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

阅读 / 问答 / 标签

关于史铁生的代表作有小说除了散文集还有什么

《好运设计》 春风文艺出版社(1995年3月初版) 《务虚笔记》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2004年出版)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广州出版社(2001年出版) 《往事:史铁生作品集》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 《插队的故事》 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 《合欢树》 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 《宿命的写作》 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 《史铁生散文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 《散文杂文》 华文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 《我的丁一之旅》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 《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关于一部以电影为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 《病隙碎笔(史铁生人生笔记)》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出版) 《活着的事》 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4月出版) 《以前的事》 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4月出版) 《写作的事》史铁生 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4月出版) 《史铁生自选集》 海南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 《务虚笔记:中国当代名家长篇小说代表作》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 《史铁生散文/插图珍藏版》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3月出版) 《信与问:史铁生书信序文集》 花城出版社,广东省出版集团(2008年1月出版) 《我与地坛》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 《命若琴弦》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 《原罪·宿命》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 《病隙碎笔》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 《史铁生小说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7月出版) 《扶轮问路》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 《妄想电影》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

史铁生散文:我的梦想

  也许是因为人缺了什么就更喜欢什么吧,我的两条腿虽动不能动,却是个体育迷。我不光喜欢看足球、篮球以及各种球类比赛,也喜欢看田径、游泳、拳击、滑冰、滑雪、自行车和汽车比赛,总之我是个全能体育迷。当然都是从电视里看,体育馆场门前都有根高的台阶,我上不会。如果这一天电视里有精彩的体育节目,好了,我早晨一睁眼球觉得像过节一般,一天当中无论干什么心里都想着它,一分一秒都过得愉快。有时我也怕很多重大比赛集中在一天或几天(譬如刚刚闭幕的奥运会),那样我会把其他要紧的事都耽误掉。   其实我是第二喜欢足球,第三喜欢文学,第一喜欢田径。我能说出所有田径项目的世界纪录是多少,是由谁保持的,保持的时间长还是短。譬如说男子跳远纪录是由比蒙保持的,20年了还没有人能破,不过这事不大公平,比蒙是在地处高原的墨西哥城跳出这八米九零的,而刘易斯在平原跳出的八米七二事实上比前者还要伟大,但却不能算世界纪录。这些纪录是我顺便记住的,田径运动的魅力不在于记录,人反正是干不过上帝;但人的力量、意志和优美却能从那奔跑与跳跃中得以充分展现,这才是它的魅力所在,它比任何舞蹈都好看,任何舞蹈跟它比起来都显得矫揉造作甚至故弄玄虚。也许是我见过的舞蹈太少了。而你看刘易斯或者摩西跑起来,你会觉得他们是从人的原始中跑来,跑向无休止的人的未来,全身如风似水般滚动的肌肤就是最自然的舞蹈和最自由的歌。   我最喜欢并且羡慕的人就是刘易斯。他身高一米八八,肩宽腿长,像一头黑色的猎豹,随便一跑就是十秒以内,随便一跳就在八米开外,而且在最重要的比赛中他的动作也是那么舒展、轻捷、富于韵律,绝不像流行歌星们的唱歌,唱到最后总让人怀疑这到底是要干什么。不怕读者诸君笑话,我常暗自祈祷上苍,假若人真能有来世,我不要求别的,只要求有刘易斯那样一副身体就好。我还设想,那时的人又会普遍比现在高了,因此我至少要有一米九以上的身材;那时的百米速度也会普遍比现在快,所以我不能只跑九秒九几。作小说的人多是白日梦患者。好在这白日梦并不令我沮丧,我是因为现实的这个史铁生太令人沮丧,才想出这法子来给他宽慰与向往。我对刘易斯的喜爱和崇拜与日俱增。相信他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我想若是有什么办法能使我变成他,我肯定不惜一切代价;如果我来世能有那样一个健美的躯体,今天这一身残病的折磨也就得了足够的报偿。   奥运会上,约翰逊战胜刘易斯的那个中午我难过极了,心里别别扭扭别别扭扭的一直到晚上,夜里也没睡好觉。眼前老翻腾着中午的场面:所有的人都在向约翰逊欢呼,所有的旗帜与鲜花都向约翰逊挥舞,浪潮般的记者们簇拥着约翰逊走出比赛场,而刘易斯被冷落在一旁。刘易斯当时那茫然若失的目光就像个可怜的孩子,让我一阵阵的心疼。一连几天我都闷闷不乐,总想着刘易斯此刻会怎样痛苦;不愿意再看电视里重播那个中午的比赛,不愿意听别人谈论这件事,甚至替刘易斯嫉妒着约翰逊,在心里找很多理由向自己说明还是刘易斯最棒;自然这全无济于事,我竟似比刘易斯还败得惨,还迷失得深重。这岂不是怪事么?在外人看来这岂不是精神病么?我慢慢去想其中的原因。是因为一个美的偶像被打破了么?如果仅仅是这样,我完全可以惋惜一阵再去竖立起约翰逊嘛,约翰逊的雄姿并不比刘易斯逊色。是因为我这人太恋旧,骨子里太保守吗?可是我非常明白,后来者居上是最应该庆祝的事。或者是刘易斯没跑好让我遗憾?可是九秒九二是他最好的成绩。到底为什么呢?最后我知道了:我看见了所谓“最幸福的人”的不幸,刘易斯那茫然的目光使我的“最幸福”的定义动摇了继而粉碎了。上帝从来不对任何人施舍“最幸福”这三个字,他在所有人的欲望前面设下永恒的距离,公平地给每一个人以局限。如果不能在超越自我局限的无尽路途上去理解幸福,那么史铁生的不能跑与刘易斯的不能跑得更快就完全等同,都是沮丧与痛苦的根源。假若刘易斯不能懂得这些事,我相信,在前述那个中午,他一定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   在百米决赛后的第二天,刘易斯在跳远比赛中跳出了八米七二,他是个好样的。看来他懂,他知道奥林匹斯山上的神人为何而燃烧,那不是为了一个人把另一个人战败,而是为了有机会向诸神炫耀人类的不屈,命定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我不敢说刘易斯就是这样,但我希望刘易斯是这样,我一往情深地喜爱并崇拜这样一个刘易斯。   这样,我的白日梦就需要重新设计一番了。至少我不再愿意用我领悟到的这一切,仅仅去换一个健美的躯体,去换一米九以上的身高和九秒七九乃至九秒六九的速度,原因很简单,我不想在来世的某一个中午成为最不幸的人;即使人可以跑出九秒五九,也仍然意味着局限。我希望既有一个健美的躯体又有一个了悟了人生意义的灵魂,我希望二者兼得。但是,前者可以祈望上帝的恩赐,后者却必须在千难万苦中靠自己去获取批我的白日梦到底该怎样设计呢?千万不要说,倘若二者不可来得你要哪一个?不要这样说,因为人活着必要有一个最美的梦想。   后来知道,约翰逊跑出了九秒七九是因为服用了兴奋剂。对此我们该说什么呢?我在报纸上见了这样一个消息,他的牙买加故乡的人们说,“约翰逊什么时候愿意回来,我们都会欢迎他,不管他做错了什么事,他都是牙买加的儿子。”这几句活让我感动至深。难道我们不该对灵魂有了残疾的人,比对肢体有了残疾的人,给予更多的同情和爱吗?    其他优秀文章:

史铁生有哪些文学作品?

史铁生的代表小说作品是《黄金时代》、《记忆的炽焰》和《北方三部曲》。其中,《黄金时代》以一个女孩的成长经历为主线,勾画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生活场景和人性,运用象征手法表现出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深刻洞察和批判;《记忆的炽焰》则将目光投向20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中国社会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和变革,通过复杂的情节和人物刻画,呈现了作者对于人性和命运的思考和关怀;《北方三部曲》包括《妈妈别哭》、《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和《石头记》三部曲,讲述了中国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历史变迁和人们的生活经历,揭示了时代的命运和人们的命运。史铁生的代表散文集作品则是《我的兄弟姐妹》、《在细雨中呼喊》和《秋天的童话》。其中,《我的兄弟姐妹》记录了作者青少年时期的成长经历和对家庭、爱情、人性的理解和思考;《在细雨中呼喊》则从生活中的各种细节着手,通过对人性和命运的深入挖掘,表现了作者对于人生和生命的深刻思考和关怀;《秋天的童话》则是一本被誉为“史铁生散文之巅”的作品,充满了诗意和哲思,在多个层面展现出作者对于生命的美好和命运的矛盾的洞察和思考。

史铁生的主要作品有?

史铁生是中国著名的作家、散文家和诗人,他的代表作小说和散文集分别是:《黄金时代》:这是史铁生最著名的小说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该小说通过主人公王小峰的视角,描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北京城。《人间草木》:这是史铁生的代表作散文集之一,其中的作品涵盖了多个主题,如自然、生活、人情、历史等。该散文集获得了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史铁生诗选》:这是史铁生的代表作之一,该诗集收录了他的代表诗歌作品,其中的诗歌内容丰富、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小城之春》:这是史铁生的另一部重要散文集,该散文集主要描写了中国北方小城的风土人情,深入挖掘了小城中各种人物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悟。除了以上作品,史铁生还创作了很多其他的小说、散文和诗歌作品,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史铁生散文集介绍 史铁生散文集简介

1、《史铁生散文》是200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图书,作者是史铁生。 2、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初中毕业。1969年去陕北农村插队,三年后双腿瘫痪转回北京。回京后在一家街道工厂做临时工,七年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始有小说、散文、剧本等作品发表。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老屋小记》;散文《我与地坛》、《好运设计》、《病隙碎笔》;中篇小说《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中篇1或短篇4》;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等。

史铁生的代表作有哪些?

史铁生的代表作品包括《我与地坛》、《务虚笔记》和《病隙碎笔》。《我与地坛》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描写了一个地坛和一个人之间的故事,深刻思考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务虚笔记》是史铁生的散文集,记录了他的思考和感悟,探讨了人生和社会的诸多问题。《病隙碎笔》则是史铁生在尿毒症和脊髓炎的治疗期间,对于生死、爱情、灵魂等问题的思考和记录。史铁生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他的作品充满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关于史铁生的故事

b,ygujy

史铁生作品有哪些?

史铁生主要作品: 《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法学教授及其夫人》、《老屋小记》、《钟声》、《我的丁一之旅》、《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猜法》、《中篇1或短篇4》等。散文《我与地坛》等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也获得了很大影响。他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呈现平淡质朴而意蕴深沉的“散文化”倾向。自1985年以来,开始思考人的命运,略带哲理玄思,揭示人与生俱来的局限是能力与愿望之间的永恒距离,生命的目的就是不断跨越困境的过程。后形式上也有所变化,吸取了现代主义的因素。个人生活史铁生父亲是史耀琛,在东北地区工作,母亲在北京林业大学工作。两人育有史铁生和史岚。史铁生妻子是陈希米,1961年出生,1982年西北大学数学系毕业,1989年与史铁生结婚。后成为出版社编辑,在2012年创作了散文集《让死活下去》,表达对史铁生的怀念。

史铁生的简介和代表作

一、简介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二、作品1、《我与地坛》《我与地坛》在 2002年5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图书,作者为史铁生。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前两部分注重讲地坛和他对母亲的后悔,对于中学生来说,这是一篇令人反思的优秀文章。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2、《务虚笔记》《务虚笔记》是轮椅上的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96年《收获》杂志上,同时也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由二十二个段落合成,叙述了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社会嬗变带给残疾人C、画家Z、女教师O、诗人L、医生F、女导演N等一代人的影响。3、《病隙碎笔》《病隙碎笔》 是2008年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哲思抒情散文随笔集,作者是史铁生。该书用生动而通俗甚至是优美的语言追寻和控索了关于我们人生的书籍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健康的心态、成功的途径和价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纽带。4、《奶奶的星星》《奶奶的星星》收入了作家史铁生的代表作数篇。包括《奶奶的星星》、《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命若琴弦》、《熟练与陌生》、《给FL的信》。除小说文本外,附录作者一回忆录、自述或访谈,以及相关的传记材料及重要评论。个别作品的评论具有争鸣性质,意在反映小说的社会影响的实况,也可供作文学史研究之需。5、《我的丁一之旅》《我的丁一之旅》,继《务虚笔记》推出十年后,史铁生的最新长篇现代爱情小说。《我的丁一之旅》的文字依然充满史铁生的标记,古典、诗意、灵动,在看似散漫实则缜密的结构里,精心构筑了一个睿智空慧的哲思世界。“我”、“史铁生”、“丁一”,三体合一,实乃身器和心魂互相寻找的一人。

