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育

阅读 / 问答 / 标签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提出应建立怎样的智育体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双重使命是促进科技进步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智育体系。这种智育体系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充分反映时代对人全面发展的要求,培养丰富、全面和文明的公民;二是把德育纳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完整的教育体系中。作者提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智力。他认为智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发展智力,完善的教学就是发展智力的教学,教学是智育的重要手段。知识与智力是相辅相成的,知识保证智力发展达到最佳水平,智力发展的最佳水平促进新知识掌握能力的增强。培养和发展智力需要多姿多彩的智力生活,课堂教学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但不是惟一的途径。保证多姿多彩的智力生活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必须有让学生自由支配并学会利用自由活动的时间,引导学生们在自由时间里发展最喜爱的课外读物、最喜爱的学科、最喜爱的劳动创造项目等三项爱好;二是要求每个学生必须为集体的智力生活做出贡献。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如何就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智育教育问题提出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智育的发展依赖于兴趣、观察、阅读和思维积极性的激发。要发展学生的智力,教师就必须首先激发学生在这方面的积极性。学生对知识的兴趣源泉是对知识的运用和自己亲自参加的、有创造性的劳动;观察是一种积极的智力活动,是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是智能的极重要的源泉。从观察中不仅可以获取知识,而且知识可以在观察过程中活跃起来;阅读是整个智力发展的重要条件,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是否会很好地阅读;思维也是作者强调的重点,他提出了以下几条建议: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靠已有的知识获得新的知识;教师要成为学生思考的脑力指导者;教师要教会学生在记忆的过程中进行理解;课堂上要给学生理解、思维的时间等。苏霍姆林斯基还很重视个别施教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使用,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因材施教,对待不同的学生,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甚至是教学态度上都应该有所不同。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也是作者强调的一个方面,他将九种重要的基本技能分为三类:一是读写算;二是观察、思考和语言表达;三是独立思考、独自工作和自学能力。

孩子们的教育问题,德育、体育、智育如何展开与实施?

