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见的意思

991778882022-10-04 11:39:542条回答

已提交,审核后显示!提交回复

共2条回复
ff雨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83.3%
被动句式,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冉有,季路被孔子召见.
1年前
blue__river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88.2%
被动句式,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冉有,季路被孔子召见.
1年前

相关推荐

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冉有、季路
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冉有、季路 于孔子②子 夫子乎
③不患寡而 不均④时有 疟疾者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anita1988881年前1
谭廷帅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86.4%
D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读了此文后
aaronjudy1年前1
何以愛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86.7%
【译文】子路问:“听到就做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做?”冉有问:“听到就做吗?”孔子说:“听到就做.”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就做吗’,您说‘有父兄在’;冉求也问‘听到就做吗’,您却说‘听到就做’.我很疑惑,请问这是为什么?”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要鼓励他;仲由胆大,所以要约束他.”
我觉得是讲到 素质教育中的因材施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予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下列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摄 乎***之间——摄:夹
  比 及三年——比:比较
b.异乎三子者之 撰 ——撰:陈述
  何 伤 乎——伤:妨碍
c.吾 与 点也——与:赞许
  宗庙、 会 同——会:诸侯相见
d.其言不 让 ——让:谦让
  孰 能为之大——孰:谁
2.下列对“以”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如其礼乐,以 (用来)俟君子
b.毋吾 以 (停止)也
c.为国 以 (因为)礼
d.加之 以 (把)师旅
3.下列省略内容补充及其注释不当的一项是( )
a.可使(之,千乘之国的百姓)有勇,且知方也
b.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之,方圆五六十平方里的小国)足民
c.(我,公西华)非曰能之,愿学焉
d.如或知尔,则(之,他们)何以哉
4.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对孔子言行的概括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对弟子言志的启发——雍容谦逊,亲切诚恳.
b.鼓励曾皙发表不同意见——深明事理,循循善诱.
c.讥诮子路不谦虚——不隐褒贬,切中肯綮.
d.最后评述弟子志向——含蓄隐讳,不露山水.
(2)下列对子路“率尔而对曰”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急不可待,不假思索
b.胸无城府,急躁自负
c.刚直爽快,不说假话
d.缺少思想,鲁莽草率
(3)下列对相关人物言行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冉有先说“六七十”,转而改口“五六十”——优柔寡断,缺乏果决.
b.冉有说“礼乐”大事“以俟君子”——谦虚谨慎,敦厚礼让.
c.公西华在孔子的催促下说“非曰能之,愿学焉”——忍让谦恭,隐藏锋芒.
d.曾皙“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放达洒脱,从容自得.
(4)下列对曾皙所描绘的春景图的评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移情于景,以景抒情
b.春光明媚,惠风和畅
c.治世风景,康乐蓝图
d.***风情,盛世缩影
chanchan12161年前1
急不可待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82.4%
1.A
2.C
3.D
4.(1)D
  (2)D
  (3)A
  (4)A
《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批评冉有说了哪几点?理由作出简要回答
她说不爱我1年前1
tykoo-tin 共回答了11个问题 | 采纳率81.8%
冉有针对孔子的批评而自我辩解:“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孔子当即给予反驳.首先引用周任的话,如果臣子不能尽职,宁可辞去职务,也不应尸居其位,徒得俸禄.接着孔子运用比喻论证,恰切地举出一个例子:“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出来伤人,龟玉在匣子里被毁坏,是谁的过错呢?难道是老虎、犀牛以及龟玉的过错吗?显然不是,应是看守人员的过错,是一种失职.在孔子看来,季氏本来就是不通仁义的人,他的胡作非为是他的本性决定的.而孔子一生周游列国,希望各国诸侯能重用他,从而推行他的政治主张.各国诸侯并不采纳他的主张,于是他从事教育,希望他的学生到各国诸侯去参政,继续推行他的政治主张.而现在,冉有和季路恰恰违背了他的原则,于是他慷慨激昂地批评他们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1)从以上谈话可以看出孔子怎样的教育观?(3分)
答:
(2)请你针对“师生之间的关系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100字左右)(6分)
答:


