的,熟人不添麻烦也是必须的,除了来点"a"改成"an"式的小意见,自然是溢美之词,尽数奉上,嗯嗯哈哈,一团和气。这样一来文章自然达不到水平,与TrakcII文章相去甚远了。情况大体就是这么个情况。 大多数院士会选择用满自己的4次投稿机会和2次推荐机会,这些文章是不是都被接收了呢?用上面提到的几个数据做个简单的计算吧:PNAS每期文章数大约在80-100篇,以100篇记,TrackII接收文章数应该是40篇左右,接受率为1/6,那么投稿数是240,这个数占总投稿数的80%,那么总投稿数为300,TrackI和II投稿数和为60篇(20%),这正好是文章总数与TrackII接收数的差值,也就是说院士们的文章100%悉数被接收,即使被拒也是六十分之一二。100%有时候就是绝对的代名词,美国人眼里院士的地位和绝对权威可见一斑。有人开玩笑说PNAS是PassedoverbyNatureAndScience或PapersNotAcceptedinScience,不知道是赞还是骂。家科学学会学术动态的报道和出版。

pnas是什么期刊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08年的影响因子为9.38,2009年影响因子为9.432, 2010年影响因子为9.771。《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是与Nature、Science齐名,被引用次数最多的综合学科文献之一,周刊。自1914年创刊至今,PNAS提供具有高水平的前沿研究报告、学术评论、学科回顾及前瞻、学术论文以及美国国PNAS:美国科学院院报。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oftheUnitedStatesofAmerica(ISSN:0027-8424。它作为一种权威综合性科技期刊,是为大家所熟知的。 PNAS收录的文献涵盖生物、物理和社会科学,2008年的影响因子为9.38,2009年影响因子为9.432。在SCI综合科学类排名第三位,因而已成为全球科研人员不可缺少的科研资料。 二:PNAS的投稿 PNAS的稿源有三类(TrackI,II,III)。细心的读者会发现PNAS文章在作者通讯地址的下方都会有一行以“Communicatedby...”、“Editedby...”或“Contributedby...”字样开头的文字。这是区分三类稿件的最直接方式。 其中“CommunicatedbyXXX”属于第一类稿件(TrackI),这类文章通常是由作者交与一个美国科学院院士(含外籍院士)交流,然后该院士再向PNAS推荐发表,这个XXX就是院士的大名。在推荐之前,该院士需要请两位论文相关研究领域内的专家进行审稿,并像所有的编辑部编辑一样处理审稿人与作者之间的联系,包括将审稿意见反馈给作者和将作者的回复、辩驳以及修改稿再返回给审稿人。按PNAS规定是不能将审稿人的身份透漏给作者的,但我们知道这通常是很难做到的。审稿结束之后院士必须将通过的稿件以及所有审稿人与作者之间联系的记录一起作为推荐材料交到编辑部,最终接收与否由编辑部决定。相比较与Nature、Science,国内还是又不少好的研究结果会发在PNAS上的,其中大都是生物类的文章,谈家桢老先生作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就曾经推荐过不少国内的文章。此类文章每位院士每年最多只能推荐2篇。 第二种途径是大家所熟知的自由投稿方式,但与其它杂志还是略有不同的。投稿时作者需要推荐3个编委,3个NAS院士和5个审稿人。杂志社收到稿件后,先由编委阅读并定性稿件是否属于前10%文章,这一关大约会有2/3的文章直接不送审而被拒掉。然后编辑部会给挑剩下的1/3文章指定一个NAS院士作为member-editor,这个院士也有决定文章是否值得送审的权利,通过之后就会找审稿人评审。接下来程序跟其它大多数杂志雷同,这一关会再拒掉一半,剩下的1/2,也就是整个TrackII途径稿件的1/6会被幸运录用。这个院士editor是何许人只有等到文章被接收并发表才会为作者所知晓。据PNAS网站说该类投稿占所有稿件的80%左右,但录用却只占40%。 第三类稿源属院士自己署名的文章(Contributedby)。此类稿件与TrackI的不同之处在于院士直接作为作者之一邀请2位审稿人给与评审意见并作修改,最后所有记录一并交于编委,并由编辑部决定录用与否。每位院士此类文章不得超过4篇/年。 三:投稿策略: 从上面的介绍看来PNAS沿用了早期学术论文发表的一些策略,即一些大牛尤其是诺奖获得者享有发表文章的优先权,不仅如此,其拥有的学术权威和声望也可以让其推荐的文章分量加重,从而获得发表的机会。以这些美国科学院院士的学识和眼力,他们投稿或推荐的文章应该算是上乘之作。但也不尽然。 一些学术界前辈的学术成就确实让人高山仰止,我们不盲目反对权威,但历史告诉我们绝对权威的存在不是什么好事。依我阅读文献的经历,PNAS文章看的多了,反而对PNAS越来越不感冒了,因为我发现我的研究领域内发表在该刊上的很多院士的文章往往并不特别突出,至少在我看来并没有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感觉,有些甚至是滥竽充数。说到这一点,我想跟PNAS这种特殊的稿件处理策略或许不无联系。院士可以通过TrackI和II投稿和处理审稿,这之间难免会出现猫腻。虽然PNAS对此两种途径审稿人的选择有要求,但不难想象院士们自己找审稿人还会给自己惹麻烦吗?熟人是必须的,熟人不添麻烦也是必须的,除了来点"a"改成"an"式的小意见,自然是溢美之词,尽数奉上,嗯嗯哈哈,一团和气。这样一来文章自然达不到水平,与TrakcII文章相去甚远了。情况大体就是这么个情况。 大多数院士会选择用满自己的4次投稿机会和2次推荐机会,这些文章是不是都被接收了呢?用上面提到的几个数据做个简单的计算吧:PNAS每期文章数大约在80-100篇,以100篇记,TrackII接收文章数应该是40篇左右,接受率为1/6,那么投稿数是240,这个数占总投稿数的80%,那么总投稿数为300,TrackI和II投稿数和为60篇(20%),这正好是文章总数与TrackII接收数的差值,也就是说院士们的文章100%悉数被接收,即使被拒也是六十分之一二。100%有时候就是绝对的代名词,美国人眼里院士的地位和绝对权威可见一斑。有人开玩笑说PNAS是PassedoverbyNatureAndScience或PapersNotAcceptedinScience,不知道是赞还是骂。家科学学会学术动态的报道和出版。