这个问题也就是素质教育的德、智、体、美、劳。这几个是衡量孩子也是成人综合素养高低的标准,构成了孩子与成人正确的三观理念基础。 “德”即是一个人对仁、义、礼、智、信的培养和践行,缺少任何一个德行,都不是一个合格的德,一个有道德的人,一定是对德的意义的正确理解和践行,并能够不断的影响别人,形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 “智”即是对学习与生活的积极态度和正能量,“有智非智,无智有智”,有智非智就是说有的人很聪明,却是一个聪明的傻瓜。无智有智就是说:有的人很愚蠢,却是一个“愚蠢”的聪明人,也就是大智若愚,这才是中国人的大智慧。 “体”就是一个人拥有 健康 的身心,一个 健康 的人不是单纯的身高体胖,衣食无忧。如果一个人心态和意识不成熟,也不是一个健全的人。善良、开心、上进都是一个人心态 健康 成长的表现。 “美”就是一个人对人和事物的审美情趣,有自己独特上进的审美标准,认识美、学习美、塑造美、善良自信、传播正能量,都是美的内涵极其意义! “劳”就是对理论结合实践的切身体验与自我提升,单纯的体力活动或者脑力活动并不是“劳”的全部内涵。脑力活动和体力活动都是一种付出与体验,只有体力活动与脑力活动相结合的活动才是“劳”的真正意义! 素质教育是贯穿孩子的一生一世,从小培养孩子的正确的三观有利于孩子的身心 健康 成长和对人生目标的有效把握。如果等到孩子长大了再进行素质教育,就是痴人说梦了。为什么成年人很难拥有也很难转变对素质的学习与认识,因为成年人的意识和思想都已经固化了,不转变观念,就谈不上素养教育。善良、谦虚、学习都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才能树立孩子与成人正确的三观理念。 所谓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并不是单纯机械的传播文化知识,而是家长积极的言行态度对孩子的影响与引导,这就是教育。没有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就谈不上对孩子的培养与教育! 你这个问题提的很好,把德育放在首位,其次,比智育更重要的就是 体育 。 体育 能赋予一个人 健康 的体魄,是 健康 人的生命载体,是 健康 人的身体基础,智育可以给人一个聪慧的头脑,可以使人拥有思维思考、逻辑推理、分析研判,计划决策等等能力,但智力水平不仅仅是人类才拥有。智力是一个人的内涵,但是,德育去事关一个人的思想、精神和灵魂,才从根本上使人同其他生命,相区别开来,才更加明显的体现出高级动物与低级动物的区别,才显著的,将人分成了三六九等。现在,学校主要抓的智育,学校强调的有些过头了的智育、片面的智育,就是应该放到第3位去。一个合格的健全的人没有了合格的品德,无异于行尸走肉,一个 体育 不合格的人,智育水平智育成效再好再高,那也是次品、废品。 在实际的教育活动和教育过程当中德智体,不是完全孤立和分开的,德育的活动可以通过 体育 和智力的这个内容来达到、来实施,而 体育 活动当中,也有德育和智育的内容,也有德育的任务,智育当中的学科教育里面,也必须贯穿德育的思想,现代教育思想倡导的就是五育并举,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将德育贯穿到了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人头上、每一个教育教学的学科任务中,以及各个教育环节的方方面面,所以不能将德育、 体育 、智育分割开来进行讨论。 德育始终统领着 体育 和职业,而治理智育和 体育 ,需要紧紧围绕德育展开,为德育服务,是完成德育的一种途径,渠道、手段。 德育的重要性已经有了很多的表述,已经出台了很多重要的文件,其重要性我这里就不详述了。 近年来,教育行政部门出台了相关的重视 体育 工作的文件, 体育 ,在德育、 体育 和智育这三者之间的这个重要作用和重要地位更加日益凸显出来。 体育 的重要作用日益上升到了和德育相提并论的重要地位,几十年以来,国人过度关注的智育反而退到了次席。 相对自己来说, 体育 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和地位,离开了 强健的体魄作为生命的载体,一切智育显得毫无意义和价值。反倒是 体育 抓上去了,必然对智育产生相应的积极重要的影响, 体育 和智育的关系无异于“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问题。 在这里我们非常有必要谈一谈 体育 ,对人的智育到底会产生哪些影响,充分的认识 体育 对智力的积极影响,有利于我们更好的抓好 体育 ,从而通过抓好 体育 实现智育的良好效果。 体育 和智育都做好了德育才有了物质意义上的基础和条件。只有德智体美劳,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我们培养的人才是一个 健康 健全的人。 体育 运动对大脑的影响: 1. 体育 可消除疲劳,提高脑力劳动的效率。 2. 体育 运动可促进右脑开发与利用:人的左脑主要是进行抽象思维,而右脑的记忆容量、形象思维能力大大超过左脑。运动时右脑工作占优势,从而科研提供记忆力和右脑的发展,有助于形象思维能力。 3. 体育 运动可提高大脑血糖的含量,使大脑更加灵活。 4. 体育 运动可增强人的心脑血管,提供更多的氧气,使人思维敏捷。 5. 体育 运动可促进大脑释放有益的生化物质,对思维和智力大有益处。 6. 体育 运动可促进大脑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功能。对视觉、听觉、本体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和灵活性都将会提高。 7.运动能改善不良情绪,使人精神愉快。 人体的运动由大脑通过神经系统支配、控制,神经元通过膜电位变化和神经递质的释放、结合完成。 人体运动时大脑处于活跃状态,神经细胞长期处于活跃状态其线粒体、核糖体数量增多,使大脑更能适应快速的思维活动,让人更聪明。运动的同时会分泌相关激素,清除体内废物。有四个好处(1)有利于大脑的生长发育(2)可以提高脑的功能(3)可以提高大脑的记忆力(4)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 。 