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枯竭

阅读 / 问答 / 标签

地球资源枯竭后作文

请具体的补充

铜仁万山矿矿音资源枯竭政策性关闭是在什么时候

2002年。根据查阅贵州省政府的批复得知,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随着汞资源逐渐枯竭,汞矿生产日益萎缩,中国有色地质一总队、贵州冶金建设公司、贵州十九井巷公司相继撤离万山,贵州汞矿也于2002年5月实施政策性关闭破产。铜仁万山矿矿音资源枯竭政策性关闭是在2002年。铜仁地区在反复调研后,针对万山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需要,以及铜仁撤地设市和城镇化带动战略的需要,决定将铜仁市谢桥片区作为万山特区城市转型承接区。

给我一些地球资源枯竭的资料(比如说石油还有多长时间耗尽)

1、环境污染加剧 全球每年排放进入大气层的气体,CO2为57亿t,CH4约2亿t。排放有害金属铝200万t,砷7.8万t,汞1.1万t、镉5500t,超出自然背景值的20~300倍。SO2的排放,诱发的酸雨的频度在增加,面积在扩大;空气质量严重下降,全球有8亿人生活在空气污染的城市中;江河湖海的污染日趋严重,淡水匮乏使12亿人口生活在缺水城市,14亿人口在没有废水处理设施下生活;水质污染引发的疾病死亡率已成为人体健康最主要的危害;城市垃圾、污水、船舶废物、石油和工业污染、放射性废物等大量涌入海洋,每年有200亿t污染物从河流进入海洋,约500万t垃圾被抛进海洋,在入海口处数万平方公里的臭氧层正在扩大。 2、森林锐减和物种灭绝 生物多样性的世界正发生着严重的危机。研究表明(IIED,1987),在人类活动干扰以前,全世界约有森林和林地60亿hm2。到1954年世界森林和林地面积减少到40亿hm2,其中温带森林减少了32%~33%,热带森林减少了15%~20%。近30年来,世界森林,特别是热带森林的减少速度明显加快,平均每年减少800万hm2。中美洲由1950年的1.15亿hm2减到1983年中0.71亿hm2。非洲森林减少更快,从1950年的9.01亿hm2减至1983年的6.9亿hm2。 世界森林的不断减少直接导致生物品种多样化的消失和物种灭绝。据估计,地球上曾经有5亿个物种,目前尚有500~1000万个物种,其中占压倒多数是无脊椎动物和植物(IIED,1987)。一些专家推测,当前每年消失的物种已达数千种之多。 森林锐减和生物物种的大量减少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将产生巨大影响。特别是森林植被的大量减少,大大改变了碳、氮等微量元素的源、汇分布,使得微量元素在地球系统中的循环遭到破坏,并迫使其从原有的平衡态向新的平衡态过渡,从而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带来巨大影响。 3、淡水资源短缺 据IIED提供的资料1987年,全球约140亿m3的水量中,大约有4.2亿m3淡水,约占全球水量的3%,其中约77.2%被冷储在冰盖和冰川中,22.4%是地下水和土壤水,约0.4%为湖泊、沼泽和河水。 由于水循环的结果,全球水量分布极不均匀。从作物需水量的角度出发,非洲中东和中亚大部分地区,美国西部,墨西哥西北部,智利和阿根廷的部分地区以及澳大利亚全部都是贫水区,其年蒸发量超过年降雨量。另一方面,20世纪以来,世界用水量大幅度增加,年用水量从1990年的约4000亿m3增加到1995年的3万亿m3,增长了6.5倍。到2000年,全球淡水用量已达6万亿m3。目前,世界上已有43个国家和地区缺水,占全球陆地面积的60%,约20亿人用水紧张,10亿人得不到良好的饮用水。赞同29| 评论(1) 向TA求助 回答者: 张宇深 | 二级采纳率:4% 擅长领域: 穿越火线 星座/运势 音乐 生活 操作系统/系统故障 参加的活动: 暂时没有参加的活动

我国东北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众多的原因

东北地区原本资源丰富,像石油,煤炭,水资源,稀土,铁矿等资源,因资源丰富形成了很多城市,这些城市因资源而生你,资源的开采是有限的,随着资源开采完,这些因资源而生的城市就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危险,需要进行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我现在正在做一个科研立项就是关于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希望回答对你能有帮助。

全球面临沙子资源枯竭,哪些产品会用到沙子?

混凝土:中砂或粗砂。砌筑用砂浆:中砂或细砂。抹灰用砂:细砂。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对医疗卫生的意义

1、提升医疗资源配置效率。随着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政府和企业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将逐步增加,有助于提高医疗资源的配置效率,改善医疗设施和设备,提高医疗服务水平。2、促进医疗卫生人才培养。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过程中,政府和企业将加大对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的投入,提高医务人员的待遇和福利,吸引更多优秀医疗人才,从而提高医疗服务的整体水平。3、推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过程中,政府将加大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力度,探索新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

一个拥有数万工人的大型工矿城镇如果在资源枯竭之后是否会自然消失?

无论是大型还是小型的工矿城镇,在资源枯竭之后都不会完全消失。因为这个城镇存在的时间久了,人们会形成一种固定的生活习惯,这种习惯是不会改变的。

全球面临沙子资源枯竭危机,一年消耗约500亿吨

据CNBC5日报道,全球正面临沙子短缺危机。过去的20年中,全球范围沙子的使用量增加了两倍。 相关数据显示,每生产一吨水泥需要10吨沙子,单是建筑工程,全球每年就消耗大约400亿到500亿吨沙子。沙子消耗的数量远远超过了沙子的自然增速。 报道称,尽管联合国2019年将沙子短缺危机提上议程,但目前依旧缺乏可持续开采和使用沙子的详细计划,而未来工业化、人口增长和城市化都有可能推动对沙子需求的爆炸性增长。 (原标题:一年消耗约500亿吨!全球面临这种资源枯竭的危机)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现状(关键字 现状 )

丰城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中国城市情况

继2007年12月24日,国务院制定出台《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后,国家发改委于2008年3月17日确定了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城市,共有12个城市被列入。 包括阜新、伊春、辽源、白山、盘锦、石嘴山、白银、个旧(县级市)、焦作、萍乡、大冶(县级市)、大兴安岭。其中中部地区典型资源枯竭城市3个,分别是焦作、萍乡、大冶(县级市);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城市5个,分别是阜新、伊春、辽源、白山、盘锦;西部地区典型资源枯竭城市3个,分别是石嘴山、白银、个旧(县级市);典型资源枯竭地区1个,为大兴安岭。12个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城市,其中有8个城市是从60个典型资源型城市中选出的。目前我国共有煤炭、森工、石油等各类资源型城市118个,其中煤炭城市63座、有色金属城市12座、黑色冶金城市8座、石油城市9座。2003年8月,国家发改委《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课题组从118个资源型城市中确定了60个典型资源型城市,其中玉门被列为首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石油城市。 为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8号),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2009 年3月,国务院确定了第二批32个资源枯竭城市。中央财政将给予包括此前确定的12个资源枯竭城市在内的共44个城市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支持。第二批32个资源枯竭城市名单为:一、地级市9个:山东省枣庄市、湖北省黄石市、安徽省淮北市、安徽省铜陵市、黑龙江省七台河市、重庆市万盛区(当作地级市对待)、辽宁省抚顺市、陕西省铜川市、江西省景德镇市。二、县级市17个:贵州省铜仁地区万山特区、甘肃省玉门市、湖北省潜江市、河南省灵宝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合山市、湖南省耒阳市、湖南省冷水江市、辽宁省北票市、吉林省舒兰市、四川省华蓥市、吉林省九台市、湖南省资兴市、湖北省钟祥市、山西省孝义市、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森工)、内蒙古自治区阿尔山市(森工)吉林敦化(森工)。三、市辖区6个:辽宁省葫芦岛市杨家杖子开发区、河北省承德市鹰手营子矿区、辽宁省葫芦岛市南票区、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辽宁省辽阳市弓长岭区、河北省张家口市下花园区。2012年第三批为进一步加大对资源枯竭城市的支持力度,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财政部界定了第三批25个资源枯竭城市。同时,根据《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确定了大小兴安岭林区9个县级单位参照执行资源枯竭城市财政转移支付政策。2012年,三部委印发了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名单和参照执行政策县级单位名单,明确有关省级人民政府要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切实加强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工作的领导,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工作机制,研究出台配套政策措施;要把推进转型工作情况纳入资源枯竭城市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要求各资源枯竭城市要以转型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编制好转型规划,明确转型战略、思路和重点,建立工作机制,用好中央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 2008年3月,国家发改委公布了第一批资源枯竭城市名单。由于竞争激烈,资源严重衰竭的铜川市都未能入选。而以“白银速度”闻名的白银市则在市政府的强力推进下,挤进首批名单。中央政府感到了压力。为保证公平确定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国家发改委与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制定了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界定工作方案及标准。 根据该方案,界定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工作遵循历史贡献大小、问题突出与否、类型能否兼顾、定量为主界定等原则。 界定工作分三个步骤。首先,综合已有研究成果及地方申报意见,确定备选资源型城市名单。这相当于资源型城市的资格审查,即有些城市虽有资源开采,但不具备资源型城市的基本特征,不能进入备选名单;地方没有申报的,也不予考虑。 第二,在备选的资源型城市名单基础上,根据资源储量指标直接遴选出资源枯竭城市名单。 第三,对其余城市再根据资源储量、采掘业发展、民生情况、财政经济情况等四大类20项定量指标体系,参考定性指标进行综合打分,最终根据分数排名判定。

随着人口激增资源枯竭,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资源枯竭了,环境恶化了,人口激增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三大全球性的问题,而对于中学生的我们应该学会正确的看待。作为中学生可以课外的时间进行宣传普及人口知识。加上人们对这方面意识的理解。但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本职,把学习学好就是对社会最好的回报。

水明明是可再生资源,为何很多地区却出现了水资源枯竭的情况?

这是因为人们对于水资源的消耗太严重,使用的速度已经超过了再生的速度

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何转型?

从5个方面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加快转型:1、包括克服“等靠要”思想,主动作为,做到目标、自我定位、发展思路、保障措施四个明确;2、做好应对经济较长时间低位运行的准备,做好打长期战的思想准备,尽早彻底转型;3、注重谋划创新引领,提高转型的质量和效益,创造条件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等“四新”经济,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4、调整结构促进转型,加快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打造若干特色优势明显、技术水平先进、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替代产业集群;5、聚焦特殊困难地区,着力推进转型发展。其中,独立工矿区、采煤沉陷区的转型发展是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要用好用足国家政策,加快推动困难地区转型发展。

地球环境恶化 资源枯竭 子孙后代怎么办?

保护地球环境,减缓资源枯竭的速度; 发展科技,探索新的适应居住的星球; 如果不幸,地球资源枯竭的速度高于发现新居住星球的速度,那就玩儿完吧!老实说,对人类来讲 十分漫长的繁衍生长史 于地球而言,不过一瞬; 人类是生存or毁灭,地球根本不care。

民生为先,资源枯竭型城市有哪些转型之路?

城市急需转型的话,可以发展互联网等新型产业,同时发展旅游业,还有大力发展环境保护产业:互联网企业可以带动当地的新兴企业入驻,带动当地就业机会;旅游业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带去大量的企业项目投资机会;环境保护产业可以保护当地的环境,同时带动当地的环保科技大发展。

盘锦被评为“资源枯竭城市”这意味着什么?

