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家说:如果2+2=5,则地球是方的.以下哪项和逻辑学家所说的同真?

骑士的mm2022-10-04 11:39:544条回答

逻辑学家说:如果2+2=5,则地球是方的.以下哪项和逻辑学家所说的同真?
a、如果地球是方的,则2+2=5
b、如果地球是圆的,则2+2不等于5
c、2+2不等于5,或者地球是方的
d、2+2=5,或者地球是方的.

已提交,审核后显示!提交回复

共4条回复
爱狠交织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84.2%
下面是分析,如果你是正在学逻辑方面的话应该能看懂下面的分析
A:2+2=5 A'(A的否定):2+2不等于5
B:地球是方的 (B的部分否定):地球是圆的(B的否定应该为地球不是方的,因为不是方的也可以是矩形的啊,其它形状,在这里可以确定b是错的)
题干可类似于表达为此表达式:A-->B 其真值表如下:
A B A-->B
1 T T T
2 T F F
3 F T T
4 F F T
再看选项
A:可等价于 B-->A 把3代入就知道题干为真而在此为假
C:A'或B 怎么代入都行,与题干同真
D:A或B 把2代入题干为假而此为真
综上所述:选C
1年前
孙zz强 共回答了23个问题 | 采纳率
b
1年前
wzlcq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
是谁说的?
1年前
kinkko 共回答了7个问题 | 采纳率
答案是B
B是原题的逆否命题,
如果原题为真则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
1年前