体育 运动对大脑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1 体育 可消除疲劳,提高脑力劳动的效率:爱因斯坦认为,人用于工作、学习的时间是个常数,要提高学习效果,必须有充沛的精力,而充沛的精力来源于 健康 的身体,来源于经常参加 体育 运动。 1.2 体育 锻炼可促进右脑开发与利用:现代医学科学研究证明,人的左脑主要是进行抽象思维。而右脑的住处容量、记忆容量、形象思维能力都大大超过左脑。运动时右脑工作占优势,从而可以提高记忆力和右脑发展,有助于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1.3运动可提高血糖的含量:大脑活动所需的能量主要来源于糖。大脑本身储备糖极少只有当人体血液每100ml中血糖达120mg时,脑功能活动才能正常,如果血糖降至每100mg50mg左右时,人就会疲乏、思维迟钝、工作效率下降。食物是血糖的供给源,运动能使人食欲大增,消化功能增强,可促进食物淀粉转为葡萄糖,并源源不断地供给脑神经细胞使用。 1.4大脑需要氧气和其他营养物质:科学实验表明,经常从事 体育 运动的人,心脑血管会更具有弹性,血液循环也更加通畅。研究数据显示,喜欢 体育 运动的人血液循环量比一般人高出2倍,这样能够向大脑组织提供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使大脑功能增强,思维敏捷。 1. 5运动促进大脑释放有益的生化物质:运动会促使大脑本身释放β-内啡肽等有益的生化物质。这些物质对促进人的思维和智力大有益处。 1.6 体育 运动能促进大脑发育,提高神经系统功能: 健康 的身体,尤其是健全的神经系统是智力发展的物质基础。资料证明,经常参加有利于大脑的发育,增加大脑皮层厚度,增多脑神经细胞树突。经常从事有于为大脑提供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使人的视觉、听觉、本体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和神经过程的灵活性都将会提高。例如,一般人从感受信号(如见到光或听到声音)到立即作出反应的时间0.3—0.5s,而经常从事 体育 的人只0.12—0.15s。这表明 体育 可以促进神经系统功能的提高。一个人的反应速度与其思考速度、思维能力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1.7运动能改善不良情绪,使人精神愉快:运动能有效预防和治疗神经紧张、失眠、烦躁及忧郁等症(或不良情绪)最易产生思维和反应迟钝、注意力减退。所以,有人称运动是很好的“神经安定剂”,它能使人心理更 健康 ,头脑更灵活。 2.综上所述,有充分的理由说明 体育 运动不但不会影响与阻碍智力的发展,反而有助于人体智力的发展。 无论是教师或者是家长、学生,对这三者的认识必须清晰准确,摆正这三者的关系,正确处理这三者的关系,这样对我们孩子的成长才更加有利。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也是一个问题涉及面比较大的问题,现就个人体会发表一点不成熟的意见。 孩子是 祖国的未来,孩子是民族的希望。孩子们的教育问题一直是大家关心和重视的问题,也是国家和家长关心和重视的问题,如何开展和实施孩子们的德、智、体教育是一个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民族荣辱兴衰的重大课题,我国虽然在这方面进行了长期的 探索 ,但是,客观地讲效果不甚理想。德智体全面发展本应该是一个顺理成章的实践和水到渠成的结果,但是,现实却是智育突飞猛进(其途径是否正确有待探讨),德育、 体育 很少有人关注,甚至到了令人胆寒的地步。就目前我国的现状而言,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1.国家层面要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原则不放松,并一以贯之。德智体全面发展是国家的大政方针,但是近几十年来,由于过度重视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德智体原则的贯彻执行,也程度不同地影响了孩子们的 健康 成长,不少孩子虽然学习成绩优异,但却不能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上演了不少悲剧。因此,国家级各级政府有责任高度重视孩子们的教育问题,把它作为一个关乎民族存亡的大事认真抓好。 2.教育系统要坚持从娃娃抓起的原则不放松,并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和管理办法。教育系统是主管孩子们教育的专业部门,有责任建立健全从学龄前到幼儿园,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一整套有关孩子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德智体教育标准、检查考核办法、德智体教育评估及奖惩办法等,强制要求每一个教育机构(无论公办、民办)必须贯彻执行德智体教育方针,对成绩显桌的单位给予奖励,对违规者给予严惩。对老师的奖惩要有学生德智体三方面的成绩作为依据,而不能仅仅限于学习成绩,更不能仅仅将学习成绩作为升学、表扬的唯一依据。可以考虑将学生在德智体三方面的的成绩和表现作为毕业的根据,科学合理地确定其在总成绩中的权重。 3.学校和家长要坚持德智体同要求、同检查、同标准、同落实原则不放松,并督促孩子全面发展。孩子能否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最终要落实到家庭和学校。每一个家庭、每一位家长都要言传身教,从小就给孩子树立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榜样,对他们进行传统文化和文明礼仪教育,教育他们如何做人、如何接人待物、如何规范自己的言行,使孩子们从小就生长在一个 健康 的环境中。每一个教育机构都要对孩子们广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英雄主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强制学生要进行 体育 锻炼,要将学生的品行、身体素质和 体育 成绩纳入其每年的总成绩之中,德育、 体育 在毕业成绩中也必须占有相当比重,从而督促学生自觉参加德育和 体育 教育。 