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从哪个朝代结束

znrzn2022-10-04 11:39:541条回答

已提交,审核后显示!提交回复

共1条回复
hzy_空灵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89.5%
秦朝开始,到清朝结束.
1年前

相关推荐

明太祖朱元璋为何要废行中书省行中书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它行使权力是是要受到中央的节制的呀!所以元朝的中央集权才会被加强
明太祖朱元璋为何要废行中书省
行中书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它行使权力是是要受到中央的节制的呀!
所以元朝的中央集权才会被加强啊.
明太祖为什么要废除它呢?
设立布政使、都指挥司、按察司分管政权 这性质不是跟行省一样吗?
再说,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这样六部长官的权力不也很大么.何必要废丞相呢?
送391支野百合1年前7
smileally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90.5%
明初的中书省组织庞大,职权很重,这一部门远承古代的宰相(丞相)制度,近袭元朝中书省“录军国重事”的旧制.省内设左、右相国(后改为丞相)为长官,还设有平章政事、左右丞、参知政事等高级官僚,以及作为职能办事人员的左右司郎中、员外郎、中书舍人等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仅是中书省下属的机构,六部的领导人尚书、侍郎等不过是丞相的属员.当时的中书省不但有“综理机务”的职权,而且全国各级各部门给皇帝上的奏报,也规定要“先白中书省”,一切以皇帝名义发出的诏令谕旨,也经中书省再下达,俨然是设置在皇帝和国家机关中间的一级权力部门,是必要的中转站.任丞相的人更是仅处在皇帝一人之下,高踞于百官之上的权要,明初最早任李善长,徐达二人为左右相国(丞相),李是文臣之首,徐是军队之帅,其余担任过丞相职务的李文忠、汪广洋、胡惟庸等人,也全是勋贵之臣,这更说明中书省的位尊权重.应该说,设置中书省这样的部门并授予如此重权,不仅是与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近2000年来不断压抑相权以尊君权,不断防范和限制臣权有任何侵犯君权的发展趋势相抵牾的,而且也不符合封建社会晚期高度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更是为全力独揽大权的明太祖朱元璋所不能接受的.据历史记载,胡惟庸任丞相时,“专生杀黜陟,以恣威福.内外诸司封事入奏,惟庸先取视之,有病己者辄匿不闻.由是奔竞之徒,趋其门下”.洪武十二年(公元1380年),朱元璋以“谋反”的罪名杀了胡惟庸,并宣布对中央朝廷的官制作大幅度的改变.
其实,胡惟庸案不过是一个偶发的事件,说胡惟庸通谋日本和蒙古进行叛变是缺乏可信证据的.问题的实质在于,朱元璋对于中书省在自己执行皇权时造成掣时和潜在的威胁,早就高度不满和戒备.再加上,胡惟庸恃功骄纵,跋扈揽权,更促使矛盾激化,朱元璋终于作了断然处置.在此之前,朱元璋就曾几度要削减中书省的权力,取消胡惟庸等以丞相身份通过中书省对各级国家机关的控制,如在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三月下旨,“令奏事毋关白中书省”,明显的意图是要限制中书省的职权,但这还不能从制度上根本解决问题,矛盾仍然相继出现,最终撤销中书省,废除丞相制遂难以避免.
洪武十三年中央官制的改变,包括以下几方面的重要内容:1.撤销中书省,宣布永远废除丞相一职.朱元璋特别强调自古以来丞相制度的“弊端”,“自秦始制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虽有贤相,然其中多少人专权乱政”.他规定,废除丞相之后,“事权归于朝廷”,“嗣君不许复立丞相,臣下敢以请者,置重典”.2.提高六部的官秩职权,直接由皇帝领导指挥.3.将统领军权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这样的变动,实质上就是在行政上,由皇权完全兼并了相权,皇帝实际上是总尚书;在军事统率上,则是爪分了臣下的指挥权,皇帝实际上也是总都督.一切最高的军政权力完全集中掌握于一人手中,并在制度上获得保证.朱元璋意图一劳永逸地解决历史上长期存在的皇权与相权、帅权的矛盾,希望使自己的统治安如磐石.
