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者不善,善者不辨”这句话中的“善”怎么理解?

守望20082022-10-04 11:39:543条回答

“辩者不善,善者不辨”这句话中的“善”怎么理解?
希望回答的时候有据可查,不要信口乱说,

已提交,审核后显示!提交回复

共3条回复
akirawen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81.8%
当你在与人辩解的时候,你是不善的.
一个真正的善者,是对于责任从来都不辩解的.
比如 说,一个人做错事了,他和你辩解说,他是好心的,只是没办好事.
这个时候,这个在辩解的人,就是辩者.他正在做的事,是不善的.
而真正的善者,做错了事,遇到 错的人,他不会与别人去辩解 ,说他多么苦,多么惨,他会认识到这一切都是他的责任,没必要去找他人来辩解.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善者.
老子对于善的理解,并不是我们平常所认为的善良.而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强名为善的心理状态
这种善,应该是我们所崇尚的,完美的,理想的心理状态 .
1年前
_阿甘 共回答了23个问题 | 采纳率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一语出自于《道德经·第八十一章》,原文是: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意思是说:诚实的话不一定动听,动听的话不一定诚实。世间的好人不会花言巧语,能言善辩的人不一定是好人。聪明的人不一定博学,见多识广的人不一定真正聪明。人生的修行重在于行,而不在于辩。真理没有必要每天去争辩,一天到晚争论不休,也未必就能辩论出来真理。一切真理与正道,只有真正用心去...
1年前
不如没tt时代 共回答了150个问题 | 采纳率
善即心底善良老实,此处辩者是指聪明圆滑之人,善于巧言舌辩,这种人非纯厚老实的善良之辈,而善良的老实之人没有太多的巧言,有的是实在厚道的行为,即善者不辩之意。
1年前

相关推荐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老子曾经说过这样三句话: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请选择其中一句话为标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老子曾经说过这样三句话: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请选择其中一句话为标题,写一篇文章.要八百字,
内心空白1年前1
cred_1983 共回答了26个问题 | 采纳率80.8%
从《老子》看交往之道: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人际交往中说话很重要,聆听也很重要,中国文化中关于聆听的智慧是非常多而且美妙的,名言警句络绎不绝,熠熠生辉.其中老子关于聆听的智慧又如一颗毫光熠熠的宝石,值得解读欣赏.
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第81章)我们读到此言,觉得老子的这个话好像和上面说的“美言可以市尊”有矛盾,但是细察文意,他是针对两种不同的情况来说的.
这里的“信言”,是指真实的话、朴素的话;“美言”,是指华美的话、伪饰的话.“信言”、“美言”是处在对立中的,那么可以推知此“美”是指一种不真实的虚美、矫饰之美,而不是“美言可以市尊”中那种真美的“美言”,两者有不同的涵义.
我们读老子的书,有时觉得不好懂,前后好像有矛盾,其中往往就因为不了解他这种用字的现象,即使是同一字,但是有时在书中表示不同的意思.比如钱钟书就指出过:《老子》第72章“‘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按此又一字双关两意,上‘厌’乃厌(餍)足之‘厌’,与‘狎’字对,下‘厌’乃厌恶之‘厌’”,“涉笔成趣,以文为戏,词人之所惯为”.(《管锥编》)我们了解了这一点,再读《老子》,许多地方就可以知其然与所以然了.
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这和我们现代人并不绝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碰到.有的人说话,说得天花乱坠,很动听,很华美,但是到头来是让你上当受骗.因为他不伪装得美一些,怎么会打动你,让你上钩啊!所以“不信”的话经过外表“包装”变成的“美言”,不就是“美言不信”了吗?相反“信言”是真实的、素朴的,不用“包装”,它往往没有那种外表的美,这就是“信言不美”了.
历史上这种情况就没有断绝过,老子的这种智慧,是从生活、历史中总结出来的,又可以验证生活和历史的.比如汉代陆贾在《新语》中说过:“谗夫似贤,美言似信;听之者惑,观之者冥.”这样的例子还少吗?
大家都知道战国时候齐国有个叫邹忌的故事,也许一笑了之,但是我们再用老子的理念来解读一番,或许就可以较深地领会为什么“美言不信”了.
