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

阅读 / 问答 / 标签

齐桓晋文之事这篇作文怎么背?

可以通过看原文意思来进行理解记忆。《齐桓晋文之事》译文 【翻译】: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中没有称道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后世失传了。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一定要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道德,才可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呢?" (孟子)说:"安抚老百姓而称王天下,便没有什么人能抵御他了。" (齐宣王)说:"象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老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根据什么知道我可以做到呢?" (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来祭钟。"大王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而走向受刑的地方。"(那人问)道:"那么,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哪能废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齐宣王)说:"有这事。"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了。老百姓都以为大王是吝啬。我确实知道您是出于一种不忍的同情心。" (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是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惜一条牛?就是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毫无罪过而走向受死的地方,所以用羊去换它。" (孟子)说:"你不要对百姓说您吝啬而感到奇怪。以小换大,他们怎么知道其中的意思呢?您如果不忍看它无罪而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齐宣王笑着说:"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吝惜钱财而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孟子)说:"没有关系,您这样做正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所以君子把厨房建得远远的。" 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有豁然开郎的作用啊!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 (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稍,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吗?" (齐宣王)说:"不相信。"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受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 (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为长辈按摩一下肢体,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对长辈按摩肢体一类的事。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和儿女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使天下安定,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称一称,才能知道轻重;量一量,才能知道长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 "还是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冒生命的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么?" 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 (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 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 (孟子)说:"是因为肥美的食物不够吃呢?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呢?还是因为各种色彩不够看呢?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呢?左右受宠爱的人不够用呢?(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供给,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 (齐宣王)说:"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象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 齐宣王说:"象(你说的)这么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 (齐宣王)说:"(这是什么道理)可以让我听听吗?" (孟子)说:"(如果)邹国和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胜呢?" (齐宣王)说:"楚国会胜。" (孟子)说:"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九分之一(的力量)去使九分之八(的力量)降服,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

试以《齐桓晋文之事》说明孟子论辩文字的特点

《齐桓晋文之事》译文【翻译】: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中没有称道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后世失传了。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一定要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道德,才可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呢?" (孟子)说:"安抚老百姓而称王天下,便没有什么人能抵御他了。" (齐宣王)说:"象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老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根据什么知道我可以做到呢?" (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来祭钟。"大王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而走向受刑的地方。"(那人问)道:"那么,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哪能废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齐宣王)说:"有这事。"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了。老百姓都以为大王是吝啬。我确实知道您是出于一种不忍的同情心。" (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是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惜一条牛?就是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毫无罪过而走向受死的地方,所以用羊去换它。" (孟子)说:"你不要对百姓说您吝啬而感到奇怪。以小换大,他们怎么知道其中的意思呢?您如果不忍看它无罪而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齐宣王笑着说:"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吝惜钱财而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孟子)说:"没有关系,您这样做正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所以君子把厨房建得远远的。" 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有豁然开郎的作用啊!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 (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稍,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吗?" (齐宣王)说:"不相信。"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受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 (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为长辈按摩一下肢体,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对长辈按摩肢体一类的事。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和儿女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使天下安定,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称一称,才能知道轻重;量一量,才能知道长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 "还是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冒生命的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么?" 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 (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 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 (孟子)说:"是因为肥美的食物不够吃呢?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呢?还是因为各种色彩不够看呢?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呢?左右受宠爱的人不够用呢?(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供给,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 (齐宣王)说:"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象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 齐宣王说:"象(你说的)这么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 (齐宣王)说:"(这是什么道理)可以让我听听吗?" (孟子)说:"(如果)邹国和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胜呢?" (齐宣王)说:"楚国会胜。" (孟子)说:"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九分之一(的力量)去使九分之八(的力量)降服,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还是回到根本上来吧。(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如果象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 齐宣王说:"我昏乱糊涂,不能做到这一步。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志愿。明白地教导我,我虽然不明事理,请(让我)试着这么做做看。" (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的,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然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还来不及,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狗、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如果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求,齐桓晋文之事和庄暴见孟子的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中没有称道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后世失传了。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一定要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道德,才可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呢?" (孟子)说:"安抚老百姓而称王天下,便没有什么人能抵御他了。" (齐宣王)说:"象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老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根据什么知道我可以做到呢?" (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来祭钟。"大王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而走向受刑的地方。"(那人问)道:"那么,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哪能废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齐宣王)说:"有这事。"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了。老百姓都以为大王是吝啬。我确实知道您是出于一种不忍的同情心。" (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是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惜一条牛?就是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毫无罪过而走向受死的地方,所以用羊去换它。" (孟子)说:"你不要对百姓说您吝啬而感到奇怪。以小换大,他们怎么知道其中的意思呢?您如果不忍看它无罪而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齐宣王笑着说:"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吝惜钱财而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孟子)说:"没有关系,您这样做正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所以君子把厨房建得远远的。" 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有豁然开郎的作用啊!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 (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稍,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吗?" (齐宣王)说:"不相信。"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受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 (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为长辈按摩一下肢体,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对长辈按摩肢体一类的事。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和儿女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使天下安定,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称一称,才能知道轻重;量一量,才能知道长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 "还是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冒生命的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么?" 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 (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 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 (孟子)说:"是因为肥美的食物不够吃呢?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呢?还是因为各种色彩不够看呢?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呢?左右受宠爱的人不够用呢?(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供给,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 (齐宣王)说:"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象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 齐宣王说:"象(你说的)这么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 (齐宣王)说:"(这是什么道理)可以让我听听吗?" (孟子)说:"(如果)邹国和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胜呢?" (齐宣王)说:"楚国会胜。" (孟子)说:"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九分之一(的力量)去使九分之八(的力量)降服,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还是回到根本上来吧。(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如果象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 齐宣王说:"我昏乱糊涂,不能做到这一步。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志愿。明白地教导我,我虽然不明事理,请(让我)试着这么做做看。" (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的,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然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还来不及,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狗、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如果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庄暴见孟子: 庄暴来见孟子,(他对孟子)说:“我被齐王召见,齐王把(他)爱好音乐的事告诉我,我没有什么话用可来回答。”庄暴又问:“爱好音乐,那怎么样呢?”孟子说:“如果齐王(果真)很喜欢音乐,那么齐国治理得大概很不错了吧。” 有一天,孟子被齐宣王接见,(孟子向宣王)说:“君王曾经把(您)爱好音乐的事告诉庄暴,有这回事吗?”宣王变了脸色说:“我不是能爱好古代圣王的雅乐,只是爱好世俗一般流行的音乐罢了。”(孟子)说:“只要君王(果真)很爱音乐,那么齐国就(治理得)差不多了。当今的音乐和古代的音乐是一样的。”(宣王)说:“(这个道理)可以说来听听吗?”(孟子)问道:“一个人单独欣赏音乐快乐,跟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宣王)说:“(自己欣赏音乐)不如跟别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孟子又)问:“跟少数人一起欣赏音乐而快乐,跟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宣王)回答:“不如跟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于是孟子又)说:“请让我给君王谈谈关于欣赏音乐的事吧。假如现在君王在这里奏乐,百姓听到您的钟、鼓、箫、笛的声音,都觉得头痛,愁眉苦脸地互相转告说:‘我们的君王这样爱好音乐,为什么使我们落到这样坏的地步呢?父子不能见面,兄弟东奔西跑,妻子儿女离散。"假如现在君王在这里打猎,百姓听到您的车马的声音,看到仪仗的华丽,都觉得头痛,愁眉苦脸地互相转告说:‘我们的君王这样爱好打猎,为什么使我们落到这样坏的地步呢?父子不能相见,兄弟东奔西跑,妻子儿女离散。"这没有别的缘故,(只是您)不肯和百姓同欢乐啊。假使君王在这里奏乐,百姓听到君王钟、鼓、箫、笛的声音,都兴高采烈地互相转告说:‘我们的君王大概没有疾病吧,不然,怎么能奏乐呢?"假如现在君王在这里打猎,百姓听到君王车马的声音,看到仪仗的华美,都兴高采烈地互相转告说:‘我们的君王大概没有疾病吧,不然,怎么能打猎呢?"这没有别的缘故,(只是因为您能)和百姓同欢乐啊!如果现在君王能和百姓同欢乐,就能统一天下了。”

《齐桓晋文之事》的理解

《齐桓晋文之事》译文 【翻译】: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中没有称道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后世失传了。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一定要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道德,才可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呢?" (孟子)说:"安抚老百姓而称王天下,便没有什么人能抵御他了。" (齐宣王)说:"象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老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根据什么知道我可以做到呢?" (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来祭钟。"大王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而走向受刑的地方。"(那人问)道:"那么,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哪能废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齐宣王)说:"有这事。"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了。老百姓都以为大王是吝啬。我确实知道您是出于一种不忍的同情心。" (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是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惜一条牛?就是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毫无罪过而走向受死的地方,所以用羊去换它。" (孟子)说:"你不要对百姓说您吝啬而感到奇怪。以小换大,他们怎么知道其中的意思呢?您如果不忍看它无罪而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齐宣王笑着说:"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吝惜钱财而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孟子)说:"没有关系,您这样做正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所以君子把厨房建得远远的。" 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有豁然开郎的作用啊!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 (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稍,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吗?" (齐宣王)说:"不相信。"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受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 (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为长辈按摩一下肢体,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对长辈按摩肢体一类的事。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和儿女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使天下安定,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称一称,才能知道轻重;量一量,才能知道长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 "还是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冒生命的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么?" 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 (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 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 (孟子)说:"是因为肥美的食物不够吃呢?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呢?还是因为各种色彩不够看呢?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呢?左右受宠爱的人不够用呢?(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供给,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 (齐宣王)说:"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象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 齐宣王说:"象(你说的)这么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 (齐宣王)说:"(这是什么道理)可以让我听听吗?" (孟子)说:"(如果)邹国和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胜呢?" (齐宣王)说:"楚国会胜。" (孟子)说:"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九分之一(的力量)去使九分之八(的力量)降服,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还是回到根本上来吧。(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如果象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 齐宣王说:"我昏乱糊涂,不能做到这一步。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志愿。明白地教导我,我虽然不明事理,请(让我)试着这么做做看。" (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的,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然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还来不及,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狗、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如果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求采纳为满意回答。

齐桓晋文之事重点字词解释是什么?

齐桓晋文之事重点字词解释:1、无以:不得已。以,同“已”,作止讲。王(wàng):用作动词,指王天下,即用王道(仁政)统一天下。2、保:安抚,安定。莫之能御:没有人能抵御他。御:抵御,阻挡。3、胡齕(hé):齐王的近臣。4、衅(xìn)钟:古代新钟铸成,用牲畜的血涂在钟的缝隙中祭神求福,叫衅钟。 衅,血祭。5、觳(hú)觫(sù):恐惧颤抖的样子。6、若:如此。就:接近,走向。7、然则:既然如此,那么就。齐桓晋文之事主要内容:这篇文章记孟子游说宣王行仁政。说明人皆有不忍之心,为国君者,只要能发扬心中这种善端,推己及人,恩及百姓,就不难保民而王。文章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表现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张,也表现了孟子善辩的性格和高超的论辩技巧。他的主张,首先是要给人民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养家活口,安居乐业。然后再“礼义”来引导民众,加强伦理道德教育,这样就可以实现王道理想。这种主张反映了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表现了孟子关心民众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孟子的思想也有其局限性。一是战国时期,由分裂趋向统一,战争难以避免。孟子往往笼统反对武力,显得脱离实际不合潮流。二是他的仁政主张完全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显得过于天真、简单。孟子的思想虽然有一定的价值,与当时的社会却有很大距离,所以是行不通的。

谁能帮忙翻译下文言文《齐桓晋文之事》啊?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这类人中没有称道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后世失传了。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一定要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道德,才可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呢?” (孟子)说:“安抚老百姓而称王天下,便没有什么人能抵御他了。” (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老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根据什么知道我可以做到呢?” (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来祭钟。”大王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如此没有罪过而走向受刑的地方。”(那人问)道:“既然这样那么,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哪能废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齐宣王)说:“有这事。”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了。老百姓都以为大王是吝啬。我本来知道您是出于一种不忍的同情心。” (齐宣王)说:“是的,确实是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惜一条牛?就是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这样毫无罪过而走向受死的地方,所以用羊去换它。” (孟子)说:“你别怪百姓认为你是吝啬的。以小换大,他们怎么知道其中的意思呢?您如果不忍看它无罪而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齐宣王笑着说:“这确实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吝惜钱财而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是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把厨房建得远远的。” 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 (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吗?” (齐宣王)说:“不相信。”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受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 (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为长辈弯腰作揖,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对对长辈弯腰作揖一类的事。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译文。出自《齐桓晋文之事》

意思是:没有关系。大王这种不忍心正是仁慈的表现,只因为您当时亲眼见到了牛而没有见到羊。原文: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译文:宣王笑着说:“是啊,这一点连我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是一种什么心理了。我的确不是吝啬钱财才用羊去代替牛的,不过,老百姓这样认为,的确也有他们的道理啊。”孟子说:“没有关系。大王这种不忍心正是仁慈的表现,只因为您当时亲眼见到了牛而没有见到羊。君子对于飞禽走兽,见到它们活着,便不忍心见到它们死去;听到它们哀叫,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君子总是远离厨房。”出处:《孟子梁惠王上》——战国·孟子扩展资料《梁惠王章句上》选自《孟子》。《孟子》一书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就像今天的教科书一样。《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这部书的理论,不但纯粹宏博,文章也极雄健优美。

齐桓晋文之事的翻译,还有知识点(全的

《齐桓晋文之事》译文 【翻译】: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中没有称道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后世失传了。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一定要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道德,才可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呢?" (孟子)说:"安抚老百姓而称王天下,便没有什么人能抵御他了。" (齐宣王)说:"象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老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根据什么知道我可以做到呢?" (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来祭钟。"大王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而走向受刑的地方。"(那人问)道:"那么,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哪能废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齐宣王)说:"有这事。"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了。老百姓都以为大王是吝啬。我确实知道您是出于一种不忍的同情心。" (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是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惜一条牛?就是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毫无罪过而走向受死的地方,所以用羊去换它。" (孟子)说:"你不要对百姓说您吝啬而感到奇怪。以小换大,他们怎么知道其中的意思呢?您如果不忍看它无罪而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齐宣王笑着说:"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吝惜钱财而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孟子)说:"没有关系,您这样做正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所以君子把厨房建得远远的。" 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有豁然开郎的作用啊!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 (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稍,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吗?" (齐宣王)说:"不相信。"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受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 (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为长辈按摩一下肢体,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对长辈按摩肢体一类的事。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和儿女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使天下安定,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称一称,才能知道轻重;量一量,才能知道长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 "还是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冒生命的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么?" 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 (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 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 (孟子)说:"是因为肥美的食物不够吃呢?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呢?还是因为各种色彩不够看呢?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呢?左右受宠爱的人不够用呢?(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供给,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 (齐宣王)说:"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象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 齐宣王说:"象(你说的)这么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 (齐宣王)说:"(这是什么道理)可以让我听听吗?" (孟子)说:"(如果)邹国和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胜呢?" (齐宣王)说:"楚国会胜。" (孟子)说:"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九分之一(的力量)去使九分之八(的力量)降服,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还是回到根本上来吧。(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如果象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 齐宣王说:"我昏乱糊涂,不能做到这一步。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志愿。明白地教导我,我虽然不明事理,请(让我)试着这么做做看。" (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的,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然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还来不及,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狗、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如果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齐桓晋文之事翻译赏析

齐桓晋文之事先秦:孟子及弟子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盍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收藏下载复制完善古诗文网APP客户端立即打开译文及注释译文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齐宣王)说:“德行怎么样,才可以称王呢?”(孟子)说:“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保全百姓吗?”(孟子)说:“可以。”(齐宣王)说:“从哪里知道我可以呢?”(孟子)说:“我从胡龁那听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的血)来涂在钟上行祭。"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那人问)道:‘那么既然这样,(需要)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齐宣王)说:“有这事。”(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但是)诚然我知道您是出于于心不忍(的缘故)。”(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就是因为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因此用羊去换它。”(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以小(的动物)换下大(的动物),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齐宣王笑着说:“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因为)吝啬钱财才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是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不接近厨房。”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和王道仁政合拍的原因,是什么呢?”(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吗?”(齐宣王)说:“不相信。”(孟子说:)“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向老者折腰行鞠躬礼,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向老者折腰行鞠躬礼一类的事。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任何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还是说(大王)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冒生命的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么?”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孟子)说:“是因为肥美甘甜的食物不够吃呢?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呢?还是因为美女不够看呢?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呢?左右受宠爱的大臣不够用呢?(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提供给大王,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齐宣王)说:“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孟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像爬到树上却要抓鱼一样。”齐宣王说:“真的像(你说的)这么严重吗?”(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齐宣王)说:“(这是什么道理)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子)说:“(如果)邹国和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胜呢?”(齐宣王)说:“楚国会胜。”(孟子)说:“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一份力量去降服八份,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还是回到根本上来吧。(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如果像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齐宣王说:“我糊涂,不能懂得这个道理。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愿望。明确的指教我,我虽然不聪慧,请(让我)试一试。”(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这样之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注释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齐宣王:田氏,名辟疆,齐国国君,前年至前年在位。齐桓、晋文:指齐桓公小白和晋文公重耳,春秋时先后称霸,为当时诸侯盟主。宣王有志效法齐桓、晋文,称霸于诸侯,故以此问孟子。仲尼:孔子的字。道:述说,谈论。儒家学派称道尧舜禹汤文武等“先王之道”,不主张“霸道”,所以孟子这样说。无以:不得已。以,同“已”,作止讲。王(wàng):用作动词,指王天下,即用王道(仁政)统一天下。保:安。莫之能御:没有人能抵御他。御:抵御,阻挡。胡齕(hé):齐王的近臣。之:往,到…去。衅(xìn)钟:古代新钟铸成,用牲畜的血涂在钟的缝隙中祭神求福,叫衅钟。 衅,血祭。觳(hú)觫(sù):恐惧颤抖的样子。若:如此。就:接近,走向。然则:既然如此,那么就。易:交换。识:知道。诸:“之乎”的合音。是:代词,这种。足以王(wàng):足够用来王天下。爱:爱惜,这里含有吝啬之意。诚有百姓者: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诚:的确,确实。褊(biǎn)小:土地狭小。无异:莫怪,不要感到奇怪。于:对。彼恶知之:他们怎么知道呢?恶(wū):怎,如何。隐:哀怜。何择:有什么分别。择:区别,分别。宜:应当。乎:在这里表示感叹。此句是主谓倒装句,“百姓之谓我爱也”是“宜乎”的主语。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伤:没有什么妨碍,此处译为没有什么关系。仁术:指仁爱之道,实施仁政的途径。庖厨:厨房。说:同“悦”,高兴。“《诗》云”二句:见于《诗经·小雅·巧言》,意思是他人有心思,我能推测它。忖(cǔn)度(duó):揣测。夫子之谓也:(这话)说的就是你这样的人。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孟子。……之谓也:……说的就是……戚戚:心动的样子,指有同感。复:报告。钧:古代以斤为一钧。明:眼力。秋毫之末:鸟兽秋天生出的绒毛的尖端,喻极细小的东西。舆薪:一车薪柴。王许之乎:大王相信吗?许:相信,赞同。“今恩”句以下是孟子的话,省去“曰”字,表示语气急促。见保:受到保护或安抚。见:被。王之不王:大王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第二个王是动词。形:具体的外在区别和表现。 异:区别。挟(xié):夹在腋下。太山:泰山。超:跳过。北海:渤海。枝:枝同“肢”。一说指向老者折腰行鞠躬礼,一说替长者攀摘树枝。皆指轻而易举之事。老吾老:第一个“老”字作动词用,意动用法,可译为尊敬;第二个“老”作名词,是老人的意思。其下句“幼吾幼”句法相同。运于掌:运转在手掌上,比喻称王天下很容易办到。“《诗》云”句:见于《诗经·大雅·思齐》,意思是给妻子作好榜样,推及兄弟,以此德行来治理国家。刑:同“型”,这里作动词用,指以身作则,为他人示范。寡妻:国君的正妻。御:治理。家邦:国家。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孟子总结这三句诗的意思,就是说把你爱自家人的心,推广到爱他人罢了。大过:大大超过。权:秤锤,这里作动词用,指用秤称重。度(duó):用尺量。度(duó):思量,揣度。抑:选择连词,还是。危:使……受到危害。构怨:结仇。肥甘:肥美香甜的食物。岂:难道。然:这样。则:那么。轻暖:轻柔暖和的衣裘。便嬖(piánbì):国王宠爱的近侍。辟:开辟,扩大。朝:使……称臣(或朝见)。莅(lì):居高临下,引申为统治。中国:指中原地带。而:表并列。抚:安抚,使……归顺。四夷:四方的少数民族。以:凭借。若:如此。若:你。缘木而求鱼:爬到树上去捉鱼,比喻不可能达到目的。若是:如此。甚:厉害。殆:不定副词,恐怕,大概。有:同“又”。邹:与鲁相邻的小国,在今山东邹县。楚:南方的大国。集:凑集。这句说,齐国土地合起来约有一千个平方里。盖:同“盍”,兼词,“何不”的合音。反其本:回到根本上来,指回到王道仁政上来。 反通返。发政施仁:发布政令,推行仁政。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做生意的都愿意把货物储存在大王的集市上。涂:通“途”。疾:憎恨。赴愬:前来申诉。惛:同“昏”,思想昏乱不清。 进:前进。于:在。是:这。敏:聪慧。恒产:用以维持生活的固定的产业。恒心:安居守分之心。放辟邪侈:“放”和“侈”同义,都是纵逸放荡的意思。“辟”和“邪”同义,都是行为不轨的意思。罔民:张开罗网陷害百姓。罔,同“网”,用作动词。制:规定。畜:同“蓄”,养活,抚育。妻子;妻子儿女。乐岁:丰收的年头。 终:一年。凶年:饥荒的年头。驱:督促,驱使。之:往,到。善,做好事。轻:容易。赡(shàn):足,及。奚:何。暇:空闲时间。盍:何不。五亩之宅:五亩大的住宅。传说古代一个男丁可以分到五亩土地建筑住宅。古时五亩合现在一亩二分多。衣:穿。帛:丝织品。豚(tún):小猪。彘(zhì):大猪。百亩之田:传说古代实行井田制,每个男丁可以分到土地一百亩。谨:重视,谨慎地对待。庠(xiáng)序:古代学校的名称。周代叫庠,殷代叫序。申:反复教导。颁白者:头发半白半黑的老人。颁,同“斑”。黎民:黑头发的民众。这里指少壮者,与上文老者对举。

齐桓晋文之事特殊句式有哪些?

1、判断句 举例:是乃仁术也。翻译:这是体现了仁爱之道。2、省略句  举例: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翻译: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3、宾语前置句 举例:臣未之闻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臣未闻之也”)。翻译:我没有听说过这事。4、状语后置句 举例:王坐于堂上(即“王于堂上坐”)。翻译:您坐在大殿上。5、主谓倒置句 举例: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即“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翻译:(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齐桓晋文之事重点字词翻译是什么?

《齐桓晋文之事》重点字词翻译如下:1、放、辟:放辟邪侈,无不为已。(放荡;邪辟,不老实)2、诸:不识有诸?(兼词,“之乎”的合音)3、异: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4、方: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方圆)5、孝、悌:申之以孝悌之义。(恭敬父母是孝,尊敬兄长是悌)《齐桓晋文之事》赏析本文颇能反映孟子散文结构严谨、中心突出、论点明确、说理充分、感情激越、气势磅礴这些基本特色。本文是对话体议论文,孟子要在与齐宣王的对话中,使他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就必须揣摸对方的心理,诱使对方顺着自己的思路来谈话。因此本文在写作上比较曲折委婉,层层深入,而且说理既逻辑严密,又注意形象生动。

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怎么翻译??

齐桓公,晋文公的故事,可以讲给我听么

齐桓晋文之事一句一译是什么?

齐桓晋文之事一句一译是如下: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翻译: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2、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翻译: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一头牛)。(但是)诚然我知道您是出于于心不忍(的缘故)。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翻译: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以小(的动物)换下大(的动物),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4、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翻译:没有关系,这是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不接近厨房。5、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翻译: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

齐桓晋文之事重点句子翻译是什么?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翻译: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2、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翻译: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一头牛)。(但是)诚然我知道您是出于于心不忍(的缘故)。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翻译: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以小(的动物)换下大(的动物),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4、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翻译:没有关系,这是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不接近厨房。5、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翻译: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

高三语文必考知识点:齐桓晋文之事

  齐桓晋文之事选自《孟子·梁惠王上》,作者是孟子,创作于战国时期。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 高三语文 《齐桓晋文之事》的必考知识点,相信这些文字会给你带来有用的帮助。     高三语文必考知识点:齐桓晋文之事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放、辟:放辟邪侈,无不为已(放荡;邪辟,不老实)   2、诸:不识有诸?(兼词,"之乎"的合音)   3、异: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4、方: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方圆)   5、孝、悌:申之以孝悌之义(恭敬父母是孝,尊敬兄长是悌)     二、通假字   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止)   2.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   3.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刑通"型",作榜样)   4.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   5.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罔:通"网")   6.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通"矣",确定语气)   7.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   8.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   三、一词多义   1、爱:①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吝惜)   ②吴广素爱人(爱护)   ③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喜爱,喜欢)   2、明:①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名词,视力)   ②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形,清楚、明白)   ③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上足以事父母(形,贤明的)   ④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形,明亮)   3、道:①促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述说,谈论)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说,讲)   ③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道义、道理)   ④任重道远(路,道路)   四、词类活用   1、无以,则王矣。(王:名作动,统一天下,王道)   2.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王:名作动,称王)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前"老、幼":形作动,尊敬、爱护;后"老、幼":形作名,老人,小孩)   4.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保:使动用法,使……安定)   5.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危:使动用法,使……受到危害)   6.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朝:使动用法,使……来朝)   7.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服:使动用法,使……服从)   8.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罔:通"网"名作动,张开罗网捕捉,陷害)   五、古今异义的词   1、百姓皆以王为爱也。爱:古义:吝惜。今义:喜欢。   六、句式   1、臣未之闻也。(宾语前置)   2.何由知吾可也?(宾语前置)   3.王见之,曰:"牛何之?" (宾语前置)   4.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倒装)   5.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被动句)   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   7.不为者与不能者何以异(宾语前置)   8、夫子之谓也。(文言固定句式,……之谓也,……说的就是……)   七、难句翻译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译:使百姓生活安定来实行王道,没有谁能够抵挡得了。   2、夫子之谓也。   译:说的就是夫子这样的人啊。   3、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译:我并不是吝惜我的财物才用羊来替代牛啊,百姓说我吝惜是合适的。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吾,以及人之幼。   译:尊敬我家的老人,推广到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家的小孩,推广到爱护别家的小孩。   5、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译:用这样的做为,来求取那所想要的东西,好象是爬到树上去找鱼一样啊。   6、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译:用秤称,这样后就知道轻重了;用尺子量,这样后就知道长与短了。

翻译《孟子 齐桓晋文之事章》

齐宣王问:“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门徒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霸业的,所以后世不曾流传,我没有听说过。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王道吧。”   齐宣王问:“具备怎样的品德才能实行王道呢?”   孟子答道:“通过安抚百姓实行王道,没有谁能阻挡得了。”   齐宣王又问:“像我这样的人,可以安抚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又问:“您怎么知道我可以呢?”   孟子回答说:“我听您的近臣胡龁说,有一次您坐在朝堂上,有人牵头牛走过堂下,您问:‘牵牛上哪儿去?"他回答说:‘要杀了它祭钟。"您说:‘放了它!我不忍心看它那恐惧发抖的样子,没有罪过却要往死地里送。"那人问:‘那就废除祭钟的仪式吧?"您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去换牛吧。"不知有没有这回事?”   齐宣王说:“有这回事。”   孟子说:“有这样的善心就足以实行王道了。老百姓都还以为是您吝啬,我本来就知道您是于心不忍呢!”   齐宣王说:“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不大,我怎么会舍不得一头牛呢?就是因为不忍心看到它恐惧发抖的样子,没有过错却要往死地里送。所以才说用羊去换牛。”   孟子说:“您不要奇怪百姓以为您吝啬。用小的换大的,他们又怎么知道您的用意呢?您要是哀怜牲畜没有过错却往死地里送,那么用牛跟用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齐宣王笑道:“这真个是什么心理呢?我并不是吝惜钱财才拿羊去替换它(牛),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   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正是仁爱之道,(因为您只)见到牛没有见到羊。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对于禽兽,看到它们活着,就不忍心看着它们死去;听到它们鸣叫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仁厚的人们总是远离厨房的。”   齐宣王高兴地说:“《诗》里面讲过:‘别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这话像是冲着您说的。我自己做了这件事,回过头来要探索做它的目的意义,反而得不出。经您这么一讲,我心里又感到有些触动了。这种心地为什么就能与王道仁政合拍呢?”   孟子说:“有人向大王禀白道:‘我的力气能够举起三千斤重的东西,却拿不起一根羽毛;(我的)视力能够看清秋天里刚换过的兽毛的末梢,却看不见一大车木柴。"您会同意(这种说法)吗?”   齐宣王说:“不,不会。”   (孟子紧接上去说:)“现在大王您一片仁心,使禽兽沾恩,而百姓却一无所得,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样看来,一根羽毛拿不起来,是因为不愿用力;一车木柴看不见,是因为不愿用视力;百姓不被爱护,是因为不愿广施恩泽。所以大王您不行王道,是不肯做,不是不能做。”   齐宣王问:“不肯做和不能做,从外表上说来,有什么不同呢?”   孟子说:“要人将泰山挟在腋下跳过渤海,他对人说:‘我不能做。"这的确是不能做。叫一个人为长辈按摩,他对人说:‘我不能做。"这是不肯做,不是不能做。所以大王您不行王道,不属于将泰山挟在腋下跳过渤海这类事情;您不行王道,属于为长辈按摩一类的事情。 “尊奉自己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奉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儿童,推广开去也爱抚人家的儿童。那么,治理天下便可以像把一件小东西放在手掌上转动那么容易了。《诗》里面说过:‘给自己的妻子作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这不过是说拿自己的一片爱心加到别人身上罢了。所以,能够推广恩泽就能保有天下,否则,就连自己的老婆孩子也保护不了。古代那些圣明的国君之所以能远远超过一般人,没有别的,只不过是善于推己及人罢了。现在大王您的恩泽能够泽被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什么好处,这又是为什么呢?称一称,然后才知道轻重;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长短。凡是物体,没有不是这样的,心的长短轻重尤其需要衡量。请大王您掂量掂量吧!   “难道大王您要兴师动众,使您的臣下和士兵冒着生命的危险,和诸侯结下深仇大恨,然后才快活吗?”   齐宣王说:“不,我对这个有什么快活呢?我之所以这样做,是想借此得到我很想得到的东西。”   孟子问道:“大王您很想得到的东西,可以说给我听听吗?”   齐宣王笑而不答。   孟子问:“是因为好吃的东西不够吃吗?轻暖的衣着不够穿吗?还是因为文采美色不够看吗?琴瑟歌唱不够听吗?侍奉左右的宠臣不够用吗?大王您下面的臣子都能充分供给,您难道为的是这些么?”   齐宣王说:“不,我不是为这些。”   孟子说:“那么,您很想得到的东西我知道了,您是想扩张领土,使秦、楚等大国北面朝见您,然后统治整个中原地带,安抚四方边远部族地区。凭您现在的所作所为,去追求您所想得到的东西,简直像是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   齐宣王问道:“事情有这样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哩。爬到树上去捉鱼,尽管捉不到鱼,却不会有什么后患;凭您的所作所为,去追求您很想得到的东西,要是尽心竭力地去做,必然会留下灾祸在后头。”   齐宣王说:“您可以把道理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反问道:“假如邹国人跟楚国人开战,大王您认为谁会得胜呢?”   齐宣王回答道:“当然楚国胜。”   孟子说:“这样说来,小国本来就不可以抵挡大国,人数少的本来就不可以抵挡人数多的,势力弱的本来就不可以抵挡势力强的。现在天下拥有千里见方土地的国家一共只有九个,齐国的土地凑起来也不过只占九分之一。拿九分之一的地方去征服九分之八的地方,这跟邹国和楚国对抗又有什么两样呢?您又何不回到根本上去求得问题的解决呢?现在大王您如果发布命令,施行仁政,使天下想做官的人都愿意在大王您的朝中做官,耕田的人都愿意在大王您的田野里种地,经商的人都愿意到大王您的街市上做生意,旅行的人都愿意到大王您的国土上来游历,天下那些痛恨自己的国君的人,都愿向大王您诉说。要是真能做到这样,又有谁能跟您对抗呢?”   齐宣王说:“我糊涂,不懂得这个道理。希望先生帮助(实现)我的志愿,明确地教导我。我虽然不聪明,请让我试试看。”   孟子道:“没有可以长久维持生计的产业,却有一贯向善的思想,这只有有志之士才做得到。像一般人,只要失去了可以长久维持生计的产业,就会动摇一贯向善的思想。假使没有这种思想,那就会放荡邪僻,不守法纪,胡作非为,没有什么干不出来的。等到犯了罪,然后对他们施加刑罚,这等于设下网罗陷害老百姓。哪有仁爱的国君在位,却可以干出陷害老百姓的勾当呢?所以贤明的国君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要使他们上足够奉养他们的父母,下足够养活他们的妻子孩子;遇上好年成终身饱暖,即使是凶年饥岁,也不至于饿死;然后要求他们走上向善的道路,所以老百姓也就容易服从了。现在所规定的老百姓的产业,上不够奉养父母,下不够养活老婆孩子;年成好也要终身困苦,遇上凶年饥岁,更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就连救自己的性命还来不及,哪有空余时间去讲礼义呢?大王您既然想成就统一天下的大业,那就何不回到根本上来呢?在五亩大的住宅旁,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绵袄了;鸡和猪狗一类的家畜不要耽误它们繁殖生长的季节,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了。一家一户种百亩的田地能及时得到耕种,八口人吃饭的人家,就可以不闹饥荒了。重视学校教育,反复地叮咛他们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再肩挑背负出现在道路上了。年老的人穿丝绵、吃肉食,一般老百姓也不至于少食缺衣。如果这样还不能得到人民的拥戴,以实现王道,那决不可能。”

翻译…《赤壁之战》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齐桓晋文之事》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如果事情不成功,这是天意 【另一句是】没有关系,这正是仁爱之道,(因为您只)见到牛没有见到羊。

翻译课文:齐桓晋文之事的第七段

是高中课文里的《齐桓晋文之事》吧,好怀念啊~~~ 齐宣王笑着说:"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并不是吝惜钱财而以羊换掉牛的,(这样看来)难怪百姓认为我吝啬啊。" (孟子)说:"没有关系,您这样做正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所以君子远离厨房。"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孟子主张施行教育的诗句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可以在百度百科找到。至於主张施行教育的句子:"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桓晋文之事》)“诚”的正确解释是

的确 确实的意思.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是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惜一条牛?就是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毫无罪过而走向受死的地方,所以用羊去换它.”