pnas是什么杂志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08年的影响因子为9.38,2009年影响因子为9.432, 2010年影响因子为9.771。《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是与Nature、Science齐名,被引用次数最多的综合学科文献之一,周刊。自1914年创刊至今,PNAS提供具有高水平的前沿研究报告、学术评论、学科回顾及前瞻、学术论文以及美国国PNAS:美国科学院院报。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oftheUnitedStatesofAmerica(ISSN:0027-8424。它作为一种权威综合性科技期刊,是为大家所熟知的。 PNAS收录的文献涵盖生物、物理和社会科学,2008年的影响因子为9.38,2009年影响因子为9.432。在SCI综合科学类排名第三位,因而已成为全球科研人员不可缺少的科研资料。 二:PNAS的投稿 PNAS的稿源有三类(TrackI,II,III)。细心的读者会发现PNAS文章在作者通讯地址的下方都会有一行以“Communicatedby...”、“Editedby...”或“Contributedby...”字样开头的文字。这是区分三类稿件的最直接方式。 其中“CommunicatedbyXXX”属于第一类稿件(TrackI),这类文章通常是由作者交与一个美国科学院院士(含外籍院士)交流,然后该院士再向PNAS推荐发表,这个XXX就是院士的大名。在推荐之前,该院士需要请两位论文相关研究领域内的专家进行审稿,并像所有的编辑部编辑一样处理审稿人与作者之间的联系,包括将审稿意见反馈给作者和将作者的回复、辩驳以及修改稿再返回给审稿人。按PNAS规定是不能将审稿人的身份透漏给作者的,但我们知道这通常是很难做到的。审稿结束之后院士必须将通过的稿件以及所有审稿人与作者之间联系的记录一起作为推荐材料交到编辑部,最终接收与否由编辑部决定。相比较与Nature、Science,国内还是又不少好的研究结果会发在PNAS上的,其中大都是生物类的文章,谈家桢老先生作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就曾经推荐过不少国内的文章。此类文章每位院士每年最多只能推荐2篇。 第二种途径是大家所熟知的自由投稿方式,但与其它杂志还是略有不同的。投稿时作者需要推荐3个编委,3个NAS院士和5个审稿人。杂志社收到稿件后,先由编委阅读并定性稿件是否属于前10%文章,这一关大约会有2/3的文章直接不送审而被拒掉。然后编辑部会给挑剩下的1/3文章指定一个NAS院士作为member-editor,这个院士也有决定文章是否值得送审的权利,通过之后就会找审稿人评审。接下来程序跟其它大多数杂志雷同,这一关会再拒掉一半,剩下的1/2,也就是整个TrackII途径稿件的1/6会被幸运录用。这个院士editor是何许人只有等到文章被接收并发表才会为作者所知晓。据PNAS网站说该类投稿占所有稿件的80%左右,但录用却只占40%。 第三类稿源属院士自己署名的文章(Contributedby)。此类稿件与TrackI的不同之处在于院士直接作为作者之一邀请2位审稿人给与评审意见并作修改,最后所有记录一并交于编委,并由编辑部决定录用与否。每位院士此类文章不得超过4篇/年。 三:投稿策略: 从上面的介绍看来PNAS沿用了早期学术论文发表的一些策略,即一些大牛尤其是诺奖获得者享有发表文章的优先权,不仅如此,其拥有的学术权威和声望也可以让其推荐的文章分量加重,从而获得发表的机会。以这些美国科学院院士的学识和眼力,他们投稿或推荐的文章应该算是上乘之作。但也不尽然。 一些学术界前辈的学术成就确实让人高山仰止,我们不盲目反对权威,但历史告诉我们绝对权威的存在不是什么好事。依我阅读文献的经历,PNAS文章看的多了,反而对PNAS越来越不感冒了,因为我发现我的研究领域内发表在该刊上的很多院士的文章往往并不特别突出,至少在我看来并没有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感觉,有些甚至是滥竽充数。说到这一点,我想跟PNAS这种特殊的稿件处理策略或许不无联系。院士可以通过TrackI和II投稿和处理审稿,这之间难免会出现猫腻。虽然PNAS对此两种途径审稿人的选择有要求,但不难想象院士们自己找审稿人还会给自己惹麻烦吗?熟人是必须的,熟人不添麻烦也是必须的,除了来点"a"改成"an"式的小意见,自然是溢美之词,尽数奉上,嗯嗯哈哈,一团和气。这样一来文章自然达不到水平,与TrakcII文章相去甚远了。情况大体就是这么个情况。 大多数院士会选择用满自己的4次投稿机会和2次推荐机会,这些文章是不是都被接收了呢?用上面提到的几个数据做个简单的计算吧:PNAS每期文章数大约在80-100篇,以100篇记,TrackII接收文章数应该是40篇左右,接受率为1/6,那么投稿数是240,这个数占总投稿数的80%,那么总投稿数为300,TrackI和II投稿数和为60篇(20%),这正好是文章总数与TrackII接收数的差值,也就是说院士们的文章100%悉数被接收,即使被拒也是六十分之一二。100%有时候就是绝对的代名词,美国人眼里院士的地位和绝对权威可见一斑。有人开玩笑说PNAS是PassedoverbyNatureAndScience或PapersNotAcceptedinScience,不知道是赞还是骂。家科学学会学术动态的报道和出版。

pnas发表了可以怎么样

解决疾病。在2019年11月23日,发表在《PNAS》上的一篇研究中,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晓东团队发现的一种蛋白质有助于逆转实验动物中风样神经损伤,该研究有朝一日可能会将人类从痛苦的神经疾病中解救出来,这项工作基于一系列涉及线粒体的突破性研究。

PNAS投稿格式求助,word or PDF

word. PDF 不便于编辑。因为编辑需要进行排版(假设发表)

pnas的审稿周期是多长?

