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新闻

阅读 / 问答 / 标签

《关于严防虚假新闻报道的若干规定》什么时候实行

《关于严防虚假新闻报道的若干规定》于2011年10月14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以新出政发〔2011〕14号印发。该《规定》共5条,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为什么百度里有哪么多虚假新闻???

u3002u3002u3002u3002u3002u3002u3002u3002u3002u3002u3002u3002u3002u3002

红网—潇湘晨报关于黄继先被罚110万元的重大虚假新闻到底是怎么出笼的?

“记者从衡阳市工商系统执法办案座谈会上获悉”,有消息来源的,不大可能造假。可能是你没有获得实情,这个消息衡阳工商局和谐了。

急需财经虚假新闻,炒作新闻,包装新闻案例

一、虚假新闻 虚假新闻,当然是指那些道听途说、捕风捉影、缺乏实证而引致的新闻要素残缺的报道。 2008年9月11日,《京华时报》刊载题为《招行投资永隆浮亏百亿港元》的消息,由于该报记者对香港永隆银行的股价数据采集有误,得出招商银行浮亏逾百亿港元的错误结论,造成报道严重失实。该报道成为招商银行当日股价暴跌的诱因之一,并带动银行股板块整体下跌,当日招行A股流通市值损失127.5亿元,H股下跌5.16%。 这篇文章被新闻出版总署办公厅发文严厉批评。具体内容你可去网上查。二、炒作新闻 炒作新闻,按照我的理解,就是指媒体蓄意放大某一事件的细节,以夸大其影响以引起公众畸形关注,从而实现传播的某种目的或利益。 例如:《刀尖舔血者朱骏:90%江湖人憋着两个字活该》(原载 中国企业家 ),该文极尽调侃讥讽之能事,把九城痛失魔兽代理权归结为朱俊的人品问题,把事件极端化,而没设身处地的考虑国外游戏巨头之间的竞争、中国游戏业多头并起、代理权易主是正常现象等客观情况。三、包装新闻 我认为,包装新闻,并非指包装行业的新闻哈。而是指对某事件进行修饰与美化,以达到受众最大限度接受的目的。例如:《国内供不应求 上药版达菲正式排产》(第一财经日报),根本不见有说服力的数据支撑,吸引眼球的目的昭然若揭;《又见排队买基金 长盛同庆基金一天募集超百亿》(上海证券报),NND,忽悠,尽情的忽悠,我就不好意思说了。

虚假新闻是新闻吗

从新闻概念入手判断

关于严防虚假新闻报道的若干规定的新闻出版总署通知

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印发《关于严防虚假新闻报道的若干规定》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闻出版局,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新闻出版局,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报刊主管部门,中央主要新闻单位: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受网络虚假信息的影响,传统媒体虚假新闻、不实报道呈上升趋势,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政府形象,扰乱了新闻秩序,降低了媒体公信力,社会反映强烈。为切实维护新闻传播公信力,从源头上防止新闻造假,新闻出版总署依据国家有关法规和行政规章,制定了《关于严防虚假新闻报道的若干规定》,从新闻记者采访基本规范、新闻机构内部管理规范、虚假失实报道的防范及处理规则以及相关责任追究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二〇一一年十月十四日

虚假新闻的现状

众所周知,新闻记者具有相当大的权利,曾被称为“无冕之王”。社会上流传的一些戏谑之言,如“一怕官,二怕记者”、“防火防盗防记者” 等都道出了记者在社会地位上的特殊。新闻记者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和喉舌,而同时记者也有相当大的责任。在社会上记者的很多言辞文章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受众的引导是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的,甚至可以说是引导着整个社会形势的发展。记者如果没有认清自己的角色,纯粹为了贪图扬名立万、谋取私利,那么这个社会将暗无天日。在当今社会,有很多的潜规则之说。在记者行业也不乏这样的规则。社会上闹得比较热的就是有偿新闻和虚假新闻。所谓有偿新闻,就是凡在采访中直接或间接获得了采访对象的好处(包括金钱、礼品、招工招干、入学旅游、娱乐、餐饮等)并撰写出稿件或制作出节目公开发表或播出,不论其稿件或节目是否具有新闻价值,均可视为有偿新闻行为。而虚假新闻是指未能真实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貌,带有虚假成分的报道。凡虚假新闻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新闻报道者离开新闻赖以产生和依存的客观事实,任意凭着个人的主观愿望或依据他人的意志去报道新闻。

