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子 方少时 亲师友 习礼仪 香九龄 能温习 孝于亲 所当执 融四岁 能让梨 悌于长 宜先知”的解释?

shmilyqi2022-10-04 11:39:541条回答

“为人子 方少时 亲师友 习礼仪 香九龄 能温习 孝于亲 所当执 融四岁 能让梨 悌于长 宜先知”的解释?
越精确越好!要最准的!

已提交,审核后显示!提交回复

共1条回复
aprilqueen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100%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启示〗学会亲近好的老师、好的朋友,并从他们身上学到许多有益的经验和知识.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头脑.
【译文】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启示〗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孝敬父母,这是做人的准则.要知道父母的甘苦,才能孝顺父母,并激励自己刻苦学习.
【译文】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启示〗从尊敬友爱兄长开始,培养自己的爱心.要以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就不应该计较个人得失,才会受到别人的尊敬和欢迎,也才会感受到他的温暖.
【译文】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这个网站上有全部的《三字经》的解释
1年前

相关推荐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
belle_1301年前1
放你一条生路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78.9%
三字经…
英语翻译翻译:夫为人子,每事尤须谨慎,常恐贻亲之忧.禹锡精于古文,善五言诗,今体文章复多才丽.去京师又十余年.原文:刘禹
英语翻译
翻译:夫为人子,每事尤须谨慎,常恐贻亲之忧.
禹锡精于古文,善五言诗,今体文章复多才丽.
去京师又十余年.
原文:
刘禹锡传
刘禹锡字梦得,彭城人.祖云,父溆,仕历州县令佐,世以儒学称.禹锡贞元九年擢进士第,又登宏辞科.禹锡精于古文,善五言诗,今体文章复多才丽.从事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典记室,尤加礼异.从佑入朝,为监察御史.与吏部郎中韦执谊相善.
元和十年,自武陵召还,宰相复欲置之郎署.时禹锡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语涉讥刺,***不悦,复出为播州刺史.诏下,御史中丞裴度奏曰:“刘禹锡有母,年八十余.今播州西南极远,猿狖所居,人迹罕至.禹锡诚合得罪,然其老母必去不得,则与此子为死别,臣恐伤陛下孝理之风.伏请屈法,稍移近处.”宪宗曰:“夫为人子,每事尤须谨慎,常恐贻亲之忧.今禹锡所坐,更合重於他人,卿岂可以此论之?”度无以对.良久,帝改容而言曰:“朕所言,是责人子之事,然终不欲伤其所亲之心.”乃改授连州刺史.去京师又十余年,连刺数郡.
cghkgchghkc61年前2
hollybaby123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100%
第一句,(刘禹锡)他是作为父母的孩子,处事应该更加谨言慎行,常常担忧(因为自己犯事)会抛下父母无法尽孝道.
第二句,刘禹锡精通古文,擅长五言诗,现在他所做文章数目多,才华也好.
第三句,离开京城又有十来年.
大禹为了治理洪水,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没法尽到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的责任。“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启示我们 [
大禹为了治理洪水,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没法尽到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的责任。“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启示我们
[]
A.大禹是历史上的伟人
B.只有历史上的名人、伟人,才能放弃个人利益
C.面对利益的冲突,我们应该学会选择,做出正确的决定
D.现代中学生不会遇到这种情况,不必考虑做出什么决定
西安老树1年前1
scauzh 共回答了24个问题 | 采纳率95.8%
C
我们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自古强调“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这表明( )
我们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自古强调“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这表明()
①礼貌待人是人际交往的最起码的要求
②礼貌和礼仪对人的成功没有任何影响
③礼貌和礼仪,是个人素质最直接的外在形式
④做到言谈举止彬彬有礼,是我们赢得别人尊重的前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双儿1111年前1
爱人的灵魂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90%
C

本题通过古文考查学生对礼貌礼仪的理解与认识。礼貌是人们在交往中应当共同遵守的一种道德规范。它给人带来的积极影响是众多的,它表现出一个人的文化内涵和良好修养。故讲礼貌懂礼仪有助于人走向成功。所以②错误。
新三字经中“为人子,方少时”的后面是什么?
79022673a1年前1
娃哈哈3fbh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93.3%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三字经》中有这样一句:“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下列行为不符合交往礼仪的是 [
《三字经》中有这样一句:“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下列行为不符合交往礼仪的是
[ ]
A.小强见到老师向老师问好
B.得到别人的帮助后,都要说声“谢谢”
C.小强吃饭时,请父母先吃
D.小兵上课脱掉衣服,裸露上身
环保急先锋1101年前1
小猪74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94.7%
D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自古强调“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下列同学的行为不符合交往礼仪的是 [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自古强调“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下列同学的行为不符合交往礼仪的是
[ ]
A.小玲上学和放学回家都与父母打招呼
B.小勇得到别人的帮助后,都要对帮助他的人说一声“谢谢”
C.小宇进老师办公里之前先敲门、喊报告,经允许后才进入
D.小伟穿着拖鞋、光着膀了进教室上课
旧醅061年前1
千红一痴 共回答了10个问题 | 采纳率90%
D
我们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自古强调“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西方也有“理解是通行四方的推荐书”的谚语,这表明
我们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自古强调“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西方也有“理解是通行四方的推荐书”的谚语,这表明 ()
①礼貌待人是人们崇尚的美德
②礼貌和礼仪,是个人素养最直接的外在表现
③礼貌和礼仪对一个人的成功没有任何影响
④言谈举止彬彬有礼是我们赢得别人尊重的前提,也是成功交往的条件之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路过走过看过见过1年前1
悟心wx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81.8%
B

