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What are the functions of lunguage according to Halliday?

2023-07-06 17:02:37
共1条回复
wpBeta

According to Halliday, language varies as its function varies; it differs in different situations. the type of language which is selected as appropriate to the type of situation is a register.

相关推荐

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

系统功能语言学(system-functional linguistics)为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韩礼德(Halliday)创立。系统语言学不仅研究语言的性质、语言过程和语言的共同特点等根本性问题,而且探讨语言学的应用问题。形成背景:1、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Malinowski, 1884-1942年)+《社会学渊源》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以研究土著文化著称,是“人类学功能学派” 的创始人。他对语言理论最重要的贡献莫过于强调语言的功能,强调语境研究的重要性。他使用“情景语境”探讨语义,认为话语应放在全部的生活方式情景中去理解,话语的意义实质上就是当时当地正在发生的人的活动。2、弗斯(J.R.Firth, 1890-1960)弗斯在语言学研究中所持观点有四:⑴语言学的中心是研究意义和语境;⑵英国的语言学家应讨论语言学史;⑶应当研究音系学,特别是他本人发展了“音韵分析”(prosodic analysis)的模式;⑷应当研究和描写印度和南亚诸语言,特别是拼字法和音系学。3、弗斯→韩礼德对弗斯的评价:关于弗斯的语言理论,英国学家刚特·克利斯(GuntherKress)曾提出两条中肯的批评意见。第一,弗斯从来没有全面的、系统的阐述过自己的理论,他的论文之间缺少一种有机的联系,所以人们很难找出其理论模式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二,弗斯没有提出一套完整的术语或范畴来使各个层次上的描写联系起来。继承和发展了弗斯的基本理论并把它系统化地表述清楚了的是当代著名语言学家韩礼德。韩礼德从弗斯那继承了两条基本原则。第一是“语言环境”(context of situation),认为语言与典型的社会情境有密切联系,并受其影响。韩礼德进一步发展了“语言环境”学说,从社会学角度研究语言,提出语言学中的社会符号学。第二是“系统”(system)概念。但他重新规定了“系统”意义,创造了一套完整的范畴。也就是说韩礼德避免了弗斯的缺点,把自己的理论阐述的清楚明了,提出了一个完整的理论模式,准确定义了术语的含义及各种关系,正因为这样,他的系统语言学影响较大。
2023-07-06 12:34:481

韩礼德哪里人

韩礼德韩礼德(M.A.K.Halliday),1925年生于英格兰约克郡里兹。英国当代语言学家。韩礼德教授是世界两大主要语言学派之一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创始人,世界语言学界的杰出代表和语言大师。他的语言学框架在当代世界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界具有广泛和深远影响。以研究Halliday的理论为中心的国际系统功能语言学学会已召开过29次国际会议,他的影响遍及欧洲、澳洲、南美洲、北美洲、非洲、亚洲。澳大利亚当地时间2018年4月15日下午八点,韩礼德在悉尼去世,享年93岁。中文名:韩礼德外文名:M.A.K.Halliday国籍:英国出生地:英格兰约克郡里兹出生日期:1925年4月13日逝世日期:2018年4月15日职业:语言学家主要成就:功能语言学代表作品:《语言的系统和功能》人物简介韩礼德(MichaelAlexanderKirkwoodHalliday,1925~2018),英国语言学家。1925年4月13日生于利兹。曾在伦敦大学学习中国语言文学,获学士学位;后到北京大学和剑桥大学进修,获博士学位。1944年后,曾在英国剑桥、爱丁堡、伦敦,美国印第安纳、耶鲁、布朗,肯尼亚内罗毕等大学任教。1963年任伦敦大学语言学教授,主持过多项英语研究工作和教学工作。~1974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当研究员。1974~1975年任英国埃克塞斯大学教授。自1976年起任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教授。韩礼德是J.R.弗斯的学生,伦敦学派的主要成员,又是新弗斯派的领袖。在论文《语言理论的范畴》和专著《语言科学和语言教学》中,韩礼德提出了他的早期理论,名为阶和范畴的语法。70年代韩礼德出版了5本书:《语言功能探索》、《学习做到有所指》、《语言的系统与功能》、《英语的连贯问题》、《作为社会符号的语言》。在这些书中,他指出语言有3种功能,各有其相应的结构来作为表现方法。韩礼德一向致力于英语中各种变体和文章风格的研究。1985年,他写了《功能语法导论》。这是以系统语法为框架来讲语言功能的,重点在讲结构,其主旨是进行篇章分析,以便帮助人们了解:①某一篇章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要那样表达意义。②这个表达法是否有效,是否达到了原定目标。韩礼德的学说包罗宏富,体系严密,远远超过了他的老师弗斯。但是英国有些学者对这种学说仍持怀疑态度。在1985年出版的《功能语法导论》里,韩礼德自己也承认“英语语法中有许多范畴我还不懂得它的意义”,而且认为“语义与语法没有什么明显的界线”。人物履历1925年出生于英格兰约克郡里兹,青年时期在英国伦敦大学主修中国语言文学,获得学士学位。1947年至1949年到中国北京大学深造,导师为罗常培先生。1949年至1950年为攻读现代汉语转入岭南大学,跟随王力先生学习。回国后,跟随剑桥大学弗思(Firth)教授继续攻读博士学位。1955年完成了对用中国14世纪北方官话译述的《元朝秘史》一文的语言学分析,获得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韩礼德先后在剑桥大学、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耶鲁大学、布朗大学和肯尼亚内罗毕大学任教。1963年韩礼德担任伦敦大学语言学教授,主持多项对英语研究和教学工作。1973年到1974年担任美国斯坦福大学行为科学高级研究员。1974年到1975年任英国埃克塞斯大学教授。1976年移居澳大利亚筹建悉尼大学语言学系并担任系主任。1987年12月退休。2018年4月15日去世。学术思想韩礼德是一位既重视系统的概念又重视功能概念的学者,《功能语法导论》一书阐述了韩礼德的功能语法思想。从韩礼德对语言学和语言的一些基本观点,可以进一步探索贯穿于他的系统功能语法的理论核心,最主要有六点:纯理论功能的(metafunctional)思想韩礼德认为语言的性质决定人们对语言的要求,即语言所必须完成的功能。尽管这种功能千变万化,我们可以把它们归纳为若干个有限的抽象的功能,这就是“纯理功能”或“元功能”,这是种种语言用途所固有的。纯理论功能包括三方面:1.语言是对存在于主客观世界的过程和事物的反映,这是“经验”(experiential)功能,或者说关于所说的“内容”的功能。在语言中还有“逻辑”(logical)功能,即以表现为并列关系和从属关系的线性的循环结构的形式出现,由于两者都是建立于说话人对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经验,与其功能相比较是中性的,因而可统称为“概念”(ideational)功能。2.语言是社会人的有意义的活动,是做事的手段,是动作,因此它的功能之一必须是反映人与人间的关系。这个纯理功能称为“人际”(interpersonal)功能。3.实际使用中的语言基本单位不是词或句,而是表达相对的来说是完整思想的“语篇”(text),上述两种功能部分最后要由说话人把它们组织成语篇才能实现。这就是语篇(textual)功能。语篇功能使语言和语境发生联系,是说话人只产生与语境相一致的语篇。上述三种功能用通俗的话可转述为“观察者”的功能(指说话人对主客观世界的观察)“闯入者”的功能(只向他们灌输自己的思想)和“相关”功能(指语篇的完整性、一致性、衔接性)。韩礼德认为心理语言学可能会强调概念功能,社会语言学会强调人际功能,但他本人坚持这三个纯理功能是三位一体的,不存在主次问题。系统的思想韩礼德不同意索绪尔等把语言单单看作是一套符号的集合。在他看来,语言不是所有合乎语法的句子的集合,因而语言不能用解说这样一个集合的规则解释,而是用意义的有规则的源泉——意义潜势来解释。其次尽管弗思是韩的导师,在把系统看作潜势还是具体化的问题上,韩礼德倾向于叶姆斯列夫的观点:结构是过程的底层关系,是从潜势中衍生的,而潜势可以更好地用整合关系来表达。这就是说,韩礼德的系统的思想把语言系统解释成一种可进行语义选择的网络,当有关系统的每个步骤一一实现后,便可产生结构。尽管如此,韩礼德对语言是“系统的系统”的观点是承认地。这与他和弗思的语言多系统论的观点一致,也与他的系统网络的观点一致。系统存在于所有语言层次,诸如语义层、语法层和音系层,都有各自的系统表达本层次的语义潜势。层次的思想当代语言学的两大思潮中,语言是多层次的系统还是单层次的系统是分歧的一个重要标志。韩礼德和系统功能语法归属多层次的一方。他的多层次的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是有层次的,至少包括语义层、词汇语法层、音系层。这得益于叶姆斯列夫的观点。叶姆斯列夫在解释索绪尔关于语言是一个包括能指和所指两个方面的符号系统时,提出了这实际上包含内容、表达和实体三个层次,因而语言不完全是索绪尔所说的单个符号系统,而是在各个层次间具有相互关系的系统。2.各个层次间存在“体现”的关系(realisation),即对“意义”的选择(语义层)体现于对“形式”(词汇语法层)的选择;对“形式”的选择又体现于对“实体”(音系层)的选择。用俗话说,“能干什么”体现于“能意味着什么”;“能意味着什么”体现于“能说什么”。可见,体现的观点不同于结构主义的单层次的组合观点不同于结构主义的单层次的组合观点,即语言是由小单位依次组成大单位。韩礼德对叶姆斯列夫的层次体现的方向性作了一些修正。叶姆斯列夫认为在上的层次是对下一层次的体现,如内容是表达的体现,表达是实质的体现,而韩礼德认为每个在下的层次是对上一层次的体现,因为从功能上来看,语义层应该居上。3.根据体现的观点,我们又可把语言看作一个多重代码系统,即由一个系统代入另一个系统,而后又带入另一个系统。功能的思想对“功能”这个术语有不同的理解。在传统语法中,词汇和句法的区别有时可以“形式”和“功能”的区别表示。此的不同形式和类别属词法,词在句子中的“功能”属句法,如“主语”“宾语”“补语”等所表达的都是句法功能。在这个基础上,又把功能的概念扩大到大于词的单位,如在“TheoldmanmethisformerclassmateinBeijing”一句中“Theoldman”和“hisformerclassmate”叫名词性短语,因此它们起“名词”的功能。弗里思(Fries,1962)等人在结构主义语法中,把功能与“结构意义”或“语法意义”相联系,因而表示语法或结构关系的词称为“功能词”。韩礼德的功能思想术语义分析的概念。与前面所讲的纯理功能不同,这里所说的功能是形式化的意义潜势的离散部分,即构成一个语义系统的起具体作用的语义成分;除及物性系统外,语气系统包含“语气”和“剩余成分”等功能成分;主位系统包含“主位”和“述位”两个功能成分;信息系统包含“已知信息”和“新信息”两个功能成分。语言“用途”不等同于语言“功能”。用途指在实际情景类型的语境中,从语言系统的选择项中进行选择,因而它是一个价值概念。但语言用途千变万化,难以一一描述,而语言的个个语义系统却可以由有限数量的语义功能成份组成。系统功能语言学韩礼德教授创建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主要由融为一体的系统和功能两个部分组成。系统是由一系列语言功能选项组成的集合,功能是系统中体现的语言意义和价值。该理论以语义为核心,建立在一个基本假设之上,即:在最底层上,一切语言都离不开交际中的语言运用本质:语言用于形成大脑中对内外部世界的基本概念(概念功能),与他人进行互动(人际功能),使语言运用者的信息连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达到有效的交际目的(语篇功能)。概念功能方面,主要是对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的分析。经验功能主要探讨语言的过程类型。认为在及物性系统上,语言的运用体现一个过程,而一个过程是由体现过程的动词、参与者及其环境成分构成。过程可以分为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存在过程、言语过程和行为过程六类。不同的过程类型反映了不同的及物性意义。(例子待补,下同)逻辑功能主要体现在句与句之间的逻辑-语义分析中,揭示哪个成份在前或在后,以及它们之间的各种逻辑关系。人际功能方面,主要是对主位、语气、评价等的分析。主位是指小句的出发点。语气主要是用于探讨构成问句等可以颠来倒去的功能部分。评价主要是马丁为首构建的评价系统,从词汇角度可以推断语言的价值和意义。语篇功能方面,主要是对衔接与连贯的分析。衔接与连贯均为语义单位,是指使语篇构成统一体的有形或无形的语义网络。一般而言,衔接常指上下文容易找到的有形的语义网络,而连贯指上下文不容易找到的无形的语义网络。因此,一般后者的语义更为宽泛。系统功能语言学把语言当成是人类交际的其中一种资源,探究的是人们是如何运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达到交际目的的,因此涉及的面非常宽广。学术贡献韩礼德是J.R.弗斯的学生。人们认为他是伦敦学派的主要成员,又是“新弗斯派”的领袖。M.格雷戈里说,在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初期,韩礼德受弗斯和B.马林诺夫斯基的影响最深。60年代后期,他接受了布拉格学派的“功能句子观”和美国S.拉姆的“语言层次和体现”的理论,后来又从英国B.伯恩斯坦的社会学理论得到启发,他的学说就进一步发展了。在《作为社会符号的语言》(1978)的引论里,韩礼德自己承认,他有许多思想来自瑞士的F.de索绪尔,丹麦的L.叶尔姆斯列夫,捷克的V.马泰休斯,波兰的B.马林诺夫斯基,英国的弗斯,美国的F.博厄斯、E.萨丕尔和B.L.沃尔夫。他赞赏美国的W.拉博夫(1927-),而批评N.乔姆斯基的理论与人们实际写出的文章和说出的话彼此脱节。他坚持,讲语言体系不能不讲语言实践,讲语言表现不能不讲语言能力。阶和范畴的语法在论文《语言理论的范畴》(1961)和专著《语言科学和语言教学》(1964)中,韩礼德提出了他的早期理论,名为“阶和范畴的语法”。这时他对语言的看法,可以列表如下:他所谓“实质”,指具体的语音和文字;所谓“形式”,其中心是语法和词汇。他把词汇归入语法,称为“词汇语法”。语法和词汇一方面靠音系学与声音联系,靠正字法与文字联系;一方面又通过语义与客观世界的情况联系,这种联系他叫做“衬托”。在“阶和范畴的语法”中,韩礼德认为语言组织有3个“阶”,4个“范畴”。3个“阶”:一是“级别”,如句子高于分句,分句高于词组;二是“精度”,如“新书”比“书”意义限制较严,因此它的精度比“书”高;三是“标示”,即作为具体例证,如“书”可以标示名词,“新书”可以标示名词词组。4个范畴:一是“单位”,如词素、词、词组,分句是由小到大的单位;二是“类别”,如名词、动词、名词词组,各是一个类别;三是“结构”,如“新”加上“书”是两个单位合为一个结构,这里有组合关系;四是“系统”,如在“新书、旧书、奇书”这3个结构中,“新、旧、奇”都可以放在“书”前,3个形容词成为一个“系统”,这里有聚合关系。阶和范畴的语法特点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阶和范畴的语法”中,“系统”只是范畴之一,地位并不特别重要。到了70年代,“系统”便提到中心地位,整个语法改称为“系统语法”。“系统”并不是一般人所谓有条理、有组织的意思,而另有其特殊涵义。韩礼德认为,整个语言体系是由许多“小系统”组成的“大系统”,其基本特点是选择。一个“系统”有许多可供选择的项目,由于作出了选择,人们才能说出话来。例如谈到某个人的时候,在词汇方面有选择。可以在“人”前放“青年、老年、本地、外来”等等形容词,选择哪一个,要看这人的性质而定。谈到某件事的时候,在语法方面也有选择。可以用英语陈述式、命令式或疑问式来讲这件事,选择哪一个,要看说话人的态度而定。就英语说,在一般情况下你要发出命令,就得用命令式:Openthedoor(开门),不能用陈述式:Youopenthedoor(你开门),否则便与叙述事实的口气难以区别了。出版书籍70年代韩礼德出版了5本书:《语言功能探索》(1973)、《学习做到有所指》(1975)、《语言的系统与功能》(1976)、《英语的连贯问题》(1976)、《作为社会符号的语言》(1978)。在这些书中,他指出语言有3种功能,各有其相应的结构来作为表现方法。第1种功能是通过语言来理解说话人所处的环境,这叫做“观念功能”;第2种是通过语言对别人施加影响,这叫做“人际功能”;第3种是说出既有内容又有效力的话,这叫做“篇章功能”。韩礼德的学说包罗宏富,体系严密,远远超过了他的老师弗斯。但是英国有些学者如R.H.罗宾斯和T.F.米切尔对这种学说仍不免怀疑。在1985年出版的《功能语法引论》里,韩礼德自己也承认“英语语法中有许多范畴我还不懂得它的意义”,而且认为“语义与语法没有什么明显的界线”。韩礼德是伦敦学派的主要成员,又是“新弗思派”的领袖。他的学术思想,受弗思和马林诺夫斯基影响很深,在60年代后期,他接受了布拉格学派的“功能句子观”和美国S.拉姆的“语言层次和体系”的理论,进一步发展了他的学说。韩礼德坚持从系统和功能的角度研究语言,批评乔姆斯基的纯形式理论。世界各地围绕着韩礼德已形成了一支系统功能语法学家的队伍,他的理论对中国语法研究的影响也已日渐加深。学术著作《语言功能探索》(1973)《语言的系统和功能》(1976)《作为社会符号的语言》(1978)《学习做到有所指》《功能语法导论》,本书出版于1985年,英文名为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是韩礼德功能语言学理论的重要著作。《婴幼儿的语言》《韩礼德语言学文集》
2023-07-06 12:35:101

Among the followinguff0c ( ) is NOT one of the functions of adultu2032s language according to Halliday.

