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一句顶一万句里,我和你说不清楚民是什么意思

2023-07-13 11:19:27
共3条回复
okok云

一句顶一万句,我和你说不清楚民的意思是一句有道理的话能回你一万句没有道理的还,就是怎么样说也说不清楚

ardim

再看一遍回延津记,就觉得是什么也不重要了。

反正,他们想说的时候没人想听,所以把话带进了土里。牛爱国想知道来解心结,但别人却没有义务说了。当作品里的人“活了”之后,独立个体,更没有义务来满足读者好奇心。

不过,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好难。

wpBeta

意思是,她说一句你顶撞顶嘴回敬他一万句,他和你有说不清楚理不清的事情,民他与你之间有些事情没法说得清楚。

相关推荐

一句顶一万句经典语录

1、世上的事情都经不起推敲,一推敲,每一件都藏着委屈。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以前,你让别着心了。 2、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 3、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 4、有什么烦恼,要借别人的热闹来解?这下好了,旧的烦闷没解,又添了新的烦闷。 5、街上的事,一件事就是一件事;家里的事,一件事扯着八件事。 6、一个人总顺着别人的心思来,自己心里就有些别扭;但一个人自己别扭,也比再让别人别扭自己强。 7、世上的人遍地都是,说得着的人千里难寻。 8、你的生活环境决定着你的话语权,而这个生活环境且不是一成不变的。 9、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是你把别人当成了朋友,别人并没拿你当朋友。 10、不爱说话是心里还有话,没话说是干脆什么都没有了。 11、遇到小事,可以指望别人;遇到大事,千万不能把自个儿的命运,拴到别人身上。 12、每件事中都有原委,每个原委之中,又拐着好几道弯。 13、世上的事情,原来件件藏着委屈。 14、慢性子容易心细,心细的人容易记仇。 15、人分这么几种:不认识,认识,熟人,朋友,知心朋友。"朋友"不在当面表白,而是背后说起朋友的时候,是否提到过你。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是你把别人当成了朋友,别人并没拿你当朋友。另一个判断朋友的标准是,在你走投无路时,你想投奔的人和你能投奔的人,到底几个。 16、"朋友"不在当面表白,而是背后说起朋友的时候,是否提到过你。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是你把别人当成了朋友,别人并没拿你当朋友。另一个判断朋友的标准是,在你走投无路时,你想投奔的人和你能投奔的人,到底有几个。 17、别人做官讲个人乡随俗,老胡来延津十年,说的还是湖南麻阳话。呜里哇啦说上一阵,知府老朱听不懂。同僚听不懂,延津百姓更听不懂。大堂上断案,原告被告说罢,他呜里哇啦说上一段,原告被告如坠云雾之中。由于相互不懂,案被断得七零八落。正因为断得七零八落,延津大治。 18、孩子,头一回我不以主的名义,以你大爷的名义给你说,遇到小事,可以指望别人;遇到大事,千万不能把自个儿的命运,拴到别人身上。 19、话,一旦成为了人与人唯一沟通的东西,寻找和孤独便伴随一生。 20、世界上有一条大河特别波涛汹涌,淹死了许多人。这条河叫"聪明"。 21、世界上不存在大智慧,就像世界上本不存在才华这两个字,也不存在事业这两个字,存在的是琐碎。重复的事情在不停地做,你就是专家。做重复的事情特别专注,你就是大家。就这么简单。 22、有些人说得着,有些人说不得着;有些人现在说不得着,将来或许能说得着;有些人现在说得着,将来未必能说得着;有些人这一辈子也说不得着。找一个能说得着的人过一辈子是福分,不管是爱人、朋友还是亲人。 23、痛苦不是生活的艰难,也不是生和死,而是孤单,人多的孤单。 24、人相互已有隔阂,对方便无做得对的地方;同做一件事,本来是为对方考虑,对方也把你想成了另有想法。 25、人要一赌上气,就忘记了事情的初衷;只想能气着别人,忘记也耽误了自己。 26、神父在黄河边碰到一个中国的杀猪匠,劝杀猪匠说你要信主,杀猪匠说为什么要信主?你信了主你就知道你是谁,从哪来,到哪去?杀猪匠说不信我也知道,我是个杀猪匠,从张家庄来去李家庄杀猪。 27、顺着你说的人,心里就是憋着坏。 28、过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以前,有些事你气着气着就成了另一件,而事情的原本你却已经忘记了。
2023-07-13 08:49:441

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中,“顶一万句”的是哪句话

话不多说,咱们直接步入正题。 “顶”是“相当”“抵”的意思。“一句顶一万句”的字面意思是:一句话抵得上一万句话。 但在这本小说的语境里,我觉得“一句顶一万句”的意思应是:那些有用的话,抵得上很多别的话。什么是“有用的话”呢?其实就是那些能解开心里的烦闷的话 。 所以,所谓“一句顶一万句”,指的是“如果一个人有忧愁,那么,一句知心的话,比很多别的话都有用”。 举两个小说中的例子吧。 比如老汪,他心中有忧愁(应是为那个开封的小媳妇),但这忧愁,他找不到人诉说。他给学生们讲“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他说恰恰是圣人身边没朋友,才把这个远道来的人当朋友呢。 他老婆爱占小便宜,爱顺手偷别人的庄稼。老汪在东家老范家教书,他老婆竟偷老范地里的庄稼。有人跟老范说老汪的老婆是个贼。老范摆摆手说:“ 贼就贼吧,我五十顷地,还养不起一个贼? ” 老汪听后,潸然泪下,说:“啥叫有朋自远方来呢?这就叫有朋自远方来。” 对老汪而言,老范那句话,就是那句能解开他烦闷的知心话。 再比如杨百顺。他在县衙种地时,吴香香看上了他,想招他入赘。杨百顺无人商量,就去找老詹。老詹是个洋人,过去杨百顺拜他为师,他总和杨百顺说主。这次,老詹头一次以“大爷”的身份,跟杨百顺推心置腹地说了一些话。 杨百顺觉得老詹的话句句说到了自己的心坎里,不禁潸然泪下。 对杨百顺而言,老詹的那些话,就是能解开他烦闷的知心话。 曾经,我以为,小说中那几句关乎小说人物心结的话,是所谓的“顶一万句”的那句话。 凡事都有个“根”。一开始,人们都以为,找到了“根”,就能打开心结。 对杨百顺而言,他“嫁”吴香香之后,虽与吴香香没啥感情,但他和继女巧玲说得来,也有个安身的家。可在吴香香跟老高跑了之后,他什么都没了。孩子丢了,家也没了。 他本想杀了这对狗男女,但看到他们恩爱的样子,又觉得杀了他们也没用。 他一直想不出来,当初吴香香与老高通奸时,是被他哪一句话打动了。这句话,是一切不幸的根源。可就算他找到了吴香香和老高,他也“找不到”那句话 。 老詹留下一张图纸,背后写着“ 恶魔的私语 ”。杨百顺在下面写:“ 不杀人,我就放火 。”我想,这应该是他在车站见到吴香香和老高后写的。因为不能杀人,也无人倾诉,只能把心中的愤恨写在图纸背后,就当是说给老詹听了。老詹带着他的恨和委屈死了,他比老詹好点,最起码还有个“死鬼朋友”可以倾诉。 巧玲5岁,跟着后爹去找娘亲时,被人贩子拐到了山西,被卖到了老曹家,从此改名叫曹青娥。她18岁时,爹娘被老韩忽悠,把她嫁给了牛家庄的牛书道。 她过得不幸福。有一年,她和牛书道吵了一架,便要离家出走。那时,她怀着孕,挺着大肚子。她先去厨房做了饭,吃了才上路。当她做饭的时候,牛书道正在睡觉。她怕黑,没人心疼。她怀着孕离家出走,没人拦着。 后来,牛书道先她而死。入土后,曹青娥坐在地上哭。众人劝她,她说:“我不是哭他个龟孙,我是哭我自己。我这辈子,算是毁到他手里。” 她38岁时,去延津找过后爹吴摩西(杨百顺改过几次名字,她小时候认识他的时候,他叫吴摩西),但没找到。 她便去开封找拐卖她的老尤,她觉得老尤是所有这些事的病根。她特别想问问老尤,卖她得的那十块大洋用在了什么地方。 不过,茫茫人海,哪里能找到老尤? 杨百顺和曹青娥的心结,都是一辈子也没有解开。 原来,事情的“根”,是很难知道的 。 其实,就算知道了,也不能解开心结 。关于这一点,我想作者在写银匠老高时,就已经有很明显的暗示了。老高爱说三句话,第三句话是“要让我说,这事儿从根上起就错了”。 作者写道:“经老高说过的事,十件有九件半,从根上起就有毛病。既然从根上起就有毛病,事后说它还有啥用呢?” 所以,能解开心结,扫除心中忧愁的,并不是弄明白事情的“根”。 那么,能排解心中忧愁的到底什么呢?我想,应该就是 知心的话 。 巧玲还在延津时,和娘不亲,和后爹说得着。 他俩你一句我一句 每隔十天,后爹吴摩西都会去白家庄拉面,巧玲每次都跟着他去。她怕黑,天黑时,她就钻到被窝里,让后爹把被窝扎上口。 一次。吴摩西和吴香香吵架,他离开家门,夜里睡在货栈的稻草堆上。 巧玲来了。他问:“你不是怕黑吗?怎么跑这么远来找我?”巧玲哭了,说:“ 我想你了。明天该去白家庄拉面了 。” 他潸然泪下 ,拉着巧玲的手回了家。 杨百顺临终前最挂念巧玲,他有句话,想让孙子带给巧玲。巧玲,也就是曹青娥,她临终前最挂念后爹吴摩西,也就是杨百顺,她似乎也有什么话想告诉他。 可见,生死关头,事情的“根”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人们挂念的,不过是最知心的那个人。经心活了一辈子,不过就想有个知心的人,在烦闷的时候,能说说心里话。 牛爱国是曹青娥的儿子,他的人生也很不顺。他老婆庞丽娜跟人跑了两次,他心里一直很烦闷。后来,他遇到了章楚红。章楚红想和他私奔,他答应她后,她说她有一句话,等见面时再告诉他。 可他是个胆小的人,再也没敢找章楚红。正巧那时曹青娥病重垂危,他便回到了老家。曹青娥临死前,似乎是想联系到后爹吴摩西的后人。为了知道娘临死前想说的话,牛爱国踏上了寻找的路途。 他从山西找到了河南延津,又从延津找到了咸阳。一开始,他是为了娘才去找的。后来,他才明白, 他此番寻找,既不是为了娘,也不是为了姥爷,而是为了他自己 。 他的人生太苦了,但他一直把心里的苦压抑起来,不去想它。在寻找的过程中,杨百顺的孙媳妇提醒了他一句, 她劝他别找了,就是知道了过去的事,也解不开他的烦闷 。他这才慢慢明白自己的心思。 望着月亮,他想起了章楚红。原来,章楚红那句还没说的话,才能打开他的心结。 他去泊头找章楚红,却发现她早已去了别的地方。 去泊头之前,他很想知道章楚红那句话到底是什么,可如今他明白,就算找到了,那句话也变味了 。 就像杨百顺想知道老高对吴香香说了什么,曹青娥想知道老尤拿十块大洋买了什么一样, 知道过去的话已经没什么意义了 。 最重要的是,他要告诉她什么 。 曾有两个人开导他“过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这句话其实是代表着一种态度,就是说人要往前看,不要沉溺于过去的烦忧。 他有一句新的话,要告诉章楚红。他一定要找到她。 虽然小说到此就戛然而止了, 但我们知道,他想对章楚红说的那句话,肯定也是一句“顶一万句”的知心话 。
2023-07-13 08:49:501

一句顶一万句经典语录

《一句顶一万句》经典语录如下:一、你从80楼往下看,全是美景,但你从2楼往下看,全是垃圾,人若没有高度,看到的全是问题,人若没有格局,看到的全是鸡毛蒜皮!二、怕什么就会想到什么,信什么就会听到什么,让我们恐惧的,不是外面的世界,而是我们的内心。三、当你又瘦又漂亮,脑子里有东西,钱包里全是自己挣的钱,别说这个月,全世界都会对你好一点。四、看清一个人又何必去揭穿,讨厌一个人又何必去翻脸。活着,总有看不惯的人,就如别人看不惯我们。五、不要和消耗你的人在一起,也不要做消耗别人的人。你必须明白,要走的人你留不住,装睡的人你叫不醒,不爱你的人你感动不了。六、其实,人生有很多东西,都是过期不候。我们,不可能拿着现在的心情,回到最初的选择,昨天的太阳,也永远晾不干今天的衣服。七、岁月静好的慢生活,是有资本有底气的自给自足,而不是好吃懒做的得过且过,自欺欺人。八、没人在乎你怎样在深夜痛哭,也没人在乎你辗转反侧地要熬几个秋。外人只在乎结果,不在乎你自己独撑的过程。九、做不到的事别随意答应,喜悦的时候别轻易许诺,忧伤的时候别乱回答,愤怒的时候少做决定,这样你的生活会轻松很多。十、错的人就是错的人,根本不会因为你能忍,或者能熬,就变成对的人,该走的还是要走。
2023-07-13 08:49:581