如果没有送审,大概几天就会被退回。假如送审了,大概一个月就会有消息。

PNAS:沉积物中的岩相碳限定元古宙大气氧含量

PNAS:沉积物中的岩相碳限定元古宙大气氧含量 在地质 历史 时期,地球上的生命演化和大气氧含量密切相关。例如,需氧生物出现在能够制造氧气的蓝藻(又名蓝细菌)之后,对氧气的需求程度也和它们的身体大小成正比。低氧环境只适合真核微生物生存,而不适合哺乳动物。这样看来,大气中的氧含量既限制、又促进了需氧生物的演化和发展(Knoll, 2003)。要想完全了解氧气是怎样影响生命演化的,就需要重建大气氧含量变化的 历史 。 以往研究通过测定冰芯或者蒸发盐里的大气组成来计算当时的大气氧含量。冰芯中氧气记录相对连续、精确,但只能测定80万年前以来的,相对比较年轻。蒸发盐可以追踪到10亿年前记录,但连续性不佳,且需要仔细筛选才能确保样品的适用性。除此之外,大气氧含量的变化也可以通过对氧敏感的一些地化指标来进行估计。氧气影响了海洋的化学性质、氧化还原敏感物质(如Mo、Ce)的含量和元素同位素组成,以及陆地上的氧化还原敏感物质(如Cr、Fe)的化学风化。在硫的氧化还原转换过程中,氧也可能直接被吸附到硫酸盐内。然而,这些地球化学指标都不能实现对大气氧含量的直接测量。因为在进行模拟计算时都需要对反应动力学、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同位素行为以及生物圈的活动水平做出一系列假设。这些方法也受到有限地质记录的影响。 另外,这些研究方法估算的早期大气氧含量也没有达成一致。例如,一些研究表明中元古代(1600-1000 Ma)大气氧的最高含量为现代大气水平(PAL)的0.1%-1%;但也有研究表明该时期的大气氧含量最低为1%-4% PAL。即使采用相同的地球化学指标,不同计算方法得到的结果也存在明显差异。例如,Ce异常的动力学模拟表明中元古代(1600-1000 Ma)至新元古代晚期(1000-541 Ma)的大气氧气含量维持在 0.1% PAL(Bellefroid et al., 2018),而Ce异常的热动力学模拟则表明该时期的大气氧气含量为1%-2% PAL(Liu et al., 2021)。解决这样的分歧很关键,因为中元古代是真核生态系统的出现时期,氧气含量的变化直接影响到真核生态系统的演化。 碳循环也受到大气氧含量的影响,地质 历史 时期沉积物中的有机质风化和大气氧含量密切相关(Chang and Berner, 1999)。现有的碳循环模型表明当大气氧含量降低至10% PAL时,大量未风化的有机质就会循环进入沉积物。这样,有机质循环的程度就反应了氧气含量的变化幅度。通过拉曼光谱学研究9个低成熟度、跨越元古宙10亿年的地层单元,Canfield et al.(2021)发现该时期再循环的有机质很少,大部分有机质都像现代一样被有效地氧化了,进而限定了该时期内的大气氧含量。 拉曼光谱学是一项非破坏性分析技术,可以依据分子振动能量状态来测定热成熟有机质的结构有序度。生物分子在成岩和低变质作用过程中逐渐受热裂解(H, O和其它杂原子的丢失)及芳构化,形成无序的宏观分子干酪根,后期变质作用产生物理性的分子定向排列和石墨化(Vandenbroucke & Largeau, 2007)。在初始分析时,Canfield et al.(2021)从每个地层单元里挑选了几个样品获得其中有机质的拉曼光谱,通过矫正拉曼光谱地温计来估算有机质的热成熟温度。对于大多数样品来说,使用 Lahfid 和 Kouketsu 地温计即可,而对于高成熟度的样品则要使用 Beyssac 地温计。Canfield et al.(2021)从 Lahfid 地温计中进行了峰宽汇总,在 Sparkes 图解上指定了分析结果所对应的热成熟度区域。 图1以下马岭组样品为例,说明不同热成熟度所对应的受热温度。下马岭组为一套1395 Ma 沉积的浊积岩。这个样品揭示了一团相近热成熟度的干酪根,也有经历了不同高级受热变质的干酪根颗粒。尽管每个地层单元内的大多数分析都包含了相似热成熟度的有机质,Canfield et al.(2021)在初步的分析过程中还是识别出了11个石墨颗粒。石墨可被视为岩相碳的最高变质级别。它们的检出指示出现了大陆板块内循环的有机质,即循环的岩相碳。循环的岩相碳在现代河流和海相沉积物中也有出现。有证据表明地体抬升和剥蚀速率的增加,以及河流运载颗粒物的增加都会促进岩相碳循环的效率。因此,可以根据沉积物源分析来判断海相沉积物内循环岩相碳的丰度变化。 图1 下马岭组样品的拉曼光谱分析结果(Canfield et al., 2021)。(A-C)样品中石墨颗粒的显微图像;(D)Sparkes图显示所估计的热成熟温度和拉曼光谱峰宽总和之间的关系 Canfieldet al.(2021)通过模拟发现在不同的陆地抬升速率条件下,土壤表面和海相沉积物里的岩相碳含量都和大气氧含量密切相关(图2)。根据现代河流盆地剥蚀速率估计的陆地抬升速率的累计概率结果显示,当陆地抬升速率在不到0.5 cm/ky时,20%的现代河流向海洋输送了2.2%的碎屑颗粒;当陆地抬升速率不到5 cm/ky时,53%的现代河流向海洋输送了17%的碎屑颗粒。因此,以现代河流为参考,0.5 cm/ky和5 cm/ky的陆地抬升速率可能分别代表河流向沉积物提供碎屑颗粒的下限和上限。这里估计的5 cm/ky的上限大致相当于现代陆地抬升的平均速率。但在低抬升速率和高大气氧含量情况下,有机碳更容易被氧化(图2A)。另外,由于源自基底结晶岩石颗粒物的稀释作用,输出到海相沉积物里的碳含量要比土壤的少(图2B),河流氧化会再次降低循环碳的含量(图2C)。有无河流氧化则决定了大气氧含量的估值区间。 图2 土壤中碳氧化模拟结果显示不同大气氧含量和不同抬升速率条件下的有机碳含量(Canfield et al., 2021)。(A)土壤里的有机碳含量;(B)输出到海相沉积物中的岩相碳含量,假定有源自非沉积岩碎屑颗粒物的稀释;(C)输出到海相沉积物中的岩相碳含量,包括了河流输运过程中的氧化;蓝色区域显示陆地抬升速率的可能性范围,陆地抬升为沉积物提供了碎屑颗粒;底部3张图是现代河流盆地抬升速率的累计概率 通过估算岩相碳的最大含量,Canfield et al.(2021)用这些模拟结果计算出了最低大气氧含量,计算时既用到了最低抬升速率(0.5 cm/ky)又用到了最高抬升速率(5 cm/ky)(图3)。在不考虑河流氧化的情况下,根据Petro-1类型的样品估算的最低大气氧含量介于1%-3.5% PAL和12%-35% PAL之间(图3A);而对于Petro-2类型的样品,由此估算的最低大气氧含量介于2%-4% PAL和21%-39% PAL之间(图3B)。如果考虑700 km长的河流氧化,根据Petro-1类型样品估算的最低大气氧含量值减小至0.4%-2% PAL和9%-30% PAL之间(图3C),而对于Petro-2类型样品,由此估算的最低大气氧含量值减小至1%-2% PAL和18%-35% PAL之间(图3D)。总体来讲,用最低抬升速率(0.5 cm/ky)估算的1729-1100 Ma期间单个地层组沉积期的最低大气氧含量为0.4%-4% PAL,而用最高抬升速率(5 cm/ky)估算的单个地层组沉积期的最低大气氧含量为9%-35% PAL。 图3 依据碳氧化模型建立的最低氧含量和地质 历史 时间的函数关系(Canfield et al., 2021)。(A)和(B)中不考虑河流输运过程中的碳氧化作用,(C)和(D)中考虑河流输运过程中的碳氧化作用,(A)和(C)指示岩相碳含量的最高估计(Petro 1),(B)和(D)指示岩相碳含量的最低估计(Petro 2);彩色区域指示陆地抬升速率在0.5-5cm/ky区间内的大气氧含量最低估值,灰色区域为根据样品AK10-53-15中的高岩相碳含量得到的1100-742 Ma期间大气氧含量的最低估值;该样品中没有发现循环的岩相碳,是以样品中高的有机碳含量来代表岩相碳含量 Canfieldet al.(2021)根据岩相碳的有氧风化程度来估算的中元古代大气氧含量与其它方法所得到的结果(1%-4% PAL)并不矛盾,而且把估算时间范围从古元古代晚期延伸到几乎整个中元古代。尽管Canfield et al.(2021)没有在742 Ma 的 Chuar 组沉积物内发现循环的岩相碳,这是由于沉积物中的有机碳含量太高而无法得到有意义的最低氧含量估值。模拟结果也不支持742 Ma时的大气氧含量比1729-1100 Ma 时更低。Canfield et al.(2021)认为Petro-2类模型(以抬升速率0.5 cm/ky和5 cm/ky限定的沉积-河流模型)估算出的最低氧含量投图代表了最低大气氧含量的实际范围,而Petro-1类模型可能高估了岩相碳含量,由此对最低大气氧含量的估计可能不够准确(图4)。然而,即使应用Petro-1类模型,计算出的元古宙中期的最低大气氧含量也不像前人认为的那样低。因此,Canfield et al.(2021)指出Ce异常热动力学模拟可能低估了最低大气氧含量,因为该模型预测的古生代氧含量也低至1% PAL。如此低的氧含量无法解释该时期移动、耗氧动物的出现。 图4 根据Petro 2类样品的沉积物和河流分析得出的元古宙中期最低大气氧含量的演化趋势(Canfield et al., 2021)。底图源自Canfield(2014),其中包含了“最可能的”和“容许的”的大气氧含量区域;位于1100-742 Ma的棕色区域指示依据样品AK10-53-15中的岩相碳含量估计的最低大气氧含量 【致谢:感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王华建高级工程师的宝贵修改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Bellefroid E J, Hood A S, Hoffman P F, etal. Constraints on Paleoproterozoic atmospheric oxygen level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8, 115(32): 8104-8109. Canfield D E. Oxygen: A Four Billion Year History[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4. Canfield D E, van Zuilen M A, Nabhan S, et al. Petrographic carbon in ancient sediments constrains Proterozoic Era atmospheric oxygen levels[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21, 118(23): e2101544118. Chang S, Berner R A. Coal weathering and the geochemical carbon cycle[J].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1999, 63(19-20): 3301-3310. Knoll A H. Life on a Young Planet: The First Three Billion Years of Evolution on Earth[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3: 277. Liu X M, Kah L C, Knoll A H, et al. A persistently low level of atmospheric oxygen in Earth"s middle age[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1, 12: 351. Vandenbroucke M, Largeau C. Kerogen origin, evolution and structure[J]. Organic Geochemistry, 2007, 38(5): 719-833.