相关推荐

一个逻辑题 一个岛屿上只有2个部落的人,一个部落只说真话,一个部落只说假话,一个逻辑学家想走到两叉路口,不知那条路通往村
一个逻辑题
一个岛屿上只有2个部落的人,一个部落只说真话,一个部落只说假话,一个逻辑学家想走到两叉路口,不知那条路通往村庄.逻辑学想想一个一会儿后,只需要问路人一个问题就能判断那条是通往村庄的路,请问,问的是什么问题.
chrisyu1101年前2
zxb638 共回答了13个问题 | 采纳率92.3%
问题应该是“你家住哪里”;
如果问到真话部落的,那他就会指向真话村庄;如果问到假话部落的,那他因为说假话,所以也会指向真话村庄;
所以,不论如何,向任何人问路都会得到同一个结果,就是真话村.
一道逻辑推理题我国已故著名逻辑学家金岳霖小时候听到”金钱如粪土””朋友值千金”这样两句话后,发现有逻辑问题,因为它们可以
一道逻辑推理题
我国已故著名逻辑学家金岳霖小时候听到”金钱如粪土””朋友值千金”这样两句话后,发现有逻辑问题,因为它们可以推出朋友如粪土的荒唐结论.既然朋友如粪土这个结论不成立,于是从逻辑上可以推出:
如果朋友确实值千金,那么金钱并非如粪土,
这是怎么推的?是选言推理吗?请详解.
蓁蓁榛榛1年前1
chenjie0124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93.8%
这两句话成立的环境(或称条件)是不同的,不在同一环境下说的话,是不能进行逻辑等式转换的.
“金钱如粪土”是在贬低金钱价值,或者说是提升其他价值观的环境下说的话.
“朋友值千金”是在“千金的价值很高”的环境下说的话.
这两句话对于金钱的价值评价有不同的环境,所以不能等式转换.
就像在实数环境下,“-1”的开平方是没有意义的.而在虚数环境下,“-1”可以开平方,且有应答值.
以上回答完毕.觉得逻辑分析还算清晰的话,请给加分.
有逻辑学家说,如果1+1=2,那么地球是方的.如果以上为真,以下哪项一定正确?A、1+1≠2而且地球是圆的
有逻辑学家说,如果1+1=2,那么地球是方的.如果以上为真,以下哪项一定正确?A、1+1≠2而且地球是圆的
B、如果地球是圆的,那么1+1≠2。
C、1+1≠2或者地球是方的。
D、因为地球是方的,所以1+1=2。
E、以上都不对。
不好意思 我不知道后面还有4个选项没发上来 现在补上
最骊驻1年前6
valenamon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81%
单纯的逻辑题,
设P=“1+1=2”,Q=“地球是方的”,
由题有 P→Q,
所以 非Q→非P,(逆否命题嘛)
又 “地球是圆的”=“地球不是方的”=非P 成立,
故 非Q成立
既 1+1≠2而且地球是圆的
寻求逻辑思考题答案1、逻辑学家说:如果2+2=5,则地球是方的以下哪项和逻辑学家所说同真?A、如果地球是方的,则2+2=
寻求逻辑思考题答案
1、逻辑学家说:如果2+2=5,则地球是方的
以下哪项和逻辑学家所说同真?
A、如果地球是方的,则2+2=5
B、如果地球是圆的,则2+2不等于5
C、2+2不等于5或者地球是方的
D、2+2=5或者地球是方的
2、假定一个人群只有两个人AB组成,AB均知道一件命题P,P是AB的知识,但此时P还不是他们的公共知识,当AB双方均知道对方知道P,并且他们各自都知道对方知道自己知道P,……这是一个无穷的过程.
由此推出:
A、P与AB之间是公共知识.
B、P与AB之间是基础知识.
C、P与AB之间是通用知识.
D、P与AB之间是同一知识.
3、给付之诉:指原告请求人民法院判令被告履行一定的民事义务的诉讼.
下列那一种民事诉讼请求属于给付之诉?
A、甲起诉请求乙停止损害其名誉
B、丙起诉丁请求撤销二人之间的房屋买卖合同
C、男方起诉前妻,请求将二人之子判归前妻抚养
D、王某起诉李某,请求解除收养关系.
xzren1年前3
毛里求湿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100%
题目中2+2=5是地球是方的 的充分条件 地球是方的是2+2=5必要条件
A弄反了 B不是题目的逆否命题B中前半句改成如果地球不是方的就对了 C“如果a,则b”等值于 非a或者q D就不说了 总之 如果A 则B 的逆否命题是 非B那么非A 所以C正确
一个命题为原命题,则和它互为逆否命题的命题为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原命题和逆否命题为等价命题.如果原命题成立,逆否命题成立.逆命题和否命题为等价命题,如果逆命题成立,否命题成立
P是A、B的知识,但此时(这是个关键词)P还不是他们的公共知识,(下面就应该解释什么时候P才是公共只是了)当A、B双方均知道P,并且他们各自知道对方知道自己知道P……这是一个无穷的过程.
由此推出P与A、B之间是公共知识
(1)法院不仅要确认当事人之间一定的民事法律关系,而且要判令被告依照着这种法律关系的内容履行一定的民事义务.
(2)给付之诉具有执行性
给付之诉特征
1、双方当事人之间存在权利义务关系,即一方享有权利,而另一方应承担某种义务