齐相邹忌不仅身高八尺,而且长得很帅,一次在要上朝时候,他照着镜子问夫人:“我和城北的徐公谁美?”徐公是当时公认的美男子.
夫人回答说:“当然我的老公美,徐公怎么比得上你!”这就似老子所谓的“美言”,一般人爱听,但是邹忌觉得有点不可信.这就是邹忌的厉害,他面对“美言”能动动脑筋.《战国策》上就是这样写的:“忌不自信.”
邹忌就再问小老婆:“我和徐公谁美?”其妾说:“徐公怎么比得上你美啊!”这还是“美言”,真是异口同声的“美言”了.
第二天有个客人来了,邹忌再问客人:“我和徐公谁美?”客人说:“徐公比不上你美!”
凑巧了,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仔细细地审视他,自以为不如他,再用镜子看自己,发觉远比不上他.
邹忌是一个著名的政治家,他开始考虑,这是为什么.夜深人静,他“寝而思之”,发现其中的道道了.我们也来分析一下,确实这种“美言”有不少内涵.
一是,听到人家的“美言”并非就是真言、信言,要考虑可信否、真实否.不管是面对亲近自己的人,还是面对别人,都应该如此.再说,面对一个人的“美言”应当如此,而面对众口一词的“美言”也应当如此,比如邹忌听到的是三个人共同的“美言”,也不一定是信言,也不要盲目地就信以为真.
二是,“美言”是动听悦耳,听了让人舒服,但是在“美言”的后面往往有动机,有一种利益关系的驱动力.比如,邹忌知道:妻子“美言”我,是出于爱我;妾“美言”我,是害怕我;客人“美言”我,是有求于我.一个人要能够洞悉“美言”深层的、背后的东西.
三是,“美言”容易蒙蔽人,就要实际地考察一番.邹忌自己看到了徐公,才知道怎么回事了,否则就蒙在鼓里.大家想想,如果我们不是把这个故事看作“搞笑”的话,那么其中涵义颇深.
四是,邹忌果然不愧为一个著名的政治家,他又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小及大,想到了政治,想到了国家大事,那么是不是也这样呢?于是入朝来见齐威王田齐时,他就讲了这回事情,开导齐威王.
邹忌说:“我确实知道自己远比不上徐公之美,但是因为妻子爱我,妾又怕我,客有求于我,所以他们称赞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地方千里,是有一百二十个城邑的大国,宫里的女人都爱君王,朝廷群臣都害怕君王,由此可见,君王被人蒙蔽得一定更加厉害了.”这一番话,我们看来真叫丝丝入扣.
邹忌用心思考过了,有人爱我而我受到蒙蔽,那么爱你齐王的人更多了,你齐王受的蒙蔽更大;有人怕我而我受到蒙蔽,那么怕你的人更多,你受到的蒙蔽也更大;有人有求于我而我受到蒙蔽,那么有求于你的人更多,你受到的蒙蔽就更大了.这种内在的逻辑,很有力量啊!
齐威王是一个很善于聆听的人,他不是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也不是王顾左右而言它.他听出了其中的道道,被触动了,因此称赞说:“善!”很明显,邹忌的这番话不是悦耳的“美言”,因为这不是溜须拍马、歌功颂德的话,而是进谏、批评、开导的话.但这又确实是“信言”,是由邹忌的“美言不信”引出来的这一番“不美”的“信言”.齐威王必定听出来“信言不美”,这才是真正的美言,所以齐威王欣赏地说出一个“善”字来.
再说,可贵的是齐威王不仅聆听出这是美言、美言中的美道,而且去践行美言、美道.齐威王就下诏令:“从今以后,群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出我的过错的,可以得到上等赏赐;上书进谏我的,可以得到中等赏赐;能在公众场合批评我的,可以得到下等赏赐.”我们设想一下,一个人用一个锐利的东西,当着你的面扎下去,你是什么感觉?这不就是“面刺”吗?现在得“上赏”一等奖的是“面刺”,也就是这种批评指责,丝毫不留情面,就像锐利的东西当面扎进去;挑你的错误、缺点、毛病,一个普通的人也受不了,一个高高在上的国君能接受下来,这应该说是很不容易了.
