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去郡就仆射征,道由吴,乡人候稷者满水陆.翻译

天天333122022-10-04 11:39:544条回答

已提交,审核后显示!提交回复

共4条回复
杯水ff 共回答了24个问题 | 采纳率100%
当初离开郡里而接受做仆射的征召,路经吴地,乡里迎候张稷的人布满水中和陆地.
1年前
么么123 共回答了8个问题 | 采纳率
刚离开郡城就应征为射手,途经吴国,乡里迎候张稷的人布满水中和陆地。
1年前
雨过彩虹 共回答了115个问题 | 采纳率
当初离开郡里而接受做仆射的征召,路经吴地,乡里迎候张稷的人布满水中和陆地。
1年前
nnfly20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
初去郡就仆射征,道由吴,乡人候稷者满水陆。稷单装径还都下,人莫之识求全文翻译,谢谢! 张稷字公乔,幼年时就有孝顺的品德。他的生母刘
1年前

相关推荐

《南史》卷三十一,列传第二十一1.父永及嫡母相继殂,六年庐于墓侧.2.出告反面,如是生焉.3.初去郡就仆射征,道由吴,乡
《南史》卷三十一,列传第二十一
1.父永及嫡母相继殂,六年庐于墓侧.
2.出告反面,如是生焉.
3.初去郡就仆射征,道由吴,乡人候稷着满水陆.
(翻译一下.谢谢)
cdc4561年前1
hongta1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100%
1.父永及嫡母相继殂,六年庐于墓侧.
(张)稷的父亲张永和嫡母(他父亲的正妻)先后死了,他在坟墓边结庐住了六年.
2.出告反面,如是生焉.
这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大概是说:对待生母刘氏的神座,出门前会禀告,回来后要面见,就象她活着的时候一样.(蒙的)
3.初去郡就仆射征,道由吴,乡人候稷着满水陆.
这个是说张稷刚到郡去做仆射,这个“征”字.不明白,经过吴这个地方,地方上等张稷的人挤满了水陆两处.
唐太宗在即位前曾任尚书令,此后尚书令官名虽存但不实授,地位较低的左右仆射成为尚书省的长官.
唐太宗在即位前曾任尚书令,此后尚书令官名虽存但不实授,地位较低的左右仆射成为尚书省的长官.
以上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小楼旧梦1年前1
ql_w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100%
君权和相权的斗争,
说明了,在斗争中,君权取得优势,相权不断削弱,由独相发展成了群相.
英语翻译2、武帝尝于重云殿自讲《老子》,仆射徐勉举越论义,越抗首而请.《南史.列传六十一》
zuguan1年前1
ptl830415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100%
任命他和兄弟的儿子弘正弘直交游学习,称赞他的谈吐不凡,因此声誉渐好.武帝曾经在重云殿亲自讲老子,仆射徐勉推举越讲论道义,越行礼接受了邀请
李绩为姊煮粥什么道理古文内容如下: 英公李绩虽贵为仆射,其姊病,必亲为粥,釜燃辄焚其须.姊曰:”仆妾多矣,何为自苦如此?
李绩为姊煮粥什么道理
古文内容如下:
英公李绩虽贵为仆射,其姊病,必亲为粥,釜燃辄焚其须.姊曰:”仆妾多矣,何为自苦如此?”绩曰:”岂为无人耶!顾今姊年老,绩亦年老,虽欲久为姊粥,复可得乎?”
翻译古文内容如下:
唐英公李绩,身为仆射,他的姐姐病了,他还亲自为她烧火煮粥,以致火苗烧了他的胡须和头发.姐姐劝他说:“你的仆人侍妾那么多,你自己为何要这样辛苦?”李绩回答说:“难道真的没有人吗?我是想姐姐现在年纪大了,我自己也老了,即使想长久地为姐姐烧火煮粥,又怎么可能呢?”
ryanlee09011年前1
司马缸砸缸 共回答了23个问题 | 采纳率91.3%
应该是说李绩觉得自己和姐姐都老了,自己能为她煮粥的机会也不多了,所以要抓紧这些机会,珍惜在一起的时间,也说明他们姐弟情深吧.跟“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意思差不多
英语翻译太宗谓侍臣曰:"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熟难?"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对曰:"天地草昧,群雄竞起,攻破乃降,战胜为克.由此
英语翻译
太宗谓侍臣曰:"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熟难?"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对曰:"天地草昧,群雄竞起,攻破乃降,战胜为克.由此言之,草创为难."
想不顶都难1年前1
迷梦异灵 共回答了25个问题 | 采纳率88%
太宗对侍奉左右的臣子说:就帝王的功业来看,是创业难还是守业难呢?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回答说:天地诞生后,英雄豪杰竟相奋起,被攻破才会失败和投降,打了胜仗才能克制住敌人,由此说来,创业是难的.
宋朝宰相制度宋朝的宰相应该有这些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枢密使、参政政事、三司使.这几个宰执职务
宋朝宰相制度
宋朝的宰相应该有这些人.
