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

阅读 / 问答 / 标签

信息技术教学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随着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手段走进课堂。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已经被很多教师所采用,它对克服教学难点、提高教学质量确实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我们也发现不少教师在把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走入了一些误区。下面对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不要只一味追求信息技术的“技术含量”,而忽略了  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思想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而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重在其“实用价值”,并非其技术含量的高低。比如在教学课件的制作中,用一般Powerpoint等简单软件即可完成的课件就没有必要非要采用其他更高级的软件,只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即可以。也可以发挥网络的优势,使资源共享(现在的网络中可以搜索到大量的较实用的化学教学软件)。但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特别是一些课件的评比,一味地追求最新的“高科技”,认为软件越高级、会的人越少越好,把教学课件搞成信息技术成果展览。其实这偏离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初衷。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毕竟只起辅助作用,在课堂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教师要认真钻研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运用最科学的教育观念、教学思想去教书育人,刻苦钻研业务,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准。教师教学理念、思想的现代化,要远胜过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所以,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不仅对教师的计算机等现代化工具的应用水平提出了挑战,同时,对教师的业务水平的提高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不难想像,一个教育思想落后、业务水平低下的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对提高课堂实效会有什么效果。  二、忌滥用信息技术,忽略与学科的整合  所谓整合就是根据学科教学需要,充分发挥以计算机为主体的信息媒体的工具性功能,使其有机地融入学科教学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由于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在传统教学中不能或难以解决的问题,这就意味着并不是所有的课型都能使用信息技术去辅助教学。现实授课中有的教师过多地依赖信息技术,特别是公开课,简直成了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天下,也不管课堂内容是否有必要使用信息技术,更不顾信息技术的出现是否在恰当的时机,一味地追求信息技术的效应,结果事与愿违。笔者曾听过一节“原电池”的公开课,教师在用实验演示了原电池形成后,应该让学生思考其形成的过程,这正是培养学生动脑思考问题的好时机,而上课教师却直接采用信息技术模拟了原电池形成电流的过程,讲解得很仔细,感觉好像不错,实际上反而限制了学生的思考,这就是信息技术使用的时机没有把握好。还有很多的时候实际上没有必要使用信息技术,用了反而多余,使学生感觉教师是在演戏,无形中教师扮演了“解说员”的角色。此外,心理学研究也表明,由于信息技术的声、光、电的综合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长时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也容易使身心疲倦。我们认为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与效益,其展示的知识内容必须与教学内容和课型相适应,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教学中特别是高中教学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有很多内容是学生能够看得懂,或通过自学能够掌握的,或其社会实践和生活经验已经具备了的,或只需要教师作简单指导便能融会贯通。这部分知识是根本用不着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的,否则就会“画蛇添足”或者是“杀鸡用牛刀”。所以,信息技术在和学科教学的整合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多媒体信息技术,一是界面制作要乎和自然,切忌花、艳、乱;二是一定要适时适度,切忌频繁滥用,否则其结果必然事与愿违。(2)要根据课型选择多媒体信息技术。新授课中使用信息技术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复习课则可选择信息技术来扩大容量,浓缩教学内容,建立系统的科学认知体系,强化重难点。(3)要做到授课内容和信息技术的有机统一。要根据授课的内容而定,要和内容有机地结合,该用则用,不该用就不要勉强。使用时力求做到“五度”:时间上有宽度,活动上有广度,气氛上有热度,内容上有深度,结果上有效度。  三、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能颠倒教与学的“主导”和“主体”关系  从目前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情况看,制作的教学课件无非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而制作的课件,另一种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而制作的课件。从应用的数量看,前者无疑居多,但这类课件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实际应用中往往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用这样的课件进行课堂教学,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就会减少,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因而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就难以发挥。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这一点是永恒不变的。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学辅助工具,为教学注入了活力,使长期困扰教师的某些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如何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为帮助广大教师实施好新教材的教学我们将从日常教学中经常接触的教学设计、教案设计和说课设计三个方面出发,探讨信息技术教育新教材的实施点滴。一、教学设计1、教学设计的概念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论的方法设计教学问题的过程,它包括分析教学问题、设计解决方法及方案、评价和修改教学设计直至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等几个方面。教学设计要求从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出发,综合考虑教师、学生、教材、媒体、评价等诸多方面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强调运用“整体---局部---整体”的思维方式,立足整体、统筹全局、使各教学要素相辅相成,提高和确保教学系统整体的最优效应。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设计是指微观教学设计,包括单元教学设计、课时教学设计和微观教学设计。其中课时教学设计是以某堂课的教学为设计对象,而此处的微观教学设计则指以某个教学环节为设计对象。2、教学设计的操作步骤教学设计一般包括以下步骤:(1)、学习需求分析:从教材的角度出发,课程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需要具备哪些条件?(2)、教学内容分析:课时教学目标是什么?进行学习任务分析,要完成学习任务需要的必备、辅助的知识技能,要教哪些内容。(3)教学对象分析:了解学生学习心理、认知水平、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学习起点水平与学习特点。(4)、确定教学目标:根据课时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制定明确、详细的教学目标。(5)、教学策略设计:主要解决“如何教、如何学”,要同时考虑目标、内容学生、时间、教学条件等要素,从争取整体教学效益的角度正确选择教学策略。如程度教学策略、发现式教学策略、认知教学策略、掌握学习策略、和谐教学策略等。(6)、教学媒体设计:根据学习目标、教学策略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适时使用恰当的教学媒体,在运用媒体上,主张恰如其分,和谐、统一,不要为使用媒体而用媒体,避免与整体教学过程的脱节。(7)、教学过程反馈、调控设计: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的动态活动过程,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预计学生将作出的反应,设计好另外的教学方法、问题和练习,一旦出现非常情况,教师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教学要求、教学策略和方法。(8)教学评价设计:主要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检测不同层次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的评价,总结性评价是指在知识教学完成后的总体评价。 