【答案】:B语言学基本知识。询问哪一项不属于Halliday所定义的语言的功能。Halliday是Systematic-functionalGrammar(系统功能语法)的创始人。根据他的理论,语言有三个功能,即Ideational Function(概念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交际功能)和Textual Function(文本功能)。
2023-07-06 12:35:241

韩礼德halliday的语域理论register theory怎么分析?

Field of DiscourseEverything we say relates to a particular situation; words are not ... “field of discourse” is referred to and explained by Halliday in several ways,
2023-07-06 12:35:342

语域和语境有什么区别?

这两个,不是上下级关系,百应是同级关系,语境强调的是内容,而语域强调的是文体风格语境是一个词或一个句所在的地方,它的上下文,就是context就是说选词或遣词造句要跟据上下文来,比如说“我支持你”如果是老板对员式说我支持你,那么就是“ibackupyou”带有从物质,力量权力上支持你如果是你的同事,那么就是isupportyou如果是你的下级,就只能写为ifollowyou或isecondyou因为下级没上级强,下级对上级的支持就是跟随他而语域register是指的语体风格。表达同一个意思的词有很多,但我们大体上分为正式用语和非正式用语(口语)。比如写一篇商业文书,在用词上就必须非常正式,要避免口语中的用词,意思是要formal。百如果是私人信件,那么在用词的选择上非正式用语。打个比方。你去一个朋友的party,那么你可以选择的衣服范围(好比于语域)就有牛仔裤,群子,t-恤,运动鞋等很随意的衣服如果是一个商业洽谈会,你可选择的衣服范围(语域)就应该是正式的全西装和高根鞋这两个,不是上下级关系,百应是同级关系,语境强调的是内容,而语域强调的是文体风格
2023-07-06 12:35:442

电影《头号玩家》中的哈利迪真的死了吗?

应该是的,因为他是不愿意面对一些东西的,他是愿意在这个地方的,应该是真正的死去了。
2023-07-06 12:35:593

halliday认为心身疾病具备的特征

常见的几种心身疾病进食障碍1、神经性厌食:其核心症状是对“肥胖”的恐惧和对形体的过分关注,拒绝保持与年龄、身高相称的最低正常体重。2、神经性贪食症:患者反复出现发作性大量进食,吃到难以忍受的腹胀为止,有不能控制的饮食感觉,患者往往过分关注自己的体重和体型,存在担心发胖的恐惧心理,在发作期间,为避免体重增加常反复采用不适当的代偿行为,包括:自我诱发呕吐、药物滥用、间歇进食等。3、神经性呕吐:进食后出现自发地或故意诱发地反复呕吐,不影响下次进食的食欲,常与心理社会因素相关,如心情不愉快等。
2023-07-06 12:36:521

halliday m.a.k

作者:哈里戴 M.A.K.(1973). 书名:《语言功能探究》 出版社:伦敦:爱德华·阿诺德(Edward Arnold)
2023-07-06 12:36:591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相关内容如下行:《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是1994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胡壮麟。本丛书试图以浅显的文字和简明的方式,对大学、中学语言教师以及广大语文工作者和学习者介绍现代语言学各领域、各流派的基本理论。现代语言学是一门迅捷发展、方面极广的科学。它所研究的对象是语言,是承载信息的工具,而信息的传递和处理关系到社会文化的繁荣。因此它是现代杜会中的一门关键性科学。这门科学所提出的问题等待着有心的学习者去思考,它所提出的答案需要加以验证。扩展知识:语篇衔接理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Halliday (1962)首先提出了“衔接”这一概念,使其变为一个 语言学术语,之后又将衔接划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大类。 Halliday和Hasan(1976)比较系统的研究 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英语语言体系中可以用来构建衔接手段的语料理论。Halliday和Hasan (1976/2001: 4)认为,衔接是“存在于语篇中并使之成为语篇的意义间的联系”,是一种语义上的概念。在该书中, Hal liday和Hasan (2001: 4)把衔接看作是一个“语义概念”,是“语篇中的意义关系,是语篇生成的必要 条件之一”。
2023-07-06 12:37:061

形式标记的元功能分析

1.引言   元功能思想是系统功能语法一大核心思想,对语言及语言运用的诸多解释可以通过元功能分析来进行。而对于只有形式意义的语言成分的分析,系统功能语法学者目前所提供的解释有待进一步探讨。Halliday,Thompson,Eggins,Downing and Locke 等学者在分析形式标记时时而把它们与有实际概念意义的语言成分合并起来作为一个功能成分,时而把形式标记与其它成分分隔开进行功能分析,这种分析缺乏连贯性和一致性。我们试图通过对气象过程中的it,存在过程中的there,被动语态的被动标记by以及感叹句中的形式标记what与how的分析,说明形式标记的功能语法分析是有章可寻的。为说明问题,我们分别考察了上述学者对这些形式标记所作的功能分析,然后从元功能的三个主要层面出发提出我们的分析,找出其中的可能规律。限于篇幅,概念功能层面我们仅讨论及物性系统,语篇功能层面只讨论主位结构,人际功能层面只讨论语气系统。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这里所说?quot;标记"不是"Markedness",而是"formal marker"。   2.形式标记的元功能分析   2.1 概念功能层面   概念功能层面的典型分析是及物性分析。对于it,Halliday(1994: 143)认为类似"It"s raining"这样的分句属气象过程(Meteorological process),是间于存在过程和物质过程之间的一种过程类型。他指出,it可当作主语,但没有参与者角色,也没有及物性方面的功能;类似It"s blowing / It"s raining可以解释为没有参与者的物质事件,而类似It"s foggy/cloudy/misty/hot等可解释为关系过程,其中的it是"载体"(Carrier)。Halliday没有提供具体的图例分析,我们仍然弄不清他是否将气象过程中的it与其它语言成分分隔开来分析。Thompson(1996: 77-8)也认为表天气或时间的分句没有参与者,主语it没有概念意义。这样,从及物性角度来看,表天气或时间的分句只有"过程"。Thompson(1996: 233)是如下分析这种分句的:   It was snowing heavily outside   过程:物质 环境成分:方式 环境成分:方位   Downing and Locke(1995: 37)也指出,表示时间、气象条件及距离的it无概念意义。但他们没有提供具体分析。   由于表气象、时间、距离的分句中it无概念意义,没有参与者角色,因而将it一并划归过程是没有说服力的。Thompson将it与"过程"划归一体显得不够严密,他的分析似乎说明动词成分之外的成分也可以充当过程。依上所述,建议对该类分句作及物性分析时统一把it与其它成分分隔开,不作具体分析。比如:   It was snowing Heavily outside   过程:气象 环境成分:方式 环境成分:方位   对类似It"s foggy/cloudy的分句是否可以当作关系过程仍然有争议。但这些分句中的it仍然没有指代任何概念实体,无概念意义,它仅仅是个形式标记,它的省略形式Foggy/Cloudy在意义上与原分句没有差异。把无所指的it当作关系过程中的"载体"是不够严密的。因此,及物性分析时也可以把it单独分开。   对于存在句中there的概念功能分析,Halliday(1994: 142-3)、Eggins(1994: 254-5)、Thompson(1996: 101)和黄国文(1999: 140-142)持有相同的观点。他们都认为,类似There was a lamp leading down与Maybe there"s some other darker pattern这样的分句只有一个参与者,即"存在物"(Existent)。There同样是个形式标记,没有概念意义,它的功能仅仅是排除再用一个主语的需要或可能。Eggins(1994: 254-5)特别举例(There was snow on the ground)说明在概念功能层面无需对there进行分析。Thompson(1996: 101)比较了这类过程和相应的物质过程:   Maybe there is some darker pattern过程:存在 存在物   Maybe some other darker pattern exists动作者 过程:物质   我们知道,存在过程是过程类型中较为特殊的一种,因为该过程中除了参与者("存在物")之外就是"环境成分",而且"环境成分"不是强制性的,可以省略。这样,there既不是参与者,也不是环境成分,只具有形式上(结构)的意义。因此,在概念功能这个层面上对存在过程中的there作上述分析是可行的。即把there单独隔开,作为一个没有概念意义的形式标记,不加以处理。   对于被动语气中的被动标记by,Halliday无论是在作格分析(如对The glass was broken by the cat)(1994: 170)还是在及物性分析(1994:110,113,125,172,283)中都把它与参与者角色连成一体,当作一个功能成分,共同充当参与者角色。但在讨论主语、动作者与主位的重合问题时,他又把by单独隔开并加以分析(Halliday 1994: 34 ):   (a)   I caught the third ball主位/主语/动作者   (b)   I was caught by the second主位/主语   (c)   the third I stopped主位 主语/动作者   (d)   by the fourth I was knocked out主位/动作者 主语   而在后来对具有语法隐喻的分句作双重分析时,Halliday(1994: 345)又把by与"过程"(动词部分)划在一起,共同充当"过程",如下所示:   the guests" supper of ice cream was followed by a gentle swim   功 能 参与者:被识别者/价值 过程:关系 参与者:识别者/标记   类 别 名词性词组 动词性词组 名词性词组   Thompson在对被动标记by进行及物性分析时倾向于将by与参与者连为一体统一充当某一个功能成分(1996:85,111)。例如对The speech was followed by polite applause.这样的关系过程分析时,他把by化入"识别者/标记"(1996:96)。但对分句"Who has her calculator been taken by?"Thompson(1996: 30)是如下分析的:   Who has her calculator been taken by?   动作者 目标 过程   而对since 1815 the country had not been disturbed by any war这一分句进行及物性分析时,他又把by与any war一并划归"动作者"。   Halliday与Thompson分析被动标记by时采用了不同标准,前后不一致。这说明对被动标记by的分析仍然没有明确。在比较主位、主语与动作者的重合问题时,Halliday并未把by考虑进去。这恰好说明,形式标记by在概念功能层面上并没有实际概念意义,不宜与功能成分划归一体。Fawcett(in press)对介词的分类有助于我们对这个问题作深入理解。他认为介词可划为两种,其中一种有语义含义,如in,at,in front of等表"地点"关系;on,before,at,in等表"时间"关系。第二种介词没有实际含义,仅仅表明补语是参与者角色,如The papers were checked by the customs officer中的by只表明customs officer是参与者,the shooting of the policeman中的of只用来表明the policeman是参与者。我们认为被动标记by正是属于第二种情况,因此,不宜把它划归参与者或过程,应把它与其它成分隔开并当作无需进一步分析的形式标记,如:   Or being recognized and thanked by former patients   过程:心理 过程:言语 感觉者/说话者   作为直陈语气中肯定句的一种类型,感叹句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为minor clause(姑且译为非语气句),一种为major clause(且译为语气句)。非语气句由于缺少"过程",难以对它进行概念功能分析;而对语气句(如Thompson所举的How absolutely lovely she looks tonight!与What a nice plant you"ve got!)可以进行及物性分析。问题在于应该把what/how划归什么呢?参与者、过程或是环境成分?对于这一点,系统功能语法学者们没有提供具体分析。   我们认为,感叹句中的what/how仍然没有概念意义,它们只是一种形式标记。无论是语气句还是非语气句,无论有没有what/how,感叹句是通过语音来体现的,它的感叹句属性不随what/how改变。没有what/how,感叹句的意义也不会改变,只是语气上有些差异而已,如:"What a lovely day!"与"A lovely day!"。因此,在概念功能层面对感叹句作分析时,仍然可以把how/what作为纯形式标记,不划归任何参与者或过程或环境成分。   2.2 语篇功能层面   英语中it使用得较多的情况是传统语法所说的分裂句。关于分裂句中it的语篇功能分析可参见黄国文(1999)。本文只讨论表时间、气象的分句中it的语篇功能。   气象过程(如It was pouring)及表时间的分句(如It is half past seven)的主位结构不象"分裂句"中的主位结构那样有争议。学者们依据"主位"的定义"话语的出发点"(the point of departure of the message)(Halliday 1994: 37)把it当作主位,其余的为述位(Downing & Locke 1992; Eggins 1994; Thompson 1996)。   但由于it 是个形式标记,没有意义,划为主位就与Halliday的基本观点"主位"是"分句所涉及的东西"(that with which the clause is concerned)(Halliday 1994: 37)不相符,因为it没有任何指代或概念意义,并非属"that which the clause is concerned"。"主位必须要表达及物性的一个方面,参与者、过程或环境成分"(Theme must always include a constituent that plays a role in transitivity: a participant, process or circumstance)(Thompson 1996: 136)。如&2.1所述,it没有参与者角色,不是过程,也不是环境成分,因此不是主位,更不是经验主位(Experiential Theme)。对此,Enkvist(1993)提出的凡是主语就可当作主位的"主语假说"(the subject hypothesis),Stainton(1993)的"助动词假说"以及Berry(1989/1995)的"动词前假说"都未得到广泛认同,我们不予细察。   如上所述,Halliday把It"s foggy/cloudy/misty/hot等分句当作关系过程,并认为it是"载体"(Carrier),这说明他主张把该类分句中的it当作主位,因为"载体"是参与者角色。由于这类分句中的it没有表达及物性的的任何一个方面,当作主位就与"主位必须要表达及物性的一个方面"相矛盾。对这类分句作语篇功能分析时,建议把其中的it看作形式标记,把分句看作只有述位、缺少主位的分句。   当然,在表气象过程的一些分句(如The wind"s blowing. The sun"s shinning等)中,情况又有所不同。The wind/sun在语篇功能层面上是主位,在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层面上可分别充当参与者和主语。   关于存在过程中的there,Halliday把there当作主位,其余部分为述位。Thompson则把there与there后的动词共同看作主位,其余部分为述位。此外,Halliday(1985/1994),Martin(1992)与Eggins(1994)都明确指出存在句中there是主题主位(即Thompson所说的经验主位)。Eggins(1994: 289)还特别指出,存在过程中的there属特殊情况,它不是参与者角色,也不是环境成分,但它是主题主位(Topical Theme)。对此,黄国文(1999: 139-140)认为"把无所指、不具备参与者角色或环境成分的there当作主位在理论上很难令人信服"。他还指出,存在句中there对及物性并无任何影响,发音与the一样,它实际上是一种主位手段,表明过程中实际主位即将出现,可称之为"主位引发语"(thematic buildup),例如:   There was a cat on the mat   主位引发语 主位 述位   把there was当成主位引发语是对该问题的一大突破。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上面这个分句的主位结便成了"a cat on the mat",这是一个没有谓体的分句。而动词be在该类分句中至关重要,有些语境中甚至可以用stand,hang等实义动词替换be。一旦用实义动词替换后,这种分句中的过程就由动词体现。因此,把there was当成主位引发语仍然不能完全解决对存在句各种情形的语篇功能解释。   实际上,存在句中的there仍然是个形式标记,没有任何概念意义,Halliday曾指出,存在句中的there"没有表述功能"(has no representational function)(1994:142)。依据这一点,我们认为分析存在句的主位结构时,可以不对there作语篇功能分析,将它独立划开。但问题在于该如何分析there后的成分呢?一种办法是参照Thompson(1996: 124)对祈使句的语篇功能的分析(Leave the lamp there)把存在句中的be当作主位(如下图所示)。换句话说,祈使句与存在句有相同的主位结构,区别在于后者以一个强制性的形式标记there开头。另外一种办法是参照赵彦春的观点把there后的部分全部划归述位。赵彦春认为,Thompson把祈使句中的动词(如leave)当作主位是无法令人信服的,祈使句实际上有一个隐含主位,而留下的部分都是述位。这样,我们同样可以说祈使句与存在句有相同的主位结构,区别在于后者以一个强制性的形式标记there开头。如下图所示:   Leave The lamp there   主位 述位   There was a cat on the mat   主位 述位   There was a cat on the mat   述位   被动句的被动标记by在普通被动句式中的语篇功能不难辨别,因为在普通被动句式中,by与名词词组共同充当述位。我们要讨论的是被动句中被动标记by与动作者位于句首的情况,如:by her nephew she was sent flowers. Halliday对这类分句作语篇功能分析时并没有把by作为主位的一部分,但他没有提供一个可以参照的基本标准(参见&2.1)。Fawcett(in press)认为,被动句中的by只是用来引出谁是参与者角色而已,它本身没有概念意义。   细心考察就不难发现,被动句中"by词组"提前并置于句首时,by一方面是用来标示参与者角色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是用来突出主位,实现特定的语篇衔接功能。在分析它的语篇功能时,同样可以不对by作任何分析,而把它与动作者隔开,不划归主位部分,如:   By the fourth I was knocked out   主位 述位   如前所述,感叹句中有些属"无语气句",如How interesting! Congratulations! Hello! Sue!等。而只有"语气句"才有完整的主位结构,"无语气句"没有明确的主位结构,也无法对它进行主位结构分析。Thompson(1996: 124-5)是如下分析"语气句"类型的感叹句的主位结构的:   What a nice plantHow absolutely lovely you"ve got!she books tonight!   主位 述位   同样,感叹句中的what/how只是形式标记,不使用what/how并不影响感叹句的属性。what/how在感叹句中并没有任何概念意义,因为感叹句的感叹特征是由语音来体现的。它们不仅只是形式标记,而且不属于强制性的形式标记。因此,对该类分句进行主位结构分析时不宜考虑形式标记what/how,它们仍然不是参与者,没有充当过程,也不属于环境成分,如:   What a nice plant you"re got!   主位 述位   2.3 人际功能层面   人际功能层面的主要体现是语气(Mood)与剩余部分(Residue),而语气又由主语与限定成分组成。其中主语可以是纯粹的形式标记,也可以是有概念意义的参与者角色。而it,there作为形式标记出现在句首时通常充当主语,是语气的一部分。因此,我们赞同功能语法学者们对形式标记it,there所作的人际功能分析,把it/there当作主语,动词部分为限定成分,其余为剩余部分。   而by作为形式标记并位于句首时,人际功能是比较特殊的。比如,By her nephew she was sent flowers中by her nephew虽位于句首,但仍然是剩余部分,主语是she。当然,当by不是形式标记且有其概念意义时,by与名词词组构成的短语可以充当主位,如:By train suits me most中的by已不再是被动句的被动标记。   关于感叹句中的what/how,Thompson(1996: 47-8)指出,感叹句与wh-疑问句中的what/how始终出现在句首,区别在于感叹句中主语在限定词之前:Subject ^ Finite。Halliday持有相同的看法(Halliday 1994: 86)。不过,Butler(1987: 213-4)指出,Halliday在词汇语法层讨论语气时未充分考虑感叹句的情况。Martin(1992: 44)特别指出,类似What an idiot这样的感叹句是没有语气的,属于"无语气句"。他还特别举例说明"无语气句"感叹结构(Martin 1992: 74)。   Ex He"s such an idiot!   ch kind of.   rch A complete imbecile!   ch Not quite.   rch Unmitigated!   Rex Oh, all right!   注:Eh = exchange ch = check rch = response to check Rex = response to exchange   可见,在实际交流中,用what/how的感叹句并不多,多数情况使用的是"无语气句",没有主语,也没有限定词,即没有语气部分。因此,在对感叹句作人际功能分析时,往往只有剩余部分,其中的what/how属于可有可无的成分。而由what/how引导的语气句类型的感叹句又往往是what/how及其后面紧跟的成分共同充当剩余部分,如:   What a nice plant You have got!   剩余部分 主 语 限定词   语 气   3. 结语   综上所述,表时间、气象的分句中的it,存在句中的there,被动句中表被动关系的的by以及感叹句中的what/how都是没有参与者角色的,它们也不是过程或环境成分。它们在分句中只是作为一种形式标记出现,没有具体的概念意义或语篇意义。也就是说,它们只是表达某种特定意义的形式手段。虽然它们在分句中的句法作用不可忽视,但在元功能分析中我们可以把它们与其它有概念意义的语言成分分隔开,从而突出它们的标记作用,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混乱。这或许可以作为对形式标记作元功能分析的一个基本依据。对于语篇功能,如果非分析不可,可以参照Berry(1996: 1-64)对主位的分析,把主位分为ThemeM与ThemeF,即作为意义的主位与作为形式的主位。以上所讨论的形式标记可以看作ThemeF,即作为形式的主位。
2023-07-06 12:37:261