史铁生散文集《活着的事》经典语句

不知道哇!巴巴爸爸啊B2B保密彼此老婆婆还不噜噜噜but

史铁生散文好词好句摘抄_散文家史铁生作品语录摘抄

  史铁生的作品哲理意味浓厚,语言很有特色,见地很深刻,你们摘抄过史铁生作品中的哪些 好词好句 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了史铁生 散文 好词以及好句,希望大家喜欢。   史铁生散文好词   行尸走肉、金蝉脱壳、百里挑一、金玉满堂、背水一战、霸王别姬、   天上人间、不吐不快、海阔天空、情非得已、满腹经纶、兵临城下、   春暖花开、插翅难逃、黄道吉日、天下无双、偷天换日、两小无猜、   卧虎藏龙、珠光宝气、簪缨世族、花花公子、绘声绘影、国色天香、   相亲相爱、八仙过海、金玉良缘、掌上明珠、皆大欢喜、逍遥法外   史铁生散文优美 句子   1) 姥爷还在国民党中做官的时候,大舅已离家出走参加了解放军。   2) 不过我猜想,这父子俩除去主义不同,政见各异,彼此肯定是看重的。   3) 所以我从未听说过姥爷对大舅的叛逆有多么地愤怒。   4) 所以,解放前夕大舅也曾跑回老家,劝姥爷出去避一避风头。   5) 姥爷死后,大舅再没回过老家。   6) 我记得姥姥坐在床上纳鞋底时常常念叨他,夸他聪明,英俊,性情仁义。   7) 母亲也是这样说。   8) 母亲说,她和大舅从小就最谈得来。   9) 四五岁时我见过一次大舅。   10) 有一天我正在院子里玩,院门外大步流星走来了一个青年军官。   11) 他走到我跟前,弯下腰来仔细看我:“嘿,你是谁呀?”现在我可以说,他那样子真可谓光彩照人,但当时我找不出这样的形容,惟被他的勃勃英气惊呆在那儿。   12) 呆愣了一会儿,我往屋里跑,身后响起他爽朗的大笑。   13) 我追在他们身后跑,满头大汗,又累又无聊。   14) 午饭时我坐在他俩中间,我听见他们在说姥姥,说老家,说着一些往事。   15) 最后,母亲说:“你就不想回老家去看看?”母亲望着大舅,目光里有些严厉又有些凄哀。   16) 大舅不回答。   17) 大舅跟我说着笑话,对母亲的问题“哼哼咳咳”不置可否。   18) 我说过我记事早。   19) 我记得那天春风和煦,柳絮飞扬;我记得那顿午饭空前丰盛,从未见过的美味佳肴,我埋头大吃;我记得,我一直担心着那个空白的人形会闯进来危及这美妙时光,但还好,那天他们没有说起“他”。   20) 那天以后大舅即告消失,几十年音信全无。   史铁生作品语录摘抄   1) 一年又一年,母亲越来越多地念起他:“也不知道他现在在哪儿?”听得出,母亲已经不再那么怪他了。   2) 母亲说他做的是__,研究武器的,身不由己。   3) 母亲偶尔回老家去从不带着我,想必也是怕我挨近那片危险--这不会不使她体谅了大舅。   4) 为了当年对大舅的严厉,想必母亲是有些后悔。   5) “这么多年,他怎么也不给我来封信呢?”母亲为此黯然神伤。   6) 大舅早年的离家出走,据说很有些逃婚的因素,他的婚姻也是由家里包办的。   7) “我姥爷包办的?”“不,是你太姥爷的意思。   8) ”大舅是长孙,他的婚事太姥爷要亲自安排,这关系到此一家族的辽阔土地能否有一个可靠的未来。   9) 这件事谁也别插嘴,姥爷也不行--别看你当着个破官;土地!懂吗?在太姥爷眼里那才是真东西。   10) 在我浅淡的记忆里,太姥爷须发全白,枯瘦,步履蹒跚,衣着破旧而且邋遢。   11) 因为那时他已是一无所有了吧?也不是。   12) 母亲说:“他从来就那样,有几千亩地的时候也是那样。   13) 出门赶集,见路边的一脬牛粪他也要兜在衣襟里捡回来,抖落到自家地里。   14) ”他只看重一种东西:地。   15) “周扒皮”那样的地主一定会让他笑话,你把长工都得罪了就不怕人家糟踏你的地?就不怕你的地里长不出好庄稼?太姥爷比“周扒皮”有远见,对长工们从不怠慢。   16) 既不敢怠慢,又舍不得给人家吃好的,于是长工们吃什么他也就跟着一起吃什么,甚至长工们剩下的东西他也要再利用一遍,以自家之肠胃将其酿成自家地里的肥。   17) “同吃同住同劳动”一类的倡导看来并不是什么新发明。   18) 太姥爷守望着他的地,盼望年年都能收获很多粮食。   19) 很多粮食卖出很多钱,很多钱再买下很多地,很多地里再长出很多粮食……如此循环再循环,到底为了什么他不问。   20) 他梦想着有更多的土地姓他的姓,但是为什么呢?天经地义,他从未想过这里面还会有个“为什么”。   21) 而他自己呢?最风光的时候,也不过一个坐在自己的土地中央的邋里邋遢的瘦老头。 猜你喜欢: 1. 史铁生散文好句赏析 2. 史铁生散文 3. 史铁生散文梦想成真 4. 散文名家史铁生经典散文 5. 史铁生的经典散文作品推荐 6. 史铁生经典哲理散文

史铁生散文800字的左右

史铁生经典短篇散文:《无答之问或无果之行》6800字 《熟练与陌生》2000字 《宿命的写作》1800字 《文学的位置或语言的胜利》3500字 《给安妮的信》3200字 《足球内外》9000 字 《私人大事排行榜》9000字 《无病之病》2000字 《秋天的怀念》1000字 《合欢树》2000字 《我的梦想》2000 字 《文革记愧》4000字 《我21岁那年》10000字 《我与地坛》15000字 《散文三篇》6300 字 《墙下短记》4000 字 《郿英》700字 《悼少诚》2000 字 《外国及其它》7000 字 《说死说活》3000 字 《有关庙的回忆》6000 字 《病隙碎笔1》25000 字 《病隙碎笔2》25000字 《给李健鸣的三封信》11000字 楼主,史铁生的作品,几乎没有你要的500——600字的。个人推荐这几篇:《秋天的怀念》 《我与地坛》 《我的梦想》 《树林里的上帝》 《合欢树》。这几篇比较经典,也多被课本收录。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史铁生散文随笔集中有哪些作品

《姚平诗集》序《周忠陵小说集》序《瀚海》序人间秋天的怀念故乡的胡同合欢树我的梦想忘了与别忘了读洪峰小说有感庙的回忆安乐死断想随想与反省康复本义断想文革记愧九层大楼自言自语爱情问题她是一片绿叶答自己问私人大事排行榜减灾四想笔墨良心神位官位心位游戏、平等、墓地无答之问或无果之行人间说死说活没有生活散文三篇相逢何必曾相识黄土地情歌归去来告别郿英我二十一岁那年三月留念获庄重文文学奖时的书面发言熟练与陌生复杂的必要宿命的写作理想的当代文学批评姻缘对话四则随笔十三随笔三则记忆迷宫墙下短记想念地坛人间智慧必在某处汇合文明:人类集体记忆我的轮椅纪念我的老师王玉田短评三篇新的角度与心的角度谈周忠陵小说谢幕《韩春旭散文集》序悼路遥印象与理解写好人李雪健一封家书《何立伟漫画集》跋一封信有关庙的回忆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几回回梦里回延安电脑,好东西!嘎巴儿死和杂种给盲童朋友一封关于音乐的信也说散文热

史铁生的《合欢树》散文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说起散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散文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那么问题来了,怎样才能完成一篇优秀的散文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史铁生的《合欢树》散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着急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这是我在读完《合欢树》后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这是一种悲伤的安静,是一种无言的诉说。我觉得作者所有想要倾诉的情感,都交给了这片沉默。在这种无声胜有声的境界里,再华丽的词藻也只不过是矫饰做作,对母亲的怀念在悲伤里成为了享受。   老实说,这篇《合欢树》老早以前就读过了,也可能是小的时候在课本里学过,只是如今到现在,曾经读过的《合欢树》在脑海里只是残存了些许记忆,就像课桌上一道浅浅的划痕,在时间的长河里仿佛我用了一块带着香味的橡皮把这道划痕越擦越淡,以至于它渐渐的变得模糊了。   从史铁生在文章中的描述来看,他的母亲在年轻的时候无疑是一位漂亮而又可爱的姑娘,作者十岁的时候和母亲因为作文的事情“较劲”,那时的母亲风华正茂,也懂得爱美,会给自己做蓝底白花的裙子。但是随着文章的叙述,二十岁的时候作者的腿残废了,细心的作者也注意到了母亲的变化,因为给儿子治病,母亲的头上已经开始有了白发。这种细节的描写实在是传神,它为后面的行文做了铺垫。   同时,这种转变在作者对比化的描写中更加凸显。母亲因为忙着为自己的病想方设法,这时的母亲也不再爱美了,她的心里牵挂的总是她的儿子,尽一切努力去安慰儿子。尽管儿子总是对自己的腿不抱希望,甚至对活着也不抱什么希望。可是这位母亲仍然忙前忙后的找偏方。也就是因为偏方,把儿子给烫伤了,做母亲的.惊惶了好几个月,如果因为这件事把自己的儿子给害了,这位母亲内心不知道要承受多大的压力,以此来看,母亲对儿子的爱已经胜过了爱她自己,因此,正如作者在文章中说的那样,“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这是完全有依据的,一点也不夸张,亲情之间的爱永远没有修辞手法可以形容。   母亲一开始是无论如何都对作者的病抱着一万分希望的。然而因为偏方出了事故,她的希望破灭了,但随着作者对于写作的事情更加上心,万念俱灰的母亲又重新对儿子的生活燃起了希望,鼓励儿子去写小说,正如当初那样。在文章中,母亲的希望是破了重燃,有这样的一个波折的过程。我觉得,这对我们的生活也是有一样的启迪意义的。生活不就是这样吗?总是起起伏伏,几多风雨,几多忧愁。但总是还会有新的希望出现,绝处逢生之后,我们会更加清楚地明白生命存在的意义。   这篇文章的题目虽然名为《合欢树》,但是文章的一开始以及前面的大半部分并未提及合欢树,而是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交代了合欢树的来处,作者在小说获奖后功成名就,越来越多的记者来登门拜访,厌倦了这些人的作者,又重新回到了曾经和母亲一起生活过的那个小院。当小院里的老太太们再次提及母亲的时候,人们忽然想起了母亲曾经种下的那棵合欢树,在听到这个消息之后的作者,“我心里一阵抖”这个细节描写得十分到位,作者激动的心情很明显的表露了出来,这棵合欢树无疑是对作者怀念母亲的一个安慰。   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作者描写到了这棵被遗忘的合欢树,母亲一开始对于这棵合欢树的照料十分周到,但第一年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第二年居然就长得茂盛了起来。母亲不管是对这棵合欢树,还是对儿子的病情都重新燃起了希望,认为这是个好兆头。   这棵看似不起眼的合欢树,与病中的作者融为了一体,在作者的眼里,这棵合欢树就是他自己,母亲不仅给了这棵合欢树生命,也给了作者第二次生命,倘若不是母亲的一直鼓励,作者可能早就自杀了。而今,这棵合欢树仍然顽强地活着,并且越来越茁壮,作者在学习写小说之后,终于获奖,知名度也越来越高。文章正是以这种托物言情的手法,将作者自己的命运同这棵合欢树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两者在某种程度上的相似性不言而喻。   然而,作者第一次回到小院的时候,却没有回到自己小时候住的那个院子里去,只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因而没有亲眼得见那棵合欢树究竟长成了什么样子。作者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明显是一个借口,我觉得真正的原因在于他不敢回去,睹物思人,对母亲的思念也就更甚,回忆起以往生活的种种,只怕更加令人心碎,令人断肠。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回想到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是怎么种的。”作者在文末这样写道。   他把自己和孩子再次做了一个对比,那个孩子长大以后也会回忆自己的童年,回想起小时候窗户上的那些树影,他也会回来看看这棵树。但对于作者来说,去看看那棵树却已是不大可能了,他又怎么敢再回到那个伤心的地方呢?这棵合欢树上承载着母亲的爱,承载着过去的种种记忆,物是人非之后,旧的院子换了新的人家,也有了新的生命,在合欢树身上有了爱的延续和亲情的传递,母亲曾经以爱作水去灌溉这棵合欢树,现在,它仍带着母亲的爱去关照新的生命,这也正是天下间所有母亲的伟大之处。虽然那个孩子并不知道是谁种下的这棵树,是怎样种下的这棵合欢树,但我想,对于那个孩子来说,那棵合欢树必定会在他的心底埋下一粒乡愁情思的种子。

秋天的怀恋 史铁生属于什么文体

秋天的怀恋 史铁生散文

史铁生写的什么散文被公认为中国近50年最优秀作品之一?

《我与地坛》史铁生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史铁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至强至尊,一座文学的高峰,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一种千万人心痛的温暖,让人们在瞬息中触摸永恒。

史铁生散文摘抄300字

老板,有没有“哇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没有 ,只有“哇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那老板,来瓶“哇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

史铁生的经典句子

人,只有量力而行,该放就放,当止则止,才能在轻松快乐的节奏中,收获真正应该属于自己的那份成功。 你的爱好就是你的方向,你的兴趣就是你的资本,你的性情就是你的命运。各人有各人理想的乐园,有自已所乐于安享的花花世界。 微笑着弹奏从容的弦乐,去面对挫折,去接受幸福,去品味孤独,去战胜忧伤。 人生是一种承受,需要学会支撑。支撑事业,支撑家庭,甚至支撑起整个社会,有支撑就一定会有承受,支撑起多少重量,就要承受多大压力。 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多是负担,是另一种失去;少非不足,是另一种有余;舍弃也不一定是失去,而是另一种更宽阔的拥有。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这大自然的包容中,在这历史的长河中,“人过留迹,雁过留声”,人来到这世界上走一遭,应当留下一点足迹,一点与山河同在的精神。 人生的烦恼是自找的。不是烦恼离不开你,而是你撇不下它。每个人都是幸福的。只是,你的幸福,常常在别人眼里。 真不知是人心暂时停留了人生水彩的保值期,还是岁月冲淡了人生水彩的夺目光环。 静下心来好好想想你所走过的路,体验过的生活,你就会觉得其实你一直活在幸福的包围圈中。 每每想任性去做一件事的时候,心中总有个声音在提醒自已,这件事不能这么做,会造成怎样怎样的后果。这就是责任!

史铁生的母亲诗歌和散文

《秋天的怀念》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我与地坛》《务虚笔记》《老屋小记》《来到人间》《合欢树》《病隙碎笔》《毒药》《命若琴弦》《原罪·宿命》《钟声》《午餐半小时》

史铁生的文学常识

简介: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代表作《午餐半小时》 《没有太阳的角落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绵绵的秋雨》 《夏天的玫瑰》《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奶奶的星》《我与地坛》

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的赏析

多读,读书百遍,奇迹自现

史铁生的散文哪个影响最大

影响最大?地坛吧,毕竟上了高中课文,

史铁生的散文《合欢树》的读后感是什么?

《合欢树》是史铁生怀念母爱的一篇散文。文章用平淡的语调,按时间顺序分别叙述了作者十岁那年由自己作文获奖引发的一件事情、二十岁母亲为他治病和鼓励他写小说的事情以及三十岁以后对母亲的那种压抑在心里、让自己又悲痛又愧疚的思念。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史铁生之后,谈生是奢侈的,论死是矫情的。”21岁,正是人生中最好的年华,史铁生的21岁却因双肢截瘫而开始与轮椅永久相伴。而这个过程中,被忽略的是史铁生母亲的焦灼、痛苦和忍耐,她四处为儿子寻找后半生的生活目标,却在儿子三十岁发表第一篇小说的时候与世长辞。史铁生最感人的作品《合欢树》,写的就是这段往事:母亲离去后,在当年生活的小院里。那棵见证了过往历史的合欢树仍在一年一度地抽枝长叶,深深的怀念、遗憾和新生活的痕迹重叠在一起,交织出难以言传的复杂滋味。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做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史铁生散文集赏析及摘抄

《秋天的怀念》,短篇散文,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著。选自《史铁生散文自选集》。《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以及史铁生对“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悔恨。 大概 文章主要讲了“我”双腿瘫痪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母亲为了鼓起我生活的勇气,在她重病缠身,肝病疼得她整夜整夜睡不着觉的情况下,坚持要推“我”去北海公园看菊花。在她生命的最后一息,即将离别人世时,心里还挂念着“我”和未成年的妹妹。 文章通过生活中的几件小事,通过在“我”发脾气时,母亲“悄悄的躲出去”、“偷偷地注意”、“又悄悄的进来”,在“我”同意去北海公园看菊花时,母亲又“喜出望外”、“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等词语和情节的描写,充分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理解、同情和关爱,说明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表达了人世间的母子亲情。 史铁生(1951-2010),北京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思想家。1958年入北京市东城区王大人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部。而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因脑溢血故于2010年12月31日。 主要问题 1.(1)“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句中“挡”写有意的动作还是无意的行为?请说明理由。 (2)已悟透生活中的作者用“艰难”一词评价“母亲”的一生,你所理解的“母亲”的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概括归纳。 (3)“悄悄”,"偷偷”,“眼边红红的”等词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情感? 2.(1)末段划线句子通过对菊花绚丽烂漫的描写来表达作者对秋天特有的情思,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两点情思。划线部分(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花开得正烂漫。) (2)本文在内容上主要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但作者却不以“怀念我的母亲”为题,而以“秋天的怀念”为题,好在哪里? 3.这篇文章反复写“看花”这一内容的原因是什么? 4.简要解析文中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1)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2)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开得烂漫。 参考答案 1,(1)母亲这是有意的动作,怕我看到落叶凋零的逍遥景象,而触景伤情,产生伤感痛苦,甚至是绝望的心情,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并且母亲希望我能正视自己,而不是逃避。 (2)母亲身体不好,却不告诉我,我的心情不好,经常向母亲发脾气 (3)母亲悄悄出去是为了让“我”尽情地发泄心中的苦痛,期待“我”能恢复平静和理智。而无声地离开,突出母亲的谨慎小心,怕自己让儿子痛苦,对儿子的理解,为儿子伤心。偷偷的表现了母亲不放心“我”,关注着“我”,母亲的慈爱和细心。眼边红红的表现了母亲强忍着内心的悲伤,母亲无私的关爱,呵护儿子。 2。(1)花代表美好的事物,希望他看花是为了转移他病痛中的痛苦,更是为了让他找到生活的勇气,突出了母爱的细腻与伟大。 (2)母爱无私,母亲永远是在我们看不见的时候最爱我,父母对子女的爱永远只表露了三分 秋天的怀念并不是说故事发生在秋天,而是我对母亲的怀念和秋天这个季节有共通之处,都是代表了一种惋惜,代表了一种收获母爱,收获生存勇气的信念 3.“看花”是全文围绕的中心事件。是情节发展的线索。 4.(1)以动衬静,突出“我”孤独、痛苦、无望的心情;我的生命也如这树叶一般凋零。 (2)写出了菊花蓬勃的生命力,渲染出悲壮、深沉的氛围,突出了“我”的心理从痛苦、无望转向明朗、坚强的变化。 采纳花花

史铁生都有哪些著作?

