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A′B′C′是Rt△ABC沿BC方向平移得到的,若BC=6cm,B′Q=[1/2]BA,S△QB′C=[1/4]S

sherry532022-10-04 11:39:543条回答

Rt△A′B′C′是Rt△ABC沿BC方向平移得到的,若BC=6cm,B′Q=[1/2]BA,S△QB′C=[1/4]S△ABC,则Rt△ABC移动的距离BB′=______.

已提交,审核后显示!提交回复

共3条回复
ZSXD154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81.8%
解题思路:设AC与A′B′相交于点D,根据平移的性质判定△ABC与△B′CD相似,然后根据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求出B′C的长度,再根据BB′=BC-B′C,计算即可得解.

根据平移的性质,AB∥A′B′,
∴△QB′C∽△ABC,
∵S△QB′C=[1/4]S△ABC
∴([B′C/BC])2=[1/4],
∵BC=6cm,
∴B′C=,
∴BB′=BC-B′C=6-3=3cm.
故答案为:3cm.

点评:
本题考点: 平移的性质.

考点点评: 本题考查了平移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判定出两三角形相似,利用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求出B′C的长度是解题的关键.

1年前
雨言Onlyone 共回答了1个问题 | 采纳率
6÷2=3
1年前
王飞93 共回答了28个问题 | 采纳率
三角形QB'C相似于三角形ABC
B'C'/BC=1/2
B'C'=1/2XBC=1/2X6=3
BB'=6-3=3
1年前

相关推荐

如图,Rt△DEF是由Rt△ABC沿BC向右平移3厘米得到的,其中AB=6厘米,DG=2厘米
如图,Rt△DEF是由Rt△ABC沿BC向右平移3厘米得到的,其中AB=6厘米,DG=2厘米
(1)试说明S阴影=S梯形ABEG (2)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panyuehua1年前4
sntkgg 共回答了11个问题 | 采纳率72.7%
(1)∵△ABC与△DEF 全等
∴ S△ABC=S△DEF
又∵ S阴影=S△DEF - S△GEC
S梯形ABEG =S△ABC - S△GEC
∴ S阴影=S梯形ABEG
(2)∵ AB‖GE
∴ △ABC与△GEC 全等
GE/AB=EC/BC
又∵GE=DE-DG=AB-DG=4cm
EC=(BC-3)cm
∴BC=9cm
EC=6cm
S阴影=S△DEF - S△GEC
=1/2*6*9-1/2*4*6
=15cm^2
将边长为2的正△ABC沿BC边上的中线AD折成60°的二面角B-AD-C,则点D到ABC的距离为
llj_261年前1
love1982zy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100%
BD=CD=1 ∠BDC=60° ∴BC=1 三角形BDC的面积 SBDC=1/2*BD*CD*sin60°=√3/4
VA-BCD=1/3*SBDC*AD=1/4
在三角形ABC中 AB=AC=2, BC=1 面积SABC=√15/4 点D到ABC的距离为h
VD-ABC=1/3*SABC*h=√15/12 *h
VA-BCD=VD-ABC 1/4=√15/12 *h h=√15/5
已知△ABC的面积为36,将△ABC沿BC平移到△A′B'C'的位置,使点B′和点C重合,连接AC'交A'C于点D.
已知△ABC的面积为36,将△ABC沿BC平移到△A′B'C'的位置,使点B′和点C重合,连接AC'交A'C于点D.
(1)求证:A'D=CD
(2)求△C'DC的面积
sy048sh1年前1
人间天秤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100%
根据题意得,∠B=∠A′CC′,BC′=BC,
∴CD∥AB,CD= 12AB(三角形的中位线),
∵点C′到A′C的距离等于点C到AB的距离,
∴△C′DC的面积= 12△ABC的面积= 12×36=18.
故答案为:18.
(2012•河源二模)已知△ABC的面积为36,将△ABC沿BC平移到△A′B′C′,使点B′和C点重合,连接AC′交A
(2012•河源二模)已知△ABC的面积为36,将△ABC沿BC平移到△A′B′C′,使点B′和C点重合,连接AC′交A′C于D.
(1)求证:A′D=CD;(2)求△C′DC的面积.
地狱战场1年前1
fellowpig2013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88.9%
解题思路:(1)根据平移的性质可以得到AC∥A′C′,AC=A′C′,然后证明△ACD≌△C′A′D,再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即可证明;
(2)根据平移只改变图形的位置,不改变图形的形状与大小,可得△A′B′C′的面积,再根据等底同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即可求解.

