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告

阅读 / 问答 / 标签

如何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本文所指的课题指的是基础教育教学课题,本文采取“研究报告的提纲+个人建议”的方式叙述如何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在撰写课题结题报告前,先撰写研究报告的提纲,能帮助我们理清思路,聚焦研究成果以及研究结论,形成高质量的研究报告。常见的课题研究报告提纲如下:一、封面信息题目:原课题题目+“报告”两个字。例如:“培养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实践研究报告”。 **单位**课题负责人(姓名、专业、职务)主持完成了**课题名称(课题批准号)。课题组主要成员:***二、扉页信息1.摘要 摘要是简明扼要概括报告的中心内容的一段文字,不用阅读全文即可获得主要信息,字数300——500字。摘要部分需要阐述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的主要结果。摘要的作用在于通过浏览摘要,人们就可以决定是否继续阅读全篇报告。2.关键词 关键词是摘要内容的浓缩,是反映研究主题内容的最重要的词、词组或者短语,关键词写3-5个即可。三、正文部分 第一章:导言部分(研究概况) 1.问题的提出(研究意义) 2.关键词(核心概念)的界定 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第二章:研究设计 1.研究目标 2.研究内容 3.研究方法 第三章:研究过程 1.课题启动阶段 2.课题实施阶段 3.课题总结阶段 第四章:研究成果及社会影响 (一)实践成果 1.…… 2.…… (二)理论成果 1.发表了一系列较高学术水平的研究论文 …… 2.出版了…… 3.…… 结合自己的课题研究成果去撰写本部分。 (三)社会影响 1.课题主持人在…组主题报告。 2.课题主组主要成员在……作主题报告(外出或者本校报告)等 3.课题成果在……展示交流等 第四章:研究的主要结论及局限性 (一)研究的主要结论 1..… 2.… 2… 第三章和第四章——研究成果及研究结论是研究报告的核心内容,约占整个研究报告的篇幅的70%为宜。很多初着研究报告的撰写者,容易犯一个“过多的篇幅叙述研究设计的错误。”第五章、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 2…… 3…… 第六章:附录 附录1:空白问卷原文 附录2:访谈提纲 附录3:表格、数据、图片(我觉得可以在这里放论文发表的期刊和作者那一页的图片,或者其他课题研究相关图片) …… 一般来讲,教育研究报告的附录应该包括研究所使用的问卷、调研报告、访谈提纲、观察量表等,这三种材料对应了三种研究方法——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这里所提供的材料要求是空白的,体现出材料是研究的工具。尤其是自行设计的问卷,是必须要放在研究报告的附录中的。而课题组发表过的论文原文是不是放附录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我个人认为不放好些。第七章:参考文献 [1]…… [2]…… 参考文献是指撰写论文或编辑论著而引用的有关的图书和期刊资料。当研究报告呈送相关专家评审的时候,有的专家会仔细阅读参考文献。当你的这个研究并未参考学界所公认的与你的研究密切相关的文章或著作的时候,专家会认为你对该研究领域的了解和理解的广度、深度还不够。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是课题研究报告,而不是某篇论文。在撰写研究报告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以工作报告的文风呈现研究报告。比如:在研究报告中出现了成立课题组,制定课题研究计划等工作报告文风。 2.研究报告的重心在研究成果和结论,不要把大量的篇幅放在研究过程上。 3.不要将分报告代替主报告。 4.问卷、论文等放在附录里的东西不要全文放在主报告里。 5.要有读者意识,研究报告是让老师或者课题评审专家看的,是告诉他们怎么做。 6.把取得的效果写成研究成果。例如:研究报告里出现“培养了……兴趣,提高了……能力。”正确撰写的思路是聚焦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使研究成果与之对应,从“策略”和“模式”等方面去撰写。 以上关于基础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报告的写法,仅仅代表我个人观点,错误之处,敬请批评指正。主要参考文献 [1]杨伟东.基础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十八问.方法篇[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7.8 [2]孙涛 ,陈伟.中小学教育课题研究指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6.10

如何撰写课题的中期报告、工作报告、研究报告

主要功能有: ① 课题执行人总结前一段研究工作的成绩和经验; ② 向主管部和协作单位通报信息,以便检查研究进度,安排进一步的研究工作。2、结构:中期报告主要有六部分构成 ① 课题名称;② 课题概述(课题来源,起止时间,课题研究的现状分析,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与方法,支持的经费等);③ 本阶段研究工作的内容、情况和存在问题;④ 阶段性成果;⑤ 下阶段研究工作的计划;⑥ 参加这段工作的人员名单和报告时间。 二、 课题中期报告写作的重点及注意 1、本阶段研究工作的内容,情况和存在问题:写法上应按工作计划上规定本阶段任务条款,逐条检查落实,注意写明完成情况,也同时写明存在问题,分析存问题的原因,如果不具备研究条件而未完成任务应作出说明。这部分写得如何,是衡量报告质量的关键所在。 2、下阶段研究工作计划:这部分写作既要参照课题工作计划写出下一阶段将进行的研究,又要针对上阶段工作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将未完成的任务移至下一阶段去完成。如果研究工作计划有变动,应写明变动原因并作出新的安排。 3、报告的编写方法:对单一课题,可采用时序式编写,按任务完成时间的先后写。但重点放在本阶段研究工作的进展和结果上,避免写流水账。对项目比较多的课题,如分有多个子课题,可采用任务分项式编写,一项一项地写。也可把时序或任务分项式结合起来编写。4、内容真实,把握分寸:报告写作的重点应放在“研究计划完成情况”和“未能按计划完成的工作”两部分上。写作中应如实反映研究的客观实际,正确估价取得的成果;写成绩不要过分夸大,同时要写明存在困难和问题。 工作报告(3000字以内)—— A、什么是工作报告?课题研究工作报告是在课题研究工作结束时,对课题研究工作的全过程进行全面总结而写的书面材料。它主要是从课题组织管理的角度写,是课题申报立项到结题,课题研究的进程回顾和主要大事的客观记录和汇总,它是研究情况的高度概括和按计划实施的具体体现。工作报告应该是课题研究全过程的全面的、忠实的记录,特别是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尤其要全面、忠实地记录。课题研究工作报告是对研究工作做事务性说明,而非学术性说明,课题研究工作总结报告,属于工作情况汇报。 B、写作基本结构——课题基本信息:名称、类别、编号、成员等。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和活动(课题研究的方案设计,研究计划执行情况等。如课题形成前的调查,课题的形成,课题形成后的设计,课题来源于何时,由何部门批准立项(也可以是自选),何时开题。如有多种来源,可按时间顺序依次说明这些来源。——课题承担单位对研究工作的认识; ——实验教师的培训,实验教学的演示,实验教学的进行,整个研究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其中有无特别重要的关键阶段,重要性、关键性表现在哪里。在研究方法上,有无特别需要说明的点。实验教学的研讨与指导,实验教学的总结,课题的阶段性总结,课题的结束等); ——对研究工作的组织和保障措施,包括组织机构、经费保证、软硬件环境的支持、顾问与指导人员等; ——课题研究取得的成绩主要以课题研究成果的出版、发表情况,成果的转载、采用和引用情况等为主。也可以谈对学生、教师、学校所产生的影响。 —— 问题与努力方向。 C、课题研究工作报告的格式报告题目:××××××研究工作报告单位名称:××××学校×××××课题研究组序言:可将课题性质、立项时间等提前在此位置写。主体:即上述写作基本结构所要求的内容时间:附:课题研究大事年表 D、注意课题研究工作报告与课题研究报告的区别1.研究工作报告是对研究工作做事务性说明,而非学术性说明。就是“工作总结报告”,属于工作情况汇报。2.与课题研究报告的区别:课题研究报告是在某一课题研究结束进行结题时,对整个研究过程及结果进行整理分析、表达研究成果的书面材料。其主要目的是在于表述研究成果和推广研究成果。 研究报告(5000字-8000字)—— 研究报告是对课题研究的最为集中的阐述和说明,是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是专家和上级科研部门鉴定研究成果的主要依据。撰写好研究报告是结题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工作。 撰写研究报告,可以组成“写作小组”,由他们拟出“报告的详细提纲”,提纲经研讨通过后再动笔写出初稿,初稿经过研讨修改后,再成定稿,从而提高报告的质量。研究报告是整个教育实验结题的理论核心,也是教育实验的价值所在,研究报告的结论将直接影响课题的推广价值。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研究报告的编制,而且必须用科学的、学术的方法来编制研究报告,所以研究报告中措辞应当是高雅而简洁明了,而不能使用抒情式的华丽辞藻。 研究报告的大致结构是:课题的提出、课题的研究目标、课题的研究内容、课题的研究方法、课题研究的结果以及讨论与建议。 —— 课题的提出部分要说明课题的研究背景,尤其要说明其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教育实验课题尤其要说明其教育意义,特别是对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意义); ——课题的研究目标必须具体、详细,但又必须具有宏观指导意义,这样才能保证课题的理论价值; ——课题的研究方法必须具体、科学,必须强调学术研究的必须的应用方法(对于教育实验就必须包括实验的方法); ——课题的研究结果是课题研究报告的核心,也是一项教育实验的价值所在,研究结果将决定课题是否具有推广价值; [以“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为例,可以从“研究中着力培养的习惯是否养成?这些习惯的养成对儿童健康人格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在研究中积累哪些经验?发现了什么样规律?本项研究得出了哪些有价值的结论?本项研究是否有所创新?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思考,用定量分析、典型分析和定性分析“三结合”的方法说明教育的效果,围绕课题研究的假说、行动(培养习惯的方法)、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方法,总结经验、发现规律,并进行理论阐述] ——问题讨论(提出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反思研究工作中的不足); ——附件或附录(课题组人员名单、调查数据、问卷等); ——参考文献目录。

什么是课题研究报告??

一项科研任务,在遵照研究计划进行研究,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之后,应该撰写研究报告。这是研究工作的最后环节,是教育科研工作全过程的缩影,是研究结果的文字记载。它能将研究结果全面、正确地反映出来,体现研究成果的价值。研究报告的种类很多。如对某个学铰、班级教育教学经验进行总结以后写成的实验案例分析及经验总结报告;对某个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后写成的调查研究报告;对某种教育现象进行科学实验后写成的实验报告,此外还有对教育科学中的某些问题,通过种种途径进行科学探索后而写成的学术论文,所有这些都属于教育科研的研究报告的范围。其中,经验总结报告、调查报告,实验报告,主要是用事实说明问题,材料要具体、典型。这类研究报告要通过典型事例,如确凿材料的介绍、分析,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提出经验、办法、建议,指出存在的问题,得出应有的结论。学术论文,一般来说,应有作者自己的独待看法,有创新的见解,形成某种新解释、新论点甚至新理论。应当指出,经验总结报告、调查报告、实验报告与学术论文并不存在截然划分的界限。有许多学术论文就是在经验总结报告、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基础上形成的。当然,许多写得好有创见的经验总结报告、调查报告、实验报告本身就是很好的学术论文。