求 虚假新闻 百度网盘免费资源下载链接,谢谢

百度网盘链接:https://pan.baidu.com/s/1y5HBWHDhESsTSyF2DXnKOw 提取码:yl4v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结合实例分析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表现形式及其危害是什么?并试着给出一些解决办法。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问题

请问网友,在今日头条网上发虚假新闻,会不会被别人告上法庭?

如果造成影响很大肯定是要追究责任的

企业如何应对网上的“虚假新闻”?

1,做好自己,打铁还需自身硬。2,建立危机公关机制,一旦有影响企业的虚假新闻,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机制,第一时间利用各种信息平台澄清消息,发布真相。3,诉诸法律。搜集证据,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要求虚假新闻发布者停止侵害并消除影响,并对已经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赔偿。

对新闻出版机构及其新闻记者编发虚假新闻损害公共利益的,如何处罚

《关于严防虚假新闻报道的若干规定》 (一)新闻机构及其新闻记者违反本规定的,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视其情节轻重,可采取下列行政措施: 1.通报批评; 2.责令限期更正; 3.责令公开检讨; 4.责令新闻机构主要负责人引咎辞职。 (二)新闻记者编发虚假新闻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的或者发表失实报道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等问题的,由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依据《出版管理条例》、《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依法吊销其新闻记者证,并列入不良从业行为记录,5年内不得从事新闻采编工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终身不得从事新闻采编工作。 (三)新闻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省级以上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依据《出版管理条例》、《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给予处罚,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停业整顿或者吊销出版许可证: 1.刊播虚假新闻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发表失实报道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 2.未按本规定建立健全并实施各项新闻采编管理制度的; 3.拒绝对已确认的虚假新闻报道发表道歉、更正的; 4.未尽到管理职责,致使本新闻机构从业人员违反有关法律规定,被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罚的或者被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

如何判断一条消息是不是虚假新闻?

虚假新闻的特点  目前,新闻失实大致有如下表现:添枝加叶,浮夸拔高;“合理想象”,情节失实;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猎奇轻信,以讹传讹;导演摆布,弄虚作假;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甚至子虚乌有,通篇捏造。综观近年来的虚假新闻,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复发性  就具体的单个新闻而言,2007年4月,《廉政瞭望》杂志刊登了题为《河南新郑市原副市长出狱后卖烧烤》的文章,事后被评为2007年十大虚假新闻。其实,《廉政瞭望》并非始作俑者,早在2005年,《打工》、《现代女报》就已刊发过此文,只是当时影响不大。而被评为2001年十大虚假新闻的“美国医生怀特下周赴乌克兰操刀换人头”一文却被《北京青年报》在1998年、1999年、2001年三次反复报道过。虚假新闻的反复性发作可见一斑。  2.新闻图片造假现象日益严重  近年来,数码摄影技术日臻成熟并广泛应用于新闻摄影领域,为新闻摄影与发稿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较之于传统的摄影技术,借助计算机造假实在是易如反掌,这就为不少善于“创作”而非忠实记录的摄影记者大开方便之门,新闻图片的造假也就层出不穷。“最著名的就是那幅曾获第47届‘荷赛"日常生活类三等奖新闻摄影作品《非典时期的爱情》,最后被查实是请模特摆拍。2006年年初的‘华赛"评选,也爆出获金奖照片造假的新闻。”  3.变异性  前几年的虚假新闻,有许多完全是凭空捏造,没有一点事实根据,甚至连捕风捉影也无从谈起。就1993年前后出现的虚假新闻而言,大部分手段比较粗陋,多为无中生有、片面求奇型,一般一查之下立见分晓;而2003年前后出现的虚假新闻的手段明显要高明得多,绝对无中生有的状况已难寻踪迹,更多的是事出有因,有的是由于记者采访作风不扎实,道听途说,主观猜测,从而酿成大错。如2002年《金陵晚报》、《华商报》等报纸报道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可更名》的事件,就是曲解了南京市某些政协委员的提案,而不是完全造假。  4.数量渐多、寿命趋短、“专业性”渐强  随着我国新闻媒介数量的倍增,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出现,使得我国的媒体上的虚假新闻的数量也逐渐呈上升趋势。另外,很多虚假新闻寿命越来越短,像2003年的十大虚假新闻之一《〈背影〉落选鄂版新教材》,刊出的次日就被揭穿。造假者的专业性越来越强,这不仅表现在以往虚假新闻的生产者多为业余作者或通讯员,而现在很多记者也参与造假,还表现为以往小打小闹偶而为之到现在的以此为业专事造假。  5.多样性  这不仅体现在涉及的新闻体裁和领域的多样性上,而且还体现在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上。以前虚假新闻以消息居多,而现在是消息、通讯、言论,一应俱全。此外,内容上,也由过去的奇闻轶事、花边消息,发展到涉及政治、文化、历史、科技、体育、国际关系等。