3、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设计 针对信息技术学科新大纲、新教材与以往教材的不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要求教师要从其学科特点出发,根据其教学规律进行教学设计。(1)、从课程特征角度出发设置教学目标的原则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变化,计算机的工具性越来越突出,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信息技术教育是国家对公民开展的信息素养基础教育,其任务是向学生传授计算机文化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所以教学一定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正确确立教学目标,注重教学的基础性,反对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培训化”。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角度出发并结合新大纲的要求,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目标分为认知领域目标、技能领域目标和情感领域目标三个方面,其目标的确定更加突出了信息技术学科的功用性。(2)、从课型的特点出发进行教学设计信息技术课往往是认知和技能相结合,不同的课型侧重点有所不同,从教材编写来看,有理论课、操作技能课、综合实践三类。理论课主要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机器人的作用,计算机和机器人的基本知识,对这类课要定位在了解和理解上,在情感领域让学生破除对计算机的神秘感,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兴趣,教师可运用插图、形象的比喻、进行直观教学,教师可精心设计学生的教学活动,如分组讨论、网络查询等形式。在程序设计学习时,情感领域要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对操作技能课让学生掌握使用计算机工具的正确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操作技能,教师要注重规律性知识的讲授,让学生形成自学能力。技能训练主要根据行为主义的刺激反映理论进行,研究表明,最佳的训练组合也许是最初使用连续强化安排,然后固定间隔强化安排,最后是变化比例强化安排,随着训练期的推移,比例可进行变化,最终形成技能。如小学生的指法练习,教师在学生掌握正确的使用后,可在每课前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反复训练。对综合实践课要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培养,让学生在作品、成果中获取成功感。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就在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设计给教师预留了很大的空间,教者要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如小学课本《龙宫寻宝》一课,某教师的导入环节设计如下:编制了一副孙悟空在龙宫舞动金箍棒的动画软件,在同学们津津有味欣赏的时候,教者伴随讲到:你们看孙悟空一会变大,一会变小,金箍棒在不停地旋转,多么神奇呀?这样设计直接点中本节课的主题---扭曲与拉伸。如某教师在基础练习环节将课后的练习题《小鸡》和《春天》两副作品引入到课程作为复制、粘贴的基础练习,这不仅扩充教材训练知识的不足,而且将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教学中要重视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设计,教学重点要重在将知识的“透”上,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消化,难点则重在其突破手段和方法的设计上。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有一定“起伏”,要有高潮、有重点,由于信息技术教材在编写上不是尽善尽美,需要教者适当将某些知识淡化与提升,如将一些知识变成自学阅读,一些留为课后阅读等,要做到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让学生学透,同时要给学生预留充足的发展空间。练习部分的设计要重在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同时要重视过渡语、小结和板书的设计,克服语言的随意性。在板书部分,我想虽然有了计算机展示工具,但板书的作用在于当教学结束时,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起到总结、点拨的作用,不应轻易抛弃,板书设计要讲究平衡、美观。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目前的许多知识具有很强的工具性,所以教师要重视主题化的设计和教学评价的设计,在设计中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主题性和发展性环节的设计。除此之外,应注重教学模式、教法和学法的设计以及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基本要求的贯彻落实。 二、教案设计教案是教师上课的依据,是按照预定的教学目标、计划,经过充分考虑准备和慎重考虑所写出的关于课堂教学的一切具体措施的方案。不仅是教师备课水平的标志,也决定了一堂课的好坏。1、 编写教案的准备工作教师编写教案前,首先要通读教材,对照教学大纲和教学参考书,系统地分析教材,了解教材的来龙去脉,了解这部分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尤其要注意找出对全局性关键性的一环,如果是新教师应对课后习题反复练习。在熟悉教材后,根据大纲要求设计好教学目标,对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明确,便于实施、检测,对目前信息技术的课程,落脚点基本上是技能性,但不要忽视知识性和学科思想的渗透。根据确立的教学目标和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分析组织教材,准确地确定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对有些知识可以不讲或略讲。在确立教学重点和难点之后,要研究用什么方法来突出重点,什么手段来突破难点,要分析教材为什么这样安排,其意图何在。在上述内容确立之后,应根据教学内容确立合适的授课地点,对于以知识性为主的教学应选择教室教学,避免在机房上课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上机部分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选择合适的教具,要注重示范性教具的选择,某些课程可充分利用计算机系统的特点(如课件、同步教学系统等),充分展示其示范性,重点在于选好工具软件,如职专DOS的FAT表教师根据教材选取了“诺顿”工具软件作为教学工具使教学内容简单化,并增加了教学导向性。2、编写教案应考虑的问题:要复习哪些为新知识打基础的旧知识;采用什么形式导入新课,其形式是否新颖,关系到是否启发学生思维;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模式、教法和学法;时间分配;选取什么例题,练习部分如何设计,如何进行;用什么方法检查和巩固教学效果;什么时候采用什么教具效果最好;各环节如何过渡;课堂小结如何实施;是否布置作业,布置什么样的作业;要根据学生的家庭实际情况可以不布置作业或以思考题的形式为宜。在设计时要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目标、学习环境,构建适合学生学习的环境。2、 教案的基本内容课时教学设计教案的基本内容应包括:授课教材、班级、时间、课题、教学目标、课型、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手段、教法、教具、授课地点、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其中教学过程应包括教学的各个环节及其衔接,教学提纲、教学方法及教具的使用,师生活动和时间分配的内容。教学环节一般可以包括:复习提问(设计问题及正确答案);导入新课(具体导入手段);讲授新课(教授过程、学生怎样做;哪些由学生回答,哪些由学生练习;重点如何讲述、难点如何处理,哪些容易出错,须防止、提醒,上机指导如何实现;如何设计练习和小结)。3、 编写步骤:(1)、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掌握教材的基本思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目标的制定要具体、明确,便于检查和执行。要从学生的素质和教学手段等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可能达到的教学目的。(2)、确立合适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关键性的知识,解决这部分知识,其他问题将迎刃而解;而难点是相对的,是学生容易误解和混淆的知识,对同一节课不同的学生其难点可以不同。(3)、设计课型、准备教具、设计教学手段与教法(4)、设计教学全过程、时间分配、师生双边活动和教具的使用4、教案的使用:一般在课堂提问、书写例题时应看教案,防止题目错误,浪费教学时间;在讲完一个段落后要看教案,避免漏掉某个环节和重要内容,如果布置作业,应看教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可以适当调整更改教案,如出现由于对学生水平掌握不准出现教学设计过高、过低情况;出现突发事件,教案可适当更改,但不易更改过大。 三、说课设计说课这一形式目前已推广到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此项教学形式对于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教育理论水平造就研究型、学者型教师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说课这一形式目前在许多教学活动中已经作为评课的一项指标,有些地区也因此延伸出“说片”、“说课件”等多种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形式,那么什么是说课,怎样说课,计算机学科在说课时应注意哪些方面,就这些与大家共同探讨。(一)、说课的基本理论1、什么是说课 说课就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授课教师向评委或同行系统地阐述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论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属于教师教学研究的范畴,它可以帮助教师认识备课的规律,提高备课的能力。