总之,德智体全面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和长期过程,只有上、中、下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各负其责,使整个 社会 都形成这样一种氛围和风气,才能使我们的孩子真正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我们的国际才有希望,我们的民族才能富强! 身正为范就是最好的德育,多阅读就是最好的智育,经常参加运动就是最好的 体育 。 德育不仅是学习,更多是一种言行示范,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全体成员彼此相互关爱,出入公共场所,注意礼仪,礼貌就是潜移默化的最好德育,特别是幼小的孩子他们会模仿学习。 在家庭里,尊老爱幼,长辈有序,在公共场所,遵守法规,不闯红灯,不乱丢垃圾,社交,购物中多多使用,请,谢谢之类的语言,这种正确示范胜过任何说教。 关于智育,在当今的 社会 ,我认为不缺乏,教育部门重视,公共资源丰富,有图书馆,有 科技 馆,有各种公益讲座,这些都是免费学习的,但是最难的不是没有机会,而人都过于依赖于 娱乐 的手机,电脑。如果你想培育孩子,最好的办法就是多暂停手机,电脑,全家在一起时不玩手机,而阅读书本。如果全家能按这样的节奏来处事,孩子在小时,就能更好的控制他们,养成习惯。呵呵,等到了五六年级能懂互联网的魅力,家长就很难控制了。 关于 体育 ,最好的年龄就是小学阶段,即有时间,又很好引诱,一点零售,一句表扬的话都是最好的激励法。比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就是手机电脑,大鱼大肉才能吸引他。并且 体育 锻炼和其它技能一样,在十八岁前学习效果是最好的,这能省很多去医院的钱。吃感冒药都得化七八十元,不如报个 体育 班,更好。 题主问的太好了,题主三问囊括了培育孩子的全部内容,非常佩服,一看就是很有经验的家长啦。闲话不说,直入主题。 首先说一说题主说的德育。 育是养育,培育,教育的意思。德是品德,仁德,人之立德的意思。古代品德培育叫德育,由私塾先生,或者家里专门聘请的学识渊博的老师教育。启蒙首先教以礼,见人接待,打招呼,用什么礼仪,这是基础的。然后人世间之事, 古代以百善孝为先,重视孝道,有二十四孝的故事流传。再然后扩而充之,由个人到家庭的悌兄弟,到尽 社会 义务,义薄云天,爱国家,忠于职守等等,通过一系列的课程,将人的品德内涵升华,由懵懂的孩子,培养成孝顺父母的孝子,再到忠于国家的正人君子,再到爱及万物的大贤哲,再到参赞天地的大圣人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然古代德育工程次第很多项目,其实归纳起来,不外乎八目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本,不出乎五常仁义礼智信而已。 再说说现代的德育,现代的德育一个是家庭的启蒙,教孩子礼貌之类,还有学校教孩子拾金不昧、乐于助人、团结友爱等等,但是不如古代划分那么详细。而且比较复杂,最关键的是,德育不要指望学校,现代的学校多是注重智力开发,教知识,不中人品,重视的是孩子的成绩。 下面再说说 体育 。 体育 ,顾名思义是身体能力的开发,是以身体素质为主,锻炼的是孩子的动手能力。学校的教育开展有专门的 体育 课,早操,晨跑。但是动脑子稍加思考就知道,一个人的体能不可能指望一两天一节课,一节课一个小时来完成吧。所以现代的很多家庭,专门给孩子报舞蹈班,带孩子跑步、爬山、 旅游 等等。 体能的锻炼需要长期性的坚持才行,所以重在孩子的自律,家长的督促。 最后再说说智育。 智育,就是智力开发啦。表现就是孩子的智力高低,从孩子的成绩高低,办事的成熟就能看出。学校的开展每个人都很清楚,除非是没有受过现代化的义务教育。一天到晚听课,半夜三更写作业,一年两个学期,老师都在干这事。还有额外一大堆的补习班,什么黄冈题,考试必考题,老师自出题,加强训练题…… 科目涵盖基本的语文、数学、拼音、字母、物理、化学、几何、 历史 、思想政治,再到详细的有机化学、无机化学、机械分析等等。 孩子德育、 体育 、智育应该以德育为根本, 体育 和智育全面发展,教育要从家庭入手,配合学校,多管齐下,让孩子身心灵健 健康 康发展 ,谢谢大家! 这是关于孩子教育具象化的问题,相互依存又相互联结。 1)德育,是培育孩子如何做人,明辨是非的关键,而 体育 ,美学,能够让孩子明白竞争,知道美丑。 2)智育,开启孩子成长的关键, 体育 运动让大脑积极休息,努力向上,承担压力与责任。德育又让孩子尊重对手,知荣明辱。 3) 体育 ,除了强身健体之外,让孩子们更加懂得竞争的激烈,培养争取胜利的进取心。团队,纪录,坚忍,自信,均可由此获得。 德智体,不仅不互相排斥,更是相得益彰! 每一所学校每学年、每学期都会依照上级对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要求制定自己学校具体的教育教育工作计划,每项工作计划都会制定一定的工作实施方案。这个工作由学校各处室团队工会各自做好并实施。 德育、智育、 体育 都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既具有不同的特质,又有天然的联系。 一、德育为主导 在教育中,德育是灵魂、是方向、是首位,德育对智育和 体育 起着主导作用,德育主导着智育的价值取向,制约着人才 社会 价值的高低,主导着智育的潜力与方向。孩子们的教育当以德育为主。 体育 是全面教育的基础, 体育 不单健体,健形,而且健脑,健心,健身,健美,健信心,健耐力…… 体育 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的综合。发展德育的同时更要注重 体育 的培养。 二、德育、智育、 体育 一体化 三者应该建立保障体系,包括教师评价体系,学生评价体系,教案评价体系,教育评价体系……学校要对教师的教案提出明确的三育要求,学校要把三育作为整体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德育、智育、 体育 三者一体化 实现途径还有更多的问题与挑战需要教育工作者去探讨与实施。 很箭单,首先教育者必先有德。要是教育者都没德,何谈德育,更不用说能教出有德的学生 首先心术必须正确才能德,智,体双面发展