(1)证明:∵△ABC沿BC平移到△A′B′C′,
∴AC∥A′C′,AC=A′C′,
∴∠ACD=∠C′A′D,
又∵∠ADC=∠C′DA′,
∴△ACD≌△C′A′D,
∴A′D=CD;

(2)∵△ABC沿BC平移到△A′B′C′,
∴△ABC≌△A′B′C′,
∴△ABC与△A′B′C′的面积相等,等于36,
因为A′D=CD,
所以△C′DC与△C′A′D的面积相等,等于18.

点评:
本题考点: 平移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考点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平移的性质与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的性质,利用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进行求解在今后的学习中经常用的,希望能够熟练掌握.

已知△ABC的面积为36,将△ABC沿BC平移到△A′B′C′,使B′和C重合,连接AC′交A′C于D,则△C′DC的面
已知△ABC的面积为36,将△ABC沿BC平移到△A′B′C′,使B′和C重合,连接AC′交A′C于D,则△C′DC的面积为______.
szformat1年前1
心宇永恒 共回答了12个问题 | 采纳率91.7%
解题思路:根据平移变换只改变图形的位置,不改变图形的形状与大小,可得∠B=∠A′CC′,BC=B′C′,再根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可得CD∥AB,然后求出CD=12AB,点C′到A′C的距离等于点C到AB的距离,根据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的比等于底边的比即可求解.

根据题意得,∠B=∠A′CC′,BC=B′C′,
∴CD∥AB,CD=[1/2]AB(三角形的中位线),
∵点C′到A′C的距离等于点C到AB的距离,
∴△C′DC的面积=[1/2]△ABC的面积=[1/2]×36=18.
故答案为:18.

点评:
本题考点: 平移的性质;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

考点点评: 本题考查了平移变换的性质,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的中位线等于第三边的一半的性质,以及等高三角形的面积的比等于底边的比,是小综合题,但难度不大.

将边长为2的正△ABC沿BC边上的中线AD折成60°的二面角B-AD-C,则点D到ABC的距离为
cindy11071年前1
1013or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81.8%
此题可以用等积法求解,三菱锥A-BCD的体积=三菱锥D-ABC的体积,可求得点D到ABC的距离为五分之根号15.
(2007•宜昌)如图1,在△ABC中,AB=BC=5,AC=6.△ECD是△ABC沿BC方向平移得到的,连接AE.AC
(2007•宜昌)如图1,在△ABC中,AB=BC=5,AC=6.△ECD是△ABC沿BC方向平移得到的,连接AE.AC和BE相交于点O.
(1)判断四边形ABCE是怎样的四边形,说明理由;
(2)如图2,P是线段BC上一动点(图2),(不与点B、C重合),连接PO并延长交线段AE于点Q,QR⊥BD,垂足为点R.
①四边形PQED的面积是否随点P的运动而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求出四边形PQED的面积;
②当线段BP的长为何值时,△PQR与△BOC相似.
zyt8306201年前1
anwcwccc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90.9%
解题思路:(1)四边形ABCE是菱形.由平移得到四边形ABCE是平行四边形,又AB=BC,可以推出四边形ABCE是菱形;
(2)①四边形PQED的面积不发生变化.根据菱形的性质和已知条件可以求出菱形的面积,过A作AH⊥BD于H,再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以求出AH,由菱形的对称性知△PBO≌△QEO,所以BP=QE,现在可以得到S四边形PQED=S△BED,而S△BED的面积可以求出,所以四边形PQED的面积不发生变化.
②如图2,当点P在BC上运动,使△PQR与△COB相似时,∵∠2是△OBP的外角,∴∠2>∠3,∴∠2不与∠3对应,∴∠2与∠1对应,即∠2=∠1,∴OP=OC=3,过O作OG⊥BC于G,则G为PC的中点,△OGC∽△BOC,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对应线段成比例可以求出CG,而PB=BC-PC=BC-2CG,根据这个等式就可以求出BP的长.