教师说课要求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叙述备课中的思维过程,主要使用书面语言,并且主要是在于说理,即要求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实践,说课的实施对象是教师,所以每一具体内容的设计上,不仅要说出做什么,怎么做,而且还要说出为什么这样做。既要把一个具体的课题进行全面系统的讲述,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又有一定的理论性。2、说课的组成说课就是要教师口头表达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即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由听者评说的一种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活动,说课包括四个方面: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设计,有上机操作时应做适当的上机操作。3、说课的特点(1)、深刻性:说课时应将具体课题写成说课讲稿,通过语言媒介展示出来,更深地剖析了课题。(2)、研究性:说课是面向广大同行,由同行评,因此可以通过“评”取长补短,相互受益,是一个很好的集体教研活动,更注重于集体教研,是提高备课质量,教师业务水平的一条最佳方法。(3)、演练性:说课是教师备好课,先经同行评研,然后再反馈加工、创新直至满意才给予学生上课,是在备课与上课之间重要的一环,实则是对象不同的教学活动,是备课的引申与发展,是对备课的检查补充。(4)、理论性:说课不仅要求教师说出“怎样做”,而且更要说出“为什么做”的探究式研究。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深入钻研大纲和教材,更要学习教育理论和学科教学精神与要求,并熟练地运用这些理论研究和探讨说课的内涵和形式。4、说课的意义(1)、宏观提高广大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说课是一项教研活动,在说课的过程中,必须说出科学依据,要想说好课,必须自觉地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教育理论。因此,可以通过这种形式、机制,使广大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教法、学法与教学程序,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2)、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水平,能促进课学教学三个体现,体现教材的重点、难点、特点,体现教材的思路,教课思路和学生学习的思路和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为原则。(3)、是最有效的备课和教研形式,可以取长补短,互相交流,共同提高。(4)、说课有助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备课是教师已经对教材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科学的处理,便易忽略教材内容为什么这样安排,教学时为什么这样处理,只有通过说课,才能被发现。通过说课可以锻炼教师执行贯彻教学大纲、驾驭教材的能力,由于在对教学内容分析上,要说明教学目的的制定依据,重点,难点的分析,知识点之间的理解,可以加深教师对大纲理解,同进在有效的时间内,可以展现对教材的驾驭能力。同时将提高教师教学方式的运用和教学手段的设计能力,哪些内容讲,哪些内容练,哪能此内容读,怎能样突破难点,用什么手段训练重点,怎能样引导、启发、怎样培养思维品质,都通过说课来完成。(二)、怎样说课说课一般要求教师说出自己对教材的分析处理。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说教材:交待课题,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单元及整个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与前面知识的联系及新知识的影响;教学目标认知、操作技能、情感和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其理论设计依据。说教法:为实施和完成教材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和学生实际采用的教学方法及训练手段及其依据。说学法:让学生如何学,教给什么样的学习方法。说教学地点的选取(教室/机房),选用的教学工具。除此之外,应说明教学对象及课型特点(理论课、实践课、综合练习课)说教学过程:说教学过程部分总的要求是知识正确,线路清晰,相应的操作准确。首先说明教学线路,对每个环节要讲明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同时强调设计意图。对软件演示和作品点拨等使用软件的场合一定要配以相应的软件操作。要充分考虑各环节的过渡语、小结语及导入环节的设计,在导入环节的设计上要自然、巧妙,立足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重点要讲透、难点要突破,要注有检验环节的设计。以上我们从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教案设计、说课设计三个方面谈了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特点与要求,这些是教师上好信息技术课的关键与基本,是教师必须掌握的教学基本功。四、教师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除掌握上述教学基本功外,作为教师应注重目前信息技术学科的几个突出问题。1、新教材主要是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编写的,任务驱动是一种符合信息技术教育层次性和实用性特点的教学方法,它为我们提供一条由浅入深、逐步深入、逐步求精的教学思路,同时从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的角度,符合探究式教学的开展,适用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关于任务驱动教学,教师应做到“有题—有线-有程—有果”,所谓有题是指课堂教学应提出主题,如课程整合、美丽的家乡、保护环境、爱好和平等主题;所谓有线是指教学线路,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教材的挖掘和延伸,把握知识点和技能点,注重创设情景,在情景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用意识和参与意识,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程是指注重学生的分析、思考、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果是指学生不仅能够主动完成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成就感,从而使学生在分析、思考、应用创新解决学习、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2、新教材是以实践能力和信息素养作为培养目标,教师要挖掘教材的内涵、延伸教材,注重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依据学生的生理特点,选用适当的教法,营造教学情景,实施教学。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教师能动地运用教学过程的规律,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3、教师应认真开展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成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学设计至关重要。在开展教学设计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教学目标要依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确定,要明确、恰当,教学环节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立要依据课型和学生实际确立,要求恰当、准确,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过程。突出重点就要讲透---练透,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掌握;突破难点要讲究采用怎样的方法、手段、措施突破。如某一课按教材要求为新授课,如学生在小学阶段基本上已经掌握本节课的知识,那么我们可以将重点放在知识综合应用和能力培养上。教学结构要在考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结构设计从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两个角度,要做到层次分明、各种教学活动搭配合理、组织紧筹、环环相扣、逐步深入,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对一些知识进行“提升、淡化”处理,切忌“平铺直叙”。设计中要注重知识渗透、能力培养、创新、应用意识的培养,对导语、过渡语、小结、板书设计、习题常被看作“小环节“的地方不要轻视,切忌“随意性”,要认真考虑对待。教师要从学科特点、课型特点出发进行设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软件资源、多媒体同步教学系统等)在学科方面应注重突出信息素养培养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特点;在课型上要针对不同课型进行设计,如习题课应在练习的设计上体现目的性、阶梯性、多样性和实践性。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规律,设计好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和要求,选取相应的教法,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并由此出发,兼顾新知识的特点,帮助学生吸收和消化新知识。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一堂成功的教学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力,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总之,评价一堂课关键在于“教”和“学”两方面,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多方面因素,搞好教学设计。