PNAS拒稿后在哪里看审稿意见

客服编辑中。在申请PNAS报刊后论文接受至见刊约为一个月,自投稿到发表(包含印刷版)期间不到六个月,如果被拒稿的话,编剧会通过客服找到你说明拒稿的原因,和在审稿时提出的意见。

pnas主要接受什么方面的论文

我可以做得内容比较多我来写,我专业,搞这个的

pnas送审被拒的概率高吗

pnas送审被拒的概率不一定,但审稿速度很慢两个月都有可能。

PNAS:南非冥古宙碎屑锆石可能形成于洋岛环境

PNAS:南非冥古宙碎屑锆石可能形成于洋岛环境 冥古宙(45-40亿年前)是地球诞生后最初的5亿年。由于地球上几乎没能保存下这个时期的岩石,人们只能依赖于碎屑锆石来 探索 早期地球的地质 历史 。在所有具有冥古宙年龄的碎屑锆石中,超过95%都来自于澳大利亚的JackHills地区,因此人们对早期地球的了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Jack Hills锆石的研究。 事实上,除了Jack Hills地区之外,地球上还有14个地区报道了冥古宙碎屑锆石,这些古老碎屑锆石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加拿大、格林兰、中国、印度、南非、巴西和圭亚那(Harrison, 2020)。Drabon et al.(2021)的研究团队在2018年首次识别南非冥古宙碎屑锆石的基础上(Byerly et al., 2018),对这些古老碎屑锆石开展了微量元素研究,并将其与Jack Hills锆石和显生宙(

高校引进人才,有PNAS可聘用什么教职

高校引进人才,有PNAS可以为你加分但聘用什么职位还需要根据个人的能力来决定。有PNAS在学校任职可以为你以后评教授职称有帮助。《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是与Nature、Science齐名,被引用次数最多的综合学科文献之一,周刊。自1914年创刊,PNAS提供具有高水平的前沿研究报告、学术评论、学科回顾及前瞻、学术论文以及美国国家科学学会学术动态的报道和出版。

pnas和scienceadvances哪个好

scienceadvances。目前《ScienceAdvances》在综合类期刊中排名第三,排在前两位的则分别是《Nature》和《Science》,可谓成绩惊人。根据最新JCR数据,《ScienceAdvances》2019年的影响因子是13点117,已连续三年上涨,预测未来仍有持续上涨的可能。

如何评价PNAS发表中国碳收支研究专辑

这一系列研究成果是在中科院碳专项项目资助下完成的,其实之前这个项目下就已经发表了很多成果了,这一次更像是总结再提炼。能在 PNAS 这样的期刊上以专辑的形式发表,说明受到国际认可,首先,再次说明科研上大的成果就是需要拿钱砸,这个项目号称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野外调查,获得了大量的野外一手数据,当然花了不少钱。虽然这么大的投入不出大成果才不正常,但是在 PNAS 上连发七篇还是非常了不起的。其次,大的成果需要通力合作。地球环境科学领域的大文章,往往需要大尺度、海量难以数据来支撑,某个人或者某个单位单兵作战不可能完成,只有大家联合起来,数据共享才可能出大成果。然而数据共享就涉及到利益分配问题,国内这次能合作起来出这样一堆大成果,难能可贵,树立了典范。最后,广大研究生功不可没,他们是奋战在野外采样第一线的工作人员。

PNAS拒稿后在哪里看审稿意见

不能看。在PNAS的投稿工作中,如果审核观看你的稿件后,认为你的稿件不佳,就会直接给你拒稿打回,不会给你审稿意见,故无法查看。

pnas读音什么意思

您好,领学网为您解答:PNAS abbr. packet network access subsystem 分组网接入子系统;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全国科学院会议录望采纳!