但是,事态的发展难以尽符主观愿望.首先是,以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来驾驭一个封建大帝国国家机器的运转,是极难做到的.仅供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八日之间,收到中央和地方各部门的奏件就有1660份,其中反映的事件共有3391件.要求皇帝一一亲自批答如此浩繁的章奏,一一裁决如此众多的事件,显然是不可能的.“密勿论思,不可无人”.设置一定形式的辅政机关仍然有必要.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是秦国这句话有什么问题
香料力量1年前1
只想静静等待 共回答了13个问题 | 采纳率100%
这句话基本上没什么问题

唯一的纰漏应该说秦朝更确切些,秦国是春秋战国的列国,而说秦朝就代表秦始皇统一的一个朝代了
下列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 ) ①秦朝皇帝直接任命郡县长官②隋唐确立和完善三省六部制③北宋任用文臣做地方长官④明朝废
下列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 ) ①秦朝皇帝直接任命郡县长官②隋唐确立和完善三省六部制③北宋任用文臣做地方长官④明朝废除丞相
为什么不选2,
89590151年前7
独自绕阶行 共回答了25个问题 | 采纳率100%
A
注意题干涉及的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线索之一,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②和④属于加强皇权分散相权的措施.故A项更符合题意.
宋初中央集权强化的特点(1)使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2)强干弱枝,守内虚外(3)分化事权,相互牵制(4)重文轻武,加强监督
丝丝入扣的菠菜1年前1
路见不平拔鸟相助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94.4%
2
宋初,皇帝将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禁军,致使和辽、西夏等少数民族打仗的都是老弱的兵:皇帝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置通判监督,中央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来分割相权
就加强中央集权而言,科举制度的主要作用体现在 [ ] A.扩大了官吏的来
就加强中央集权而言,科举制度的主要作用体现在
[ ]
A.扩大了官吏的来源
B.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社会基础
C.把选拔各级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了中央
D.打破了由世袭贵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summer_lily1年前1
ruosipan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88.9%
C
秦以来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秦以来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秦以来加强君主专制措施
秦以来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分别说,说明朝代
盛夏的弦1年前1
zhoutusheng 共回答了12个问题 | 采纳率100%
汉武帝时期,通过不断更换宰相,从身份低微的人中选拔人才,还组织了内朝,以此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唐朝时,设立三省六部制,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
宋代设中书门下为行政机构,设枢密院,管军事,长官为枢使,设三司以总理财政.
元朝中央政府大都沿用宋制.
另外,科举制实际上也是加强了中央集权,选拔出的人才都是直接为中央服务的.
元朝的时候,设立了行省制度,各个地方都有中央的行中书省.并且,通过不停地调动各个行省的长官,让官吏的权利都收归中央,使官吏无法形成一定的实力
强化君主专制和加强中央集权区别?
颖欣1年前1
laurencezx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100%
一、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应当分成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两个概念来理解,同时又要注意二者之间的联系.
1、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2、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3、二者之间的联系:①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②专制主席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
二、实行原因
1、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导致旧的生产关系解体,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经济的统治地位,这种经济的特点便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的个体的小农经济.这种经济模式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新兴的地主阶级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保护其土地所有制度.这种封建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2、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吸取周无子在诸侯割据局面下无能力的教训,在统一全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
3、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秦自商鞅变法后,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韩非子总结诸子百家学说,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理论基础.
三、基本内容
1、皇帝制;2、中央行使制度;3、地方行政制度,其核心是集一切权力于皇帝.
四、特点:
1、皇权至上原则;2、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3、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4、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独断权力;5、宣扬“君权神授”;6、思想文化的专制统治.
五、基本矛盾:
1、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2、皇权与相权矛盾(中央政府内部矛盾).
六、发展演变:
1、萌芽(战国):商鞅建立县制,百官服,从君主法令的封建官僚制度建立.
2、确立(秦朝):一整套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的建立.(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三公九卿的官制,地方推行郡县制).
3、巩固(西汉):①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三乱.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夺王侯爵位,解决王国问题.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专制,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4、完善(隋唐):①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相当于宰相,相互牵制和制约,避免宰相的专权,又一定程度上牵制君主专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②科举制,使门第不高的有才能的人参加到政权中来,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
5、加强(北宋):采取“杯酒释兵权”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防止了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
6、发展(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保证了中央统一政令的实行.在地方设“行省”实行行省制度,对后也影响深远.
7、强化衰落(明清):明朝废丞相,形成君主独裁的局面,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还遍设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这是专制主义强化的突出表现.清朝沿用明制,后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使君权空前加强,形成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达到顶峰.
七、作用:
1、积极作用:
① 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② 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 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2、消极作用:① 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 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箝制了思想.③ 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汉武帝为巩固中央集权,曾经采取了哪些措施?
汉武帝为巩固中央集权,曾经采取了哪些措施?
而不误.
meet0573_com1年前11
物喜或者己悲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93.3%
经济上:盐铁专营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政治上:推恩令
军事上:开疆拓土,进攻匈奴,把云贵纳入统治区
由于诸侯国势力的发展威胁了中央集权,从汉景帝到汉武帝,逐步削弱诸侯国的势力解除诸侯军政大权.