散文集我与地坛很有深度 合欢树我那遥远的清平湾等 这会就想起这么多了

史铁生的代表作有小说

史铁生的作品有《务虚笔记》,《来到人间》,《老人》等。

跪求七堇年悼念史铁生写的那篇散文!

2010年冬天最后的这些日子,回到了老家。天色浑浊阴沉,好像要塌下来似的。最后一天,清晨醒来,看到消息,他最终还是离我们而去了。 不知为什么,这个冬天特别难过。最后一天得到的这个消息,着实让我又低下去一寸…… 想起我每一次读着《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获得无限的宽慰与抚摸的日夜……而今天,予我这一切的人走远了。 报道里写:当谈到生死时,史铁生说道,“有位哲人说,命运就是一出人间戏剧,角色是不可调换的。当我的双腿和两个肾都被拿走的时候,我的身体失灵了。这是我所认为的命运。有天在报纸上看到一句话,我觉得挺有道理,它说:世界上只有两种生活——一种是悲惨的生活,一种叫非常悲惨的生活。我觉得活着就是你对生命有疑问,对生活有疑难。但是关键在于一种面对人生的态度。对待生死我选择一种乐观的态度,让我如此幽默地看待生死还得感谢卓别林。在《城市之光》这部电影里,女主人公要自杀,卓别林将其救下,这女的说:你没权利不让我死?卓别林的回答让我至今难忘:急什么?咱们早晚不都得死?这是参透生死的大师态度。我想他是在说,这是困境,谁也逃不过,人生的一切事就是在与困境周旋。这需要靠爱去延缓死亡。 ” 老师走好。走好…… 愿您终于可以,魂归地坛。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中结尾“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求详细。

懂了,作为一个残障者,他这一生经历了许多,也感悟了很多,文中“母亲”这句话说了许多遍,到如今,他应该明白,而且应该是彻彻底底的懂。这不仅是母亲一生的心愿,更是母亲临逝前的殷切嘱托。这句“好好儿活,好好活” 在常人看来,是极普通的,但实质却饱含着常人不可深知的蕴意,让人深思。

史铁生的代表作是什么?

史铁生是中国著名的作家、散文家和诗人,他的代表作小说和散文集分别是:《黄金时代》:这是史铁生最著名的小说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该小说通过主人公王小峰的视角,描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北京城。《人间草木》:这是史铁生的代表作散文集之一,其中的作品涵盖了多个主题,如自然、生活、人情、历史等。该散文集获得了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史铁生诗选》:这是史铁生的代表作之一,该诗集收录了他的代表诗歌作品,其中的诗歌内容丰富、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小城之春》:这是史铁生的另一部重要散文集,该散文集主要描写了中国北方小城的风土人情,深入挖掘了小城中各种人物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悟。除了以上作品,史铁生还创作了很多其他的小说、散文和诗歌作品,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主要内容

《秋天的怀念》,短篇散文,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著,选自《史铁生散文自选集》。文中描述了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对母爱的赞美,以及史铁生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之情,及对先年对母亲不解的懊悔,令人十分感动。

史铁生散文老海棠树中的老海棠树指的是什么?

《老海棠树》是史铁生先生纪念他奶奶的一篇散文,原文如下:如果可能,如果有一块空地,不论窗前窗后,要是能随我的心愿种点什么,我就种两棵树。一棵合欢,纪念母亲。一棵海棠,纪念奶奶。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老海棠树近房高的地方,有两条粗壮的枝丫,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就不说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艺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起腰,喘口气,这当儿就呆呆地张望——从粉白的花间,一直到无限的天空。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阴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莱,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们上班上学,就是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这回是我不再吭声。奶奶洗好菜,重新捡起针线,从老花镜上缘抬起眼,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刷啦——刷啦——”,院子里的人都还在梦中。那时我大些了,正在插队,从陕北回来看她。那时奶奶一个人在北京,爸和妈都去了干校。那时奶奶已经腰弯背驼。“刷啦刷啦”的声音把我惊醒,赶紧跑出去:“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咳,你呀你还不懂吗?我得劳动。”我说:“可谁能看得见?”奶奶说:“不能那样,人家看不看得见是人家的事,我得自觉。”她扫完了院子又去扫街。“我跟您一块儿扫行不?”“不行。”这样我才明白,曾经她为什么执意要糊纸袋,要补花,不让自己闲着。有爸和妈养活她,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她的成分随了爷爷算地主。虽然我那个地主爷爷三十几岁就一命归天,是奶奶自己带着三个儿子苦熬过几十年,但人家说什么?人家说:“可你还是吃了那么多年的剥削饭”这话让她无地自容。她要用行动证明。证明什么呢?她想着她未必不能有一天自食其力。奶奶的心思我有点懂了:什么时候她才能像爸和妈那样,有一份名正言顺的工作呢?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就是那老海棠树下屡屡的迷茫与空荒。不过,这张望或许还要更远大些——她说过:得跟上时代。所以冬天,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奶奶都在灯下学习。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磨擦着窗棂。奶奶曾经读一本《扫盲识字课本》,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报纸上的头版新闻。在《奶奶的星星》里我写过:她学《国歌》一课时,把“吼声”念成了“孔声”。我写过我最不能原谅自己的一件事: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您学那玩艺儿有用吗?您以为把那些东西看懂,您就真能摘掉什么帽子?”奶奶立刻不语,唯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我记得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但在我的印象里,奶奶的目光慢慢离开那张报纸,离开灯光,离开我,在窗上老海棠树的影子那儿停留一下,继续离开,离开一切声响甚至一切有形,飘进黑夜,飘过星光,飘向无可慰藉的迷茫和空荒……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轰然飘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阴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断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老海棠树赏析:《老海棠树》这篇文章运用了象征的手法以老海棠树象征了奶奶。作者在文章的前两句就谈到了如果有一块空地他会种上海棠树,为了纪念奶奶。文章还写到了作为一个孩子爬树的经历和心情,希望任何事都可以在树上解决,如吃饭,睡觉等,同时也把孩子的天真描述的十分透彻。“奶奶站在地上,站在屋前,老海棠树下,望着我;她必是羡慕,猜我在上头是什么感觉,都能看见什么?”初看这里让人觉得孩子的天真浪漫,总是把一些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奶奶怎么会兴趣更没有时间猜“我”在上头看到什么。然而仔细想想,作者的这句话有另一层蕴意。奶奶作为一个带有地主成分的人,在当时的社会里是属于下等人,被人唾骂的,而作者这时就是根正苗红的社会主义者,因为他的父母都有工作,其身份地位比奶奶要高。就像这时作者描述的一样,他坐在树丫上,而奶奶站在树下向我望着,她也希望可以像“我”一样,站在我的位置上,看我可以看到的风景。

秋天的怀念(史铁生)文章主旨

秋天的怀念 《秋天的怀念》,短篇散文,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著。选自《史铁生散文自选集》。《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以及史铁生对“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悔恨。 大概 文章主要讲。

史铁生的散文语言有什么特点?

史铁生的散文倾向于探索人生哲理,它的语言相对严谨,文中却又不乏时来的幽默,诙谐,并且文中多以具象喻理示情,寄寓哲思,语言便形象而又促人反省和思悟。史铁生散文的用语虽不像专业论文那样严密,但他认真执著的探求姿态又让其散文的语言确切?深刻,显现了严谨之风,如对心灵与大脑,观点与立场。喜欢与爱等关系的本质性表述,体现了他比较严谨的思辨性。扩展资料:主题思想史铁生许多小说有强烈的自传要素,如中篇小说《宿命》就是作者的精神自传;他有强烈的宗教情怀,甚至精深的宗教哲学在作品中思索人的救赎需要和终极关怀,追寻上帝,反映世人以意识形态名义推翻亲情灭绝爱心,甚至背叛自己的良心和信仰。为了利益而放弃信仰,例如《文革记愧》一篇,记述公安发现了一篇在朋友间传抄的地下小说,“我”在公安尚未上门时,就决定背叛朋友。命运出于无法穷诘的偶然性,世间万物只有不合理的混乱;人在这个充满残酷不公的世上,是被任意摆布的孤儿。“(神的)仁慈在于,只要你往前走,他总是给你路。”《务虚笔记》记录了一个寻找神性却未能企及的痛苦心灵,并批判功利主义,也否定民间气功风水作为一种寻求超越的可能途径。

史铁生散文代表作品

1、史铁生散文代表作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虚无笔记》等。2、史铁生,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市。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

史铁生作品有哪些,说出分类(如随笔、散文)和主要简介。推荐几部经典点的。

去买一本《我与地坛》不就得了,很简单就能初步了解他了。主要作品:(自己百度分类,如果是完成作业什么的就别追问我,不是我们可以继续讨论。)《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法学教授及其夫人》、《老屋小记》、《奶奶的星星》、《来到人间》、《合欢树》、《病隙碎笔》、《命若琴弦》、《原罪·宿命》、《钟声》、《我的丁一之旅》、《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猜法》、《中篇1或短篇4》等。———————————————————————————————————————————告诉你我最喜欢这个《比如摇滚和写作》,推荐一下: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9748502/

史铁生 秋天的怀念 赏析

本文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史铁生有哪些小说和散文?

这是一篇令人反思的优秀文章。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表现的是对母亲的思念。

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什么?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为史铁生的散文集。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江苏(凤凰)教

史铁生的代表作和散文集

你很喜欢史铁生?

史铁生的代表作有散文什么、小说什么等?

散文《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小说:《务虚笔记》《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等

史铁生代表小说和散文

史铁生代表小说有《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等,散文有《我与地坛》、《病隙碎笔》、《记忆与印象》等。一、小说1、《务虚笔记》《务虚笔记》是轮椅上的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96年《收获》杂志上,同时也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由二十二个段落合成,叙述了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社会嬗变带给残疾人C、画家Z、女教师O、诗人L、医生F、女导演N等一代人的影响。2、《我的丁一之旅》《我的丁一之旅》,继《务虚笔记》推出十年后,史铁生的最新长篇现代爱情小说。《我的丁一之旅》的文字依然充满史铁生的标记,古典、诗意、灵动,在看似散漫实则缜密的结构里,精心构筑了一个睿智空慧的哲思世界。3、《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小说描绘了黄土高原上的小山村和一个风趣的放牛倌的故事。小说以抒情散文的笔法,为读者展示了陕北人民的朴实、忠厚、积极乐观的性格,以激发人们认真地思考人生,思考社会。二、散文1、《我与地坛》《我与地坛》为史铁生的散文集。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江苏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前两部分注重讲地坛和他对母亲的后悔,这是一篇令人反思的优秀文章。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2、《病隙碎笔》《病隙碎笔》是2008年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哲思抒情散文随笔集。该书用生动而通俗甚至是优美的语言追寻和控索了关于我们人生的书籍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健康的心态、成功的途径和价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纽带。3、《记忆与印象》《记忆与印象》是当代文学大家史铁生所著的散文集。其主旨深刻、文字优美,以饱含深情的细腻笔触讲述了故乡、故人、故事。书中写童年伙伴、青年际遇,写故乡变迁、隐秘家史,写了邻居小姑娘姗姗、写了B老师、传奇的梅娘。

史铁生散文?

1、《秋天的怀念》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于1981年创作的散文。此文叙述了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对母爱的赞美,以及史铁生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之情,及对先年对母亲不解的懊悔,令人十分感动。全文语言平淡、文字朴实,没有经过精心的编织与雕琢,但却句句含情,字字如金。是史铁生怀念母爱的一篇散文。文章用平淡的语调,按时间顺序分别叙述了作者十岁那年由自己作文获奖引发的一件事情、二十岁母亲为他治病和鼓励他写小说的事情以及三十岁以后对母亲的那种压抑在心里、让自己又悲痛又愧疚的思念。这篇文章被选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系列《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中。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前两部分注重讲地坛和他对母亲的后悔,对于中学生来说,这是一篇令人反思的优秀文章。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4、《病隙碎笔》史铁生用生动而通俗甚至是优美的语言追寻和控索了关于我们人生的书籍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健康的心态、成功的途径和价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纽带……共分六部分,243则,字字珠玑,充满着智慧和安详。残疾与爱情,这两种消息,在史铁生的命运里特别地得到强调。对于此一生性愚顽的人,这样强调是恰当的。然而,史铁生在40岁以后也慢慢看懂了这件事。5、《记忆与印象》是当代文学大家史铁生的散文质朴通透,蕴含深刻的生命哲理,被誉为中国文坛最美的收获。《记忆与印象》是一部构思独特的散文集,主旨深刻、文字优美,以饱含深情的细腻笔触讲述了故乡、故人、故事。一篇篇极精彩的凡人小传,连缀成一全本悲欣交集的人间戏剧,京味浓郁,动人心弦;完整展现了作者的成长历程和坎坷心路。

史铁生有哪些散文集

《病隙碎笔》这是史铁生散文中最优秀的代表作。《务虚笔记》是最有哲学素养的长篇小说。

史铁生散文有哪些

史铁生散文有《我与地坛》、《病隙碎笔》、《记忆与印象》。1、《我与地坛》:《我与地坛》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江苏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前两部分注重讲地坛和他对母亲的后悔,对于中学生来说,这是一篇令人反思的优秀文章。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2、《病隙碎笔》:《病隙碎笔》是2008年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哲思抒情散文随笔集。该书用生动而通俗甚至是优美的语言追寻和控索了关于我们人生的书籍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健康的心态、成功的途径和价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纽带。3、《记忆与印象》:《记忆与印象》主旨深刻、文字优美,以饱含深情的细腻笔触讲述了故乡、故人、故事。书中写童年伙伴、青年际遇,写故乡变迁、隐秘家史,写了邻居小姑娘姗姗、写了B老师、传奇的梅娘。

史铁生的代表作小说和散文集分别是?

