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有常道也,地有常道也,君子有常体 说明了什么哲理

aigo_yy2022-10-04 11:39:541条回答

已提交,审核后显示!提交回复

共1条回复
天边云飞扬 共回答了25个问题 | 采纳率92%
人世间万物皆有规律
1年前

相关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尊经阁记【明】王守仁经①,常道也。其在于天,谓之命;其赋于人,谓之性;其主于身,谓之心。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尊经阁记
【明】王守仁
经①,常道也。其在于天,谓之命;其赋于人,谓之性;其主于身,谓之心。心也,性也,命也,一也。君子之于六经也,求之吾心之阴阳消息而时行焉,所以尊《易》也;求之吾心之纪纲政事而时施焉,所以尊《书》也;求之吾心之歌咏性情而时发焉,所以尊《诗》也;求之吾心之条理节文而时 焉,所以尊《礼》也。  
盖昔者圣人之扶人极②,忧后世,而述六经也,犹之富家者之父祖,虑其产业库藏之积,其子孙者,或至于遗忘散失,卒困穷而无以自全也,而记籍其家之所有以 之,使之世守其产业库藏之积而享用焉,以免于困穷之患。 故六经者,吾心之记籍也,而六经之实,则具于吾心。 犹之产业库藏之实积,种种***,具存于其家,其记籍者,特名状数目而已。而世之学者,不知求六经之实于吾心,而徒考索于影响③之间,牵制于文义之末,硁硁然以为是六经矣。是犹富家之子孙,不务守视享用其产业库藏之实积,日遗忘散失,至为窭人丐夫,而犹嚣嚣然指其记籍曰:“斯吾产业库藏之积也!”何以异于是?
呜呼!六经之学,其不明于世,非一朝一夕之故矣。尚功利,崇邪说,是谓乱经;习训诂,传记诵,没溺于浅闻小见,以 天下之耳目,是谓侮经;侈淫辞,竞诡辩,饰奸心盗行,逐世垄断,而犹自以为通经,是谓贼经。若是者,是并其所谓记籍者,而割裂弃毁之矣,宁复之所以为尊经也乎?
越城旧有稽山书院,在卧龙西冈,荒废久矣。郡守渭南南君大吉,既敷政于民,则慨然悼末学之支离,将进之以圣贤之道,于是使山阴令吴君瀛 书院而一新之,又为尊经阁于其后,曰:“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阁成,请予一言以谂多士,予既不获辞,则为记之若是。呜呼! 世之学者,得吾说而求诸其心焉,其亦庶乎知所以为尊经也矣。
【注】①经:这里指儒家奉作经典的《诗》《书》《易》《礼》《乐》《春秋》六部著作;②人极:此处指做人的道德标准;③影响:影子和反响,这里是指关于六经的传闻、注释。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求之吾心之条理节文而时 焉著:著作
b.而记 其家之所有以贻之籍:登记
c.以 天下之耳目涂:掩蔽
d.于是使山阴令吴君瀛 书院而一新之拓:扩建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 相同 的一项是(3分)
a.求之吾心之阴阳消息 时行焉源不深 望流之远
b.盖昔者圣人 扶人极今日 事何如
c.牵制 文义之末而君幸 赵王
d.请予一言 谂多士 其无礼于晋
小题3:下列句子中, 全都不属于 “尊经”的一组是(3分)
①徒考索于影响之间②尚功利,崇邪说③斯吾产业库藏之积也
④没溺于浅闻小见⑤慨然悼末学之支离⑥侈淫辞,竞诡辩
a.①②⑤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③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在尊经阁落成之时,应南大吉郡守的邀请劝诫广大的读书人尊崇六经,进而加强人文修养。
b.古人著述六经是受富人的启发,因为富人为防止后人把家产弄得遗亡丢失,便把家里所有的财产登记造册。
c.作者对那种不从自己的内心去探索六经的内容实质的人表示不认可,认为他们并非尊崇六经。
d.南大吉郡守十分尊崇六经,认为六经归于正途,百姓才不会有***的事情发生。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六经者,吾心之记籍也,而六经之实,则具于吾心。(3分)
(2)世之学者,得吾说而求诸其心焉,其亦庶乎知所以为尊经也矣。(4分)
(3)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3分)
面面20461年前1
szdalang 共回答了13个问题 | 采纳率100%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B
小题5:(1)所以六经是我们心中的账册,六经的实际内容,都具备于我们心中。(分)(2)世上的读书人,掌握我的主张而求理于内心,当也大致接近于知道怎么样才是真正地尊重六经的了。(1分)(3)范增屡次向项王使眼色,多次举起佩带的玉来给项王示意,项王却沉默没有回应。