无以,则王乎? 则是什么意思 齐桓晋文之事

《齐桓晋文之事》 (选自《孟子 梁惠王上》)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翻译:孟子回答说:“孔子的门徒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霸业的,所以后世不曾流传,我没有听说过.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王道吧.” “则”可译为“那么”.

齐桓晋文之事最后一段翻译

(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的,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然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还来不及,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狗、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如果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http://www.yuwenonline.com/bbs/dispbbs.asp?boardid=60&id=6838

《齐桓晋文之事》注解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 事:指两人称霸诸侯的业绩。 可得闻乎?” 可得:助动词性结构,同义并列关系。相当于“可以”“可能”。○劈头就问齐桓、晋文之事,旨在图霸而且心切。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仲尼:孔子的字。徒:门徒,学生。道:称道。桓文:齐桓公晋文公的省称。孟子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的门人,所以这么说。 是以后世无传焉, 是以:因此。传:传述。焉:兼词,于之,对他们的事迹。“之”指齐桓晋文之事。臣未之闻也。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孟子主张行“王道”,反对武力称霸,所以借口“无道”和“无传”巧妙地撤开桓文之事。话虽说得委婉,但一语撇开,实则斩钉截铁地表明了“霸道”不值一谈。 无以, 以:同“已”,动词,止。“无已”是文言里的一种习惯说法,这里直译是“(如果您要问一个)没完没了”,意即“如果不能不说”。 则王乎?” 则:那就。王(wàng):行王道以统一天下。这一分句等于说“则我请言王乎”,主语“我”和谓语“言”都省略了。○本篇本意在宣扬“王道”,却由问“霸道”发端,通过撇开“霸道”以引出“王道”,一开始便纳入驳辩之局,文势顿挫生姿。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德:指国君的道德。曰:“保民而王,奠之能御也。” 保民:使人民生活安定。保,安定,这里属使动用法。莫之能御:没有谁能够阻挡他。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孟子说过:“以德行仁者王。”王天下的关键在于行仁政施惠于民,所以首先明确提出“保民而王”,这是本文的中心论点。第一段: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论点。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保民:即“保民而王”,承上文省言之。曰:“可。” ○先使齐宣王树立信心。曰:“何由知吾可也?” 何由:从哪里。曰:“臣闻之胡龁曰: 胡龁(h否):齐宣王的近臣。“臣闻之胡龁曰”的语法结构是:“臣闻之(于)胡龁,(胡龁)曰”,“(于)胡龁”是“闻”的补语。“曰”前省“胡龁”二字。之,指代下文所叙之事。 ‘王坐于堂上, 堂:殿堂。 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过:走过。 王见之,曰:“牛何之?” 何: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之:动词,往。 对曰:“将以衅钟。” “以”后省宾语“之”(指牛)。衅(xùn)钟:新钟铸成,杀牲以祭,取血涂其缝隙,叫做衅钟。 王曰:“舍之! 舍(shě):放掉。 吾不忍其觳觫, 觳觫(húsú):恐惧颤抖的样子。 若无罪而就死地。” 若:代词,如此,这样。作“无”的状语。就:走向。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 然则:是代词“然”与连词“则”结合而成的连词性结构。(如果)这样,那么。 曰:“何可废也? 何:怎么,哪里。 以羊易之。” 易:斟换。 不识有诸?” 识:知道。诸:“之乎”的合音词。○这一故事为下文的议论张本。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 是心:这种心肠。足以:助动词性结构,完全可以,足够用来。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以:认为。爱:吝惜。 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固:副词,本来。王之不忍:主谓短语作“知”的宾语,“之”字用来取消词组的独立性。○以宣王自身经历的事例证明他有“不忍之心”,论定他有“保民而王”的根基,亦即有行“王道”的根本,从而把他与“王道”牢牢绾合起来。与此同时,又插写“百姓皆以王为爱”一句,以引出下文宣王的辩白和孟子的分说。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诚:确实。者:特殊的指示代词,复指“百姓”。 齐国虽褊小, 褊(biān)小:狭小。 吾何爱一牛? 何:作状语,为什么,怎么。 即不忍其觳觫, 即;就(是),副词,作状语。 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故:所以,因此。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无:通“毋”,副词,不要。异:奇怪,这里是感到奇怪的意思。于:对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主谓短语作介词“于”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作“异”的补语。“之”用于主谓词组的主谓间以取消词组的独立性。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彼:他们,指百姓。恶(wù):表反问的副词,怎么,哪里。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若:假设连词,如果。隐:同“惚”,哀怜,心里难过。 则牛羊何择焉?” 则:那么。挥:区别。焉:语气词。王笑曰:“是诚何心哉? 是:指示代词,这,作句子的主语。何心:什么样的心理。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其:那。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宜:应该。是句子的谓语,前置以加强感叹语气。乎,语气词,表感叹。百姓之谓我爱:主谓短语作句子的主语。曰:“无伤也, 没有什么关系。伤,损害。 是乃仁术也, 是:这。乃:副词,就(是)。仁术:仁爱的心术。 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 于:对于。 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 声:指被宰杀时的哀鸣声。 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远: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远离。旧读yuǎn。庖(páo)厨:厨房。第二段:论证“保民而王”的内在条件在于“不忍之心”,并用具体事例说明齐宣王并菲没有这一条件,为提出自己的主张立下根基。王说, 说:同“悦”。 曰:“诗云: 诗:指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他人有心, 他:旁指代词,别的。 予忖度之。" 忖度(cùnduó):推测。付,揣测;度,衡量。这两句诗引自《诗经·小雅·巧言》。 夫子之谓也。 (这两句诗就是)说先生啊。“夫子”是宾语,为了强调它而前置。之,助词,起着把宾语提前的作用。 夫我乃行之, 夫(fú):发语词。乃:代词,如此,这样。作状语。 反而求之, 反:回过头来。求:推求。之:指这样做的原因。 不得吾心, 得:懂得,了解。心:(做这件事时的)想法。 夫子言之, 之:捐孟子所说的道理。 于我心有戚戚焉。 意谓我心里就动起来有所领悟了。戚戚,内心有所触动或领悟的样子。焉,语气词。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所以合于王者:同推行王道相符合的原因。所以……者,……的原因。曰:“有复于王者曰: 复:报告。子:向。 ‘吾力足以举百钓, 足以:这里是“能够”的意思。下边两个“足以”同。钧:古代重量单位名称,三十斤为一钧。 而不足以举一羽, 而:表转折,却。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明:视力。察:细看,这里指看清楚。秋毫:鸟兽秋天新长出的绒毛。末:尖端。 而不见舆薪。" 舆(yú)薪:整车的柴。比喻大而易见之物。舆,车。 则王许之乎?” 则:那么。许:相信。○在孟子看来,不忍之心之所以合于王者,是因为以此心推思于百姓,就能“保民”而得到百姓的拥护。但是齐宣王虽然对牛有不忍之心,却并未推恩于百姓。要说服宣王行王道,就必须使他懂得推恩的道理。所以这一节对于宣王“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的提问并不迳直作答,而是巧为设喻,用迂回之法为下文论推恩的问题作准备。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 及:达到。 而功不至于百姓者, 功:功德。者:语气词,表提顿。 独何与? 独:副词,表反问语气,究竟。 然则一羽之不举, 举:意念上的被动,被举起。这是一个分句,结构助词“之”用于主谓之间,表分句的语意未完。 为不用力焉; 为:连词,因为。下面两个“为”字同。焉:语气词,下面两个“焉”字同。 舆薪之不见, 见:意念上的被动,被看见。 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 不见保:没有被安抚。见,助动词,表被动。 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 第二个“王”,动词,读wàng。 不为也。非不能也。 ○先用三个排比句,以前两句作喻,有力地说明齐宣王对百姓“不用恩”;然后归结为“不为”而“非不能”。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 形:具体表现。何以异?”何以:凭什么。异:动词,区分,区别。曰:“挟太山以超北海, 挟(xié):夹在胳膊下。太山:即泰山。超:跳过。北海:渤海。 语人曰: 语(y?):告诉。 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是:代词,这。作这一判断句的主语。诚:副词,的确。 为长者折枝," 长(zhǎng)者:老年人,长辈。折枝:折树枝。又:“枝”通“肢”,因此又解为躬身作揖或按摩肢体。三种解法都指轻而易举的事。 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是:这。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是:这。○再一次设喻,进一步说明“王之不王”是主观上的“不为”,而不是客观上的“不能”。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第一个“老”用作动词,尊敬。第二、三两个“老”用作名词,老人。以:介词,后边省宾语“之”。及:推及,推广到。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第一个“幼”用作动词,爱护;第二、三两个“幼”用作名词,幼儿。 天下可运子掌。 运于掌:在手掌上运转。比喻天下很容易治理。 诗云:‘刑于寡妻, 给自己的妻子做出榜样。刑,同“型”,榜样,这里用作动词,做出榜样,示范。寡妻,君主对自己的妻子的谦称,正如君主自称为“寡人”一样。 至于兄弟, 至于:指推及,推广到。以御于家邦。"以:连词,这里可译为“从而”“进而”。御:治理。家邦:家和邦。“家”指大夫所统治的政治区域,“邦”指诸侯国。这三句是《诗经·大雅·思齐》中的诗句。 言举斯心加诸被而已。 “言”前省略主语“此”。此言……,这(不过是)说……。举:拿。斯心:这种(爱自己亲人的心思。斯,这。诸:“之于”的合音词。彼:第三人称代词,这里作“别人”讲。而已:罢了。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 推思:推广恩惠。保四海:安抚天下。保,与“保民而王”的“保”义同。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四境都有海,所以称全中国为“四海之内”“海内”或“四海”。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无以:动词与介词结合而成的助动词性结构,不能,没法。妻子:老婆孩子。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 所以大过人者:大大胜过一般人的原因。过:超过,胜过。他:别的。焉:语气词。 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推其所为:推广他们的所作所为。而已矣:罢了。○提出“推恩”作为“保民而王”的现实途径,把王道概念具体化;并用对比的手法说明“推恩”与“不推恩”的不同结果,发人深省。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权,用秤(chèn)称。 然后知轻重, 然后:连词性结构,现代汉语里仍然沿用。度(duó),用尺量。 然后知长短。物皆然, 物:事物。然:代词,这样。 心为甚。 人心是更加(需要度量)。 王请度之!” 请:表敬副词。第三段:论证保民而王的现实途径是推恩于百姓,并说明齐宣王目前并没有推恩是不为而非不能。“抑王兴甲兵, 抑:连词,或者。兴甲兵:使甲兵兴,即发动战争。“兴”属使动用法。甲兵,铠辛和兵器,指代战争。 危士臣, 使士兵和臣子们陷于危险境地。危,属使动用法。 构怨于诸侯, 构怨:结怨。于:同。然后快于心与?”快:痛快。○明知故问,以引出下文的辩论。王曰:“否,吾何快于是, 何:怎么,为什么,作状语。于是:介词结构,作补语,对这些。 将以求吾吾所大欲也。” 以:介词,后边省宾语“之”。以之,凭借这些。所大欲:最想要的东西。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不足子口与? 为:因为。肥甘:形容词用为名词,肥美、香甜的食物。轻暧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用为名词,轻巧暖和的衣服。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子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便嬖(piànpì):君主亲近宠爱药人。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岂:难道。○一连用五个排句,用筛涂法,巧妙地引出下文所写齐宣王的“大欲”是霸天下的结论。曰:“否,吾不为是也。”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已:同“矣”。 欲辟土地, 辟:开辟。 朝秦楚,使秦楚来朝见(称臣)。朝,属使动用法。 莅中国, 莅(lì):居高临下,引申为统治。中国:指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带。 而抚四夷也。 抚:安抚。四夷:四方的外族。夷,古代对中原地区以外的四方少数民族的轻蔑的称呼。○揭出要害。 以若所为, 若:代词,这样,作“所为”的定语。所为:作法。 求若所欲, 求:追求。所欲:希望得到的东西。 犹缘木而求鱼也。 缘木:爬到树上。缘,攀缘。○用“缘木求鱼”为喻,生动地显示出了“霸道”的路线性错误。王曰:“若是其甚与?” “其甚若是与”的倒装。它的严重程度象这样吗?曰:“殆有甚焉。 恐怕有比这更严重的哩。殆:副词,表推测和不肯定,恐怕,也许。焉:兼词,于是。于,比。是,代缘木求鱼的事。 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菪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曰:“可得闻与?”曰:“邹人与楚人战, 邹:当时的小国,在今山东邹县。楚:当时的大国。这句主语是“邹人”,“与楚人”是介词结构作状语。 则王以为孰胜?” 以为:认为。孰:谁。曰:“楚人胜。”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 小、大:都是形容词用为名词,指小国、大国。下文的“寡、众、弱、强”与此同。固:本来。 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 纵横千里的地方共有九块。《礼记·王训》:“凡海之内九州,州方千里。”这是战国时期流行的一种观点,并不符合事实。 齐集有其一; 集:会集,指截长补短总计其面积。 以一服八, 以:凭。服:使动用法,使……屈服。 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用“邹,人、与楚人战”再设比喻,并用排句把大小、众寡、强弱之悬殊和盘托出,指出“以一服八”的决不可能,从而充分说明霸道不可行,以彻底清除齐宣王以霸道统一天下的念头。 盖亦反其本矣! 盖(hé):同“盍”,“何不”的合音词。亦:句中语助词,用以加强反问的语气。反其本:返回到那根本上来。本,指施行仁政王道。○在批判霸道之后,出一呼告语引其改邪归正,显得情深意切,警策动人。 今王发政施仁, 今:表假设语气,现在如果。发政施仁:发布政令推行仁政。 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仕者:做官的人。朝:朝廷。 耕者皆欲耕手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 商贾(g?):商人。藏:贮藏货物。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行旅:外出旅行的人。出:出入,经过。涂:同“途”,道路。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 疾:憎恨。这句中“欲”字不可解,疑为衍文。 皆欲赴想于王; 赴想于王:投奔到君王这里来申诉。赴,投奔。想,同“诉”。○五个排比句,极力铺陈王道乐土的美好境界与天下归心的情景。其若是,其:连词,如果。孰能御之?”之:本是第三人称代词,在对话时可活用以指听话的对方,这里作“您”讲。第四段,论证齐宣王行霸道征服天下的大欲不可能实现,劝说其反本而行王道。王曰:“吾懵, 懵(hūn):头脑昏乱,胡涂。 不能进于是矣。 进:指进一步地领会。于是:对于(您说的)这些。 愿夫子辅吾志, 辅:辅佐,这里是帮助实现的意思明以教我。明白地教导我。以,连词,连接状语于中心语。 我虽不敏, 敏:聪明。 请尝试之。” 请:表敬副词,可译为“请让我”。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恒:长久,固定不变。恒产,指能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恒心,指守道不变的思想。 惟士为能; 惟:副词,只有。士:指脱离生产的读书人。 若民, 若:连词,说完一件事转而述说另一件事时,用“若”提接;可译为“至于”。 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则:那就。因:因而。 苟无恒心, 苟:如果。 放辟邪侈, 放荡不羁,行为不正。放、侈,都是放荡的意思;辟(通“僻”)、邪,都是行为不正的意思。 无不为已。 已:通“矣”。○以上几句话是对“士”的吹捧和对劳动人民的污蔑,但从中也反映出劳动人民在残酷的剥削压迫下必然起来反抗的事实。 及陷于罪, 及:等到。 然后从而刑之。 从:随着。刑:用作动词,用刑法处罚。 是罔民也。 罔:通“网”(网),用作动词,设罗网去陷害。 焉有仁人在位, 焉:疑问代词,哪里,用作状语。 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是故:因此。制:规定。产:产业。 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使”后省兼语。仰:对上。事:侍奉。 俯足以畜妻子; 俯:对下。畜(xù):养育。妻子:老婆和儿女。 乐岁终身饱, 乐岁:丰年。终身饱:终年一身饱足。 凶年免于死亡, 凶年:荒年。凶,谷物没有收成。死亡:饿死和逃荒。亡,逃亡。 然后驱而之善, 之善:走上正路。之:往,走上。 故民之从之也轻。 民之从之:百姓听从他。主谓词组作句子的主语。第一个“之”用以取消词组的独立性。也:语气词表停顿。轻:客易。 今也制民之产, 今也:现在呢。 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教死而恐不赡, 惟:仅只。救死:救于死,(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不赡(shàn),不足,来不及。赡,足。 奚暇治礼义哉! 奚:哪里。暇:空闲。“奚”和“暇”在这里都用作状语。治:讲求。 王欲行之, 之:指王道。 则盍反其本矣。 本:指王道仁政的根本问题,即下文所述制民之产的基本内容。 五亩之宅, 相传古代一个男子可分得五亩供建造住宅的土地。五亩,合现在一亩二分多。 树之以桑, 树:用作动词,种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yì):用作动词,穿。帛:丝绵。 鸡、豚、狗、彘之畜,豚(tún), 小猪。彘(zhì)猪。 无失其时, 无:同“毋”,不要。失:错过。其时:指家禽、家畜繁殖的时节。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 古代实行井田制,一个男丁可分得耕田一百亩。 勿夺其时, 勿:不要。夺:侵占。时:指农时。 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 谨:重视。庠(xiáng)序之教:学校教育。庠、序都是古代学校的名称,周代叫庠,殷代叫序。 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反复叮咛。孝悌(tì):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义:道理。 颁白者不负藏于道路矣。 颁(bān)白者:头发斑白的人。颁,同“斑力。负:背东西。戴:用头顶东西。○从田宅桑畜直到礼义庠序,分四层排比写出自己构想的王道仁改模式图,既说明了它的制度,又说明了它的好处,鲜明地表现出一幅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小康生活的诱人图景。 老者衣帛食肉, 衣(yì):穿。 黎民不饥不寒, 黎民:众民,百姓。黎,众。 然而不王者, 然:代词,如此,这样。指“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未之有也。”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与开头的“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相呼应,形成完整的结构。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桓晋文之事》)“诚”的正确解释是

诚:真的,确实

《齐桓晋文之事章》的译文。

去这个网站http://baike.baidu.com/view/591970.htm (资料很详细的)

齐桓晋文之事一句一译是什么?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翻译: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2、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翻译: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一头牛)。(但是)诚然我知道您是出于于心不忍(的缘故)。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翻译: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以小(的动物)换下大(的动物),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4、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翻译:没有关系,这是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不接近厨房。5、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翻译: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

齐桓晋文之事的译文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德行,才可以称王于天下呢?”(孟子)说:“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保全百姓吗?”(孟子)说:“可以。”(齐宣王)说:“从哪知道我可以呢?”(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我从胡龁那听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的血)来涂在钟上行祭。"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那人问)道:‘那么既然这样,(需要)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齐宣王)说:“有这事。”(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一头牛)。(但是)诚然我知道您是出于于心不忍(的缘故)。”(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就是因为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因此用羊去换它。”(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以小(的动物)换下大(的动物),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齐宣王笑着说:“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因为)吝啬钱财才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是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不接近厨房。”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不知道自己是出于什么想法。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吗?”(齐宣王)说:“不相信。”(孟子说:)“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为长辈按摩肢体,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对长辈按摩肢体一类的事。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和子女做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任何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还是说(大王)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冒生命的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么?”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孟子)说:“是因为肥美甘甜的食物不够吃呢?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呢?还是因为美女不够看呢?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呢?左右受宠爱的大臣不够用呢?(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提供给大王,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齐宣王)说:“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孟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像爬到树上却要抓鱼一样。”齐宣王说:“真的像(你说的)这么严重吗?”(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齐宣王)说:“(这是什么道理)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子)说:“(如果)邹国和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胜呢?”(齐宣王)说:“楚国会胜。”(孟子)说:“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一份力量去降服八份,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还是回到根本上来吧。(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如果像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齐宣王说:“我糊涂,不能懂得这个道理。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愿望。明确的指教我,我虽然不聪慧,请(让我)试一试。”(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至于饿死。这样之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齐桓晋文之事翻译 文言文的齐桓晋文之事的译文

1、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2、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3、(齐宣王)说:“德行怎么样,才可以称王呢?” 4、(孟子)说:“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5、(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保全百姓吗?” 6、(孟子)说:“可以。” 7、(齐宣王)说:“从哪里知道我可以呢?” 8、(孟子)说:“我从胡龁那听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的血)来涂在钟上行祭。"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那人问)道:‘那么既然这样,(需要)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9、(齐宣王)说:“有这事。” 10、(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但是)诚然我知道您是出于于心不忍(的缘故)。” 11、(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就是因为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因此用羊去换它。” 12、(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以小(的动物)换下大(的动物),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13、齐宣王笑着说:“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因为)吝啬钱财才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14、(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是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不接近厨房。” 15、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和王道仁政合拍的原因,是什么呢?” 16、(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吗?” 17、(齐宣王)说:“不相信。” 18、(孟子说:)“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19、(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 20、(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向老者折腰行鞠躬礼,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向老者折腰行鞠躬礼一类的事。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任何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还是说(大王)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冒生命的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么?” 21、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 22、(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 23、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 24、(孟子)说:“是因为肥美甘甜的食物不够吃呢?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呢?还是因为美女不够看呢?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呢?左右受宠爱的大臣不够用呢?(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提供给大王,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 25、(齐宣王)说:“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 26、(孟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像爬到树上却要抓鱼一样。” 27、齐宣王说:“真的像(你说的)这么严重吗?” 28、(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 29、(齐宣王)说:“(这是什么道理)可以让我听听吗?” 30、(孟子)说:“(如果)邹国和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胜呢?” 31、(齐宣王)说:“楚国会胜。” 32、(孟子)说:“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一份力量去降服八份,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还是回到根本上来吧。(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如果像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 33、齐宣王说:“我糊涂,不能懂得这个道理。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愿望。明确的指教我,我虽然不聪慧,请(让我)试一试。” 34、(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这样之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齐桓晋文之事要背吗

别乱背,这东西其实不难,第一,你要把原文意思弄懂每句话的意思,不要求每个字意思都要懂。第二,你要读顺这篇文章。第三你要对这篇文章进行抄写,抄几遍吧,边抄一句,就想着这一句意思是什么,碰到一些疑难的字,不要逃避,这些字往往就是里面最重要的,也就是得分点。最后背诵时,在根据意思,文章递进程度来背,死记硬背是不好的,因为默写的时候你可能不懂写,所以我那样也不麻烦,一篇别人可能花几个星期才背熟的文章,你像我说的那么做,只要4。5天,加油,望采纳,谢谢

齐桓晋文之事后3段

不知道你要的是那段,就都找来了!------原文-------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如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于?”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齐桓晋文之事中的说理特点简单概括

孟子在论说的主动权钓把握上和千回百转、迂回前进、游刃有余的说理过程上,更为人称道。他一步一步牵着齐宣王的鼻子走到自己的“仁政”之路上来,其中弃“齐桓晋文之事”,谈“保民而王”之术,避实就虚,弃异求同的话题选择;用“以羊易牛”的小事,发掘对方长处,给予对方信心,缩短双方距离的心理战术;要说道理,先举事例,打比方,“引而不发,跃如也”,并逐层推进的启发方式;明知故问,有纵有擒,因势利导,引之人彀,由齐宣王高高在上的问询,到自己承认“吾惛,不能进于是矣”的“围剿”等方法令人叫绝。短短的篇章,波翻浪卷,风云开合,舒卷自如。 引而不发 迂回曲折 步步为营 层层深入 跌宕起伏 逻辑严谨 环环相扣 水到渠成

《齐桓晋文之事》全文解释

分类: 教育/科学 >> 学习帮助 解析: 《齐桓晋文之事》译文 【翻译】: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中没有称道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后世失传了。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一定要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道德,才可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呢?" (孟子)说:"安抚老百姓而称王天下,便没有什么人能抵御他了。" (齐宣王)说:"象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老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根据什么知道我可以做到呢?" (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来祭钟。"大王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而走向受刑的地方。"(那人问)道:"那么,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哪能废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齐宣王)说:"有这事。"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了。老百姓都以为大王是吝啬。我确实知道您是出于一种不忍的同情心。" (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是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惜一条牛?就是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毫无罪过而走向受死的地方,所以用羊去换它。" (孟子)说:"你不要对百姓说您吝啬而感到奇怪。以小换大,他们怎么知道其中的意思呢?您如果不忍看它无罪而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齐宣王笑着说:"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吝惜钱财而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孟子)说:"没有关系,您这样做正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所以君子把厨房建得远远的。" 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有豁然开郎的作用啊!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 (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稍,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吗?" (齐宣王)说:"不相信。"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受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 (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为长辈 *** 一下肢体,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对长辈 *** 肢体一类的事。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和儿女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使天下安定,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称一称,才能知道轻重;量一量,才能知道长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 "还是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冒生命的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么?" 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 (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 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 (孟子)说:"是因为肥美的食物不够吃呢?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呢?还是因为各种色彩不够看呢?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呢?左右受宠爱的人不够用呢?(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供给,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 (齐宣王)说:"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象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 齐宣王说:"象(你说的)这么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 (齐宣王)说:"(这是什么道理)可以让我听听吗?" (孟子)说:"(如果)邹国和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胜呢?" (齐宣王)说:"楚国会胜。" (孟子)说:"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九分之一(的力量)去使九分之八(的力量)降服,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还是回到根本上来吧。(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如果象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 齐宣王说:"我昏乱糊涂,不能做到这一步。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志愿。明白地教导我,我虽然不明事理,请(让我)试着这么做做看。" (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的,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然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还来不及,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狗、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如果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齐桓晋文之事》全文解释

《齐桓晋文之事》译文 【翻译】: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中没有称道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后世失传了。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一定要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道德,才可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呢?" (孟子)说:"安抚老百姓而称王天下,便没有什么人能抵御他了。" (齐宣王)说:"象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老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根据什么知道我可以做到呢?" (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来祭钟。"大王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而走向受刑的地方。"(那人问)道:"那么,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哪能废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齐宣王)说:"有这事。"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了。老百姓都以为大王是吝啬。我确实知道您是出于一种不忍的同情心。" (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是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惜一条牛?就是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毫无罪过而走向受死的地方,所以用羊去换它。" (孟子)说:"你不要对百姓说您吝啬而感到奇怪。以小换大,他们怎么知道其中的意思呢?您如果不忍看它无罪而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齐宣王笑着说:"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吝惜钱财而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孟子)说:"没有关系,您这样做正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所以君子把厨房建得远远的。" 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有豁然开郎的作用啊!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 (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稍,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吗?" (齐宣王)说:"不相信。"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受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 (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为长辈按摩一下肢体,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对长辈按摩肢体一类的事。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和儿女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使天下安定,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称一称,才能知道轻重;量一量,才能知道长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 "还是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冒生命的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么?" 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 (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 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 (孟子)说:"是因为肥美的食物不够吃呢?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呢?还是因为各种色彩不够看呢?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呢?左右受宠爱的人不够用呢?(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供给,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 (齐宣王)说:"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象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 齐宣王说:"象(你说的)这么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 (齐宣王)说:"(这是什么道理)可以让我听听吗?" (孟子)说:"(如果)邹国和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胜呢?" (齐宣王)说:"楚国会胜。" (孟子)说:"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九分之一(的力量)去使九分之八(的力量)降服,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还是回到根本上来吧。(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如果象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 齐宣王说:"我昏乱糊涂,不能做到这一步。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志愿。明白地教导我,我虽然不明事理,请(让我)试着这么做做看。" (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的,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然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还来不及,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狗、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如果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

------原文-------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如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于?”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编辑本段]-------译文--------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这类人中没有称道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后世失传了。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一定要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道德,才可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呢?” (孟子)说:“安抚老百姓而称王天下,便没有什么人能抵御他了。” (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老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根据什么知道我可以做到呢?” (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来祭钟。”大王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如此没有罪过而走向受刑的地方。”(那人问)道:“既然这样那么,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哪能废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齐宣王)说:“有这事。”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了。老百姓都以为大王是吝啬。我本来知道您是出于一种不忍的同情心。” (齐宣王)说:“是的,确实是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惜一条牛?就是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这样毫无罪过而走向受死的地方,所以用羊去换它。” (孟子)说:“你别怪百姓认为你是吝啬的。以小换大,他们怎么知道其中的意思呢?您如果不忍看它无罪而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齐宣王笑着说:“这确实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吝惜钱财而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是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把厨房建得远远的。” 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 (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吗?” (齐宣王)说:“不相信。”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受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 (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为长辈弯腰作揖,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对对长辈弯腰作揖一类的事。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 “还是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冒生命的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么?” 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 (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 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 (孟子)说:“是因为肥美的食物不够吃呢?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呢?还是因为各种色彩不够看呢?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呢?左右受宠爱的人不够用呢?(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供给,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 (齐宣王)说:“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像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 齐宣王说:“象(你说的)这么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 (齐宣王)说:“(这是什么道理)可以让我听听吗?” (孟子)说:“(如果)邹国和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胜呢?” (齐宣王)说:“楚国会胜。” (孟子)说:“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一份力量去降服八份,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还是回到根本上来吧。(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如果象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 齐宣王说:“我糊涂,不能懂得这个道理。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愿望。明确的指教我,我虽然不聪慧,请(让我)试一试。” (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的,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然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还来不及,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齐桓晋文之事有何说理特点?要详细一点的

孟子在论说的主动权钓把握上和千回百转、迂回前进、游刃有余的说理过程上,更为人称道。他一步一步牵着齐宣王的鼻子走到自己的“仁政”之路上来,其中弃“齐桓晋文之事”,谈“保民而王”之术,避实就虚,弃异求同的话题选择;用“以羊易牛”的小事,发掘对方长处,给予对方信心,缩短双方距离的心理战术;要说道理,先举事例,打比方,“引而不发,跃如也”,并逐层推进的启发方式;明知故问,有纵有擒,因势利导,引之人彀,由齐宣王高高在上的问询,到自己承认“吾惛,不能进于是矣”的“围剿”等方法令人叫绝。短短的篇章,波翻浪卷,风云开合,舒卷自如。 引而不发 迂回曲折 步步为营 层层深入 跌宕起伏 逻辑严谨 环环相扣 水到渠成

《齐桓晋文之事》翻译是什么?

