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歌曲

阅读 / 问答 / 标签

艺术歌曲有哪些?

有爱情湖、啊中国的土地、北京颂歌、遍插茱萸少一人、长江之歌、草原之夜、飞天、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报答、草原风光好、春到西部、春江花月夜春丹顶鹤飞回来了.....

艺术歌曲之王是谁

艺术歌曲之王是弗朗茨·舒伯特。弗朗茨·舒伯特,出生于维也纳近郊的里赫田塔尔,奥地利作曲家。1808年,进入维也纳宫廷乐团寄宿学校学习。1822年,创作《b小调第八交响曲》。1828年3月26日,举办了其生前仅有的一次正式音乐会;同年11月19日,舒伯特病逝,终年31岁。舒伯特被称为“歌曲之王”,他既是维也纳古典音乐传统的继承者,又是西欧浪漫主义音乐的奠基人。在他短暂的一生中,给后世留下了丰厚的音乐遗产,包括600多首歌曲、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9部交响曲、10余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以及其他作品。弗朗茨·舒伯特创作特征:舒伯特的声乐作品包括600余首艺术歌曲、10余部歌剧、歌唱剧、6首弥撒、清唱剧、重唱歌曲与合唱等。在器乐作品中,舒伯特写了9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1首弦乐五重奏、2首钢琴三重。1首木管与弦乐八重奏、多首钢琴联弹、多首即兴曲、6首音乐的瞬间、22首钢琴奏鸣曲、6首序曲、3首小提琴奏鸣曲、1首大提琴和钢琴奏鸣曲、多首变奏曲、舞曲、进行曲等。作为一生喜爱浪漫主义诗歌的作曲家,舒伯特的气质、个性不同于贝多芬,没有他的前辈那种强烈的时代感情和深邃的哲理思想。舒伯特采取兼收并蓄的艺术态度,从来没有摒弃古典传统。舒伯特采用的器乐体裁形式多种多样,共同的特点是将古典形式与民间音乐因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突出歌曲性的主导地位,用歌曲性的旋律表现器乐诗的意境和抒情的音乐形象,甚至直接运用他的歌曲的音乐主题,突出他所要表现的标题性的音乐内容。无论是音乐陈述方式、形式结构均具有明显的歌曲性的特点。舒伯特是一位天生的旋律作曲家,他善于把诗歌变成音乐,如莫扎特一样,旋律像泉水不断地涌泻出来,激起感情的涟漪。他坚持古典传统严谨的音乐结构原则,又不拘于形式的固定模式,力求通过调性、音区、和声色彩等手法变化,多方面地表现复杂的心理状态的活动和发展,而且通过“自我感受”的方式,用抒情的格调充满诗意地表现或描绘出来。

艺术歌曲的特点是什么?

艺术歌曲的特点:艺术歌曲是由诗歌与音乐结合而共同完成艺术表现任务的一种音乐体裁,其名称因浪漫主义音乐大师舒伯特的作品而确立,成为一种独立类型的歌曲种类。它结合了优美旋律和人声两个最具有普遍感染力的音乐因素,使艺术歌曲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欣赏性,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扩展资料:艺术歌曲曲调,包括演唱声部与伴奏声部一般为钢琴伴奏,这种伴奏声部的意义并非完全只是对演唱声部荷花绿叶般的衬托,而是运用音乐艺术上的多种表现手法将伴奏与演唱完美的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音乐曲调织体,来共同塑造完整、丰富的音乐形象。艺术歌曲在演唱形式上以独唱居多。但声部运用较为广泛,有女高音独唱、花腔女高音独唱、女中音独唱、男高音独唱、男中音独唱,甚至还有男低音独唱、女低音独唱。除此以外,另有合唱及为数不多的重唱。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有哪些特点?

艺术歌曲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 抒情性强艺术歌曲重视传达内心情感,歌词抒写深层次的意境,富于抒情性。2. 音乐性强旋律优美动听,重视音乐的表现力,而不仅是歌词的传达。强调音乐与歌词的完美结合。3. 注重创新艺术歌曲敢于创新,在谱曲手法、调式运用等方面富有实验精神。4. 表现手法丰富运用丰富的声乐表现手法,传递细微的情感色彩。5. 非大众化相对通俗歌曲,艺术歌曲不追求易记易唱,也不强求大众化。6. 反映时代精神艺术歌曲往往能折射出创作时代的文化气息和精神面貌。7. 重视意境创造通过歌词和音乐创造意境,给予听众以想象空间。8. 表现手法高雅遣词造句和谱曲手法较为高雅,与通俗歌曲有所区隔。

什么是艺术歌曲?它的特点有哪些?

艺术歌曲(Art Song),也被称为艺术歌曲曲调或艺术歌曲音乐,是一种结合诗歌和音乐的音乐形式。它通常由一位歌手(独唱者)演唱,并由钢琴等伴奏乐器伴奏。艺术歌曲是古典音乐中的一个重要体裁,在19世纪和20世纪发展起来,并在西方音乐传统中占有重要地位。艺术歌曲的特点包括:诗歌与音乐的结合:艺术歌曲通常将优秀的诗歌作品与音乐相结合,通过音乐来表达诗歌的情感和意境。作曲家根据诗歌的内容、情感和意象来构思和创作音乐,使两者相得益彰。情感表达:艺术歌曲强调对诗歌情感的深入理解和表达。通过歌手的演唱和钢琴伴奏,艺术歌曲传达出诗歌所描绘的情感和情绪,让听众更深刻地体会诗歌的内涵。精致的作曲技巧:艺术歌曲的作曲家通常具有较高的音乐功底,他们运用丰富的作曲技巧来表现诗歌的意境。这包括旋律的处理、声乐线的设计、和声的运用以及钢琴伴奏的编配等方面。个性化演绎:艺术歌曲不同于流行歌曲,强调个性化的演绎。歌手需要以自己的独特声音和情感去演绎作品,使每一次演唱都成为独一无二的艺术表达。文学与音乐的交融:艺术歌曲的成功在于音乐与诗歌之间的紧密结合。作曲家必须能够理解并通过音乐来诠释诗歌的意义,以创造出一首完整、连贯、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品。艺术歌曲在古典音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代表了作曲家对于音乐和文学的高度融合,也为歌唱家提供了展示技巧和情感的绝佳舞台。

从艺术歌曲上看中西方音乐审美差异

  人们常说“艺术无国界”,但是在不同的审美观念下,艺术还是有它自己独特的风味,一千个人的眼中就有一千种对艺术的体悟和理解。中西方各有其不同的社会土壤和文化环境,西方审美形态习惯于分析,中国则习惯于综合,这种思维与表达方式的不同,也导致了中西方音乐上的差异。   中西方音乐差异的实质是文化的差异,主要是由中西音乐所发挥的社会功能和所承担的文化角色不同所导致的。因此,中国艺术歌曲与西方艺术歌曲这两种不同思想文化体系下音乐形式的美的体现也是有所不同的。   一、中西艺术歌曲比较   在《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中,“艺术歌曲”被定义为“一种由专业作曲家创作且与民歌相区别的,具有严肃艺术意味的歌曲体裁”,在《新哈佛音乐辞典》中,“艺术歌曲”被进一步解释为“是作为室内音乐会目的而创作的歌曲,以区别于民歌和流行歌曲。它在传统上是为诗歌所谱写的音乐,歌词具有很强的文学性,而且与大多民歌和流行歌曲有所不同。艺术歌曲的伴奏是由作曲家制定创作的,而不是表演者即兴发挥改写而成”。西方艺术歌曲源于19世纪在德奥时期的浪漫主义歌曲。而中国艺术歌曲,从一开始是以借鉴外国艺术歌曲的表现手法为基础进行创作的,同时又注重与我国的民族语言、民族气质和民族情感表达方式相结合。按一般意义上的界定,中国艺术歌曲是西乐中融产物,迄今在我国只有近百年的历史。中国近代艺术歌曲的诞生一方面是受西方艺术歌曲的影响,而另一方而应归功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在新文化运动以后,一批具有国学功底,在创作上崇尚个性、自由和感情表达艺术思潮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相结合,成就了中国的艺术歌曲。从总体上来讲,艺术歌曲是诗与乐高度融合的音乐艺术载体,既包含有诗意的文学成分,又具有强烈的音乐本体的抒情性和歌唱性。因此,中国的艺术歌曲如同坚忍的中华民族,具有高雅、细腻、含蓄、理智的性格特征,常常用音乐语言描写外在的环境和气氛,歌曲曲调清新优美悠长,词曲的结合如同中国的国画,音乐与中国诗词的结合表现出一种语言的音乐性,营造出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   20世纪初产生的中国近现代艺术歌曲是我国音乐文化中的瑰宝,中国艺术歌曲自诞生发展到今天,在中国的各历史时期都产生过一大批受到当时人民群众欢迎的作品,并且这些作品大多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丰富的内涵,形象地反映了所处时代的现实生活与思想情感。现实主义的创作思想一直是我国作曲家创作艺术歌曲的主导思想;借古喻今,反映时代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与美好生活的歌颂赞美,始终是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主要题材。早期的赵元任、黄自等人在艺术歌曲方面的创作实践,就以民族性为目标,不断吸收西方优秀文化、借鉴西方作曲手法,大胆实践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民族化。所以,力求创作出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艺术歌曲是近现代我国作曲家所追求的方向。在中国艺术歌曲民族化上,“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继承和发扬中外优秀音乐文化遗产和宝贵经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民族审美情趣等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的同时,学习和借鉴国外的音乐创作技法和经验,从中获得丰富的音乐创作养分和灵感。罗艺峰教授曾将中国艺术歌曲的性质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带有明显的室内乐性质、趣味高雅而内在、是创作而非民歌、形式精致而规模不大、演唱声音修炼而有控制、具有诗性的境界和深刻的情感以及个人性的表现与美学追求。并指出中国艺术歌曲之“人的发现”是其哲学化存在的根本;“内在性”是其美学品格要素;“小叙事”是其创作的出发点;“精致”是其雅文化的表现。   中国人讲求含蓄,在音乐表达上也是如此。总体上来说,中国音乐的创作喜好将主题思想放在最后,正如一句诗中描写的那样,“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而西方音乐讲求豪放,属于开放式的风格,一开始就出现主题,然后再慢慢阐述具体内容,有震撼力。   在整个西方文化中,还没有哪一个人物能够像耶稣基督这样在艺术中得到如此多的表现。在音乐而言,博爱、宽容、谦卑中透着坚毅刚强,为人类无私奉献的耶稣基督,成为一代代音乐家着力表现的一个美学意象,成为音乐中一个永恒的审美理想。   西方自古希腊音乐体现为对音乐结构的动机、乐汇、主题、乐句、乐段及各种曲式、各种体裁探索的肇端。即探索它们本身的意义和它们在结构中的作用,探索它们的表现能力等等,侧重于从音乐结构的内部来研究音乐,探索音乐的表现力和音乐的美学。因此西方艺术歌曲内容明确、技法简练、创作快捷且直抒胸臆,它能快速捕捉瞬间情感,使一部个性鲜明的音乐作品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并生动、感人。   形式逻辑在希腊发端后,大大地推动和影响了西方哲学与科学的发展。正因为希腊 形式逻辑较为发达,因而西方后世音乐艺术的曲式进入专业创作后就得到了有意识的发展,有一段的民歌、民谣,有单、复二段体和三段体曲式,有回旋曲式、变奏曲式、奏鸣曲式。不仅有各种各样的体裁结构,而且还善于适中地运用各种形式去表现各种情感、思想、内容。   二、中西方音乐审美差异   风俗习惯、历史典故等文化壁垒是文化差异的有形的外部表现。而其内在的、无形的表现则是由于民族心理原型差异。在西方,人们更多的倾向于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所以,神秘的宗教便成为西方古代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西方文化从本质上讲就是宗教文化。而在审美方式上中国在古代审美思维方式上是 “贵悟不贵解”,主张审美主体要进入“悟”的心理状态去体验美和创造美,要求审美主体在“心与物会”、 “情与景合”的浑然统一中,去体悟宇宙万物的生命意蕴和美的性质。   具体的中西方音乐审美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西方由于音乐地域、民族以及时代的差异,所以中国音乐美学和西方音乐美学也存在着差异。   中国的音乐美学思想的源头是儒道两家提出的音乐美学思想,皆由春秋前萌芽状态的诸多音乐美学观点发展而来。中国两千多年的音乐美学发展史,一直都是以儒道两家音乐美学思想为主流。既追求音乐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又强调“洪天音真”。反对束缚人生、束缚音乐。所以中国音乐的审美标准是有情感而不狂放,有欲望但却含蓄。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对中国音乐的营造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音乐追求意境深远、模糊朦胧,以含蓄、淡泊、空灵为上品,以抒情为主和追求意境深远为特征。它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意境,美好的意境可以给欣赏者留下美好的想象空间,带来思想上的深化和情感上的升华。 而西方美学发展过程中则主要有两大思想流派,即“他律论”和“自律论”。所谓“他律论”强调的是音乐的美受音乐形式之外的(包括情感社会)影响,它强调一种内容,内容决定形式,即情感音乐美学;而“自律论”正好相反,它强调音乐的美仅仅来自音乐自身,内在的要素决定音乐的形式美,强调音乐的内容。   2、从音乐作品特点的比较,中西方因思维方式不同,在音乐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简而言之,中国为“一曲多用——重再创;西方为专曲专用——重原创。”“一曲多用”是以尊重原有作品的风格和原有欣赏习惯为价值取向的,创作中仅将某“基本曲调”稍加变化,可赋予该曲以新的内涵。“专曲专用”则以作品的个性为追求目标,无论在作品的形式上还是在创作技法上,均以不重复别人、不重复自己为原则。   3、从音乐作品的创作方式上看,中国与西方的创作也有所不同。   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的创作方式,具有集体性,一二度创作的一体性等特点。所谓集体性,是指作品中所凝聚的劳动不是某一作曲家的个人行为。所谓一二度创作的一体性,是指创作时,作曲家是歌唱家或演奏家于一身的。作曲的同时也就是歌唱或演奏的过程,没有一二度创作的分工,具有极强的即兴性。而西方音乐作品(主要指西方专业作曲家的作)的创作方式,具有个体性,一二创作分离的特点。西方音乐作品属于作曲家个体劳动而为,体现出浓厚的个性特征。同时,在一二度创作上呈分离状,即作曲家的创作仅仅是完成乐谱而已。   从审美观念来观察中西方音乐我们发现,中国音乐讲究作品的意境、气韵,强调创作的神妙,风骨,注重表现的含蓄、婉转,喜好艺术形式的中和适度。而西方音乐一开始就带有浓重的宗教气息和道德教化色彩,表现形式较为固定,常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神圣感。随着其自身的发展,西方音乐逐步加入上生活气息和现实性,对感情的表达直白、激烈,具有强烈的情感表现能力。到了20世纪,西方光怪陆离的音乐现象已很难被人理解和接受。但是,中国的艺术歌曲创作将中国诗歌文学、中国民歌与欧洲传统技法、中国传统音乐技法,现代创作技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和风格的艺术歌曲。欧洲艺术世界此时受到东方文化的滋润并逐步渗透到欧洲的文化情趣和生活之中,而欧洲作曲家对中国音乐的兴趣,也开始从异国情调与题材上表现了出来。打开了西方人的文化视野,掀起了一股“中国文化热”。   总之,随着文化发展的日益国际化,多元化,追求多层次、高品位的精神享受已成为社会时尚,具备时尚品位、典雅风范的艺术歌曲其审美价值逐步受到人们的关注,使得艺术歌曲在人们精神享受空间中得到了空前繁荣。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带来音乐创作手法及审美观的差异,我国艺术歌曲创作是在与欧洲文化的不断碰撞中交融,借鉴西方音乐精髓的同时,充分肯定其本土性,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逐步的借鉴、进步。