如何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为帮助广大教师实施好新教材的教学我们将从日常教学中经常接触的教学设计、教案设计和说课设计三个方面出发,探讨信息技术教育新教材的实施点滴。一、教学设计1、教学设计的概念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论的方法设计教学问题的过程,它包括分析教学问题、设计解决方法及方案、评价和修改教学设计直至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等几个方面。教学设计要求从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出发,综合考虑教师、学生、教材、媒体、评价等诸多方面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强调运用“整体---局部---整体”的思维方式,立足整体、统筹全局、使各教学要素相辅相成,提高和确保教学系统整体的最优效应。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设计是指微观教学设计,包括单元教学设计、课时教学设计和微观教学设计。其中课时教学设计是以某堂课的教学为设计对象,而此处的微观教学设计则指以某个教学环节为设计对象。2、教学设计的操作步骤教学设计一般包括以下步骤:(1)、学习需求分析:从教材的角度出发,课程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需要具备哪些条件?(2)、教学内容分析:课时教学目标是什么?进行学习任务分析,要完成学习任务需要的必备、辅助的知识技能,要教哪些内容。(3)教学对象分析:了解学生学习心理、认知水平、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学习起点水平与学习特点。(4)、确定教学目标:根据课时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制定明确、详细的教学目标。(5)、教学策略设计:主要解决“如何教、如何学”,要同时考虑目标、内容学生、时间、教学条件等要素,从争取整体教学效益的角度正确选择教学策略。如程度教学策略、发现式教学策略、认知教学策略、掌握学习策略、和谐教学策略等。(6)、教学媒体设计:根据学习目标、教学策略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适时使用恰当的教学媒体,在运用媒体上,主张恰如其分,和谐、统一,不要为使用媒体而用媒体,避免与整体教学过程的脱节。(7)、教学过程反馈、调控设计: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的动态活动过程,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预计学生将作出的反应,设计好另外的教学方法、问题和练习,一旦出现非常情况,教师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教学要求、教学策略和方法。(8)教学评价设计:主要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检测不同层次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的评价,总结性评价是指在知识教学完成后的总体评价。 3、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设计 针对信息技术学科新大纲、新教材与以往教材的不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要求教师要从其学科特点出发,根据其教学规律进行教学设计。(1)、从课程特征角度出发设置教学目标的原则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变化,计算机的工具性越来越突出,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信息技术教育是国家对公民开展的信息素养基础教育,其任务是向学生传授计算机文化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所以教学一定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正确确立教学目标,注重教学的基础性,反对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培训化”。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角度出发并结合新大纲的要求,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目标分为认知领域目标、技能领域目标和情感领域目标三个方面,其目标的确定更加突出了信息技术学科的功用性。(2)、从课型的特点出发进行教学设计信息技术课往往是认知和技能相结合,不同的课型侧重点有所不同,从教材编写来看,有理论课、操作技能课、综合实践三类。理论课主要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机器人的作用,计算机和机器人的基本知识,对这类课要定位在了解和理解上,在情感领域让学生破除对计算机的神秘感,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兴趣,教师可运用插图、形象的比喻、进行直观教学,教师可精心设计学生的教学活动,如分组讨论、网络查询等形式。在程序设计学习时,情感领域要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对操作技能课让学生掌握使用计算机工具的正确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操作技能,教师要注重规律性知识的讲授,让学生形成自学能力。技能训练主要根据行为主义的刺激反映理论进行,研究表明,最佳的训练组合也许是最初使用连续强化安排,然后固定间隔强化安排,最后是变化比例强化安排,随着训练期的推移,比例可进行变化,最终形成技能。如小学生的指法练习,教师在学生掌握正确的使用后,可在每课前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反复训练。对综合实践课要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培养,让学生在作品、成果中获取成功感。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就在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设计给教师预留了很大的空间,教者要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如小学课本《龙宫寻宝》一课,某教师的导入环节设计如下:编制了一副孙悟空在龙宫舞动金箍棒的动画软件,在同学们津津有味欣赏的时候,教者伴随讲到:你们看孙悟空一会变大,一会变小,金箍棒在不停地旋转,多么神奇呀?这样设计直接点中本节课的主题---扭曲与拉伸。如某教师在基础练习环节将课后的练习题《小鸡》和《春天》两副作品引入到课程作为复制、粘贴的基础练习,这不仅扩充教材训练知识的不足,而且将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教学中要重视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设计,教学重点要重在将知识的“透”上,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消化,难点则重在其突破手段和方法的设计上。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有一定“起伏”,要有高潮、有重点,由于信息技术教材在编写上不是尽善尽美,需要教者适当将某些知识淡化与提升,如将一些知识变成自学阅读,一些留为课后阅读等,要做到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让学生学透,同时要给学生预留充足的发展空间。练习部分的设计要重在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同时要重视过渡语、小结和板书的设计,克服语言的随意性。在板书部分,我想虽然有了计算机展示工具,但板书的作用在于当教学结束时,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起到总结、点拨的作用,不应轻易抛弃,板书设计要讲究平衡、美观。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目前的许多知识具有很强的工具性,所以教师要重视主题化的设计和教学评价的设计,在设计中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主题性和发展性环节的设计。除此之外,应注重教学模式、教法和学法的设计以及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基本要求的贯彻落实。 二、教案设计教案是教师上课的依据,是按照预定的教学目标、计划,经过充分考虑准备和慎重考虑所写出的关于课堂教学的一切具体措施的方案。不仅是教师备课水平的标志,也决定了一堂课的好坏。1、 编写教案的准备工作教师编写教案前,首先要通读教材,对照教学大纲和教学参考书,系统地分析教材,了解教材的来龙去脉,了解这部分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尤其要注意找出对全局性关键性的一环,如果是新教师应对课后习题反复练习。在熟悉教材后,根据大纲要求设计好教学目标,对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明确,便于实施、检测,对目前信息技术的课程,落脚点基本上是技能性,但不要忽视知识性和学科思想的渗透。根据确立的教学目标和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分析组织教材,准确地确定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对有些知识可以不讲或略讲。在确立教学重点和难点之后,要研究用什么方法来突出重点,什么手段来突破难点,要分析教材为什么这样安排,其意图何在。在上述内容确立之后,应根据教学内容确立合适的授课地点,对于以知识性为主的教学应选择教室教学,避免在机房上课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上机部分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选择合适的教具,要注重示范性教具的选择,某些课程可充分利用计算机系统的特点(如课件、同步教学系统等),充分展示其示范性,重点在于选好工具软件,如职专DOS的FAT表教师根据教材选取了“诺顿”工具软件作为教学工具使教学内容简单化,并增加了教学导向性。