史铁生的代表作小说有:《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等,散文有《我与地坛》、《病隙碎笔》 、《记忆与印象》等。散文有:《记忆与印象》、《病隙碎笔》、《我与地坛》。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男,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市。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

史铁生散文代表作品

史铁生散文代表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1、《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描绘了黄土高原上的小山村和一个风趣的放牛倌的故事。小说以抒情散文的笔法,通过老知青对插队生活的回忆,真实鲜活、自然贴切地描绘了革命根据地陕北黄土高原的风貌。感情深厚,娓娓叙来,令人回味无穷。2、《我与地坛》《我与地坛》是一篇长篇哲思抒情散文,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著。这部作品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是作者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晶。散文中饱含作者对人生的种种感悟,对亲情的深情讴歌。史铁生简介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市。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史铁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至强至尊,一座文学的高峰,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一种千万人心痛的温暖,让人们在瞬息中触摸永恒,在微粒中进入广远,在艰难和痛苦中却打心眼里宽厚地微笑。

史铁生散文佳句我常以为是

1. 史铁生 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 他说的其实是人们的意识,也就是大众的思想。 一般的人都会将美与丑、贤和愚、强和弱区别开来。喜欢美好的,聪明的,强大的事物,而讨厌丑陋、愚蠢、弱小。这是人们普遍的意识组成,几乎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并且由于普遍,这种认识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就被视为正确的,但实际上呢? 世界上的每一种事物,每一个人,他们都应该是相互平等,相互支持的。但人却把他们区分开来,用贫穷显示富有,用丑陋衬托美丽,用原始刻画文明!这是与自然的意志想违背的,可没人在乎或根本没有意识到。 佛祖是万物苍生的主宰者和保护者,但实际上他是不存在的,他是人们的潜意思里因恐惧和害怕而构想出的一种纯粹的意识形态,佛祖的事迹都是广博、感人的,他的力量无穷,他善意且乐于助人。。。而这些其实是人们的意志决定的。 佛祖的思想不仅感化着世人,更能深远地影响他们,于是衍生出那么多的信徒;佛祖的思想是与自然的意志相吻合的,这也就说明:尽管人们在看待事物的表面上做法不一,甚至有可能是错误的,但每个人的内心都存在着一份天生的善良,这种善良慢慢汇聚,就像古老的人们创建了佛教,这份善良逐渐汇聚,终于成了人们心中的真理,那就是可以拯救人们思想苦难的佛祖。 以上是本人对上述问题的看法,只是根据问题中的四句话,没有读过原著,理解不一定准确,但希望能对您有所启发,这段话是关于探头人们的思想的。 金子诺原创,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2. 巜史铁生作品选》中的好词好句好段 史铁生经典语录: 1、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比如说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我什么都没有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放。要是有些事我没说,你别以为是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 2、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3、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的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 4、我甚至现在就能清楚的看见,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长久地离开它,我会怎样的想念它,我会怎样想念它并且梦见它,我会怎样因为不敢想念它而梦也梦不到它。 5、先别去死,再试着活一活看。孤独的心必是充盈的心,充盈得要流溢出来要冲涌出去,便渴望有人呼应他、收留他、理解他。 6、心灵间的呼唤与呼应、投奔与收留、坦露与理解,那便是心灵解放的号音,是和平的盛典是爱的狂欢。那才是孤独的摆脱,是心灵享有自由的时刻。 7、人真正的名字叫作:欲望。 8、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3. 史铁生作品好句赏析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记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悉悉碎碎片刻不息. . 《我与地坛》里面有好多好词句!我很喜欢这篇文章,高中的时候经常会去读, 每次都会感动!他其他的作品倒是没看过多少。 4. 史铁生散文集经典语句 太多了,觉得他的书让人心醉 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残疾 ·我们生来孤单,无数的历史和无限的时间因而破碎成片断。 ·左右苍茫时,总也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 ·在奥运口号“更快、更高、更强”之后,应该再加上“更美”。 ·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如果能够原谅我的残忍,他的不幸也是一种“幸运”。二十一岁,他便被命运之手弃于轮椅中。那可是个到处疯跑的年纪呀,他却只能在思绪中奔跑了,奔跑的,是他的痛苦。他蜷缩在屋内的黑暗里,隐藏在地坛的角落里,他躲避着别人的目光,放弃了熊熊的激情。他痛苦甚而愤恨,他质问着生与死,他探寻着意义。而多少个明明灭灭的时光,他终于拾回了自己,终于找到了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意义就在于生命的过程。 卓别林说,死亡迟早会来的,着什么急?好吧,那么做什么呢?他说,为了不致于死,写作吧。 于是他的文章,尽力去精彩;他的文章,也总有着淡淡的忧伤。 史铁生 说: 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e5a48de588b67a6431333337383165,因为任何灾难的面前都可能再加上一个“更”字。 史铁生 说: 世界上的人很多,每个人的世界其实又很小,一个个小世界大约只在务实之际有所相关,一旦务虚,便很可能老死难相理解。 史铁生 说: 我看不见那个吹唢呐的人,唯唢呐声在星光寥寥的夜空里低吟高唱,时而悲怆时而欢快,时面缠绵时而苍凉,或许这几个词都不足以形容它,我清清醒醒地听出它响在过去,响在现在。 史铁生 说: 时间限制了我们,习惯限制了我们,谣言般的舆论让我们陷于实际,让我们在白昼的魔法中闭目塞听不敢妄为。 史铁生 说: 大脑做不到心灵所能做到的一切。心灵比大脑广阔得多,深远得多,复杂得多。 史铁生 说: 一个情人来说,不管多么漫长的时光也是稍纵即逝,那时他便明白,每一步每一步,其实一步步都是走在回去的路上。当牵牛花初开的时节,葬礼的号角就已吹响。 史铁生 说: 命运而言,休论公道。 那么,一切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在哪里呢? 设若智慧的悟性可以引领我们去找到救赎之路,难道所有的人都能够获得这样的智慧和悟。 史铁生说: 这下好了,您不再恐谎了不再是个人质了,您自由了。算了吧你,我怎么可能自由呢?别忘了人真正的名字是:欲望。所以您得知道,消灭恐慌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消灭欲望。可是我。 史铁生 说: 每一个有激情的演员都难免是一个人质。每一个懂得欣赏的观众都巧妙地粉碎了一场阴谋。每一个乏味的演员都是因为他老以为这戏剧与自己无关。每一个倒霉的观众都是因为他总是。 史铁生 说: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史铁生 说: 果上帝并不允许一个人把他的梦统统忘掉得干净,那么最好让梦停留在最美丽的位置,在那儿画一个句号,或是一行删节号。所谓最美丽的位置,f医生以为,并不一定是指。 史铁生 说: 无论是以“好汉”的光荣或惶惑,还是以“混蛋” 的勇敢或恐惧,都在振臂高呼,随波逐流。 5. 史铁生散文摘抄并赏析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那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 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 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匆匆 朱自清的散文诗《匆匆》写于一九二二年三月二十八日。时是“五四”落潮期,现实不断给作者以失望。 但是诗人在彷徨中并不甘心沉沦,他站在他的“中和主义”立场上执着地追求着。他认为:“生活中的各种过程都有它独立的意义和价值——每一刹那有每一刹那的意义与价值!每一刹那在持续的时间里,有它相当的位置。” (朱自清《给俞平伯的信》二二年十一月七日)因此,他要“一步一步踏在泥土上,打下深深的脚印”(朱自清《毁灭》)以求得“段落的满足”。全诗在淡淡的哀愁中透出诗人心灵不平的低诉,这也反映了“五四”落潮期知识青年的普遍情绪。 《匆匆》是诗人的感兴之作。由眼前的春景,引动自己情绪的俄然激发,诗人借助想象把它表现出来。 想象“使未知的事物成形而现,诗人的笔使它们形象完整,使空灵的乌有,得着它的居处,并有名儿可唤。”(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诗人把空灵的时间,抽象的观念,通过现象来表示,而随着诗人情绪的线索,去选择、捕捉那鲜明的形象。 诗人的情绪随着时间从无形到有形,从隐现到明晰的一组不断变化的画面而呈现出起伏的浪花。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了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诗人几笔勾勒一个淡淡的画面。作者不在于描绘春景的实感,而在于把读者带入画面,接受种情绪的感染,同时又作形象的暗示:这画面里现出的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由此诗人追寻自己日子的行踪。 可是“我”的日子却“一去不复返”,看不见,摸不着,是被人“偷了”还是“逃走”了呢?自然的新陈代谢的迹象和自己无形的日子相对照,在一连串疑问句中透出诗人怅然若失的情绪。 “象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 把自己八千多日子比成“一滴水”新奇的比喻,极度的夸张,和喻成大海的时间之流的浩瀚相比,而突出自己日子的“没有声音,没有影子”的特点。实际上,这里有自己日子的踪迹,一滴水是它的具象,滴水在大海里,有它微微的声音。 诗人竭力从视觉和听觉上去感受它,搜寻过去的日子。可是八千多日子却悄无声息的“溜去”了。 时间之无情,生命之短暂,使诗人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时间是怎样的“匆匆”呢?诗人并没有作抽象的议论,他把自己的感觉,潜在的意识通过形象表现出来,“把触角穿透熟悉的表面,向未经人到的那里”,寻那“新鲜的东西”。 (朱自清《诗与感觉》)因此,空灵的时间被形象化了,习已为常的生活画面里透出诗人“独得的秘密” “早上,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步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 太阳被人格化了,他象一位青春年少的姑娘迈动脚步来了,悄悄地从诗人的身边走过,随着太阳的“挪移”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了”。接着,诗人用一系列排比句展示了时间飞逝的流。 吃饭、洗手、默思,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诗人却敏锐地看到时间的流过。当他企图挽留时,它又伶俐地“跨过”,轻盈地“飞去”,悄声地“溜走”,急速地“闪过”了,时间步伐的节奏越来越快。 诗人用活泼的文字,描写出时间的形象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给人一个活生活的感觉,我们听到了时间轻俏、活泼的脚步声,也听到了诗人心灵的颤动。 在时间的匆匆里,诗人徘徊,深思而又执拗地追求着。 黑暗的现实和自己的热情相抵触,时间的匆匆和自己的无为相对照,使诗人更清楚地看到:“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如果说第三节还是以作者一天的具体感受来反映时间的流逝,以个别来反映一般的话,在这里,作者就把八。 6. 适合做摘抄的史铁生散文片段 秋天的怀念 /channels/zj/shitiesheng/wenji/wj0628.htm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啦啦”的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显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的一会儿坐下,一会站起来:“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的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去‘仿善",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决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艰难的一生。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活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希望采纳 7. 求史铁生的经典语录与佳句(需要涉及各方面的,而不仅仅是人生) 死亡是一个不必等待就会来临的节日; 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等待了四百多年; 因为这院子,我常感恩自己的命运; 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阑;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教给他的一个事实; 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向他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

求史铁生作品散文8篇,字数五、六百字左右!!