PNAS: 德干LIPs早期岩浆脱气与晚白垩世全球气候变化

PNAS: 德干LIPs早期岩浆脱气与晚白垩世全球气候变化 火山活动是地球深部碳释放的主要方式之一。洋中脊、大陆裂谷以及弧火山作用的碳释放被认为是影响地球系统长时间尺度( 10 6 --10 7 yr)气候与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Suarez et al., 2019);大火成岩省(LIPs)可以在短时间内喷出巨量岩浆,同时伴随大量深部流体(例如CO 2 )释放至地表,在相对短的时间尺度内造成地球系统剧烈的碳扰动,并引发气候、环境的剧变与生物灾难事件。 尽管如此,LIPs的碳释放与气候环境事件之间的联系还存在争议,原因在于:(1)缺乏直接测量的证据约束LIPs的碳库和碳释放通量;(2)目前获得的岩浆成因碳释放量较低;(3)以往的研究未考虑侵入岩浆脱气以及围岩变质作用的影响。 印度德干大火成岩省(DeccanTraps)是形成于白垩纪末期至古近纪早期(KPB)的一次大规模火山活动,仅溢流玄武岩体积就接近(0.6~1.3) 10 6 km 3 。与此同时,地球上的气候与环境也发生了重大转变。例如晚白垩世升温事件(LMWE, Latest Maastrichtian warming event),导致全球升温达2~4 C,引发了地史时期第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KPB),造成了恐龙的灭绝(图1)。海洋软体动物化石中高Hg含量也意味着这一升温事件与同期的德干大火成岩省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Barnet et al., 2017; Meyer et al., 2019)。但值得注意的是:(1)LMWE升温事件发生在KPB之前约30万年,但这一事件之前喷出岩浆的体积远小于事件之后的岩浆体积;(2)目前尚缺乏同期火山活动释放碳规模的直接证据,同时这一时期碳同位素负漂的程度较小(约0.5‰左右)。 德干玄武岩高精度的年代学框架和同时期系统的生物与气候事件记录为开展两者的相互联系奠定了基础;同时,前人研究表明,德干玄武岩的围岩多数为贫碳岩性,因此围岩变质产生的碳释放可以忽略。在此基础上,美国纽约城市大学的研究者及其合作者选择KPB之前的德干溢流玄武岩作为研究对象,利用Nano-SIMS、拉曼等手段开展了橄榄石(高Fo)中熔体包裹体的直接测定和微量元素(包括Nb、Ba)地球化学反演研究,在综合考虑侵入岩浆脱气的基础上,探讨了德干大火成岩省深部碳释放与同时期气候、环境事件之间的联系。研究成果发表于PNAS上(Nava et al., 2021)。 首先,研究者选择高镁玄武岩样品,利用Nano-SIMS和拉曼光谱分别测定了橄榄石中熔体包裹体玻璃质及气泡中的CO 2 含量。结果显示,早期Saurashtra层玄武岩中CO 2 的含量明显高于其后的Thakuvadi层,并且气泡中的CO 2 含量比玻璃质中高一个数量级。此外,研究者利用微量元素代用指标反演了脱气前原始岩浆的CO 2 含量。在上地幔的部分熔融过程中,微量元素Ba、Nb与CO 2 表现出相似的不相容性,但在岩浆上升过程中,它们不随减压脱气过程而改变,因此CO 2 /Ba及CO 2 /Nb比值可以作为脱气前原始岩浆中CO 2 含量的代用指标。据此反演的结果与测试数据之间具有相似的分布特征,即德干玄武岩早期原始岩浆中CO 2 含量较高,介于0.5~1.3 wt%之间;随着时间演化,岩浆中CO 2 含量降至0.25 wt%。而KPB界限之后的原始岩浆CO 2 含量低于0.2 wt%。 为了探讨德干大火成岩省与升温事件之间的联系,该研究在综合考虑岩浆体积和脱气效率影响的基础上,重建了岩浆活动碳释放通量的演化序列(图2)。与喷发至地表的岩浆相比,大规模的岩浆可能以侵入岩的形式存在。例如,德干大火成岩省的侵入岩(Intrusive)与喷出岩(Extrusive)体积比例(I:E)约为5:1(Coffin and Eldholm, 1994)。研究者基于LOSCAR模型进行了火山碳释放影响的模拟研究,结果显示,仅喷出岩浆的碳释放无法解释LMWE事件期间的升温幅度;而在考虑侵入岩浆脱碳(假设效率为60%)的情况下,可以使全球升温约3~6 C(图2),进而导致LMWE事件。但值得注意的是,德干大火成岩省的碳释放可能并不是导致KPB之交生物灭绝事件的主导因素,因为至今并未观察到德干后期岩浆具有较高的碳释放通量以及与之有关的海表温度变化记录。 图2德干大火成岩省早期岩浆作用碳释放演变特征与晚白垩世气候、环境事件之间的联系。(A)利用德干玄武岩熔体包裹体及微量元素含量反演的原始岩浆CO 2 含量变化,假设CO 2 /Ba及CO 2 /Nb分别为48.3和391;(B)磁性地层学结果;(C)基于岩浆体积和年龄估算的喷出岩浆的通量(km 3 /yr);(D)LOSCAR模拟结果与其他观测结果对比(I:E即侵入岩与喷出岩体积比)(Nava et al., 2021) 此外,模拟结果还显示德干玄武质岩浆在Moho面或下地壳深度即达到CO 2 饱和点,并且同一深度早期岩浆中析出CO 2 的比例较晚期更高。这意味着德干早期岩浆可能是低程度部分熔融的产物,具有更高的初始CO 2 含量,同时较高的I:E比值(即以侵入岩岩浆脱碳为主)以及更深的碳饱和点导致巨量CO 2 释放至地表,引发了晚白垩LMWE升温事件;而晚期原始岩浆中CO 2 含量偏低,碳饱和点更浅,同时I:E比值相对较小,尽管有大量玄武岩喷出地表,但相较于早期碳释放通量却明显降低(图3)。 该研究直接测定了德干大火成岩省橄榄石中熔体包裹体的CO 2 浓度,并利用微量元素指标反演了初始岩浆中的CO 2 含量,结合模型计算结果,探讨了德干LIPs早期岩浆活动中侵入岩深部脱碳对LMWE升温事件的重要影响,为德干大火成岩省与同时期气候、环境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提供了直接的证据,同时也为揭示大火成岩省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贡献提供了有力的约束和证据。 地史时期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事件往往与大火成岩省的出现在时间上存在着关联(图4)。例如,二叠与三叠纪之交(252 Ma, PTB)以及晚三叠纪(201 Ma, End Triassic)的生物灭绝事件可能与同时期的西伯利亚大火成岩省以及中大西洋大火成岩省有关(Schobben et al., 2019)。大火成岩省导致生物灭绝的原因,包括与之相关的全球升温、海洋缺氧、海水酸化等地球系统环境剧变。 图4 奥陶纪以来生物灭绝事件与大火成岩省之间的关系(Schobben et al., 2019) 以往研究还发现,中大西洋火山岩省(CAMP)幕式岩浆作用结束后,大气CO 2 浓度在约三十万年内持续降低至喷发前的水平,这可能与大规模暴露地表的新鲜玄武岩风化作用有关(Schaller et al., 2011)。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中,新鲜玄武岩的风化效率远高于其他类型岩石(Li et al., 2016)。印度大陆在白垩纪末期至新生代早期向北漂移过程中穿过赤道附近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因此,在综合考虑德干大火成岩省深部碳释放与气候、环境事件的关系过程中,不能忽略玄武岩风化导致碳汇效应的影响(Kent and Muttoni, 2008)。 主要参考文献 Barnet J S K,Littler K, Kroon D, et al. A new high-resolution chronology for the lateMaastrichtian warming event: Establishing robust temporal links with the onsetof Deccan volcanism[J]. Geology,2018, 46(2): 147-150. Coffin M F,Eldholm O. Large igneous provinces: crustal structure, dimensions, and externalconsequences[J]. Reviews of Geophysics,1994, 32(1): 1-36. Kent D V,Muttoni G. Equatorial convergence of India and early Cenozoic climatetrend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Academy of Sciences, 2008, 105(42): 16065-16070. Li G,Hartmann J, Derry L A, et al. Temperature dependence of basalt weathering[J].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2016, 443: 59-69. Meyer K W,Petersen S V, Lohmann K C, et al. Biogenic carbonate mercury and marinetemperature records reveal global influence of Late Cretaceous Deccan Traps[J].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9, 10(1):1-8. Nava A H,Black B A, Gibson S A, et al. Reconciling early Deccan Traps CO2 outgassing andpre-KPB global climate[J]. Proceedings of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21, 118(14) : e2007797118. Schaller M F,Wright J D, Kent D V. Atmospheric pCO2 perturbations associated with theCentral Atlantic magmatic province[J]. Science,2011, 331(6023): 1404-1409. Schobben M,Van De Schootbrugge B, Wignall P B. Interpreting the carbon isotope record ofmass extinctions[J]. Elements: AnInternational Magazine of Mineralogy, Geochemistry, and Petrology, 2019,15(5): 331-337. Suarez C A,Edmonds M, Jones A P. Earth catastrophes and their impact on the carboncycle[J]. Elements: An InternationalMagazine of Mineralogy, Geochemistry, and Petrology, 2019, 15(5): 301-306. (撰稿:赵文斌,马琳/新生代室;校对:郭正府/新生代室) 校对:覃华清、江淑敏

pnas和nature子刊哪个好

PNAS和Nature子刊各有优势,选择哪个取决于研究领域、预算和影响力等因素。PNAS主要接收跨学科研究,审稿速度快,出版费用较低。而Nature子刊专注于某一特定领域,审稿速度相对较慢,出版费用较高。对于普通人而言,发表PNAS的难度和发表Nature子刊的难度大致相当。综上所述,对于选择PNAS还是Nature子刊,需要综合考虑研究领域、预算和影响力等因素。