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枢密使、参政政事、三司使.这几个宰执职务依地位品级排一下名.另外参知政事在同一个时期可以有几个人同时担任
leslie12311年前1
yyddmm 共回答了11个问题 | 采纳率90.9%
概而言之,宋代宰相制度大体有五次变动.
第一次是北宋初,宋神宗元丰以前.如上所述,就是这时期的变化情况.名义上与唐代没有什么不同,但实际上却有很大区别.主要在于宋代设中书、枢密、三司分掌政、军、财三大务,宰相之权为枢密使、三司使所分取.宰相、枢密使、三司使三者的事权不相上下,不相统摄.宰相之权既已分削,又设参知政事互为牵制,相权益弱,而皇权却由此加强.另一方面的变化是,中枢机构中三省制已进入衰落荒废的阶段.职权的转移,是三省制消亡的先声.
第二次是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开始的官制改革,史称元丰改制.元丰改制撤销中书门下,恢复唐初三省制度,置三省长官——尚书令、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不过,这三个官位只是虚设,从不授人.又仿照唐制,用尚书左仆射、右仆射代行尚书省的职权;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代行中书令的职权,他们是正宰相.这时,参知政事的名称被取销,而增设了四名副宰相,即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尚书右丞.
第三次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8年),蔡京任宰相,自称“太师”,总领门下、中书、尚书三省之事,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太宰”、“少宰”,由太宰兼门下侍郎,少宰兼中书侍郎.钦宗靖康年间,又废除太宰和少宰,改为尚书左仆射和右仆射.
第四次是南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正式以左仆射和右仆射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正宰相,又将门下侍郎和中书侍郎改为参知政事,为副宰相.还取消尚书左、右丞的官称,大体上恢复了宋初的制度.
第五次是孝宗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又改左、右仆射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左、右丞相,参知政事照旧.除去中书令、侍中、尚书令的虚称.门下并入中书,称中书门下.左右宰相主中书事,兼尚书省之长,六部直属于宰相,尚书省之制已废于无形,实际上这也是三省合一.从此,左右宰相成为全国最高的行政长官,尚书省只掌握六部,奉命执行政务.当时大臣虞允文、梁克家为首任左、右宰相并兼枢密使.
除宰相之外,尚有“平章军国重事”一职.《宋史·职官志一》说,哲宗元佑中,置平章军国重事,以文彦博、吕公著相继任之.其位在宰相之上,专以处高德老臣,以示宠幸,五日或两日一朝,非朝日不至都堂(政事堂).但这一官职只是一种最高荣誉职位,并没有多少“军国重事”可管.南宋时,情况有些变化,宁宗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韩侂胄任平章军国重事,“所预者广”,“所任者专”,独擅朝政.理宗时,权奸贾似道也升任“太师,平章军国重事”,窃位日久,恩宠日隆,位在丞相之上.于是,“平章军国重事”便独揽军、政大权,出现了军政合一的定制,而宰相则屈居于副职的地位.
宋初的宰相称为中书门下平章事,这是沿袭唐代的,中书门下的长官编制不固定,大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和参知政事同时不超过五人.或三相一参,或三相而无一参.太宗以后,以三相二参或二相二参居多.
唐代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在政事堂办公.政事堂先设于门下省,后迁至中书省,最后干脆就改称为“中书门下”.宋初虽门下、中书、尚书三省的名称照旧,但这些与唐代之制已大不相同.首先是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其次是三省的职权已转移.唐代三省分掌定策、封驳和执行之权.但宋代三省的权力被削弱.这个削弱,与“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有关.《宋会要辑稿·职官一》就记载了元丰改革官制以前,三省权力旁落,官署冷清的情形:“中书省、门下省者,存其名,列皇城外两庑、官舍各数楹.中书省但掌册文、覆奏、考账,门下省主乘舆、八宝、朝会、报版、流外、考校诸司附奏挟名而已.”至于尚书省,实际上自唐末五代就已经逐渐荒废了,至宋代就更是名存实亡.
因此,北宋前期经常有大臣建议恢复尚书省的地位.例如宋太宗淳化二年(公元991年)九月,右谏议大夫王化基上疏言五事,其一便是“复尚书省”.他建议“废三司,止于尚书省设六尚书分掌其事.”唐代的尚书省分掌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掌握行政、财政、司法、仪礼的大权.至宋代,官吏的选用,另设审官院,“除授者皆出中书,不复由吏部”.户部则归于三司.这样,行政权归于政事堂,财政权移归三司.三司的设立,是宋太祖收回财政权的重要措施之一.王化基废“三司以实尚书省”的建议,自然不被采纳.