如何鉴别虚假新闻

虚假新闻的特点  目前,新闻失实大致有如下表现:添枝加叶,浮夸拔高;“合理想象”,情节失实;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猎奇轻信,以讹传讹;导演摆布,弄虚作假;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甚至子虚乌有,通篇捏造。综观近年来的虚假新闻,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复发性  就具体的单个新闻而言,2007年4月,《廉政瞭望》杂志刊登了题为《河南新郑市原副市长出狱后卖烧烤》的文章,事后被评为2007年十大虚假新闻。其实,《廉政瞭望》并非始作俑者,早在2005年,《打工》、《现代女报》就已刊发过此文,只是当时影响不大。而被评为2001年十大虚假新闻的“美国医生怀特下周赴乌克兰操刀换人头”一文却被《北京青年报》在1998年、1999年、2001年三次反复报道过。虚假新闻的反复性发作可见一斑。  2.新闻图片造假现象日益严重  近年来,数码摄影技术日臻成熟并广泛应用于新闻摄影领域,为新闻摄影与发稿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较之于传统的摄影技术,借助计算机造假实在是易如反掌,这就为不少善于“创作”而非忠实记录的摄影记者大开方便之门,新闻图片的造假也就层出不穷。“最著名的就是那幅曾获第47届‘荷赛"日常生活类三等奖新闻摄影作品《非典时期的爱情》,最后被查实是请模特摆拍。2006年年初的‘华赛"评选,也爆出获金奖照片造假的新闻。”  3.变异性  前几年的虚假新闻,有许多完全是凭空捏造,没有一点事实根据,甚至连捕风捉影也无从谈起。就1993年前后出现的虚假新闻而言,大部分手段比较粗陋,多为无中生有、片面求奇型,一般一查之下立见分晓;而2003年前后出现的虚假新闻的手段明显要高明得多,绝对无中生有的状况已难寻踪迹,更多的是事出有因,有的是由于记者采访作风不扎实,道听途说,主观猜测,从而酿成大错。如2002年《金陵晚报》、《华商报》等报纸报道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可更名》的事件,就是曲解了南京市某些政协委员的提案,而不是完全造假。  4.数量渐多、寿命趋短、“专业性”渐强  随着我国新闻媒介数量的倍增,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出现,使得我国的媒体上的虚假新闻的数量也逐渐呈上升趋势。另外,很多虚假新闻寿命越来越短,像2003年的十大虚假新闻之一《〈背影〉落选鄂版新教材》,刊出的次日就被揭穿。造假者的专业性越来越强,这不仅表现在以往虚假新闻的生产者多为业余作者或通讯员,而现在很多记者也参与造假,还表现为以往小打小闹偶而为之到现在的以此为业专事造假。  5.多样性  这不仅体现在涉及的新闻体裁和领域的多样性上,而且还体现在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上。以前虚假新闻以消息居多,而现在是消息、通讯、言论,一应俱全。此外,内容上,也由过去的奇闻轶事、花边消息,发展到涉及政治、文化、历史、科技、体育、国际关系等。

新闻学中虚假新闻的定义

未能真实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貌,带有虚假成分的报道。   客观事实,是新闻报道的第一要素,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对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虚假报道、虚假信息通过不同渠道出现在不同媒体上。对于社会和受众,这是严重的伤害;而对于新闻界自身,这是致命的毒瘤。不但损害了媒体公信力,也给国家、社会带来危害。  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就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饱满的热情,真实反映国家建设、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成就和进展,客观报道国内外重要新闻事件和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新闻信息。

虚假新闻有什么特点?