(1)四边形ABCE是菱形.
∵△ECD是由△ABC沿BC平移得到的,
∴EC∥AB,且EC=AB,
∴四边形ABCE是平行四边形,
又∵AB=BC,
∴四边形ABCE是菱形;

(2)①四边形PQED的面积不发生变化.
方法一:∵ABCE是菱形,
∴AC⊥BE,OC=[1/2]AC=3,
∵BC=5,
∴BO=4,
过A作AH⊥BD于H,(如图1).
∵S△ABC=[1/2]BC×AH=[1/2]AC×BO,
即:[1/2]×5×AH=[1/2]×6×4,
∴AH=[24/5].
或∵∠AHC=∠BOC=90°,∠BCA公用,
∴△AHC∽△BOC,
∴AH:BO=AC:BC,
即:AH:4=6:5,
∴AH=[24/5].
由菱形的对称性知,△PBO≌△QEO,
∴BP=QE,
∴S四边形PQED=[1/2](QE+PD)×QR=[1/2](BP+PD)×AH=[1/2]BD×AH
=[1/2]×10×[24/5]=24.
方法二:由菱形的对称性知,△PBO≌△QEO,
∴S△PBO=S△QEO
∵△ECD是由△ABC平移得到的,
∴ED∥AC,ED=AC=6,
又∵BE⊥AC,
∴BE⊥ED,
∴S四边形PQED=S△QEO+S四边形POED=S△PBO+S四边形POED=S△BED
=[1/2]×BE×ED=[1/2]×8×6=24.

②方法一:如图2,当点P在BC上运动,使△PQR与△COB相似时,
∵∠2是△OBP的外角,
∴∠2>∠3,
∴∠2不与∠3对应,
∴∠2与∠1对应,
即∠2=∠1,
∴OP=OC=3
过O作OG⊥BC于G,则G为PC的中点,
∴△OGC∽△BOC,
∴CG:CO=CO:BC,
即:CG:3=3:5,
∴CG=[9/5],
∴PB=BC-PC=BC-2CG=5-2×[9/5]=[7/5].

方法二:如图3,当点P在BC上运动,使△PQR与△COB相似时,
∵∠2是△OBP的外角,
∴∠2>∠3,
∴∠2不与∠3对应,
∴∠2与∠1对应,
∴QR:BO=PR:OC,即:[24/5]:4=PR:3,
∴PR=[18/5]
过E作EF⊥BD于F,设PB=x,则RF=QE=PB=x,
DF=
ED

点评:
本题考点: 菱形的判定;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考点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了图形变换,把图形的变换放在平行四边形,菱形的背景之中,利用特殊四边形的性质探究图形变换的规律.

如图△ABC沿BC的方向平移后得到△DEF,若∠A=26°,∠E=74°,则∠1= ∠2= , ∠A= ,∠D=
如图△ABC沿BC的方向平移后得到△DEF,若∠A=26°,∠E=74°,则∠1= ∠2= , ∠A= ,∠D=

若AB=4cm,AC=5cm,BC=4.5cm,EC=3.5cm则平移的距离=( ),DE=( ),CF=( )

小小涓涓1年前1
worinipigu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93.8%
△ABC沿BC的方向平移后得到△DEF,若∠A=26°,∠E=74°.
则∠1= 74º,∠2=80º,∠A=26º,∠D=26º
若AB=4cm,AC=5cm,BC=4.5cm,EC=3.5cm则平移的距离=( 1cm ),DE=(4cm),CF=(1cm)
如图,已知△ABC的面积为18,将△ABC沿BC平移到△A′B′C′,使B′和C重合,连接AC′交A′C于D,则△C′D
如图,已知△ABC的面积为18,将△ABC沿BC平移到△A′B′C′,使B′和C重合,连接AC′交A′C于D,则△C′DC的面积为___
佛罗伦蒂那1年前1
8caq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80%
解题思路:根据平移变换只改变图形的位置,不改变图形的形状与大小,可得∠B=∠A′CC′,BC=B′C′,再根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可得CD∥AB,然后求出CD=[1/2]AB,点C′到A′C的距离等于点C到AB的距离,根据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的比等于底边的比即可求解.

根据题意得,∠B=∠A′CC′,BC=B′C′,
∴CD∥AB,CD=[1/2]AB(三角形的中位线),
∵点C′到A′C的距离等于点C到AB的距离,
∴△C′DC的面积=[1/2]△ABC的面积=[1/2]×18=9.
故答案为:9.