但是为了搪塞众议,宋太宗对尚书省长官的地位也给予某些提高.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升尚书令于三师之上.然而,这并没有提高尚书令的职权,何况尚书令又很少授人.因此,到至道、大中、祥符年间(公元995年—1061年),不断有大臣提出恢复尚书省制的问题,但均未有结果,这个问题至神宗元丰改制以前,一直争论不休.实际上,尚书省职权之分割,是宋代分散中枢机构的权力而强化皇权的反映.正是这种变化,在其后促成了三省制的消亡而演进为一省制.
英语翻译1时大典将行,俭为佐命,礼仪诏策,皆出于俭.迁又仆射,领吏部.2又诏葬礼依故太宰文简公褚渊故事,墓材官营办.
牛之一毛1年前2
DC0514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87.5%
1、当时皇帝登基大典即将举行,俭被任命为佐命,登基大典的礼仪文告和具体事宜,都出自俭之手.升任右仆射,主管吏部.
2、皇帝又下诏命令葬礼规格按照已故的太宰文简公褚渊一样,坟墓由官府修建.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赠李愬 ① 仆射二首(其一)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赠李愬 仆射二首(其一)
王建
和雪翻营 一夜行,神旗冻定马无声。
遥看火号 连营赤,知是先锋已上城。
  【注】①李愬:善骑射,有谋略。元和九年,吴元济据淮西叛乱。元和十二年十月,李想率精兵乘大风雪夜袭,攻入蔡州,生擒吴元济。此诗即咏其事。②翻营:全营。③火号:举火报警的信号。
1.这首诗描写了唐军的一次军事行动。从诗中看,这次军事行动有哪些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hinchou1年前1
zhanghuning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94.4%
1.规模浩大、雪夜奇袭、军纪严明、大获全胜。(意对即可)
2.表达了对指挥这次战斗的李想和骁勇善战的唐朝将士的赞美之情。主要运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前两句以环境的恶劣来衬托唐朝将士,同时,以“马无声”来衬托军纪严明。后两句没有写攻城部队如何英勇战斗,而是选取了一个“遥看”的镜头来描写:后续部队还没有投入战斗,先头部队已经大获全胜了。这就衬托出了将士们的骁勇。(意对即可)
唐朝哪些官职可以称得上“相”人们说出将入相,哪些才能称得上“相”?中书令,侍中令,尚书令左右仆射,各部尚书这些能称为相吗
唐朝哪些官职可以称得上“相”
人们说出将入相,哪些才能称得上“相”?
中书令,侍中令,尚书令
左右仆射,各部尚书这些能称为相吗?
赤土丘陵1年前6
qiyinjian 共回答了24个问题 | 采纳率83.3%
唐代初年,以中书省长官中书令、门下省长官门下侍中、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共议国政,都是宰相.宰相是辅佐皇帝总领天下大政的官员.《新唐书·百官志》说:“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后来,因为唐太宗即位前虽曾任过尚书令,臣下避而不敢居其职,便以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门下侍中、中书令号称宰相.据《册府元龟·宰相总序》说,自隋代以来,就有“或以他官参掌机事及专掌朝政者,并为辅弼”.唐代也因宰相品位尊崇,人主不肯轻易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并假借他官之称.贞观十七年(公元633年),太宗以李绩为太子詹事(东宫百官之长),并特加“同中书门下三品”之衔,使其与侍中、中书令一样参预宰相职事.从此之后,就有“平章事”与“同三品”的衔号,就是品级再高的官,也不例外,否则,就不能行使宰相的职权,只有三公、三师及中书令不加,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以黄门侍郎郭侍举,兵部侍郎岑长倩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自此以后,“同平章事”也成为宰相的衔号.开元以后,为仆射者例不加“同平章事”,结果就不能参与宰相机务,而被挤出宰相行列.
安史之乱以后,宰相名号又有了变化.由于代宗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升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为正二品,所以就废除了“同中书门下三品”的职衔.与此同时,中书令和门下侍中基本是藩帅兼领,几乎不单独作为宰相来设置,因此,唐后期的宰相名号基本上就是“同平章事”了.
英语翻译敬容日方贵宠,人皆下之,溉忤之如初遂不为仆射,人为之恨,溉澹如也唯三人每岁时恒鸣驺枉道,以相存问
derek_li881年前1
午后红茶93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100%
敬容日方贵宠,人皆下之,溉忤之如初:
敬容当时正受到(王族权贵的)看重和宠信,人人对他低声下气,而溉却和当初一样触犯他.
遂不为仆射,人为之恨,溉澹如也:
后来(溉)从“仆射”一职被黜,别人都为他抱不平,而溉却泰然处之.
唯三人每岁时恒鸣驺枉道,以相存问 :
只有三个人每到过年都骑马绕远道来,看望问候他.
英语翻译原文—— 唐,李勣字懋功.本姓徐.太宗赐姓李.以功封英国公.初为仆射时.其姊病.勣亲为燃火煮粥.风回.焚其须.姊
英语翻译
原文—— 唐,李勣字懋功.本姓徐.太宗赐姓李.以功封英国公.初为仆射时.其姊病.勣亲为燃火煮粥.风回.焚其须.姊曰:“仆妾多矣.何自苦此?”勣曰:“岂为无人耶?顾姊年老,勣亦老,虽欲数为姊煮粥.岂可得乎?” 李文耕曰:“李仆射为姊煮粥.焚须不顾.读其遗姊言.恺恻之心.溢于外.卒闻凄然生感.”
