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纬30°、60°、90°的地理意义,及其穿过的地区

tnniao2022-10-04 11:39:545条回答

南北纬30°、60°、90°的地理意义,及其穿过的地区
穿过的地区要如:赤道穿过非洲北部这样,不要求说出国家 只要穿过的大洲和大洋

已提交,审核后显示!提交回复

共5条回复
sdplive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85.7%
赤道到30度之间是热带,30度到60度之间是温带,60度到90度寒带.30度穿过中国上海、西藏那曲、波斯湾、开罗、大西洋、美国新奥尔良、太平洋南非,奥大利亚.60度俄罗斯,大西洋,加拿大,美国阿拉斯加州,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的西风漂流?90度穿过南北极点.
1年前
b03060121 共回答了3个问题 | 采纳率
南纬30°穿过南太平洋海域的复活节岛
1年前
qiqi_zc 共回答了4个问题 | 采纳率
这个你可以自己查地图。地理意义呢,这要从哪方面说啊?南北纬90度是两个点,在北纬90无论看哪个方向都是南,在南纬90则相反。北纬30被称为神奇的纬线,古老文明的发祥地都在其附近,还有百慕大一类的的地方,就是一些比较有特征的,你要自己总结分析。...
1年前
梦雅flm 共回答了11个问题 | 采纳率
90度南北极
30°左右 南北回归线
60°左右 南北极圈
1年前
stephanie1128 共回答了5267个问题 | 采纳率
北纬30°、60°穿过亚洲、欧洲、大西洋、北美洲、太平洋
南纬30°、60°穿过非洲、大西洋、南美洲、太平洋、印度洋
南北纬30°、60°、90°是低中高纬地区的分界线
1年前

相关推荐

在三圈环流中,处于上升气流的位置是 A.南北纬30°附近地区 B.南北纬60°附近的副极地地区 C.极地附近 D.副热带
在三圈环流中,处于上升气流的位置是
A.南北纬30°附近地区
B.南北纬60°附近的副极地地区
C.极地附近
D.副热带地区
malishizsl1年前1
忘愁 共回答了13个问题 | 采纳率84.6%
B