中西方艺术歌曲审美差异分析论文

中西方艺术歌曲审美差异分析论文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中西方艺术歌曲审美差异分析论文文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中西方艺术歌曲审美差异分析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西方艺术歌曲审美差异分析论文   不同国家由于文化特征的差异,其歌曲艺术的表现形式也不同,但表达情感是共通点。中西方音乐美学在思想内涵、演唱方法、思维模式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摘要:   中西方艺术间存在着差异,又有一定的融合之处,由于文化环境不同以及社会环境不同,使得中西方艺术存在差异。中国艺术审美习惯于综合,而西方艺术审美则惯于分析,加强中西方艺术差异性研究,有利于促进中国艺术文化的发展,具有学术研究价值。本文从音乐美学视角出发,对造成中西方艺术歌曲审美间差异的原因,做以一定的论述。   关键词:   中西方艺术;歌曲;审美;差异;音乐美学   1中西方艺术歌曲审美的相同点   1.1重视创作形式   中西方艺术歌曲审美在创作形式方面存在着共同点,均重视改编民歌。西方艺术歌曲是基于本国民歌发展而来的,我国的艺术歌曲则是受西方文化影响,在发展传统文化的同时加强民族音乐的研究,使得我国的民族音乐得以发展。在民歌创作方面,西方以美声唱法为主,譬如《我的太阳》《友谊地久天长》等,这些作品被广泛的流传。而我国本身是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不同,民歌演唱的形式较多,以民歌为主题的代表作包括《玛依拉》《在银色月光下》等,是基于民歌进行改编的。   1.2重视织体调性的创作技巧   中西方艺术歌曲重视伴奏织体的创作技巧,因为伴奏织不仅能够使得歌曲的情感更加的丰富,同时能够烘托歌曲的气氛,展现和声的优美之处。西方艺术歌曲多以浪漫的旋律为主,发挥伴奏织体与调性的作用,使得歌曲的艺术情感更加的浓郁,代表作包括《菩提树》与《魔王》等。与此同时,中国的歌曲创作者也重视旋律伴奏的创作,多采用民族调性的织体,进行歌曲写作,极具本民族特色,代表作包括《茉莉花》与《教我如何不想他》等。   2中西方艺术歌曲审美的差异分析   2.1美学思想上的差异   由于地域环境以及人文环境不同,使得中西方艺术歌曲的美学思想存在差异。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发展不同,最早起源于西周,受礼乐思想的影响较深。在春秋战国时期,受百家争鸣的文化思想影响较深,观点迥异的音乐美学思想层出不穷,与此同时,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也深受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影响。但是由于受到封建统治思想的制约,使其处于保守发展状态。   而西方音乐美学思想最早起源于古希腊,西方音乐美学在中世纪时期,受宗教思想的禁锢,在近文明时期-20世纪期初,才得以发展。音乐成为专业学科,是以“五线谱”的出现与应用为标志,伴随新美学思想的出现,使得西方音乐艺术得以快速发展,西方美学思想呈现批判创新的发展态度,重视联系具体作品,以解决作品中的审美问题。   由于时代背景与文化的差异,影响着作曲家们的音乐视角与审美情感。以中国的《玫瑰三愿》和西方的《野玫瑰》为例作比较:这两首歌曲均是将玫瑰花作为创作素材,其中《玫瑰三愿》这首歌曲是以“淞沪会战”为创作背景,歌曲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采用小提琴与钢琴作为伴奏,旋律以淡雅宁静为主,弥漫着忧郁的情绪,而作品《野玫瑰》是歌德根据德国的一首民谣改编的,作品具有浪漫主义情怀,旋律较为明亮简洁,内透着欢快活泼。   2.2歌曲演绎方法上的差异   歌曲的演绎方法最能体现歌曲的情感内涵,不同的演绎方式与方法,则会给观众带来不同的感受。西方艺术歌曲多为美声唱法,注重胸腔共鸣发声,采取科学的发声方式,演唱时追求感情细腻,声音较为宏大,并利用声音来描绘作品的意境。美声唱法咬字较为靠后,需要演唱者做到气息流畅,咬字圆润,善于运用声音的穿透力,来展现歌曲作品的欢快情绪。中国艺术唱法融合了美声唱法与戏曲唱法、民歌唱法等,歌词咬字的位置相对靠前,利用喉咙的上下移动,来调整歌曲的声音,注重淡雅,追求高洁的`艺术意境,这与我国民族歌曲的审美相符,譬如:作品《玫瑰三愿》的演绎,注重旋律强弱的变化,歌曲的整体速度较慢,演唱者不仅要表现出女性柔情的一面,还需要确保音色统一。   2.3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第一,思维方式的差异分析。中国音乐作品审美观念注重感性思维,不受固定思维观念的拘束,属于非逻辑性思维。中国歌曲作品讲究意境美,歌曲追求的深远意境,能够给人遐想的空间,使个人的思想情感能够得以升华。而西方音乐审美思维方式则重视科学与逻辑思维,在20世纪前,由于西方在包括心理学、数学、生理学等领域的发展,使得西方音乐思维方式,也朝向科学与逻辑思维方向发展。在创作作品时,创作者重视调式和声的合理布局,以及伴奏织体技巧的使用,其作品多崇尚理性思维,歌曲结构鲜明,且技法细致,多数艺术歌曲作品中,大胆采用了调式和声。   第二,以歌曲作品为例分析。以中国的《玫瑰三愿》和西方的《野玫瑰》为例做对比分析:作品《玫瑰三愿》采取单二部曲式结构,共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使用的是E大调,这部分的旋律优美,但略一丝伤感,主要对绽放的玫瑰其绚丽多彩的形象进行刻画,而另一部分,采用关系小调#c,进行调性调整,旋律逐渐增强,将歌曲推向高潮来描述玫瑰花,同时抒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使得歌曲耐人回味。而舒伯特的《野玫瑰》是采用调试和声,在转调与变和声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作品共由三段歌词组成,采用的是G大调,歌曲旋律悠扬,富有逻辑性,歌曲将前4小节,作为创作主题动机,贯穿于歌曲的全部,其曲调明亮且流畅,同时,使用临时升降记号来转换调性,旋律多采用四度与六度跳进,歌曲中的钢琴伴奏旋律较为简洁。至于歌曲的间奏与尾奏,多使用顿音与装饰音,作为写作手法,营造活泼的气氛。   2.4创作方式上的差异   就音乐作品的创作方式而言,中西方音乐审美艺术存在差异。中国音乐作品的创作方式具有集体性与一体性,多数作品不是作曲家的个人行为,而是凝聚了多人的共同创作思想,作曲家还需身兼作品歌唱者或演奏者的双重或多重角色,与此同时,作品演奏或者歌唱过程具有即兴性。然而西方音乐作品创作具有个体性,其一度与二度创作是分离的。而且西方歌曲作品主要是作曲家的个体劳动,具有较强的个性化特点,作曲家不需要兼顾演奏家的职能,只需完成乐谱创作即可;再则,中国音乐作品强调意境与气韵,追求创作妙趣,作品较为含蓄与婉转,而西方音乐作品则带有浓烈的宗教气息与道教色彩,作品表现形式较为固定,作品具有神圣感。西方后期作品更多融合了生活气息,使得作品的表达更加直白与强烈。   本文基于音乐美学视角,对中西方艺术歌曲审美差异做以了简要的论述,试图强调中西方艺术歌曲审美差异主要表现在美学思想差异、歌曲演绎方法差异、思维方式差异、创作方式差异等方面,以帮助受众更好地理解中西方艺术歌曲审美趣味的区别。   参考文献:   [1]王健.从音乐美学视角看中西方艺术歌曲审美差异——以黄自《玫瑰三愿》和舒伯特《野玫瑰》为例[J].艺术百家,2015(05):228-229.   [2]彭小哲.从对艺术歌曲的赏析分析中西方音乐审美差异[J].大家,2011(24):41-42.   中西方绘画艺术论文   一、中西绘画艺术特质的差异   无论你的艺术造诣有多高,你就无法很清楚的看到中西方在绘画时的特质,因为我们知道,要想看清这一点首先要知道他们二者的特质是什么,当你看过中方的画展之后,你会被里面的山水画的美丽风景所迷住,好像畅游在其中不能自拔,而这时如果让你突然去看西方油画时你就会发现,这二者完全是处在不同的一个世界中,因为这二者的绘画艺术的特质不同。无论是从色彩、形状。还是画面的层次感来看都是不一样的,这就是二者的特质不一样的缘故。也许从绘画艺术的角度上来说其本质是一样的,但是我们要知道他们都是有着自身的特质,这种特质就是在特定环境下所造就的艺术形式的不同。   在中国由于封建和古老的神学影响下,使得画面不能出现任何反抗的情绪体现,更加注重对美学形体的概念的描绘。情调黯然,强调用真实的环境描写来体现自身情感,大多都是封建神学的描写,所以缺乏真实性和科学性。对于这一点我们要清楚认识到,不能再用以前的眼光来看待绘画艺术的特质,要用一种发展的眼光去对待新事物,是中方的绘画艺术能够上到一个更新的层次中。视觉感官使我们观察事物的唯一途径也是最直接最明确的方式。我们都是需要用眼睛去观察事物的,用笔画出来的也是如此,都需要用眼睛去观察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有审美情趣。由于社会环境的不同,地理位置的不同,所以造就的审美感官也就不同,中方和西方在观察事物方面是存在差异的,这也就造成了二者在绘画艺术方面存在不同的表达方式。所以我们要求同存异,兼容并蓄的对待绘画艺术的特质。   二、中西方绘画艺术形态的差异   绘画艺术形态是中国与西方存在着不同的世界观和艺术观所形成的艺术意识形态,在世界观和艺术观上,中国和西方就有着自身不同的特点,例如在绘画风格上就有着很大的不同,中国在绘画上以温柔婉转为主,画风柔情,能够很具体的表现出作者的个人思想感情。只有一少部分,有一些写实的部分,他们喜欢对一些细节进行描写,例如风景画。中国的风景画的特点显而易见,带有虚幻的绘画艺术特点,忽隐忽现,若现若离。这样的画风会让欣赏者产生一种莫名的好奇感和神秘感,会增加对艺术的审美情绪。大大提高了绘画本身的艺术性,从而获得一种特殊的艺术形态。而西方就大大不同,一般来讲,西方的绘画更加真实和可靠,因为他们往往喜欢描写一些真是的场景和画面,他们强调人对自然地作用,在他们的绘画艺术形态下,从画中可以体会到人对自然的控制和改造。而中国认为人是自然地一部分,人应该与自然和谐发展,不应该破坏自然来满足自身的需要和欲望。   而西方认为人类是万物的主宰者,人是自然地救世主是自然的主人。这样的观念差异使得中西方在绘画艺术形态上的表达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异,例如在中国的绘画中动物的地位很高,绘画者在绘画时多注重对动物细节的描写,他们会去看画中的花鸟鱼虫是否有生气、有灵性,是不是栩栩如生。而西方则注重人物的细节描写,无论是在什么环境和场合人物的形象都是最突出的。所以这就是二者的绘画艺术形态的差异。我们在对待这种差异时应该把二者的特点结合在一起去看待,要不偏不倚,只有这样才能使中西方的绘画艺术形态水平不断提高,共同进步。 ;

