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精神的定义是什么,

安伟77772022-10-04 11:39:541条回答

已提交,审核后显示!提交回复

共1条回复
快男oo 共回答了13个问题 | 采纳率76.9%
匠人一般是指技艺高超的手艺人,也指有相当写作水平的人.这些人往往是追求更高的技术,或艺术境界,所以一般是说一个人对某种技艺或艺术以达到很高的水平,但还是不知疲倦的追求下去,往更高的层次努力.这种作法可称之为匠人精神
1年前

相关推荐

怎么理解“大师是辉煌的里程碑,匠人是可贵的铺路石”这句话
飞花成锦落幕称绝1年前1
lANSE020214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86.4%
古代含蓄地夸人“此作颇有匠气”“匠心太甚”——说的是,这个作品还不够完美.
从匠人到大师,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匠人的作品,是工艺品;大师的作品,是工艺品.
两者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互相辉映.
但是,大师也是从匠人过来的,没有铺路石,也就看不到里程碑.
匠人之心是什么意思
芙蓉峰1年前1
hh爱好者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90.5%
匠人一般是指技艺高超的手艺人,也指有相当写作水平的人.这些人往往是追求更高的技术,或艺术境界,所以一般是说一个人对某种技艺或艺术以达到很高的水平,但还是不知疲倦的追求下去,往更高的层次努力.这种作法可称之为匠人之心.
英语翻译匠人坊用英语怎么写.如果是有道英语在线翻译的请不要打扰了.那个不对.
weibo0171年前4
清之恋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81.8%
匠人,手艺人,民间艺人
Craftsman Workshop
Handicraftsman Workshop
Artisan Workshop
Workshop of Folk Artisan
Workshop of Folk Artist
...
供参
据宋人《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即早辰桥、街、巷口,皆有木竹匠人,谓之杂货工匠,以至杂作人失,道士僧人,罗立会聚,候人请
据宋人《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即早辰桥、街、巷口,皆有木竹匠人,谓之杂货工匠,以至杂作人失,道士僧人,罗立会聚,候人请唤,谓之罗斋.竹木作料,亦有铺席,砖瓦泥匠.随手即就.”材料反映宋代的民营手工业
A.开始出现明显的行业分工 B.产品与市场联系日益加强
C.以家庭手工业为主要形态 D.出现以雇佣为特征的个体生产
shannever1年前1
承宇 共回答了24个问题 | 采纳率100%
前面“早辰桥、街、巷口,皆有木竹匠人,谓之杂货工匠,以至杂作人失,道士僧人”讲的是各种行业分工的人出现在桥、街、巷口.后面说了这些各种职业的人在特定的地点“罗立聚会,候人请唤”就是等待被雇佣.“竹木作料,亦有铺席, 砖瓦泥匠.随手即就.”有一点表现出世个体生产.所以选D最准确.A不够完善.B与材料无关联.C材料中并没有特别体现是“家庭手工业”
匠人与大师 请为第四段的观点写出一个事实论据(文中列举的除外)
蓝天jbc1年前1
猪肉大葱2 共回答了11个问题 | 采纳率81.8%
画家的事例不恰当.第④段阐述的观点是“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而这个论据的重点在目标和信念上,不能很好地证明观点.
英语翻译原文如下:松之生也,於岩之侧.流俗不顾,匠人未识,无地势以容,有天机而作色.徒观其贞枝肃矗,直干芊眠.倚层峦则捎
英语翻译
原文如下:
松之生也,於岩之侧.流俗不顾,匠人未识,无地势以容,有天机而作色.徒观其贞枝肃矗,直干芊眠.倚层峦则捎云蔽景,据幽涧则蓄雾藏烟.穹石盘薄而埋根,凡经几载;古藤联缘而抱节,莫记何年.於是白露零,凉风至.林野惨栗,山原愁悴.彼众尽於元黄,斯独茂於苍翠.然后知落落高劲,亭亭孤绝.其为质也,不易叶而改柯;黄为心也,甘冒霜而停雪.叶幽人之雅趣,明君子之奇节.若乃确乎不拔,物莫与隆.阴阳不能变其性,雨露所以资其丰.擢影后凋,一千年而作盖;流形入梦,十八载而为公.不学春开之桃李,秋落之梧桐.