课题研究报告范文模板

【 #报告# 导语】研究报告包括多个行业,网站评价分析报告可以发挥多方面的作用:及时发现和改善网站的问题、为制定网站推广策略提供决策依据专业人士的分析建议用于指导网络营销工作的开展,检验网站前期策划及网站建设专业水平等等。以下是 整理的课题研究报告范文模板,欢迎阅读!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正在成为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世界其他教育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在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也都是逐渐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英语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等来辅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小学英语学科教学中,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基础教育所产生的促进和变革作用,对学校和教师实施新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地运用信息技术成为教师实施新课程的重要素养之一。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小学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有机地与小学英语教学进行整合——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   新的课程观让我们重新审视延续多年的教学观、质量观、发展观、人才观,深刻影响着教师长期习惯的教学行为。同时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对学校教育教学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无论是宏观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还是微观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最终都在因之而发生根本性的变革。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体现了在保证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思想,必将成为教育改革的着力点和发展方向。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通过“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课题的研究,我们力求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共同推进,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增强师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真正掌握最先进的教育技术,促进教与学的革命。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目的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方向,怎样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有效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是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其应用价值是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与小学英语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同时也让教师能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让英语学习更贴近生活。   教师要改变以课件制作、电脑辅助教学即为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整合的片面的教学观念,努力贯穿开放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寻求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相结合的切入点,从而实现人与机、人与人、课程与信息的高度交互,并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实现,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真正还给学生,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自主式地学习,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资源中自由发展。   三、课题研究组织分工   负责人:   成员:小学一级教师(英语)   小学高级教师(语文)   小学高级教师(语文)   学一级教师(数学)   小学一级教师(语文)   小学一级教师(数学)   小学一级教师(数学)   小学一级教师(语文)   分工安排:   课题总负责:   制定课题方案:课题组全体成员,   资料搜集整理:课题组全体成员   阶段总结:   最终成果总结:课题组全体成员   四、课题研究方法步骤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综合运用、文献研究、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课题组成员带领教师立足课堂教学实践,加强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会反思、学会批判,在实践中边学习边总结,一方面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另一方面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把全新的课堂带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力。   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学习相关理论,确定研究课题,组建课题组,制订相应的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明确分工。了解国内外对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学科整合教学研究的现状,进而认识本课题研究的价值。   2、实施阶段。在保定市现代教育技术“十一五”课题研究的成果上,集中精力同时开展课题的研究工作。分别在2个年级实施课程计划及学期方案。分析总结阶段性教学成果写出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学科有效整合研究的相关论文。通过课堂教学、问卷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再次分析、总结教学成果,调整原教学计划,写出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相关论文。   3、总结阶段。⑴系统整理过程资料,总结研究经验、成果,形成论文。⑵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⑶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并申请结项。   五、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经过一年的认真学习,努力实践,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   1、师生信息技术素养得到有效的发展提高,会应用计算机等工具进行信息收集、处理,绝大多数教师能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将计算机作为自己教和学生学的工具,学生的信息素养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2、教师通过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进行教学,使得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有了新的变化,学生的主体特征凸现,动手欲望加大,创新意识增强,达到较之以往更高的学习水平。   3、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初步构建了符合我校学情的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   4、通过课题研究,锻炼了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学校涌现出了一批信息技术运用比较熟练的师生群体,如在我镇总校担任现代教育技术组长的张海迁老师等,有在安新县文体教育局举办的文字录入比赛中获奖的杨子轩季明伟等学生。   5、通过课题实验,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都得到加强,新的课程观、质量观、教学观逐步形成。广大教师认真总结自己在实验中的心得体会,撰写的论文分别在各级各类杂志上发表或评比中获奖。   6、课题研究的开展,促进了教师改变长期习惯的教学行为,也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让课堂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有效保证了学校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   六、课题研究的特色及价值   从宏观上讲,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会带动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改革。从微观上看,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可为我们教与学构建新的平台。因为网络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的超文本性可实现课堂的高效能管理,多媒体的外部刺激多样性容易激活学生的积极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利用信息技术,既可以构建个别化学习环境,也可以营造协作化学习氛围。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英语课程的整合,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人才的有效方法。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是提高英语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力求凸现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显著特点,在互动化、网络化、情境化方面下功夫。从目前情况看,要真正把计算机网络技术融合到小学英语的教学中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教学改革任务。我们首先狠抓教师教育理论的学习,立足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其次是培养骨干,建设队伍;再则就是选择带头教师,力争以点带面。在实验中,我们力求突出信息技术的特点,围绕教学内容的难点,寻找整合实验的关键点。   七、我们的反思   1.要有课程改革的大视野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必须要有课程改革的大视野,必须要以实现课程改革目标为目的。也就是说,整合是在课改的大前提和大背景下进行的。   2.要有全体师生的高素养   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很大程度取决于师生的信息素养,因此,要从教师培训机制、学校课程设置、人员经费投入等方面进行改革,切实扭转不利局面,为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提供保障。   3.要有智能便捷的新平台   对每一个教师而言,在保持和发扬朗读、演讲、板书、绘画等传统的教学基本功的基础上,应当随着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学习新的技能和方法。如搜集、筛选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有效整合课程要素、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等等。   八、未来的打算   我校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我们还决心在下阶段进一步深化研究。学校的校园整体改造已正式启动,在不久的将来,当新的“三机一幕”进入教室后,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将会向更高层次开展。   1、加快校园网络环境的建设。   在校园整体改造中,学校将建成一流的网络设施,学校将继续投入较大的人力和物力来建设学校的网络环境。除了硬件建设外,学校将完善已经建立的小学英语教学资源库,开发学校网络教学平台。   2、加强对教师网络信息技术的培训   首先是积极、认真参加上级培训,加强管理,加强考核;其次是继续进行校级培训,要求四十周岁以下的老师都要较为熟练的掌握信息技术,坚持每年进行电教使用的活动,并不断丰富内容。   3、继续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利用网络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将研究课所探索的教学模式不断扩大,应用于平时的常规课教学,使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在网络环境下得到进一步的开展。   我们坚信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在各位专家的引领下,在兄弟学校的帮助下,我们的思路一定会越来越清晰,我们南地小学的科研之路也一定会越走越宽广。以上就是我们要报告的情况。   (课题组)   2009.9

