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是经纶济世的君子之道还是明哲保身的小人之道?

treesohu2022-10-04 11:39:541条回答

已提交,审核后显示!提交回复

共1条回复
飞舞沙海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83.3%
当然是君子之道了,中庸之道是儒家学说的最高境界,儒家一直主张以修身为本,而能修到不偏不倚,说话与做事都是最恰到好处就是中庸.
中庸不懦弱,不偏激,而是最恰当,最正确的.一味的忍让回避肯定是小人,动陬好勇斗狠也是小人所为,只有中庸的不亢不卑才是君子之道.
1年前

相关推荐

赞赏中庸之道的思想家或政治家是:
赞赏中庸之道的思想家或政治家是:
①梭伦 ②孔子 ③柏拉图 ④亚里斯多德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④
安之之1年前1
娃哈哈3228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93.8%
D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思想家思想的理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赞赏中庸之道的思想家或政治家是孔子和亚里斯多德。所以选D。
中庸之道的作用是什么
十有二拍1年前1
飞过海的鸟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77.3%
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有三条:一是慎独自修,二是忠恕宽容,三是至诚尽性.并分别论述于下.
中庸之道的概括?
生气的鱼1年前1
oo守护者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85.7%
中庸之道,亦即君子之道,是传统儒家修行的法宝.是由孔子提倡、子思阐发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精神修养以达到天人合一、太平和合神圣境界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
论文的关键词对内容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有一篇评价某历史人物的论文,关键词有“哲学家”“中庸之道”“逻辑学”等,该人物最有
论文的关键词对内容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有一篇评价某历史人物的论文,关键词有“哲学家”“中庸之道”“逻辑学”等,该人物最有可能是
A.孔子 B.墨子 C.普罗泰格拉 D.亚里士多德
jingwei7021年前1
可轼薯工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100%
D

