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降尘2022-10-04 11:39:541条回答

已提交,审核后显示!提交回复

共1条回复
snowlucy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88.2%
获取知识的途径在于体察事物,体察事物之后,知识才能被自己理解
1年前

相关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故致知之道,在乎即事观理,以格夫物。物格者,事物之理,各有以诣其极而无余之谓也。理之在物者,既诣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故致知之道,在乎即事观理,以格夫物。物格者,事物之理,各有以诣其极而无余之谓也。理之在物者,既诣其极而无余,则知之在我者,亦随所亦诣而无不尽矣。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 里精粗无不致,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致也。
—— 《大学章句》
材料2:心之本体,原是个天理,原无非理;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天理。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传习录》心之良知,是谓圣人之学,惟是致此良知而已。自然致之者,圣人也;勉强致之者,贤人也;自蔽自昧而不肯致者,愚不孝也。愚不孝者,虽具蔽昧之极,良知又未尝不在也。苟能致之,即与 圣人无异矣。
——《大学问》
(1)材料1主要体现了朱熹“格物致知”的观点,根据材料信息,对此作简要解释。

(2)在朱熹看来,认识事物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3)材料2反映了王守仁怎样的观点?与朱熹的思想相比, 心学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y2x9wfbxa3xj5l41年前1
陈凯888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94.4%
(1)“格物致知”即通过接触观察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理”的感悟。
(3)“穷理”,朱熹把体认“理”作为认识的最终目标。
(3)通过内心反省以“致良知”。突出特点是认识到天理就在自己心中,无需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心学更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
朱熹的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格是什么?物是什么?怎样才能致知?朱熹为什么要提出来?目的是什么?有什么影响?
fdgs212h55541年前1
小安的优质生活 共回答了27个问题 | 采纳率88.9%
  格是格杀的意思,物是对金钱财富的物欲.
  格物就是格杀物欲贪欲.格之于外,远离物欲.
  物是指人的欲望,包括物欲,生理和心理的欲望.
  佛家印光大师说:格除幻妄私欲物,致显中庸秉彝知.
  即革除对外界的一切欲望,仔细思考世界之本源,便可以致知,得到真谛.
  有点佛家的参悟的意思.
  闽派–朱熹,学者称之为紫阳先生,为南宋人,讲学於闽,成闽派.朱子思想宏大,集北宋理学的大盛,使之融合为一,再上接孔孟组成一大理学系统.
  朱子的宇宙观,是以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为本,而融合邵雍、张载与二程之说,而提出一个「理」和「气」.他认为宇宙万物都有一个「理」的存在,这个客观的「理」就是「太极」.「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而「太极只是极好至善的道理」,及至表现而为具体的形象,则有赖於「气」,曰:「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由此而解释到人身的形成,「理」与「气」合构而成人,而「气」中之「理」,即人之「性」.他又认为气有清浊,禀气清者,为圣人;禀气浊者,为愚人.人之所以明德修身,就是用来涤除此「浊气」.
  根据上述原则,朱子乃提出「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的主张.他认为修养的目的在於「存天理,去人欲」.方法便是要在「持敬」与「致知」方面用力.「持敬」所以专心致志,「致知」在於「格物」,即「物而穷其理,穷理以故其知」.若能将宇宙事物一一研究,用力既久,自能豁然贯通.至此时,则万物之理皆在吾性中,「众物之表裏精粗无不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
  理学之影响
  宋明理学对后世影响甚大,由朱熹发展并集大成的理学,成为其后几百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元朝恢复科举以朱熹的《四书集注》来考试文人,明清两代也以朱熹的思想为科举的标准答案,康熙在《朱子全书》作序说:“朱夫子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之规……虽圣人复起,必不能逾也.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致之.3Q翻译句子,指出句子的出处.
殿上君王堂下臣1年前1
低调思绪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95%
这一词出自《札记. 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格”是指研究的意思,“物”是指客观事物,“致”是取得,“知”就是知识,认识
麻烦采纳,谢谢!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各表示的是什么内容?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各表示的是什么内容?