彩虹是怎样形成的?研究报告

水,光线,折射

中国陆相白垩系/侏罗系界线层型及与海相对比以及九佛堂阶综合研究报告

田树刚1 牛绍武2 庞其清3(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 100037;2.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天津 300170;3.石家庄经济学院,河北 石家庄050031)1 前 言2004年全国地层委员会和中国地质调查局主持召开冀北-辽西陆相中生代地层划分暨义县阶现场研讨会,《会议纪要》 认为 “确立年代地层单位的层型剖面,仍以选择能充分反映时间连续性、化石丰富、单一岩相的沉积连续剖面为宜,冀北滦平地区作为大北沟阶、义县阶及陆相侏罗系—白垩系界线的候选层型剖面地是适宜的”。在全国地层委员会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本项目的2003~2005年阶段,笔者已经完成在冀北滦平盆地建立上侏罗统大北沟阶及其层型、下白垩统义县阶下亚阶及其层型,及陆相侏罗系—白垩系界线层型研究工作[7]。2006~2007年阶段,通过对与辽西义县组相当的冀北滦平西瓜园组的研究,笔者选定层型剖面,又建立了义县上亚阶,重新厘定和补充了义县阶的定义内容。2 义县阶名称及其来源义县阶为1999年12月在北京十三陵召开的第三届全国地层会议预备会期间白垩系工作组提出的名称,阶名和定义源于辽西的岩石地层单位“义县组”,层型剖面曾暂时选在辽西义县马神庙—宋八户之间[1]。辽西义县组尽管含有丰富而举世闻名的化石群,但剖面为沉积不连续的火山喷发-沉积序列,难以成为地层等时划分对比的标准。3 义县阶上亚阶层型剖面位置义县阶上亚阶层型剖面位于冀北滦平县城东北3 km的李营—西瓜园之间。重新选定的义县阶层型剖面即在该命名剖面附近,具体地点在李营南山—西瓜园小东沟—王家沟村小南沟;义县阶底界的层型剖面选在滦平县城西南8.5 km马圈村(图1)。4 义县阶上亚阶层型剖面描述现将冀北滦平县李营-王家沟下白垩统义县阶上亚阶层型实测剖面(图2)描述如下。图1 工作区层型剖面的位置和地质略图图2 滦平县李营-王家沟西瓜园组实测剖面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报告(2006~2009)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报告(2006~2009)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报告(2006~2009)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报告(2006~2009)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报告(2006~2009)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报告(2006~2009)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报告(2006~2009)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报告(2006~2009)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报告(2006~2009)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报告(2006~2009)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报告(2006~2009)5 西瓜园组的岩石地层划分西瓜园组最早为河北省第二区测队所建(1975),对冀北滦平西瓜园组的研究已有数十年,但一直进展不大[2,3,4,5 ]。原因是后来的研究者大多沿用了1:20万区域地质调查(1975)所测的剖面和零星的化石点。岩组定义和范围也未确定,其顶界最初定在县城东北1 km大刘家沟沟口英安质火山岩层的底,后来把界线推到了滦平盆地的西北缘(表1)。 近年来本课题组重新选择和实测了剖面,系统采集了化石和岩石样品,开展了多学科综合研究,详细地划分并限定了该组的顶、底界,使剖面达到建阶标准。其岩石地层划分如下。一段(第1~21层)底界以平行不整合与下伏大店子组紫红色块状富气孔安山岩接触,不整合面之上为紫红色泥砂质胶结安山质砾岩。一段整体岩性以灰色、灰绿色、灰黑色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和泥岩,夹黑色页岩和薄—中层中细粒石英砂岩为特征,颗粒明显较细。该段中上部夹有约22 m厚的紫红色、灰色、灰白色中—厚层状富气孔安山岩和长石斑晶流纹岩夹暗紫灰色、绿灰色块状凝灰角砾岩。这套火山岩横向分布稳定,东北方向可以追索到岩青村以远,WS方向可以追索到西台子以远。该套地层富含化石,下部含叶肢介Diestheria jeholensis,Yanshania dabeigouensis,Y.elongata sp.nov.,Taeniestheria qingquanensis,Diestheria yixianensis,D.longinqua,D.dahuichangensis,D.ovata,D.gigant-ea,D.liyingensis sp.nov.,D.xiaolanggouensis sp.nov.,Eosestheria dongguayuanensis sp.nov.,E.lingyuanensis,Yumenestheria luanpingensis sp.nov.,Jiliaoestheria zhangjiawanensis等; 昆虫Ephemeropsis tri-setalis; 介形类Cypridea sulcata,Cypridea cf.sinensis等;腹足类Sphaerium jeholense,Probaicatia vitimen-sis等; 鱼类Lycopteria davidi等。 上部含叶肢介Eosestheria xiguayuanensis sp.nov.,E.xiaolanggouensis sp.nov.,E.sunyingziensis sp.nov.等; 鱼类Lycopteria davidi等。表1 冀北滦平大北沟组—西瓜园组划分沿革简表二段(第22 ~54层)底界以厚约5m的褐黄色、灰白色厚层—块状含细砾粗砂岩为标志。这层含砾砂岩属水下分流河道成因,分布较广,向东北方向增厚,可作为横向追索的标志层。段内岩性可分为上、下两部,下部为灰色、灰褐色、紫色薄—中层中—细粒石英砂岩和泥质粉砂岩,夹含砾砂岩和砂砾岩; 上部以富含各种藻类的灰色、灰黑色中厚层泥岩、钙质泥岩和粉砂质泥岩为主,局部夹黑色泥页岩。顶界以宏观藻类泥岩的消失为标志。该段尚未采到动物化石。三段(第55 ~76层)底界以厚8~10 m的粉红色、灰白色薄—中层粗—细粒砂岩为标志,这套地层延伸可追索,剖面平移即以此为依据。三段岩性以灰色、灰黑色、灰绿色薄层板状泥质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为特征,夹灰色薄—中层石英细砂岩和黑色页岩。 多数野外分层的灰黑色和黑色泥页岩内富含化石,有叶肢介Eosesthera aff.middendorfii,E.persculpta,E.jingangshanensis,E.triformis,E.xiaonangouensis sp.nov.,E.wangjiagouensis sp.nov.,Diestheria sp.,Yanshania sp.等; 昆虫Ephemer-opsis trisetalis; 鱼类Lycopteria davidi,Peipiaosteus sp.等。四段(第77~98层)底界以厚约4m的褐色、紫红色厚层细砾粗砂岩、粗砂细砾岩和粗砂中砾岩,夹灰绿色泥质细—粉砂岩为标志。段内岩性从颜色和粒度明显分为两部分,下部为灰白色、灰绿色薄—中层中—细粒砂岩、泥质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 上部为灰黑色、黑色薄层板状粉砂质泥岩和页岩,夹具滑卷层理的灰色含砾砂岩。泥页岩夹层中富含化石,有叶肢介Eosestheria aff.middendorfii,E.persculpta,E.jingangshanensis,E.triformis,E.xiaonangouensis sp.nov.,E.wangjiagouensis sp.nov.,E.yanqingensis sp.nov.,E. cf.elliptica,Diestheria sp.,Yanshania sp.等; 鱼类Lycopteria davidi等; 介形类Lycopteracypria deblis,L.infantilis,Cypridea sp.等; 植物Archaefructus liaoningensis; 昆虫Aeschnidi-um heishankowense,Ephemeropsis trisetalis。该段顶部灰色、灰绿色薄—中层中—细粒砂岩和粉砂质泥岩夹透镜状粗砂砾岩,被九佛堂组灰色、浅灰色、灰白色中—厚层凝灰质胶结粗砂砾岩覆盖。后者属扇三角洲成因,显示了2个组间界线上下沉积的连续性。6 义县阶上亚阶底界和界线层型剖面义县阶上亚阶底界及其层型的建立同样需要连续剖面。笔者在距滦平县城西南约9 km的火斗山乡马圈村找到连续剖面并进行了系统研究(图3)。底界界线位于第88层底部。界线以下属大店子组四段半深湖—浅湖相沉积,为灰色、灰白色、灰绿色粉砂质泥岩、钙质泥岩和凝灰质页岩,夹薄层泥灰岩和粉细砂岩。 富含叶肢介、介形类、鱼类等化石。界线被西瓜园组一段底部厚约26 m的浅灰色、灰白色中—厚层粗砂砾岩和细砾粗砂岩夹泥质砂岩覆盖,属扇三角洲分流河道沉积。 向上属浅湖相灰色、灰白色薄—中层凝灰质中细粒杂砂岩、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夹凝灰质页岩和中酸性火山岩。凝灰质页岩内含有大量虾类、龟鳖类、叶肢介、昆虫、鱼类等化石。界线生物标志为叶肢介Jiliaoestheria stria-ris的消失和Eosestheria ovata的出现。图3 冀北滦平马圈村下白垩统义县阶底界层型剖面7 义县上亚阶沉积相序与层序地层滦平盆地西瓜园组的沉积相和层序地层研究尚未见报道[6]。本次研究野外分层即按副层序(或副层序组),剖面可识别副层序(高频旋回)有130余个,三级层序有4个(图4)。层序1(SQ1)所测单位层型剖面(李营-王家沟)靠近盆地边缘,与下伏地层呈假整合接触,底部地层略有缺失,并且层序底部出现低位域(LST)沉积。剖面1~2层紫红色泥砂质胶结安山质砾岩和灰绿色夹砂砾岩透镜体的粉砂质泥岩,属陆上河床和泛滥平原亚相。 湖侵域(TST)位于层序1下部(层3~9),属滨浅湖和分流河道亚相,第3层底部薄—中层富介形类和腹足类的粉细砂岩,及其上部多层砂岩和含砾砂岩发育斜层理可以得到证明。凝缩层段(CS)应在10~13层内,为灰黑色粉砂质泥岩和泥页岩夹细砂岩透镜体,属半深湖相。高位域(HST)为14 ~30层,14~16层中酸性火山岩代表了剧烈的火山喷发使湖盆迅速变浅。17~30层以砂岩、粉砂岩为主和大部岩层的灰紫、紫红色,说明它们属滨浅湖和分流河道亚相。层序2(SQ2)层序2的湖侵域在31 ~49层范围内。31~37层以粉红色薄—中层中细粒石英砂岩夹泥质粉砂岩为主,发育微细斜层理,属滨湖亚相。39~45层为灰色、深灰色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夹薄层中—细砂岩和砂岩透镜体,应属浅湖和分流河道亚相。45~49层为单一的粉砂质泥岩和钙质泥岩,富含藻类核形石,属浅湖亚相。50层为灰黑色泥岩和页岩,为深湖亚相和层序2的凝缩层段。51~54层为高位域,岩性特征与下伏45~49层基本相同,只是增加了多层富含菊花状宏观藻类泥岩,同属浅湖亚相。层序3(SQ3)层序3整体以灰黑色和含大量硫化铁为特征,湖泊水体滞留,同时砂岩层面上多见泥裂、雨痕、波痕等浅水构造。其底部55 ~56层以紫红、粉红色薄-中层石英砂岩为主,层面上具不对称波痕,属滨湖相。湖侵域的大部为灰黑色、黑色薄板状粉砂质泥岩和泥质粉砂岩,夹薄—中层砂岩,属半封闭浅湖亚相,偶夹分流河道砂岩。凝缩层段应为69~70层内的黑色页岩夹层。 高位域(71 ~76层)为滨浅湖亚相灰白色、灰绿色薄—中层杂砂岩和粉砂质泥岩,湖泊水体已经通畅。层序4(SQ4)层序4以出现典型的半深湖和深湖亚相为特征,表明湖底迅速下陷。底部(77层)为紫红色薄—中层粗砂砾岩和含细砾粗砂岩,属滨湖亚相。 湖侵域的大部分(78~86层)属浅湖亚相和分流河道亚相,87~89层的砂岩出现团状包卷层理,表明为半深湖亚相的滑塌堆积。凝缩层段(90~93层)为深湖相灰黑色、黑色板状泥岩和页岩。 高位域94~95层又出现半深湖亚相的滑塌含砾砂岩。96~98层变为浅湖亚相灰色、灰绿色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夹砂砾岩和砂岩透镜体,表明湖底快速抬升。最后(99层)九佛堂组扇三角洲亚相砂砾岩充填覆盖。8 义县上亚阶生物地层划分对比前人在西瓜园组采集的化石零星,系统研究较少,尚未建立生物地层层序。近年来,经过系统地大量采集和深入研究(图4),建立了5个叶肢介地层分带,还找到具有重要对比意义的其他门类化石,如奇异环足虾Cricoidoscelosus aethus,辽宁古果Archaefructus liaoningensis,黑山沟衍蜓Aeschnidiumheishankowense等。现将叶肢介地层分带简述如下,详细讨论将另文发表。