1911676861年前1
洵麦兜princess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85.7%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人叫李勣,字懋功.唐太宗李世民赐他国姓李.并因为他的功劳封他为英国公.当他成为宰相的时候.他的姐姐病了.李勣亲自为姐姐烧火煮粥.结果一阵风吹过来.烧了他的胡须.他的姐姐问他:“我们家里佣人很多啊.为什么这样辛苦自己呢?”李勣回答说:“我难道就因为没有人才这样吗?我是因为姐姐年纪大了,我的年纪也大了,虽然想经常为姐姐煮粥.但是怎么就够呢?” 李文耕听说了就说:“李宰相为姐姐煮粥.烧掉了胡须都不在意.看他对他姐姐所说的话.感动的心情都满溢出来了.一下子听说又叫人心怀凄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阴兴字君陵,光烈皇后母弟也,为人有膂力。建武二年,为黄门侍郎,守期门仆射,典将武骑,从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阴兴字君陵,光烈皇后母弟也,为人有膂力。建武二年,为黄门侍郎,守期门仆射,典将武骑,从征伐,平定郡国。兴每从出入,常操持小盖,障翳风雨,躬履涂泥,率先期门。光武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虽好施接宾,然门无侠客。与同郡张宗、上谷鲜于不相好,知其有用,犹称所长而达之;友人张汜、杜禽与兴厚善,以为华而少实,但私之以财,终不为言:是以世称其忠乎。第宅苟完,裁蔽风雨。九年,迁侍中,赐爵关内侯。帝后召兴,欲封之,置印绶于前,兴固让曰:“臣未有先登陷阵之功,而一家数人并蒙爵士,令天下觖望,诚为盈溢。臣蒙陛下、贵人恩泽至厚,富贵已极,不可复加,至诚不愿。”帝嘉兴之让,不夺其志。贵人问其故,兴曰:“贵人不读书心邪?”亢龙有悔。“夫外戚家苦不知廉退,嫁女欲配侯王,取妇眄睨公主,愚心实不安也。富贵有极,人当知足,夸奢益为观听所讥。”贵人感其言,深自降挹,卒不为宗亲求位。十九年,拜卫尉,亦辅导皇***。明年夏,帝风眩疾甚,后以兴领侍中,受顾命于云台广室。会疾廖,召见兴,欲以代吴汉为大司马。兴叩头流涕,固让曰:“臣不敢惜身,诚亏损圣德,不可苟冒。”至诚发中,感动左右,帝遂听之。二十三年,卒,时年三十九。兴素与从兄嵩不相能,然敬其威重。兴疾病,帝亲临,问以政事以群臣能不。兴顿首曰:“臣愚不足以知之。然伏见议郎席广、谒者阴嵩,并经行明深,逾于公卿。”兴没后,帝思其言,遂擢广为光禄勋;嵩为中郎将,监羽林十余年,以谨敕见幸。显宗即位,拜长乐卫尉,迁执金吾。永平元年诏曰:“故侍中卫尉关内侯兴,典领禁兵,从平天下,当以军功显受封爵,又诸舅比例,应蒙恩泽,兴皆固让,安乎里巷。辅导朕躬,有周昌之直,在家仁孝,有曾、闵之行,不幸早卒,朕甚伤之。贤者子孙,宜加优异。其以汝南之鲖鲖阳封兴子庆为鲷阳侯,庆弟博为氵隐强侯。”博弟员、丹并为郎,庆推田宅财物悉与员、丹。帝以庆义让,擢为黄门侍郎。庆卒,子琴嗣。建初五年,兴夫人卒,肃宗使五官中郎将持节即墓赐策,追谥兴曰翼侯。琴卒,子万全嗣。万全卒,子桂嗣。
  [注]贵人:即光武皇后,明帝生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履涂泥,率先期门/躬:弯腰
b.犹 所长而达之/称:称赞
c.兴叩头流涕, 让曰/固:坚决
d.兴素与从兄嵩不相 /能:和睦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为华 少实/我腾跃
b.卒不 宗亲求位你/ 击破沛公军
c.欲 代吴汉为大司马/但 刘日薄西山
d.兴皆固让,安 里巷/其闻道也固先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阴兴美德的一组( )
①兴每从出入,常操持小盖,障翳风雨
②是以世称其忠平
③富贵已极,不可复加,至诚不愿
④人当知足,夸奢益为观听所讥
⑤臣不敢惜身,诚亏损圣德,不可苟冒
⑥应蒙恩泽,兴皆固让,安乎里巷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阴兴跟随光武帝平定天下,随从护驾恪尽职守,举荐人才不以个人好恶,得到了光武帝的认可和世人的称赞。
b.阴兴认为自己蒙受皇上、贵人的恩宠已经非常多了,身为皇亲国戚应该知足、谦让、因此谢绝了皇帝的封赏。
c.光武帝答应了阴兴的请求,在阴兴去世后,提拔席广为光禄勋,阴嵩为中郎将。阴嵩监管羽林军十多年。
d.明帝认为阴兴军功显著,为人正直,仁义孝顺,于是封他的两个儿子为侯。阴兴后代相继为侯数世。
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光武帝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帝嘉兴之让,不夺其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至诚发中,感动左右,帝遂听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griffins1年前1
潇条浮生_cc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100%
1.A
2.B
3.A
4.C
5.(1)光武帝到的地方,阴兴总是先进去清理宫殿,非常被亲近信任。
  (2)皇帝(汉光武帝)赞赏(嘉奖)阴兴谦让,不改变他(不愿加封关内侯)的 志节(要求) 。
  (3)阴兴最大的诚心从内心发出,使皇帝身边的人都感动了,皇帝于是就听从了 他的要求。
解释古文中的 为英公虽贵为仆射,其姊病,必亲为(?)粥,釜燃辄焚其须.姊曰:“仆妾多矣,何为自苦如此?”勣曰:“岂为(?