一、译文: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徒弟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德行,才可以称王于天下呢?”(孟子)说:“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民吗?”(孟子)说:“可以。”(齐宣王)说:“从哪知道我可以呢?”(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我从胡龁那听说):‘您坐在大殿上,有牵牛从殿下走过的人。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的血)来涂在钟上行祭。"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那人问)道:‘既然这样,那么(需要)废弃祭钟的仪式吗?"您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齐宣王)说:“有这事。”(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都认为大王是吝啬(一头牛)。(但是)诚然我知道您是出于于心不忍(的缘故)。”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有(对我有这种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就是因为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因此用羊去换它。”(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以小(的动物)换下大(的动物),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齐宣王笑着说:“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因为)吝啬钱财才以羊换掉牛的,老百姓认为我吝啬是理所当然的啊。”(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是仁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品德高尚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远离厨房。”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这话)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不知道自己是出于什么想法。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孟子)说:“(假如)有人禀报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认可吗?”(齐宣王)说:“不认可。”(孟子说:)“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火,是不用视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的表现怎样区别?”(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北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为年长者按摩肢体,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北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为年长者按摩肢体一类的事。敬爱自家的老人,从而推广到(敬爱)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和子女做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施加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又是什么原因呢?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任何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难道(大王)您要动用士兵(发动战争),使大臣们陷于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么?”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孟子)说:“是因为美味的食物不够吃呢?轻软暖和的衣服不够穿呢?还是因为绚丽的颜色不够看呢?音乐不够听呢?左右受宠爱的大臣不够用呢?(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提供给大王,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齐宣王)说:“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孟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用这样的做法,谋求这样的理想,就像爬到树上找鱼一样。”齐宣王说:“真的像(你说的)这么严重吗?”(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齐宣王)说:“(这是什么道理)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子)说:“(如果)邹国和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胜呢?”(齐宣王)说:“楚国会胜。”(孟子)说:“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凭借一份力量去降服八份,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不会到根本上来呢?(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市场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向您奔走求告。如果像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齐宣王说:“我糊涂,不能做到这种地步。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志愿。明白的(把王政之道)指教我,我虽然不聪慧,请(让我)试一试。”(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却有长久不变的心,只有有道德操守的读书人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不遵守礼仪法度,无所不为。等到(他们)犯了罪,接着就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百姓。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假使一辈子都遇丰年,就一辈子都可以吃饱,在荒年也不至于饿死。这样之后驱使他们向善。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是使自己摆脱死亡还怕不足,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家禽家畜生长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适宜种植、收获庄稼的时节,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慎重办理学校的教育,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告诫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二、出处:战国时期孟子所著《孟子·梁惠王上》。三、原文: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曰:“可得闻与?”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扩展资料:文章赏析:整篇文章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文章表现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张,也表现了孟子善辩的性格和高超的论辩技巧。这种主张反映了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表现了孟子关心民众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

齐桓晋文之事重点字词是什么?

齐桓晋文之事重点字词如下:一、通假字 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3、王说:说,通“悦”,高兴。4、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 5、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6、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7、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8、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控诉、控告。 二、古今异义 1、吾何爱一牛。古义:爱,吝啬;今义:喜欢。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古义:以及,用来推及到;今义:连接并列的词或词组。3、至于兄弟。古义:推广到;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成年男子的配偶。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古义:指中原一带;今义:国家名。6、然后从而刑之。古义:接着就;今义:因此。三、词类活用 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2、无以,则王乎。王:名词作动词,行王道,成就王业,取得天下。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意动,对......感到奇怪。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6、刑于寡妻。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7、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8、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9、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10、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 。

齐桓晋文之事中"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及翻译及重点词翻译

皆:都以:以为,认为为:因为,出于......的原因。爱:吝啬百姓都以为大王是因为吝啬(才用羊代替牛来进行祭钟)。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是怎样的?

大学语文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

在孟子看来,王天下的关键在于行仁政,所以孟子首先提出“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大学语文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盍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翻译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 说说 行王道的事吧!” (齐宣王)说:“德行怎么样,才可以称王呢?” (孟子)说:“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保全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从哪里知道我可以呢?” (孟子)说:“我从胡龁那听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的血)来涂在钟上行祭。"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那人问)道:‘那么既然这样,(需要)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齐宣王)说:“有这事。”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但是)诚然我知道您是出于于心不忍(的缘故)。” (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就是因为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因此用羊去换它。” (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以小(的动物)换下大(的动物),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齐宣王笑着说:“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因为)吝啬钱财才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是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不接近厨房。” 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和王道仁政合拍的原因,是什么呢?” (孟子)说:“(假如)有人 报告 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吗?” (齐宣王)说:“不相信。” (孟子说:)“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 (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向老者折腰行鞠躬礼,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向老者折腰行鞠躬礼一类的事。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任何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还是说(大王)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冒生命的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么?” 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 (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 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 (孟子)说:“是因为肥美甘甜的食物不够吃呢?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呢?还是因为美女不够看呢?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呢?左右受宠爱的大臣不够用呢?(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提供给大王,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 (齐宣王)说:“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像爬到树上却要抓鱼一样。” 齐宣王说:“真的像(你说的)这么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 (齐宣王)说:“(这是什么道理)可以让我听听吗?” (孟子)说:“(如果)邹国和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胜呢?” (齐宣王)说:“楚国会胜。” (孟子)说:“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一份力量去降服八份,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还是回到根本上来吧。(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如果像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 齐宣王说:“我糊涂,不能懂得这个道理。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愿望。明确的指教我,我虽然不聪慧,请(让我)试一试。” (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这样之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 教育 ,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大学语文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相关 文章 : ★ 文言文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内容 ★ 齐桓晋文之事阅读练习及答案 ★ 2017高中语文重点古文句子翻译 ★ 2020年高考语文文言文考点 ★ 高二语文必修3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 高考文言文翻译实用技巧 ★ 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张衡传》知识归纳 ★ 高一过秦论原文一对一翻译 ★ 高考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基础知识整理 ★ 高考复习高中文言文中 “重要的文化常识”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翻译

【原文】: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于?”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翻译】: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弟子之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失传了。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德行,才可以称王于天下呢?”  (孟子)说:“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从哪知道我可以呢?”  (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我从胡龁那听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来祭钟。”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那人问)道:“既然这样那么,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齐宣王)说:“有这事。”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我诚然知道您是于心不忍。”  (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就是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无罪却走向死地,因此用羊去换它。”  (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以小换大,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无罪却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齐宣王笑着说:“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吝啬钱财而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是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不接近厨房。”  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  (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吗?”  (齐宣王)说:“不相信。”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保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  (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为长辈弯腰作揖,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对长辈弯腰作揖一类的事。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  “还是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冒生命的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么?”  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  (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  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  (孟子)说:“是因为肥美甘甜的食物不够吃呢?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呢?还是因为各种色彩不够看呢?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呢?左右受宠爱的人不够用呢?(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供给,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  (齐宣王)说:“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像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  齐宣王说:“像(你说的)这么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  (齐宣王)说:“(这是什么道理)可以让我听听吗?”  (孟子)说:“(如果)邹国和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胜呢?”  (齐宣王)说:“楚国会胜。”  (孟子)说:“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一份力量去降服八份,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还是回到根本上来吧。(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如果像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  齐宣王说:“我糊涂,不能懂得这个道理。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愿望。明确的指教我,我虽然不聪慧,请(让我)试一试。”  (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的,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这样之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其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其翻译分别是什么

1、原文。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曰:“可得闻与?”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翻译。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德行,才可以称王于天下呢?”(孟子)说:“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保全百姓吗?”(孟子)说:“可以。”(齐宣王)说:“从哪知道我可以呢?”(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我从胡龁那听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的血)来涂在钟上行祭。"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那人问)道:‘那么既然这样,(需要)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齐宣王)说:“有这事。”(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一头牛)。(但是)诚然我知道您是出于于心不忍(的缘故)。”(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就是因为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因此用羊去换它。”(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以小(的动物)换下大(的动物),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齐宣王笑着说:“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因为)吝啬钱财才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是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不接近厨房。”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不知道自己是出于什么想法。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吗?”(齐宣王)说:“不相信。”(孟子说:)“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为年长者按摩肢体,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为年长者按摩肢体一类的事。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和子女做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又是什么原因呢?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任何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还是说(大王)您使动用兵甲(发动战争),使大臣们陷于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么?”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孟子说:“是因为肥美甘甜的食物不够吃呢?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呢?还是因为美女不够看呢?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呢?左右受宠爱的大臣不够用呢?(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提供给大王,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齐宣王说:“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孟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像爬到树上却要抓鱼一样。”齐宣王说:“真的像(你说的)这么严重吗?”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齐宣王)说:“(这是什么道理)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子)说:“(如果)邹国和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胜呢?”齐宣王说:“楚国会胜。”孟子说:“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一份力量去降服八份,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还是回到根本上来吧。”

齐桓晋文之事的原文

齐桓晋文之事(1)齐宣王问曰(2):“齐桓、晋文之事(3),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4),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5)?”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6)。”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7):‘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8)?”对曰:“将以衅钟(9)。”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10),若无罪而就死地(11)。”对曰:“然则废衅钟与(12)?”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13)。”"不识有诸(14)?”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15)。百姓皆以王为爱也(16),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诚有百姓者(17)。齐国虽褊小(18),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19)。以小易大,彼恶知之(20)?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21),则牛羊何择焉(22)?”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23)。”曰:“无伤也(24),是乃仁术也(25)!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26)也。”王说曰(27):“《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28)。"夫子之谓也(29)。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30)。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31):‘吾力足以举百钧(32),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33),而不见舆薪(34)。"则王许之乎(35)?”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36),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37),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38),不为也,非不能也。”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39),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40),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41),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42);天下可运于掌(43)。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44)。"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45)。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46),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47),然后知轻重;度(48),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49)。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50),然后快于心与?”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51)?轻暖不足于体与(52)?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53)?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54),朝秦、楚(55),莅中国(56),而抚四夷也(57)。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58)。”王曰:“若是其甚与(59)?”曰:“殆有甚焉(60)。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曰:“可得闻与?”曰:“邹人与楚人战(61),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62);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63)!今王发政施仁(64),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65),皆欲赴愬于王(66):其若是,孰能御之?”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67)!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68),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69),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70)。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71),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72),乐岁终身饱(73),凶年免于死亡(74);然后驱而之善(75),故民之从之也轻(76)。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77),奚暇治礼义哉(78)!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79)!五亩之宅(80),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81);鸡豚狗彘之畜(82),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83),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84),申之以孝悌之义(85),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86)。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87),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齐桓晋文之事的分析鉴赏

本文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 这篇文章记孟子游说宣王行仁政。说明人皆有不忍之心,为国君者,只要能发扬心中这种善端,推己及人,恩及百姓,就不难保民而王。文章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表现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张,也表现了孟子善辩的性格和高超的论辩技巧。他的主张,首先是要给人民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养家活口,安居乐业。然后再“礼义”来引导民众,加强伦理道德教育,这样就可以实现王道理想。这种主张反映了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表现了孟子关心民众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孟子的思想也有其局限性。一是战国时期,由分裂趋向统一,战争难以避免。孟子往往笼统反对武力,显得脱离实际不合潮流。二是他的仁政主张完全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显得过于天真、简单。孟子的思想虽然有一定的价值,与当时的社会却有很大距离,所以是行不通的。 本文是一篇谈话记录,齐宣王提问,孟子回答,问与答紧密相连,不容易看出层次。这里根据内容,把课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主要说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从开头到“则王乎”),提出并明确话题,以问“霸道”开始,转入说“王道”。齐宣王一见孟子,就迫不及待地问齐桓晋文称霸的事,正说明他有称霸的企图。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中的二霸。前者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后者乱扶周,破楚救宋,都是当时的霸主。因为他们的行事不是靠仁政,而是凭武力,因此被儒家称为“霸道”,与“王道”相对立。所以问齐桓、晋文之事,等于问霸道之事,这对于崇尚王道的孟子来说,无异于劈头一瓢冷水。而孟子以“臣未之闻也”一句,轻轻把话题岔开,转而谈论王道。第二层(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到“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论点,肯定齐宣王能够保民而王。在孟子看来,王天下的关键在于行仁政,所以孟子首先提出“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然后再紧紧抓住齐宣王的“不忍”大做文章。在这里,孟子不是空泛的论述,而是抓住了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例加以阐发。老百姓看到“以羊易牛”,以小易大,认为王是爱财;孟子则不同,他肯定王有“不忍之心”,只是没有把为仁之事继续扩展下去。这说明齐宣王已经有了“保民”的基本条件,具备施行王道的基础。同时也为下文论说宣王没有实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埋下了伏笔。第三层(从“王说”到“王请度之”),剖析齐宣王的仁心未及于民,未成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首先,孟子以一组巧妙的比喻,正面引出“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的结论。其次以“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这组对照性比喻,进一步阐明“不为”和“不能”的区别。最后顺其理势,引经据典,加以正面晓喻。说明王道并不难,最基本的就是“推恩”,“推恩足以保四海”,为齐宣王指明了努力的方向。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齐宣王不能实行王道,不是方法问题,而是一心要实行“霸道”。孟子先以“兴甲兵”几句,不直说霸道,却列举了霸道的种种害处,使齐宣王不得不说出“吾何快于是”,从而引导他说出“大欲”。“笑而不言”四字,写出宣王欲霸天下而又躲躲闪闪,不那么理直气壮的神态,极尽传神之妙。孟子明知齐宣王的“大欲”仍是霸业,却故意以口腹声色之娱来揣度,形成文章的顿挫,然后道破其“大欲”乃是以力争霸天下,点明齐宣王的“大欲”后,旋即以“缘木求鱼”这个生动的比喻,彻底打碎了他的幻想,犹如当头棒喝,使文势如悬崖坠石,有千钧之力。宣王不禁惊言:有这么严重吗?孟子再步步进逼,以邹与楚战为喻,说明齐若与天下对抗,强弱不均之势显而易见,从而导出小不敌大、寡不敌众、弱不敌强的结论,以使齐宣王彻底放弃“霸道”。霸道的危害既已讲清,孟子再正面铺写行仁政王道的威力,就不能不令齐宣王怦然心动了。第三部分(“王曰:‘吾不能进于是矣。"”到篇末),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经过上文对王霸利弊的说明,齐宣王表示愿意就教,孟子这才水到渠成地拿出了他的仁政主张:“制民之产”和“谨庠序之教”。使百姓有恒产,足以饱身养家,然后再对他们施以礼义道德的教育。这一王道仁政模式,以排比句对称说出,说王道制度,极言其利。只要做到这一点,老百姓归附,犹如万条江河归大海,形成“孰能御之”之势。全篇最后以一幅王道乐土的美好画卷作结。 本文是孟子的代表作品之一,颇能反映孟子散文结构严谨、中心突出、论点明确、说理充分、感情激越、气势磅礴这些基本特色。本文是对话体议论文,孟子要在与齐宣王的对话中,使他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就必须揣摸对方的心理,诱使对方顺着自己的思路来谈话。因此本文在写作上比较曲折委婉,层层深入,而且说理既逻辑严密,又注意形象生动。本文的艺术特色有如下几点:1、迂回曲折,层层深入,跌宕起伏。论述问题先从侧面、远处、外围入手,逐渐引向主旨,形成了迂回曲折、波澜起伏的论辩风格。本文意在宣扬王道,却不直言王道,而以齐宣王问齐桓晋文之事发端。这个开头既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文章产生了顿挫之感,又使文章形成驳辩的局面,引出孟子的一段立场鲜明的谈话。孟子的答语既表明了对霸道的态度,又机智委婉地把谈话引向王道。但下文又不正面谈王道,而以“以羊易牛”的事例肯定齐宣王有不忍之心,具备行王道的基本条件,借此打开话题,鼓起齐宣王行王道、施仁政的信心和兴趣。接着又宕开一笔,先言“百姓皆以王为爱”,再为齐宣王辩解,使谈话的气氛趋向缓和,进入谈话情境。再以“牛羊何择焉”,词锋一转,为百姓辩解。齐宣王只好无可奈何地自我解嘲。然后孟子好言安慰,以免使齐宣王失去对王道的兴趣。于是齐宣王赞孟子善察人心,悉心向孟子请教。这一段又打又拉,忽起忽落。百姓的揣度,宣王的辩解,孟子的分说,交错间杂,曲折起伏,颇有意趣,最终把齐王对齐桓晋文之事的注意转到对仁的注意上。孟子仍不直说自己的仁政学说,而是以一系列比喻,说明齐宣王不行仁政非不能而是不为。要使齐王真正倾心王道,必须根除他心中以霸道得天下的大欲。对此,孟子明知齐宣王的大欲是什么,却故意不直说,欲擒故纵,先说五种不足,才引出大欲。然后以缘木求鱼和邹与楚战,说明齐王之大欲的行不通和危害。至此,水到渠成,气势充沛地引出了自己的正面观点。行文真是千回百转,摇曳生姿。2、气势浩然,逻辑严谨。本文铺张扬厉,纵横恣肆,各段之间又联系紧密,一气呵成。孟子散文的气势源于他坚毅的人格,他对自己的主张,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广博的学问,气盛则言宜,所以谈起话来理直气壮,刚柔相济,词锋犀利。但本文不仅波澜起伏,气势磅礴,而且逻辑上十分严密,一环扣一环,表面上散漫无纪,实则始终围绕“保民而王”这一中心论点,层次清晰地步步深入,由齐宣王的不忍之心推出他有行王道的基础,进而论述不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不为王道是因其心存霸欲,所以又力论霸道的不可行及其危害。至此,孟子才展开仁政蓝图,令齐王心动目眩,迫切希望实行王道,于是孟子又向齐宣王说出了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全文如滔滔江河,水到渠成,顺理成章。3、取譬设喻。孟子散文长于譬喻,本篇也是如此。如,“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缘木求鱼”“邹人与楚人战”等等,非常生动而又言简意赅地说明了道理。孟子这些比喻,并非实际存在的事物,而是凭空造说,带有寓言性和夸张性,却并不给人虚假之感,而是更显道理之真,情事之实。此外,本文还在许多方面表现了孟子的论辩艺术和语言技巧。如以“以羊易牛”这种齐宣王亲身经历的事情说服齐宣王,不仅有故事性,使文章更生动形象,而且也更有说服力,更易被齐宣王所接受。再如文中句式不断变化,大量运用排比句式,而且单句和排比句交错使用,既有引经据典之句,更多明白浅显之语,使全文笔势灵活,文词富赡。 1、列举多种例证:事例、设例、语例。(1)事例:以羊易牛说明齐宣王具备仁心,他看到牛恐惧发抖,无辜被宰,兴起不忍之心。(2)语例:他人有心,予忖度之。齐宣王引用诗句称赞孟子知道自己心意,并令他有所感悟。(3)设例: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说明齐宣王虽有仁心却说不能行仁政,不是做不来,只是不肯做。(4)设例:为长者折枝。说明齐宣王“功不至于百姓”非“不能”,而是“不为”。(5)语例: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说明以身作则,可以推展到治理国家。2、采用生动的比喻,使道理具体化。 (1)以“见舆薪”、“举一羽”比喻保民。喻意是:保民是轻而易举,力所能及的事。(2)“挟太山以超北海”比喻“不可能”的事,“为长者折枝”比喻轻易可行的事。在文中用以比喻行仁政。3、用正反对比突出事理。 (1)以对比手法指出推恩与不推恩的结果: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2)以“恩足以及禽兽”和“功不至于百姓”作对比,以表现齐宣王不行仁政的不合理。(3)以“挟太山”与“折枝”作对比,说明“不能”与“不为”的分别,从而指出宣王不行仁政,实“不为”而非“不能”。4、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气势。排比: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对偶: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5、因势利导,措辞委婉。抓住齐宣王的心理,不直斥其非。他根据对方的经历来设问,引导其思考,然后说明事理。6、层层递进,论点明确。“保民而王”,然后逐步解说,借齐宣王“以羊易牛”一事肯定其有“不忍之心”;再从“恩及禽兽”推论到“恩及百姓”,只是“为”与“不为”的分别;最后解说“王天下”的道理。层次分明,由浅入深。7、类比推理。用近义事例来推论“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推断出“百姓之见保,为不用恩焉”的结论,使齐宣王明白到他是不肯去施行仁政,而不是没有能力去施行仁政。 1、不忍之心以行不忍之政,所以保民也。“故推恩足以保四海”,正是照应“保”字。先说得推不忍之心一半,自“反其本”以下,又破齐王不能推之由,然后告以行不忍之政一半。章末1、“然而不王者”二句,直缴“保民而王”。(何焯《义门读书记》卷五)2、其放之也,有万斛之重;其揽之也,有千斤之力。忽纵忽擒,忽断忽续,忽离忽分,忽而细雨轻风,忽而翻江搅海,令读者几目眩耳聋,而作者实气静神安。 (赵承谟《孟子文评》)3、一篇凡八设喻,一时山海人物无不奔赴腕下,以供其取携,可谓极行文之乐事矣。 (王介山《孟子读法·附记》)4、篇中勾勒顿挫,千回百转,重波迭浪而又归宿于此,有纲领,有血脉,有过峡,有筋节,总在不使一直笔,不使一呆笔。读者熟复于此,其于行文之道思过半矣。 (牛运震《孟子论文》)5、其行文层层放下,层层卷上,乍合乍离,是七篇中第一结构也。 (杨大受《孟子讲义切近录》引文)

齐桓晋文之事词类活用,齐桓晋文之事词类活用

    齐桓晋文之事词类活用   1、无以,则王乎 王(本文有多处):名词作动词,行王道,成王业(成就王业,取得天下)   2、保民而王 保:爱护,安抚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异:意动,对……感到奇怪   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6、老(1)吾老(2),以及人之老(2) 老(1):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 ; 老(2):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7、幼(1)吾幼(2),以及人之幼(2) 幼(1):形容词作动词,爱护 ;幼(2):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   8、刑于寡妻 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   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   10、轻暖不足于体与 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   11、危士臣 危:使动,使……受到危害   12、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欲:形容词作名词,想要的东西   13朝秦楚 朝:使动,使……来朝见   14、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 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 ;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   15、寡固不可以敌众 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 ;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   16、弱固不可以敌强 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 ;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   17、以一服八 服:使动,使……降服   18、然后从而刑之 刑:名词作动词,处罚   19、是罔民也 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陷害   20、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名词作动词,穿   21、树之以桑 树:名词作动词,种   22、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闻:使动,使……听到   四   文言文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是乃仁术也   2、夫子之谓也   3、是诚不能也   4、是折枝之类也   5、是罔民也   被动句   1、百姓之不见保 见:表示被动   省略句   1、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   2、将以(之)衅钟   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   4、明以(之)教我   5、及(之)陷于罪   6、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   宾语前置   1、臣未之闻也(臣未闻之也) 之   2、莫之能御也(莫能御之也) 之   3、何由知吾可也(由何知吾可也) 何   4、牛何之(牛之何) 之   5、然则一羽之不举(然则不举一羽) 之   6、舆薪之不见 舆薪 见   7、何以异 何以   8、未之有也 之有   状语后置   1、王坐于堂上(王于堂上坐)   2、构怨于诸侯   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5、独何与   6、树之以桑   五   文言文一词多义   ⑴道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   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致负诚托,又乖恳愿(道路)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道芷阳间行(取道)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启发)   ⑵之   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的)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代词,他)   牛何之(往)   臣闻之胡曰(助词,无意义)   ⑶舍   舍南舍北皆春水(房屋)   舍之!吾不忍其觳觫(放)   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停止)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建房)   ⑷诚   然,诚有百姓者(的确)   是诚何心也(真的)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   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 文言文翻译 汉书原文及翻译 旧五代史·王审知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三国志·吴书·张昭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门山县吏隐堂记(王若虚)阅读答案附翻译 萧颖士风节(容斋随笔)阅读答案附翻译 戴高帽(俞樾)阅读答案附翻译 北齐书·卢文伟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北史·魏收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旧五代史·李愚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资治通鉴·唐纪九(选节)阅读答案附翻译 归氏二贤传(归有光)阅读答案附翻译 宋史·蒲宗盂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魏书·杨大眼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宋史·侯蒙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阅读答案附赏析 三国志·朱桓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宋史· 李显忠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南史·顾越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陈书·任忠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新唐书·魏知古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文言文齐桓晋文之事采用了怎样的说理方法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

分类: 教育/学业/考试 问题描述: 最后一段,开头是:“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最后一句“然而不王者,为之有也” 解析: 梁惠王上 书名:孟子 作者:孟轲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 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 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 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 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 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 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 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guoxue.baidu/page/c3cfd7d3/0