黄自创作了哪些艺术歌曲?

《西风的话》、《挖泥沙》、《花非花》、《卜算子》、《玫瑰三愿》等。1、《西风的话》《西风的话》是音乐家黄自创作的一首短歌,歌曲借西风之口,简练而生动的描写了一年来小朋友的成长和节令景物的变化。2、《挖泥沙》《挖泥沙》是黄自自作词曲的9首儿童歌曲之一,歌曲篇幅短小,便于儿童记忆和习唱。同时,歌曲中还传达着“劳有所得”的民族文化精神。3、《花非花》《花非花》是一首抒情且不难唱的小歌,意境超脱,作者黄自用对句法使其彼此互相辉映。4、《卜算子》黄自《卜算子》等宋词类艺术歌曲的演唱分析,来诠释宋词类艺术歌曲的演唱要领;第六部分是结论,对全文进行概括总结,并归纳、揭示出本文的核心观点。5、《玫瑰三愿》《玫瑰三愿》创作于1932年淞沪之战停战之后,是一首小提琴协奏曲、钢琴伴奏的抒情独唱曲。创作于1932年6月,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战乱时期,社会动荡,矛盾十分尖锐。

罗伯特·舒曼的艺术歌曲有哪些

  1.《A小调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  钢琴是舒曼心爱的乐器,他没有能够成为杰出的演奏家,但是却写出了诸多优秀的钢琴作品,而妻子克拉拉也是他作品最理想的诠释者,这种亲密和谐的关系为我们带来了一首首经典的钢琴杰作。《A小调钢琴协奏曲》是他作品中最辉煌的一部,是他向克拉拉表达无限爱意的作品,这部作品倾注了作曲家热情的心灵和高昂的激情,是一部巧妙与激动人心的古典作品,也是演奏家们钟爱的作品。  如果仅仅听从音乐的流动,人们会感受到这首作品音乐的流畅,丝毫感觉不到这首作品的写作其实是在两个阶段写成。第一乐章写于舒曼创作力旺盛的1841年,那一年他完成了第一交响曲。写作这部作品的时候,他将其称之为“协奏幻想曲”,当时无法将作品继续完成的原因是他始终无法为作品寻找到出版商。直到1847年,他才为作品写了一个动人的小行板和一个终乐章而结束了这部作品。作品的首演是由克拉拉在德累斯顿演奏,斐迪南·希勒指挥。经过克拉拉在布拉格、维也纳的演出,作品后来被众多著名钢琴演奏家接受,在舒曼的作品中,这部作品永远是他演出率最高的作品之一。  在这部被舒曼称之为“介乎交响曲、幻想曲、协奏曲和大型奏鸣曲间的”作品,并没有承袭传统的曲式结构,在没有做理论研究的情况下,仅从听觉来看,会感觉到作品的开始十分简洁,结构精练,没有惯常开头的全奏——即由钢琴和乐队将主题分别演奏的呈示部,而是将钢琴与乐队以单刀直入的方式直接进入主题,而这种做法随着乐思的发展,更加凸显了舒曼极富浪漫色彩的音乐变化而不显得臃长和罗嗦。舒曼的钢琴作品,虽然一直要求演奏者发挥自己的演奏技巧,但是却并不为此牺牲作品的整体性与旋律的优美。第一乐章完全是舒曼创作构思体现得最完整的作品。接下来是本片节选的第二乐章,这是一首优雅、舒缓的间奏曲,有着室内乐固有的温柔气质。乐章开始是独奏钢琴同乐队的对答,这个对答的主题在整个作品中起着很重要的作品,无论是第一乐章还是末乐章的主题,都是由这个主题发展而来。这个乐章十分简短,音乐发展到中段,钢琴与大提琴组不断交替的对唱好像是一首安静深沉的歌曲。虽然舒曼本身不能成为钢琴家,但是他却将钢琴的轻巧机灵和蕴藏的激情力量发挥出来。在这部作品的前两个乐章中,钢琴丰富的表情,时而抒情,时而激情,有时又有些忧伤,有时也充满力量。第二乐章安静的结束与第三乐章有力的开始结合得十分紧密,这在很大程度上突出了乐章不同性格的对比。  2.《引子与热情的快板》  舒曼作品的浪漫气质不可否认,只要我们再听这首《引子与热情的快板》又可以印证。这部小型的协奏曲是1849年为克拉拉创作,这个时候的舒曼正热衷于声乐和戏剧音乐(《迷娘安魂曲》、《歌德的浮土德中的场景》、《曼弗雷德》)这部作品在当时因为演奏者的出色表演而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但是这类作品的时间大致为15分钟左右,并不适合于标准化的音乐会。因此这部作品在音乐会上的流传较少也可以得到理解。在《引子与热情的快板》的主要主题中,我们可以欣赏到舒曼浪漫气质的激情突破。在钢琴悠然的旋律中,美丽的号角声慢慢升起,一幅充满幻境的景色油然而出,钢琴不仅作为主奏出现,又可以作为伴奏附以缓慢的琶音,管弦乐团洪亮的音色也具有丰富的色彩。必须再次提出的是,舒曼在本曲中将音乐的强烈对比以及结构的控制仍然十分出色。虽然这首作品的篇幅比之传统协奏曲规模小,但是它仍然是为演奏高手创作的。巴伦博伊姆在这首乐曲和上一首的演奏上,在乐曲抒情以及轻灵之处控制得十分很好,但是在快板或快速乐曲的地方,略显急躁,不够沉稳,但是总体还算中规中矩。  3.《四支圆号的F大调音乐会曲》第一乐章  这首《音乐会曲》的命运与《引子与热情的快板》类似,同样是一首几乎已经从音乐会上消失的作品,并不有损其成为优秀作品的本质。1849年2月,舒曼在德累斯顿创作了这首《音乐会曲》,当时的舒曼作为合唱指挥在德累斯顿生活,据说,舒曼创作这部作品很有可能是受到德累斯顿管弦乐团优秀素质乐手的鼓励而作。这部作品的首演是在一年后的莱比锡布商大厦。这是一首成熟的作品,舒曼本身也对自己的这部作品十分钟爱——虽然这是他最受忽视的一部作品,演出机会少得可怜。对于那些对音乐会上重复出现的作品失去耐心的人来说,收录这首并不常见的圆号曲目就显得有吸引力得多。  《音乐会曲》由三个独立乐章构成,乐章之间由连接部贯穿。以圆号本身的特点来猜度,这是一部声音宏伟壮丽的作品,舒曼确实也是这样做的,他充分利用主题以及对位的手法完成四支圆号与乐队之间的呼应,要做到这点并不容易,因为并不常做独奏出现的圆号声音浑圆,它被一个编制有一支短笛和三支长号在内的大型管弦乐团所包围。四支圆号在开始处即发出嘹亮的号角,像舒曼惯用的方式,这里直接采用独奏组而抛弃了传统的全奏,的确是十分简洁明了的一种做法。管弦乐在嘹亮的号角之后,接着将主题扩展,紧随其后的是四支圆号演奏的新主题,这个主题仍然凸现于宏伟壮阔的乐队声中。舒曼在这里充分展示了他掌握乐队的才华,他将各种乐器之间竞奏,乐器音色之间的相互作用充分展现,遗憾的是这部作品在不知不觉中被人们所遗忘。  4.《A小调弦乐四重奏》第四乐章  1842年6月,尽管当时的舒曼正在同沮丧和焦虑斗争着,但他还是在创作力不可思议爆发的两周内创作了作品41号的三首四重奏作品经过了一个短暂的假期之后,舒曼开始继续创作他的室内乐作品一一《钢琴五重奏》(作品第44号)、《钢琴四重奏》(作品第47号)以及为小提琴、钢琴和大提琴(钢琴三重奏)而作的《幻想曲》(作品第88号)。  罗伯特·舒曼是浪漫主义的中心人物,他的音乐充满了自我的个性表现,抒情风格以及超出音乐之外的联系一一个人的和文学的一一这使他成为最具代表性的浪漫主义作曲家。尽管舒曼的创作大都是钢琴音乐和艺术歌曲,但他的室内乐作品却蕴含着他最具才华和灵感的音乐。舒曼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这三部弦乐四重奏的创作,这强烈的创作激情和灵感的爆发与他之前仔细研究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四重奏作品以及巴赫的对位法技巧密切相关。这三部四重奏在四重奏的创作艺术上继承了舒曼的音乐先辈们的影响,但却具有自己独特的严格朴素的对位结构。  演奏这首四重奏的圣劳伦斯弦乐四重奏团对舒曼的作品有着仔细的研究和自己的音乐态度。像大多数专业音乐家一样,他们通常不会将音乐冠之以更多乐外的故事,将一位作曲家的个人生活同他或她的音乐相互限定在一起的做法,他们通常是十分谨慎的,但对于舒曼而言,音乐和人生的融合是难以分割的,圣劳伦斯弦乐四重奏团的第二小提琴手巴里·希夫曼说,“演奏时想到整部四重奏就是他对克拉拉的清澈且毫不掩饰的爱的倾注,这感觉真是美妙极了。”  有一种声音认为舒曼的三部弦乐四重奏并非以弦乐乐器为主而创作的,圣劳伦斯弦乐四重奏团并不认同。“你必须去喜欢它们独有的特质,”团员希夫曼说,“人们总是说《A小调四重奏》的最后一个乐章听上去像是为钢琴而作的。”——它看上去有着舒服的琴键组合,却要难受地躺在弦乐乐器之上。