世界语言学知名人士有哪些?

赵元任(1892 11.3—1982 2.24) 汉族,字宣仲,又字宜重,江苏武进(今常州)人,生于天津。1929年6月底被中央研究院聘为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语言组主任,同时兼任清华中国文学系讲师,授“音韵学”等课程。1938年起在美国任教。他是中国现代语言和现代音乐学先驱。 吕叔湘(1904-1998) ,江苏省丹阳市人。1926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现南京大学)外国语文系。1936年赴英国留学,先后在牛津大学人类学系、伦敦大学图书馆学科学习。1938年回国后任云南大学文史系副教授,后又任华西协和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兼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以及开明书店编辑等职。解放后,1952年起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1977年起改属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院士)、语言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 布龙菲尔德(Leonard Bloomfield,1887-1949),美国语言学家。1887年4月1日出生于美国芝加哥。北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先导人物之一。19岁毕业于哈佛大学。嗣后转入威斯康星大学师从E·普罗科什攻读语言学,1909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布龙菲尔德从研究日耳曼语系和印欧语系入手,继而研究了普通语言学和阿尔表琴语等语言。他曾在很多大学任教,最后执教于耶鲁大学,并任该校高级语言学教授。 韩礼德(M.A.K.Halliday),1925年生于英格兰约克郡里兹。英国当代语言学家。韩礼德教授是世界两大主要语言学派之一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创始人,世界语言学界的杰出代表和语言大师。他的语言学框架在当代世界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界具有广泛和深远影响。以研究Halliday的理论为中心的国际系统功能语言学学会已召开过29次国际会议,他的影响遍及欧洲、澳洲、南美洲、北美洲、非洲 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ky, 1928--),美国语言学家,转换-生成语法的创始人。1928年12月7日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费城。1947年,在哈里斯的影响下他开始研究语言学。1951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完成硕士论文《现代希伯莱语语素音位学》,1955年又在该校完成博士论文《转换分析》,获得博士学位。从1955年秋天开始,他一直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作,曾任该校语言学与哲学系主任,并任该校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为语言学界培养了一批有素养的学者。、亚洲。别问我为什么知道 百度来的
2023-07-06 12:37:352

语言学情态名词解释【系统功能语言学情态系统再思考】

  摘 要: 在系统功能语法中,情态表达说话人对所说话语的可能性与必要性的判断。经常性把说话人的判断体现为时间上的不确定性,属于时间范畴,在功能语法中不应当视为情态类型。经常性可以作为评价的级差资源,从时间频率角度限定说话人的评价意义。在系统功能语法中,情态助动词和副词表达说话人的主观观点、态度,在语义上均具备主观性特征;句法上同属于小句的语气结构;两者在英语和汉语小句中连用的情况也很普遍,没有必要进行主观和客观取向的区分。   关键词: 系统功能语言学 情态系统 经常性情态   一、引言   情态最初来源于传统模态逻辑对必要性和可能性的探讨。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曾在《前分析篇》中对包含“必然”、“可能”、“不可能”等模态词的命题构成的三段论进行了研究。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芬兰哲学家von Wright[1]开创性地发展了模态逻辑的研究,把模态划分为四类:真势(alethic)模态、认知(epistemic)模态、道义(deontic)模态、存在(existential)模态。这一分类对后来的广义模态逻辑研究和语言学的情态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提出的认知模态和道义模态的概念在言学界至今广为接受。   语言学的情态研究是借鉴了模态逻辑的研究发展而来,较早关于情态的讨论可见于Jespersen(1924:320—321)。在当代,情态作为一个语义和语法范畴,一直是语言学各个流派所关注的热点领域,有代表性的研究有:形式语义学(Kratzer,1977)、传统语义学(Lyons,1977,1995;Perkins,1983;Coates,1983;Palmer,1990,2001)、认知语言学(Talmy,1988;Sweetser,1990;Nuyts,2001)、语用学(Papafragou,2000)、系统功能语言学(Halliday,1994;Thompson,2004)。新的理论不断注入情态研究之中,使得情态这一古老范畴焕发生机与活力,也让这一领域成为各种理论框架的试验场地。   杨曙、常晨光(2011)已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情态系统进行了初步探讨,本文继续深入探讨两个问题:(1)经常性情态在情态系统中的归属;(2)情态的隐性主观和客观取向。我们首先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情态系统做简要回顾,然后依次探讨以上两个问题。   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情态系统   系统功能语言学把语言视为一个意义潜势系统,语言体现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人际功能关注人与人的互动与协商关系,与交际双方的言语角色和说话人的情感、态度有关,主要由语气、情态、评价、人称等系统实现。   Halliday(1994:362)把情态定义为说话人对命题的有效性和提议的对与错的态度,涵盖“是”与“否”之间的意义领域。他认为,情态系统包括情态化(modalization)和意态(modulation)两个子系统。情态化指在以交换信息为语义功能的命题句(proposition)中,说话人对命题可能性和经常性的判断,包括可能性(probability)和经常性(usuality);意态指在以交换物品或服务为语义功能的提议句(proposal)中,说话人对提议的态度,包括义务(obligation)和意愿(willingness)(Halliday,1994:89)。情态系统的分类如下图所示:   Modality —modalization —probability (“may be”)usuality (“sometimes”)?摇modulation —obligation(“is wanted to”)inclination(“wants to”)?摇   图1 情态类型(Halliday,1994:357)   情态意义的实现方式由情态的取向系统(system of orientation)决定(Halliday,1994:357)。情态取向表明说话人涉入命题的程度,分为主观取向和客观取向。主客观取向与显性(explicit)和隐性(implicit)表达结合形成四种情态取向:显性主观、显性客观、隐性主观、隐性客观。显性主观强调主观性,强调情态源自于说话人的主观观点,通常由一个认知型心理过程体现(如I think);显性客观创造客观性,把说话人的主观观点包装成为事件本身的特征,为本来只是一个主观看法的东西增添客观性,通常由一个关系过程体现(如 It is possible)。显性主观和客观均是情态的隐喻式表达。处于这两个极端之间的是隐性主观和隐性客观,隐性主观由情态动词体现,隐性客观由情态附加语实现,两者是情态的一致式表达方式。情态类型与情态取向系统如下图所示:   表1 情态类型与情态取向(Halliday,1994:358)   三、经常性情态在情态系统的归属   Halliday(1994)认为经常性属于情态系统的情态化子系统,它表达的语义空间是“有时是,有时不是”(sometimes yes,sometimes no),语义和可能性情态一样介于绝对的断言与否认之间。经常性情态由表示频率的情态附加语(如always,usually,sometimes,hardly)体现。   在功能派内部,对经常性情态的归属存在分歧。Thompson(2004)把经常性情态视为情态类型。Fawcett(2008:98)则明确指出,经常性情态表达时间意义(temporal meaning),属于经验意义的范畴。他把表达经常性的附加语视为时间附加语,并认为它们的意义接近如once a day之类的周期性频率附加语。朱永生(1996:189)则认为,Halliday之所以把经常性视为情态是因为经常性的语义介于‘是"与‘否"之间,并且,在英语中经常性与可能性的实现方式部分重叠,在汉语中,经常性与可能性的实现方式不存在重叠,不属于汉语情态范畴。
2023-07-06 12:37:531

英汉科技语篇主位对比分析_英汉委婉语的语用功能对比分析

  摘 要:本文通过对五篇英语科技论文和五篇汉语科技论文的主位进行定量对比分析,并结合语篇的交际目的和功能来研究英汉科技语篇主位的选择和分布对比情况,以此来挖掘出英汉科技语篇的组织形式和语体特征。   关键词:科技语篇 主位 对比分析 语体      科技语体是在科技发展中语言根据使用域(field)来进行划分的,它是人们在涉及科技活动过程中所使用的一种语言变体,这种变体主要用于自然科学领域,如工业、农业、医学等。(方梦之,1998)科技语体虽然只是一种语言变体,但是它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它给语言带来多方面的影响,包括修辞和语用等方面的影响。   随着篇章语言学的兴起,语篇分析被应用于科技文体研究,随后通过语篇分析来挖掘科技文体的普遍规律,寻找科技文体的个体特征。(方梦之,1998)本文结合语篇的交际目的和功能对五篇英语科技论文和五篇汉语科技论文进行定量对比分析,以此来研究英汉科技语篇主位的选择和分布的对比情况,并通过这一表面的语言特征来挖掘这两种语言科技语篇的组织形式和语体特征。      一、主位      功能语法(Halliday, 1985&1994)把一个句子分为主位和述位二部分,主位是话语的出发点、谈论的对象,一般位于句首;述位是主位的延续,尾随主位。主位结构的划分是为了研究语句的信息分布情况。在主位结构中,主位一般是传递已知信息作为话语的背景或话题,是话语的开端;而述位则是对话题的评论,它传递的是新信息。   例1:The applied voltage was 15kv for 30 min.   主位 述位   例2:微电子光刻 是一种照相制版同化学腐蚀相结合的    主位述位   综合技术。   在主位结构中,如果从信息传递的角度去分析,那么传递新信息的述位则更重要;如果从语篇的发展和篇章的连贯方面去考虑,那么主位就是更重要的。主位的选择和分布不仅对语篇的组织和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还能反映某一语言的组织规律。在英汉科技语篇中通过对其主位进行对比分析,既能找到英汉科技语篇的组织规律,又能发现这两种语言科技文体的个体特征。      二、英汉科技语篇主位语法成分的对比分析      Halliday(1985&1994)并没有严格限制充当主位的语法成分,他认为作主位的并不一定都是名词短语,副词短语和介词短语同样可以充当主位。   例3:Recently, Lunteetal reported new dual-electrode   主位   detectors composed of a tubular electrode and wire electrode.   例4:而对于分离的传质过程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尚不多见。    主位   通过对样文的分析(见表1)我们发现在英汉科技语篇中作语篇主位的语法成分有很多共同之处,如经常采用名词或名词短语作主位。在英语科技语篇中有475个名词和名词短语作主位,占英语科技语篇样文主位总数61%;在汉语科技语篇中有218个名词和名词短语,占汉语科技语篇样文主位总数的65%。在这二种语言的科技语篇中,介词短语作主位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在英语中是10%,在汉语中是17%。      在样文对比分析中,值得注意的是在英语科技语篇样文中仅仅只有1个主位是动词,而在汉语科技语篇中则有44个主位是由动词充当,占汉语样文主位总数的13%。在汉语科技语篇中,那些以动词作主位的句子大多数是省去了作主语的施动者。这一省略现象表明汉语科技语篇的作者认为主语的施动者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过程,如例5和例6。   例5:采用色谱管理系统软件进行数据收集与色谱分析。   主位   例6:此外,没有发现任何其它血清的干扰质存在。   主位   另外,我们还发现在英语科技语篇样文中有142个主位是由名词化结构充当,占英语样文主位总数的18%,这表明了名词化结构在英语科技语篇中是一个重要的语体特征。如例7和例8。   例7:The repeatability of analyte migration times in capillary主位   zone eletrophoresis is poor.   例8:The reliability of the physical data depends entirely on    主位   the precision of mobility values of the marker compounds.      三、英汉科技语篇主位词汇成分对比分析      本文用来作对比分析的科技语篇样文虽然属于两种语言,但它们具有很多相同的语体特征。在科技语体方面,英   汉科技语篇都采用科技术语作为篇章的核心词汇,所以在英汉科技语篇中经常是科技词汇来充当主位。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英语科技语篇中,这种主位占总数的70%,在汉语科技语篇中也达到了55%。科技术语是用来表达科学领域中某些特定的事物,在科技语篇中未标志性主位通常是由科技术语来充当,它通常也归于概念主位,如例9和例10。      例9:Capillary zone eletrophoresis(CZE) is a powerful tool for   主位    the separation of solutes Ranging from small molecules and ions to biopolymers such as proteins.   例10:通道毛细管电泳自问世以来,受到了极大关注,已    主位   成为毛细管电泳研究领域中一个新的处长点,可能产生划时代的变化。      四、英汉科技语篇主位类型使用对比分析      (一) Halliday的主位分类   Halliday(1985&1994)把主位分为单项主位、复项主位和句项主位。单项主位是指包含一种语义成分的主位(如例11);复项主位是由多项语义成分构成的主位,其中总是有一个表示概念的语义成分,例外还可能包含表示语篇和人际意义的语义成分(如例12);句项主位指的是由整个小句充当的主位(如例13)。(胡壮麟,1997)   例11:HPLC grade solvents were used for preparation of    主位   buffers and mobile phases.   例12:Therefore, dual-electrode detection mode is often su-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主位   perior to single electrode mode in selectivity and sensitivity in LC-EC.   例13:由于碾碎的干凝颗粒大小难以分布均匀,因此前者    主位   方法应更有效。   (二) 英汉科技语篇主位类型使用对比分析   1.三种类型主位的使用分布   从表3中可以看出,英语科技语篇比汉语科技语篇较多的时候使用单项主位,这样使得句子的开头显得更加的简明和直接;而汉语科技语篇则比英语科技语篇更多的时候使用句项主位,使句子的开头显得比较的复杂,这也是汉语句子结构的一大特点。      2.复项主位使用对比情况   由于本文第三部分已略对概念主位作讨论,本部分将主要讨论复项主位中语篇主位成分和人际主位成分。   从表3中可以看出在英汉科技语篇中复项主位的使用比率都比较低,而单项主位的使用比率则都比较高。由此可推出复项主位中的语篇主位成分和人际主位成分在英汉科技语篇中的使用比率都比较低。从表4中可以看出在英语科技语篇样文中总共有51个复项主位,其中语篇主位有41个,人际主位只有2个;在汉语科技语篇中总共有16个复项主位,其中语篇主位15个,人际主位则只有1个。      在英汉科技语篇中,复项主位的使用比率低也具有一定的客观原因。人际主位成分表达的是作者自己的判断和态度,而任何一门科学都是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不为人的主观意志所转移。因此,在779个英语句子中只有2个人际主位,而在337个汉语句子中也只有1个人际主位。语篇主位表达的是语篇的内部关系,它对语篇的组织和内部衔接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从主位分布总体情况来看,科技语篇作者在论述他们的观点时更愿采取直接和简明的方式,而只有在影响语篇连贯的情况下才使用语篇主位成分。   3.句项主位使用对比分析   从统计的数据来看,(见表3)在英语科技语篇样文中共有210个句项主位,占主位总数的27%;而在汉语科技语篇样文中也有174个句项主位,占主位总数的52%。通过对这些句项主位的分析,发现英语科技语篇中有句项主位的句子较多地采用主从结构,如例14和例15;而汉语科技语篇中有句项主位的句子则较多采用并列结构,如例16和例17。   例14:If he electrode needs to be polished or replaced by an-   主位   other material, the entire system needs to be refabricated.   例15: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removal and repositioning of    主位   the working electrode does not compromis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E-EC system.      例16:本文则发展出高效离子交换膜色谱柱,并应用于蛋    主位   白质的分离分析。   例17:膜色谱产生于本世纪80年代,它的色谱性能与灌注    主位   色谱相近,可以达到与灌注色谱相似的分离效果。      结论      本文对五篇英语科技论文和五篇汉语科技论文进行了定量对比分析,并结合语篇的交际目的和功能对英汉科技语篇中的选择和分布进行了对比研究,包括英汉科技语篇主位语法成分对比分析、英汉科技语篇主位词汇成分对比分析以及英汉科技语篇主位类型使用情况对比分析。通过这些对比分析,发现英汉科技语篇在主位的选择和分布上既有相同之处,如常采用名词或名词短语作主位,也有许多不同之处,如英语科技语篇中有大量的名词化结构作主位,而汉语科技语篇中则有大量的动词作主位。上述研究旨在挖掘出英汉科技语篇的组织形式和语体特征,希望能为科学工作者和广大科学爱好者以及英语学习者提供借鉴之处。      参考文献:   [1] Bhatia, v.k. Analyzing Genre. New York: Longman Publishing House, 1993.   [2] Halliday, 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85.   [3] Halliday, M.A.K. An Introduc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94.   [4] 方梦之. 英语科技文体:范式与应用[M]. 上海: 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   [5] 胡壮麟.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5.   [6] 胡壮麟. 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 湖南: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   [7] 侯维瑞. 英语语体[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   [8] 黄衍试. 论英语主位与述位[J]. 外国语, 1985,(5).   [9] 刘礼进. 英汉篇章结构模式对比研究[J]. 现代外语, 1999,(4).   [10] 叶云屏, 王永生. 科技语篇的主位特征分析[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1).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023-07-06 12:38:001