Eosestheria ovata带:以Eosestheria ovata的延限为特征,重要组成分子有E.gongyingziensis,Jil-iaoestheria cithr oformis,E.lingyuanensis等。该化石带还见于辽西义县组尖山沟层或业南沟层。Diestheria jeholensis带:以Diestheria jeholensis的延限为特征,其他组成分子有Eosestheria sp.,Yanshania dabeigouensis,Y.elongate等。该带标志化石还见于辽西义县组上园层。Diestheria yixianensis-D.longinqua组合带:以两个带化石的共存延限为特征。 重要组成分子有Diestheria yixianensis,D.longinqua,D.dahuichangensis,D.liyingensis,D.xiaolanggouensis,Taeniestheriaue5d2qingquanensis等。 与该带相似的Diestheria yixianensis带见于辽西义县组的大康堡层。ue5cf图4 冀北滦平李营-王家沟西瓜园组化石分布与多重地层划分Eosestheria xiguayuanensis-E.xiaolanggouensis组合带:以2个带化石的共存延限为特征。组成分子还有Eosestheria sunyingziensis等。 目前发现的3个种全是新种,在辽西义县组大康堡层与金刚山层之间未见这一组合,是滦平盆地西瓜园组中特有的一个化石组合。Eosestheria aff.middendorfii-E.persculpta组合带:以2个带化石的共存延限为特征。 重要组成分子有Eosestheria aff.middendorfii,E.persculpta,E.jingangshanensis,E.triformis,E.xiaonangouensis,E.wangjiagouensis,Diestheria sp.,Yanshania sp.等。 与该带相似的Eosestheria aff.middendorfii带见于辽西义县组朱家沟层至金刚山层。关于辽西义县组与冀北相应层段的时代对比:该问题是随着近年来冀北滦平地层研究深入出现的。分歧意见有3种,(1)辽西的 “义县组” 与冀北的 “西瓜园组” 对比[7,8]; (2)辽西 “义县组” 与冀北“大店子组—西瓜园组” 相当[9,10]; (3)辽西 “义县组” 与冀北 “大店子组上部—西瓜园组” 相当[9,11,12]。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是要找到两地共同的化石带(或组合)和具有对比意义的标志化石。对辽西义县组古生物化石的研究已相当深入,但能够建立相对完整的生物地层序列的当属叶肢介[9,10,13,14,15,16]。经对前人工作的综合,辽西义县组在火山岩的各个沉积夹层中共识别出3个叶肢介化石带(或组合),自下而上为见于尖山沟层或业南沟层的Eosestheria ovata带(或组合)、见于大康堡层的Diestheria yixianensis带(或组合)和见于朱家沟层至金刚山层的Eosestheria aff.middendorfii带(或组合)(表2)。具有重要对比意义的化石,除了脊椎动物以外,有广布于辽西北票、义县和凌源义县组的黑山沟衍蜓Aeschnidium heishankowense Zhang,1999; 产自北票上园镇尖山沟层的辽宁古果Ar-chaefructus liaoningensis(Sun et al.,1998); 产自凌源大新房子、大王杖子、宋杖子和牛营子一带义县组底部的小龙虾组合,组合代表为奇异环足虾Cricodoscelosus aethus Taylor,Schram and Shen,1999。表2 冀北-辽西地区早白垩世义县期地层多重划分对比简表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报告(2006~2009)上述冀北-辽西地区的古生物地层资料清楚表明,辽西义县组的叶肢介化石分带和主要可用于对比的重要化石均已在冀北西瓜园组中找到。尤其是小龙虾组合和叶肢介Eosestheria aff.middendorfii的大量出现,限定了义县组和西瓜园组的顶、底界。在地层时代上,辽西义县组与冀北西瓜园组完全可以对比,同时也为在冀北滦平盆地建立义县上亚阶的单位和界线层型提供了有力的证据。9 义县阶上亚阶的定义(1)层型剖面:“义县阶” 层型原暂定在辽宁省义县马神庙—宋八户之间。此次研究建议将层型剖面改定在河北省滦平县城东北3 km李营南山—王家沟村小南沟之间。(2)层型剖面岩性特征:分为4个岩性段。一段岩性以灰色、灰绿色、灰黑色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和砂岩为特征。二段岩性为灰色、灰褐色石英砂岩、泥质粉砂岩和泥岩。 三段为灰色、灰黑色泥质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 四段为灰白色、灰绿色泥质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及灰黑色、黑色粉砂质泥岩和页岩。(3)旋回地层和层序地层特征:剖面可识别高频旋回130余,可划分三级旋回4个。(4)生物地层特征:目前已建立了5个叶肢介地层分带。 还找到奇异环足虾Cricoidoscelosus aethus,辽宁古果Archaefructus liaoningensis,黑山沟衍蜓Aeschnidium heishankowense等。(5)界线地层标志:底界层型选在距滦平县城WS约9 km的火斗山乡马圈村,界线生物标志为叶肢介Jiliaoestheria striaris的消失,以及Eosestheria ovata的出现。顶界为叶肢介Eosestheria aff.Middendor-fii的消失。(6)同位素年龄:本次研究测试马圈村西瓜园组底部凝灰岩和凝灰角砾岩,其锆石的206Pb/238U平均年龄为(131.7±1.5)Ma。10 义县阶的重新厘定义县阶初始建阶[1]由辽西 “义县组” 升格而成,定义范围即为义县组所包括的时限。 田树刚等2004年[]在冀北滦平张家沟大店子组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了 “义县阶下亚阶” 和层型剖面,而把原定义县阶的时限范围称为“义县阶上亚阶”。 通过近几年对冀北滦平西瓜园组的综合研究,以及与辽西义县组的等时对比,证实辽西的义县组仅相当于冀北的西瓜园组(见上述)。 因此笔者认为应该重新厘定 “义县阶” 定义和层型剖面。建议将冀北滦平西瓜园组的时限范围定为义县阶,确定冀北滦平李营-王家沟剖面作为下白垩统义县阶单位层型,冀北滦平马圈村大店子组—西瓜园组界线剖面作为义县阶底界层型; 而对张家沟大店子组时限范围所定的义县阶下亚阶取消,改为张家沟阶。理由如下:(1)遵守义县阶初始建阶定义的时限范围,应以西瓜园组的时限范围定义义县阶,才不会引起指导性的研究混乱; (2)原始定义义县阶的时限范围已足够长,达8~9 Ma(王五力等,2004,表2-4-1)[10],远远大于下伏的张家沟阶和上覆的九佛堂阶; (3)义县阶与张家沟阶分属不同的生物群演化和地壳发展阶段。义县期是热河生物群大繁盛阶段,种类繁多; 该期地层分布广泛,北可以到俄罗斯贝加尔湖,西可以到中亚[14,15]。而张家沟阶的大店子组目前只在冀北找到。11 九佛堂阶的建阶研究进展九佛堂阶为1999年12月在北京十三陵召开的第三届全国地层会议预备会期间白垩系工作组提出的方案和名称(全国地层委员会,2002),阶名和定义源于辽西同名岩石地层单位 “九佛堂组”,层型剖面暂时选在辽宁喀左县九佛堂村以北小孤山-旧烧锅剖面。该剖面底部假整合覆于火山角砾岩之上,剖面覆盖严重,剖面中—上部没有采到化石,缺少顶、底界线标志和测年数据; 生物地层研究只划分有笼统的 “生物组合”,尚未达到系统 “分带”。 因此难以作为地层划分对比标准。此次研究,对滦平盆地内九佛堂期和沙海期地层取得明显进展。 发现滦平盆地发育完好的九佛堂期—阜新期地层,并在盆地西北部找到沉积连续、完全暴露的剖面。剖面上含有丰富化石,已经在下部采到九佛堂期以东方叶肢介(Eosestheria jiufotangensis,E.fuxinensis等)为主的化石组合,中部采到沙海期小个体延吉叶肢介(Yanjiestheria)为主的化石组合。 为进一步开展陆相九佛堂阶、沙海阶和阜新阶序列建阶工作奠定基础。12 陆、海相侏罗系—白垩系界线对比的讨论12.1 陆相侏罗系—白垩系界线层型与定义热河生物群演化阶段被认为是划分陆相侏罗系—白垩系界线的重要依据之一。课题前阶段[7]的研究已经证明,大北沟期化石面貌不属于 “热河生物群”,热河生物群最早形成于义县早期(大店子组)。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界线期发生的强烈构造运动之后,生物迅速复苏和分化辐射,新生物群开始形成,应该作为陆相白垩纪的开始。 陆相侏罗系—白垩系界线的定义初步限定如下:(1)界线层型剖面点:确定在冀北滦平县火斗山乡张家沟下营村剖面第9层的底。(2)界线地层沉积特征:界线剖面点上下为单一的远岸浅湖相地层。下伏灰绿色粉砂质泥岩-泥岩夹扇三角洲前缘浊积砂体,上覆灰绿色泥岩夹钙质泥岩透镜体。(3)旋回地层和层序地层特征:界线剖面点位于第3层序的第3个副层序的底。(4)生物标志:以介形类Cypridea stenolonga亚带的Cypridea stenolonga的首现为标志。(5)地球化学标志:界线剖面点测得碳-氧同位素高值异常。12.2 陆相/海相界线对比的讨论目前海相侏罗系—白垩系界线尚未统一划分对比标准。 由于动物群显著差异,特提斯区与太平洋区之间界线过渡地层难以对比; 国际年代地层表(2000)也只是将界线暂时置于特提斯区Berriasian阶之底。西欧英国西—北部为特提斯区研究相对深入的代表,该地区非海相Purbeck Bed覆于上侏罗统海相地层之上。我国西藏江孜-浪卡子地区可为太平洋区的代表,该地区白垩系最底部桑秀组海相地层夹有火山岩,产有菊石和双壳化石。本研究确定的陆相侏罗—白垩系界线,用介形类化石可以与西欧英国西—北部的界线对比。冀北滦平盆地白垩系底部Cypridea stenolonga亚带中Cypridea granulosa大量发育,该化石种是英国西—北部C.granulosa带的特征分子,地层归属早白垩世Berriasian阶。本研究测试马圈村西瓜园组底部凝灰岩和凝灰角砾岩,其锆石的206Pb/238U平均年龄为(131.7±1.5)Ma; 测试张家沟榆树下剖面大北沟组中部凝灰角砾岩及沉凝灰岩,其锆石206Pb/238U平均年龄分别为(133.9+/-2.5)Ma和(130.1+/-2.5)Ma。该组数据与海相西藏江孜浪卡子桑秀组(133±3.0)Ma(朱弟成等,2005),非海相英国Purbeck Bed中部(125±1)Ma(Ogg et a.,1991),以及法国Portl andian顶界年龄129~131 Ma(Odin,G.S.,1982)等测年数据大致对应。联合考虑近年来冀北-辽西侏罗系—白垩系界线地层内取得的大量测年数据[10],表明这些数据有向130~133 Ma靠拢的趋势,因此目前将陆相侏罗系—白垩系界线置于滦平盆地大店子组底部是合宜的。主要参考文献[1] 郝诒纯,苏德英,余静贤等.中国地层典·白垩系[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0[2] 牛绍武,李佩贤,田树刚等.冀北滦平盆地大店子组中网雕叶肢介Clithrograpta属的发现及其意义[J].地质通报,2003,22(2):95~104[3] 庞其清,李佩贤,田树刚等.冀北滦平张家沟大北沟组—大店子组介形类的发现及生物地层界线研究[J].地质通报,2002,21(6):329~338[4] 庞其清,田树刚,李佩贤,牛绍武等.冀北滦平盆地大北沟组—大店子组介形类生物地层和侏罗系—白垩系界线[J].地质通报,2006,25(3):348~356。[5] 全国地层委员会.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表说明书[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2:1~72[6] 王思恩.热河动物群的起源、演化与机制[J].地质学报,1990,64(4):350~360[7] 田树刚,柳永清,李佩贤等.冀北滦平侏罗—白垩系界线层序地层研究[J].中国(D辑),2003,33(9):871~880[8] 田树刚,庞其清,牛绍武等.陆相侏罗—白垩系界线候选层型剖面初步研究[J].地质通报,2004,23(12):1170~1179[9] 田树刚,王乃文.“陆相层型”建立的认识与思考[J].古地理学报,2005,7(4):561~569[10] 王思恩,郑少林,于菁珊等.中国地层典·侏罗系[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0[11] 王五力,张宏,张立君等.辽宁义县-北票地区义县组地层层序——义县阶标准地层剖面建立和研究之一[J].地层学杂志,2003,27(3),227~232[12] 王五力,张宏,张立君等.土城子阶、义县阶标准地层剖面及其地层古生物、构造-火山作用[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4,1~514页,37图版[13] 张文堂,陈丕基,沈炎彬.中国的叶肢介化石[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6

YTD%和6m%在 行业研究报告是 什么意思,谢谢大神!