解释古文中的 为
英公虽贵为仆射,其姊病,必亲为(?)粥,釜燃辄焚其须.姊曰:“仆妾多矣,何为自苦如此?”勣曰:“岂为(?)无人耶!顾今姊年老,勣亦年老,虽欲久为姊粥,复可得乎?”
bjvjgah1年前3
弃妇恶之花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93.8%
第一个是做的意思.
第二个是因为.
原文大意如下:
唐英公李绩,身为仆射,他的姐姐病了,他还亲自为她烧火煮粥,以致火苗烧了他的胡须和头发.姐姐劝他说:“你的妾那么多,你自己为何要这样辛苦?”李绩回答说:“难道真的没有人吗?我是想姐姐现在年纪大了,我自己也老了,即使想长久地为姐姐烧火煮粥,又怎么可能呢?”
翻译以下文章法重于言贞观元年,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尝被召,不解佩刀入东上阁门,出阁门后,监门校尉始觉.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议,以
翻译以下文章
法重于言
贞观元年,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尝被召,不解佩刀入东上阁门,出阁门后,监门校尉始觉.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议,以监门校尉不觉,罪当死,无忌误带刀入,徒二年,罚铜二十斤.太宗从之.大理少卿戴胄驳曰:“校尉不觉,无忌带刀入内,同为误耳.夫臣子之于尊极,不得称误,准律云:‘供御汤药、饮食、舟船,误不如法者,皆死.’陛下若录其功,非宪司所决;若当据法,罚铜未为得理.”太宗曰:“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何得以无忌国之亲戚,便欲挠法耶?”更令定议.德彝执议如初,太宗将从其议,胄又驳奏曰:“校尉缘无忌以致罪,于法当轻,若论其过误,则为情一也,而生死顿殊,敢以固请.”太宗乃免校尉之死.
是时,朝廷大开选举,或有诈伪阶资者,太宗令其自首,不首,罪至于死.俄有诈伪者事泄,胄据法断流以奏之.太宗曰:“朕初下敕,不首者死,今断从法,是示天下以不信矣.”胄曰:“陛下当即杀之,非臣所及,既付所司,臣不敢亏法.”太宗曰:“卿自守法,而令朕失信耶?”胄曰:“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而置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臣窃为陛下惜之.”太宗曰:“朕法有所失,卿能正之,朕复何忧也!”
伯夷颂
士之特立独行,适於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也.
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於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於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昭乎日月不足为明,崒(ㄗㄨˊ;山势高峻)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当殷之亡,周之兴,微子贤也,抱祭器而去之;武王、周公圣也,从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周粟,饿死而不顾.由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
今世之所谓士者,一凡人誉之,则自以为有余;一凡人沮之,则自以为不足.彼独非圣人而自是如此!夫圣人乃万世之标准也.余故曰,若伯夷者,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虽然,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於后世矣.
meicy6681年前3
lrh_0_2000 共回答了27个问题 | 采纳率88.9%
法重于言
贞观元年,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尝被召,不解佩刀入东上阁门,出阁门后,监门校尉始觉.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议,以监门校尉不觉,罪当死,无忌误带刀入,徒二年,罚铜二十斤.太宗从之.大理少卿戴胄驳曰:“校尉不觉,无忌带刀入内,同为误耳.夫臣子之于尊极,不得称误,准律云:‘供御汤药、饮食、舟船,误不如法者,皆死.’陛下若录其功,非宪司所决;若当据法,罚铜未为得理.”太宗曰:“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何得以无忌国之亲戚,便欲挠法耶?”更令定议.德彝执议如初,太宗将从其议,胄又驳奏曰:“校尉缘无忌以致罪,于法当轻,若论其过误,则为情一也,而生死顿殊,敢以固请.”太宗乃免校尉之死.