PNAS|地球生物基因组计划的起步之年

全球有大约有180万种已经被命名的真核生物(具有细胞核结构的生物,一般较为高等),2018年11月启动的地球生物基因组计划(Earth BioGenome Project, EBP)旨在对所有的这些已知的真核生物进行基因组测序,以基因组数据和基因组学研究促进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 这个雄伟的计划由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基因组学家哈瑞斯·莱文等人和华大集团的基因组学家杨焕明、徐讯、张国捷等联合倡议启动。 EBP的前两年(即2018-2020年)为项目的启动阶段,从2020年底项目第一阶段开始,过去的一年是项目的起步之年,也是取得重要进展的一年。 近日,《美国科学院院刊》( PNAS )发布了EBP特别专辑,其中收录了两篇华大参与的文章, 重点回顾了EBP项目在起步之年取得的重大进展和未来面临的挑战,以及绿色植物基因组研究的现状 。 PNAS 官网截图 对于项目的前两年而言,核心任务是推动国际合作,吸纳更多团队和合作方加入,同时,制订一系列的标准和规范,各方在约定的规范下,有计划地完成更多的基因组测序工作。 为此, EBP项目完善了整体的组织和管理,建立了包括样本收集和凭证中心、基因组技术中心、附属专项中心等国际交流组织,并制定了多项标准规范, 内容涉及项目参与、数据分享、知识产权获取及分享等,并以此来促进项目参与者的多元化、公平性、包容性、正义性。 在制订项目合作框架的基础上,目前43个EBP附属项目,涵盖了大多数主要的真核生物类群,对博物馆藏品和野外生物学家提供的数万个高质量样本进行了存取。成员机构和附属项目的地理多样性,则涵盖了除南极洲外,其余所有大陆的21个国家。作为非洲生物基因组计划的一部分,第一批非洲生物多样性基因组项目在2021年上线。 未来,EBP还计划将成员机构和附属项目进一步扩展到世界其他生物多样性地区,包括印度次大陆、东南亚和南美洲。 EBP的最终成功,需要在发展中国家建立科学能力。 在启动阶段,基因组测序工作已经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完成了对1,719个真核生物物种的基因组测序。所有这些物种的基因组组合,都存放在公共的数据库中。其中,有316个达到了“参考基因组”水平,即符合EBP制订的“参考基因组”标准。 这些基因组代表了分类学上200多个不同的非冗余的科。在此之外,还有3,021个科级别的参考基因组在2021年完成。因此, 到2021年底,即项目的第一个完整年度,大约有3,200个科级分类至少有一个参考基因组被采样,这相当于完成了项目第一阶段目标的34% 。 随着项目的推进,其他具有互补性目标的大规模倡议也加入了项目中,成为附属项目,包括BIOSCAN和全球病毒组计划(Global Virome Project)等。BIOSCAN的目标是获取地球上的每一个真核生物物种的DNA标签(DNA barcode),这对EBP的样本可靠性验证和获取稀有样本进行测序至关重要。与全球病毒组计划的合作,则创造了一个令人兴奋的途径,以确定与其宿主物种相关的潜在致病病毒,并为生物监测战略的开发提供了可能。 这些项目之间的高度协调,将对生物多样性研究和 社会 成果产生协同效应。 然而, 项目在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在于难以获得样本。 虽然大约50%分类学上科级别的样本,可以从全球基因组多样性网络(Global Genome Biopersity Network)的现有样本中获得,但是从许多国家获得样本可能需要不同的许可程序,少则持续数周,多则持续数年。此外,还有更多的样本需要重新采集,这也带来了样本鉴定、保存和运输等方面的巨大挑战。 与此同时,在获得样本的基础上,对如此众多的物种进行测序,其工作量也是巨大的。按照项目计划,第一阶段,每年必须生产近3,000个基因组,即在3年内完成大约一万个基因组测序,这同样给样本采集、运输、测序,以及后续的数据分析,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此外,完成项目所需的经费也是巨大的,当前的组织方式是让更多的附属项目自行筹措经费,后续进一步协助各个附属项目申请经费,并获得更多项目整体执行的经费,这都将是重要的挑战。 鉴于地球生物多样性的不稳定状况,地球生物基因组计划及其附属项目必须实现其宏伟的目标。用大卫·艾登堡的话说:“ 灭绝即永恒,我们必须马上行动。 ”(Extinction is forever—so our action must be immediate.) 每个真核生物物种都是数百万年进化的产物。它们的基因组中记录的秘密,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对地球上生命进化的理解—它的存在和本质—并可能带来全新的方法,以 减轻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改善农业,发展可持续的全球生物经济,拯救物种和修复生态系统,以及预防未来的大流行病 。地球生物基因组项目的开展,意义重大。

pnas投稿30天状态没更新

有可能是延迟回复或者投稿没有通过。一般pnas投稿20天左右就会有反馈信息给到你,而投稿30天状态没更新要不就是网络状态不好,对方接收延迟,或者投稿失败,对方未收到,如果都不是,就可能是单纯的没有通过投稿。

pnas多久online

pnas4到5周online。PNAS是与Nature,Science齐名,被引用次数最多的综合学科文献之一,周刊。自1914年创刊至今,PNAS提供具有高水平的前沿研究报告,学术评论,学科回顾及前瞻,学术论文。PNAS收录的文献涵盖生物,物理和社会科学,2008年的影响因子为9点38,2009年影响因子为9点432。在SCI综合科学类排名第三位,因而已成为全球科研人员不可缺少的科研资料。online的含义online是一个英文单词,就是计算机在线、联机、在网上、互联网上的的意思。通常加在游戏名称末尾时表示网络游戏。online简称,OL解释为计算机在线等别称,连线领域,互联网分享online定义概述通常加在游戏名称末尾时表示网络游戏。比如,洛奇online,激战海陆空OL。它的翻译是在线也有连线的意思但其实它在游戏英文名上online的缩写会变成O。

pnas和nature子刊哪个好

nature好。、1、pnas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投稿,但都是nature都可以投稿。2、nature相比pnas比较公平,比较开放,文章质量有保障。

pnas怎么读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美国科学院院刊;美国科学院院报。例句:1、"Pesky new fossils. . . sharply at odds with conventional wisdom never seem tocease popping up," Ruben wrote in his PNAS commentary.极新的化石...尖锐地向传统知识体系发起挑战,而且目看起来永远不会停止挑战鲁本在PNAS上的评论文章里写道。2、As described in the PNAS paper, about one-third (29 percent) of people with aFactor H risk variant had not been diagnosed with AMD正如PNAS的一篇文章所描述的那样,大约三分之一 (29%) 携带因子H突变的人没有患AMD。3、Thus, it is possible to significantly suppress nonsense mutations within targetgenes using antisense PNAs由此可见,反义PNA有可能在靶基因区域显著性抑制无义突变。4、Also, PNAs are not recognized by polymerases and therefore cannot be directlyused as primers or be copied.而且,由于PNA不被聚合酶所识别,所以不能被直接用作引物或是被复制。