1

自行车上的物理知识研究报告

自行车上的物理知识结题报告一、课题背景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自行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既轻便、环保,又可以健身,深受人们的青睐,中国老百姓拥有5亿多辆自行车。年出口达到2000万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是一个自行车王国,每天清晨和落日时分,滚滚车流在中国的城市中碾动,这是最为壮观的一道风景,这是一条现代中国流动的长城。这人人皆知的自行车上,却有许多等着我们去探究,我们几个同学组成研究小组,经过我们五人和物理老师的一番讨论之后,确立本次研究性学习的主题:自行车上的物理知识。二、课题准备 大家共同商量后,将本次的“自行车上的物理知识”主题分成五个小课题:1. 自行车上的物理知识(范凯达)2. 自行车的相关历史(阮世超)3. 自行车的结构和功能,杠杆知识(许玉宇)4. 自行车上的摩擦知识(李家琪)5. 自行车的设计和改造,并分析自行车前后轮静摩擦力问题(阮方荣)以上课题涉及八年级和九年级《物理》中的知识,我们巩固了初二的内容,也同时对初三《物理》中杠杆这一章节进行复习,也对高一的知识进行了巩固。三、课题目标 为了培养我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创新思维,得到独立锻炼的机会,增强社会合作能力,激发了我拉的科学探究精神,学到课本没有的知识,也能通过此次课题更好地从物理这一角度了解自行车。四、课题目的(!)提高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科学原理的能力(2)自已用科学知识改进日用品性能的能力(3)提高自己观察、收集信息的能力(4)培养创新能力,设计改装自行车(5)培养同学的合作精神,共同探究(6)通过学生亲自调查与访谈,了解自行车上的物理知识,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7)让我们初步掌握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了解学术研究的基本程序和规范,培养对于学术研究和初步兴趣,体验学术研究的成就感,初步养成良好的学术品质。(8)通过成果展示提高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五、活动步骤与过程阶段一:确定要调查的课题,制定计划及主要任务;分析课题的可行性及研究范围;明确将要调查的对象老题确定完课题,同学讨论分为五个子课题,并分配给了同学,我们小组共同制定了一系列有序可行的计划,期待着能完美完成此次任务。阶段二:研究实物,外出采访自行车摊的师傅,并作记录,调查自行车流行现状,全面搜索第一手资料。 利用周末,我作为组长,将任务交给每一个同学,有的人把自己的自行车搬出来,供大家观察,有的人走进了自行车专卖店,研究自行车结构,并询问有关人员,有的人去了修自行车的摊铺一趟,询问了修车铺的师傅,了解到自行车的内部结构,问了他和脱链的原因。还有的人专门做了问卷调查,并进行整理,概括。周末的实地考察让我们收获了很多,也让人家对自行车的兴趣愈发变浓,感觉才这是真正的了解自行车的开始。 阶段三:查找相关的资料,进一步的试验探究,整理资料及数据。 这几个假期,大家通过各种途径上阶段的资料进行深一步的探究和讨论。<中国百科全书 >《十万个为什么》《辞海》等一些书籍成了我们小组的常客了。大家一有空就上网搜索,下载照片。我们终于了解到了“世界上最原始的自行车”,看到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自行车”,感受到了这小小的自行车竟然存在着如此多的奥秘。大家都十分好奇。阶段四:小组成员互相交流,成果汇总。得出调查报告,想出合理建议。 小组同学把这几个星期以来的资料给大家分享,向物理老师和其他人提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共同交流,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并共同对其进行了筛选、修改。每个人将资料整理成几张小报告,对课题研究进行总结。 片段五:活动感想与体会。 这次综合实践活动让我们离开课堂,来到最普通的生活中去实践。在那几周里,我们走访了自行车市场、去图书馆寻找相关书籍,上网查阅资料、还请教了物理老师。当然,在这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许多“拦路虎”,但我们并没有因为害怕而退缩,如那次去自行车店铺的师傅,因他十分忙碌,所以我们就在烈日下足足晒了一个下午,但最终还是顺利进行了采访。 在这次十分有意义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我们小组的所以成员都亲自参与,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敢于提问,并且努力总结,同时也培养了我们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丰富了我们的知识,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通过自己的研究得到研究结果的乐趣。同时,锻炼了我们搜集、整理、分析信息和资料的能力,发现了我们的潜能和价值,增强了自信。对这次通过自己努力取得的结果,我们感到十分的满意,也乐在其中。我们都期待以后还有更多的利用集体的力量解决和研究更多有趣问题的机会。最后通过研学,我们认识到物理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当然,在这次综合实践中还有很多不够完善的地方,但是我们想:至少,我们用心,用汗水,用自己的智慧去经历了,感受了,体验了,结果就显得不太重要,过程才是我们所享受的瞬间。我们应经常在生活在实践,在实践中去学习。

研究报告(100字左右)

同类学校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随着当今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已由原来的培养“技术型”人才转向了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了使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市场相适应,就要合理地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修改课程设置,对课程进行合理的优化组合。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任务,我们就应该走出去,就办学经验与兄弟学校交流合作,取长补短。二、调研对象、时间和形式1、调研对象:郑州黄淮机械电子技术学校、顺德中专学校2、调研时间:2012年1月3、调研形式:朋友交流、网络查询三、收获和体会1、以市场调研为依据,创新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在修订新一轮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之前,反复进行市场调研是非常必要的。调查项目应包括以下内容:对毕业生就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动手能力等进行问卷跟踪调查;对用人单位就人才需求、企业发展动向进行走访调查;对兄弟学校就办学经验进行交流调查等。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制定以专业培养目标、学制、专业素质培养要求、技能训练要求、开设课程、技能训练环节、取得资格证书和就业岗位为主线的专业教学大纲。坚持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为原则,基础理论课程的设置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同时兼顾学生自身发展素质的培养。2、以去陈求新为前提,优化课程组合现阶段,中职学校的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比较短,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安排必要的教学内容,就必须进行课程优化组合。在确定课程内容时,要去除陈旧过时的东西,增添机电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等内容;在课时分配上要注意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时比例;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尽量增大实践教学比例,突出学校自己的办学特色;要确定自己学校机电专业的特色课程,在课时分配上对特色课程可以适当加强;合理进行课程的优化组合,将一些内容比较接近、联系比较密切、知识比较连贯的课程,优化组合成一门课程。例如将“机制工艺”、“机床夹具设计”、“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切削机床”这些课程合并改成“机械制造概论”课程。这样能有效地保证知识的系统性、连续性和完整性,同时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课程内容重复从而节约时间。3、以服务区域经济为特点,搞好教材的配套建设。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编写适应学生需要的教材和讲义,实现由统编教材向校本教材的过渡。理论课程以“实用、适用、够用”为原则编写;实践课程课则要求教师以“学练结合、学用结合、工学结合”为原则,根据企业的需求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材,增加企业的生产工艺过程的基本要领,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在调研行业、企业的基础上,与行业专家交流、探讨,研究确定学校自己的教材,编写过程中还应明确体现服务区域经济的鲜明特点。4、工学结合,建设综合性实训基地中等职业教育以培养专业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为主,机电运用技术专业是培养掌握机电设备操作、维护、调试和维修的人才,这是个实践性要求很高的专业。“工学结合”通俗点说就是半工半读,边学习边工作,不同于实习,是真实的岗位锻炼。,通过半工半读,使学生更早地接触到机电设备,锻炼动手能力,多多实践,并且在实践中认知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这样,通过 “工学结合”,学生就可以更早地适应专业,适应社会,真正做到与企业零距离。5、建立师资培养规划,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随着现代工业控制技术的突飞猛进,机电类专业师资水平的培养和提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许多专业理论教师和专业实习指导教师大多数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已滞后现代技术的发展,由此也阻碍了专业教学的开展。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师资培养规划是关键。我们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师资培养规划,让中青年教师得到必要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新能力的培养,从而更好地挑起机电专业教学工作的大梁,为我们机电专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调查研究报告怎么写

调查研究报告写法如下:1、写明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2、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3、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调查的结果,如肯定做法、指出问题、提示影响、说明中心内容等。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练概括,直切主题。调查报告的类型是不同的,所以具体的内容也存在差异,但是基本写法是大同小异的,所以必须得掌握相关的写作方法,才能得到领导的认可,首先需要熟练调查报告的一些结构特点,另外还要把握相关的写作程序。扩展资料:调研报告不同于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是因为发生了某件事才去作调查,然后写出报告。调研报告的写作者必须自觉以研究为目的,根据社会或工作的需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调研计划。即将被动的适应变为有计划的、积极主动的写作实践,从明确的追求出发,经常深入到社会第一线,不断了解新情况、新问题,有意识地探索和研究,写出有价值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的核心是实事求是地反映和分析客观事实。调研报告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调查,二是研究。调查,应该深入实际,准确地反映客观事实,不凭主观想象,按事物的本来面目了解事物,详细地钻研材料。研究,即在掌握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认真分析,透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至于对策,调研报告中可以提出一些看法,但不是主要的。因为,对策的制定是一个深入的、复杂的、综合的研究过程,调研报告提出的对策是否被采纳,能否上升到政策,应该经过政策预评估。调研报告是整个调查工作,包括计划、实施、收集、整理等一系列过程的总结,是调查研究人员劳动与智慧的结晶,也是客户需要的最重要的书面结果之一。它是一种沟通、交流形式,其目的是将调查结果、战略性的建议以及其他结果传递给管理人员或其他担任专门职务的人员。因此,认真撰写调研报告,准确分析调研结果,明确给出调研结论,是报告撰写者的责任。

关于褚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褚氏历史来源 一 ; 以地为氏。据《后汉书.郡国志》所载,洛阳有褚氏聚。《姓氏寻源》云 : 古有褚地,居者以为氏。 二 ; 以官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官为氏》云 : 本自殷 (商) 后人宋共公子瑕食采于褚,其德可师,号曰褚师,生公孙肥,子孙因此为褚氏。「褚师」为掌管市场的官员,又叫「市令」。春秋时期,宋国,卫国,郑国都设置褚师之官。世代为楮师者,以官为氏,省为褚氏。 三 ;出自他族。今彝、僳僳族有褚姓。 迁徙分布 褚姓无论得之以采地为氏,还是由褚师之官职而来,均源出于今河南省境,因宋都在今河南商丘,郑都在今河南新郑,卫都在今河南淇县。历战国而秦,褚姓有一支迁往山东,如西汉有褚大,官至梁相,乃兰陵(今山东枣庄)人;有一支徙居颍川,如博士褚少孙,乃颍川人,寄居沛(今江苏沛县)。《后汉书·郡国志》载有:“雒阳有褚氏聚”。表明东汉时褚姓仍以祖居地为其繁衍的中心,是故后世褚姓有以河南为其郡望堂号的。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褚少孙的裔孙褚重始居河南阳翟,褚重的裔孙褚招,任安东将军、扬州都督,封关内侯。褚招之孙褚磐,年五十始出仕,并徙居丹杨(今江苏江宁)。有五子:頠、说、洽、裕、祥。頠之子褚翜袭爵关内侯,东晋成帝时官至护军将军。翜子褚希,任豫章太守。頠三弟褚洽任武昌太守,洽子褚裒其女适晋康帝,贵为皇后。裒有二子:锍、熙。褚锍子褚爽之女贵为东晋恭帝皇后,褚皇后有兄弟分别为秀之、裕之、淡之、湛之、法显,褚法显为南朝宋鄱阳太守,子褚熠、褚炫、炫子褚汉,汉子褚象,象子褚玠,玠子褚亮,均为显宦,褚亮在唐太宗时封为阳翟县侯,其次子褚遂良贵至宰相,封河南郡公,是故此支后人有回归河南阳翟的。褚姓除此支外,还有一支于汉徙居钱塘(今浙江杭州),一支徙居苏州。钱塘褚姓与河内同祖,汉末,褚盛为盐官,因居由拳(今浙江嘉兴南),子泰,仕吴,封钱塘临平侯,遂定居。隋唐以后,褚姓有人南迁于福建、广东、江西。明初,山西褚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北、河南、山东、北京、天津、江苏、安徽等地。历有清一代,褚姓遍及东北、西北、西南之地。如今,褚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江苏、辽宁为多。目前褚姓人口列全国第二百二十二位。