是时,朝廷大开选举,或有诈伪阶资者,太宗令其自首,不首,罪至于死.俄有诈伪者事泄,胄据法断流以奏之.太宗曰:“朕初下敕,不首者死,今断从法,是示天下以不信矣.”胄曰:“陛下当即杀之,非臣所及,既付所司,臣不敢亏法.”太宗曰:“卿自守法,而令朕失信耶?”胄曰:“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而置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臣窃为陛下惜之.”太宗曰:“朕法有所失,卿能正之,朕复何忧也!”
法重于言
贞观元年,吏部尚书长孙无忌曾经被召到朝廷,不将佩刀解下,从东阁门进入,出阁门后,监门校尉才发觉.尚书右仆射封德彝提出意见,监门校尉没发觉,应当抵死罪,长孙无忌误将刀带如宫中,囚禁两年,罚铜二十斤.太宗听从了他的意见.大理少卿戴胄反驳说:“校尉没有发觉,长孙无忌带刀进入,同时失误的事.而大臣对于至尊,不能说失误.按照法律说:供给皇帝汤药,饮食,舟船失误不符法律的,都是死罪.陛下要是考虑到他的功绩,这就不是法律所能决定他到底出什么罪的了,要是根据法律,罚铜又不符合规定.”太宗说:“法律,不是我一个人的法律,是天下的法律,有什么可以因为长孙无忌是皇室亲族,就想枉法的?”就另外在议论.封德彝还是持以前的意见,太宗要采纳他的意见,戴胄又反驳启奏皇帝说:“校尉因为长孙无忌而受罪过,在法律上应当从轻,如果说长孙无忌的失误,就是一个人情,可生死却不同,还要请求.”太宗于是免校尉死罪.
这时,朝廷大开检举之风,有的诈骗自己资产的人,太宗命令他们自首,不自首,致死罪.有时又说慌的人事情泄漏,戴胄根据法律料理并启奏皇帝跟流水一样快.太宗说:“我刚开始下大赦的命令,不自首的人死,现在根据法律断案,把无信显示给天下了.”戴胄说:“陛下那时就杀他,不是我能够管的,既然交给了所主管的官,我就不敢枉法.”太宗说:“你自己守法,而使我失去信义么?”戴胄说:“法律,是国家用来给天下施大的信义,说的话,是当时喜怒的发泄.陛下一时生气,而允许杀了他,既然知道不可以,就把他交给法律,这是忍耐小的生气而保留大的信义,我私下里为陛下珍惜.”太宗说:“我运用法律有失误,你能把他更正过来,我又担忧什么呢?”
伯夷颂
士之特立独行,适於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也.
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於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於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昭乎日月不足为明,崒(ㄗㄨˊ;山势高峻)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当殷之亡,周之兴,微子贤也,抱祭器而去之;武王、周公圣也,从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周粟,饿死而不顾.由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
今世之所谓士者,一凡人誉之,则自以为有余;一凡人沮之,则自以为不足.彼独非圣人而自是如此!夫圣人乃万世之标准也.余故曰,若伯夷者,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虽然,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於后世矣.
伯夷颂
先哲吾师表,斯文古鼎铭.义形扣马谏,书胜换鹅经.故事征皇佑,乡祠谒仲丁.登堂睹遗墨,山雨飒英灵.
心田垂世远,手泽历年殊.谁购山阴序,真还合浦珠.身惟名不朽,书与道同符.诸老珍题在,犹堪立懦夫.蜀后学邓文原顿首.