穷```

资源型城市面临资源枯竭,要怎么办

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衰退或枯竭过程的城市,所以也有专家称此类型之资源型城市为“资源衰退型城市”。 一般可使用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当初测定总量之70%以上或以当前技术水平及开采能力仅能维持开采时间五年之城市就可将其称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当然此定义也可能在未来进行修正。 一旦被国务院发布确定为资源枯竭型城市,中央财政将给予这些城市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支持。 根据国务院的要求,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工作由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省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工作的领导和支持。 国务院还要求资源枯竭城市要抓紧制定、完善转型规划,提出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工作的具体方案,进一步明确转型思路和发展重点,为全国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探出一条新路。

霍尼亚拉面临什么资源枯竭

面临林业资源枯竭的危险。森林覆盖面积90%,林业发展迅速,已成为主要经济支柱。但因过度开采,面临林业资源枯竭的危险。霍尼亚拉是所罗门群岛首都和主要港口,在瓜达尔卡纳尔岛北岸,克鲁斯岬角西面。白色的沙滩、浓绿的棕桐树丛和有珊瑚礁防护的平静海湾,构成一幅诗意般的图画,为南太平洋地区一个妩媚多娇的海滨城市。霍尼亚拉介绍霍尼亚拉是个港口城市,港内建有深水码头。城市东部的国际机场,开辟有通向巴布亚新几内亚和瓦努阿图的航班。市内有植物园、植物标本馆和一座陈列着各种传统工艺美术品、战争纪念馆的博物馆。市中心附近有一条繁华的唐人街,许多华人商店分布在大街两旁。唐人街入口处对面还有中华公园,具有中华风格的亭台楼阁错落于红花绿树之间。市区海滨有白色细而软的沙滩,是良好的游泳场所。离市区45公里的坦比亚啤酒花园,有美拉尼西亚人风格的平房和舒适的海滩。

全球沙子资源枯竭,沙漠那么多,沙资源为什么会短缺?

此沙非彼沙,沙漠中的沙子质地更加细腻,没有海沙有颗粒感。不适合用于建筑。

西南煤炭资源枯竭的原因

1、下游电力需求扩张。2、煤炭供给面临双重压力,国内产量不足并且国外进口资源较少。3、电厂和港口煤炭库存并未大幅累积。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中国对策与困境

一旦被国务院发布确定为资源枯竭型城市,中央财政将给予这些城市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支持。根据国务院的要求,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工作由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省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工作的领导和支持。国务院还要求资源枯竭城市要抓紧制定、完善转型规划,提出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工作的具体方案,进一步明确转型思路和发展重点,为全国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探出一条新路。 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发展,中国资源型城市逐渐受到资源枯竭的威胁,因为自然资源作为不可再生资源,资源生产量逐年减少,而且在开发建设各资源城市时只考虑资源的开采,而忽略了城市发展的条件和因素,导致了诸多问题,资源型城市面临着复杂多样的困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城市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出现危机。随着资源的枯竭,生态环境恶化,耕地退化、盐碱化和沙化,水资源需求告急等问题也接踵而至。 2 资源型城市区位条件差,自我发展能力较弱。该类城市基本上都是依资源开采地而居,缺乏一般城市的开放性,经济体系处于封闭状态,城市其他社会服务功能紧紧依附于主导资源产业,缺乏自主运营的空间。3 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高度的单一性,或者称为非均衡性。资源型产业既是主导产业,又是支柱产业,城市对资源产业的依赖性很大,造成城市的发展受到限制,城市功能不全,第三产业以及可替代产业发展落后。4 矿业城市在管理体制和利益机制上矛盾突出。矿业企业创造的利税地方城市留成很低,容易造成企业办社会,政府办企业的本末倒置、功能错位的状况。因此,中国的资源型城市,为了扭转资源渐趋枯竭,减少资源开采收益下降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改变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使资源型城市摆脱“资源富城兴、资源竭城衰”的困扰,进行经济转型是必要的。 资源长期的依赖,接续与替代综合产业链的发展空间受到限制,单一资源发展路径在“城市自我深化”的锁定过程也使产业转型存在着不确定的风险,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增加了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难度,具体表现在:1 资源型产业生产收益递减规律的存在导致城市发展失去资源收益的支撑由于资源型企业的投入成本都是可变的,当面临资源减产后,不管投入如何增加,产量的绝对量是下降的,从而使企业的收益递减。由于资源开采一般遵循“先上后下,先易后难”的原则,随着资源开采深度的加大,开采成本也越来越大,也会造成收益的递减。2 大量沉淀成本的存在使资源型产业结构呈现刚性在资源开采过程中,设备、钻井、洞室等资产约占固定资产总量的35%,资源性固定资产具有很高的技术利用锁定性,这部分资产不能完全回收利用,很少能转作它用,形成沉淀成本。沉淀成本的存在加大了企业退出枯竭资源行业的机会成本,也就缺少了进入其他行业和市场必要的固定资本的支撑,只能低效率地运营,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产业结构的刚性,使资源性产业的退出存在很大障碍。3 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间关联度较低资源枯竭型城市三种产业结构的比例失调,第一产业基础薄弱,第二产业比重过分偏大,第三产业则发展缓慢、滞后。而且资源型产业都属于中间投入型产业,产业关联的特点是后向关联度低,前向关联度高,乘数效应小,难以带动下游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限制了资源型产业对地方经济的关联带动作用,使得城市经济过分依赖资源型产业,转产难度大,造成畸形的城市经济结构。 1 采取多元发展战略,发展循环经济,跳出产业衰退循环资源型产业处于产业链的上游,利润率很低,资源的消耗使城市的积累能力弱化,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对资源的强烈依赖又导致在市场分工中只生产初级产品,产业结构产生不断低级化的恶性循环。在这种情况下,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高效循环的利用资源,同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培养接续产业,变资源优势为市场优势、产品优势,进而形成特色的产业链优势,而且把利润转移到关联行业和其他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化工、食品、纺织、医药等其他的支柱产业。2 实施产业结构优化战略,确保产业政策与城市政策的统一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重要途径和首要任务。首先根据社会经济环境以资源型企业供给结构和非资源型企业供给结构为重点调整产业结构,同时,正确发挥城市政策对需求结构的引导作用,坚持资源条件的可行性、产销双方的一致性、经济效益的择优性,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有选择地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同时巩固第一产业农业的基础地位,推进农业技术改造,制定适当的扶持政策,改组改造第三产业,加快发展新兴的第三产业,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实现经济结构的多元化,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3 实施集约整合战略,探寻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的新途径现阶段,资源型城市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资源型企业过多过小,大约是15万个,地方小企业和国家大型资源企业两者互相封闭,形成了明显的两元结构,造成了资源管理难,资源浪费大,经济效益低,安全隐患多的现象,因此,政府应该鼓励集约化经营开发,通过改组改制和改造,整合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和更深层次参与国际竞争,以外向型经济牵动,加速与国际接轨。 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社会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城市化的过程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然而,对于一个资源枯竭的城市,内需严重不足,人才引进难度大,城市缺乏吸引新型产业的前提条件,又怎么实现现代化产业的转型呢?针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特点,新产业的选择必须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新的产业必须是劳动密集型的,不能是简单的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因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在转型的过程中,不仅要解决发展问题,同时要解决就业等民生问题。第二,选择的产业必须是内生外向型的。因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如同羸弱的病人经不住大补。如果简单发展内向型经济,必然受到内需不足的严重制约。因此,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的产业必须是既能拉动内部人员就业,又能为销往外部地区的产品提供服务。第三,新产业必须符合新的发展观。新产业的选择必须是能够带动地方经济全面发展的产业,即必须是关联程度高的产业,通过一个产业的发展能够带动一系列产业的综合发展。第四,新的产业必须是符合新的市场需求的产业。

我国资源枯竭的具体表现包括土地资源匮乏

依据教材知识可知,物种减少、土地荒漠化、水资源短缺和能源匮乏都是自然资源枯竭的表现,①②③④符合题意,故选A.

如何解决东北老工业区存在资源枯竭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

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尤其是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支持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提升。2、只有转换传统的资源依赖型开发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老工业基地资源枯竭问题,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枯竭的枯是什么意思

尽,完。

资源枯竭是不是环境问题,专家来回答!

楼主好,一般直接说资源枯竭应该指的是生态问题,类似的有环境污染、人口膨胀等。但是资源枯竭再具体一点,还可以进行分类,例如:淡水资源枯竭就属于环境问题。摘自:刘兵著.驻守边缘.青岛出版社,2000年06月第1版:根据调查,公众认为目前我国最需要重视的前三位环境问题分别是:水污染、大气污染和生活垃圾污染。不过,公众对于像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淡水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则知之甚少。希望能帮到你。

如何有效解决矿产资源枯竭

一,提高冶炼技术,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效率;二,积极寻找矿产资源的替代品;三,加强海底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

全球面临沙子资源枯竭,怎样才能有效持续的利用资源?

我觉得资源应该用在最需要的身上。这样才会更好的利用

人类资源枯竭状况有关资料

球是人类的母亲,是生命的摇篮。 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太空看到的地球是一个美丽、晶莹而唯一有生命的星球,在它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地球总是无私地为人类作着贡献,但是由于人类不知珍惜,不加节制地开采和随意地毁坏,不但使地球的自然资源越来越少,还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态灾难,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威胁。例如1995年7月份,我国发生的一件事:几家工厂因为过量地向大海和大气中排放污水和污烟,以致造成大量酸雨下降,使大片森林和庄稼受损。这样既污染了环境,又使自然资源受到严重损失。 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受害了。同学们,科学家早已证明:在宇宙以地球为中心的四十万亿公里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只有一个地球,地球的公民们,快醒悟过来吧!从保护身边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做起,行动起来,让我们一起保护我们生活的大家园——地球! 本课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说明了保护的球生态环境的意义。课文从地球在宇宙的渺小、人类活动范围很小、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而又被不加节制地开采或随意破坏等方面,说明地球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威胁,然后,用科学研究的成果证明,当地球资源枯竭时,没有第二个星球可供人类居住,最后得出结论:人类的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地球上的资源是怎么枯竭的?又有什么资源枯竭了?

当然是过度的糟蹋不珍惜或是本来就很少 才导致枯竭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中与人类社会发展有关的,能被利用来产生使用价值并影响劳动生产率的自然诸要素。它包括有形的土地、水体、动植物、矿产和无形的光、热等资源。自然资源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是社会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质要素,是人类生存的自然基础。自然资源类型,有多种划分方法:(1)按其在地球上存在的层位,可划分为地表资源和地下资源。前者指分布于地球表面及空间的土地、地表、水生物和气候等资源,后者指埋藏在地下的矿产、地热和地下水等资源。(2)按其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用途,可分为劳动资料性自然资源和生活资料性自然资源。前者指作为劳动对象或用于生产的矿藏、树木、土地、水力、风力等资源,后者指作为人们直接生活资料的鱼类、野生动物、天然植物性食物等资源。(3)按其利用限度,可分为再生资源和非再生资源。前者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循环利用且可以更新的水体、气候、生物等资源,亦称为“非耗竭性资源”,后者指储量有限且不可更新的矿产等资源,亦称为“耗竭性资源”。(4)按其数量及质量的稳定程度,可分为恒定资源和亚恒定资源。前者指数量和质量在较长时期内基本稳定的气候等资源,后者指数量和质量经常变化的土地、矿产等资源。

如果地球资源枯竭了,人类该如何自救?

