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彦夫

阅读 / 问答 / 标签

朱彦夫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宝遗精神有哪些?

缺胳膊缺腿不缺“钙”,残肢残眼不残“心”。 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时期,济南军区原某师战士、一级伤残军人朱彦夫在党的带领下南征北战,英勇杀敌,失去了左眼、四肢,身体多处受伤,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很大贡献。朱彦夫谢绝特级护理,回到山东省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担任支部书记,一干就是25年。期间,他带领群众在石山中打出3眼深水井和3个大口井,修建引水渠,彻底解决了祖祖辈辈吃水难问题﹔带领乡亲填平3条大沟,平整出近200亩旱涝保收的小平原,年增产粮食数万公斤﹔带领群众种树、种果,绿化荒山800余亩,经济效益持续释放。现任党支部书记刘文合对记者说:“老支书是个大能人,在他带领下,俺们村在全县第一个有了拖拉机、第一个实现平均亩产300公斤、第一个通了电……”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朱彦夫在晚年,为弘扬革命传统,教育后人,又以其惊人的毅力,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用嘴衔笔、残臂夹笔,历经七年,这个一天学都没上过的人,翻烂了四本字典,用掉半吨稿纸,写出了30多万字的长篇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之后又书写了第二部《男儿无愧》。  古人云,“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朱彦夫的事迹在十几年前出版《极限人生》时曾经深深打动了我,今天学来仍是心潮澎湃。朱彦夫同志向困苦、挫折、病痛、彷徨、绝望甚至死亡这种种人生磨难宣战,向生命极限一次次发出冲击,不仅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而且获得超越生命意义的新生,展现了一个在党旗映照下的共产党员的铮铮铁骨和钢铁意志,表现了他身残志坚福乡梓、留取丹心报党恩的高贵品质和人格魅力,他把生命的能量、生命的价值定格在了最艰辛、最壮美的极限。  朱彦夫同志的先进事迹,集中反映了一名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和追求,在他的身上有著许多需要我们学习、继承和发扬的光荣传统。作为一名机关干部,学习他,就要像他那样,坚定党的信念,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认真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以富有献身精神的实际行动,树立起党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学习他,就要像他那样,自强不息,敢於挑战,一心为民,无私奉献,从小处想起、从小事做起,顺应群众期待,紧贴群众需求,时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学习他,就要像他那样像战士一样,生命不息,冲锋不止。向著人生目标,向著生命极限,向著共产主义理想一次次冲锋,宁可倒在重逢的路上,也不躺在功劳簿上享受。  在全国上下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今天,朱彦夫同志的先进事迹,是当前全党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鲜活、典型、有力的教材,值得我们每个人、特别是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对於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信念,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朱彦夫精神是什么

鲁迅说过: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而朱彦夫,又是这所大学中灾难最为深重的人。 是他,为了赢得战争的胜利,在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中,失去了四肢和一只眼睛;是他,为了减轻国家的负担,不依赖别人照顾,靠顽强的意志,惊人的毅力,学会了生活自理和文化知识;是他,为了改变家乡的贫困落后面貌,在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一干就是25年;是他,在近半个世纪里,拖着一双假腿,在大江南北,留下他作革命传统报告的深深的脚印,留下他撒播精神文明火种的音容笑貌;是他,一天学没上过,用汗水、泪水、血水,用赤心,用生命,写下了33万字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极限人生》;是他,靠对党的坚定信念,靠对党的无限忠诚的精神,谱写了一曲美的人生价值的奉献之歌! 同志们,朋友们,什么叫美?朱彦夫用自己的实践,回答了美的概念,唱了一首最美的歌,写了一首最美的诗,给共产党员做了一份美的答案:美,就是给予;美,就是奉献!美,就是“要求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美,就是“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是血”。正是靠这种“美”,我们用小米加步枪,赶走了凶恶的日本强盗;正是靠这种“美”,我们穿草鞋的军队,打败了美式飞机和大炮武装的国民党军队;正是靠这种“美”,我们的“镰刀和铁锤”才飘扬在世界的东方和太平洋的西岸!这就是他的精神

朱彦夫的主要事迹

朱彦夫的主要事迹如下:1、朱彦夫,1933年出生在人杰地灵的沂蒙山腹地——沂源县张家泉村。他从小家贫如洗,14岁时就毅然参了军,1949年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血与火的战场上,他不怕流血牺牲,拼命作战,先后参加了战淮海、过长江、打上海、跨过鸭绿江等上百次战役战斗。2、1950年12月,朱彦夫参加了在朝鲜争夺250高地的血腥恶战。他所在的一个连,在零下30度严寒的条件下,与装备精良的两个营的敌人进行了殊死的搏斗,打退了敌人一次次进攻。在弹尽粮绝的时刻,仍然坚持与敌人拼搏。最后阵地上只剩下一个遍体鳞伤的人,这就是朱彦夫。3、朱彦夫在村支部书记岗位上,经过二十五个春秋,终于把一个穷山村,变成了全乡的先进村,使村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4、2007年,一部巨大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科书,开始动工了。这是一次古今中外,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写作!朱彦夫的写作,是用嘴咬着笔与用残臂夹着笔交替写作。朱彦夫支撑着特残、多病的身躯,七度春秋,七易其稿,将一部饱蘸着激情、饱蘸着热血、激荡着共产党人浩然正气的生命之作——33万字的《极限人生》,捧给了世人。扩展资料朱彦夫,男,汉族,1933年7月出生在沂源县张家泉村,中共党员,曾任山东省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原党支部书记。他没有四肢,没有左眼,右眼的视力只有0.3,没上过学,但参加过上百次战斗,三次立功,十次负伤,动过47次手术的特等伤残军人。退伍后,拖着残躯带领乡亲建设家园,并将自己的经历体会写成小说,用坚强意志和为民情怀书写着自己的“极限人生”,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曾荣获时代楷模、全国模范伤残军人、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2015年10月12日,荣获2015中国消除贫困感动奖。2015年10月13日,荣获全国敬业奉献模范称号。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朱彦夫