由于诸侯国势力的发展威胁了中央集权,从汉景帝到汉武帝,逐步削弱诸侯国的势力解除诸侯军政大权.
西汉后期,以道作为监察区,检查诸侯和地方高官,北宋由文臣做地方官,地方军政、财政、司法等权被分散.元朝通过理藩院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辖,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以上表述有二处错误,是哪里
寂灭之灯1年前2
许愿新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73.7%
理藩院错了 它是清朝设立的 应该是行省制度
西汉后期,“以道作为监察区”改为“以州为监察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这是它的重大历史贡献,他的暴政又导致秦很快灭亡,成为历史上最短命的统一王朝。
材料二:西汉贾谊《过秦论》中说:“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原文大意:一人发动起义,就使整个秦朝崩溃了,秦二世也死于他人之手,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什么原因呢?)结合材料和你了解的知识,分析秦始皇暴政的表现。
344093341年前1
god_5099 共回答了10个问题 | 采纳率100%
焚书坑儒;修长城役使大量民力;兵役徭役繁重;赋税沉重;刑罚残酷。
关于元朝行省制度为什么说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为什么说它的创立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悠游071年前6
蓝色的海2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88.2%
行省一词,源于金.金因地方上战争的需要,设行尚书省以分任军民之事,非定制.元世祖时,开始设置中书省.中统、至元年间,在各地分置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后逐渐成为固定的地方行政机构,掌管辖内军政要务.行省制,就是在中央设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枢密院掌管军事,御史台负责监察;在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设丞相一人,掌管全省军政大事.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元朝在全国共设10个行省,即岭北、辽阳、河南江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省、江西、湖广.而山东、山西、河北和内蒙古等地则称为“腹里”,由中书省直辖.
行省制的确立,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方面得到保证.这是中国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对后世影响巨大.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行省制 源于魏晋时的行台,当时为中央政权处理军国大事时的临时派出机构.金朝曾在边境广置行台尚书省.蒙古人入主中原时仿金制,设行尚书省统辖一个大区的路府州县,演变成地方最高政治机构.元世祖中 统年间,尚书省并入中书省,地方机构也改称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从此,地方政治制度进入划省而治的阶段.
元代行省置丞相、平章、左右丞、参知政事,其行政机构名称和官吏品秩与中枢相等,凡一省军国大事无 所不领.行省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 其无山川险阻可依,北向门户洞开,形成以北制南的军 事控制局面.因这一措施有助于防止地方割据,故为明、清所继承.元行省所辖路府州县无固定统属关系,随意性很大.有些行省与路之间还设道,属监察性质.为加强控制,元在路府州县均设蒙古事务官“达鲁花赤”,监 督各级官吏,执掌最高权力.县以下设村社和里甲,常由蒙军驻村社实行军事统治.里长通常为蒙古人、色目人,衣食用度悉由居民供应,成为当地的最高主宰.由 此使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更加激化,导致元末农民大起义
1、行省的二元化特点有利于中央集权.元朝行省最初只是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到元世祖忽必烈在位后期,始基本定型,转变为常设的地方大行政区.但即使在行省完全定型并地方化之后,它仍然带有中央派出机构、或者说是中书省分支机构的性质.“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即使上述演化完成以后,行省仍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某些原有性质,……并非纯粹的地方官府”(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这就使得行省具有二元化的特点,这是其他朝代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区关系所不具备的,这种特点使得行省既要服从中书省的制约又共同为元代统治服务.
2、中央政府对行省的有效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行省虽然“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不受到中央政府各方面的牵制与制约,故 “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七三“理财”门引赵天麟奏议).如在人事权方面,元代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行省几无任官和诠调权,在这方面远不如汉唐地方大员;在财政方面,行省只是充当了朝廷集中财赋的工具,所收取的财赋行省必须执行上供中央与地方留用七三分成的悬殊比例规定,行省还有义务遵照朝廷的命令,额外提供钱谷,以弥补中央财赋支出的不足;在军事方面,行省不能独立行使军权,军权掌握在中央的枢密院;在司法方面,朝廷也对行省制定了严格的规则典制,不能逾越.
