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

阅读 / 问答 / 标签

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题记译考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等7册佛经是西夏僧人直接从藏文本翻译成西夏文的,每册佛经卷首题记记载了这些佛经的著者、传者、译者及其称号。本文对这些题记进行了 详细的释读,所涉及的吐蕃人名尽可能检索到其在藏文文献中的对应名字,涉及的称号也进行 了力所能及的阐释。从而认为,西夏人在翻译吐蕃人名时采用音译或音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 法,同时认为其中几册佛经为藏传佛教噶举派僧人的著作白法信简介,它们均是西夏后期由吐蕃僧人传入 西夏的。 【关键词]西夏文;佛经;题记;翻译;藏传佛教;吐蕃人名;西夏 [中国图书分类号】B94[文 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003(2004)一02~066—07 现存西夏文佛经中有不少是从藏文本直接翻译 的著者和译者,就为我们下一步寻找《吉祥遍至口和 过来的。这些佛经有的是天竺高僧所著,吐蕃译师 本续》的藏文原本创造了条件。 译成藏文;有的佛 经则是吐蕃高僧对佛陀教义所作 一、题记的翻译与考释 的论述和注 疏,然后再由西夏僧人或吐蕃僧人译成 《吉祥遍至口和本续》等经是1991年宁夏文 西夏文,并流行于西夏国中。对于这些译自藏文的考古研究所在位于贺兰山腹地的一座西夏佛塔进行 西夏佛经内容很少有人研究,甚至这些佛经的翻译 清理发掘时出土的,共9 者、传播者、乃至著者等更是知之甚少。 即使知道个三行题记。这7册佛经分别为《吉祥遍至口和本 别佛经的译者、传者,也是只知其西夏语名而不知其(以下简称《本续》)第三、四、五卷,以及《吉祥遍 在藏文中与谁对应。究其原因,正如专家所言:一是和本续之要文》(以下简称《要文》)、《吉祥遍至口和 限于当前学界的西夏文字识读水平;二是当年西夏 本续之广义文下半》(以下简称《广义文》)和《吉祥遍 人的翻译习惯与我们现在相差很远。o 本文是以西 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等几册佛经题记为例,试五卷。题记记载的是佛经的著、传、译者的人名及称 图对涉及到的几位吐蕃僧人及其称号进行翻译并对 号等.按内容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本续》第三、四、 相关内容作一简单考释。 在翻译过程中,特别是对于西夏语人名的翻译,第一行是西夏文题记录文,对应的第二行国际音标 笔者未采用专家们常用的意译的方法,而是采用以 为西夏文字的拟音,对应的第三行是它们的汉语译 音译为主、音译与意译合壁为辅的方式。来解读这几 位吐蕃僧人及题记相关内容。这样一旦知道了佛经 matha pa bie ta gJ Ja西天大班迷怛迦 gulh tha秘gjOW lu tsa wa khu pa lha phalhE 中国大宝桂路 万方数据 *** 研究 2004年第2期 Ijitsha nla.gJU ji mJ potj lioumji Ih£ 另一种是《要文》、《广义文》和《解疏》第一、五卷,这4册佛经题记内容一致,为: phagu lhT tha nTu nwa se rjwar tshja kwow Ijirtwe rjijr lji lh c垃话merrjar nlju砌} ndzYe Uitsha ilia到U ji n1JI xu po tj}j Iiou nlj Sla报恩利民众 matha pgt bie ta gja ja dja rTar dziE 西天大班迷怛迦耶达惹师之上座 “西天”:吐蕃时期的西天指古代印度和克什米 “迦耶达惹”:西夏文读作gi iadja riar,他就 尔一带。 