pnas的影响因子

PNAS的影响因子为9.661。PNAS是美国科学院院报(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的缩写,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官方学术期刊,发表原创研究论文、综述文章、评论文章、观察和批评等种类丰富的文章。该期刊涵盖了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被认为是全球影响力和权威性最高的科学期刊之一,对科学研究领域有重要的影响力。PNAS的作用PNAS作为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官方学术期刊,具有以下作用:1、发表原创研究论文、综述文章、评论文章、观察和批评等种类丰富的文章,展示了各个领域的的基础研究成果和前沿进展。2、为科学家提供一个交流和展示最新研究成果的平台,促进了科学界的交流和合作。3、作为权威学术期刊,对科学研究领域有重要的影响力,能够提高研究者在学术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4、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获取前沿研究和相关领域知识的机会,有助于拓展学术视野和深入了解科学研究领域的发展动态。5、为科研人员、政策制定者和企业等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和参考,对科学研究和相关决策产生了积极影响。总之,PNAS作为全球影响力和权威性最高的科学期刊之一,在科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推动科学进步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参考。PNAS的意义PNAS作为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官方学术期刊,具有以下意义:1、展示前沿研究成果:PNAS发表了许多具有创新性和重要性的研究成果,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社会学等领域的重要发现和进展。这些研究成果为科学界提供了新的知识和视角,推动了科学研究的进步和发展。2、促进学术交流:PNAS为科学家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展示最新研究成果的平台,促进了学术界的交流和合作。通过发表论文、评论和综述文章,科学家们可以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观点和经验,推动学术领域的的发展和进步。3、提高学术影响力:作为权威学术期刊,PNAS对科学研究领域有重要的影响力。发表在PNAS上的论文通常会被广泛引用和讨论,提高了研究者在学术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4、提供政策和决策参考:PNAS上的研究成果和观点可以影响政策和决策的制定。这些研究结果可以为政策制定者、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重要的信息和参考,对科学研究和相关决策产生积极影响。

pnas期刊官方入口

了解PNAS期刊官方入口 什么是PNAS期刊? PNAS期刊全称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是美国国家科学院出版的一本综合性学术期刊。该期刊自1915年起开始出版,主要刊载原创性的研究论文和科学评论,涵盖了生物、物理、化学、数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 PNAS期刊官方入口介绍 PNAS期刊官方入口是PNAS官方网站的一个子网站,地址为https://www.pnas.org。该入口提供了PNAS期刊的最新动态、研究文章、科学新闻等内容,供广大科研工作者和科学爱好者参考和阅读。 PNAS期刊官方入口的主要功能 PNAS期刊官方入口有以下几个主要功能: 浏览最新研究成果:在该入口上,可以方便地浏览PNAS期刊最新发表的研究论文和科普文章,并且可以按照领域和关键词进行检索。 阅读科学新闻:在该入口上,还提供了很多关于科学前沿和研究动态的新闻报道。这些报道不仅能够让读者了解到最新的科研成果,还能够让他们了解到科学研究的背后故事。 查看期刊信息:在该入口上,还可以方便地查看PNAS期刊的出版信息、编委会成员信息、投稿指南等内容。 PNAS期刊官方入口的使用方法 在使用PNAS期刊官方入口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步骤: 打开网址:在浏览器中输入https://www.pnas.org,打开PNAS期刊官方入口。 浏览最新发表内容:根据自己的研究领域和兴趣爱好,浏览最新发表的研究成果和科普文章。 阅读科学新闻:了解最新的科学前沿和研究动态。 查看期刊信息:了解PNAS期刊的出版信息、编委会成员信息、投稿指南等内容。 总结 PNAS期刊官方入口是一个极具价值的学术资源,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和科学新闻,可以帮助科研工作者和科学爱好者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和科学发展动态。在使用该入口时,我们需要仔细阅读研究内容,注重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让科学研究更加健康、和谐、高效。

PNAS是什么意思?

PNAS是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的缩写,意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它是美国最负盛名的科学期刊之一,由美国国家科学院出版,创刊于1915年。PNAS发表的文章涵盖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工程、数学等多个领域,其审稿标准非常严格,只有在专家严格评审后才能被接受发表。

pnas是什么期刊

pnas是世界四大名刊之一,是《美国科学院院报》的英文缩写,它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的院刊。 扩展资料 pnas是世界四大名刊之一,是《美国科学院院报》的英文缩写,它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的`院刊,主要提高高水准的全沿研究报告、学术评论、科学回顾及前瞻等报道。

pnas是什么级别的期刊?

pnas是世界四大名刊之一,pnas是《美国科学院院报》的英文缩写,它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的院刊。PNAS,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全称是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作为全球屈指可数的“百年名刊”之一,同时作为国际期刊界的“四大天王”(Nature,Science,Cell,PNAS)之一,于1914年创刊,出版频率是周刊。pnas的特点PNAS收录的文献涵盖医学、化学、生物、物理、大气科学、生态学和社会科学等。根据George Ellery Hale在1914年定下的指导原则,PNAS还发表美国科学院(NAS)院士和外籍院士关于其研究工作的重要贡献的首次简要公告。所有提交的稿件在接受之前都要经过编委会成员的评估。PNAS是一本综合性期刊,所发表的所有论文都应该让广大的科学读者理解。

PNAS:儿童使用哪个大脑半球来“理解语言”?