3、行省内部权力的相互牵制有利于中央集权.元代行省内部实行的是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各官员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同时中央在行省也构制了监察行省、防范其擅权坐大的特殊机制.如江南、陕西行御史台的设置及其与二十二道廉访使司所构成的地方监察网络,是元代地方监察的创举.终元一代,行省与行御史台及廉访司大多处于某种程度的彼此对立、相互攻击的状态,从而正有效的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4、行省大权的归属有利于中央集权.作为民族统治的得力工具,元朝行省主要由蒙古、色目官员掌握权力,以最关键、最敏感的统军权为例,行省官员中只有平章以上得掌军权,而平章以上又不准汉人担任,通常只能由蒙古、色目贵族担任,“虽德望汉人,抑而不与” (《元史》卷一八六《成遵传》),这些人更多地是元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忠实维护者,很难成为地方割据势力的代表.因为作为一个异族身分、文化背景迥然不同的行省长官,即使大权在握,也很难想象他会策动汉族或者能够策动汉族搞分裂.总之,元朝统治的民族色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行省主要代表朝廷的意志和利益行事,成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得力工具,而不会走向中央的对立面.所以在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时候,不能完全从汉族社会历史发展的自然趋势去解释,而更要从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从蒙古统治集团特有的统治意识当中寻找原因.这就是为什么元代行省制度起到了巩固统治的作用而到了明初朱元璋仍然将其权力一分为三的原因了.
5、行省的划分特点有利于中央集权.秦汉以来,地力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容易产生割据局面.从元代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从而使行省官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了.如:秦岭以南的汉中地区被划归陕西行省,使四川盆地的北向门户洞开,无险可守.这种划分行政区域的方法自然就加强了中央集权,客观上也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在经济、政治与文化方面的交流.
综上所述,元代的行省制度虽然与唐宋以来汉族社会日益强化的中央集权观念确实有很大的抵触,但它作为元代社会发展的产物,还是起到了它在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的目的,同时也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尤其是地方行政区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下列措施中,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是①唐朝设立三省六部制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下列措施中,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是①唐朝设立三省六部制 ②清初实行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 ③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④元朝设立行中书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小雨11年前1
臣以讨贼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85%
D

秦朝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
浪子阿亮11年前1
八千里路云月 共回答了12个问题 | 采纳率83.3%
表现:政治:创立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自称皇帝,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推行郡县制度.(2分)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1分)思想文化;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秦朝为加强中央集权的控制采取哪些措施
Pearlgzh1年前1
xymm1234 共回答了24个问题 | 采纳率100%
政治方面:第一,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第二,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第三,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
经济方面:第一,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第二,统一度量衡;第三,统一货币;第四,统一车轨,修驰道.
文化方面:第一,书同文;第二焚书坑儒;第三,以法为教.
哪位皇帝在在位期间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
zfzl0011年前11
此岸的彼岸 共回答了24个问题 | 采纳率91.7%
汉武帝,他首先颁行“推恩令”,使诸侯王多分封子弟为侯,使王国封地被分割,以进一步削弱诸侯王国势力;其次建立中朝削弱相权,巩固皇权.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打击地方豪强,他设置十三州部刺史,京师七郡另设司隶校尉监察.
优质文科生来!中国古代加强皇权和加强中央集权在不同朝代分别体现在什么样的制度上?按时间顺序,尽可能详尽!
时过境已迁1年前1
异界空棱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88.2%
一、秦朝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皇帝制度
特点:皇权独尊、大权总揽、皇位世袭、至高无上
2.三公九卿制
特点:以皇权为中心;中央官吏相互配合、互相牵制,大权集于皇帝手中
3.郡县制
实行的原因:吸取历史教训,防止国家分裂;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二、汉朝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1.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开创“中外朝”制度
①“中外朝”制度
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袭秦朝,但又有所变化.
在中央行政设三公九卿,秦时即有,汉朝亦设,但到汉武帝时又形成了“中朝”决策机构,尚书令的权力日显重要.以丞相为首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演化为执行机构,被称为“外朝”.东汉光武帝时进一步剥夺三公权限,扩大尚书台的权力,“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这些又是与秦时不同的.
2.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并最终以“推恩令”的颁布消除封国的隐患
①.汉仿秦制,实行郡县制,但同时惩戒秦不分封孤立而亡,又恢复诸侯王分封制.西汉初,郡设太守、国设相,作为郡国的最高行政长官.西汉建立后,很长时间里,封国的势力一直比较强大.
②.“七国之乱”后,虽然景帝采取了一些削弱诸侯王势力的措施,但地方分权的问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
③.汉武帝在位期间,采纳主父偃的献策,制定“推恩令”,在政治体制上实行强干弱枝.推恩的办法易于为有关的皇族所接受.推恩法不断加强了中央的统治,也不断削弱了地方的力量,这对于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三、隋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1.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②.隋文帝时形成三省六部的格局,尚书省下设六部.
③.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既有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可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2.在地方,郡县制发展为州县制,中期始设节度使
①.唐朝前期在地方实行“州县制”
②.唐睿宗为了加强西部与北部边防,于710年开始设置节度使,以掌管地方军政.开元以后,唐政府在沿边相继设立了安西、北庭等九个节度使和一个岭南经略使.节度使设置之初,对稳定边疆形势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是,募兵制的实行,使边将得以专兵,节度使的势力不断扩大,“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尾大不掉,很快发展成为强大的地方割据势力.