一  有一种意见认为,是精神的你在折磨肉身的你,或灵魂的你在折磨精神的你。前者,精神总是想冲破肉身的囚禁,肉身便难免为之消损,即“为伊消得人憔悴”吧。后者,无论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还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总归也都使你殚思竭虑耗尽精华。为此,这意见给你的衷告是:放弃灵魂的诸多牵挂吧,惟无所用心可得逍遥自在;或平息那精神的喧嚣吧,惟健康长寿是你的福。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是肉身的你拖累了精神的你,或是精神的你阻碍了灵魂的你。前者,比如说,倘肉身的快感湮灭了精神的自由,创造与爱情便都是折磨,惟食与性等等为其乐事。然而,这等乐事弄来弄去难免乏味,乏味而至无聊难道不是折磨?后者呢,倘一己之欲无爱无畏地膨胀起来,他人就难免是你的障碍,你也就难免是他人的障碍,你要扫除障碍,他人也想推翻障碍,于是危机四伏,这难道不是更大的折磨?总之,一个无爱的人间,谁都难免于中饱受折磨,健康长寿惟使这折磨更长久。因此,爱的弘扬是这种意见看中的拯救之路。二  但是,当生命走到尽头,当死亡向你索要不可摧毁的意志之时,便可看出这两种意见的优劣了。  如果生命的意义只是健康长寿(所谓身内之物),死亡便终会使它片刻间化为乌有,而在此前,病残或衰老早已使逍遥自在遭受了威胁和嘲弄。这时,你或可寄望于转世来生,但那又能怎样呢?路途是不可能没有距离的,存在是不可能没有矛盾的,生是不可能绕过死的,转世来生还不是要重复这样的逍遥和逍遥的被取消,这样的长寿和长寿的终于要完结吗?那才真可谓是轮回之苦哇!  但如果,你赋予生命的是爱的信奉,是更为广阔的牵系,并不拘于一己的关怀,那么,一具肉身的溃朽也能使之灰飞烟灭吗?  好了,最关键的时刻到了,一切意义都不能逃避的问题来了:某一肉身的死亡,或某一生理过程的终止,是否将使任何意义都掉进同样的深渊,永劫不复?三  如果意义只是对一己之肉身的关怀,它当然就会随着肉身之死而烟消云散。但如果,意义一旦牵系着无限之在和绝对价值,它就不会随着肉身的死亡而熄灭。事实上,自古至今已经有多少生命死去了呀,但人间的爱愿却不曾有丝毫的减损,终极关怀亦不曾有片刻的放弃!当然困苦也是这样,自古绵绵无绝期。可正因如此,爱愿才看见一条永恒的道路,终极关怀才不至于终极地结束,这样的意义世代相传,并不因任何肉身的毁坏而停止。  也许你会说:但那已经不是我了呀!我死了,不管那意义怎样永恒又与我何干?可是,世世代代的生命,哪一个不是“我”呢?哪一个不是以“我”而在?哪一个不是以“我”而问?哪一个不是以“我”而思,从而建立起意义呢?肉身终是要毁坏的,而这样的灵魂一直都在人间飘荡,“秦时明月汉时关”,这样的消息自古而今,既不消逝,也不衰减。   十四  你或许要这样反驳:那个“我”已经不是我了,那个“我”早已经不是(比如说)史铁生了呀!这下我懂了,你是说:这已经不是取名为史铁生的那一具肉身了,这已经不是被命名为史铁生的那一套生理机能了。  但是,首先,史铁生主要是因其肉身而成为史铁生的吗?其次,史铁生一直都是同一具肉身吗?比如说,30年前的史铁生,其肉身的哪一个细胞至今还在?事实上,那肉身新陈代谢早不知更换了多少回!30年前的史铁生——其实无需那么久——早已面目全非,背驼了,发脱了,腿残了,两个肾又都相继失灵……你很可能见了他也认不出他了。总之,仅就肉身而论,这个史铁生早就不是那个史铁生了。你再说“那已经不是我了”还有什么意思? 五  可是,你总不能说你就不是史铁生了吧?你就是面目全非,你就是更名改姓,一旦追查起来你还得是那个史铁生。  好吧你追查,可你追查根据着什么呢?根据基因吗?据说基因也将可以更改了。根据生理特征吗?你就不怕那是个克隆货?根据历史吗?可书写的历史偏又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你还能根据什么?根据什么都不如根据记忆,惟记忆可使你在一具“纵使相逢应不识”的肉身中认出你曾熟悉的那个人。根据你的记忆唤醒我的记忆,根据我的记忆唤醒你的记忆,当我们的记忆吻合时,你认出了我,认出了此一史铁生即彼一史铁生。可我们都记忆起了什么呢?我曾有过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背后我曾有过的思想、情感、心绪。对了,这才是我,这才是我这个史铁生,否则他就是另一个史铁生,一个也可以叫做史铁生的别人。就是说,史铁生的特点不在于他所栖居过的某一肉身,而在于他曾经有过的心路历程,据此,史铁生才是史铁生,我才是我。不信你跟那个克隆货聊聊,保准用不了多一会儿你就糊涂,你就会问:哥们儿你到底是谁呀?这有点儿“我思故我在”的意思。 六  打个比方:一棵树上落着一群鸟儿,把树砍了,鸟儿也就没了吗?不,树上的鸟儿没了,但它们在别处。同样,此一肉身,栖居过一些思想、情感和心绪,这肉身火化了,那思想、情感和心绪也就没了吗?不,他们在别处。倘人间的困苦从未消失,人间的消息从未减损,人间的爱愿从未放弃,他们就必定还在。  树不是鸟儿,你不能根据树来辨认鸟儿。肉身不是心魂,你不能根据肉身来辨认心魂。那鸟儿若只看重那棵树,它将与树同归于尽。那心魂若只关注一己之肉身,他必与肉身一同化作乌有。活着的鸟儿将飞起来,找到新的栖居。系于无限与绝对的心魂也将飞起来,永存于人间;人间的消息若从不减损,人间的爱愿若一如既往,那就是他并未消失。那爱愿,或那灵魂,将继续栖居于怎样的肉身,将继续有一个怎样的尘世之名,都无关紧要,他既不消失,他就必是以“我”而在,以“我”而问,以“我”而思,以“我”为角度去追寻那亘古之梦。这样说吧:因为“我”在,这样的意义就将永远地被猜疑,被描画,被建立,永无终止。  这又是“我在故我思”了。 七  人所以成为人,人类所以成为人类,或者人所以对类有着认同,并且存着骄傲,也是由于记忆。人类的文化继承,指的就是这记忆。一个人的记忆,是由于诸多细胞的相互联络,诸多经验的积累、延续和创造;人类的文化也是这样,由于诸多个体及其独具的心流相互沟通、继承和发展,个人之于人类,正如细胞之于个人,正如局部之于整体,正如一个音符之于一曲悠久的音乐。  但这里面常有一种悲哀,即主流文化经常地湮灭着个人的独特。主流者,更似万千心流的一个平均值,或最大公约数,即如诗人西川所说:历史仅记录少数人的丰功伟绩/其他人说话汇合为沉默。在这最大公约数中,人很容易被描画成地球上的一种生理存在,人的特点似乎只是肉身功能(比之于其他生命)的空前复杂,有如一台多功能的什么机器。所以,此时,艺术和文学出面。艺术和文学所以出面,就为抗议这个最大公约,就为保存人类丰富多彩的记忆,以使人类不单是一种多功能肉身的延续。  八  生命是什么?生命是永恒的消息赖以传扬的载体。因那无限之在的要求,或那无限之在的在性,这消息必经某种载体而传扬。就是说,这消息,既是在的原因,也是在的结果。否则它不在。否则什么问题都没有。否则我们无话可说,如果从不吱声的X。X是什么?废话,它从不吱声怎么能知道它是什么?  它是什么,它就传扬什么消息,反过来也一样,它传扬什么消息,它就是什么。并非是先有了消息,之后有其载体,不不,而是这消息,或这传扬,已使载体被创造。那消息,曾经比较简陋,比较低级,低级到甚至谈不上意义,只不过是蠕动,是颤抖,是随风飘扬,或只是些简单的欲望,由水母来承载就够了,有恐龙来表达就行了。而当一种复杂而高贵的消息一旦传扬,人便被创造了。是呀,当亚当取其一根肋骨,当他与夏娃一同走出伊甸园,当女娲在寂寞的天地间创造了人,那都是由于一种高贵的期待在要求着传扬啊!亚当、夏娃、女娲,或许都是一种描画,但那高贵的消息确实在传扬,确实的传扬就必有其确实的起点,这起点何妨就叫做亚当、夏娃,女娲和伏羲呢?正如神的在先于神的名,其名用了哪几个字本无需深虑。传说也正是这样:亚当和夏娃走出伊甸园,人类社会从而开始。女娲和伏羲的传说大致也是如此。 九  但这消息已经是高贵得不能再高贵了吗?只要你注意到了人性的种种丑恶,肉身的种种限制,你就是在谛听或仰望那更为高贵的消息了。那更为高贵的消息,也许不能再经由蛋白质所建构的肉身来传扬,不能再以三维的有形而存在,或者仅仅是因为我们受这三维肉身的限制而不能直接与它相遇,甚至不能逻辑性地与之沟通,因而要以超越时空的梦想、描画和祈祷来追寻它,来使这区区肉身所承载的消息得以辽阔,得以升华。这便是信仰无需实证的原因:实证必为有限之实,信仰乃无限之虚的呼唤。 十   因而也可以猜想,生命未必仅限于蛋白质的建构,很可能有着千变万化的形式,这全看那无限的消息要求着怎样的传扬了。但不管它有怎样的形式(是以蛋白质还是以更高级的材料来建构),它既是消息的传扬,就必意味着距离和差异。它既是无限,就必是无限个有限的相互联络。因此,个人便永远都是有限,都是局部。那么,这永远的局部,将永远地朝向何方呢?局部之困苦,无不源于局部之有限,因而局部的欢愉必是朝向那无限之整体的皈依。所以皈依是一条永恒的路。这便是爱的真意,爱的辽阔与高贵。  无聊的人总是为皈依标出一处终点,期求着一劳永逸的福果,一尊宝座,或种种超出常人的功能(比如特异功能)。没有证据说那神乎其神的功能全属伪造,但这样的期求哪里还是爱愿呢?不过是宫廷朝政中的权势之争,或绿林草莽间的称王称霸的变体罢了。究其原因,仍是囿于一己之肉身的福乐。然而你就是钢筋铁骨,还不是“荒冢一堆草没了”?你就是金钢不坏之身,还不是“沉舟侧岸千帆过”?那无限的消息不把任何一尊偶像视为永恒,惟爱愿于人间翱飞飘缭历千古而不死。十一  你要是悲哀于这世界上终有一天会没有了你,你要是恐惧于那无限的寂灭,你不妨想一想,这世界上曾经也没有你,你曾经就在那无限的寂灭之中。你所忧虑的那个没有了的你,只是一具偶然的肉身。所有的肉身都是偶然的肉身,所有的爹娘都是偶然的爹娘,是那亘古不灭的消息使生命成为可能,是人间必然的爱愿使爹娘相遇,使你诞生。  这肉身从无中来,为什么要怕它回到无中去?这肉身曾从无中来,为什么不能再从无中来?这肉身从无中来又回无中去,就是说它本无关大局。大局者何?你去看一出戏剧吧,道具、布景、演员都可以全套地更换,不变的是什么?是那台上的神魂飘荡,是那台上台下的心流交汇,是那幕前幕后的梦寐以求!人生亦是如此,毁坏的肉身让它回去,不灭的神魂永远流传,而这流传必将又使生命得其形态。 十二  我常想,一个好演员,他/她到底是谁?如果他/她用一年创造了一个不朽的形象,你说,在这一年里他/她是谁?如果他/她用一生创造了若干个独特的心魂,他/她这一生又是谁呢?我问过王志文,他说他在演出时并不去想给予观众什么,只是进入,我就是他,就是那个剧中人。这剧中人虽难免还是表演者的形象,但这似曾相识的形象中已是完全不同的心流了。  所以我又想,一个好演员,必是因其无比丰富的心魂被困于此一肉身,被困于此一境遇,被困于一个时代所有的束缚,所以他/她有着要走出这种种实际的强烈欲望,要在那千变万化的角色与境遇中,实现其心魂的自由。  艺术家都难免是这样,乘物以游心,所要借助和所要克服的,都是那一副不得不有的皮囊。以美貌和机智取胜的,都还是皮囊的奴隶。最要受那皮囊奴役的,莫过于皇上;皇上一旦让群臣认不出,他就什么也没有了。所以,凡高是“向日葵”,贝多芬是“命运”,尼采是“如是说”,而君王是地下宫殿和金缕玉衣。 十三  无论对演员还是对观众,戏剧是什么?那激情与共鸣是因为什么?是因为现实中不被允许的种种愿望终于有了表达并被尊重的机会。无论是恨,是爱,是针砭、赞美,是缠绵悱恻、荒诞不经,是唐?吉诃德或是哈姆雷特,总之,如是种种若在现实中也有如戏剧中一样的自由表达,一样地被倾听和被尊重,戏剧则根本不会发生。演员的激情和观众的感动,都是由于不可能的的一次可能,非现实的一次实现。这可能和实现虽然短暂,但它为心魂开辟的可能性却可流入长久。  不过,一旦这样的实现成为现实,它也就不再能够成为艺术了。但是放心,不可能与非现实是生命永恒的背景,因此,艺术,或美的愿望,永远不会失其魅力。 十四  然而,有形的或具体的美物,很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丧失其美。美的难于确定,使毛娒这样的大作家也为之迷惑,他竟得出结论说:“艺术的价值不在于美,而在于正当的行为。”(见《毛姆随想录》)可什么是正当呢?由谁来确定某一行为的正当与否呢?以更加难于确定的正当,来确定难于确定的美,岂不荒唐?但毛姆毕竟是毛姆,他在同一篇文章中不经意地说了一句话:“他们(指艺术家)的目标是解除压迫他们灵魂的负担。”好了,这为什么不是美的含意呢?你来了,你掉进了一个有限的皮囊,你的周围是隔膜,是限制,是数不尽的墙壁和牢笼,灵魂不堪此重负,于是呼喊,于是求助于艺术,开辟出一处自由的时空以趋向那无限之在和终极意义,为什么这不是美的恒久品质,同时也是人类最正当的行为呢? 十五  所以要尊重艺术家的放浪不羁。那是自由在冲破束缚,是丰富的心魂在挣脱固定的肉身,是强调梦想才是真正的存在,而肉身不过是死亡使之更新以前需要不断克服和超越的牢笼。  因此有件事情饶有趣味:男演员A饰男角色甲,女演员B饰女角色乙,在剧中有甲和乙做爱的情节,那么这时候,做爱的到底是谁?简单说吧,你能要求A和B只是模仿而互相毫无性爱的欲望吗?这样的事,尤其是这样的事,恐怕单靠模仿是不成的,仅有形似必露出假来——三级片和艺术片的不同便是证明;前者最多算是两架逼真的模型,后者则牵连着主人公的浩瀚心魂和历史。讲台前或餐桌上可以逢场作戏,此时并不一定要有真诚,惟符合某种公认的规矩就够。可戏剧中的(比如说)性爱,却是不能单靠肉身的,因为如前所说,人们所以需要戏剧,是需要一处自由的时空,需要一回心魂的酣畅表达,是要以艺术的真去反抗现实的假,以这剧场中的可能去解救现实中的不可能,以这舞台或银幕上的实现去探问那布满于四周的不现实。这就是艺术不该模仿生活,而生活应该模仿艺术的理由吧。 十六  但这是真吗?或者其实这才是假?不是吗,戏剧一散,A和B还不是各回各的妻子或丈夫身边去?刚才的怨海情天岂非一缕轻风?刚才的卿卿我我岂不才是逢场作戏?这就又要涉及到对真与假的理解,比如说,由衷的梦想是假,虚伪的现实倒是真吗?已有的一切都是真理,未有的一切都是谬误吗?看来还要对真善美中的这个真字做一点分析:真,可以指真实、真理,也可以指真诚。毛姆在他的《随想录》中似乎全面地忽视了后者,然后又因真理的流变不居和信念的往往难于实证而陷入迷途。他说:“如果真理是一种价值,那是因为它是真的,不是因为说出真理是勇敢的。”又说:“一座连接两座城市的桥梁,比一座从一片荒地通往另一片荒地的桥梁重要。”这些话真是让我吃惊。事实上,很多真理,是在很久以后才被证明了它的真实的,若在尚未证明其真实之前就把它当做谬误扫荡,所有的真理就都不能长大。而在它未经证实之前便说出它,不仅需要勇敢,更需要真诚。至于桥梁,也许正因为有从荒地通往荒地的的桥梁,城市这才诞生。真诚正是这样的桥梁,它勇敢地铺向一片未知,一片心灵的荒地,一片浩渺的神秘,这难道不是它最重要的价值吗?真理,谁都知道它是要变化,要补充和要不断完善的,别指望一劳永逸。但真诚,谁会说它是暂时的呢? 十七  科学的要求是真实,信仰的要求是真诚。科学研究的是物,信仰面对的是神。科学把人当做肉身来剖析它的功能,信仰把人看作灵魂来追寻它的意义。科学在有限的成就面前沾沾自喜,信仰在无限的存在面前虚怀若谷。科学看见人的强大,指点江山,自视为世界的主宰,信仰则看见人的苦弱与丑陋,沉思自省,视人生为一次历练与皈依爱愿的旅程。自视为主宰的,很难控制住掠夺自然和强制他人的欲望,而爱愿,正是抵挡这类欲望的基础。但科学,如果终于,或者已经,看见了科学之外的无穷,那便是它也要走进信仰的时候了。而信仰,亘古至今都在等候浪子归来,等候春风化雨,狂妄归于谦卑,暂时的肉身凝成不朽的新爱,等候那迷恋于真实的眼睛闭上,向内里,求真诚。 十八  让人担心的是A和B从剧场回家之后的遭遇,即A之妻和B之夫会怎么想?  从一些这样的妻子和丈夫并未因此而告到法院去,也未跟A或B闹翻天的事实来看,他们的爱不单由于肉身,更由于灵魂。醋罐子所以不曾打破,绝不是因为什么肚量,而是因为对艺术的理解,既然艺术是灵魂要突破肉身限定的昭示,甚至探险,那飞扬的爱愿惟使他们感动。此时,有限的肉身已非忠贞的标识,宏博的心魂才是爱的指向——而他们分明是看到了,他们的爱人不光是一具会行房的肉身,而是一个多么丰盈、多么懂得爱又是多么会爱的灵魂啊。  这未免有些理想化。但理想化并不说明理想的错误,而艺术本来就是一种理想。“理想化”三个字作为指责,惟一的价值是提醒人们注意现实。现实怎样?现实有着一种危险:A之妻或B之夫很可能因此提出一份离婚申请。在现实中,这不算出格,且能为广大群众所理解。但这毕竟只是现实,这样的爱情仍止于肉身。止于肉身又怎样,白头偕老的不是很多吗?是呀,没说不可以,可以,实在是可以,只是别忘了,现实除了是现实还是对理想的吁求,这吁求也是现实之一种。因此A和B,他们的戏剧以及他们的妻与夫,是共同做着一次探险。险从何来?即由于现实,由于肉身的隔离和限制,由于灵魂的不屈于这般束缚,由于他们不甘以肉身为“我”而要以灵魂为“我”的愿望,不信这狭小的皮囊可以阻止灵魂在那辽阔的存在中汇合。这才是爱的真谛吧,是其永不熄灭的原因。 十九  我正巧在读《毛姆随想录》,所以时不时地总想起他的话。关于爱,我比较同意他的意见:爱,一是指性,一是指仁爱(我猜也就是指宏博的爱愿吧)。前者会消逝,会死亡,甚至会衍生成恨。后者则是永恒,是善。  可他又说:“人生莫大的悲哀……是他们会终止相爱。……两个情人之中总是一个爱而另一个被爱;这将永远妨碍人们在爱情中获得完美幸福……。爱情总是少不了一种性腺的分泌,这当是无可置疑的。对于极大多数的人,同一的对象不能永久引发出他们的这种分泌,还有随着年事增长,性腺也萎缩了。人们在这个问题上十分虚伪,不肯面对现实。……难道爱怜与爱情可以同日而语吗?”性是不能忽视荷尔蒙的,这无可非议。但性就是爱情吗?从“这将永远妨碍人们在爱情中获得完美幸福”一语来看,支持性爱的荷尔蒙,并不见得也能够支持爱情。由此可见,性和爱情并不是一码事。那么,支持着爱情的是什么呢?难道“性腺也萎缩了”,一对老夫老妻就不再可能有爱情了吗?并且,爱情若一味地拘于荷尔蒙的领导,又怎能通向仁爱的永恒与善呢?难道爱情与仁爱是互不相关的两码事? 十  简单的性难免是限于肉身的。总是两个肉身的朝朝暮暮,真是难免有互相看腻的一天,但,若是两个不甘于肉身的灵魂呢?一同去承受人世的危难,一同去轻蔑现实的限定,一同眺望那无限与绝对,于是互相发现了对方的存在、对方的支持,难离难弃……这才是爱情吧。在这样的栖居或旅程中,荷而蒙必相形见绌,而爱愿弥深,衰老的肉身和萎缩的性腺便不是障碍。而这样的爱一向是包含了怜爱的,正如苦弱的上帝之于苦弱的人间。毛姆还是糊涂哇。其实怜爱是高于简单的性爱的。在荷尔蒙的激励下,昆虫也有昂扬的行动;这类行动,只是被动地服从着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最多是肉身间短暂的娱乐。而怜爱,则是通向仁爱或博爱的起点啊!  仁爱或博爱,毛姆视之为善。但我想,一切善其实都是出于这样的爱。我看不出再这样的爱愿之外,善还能有什么独具的价值,相反,若视“正当”为善,倒要有一种危险,即现实将把善制作成一副枷锁。以上为《病隙碎笔》中的二十个章节,平均每个章节400字,均为史铁生病中感想,心中的话就没有什么情节而言,不知道是不是你所需,谨慎取纳。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散文