但是当你接受了舒曼的特质之后,希夫曼说:“那些所谓的‘问题"元素事实上都会变成作品独一无二、美妙动人的特色所在。”他觉得舒曼三部四重奏的钢琴式的写作包含着“令人难以置信的旋律柔韧性和灵活性——近乎于钢琴式的散板”的关键,而正是这一点使得这部作品如此生动。  5.《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  《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是一部十分有意义的作品,原因在于,这是在舒曼逝世长达80年之,才被加进他的协奏曲演奏名单中的。1853年,在他患精神病前的几个月,他创作了自己的最后一部作品,就是这首小提琴协奏曲。谈论这首作品的故事似乎比讲解音乐本身更有意思,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舒曼最后阶段的创作状态以及他极为令人痛惜的生命,而当我们听这首作品时,也会带着不同的心情去欣赏。舒曼去世后,妻子克拉拉和他们最好的朋友约阿希姆、勃拉姆斯决定不出版这部作品。作为舒曼的好友以及小提琴作品的主要演奏者,约阿希姆在给传记作者莫泽尔的信中提到这部作品时说,“我没有心情谈论它,因为作品注明的创作日期是我亲爱的老师和朋友精神病发病前六个月完成的”,那么在作品中舒曼是否已经有了病状的出现呢?约阿希姆说:“尽管舒曼依旧以理智的力量努力驾驭作品,但必须憾地承认,作品中的确有些沉闷的迹象……”约阿希姆长期以来都是舒曼小提琴作品的当然演奏者,这份不予出版的作品总谱就在他的手中,怀着对朋友的崇敬和怀念,他始终抱着复杂的心态谈论这首曲子,让我们听听他的看法,这远比分析文章更具说服力:  “关于第一乐章,有一些难以捉摸的东西,有时候莽撞地开始,有时候唐突地结束;在最初的全奏中,这是很有影响的,像是第二乐章的快速引子,优美的主题伴随着美丽轻柔的旋律一一这正是舒曼的风格!但是,还没有发展为任何使人耳目一新的东西。第二乐章小提琴富有表情的旋律,实现了大师幸福的梦境,任何时候都一样温暖与亲切。尽管说这些时,我的心在留学,这种美好的幻想被忧郁的沉思代替,水流停滞了,尽管主题蜿蜒曲折;接着,好像作曲家自己也渴望摆脱这单调乏味的反思,为了向最后乐章过渡,他振作起自己加快速度……”通过约阿希姆的描述,我们对舒曼的有关情况有了清晰的了解。处于发病边缘的舒曼在病痛夹击下的自卫就是尽可能更多的创作。他本身具有的灵气使他在不可思议的时间内创作出了一部杰出的作品。1853年9月21日开始创作,仅仅12天之后,10月3日他就结束了全部三个乐章的写作。即使是濒干患病的边缘,舒曼也并没有丧失作品个性中的坦率、热情和无限的感染力,虽然这部作品从技巧效果来看没有做出多少新鲜之处,但是这首乐曲在吉东·克莱默的演绎下,依然有着令人动容的魅力,让人情不自禁地对舒曼早逝的生命叹息。  6.《童年情景》之“梦幻曲”  钢琴是舒曼自己的乐器,他喜欢弹钢琴就像写日记一样,他用音符将自己心中的情感一一吐露。在他创作生涯最初的十年中,除了钢琴曲之外没有其他形式的作品。只要有可能,他都会通过钢琴来探索歌曲和室内乐、协奏曲的作品。除了舒曼本身对钢琴的热爱之外,他的妻子一一克拉拉作为当时最著名的钢琴演奏家也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舒曼的钢琴写作。由于学习钢琴时间较晚,再加上方法不对,舒曼的右手练琴致残,不能成为杰出演奏家的作曲家使舒曼有别于贝多芬、李斯特和肖邦,但是也使他在创作中不过分追求华丽技术,而是创作出精巧美妙的钢琴作品。他的创作思源总是一些短小精悍的乐句,旋律总是汇编成愉悦、欢快的琶音音型,他很少使用键盘中最高音和最低音,两只手永远不会离得太远。这些表面化的特征容易使人们忽视他的作品,认为过于精细和集中,没有大篇幅的渲染和夸张的技术,但这恰恰是舒曼作品的特质。  本片选取的这首“梦幻曲”是每一个音乐爱好者熟悉的作品,这首作品堪称简朴的典范。这首乐曲短小却结构精致,和声十分简单,节奏是其精彩之处的点睛之笔。乍看之下的4/4节拍实际是4/5拍,如果演奏者将重音按照4/4做处理,将会完全破坏整个乐曲内在的平衡感。  《童年情景》中的13首乐曲是成年人对童年时代的回忆,分别是《恐吓》、《炉边》、《捉迷藏》、《乞求的孩子》、《木马骑土》等,作为一部组曲,它拥有舒曼固有的朴实无华与简练有力的形式,是一套极为精致的钢琴作品。这首梦幻曲在演奏时气息与节奏控制得十分舒服,不但诠释出优美的旋律,还给人以遐想的空间。  7.《幻想曲》之“翱翔”  《幻想曲》时舒曼1837年春夏之际完成的作品,题献给一位喜欢舒曼的年轻女钢琴家安娜·罗蓓娜·雷洛。与以往的习惯一样,舒曼仍然在完成作品之后给作品加上了题目,而并不是 “命题作文”。《在黄昏十分》、《翱翔》、《奇想》、《为什么?》、《在晚上》、《寓言》、《梦的纠缠》这些题目都十分恰当,并且曲子本身也十分明确,极易理解。节奏、织体和旋律都是舒曼钢琴创作的精华。活跃快速的钢琴曲《翱翔》在阿格里奇率性的演奏中自由自在,阿格里奇在演奏作曲家的作品时,都会深深打上自己风格的烙印。这首乐曲本身即是一个快速的曲子,相对于纳特3分5秒的时间,阿格里奇2分44秒风驰电掣般的演奏多少令人感到过于急促。  8.《降E大调钢琴五重奏》第三乐章  “它永远贯穿人类生命的始终目标一旦被达成也就不再是一个目标了,我们树立目标并为之奋斗,希望能达到更高,直到我们闭上双眼,我们的灵魂筋疲力尽,安睡于坟墓……”舒曼刚刚18岁时便以如此成熟的口吻在给他母亲的信中写道,她一定不会想到,这段话正预示着舒曼的一生。作为一名钢琴家的舒曼,爱上了年轻、才华横溢的钢琴演奏家克拉拉·维克,当时的舒曼满足于不时创作一些钢琴曲的生活,直到1840年,当他同挚爱的克拉拉结婚之后,他开始将自己的创作范围扩大,用音乐表达他内心的爱意,年复一年,他创作的双翼不断伸展,从管弦乐、室内乐到清唱剧,甚至还包括一部歌剧。  实际上,当舒曼还是少年时就创作了一首C小调钢琴四重奏短曲,大约十年之后,他又创作了两首弦乐四重奏作品(已失传)。但是直到1842年舒曼32岁时,室内乐才成为舒曼创作的首要目标。在1842年7月他创作出自己的三部室内乐之前,舒曼详尽通彻地研究了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作品,这三部室内乐得到了热烈的好评,尤其是舒曼的好友门德尔松。这三部作品还证明了一个重要的事:他再也不会在他的室内乐中把自己和克拉拉挚爱的钢琴排除在外。在舒曼之前,没有作曲家尝试过将钢琴和弦乐四重奏结合在一起的做法,舒曼胆地进行革新,于1842年9月25日开始创作自己的降E调钢琴五重奏(作品第44号),10月12日这部作品创作完成,由于当时克拉拉正值怀孕期间,身体不适,于是由门德尔松担任钢琴演奏在当年12月6日进行了私下的试演。  奏鸣曲形式作为主题的开场乐章“辉煌的快板”以紧密连贯的姿态涌流开始。第一主题的音乐最初是坚决的和弦,很快便融化为舒缓的抒情旋律。第二主题依然是更加个人的风格,舒曼明智地把在中部发展部省略掉的相互缠绕的弦乐放在此处,将主题不断延伸,降E大调在慢速乐章以奏鸣回旋曲的形式让与C小调。在第二乐章“进行曲般,逐渐宽广的”中,复现的主题旋律以葬礼般沉重的气息低沉的进行,这黑色的沉重气息随后便被第二主题令人舒缓的抒情旋律所缓和。戏剧般闯入的F小调快速而激动的中部插曲由一段借用自第一乐章转折的简短的递降低音主题引入。第三乐章“诙谐曲:很活泼的快板”重新使用降E大调主导乐曲,令人惊奇的在升降音阶之间转换,有如奇迹般。这个乐章由两个相互对照的三重奏组成,其中第一个三重奏由开场乐章第一主题的起始部分巧妙的转化而来,以反转的方式进行。舒曼不断增长的通过互相引用和主题转变的方式对整体统一的要求在令人兴奋的结束乐章从容的快板中又一次得到了印证。结尾乐章以延伸的,大胆变调的奏鸣曲主题形式出现,并借用第一乐章主题旋律的结尾部作为点睛,这个借用的结尾部和结束乐章自己主题的赋格部分形成主题对照。纵览古今,再没有比舒曼的这个对位创意更加大师级的创作了。本版唱片的演奏是一个明星阵容,阿格里奇、今井信子、麦斯基,室内乐所需要的音色、以及乐器之间的协调合作在这里得到最好的体现。