钤“邓文原印”、“巴西邓氏善之”印.鉴藏印有“褒贤”半印、“十陆世孙”半印、“贞元”半印及张珩、潘厚等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仆射周青臣进颂曰:“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仆射周青臣进颂曰:“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始皇悦。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 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 ,无辅拂,何以相救哉? 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
始皇下其议。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 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 。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 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 ,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 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 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 。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
(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有删改)
注解:①枝辅:辅助。②田常、六卿之臣:田常,春秋时齐国大臣,杀简公拥立平公,自任相国,从此齐国之政尽归田氏。 六卿,指春秋后期晋国的范氏、中行氏、知氏、韩氏、赵氏、魏氏六家。六卿互相争斗,晋君不能控制,最终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晋国。 ③黥:古代刑罚之一,脸上刺字、涂墨。城旦:秦汉时刑罚名。白天守边防寇,晚上筑长城,刑期四年。
小题1: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他时秦地不 千里过:超过
B.始皇 其议下:下交
C.以 上之所建立非:指责
D.吏见知不 者与同罪举:推荐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何 相救哉君臣固守 窥周室
B.无战争 患是社稷 臣也
C.博士七十人前 寿何以伐
D.事不师古 能长久者吾从 师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博士淳于越认为秦始皇拥有天下却不师法殷朝、周朝,分封子弟功臣,这是不恰当的,将导致出现像齐国田常、晋国六卿之类谋杀君主的臣子。
B.李斯认为五帝的制度不是一代重复一代,夏、商、周的制度也不是一代因袭一代,可是都凭着各自的制度治理好了,这说明时代在变化,情况各不同,不必事事师法古人。
C.李斯认为现在天下平定,法令出自皇帝一人,建议把秦国以外的典籍全部焚毁,以免儒生们不学习今天的却要效法古代的,以此来诽谤当世,惑乱民心。
D.秦始皇同意丞相李斯的意见,下令在全国烧毁秦国以外的典籍,只留下医药、占卜、种植之类的书,并禁止儒生们在一块儿谈议《诗》、《书》,如有违反,处以重罚。
小题4:用“/”线为文中加波浪线的文字断句。(4分)
人 闻 令 下 则 各 以 其 学 议 之 入 则 心 非 出 则 巷 议 夸 主 以 为 名 异 取 以 为 高 率 群 下 以 造 谤 如 此 弗 禁 则 主 势 降 乎 上 党 与 成 乎 下
小题5:翻译下面的句子。(9分)
①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
②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
③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
我是琼瑶1年前1
mmwd10654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83.3%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A
小题1: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每错2个扣1分,扣完为止。)
小题1:①一旦出现像齐国田常、晋国六卿之类谋杀君主的臣子,没有辅佐,靠谁来救援呢?
②刚才周青臣又当面阿谀,以致加重陛下的过失,这不是忠臣(所为)。
③因此诸侯并起,说话都是称引古人来为害当今,矫饰虚言来挠乱名实。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举一词多义,如推举,考中,但根据上文意,此处应为揭发。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及意义。助词,的。A介词,用;连词,来。C动词,做;句末语气词,表示反问; D表示转折,表示顺承。
小题1: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将导致出现像齐国田常、晋国六卿之类谋杀君主的臣子”错,淳于越只是认为一旦出现像齐国田常、晋国六卿之类谋杀君主的臣子,没有辅佐,将乏人救援。