③.安史之乱后,唐政府不仅对参加叛乱的节度使不予追究,而且还任命安史旧部担任节度使.平叛过程中设置的节度使也大多保留下来.这样,藩镇割据的局面进一步扩大,史称:“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这些节度使名义上是唐政府的节度使,但实际上“虽奉事朝而不用其法令”,中央集权严重削弱.

四、北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这一部分内容较多,名词概念既多且难,教材没有充分展开,教师只需抓住中央政府从军事、行政、财政三方面削弱了地方的权力,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即可.
1.政治上:在中央增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在地方派遣文官到各州任知州,取代节度使对郡(州)的行政权,同时各州又设通判,主要负责监督知州,各州公文必须有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能有效.
2.军事上:在中央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分散统兵大将兵权,将兵权一分为三,只能统兵不能调兵;设枢密院负责调兵而不能统兵;
在地方上实行更戍法,定期让军队调换驻地,统兵将领留驻原地;地方军队的精壮之士入选中央禁军;禁军的半数拱卫京师,另一半驻守各地,达到“强干弱枝、守内需外”的目的.
3.经济上:在中央设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政权;
在地方设转运使,将地方大部分赋税收入运送中央,断绝地方割据的经济支持.
4.司法上:规定地方司法人员由中央派文官担任,死刑必须报中央复审核准.
5.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①重文轻武、文人治国;②分割权力、互相制约;③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6.积极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铲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消极影响:过分集权导致政府机构重叠,财政开支庞大,军队指挥不灵,地方财政困难.导致北宋出现“冗官、冗费、冗兵”现象,成为“积贫积弱”的根源.

五、元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新发展
1.在中央,设中书省,取代前代的三省
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构.
元朝后期,中书宰相的权力过大,影响皇权专制.
2.在地方,设行省
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长官由中央任命
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边远地区设宣慰司
3.行省制度的创立及意义.
元朝在地方设置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之下设路、府或州、县,对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元朝的行省制度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六、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1.在中央,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归六部,皇权集中;
作为补救措施,明朝出现内阁;
①.明太祖设殿阁大学时做为侍从顾问,但大学时很少参与决策;
②.明成祖时大学士开始参与机密决策,“内阁”形成;
③.后来大学士有票拟权,权力扩大;
④.明朝中期,为了限制内阁,皇帝以司礼监太监牵制内阁
但是内阁终究不是决策机构,仅仅是内侍机构,其权力并非源自地位和制度,而是皇帝的个人支持和信任.
2.在地方,废行省,权分三司,大权统归中央
明太祖鉴于元朝地方行省权力过大,废除行省,设三司
改元朝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统管地方民政和财政;
设提刑按察使司,统管地方监察、司法;
设都指挥使司,统管地方军政.

七、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1.在中央,强化皇权
①.清初,仿明制,设内阁,置六部,但议政王大臣会议限制了皇权;
②.康熙设南书房,参与机要事务,使中枢权力一分为三,皇权集中;
③.雍正设军机处,参与军国大事,但是没有决策权,只能照旨拟文、跪受笔录,从而使全国大权全部集中在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2.在地方,加强中央集权
①.恢复行省制度,一省设一巡抚,两省及其以上设总督,下设三司.全国共18个行省.
②.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分别设5个将军辖区,2个办事大臣辖区,1个蒙古盟旗.
③.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册封达赖、班禅,派遣驻藏大臣.
④.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管理,实行“改土归流”.