舒曼的代表作都有什么并对德国艺术歌曲的创作产生了什么影响?

舒曼是19世纪上半叶德国重要的浪漫主义音乐家,并且有着很高的文学修养,集作曲与理论于一身。他的歌曲创作,对德国艺术歌曲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音乐评论活动则促进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代表作还有钢琴曲《蝴蝶》(1831)、《交响练习曲》(1834)、《童年情景》(1838)、《狂欢节》(1839),歌曲《两个掷弹兵》,管弦乐曲《曼弗雷德序曲》(1849),协奏曲《a小调钢琴协奏曲》(1845),交响曲《春天》(1841)、《莱茵河》(1850),以及室内乐曲等。

舒伯特艺术歌曲创作特征是什么?

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虽然他的一生短暂,但其短短的31年留下了各种题材各种风格的大量杰作,特别是艺术歌曲不仅精致而且具有鲜明的个性和质朴的民风,部部闪烁着他的功力和智慧。尤为出众的是他把诗歌、曲调和伴奏融合在一起,使古老的德国艺术歌曲焕发出新的活力,达到一种全新的境界,因此,他被人们冠以“艺术歌曲之王”的美誉。舒伯特一生作有600多首艺术歌曲,著名的有《魔王》、《野玫瑰》、《鳟鱼》、《流浪者》、《小夜曲》、《摇篮曲》、《圣母颂》以及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冬之旅》、《天鹅之歌》等。他的艺术歌曲具有独特的风韵,旋律是歌词内涵的自然流露,伴奏承载了演唱旋律难以表达的内容,通过调性、音区、和声的色彩变化,赋予了艺术歌曲新的生命,具有浪漫主义的抒情性和传记性。   概括说来,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有两大特点:   一、结构简单   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常用三种形式,一种是分节歌,一种是通谱歌,还有一种其实也是分节歌的一种,叫变化分节歌。   所谓分节歌即一首歌曲用一段旋律演唱两段、或者两段以上的歌词。分节歌是德奥歌曲包括民歌常用的形式,舒伯特用这种形式写成了《野玫瑰》、《摇篮曲》等作品。《野玫瑰》歌词选自歌德的同名诗,这是一首亲切平和的像奥地利民歌一样的歌曲。16小节的一段旋律朴素清新,这16小节的旋律有三段不同的歌词(中间还有2小节的钢琴间奏),诉说着舒伯特的浪漫情怀。歌词大概是这样的:少年看见红玫瑰,原野上的红玫瑰,多么娇嫩多么美;急急忙忙跑去看,心中暗自赞美,玫瑰,玫瑰,原野上的红玫瑰。少年说我摘你回去,原野上的红玫瑰。 玫瑰说我刺痛你,使你永远不忘记, 我决不能答应你! 玫瑰,玫瑰,原野上的红玫瑰。就是这样一段清新而动人的旋律,从夜空中飘来,寒冷、黑夜、周围的一切似乎都不存在了,人们似乎闻到了浓郁芬芳的花香,看到了顽皮孩子的身影……   舒伯特艺术歌曲最常用的是变化分节歌形式。变化的分节歌,顾名思义,在重复同一个旋律时,对这段旋律的和声、调性、钢琴织体、速度等做一些变化。当时德奥作曲家已经意识到民间歌曲形式的局限性,想要把这种固定不变的分节歌改变一下,舒伯特也站在了这个行列。比如他的《鳟鱼》、《圣母颂》、《小夜曲》、《冬之旅》等,都是在分节歌的基础上,依据歌词情绪的紧张激动和变化,或者改变调性、或者改变和声、钢琴织体、速度等以适应歌词,这种音乐材料的鲜明的对比获得了强烈的很有色彩的效果。比如《鳟鱼》,末尾的一段音乐中,调式、钢琴织体包括速度都随着歌曲情绪的变化而变化。又如《圣母颂》作品始终充满着一种高雅圣洁的氛围,使听者如同置身于中世纪古朴而肃穆的教堂之中。这首《圣母颂》是他在1825年根据英国诗人瓦尔特·司各特的叙事长诗《湖上美人》中的《爱伦之歌》谱写而成,描绘了一个纯洁的少女真诚地祈求圣母玛利亚的情景。同时,人们还可以从这首小曲里,感受到作者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所体验到的痛苦和哀怨、幸福和希望。歌曲里的临时变化音、装饰音和三连音运用得特别巧妙,恰到好处,曲调柔美委婉、纯净朴实,音乐表情细腻丰满,歌曲旋律优美、舒展、动人,感情委婉、真挚、感人至深。   通体歌典型的是《魔王》,情节大概是父亲怀抱发高烧的孩子在黑夜的森林里骑着马飞驰,森林中的魔王不断引诱孩子,孩子发出阵阵惊呼,最后终于在父亲怀抱中死去。歌曲在148小节的贯穿发展过程里一气呵成,气势宏大。几个不同人物(讲故事的人、父亲、病儿和魔鬼)的不同角度、心情和语气,通过调性的对比转换、织体、力度和旋律线条的变化被生动地表达出来,魔鬼的诱惑(大调性、平缓),儿子的呼救与父亲的紧张不安(小调性、急促并不停地转调),讲故事者宣叙性的音调,钢琴伴奏模拟马蹄疾奔的节奏贯穿全曲,低音奏出的风声描绘出夜幕中的森林冷风飒讽、咄咄逼人的情景,烘托出沉闷恐惧的气氛;小二度上行模仿孩子的惊呼,形象地刻画出孩子惊恐的神情。戛然而止及最后的和弦,与歌者共同营造出紧张阴森的情景和气氛。这首叙事歌成为舒伯特戏剧性艺术歌曲的完美典型。   二、内容丰满   舒伯特艺术歌曲中有歌颂大自然的比如:《致春天》、《听、云雀》,有赞美艺术和爱情的,如《致音乐》、《爱的使者》,有描述神仙与人间的,如《圣母颂》、《地神》、《异乡》,也有表达他内心苦闷、悲凄孤独的,如《城市》、《海滨》等等。这些情感含义不同的歌曲,舒伯特都很好的用声乐与钢琴两种简单的音乐载体直接单纯又深刻动人的表达出来,这也同时是舒伯特艺术歌曲的特点,钢琴伴奏与声乐部分奇妙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两者相辅相成,通常是声乐部分展示各种场景和心情,钢琴伴奏部分则描绘出明媚的春天、凄冷的寒风、茫茫的冬雪等,比如《魔王》,钢琴伴奏中持续的三连音音型描绘出马蹄声;《城市》歌曲中,用钢琴琶音织体弹奏一个个减七和弦,造成远处灰色迷蒙的城市景象,是人物凄凉心境的表现;又比如《幻影》,钢琴伴奏的四个和声动机,将夜深人静人去楼空的街头小巷中,孤独的流浪人突然看到自己的影子的那种惊吓、孤独、以至悲痛欲绝的心情表想的淋漓尽致。   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旋律一直是抒情性的、单纯的、朴素的、有民间风格的,作为一个即兴的创作者,他无穷无尽的灵感似乎从来不知道什么是修饰和推敲,由于舒伯特一直生活在城市的阴霾中,他的音乐仔细听来又有点敏感、容易激动和忧伤的色调,这和舒伯特自己的那份不得志、孤独是有关的。舒伯特将艺术歌曲的潜能充分挖掘,使其成为极富表现力的完美形式,舒曼、勃拉姆斯以及马勒包括瓦格纳的歌曲,都是沿着舒伯特所开辟的道路前进的。

舒伯特艺术歌曲的贡献

他是音乐之王,在音乐史上留下了众多的篇章.

舒伯特艺术歌曲创作特征

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虽然他的一生短暂,但其短短的31年留下了各种题材各种风格的大量杰作,特别是艺术歌曲不仅精致而且具有鲜明的个性和质朴的民风,部部闪烁着他的功力和智慧。尤为出众的是他把诗歌、曲调和伴奏融合在一起,使古老的德国艺术歌曲焕发出新的活力,达到一种全新的境界,因此,他被人们冠以“艺术歌曲之王”的美誉。舒伯特一生作有600多首艺术歌曲,著名的有《魔王》、《野玫瑰》、《鳟鱼》、《流浪者》、《小夜曲》、《摇篮曲》、《圣母颂》以及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冬之旅》、《天鹅之歌》等。他的艺术歌曲具有独特的风韵,旋律是歌词内涵的自然流露,伴奏承载了演唱旋律难以表达的内容,通过调性、音区、和声的色彩变化,赋予了艺术歌曲新的生命,具有浪漫主义的抒情性和传记性。   概括说来,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有两大特点:   一、结构简单   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常用三种形式,一种是分节歌,一种是通谱歌,还有一种其实也是分节歌的一种,叫变化分节歌。   所谓分节歌即一首歌曲用一段旋律演唱两段、或者两段以上的歌词。分节歌是德奥歌曲包括民歌常用的形式,舒伯特用这种形式写成了《野玫瑰》、《摇篮曲》等作品。《野玫瑰》歌词选自歌德的同名诗,这是一首亲切平和的像奥地利民歌一样的歌曲。16小节的一段旋律朴素清新,这16小节的旋律有三段不同的歌词(中间还有2小节的钢琴间奏),诉说着舒伯特的浪漫情怀。歌词大概是这样的:少年看见红玫瑰,原野上的红玫瑰,多么娇嫩多么美;急急忙忙跑去看,心中暗自赞美,玫瑰,玫瑰,原野上的红玫瑰。少年说我摘你回去,原野上的红玫瑰。 玫瑰说我刺痛你,使你永远不忘记, 我决不能答应你! 玫瑰,玫瑰,原野上的红玫瑰。就是这样一段清新而动人的旋律,从夜空中飘来,寒冷、黑夜、周围的一切似乎都不存在了,人们似乎闻到了浓郁芬芳的花香,看到了顽皮孩子的身影……   舒伯特艺术歌曲最常用的是变化分节歌形式。变化的分节歌,顾名思义,在重复同一个旋律时,对这段旋律的和声、调性、钢琴织体、速度等做一些变化。当时德奥作曲家已经意识到民间歌曲形式的局限性,想要把这种固定不变的分节歌改变一下,舒伯特也站在了这个行列。比如他的《鳟鱼》、《圣母颂》、《小夜曲》、《冬之旅》等,都是在分节歌的基础上,依据歌词情绪的紧张激动和变化,或者改变调性、或者改变和声、钢琴织体、速度等以适应歌词,这种音乐材料的鲜明的对比获得了强烈的很有色彩的效果。比如《鳟鱼》,末尾的一段音乐中,调式、钢琴织体包括速度都随着歌曲情绪的变化而变化。又如《圣母颂》作品始终充满着一种高雅圣洁的氛围,使听者如同置身于中世纪古朴而肃穆的教堂之中。这首《圣母颂》是他在1825年根据英国诗人瓦尔特·司各特的叙事长诗《湖上美人》中的《爱伦之歌》谱写而成,描绘了一个纯洁的少女真诚地祈求圣母玛利亚的情景。同时,人们还可以从这首小曲里,感受到作者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所体验到的痛苦和哀怨、幸福和希望。歌曲里的临时变化音、装饰音和三连音运用得特别巧妙,恰到好处,曲调柔美委婉、纯净朴实,音乐表情细腻丰满,歌曲旋律优美、舒展、动人,感情委婉、真挚、感人至深。   通体歌典型的是《魔王》,情节大概是父亲怀抱发高烧的孩子在黑夜的森林里骑着马飞驰,森林中的魔王不断引诱孩子,孩子发出阵阵惊呼,最后终于在父亲怀抱中死去。歌曲在148小节的贯穿发展过程里一气呵成,气势宏大。几个不同人物(讲故事的人、父亲、病儿和魔鬼)的不同角度、心情和语气,通过调性的对比转换、织体、力度和旋律线条的变化被生动地表达出来,魔鬼的诱惑(大调性、平缓),儿子的呼救与父亲的紧张不安(小调性、急促并不停地转调),讲故事者宣叙性的音调,钢琴伴奏模拟马蹄疾奔的节奏贯穿全曲,低音奏出的风声描绘出夜幕中的森林冷风飒讽、咄咄逼人的情景,烘托出沉闷恐惧的气氛;小二度上行模仿孩子的惊呼,形象地刻画出孩子惊恐的神情。戛然而止及最后的和弦,与歌者共同营造出紧张阴森的情景和气氛。这首叙事歌成为舒伯特戏剧性艺术歌曲的完美典型。   二、内容丰满   舒伯特艺术歌曲中有歌颂大自然的比如:《致春天》、《听、云雀》,有赞美艺术和爱情的,如《致音乐》、《爱的使者》,有描述神仙与人间的,如《圣母颂》、《地神》、《异乡》,也有表达他内心苦闷、悲凄孤独的,如《城市》、《海滨》等等。这些情感含义不同的歌曲,舒伯特都很好的用声乐与钢琴两种简单的音乐载体直接单纯又深刻动人的表达出来,这也同时是舒伯特艺术歌曲的特点,钢琴伴奏与声乐部分奇妙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两者相辅相成,通常是声乐部分展示各种场景和心情,钢琴伴奏部分则描绘出明媚的春天、凄冷的寒风、茫茫的冬雪等,比如《魔王》,钢琴伴奏中持续的三连音音型描绘出马蹄声;《城市》歌曲中,用钢琴琶音织体弹奏一个个减七和弦,造成远处灰色迷蒙的城市景象,是人物凄凉心境的表现;又比如《幻影》,钢琴伴奏的四个和声动机,将夜深人静人去楼空的街头小巷中,孤独的流浪人突然看到自己的影子的那种惊吓、孤独、以至悲痛欲绝的心情表想的淋漓尽致。   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旋律一直是抒情性的、单纯的、朴素的、有民间风格的,作为一个即兴的创作者,他无穷无尽的灵感似乎从来不知道什么是修饰和推敲,由于舒伯特一直生活在城市的阴霾中,他的音乐仔细听来又有点敏感、容易激动和忧伤的色调,这和舒伯特自己的那份不得志、孤独是有关的。舒伯特将艺术歌曲的潜能充分挖掘,使其成为极富表现力的完美形式,舒曼、勃拉姆斯以及马勒包括瓦格纳的歌曲,都是沿着舒伯特所开辟的道路前进的。