点评:
本题考点: 平移的性质

考点点评: 本题考查了平移变换的性质,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的中位线等于第三边的一半的性质,以及等高三角形的面积的比等于底边的比,是小综合题,但难度不大.

已知,如图六,Rt△A'B'C'是Rt△ABC沿BC方向平移得到的.若BC=6cm,B'Q=1/2BA,S△QB'C=1
已知,如图六,Rt△A'B'C'是Rt△ABC沿BC方向平移得到的.若BC=6cm,B'Q=1/2BA,S△QB'C=1/4S△ABC.求Rt△ABC
已知,如图六,Rt△A'B'C'是Rt△ABC沿BC方向平移得到的.若BC=6cm,B'Q=1/2BA,S△QB'C=1/4S△ABC.求Rt△ABC移动的距离BB'.
广东来福1年前1
琳恩i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100%
因为S△QB'C=1/4S△ABC
也就是1/2B'CxB'Q=1/2BCxBA
而B'Q=1/2BA
所以B'C=1/2BC
移动距离BB'=BC-B'C=6-3=3cm
望采纳!
已知△ABC面积为24,将△ABC沿BC的方向平移到△A′B′C′的位置,使B′和C重合,连接AC′交A′C于D,则△C
已知△ABC面积为24,将△ABC沿BC的方向平移到△A′B′C′的位置,使B′和C重合,连接AC′交A′C于D,则△C′DC的面积为______.
鸭哥哥1年前2
白大 共回答了24个问题 | 采纳率87.5%
解题思路:根据题意:将△ABC沿BC方向移到△A′B′C′的位置,使B′与C重合,可得:AB∥A′B′,且BC=CC′;故D为A′B′的中点;则△C′DC的面积为△ABC的面积的一半,即12.

∵AB∥A′B′,且BC=CC′
∴D为A′B′的中点,
又∵BC=CC′,
∴S△C′DC=[1/2]S△ABC=[1/2]×24=12.

点评:
本题考点: 平移的性质.

考点点评: 本题考查平移的基本性质是:①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②经过平移,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

如图,在△ABC中,△ECD是△ABC沿BC方向平移得到的,连接AE,AC和BE相交于点O.
如图,在△ABC中,△ECD是△ABC沿BC方向平移得到的,连接AE,AC和BE相交于点O.
(1)判断四边形ABCE是怎样的四边形,并说明理由.
(2)P是线段BC上一动点(不与B、C重合),连接PO并延长交线段AB于点Q,四边形PQED的面积是否随点P的运动而发生变化,请说明理由.
小捉1年前1
2ienysvaq54cj4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80%
(1)四边形ABCE是平行四边形,
理由:∵△ECD是△ABC平移得到的
∴AB∥EC,AB=EC,
∴四边形ABCE是平行四边形;

(2)不发生变化.
理由:∵AE∥BC,
∴∠QAO=∠PCO,
∵四边形ABCE是平行四边形,
∴OA=OC,
在△AOQ和△COP中,


∠QAO=∠PCO
OA=OC
∠AOQ=∠COP,
∴△AOQ≌△COP(ASA),
∴四边形QPDE的面积等于四边形ACDE的面积,
∴四边形PQED的面积是不随点P的运动而发生变化.
如图1,在△ABC中,AB=BC=5,AC=6.△ECD是△ABC沿BC方向平移得到的,连接AE、AC和BE相交于点O.
如图1,在△ABC中,AB=BC=5,AC=6.△ECD是△ABC沿BC方向平移得到的,连接AE、AC和BE相交于点O.

(1)判断四边形ABCE是怎样的四边形,说明理由;
(2)如图2,P是线段BC上一动点(图2),(不与点B、C重合),连接PO并延长交线段AE于点Q,QR⊥BD,垂足为点R.四边形PQED的面积是否随点P的运动而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求出四边形PQED的面积.
孟广美爱宫君1年前2
53980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87.5%
解题思路:(1)利用平移的知识可得四边形ABCE是平行四边形,进而根据AB=BC可得该四边形为菱形;
(2)利用证明三角形全等可得四边形PQED的面积为三角形BED的面积,所以不会改变;进而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解即可.