《齐桓晋文之事》参考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选自《孟子·梁惠王上》,作者是孟子,创作于战国时期。这篇散文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集中反映了孟子安民生、行王道、反霸道的政治主张。接下来我为大家带来了《齐桓晋文之事》参考翻译,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齐桓晋文之事》参考翻译1   齐宣王问:“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门徒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霸业的,所以后世不曾流传,我没有听说过。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王道吧。”   齐宣王问:“具备怎样的品德才能实行王道呢?”   孟子答道:“通过安抚百姓实行王道,没有谁能阻挡得了。”   齐宣王又问:“像我这样的人,可以安抚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又问:“您怎么知道我可以呢?”   孟子回答说:“我听您的近臣胡说,有一次您坐在朝堂上,有人牵头牛走过堂下,您问:‘牵牛上哪儿去?"他回答说:‘要杀了它祭钟。"您说:‘放了它!我不忍心看它那恐惧发抖的样子,没有罪过却要往死地里送。"那人问:‘那就废除祭钟的仪式吧?"您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去换牛吧。"不知有没有这回事?”   齐宣王说:“有这回事。”   孟子说:“有这样的善心就足以实行王道了。老百姓都还以为是您吝啬,我本来就知道您是于心不忍呢!”   齐宣王说:“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不大,我怎么会舍不得一头牛呢?就是因为不忍心看到它恐惧发抖的样子,没有过错却要往死地里送。所以才说用羊去换牛。”   孟子说:“您不要奇怪百姓以为您吝啬。用小的换大的,他们又怎么知道您的用意呢?您要是哀怜牲畜没有过错却往死地里送,那么用牛跟用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齐宣王笑道:“这真个是什么心理呢?我并不是吝惜钱财才拿羊去替换它(牛),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   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正是仁爱之道,(因为您只)见到牛没有见到羊。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对于禽兽,看到它们活着,就不忍心看着它们死去;听到它们鸣叫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仁厚的人们总是远离厨房的。”   齐宣王高兴地说:“《诗》里面讲过:‘别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这话像是冲着您说的。我自己做了这件事,回过头来要探索做它的目的意义,反而得不出。经您这么一讲,我心里又感到有些触动了。这种心地为什么就能与王道仁政合拍呢?”   孟子说:“有人向大王禀白道:‘我的力气能够举起三千斤重的东西,却拿不起一根羽毛(我的)视力能够看清秋天里刚换过的兽毛的末梢,却看不见一大车木柴。"您会同意(这种说法)吗?”   齐宣王说:“不,不会。”   (孟子紧接上去说:)“现在大王您一片仁心,使禽兽沾恩,而百姓却一无所得,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样看来,一根羽毛拿不起来,是因为不愿用力;一车木柴看不见,是因为不愿用视力;百姓不被爱护,是因为不愿广施恩泽。所以大王您不行王道,是不肯做,不是不能做。”   齐宣王问:“不肯做和不能做,从外表上说来,有什么不同呢?”   孟子说:“要人将泰山挟在腋下跳过渤海,他对人说:‘我不能做。"这的确是不能做。叫一个人向长辈弯腰作揖,他对人说:‘我不能做。"这是不肯做,不是不能做。所以大王您不行王道,不属于将泰山挟在腋下跳过渤海这类事情;您不行王道,属于向长辈弯腰作揖一类的事情。   “尊奉自己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奉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儿童,推广开去也爱抚人家的儿童。那么,治理天下便可以像把一件小东西放在手掌上转动那么容易了。《诗》里面说过:‘给自己的妻子作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这不过是说拿自己的一片爱心加到别人身上罢了。所以,能够推广恩泽就能保有天下,否则,就连自己的老婆孩子也保护不了。古代那些圣明的国君之所以能远远超过一般人,没有别的,只不过是善于推己及人罢了。现在大王您的恩泽能够泽被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什么好处,这又是为什么呢?称一称,然后才知道轻重;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长短。凡是物体,没有不是这样的,心的长短轻重尤其需要衡量。请大王您掂量掂量吧!   “难道大王您要兴师动众,使您的臣下和士兵冒着生命的危险,和诸侯结下深仇大恨,然后才快活吗?”   齐宣王说:“不,我对这个有什么快活呢?我之所以这样做,是想借此得到我很想得到的东西。”   孟子问道:“大王您很想得到的东西,可以说给我听听吗?”   齐宣王笑而不答。   孟子问:“是因为好吃的东西不够吃吗?轻暖的衣着不够穿吗?还是因为文采美色不够看吗?琴瑟歌唱不够听吗?侍奉左右的宠臣不够用吗?大王您下面的臣子都能充分供给,您难道为的是这些么?”   齐宣王说:“不,我不是为这些。”   孟子说:“那么,您很想得到的东西我知道了,您是想扩张领土,使秦、楚等大国北面朝见您,然后统治整个中原地带,安抚四方边远部族地区。凭您现在的所作所为,去追求您所想得到的东西,简直像是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   齐宣王问道:“事情有这样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哩。爬到树上去捉鱼,尽管捉不到鱼,却不会有什么后患;凭您的所作所为,去追求您很想得到的东西,要是尽心竭力地去做,必然会留下灾祸在后头。”   齐宣王说:“您可以把道理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反问道:“假如邹国人跟楚国人开战,大王您认为谁会得胜呢?”   齐宣王回答道:“当然楚国胜。”   孟子说:“这样说来,小国本来就不可以抵挡大国,人数少的本来就不可以抵挡人数多的,势力弱的本来就不可以抵挡势力强的。现在天下拥有千里见方土地的国家一共只有九个,齐国的土地凑起来也不过只占九分之一。拿九分之一的地方去征服九分之八的地方,这跟邹国和楚国对抗又有什么两样呢?您又何不回到根本上去求得问题的解决呢?   “现在大王您如果发布命令,施行仁政,使天下想做官的人都愿意在大王您的朝中做官,耕田的人都愿意在大王您的田野里种地,经商的人都愿意到大王您的街市上做生意,旅行的人都愿意到大王您的国土上来游历,天下那些痛恨自己的国君的人,都愿向大王您诉说。要是真能做到这样,又有谁能跟您对抗呢?”   齐宣王说:“我糊涂,不懂得这个道理。希望先生帮助(实现)我的志愿,明确地教导我。我虽然不聪明,请让我试试看。”   孟子道:“没有可以长久维持生计的产业,却有一贯向善的思想,这只有有志之士才做得到。像一般人,只要失去了可以长久维持生计的产业,就会动摇一贯向善的思想。假使没有这种思想,那就会放荡邪僻,不守法纪,胡作非为,没有什么干不出来的。等到犯了罪,然后对他们施加刑罚,这等于设下网罗陷害老百姓。哪有仁爱的国君在位,却可以干出陷害老百姓的勾当呢?所以贤明的国君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要使他们上足够奉养他们的父母,下足够养活他们的老婆孩子;遇上好年成终身饱暖,即使是凶年饥岁,也不至于饿死;然后要求他们走上向善的道路,所以老百姓也就容易服从了。现在所规定的老百姓的产业,上不够奉养父母,下不够养活老婆孩子;年成好也要终身困苦,遇上凶年饥岁,更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就连救自己的性命还来不及,哪有空余时间去讲礼义呢?大王您既然想成就统一天下的大业,那就何不回到根本上来呢?在五亩大的住宅旁,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绵袄了;鸡和猪狗一类的家畜不要耽误它们繁殖生长的季节,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了。一家一户种百亩的田地能及时得到耕种,八口人吃饭的人家,就可以不闹饥荒了。重视学校教育,反复地叮咛他们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再肩挑背负出现在道路上了。年老的人穿丝绵、吃肉食,一般老百姓也不至于少食缺衣。如果这样还不能得到人民的拥戴,以实现王道,那决不可能。”   《齐桓晋文之事》参考翻译2   原文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德行,才可以称王于天下呢?”   (孟子)说:“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保全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从哪知道我可以呢?”   (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我从胡龁那听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的血)来涂在钟上行祭。"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那人问)道:‘那么既然这样,(需要)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齐宣王)说:“有这事。”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一头牛)。(但是)诚然我知道您是出于于心不忍(的缘故)。”   (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就是因为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因此用羊去换它。”   (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以小(的动物)换下大(的动物),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齐宣王笑着说:“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因为)吝啬钱财才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是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不接近厨房。”   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   (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吗?”   (齐宣王)说:“不相信。”   (孟子说:)“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   (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为长辈按摩,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对长辈按摩一类的事。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任何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还是说(大王)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冒生命的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么?”   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   (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   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   (孟子)说:“是因为肥美甘甜的食物不够吃呢?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呢?还是因为美女不够看呢?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呢?左右受宠爱的大臣不够用呢?(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提供给大王,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   (齐宣王)说:“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像爬到树上却要抓鱼一样。”   齐宣王说:“真的像(你说的)这么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   (齐宣王)说:“(这是什么道理)可以让我听听吗?”   (孟子)说:“(如果)邹国和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胜呢?”   (齐宣王)说:“楚国会胜。”   (孟子)说:“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一份力量去降服八份,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还是回到根本上来吧。(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如果像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   齐宣王说:“我糊涂,不能懂得这个道理。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愿望。明确的指教我,我虽然不聪慧,请(让我)试一试。”   (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这样之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文言文翻译

作者或出处:《孟子》 古文《齐桓晋文之事》原文: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如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齐桓晋文之事》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

  原文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逵谕;其若是,孰能御于?”   王曰:“吾福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弟子之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失传了。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德行,才可以称王于天下呢?”   (孟子)说:“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从哪知道我可以呢?”   (孟子)说:“我听胡说(我从胡那听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来祭钟。”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 (那人问)道:“既然这样那么,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齐宣王)说:“有这事。”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我诚然知道您是于心不忍。”   (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就是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无罪却走向死地,因此用羊去换它。”   (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以小换大,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无罪却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齐宣王笑着说:“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吝啬钱财而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是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不接近厨房。”   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   (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吗?”   (齐宣王)说:“不相信。”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保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   (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为长辈弯腰作揖,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对长辈弯腰作揖一类的事。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   “还是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冒生命的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么?”   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   (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   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   (孟子)说:“是因为肥美甘甜的食物不够吃呢?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呢?还是因为各种色彩不够看呢?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呢?左右受宠爱的人不够用呢?(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供给,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   (齐宣王)说:“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像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   齐宣王说:“像(你说的)这么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   (齐宣王)说:“(这是什么道理)可以让我听听吗?”   (孟子)说:“(如果)邹国和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胜呢?”   (齐宣王)说:“楚国会胜。”   (孟子)说:“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一份力量去降服八份,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还是回到根本上来吧。(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如果像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   齐宣王说:“我糊涂,不能懂得这个道理。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愿望。明确的指教我,我虽然不聪慧,请(让我)试一试。”   (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的,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这样之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   本文中的知识要点   一 通假字   1、无以,则王乎: 以 通 “已 ”, 停止   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 与 通“ 欤” , 语气词, 表疑问   3、王说 :说 通“ 悦 ”, 高兴   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   5、刑于寡妻: 刑 通 型 , 作榜样   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 通 矣 ,语气词,相当 了   7、盖亦反其本矣: 盖 通 盍 , 何不 ;反 通 返 ,回、归   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 涂 通 途 , 道路   9、其君者皆欲赴逵谕酰 通 诉 , 控诉、控告   10、无不为已: 已 通 矣 ,语气词, 表示感叹   11、是罔民也 :罔 通 网 ,张开罗网捕捉、陷害   1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 通 斑 ,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   二 古今异义   1、吾何爱一牛 爱:吝啬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以及:用来推及到   3、至于兄弟 至于:推广到   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妻子:妻子和儿女   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中国:指中原一带   6、然后从而刑之 从而:接着就   三 词类活用   1、无以,则王乎 王(本文有多处):名词作动词,行王道,成王业(成就王业,取得天下)   2、保民而王 保:爱护,安抚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异:意动,对……感到奇怪   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6、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 老①: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 ; 老②: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7、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 幼①:形容词作动词,爱护 ;幼②: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   8、刑于寡妻 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   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   10、轻暖不足于体与 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   11、危士臣 危:使动,使……受到危害   12、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欲:形容词作名词,想要的东西   13朝秦楚 朝:使动,使……来朝见   14、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 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 ;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   15、寡固不可以敌众 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 ;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   16、弱固不可以敌强 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 ;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   17、以一服八 服:使动,使……降服   18、然后从而刑之 刑:名词作动词,处罚   19、是罔民也 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陷害   20、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名词作动词,穿   21、树之以桑 树:名词作动词,种   22、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闻:使动,使……听到   四 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是乃仁术也   2、夫子之谓也   3、是诚不能也   4、是折枝之类也   5、是罔民也   被动句   1、百姓之不见保 见:表示被动   省略句   1、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   2、将以(之)衅钟   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   4、明以(之)教我   5、及(之)陷于罪   6、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   宾语前置   1、臣未之闻也(臣未闻之也) 之   2、莫之能御也(莫能御之也) 之   3、何由知吾可也(由何知吾可也) 何   4、牛何之(牛之何) 之   5、然则一羽之不举(然则不举一羽) 之   6、舆薪之不见 舆薪 见   7、何以异 何以   8、未之有也 之有   状语后置   1、王坐于堂上(王于堂上坐)   2、构怨于诸侯   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5、独何与   6、树之以桑   五 一词多义   ⑴道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   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致负诚托,又乖恳愿(道路)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道芷阳间行(取道)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理)   ⑵之   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的)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代词,他)   牛何之(往)   臣闻之胡曰(助词,无意义)   ⑶舍   舍南舍北皆春水(房屋)   舍之!吾不忍其觳觫(放)   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停止)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建房)   ⑷诚   然,诚有百姓者(的确)   是诚何心也(真的)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   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   结构层次   本文是一篇谈话记录,齐宣王提问,孟子回答,问与答紧密相连,不容易看出层次。这里根据内容,把课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主要说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则王乎”),提出并明确话题,以问“霸道”开始,转入说“王道”。齐宣王一见孟子,就迫不及待地问齐桓晋文称霸的事,正说明他有称霸的企图。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中的二霸。前者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后者曾定乱扶周,破楚救宋,都是当时的霸主。因为他们的行事不是靠仁政,而是凭武力,因此被儒家称为“霸道”,与“王道”相对立。所以问齐桓、晋文之事,等于问霸道之事,这对于崇尚王道的孟子来说,无异于劈头一瓢冷水。而孟子以“臣未之闻也”一句,轻轻把话题岔开,转而谈论王道。   第二层(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到“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论点,肯定齐宣王能够保民而王。在孟子看来,王天下的关键在于行仁政,所以孟子首先提出“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然后再紧紧抓住齐宣王的“不忍”大做文章。在这里,孟子不是空泛的论述,而是抓住了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例加以阐发。老百姓看到“以羊易牛”,以小易大,认为王是爱财;孟子则不同,他肯定王有“不忍之心”,只是没有把为仁之事继续扩展下去。这说明齐宣王已经有了“保民”的基本条件,具备施行王道的基础。同时也为下文论说宣王没有实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埋下了伏笔。   第三层(从“王说”到“王请度之”),剖析齐宣王的仁心未及于民,未成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首先,孟子以一组巧妙的比喻,正面引出“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的结论。其次以“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这组对照性比喻,进一步阐明“不为”和“不能”的区别。最后顺其理势,引经据典,加以正面晓喻。说明王道并不难,最基本的就是“推恩”,“推恩足以保四海”,为齐宣王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齐宣王不能实行王道,不是方法问题,而是一心要实行“霸道”。孟子先以“兴甲兵”几句,不直说霸道,却列举了霸道的种种害处,使齐宣王不得不说出“吾何快于是”,从而引导他说出“大欲”。“笑而不言”四字,写出宣王欲霸天下而又躲躲闪闪,不那么理直气壮的神态,极尽传神之妙。孟子明知齐宣王的“大欲”仍是霸业,却故意以口腹声色之娱来揣度,形成文章的顿挫,然后道破其“大欲”乃是以力争霸天下,点明齐宣王的“大欲”后,旋即以“缘木求鱼”这个生动的比喻,彻底打碎了他的幻想,犹如当头棒喝,使文势如悬崖坠石,有千钧之力。宣王不禁惊言:有这么严重吗?孟子再步步进逼,以邹与楚战为喻,说明齐若与天下对抗,强弱不均之势显而易见,从而导出小不敌大、寡不敌众、弱不敌强的结论,以使齐宣王彻底放弃“霸道”。霸道的危害既已讲清,孟子再正面铺写行仁政王道的威力,就不能不令齐宣王怦然心动了。   第三部分(“王曰:‘吾,不能进于是矣。"”到篇末),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经过上文对王霸利弊的说明,齐宣王表示愿意就教,孟子这才水到渠成地拿出了他的仁政主张:“制民之产”和“谨庠序之教”。使百姓有恒产,足以饱身养家,然后再对他们施以礼义道德的教育。这一王道仁政模式,以排比句对称说出,说王道制度,极言其利。只要做到这一点,老百姓归附,犹如万条江河归大海,形成“孰能御之”之势。全篇最后以一幅王道乐土的美好画卷作结。   写作特点   本文是孟子的代表作品之一,颇能反映孟子散文结构严谨、中心突出、论点明确、说理充分、感情激越、气势磅礴这些基本特色。本文是对话体议论文,孟子要在与齐宣王的对话中,使他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就必须揣摸对方的心理,诱使对方顺着自己的思路来谈话。因此本文在写作上比较曲折委婉,层层深入,而且说理既逻辑严密,又注意形象生动。   ①迂回曲折,层层深入,跌宕起伏。论述问题先从侧面、远处、外围入手,逐渐引向主旨,形成了迂回曲折、波澜起伏的论辩风格。本文意在宣扬王道,却不直言王道,而以齐宣王问齐桓晋文之事发端。这个开头既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文章产生了顿挫之感,又使文章形成驳辩的局面,引出孟子的一段立场鲜明的谈话。孟子的答语既表明了对霸道的态度,又机智委婉地把谈话引向王道。但下文又不正面谈王道,而以“以羊易牛”的事例肯定齐宣王有不忍之心,具备行王道的基本条件,借此打开话题,鼓起齐宣王行王道、施仁政的信心和兴趣。接着又宕开一笔,先言“百姓皆以王为爱”,再为齐宣王辩解,使谈话的气氛趋向缓和,进入谈话情境。再以“牛羊何择焉”,词锋一转,为百姓辩解。齐宣王只好无可奈何地自我解嘲。然后孟子好言安慰,以免使齐宣王失去对王道的兴趣。于是齐宣王赞孟子善察人心,悉心向孟子请教。这一段又打又拉,忽起忽落。百姓的揣度,宣王的辩解,孟子的分说,交错间杂,曲折起伏,颇有意趣,最终把齐王对齐桓晋文之事的注意转到对仁的注意上。孟子仍不直说自己的仁政学说,而是以一系列比喻,说明齐宣王不行仁政非不能而是不为。要使齐王真正倾心王道,必须根除他心中以霸道得天下的大欲。对此,孟子明知齐宣王的大欲是什么,却故意不直说,欲擒故纵,先说五种不足,才引出大欲。然后以缘木求鱼和邹与楚战,说明齐王之大欲的行不通和危害。至此,水到渠成,气势充沛地引出了自己的正面观点。行文真是千回百转,摇曳生姿。   ②气势浩然,逻辑严谨。本文铺张扬厉,纵横恣肆,各段之间又联系紧密,一气呵成。孟子散文的气势源于他坚毅的人格,他对自己的主张,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广博的学问,气盛则言宜,所以谈起话来理直气壮,刚柔相济,词锋犀利。但本文不仅波澜起伏,气势磅礴,而且逻辑上十分严密,一环扣一环,表面上散漫无纪,实则始终围绕“保民而王”这一中心论点,层次清晰地步步深入,由齐宣王的不忍之心推出他有行王道的基础,进而论述不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不为王道是因其心存霸欲,所以又力论霸道的不可行及其危害。至此,孟子才展开仁政蓝图,令齐王心动目眩,迫切希望实行王道,于是孟子又向齐宣王说出了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全文如滔滔江河,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③取譬设喻。孟子散文长于譬喻,本篇也是如此。如,“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缘木求鱼”“邹人与楚人战”等等,非常生动而又言简意赅地说明了道理。孟子这些比喻,并非实际存在的事物,而是凭空造说,带有寓言性和夸张性,却并不给人虚假之感,而是更显道理之真,情事之实。   此外,本文还在许多方面表现了孟子的论辩艺术和语言技巧。如以“以羊易牛”这种齐宣王亲身经历的事情说服齐宣王,不仅有故事性,使文章更生动形象,而且也更有说服力,更易被齐宣王所接受。再如文中句式不断变化,大量运用排比句式,而且单句和排比句交错使用,既有引经据典之句,更多明白浅显之语,使全文笔势灵活,文词富赡。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翻译为:齐宣王问: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跟我讲讲吗? 孟子说:孔子的弟子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人,所以后世失传了,我也没有听说过。如果不能不说,那还是说说王道吧。 齐宣王问:要有怎样的德行才能实行王道呢? 孟子答:通过安抚百姓称王,没有谁可以抵御得了。 齐宣王问:那像我这样的人,可以安抚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问:那你怎么知道我可以呢? 孟子答:我听胡说,有一次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头牛走过,您看见了问:牛牵到哪儿去?,牵牛的人回答说:要杀了它用来祭钟。您说:‘放了它!我不忍心看它恐惧发抖的样子,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那人问:‘那能废除祭钟的仪式吗?"您说:‘怎么能废除呢?用羊去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回事? 齐宣王说:有这事。 孟子说:有这样的善心就足以称王天下了。百姓都还以为是您吝啬,我知道您是于心不忍。 齐宣王说:百姓的确对我有这样的误解。齐国虽然不大,我怎么会吝啬一头牛呢?就是因为不忍心看到它恐惧发抖的样子,无罪却要往死地里送。所以才说用羊去换它。 孟子说:您不要奇怪百姓以为您吝啬。以小换大,他们怎么知道您的用意呢?您要是可怜牲畜无罪却往死地里送,那牛跟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齐宣王笑道:这究竟是什么心理呢?我并不是吝惜钱财才拿以羊换牛的,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 孟子说:没关系,这才是仁爱之道,只因为您见到牛而没有见到羊。一个有道德的人对于禽兽,看到它们活着,就不忍心看它们死去;听到它们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仁厚的人们不接近厨房。 齐宣王高兴地说:《诗经》里面讲过:‘别人有想法,我能揣测出来。"这话像是说您的。我做了这件事,回过头来再想它的目的意义,反而得不出。您这么一讲,我心里又有所触动了。这种心地为什么就能与王道仁政合拍呢? 孟子说:有人向大王报告说:‘我的力气可以举起三千斤重的东西,却拿不起一根羽毛;我能够看清秋天里刚换过的兽毛的末梢,却看不见一大车木柴。"您同意吗? 齐宣王说:不,不同意。 孟子说:如今您一片仁心,使禽兽沾恩,但是百姓却一无所得,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一根羽毛拿不起来,是不愿用力;一车柴草看不见,是不愿用视力;百姓不受保护,是不愿施恩。所以大王您不行王道,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 齐宣王问:不肯做和不能做有什么区别呢? 孟子说:要人将泰山挟在腋下跳过渤海,他告诉别人说:‘我不能做。"这的确是不能做。向长辈弯腰作揖,他对人说:‘我不能做。"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所以您不行王道,不属于将泰山挟在腋下跳过渤海这类事情;您不行王道,属于向长辈弯腰作揖一类的事情。 尊奉自己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奉人家的长辈;爱护自家的儿童,推广开去也爱护人家的儿童。要治理天下便可以像把一件小东西放在手掌上转动那么容易了。《诗经》里面说过:‘给自己的妻子作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拿自己的一片爱心加到别人身上罢了。所以,能够推广恩泽就能安抚四海百姓,否则,连自己的妻子儿女也保护不了。古代那些圣明的国君没能超过一般人的原因,没有别的,善于推己及人罢了。现在您的恩泽能够泽被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是为什么呢?用秤称,才知道轻重;量一量,才知道长短。事事如此,心的长短轻重尤其需要衡量。请您掂量掂量吧! 难道您要兴师动众,使士兵冒着生命的危险,和诸侯结下深仇大恨,然后才痛快吗? 齐宣王说:不,我对这个有什么痛快的呢?我是想借此得到我想得到的东西罢了。 孟子问:您很想得到的东西,我可以听听吗? 齐宣王笑而不答。 孟子问:是因为好吃的东西不够吃吗?轻暖的衣着不够穿吗?还是因为文采美色不够看吗?美妙音乐不够听吗?侍奉左右的宠臣不够用吗?您的臣子们都能充分供给,您难道为的是这些吗? 齐宣王说:不,我不是为这些。 孟子说:那么,您想得到的东西我知道了,您是想开拓疆土,使秦、楚等大国朝见,然后统治整个中原地带,安抚四方小数民族。以您现在的所作所为,去谋求您所想得到的东西,就像是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 齐宣王问道:事情有这样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捉鱼,虽然捉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患;凭您的做法,去谋求您很想得到的东西,要是尽心尽力地去做,必然会留下灾祸。 齐宣王说:您可以讲给我听听这个道理吗? 孟子问:如果邹国人跟楚国人开战,您认为谁会胜出呢? 齐宣王答:当然是楚国胜。 孟子说:那么,小国本来就不可以抵挡大国,人数少的本来就不可以抵挡人数多的,弱的GJ本来就不可以抵挡势力强的GJ。现在天下拥有千里见方土地的GJ一共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不过只占九分之一。拿九分之一的力量去降服九分之八的力量,这跟邹国和楚国打仗又有什么两样呢?回到根本上去求得问题的解决吧。现在您如果发布命令,施行仁政,使天下当官的人都愿意到您的朝中做官,耕田的人都愿意在您的田野里耕作,做生意的人都愿意到您的街市上做生意,旅行的人都愿意到您的国土上来游历,那些痛恨自己的国君的人,都愿向您申诉。如果能做到这样,谁能抵挡您呢? 齐宣王说:我糊涂,不懂得这个道理。希望先生帮助(实现)我的愿望,明确地教导我。我虽然不聪慧,请让我试试。 孟子说:没有可以长久维持生计的产业而有一贯向善的思想,这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像百姓,没有可以长久维持生计的产业,就会动摇一贯向善的思想。如果没有这种思想,那就会放荡不羁,不守法纪,胡作非为,没有做不出来的。等到犯了罪,然后对他们施加刑罚,这就是陷害老百姓。哪有仁爱的国君在位,却可以做陷害老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国君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要使他们上能奉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遇上好年成终身饱暖,即使是年成不好,也不至于饿死;然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也就容易服从了。现在所规定的老百姓的产业,上不能奉养父母,下不能养活老婆孩子;年成好也要终身困苦,遇上年成不好,也免不了要饿死。这样,连救自己的性命还来不及,哪有空余时间去讲礼义呢?您既然想施行仁政,为何不回到根本上来呢?在五亩大的住宅旁,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了;鸡、猪狗这类的家畜不要耽误它们繁殖生长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能及时得到耕种,八口人吃饭的人家,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叮咛他们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再肩挑背负在道路上走了。年老的人穿丝绵、吃肉,一般老百姓不少食缺衣。如果这样还不能得到人民的拥戴,以实现王道,那是不可能的。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曰:“可得闻与?”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翻译为:齐宣王问:“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跟我讲讲吗?”孟子说:“孔子的弟子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人,所以后世失传了,我也没有听说过。如果不能不说,那还是说说王道吧。”齐宣王问:“要有怎样的德行才能实行王道呢?”孟子答:“通过安抚百姓称王,没有谁可以抵御得了。”齐宣王问:“那像我这样的人,可以安抚百姓吗?”孟子说:“可以。”齐宣王问:“那你怎么知道我可以呢?”孟子答:“我听胡说,有一次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头牛走过,您看见了问:“牛牵到哪儿去?”,牵牛的人回答说:“要杀了它用来祭钟”。您说:‘放了它!我不忍心看它恐惧发抖的样子,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那人问:‘那能废除祭钟的仪式吗?"您说:‘怎么能废除呢?用羊去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回事?”齐宣王说:“有这事。”孟子说:“有这样的善心就足以称王天下了。百姓都还以为是您吝啬,我知道您是于心不忍。”齐宣王说:“百姓的确对我有这样的误解。齐国虽然不大,我怎么会吝啬一头牛呢?就是因为不忍心看到它恐惧发抖的样子,无罪却要往死地里送。所以才说用羊去换它。”孟子说:“您不要奇怪百姓以为您吝啬。以小换大,他们怎么知道您的用意呢?您要是可怜牲畜无罪却往死地里送,那牛跟羊又有什么区别呢?”齐宣王笑道:“这究竟是什么心理呢?我并不是吝惜钱财才拿以羊换牛的,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孟子说:“没关系,这才是仁爱之道,只因为您见到牛而没有见到羊。一个有道德的人对于禽兽,看到它们活着,就不忍心看它们死去;听到它们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仁厚的人们不接近厨房。”齐宣王高兴地说:“《诗经》里面讲过:‘别人有想法,我能揣测出来。"这话像是说您的。我做了这件事,回过头来再想它的目的意义,反而得不出。您这么一讲,我心里又有所触动了。这种心地为什么就能与王道仁政合拍呢?”孟子说:“有人向大王报告说:‘我的力气可以举起三千斤重的东西,却拿不起一根羽毛;我能够看清秋天里刚换过的兽毛的末梢,却看不见一大车木柴。"您同意吗?”齐宣王说:“不,不同意。”孟子说:“如今您一片仁心,使禽兽沾恩,但是百姓却一无所得,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一根羽毛拿不起来,是不愿用力;一车柴草看不见,是不愿用视力;百姓不受保护,是不愿施恩。所以大王您不行王道,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齐宣王问:“不肯做和不能做有什么区别呢?”孟子说:“要人将泰山挟在腋下跳过渤海,他告诉别人说:‘我不能做。"这的确是不能做。向长辈弯腰作揖,他对人说:‘我不能做。"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所以您不行王道,不属于将泰山挟在腋下跳过渤海这类事情;您不行王道,属于向长辈弯腰作揖一类的事情。“尊奉自己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奉人家的长辈;爱护自家的儿童,推广开去也爱护人家的儿童。要治理天下便可以像把一件小东西放在手掌上转动那么容易了。《诗经》里面说过:‘给自己的妻子作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拿自己的一片爱心加到别人身上罢了。所以,能够推广恩泽就能安抚四海百姓,否则,连自己的妻子儿女也保护不了。古代那些圣明的国君没能超过一般人的原因,没有别的,善于推己及人罢了。现在您的恩泽能够泽被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是为什么呢?用秤称,才知道轻重;量一量,才知道长短。事事如此,心的长短轻重尤其需要衡量。请您掂量掂量吧!“难道您要兴师动众,使士兵冒着生命的危险,和诸侯结下深仇大恨,然后才痛快吗?”齐宣王说:“不,我对这个有什么痛快的呢?我是想借此得到我想得到的东西罢了。”孟子问:“您很想得到的东西,我可以听听吗?”齐宣王笑而不答。孟子问:“是因为好吃的东西不够吃吗?轻暖的衣着不够穿吗?还是因为文采美色不够看吗?美妙音乐不够听吗?侍奉左右的宠臣不够用吗?您的臣子们都能充分供给,您难道为的是这些吗?”齐宣王说:“不,我不是为这些。”孟子说:“那么,您想得到的东西我知道了,您是想开拓疆土,使秦、楚等大国朝见,然后统治整个中原地带,安抚四方小数民族。以您现在的所作所为,去谋求您所想得到的东西,就像是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齐宣王问道:“事情有这样严重吗?”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捉鱼,虽然捉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患;凭您的做法,去谋求您很想得到的东西,要是尽心尽力地去做,必然会留下灾祸。”齐宣王说:“您可以讲给我听听这个道理吗?”孟子问:“如果邹国人跟楚国人开战,您认为谁会胜出呢?”齐宣王答:“当然是楚国胜。”孟子说:“那么,小国本来就不可以抵挡大国,人数少的本来就不可以抵挡人数多的,弱的国家本来就不可以抵挡势力强的国家。现在天下拥有千里见方土地的国家一共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不过只占九分之一。拿九分之一的力量去降服九分之八的力量,这跟邹国和楚国打仗又有什么两样呢?回到根本上去求得问题的解决吧。“现在您如果发布命令,施行仁政,使天下当官的人都愿意到您的朝中做官,耕田的人都愿意在您的田野里耕作,做生意的人都愿意到您的街市上做生意,旅行的人都愿意到您的国土上来游历,那些痛恨自己的国君的人,都愿向您申诉。如果能做到这样,谁能抵挡您呢?”齐宣王说:“我糊涂,不懂得这个道理。希望先生帮助(实现)我的愿望,明确地教导我。我虽然不聪慧,请让我试试。”孟子说:“没有可以长久维持生计的产业而有一贯向善的思想,这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像百姓,没有可以长久维持生计的产业,就会动摇一贯向善的思想。如果没有这种思想,那就会放荡不羁,不守法纪,胡作非为,没有做不出来的。等到犯了罪,然后对他们施加刑罚,这就是陷害老百姓。哪有仁爱的国君在位,却可以做陷害老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国君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要使他们上能奉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遇上好年成终身饱暖,即使是年成不好,也不至于饿死;然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也就容易服从了。现在所规定的老百姓的产业,上不能奉养父母,下不能养活老婆孩子;年成好也要终身困苦,遇上年成不好,也免不了要饿死。这样,连救自己的性命还来不及,哪有空余时间去讲礼义呢?您既然想施行仁政,为何不回到根本上来呢?在五亩大的住宅旁,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了;鸡、猪狗这类的家畜不要耽误它们繁殖生长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能及时得到耕种,八口人吃饭的人家,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叮咛他们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再肩挑背负在道路上走了。年老的人穿丝绵、吃肉,一般老百姓不少食缺衣。如果这样还不能得到人民的拥戴,以实现王道,那是不可能的。”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求文言文《齐桓晋文之事》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翻译一一对应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翻译一一对应如下: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曰:“可得闻与?”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译文: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业,可以讲给我听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们没有谈论齐桓公、晋文公事情的,因此,后代没有流传下来,我也没曾听说过。如果一定要我说,我就说说用道德的力量统一天下的王道吧。”齐宣王问道:“有什么样的道德,就可以统一天下了呢?”孟子说:“用使老百姓安居乐业的方法去统一天下,没有人能够阻挡的。”齐宣王问:“像我这样的人,可以使老百姓安居乐业吗?”孟子说:“可以。”齐宣王又问:“您怎么知道我可以呢?”孟子说:“我听胡龁说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王坐在堂上,有人牵牛从堂下走过,您看到了问:“牵着牛上哪儿去?"那牵牛的人回答说:‘要把它杀了祭钟。"王说:‘放了它吧!我不忍看它那哆嗦可怜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而把它送进屠宰场。"那人便说:‘那么,就不祭钟了吗?"您说:‘怎么可以不祭钟呢?用只羊换它。"——不知有这回事吗?”齐宣王说:“有这回事。”孟子说:“这种好心满可以统一天下了。老百姓都以为王是吝啬,我早就知道你是于心不忍。”齐宣王说:“对呀!的确有这样误解我的百姓。齐国虽然小,我怎么吝惜一头牛?我就是不忍看它那种哆嗦可怜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而把它送进屠宰场,所以拿羊换它。”孟子说:“您莫怪百姓以为您吝惜。羊小牛大,用小的换下大的来,他们怎么知道您的用意呢?王若可怜牛无罪而被送进屠宰场,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宣王笑着说:“这究竟是什么想法呢?我的确不是吝惜财物才用羊换牛。您这么一说,百姓说我吝惜财物是应当的了。”孟子说:“没有关系,您这种不忍之心,正是仁爱,因为您只见到牛没有见到羊。君子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们活着,便不忍心看见它们死去;听到它们的声音,便不忍吃它们的肉。因此,君子远远地离开厨房。”齐宣王高兴地说:“《诗经》上说:‘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这话好像说的就是您。我自己做了这件事,反过来问问自己为什么这样做,却说不出所以然来了。您老人家这么一说,对于我的心来讲,豁然明亮了。我这种心情合于王道,又是什么道理呢?”孟子说:“假若有人向您报告说:“我的力气能够举起三千斤,却拿不动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能够看清秋天鸟的细毛,却看不见一车子柴火,你相信这种话吗?”齐宣王说:“不相信。”孟子说:“如今您的恩德足以达到禽兽身上,却不能使百姓得到好处,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一根羽毛拿不起来,是因为不用力气;一车柴火看不见,是因为不用眼力;百姓不能安居乐业,是因为您不肯施恩。所以您不用王道统一天下,只是不肯做,不是不能做。”宣王说:“不肯做和不能做在现象上有什么不同呢?”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跳过渤海,对别人说:‘这个我不能。"这是真的不能。给老年人弯腰作揖,对人说:‘这个我不能。"是不肯做,不是不能做。所以您不用王道统一天下,不是属于用胳膊挟着泰山跳过北海一类的;您不用王道统一天下,是属于给老年人弯腰作揖一类的。“尊敬我家里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里的老人;爱护我家里的子女,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里的子女。一切政治措施都这样进行,要统一天下就象在手里运转东西那样容易了。《诗经》上说:‘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这就是说把这样好心扩大到其他方面就行了。”“所以说把恩惠由近及远地推广开去,便能够安定天下;不这样,甚至无法保护妻子儿女。古代的圣贤之所以大大地超过一般人,没有别的诀窍,只是善于推行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达到禽兽身上,却不能使百姓得到好处,这是为什么呢?”“称一称,然后知道轻重,量一量,然后知道长短,什么东西都这样,人的心更是如此。请您考虑一下吧!”“难道您想调动军队,使将士冒着生命危险,去和别的国家结怨仇,然后心里才痛快吗?”齐宣王说:“不。我为什么这样做才痛快呢?我之所以这样做,是要求满足我的最大欲望啊!”孟子说:“王的最大欲望是什么呢?可以说给我听听吗?”齐宣王笑了笑,却不说话。孟子说:“是为了肥美的食品不够吃的吗?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的吗?或者为了艳丽的彩色不够看吗?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吗?伺侯的人不够使唤吗?这些,您手下的人员都能尽量供应满足,难道您是为了这些吗?”齐宣王说:“不,我不是为这些。”孟子说:“那么王的最大欲望可以知道了。您是想扩张土地,使秦楚都来称臣朝见,统治中国,同时安抚四周的外族。不过,以您这样的做法,来满足您这样的欲望,就象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齐宣王说:“竟然这样严重吗?”孟子说:“恐怕比这严重呢。爬到树上捉鱼,虽得不到鱼,却没有后患。以您这样的做法来满足您这样的欲望,如果尽力去做,不但达不到目的,以后必定有灾难。”齐宣王说:“这是为什么?您可以说说我听听吗?”孟子说:“假设邹国人和楚国人打仗,您以为哪一个国家会打胜呢?”齐宣王说:“楚国会打胜。”孟子说:“从这里可以看出,小国不可以和大国为敌,人口少的国家不可以和人口多的国家为敌,弱国不可以和强国为敌。中国的土地,千里见方那样大的共有九处,齐国土地总起来,只有九分之一。以九分之一的力量想征服九分之八,这和邹国跟楚国为敌,有什么不同呢?王还是从根本着手吧!“现在您如果发布政令施行仁德,会使天下的士大夫都想到齐国的朝廷上做官,农民都想到齐国田地里耕种,商人都想到齐国的市场上做买卖,来往旅客都想通过齐国的道路,天下痛恨本国君主的人,都想到您这里来控诉。能做到这样,谁能抵挡得住呢?”齐宣王说:“我头脑昏乱,不能进一步领会你说的这些道理。希望您帮助我达到目的,明明白白地教导我。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试一试。”孟子说:“没有固定的产业收入,却有坚定的道德观念,只有士人才能做到。至于一般人,假若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便也没有坚定的道德观念。如果没有坚定的道德观念,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坏事都能干得出来。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加以刑罚,这等于陷害人民。哪有仁德的君主执政,却做出陷害人民的事呢?”“所以贤明的君主规定人民的产业,必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抚养妻子儿女。好年成,丰衣足食,坏年成,也不至于饿死;然后再引导他们走善良的正道,人民自然易于听从。”“今天吧,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够赡养父母,下不能抚养妻子儿女,好年成艰难困苦,坏年成只有饿死。这样每个人只想活命都怕来不及,哪有闲工夫学习礼仪呢?”“王如果要行仁政,何不从根本上着手呢?每家给五亩地的住宅,四周种上桑树,五十岁以上的人可以穿上丝绵袄了。鸡、猪、狗这些家畜,要及时地饲养繁殖,七十岁以上的老年人都可以有肉吃了。一家一户的百亩耕地,不要耽误他们耕种的时间,八口的人家,可以吃饱了。”“办好各级学校教育,反复地讲述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至于背扛着、头顶着物件走路了。老年人都穿上丝绵袄,吃上肉,老百姓吃得饱、穿得暖,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那是决不会有的事。”作品赏析此文洋洋洒洒,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孟子针对齐宣王自恃国力强大,欲“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雄心,及时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肯定保民的重要,又通过比喻,指出齐宣王不保民是不为,而非不能。而宣王之所以不保民而王,不推恩于百姓,他是想以力图霸。而以力图霸一定失败,只有发政施仁,才能胜利。接着,孟子从下面正面提出“制民之产”和“驱而善之”两项保民措施,并指出,实行了这两项措施,则“不王者,未之有也。”整个交谈中,孟子如舟师掌舵,中流自如,随意所之。而结构上又紧扣一个中心:依据齐宣王的不忍之心,说服他行仁政,以王天下。全篇以小问题引出大道理,由远及近,步步推论,比喻生动,说理透彻,多用排比,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充沛气势。