2、编写教案应考虑的问题:要复习哪些为新知识打基础的旧知识;采用什么形式导入新课,其形式是否新颖,关系到是否启发学生思维;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模式、教法和学法;时间分配;选取什么例题,练习部分如何设计,如何进行;用什么方法检查和巩固教学效果;什么时候采用什么教具效果最好;各环节如何过渡;课堂小结如何实施;是否布置作业,布置什么样的作业;要根据学生的家庭实际情况可以不布置作业或以思考题的形式为宜。在设计时要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目标、学习环境,构建适合学生学习的环境。2、 教案的基本内容课时教学设计教案的基本内容应包括:授课教材、班级、时间、课题、教学目标、课型、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手段、教法、教具、授课地点、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其中教学过程应包括教学的各个环节及其衔接,教学提纲、教学方法及教具的使用,师生活动和时间分配的内容。教学环节一般可以包括:复习提问(设计问题及正确答案);导入新课(具体导入手段);讲授新课(教授过程、学生怎样做;哪些由学生回答,哪些由学生练习;重点如何讲述、难点如何处理,哪些容易出错,须防止、提醒,上机指导如何实现;如何设计练习和小结)。3、 编写步骤:(1)、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掌握教材的基本思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目标的制定要具体、明确,便于检查和执行。要从学生的素质和教学手段等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可能达到的教学目的。(2)、确立合适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关键性的知识,解决这部分知识,其他问题将迎刃而解;而难点是相对的,是学生容易误解和混淆的知识,对同一节课不同的学生其难点可以不同。(3)、设计课型、准备教具、设计教学手段与教法(4)、设计教学全过程、时间分配、师生双边活动和教具的使用4、教案的使用:一般在课堂提问、书写例题时应看教案,防止题目错误,浪费教学时间;在讲完一个段落后要看教案,避免漏掉某个环节和重要内容,如果布置作业,应看教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可以适当调整更改教案,如出现由于对学生水平掌握不准出现教学设计过高、过低情况;出现突发事件,教案可适当更改,但不易更改过大。 三、说课设计说课这一形式目前已推广到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此项教学形式对于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教育理论水平造就研究型、学者型教师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说课这一形式目前在许多教学活动中已经作为评课的一项指标,有些地区也因此延伸出“说片”、“说课件”等多种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形式,那么什么是说课,怎样说课,计算机学科在说课时应注意哪些方面,就这些与大家共同探讨。(一)、说课的基本理论1、什么是说课 说课就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授课教师向评委或同行系统地阐述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论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属于教师教学研究的范畴,它可以帮助教师认识备课的规律,提高备课的能力。教师说课要求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叙述备课中的思维过程,主要使用书面语言,并且主要是在于说理,即要求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实践,说课的实施对象是教师,所以每一具体内容的设计上,不仅要说出做什么,怎么做,而且还要说出为什么这样做。既要把一个具体的课题进行全面系统的讲述,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又有一定的理论性。2、说课的组成说课就是要教师口头表达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即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由听者评说的一种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活动,说课包括四个方面: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设计,有上机操作时应做适当的上机操作。3、说课的特点(1)、深刻性:说课时应将具体课题写成说课讲稿,通过语言媒介展示出来,更深地剖析了课题。(2)、研究性:说课是面向广大同行,由同行评,因此可以通过“评”取长补短,相互受益,是一个很好的集体教研活动,更注重于集体教研,是提高备课质量,教师业务水平的一条最佳方法。(3)、演练性:说课是教师备好课,先经同行评研,然后再反馈加工、创新直至满意才给予学生上课,是在备课与上课之间重要的一环,实则是对象不同的教学活动,是备课的引申与发展,是对备课的检查补充。(4)、理论性:说课不仅要求教师说出“怎样做”,而且更要说出“为什么做”的探究式研究。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深入钻研大纲和教材,更要学习教育理论和学科教学精神与要求,并熟练地运用这些理论研究和探讨说课的内涵和形式。4、说课的意义(1)、宏观提高广大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说课是一项教研活动,在说课的过程中,必须说出科学依据,要想说好课,必须自觉地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教育理论。因此,可以通过这种形式、机制,使广大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教法、学法与教学程序,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2)、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水平,能促进课学教学三个体现,体现教材的重点、难点、特点,体现教材的思路,教课思路和学生学习的思路和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为原则。(3)、是最有效的备课和教研形式,可以取长补短,互相交流,共同提高。(4)、说课有助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备课是教师已经对教材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科学的处理,便易忽略教材内容为什么这样安排,教学时为什么这样处理,只有通过说课,才能被发现。通过说课可以锻炼教师执行贯彻教学大纲、驾驭教材的能力,由于在对教学内容分析上,要说明教学目的的制定依据,重点,难点的分析,知识点之间的理解,可以加深教师对大纲理解,同进在有效的时间内,可以展现对教材的驾驭能力。同时将提高教师教学方式的运用和教学手段的设计能力,哪些内容讲,哪些内容练,哪能此内容读,怎能样突破难点,用什么手段训练重点,怎能样引导、启发、怎样培养思维品质,都通过说课来完成。(二)、怎样说课说课一般要求教师说出自己对教材的分析处理。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说教材:交待课题,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单元及整个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与前面知识的联系及新知识的影响;教学目标认知、操作技能、情感和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其理论设计依据。说教法:为实施和完成教材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和学生实际采用的教学方法及训练手段及其依据。说学法:让学生如何学,教给什么样的学习方法。说教学地点的选取(教室/机房),选用的教学工具。除此之外,应说明教学对象及课型特点(理论课、实践课、综合练习课)说教学过程:说教学过程部分总的要求是知识正确,线路清晰,相应的操作准确。首先说明教学线路,对每个环节要讲明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同时强调设计意图。对软件演示和作品点拨等使用软件的场合一定要配以相应的软件操作。要充分考虑各环节的过渡语、小结语及导入环节的设计,在导入环节的设计上要自然、巧妙,立足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重点要讲透、难点要突破,要注有检验环节的设计。以上我们从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教案设计、说课设计三个方面谈了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特点与要求,这些是教师上好信息技术课的关键与基本,是教师必须掌握的教学基本功。四、教师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除掌握上述教学基本功外,作为教师应注重目前信息技术学科的几个突出问题。1、新教材主要是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编写的,任务驱动是一种符合信息技术教育层次性和实用性特点的教学方法,它为我们提供一条由浅入深、逐步深入、逐步求精的教学思路,同时从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的角度,符合探究式教学的开展,适用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关于任务驱动教学,教师应做到“有题—有线-有程—有果”,所谓有题是指课堂教学应提出主题,如课程整合、美丽的家乡、保护环境、爱好和平等主题;所谓有线是指教学线路,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教材的挖掘和延伸,把握知识点和技能点,注重创设情景,在情景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用意识和参与意识,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程是指注重学生的分析、思考、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果是指学生不仅能够主动完成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成就感,从而使学生在分析、思考、应用创新解决学习、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2、新教材是以实践能力和信息素养作为培养目标,教师要挖掘教材的内涵、延伸教材,注重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依据学生的生理特点,选用适当的教法,营造教学情景,实施教学。