这是儒家的“修身”标准
zizhiya1年前3
yao99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86.7%
格物、致知【解释】: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诚意、正心【解释】 原是儒家提倡的一种修养方法,现也泛指心地端正诚恳.  【出处】 《礼记·大学》:“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格物与致知的意思分别是什么越确切越好
秋山舞1年前2
ww老虎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90.5%
"格物致知":《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格物致知"一词出自《大学》.格,至也.物,犹事也.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格物致知是儒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概念.北宋朱熹认为,"致知在格物者,言欲尽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这是朱子对"格物致知"最概括、精确的表述.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对于朱熹的的解释,我们的理解是,格物就是即物穷理,凡事都要弄个明白,探个究竟;致知,即做个真正的明白人,为人行事决不湖涂.
致知在格物 还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两个明的意思?主要是第2个明是什么意思?
译文1年前2
tyl1977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86.7%
格物: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彰显的意思,第二个是形容词,可以理解为好的,光明的,明明德就可以理解为彰显好的德性.
“明德任责 致知力行”的出处和含义?
“明德任责 致知力行”的出处和含义?
“明德任责 致知力行”是昆明理工大学的校训,可我不知道这句话出自何处,是什么意思,望指点一二.
1号香水1年前1
蔷薇rain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83.3%
明德:出自《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致知:出自《大学》,"致知在格物"
力行:出自,"论先后,当以致知为先;论轻重,当以力行为重"
任责:不太清楚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什么意思?
二只蝴蝶1年前1
淡蓝深邃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89.5%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出自“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意思是“要想提高自身品德修养的人,首先一定要端正自己的内心而无邪念;要想端正自己的内心而无邪念的人,首先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诚实;要想使自己意念诚实的人,首先一定要获得丰富的知识.而要获的丰富的知识,在于穷究事物的原理.”
‘格物’和‘致知’出自《礼记·大学》;‘ ,.’
stdavid1年前1
kklangzi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92.9%
"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
英语翻译小 宗 篇不学而达於政,有诸?曰:世末有不学而能者也.学之术二:曰致知,曰履事,兼之者上也.察於圣途,谙于往范,
英语翻译
小 宗 篇
不学而达於政,有诸?曰:世末有不学而能者也.学之术二:曰致知,曰履事,兼之者上也.察於圣途,谙于往范,博文之力也;练於群情,达於事几,体事之功也.然而师心独见,暗与道合,亦有不博文者也.虽然,精於仁义之术,优入尧舜之域,必知行兼举者能之矣.
东极之民侥,南极之民谲,西极之民戾,北极之民悍,中土之民和,非民性殊於四极也,习于圣人之教然也.蛮夷者,划疆土俗限之也,圣人之教可达,孰谓异吾民哉?
事虽易,而以难处之,末有下治之变:患虽远,而以近虑之,末有不及之谋.此所谓至慎,此所谓先几.
ice_ha1年前1
ccds_jhq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95.2%
Study does not reach to the politics,has various?Said:At the end of the world does not have study but those who are able.Studies the technique two:Said sends the knowledge,says the shoe matter,on.Observes Yu Shengtu,knows by heart Yu Wangfan,strength of the abundant article; Practices to the public sentiment,reaches to the matter several,merit of the body matter.However Shi Xindu sees,darkly gathers with the road,also has not the abundant article.Although,is skilled in technique of the justice and humanity,superiorly enters territory of the Yao and Shun,must knowing and doing concurrently lifting be able.East extremely the people luck,south extremely the people deceive,west extremely people ,north extremely people fierce,center people of the earth and,the non- people extremely to the four-pole also,the custom teach to the sage however.,delimits the boundary to limit also,the sage teaches to be possible to reach,says the different my people ah?The matter although is easy,but by difficulty it,end has governs it to change:The trouble although is far,but by near worry it,end has the stratagem.This
博学深思 明辨笃行 博学睿智 勤勉致知 学无止境 气有浩然
冰天雪1年前1
恋恋星球 共回答了12个问题 | 采纳率75%
博学深思:善于学习懂得思考.明辨笃行: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不应该做,并坚定付诸于行动.博学睿智:知识丰富而聪明.勤勉致远:为了一个目标而努力不懈奋斗.学无止境 :指学业上是没有尽头的,应奋进不息.气有浩然:一个人应当有正气有气节,坚持正义.