“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是什么意思?

“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意思是美培养的教育,需要与智的培养相辅相成,以此实现到达对品德的培养。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蔡元培相关名言作者 名言蔡元培 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就要先有良好的教育。蔡元培 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一)体育,(二)智育,(三)德育,(四)美育。…学校教育注重学生健全的人格,故处处要使学生自动。蔡元培 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们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人去应用的,……教育是要个性与群性平均发达的。蔡元培 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蔡元培 教员之教授,职员之任务,皆以图诸君求学便利,诸君能无动于衷乎?自应以诚相待,敬礼有加。至于同学共处一堂,尤应互相亲爱,庶可收切磋之效。不惟开诚布公,更宜遵义相助,盖同处此校,毁誉共之。同学中苟道德有亏,行有不正,为社会所訾詈,已虽现行矩步,亦莫能辩,此所以必互相劝勉也。蔡元培 对于学生的希望: 一、自己尊重自己。 二、化孤独为共同。 三、对自己学问能力的切实了解。 四、有计划的运动。蔡元培 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 。蔡元培 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蔡元培 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损,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盖以美为普遍性,决无人我差别之见能参入其中。……美以普通性之故,不复有人我之关系,遂亦不能有利害之关系。蔡元培 美者,循超逸之快感,为普遍之断定,无鹄的而有则,无概念而必然者也。蔡元培 殊不知有健全之身体,始有健全之精神;若身体柔弱,则思想精神何由发达?或曰,非困苦其身体,则精神不能自由。然所谓困苦者,乃锻炼之谓,非使之柔弱以自苦也。蔡元培、黄炎培 各级教育,应于训练上一律励行劳动化,使青年心理上确立尊重职业之基础,且使获得较正确之人生观。