作格的详细释义

Simon C. Dik是荷兰功能语法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功能观和方法论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完全脱离形式语法的研究方法,或是说还置身于Chomsky和Halliday的语言观之间.他认为作格语言是与受格语言相对而言的.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对不及物谓词和及物谓词的谓元的处理,以及对格标记方面的处理.受格语言中,及物和不及物小句的主语都标记为主格(nominative case),及物小句的宾语标记为(宾格)accusative case.在作格语言中,对不及物小句中的主语和及物小句中的宾语的格标记都是通格(absolutive),及物小句的主语的格标记是作格(ergative),如下例. 例1 a)John moved the rock. b) The rock moved. Dik认为a,b两句中的the rock具有不同的语义功能:前一个是目标(goal),后一个是动体(processed).但Fillmore(1968)将两个the rock都称为Objective;Chafe(1970) 将两个the rock都称为Patient;他们都认为这两个rock没有区别.Dik并不将两者重叠在一起,他认为the rock在两句中的语义状态不一致,句a中的the rock附属于某种外力操作,而这个外力在句b中消失了.Dik关于目标的定义很严格,一定要有外力施事的介入.所以有施事者和被施事物出现的句子才有作格现象,即作格语言的格标记受谓词的及物性控制,而非谓元的语义功能.(Dik,1989:105)但是在Dik的作格标记中并没有体现出二者的不一致,都标记为absolutive.要区分它们之间细微的差别,需要一种更明晰的标记方法.   Halliday从语义关系的视角出发,认为作格小句分析与及物小句分析并不一样.作格小句所关心的是小句有没有致使语义,而及物小句关心的是过程类型,以及过程涉及的参与者和所在的环境.Halliday 将及物性分析和作格分析看作是两种互相补充的分析方法.作格小句的分析重点是某实体属于某动作或状态的外部原因是否存在.但是对于同一个小句,Halliday也用及物和作格同时进行分析.如例句:The lion chased the tourist. 及物性分析 动作者(Actor) / 目标(Goal) 作格性分析 施事者(Agent) / 中介(Medium) 从此类小句的分析来看,系统功能语法并没有将作格小句与及物小句看成是相互补充的体现形式,而是相互重叠的.究其根源,及物性和作格性并不是同一层次上的成对概念,他们处于不同的概念系统中,因而在词汇语法层的体现上会出现重叠现象.及物性分析中的过程类型以动词的语义为标准,属于深层语义的范畴;参与者和环境成分则是在词汇语法层上的分析.因此在处理复杂的语义结构时,及物性分析并不能完全展现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作格性分析可以展现动作的发生是否属自主进行的或是由外力引起的.照这样的逻辑进行推理,作格分析在系统功能语法分析中的地位就是在及物性分析不完全时的补救分析手段. Dik和Halliday在表述施事和受事时术语并不一致,分别是ergative与agent相对; absolutive与medium相对.虽然这些术语的句法语义标记不一样,所指是一样的,如Dik对于及物小句的结构标记为AgSubj[erg.]+ V + GoObj[abs.],Halliday的标记是Participant + Process + Complement.Dik的模式可理解为以作格形式出现的作主语的施事者+及物动词+以通格形式出现的作宾语的目标,与之相对的Halliday的模式则为参与者+过程+补语成分.两者相比,Dik的标记方法更为精密,它详细地描述了各成分的体现形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023-07-06 12:38:071

摩基火烈鸟大师干红葡萄酒属于什么档次的酒

葡萄酒款种类太多不知道要选择哪一款想要入门葡萄酒的世界但又不太了解葡萄酒知识想要选择适合新手的酒但不知道哪款适合想提高自己鉴别酒的能力但没有找到合格的“老师”商务应酬时想要在客户面前不露怯但不能标准使用葡萄酒礼仪想要和喜欢的TA多一些共同话题但又害怕说错话作为新手小白想要进阶为品酒大师但一直找不到方向…………
2023-07-06 12:38:245

西方当代语言学家有哪些?

 西方著名语言学家成果与名著归纳-叶斯柏森 2011-12-05 20:51:51|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语言学家 叶斯柏森 |字号大中小 订阅 .  叶斯柏森(Jens Otto Harry Jesperson,1860-1943),丹麦语言学家。1860年7月16日生于丹麦日德兰半岛的兰内斯,童年时就对拉斯克(Rasmus Rask)的著作发生浓厚的兴趣,开始学习冰岛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并读过缪勒(Max Muller)和辉特尼(Whitney)的著作。17岁时进入哥本哈根大学学习,初学习法律,后转向语文学,学过速记、法国文学,研究过丹麦方言,致力于语音学的学习和研究。1887年获哥大文学硕士学位。之后,他游学欧洲,拜见了许多著名的语言学家,然后在德国潜心研究古英语和中古英语。  从1893年起,叶斯柏森在哥本哈根大学担任英文教授一直到1925年退休为止。1920--1921年任该大学校长。他也是许多科学院和学会的成员。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和苏格兰圣安德鲁斯大学曾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他还是1936年在哥本哈根举行的第4届国际语言学家会议的主席。1943年4月30日在罗斯吉尔德(Roskilde)去世,享年83岁。  叶斯柏森主要从事英语语法和语言理论的研究,一生著述极丰,代表作有:《语言进化论、特别着重英语》(Progress in Language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English)、《语言教学法》(How to Teach a Foreign Language)、《英语的成长和结构》(Growth and Structure of the English Language)、《语言论:语言的本质、发展和起源》(Language:Its Nature,Development and Origin)、《语法哲学》(Philosophy of Grammar)、《英语语法纲要》(Essentials of English Grammar)、《分析句法》(Analytic Syntax)以及耗费他40年心血的7卷本巨著《现代英语语法:历史原则》(A Modern English Grammar:On Historical Principles)。  叶斯柏森对普通语言学和语法学有重大的贡献。百年来,他的一系列著作一直被视为语言科学历史上的经典文献,是人们公认的的英语语法的最高权威。拉波夫在评价20世纪最重要的3位语言学伟人时说:"索绪尔被认为是本世纪影响最大的语言学家,梅耶是历史语言学最杰出的语言学家之一,叶斯柏森是其著作在当代被最用心去阅读、最注意去引用的语言学家。"
2023-07-06 12:38:411

英语语言学里的“元语言功能”是什么意思

元语言功能(Metalingual function) , Language can be used to talk about itself.(用来说明语言本身的功能)。按照Halliday的说法,一个文本中的每一个句子都是多功能的,并同时有三个元功能,这是功能理论的基本属性。三个元功能是人际功能、概念功能和语篇功能。语言的三个功能与语境密切相关,通过词汇语法(单词和语法结构)lexicogrammer来实现三个功能,lexicogrammer是Halliday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提出的一个专有名词。
2023-07-06 12:39:021

英语中的歧义如何产生,如何消除语法歧义

很难
2023-07-06 12:39:103

求问题补充中的英文翻译,谢谢。

1.人们通常认为学习英语,有足够大的单词量和语法规则就足够了。一个人的语法越系统,单词量越大,他的能力等级就越高。2.当一个人(学英语)驾轻就熟并能真正读懂英语文章的时候,跨文化的意识对于他来说,将变得尤为重要。3.研究表明,世界上对文化的定义大约有200中之多。4.学习语言和学习文化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同时两者又相互依赖......语言系统也是社会功能系统的一部分,两者相依相存。 ----M.A.K.韩礼德5.我们真的不需要那么多的原子弹和氢弹,因为我们自身作为文化的参与者,本身就具备专业的知识。纯手动翻译,以后有翻译上的难题可以再百度上给我留言。
2023-07-06 12:39:172

请人把一段中文翻译成英文(拒绝翻译软件),在线等。重手译,鄙视机译

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
2023-07-06 12:39:262

研究英语词汇歧义及其妙用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国外对此的研究状况怎样?