齐桓晋文之事全文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全文翻译】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德行,才可以称王于天下呢?"(孟子)说:"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保全百姓吗?"(孟子)说:"可以。"(齐宣王)说:"从哪知道我可以呢?"(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我从胡龁那听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的血)来涂在钟上行祭。"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那人问)道:"那么既然这样,(需要)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齐宣王)说:"有这事。"(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一头牛)。(但是)诚然我知道您是出于于心不忍(的缘故)。"(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就是因为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因此用羊去换它。"(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以小(的动物)换下大(的动物),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齐宣王笑着说:"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因为)吝啬钱财才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是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不接近厨房。"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不知道自己是出于什么想法。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吗?"(齐宣王)说:"不相信。"(孟子说:)"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为年长者按摩肢体,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为年长者按摩肢体一类的事。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和子女做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又是什么原因呢?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任何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还是说(大王)您使动用兵甲(发动战争),使大臣们陷于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么?"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孟子)说:"是因为肥美甘甜的食物不够吃呢?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呢?还是因为美女不够看呢?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呢?左右受宠爱的大臣不够用呢?(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提供给大王,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齐宣王)说:"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孟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像爬到树上却要抓鱼一样。"齐宣王说:"真的像(你说的)这么严重吗?"(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齐宣王)说:"(这是什么道理)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子)说:"(如果)邹国和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胜呢?"(齐宣王)说:"楚国会胜。"(孟子)说:"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一份力量去降服八份,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还是回到根本上来吧。(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如果像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齐宣王说:"我糊涂,不能做到这种地步。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愿望。明白的(把王政之道)指教我,我虽然不聪慧,请(让我)试一试。"(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却有长久不变的心,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一切不守社会秩序的行为,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罚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假使一辈子都遇丰年,就一辈子都可以吃饱,年成不好也不至于饿死。这样之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还顾得上从事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原文】齐桓晋文之事(1)齐宣王问曰(2):"齐桓、晋文之事(3),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4),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5)?"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6)。"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7):"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8)?"对曰:"将以衅钟(9)。"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10),若无罪而就死地(11)。"对曰:"然则废衅钟与(12)?"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13)。""不识有诸(14)?"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15)。百姓皆以王为爱也(16),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诚有百姓者(17)。齐国虽褊小(18),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19)。以小易大,彼恶知之(20)?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21),则牛羊何择焉(22)?"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23)。"曰:"无伤也(24),是乃仁术也(25)!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26)也。"王说曰(27):"《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28)。"夫子之谓也(29)。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30)。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31):"吾力足以举百钧(32),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33),而不见舆薪(34)。"则王许之乎(35)?"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36),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37),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38),不为也,非不能也。"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39),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40),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41),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42);天下可运于掌(43)。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44)。"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45)。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46),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47),然后知轻重;度(48),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49)。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50),然后快于心与?"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51)?轻暖不足于体与(52)?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53)?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54),朝秦、楚(55),莅中国(56),而抚四夷也(57)。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58)。"王曰:"若是其甚与(59)?"曰:"殆有甚焉(60)。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曰:"可得闻与?"曰:"邹人与楚人战(61),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62);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63)!今王发政施仁(64),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65),皆欲赴愬于王(66):其若是,孰能御之?"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67)!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68),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69),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70)。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71),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72),乐岁终身饱(73),凶年免于死亡(74);然后驱而之善(75),故民之从之也轻(76)。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77),奚暇治礼义哉(78)!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79)!五亩之宅(80),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81);鸡豚狗彘之畜(82),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83),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84),申之以孝悌之义(85),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86)。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87),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注释】(1)选自《孟子·梁惠王上》。(2)齐宣王:田氏,名辟疆,齐国国君,前342年至前324年在位。(3)齐桓、晋文:指齐桓公小白和晋文公重耳,春秋时先后称霸,为当时诸侯盟主。宣王有志效法齐桓、晋文,称霸于诸侯,故以此问孟子。(4)仲尼:孔子的字。道:述说,谈论。儒家学派称道尧舜禹汤文武等"先王之道",不主张"霸道",所以孟子这样说。(5)无以:不得已。以,同"已",作止讲。王(wàng):用作动词,指王天下,即用王道(仁政)统一天下。(6)保:安抚,安定。莫之能御:没有人能抵御他。御:抵御,阻挡。(7)胡龁(hé):齐王的近臣。(8)之:往,到…去。(9)衅(xìn)钟:古代新钟铸成,用牲畜的血涂在钟的缝隙中祭神求福,叫衅钟。 衅,血祭。(10)觳(hú)觫(sù):恐惧颤抖的样子。(11)若:如此。就:接近,走向。(12)然则:既然如此,那么就。(13)易:交换。(14)识:知道。诸:"之乎"的合音。(15)是:代词,这种。足以王(wàng):足够用来王天下。(16)爱:爱惜,这里含有吝啬之意。(17)诚有百姓者: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诚:的确,确实。(18)褊(biǎn)小:土地狭小。(19)无异:莫怪,不要感到奇怪。于:对。(20)彼恶知之:他们怎么知道呢?恶(wū):怎,如何。(21)隐:哀怜。(22)何择:有什么分别。择:区别,分别。(23)宜:应当。乎:在这里表示感叹。此句是主谓倒装句,"百姓之谓我爱也"是"宜乎"的主语。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24)无伤:没有什么妨碍,此处译为没有什么关系。(25)仁术:指仁爱之道,实施仁政的途径。(26)庖厨:厨房。(27)说:同"悦",高兴。(28)"《诗》云"二句:见于《诗经·小雅·巧言》,意思是他人有心思,我能推测它。忖(cǔn)度(duó):揣测。(29)夫子之谓也:(这话)说的就是你这样的人。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孟子。……之谓也:……说的就是……(30)戚戚:心动的样子,指有同感。(31)复:报告。(32)钧:古代以30斤为一钧。(33)明:眼力。秋毫之末:鸟兽秋天生出的绒毛的尖端,喻极细小的东西。(34)舆薪:一车薪柴。(35)王许之乎:大王相信吗?许:相信,赞同。(36)"今恩"句以下是孟子的话,省去"曰"字,表示语气急促。(37)见保:受到保护或安抚。见:被。(38)王之不王:大王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第二个王是动词。(39)形:具体的外在区别和表现。 异:区别。(40)挟(xié):夹在腋下。太山:泰山。超:跳过。北海:渤海。(41)枝:枝同"肢"。这句意谓,为年长者按摩肢体。一说指向老者折腰行鞠躬礼,一说替长者攀摘树枝。皆指轻而易举之事。(42)老吾老:第一个"老"字作动词用,意动用法,可译为尊敬;第二个"老"作名词,是老人的意思。其下句"幼吾幼"句法相同。(43)运于掌:运转在手掌上,比喻称王天下很容易办到。(44)"《诗》云"句:见于《诗经·大雅·思齐》,意思是给妻子作好榜样,推及兄弟,以此德行来治理国家。刑:同"型",这里作动词用,指以身作则,为他人示范。寡妻:国君的正妻。御:治理。家邦:国家。(45)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孟子总结这三句诗的意思,就是说把你爱自家人的心,推广到爱他人罢了。(46)大过:大大超过。(47)权:秤锤,这里作动词用,指用秤称重。(48)度(duó):用尺量。(49)度(duó):思量,揣度。(50)抑:难道,副词,表反诘。危:使……受到危害。构怨:结仇。(51)肥甘:肥美香甜的食物。(52)轻暖:轻柔暖和的衣裘。(53)便嬖(piánbì):国王宠爱的近侍。(54)辟:开辟,扩大。(55)朝:使……称臣(或朝见)。(56)莅(lì):居高临下,引申为统治。中国:指中原地带。(57)而:表并列。抚:安抚,使……归顺。四夷:四方的少数民族。(58)以:凭借。若:如此。若:你。缘木而求鱼:爬到树上去捉鱼,比喻不可能达到目的。(59)若是:如此。甚:厉害。(60)殆:不定副词,恐怕,大概。有:同"又"。(61)邹:与鲁相邻的小国,在今山东邹县。楚:南方的大国。(62)集:凑集。这句说,齐国土地合起来约有一千个平方里。(63)盖:同"盍",兼词,"何不"的合音。反其本:回到根本上来,指回到王道仁政上来。 反通返。(64)发政施仁:发布政令,推行仁政。(65)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做生意的都愿意把货物储存在大王的集市上。(66)涂:通"途"。疾:憎恨。赴愬:前来申诉。(67)惛:同"昏",思想昏乱不清。 进:前进。于:在。是:这。(68)敏:聪慧。(68)恒产:用以维持生活的固定的产业。恒心:安居守分之心。(69)放辟邪侈:"放"和"侈"同义,都是纵逸放荡的意思。"辟"和"邪"同义,都是行为不轨的意思。(70)罔民:张开罗网陷害百姓。罔,同"网",用作动词。(71)制:规定。(72)畜:同"蓄",养活,抚育。妻子;妻子儿女。(73)乐岁:丰收的年头。 终:一年。(74)凶年:饥荒的年头。(75)驱:督促,驱使。之:往,到。善,做好事。(76)轻:容易。(77)赡(shàn):足,及。(78)奚:何。暇:空闲时间。(79)盍:何不。(80)五亩之宅:五亩大的住宅。传说古代一个男丁可以分到五亩土地建筑住宅。古时五亩合现在一亩二分多。(81)衣:穿。帛:丝织品。(82)豚(tún):小猪。彘(zhì):大猪。(83)百亩之田:传说古代实行井田制,每个男丁可以分到土地一百亩。(84)谨:重视,谨慎地对待。庠(xiáng)序:古代学校的名称。周代叫庠,殷代叫序。(85)申:反复教导。(86)颁白者:头发半白半黑的老人。颁,同"斑"。(87)黎民:黑头发的民众。这里指少壮者,与上文老者对举。【主要内容】本文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这篇文章记孟子游说宣王行仁政。说明人皆有不忍之心,为国君者,只要能发扬心中这种善端,推己及人,恩及百姓,就不难保民而王。文章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表现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张,也表现了孟子善辩的性格和高超的论辩技巧。他的主张,首先是要给人民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养家活口,安居乐业。然后再"礼义"来引导民众,加强伦理道德教育,这样就可以实现王道理想。这种主张反映了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表现了孟子关心民众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孟子的思想也有其局限性。一是战国时期,由分裂趋向统一,战争难以避免。孟子往往笼统反对武力,显得脱离实际不合潮流。二是他的仁政主张完全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显得过于天真、简单。孟子的思想虽然有一定的价值,与当时的社会却有很大距离,所以是行不通的。【结构层次】本文是一篇谈话记录,齐宣王提问,孟子回答,问与答紧密相连,不容易看出层次。这里根据内容,把课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主要说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从开头到"则王乎"),提出并明确话题,以问"霸道"开始,转入说"王道"。齐宣王一见孟子,就迫不及待地问齐桓晋文称霸的事,正说明他有称霸的企图。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中的二霸。前者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后者乱扶周,破楚救宋,都是当时的霸主。因为他们的行事不是靠仁政,而是凭武力,因此被儒家称为"霸道",与"王道"相对立。所以问齐桓、晋文之事,等于问霸道之事,这对于崇尚王道的孟子来说,无异于劈头一瓢冷水。而孟子以"臣未之闻也"一句,轻轻把话题岔开,转而谈论王道。第二层(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到"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论点,肯定齐宣王能够保民而王。在孟子看来,王天下的关键在于行仁政,所以孟子首先提出"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然后再紧紧抓住齐宣王的"不忍"大做文章。在这里,孟子不是空泛的论述,而是抓住了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例加以阐发。老百姓看到"以羊易牛",以小易大,认为王是爱财;孟子则不同,他肯定王有"不忍之心",只是没有把为仁之事继续扩展下去。这说明齐宣王已经有了"保民"的基本条件,具备施行王道的基础。同时也为下文论说宣王没有实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埋下了伏笔。第三层(从"王说"到"王请度之"),剖析齐宣王的仁心未及于民,未成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首先,孟子以一组巧妙的比喻,正面引出"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的结论。其次以"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这组对照性比喻,进一步阐明"不为"和"不能"的区别。最后顺其理势,引经据典,加以正面晓喻。说明王道并不难,最基本的就是"推恩","推恩足以保四海",为齐宣王指明了努力的方向。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齐宣王不能实行王道,不是方法问题,而是一心要实行"霸道"。孟子先以"兴甲兵"几句,不直说霸道,却列举了霸道的种种害处,使齐宣王不得不说出"吾何快于是",从而引导他说出"大欲"。"笑而不言"四字,写出宣王欲霸天下而又躲躲闪闪,不那么理直气壮的神态,极尽传神之妙。孟子明知齐宣王的"大欲"仍是霸业,却故意以口腹声色之娱来揣度,形成文章的顿挫,然后道破其"大欲"乃是以力争霸天下,点明齐宣王的"大欲"后,旋即以"缘木求鱼"这个生动的比喻,彻底打碎了他的幻想,犹如当头棒喝,使文势如悬崖坠石,有千钧之力。宣王不禁惊言:有这么严重吗?孟子再步步进逼,以邹与楚战为喻,说明齐若与天下对抗,强弱不均之势显而易见,从而导出小不敌大、寡不敌众、弱不敌强的结论,以使齐宣王彻底放弃"霸道"。霸道的危害既已讲清,孟子再正面铺写行仁政王道的威力,就不能不令齐宣王怦然心动了。第三部分("王曰:"吾不能进于是矣。""到篇末),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经过上文对王霸利弊的说明,齐宣王表示愿意就教,孟子这才水到渠成地拿出了他的仁政主张:"制民之产"和"谨庠序之教"。使百姓有恒产,足以饱身养家,然后再对他们施以礼义道德的教育。这一王道仁政模式,以排比句对称说出,说王道制度,极言其利。只要做到这一点,老百姓归附,犹如万条江河归大海,形成"孰能御之"之势。全篇最后以一幅王道乐土的美好画卷作结。【古今点评】1、不忍之心以行不忍之政,所以保民也。"故推恩足以保四海",正是照应"保"字。先说得推不忍之心一半,自"反其本"以下,又破齐王不能推之由,然后告以行不忍之政一半。章末1、"然而不王者"二句,直缴"保民而王"。(何焯《义门读书记》卷五)2、其放之也,有万斛之重;其揽之也,有千斤之力。忽纵忽擒,忽断忽续,忽离忽分,忽而细雨轻风,忽而翻江搅海,令读者几目眩耳聋,而作者实气静神安。 (赵承谟《孟子文评》)3、一篇凡八设喻,一时山海人物无不奔赴腕下,以供其取携,可谓极行文之乐事矣。 (王介山《孟子读法·附记》)4、篇中勾勒顿挫,千回百转,重波迭浪而又归宿于此,有纲领,有血脉,有过峡,有筋节,总在不使一直笔,不使一呆笔。读者熟复于此,其于行文之道思过半矣。 (牛运震《孟子论文》)5、其行文层层放下,层层卷上,乍合乍离,是七篇中第一结构也。 (杨大受《孟子讲义切近录》引文)【作者简介】孟子(前372-前309),名轲。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门人。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道。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7篇。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现将此学说称为"孔孟之道",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翻译:齐宣王问说:“齐桓公、晋文公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齐桓晋文之事》翻译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德行,才可以称王于天下呢?” (孟子)说:“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保全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从哪知道我可以呢?” (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我从胡龁那听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的血)来涂在钟上行祭。"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那人问)道:‘那么既然这样,(需要)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齐宣王)说:“有这事。”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一头牛)。(但是)诚然我知道您是出于于心不忍(的缘故)。” (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就是因为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因此用羊去换它。” (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以小(的动物)换下大(的动物),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齐宣王笑着说:“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因为)吝啬钱财才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是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不接近厨房。” 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不知道自己是出于什么想法。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 (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吗?” (齐宣王)说:“不相信。” (孟子说:)“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 (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为年长者按摩肢体,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为年长者按摩肢体一类的事。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和子女做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又是什么原因呢?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任何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还是说(大王)您使动用兵甲(发动战争),使大臣们陷于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么?” 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 (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 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 (孟子)说:“是因为肥美甘甜的食物不够吃呢?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呢?还是因为美女不够看呢?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呢?左右受宠爱的大臣不够用呢?(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提供给大王,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 (齐宣王)说:“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像爬到树上却要抓鱼一样。” 齐宣王说:“真的像(你说的)这么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 (齐宣王)说:“(这是什么道理)可以让我听听吗?” (孟子)说:“(如果)邹国和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胜呢?” (齐宣王)说:“楚国会胜。” (孟子)说:“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一份力量去降服八份,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还是回到根本上来吧。(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如果像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 齐宣王说:“我糊涂,不能做到这种地步。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愿望。明白的(把王政之道)指教我,我虽然不聪慧,请(让我)试一试。” (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却有长久不变的心,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一切不守社会秩序的行为,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罚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假使一辈子都遇丰年,就一辈子都可以吃饱,年成不好也不至于饿死。这样之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还顾得上从事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注释