一句顶一万句的经典语录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并使用语录吧,语录不讲求篇章结构,形式较为灵活。你所见过的语录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一句顶一万句的经典语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句顶一万句》是河南作家刘震云重要作品,分为两部: 《出延津记》与《回延津记》。出版于2009年,描述了一种刘震云中国式的孤独感和友情观。《一句顶一万句》被称中国版《百年孤独》,是刘震云的一个成熟、大气之作。 1、 话,一旦成为了人与人唯一沟通的东西,寻找和孤独便伴随一生。——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 2、 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 3、 痛苦不是生活的艰难,也不是生和死,而是孤单,人多的孤单。——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 4、 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 ——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 5、 孩子,头一回我不以主的名义,以你大爷的名义给你说,遇到小事,可以指望别人;遇到大事,千万不能把自个儿的命运,拴到别人身上。——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 6、 你的生活环境决定着你的话语权,而这个生活环境且不是一成不变的。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 7、 遇到小事,可以指望别人;遇到大事,千万不能把自个儿的命运,拴到别人身上。——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 8、 人要一赌上气,就忘记了事情的初衷;只想能气着别人,忘记也耽误了自己。——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 9、 别人做官讲个人乡随俗,老胡来延津十年,说的还是湖南麻阳话。呜里哇啦说上一阵,知府老朱听不懂。同僚听不懂,延津百姓更听不懂。大堂上断案,原告被告说罢,他呜里哇啦说上一段,原告被告如坠云雾之中。由于相互不懂,案被断得七零八落。正因为断得七零八落,延津大治。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 10、 神父在黄河边碰到一个中国的杀猪匠,劝杀猪匠说你要信主,杀猪匠说为什么要信主?你信了主你就知道你是谁,从哪来,到哪去?杀猪匠说不信我也知道,我是个杀猪匠,从张家庄来去李家庄杀猪。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 11、 世界上有一条大河特别波涛汹涌,淹死了许多人。这条河叫"聪明"。——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 12、 有些人说得着,有些人说不得着;有些人现在说不得着,将来或许能说得着;有些人现在说得着,将来未必能说得着;有些人这一辈子也说不得着。找一个能说得着的人过一辈子是福分,不管是爱人、朋友还是亲人——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 13、 世界上不存在大智慧,就像世界上本不存在才华这两个字,也不存在事业这两个字,存在的是琐碎。重复的事情在不停地做,你就是专家。做重复的事情特别专注,你就是大家。就这么简单。——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 14、 世上的人遍地都是,说得着的人千里难寻。——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 15、 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是你把别人当成了朋友,别人并没拿你当朋友。——刘震云谈《一句顶一万句》 16、 人分这么几种:不认识,认识,熟人,朋友,知心朋友。"朋友"不在当面表白,而是背后说起朋友的时候,是否提到过你。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是你把别人当成了朋友,别人并没拿你当朋友。另一个判断朋友的标准是,在你走投无路时,你想投奔的人和你能投奔的人,到底几个。——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 17、 过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以前,有些事你气着气着就成了另一件,而事情的原本你却已经忘记了。——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 18、 "朋友"不在当面表白,而是背后说起朋友的时候,是否提到过你。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是你把别人当成了朋友,别人并没拿你当朋友。另一个判断朋友的标准是,在你走投无路时,你想投奔的人和你能投奔的人,到底有几个。——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 19、 世界上不存在大智慧,就像世界上本不存在才华这个字,也不存在事业这个字,存在的是琐碎。重复的事情在不停地做,你就是专家,做重复的事特别专注,你就是大家。就这么简单。——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 内容梗概 《一句顶一万句》分为两部:《出延津记》与《回延津记》。上部“出延津记”讲述的是在二十世纪前期的河南农村,一个孤独无助的农民———吴摩西为了寻找与人私奔的老婆,在路上失去唯一能够“说得上话”的养女,为了寻找她,他不得不走出延津;下部“回延津记”记述了吴摩西养女巧玲的儿子牛爱国,同样为了寻找与人私奔的老婆,走向延津的故事。一去一来,延宕百年。故事看似简单,但回味悠长。书中的人物绝大部分是中国最底层的老百姓。 主要人物 杨百顺 故事中的中心人物。杨百顺想上学却被父亲用假抓阄的把戏给阴了,所以有仇父情节。杨百顺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干过许多活计,开始跟他爹在家做豆腐,豆腐做了一个月,就跟老杨闹翻了,16岁离家出走,剃头、杀猪、种菜、挑水、扛活、蒸馍样样干过。杨百顺被动而又随意地改写着人生,没有什么必须坚守的东西。杨百顺可以因现实的利益而改变信仰———本来就没有信仰。信主后,老詹把杨百顺的名字改作杨摩西,倒插门后名字就变成了吴摩西,最后改为罗长礼,只有最后的一改,有一些怀念少年时代的梦想的因素。从杨百顺到罗长礼的姓名变化,杨百顺并没有一个非要达到的目标,也没有一个非要坚守的礼制,一切皆由现实的利益而取舍。 巧玲 一个在坎坷中长大的苦难小女孩。巧玲的亲妈吴香香为了和妯娌斗气,“打巧玲给人看。”巧玲三岁生了个拉肚子的小病,爹妈不当回事。变成大病好不容易治好啦落下个胆小的毛病,她妈“嫌弃她是个夹尾巴狗不喜欢她”。后来有了一个疼她的后爹吴摩西,却在寻找跟人私奔的吴香香的路上把她弄丢了。巧玲一个五岁的孩子被三个人转手由河南转卖到山西,一路上巧玲对老尤百依百顺。但是无论表现得如何懂事也摆脱不了被买卖的命运,当巧玲结婚后即使敢于出走也摆脱不了成为老曹老婆第二的命运。也正因此,巧玲才努力寻找自己命运的病根(延津、老尤),巧玲深深地思念吴摩西,想象的新延津成了她心里的家。 牛爱国 事业稳定,却因妻子的绯闻闹得满城风雨,不得不离乡另谋生路,身处异乡惹出麻烦又返乡避祸,妻子与人私奔后再次出走,颠来倒去总难如愿。 老汪 一个教书先生,讲解《论语》因得不到知音而落泪,一生都没有遇到“说得着”的人,他只能在荒野暴走以抒解心情。老汪原以为自己不喜欢淘气的小女儿灯盏,故她掉到水缸里淹死的时候老汪也没有特别伤心,直到数日后看到灯盏留在没有吃完的月饼上那个小小的牙印,他才异常伤心,对着淹死女儿的水缸放声痛哭。一生都没有从生活环境和生活际遇里找到知音的老汪,在他女儿死后,也就是说从血缘这种命定的亲近关系里寻找知音的路被堵死了,他才彻底灰了心,所以他只能离开,一直向西,远走他乡,而且后半辈子一直捏哭泣的小媳妇面人。 创作背景 刘震云除了在北京写作,回河南延津比较多。来往比较多的,是他村那些人。剃头的,杀猪的,卖豆腐的,当厨子的,在戏班子里敲梆子的,出门打工在建筑工地爬架子的,在洗澡堂子当服务生的……比这些更重要的是,有时他听舅舅表哥一席话,胜在北京读十年书。他们村叫“老庄村”,如果非有一个界,而且作者自愿加入,属“老庄界”。刘震云观察世界的角度和对人生的态度都是在老家形成的,这个“罗盘”至今还在起作用。他在外面迷失方向的时候,自然想到用老庄村的“罗盘”来纠正,觉得这更接近生活的本质。他的书有一半是以河南、延津为背景的。《一句顶一万句》是提到故乡最多的一本,不仅有故乡的方法论还有大量的河南地名。 刘震云表示,由于所处环境、地位和各自利益的不同,由于诚信缺失,人与人之间,能够说贴心话、温暖灵魂的朋友并不多,大多数人反倒是生活在孤独中。他过去的作品,总觉得是自己有话要说,而在《一句顶一万句》中,“书中杀猪的老曾、剃头的老裴,还有杨百顺,他们的话都比我说得好,说得有智慧、有深度。” 艺术手法 人物形象塑造 《一句顶一万句》值得肯定之处,正是对于若干人物形象成功的点染与塑造。对于小说中的两位主要人物杨百顺和牛爱国,我们在之前的分析过程中实际上已经有所涉及。作家对他们两位的塑造自然是成功的,能够给读者留下相当深刻的印象。值得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在主要人物之外,对于出现在自己笔端的若干次要人物,刘震云以不多的笔墨稍作点染,就能够使人物顿时活灵活现起来,留给读者的印象同样是难以磨灭的。比如章楚红,作家虽然用的笔墨很少,出现在他笔下的无非是她与牛爱国之间的相爱,以及通过他人之口转述的她跟丈夫李昆之间毅然决然的果断分手过程,但一个热情似火、敢爱敢恨、处事干脆利落的青年女性形象却已经跃然纸上了。再比如小说一开始就已经登场了的那位卖豆腐的老杨,虽然很早就退出了读者的阅读视野,但刘震云却通过他与几个儿子之间关系的描写,他与所谓的“老朋友”老马之间关系的描写,寥寥数笔,就把一个遇事总是优柔寡断、缺少主见而又患得患失、目光短浅的农民形象鲜明生动地塑造成功了。小说中其他的一些人物形象,比如老詹、吴香香、老高、庞丽娜、曹青娥等,也都给读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这些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所充体现出的,一方面是刘震云对于乡村中复杂微妙人性世界的精到把握,另一方面则是作家一种深厚的艺术功力的具备。 叙事方式 《一句话顶一万句》采用拟话本的叙事方式,从一条线索捋出另一条线索,每条线索都给你一一道来。比如,小说一开篇先讲杨百顺的爹与赶大车的老马之间的关系,扯出了镇上铁匠老李的故事,而这衍生出的故事里,又扯出老李与母亲之间的纠葛,那么长的篇幅,只是为了说清一句话——卖豆腐的老杨和赶大车的老马“不过心”,或者说,“老杨跟老马过心,老马跟老杨不过心”。一直这样缠绕下去,就会迎头撞上宿命。《一句顶一万句》就是宿命的,它的叙事也遵循着“因果循环”之说,凡事皆有其固,每个人物都有其来龙去脉。这是典型的中国世情小说的叙事模式。世间之事,“每个事中皆有原委,每个原委之中,又拐着好几道弯”。 叙事的方法论:整部长篇一分为二,出走和回归,既是小说的结构也是认识世界的方法。而小说的内容也是围绕这一结构行走,话多和话少,有话和没话,虚虚实实。剃头的老裴在要杀娘哥的路上救了杨百顺,而杨百顺在杀赶车老马的路上则又救了来喜,杀人和拯救就这么走到一起来了。还有那具有颇多争议的“一句话”和“一万句话”更是作为彼此对立的东西遭遇了,它们相互揣度,彼此纠缠不休、摩擦不断,以现在流行的话来说,那可是“世界性的邂逅”。事物总是以一种悖逆的方式与我们谋面。坚持一方面又要依附另一方面,离开就意味着回归,记忆是为了忘却,只有相互折磨才能使我们想起我们所生活的一切。 表现手法 《一句顶一万句》表现手法很独特,按照白烨所称的“言语流”小说来定义,刘震云用“喷空”的方式写作,这类似四川的摆龙门阵,像河流一样流到哪算哪。这又被李敬泽誉为“读《一句顶一万句》,常想到《水浒》,千年以来,中国人一直在如此奔走,这种眼光是中国小说的‘国风"”辊辑讹。应该说刘震云的这两种表达方式,其实都是找朋友必备的方式,一个是找话,一个是找人。说些闲言碎语可能会引发共鸣,结识一批、再结识一批或许可以觅到投缘之人。这样表达不仅有效地增加了作品的厚重感,而且紧扣中心,表达了在跨越了现实和历史,消融了城乡和地域之后,在这样一种局促的、混乱的流走交往之中中国人千百年来不变的精神上难以言表的寂寞。这是一种在工于心计的社交安排之下,看似重视亲情、友情乃至族群之情的文化下潜伏的却是心灵的寂寞,以及为解脱寂寞而进行的小心翼翼的知己找寻。 叙事语言与叙事逻辑 小说在叙述语言上也在挑战着叙事的极限。小说的叙述语言也在不断地重复,最具重复意义的语言叙述模式是之所以出现这个人物(事件)不是因为单独的一个原因,因为这个原因背后还有更多的牵扯,这样层层牵连……可以说整部小说的语言风格就是不断地在这种延宕的能指循环中向前延展,从而将人物沟通的困难和复杂用语言形式上的不断重复表征出来。人物的内心就像是毛细血管一样细密,像中枢神经一样敏感,从一句繁衍成一万句,而即便是一万句也无法能够达到沟通,吊诡地是反而离沟通越来越远。人们不能够为沟通找到一句话,却可以为不沟通找到一万句话。与小说叙说语言不断地重复相应,小说的叙事逻辑也在不断地重复。这个不断重复的叙事逻辑就是,要不断地在内心中为自己的"各种行为寻找开脱之词。这可以说是鲁迅笔下阿 Q 精神胜利法的一种异形。在不是这个人物(事件) 而是其它的原因甚至原因背后的牵引中无限循环的语言滑动中,其滑动的逻辑是一致的,自己永远都是掌握了真理的人,而且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的逻辑来论证自己的合法性,尽管有时候这种逻辑显得滑稽。当一种滑稽逻辑以真理的“假面”出现的时候,就将孤独的内面彰显出来,自己用一种滑稽逻辑树立起一个孤独的四面屏,将外界拦截在了外面,最后探出头来的竟是自己的“假面”,用这具假面来面对自己和人,和物,以及与自己的关系,但自己带着假面却不自知。[10]人性叙述 这篇小说的人物数量有多么庞大,人物关系有多么驳杂,故事情节有多么热闹,人物在时光的洪流面前就有多么渺小,人物命运底色里的灰暗就有多么浓重,人物内心就有多么荒凉。庞大的人物数量集结成的不是温暖而是寂寞,因为庞大这个形容词只限于观者的视角,真正生活着的人是个体,他们因为无法打开彼此的心门或者因为缺少某种同一信仰而分外孤独,无法结成整体。无论是最后坐上火车去远方的杨百顺、牛爱国,还是一直留在原地安于天命的老杨、老鲁、老曾,他们都被命运驱使着,一辈子都在寻找“说得着”的人。 小说运用了类似于《水浒传》的传统叙事结构和本色的叙述语言,从市井细民到地方官员,将各色人等的人生轮流叙说、娓娓道来,对浮生百姓的生存状态进行了多角度的展示,塑造了一组令人唏嘘不已的孤独者群像。 尤其是上部“出延津记”,在主人公杨百顺的经历之外,大量笔墨用于书写各类次要人物的庸常人生。这些人物有的是颇具身份的父母官和东家,但更多的是出身卑微、从事着低等行当的草民,如卖醋的、卖豆腐的、打更的、打铁的、剃头的、教书的、杀猪的、染布的、算命的、喊丧的、劈竹的、弹棉花的、赶大车的、打银器的、烧锅炉的等等。 这部小说中人物的命名也颇具匠心,只有主人公和少数人物是既有名又有姓的,其余人物都是在姓氏前加以“老”字予以称呼,而且姓氏几乎不重复,如此一来,“孤独”的普遍存在性便被清晰地呈现了出来。 作品以洗练的语句、简洁的情节很好地描述了中国社会底层群众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需求:他们处在一个众声喧哗、极少有个人空间的社会中,把众人的接受、社会的要求当做自己的行为标准,努力寻求社会的认可;他们对孤独的逃避和排遣方法是寻找另一个人说出那“顶一万句”的“那一句话”,这是他们所有人一直纠缠着的心灵问题;但在他们对梦想的寻找中,可以窥见他们也有各种的生命追求和对灵魂自由的价值渴望,但是这些只不过是他们社会底层生活中极浅的一丝色彩而已。对当代中国社会底层群众的精神状态的主潮流我们要予以关注。
2023-07-13 08:50:141

一句顶一万句

原本看到这个书名,我以为书中大概是用一个乡土中国的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有那么一句金玉良言可以抵得上一万句的东拉西扯,而且这句至理名言能让读者也有恍然大悟的药效。可我错了,错得彻头彻尾。 书里的背景和人物确实带得有很强烈的时代特点,讲的是特定年代背景下的孤苦生活,可故事却又极其简单,简单到就跟我们平时讲讲身边人的事情似的,八卦完这家就接着下家的讲。从河南到山西到山东,卖豆腐的、贩驴的、杀猪的、喊丧的、挑水的、做馒头的……这些似乎不相干的人的命运,却交织在一起。整个故事读下来,让人读得有些沉重,却也有些明白了。 整本长篇小说里有且仅有一个主题,就叫做“说得来与说不来”,与说得来的人说上一句话可比跟说不来的人说上一万句话还顶用,这就是书名的大概意思吧。我从书中择出了两个个人觉得特别有意思的部分想来分享,听上去是说烂了的旧话,却阐释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新义。 一、 孔子两千年前曾写过一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都以为是老朋友从大老远的地方赶来,心里很开心的意思。可书里有一个私塾先生这么解释到,“你们都不明白孔老夫子的心思,从远方来的这个人是不是朋友还得两说着呢,反倒是因为和自己没什么关系,才能放心的把心里话说给他听。心里话说了,也就舒坦了。” 这个解释有没有一些反常识的意味,我们可以从书里书外分别找到一些例子来佐证它。首先在书里下半部的主人公牛爱国,他认为这世上有三个人指得上。“指得上的意思并不是说缺钱的时候可以找他们借钱,有事的时候可以找他们办事,而是遇到想不开或者想不明白的事,或一个是拿不定主意,可以找他们商量;或者没有具体的事要说,心里忧愁,可以找他们坐一会儿。坐的时候,把忧愁说出来,心里的包袱也就卸下许多。赶上忧愁并不具体,漫无边际,想说也无从下嘴,干脆什么也不说,只是坐一会儿,或说些别的,心里也轻松许多。”这三个人之一,有一个同他是住在同一个镇上的发小冯文修,有一个是当兵时的战友杜青海,有一个是打工时的驻地伙夫陈奎一。 后来当牛爱国人到中年的时候,心里有事不指着同自己离得最近的冯文修说道说道,反而选择远在一千多里之外的杜青海去诉说愁闷,原因书里并没有明说,但从孔老夫子的话里以及后来和冯文修彻底闹掰的缘由里倒是可见一般。冯文修喝醉和清醒的时候是两个人,一旦喝醉嘴上就没个把门的,所以牛爱国通常不会在冯文修和醉的时候去找他说说知心话。后来牛爱国的母亲去世了,从冯文秀的猪肉铺买了十斤猪肉,买的时候忘记了付钱,而在当晚冯文修的老婆善做主张的上门去要钱,牛爱国心里就有了成见。一是自己当时忘记了付钱纯粹是因为心里装的有事儿,真忘了,并不是故意不给;二是就算是没有给钱,难道他和冯文修多年的发小情谊还抵不上十斤猪肉吗。于是牛爱国当天晚上在喝醉了之后同身边人就说起了他心里的憋屈,而这话通过其他人传到了冯文秀的耳中,自然又是另一番滋味。两个人一来二去,从这一件事上就扯到了另外的事上,一件事能扯出八件事,把这么多年来的一些对方真心实意与自己码放的心事都给掰扯出来了,两人也因此不再来往。 这是书中可以说对孔老夫子的那段话最好的阐述,从远方来的人是不是朋友还得另说,单凭他从远方来与自己瓜葛不多,说上一些心里话倒也无妨。而冯文修和牛爱国发小的关系自然就带入了很多的私事纠缠,一个没处好关系,闹得鸡飞狗跳倒也是意料之中。接下来我们就从身边最近的例子来看看孔老夫子的话又是一番什么滋味。 在生活中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和熟人说话,有些话当说不当说心里得掂量掂量,倒不是怕说与他听之后会担心话从他嘴里给传出去,但咱也不知道人的心里是怎样想的,自然就不敢全是真言。反倒是和网上的陌生人聊天说的才叫一个热络,反正谁也不认识谁,什么心里话都敢讲。以前的人人网、校内网多火呀,偌大一个学校就凭着虚头巴脑的校友一幌子就热火朝天的联系着。但你看看现在一开始讲究实名制了,强行把网友的关系变成了熟人的圈子,于是大家说话又开始慎之又慎了,可总得说点什么吧,于是就把自拍呀水贴呀使劲往上发,这些东西倒也真占据了不少心思,自然也就把想掏心掏肺说点知心话的劲儿给暂时屏蔽了。那你说校内网、人人网上那些网友当真算得上你的朋友吗?我看未必。但你一股脑儿可以把心事讲给他听,你开心吗?那可绝对开心。那你说孔老夫子的话这么解释成吗? 二、 接下来咱就谈谈说得着与说不着的事儿,其实书里也分成了两种说得着与说不着。一种说得着是与朋友的说得着,一种是与女人的说得着。但即使遇见了说得着的人,也不会一直说得着,因为人是变的;还有些时候即使是遇见了说得着的人,也会因为种种意外或者不意外的原因,就错过了。这些话一直在心里憋着,慢慢累积起来,到了最后消磨了人生,也腐蚀了人,只得不停的漂泊,不停的寻找。 牛爱国以为自己有三个说得好的人,后来连一个都说不着了。与冯文修是因为那十斤猪肉的茬引发的一连串反应,与老战友杜青海则是因为给自己和自己老婆庞丽娜的事儿出的主意给出歪了也就没了下文,与认识的伙夫陈奎一也是时间一长人自然一变也就散了伙。当然这后来牛爱国也遇上了一些其他算是说得着的人吧,但曾经这三个在他心目中最能说得着的人都说不着了,难免有一些时过境迁的悲凉。 书中有大段的文字在叙述这些与朋友的说得着,姑且就拿上一段来让人品味一下这些说得着与说不着的之间的故事吧。 “牛爱国是在酒泉当兵时,半夜放哨遇见的杜青海,一个从东向西巡逻,一个从南向北巡逻,在芨芨镇镇口碰上了,对过口令,为吸烟借一个火,两人认识了,随便扯些闲话,竟能说到一起,越说越有话说。头一场话说下来,两人竟说到后半夜,说到黎明,直说到宿营地吹起起床号,千军万马复活回来,东方涌出血样的红霞。 牛爱国从小说话有些乱,说一件事,不知从何下嘴,嘴下的不对,容易把一件事说成另一件事,或把一件事说成两件事,或把两件事说成一件事;杜青海虽然说话慢,但是有条理,把一件事说完,再说另一件事;说一件事时,骨头是骨头,肉是肉,码放的整整齐齐。牛爱国在部队里遇到烦心事,这件事想不清楚,可行,不可行,拿不定主意,便把这件事攒下来;一个礼拜,总能攒几件烦心事;到了礼拜天,去找杜青海,两人在戈壁滩上,或开汽车,或坐在弱水河边,牛爱国一件一件说出来,杜青海一件一件剥肉剔骨,帮牛爱国码放清楚。杜青海遇到烦心事,也说与牛爱国。牛爱国不会码放,只会说:“你说呢?”杜青海只好自己码放。码放一节,又问牛爱国,牛爱国又说:“你说呢?”杜青海再自己码放。几个“你说呢”下来,杜青海也将自己的事码放清楚了,二人心里都轻快许多。 后来,两个人复员了,一个在山西,一个在河北,牛爱国娶妻生子,老婆庞丽娜与跟西街东亚婚纱摄影城的小蒋有了奸情,心里憋闷,就坐了一千多里的车到河北找到了杜青海。吃过饭,到了晚上,杜青海换了一声干净衣裳,领着牛爱国,来到了滹沱河畔。这天是阴历十五,天上的月亮好大。滹沱河的河水,在月光下静静流着。两人这才回到了五年之前,在部队戈壁滩上,坐在弱水河边,相互说知心话的时候。 又三年之后,牛爱国才知道,在庞丽娜事上,杜青海给自己出的主意,打根上就错了。” 另一种说得着是与女人的说得着。牛爱国不爱说话,他老婆庞丽娜也不爱说话,大家都觉得他俩对脾气。他们在一起相处两个月,也觉得对脾气。就结婚了,生了孩子,就开始见面没有话说。一开始觉得没有话说是两人不爱说话,后来发现不爱说话和没有话说是两回事。不爱说话时心里还有话,没话说是心里干脆什么都没了。庞丽娜跟小蒋有了奸情,被小蒋老婆赵欣婷逮到了,她跟牛爱国说,她在旅社房间外等了半夜,什么都听见了,“他们一夜说的话,比跟我一年说的话都多”。 直到牛爱国遇见了章楚红,才知道和女人说的着是怎么一回事。那时候牛爱国离开家,在沧州给人开车跑长途,章楚红是途中一个饭店“老李美食城”老板李昆的小媳妇,二十四五岁,杏核眼,高鼻梁,翘嘴,胖,满胸奶,常去打尖吃饭,和他们两口子熟了。有一次,车的水箱坏了,他只好留下。李昆不在,晚上服务员也下班了,章楚红要他一起喝酒,那一天正是阴历十五,顶头一个大月亮,两个人边喝边聊,喝得半醉,聊得绵长,后来聊到了床上。月光照在床上,觉得月亮像太阳一样热。 以后李昆不在时,牛爱国就留下过夜。在一起不单是为了睡觉,为两人说的着。也不单为了说话,为了在一起时的那份亲热,亲热时的气氛和味道。又是一夜下来,两人要亲热三回。亲热完,还不睡觉,搂着说话。牛爱国与谁都不能说的话,与章楚红都能说。与别人在一起想不起的话,与章楚红在一起都能想起。说出话的路数,跟谁都不一样,他们俩自成一个样。两人说高兴的事,也说不高兴的事。与别人说话,高兴的事说的高兴,不高兴的事说的败兴;但牛爱国与章楚红在一起,不高兴的事,也能说得高兴。说完一段,要睡了,一个人说:“咱在说点别的。”另一个人说:“说点别的就说点别的。” 后来章楚红想让牛爱国带她离开这个地方,牛爱国因为胆小,害怕出人命,害怕自己一个人的活路养不活两个人,偷偷的自己一个人就跑回了老家。再后来牛爱国想明白了,胆子大了,却再也找不着章楚红了。他继续找,因为有一句话要告诉她,即便是出了人命,为了这句话也值得。虽然不知道这句话是什么,不知道牛爱国有没有找到章楚红,但这一句话,从说得着变成了无人可说。 有多少人这一辈子没能遇见和自己说得着的人?又有多少人即使遇见了但是却没有认出来?还有多少人认出来了却没有把握住?当你醒悟过来了人却早已不在原地了呢?所以,人这一辈子能遇得上一个和自己说得着的人是多么重要,也多么幸运啊。
2023-07-13 08:50:221

一句顶一万句什么意思?

《一句顶一万句》的意义是揭示了底层人的生活状态和生活境遇,同时也展示了一种顽强的生活态度。《一句顶一万句》是刘震云的一部长篇小说,出版于2009年,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本书分为上下两部,故事历时百年,书中的人物总是处于一种莫名的孤独中,这部作品还被称为中国版的《百年孤独》。读懂了《一句顶一万句》,就懂得了人间的孤独不过如此,人们困惑着也探求着,在无边的时空荒野中,守候着,重复着,也坚强着。《一句顶一万句》的上部为《出延津记》,下部为《回延津记》。杨百顺和牛爱国都经历了生活的磨砺,一个走出,一个回归,祖孙两人都经历了爱人的背叛、四处寻找、杀人之心,又都遇到了“说得着”的人,又都弄丢了这个“说得着”的人。刘震云简介刘震云,1958年5月出生于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中国男作家、编剧。1982年,进入《农民日报》工作。1987年,开始在《人民文学》发表《塔铺》、《一地鸡毛》等小说作品。1988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读研究生。1992年,发表小说《一地鸡毛》。1997年,出版图书《温故流传》。1999年,创作《刘震云精品文集》。
2023-07-13 08:50:291

一句顶一万句的含义是什么?