中国是礼仪之邦,自古强调“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西方也有“礼节是通行四方的推荐书”的谚语。下列同学的行为不符
中国是礼仪之邦,自古强调“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西方也有“礼节是通行四方的推荐书”的谚语。下列同学的行为不符合交往礼仪的是
[ ]
A.张某外出是向父母打招呼,不让父母操心
B.李某得到别人帮助后,都要对帮助的人说一声“谢谢”
C.王某穿着拖鞋,披着衣服进教室上课
D.赵某进老师办公室之前先敲门、喊报告,经允许后才进入
莱卡191年前1
mitsuo0121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95.2%
C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并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自古强调“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以礼”。西方也有“礼节是通行四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并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自古强调“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以礼”。西方也有“礼节是通行四方的推荐书”的谚语。对此,下列理解不恰当的是
[ ]
a.礼貌和礼仪,是个人素养最直接的外在表现
b.礼貌待人是人们崇高的美德
c.礼貌和礼仪只是关系到我们自身的形象
d.礼貌和礼仪是一个人、一个集体乃至一个***的精神文明的象征
我爱嗲兔1年前1
city_rhythm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89.5%
C
“为人子,方少时”是三字经吗﹖
纵看纷纭1年前1
赵kk针灸 共回答了11个问题 | 采纳率81.8%
是三字经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我们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自古强调“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这表明 [
我们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自古强调“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这表明
[ ]
①礼貌待人是人际交往的最起码的要求
②礼貌和礼仪对人的成功没有任何影响
③礼貌和礼仪,是个人素养最直接的外在形式
④做到言谈举止彬彬有礼,是我们赢得别人尊重的前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云慕白1年前1
择一11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88.9%
C
三字经“为人子---宜先知”的意思
Mephisto_81年前1
小龙-小弓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100%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启示〗人生下来原本都是一样,但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所以,人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启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头等重要的大事.要想使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必须时刻注意对孩子的教育,专心一致,时时不能放松.
  【译文】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启示〗孟子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是和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做为孩子,要理解这种要求,是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启示〗仅仅教育,而没有好的方法也是不行的.好的方法就是严格而有道理.窦燕山能够使五个儿子和睦相处,都很孝敬父母、并且学业上都很有成就,是和他的教育方法分不开的.
  【译文】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启示〗严师出高徒,严格的教育是通往成才之路的必然途径.对孩子的严格要求虽然是做父母和老师的本份,但做子女的也应该理解父母和老师的苦心,才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
  【译文】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启示〗一个人不趁年少时用功学习,长大后总是要后悔的.每位小朋友都记住这样一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要趁视自己生命的黄金时刻.
  【译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启示〗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头没有区别,人也是一样,只有经过刻苦磨练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译文】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启示〗学会亲近好的老师、好的朋友,并从他们身上学到许多有益的经验和知识.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头脑.
  【译文】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启示〗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孝敬父母,这是做人的准则.要知道父母的甘苦,才能孝顺父母,并激励自己刻苦学习.
  【译文】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启示〗从尊敬友爱兄长开始,培养自己的爱心.要以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就不应该计较个人得失,才会受到别人的尊敬和欢迎,也才会感受到他的温暖.
  【译文】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我们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自古强调“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以下没有体现这层意思的是 [
我们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自古强调“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以下没有体现这层意思的是
[]
A.要有交往艺术新思维
B.礼节是通行四方的推荐书
C.礼节和仪表是个人素养最直接的外观形式
D.要从小培养自己成为习礼仪、懂礼仪的人
langzi451年前1
ssssyyyyy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100%
A
我们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自古强调“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这表明 ( )
我们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自古强调“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这表明 ( )
①礼貌待人是人际交往的最起码要求
②礼貌和礼仪对人的成功没有影响
③礼貌和礼仪,是个人素养最直接的外在形式
④做到言谈举止彬彬有礼,是我们赢得别人尊重的前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xiaohu4m5201年前1
Saraneverlandi 共回答了25个问题 | 采纳率92%
C