《秋天的怀念》,描述了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对母爱的赞美,以及史铁生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之情,及对先年对母亲不解的懊悔,令人十分感动。一起来看看散文内容,仅供大家参考!谢谢! 创作背景 《秋天的怀念》,尽管文字很朴实,但却是诗人生活的真实体验,表露出真情实感。《 秋天的怀念》当时是诗人人生最波折的时候写的文章。字里行间里流露了他满心情绪的宣泄,以及对生活如此不公的抱怨。可是他想表达的并不是在这层面上,他不只是告诉大家他的情绪、他的愤懑,他想说的是当你的不幸降临,并不真的天崩地裂了,你的不幸也是你亲人的不幸,记住关心你的人比你更难过。史铁生的母亲只是想让儿子,看看“北海的菊花开了...."告诉他的儿子坦然面对生活。 可是儿子与母亲并没有一起去看北海的菊花,但儿子从母亲的死真正领会了生活的真谛!也就是无论生活把你打倒多少次你都要勇敢的站起来,微笑面对生活。事实也是如此,之后史铁生的作品充满励志,《我与地坛》鼓舞了无数的人。《秋天的怀念》,感伤、淡淡、平静,“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要好好儿活……"。借花朵的各种颜色象征母亲坚强的品格,让诗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活下去的勇气,也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内容简介 《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主要是写自从诗人的腿瘫痪以后,他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母亲却默默地忍受,不但不责骂他,反而以一颗慈善、宽容的心来关爱他、照顾他。每当诗人摔东西时,母亲了解儿子心中的痛苦,尽量让儿子发泄心中的痛苦。后来,母亲重病缠身,为了让儿子恢复对生活的希望和勇气,想要推着他去看花,结果花没看,母亲就永远地离开他了。可是母亲临走前,还记挂着诗人。母爱就是这样,不需要轰轰烈烈,不需要华丽动听的语言,点点滴滴却能缀成伟大的乐章。 原文 秋天的怀念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注释 1、选自《史铁生散文自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史铁生,当代作家。 2、李谷一:当代女歌唱家。 3、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嗦。 4、诀别:离别(多指不再见的离别). 5、泼泼洒洒:水散洒的样子。这里形容花开得茂盛。 6、烂漫:颜色鲜丽。

史铁生的散文风格是什么

忧伤的!

知道了解 史铁生 的帮帮忙!!!

残疾的是身体,健康的是心灵。

史铁生的写景抒情的散文

我与地坛  一  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有时候呆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呆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的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跪求七堇年悼念史铁生写的那篇散文!

2010年冬天最后的这些日子,回到了老家。天色浑浊阴沉,好像要塌下来似的。最后一天,清晨醒来,看到消息,他最终还是离我们而去了。 不知为什么,这个冬天特别难过。最后一天得到的这个消息,着实让我又低下去一寸…… 想起我每一次读着《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获得无限的宽慰与抚摸的日夜……而今天,予我这一切的人走远了。 报道里写:当谈到生死时,史铁生说道,“有位哲人说,命运就是一出人间戏剧,角色是不可调换的。当我的双腿和两个肾都被拿走的时候,我的身体失灵了。这是我所认为的命运。有天在报纸上看到一句话,我觉得挺有道理,它说:世界上只有两种生活——一种是悲惨的生活,一种叫非常悲惨的生活。我觉得活着就是你对生命有疑问,对生活有疑难。但是关键在于一种面对人生的态度。对待生死我选择一种乐观的态度,让我如此幽默地看待生死还得感谢卓别林。在《城市之光》这部电影里,女主人公要自杀,卓别林将其救下,这女的说:你没权利不让我死?卓别林的回答让我至今难忘:急什么?咱们早晚不都得死?这是参透生死的大师态度。我想他是在说,这是困境,谁也逃不过,人生的一切事就是在与困境周旋。这需要靠爱去延缓死亡。 ” 老师走好。走好…… 愿您终于可以,魂归地坛。

史铁生写《秋天的怀念》有什么含义?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2、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3、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4、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1、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1951年1月4日出生于北京,原河北涿县(今涿州市)人。患肾病至尿毒症。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他死后把绝大部分的器官捐献了出去,令人感动。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人。深圳中学生杨林在他的文章的鼓励下,走出来车祸带来的阴影,以《生命的硬度》夺得了一个全国作文大奖。2、文章赏析:《秋天的怀念》,短篇散文,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著,选自《史铁生散文自选集》。文中描述了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对母爱的赞美,以及史铁生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之情,及对先年对母亲不解的懊悔,令人十分感动。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中蕴含了他复杂的情感,从中有哪些?

伟大。叙述病入膏肓的母亲忍受着巨大的病痛,隐瞒起病情,忘我地把爱全身心投入到不幸的儿子身上,直至自己生命最后一息的事,她对儿子的挚爱无微不至:理解、体谅、包容儿子的“暴怒无常”;用尽苦心想办法调整、改善儿子的心情(外出看花儿);尽量避免可能对儿子情绪产生负面影响的任何事情;临终时刻念念不忘有病的儿子和未成年的女儿。全文表现出了母亲对子女真挚无私的爱,也表达了子女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在这篇文章里,我们能从作者对母亲的深爱里,看到他对生活、人生的这种认识与信念。正是这种厚重的意蕴,使它超越了一般怀念文章的悲悼、痛惜的情感而升华到一种崇高、壮美的境界。母爱是人类的天性,是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伟大的感情。但远远不是任何一个承受母爱的儿女都能一样深切地感受到的。有多少心灵缺乏或是失去

谁有这篇文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其实我认为给你个网址应该可以了:http://www.white-collar.net/wx_hsz/xiandai/xd_31.htm

史铁生有哪些作品值得一看?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出生于北京,毕业于清华附中,是一位身残志坚的卓越作家。史铁生在寂寞的轮椅中进行创作,用沉稳而有力量的语言将他与命运不懈地斗争呈现在读者面前。他追求"面对灵魂的写作",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在抒情中融着历史理性,在历史叙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史铁生代表作有《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务虚笔记》等,作品《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史铁生散文摘抄300字?

以前的事――史铁生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上帝从来不对任何人施舍“最幸福”这三个字,它在所有人得欲望面前设下永恒得距离,公平地给每一个人以局限。如果不能在超越自我局限的无尽路途上去理解幸福,那么史铁生的不能跑与刘易斯的不能跑得更快就完全等同,都是沮丧与痛苦的根源。命定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钱钟书写道:“惭愧常使人健忘,亏心和丢脸的事总是不愿意记起的事,因此也很容易在记忆的筛眼里走漏得一干二净。”既饱尝过人情友爱的美好,又深知了世态炎凉的正常,故而能如罗曼罗兰所说“看清了这个世界,然后爱它”。供参考。

史铁生散文集介绍

1、《史铁生散文》是200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图书,作者是史铁生。2、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初中毕业。1969年去陕北农村插队,三年后双腿瘫痪转回北京。回京后在一家街道工厂做临时工,七年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始有小说、散文、剧本等作品发表。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老屋小记》;散文《我与地坛》、《好运设计》、《病隙碎笔》;中篇小说《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中篇1或短篇4》;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等。

史铁生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史铁生是中国著名的作家、散文家和诗人,他的代表作小说和散文集分别是:《黄金时代》:这是史铁生最著名的小说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该小说通过主人公王小峰的视角,描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北京城。《人间草木》:这是史铁生的代表作散文集之一,其中的作品涵盖了多个主题,如自然、生活、人情、历史等。该散文集获得了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史铁生诗选》:这是史铁生的代表作之一,该诗集收录了他的代表诗歌作品,其中的诗歌内容丰富、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小城之春》:这是史铁生的另一部重要散文集,该散文集主要描写了中国北方小城的风土人情,深入挖掘了小城中各种人物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悟。除了以上作品,史铁生还创作了很多其他的小说、散文和诗歌作品,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史铁生的《老海棠树》的原文

如果可能,如果有一块空地,不论窗前窗后,要是能随我的心愿种点什么,我就种两棵树。一棵合欢,纪念母亲。一棵海棠,纪念奶奶。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老海棠树近房高的地方,有两条粗壮的枝丫,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就不说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艺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起腰,喘口气,这当儿就呆呆地张望——从粉白的花间,一直到无限的天空。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阴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莱,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们上班上学,就是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这回是我不再吭声。奶奶洗好菜,重新捡起针线,从老花镜上缘抬起眼,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刷啦——刷啦——”,院子里的人都还在梦中。那时我大些了,正在插队,从陕北回来看她。那时奶奶一个人在北京,爸和妈都去了干校。那时奶奶已经腰弯背驼。“刷啦刷啦”的声音把我惊醒,赶紧跑出去:“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咳,你呀你还不懂吗?我得劳动。”我说:“可谁能看得见?”奶奶说:“不能那样,人家看不看得见是人家的事,我得自觉。”她扫完了院子又去扫街。“我跟您一块儿扫行不?”“不行。”这样我才明白,曾经她为什么执意要糊纸袋,要补花,不让自己闲着。有爸和妈养活她,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她的成分随了爷爷算地主。虽然我那个地主爷爷三十几岁就一命归天,是奶奶自己带着三个儿子苦熬过几十年,但人家说什么?人家说:“可你还是吃了那么多年的剥削饭”这话让她无地自容。她要用行动证明。证明什么呢?她想着她未必不能有一天自食其力。奶奶的心思我有点懂了:什么时候她才能像爸和妈那样,有一份名正言顺的工作呢?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就是那老海棠树下屡屡的迷茫与空荒。不过,这张望或许还要更远大些——她说过:得跟上时代。所以冬天,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奶奶都在灯下学习。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磨擦着窗棂。奶奶曾经读一本《扫盲识字课本》,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报纸上的头版新闻。在《奶奶的星星》里我写过:她学《国歌》一课时,把“吼声”念成了“孔声”。我写过我最不能原谅自己的一件事: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您学那玩艺儿有用吗?您以为把那些东西看懂,您就真能摘掉什么帽子?”奶奶立刻不语,唯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我记得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但在我的印象里,奶奶的目光慢慢离开那张报纸,离开灯光,离开我,在窗上老海棠树的影子那儿停留一下,继续离开,离开一切声响甚至一切有形,飘进黑夜,飘过星光,飘向无可慰藉的迷茫和空荒……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轰然飘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阴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断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史铁生散文的哲理句