资源枯竭了小论文如下:1、近些年来,人类为了从大自然中谋取大量的财富,为了使自己的生活更加舒逸,自私地乱砍乱伐森林、大量开垦土地、排放工业垃圾…… 然而,这样做的后果呢?天空不再蔚蓝,溪流不再清澈,森林不再茂密,青山不再苍翠……人类伤害了自然,自然必将惩罚人类!不信,请看:海啸、地震、沙尘暴肆虐全球,气候不断变暖,南极洲冰川渐渐融化,森林面积急剧减少,土地大量沙漠化…… 人类受到了空前的灾难!2、科技在发展,人类在进步,从无知走向已知,从蒙昧走向文明。千百年的风雷激荡,千百年的高歌猛进,千百年的沧桑,千百年的辉煌。然而,千百年后,斗转星移,我们的家园又以何面目展现在我们面前呢?有谁愿意看到一个遍体鳞伤、欲哭无泪的地球呢?是的,人类要发展,为了更好地生存所进行的资源以及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完全必要的,但是所有的开发和利用都应当从整个自然界,尤其是地球环境的生态系统加以全面、科学地考虑,然后再在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多样性的基础上,达到人与自然的协调。既保护了大自然又进行了发展,这才是两全之策啊!但是,就当前局势来看,即使人类不再破坏那些已存的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也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在已有的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人为的再建,使其恢复原本的自然风貌,从而保护生态系统中各种要素的均衡,这样才能达到保护环境的最终目的!

当地球上所以资源枯竭了,人类该怎么办?

嗯........你是不是也上六年级啊!

资源枯竭城市的基本定义

资源枯竭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后期、 晚期或末期阶段 其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到可采储量的70%以上的城市。资源枯竭型城市,具有四大共性特点 一是随着资源枯竭,产业效益下降;二是产业结构单一,资源产业萎缩,替代产业尚未形成;三是经济总量不足,地方财力薄弱;四是大量职工收入低于全国城市居民人均水平。我国共有69个资源枯竭城市,另加9个县级单位参照执行。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国务院于2008年3月17日确定第一批资源枯竭城市共12个,于2009年3月5日确定了第二批32个资源枯竭城市。 2011年11月底,国务院界定了第三批25个资源枯竭城市和大小兴安岭林区9个县级单位参照执行资源枯竭城市。中央财政将给予这三批城市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支持。

关于地球资源枯竭的作文

地球资源枯竭  “当资源枯竭,人类还能干什么?”我站在演讲台上发言,“现在是2340年,尽管过去的几百年里,我们做了很多节能贡献,但是,依照现在的消耗速度来看,3年后地球上的水资源将枯竭,而且温室效应将会让我们一年内几乎看不到雨,所以,我们要加紧研究合成水,并且禁止那些化工厂将工业废水排放进河流以及我们要杜绝浪废水的陋习。”  我是一名科学家,在2030年我研究出了一项重要科研成果:让人活到800岁,本以为是十分有利于建设的事情,没想到:在400年内,地球人口突破800亿,地球能源消耗极快,我不得不从事研究合成能源的事业。  演讲会回来后,我直奔我的研究所。现在合成水已经小有成就了,我们得加紧工作。晚上依然是卡在了这一步。唉!都是我的错,非要让人们活到800岁。回到家,打开电视机,新闻频道,一个明显缺水的机器人用他那红的发烫的铁嘴讲述到:今天,又有数万人因抢10升水而大打出手,死伤上万。看到这儿,我的心都凉透了。  “爸爸!”是儿子回来了,“爸爸,今天学的新单词中有两个词我印象最深,一个叫‘游泳",一个叫‘跳水",据说是非常浪费水的运动,爸爸,你以前玩过吗?”我木了,这叫我怎么说?缺水,我会罪魁祸首之一,我要是不推广“人人都活800岁”,地球怎能这样。看看人家Z国,不理这一套,400一年仅增1亿人。(还是有些不老实的有钱人采取我的方法,不然还会减少呢!)而我们这些国家呢?如 M国即将突破100亿!……总之,儿子以后很难享受那水和肌肤紧密接触的快感和高空坠入水中的刺激了……  这时,我又想起了我的那句话:“当资源枯竭,人类还能干什么?”人啊,清醒吧!现在石油用光,煤用光,金属铀也枯竭了。就连氧气也是我们合成的了,不然大气中只有7%的氧气,不够呼吸的。还有宝贵的水只有3年了,3年了!人类啊!醒醒吧!

中国资源枯竭城市有那些?

  资源枯竭城市-第一批城市  2007年12月24日,国务院制定出台《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后,国家发改委于2008年3月17日确定了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城市,共有12个城市被列入。 包括阜新、伊春、辽源、白山、盘锦、石嘴山、白银、个旧(县级市)、焦作、萍乡、大冶(县级市)、大兴安岭。   其中中部地区典型资源枯竭城市3个,分别是焦作市、萍乡市、大冶市;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城市5个,分别是阜新市、伊春市、辽源市、白山市、盘锦市;   西部地区典型资源枯竭城市3个,分别是石嘴山市、白银市、个旧市;   典型资源枯竭地区1个,为大兴安岭。   12个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城市,其中有8个城市是从60个典型资源型城市中选出的。[1]   [1]  资源枯竭城市-第二批城市  为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8号),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2009 年3月,国务院确定了第二批32个资源枯竭城市。中央财政将给予包括此前确定的12个资源枯竭城市在内的共44个城市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支持。近年,暂不再审定新的资源枯竭城市。   一、地级市9个:山东省枣庄市、湖北省黄石市、安徽省淮北市、安徽省铜陵市、黑龙江省七台河市、重庆市万盛区(当作地级市对待)、辽宁省抚顺市、陕西省铜川市、江西省景德镇市。   二、县级市17个:湖南省耒阳市、湖南省冷水江市、贵州省铜仁地区万山特区、甘肃省玉门市、湖北省潜江市、河南省灵宝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合山市、辽宁省北票市、吉林省舒兰市、四川省华蓥市、吉林省九台市、湖南省资兴市、湖北省钟祥市、山西省孝义市、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森工)、内蒙古自治区阿尔山市(森工)吉林敦化(森工)。   三、市辖区6个:辽宁省葫芦岛市杨家杖子开发区、河北省承德市鹰手营子矿区、辽宁省葫芦岛市南票区、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辽宁省辽阳市弓长岭区、河北省张家口市下花园区。

资源枯竭型公地悲剧加剧的原因有哪些

公地悲剧【TragedyofTheCommons;当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每一个人都有权使用;用,由此导致资源的过度使用,即为“公地悲剧”;公地作为一项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中的每一;其他人使用,从而造成资源过度使用和枯竭;严重的河流和空气,都是“公地悲剧”的典型例子;“及时捞一把”的心态加剧事态的恶化;占是必然的结果;反公地悲剧【Tragedy公地悲剧【Tragedy of The Commons】当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每一个人都有权使用资源,但没有人有权阻止他人使用,由此导致资源的过度使用,即为“公地悲剧”。如草场过度放牧、海洋过度捕捞等。公地作为一项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有使用权,但没有权利阻止其他人使用,从而造成资源过度使用和枯竭。过度砍伐的森林、过度捕捞的渔业资源及污染严重的河流和空气,都是“公地悲剧”的典型例子。之所以叫悲剧,是因为每个当事人都知道资源将由于过度使用而枯竭,但每个人对阻止事态的继续恶化都感到无能为力。而且都抱着“及时捞一把”的心态加剧事态的恶化。公共物品因产权难以界定而被竞争性地过度使用或侵占是必然的结果。反公地悲剧【Tragedy of Anti-Commous】1998年,美国黑勒教授(Michael·A·Heller)在《The Tragedy of Anti-Commous》一文中提出“反公地悲剧”理论模型。他说,尽管哈丁教授的“公地悲剧”说明了人们过度利用(overuse)公共资源的恶果,但他却忽视了资源未被充分利用(underuse)的可能性。在公地内,存在着很多权利所有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每个当事人都有权阻止其他人使用该资源或相互设置使用障碍,而没有人拥有有效的使用权,导致资源的闲置和使用不足,造成浪费,于是就发生了“反公地悲剧”。二者的区别概述公地与反公地“悲剧”的本质在于产权问题。产权一般具有两种形态:公共产权和私人产权。当某种资源为某个人单独所有时,该资源为私人财产,其产权为私人产权。它具有产权制度边界清晰、产权归属明确,所有权效率高的特点。当某种资源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当事人所有时,称为公共财产,其产权为公共产权。它具有以下特点:在消费规模上没有限制,每个社会成员都能享受这项资源的权益,所以存在收费困难;每个当事人天然享有资源权益,无需采取交费申请加入的方式;每一当事人在使用该资源时,会影响和损害其他成员的利益,即存在外部性。由于该资源向每个社会成员开放,允许他们自由进入,平等分享,并获取平均利益,因此,搭便车和产权拥挤现象就难以避免。鉴于权利是相互排斥的,对于稀缺资源来说,公共产权要么造成资源的过度利用(“公地悲剧”),要么造成资源利用不足(“反公地悲剧”)。产生原因不同。“公地悲剧”的产生是由于公地上任何人都没有排斥其他人同时使用的权力,而“反公地悲剧”产生则是由于公地上任何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不让别人正常使用的权力。结果有所差别。“公地悲剧”导致的是资源过度利用,而“反公地悲剧”导致的则是资源的无效、低效,甚至根本不能利用。或者换句话说,“公地悲剧”导致的是大量的“搭便车”,而“反公地悲剧”导致的是车上的座位部分的甚至是完全的空置,没有被充分利用。第三,解决办法不同。“公地悲剧”因为产权虚置、不明晰,所以需要明晰产权。“反公地悲剧”因为产权支离破碎,故需要整合产权。两种“悲剧”在农村旅游中的现状分析公地的本质特征在于决定使用方式的产权结构,也就是说,并非只有自然资源才能成为“公地”。如果某种资源的产权安排决定了很多人都能不同程度地使用这种资源,那么这种资源就具有公地的特性。据此理解,公地的范围就可以从自然资源扩展到企业界等。我国现在发展比较热的农村旅游也出现这种情况。也出现了“公地悲剧”和“反公地悲剧”的表现形式。(一)“公地悲剧”的主要表现形式第一,农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文化传统性被削弱。农村旅游中所具有的文化传统性是其核心吸引力和独特卖点。在开展农村旅游过程中,商业化的竞争必然会入侵当地人的思想意识。一方面由于缺乏保护当地文化的制度安排,村民不会主动传承当地文化;另一方面,由于村民自身的狭隘性,很难形成一种高度警觉的保护和发扬当地传统文化的意识,从而导致当地文化传统的流失。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许多居民家庭开办农家乐或者从事相关的旅游接待活动,制造大量的废水、废气和其它废弃物,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造成严重的损害。第二,乡村旅游的重要竞争资本———品牌特色受损。农村旅游的品牌特色是一地区区别于其它地区的旅游特色,它是通过相关集体推广及集体努力创建起来的。品牌特色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在个体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不注重维护整体品牌,致使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受损甚至贬值。比如农村特色的减弱易使游客对当地的整体印象产生负面的联想;有些村民拉客、宰客,农家土菜的卫生质量没有保障,菜品种类减少或重复等问题容易引起整体特色品牌的美誉度和忠诚度下降;多数村民在特色品牌的经营和维护过程中会存在搭便车心里,加之农村旅游的进入门槛很低,容易被代替。因此,品牌受损极易导致该地区的农村旅游发展举步维艰。

如果石油资源枯竭了,又没有能替代了,人类该怎么办?