感动中国人物朱彦夫的颁奖词

朱彦夫感动中国获奖词具体内容如下:“生命于你不止一次,士兵于你不只是经历。没有屈服长津湖的冰雪,也没有向困苦低头。与自己抗争,向贫穷宣战,一直在战斗,一生都在坚守。人的生命应当像你这样度过。”这是2021年度“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给予朱彦夫的颁奖词。朱彦夫,他是抗美援朝老战士,在长津湖战斗中独守阵地,打退美军多次进攻。他身负重伤,双腿和双臂全部截肢,并且失去了左眼。康复后,他主动放弃医养待遇回到家乡,带领乡亲们办夜校、种果树、修水渠,走出了一条山区乡村的致富路,并以惊人的毅力写出了《极限人生》。3月3日晚,朱彦夫这个名字,再一次震撼我们的心灵。这位生命不息、冲锋不止的战士,入选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因为年龄及身体原因,由女儿朱向欣代为领奖,“父亲说,感动中国节目组颁发的荣誉,不仅是他自己的,也是他所有战友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荣誉,祖国没有忘记他们。”《感动中国》制片人朱波表示,朱彦夫的事迹并不是第一次进入《感动中国》的视线。他说,在朱彦夫老人身上,几乎具备了中华民族全部的美德。在每一个阶段,他都是一种传奇,早就应该登上《感动中国》舞台。

朱彦夫获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他是山西省的一个党支部书记,是一个英勇的战士,帮助农民提高文化素质。

朱彦夫感动中国获奖词

朱彦夫感动中国获奖词具体内容如下:“生命于你不止一次,士兵于你不只是经历。没有屈服长津湖的冰雪,也没有向困苦低头。与自己抗争,向贫穷宣战,一直在战斗,一生都在坚守。人的生命应当像你这样度过。”这是2021年度“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给予朱彦夫的颁奖词。朱彦夫,他是抗美援朝老战士,在长津湖战斗中独守阵地,打退美军多次进攻。他身负重伤,双腿和双臂全部截肢,并且失去了左眼。康复后,他主动放弃医养待遇回到家乡,带领乡亲们办夜校、种果树、修水渠,走出了一条山区乡村的致富路,并以惊人的毅力写出了《极限人生》。3月3日晚,朱彦夫这个名字,再一次震撼我们的心灵。这位生命不息、冲锋不止的战士,入选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因为年龄及身体原因,由女儿朱向欣代为领奖,“父亲说,感动中国节目组颁发的荣誉,不仅是他自己的,也是他所有战友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荣誉,祖国没有忘记他们。”《感动中国》制片人朱波表示,朱彦夫的事迹并不是第一次进入《感动中国》的视线。他说,在朱彦夫老人身上,几乎具备了中华民族全部的美德。在每一个阶段,他都是一种传奇,早就应该登上《感动中国》舞台。

朱彦夫的所获荣誉

朱彦夫荣获“时代楷模”、全国模范伤残军人、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当代中国保尔---朱彦夫中国几代人都知道有一部书,书名叫《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保尔。柯察金。 但,你知道当代中国的保尔吗?他为保卫共和国而失去双手双脚,一只眼失明,另一只眼只有零点几的视力。他用残疾的身躯,拼搏一生,在和平岁月,再创辉煌,晚年又写出了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 他70多年的生命,跨越国度,跨越世纪,精神世界丰富,是一部传奇,可与当年保尔·柯察金媲美而毫不逊色。 他就是朱彦夫。 当代保尔朱彦夫的故事,令人荡气回肠。他使人相信,世上没有办不到的事情。2015年9月28日,朱彦夫被选为由中国扶贫基金会和中央主要新闻媒体共同发起的,2015中国消除贫困奖候选人。 2015年10月12日,朱彦夫荣获2015中国消除贫困感动奖。 2015年10月13日,朱彦夫被授予全国敬业奉献模范称号。

朱彦夫的人物评价

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亲笔题写书名——《极限人生》,并亲笔为朱彦夫题词:“铁骨扬正气,热血书春秋”;中共山东省委的一位领导说:“朱彦夫就是中国的保尔·柯察金。”1996年9月4日,山东省民政厅做出“关于在全省民政系统和优抚对象中开展向朱彦夫学习活动的决定”;11月6日,中共山东省委做出“关于开展向朱彦夫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 同志们,朋友们,中国的保尔——朱彦夫,像一面鲜红的旗帜,是一座用钢铁铸成的人生价值的丰碑,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让我们以朱彦夫同志为学习的楷模,牢记江总书记“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勇于创造、自觉奉献”的四句话,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2014年3月26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民政部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共同举办的“时代楷模”朱彦夫同志颁奖仪式,在央视新址800平方米演播室隆重举行。淄博市特等伤残军人朱彦夫同志成为全国首位“时代楷模”。