《一句顶一万句》的意义是揭示了底层人的生活状态和生活境遇,同时也展示了一种顽强的生活态度。《一句顶一万句》是刘震云的一部长篇小说,出版于2009年,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本书分为上下两部,故事历时百年,书中的人物总是处于一种莫名的孤独中,这部作品还被称为中国版的《百年孤独》。读懂了《一句顶一万句》,就懂得了人间的孤独不过如此,人们困惑着也探求着,在无边的时空荒野中,守候着,重复着,也坚强着。《一句顶一万句》的上部为《出延津记》,下部为《回延津记》。杨百顺和牛爱国都经历了生活的磨砺,一个走出,一个回归,祖孙两人都经历了爱人的背叛、四处寻找、杀人之心,又都遇到了“说得着”的人,又都弄丢了这个“说得着”的人。刘震云简介刘震云,1958年5月出生于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中国男作家、编剧。1982年,进入《农民日报》工作。1987年,开始在《人民文学》发表《塔铺》、《一地鸡毛》等小说作品。1988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读研究生。1992年,发表小说《一地鸡毛》。1997年,出版图书《温故流传》。1999年,创作《刘震云精品文集》。
2023-07-13 08:50:411

一句顶一万句这本书的意义

《一句顶一万句》的意义是揭示了底层人的生活状态和生活境遇,同时也展示了一种顽强的生活态度。《一句顶一万句》是刘震云的一部长篇小说,出版于2009年,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本书分为上下两部,故事历时百年,书中的人物总是处于一种莫名的孤独中,这部作品还被称为中国版的《百年孤独》。读懂了《一句顶一万句》,就懂得了人间的孤独不过如此,人们困惑着也探求着,在无边的时空荒野中,守候着,重复着,也坚强着。《一句顶一万句》的上部为《出延津记》,下部为《回延津记》。杨百顺和牛爱国都经历了生活的磨砺,一个走出,一个回归,祖孙两人都经历了爱人的背叛、四处寻找、杀人之心,又都遇到了“说得着”的人,又都弄丢了这个“说得着”的人。刘震云简介刘震云,1958年5月出生于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中国男作家、编剧。1982年,进入《农民日报》工作。1987年,开始在《人民文学》发表《塔铺》、《一地鸡毛》等小说作品。1988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读研究生。1992年,发表小说《一地鸡毛》。1997年,出版图书《温故流传》。1999年,创作《刘震云精品文集》。
2023-07-13 08:50:541

《一句顶一万句》讲的是什么?

《一句顶一万句》的故事围绕着两对夫妻展开,讲述了小鞋匠牛爱国与妻子庞丽娜,以及牛爱国的姐姐牛爱香与丈夫宋解放的婚姻故事。牛爱国发现庞丽娜与婚纱店老板蒋云南的关系不清不白,开始跟踪和调查。这一过程中,牛爱国被卷入了一场复杂的内心纷争,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家庭、婚姻、道德、人性等社会问题。小说中牛爱国和庞丽娜的关系象征着夫妻之间的情感纽带,而牛爱香和宋解放的关系则暗示了另一种婚姻状态。两对夫妻的故事都展现了现代婚姻中存在的信任、理解、支持和陪伴等问题。小说通过深入剖析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让读者对婚姻、情感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作者刘震云用简洁、质朴的文字,生动、传神地描绘出了当代人的生活困境和情感挣扎,让读者产生共鸣。
2023-07-13 08:51:072

人生难觅一知己——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刘震云著作的《一句顶一万句》就是一串“寻找说得着的人”的故事。 故事分上下部。上部围绕着买豆腐老杨的二儿子杨百顺的一生展开。杨百顺的一生并不如他的名字一样百事顺利,而是疙瘩接着疙瘩,一路不顺。为寻找唯一能够“说得上话”的养女,杨百顺走出了延津;下部围绕杨百顺养女巧玲的儿子牛爱国的生活展开,牛爱国的生活也如同杨百顺一样,处处透着闹心,同样为了摆脱孤独寻找“说得上话”的朋友,走向延津。 从小摊上个爱耍心眼爱贪便宜的爹,只耍的杨百顺伤了心,铁了心不靠他爹,离家找营生。杀猪,祸从口出,师徒反目;染坊挑水,却被猴耍,放猴归山;跟老詹当徒弟,去老鲁的竹业社破竹子,打着瞌睡听经破竹子一样没干好;沦落街头挑水;去县政府种菜;入赘“吴记馍坊”,却一结婚就顶着个绿帽子,姘头是自己最喜欢的朋友;老婆跟姘头跑了却留下女儿巧玲,一个不小心弄丢了这小棉袄…… 作者似乎卯着劲儿要让杨百顺倒霉到底,一步步走来,没有一步不坎坷。从在家不受待见到出门闯荡学手艺再到成家立业,没一件顺心的,每一件事都透着闹心与不祥。最终总要出来个大绊子,让稍透口气的他还没站稳就一个趔趄,摔得鼻青脸肿。 巧玲五岁被拐,被人贩子换了几道手,到了老曹满仓家,改名曹青娥。养母好没跟人跑,亲爹死的早,养父摩西好可惜找不到。小小岁数遭遇如此命运,处处透着对这命运的无奈,只能选择逆来顺受。多舛的命运下,锻炼出曹青娥的生活智慧,悟出生活的箴言:“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以前。”、“什么都能选,就日子不能选。” 一段段故事接着地气儿,揭示着人性与世道的真实与残酷。 人性 豆腐老杨,死占便宜不吃亏,凡事一定要先算计自己的得利才做决定。交老马这个朋友就是为了占便宜,因为老马此人论起事来,“同样一件事,我只能看一里,他能看十里,我只能看一个月,他一下能看十年”,从此大事小事让老马出主意;老马不把老杨当朋友,嫌他烦却也不明说,每次给老杨出主意都憋着坏;铁匠老李从小不受母亲待见,不说,等母亲老了,再慢慢报复;牛爱国知道老婆庞丽娜给他戴绿帽子却听朋友的劝,打死不离婚拖住她;... .... 不是人贩子的老尤第一次拐孩子,竟对乖巧的巧玲生出感情,人贩子老萨的话耐人寻味:“没卖之前,你可以把她当闺女;现在你卖过她,她也知道了,你就养不得她了。本来是头羊,等她长大了,也会变成老虎;啥叫养虎遗患,这就叫养虎遗患。这是一道坎,一过了这道坎,你再亲她,也成不了亲人了。”又上去踢了老尤一脚: “既然冒充猫,就别哭老鼠了。” 这一段话说的人心底发凉,这就是人性啊。喜欢又怎样,你把我拐了卖了,想反悔,我已经知道了真相,不会原谅你。 人性到底是什么?亦正亦邪、非黑非白,再善良的人心里都有小恶魔,再恶毒的人也会有善良的灵光乍现。 亲情 老杨为了自己的得失跟自己的儿子耍心眼,耍散了家人的心。大儿子急着自立门户脱离父亲,二儿子一气之下离家出走,几十年不愿回家,三儿子在外当那个司炉工加“喷子”也不回家。好好一家人让老杨搅得七零八落。 剃头老裴,一次失误造成一生短处捏在老婆手里,从此跌落云端,被钉在耻辱柱上永世不得翻身。老婆得理不饶人,一遇上事就七牵八扯,日娘老子的翻开来骂,全然不顾一个男人的尊严。 姜家弟兄仨,三家三条心,鸡毛蒜皮,针鼻大的事儿都扎人。鸡飞狗跳,尺短寸长,争夺不已,最终分了家。姜虎和朋友说的着,跟同胞兄弟说不着。宁跟外人亲不跟自家人亲。为朋友送命都行,不肯在家吃一点亏。 吴香香跟人私奔,却将自己的至亲骨肉留给了并不是亲爹的杨百顺。 利益面前,所有感情都得让道,亲情亦不能免俗。一家人之间没有该有的信任,比陌生人还心凉。相比之下,杨百顺对并非亲生的女儿巧玲的呵护心疼,牵肠挂肚,失去后的心痛、疯狂寻找;老曹对买来的巧玲视如己出,百般呵护,竟是那么的真实而自然,不是血亲却胜过血亲。 友情 杨百顺和染布坊小宋是同窗,在同一家染坊却不是统一战线的朋友,反倒距离越近心越远;姜虎为朋友出头丧命,朋友却连他真正的死因都不肯对他家人说;入赘后喜欢的朋友银匠老高却是给他戴绿帽子使毒计害他的老婆的姘头。把牛爱国当朋友的李昆,却被牛爱国结结实实的扣了一顶绿帽子…… 牛书道和冯世伦,为一个馒头就断送了两人十几年风雨相伴的友谊;牛爱国和冯文修,不顾仇家大人的反对做了朋友,从小可以为朋友而“杀人”,却为几十块钱、好事者的几句闲话大动干戈,伤了情分;李智给牛爱国出了个打死不离婚的主意,转眼就为了自己的工作劝牛爱国离了痛快... ... 一个个噎人的故事说明在这个世界里,纯粹的友情是不存在的,都被这磨人的生活给吞噬了。现实、残酷却又非常写实。 爱情 小说里,爱情最为淡泊。 这里有爱情吗?也许有。如果那些琐碎的令人绝望的感情叫做爱情的话。 爱情总是被附加的东西蒙了面目,在这些条件之下,爱情是那么苍白、不堪一击。家庭条件、婚后前景、个人本事、传宗接代,这些是首要考虑因素,至于爱与不爱,去,纯属无稽之谈。时代使然?人们对于爱情的渴望和表达比较含蓄?我不懂。只是觉得,似乎生活里百无一用是爱情。 小说里,对牛爱国和章楚红的爱情(如果那感情可以被当作爱情的话),崔立凡的一番话:“你现在跟她说得着,是因为她现在有丈夫养着,你就是与她说个话,等你养着她,就成了日子,到时候就该说日子了。”一番话就说退了准备带章楚红走的牛爱国。爱情和日子之间,就是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多么丰腴的感情,到了过日子这里就都变得现实而骨感。 曹青娥说得好:“世上别的事情都能挑,只有日子不能挑。”到了日子这里,什么事都得低头。 整部小说如同一个话痨的老人遇到了“说得着的人”,絮絮叨叨将自己的前身后世捋麻绳一般细细捋一遍,冗长而纷杂。童年、长大、求学、谋生、寻朋友、找知己、结婚、出轨、拐卖、生活、认命,在令人绝望的絮叨里揭示生活的本质,人性的真相。厌烦却又不得不看下去,如同不胜其累却又不得不坚持下去的日子。 豆腐老杨、打铁老李、教书匠老汪、赶大车老马、杀猪老曾、剃头老裴、染布老蒋、榨油老姜、竹业社老鲁、银匠老高……纷纭出场的小人物用自己的悲欢演绎着“寻找一个说的着的人”的故事。说不着,一句都嫌多;说得着,一句顶一万句。
2023-07-13 08:51:301

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有什么含义吗?

《一句顶一万句》的意义是揭示了底层人的生活状态和生活境遇,同时也展示了一种顽强的生活态度。《一句顶一万句》是刘震云的一部长篇小说,出版于2009年,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本书分为上下两部,故事历时百年,书中的人物总是处于一种莫名的孤独中,这部作品还被称为中国版的《百年孤独》。读懂了《一句顶一万句》,就懂得了人间的孤独不过如此,人们困惑着也探求着,在无边的时空荒野中,守候着,重复着,也坚强着。《一句顶一万句》的上部为《出延津记》,下部为《回延津记》。杨百顺和牛爱国都经历了生活的磨砺,一个走出,一个回归,祖孙两人都经历了爱人的背叛、四处寻找、杀人之心,又都遇到了“说得着”的人,又都弄丢了这个“说得着”的人。刘震云简介刘震云,1958年5月出生于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中国男作家、编剧。1982年,进入《农民日报》工作。1987年,开始在《人民文学》发表《塔铺》、《一地鸡毛》等小说作品。1988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读研究生。1992年,发表小说《一地鸡毛》。1997年,出版图书《温故流传》。1999年,创作《刘震云精品文集》。
2023-07-13 08:51:371

一句顶一万句讲的是什么

《一句顶一万句》分为两部:《出延津记》与《回延津记》。上部“出延津记”讲述的是在二十世纪前期的河南农村,一个孤独无助的农民吴摩西为了寻找与人私奔的老婆,在路上失去唯一能够“说得上话”的养女,为了寻找她,他不得不走出延津。下部“回延津记”记述了吴摩西养女巧玲的儿子牛爱国,同样为了寻找与人私奔的老婆,走向延津的故事。一去一来,延宕百年。故事看似简单,但回味悠长。书中的人物绝大部分是中国最底层的老百姓。《一句顶一万句》被称中国版《百年孤独》,是刘震云的一个成熟、大气之作。“出延津记”和“回延津记”表面上看主要是在讲杨百顺和牛爱国两个人的历史,但只要对之细细咀嚼与回味,便会明白实际上是在讲“孤独”的历史。“孤独”世代相传,祖辈的故事在后辈的身上重演,祖辈的“孤独”也在后辈身上的延续。
2023-07-13 08:51:571

一句顶一万句经典语录是什么?

1、话,一旦成为了人与人唯一沟通的东西,寻找和孤独便伴随一生。----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编者寄语2、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经典语录3、痛苦不是生活的艰难,也不是生和死,而是孤单,人多的孤单。--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经典语录4、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经典语录5、孩子,头一回我不以主的名义,以你大爷的名义给你说,遇到小事,可以指望别人;遇到大事,千万不能把自个儿的命运,拴到别人身上。——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经典语录6、你的生活环境决定着你的话语权,而这个生活环境且不是一成不变的。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经典语录7、遇到小事,可以指望别人;遇到大事,千万不能把自个儿的命运,拴到别人身上。——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经典语录8、人要一赌上气,就忘记了事情的初衷;只想能气着别人,忘记也耽误了自己。——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经典语录
2023-07-13 08:52:062

一句顶一万句

今天上午有时间看了一部电影 《一句顶一万句》 之前听过,是根据刘震云的原名小说改编的。 生活琐碎,社会不易。一些事情发生的时候,的确会乱了方寸。于是我们想找一个知心人聊一聊。但是知心人也不是上帝,给不了一个肯定的答案。真正的知心人能给的,所谓的“一句顶一万句”也只是肯定和支持你内心的想法。这种肯定和支持是孤独的人生,脆弱的心灵需要的。可悲的是,社会重压,城市变迁下,知心人也难觅,往往是所托非人。知心人的一句顶一万句,是短时有效的止痛剂,但是想要最终解答心里的疑问,治愈心灵的创伤,还是要自己和自己对话,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牛爱国的出走就是要去寻找答案的。答案找到的那一天,才是真正的心安。 我又翻了翻原著,看了一眼结局 还是喜欢在电影里的结局。 摘抄几个小说中的经典原句在此 1、 世界上有一条大河特别波涛汹涌,淹死了许多人。这条河叫"聪明"。 2、 有些人说得着,有些人说不得着;有些人现在说不得着,将来或许能说得着;有些人现在说得着,将来未必能说得着;有些人这一辈子也说不得着。找一个能说得着的人过一辈子是福分,不管是爱人、朋友还是亲人。 3、 世上的人遍地都是,说得着的人千里难寻。 4、 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是你把别人当成了朋友,别人并没拿你当朋友。 5、 过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以前,有些事你气着气着就成了另一件,而事情的原本你却已经忘记了。 (这句话是何玉芬对牛爱国说的,也就是这句话将牛爱国点醒了,从此学会放手) 6、 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 U0001f9e1 以上~
2023-07-13 08:52:291

一句顶一万句

前几天看了刘震云的书《一句顶一万句》,这是一部被誉为中国《百年孤独》的书,小说分两部份,前半部写的是过去:孤独无助的吴摩西失去唯一能够“说得上话“的养女,为了寻找,走出延津;小说的后半部写的是现在:吴摩西养女的儿子牛爱国,同样为了摆脱孤独寻找“说得上话“的朋友,走向延津。一去一来,延宕百年,故事看似简单,但回味悠长。书中的人物绝大部分是中国最底层的老百姓。 很少看到这种形式的小说,人物不为名利,不计得失,不论是非,所有的矛盾、冲突、出走、去留,皆因一个摸不着看不透的“说得着”。结婚是因为说得着,离婚是因为说不着,私奔是为了说得着,出走是因为说不着。所有的世事都在说得着与说不着之间发展,人们也在说得着与说不着之间纠缠。整部小说,弥漫着一股说不尽的孤独荒凉,令人窒息,仿佛每个人到这世上走一遭,为的就是寻找一个心灵的共鸣,一个“说得着”的人。 然而这“说得着”不是说说就能“得着”,无论你是贩夫走卒还是东家还是县长,是地方官员还是市井小民,人与人之间,能够说贴心话、温暖灵魂的朋友并不多,大多数人反倒是生活在孤独中。为了排解这种内心的孤独,老县长做木工,小县长到处找人演讲,新县长和戏子手谈,东家养猴子,平民百姓玩不起这些怎么办,丢下活计千里迢迢跑一趟,只为跟说得着的人说一说。 “话,一旦成了人与人唯一沟通的东西,寻找和孤独便伴随一生。” 有时候说得着也会变成说不着。牛爱国的战友原先说得着,老婆出轨了,千里迢迢的找他想要说说话,结果却是说不着。牛爱国大龄的姐姐结婚,是为了找个人说话。嫁的那个老宋,结婚前她一见就笑。结婚后,反而没笑过一次。 说得着说不着不关爱情,爱情这个词在这本书里根本没提及过。结婚,是因为说得着,离婚,是因为说不着。出轨,私奔,也是因为说得着。吴香香和老高有没有爱情?庞丽娜和蒋九有没有爱情?不知道,我们只知道他们说得着。两人说到大半夜了,一个说:“再说一会别的吧。”另一个说:“再说一会别的就再说一会别的吧”。一夜说的话比人家说的一年的都多。娶了牛爱香的老宋则对小舅子牛爱国说,这婚结得值,为什么,不是因为娶了他姐牛爱香,而是因为和小舅子牛爱国十岁的女儿牛百慧说得着。 而主人公杨摩西,老婆吴香香跟人跑了,他带着五岁的继女巧玲假找,但随后继女真丢了,一个是私奔了的说不着的老婆,一个是走丢了的说得着的继女,他选择寻找继女。找不着老婆,他打算假找半个月回乡,而丢了继女,再无一个可说话之人,他却是选择永远不回去了。 “比海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是的,逼仄的生存空间,只有把我们的心灵寄托别处。 老汪的六岁的女儿灯盏溺水死了,灯盏死的时候老汪不伤心,一天忽然看到窗台上一块月饼上小小的牙痕,悲从中来,跑到女儿溺死的缸前大哭一场,然而满心满腹的话无人可说,于是,每到初一十五,就一个人村里乱转乱走,到后来,走也不管用,干脆拖家带口出走,从河南到陕西,一个县一个县地走,直到走到一地,觉得心不乱了,才停下安顿。看到这一段,满心的伤满心的疼,莫可名状。想起这些年,无人可说的境况。朋友说,出去走走吧,出去散散心也许就好了。然而,心到了外面都是乱的,唯有回到那个熟悉的小小的窝,方觉得平静。老汪的出走,是为了心的平静。我的不出走,也是为了心的平静。 人活一辈子,就是为了找个说话的人。而这个人,必然是个说得着的人。在《一句顶一万句》里,生活都在说话里头。 比如老汪在私学讲课,讲到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徒儿们以为远道来了朋友,孔子高兴,老汪说“有朋自远方来高兴个啥呀,恰恰是圣人伤了心,如果身边有朋友,心里的话都说完了,远道来个人,不是添堵吗?恰恰是身边没朋友,才把这个远道来的人当朋友呢;这个远道来的人,是不是朋友,还两说着呢;只不过借着这话儿,拐着弯骂人罢了。”因为身边没有朋友,朋友远道而来可以和自己畅谈,排解孤独忧愁,自然高兴,但如果身边已经有谈得兴起的朋友,远方来客反而是妨碍了和朋友的交谈,怎么还会高兴。徒儿们都说孔子不是东西,老汪却一个人伤心的流下了眼泪。 书中还有大量的出自于农民的朴实的话,满满的生活的智慧: “我活了七十岁,明白一个道理,世上别的东西都能挑,就是日子没法挑。”" “我还看穿了一件事,过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 “经心活了一辈子,活出个朋友吗?” “同来的往往有隔阂,过去互不认识的,处着处着倒能成为朋友” “与亲兄弟说不着,路上与朋友倒说得着。这时贩葱就不单是贩葱,还为个说得着” “当面骂人不算欺负人,骂过第二天,老蔡又把老裴挨骂的情形,当作笑话,说给别人,就算欺负人了” “已经把一件事说成另一件事” “原来世上的事情都绕,每个事中皆有原委,每个原委之中,又拐着好几道弯” “世上的事情,原来件件都藏着委屈” “不为找娃,走到哪儿不想娃,就在哪儿落脚” “好把的是病,猜不透的是人心。病相同,人却不同;不同的人,开同样的方子,药也未必管用” “啥事得看人的内心。可世上啥最毒?就是人的心。人心毒不是说它狠,是说大家遇事都不往好处想,盼着事怀。在人眼里,而从此有了短处;本来是一只耳垂,现在整个人都有了毛病” “儿的短处说到明处,一辈子没有把柄在谁手里” “人在干东的时候,都在想西” “遇到小事,可以指望别人;遇到大事,千万不能把自个儿的命运,拴到别人身上” “咱自己啥都没有,就不能怪别人有苛求了;咱自个儿说不起话,就不能怪别人有言在先了” “啥叫悲呀?非心所愿谓之悲呀” “如果不愿意,你早不说这事了;恰恰是找我商量,证明你心里愿意” “知道自个儿是谁,才能明白往哪去呀” “原来闪亮的一面,就是狠毒的一面” “过去认为她对自己不亲是两个人脾气不投,或吴摩西不会说话,或干脆嫌吴摩西没出息;现在看,这些并不主要,主要还是对人。吴香香似换了一个人。或者说,不是吴香香换了,是吴香香身边的人换了。这就不是一个把谁杀了能了解的事” “说一件事,不知从何处下嘴;嘴下得不对,容易把一件事说成两件事,或把两件事说成一件事。有条理,把一件事说完,再说另一件事;说一件事时,骨头是骨头,肉是肉,码放得整整齐齐” “人是掰扯不得的,掰扯了别人,就是掰扯了自己” “但这个意思已无法解释。因为时候变了,场合变了,人也变了。话走了几道形” “时过境迁,再找到这句话,这句话也已经变味了” “自己心乱之时,原来并不适合找熟人,还是跟不熟的人在一起自在些” “自己的心事,自己未必能掂出它的分量” …… 每一句都能拎出来发朋友圈,这便是来自于这些平民百姓的、生活深处的智慧。 《一句顶一万句》里没有什么动人的事迹,只有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在命运巨轮面前的最直接的反应,孤独了就寻找,找不到了就离开,就像渴了就喝水饿了就吃饭一样自然。无论剃头的杀猪的卖豆腐的喊丧的赶驴的,这群连个完整的姓名都没有的一概在姓前面冠以“老”称之为老马老杨老段老李老裴的人,在那片土地上,按着自己质朴的意愿休养生息繁衍。 他们完全不在乎姓名这外在的称呼,主人公的姓名莫名从杨百顺变成吴摩西再到罗长礼,内心纠结的只是一个找事由以及一个说得着。生活里所有的跌宕起伏,变故冲突,都用平淡的笔触一笔带过,然后进入下一个角色或生活,然而这个平淡得有些直白的故事读完,心里就留下淡淡忧伤,扯不开挥不去。 吴摩西、牛爱国,就像一个轮回,一个出走,一个回归。故事里的情节,都出自于最自然的反应,最纯真的感情。对一个地方的人或事伤了心,便换一个地方生活,到一个地方心不乱了就留下,简单粗暴。他们就是这么一边在命运洪流中生存一边在汹涌的人潮中穷其一生之力去寻找一个能够抚平孤独、温暖灵魂的交集。对比之下现代社会那些深夜从灯红酒绿的聚会中回到清冷的家内心倍感孤寂、翻开满满的通讯录却不知道打给谁的人们,并不比这群延津乡下人快乐,找一个说得着的人“一句顶一万句”大概永远是人类内心深处的梦想吧。
2023-07-13 08:52:451