《齐桓晋文之事》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接下来分享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注释。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齐桓晋文之事》翻译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德行,才可以称王于天下呢?” (孟子)说:“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保全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从哪知道我可以呢?” (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我从胡龁那听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的血)来涂在钟上行祭。"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那人问)道:‘那么既然这样,(需要)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齐宣王)说:“有这事。”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一头牛)。(但是)诚然我知道您是出于于心不忍(的缘故)。” (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就是因为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因此用羊去换它。” (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以小(的动物)换下大(的动物),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齐宣王笑着说:“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因为)吝啬钱财才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是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不接近厨房。” 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不知道自己是出于什么想法。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 (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吗?” (齐宣王)说:“不相信。” (孟子说:)“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 (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为年长者按摩肢体,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为年长者按摩肢体一类的事。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和子女做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又是什么原因呢?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任何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还是说(大王)您使动用兵甲(发动战争),使大臣们陷于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么?” 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 (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 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 (孟子)说:“是因为肥美甘甜的食物不够吃呢?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呢?还是因为美女不够看呢?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呢?左右受宠爱的大臣不够用呢?(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提供给大王,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 (齐宣王)说:“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像爬到树上却要抓鱼一样。” 齐宣王说:“真的像(你说的)这么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 (齐宣王)说:“(这是什么道理)可以让我听听吗?” (孟子)说:“(如果)邹国和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胜呢?” (齐宣王)说:“楚国会胜。” (孟子)说:“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一份力量去降服八份,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还是回到根本上来吧。(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如果像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 齐宣王说:“我糊涂,不能做到这种地步。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愿望。明白的(把王政之道)指教我,我虽然不聪慧,请(让我)试一试。” (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却有长久不变的心,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一切不守社会秩序的行为,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罚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假使一辈子都遇丰年,就一辈子都可以吃饱,年成不好也不至于饿死。这样之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还顾得上从事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齐桓晋文之事》注释 (1)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2)齐宣王:田氏,名辟疆,齐国国君,前342年至前324年在位。 (3)齐桓、晋文:指齐桓公小白和晋文公重耳,春秋时先后称霸,为当时诸侯盟主。宣王有志效法齐桓、晋文,称霸于诸侯,故以此问孟子。 (4)仲尼:孔子的字。道:述说,谈论。儒家学派称道尧舜禹汤文武等“先王之道”,不主张“霸道”,所以孟子这样说。 (5)无以:不得已。以,同“已”,作止讲。王(wàng):用作动词,指王天下,即用王道(仁政)统一天下。 (6)保:安抚,安定。莫之能御:没有人能抵御他。御:抵御,阻挡。 (7)胡齕(hé):齐王的近臣。 (8)之:往,到…去。 (9)衅(xìn)钟:古代新钟铸成,用牲畜的血涂在钟的缝隙中祭神求福,叫衅钟。衅,血祭。 (10)觳(hú)觫(sù):恐惧颤抖的样子。 (11)若:如此。就:接近,走向。 (12)然则:既然如此,那么就。 (13)易:交换。 (14)识:知道。诸:“之乎”的合音。 (15)是:代词,这种。足以王(wàng):足够用来王天下。 (16)爱:爱惜,这里含有吝啬之意。 (17)诚有百姓者: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诚:的确,确实。 (18)褊(biǎn)小:土地狭小。 (19)无异:莫怪,不要感到奇怪。于:对。 (20)彼恶知之:他们怎么知道呢?恶(wū):怎,如何。 (21)隐:哀怜。 (22)何择:有什么分别。择:区别,分别。 (23)宜:应当。乎:在这里表示感叹。此句是主谓倒装句,“百姓之谓我爱也”是“宜乎”的主语。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24)无伤:没有什么妨碍,此处译为没有什么关系。 (25)仁术:指仁爱之道,实施仁政的途径。 (26)庖厨:厨房。 (27)说:同“悦”,高兴。 (28)“《诗》云”二句:见于《诗经·小雅·巧言》,意思是他人有心思,我能推测它。忖(cǔn)度(duó):揣测。 (29)夫子之谓也:(这话)说的就是你这样的人。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孟子。……之谓也:……说的就是…… (30)戚戚:心动的样子,指有同感。 (31)复:报告。 (32)钧:古代以30斤为一钧。 (33)明:眼力。秋毫之末:鸟兽秋天生出的绒毛的尖端,喻极细小的东西。 (34)舆薪:一车薪柴。 (35)王许之乎:大王相信吗?许:相信,赞同。 (36)“今恩”句以下是孟子的话,省去“曰”字,表示语气急促。 (37)见保:受到保护或安抚。见:被。 (38)王之不王:大王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第二个王是动词。 (39)形:具体的外在区别和表现。异:区别。 (40)挟(xié):夹在腋下。太山:泰山。超:跳过。北海:渤海。 (41)枝:枝同“肢”。这句意谓,为年长者按摩肢体。一说指向老者折腰行鞠躬礼,一说替长者攀摘树枝。皆指轻而易举之事。 (42)老吾老:第一个“老”字作动词用,意动用法,可译为尊敬;第二个“老”作名词,是老人的意思。其下句“幼吾幼”句法相同。 (43)运于掌:运转在手掌上,比喻称王天下很容易办到。 (44)“《诗》云”句:见于《诗经·大雅·思齐》,意思是给妻子作好榜样,推及兄弟,以此德行来治理国家。刑:同“型”,这里作动词用,指以身作则,为他人示范。寡妻:国君的正妻。御:治理。家邦:国家。 (45)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孟子总结这三句诗的意思,就是说把你爱自家人的心,推广到爱他人罢了。 (46)大过:大大超过。 (47)权:秤锤,这里作动词用,指用秤称重。 (48)度(duó):用尺量。 (49)度(duó):思量,揣度。 (50)抑:难道,副词,表反诘。危:使……受到危害。构怨:结仇。 (51)肥甘:肥美香甜的食物。 (52)轻暖:轻柔暖和的衣裘。 (53)便嬖(piánbì):国王宠爱的近侍。 (54)辟:开辟,扩大。 (55)朝:使……称臣(或朝见)。 (56)莅(lì):居高临下,引申为统治。中国:指中原地带。 (57)而:表并列。抚:安抚,使……归顺。四夷:四方的少数民族。 (58)以:凭借。若:如此。若:你。缘木而求鱼:爬到树上去捉鱼,比喻不可能达到目的。 (59)若是:如此。甚:厉害。 (60)殆:不定副词,恐怕,大概。有:同“又”。 (61)邹:与鲁相邻的小国,在今山东邹县。楚:南方的大国。 (62)集:凑集。这句说,齐国土地合起来约有一千个平方里。 (63)盖:同“盍”,兼词,“何不”的合音。反其本:回到根本上来,指回到王道仁政上来。反通返。 (64)发政施仁:发布政令,推行仁政。 (65)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做生意的都愿意把货物储存在大王的集市上。 (66)涂:通“途”。疾:憎恨。赴愬:前来申诉。 (67)惛:同“昏”,思想昏乱不清。进:前进。于:在。是:这。 (68)敏:聪慧。 (68)恒产:用以维持生活的固定的产业。恒心:安居守分之心。 (69)放辟邪侈:“放”和“侈”同义,都是纵逸放荡的意思。“辟”和“邪”同义,都是行为不轨的意思。 (70)罔民:张开罗网陷害百姓。罔,同“网”,用作动词。 (71)制:规定。 (72)畜:同“蓄”,养活,抚育。妻子;妻子儿女。 (73)乐岁:丰收的年头。终:一年。 (74)凶年:饥荒的年头。 (75)驱:督促,驱使。之:往,到。善,做好事。 (76)轻:容易。 (77)赡(shàn):足,及。 (78)奚:何。暇:空闲时间。 (79)盍:何不。 (80)五亩之宅:五亩大的住宅。传说古代一个男丁可以分到五亩土地建筑住宅。古时五亩合现在一亩二分多。 (81)衣:穿。帛:丝织品。 (82)豚(tún):小猪。彘(zhì):大猪。 (83)百亩之田:传说古代实行井田制,每个男丁可以分到土地一百亩。 (84)谨:重视,谨慎地对待。庠(xiáng)序:古代学校的名称。周代叫庠,殷代叫序。 (85)申:反复教导。 (86)颁白者:头发半白半黑的老人。颁,同“斑”。 (87)黎民:黑头发的民众。这里指少壮者,与上文老者对举。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翻译为:齐宣王问:“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跟我讲讲吗?” 孟子说:“孔子的弟子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人,所以后世失传了,我也没有听说过。如果不能不说,那还是说说王道吧。” 齐宣王问:“要有怎样的德行才能实行王道呢?” 孟子答:“通过安抚百姓称王,没有谁可以抵御得了。” 齐宣王问:“那像我这样的人,可以安抚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问:“那你怎么知道我可以呢?” 孟子答:“我听胡说,有一次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头牛走过,您看见了问:“牛牵到哪儿去?”,牵牛的人回答说:“要杀了它用来祭钟”。您说:‘放了它!我不忍心看它恐惧发抖的样子,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那人问:‘那能废除祭钟的仪式吗?"您说:‘怎么能废除呢?用羊去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回事?” 齐宣王说:“有这事。” 孟子说:“有这样的善心就足以称王天下了。百姓都还以为是您吝啬,我知道您是于心不忍。” 齐宣王说:“百姓的确对我有这样的误解。齐国虽然不大,我怎么会吝啬一头牛呢?就是因为不忍心看到它恐惧发抖的样子,无罪却要往死地里送。所以才说用羊去换它。” 孟子说:“您不要奇怪百姓以为您吝啬。以小换大,他们怎么知道您的用意呢?您要是可怜牲畜无罪却往死地里送,那牛跟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齐宣王笑道:“这究竟是什么心理呢?我并不是吝惜钱财才拿以羊换牛的,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 孟子说:“没关系,这才是仁爱之道,只因为您见到牛而没有见到羊。一个有道德的人对于禽兽,看到它们活着,就不忍心看它们死去;听到它们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仁厚的人们不接近厨房。” 齐宣王高兴地说:“《诗经》里面讲过:‘别人有想法,我能揣测出来。"这话像是说您的。我做了这件事,回过头来再想它的目的意义,反而得不出。您这么一讲,我心里又有所触动了。这种心地为什么就能与王道仁政合拍呢?” 孟子说:“有人向大王报告说:‘我的力气可以举起三千斤重的东西,却拿不起一根羽毛;我能够看清秋天里刚换过的兽毛的末梢,却看不见一大车木柴。"您同意吗?” 齐宣王说:“不,不同意。” 孟子说:“如今您一片仁心,使禽兽沾恩,但是百姓却一无所得,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一根羽毛拿不起来,是不愿用力;一车柴草看不见,是不愿用视力;百姓不受保护,是不愿施恩。所以大王您不行王道,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 齐宣王问:“不肯做和不能做有什么区别呢?” 孟子说:“要人将泰山挟在腋下跳过渤海,他告诉别人说:‘我不能做。"这的确是不能做。向长辈弯腰作揖,他对人说:‘我不能做。"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所以您不行王道,不属于将泰山挟在腋下跳过渤海这类事情;您不行王道,属于向长辈弯腰作揖一类的事情。 “尊奉自己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奉人家的长辈;爱护自家的儿童,推广开去也爱护人家的儿童。要治理天下便可以像把一件小东西放在手掌上转动那么容易了。《诗经》里面说过:‘给自己的妻子作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拿自己的一片爱心加到别人身上罢了。所以,能够推广恩泽就能安抚四海百姓,否则,连自己的妻子儿女也保护不了。古代那些圣明的国君没能超过一般人的原因,没有别的,善于推己及人罢了。现在您的恩泽能够泽被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是为什么呢?用秤称,才知道轻重;量一量,才知道长短。事事如此,心的长短轻重尤其需要衡量。请您掂量掂量吧! “难道您要兴师动众,使士兵冒着生命的危险,和诸侯结下深仇大恨,然后才痛快吗?” 齐宣王说:“不,我对这个有什么痛快的呢?我是想借此得到我想得到的东西罢了。” 孟子问:“您很想得到的东西,我可以听听吗?” 齐宣王笑而不答。 孟子问:“是因为好吃的东西不够吃吗?轻暖的衣着不够穿吗?还是因为文采美色不够看吗?美妙音乐不够听吗?侍奉左右的宠臣不够用吗?您的臣子们都能充分供给,您难道为的是这些吗?” 齐宣王说:“不,我不是为这些。” 孟子说:“那么,您想得到的东西我知道了,您是想开拓疆土,使秦、楚等大国朝见,然后统治整个中原地带,安抚四方小数民族。以您现在的所作所为,去谋求您所想得到的东西,就像是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 齐宣王问道:“事情有这样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捉鱼,虽然捉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患;凭您的做法,去谋求您很想得到的东西,要是尽心尽力地去做,必然会留下灾祸。” 齐宣王说:“您可以讲给我听听这个道理吗?” 孟子问:“如果邹国人跟楚国人开战,您认为谁会胜出呢?” 齐宣王答:“当然是楚国胜。” 孟子说:“那么,小国本来就不可以抵挡大国,人数少的本来就不可以抵挡人数多的,弱的国家本来就不可以抵挡势力强的国家。现在天下拥有千里见方土地的国家一共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不过只占九分之一。拿九分之一的力量去降服九分之八的力量,这跟邹国和楚国打仗又有什么两样呢?回到根本上去求得问题的解决吧。“现在您如果发布命令,施行仁政,使天下当官的人都愿意到您的朝中做官,耕田的人都愿意在您的田野里耕作,做生意的人都愿意到您的街市上做生意,旅行的人都愿意到您的国土上来游历,那些痛恨自己的国君的人,都愿向您申诉。如果能做到这样,谁能抵挡您呢?” 齐宣王说:“我糊涂,不懂得这个道理。希望先生帮助(实现)我的愿望,明确地教导我。我虽然不聪慧,请让我试试。” 孟子说:“没有可以长久维持生计的产业而有一贯向善的思想,这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像百姓,没有可以长久维持生计的产业,就会动摇一贯向善的思想。如果没有这种思想,那就会放荡不羁,不守法纪,胡作非为,没有做不出来的。等到犯了罪,然后对他们施加刑罚,这就是陷害老百姓。哪有仁爱的国君在位,却可以做陷害老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国君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要使他们上能奉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遇上好年成终身饱暖,即使是年成不好,也不至于饿死;然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也就容易服从了。现在所规定的老百姓的产业,上不能奉养父母,下不能养活老婆孩子;年成好也要终身困苦,遇上年成不好,也免不了要饿死。这样,连救自己的性命还来不及,哪有空余时间去讲礼义呢?您既然想施行仁政,为何不回到根本上来呢?在五亩大的住宅旁,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了;鸡、猪狗这类的家畜不要耽误它们繁殖生长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能及时得到耕种,八口人吃饭的人家,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叮咛他们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再肩挑背负在道路上走了。年老的人穿丝绵、吃肉,一般老百姓不少食缺衣。如果这样还不能得到人民的拥戴,以实现王道,那是不可能的。”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 篇1   齐桓晋文之事全文阅读:   出处或作者:《孟子》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如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于?”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齐桓晋文之事全文翻译: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中没有称道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后世失传了。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一定要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道德,才可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呢?”   (孟子)说:“安抚老百姓而称王天下,便没有什么人能抵御他了。”   (齐宣王)说:“象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老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根据什么知道我可以做到呢?”   (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来祭钟。”大王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而走向受刑的地方。”(那人问)道:“那么,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哪能废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齐宣王)说:“有这事。”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了。老百姓都以为大王是吝啬。我确实知道您是出于一种不忍的同情心。”   (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是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惜一条牛?就是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毫无罪过而走向受死的地方,所以用羊去换它。”   (孟子)说:“你不要对百姓说您吝啬而感到奇怪。以小换大,他们怎么知道其中的意思呢?您如果不忍看它无罪而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齐宣王笑着说:“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吝惜钱财而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孟子)说:“没有关系,您这样做正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所以君子把厨房建得远远的。”   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有豁然开郎的作用啊!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   (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稍,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吗?”   (齐宣王)说:“不相信。”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受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   (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为长辈按摩一下肢体,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对长辈按摩肢体一类的事。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和儿女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使天下安定,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称一称,才能知道轻重;量一量,才能知道长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   “还是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冒生命的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么?”   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   (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   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   (孟子)说:“是因为肥美的食物不够吃呢?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呢?还是因为各种色彩不够看呢?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呢?左右受宠爱的人不够用呢?(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供给,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   (齐宣王)说:“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象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   齐宣王说:“象(你说的)这么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   (齐宣王)说:“(这是什么道理)可以让我听听吗?”   (孟子)说:“(如果)邹国和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胜呢?”   (齐宣王)说:“楚国会胜。”   (孟子)说:“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九分之一(的力量)去使九分之八(的力量)降服,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还是回到根本上来吧。(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如果象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   齐宣王说:“我昏乱糊涂,不能做到这一步。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志愿。明白地教导我,我虽然不明事理,请(让我)试着这么做做看。”   (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的,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然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还来不及,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狗、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如果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 篇2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放、辟:放辟邪侈,无不为已(放荡;邪辟,不老实)   2、诸:不识有诸?(兼词,之乎的合音)   3、异: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4、方: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方圆)   5、孝、悌:申之以孝悌之义(恭敬父母是孝,尊敬兄长是悌)   二、通假字   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止)   2.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   3.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刑通型,作榜样)   4.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   5.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罔:通网)   6.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通矣,确定语气)   7.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   8.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   三、一词多义   1、爱:①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吝惜)   ②吴广素爱人(爱护)   ③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喜爱,喜欢)   2、明:①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名词,视力)   ②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形,清楚、明白)   ③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上足以事父母(形,贤明的)   ④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形,明亮)   3、道:①促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述说,谈论)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说,讲)   ③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道义、道理)   ④任重道远(路,道路)   四、词类活用   1、无以,则王矣。(王:名作动,统一天下,王道)   2.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王:名作动,称王)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前老、幼:形作动,尊敬、爱护;后老、幼:形作名,老人,小孩)   4.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保:使动用法,使安定)   5.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危:使动用法,使受到危害)   6.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朝:使动用法,使来朝)   7.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服:使动用法,使服从)   8.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罔:通网名作动,张开罗网捕捉,陷害)   五、古今异义的词   1、百姓皆以王为爱也。爱:古义:吝惜。今义:喜欢。   六、句式   1、臣未之闻也。(宾语前置)   2.何由知吾可也?(宾语前置)   3.王见之,曰:牛何之? (宾语前置)   4.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倒装)   5.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被动句)   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   7.不为者与不能者何以异(宾语前置)   8、夫子之谓也。(文言固定句式,之谓也,说的就是)   七、难句翻译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译:使百姓生活安定来实行王道,没有谁能够抵挡得了。   2、夫子之谓也。   译:说的就是夫子这样的人啊。   3、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译:我并不是吝惜我的财物才用羊来替代牛啊,百姓说我吝惜是合适的。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吾,以及人之幼。   译:尊敬我家的老人,推广到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家的小孩,推广到爱护别家的小孩。   5、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译:用这样的做为,来求取那所想要的东西,好象是爬到树上去找鱼一样啊。   6、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译:用秤称,这样后就知道轻重了;用尺子量,这样后就知道长与短了。

齐桓晋文之事翻译及原文

齐桓晋文之事 先秦 · 孟子及弟子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曰:“可得闻与?”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译文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齐宣王)说:“德行怎么样,才可以称王呢?”(孟子)说:“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保全百姓吗?”(孟子)说:“可以。”(齐宣王)说:“从哪里知道我可以呢?”(孟子)说:“我从胡龁那听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的血)来涂在钟上行祭。"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那人问)道:‘那么既然这样,(需要)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齐宣王)说:“有这事。”(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但是)诚然我知道您是出于于心不忍(的缘故)。”(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就是因为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因此用羊去换它。”(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以小(的动物)换下大(的动物),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齐宣王笑着说:“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因为)吝啬钱财才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是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不接近厨房。”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和王道仁政合拍的原因,是什么呢?”(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吗?”(齐宣王)说:“不相信。”(孟子说:)“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向老者折腰行鞠躬礼,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向老者折腰行鞠躬礼一类的事。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任何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还是说(大王)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冒生命的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么?”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孟子)说:“是因为肥美甘甜的食物不够吃呢?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呢?还是因为美女不够看呢?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呢?左右受宠爱的大臣不够用呢?(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提供给大王,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齐宣王)说:“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孟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像爬到树上却要抓鱼一样。”齐宣王说:“真的像(你说的)这么严重吗?”(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齐宣王)说:“(这是什么道理)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子)说:“(如果)邹国和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胜呢?”(齐宣王)说:“楚国会胜。”(孟子)说:“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一份力量去降服八份,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还是回到根本上来吧。(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如果像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齐宣王说:“我糊涂,不能懂得这个道理。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愿望。明确的指教我,我虽然不聪慧,请(让我)试一试。”(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这样之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齐桓晋文之事翻译及原文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如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曰:“可得闻与?”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于?”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全文翻译: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中没有称道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后世失传了。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一定要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道德,才可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呢?”(孟子)说:“安抚老百姓而称王天下,便没有什么人能抵御他了。”(齐宣王)说:“象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老百姓吗?”(孟子)说:“可以。”(齐宣王)说:“根据什么知道我可以做到呢?”(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来祭钟。”大王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而走向受刑的地方。”(那人问)道:“那么,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哪能废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齐宣王)说:“有这事。”(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了。老百姓都以为大王是吝啬。我确实知道您是出于一种不忍的同情心。”(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是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惜一条牛?就是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毫无罪过而走向受死的地方,所以用羊去换它。”(孟子)说:“你不要对百姓说您吝啬而感到奇怪。以小换大,他们怎么知道其中的意思呢?您如果不忍看它无罪而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齐宣王笑着说:“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吝惜钱财而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孟子)说:“没有关系,您这样做正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所以君子把厨房建得远远的。”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有豁然开郎的作用啊!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稍,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吗?”(齐宣王)说:“不相信。”“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受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为长辈按摩一下肢体,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对长辈按摩肢体一类的事。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和儿女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使天下安定,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称一称,才能知道轻重;量一量,才能知道长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还是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冒生命的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么?”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孟子)说:“是因为肥美的食物不够吃呢?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呢?还是因为各种色彩不够看呢?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呢?左右受宠爱的人不够用呢?(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供给,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齐宣王)说:“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孟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象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齐宣王说:“象(你说的)这么严重吗?”(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齐宣王)说:“(这是什么道理)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子)说:“(如果)邹国和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胜呢?”(齐宣王)说:“楚国会胜。”(孟子)说:“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九分之一(的力量)去使九分之八(的力量)降服,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还是回到根本上来吧。(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如果象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齐宣王说:“我昏乱糊涂,不能做到这一步。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志愿。明白地教导我,我虽然不明事理,请(让我)试着这么做做看。”(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的,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然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还来不及,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狗、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

文言文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主要讲述了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本文整理了《齐桓晋文之事》原文、翻译,欢迎阅读。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齐桓晋文之事》翻译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弟子之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失传了。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德行,才可以称王于天下呢?” (孟子)说:“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从哪知道我可以呢?” (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我从胡龁那听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来祭钟。”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那人问)道:“既然这样那么,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齐宣王)说:“有这事。”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我诚然知道您是于心不忍。” (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就是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无罪却走向死地,因此用羊去换它。” (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以小换大,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无罪却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齐宣王笑着说:“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吝啬钱财而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是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不接近厨房。” 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 (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吗?” (齐宣王)说:“不相信。”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保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 (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为长辈弯腰作揖,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对长辈弯腰作揖一类的事。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 “还是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冒生命的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么?” 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 (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 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 (孟子)说:“是因为肥美甘甜的食物不够吃呢?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呢?还是因为各种色彩不够看呢?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呢?左右受宠爱的人不够用呢?(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供给,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 (齐宣王)说:“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像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 齐宣王说:“像(你说的)这么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 (齐宣王)说:“(这是什么道理)可以让我听听吗?” (孟子)说:“(如果)邹国和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胜呢?” (齐宣王)说:“楚国会胜。” (孟子)说:“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一份力量去降服八份,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还是回到根本上来吧。(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如果像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 齐宣王说:“我糊涂,不能懂得这个道理。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愿望。明确的指教我,我虽然不聪慧,请(让我)试一试。” (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的,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这样之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 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孟子简介 孟子,姬姓,孟氏,名轲,字号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时期邹国人。 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和《寡人之于国也》被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翻译一一对应如下: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曰:“可得闻与?”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译文: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业,可以讲给我听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们没有谈论齐桓公、晋文公事情的,因此,后代没有流传下来,我也没曾听说过。如果一定要我说,我就说说用道德的力量统一天下的王道吧。”齐宣王问道:“有什么样的道德,就可以统一天下了呢?”孟子说:“用使老百姓安居乐业的方法去统一天下,没有人能够阻挡的。”齐宣王问:“像我这样的人,可以使老百姓安居乐业吗?”孟子说:“可以。”齐宣王又问:“您怎么知道我可以呢?”孟子说:“我听胡龁说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王坐在堂上,有人牵牛从堂下走过,您看到了问:“牵着牛上哪儿去?"那牵牛的人回答说:‘要把它杀了祭钟。"王说:‘放了它吧!我不忍看它那哆嗦可怜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而把它送进屠宰场。"那人便说:‘那么,就不祭钟了吗?"您说:‘怎么可以不祭钟呢?用只羊换它。"——不知有这回事吗?”齐宣王说:“有这回事。”孟子说:“这种好心满可以统一天下了。老百姓都以为王是吝啬,我早就知道你是于心不忍。”齐宣王说:“对呀!的确有这样误解我的百姓。齐国虽然小,我怎么吝惜一头牛?我就是不忍看它那种哆嗦可怜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而把它送进屠宰场,所以拿羊换它。”孟子说:“您莫怪百姓以为您吝惜。羊小牛大,用小的换下大的来,他们怎么知道您的用意呢?王若可怜牛无罪而被送进屠宰场,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宣王笑着说:“这究竟是什么想法呢?我的确不是吝惜财物才用羊换牛。您这么一说,百姓说我吝惜财物是应当的了。”孟子说:“没有关系,您这种不忍之心,正是仁爱,因为您只见到牛没有见到羊。君子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们活着,便不忍心看见它们死去;听到它们的声音,便不忍吃它们的肉。因此,君子远远地离开厨房。”齐宣王高兴地说:“《诗经》上说:‘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这话好像说的就是您。我自己做了这件事,反过来问问自己为什么这样做,却说不出所以然来了。您老人家这么一说,对于我的心来讲,豁然明亮了。我这种心情合于王道,又是什么道理呢?”孟子说:“假若有人向您报告说:“我的力气能够举起三千斤,却拿不动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能够看清秋天鸟的细毛,却看不见一车子柴火,你相信这种话吗?”齐宣王说:“不相信。”孟子说:“如今您的恩德足以达到禽兽身上,却不能使百姓得到好处,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一根羽毛拿不起来,是因为不用力气;一车柴火看不见,是因为不用眼力;百姓不能安居乐业,是因为您不肯施恩。所以您不用王道统一天下,只是不肯做,不是不能做。”宣王说:“不肯做和不能做在现象上有什么不同呢?”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跳过渤海,对别人说:‘这个我不能。"这是真的不能。给老年人弯腰作揖,对人说:‘这个我不能。"是不肯做,不是不能做。所以您不用王道统一天下,不是属于用胳膊挟着泰山跳过北海一类的;您不用王道统一天下,是属于给老年人弯腰作揖一类的。“尊敬我家里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里的老人;爱护我家里的子女,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里的子女。一切政治措施都这样进行,要统一天下就象在手里运转东西那样容易了。《诗经》上说:‘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这就是说把这样好心扩大到其他方面就行了。”“所以说把恩惠由近及远地推广开去,便能够安定天下;不这样,甚至无法保护妻子儿女。古代的圣贤之所以大大地超过一般人,没有别的诀窍,只是善于推行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达到禽兽身上,却不能使百姓得到好处,这是为什么呢?”“称一称,然后知道轻重,量一量,然后知道长短,什么东西都这样,人的心更是如此。请您考虑一下吧!”“难道您想调动军队,使将士冒着生命危险,去和别的国家结怨仇,然后心里才痛快吗?”齐宣王说:“不。我为什么这样做才痛快呢?我之所以这样做,是要求满足我的最大欲望啊!”孟子说:“王的最大欲望是什么呢?可以说给我听听吗?”齐宣王笑了笑,却不说话。孟子说:“是为了肥美的食品不够吃的吗?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的吗?或者为了艳丽的彩色不够看吗?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吗?伺侯的人不够使唤吗?这些,您手下的人员都能尽量供应满足,难道您是为了这些吗?”齐宣王说:“不,我不是为这些。”孟子说:“那么王的最大欲望可以知道了。您是想扩张土地,使秦楚都来称臣朝见,统治中国,同时安抚四周的外族。不过,以您这样的做法,来满足您这样的欲望,就象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齐宣王说:“竟然这样严重吗?”孟子说:“恐怕比这严重呢。爬到树上捉鱼,虽得不到鱼,却没有后患。以您这样的做法来满足您这样的欲望,如果尽力去做,不但达不到目的,以后必定有灾难。”齐宣王说:“这是为什么?您可以说说我听听吗?”孟子说:“假设邹国人和楚国人打仗,您以为哪一个国家会打胜呢?”齐宣王说:“楚国会打胜。”孟子说:“从这里可以看出,小国不可以和大国为敌,人口少的国家不可以和人口多的国家为敌,弱国不可以和强国为敌。中国的土地,千里见方那样大的共有九处,齐国土地总起来,只有九分之一。以九分之一的力量想征服九分之八,这和邹国跟楚国为敌,有什么不同呢?王还是从根本着手吧!“现在您如果发布政令施行仁德,会使天下的士大夫都想到齐国的朝廷上做官,农民都想到齐国田地里耕种,商人都想到齐国的市场上做买卖,来往旅客都想通过齐国的道路,天下痛恨本国君主的人,都想到您这里来控诉。能做到这样,谁能抵挡得住呢?”齐宣王说:“我头脑昏乱,不能进一步领会你说的这些道理。希望您帮助我达到目的,明明白白地教导我。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试一试。”孟子说:“没有固定的产业收入,却有坚定的道德观念,只有士人才能做到。至于一般人,假若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便也没有坚定的道德观念。如果没有坚定的道德观念,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坏事都能干得出来。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加以刑罚,这等于陷害人民。哪有仁德的君主执政,却做出陷害人民的事呢?”“所以贤明的君主规定人民的产业,必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抚养妻子儿女。好年成,丰衣足食,坏年成,也不至于饿死;然后再引导他们走善良的正道,人民自然易于听从。”“今天吧,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够赡养父母,下不能抚养妻子儿女,好年成艰难困苦,坏年成只有饿死。这样每个人只想活命都怕来不及,哪有闲工夫学习礼仪呢?”“王如果要行仁政,何不从根本上着手呢?每家给五亩地的住宅,四周种上桑树,五十岁以上的人可以穿上丝绵袄了。鸡、猪、狗这些家畜,要及时地饲养繁殖,七十岁以上的老年人都可以有肉吃了。一家一户的百亩耕地,不要耽误他们耕种的时间,八口的人家,可以吃饱了。”“办好各级学校教育,反复地讲述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至于背扛着、头顶着物件走路了。老年人都穿上丝绵袄,吃上肉,老百姓吃得饱、穿得暖,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那是决不会有的事。”作品赏析此文洋洋洒洒,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孟子针对齐宣王自恃国力强大,欲“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雄心,及时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肯定保民的重要,又通过比喻,指出齐宣王不保民是不为,而非不能。而宣王之所以不保民而王,不推恩于百姓,他是想以力图霸。而以力图霸一定失败,只有发政施仁,才能胜利。接着,孟子从下面正面提出“制民之产”和“驱而善之”两项保民措施,并指出,实行了这两项措施,则“不王者,未之有也。”整个交谈中,孟子如舟师掌舵,中流自如,随意所之。而结构上又紧扣一个中心:依据齐宣王的不忍之心,说服他行仁政,以王天下。全篇以小问题引出大道理,由远及近,步步推论,比喻生动,说理透彻,多用排比,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充沛气势。

高中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

高中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王说,曰:“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曰:“可得闻与?”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于?”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译文: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弟子之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失传了。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德行,才可以称王于天下呢?”(孟子)说:“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百姓吗?”(孟子)说:“可以。”(齐宣王)说:“从哪知道我可以呢?”(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我从胡龁那听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来祭钟。”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那人问)道:“既然这样那么,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齐宣王)说:“有这事。”(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我诚然知道您是于心不忍。”(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就是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无罪却走向死地,因此用羊去换它。”(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以小换大,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无罪却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齐宣王笑着说:“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吝啬钱财而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是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不接近厨房。”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吗?”(齐宣王)说:“不相信。”“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保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为长辈弯腰作揖,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对长辈弯腰作揖一类的事。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还是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冒生命的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么?”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孟子)说:“是因为肥美甘甜的食物不够吃呢?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呢?还是因为各种色彩不够看呢?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呢?左右受宠爱的人不够用呢?(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供给,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齐宣王)说:“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孟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像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齐宣王说:“像(你说的)这么严重吗?”(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齐宣王)说:“(这是什么道理)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子)说:“(如果)邹国和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胜呢?”(齐宣王)说:“楚国会胜。”(孟子)说:“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一份力量去降服八份,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还是回到根本上来吧。(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如果像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齐宣王说:“我糊涂,不能懂得这个道理。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愿望。明确的指教我,我虽然不聪慧,请(让我)试一试。”(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的,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这样之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齐桓晋文之事 翻译