虚假的新闻一般都是用。一些假大空的标题来吸引人的注意力,而内容和标题往往不符。而有的完全是没有事实存在的,自己胡编乱造的新闻。

有偿新闻与虚假新闻区别

有无接受钱物及其他利益。有偿新闻就是指为了宣传自己的产品以新闻报道的形式给自己做广告,而给予记者或编辑以物质利益需求。虚假新闻是指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而采用发布假信息达到欺骗当事者的一种舆论。两者的共同点是新闻的真实性都不高,区别是有无接受钱物及其他利益。虚假新闻的发布需要承担民事法律责任、行政和刑事法律责任。

关于严防虚假新闻报道的若干规定的介绍

《关于严防虚假新闻报道的若干规定》于2011年10月14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以新出政发〔2011〕14号印发。该《规定》共5条,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虚假新闻有哪些类型

无中生有、耸人听闻等。虚假新闻侵害了受众的知情权,阻碍了受众的参与权和监督权。知情权是受众参与公共事务和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的前提,而虚假新闻为受众提供了虚假的事实,受众基于有失偏颇的信息而产生的情绪,有时会给社会良性运作带来阻碍。比如一些记者在报道医患矛盾问题时,夸大片面事实,或是隐瞒某些不利于自己意愿传达的事实,误导受众,使本来合理且必要的舆论监督变成了一边倒的谩骂。

减少虚假新闻的传播的好处

1、净化网络环境,提升媒体公信力。2、有助于提高群众对虚假新闻的警惕。

虚假新闻的简介

客观事实,是新闻报道的第一要素,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对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虚假报道、虚假信息通过不同渠道出现在不同媒体上。对于社会和受众,是严重的伤害;而对于新闻界自身,是致命的毒瘤。不但损害了媒体公信力,也给国家、社会带来危害。虚假新闻危害极大,尤其是法律类,医学类的新闻如果是虚假新闻,那么会对人民群众产生不良影响。比如激化社会矛盾,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等等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就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饱满的热情,真实反映国家建设、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成就和进展,客观报道国内外重要新闻事件和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新闻信息。

虚假新闻在新闻理念层面的表现形式

道听途说、无中生有,网络拼料、旧闻翻新,数据和图片造假。根据新闻采编人员培训资料,虚假失实新闻在新闻观层面的表现形式有道听途说、无中生有,网络拼料、旧闻翻新和数据和图片造假。虚假新闻是指未能真实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貌,带有虚假成分的报道。

报道虚假新闻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

法律主观:发布虚假信息,构成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的,其法律后果为:犯此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法律客观:《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为什么要反对虚假新闻,论述题

虚假新闻会让人民有错误的认识,甚至会影响社会治安,虚假新闻会影响很多方面所以要反对的!

虚假新闻是公共议题吗?

是的,虚假新闻是一个重要的公共议题。近年来,虚假新闻的出现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它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正常思维,而且还会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例如,虚假新闻可能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甚至可能会引发**。此外,虚假新闻还可能会影响人们的正常思维,使他们产生错误的观点和判断,从而影响社会的发展。因此,虚假新闻是一个重要的公共议题,应该受到重视。

请问如何区分新闻失实和虚假新闻?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和区别?

天气预报没有绝对的准确性。以人类现在的科技水平。很多自然现象和自然灾害是不能提前预料到的。天气本来就多变,气象站也只能预测个大概。预测的时间越长,准确性越小。

新闻策划和虚假新闻有什么区别?