关于研究报告

如何撰写研究报告 杨奕农 中原大学国际贸易学系 1. 前言 回国开始任教之后,我在高年级的课程中,常要求学生写学期报告,其目的是希望除了用考试来评量学生的学习成果之外,也能有其他的方式.因为考试受时间所限,可能比较偏重记忆性及简单的推理,无法较深入地了解学生对於某些问题的看法;而报告可以让学生有比较充分的时间去准备,对於某些问题的探讨能完整地表达,也可以看出学生的思考,整理,分析等各方面的能力.另外,学生将来在社会上工作,报告的撰写,也应是亟需培养的能力之一. 然而,几学期的经验下来,发现学生在写报告时,或多或少都会犯了一些基本的错误,而严重影响到该份报告的说服力或评价.这种情形十分可惜.其实我个人觉得,在写报告的时候,只要能稍微注意一下研究的方法,报告的架构,及报告的格式,就能大大增加报告的说服力,这并不需要另外花去太多的功夫.在和其他老师分享教学经验时,发现这种问题,普遍地存在於学生在各学科的报告撰写中. 因此系上决议在「专题研讨」的这门课中,特地开辟了「研究方法」这个单元,希望教导学生基本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具有写出专业(至少看起来)报告的能力.而这份讲义,则是整理了我个人对撰写报告的了解,希望学生日后在写报告的时候,有个可以参考的依据. 1.1 要求学生撰写研究报告之目的 可能有人会开玩笑的说,写报告的目的当然是为了「交报告」!其实,大多数的老师要求学生写报告的目的,不外乎希望学生在撰写报告的过程中,能在一般上课时单向式的学习方式之外,让学生透过资料搜集,组织的过程,学会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在学校所学还是有限,如果你同意终身学习的理念,那在人生的过程当中,拥有一支钓竿,总比一直等别人给你鱼吃要来的实际和长远.更何况每个人进入社会之后,撰写报告也应是必备的工作技能之一. 1.2 研究报告之撰写原则 1.2.1 慎选题目 如果授课老师未指定题目,建议各位在挑选题目时,范围不要太大,题意要明确,以免超过自己的能力,而造成吃力不讨好的情况.若无法找到适当的题目,不妨多和老师讨论. 1.2.2 具有说服力 1.3 研究报告之简单分类 1.3.1 文献回顾,整理型 针对某一个主题,从报章,杂志,期刊,学术报告,网路等搜集以往相关的文献,将之做「有系统」的整理.资料整理的重点,在於紧扣著主题,并客观地呈现对主题正反两面的意见或看法,最后可以提出你个人的建议,但是需注意推论的逻辑. 1.3.2 理论推演型 1在适当的假设下,用图形,数学,或其他科学方法建立模型,并将之推演而得到某些结论.其重点在於假设是否合理,推演过程是否正确,以及所得结论是否和现实生活的观察相符. 1.3.3 实证研究型 此类型的的报告,通常是依据别人建立的理论模型,找到实际的资料用统计方法来验证. 2. 研究报告架构 2.1 一般通用架构 2.1.1前言(绪论,导论,绪言) 此一部分最主要的目的,在於导引报告阅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该报告想要讨论的问题,以及报告的目的. 此一部份至少应包含:1. 问题的背景绿起,2. 研究的动机,3. 过去其他相关研究的简述[注],4. 研究范围的界定,5. 为何你采取某种研究方法的原因及其步骤.在本节末最好可将整个报告之架构简述一次,以收提纲切领之效. 2.1.2 研究方法 (1) 文献回顾,整理型 有系统地归纳整理文献,并加以利弊之分析. (2) 理论推演型 应详细说明所采研究方法之假设,模型之意义,符号定义,并进行模型之推演等. (3) 实证研究型 应详细说明所依据之理论模型所含之前提假设,并依模型所得之推演建立用以检验之统计假说(hypothesis),进行验证之数量,统计量,或计量回归模型,并说明所用资料数据之来源. 2.1.3 结果分析 (1)文献回顾,整理型 将所整理文献,归纳成具体结论,并分别讨论其中之涵意. (2) 理论推演型 以科学方法证明模型推演之结果,并整理成具体的结论,并解释其意义,最好能举实际之例子以支持所得结果之合理性. (3) 实证研究型 将实证分析之结果以易懂的方式呈现(图,表为最常见之方式).并分别讨论所得出之数据其背后可能隐含之意义.若有与理论不符,应尝试分析其可能原因为何. 2.1.4 结论 此部分至少应包含:1. 再次简要说明报告研究之目的,方法.2. 对所得出之结果做摘要,较一般化的说明.3. 根据结果分析其政策涵意,并提出可能之建议.5. 说明本报告推论应用之所可能限制,并对研究之缺失进行检讨,最后,可对未来后续之研究方向或改进方法提出建议. 2.1.5 参考文献 2以中文部分在前,英文部分在后的方式,对所引用过的文献,逐一条列其作者,文献篇名,出处,出版年月,页数等.有引用的一定要列,未引用之文献「不必」列在其中.参考文献目前并无统一之格式,重点在於采用格式之「一致性」.同学可以参考下节所附之格式说明编写. 2.2 文献回顾,整理型 例一:以黄鸿对Hotelling模型的文献回顾为例(1997) 1. 引言 2. Holtelling原始模型之简介 3. Holtelling模型之发展以及在经济学上之应用 4. Holtelling模型在其它社会科学之应用 5. 结论与展望. 例二:戚树诚「企业组织中的组织禁忌」(1998) 1. 前言 2. 文献讨论 3. 定性资料之搜集,分析与整理 4. 结语与后续研究建议 2.3 理论推演型 例一:曹添旺和张植榕「国际金融冲击,汇率干预与物价波动」(1998) 1. 前言 2. 理论架构 3. 金融干扰与浮动汇率 4. 外汇干预 5. 结论与补充 例二:徐学忍「均衡研发联盟形成规则与政府之最适选择」(1996) 1. 前言 2. 基本模型与商品市场均衡 3. 研发阶段之均衡分析 4. 研发策略联盟形成之均衡分析 5. 福利分析 6. 结论 2.4 实证研究型 例一:林师模和王治平「股市报酬与总体经济变数跨频谱带之动态因果关联」(1998) 1. 前言 2. 相关文献 3. 研究方法 34. 实证分析 5. 结论 例二:GenVay(1998)"Optimization of Technical Trading Strategies and the Profitability in Security Markets. " 1. Introduction 2. Model 3. Empirical results 3. 研究报告内容格式[注] 3.1 章节之画分 各章节标题独立成一行,全部靠左即可.段落编号可依: 壹,一,(一)1. (1)a. (a)等顺序排列.如: 壹,…(大段落一) 一,…(中段落一) (一)…(小段落) 二,…(中段落二) 贰,…(大段落二) 3.2 外观格式 3.2.1 空白留边 上下左右各留适当距离,以增加阅读报告时之舒适度.建议左右各2cm,上下各2. 5cm. 3.1.2 行距 以段落行距设为二倍行高为宜,便於报告之批阅. 3.1.3 页码 最好将报告编上页码,置於每页下方之正中央. 3.1.4 注脚 (1) 注脚可置於该页之最下方,请用阿拉伯数字顺序标明在"["和"]"之间,并在数字前加上"注"字. (2) 图表之注释须直接置於该表格之下方,并以阿拉伯数字编号(如表1). 3.1.5 图与表 (1) 图与表可置於正文之中或全文之最后.每个图表皆加上编号及标题.标题於置之位置以「表之上」,「图之下」为惯例(见前节之表1及以下之图1). (2) 表格形式为横列,其左右边不需加边线,表中各栏不须有分隔线(参见表1). (3) 一页可容纳得下之图或表,绝对不可分置於两页中. (4) 图表出现之前,正文中一定要先有文字介绍或说明. (5) 图表之下需列该图表之资来源,不论是直接或间接由他处引用之资均需列於资来源中.若为研究所得出之结果,在该表格下以「资料来源:本研究」列出. 486H 87H 3g% KK)[(%) 6. 77 4. 83 GNP( 5b) 2¨848 2¨623 ! GNP(5b) 13¨19812¨040/ (1) / U L L+3…<3¨) ~3…<3t (^)¨^5B / ! "V ~ Yt = b0 + b1 Xt (1) (2) ! 0oe<3L # .n5}~ 5×[)O(1) ü[[)O *ü 1) G 1 P U,X G " - 0J& s¨oe@~ 05 *ü[)OH <3V /~ VFama(1981) Geske and Roll(1983) ¨B|7o3:7 6u = Kg,XK° _ "B 3g% #"7 6u G@,X 0 K° ~ 2) *ü 8 U "H[ < *ü¨M t V ~ fik ")_" G(1998)- 0J B|7 KKMì 6u G@¨Mì,Xz2 7 ~ 3) H! *ü 8 U ¨L AEà+P¤ K_í ¨oe@ <)¨V /~ fik ")_" G(1998)- 0J B|7 KK,X-`ó(17 2 )"KKó(20-28 )" "×EM 6u G@,XA^"×6u ,X" "AEB|7 KK,XEM OAE NC~EM ,X Z, ¨-`ó;B|7o3:" "AE6u !7 ,XEM ×B|7 KKMì 6u G@¨Mì,Xz2 7 ~ 5(2) 报告最后条所之参考文献格式 英文人名第一人之姓列於前,名置於后.第二个人以后用正常之名. 姓方式列出. 1) 书 中文:姓名,「书名」,出版商,出版地,出版日期. 英文:姓,名(年)书名,出版地:出版商. 陈松男,「国际金融市场泛论与分析」,新陆书局,台北,民国85年1月. Engel,JamesF. ,Roger D. Blockwell,and Paul W. Miniard(1990)Consumer Behavior,Orlando:Dryden Press. 曾国雄,邓振源,「多变量分析(一):理论应用篇」,松岗电图书资料公司,台北,民国75年5月. 2) 期刊 中文:姓名,「文章篇名」,期刊名,第x卷第t期,日期,页数. 英文:姓,名(年)"文章名. "期刊名,卷,pp. 起迄页数. 林师模,王治平,「股市报酬与总体经济变数跨频谱带之动态因果关联」,管理学报,第15卷第2期,民国87年6月,页207-229. GenV ay,Ramazan(1998)"Optimization of Technical Trading Strategies and the Profitability in Security Markets. " Economics Letters, 59, pp. 249-254. 3) 学位论文 中文:姓名,「论文名」,硕(博)士论文,校所名称,年. 英文:姓,名(年)"论文名. "硕(博)士论文,校名. 蔡惠雯,「自来水原水品质需求之研究—条件评估法之应用」,硕士论文,台湾大学农业经济研究所,民国82年. 4) 研究计画报告 中文:姓名,「计画名称」,委托单位,计画编号,执行单位,年. 陈明健,「台湾养猪事业之社会成本分析与解决对策(一)」,行政院环境保护署补助研究计画,EPA-81-E3E1-0906,台湾大学农业经济研究所,民国81年. 5) 政府出版之年月报或调查报告 中文:出版单位,「年报名称」,出版地:出版单位,年. 行政院主计处,「台湾地区受雇员工动向调查报告」,台北:行政院主计处,民国80年. 6) 杂志上之文章 司徒达贤,「大而无当不如小而坚稳」,天下杂志,第152期,民国83年1月,页91. 7) 报纸上之文章 赖英照,「台湾金融版图之回顾与前瞻」,经济日报,民国86年2月12日,第4版. 「水源区禁止开发高球场,畜牧业」,联合报,民国81年10月29日,第3版. 8) 网路上的文章 行政院主计处第三局,「重要经社指标速报」,http://www. dgbasey. gov. tw/dgbas03/bs4/ecid5net. htm,民国88年. 9) 不知作者的文献 6太平天国野史,台南:王家,民国58年. 3.1.8 附录 若部分内容与本文有关,但置於正文中可能对於阅读之连续性有妨碍时,可将之置於附录.附录中之内容应按内容类型分门别类,并以「附录一」,「附录二」,…之方式,将每类单独列於一页之开始. 3.1.9 其他 英文专有名词缩写的使用,在该名词第一次出现时以中文写出全名(如果有人已经翻译过了),接著写出其英文全名并附英文缩写,则往后此名词再出现时,即可以该英文缩写表示之.例如 关税暨贸易总协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 and Trade,以下简称GATT)…. 4. 结语 报告撰写之注意事项,格式看起来好像相当繁琐,但是只要能掌握其中之重要原则,其实并不需要太多的工夫,就可以写出一份至少「看起来」受过专业训练的报告.若再加充实且严谨的内容,你也可以写出一份有具有水准的报告. 我花了许多时间来编纂这份对撰写报告说明的讲义,其主要目的是使同学以后在写报告时,有参考的依据.当然内容尚有许多遗漏不足之处,希望大家不吝指正,日后再加以修正.