朱彦夫的人物经历

朱彦夫,少年从军保家卫国,血洒疆场、身体残疾;退伍后,拖着残躯带领乡亲建设家园,并将自己的经历体会写成小说,用坚强意志和为民情怀书写着自己的“极限人生”,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1947年,14岁的朱彦夫报名参加解放军。1950年,朱彦夫在抗美援朝的一次战役中身负重伤,双腿膝盖以下、双手手腕以上截肢,失去左眼,成了一级伤残军人。朱彦夫从部队回到家乡后,1957年,担任村支部书记。上任伊始,朱彦夫拄着拐,拖着17斤重的假肢,到田间地头查看生产,逐门逐户察访民情。他的主意慢慢拿定:治山、治水、造田、架电。一个个山里人想都没想过的大工程,在张家泉热火朝天地展开,一干就是10多年。张家泉三面是山。人多地少的矛盾不解决,张家泉村就永远吃不饱。朱彦夫带领张家泉村村民,先后将荒地“赶牛沟”“舍地沟”“腊条沟”变为沃土。为了让群众早日用上电,朱彦夫在妻子的照顾下,跑上海、南京、胜利油田、陕西联系材料,经过艰苦努力,终于让张家泉村于1978年结束了点油灯的历史。 1982年至今,从村党支部书记岗位退下来后,他用嘴衔笔、残肢抱笔,历时7年,七易其稿,创作完成了两部震撼人心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极限人生》和《男儿无悔》。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亲笔题写书名并题词:“铁骨扬正气,热血书春秋”。很多人对朱彦夫的了解,始于他33万字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一位没有四肢,没有左眼,右眼的视力只有0.3,没上过学,但参加过上百次战斗,三次立功,十次负伤,动过47次手术的特等伤残军人,用超人的毅力,向自己挑战,向人生挑战,他就是被誉为当代中国的保尔·柯察金的——朱彦夫 。代表著作《极限人生》和《男儿无悔》

朱彦夫身上体现的优秀品质有哪些

朱彦夫同志的先进事迹,体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和崇高追求,体现了一名基层党员干部身残志坚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体现了一名伤残军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奋斗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典型性和代表性。

亲历长津湖的朱彦夫是首位“时代楷模”,他在长津湖战役中经历了什么?

经历了许多事情,经历了战火,最终获得了胜利,取得了战疫的成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

思想道德与法治朱彦夫什么是人生价值

您好,您是想问思想道德与法治中朱彦夫认为什么是人生价值吗?思想道德与法治朱彦夫认为人生价值是指人的生命及其实践活动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人生价值是人生观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范畴,价值具体在人生观领域中。

如何学习朱彦夫

缺胳膊缺腿不缺“钙”,残肢残眼不残“心”。 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时期,济南军区原某师战士、一级伤残军人朱彦夫在党的带领下南征北战,英勇杀敌,失去了左眼、四肢,身体多处受伤,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很大贡献。朱彦夫谢绝特级护理,回到山东省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担任支部书记,一干就是25年。期间,他带领群众在石山中打出3眼深水井和3个大口井,修建引水渠,彻底解决了祖祖辈辈吃水难问题﹔带领乡亲填平3条大沟,平整出近200亩旱涝保收的小平原,年增产粮食数万公斤﹔带领群众种树、种果,绿化荒山800余亩,经济效益持续释放。现任党支部书记刘文合对记者说:“老支书是个大能人,在他带领下,俺们村在全县第一个有了拖拉机、第一个实现平均亩产300公斤、第一个通了电……”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朱彦夫在晚年,为弘扬革命传统,教育后人,又以其惊人的毅力,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用嘴衔笔、残臂夹笔,历经七年,这个一天学都没上过的人,翻烂了四本字典,用掉半吨稿纸,写出了30多万字的长篇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之后又书写了第二部《男儿无愧》。  古人云,“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朱彦夫的事迹在十几年前出版《极限人生》时曾经深深打动了我,今天学来仍是心潮澎湃。朱彦夫同志向困苦、挫折、病痛、彷徨、绝望甚至死亡这种种人生磨难宣战,向生命极限一次次发出冲击,不仅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而且获得超越生命意义的新生,展现了一个在党旗映照下的共产党员的铮铮铁骨和钢铁意志,表现了他身残志坚福乡梓、留取丹心报党恩的高贵品质和人格魅力,他把生命的能量、生命的价值定格在了最艰辛、最壮美的极限。  朱彦夫同志的先进事迹,集中反映了一名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和追求,在他的身上有著许多需要我们学习、继承和发扬的光荣传统。作为一名机关干部,学习他,就要像他那样,坚定党的信念,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认真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以富有献身精神的实际行动,树立起党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学习他,就要像他那样,自强不息,敢於挑战,一心为民,无私奉献,从小处想起、从小事做起,顺应群众期待,紧贴群众需求,时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学习他,就要像他那样像战士一样,生命不息,冲锋不止。向著人生目标,向著生命极限,向著共产主义理想一次次冲锋,宁可倒在重逢的路上,也不躺在功劳簿上享受。  在全国上下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今天,朱彦夫同志的先进事迹,是当前全党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鲜活、典型、有力的教材,值得我们每个人、特别是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对於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信念,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14岁参军17岁赴朝,在朝鲜失去四肢和左眼的朱彦夫,后来怎样了?