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是什么?如何进行赏析?

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是北京以及河南两地,是一本很有意思的小说,平民为争取生存权而奋斗。
2023-07-13 08:53:034

《一句顶一万句》到底要表达什么——评刘震云的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

为了这句话,他们宁可流浪天涯,踏遍异乡;他们或出走,或回归,但这句话居然没有找到,或找到的并非他们想要的。小说写的就是这个,你能不感到惊异吗? 比如,杨百顺找到了仇人,但他发现,妻子和奸夫偏能说得上话——“咱们再说些别的”“说些别的就说些别的”——何其亲昵!于是他明白了,相互说不上话是人生最大的失败,亮出的刀子掖了回去。再比如,曹青娥与拖拉机手侯宝山之间的默契,话不多,却心心相印;曹说,我从没遇见过像侯宝山这么会说话的人。于是私奔的失败,成为曹青娥一生最大的憾恨。又比如,牛爱国寻找战友陈奎一。在部队时陈是厨房大师傅,陈使个眼色,他俩便聚在一起吃凉拌的猪肝猪心,然后相视嘿嘿一笑,什么也不说。牛爱国寻找陈奎一找得好苦,失望之余,落脚澡堂,却在灯影里发现了搓澡的陈奎一,那十块钱的势利,写尽了陈的潦倒与不堪。看到这里我很感慨,眼睛发酸。刘震云常常能描画出别人无法表现的人生的无言或无名的情景。 尽管小说的人物为了一句话,为了找“说得上话的人”而奔走,而流浪,但作为一部四十万言的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到底要表达什么,仍是一个必须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大凡真正的好作品,有独特发现的、有深邃意味的、或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作品,总是很难归纳和命名的。《一句》也是如此。在我看来,这部作品其实是表达了人的无法言传的,却像影子一样跟着人的孤独和苦闷;表达了人的精神上的孤立无援状态;于是人希望说得上话,希望解除孤独,希望被理解,希望得到人与人的沟通和温暖的抚慰。就像趋乐避苦是人的本性一样,世上人人都孤独,永远都处在摆脱孤独的努力之中,以致不惜人为地制造某种虚假的响动和声音。 孤独,这不是好多名著都表现过或涉及过的吗,这一部小说有何稀奇呢?依我看,不同的是,它首先并不认为孤独只是知识者、精英者的专有,而是认为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引车卖浆者们,同样在心灵深处存在着孤独,甚至“民工比知识分子更孤独”,而这种作为中国经验的中国农民式的孤独感,几乎还没有在文学中得到过认真的表现。在这一点上,小说是反启蒙的,甚至是反知识分子写作的,它坚定地站在民间立场上。它的不同凡响还在于,刘震云发现了“说话”——“谁在说话”和“说给谁听”,是最能洞悉人这个文化动物的孤独状态的。说话是人的心灵密码,深奥难测啊。曹青娥说了一辈子的话,终于不说了,让百慧来说;牛爱国能解读母亲的心愿,但他买手电的解读又是错的;最后他在床下找到了一封信。“牛爱国一开始没哭,但后来因为没明白母亲的最后一句话而自己扇了个嘴巴,落下泪来”。所以,《一句顶一万句》用一部长篇小说的巨大篇幅来表现人的这种渴求和热望,不能不说是一大奇观。 是的,奇就奇在,这是一部用极端形而下的写实笔墨来传达极端形而上的精神存在状态的作品。形而下不但表现在写了大量小人物,吃和住的繁琐,亲与疏的烦恼,爱与恨的纠缠,而且写了杀猪的,打铁的,剃头的,卖馒头的,耍猴的,喊丧的,卖豆腐的,传教的,形形色色人物,而且直面生存相。像杨百顺,他不断地改名为杨摩西,吴摩西,直到罗长礼,这其中包含的辛酸和无奈,几乎可以看作北中国农民的一部流浪史,悲怆命运的缩影。但它更是形而上的,它写了无言的憋闷,人与人的难以“过心”,写了寻找寄托,寻找朋友,寻找友爱,挣脱困境的千古难题。我们也可以说,它写了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像“面子”是中国人的性命般要紧的东西一样,能否说得上话,能否说得着,也是带根本性的一大发现。在经验的无物之阵中,虽看不见,摸不着,却无处不在的威压下,人为了寻找说得着的人而活着。也可以说,亲情、友情、爱情,支撑着一个人的精神,自古而然。但它历来难求,至今尤甚。所谓诚信缺失,友爱难求即是。有时,你把别人当朋友,别人并不拿你当朋友,何其痛哉!刘震云就是这样探索着中国人的精神存在方式,尤其是探究平民,黔首,苍生们的精神存在方式,更深层地揭示乡土之魂。 我一直认为,刘震云是一个对存在,对境遇,对典型情绪和典型状态非常敏感的作家。他不长于刻画单个人,而善于写类型化的人,写符号化的人。他和一些人的创作扩大了典型的意义,也可说扩大了现实主义在中国的疆域和边界。比如,“头人”,“官人”,“单位”,都是带有文化象征意味和寓言化的概括。但是也可以说,刘震云不仅是现实主义的,更有存在主义的意味。写人的孤独,写人的灵魂状态,写符号化的人,大体属于现代派文学范畴,从刘的创作,也可看出中国文学逐步在实现现代转型。这个“现代”不是指时间意义上的,而是指现代派文学意义上的。这里,存在主义的特征很明显。刘的作品不是模仿,而是他对中国现实(有历史渊源的现实)的深刻体察与感悟——中国人的孤独有着与人类性孤独相通的一面,更有着中国的现实历史的血肉和民族个性。故事情节虽不复杂,但刘震云抓住了这一中国式的精神意象,发掘较深。 我熟悉的刘震云,是《塔铺》,《新兵连》,《单位》,《一地鸡毛》时的刘,作为新写实的扛旗手的刘。那时他的每部作品我都写过文章。到了《故乡面和花朵》《故乡相处流传》的刘,我觉得我们相距远了,我找不到自己的言说话语。而《手机》、《我叫刘跃进》与影视又贴得太近。我看,到《一句顶一万句》才真正回归了,丰富了,发展了。如果说《白鹿原》以其“文化化”的中国农民叙述,《秦腔》以其无名状态的现代生活流的滚动,那么《一句顶一万句》就以其对中国农民的精神流浪状态的奇妙洞察和叙述,共同体现了中国当代乡土叙述的发展和蜕变姿态。 刘震云的叙述是富有魔力的,不凭依情节,故事,传奇,而是凭借本色的“说话”,即是一奇。小说始终让人沉浸在阅读快感中,拿起放不下。语句简洁,洗炼,却是连环套式的,否定之否定式的,像螺丝扣一样越拧越紧的句法。比如,七个月前逃回山西,是怕出人命;现在就是出人命,为了这句话也值得;问题是现在出人命也不能了,过去的关节都不存在了。又如,说她去了北京,也不知是否真去了北京;就是去了北京,也不知是否仍在北京;北京大得很,也不知在北京的哪个角落。如此等等。这种言说不是颇有魅力和吸力吗?但我又想,这里有无缺乏节制的问题?有无话语膨胀的问题?作者是不是也沉浸在这种言说的快感中,自失而不能自拔?当这种边环套式的言说本身成为目的时,有些章节是否会显得空洞?但无论怎样,我都认为这是一部当代奇书;刘震云绝对是一个有着独特而尖锐的个性风格的作家。 最后我想坦率地说,我喜欢这本书却不喜欢这个书名。这不仅仅因为它让我想起林彪呀、“红宝书”呀之类的如麻的往事,以及那些渐成语言的丑陋化石的很难更改的东西;主要还是因为这个书名与小说的深湛内涵和奇异风格没有深在的关联。
2023-07-13 08:53:401

一句顶一万句作者

一句顶一万句作者: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是河南作家刘震云重要作品,分为两部:《出延津记》与《回延津记》。出版于2009年,描述了一种刘震云中国式的孤独感和友情观。《一句顶一万句》被称中国版《百年孤独》,是刘震云的一个成熟、大气之作。《一句顶一万句》分为两部:《出延津记》与《回延津记》。上部“出延津记”讲述的是在二十世纪前期的河南农村,一个孤独无助的农民———吴摩西为了寻找与人私奔的老婆,在路上失去唯一能够“说得上话”的养女,为了寻找她,他不得不走出延津;下部“回延津记”记述了吴摩西养女巧玲的儿子牛爱国,同样为了寻找与人私奔的老婆,走向延津的故事。一去一来,延宕百年。故事看似简单,但回味悠长。书中的人物绝大部分是中国最底层的老百姓。刘震云除了在北京写作,回河南延津比较多。来往比较多的,是他村那些人。剃头的,杀猪的,卖豆腐的,当厨子的,在戏班子里敲梆子的,出门打工在建筑工地爬架子的,在洗澡堂子当服务生的……比这些更重要的是,有时他听舅舅表哥一席话,胜在北京读十年书。他们村叫“老庄村”,如果非有一个界,而且作者自愿加入,属“老庄界”。刘震云观察世界的角度和对人生的态度都是在老家形成的,这个“罗盘”至今还在起作用。他在外面迷失方向的时候,自然想到用老庄村的“罗盘”来纠正,觉得这更接近生活的本质。他的书有一半是以河南、延津为背景的。《一句顶一万句》是提到故乡最多的一本,不仅有故乡的方法论还有大量的河南地名。刘震云表示,由于所处环境、地位和各自利益的不同,由于诚信缺失,人与人之间,能够说贴心话、温暖灵魂的朋友并不多,大多数人反倒是生活在孤独中。他过去的作品,总觉得是自己有话要说,而在《一句顶一万句》中,“书中杀猪的老曾、剃头的老裴,还有杨百顺,他们的话都比我说得好,说得有智慧、有深度。”
2023-07-13 08:53:471

一句顶一万句简介

  1、《一句顶一万句》是河南作家刘震云重要作品,分为两部: 《出延津记》与《回延津记》。出版于2009年,描述了一种刘震云中国式的孤独感和友情观。   2、《一句顶一万句》被称中国版《百年孤独》,是刘震云的一个成熟、大气之作。
2023-07-13 08:54:021

《一句顶一万句》epub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一句顶一万句》(刘震云)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nOX7KAOoW-Lp6LZNBTvU_w 提取码: vpwh书名:一句顶一万句作者:刘震云豆瓣评分:8.7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年份:2009-3页数:362内容简介:《一句顶一万句》的故事很简单,小说的前半部写的是过去:孤独无助的吴摩西失去唯一能够“说得上话”的养女,为了寻找,走出延津;小说的后半部写的是现在:吴摩西养女的儿子牛爱国,同样为了摆脱孤独寻找“说得上话”的朋友,走向延津。一走一来,延宕百年。书中的人物大部分是中国最底层的老百姓,偏偏安排了一个意大利牧师老詹。作者简介:刘震云,男,1958年5月出生,河南新乡延津人。1973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78年复员,在家乡当中学教师,同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到《农民日报》工作。1988年至1991年曾到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读研究生。1982年开始创作,1987年后连续发表在《人民文学》《塔铺》、《新兵连》、《头人》、《单位》、《官场》、《一地鸡毛》、《官人》、《温故一九四二》等描写城市社会的“单位系列”和干部生活的“官场系列”,引起强烈反响在这些作品中,他迅速表现出成为大作家的潜在能力,确立了创作中的平民立场,将目光集中于历史、权力和民生问题,但又不失于简洁直接的白描手法,也因此被称为“新写实主义”作家。其中《塔铺》获1987-1988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2023-07-13 08:54:081