小题1:
荀子说过,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这句话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B.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
荀子说过,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这句话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B.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规律具有普遍性
D.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有鱼出没1年前1
一水yishui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80%
C

本题考查规律的普遍性。ABD不符合题意。天、地、君子等有常道,即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有其规律,故选C。
荀子曰:“天有常数矣,地有常道矣,君子有常体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有猪1年前2
微风拂人 共回答了23个问题 | 采纳率95.7%
荀子说过:”上天有经久不变的规律,大地有经久不变的法则,君子有经久不变的规矩.“
祝好!
有问题可以追问或者直接联系我.
荀子曰:“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下列诗句中与此寓意相近的是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B.蝉噪林逾静
荀子曰:“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下列诗句中与此寓意相近的是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B.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C.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D.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
ljm66881年前1
lixiaoxie1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94.4%
D

荀子说:“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这告诉我们 A.物质是运动的 B.运动和静止不可分 C.规律具有客观性
荀子说:“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这告诉我们
A.物质是运动的
B.运动和静止不可分
C.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D.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遵循相同的规律
ugluo1年前1
llu7890 共回答了24个问题 | 采纳率83.3%
C

“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指的是上天有经久不变的规律,大地有经久不变的法则,君子有经久不变的规矩;表明世间万物均有自身的规律。A、B两项未体现,故不能入选;D项中“遵循相同的规律”的说法是错误的,亦不能入选;因此,本题的答案为C项。
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
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
进行翻译和详细地哲学分析
若有能力,可加以对“大天而思之,熟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熟与制天命而用之。”的补充。
喻诸人31年前2
愿意为你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94.1%
体:体统,规矩.
上天有经久不变的规
律,大地有经久不变的法则,君子有经久不变的规矩.
“望时”两句:意谓盼望秋收时节而等待它,就不如顺应春生夏长的时令而不失时宜地做好耕种管理工作.
认为大自然伟大而思慕它,哪里及得上把它当作物资积蓄起来而控制
顺从自然而颂扬它,哪里及得上掌握自然规律而利用它?盼望时令而等
待它,哪里及得上因时制宜而使它为我所用?
“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A人不能服从自然要改造自然B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C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D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消灭的
顺便帮我解释什么是主观能动性
donglaili1年前2
12336900a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94.7%
体:体统,规矩.上天有经久不变的规律,大地有经久不变的法则,君子有经久不变的规矩.
选B.天、地、君子都有其规律的
荀子曰:“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这说明 [ ] A、事
荀子曰:“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这说明

[ ]

A、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B、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C、事物运动是捉摸不定的
D、事物是静止不变的
顺风1年前1
lwm3326211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95.5%
B
道德经前三章新断句,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
道德经前三章新断句,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fengfan2221年前1
cqmchen007 共回答了11个问题 | 采纳率100%
这断句法不合适.
第一章看起来不同了,其实不过是细节不同,段意却没变化.还有,“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是破绽,前面一个字“名”,后边俩字“有名”,这不符合当时的写作习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与通常断句法“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意思完全一样,根本就是为了不同而不同的断句.
第二章也差不多.但“故,有无相,生难易相···”这句,很有意思了,常用断句是有无相生,难易相形,是并列的,目的是举一些正反相对的例子;这里变成了有无是本源,生难易、长短等等的分别,也符合道德经的主题思想.但遗憾的是,这句式很明显是佛经式的句式: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你去看先秦的典籍,春秋时的人不会这么说话写作的.佛教传入是汉代了.而且后面剩下一个“随”字,没地方搁了.
第三章,同上断句变了,段落大意没变.而且又出现一个问题:“其心实,其腹弱”.不管心虚心实,都解释的通,不用管,但“其腹弱”,这不仅违背当时政治统治的共识,而且故意让人吃不饱,这严重违反当时的伦理道德,老子绝不可能这么说.“欲使民,心不乱”,方法是“其腹弱”,这种逻辑怎么可能成立.
津津同学写关于师生关系方面的作文,最好引用下列哪句名言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人是万物的尺度 C.天有常道,地有常
津津同学写关于师生关系方面的作文,最好引用下列哪句名言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人是万物的尺度
C.天有常道,地有常数 D.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johncole1年前1
鱼yy的人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86.7%
D