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场保家卫国的战争,无数志愿军战士义无反顾地跨过鸭绿江奔向了朝鲜战场,以血肉之躯和钢铁意志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联合国军”。 本文故事的主人公朱彦夫便是当年参加过这场战争的一位普通战士,他在14岁的时候就偷偷离开了家乡,加入了解放军的队伍,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大大小小上百场的战斗,多次立功。 17岁那年,朱彦夫跟随部队开赴了朝鲜,在之后的一次战斗中,几颗敌人的手榴弹突然在他身旁炸响,朱彦夫瞬间失去了左眼,头部、胸部、腹部都受了重伤,整个人陷入了昏迷。 过了一会儿,朱彦夫竟奇迹地醒了过来,可此时的他已经无法站起来了,而且身边的战友也已全部牺牲,四周空无一人,只有双方的尸体和萧瑟的寒风,仿佛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 但朱彦夫没有放弃生的希望,只见他奋力地朝着一个方向爬去,最终被两名志愿军战士救起带往了医院,在医生的全力抢救下,朱彦夫脱离了生命危险,然而由于伤势过重,他永远地失去了双腿和双手…… 朱彦夫当时究竟经历了何种激烈的战斗场面呢?面对身上的多处残疾,他的心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归国后他又做了什么呢?后来的他生活如何呢? 关于朱彦夫的传奇人生,还要从他参军时开始讲起。 朱彦夫,于1933年7月出生在山东淄博沂源县张家泉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没有上过学,从小父亲就因病去世,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很是艰辛。 沂源县很多地区早在抗战时期就成为了八路军的根据地,1944年3月26日,沂源县获得了解放,不久后,在我党的领导下,这里的百姓分得了土地,大家都对革命有着极高的热情。 父亲去世后,朱彦夫就成为了家里的顶梁柱,在别人家的小孩玩耍的时候,他就开始帮母亲做家务,这也让他比同龄人更加成熟。 14岁那年,朱彦夫眼看村里的年轻人都参加了解放军,他也产生了参军的想法,但母亲却觉得他年纪太小,担心他的安全,准备让他长大一些再去。 于是,朱彦夫就瞒着母亲,偷偷离开了家乡,加入了解放军的队伍,参军不久后,他就参加了著名的孟良崮战役,因为打起仗来一直冲锋在前,战友们都对这个小同志很是赞赏。 此后,朱彦夫跟随部队参加了包括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在内的上百场战斗,期间三次立功,身上多处负伤,虽然年龄比较小,但他却和其他战士一样锻炼出了顽强的战斗意志。 1949年,年仅16岁的朱彦夫就通过了党的考验,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他所在连队最年轻的党员之一,随着国民党军的迅速溃败,他觉得马上就可以回到家中照顾母亲了,然而不久后他又将奔赴新的战场。 朝鲜战争爆发后不久,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公然违背国际准则,主动干涉朝鲜内政,出兵朝鲜,战火很快就烧到了鸭绿江边。 为了保家卫国,毛主席做出了抗美援朝的决定,在总司令彭德怀的带领下,中国人民志愿军毅然奔赴了朝鲜战场,抗美援朝战争爆发。 第一次战役期间,彭德怀指挥部队打了“联合国军”一个措手不及,暂时稳住了局面,但时任“联合国军”总司令的麦克阿瑟却狂妄自大,以为我军只不过是象征性地支援一下朝鲜,主力肯定没有来,便又指挥“联合国军”继续向北进发。 眼看敌人正在狂飙突进,彭德怀决定打击一下他们的嚣张气焰,随即发动了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在我军完成对突进的敌军的包围后,战斗立刻打响,在战场的东线就是著名的长津湖之战。 而在第二次战役开始前,朱彦夫所在的第九兵团26军已于1950年11月奔赴了朝鲜战场,长津湖战斗开始后,26军是作为预备队负责机动的,但很快就投入了战斗。 因为这年长津湖的冬天实在太冷了,到了夜晚温度甚至达到了几十年难遇的零下40多度,由于部队入朝前没有准备好充足的冬装,很多负责在阵地潜伏的志愿军战士还没开打就被冻坏了身体,非战斗减员很是严重。 而在战斗开始后,美军的强大火力也刷新了战士们的认知,尽管我军占据了有利地形,尽管我军的人数比对面多不少,尽管敌人已经陷入了我军的包围,但战斗却没有想象地那般顺利,部队伤亡十分惨重。 当时,朱彦夫所在的连队负责争夺长津湖的205高地,占领便可以居高临下,封住敌人的退路,但此时他们的对手是两个营兵力的美军。 朱彦夫所在的连队趁着夜色占领了205高地,但天亮之后,美军的数百发炮弹就倾泻在了阵地上,山头甚至被削去了几十厘米,随手抓一把土都可以摸到弹片,山下还有装备精良的美军不断地向高地发起进攻,战斗异常激烈。 几天下来,双方甚至进行了白刃战,经过反反复复的争夺,阵地还保留在我军的手中,不过此时的阵地上就只剩下了遍体鳞伤的朱彦夫一人,全连其他战士都已牺牲。 