全球寒武系第3统第5阶界线层型候选剖面研究报告

赵元龙1 袁金良2 郭庆军3 Frederick A Sundberg4 彭进1尹磊明2 杨兴莲1 邰通树5 王春江6 喻美艺1(1.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贵阳 550003; 2.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南京 210008;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4.美国亚利桑那州肖洛高级中学,Show Low 85901;5.贵州黔东南州苗岭国家地质公园,凯里 556000; 6.中国石油大学地球化学和环境科学实验室,北京 102249)1 研究目的及研究现状1990年在测制剑河(原台江)八郎凯里组中上部的凯里生物群剖面时,发现八郎乌溜-曾家崖剖面凯里组中、下部有一条界线,界线之上三叶虫以掘头虫(Oryctocephalus)、高台虫(Kaotaia)及兴仁盾壳虫(Xingrenaspis)等组合为特征,而界线之下三叶虫则以莱德利基虫类的莱德利基虫(Redli-chia)、宽背虫(Bathynotus)及南皋盾壳虫(Nangaops)为特征,这个界线就是中、下寒武统界线。1997年,袁金良、赵元龙等将界线之上掘头虫的1个种,即印度掘头虫Oryctocephalus indicus作为寒武系中寒武统开始的首现分子(FAD),并迅速得到美国、中国一些三叶虫专家的支持。 随后,在国际地层委员会寒武系分会主席Shergold及秘书长Geyer领导下的国际地层委员会寒武系分会决定将O.indicus作为全球寒武系中寒武统的首现分子,并在美国Split山剖面及剑河乌溜-曾家崖剖面间进行表决,结果剑河剖面领先。与此同时,彭善池则根据产O.indicus的台江八郎剖面中的几个三叶虫带,建立了台江阶,底界也就是O.indicus的首次出现层位。2001年,赵元龙等对台江八郎乌溜-曾家崖凯里组剖面界线上、下地层进行详细采掘工作,结果发现O.indicus的首次出现层位在距离凯里组底界52.8 m处。与此同时,美国三叶虫专家Sundberg,Linda也对美国西部的中—下寒武统界线进行了研究,他们在内华达州、加利福尼亚州交界处的多个剖面中发现了Oryctocephalus indicus,建立了O.indicus带,并在该带下部带中建立O.americanus种。 由于美国有些地层剖面顶部发育不全,底部未见下寒武统顶部标志化石宽背虫Bathynotus,也未进行其他相关学科如微体化石、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在2003年寒武系分会部分选举委员投票表决中逊于贵州剑河剖面。2003年以来,以赵元龙教授为首的研究团队对剑河八郎乌溜-曾家崖潜在的寒武系第2统及第3统界线国际层型剖面进行深入研究,特别是进行界线层型辅助剖面、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生物标志结果也令人高兴,尤其是碳同位素曲线明显的负异常层可与乌溜-曾家崖剖面三叶虫O.indicus的首次出现层位(距离凯里组底界52.8 m处)基本一致,说明三叶虫界线划分的正确性。然而,Flecher(2003)提出主要产于西伯利亚Molodo河Kounamkita组下部的Ovatoryctocara带的O.granulata亦可作为潜在的寒武系第3统首现分子,并得到一些学者的支持(Geyer,2003; Shabarov et al.,2008)。2008年,西伯利亚雅库茨克第13届国际寒武系工作组会议期间,部分代表先乘小飞机,后坐直升机至Molodo河观看Ovatoryctocara granulata界线层型剖面,讨论后大部分研究者认为,尽管该剖面出露好,化石亦丰富,但交通十分不便,又是浓缩剖面,不适宜作国际层型剖面。2008年下半年,在寒武系第2统及第3统界线工作组组长Sundberg博士领导下,经讨论并表态,在21票中有11票支持O.indicus及剑河乌溜剖面。 目前,我们的研究占优势。2009年6月,寒武系第2统及第3统界线工作组组长、美国三叶虫专家Frederick A.Sundberg博士专程到贵州剑河乌溜-曾家崖剖面进行仔细的界线研究,认为我们的研究结果完全正确,目前本课题组已向国际寒武系分会及其工作组提交总体研究报告,并建议乌溜阶作为国际寒武系第3统第5阶的阶名(图1),实际上是建立在台江阶基础上的全球性阶。图1 全球寒武系年代地层划分工作模式表,表中的贵州统和乌溜阶为笔者拟用的地层单位2 台江阶及乌溜阶彭善池等认为中国寒武系的建阶应在过渡区进行,他所研究的排碧阶、古丈阶均已作为寒武系国际性阶。2000年,彭善池根据贵州剑河八郎凯里组剖面,结合湘西其他剖面及寒武系第3统首现分子Oryctocephalus indicus建立了台江阶,作为寒武系第3统第一个年代地层,包括Oryctocephalus indicus带,Peronopsis taijiangensis带,Ptychagnostus gibbus带,Ptychagnostus atavus带,之上与王村阶的Ptych-agnostus punctuosus带相接。 与下伏都匀阶顶部的Bathynotus holopygus-Ovatoryctocara cf.granulata带相连。在台江阶的基础上,我们进行寒武系第3统第5阶底界层型剖面及点位的研究,并建议命名第3统为贵州统,第5阶为乌溜阶。 由于原台江阶顶部Ptychagnostus atavus带已作为国际寒武系Drumian阶(达鲁米阶)的首现分子,乌溜阶在层位上比台江阶略低一个三叶虫带。典型的台江阶及乌溜阶剖面位于贵州省剑河县革东镇西北方向3 km左右的八郎村后0.5 km的乌溜-曾家崖山脊上,西距贵阳市260余千米,约3 km与320国道相连,交通方便,位于北纬26°44′843″,东经108°24′830″(图2)。图2 研究区交通位置图和剑河革东八郎地区部分地质图3 层型剖面介绍3.1 乌溜-曾家崖剖面乌溜-曾家崖剖面由凯里组组成(图3),于1984年测制,1989年及1990年重新测制,1999年对各层厚度修订。图3 凯里生物群产地寒武系黔东统—武陵统凯里组柱状图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报告(2006~2009)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报告(2006~2009)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报告(2006~2009)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报告(2006~2009)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报告(2006~2009)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报告(2006~2009)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报告(2006~2009)3.2 苗板坡剖面苗板坡剖面位于贵州剑河县革东镇屯州村西北苗板坡山脊,乌溜-曾家崖剖面之北约1 km; 由赵元龙、杨瑞东、郭庆军等于1997年测制,地层出露完好,化石丰富(图3)。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报告(2006~2009)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报告(2006~2009)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报告(2006~2009)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报告(2006~2009)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报告(2006~2009)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报告(2006~2009)4 台江阶或乌溜阶底界界线定义根据彭善池建阶的定义及本课题组的研究,认为台江阶或乌溜阶底界是以掘头虫类印度掘头虫Oryctocephalus indicus的首现作为台江阶或乌溜阶亦即寒武系第3统底部的开始。印度掘头虫分布广泛,主要产于中国贵州剑河、丹寨及铜仁一带凯里组,在国外有韩国、印度北部喜马拉雅地区,美国西部、西伯利亚北部Molodo河地区及格林兰地区。贵州剑河革东八郎乌溜-曾家崖剖面凯里组是一个很好的剖面,岩石出露好,层序好,距凯里组底52.8 m首次出现印度掘头虫,共生的三叶虫还有兴仁兴仁盾壳虫Xingrenaspis xingrenensis,大型高台虫Kaotaia magna,大量的佩奇虫、台江弯曲掘头虫Curvoryctocephalustaijiangensis,刺后节头虫Metarthricocephalus spinosus。 疑源类则以Leiomarginata simplex-Fimbriaglomerella membranace组合结束,Cristallnium cambriense-Heliosphaeridium nodosum-Globosphaeridiumcerinum组合出现为第3统第5阶界线,其底界比Oryctocephalusindicus的出现稍低一点。第5阶底界与下伏地层之间没有岩性的区别,都处在灰色粉砂质页岩中(图4)。5 阶层型剖面内的生物地层序列及特征贵州剑河革东乌溜-曾家崖凯里组剖面含有三叶虫62属,已建立3个三叶虫带,由下而上分为Ovatoryctocara cf.granulata-Bathynotus holopygus组合带,占据厚度52.8 m; Oryctocephalusindicus带,由52.8 m至149.48 m,Peronopsis taijiangensis由149.48 m至214.20 m(图5)。5.1 Bathynotus holopygus-Ovatoryctocara cf.granulata组合带本组合带除带化石外,还有一些重要的化石,包括界线之下标志性三叶虫,如宽背虫(Bathyno-tus),莱德利基虫(Redlichia),盾甲虫Oryctocephalops,南皋盾甲虫Nangaops,其中宽背虫全球分布,莱德利基虫为亚太地区寒武系第2统的重要化石(图6)。5.2 印度掘头虫(Oryctocephalus indicus)带本带除带化石外,还有其他掘头虫类及褶颊虫类化石。 占据地层厚度比较大,达97.18 m,标本也比较多。该带在印度北部喜马拉雅地区KunzamLa组中部出现,美国西部内华达州西部Split山脉Emigrant组也产O.indicus带,但占据的地层厚度只有几米,共生的三叶虫有Microtocara,Pagetia等。俄罗斯西伯利亚Molodo河Kounamta组主要由深水相的深灰色页岩、薄层硅质岩组成,化石较多,ue5d2其中上部产有大量的掘头虫类Oryctocephalus reticulatus,该种大部分标本横穿头鞍沟不发育,一些学者认为该种是O.indicus的同义词,另一些学者则认为O.reticulates的大部分标本横穿头鞍沟不发育,少部分标本横穿头鞍沟发育,应是印度掘头虫O.indicus(图6)。最近,Geyer等在格陵兰的Delamaran阶底部发现了O.indicus(Geyer等认为是O. cf.indicus,实际上为典型的O.indicus)。ue5cf图4 拟用的贵州统和乌溜阶贵州剑河八郎乌溜-曾家崖界线层型剖面野外露头及FAD分子Oryctocephalus indicus的首现层位图5 乌溜-曾家崖剖面凯里组三叶虫地层分布及生物地层划分5.3 台江胸针球接子带(Peronopsis taijiangensis Zone)本带除带化石外,常见的还有甲劳拟油栉虫Olenoides jialaoensis,亚筒形平壤盾壳虫Pianspis(P.)subcylindrica,其中O.jialaoensis分布于贵州凯里地区凯里组上部(图6)。 由于Peronopsis taijiangensis的属Peronopsis全球分布,我们于2009年正式建立此带。图6 拟用的贵州统和乌溜阶的重要三叶虫6 其他研究手段介绍剑河八郎乌溜-曾家崖凯里组剖面还进行了疑源类、层序地层、事件地层、化学地层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O.indicus的首现点与有机界及无机界的发展是一致的。6.1 疑源类的研究对乌溜-曾家崖剖面作了详细的疑源类研究表明,在凯里组底部之上52 m的层位出现疑源类2个明显不同的组合,52 m之上为Cristallinium cambriense-Heliosphaeridium nodosum-Globosphaeridium cerinum组合,这些化石种也常见于波兰和东欧地台的传统中寒武统地层中(Moczydlowska,1991,1998; Volk-ova et al.,1983,1990)。 52 m之下的Leiomarginata simplex-Fimbriaglomerella membranacea组合出现在上述3个地区的传统下寒武统的地层中。 因此,乌溜-曾家崖剖面疑源类的组合有助于与三叶虫缺乏的波兰和东欧一带的地层对比,是一个具对比意义的参考化石门类(图7)。6.2 三叶虫事件地层学的研究寒武系第2统及第3统即中、下寒武统的生物灭绝事件又称霍克湾事件(Howke Bay event),主要与海水进退有关,主要表现在莱德利基虫目的大灭绝及褶颊虫类、耸棒头虫的重创,这一灭绝事件在剑河八郎乌溜-曾家崖凯里组剖面上均有表现。研究表明,寒武系第2统及第3统界线下三叶虫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整个凯里组共有三叶虫62属,界线之下有22属(亚属),之上有40属,之间只有20属穿过界线(图5),灭绝率达到47%。腕足类也有类似现象。6.3 层序地层学的研究剑河八郎地区凯里组发育良好,处于一个4级旋回及2个3级旋回中,3级旋回中最大海平面位于107 m处,即位于GTB14层顶或GTB15层底,而第一个4级旋回的最大海平面则位于48 m处左右,而寒武系第2统与第3统界线及点位即GSSP则位于其上位置(图7)。6.4 化学地层研究曾多次对乌溜-曾家崖及辅助剖面剑河川硐尖山凯里组剖面进行过无机及有机碳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分析,研究发现在三叶虫Oryctocephalus indicus的首现层位附近碳同位素和大量的微量元素都有明显的异常,其中碳同位素的最大负漂移点位和剖面上GSSP点位基本吻合(图7),说明无机界的变化及碳有机同位素的变化与三叶虫的发展阶段基本一致,确认其划分的正确性。此外,生物标志的研究结果也是如此。7 对比关系7.1 国际对比国内地区台江阶顶界以Ptychagnostus gibbus为顶,与西伯利亚Amginian顶部相比,底界则与该阶下部Kounamkites底界一致,两底界之下均产Oryctoryctocara cf.granulata,Oryctocephalops。美国西部Delamaran阶上部含Ptychagnostus gibbus,下部为Oryctocephalus indicus,顶界一致,底界则与Delamaran阶的下部O.indicus底界一致。O.indicus之下的Amecephalus arrojosensis带及Eokochaspis nodosa带则位于乌溜阶底界之下。澳大利亚寒武系第3统底界位于Ordian阶顶部,即Xystridura negrian与Redlichia forresti带之间,与乌溜阶相比,Ordian阶上部的Templetonian顶部为Ptychagnostus gibbus带,两者顶界一致,乌溜阶与澳大利亚、西伯利亚及劳亚大陆3个主要地区及其他地区的对比(表1)。新建的全球年代地层乌溜阶与全球对比关系如表1,表2。ue5cf图7 拟用的贵州统和乌溜阶的生物地层(Zhao et al.,2007)、地球化学(Guo et al.,2010)和层序地层学表1 全球主要地区寒武系内部再划分的国际对比表(修改于Peng et al.,2004)Oi=FAD of Oryctocephalus indicus.Or=Oryctocephalus reticulates,Og =LAD of Ovatoryctocaragranulata,Oa=Oryctocephalusamericanus,Bk=LAD of Bathynotus kueizhouensis,Bh=LAD of Bathynotus holopygus,R=LAD of Redlichia,Pt=Peronopsis taijiangensis,Pr=P.rect a,Pl=P.lata,Pu=P.ultimus,Pbr=P.brigharnensis,Pb=P.bonnerensis,Pg=Ptychagnostus gibbus.7.2 国内对比根据彭善池最新研究,台江阶或乌溜阶底界代表全球寒武系第3统的底界,由于华北地区寒武系2统及3统界线划分不一致,两者难以完全一致,一般认为与毛庄阶底部可以对比,台江阶顶相当于张夏阶的中部,而乌溜阶则和徐庄阶顶界一致。8 前 景修订含义的Oryctocephalus indicus特征明显,比另一个寒武系第3统及第5阶的首现分子Ovatoryc-tocara granulata分布广泛,对比性也好。O.indicus依托的剖面——中国贵州剑河八郎乌溜-曾家崖剖面岩性单一,岩石出露好,处于生物灭绝时期,之上为著名的凯里生物群,交通方便,适于全年工作。而O.granulata易变形,分布范围较窄,首现层位不一致,所依托的Molodo河剖面位于北极圈内,交通极为不便,且属于非正常沉积,为浓缩剖面,不适于国际地层层型剖面。O.indicus及其乌溜-曾家崖剖面研究仍处于领先地位。致 谢 国际地层委员会副主席、国际地层委员会寒武系分会主席彭善池研究员及秘书长Loren EBabacock教授给予指导; 国际地层委员会寒武系分会选举委员朱茂炎研究员及贵州大学副校长宋宝安教授给予鼓励和支持; 贵州省黔东南州州政府和剑河县政府(均含国土局)给予帮助。全国地层委员会2006~2010年连续给予资助;贵州省科技特别基金(黔科机字2007 -4004)、贵州省国际合作项目(黔科外G字2010.7001号)、贵州省科技教育人才省长基金(黔省专合字2006.7号)等给予专项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672018,40762001)、科技部973项目(2006CB806401)给予资助。剑河县八郎村村民刘峰、刘泽福、刘泽武及贵州大学地层古生物研究生孙海静等参加野外工作,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表2 全球主要地区寒武系2~3统内部界线对比表(据Peng and Babcock,2004,Zhao et al,2007,McCollum and Sundberg,2007,Kruse et al,2009)主要参考文献Babcock,L.E.,Peng,S.C.,Geyer,G.,Shergold,J.H.,2005.Changing perspectives on Cambrian chronostratigraphy and progress toward sub-division of the Cambrian System.Geosciences Journal 9:101~106Fletcher,T.P.,2003.Ovatoryctocara granulata:the key to a global Cambrain stage boundary and the correlation of the olenellid,redlichiid and paradoxidid realms.Palaeontology,70,73~102Guo,Q.J.,Strauss,H.,Liu,C.Q.,Zhao,Y.L.,Yang,X.L.,Peng,J.,Yang,H.,2010.A negative carbon isotope excursion defines the transition from Cambrian Series 2 to Cambrian Series 3 on the Yangtze Platform,South China.Palaeogeography,Palaeoclimatology,Palaeo-ecology,2850:143~151Korovnikov,I.V.,2001.Lower and Middle Cambrian boundary and trilobites from northeast Siberia platform.Palaeoword,13,270~275Kruse,P.D.,Jago,J.B.,Laurie,J.R.,2009.Recent Developments in Australian Cambrian biostratigraphy.Journal of Stratigraphy,33(1):35~47McCollum,L.B. and Sundberg F.A.,2007.Cambrian trilobite biozonation of the Laurentia Delamaran Stage in the southern Great Basin,U.S.A.:Implications for global correlations and defining a Series 3 global boundary stratotype.Memoirs of Association of Australasian Pa-laeontology,34,147~156Peng,S.C.,Yuan,J.L,Zhao,Y.L.,2000a.Taijiang Stage:A new chronostratigraphical unit for the traditional Lower Middle Cambrain in SouthChina.J.Stratigr.,24(1):53~54.(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Peng,S.C.,Zhu,X.J.,Babcock,L.E.,Wang H.F.,2004b.Potential global stratotype sections and points in China for defining Cambrian sta-ges and series.Geobios 37:253~258Peng,S.C.,2009.Review on the studies of Cambrian trilobite faunas from jiangnan slope belt,South China,with notes on Cambrian correlation be-tween South and North China.Acta Palaeontologica Sinica,48(3):453 ~464(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Shabanov,Y.Y.,Korovnikov,I.V.,Pereladov,V.S., and Fefelov,A.F.,2008.Excursion 1a.The traditional Lower-Middle Cambrian bounda-ry in the Kuonamka Formation of the Molodo River section(the southeastern slope of the Olenek Uplift of the Siberian Platform)proposedas a c andidate for GSSP of the lower boundary of the Middle Cambrian and its basal(Molodian)stage,defied by the FAD of Ovatorycto-cara granulata.The Cambrian System of the Siberian Platform.Part 2 :North-East of the Siberian Platform,ⅩⅢ International Field Confer-ence of the Cambrian Stage Subdivision Working Group.Moscow—Novosibirsk.pp.8~59Sundberg,F.A.& McCollum,L.B.,2003.Early and Middle Cambrian trilobites from the outer-shelf deposits of Nevada and California,USA.Pa-laeontology,46(5):945~986,8pls.Yuan ,J.L.,Zhao,Y.L.,Wang,Z.Z.Zhou Z,Cheng X,Y.,1997.A preliminary study on Lower-Middle Cambrian boundary and trilobite faunaat Balang,Taijiang,Guizhou,South China.Acta Palaeont.Sinica(in Chinese),36(4):494~524Zhao,Y.L. and Huang,Y.Z.,1990.Bathynotus from Kaili Formation( Lower-Middle Cambrian) of Kaili Area,Guizhou.Acta Palaeont.Sinica,29(1):43~53(In Chinese with English summary)Zhao,Y.L.,Yuan,J.L.,McCollum,L.B.,2001.A potential GSSP for the Lower and Middle Cambrian boundary near Balang Village,TaijiangCounty,Guizhou Province,China.Acta Paleontologica Sinica,40(Sup.),130~142Zhao Y.L .,Yuan,J.L.,Peng,S.C.,Babcock,L.E.,Peng,J.,Lin,J.P.,Guo,Q.J.&Wang,Y.X.,2007.New data on the Wuliu-Zengjiayan section(Balang,South China),GSSP c andidate for the base of Cambrian Series 3,Memoirs of Association of Australasian Palae-ontology,33,57~65