一句顶一万句的作品鉴赏

《一句顶一万句》中彰显出的不仅是追寻难与百事哀的平民生存权斗争,而是由此引发的以人为主体所显现出来的梦想追求,他们是求生存的底层化的认知世界,他们内心有自己的梦想。吴摩西有的时候会想起罗长理,那是他的梦。阿弗里德·马歇尔对追求讲了一句非常平淡无奇的话:“人类的欲望和希望在数量上是无穷的,在种类上是多样的;但它们通常是有限的并能满足的。”对于社会整体来说,由于阶层、等级、地位、资源、权势等占有的多样性,形成了追求的多样性。多种社会追求之间以及它们与能进行的追求之间,存在着形式上、本质上的巨大差异,就形成一个个阶层内部空间极大、花样极多的整体追求结构。当下有很多类似的迷茫的人,他们也不停地寻找自己的梦想,用尽各种各样的方法,但是找不到出路,这其实是寻找自我的某个阶段或寻找未得的表现。老汪不停地走路,他做了很多的努力,追寻梦想,然而未能逃避命运!多少人,特别是草根阶层,竭尽全力想要成为与众不同的人,为了自由而艰难地寻找自己,为了突破重重的心灵壁垒找到一个心灵契合能交心的倾谈对象,在复杂冗长、缠绕纠结的生活道路上苦苦挣扎。 《一句顶一万句》这部小说分为上下两部分,作者取的副标题是“出延津记”和“回延津记”。从深层含义考察,可以认为上半部分“出延津记”不仅指离开这片土地,也指去往更遥远的神的国度。作者把杨百顺所有可以从尘世生活寻找知音的路都切断了,就是为了使他走向一条皈依神、把自己交给神的路途,离开延津就是离开尘世,去往天国寻找知音,和神做知音。而老汪女儿灯盏的死和杨百顺继女巧心的走失可以说都是必然的,作者刻意削弱了在血缘和人生际遇里寻求知音的可能性,而把希望投诸遥远的天国。下半部分“回延津记”中,巧心的儿子又回到延津,祖先走过的路不经意被后代踏上,谁都逃不脱命运的驱使和轮回的力量。对应上半部分“出延津记”,下半部分“回延津记”绝不是单纯地理意义上的回归,不光是象征人生的轮回,更象征着由天国到尘世的回归。作者最后还是把寻找到生命里“一句顶一万句”的那个人的希望留给了人世。 “出延津记”和“回延津记”表面上看主要是在讲杨百顺和牛爱国两个人的历史,但只要对之细细咀嚼与回味,便会明白实际上是在讲“孤独”的历史。 “孤独”世代相传,祖辈的故事在后辈的身上重演,祖辈的“孤独”也在后辈身上的延续。 人物形象塑造《一句顶一万句》值得肯定之处,正是对于若干人物形象成功的点染与塑造。对于小说中的两位主要人物杨百顺和牛爱国,我们在之前的分析过程中实际上已经有所涉及。作家对他们两位的塑造自然是成功的,能够给读者留下相当深刻的印象。值得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在主要人物之外,对于出现在自己笔端的若干次要人物,刘震云以不多的笔墨稍作点染,就能够使人物顿时活灵活现起来,留给读者的印象同样是难以磨灭的。比如章楚红,作家虽然用的笔墨很少,出现在他笔下的无非是她与牛爱国之间的相爱,以及通过他人之口转述的她跟丈夫李昆之间毅然决然的果断分手过程,但一个热情似火、敢爱敢恨、处事干脆利落的青年女性形象却已经跃然纸上了。再比如小说一开始就已经登场了的那位卖豆腐的老杨,虽然很早就退出了读者的阅读视野,但刘震云却通过他与几个儿子之间关系的描写,他与所谓的“老朋友”老马之间关系的描写,寥寥数笔,就把一个遇事总是优柔寡断、缺少主见而又患得患失、目光短浅的农民形象鲜明生动地塑造成功了。小说中其他的一些人物形象,比如老詹、吴香香、老高、庞丽娜、曹青娥等,也都给读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这些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所充体现出的,一方面是刘震云对于乡村中复杂微妙人性世界的精到把握,另一方面则是作家一种深厚的艺术功力的具备。 叙事方式《一句话顶一万句》采用拟话本的叙事方式,从一条线索捋出另一条线索,每条线索都给你一一道来。比如,小说一开篇先讲杨百顺的爹与赶大车的老马之间的关系,扯出了镇上铁匠老李的故事,而这衍生出的故事里,又扯出老李与母亲之间的纠葛,那么长的篇幅,只是为了说清一句话——卖豆腐的老杨和赶大车的老马“不过心”,或者说,“老杨跟老马过心,老马跟老杨不过心”。一直这样缠绕下去,就会迎头撞上宿命。《一句顶一万句》就是宿命的,它的叙事也遵循着“因果循环”之说,凡事皆有其固,每个人物都有其来龙去脉。这是典型的中国世情小说的叙事模式。世间之事,“每个事中皆有原委,每个原委之中,又拐着好几道弯”。 叙事的方法论:整部长篇一分为二,出走和回归,既是小说的结构也是认识世界的方法。而小说的内容也是围绕这一结构行走,话多和话少,有话和没话,虚虚实实。剃头的老裴在要杀娘哥的路上救了杨百顺,而杨百顺在杀赶车老马的路上则又救了来喜,杀人和拯救就这么走到一起来了。还有那具有颇多争议的“一句话”和“一万句话”更是作为彼此对立的东西遭遇了,它们相互揣度,彼此纠缠不休、摩擦不断,以现在流行的话来说,那可是“世界性的邂逅”。事物总是以一种悖逆的方式与我们谋面。坚持一方面又要依附另一方面,离开就意味着回归,记忆是为了忘却,只有相互折磨才能使我们想起我们所生活的一切。 表现手法《一句顶一万句》表现手法很独特,按照白烨所称的“言语流”小说来定义,刘震云用“喷空”的方式写作,这类似四川的摆龙门阵,像河流一样流到哪算哪。这又被李敬泽誉为“读《一句顶一万句》,常想到《水浒》,千年以来,中国人一直在如此奔走,这种眼光是中国小说的‘国风"”辊辑讹。应该说刘震云的这两种表达方式,其实都是找朋友必备的方式,一个是找话,一个是找人。说些闲言碎语可能会引发共鸣,结识一批、再结识一批或许可以觅到投缘之人。这样表达不仅有效地增加了作品的厚重感,而且紧扣中心,表达了在跨越了现实和历史,消融了城乡和地域之后,在这样一种局促的、混乱的流走交往之中中国人千百年来不变的精神上难以言表的寂寞。这是一种在工于心计的社交安排之下,看似重视亲情、友情乃至族群之情的文化下潜伏的却是心灵的寂寞,以及为解脱寂寞而进行的小心翼翼的知己找寻。 叙事语言与叙事逻辑小说在叙述语言上也在挑战着叙事的极限。小说的叙述语言也在不断地重复,最具重复意义的语言叙述模式是之所以出现这个人物(事件)不是因为单独的一个原因,因为这个原因背后还有更多的牵扯,这样层层牵连……可以说整部小说的语言风格就是不断地在这种延宕的能指循环中向前延展,从而将人物沟通的困难和复杂用语言形式上的不断重复表征出来。人物的内心就像是毛细血管一样细密,像中枢神经一样敏感,从一句繁衍成一万句,而即便是一万句也无法能够达到沟通,吊诡地是反而离沟通越来越远。人们不能够为沟通找到一句话,却可以为不沟通找到一万句话。与小说叙说语言不断地重复相应,小说的叙事逻辑也在不断地重复。这个不断重复的叙事逻辑就是,要不断地在内心中为自己的各种行为寻找开脱之词。这可以说是鲁迅笔下阿 Q 精神胜利法的一种异形。在不是这个人物(事件) 而是其它的原因甚至原因背后的牵引中无限循环的语言滑动中,其滑动的逻辑是一致的,自己永远都是掌握了真理的人,而且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的逻辑来论证自己的合法性,尽管有时候这种逻辑显得滑稽。当一种滑稽逻辑以真理的“假面”出现的时候,就将孤独的内面彰显出来,自己用一种滑稽逻辑树立起一个孤独的四面屏,将外界拦截在了外面,最后探出头来的竟是自己的“假面”,用这具假面来面对自己和人,和物,以及与自己的关系,但自己带着假面却不自知。 这篇小说的人物数量有多么庞大,人物关系有多么驳杂,故事情节有多么热闹,人物在时光的洪流面前就有多么渺小,人物命运底色里的灰暗就有多么浓重,人物内心就有多么荒凉。庞大的人物数量集结成的不是温暖而是寂寞,因为庞大这个形容词只限于观者的视角,真正生活着的人是个体,他们因为无法打开彼此的心门或者因为缺少某种同一信仰而分外孤独,无法结成整体。无论是最后坐上火车去远方的杨百顺、牛爱国,还是一直留在原地安于天命的老杨、老鲁、老曾,他们都被命运驱使着,一辈子都在寻找“说得着”的人。 小说运用了类似于《水浒传》的传统叙事结构和本色的叙述语言,从市井细民到地方官员,将各色人等的人生轮流叙说、娓娓道来,对浮生百姓的生存状态进行了多角度的展示,塑造了一组令人唏嘘不已的孤独者群像。 尤其是上部“出延津记”,在主人公杨百顺的经历之外,大量笔墨用于书写各类次要人物的庸常人生。这些人物有的是颇具身份的父母官和东家,但更多的是出身卑微、从事着低等行当的草民,如卖醋的、卖豆腐的、打更的、打铁的、剃头的、教书的、杀猪的、染布的、算命的、喊丧的、劈竹的、弹棉花的、赶大车的、打银器的、烧锅炉的等等。 这部小说中人物的命名也颇具匠心,只有主人公和少数人物是既有名又有姓的,其余人物都是在姓氏前加以“老”字予以称呼,而且姓氏几乎不重复,如此一来,“孤独”的普遍存在性便被清晰地呈现了出来。 作品以洗练的语句、简洁的情节很好地描述了中国社会底层群众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需求:他们处在一个众声喧哗、极少有个人空间的社会中,把众人的接受、社会的要求当做自己的行为标准,努力寻求社会的认可;他们对孤独的逃避和排遣方法是寻找另一个人说出那“顶一万句”的“那一句话”,这是他们所有人一直纠缠着的心灵问题;但在他们对梦想的寻找中,可以窥见他们也有各种的生命追求和对灵魂自由的价值渴望,但是这些只不过是他们社会底层生活中极浅的一丝色彩而已。对当代中国社会底层群众的精神状态的主潮流我们要予以关注。
2023-07-13 08:54:291

一句顶一万句 结局是什么

虚构的结局
2023-07-13 08:54:434

把《一句顶一万句》浓缩成10句精华

如果把《一句顶一万句》浓缩成10句话1、世上的事情,原来件件藏着委屈。2、世上的人遍地都是,说得着的人千里难寻。3、顺着你说的人,心里就是憋着坏。4、不求人办事是熟人,一求人办事人就生了。5、低头走路也不要忘记抬头看路。6、有些东西你可能现在得不到,但很有可能会通过另外一种方式来到你面前。7、朋友之间的友谊都很脆弱,经不起一些小事儿的考验。8、生活是过以后,不是过以前。9、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10、世界上不存在大智慧,就像世界上本不存在才华这个字,也不存在事业这个字,存在的是琐碎。重复的事情在不停地做,你就是专家,做重复的事特别专注,你就是大家。
2023-07-13 08:55:101

一句顶一万句的结尾怎样写的?

结尾就是牛爱国说:“不,得找!”,留下悬念给观众们自己想象。牛爱国(毛孩饰演)是县城里的鞋匠,他姐叫牛爱香(刘蓓饰演)。牛爱国要离婚,牛爱香想结婚。牛爱香年轻时谈恋爱受到伤害,直到快40岁才为了找一个能说话的人,和能说会道的厨师宋解放(范伟饰演)结婚,可是婚后却发现俩人也没话说。弟弟牛爱国因为“说得着”和庞丽娜(李倩饰演)结婚,然而经历了10年婚姻后,他们彻底没话说了。牛爱国继而发现老婆出轨婚纱店的蒋老板(喻恩泰饰演),他上演了一系列追踪、捉奸、拖着不离婚的戏码,内心经历了愤怒、冷静到释然的激烈过程。当牛爱国面临崩溃的时候;其他人压根不在意他,甚至是他最亲的战友和姐姐都无法对他的绝望和耻辱感同身受,只是劝他忍了。最后,牛爱国在偶遇的老同学章楚红(孙茜饰演)那里听来一句话:“过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以前。”他仿佛一下子看到了生活的出路。扩展资料赏析:《一句顶一万句》这部小说分为上下两部分,作者取的副标题是“出延津记”和“回延津记”。从深层含义考察,可以认为上半部分“出延津记”不仅指离开这片土地,也指去往更遥远的神的国度。作者把杨百顺所有可以从尘世生活寻找知音的路都切断了,就是为了使他走向一条皈依神、把自己交给神的路途,离开延津就是离开尘世,去往天国寻找知音,和神做知音。而老汪女儿灯盏的死和杨百顺继女巧心的走失可以说都是必然的,作者刻意削弱了在血缘和人生际遇里寻求知音的可能性,而把希望投诸遥远的天国。下半部分“回延津记”中,巧心的儿子又回到延津,祖先走过的路不经意被后代踏上,谁都逃不脱命运的驱使和轮回的力量。对应上半部分“出延津记”,下半部分“回延津记”绝不是单纯地理意义上的回归,不光是象征人生的轮回,更象征着由天国到尘世的回归。作者最后还是把寻找到生命里“一句顶一万句”的那个人的希望留给了人世。
2023-07-13 08:56:251

一句顶一万句|既是孤独的终结,也是一鸣惊人的开始

前一段时间,一搞美容的朋友找我聊天,说:非凡,你天天呆在家里不孤独吗?要多多来我店里玩,你已经好久没来了…… 当时看到这信息,我想回条信息她,但我没有,只是发了一个微信表情。 天天宅在家里,就一定会孤独吗? 出去玩,就一定不孤独吗? 来你店里,就一定能解决孤独吗? 看完她的信息,我那时内心在反问自己这些问题。 其实这都不符合我的情况,我就喜欢呆在家里,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基本没有孤独感。 尤其疫情之后,我更是不够时间用,每天忙完所有事情,就快到了第二天,完全进入到“心流”的状态! 人们为什么会感到孤独?那是没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总觉得很无聊,自然孤独。 平时好多附近人主动加我,加我干嘛呢? 就是简单地聊天,打发大把无聊时间,来寻找乐趣。 这样的聊天没有一点意义,更会增加孤独感。 如果还在那种“从前慢”的时代,那不得郁闷死…… 是不是这样的呢? 咱们一起来看看著名作家刘震云的 《一句顶一万句》 小说,它会怎么展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这本书作者,刘震云,是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和著名作家。 他一生经历颇丰,1958年5月生于河南新乡延津县,1973年至1978年服兵役,1978年至1982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到《农民日报》工作,1988年至1991年在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读研究生。 目前刘震云是北京市青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和一级作家。 在2011年8月20日,他最成熟的作品《一句顶一万句》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2016年1月29日,刘震云获得埃及文化荣誉奖。 这本书豆瓣评分8.4分,是一部反映人生的中国文学小说。 它是著名作家刘震云先生参磨四年的扛鼎之作,被北京五大评论家誉为“中国的《百年孤独》(诺贝尔获奖作家马尔克斯的作品)” ,也是刘震云迄今为止最成熟最大气的作品。 这部小说返璞归真,洗尽铅华,笔触始终紧贴贱如草芥的底层人群和苦难大地,结构单纯而内容丰富,命悬一线而荡气回肠,主人公常常走投无路而又一直勇往直前。 这是一部在当代文坛上敢于直面真实的不可多得的佳作。 书中的故事很简单,里面的人物大部分的都是中国最底层的老百姓,主要介绍了主人公为了摆脱孤独而不断寻找“说得上话”的朋友,希望走出延津,甚至走向世界。 这一走一来,延宕百年,构成了中国老百姓的最底层文化意蕴,意义影响深远! 读罢这本书,书中处处金句,每句都发人深思,富有哲理性! 其中,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 这句话,道出了作者最真实的想法,同样也回答了前面所问的问题。 真正的孤独是为了聊天而聊天,为了找人而找人,并不是一个人的孤独。 在我的学习生活工作中,这样的例子还真不少。 你看看那些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懈奋斗的人,总会更多的孤独着,做事情,可是他们这是在体验自己心流能量。 默默无闻的平凡岗位上,我们时常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做着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始终坚持下去,最终能量大爆棚,成为璀璨“明星”! 这就是一个小小的举动,却撬动了一个大门,可谓四两拨千斤! 同样你所说的话语,也是一样地在人海茫茫里定乾坤。 因此,不要小看一句话,也不要小看一个人的行为,不是孤独,而是动力的起源,带领你大踏步前进。 正如作者所说的“一句顶一万句”,少说话更是一鸣惊人的开始,孤独的终结。 所以,要想发挥其能量,得自己敢于看清它的真实面目,然后做一鸣惊人的使者!
2023-07-13 08:56:511

《一句顶一万句》的意义是什么?

《一句顶一万句》的意义是揭示了底层人的生活状态和生活境遇,同时也展示了一种顽强的生活态度。《一句顶一万句》是刘震云的一部长篇小说,出版于2009年,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本书分为上下两部,故事历时百年,书中的人物总是处于一种莫名的孤独中,这部作品还被称为中国版的《百年孤独》。读懂了《一句顶一万句》,就懂得了人间的孤独不过如此,人们困惑着也探求着,在无边的时空荒野中,守候着,重复着,也坚强着。《一句顶一万句》的上部为《出延津记》,下部为《回延津记》。杨百顺和牛爱国都经历了生活的磨砺,一个走出,一个回归,祖孙两人都经历了爱人的背叛、四处寻找、杀人之心,又都遇到了“说得着”的人,又都弄丢了这个“说得着”的人。刘震云简介刘震云,1958年5月出生于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中国男作家、编剧。1982年,进入《农民日报》工作。1987年,开始在《人民文学》发表《塔铺》、《一地鸡毛》等小说作品。1988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读研究生。1992年,发表小说《一地鸡毛》。1997年,出版图书《温故流传》。1999年,创作《刘震云精品文集》。
2023-07-13 08:56:581

《一句顶一万句》之杨百顺

1、《一句顶一万句》作者刘震云,河南延津人。该书曾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今天我要说的是,书中的部分人物故事情节。 小说人物众多,关系微妙而复杂,不沉下心看,看着看着就忘记人物关系了。 首先出场地是卖豆腐的老杨和赶大车老马的关系。 老杨走哪儿都说和老马最铁,老马是他最好的朋友。 可老马却不这么认为。 为啥呢? 按老杨的话说,老马是个“眼圈子大的人”,啥意思呢?就是啥事都比自己看的远,看的透,说白了就是有主心骨。 也就是老杨这么认为罢了。 老杨相反,啥事都爱请教老马,认为老马比自己看事看的透。 就为这个,老马觉得自己比老杨有见识,所以打心眼里看不上老杨。 所以这人哪,再好的关系,一旦你有求于他了,哪怕只是征求个意见,久而久之难免这朋友关系也变得不平衡了。 你可以征求别人的意见,但自己心里一定要有自己的见解。 老想让别人替你拿主意,别人有时也未必是诚信诚意的为你着想。 所以说到底,啥事还得自己拿主意。 要不然,表面上看着亲兄热妹地叫着,私下里也说不准,哪天你就成了你哪个好朋友的老杨了。 老杨有三个儿子,主人公是二儿子杨百顺。 叫百顺可啥事都不顺,因为上学的事,和老杨闹了别扭,一气之下逃离了这个家。 当然,上学的事只是导火索,他早就看不惯老杨了,其中最看不上的就有,老杨处处找老马拿主意这件事。 也巧他上学这事,还又是老马出的主意。 老杨本打算一个也不让上,经不住老马的鼓动,就想着送去一个,这俩人都想去,咋办呢? 老马就说让哥俩儿抓阄,俩阄都写上“不上”,先让老二抓。 这样一抓,老二只能自认倒霉的在家卖豆腐了。 没有不透风的墙,最后杨百顺还是知道了,就连他爹和老马一块恨上了,连带着兄弟之间也有了隔阂。 好多父母兄弟之间的矛盾,有时就是这样产生的。 老杨要是不听老马的,把事摊开了说,也许结果就不是这样。2、 再说杨百顺,离开老杨后,一没手艺,二没本钱,能干啥哪,正发愁呢。碰上了剃头匠老裴,老裴救过杨百顺。 老裴就把他介绍给了杀猪匠老曾做了徒弟。 跟着老曾杀了一段猪,眼看着就要出师了。因为师娘的原因,黄了。老曾没续这个媳妇时,百顺盼着他早点续上一个,为啥呢? 因为,老曾的俩儿子不愿让百顺住家里,这样百顺每回收了工,还得回杨家庄,回杨家庄住,就还是没有脱离老杨,这是百顺最不愿意的。 可生活这个大导演,往往不按你的意思办。谁知道师娘来了,住依然没解决,事更不顺了。 以前和师傅一块去杀猪,回来主家给的猪下水,师傅都是让百顺自己拿三件,这是规矩,学徒没有工钱,这就顶工钱了。 可师娘来后,每回都是师娘拿好了来一句“百顺,你的下水”。 这一拿一递,百顺不自在了。 给和拿他不一样。 慢慢的心里有了疙瘩。 后来师傅的腿疼,走不了路,接了活以后,就只能百顺一个人去干活,心里有了疙瘩,就想抱怨,终于有一天没忍住向外人发起了牢骚。 还是那句话,没有不透风的墙,传到老曾这全都变了味儿,这样百顺又把这个活儿弄丢了。 3、 杨百顺离开了老曾,来到了老蒋的染坊做挑水工。 无意中把老蒋养的猴子弄跑了,光想想老蒋惩罚他的那个场面,就吓得他连夜跑了,真要是勇敢的面对了老蒋,指不定啥结果呢? 人有时要勇于承担责任,遇事都跑不是办法。 离开老蒋碰到了传教的老詹,百顺并不愿信主,但没办法,为了有口饭吃,不但信了主,还按老詹的意思,把自己的名改成了杨摩西。 这也不全是老詹的意思,百顺自己也觉得当杨百顺当够了,改就改吧。 哪怕后来,入赘了吴香香家,又把名字改成了吴摩西。 他和吴香香并没话说,入赘她家也是为了生活。 吴香香的5岁女儿,倒和百顺俩人能说的着,以至于后来吴香香给别人跑了,都把巧玲留给了百顺,没有了强势的吴香香,百顺巧玲俩人倒是过的很开心。但是架不住,巧玲的爷爷和姥姥的捣乱,非要百顺去把吴香香找回来,说事儿不能就这样算啦,要不然这面子往哪搁。 就这样,为了别人所说的面子,百顺带着巧玲不情愿的出去找吴香香去了,本打算做做样子,过几天就回来,也算有个交代了,谁成想人没找着,还把巧玲弄丢了。 他和他爹一样,听人家的话,办坏了自己的事。 这个叫百顺的人,咋事事不顺呢? 磨过豆腐、杀过猪、挑过水、种过菜、卖过馒头,可啥也没干长,最喜欢的喊丧一次也没尝试过,就碰到一个说的着的巧玲,还把她弄丢了。 看着是一个一个的差事,都是因为外人的原因才干不成的,可说到底,自己才是关键。 唉,杨百顺就只能把生活过成这样了。 我就先剧透到这儿,愿闻其详的,还是自己去看书吧!
2023-07-13 08:57:101