可敌人却不会给喘息的机会,不一会儿,又一队美军朝着阵地冲了过来,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年仅17岁的朱彦夫没有感到害怕,只见他迅速把三挺机枪压满子弹,然后放到了不同的位置,不断地换位射击,消灭了很多敌人。 但毕竟敌众我寡,在一次给机枪上子弹的时候,美军的几颗手榴弹落在了朱彦夫的身旁,他迅速地拿起一颗朝敌人扔去,但当他拿第二颗的时候,身边的几颗手榴弹发生了爆炸,朱彦夫瞬间被炸得昏迷了过去。 不知道过了多久,朱彦夫醒了过来,四周一片寂静,只见他身上压着厚厚的雪花,左眼直接被炸了出来,肠子也流了一地。 他准备摸起枪继续战斗,却发现手指已经被冻掉了,视线也一片模糊,饥寒交迫之下,朱彦夫随手摸到了身边的一个异物吞了下去,后来他才知道那是被手榴弹直接炸出来的左眼球。 此时的朱彦夫全身都受了重伤,加上严寒的压迫,他已经无法站起来了,但依然没有放弃生存的希望,他咬紧牙关,把肠子塞回肚子,用衣服缠住身体,强忍着剧痛朝着阵地外爬去,可因为失血过多,没过多久又陷入了昏迷。 等朱彦夫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正躺在一个病床上,旁边都是志愿军受伤的战士,他感到十分惊喜。 原来,在他昏迷的时候,两名路过的志愿军战士将他救了起来,并且带回了后方医院,由于伤势过重,部队又专门派人把他送回了国内接受手术治疗。 在长春军医大学附属医院里,医生为朱彦夫进行了47次手术,而他整整昏迷了93天,幸运地是朱彦夫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但他的双腿和双手因为冻伤却不得不被截肢。 朱彦夫察觉到自己的身体状况后,原有的惊喜瞬间被彻底地失望代替,没有了手脚意味着不能再上战场打仗,此时的他心里只有一个想法:自杀。 躺在病床上的朱彦夫满脑子都是轻生的念头,因为他既不想给国家添麻烦,也不想以一副残躯苟活于世。 一开始,朱彦夫想靠着绝食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护理人员早已接到了上级的领导的指示:要确保英雄的志愿军战士朱彦夫的安全。于是,每到吃饭的时候,护理人员总是强制地帮他喂食。 紧接着,朱彦夫又产生了跳楼的想法,他趁护理人员不注意偷偷地爬到屋外的楼道,可却发现自己没有双手双脚连窗台都爬不上去,不久他又采取了过量食用安眠药的方法,不过还是被护理人员给制止了。 部队领导得知此事后,便亲自赶来了医院进行劝阻,一位领导对他说道:“朱彦夫,你这么做对得起牺牲的战友吗?对得起给你治疗的医生护士吗?你知道为抢救你输了多少血吗?你有什么资格不珍惜自己的生命!”朱彦夫想起了牺牲的战友,这才打消了自杀的想法。 经过医生的鉴定,朱彦夫成为了特等伤残军人,不仅失去了左眼,右眼的视力也下降到了0.3。此外,双腿和双手都被截肢,身上多处都有显而易见的伤痕,按照规定,他完全可以在国家的照顾下安度晚年。 但朱彦夫却坚定地表示:我即使没有手脚,也是一名军人。他开始了艰苦的生活训练,仅用残臂吃饭这一项他就练习了几十天。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个月后,朱彦夫的身体有了明显的好转,他也转到了朝鲜伤病荣军休养所休养,在这里,他在进行康复训练的同时主动学习了一些简单的文化知识,因为他不想就这么苟活下去。 1956年春,朱彦夫已经能依靠假肢自由的活动了,此刻,他再也不想浪费国家的资源,他想像一名真正的战士一样活着,于是,他做了一个决定: 不要让国家养起来,回家务农去 。 几天后,朱彦夫没有听从战友和领导们的劝阻,在办理完退伍手续以后,毅然离开了休养所返回了家乡张家泉村,然而家乡的景象却让他大吃一惊。 张家泉村位于沂源县城南侧,三面环山,土地贫瘠,碰上好的年份,村民们勉强可以度日,但只要一碰到灾荒,大家只能靠讨饭为生,在解放前一度成为了附近闻名的的乞讨村。 即使在建国以后,村民们分得了土地,生活还是没有明显的改善,因为生态环境的恶劣,人均到手的土地还不到一亩,随着人口的激增,生活还是相当困难。 朱彦夫看到村里落后的景象,心里十分难受,作为一名党员和曾经的解放军战士,他决定帮助村民消除贫困,带领大家发家致富,在休养所学习的经历告诉他文化是第一位的。 于是,朱彦夫专门腾出了家里的一间草房,然后用母亲做寿器的木板做了几个书架,随后用组织上发给的退伍费和补偿金到镇上买了200多本书籍,在家里办起了村中 历史 上的第一个“图书馆”。 朱彦夫经常挨家挨户串门向乡亲们说明读书的好处,在他的努力下,村民们也纷纷来到他家借书,但他发现大家只是把书借去了,却没有几个人看,他知道自己疏忽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乡亲们普遍都是文盲。 为此,朱彦夫又拿出了自己的抚恤金,在村里建立了一所夜校,白天大家在地里干活,晚上他就利用在休养所学到的一点知识义务地教村民们读书识字。 朱彦夫的善举感动了一位名叫陈希永的女士,她是附近镇上的公办护士,陈希永听说了朱彦夫的事迹后,对他很是敬佩,便主动与他认识,经过不断地接触,陈希永对朱彦夫产生了好感,她决定照顾英雄的余生,不久后,两人结为了夫妻,相濡以沫数十年。 村民们见到朱彦夫身患残疾却依然用心帮大家办实事,都很是感动,在1957年的村里换届选举会议上,大家一致推举他当选村党支部书记,而朱彦夫也没有推辞,他已经下定决心带领大家建设村子。 教育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是该如何解决村民的贫困生活,朱彦夫知道自己离家多年,对村里的最新情况可能不了解,于是,他亲自到村子外的荒山和耕地进行了调查。 