(1)四边形ABCE是菱形,证明如下:
∵△ECD是由△ABC沿BC平移得到的,
∴EC∥AB,且EC=AB,
∴四边形ABCE是平行四边形,(2分)
又∵AB=BC,
∴四边形ABCE是菱形.(4分)
(2)由菱形的对称性知,△PBO≌△QEO,
∴S△PBO=S△QEO(7分)
∵△ECD是由△ABC平移得到的,
∴ED∥AC,ED=AC=6,
又∵BE⊥AC,∴BE⊥ED,(8分)
∴S四边形PQED=S△QEO+S四边形POED=S△PBO+S四边形POED=S△BED
=[1/2]×BE×ED=[1/2]×8×6=24.(10分)

点评:
本题考点: 菱形的判定与性质.

考点点评: 考查菱形的判定及相关性质;把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转化为较简单的规则图形的面积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如图①,在△ABC中,AB=BC=5,AC="6." △ECD是△ABC沿BC方向平移得到的,连接AE.AC和BE相交于
如图①,在△ABC中,AB=BC=5,AC="6." △ECD是△ABC沿BC方向平移得到的,连接AE.AC和BE相交于点O。

(1)判断四边形ABCE是怎样的四边形,说明理由;
(2)如图②,P是线段BC上一动点(不与点B、C重合),连接PO并延长交线段AB于点Q,QR⊥BD,垂足为点R。四边形PQED的面积是否随点P的运动而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求出四边形PQED的面积。
122y1年前1
asb1qb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94.4%
(1)菱形
(2)24

(1)四边形ABCE是菱形。证明如下:
  ∵△ECD是由△ABC沿BC平移得到的,∴EC∥AB,且EC=AB,
   ∴四边形ABCE是平行四边形.
  又∵AB=BC,∴四边形ABCE是菱形.
(2)四边形PQED的面积不发生变化,理由如下:
  ∵ABCE是菱形,∴AC⊥BE,OC= AC=3.
  ∵BC=5,∴BO=4.
过A作AH⊥BD于H

  ∵S△ABC= B C×AH= AC×BO,即 ×5×AH= ×6×4,∴AH= .
  由菱形的对称性知,△PBO≌△QEO,∴BP=QE.
 ∴S四边形ABCD= (QE+PD)×QR= (BP+PD)×AH= BD×AH = ×10× =24
如图1,在△ABC中,AB=BC=5,AC=6,△ECD是△ABC沿BC方向平移得到的,连接AE,AC和BE相交于点O。
如图1,在△ABC中,AB=BC=5,AC=6,△ECD是△ABC沿BC方向平移得到的,连接AE,AC和BE相交于点O。
(1)判断四边形ABCE是怎样的四边形,说明理由;
(2)如图2,P是线段BC上一动点(图2),(不与点B、C重合),连接PO并延长交线段AB于点Q,QR⊥BD,垂足为点R。
①四边形PQED的面积是否随点P的运动而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求出四边形PQED的面积;
②当线段BP的长为何值时,△PQR与△BOC相似?
avbidd1年前1
薇栗子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90%
(1)四边形ABCE是菱形,证明如下:
∵△ECD是由△ABC沿BC平移得到的,
∴EC∥AB,且EC=AB,
∴四边形ABCE是平行四边形,
又∵AB=BC,
∴四边形ABCE是菱形,
(2)①四边形PQED的面积不发生变化,理由如下:
∵ABCE是菱形,
∴AC⊥BE,OC= AC=3,
∵BC=5,
∴BO=4,
过A作AH⊥BD于H,(如图1)
∵S △ABC = BC×AH= AC×BO,即: ×5×AH= ×6×4,
∴AH=
由菱形的对称性知,△PBO≌△QEO,
∴BP=QE,
∴S 四边形PQED = (QE+PD)×QR
= (BP+PD)×AH= BD×AH = ×10× =24;
②如图2,当点P在BC上运动,使△PQR与△COB相似时,
∵∠2是△OBP的外角,
∴∠2>∠3,
∴∠2不与∠3对应,
∴∠2与∠1对应,即∠2=∠1,
∴OP=OC=3,
过O作OG⊥BC于G,则G为PC的中点,△OGC∽△BOC,
∴CG∶CO=CO∶BC,即:CG∶3=3∶5,
∴CG=
∴PB=BC-PC=BC-2CG=5-2× =
如图,已知正三角形ABC的边长为6,将△ABC沿BC边上的高线AO折起,使BC=3根号2,得到三棱锥A-BOc,如图,第

如图,已知正三角形ABC的边长为6,将△ABC沿BC边上的高线AO折起,使BC=3根号2,得到三棱锥A-BOc,如图,第三题怎么做?