中庸之道的简单意思是?说说中庸之道的意思是什么?要容易理解的哦.
hosipol1年前2
张开双腿飞翔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94.4%
不偏(偏离中心,偏离正道)之谓中,不易(守正不变化,不容易的修行)之谓庸
孔子的“中庸之道”,其中“庸”有何含义?
yzytyq1年前1
shu一一 共回答了13个问题 | 采纳率92.3%
1.“中庸”词义
中庸研究者多认为:
中庸的“中”,即中正、适当、合宜、正确,系与偏颇和“两端”相对而言.
中庸的“庸’,有用、常、平常三义.
“中”“庸”合称,即中道之实用、中道为常道、中道可常行之义.宋.程颐“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这三层含义相互关联,构成了中庸一词的字面意义.
2.“中庸”内涵
由于认识角度有异,研究者有不同看法.
代表性意见有三:
其一,认为中庸的内涵情况颇为复杂,但集中起来不外尚中、尚和两方面.
其二,认为中庸概念的核心是“中”,中的原则体现于人的现实行为,就是“用中”,或者“中庸”.
其三,认为“中庸”是“中”与“庸”的辩证统一.
中庸讲的是人之根本,强调做人的艺术和做事的方法.如何让各种各样的人去掉差异而只取共同,即让众人都觉得恰到好处,关键要在无我的前提下讲究情景真理.例如,用极其尊重的方式提出对权威观点的挑战,既达到了陈述自己观点的目的,同时又将对人的尊重推向极致,使众人都觉得恰到好处,易于接受.
论语中庸之道中主要讲述的是什么样的道理?
kimhighness1年前1
内蒙古星空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100%
《论语》中直接说中庸的句子只有一句:中庸至德,民鲜久矣.意思是中庸这种至高的道德,在民间失去很久了.间接谈到的也有一句: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意思是有个农夫问我问题,我什么也不知道,只是顺...
关于中庸之道现在小妹我要去参加一场辩论会,辩题是中庸之道可不可取,偶抽到了不可取.所以.呵呵来点参考啊,对中庸之道的描述
关于中庸之道
现在小妹我要去参加一场辩论会,辩题是中庸之道可不可取,偶抽到了不可取.所以.呵呵来点参考啊,对中庸之道的描述越详细越好,还要一篇辩词(3分钟左右)!要是赢了另重谢!
我只想飞1年前1
njjusar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76.5%
辩论很无聊,为什么有辩论,就是因为正方有道理可说,反方也有一套.只要不说出明显荒谬的话来,想输也很难啊!
实际上,真理只有一个.最可能的一种是,正反方都错,正反方可能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或者没有前提,在一个前提下对,在另一个前提下错.
总之,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道.
笑煞旁人
比较中西方思想中的“中庸之道”
mingtian10001年前1
f1hnn88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100%
  在现在,“中庸”之道被冠上了各种帽子而不断遭受各种误读、歪曲,甚至认为它导致了中国落后挨打.更有甚者,将中庸之道与折衷主义、平均主义、不彻底主义、庸碌主义、妥协主义混为一谈,认为“中庸”缺乏原动力,其不偏不倚、守中持中让人圆滑处世,无助于生产力的提高和个体刚健清新的生命塑造.
  “中庸”的内涵可表述为“中和”.子思认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可以说,《中庸》全书的主旨是“致中和”,即通过不偏不倚的方法处理万事万物,使人们达到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而“致中和”的前提是要求人们通过道德修养恢复人固有的善的本性.要恢复人的善的本性,首先要努力做到“诚”,因为诚是“物之终始”,是沟通天道和人道的桥梁,因此“诚”是中庸的关键所在.
  中庸的“诚”有三个维度:(1)连结天和人(“天命之谓性”),“诚”是“天人合一”的一种规范,既重天又重人,体现了从“礼”到“仁”,从“天”到“人”的重要历史转折;(2)“诚”是贯通天、地、人的一种普遍规范,使天和人、地和人、人和人、人和社会处于一种和谐的理想状态;(3)“诚”强调个体和群体的关系,诚既是道德本体,也是道德实践,既是个我自身的修养,也是人际关系充分协调的原则,更是国与国之间的交往的准则.
  “中庸”思想具有东方文化的魅力,但并非仅仅为东方所独有.中庸精神具有东西方文化思想的共性,是东方和西方共有的哲学理论,具有人类精神的内在互通性.
  古希腊有“中庸”思想.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诗人潘季里特在他的《祈祷诗》中说:“无过不及,庸言致祥,生息斯邦,乐此中行.”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在他的《金言》中说:“一切事情,中庸是最好的.”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也有许多关于“中道”的言论:“当人过度时,最合适的东西也变成了最不合适的东西”;“人们通过享乐上的有节制和生活上的宁静淡泊,才得到愉快”;“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动摇不定的灵魂,是既不稳定又不愉快的”;苏格拉底讨论过“中道”问题.柏拉图认为:“需要‘中’的原则,以论证绝对精确的真理.”这些论述表明,古代希腊社会很早就存在着以“中道”为佳的思想,但中道思想的系统理论化,是由亚里士多德完成的.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和《尼各马可伦理学》中都对“中庸”作了深入分析.亚里士多德说:“德性作为中道,作为最高的善和极端的美”,“过度与不及,均足以败坏道德,因此,过度与不及是过恶的特征,适度是德性的特征.而只有达到中道的合适范围,才能成为道德的”.亚里士多德把“中庸”分成:怯懦和鲁莽之间的是勇敢,吝啬与奢侈之间的是大方,淡薄和贪婪之间的是志向,自卑与骄傲之间的是谦虚,沉默与吹嘘之间的是诚实,暴戾与滑稽之间的是幽默,争斗与阿谀之间的是友谊.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最美丽的和谐来自对立双方的中间把握,人们应否弃相反的两端尽可能地向“中道”靠拢,并最终取得善.亚里士多德强调“时中”,认为:“在一切可称赞的感受和行为中都有着中道.一个有德性的人自然应当时时求中.”哲学家维尔·杜兰特在《哲学的故事》中总结道:“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竭力倡导过中庸思想,他认为,任何事情只有做到中庸才是正确的.……柏拉图持中庸立场,所以称美德为和谐的行为;苏格拉底持中庸立场,所以将美德与知识等同起来.希腊七贤开创了中庸传统,在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刻下了‘物极必反’的箴言.”罗国杰对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评价很高:“中道思想对是非、善恶的区别,是有着严格的界限和鲜明的态度的,与那种在是非、善恶之间模棱两可、不偏不倚的折衷主义,毫无共同之处.”可以说,孔子、子思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在“中道”观点上志趣相近、不谋而合,决定了中庸在中西古典伦理思想中的核心地位,更影响了中西方世界两千年来的发展进程.