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朱彦夫拄着拐杖,拖着假肢,一次次爬上南山顶、北大梁,用仅剩的右眼看遍了张家泉村的山山水水,为了不麻烦别人,朱彦夫经常在晚上借助月色出去调查,也因此常常被摔得满身血迹。 实践出真知,经过充分的调查,朱彦夫发现村里除了缺少文化教育之外,还有三大急需解决的难题:缺地、缺水、缺电,于是他开始了针对性的行动。 首先,朱彦夫发现村里的耕地都零散地分布在被三条大沟分割的荒山上,土地利用效率非常低,于是,他决定平山造田,在山沟上建立石拱涵洞,洞上填土造地,从而让零碎的农田连成片,扩大耕地面积。 但这在当时需要很大的工作量,村里有不少干部都提出了反对意见,朱彦夫专门把反对的人召集了起来,开了一个会,在会上他大声地说道:“ 我一个残疾人都不怕,你们还怕什么?有困难我第一个上! ”反对的声音瞬间销声匿迹。 统一了思想之后,朱彦夫开始带领村民们行动起来,经过了6个冬天的奋战, 张家泉村在山坡上多出了80多亩的“大寨田”,3条大山沟也得到了治理,沟里经过平整足足为村里新增了200多亩良田。 有地种了之后,朱彦夫发现灌溉又成了一个大问题,他知道人不能总是靠天吃饭,要通过努力找到一个长久之计,因为不懂水利,他专门从外地找来了水利工程师帮助测量和规划沟渠、水井的选址。 朱彦夫也没有闲着,他带着几名年轻人四处找水,等选址确定后,他又组织大家打井、修渠,无论风雨,他都坚持在现场指导,村民们更加感动,到了1960年,村里已经有了9口水井,彻底解决了村民的生活用水问题。 而在几年之后,朱彦夫又亲自绘制图纸,带领大家修建了一个1500米长的灌溉水渠,真正实现了村里灌溉浇田的梦想。 1971年,朱彦夫为了让村里通上电,又在妻子的陪同下亲自前往了上海、南京、济南、西安等多个省市寻求支援,足足用了7年的时间,才备齐了10公里路所用到的架电材料,让张家泉村成为了当地第一个通电的村庄,村民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此外,朱彦夫还十分重视发展特色农业,他积极组织乡亲们建立了苹果园、花椒园、桑树园等特色种植园,村民们真正实现了发家致富。 就这样,朱彦夫整整在村党支部书记的任上干了25年之久,在这25年里,他为了帮助村民发展东奔西走,足足用坏了7副假肢,伤口不知破了多少次,但他从没有一句怨言。 朱彦夫在日记里写到:“ 人活着,就得奋斗;奋斗着,就是幸福;奋斗不止,幸福就不断。 ”“ 疼得狠,我才知道自己活着,只要活着就好办。我自己只要活着,我就能干。 ” 1982年,因为长期的超负荷工作,朱彦夫旧伤未愈,又添新伤,患了一场大病,虽然不久后有了好转,他也明白自己的身体无法再带领村民们发展,于是,他主动辞去了村党支部书记的职务,然而他的“战斗”还远没有结束。 朱彦夫自当初从部队退伍以后,心里就一直有一个牵挂,那就是将战友们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事迹告知世人,现在村民们富裕了,他可以全心地去完成了。 一天,朱彦夫把一家人都叫到了一起,他深情地说道:“ 我是二十六军的战士,我要替连指导员完成他的遗愿,把战斗经历写下来,让后人知道我们是怎样和敌人殊死搏斗的。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 朱彦夫决定写一本书记录战友们的事迹,因为他觉得只有这样才可以永久地保存下去,儿女们知道父亲是一个说到做到的人,便没有阻止,一家人都在支持着他的创作。 因为失去了双手,朱彦夫的创作相对于其他作者来说更加艰难,可他坚持一个人完成,因为这是他当年对指导员的承诺。 朱彦夫采用了用嘴衔笔、双臂抱笔、单臂绑笔三种写作方法,不过由于右眼的视力仅仅只有0.3,写不了多久眼睛就疼得厉害,刚开始一天只能写几百个字。 有志者事竟成,困难没有将朱彦夫打倒,他用了整整7年完成了33万字的名为《极限人生》的小说创作,而在这期间他用坏了500多字笔,用掉了半吨多的纸,由于文化程度低,他还为此翻烂了4本新华字典…… 一天夜里,朱彦夫收到自己写的新书后,把自己一个人关在了屋里,恭恭敬敬地在书的扉页上写下了牺牲的战友们的名字,随后将其点燃,以这种特殊的方式祭奠牺牲的战友们,当晚,朱彦夫长舒了一口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 然而,就在《极限人生》创作完成的第二年,朱彦夫在一次演讲报告会上突发中风,右侧身体完全瘫痪,此后只能躺在病床上休养。 不过即便如此,朱彦夫依旧没有向病魔屈服,他常年坚持着在军队里的优良作风,每天准时起床、休息,合理饮食,不断锻炼,身体竟奇迹般地有了明显的好转。 进入21世纪,朱彦夫老人先后获得了国家授予的时代楷模、人民楷模、最美奋斗者的荣誉称号, 社会 各界广泛开展了向朱彦夫老人学习的浪潮,他已经成为了优秀共产党员的标杆。 朱彦夫老人一共有6个子女,他们轮流照顾着老人的生活,在他的教育下,子女们也在各个岗位为国家做着自己的贡献。 今年,朱彦夫老人已是88岁的高龄,老人家的生活依旧非常自律,在进行疗养的同时,他一直关心着国家的建设,他仍然在思考着自己还能为国家做点什么,想为国家做点什么,他穷尽一生都在思索着生命的终极意义,其实老人的一生就是对生命的最好诠释。 仅以此文向朱彦夫老人致以崇高的敬意,祝老人 健康 长寿!