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有什么特点

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虽然他的一生短暂,但其短短的31年留下了各种题材各种风格的大量杰作,特别是艺术歌曲不仅精致而且具有鲜明的个性和质朴的民风,部部闪烁着他的功力和智慧。尤为出众的是他把诗歌、曲调和伴奏融合在一起,使古老的德国艺术歌曲焕发出新的活力,达到一种全新的境界,因此,他被人们冠以“艺术歌曲之王”的美誉。舒伯特一生作有600多首艺术歌曲,著名的有《魔王》、《野玫瑰》、《鳟鱼》、《流浪者》、《小夜曲》、《摇篮曲》、《圣母颂》以及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冬之旅》、《天鹅之歌》等。他的艺术歌曲具有独特的风韵,旋律是歌词内涵的自然流露,伴奏承载了演唱旋律难以表达的内容,通过调性、音区、和声的色彩变化,赋予了艺术歌曲新的生命,具有浪漫主义的抒情性和传记性。   概括说来,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有两大特点:   一、结构简单   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常用三种形式,一种是分节歌,一种是通谱歌,还有一种其实也是分节歌的一种,叫变化分节歌。   所谓分节歌即一首歌曲用一段旋律演唱两段、或者两段以上的歌词。分节歌是德奥歌曲包括民歌常用的形式,舒伯特用这种形式写成了《野玫瑰》、《摇篮曲》等作品。《野玫瑰》歌词选自歌德的同名诗,这是一首亲切平和的像奥地利民歌一样的歌曲。16小节的一段旋律朴素清新,这16小节的旋律有三段不同的歌词(中间还有2小节的钢琴间奏),诉说着舒伯特的浪漫情怀。歌词大概是这样的:少年看见红玫瑰,原野上的红玫瑰,多么娇嫩多么美;急急忙忙跑去看,心中暗自赞美,玫瑰,玫瑰,原野上的红玫瑰。少年说我摘你回去,原野上的红玫瑰。 玫瑰说我刺痛你,使你永远不忘记, 我决不能答应你! 玫瑰,玫瑰,原野上的红玫瑰。就是这样一段清新而动人的旋律,从夜空中飘来,寒冷、黑夜、周围的一切似乎都不存在了,人们似乎闻到了浓郁芬芳的花香,看到了顽皮孩子的身影……   舒伯特艺术歌曲最常用的是变化分节歌形式。变化的分节歌,顾名思义,在重复同一个旋律时,对这段旋律的和声、调性、钢琴织体、速度等做一些变化。当时德奥作曲家已经意识到民间歌曲形式的局限性,想要把这种固定不变的分节歌改变一下,舒伯特也站在了这个行列。比如他的《鳟鱼》、《圣母颂》、《小夜曲》、《冬之旅》等,都是在分节歌的基础上,依据歌词情绪的紧张激动和变化,或者改变调性、或者改变和声、钢琴织体、速度等以适应歌词,这种音乐材料的鲜明的对比获得了强烈的很有色彩的效果。比如《鳟鱼》,末尾的一段音乐中,调式、钢琴织体包括速度都随着歌曲情绪的变化而变化。又如《圣母颂》作品始终充满着一种高雅圣洁的氛围,使听者如同置身于中世纪古朴而肃穆的教堂之中。这首《圣母颂》是他在1825年根据英国诗人瓦尔特·司各特的叙事长诗《湖上美人》中的《爱伦之歌》谱写而成,描绘了一个纯洁的少女真诚地祈求圣母玛利亚的情景。同时,人们还可以从这首小曲里,感受到作者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所体验到的痛苦和哀怨、幸福和希望。歌曲里的临时变化音、装饰音和三连音运用得特别巧妙,恰到好处,曲调柔美委婉、纯净朴实,音乐表情细腻丰满,歌曲旋律优美、舒展、动人,感情委婉、真挚、感人至深。   通体歌典型的是《魔王》,情节大概是父亲怀抱发高烧的孩子在黑夜的森林里骑着马飞驰,森林中的魔王不断引诱孩子,孩子发出阵阵惊呼,最后终于在父亲怀抱中死去。歌曲在148小节的贯穿发展过程里一气呵成,气势宏大。几个不同人物(讲故事的人、父亲、病儿和魔鬼)的不同角度、心情和语气,通过调性的对比转换、织体、力度和旋律线条的变化被生动地表达出来,魔鬼的诱惑(大调性、平缓),儿子的呼救与父亲的紧张不安(小调性、急促并不停地转调),讲故事者宣叙性的音调,钢琴伴奏模拟马蹄疾奔的节奏贯穿全曲,低音奏出的风声描绘出夜幕中的森林冷风飒讽、咄咄逼人的情景,烘托出沉闷恐惧的气氛;小二度上行模仿孩子的惊呼,形象地刻画出孩子惊恐的神情。戛然而止及最后的和弦,与歌者共同营造出紧张阴森的情景和气氛。这首叙事歌成为舒伯特戏剧性艺术歌曲的完美典型。   二、内容丰满   舒伯特艺术歌曲中有歌颂大自然的比如:《致春天》、《听、云雀》,有赞美艺术和爱情的,如《致音乐》、《爱的使者》,有描述神仙与人间的,如《圣母颂》、《地神》、《异乡》,也有表达他内心苦闷、悲凄孤独的,如《城市》、《海滨》等等。这些情感含义不同的歌曲,舒伯特都很好的用声乐与钢琴两种简单的音乐载体直接单纯又深刻动人的表达出来,这也同时是舒伯特艺术歌曲的特点,钢琴伴奏与声乐部分奇妙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两者相辅相成,通常是声乐部分展示各种场景和心情,钢琴伴奏部分则描绘出明媚的春天、凄冷的寒风、茫茫的冬雪等,比如《魔王》,钢琴伴奏中持续的三连音音型描绘出马蹄声;《城市》歌曲中,用钢琴琶音织体弹奏一个个减七和弦,造成远处灰色迷蒙的城市景象,是人物凄凉心境的表现;又比如《幻影》,钢琴伴奏的四个和声动机,将夜深人静人去楼空的街头小巷中,孤独的流浪人突然看到自己的影子的那种惊吓、孤独、以至悲痛欲绝的心情表想的淋漓尽致。   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旋律一直是抒情性的、单纯的、朴素的、有民间风格的,作为一个即兴的创作者,他无穷无尽的灵感似乎从来不知道什么是修饰和推敲,由于舒伯特一直生活在城市的阴霾中,他的音乐仔细听来又有点敏感、容易激动和忧伤的色调,这和舒伯特自己的那份不得志、孤独是有关的。舒伯特将艺术歌曲的潜能充分挖掘,使其成为极富表现力的完美形式,舒曼、勃拉姆斯以及马勒包括瓦格纳的歌曲,都是沿着舒伯特所开辟的道路前进的。

舒伯特创作过哪些艺术歌曲?

《冬之旅》、《b小调第八交响曲》、《美丽的磨坊少女》、《鳟鱼》、《魔王》。一、《冬之旅》舒伯特的《冬之旅》是德国艺术歌曲文献中最重要的连篇套曲,其在诗与音乐的完美结合、声乐与钢琴的相互补充、音乐优美与深度兼顾等方面都达到了一个顶峰。作曲家在节奏、旋律、织体、调性方面都根据原诗的情绪进行了处理。使其在情感上产生更强的感染力。二、《b小调第八交响曲》b小调第八交响曲《未完成》,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作于1822年,作者时年25岁,但直到43年后乐谱才被发现,并于1865年首次公演。本交响曲唯有第一、第二两乐章拥有完整的曲谱,第三乐章只有九小节改编为管弦乐曲,其它部分仍停留在钢琴曲谱的形态。第四乐章则连草稿都没有。但由于此曲的已完成部分乐章出彩,故在形式上虽然未完成,但实际上完整无缺。三、《美丽的磨坊少女》舒伯特在创作之时,赋予每一个角色固定的调性。例如小溪流用G大调表示,这条溪流引他进入一个爱情的漩涡,听过他的低声细诉,也提供他生命的最后归宿。心情愉快时表现磨坊用C大调,哀伤时则用C大调的关系小调A小调。描述爱情的幸福时一定是A大调,猎人的出现则用C小调。四、《鳟鱼》鳟鱼为钢琴与大、中、小提琴和低音提琴所做的作品共分五个乐章,以第四乐章最为著名。在原作的歌曲中,作者先以愉快的心情,生动描绘了清澈小溪中快活游动的鳟鱼的可爱形象。而后,鳟鱼被猎人捕获,作者深为不满。作者用分节歌的叙事方式表达了他对鳟鱼的命运无限同情与惋惜的心情,揭示了歌词深刻的寓意:善良与单纯往往要被虚伪与邪恶所害。五、《魔王》舒伯特根据歌德的同名诗所创作的叙事曲。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是著名的浪漫乐派作曲家,他一生创作了600多首歌曲,开创了艺术歌曲发展的新纪元。《魔王》作为他重要的代表作品,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冬之旅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b小调第八交响曲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美丽的磨坊少女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鳟鱼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魔王

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有哪些特点?

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虽然他的一生短暂,但其短短的31年留下了各种题材各种风格的大量杰作,特别是艺术歌曲不仅精致而且具有鲜明的个性和质朴的民风,部部闪烁着他的功力和智慧。尤为出众的是他把诗歌、曲调和伴奏融合在一起,使古老的德国艺术歌曲焕发出新的活力,达到一种全新的境界,因此,他被人们冠以“艺术歌曲之王”的美誉。舒伯特一生作有600多首艺术歌曲,著名的有《魔王》、《野玫瑰》、《鳟鱼》、《流浪者》、《小夜曲》、《摇篮曲》、《圣母颂》以及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冬之旅》、《天鹅之歌》等。他的艺术歌曲具有独特的风韵,旋律是歌词内涵的自然流露,伴奏承载了演唱旋律难以表达的内容,通过调性、音区、和声的色彩变化,赋予了艺术歌曲新的生命,具有浪漫主义的抒情性和传记性。   概括说来,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有两大特点:   一、结构简单   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常用三种形式,一种是分节歌,一种是通谱歌,还有一种其实也是分节歌的一种,叫变化分节歌。   所谓分节歌即一首歌曲用一段旋律演唱两段、或者两段以上的歌词。分节歌是德奥歌曲包括民歌常用的形式,舒伯特用这种形式写成了《野玫瑰》、《摇篮曲》等作品。《野玫瑰》歌词选自歌德的同名诗,这是一首亲切平和的像奥地利民歌一样的歌曲。16小节的一段旋律朴素清新,这16小节的旋律有三段不同的歌词(中间还有2小节的钢琴间奏),诉说着舒伯特的浪漫情怀。歌词大概是这样的:少年看见红玫瑰,原野上的红玫瑰,多么娇嫩多么美;急急忙忙跑去看,心中暗自赞美,玫瑰,玫瑰,原野上的红玫瑰。少年说我摘你回去,原野上的红玫瑰。 玫瑰说我刺痛你,使你永远不忘记, 我决不能答应你! 玫瑰,玫瑰,原野上的红玫瑰。就是这样一段清新而动人的旋律,从夜空中飘来,寒冷、黑夜、周围的一切似乎都不存在了,人们似乎闻到了浓郁芬芳的花香,看到了顽皮孩子的身影……   舒伯特艺术歌曲最常用的是变化分节歌形式。变化的分节歌,顾名思义,在重复同一个旋律时,对这段旋律的和声、调性、钢琴织体、速度等做一些变化。当时德奥作曲家已经意识到民间歌曲形式的局限性,想要把这种固定不变的分节歌改变一下,舒伯特也站在了这个行列。比如他的《鳟鱼》、《圣母颂》、《小夜曲》、《冬之旅》等,都是在分节歌的基础上,依据歌词情绪的紧张激动和变化,或者改变调性、或者改变和声、钢琴织体、速度等以适应歌词,这种音乐材料的鲜明的对比获得了强烈的很有色彩的效果。比如《鳟鱼》,末尾的一段音乐中,调式、钢琴织体包括速度都随着歌曲情绪的变化而变化。又如《圣母颂》作品始终充满着一种高雅圣洁的氛围,使听者如同置身于中世纪古朴而肃穆的教堂之中。这首《圣母颂》是他在1825年根据英国诗人瓦尔特·司各特的叙事长诗《湖上美人》中的《爱伦之歌》谱写而成,描绘了一个纯洁的少女真诚地祈求圣母玛利亚的情景。同时,人们还可以从这首小曲里,感受到作者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所体验到的痛苦和哀怨、幸福和希望。歌曲里的临时变化音、装饰音和三连音运用得特别巧妙,恰到好处,曲调柔美委婉、纯净朴实,音乐表情细腻丰满,歌曲旋律优美、舒展、动人,感情委婉、真挚、感人至深。   通体歌典型的是《魔王》,情节大概是父亲怀抱发高烧的孩子在黑夜的森林里骑着马飞驰,森林中的魔王不断引诱孩子,孩子发出阵阵惊呼,最后终于在父亲怀抱中死去。歌曲在148小节的贯穿发展过程里一气呵成,气势宏大。几个不同人物(讲故事的人、父亲、病儿和魔鬼)的不同角度、心情和语气,通过调性的对比转换、织体、力度和旋律线条的变化被生动地表达出来,魔鬼的诱惑(大调性、平缓),儿子的呼救与父亲的紧张不安(小调性、急促并不停地转调),讲故事者宣叙性的音调,钢琴伴奏模拟马蹄疾奔的节奏贯穿全曲,低音奏出的风声描绘出夜幕中的森林冷风飒讽、咄咄逼人的情景,烘托出沉闷恐惧的气氛;小二度上行模仿孩子的惊呼,形象地刻画出孩子惊恐的神情。戛然而止及最后的和弦,与歌者共同营造出紧张阴森的情景和气氛。这首叙事歌成为舒伯特戏剧性艺术歌曲的完美典型。   二、内容丰满   舒伯特艺术歌曲中有歌颂大自然的比如:《致春天》、《听、云雀》,有赞美艺术和爱情的,如《致音乐》、《爱的使者》,有描述神仙与人间的,如《圣母颂》、《地神》、《异乡》,也有表达他内心苦闷、悲凄孤独的,如《城市》、《海滨》等等。这些情感含义不同的歌曲,舒伯特都很好的用声乐与钢琴两种简单的音乐载体直接单纯又深刻动人的表达出来,这也同时是舒伯特艺术歌曲的特点,钢琴伴奏与声乐部分奇妙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两者相辅相成,通常是声乐部分展示各种场景和心情,钢琴伴奏部分则描绘出明媚的春天、凄冷的寒风、茫茫的冬雪等,比如《魔王》,钢琴伴奏中持续的三连音音型描绘出马蹄声;《城市》歌曲中,用钢琴琶音织体弹奏一个个减七和弦,造成远处灰色迷蒙的城市景象,是人物凄凉心境的表现;又比如《幻影》,钢琴伴奏的四个和声动机,将夜深人静人去楼空的街头小巷中,孤独的流浪人突然看到自己的影子的那种惊吓、孤独、以至悲痛欲绝的心情表想的淋漓尽致。   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旋律一直是抒情性的、单纯的、朴素的、有民间风格的,作为一个即兴的创作者,他无穷无尽的灵感似乎从来不知道什么是修饰和推敲,由于舒伯特一直生活在城市的阴霾中,他的音乐仔细听来又有点敏感、容易激动和忧伤的色调,这和舒伯特自己的那份不得志、孤独是有关的。舒伯特将艺术歌曲的潜能充分挖掘,使其成为极富表现力的完美形式,舒曼、勃拉姆斯以及马勒包括瓦格纳的歌曲,都是沿着舒伯特所开辟的道路前进的。

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有什么特色?