全球寒武系第统第阶界线层型候选剖面研究报告

赵元龙1袁金良2郭庆军3FrederickASundberg4彭进1尹磊明2杨兴莲1邰通树5王春江6喻美艺1(1.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贵阳 550003; 2.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南京 210008;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4.美国亚利桑那州肖洛高级中学,Show Low 85901;5.贵州黔东南州苗岭国家地质公园,凯里 556000; 6.中国石油大学地球化学和环境科学实验室,北京 102249)1 研究目的及研究现状1990 年在测制剑河(原台江)八郎凯里组中上部的凯里生物群剖面时,发现八郎乌溜 - 曾家崖剖面凯里组中、下部有一条界线,界线之上三叶虫以掘头虫(Oryctocephalus)、高台虫(Kaotaia)及兴仁盾壳虫(Xingrenaspis)等组合为特征,而界线之下三叶虫则以莱德利基虫类的莱德利基虫(Redli-chia)、宽背虫(Bathynotus)及南皋盾壳虫(Nangaops)为特征,这个界线就是中、下寒武统界线。1997 年,袁金良、赵元龙等将界线之上掘头虫的 1 个种,即印度掘头虫 Oryctocephalus indicus 作为寒武系中寒武统开始的首现分子(FAD),并迅速得到美国、中国一些三叶虫专家的支持。随后,在国际地层委员会寒武系分会主席 Shergold 及秘书长 Geyer 领导下的国际地层委员会寒武系分会决定将O.indicus 作为全球寒武系中寒武统的首现分子,并在美国 Split 山剖面及剑河乌溜 - 曾家崖剖面间进行表决,结果剑河剖面领先。与此同时,彭善池则根据产 O.indicus 的台江八郎剖面中的几个三叶虫带,建立了台江阶,底界也就是 O.indicus 的首次出现层位。2001 年,赵元龙等对台江八郎乌溜 - 曾家崖凯里组剖面界线上、下地层进行详细采掘工作,结果发现 O.indicus 的首次出现层位在距离凯里组底界52.8 m 处。与此同时,美国三叶虫专家 Sundberg,Linda 也对美国西部的中—下寒武统界线进行了研究,他们在内华达州、加利福尼亚州交界处的多个剖面中发现了 Oryctocephalus indicus,建立了O.indicus 带,并在该带下部带中建立 O.americanus 种。由于美国有些地层剖面顶部发育不全,底部未见下寒武统顶部标志化石宽背虫 Bathynotus,也未进行其他相关学科如微体化石、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在 2003 年寒武系分会部分选举委员投票表决中逊于贵州剑河剖面。2003 年以来,以赵元龙教授为首的研究团队对剑河八郎乌溜 - 曾家崖潜在的寒武系第 2 统及第 3统界线国际层型剖面进行深入研究,特别是进行界线层型辅助剖面、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生物标志结果也令人高兴,尤其是碳同位素曲线明显的负异常层可与乌溜 - 曾家崖剖面三叶虫 O.indicus 的首次出现层位(距离凯里组底界52.8 m 处)基本一致,说明三叶虫界线划分的正确性。然而,Flecher(2003)提出主要产于西伯利亚 Molodo 河 Kounamkita 组下部的 Ovatoryctocara 带的 O.granulata 亦可作为潜在的寒武系第 3 统首现分子,并得到一些学者的支持(Geyer,2003; Shabarov et al.,2008)。2008 年,西伯利亚雅库茨克第 13 届国际寒武系工作组会议期间,部分代表先乘小飞机,后坐直升机至 Molodo 河观看 Ovatoryctocara granulata 界线层型剖面,讨论后大部分研究者认为,尽管该剖面出露好,化石亦丰富,但交通十分不便,又是浓缩剖面,不适宜作国际层型剖面。2008 年下半年,在寒武系第 2 统及第 3 统界线工作组组长 Sundberg 博士领导下,经讨论并表态,在 21 票中有 11 票支持O.indicus 及剑河乌溜剖面。目前,我们的研究占优势。2009 年 6 月,寒武系第 2 统及第 3 统界线工作组组长、美国三叶虫专家 Frederick A.Sundberg 博士专程到贵州剑河乌溜 - 曾家崖剖面进行仔细的界线研究,认为我们的研究结果完全正确,目前本课题组已向国际寒武系分会及其工作组提交总体研究报告,并建议乌溜阶作为国际寒武系第 3 统第 5 阶的阶名(图 1),实际上是建立在台江阶基础上的全球性阶。图 1 全球寒武系年代地层划分工作模式表,表中的贵州统和乌溜阶为笔者拟用的地层单位(据 Peng et al.,2007 修改)2 台江阶及乌溜阶彭善池等认为中国寒武系的建阶应在过渡区进行,他所研究的排碧阶、古丈阶均已作为寒武系国际性阶。2000 年,彭善池根据贵州剑河八郎凯里组剖面,结合湘西其他剖面及寒武系第 3 统首现分子Oryctocephalus indicus 建立了台江阶,作为寒武系第 3 统第一个年代地层,包括 Oryctocephalus indicus带,Peronopsis taijiangensis 带,Ptychagnostus gibbus 带,Ptychagnostus atavus 带,之上与王村阶的 Ptych-agnostus punctuosus 带相接。与下伏都匀阶顶部的 Bathynotus holopygus-Ovatoryctocara cf.granulata 带相连。在台江阶的基础上,我们进行寒武系第 3 统第 5 阶底界层型剖面及点位的研究,并建议命名第 3统为贵州统,第 5 阶为乌溜阶。由于原台江阶顶部 Ptychagnostus atavus 带已作为国际寒武系 Drumian 阶(达鲁米阶)的首现分子,乌溜阶在层位上比台江阶略低一个三叶虫带。典型的台江阶及乌溜阶剖面位于贵州省剑河县革东镇西北方向3 km 左右的八郎村后0.5 km 的乌溜 -曾家崖山脊上,西距贵阳市260 余千米,约3 km 与320 国道相连,交通方便,位于北纬26°44"843″,东经108°24"830″(图 2)。图 2 研究区交通位置图和剑河革东八郎地区部分地质图(据 Zhao et al.,2001 修改)3 层型剖面介绍3.1 乌溜 - 曾家崖剖面乌溜 - 曾家崖剖面由凯里组组成(图3),于1984 年测制,1989 年及1990 年重新测制,1999 年对各层厚度修订。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报告:2006~2009图 3 凯里生物群产地寒武系黔东统—武陵统凯里组柱状图上覆地层 中寒武统甲劳组30.灰、浅灰色中薄层至中厚层白云质灰岩,白云质、钙质砂岩,粉砂岩和粉砂质白云岩。底部产三叶虫: Kootniasanwanensis Zhou in Lu et al.,Parafuchouia prompta(Zhou)等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报告:2006~2009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报告:2006~2009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报告:2006~2009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报告:2006~2009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报告:2006~2009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报告:2006~2009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报告:2006~2009下伏地层 寒武系黔东统 “清虚洞组”深灰色、灰色中层细晶白云岩,泥质白云岩4 台江阶或乌溜阶底界界线定义根据彭善池建阶的定义及本课题组的研究,认为台江阶或乌溜阶底界是以掘头虫类印度掘头虫Oryctocephalus indicus 的首现作为台江阶或乌溜阶亦即寒武系第 3 统底部的开始。印度掘头虫分布广泛,主要产于中国贵州剑河、丹寨及铜仁一带凯里组,在国外有韩国、印度北部喜马拉雅地区,美国西部、西伯利亚北部 Molodo 河地区及格林兰地区。贵州剑河革东八郎乌溜 - 曾家崖剖面凯里组是一个很好的剖面,岩石出露好,层序好,距凯里组底 52.8 m 首次出现印度掘头虫,共生的三叶虫还有兴仁兴仁盾壳虫 Xingrenaspis xingrenensis,大型高台虫 Kaotaia magna,大量的佩奇虫、台江弯曲掘头虫 Curvoryctocephalus taijiangensis,刺后节头虫 Metarthricocephalus spinosus。疑源类则以 Leiomarginata simplex-Fimbriaglomerella membranace 组合结束,Cristallinium cambriense-Heliosphaeridium nodosum-Globosphaeridium cerinum 组合出现为第 3 统第 5 阶界线,其底界比 Oryctocephalus indicus 的出现稍低一点。第 5 阶底界与下伏地层之间没有岩性的区别,都处在灰色粉砂质页岩中(图 4)。5 阶层型剖面内的生物地层序列及特征贵州剑河革东乌溜 - 曾家崖凯里组剖面含有三叶虫 62 属,已建立 3 个三叶虫带,由下而上分为Ovatoryctocara cf.granulata-Bathynotus holopygus 组合带,占据厚度 52.8 m; Oryctocephalus indicus 带,由52.8 m 至 149.48 m,Peronopsis taijiangensis 由 149.48 m 至 214.20 m(图 5)。5.1 Bathynotus holopygus-Ovatoryctocara cf.granulata 组合带本组合带除带化石外,还有一些重要的化石,包括界线之下标志性三叶虫,如宽背虫(Bathyno-tus),莱德利基虫(Redlichia),盾甲虫 Oryctocephalops,南皋盾甲虫 Nangaops,其中宽背虫全球分布,莱德利基虫为亚太地区寒武系第 2 统的重要化石(图 6)。5.2 印度掘头虫(Oryctocephalus indicus)带本带除带化石外,还有其他掘头虫类及褶颊虫类化石。占据地层厚度比较大,达 97.18 m,标本也比较多。该带在印度北部喜马拉雅地区 KunzamLa 组中部出现,美国西部内华达州西部 Split 山脉Emigrant 组也产 O.indicus 带,但占据的地层厚度只有几米,共生的三叶虫有 Microtocara,Pagetia 等。俄罗斯西伯利亚 Molodo 河 Kounamta 组主要由深水相的深灰色页岩、薄层硅质岩组成,化石较多,其中上部产有大量的掘头虫类 Oryctocephalus reticulatus,该种大部分标本横穿头鞍沟不发育,一些学者认为该种是 O.indicus 的同义词,另一些学者则认为 O.reticulates 的大部分标本横穿头鞍沟不发育,少部分标本横穿头鞍沟发育,应是印度掘头虫 O.indicus(图 6)。最近,Geyer 等在格陵兰的 Delamaran阶底部发现了 O.indicus(Geyer 等认为是 O.cf.indicus,实际上为典型的 O.indicus)。图 4 拟用的贵州统和乌溜阶贵州剑河八郎乌溜 - 曾家崖界线层型剖面野外露头及 FAD 分子 Oryctocephalus indicus 的首现层位图 5 乌溜 - 曾家崖剖面凯里组三叶虫地层分布及生物地层划分(提议的全球界线层型点位与 Oryctocephalus indicus 带的底界一致)5.3 台江胸针球接子带(Peronopsis taijiangensis Zone)本带除带化石外,常见的还有甲劳拟油栉虫 Olenoides jialaoensis,亚筒形平壤盾壳虫 Pianspis(P.)subcylindrica,其中 O.jialaoensis 分布于贵州凯里地区凯里组上部(图 6)。由于 Peronopsis taijiangensis的属 Peronopsis 全球分布,我们于 2009 年正式建立此带。图 6 拟用的贵州统和乌溜阶的重要三叶虫6 其他研究手段介绍剑河八郎乌溜 - 曾家崖凯里组剖面还进行了疑源类、层序地层、事件地层、化学地层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O.indicus 的首现点与有机界及无机界的发展是一致的。6.1 疑源类的研究对乌溜 - 曾家崖剖面作了详细的疑源类研究表明,在凯里组底部之上 52 m 的层位出现疑源类 2 个明显不同的组合,52 m 之上为 Cristallinium cambriense-Heliosphaeridium nodosum-Globosphaeridium cerinum组合,这些化石种也常见于波兰和东欧地台的传统中寒武统地层中(Moczydlowska,1991,1998; Volk-ova et al.,1983,1990)。52 m 之下的 Leiomarginata simplex-Fimbriaglomerella membranacea 组合出现在上述 3 个地区的传统下寒武统的地层中。因此,乌溜 - 曾家崖剖面疑源类的组合有助于与三叶虫缺乏的波兰和东欧一带的地层对比,是一个具对比意义的参考化石门类(图 7)。6.2 三叶虫事件地层学的研究寒武系第 2 统及第 3 统即中、下寒武统的生物灭绝事件又称霍克湾事件(Howke Bay event),主要与海水进退有关,主要表现在莱德利基虫目的大灭绝及褶颊虫类、耸棒头虫的重创,这一灭绝事件在剑河八郎乌溜 - 曾家崖凯里组剖面上均有表现。研究表明,寒武系第 2 统及第 3 统界线下三叶虫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整个凯里组共有三叶虫 62 属,界线之下有 22 属(亚属),之上有 40 属,之间只有 20 属穿过界线(图 5),灭绝率达到 47%。腕足类也有类似现象。6.3 层序地层学的研究剑河八郎地区凯里组发育良好,处于一个4 级旋回及2 个3 级旋回中,3 级旋回中最大海平面位于107 m 处,即位于 GTB14 层顶或 GTB15 层底,而第一个 4 级旋回的最大海平面则位于 48 m 处左右,而寒武系第 2 统与第 3 统界线及点位即 GSSP 则位于其上位置(图 7)。6.4 化学地层研究曾多次对乌溜 - 曾家崖及辅助剖面剑河川硐尖山凯里组剖面进行过无机及有机碳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分析,研究发现在三叶虫 Oryctocephalus indicus 的首现层位附近碳同位素和大量的微量元素都有明显的异常,其中碳同位素的最大负漂移点位和剖面上 GSSP 点位基本吻合(图 7),说明无机界的变化及碳有机同位素的变化与三叶虫的发展阶段基本一致,确认其划分的正确性。此外,生物标志的研究结果也是如此。7 对 比 关 系7.1 国际对比国内地区台江阶顶界以 Ptychagnostus gibbus 为顶,与西伯利亚 Amginian 顶部相比,底界则与该阶下部 Kounamkites 底界一致,两底界之下均产 Oryctoryctocara cf.granulata,Oryctocephalops。美国西部Delamaran 阶上部含 Ptychagnostus gibbus,下部为 Oryctocephalus indicus,顶界一致,底界则与 Delamaran阶的下部 O.indicus 底界一致。O.indicus 之下的 Amecephalus arrojosensis 带及 Eokochaspis nodosa 带则位于乌溜阶底界之下。澳大利亚寒武系第 3 统底界位于 Ordian 阶顶部,即 Xystridura negrian 与 Redlichiaforresti 带之间,与乌溜阶相比,Ordian 阶上部的 Templetonian 顶部为 Ptychagnostus gibbus 带,两者顶界一致,乌溜阶与澳大利亚、西伯利亚及劳亚大陆 3 个主要地区及其他地区的对比(表 1)。图 7 拟用的贵州统和乌溜阶的生物地层(Zhao et al.,2007)、地球化学(Guo et al.,2010)和层序地层学(据 Yang et al.,1995; Wang et al,2006,Mei et al.,2006 修改)新建的全球年代地层乌溜阶与全球对比关系如表 1,表 2。表 1 全球主要地区寒武系内部再划分的国际对比表(修改于 Peng et al.,2004)Oi = FAD of Oryctocephalus indicus.Or = Oryctocephalus reticulates,Og = LAD of Ovatoryctocara granulata,Oa = Oryctocephalus americanus,Bk =LAD of Bathynotus kueizhouensis,Bh = LAD of Bathynotus holopygus,R = LAD of Redlichia,Pt = Peronopsis taijiangensis,Pr = P.recta,Pl = P.lata,Pu = P.ultimus,Pbr = P.brigharnensis,Pb = P.bonnerensis,Pg = Ptychagnostus gibbus.7.2 国内对比根据彭善池最新研究,台江阶或乌溜阶底界代表全球寒武系第3 统的底界,由于华北地区寒武系2统及 3 统界线划分不一致,两者难以完全一致,一般认为与毛庄阶底部可以对比,台江阶顶相当于张夏阶的中部,而乌溜阶则和徐庄阶顶界一致。8 前 景修订含义的 Oryctocephalus indicus 特征明显,比另一个寒武系第 3 统及第 5 阶的首现分子 Ovatoryc-tocara granulata 分布广泛,对比性也好。O.indicus 依托的剖面———中国贵州剑河八郎乌溜 - 曾家崖剖面岩性单一,岩石出露好,处于生物灭绝时期,之上为著名的凯里生物群,交通方便,适于全年工作。而 O.granulata 易变形,分布范围较窄,首现层位不一致,所依托的 Molodo 河剖面位于北极圈内,交通极为不便,且属于非正常沉积,为浓缩剖面,不适于国际地层层型剖面。O.indicus 及其乌溜 - 曾家崖剖面研究仍处于领先地位。致 谢 国际地层委员会副主席、国际地层委员会寒武系分会主席彭善池研究员及秘书长 Loren EBabacock 教授给予指导; 国际地层委员会寒武系分会选举委员朱茂炎研究员及贵州大学副校长宋宝安教授给予鼓励和支持; 贵州省黔东南州州政府和剑河县政府(均含国土局)给予帮助。全国地层委员会2006 ~2010年连续给予资助; 贵州省科技特别基金(黔科机字2007 -4004)、贵州省国际合作项目(黔科外 G 字 2010.7001 号)、贵州省科技教育人才省长基金(黔省专合字 2006.7 号)等给予专项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672018,40762001)、科技部 973 项目(2006CB806401)给予资助。剑河县八郎村村民刘峰、刘泽福、刘泽武及贵州大学地层古生物研究生孙海静等参加野外工作,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表 2 全球主要地区寒武系 2 ~3 统内部界线对比表(据 Peng and Babcock,2004,Zhao et al,2007,McCollum and Sundberg,2007,Kruse et al,2009)主要参考文献Babcock,L.E.,Peng,S.C.,Geyer,G.,Shergold,J.H.,2005.Changing perspectives on Cambrian chronostratigraphy and progress toward sub-division of the Cambrian System.Geosciences Journal 9: 101 ~ 106Fletcher,T.P.,2003.Ovatoryctocara granulata: the key to a global Cambrain stage boundary and the correlation of the olenellid,redlichiid and paradoxidid realms.Palaeontology,70,73 ~ 102Guo,Q.J.,Strauss,H.,Liu,C.Q.,Zhao,Y.L.,Yang,X.L.,Peng,J.,Yang,H.,2010.A negative carbon isotope excursion defines the transition from Cambrian Series 2 to Cambrian Series 3 on the Yangtze Platform,South China.Palaeogeography,Palaeoclimatology,Palaeo-ecology,2850: 143 ~ 151Korovnikov,I.V.,2001.Lower and Middle Cambrian boundary and trilobites from northeast Siberia platform.Palaeoworld,13,270 ~ 275Kruse,P.D.,Jago,J.B.,Laurie,J.R.,2009.Recent Developments in Australian Cambrian biostratigraphy.Journal of Stratigraphy,33(1): 35~ 47McCollum,L.B.and Sundberg F.A.,2007.Cambrian trilobite biozonation of the Laurentia Delamaran Stage in the southern Great Basin,U.S.A.: Implications for global correlations and defining a Series 3 global boundary stratotype.Memoirs of Association of Australasian Pa-laeontology,34,147 ~ 156Peng,S.C.,Yuan,J.L,Zhao,Y.L.,2000a.Taijiang Stage: A new chronostratigraphical unit for the traditional Lower Middle Cambrain in South China.J.Stratigr.,24(1): 53 ~ 54.(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Peng,S.C.,Zhu,X.J.,Babcock,L.E.,Wang H.F.,2004b.Potential global stratotype sections and points in China for defining Cambrian sta-ges and series.Geobios 37: 253 ~ 258Peng,S.C.,2009.Review on the studies of Cambrian trilobite faunas from jiangnan slope belt,South China,with notes on Cambrian correlation be-tween South and North China.Acta Palaeontologica Sinica,48(3): 453 ~ 464(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Shabanov,Y.Y.,Korovnikov,I.V.,Pereladov,V.S.,and Fefelov,A.F.,2008.Excursion 1a.The traditional Lower-Middle Cambrian bounda-ry in the Kuonamka Formation of the Molodo River section(the southeastern slope of the Olenek Uplift of the Siberian Platform)proposed as a candidate for GSSP of the lower boundary of the Middle Cambrian and its basal(Molodian)stage,defined by the FAD of Ovatorycto-cara granulata.The Cambrian System of the Siberian Platform.Part 2: North-East of the Siberian Platform,XIII International Field Confer-ence of the Cambrian Stage Subdivision Working Group.Moscow—Novosibirsk.pp.8 ~ 59Sundberg,F.A.& McCollum,L.B.,2003.Early and Middle Cambrian trilobites from the outer-shelf deposits of Nevada and California,USA.Pa-laeontology,46(5): 945 ~ 986,8pls.Yuan ,J.L.,Zhao,Y.L.,Wang,Z.Z.Zhou Z,Cheng X,Y.,1997.A preliminary study on Lower-Middle Cambrian boundary and trilobite fauna at Balang,Taijiang,Guizhou,South China.Acta Palaeont.Sinica(in Chinese),36(4): 494 ~ 524Zhao,Y.L.and Huang,Y.Z.,1990.Bathynotus from Kaili Formation(Lower - Middle Cambrian)of Kaili Area,Guizhou.Acta Palaeont.Sinica,29(1): 43 ~ 53(In Chinese with English summary)Zhao,Y.L.,Yuan,J.L.,McCollum,L.B.,2001.A potential GSSP for the Lower and Middle Cambrian boundary near Balang Village,Taijiang County,Guizhou Province,China.Acta Paleontologica Sinica,40(Sup.),130 ~ 142Zhao Y.L.,Yuan,J.L.,Peng,S.C.,Babcock,L.E.,Peng,J.,Lin,J.P.,Guo,Q.J.& Wang ,Y.X.,2007.New data on the Wuliu-Zengjiayan section(Balang,South China),GSSP candidate for the base of Cambrian Series 3,Memoirs of Association of Australasian Palae-ontology,33,57 ~ 65
 首页 上一页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