乱曰:负栋梁兮时不知,冒霜雪兮空自奇.谅可用而不用,固斯焉而取斯.
tan22011年前1
jean062003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100%
无地势以炫容,炫容:夸耀外形.炫,夸耀
穹石盘薄而埋根,穹,高、大 盘薄:牢牢地 埋根:扎根
林野惨栗,栗:颤抖
山原愁悴.悴:憔悴
彼众尽于玄黄,玄黄:天地,指大自然的变化
然后知落落高劲,落落:孤零的样子 高劲:高大峻拔
亭亭孤绝.亭亭:孤高的样子 绝:极
叶幽人之雅趣,叶:遮庇 相合
物莫与隆.隆:高
雨露所以资其丰.资:帮助 丰:茁壮成长
擢影后凋,擢:耸起 长高
乱曰:负栋梁兮时不知,乱:辞赋篇末总括全篇要旨的一段.负:担荷,此作 “具有”讲
谅可用而不用,谅:确实
固斯焉而取斯.固:此指鄙视.取:取法.
松树生长在岩壁的侧面俗人看不到它木工匠人发现不了它松树没有宽阔的地理形势来炫耀自己的外形,只有天然给予的自然之色,它树枝高扬挺拔.枝条茂密,掩映着景色,处在深幽的涧水边就 积聚着雾霭.收藏着烟霞,穹石高大坚固它却埋下了根系
柳 张晓风1.文章前三节开头不直接写柳而是写“所以的是……别的树……”作用是什么?2.为什么作者说柳树“不是匠人的树,是
柳 张晓风
1.文章前三节开头不直接写柳而是写“所以的是……别的树……”作用是什么?2.为什么作者说柳树“不是匠人的树,是诗人的树”?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3.
柳“是诗人的树”请你写出首古人咏柳的诗.4.文章第4节末尾的柳是愈来愈少了……从愈来愈少,你从中得到了什么 启示
麻烦填下.
xing_71年前1
浪迹风尘泪 共回答了23个问题 | 采纳率82.6%
1、对比,突出柳的特点
2、上文说到“柳差不多已经落伍了,柳差不多已经老朽了,柳什么实用价值都没有——除了美”所以它不属于匠人.而下文又说道白居易的“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和韦庄的“晴烟漠漠柳毵毵”这自然是诗人和情人(诗的内容).
所以说柳已经成为了一个有内涵的载体,而非单纯的植物或是被人利用的外在价值.(自已改改)
3、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4、因为人们觉得柳缺乏实用价值因而不注意保护,或不注意栽种.得到的启示是要注意栽种,保护环境什么.
PS:不确定对
考工记匠人全文翻译
大数学家康熙1年前1
液态蛇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100%
译文:
匠人营建都城,九里见方,[都城的四边]每边三门.都城中有九条南北大道、九条东西大道,每条大道可容九辆车并行.[王宫的路门外]左边是宗庙,右边是社稷坛;[王宫的路寝]前面是朝,[北宫的后面]是市.每市和每朝各百步见方.夏后氏的世室,堂前后深七步,宽是深的四倍[为二十八步].堂上[四角和中央分布]有五个室,[每室四步见方,每边都有]三个四步见方;[每边都有四道墙,每道墙厚三尺,每边都有]四个厚三尺.[堂的四周]有九层台阶.[每室的]四方[各开一门],每门两旁有两窗相夹.[用蛤灰]把墙涂饰成白色.门堂是正堂的三分之二,[堂后的]室是正堂的三分之一.殷人的重屋,堂深七寻,堂高三尺,[堂上]有四注屋,[四注屋上]有重屋.周人的明堂,用长九尺的筵来量度,[它的南堂]东西宽九筵,南北深七筵,堂高一筵,共有五室,每室二筵见方.室中用几来度量,堂上用筵来度量,宫中用寻来度量,野地用步来度量,道路用车轨来度量.庙门的宽度可容七个大扃,闱门的宽度可容三个小扃,路门的宽度容不下五辆乘车并行,应门的宽度为三轨.路寝内有九室,九嫔居住在那里.路门外有九室,九卿在那里处理政事.把国事划分为九个方面,由九卿负责治理.王宫门屋屋脊的建制高五雉,宫墙四角[浮思]建制.高七雉,城墙四角[浮思]建制高九雉.[城内]南北大道宽九轨,环城大道宽七轨,野地大道宽五轨.用王宫门阿建制[的高度],作为[公和王子弟]大都之城四角[浮思]高度的标准.用王宫宫墙四角[浮思]建制的高度,作为诸侯都城四角[浮思]高度的标准.用王都环城大道的宽度,作为诸侯都城中南北大道宽度的标准;用王畿野地大道的宽度,作为[公和王子弟]大都城中南北大道宽度的标准.