“秦王扫六合,虎视 何雄哉!”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建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在(
“秦王扫六合,虎视 何雄哉!”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建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在()
A.公元221年 B.公元230年
C.公元前221年 D.公元前230年
xxj66661年前1
bluedrip0926 共回答了27个问题 | 采纳率100%
C

元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
mz99limin1年前1
tracye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85.7%
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的大统一.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既是元朝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成功的尝试,同时又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是对古代郡县制度的重大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秦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设立了哪些官职?地方上推行了什么制度?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上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yangsong761年前1
rho46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71.4%
秦在中央设三公:丞相(为辅政最高长官),御史大夫(主管弹劾),太尉(最高军事长官)及九卿,地方上为郡县制,长官由皇帝任命.汉沿其制,汉初封有诸侯,武帝时实行推恩令(诸侯将王国分给自己的各子是为推恩),分化诸侯并撤消消灭不服的诸侯以强中央.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历史意义
kkta1年前1
lxhehe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92.9%
1.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中统一
颁布“推恩令”和《左官律》.前127年,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守统辖.这样,既可以把王国的地盘化大为小,以分散其势力,“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又可使这些受封子弟“联恩尽孝”.列侯们“人人喜得所愿”,拥护中央,进一步加强了中央政权.同时,又借淮南王刘安和衡山王刘赐阴谋叛乱之机,下令逮捕二王.二王畏罪自杀,牵连被杀的列侯、官吏、宾客数万人.武帝由此制定《左官律》和《附益之法》,前者指令王国官为“左官”,以示歧视,后者限制七人与诸侯王交游.不许诸侯王招纳宾客.又采用酎金夺爵等方式废掉了一些侯国.终汉武帝之世,汉初封侯的143人中,只剩5侯;武帝因功封侯的75人中,失侯的68人;推恩封侯的175人中,失侯的113人.至此,汉初分封所形成的割据势力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其次,重用酷吏,打击地方豪强.汉武帝在削弱诸侯王和列侯的同时,对称霸一方,妨碍政令的统一的地方豪强进行打击,下令把他们迁往关中,就近监视,以达到“内实京师,外销奸滑”“不诛而害除”(《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的目的.
2.改革改政体制,加强皇权
主要有设立“中朝制”借此削弱相权;设置十三州部刺史,借此抑制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建立侍从军和禁卫军,加强皇帝保卫和军事防御;实行察举制,用考察加举荐的方式选拔官员.
3.改革财政,加强中央政权
统一货币,把铸钱权收归中央,铸造五铢钱作为国家统一的法定货币;专营盐铁和均输平准法.盐铁官营和调剂运输,平抑物价对稳定经济起了重要作用;箕缗和告缗,打击富商大贾,加强中央集权.
4.独尊儒术,实行文化专制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继位后,接受董仲舒的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经过董仲舒改造的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儒家公羊学派的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主,杂以阴阳五行及法家某些思想成分,发展为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的新儒学.董仲舒的思想,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根据.董仲舒还积极鼓吹尊天就必须尊王,为封建皇权披上了“君权神授”的外衣.董仲舒主张“以教化为大务”,又主张“正法度之宜”,其实质是“外儒内法”.董仲舒提倡“三纲五常”,强调治国要“德刑并用”.因而为武帝所称道,诏行全国.这种王道、霸道杂用的统治思想,一直为此后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奉行.
为了按照儒家思想培养统治人才,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兴太学,置名师,以养天下之士.”(《汉书·董仲舒传》)于是,在中央设太学,置五经博士官,授儒家经典.此外,还在郡国兴办学校,亦以“五经”作为教材教授学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和郡国学校,是汉武帝在思想文化领域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重大措施.
秦,汉,明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
于桥水库1年前2
伪FQcc3 共回答了13个问题 | 采纳率84.6%
(一)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政治上,确立皇权至高无上,确立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构(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地方推行郡县制)2)经济上,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3)文化上,统一文字4)思想上,焚书坑儒
(二)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政治上,改革官制,削弱王国2)经济上,改革币制,盐铁官营3)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军事上,北击匈奴,南攻南越
(三)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厂卫特务机构调整2)地方,设三司3)思想上,八股取士
雁门太守行中以抒写官军全体心愿的方式表现诗人维护中央集权的坚定政治立场的诗句是
雁门太守行中以抒写官军全体心愿的方式表现诗人维护中央集权的坚定政治立场的诗句是
是哪句诗啊
空白ZYW1年前1
爱馨-歉馨 共回答了27个问题 | 采纳率96.3%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比较西周的分封制与中央集权
西瓜厉害1001年前1
水王2来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75%
  分封制度萌芽于夏朝,盛行于西周时期,它是国君将田邑赐给宗室臣属作为俸禄的制度.受封的对象有三种类型:一是周王的同姓亲属即王族,二是功臣,三是古圣王的后裔即先代贵族的后裔.不论受封的是谁,一旦被封,都世代相传,即实行世袭制.在“分封制”下,国家土地不完全是周王室的,而是分别由获得封地的诸侯所有,他们拥有分封土地的所有资源和收益,只需向周王室缴纳一定的进贡即可尽义务,即相当于中世纪欧洲诸王国与罗马教廷的关系,即现代意义上的联邦的基础.周王是共主性质的(共主是氏族社会遗留的领袖模式,禹为最后的氏族共主).诸侯的土地理论上在其死后可由周王室收回重新分配,但一般是世袭.春秋时期,随著井田制的瓦解和争霸战争的发展,周朝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取代,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分封制”开始破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取消 “分封制”,秦王朝在全国推行单一的“郡县制”.