主要区别是,性质不同、特性不同、目的作用不同,具体如下:一、性质不同1、新闻策划新闻策划是指新闻采访策划,即新闻业务中的“战役”策划,指新闻传播工作者在一定时期内,为了达到某种传播效果,对具体的新闻事实的报道所作的设计与规划。2、虚假新闻虚假新闻是指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而采用发布假信息达到欺骗当事者的一种舆论。二、特性不同1、新闻策划真实性、权威性、广泛性、时效性。2、虚假新闻未能真实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貌,带有虚假成分的报道。三、目的作用不同1、新闻策划对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新闻事件如何进行报道,进行分析、构思,经过反复酝酿、调整,从多个报道方案中优选出最佳报道方案来加以实施,以达到一定的报道目标、实现预期的传播效果的过程。2、虚假新闻欺骗当事者。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新闻策划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虚假新闻

虚假新闻的应对措施

如何有效遏制虚假新闻的产生美国现代新闻之父普利策说过:“只有最高尚的理想,最严谨追求真理的热望,最正确的丰富知识,以及最忠诚的道德责任感,才能将新闻事业从商业利益的臣属,自私自利的追求,以及社会利益的敌对上拯救出来。”最大限度地遏制虚假新闻的产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强化社会监督是有效遏制虚假新闻产生的基本保障。“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这一理论在新闻界同样适用。要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新闻媒体及新闻从业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监督。同时要加强对新闻传播的监管,加强新闻立法,使新闻行业行为有更多的法律依据。2、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是有效遏制虚假新闻产生的关键所在。首先,要提高认识,增强坚持真实性原则的自觉性,树立正确的新闻观,自觉地遵循新闻职业道德原则与要求,并将其转化为正确的职业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缺失的问题,杜绝虚假新闻。其次,一个具有新闻职业道德修养的人要自觉地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把全部新闻工作建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每个新闻从业人员都应当以此为原则、为标准来检验自己的工作,审视自己的新闻实践活动是否做到了实事求是,是否做到了全面、准确地报道新闻,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第三,要增强法制观念,防止新闻侵权。新闻媒介及新闻工作者应当增强法制观念,掌握好“法”与“非法”的界限,自觉遵守国家的各种法律、法规,尊重法人和公民的各种合法权益,防止在新闻报道中出现违反法律、法规和侵权、毁誉现象。另外,新闻媒介及新闻工作者应当增强责任感和道德意识,自觉堵塞造成新闻失实的各种漏洞。真正的有效遏制虚假新闻的产生。

虚假新闻的表现形式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而虚假新闻是指未能真实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貌,伪造、歪曲事实的报道。但凡虚假新闻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新闻报道者离开新闻赖以产生和依存的客观事实,任意凭借个人的主观愿望或依据他人的意志去报道“新闻”。虚假新闻的表现形式五花八门,种类繁多,无中生有、虚构新闻是最恶劣的新闻造假方法。由于这些新闻都是作者根据自己的主观想象,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在报道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加进一些虚构成分,以此提升新闻的“卖点”,因此往往容易刊播和引起轰动效应。例如2008年9月11日,《京华时报》刊载题为《招行投资永隆浮亏百亿港元》的消息,由于该报记者对香港永隆银行的股价数据采集有误,得出招商银行浮亏逾百亿港元的错误结论,造成报道严重失实。该报道成为招商银行当日股价暴跌的诱因之一,并带动银行股板块整体下跌,当日招行A股流通市值损失127.5亿元,H股下跌5.16%。年初网上盛传“我舰队逼出跟踪潜艇”,说我海军赴亚丁湾护航舰队如何围堵不明潜艇迫其遁走的故事,好一通活灵活现、绘声绘色的描述。后来军方证实,从未发生此事,一个火曝新闻立即被判了死刑。一查,原来是某都市报记者根据一次军事演习的记实文学作品改编的新闻特写,作为付费稿件提供给某早报。早报上网,天下皆知,我网上一片欢呼,而南亚某国却借此反炒辱我军威。个别不伦记者的“妙手”之作,大大开了亿万网民一个玩笑。同期还有“浏阳政府燃放五十万响鞭炮”、“上海市政府发放公务员住房补贴”等假消息出笼,惹得广大网民蜂拥跟帖,民意极大发酵,结果一次一次被假消息制造者涮惨。还有2007年7月8日北京电视台《透明度》栏目播出的《纸馅包子》的节目即是典型。此类假新闻没有丝毫事实根据,经不起实际的考证,其制假手段极其卑劣。