黎宣1年前1
冲锋猪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100%
(1)(3分)师生平等的教育观(师生之间和谐相处)
(2)师生之间的关系能否融洽,主要是其中的情感因素。一个老师如果能用真心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让学生畅所欲言,大家彼此真诚相待,就一定能够像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一样感情笃厚。(3分)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分别为C和D,侧重“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就:担任
b.危而不持,颠而不扶颠:跌倒
c.且尔言过矣过:责备
d.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疾:痛恨、讨厌
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虎兕出于柙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龟玉毁于椟中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c.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d.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将请罪于君,君不许
小题3:以下几句话,全都体现孔子***安邦原则的一组是(3分)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③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④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⑤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⑥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③⑤⑥ d.④⑤⑥
MJ1000271年前1
vvan1234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100%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1:过:犯错
小题2:A项到,介词;B项在,介词;C项引进对象,不译,被,介词;D项对,向,介词。
小题3:
季氏将伐颛臾中为什麽孔子只责备冉有而不责备季路
季氏将伐颛臾中为什麽孔子只责备冉有而不责备季路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译文: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颇臾.冉有、子路两人参见孔子,说道:“季氏将对颛臾使用***.”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颇臾,***曾经任命他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这正是跟鲁***安危的藩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冉有说:“那个季孙要这么千,我们两人都不想呢.”孔子说:“冉求!贤人周任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比如瞎子遇到危险,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责备谁呢?”
冉有说:“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季孙的采邑费地很近.现在不把它占领,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孔子说:“冉求!君子讨厌那种避而不说自己贪心却一定另找藉口的态度.我听说过: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者有家(封地)的大夫,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若是财富平均,便没有贫穷;和平相处,便不会人少;安定,便不会倾危.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如今仲由和冉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用文治教化招致;***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境以内使用***.我恐怕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却在萧墙里面.”
追佳佳1年前1
米咻 共回答了24个问题 | 采纳率83.3%
冉有是季氏家臣,(<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冉求字子有,为季氏宰)子路当过,但时间很短,随即又去蒲,卫为臣.他们俩一起去告诉孔子,老师自然批评一直在当季氏家臣的冉有.而且孔子说”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而冉有说”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恰恰就是为之辞了.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子路、曾皙、冉有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 侍坐  侍坐:伺候人坐着 不如 也 知:懂得
b.子路 率尔 而对曰 率尔:轻率急忙的样子 舍瑟而 作:起
c.唯赤则非 也与 邦:***,这里指******  则曰 居:闲居,指平时在家的时候
d.异乎三子者之 撰:才能,指为政的才能 且知 也 方:道,指是非准则
yonghengms1年前1
230tu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95.5%
A
{1}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
{1}
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 ,故退之.”
{2}
孔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宁固.”又云:“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然则可见而不可吝也,俭者,省约为礼不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
跪谢
sunne1年前1
zhsqce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81.8%
译文
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论语》中此一则作为因材施教的典型例子历来为人们所乐道.孔子对不同的学生问同一个问题,作出绝然相反的回答,其根据就是“材”之不同.比如: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汝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若林放乎!”(《论语.八佾篇》)从中可以看出冉有性格退缩、柔弱,因此孔子培养他果敢、激烈的性格.子路粗鲁、孔武,所以孔子抑制他,要他做事依礼三思而后行.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中的“于”是什么意思?
经典唇香1年前1
夏吟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100%
表被动
冉有 子路被孔子召见
1 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的志向是什么【子路i 曾皙 冉有 公西华
1 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的志向是什么【子路i 曾皙 冉有 公西华
2 “曾点之学” “孔颜乐处” 【出处
3 曾皙的生活理想的魅力在哪里?心里的理想生活又是怎样
z3951550401年前1
秋夜悲风 共回答了30个问题 | 采纳率100%
儒家哲学作为一种理性化的情感哲学所追求的是生命情感的安适与愉悦它是一种直觉性的人生体验.“孔颜之乐”与“曾点之志”是这种体验的范式和典型是儒家最高的精神境界.李二曲“孔颜之乐”的理论基础和依据是道德本体论核心是工夫论和境界论.其所谓“道明德修”、“心中境况”之发用为乐都是从本体体验上说明心中之乐体现出综合理学和心学的特点.论及“曾点之志”二曲认为曾点志趣高远气象从容与天地万物同流其精神实质与“孔颜之乐”相同是最高精神境界的体现.
孔子因材施教 文言文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孔子因材施教 文言文
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里面的字词句式梳理(如:如之何的意思,斯的意思.)
pengjinrs1年前1
xtaykhnu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92.9%
词语解释
词语解释:
诸:“之于”的和音
如之何:怎么
斯:什么
古今异义词
敢问:古义 冒昧地问. 今义:敢于提问
敢,表敬意(副词)
退: 古义:指做事缩手缩脚,懦弱 今义:后退
兼人:古义:好勇过人 今义:现代汉语没有该词
特殊句式:
省略句:敢问(原因) 求也退,故(吾)进之;由也兼人,故(吾)退之
翻译:子路问孔子: “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   孔子说:“你有父亲兄长在,你怎么能听到这些道理就去实行呢!”   冉有也来问:“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   孔子说:“应该听到后就去实行.”   公西华问道: “先生!子路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有父兄在.冉有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应该闻而即行.我弄不明白,想请教先生一下.”   孔子说:“冉有为人懦弱,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子路武勇过人,所以我让他谦退.”
孔子让冉有“闻思行者”的原因是
ldhaxe1年前1
snowrabbit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94.1%
就相当于观音菩萨的闻、思、修
孔子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喜欢谁的意见?
孔子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喜欢谁的意见?
孔子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喜欢谁的意见,为什么?
miky9981年前1
天若有情527110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81%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因此,孔子喜欢曾皙的意见.
《颜渊篇》记载颜渊、仲弓、司马牛三人“问仁”,孔子有三种答案,甚至子路和冉有都问“闻斯行诸”,孔子的答复竞完全相反。这说
《颜渊篇》记载颜渊、仲弓、司马牛三人“问仁”,孔子有三种答案,甚至子路和冉有都问“闻斯行诸”,孔子的答复竞完全相反。这说明孔子
A.孔子也不明确答案 B.偏爱某些学生
C.有教无类 D.因材施教
duuue46231年前1
lxwy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93.8%
D