众多藏文文献中记载的僧人“ga—ya—dha—ra”的 “班迷怛”是梵语“pandita”的西夏文音译,也常 西夏语音译,今天的藏学家多译成迦耶达罗或迦耶 (因明、内明、声明、工巧明、医方明)人的称号。宋或称云力论师,是吉祥护法的再传弟子。他曾三次 代,许多印度和克什米尔高僧不仅在吐蕃传法,也有 来 *** ,第一次在癸来年(1043 年).后圆寂于卡 载有天竺“上座”:西夏文直译为“前面”,这里可能有上座 或座前之意。国师,并担任西夏在家功德司正的职 gulh tha【iIgjow lu tsa wa khu pa lha tsa pha lhE 中国大宝桂路拶哇枯巴拉 “中国”:在黑水城出土的许多西夏文佛教文献的地区有许多 *** ,这些人也习惯于称自己所在的 的作者、译者题款前多冠有“中国”二字。它不是指 国家为中国。在西夏人的地理观念中,西夏东面是 中原王朝.其具体指什么,不同专家有不同的解释。 宋朝,北面是辽、金、蒙古,西面是回鹘,南面是吐蕃, 有人认为“中国”二字是专指吐蕃民族,原因是凡在 而西夏是居于天下的中心,所以西夏人称自已是中 作者、译者前冠有“中国”的人均是吐蕃人;o 也有专 国。 @笔者以为这两种观点都有不妥之处。在许多 家认为它是指西夏,原因是北宋亡后。西夏更是以中 西夏译自藏文的佛经题款中多冠以“中国”、“蕃中 原王统的正统自居,另一方面由于西夏王朝统治下 国”或“西番中国”等字样。当时西夏人称自已为番, 67 万方数据 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题记译考 称吐蕃为蕃或西番。o如果“中国”二字指吐蕃,那么 世纪人。他初参卓米,略闻法要,欲求灌顶教授,卓 “蕃中国”、“西番中国”就无法解释通。如果是指西 米非多金不得。于是他三赴印度,学得《集密圣类》、 夏,那么对于另外一些题款也难以释通。例如,在西 《胜乐》、《金刚空行母法》、《四座》、《喜金刚三部》等, 夏翻译藏文经的题款中.给9 世纪的吐蕃译师智军 并完全译传。他亦曾跟克什米尔高僧迦耶达罗学 (Ye—ses sde)亦冠以诸如“蕃中国比丘”等字样。 法。萨迦派的创始人衮乔杰波曾依止枯巴拉拶译师 西夏于11 世纪初立国,9 世纪的译师怎么能成为西 学得许多教法。o 夏的比丘呢。所以.这里的“中 国”二字不应是指一 “桂”:西夏文读若“gjow”。因为枯巴拉拶出生 个具体的地方,而是代表一个理想的王国或者说是 于后藏达纳普枯巴地方,家族为“vgos”氏(今汉译成 佛国圣地。 例如西夏人在一些发愿文中往往用速转 “桂”),又被称为桂译师。桂译师藏语为vgos 10— 生于中国来替代转生于极乐世界。o 这样,在上述佛 tswa—ba,其与西夏文佛经题记中的giow lu tsja wa 经中诸如“中国”可理解为佛教圣地,“蕃中国”和“西 号西夏文佛经《胜慧到彼岸要文番中国”就可以理解为吐蕃之佛教圣地。 ”大宝”:佛教术语,即珍贵之意,藏传佛教中对饶”八个字,前四字西夏文读若“1]w3 lu tsia wa”,音 父或上层喇嘛的尊称。译为俄路赞讹(即俄译师),后四字可音译作洛敦 ”路拶哇”:西夏文读作lutsa wa,也译作路赞 饶。蛳‘俄”是洛敦喜饶的家族名,藏文转写为 洛抄瓦,是藏文“10—tswa—ba”的西夏文音译。意“rngo”,今多译为“俄”。由此断定.题记中的“glow” 为“译师”。 应是枯巴拉拶的家族名“桂”之西夏文音译。 “枯巴拉拶”:西夏文读作khu pa lha tSa,是吐蕃 “蕃译”:就是译成吐蕃文。西夏人称自已为 高僧“khus—pa—lhas—btsas”的西夏语音译.今多汉 “番”(mji),称吐蕃人为“蕃”(ph3)或“西番”。译为枯 这句话可汉译为“中国大宝桂译师枯巴拉拶蕃藏传佛教后弘期著名的翻译家,阿底峡的弟子,11 ujtsha hia gjij‘jj mji xuJa potj+j gou mj Jh£恩报民利寺院副使 毗菩提福 “恩报民利寺院”是西夏文字的汉语直译。意译“毗菩提福”:西夏僧人,前三字在西夏语中有音 为“报恩剥民寺院”。此寺院的具体寺址不详。 而无意,音译为“毗菩提”,后一字是“福”之意。