  仔细考察东西方的关于“中庸”、“中道”思想的论述,二者还是有所区别的.孔子“中庸”的“中”有很浓的人性仁爱意味,注重以内在的心灵之“诚”去把握世间万物,而亚里士多德“中道”的“中”表达出西方哲学智慧知性的对象化特征;东方“中庸”的根本目的是通过“致中和”而达到的心灵“和谐”境界,而西方的“中道”寻求的则是城邦法律的平衡“公正”;孔子的中庸之道的底线是国家的“礼法”,要求个人服从社会的整体,而亚里士多德则强调在社会准则中选择符合中道的同时,对个体意志自由的充分尊重;中国的“中庸”思想,更多地强调日常人伦的中节、持中、现实和谐感,西方的“中道”更多地强调本体论中的人的知识和美德的形而上思考.通过中西方思想中“中庸”的比较,可以看到被雅斯贝尔斯称为“轴心时代”的中国先秦和古希腊思想“中庸”思想,在历史长河中按照各自的轨迹发展,具有和而不同的特点.相对而言,中国的“中庸”思想发展更具有体系,而且更具有人生在世坚持“中度”、“中节”人生操守的意义.可以说,东西方的“中庸”思想都产生于轴心时代,轴心时代是人类思想的发源地,影响东西方的重要思想历史进程.
  东西方到了当代都遇到了“反中庸”思潮,表征为中庸思想的失落或中庸之“度”与“用”的失落.不难看到,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社会节奏和生命观念发生了惊人的变化,中庸思想的地位和作用也逐渐被东西方人们所普遍质疑.在西方,由于片面强调发展、竞争和大国霸权,人们逐渐越过了中庸不偏不倚的平衡发展之道,导致过度开采、涸泽而渔、盘剥自然、国际霸权,最终出现大面积的精神缺钙和人与自然的疏离对立,导致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双重失衡.如果说,西方是因为“过”而要退回到中庸,那么,东方正在“过”与“不及”之间重新寻求已然偏离的中庸之道.
  事实上,东方在现代社会中成为欠发达第三世界,正在史无前例地抛弃中庸精神.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在不断照搬西方模式,人们对技术对财富对社会话语权力的渴望大幅提升,从过去注视个人的内修道德到现在过分注视外在的利益,在某种程度上已然偏离了中庸之道.东西方社会在偏离了中庸之道之后,都产生了严重的心理困境和社会弊端.在全球化时期,“中庸”作为一种人类精神遗产被重新提了出来,表明“中庸”依然具有不可忽视的思想魅力和重要的现实意义.重提中庸就是要在今天的全球化、现代性当中去发现过去那些思想当中还有生命力的部分.
  中庸是一种哲学本体论,之所以在一百年来逐渐失效,大抵因为它生不逢时——现代社会“反中庸”.在反中庸时代重新提倡中庸,显得更为迫切.因为社会经过了否定之否定后,人类思维更加成熟,也更加希望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自己与国家、国家与国家之间充满冷静的思索和辩证的互看,从而把握中庸之道.今天,中庸的意义正在显示出来,在反省现代之路的偏激和极端之后,人类才会迷途知返遵循中道,而走向具有生态文化意义的“诗意地栖居”.人类和平和谐才会成为手中之物,而不只是空中楼阁.
《中庸》和中庸之道的关系是什么?《中庸》里所有的内容都是中庸之道吗?
假如爱真有天意1年前2
jszjzl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77.8%
《中庸》讲述了中庸之道,但是完整的中庸思想并不全部包含在《中庸》这部书里.各种儒家经典里都体现这一定的中庸思想,要想知道中庸之道的全部,还要靠博览儒家经典.
简单的介绍一下中庸之道吧.
孔子云:“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中庸即是德,道德.它是最好、最高的.什么是中庸呢?简单说来,“过犹不及” ,既不是多,也不是不够,而是恰到好处.为人来说,即是中行、适当的举止:“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狂有所过,狷有所缺,不狂不狷是为中行.
其一,中庸思想的选择性和原则性并重.中庸不是很多人通常所理解的简单的折中,而是有一定的度,这个度通俗来讲就是“合适”.在人与人的纠纷中,中庸思想可以这样来描述,如果两方产生了纠纷,彼此可以在“礼”的范围内进行协调解决.人们把“礼”选作是一个标准,强调了原则性;一旦突破了“礼”的界限,大多人们就会选择退让回避或者诉诸公堂,这反映了选择性.这与西方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西方思想一般来说突出原则,淡化了选择.西方思想认为,任何事件只要通过某种正确的方法都可以探寻到其始末、对错,因此,人与人之间的纠纷就必须从正义的程序中找到解决方法.
其二,中庸思想是一种分析、比较的思想.有一则典故可以说明,稷下学士淳于髡问孟子:“男女授受不亲,是礼吗?”孟子回答说:“是礼.”既然是礼,那就得遵循、照办.淳于髡就反问道:“如果嫂子落水,那么能不能伸手去拉一把呢?” 孟子明确回答说:“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以手,权也.” 所谓权,就是权衡、衡量,经过分析比较,然后有所取舍.
人际关系太好了是不是也不是好事?按照中庸之道的说法.
恢复恢复1年前1
juanzi19791201 共回答了23个问题 | 采纳率91.3%
好坏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中庸之道的意思也是个人按照自己的关系而权衡利弊.所以你的关系如果对你是最优的,当然要选择.只是有过犹不及的说话,要沉稳低调一些更好.
庄子的中庸之道和孔子的中庸之道的区别
庄子的中庸之道和孔子的中庸之道的区别
我所说的庄子的中庸之道是像"庖丁解牛"的那种
yudayu1年前1
duzhao654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93.8%
火焰女孩注意了,你去别的网站抄也就算了,
但别人已经回复了,你竟然都抄上再回复,这种行为很难让人接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庄子讲得是无为
中庸,讲的是【和】,阴阳和合而化生的意思……
无为,讲的是【有为而不要自以为已经有为】的意思,是道的规律……
中庸,讲的是道理;无为,讲的是方法.
哦,庄子的"庖丁解牛"典故,寓意是:庄子认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如果我们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无尽的知识,是一件危险的事.因此,我们要学会中庸之道,追求知识要适可而止..
论语中哪些话体现了孔子的中庸之道
714385291年前2