此题主要考查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启发诱导,因而会形成不同的答案。这属于孔子在教学方法方面的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则是说不管什么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因此答案为D。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点的这种生活理想的魅力在哪?
renshiliyang1年前1
卡比卡比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87.5%
曾点想要拥有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这可以理解为他自己本人想过这种充满礼制的生活,这就完全符合老师孔子的理想.还可以理解为他希望社会变成大同社会,这样人们就可以自由自在的安居乐业了,这比前三个的回答要更委婉,含义更丰富.无论哪种理解都合了老师的胃口.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赏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赏悉
4,5百字的就行拉
circulai1年前1
兰莲道人 共回答了23个问题 | 采纳率91.3%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是一篇富有文学色彩的散文.全文就像一出小话剧.人物:孔子和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背景:孔子讲学之处(我们可以想像为杏坛);事件:闲坐聊天.
既然是闲坐聊天,气氛自然融洽和谐.孔子首先说话.我们想像他很慈祥,平易近人.他说自己年龄大一点,又是老师,希望学生不要拘束,畅所欲言.据考证,孔子当时约60 岁,子路比孔子小9 岁,是51岁.曾皙约39 岁,冉有约31 岁,公西华最小,约18岁.今天来看,这师徒五人是祖孙三代.孔子说话很和蔼,也很得体.他能体察学生的心理,所以首先打消学生的紧张情绪.接着,孔子很艺术地启发引导学生说,他们平时总抱怨没有人了解你们,如果有人想了解你们,想重用你们,你们打算怎么办呢?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鼻祖,特别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借鉴.孔子为什么突然提出这样的问题?是随便一问还是早有考虑?读过《论语》全书就会明白,孔子是早有考虑.孔子很受鲁国当政者的尊重,经常有人向孔子求教治理国家的政策,并打听他的这些徒弟的表现,询问他们的
本领究竟怎么样.当政者想从他的学生中挑选人才,而孔子也经常向他们做些介绍、推荐的工作.
孔子的话真起作用,子路按捺不住,抢先发言了.其实,孔子的担心对子路来说是多余的.子路在徒弟中年龄最大,和老师是同辈人.他跟随老师时间最长,对老师最了解.《论语》一书中记载了子路和孔子的大量对话,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子路的品性是很突出的,鲁莽、直率、好斗、急躁、忠厚、朴实、诚信、自负集于一身.《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豚”.他在老师面前毫无掩饰,“率尔对曰”表现了抢先发言的习惯.我们可以推想,如果孔子对他的性格特点持否定态度的话,那么这些年来,子路应该有所收敛,但他没有一点改变.这是否告诉我们,孔子并没有让子路改变自己的性格,还是相当尊重子路的.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子路才能我行我素,不假思索,冲口而出.“千乘之国”处于内忧外患之时,经过努力,三年大见成效.可谓壮哉!对此,孔子心里作何感想?这难道不是孔子的理想么?是不是子路替老师描绘出了心中的蓝图? 对于“千乘之国”,孔子有自己的设想:“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孔子还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论语·子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周游列国,到处宣传自己的治国主张,却四处碰壁,无人欣赏.孔子面对子路的一番慷慨陈词,心中可能感慨万千,他知道理想说出来容易,但真正要落实到行动上,特别是让当政者欣赏并付诸实施,可就难上加难了!正因这样,所以孔子在子路说完后,只是微微一笑,什么也没有说.有人认为,孔子是在讥笑子路.这样理解未尝不可,但是简单化了.这笑中可以有讥笑,也可以有欣赏,有赞许,恐怕主要还是因为子路的话不出孔子所料而发出的善意的微笑.孔子所不满的只是子路说话不够谦虚.凭子路的本领,他能否实现自己勾画的目标呢?孔子早有评价.有一次,孟武伯向孔子打听子路等人的本领.孔子说:“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论语·公冶长》)还有一次,季康子问孔子:“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孔子回答说“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论语·雍也》)意思是,子路果敢决断,让他治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可见孔子还是相信子路的本领的.至于子路最后死于非命,这是由他的性格决定的.公元前459 年,子路在卫国内讧中遇害,应了孔子的预言“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论语·先进》)子路生前,孔子对其谆谆教诲,可谓循循善诱,用心良苦.最让人感动的一次是,一天,孔子主动对子路说:
“由也!汝闻六言六弊矣乎?”
对曰:“未也.”
“居!吾语汝.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好知不好学,其弊也荡;好信不好学,其弊也贼;好勇不好学,其弊也乱;好刚不好学,其弊也狂.”(《论语·阳货》)
由此可以推想,孔子的“笑”是想让子路对自己的性格缺点有所觉悟,这是老师对学生关心爱护的表现.
子路讲完了,下面怎么办呢?因为另外三人看到孔子的态度,心中便有数了,所以谁也不肯主动发言.于是孔子开始点名,这是老师上课常用的办法.孔子为什么不先点曾皙呢?因为曾皙正在弹瑟,所以孔子点了冉有.冉有很谨慎,甚至有点战战兢兢.他不敢用“千乘之国”这个词,用了“方六七十”,接着就感觉还是大了点,于是缩小为“五六十”.如此小国,也要用三年时间;对于礼乐教化,还要另请高明,真是谦虚得可以了.冉有的性格和子路相反,做事缩手缩脚,谨小慎微,孔子很了解这一点,遇到合适机会就对其进行启发教育.有一次,子路问孔子:
“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这体现了孔子高超的教育艺术,令人感佩不已.冉有的回答是在孔子意料之中的,但是孔子没有说什么,接着点了公西华的名.公西华是一位有外交才能的人,善于辞令,孔子对他和冉有都有很高的评价,认为他们和子路一样,都具有治国之才.公西华更加谦虚:“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这样的回答可能是孔子愿意听到的,也可以用来启发子路,这就是孔子的一种高明的教育手段— —让学生互相教育.
该曾皙说话了.这是本文最精彩的一段.当孔子和其他三人对话的时候,他正在弹瑟.三位同窗和老师的对话是在他的音乐伴奏声中进行的.前面几位同窗的回答,他都清清楚楚地听到了,实实在在地记住了.他的旋律可能是随着三位同窗的不同内容、性格而变化的.孔子点了他的名.他做了一个结束弹奏的动作,然后站起来.这属于肢体语言,虽然无声,却无声胜有声.这些动作表现了他的洒脱、知礼、自信和成熟.曾皙并没有立刻回答老师,而是说“异乎三子者之撰”,明确表示自己和他们不同.孔子很想知道这位学生的观点,于是说道:“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于是曾皙说出了自己的理想:“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春光明媚、惠风和畅的美景.如果可能的话,我们真想提起画笔画一幅“暮春咏归图”!曾皙的话是什么用意呢?难道他真想无所作为吗?否.曾皙用形象的语言,委婉地表达了他的理想.那是一个风清俗美、和平宁静的社会环境,表达了孔子以礼乐治国的崇高境界,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淡泊宁静的心态.正因如此,所以在孔子的内心深处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得到了孔子的充分肯定.孔子是一位有着强烈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的人.他在担任鲁国大司寇时,推行礼治,施以仁政,使鲁国大治.可惜的是鲁国国君受人离间,很快就疏远了孔子,他的政治主张—— —“礼”“仁”也就成了一颗划过天空的流星,转瞬即逝.那么曾皙为什么如此暗合孔子的心意呢?在《论语》一书中,关于曾皙的记载并不多,倒是对他的儿子曾参的记载远远超过了父亲(他们父子都是孔子的学生).曾参对后人影响很大,以孝著称,写过《大学》,被尊称为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和“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著名观点就出自他之口.曾子像他父亲一样,一生不做官,主要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从曾子的立身行事上,我们可以窥见父亲曾皙的为人处世原则.当然,我们也可以说,曾皙的这段话,表达了隐士的生活景象,可能隐约触动了孔子周游列国屡遭失败、心力交瘁而想过平静无为的生活的想法.总之,曾皙的话不仅是显己志,也是对孔子心灵的折射.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如之何其闻斯行之"中第一个之的意思?.
“由也兼人,故退之”之的意思?
風紅1年前1
侃_爷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86.4%
“如之何”本解为“把他怎样”,“之”有指代作用.但后来“之”的意义虚化了,“如之何”等同于“如何”,这里解为“为什么”“怎么”.
“故退之”的“之”指代上文的“由”,即子路,代词 ,“他”.
孔子让冉有闻斯行之的原因是什么是什么?
bourvil1年前2
小冉_乜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94.7%
你把原文和翻译找出来看看就知道了
冉有做事畏缩,所以孔子鼓励他看到应该做的事就“闻斯行之”,立刻做;而子路就比较激进,所以孔子叫他保守一点
这是典型的因才施教
过与不及都不好,需要向中间修正
即中庸之道,凡事求适当
这是比较简单的理解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的虚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冉有、季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的虚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冉有、季路见 孔子——叔孙武叔语大夫 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B.为政 德,譬如北辰——子路行
C. 居尧之宫,逼尧之子——人 无信,不知其可也
D.所谓立之斯立, 之斯行——天下之无 也久矣
紫藤花蕊1年前1
hanbingah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100%
C
孟子曾受业于孔子之孙( )的门下 A.冉有 B.子路 C.子思
qq貓咪1年前1
clack777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100%
c 子思
子路冉有曾皙公西华侍坐
Frank_1年前1
海之锋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100%
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侍坐:陪侍孔子坐着.侍,在尊长旁边陪伴服侍.
○“侍坐”二字表现了师生关系的亲密无间,为下文的对话渲染了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 子曰:
子:指孔子.这是孔子的弟子对孔子的尊称. “以吾一日长(zhǎng)乎尔,
以:因为.一日长乎尔:比你们年纪大一两天.一日,一两天的意思,作“长”的状语.长:年纪较大.乎:介词,同“于”,这里表比较,可译为“比”.下文中的“乎”,除“何伤乎”一句的“乎”是疑问语气词之外,其余都是介词.尔:代词,你们.
毋(wú)吾以也.
没有谁任用我了.毋:代词,表无指,没有谁.在句中作主语.以:动词,任用.这是个否定句,代词宾语“吾”置于动词之前.课本注对这一句有不同的分析和理解,这里采用的是刘宝楠《论语正义》的说法.
居则曰: 居:平居,平日在家的时候.则:同“辄”,副词,往往,总是.这句主语是“你们”.
‘不吾知也.’ 知:了解.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 如或知尔,
如或:如果有人.如:连词,如果.或:无定代词,有人. 则何以哉?”
则:连词,那么,就.何以:用什么(去实现自己的抱负).以,动词,用.○这一层记述孔子问志,表现了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他先从自己谈起,把师生摆在同等的地位;“一日长乎尔”的说法,又充分表现了他的平易近人,谦逊和蔼地对待学生的态度.“居则日”一句,反映出他对学生平时的思想动态了如指掌.

