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狼子野心翻译

lygswxsm2022-10-04 11:39:541条回答

已提交,审核后显示!提交回复

共1条回复
塞壬Siren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88.2%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昼寝厅室,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sì).则二狼伺其未觉,将舐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译文
  有个有钱人家偶然得到两只小狼,(将它们)和家狗混在一起豢养,狼倒也和狗平安相处,狼渐渐长大,也比较温驯,富人竟然忘了它们是狼.有一天,富人白天在客厅里睡觉,忽然听到许多狗“汪汪”地低吼,他惊醒环视四周,但没有一个人.他再次就枕准备睡觉,狗又像刚才一样低吼,他便假装睡着来等待会发生什么,才发现那两只狼想等他没有防备的时候咬他的喉咙,而狗正阻止狼上前.富人于是把狼杀掉,取了它们的皮.“狼子野心”这句话,确实是没有诬蔑它们啊!那凶恶的本性只不过是被深深地隐藏罢了.表面上装作很亲热,但背地里却心怀不轨,更不是只有凶恶罢了.禽兽并不值得说什么,这个人为什么要收养这两条狼给自己留下祸患呢?
1年前

相关推荐

高中语文文言实词如何讲解?
johnsonvan1年前1
vivian19772005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94.7%
1 多积累,从本义到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转注义;
2 多归纳,分类整理,总结规律后记忆;
3 每类文言实词积累一些典型例句;
4 做一些相关的小题专项训练.
英语翻译语文文言翻译
天山之剑1年前1
玲珑虾 共回答了13个问题 | 采纳率100%
这是一个判断句.译文如下:
梅执礼,表字和胜,是婺州的浦江人.
英语翻译文言翻译,
只是小小肥1年前1
飘001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89.5%
1、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现在把钟磬等打击乐器放在水里,即使有大的风浪撞击,它们也不会鸣响的,更何况石头呢?

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敲起来)铿铿的能发出声音的石头,到处都是的.