太多了,觉得他的书让人心醉 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残疾 ·我们生来孤单,无数的历史和无限的时间因而破碎成片断。 ·左右苍茫时,总也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 ·在奥运口号“更快、更高、更强”之后,应该再加上“更美”。 ·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如果能够原谅我的残忍,他的不幸也是一种“幸运”。二十一岁,他便被命运之手弃于轮椅中。那可是个到处疯跑的年纪呀,他却只能在思绪中奔跑了,奔跑的,是他的痛苦。他蜷缩在屋内的黑暗里,隐藏在地坛的角落里,他躲避着别人的目光,放弃了熊熊的 *** 。他痛苦甚而愤恨,他质问着生与死,他探寻着意义。而多少个明明灭灭的时光,他终于拾回了自己,终于找到了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意义就在于生命的过程。 卓别林说,死亡迟早会来的,着什么急?好吧,那么做什么呢?他说,为了不致于死,写作吧。 于是他的文章,尽力去精彩;他的文章,也总有着淡淡的忧伤。 史铁生 说: 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面前都可能再加上一个“更”字。 史铁生 说: 世界上的人很多,每个人的世界其实又很小,一个个小世界大约只在务实之际有所相关,一旦务虚,便很可能老死难相理解。 史铁生 说: 我看不见那个吹唢呐的人,唯唢呐声在星光寥寥的夜空里低吟高唱,时而悲怆时而欢快,时面缠绵时而苍凉,或许这几个词都不足以形容它,我清清醒醒地听出它响在过去,响在现在... 史铁生 说: 时间限制了我们,习惯限制了我们,谣言般的舆论让我们陷于实际,让我们在白昼的魔法中闭目塞听不敢妄为。 史铁生 说: 大脑做不到心灵所能做到的一切。心灵比大脑广阔得多,深远得多,复杂得多。 史铁生 说: 一个情人来说,不管多么漫长的时光也是稍纵即逝,那时他便明白,每一步每一步,其实一步步都是走在回去的路上。当牵牛花初开的时节,葬礼的号角就已吹响。 史铁生 说: 命运而言,休论公道。 那么,一切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在哪里呢? 设若智慧的悟性可以引领我们去找到救赎之路,难道所有的人都能够获得这样的智慧和悟... 史铁生说: 这下好了,您不再恐谎了不再是个人质了,您自由了。算了吧你,我怎么可能自由呢?别忘了人真正的名字是:欲望。所以您得知道,消灭恐慌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消灭欲望。可是我... 史铁生 说: 每一个有 *** 的演员都难免是一个人质。每一个懂得欣赏的观众都巧妙地粉碎了一场阴谋。每一个乏味的演员都是因为他老以为这戏剧与自己无关。每一个倒霉的观众都是因为他总是... 史铁生 说: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史铁生 说: 果上帝并不允许一个人把他的梦统统忘掉得干净,那么最好让梦停留在最美丽的位置,在那儿画一个句号,或是一行删节号。所谓最美丽的位置,f医生以为,并不一定是指... 史铁生 说: 无论是以“好汉”的光荣或惶惑,还是以“ *** ” 的勇敢或恐惧,都在振臂高呼,随波逐流。

史铁生写给母亲的散文有哪些

《秋天的怀念我来答要当技术宅66LV.4 2019-05-19秋天的怀念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扩展资料: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196一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一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一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其他作品还有《老屋小记》《命若琴弦》《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病隙碎笔》《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等。《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以及史铁生对“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悔恨。有人说:“寥寥几百字把自己对母亲的爱与自己少不更事的追悔挥撒地淋一漓尽致,表现了母爱的无私,理解与伟大。他没有对病痛屈服,病痛反而使他写出了这样字字珠玑的文章。我们被他深深地折服了,感动了。”深以为然

史铁生散文摘抄及鉴赏

《秋天的怀念》,短篇散文,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著。选自《史铁生散文自选集》。《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以及史铁生对“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悔恨。 大概 文章主要讲了“我”双腿瘫痪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母亲为了鼓起我生活的勇气,在她重病缠身,肝病疼得她整夜整夜睡不着觉的情况下,坚持要推“我”去北海公园看菊花。在她生命的最后一息,即将离别人世时,心里还挂念着“我”和未成年的妹妹。 文章通过生活中的几件小事,通过在“我”发脾气时,母亲“悄悄的躲出去”、“偷偷地注意”、“又悄悄的进来”,在“我”同意去北海公园看菊花时,母亲又“喜出望外”、“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等词语和情节的描写,充分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理解、同情和关爱,说明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表达了人世间的母子亲情。 史铁生(1951-2010),北京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思想家。1958年入北京市东城区王大人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部。而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因脑溢血故于2010年12月31日。 主要问题 1.(1)“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句中“挡”写有意的动作还是无意的行为?请说明理由。 (2)已悟透生活中的作者用“艰难”一词评价“母亲”的一生,你所理解的“母亲”的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概括归纳。 (3)“悄悄”,"偷偷”,“眼边红红的”等词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情感? 2.(1)末段划线句子通过对菊花绚丽烂漫的描写来表达作者对秋天特有的情思,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两点情思。划线部分(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花开得正烂漫。) (2)本文在内容上主要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但作者却不以“怀念我的母亲”为题,而以“秋天的怀念”为题,好在哪里? 3.这篇文章反复写“看花”这一内容的原因是什么? 4.简要解析文中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1)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2)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开得烂漫。 参考答案 1,(1)母亲这是有意的动作,怕我看到落叶凋零的逍遥景象,而触景伤情,产生伤感痛苦,甚至是绝望的心情,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并且母亲希望我能正视自己,而不是逃避。 (2)母亲身体不好,却不告诉我,我的心情不好,经常向母亲发脾气 (3)母亲悄悄出去是为了让“我”尽情地发泄心中的苦痛,期待“我”能恢复平静和理智。而无声地离开,突出母亲的谨慎小心,怕自己让儿子痛苦,对儿子的理解,为儿子伤心。偷偷的表现了母亲不放心“我”,关注着“我”,母亲的慈爱和细心。眼边红红的表现了母亲强忍着内心的悲伤,母亲无私的关爱,呵护儿子。 2。(1)花代表美好的事物,希望他看花是为了转移他病痛中的痛苦,更是为了让他找到生活的勇气,突出了母爱的细腻与伟大。 (2)母爱无私,母亲永远是在我们看不见的时候最爱我,父母对子女的爱永远只表露了三分 秋天的怀念并不是说故事发生在秋天,而是我对母亲的怀念和秋天这个季节有共通之处,都是代表了一种惋惜,代表了一种收获母爱,收获生存勇气的信念 3.“看花”是全文围绕的中心事件。是情节发展的线索。 4.(1)以动衬静,突出“我”孤独、痛苦、无望的心情;我的生命也如这树叶一般凋零。 (2)写出了菊花蓬勃的生命力,渲染出悲壮、深沉的氛围,突出了“我”的心理从痛苦、无望转向明朗、坚强的变化。 采纳花花

史铁生的小说散文代表作分别有哪些?

“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至强至尊,一座文学的高峰,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一种千万人心痛的温暖,让人们在瞬息中触摸永恒,在微粒中进入广远,在艰难和痛苦中却打心眼里宽厚地微笑。”以上这段话赞颂的正是杰出作家史铁生。今天我就给大家分享一下史铁生的小说和散文的代表作,空闲之余可以阅读一番,从中必得能领悟一点人生哲理。一、中短篇小说集代表作1.《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是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创作的短篇小说,是作者的成名之作,于1983年发表于《青年文学》第1期。该小说描绘了黄土高原上的小山村和一个风趣的放牛倌的故事,以抒情散文的笔法,通过老知青对插队生活的回忆,真实鲜活、自然贴切地描绘了革命根据地陕北黄土高原的风貌,为读者展示了陕北人民的朴实、忠厚、积极乐观的性格,激发人们认真地思考人生,思考社会。2.《命若琴弦》《命若琴弦》是一部小说集,作者是史铁生,从生命经历的体验、痛苦、冲击以及希望存在的意义来探讨生命最终的意义。在这部书里,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二、长篇小说代表作《务虚笔记》《务虚笔记》是2006年1月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作者是史铁生,于1996年《收获》杂志首次出版。小说通过动物的繁殖、植物的生死,通过童年经验、革命和背叛、爱情的意义等来思考虚无。小说行文优美、凝练,情感真挚、厚重,且好读,处处透映着一种对人世沧桑的如泣如诉、似幽似怨的伤感与领悟。隔着咫尺的空间与浩瀚的时间,史铁生将带着读者凝望生命的哀怨与无常,体味历史的丰饶与短暂。三、散文随笔集代表集1.《我与地坛》《我与地坛》是一篇长篇哲思抒情散文,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著。该作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是作者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晶。散文中饱含作者对人生的种种感悟,对亲情的深情讴歌。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2.《病隙碎笔》《病隙碎笔》 ,长篇哲思抒情散文随笔集,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著。《病隙碎笔》中,史铁生用生动而通俗且不失优美的语言追寻和探索了关于我们人生未知的道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健康的心态、成功的途径和价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纽带。残疾与爱情是史铁生命运的关键词。《病隙碎笔》已不是单纯数量上的又一本散文随笔集,而是一部充满了生命体验的人生笔记。

史铁生的散文艺术特点

史铁生是一个从乡村记忆走向哲理探寻的文学艺术家。如他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是对纯朴乡村的记忆。《命若琴弦》、《务虚笔记》却又是对人生命运的哲理探寻。 史铁生小说的艺术特点:(1)散文的风味。(2)语言的雅洁。(3)哲理倾向或形而上意味。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赏析散文

《秋天的怀念》,短篇散文,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著。选自《史铁生散文自选集》。下面请看我特地为大家带来的史铁生秋天的怀念赏析散文!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赏析散文 秋天的怀念 《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以及史铁生对“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悔恨。作者娓娓叙来,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史铁生(1951-),北京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思想家。1958年如北京市东城区王大人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部。而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OO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主要作品: 《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法学教授及其夫人》、《老屋小记》、《奶奶的星星》、《来到人间》、《合欢树》、《病隙碎笔》、《命若琴弦》、《原罪·宿命》、《钟声》、《我的丁一之旅》、《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猜法》、《中篇1或短篇4》等。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3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感想 寥寥几百字把自己对母亲的爱与自己少不更事的追悔全方位挥撒地淋漓尽致,表现了母爱的无私,理解与伟大。他不愧是中国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他没有对病痛屈服,病痛反而使他写出了这样字字珠玑的文章。我被他深深的折服了,感动了。 阅读理解 (1)“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句中“是”写有意的动作还是无意的行为?请说明理由。 (2)已悟透生活中的作者用“艰难”一词评价“母亲”的一生,你所理解的“母亲”的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概括归纳。 (3)“悄悄”,"偷偷”,“眼边红红的”等词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情感? (4)末段划线句子通过对菊花绚丽烂漫的描写来表达作者对秋天特有的情思,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两点情思。(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话开得正烂漫。) (5)本文在内容上主要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但作者却不以“怀念我的母亲”为题,而以“秋天的怀念”为题,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 (1),母亲这是有意的动作,怕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触景伤情,产生伤感痛苦,甚至是绝望的心情,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并且母亲希望我能正视自己,而不是逃避。 (2)母亲身体不好,却不告诉我,我的心情不好,经常向母亲发脾气 (3)母亲悄悄出去是为了让“我”尽情地发泄心中的苦痛,期待“我”能恢复平静和理智。而无声地离开,突出母亲的谨慎小心,怕自己让儿子痛苦,对儿子的理解,为儿子伤心。偷偷的表现了母亲不放心“我”,关注着“我”,母亲的慈爱和细心。眼边红红的表现了母亲强忍着内心的悲伤,母亲无私的关爱,呵护儿子。 (4)a、花代表美好的事物,希望他看花是为了转移他病痛中的痛苦,更是为了让他找到生活的勇气。 b、母爱无私,母亲永远是在我们看不见的时候最爱我,父母对子女的爱永远只表露了三分 (5)秋天的怀念并不是说故事发生在秋天,而是我对母亲的怀念和秋天这个季节有共通之处,都是代表了一种惋惜,代表了一种收获母爱,收获生存勇气的.信念。 全文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注:本文选自作品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母爱是世界上最崇高、最圣洁、最无私的一种感情。读了这篇饱含深情的怀念母亲的文章,你对母爱有什么新的认识?母爱是无处不在的,你不妨留心,仔细体察一下。 积累词语 沉寂 诀别 烂漫 暴躁无常 翻来覆去 喜出望外

史铁生有哪些小说和散文?

史铁生的小说:《好运设计》 春风文艺出版社(1995年3月初版)《务虚笔记》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2004年出版)《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广州出版社(2001年出版)《往事:史铁生作品集》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插队的故事》 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合欢树》 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宿命的写作》 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史铁生散文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散文杂文》 华文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我的丁一之旅》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史铁生的散文:1981年 秋天的怀念1985年 合欢树1989年 文革记愧1990年 好运设计1991年 我与地坛1991年 我二十一岁那年1992年 黄土地情歌1992年 散文三篇1992年 随笔十三2002年 病隙碎笔2004年 记忆与印象2010年 扶轮问路2010年 妄想电影

史铁生散文代表作品

史铁生散文代表作品是《我与地坛》。《我与地坛》是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创作的一篇长篇哲思抒情散文,这是他的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是作者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晶。散文中饱含作者对人生的种种感悟,对亲情的深情讴歌。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散文《我与地坛》的语言主要具有三个特征,即简洁、形象、朴实。简洁是散文《我与地坛》的语言最大的特征。无论是在用词层面,还是在句子层面,散文《我与地坛》的语言都高度简洁。文章赏析《我与地坛》集中思考和表达了“生命”的困难与意义,这是史铁生在漫长的艰难岁月里对生命再三再四循环反复的思考咀嚼和叩问所得。这样的主题致思方向,对于当代散文来说,或许并不是重大的创举。此前的散文写作,一般也都会触及到这类主题。但是能够以一种平实、冷静、温情而透彻的态度娓娓道来,升天入地,丝丝入扣、体贴入微,毫不勉强造作,并抵达一种能为平常人所理解又难以企及的境界,却只有史铁生做到了。这篇长达万言的作品,无论是在表达主旨上,还是在写法、语言各个方面,都堪称是史铁生对中国当代文学独一无二的贡献,就这个意义而言,《我与地坛》的影响远远超越于文体范围。

史铁生有什么散文集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北京人,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短篇小说《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等。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作品有:《好运设计》春风文艺出版社(1995年3月初版)《务虚笔记》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2004年出版)《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广州出版社(2001年出版)《往事:史铁生作品集》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插队的故事》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合欢树》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宿命的写作》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史铁生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散文杂文》华文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我的丁一之旅》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关于一部以电影为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病隙碎笔(史铁生人生笔记)》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出版)《活着的事》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4月出版)《以前的事》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4月出版)《写作的事》史铁生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4月出版)《史铁生自选集》海南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务虚笔记:中国当代名家长篇小说代表作》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史铁生散文/插图珍藏版》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3月出版)《信与问:史铁生书信序文集》花城出版社,广东省出版集团(2008年1月出版)《我与地坛》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命若琴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原罪·宿命》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病隙碎笔》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7月出版)《扶轮问路》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妄想电影》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

史铁生代表小说和散文

史铁生代表小说有《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等,散文有《我与地坛》、《病隙碎笔》、《记忆与印象》等。一、小说:1、《务虚笔记》是轮椅上的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96年《收获》杂志上,同时也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由二十二个段落合成,叙述了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社会嬗变带给残疾人C、画家Z、女教师O、诗人L、医生F、女导演N等一代人的影响。2、《我的丁一之旅》是继《务虚笔记》推出十年后,史铁生的最新长篇现代爱情小说。《我的丁一之旅》的文字依然充满史铁生的标记,古典、诗意、灵动,在看似散漫实则缜密的结构里,精心构筑了一个睿智空慧的哲思世界。3、《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是当代作家史铁生创作的一篇小说。小说描绘了黄土高原上的小山村和一个风趣的放牛倌的故事。小说以抒情散文的笔法,为读者展示了陕北人民的朴实、忠厚、积极乐观的性格,以激发人们认真地思考人生,思考社会。小说感情深厚,娓娓叙来,令人回味无穷。二、散文:1、《我与地坛》为史铁生的散文集。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前两部分注重讲地坛和他对母亲的后悔,对于中学生来说,这是一篇令人反思的优秀文章。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2、《病隙碎笔》是2008年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哲思抒情散文随笔集,作者是史铁生。该书用生动而通俗甚至是优美的语言追寻和控索了关于我们人生的书籍和未知的道理。3、《记忆与印象》是当代文学大家史铁生所著的散文集。其主旨深刻、文字优美,以饱含深情的细腻笔触讲述了故乡、故人、故事。书中写童年伙伴、青年际遇,写故乡变迁、隐秘家史,写了邻居小姑娘姗姗、写了B老师、传奇的梅娘。