英语翻译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
英语翻译
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汝所学而从我,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汝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之雕琢玉哉?”
暴风10191年前1
爱上于连 共回答了29个问题 | 采纳率93.1%
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哉!」
译文:
孟子见齐宣王曰(孟子谒见齐宣王说):为巨室(你想建造高楼大厦),则必使工师求大木(那一定会派遣主管建筑的官员去搜寻大的木料).工师得大木(如果他们得到了这种大木料),则王喜(那么大王就高兴),以为能胜其任也(认为他们胜任自己的工作).匠人斲zhuo而小之(如果木工将材料砍小了),则王怒(那么大王就会生气),以为不胜其任矣(认为他们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夫人幼而学之(有的人从小就学习治国之道),壮而欲行之(长大后希望能在实践中运用它);王曰(可大王却说):姑舍女所学而从我(把你所学的东西暂时放下来,先按我说的去办吧).则何如(你说那会怎么样)?今有璞玉于此(假如现在有一块未经雕琢过的玉石放在这里),虽万镒(即使值二十万两银子),必使玉人雕琢之(也一定得请琢玉的匠人来雕琢才行).至于治国家(谈到治理国家),则曰(你却这样说):姑舍女所学而从我(把你所学的东西暂时放下来,先按我说的去办吧).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哉(那和你要玉匠按你的想法去雕琢玉石又有什么不同呢)?
英语翻译虞庆为屋虞庆将为屋,匠人曰:“材生而涂濡.夫材生侧挠,涂濡侧重,以挠任重,今虽成,久必坏.”虞庆曰:“材干侧直,
英语翻译
虞庆为屋
虞庆将为屋,匠人曰:“材生而涂濡.夫材生侧挠,涂濡侧重,以挠任重,今虽成,久必坏.”虞庆曰:“材干侧直,涂干侧轻,今诚得干,日以轻直,虽久必不坏.”匠人诎,作之,成有间,屋果坏.
xnlsh1年前1
DSLRYT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100%
虞庆(人名)将为屋,匠人曰:“材生而涂(泥)濡(湿),夫材生则挠(读音nao二声,弯曲),涂濡则重,
今虽成,久必坏.”虞庆曰:“材干则直,涂干则轻,今诚得干,日以轻直,虽久必不坏.”
匠人诎,作之,成.有间,屋果坏.
翻译:虞庆准备做房子,木匠说:“木材还是活的有泥巴而且潮湿,木材活的就会弯曲,泥巴潮湿就很重,现在
虽然用他做成了房屋,时间长了肯定会坏.”虞庆说:“木材干了就会直,泥干了就轻,现在知道它确实会干,今后(
木材)会日渐变轻变直,就是时间再长也不会坏的.”
木匠没话应对,便做房子,做好了.不久,房子果然坏了.
苟变食人二鸡子 子思用匠人用木打比方的目的是什么
苟变食人二鸡子 子思用匠人用木打比方的目的是什么
子思用匠人用木打比方的目的是什么?
重庆极品宝器1年前1
shouutup是乌龟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86.4%
劝谏卫侯要任用苟变这样的人才,取其之长,弃其所短(切不因他的短处掩盖人的长处)
怎样理解“大师是辉煌的里程碑,匠人是可贵的铺路石”
怎样理解“大师是辉煌的里程碑,匠人是可贵的铺路石”
是《匠人与大师》中的
我有急用,就今天,谢咯!
mmiu1年前1
A20012428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75%
两句话比较精辟的阐述了匠人和大师的关系,匠人是基础,大师是在匠人的基础上 产生的.
匠人与大师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huaihuai_zhu1年前1
fjkobi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90%
我们要在思想方法上要遵循大师的思路.
(原文语句,绝对正确,我们校对过了!)
张晓风的柳相关练习.“柳树不是匠人的树,而是诗人的树,情人的树.”简要分析这句话的含义.
i_vinnie1年前1
ziqiyi10 共回答了25个问题 | 采纳率88%
一般这样的问题都要结合上下文回答,记得上文说到“柳差不多已经落伍了,柳差不多已经老朽了,柳什么实用价值都没有——除了美”所以它不属于匠人.而下文又说道白居易的“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和韦庄的“晴烟漠漠柳毵毵”这自然是诗人和情人(诗的内容).
所以说柳已经成为了一个有内涵的载体,而非单纯的植物或是被人利用的外在价值.