什么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

   简述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之间的关系。    答: ①联系:审美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同属于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它们既各自独立,又相互渗透,是一种相互推动的辨证关系;   ②区别:智育是以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人的求真能力为目的;德育是以锤炼人的道德品质,培养人的求善意志为指归;体育是以强化人的体能,培养人的健壮体魄为宗旨;而美育是通过对人内在情感的直接感染,调动起人的各种心理能力并使之和谐运动,从而潜移默化地实现对人的塑造,以不断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小学教育学》智育及其功能

一)智力与智育的含义 智育是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智慧”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在内容方面,指人对知识的掌握,对事物的敏捷而正确的理解、辨析、判断,以及具体的发明创造等等。在形式方面,则包括理解、辨析、判断和发明创造等方面的心智和实际能力(即智力)。因为智力对于智慧内容的产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对智育范畴的理解首先必须与对“智力”及其发展的理解联系起来。 1.智力包括哪些内涵? 我国学者中通行的智力概念“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综合,其核心成分是抽象思维能力”。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词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953页。所以,所谓对智力的培养当然也就包括了上述能力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些能力的发展,我国学者通常主张要通过传授知识、发展技能等方式进行教育。这一理解与对苏联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借鉴有很大的联系。 现代西方心理学对智力的探究成果十分丰富,理解也有较大的差异。 比如关于智力的要素,斯皮尔曼认为,智力因素主要由一般因素(G因素)和特殊因素(S因素)两项因素组成。前者指一切智力测试中都能检测的能力;后者指仅表现于个别特殊课题中的能力。而吉尔福德则认为智力涉及运思(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辐合思维和评价五类)、内容(视觉的、听觉的、符号的、语义的和行为的五类)和产物(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换和蕴涵六种)三方面,总计150种心理能力。目前,西方心理学的主流是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的主要观点是,智力是人对信息的加工能力。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的智力三元理论。斯腾伯格认为:智力是使个体产生适应环境的行为的心理能力;适应性行为既要反映刺激的新颖性,又要反映信息加工自动化的程度;产生适应性行为的心理机制是信息加工的反省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习得的协同。认知心理学的许多成果还有待进一步的检验。但是目前已有的这些成果对我们正确理解智力就已经有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对于中、西方的观点,我们不妨综合起来理解。智力实际上就是人的智慧能力。它可以表现为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等各种认识方面能力的综合,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系统处理和加工信息的综合心理能力。 2.智力在何种意义上是可以发展的? 心理学和教育学上往往有两种不同的智力观。心理学,尤其是测量心理学往往将智力与智商(IQ)联系起来,将智力看成是个人在团体中按聪明程度排列所处的位置。这样的智力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远大于环境或教育的作用。同时,虽然个体随着年龄和教育程度的增长其认知能力在不断发展,但他们在同龄人团体中的智商位置往往仍然是相对不变的。这样的智力概念是一种自然能力(power),而不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去开发与发展的潜在能力(capacity)。另一种观点认为,智力主要是一种习得的认知能力。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帕金斯就认为:智力=自然或天赋能力(power)+策略(tactics)+知识。其中“power”指人的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不易为后天所改变;后两者则是指个体通过学习所能获得的策略技巧和各科知识。显然,假如我们将智力仅仅做前一种,也就是狭义的理解,智育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 关于智力概念的正确理解应当是:第一,由于即使是狭义的智力也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不可能脱离相关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赞成较为广义的智力概念,即智力是一种由天赋、策略与知识等因素合成的综合能力。第二,即使将智力看成是个人在团体中按聪明程度排列所处的位置,人的智商也不是绝对不可改变的东西。小学阶段,儿童的智力正处于发展阶段,更不能对学生的智力作狭隘和武断的结论。教育活动所要做的只是要在承认智力差异的条件下发展学生的智力水平。 3.智育与教学的区别 智育与教学是一个交叉概念。智育与德育、体育、美育等相并列,构成一个教育内容的完整构架。它们的上位概念或种概念是“教育”。而教学则是所有各育都可能具有的教育形式。换言之,教学并不仅仅只是智育的活动方式,德育、体育、美育等都需要教学途径去完成,而各育在教学过程、原则和方法上也都有各自的特殊性。同样,智育以教学为自己的重要途径,但这一途径又并不是智育的惟一途径。 (二)智育的功能 智育的意义重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智力发展是我国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智育的意义可以从其必要性和可能发挥的功能两个角度去理解。 1.人的智慧水平有通过智育去培养的必要性 我们知道,人类的智慧成果是以两种方式得以传承和发展的:一种是客观的或物质的形式,比如工具、图书和其他媒介的形式;二是以主观的即主体的心智能力包括智力的形式。这两者之间又是通过相互作用而相互促进的。教育对于智力发展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在没有学校教育参与的情况下,人的智力也会在生活中得到一定的发展,但这一发展是自发和缓慢的。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开发是有意识的,所以会提供较多的刺激智力发展的条件和方法,从而加速这一发展。