史铁生散文代表作品

  1、史铁生散文代表作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虚无笔记》等。   2、史铁生,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市。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

史铁生散文

1、《秋天的怀念》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于1981年创作的散文。此文叙述了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对母爱的赞美,以及史铁生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之情,及对先年对母亲不解的懊悔,令人十分感动。全文语言平淡、文字朴实,没有经过精心的编织与雕琢,但却句句含情,字字如金。是史铁生怀念母爱的一篇散文。文章用平淡的语调,按时间顺序分别叙述了作者十岁那年由自己作文获奖引发的一件事情、二十岁母亲为他治病和鼓励他写小说的事情以及三十岁以后对母亲的那种压抑在心里、让自己又悲痛又愧疚的思念。这篇文章被选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系列《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中。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前两部分注重讲地坛和他对母亲的后悔,对于中学生来说,这是一篇令人反思的优秀文章。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4、《病隙碎笔》史铁生用生动而通俗甚至是优美的语言追寻和控索了关于我们人生的书籍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健康的心态、成功的途径和价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纽带……共分六部分,243则,字字珠玑,充满着智慧和安详。残疾与爱情,这两种消息,在史铁生的命运里特别地得到强调。对于此一生性愚顽的人,这样强调是恰当的。然而,史铁生在40岁以后也慢慢看懂了这件事。5、《记忆与印象》是当代文学大家史铁生的散文质朴通透,蕴含深刻的生命哲理,被誉为中国文坛最美的收获。《记忆与印象》是一部构思独特的散文集,主旨深刻、文字优美,以饱含深情的细腻笔触讲述了故乡、故人、故事。一篇篇极精彩的凡人小传,连缀成一全本悲欣交集的人间戏剧,京味浓郁,动人心弦;完整展现了作者的成长历程和坎坷心路。

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什么

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如下:《我与地坛》《好运设计》 春风文艺出版社(1995年3月初版)《务虚笔记》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2004年出版)《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广州出版社(2001年出版)《往事:史铁生作品集》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插队的故事》 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合欢树》 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宿命的写作》 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史铁生散文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散文杂文》 华文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我的丁一之旅》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关于一部以电影为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 《病隙碎笔(史铁生人生笔记)》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出版)《活着的事》 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4月出版)《以前的事》 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4月出版)《写作的事》史铁生 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4月出版)《史铁生自选集》 海南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务虚笔记:中国当代名家长篇小说代表作》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史铁生散文/插图珍藏版》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3月出版) 《信与问:史铁生书信序文集》 花城出版社,广东省出版集团(2008年1月出版) 《我与地坛》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 《命若琴弦》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 《原罪·宿命》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 《病隙碎笔》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史铁生小说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7月出版)《扶轮问路》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妄想电影》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供参考。

史铁生代表散文是什么?

史铁生代表散文是(《史铁生散文》)。史铁生并没有专门出过一些散文集。只是发表过不少散文作品。 《史铁生散文选集》是2011年5月1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全书收录了史铁生的三十二篇散文。供参考。

史铁生写的散文有哪些

史铁生写的散文有哪些如下:史铁生散文有《我与地坛》、《病隙碎笔》、《记忆与印象》。1、《我与地坛》:《我与地坛》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江苏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前两部分注重讲地坛和他对母亲的后悔,对于中学生来说,这是一篇令人反思的优秀文章。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2、《病隙碎笔》:《病隙碎笔》是2008年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哲思抒情散文随笔集。该书用生动而通俗甚至是优美的语言追寻和控索了关于我们人生的书籍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健康的心态、成功的途径和价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纽带。3、《记忆与印象》:《记忆与印象》主旨深刻、文字优美,以饱含深情的细腻笔触讲述了故乡、故人、故事。书中写童年伙伴、青年际遇,写故乡变迁、隐秘家史,写了邻居小姑娘姗姗、写了B老师、传奇的梅娘。

史铁生写过哪些散文作品?

史铁生的代表作小说有:《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等,散文有《我与地坛》、《病隙碎笔》 、《记忆与印象》等。散文有:《记忆与印象》、《病隙碎笔》、《我与地坛》。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男,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市。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人物经历1951年1月4日,生于北京。从小跟奶奶生活。1964年,毕业于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上山下乡运动展开,自愿到陕北延安农村插队。1969年,4月因腰腿病返京治病,6月回村,生产队关照让其担任饲养员,放牛喂牛。1971年,9月史铁生腰疼加重,回北京治病。1972年,1月5日住北京友谊医院,一年有半,治疗结束之时即轮椅生涯开始之日。

史铁生名人故事手抄报 名人故事手抄报

关于名人故事的手抄报名人故事手抄报大全名人故事手抄报版面共6篇名人故事手抄报内容关于史铁生名言名句的手抄报 名言名句手抄报名人故事读书手抄报小学生名人故事手抄报图片4张以历史名人故事手抄报名人故事手抄报版面设计图19手抄报大全手工制作大全中国儿童资源为国家做贡献的名人故事手抄报 名人故事手抄报走进名人名人故事名人风采手抄报 走进名人手抄报五年级名人故事手抄报作品一五年级名人故事手抄报作品二五年级名人伴宝网 手抄报 综合系列手抄报 名人故事手抄报三年级名人手抄报资料 星星报小学生名人故事手抄报版面设计图手三年级名人故事手抄报资料尼泊尔名人故事手抄报 名人故事手抄报马圈子小学爱国名人故事手抄报评比我眼中的史铁生手抄报 生活中的角手抄报中外名人故事的简单手抄报 名人故事手抄报名人故事手抄报版面设计图图片手抄报版面设计-学笔画

史铁生m的故事读后感《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果,文章中饱含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朴实的文字间洋溢着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史铁生在二十一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院,从此他再没有站起来,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龄忽地失去了双腿。这惨痛的灾难降临到了他头上,对一个年轻的生命来说如雷轰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曾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在经历了一次次心灵与死神的斗争之后,他最终拒绝了死亡。是母亲的爱唤起了他的意志,他决定把自己的心变成一片沃土,母亲已在这片沃土上洒下了第一把种子。然后,是一对老夫妇、一个唱歌的青年、女教师、长跑运动员、弱智的女孩……无数次给作者鼓励和感动的人无心地创造了一片生命的森林,作者在这里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坚强地走了过来。   然而,面对挫折和苦难,有些人却选择了亲手扼杀自己的生命: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用裁纸刀割开了自己的喉咙;西班牙作家马利亚诺?拉腊的住宅里响起了沉闷的枪声;德国剧作家克莱斯特和陪伴着他的妻子一起自杀;中国当代诗人海子在留下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后,卧轨自杀……这些事实让人触目惊心,追其根源是对生命的不负责,对生命的不重视,其留给世人的只有感叹和惋惜。   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对于这仅有的一次,我想我们应该好好把握。诚然,人生难免有许多坎坷,但这不应成为逃避生活的理由,又有哪个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呢?与其悲伤痛苦,草率结束自己的生命,何不将它看作是生活赐予我们磨练自己的机会呢?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正是有了这些磨练,才使我们体味到人生的乐趣。我们应该懂得热爱生命,重视生活的磨练,体验友爱、负责、学会珍惜自己,省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古人尚知“留须蓄发”,谓之“父母所赐”,我们当代青年又岂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尊重生命,是一个生命最起码的责任;尊重生命,是一个生命对他的母亲的敬重。   作者朴实的一句话应当成为名言:“儿子的一切苦难,在母亲那里都是加倍的。”这让人的脑海里立即涌现出朱自清散文里父亲去买橘子的背影,也让我想到母亲戴着花镜坐在灯下为我织毛衣,深夜里为我掖被子的情景,我们应该懂得亲情。自己了却了生命,逃离了痛苦,却把痛苦转移到母亲身上。难道,我们的母亲天生就是来为我们承担苦难的?难道,你真的忍心你的母亲注定成为世界上最痛苦的母亲?难道,你真的愿意让你的母亲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哭泣?母亲深深地爱着我们,为了自己的孩子,默默奉献着自己的一生,她为我们这些孩子做的太多了,而我们又能为母亲做些什么呢?即使我们不是为了自己活,也算是为了爱我们的母亲,报答我们的母亲而活下去,否则会把她的心伤透的。   哪个母亲愿意看到一个年轻的生命慢慢凋零?但是有时,她也不敢直说出来,怕刺激了孩子。史铁生天天在轮椅上过着,他的母亲为了他不再受到伤害,便让“跳”“跑”等字眼在嘴里消失了。我们也应该为这一细节而感动,那是一种默默的伟大的母爱。   史铁生没有放弃自己的生命,顽强地走了过来,文坛上多了一个新秀。当他的第一篇文章被发表的时候,他想与母亲分享快乐,但母亲没有留下过什么隽永的誓言,或要恪守的教诲,只是让他活下去,简简单单真正做到善待生命。作者感受到了母亲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很遗憾的是,他的母亲再也不知道了,已经永远在天涯守护着他。   我们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很多东西失去后才懂得珍惜,才知道他的珍贵,但有时已经晚了。对待自己的父母更是如此。“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引自《韩诗外传》),何必要让自己感到悔恨时才醒悟呢?还是父母在身边的时候,对他们好一点,狼且有反哺之事,何况人呢?且父母在乎的也不是你对他们多好,而是希望你过得好。文中作者多次问到:“我为什么要活着?”我在自己内心深处回答的是:为了母亲,为了亲人,为了自己的梦想,为了自己未尽的责任。   其实史铁生在文中不但写了自己感受到的母爱,还有老夫妻间的恩爱,兄长对弱智女孩的关爱以及作者对女工程师的敬爱等等,这些丰富的感情足以升华人的心灵,拉近人的距离,温暖社会关系,这些都是生命的意义,都是让人坚强的理由。文中充满了对生命意义的思索,对生命目标的探寻,鼓励人们善待生命,善待生活。   我想到了我们生活的社会。现实中忙忙碌碌的人们生活在紧张繁重的压力下,市场条件下对利益和物欲的追逐,开放形式下不良生活方式的侵袭,社会阴暗面的扩张,一些西方文化对我国优良传统的颠覆,使人思想日益狭隘浮躁,忘乎所以者有之,悲观厌世者有之,自暴自弃者有之,颓废堕落者亦有之。与二三十年前相比,与那种全社会上下团结,民心稳定的积极局面相比,我们的社会将要何去何从?   在迷茫而不知所措,失去目标甚而开始沉沦的时候,更突显出优秀文化的导向作用。教育是传播弘扬这种文化的方式,而优秀的作品就是这种文化的最佳载体。史铁生的这篇文章发人深省,它能感化和纠正那些近乎迷失的心灵。   同时,还告诉我们对待突来的不幸要冷静地思考,不要鲁莽行事。有时候,自己的反思和醒悟比别人的提醒更起作用。史铁生在突然失去双腿时,脾气变得很暴躁,喜怒无常,对生活的希望越来越渺茫,经过在轮椅上年复一年地沉思默想,他度过了绝望而狂躁的青年时光,也成熟了他中年的深厚思想,意识到那样做都无济于事。于是,他选择了冷静思考。   其实,冷静是一种规格很高的品质。庄子说: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意思是要对一个人做出判断,观其动不如视其静。自古以来,心如止水、宠辱不惊、以不变应万变等等说法,都表现了对宁静、冷静心态的某种崇敬。史铁生思考过怎样生也思考过怎样死,说到生的时候,他有那么多山重水复的烦恼和柳暗花明的喜悦,讲到死的时候他事无巨细从心态、方式到装裹和墓地,全都娓娓道来更谈笑风生……我们从史铁生的文字里看得到一个人内心无一日止息的起伏,同时也在这个人内心的起伏中解读了冷静和坦然。   正是因为他很好地做到了冷静思考、坦然面对生命,才使他顽强地走了过来,而没有鲁莽地选择死亡。这些让我联想到了年初,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残忍地杀害了四位同窗好友,鲁莽地解决了问题,而杀人的原因竟是打牌时发生了争执。这个发生在校园,发生在受过高等教育学生身上的案件震惊了全社会,也给我们的教育敲响了警钟,人们不禁要问,他为何如此漠视生命?为什么不能冷静地思考,合理地处理问题呢?我想这就牵扯到大学教育的问题了:大学在对学生进行技能、知识培训时,尤其要注重精神领域的锤炼与锻造,将理性与德性高度的融合,使走向社会的每一个学生懂得爱、理解爱,懂得付出,正确的面对生命和生活,培养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学生给予社会。这也是建立一个和谐、积极、进步、宽容的人文环境的基础。<BR< p>当然,培养这些精神,培养健全的人格,要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我自认为在这些中,学校担负着巨大的责任。在我国曲阜孔庙,有一处景点叫“杏坛”,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课堂或讲台。传说,孔子当年就在这里讲学,宣传他的政治理想和思想主张。所谓“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说的是从学者之众,影响力之大,使后人深切地认识到教育对人的培育,对社会生活的作用非同一般。学校教育的责任不但是要提供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更主要的是要保证社会前进的方向。   《我与地坛》就起着文化导向的作用,它赞扬伟大的母爱,号召人们思索人生,增进对社会的关怀,给人们引导了正确的方向。如果文化的导向出现偏差时,给全人类带来的灾难是何其的深重——二战期间的德国,有多少文化和思想领域的学者沦为纳粹思想的走卒,为纳粹的思想摇旗呐喊?所以说,在“育人”方面《我与地坛》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现在,我们国家正处在改革开放变革时期,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青年学生的思想相当活跃,思想上的困惑和疑难问题也不少。比如,怎样看待社会生活中存在的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怎样处理国家发展和个人成才的关系;怎样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素质等等,这都需要教育和引导的。青年人的思维最终将决定国家的发展方向,因此,在学校尤其是在大学里大学生中大力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十分必要,要坚决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使青年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树立远大理想,矢志报效祖国,推动我们的民族再次腾飞。在这些方面,《我与地坛》都给予我们了警示——要勇敢面对挫折,正确对待人生,不要轻言放弃,要懂得理解,要坚强等等,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史铁生的文章让人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坚强,学会了正视。也让我们进行了一次对心灵的搜索和对生命的诘问,对生命的意义又加深了理解。

奥斯特洛夫斯基、史铁生、海伦凯勒的作品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主要代表作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暴风雨所诞生的》等,名言是“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命对于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应碌碌无为而羞愧。"史铁生的主要代表作是《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病隙碎笔》等,因为他是个残疾人,所以他的作品中有别的作家所没有的一股静气。史铁生的作品过于关注生死、宗教、信仰等问题。海伦凯勒的主要代表是《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人生故事》、《石墙故事》,她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慈善机构。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