想要你幸福1年前2
林明伟 共回答了24个问题 | 采纳率87.5%
如图所示,△DEF是将△ABC沿BC边平移得到的,且DE经过AC的中点O,问:O是DE的中点吗?如果是,请说明理由;
立二1年前1
tuiba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88.9%
回答是肯定的
过E作EG//BC交AB于G
∵⊿ABC≌⊿DEF
可见⊿DEF没移动时,E,G是同点
E是AC中点,则G是AB中点
也就是E是DE中点
∵移动是水平平移,∴回答是肯定的.
如图,∠B=90°,BC=4√3,AB=4cm,j将△ABC沿BC向右平移2cm,得到△DEF,则四边形ACFD的周长为
如图,∠B=90°,BC=4√3,AB=4cm,j将△ABC沿BC向右平移2cm,得到△DEF,则四边形ACFD的周长为几厘米


复制去Google翻译翻译结果
hu504860661年前1
pankeluoping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95%
20厘米 AD//CF AD//CF
AB=2 CF=2
勾股定理得AC=8
周长为20
已知△ABC的面积为36,将△ABC沿BC平移到△A′B′C′,使B′和C重合,连接AC′交A′C于D,则△C′DC的面
已知△ABC的面积为36,将△ABC沿BC平移到△A′B′C′,使B′和C重合,连接AC′交A′C于D,则△C′DC的面积为______.
vjtiancai1年前1
风沙影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81.8%
解题思路:根据平移变换只改变图形的位置,不改变图形的形状与大小,可得∠B=∠A′CC′,BC=B′C′,再根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可得CD∥AB,然后求出CD=12AB,点C′到A′C的距离等于点C到AB的距离,根据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的比等于底边的比即可求解.

根据题意得,∠B=∠A′CC′,BC=B′C′,
∴CD∥AB,CD=[1/2]AB(三角形的中位线),
∵点C′到A′C的距离等于点C到AB的距离,
∴△C′DC的面积=[1/2]△ABC的面积=[1/2]×36=18.
故答案为:18.

点评:
本题考点: 平移的性质;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

考点点评: 本题考查了平移变换的性质,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的中位线等于第三边的一半的性质,以及等高三角形的面积的比等于底边的比,是小综合题,但难度不大.

如图1,在△ABC中,AB=BC=5,AC=6,△ECD是△ABC沿BC方向平移得到的,连接AE、AC、BE,且AC和B
如图1,在△ABC中,AB=BC=5,AC=6,△ECD是△ABC沿BC方向平移得到的,连接AE、AC、BE,且AC和BE相交于点O.

(1)求证:四边形ABCE是菱形;
(2)如图2,P是线段BC上一动点(不与B、C重合),连接PO并延长交线段AE于点Q,过Q作QR⊥BD交BD于R.
①四边形PQED的面积是否为定值?若是,请求出其值;若不是,请说明理由;
②以点P、Q、R为顶点的三角形与以点B、C、O为顶点的三角形是否可能相似?若可能,请求出线段BP的长;若不可能,请说明理由.
philipskel1年前0
共回答了个问题 | 采纳率
如图 将Rt△ABC沿BC所在的直线向右平移得到Rt△DFE,若AB=8,BE=6,DG=3,求图中阴影面积
如图 将Rt△ABC沿BC所在的直线向右平移得到Rt△DFE,若AB=8,BE=6,DG=3,求图中阴影面积