《小学教育学》小学智育的任务、内容与实施

智育的根本任务当然是要培育或发展学生的智慧,尤其是智力。智育的主要任务和内容应当是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智力。之所以强调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是因为这两者是发展智力的必要条件。此外,要充分发展学生的智力,还需要努力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一)传授知识 关键的理解应有两个方面。一是如何界定知识,是狭义还是广义的知识概念;二是如何认识知识传授与智力发展之间的关系,即如何看待实质教育和形式教育的关系。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可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指个人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够直接陈述出来的知识。陈述性知识也可称为记忆性知识,是一种狭义的知识。程序性知识则是指个人无意识的提取线索,其存在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论的知识。比如,一个学生如果仅仅能够识记四则运算的规则,他掌握的可能仅仅是某种陈述性知识。如果他能够熟练地运用四则运算的规则进行应用题的心算,即使他没有意识到他识记了这些规则,他也已经获得了关于四则运算的智慧技能,这就是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包含了应用规则对外、对内调控的能力。所以广义的知识应当包括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真知”的形式。心理学研究表明,一般人与专家在处理问题时的主要差异是专家的知识结构中有较多的程序性知识。就智育而言,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也会产生学生心智的变化。因为记忆能力等也是智力的组成部分。但是过于强调陈述性知识的结果不仅影响知识掌握的程度本身,而且会窒息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技能的可能,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增长。所以,要求特别注意程序性知识的教与学。 知识学习和智力发展之间的联系不能理解为可以互相取代的关系。智力发展除受知识学习的影响之外,还会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同理,知识的学习也并不只有发展智力的意义,并不必然带来智力的同步发展。知识学习只有在它能够充当提高心智发展的条件时,才能构成智力发展的积极因素。形成有利于智力发展的知识结构,创造应用知识的机会,使之由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应当成为知识传授和学习最重要的任务。 (二)发展技能 正确的认识也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技能概念的理解,二是技能发展与智力发展的联系。 形成必要的技能也是智育的重要任务。所谓技能是指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按照某种规则或操作程序顺利完成智慧任务或身体协调动作的能力。技能不仅是指对身体活动的协调能力,还包括进行智力活动的智慧能力和对认识活动本身的反省认知能力。这样,实际上有三种技能类型存在。有的学者认为,动作技能没有多少智力的成分,应是体育或劳动技术教育的内容。这一看法实际上是错误的。外部身体动作技能实际上必然伴随一定的认知、判断、推理和协调的心智活动。动作的学习可能是体育的内容,但动作相关的心智发展却是智育的目标。至于进行智力活动的智慧能力,实际上是人们借助于内部语言以极其简约的形式所进行的智力活动所表现出的能力。从知识的形态上看,相当于程序性知识运用的智慧。默读、构思、心算等都属于智慧技能。智慧技能的培养需要靠必要的训练去解决。对认知策略本身进行反思的能力是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提出来的一项任务。过去我们也谈“认识”概念,但主要是在哲学范围。随着认知心理学对认知策略的研究逐步深入,人们发现,有关人的认识过程存在一些知识和技巧,可以作为一种可迁移的能力来培养。以“发现”式教学闻名全球的教育学家布鲁纳就曾将教学过程概括为“为学生提供材料同时让学生提出概念假设,对获得的概念进行检验,要求学生分析他们获得概念的策略”三个阶段。其中对获得概念的策略进行分析的做法显然属于试图促进学生对认知策略本身进行反思的能力的一种尝试。所以,要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需要教学过程对学生的认知本身做一定的了解,提供反思和改进学生认知策略的机会和途径。 (三)培养自主性和创造性 自主性是一种人格特质而非智力本身。但毫无疑问,自主性亦是个体智力品质的重要特征之一。自主性是个体一种能够独立作出判断,批判地反思这些判断,以及依据自己的判断将信念和行动整合起来的心理倾向。自主性与智力活动的联系可以通过智力活动对批判性思维的需要而得到说明。任何智能活动都需要联想等将已知条件和未知的结论连接起来。如果这一连接不是幻想,就必须有一种自主的批判性思维。同时,正常或健康的智育也能够包括自主性的培养。 英国人迪尔登认为:“智育并不(只)是装载认知内容的问题,它还意味着努力获得精确性、明晰的表达力、秩序,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当审查和评价认知内容并在总体上对之进行批判性评估时,智育更意味着一种批判性分辨的活动。人们对真理、一致性和适合性始终抱有疑心,而且对谬误、无效性和不贴切性也抱有相应的戒心……正是由于这种批判性思维活动,才使得智育能够培养自主性。”所以,我们认为,自主性的培养不仅是一种价值或德育的目标,也是智育的重要任务。 创造性是人具有较高智力尤其是良好思维能力的重要表现和标志。由于现代社会对创造性的迫切需要,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曾经依据思维进程的方向特征将人的思维划分为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两个类型,并且认为创造性的主要表现是发散思维能力。所谓发散思维就是人们常说的“求异思维”或“开放式思维”,在这一思维模式之中,思维在一段时间中可以不拘一格地朝多种方向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和答案。而辐合思维则相反,思维根据给定的信息和条件沿着传统的逻辑朝归一或单一的方向推演,最终找到一种合意的答案。这样一种朝一个方向集中的思维模式就是辐合思维。辐合思维也叫“求同思维”和“封闭思维”。吉尔福德等人认为,发散思维几乎可以与创造性思维并称。这是因为只有在发散思维的条件下才能冲破外部的条件束缚和内部的心理定势,从而进行创造性活动。发散思维以思维的流畅性(反映的速度和数量)、变通性(反映类别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出现新观念的概率)作为衡量的指标。换言之,创造性的培养主要要从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三方面进行。