小题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断句常用方法:一、找出“云、语、言”这些说话标志词,以确定断句;二、找了出常用助词句末语气词“也、矣、哉”等确定断句。三、找对偶、排比、对称的句子确定断句。四、找“故、虽、然、盖”等表示推断、总结、假设、因果等的词语,确定断句。如:“入 则 心 非 出 则 巷 议”,一入一出为并列句式,可从“出”前断开。与之相类的还有,“党与成乎下”,上下形成并列。“人 闻 令 下则 各 以 其 学 议 之 入”,可在虚词则前断开。与之相类的还有“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其他要根据句意来断。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式的能力。翻译句子时,第一步:联系语境明大意。联系具体语境,把握句子大意,写出主干。第二步:字句落实莫疏漏。注意重要实词、虚词,看清语法现象,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等;明确特殊句式如省略、倒装、固定句式等。第三步:翻译句子要得法。文言文“六字翻译法”:留、替、补、删、移、猜。“留”,指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替”,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补”,即补出所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移”,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猜”,指文言句中多义实词、带修辞的句子,要根据上下文灵活猜测处理。第四步:隐性失分要避免。回顾原文,检查是否符合语境——“看”;再读一遍,保证句子准确通顺——“念”;誊上卷子,字迹清楚端正无误——“写”。关键词为:①“卒”译为一旦。“辅拂”译为辅佐。“何以”是宾语前置,应为以何。即凭借什么,或靠什么。②“面”名词做状语,即当面。“重”形容词动化,即加重。非忠臣为判断句式。③“是以”“饰”各1分,句子大意1分。
【参考译文】
秦始皇在咸阳宫摆设酒宴,七十位博士上前献酒颂祝寿辞。仆射(yè)周青臣走上前去颂扬说:“从前秦国土地不过千里,仰仗陛下神灵明圣,平定天下,驱逐蛮夷,凡是日月所照耀到的地方,没有人不臣服的。把诸侯国改置为郡县,人人安居乐业,不必再担心战争,功业可以传递万代。您的威德,自上古到现在无人能比。”始皇十分高兴。博士齐人淳于越上前说:“我听说殷朝、周朝统治天下达一千多年,分封子弟功臣,辅佐自己。如今陛下拥有天下,而您的子弟却是平民百姓,一旦出现像齐国田常、晋国六卿之类谋杀君主的臣子,没有辅佐,靠谁来救援呢?凡事不师法古人而能长久的,还没有听说过。刚才周青臣又当面阿谀,来加重陛下的过失,这不是忠臣(所为)。”
始皇把他们的意见下交给群臣议论。丞相李斯说:“五帝的制度不是一代重复一代,夏、商、周的制度也不是一代因袭一代,可是都凭着各自的制度治理好了,这并不是他们故意要彼此相反,而是由于时代变了,情况不同了。现在陛下开创了大业,建立起万世不朽之功,这本来就不是愚陋的儒生所能理解的。况且淳于越所说的是夏、商、周三代的事,哪里值得效法呢?从前诸侯并起纷争,才大量招揽游说之士。现在天下平定,法令出自陛下一人,百姓在家就应该致力于农工生产,读书人就应该学习法令刑禁。现在儒生们不学习今天的却要效法古代的,以此来诽谤当世,惑乱百姓。丞相李斯冒死罪进言:古代天下散乱,没有人能够统一,所以诸侯并起,说话都是称引古人来为害当今,矫饰虚言来挠乱名实,人们只欣赏自己所学的知识,指责朝廷所建立的制度。当今皇帝已统一天下,分辨是非黑白,一切决定于皇帝一人。可是私学却一起非议法令,人们一听说有命令下达,就各根据自己所学加以议论,入朝就在心里指责,出朝就去街巷谈议,在君主面前夸耀自己以求取名利,追求奇异说法以抬高自己,在民众当中带头制造谤言。像这样却不禁止,在上面君主威势就会下降,在下面朋党的势力就会形成。臣以为禁之为好。我请求让史官把不是秦国的典籍全部焚毁。除博士官署所掌管的之外,天下敢有收藏《诗》、《书》、诸子百家著作的,全都送到地方官那里去一起烧掉。有敢在一块儿谈议《诗》、《书》的处以死刑示众。借古非今的满门抄斩。官吏如果知道而不举报,以同罪论处。命令下达三十天仍不烧书的,处以脸上刺字的黥刑和城旦之刑。所不取缔的,是医药、占卜、种植之类的书。如果有人想要学习法令,就以官吏为师。”秦始皇下诏说:“可以。”
英语翻译周人并是蛮左,接带边嶂,仲举具宣朝旨,边复清谧,朝廷大嘉之;仆射高氏恩德未深,公于皇家没齿非答,臣子之义,固有常
英语翻译
周人并是蛮左,接带边嶂,仲举具宣朝旨,边复清谧,朝廷大嘉之;仆射高氏恩德未深,公于皇家没齿非答,臣子之义,固有常道,何至今日,翻及此言.出处《北史列传第八十八》
mnlx1年前1
xiayimalas 共回答了25个问题 | 采纳率92%
我来翻译,首先,你的周写错了,原文是“州”.
原文是”武平初,持节,使南定.州人并是蛮左,接带边嶂.仲举具宣朝旨,边服清谧,朝廷大嘉之.还,授晋州别驾.“
州人都是南方的蛮夷,紧贴边境地区,陈仲举持符节宣布了朝廷的旨意后,他们都表示归顺,边境恢复了平静和谐,对此,朝廷非常赞赏.
第二段,你又弄错了,原文是
"及周师围晋州,外无救援,行台左丞侯子钦内图离贰,欲与仲举谋,惮其严正,将言而止者数四.仲举揣知其情,乃谓之曰:「城危累卵,伏赖於公,今之所言,想无他事,欲言而还中止也?」子钦曰:「告急官军,永无消息,势之危急,旦夕不谋,意欲不坐受夷戮,归命有道,於公何如?」仲举正色曰:「仆射高氏恩德未深,公於皇家没齿非答.臣子之义,固有常道,何至今日,翻及此言!"
我(仲举)于仆射(官名)高氏的恩德还不足报答,而你(子钦)于皇家也没有什么没齿之恩值得报答.君臣有义,本来就是常道,现在你为何说这种话?
翻得不好 ,请见谅.
名如其人文言文翻译人皆多刘而鄙戴中‘多’的意思 ? 短文使用了怎样的方法塑造戴至徳这位右仆射人物形象的?戴至徳有怎样的优
名如其人文言文翻译
人皆多刘而鄙戴中‘多’的意思 ? 短文使用了怎样的方法塑造戴至徳这位右仆射人物形象的?戴至徳有怎样的优秀品质?
隋唐嘉话中的名如其人
我不是黛玉1年前1
偶尔美丽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92.9%
隋唐嘉话中的名如其人
初去郡就仆射征,道由吴怎么翻译
lovetq09271年前1
liuxing0210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95.2%
当初离开郡里而接受做仆射的征召,路经吴地.
“去”“就”“征”“道”2分,句意2分
刘柳字叔惠,少即有文名.为左仆射.时右丞傅迪好广读书而不解其义,柳唯读《老子》而已,然颇有心得,迪每轻之.柳云:“卿读书
刘柳字叔惠,少即有文名.为左仆射.时右丞傅迪好广读书而不解其义,柳唯读《老子》而已,然颇有心得,迪每轻之.柳云:“卿读书虽多,而无所解,可谓书簏矣.”时人重其言.
时人重其言.
描写傅迪这类人的成语
missxiaogezi1年前1
leide444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100%
书簏:
1.藏书用的竹箱子.
2.讥讽读书多而不解书义或不善运用的人.
在这段话里,是讥讽读书多而不解书义或不善运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