3、而陋者
然而浅陋无知的人
唐雎不辱使命文言知识
林历历1年前1
雪白的羽毛6 共回答了9个问题 | 采纳率100%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标题为后人所加,又名《唐雎为安陵君劫秦王》.唐雎,也作唐且.不辱使命,不辜负出使的任务.辱,辱没,辜负.
译文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说:“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我)恩惠,用大的土地交换小的土地,很好,虽然这样,我从先王那继承这块封地,愿意一生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听后)不高兴.安陵君因此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这是为什么?况且秦国灭了韩国亡了魏国,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大于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他看不起我吗?”唐雎回答说:“不,并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只想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有百万人尸体倒下,鲜血流淌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突然扑到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怒气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就要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天下百姓因此穿丧服,今天的情形就是这样了.”说完(唐雎)拔出剑站起来.
通假字:
1.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  
2.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灰色)  
3.轻寡人与 (“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  
4.岂直五百里哉(“直”通“值”,只,仅仅)  
5寡人谕矣(“谕”通“喻”,明白)  
6秦王不说(“说”通“悦”,高兴,愉快)
一字多义:
以: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   
3.徒以有先生也(因为)   
4.以君为长者 (把)   
5.以头抢地耳 (用)   
徒:   
1.亦免冠徒跣(光着,动词)   
2.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副词)  
夫:  
1.此庸夫之怒也(……的人)   
2.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句首发语词,无意义)   
怒:  
1.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发怒)  
2.怀怒未发(愤怒,名词)  
使:  
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遣,动词)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两者皆为动词,前“使”:派遣;后“使”:出使)  
而:  
1.挺剑而起(表修饰,不翻译)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表转折,但是)  
3.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表顺承,不译)  
之:  
1.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结构助词,的)
2.愿终守之(代词,指代安陵国土)  
3.夫专诸之刺王僚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4.长跪而谢之曰(代词,指唐雎)  
者:  
1.以君为长者(……的人)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的原因)  
然:  
1.虽然 (这样)  
2.秦王怫然怒 (...的样子)  
虽:  
1.虽千里不敢易也(转折连词,即使)  
2.虽然,受地于先王(假设连词,即使)  
于:  
1.受地于先王(从)  
2.仓鹰击于殿上(到)  
3.请广于君(给)  
与:
1.轻寡人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  
2.与臣而将四矣(加)
古今异义:
1.非若是也(古:这样,如此.今:今常用作判断词)  
2.岂直五百里哉(古:只,仅仅.今:不弯曲)  
3.休祲降于天(古:吉祥.今:常用作休息)  
4.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交换.今:容易,简单)  
5.虽然,受地于先王(古:即使这样.今: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多用“但是”、“可是”、“却”等与它呼应,表示承认前边的事,但后边的并不因此而不成立)  
6徒以有先生也(古:只.今:徒弟)  
7.秦王色挠(古:屈服.今:轻轻地抓)  
8长跪而谢之(古:一种坐姿.今:双膝着地. 古:道歉.今:感谢或凋落)  
9.以头抢地耳(古:撞.今:抢夺)  
10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古:于是.今:因为)
词类活用:
1.且秦灭韩亡魏——————灭和亡也可以理解成使动用法,使韩国和魏国灭亡,灭稍微牵强点,但亡是可以的.判断使动主要是看这个词是后面的宾语还是前面的主语的性质,这里是魏亡而非秦亡,所以可以理解为使动.  
2.请广于君——————广,可以看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扩充  
3.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此处的意思是轻视.  
4.虽千里不敢易也——————千里可以理解为数量词活用为名词,千里的土地,但现在我们不这样翻译,其实也理解得通顺  
4.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因为主语是天子,所以伏尸和流都可以理解为使动,使百万人尸体倒下,使血流千里.  
5.伏尸二人,流血五步——————伏,使动用法,使……伏流,使动用法,使……流   天下缟素——————缟素,名词作动词,穿戴丧服  
6.亦免冠徒跣——————免,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免,脱去.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徒,光着  
7.与臣而将四矣------数词活用做动词,成为四人
特殊句式:
非若是也—— 判断句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判断句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判断句   
受地于先王——状语后置   
请广于君——状语后置  
仓鹰击于殿上--状语后置
怎样判断文言句式?
jingjin0021年前1
chenxin0512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94.1%
判断句式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被动句式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倒装句式(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王—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
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说)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亚父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等.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如:“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还有一种民政部要注意,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
省略句式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活力句更普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年矣,而乡邻之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的主语要补充出来.
省略谓语为主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为主要补充出来.
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句话就省略了动词谓语“拜”的宾语“之”又如:“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这句话中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
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如:“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张衡传》)句中省略了介词“于”.又如:“赐之彘肩.”(《鸿门宴》)句中省略了介词“以”.泽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
疑问句式
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有时也不用疑问词.
另外,还有些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否定句式
文言否定句,所用否定词有否定副词(不、非、勿、毋、弗、否等),否定代词(莫)以及否定性动词(无).
文言虚词练习
shia0ebdt1年前1
ll神ll了 共回答了26个问题 | 采纳率88.5%
练习一则:九年级下册5单元古文虚词练习
辨析下面的一词多义词.
为:
(1)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 (2)夫子何命焉为?( )
(3)必为有窃疾矣.( ) (4)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
(5)以牒为械 ( ) (6)今为宫室之美( )
(7)妻妾之奉而为之( )
见:
(1)胡不见我于王 ( ) (2)于是见公输盘
(3)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
然:
(1)然,胡不不乎( ) (2)虽然,公输盘为我造云梯( )
(3)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 )
于:
(1)舜发于畎亩之中( ) (2)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3)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4)万钟于我何加焉 ( )
(5)所欲有胜于生者( ) (6)欲有求于我也 ( )
(7)皆以美于徐公 ( ) (8)皆朝于齐 ( )
故:
(1)公问其故 ( ) (2)彼竭我盈,故克之( )
以:
(1)必以分人 ( ) (2)何以战 ( )
(3)欲以子之梁国而吓邪( ) (4)必以情 ( )
参考答案:
为:(1)给、替 (2)呢,语气助词 (3)是 (4)做、制造 (5)当作
(6)为了 (7)接受
见:(1)引见 (2)召见 (3)会见
然:(1)那么 (2)这样,如此 (3)然而
于:(1)从 (2)由于 (3)给 (4)对 (5)给 (6)对 (7)比 (8)到
故:(1)原因 (2)所以
以:(1)把 (2)凭借 (3)用 (4)按照、根据
文言积累
文言积累