石油资源枯竭还剩很久,但是如果枯竭了,那就只有暂停工业化发展,研究新能源,早日冲出地球

地下水资源枯竭

矿井长年累月大量疏排地下水,破坏了地下水的天然平衡状态,当矿山排水量和供水量大于地下水补给量时,地下水位持续下降,造成水资源枯竭,矿业工业城市出现了困扰人们的水荒,从而影响工矿企业及城市的发展。例如河北省唐山地区由于煤矿疏排地下水,地下水位由原来的+5m降到现在的近-60m,地水位下降了近65m,供水系统大量报废。平顶山矿区地下水位由疏排前的+83m降至现在的-240m,地下水位下降了320m之多,原有的泉水早已成为过去,岩溶水与第四系水脱节,现有供水系统出现紧张局面,平顶山市城市用水、农业用水出现危机[96]。河北省邯郸峰峰煤矿区由于常年疏干排水,矿区内煤系薄层灰岩含水层已基本疏干,奥陶系岩溶地下水也因长期疏排,致使多年平均流量达7~9m3/s的著名的黑龙洞泉在1987~1995年间出现多次断流,1993~1995年间,除雨季外,均为断流期;白龙洞泉岩溶水系统内白龙洞泉断流,在近20年内,水位下降近100m,矿区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愈加紧张[76]。目前在北方已开采的岩溶裂隙充水矿床,水量最大的是河南焦作矿区,矿坑排水量达89.13万m3/d,其中95%为岩溶水,即84.67万m3/d。主要排水水源是石炭纪太原组L2层灰岩,但得到中奥陶统灰岩水广泛的补给。其次水量较大的为河北省峰峰煤矿,开采石炭纪上部煤层,矿坑总排水量34.60万m3/d,其中74.76%为岩溶水,即22.10万m3/d,主要为太原组灰岩水和中奥陶统灰岩水。由于地下水位的下降,导致许多著名的喀斯特大泉失去了昔日的美丽风景。使许多名胜古迹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如北京玉泉山“天下第一泉”、号称世界泉城的济南“趵突泉”,山西太原的“晋祠泉”和河北邢台的“百泉”等等。他们均因地下水不合理开采和煤矿长期排水所造成的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的吸夺、干扰而被破坏,轻则大幅度减小名泉的正常泉水量,重则使它们干枯断流,严重地破坏了自然景观与生态环境。因采矿造成缺水的地区也在不断地增加。如山西因采矿而造成缺水的有18个县26万人吃水困难,30多万亩水浇地变成旱地,其中晋城地区有7.8万亩耕地变坏,4.5万亩水浇地变成旱地。

资源枯竭论

资源枯竭论是过度的糟蹋不珍惜或是本来就很少 才导致自然资源枯竭的理论.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中与人类社会发展有关的,能被利用来产生使用价值并影响劳动生产率的自然诸要素。它包括有形的土地、水体、动植物、矿产和无形的光、热等资源。自然资源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是社会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质要素,是人类生存的自然基础。自然资源类型,有多种划分方法:(1)按其在地球上存在的层位,可划分为地表资源和地下资源。前者指分布于地球表面及空间的土地、地表、水生物和气候等资源,后者指埋藏在地下的矿产、地热和地下水等资源。(2)按其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用途,可分为劳动资料性自然资源和生活资料性自然资源。前者指作为劳动对象或用于生产的矿藏、树木、土地、水力、风力等资源,后者指作为人们直接生活资料的鱼类、野生动物、天然植物性食物等资源。(3)按其利用限度,可分为再生资源和非再生资源。前者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循环利用且可以更新的水体、气候、生物等资源,亦称为“非耗竭性资源”,后者指储量有限且不可更新的矿产等资源,亦称为“耗竭性资源”。(4)按其数量及质量的稳定程度,可分为恒定资源和亚恒定资源。前者指数量和质量在较长时期内基本稳定的气候等资源,后者指数量和质量经常变化的土地、矿产等资源。西方发达国家已进入后工业时代,而中国刚进入工业时代,目前工业技术所需要的原材料都被西文打上了资源枯竭的耸然结论。这是为何?为何西方在工业时期社会舆论没有说资源枯竭?为何他们能买到如此廉价的原料?为何集中在中国缺少的资源上西方拼命地说完了,枯竭涨价吧,那可爱的中国等着买呢!而我们丰富的资源“煤、钨、钛等”西方也没见说说快用完了,反而说挖吧地球上的煤多着呢,而人力资源更被西贬得一文不值。 想想吧,可爱的中国,为何你如此的可爱呢,我们更可爱经济学家、社会学家还成天附和西方言论(其美言为与国际结轨),你们不知道这样做会推波助阑吗!我们每年为原材料涨价付出了多少血汗钱,那是多少民工每天加班十二小时以上所换来的。 我不否认资源会枯竭,但这是需要与科学技术与时代环境相结合来综合考虑的,在当今中国这样的经济结构我们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去大言资源枯竭的言论为时不妥。资源的紧张程度也是相对的,到一定时期随着技术的发展,有些资源的需要求也就不大了。新华社信息部推出了由新华社高级经济分析师陆晓明撰写的题为《矿产需求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中国矿产需求预测、资源保障分析及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的信息研究报告。该研究报告认为,矿产资源枯竭论是危言耸听,但要实现可持续的矿产利用,还应在多方面采取有力措施。 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将自然资源转化为人类财富的过程,通过对国际、国内矿产消费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详细研究之后,报告总结认为,静态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国家,其人均矿产资源的消费也越高,目前发达国家人均钢材消费是世界其他国家人均消费的2.3倍。动态而言,先期工业化国家在工业化进程的特定阶段都出现人均矿产资源的消费加速增加的现象,这一转折阶段发生在人均GDP水平处于3000-15000美元的时候。报告分析,出现这种情况,主要不是因为先期工业化国家已进入信息化,而是因为他们已经基本完成工业化,并将资源消耗较高的产业向次发达国家转移的结果。次发达国家因其经济、科技发展水平所限,只能在经济全球化中承担资源消耗较高、污染较重、科技含量较低的产业分工,不能指望跨越矿产消费强大的初级工业化阶段而直接进入矿产消费较少的信息化社会。这是次发达国家赶超发达国家的过程中无法逃避的阵痛,不能用“粗放经济”来简单地加以解释。 报告预测,中国在今后的10-20年内对矿产品的需求惊人,报告以粗钢为例认为中国的粗钢消费量将占世界总消费量的一半。对于中资源条件是否可以支撑将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的问题,报告认为,我们不必过于悲观。再生资源已占资源消费总量的相当比例,这一比例仍在不断提高。任何原生矿种的一时短缺都会促使勘探投资的迅速增加,导致新的矿山发现,因此主要化石能源和金属矿的储量和开采量之比一直不断上升,地球原生资源虽有耗尽的一天,但那一天距今仍很遥远。 在报告的最后,陆晓明高级经济分析师提出了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建议,包括:严格控制人口;在全球范围建立矿产资源保障体系;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功能;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推动产业升级和落后工艺的淘汰;鼓励吸收、开发、推广适合国情的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鼓励在适当时机将初级产业向境外转移;限制资源产品和高能耗产品的出口,鼓励进口;用政策和国家投资等手段引导人们的生活消费习惯趋向节能、环保。

造成资源枯竭的原因是什么?

我简单明了的说吧1.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资源,为什么不可再生自己百度2.人类无节制的开采,想想本来就有限的东西你没玩没了的用早晚有一天会用光的3.你采了用到实处也行啊,关键是浪费,每天我们光开电脑挂qq费多少电和能源我就不说了。4.技术的限制,能源利用率低,学过物理的都知道,热机不可能将能量百分百转化为机械能。

地球资源枯竭

不到了36亿公顷

如何改善地球资源枯竭?

控制人口,然后寻找替代能源,倡导节约,寻找其他适宜居住的星球。

当(石油、煤炭、水、森林……)资源枯竭时作文400字

在一个美丽的时代里,曾经有这样的一片美丽的水库,鱼儿欢快地游动,有的跃出水面;有的在水底快乐的游来游去。海鸥也在海面上空自由自在地飞翔,一年四季,都是这样美丽的情景。 可是好景不长,在这个世界上,出现了一个奇怪的动物,那就是人类。他们成了世界的霸主,在世界各地逍遥法外,他们开始污染水资源。 一个美丽的早晨,正当动物们快乐地跳着,唱着,飞着的时候,一声巨响把所有的动物吓了一跳,他们抬头向岸边望去,他们看见了人,人们用推土机把岸边的所有的树木推翻了,然后开始建房子了,过了几个月,他们建好了一个工厂,这更不得了,工厂里的人们把工厂里的废水昼夜不停地排入到了水里,使得那里的水受到了污染,鱼儿的生命因此受到了威胁,不断地死亡,一天比天少。 诺干年后,可想而之,这里情景是怎样的。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那里的工厂不断地向水库排放废水,那里的管理部门又不重视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所以那里的水被工厂污染地黑漆漆的,你走进它,便有一股呛鼻的气味让你咳嗽,这里所有的鱼儿就更不用说了,它们一个接一个地悲惨地死去,在水面上翻着鱼肚皮,漂浮着,看的去,你会觉得恶心。但是,你不会觉得这里的人类更恶心吗?是他们让这里的美景消失的。 这个故事,一切的后果都是人类自己造成的。的确,他们确时是不想保护水资源,因为他们为的是自己的利益。 世界上只有百分之0.16的淡水资源,但是,有许多淡水资源很难饮用,剩余的淡水资源又有许多受到了污染。我想告诉人们:人类,水是生命的资源,水是生命的根本,没有水,等于没有生命,人类,不要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污染水资源,保护水资源吧!人类!

资源枯竭城市的转型战略

1 采取多元发展战略,发展循环经济,跳出产业衰退循环资源型产业处于产业链的上游,利润率很低,资源的消耗使城市的积累能力弱化,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对资源的强烈依赖又导致在市场分工中只生产初级产品,产业结构产生不断低级化的恶性循环。在这种情况下,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高效循环的利用资源,同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培养接续产业,变资源优势为市场优势、产品优势,进而形成特色的产业链优势,而且把利润转移到关联行业和其他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化工、食品、纺织、医药等其他的支柱产业。2 实施产业结构优化战略,确保产业政策与城市政策的统一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重要途径和首要任务。首先根据社会经济环境以资源型企业供给结构和非资源型企业供给结构为重点调整产业结构,同时,正确发挥城市政策对需求结构的引导作用,坚持资源条件的可行性、产销双方的一致性、经济效益的择优性,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有选择地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同时巩固第一产业农业的基础地位,推进农业技术改造,制定适当的扶持政策,改组改造第三产业,加快发展新兴的第三产业,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实现经济结构的多元化,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3 实施集约整合战略,探寻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的新途径现阶段,资源型城市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资源型企业过多过小,大约是15万个,地方小企业和国家大型资源企业两者互相封闭,形成了明显的两元结构,造成了资源管理难,资源浪费大,经济效益低,安全隐患多的现象,因此,政府应该鼓励集约化经营开发,通过改组改制和改造,整合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和更深层次参与国际竞争,以外向型经济牵动,加速与国际接轨。

油气资源枯竭濮阳市发展受困的表现

环境破坏,城市竞争力下滑。1、随着环境质量下降,使濮阳市油气资源一直短缺,油气资源达到枯竭。2、濮阳市劳动力逐渐流向大城市,使城市竞争力下滑,油气资源发展受困。

土地资源枯竭状况有关资料

球是人类的母亲,是生命的摇篮。 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太空看到的地球是一个美丽、晶莹而唯一有生命的星球,在它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地球总是无私地为人类作着贡献,但是由于人类不知珍惜,不加节制地开采和随意地毁坏,不但使地球的自然资源越来越少,还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态灾难,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威胁。例如1995年7月份,我国发生的一件事:几家工厂因为过量地向大海和大气中排放污水和污烟,以致造成大量酸雨下降,使大片森林和庄稼受损。这样既污染了环境,又使自然资源受到严重损失。 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受害了。同学们,科学家早已证明:在宇宙以地球为中心的四十万亿公里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只有一个地球,地球的公民们,快醒悟过来吧!从保护身边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做起,行动起来,让我们一起保护我们生活的大家园——地球! 本课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说明了保护的球生态环境的意义。课文从地球在宇宙的渺小、人类活动范围很小、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而又被不加节制地开采或随意破坏等方面,说明地球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威胁,然后,用科学研究的成果证明,当地球资源枯竭时,没有第二个星球可供人类居住,最后得出结论:人类的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地球上的资源是怎么枯竭的?又有什么资源枯竭了?