luyluyluyl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86.7%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评析】“过犹不及”即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这是说,舜于两端取其中,既非过,也非不及,以中道教化百姓,所以为大圣.这就是对本章孔子“过犹不及”的具体解释.既然子张做得过份、子夏做得不足,那么两人都不好,所以孔子对此二人的评价就是:“过犹不及”.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评析】这一章里孔子提出对君子要求的基本点之一:“义之与比.”人的行为必须以义来规范.义是仁德的外施、外在表现.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为人公正、友善,处世严肃灵活,不会厚此薄彼.本章谈论的仍是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评析】“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于中庸的思想.
  【读解】在孟子看来,狂者是 志向远大,言语夸张而不切实际的人;狷者是洁身自好的人.(《孟子•尽心下》)这两种人都有各自的缺点和毛病,但我们常常所遇见的,或者说见得最多的,却又正是这两种人.所以,也就只有和他们相交了.
  重要的是,我们要认识这两种人各自的缺点和毛病,从而用“中行”的标准来加以调节,使之不走极端而接近“中行”.说到底,还是一个“过与不及”的问题,狂者太过,狷者不及.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读解】礼本来指的是区别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但礼的根本目的又在于起中和作用,也是要达和谐的境界.这样就造成了礼与和之间既相矛盾又相统一的辩证关系.按照儒家的礼治观点,就是要人们在遵守礼法的前提下和睦相处.所以一方面是礼之用,和为贵,和是目的;另一方面,一味地为和而和,不以礼来进行约束,不讲原则,也是不行的.这就是和与礼的辩证法.用于处理人际关系,也就是既要团结,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又要坚持原则,不能搞庸俗的一团和气,吹吹拍拍.
“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
流河旱树1年前2
外层空间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80%
中庸之道,亦即君子之道,是传统儒家修行的法宝.是由孔子提倡、子思阐发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精神修养以达到天人合一、太平和合神圣境界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
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
百科
请问:“中庸之道”的“庸”字甲骨文怎么写?
请问:“中庸之道”的“庸”字甲骨文怎么写?
另外:这个字的金文与小篆怎么写?
请高手赐教,谢谢!
伟爱你1年前1
carrie1202 共回答了28个问题 | 采纳率92.9%
庸字在甲骨文中还没有出现
六书通和金文有若干种写法
英语翻译摘要:中庸思想是我国儒家思想之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就是不偏不倚,“庸”就是常,遵从中庸之道就
英语翻译
摘要:中庸思想是我国儒家思想之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就是不偏不倚,“庸”就是常,遵从中庸之道就是要求人们在思想上不偏不倚,在行为上不能走极端,无不及也无过之,其中具有深厚的实用意义.
hellobybbyb1年前1
竹影无声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100%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中庸 Zhong Yong)is one among many of the Confucian doctrines,which is deeply rooted in traditoinal Chinese culture/which holds a strong posi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e two Chinese characters for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Zhong" and "Yong",literally mean "right in the middle"or "neither right nor left" and "normal"or "average" respectively.To adhere to the Doctrine of Mean is to stick to the middle way when thinking,never go to extremes in behavior or neither stop half way nor go beyond.
This doctine of Mean can appllies to every way in our daily life.
有一篇评价某历史人物的论文,关键词有:哲学家,中庸之道,逻辑学等,该人物最有可能是:A孔子 B亚里士多德
ss862800921年前1
老顽童阿飚 共回答了27个问题 | 采纳率88.9%
B
解析:本题考查涉及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内容.在三个关键词中,孔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在协调“仁”和“礼”的关系上主张遵循中庸之道,符合其中两个方面,排除A项.
亚里士多德是影响西方世界的伟大哲学家,在伦理学方面提出中庸理论,还创立了逻辑学,提出了著名的三段论,把逻辑学发展成为一门科学,所以B项为正确答案.
请帮我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庸之道?
iamtaurus1年前5
3sky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100%
《先进》篇孔子“过犹不及”一句,即是中庸之道最佳答案.意谓为人做事应掌握分寸,恰到好处,做不到足够的程度,做过了头也不行.过与不及都是极端,都不可取.
备注:此时我仍沿用金景芳,吕绍纲两位先生《孔子新传》之教,实没有了解中庸之道的真正含义,今日反省,实曲解其义,不能用字面解释之,恐蔽来者,特此明之.
找一句哲学家说过的话 和中庸之道有关的
找一句哲学家说过的话 和中庸之道有关的
大概是:别再平原停留,但也不要爬的太高~~什么什么的
意思里就是为人处世要走中庸之道
有人知道原话是什么吗?
灭自己的威风1年前3
魔王使者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90.9%
尼采的一首短诗,很有意思——《处世之道》:
别在平原上停留!
也别爬得太高!
打从半高处观看,
世界显得最美好!
论文的关键词对内容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有一篇评价某历史人物的论文,关键词有“哲学家”“中庸之道”“逻辑学”等,该人物最有
论文的关键词对内容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有一篇评价某历史人物的论文,关键词有“哲学家”“中庸之道”“逻辑学”等,该人物最有可能是