子路率(shuài)尔而对曰: 率尔:轻率地.尔,助词,用作修饰语的词尾.对:回答.在古汉语里, “对”一般指对上级或尊长的回答.○“率尔”一词生动地写出了子路爽朗而又缺乏谦让的性格.
“千乘之国,
拥有一千辆战车的国家.这在当时是一个中等诸侯国.乘:古时一车四马叫一乘,这里指四匹马拉的战车. 摄乎大国之间,
摄:夹.乎:于,在. 加之以师旅,
加之:加在它上面,指侵犯它.之,指千乘之国.以:介词,用.师旅:指军队,古二千五百人为一师,五百人为一旅.
因之以饥馑(jǐn),
因:动词,继,接续.之:代词,指“师旅”所进行的侵略战争.饥馑:指灾荒.五谷不熟为饥,蔬菜不熟为馑.这句直译是:又把饥荒年岁接在战争之后(加给它). 由也为之, 由:子路自称其名.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也:语气词,用在主语后表提顿.为:治理.
比及三年. 比(旧读bì)及:等到.这是介词性复音虚词,“比”和“及”是同义并列关系. 可使有勇,
“使”后省兼语“民”. 且知方也.
且:连词,并且.方:义,正道,这里指礼义.○子路的政治抱负,和孔子“足食足兵”,“既富矣”又“教之”的政治主张是一致的,但他轻率地直言其志,显得毫不谦虚,并把事情看得过于容易.