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里值得一读的94段话

又读了一遍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忘了这是第四遍还是第五遍读,与大家分享书中值得一读的94段话。 上部 出延津记 一 1.慢性子容易心细,心细的人容易记仇。 2.不拿你当朋友的,你赶着巴结了一辈子;拿你当朋友的,你倒不往心里去。 3.事儿上占便宜拿不住人,有短处也拿不住人,下回不与他来往就是了。记得头一回和他见面,就被他说住了。 4.事不拿人话拿人呀。 二 5.有短处在人手里,一辈子别想翻身。 6.都说论理好,真论起理来,事情倒更难办了。 7.原来世上的事情都绕。 三 8.如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徒儿们以为远道来了朋友,孔子高兴,而老汪说高兴个啥呀,恰恰是圣人伤了心,如果身边有朋友,心里的话都说完了,远道来个人,不是添堵吗? 恰恰是身边没朋友,才把这个远道来的人当朋友呢 ;这个远道来的人,是不是朋友,还两说着呢;只不过借着这话儿,拐着弯骂人罢了。徒儿们都说孔子不是东西,老汪一个人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9.一个人说正经话,说得不对可以劝他;一个人在胡言乱语,何劝之有? 10.所有人都生错了年头;所有人每天干的,都不是命里该有的,奔也是白奔;所有人的命,都和他这个人别着劲和岔着道。 四 11.好把的是病,猜不透的是人心。 12.病相同,人却不同;不同的人,开同样的方子,药也未必管用。 13.你生性老实,闷着头读书行,做官如在豺狼中行,怕是要吃人的亏。 六 14.世上有用的话,一天不超过十句。 15.在世上能找到一个“喷空”的伙伴,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人生有一知己足矣,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七 16.原以为杀只鸡狗是件容易的事,真等一个活物到你跟前,让你立马结果它,杨百顺还真有些发憷。鸡狗虽被绑着,但它们喊叫;喊累了,不喊了,流着泪看你。刚开始杀时,杨百顺闭着眼睛,一刀就下偏了,反倒让鸡狗重吃二遍苦,重受二茬儿罪。但 啥事经不住时候长 ,三个月下来,天天白刀子进红刀子出,习惯成自然,心就硬了。一个活物刚才还在哭,一刀子下去,就不哭了,一个事情就了结了。这时杨百顺又想, 世上万千的事,说起了结,还属这种了结快;别的事,一辈子也难了结。 了结之后,倒生出些许快感。三个月后,如果活计不凑手,闲下几天,手反倒痒痒起来。 17.人来世上一趟,免生闲气罢了。 18.两个人中间加进一个人,事情就起了变化。 八 19.啥事得看人的内心。可世上啥最毒?就是人的心。人心毒不是说它狠,是说大家遇事都不往好处想,盼着事坏。 20.富贵贫贱如流水,富贵未必不烦恼,贫贱未必不是好夫妻。只要心气顺,吃口窝头也安然。 21.家有良田千顷,不如薄技在身。 22.不怕人坏,就怕坏人也识字。 23.啥叫傻笑?就是笑得不明不白。 24.手闲着不会把人憋死,嘴闲着就把人憋死了。 25.平时说一千句坏话无碍,关键时候说人一句坏话,就把一个人变成了另一个人。 26.原来一件事,中间拐着好几道弯儿呢。 27.世上的事情,原来件件藏着委屈。 九 28.你总不能说,你心里没忧愁。 29.凡人都有难处。 30.同来的往往有隔阂,过去相互不认识的,处着处着倒能成为朋友。 31.看着大家在一起染布,一起吃饭,其实各人揣着各人的心思。 32.手里有共同的活儿在干,大家倒把闲时的闲话和不对付给忘记了。 十 33.办事是熟人,一求人办事人就生了。 34.世上不怕别的,就怕相同的东西绞在一起;麻烦麻烦,就是相同的麻搅在了一起。 35.万事不能凑合,一凑合就乱了套。 36.有活儿干就不能叫累,没活儿干等活儿的时候,才叫累呢。 十一 37.人相互一有隔阂,对方便无做得对的地方;同做一件事,本来是为对方考虑,对方也把你想成了另有想法。 38.啥叫废话?说些已经过去的没用的事;啥叫有用的话?张罗些前面的有用的事。 39.人要一赌上气,就忘记了事情的初衷;只想能气着别人,忘记也耽误了自己。 40.试着寻了几个,也没合适的。模样,脾气,相互是否说得来,单讲一条遍地都是,几样凑到一起就难了。 41.世上最难吃的是屎,世上最难寻的是人。 42.干活儿再累,也比找不着活儿强。 43.这种天作之合,许多人手谈了一辈子,也无遇到过;或许快接近了,又擦肩而过。手谈并不为个输赢,为输赢者皆是俗物,而为手拉手共同去一个过去没去过的地方。 44.杨摩西过去挑水时,街上从事五行八作的人,皆没拿他当回事;现在见他进了县政府,而且是县长老史看上的人;大家只知道他被老史看上,不知道老史又看不上他了;大家看杨摩西,又与过去不同。 45.更让人犯愁的是,遇到犯愁的事,满世界的人,没个商量处。 46.遇到小事,可以指望别人;遇到大事,千万不能把自个儿的命运,拴到别人身上。 47.咱自个儿啥都没有,就不能怪别人有苛求了;咱自个儿说不起话,就不能怪别人有言在先了。 48.啥叫悲呀?非心所愿谓之悲呀。 49.知道自个儿是谁,才能明白往哪儿去呀。 十二 50.做生意跟人说话,又与平日说话不同,平日说话照着自己的心思,做生意得照着别人的心思,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51.话多不一定能占上风,还看谁能说到理上。 52.面上求着别人,话上就得吃些亏。 53.本是一泡痢疾,蚂蚁般的事,最后拐了几道弯,变成了一头大象;本为图省事,反倒多花出去几十倍的工夫,几十倍的钱。 54.心里痒痒不光图个玩,而是比起琐碎的日子,舞社火有些“虚”。所谓“虚”,是一句延津话,就像“喷空”一样,舞起社火,扮起别人, 能让人脱离眼前的生活。 当年吴摩西喜欢罗长礼喊丧,就是因为喊丧也有些“虚”。如今天天揉馒头蒸馒头卖馒头,日子是太实了。正是因为太实了,所以想“虚”一下。 十三 55.世上的事,一多半是说不清楚的,只好清楚不了糊涂了。 56.街上的事,一件事就是一件事;家里的事,一件事扯着八件事。 57.一个人总顺着别人的心思来,自己心里就有些别扭;但一个人自己别扭,也比再让别人别扭自己强。 十四 58.想发横财,先得黑了心。 59.等火车停稳,蒸汽之中,看到从火车上下来许多人,又从站台上上去许多人。成山成海的人,不知他们从哪里来,又往何处去。成山成海的人,自己竟一个也不认识。 想起自己认识的亲人,一多半不亲; 现在看到成山成海的陌生人,嘴里说着天南海北的话,或是着急上车的神色,突然都觉得那么亲切。 60.顺着你说的人,心里就是憋着坏。 61.就是把人杀了,也挡不住吴香香跟吴摩西不亲,跟老高亲。 62.不是喜“虚”不喜实,迄今他还在杨家庄跟老杨做豆腐。 下部 回延津记 一 63.牛爱国已在部队待了两年,连队有一百多号人,天天在一起,低头不见抬头见,没交上一个知心朋友;与杜青海只见一面,就能说得来,可见 能否成为朋友,不在相处的长短。 头一场话说下来,两人竟说出后半夜,说到黎明,直说到宿营地吹起起床号,千军万马复活回来,东方涌出血样的红霞。 64.牛爱国从小说话有些乱,说一件事,不知从何处下嘴;嘴下得不对,容易把一件事说成另一件事,或把一件事说成两件事,或把两件事说成一件事。 65.不爱说话和没话说是两回事。不爱说话是心里还有话,没话说是干脆什么都没有了。 66.爱不爱说话,原来也看跟谁在一起。 67.一个人想和另一个人成为朋友,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二 68.女人不会生孩子是个短处,但曹满仓的老婆自己不当短处,别人也无可奈何。 三 69.戏里说的事,也是世上的事,怎么戏里说的,就比世上的事有意思呢? 70.世上的人遍地都是,说得着的人千里难寻。 71.世上最难是厚道。 四 72.“懂道理的人,才跟他理论;这吵来吵去,也吵不出个子丑寅卯,就为磨嘴?” 73.世上的事情,越是有人不让想,心里越想。 74.梦得多了,过去清楚的爹,面庞也渐渐模糊起来。白天细细想,也只能想出一个大概,爹的眉目、鼻子和嘴,被想成了一团麻花。原来一个人的面容,这么不经想。 75.人都说聪明人好,可嫁人,还是嫁个老实的妥当。这不是出门做买卖,是居家过日子。爹活了五十多岁,吃亏都在精人手里。你娘不就假装精?我这一辈子,就毁在她手里。 76.人一有偏向,中间自然有假。 五 77.人是掰扯不得的,掰扯了别人,就是掰扯了自己。 78.一个孩子被卖,本是一件大事;三十三年后孩子又回来了,也是一件大事;但卖孩子是三十三年前,三十三年前的大事,三十三年后,就成了“听说”。当年当回事的人,或走了,或死了,剩下的是一帮“听说”的人,也就无人把上辈子人的事当回事。不把三十三年前卖人的事当回事,三十三年后回来,也就没人当回事。虽也百感交集,到说起来,还是一段闲话。 六 79.现话也不是好找的,好话也不是好说的;或者说,没话找话不是件容易的事,专门找好话就更难了。两人本来无话,专门找来的话,就显得勉强;两人说不来,就无所谓坏话或是好话。如果坏话说不来,好话也不一定说得来。两人的心离得远,对同样一句话,就有不同的理解;你认为是句好话,她听起来不一定觉得是好话。再说,天底下哪有那么多好话?每天专门想好话,也想得脑仁疼。好话好不容易想出来,说出去,也不一定能说到人心上。好话说多了,自己听着都假。好话一开始听着入耳,天天说,对方就听烦了;这时好话就转成了坏话。 80.说话办事,一方总想着另一方,就没了自己的心思。没自己的心思倒没什么,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不是出自自己内心,而是为了给别人看,牛爱国突然觉得没了自己。自己没了,自己的心思也没了,那牛爱国成了谁呢? 81.原来世上还有怕是不怕,不怕是怕的道理。 七 82.胖子一般做事慢,性子也慢;瘦子走路急,性子也容易急。 83.世上烦的就是这些亲人。论起共事,用谁,都比用他们好。 84.世上别的东西都能挑,就是日子没法挑。 85.过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 86.世上的人千千万,到了走投无路之时,能指上的才有两个人,牛爱国不禁感叹一声。 87.自己心乱之时,原来并不适合找熟人,还是跟不熟的人在一起自在些。 88.当面说话和打电话是两回事。 89.啥事只要用心,不可能的事就能变成可能。 八 90.事情想不明白,人的忧愁还少些;事情想明白了,反倒更加忧愁了。 91.啥事看近点儿,事情倒能想开;看得长,心就更宽不了了。 九 92.就像一块伤疤,脱头一层皮的时候会疼,脱第二层皮的时候,伤疤已经快好了。 十 93.如今大家做事,都爱起大名头;听着名头大,饭店不一定大;如河北泊头的“老李美食城”,说是美食城,也就三间屋子,七八张桌子。 94.一个人换手机号码,就是要与过去的生活彻底割断。
2023-07-13 08:57:171

《一句顶一万句》txt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一句顶一万句》(刘震云)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WH-LbxBeElyHcxgCy9VT0A 提取码: xyrf书名:一句顶一万句作者:刘震云豆瓣评分:8.7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年份:2009-3页数:362内容简介:《一句顶一万句》的故事很简单,小说的前半部写的是过去:孤独无助的吴摩西失去唯一能够“说得上话”的养女,为了寻找,走出延津;小说的后半部写的是现在:吴摩西养女的儿子牛爱国,同样为了摆脱孤独寻找“说得上话”的朋友,走向延津。一走一来,延宕百年。书中的人物大部分是中国最底层的老百姓,偏偏安排了一个意大利牧师老詹。作者简介:刘震云,男,1958年5月出生,河南新乡延津人。1973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78年复员,在家乡当中学教师,同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到《农民日报》工作。1988年至1991年曾到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读研究生。1982年开始创作,1987年后连续发表在《人民文学》《塔铺》、《新兵连》、《头人》、《单位》、《官场》、《一地鸡毛》、《官人》、《温故一九四二》等描写城市社会的“单位系列”和干部生活的“官场系列”,引起强烈反响在这些作品中,他迅速表现出成为大作家的潜在能力,确立了创作中的平民立场,将目光集中于历史、权力和民生问题,但又不失于简洁直接的白描手法,也因此被称为“新写实主义”作家。其中《塔铺》获1987-1988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2023-07-13 08:57:241

《一句顶一万句》多少字啊?

6个字
2023-07-13 08:57:372

读书 | 《一句顶一万句》

乍一看这题目,多符合我的脾性,话不投机半句多,投机的话,随便咋说都行。刘震云这小说一口气36万字啊,嘿,但还挺有意思,也难怪是得过矛盾文学奖的作品,大气,沉稳,后劲很足。 全书分两部,《出延津记》与《回延津记》。上部“出延津记”讲述的是在二十世纪前期的河南农村,一个孤独无助的农民———吴摩西(原名杨百顺)为了寻找与人私奔的老婆,在路上失去唯一能够“说得上话”的养女,为了寻找她,他不得不走出延津;下部“回延津记”记述了吴摩西养女巧玲的儿子牛爱国,同样为了寻找与人私奔的老婆,走向延津的故事。一去一来,延宕百年。 网上评价说,《一句顶一万句》被称中国版《百年孤独》。这评价着实是高,《百年孤独》我也看过,虽也没太看懂,但确实是孤独透了,里面的人物要么把自己锁在屋里好多年不出门,要么离开家几十年不回来,还有那老太太,在一栋房子活了一辈子,即使是瞎了,都能让别人看不出来。这一家人百年里各有各的想法和行动,谁也没空搭理谁,真的是孤独得明明白白。 再说《一句顶一万句》,确实也有那么点孤独的味道,但中国人向来内敛含蓄,即使是孤独,旁人看不出,甚至自己有时候也不一定知道自己是孤独的。就像杨百顺,他喜欢喊丧的罗长礼,家人说他不务正事,他想上学,又被父亲用抓阄阴了,一气之下离家出走,跟杀猪的当过徒弟,去染坊打杂,去竹社削竹子,在大街上挑水糊口、认了传教士老詹当师傅,还改了名字杨摩西,之后又去县政府种菜……经历过很多人很多事,甚至被寡妇吴香香”娶“回了家,改名吴摩西,但唯一能说的来的却是吴香香的四、五岁的女儿巧玲。可好日子也没几天,还把巧玲弄丢了,找寻很久无果,去了陕西,改名叫罗长利。 在杨百顺的一生里,为了生存,让他干什么都能行,但内心还总是留有那么一块空地,一开始是给了罗长礼,之后还想找点什么填补,比如隔壁银匠老高、巧玲,但都落空了,最后家没了,巧玲也没了,他又是孤零零一人。 下半部的牛爱国,是丢失的巧玲的儿子,时隔半个多世纪后,也踏上了类似杨百顺找妻子的路途,当然也是个孤独的人,从小爹不疼娘不爱,结婚了和妻子也过不到一起,朋友吧有那么几个,但再好的朋友,环境不同,人也就渐渐疏远。母亲上了年纪,才爱跟他说话,聊聊以前的事,于是他从山西出走,踏上了寻妻、也是替母亲寻根的路,慢慢想通了很多事。 这部小说写的都是最普通的底层的人的生活,由于所处环境和各自利益的不同,人与人之间,能够说贴心话、温暖灵魂的朋友并不多。很多时候你想要敞开心扉,但最后发现自己像个笑话,最终只能把该说的不该说的都留在自己肚子里,独自上路。 当然了,一部优秀的小说能反映出的思想、观念当然远远不止这些,还是那句话,只有自己读到的感受才是最有意义的,读书不正是为了体验嘛,体验就是一个重过程的事,愿好书常伴。
2023-07-13 08:58:071

一句顶一万句结尾是什么?

结尾就是牛爱国说:“不,得找!”,留下悬念给观众们自己想象。牛爱国(毛孩饰演)是县城里的鞋匠,他姐叫牛爱香(刘蓓饰演)。牛爱国要离婚,牛爱香想结婚。牛爱香年轻时谈恋爱受到伤害,直到快40岁才为了找一个能说话的人,和能说会道的厨师宋解放(范伟饰演)结婚,可是婚后却发现俩人也没话说。弟弟牛爱国因为“说得着”和庞丽娜(李倩饰演)结婚,然而经历了10年婚姻后,他们彻底没话说了。牛爱国继而发现老婆出轨婚纱店的蒋老板(喻恩泰饰演),他上演了一系列追踪、捉奸、拖着不离婚的戏码,内心经历了愤怒、冷静到释然的激烈过程。当牛爱国面临崩溃的时候;其他人压根不在意他,甚至是他最亲的战友和姐姐都无法对他的绝望和耻辱感同身受,只是劝他忍了。最后,牛爱国在偶遇的老同学章楚红(孙茜饰演)那里听来一句话:“过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以前。”他仿佛一下子看到了生活的出路。扩展资料赏析:《一句顶一万句》这部小说分为上下两部分,作者取的副标题是“出延津记”和“回延津记”。从深层含义考察,可以认为上半部分“出延津记”不仅指离开这片土地,也指去往更遥远的神的国度。作者把杨百顺所有可以从尘世生活寻找知音的路都切断了,就是为了使他走向一条皈依神、把自己交给神的路途,离开延津就是离开尘世,去往天国寻找知音,和神做知音。而老汪女儿灯盏的死和杨百顺继女巧心的走失可以说都是必然的,作者刻意削弱了在血缘和人生际遇里寻求知音的可能性,而把希望投诸遥远的天国。下半部分“回延津记”中,巧心的儿子又回到延津,祖先走过的路不经意被后代踏上,谁都逃不脱命运的驱使和轮回的力量。对应上半部分“出延津记”,下半部分“回延津记”绝不是单纯地理意义上的回归,不光是象征人生的轮回,更象征着由天国到尘世的回归。作者最后还是把寻找到生命里“一句顶一万句”的那个人的希望留给了人世。
2023-07-13 08:58:141