分类: 教育/科学 >> 科学技术 问题描述: 大家告诉我啊,我没什么分啊...... 解析: 当然是过度的糟蹋不珍惜或是本来就很少 才导致枯竭 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中与人类社会发展有关的,能被利用来产生使用价值并影响劳动生产率的自然诸要素。它包括有形的土地、水体、动植物、矿产和无形的光、热等资源。自然资源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是社会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质要素,是人类生存的自然基础。自然资源类型,有多种划分方法:(1)按其在地球上存在的层位,可划分为地表资源和地下资源。前者指分布于地球表面及空间的土地、地表、水生物和气候等资源,后者指埋藏在地下的矿产、地热和地下水等资源。(2)按其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用途,可分为劳动资料性自然资源和生活资料性自然资源。前者指作为劳动对象或用于生产的矿藏、树木、土地、水力、风力等资源,后者指作为人们直接生活资料的鱼类、野生动物、天然植物性食物等资源。(3)按其利用限度,可分为再生资源和非再生资源。前者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循环利用且可以更新的水体、气候、生物等资源,亦称为“非耗竭性资源”,后者指储量有限且不可更新的矿产等资源,亦称为“耗竭性资源”。(4)按其数量及质量的稳定程度,可分为恒定资源和亚恒定资源。前者指数量和质量在较长时期内基本稳定的气候等资源,后者指数量和质量经常变化的土地、矿产等资源。

我国资源枯竭的具体表现包括

资源枯竭严重地制约着人类的发展。当前,自然资源枯竭主要有哪些表现?(4分) 物种减少;土地荒漠化;淡水资源短缺;能源匮乏等。

资源枯竭城市的四大困境

资源枯竭城市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发展,中国资源型城市逐渐受到资源枯竭的威胁,因为自然资源作为不可再生资源,资源生产量逐年减少,而且在开发建设各资源城市时只考虑资源的开采,而忽略了城市发展的条件和因素,导致了诸多问题,资源型城市面临着复杂多样的困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城市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出现危机。随着资源的枯竭,生态环境恶化,耕地退化、盐碱化和沙化,水资源需求告急等问题也接踵而至。2 资源型城市区位条件差,自我发展能力较弱。该类城市基本上都是依资源开采地而居,缺乏一般城市的开放性,经济体系处于封闭状态,城市其他社会服务功能紧紧依附于主导资源产业,缺乏自主运营的空间。3 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高度的单一性,或者称为非均衡性。资源型产业既是主导产业,又是支柱产业,城市对资源产业的依赖性很大,造成城市的发展受到限制,城市功能不全,第三产业以及可替代产业发展落后。4 矿业城市在管理体制和利益机制上矛盾突出。矿业企业创造的利税地方城市留成很低,容易造成企业办社会,政府办企业的本末倒置、功能错位的状况。因此,中国的资源型城市,为了扭转资源渐趋枯竭,减少资源开采收益下降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改变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使资源型城市摆脱“资源富城兴、资源竭城衰”的困扰,进行经济转型是必要的。

资源枯竭表现在哪些方面

自然资源的匮乏,就中国而言,则表现在:一、能源方面。本国的石油开采,仅供国内使用的46%,多数靠进口。何况,世界的石油储量只能开采50年。煤炭资源也显得十分紧张。去年末,一度煤炭脱节,飙升得令人难以置信。储存量亦不足百年开采。二、土地方面。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随意的撂荒和退耕坏还林,使得土地资源日渐稀缺。这是不说自明的事情。三、森林方面。历史上的几次大砍伐,大练钢铁、文化大革命、经济过热时的乱砍乱伐等等,已使得原始的树木减少了2/3。入籍,大量的木质材料大多依赖进口。四、物种方面。世界的物种每年正以上千种的数量在消失,我国物种的减少亦不容乐观。每年已不下上百种。尤其是农林牧副渔的规模生产,那些经济效益差的物种,日渐淘汰。以稻为例,百年前稻种具有上千种,如今只剩下区区几百种了。简而答之,仅供参考。

资源枯竭论文怎么写

资源枯竭了小论文如下:1、近些年来,人类为了从大自然中谋取大量的财富,为了使自己的生活更加舒逸,自私地乱砍乱伐森林、大量开垦土地、排放工业垃圾…… 然而,这样做的后果呢?天空不再蔚蓝,溪流不再清澈,森林不再茂密,青山不再苍翠……人类伤害了自然,自然必将惩罚人类!不信,请看:海啸、地震、沙尘暴肆虐全球,气候不断变暖,南极洲冰川渐渐融化,森林面积急剧减少,土地大量沙漠化…… 人类受到了空前的灾难!2、科技在发展,人类在进步,从无知走向已知,从蒙昧走向文明。千百年的风雷激荡,千百年的高歌猛进,千百年的沧桑,千百年的辉煌。然而,千百年后,斗转星移,我们的家园又以何面目展现在我们面前呢?有谁愿意看到一个遍体鳞伤、欲哭无泪的地球呢?是的,人类要发展,为了更好地生存所进行的资源以及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完全必要的,但是所有的开发和利用都应当从整个自然界,尤其是地球环境的生态系统加以全面、科学地考虑,然后再在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多样性的基础上,达到人与自然的协调。既保护了大自然又进行了发展,这才是两全之策啊!但是,就当前局势来看,即使人类不再破坏那些已存的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也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在已有的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人为的再建,使其恢复原本的自然风貌,从而保护生态系统中各种要素的均衡,这样才能达到保护环境的最终目的!

全球面临着沙子资源枯竭的现象,为什么世界上的沙子要用尽了?

应该是日常生活中对沙子的应用比较多,所以这方面的需求量急剧的减少,也要有用尽的可能。

地球资源枯竭,会给人类带来怎样的危机?

地球资源枯竭,首先是水的问题,人们没有水喝,超不过三天就会失去生命,就更别说庄稼食物了,地球资源枯竭,人类一天都过不下去。

如果地球上的矿产资源枯竭了,人类该怎么办

如果地球上的矿产资源枯竭了,人类该怎么办, 当地球上所以资源枯竭了,人类该怎么办? 当地球上所以资源枯竭了,人类怎么办: 1、人类会寻找新的资源。 (1)包括各种可再生资源,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 (2)从其它星球开采资源后,送到地球。 2、可能会移居其它星球。 从资源的再生性角度可划分为再生资源和非再生资源: 1、再生资源:即在人类参与下可以重新产生的资源,如农田,如果耕作得当,可以使地力常新,不断为人类提供新的农产品。再生资源有两类:一类是可以回圈利用的资源,如太阳能、空气、雨水、风和水能、潮汐能等;一类是生物资源。 2、非再生资源:(或耗竭性资源),这类资源的储量、体积可以测算出来,其质量也可以通过化学成分的百分比来反映,如矿产资源。 再生资源和非再生资源的区分是相对的,如石油、煤炭是非再生资源,但它们却是古生物(古代动、植物)遗赅在地层中物理、化学的长期作用变化的结果,这又说明二者之间可以转化,是物质不灭及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表现。 按资源的恢复更新的能力,还可分为不可恢复的资源(如各种矿石、石油等),可恢复的取之不尽的资源(如土壤、陆地和海洋中的自然植物和有益动物以及水能和太阳辐射能)。 地球矿产资源枯竭后人类该怎么办 不是可以向太空发展啊,,科幻片不都是这样的嘛, 楼上说回收,那有点不答题,资源枯竭是只资源不够了,满足不了生产消费,需要更多更多的资源,所以地球没了就向太空发展喽。地球人都这么说的。 如果地球上的资源枯竭了,人类该怎么办 地球上的资源枯竭是需要过程的,而这个过程就是优胜劣汰的过程。即,地球上的煤、---等资源会逐渐被核能、太阳能等代替,尤其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最环保的的能源。而且代替的速度起码不会比枯竭的速度慢。所以大可不必担心石油没了怎么办,天然气没了怎么办。 未来地球矿产资源枯竭后人类该何去何从 这就多了,首先是开发新的材料,未来的材料肯定超乎你的想象,说不定能就是什么看不见摸不到之类样子,在高阶点,会聚变的不只是氢,会裂变的也不只是铀和钸,人类的核技术一定会有大发展可以制造一部分元素,再说宇宙很大,人类的矿产资源还能用几年,用到宇航技术发达了,上太空采矿的时候,估计人类再很长一段时间都不用担心矿产的问题了。 矿产资源枯竭我们应怎么做 资源相对集中,有利于建立大型资源开发加工基地,吸引生产力聚焦,甚至促成新的城镇化。另一方面,一种资源的开发,需要相关配套资源,资源相对集中,也有利于相关资源的开发。 不利的一面,许多产业采用资源产地指向原则布局,离传统市场远,会造成运输成本增加。所以矿产资源开发,应根据其运输属性(如玻璃易碎,且加工后失重不大,就采取市场指向原则)及加工后失重属性,灵活布置产业的布局。另外,单一资源开发形成的城市,由于产业结构单一,资源枯竭,城市活力面临考验。 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 适合人类生存的只有地球。而且地球上的资源也只能在地球才有。 让我们爱惜地球吧 如何有效解决矿产资源枯竭 一,提高冶炼技术,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积极寻找矿产资源的替代品; 三,加强海底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 地球资源枯竭后该怎么办? 地球资源指的是:地球能提供给人类衣、食、住、行、医所需要的物质原料,也称为"自然资源"(Natural Resources)。 陆地上重要的自然资源有六种,它们是:1)淡水、2)森林、3)土地、4)生物种类、5)矿山、和6)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和天然气)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与"不可再生"两大类。 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指的是在太阳光的作用下,可以不断自己再生的物质。最典型的可再生资源有植物、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 地球上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主要有石油、煤炭、天然气和其它所有矿产资源。它们经过了上亿年才得以形成,因此不可再生。这些资源的储量随着人类的消耗而越来越少。 地球上的生物物种也是宝贵的不可再生自然资源。任何一种生物的灭绝意味着地球永久性地丢失了一个物种独特而珍贵的基因库。因此,如果是由人的活动造成的物种灭绝,其损失将无法估量。 关于所有矿产资源枯竭的,今天就要,急, 矿产资源是人类探明的在当前科技条件下能被经济地开发利用的资源。 如果开发量大,而没有后续探明资源是的接替,就会造成枯竭。如抚顺、阜新、韩国的煤炭资源。 对于一个国家,其他地区发现了可接替的资源,那么相关产业就会往新的资源地转移。如我国的煤炭产业往内蒙、宁夏、甚至是新疆转移。 而如果资源的替代产品,也可以缓解这种资源的使用量,如廉价的铝替代铜,超导替代铜等等。

资源枯竭属于自然灾害吗

资源枯竭不属于自然灾害。资源枯竭属于生态破坏,不属于自然灾害。资源枯竭是一个经济学用语,指某一地区的天然资源被耗尽。生态破坏是指人类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显著减少和结构显著改变,从而引起的环境问题,如过度放牧引起草原退化,滥采滥捕使珍稀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下降等等。自然灾害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包括干旱、高温、低温、寒潮、洪涝、山洪、台风、龙卷风、火焰龙卷风、冰雹、风雹、霜冻、暴雨、暴雪、冻雨、酸雨、大雾、大风、结冰、霾、雾霾、地震、海啸、滑坡、泥石流、浮尘、扬沙、沙尘暴、雷电、雷暴、球状闪电、火山喷发等。