毗菩 “剐使”:西夏语中的汉语借词,僧官名,音译作 提福可能是一位兼通藏、西夏语的西夏高僧,其事迹 “副使”。副使在西夏僧职中不见。西夏钦崇佛教, 理各地的寺院。某某寺剐使可这句话译为“报恩利民寺院副使毗菩提福番 能是西夏 *** 设在各寺院的僧官“僧副”的别称。 phagu Ihi tha nTu nwa se rlwar tshja kwow Io蕃中国大善知识俄 “大善知识”:佛教术语,即伟大之善知识。知识“俄”字虽然字形略有不同,但读音相同。依西夏文 处的“rjwar"应是愤怒金刚的家族名,音译作“俄”。“愤怒金刚”:在西夏文中的“金刚”二字直译为 因为藏族人名中同名者相当多,题记中的愤怒金刚 王”。 藏语中的“rdo—fie”(金刚)本意也是石头是藏文文献中的哪一位尚待证实。在笔者检索出 王,其意与上述西夏文中的“金刚”字意相同。所以, 12 世纪前后叫愤怒金刚的吐蕃僧人中有一位完全 上述四字可意译为“愤怒金刚”。另外,在题记“愤怒 符合题记中愤怒金刚的身份,此人就是噶举派僧人 金剐”前的那一个西夏字读作“rjwo"r”,此字与俄藏 俄协当多吉(愤怒金刚)。因为=者均叫愤怒金刚, 5130 号西夏文佛经题记“俄路拶哇”中的西夏文 68 万方数据  *** 研究 2004年第2期 而且同属吐蕃“rngo”(俄)氏家族,这是其一;其二, 夏文佛经题记中的愤怒金刚集撰的经典有《要文》、 他们生活的时代大致都在12世纪。俄协当多吉是 《广义文》和《解疏》,这些佛经都是对《本续》所作的 噶举派高僧俄却古多吉(法身金刚,1036~1102 疏解。可见题记中的愤怒金刚也是一位善于作本续 年)之子.也是他的弟子;o其三,更重要的是二者均 讲解的藏传高僧。基于以上三点,笔者以为佛经题 善于作本续的讲解。俄协当多吉除跟随其父学法 记中的愤怒金刚与藏文文献中记载的俄协当多吉 之外,还先后依止多名译师。他继承其父法座,对许 (愤怒金刚)应是同一人。 多先后传承者所著的本续 作了疏释。而方塔出土西 Li Ijilift ck 记r'fler dej “四续善巧国师”:其中“四续”即四大续部,也就rjar”,音译为“米哆”,后四字意译为“不动金刚”。从 是四大类经典。有事续、行续、瑜珈续和无上瑜珈 本句题记的整体意思考察,不动金刚不是西夏人,而 续。密教之经典称为续,续为恒常之义,故名为 应是一位吐蕃人。西夏在翻译吐蕃经师时,在人名 续。‘善巧”:佛教术语,善良巧妙之方便也。。‘‘国 前冠有家族名,如枯巴拉拶前有“桂”,愤怒金刚前有 师”是我国古代对僧人的封号,始于北齐。西夏前 “俄”,而四续善巧国师“米aF 不动金刚”中的“米。 期,国师是僧人的最高封号,根据西夏法典《天盛改二字也应是他的家族名称。其事迹无考。 旧新定律 令》,国师的地位与中书、枢密相等。o西夏 “传”:古代佛典的“传者”不仅起传授佛经的作 后期有“帝师”之设,国师地位仅次于帝师。回题记中 用,同时也进行讲解佛经。所以,这些佛经不仅仅是 的“四续善巧国师”在已知的西夏20 位国师、22 由不动金刚带到西夏。而且他在西夏对这些佛经还国师称号中不见其人,o 故此可进一步丰富了我们 进行了讲解。 可见,米口罗不动金刚也是当时一位 对西夏国师的知识。西夏弘法的有很高佛学修养的吐蕃僧人。 “米nF 不动金刚”:前两字西夏语读若“m er UI tsha ilia 叫ij ji mji XU ia potj|j-j Iiou mj Ih[ 报恩利民众宫副 与上文题记“报恩利民寺院副使毗菩提福番译”一当多吉则意译成“愤怒金刚”。 俄藏5130号西夏文佛经《胜慧到彼岸要文慎教二、从题记看西夏译经的特点 现前解庄严论明偈》中有几行西夏文题记,其汉译 1、西夏翻译吐蕃人名时既有音译,也有音译、意 为:“西天大善巧班迷怛毗达迦口罗皮哕哇所译传,比 多采用意译或音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o但从《本都是音译。对于人名翻译的方法则有音译和意译。 续》等经题记的翻译中笔者发现西夏在翻译吐蕃人 名、称号时却主要采用音译及音译与意译相结合的哆皮哆哇”是梵文“Vidyakaraprabhf”(到 *** 传法 方法。