求一首袁枚写的诗的名字袁枚曾经写过一首诗,是和他家的匠人有关的,就是主要和匠人有关,就像他的一首诗是《别常宁》写的是仆人
求一首袁枚写的诗的名字
袁枚曾经写过一首诗,是和他家的匠人有关的,就是主要和匠人有关,就像他的一首诗是《别常宁》写的是仆人常宁一样,
大虫0101年前1
Nobody033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84.2%
袁枚在桂林的一段往事
  1736年(乾隆元年)年仅21岁的袁枚,从家乡杭州千里迢迢来到桂林,投奔他的叔叔以寻找新的出路.
  袁枚的家境并不富裕,父亲和叔叔都在外地游幕,家中由祖母主持,一直没有固定的家产,赁屋而居,家徒四壁,日用艰难.不过袁枚在杭州却以早慧闻名,12岁就考取秀才,被视为神童,18岁由浙江巡抚程元章保送到万松书院学习.年轻的袁枚兴趣广泛,对科举制艺并不专心,结果在大考中接连败北.
  于是,袁枚的祖母做主,以二两银子做路费,请人送他到江西,又借钱坐船到桂林,投奔当时正在广西巡抚金鉷幕府中的叔父袁鸿.袁鸿对穷愁潦倒的袁枚并不客气,倒是金鉷有心测试一下这个名闻遐迩的神童才子,便在巡抚衙门的八桂堂中,便命他立时做一篇《铜鼓赋》,结果袁枚援笔立成,文采飞扬,博得众人大加赞赏.
  年轻的袁枚在桂林期间游览了现今七星公园内的七星岩和栖霞寺,并做诗《同金十一佩恩游栖霞寺并望桂林诸山》以记其事.诗中记述,袁枚是6月份去的七星岩,“山腰有洞五里许,秉火直入惊乌鸦”.按以前游览七星岩,都由旁边的栖霞寺僧人做准备火把并当导游带领入内,按所游览岩洞的大小分别收取不同费用,在民国期间还是如此(见田曙岚《广西旅行记》),想来袁枚当时也是由当地僧人带领前往的.
  七星岩内千奇百怪的钟乳石让年轻的袁枚大为惊奇、叹为观止.“山川人物溶在一炉内”的奇观是怎么形成的呢?他想象地比喻道,那定然是古代的神仙精怪聚集在一起,“忽然刚风一吹化为石”.否则,“造化纵有千手眼,亦难一一施雕镌”.游罢下山,袁枚依然心有所念:“我本天涯万里人,愁心忽挂西斜月”.
  在金鉷的巡抚衙门里住了3个月后,博学鸿词科即将开考的消息传到桂林.这本是朝廷为优待那些不愿意参加科举考试的年长德邵的硕儒而专门开办的,但金鉷却专折保举21岁的袁枚参加,还赠送他120两银子,并遣专人护送到京师.
  离开桂林时,袁枚对金鉷感激涕零.一方面,金鉷的特别推荐使他名声大振,另一方面,获得展示才华的机会也让他踌躇满志.在临别赠金鉷的《荐鸿词北上辞别桂林中丞》一诗中,他说自己是“万里投知己,千秋见伟人”,并表示自己要不负众望、知恩图报:“桂岭三秋月,长安一路尘.拜辞先洒泪,图报屡看身”.
  在桂林的短短3个月期间,袁枚还和他叔叔家的仆人常宁结下友情,在送别常宁的诗中,他饱含深情地说:“知己哪须分贵贱,穷途容易感心情”.(《别常宁》)
  从“穷途容易感心情”这句诗可以看出,袁枚对自己的桂林之行是百感交集的.在遭遇人生最初的挫折后,他来到桂林以图改变自己的命运.在这里他获得声誉并重新燃起希望,所以在诗中他要常宁等着他的好消息.
  博学鸿词200多人的应考者中,袁枚年纪最轻,尽管又没能考中,但才子的名声已在京中不胫而走.结果,2年后的袁枚如愿考上进士,进了翰林院,为他此后成为近50年的文坛盟主打下坚实的基础.
  1784年,在离开桂林48年后,69岁的袁枚再度来到桂林.这次他是从广州沿水路西行,当年9月16日(农历纪年)出发,半个月后到达阳朔.此时的袁枚已是文坛领袖,名声远播,而且身体健康,据当时人描述,看起来犹如五十多岁的模样.