任何语言都有歧义现象,英语也不例外,歧义的产生来自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歧义本身有着消极作用,而对歧义积极利用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幽默效果。 [关键词]歧义 语音歧义 词汇歧义 语法歧义 幽默 一、前言 任何语言都有歧义现象,英语也不例外,歧义是语言结构形式与其意义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一种语言结构具有几种结构层次关系,或一个言语表现不同的意图或含义等产生的。英语歧义性探讨在语言教学、翻译理论和实践、文学语言研究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可以帮助人们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歧义的产生主要来自语音,词义与语法结构三个方面。 (一)语音歧义(Phonological Ambiguity),是指在谈话中由于语音有歧义而使听话人可能产生多种理解,其表现形式主要有同音异形异义词,同形同音异义词等。 1.同音异形异义歧义词 英语中有些词如:bear熊,bare 赤裸的,flower花,flour面粉,hear听见,here这里,hour小时,our我们,meet遇见,meat肉,rite仪式,right正确,sight视力,site地基,sun太阳,son儿子等,它们的发音相同,拼写形式不同,表达的意义也不同,交际时有时会产生误解。运用“生成音位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则,可揭示词语结构元素的内在特征和元素的组织方式及其规律,并解析交际英语中连读、同音异义及句法结构等引起的歧义问题。生成音位学重音规则对指导交际英语和处理语音歧义问题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二语使用者处理交际语言歧义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歧义是语言多义的属性,任何一种语言都具有歧义的现象。本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对歧义进行阐释,指出语法歧义根源于语法隐喻,具有动态性、相对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它不仅对于实现语言的三大元功能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是人类发展语言、提高认知的必要手段。结合个例提出从语篇层面上,从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的角度消除歧义。最后对歧义及相关概念进行了区分。1. 引言 歧义是人类语言所共有的一种特性。歧义的产生涉及多种因素,如语音、词汇、语法结构、习惯用语等。按照不同的标准和角度,歧义可作不同分类。就触发歧义的语言层面而言,歧义可分为:构词歧义、语音歧义、语义歧义、句法歧义和语用歧义(邱述德 1998: 20) ,其中以句法歧义现象最为复杂。对此,国内学者(林洪志 2001;马登阁2003)等多采用生成语法模式对英语句子结构歧义进行了分析和剖解。与一味追求结构形式描写的形式语言学不同,以Halliday为首的功能语言学派强调语言成份的功能,主张通过语言的使用来解释语言结构。功能语法在解释歧义现象方面显现出了一些优势,这为歧义的分析开拓了一条新路(邱述德 1998: 584)。但目前在学术界,仅有少数学者选取功能语言学视角对英语歧义进行过分析(马博森1995;孔亚明 2007) ,这方面的研究还较少。笔者拟从功能语言学视角出发,主要以Halliday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框架,重点讨论英语名词词组和限定动词产生的歧义,并尝试对这些结构歧义现象进行分析解读。 2.名词词组产生的歧义 2. 1形容词作前置限定词产生的歧义 英语中,名词词组通常由“修饰词 +中心词”构成。我们以一首英文歌曲的名称Red Red W ine为例。这个歌名存在歧义:它既可以被理解为“红红的酒”,又可被解释为“红色的葡萄酒”。类似这样的歧义例子还有许多。Halliday在论述名词词组的经验结构(experiential structure)时,提出了类属词(Classifier)和修饰语 (Epi2thet) 的概念(1994: 184)。类属词的功能是说明事物类别:例如, bus station, railway station, train station 中的bus, railway和 train这些词的功能是区分车站的不同种类;修饰语的功能是说明所修饰物体的特征,例如:在new station, noisy station这两个词组中,形容词 new和 noisy的功能只是展现车站的某些特点,而不是对“车站”这个概念进行精细分类。 Bloor和Bloor认为类属词和修饰语都可用于名词词组中,对中心词进行限定。如果脱离语境,在类属词和修饰语的功能区分方面,许多表达都是歧义的(2001: 138)。据此,上文提到的例子Red Red W ine可被作如下分析: (1) Red Red Wine (a) Red Red Wine 修饰语 类属词 事物 红葡萄酒 (b) Red Red Wine 修饰语 修饰语 事物 红红的酒 例(1)的两种解释分别是“红葡萄酒”和“红红的酒”。〓24〓作前一种意思 (a) 讲时,第一个Red的语义功能为修饰语,第二个Red的语义功能是类属词,表明事物的种类,整个词组的意思是“酒类的一种———红葡萄酒”;作后一种意思 (b) 理解时,两个Red的语义功能均为修饰语,表明事物的特征,整个词组的意思是“红颜色的酒”。如此,Red RedWine这个词组的歧义就得到了很好的解释。请看另一个例子的分析: (2) small children"s cot (a) smal children"s cot 修饰语 类属词 事物 小型儿童床 (b) small children" cot 类属词 事物 幼儿床 例(2)的两种解释为“小型儿童床”和“幼儿床”。作前一种解释 (a) 时, small一词的功能成分为修饰语,说明床的尺寸大小;作后一种意思(b)理解时, small和chil2dren联合起来作类属词,说明床的类别。 我们在英语当代语法中可以发现类似的表述:特性修饰语(qualitative modifiers)和类别修饰语( classifying modifiers)。这两个概念可以互相转化。通常表示大小、颜色、特征等的形容词为特性修饰语,当它们说明中心词的本质属性时,便转化为类别修饰语;通常表示处所、国别、原料和用途的修饰语为类别修饰语,当它们用来说明中心词的风格、式样、特征等意义时便成了特性修饰语(张克礼 2005: 460)。但是这样的分类和表述很容易使学习者感到困惑。与之相比,Halliday提出的类属词和修饰语这两个概念概括性更强,在实际语言分析过程中更简便更易于操作。 2. 2 V2ing形式作前置限定词产生的歧义 英语中经常出现动词2ing形式作前置限定词的结构。这种结构也易产生歧义。Halliday在其功能语法体系中使用名词性词组(nom2inal group)这个术语来统括传统语法中的普通名词、形容词、数量词和限定词,把它们都视为名词词组的下属类别(1994: 185)。不仅如此,可以充当类属词和修饰语的动词2ing和2ed形式也被韩礼德归入到名词性词组这一类。Bloor和Bloor在论及类属词和修饰语的功能区分与歧义的关联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some dancing girls(1995: 138)。他们认为这个名词短语存在歧义,它的意思 既可以指“一些以跳舞谋生的姑娘———舞女”也可以指“一些正在跳舞的姑娘”。 传统语法在解释 some dancing girls的两种含义时,往往引入动名词和现在分词的概念。如果把 dancing当动名词,词组的意义为“舞女”;如果将 dancing视为现在分词,整个词组的意思就是“正在跳舞的姑娘”。但是这种解释很难让学习者理解。我们如果依照功能语法的观点对此进行分析,情况便会简单许多。 (3) some dancing girls (a) some dancing girls 指示词 类属词 事物 一些舞女 (b) some dancing girls 指示词 修 饰语 事物 一些正在跳舞的姑娘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词组作 (a) 解释时, danc2 ing的功能是类属词,指明这些姑娘的职业是跳舞;作 (b)解释时, dancing的功能是修饰语,所说明的是这些姑娘正在进行的动作。通过界定 dancing一词的双重功能, some dancing girls这个词组的两种含义就得到了非常清晰的展现。 在传统语法框架内,学习者区分歧义往往需要借助复杂的语法范畴和项目。在 some dancing girls这个例子里,学习者需要详述现在分词和动名词这两个语法范畴的差别来解释这个词组的歧义。而对于大部分中国学生来说,区分动词的这两种非限定形式历来都是非常困难的。这无疑会加剧学习者对上述歧义现象的解析难度。相反地,如果我们依据功能语法的理论对此进行解释,情况会有很大不同。学习者依托系统功能语法知识,明了 danc2ing这个单词的双重功能———既可作类属词又可作修饰语,再充分考虑到语境因素,就能够识别和剖析词组歧义。由此,功能语法的优势可见一斑。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3.限定动词产生的歧义 传统语法将英语动词分为限定性和非限定性两类。通常,限定性动词充当句子的谓语,是整个句子的核心成分之一。谓语动词的句法功能不同,其他关联成分的句法地位也随之改变(邱述德 1998: 344)。谓语动词本身的多重含义必然会导致整个句子产生歧义。国内学者秦洪林早在1991年分析谓语平面上的歧义时,就注意到了行为动词与系动词、系表结构与及物动词进行时态之间的歧义现象(1991: 24428)。 在系统功能语法框架内,没有谓语动词、系表结构等概念。Halliday率先提出语言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谋篇功能。在概念功能中,小句通过及物性系统 (transitivity system) 来表述语言使用者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Halliday 1994: F25)。及物性是一个语义系统,其作用是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分成若干种“过程”(process) ,即通过语法形式对经验进行范畴化,并指明与各种过程有关的“参与者”(partici2pant)和“环境成分”(circumstantial element) (胡壮麟,等〓34〓2005:75)。Halliday把人类经验分为六种不同的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其中,前三种过程是英语及物性系统中主要的类型过程。但是,上述各个过程之间的界线并非泾渭分明,某些过程既可以被归入一种类别同时又可以被归入到另一种类别。这种情况下,歧义的产生就在所难免。英语结构歧义较多的发生在对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这三种主要过程的判定。有时,一个小句既可以解读为物质过程又可以解读为关系过程;既可以解读为心理过程又可以解读为关系程。这种判定上的模棱两可直接造成了句子意义的多种解释。 下面我们依据系统功能语法来辨析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句子中的歧义现象。 3. 1主动语态产生的歧义 3. 1. 1简单结构:不及物动词产生的歧义 在英语句法中,“名词短语 +不及物动词”结构是常见的一种句式。它所产生的歧义现象层出不穷。我们以 Mary looked very hard为例说明。按照转换生成语法的分析,这个句子的结构歧义是与某个短语的范畴地位相关联的(Radford 2000: 66)。在这个句子里,歧义涉及到的是 very hard这个短语的范畴地位。当very hard被视为形容词性的短语时,它的意思是“非常严厉的”;当它被看作是一个副词短语时,其含意 是“非常使劲地”。如此,Mary looked very hard这句话的双重含义即得以展现。 这种理论指导下的分析方法固然可行,但它的不足之处是将句子中的一些组成成分单独进行了语法分析,割 裂了局部语法结构与整体语义构成的逻辑关系。如果我们依照功能语法对此例句进行分析,情况会得到很大改观。 (4) Mary looked very hard. (a) Mary looked very hard. 行为者 过程:行为 环境的:方式 玛丽非常努力地看。 (b) Mary looked very hard. 载体 过程:关系 属性 玛丽看起来非常严厉。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例(4)作(a)解释时,是一个行为过程。其中,Mary是行为者, very hard是环境成分,表示行为的方式,整个小句的意思是“玛丽非常努力地看”;作(b)解释时,小句展现的是一个关系过程。其中,Mary作为过程的载体, very hard表示属性,整个小句的意思是“玛丽看起来非常严厉”。 这个句子歧义产生的根源在于 look一词的多重意义。传统语法中, look一词可用作不及物动词,也可用作 系动词。功能语法认为,关系过程指的是反映事物之间处于何种关系的过程;行为过程指的是诸如呼吸、咳嗽、做梦等生理和心理行为。Halliday在对关系过程的论述中把look一词归入到表达感觉—感知一类的动词里面(1994:120)。在论述行为过程时,他又把 look一词归入到出现在行为过程中的几类典型动词之列(1994: 139)。正是由于动词look的这两种功能使小句Mary looked very hard产生了歧义。此外,在例(4)的(a)和(b)这两种解读中,我们仔细观察还会发现,不仅动词 look的意义区分明确:在(a)释义中是指行为过程,在(b)解释中是指关系过程,句子中的其它成分Mary和 very hard也分别具有不同的功能。 Mary在(a)释义中的语义功能是行为者,但在(b)释义中的语义功能是载体; very hard在 (a)释义中表示方式而在 (b)释义中则说明载体的属性。这些词汇功能方面的细微差异,在传统语法的框架内很难体现出来。 3. 1. 2复杂结构:及物动词产生的歧义 我们再来分析一个形式较为复杂的例子: They are chewing tobacco。这个句子有两个意思:“他们正在嚼 烟”,和“它们是嚼烟”。传统语法的解释需要首先确定they是指代有生命力的人还是指代无生命力的物。如果确定 they是指代人,那么这个句子结构就是现在进行时态,表示一些人正在做chewing“咀嚼”这个动作。如果they指代的是一种无生命的事物,那么这个句子是一个主系表结构, chewing在这里作动名词,表示烟草的用途。很明显,这种传统的分析方法较为繁琐。下面我们尝试从功能语法角度来进行析解。 (5) They are chewing tobacco. (a) They are chewing tobacco. 动作者 过程:物质 目标 他们正在嚼烟。 (b) They are chewing tobacco. 载体 过程:关系类属词 中心词 属性 它们是嚼烟。 如上所示,例(5)既可以解读为(a)物质过程,也可以解读为(b)关系过程。在(a)解读中,小句表达的是“发生 某事”,其中they是动作者, tobacco是动作的目标,整个小句的意思是“他们正在嚼烟”;在(b)解读中,小句表达的是关系过程。they作为载体, chewing tobacco表示属性(其中, tobacco是中心词, chewing是类属词,表示烟草的一种) ,整个小句的意思是“它们是嚼烟”。如此一来,学习者不必确定 they是指人还是指物,更无须明辨现在进行时态和主系表结构的差别,就可以解析例(5)展现出的双重含义。这样的操作较之于传统语法显然简便了许多。又例如: They are lecturing engineers。我们对其进行如下分析: 〓44〓 (6) They are lecturing engineers. (a) They are lecturing engineers. 动作者 过程:物质 目标 他们正在给工程师上课。 (b) They are lecturing engineers. 载体 过程:关系 类属词 中心词 属性 他们是授课的工程师。 当例(6)解读为(a)物质过程时, they是动作者, engi2 neers是动作的目标,整个小句意为“他们正在给工程师上课”;当小句被解读为(b)关系过程时, they是载体, lectu2ring engineers表示属性, (其中, lecturing是类属词,说明这些工程师的类别是“讲课的”) ,整个小句的意思是“他们是授课的工程师”。这样的操作避免了许多麻烦:学习者无需借助动词 时态和主系表结构等传统语法项目,也无需熟悉和掌握动名词这个语法范畴,如例(5)中的 chewing和例(6)中的lecturing,就可以对类似句子中的歧义现象进行解析。此种范例俯拾皆是。 3. 2被动语态产生的歧义 运用系统功能语法也可对动词被动形式产生的歧义进行分析。请看下面的例子: (7) Theywere relieved. (a) They were relieved. 目标 过程:物质 他们被换了岗。 (b) They were relieved. 载体 过程:关系 属性 他们感到放心了。 当例(7)解读为(a)物质过程时, they是目标,were re2 lieved表被动,整个小句意为“他们被换了岗”;解读为(b) 关系过程时, they是载体, relieved表属性,整个小句的意 思是“他们感到放心了”。 如果我们从传统语法的角度去解释这个句子的歧 义,就会发现情况复杂了许多。我们首先需要确定 re2 lieved一词的词性。如果将其视为一个单纯的形容词,它 的含义是“感到宽慰的、放心的”,与之紧密联系的动词 were的语义功能相当于动词feel,意为“感觉”; 如果把re2 lieved看作动词 relieve的被动语态形式,它的意义是“被 换岗”,之前的动词were即是一个帮助构成被动语态的助 动词。这样的分析无疑是复杂的。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8) The man was offended. (a) The man was offended. 目标 过程:物质 这个人受到了冒犯。 (b) The man was offended. 载体 过程:关系 属性 这个人(因受到冒犯)生气了。 我们采用功能语法去分析,就会发现:当例(8)解读为(a)物质过程时, the man是目标,was offended表被动,整个小句意为“这个人受到了冒犯”;解读为(b)关系过程时, the man是载体, offended表示属性,整个小句的意思是“这个人(因受到冒犯)生气了”。这样的解读方式大大降低了学习者分析句子歧义的 难度。我们不必再局限于传统语法的框架内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恰当地运用功能语法解释英语结构歧义现象,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应向学生简单介绍系统功能语法知识,帮助他们初步了解物质过程、关系过程等基本概念,以提高其对英语歧义的分析、理解的能力。 不仅如此,运用系统功能语法还可能解决一些被传统语法所忽略的问题。以 Iwas scared为例。这个句子依据传统语法来看是没有歧义的,但是功能语法对此却有独到的见解。Halliday在论述关系过程时指出,关系过程和心理过程的界限并不鲜明,这两种过程有一些重叠(overlap2ping) ,一些小句如 I was scared可以有两种解读(1994:121)。如下图所示,它既可以被解释为心理过程又可以被 解释为关系过程。 (9) Iwas scared. (a) I was scared. 感知者 过程: 心理(情感) 我(受到惊吓)感到害怕。 (b) I was scared. 载体 过程:关系 属性 我是害怕的。 Halliday认为心理过程是一种感知的过程(a process of sensing) ,并将表达感觉 (feeling)、思想 (thinking)和感知(perception)的小句都归入了心理过程的范畴(1994: 11224)。胡壮麟等认为心理过程是表示“感觉”、“反应”和“认知”等心理活动的过程(a processof thinking) (2005:76)。虽然他们的措辞不同,但基本观点是一致的。在例(9)中,当小句解读为(a)心理过程时, I是感知者, scared表达的是情感,整个小句意为“我(受到惊吓)感到害怕”;当小句解读为(b)关系过程时, I是载体, scared作为属性,表示“被吓怕了的人之中的一员”,整个小句的意思是“我是害怕的”。而传统语法的分析很难将上述两种意义的细微差别展现出来。运用系统功能语法中“过程”(process)的概念来解读歧义,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明辨小句内部构成成分的功能和(下转第61页) 〓54〓以革新诗歌的形式,表现当代人错综复杂的心态著称的美国诗坛的约翰〓贝里曼高度评价《情歌》,认为这首诗标志着现代诗歌的开端。应该说艾略特诗歌的现代性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尤其是“暗示”理论的影响。通过许多不连续的意象拼凑成令人费解的图案,促使读者努力挖掘隐藏其中的哲理,从而真正品味出图案之后的惊人之美。《情歌》虽是艾略特最早发表的一首诗作,但其中却蕴含了艾略特所有的诗歌理论主张,为其后来诗歌上的巨大成就奠定了基础。艾略特通过对法国象征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以其主题、风格和语言技巧的新颖独特突破了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的传统诗歌形式,对现代派诗歌的审美标准的确立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正如瑞典学院常任秘书安德斯〓奥斯特林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中所说“艾略特代表了一种最独特的类型”是“文体与革命的急先锋”“他的作品也以钻石般的锐利,划破了我们现代人的心灵”(陈映真 1972)。而艾略特本人也因此成为象征主义后期的代表人物之一。 注释: ①屠岸、章燕选编:《外国诗歌经典100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7月。 ②③④同①。
2023-07-06 12:39:351

功能对等理论的简要介绍及其原则

最佳答案翻译思想史表明,随着现代语言学的形成与日臻完善,20世纪中叶以来,建立在语言... 而起作用的只是语言的工具理性及其规律性。翻译理论由于长期受语言学的影响,形...
2023-07-06 12:39:443

语域理论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外语教学理论

  摘 要:语域概念起源于应用语言学的“语言变体”概念。语域理论是指我们使用的语言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并受到语境的制约。外语教学中应该重视语域问题,注重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外语的能力,即训练学生不仅使用正确的外语,而且还要使用恰当的外语。   关键词:语域理论 特征 功能 外语教学      语言是人们进行社会交际和个人思维的重要工具。对语言的真正掌握不仅在于组织正确的语法句子,而且在于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恰当的语域。所谓语域(register),就是指语言随着使用场合、环境不同而区分的变体,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中使用,有一定的语言特征的语言变体。语言使用的场合或环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因素:说话者、受话者、话题和交际方式。在实际交际中,人们所选用的语言形式往往随着这四种因素的变换而变换,这种语言形式上的变化形成不同的语域特征。外语教学中应该重视语域问题,提高学生识别及使用语域的能力对提高学生交际能力有很大帮助。      一、语域理论      根据韩礼德(1964)的界定,语域(register)指的是“语言的功能变体”(functional variety of language)。[1]所谓功能变体,就是因情景语境的变化而产生的语言变化形式。语域理论是从社会学角度来研究语言变体的,认为语言是社会行为,是行为潜势,是“能够做的事情”。“能够做的事情”通过语言表现为“能够表达的意义”。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环境的制约;语言形式的选择同样在很大程度上受文化环境的制约。由此可见,语言的使用随着社会场合的变化而变化。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他所使用的语言要受制于一定的语言环境,韩礼德将决定语言特征的情景因素归结为:话语范围(field of discourse)、话语基调(tenor of discourse)和话语方式(mode of discourse),即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2]这三个组成部分中任何一项发生改变都会导致意义的变化,引起语言的变异,由此而产生不同的语言变体即语域。   语场指实际发生的事,也就是话语范围及整个语言事件的背景。如交谈的话题(subject matter)以及话语中的场地(setting)等情景因素。交谈的话题可以是技术性的或非技术性的。技术性话语包括科研报告、医疗指南等;非技术性话语包括小品文和日常会话等。   语旨指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按照参与者的社会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角色关系,又可划分为个人语旨(personal tenor)和功能语旨(functional tenor)。前者指交际双方的社会角色关系,后者指语言活动的目的。个人语旨可能是亲密的,如亲朋好友之间;也可能是疏远的,如不太熟悉的或陌生人之间。功能语旨可能是教导性的,如菜谱的使用说明;可能是说明性的,如机械的构造;可能是描写性的,如人物描写;可能是说服性的,如大多数的广告词。   语式指的是语言活动所采用的媒介(medium)或渠道(channel)。语式的不同可产生由不同的渠道、媒介或修辞方式来区分语域:口语和书面语,它们在很多方面都有明显的不同。就口语而言,有的是即席发言,毫无准备;有的有所准备或有充分准备。文字材料也各有不同。有的为说而写,不留或少留书面语痕迹;有的虽是为说而写,但留有明显的书面语标记(如政治演说);有的则并非为说而写(如学术论文等)。此外,谈话的目标也包括在方式之中:如是为了证明还是为了教训,是为了说服还是为了威胁等;语体也包括在谈话方式中:小说、诗歌、神话、布道等语体都要求不同的方式。很自然,谈话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话功能,即决定着主位的选择、信息的选择、预期的选择,以及接应手段的选择等。   语言使用总是发生在某个具体的情景语境中,以上这三个情景语境因素共同作用,制约讲话者对词语和语义结构的选择,确定了不同情境下所使用的合适的语言特征――语域。      二、语域的主要特征和功能      语域有三大基本特征:第一,它可以按照精密阶(scale of delicacy)的不同再进行划分。也就是说,大的范畴中又可分为小的范畴,小的范畴又可包含更小的范畴。如文学英语可以划分为小说英语、诗歌英语、散文英语等。诗歌英语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叙事诗英语、史诗英语等。第二,语域间的“距离”不等。有些语域十分相近,有许多共同的意义特征,如诗歌英语与散文英语;有些语域则大相径庭,差别迥然,如数学英语与小说英语。第三,按其自由度的不同,语域有开放与封闭式之分。封闭式的语域没有个人发挥创造的余地,属限定性语言,如军事训练时的口令;开放性的语域可以发挥个人的创造性,可供选择的意义范围很广,相对来说是不受限定的语言,如日常的谈话等。   语域还有两大功能:第一,反映文化的功能:语言能够反映社会,语域变异可以表现社会过程的多样性与文化的多样性;第二,预测功能:这种预测是双向的,我们可以根据所处的语境预测出交际的内容,也可根据语篇来预测语篇的语境。语域的封闭型愈强,其预测性愈强,反之则弱。   韩礼德的语言理论不仅研究了语言的性质、语言过程和语言的共同特点等根本性问题,而且探讨了语言的应用问题。他的语域理论深刻分析了语言与社会的关系,并且把语言的变体与社会语境变化联系起来,因而对语言教学有很大的启示。      三、语域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在于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的语境运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的能力,训练学生不仅使用正确的英语,而且还要使用恰当的英语,因而教师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注意语域特征。   首先,该加强学生对各种语体以及文章的体裁分析,进而指导外语教学。教师应不时向学生介绍不同的语体,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训练,让其知道语体大致有正式语体和非正式语体之分;礼貌语体与熟稔语体之分;口语语体和书面语体之分。另外还有广告语体、新闻语体、信函语体、法律语体等等。除此之外,如果一名优秀的教师能巧妙地把语域和体裁分析结合起来进行授课,使学生的思维上升到语篇的高度,会更加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因为体裁语言形式的变化是通过语域的情景的形式变化而实现的。语域是靠使用语言的风格予以实现的。语域的三要素在特定社会情景中应该也能够做到有效而得体的结合,但这种结合是受体裁制约的。体裁分析注重语篇的组织模式,交际目的和社会功能会有利于学生读与写的能力培养。   其次,使学生明确认识语法上规范的句子并不是所有场合中都适用,语言的使用要受一定的交际场合的制约,也就是说什么样的场合说什么样的话,否则如同在庄重的场合着便装,在非正式场合穿西装戴礼帽一样不适宜。如英语将来时的形式“be going to + infinitive”。这种形式的动词时态有两种形式:一种我们称为“going”形式,另一种则为美国口语“gonna”(=going to)形式。例如:“The government is going to suspend negotiations...”,“Yeah ,Dave"s gonna fix that. He said he was gonna do that early next week。”这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变体。前种形式适用于正式或书面场合,而后种多用于日常交谈。但许多学生却在这两种语体上混淆。   另外,短语与句法结构的练习也应在一定的交际场景中去学习,使得学生不仅知道表达同一意义的几种方式,也知道在何种场合去使用具体哪一形式。[3]如:   to go to the toilet → to rear (for men only)   to powder one"s nose (for women only)   to go to W. C. (for adults)   to go to the pot (for children)   to spend a penny (colloquial)   to do one"s needs (slang)   to wash my hands (man &woman )      四、结语      一个英语学习者,除了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还应该用语域理论作指导,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使用得体的语言。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语言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根据情景的不同,正确地使用语域,达到正确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Halliday,M. A. K. “The users and uses of language”in M. A.K. Halliday,A. McIntosh and P. Strevens. (Eds.) The Linguistic Sciences and Language Teaching [M]. London:longman ,1964.   [2]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许之所,吴莎莎.语域与英语教学.理工高教研究,2005年2月.
2023-07-06 12:40:041