我爱暖暖的春天1年前3
raymand06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100%
阴影部分的面积等于三角形DEF的面积减掉三角形CEG地面积,也就是三角形ABC的面积减掉三角形CEG地面积,等于梯形ABEG地面积.(5+8)*6/2=39
如图(1),在△ABC种,AB=BC=5,AC=6,△ECD是△ABC沿BC方向平移得到的,连结AE,BE,AC和BE相
如图(1),在△ABC种,AB=BC=5,AC=6,△ECD是△ABC沿BC方向平移得到的,连结AE,BE,AC和BE相交于点O.
(1)判断四边形ABCE是怎样的四边形,并说明理由.
(2)如图(2),P是线段BC上一动点(不与点BC重合),连结PO并延长,交线段BP的长为何值时,△PQR与△BOC相似?
zhaozhimin_01年前3
isabel0407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86.7%
⑴ CE‖=BA(CE由BA平移得到).∴ABCE是平行四边形.
⑵ QR=OB×AC/BC=4.8.设⊿BOC∽⊿QRP,PQ=1.2×5=6.OR=3=OC.R,C重合.
RP=1.2×3=3.6.BP=5-3.6=1.4.即当BP=1.4时,⊿BOC∽⊿QRP
(2012•河源二模)已知△ABC的面积为36,将△ABC沿BC平移到△A′B′C′,使点B′和C点重合,连接AC′交A
(2012•河源二模)已知△ABC的面积为36,将△ABC沿BC平移到△A′B′C′,使点B′和C点重合,连接AC′交A′C于D.
(1)求证:A′D=CD;(2)求△C′DC的面积.
出此间1年前1
日中天四二 共回答了8个问题 | 采纳率100%
(1)证明:∵△ABC沿BC平移到△A′B′C′,
∴AC∥A′C′,AC=A′C′,
∴∠ACD=∠C′A′D,
又∵∠ADC=∠C′DA′,
∴△ACD≌△C′A′D,
∴A′D=CD;

(2)∵△ABC沿BC平移到△A′B′C′,
∴△ABC≌△A′B′C′,
∴△ABC与△A′B′C′的面积相等,等于36,
因为A′D=CD,
所以△C′DC与△C′A′D的面积相等,等于18.
如图1,在△ABC中,AB=BC=5,AC=6.△ECD是△ABC沿BC方向平移得到的,连接AE、AC和BE相交于点O.
如图1,在△ABC中,AB=BC=5,AC=6.△ECD是△ABC沿BC方向平移得到的,连接AE、AC和BE相交于点O.

(1)判断四边形ABCE是怎样的四边形,说明理由;
(2)如图2,P是线段BC上一动点(图2),(不与点B、C重合),连接PO并延长交线段AE于点Q,QR⊥BD,垂足为点R.四边形PQED的面积是否随点P的运动而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求出四边形PQED的面积.
htj19750011年前1
玉米nn 共回答了24个问题 | 采纳率83.3%
解题思路:(1)利用平移的知识可得四边形ABCE是平行四边形,进而根据AB=BC可得该四边形为菱形;
(2)利用证明三角形全等可得四边形PQED的面积为三角形BED的面积,所以不会改变;进而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解即可.

(1)四边形ABCE是菱形,证明如下:∵△ECD是由△ABC沿BC平移得到的,∴EC∥AB,且EC=AB,∴四边形ABCE是平行四边形,(2分)又∵AB=BC,∴四边形ABCE是菱形.(4分)(2)由菱形的对称性知,△PBO≌△QEO,∴S△PBO...

点评:
本题考点: 菱形的判定与性质.

考点点评: 考查菱形的判定及相关性质;把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转化为较简单的规则图形的面积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如图,已知直角三角形abc中,∠b=90°,bc=4,ab=4,将△abc沿bc的方向平移到三角形a'b‘c'的位置,
如图,已知直角三角形abc中,∠b=90°,bc=4,ab=4,将△abc沿bc的方向平移到三角形a'b‘c'的位置,
若平移的距离为3,那么△abc与△a'b'c'重叠部分的面积为()
带着uu味的女人1年前3
superself 共回答了28个问题 | 采纳率82.1%
因为BC=AC,所以∠A=∠B=45°,又因为是平移,所以阴影部分的两个非直角也是相等的45°角,所以,阴影三角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其面积为:1/2*(BC-3)*(BC-3)=1/2
如图1,在△ABC中,AB=BC=5,AC=6.△ECD是△ABC沿BC方向平移得到的,连接AE.AC和BE相交于点O.
如图1,在△ABC中,AB=BC=5,AC=6.△ECD是△ABC沿BC方向平移得到的,连接AE.AC和BE相交于点O.
(1)判断四边形ABCE是怎样的四边形,说明理由;
(2)如图2,P是线段BC上一动点(图2),(不与点B、C重合),连接PO并延长交线段AB于点Q,QR⊥BD,垂足为点R.
①四边形PQED的面积是否随点P的运动而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求出四边形PQED的面积;
②当线段BP的长为何值时,△PQR与△BOC相似.
lele_3681年前1
shiqian923 共回答了13个问题 | 采纳率100%
(1)四边形ABCE是菱形.
∵△ECD是由△ABC沿BC平移得到的,
∴EC ∥ AB,且EC=AB,
∴四边形ABCE是平行四边形,
又∵AB=BC,
∴四边形ABCE是菱形;