夫子晒(shěn)之. 哂之:对他微微一笑.哂,微笑.之,代子路.○一“哂”字传神地表现出孔子对子路的委婉含蓄的表态,既以微笑表示对他的政治抱负的认可,又含而不露地批评了“其言不让”.

“求.尔何如?” 求:冉有的名.

对曰:“方六七十, 指面积六七十里的小国家.方,见方,纵横.如五六十, 如:连词,表选择,或者. 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使”后省兼语“之”,“之”指这个小国.足民:人民生活富足.如其礼乐, 如:连词,表提起另一话题,作“至于”讲,和“如五六十”的“如”同是连词而用法有区别.其:指示代词,那. 以俟君子.”
以:把.后边省宾语“之”.俟:等待.○富而后教,礼乐治国,政治主张明确;而语言谦恭,与子路不同.

“赤.尔何如?” 赤:公西华的名,“公西”是复姓.

对曰:“非曰能之, 能:动词,能做到.
愿学焉. 焉:代词,指下文提到的事情. 宗庙之事. 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这在古代被视为国家大事.宗庙,天子、诸侯放祖宗牌位的处所. 如会同, 如:连词,或者.会:诸侯之间的盟会.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 端章甫, 端:古代的一种礼服.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这里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愿为小相(xiàng)焉.”
相:在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人.焉:兼词,于是,在这些场合里.
○政治抱负不外乎“礼乐治国”.所言均为国家大事,不曰“能”而曰“愿学”,并且只是“为小相”,态度更谦虚.

“点,尔何如?” 点:曾皙的名.

鼓瑟(sè)希, 鼓:弹.瑟:古乐器.希:同“稀”,稀疏,这里指鼓瑟的声音已接近尾声.这句主语是“曾皙”. 铿(kēng)尔. 铿:象声词,这里指曲终收拨划动琴弦的声音.尔:助词. 舍(shě)瑟而作, 舍:放下.作:站起身.○从“鼓瑟”到“而作”,短短九字,生动地描绘出了曾皙从容、洒脱的情态;而“舍”“作”两个动作,又表现了他回答老师问题时的恭敬态度. 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zhuàn).” 乎:介词,跟,和.者:特殊指示代词,复指“三子”.撰:同“供”,善言,这里指上文子路等三人所陈述的志向.

子曰:“何伤乎! 伤:妨害.乎:语气词,呢.
亦各言其志也! 亦:副词,表限于某个范围.只是,不过. ○善于点拨诱导.

曰:“莫春者, 莫春:指农历三月.莫,音义同“暮”,是“暮”的古字.者:助词,用在表示时间的词后面表提顿. 春服既成.
既:副词,已经.成:稳定,指春服已经穿得住.
冠(guàn)者五六人, 冠者:指成年人.古时男子二十岁为成年,束发加冠(guàn). 童子六七人,
这是曾皙指自己偕同冠者与童子. 浴乎沂(yí), 乎:介词,在.沂:水名.
风乎舞雩(yú), 风:名词用作动词,吹风,乘凉.舞雩:是鲁国求雨的坛,在今曲阜县东南.古代求雨之祭,叫“雩祭”.有巫人在坛上歌舞,所以称为舞雩.
咏而归.” 咏:唱歌.
○曾皙没有直接说明怎样从政治国,而是描绘出一幅“风清俗美,人民安乐”的太平盛世的风情画,展示出自己的政治理想,并表现了一种“安贫乐道”“澡身浴德”的高洁志趣.
夫子喟(kuì)然叹曰: 喟然:长叹的样子.
“吾与点也!” 与:动词,赞成,同意.○不但盛赞,而且喟然有感慨.盛赞,是由于曾皙所描述的太平盛世的情景正反映了孔子的政治理想.喟然有感慨,是因为孔子正经历“毋吾以也”的遭遇,自己也有过“道不行,乘桴(fú,小筏子)浮于海”(《论语·公冶长》)的设想,抱有“君子固穷”(君子在处境困窘时还能坚持自己的德操.见《论语·卫灵公》)的态度.曾皙的志趣,与孔子正相投契.

写孔子启发学生谈自己的志向.

三子者出,曾皙后. 后:用作动词,留在后面.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夫:指示代词,那.○孔子只对曾皙明说“吾与点也”,故曾皙有问.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也已矣:语气词连用.“也”表论断语气;“已矣”表限止语气,罢了.