艺术歌曲的特点:  艺术歌曲是舒伯特全部创作的中心,舒伯特在大约15年的时间里写下了600多首艺术歌曲。在选材方面,舒伯特对歌词的要求不拘一格,既有歌德、席勒、海涅以及莎士比亚的诗歌,也有他的友人索贝尔等的诗歌。除此之外还采用能激发他灵感的,即使当时尚未成名的诗人的词作,比如“美丽的磨坊女”、“冬之旅”的词都是出自缪勒的诗。舒伯特所选择的诗词内容广泛,对不同的题材语词仔细琢磨,为每首歌寻找最佳的形式载体来揭示作曲家的情感。舒伯特的歌曲形式通常分为三类:分节歌、通体歌、变化分节歌。舒伯特将声乐套曲的形式向前推进一步,尽管贝多芬“致远方的爱人”(1816)要比舒伯特“冬之旅”(1827)早10年,但作为声乐套曲我们不得不承认舒伯特在内涵上更加丰富,技巧上更加运用自如。同莫扎特一样,舒伯特也属于自发性极强的一类作曲家。他的创作灵感如泉喷涌,总是写好一首就创作下一首。作为一个即兴的创作者,他无穷无尽的灵感似乎从来不知道什么是修饰和推敲,这一点尤其表现在他的歌曲创作上。没有任何一位艺术家比他更天生自然,他的原稿丝毫没有删改的气息。由于舒伯特没有莫扎特早年优裕的生活,没有经历从光明到阴暗过渡的生活历程,这位一直生活在城市阴霾中的艺术家的自发因素,造就了他的作品风格没有浮华与修饰,所有的作品多少摆脱不了忧郁的色彩。

[舒伯特艺术歌曲的特点及演唱]舒伯特艺术歌曲的特点

  [摘 要]舒伯特是音乐史上第一位以歌曲创作而著称于世的作曲家,享有“歌曲之王”的美誉。本文对舒伯特艺术歌曲的艺术特征进行了简要分析,并结合艺术特征探讨了其歌曲的演唱。  [关键词]舒伯特 艺术歌曲 艺术特征   一、 舒伯特及其艺术歌曲   舒伯特,奥地利杰出的作曲家。1797年出生于奥地利的一个教师家庭。舒伯特的创作涉及到艺术歌曲、交响曲、室内乐、清唱剧、歌剧和宗教音乐。作舒伯特的一生穷困潦倒,思想上受压抑,爱情上不顺利,这忧郁和痛苦的感受在他的一些作品中体现出来,但他大部分的作品表现的是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对幸福爱情的追求。   艺术歌曲是由作曲家为某种艺术表现的目的,根据文学家诗作而创作的歌曲。这种具有文化底蕴和独特艺术风格的歌曲倍受人们的传唱。舒伯特短暂的一生共创作了600多首艺术歌曲,在他的艺术歌曲中广为流传的有《 纺车旁的玛格丽特》、《野玫瑰》、《鳟鱼》、《魔王》等作品。这些作品大都欢快清新,具有德奥民间风格的特点。“舒伯特在艺术歌曲领域的成就,相当于贝多芬在交响曲领域的成就。这就使舒伯特成为音乐史上第一位以歌曲创作而著称于世的作曲家,享有‘歌曲之王"的美誉,并被公认为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开拓者。”1作为浪漫主义音乐的开拓者,他将德国艺术歌曲创作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峰阶段 。   二、舒伯特艺术歌曲的艺术特征   1、钢琴伴奏的表达功能   在舒伯特之前,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部分常用和声节奏衬托旋律,它只是演唱者的辅助工具,处于从属地位,而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钢琴部分不再是简单的伴奏。它与诗歌、旋律的地位是平等的,能表现出诗中故事情节的发展,共同承担着对作品内涵的表述和情境的塑造。如《纺车旁的玛格丽特》,歌曲表现的是玛格丽特在纺车旁思恋浮士德时心神不安的情境。在钢琴伴奏中,右手所弹的旋律是由一组组十六分音符组成的分解和弦。这种6 / 8 拍节奏下所奏出的连绵不断的十六分音符给人以强力的动感,形象地描绘出少女手摇纺车转动的动态。还有在第二段的第四句“和他亲吻”时,钢琴伴奏突然从连续流动的十六分节奏音型变为连续三小节的和弦伴奏,音乐戛然而止,表现出少女停下手中的纺车,沉浸于幸福遐想时,极为激动的情感。此外,《 魔王》中用三连音来描绘急切的马蹄声、《 邮车》中嘹亮的号角声等等,都在伴奏中表现出来,用钢琴描绘地惟妙惟肖。   2、音乐与诗歌的完美结合   舒伯特是一位富有诗人气质的作曲家,对于歌德、海涅、席勒等诗人十分崇敬。他的艺术歌曲中,绝大多数是为这些诗人的诗歌而作曲。他对这些诗人的诗歌有着很深的感悟,因此在创作中他非常注重内心的体验,让音乐充分展示了诗的意境,使诗歌和音乐完美的结合。“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是带有音符的诗歌,或者说是赋予诗韵的音符。”2如作品《鳟鱼》,这是以舒巴尔特的浪漫诗所谱写的歌曲。作品讲述了一个狡诈的渔夫,通过搅浑河水的办法,钓到了鳟鱼。歌曲第一部分的音乐给人感觉欢快、跳跃,形象地描绘出小鳟鱼在清清的河水中嬉游的形态。第二部分转入暗淡的小调,伴奏也变得短促,给人紧张的感觉,表现了鱼儿痛苦挣扎的情景和作者对渔夫欺骗行为的愤慨。歌曲用不同的音乐表现出不同形象和情景,使音乐和诗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3、 民间音乐素材的运用   舒伯特在创作中注重吸收民族、民间音乐的特点,他的大多艺术歌曲运用了德意志、奥地利等民间音乐中的音调。例如《 野玫瑰》,就具有浓郁的德奥民间歌曲的特征,音乐流畅、明快、淳朴。《 纺车旁的格蕾欣 》歌曲是以分节歌的形式来创作的,作品中使用了较多的重复乐句,这是德国民间歌曲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 春梦》中的第一部分旋律具有非常典型的奥地利民歌风格,运用了主、属和弦的分解来构架旋律,使旋律流畅而具有歌唱性。   4、变化分节歌形式   舒伯特艺术歌曲的曲式运用了分节歌形式、变化分节歌形式、三段体形式和通体歌形式,但最常用的还是变化分节歌形式。变化分节歌是在分节歌的基础上,依据歌词和情绪的变化,改变调性、和声、速度等来适应歌词的变化。舒伯特往往在变化的部分把旋律作调性变化。如《 菩提树》,在歌曲的第一部分运用的是色彩明亮的E大调,表现的是对幸福生活的回忆,感觉回到故乡温暖的怀抱中。歌曲第二部分中,歌词描写的是严酷的现实,旋律则运用了同主音的e小调。小调的运用让人有种伤感、忧郁的感受,将流浪者内心的悲伤刻画得淋漓尽致。歌曲最后又回到E大调的旋律上,表现了流浪者思乡之情越来越强烈。整首歌运用同名大小调之间的转调来刻画流浪者内心的情感变化。   三、舒伯特艺术歌曲的演唱   艺术歌曲的演唱一般讲究音色的变化和音量的控制,要求声音细腻,不一定像演唱歌剧那样有大幅度的音量变化。这一方面是因为艺术歌曲用的是钢琴而不是乐队伴奏,具有室内乐的特点。另一方面是艺术歌曲往往在一首歌中表达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思想和情感,在表现上往往需要更加细腻和准确。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舒伯特艺术歌曲的演唱:   1、 准确地表现歌曲情感   演唱者在演唱艺术歌曲时应结合作曲家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分析作品的音乐特点,体会歌曲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此外,应反复朗读歌词,体会诗的韵律,分析诗词中每一句要表达的意境,充分理解诗人的情感,这样才可能较准确地表现出歌曲的情感。如演唱歌曲《纺车旁的玛格丽特》时,要表现出玛格丽特思恋浮士德时心神不安的情绪。演唱《野玫瑰》时,要表现出少年见到红玫瑰喜不自胜的心情。   2、注重对钢琴伴奏的认识   舒伯特艺术歌曲中,由于钢琴伴奏与诗歌、旋律的地位是平等的,钢琴伴奏也起到了讲述故事情节发展和情境的塑造的作用。这就要求演唱者要对钢琴伴奏有新认识,不能简单地把它作伴奏看待,而是要与钢琴伴奏保持默契,共同完成好对作品的表达。如《鳟鱼》,歌曲一开始就是六小节轻快而跳跃的旋律,演唱者在听这个前奏音乐时就应好好地去感受它,体会河水清滢,鱼儿嬉游的情景。   3、音色、力度、速度的变化   演唱舒伯特艺术歌曲时,应通过演唱者音色、力度、速度的变化来表现作品。演唱者可通过音色的变化来表现不同人物。如《魔王》,表现“父亲”这一成熟、稳重人物形象时,可运用浑厚的音色;表现“魔王”这一凶恶、狡猾形象时,可运用深沉而偏暗的音色。在演唱《野玫瑰》时,可运用音色的变化来表现少年与玫瑰的对话。此外,演唱者要注意根据歌词内容和情感的需要作力度、速度的变化。如《野玫瑰》,这种分节歌形式的歌曲是用重复的旋律配置三段歌词,乐谱上三段的表情记号都是一样的。如果演唱者用同样的表现手法反复演唱三段旋律,必然会使听众感到乏味。在实际演唱中,演唱者可根据歌词的内容和情感的变化作细微的处理,在力度上可作强弱的变化,不要因为旋律的相同而使演唱变得单调。   舒伯特是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创始者,对艺术歌曲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将诗歌与音乐完美地结合,使艺术歌曲富于民族风味。他把伴奏提高到与诗歌同等重要的地位,赋予了伴奏表达的功能。对舒伯特艺术歌曲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表现作品,充分展现艺术歌曲的魅力。   责任编辑:刘小红   参考文献:   [1] 刘新丛 刘正夫著.欧洲音乐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2] 缪天瑞主编.音乐百科词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3] 尚家骧著.欧洲声乐发展史[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   1 《欧洲音乐史》 刘新丛 刘正夫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223页   2《欧洲音乐史》 刘新丛 刘正夫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223页