(2)①四边形PQED的面积不发生变化.
方法一:∵ABCE是菱形,
∴AC⊥BE,OC=
1
2 AC=3,
∵BC=5,
∴BO=4,
过A作AH⊥BD于H,(如图1).
∵S △ABC =
1
2 BC×AH=
1
2 AC×BO,
即:
1
2 ×5×AH=
1
2 ×6×4,
∴AH=
24
5 .
或∵∠AHC=∠BOC=90°,∠BCA公用,
∴△AHC ∽ △BOC,
∴AH:BO=AC:BC,
即:AH:4=6:5,
∴AH=
24
5 .
由菱形的对称性知,△PBO≌△QEO,
∴BP=QE,
∴S 四边形PQED =
1
2 (QE+PD)×QR=
1
2 (BP+PD)×AH=
1
2 BD×AH
=
1
2 ×10×
24
5 =24.
方法二:由菱形的对称性知,△PBO≌△QEO,
∴S △PBO =S △QEO
∵△ECD是由△ABC平移得到的,
∴ED ∥ AC,ED=AC=6,
又∵BE⊥AC,
∴BE⊥ED,
∴S 四边形PQED =S △QEO +S 四边形POED =S △PBO +S 四边形POED =S △BED
=
1
2 ×BE×ED=
1
2 ×8×6=24.

②方法一:如图2,当点P在BC上运动,使△PQR与△COB相似时,
∵∠2是△OBP的外角,
∴∠2>∠3,
∴∠2不与∠3对应,
∴∠2与∠1对应,
即∠2=∠1,
∴OP=OC=3
过O作OG⊥BC于G,则G为PC的中点,
∴△OGC ∽ △BOC,
∴CG:CO=CO:BC,
即:CG:3=3:5,
∴CG=
9
5 ,
∴PB=BC-PC=BC-2CG=5-2×
9
5 =
7
5 .

方法二:如图3,当点P在BC上运动,使△PQR与△COB相似时,
∵∠2是△OBP的外角,
∴∠2>∠3,
∴∠2不与∠3对应,
∴∠2与∠1对应,
∴QR:BO=PR:OC,即:
24
5 :4=PR:3,
∴PR=
18
5
过E作EF⊥BD于F,设PB=x,则RF=QE=PB=x,
DF=
E D 2 -E F 2 =
18
5 ,
∴BD=PB+PR+RF+DF=x+
18
5 +x+
18
5 =10,x=
7
5 .

方法三:如图4,若点P在BC上运动,使点R与C重合,
由菱形的对称性知,O为PQ的中点,
∴CO是Rt△PCQ斜边上的中线,
∴CO=PO,
∴∠OPC=∠OCP,
此时,Rt△PQR ∽ Rt△CBO,
∴PR:CO=PQ:BC,
即PR:3=6:5,
∴PR=
18
5
∴PB=BC-PR=5-
18
5 =
7
5 .
在RT△ABC中,直角边AB=8,将RT△ABC沿BC所在直线向右平移6个单位就得到Rt△DEF,此时,DG=3,求DG
在RT△ABC中,直角边AB=8,将RT△ABC沿BC所在直线向右平移6个单位就得到Rt△DEF,此时,DG=3,求DGCF面积
远望远1年前2
Andy1wu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94.1%
由题意可以得出 AB//DE,AC//DF,
因为:S:dgcf+S:cge=S:abeg+S:cge
所以:S:dgcf=S:abeg
根据直角梯形的体积计算公式可以得出:
S:dgcf=S:abeg=二分之一*(AB+GE)*BE
=0.5*(8+5)*6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