一句顶一万句

上部:出延津记 好把的是病,猜不透的是人心。咱治的是病,就别管他的心了。 患难之交可以做朋友,咋能做师徒呢? 人来闲世一趟,免生闲气罢了。 换生不如守熟。 世上只见人吃猪,世上不见猪吃人,所以人喊不成个生意,猪喊就成生意了。 人相互一有隔阂,对方便无做得对的地方;同做一件事,本来是为对方考虑,但对方也把你想成了另有想法。 人要一赌上气,就忘记了事情的初衷;只想能气着人,忘记也耽误了自己。 世上最难吃的是屎,世上最难寻的是人。 你不说实话,人在干东的时候,都在想西。 这几年与人打交道多了,涨了记性,不与人拉帮结派,招惹是非,也学会了吃亏。 遇到小事,可以指望别人;遇到大事,千万不能把自个儿的命运,栓到别人身上。 啥叫悲呀?非心所愿谓之悲呀。 如果愿意,我就不找你商量了。你恰恰说反了。因为从心里讲你还是愿意的,如果不愿意,你早就不说这事儿了;恰恰是找我商量,证明你心里愿意。 如今天天揉馒头蒸馒头买馒头,日子是太实了。正是因为太实了,所以想“虚”一下。 话是这么说,但不能这么干。事儿能这么干,但不能这么说。要让我说,这事儿从根上起就错了。 世上的事,一多半是说不清楚的,只好清楚不了糊涂了;但到了他这里,事事皆有原因,件件能辨个明白。 街上的事,只是一个事;家里的事,就不光是事。 街上怎么说,那是街上的事;自己怎么做,才是自己的事。 一个人总顺着别人的心思来,自己心里就有些别扭;但一个人自己别扭,也比让别人别扭自己强。 面条姓张,越热越香。 恶魔的私语。 这时火车要钻山洞,突然一声长鸣,又让吴摩西想起罗家庄喊丧的罗长礼。罗长礼当年喊丧,就像火车鸣笛一样气派。当年的罗长礼,是吴摩西在世界上最崇拜的人。听罗长礼喊丧,还是七八年前的事;现在想起来,好像过了半辈子。前几年还偶尔想起罗长礼,后来人多事杂,渐渐就把他忘了。但细想起来,吴摩西从杨家庄走到现在,和罗长礼关系最大。不是喜“虚”不喜实,迄今他还在杨家庄跟老杨做豆腐。虽然他和罗长礼,迄今还没说过一句话。 下部:回延津记 两场戏听下来,也忽然开了窍,听出些戏的味道。戏里说的事,也是世上的事,怎么戏里说的,就比世上的事有意思呢? 一梦醒来,窗外的月牙,映在枣树的枝杈间。但梦得多了,过去清楚的爹,面庞也渐渐模糊起来。白天细细想,也只能想出一个大概,爹的眉目、鼻子和嘴,被想成了一团麻花。原来一个人的面容,这么不经想。 一件事一件事的码放。 人一有偏向,中间自然有假。 说话办事,一方总想着另一方,就没了自己的心思。没自己的心思倒没什么,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不是出自自己内心,而是为了给别人看,牛爱国突然觉得没了自己。 其实还是一个“赖”字。世上赖鱼行,赖人如何长久? 说起来也不是怕她,还是怕离开她;也不是非跟她在一起,而是离开她,连她也没有了;或者,连怕都没有了;与她说不上话,离开她,连话和说也没有了。怕的原来是这个。一切不在她,全在自己。 我活了七十岁,明白一个道理,世上别的东西都能挑,就是日子没法挑。 我还看穿一件事,过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 牛爱国快见到杜青海了,心里仍跟乱麻似的,静不下来;甚至比在沁源还乱。离开沁源是因为对沁源伤了心,才来投奔杜青海;马上要见到杜青海了,心里比在沁源还乱,知道自己心乱时找错了地方。他进到了泊头地界,突然感到自己心不乱了。 心不乱了,牛爱国再仔细想,自己心乱之时,原来并不适合找熟人,还是跟不熟的人在一起自在些。 牛爱国看她温和,一是与她说得来,二是既与她不熟,也与她不生,半生不熟,适合说心里话;也是一路走来,无人说话,心里憋得慌;便将自己的心事,一五一十,来龙去脉,说了个痛快。 这时吃饭就不单为吃饭,而是人熟了,地方熟了,抬手动脚,左右方便;加上沧州是个生地方,这里有熟人,路上跑起车来,也多了份见熟人的盼头。 与别人在一起想不起的话,与她在一起都能想起。 说出话的路数,跟谁都不一样,他们两人自成一个样。 两人说高兴的事,也说不高兴的事。与别人说话,高兴的事说得高兴,不高兴的事说得败兴;但他们在一起,不高兴的事,也能说得高兴。 你跟她说得着,是因为她现在由丈夫养着,你就是与她说个话;等你养她,就成了过日子,到时候就该说过日子的话了。 “啥事想明白了,也就不忧愁了。”如是过去,牛爱国觉得老板说得对,现在却觉得他说错了。事情想不明白,人的忧愁还少些;事情想明白了,反倒更加忧愁了。 “啥事总有个了。看长点儿,心就宽了。”牛爱国又觉得他说错了。啥事看近点儿,事情倒能想开;看得长,心就更宽不了了。 当初把你嫁到襄垣县觉得远,现在幸亏远。为啥? 因为远,我才能送你。知道见你不容易,才想起这么多话了。 一开始知道来者是谁,后来哭得脑涨,已不知来者是谁,去者又是谁;一开始能哭出声,后来哭得嗓子哑了,也就是干号。 给你说实话,姐现在结婚,不是为了结婚,就是想找一个人说话。姐都四十二了,整天一个人,憋死我了。 遇到大事,姐比牛爱国有主张;事情从根上起,就掰了要出的横杈。 姐,我觉得你对姐夫不好;其实,老宋这人挺好的。哪儿好? 一百个人里,挑不出来一个,从来没有坏心眼。 那不就是傻吗?我想找个说话的,可结婚之后,一天到晚,跟他一句话说不来。没嫁他之前,我见他就笑;自嫁了他,我一次也没笑过。 老弟,我跟你姐结婚,算结值了。我姐除了脾气不好,啥事心里都明白。我说的不是你姐。那是谁呀?是百慧。过去我不会说话,自从有了百慧,我变得会说话了。牛爱国倒哭笑不得。 一个人换手机号码,就是要与过去的生活彻底割断。 知心话绝对不是滔滔不绝的,所以书里的句子很短,句号很多,没有形容词,朋友在一起谈知心话的时候那些兄容和比喻是没用的。朋友在一起说的都是朴素的话,真实的话,和知心的话,这三种话是有力量的,所以我觉得我自己写的比原来好。“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小说中塑造了很多世间的百姓,卖豆腐的,剃头的,杀猪的,贩驴的,染布的,开饭铺的,还有提刀上路杀人的……每个人都在寻找一个可以说上知心话的朋友,一个人找另外一个知心朋友不容易,你可能跟这个人是好朋友,但是你们在一块的话未必能说得上话,其实比人找人不容易的是话找话,《一句顶一万句》反映了一种中国式的孤独和友情观。孔子两千年前就曰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都以为是老朋友从大老远的地方赶来,心里很开心。可书里老汪说得好:你们都不明白孔老夫子的心思。从远方来的这个人,是不是朋友还两说着呢,反倒是因为和自己没什么关系,才能放心地把心里话说给他听。心里话说了,就舒坦了。有些人说得着,有些人说不得着;有些人现在说不得着,将来或许能说得着;有些人现在说得着,将来未必能说得着;有些人这一辈子也说不得着。
2023-07-13 08:58:281

你觉得一句顶一万句是什么意思?

《一句顶一万句》的意义是揭示了底层人的生活状态和生活境遇,同时也展示了一种顽强的生活态度。《一句顶一万句》是刘震云的一部长篇小说,出版于2009年,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本书分为上下两部,故事历时百年,书中的人物总是处于一种莫名的孤独中,这部作品还被称为中国版的《百年孤独》。读懂了《一句顶一万句》,就懂得了人间的孤独不过如此,人们困惑着也探求着,在无边的时空荒野中,守候着,重复着,也坚强着。《一句顶一万句》的上部为《出延津记》,下部为《回延津记》。杨百顺和牛爱国都经历了生活的磨砺,一个走出,一个回归,祖孙两人都经历了爱人的背叛、四处寻找、杀人之心,又都遇到了“说得着”的人,又都弄丢了这个“说得着”的人。刘震云简介刘震云,1958年5月出生于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中国男作家、编剧。1982年,进入《农民日报》工作。1987年,开始在《人民文学》发表《塔铺》、《一地鸡毛》等小说作品。1988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读研究生。1992年,发表小说《一地鸡毛》。1997年,出版图书《温故流传》。1999年,创作《刘震云精品文集》。
2023-07-13 08:58:481

刘震云矛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刘震云矛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一句顶一万句》。《一句顶一万句》是河南作家刘震云重要作品,分为两部: 《出延津记》与《回延津记》。出版于2009年,描述了一种刘震云中国式的孤独感和友情观。《一句顶一万句》被称中国版《百年孤独》,是刘震云的一个成熟、大气之作。内容简介《一句顶一万句》分为两部:《出延津记》与《回延津记》。上部“出延津记”讲述的是在二十世纪前期的河南农村,一个孤独无助的农民吴摩西为了寻找与人私奔的老婆,在路上失去唯一能够说得上话的养女,为了寻找她,他不得不走出延津。下部回延津记记述了吴摩西养女巧玲的儿子牛建国,同样为了寻找与人私奔的老婆,走向延津的故事。一去一来,延宕百年。故事看似简单,但回味悠长。书中的人物绝大部分是中国最底层的老百姓。
2023-07-13 08:59:081

《一句顶一万句》

在公司的阅览室看到这本书,《一句顶一万句》,作者刘震云,其实对刘震云并不熟悉,只知道他的很多作品改编成了电影,想必作品质量肯定差不了,又临近放假,工作不是那么忙,就借了放在桌上,空闲的时候就看上一会儿,不知不觉还看上瘾了,甚是好看。   我认为本书的核心有两点,孤独感和讲道理。人生想找个能说得上话的人竟然是那么的难。父母未必懂得子女,夫妻未必懂得对方,曾经互相了解的朋友也未必会一直好下去。倒是路上偶遇的人也许真的能够理解你的心事。但那偶遇的几率实在太少,于是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是孤独的,在灵魂层面孤独。可是人又往往不甘于孤独,人往往需要被理解。所以有了那么多的怨侣,有了那么多离开。  说话又与说话不同,有人说话讲理,有人说话乱扯。总能把一件事扯成两件事三件事甚至更多。生活中我们往往不能一下子分辨出来,甚至会为这种话牵着鼻子走。最后的结局往往是胡扯的人得势,嘴慢的人吃亏。待到作者给你把事情一码一码的码放清楚,你会发现非常好笑。本来简单的事情变得非常复杂,总被一个由头扯出无数的事情,总被曲解原本的意思。而生活中呢,这样的事情太多,我们每个人都胡扯过,也都被胡扯过。甚至每个人都有气的有理无处说的恨不得拿刀拼命的时候,每个人都有故意东拉西扯混淆视听的时候,每个人都有找不到人说话的时候。  夫妻是人生不多的能自选的关系中的一种。我们不能选择父母,不能选择子女,也不能和交心的朋友每天在一起,所以夫妻关系就格外的重要。夫妻能说到一起去好像是和睦的夫妻最重要的一点。当两人见面没有话说的时候,隔阂就很难解决了。不爱说话是心里还有话,没话说就是干脆什么都没有了。夫妻之间的不顺眼多半是因为说不到一起去,经济、子女、等等的问题都不是核心的问题。当说不到一起去的时候,任何鸡毛蒜皮的小事都会让彼此更不顺眼。  说话是很奇妙的艺术。某辩论大咖讲他中学前很不爱说话,因为他拿捏不准何时该停、何时该笑、何时该附和等说话的潜规则。但当他接触辩论的时候他发现非常简单:话题是已知的,观点是固定的,甚至说几分钟也是有规则的。这样执行起来反而很简单。我不由得希望某辩论节目请刘震云去做嘉宾,感觉会很有趣。不知道他会不会说“话是这么说,但不能这么干。”、“事儿能这么干,但不能这么说。”、“这事从根上起就错了”。这三句话相当经典啊,我试了一下,发现用这三句话非常像讲道理!乍一听简直无可辩驳,跟算命的有的一拼了。  这部书还有一个很有趣的地方。大凡小说,总要介绍主人公后来怎样了,其余角色后来又怎样了等等。这本书没有。吴摩西变成罗长礼后来呢?他如何成家立业,跟妻子能不能说得来?馒头铺到底归了谁,有没有打起来?杨百顺离家出走再也没回去,他爹和他的兄弟有没有后悔过有没有寻找过?甚至缺了耳垂的秦曼卿结婚后又如何?这些应该很重要的事情仿佛都不重要了。好像可以预见终是每个人孤独收场。这也是本书的核心观点了吧。
2023-07-13 08:59:521

《一句顶一万句》刘震云(第一本)

“洗尽铅华,返璞归真,笔触始终紧贴苦难的大地和贱如草芥的底层人群,结构单纯而内容丰富,命悬一丝而荡气回肠,主人公常常走投无路而又一直勇往直前。这是刘震云迄今为止最成熟、最大气的小说。”著名评论家摩罗如是说。 本书分为两部分:出延津记和回延津记。 主要叙述了两代人之间追寻的故事。 小说前半部分写的是过去:孤独无助的吴摩西失去了“唯一说得上话”的养女,为了寻找,走出延津;小说后半部分写的是现在:吴摩西养女的儿子牛爱国,同样为了摆脱孤独寻找一个“说得上话”的朋友,走向延津。一出一走,跌宕百年。 《一句顶一万句》这本书的引子就是人为了摆脱孤独而不断追寻的过程,堪称百年孤独呀!人活一辈子,不能太孤单了,所以要找一个说得上话的人。 吴摩西,原名杨百顺,后更名杨摩西、吴摩西、罗长礼,是做豆腐的老杨的儿子,打小孤独,在家里备受排挤。为了谋生,小小年纪就外出觅活,磨豆腐、杀猪、染布、挑水、种菜、揉面蒸馒头、贩葱,尝尽了生活的艰辛。后“嫁”寡妇吴香香,却与吴香香说不上话,整日除了苦力就是苦力,还要备受吴香香的欺压辱骂,最后还带上了绿帽子。他是一个极其孤独的人。哥哥结婚了,一家子都在礼堂里热闹非凡,却独安排他料理客人的大便。不被待见,受排挤,使他的生活越来越难熬。就是入赘成了别人的丈夫,他仍然孤独无比。 人活一辈子,就得找个说得上话的人啊!如老马与老杨、杨百利与采办老万、吴香香与银匠老高、庞丽娜与老尚……这些人都是能说上话的,不孤独。但吴摩西不一样啊,好不容易与五岁的养女说上话了,老天却活生生地把他们分开了。养女被拐卖,家乡的一切也不值得留恋,他只生一人再次开始了孤独之旅。从来那么勤劳能干、善良厚道、任劳任怨、铁骨铮铮的汉子,最后还是被生活打压得一无所有! 吴摩西的养女玲珑被拐卖后,在老曹家生根落户,更名曹青娥。十八岁嫁与牛书道,却也是一辈子说不上话的主啊!两人脾气不投,常常没有话说。曹青娥也曾和命运抗争过,离家出走去寻找能和她说得上话的曹宝山,其实就是追求自己的爱情,最后看见曹宝山一家夫妻和睦,她只得偃旗息鼓,向命运屈服了。 曹青娥的儿子牛爱国,与他的妻子庞丽娜貌合神离,感情生活极其苦逼。与他说得上话的有冯文修、杜青海、陈奎一、章楚红,但最后因为十斤猪肉与冯文修掰了,也因为距离太远人世沉浮,杜青海、陈奎一也渐渐远离了他的生活,就连总有说不完话的章楚红,最后也消失在他的世界里。 母亲曹青娥一辈子没找到说得上话的人,最后却是她的小孙女百惠成了能和她说得上话的人。这和当年五岁的自己与二十一岁的养父吴摩西何其相似!直到死,也只有百惠能读懂她,旁边站了那么多儿女,竟无一人能说上话,这反映了无心灵慰藉的人性关系的淡漠、凄冷!吴摩西最羡慕的罗长礼的喊丧,无疑是对这一苦难年代的有力控诉,是刺破这淡漠冰冷关系的锋利长剑,直指苍穹!永不屈服! 同时阅读本书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执著和顽强,为了在精神上有所依托和慰藉,人们义无反顾地追逐“一句顶一万句的身影”,这像浩渺的星河一直陪伴漆黑的大地,白极星一直指引着光明。 一句顶一万句,因为一切尽在不言中。如果彼此不懂,再多的言语也只是污染耳朵,这讲究精神契合度。吴摩西、牛爱国的精神追寻之旅无疑是高尚的!阳春白雪或下里巴人,日子还是要自己过,找一个说得来的,生活才会更有味。这一生那么短,不将就!和一颗有趣的灵魂在一起,胜过万千豪言壮语!文中还提到一句话“原来这世界都爱绕”,绕来绕去,头大了,心也倦了,偶尔停下脚步想想,怎样过一种绕得开心的生活! 生活并非易事,芸芸众生,喜怒哀乐,或彳亍不前,或循环往复,愿你于红尘中寻得有心人,说得上话,过有趣的生活。 最后,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
2023-07-13 09:00:051

《一句顶一万句》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一句顶一万句》(刘震云)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https://pan.baidu.com/s/1XBfdPuywpGczkOWHTMKwcg 提取码:7lnf书名:一句顶一万句作者:刘震云豆瓣评分:8.7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年份:2009-3页数:362内容简介:《一句顶一万句》的故事很简单,小说的前半部写的是过去:孤独无助的吴摩西失去唯一能够“说得上话”的养女,为了寻找,走出延津;小说的后半部写的是现在:吴摩西养女的儿子牛爱国,同样为了摆脱孤独寻找“说得上话”的朋友,走向延津。一走一来,延宕百年。书中的人物大部分是中国最底层的老百姓,偏偏安排了一个意大利牧师老詹。作者简介:刘震云,男,1958年5月出生,河南新乡延津人。1973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78年复员,在家乡当中学教师,同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到《农民日报》工作。1988年至1991年曾到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读研究生。1982年开始创作,1987年后连续发表在《人民文学》《塔铺》、《新兵连》、《头人》、《单位》、《官场》、《一地鸡毛》、《官人》、《温故一九四二》等描写城市社会的“单位系列”和干部生活的“官场系列”,引起强烈反响在这些作品中,他迅速表现出成为大作家的潜在能力,确立了创作中的平民立场,将目光集中于历史、权力和民生问题,但又不失于简洁直接的白描手法,也因此被称为“新写实主义”作家。其中《塔铺》获1987-1988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2023-07-13 09:00:201

《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txt全集下载

已发站内信,确认后请采纳。
2023-07-13 09:00:333

一句顶一万句典藏版与普通版区别

一句顶一万句典藏版与普通版区别如下:1、包装不一样:书籍的典藏版的包装更精美,比一般的正版包装的更奢华,为了收藏方便一般是独特的包装。2、价格不一样:书籍的典藏版的价格会高于一般的正版。市面上的普遍会是一般正版的几倍甚至几十倍。3、纸质不一样:书籍的典藏版的纸质为了利于保存一般是用耐保存牛皮纸或者更高端材料,一般正版是用一般的印刷之。一句顶一万句是河南作家刘震云重要作品。
2023-07-13 09:01:031

知心话——《一句顶一万句》

人总是在与岁月较劲,把自己打磨的失去了原来的样子。 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 在《一句顶一万句》里,刘震云借老汪的口,给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另类解释。 按照老汪的理解,有朋友自远方来,并不是快乐,恰巧是圣人伤心。 试想,如果身边有朋友,把知心话说完了,远方再来个朋友,不是添堵吗? 恰恰是身边没有朋友,才把远方的这个人当做朋友,而这个人是不是朋友还两说呢。 老汪能有这种理解,大概也是与他的境遇有关。 老汪是一个有学问而不善言辞的人,他的学问好比是茶壶里的饺子。 早年老汪在私塾教学,换了一家又一家,总是不到三个月就被人辞退。 因为,他讲的课没有人能听得懂,而他与老婆银瓶在家也是各干各的,并无知心话可说。 老汪算是一个不得志且内心孤独的读书人。 特殊的遭遇造成了老汪对《论语》特殊的理解,孤独的老汪一直未能找到能说得上知心话的人。 小说中塑造了很多世间的百姓,卖豆腐的,剃头的,杀猪的,贩驴的,染布的,拉煤的,开饭铺的,还有提刀上路杀人的…… 每个人都在寻找一个可以说上知心话的朋友,一个人找另外一个知心朋友不容易。 两个人是好朋友,但是未必能无话不谈。 中国人的情感常常向内求,其实比人找人难的是话找话。 或许,从另一个角度看,《一句顶一万句》反映一种中国式的孤独观、友情观、爱情观。 什么是朋友?在《一句顶一万句》里,对朋友的解读很另类。 而书中更是用了两个故事去展现朋友的另类与不同。 吴摩西和老高是一对朋友,吴摩西遇到事情会去找老高码一码。 老高慢条斯理,说的头头是道。 但是,吴摩西万万没有想到,老高竟然和他老婆偷情,而且持续了三四年。不仅吴摩西,包括吴香香的前任丈夫姜虎都一直蒙在鼓里。 吴摩西一直认为的朋友,不想却是破坏他家庭的人。 而且老高曾通过吴香香给吴摩西出了一个杀人的主意,由此可见,他心机不是一般的深。 牛爱国和杜青海也是一对朋友,他们在部队认识,算得上交心的朋友。 在部队时,牛爱国遇到烦心事,会找杜青海倾诉。牛爱国把一件事一件事说出来,杜青海可以帮牛爱国一一码放清楚。 而杜青海找牛爱国说烦心事时,牛爱国不会码放,他只会说“你说的?” 杜青海只好自己码放,尽管如此,杜青海也将自己的事情码放清楚了,两个人都觉得心里轻松愉快了。 这时的他们,就是能说得上话的知心朋友。 交朋友是因为两个人志趣相投,能够说得上知心话,结婚同样是为了找一个能够彼此说得上话的人。 曹青娥的婚姻,甚至书中多数人的婚姻都不是可以说得上话的婚姻。 曹青娥与牛书道结婚,婚后生下牛爱国和牛爱江等四个孩子,两个人虽然一辈子,但心并不在一块。 当牛书道死时,曹青娥在坟前哭道,“我这一辈子,算是毁到他手里。” 在第一次见面时,曹青娥并不喜欢牛书道,非但第一次见面不喜欢牛书道,第二次见面也不喜欢牛书道。 但是曹青娥的母亲误以为女儿是故意和她做对,才不同意和牛书道的婚事。 其实,曹青娥是打心底里不喜欢牛书道。 曹青娥曾听到牛书道念书,其中有一大半都是念错的,就差把书倒起来读了。 婚后也证实了,牛书海所谓的爱读书都是他爹安排的,他不喜欢读书,也不文静,甚至胡搅蛮缠。 他们本就不该结婚,这样的婚姻是一种不幸。 而牛爱国和庞丽娜的婚姻也不幸福,两个人说不上话。 婚后的庞丽娜对牛爱国不满意,出轨小蒋,事情败露后,庞丽娜鼓动小蒋和赵欣婷离婚,但是小蒋不同意。 后来小蒋和赵欣婷和好了,而牛爱国和庞丽娜两颗心是永远的分开了。 过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以前。 可惜年轻时的曹青娥和牛爱国都不懂。 婚后的曹青娥忘不掉过去,出走后的牛爱国无法开始新的未来。 婚姻需要找到一个能说得上话的人,遇到了,幸运!遇不到,等待和寻找。 婚姻不仅是一纸证书,而且是与过去的一个道别和对未来的一份承诺。
2023-07-13 09:01:101