本题考查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上升气流形成低气压带,下沉气流形成高气压带。赤道地区和南北纬60°附近的副极地地区为低气压带。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英语翻译世界上风格各异的葡萄酒产区,顺着地图上的纬度看过去,大致在南北纬30°—50°这两圈.基本上,旧世界和新世界的葡
英语翻译
世界上风格各异的葡萄酒产区,顺着地图上的纬度看过去,大致在南北纬30°—50°这两圈.基本上,旧世界和新世界的葡萄酒产区都在这个纬度内,而每一个产区独特的土壤特点和气候条件又造成了葡萄酒的不同风格.
因此,喝葡萄酒,事实上也是一次味觉的环球旅行.
也越来越多人,喜欢收藏自己饮用过的葡萄酒木塞.那往往是美好回忆的见证… …
给餐厅做的介绍。2楼的也好着呢,但是有点像文献的感觉。像一篇说明文……
uu321年前1
何时有钱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86.4%
Looking at the map along latitude lines,we can find wine production sites of diversified features around the globe approximately between 30° and 50° both north and south latitude.Basically,wine production areas of both the old world and the new world have been located at such latitudes,while different soil properties and climate conditions of each particular production area contribute to various styles of wines.
Hence,sipping wines in fact means a tasteful journey around the world.
More and more people become interested in collecting the corks after they finish the wine.This usually serves as the proof of their wonderful memories.
全精心手翻哦.
2.关于世界各地降水量季节分配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夏季多雨
相思苦啊1年前1
peace_and_l0ve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88.9%
你的答案没有给全,但A一定是错误的,因为南北纬30-40度大陆西岸是地中海气候,其特点是夏季少雨,冬季多雨.
南北纬30°,40°经过的大洲,大洋,地形区,气候类型
dai_gang_zz1年前3
jayxsjf 共回答了25个问题 | 采纳率100%
地中海气候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压交替控制
南北纬30-40度,大陆西岸
关于地球自转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赤道的线速度最大 ②与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最吻合的地点是南北纬30°③南北纬60
关于地球自转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赤道的线速度最大 ②与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最吻合的地点是南北纬30°③南北纬60°的线速度约为赤道的一半④45°N纬线上的线速度约为赤道的一半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多收了五斗1年前3
懒懒的柠檬 共回答了9个问题 | 采纳率88.9%
答案选a.解析:与“坐地日行八万里”最吻合的应该是在赤道上,因为赤道的周长是四万公里,地球自传一周刚好是八万里.因为60度的纬线圈刚好约为赤道的一半,因此,60度的线速度为赤道的一半.而不是45度.希望可以帮到你!
为什么冬季植被比夏季更加葱绿茂盛的地区出现在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为什么冬季植被比夏季更加葱绿茂盛的地区出现在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RT
sissitong1年前2
楼兰古都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92.9%
因为南北纬30~40度大陆西岸是地中海气候,地中海气候是夏天干燥,冬季温暖多雨,属于冬雨型,冬季降水较多,所以植被更加茂盛.
关于三圈环流书上说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赤道上空向南北分流的气流,在南北纬30°附近的高空积聚迫使那里的空气下沉.那为什么
关于三圈环流
书上说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赤道上空向南北分流的气流,在南北纬30°附近的高空积聚迫使那里的空气下沉.那为什么空气在30°那里积聚,而不是40°50°呢?
花开默默11年前1
细水长流xscl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94.1%
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温度差异;冷的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则形成低压,热的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则形成高压.(赤道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北极相反.)
由于近地面和高空同一水平面上存在着气压的差异,促使空气由高压向低压流动.地面上极地向赤道流的天气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在北半球偏转成极地东风;高空赤道上空流向北极上空,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逐渐右偏,到30.N附近成为西风(由于空气从赤道上空)源源不断流来,在此堆积并下沉,致使这里形成副热带高压(近地面).而高空形成低压.
中低纬度的分界线是?是A.南北纬30°纬线还是B.0°和180°经线圈?
平泉庄主1年前1
wwweeerr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88.9%
A
信风带和西风带的降水状况~我说的信风带是南北纬30°之间的东北信风带(N)~东南信风带(S)西风带是副高和极地东风带之间
信风带和西风带的降水状况~
我说的信风带是南北纬30°之间的东北信风带(N)~东南信风带(S)
西风带是副高和极地东风带之间的盛行西风带
降水受什么影响~怎么影响~
玛姬同学1年前1
凌霄树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100%
应该这样说:信风带是副热带高气压带与赤道低气压带之间的东北信风带和东南信风带.西风带是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低低气压带间的盛行西风带.
信风带是副热带高气压带与赤道低气压带之间的东北信风带和东南信风带.风由较高纬度吹向较低纬度,温度升高,不易凝结形成降水.西风带是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低低气压带间的盛行西风带.风由较低纬度吹向较高纬度,温度降低,易凝结形成降水.(大凌河水)
南北纬30°是低纬度还是中纬度?南北纬60°是中纬度还是高纬度?
香香-公主1年前1
qhdbeijing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86.4%
南北纬30°是低纬度和中纬度的分界线,南北纬60°是中纬度和高纬度的分界线,所以既不算低纬度也不算中纬度、高纬度
副热带高气压带高是怎么形成的并且它不能越过南北纬30°太远
副热带高气压带高是怎么形成的并且它不能越过南北纬30°太远
要具体
上树捣蛋1年前1
214903983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89.5%
风压定律:在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水平气流的运动方向平行等压线.
从赤道低气压带而来的上升气流,在高空中向南北运动,在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共同作用下,在南北纬30°处左右与等压线平行,于是气流在此积存到达一定时便下沉,到达近地面便向赤到低气压带移动.
至于发生南北移动是受太阳直射点季节移动引起的
下列地区降水较少的是( )A.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B.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C.赤道地区D.南北纬40°~60°大
下列地区降水较少的是( )
A.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B.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
C.赤道地区
D.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
1216381年前1
sanyangtai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85.7%
C

大家在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