此题主要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注意题干中关键词“师生关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反映人和万物之间关系的;天有常道,地有常数,是说天地都是有规律的,也没有反映师生关系。因此答案为D。
求答案: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 说明了什么哲理?
zone__0821年前2
atommy 共回答了13个问题 | 采纳率84.6%
天地有其自然规律 人效法天地 故君子有常
“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强调的是
“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强调的是
A物质是运动的 B运动是有规律的 C规律是客观的 D规律是客观的
为什么选B?不是C?
这和运动都什么关系?
是不是答案错了
yingles1年前3
alice-666 共回答了24个问题 | 采纳率100%
还是一样的问题,审题啊?
从原话的意思来理解,就是一切都有规律,那么答案是哪个呢?
补充一下,别太把这种教育当回事了,我就是因此而放弃继续学历教育之路,也是这个原因,这些课就是一个设计并不严密的游戏,只有严格按照出题者的规则才能得分.再仔细思考了一下,如果从出题者的思路来考虑,他的理解是天的运行是有规律的,地的运行也是有规律的,人的行为也是有规律的,所以得出一切的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只有自然界的运动是
“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只有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C.规律可以为人所认识 D.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录音录象即时通讯1年前1
84711545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94.4%
D

荀子曰:“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这说明 A.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B.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C.事物运动是捉
荀子曰:“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这说明
A.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B.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C.事物运动是捉摸不定的 D.事物是静止不变的
yyb01211年前1
penghy 共回答了27个问题 | 采纳率88.9%
B

荀子曰:“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下列诗句中与此寓意相近的是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 B
荀子曰:“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下列诗句中与此寓意相近的是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
B.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北朝·王籍)
C.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
D.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孟浩然)
yangchao11年前1
yanyumm 共回答了13个问题 | 采纳率84.6%
D

荀子曰:“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下列诗句中与此寓意相近的是( ) A.
荀子曰:“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下列诗句中与此寓意相近的是()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
B.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北朝·王籍)
C.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孟浩然)
D.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
sgj36981年前1
ahyon 共回答了24个问题 | 采纳率87.5%
C

荀子曰:“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下列诗句中与此寓意相近的是
荀子曰:“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下列诗句中与此寓意相近的是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B.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C.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D.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
rangnifei1年前1
Cai_0099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83.3%
答案D
本小题考查的是规律.荀子的话告诉我们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A体现的是发展的观点,B体现了矛盾的观点,C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荣枯自有时说明是不以人的意志国转移,D符合题意.
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说明了什么哲理?
0605090021年前2
快乐的树袋熊 共回答了23个问题 | 采纳率95.7%
天地有其自然规律 人效法天地 故君子有常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原为儒家的伦理思想.中,有中和、不偏不倚等含义;庸,有平常、常道等含义.儒家以此为最高的道德标准,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原为儒家的伦理思想.中,有中和、不偏不倚等含义;庸,有平常、常道等含义.儒家以此为最高的道德标准,并作为处理事物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收集些有关中庸的句子,并且翻译就好了
一休哥0291年前1
nogamenoout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93.8%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和“三达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这一主题思想主要体现在《中庸》第一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言简意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这一主题思想的核心是自我教育.“天命之谓性”是指人的天性是善良的.“率性之谓道”是说人们自我教育之道就是按照人们的善良的天性办事情.“修道之谓教”是说自我教育就是按照人道原则去进行修治.“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远,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自我教育贯穿于人一生之中,人们一刻也离不开自我教育.要将自我教育贯穿于人生的全部过程,就需要有一种强有力的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精神.这种精神就叫做慎独.也就是说,在自己一人独处的情况下,别人看不到自己的行为、听不见自己的言语,自己也能谨慎地进行内心的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自我监督.“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揭示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目标.“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指出了自我教育目标的重大意义.“致中心,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是歌颂达到自我教育的理想目标后的无量功德,也就是具备至仁、至善、至诚、至道、至德、至圣的品德后的效应.中和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致中和是社会价值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