ptang19821年前1
清风伴你行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94.1%
应当用“而”的地方而(却)不用“而”,不应该用“而”的地方而(却)而(用)“而”,而(像)现在这样用法,日后也而(这样),你的水平也就不过已而(如此)已而(而已)了.
一个,是名词.
二个,是连词,表转折.
三个,名词动用
四个,名词
五个,是连词,表转折
六个,名词动用
七个,名词
八个,介词
九个,介词
十个,名词
十一个,名词动用
高中文言实词虚词解释列表
紫雪冰霜1年前4
ee头我怕谁呢 共回答了28个问题 | 采纳率89.3%
一、要求掌握的常见文言词
1、实词(120个)
爱 安 被 倍 本 鄙 兵 病 察 朝 曾 乘 诚 除 辞 从 殆 当 道
得 度 非 复 负 盖 故 顾 固 归 国 过 何 恨 胡 患 或 疾 及
即 既 假 间 见 解 就 举 绝 堪 克 类 怜 弥 莫 乃 内 期 奇
迁 请 穷 去 劝 却 如 若 善 少 涉 胜 识 使 是 适 书 孰 属
数 率 说 私 素 汤 涕 徒 亡 王 望 恶 微 悉 相 谢 信 兴 行
幸 修 徐 许 阳 要 宜 遗 贻 易 阴 右 再 造 知 致 质 治 诸
贼 族 卒 走 左 坐
2、虚词(15个)
而 乎 其 且 所 为 焉 也 以 因 于 与 则 者 之
语文文言句式判断方法
01065001年前1
好客之人 共回答了24个问题 | 采纳率95.8%
 古代汉语中有哪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呢?,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几类.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状语后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
  
  ★ 一般句式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②汝是大家子
  
  (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臣本布衣.
  
  ⑥且相如素贱人.
  
  ⑦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⑧予本非文人画士.
  
  (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有标志
  
  (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2)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5)用“被”表被动.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无标志
  
  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注意’“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但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都是此种用法,后面要举例详细讲.
  
  三、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5)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四、疑问句
  
  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有时也不用疑问词.
  
  另外,还有些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这里不举例子讲解.
  
  ★ 特殊句式
  
  下面针对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较特殊的几种句式,作举例翻译与讲解.
  
  一、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
  
  二、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
  
  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还有如:毋吾以也,莫己若也(译:“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
  