中国资源枯竭现状

中国资源枯竭现状为以下几点:1、物种减少,原因是动物栖息地和植物生存环境遭到破坏。人类活动不停地改变着生态环境。城市建设、矿山开采、开垦荒地、修筑水坝等,往往使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海岸发生巨大变化,使野生生物无家可居,导致它们大量灭绝。2、土地荒漠化,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3、水资源短缺,水资源的稀缺是一种水资源匮乏的现象,因为地球上水的总量一定,饮用淡水的总量则更少,随着利用和不合理浪费越来越剧烈,水资源缺乏问题日益明显。4、能源匮乏指能源的供应不能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的现象。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已进入大量消耗能源阶段,而自身能源又贫乏。

资源枯竭的意思

断绝财源枯竭精力枯竭

有关地球资源枯竭的资料

快乐健康理念

关于地球资源枯竭的资料 急

核是人类在20世纪发展的新能源,处理得当,既安全又清洁,然而一旦有个闪失,后果不堪设想。1979年3月28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三里岛,发生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核反应堆全面熔塌事件。 但绝对恐怖的核泄露事件,是1986年4月26日发生在前苏联(现乌克兰北部)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 但是为了切尔诺贝利,无数人付出了生命代价。事故当时就使30多人丧生。数以百万计的人接触到了事故产生放射污染。仅参与事故抢险工作,就有超过50万人之多,其中很多人已经牺牲,很多人在事故现场工作一分钟期间所接受的放射性辐射就超过了他们一辈子可接受的当量。为了掩埋燃烧中反应堆,动用直升飞机就有1800多架次。目前仅对切尔诺贝利事件受难者的救济费用就每年消耗白俄罗斯20%的政府预算,乌克兰4%的政府预算,和俄罗斯1%的政府预算。 前苏联当局的报告,事故泄露的放射性强度有50000万居里。而后来的一些西方调查,认为应当在1.85至2.5亿居里之间。事故遗址将在10万年间存在放射性污染。在原来有13万多居民撤离之后,切尔诺贝利周围方圆30公里的区域至少在未来200年间都将作为不适合人类居住和农作物生长的"死亡区",尽管当地生态环境自1989年以后有所恢复的迹象。 1999年9月30日上午,东京西北130公里处一核工厂的工作人员将35磅的铀,而不是通常的剂量5.2磅,放入有氮酸成分的净化池,随即使核材料产生连锁反应。事故发生一个小时以后,厂方才向当地政府报告,两个小时后才开始动员附近的平民撤离。而又一个小时过去,附近的村民才真正开始撤离。一直托到事故发生12小时后,当地政府才宣布进入紧急状态。事故到第二天早晨6点多钟方得到完全控制。 据外电报导,其实事故发生3分钟后,就在一监测中心上发放射性增强的报告,但诺大政府,竟根本"没人注意电脑屏幕上到底显示什么信息"。更有甚者,当1公里多路程以外的日本原子能研究所监测站发现放射性中子已超过正常标准20倍时,监测站人员竟认为监测读数为信号干扰而没有采取任何紧急措施。 后来日本媒介揭露,该核工厂1993建厂以来,安全事故层出不穷,原因是厂方为了贪图方便、节省开支,一直不遵守操作规程。事故受达者包括:接受超高放射性辐射者达83人,其中3名当事人生命垂危,以及30万人被迫待在家中不得外出。 (2)矿产资源 地球是人类栖身之所,衣食之源。地球上的矿物已知有3300多种,并构成多样的矿产资源。人类目前使用的95%以上的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材料和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都是来自于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一般分为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能源矿产等,有固体、液体、气体三种形态。 地球资源是有限和不可再生的,对矿产资源的过度掘取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必将带来资源的枯竭和对地球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合理有效地利用地球资源,维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矿产资源被誉为现代工业的“粮食”和“血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命脉。矿产资源不仅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更是全球经济的产业基础。 不仅在经济领域,矿产资源同样在政治领域显示着其重要的价值。纵观上个世纪大大小小几百次战争,无论是两次世界大战,抑或是海湾战争,除了对领土的争夺外,各种矿产资源的占有权更是常常成为引发战争爆发的导火索。而为了保证国家在非常时期的安全,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很早就着手进行矿产资源的战略储备。 人口资源环境 环境问题的三种主要类型是资源利用、人口增长和环境污染。 资源利用:人们所利用的环境中的任何东西都是自然资源。一些自然资源能在一个相对比较短的时间内自然地恢复或再生,称为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包括阳光、风和树木等。一些自然资源是不能被恢复或再生的,我们称它们为不可再生资源,如煤、石油和其它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当不可再生资源被过度开发利用时,最终必将会枯竭。 人口增长:随着医学、农业的发展和卫生条件的改善,人的寿命得到延长,死亡率开始下降,全球人口数量在不断增长。但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对资源均需求也同步增长。因此,人口与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大矛盾。 环境污染:环境对生物产生负面影响的任何变化称为环境污染。环境污染经常是伴随着有益于人类的活动而产生的,例如煤来发电带来了大气污染,用杀虫剂杀死农作物的害虫带来了土壤环境污染等。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是人类活动对地球的侵害。 能源 能源是可以为人类提供能量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 煤炭:煤是由远古的植物因埋在地下而形成的一种固态化石燃料。 虽然煤炭的燃烧造成环境污染,但在未来的100年里,煤炭仍然是一种主要的能源。洁净煤燃烧技术成为当前能源领域开发的热点,许多国家都在开发保持空气清洁的煤炭燃烧技术。 石油:石油又叫原油,它是一种浓稠的黑色液体,由几亿年前生活在海洋中和较浅的内海中的小动物、海藻、原生生物形成的。大多数的石油储藏在地下砂岩层或石灰岩层的小孔中。石油的形成需要几亿年的时间,从这一点上讲,它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 把地下石油开采出来后,通过加热蒸馏,从原油中可以分离出燃料和其他产品。石油占全世界能源消费的1/3以上,它是大多数汽车、飞机和轮船的燃料。许多家庭也用石油取暖。塑料、油漆、药品和化妆品等都是从原油中提取的。 天然气:天然气是储存于地下多孔岩石或石油中的可燃气体,它的成因与石油的成因相似。由于它比石油轻,所以常位于石油上部。我国西部也有单独成矿的天然气矿藏。 天然气具有清洁、价格低廉和供应安全等特点,它的缺点是极易燃烧,气体泄露会引起爆炸,并发生火灾。 开发清洁能源:像其他活动一样,自然资源的生成需要消耗一定的能量,大规模的用水、土地的恢复、地貌的改造等都离不开大量的能源消耗。大量使用化石能源而造成的环境恶化危害着地球。人类惟一的出路就是寻求替代能源——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包括水电能、风能、波动能、潮汐能、地热能、生物能、太阳能等等

当森林资源枯竭时作文

建议你去百度去查

为什么说过度捕捞将使渔业资源枯竭?

许多经济鱼类,由于过度捕捞,濒临灭顶之灾,陷入资源枯竭和完全灭绝的境地。如长江的长吻?,俗称鲴牯鱼,是长江主要的经济鱼类,由于过度捕捞,导致资源量急剧下降,从1996年起,被列为省级重点保护动物。但是捕捞者们不顾禁令,仍然大肆捕捞。而且在冬天,当长吻?停止捕食藏人深水砾石夹缝中越冬时,他们竟丧心病狂地用炸药炸,不但把大大小小的长吻?全炸死,而且把其他鱼类也全都炸死,这种地毯式轰炸,将使遍布长江流域的长吻?完全绝灭。有的还使用毒药,把大小鱼虾全毒死。还有用电脉冲捕鱼也使大小鱼儿一扫光,恶毒至极。由于过度捕捞,长江流域鱼资源量急剧减少,1954年天然捕捞量为45万吨,到了90年代就只剩下10万吨了。1990年鳗鱼捕捞量为1170千克,1995年下降至1000千克,1998年为200千克。1981年长江蟹苗产量20052千克,1998年减至200千克。由于过量捕捞,舟山渔场盛产的大黄鱼、小黄鱼,现在几乎完全绝迹。福建长乐市漳港镇盛产一种美味的海蚌,因其肉质鲜嫩、味道极佳而被称为“西施舌”。全世界只有意大利和长乐漳港有产。原年产万担,由于渔民过度捕捞、围垦及污染等原因,至1998年仅产2百~3百担。

谁知道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煤炭资源枯竭市政府将如何转形?