曰:“夫子何哂由也?” 何:疑问代词,作状语.为什么,怎么.也:与“何”相呼应表疑问语气.

曰:“为国以礼, 为:治理.以:介词.靠,用.
其言不让, 其:他的.让:谦让.
是故晒之. 是故:连词性结构,因此,所以.○评子路,指出其不谦虚的缺点.
唯求则非邦也与(yú)? 唯:句首助词.求:这里指冉求所说的.则:副词,就.邦:国,这是指国家大事.与:疑问语气词.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安:疑问代词,作状语.怎么.也者:语气词连用,与“安”相呼应,表疑问语气.○冉求对于“礼乐治国”方面谦言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故孔子评冉求意在鼓励.
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不是诸侯国家的大事又是什么?而: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又”.
赤也为之小,
为之小:给诸侯做一个小相.这是双宾语结构.为,动词,做.之,代词,指诸侯.小,小相.下句“为之大"类同. 孰能为之大?”
孰:谁.○公西赤有“非曰能之”“愿为小相”的话,故孔子的评论意在增强其信心.从以上对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的评论,可以看出孔子对待学生是因人制宜、因材施教的.
《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华侍坐》中为什么孔子同意曾皙的志向?
lixu_ofdc1年前2
望发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95%
最后一个发言的学生曾皙用朴素晓畅而又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描绘了他的理想蓝图:“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听后当即评说,文章写道:“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孔...
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华侍坐的一词多义;如,方,与,急
靓女追我三条街1年前1
铁里rr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95%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一词多义
一、知
了解.例:不无知也
主持、管理.例: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知道,懂得 例: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通“智”.例:失其所与,不知
二、方
正道,是非准则.(名) 例: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方圆,纵横(动) 例: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正,将要,才(时副) 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方形(名) 例: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三、以
因为(介) 例:以吾一日长乎尔
用,做(动) 例: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把(介) 例:加之以师旅
用(介) 例: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而(连)表顺接 例: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而(连)表修饰 例:勾践载稻与脂以行
而(连)表轻微转折 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来,以便(连)表目的 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
以致(连)表结果 例: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凭借(介) 例: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认为(动) 例:皆以美于徐公
动词、介词、连词
四、乎
于(介)比 例:以吾一日长乎尔
于(介)在 例:摄乎大国之间
例:浴乎沂,风乎舞雩
于(介)与,和 例:异乎三子者之撰
句末语气词 例: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例:无乃后乎
五、与
yǔ 赞同,赞许(动) 例: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yǔ 结交,亲附(动) 例:失其所与,不知
给予,给(动) 例:生三人,公与之母
和,同(介) 例:秦伯说,与郑人盟
yú 句末语气词 例:唯求则非邦也与
六、如
如果,假如(连) 例: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至于,例: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或,或者(连) 例:宗庙之事,如会同
象,如同(动) 例: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奈,对付,处置(动) 例:求,尔何如
七、尔
你,你们(代) 例:以吾一日长乎尔
例:求,尔何如
语气词,形、象声词后表状态 例:子路率尔而对曰
例:鼓瑟希,铿尔
英语翻译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
英语翻译
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姑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高调再高调些1年前1
tian1198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100%
子路问:“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亲和兄长在世,怎么能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呢?” 冉有问:“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 公西华说:“仲由(子路)问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您说‘有父亲和兄长在世’;冉求问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您却说‘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我不理解您为什么这样,所以冒昧地请教.”孔子说:“冉求平时做事缩手缩脚,所以我鼓励他勇进;仲由平时好勇过人,所以我让他谦退.”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wy72181年前1
辙泽忧欢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94.4%
于的用法
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事物、内容等,可译为“对”、“向”、“到”等,有时也可不译.
例如: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季氏将伐颛臾》)
其他用法
1)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地点、时间等.可译为“在”、“从”、“至”、“到”等.
例如: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2)置于形容词或某一结构之后,引出对比的对象,表示二者间的比较,可译为“比……”、“与……比起来”等.
例如: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於国也》
3)用于被动句中的动词或结构之后,引入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意义.
例如: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 秋水》)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 富 之。”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 之。”
富:通“福”,幸福,使动用法。
B.一日克己复礼,天下 仁焉
归:归于,趋向。
C.孔子 其亡也,而往拜之
时:抽时间。
D. 滔滔 者,天下皆是也
xx迷恋1年前1
就叫石头把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88.2%
D