  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③王见之曰:“牛何之?”(《晏子使楚》)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
如何推断文言实词词义
氵工1年前1
边锋人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77.8%
1,形训推断法: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
A,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B,若少屈,冀得一归觐(1998年高考)
A句“造”的义符为“辶”,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就可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B句“觐”为形声字,义符为“见”,联系下文推断为“拜见”之义.
2,声训推断法:(通假推断法)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
A,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
B,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A句“顿”与“钝”读音相近通假,“钝”的含义是“不锋利”,那么“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思是“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B句“要”与“邀”同音通假,推断“要”的意思是“邀请”.
3,词性推断法: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
A,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B,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C,变姓名,诡踪迹
D,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A句为对仗句,“据”对“拥”,“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的意思,名词,那么“固”也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之意.B中借助“良”推断“劲”应为形容词,进而解为“硬的、强有力的”.C句中借助“变”推断“诡”应为动词,解为“隐蔽”.D句中借助“戴”将“腰”解为“腰上佩戴着”.
4,语法结构推断法: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定语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由副词充当.由结构推断词性,进而推断词义.
A,楚王贪而信张仪
B,信义著于四海
在A句中“信张仪”是一个动宾结构,因而推断“信”作“相信”讲;在B句中“信义”是句中主语,推断“信”是名词,作“信用”讲.
5,联想推断法:通过课文中有关语句中的用法,互相比照,确定其实词的含义.
A,金人曳出,击之败面(1998年高考)
B,使老弱女子乘城(2001年高考)
在A句中,我们联想到《口技》中“曳屋许许声”,《送东阳马生序》中“当余从师也,负箧曳屣”,还有成语“弃甲曳兵”中的“曳”都是“拖、拉”的意思,进而推断这句中的“曳”作“拉”讲,省略了宾语“之”.在B中,我们联想到《氓》中“乘彼诡垣,以望复关”,《涉江》中“乘鄂渚而反顾兮”,两句中的“乘”都是“登”的意思,进而推断此句的“乘”作“登”讲.
英语翻译文言翻译
laputa_ma1年前1
gtlogo 共回答了13个问题 | 采纳率84.6%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整个潭底是一块石头,靠近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游人一起娱乐.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同我一起游远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作为随从跟着我们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小石潭记》赏析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散文创作中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一个部分.而在他篇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小石潭记》可以说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因之,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 这篇游记一共可以分为五段. 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景”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篁竹”就是成林的竹子;“如鸣佩环”是形容流水的声音的清脆悦耳,犹如玉佩玉环相互撞击时发出的声响.文章由景及情,写来极为自然.“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在浓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条小道来,终于见到一个小小的池潭.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勾人的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从此往下,作者便把笔力放在了对池潭的精心描写上.“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小石潭的水格外清凉,而且整个小潭全部是由石头构成的.整个潭底便是一块大石头,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头翻卷地露出水面.这些石头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坻”即为水中的高地;“屿”是小岛;“嵁”不平的岩石; “岩”都是岩石的各种形态.总之,这完全是一个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池潭,所以,作者为它起名曰小石潭.“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就是作者对于池潭上景物的描绘了.有青青的树和翠绿的藤蔓,它们缠绕在一起,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这潭上的描绘仅12个字,便将小石潭周围的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愈加觉出小潭的美妙所在. 第二段,作者描写的是潭水和游鱼.这一段,作者采用了与第一段不同的手法,变“移步换形”为“定点特写”.这是全篇中极为精彩的一段.特别是对水中游鱼的描写,更是栩栩如生.“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是一幅极美的画面.在水中游动的鱼儿,不像是在水里,而是像在空中游动.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头上.从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写鱼,但透过字面,却令我们不能不对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极深的印象.这种游鱼和潭水相互映衬的写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下面,作者进一步对鱼儿进行描述.先是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有的鱼飞快地窜向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又游到那儿,好像是在与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读到这里,我们又不能不从游鱼联想到作者的欢悦心情.这种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写法正是这篇散文的一个突出特色. 第三段是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过去,一条小溪逶迤而来,形状像是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是一条蛇在游动,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小溪两岸高高低低,凸凹不平,犬牙相错.这里,作者非常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来形容小溪的形状,用狗的牙齿来形容小溪的两岸,使我们倍感形象逼真. 第四段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非常寂静,见不到人,令人神色凄凉,骨彻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怆幽凉.因为它的境况太幽清了,不适宜让人长久地呆下去,便题了字后离去.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写了一个“静”字,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最后一段,《小石潭记》是一篇语言精美,含义丰富,形象逼真的优秀山水游记.它表现了作者那种对于事物的深刻观察力和独特体验,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文章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绘景物细致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 参考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674365.html
希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