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格物而没知至
大胖的小妹1年前1
西双 共回答了23个问题 | 采纳率69.6%
我也来回答: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格物而没知至
格物而致知,力行而先谋-----什么意思?
阿范1年前1
ty_gz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95%
凡事先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总结出经验知识!凡事先要谋划事物的策略,再行实施实践!格物:推究事物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自哪里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自哪里
同题
ansonjimli1年前1
我不像我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89.5%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自哪?
lixg9041年前1
cheaperone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90%
《礼记·大学》
原文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博学睿思,勤勉致知,博学慎思,明辨笃行
CRAZY_PRETTY1年前3
bushiliuyifei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93.8%
湖南大学校训:
博学睿思,勤勉致知
华南理工大学校训:
博学慎思,明辨笃行
其实意思都差不多,要求大家要多掌握知识,要学会思考,要努力,要明辨是非,要身体力行.
英语翻译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盖人心之灵莫吥囿知,而天下之物莫吥囿理,惟于理囿未穷.故其知囿吥
英语翻译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盖人心之灵莫吥囿知,而天下之物莫吥囿理,惟于理囿未穷.故其知囿吥尽页.是以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吥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吥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吥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请高手帮忙翻译这段东西啊`急要翻译啊`
南南的秘密1年前2
圣殿黑骑士 共回答了29个问题 | 采纳率96.6%
格物致知
中国宋明理学认识论学说,中国古代认识论的重要命题,对古代科学发展从思想上有所影响.始见于《礼记·大学》.原是作为诚意、正心、修身等道德修养方法的命题.从宋代理学家程颐开始,把格物致知作为认识论的重要问题.程颐认为格物就是就物而穷其理,格物的途径主要是读书讨论,应事接物之类.格物致知的过程,就是一个体认人所固有的理的过程.二程还提出“格物致知”主要是“察之于身”、“反求诸身”,其弟子杨时进而提出格物即是“反身”之学.
【原文】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 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 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始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 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 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 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译文】
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是指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研究它的原理.人的心灵都具有认识能力,而天下万事万物都总有一定的原理,只不过因为这些原理还没有被彻底认识,所以使知识显得很有局限.因此,《大学》一开始就教学习者接触天下万事万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进一步探究,以彻底认识万事万物的原理.经过长期用功,总有一天会豁然贯通,到那时,万事万物的里外巨细都被认识得清清楚楚,而自己内心的一切认识能力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再也没有蔽塞.这就叫万事万物被认识、研究了,这就叫知识达到顶点了.
“格物、致知”两个词的解释100字内
风吹雪飞醉了蓝颜1年前2
残缺也美丽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75%
格物致知":《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格物致知"一词出自《大学》.格,至也.物,犹事也.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格物致知是儒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概念.北宋朱熹认为,"致知在格物者,言欲尽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这是朱子对"格物致知"最概括、精确的表述.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对于朱熹的的解释,我们的理解是,格物就是即物穷理,凡事都要弄个明白,探个究竟;致知,即做个真正的明白人,为人行事决不湖涂.
求 “涵养须用静,进学在致知” 的意思
xiangtlq1年前3
秋之冥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78.9%
【译文】《近思录》:“涵养德行需要用敬礼,没事的时候需要用敬将心存养在这里,提高警觉,不使放肆.要是学问有所进境就要致知穷理.涵养与致知不可偏废,《中庸》谈到‘尊德行而道问学',也是这个道理.虽然说自幼教育都是先诚敬涵养其德性,其次再教以读书,认识义理.但是如果要等到涵养好了德行,才去理会致知,那就遥遥无期了.需是涵养和致知同时用功方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