长津湖战役幸存者——朱彦夫

2021年国庆,电影《长津湖》热播。 影片再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克服重重困难,浴血奋战,誓死奋战到底的拼搏精神,感动了观众,也向世人警示珍爱和平。朱彦夫于1950年11月参加长津湖战役,在战役中他所在的二连的使命,是夺下205高地,而205高地,又是美军撤退的必经之路,战斗的激烈、艰难可想而知。年仅17岁的朱彦夫已是一个老兵了,看到指导员倒在血泊中,抱着指导员呼喊,指导员握着他的手说:如果能活着出去,把我们的故事和名字讲给后人......等朱彦夫经过47次手术,93天的昏迷,醒来后发现自己失去了双手双脚,左眼失明,右眼视力仅0.3。幸运的是自己还活着,不幸的是自己身体严重伤残。朱彦夫失落过,痛苦过,挣扎过,但最终冷静了,与其腐烂,不如燃烧。他想用残废的身体,再为人民为国家贡献余热,最大化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以告慰酒泉之下的战友。他申请回老家山东沂源张家泉村。他用自己的抚恤金办了夜校,教村里的文盲认字,一坚持就是五年。1957年,他被村民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他靠拐杖,假肢的协助行走,他靠骨子里那股能吃苦,能打硬仗,敢与困难磕到底的坚韧与气魄,带领村民由吃不饱饭到解决温饱,由穷村子变为先进村。健全人未做到的难事,朱彦夫靠敢啃硬骨头的精神,战胜了贫穷。朱颜夫花甲之年时,指导员的临终嘱托,令他魂牵梦绕,此刻他想把自己和战友们的故事述说给世人。七年时间,他用嘴握笔,用残臂抱笔,多次易稿,他的《极限人生》问世了。是以他的经历为原型的自传体小说。与其腐烂,不如燃烧,朱彦夫活成了中国的“保尔",令人肃然起敬,残缺的身体,依然活出了万丈光芒。

朱彦夫一年可以领多少钱

作为伤残军人,朱彦夫每月有36元的抚恤金,这笔钱在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可是一笔“巨款”。

朱彦夫一年可以领多少钱

三十六元。在那个年代,朱彦夫一个月,便可以拿到三十六元的抚恤金,但夫妻二人在对待自己和家人的时候却是有些“吝啬”的。不仅家里常常缺东少西,严重时甚至连盐袋子都买不起,几个孩子也要从小帮父母一起干活,每个人都要在放学后喂猪,到山上去割猪草,风雨无阻。

朱彦夫的主要事迹

朱彦夫的主要事迹: 1、朱彦夫,1933年出生在人杰地灵的沂蒙山腹地——沂源县张家泉村。 他从小家贫如洗,14岁时就毅然参了军,1949年光荣加入了中国 *** 。 在血与火的战场上,他不怕流血牺牲,拼命作战,先后参加了战淮海、过长江、打上海、跨过鸭绿江等上百次战役战斗。 2、1950年12月,朱彦夫参加了在朝鲜争夺250高地的血腥恶战。 他所在的一个连,在零下30度严寒的条件下,与装备精良的两个营的敌人进行了殊死的搏斗,打退了敌人一次次进攻。 在弹尽粮绝的时刻,仍然坚持与敌人拼搏。 最后阵地上只剩下一个遍体鳞伤的人,这就是朱彦夫。 3、朱彦夫在战场上是个勇士,在失去四肢和一只眼睛后,在极端困难的生活面前,他挑战生命的极限,决心做个自食其力的生活强者。 为了减轻国家的负担,为了不让别人照顾,他毅然要求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战争这个雕塑大师,把沂蒙山雕塑得更加凝重、庄严、显赫。 4、朱彦夫回到山沟里,才知道全村许多户揭不开锅,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穷得叮当响。 面对严酷的现实,他深深感悟到:贫穷才是他们最大最凶恶的敌人!他那一颗被泪水煮过的心又开始激烈地跳动。 弗洛伊德认为:人生就是一场生存本能与死亡本能不断搏战的过程。 朱彦夫为了练习生活自理,来家8个月,就砸碎了饭碗141个,菜碟盘子23个,茶碗7个,泼掉饭菜上百次,因摔伤、冻伤用药90多次……在一次次的失败中,他一直与命运搏斗。 他终于成为胜者!他是一个成功者, 1957年,全村8名 *** 员,一致选举朱彦夫当了村党支部书记。 5、他肩负重任,又捧出了一篇篇描山写地的绝世文章!他拄着双拐,爬山头,到田间,访贫问苦到家院;他用残臂、用假肢支撑着大干苦干,开山劈岭,治山改水,打机井。 他躺在地里,跪在沟里,育苗、拔草、浇水;他带领村民,千方百计,历经艰难,把光秃秃的荒山,变成了绿山果园;向瘠薄的土地,要出了高产。 修道路、搞副业,全村用上了电…… 昔日的枪炮轰鸣,化作了醉人的丰收谣、欢乐曲;沂蒙百姓,以勤劳的天性,将战火烧焦的土地,装点得秀美而丰腴。 扩展资料: 朱彦夫荣获“时代楷模”、全国模范伤残军人、山东省优秀 *** 员等荣誉称号。 他为保卫共和国而失去双手双脚,一只眼失明,另一只眼只有零点几的视力。 他用残疾的身躯,拼搏一生,在和平岁月,再创辉煌,晚年又写出了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 他70多年的生命,跨越国度,跨越世纪,精神世界丰富,是一部传奇,可与当年保尔·柯察金媲美而毫不逊色。 他就是朱彦夫。 当代保尔朱彦夫的故事,令人荡气回肠。 他使人相信,世上没有办不到的事情。 2015年9月28日,朱彦夫被选为由中国扶贫基金会和中央主要新闻媒体共同发起的,2015中国消除贫困奖候选人。 2015年10月12日,朱彦夫荣获2015中国消除贫困感动奖。 2015年10月13日,朱彦夫被授予全国敬业奉献模范称号。

向朱彦夫学什么

学习朱彦夫的四种精神,即:奉献牺牲精神、奋斗拼搏精神、公仆精神和严于律己、立党为公、勤政廉政精神。 朱彦夫的事迹撼人灵魂,他是共产党人的榜样,是时代的楷模,是人民的公仆,是乡亲的亲人,更是我们农人的榜样。

朱彦夫精神几个成语表示

朱彦夫精神可以用以下几个成语来表达:**不忘初心、坚定信念、牢记使命、一心为民、敢于担当、勇争一流、不畏艰难、不懈奋斗、淡泊名利、无私奉献**。这些成语高度凝练了朱彦夫精神的内涵,表达了其核心要义。