虚假新闻的原因

在一些新闻从业者和新闻媒体罔顾新闻真实性,无度追求时效性、可读性之后,虚假新闻已经成为一大公害。而后来居上的网络传播给假新闻安上了翅膀,传得快,传得远,传得凶。随着现代传媒业的飞速发展,被称为传媒痼疾的虚假新闻不时出现,且造假的手段多种多样。虽然有识之士提出对假新闻采取“零容忍”态度,但是造假者不理这一套,照“假”不误。有利益驱动,有不良诉求,有鲜明目的:或为点击量,这就是利润率,这就是生产力;或为造星,生造形形色色的网络新星,不炒不行,没的炒,就造假;或为不当竞争,捕风捉影,移花接木,嫁祸于人;或为挑拨关系,煽动过激性、攻击性情绪,让政府、社会和部分民众骤然对立,破坏稳定和谐。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复杂多样,其中最主要的是新闻职业道德的缺失。探讨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及其应对措施,对于遏制虚假新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一些发达国家,新闻从业人员造假需要承担严重的后果;而在国内,涉嫌造假的个人和新闻媒体被追究责任的案例极少,完全凭新闻从业者的自觉而非法律的约束来杜绝虚假新闻。虚假新闻的收益大于风险,这是虚假新闻猖獗的一大原因。

虚假新闻的特点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虚假新闻一,传播主体更广泛二,传播速度更迅速三,严重失实以吸引眼球

虚假新闻的产生原因

虚假新闻我有,里面的都是的,感兴趣的话,可以看我看主页呗了解一下

虚假新闻都是谣言吗

是。谣言是利用各种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而假新闻就是利用公众感兴趣的事物来散播的,因此虚假新闻都是谣言的。

你知道虚假新闻有哪些特点吗?

虚假新闻的特点  目前,新闻失实大致有如下表现:添枝加叶,浮夸拔高;“合理想象”,情节失实;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猎奇轻信,以讹传讹;导演摆布,弄虚作假;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甚至子虚乌有,通篇捏造。综观近年来的虚假新闻,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复发性  就具体的单个新闻而言,2007年4月,《廉政瞭望》杂志刊登了题为《河南新郑市原副市长出狱后卖烧烤》的文章,事后被评为2007年十大虚假新闻。其实,《廉政瞭望》并非始作俑者,早在2005年,《打工》、《现代女报》就已刊发过此文,只是当时影响不大。而被评为2001年十大虚假新闻的“美国医生怀特下周赴乌克兰操刀换人头”一文却被《北京青年报》在1998年、1999年、2001年三次反复报道过。虚假新闻的反复性发作可见一斑。  2.新闻图片造假现象日益严重  近年来,数码摄影技术日臻成熟并广泛应用于新闻摄影领域,为新闻摄影与发稿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较之于传统的摄影技术,借助计算机造假实在是易如反掌,这就为不少善于“创作”而非忠实记录的摄影记者大开方便之门,新闻图片的造假也就层出不穷。“最著名的就是那幅曾获第47届‘荷赛"日常生活类三等奖新闻摄影作品《非典时期的爱情》,最后被查实是请模特摆拍。2006年年初的‘华赛"评选,也爆出获金奖照片造假的新闻。”  3.变异性  前几年的虚假新闻,有许多完全是凭空捏造,没有一点事实根据,甚至连捕风捉影也无从谈起。就1993年前后出现的虚假新闻而言,大部分手段比较粗陋,多为无中生有、片面求奇型,一般一查之下立见分晓;而2003年前后出现的虚假新闻的手段明显要高明得多,绝对无中生有的状况已难寻踪迹,更多的是事出有因,有的是由于记者采访作风不扎实,道听途说,主观猜测,从而酿成大错。如2002年《金陵晚报》、《华商报》等报纸报道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可更名》的事件,就是曲解了南京市某些政协委员的提案,而不是完全造假。  4.数量渐多、寿命趋短、“专业性”渐强  随着我国新闻媒介数量的倍增,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出现,使得我国的媒体上的虚假新闻的数量也逐渐呈上升趋势。另外,很多虚假新闻寿命越来越短,像2003年的十大虚假新闻之一《〈背影〉落选鄂版新教材》,刊出的次日就被揭穿。造假者的专业性越来越强,这不仅表现在以往虚假新闻的生产者多为业余作者或通讯员,而现在很多记者也参与造假,还表现为以往小打小闹偶而为之到现在的以此为业专事造假。  5.多样性  这不仅体现在涉及的新闻体裁和领域的多样性上,而且还体现在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上。以前虚假新闻以消息居多,而现在是消息、通讯、言论,一应俱全。此外,内容上,也由过去的奇闻轶事、花边消息,发展到涉及政治、文化、历史、科技、体育、国际关系等。