为人子的“为”怎么读
lsq301年前1
njustymm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100%
读二声,动词,作为的意思.读四声,介词,替的意思.为人子的“为”是动词,作为.
典故,道理!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为人子 方少时亲师友 习礼仪 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融四岁 能让梨
典故,道理!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为人子 方少时
亲师友 习礼仪 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
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 首孝弟 次见闻
知某数 识某文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万
为人子 方少时 亲师友 习礼仪
主要是这一句
勇猛的小虫1年前1
青红一瞥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93.8%
额.这是三字经啊- -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启示〗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头没有区别,人也是一样,只有经过刻苦磨练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译文】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启示〗学会亲近好的老师、好的朋友,并从他们身上学到许多有益的经验和知识.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头脑.
【译文】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启示〗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孝敬父母,这是做人的准则.要知道父母的甘苦,才能孝顺父母,并激励自己刻苦学习.
【译文】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启示〗从尊敬友爱兄长开始,培养自己的爱心.要以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就不应该计较个人得失,才会受到别人的尊敬和欢迎,也才会感受到他的温暖.
【译文】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启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是做人的基础;能文会算是做人的本钱.要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就必须这从两点做起.
【译文】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启示〗一到十看来很简单,但变化起来却无穷尽,算术这门学问越来越深奥了.几乎各个科学门类都离不开数学,所以必须认真地从简单的数目学起,为将来学习其他知识打好基础.
【译文】我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填写《三字经》的名句①人之初,------.-------,习相远.②——,父之过.教不严,---------.③为人子
填写《三字经》的名句
①人之初,------.-------,习相远.②——,父之过.教不严,---------.
③为人子,------.-------,习礼仪.④——,能让梨.弟于长,---------.
⑤——,须讲究.详训诂,-------.⑥——,四书熟.--------,始可读.
阿龙爱宝宝1年前6
my_stephanie 共回答了23个问题 | 采纳率78.3%
①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②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③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④,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⑤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⑥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为人臣止於忠,为人父止於慈.为人子止於孝,即是做人分际”是什么意思?
LuvMax1年前1
charliefeng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85%
作为臣子,应当尽忠;
为人父,应当做到慈爱有加;
而作为人的子女,就应当尽到孝心.
这些是做人的本分.
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大橙子1年前2
有事来上网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88.2%
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做人的道理,也就成不了大器.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结交益友,学习学习待人、处事、应对、进退的礼仪.
英语翻译(1)为人子不可不孝也,自其去之(2)田子惭愧,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3)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
六岁半K小米1年前1
海啸976 共回答了23个问题 | 采纳率87%
1.这是做为人子的不孝.你还是除去它吧.
2.田子惭愧的走出来,上朝还金子,回来后请求进牢狱
3.宣王认为他的母亲贤能,为她的深明大义感到高兴,当即赦免田子的罪过,
田子为相
韩婴
田子为相,三年归休①,得金百镒②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③.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可不孝也.子其去之④.”田子愧惭,走出,造⑤朝还金,退请就狱⑥.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⑦田子罪,令复为相,以⑧金赐其母.
注释
①归休:休假回家.②镒:二十两.③馆:这里指“家”.④子其去之:你把这东西拿走.⑤造:往,到.⑥就狱:进监狱.就,靠近⑦舍:舍弃.这里指“赦免”⑧以:把,拿.
译文
田子做宰相,三年后休假回家,得了二千两金,供养他的母亲.母亲说:"你是怎么得到这些金子的?"田子回答说:"这是我的俸禄."母亲说:"做宰相三年不吃饭吗?像你这样做官,不是我所想要的.孝子侍奉父母,尽心尽力就行了,不义之物不要进入我的家中.做为子臣不忠于皇上,这是做为人子的不孝.你还是除去它吧."田子惭愧的走出来,上朝还金子,回来后请求进牢狱.齐宣王认为他的母亲贤能,为她的深明大义感到高兴,当即赦免田子的罪过,让他重新为宰相,把金子赐给他的母亲.
中国是礼仪之邦,古代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中,就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的要求。下列同学的行为不符合礼仪要求
中国是礼仪之邦,古代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中,就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的要求。下列同学的行为不符合礼仪要求的是
[ ]
A.小玲上学和放学回家都与父母打招呼
B.小勇得到别人帮助后,会真诚地说一声“谢谢”
C.小宇进老师办公室之前先敲门,经允许后才进入
D.小伟穿着拖鞋、光着膀子进教室上课
lzh86150811年前1
rr子孙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90.9%
D
三字经解释教不严 师之隋 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为人子 方少时
风过留尘1年前1
ipodiam 共回答了10个问题 | 采纳率90%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启示:严师出高徒,严格的教育是通往成才之路的必然途径.对孩子的严格要求虽然是做父母和老师的本份,但做子女的也应该理解父母和老师的苦心,才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译文】仅仅是供养儿女...
子不学,幼不学.为人子,亲师友.
ygbly1年前1
兄弟_放心去飞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82.4%
貌似,三字经啊!你好像少打了些字?
子不学,幼不学,老何为?这段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意思: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年轻时不好好学习,到老了你干嘛?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这又是一句!
意思:作为父母的儿子,在年少的时候,要亲近良师益友,学习礼仪规范.
丫的,你少打了多少字啊?汗!
英语翻译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土壤有如眼1年前1
lintao9312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90%
我们要孝敬父母,尊敬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