刘思达的学术成果

《割据的逻辑:中国法律服务市场的生态分析》,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版;《霍姆斯读本:论文与公共演讲选集》(译著),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失落的城邦:当代中国法律职业变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015. “Law"s Social Forms: A Powerless Approach to the Sociology of Law.”Law & Social Inquiry, forthcoming. 2015. “Boundary Work and Exchange: The Formation of a Professional Service Market.”Symbolic Interaction, forthcoming. 2014.“Migra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Spatial Mobility of Chinese Lawyers.”Law & Policy36(2): 165-194. (Sida Liu, Lily Liang, and Ethan Michelson) 2014. “The Trial of Li Zhuang: Chinese Lawyers" Collective Action against Populism.”Asian Journal of Law and Society1(1): 79-97. (Sida Liu, Lily Liang, and Terence C. Halliday)2013. The Legal Profession as a Social Process: A Theory on Lawyers and Globalization. Law & Social Inquiry 38(3): 670-693.2012. “Palace Wars over Professional Regulation: In-House Counsel in Chines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Wisconsin Law Review 2012: 549-571.2012.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How ChineseLaw Firms Survived the Financial Crisis.” Fordham Law Review 80: 2847-2866. (with Xueyao Li)2011. “Political Liberalism and Political Embeddedness: Understanding Politics in the Work of Chinese Criminal Defense Lawyers.” Law & Society Review45(4): 831-865.2011. “With or without the Law: The Changing Meaning of Ordinary Legal Work in China, 1979-2003.” Pp. 234-268 in Chinese Justice: Civil Dispute Resolu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eds. M. Y. K. Woo, M. E. Gallagher, and M. Goldman. Cambridge a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1. “Lawyers, State Officials, and Significant Others: Symbiotic Exchange in the Chinese Legal Services Market.” China Quarterly 206: 276-293.2010. “What Do Chinese Lawyers Want? Political Values and Legal Practice.” Pp. 310-333 in China"s Emerging Middle Class: Beyond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ed. C. Li.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with Ethan Michelson)2010. “The Politics of Crime, Punishment, and Social Order in East Asia.” Annual Review of Law & Social Science 6: 239-258. (with David Leheny)2009. “Recursivity in Legal Change: Lawyers and Reforms of China"s Criminal Procedure Law.” Law & Social Inquiry 34(4): 911-950. (with Terence C. Halliday)2008. Globalization as Boundary-Blurring: International and Local Law Firms in China"s Corporate Law Market.” Law & Society Review 42(4): 771-804.2007. “Birth of a Liberal Moment? Looking through a One-Way Mirror at Lawyers" Defense of Criminal Defendants in China.” Pp. 65-107 in Fighting for Political Freedom: Comparative Studies of the Legal Complex and Political Liberalism, eds. T. C. Halliday, L. Karpik, and M. M. Feeley. Oxford: Hart Publishing. (with Terence C. Halliday)2006. “Client Influence and the Contingency of Professionalism: The Work of Elite Corporate Lawyers in China.” Law & Society Review 40(4): 751-782.2006. “Beyond Global Convergence: Conflicts of Legitimacy in a Chinese Lower Court.” Law & Social Inquiry 31(1): 75-106.《中国法律的形状》,《中外法学》,2014年第4期,第1024-1044页。 《法律职业的政治命运》,《交大法学》,2013年第1期,第93-100页。《中国涉外法律服务市场的全球化》,《交大法学》,2011年第1期,第145-172页。《法律边疆地区的纠纷解决与职业系统》,《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1期,第130-156页。(与吴洪淇合作)《中国法律社会学的历史与反思》,《法律和社会科学》,2010年第7卷,第25-31页。《法律职业研究的死与生》,《社会理论》,2009年第5期,第1-16页。《立法、实践与政治过程:谈“冤案”与律师刑事辩护难的成因》,《清华法治论衡》,2008年第10辑,第73-89页。《客户影响与职业主义的相对性:中国精英商务律师的工作》,《北大法律评论》,2008年第9卷第1辑,第29-55页。《当代中国日常法律工作的意涵变迁(1979-2003)》,《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第90-105页。《职业自主性与国家干预:西方职业社会学研究述评》,《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1期,第197-224页。《分化的律师业与职业主义的建构》,《中外法学》,2005年第4期,第400-414页。《法律移植与合法性冲突:现代性语境下的中国基层司法》,《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3期,第20-51页。《经典社会理论中的法律:马克思、涂尔干、韦伯与法律社会学》,收于《社会理论之法:解读与评析》,高鸿钧、马剑银(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第381-403页,2006年。
2023-07-06 12:40:121

什么是伯明翰学派

  英国的伯明翰文化学派(简称伯明翰学派)始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当时世界范围的社会运动风起云涌,1964年,“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entre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也被简称为CCCS)在英国的伯明翰大学应运而生,一种新的大众文化研究范式从此闪耀于学术舞台。  1964年,理查德·霍加特(Richard Hoggart)在英国伯明翰大学(Birminghan University)创立了当代文化研究中心(The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简称CCCS)。霍加特担任该中心主任5年后,1968年,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接任主任。该中心第三任主任是1979年接任德理查德·约翰逊(Richard Johnson),第四任主任是乔治·洛伦(Jorge Lorrain)。20世纪80年代末,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扩展为文化研究系,担负了向本科生讲授文化研究课程的任务。  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宣称其成立宗旨是研究文化形式、文化实践和文化机构及其与社会和社会变迁的关系。  其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大众文化及与大众文化密切相关的大众日常生活,分析和批评的对象广泛涉及电视、电影、广播、报刊、广告、畅销书、儿童漫画、流行歌曲,乃至室内装修、休闲方式等。在这些众多而分散的研究内容中,大众媒介始终是其研究焦点,尤其是对电视的研究极为关注。其研究方法最初受美国传播学研究影响,但在霍尔领导时期,吸收了阿尔都塞和葛兰西的观点,转向媒介的意识形态功能分析。  参考链接:伯明翰学派_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2123113.htmu200d
2023-07-06 12:40:304

英语语言学家的汇总资料

1. F. de Saussure (1857—1913)2. O. Jespersen (1860—1943)3. YR Chao (1892—1982)4. L. Bloomfield (1887—1949)5. N. Chomsky (1928—)6. C. Fillmore (1929—)7. R. Montague (1930—1971)8. M. Halliday (1925—) 9. L. Wittgenstein (1889—1951)10. S. Pinker (1954—)上面的人物非常出名,可以在网上下到他们的著作和贡献。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2023-07-06 12:40:481

开题报告 英文

开题报告 英文范文   开题报告英文如何书写呢?开题报告英文范文有着怎样的内容呢?下面是我分享的开题报告英文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开题报告英文范文篇一:    一、论文题目: classroom interaction and oral english teaching   二、研究现状:   对于课堂互动与英语口语教学之间的关系,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1)构建主义模式 它是以构建主义理论为基础的互动模式,司洪海在《构建主义理论与英语口语教学》中从对现有教学模式的“反思”入手,探讨将构建主义引入英语课堂教学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其意义和作用。   卢艳春和路雅琴在《构建主义与大学英语口语课堂教学》中则分别“从构建知识观”“构建学习观”“构建教学观”入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性、构建性。   (2)角色扮演模式 徐志敏、王瑛在《大学英语课堂互动教学中角色扮演探究》中着重探讨了在角色扮演的互动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对指导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黄玉兰在《角色扮演引入英语专业口语教学中》从角色扮演是“多为互动英语口语教学模式的应用”探讨了角色扮演这一教学方法的目的、步骤和利弊等方面。   (3)以学生为中心模式 这一模式被单独研究的较少,黄影秋在《以学生为中心提高英语口语课堂教学效果的探索中》通过对学生口语课堂学习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实现教与学的`“双边互动”。并提出阐述如何运用其他“教学策略提高口语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而刘蓉在《谈英语口语课堂互动》中则提出了互动可以创造“以学生为中心的口语课堂和整体小组作业模式”,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4)合作性学习模式 这种模式的研究较为普遍和盛行,它兴起于美国,在后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黄艳在《合作性学习在大学英语课堂的应用》中提出了以下几种合作模式,从而的出该模式的优势所在。顾晓乐在《合作性学习与情景剧表演》中从情剧表演的角度来证明合作性学习的有效性。肖巧玲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合作学习》中则通过合作学习在口语教学中的实践探究合作学习应注意的原则。而慕东文在《合作性学习的特点、目标、内容和实践策略》一文中,他用“人文精神和平等民主合作”原则,对待新的理念,指导英语口语教学。   (5)情景设置模式 它主要是根据gillian brown & george yuled的语言情景对第二语言习得者的交际紧张、焦虑的研究表明口语情景设置不适当,会影响学生用目标语进行交流,进而强调进行口语教学情景设置的重要性。张舍茹、孙边旗在《英语口语教学的情景设置>>中就论述我们应注意“情景互动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及如何设置“英语口语教学中情景设置的形式”两个小方面局部性的探讨了情景设置这种互动模式。   孙久荣在《论英语口语课的情景教学》中对情景设置这个模式从宏观上进行了分类,进而得出“开放式情景”和“封闭式情景”,为情景设置互动模式研究开辟了一个小领域。   三、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通过对目前已经发展起来并比较成熟的几种互动模式的归纳来看:关于人际互动这种互动模式在目前的互动性研究中被单独研究还比较少,没有被当作一种独立的模式应用到英语口语课堂教学中,它更多的是被贯穿到其他几种互动模式当中。因此,本论题认为它还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四、研究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   本论题将以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为基础,以互动理论和构建主义理论为依据,运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对已有的研究进行宏观上的概述,从而引出本文论题,通过例证分析、验证人际互动模式对课堂英语口语教学效果的提高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五、提纲: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definition and theoretical basis of interaction   1.1 definition of interaction   1.2 theoretical basis of interaction   1.3 some main interactive modes in the present classroom   chapter two the necessity and the principles of following interaction-teaching mode   2.1 the disadvantage of traditional oral english teaching mode   2.2 the necessity and merit of taking interaction-teaching mode   2.3 oral english interaction-teaching mode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s   chapter three personal interaction in the oral english teaching   3.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eacher and students   3.2 two types of personal interaction   3.3 classroom climate   3.4 classroom size   chapter four the evaluation of the interactive oral english teaching mode   4.1 some principles should follow when evaluating   4.2 the concept of evaluating   4.3 the technology of evaluating   conclusion   六、参考文献   jonssen, dh..thinking technology: toward a constructivist design model [j].educational technolgy. 3 (1994): 34-35.   littlewood, william.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卢艳春, 路雅琴.“构建主义与大学英语口语教学.” 前沿杂志. 11 (XX):98-100.   司洪海.“构建主义理论与英语口语教学.” 基础英语教育. 4 (XX):8-9.   吴蕾.“构建主义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东华大学学报(社科版).7 (XX年):23-24.   范雄飞, 黄玉兰.“把角色扮演引入英语专业口语教学之中.”读与写杂志. 9 (XX):35-37.   徐志敏, 王瑛.“大学英语课堂互动教学中角色扮演探究.” 外语研究. 8 (XX):56-57.   黄影秋.“以学生为中心提高英语口语课堂效果.”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3 (XX年): 81-88.   何亚娟.“中学英语课堂互动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渭南师院学报. 12 (XX): 72-73.   顾晓乐, 黄芙蓉.“合作学习与情景剧表演.” 国外外语教学. 2 (XX):55-56.   黄艳.“合作性学习在大学英语课堂的应用.” 长沙大学学报. 10 (XX年):145-146.   慕东文.“合作性学习的特点、目标、内容和实践策略.” 甘肃农业. 6 (XX):304-305.   孙边旗,张舍茹.“英语口语教学的情景设置.” 教育理论与实践 8 (XX):37-39.   孙久荣.“论英语口语课的情景教学.” 辽阳师专学报 21 (XX):87-89.   开题报告英文范文篇二:   系别: 外语系 专业:英 语 所选题目名称:   English Idioms and Their Cohesive Function   课题研究现状:   English idiom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English vocabulary. The general tendencies of present-day English are towards more idiomatic usages. Halliday and Hason (1976) pointed out that there are three functions of English idioms (ideational function, interpersonal function and textual function). Another scholar, Fernando C. (1996), also made valuable contributions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idiomatic expression_r of coherent text, and in the creation of stylistic effects.   Chinese linguists like Hu Zhuanglin (1994, 1996), Zhu Yongsheng (1995, 1996, 1997) and Zhang Delu (1994) mainly made contributions to the study of textual cohesion.   课题研究目的:   This paper is firstly intended to define English idioms and analyze the features of them. It then explores the cohesive function after careful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attempting to arouse the concern of using idioms appropriately and help readers make full use of the cohesive function for communicating more concisely and idiomatically, thus more effectively.   课题研究内容:   As English idioms are much alive in everyday English, a close look at the function of idioms must be taken. This dissertation includes the following five aspects: 1. Introduction   2. A General Study of English Idioms 2.1 The Definition of English Idioms 2.2 Features of English Idioms   3. Cohesive Function of English Idioms 3.1 Cohesion   3.2 Functional Categories   3.3 Cohesive Function of Relational Idioms 3.4 Cohesive Function of Other Idioms   4. The Cohesive Function in Terms of Syntax And Pragmatics 4.1 Syntactic Cohesion 4.2 Pragmatic Function 5. Conclusion   课题研究计划:   January 22-March 10: question posing of the research and collection of materials March 11-March 25: analysis of the materials and writing of an outline   March 26-April 30: completion of the first draft and seeking supervisoru2019s advice May 1?June 10: refinement of the paper according to teacheru2019s suggestion   June 11?June 22: finalization of the thesis based on the set requirements after the defence   主要参考文献:   [1] Fernando, C. Idioms and Idiomaticity.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0   [2] Halliday, M.A.K. and R. Hason. Cohesion in English. Longman Press, 1985   [3] Lakoff, G. and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4] Makkai, A. Idiom Structure in English. The Hague Press,1972   [5] 林承璋. 英语词汇学引论[M]. 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   [6] 陆国强. 现代英语词汇学[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7] 汪榕培, 卢晓娟. 英语词汇学教程[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指导教师意见:    签字: 年 月 日 领导小组意见:    签字: 年 月 日 ;
2023-07-06 12:41:211

批评话语分析的例子【火车相撞新闻语篇的批评话语分析】

  摘 要: 批评性话语分析主要通过分析大众语篇,揭示语篇中隐含的意识形态,其方法论主要建立在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基础上。本文旨在讨论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概念、方法及其理论框架,并运用该理论框架,从分类、转换、情态三个方面分析关于4.28胶济铁路火车相撞的新闻报道,揭示了英语大众语篇中某些形式和结构可能具有的意识形态意义。   关键词: 火车相撞新闻语篇 批评话语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 意识形态   一、引言   批评话语分析是西欧语言学界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语言学思潮,旨在通过分析大众语篇,揭示意识形态对语篇的影响和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批评话语分析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为基础,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语篇分析,批评话语分析是研究社会政治语境下语篇和谈话如何实施、再现和抵制社会权势滥用、统治和不平等。   二、批评话语分析的一般方法   20世纪80年代的批评话语分析强调语篇生成者在及物性、情态和分类等方面做出的选择及不同句子结构相互转换所产生的意义。90年代的批 评语 言学家扩大了语言分析的范围,增强客观性和一致性,强调语篇生成、传播和接受的生活语境和社会历史背景。(辛斌,2002)批评话语分析通过分析语篇的语言特点和社会历史背景考察语言结构背后的意识形态,进而揭示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三、实例分析   本文试图分析一篇登载于2008年4月28日的新闻报道,题为“China rain crash kills 66,injures hundreds”,旨在揭示语篇、权势、意识形态的互动作用。2008年4月28日4时41分,北京开往青岛的T195次列车运行至山东境内脱线,与烟台至徐州的5034次列车相撞。本文拟从转换、情态、及物性三方面分析语篇如何通过语言形式反映意识形态。   1.转换   转换主要指名物化和被动化的运用,即把事物短暂的历史状态表述为长久的自然状态。   名物化是概念隐喻的一种,指把句中的动词和形容词转换为名词和名词词组,使其具有名词的语法功能,从而削弱语篇的动作感,隐瞒动作的执行者。被动化是主题化的一种手段,把表示受事的宾语成分移到句首,充当有标记主位以突出该成分所表达的信息,同时隐瞒动作发出者。如:   (1)Four hundred people were taken to hospital,with 70 in a critical condition.   (2)Bloodstained sheets and broken thermos flasks littered the ground.   报道中记者把受伤乘客作为受事者,将其放在句首充当主位,凸显了此次灾难的残酷和遇难乘客的悲惨遭遇。   2.情态   情态的考察着重于转述引语形式的选择,直接引语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者通常引用当事人或者权威人士的话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从而影响对新闻事件的看法。(戴炜华,2002)该报道中的直接引语多为遇难乘客和目击者的原话,如:   (1)We were still sleeping when the accident occurred.   (2)I suddenly woke up when I felt the train stopped with a jolt.   其中的频度副词表明了两火车行驶速度之快及事故发生的突然性,展示了两列急速行驶火车相撞时的悲惨情景和车厢内遇难乘客的惊恐情形,有效地引起国内外民众的关注,对当今交通状况的思考,以及对遇难乘客的同情和帮助。   记者引用了央视一套新闻联播报道的情况:“The rail line was built in 1897 and was due to be retired for all but goods trains in favor of a high-speed link to be ready in time to carry passengers from Beijing to Qingdao for the Olympic sailing events.”其言论充分表达了中方政府对此次特重大交通事故严重性的认识,不仅对遇难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伤害,还影响到2008年奥运会帆船赛区青岛的客货运载。   3.及物性   及物性系统是表现概念功能的一个语义系统。语篇中主要采用了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和关系过程三种常见的表达概念功能的过程,三者合计88%,体现了本篇报道对客观事实或事物属性进行充分的解释说明。如:   (1)Two passenger trains collided in eastern China on Monday,killing at least 66 people and injuring hundreds as carriages derailed and toppled into a ditch ...句(1)中 “collided”、“killing”、“injuring”、“derailed”表执行性的动作即物质过程,清楚地表达出火车相撞这一动作事实及所造成的伤害,包含着事件发生、事件完成,以及对事件进行判断的言外之意。   (2)... I suddenly woke up when I felt the train stopped with a jolt.   心理过程是表示感觉的心理活动过程,可分为感知、反应和认知。心理过程一般有两个参与者,心理活动的主体“感觉者”和客体,即被感知的“现象”。句(2)为受害者的话语,从心理过程反映事故发生的突然性及严重性,以引起各方的同情与重视。   (3)... four of the injured were French nationals,all of whom were taken to hospital with bone fractures,the report said,adding no foreigners were among the dead.   关系过程是评价或判断最直接的方式(Hodge and Kress,1979:113),它反映事物之间处于任何关系的过程,可分为“归属性关系过程”和“限定性关系过程”,前者对事物进行描写,后者对事物进行限定。通过句(3)中系动词连接名词词组形成限定性关系过程,用以说明事故中人员伤亡情况及受害者身份。   四、结语   批评话语分析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通过语言分析使话语者隐性的意识形态意义凸显,以便人们对其进行重新审视。随着当今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我国读者接触西方新闻报道的机会越来越多。为避免某些“隐性的”不良文化及反动价值观的渗透,我们应积极培养综合性批评话语分析意识,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西方新闻报道,从而确保我国社会生活健康安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中竺.批评语言学述评[J].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1):21-27.   [2]任芳.新闻语篇模式的批评性分析[J].洛阳: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5):19-23.   [3]辛斌.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版社,2005:75.   [4]戴炜华,高军.批评语篇分析:理论评述和实例分析[J].外国语,2002.   [5]Hodge.R,Kress.G.Language as Ideology[M].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Kegan Paul,1979:20.
2023-07-06 12:41:341