这个诏令刚一公布,大家想怎么样啊,很有意思,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群臣进谏,门庭若市”.这个场面今天的人设想一下,依然生动如画啊.你来了,我也来了,他也来了,纷纷前来提意见、熙熙攘攘上门来批评的,就像赶集市那样.这种批评和提意见非但不被拒之门外,而且有奖,用奖励来刺激、拉动“面刺”.一个国君能够这样广开言路,这样虚心接受批评,这样诚心接受监督,怎么不让一代一代的人感叹啊!我们也许不太在意,原来大家熟悉的这个成语“门庭若市”,就是从这里来的.另一方面也说明齐威王的问题、朝廷的问题还真不少.齐威王先前听到的大都是悦耳的“美言”,但是“美言不信”,受了极大的蒙蔽;当他真正听到了“面刺”之言、“进谏”之言、“谤议”之言,虽然不悦耳动听,但是“信言不美”,使得自己眼明心亮,从蒙着的鼓里走出来.
第二个阶段,起变化了.《战国策》上写道,“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这就是说几个月以后,不再像前一阵“门庭若市”那样了,虽然还是有人来提意见,但是已经是断断续续的了.
第三阶段,又有变化了.就是一年后,“虽欲言,无可进者”,想要进言的人已经没有什么可以批评的了,要献给朝廷的意见都说得差不多了.
大家要问了,那么带来了什么结果呢?当时的燕国、赵国、韩国、魏国等了解到这个信息后,都纷纷派出使者到齐国来朝贡,《战国策》上说:“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一概括就是又一句美言,分析它的意思确实是很美妙:这就叫做不用兴师动众地出兵去战胜他国,在朝廷内已经战胜他国了.
果我们读了《战国策》的材料,再来对照一下《史记》上的记载,我们就更加清楚了.当初齐威王继位时,韩国、赵国、魏国曾经趁齐国办丧事时发动进攻.另外齐威王继位后,曾经有九年时间自己不理国事,只是让卿大夫去管理,结果可想而知了.诸侯国都来讨伐,齐国的人民不得安宁.你想,官员老百姓当然有一肚子的意见啊!所以为什么上面说到刚提意见的时候会“门庭若市”了.
再说齐威王也确实想整顿一下,他也确实是战国时期一个很有作为的诸侯王.他考察官员就很重视聆听,从中发现问题.比如齐威王听到自己的左右都常常向他赞扬阿城的大夫,说他是地方官员中最好的,而天天诽谤即墨大夫,说他是最坏的.齐威王听到这些报告后,没有轻信,而是派出得力的人员去实地调查.结果是即墨(今山东平度县东南)这地方治理得好好的,一是田地得到开发,二是百姓生活丰衣足食,三是官府没有积压的公事.齐威王明白了之所以即墨大夫遭受到诽谤,是因为他不会奉承我左右的人,所以没有人赞扬他,在我面前替他说好话.于是齐威王在明察之后,召见即墨大夫,表扬了他,并封给即墨大夫万户食邑.
相反,他派人实地考察下来,阿城(今山东阳谷县东北)这地方治理得一塌糊涂,田地荒芜,老百姓贫苦.从前赵国攻占了一个城邑,作为大夫不去救援;卫国攻占一个薛陵,作为大夫也竟然不知道.齐威王明白了,之所以阿城大夫能享盛誉,是因为他用重金贿赂了自己的左右,从而得到了不断的赞誉,有人不断地在我面前说他的好话.齐威王很果断,他也召见了阿城大夫,当天就把他烹杀了,并将自己左右曾经吹捧过阿城大夫的人也一起烹杀了.
齐威王的行为使得齐国上下人人不敢文过饰非,努力竭尽忠诚,齐国治理得很好.据说其他诸侯国有二十多年不敢侵犯齐国.
求英文翻译: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
无涯贤人1年前1
水水无醉 共回答了23个问题 | 采纳率87%
The believable words are not beautiful,the beautiful words aren't believable.The kind man doesn't debate,the polemic isn't kind.The knower doesn't know so much,the erudite doesn't know well.The sage d...
如何写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的作文?
huanwen0251年前2
网路旅行家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100%
写战国时的纵横家们,
像张仪、苏秦、公孙衍等人
孟子评价他们: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同息)
你查查他们资料,然后就能写了,绝对称题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什么内涵?
asdjfdsfgsdmfg1年前1
ff铺力挺少东家 共回答了11个问题 | 采纳率90.9%
就是说人的学问都是内在在,真正的有学问的人是不会随便拿出来显摆的.就象现在所说的 咬人的狗不叫或者半罐水响叮当一样.