  分封制: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并逐步构织出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周成为一个延续百年的强国.通过分封,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形式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周文化具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分封制加速了全国经济的发展.分封制到了西周后期加剧了各诸侯国对周王室的不忠,及形成了强大的地方武装割据.春秋时期,分封制崩溃.崩溃的原因是周王室日益衰微,大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葵丘会盟,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得到正式承认,标志着分封制崩溃.秦朝统一后,建立郡县制,分封制结束.
统治阶级为加强中央集权,不断调整政策,开创新的政治制度。秦朝、元朝在地方上各实行了什么行政制度?
私有成员1年前3
gongsch 共回答了4个问题 | 采纳率
郡县制和行省制
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
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 ]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rainbeibei1年前1
武一笑 共回答了10个问题 | 采纳率90%
C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有哪些?产生了什么影响?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有哪些?产生了什么影响?
措施从“钱、权、兵”三方面答
天崖飘零1年前4
andyguan123 共回答了27个问题 | 采纳率77.8%
军权的集中:解除禁军将领兵权,并调往外地充当节度使.继而削弱节度使实权,使其徒有虚名.接着,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设立枢密院,枢密院有调兵权但不直接统领军队.而统领军队的将帅却没有调兵权,使其互相牵制.实行更戍法.实行“守内虚外 ”“内外相制”政策.驻军一半京师,一半各地
行政权的集中.中央,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削弱和分割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在地方,派文臣担任知州;并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
财权和司法权的集中.设转运使把地方收入大部分运送中央;在地方司法人员由中央派文官担任,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和核准.
3、特点:重文轻武,文人治国,有效巩固了统一,但也造成了军事战斗力的下降(文官不懂军事)(积弱);弱支枪干,守内虚外,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并有效镇压地方和农民的反抗,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屡次失败的重要原因;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中央,有利于巩固统一,防止了地方分裂,但也导致地方办事效率低下,而中央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4、结果和影响: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解决藩镇割据,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也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
5、弊端:造成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行政效率低下,财政开支庞大;军队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地方财政困难,物质基础薄弱,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中国古代夏朝到明朝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分开写)
gdjypnlsg1年前3
yinjzh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92.9%
我就主要谈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两个方面吧.其实就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关系,以及君主在中央政府中地位.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关系上:
夏商不可考.据推测,夏可能是诸多部落中较大的一个,但是和别的部落没有统治关系.商不仅是较大的一个,同时还是一个部落联盟的盟主.
周分封,中央作为宗主存在,但是一般不干涉封国的内政.
汉初同时继承了周的分封体系和秦的郡县制.但是很快封国被有意识的削弱.封国的高级人事权也归属中央了.从此封国基本上不再是主要威胁.郡县制上东汉开始出现了士族,出现了独立于中央政府的强大的地方势力.地方士族也是这段时间频繁分裂的主要原因.
通过曹魏的九品中正制,士族一直强盛到盛唐.科举取士和禁止在家乡做官改变了这一局面.唐一度控制天下,直到节度使出现,再度分崩离析
宋杯酒释兵权,从此地方不再能与中央抗衡.
总趋势是三个地方割据的威胁:藩国/封国(商到汉初)、文的士族(汉末到唐初)、武的节度使(唐末到宋初).



君主在中央的地位上:
夏不可考.夏初农业还不发达,君主必须自己去打猎才能谋生(太康、后羿都是打猎失国).因此估计中央政府就几个人,无所谓什么关系.
商到汉初,一直是君臣平权.好处是君主不行的时候有经验的相国可以独撑大局,坏处就是相国专权甚至弑君篡位.典型例子有伊尹放太甲、周公假王等.
汉打破了封建宗法制,任何人都可以因功封爵.尤其是从霍去病、卫青开始外戚封侯.汉先分相权为三公,然后光武帝抑制三公.于是东汉开始外戚、宦官专权.
曹魏开始士族掌握权力,皇族不过是较大的一个士族,一旦衰弱就被取代.因此朝代变动频繁.例如杨坚出自弘农杨氏.
唐宋间士族失势.弱的节度使割据,强的节度使当皇帝.
宋杯酒释兵权.之后文官集团当政,能够对皇权进行牵制.
明清文官集团渐渐衰弱,但是还是能对弱势的君主进行抗衡.明宦官虽然专权,能欺负大臣,但是再也不能抗衡皇权了.

总结起来还是几个抗衡君权的因素:相权(汉以前)、宦官(东汉)、外戚(东汉.之后外戚本身就出自士族了)、大士族(曹魏到唐初)、节度使(唐末到宋初)、文官集团(宋之后).