物理学基础这本书怎么样

物理学基础这本书好。《物理学基础》是一本经典的物理学教材,被广泛应用于高等院校的物理学专业和相关领域的教学和研究。这本书由美国物理学家霍尔曼(Halliday)和葛罗夫茨(Resnick)联合编写,已经出版了多个版本和衍生版本,内容丰富、系统完整、描述精确,深受读者和教师的好评。作为一本物理学的入门教材,《物理学基础》涵盖了从力学、热学、电磁学到现代物理学等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与理论,并以清晰、简明的语言和形象生动的例子,辅以大量的图表和计算练习,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此外,该书在新版本中还增加了一些现代物理学的前沿内容和应用案例,以满足不同层次和需求的读者。总的来说,如果您是物理学专业或者对物理学感兴趣的学生或者科研人员,那么《物理学基础》无疑是一本很好的参考书。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本书的内容相对较为深入和复杂,需要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和思维能力才能更好地掌握和应用其中的知识。
2023-07-06 12:41:411

委婉语的三大功能谁提出的

Halliday。委婉语人际功能系统系统功能语言学家Halliday(韩礼德)指出,语言具有三大纯理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与语篇功能,而委婉语是1972年由拉科夫提出的。
2023-07-06 12:41:481

这是什么电影?

小贼、美女和妙探 Kiss Kiss Bang Bang(2005)导演:沙恩·布莱克编剧:沙恩·布莱克/Brett Halliday主演:小罗伯特·唐尼/方·基默/米歇尔·莫纳汉/柯宾·伯恩森/达什·米霍克类型:喜剧/动作/悬疑/惊悚/犯罪制片国家/地区:美国语言:英语上映日期:2005-09-14片长:103分钟又名:接吻! 接吻! 开枪! 开枪! / 吻两下打两枪 / 亲亲,撞撞
2023-07-06 12:41:551

急求 英文论文翻译为中文…… Chapter 2 Towards a functional grammar Halliday (1) In speaking Engli

万圣节--服装秀原创 ]** 未经作者许可 , 不得转载或摘编**每年的十月三十一日, 在西方国家 有个 Halloween ,中文译做万圣节,也叫鬼节. 在万圣节期间,许多家庭都会在门口和院子布置上很多装饰:各种鬼怪,南瓜灯,蜘蛛网等等.小孩子在这天回穿上万圣节的服装挨家挨户去讨糖,说是 " trick or treat " .关于万圣节由来的,传说最多的版本认为,那是源于基督诞生前的古西欧国家,主要包括爱尔兰、苏格兰和威尔士.这几处的古西欧人叫德鲁伊特人.德鲁伊特的新年在十一月一日,新年前夜,德鲁伊特人让年轻人集队,戴着各种怪异面具,拎着刻好的萝卜灯 ( 南瓜灯系后期习俗,古西欧最早没有南瓜 ) ,他们游走于村落间.这在当时实则为一种秋收的庆典;也有说是 " 鬼节 " ,传说当年死去的人,灵魂会在万圣节的前夜造访人世,据说人们应该让造访的鬼魂看到圆满的收成并对鬼魂呈现出丰盛的款待.所有篝火及灯火,一来为了吓走鬼魂,同时也为鬼魂照亮路线,引导其回归. ( 来自网路 )现在为了安全起见,很多家长都会带小孩子到购物中心或市府举办活动的公园去讨糖啦.我每年都带小孩去附近的购物中心( MALL )去" trick or treat " .既可以玩,又可以购物,一举两得.TinkerBell(中文是花仙子吧?)这个我喜欢.黑无常?小丑.牛仔.紫蝙蝠.发廊里的工作人员.每个人都是同一造型.怪兽.挺恐怖的.superwoman白雪公主和蜘蛛侠.小孩子的最爱.巫婆和仙女.店员也打扮得很可爱.Power Ranger全家出动,挺可爱的.
2023-07-06 12:42:044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本概念

系统功能语言学(system-functional linguistics)为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韩礼德Halliday创立。英文论点如下:Systemic Grammar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linguistic theories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Firstly, it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ociological aspects of language.Secondly, it views language as a form of doing rather than a form of knowing. It distinguishes linguistic behaviour potential from actual linguistic behaviour.Thirdly, it gives a relatively high priority to descrip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ular languages and particular varieties of languages.Fourthly, it explains a number of aspects of language in terms of clines (i.e. ungrammatical →more unusual →less unusual →less usual→ grammatical).Fifthly, it seeks verification of its hypotheses by means of observation from texts and by means of statistical techniques.Lastly, it has as its central category the category of the system.中文翻译:相对于其它语言理论,系统功能语法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它非常关注语言的社会属性,如何实现社会功能。其次,它把语言看做一种实践,而不是一种认识。并且在可能的语言行为和实际的语言行为间进行区分。第三,更加重视对个别语言、个别语言变体的分析。第四,用“连续性”解释语言的不同表现形式,(例如:不符合语法——不符合习惯——有点不符合习惯——比较符合习惯——合乎语法)第五,通过语篇的观察和统计手段验证其假说。最后,其核心类别是系统的类别。
2023-07-06 12:42:131

halliday,m.a.k哪个是名,哪个是姓

不太清楚,但根据两个例子看一下!Mirza Asadullah Khan Ghalib,M.A.K. Ghalib,迦利布,印度穆斯林诗人;Michael Alexander Kirkwood Halliday,M.A.K. Halliday,韩礼德,英国语言学家;对比:从国人对“国际友人”的称呼上来看,首先,有时候我们习惯以他们的“姓氏”称呼,也就是结尾那部分;有时候我们习惯以他们的“名字”称呼,也就是开头那部分;这是不定的。从上面所示的两人名例子的对比来看,当出现“.”,说明是单词的字母省略现象;而人名的大写首字母,这也是一种常见现象;两个名字都是“M.A.K.”,说明它不是固定的,而是首字母是开头以这样的字母打头的这种类型,就可以是这个样子——“M.A.K.”。汉译的名字,采用了一种音译与贴合美学的方式,而成的外国人的中文名字。除去姓氏以外,整合到一起,因为姓氏代表了一个家族,也象征了一个家族的延续,所以,姓氏是重要的。而名字倒是无所谓,许多人可以选择昵称来称呼自己,虽不用家族的姓氏,但家族姓氏是重要的,它往往是单独成为一部分,很难从人心中抹去。就是说,将名字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姓氏,放在最后,一部分是非姓氏,至于英文里有没有“中文少见的复姓”的说法,我目前不清楚,而前面三个整合在一起,以首字母的方式呈现,应该是对“非姓氏”部分的缩写,也就是“M.A.K”。名字需要大写的,大小写不仅是姓氏上的不一样,对人心中的地位也不一样,需注意,要区分!
2023-07-06 12:42:391

KatherineHalliday人物介绍

KatherineHallidayKatherineHalliday,演员,1985年出演电视剧《邻居们》,1997在电影《末路鸳鸯》中饰演Mahood"sSister。外文名:KatherineHalliday星座:水瓶座出生日期:1975-01-17职业:演员代表作品:邻居们imdb编号:nm0356574
2023-07-06 12:42:461

CliveHalliday人物简介

CliveHallidayCliveHalliday是一名演员,主要作品有《窈窕淑女》《欢乐满人间》《ThePrematureBurial》。外文名:CliveHalliday职业:演员代表作品:《ThePrematureBurial》合作人物:乔治·库克
2023-07-06 12:43:011

JohnHalliday出生于哪里

JohnHallidayJohnHalliday是一名摄影师,主要作品有《TheLegendofFlashpants》、《众生相》。外文名:JohnHalliday职业:摄影师代表作品:《TheLegendofFlashpants》合作人物:NateFoll电影作品
2023-07-06 12:43:161

西方当代语言学家有哪些?

西方当代语言学家有:1.描写主义语言学,以布龙菲尔德为代表。布龙菲尔德,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先导人物之一。2.系统功能语言学,以韩礼德为代表。韩礼德(M.A.K.Halliday),英国当代语言家。世界两大主要语言学派之一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创始人,世界语言学界的杰出代表和语言大师。3.转换—生成语法,以乔姆斯基为代表。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被认为是20世纪理论语言学研究上最伟大的贡献。  语言学(linguistics)是以人类语言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探索范围包括语言的性质、功能、结构、运用和历史发展,以及其他与语言有关的问题。语言学被普遍定义为对语言的一种科学化、系统化的理论研究。并且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
2023-07-06 12:43:231

语境和语域的关系?

不好意思.不懂遗憾
2023-07-06 12:43:324

国内外知名的语言学大师有哪些?

赵元任(1892 11.3—1982 2.24) 汉族,字宣仲,又字宜重,江苏武进(今常州)人,生于天津。1929年6月底被中央研究院聘为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语言组主任,同时兼任清华中国文学系讲师,授“音韵学”等课程。1938年起在美国任教。他是中国现代语言和现代音乐学先驱。 吕叔湘(1904-1998) ,江苏省丹阳市人。1926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现南京大学)外国语文系。1936年赴英国留学,先后在牛津大学人类学系、伦敦大学图书馆学科学习。1938年回国后任云南大学文史系副教授,后又任华西协和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兼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以及开明书店编辑等职。解放后,1952年起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1977年起改属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院士)、语言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 布龙菲尔德(Leonard Bloomfield,1887-1949),美国语言学家。1887年4月1日出生于美国芝加哥。北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先导人物之一。19岁毕业于哈佛大学。嗣后转入威斯康星大学师从E·普罗科什攻读语言学,1909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布龙菲尔德从研究日耳曼语系和印欧语系入手,继而研究了普通语言学和阿尔表琴语等语言。他曾在很多大学任教,最后执教于耶鲁大学,并任该校高级语言学教授。 韩礼德(M.A.K.Halliday),1925年生于英格兰约克郡里兹。英国当代语言学家。韩礼德教授是世界两大主要语言学派之一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创始人,世界语言学界的杰出代表和语言大师。他的语言学框架在当代世界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界具有广泛和深远影响。以研究Halliday的理论为中心的国际系统功能语言学学会已召开过29次国际会议,他的影响遍及欧洲、澳洲、南美洲、北美洲、非洲 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ky, 1928--),美国语言学家,转换-生成语法的创始人。1928年12月7日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费城。1947年,在哈里斯的影响下他开始研究语言学。1951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完成硕士论文《现代希伯莱语语素音位学》,1955年又在该校完成博士论文《转换分析》,获得博士学位。从1955年秋天开始,他一直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作,曾任该校语言学与哲学系主任,并任该校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为语言学界培养了一批有素养的学者。、亚洲。
2023-07-06 12:43:541

概念功能层面的典型分析是及物性分析 英语论文

Halliday,Thompson,Eggins,Downing and Locke等学者对气象过程(Meteorological process)中的it,存在过程中的there,被动语态的被动标记by以及感叹句中的what与how等没有概念意义的成分所进行的功能语法分析缺乏前后一致性,没有标准可以遵循。本文通过深入分析试图阐明:(1)这些形式标记的句法作用不可低估,但它们没有实际概念意义,在功能语法分析中不宜笼统地把它们划归其它功能成分;(2)形式标记的功能语法分析是有规律可循的。 关键词: 形式标记;元功能;分析 Abstract: There is a lack of consistency and standard in the functional analyses by such scholars as Halliday, Thompson, Eggins, Downing and Locke of "it" in the Meteorological process, "there" in the Existential process, passive formal marker "by" in the passive voice, and what/how in the exclamatory clause, which have no ideational meaning. This paper presents an analysis and attempts to elucidate two points: (1) Such formal markers may not be included in other functional components in functional analysis because they have no actual ideational meaning although their syntactical significance can not be neglected; (2) Certain rules can be found for the functional analysis of such formal markers. Key words: formal marker; metafunction; analysis 1. 引言 元功能思想是系统功能语法一大核心思想,对语言及语言运用的诸多解释可以通过元功能分析来进行。而对于只有形式意义的语言成分的分析,系统功能语法学者目前所提供的解释有待进一步探讨。Halliday,Thompson,Eggins,Downing and Locke 等学者在分析形式标记时时而把它们与有实际概念意义的语言成分合并起来作为一个功能成分,时而把形式标记与其它成分分隔开进行功能分析,这种分析缺乏连贯性和一致性。我们试图通过对气象过程中的it,存在过程中的there,被动语态的被动标记by以及感叹句中的形式标记what与how的分析,说明形式标记的功能语法分析是有章可寻的。为说明问题,我们分别考察了上述学者对这些形式标记所作的功能分析,然后从元功能的三个主要层面出发提出我们的分析,找出其中的可能规律。限于篇幅,概念功能层面我们仅讨论及物性系统,语篇功能层面只讨论主位结构,人际功能层面只讨论语气系统。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这里所说?quot;标记"不是"Markedness",而是"formal marker"。 2. 形式标记的元功能分析 2.1 概念功能层面 概念功能层面的典型分析是及物性分析。对于it,Halliday(1994: 143)认为类似"It"s raining"这样的分句属气象过程(Meteorological process),是间于存在过程和物质过程之间的一种过程类型。他指出,it可当作主语,但没有参与者角色,也没有及物性方面的功能;类似It"s blowing / It"s raining可以解释为没有参与者的物质事件,而类似It"s foggy/cloudy/misty/hot等可解释为关系过程,其中的it 是"载体"(Carrier)。Halliday没有提供具体的图例分析,我们仍然弄不清他是否将气象过程中的it与其它语言成分分隔开来分析。Thompson(1996: 77-8)也认为表天气或时间的分句没有参与者,主语it没有概念意义。这样,从及物性角度来看,表天气或时间的分句只有"过程"。Thompson(1996: 233)是如下分析这种分句的: It was snowing heavily outside 过程:物质 环境成分:方式 环境成分:方位 Downing and Locke(1995: 37)也指出,表示时间、气象条件及距离的it无概念意义。但他们没有提供具体分析。 由于表气象、时间、距离的分句中it无概念意义,没有参与者角色,因而将it一并划归过程是没有说服力的。Thompson将it与"过程"划归一体显得不够严密 www.lunw.com 毕业论文网,他的分析似乎说明动词成分之外的成分也可以充当过程。依上所述,建议对该类分句作及物性分析时统一把it与其它成分分隔开,不作具体分析。比如:It was snowing Heavily outside 过程:气象 环境成分:方式 环境成分:方位 对类似It"s foggy/cloudy的分句是否可以当作关系过程仍然有争议。但这些分句中的it仍然没有指代任何概念实体,无概念意义,它仅仅是个形式标记,它的省略形式Foggy/Cloudy在意义上与原分句没有差异。把无所指的it当作关系过程中的"载体"是不够严密的。因此,及物性分析时也可以把it单独分开。 对于存在句中there的概念功能分析,Halliday(1994: 142-3)、Eggins(1994: 254-5)、Thompson(1996: 101)和黄国文(1999: 140-142)持有相同的观点。他们都认为,类似There was a lamp leading down与Maybe there"s some other darker pattern这样的分句只有一个参与者,即"存在物"(Existent)。There同样是个形式标记,没有概念意义,它的功能仅仅是排除再用一个主语的需要或可能。Eggins(1994: 254-5)特别举例(There was snow on the ground)说明在概念功能层面无需对there进行分析。Thompson(1996: 101)比较了这类过程和相应的物质过程: Maybe there is some darker pattern 过程:存在 存在物。
2023-07-06 12:44:011

BarryHalliday主要经历

BarryHallidayBarryHalliday是一名演员,主要作品有《不列颠之战》《警察狄克逊》。外文名:BarryHalliday职业:演员代表作品:《不列颠之战》合作人物:约翰·施莱辛格
2023-07-06 12:44:081

halliday three metafunctions

the ideational function,the interpersonal function,the textual function
2023-07-06 12:44:141

ChristopherHalliday是谁

ChristopherHalliday外文名:ChristopherHalliday职业:演员代表作品:《割喉岛》合作人物:雷尼·哈林
2023-07-06 12:44:221

What are the functions of lunguage according to Halliday?