惩处虚假新闻的法律

法律分析:网络上随意传播假新闻,如果是编造散布虚假恐怖信息等情节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涉嫌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 聚众扰乱车站、码头、民用航空站、商场、公园、影剧院、展览会、运动场或者其他公共场所秩序,聚众堵塞交通或者破坏交通秩序,抗拒、阻碍国家治安管理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情节严重的,对首要分子,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 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二 从建筑物或者其他高空抛掷物品,情节严重的,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有前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关于严防虚假新闻报道的若干规定的关于严防虚假新闻报道的若干规定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媒体公信力的基础,也是新闻工作者基本准则。为防范失实报道,杜绝虚假新闻,依据国家有关法规和行政规章,制定本规定。第一条 新闻记者开展新闻采访活动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严禁编发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一)境内所有新闻机构的新闻记者从事新闻采访活动必须坚持持证采访。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核发的新闻记者证是全国新闻记者职务身份的有效证明,是境内新闻记者从事新闻采编活动的唯一合法证件。新闻记者在常规的新闻采访活动中应主动向采访对象出示新闻记者证表明身份,并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二)新闻记者从事新闻采访报道必须坚持真实、准确、全面、客观、公正的原则,深入新闻现场调查研究,充分了解事实真相,全面听取新闻当事人各方意见,客观反映事件各相关方的事实与陈述,避免只采用新闻当事人中某一方的陈述或者单一的事实证据。(三)新闻记者编发新闻报道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不得发布虚假新闻,严禁依据道听途说编写新闻或者虚构新闻细节,不得凭借主观猜测改变或者杜撰新闻事实,不得故意歪曲事实真相,不得对新闻图片或者新闻视频的内容进行影响其真实性的修改。(四)新闻记者报道新闻事件必须坚持实地采访,采用权威渠道消息或者可证实的事实,不得依据未经核实的社会传闻等非第一手材料编发新闻。(五)新闻记者开展批评性报道至少要有两个以上不同的新闻来源,并在认真核实后保存各方相关证据,确保新闻报道真实、客观、准确,新闻分析及评论文章要在事实准确的基础上做到公正评判、正确引导。第二条 新闻机构要建立健全内部防范虚假新闻的管理制度。(一)新闻机构要严格规范新闻采编流程,建立健全稿件刊播的审核制度。严格实行新闻稿件审核的责任编辑制度和新闻稿件刊播的总编辑负责制度,明确采编刊播流程各环节的审稿职责,坚持“三审三校”,认真核实新闻来源和报道内容,确保新闻报道真实、客观、准确。(二)新闻机构要规范使用消息来源。无论是自采的还是转发的新闻报道,都必须注明新闻消息来源,真实反映获取新闻的方式。除危害国家安全、保密等特殊原因外,新闻报道须标明采访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姓名、职务和单位名称,不得使用权威人士、有关人士、消息人士等概念模糊新闻消息来源。(三)新闻机构要严格使用社会自由来稿和互联网信息制度,不得直接使用未经核实的网络信息和手机信息,不得直接采用未经核实的社会自由来稿。对于通过电话、邮件、微博客、博客等传播渠道获得的信息,如有新闻价值,新闻机构在刊播前必须派出自己的编辑记者逐一核实无误后方可使用。(四)新闻机构必须完善新闻转载的审核管理制度。转载、转播新闻报道必须事先核实,确保新闻事实来源可靠、准确无误后方可转载、转播,并注明准确的首发媒体。不得转载、转播未经核实的新闻报道,严禁在转载转播中断章取义,歪曲原新闻报道事实,擅自改变原新闻报道内容。(五)新闻机构要建立健全新闻作品的署名规则。刊播新闻报道必须署采访记者和责任编辑的真实姓名;不是亲自采编的稿件不得署名;刊播经核实的社会自由来稿应署作者的真实姓名。(六)新闻机构必须完善民意调查结果的刊播制度。刊播涉及民意调查的报道,要使用权威规范的数据来源,谨慎使用网络调查、民间调查、市场随机访问等调查数据,报道中要说明调查的委托者、执行者、调查目的、调查总体、抽样方法、样本数量等,客观反映调查结果。(七)新闻机构要严格人事管理制度,坚持新闻记者、编辑职业准入制度。要及时为通过考录和考评合格的记者、编辑办理新闻记者证等从业资格相关证件。所有采编人员必须是与新闻机构依照《劳动合同法》签订聘用合同的人员,严禁临时人员、无证记者和无职称的编辑执行采访任务或者担任责任编辑。严禁聘用有新闻采编不良从业行为记录且正处于限制从业期限的人员从事新闻采编工作。第三条 新闻机构要建立健全虚假失实报道的纠错和更正制度,完善虚假失实报道的责任追究制度。(一)新闻机构要建立健全受理公众举报、投诉、核查、处置和反馈工作的程序机制,正确对待虚假失实报道问题,认真听取新闻当事人对新闻报道内容的意见,受理社会公众对新闻报道内容的投诉,实事求是核查新闻采编环节和采访证据,及时公布核查结果,妥善处理新闻报道引起的纠纷。(二)新闻机构要建立虚假失实报道的更正制度。凡经调查核实认定报道存在虚假或者失实的,新闻机构应当在本媒体上及时发表更正,消除影响;致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赔偿损失。(三)新闻机构要建立健全虚假失实报道责任追究制度。