“ 婴儿和幼儿的大脑具有某种超能力 ”,乔治敦大学医学中心的神经科学家说。 成年人用其中一个大脑半球里的特定区域来处理大多数分离的神经任务,而小孩则同时使用左右两个半球来完成相同的任务。 这项发现揭示了为什么在神经损伤中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恢复的可能原因。 这项研究于2020年9月7日发表在 PNAS 上,重点研究一种认知任务:语言, 发现在理解语言时 (更具体地讲,是对口语句子的加工时), 儿童使用了两个半球 。这一发现与乔治敦神经病学教授Elissa L. Newport博士,Olumide Olulade博士和神经病学助理教授Anna Greenwald博士等进行的研究相吻合。 每个年龄组的个体激活图的示例。在最小的儿童中,左半球语言区的右半球同源区的激活非常明显,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在大多数成年人中完全消失。 乔治敦大学和MedStar国家康复网络联合企业的大脑可塑性及康复中心主任Newport说:“对于遭受神经损伤的幼儿来说,这是一个好消息。” “ 两个半球的使用提供了一种在神经损伤后进行补偿的机制 。例如,如果围产期中风(在出生后不久发生)使左脑受损,孩子就会用右脑学习语言。仅损伤一个半球的脑瘫可以在另一半球发展所需的认知能力。我们的研究证明了这是如何实现的。” Newport说, 他们的研究解开了一个长期困扰着临床医生和神经科学家的谜团。 根据大脑扫描研究的发现以及患有左半球卒中患者语言丧失的临床发现,在几乎所有成年人中,只有在左半球才可以进行句子加工。 但是在很小的孩子中,对任一半球的伤害都不太可能导致语言缺陷,即使左半球严重受损,许多患者也可以恢复语言。Newport说,这些事实表明,语言的学习在个体小时候就分布在两个半球上。但是,直到现在传统的扫描方法都没有揭示这些现象的细节。Newport解释说:“ 目前尚不清楚语言上的强左半球优势是在出生时就出现的,还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 ” 现在,通过更复杂的方式进行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分析, 研究人员已经发现,在幼儿中尚未建立成人的偏侧化模式,并且两个半球在早期发育过程中都参与了语言加工。 她说,将特定任务定位到其中一个半球的大脑网络始于童年,但直到孩子10或11岁时才完成。“我们现在有了一个更好的平台来了解脑损伤和康复。” 该研究最初由儿童国家医学中心的合作者威廉·D·盖拉德(William D. Gaillard)博士和麦迪逊·M·贝尔(Madison M. Berl)博士进行,招募了39名4-13岁的 健康 儿童。Newport的实验室增加了14位18-29岁的成年人,并对两组进行了一系列新的分析。被试执行了研究者精心设计的句子理解任务。研究者分析了个体被试每个半球的fMRI激活模式,而不是看组平均值的总体偏侧化。然后,研究人员比较了四个年龄段的语言激活图:4-6岁,7-9岁,10-13岁和18-29岁。 外显率图(Penetrance maps)显示了每个年龄组在每个半球的每个体素中有显著的语言激活的被试的百分比(体素是大脑图像中的一个小点,就像电视上的像素一样)。研究人员还对所有被试进行了全脑分析,以确定语言激活与年龄相关的脑区。 研究人员发现,在组水平上,甚至幼儿也表现出左侧偏侧化的语言激活。但是很大一部分年纪最小的孩子在其相应的右半球区域也显示出明显的激活。(在成年人中,右半球的相应区域在完全不同的任务中才会激活,例如,处理用语音表达的情绪。对于幼儿来说,大脑的两个半球分别负责理解句子的意思和识别情绪影响。) Newport认为,“ 句子处理任务中右半球较高的激活水平以及这种激活在发展过程中的缓慢下降,反映了语言功能神经分布的变化,而不仅仅是句子理解策略的发展变化。 ” 她还说,如果研究小组能够对更小的孩子进行同样的分析,那么“与我们最小的参与者(4-6岁)相比,我们可能会看到右半球在语言处理方面的参与更大。 “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 如果儿童早期大脑右半球能够正常参与语言处理,那么如果左半球受伤了,右半球的发育就可以得到维持和加强 。” Newport说。 研究人员现在正在研究在出生时患有左半球严重中风的青少年和年轻成人中的语言激活。 更多信息: Olumide A. Olulade el al., "The neural basis of language development: Changes in lateralization over age," PNAS (2020) .www.pnas.org/cgi/doi/10.1073/pnas.1905590117 作者:YL (brainnews创作团队) 校审:Simon (brainnews编辑部)

生物类 jacs pnas哪个好

JACS 是综合性化学杂志,只要你的工作内容沾化学都可以投过来,只要是符合要求的稿件接收率还可以,当然由于属 ACS 旗下很难避免也有些官僚气息(相对于平易近人的 Angew),不过在 ACS 的杂志中个人认为已经是相当好的了。JACS 上的文章分两种,一种是 communication,一种是 article,前者占每期 JACS 的绝大多数。Article 对工作新意,系统性,工作量要求都很高,一般都是一个很漂亮的工作数据量太大写不成 communication 才会去考虑这个,如果只是单纯累积量出来的那种工作还是找个更专业点的杂志比较好。重点说 Communication,应该也是各位虫子主要考虑的文章。JACS communication 的要求整体来说就一个子,新。你的工作如果是前无古人的那最好,如果前面有人做你就得做成后无来者型才会有希望。通常来说 JACS Communication 的文章讲清楚一个 idea 就好,辅以必要实验证明可行性。实验设计要巧且精,一两个实验不仅要把整个 idea 淋漓尽致的体现,还要 show 出工作非常有意义,这是非常难的。近期 JACS 上生物类的文章渐渐多了起来,偏生物的化学虫可以多多考虑一下 JACS,貌似国内的学校弄两篇这个都够毕业了吧,呵呵。另外 JACS 对于语言要求也很高,建议一定要找经验丰富的人帮忙修改。JACS 强调开门见山,啰啰嗦嗦的 introduction 是最要避讳的东西。Abstract 通常两句话概括全部内容。JACS 对图要求也很高,尤其是示意图是越 fancy 越好。老板经济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建议找专门的公司来做示意图。还有一点,JACS 的编辑估计版面有限穷惯了,非常不喜欢横跨两个 columns 的图,所以大家尽量把各种图都处理成一个 column 的,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最后,被 JACS 杯具了也不要灰心丧气,并不代表你工作水平不行。不急要文章的虫子可以考虑稍加修改转投 angew,只要真金肯定会发光的。1965年开始出版德国应用化学的国际版。英文编写。与德文版内容有时会稍有不同。wiley的期刊,影响因子比JACS要高,但是影响力不如JACS.期刊的大部分是communications,也有少数的reviews和highlights。communications和reviews就不用说了,highlights主要是对工作(别人的也可以)的亮点进行一些评述。要求很高,主要是idea要新。又名,德国应用化学,国际权威化学杂志,没有Article,只有Communications,因此一般发表的工作很有“新意”,同时还要求有理论深度。至于与JACS的比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欧洲人认可Angewandte,美国人更认可JACS,很难说哪个更好一些。都是化学类最牛的杂志,只要能在上面发表你的工作,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你的学术地位。化学类顶级综合类杂志,和 JACS 齐名,只要是和化学有关的文章都可以投到这里。Angewandte 对文章新意要求非常高,工作很短没关系,实验很简单也没关系,重要的在于 idea 一定要新,一定要有用。缺了这两点就不要考虑投这里了,过不了主编第一关的。Angew 接收文章的诀窍,除了上面提到的两点外,如果你的工作是紧跟现行热点的(例如生物类,能源类的)那中稿率会大大提升。另外 Angew 的编辑似乎很喜欢 fancy 的图和有冲击力的标题,所以对于 Angew 的稿子不要吝惜漂亮的 TOC 和大胆的词汇,只要不过分都是会加分的。

pnas和JACS是什么级别的期刊

PNAS和JACS是国际知名的期刊,分别代表了不同领域的学术出版物。PNAS全称为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是美国国家科学院主办的官方期刊,发表了许多重要的科学研究成果,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多个领域。PNAS是由同行评议制度管理的高质量期刊,被认为是自然科学领域的权威期刊之一。JACS全称为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是美国化学学会主办的期刊,发表了众多优秀的化学研究成果。JACS以其高质量的同行评审和广泛的读者群体,在化学领域具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总的来说,PNAS和JACS都是高水平的国际知名期刊,属于顶级期刊之一,发表在这些期刊上的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影响力。

PNAS是什么杂志,影响因子多少

PNAS是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的缩写,即美国科学院院报,它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的院刊,亦是公认的世界五大名刊(Cell,Nature,Science,PNAS,德州学院学报)之一。2016年影响因子是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