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教师能动地运用教学过程的规律,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3、教师应认真开展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成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学设计至关重要。在开展教学设计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教学目标要依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确定,要明确、恰当,教学环节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立要依据课型和学生实际确立,要求恰当、准确,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过程。突出重点就要讲透---练透,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掌握;突破难点要讲究采用怎样的方法、手段、措施突破。如某一课按教材要求为新授课,如学生在小学阶段基本上已经掌握本节课的知识,那么我们可以将重点放在知识综合应用和能力培养上。教学结构要在考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结构设计从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两个角度,要做到层次分明、各种教学活动搭配合理、组织紧筹、环环相扣、逐步深入,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对一些知识进行“提升、淡化”处理,切忌“平铺直叙”。设计中要注重知识渗透、能力培养、创新、应用意识的培养,对导语、过渡语、小结、板书设计、习题常被看作“小环节“的地方不要轻视,切忌“随意性”,要认真考虑对待。教师要从学科特点、课型特点出发进行设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软件资源、多媒体同步教学系统等)在学科方面应注重突出信息素养培养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特点;在课型上要针对不同课型进行设计,如习题课应在练习的设计上体现目的性、阶梯性、多样性和实践性。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规律,设计好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和要求,选取相应的教法,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并由此出发,兼顾新知识的特点,帮助学生吸收和消化新知识。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一堂成功的教学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力,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总之,评价一堂课关键在于“教”和“学”两方面,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多方面因素,搞好教学设

信息技术教学案例分析怎么写

信息技术教学案例分析怎么写案例分析1、在“菱形”一课中,教师要求学生利用几何画板软件,画出一个菱形。学生需要利用过去所学的知识,采用几种方法画出。第一种画法是,先画两个圆,然后连接圆心与交叉点第二种画法是,先画一个圆,并画两条半径,然后分别作两条半径的平行线。第三种画法是,先画一个圆,并画两条半径,然后将两条半径的终点相连,以此连接为轴,画出两条半径的镜像。上面的应用描述,对你有什么启示?2、近一段时间以来,某中学学生中流行制作个人博客,少数学生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影响了正常学习。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请你谈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制作个人博客,做到学习制作两不误。3、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过程中,计算机与网络成为教育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辅助工具。张老师是某学校计算机教师,日常工作主要是维护机房、每周兼教12节计算机课。请你就张老师目前的工作任务作一分析,谈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张老师应该怎样发挥信息技术为学科服务的功能。这样的题目类型怎么回答呀?请高手指点sabq36778采纳率:56%11级2013.07.30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过程中,计算机与网络成为教育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辅助工具。张老师是某学校计算机教师,日常工作主要是维护机房、每周兼教12节计算机课。请你就张老师目前的工作任务作一分析,谈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张老师应该怎样发挥信息技术为学科服务的功能。 通过科技来了解信息科技

如何写好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如何写好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第一部分 关于教学设计一、信息技术课程指导性文件2000年试行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是目前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依据,另外2004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技术领域课程标准》也可以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参考。根据课程指导纲要,信息技术教材形成了一纲多本的状态。同时要提高信息技术专业素养也要进一步阅读专业书籍,并查找专业网站资源,加强学习。二、如何进行教学设计(一)什么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就是运用系统方法,将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转换成对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策略与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活动的组织以及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过程。教学设计(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2)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学情)( 3)教学目标(三维)( 4)教学重点和难点( 5)教学流程图( 6)教学过程(资源、模式选择)( 7)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8)评价标准( 9)板书设计(二)教学设计中的困惑困惑一:不知教学设计每一项具体写些什么困惑二:如何进行学前分析困惑三:不知教学重点、难点该如何确定困惑四:不知如何进行教学效果评价设计(三)如何开展教学设计(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学科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师教学的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础;指导思想将影响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式的选择等;这一部分也是依托、体现新课程理念的环节。( 2)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要分析本阶段内容在整体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本节课在本节段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学生情况:学生的基础状况,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所选择的主要教学方法及原因,(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技术准备:包括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 3)教学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主语是学生目标要体现出学生要掌握的技术内容目标要体现出学生技术应用能力方面的内容目标要体现出对应课标中课程目标中的内容目标要体现出能力层次(学习目标的行为动词)( 4)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本节课的主要支撑部分(不宜很多)教学过程中应该有一定的篇幅和时间用于突出重点难点 ——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部分(不一定是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中应该有一定的篇幅和时间,设计一些环节用于突破难点,一节课不宜重难点过多,或没有重点。( 5)教学流程示意目的:使教学过程一目了然,体现出授课教师思路的清晰程度教学流程的参考环节:创设情境 ——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温故知新 ——引发知识的承前启后,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同时加强知识的应用新课讲解 ——知识传授,多种学习方式的呈现实践操作 ——学生操作,教师指导,关注全体学生分享交流 ——通过作品等方式的交流,引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开阔视野、获得经验、体验成功的喜悦效果评价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也要通过评价了解自己的状况归纳总结 ——梳理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本节课知识和以前知识的联系,形成信息技术的整体概念,总结学习方法拓展提高 ——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拓展应用,引导知识应用于学生身边( 6)教学过程教学整体过程环节不一定面面俱到,要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学生情况、教学环境情况而定。