2、双方当事人之间有权利和义务之争,即对于如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见存有争议,因而请求法院予以裁判.
3、法院对案件经过审理后,要在确认当事人之间民事法律关系的基础上判令义务人履行义务.
根据这些理论上可以.
有甲、乙、丙、丁四个朋友,他们 分别是音乐家、科学家、天文学家和逻辑学家。在少年时代,他们曾经在一起对未来做过预测,当时
有甲、乙、丙、丁四个朋友,他们 分别是音乐家、科学家、天文学家和逻辑学家。在少年时代,他们曾经在一起对未来做过预测,当时,甲预测说:我无论如何也成不了科学家。乙预测说:丙将来要做逻辑学家。丙预测说:丁不会成为音乐家。丁预测说:乙成不了天文学家。事实上,只有逻辑学家一个人预测对了。
wsp9780401年前5
xshao_1204 共回答了12个问题 | 采纳率91.7%
甲逻乙天丙科丁音
有M、N、O、P四个朋友,他们分别是音乐家、科学家、天文学家和逻辑学家.在少年时代,他们曾经在一起对未来做过预测,当时,
有M、N、O、P四个朋友,他们分别是音乐家、科学家、天文学家和逻辑学家.在少年时代,他们曾经在一起对未来做过预测,当时,M预测说:N无论如何也成不了科学家.N预测说:O将来要做逻辑学家.O预测说:P不会成为音乐家.P预测说:N成不了天文学家.事实上,只有逻辑学家一个人预测对了.
那么,这四位朋友都是什么“家”呢?( )
A.M是逻辑学家,N是天文学家,O是科学家,P是音乐家
B.N是逻辑学家,P是天文学家,M是科学家,O是音乐家
C.O是逻辑学家,M是天文学家,P是科学家,N是音乐家
D.P是逻辑学家,O是天文学家,N是科学家,M是音乐家
专捉ll1年前8
dartou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85.7%
A
首先确定O不是逻辑学家:若O是,则N说对了,与题不符,故排除C
若N是逻辑学家,则其预言错误,故N不是逻辑学家,排除B
若P是逻辑学家,则O预测正确,与题不符,排除D
故选A!
白马非马的哲理问题中国古代伟大的逻辑学家公孙龙(约公元前320--250年)提出了一个命题:白马非马.“白马非马”,可乎
白马非马的哲理问题
中国古代伟大的逻辑学家公孙龙(约公元前320--250年)提出了一个命题:白马非马.“白马非马”,可乎?曰:“可.”曰“何哉?”曰:“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曰:“有白马不可谓无马也.不可谓无马者,非马也?有白马为有马,白之,非马何也?”曰:“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使白马乃马也,是所求一也.所求一者,白者不异马也.所求不异,如黄、黑马有可有不可,何也?可与不可,其相非明.故黄、黑马一也,而可以应有马,而不可以应有白马,是白马之非马,审矣!” 翻译就不必了 我自己看的懂~但对其中蕴涵的哲理还是不太清楚哦
feng58051年前2
Grdies 共回答了13个问题 | 采纳率92.3%
这一论证主要意思是:①"马"这一名是只命形不命色的;"白马"这一名是既命形又命色的.但"马"之不命色并不是否定马有色,而只是强调"马"不取其确定的颜色,它实际上是包括各种颜色的."白马"之命色,是专取其确定的白色的,可以不包括黄色、黑色等非白色.从逻辑上分析,"白马"与"马" 虽然具有马形的共性,却又有 "包括各色"与"仅指白色"的区别,这就从内涵上区别了"白马"和"马"这两个种属概念.② "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即黄马与黑马都可以标作马,但不能标作白马,因此求马与求白马是不能等同的.即"马"中是包括黄、黑马的,"白马"中不包括黄、黑马,从而在外延上揭示了"白马"与"马"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公孙龙还在《白马论》中指出,"马固有色,故有白马",这就明确肯定了马中是包括白马的.由此表明,公孙龙从类的种属关系上,承认"白马是(包含于)马"这一常识命题,并确定"白马"与"马"的区别不是排斥和全异的关系,而是种概念和属概念的关系.③ 根据公孙龙的分析,"非"在"白马非马"这一命题中只是作 "有异"、"不等同" 解,并不作"全异"、"不包含于"解.《迹府篇》也曾明确指出,公孙龙的 "白马非马",即是"异白马于所谓马" 之意.因此,"白马非马"这一命题也明确揭示了一般与个别的辩证关系.但有些学者认为 "非"只是作 "不属于"或"全异于"解,"白马非马"就是指"白马不属于(全异于或不包含于)马",因而是一个割裂个别与一般的诡辩命题.“白马非马”的问题,揭示了“个别”和“一般”两个概念的差异,在古代逻辑思想发展史上有一定的贡献.但它的错误在于,过分夸大这两个概念的差异,否认“一般”只能存在于“个别”之中.离开了白马、黄马、黑马等(个别)有色的马,那也就无所谓“马”(一般)的存在了.可见,不能正确认识“个别”和“一般”的关系,必然要作出违背客观事实和人们常识的错误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