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是什么意思

yongqian20002022-10-04 11:39:544条回答

已提交,审核后显示!提交回复

共4条回复
yanghang770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95%
平民的愤怒,也只是脱下帽子用头撞地罢了
1年前
我是拉芳 共回答了967个问题 | 采纳率
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1年前
jilinji 共回答了4个问题 | 采纳率
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1年前
小小罗1983 共回答了1个问题 | 采纳率
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1年前

相关推荐

《唐雎不辱使命》中的“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的意思.
sdlin0011年前1
日光下的吸血鬼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78.9%
"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翻译为:
秦王说道:“老百姓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走路,把头拼命地往地上撞罢了.
大王偿闻布衣之怒乎?扶尸二人,流血五步出自什么文章
wlq06181年前1
myleona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88.2%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战国策·魏策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布衣之怒”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抽水1年前1
wwwsh8023 共回答了9个问题 | 采纳率88.9%
以下这段可以么?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
秦王曰王怫然怒,谓唐且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且对曰:“臣未尝闻也.”秦:“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且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苍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寝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您可听说过天子的发怒吗?”唐雎说:“我没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伏尸一百万,流血一千里!”唐雎说:“大王听说过平民的发怒吗?”秦王说:“平民的发怒,不过是摘下帽子,光着脚,拿脑袋撞地罢了.”唐雎说:“这是庸人的发怒,不是士人的发怒.当专诸刺杀王僚时,慧星遮盖了月亮;聂政刺杀韩傀时,白虹穿过了太阳;要离刺杀庆忌时,苍鹰在宫殿上扑击.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的士人,满腔的怒气还没有发泄出来,预兆就从天而降,加上我就是四个人了.所以士人要发怒,两具尸首就要倒下,五步之内鲜血四溅,天下人穿白戴孝,今天就要这样了.”说着便拔出剑站了起来.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为什么要撞地那?
王一火火1年前1
空楼凉茶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100%
其实我认为并不是迂拙的性格,而是受到阶级的局限性,他们的思想长期受枷锁,并且他们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反抗.更充分的应该是表示对农民阶级的一种同情.
22课 唐雎不辱使命唐雎说过“布衣之怒”的一席话后 秦王先 _______________ 而后____________
22课 唐雎不辱使命
唐雎说过“布衣之怒”的一席话后 秦王先 _______________ 而后____________最后_____________
四海游龙1年前1
梦现 共回答了31个问题 | 采纳率90.3%
不屑,色挠,长跪而谢
布衣之怒为什么要免冠徒跣?《唐雎不辱使命》
2008dream1年前1
风中的铃兰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78.6%
专诸刺王僚;
聂政刺韩傀;
要离刺庆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翻译古文
ltypsz1年前1
kk你会不会来 共回答了13个问题 | 采纳率100%
唐雎说:大王曾听说过百姓的愤怒吗
译文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说:“我打算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给以恩惠,用大的地盘交换我们小的地盘,实在是善事;虽然这样,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不敢交换!”秦王知道后(很)不高兴.因此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为什么?况且秦国使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就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这不是看不起我吗?”唐雎回答说:“不,并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所以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这仅仅的五百里的土地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景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数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数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百姓发怒吗?”秦王说:“百姓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在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连同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将要)穿丧服,现在就是这个时候.”说完,拔剑出鞘立起.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就是因为有先生您在啊!”
秦王认为布衣之怒是什么
lingyiboy998861年前2
金王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90%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平民的发怒,不过是摘下帽子,光着脚,拿脑袋撞地罢了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怎么不去抢xx捏1年前1
妖精宝贝Z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90%
平民的发怒,不过是摘下帽子,光着脚,拿脑袋撞地罢了
布衣之怒 天子之怒 庸夫之怒 专诸之刺王僚 四句中的“之”的用法和意义有什么不同?
acgiac1年前1
天地无间道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93.3%
前三句用法和意义是一样的,是介词.最后一个不一样,最后一个是间词,无实际意义
英语翻译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2.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3.布衣之怒,亦兔冠徒跣,以头抢地耳.4.而安陵以五十里
英语翻译
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2.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3.布衣之怒,亦兔冠徒跣,以头抢地耳.4.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翻译翻译,
丢了舞鞋1年前1
飘荡间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100%
1 因为把君当作忠厚的长者 所以不打他主意
2 然而君不听我的 是轻视我吗
3 平民发怒 不过是脱了帽子 光着脚 用头撞地罢了
4 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
《唐雎不辱使命》中,“天子之怒,伏尸百万.”“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
《唐雎不辱使命》中,“天子之怒,伏尸百万.”“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
以上两句秦王和唐雎的对话中,“之怒”中的“之”,表示么意思?是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吗?还是的"的"的意思?教材书上根据句子的翻译应该是“的”的意思,但是我又觉得有些不妥.
请学过的同学告诉我,你们老师们是怎么讲的?
对了,也请补充一下,什么时候的“之”无意义,是用来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的?
hyftomato1年前1
提拉米苏的爱情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90%
之(用作代词)
⑴他,她,它(们).例:
①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术者)
②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之:它,指狼.)
③ 然之.(之:它,指上文李 的话.)
④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她,指燕后.)
⑤彼竭我盈,故克之.(之:他们,指齐军.)
⑥我见相如,必辱之.(之:他,指相如.)
⑦以杜君言泛讯之.(之:他们,旨狱中囚犯.)
⑧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之:它,指上文府吏的话.)
⑨遽扑之,入石穴中.(之:它,指蟋蟀.)
⑩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它指兵器.)
⑵的.(用作助词)例:
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③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⑶往,到.去.(用作动词)例:
①如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②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③诸将请所之.
④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⑤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⑥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
⑦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之”.)
⑷这,此.(用作代词)例: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②其上以构脂、腊和氏灰之类昌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④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⑤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⑥郯子之,其贤不及孔子.
⑦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为之谋.(本义项指中间一个.)
⑸作宾语前置的标志.(即主谓间无义)例:
①何陋之有?
②宋何罪之有?
③句读之不知.
④何功之有哉?
⑤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⑥天子之怒(即天子发怒,之字为主谓间无义,翻译时不需要解释)(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⑹我.例: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④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⑤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⑥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之以为戮:以之为戮.之:指我们.)
⑺调整音节,无实义.例: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⑻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了消句子独立性.例:
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②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③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⑼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例:
①云之崔嵬.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⑽向.例:
然后驱而之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