子路问: 闻斯行诸? 的问题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
子路问: 闻斯行诸? 的问题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感,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1.第一句的“行”指什么?赤也惑的“惑”?
2.“求也退”中的“退”和“故退之”中的“退”意思一样吗?为什么?
3.这段话反映出孔子怎样的思想?
精灵白鸟1年前1
豹ll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78.6%
1.行:行动.惑:困惑.
2.不一样.前者是形容词,表示谨慎不大胆,后者是动词,表示压制.
3.因人施教.不同的情况要用不同方法来对待.
论语原文中孔子对仲由,冉有,曾皙,公西华的评价
论语原文中孔子对仲由,冉有,曾皙,公西华的评价
就不是很长的一句话,里面有说子路脾气暴躁的意思
llpinghain1年前1
wgm_2000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93.8%
孔子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谈论理想以及孔子事后孔子对他们的评价这段记载,在《论语》中是篇幅较长的,而且并没有说的子路脾气暴躁.提到子路脾气急躁的应当在另一段记载中,但曾皙、冉有、公西华应当不在场.这就是《论语.述而>中的一段——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既体现了子路的勇猛,也反映出其急躁鲁莽.
英语翻译翻译:1、举世誉之而不加劝.《逍遥游》2、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3、方其
英语翻译
翻译:1、举世誉之而不加劝.《逍遥游》
2、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伶官传序》
诗句:1、女娲炼石补天处,
2、~,观流水兮潺谖.
3、后人哀之而不鉴
tt7号1年前1
pgxb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86.7%
1 世上的人们都赞誉他,他不会因此越发努力.
2 治理国家靠的是礼让,可是他却出言不逊,所以笑他.
3 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
1 石破天惊逗秋雨.
2 荒忽兮远望,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小题。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小题。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论语》)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夫子相:辅佐 B.无乃尔是 与过:过错
C.陈力 列就:担任 D.不患寡而 不均患:忧虑,担忧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何以伐 为:呢,助词 B.危 不持而:而且,连词
C.既来之, 安之则:就,连词 D.是谁 过与之:的,助词
小题3:请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两个成语。(2分)
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2分)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小题5:本文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政治主张?(2分)
宁梦梵1年前1
popsever2002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90%
小题1:B
小题1:B
小题1:既来之,则安之 分崩离析 祸起萧墙大动干戈
小题1: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3分)
小题1:反对武力征伐,提倡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3分)


小题1:过:责备
小题1:而:却,连词
小题1:写出其中的两个即可得分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能力。采分点为:疾、舍、为各一分。
小题1:从即来之,则安之中可见孔子提倡以德服人。
2 .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先用周任“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名言,后用“危而不持,颠而不扶”的比喻,来驳斥冉有推卸责
2 .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先用周任“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名言,后用“危而不持,颠而不扶”的比喻,来驳斥冉有推卸责任的观点,这两者论证方法的不同在于( )² ( 1 )分
1.前者是演绎法,后者是例证法
2.前者是对比法,后者是类比法
3.前者是演绎法,后者是类比法
4.前者是对比法,后者是例证法
黄天麒1年前1
赖上你算你倒霉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76.5%
3
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 四人的性格特征
WindriverSYS1年前1
只要敢想 共回答了25个问题 | 采纳率88%
子路坦荡但出言不谦让(因为他回答孔子时是轻率的没有重视);冉有和公西华是一路货色都表里不一(他们见孔子批评子路的出言不一就说没有什么很大的抱负但同时直接表现出他两没追求);曾皙很善良很懂事也很有才华(曾皙回答孔子的都是现在生活上的如何潇洒、意思表达出只要把握好现在、从别人回答时曾皙在弹琴表现出曾皙有点孤傲同时却以超越了其他三人的才华)
财贸酒管一班KDL
《子路,曾晢,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为什么赞同曾晢的说法?
《子路,曾晢,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为什么赞同曾晢的说法?
寻求解答
westlife131年前1
流浪的小孩儿2006 共回答了23个问题 | 采纳率82.6%
无为,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固:坚固
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辞:推辞
C.和无寡,安无倾倾:倾覆
D.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谋:图谋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②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③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④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小题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2分)
译文:
(2)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2分)
译文:
大头盯盯1年前1
xqche 共回答了23个问题 | 采纳率87%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1)(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扶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2分。其中反问句1分,“颠”0.5分,句意翻通0.5分。)
(2)所以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教德政(文治教化)招抚他们。使他来了以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2分。其中使动用法1分,句意翻通1分。)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英语翻译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
英语翻译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或,感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hjf00081年前2
emoshiye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100%
原文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译文
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评析
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在这里,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来自草原的狼1年前1
爱自己爱生活0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95.5%
他分别是孔子的徒弟,这篇文章是孔子问他们假如有人了解你们,你们分别想做什么,然后,4个弟子一一回答他们的想法,其中公西华回答的最好
子适卫,冉有仆 求中文译文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
子适卫,冉有仆 求中文译文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无法坚持1年前2
熏衣草69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90%
【原文】
子适①卫,冉有仆②。
子曰:“庶③矣哉!”冉有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注释】
①适:到,往。 ②仆:驾车。 ③庶:众多,这里指人口多。
【译文】
孔子到卫国,冉有给他驾车。
孔子说:“好多的人啊!”冉有问:“人多该怎么办呢了?”孔子说:“让他们富裕起来。”冉有又问:“富裕了又该怎么办呢?”孔子说:“教育他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下列各句中对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无乃尔是 :过错
b.君子疾夫 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舍弃,回避
c.则将焉用彼 矣 相:辅助
d.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 :倾诉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昔 ***以为东蒙主 不能
b.且在邦域 中矣 既来之,则安
c.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将焉用彼相矣 故远人不服, 修文德以来之
d.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 患不安 不在颛臾, 在萧墙之内也
3.以下五句话中,全都体现孔子***安邦原则的一组是(  )
①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②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③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④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⑤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围绕“季氏将伐颛臾是错误的”这一观点展开反驳,通过孔子与他的学生冉有、季路之间的对话,批驳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阐明了“***以理”“为政以德”的***主张。
b.第1段孔子对弟子的批驳,语势跌宕起伏,说理层层深入,表达非常丰富,令人叹为观止。
c.第3段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形式整齐,音调和谐,气势贯通,层次性极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d.本文通过对心态、表情、动作的刻画,使人物的形貌和个性心理如在眼前。例如,孔子在大是大非面前的当仁不让,直面***,充分地显示了出来。
趙慧1年前1
朴宝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86.7%
1、B
2、D
3、B
4、D
孔子因材施教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
孔子因材施教
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里面的字词(如之何的意思,斯的意思.等等等等)句式(倒装,定语后置.等等等等)的梳理
爱老虎尤1年前1
lvvjiaxing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86.4%
子路问:如果听到有道理的事情,就要去做吗?
孔子说:你有父亲兄弟,为什么要这样急着去做?
冉有问:如果听到有道理的事情,就要去做吗?
孔子说:是的.
公西华问:冉有和子路都问同样的问题,我很迷惑为什么先生的回答不一样.
孔子说:冉求性格过于谨慎,所以我鼓励他去做;子路的性格急躁,所以让他谨慎些,和别人商量之后再说.
古文言文没有必要一字一句的解释,重要的是理解,理解当事人的背景,人物关系,性格等等,他们为什么这么说,为什么这么做,这是重要的事情.
论语中的句子求论语中一个学生问孔子子路和冉有怎样,然后孔子用了完全相反的言语评价子路和冉有的句子,大意是说子路太勇猛,所
论语中的句子
求论语中一个学生问孔子子路和冉有怎样,然后孔子用了完全相反的言语评价子路和冉有的句子,大意是说子路太勇猛,所以要压他,冉有太不自信,所以要鼓励他,
把它在的篇章也写出来吧
蜜月猪1年前1
大庆我帅狂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81%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先进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固定句式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固定句式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其中的固定句式!
m952111年前1
mysterious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85.7%
1、不吾知也(宾语前置) 2、则何以哉(宾语前置) 3、尔何如?(宾语前置)
4、何伤乎?(宾语前置) 5、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状语后置)
6、为国以礼(状语后置) 7、则何以哉(固定句) 8、尔何如(固定句)
9、是故哂之(固定句)
季氏将伐颛臾文中孔子批评冉有,说了哪几点道理,作出简要回答
nbsp大牛1年前1
gaoyong181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87.5%
文章主要记录了孔子就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发表的三段议论.第一段话说明了他反对季氏攻打颛臾的理由;一是“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即颛臾在鲁国一向有名正言顺的政治地位;二是“且在邦域之中矣”,即颛臾的地理位置本...
兰亭集序、琵琶行、秋声赋、文论十则、“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常常考作默写和翻译的句子或注释
loverpool101年前1
aily_gu 共回答了28个问题 | 采纳率96.4%
会于会(kuài)稽(2)山阴之兰亭,修禊(xì)(3)事也.群贤(4)毕至,少长(zhǎng)(5)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6),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孔子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弟子的志向是如何判断的
快快呀呀1年前1
jack1217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85.7%
对子路:“哂之”,就是微微一笑,表露否定的意味.
对曾晢:“吾与点同”,就是我也是这样想的.表示赞同.
对冉有和公西华没有表态,不过既然没有表示赞同,其实就是一种否定.只是,孔子知道这种事情只有合不合适,没有对不对的.是没有办法传授的.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论语》中,孔子与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等弟子谈及志向时,曾皙说到他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论语》中,孔子与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等弟子谈及志向时,曾皙说到他的志向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表现了孔子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b.《大卫·科波菲尔》中大卫童年的篇章是世界文学中的珍品,都是孩子的视角,孩子的心理,其中还有狄更斯特有的幽默情味。小说自始至终采用第一人称来叙述的。
c.徐志摩是现代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是《再别康桥》,该诗写于1928年。
d.《左传》《战国策》《史记》都是历史散文著作,但体例各不相同:《左传》是编年体,《战国策》是国别体,《史记》是纪传体。
vivian_19831年前1
紫晶仙子 共回答了13个问题 | 采纳率92.3%
A 