根据语篇,语言的功能有哪些
2023-07-06 12:44:292

【高额悬赏】关于英语语言学的理论问题。(最佳答案追加100分)

你好,下面是我的总结,基本上包括了比较常见的语言学理论及其提出者:Naming Theory——命名理论——PlatoDesign Features——语言的结构/设计/甄别特征——Charles HockettLangue and Parole——语言与言语——F.de SaussureCompetence and Performance——语言能力与语言运用——Noam ChomskySemantic Triangle Theory——语义三角理论——Odgen & RichardsSemantic Field——语义场——J. TrierSpeech Act Theory——言语行为理论——John AustinCooperative Principle——合作原则——Paul Grice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系统功能语法——M.A.K.HallidayRegister(field,tenor,mode)——语域(语场、语旨和语式)——M.A.K.HallidayMetafunctions of language(ideational,interpersonal,textual)————元话语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M.A.K.HallidayyTheme and Rheme————主位和述位————MathesiusPredication Analysis————述谓结构分析————Geoffrey LeechSapir-Whorf Hypothesis——萨丕尔-沃尔夫假说——Edward Sapir & Benjamin WhorfIC Analysis (Immediate Constituent Analysis)——直接成分分析——Leonard Bloomfield LAD(Language Aquisition Device)——语言获得机制——Noam ChomskyTG/TG Grammar(Transformational Grammar/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Grammar)——转换生成语法/转换生成语法——Noam ChomskyUG(Universal Grammar)——普遍语法——Noam ChomskyPPT(Principles and Parameters)——原则与参数——Noam ChomskyGovernment and Binding——管辖/支配和约束——Noam ChomskyMinimalist Program——最简方案——Noam Chomsky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临界期假说——Eric LennebergInput Theory/Hypothesis——语言输入说——KrashenContrastive Analysis(CA)——对比分析理论(CA)——Charles Fries 说明:有的术语或其翻译在学界不止一个说法,为了周全,悉数列了出并用“/“隔开,比如design features的翻译。此外,乔氏的理论多列出了几个,剑桥大学出版的《语言学教程》将乔氏理论有机融入语言基础知识当中,个人感觉是很不错的一套语言学基础教程。 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以上术语及其翻译参考:Andrew Radford,et al,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1999 [外研社已引进版权]David Cristal,《现代语言学词典》(第四版)(沈家煊译),2000胡壮麟,《语言学教程(修订版)》,2001戴炜栋、何兆熊,《新编简明语言学教程》,2002
2023-07-06 12:44:391

H开头的吉他品牌

陈亮用的是lakewood吧。。
2023-07-06 12:44:471

Jung Chang and Jon Halliday,Mao:the Unknow Story 什么意思

用中文要是能真正整明白,英国人都气死了!Jung Chang=1st authorJoh Halliday=2nd authorMao: the Unknown Story=title of a book
2023-07-06 12:44:552

胡壮麟的论文

1“纳特女士介绍的一些教材编写原则和外语教学法”, 《语言教学与研究》增刊1, 1977 年 6 月。42-62页。2“论英语关系结构”, 《语言教学与研究》增刊 2, 1978 年 10 月。79-93页。3“澳大利亚语言学教学情况介绍”, 《语言学动态》, 1979 年第 5 期。37-38页。4“`语用学”, 《国外语言学》, 1980 年第3 期。1-10页。5“国外汉英对比研究杂谈”,《语言教学与研究》,1982 年 1/2 期。117-128页。6“Some linguistic differences in the Written English of Chinese and Australian Students”, LANGUAGE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Vol. 1, No.1, 1982. 39-52.7“系统语法, 生成语法和从属语法的大融合--赫德逊的子项从属语法简介”,《1983年哈尔滨生成语法讨论会论文集》。黑龙江大学。1993年。219-225页。8“韩礼德”,《国外语言学》, 1983年第2期。60-62页。9“浅谈我国外语教学中的阅读课”,《教学研究》,1984年第1期。1-6页。10“韩礼德的语言观”,《外语教学与研究》,1984年第1期。23-29页。11“威廉.哈斯”,《国外语言学》,1984年第4期。56-59页。12“Differences in Mode”, JOURNAL OF PRAGMATICS, No.8, 1984. 595-606.13“谈康拉德的《黑暗的内心深处》中的库尔茨”《国外文学》,1984年第4期。18-26页。14“‘ 光明使者"与‘白人奴隶"--谈谈《黑暗的内心深处》中的库尔茨”,《福建外语》1985年第1期。42-45页。15“语言模式的全应效果--试析狄伦·.托玛斯一诗的语音模式”,《外语教学与研究》,1985年第2期。14-18页。16“英语应用文介绍”,《大学生》,1985年总第3期。148-163页。17“韩礼德的功能语法”,《现代英语研究》,1986年第1期。50-58页。18“语言学在英语系扎根”,《外语教学与研究》,1987年第2期。2-3页。19“《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英语教学大纲》简介和说明”,《外语界》,1988年第3期。40-44页。20“Working for an English Syllabus for English Majors in China"s Tertiary Institutions”, APPLIED LINGUISTICS ASSOCIATION OF AUSTRALIAN OCCASIONAL PAPERS No. 10. 16-22.21“韩礼德”(合著),《中国大百库全书语言文字卷》,1988年2月。127-128页。22“语用学”(合著), 《中国大百库全书语言文字卷》,1988年2月。496-497页。23“语言功能与汉语的语序和词序”,《湖北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53-60页。24“第16届国际系统语法大会介绍”,《国外语言学》,1989年第4期。46页。25“韩礼德语言学的六个核心思想”,《外语教学与研究》,1990年第1期。2-8页。26“语篇语用学札记”,《北京大学学报:1990年英语语言文学专刊》。51-58页。27“现代汉语言语类型及其修辞功能”,《修辞的理论与实践》,语文出版社,1990年2月。173-183页。28“Speech at the Concluding Panel Discussion”, PROCEEDINGS OF SYMPOSIUM ON INTENSIVE ENGLISH TRAINING IN CHINA (1987), Tourism Education Press, 1990. 285-287.29“系统语言学在中国的进展》”(合著),语言系统与功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7月。1-11页。30“语气与汉语的疑问语气系统”(合著),《语言系统与功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7月。88-107页。31“小句与复句”,《语言系统与功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7月。130-141页。32“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讽刺诗四首”,罗绍书编:《外国百家讽刺诗选》。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12月。121-123,218-219,282页。33“澳大利亚文学”, 《文学百科大辞典》, 华龄出版社, 1991 年。803-807页。34“新西兰文学”, 《文学百科大辞典》, 华龄出版社, 1991 年。807-808页。35“王力与韩礼德”, 《北京大学学报.英语语言文学专刊》1991 年1期。4957页,收入 张谷,王辑国编:《龙虫并雕,一代宗师——中外学者论王力》,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16页。36“功能主义纵横谈”, 《外国语》, 1991 年 3 期。3-10页。37“有关日语主位的若干问题”,《外国语》1992 年1期. 1-7 页。38“位与非位评介”, 《国外语言学》 1992 年 1 期. 7-10 页。39“韩礼德——哈桑的接应模式和汉语话语接应问题”, 北京市语言学会编: 《语言研究与应用》。商务印书馆. 1992 年。199-215页。40“九十年代的语篇分析”, 《北京大学学报》(英语语言文学专刊1992年1期)。1-7页。41“大学外语教育”, 《学者论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智能》,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1月,139-148页。42“Wallace Chafe” 《国外语言学》,1992年3期.44-49页。43“Aspects of Present-day Australian English”, The First Conference on Australian Studies in China, March 8-12, 1988. in Hu, Wenzhong ed. COLLECTED PAPERS ON AUSTRALIAN STUDIES IN CHINA. Xiamen University Press. 1992. 249-263.44“评Pike的位学理论”,《北京大学学报》(英语语言文学专刊1992年第2期),46-49页。45“语言规划”,《语言文字应用》, 1993年第1期,11-20页。46“认知与语篇产生”,《国外语言学》1993年第2期,2-6页。47“语音系统在英语语篇中的衔接和连贯”,《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年第2期,1-5页。48“美国的语言问题和语言政策”,《北京大学学报:英语语言文学专刊》1993年,13-22页。49“第20届国际系统功能语法会议”,《国外语言学》,1993年,42-43页。50“A semantic-functional approach to word order in Chinese,” Hao Keqi et al (eds.)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exts and Language Research, 29-31. March, 1989, Xi"an: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Press. 1993. 29-31.51“入其门而得其道”,《英语函讯报》1994年2月15日。第1版。52“语言的可证性”,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1期.9-15页。53“英汉疑问语气系统的多层次和多元功能解释”,《外国语》,1994年第1期.1-7页。54“巴赫金与社会符号学”,《北京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49-57页。55“美国的双语教育”,《外语与翻译》1994年第1期.41-45页。56“可证性,新闻报导和论遍语体”,《外语研究》,1994年第2期.22-28页。57“大学英语中的习得”, (与封宗信、罗郁合作), 《外语教学与研究》1944年第4期, 44- 49页。转载高远等编: 《英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995年2月。58“Acquisition in College English education”, (with Zongxin Feng, Yu Luo),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REVIEW, No.1, 1994, 15-23.59“Social and cultural ramifications of English education in China”,in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Associ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1994 ELLAK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1994.60“An evidentalistic analysis of reported argumentation”, The 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Argumentation. Amasteram. 102-119.61“英语专业精读教材评审工作的回顾”,《北京大学学报:英语语言文学专刊》1995 年,115-121页。62“肯定成绩, 总结经验, 提高教材评估工作的科学方法”(合著),《外语界》1995年第1期,11-16页。63“汉语的可证性和语篇分析”,《湖北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13-23页。64“Lyle Bachman谈语言测试的设计与开发”,《外语与外语教学》1995年,10-16页。65“有关语篇衔接理论与多层次模式”,《外国语》1996年第1期,1-8页。66 “我国文体学研究现状”,许嘉璐等编: 《中国语言学现状与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年,355-365页。67“语法隐喻”,《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4期, 1-7页。68“美国功能语言学家Givon的研究现状”,《国外语言学》1996年第4期,1-10页。69“英汉对比研究的动向”,《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1月,55-62页。70“乔姆斯基语篇劝说力剖析”,《外语与翻译》1997年1月,1-6页。71“东亚人学英语(上)”,《福建外语》1997年2期,1-4 页。72“东亚人学英语(下)”,《福建外语》1997年3期7-11页。73“传统·创新·团结”,《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3期,5-7页。74“高吉亚斯修辞学与柏拉图真修辞学”,《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年第4期,6-9页。75“语言·认知·隐喻”,《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1997年第4期,49-57页。76“开发电子邮件的研究功能”,《现代外语》1997年增刊:《外语教师上网手册》,97-102页。77“有关语言教学的看法和信息”,《语言文字应用》,1997年增刊,65-68页。78“ELT Reform in China - To Meet the Challenge of the 21st Century”in Lin Maosung & Leung Yaonam (eds.) The Proceedings of the Six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nglish Teaching, Taipei: Lihe Publishing Company. 1997.79“有关隐喻语用观的若干问题”,《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年1期,7-11页。80“系统功能语言学近况”,《外国语》1998年第1期,1-5页。81“一部用法与搭配相结合的新型词典”,《外语界》,1998年第2期,53-54页。82“语篇分析任重道远”,《外语研究》,1998年第2期,1-4页。83“英语改革势在必行”,王景和编《英语教学名家谈》,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52-53页。84“Between 用法众人谈”,《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年7月, 20-21页。85“十年含辛,执著创新—评汪榕培卢晓燕编著的《英语词汇学教程》”,《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年10月,28-30页。86“英语的最近变化”,《山东外语教学》,1998年第4期,1-7页。87“当代符号学研究的若干问题”,《福建外语》,1999年第1期,1-9页。(收录于陈治安,刘家荣主编:《语言与符号学在中国的进展》,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9月,i-v.)88 “反思与前瞻 - 纪念《马氏文通》发表一百周年”,《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1-5页。89 “系统功能语法与汉语语法研究”,载马庆株编,《语法研究入门》,商务印书馆,1999年2月,252-302页。90“《结构功能语言学——布拉格学派》评介”,《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第4 期,116-117页。91“四位中国学者关于《系统功能语法概论》的讨论:胡壮麟先生的答复”,《福建外语》1999年第3期,第6-8页。92“英语学习与电脑”,载李赋宁等主编:《英语学习指南》,世界图书出版社,1999 年7月,482-490页。93“科学理论新发现和语言学新思维”,《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4期1-6页;朱用生编:《世纪之交论功能》,上海外语教育研究社,2002年。94“隐喻与文体”,姜治文等主编:《外国语言文学研究》1999年9月,22-36页。95“关系”,载赵世开主编,《汉英对比语法论集》,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9 月,254-291页。96“论语法隐喻的韩礼德模式”,《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32卷2期,95-102页;黄国文主编、杨炳均副主编:《语篇·语言功能·语言教学》,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5 月,95-102页。97“‘辨证施治"与‘唯物辩证法"”,《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第8期。98“博导访谈:访胡壮麟教授”,《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3期。456-460页。99 “功能语法导论”导读”,《功能语法导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8 月,F13-31.100“中小学英语教材的新突破”,《中国教育报》,2000年12月19日。101“语篇分析与外语教学”,《外语教学》,2001年1期3-9页。3-9页。102 “Discourse Analysis and Pragmatics”, in Ren Shaozeng et al (eds). Grammar and Discourse.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scourse Analysis. The University of Macao Press. 2001. 23-32.103 “语言和计算机”,《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1年1月,1-6页。104 “走近巴赫金的符号王国”,《外语研究》2001年2月;王铭玉、李经纬主编《符号学研究》,军事谊文出版社,2001年12月,10-15页。105 “为中学生量身定做”,《北京书讯》2001年5月。106 “关于英语语法教育的再认识”,《外语论坛》2001年1期。6-14页。107 “导读”,《英语语言学百科词典:语言教学手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10月,F25-31。108 “漫话英语学习”,《专家学者谈如何学习英语》,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112-122页。109 “语篇语言学”,杨自俭主编《语言多学科研究与应用》,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281-314页。110 “里查兹的互动理论”,《三峡大学学报》,2002年24卷1期,50-54页。111 “语境研究的多元化”,《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34卷3期,161-166页;转载于《语言文字学》2002年第8期,104-109页。112 “对中国英语教育的若干思考”,《外语研究》,2002年第3期,2-5页。113 “计算符号学”,《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第9期,1-5页。114 “雷迪的传导隐喻”,《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1-6页。115 “‘如何操作"型语篇文体特征的变异”,《英语研究》2002年1卷1期,2-9页。116 “中国英语教学中的‘低效"问题“,《国外外语教学》2002年第4期,3-7页。117 “在教育技术变革下的外语教学--《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外语教学》一书评介”,《外语电化教学》2002年第6期,60-64页。118 “中国环境下说英语”,《大学英语》2003年第2期,2-4页。119 “语法化研究的若干问题”,《现代外语》2003年26卷第1期,85-92页。120. 论中国的双语教育,《中国外语》,2004年第2期。121. Individualization, Collaboration, Modularization, and Hypertextualization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Reform, 《中国外语》,2004年第1期。122. 大学英语教学的个性化、协作化、模块化和超文本化——谈《教学要求》的基本理念,《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5期。123. 关于《认知隐喻学》的对话(王宗炎; 胡壮麟),《中国外语》2005年第4期。124. China"s English Education Reform: Trends and Issues,《中国外语》,2005年第6期。125. 习得与学得,《中国外语》,2007年第2期。126. 谈语言学研究的跨学科倾向,《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6期。127. 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1期。128. 解读韩礼德的Appliable Linguistics,《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129. PowerPoint——工具,语篇,语类,文体,《外语教学》,2007年第4期。130. 让巴赫金给巴赫金定位——谈巴赫金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131.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社会语言学渊源,《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132. 闲话“整合”,《中国外语》,2008年第5期。133. 对语言象似性和任意性之争的反思,《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134. 中国外语教育六十年有感,《中国外语》,2009年第5期。135. 语篇的评价研究,《外语教学》,2009年第1期。136. Interviewing Professor M.A.K. Halliday (韩礼德; 胡壮麟; 朱永生),《中国外语》,2010年第6期。137. 认知符号学,《外语学刊》,2010年第5期。138. 谈语法研究中的本位观,《外国语》,2011年第1期。139. 谈中国外语教育30年,《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140. 谈多模态小品中的主体模态,《外语教学》,2011年第4期。
2023-07-06 12:45:051

KimHalliday出生于哪里

KimHalliday外文名:KimHalliday职业:原创音乐人代表作品:信条合作人物:ToniHarman
2023-07-06 12:45: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