教学过程展现出每个教学环节 ——活动过程要与流程一致教师活动要体现出教师的作用,讲授、引导、学习过程监控等学生活动要体现出学生的学习关键点,思考、观察、操作、讨论等设计意图要对这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进行解释分析,对应教学目标、重难点处理、课程目标的实现等。技术应用要体现出这一环节所使用的技术手段、资源等时间安排要体现出教师对整体课堂的流程安排( 7)学习效果评价设计评价方式要多样化,一节课的评价方式不宜过多;评价内容不要过于繁复,要易于操作;评价结果的用途是什么?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学习过程情况、学生之间学习情况的认可程度、学生对自己的了解程度等。( 8)评价标准要设计评价量规,量规内容不宜过多,形式可以是填写分数、给出等级、简单评语等。( 9)关于板书板书的用途 ——提醒学生、突出重点提醒的内容 ——技术的主要环节、学习任务的要求等提醒和重点要起到标尺的作用,帮助学生把握自己的学习方向(四)如何提升教学设计1.认真学习学科课程标准2. 积累教与学、心理学相关理论3.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文字背后的教学价值和教育价值4. 多听课,多分析,多反思,多实践!第二部分 关于教学设计案例案例一、《爱心传递——图形的改变》教学背景分析(一)教材分析:第 9课 《社区活动要文明——图形的改变》是海淀版《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下册,“画图与文件管理”,第三单元《绿色家园》的第二课。介绍“画图”软件基本技能——图形的改变(翻转 /旋转和缩放)的方法。结合今年是奥运年,是对学生进行奥运教育最好的时机,故将前一课改为《圣火传递——图形的选定与移动》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熟练掌握了图形的选定和移动。在本节课即将上课时,遇到国家突发事件——四川汶川发生 8.0级大地震,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全社会都在奉献爱心,捐助受灾的同胞。因此,教师抓住这个时机,将教学内容改为《爱心传递——图形的改变》。一方面保证学生能在整个课堂学习过程中在有意义的情境中完成,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关爱生命,伸出援手,将爱心传递给受难的灾区的小朋友们。(二)学情分析:1 .本册教材的学习主体是小学三年级学生。2 .已有知识技能:( 1)会使用“选定”工具和“任意形状裁剪”工具选中图形。( 2)会移动选中的图形。3 .本课所涉及的知识技能:( 1)学习图形的“翻转 /旋转”命令。( 2)学习图形的缩放。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图形的翻转和旋转的操作。熟练掌握图形的缩放操作。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当一名小小志愿者,帮助清理泥石流造成路面阻碍的过程,掌握图形修改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创设的真实的情境中快速解决问题,感受时间就是生命,提高学习效率。渗透学习知识是为了能更好地解决问题的思想。教学重点: 图形的翻转和旋转教学难点: 对翻转和旋转的理解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演示法、竞赛法学习方法: 观察、模仿、合作、交流教学准备:1 .演示课件、作品范例——安装教师机2 .学习资源——安装学生机3 .多媒体教学网教学流程图:教学评价设计(一)语言评价,激励交流、演示和创新。(二)学习评价表(本课学习效果测评)序号 姓名 实际问题 10 交通问题 20 钟表问题 30 数学问题 40 实际得分1234小组总分:说明:组长根据各位同学的真实情况填写,汇总本组得分。板书设计:在信息技术的课堂上,不仅仅让学生收获技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也会获得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在特定的时机、特定的情境下,学生还能收获真实的情感体验和体会生命的可贵,亲历活动过程,树立其关爱他人的意识,真正实现让爱心传递,让每一位学生的生命都精彩。案例二、《鸡群觅食——绘图工具栏》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终身学习”成为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教育技术的发展也逐步从“支持教师的教”转换为“支持学生的学”。教师的任务由过去的设计课件转换成开发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学生的行为也从被动的观看与操练,变为主动的应用与体验。因此开展适应新环境的教学研究非常重要。一、研究专题——从研究者的角度探索学生、教师共同发展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对教学资源、教学媒体、教学方法和策略的精心设计、合理选择,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施、对教学效果的评价都要围绕着“促进学生发展”这个中心来进行。同时教师不再是以往专家的角色,而要在不同情境下扮演指导者、助学者、合作者和研究者的多元角色。因此,开展面向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方法研究十分必要。经过一段的研究与实践,通过深入课堂教学内部,关注学生发展的每一个细节,开展有效地教学设计得到如下启示:(一)教学设计要从学生的视角入手,研究如何学“会”中指导渗透学习策略的选择与实施;(二)教学设计中注重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中要开展有效的自主学习,研究如何“会”学;(三)教学设计中要重视创设情景,任务设计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让全体孩子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四)教学设计中要包含科学有效的评价量规,指导学生自评、互评,能帮助学生及时修正自己的学习目标。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过程。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是互动的,因此在课堂中还要注意预设与生成的统一,时刻把握教师、学生在课堂互动中生成的教学、学习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二、教学理念——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进行理论提升认知心理学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的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环境相联系的。知识与能力是由学生观察外在事物后的探索、体会与反思等思考活动通过同化与顺应而形成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可持续发展教育,基本上是价值观念的教育,核心是尊重:尊重他人,包括现代和未来的人们,尊重差异与多样性,尊重环境,尊重我们居住的星球上的资源。人是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核心,可持续发展教育强调与终身教育相结合,强调在不同阶段关注发展个人的意识、能力、态度与价值观,强调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和学会发展等。学习过程设计的基本原则:1 .注重情境的创设与转换,并最终在真实的情境中灵活应用。2 .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的主线。3 .为学生提供有援的学习环境,以保障学习活动的有效性。4 .充分发挥评价的目标导向功能,重视学生评价技能的提高。三、教学思考——从助学者的角度进行学习过程设计1 .学习者情况分析:本课程的学习主体是小学五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基础,学习过 Word软件的简单的功能。本课中所介绍的“绘图”工具栏是对以往学习的知识、技能的一个小综合。学生应用 Word软件也可以制作出个性插图,并且在尝试操作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学会相互合作,面向全体学生,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2 .学习目标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绘图”工具栏,掌握其启动方法,并会灵活使用。巩固设置线条、填充效果的方法。掌握同时选择多个图形,并将其进行组合。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计个性插图的过程,了解美化文档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现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效率的方法。3 .学习与助学:导入 环节——让学生认真阅读观察日记《鸡妈妈和鸡宝宝》体会应用已掌握的写作知识、应用信息技术可以记录日常生活中的精彩瞬间,进一步分析对比修改后的图文并茂作文,引出应用“绘图”工具栏设计个性插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大组竞赛 环节——研究“绘图”按钮的作用,快速启动“绘图”工具栏,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选择研究方法,另一方面通过竞赛形式快速解决本课的重点问题——掌握启动“绘图”工具栏的操作,通过学生的自主尝试、互相指导等方法达到全体学生均掌握的目的,而且为下一步的设计做好充分准备。体验操作 环节——让学生通过带着问题尝试操作,边操作边研究解决问题。问题的设计:选择学生在实际绘制插图时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可能遇到的关键问题,同时设计 4个难度不同的问题,让学生人人有问题可答,有研究项目:1 )如何绘制图形? 2)如何填充颜色 ?3) 如何调整线条的粗细? 4)你能移动全图吗?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进行分工,研究解决相关问题,并介绍给同组的同学,从而实现学生有效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目的。