[季氏将伐颛臾]孔子是怎样批评冉有的?
有理想的狐狸1年前1
不茶不饭不言不语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86.7%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课文中有哪些词类活用现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课文中有哪些词类活用现象?
要 通假字,词性活用 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 特殊句式
银和1年前1
红色战警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100%
一、通假字:
1、鼓瑟希 “希”同“稀”~稀疏 2、莫春者 “莫”同“暮”~将尽、晚
二、一词多义
1、尔 子路率尔而对曰:相当于“然”,表状态
如或知尔:你,你们
2、与 吾与点也 :赞成、同意
唯求则非邦也与:语气词,表疑问
3、方 方六七十:方圆、计算面积的单位,纵横各一里
且知方也:正道,指是非准则
如或知尔:如果
4、如 如其礼乐:至于
如会同:或者
以吾一日长乎尔:(介)因为
毋吾以也:(动)认为
5、以 则何以哉:(动)做、用
加之以师旅:(介)用、拿
以俟君子:(目的连词)来
三、词类活用
1、端章甫:名→动 穿礼服、戴礼帽 2、风乎舞雩:“风”名→动 吹风、乘凉
四、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以吾一日长乎尔 加之以师旅 异乎三子者之撰
浴乎沂,风乎舞雩
2、宾语前置:毋吾以也 不吾知也 则何以哉
五、固定搭配
何如:怎么样、怎么办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纠正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纠正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应该是高中或者初中课本上的文言文.谁能帮我根据书纠正下上面的字.一样要和书一致.我找不到书 最好权威点.
xsjhbn1年前1
wyl971611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89.5%
校对了原文,字并没错.后面的标点补充如下: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