对新闻记者采访不深入、编辑把关不严导致报道失实的,新闻机构要通过本媒体公开道歉,并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对新闻记者未实地采访,仅凭网络信息或者道听途说编写虚假报道的,新闻机构要公开道歉,新闻机构的主管单位要追究新闻机构主要负责人以及记者、责任编辑、分管领导等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对蓄意炒作虚假新闻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损害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除严肃处理责任人外,新闻机构的主管单位还要追究新闻机构主要负责人责任。第四条 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要加强行政监督,严肃查处损害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虚假失实报道。(一)新闻机构及其新闻记者违反本规定的,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视其情节轻重,可采取下列行政措施:1.通报批评;2.责令限期更正;3.责令公开检讨;4.责令新闻机构主要负责人引咎辞职。(二)新闻记者编发虚假新闻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的或者发表失实报道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等问题的,由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依据《出版管理条例》、《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依法吊销其新闻记者证,并列入不良从业行为记录,5年内不得从事新闻采编工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终身不得从事新闻采编工作。(三)新闻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省级以上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依据《出版管理条例》、《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给予处罚,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停业整顿或者吊销出版许可证:1.刊播虚假新闻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发表失实报道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2.未按本规定建立健全并实施各项新闻采编管理制度的;3.拒绝对已确认的虚假新闻报道发表道歉、更正的;4.未尽到管理职责,致使本新闻机构从业人员违反有关法律规定,被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罚的或者被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第五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虚假新闻的危害及如何杜绝

虚假的新闻,祸害大局。损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破坏了和谐社会的构建。削弱了媒体的社会公信力。要想杜绝他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是强化法治建设,防止新闻侵权。二是。强化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新闻从业者的整体素质。三是强化制度建设,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四是。实行新闻监督制度。

求一篇大学英语作文 1.当今社会虚假新闻越来越多 2.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3.呼吁社会改变这种不智

Reality is the life of the news as well as the roots of the journalists" survive.However,fake news appears more and more frequently at present.There are three reasons.First of all,there doesn"t exist the correct view of the news which is the root cause of the fake news" remaining incessant after repeated prohibition.Secondly,the propagators oneself are not of good qualities which is the key reason of the appearance of the fake news.Thirdly,the inside management of the media is not completed and there are not enough limis for the fake news.However,we own the reasons to believe that fake news will become less and less and the public credibility of the media will be further promoted by the common hardwork of the new media and all the peo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