同时教师提供学法指导:自主探究、阅读教材、《跟我学》帮助文档。从这个环节中,让学生体会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充分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中去,达到面向全体,让每个孩子都有事做,每个孩子都有成就感,使之在研究、交流的过程中发展自我。同时通过逐步地训练,鼓励学生们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尝试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提高学生有效的学习能力,最终实现学生个体的可持续发展。答疑解惑 环节——通过展示研究的问题,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研究过程、获得的方法、发现或解决的问题,一方面梳理本课的重点知识与技能目标,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一组或几组同学的示范操作,拓宽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通过这个环节能发挥同伴互助的作用,学生们可以通过同学的示范操作过程中发现自己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的得与失,不断修正自己的学习目标,提高学生自我发展的水平。设计任务 环节——通过给出四个难度不同的学生作文,让学生自主选择为其设计个性插图的任务,分层次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水平开展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深入研究:如何能更有效、更恰当地应用本课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同时通过设计过程,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实现设计个性插图的目标,并从中体会通过自己的创造使文章增色,体会创作的快乐!作品欣赏与评价 环节——通过展示几位同学的设计的带有个性插图的文章,让展示的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设计意图,总结设计过程中地点方法,阐述自己设计中最得意的地方。同时听取他人的评价意见,以便更完善自己的作品。倾听展示的学生则可以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提出想要了解的其它问题。通过展示的过程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使整个学习过程进一步向深度、广度发展。同时还设计了学生自我评价的标准,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提高学生的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能力,最终实现自我发展。课堂小结中,学生和老师共同将本节课知识的应用发散出去——应用“绘图”工具栏还可以有许多用途:可以根据需要设计环保小卫士、节约小标兵……胸卡、标牌等。四、课后反思——从合作者的角度审视学生与教师的发展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多形式1.大组竞赛中,全体学生参与,成功后在黑板上公布名次;2.答疑解惑中,及时鼓励展示的学生,并对其在学习过程中的深入、广泛给予激励式评价;3.在评价与展示中,鼓励学生欣赏他人作品,对展示的学生予以肯定;4.在自评过程中设计了 5☆评价标准,让学生根据标准进行自评并记录在黑板上。教师导学、助学效果的评价分析:通过本次教学活动,我认真研究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了精心的准备,从教师的课件到学生的学件都取材于学生的身边、取材于教材,通过指导学生参与课堂竞赛、带着问题研究、自主选择设计以及作品欣赏与评价等各个环节的教学过程基本达到预期的目标。学生的作业提交率 100%,全班 42人,自评达到 4☆的学生 39 人,互评达到 4 ☆的学生 40人。基于以上的数据,本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达成度较高,学生参与度 100%;本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也基本落实,同时有超过 13位学生的设计中有本节课知识的延伸;由于在《答疑解惑》环节中简单问题展示用时过多,致使《展示与评价》的环节学生表达不够充分,应在此处多用时,让学生充分地体会与反思,此处感觉有些遗憾。总体上,本节课落实了面向全体学生,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目标,基本实现了学生个体的发展,并通过今后的进一步实践逐步完善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目的是更好地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案例三、《文本框的应用》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分析第 13课《古诗赏析——文本框的应用》是海淀版《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上册,“画图与 Word提高”,第三单元《七彩文学社》的最后一课。应用“ word”中的文本框——设计制作古诗赏析页面。这部分内容是教学 Word文字处理模块的终点,又是应用该模块的起点,鼓励学生应用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创作作品,达到能正确表达自己想法的目的,树立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树立设计思想,应用“文本框”设计制作古诗赏析页面并体会文本框的妙用。学生在本节课学习的认知结构图如下: 学情分析本册教材的学习主体是小学五年级学生,他们开始进入少年期,开始有独立见解,求知的欲望和能力,好奇心都有所增强,对新鲜事物开始思考、追求、探索。学习的兴趣更为广泛。在课前我通过访谈的方式向五年级的教师和学生了解古诗教学及学习的情况:本学期古诗学生已经学习了四首,分列在《马》单元的《房兵曹胡马》和《马诗》以及《水》单元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浪淘沙》。学生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创作古诗赏析页面,达到《纲要》中所要求的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插入文本框。( 2)合理设置文本框的格式、效果,设计古诗赏析。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设计中,应用自主探究学习方法,在互助合作中完成任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诗情古韵中创作,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体会古诗的意境,畅抒心意。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 1.插入文本框的方法。2 .设置文本框格式。教学难点—— 合理设置对象的格式。教学方法: 演示法、讲授法、任务驱动法学习方法: 观察、模仿、合作、交流教学资源准备1 、演示课件、作品范例——安装教师机2 、学习资源——安装学生机3 、作品评价表4 、多媒体教学网教学流程图为了落实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环节 1:诗情画意——激情导入入情: 创设情境,布置任务。目的: 将学生带入情境,引发学生对祖国古老文化的热爱之情。入景: 对比语文书中的古诗排版,让学生观察思考背景图案的作用和其与文字的关系。目的: 通过对比让学生感受图文之间的关系。学习策略 :对比感知,思考作答。教学策略 :激情引入,任务驱动。任务驱动: 通过欣赏古诗赏析范例作品,布置本课任务——制作古诗赏析页。目的: 明确任务,了解设计顺序,做好准备。环节 2:诗情古韵—赏诗 内容:教学插入文本框,先介绍学习资源位置——资料丰富便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同时设计了相同页面规格,不同文字排版的各类古诗文档,以便学生应用时产生认知冲突,建构应用信息技术的知识技能。在随后的思考辨析中,应用多媒体教学网对比学生中的不同设计,让学生体会文本框的作用,自己得出结论——应用文本框可以方便地排版。最后梳理插入文本框的方法,目的是帮助学生建构应用软件的技能技巧,渗透合理应用的理念。设计意图: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教学策略: 放手尝试,先用后讲。学习策略: 自主探究、思考辨析环节 3:入情入境—观景内容:教学设置文本框格式,本环节采用知识迁移的方法,让学生回忆设置自选图形、背景等设置对文本框的线条、填充等项目进行综合设置达到协调统一的效果。同时在学生设置之前提出探究问题:如何设置文本框才能实现整体和谐?目的是引发学生思考,提高审美意识和创作美的能力。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产生知识迁移,解决本课重点。教学策略: 对比效果、讲解审美,突破难点。学习策略: 知识迁移、尝试探究。环节 4:畅抒心意—评析内容: 美化文本框, 通过对学生作品的审美指导,让学生领会什么是和谐统一,从模仿做起,逐步实现具有审美的能力,能在自己的作品中产生美,突破这节课的难点,同时还有学生归纳梳理方法的环节,落实应用信息技术的目标。设计意图: 通过对作品的审美分析,让学生理解整体和谐统一的设计思想。教学策略: 分析审美,梳理方法。学习策略: 理解审美,模仿创新。 环节 5:展示与评价内容: 应用评价量规,开展有针对性的评价,落实评价的公平性、广泛性、多元性目标。学生应用量规评价自己和同学的作品,避免了人情分等不公平的现象。五年级的学生完全有能力应用评价量规评价法,对自己的作品和能力水平做出比较客观的评价,而且还能分析出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同时还对创作有激励作用,又能随时纠正在设计制作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作品评价量规评价项目 评价指标体系 自评 互评5 ☆ 3 ☆ 1 ☆1 、诗与图片 根据诗的内容选择适合的背景图片 会选择背景图片 会插入图片,但未设置为背景2 、字体设计 字体、字号、颜色的设计与整个画面协调 有字体、字号、字体颜色的设计 部分完成字体、字号等方面的设计3 、诗的位置 文字摆放位置不遮挡画面 文字摆放位置不遮挡主要画面 文字摆放位置遮挡画面4 、文本框格式及效果 文本框的填充、线条以及效果设计与整个画面协调 有对文本框格式、效果的美化设置 没有对文本框的美化设置5 、创新设计 古诗评析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古诗评析合理 作品中未有古诗评析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