[ ]

A.孔子
B.墨子
C.普罗塔戈拉
D.亚里士多德
milankundera20081年前1
qdlxdd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100%
D
为什么说"中庸之道害死人"?
不得2006不爱1年前1
wangguofeng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88.2%
中庸虽有好处,但害处更大,中庸的实质是要达到平衡.任何事物若稳定发展一定是处于平衡状态,平衡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收缩的方法,两种力量向内,相互抵消达到平衡,即中庸;另外一种是扩张的方法,两种力量向外达到平衡;中庸是采取了收缩的方式,抵消两种力量来达到平衡状态,结果虽然是平衡的,但另一个结果是很难让事物成长起来.这个道理也许不太容易理解,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一粒种子发芽成长起来,是向下扎根和向上成长两重力量的平衡,如果这两种力量都很弱,收缩平衡到一定程度,最终长成的就是根不深叶不茂的小草;相反,如果这两种力量都很强,扩张平衡到一定程度,最终长成的就是根深叶茂的大树.
一直中庸下去就是平庸.不愿做一个过于平庸的人,所以不能一再地自我安慰.应该有雄心壮志,不能自我满足,不沉于幻想,努力地做些事情.
中庸只是生活中的调味剂,不应该成为生活的目标.或许,中庸是达到极致目标后的另一种境界吧.
中庸之道为什么英文解释是golden mean?
橄榄ownyou1年前1
沧海一人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94.7%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
求文档:古文翻译 人至刚则易傲,人至柔则易卑,中庸之道,不刚不柔,不傲不卑,心静而树
bagual11年前1
叶哥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90%
人太刚强了就容易骄傲,人太柔弱了就容易谦卑,走中庸的道路,不刚强不柔弱,不骄傲不谦卑,心中平静就可以有所建树.
论文的关键词对内容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有一篇评价某历史人物的论文,关键词有“哲学家”“中庸之道”“逻辑学”等,该人物最有
论文的关键词对内容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有一篇评价某历史人物的论文,关键词有“哲学家”“中庸之道”“逻辑学”等,该人物最有可能是