不去做和不能做的表现形式,凭什么去区别呢

《先秦散文·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原文鉴赏

《先秦散文·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原文鉴赏 齐宣王问曰①:“齐桓晋文之事②,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③,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④?”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⑤。”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⑥:‘王坐於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⑦?”对曰:“将以衅钟⑧。”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⑨,若无罪而就死地⑩。”对曰:“然则废衅钟与(11)?”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12)?”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13)。百姓皆以王为爱也(14),臣固知王之不忍也(15)。”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16)。齐国虽褊小(17),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於百姓之以王为爱也(18)。以小易大,彼恶知之(19)?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20),则牛羊何择焉(21)?”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22)!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23)。” 曰:“无伤也(24),是乃仁术也(25),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於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26)。” 王说(27),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28)。"——夫子之谓也(29)。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30);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31)。此心之所以合於王者何也?” 曰:“有复於王者曰(32):‘吾力足以举百钧(33),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34),而不见舆薪(35)。"则王许之乎(36)?” 曰:“否(37)。”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独何与(38)?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39)。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40)?”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41),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42),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块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43);幼吾幼(44),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於掌(45)。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46)。”——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己(47)。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48);度,然后知长短(49);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抑王兴甲兵(50),危士臣(51),构怨於诸侯(52),然后快於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於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53)。” 曰:“王之所夫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於口与?轻暖不足於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於目与?声音不足听於耳与?便嬖不足使令於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 吾不为是也。” 曰:“ 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54):欲辟土地(55),朝秦楚(56),莅中国而抚四夷也(57)。以若所为(58),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59)。” 王曰:“若是其甚与(60)?” 曰:“殆有甚焉(61)。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62),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63);以一服八,何以异於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64)。今王发政施仁(65),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商贾皆欲藏於王之市(66),行旅皆欲出於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67),皆欲赴诉於王(68);其若是,孰能御之(69)!” 王曰:“吾昏(70),不能进於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71),唯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72)。及陷於罪,然后从而刑之(73),是罔民也(74)。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75),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76),凶年免於死亡;然后驱而之善(77),故民之从之也轻(78)。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此唯救死而恐不赡(79),奚暇治礼义哉(80)!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81),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有也。” 【注释】 ①齐宣王:姓田,名辟疆。战国时齐国的国君,约公元前319年至公元前301年在位。 ②齐桓:齐桓公,姓姜,名小白,春秋时齐国国君。晋文:晋文公,姓姬,名重耳,春秋时晋国国君。齐桓晋文都是春秋时称霸的诸侯。 ③仲尼之徒:指孔子的门徒。仲尼:孔子的字。道:说,称道。 ④无以:不能止住。以,同“已”,止。王:动词。指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⑤保民:安民。莫之能御:没有人能抵御。莫,代词,“没有人”的意思。 ⑥胡虼:人名,齐宣王的近臣。 ⑦何之:到哪里去? ⑧衅钟:古时新钟铸成,杀牲取血,涂抹钟的缝隙。这是一种祭祀仪式。 ⑨觳(hu音胡)觫(su音速):恐惧发抖的样子。 ⑩就:走向。 (11)然则:那么。 (12)诸:“之乎”的合音。 (13)是心:这样的心。 (14)爱:舍不得,吝啬。 (15)不忍:不忍心。 (16)诚:确实。 (17)褊:狭小。 (18)无异:不要责怪。 (19)恶(wu音乌):怎么。 (20)隐:不忍,疼爱。 (21)牛羊何择焉:意思是,牛和羊都是一样。无罪而就死地”,还挑选什么呢? (22)是诚何心:这(指以羊易牛)真是什么想法呢! (23)宜乎:难怪,应该。 (24)无伤:不要紧,没有关系。 (25)仁术:仁慈的心术,良心。 (26)庖厨:厨房。 (27)说:同“悦”。 (28)忖度:猜测,揣度。两句引自《诗经·小雅·巧言》。 (29)夫子:先生,指孟子。 (30)吾心:指自己的想法。 (31)戚戚:内心激动的样子。 (32)复:报告。 (33)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为三十斤。 (34)秋毫:鸟兽在秋天新长出的细毛,或指秋天禾穗上的白毛,指细小难见之物。末:尖端。 (35)舆薪:整车的柴。舆:车。 (36)许:信,赞许。 (37)否:不。 (38)独何与:到底为了什么? (39)见保:被保护。 (40)形:情形,状况。 (41)太山:即泰山。北海:即渤海。 (42)为长者折枝:枝,通“肢”。指为长者 *** 四肢筋骨,或向长者致敬意而折肢弯腰,均可通。一说,为长者攀折草木之花枝,言其容易。 (43)老吾老:前一个“老”字为动词。意思是,敬爱自己的老人,进而敬爱别人的老人。 (44)幼吾幼:前一个“幼”字为动词。意思是,爱抚自己的孩子,进而爱抚别人的孩子。 (45)运于掌:在掌心中运转。比喻治理天下很容易。 (46)刑:同“型”,榜样,以身作则。寡妻;国君称自己正妻的谦词。御:治理。这几句见于《诗经·大雅》中的《思齐》篇。意思是:给自己的妻子作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国家。 (47)斯心:这样的心情想法。斯:代词。 (48)权:用秤称量。 (49)度:用尺量。 (50)抑:选择连词,相当于“还是”。 (51)危:危及,危害。 (52)构怨:结成仇恨。 (53)所大欲:最想得到的东西。 (54)已:同“矣”。 (55)辟:开拓,拓展。 (56)朝:朝拜。这里是使动用法。意思是,使秦楚两个大国来朝拜。 (57)莅(li音历):临。中国:指中原。意思是君临于诸侯国之上。 (58)若:这样,如此。 (59)缘木而求鱼:爬到树上捕鱼。 (60)甚:厉害,严重。 (61)殆:恐怕,或许。 (62)邹:即邾国,当时的一个小国。 (63)齐集有其一: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九分之一。(64)盖:助词,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根本,这里指王道仁政。一说,盖与“盍”相通,“何不”的合音。 (65)发政施仁:发布政令,推行仁政。 (66)商贾:做生意的。 (67)疾:恨。 (68)赴诉:跑来控诉。 (69)御:阻挡。 (70)昏:神志不清,胡涂。 (71)恒产;指土地、田园等可以长久维持生活的产业。恒心:指安分守己的善心。 (72)放:放纵,放荡。辟:同“僻”,指行为不正。已:同“矣”。 (73)刑:作动词用,加以刑罚。 (74)罔民:陷害人民。罔,同“网”,作动词用,意思是张网捕捉。 (75)制:规定。 (76)乐岁:丰年。 (77)驱而之善:驱使他们做好事。之:向。 (78)轻:容易,轻易。 (79)赡:足够,充足。 (80)奚暇治礼义哉:哪里顾得上讲求礼义哩!奚:何,怎么。暇:闲暇。(81)申:重,再三叮咛。悌:兄弟相互友爱。 【今译】 齐宣王问道:“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迹,你可以讲给我听听吗?”孟子回答道:“孔子的门徒是不讲齐桓、晋文的事的,因此没有什么传闻,我也不曾听说过。如果你一定要我谈下去,那谈谈王道吧,行吗?”宣王问道:“要具备怎样的道德修养,才能够统一天下呢?”孟子答:“爱抚百姓而统一天下,就没有人能够抵挡你了!”宣王又问:“象我这样的人,可以做到安抚百姓吗?”孟子说:“能!”宣王问:“你从哪儿看出我能行呢?”孟子说:“我曾经听胡龁讲:有一次,大王坐在殿堂上,有人牵着一条牛从殿堂下走过,王看到了就问:‘把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准备宰了去祭钟。"大王说:‘放了它吧!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象这样毫无罪过而被宰杀,我不忍心!"那人就问:“那么难道就要废除祭钟的仪式吗?"大王回答:‘怎么能废除呢?用一只羊替换它吧。"不知有没有这件事?”宣王说:“有这事。”孟子说:“凭这样的好心肠就完全可以实行王道统一天下了。可老百姓都以为大王是舍不得一条牛,我倒很理解你是不忍心呀!”宣王说:“对啊,确实有百姓这样误解我。齐国虽然狭小,我何至于吾惜一条牛呢?就是因为不忍心它那种惊恐哆嗦的样子,毫无罪过而去送死,所以才用羊换下了它。”孟子说:“大王也不要责怪老百姓怀疑你吝啬,用小羊去顶替大牛,他们怎么能知道你的本心呢?大王如果可怜它无罪而去送死,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可以挑选的呢?”齐宣王笑着说:“这真是什么心理呢?我不是舍不得钱才用羊去代替牛。也难怪百姓要说我吝啬了。”孟子说:“没有什么关系嘛。这正是一种仁爱之心啊,你只看见牛的可怜相而没看见羊。君子对于飞禽走兽,往往看到它们活着,就不忍心看到它们死亡;听到它们的悲鸣声,就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君子要把厨房设置在离自己远远的地方。”宣王高兴地说:“《诗经》上说:‘别人有心事,我能猜中它。"这说的就是先生您啊!当初我是这样做了,回过头来问自己为什么这样做,却说不出所以然。听您这么一说,我深有同感。那么,你说我这种心理竟然能同实行王道相契合,又是什么道理呢?”孟子说:“如果现在有人来向您报告说:‘我的力气完全能够举起三千斤,却举不起一根羽毛;我的视力能够看清楚秋毫那样细微的东西,却看不见一车柴禾。”那么,大王相信他的话吗?”宣王说:“不信。”孟子说:“如今大王的恩惠足以用到鸟兽身上了,却不能施之于百姓,偏又是什么道理?这样看来,一根羽毛都拿不动,是因为没有用力气;整车柴禾都看不见,是因为没有用目力;老百姓得不到安抚,是因为您不肯施恩啊。所以说,大王未能用王道统一天下,只是不肯去干,并非不能干啊!”宣王又问:“不肯干与不能干又有什么不同呢?”孟子说:“要挟着泰山而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真的做不到。替年长的人揉摩肢体,对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所以说大王不行仁政,不是挟着泰山跳过渤海这种类型,大王不行仁政,不过是属于为年长者揉摩肢体这类型。尊敬自己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疼爱自己的子女,从而推广到疼爱别人的子女,这样,整个天下都运转在您的掌心中了!《诗经》中说道:‘先给妻子做榜样,进而推广到兄弟,再推广到治理国家。"讲的就是要把一种善心好意推及他人。因此,广施恩惠就足以安定天下,不能推恩就可能连妻子儿女都保不住。古代的圣贤之所以能超过一般人,没有别的奥秘,只是善于推广他们的善心好意罢了。如今您的恩惠已经体现到禽兽身上,而您的功德却达不到百姓身上,这是什么原故呢?用秤称一称,才知道轻重;用尺量一量,才知道长短;一切事物都是这样,人心更是如此。请大王深思。或许您一定要发动战争,让将士去冒生命危险,与诸侯各国结下仇怨,您才觉得心里痛快吗?”宣王说:“不!我对这个怎么会感到痛快,我要追求我的最大欲望。”孟子说:“大王的最大欲望,可以讲给我听听吗?”齐宣王笑笑而不说话。孟子说:“是肥美甘甜的食物不能让您的胃口得到满足吗?是轻柔暖和的衣服不能让您的身躯得到满足吗?或者是美丽的色彩满足不了您的视野?是悦耳的声音满足不了您的耳朵?是宠幸的近侍不够您使唤?这一切,您的臣僚都会充分满足您的需求,难道大王就是为了这些吗?”宣王说:“不!我并不是为了这些。”孟子说:“那么,大王的最大欲望便可以推知了。您是想扩张领土,使秦国、楚国都来朝贡,成为中原的霸主而镇抚四方的异族。然而,以您的这种作法,想实现这样的愿望,就好比爬到树上去找鱼一样。”宣王说:“有这样严重吗?”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呢。爬上树去捕鱼,虽然捕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患;以您的这种作法,想满足您的欲望,尽心竭力地去干,到最后必然灾祸临头。”宣王问:“可以讲给我听听吗?”孟子说:“如果邹国和楚国交战,您认为哪方能取胜?”宣王说:“楚国胜。”孟子说:“这么说来,小国本来就敌不过大国;人少的必定敌不过人多的;弱的本来就敌不过强的。普天之下,千里见方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计起来不过只占有九分之一,想要以一份土地的力量去征服其他八份,这与邹国同楚国打仗有什么区别?大王何不回过头来从根本上做起呢?现在,大王如能颁布法令实行仁政,使天下的士人都想到您的朝廷上来站立,农夫都想到您的田野上耕种,做生意的都想到您的集市上经商,来往的旅客都想行走在您的道路上,所有痛恨本国君主的人,都想跑到您这里来控诉。如果能这样,谁能够抵挡您呢?”宣王说:“我的脑子昏乱,不一定能干出这样的政绩来,希望先生辅佐我实现理想,明明白白地开导我;我虽然不聪明,还是想试试。”孟子说:“没有固定的产业而能坚持操守不堕的,只有士人才行。至于老百姓,如果没有固定的产业,也就没有坚守道德的决心。如果没有坚守道德的心志,便会放荡不拘,越出常轨,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再处以刑罚,这等于是坑害百姓。哪里有仁爱的君主统治着国家而可以坑害百姓呢?因此,英明的君主必须规定百姓有足够的固定产业,使他们上足以赡养父母,下足以抚养妻儿,好年成丰衣足食,坏年成也不至于死亡;然后引导他们明理从善,这样百姓就很容易听从命令了。现在百姓的产业,上不足以供养父母,下不足以抚养妻儿,丰年也很艰难,灾年就活不成了;这样,连保全性命都来不及,哪里有空暇去讲求礼义呢?大王如果要实现统一天下的目的,何不从根本上做起呢?每一家有五亩宅地,种上桑树,五十岁以上的人便可以穿上丝绸了;鸡、狗、猪等家畜,不错过繁殖饲养的时机,七十岁以上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每家有一百亩地,不要妨碍他们依时耕作,那么八口人家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教育,用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道理反复地开导他们,那么须发斑白的老年人就用不着头顶背负地在路上奔波劳累了。老年人穿丝吃肉,一般百姓不挨饿受冻,做到了这些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从来没有的!” 【集评】 清·赵承谟:一篇大文,洋洋洒洒,累千余言,而实叙正文处只“老吾老”三句。……直言之,本数语可了,文偏千百言不放之了,前不逮入,后不遽收,作多少盘旋击宕、纵横跳跌之笔。其放之也,有万斛之重;其揽之也,有千斤之力。忽纵忽擒,忽断忽续,忽离忽合,忽而细雨轻风,忽而翻江搅海,令读者几目眩耳聋,而作者实气静神安。(《孟子文评》) 清·魏叔子:实著只在“五亩之宅”一节,此理虽万世不易,若开口便说,意属老生常谈,闻者厌矣。看他千回百转,无数波澜顿挫,峰峦起伏,簇拥着“五亩之宅”出来处,委是可骇可爱。(‘孟子读法附记》) 清·王介山:一篇凡八设喻,一时山海人物无不奔赴腕下,以供其取携,可谓极行文之乐事矣。(《孟子读法附记》) 清·王汝谦:生人之气蔼然,一团生气贯彻乎天地人物,所谓全恤之仁也。(《孟子论文》) 清·吴闽生:此孟子中长篇文字,其气度舂容大雅,章法顿挫跌宕之妙最可玩。“老吾老”句挺接劲峭,以下绝大经纬堂堂正正而出之,光明俊伟,是孟子平生本领踏实发见处。 后世文家阴柔阳刚两派必有所偏,孟子则兼擅其胜,读此等处可悟。(《孟子文法读本》) 清·牛运震:篇中钩勒顿挫,千回百转,重波迭浪而归宿于此,有纲领,有血脉,有过峡,有筋节,总在不使一直笔,不使一呆笔。读者熟复于此,其于行文之道思过半矣。(《孟子论文》) 【总案】 这是《孟子·梁惠王》中的一章,记叙了孟子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孟子在文章中提出“保民而王,莫之能御”的政治观点,主张养民教民,反对暴政“网民”。孟子的政治主张虽然是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的,但他重视民心向背,讲求仁政爱民,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孟子在论辩中善于把握主动权,把对方的思想纳入自己的论题范围,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入彀,从而收到满意的效果。他善于借题发挥,从小问题引出大道理。例如齐宣王以羊易牛本是一桩小事,孟子却就此发挥,宣扬齐宣王有“不忍”之心,“是心足以王”,不仅替齐宣王解了嘲,而且说得他心花怒放,对孟子后来所要论述的道理也就比较容易听进去了。 运用譬喻来加强文章的逻辑力量,也是本篇的一个特点。他为了引出“王之不王,不为也”的论断,使用了两组比喻。他首先使齐王承认“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是不存在的,接着提出诘问:“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独何与?”他指出这就如同“一羽之不举”是不用力、“舆薪之不见”是不用明一样,“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从而得出“不为也,非不能也”的结论。这段论述如同抽丝剥笋,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把道理讲得十分透彻。 与论辩性很强的内容相适应,本文在语言上多用对偶排比句式,具有一种锐气逼人的风格,极富鼓动性。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的文章和译文

1、原文: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2、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3、翻译: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德行,才可以称王于天下呢?”(孟子)说:“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保全百姓吗?”(孟子)说:“可以。”(齐宣王)说:“从哪知道我可以呢?”(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我从胡龁那听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的血)来涂在钟上行祭。"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那人问)道:‘那么既然这样,(需要)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4、、(齐宣王)说:“有这事。”(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一头牛)。(但是)诚然我知道您是出于于心不忍(的缘故)。”(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就是因为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因此用羊去换它。”(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以小(的动物)换下大(的动物),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5、齐宣王笑着说:“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因为)吝啬钱财才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是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不接近厨房。”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不知道自己是出于什么想法。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吗?” 7、(齐宣王)说:“不相信。”孟子说:)“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翻译|注释|赏析

[原 文] 齐宣王①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②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③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④也。无以⑤,则王乎⑥?”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⑦民而王,莫之能御⑧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⑨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⑩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11)?”对曰:“将以衅钟(12)。”王曰:“舍之!吾不忍其毂觫(13),若(14)无罪而就死地(15)。”对曰:“然则(16)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17)有诸(18)?”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19)也,臣固(20)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21)。齐国虽褊(22)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毂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23)于百姓之(24)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25)?王若隐(26)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27)焉?” 王笑曰:“是诚(28)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29百)姓之(30)谓我爱也。” 曰:“无伤(31)也,是乃仁术(32)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33)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34)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35)。"——夫子(36)之谓也(37)”。夫(38)我乃(39)行之,反(40)而求之(41),不得吾心(42);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43)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44)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45),而不足以举一羽;明(46)足以察秋毫(47)之末,而不见舆薪(48)。"则王许(49)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50)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51)?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52),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53),何以异(54)?”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55),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57),以及人之老(58);幼吾幼(59),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60)”。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61)。"——言(62)举(63)斯(64)心加诸(65)彼(66)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67),然后知轻重;度(68),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69)之! “抑(70)王兴甲兵,危(71)士臣,构怨(72)于诸侯,然后快于心(73)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74)求吾所大欲(75)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76)不足于口与?轻暖(77)不足于体与?抑(78)为采色(79)不足视于目与?声音(80)不足听于耳与?便嬖(81)不足使令(82)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83):欲辟(84)土地,朝秦楚(85),莅中国(86)而抚(87四)夷也。以若(88)所为,求若所欲,犹(89)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91)与?” 曰:“殆(92)有甚焉(93)。缘木求鱼,虽(94)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95)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96)大,寡固不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97),齐集(98)有其—;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99)亦反其本[1]矣!今王发政施仁[2],使天下仕者[3]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4]皆欲藏[5]于王之市,行旅[6]皆欲出于王之涂[7],天下之欲疾[8]其君者,皆欲赴[9]愬[10]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11],不能进于是矣。愿[12]夫子辅吾志[13],明以[14]教我;我虽不敏,请[15]尝试之。” 曰:“无恒产[16]有恒心[17]者惟士[18]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19],无不为已[20]。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21]之,是罔民[22]也。焉[23]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24]民之产,必使仰[25]足以事[26]父母,俯[27]足以畜[28]妻子[29];乐岁[30]终身饱,凶年[31]免于死亡;然后驱[32]而之[33]善,故民之[34]从之[35]也轻[36]。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37]救死[38]而恐不赡[39],奚[40]暇[41]治[42]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43]反其本矣。五亩[44]之宅,树之以桑[45],五十者可以衣帛[46]矣;鸡、豚[47]、狗、彘[48]之畜,无失其时[49],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50]其时[51],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52]庠序[53]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54]”,颁白[55]者不负[56]戴[57]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58]不饥不寒:然而不王[59]者,未之有[60]也。” [注释] ①齐宣王:姓田,名辟强,战国初期齐国的国君。②得:能。③道:讲述。④未之闻:即“未闻之”。 否定句代词为宾语时需提至动词前。⑤无以:不得已。以,同“已”,止。⑥则王(wàng)乎:那么说说行王道吧。王,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⑦保:安。⑧莫之能御:即“莫能御之”, 没有人能抵御他。否定句代词为宾语时需提至动词前。莫,代词,没有人。⑨何由:由何,根据什么。⑩闻之胡龁(hé):“闻之于胡龁”的省略。胡龁,人名,齐宣王左右的小官。(11)何之:到哪里去。(12)衅(xìn)钟:祭钟。新钟铸成,杀牲涂血于其上,用以祭祀。(13)觳(hú)觫(sù):恐惧哆嗦的样子。(14)若:这样。(15)就死地:走向受死的地方。(16)然则:既然如此,那么。(17)识:知。(18)诸:之乎。合音兼词。(19)爱:吝惜,舍不得。(20)固:却。(21)诚有百姓者:的确有(对我误解)的百姓。(22)褊(biǎn)小:狭小。(23)无异:不要感到奇怪。异,形容词用如使动词,认为……怪异。(24)之:取消“百姓以王为爱”的独立性,使它充当介词“于”的宾语。(25)彼恶(wū)知之:他们怎么知道呢。彼,他们。恶,怎么,哪里。(26)隐:恻隐,哀怜。(27)择:挑选。(28)诚:到底。(29)宜乎:当然。乎,然,形容词词尾。(30)之:取消“百姓谓我爱”的独立性。(31)无伤:不碍事,没关系。(32)仁术:仁道,行仁政的途径。(33)之:舒缓语气的助词,不译。(34)远:形容词用如动词,远离。(35)他人有心,子忖度(cǔn duó)之: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够揣测到。见《诗经·小雅》的《巧言》篇。(36)夫子:先生。这里指孟子。(37)……之谓也:……说的就是……。(38)夫(fú):发语词。(39)乃:居然,竟然。(40)反:反过来。(41)之:它,指“仁术”。(42)不得吾心:“不得之于吾心”的省略。(43)戚戚:心动的样子。(44)复:报告。(45)钧:三十斤,古代重量单位名称。(46)明:眼力。(47)秋毫:鸟兽秋天生的羽毛,非常纤细。(48)舆薪:整车的柴火。(49)许:相信。(50)功:与上句的“恩”系互文,同义。(51)独何与(yú):却是为什么呢。独,却。与,同“欤”,呢。(52)不见保:没有受到爱护。见,表被动。(53)形:表现,情况。(54)何以异:怎样区别。(55)挟(xié)太山以超北海:挟着泰山而跳过北海。挟,夹持,夹在掖下。太山,即泰山。以,而。超,跃过。北海,渤海。(56)为(wèi)长者折枝:对长辈弯腰作揖。枝,同“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又说,指做 *** 。(57)老吾老:前面的“老”是动词,指敬爱老人;后面的“老”是名词,指老人,长辈。(58)以及人之老:“以之及于人之老”的省略。把这种敬爱推广到他人的长辈那里。(59)幼吾幼:前面的“幼”是动词,指爱护孩子;后面的“幼”是名词,指孩子。(60)运:运转。(61)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见《诗经·大雅》的《思齐》篇。先给自己的妻子作表率,再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自己的封地和国家。刑,通“型”,作榜样,动词。寡妻,寡德之妻,谦辞。家,指卿大夫的采邑。御,治理。(62)言:说的是。(63)举:用。(64)斯:此,这样。(65)诸:之于。合音兼词。(66)彼:他人。(67)权:秤,这里用如动词,指用秤称。(68)度(duó):量尺寸。(69)度(duó):忖度,思量。(70)抑:或许,大概。(71)危:形容词用如使动词。使……陷入险境。(72)构怨:结怨。(73)快:痛快。(74)以:助词,舒缓语气。(75)所大欲:最想要的东西。(76)肥甘:形容词用如名词,指美味的食物。(77)轻暖:形容词用如名词,指既轻又暖的服装。(78)抑:还是。(79)采色:美色。采,同“彩”。(80)声音:音乐。(81)便嬖(pián bì):左右受宠爱的人。(82)使令:使唤。(83)已:同“矣”。(84)辟:开拓。(85)朝秦楚:使秦楚入朝。朝,使……来朝见。(86)莅(1i)中国:统治中原。莅,临,对着,引申为统治。中国,指中原地区。(88)若:你的。(89)犹:犹如。(90)缘木:爬树。缘,攀援,向上爬。(91)若是其甚:即“其甚若是”。意思是“它的严重性超过像你说的这样”。(92)殆:恐怕。(93)焉:于之。于,比。之,它。(94)虽:即使。(95)邹:当时的小国,在现在山东省邹县。(96)敌:抵御。(97)方千里者九:纵横各一千里的国家有九个。一说,指九州。(98)集:会集,这里是总计的意思。(99)盖(hé):通“盍”,何不。[1]反其本:回到它的根本。本,指王道。[2]发政施仁:发布政令,施行仁义。[3]仕者:当官的。[4]商贾(gǔ):做生意的。[5]藏:贮存 (货物)。[6]行旅:来往的旅客。[7]涂:同“途”,路途。[8]疾:恨。[9]赴:跑着来。[10]愬(sù):同“诉”,申诉。[11]惛(hūn):通“昏”,昏乱糊涂。[12]愿:希望。[13]辅吾志:帮助(实现)我的志愿。[14]以:结构助词,可译为“地”。[15]请:请让我。[16]恒产: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恒,常、长久。[17]恒心:常心。这里指孟子所说的人生来就有的善良之心。[18]士:这里指有志之士。[19]放辟邪侈: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的事,没有不做的了。放,放荡。辟,通“僻”,指行为不正。“邪”同“僻”,“侈”同“放”都是互文,意思相同。[20]已:同“矣”。[21]刑:名词用如动词,加以惩罚。[22]罔民:陷害人民。罔,同“网”,罗网,这里用如动词,指张开罗网捕捉。[23]焉:哪。[24]制:规定。[25]仰:对上。[26]事:赡养。[27]俯:对下。[28]畜:养活。[29]妻子:妻儿。[30]乐岁:丰年。[31]凶年:荒年。[32]驱:驱使,督促。[33]之:往,趋向。[34]之:取消“民从之”的独立性,使它成为主语。[35]之:指国君。[36]轻:轻易。[37]惟:只,仅仅。[38]救死:“救己于死”的省略。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39]赡(shàn):足。[40]奚:何。[41]暇,空闲。[42]治,讲求。[43]盍:为什么不。[44五]亩:相当于现在一亩二分多。[45]树:动词,栽种。[46]衣(yì)帛:穿丝织的衣服。衣,动词,穿。[47]豚(tún):小猪。[48]彘(zhì):大猪。[49]无失其时:不要错过它们的繁殖期。无,通“毋”,不要。失,错过。时,这里指牲畜的繁殖期。[50]夺:侵夺,侵占。[51]其时:指从事农业生产的时间。[52]谨:形容词用如使动词,重视。[53]庠(xiáng)序:地方上的学校。殷代称庠,周代称序。[54]申之以孝悌(tì)之义:状语后置,即“以孝悌之义申之”。把孝顺父母,敬爱兄弟的道理反复叮嘱他们。申,反复地开导。悌,善待兄弟。[55]颁白:头发花白。颁,通“斑”,黑白相间。[56]负:背东西。[57]戴:用头顶东西。[58]黎民:百姓。黎,众。也有人认为“黎”应解作“黑”。黎民,就是黑头发的人,少壮的人。[59]王(wàng):称王,使天下百姓归顺。[60]未之有:即“未有之”,宾语前置。 [译 文] 齐宣王问道:“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迹,你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 孟子答道:“孔子的门徒,没有讲齐桓公、晋文公的事的,因此后代的门生没有什么传闻,我也没有听说过。(如果)不能不谈,那就谈谈推行王道的事吧。” 齐宣王问:“要具备怎样的德行才能够统一天下呢?” 孟子说:“用安定百姓生活的方法去统一天下,就没有人能挡住您了。” 齐宣王又问:“像我这样的人,可以使百姓生活安定吗? ” 孟子说:“能。” 齐宣王说:“您根据什么知道我能呢? ” 孟子说:“我听胡龁讲:有一次,您坐在大殿上,有人牵着一条牛在殿堂下走过。您看到了,就问:‘这条牛牵到哪儿去? "那人回答道:‘准备宰了去祭钟。"大王您就说:‘放了它吧!我不忍心看它那恐惧发抖的样子,像这样毫无罪过却走向被宰杀的地方。"那人回答道:‘既然如此,那么就废除祭钟的仪式吗?"大王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一只羊替换它。"不知有这么件事吗?” 齐宣王说:“有这么回事。” 孟子说:“凭这样的心地就完全可以实行王道了。可老百姓都以为大王是吝啬舍的,我却知道大王是不忍心呀!” 齐宣王说:“是呀。确实有这样误解我的百姓。齐国虽然狭小,我何至于舍不得一条牛?我就因为不忍心看到它那种瑟瑟发抖的样子,就这样毫无罪过却拉向被宰杀的地方,于是用羊换下了它。” 孟子说:“大王也不要怪老百姓认为您吝啬。用小的换大的,他们怎么会了解其中的原因呢?大王如果可怜它毫无罪过却去送死,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可以区别呢?” 齐宣王笑着说:“这究竟是什么心理呢?我确实不是舍不得钱财才用羊换牛的,(经你这么一说,)老百姓说我小气是该当的了。” 孟子道:“(其实,这)并没有什么关系。这正是个推行仁政的契机呀,(您之所以用羊换牛,是因为您) 见到了牛的可怜相而没有见到羊啊。君子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们活着,就不忍心看到它们死去;听到他们的哀鸣,就不忍吃它们的肉。所以君子要远远离开厨房啊方。” 齐宣王高兴地说:“《诗经》上说;‘别人有心事,我能揣摩到它。"这说的就是先生您呀!当初我是这样做了,回过头来问自己为什么这样做,却说不清我当时的心思。先生这么一说,我深有同感。这种心思之所以同推行王道,统一天下相契合,为什么呢? ” 孟子说:“假如观在有一个人向大王禀报说:‘我的力气完全能够举起三千斤重的东西,却拿不起—根羽毛;我的视力完全能够看清秋天鸟兽细毛的尖端,却瞧不见摆在眼前的一车木柴。"大王相信他吗?” 齐宣王说:“不信。”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恩惠足以施加到禽兽身上,可是您的恩德竟没有施加到老百姓那里,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一根羽毛拿不动,因为没有用力气;整车木柴看不见,因为没有用目力;老百姓的生活得不到安定,是因为大王不肯施恩啊。所以说,大王不能推行仁政统一天下,(其原因是)不去做,并非做不到啊! ” 齐宣王又问:“不去做和做不到的情况,怎么区别呢? ” 孟子说:“(要某人)挟着泰山跳过北海,他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是真的做不到。(要他)替老年人折树枝,他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不是做不到。所以大王不推行仁政,不属于挟着泰山跳过北海这一类;大王不推行仁政,是属于为长者折根树枝这一类啊。尊敬自己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疼爱自己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疼爱别人的儿女:做到这一点,整个天下就可以运转在你的手掌中了。《诗经》中说:‘先给妻子做榜样,再推广到兄弟,再进而治理好自己的封地和国家,说的就是要把这种仁爱之心扩大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广施恩惠就完全能够安定天下,不能推恩可能连妻子儿女都保不住;古代的圣君贤王之所以能远远地超过一般人,没有其他诀窍,只不过善于广施他们的恩惠罢了。如今您的恩惠足以施加到禽兽身上,可是您的恩德竟没有施加到老百姓那里,却是为什么呢?用秤称,然后才知道轻重;用尺量,然后才知道长短;一切东西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请王衡量衡量吧。” “难道王一定要发动战争,使士卒臣子去冒生命危险,去与诸侯结怨,然后才觉得心里痛快吗?” 齐宣王说:“不,我怎么会对这些感到痛快,我不过是想满足我的最大欲望。” 孟子说:“大王的最大欲望可以说来听听吗? ” 齐宣王笑笑而不答。 (孟子)说:“是因为山珍海味不够吃吗?是轻柔暖和的衣服不够穿吗?还是美色看不够,悦耳的音乐听不够,宠幸的近侍不够使唤呢?(所有这些,)王的各位臣僚都能尽量提供给您,您难道是为了这些吗?” 齐宣王说:“不,我并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说:“那么,您所谓的大欲便可以推想到了:(您是)想扩大领土,使秦、楚都来朝贡,成为中原的霸主而镇抚四方的异族。然而采用您的这种作法,想满足您这样的欲望,就如同爬到树去抓鱼呀!” 齐王说:“有这么严重吗?” 孟子说:“只怕比这更加严重啊。爬上树去捉鱼,虽然得不到鱼,却没有后患;然而采用您的这种作法,想满足您这样的欲望,(而且)尽心尽力地去做,到头来肯定会灾难临头。” 齐宣王说:“能说给我听听吗?” 孟子说:“邹国和楚国作战,王认为谁胜呢?” 齐宣王回答道:“楚国胜。” 孟子说:“既然如此,那么力量小的必定敌不过力量大的;人少的必定敌不过人多的,弱的必定敌不过强的。普天之下的土地,纵横千里的诸侯国共有九个,齐国的土地合计起来也不过九分之一,要以区区的一份土地的力量去降服其他八份,这与邹国想同楚国对抗有什么两样?大王为什么不回过头来从根本上做起呢?如果大王如能颁布政令实行仁政,使天下当官的人都想侍立在大王的朝堂上,(天下的)农夫都想耕种在大王的田野里;(天下的)商人都想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里,(天下)来往的旅客都想通行在大王的道路上,(天下)所有痛恨自己国家君主的人,都想向大王倾诉衷情。如果真能这样,谁能够抵挡您(统一天下)呢?” 齐王说:“我这人糊涂,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希望先生帮我实现我的志愿,明明白白地教导我。我虽不聪明,还是想试一试。” 孟子说:“没有固定的产业收入却保有生来就有的善良之心,只有士人才做得到;至于老百姓,如果没有固定的产业收入,便也失去了生来就有的善良之心。假如失去了生来就有的善良之心,就会放荡不拘,胡作非为,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了。等到他们陷入了法网,然后再进而惩处他们,这就等于坑害他们。哪有仁爱的国君在位,可以做陷害老百姓的事呢?所以贤明的君主必须确定百姓有足够的产业,一定要使他上足够赡养父母,下足够养育妻儿,(赶上)好年成丰衣足食,(赶上)坏年成也不至于死亡;然后引导他们识理从善,走上正路。这样,老百姓就很容易听命于您了。观在的君王所确定的百姓的产业,上不够供养父母,下不够抚育妻儿,(赶上)好年成生活一年到头都很困苦,(赶上)坏年成就只有死路一条;这样一来,就仅仅想保住性命都怕来不及,哪有空暇去讲究礼义啊!大王如果要推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它的根基上来呢;每一家给五亩宅地。让他们在周围都种上桑树,五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穿上丝绸了;鸡、狗、猪等家畜的饲养,不使失去繁殖的时机,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就都有肉吃了;每家分给一百亩田地,不要侵占他们耕耘收获的农时,那么,八口之家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教育,反复用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道理开导他们,那么须发花白的人就不会头顶肩挑地在道路上劳碌奔波了。老年人穿丝绸有肉吃,黎民百姓不挨饿不受冻,(做到这一步,)还不能使天下归服,是从来没有过的!” [鉴 赏] 这篇政论文孟子反复劝诫齐宣王放弃霸业,奉行王道。论述爱护人民,使他们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才是实现统一天下的根本方法。然而既没有抽象的说教,也没有板着面孔的批评,而是通过生动、浅显、妥贴的比喻,通俗易懂的事例,运用气势充沛的语言,针对齐宣王的心理,或因势利导,欲擒先纵,或开门见山,对症下药,或旁敲侧击,迂回逼近,逐步深入,从而取得完全说服对方的效果。 文章充分显示了孟子善辩的特点。孟子在论辩中善于把握主动权,撇开无益的话题,把对方的注意力引向自己议论的范畴。他擅长借题发挥,从很小的话题,引出一番大道理。例如,齐宣王以羊易牛,本是一桩小事,但孟子却借此发挥,点出齐王有“不忍”之心,“是心足以王矣”,不仅替齐王解了嘲,而且说得他“于我心有戚戚焉”。运用巧妙的譬喻来加强文章的逻辑力量,也是孟子常用的论证方法。他为了引出“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这个论断,连续使用了两组比喻。他先让齐宣王承认“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的情况是荒谬的,接着提出:“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紧接着指出,这就如同“一羽之不举”,是不用力,“舆薪之不见”,是不用明一样,可见“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从而得出“不为也,非不能也”的结论。然后再用“挟太山以超北海”,同“为长者折枝”作比较,进一步分析齐宣王不推行王道属于不愿意“为长者折枝”一类,“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层层剥笋,说理十分透彻而有逻辑力量。 为了加强论辩的力量,孟子常使用对偶、排比的句式,使文章具有一种逼人的锐气。比如为了说明施行“仁政”可以天下无敌,孟子说:“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一句接一句,如江潮滚滚而来,极富于鼓动性,说得齐宣王心动神驰,说出:“我虽不敏,请尝试之”的愿望。 篇中也有一些简练传神的描写。比如孟子追问齐王的“大欲”是什么,齐王“笑而不言”。活画出一心想实行霸道的齐王虽想说却又不敢说的窘态。