首先对阁下忧国忧民的心感到敬佩,不过七台河没啥发展,谢谢~~

兖矿本部资源枯竭了吗

当前,全国煤炭市场区域供应呈偏紧趋势,备冬储煤成了当前迎峰度冬的一件大事。近日,位于山东能源集团兖矿能源陕蒙基地的金鸡滩煤矿,一辆辆满载优质煤炭的重型卡车正从数千里之外向着位于山东的一个煤炭储配基地进发,这为紧缺的煤炭形势解了“燃煤之急”。在不远的将来,随着兖矿能源所属陕蒙矿区铁路专用线建设完成,将为煤炭能源和其他产品运输提供重要便利。二十年前,数千名兖矿职工打起背包,背井离乡,投身到陕蒙基地,开始了对外资源开发的艰苦征程。在北国沙漠深处、草原边缘,他们以智慧胆略艰苦创业,进行了一场场舍我其谁、志在必胜的战斗,谱写了一曲曲负重前进、砥砺奋发的凯歌,2018年至今,兖矿能源陕蒙基地建成了金鸡滩、转龙湾、石拉乌素、营盘壕4个千万吨矿井集群,建成了煤间接液化制油、荣信化工等项目,具备了年产煤炭5000万吨、化工产品490万吨的规模能力。在“西部大开发”机遇期中,率先抢滩20年前的兖矿能源母公司原兖矿集团,驻地拥有8对矿井。当时的形势是,兖矿集团拥有世界最先进的综采放顶煤技术,本部矿井火力全开,煤炭产销两旺。然而,大好形势下也有一丝隐忧:兖矿本部不少矿井中厚煤层资源面临枯竭。机遇总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着。长期的海外市场投资管理经验,让兖矿集团决策层拥有了敏锐的市场眼光。2002年4月6日,在第六届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上,兖矿集团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签订控股开发煤田意向书。2009年12月,兖矿集团设立兖州煤业鄂尔多斯能化公司完成实体产业在内蒙古区域的首次布局。期间,2010年收购内蒙古安源煤矿为在内蒙古第一对生产型矿井,2014年转龙湾煤矿、荣信60万吨甲醇项目建成,2017年石拉乌素煤矿、营盘壕煤矿投入商业运营。当一个个项目在沙漠深处、草原边缘投资兴建时,一片片沉寂的土地热闹起来了。来自于兖矿的好儿女们秉持承接本部战略转移、实现兖矿高质量发展的初心和使命,组成了建设陕蒙基地的大军。孔栋,今年32岁,现任营盘壕煤矿机运工区技术主管兼副区长,曾被评为鄂尔多斯公司“十佳青年”。他说:我2012年毕业于山东科技大学,入职培训后,立刻奔赴1000公里之外的鄂尔多斯公司。刚到矿建工地时,这里只有变电站建了一层地基,遍地黄沙,看上去荒荒凉凉。全项目部人员二三十人,起初吃住都在临时搭建的没有暖气和热水的板房里……2013年12月,施工单位回家过年了,但面临供电的巨大压力,全筹建处人员帮施工单位拉电缆。气温零下20多度,我们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十米一个人,四五十人团结一心,喊着号子,把电缆扛在肩上,一步一个脚印,将电缆拉到了塔基上……如今我们把营盘壕建成了可爱的家园,工资待遇也有了很大提升,井上井下一片生机勃勃。2014年2月,怀揣对外开发理想,陈元祯与大批兖矿职工一起,从兖矿本部来到了陕西榆林,先期成为了金鸡滩煤矿一名采煤班班组长。在工作中不断历练,陈元祯把在本部矿井积累的工作经验、好做法,联系到现场实际中,先后牵头梳理总结出了历年综采工作面设备事故解决方案、过特殊地质构造的好经验做法等,制订完善了《综采工区岗位作业标准》等规范制度。这些资料成为金鸡滩煤矿解决现场问题的“葵花宝典”。“撸起袖子加油干”,不断在煤海追梦路上奔跑,他现在担任综采工区区长。在“西部大开发”机遇期里,率先进入陕蒙基地的兖矿抢滩人中,几乎每个人都含着酸甜苦辣,写下了不平凡的故事,拥有着非同寻常的精气神,用忠诚和担当践行了“创造绿色动能、引领能源改革”的神圣使命,用智慧和汗水积累了外部开发建设的丰富经验,交出了宝贵的“陕蒙基地职工答卷”。在依法合规中,创造别样北国新风光无论是原兖矿集团,还是拥有四地上市平台的国际化的兖矿能源,都高度重视依法治企工作。与本部矿井相比,陕蒙地区在项目建设、手续办理、安全监管等方面都有不同的新形势、新要求,我们始终树牢法治意识,坚持法治思维,严格落实属地监管要求,切实把“依法、合规”作为最根本的遵循,一位参加陕蒙开发的负责人总结出了深刻的企业治理经验。面对政策、营商环境、地域风俗的不同,如何解决水土不服的问题?他们秉持“融入地方、融洽关系、融通文化、融合发展”的思路,加强与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的沟通协调。十余年来,通过积极探索,构建形成了市场化竞拍、股权收购、资源转化项目配置资源等多种获取方式,夯实了煤炭资源储备基础。严守安全红线,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构建单位统一领导、责任部门严格管控、监理单位全面监管、施工单位具体负责的四级安全责任体系。拉升工作标杆,严抓事前要求、事中检查、事后控制、成品核验、质量认可等各个环节,全力全速打造“精品工程”。转龙湾煤矿获得煤炭行业工程质量“太阳杯”奖、煤炭行业优质工程。石拉乌素煤矿主井井筒掘砌工程、风井井筒掘砌工程、主井井塔和副井提升机房等工程获得煤炭行业工程质量“太阳杯”奖。强化过程管控,确保项目投资“精打细算”。转龙湾煤矿矿井及选煤厂项目节约17.59亿元。石拉乌素矿井及选煤厂项目节约3.23亿元。荣信化工一期项目节约2.7亿元;二期项目节约4.9亿元。针对内蒙古地区地质、水文、气候等自然条件,大刀阔斧进行高水平科技创新和攻关,塑造出新优势。《3-4m煤层千万吨级智能化综采装备关键技术研究》获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深立井冻结井壁施工质量控制与服役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获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荣信化工一期项目煤气化技术采用“日处理煤3000吨级气化装置”,两项国家“863课题”通过国家科技部结题。2015年9月18日,中国首套百万吨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间接液化制油项目在陕西未来能源化工有限公司试车成功。这是我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产业化的里程碑。金鸡滩煤矿作为此项目的配套矿井,2012年2月开工建设,2014年6月底建成试生产。仅用28个月时间,创出业界瞩目的“金鸡滩速度”,矿井工程荣获煤炭行业“太阳杯”奖、中国建筑行业最高荣誉“鲁班奖”,成为了一颗熠熠生辉的沙海明珠。2014年7月1日以来,连续取得了年产1000万吨、1500万吨、1700万吨的重大突破。在新发展格局中,问鼎矿井集群发展新高度为顺应世界能源格局调整,紧密融入“双碳”政策,2021年12月16日,兖矿能源在上海成功召开战略发布会,发布了“双碳”目标下未来5-10年发展战略,擘画出了兖矿能源的新发展格局。兖矿能源总经理肖耀猛在讲话中指出:“陕蒙区域”要推进生产矿井达产达效、规划矿井开发建设、目标矿井资源获取,减轻本部负担,扛起发展大旗。鄂尔多斯公司瞄准“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高质量发展目标,以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三化融合”为方向,着力打造优势资源聚集区、产业调整先行区、创新发展示范区、人员转移承接区。一个个重点项目在突破,一个个大手笔在实施。今年10月21日,兖矿能源发布《发展战略纲要》实施进展公告,指出:营盘壕煤矿进入联合试生产;金鸡滩煤矿获得200万吨/年产能核增;转龙湾煤矿中厚煤层超长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建成投产,具备今后10年年产千万吨水平。同时,围绕着陕蒙基地的产业链也在优化升级中,兖矿能源智慧物流产业有序实施资源整合,加快建设营盘壕集运站等物流园区,积极推进陕蒙矿区铁路专用线建设,全力构建铁路、公路、港航、园区、平台“五位一体”的现代物流产业体系。如何在新发展格局中担当作为,如何成为“西部大开发”最活跃的市场主体,如何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中激发出更多的主观能动性,鄂尔多斯公司等单位表示,尽管各项工作起步较晚、基础较弱,一定要发挥好产业协同、资源协同等优势,凝聚起广大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增强创争精神,打造成为行业领先的标杆企业,为能源安全建设多做贡献。

煤炭资源枯竭后,未来之路如何走

现在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降低了煤炭消费,并且按照目前的煤炭储量以及煤炭勘探开发技术的不断提高,煤炭再过个一二百年也不会枯竭。估计两百年之后,能源结构早就发生了巨大变化,煤炭都可能没有用武之地了。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经济增长,却使全球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危机谈谈体会。