结合材料,为什么朱彦夫能获评202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朱彦夫能获评202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原因如下。1、在抗美援朝中失去四肢和左眼,从此成了特等伤残军人。2、1957年,当选为张家泉村党支部书记,就任25年。带领乡亲们治理荒山、兴修水利、发展教育。3、朱彦夫在年老病危之际又用残疾不便的肢体、用汗水和血水历时十数载年完成自传体《极限人生》。

朱彦夫什么是人生价值,人生价值的实现条件是什么

社会中的实践,社会客观条件。1、朱彦夫的人生价值是指人的生命及其实践活动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人生价值是人生观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范畴,价值“具体”在人生观领域中表现。在一定意义上,人生的价值是人生的意义,评估人生“价值量”大小,可以理解人生的意义如何,理解人生意义的大小。2、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人生价值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人的创造力的形成、发展和发挥都要依赖于一定的社会客观条件。

朱彦夫什么时间死的啊

1. 简介朱彦夫,原名朱培庭,出生于1926年,江苏省无锡市人。中国著名的建筑师、教育家和城市规划家。他是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也是上海建筑学院(现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的创始人之一。2. 朱彦夫的成就朱彦夫先生在建筑设计领域有着极高的声誉和成就。他主持设计了中国最早的钢结构厂房、“上海卧铁板”、“大连新东港码头”等重大项目,同时还培养了徐宁、杨廷宝等一批著名的建筑师。此外,朱彦夫对于中国城市规划事业的发展也做出了突出贡献。上海规划建设了宜居城市环境,他在规划上的精湛造诣也成为了中国一代城市规划师的榜样。3. 朱彦夫的逝世朱彦夫先生于1992年9月5日因病去世,享年67岁。他逝世的消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哀悼。很多人表达了对于这位杰出建筑师的惋惜之情和崇高的敬意。4. 对于朱彦夫的回忆许多与朱彦夫先生有过交流和合作的人对他的评价非常高。他们称赞朱彦夫先生是一个有深度、有思想的建筑师,他始终以学术为先,以奋斗为荣,对待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更加注重实践与研究的结合。同时,朱彦夫先生处事低调,谦虚谨慎,待人和善。他心系国家建设,积极探索中国建筑、规划领域发展的方向,为中国城市化与建筑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5. 朱彦夫对建筑与城市规划的意义朱彦夫对中国建筑与城市规划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提出了许多理念和思路,为中国建筑与规划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指导。他的思想和成果不仅在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塑造了中国城市规划与建筑的面貌,同时也对未来的城市与建筑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成为了中国建筑史与城市规划史上一个重要的篇章。6. 总结可惜的是,这位杰出的建筑师在世界上留下的时间并不长。然而,他的思想和成果却影响深远,为中国建筑与城市规划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力量。相信,他将永远铭刻在中国建筑史和城市规划史的历史长卷里,成为中国城市与建筑文化的永恒符号。

感动中国人物朱彦夫的颁奖词

朱彦夫感动中国获奖词具体内容如下:“生命于你不止一次,士兵于你不只是经历。没有屈服长津湖的冰雪,也没有向困苦低头。与自己抗争,向贫穷宣战,一直在战斗,一生都在坚守。人的生命应当像你这样度过。”这是2021年度“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给予朱彦夫的颁奖词。朱彦夫,他是抗美援朝老战士,在长津湖战斗中独守阵地,打退美军多次进攻。他身负重伤,双腿和双臂全部截肢,并且失去了左眼。康复后,他主动放弃医养待遇回到家乡,带领乡亲们办夜校、种果树、修水渠,走出了一条山区乡村的致富路,并以惊人的毅力写出了《极限人生》。3月3日晚,朱彦夫这个名字,再一次震撼我们的心灵。这位生命不息、冲锋不止的战士,入选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因为年龄及身体原因,由女儿朱向欣代为领奖,“父亲说,感动中国节目组颁发的荣誉,不仅是他自己的,也是他所有战友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荣誉,祖国没有忘记他们。”《感动中国》制片人朱波表示,朱彦夫的事迹并不是第一次进入《感动中国》的视线。他说,在朱彦夫老人身上,几乎具备了中华民族全部的美德。在每一个阶段,他都是一种传奇,早就应该登上《感动中国》舞台。

朱彦夫感动中国事迹及颁奖词

朱彦夫感动中国事迹及颁奖词是:生命于你不止一次,士兵于你不只是经历,没有屈服长津湖的冰雪,也没有向困苦低头,与自己抗争,向贫穷宣战,一直在战斗,一生都在坚守,人的生命应当像你这样度过。朱彦夫,他是抗美援朝老战士,在长津湖战斗中独守阵地,打退美军多次进攻。他身负重伤,双腿和双臂全部截肢,并且失去了左眼。康复后,他主动放弃医养待遇回到家乡,带领乡亲们办夜校、种果树、修水渠,走出了一条山区乡村的致富路,并以惊人的毅力写出了《极限人生》。主要事迹朱彦夫14岁的时候参军,在战场上不怕流血和牺牲,先后参加了淮海,过长江,打上海,跨过鸭绿江等上百次战役,他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失去了四肢和左眼,十次负伤,三次荣立战功,他在失去四肢和眼睛之后,就开始面对艰难的生活。但是为了减轻国家负担,他也依然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再回到家乡之后,他也拿出了自己的抚恤金帮助了很多的农民和孩子,而且他身残志坚,用残肢握笔,用了七年的时间创作了两部自传体长篇小说。朱彦夫面对战争给自己带来的痛苦,他没有像困苦低头,而是和自己进行抗争,像贫穷开始宣战,在自己的人生当中一直战斗,一生都在坚守人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