英语翻译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
英语翻译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求翻译,速速,周一要交作业的
白勺的的的1年前3
lwj78429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76.5%
文言文翻译:
诚实的话不一定动听,动听的话不一定诚实.世间的好人不会花言巧语,能言善辩的人不一定是好人.聪明的人不一定博学,见多识广的人不一定真正聪明.圣人不为自己积攒什么:既然一切都是为了世人,自己就愈发拥有了;既然一切都已给了世人,自己就愈发丰富了.上天的道理养育了万物而无加害之心.做人的道理与世无争而懂得用方法来实践.
英文翻译:Believe no tales beauty,please.i'll believe not.Shortcomings are not arguing,the argument is not good.The bo,bo knowers not to know.Saint not accumulate,both think people,oneself is more,Both with people,has been more and more.The word of the day,without pollution.Saint of way,for and indisputable.
英语翻译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
英语翻译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大家帮我翻译下哈,还有三个为人处事的道理是哪三个?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黑沙发1年前1
高桥慧子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100%
1)信言不美:信言,诚实的话,真话.美,漂亮、华丽.诚实的言淡是不漂亮的.
(2)美言不信:华丽的言淡是不诚实的.本章一开头,老子便以一系列格言式的话语,阐述自己的辩证思想.诚实的话,由于它的朴质,所以并不华丽、动听;华美的言语,由于它的动听,往往虚饰夸张.老子通过真与美(以及后面涉及的善与辩、知与博)等对立范畴,实际上讨论了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等矛盾对立的一系列问题,说明事物的外在形态与内在本质往往是不一致的,甚至恰恰是相反的.正因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看重表面现象,看不透或不愿直面表象背后的东西,因此老子才以绝对的方式揭示这个矛盾.(3)善者:此"善者"可以理解为善良的人,也可以理解为善于言说的人.今从后者,则与老子"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等思想是同一个意思.
(4)辩:能说会道,有口才.
(5)知者不博:一说博是显示自己懂得多,卖弄的意思,即真正懂的人并不卖弄.一说博是广博,即真有知识的人不广博.今从后者.知识越专精,相对来说,就越狭窄;博杂的人往往不可能在某一领域有所建树,这就是"博者不知".
(6)积:指私自保留、积藏.
(7)既以为人己愈有:尽全力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加充足.有,富有.
(8)与:给予.
(9)利而不害:利物而不害物".
(10)为而不争:帮助人而不与人争夺.老子深恶痛绝人类的私欲与争夺,提出"不争"的思想,这个"不争"并非消沉颓废,而是要人们顺任自然去发挥自己的能力.有"道"者即老子的所谓"圣人",便是一种理想的人格.他本着自然的心境去作为,有所成就却不据为已有,永远帮助别人.具有这种人格的人,真可谓淡泊自然、了无包袱.
【译文】
诚实的言谈并不漂亮,漂亮的话语并不诚实.善良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善良.真正懂的人并不广博,广博的人不能深入地懂得.“圣人”不私自保留什么,他尽全力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足;他尽可能给与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自然的法则,是利物而不害物;“圣人”的准则,是帮助别人而不和别人争夺.
“人有争气者,不可与辩.今其人妄谓己是,不屑证明是非,有争气矣.吾不与辩者,使其终身不知有太行山也
“人有争气者,不可与辩.今其人妄谓己是,不屑证明是非,有争气矣.吾不与辩者,使其终身不知有太行山也
求翻译,
123wangjunhui1年前1
饼干00 共回答了10个问题 | 采纳率90%
有意气相争的人,不能与他争辩.现在那个人不合实际的说自己是对的,(就说明他)不屑于去证明(这件事)是对是错,他就是有意气相争的人啊.我不与他争辩是让他到死也不知道有太行山(这个地方).
“人有争气者,不可与辩.”应该是出自 《荀子·劝学》:有争气者,勿与辩也.
这是我自己翻译的,你看一看
妄:不合实际的
是:对
非:错
矣:语气助词
···者···也:判断句的标志,翻译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