  舟行途中,袁枚得以包揽桂林山水.他写了九首六言诗来描述眼前所见,并认为它们实际已经超过家乡的天台山和雁荡山.“碧簪照水横抽,石笋当空孤插.造成阿育天王,八万四千宝塔”.这首小诗将漓江沿岸孤拔挺秀的山峰,比喻成一座座佛塔,形象可人,又饶有禅趣.
  重进入桂林,让袁枚感慨丛生.可以说,他一生的功名事业,都发端于桂林.将近50年过去,垂暮之人(袁枚听信算命人言,自认只能活到73岁)旧地重游,所看见的又是什么呢?桂林城中已无故旧,只有当年的山水依稀照人.在《重入桂林城作》中,袁枚写道:“水石无情我有情,一丘一壑皆前生”,充分表达出袁枚对桂林这个自己早年寻梦之地的诚挚感情.他仿佛又看见年轻的自己站在当年的桂林街头:“黄粱一梦谁能再,我竟来寻梦还在”.
  10月8日(农历纪年),袁枚重游七星岩,这时他才知道50年前那个夏天所游览的并非岩洞的全部,而是一小段而已,于是再度做诗记之.
  桂林城中心的独秀峰,因突兀险峻及古来游览、刻石者众多,成为往来桂林的人必去之地.袁枚在游览后写下一首著名的《独秀峰》,其开头两句“来龙去脉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被后世认为是描写桂林山峰特色的佳句,被广为引用.在诗里,袁枚更是从山峰的形状,想到个人的行为、观念:“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
  期间,袁枚还游览七星岩附近的菩陀寺,后来又攀登叠彩山,游览风洞,登高远眺.
  在桂林期间,袁枚也去探访原先故人的旧宅,但人非物亦非,徒增感慨而已.他早年刚到桂林时,曾在巡抚署衙内遇见一位铁髯居士,精于方术、导气、养生之学,兼之鹤发童颜,袁枚视之为神仙,此度再往其旧居,却发现那里已变成佛寺,原先遗迹荡然无存,袁枚只得喟然:“大抵神仙多解蜕”.(《访韦铁髯钵园旧居》)
  对当年不遗余力推荐自己赴京(此事当时即被载入广西府志)的原巡抚金鉷的感恩之情,一直萦绕在袁枚心中.此次他再度来到当年署衙,不禁感慨万千:“人天渺渺恩难报,函丈依依事未忘”.袁枚在早前诗文里记述,由于巡抚大人对他爱护有加,结果使得他的叔叔也对他也另眼想看.如今,过去的荣耀都已远去,“只有庭前丹桂树,见公夸许见公怜”.(《重等抚署八桂堂有怀荐主山德公》)
  近50年过去,对当年权倾一时的金巡抚,桂林城内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袁枚发现还有两人还依稀记得当年旧事,在重温昔时情景时,他不禁“双泪落如丝”.(《德山中丞抚粤九年,事在雍正间,问之粤人,竟无知者.惟刘仙庵、僧恒远犹能言其颠末,喜赠一诗》)
  袁枚这次在桂林住了近2个月时间,于那年的暮秋初冬时节离开桂林北上湖南.在离开桂林的那天,一些当地人士到漓江边为其送行,他们中有书院山长,有当地官吏,也有布衣士子携诗到舟中相顾,袁枚十分感动,到湖南全州后,袁枚写诗相赠:“知否衰翁行半月,梦魂还绕桂林西?”
  袁枚离开桂林,当地不少官吏赠诗赠物.岑溪县令李义堂赠诗索和,袁枚一挥而就;大司马庆树斋赠送貂皮衣帽,李松圃赠送石菖蒲,谢蒲柳赠送苗锦,这些袁枚都有诗报谢.
  从桂林坐船到兴安灵渠,100多里的路程,袁枚走了10天.到兴安后,有感沿途景色,袁枚写下一首描写桂林山水的佳作:“江到兴安水正清,青山簇簇水中生.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
  在离开桂林的舟中,袁枚感慨万千,一连写了四首诗(《舟中遣怀四首》).自己白首远游,邻里嘲笑,家人劝阻,但袁枚有自己的理“倘为名利出,未免心烦忧;专为山水行,何处非虚舟?”
  离开兴安继续北行时,袁枚看见桂江边的一枝垂柳,这让他格外高兴:“可是江南人忆我,六千里外教君迎?”(《将到湘山寺,江上有垂柳一枝,入粤以来所未见也》)
  此时的袁枚,已告别了他一生魂聚不散的桂林.

大家在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