高三语文必修五《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译文

  高三语文必修五《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的名篇,突出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三语文必修五《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译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三语文必修五《齐桓晋文之事》原文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   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于?”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高三语文必修五《齐桓晋文之事》译文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弟子之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失传了。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德行,才可以称王于天下呢?”   (孟子)说:“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从哪知道我可以呢?”   (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我从胡龁那听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来祭钟。”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那人问)道:“既然这样那么,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点击下一页分享更多 高三语文必修五《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译文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翻译   出处或作者:《孟子》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如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于?”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齐桓晋文教案   教学目标: 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鉴赏本文出色的论辩艺术,品味辩驳技巧和修辞方法。   重点难点: 体味并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   教学课型: 新授   教学方法: 诵读、点拨、讲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第一课时内容,重点词语、重点句子。   二、依据第一部分内容,可分三层,教师做点拨分析:   第一层:开头至“则王乎”。齐宣王与孟子的谈话以“霸道”开端,而孟子巧妙地将话题转向谈论“王道”。   孟子引入话题的方法:   (1)避而不答:孟子托辞“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避开齐宣王的问题而不回答。   (2)转移话题:孟子又巧妙地把话题转移到自己想谈的“王道”上去,婉转地说:“无以,则王乎?”使宣王难以拒绝。   第二层: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至“是以君子远疱厨也”。孟子就宣王“以羊易牛”一事肯定宣王有不忍之心,有“保民而王”的思想基础。以其自身行为证明施行王道甚么高不可攀的难事,建立宣王施行王道的信心。孟子以“百姓皆以为爱也”一句使齐宣王陷入不能自圆其说的尴尬境地,紧接着又替他开脱,以“臣固知王之不忍”与之作对比,表明自己很了解宣王,博得了宣王的信任。   孟子再进一步为宣王辩解:首先指出以羊易牛一事中,羊和牛其实没有区别,同样是“无罪而就死地”,指出宣王思想行为上的矛盾,又一次使他陷入自己也不能解释的困境中,一直逼得齐王说出“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的话来。然后再进一步为他辩解,先分析齐宣王以羊易牛的原因﹕1.眼见那牛惊慌颤抖的样子,不忍杀它。2.没有见到羊受惊的样子,故以羊换牛。指出这足以说明他有仁慈怜悯之心。最后点明“以羊易牛”一事与行仁政的共通点﹕皆有怜悯仁爱之心;皆有不忍见其它生命受苦及被杀害之心。而这正是“保民而王”的基础。解决了齐王缺乏信心的问题。   第三层:从“王说”到“王请度之”。:阐述齐王之不王,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的道理。   齐桓王已经承认了自己有不忍之心,相信自己可以行仁政。孟子于是就势举出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等例子说明齐桓王只恩及禽兽,却功不至于百姓,这是不肯行王道,而并非“不能”做到。他劝说齐宣王应把“不忍”之心,扩展至恩及百姓,统一天下的事业上去。接着孟子为齐宣王指明的方向:推恩。推恩的方法﹕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2.幼吾幼,以及人之幼。3.“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举斯心加诸彼,把恩惠推广开去。   推恩的效果﹕推恩可以“莫之能御”,天下无敌。推恩可以使天下运于掌上。推恩足以保四海。推恩可以如古之人,能超越常人。不推恩则无以保妻子。   三、布置学生朗读第二部分   学生熟读课文、自行翻译。依据第一部分的方式总结规律。   教师点拨,检查重点词句翻译。   四、提出问题,共同讨论。   在孟子发出了“推恩”然后可以王天下的议论后,齐宣王并没有乐意地表示要去实行,孟子面对的又一问题是什么(揣测齐宣王此时的心理)?面对这一情况,孟子又是怎样使齐宣王最终说出“我虽不敏,请尝试之”的?   教师点拨:孟子用“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一激,使齐宣王说出心中想法,再解释齐宣王“大欲”之意,故意提出“肥甘”、“轻暖”、“采色”、“声音”、“便嬖”五项,旁敲侧击,逼出齐宣王的“大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然后又用“缘木求鱼”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齐宣王要以区区之齐去战胜八倍于自己的各诸侯国是多么愚蠢,再以邹楚之战类比以一齐而战诸侯,指出齐胜绝无可能。生动的"比喻,到位的类比分析,彻底打碎了齐宣王的幻想,犹如当头棒喝。使他看到欲王天下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发政施仁”。   这一部分主要从反面论述了不施仁政的严重危害。最终让齐宣王认识到:必须行王道。   附板书设计:一、可以行王道,三层:1、引入话题。2、揭示基础。3、非不能也是不为也。二、必须行王道,反面论证。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赏析   本文是孟子的代表作品之一,颇能反映孟子散文结构严谨、中心突出、论点明确、说理充分、感情激越、气势磅礴这些基本特色。本文是对话体议论文,孟子要在与齐宣王的对话中,使他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就必须揣摸对方的心理,诱使对方顺着自己的思路来谈话。因此本文在写作上比较曲折委婉,层层深入,而且说理既逻辑严密,又注意形象生动。   ①迂回曲折,层层深入,跌宕起伏。论述问题先从侧面、远处、外围入手,逐渐引向主旨,形成了迂回曲折、波澜起伏的论辩风格。本文意在宣扬王道,却不直言王道,而以齐宣王问齐桓晋文之事发端。这个开头既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文章产生了顿挫之感,又使文章形成驳辩的局面,引出孟子的一段立场鲜明的谈话。孟子的答语既表明了对霸道的态度,又机智委婉地把谈话引向王道。但下文又不正面谈王道,而以以羊易牛的事例肯定齐宣王有不忍之心,具备行王道的基本条件,借此打开话题,鼓起齐宣王行王道、施仁政的信心和兴趣。接着又宕开一笔,先言百姓皆以王为爱,再为齐宣王辩解,使谈话的气氛趋向缓和,进入谈话情境。再以牛羊何择焉,词锋一转,为百姓辩解。齐宣王只好无可奈何地自我解嘲。然后孟子好言安慰,以免使齐宣王失去对王道的兴趣。于是齐宣王赞孟子善察人心,悉心向孟子请教。这一段又打又拉,忽起忽落。百姓的揣度,宣王的辩解,孟子的分说,交错间杂,曲折起伏,颇有意趣,最终把齐王对齐桓晋文之事的注意转到对仁的注意上。孟子仍不直说自己的仁政学说,而是以一系列比喻,说明齐宣王不行仁政非不能而是不为。要使齐王真正倾心王道,必须根除他心中以霸道得天下的大欲。对此,孟子明知齐宣王的大欲是什么,却故意不直说,欲擒故纵,先说五种不足,才引出大欲。然后以缘木求鱼和邹与楚战,说明齐王之大欲的行不通和危害。至此,水到渠成,气势充沛地引出了自己的正面观点。行文真是千回百转,摇曳生姿。   ②气势浩然,逻辑严谨。本文铺张扬厉,纵横恣肆,各段之间又联系紧密,一气呵成。孟子散文的气势源于他坚毅的人格,他对自己的主张,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广博的学问,气盛则言宜,所以谈起话来理直气壮,刚柔相济,词锋犀利。但本文不仅波澜起伏,气势磅礴,而且逻辑上十分严密,一环扣一环,表面上散漫无纪,实则始终围绕保民而王这一中心论点,层次清晰地步步深入,由齐宣王的不忍之心推出他有行王道的基础,进而论述不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不为王道是因其心存霸欲,所以又力论霸道的不可行及其危害。至此,孟子才展开仁政蓝图,令齐王心动目眩,迫切希望实行王道,于是孟子又向齐宣王说出了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全文如滔滔江河,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③取譬设喻。孟子散文长于譬喻,本篇也是如此。如,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缘木求鱼邹人与楚人战等等,非常生动而又言简意赅地说明了道理。孟子这些比喻,并非实际存在的事物,而是凭空造说,带有寓言性和夸张性,却并不给人虚假之感,而是更显道理之真,情事之实。   此外,本文还在许多方面表现了孟子的论辩艺术和语言技巧。如以以羊易牛这种齐宣王亲身经历的事情说服齐宣王,不仅有故事性,使文章更生动形象,而且也更有说服力,更易被齐宣王所接受。再如文中句式不断变化,大量运用排比句式,而且单句和排比句交错使用,既有引经据典之句,更多明白浅显之语,使全文笔势灵活,文词富赡。

文言文齐桓晋文之事采用了怎样的说理方法

文言文齐桓晋文之事采用了怎样的说理方法

齐桓晋文之事最后一段翻译

(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的,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然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还来不及,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狗、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如果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拼音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拼音如下:原文: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翻译: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王如果定要我说,那便来讲讲用道德的力量来统一天下的王道吧?”说:“德行怎么样,才可以称王呢?”说:“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保全百姓吗?”说:“可以。”说:“从哪里知道我可以呢?”拼音:qí xuān wáng wèn yuē :“ qí huán 、 jìn wén zhī shì kě dé wén hū ?” mèng zǐ duì yuē :“ zhòng ní zhī tú wú dào huán wén zhī shì zhě , shì yǐ hòu shì wú chuán yān , chén wèi zhī wén yě 。 wú yǐ , zé wáng hū ?”注释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齐宣王:田氏,名辟疆,齐国国君,前年至前年在位。齐桓、晋文:指齐桓公小白和晋文公重耳,春秋时先后称霸,为当时诸侯盟主。宣王有志效法齐桓、晋文,称霸于诸侯,故以此问孟子。

《齐桓晋文之事》翻译

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 (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为长辈按摩一下肢体,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对长辈按摩肢体一类的事。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和儿女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使天下安定,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称一称,才能知道轻重;量一量,才能知道长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 "还是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冒生命的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么?"希望采纳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其翻译分别是什么

1、原文。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_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曰:“可得闻与?”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_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王曰:“吾_,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2、翻译。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德行,才可以称王于天下呢?”(孟子)说:“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保全百姓吗?”(孟子)说:“可以。”(齐宣王)说:“从哪知道我可以呢?”(孟子)说:“我听胡_说(我从胡_那听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的血)来涂在钟上行祭。"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那人问)道:‘那么既然这样,(需要)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齐宣王)说:“有这事。”(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一头牛)。(但是)诚然我知道您是出于于心不忍(的缘故)。”(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就是因为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因此用羊去换它。”(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以小(的动物)换下大(的动物),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齐宣王笑着说:“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因为)吝啬钱财才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是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不接近厨房。”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不知道自己是出于什么想法。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吗?”(齐宣王)说:“不相信。”(孟子说:)“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为年长者按摩肢体,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为年长者按摩肢体一类的事。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和子女做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又是什么原因呢?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任何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还是说(大王)您使动用兵甲(发动战争),使大臣们陷于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么?”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孟子说:“是因为肥美甘甜的食物不够吃呢?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呢?还是因为美女不够看呢?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呢?左右受宠爱的大臣不够用呢?(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提供给大王,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齐宣王说:“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孟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像爬到树上却要抓鱼一样。”齐宣王说:“真的像(你说的)这么严重吗?”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齐宣王)说:“(这是什么道理)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子)说:“(如果)邹国和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胜呢?”齐宣王说:“楚国会胜。”孟子说:“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一份力量去降服八份,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还是回到根本上来吧。”

《齐桓晋文之事》中“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及翻译及重点词翻译。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的翻译:老百姓都认为大王是吝啬。重点词翻译:(1)皆 [jiē],译为:做副词使用,解全、都、尽之意,表示范围。例子《论语》:“过也,人皆见之。”(2)以 [yǐ],译为:做动词使用,解认为。例子《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3)爱 [ài],译为:做动词使用,解吝啬。例子《齐桓晋文之事》:“吾何爱一丰?。”《齐桓晋文之事》出自先秦的孟子及弟子所著。《齐桓晋文之事》赏析:本文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这篇文章记孟子游说宣王行仁政。说明人皆有不忍之心,为国君者,只要能发扬心中这种善端,推己及人,恩及百姓,就不难保民而王。文章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表现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张,也表现了孟子善辩的性格和高超的论辩技巧。他的主张,首先是要给人民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养家活口,安居乐业。然后再“礼义”来引导民众,加强伦理道德教育,这样就可以实现王道理想。这种主张反映了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表现了孟子关心民众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孟子的思想也有其局限性。一是战国时期,由分裂趋向统一,战争难以避免。孟子往往笼统反对武力,显得脱离实际不合潮流。二是他的仁政主张完全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显得过于天真、简单。孟子的思想虽然有一定的价值,与当时的社会却有很大距离,所以是行不通的。《齐桓晋文之事》学习切入点:(1)文体切入法作为一部对话体的散文集中的代表篇目,自然有不同于其他文章的读法。可以抓住对话体的特点切入课文,也可以抓住散文的特点切入课文。   ①对话的每一句或每一段都具有多种功能:既要说明一个事实,一种情况,又要表明说话的目的,有时还要暗示与对话者的关系。所以,对话不仅要表现出说话人自己具体细致的思想活动和性格特征,而且还要能够引发出即将发生谈话内容。   对话语体,多采用形象描绘的修辞手法,给人以直接的形象直感,利于说明问题,在词语的使用上,一般都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有时伴有具体写实的形象动词,同时,简洁、浅显而又含蓄,要求有言外之意,话中有话,所谓弦外有音,给对方以思考的空间,或者利用多义词,寄以丰富的潜在内涵。对话还要求明白自然,易于上口,所以,较多地运用一些语气词,并且爱用形象生动的群众口语,另外,句式简短明快,多用散句和省略句,有时不够完整。但对话体文章终究是经过加工的,它也有它匠心独运的地方。   课文中孟子与齐宣王一来一往,对答不断,基本上具备了这些特点。②作为散文,可以抓住课文朴素而优美的特点,从朴实无华的文字中去了解其中掩藏着的警句、妙语、比喻,去欣赏自由流利的散句中配置着的骈语俪句,比如促而严的短句和舒而缓的长句相配,匀称凝重的整句与优美洒脱的散句相配,对这些词句的理解,能帮助我们认识散文特有的韵律和风格。这也不失为一种课文学习方法。③此文还是一篇精彩的辩论。辩论最讲究的就是技巧,一般的辩论可能会唇枪舌剑,或者攻击对方的论点,或者攻击对方的论据,或者攻击对方的论证,把对方驳一个体无完肤,这当然是一种有效手段,但是,对待象齐宣王这样的王公大人,如果不讲究一点论辩方法,可能根本就达不到目的,因为对方可以充耳而不作一闻。李斯的《谏逐客书》,好则好矣,可谓义正词严,然而,比起《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来,似乎少了几分机智,而比起《触龙说赵太后》来,似乎更少了许多迂回和曲折。孟子面临的对象不同一般,要谈论的话题也不同一般,严肃和枯燥兼而有之,如果不作精心安排,用心布局,恐怕不可能会让齐宣王心悦诚服地说出“吾昏,不能进於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这番话来的。那么孟子是怎样说服齐宣王的呢?带着这个问题去阅读课文,我们将会领略到其中的迂回曲折的论辩技巧的。   (2)文采欣赏法学习文言文,当然可以采用一些传统的诵读法,但这篇课文即使照古法行之,也有一个特别的地方,那就是它的许多精彩的语段需要读者在阅读时切勿走马观花,而应该放慢脚步,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有的段落以生动的比喻论说难以讲清的道理,有的段落用气势磅礴的排比,雄辩地证明自己的观点,有的段落以深入浅出的类比分析醒人愚顽,有的段落则用朴实无华的语句展望未来。可以说奇思妙想在文章之中层出不穷,谈话者闪烁的智慧的光芒引人入胜。细细品味,一定会感受到课文的特有的文采。   (3)胜负预测法预测式读书方法有多种,可以预测文章的内容,包括事件的过程和结果,人物的命运和归宿,物质的现在和将来;也可以预测文章的写作方法,比如 ,议论文,可以预测论证方法的选择和使用,也可以预测论据的取舍和安排,还可以预测作者思路的曲折变化。预测法的第二步是对比原文,分析自己的预测有哪些相同或相近的地方,或者有哪些不同或错误的地方。第三步还可以闭上原文,重新回忆一遍,从而加深理解。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对照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对照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下面,我为大家分享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对照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阅读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中没有称道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后世失传了。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一定要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道德,才可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呢?”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孟子)说:“安抚老百姓而称王天下,便没有什么人能抵御他了。”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齐宣王)说:“象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老百姓吗?”   曰:“可。”   (孟子)说:“可以。”   曰:“何由知吾可也?”   (齐宣王)说:“根据什么知道我可以做到呢?”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来祭钟。”大王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而走向受刑的地方。”(那人问)道:“那么,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哪能废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曰:“有之。”   (齐宣王)说:“有这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了。老百姓都以为大王是吝啬。我确实知道您是出于一种不忍的同情心。”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是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惜一条牛?就是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毫无罪过而走向受死的地方,所以用羊去换它。”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孟子)说:“你不要对百姓说您吝啬而感到奇怪。以小换大,他们怎么知道其中的意思呢?您如果不忍看它无罪而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齐宣王笑着说:“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吝惜钱财而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孟子)说:“没有关系,您这样做正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所以君子把厨房建得远远的。”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有豁然开郎的作用啊!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稍,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吗?”   曰:“否。”   (齐宣王)说:“不相信。”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受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如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为长辈按摩一下肢体,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对长辈按摩肢体一类的事。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和儿女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使天下安定,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称一称,才能知道轻重;量一量,才能知道长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还是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冒生命的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么?”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   王笑而不言。   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孟子)说:“是因为肥美的食物不够吃呢?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呢?还是因为各种色彩不够看呢?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呢?左右受宠爱的人不够用呢?(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供给,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   曰:“否,吾不为是也。”   (齐宣王)说:“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孟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象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   王曰:“若是其甚与?”   齐宣王说:“象(你说的)这么严重吗?”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   曰:“可得闻与?”   (齐宣王)说:“(这是什么道理)可以让我听听吗?”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孟子)说:“(如果)邹国和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胜呢?”   曰:“楚人胜。”   (齐宣王)说:“楚国会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于?”   (孟子)说:“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九分之一(的力量)去使九分之八(的力量)降服,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还是回到根本上来吧。(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如果象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齐宣王说:“我昏乱糊涂,不能做到这一步。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志愿。明白地教导我,我虽然不明事理,请(让我)试着这么做做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的,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然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还来不及,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狗、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如果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分析鉴赏   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   这篇文章记孟子游说宣王行仁政。说明人皆有不忍之心,为国君者,只要能发扬心中这种善端,推己及人,恩及百姓,就不难保民而王。文章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表现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张,也表现了孟子善辩的性格和高超的论辩技巧。他的主张,首先是要给人民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养家活口,安居乐业。然后再“礼义”来引导民众,加强伦理道德教育,这样就可以实现王道理想。这种主张反映了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表现了孟子关心民众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孟子的思想也有其局限性。一是战国时期,由分裂趋向统一,战争难以避免。孟子往往笼统反对武力,显得脱离实际不合潮流。二是他的仁政主张完全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显得过于天真、简单。孟子的思想虽然有一定的价值,与当时的社会却有很大距离,所以是行不通的。   结构层次   本文是一篇谈话记录,齐宣王提问,孟子回答,问与答紧密相连,不容易看出层次。   这里根据内容,把课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主要说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则王乎”),提出并明确话题,以问“霸道”开始,转入说“王道”。齐宣王一见孟子,就迫不及待地问齐桓晋文称霸的事,正说明他有称霸的企图。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中的二霸。前者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后者乱扶周,破楚救宋,都是当时的霸主。因为他们的行事不是靠仁政,而是凭武力,因此被儒家称为“霸道”,与“王道”相对立。所以问齐桓、晋文之事,等于问霸道之事,这对于崇尚王道的孟子来说,无异于劈头一瓢冷水。而孟子以“臣未之闻也”一句,轻轻把话题岔开,转而谈论王道。   第二层(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到“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论点,肯定齐宣王能够保民而王。在孟子看来,王天下的关键在于行仁政,所以孟子首先提出“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然后再紧紧抓住齐宣王的“不忍”大做文章。在这里,孟子不是空泛的论述,而是抓住了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例加以阐发。老百姓看到“以羊易牛”,以小易大,认为王是爱财;孟子则不同,他肯定王有“不忍之心”,只是没有把为仁之事继续扩展下去。这说明齐宣王已经有了“保民”的基本条件,具备施行王道的基础。同时也为下文论说宣王没有实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埋下了伏笔。   第三层(从“王说”到“王请度之”),剖析齐宣王的仁心未及于民,未成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首先,孟子以一组巧妙的比喻,正面引出“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的结论。其次以“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这组对照性比喻,进一步阐明“不为”和“不能”的区别。最后顺其理势,引经据典,加以正面晓喻。说明王道并不难,最基本的就是“推恩”,“推恩足以保四海”,为齐宣王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齐宣王不能实行王道,不是方法问题,而是一心要实行“霸道”。孟子先以“兴甲兵”几句,不直说霸道,却列举了霸道的种种害处,使齐宣王不得不说出“吾何快于是”,从而引导他说出“大欲”。“笑而不言”四字,写出宣王欲霸天下而又躲躲闪闪,不那么理直气壮的神态,极尽传神之妙。孟子明知齐宣王的“大欲”仍是霸业,却故意以口腹声色之娱来揣度,形成文章的顿挫,然后道破其“大欲”乃是以力争霸天下,点明齐宣王的“大欲”后,旋即以“缘木求鱼”这个生动的比喻,彻底打碎了他的幻想,犹如当头棒喝,使文势如悬崖坠石,有千钧之力。宣王不禁惊言:有这么严重吗?孟子再步步进逼,以邹与楚战为喻,说明齐若与天下对抗,强弱不均之势显而易见,从而导出小不敌大、寡不敌众、弱不敌强的结论,以使齐宣王彻底放弃“霸道”。霸道的危害既已讲清,孟子再正面铺写行仁政王道的威力,就不能不令齐宣王怦然心动了。   第三部分(“王曰:‘吾不能进于是矣。"”到篇末),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经过上文对王霸利弊的说明,齐宣王表示愿意就教,孟子这才水到渠成地拿出了他的仁政主张:“制民之产”和“谨庠序之教”。使百姓有恒产,足以饱身养家,然后再对他们施以礼义道德的教育。这一王道仁政模式,以排比句对称说出,说王道制度,极言其利。只要做到这一点,老百姓归附,犹如万条江河归大海,形成“孰能御之”之势。全篇最后以一幅王道乐土的美好画卷作结。   写作特点   本文是孟子的代表作品之一,颇能反映孟子散文结构严谨、中心突出、论点明确、说理充分、感情激越、气势磅礴这些基本特色。本文是对话体议论文,孟子要在与齐宣王的对话中,使他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就必须揣摸对方的心理,诱使对方顺着自己的思路来谈话。因此本文在写作上比较曲折委婉,层层深入,而且说理既逻辑严密,又注意形象生动。   本文的艺术特色有如下几点:   1、迂回曲折,层层深入,跌宕起伏。论述问题先从侧面、远处、外围入手,逐渐引向主旨,形成了迂回曲折、波澜起伏的论辩风格。本文意在宣扬王道,却不直言王道,而以齐宣王问齐桓晋文之事发端。这个开头既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文章产生了顿挫之感,又使文章形成驳辩的局面,引出孟子的一段立场鲜明的谈话。孟子的答语既表明了对霸道的态度,又机智委婉地把谈话引向王道。但下文又不正面谈王道,而以“以羊易牛”的事例肯定齐宣王有不忍之心,具备行王道的基本条件,借此打开话题,鼓起齐宣王行王道、施仁政的信心和兴趣。接着又宕开一笔,先言“百姓皆以王为爱”,再为齐宣王辩解,使谈话的气氛趋向缓和,进入谈话情境。再以“牛羊何择焉”,词锋一转,为百姓辩解。齐宣王只好无可奈何地自我解嘲。然后孟子好言安慰,以免使齐宣王失去对王道的兴趣。于是齐宣王赞孟子善察人心,悉心向孟子请教。这一段又打又拉,忽起忽落。百姓的揣度,宣王的辩解,孟子的分说,交错间杂,曲折起伏,颇有意趣,最终把齐王对齐桓晋文之事的注意转到对仁的注意上。孟子仍不直说自己的仁政学说,而是以一系列比喻,说明齐宣王不行仁政非不能而是不为。要使齐王真正倾心王道,必须根除他心中以霸道得天下的大欲。对此,孟子明知齐宣王的大欲是什么,却故意不直说,欲擒故纵,先说五种不足,才引出大欲。然后以缘木求鱼和邹与楚战,说明齐王之大欲的行不通和危害。至此,水到渠成,气势充沛地引出了自己的正面观点。行文真是千回百转,摇曳生姿。   2、气势浩然,逻辑严谨。本文铺张扬厉,纵横恣肆,各段之间又联系紧密,一气呵成。孟子散文的气势源于他坚毅的人格,他对自己的主张,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广博的学问,气盛则言宜,所以谈起话来理直气壮,刚柔相济,词锋犀利。但本文不仅波澜起伏,气势磅礴,而且逻辑上十分严密,一环扣一环,表面上散漫无纪,实则始终围绕“保民而王”这一中心论点,层次清晰地步步深入,由齐宣王的不忍之心推出他有行王道的基础,进而论述不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不为王道是因其心存霸欲,所以又力论霸道的不可行及其危害。至此,孟子才展开仁政蓝图,令齐王心动目眩,迫切希望实行王道,于是孟子又向齐宣王说出了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全文如滔滔江河,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3、取譬设喻。孟子散文长于譬喻,本篇也是如此。如,“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缘木求鱼”“邹人与楚人战”等等,非常生动而又言简意赅地说明了道理。孟子这些比喻,并非实际存在的事物,而是凭空造说,带有寓言性和夸张性,却并不给人虚假之感,而是更显道理之真,情事之实。   此外,本文还在许多方面表现了孟子的论辩艺术和语言技巧。如以“以羊易牛”这种齐宣王亲身经历的事情说服齐宣王,不仅有故事性,使文章更生动形象,而且也更有说服力,更易被齐宣王所接受。再如文中句式不断变化,大量运用排比句式,而且单句和排比句交错使用,既有引经据典之句,更多明白浅显之语,使全文笔势灵活,文词富赡。   写作技巧   1、列举多种例证:事例、设例、语例。   (1)事例:以羊易牛   说明齐宣王具备仁心,他看到牛恐惧发抖,无辜被宰,兴起不忍之心。   (2)语例: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齐宣王引用诗句称赞孟子知道自己心意,并令他有所感悟。   (3)设例: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说明齐宣王虽有仁心却说不能行仁政,不是做不来,只是不肯做。   (4)设例:为长者折枝。   说明齐宣王“功不至于百姓”非“不能”,而是“不为”。   (5)语例: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说明以身作则,可以推展到治理国家。   2、采用生动的比喻,使道理具体化。   (1)以“见舆薪”、“举一羽”比喻保民。   喻意是:保民是轻而易举,力所能及的事。   (2)“挟太山以超北海”比喻“不可能”的事,“为长者折枝”比喻轻易可行的事。   在文中用以比喻行仁政。   3、用正反对比突出事理。   (1)以对比手法指出推恩与不推恩的结果:   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2)以“恩足以及禽兽”和“功不至于百姓”作对比,以表现齐宣王不行仁政的不合理。   (3)以“挟太山”与“折枝”作对比,说明“不能”与“不为”的分别,从而指出宣王不行仁政,实“不为”而非“不能”。   4、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气势。   排比: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对偶: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5、因势利导,措辞委婉。抓住齐宣王的心理,不直斥其非。他根据对方的经历来设问,引导其思考,然后说明事理。   6、层层递进,论点明确。“保民而王”,然后逐步解说,借齐宣王“以羊易牛”一事肯定其有“不忍之心”;再从“恩及禽兽”推论到“恩及百姓”,只是“为”与“不为”的分别;最后解说“王天下”的道理。层次分明,由浅入深。   7、类比推理。用近义事例来推论“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推断出“百姓之见保,为不用恩焉”的结论,使齐宣王明白到他是不肯去施行仁政,而不是没有能力去施行仁政。   古今点评   1、不忍之心以行不忍之政,所以保民也。“故推恩足以保四海”,正是照应“保”字。先说得推不忍之心一半,自“反其本”以下,又破齐王不能推之由,然后告以行不忍之政一半。章末1、“然而不王者”二句,直缴“保民而王”。(何焯《义门读书记》卷五)   2、其放之也,有万斛之重;其揽之也,有千斤之力。忽纵忽擒,忽断忽续,忽离忽分,忽而细雨轻风,忽而翻江搅海,令读者几目眩耳聋,而作者实气静神安。(赵承谟《孟子文评》)   3、一篇凡八设喻,一时山海人物无不奔赴腕下,以供其取携,可谓极行文之乐事矣。(王介山《孟子读法·附记》)   4、篇中勾勒顿挫,千回百转,重波迭浪而又归宿于此,有纲领,有血脉,有过峡,有筋节,总在不使一直笔,不使一呆笔。读者熟复于此,其于行文之道思过半矣。(牛运震《孟子论文》)   5、其行文层层放下,层层卷上,乍合乍离,是七篇中第一结构也。(杨大受《孟子讲义切近录》引文)   作者简介   孟子(前372—前309),名轲。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门人。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道。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7篇。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现将此学说称为“孔孟之道”,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 ;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