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的联系与区别

1、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只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除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教育。实际上,在中文中,教学与教育没有太大区别,而在西方,教学主要针对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掌握,教育主要针对个体人格的培养和性格的训练。教育注重过程,教学注重结果。2、教学与智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智育主要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它主要是通过教学来完成。但教学不等于智育,教学也是进行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同时,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才能全面实现。3、教学与上课。教学与上课之间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学包括上课,上课只是教学的一个环节;除上课外,教学还包括备课、课后辅导等。但上课是教学中的一个基本环节,教学的任务主要是通过上课来完成的。

简述教学与教育、智育的关系。

【答案】: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通过教学,学生在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养成全面发展的个性。(1)教学与教育的关系。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学与教育的关系是: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但是除了教学外,还有课外活动等方式也可以对学生进行教育。(2)教学与智育的关系。智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传授学生系统的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教学与智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智育主要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智育主要是通过教学来完成的,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教学不等于智育,教学也是进行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同时,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方式才能全面实现。

有关智育的名言

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上劳心,便可得事物之真理。——陶行知《在劳力上劳心》要求学生必须用手、用舌、用头脑去工作,促使他去透彻了解教材,使它成为他的根深蒂固的习惯。——[德国]第斯多惠《德国教师教育指南》鼓励一般智力活动的方法之一就是培养一种专门的爱好。——[英国]怀特海《教育的目的》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时开始。——[英国]怀特海《教育的目的》智慧是平衡发展的结果,教育要达到的正是这种个性的平衡发展。——[英国]怀特海《科学与近代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