完全音译的人名有迦耶达惹、枯巴拉拶,称号 的天竺高僧)西夏语的音译。“果弥其密”西夏语读 有般弥怛(班智达)、路赞讹;完全意译的人名没有, 作“ko—mj|_Tier—mji”,相应的藏文名为“go—mi 意译的称号有大宝、四续普巧国师;音译和意译相结 vehi—med”,他是克什米尔大班智达,俄译师洛敦喜 合的人名有俄愤怒金刚、米口罗不动金刚。 可见西 饶曾依止其座前学法。o 夏人在翻译吐蕃人名时不一定以意译为主,有时则智”。“吉积”是藏语“dpal—brtsegs”(吉祥积)的西 采用音译的方法。而对一些用音译难以准确表达, 夏译法.“有谋有智”即为藏语“blo—ldan shes—rab” 词义又明了者则用意译再结合音译。如吐蕃僧人俄 (具智慧)的西夏语意译。 协当多吉,西夏在翻译时把“俄”音译成“1]wOr”,协 西夏这种译法似乎与中原王朝翻译佛经以音译 69 万方数据 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题记译考 为主不同,而与吐蕃 时期的佛经翻译方法则更为接 者,这在中原和 *** 的佛教翻译史上又不见。 近。据《声明学要领二卷》记载,吐蕃在赤德松赞时 期进行了第二次文字改革,当时针对佛经的翻译制 佛教噶举派的密宗佛典 从10世纪末起,藏传佛教在 *** 再度得到 意译、直译及转换与调动译法。o西夏在翻译佛经中传,并形成不同的教派和传承体系。资料显示,在 的人名、称号时也基本上是采用音译、意译及音译和 12 世纪后期,藏传佛教中的噶举派和萨迦派均已 意译相结合的方法。人西夏,并产生了一定影响。o方塔出土的佛教文献 当然,西夏在翻译吐蕃经师人名时.有时也采用 中除了《本续》等几册佛经外,还有汉文本《吉祥上乐 完全意译的方法,这一点聂鸿音先生有详细的考 轮略文等虚空本续》、《初轮功德十二偈》以及无上瑜 伽的修持仪规等。

用英语写参观西夏王陵小作文

Xixia tomb mausoleum, also known as Xixia Xixia Xixia tombs, is the ancient imperial and royal tombs mausoleum. Tomb is located in Ningxia Yinchuan City West near the Helan Mountain, east near Yinchuan Plain, between 1130 meters above sea level to 1200 meters is one of China"s largest existing, the ground remains the most complete imperial mausoleum, is the largest existing a Xixia cultural relics. Each of the mausoleum are sitting north to south, a longitudinal rectangular building independent groups, with considerable scale of Ming Dynasty Tombs of the Ming dynasty. To absorb since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the director of the imperial tombs of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but also by the influence of Buddhist architecture, a Chinese Cemetery architecture unique form, so it is called the Oriental pyram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