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在认识与改造自然、认识与改造自我的活动中形成的一系列观念、方法和价值体系。它们是贯串在科学探索和人文研究过程中的精神实质,是展现科学和人文活动内在意义的东西。(注:肖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一次版,第49页。)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古已有之,它们是在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不断滋生与满足中逐步成长起来的,延续到近代,二者的互动互进对近现代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此,本文将以近代启蒙运动作为分水岭,就启蒙运动之后的发展状况对这两种精神进行相关论述。 科学精神是指人们在科学活动中形成的,体现于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中的一种观念、意识和态度。西方文化传统中理性思维的发展以及重视经验和自然的哲学传统是近代科学精神得以形成的温床。(注:韩文甫,赵红光,成月季:《现代化进程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河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第73页。)而所谓科学,是指在理性的指导下,用实验与逻辑等手段,不以主观愿望和价值选择为转移,实事求是地探索自然界的本来面貌,从中得出规律性的结论,并形成系统的知识。(注:李连科:《发动机与制衡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社会作用的不同互补》,《光明日报》,2002年4月23日,第4版。)由于特殊的文化历史渊源以及科学所具有的这些属性使得贯串于其中的科学精神有着三个方面的特点:1、以人与自然的对立为前提,以物为尺度,以客观世界为认识对象,追求客观世界中的真;2、推崇理性至上的原则,往往借助于逻辑的、数学的和试验的理性手段,以求达到对自然世界的严密把握;3、科学探索无禁区。科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获得关于自然界的真理性的认识,无论在哪个领域,科学研究都可以涉足其中并一直深究下去。从总体上讲,科学精神尊重科技的价值和作用,强调依靠科技来推动社会发展。这种观念注重人的物质生活,强调社会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推崇物质力量和物质手段的强大作用,重视掌握科学方法、追求科学真理的意义。 就现实生活而言,科学精神是人类进行科学探索的不竭的精神动力。只有在科学精神的指引下,科学研究才能不断地获得突破,科学技术才能取得持续的进步。人类摆脱蒙昧状态和现代社会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都与科学精神的导向有着密切的关系。事实足以证明,无论是在昨天、今天还是明天,科学精神都将是人类社会科技发展和物质文明进步所必不可少的思维指向。 人文精神是指蕴涵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中的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在人文认识活动中形成的一系列价值观念和态度。(注:韩文甫,赵红光,成月季:《现代化进程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河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第73页。)相对于科学精神而言,人文精神较注重非理性的因素,它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人为尺度,追求善和美;在肯定理性作用的前提下,重视人的精神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作用;人文探索有禁区等。总体上讲,人文精神尊重人的价值,注重人的精神生活,追求人生的真谛,强调社会的精神支柱和文化繁荣的重要性,重视生产的人文效益、产品的文化含量等。 在现实生活中,人文精神指导着人类文明的走向。如果说科学精神注重于解决“是什么”的问题,人文精神的侧重点则在于研究“应该怎样”的问题。在科学精神的指引下,科学技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只有在人文精神的指导下,科学技术才能向着最利于人类美好发展的方向前进。在某种意义上,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可以说是承载和导引人类社会前进的两条轨道,缺失了其中的任何一条,社会就无法顺利前进。 二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最为宝贵的两种精神。二者之间有着共生互补的关系。在人类社会的改造建设中,只有将二者并重,才能保证发展实践的正确取向和成功。 从历史上看,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宗教、神话与医学、化学等自然科学是共生于一个知识体系中的,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一开始呈现出的是相互交错、交相发展的融合态势。随着人类认识的发展,科学虽然与神话、宗教渐渐分离,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但它总难以完全割舍同形而上思辩等人文观念的联系。就科学的现实形态而言,科学知识也总是以不同的方式包含着人文的意蕴。即使从近代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形成来看,它们也同是批判宗教神学的有力武器。人文精神首先呼吁人性的解放,尊重人的价值和权利。科学精神紧随其后,提倡科学实验,反对迷信。科学精神的弘扬恢复了理性的权威,人文精神的倡导重新树立了人的尊严,二者的紧密结合为人们推翻宗教神学的统治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指向。实际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同是人类精神文明中不可或缺的因子。有学者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形象地比喻成发动机与制衡器:如果将社会比作一辆行进的机车,科学精神及其在研究和生产中的应用,则起着发动机的作用。如果没有发动机,机车就会停滞不前;但如果光有发动机而没有制衡器,动力系统非但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而且极易导致灾难性的后果。人文精神相对于科学精神而言,正是起到了这种制衡器的作用。正是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共生互补中,人类社会才一步一步地走向灿烂和辉煌。 但自西方启蒙运动兴起以来,随着宗教神学统治的溃灭,自然科学的振兴,西方社会的工业化进程以空前的速度在推进。这一时期,作为科学精神外在表现形态的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物质生活的变化越来越使人类感到极大地满足和折服。在巨量的物质财富面前,人们充分感受到了科学知识所带来的实惠,从而使得人们对科学知识推崇备至。于是,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分离倾向便开始滋长。19世纪末,德国思想界掀起了一股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严格对立起来的强大思潮。时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逻辑实证主义更是把这种对立推向了极端。其结果是自然科学逐渐占据了人类思维的中心,而人文科学的阵地则逐步陷落。这种思潮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直到今天,许多国家仍在艰难地进行着人文学科的重建和弘扬工作。科学与人文的分离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公开对立,进而造成了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单向度发展。确切地说,这种对立直接引发了两种极端思潮的产生:一是科学主义或唯科学主义;一是人本主义。就科学主义或唯科学主义而言,它大致包含着以下内容:第一,认为自然科学知识是最精确、最可靠的知识,是其他科学的典范。第二,认为自然科学的方法是人类认识世界唯一正确和有效的方法,是一切认识方法的楷模,应该应用到人文社会科学的一切研究领域。第三,认为自然科学知识可以推广至解决人类的一切问题,包括人生问题。(注:杨寿堪,李建会:《现代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及其走向》,《学术月刊》,2001年第11期,第9页。)而就人本主义而言,它主要表现为以非理性主义观察问题:在人性问题上,以情感欲望、本能冲动、无意识等规定人的本质,认为“人是神秘的”;在认识上,以直觉、体验、信仰作为把握世界的途径,认为直接体验到的东西,才是最真实的;在本体论上,以意志、非理性的生命作为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是神秘的“实在”,等等。 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割裂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互补性和内在联系。科学主义推崇理性至上和科学的至高无上的地位,贬斥关于人的价值、尊严的所谓空洞口号,片面主张知识就是力量;而人本主义则鼓吹非理性主义,反对理性和科学进步,主张抽象的个人价值、个人理想、个人本位和个人中心等。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滋生无疑都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负面的作用。近代科技革命以来,从科学主义延伸出来的对工具理性(科技理性)极端推崇的态度,使得人类在对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中隐含着深刻的矛盾。一方面,科技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和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的能力。科学上的每一重大理论突破都导致了影响深远的技术发明和新产品的问世,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认识视野,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在这个由科技打造的世界中,人们肯定了科学技术是现代文明进步的强大因素,并且将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寄希望于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而与此同时,伴随着伟大的科技成就,一种前所未有的危机也悄然来临。工具理性(科技理性)所倡导的对自然缺少人文价值关怀的征服引发了一系列对人类命运产生不良甚至致命影响的全球性问题。比如,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导致了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气候变异、生态失衡;在人与社会关系方面,导致了贫富分化的悬殊,社会结构的失调,个人本位的膨胀等;在人的精神生活领域,导致了拜金主义的盛行和道德滑坡、人性的扭曲等。 而与科学主义或唯科学主义相对立,人本主义基于人们对工具理性(科技理性)的失望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人本主义者将一切危机都归因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将斗争的矛头指向理性和科学精神,大肆宣扬非理性主义,极度夸大人文精神的作用,并不加分析地将战争的残酷、机械文明的非人性、核武器的恐怖、环境的恶化等完全归罪于科技的发展。在人本主义的倡导下,甚至出现了一股反科学的极端思潮。人本主义的张扬无疑是片面和肤浅的,它宣扬“以人为本”,却恰恰没有看到隐藏于科学技术后面的真正主导因素是人。就历史的发展趋势而言,人本主义的倾向同样是不正确的,受其影响将会导致人的理性的缺失,科学技术的停滞不前,这样的后果也无疑会给人类社会的进步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之分离所带来的人类普遍的价值危机已引起了人们的反思。实际上,现代科学危机或现代文明危机的实质是科学丧失了它的人文意义,是科学对人的存在的忽略,是科学对自己所赖以产生和形成的实践基础的遗忘,是科学观中人文精神的衰微、科学技术非人化应用和发展的结果。(注:辛继湘:《人文价值-科学课程价值取向的必然选择》,《教育评论》,1998年第2期,第34页。)因此,为了人和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必须在发扬科学精神的同时弘扬人文精神。事实上,正如人类自身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一样,人类文化同时包括着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人类精神同时也包括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它们相互依存并相互补充,由此构成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不可或缺的两种基本方法和力量。只有在科学精神的指引下,科学技术才能获得不断进步,从而也才能在物质上为人类的幸福生活提供保障;而科学技术只有在人的调控下,在高尚的人文精神的导引下,才会尽可能充分地发挥出积极正面的效应,缩减负面影响,从而真正造福于人类。因此,在科学精神中充分融入人文精神是决定科学命运和人类自身命运的关键。总之,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是人类真正地认识世界,全面、合理地把握世界,并达到求真、向善、审美相统一的基础。在人类社会的建设发展中,任何一种精神的缺失都将会造成人类社会发展的失衡、失序。当前,我们已跨入了21世纪,审视上一世纪的不足之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新世纪相融合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不容置疑。 三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作为人类思想的两个维度,它们的均衡发展是人类社会全面持续进步的保证。这意味着,现代社会迫切需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当然,这种融合并不意味着一种精神对另一种精神的消解,而应当是二者的协调互补,共同发展。要实现这样的融合,我们必须审时度势,充分把握好影响二者融合的种种因素,从而才能在实践中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为二者的顺利融合创造条件。就现实情况而言,影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的因素大致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有利因素 当前,人类社会已普遍意识到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的重要性。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以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对话等,正是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具体表现。 现阶段,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进一步融合更有了令人乐观的前景。首先,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的全面发展将成为时代的主题,这就在客观上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创造了条件。“知识经济”的实质不仅是经济的知识化,更重要的是人的知识化。知识经济时代所追求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它更意味着包括思想、道德、文化、观念等等在内的社会的全面进步。一个社会只有在拥有无数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并使得劳动者普遍知识化之后,才能实现国家的“知识经济”化。这里所说的知识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不仅包括了科学技术知识,还包括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以及实践的经验、技艺和能力等。可以这样说,知识经济时代所重视的不仅是“智商”,“情商”也应是这个时代的重点。其次,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的发展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技术手段。随着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的成熟与普及,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人们可以跨越时空的阻隔进行自由的交流与合作。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不仅可以丰富各自的文化内涵,还可以促成崇尚科学精神的西方文化与崇尚人文精神的东方文化的有机结合,从而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拓宽了渠道。不仅如此,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还带来了大量的科研课题,这些课题提出了大量人文社会方面的问题,推动着科技工作者自觉不自觉地关注科技发展所带来的人文问题,从而在科技活动中接受人文精神的指引,使得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交融在了一起。最后,知识经济时代从总体上讲倡导的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就是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佐以合理和必要的人文关怀。可见,知识经济时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不仅成为可能,还将成为必然。 (二)不利因素 从历史的渊源来看,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并不是从来就分离的。它们的分离抑或对立有着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为了使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再度融合,我们应当找出影响二者融合的不利因素,以做到有的放矢,为二者的融合扫清障碍。经过分析可以发现,影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的不利因素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四点: 1、科学主义仍然盛行。可以说,从启蒙运动至今,科学主义或唯科学主义一直是社会思潮的主流。尽管在20世纪的一段时间里人文主义的思潮也十分强劲,但无论是人文 主义还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它们对科学的理解不但没有超出科学主义的视野,反而从根 本上否定了科学的人文意义和价值,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对科学的片面理解。这使得科学 主义更加巩固了自己的阵地。占主导地位的科学主义的科学观将人类文化区分为两个对 立的世界:科学世界和人文世界。科学主义者强调自然科学的“客观性”和科学方法的 独特性,否认人文学科的科学性并宣布其在认识上的无意义,这就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 神的融合设置了壁垒。 2、物质生活条件不够充裕。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尚未达到普遍富足的程度。尽管科技的发展带来了生产力的进步,但直到20世纪末,整个人类社会中的大多数人依然在为解决吃、喝、穿、住等基本的生存问题而奋斗,许多人甚至远未脱离贫困。瞻前顾后,在科学精神指导下获取物质财富依然是人类首要的追逐目标。在这样的情况下,注重人的物质生活,强调社会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强调物质力量和物质手段作用的科学精神成为了人们首先推崇的对象。而看似只能带来“精神食粮”的人文知识及其精神则自然地被置于非常次要的地位。 3、社会制度存在弊病。现阶段,人类社会中的许多制度尚不完备甚至存在着严重的弊端。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社会制度呈“单向度”的发展趋势,始终是围绕追逐和保护垄断阶层或资本家的利益来制定的。在这样的制度体系下,人们所做的一切都以最大化实现资本家的利润为目标,一切都以利润的赚取为中心。在这样的社会体制下,对物质利益的无限追逐成为了人们工作的唯一目标,能够比较立竿见影地引导科技进步并最终带来物质利益的科学精神无疑成为了人们追求的首要对象。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体现得比较含蓄的人文精神则被科学精神的大潮吞噬的了无踪影。现实生活中,社会制度存在着弊病,它导致了科学精神对人文精神的消解,并使得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问题被束之高阁。 4、教育学科设置、教育方式以及教育资金投入的偏颇。近代以来,教育在其进程中深受科学主义的影响。随着自然科学和技术愈演愈烈的学科分化和扩张,人文学科的领地日渐狭窄,不仅在学科规模方面人文学科的地位越来越低,而且在教育资金投入方面,对人文学科的扶持力也越来越弱。此外,教学方式上,也多采用“唯理性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偏重智力教育,推崇能力主义,重视培养训练记忆、理解、概括、抽象等智力因素,重视逻辑思维能力,而较忽视情感、态度、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重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性,而较忽视沟通不同学科的知识,以及建立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伦理的联系;重视知识的传授,而较忽视个性的充分发展。这种“重理轻文”的现状使得科学学科与人文学科之间的鸿沟日益加深,最终导致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走向了背离。 四 在新的世纪,对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而言,既充满了机遇,又面临着挑战。一方面,对上一世纪科学危机的反思使人们认识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的必要性,从而为二者的再度融合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而延续上一世纪的科技成就,人类社会迎来了倡导协调、持续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这就更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再度融合成为了可能。但另一方面,人类社会迄今仍然存在着诸多不利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主、客观因素,这些因素在当前科技发展迈向纵深的时代背景下极有可能发挥越来越大的干扰作用。因此,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冷静分析问题,思考在机遇与挑战中怎样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创造条件就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任务。在当前的形势下,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人类的一项长期任务。只有社会生产力的全面提高,才能将人们从物质匮乏的窘境中解放出来,从而也才能为人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并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创造前提条件。毫无疑问,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也就意味着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但必须注意的是,现阶段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人类应加强科技领域的研究,力求在更尖端的科技领域获得突破,从而进一步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并从中谋求解决全球性问题的技术方案;另一方面,人类在加强科技领域的研究的同时,应吸取以往的教训,将人文精神介入到科学研究中,在实践中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机融合,为科学研究指引正确的方向。 (二)改革和完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导致了人和社会的“单向度”发展。只有改革现有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将“单向度社会”纳入平衡发展的轨道,人们才有可能在合理社会制度的规范和指引下,充分关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问题。在具体措施方面,政府应该采取强有力的经济和行政手段,将宏观指导与微观调控相结合,对本国的发展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来加以引导,完善监督机构,并以严格的行政执法为强制性保障,严厉打击和控制违规行为。在这样的情况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带有强制性的意味,但这至少是较为可行有效的方法。 (三)改革现有不合理的学科设置和教育方式,加大人文学科的资金投入,倡导人的均衡发展 现有不合理的学科设置、教育方式和教育资金投入,使得科学学科与人文学科相对立,这是导致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互相背离的重要因素。在已经意识到学科设置不合理的情况下,有关部门应努力调整学科配置,学科设置不仅要适应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还要顺应人的精神完善的需要。教育课程不应仅仅被当作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更应该被当成发展学生对伦理道德、文化精神和美学价值的认识,以及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的手段。此外,在加大人文学科的教育份额的同时要加大人文学科建设的资金投入,为人文学科缔造较好的学习条件。最后,在教育方式上,应该在全社会范围内提倡素质教育。针对这个问题,中国人的传统思想给世界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导向作用。中国人自古以来讲究“和谐”,提倡“和谐”之道,这在今天看来,极具时代意义。美国著名科学家A.彭齐亚斯1995年出版的一本书就叫《和谐:信息时代的商业、技术和生活》,他认为目前人类正在由质量时代走向和谐时代,它所指的和谐与我国传统思想中的“和谐”是一致的。在现代社会,素质教育提倡的正是一种和谐发展的教育方式。因此,应该尽快实施素质教育,使教育成为连接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桥梁,从而在人的思想根源上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