舒伯特是艺术歌曲之王吗

舒伯特是艺术歌曲之王。舒伯特是继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之后,又一位伟大的德奥音乐家。一生创作了600多首艺术歌曲,被称为“艺术歌曲之王”。他的歌曲充满诗情画意。他歌颂善良的平民百姓,特别是对生活在城市底层的市民寄予了无限的同情。但对于上层社会的贵族他大胆进行讽刺和揭露。他的代表作品有《魔王》、《野玫瑰》以及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冬之旅》等。他所写的艺术歌曲把演唱与伴奏融为一体,完整地表现音乐形象。他的歌曲充满着乡土气息,同时给演唱者以很广阔的表现天地。人物经历: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1797年1月31日-1828年11月19日),出生于维也纳近郊的里赫田塔尔,奥地利作曲家。在1808年,进入维也纳宫廷乐团寄宿学校学习。1810年,《G大调狂想曲》(D.1)问世,这是他第一首标有明确日期的作品。1811年,创作了其第一首艺术歌曲《哈加的悲歌》。1813年,创作了《D大调第一交响曲》。1814年,为了免服军役,在其父亲的小学里担任校长助理,以获得微薄的薪金维持生活。1815年,舒伯特的作曲技巧已臻成熟,于该年创作了145首歌曲,并创作了《降B大调第二交响曲》《D大调第三交响曲》《g小调第九弦乐四重奏》等作品。1818年,辞去教师职务,全力从事音乐创作,开始了"自由艺术家"的生涯。1822年,创作《b小调第八交响曲》。1828年3月26日,举办了其生前仅有的一次正式音乐会,同年11月19日,舒伯特病逝,终年31岁。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是声乐曲中不可或缺的一种音乐体裁,这一体裁据史料研究大概起源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欧洲,并很快形成的相对严格的、固定的一种风格。狭义的艺术歌曲要求歌曲的唱词必须为著名诗人、文学家的诗词,例如:门德尔松的艺术歌曲《乘着歌声的翅膀》唱词就选自著名诗人海涅的同名诗。所以说,艺术歌曲有着明显不同于宗教歌曲、民间歌曲、叙事歌曲等的特点。中国艺术歌曲的雏形应为早期的“学堂乐歌”。“学堂乐歌”大多选用外国音乐的曲调然后填上中国的词而来,例如:李叔同创作的《送别》等。随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后来的改革开放,艺术歌曲这一体裁越来越受到国人,特别是文人,学者的欣赏与喜爱,艺术歌曲创作空前繁荣。二、古诗词艺术歌曲古诗词是中国文学的特殊文体,其具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古诗词艺术歌曲顾名思义,即为以中国的古诗词为歌词所创作的艺术歌曲。中国古诗词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众多文人墨客的结晶,后又借鉴欧洲的作曲技巧,中西合璧,将中国古诗词的美与西方艺术歌曲的音乐美完美的集合,并成为声乐教学必不可少的歌曲体裁。三、古诗词艺术歌曲《钗头凤》(一)沈园绝恋——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故事。陆游,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诗人,一生写下近万首诗词,其中不少都是千古名作,《钗头凤》就是其中之一。《钗头凤》讲述的便是陆游与其表妹唐婉的爱情故事。陆游与唐婉青梅竹马,志趣相投,婚后更是形影不离,感情十分好。然而陆母一心想让陆游用功读书,有朝一日金榜题名,她认为陆游与唐婉在一起没有心思读书遂拆散了二人。多年后都已再次成婚的二人在沈园恰好遇见,看着昔日的爱人已嫁与他人为妇,陆游心中五味杂陈,强压住内心的悲痛,寒暄了几句。待唐婉与丈夫离开后,陆游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并在沈园的墙上含泪写下了千古名篇《钗头凤红酥手》,其中“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至今让人感慨万千。(二)艺术歌曲《钗头凤》的创作。歌曲《钗头凤》是由美籍华人作曲家周易谱曲而成,周易老师在中国古典文学情有独钟,尤其是古诗词,歌曲《钗头凤》是其代表作之一。诗词《钗头凤》是由上阙,下阙完全工整的两部分组成。因此周易老师选择两段基本一致的旋律来谱曲,这在古诗词歌曲中并不是很常见,常见的古诗词歌曲大多选用一整段的旋律来表达,例如:《大江东去》、《春晓》、《花非花》等等。歌曲的前奏连续的下行三连音,运用左右手不工整对位三对四使音乐有一种不安、与紧张感。伴奏部分运用了许多不协和的Ⅶ和弦与Ⅲ和弦,将作者内心的悲痛展现的淋漓尽致;而唱词部分运用了大量的装饰音——连音,仿佛在哀叹着。该曲的创作完全符合诗词朗诵的起承转合,特别在“一怀愁绪,几年离索”这一句中展现的淋漓尽致,“一怀愁绪,几年离索”是上阙中情感爆发的高潮,所以作者也同样选择这句作为旋律的最高潮,而第二遍重复唱着句的时候就没有那么强的爆发,仿佛是意识到一切已无可挽回喃喃自语了。《钗头凤》这首诗极具“古风”,而作曲家周易运用的又是大量的不协和和弦的现代作曲手法。但正是这些不协和的和弦把陆游诗词中强烈地悲伤情绪展现的淋漓尽致。(三)歌曲《钗头凤》演唱技巧与声乐学习中的应用价值。演唱歌曲相当于对歌曲的二度创作,相当于富于音乐新的生命意义。因此歌者在演唱歌曲前的首要任务是要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了解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故事,然后把自己带入,去理解作者当时的心情。《钗头凤》这首歌曲的蕴含的强烈地伤感,因此在前奏我们需要是心情平静,把自己沉浸到音乐里。在演唱这首歌时首先需要良好的气息支持,需要流动而平稳的气息,是音乐柔和,给人一种婉转、绵长的美感。其次需要控制声音的强弱,这有先唱弱才能突显出强,才能更好的把情绪气氛推到高潮,当然控制声音的强弱一样需要强大的气息支持。最后,也是该曲最难处理的部分,既是每段结束的“错、错、错”与“莫、莫、莫”。三个“错”的情绪应该为,第一个错了?第二个我真的错了吗?第三个肯定是我错了。前两个抱有怀疑的态度,而最后一个是肯定的语气。三个“莫”前两个带有不甘心,不相信怀疑的语气,而最后一个应该是看破了一切,最终释然了。所以最后一个“莫”应该一点一点慢慢收声,将陆游对这段感情的无奈表现出来。

怎样欣赏艺术歌曲《梅花引》

这首歌由韩静霆作词、徐沛东作曲、蔡日锡配伴奏,以古典传统词牌为名,以“梅花”为象征,是一首古典风格的作品,也应该算是一首艺术歌曲,古色古香又行云流水气势如雄,带给人无限情思。《梅花引》是古代的词牌名,“引”集歌体与诗体于一身,也是这类诗歌诗曲调的演化。歌词中作者以拟人的手法,赞美了梅花的娇艳,赋予了梅花少女的情怀,让人们领略到青春的宝贵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抒发了梅花渴望知己,甘心为自己所爱的人牺牲奉献的可贵精神。歌词融合了古今诗人咏梅诗作的佳句,如歌词第一句:“一枝梅花踏雪来,悬岩上独自开”,在立意上依托了毛泽东《咏梅卜算子》中的意蕴,突出了梅花高洁超逸的身姿。“疏影横斜一树梅花一断魂,一片冰心等君来”则化用了宋代诗词《山园小梅》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淡,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诗句。作者不是生搬硬套这些诗句,而是在一个严谨的主题之下,重新赋予这些诗词新的含义,表现了歌曲独特的艺术特色。《梅花引》曲调幽雅,意境深远,歌词象是一首诗歌,犹如一番心事,将梅花的心事娓娓道来,美丽的梅花让天地为之动心,却没人能解读她内心的声音,苦苦徘徊,苦苦等待,象是等待一个好的归宿,一旦遇到知音,将付出她的全部,不畏风雪,不畏严寒,开出最美丽最灿烂的花朵,用她的清香回报她的知音。歌唱是情感的美化和升华,但要把这种审美情感真切地表达出来,就必须要“进入角色”,要设身处地体验歌曲的情感内涵,才能赋予歌唱以感人的魅力。在歌唱过程中,对歌曲情感体验得越深刻、越丰富,歌曲的艺术表现就与富有艺术感染力,歌唱者和听众也才真正获得艺术美的愉悦和熏陶。反之,如果在歌唱时只注意音准、节奏等纯音乐要素,只注意呼吸、发声等声乐技巧,而忽略了对歌曲内容的了解,忽略了对所要表达情感的把握,那就不可能唱出感人的歌声。在歌唱中,情感体验不仅是必不可少的的心理过程,而且它与感受作品、理解作品、表现作品是交替进行,相辅相成的。在演唱歌曲《梅花引》时,要注意把握歌曲的意境突出主题,字里行间要融入演唱者的艺术个性和对作品特有的理解与诠释。我认为在演唱中应该要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注意歌曲与钢琴伴奏的配合。歌曲一开始,钢琴以琶音形式奏出一个四度的主和弦,接着用七连音、九连音的密集音型,从高音区快速向下烘托环境,渲染了气氛。钢琴伴奏演绎出一种古典的神韵美,在演唱中应当伴随钢琴伴奏努力表达出歌曲的情感和意境,而且应该始终与伴奏保持协调、默契,营造出情景交融的演唱风格。 二.注意声音的运用。在声音的运用上,不宜有大幅度、强烈的音量变化作为对比,而应该以抒情性为主。过分的音量变化会导致破坏其音乐的协调和诗的意境。声音一定要依附在气息上,要注重气息控制的适当力度,不能过分猛,韧性要强,应注重气息的连贯、流畅。如歌词第一句:“一枝梅花踏雪来,悬崖上独自开”,演唱时力度要控制好,唱的轻盈,将“一枝”唱成断音,做到音断气不断,歌声既具有颗粒性又连贯抒情。“独”字的时值只有半拍,音量要控制得当,不要唱得太重,但要果断收住,唱的坚定。后面的半拍休止,旨在表达梅花面对寒冷险恶挺身而出,从容坚定的高贵品质。三.理解诗意,唱出意境美。作品中描绘了梅花的高洁、超逸,也流露出一丝孤独、凄凉的惨淡哀伤。“一枝梅花踏雪来,悬崖上独自开……”让我们仿佛看到一个纯洁无瑕、踏雪而来的雪姑娘正屹立在悬崖上,面对险恶,从容镇定,铁骨铮铮。我们不难体会到歌词所创造的意境美,将一个栩栩如生、娇媚坚强的形象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四.把握风格,唱出特色美。这首歌曲的旋律和歌词既有现代歌曲流畅、明朗、抒情的一面,又有古代琴曲委婉、含蓄、柔和的特点。在演唱上要把握作品风格和情绪,做到细致、准确地演绎好这首作品。“回眸一望遍地芳菲都消尽,红颜寂寞空守天地一片白”,即刻画了梅花不媚世俗,在万花凋零的严冬独自绽放、独自坚守冬日的寂寞的孤傲形象,又有发自内心的凄婉伤怀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梅花坚信一定会有知音来明白其痴心的信念。演唱带有诉说性,情感和力度有逐渐加强的趋势,慢慢将歌曲推向高潮。高潮部分的力度应加强,但切忌过分渲染,应该似问似答地演唱,表现梅花渴望知己的心情。歌词第二段中的“临风一笑化作春泥飘零去,孤芳无痕难留清香透天外”,演唱时要控制好情绪,略带忧伤。既表现了梅花将香消玉陨黯然伤神的一面,又表现了愿意将自己化作春泥,自我奉献的一面。因此这时的感情应该是错综复杂、充满矛盾和抑郁的。“谁听我吟唱,谁为我徘徊”,好像梅花在诉说着自己的无助和无奈,演唱时要注意语气,情绪比较激动,节奏紧凑,表达出梅花内心的惆怅和惋惜。最后两句“拨开风雪,赠君东风第一枝,万朵霞衣任君裁”,歌颂梅花不怕牺牲,甘愿奉献的美德。最后收尾要缓慢,力度也要逐渐减弱,最后以弱音结束全曲的演唱。这样就会给人意犹未尽,充满无限遐想的深远意境。《梅花引》这首声乐作品表现出的古韵需要我们用心去理解作品并感受作品的意境,在此基础上突出主题,把握意境,投入情感,表现出孤芳自赏的无奈之情是完整演绎好这首歌曲的关键所在。通过对首作品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艺术歌曲的演唱中,对作品意境的理解是我们首先要掌握的,同时对情感的准确体验是必不可缺的,歌曲的情感表达准确与否是把握歌曲灵魂的关键。只有把这两方面结合在一起才能把握住整首作品,从而声情并茂的表现出作品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思想,成功完成对作品的演绎!

艺术歌曲和艺术歌曲套曲的区别

概念不同、特点不同。1、概念不同:艺术歌曲是由音乐与诗歌相结合共同完成的艺术表现任务的一种音乐体。艺术歌曲套曲包括若干乐曲组成的成套器乐曲或声乐曲。2、特点不同:艺术歌曲通常采用内涵丰富、艺术价值高、文化性较强的诗词作为歌词,具有民族性和抒情色彩。套曲一般的特点是在统一的标题之下,用若干首歌曲来表达同一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