专制皇权和中央集权的区别希望能够具体一些
kit2181年前2
大红土豆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76.5%
专制皇权是皇权于相权的关系,指加强皇权,削弱相权
中央集权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指加强中央权力,削弱地方权力.
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
firstjian1年前5
sheshesissi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90.9%
1.分相权:枢密院分兵权;转运使分财权;
2收兵权:禁军为野战军,收天下精锐之兵.半归首都,半归各地,强干弱枝.
3地方以文官做知州,并设通判为副监督.
4扩大科举录取名额,巩固统治基础.
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
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 ]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这个周末的星空1年前1
qedaaq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81.3%
C
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
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 ]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liu85011年前1
王少林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87.5%
C
胡适有没有主张加强中央集权
七依安1年前1
woxinyj 共回答了7个问题 | 采纳率100%
中央集权制:中央集权是相对与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控于中央.
中央集权制度下,地方完全没有任何自主权利与独立性,必须严格受控于中央政权.
就目前世界来看,几乎所有经济发达的国家,其地方都具备一定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大方向由中央决定,地方则根据中央的方向确立适合于本地方的方针政策.
胡适先生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而当时,儒家学说实际上代表了封建中央集权体制,反对儒家学说,实际上也是反对中央集权.
实际上,中央集权也是封建帝制的代表之一,因此胡适是不可能提出加强中央集权的言论.
列举秦至明清时期历代王朝加强君主权力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燕子snow1年前1
zhangyu1231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90.9%
秦朝:郡县制,思想文化、货币的统一,修建直道渠道
汉:独尊儒术实行思想上统一,内外朝制较少了宰相权利
魏晋南北朝:比较混乱
隋唐:三省六部,决定权实质任属皇帝
宋:杯酒释兵权
元:这到没什么重大的
明:厂卫制度,废除丞相之,设内阁
清:南书房,军机处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5
shq1291年前1
高跟鞋女郎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83.3%
秦朝.
宋太祖关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深海黑纱1年前4
cici_cjj 共回答了10个问题 | 采纳率100%
①军权的集中.由皇帝直接统辖禁军,收回禁军统帅权,分割兵权;设立枢密院,使“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二者互相牵制,皇帝直接掌握了兵权;利用更戍法,使“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以此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即兵将分离局面;实行“守内虚外 ”“内外相维”政策,使全国军队屯驻两半,一半京师,一半各地,以此均衡京城驻军与外地驻军的兵力配置.
②行政权的集中.在中央,主要是削弱和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打破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在地方,主要是派文臣担任知州,以防武人干政,并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从而削减地方权力.
③财权和司法权的集中.主要是将各路所属州县财赋,“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送京师”,以消除地方对抗中央的物质基础;同时规定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把司法权也收归了中央.
我国为什么实行中央集权的单一制国家
xxzz11yyqq1年前1
yuanzi77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90%
我国采取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原因
  我国现行宪法序言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规定表明,单一制是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决定我国采取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原因主要有两大方面:
  1.历史原因.我国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建立的就是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尽管也曾有过分裂割据的状态,但时间较短,而国家统一的局面则一直居于主导地位.长期的历史传统,决定了我们必须建立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
  2.民族原因.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历史状况和民族关系决定了在我国的具体条件下,不适宜采取联邦制,而应该采取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表现在:一是我国民族关系的历史发展状况,决定了建立单一制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二是我国的民族成分和民族分布状况,决定了建立单一制有利于民族团结;三是我国自然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决定了建立单一制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四是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斗争形势,决定了建立单一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
唐代的三省六部制的主要目的是削弱相权还是加强中央集权?这两个方面到底有什么区别?
唐代的三省六部制的主要目的是削弱相权还是加强中央集权?这两个方面到底有什么区别?
削弱了相权不就是加强了中央集权吗?
豆腐衣橱1年前1
xx新西兰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100%
相权是宰相的权利.
而中央集权是中央与地方的相对权利!
三省六部制,里面削弱了相权的是三省制.削弱了相权,是加强了君权.不是中央集权!
下列哪些措施有利于我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WETX1231年前1
点三八 共回答了25个问题 | 采纳率92%
政治制度是政治的载体和规则,其核心是国家政权结构关系及其运作方式.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是由古代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其核心是国家政权的结构关系及其运作方式,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斗争的产物.它的确立和变更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为维护统治阶级经济利益服务的,是与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发展相适应的.
用到的政治原理:
运用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分析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根源于封建经济,由封建经济所决定.地主阶级运用这一制度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
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影响.既要看到它对历史发展的进步作用,又要看到它对历史发展的消极作用.
运用矛盾的主次方面原理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封建社会上升时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封建社会的衰落阶段其消极作用是主要的.
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的两对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以及这两对矛盾总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