[ ]

A.孔子
B.墨子
C.普罗塔戈拉
D.亚里士多德
525g1年前1
szbrianyu 共回答了23个问题 | 采纳率91.3%
D
论语克己复礼 知其不可而为之 仁者爱人 君子之风 周而不比 诲人不倦 高山仰止 沂水春风 中庸之道 的原文
论语克己复礼 知其不可而为之 仁者爱人 君子之风 周而不比 诲人不倦 高山仰止 沂水春风 中庸之道 的原文
如题,
是高二读的论语选修那本书里的课文额,我落学校了.不是一楼这个呢,.
句子是对的,可是俺求的是课文来着··= =,不是句子啊 T T
恩 ,其实有课文里要背的那些句子就成了 ,- -可是,大家背的那些事一样的是一样的么,=.
gsinhquinbju1年前1
zhujie2619205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93.3%
《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论语.宪问》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仁者爱人出自孟子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论语.颜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君子周而并不必,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诗经·小雅·甫田之什·车辖》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论语里面意思相近的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沂水春风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中庸之道,是出于《中庸》这本书,不是这本书里面的某句话.
= =难道论语还有两个版本,
哦 ,是这个意思啊,我是觉得那个太长了,所以没有发上来.不晓得你们的原文有多长,不好意思.
我们常说的中庸之道究竟是指《中庸》里说的,还是凡事不走极端的处世态度?
yupoet1年前1
michael999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94.1%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天人合一的真...
★“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何为“中庸”?最早出处是哪里?★
沐若霏1年前2
liukemin887260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95%
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中庸”就是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意思.
结合生活中的一些事说说什么是论语中的中庸之道?
结合生活中的一些事说说什么是论语中的中庸之道?
如题要有生活实例
体要具体最好长一点.我得写300字
深情款款井男人1年前2
叶然西 共回答了28个问题 | 采纳率85.7%
比如上司问你,你觉得有哪个同事不够好
你就很中庸的说
大家都有一些缺点,基本是都不错
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
crazymary1年前1
强兰强兰强兰强兰 共回答了25个问题 | 采纳率96%
是天人合一
7. 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
阴阳五行
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
http://www.***.com/group/weirdo/discussion/602971/2/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掊击玉玺轩冕格物致知 B.曲肱倒戟胠箧中庸之道 C.邪曲哀矜置畚见素抱朴 D.单食厌然假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掊击玉玺轩冕格物致知
B.曲肱倒戟胠箧中庸之道
C.邪曲哀矜置畚见素抱朴
D.单食厌然假寐无所不致
guomoxi123451年前1
fsmar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82.4%
D

单—箪致—至
论语中有关中庸的句子论语中有哪些是关于中庸之道的句子?
我的冬天11年前2
飞达网络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94.4%
诸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这些从两个方面谈论的很多都是.
这都是“中庸”之道,中庸不是一定要包含这两个字,孔子教学生的方法都是中庸之蕴含.因材施教这正是中庸在教育方面的体现.
中庸之道的我决的不是说的那重,有两种答案.一种是拿捏好分寸..一种是揭是一种道理.就是勤字..
lgalhp1年前1
uouoan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81.3%
不偏谓之中,不变谓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指的是不偏移正确的、恒定不变的事物.
亚里士多德最大的哲学贡献为什么是确定了哲学的研究对象 不是以理性为指导形成中庸之道?
yangyang8305261年前5
秀场迷 共回答了11个问题 | 采纳率90.9%
1,简单来说,亚里士多德所处的时代还是思想较为落后的,主要以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来解释世界,亚之前的人们主要是研究自然哲学,不可避免的将自己与自然等同起来,但这显然会有一个矛盾始终存在:即对于未知的自然,人类应...

大家在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