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重复的情节中,藏着2个宝贵的人生哲理

在上一篇文章里,我们分析了,刘震云在这篇小说中设置很多重复性情节的目的。 接下来,咱们就来接着来说说这些情节中 蕴含的人生哲理 。 故事虽然有点绕,但读后受益颇深~这是小说中比较明显的重复性情节。 在杨百顺13岁时,他因为犯了错不敢回家,睡在村里的打谷场上。老裴那时正提着刀要去杀人,遇见杨百顺,听他说了自己的经历后,就打消了杀人的念头,带他去镇上吃了一碗热腾腾的烩面。 杨百顺18岁时,喝醉了酒,一怒之下要去杀人,路过打谷场时,看见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孩。他叫来喜,亲娘死了,后娘总往他肚脐眼上扎大钉。杨百顺听后,不再想杀人,拉着来喜去镇上,就像当年老裴拉着他一样。 老裴和杨百顺杀人的动机都是一样的。生活像一团乱麻,而他们就是这乱麻的受害者,在剪不断理还乱中受了天大的冤屈 。 这冤屈,都是说来话长 。老裴小时候娘死得早,是姐带大了他。村里有传言,说他姐十七岁时,和一个卖货郎好过。老裴长大了以贩驴为生。靠着贩驴,也成了家。他老婆姓蔡。老蔡和老裴的姐姐不对付。 老裴贩驴时常去内蒙古,在那里有个相好。那个相好在老裴之外,还有个河北的相好。她怀了河北那个男人的孩子之后,她老公提着刀去河北。哪知这河北人的姓名和地址都是假的。她老公没找到人,就去河南找老裴撒气。 因为别人的孩子,老裴又赔礼道歉,又赔钱出路费。“ 有短处在人手里,一辈子别想翻身 ”。那内蒙人走后,老裴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老蔡开始了她的称王称霸之路。老蔡的命令有二,一是不让老裴去内蒙古贩驴。二是从此以后,不准老裴和他姐家来往。 从那之后,老裴就不爱说话了。老蔡在家欺负老裴,让老裴生了窝囊气还不算完,她还把老蔡受气的事去村里当笑话说给别人听。一日,天下雨,老裴姐姐家的儿子春生在村头避雨,老蔡硬着头皮带他回了家。 那日,正好是他女儿生日,老蔡做了烙饼摊鸡蛋。春生是个实诚孩子,一口气吃了十一张烙饼。他走后,老蔡大闹了一场。她骂春生,说他吃了十几张饼,故意败坏人。又骂到老裴他姐,说她是个贱货,十七岁就跟卖货郎好。又骂到老裴在内蒙古找相好的事。这还不算完,老蔡又骂“你们姐俩在一起下流不就完了”。 老裴忍无可忍,扇了她一巴掌。 这一巴掌,把王者扇出来了 。第二天,老蔡的哥哥蔡宝林就来了。他是一个“死蛤蟆能缠出尿的人”。他给老裴说了一天的理,扯了一堆事。老裴听得要疯了,只得认错。蔡宝林这才走了。 蔡宝林走了以后, 老裴越想越委屈,他干了啥事了,凭啥要被人这样欺负? 他提刀要去杀了蔡宝林。后来,就遇到了杨百顺。 杨百顺跟老裴说了他的悲惨遭遇。事情也很复杂 。起先是家里丢了一头猪,家人都去找猪,杨百顺生病,就在家看家。杨百顺听说今日罗长礼喊丧,就跑去看,结果没看到罗长礼,家里的羊又丢了。 老杨揍杨百顺,又从羊说到家里谁做主。杨百顺只能出去找羊。天黑了,他生病打摆子,却也不敢回家,只能睡在打谷场上。 老裴听了他的话,一下子醒了 。 “ 一个十三岁的孩子,打着摆子,为看一个人,为丢一只羊,也绕了几道弯,最后被逼得无家可归;自己都三十多的人了,能因为几张饼,真的去杀人吗?杀人之后,家里还有仨孩子呢。原来世上的事情都绕 。” 杨百顺遇到来喜时,也有一番感悟。他想“ 原来一件事,中间拐着好几道弯儿呢 ”,“ 自己十八岁的人了,虽然受了些人的委屈,似还没到来喜的地步。杀了老马容易,自己接着如何?世上的事,原来件件藏着委屈 ”。 “世上的事都绕”“世上的事,原来件件藏着委屈”,我想,这就是作者写这些琐事要揭示的哲理。 早些年,我也曾觉得自己倒霉。就因为一些小事,最后竟凑成了命运的一次一次的巨变,我怎么也想不通。看了这本书,我才有点释然了。 原来,这些都是平常事 。“命运里的蝴蝶效应”其实无处不在。 老裴若是为了蔡宝林的一句话去杀人,杨百顺若是为了老马的一口痰去杀人,一时冲动去做傻事,事后想想必定会后悔。 那些旧日的痛苦指向的,不是逃避(如出走),不是结束(如杀人),而是改变 。 最近听了一些心理学的书,最触动我的是,不止一位作者说, 研究为什么痛苦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有改变的力量 。 我想,这也是小说作者想表达的思想。简单来说,旧日之事,像一个泥潭,它曾经让我们往下沉。长大后,去它的最深处一探究竟,其实没有太大意义,反而会让我们永无上岸之日。 老杨和老马交好。但事实上,这只是老杨的一厢情愿。老马根本没把老杨当朋友。 老杨遇到问题就去找老马拿主意,“老马给老杨出过不下一百个主意”。老马这人可不傻,他阴着呢。 县长小韩办了延津新学,这事和老杨没啥关系,但老杨却一个劲的和老马吐槽。老马听烦了,给他出个主意,让老杨送儿子去上新学,为的是将来让他回来卖豆腐,好抬高这豆腐的身价。老杨听了。 接着老杨又有问题了,他不知道该让二儿子去还是让三儿子去。老马又支了一招,说让笨的三儿子去,不能让聪明的二儿子杨百顺去。为啥呢?因为,聪明的脑子活泛,学成之后不回来卖豆腐的话,就白费力气了。 老杨又问,那咋办才能不得罪二儿子呢。老马说,抓阄啊。老杨心领神会,回去在两个纸团上都写了“不上”,让杨百顺先抓。 这样一来,老杨家的两个儿子的命运,都被老马的几句话给改变了 。杨百顺事后知道了他被老爹算计,心生怨怼,最后远走他乡。老三只上了半年多的新学,后来在火车上做了司炉。 这还不算完,大儿子的事,老杨也去问老马 。 那时,县里的东家老秦的女儿要重新择婿。谁都知道这是赌气挣面子的话,都不当真。只有老杨想占这便宜。他问老马。老马给他加油打气,撺掇他去,为的是让他碰壁。 说来也巧,老秦女儿小说看多了,不知人生路的凶险,竟真的嫁到了杨家,成了卖豆腐人家的儿媳妇。 看到这里,作者写了这么多事是想说啥,我们其实都能明白。 遇到大事问别人,根本就不靠谱 。 且不说你与他是否真的交好,就算是交好,人家也不一定上心。就算上心,也不一定看事准 。 杨百顺为了人生大事去问老詹时,老詹推心置腹地告诉他:“ 孩子,头一回我不以主的名义,以你大爷的名义给你说,遇到小事,可以指望别人;遇到大事,千万不能把自己个儿的命运,拴到别人身上 。” 这话对我而言,感触太深了 。我是到了三十岁的时候,经历了不少的挫折才懂得的。其实,人生很多痛苦,都是因为不懂这句话导致的。 杨百顺的外甥牛爱国 ,就是不懂这理儿。他和老杨是一样的人。 年轻时,他有事问杜青海。他们每个周末会凑在一起聊天。牛爱国平常就把烦心事攒着,留到周末,一起问杜青海。 结婚后,他媳妇出了轨。他又没了主意,于是,坐了两天两夜的车,从山西去河北找杜青海。杜青海给他出的主意就两个字,一个是“ 忍 ”,一个是“ 改 ”。牛爱国像得了圣旨一般,回去就立刻执行。 老婆出轨,他不吵不闹。老婆爱吃啥他做啥,爱听啥话他说啥。到最后,他一张嘴说话,他老婆就要吐。 他又去问老同学李克智。李克智送他一个字“ 赖 ”。牛爱国一开始不以为然,后来,当他老婆提离婚时,他才明白了这“赖”字的妙处。于是,他不离婚,就是要拖着她,也算是一种报复。 他还问过旧时好友冯文修。冯文修是个糊涂人,没啥好主意。一日醉酒后却把他的家事告诉别人,弄得整个县城都知道他戴了绿帽,并且要报仇杀人。 其实,无论是杜青海、李克智,还是冯文修,他们都有一个特点, 就是他们自己的日子都没过明白呢。这样的人出的主意,如何能全信呢? 牛爱国仍不悔改。他好不容易遇到了一个真心喜欢的人,叫章楚红。本来都说好要一起远走高飞了,可牛爱国又听了别人的话。那人叫崔丽凡,他的意思是远走高飞不太现实,而且现在不断,恐有杀身之祸。 牛爱国就信了,七个月没联系她。等到幡然悔悟时,章楚红已经搬走了,据说是去北京做小姐了。 其实,牛爱国兜兜转转,糊涂了这些年, 无非是看不透一个事,就是大事要自己做主,千万别指望别人 。 所以,小说中虽有重复的情节,却并不是作者无故啰嗦。安排这些情节有什么用意,想借此表达什么思想,等读者看完这些故事后,心里也就明白了。 下一期,我会把小说中的人生哲理都整理出来,欢迎关注~
2023-07-13 09:01:171

电影一句顶一万句在那里拍摄的

这是在浚县拍的你没看见大呸山大佛呢还有北关街吗
2023-07-13 09:01:252

电影一句顶一万句为什么这么快就下线了

被禁的原因恐怕是揭露了退伍军人的真实生活吧!大头兵回来剩不下什么,日子还得自个混。就像军嫂离婚法院不批一样,没人敢电影中透露,历代影视也就芳华展现了相关题材一部分,其他的谁过得了政审!
2023-07-13 09:01:592

求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的txt百度云资源,谢谢了

现在是可以的,抓紧保存。一句顶一万句百度云
2023-07-13 09:02:063

刘震云小说《一句顶一万句》——孤独的言说

看了很多部刘震云的小说,几乎每部小说都能让我感觉充斥着一种中国式的孤独感。《一地鸡毛》中的小林、《手机》中的严守一、《我叫刘跃进》中的刘跃进、《我不是潘金莲》中的李雪莲……刘震云用精准洗练的语言,将中国小人物们深藏内心的孤独感刻画的入木三分,让人拍案叫绝、引人共鸣。而其中《一句顶一万句》堪称其以孤独为主题的巅峰之作。刘震云撰写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据说源于他的外祖母生前给他讲的一个故事:她有个叔叔一辈子没娶上老婆,跟家里的一头牛成了好朋友,有一天这头牛死了,叔叔三天没说话,第四天离家出走,后来就再也不见叔叔的踪影。这个故事让刘震云很震惊,是什么原因让一个这样的普通人离开故土亲人,要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因为一头牛的死掉,自己熟悉的地方已经变得陌生,所以只能去一个更陌生的地方寻找一种新的生活。在刘震云看来,这就是精神上的“高级”流浪和漂泊,不是只有知识分子才有精神上的痛苦。怀着这样的想法,刘震云用三年时间写下了《一句顶一万句》。纵观全书,言辞清新,简约凝练,丝毫无赘余之感。全书描述的是主人公像苦行僧一样怀着一颗浓浓的乡愁寻找心灵归宿的心境。书中有两个主人公,上篇是杨百顺,下篇是牛爱国。中间起串联作用的是上篇中的巧玲,也就是下篇中的曹青娥,算起来是三代人,这三个人都是孤独的。刘震云其实是想用长达三辈人的跨度去描述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自古以来都是孤独的,不是到哪一代或那一辈才有。这种无言的孤独累计祖祖辈辈子子孙孙。小说中的延津,就是钱钟书笔下的《围城》,杨百顺出延津、牛爱国入延津,都是寻找一个可以说上知心话的朋友,去寻找一种心灵的慰藉,寻找一种让自己活得坦然、舒心的理由。杨百顺以为出延津能找到他想要的东西,牛爱国以为入延津能找到他想要的东西,结果貌似都不太满意,杨百顺找到一个勉强能和自己对上脾气的小孩——巧玲,然而最后却丢了;牛爱国则在延津只打听到罗长礼的传说。从杨百顺到杨摩西,再到吴摩西最后到罗长礼。这是同一个人,对于他而言,名字只是一个符号,一个可有可无的符号。如果没人理解他为什么喜欢听一个叫罗长礼的人喊丧的话,其他的都不重要了。到晚年,当他回想起当时出延津的动机时,他想到了罗长礼,正是这个人,让他踏上了出延津的路,同样也是找寻的路。一个人特别想找到另一个人,目的非常简单,就是想告诉他一句知心话。“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小说还塑造了很多世间百姓,卖豆腐的、剃头的、杀猪的、贩驴的、染布的、开饭铺的,还有提刀上路杀人的,每个人都在寻找一个可以说上知心话的朋友,一个人找另外一个知心朋友不容易,你可能跟这个人是好朋友,但是你们在一块的话未必能说得上话,小说深刻的反映了一种中国式的孤独和友情观。对于一个有信仰的人,当他感到孤独无法言说时,可以向真主说,向上帝说,向太上老君说,向释迦牟尼说……但对于一个没有信仰或信仰不够强大坚定的人来说,这种无法言说的孤独是致命的,需要宣泄的。有时,我们喜欢一个人,也许没有什么原因,唯有和他在一起意气相投,志趣相近,可以痛痛快快、直言无忌的说知心话。知心话绝对不是滔滔不绝的,所以书里的句子很短,句号很多,没有形容词,朋友在一起谈知心话是不需要形容词和比喻的,知心朋友在一起说的都是朴素的话,真实的话,和知心的话,彼此都不用过多顾虑。即使两人都不想说话,呆在一起也丝毫不显尴尬。《论语》的第一句话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一句顶一万句》的孤独就是对这句话的注解,杨百顺他们总觉得这个世界上应该有那么一句话,应该有那么一个道理,他说不出来,他等着到茫茫人海中去找希望有个人能说出来,能够找到,但是他却找不到。他的孤独是他手里没攥着那么一个他自己绝对信的那么一句话。他想找那么一句话,这种不确定性,构成了一种更大的孤独。 正像书中所说:“话,一旦成了人与人唯一沟通的东西,寻找和孤独便伴随一生。心灵的疲惫和生命的颓废,以及无边无际的茫然和累,便如影随形的产生了。……我们突然发现,中国人为什么活得这么累。”我们无法从别人语言中获得掏心窝子的话,我们的种种思考也无法让别人真正懂得。于是,人与人之间只能物理上很近但化学上无反应的活着。正像全书最后两字“得找”,找到可以说得来的那个人。人生能得一知己足矣。我想这应该是小说的主旨所在。
2023-07-13 09:02:311

《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

前段时间读完了刘震云的著作《一句顶一万句》。 人生百态,你以为你看到了事实本质,其实说不定只是其中的皮毛。一件事儿里面的弯弯道道可多了去了,经过十个人的嘴巴传到你这儿来可能就已经变成了另一件事儿,要学会通过表面看本质,活的明白与不明白,看的长与短都是相对的,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但人一定要往前看,毕竟日子都是往后过的。 话不可多说,友不需多交。能说到一块儿的人,上万句不算多,但是如果说不到一块儿的话,可能一句话也不想说。 杨百顺的人生可真是一点也不顺,我觉得更适合叫杨百折。或许人都应该硬气果断一点,别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被最亲的人伤害往往让人成长的更快。 巧玲和罗安江为什么没见面?章楚红那句没说的话已经成为我最后的思考点。人相处一定要说得到一堆那才行,否则日子会越过越无味。
2023-07-13 09:02:371

《一句顶一万句》:直面孤独是每个人终将面对的一堂人生必修课

2009 年,作家刘震云在《人民文学》第2、3 两期推出长篇新作《一句顶一万句》,小说一经推出便大受好评,荣获 "人民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奖和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一句顶一万句》分为"出延津记"和"回延津记"两部分,讲述了一个 成长 的故事。 " 出延津记 "以杨百顺的出走为主线,他曾经随波逐流,在尘世中寻找自己的生活意义,为了找寻与自己说得上话的人,他背井离乡。 " 回延津记 "以牛爱国的回归为主线,为了摆脱自己的情感困扰,他宿命般地回到了母亲的故乡,在帮助母亲"找话"的过程中坚定了寻找和自己"说得上话"的人。 按刘震云的说法,《一句顶一万句》这本书的主题,简单来说就是在人人社会中,一个人想要找到另一个人说上一句知心话。 1. 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我们一方面在社交中获得情感满足和价值认同,另一方面也在社交中获得更深的孤独感。这就像是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写的:"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人的感情多种多样,比如友情、亲情、爱情,难道就没有一种能够排解孤独的吗?可以说,有,但孤独更像是人的宿命。 老杨赶着巴结了老马一辈子,但老马并不跟老杨交心;老丁和老韩因为一个有钱的布袋而掰了;小温和小周因为一句话而掰了;牛爱国和冯文修因为十斤猪肉而掰了。 友情有时候并不牢靠,可能因为一句话分道扬镳,也可能因为一点利益纠纷而闹掰。 杨百顺在杨家庄是孤独的,他的理想是像罗长礼一样喊丧,但是父亲不理解他,兄弟们嘲笑他,甚至在亲情生活中还夹带着各种利益算计。 既然家庭无法提供慰藉,杨百顺选择了出走。外面的世界很大,他想去看看。告别了做豆腐、卖豆腐,他杀过猪、挑过水、种过菜、扛过包、破过竹、蒸过馍,短短几年间他经历了人间冷暖。 师傅、朋友、同事、妻子走进他的生活,却没有走进他的心,他内心一直是孤独的。他对师傅言听计从,本本分分地当着一个小学徒,因为传来传去传变味的几句话而被迫离开;他对同事们和颜悦色,努力扮演着一个老好人,却因为世事无常而丢掉了饭碗;他对妻子吴香香百依百顺,压抑着自己的真实感受,终于还是带上了一顶绿帽子。 诚然,亲情、友情、爱情都是人世间重要的感情,都能起到慰藉心灵的作用。但这些并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药,总有一些地方是需要一个人面对的。 2."说得着"和"说不着" 人生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关系,有一种是"说得着",还有一种是"说不着"。 正如贾宝玉在《红楼梦》中所说的"各人得各人的眼泪",有的人说不着,有的人则说得着。 杨百顺和弟弟杨百利说不着,杨百利却和机务段长老万说得着;杨百顺和县长老史说不着,县长老史却和唱戏的苏小宝说得着;杨百顺和妻子吴香香说不着,吴香香和隔壁老高说得着。 牛爱国与妻子庞丽娜说不着,却与章楚红说得着;庞丽娜与牛爱国说不着,与照相馆的小蒋说得着;宋解放与老婆牛爱香说不着,却与外甥女百慧说得着。 说得着,可以让一个笨嘴拙腮的人口吐莲花;说不着,也可以让一个口若悬河的人三缄其口。 说得着,就是有源头活水,保证感情滋润如绿洲;说不着,就是无源之水,最后感情就成了荒漠。 古人说: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确实,有一二知己,能在最需要的时候有一个情感宣泄和疏通的途径,那么人生还能继续下去。 但现实的情况是,很多时候连这么一两个人都可能找不到,所以人世间上演了一幕幕悲剧,因为没有人愿意去听他说话,也没有人能听懂他说的话。 只要还有一个说话说得着的人,生活就有了盼头和希望。 其实, "说得着"是幸运,"说不着"是常态。 我们不可能指望与每个人都说得着,这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 小说中曾多次出现过一个场景:一个人说:"咱再说些别的",另一个说:"说些别的就说些别的。"这不正是理想的"说得着"的境界吗? " 世上的人遍地都是,说得着的人千里难寻 。"珍惜身边能说得着的人,不去迁就那些说不着的人,大体就是这样吧。 最值得怀念的时光大约是童年,那个时候基本是无忧无虑的,既没有生存压力,也无需复杂的关系。但人总要成长的,没有人可以一直生活在童年。 从某种程度来说,我们每个人都为孤独所困,人的一生都在采取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解除这种困扰。正如著名评论家李敬泽所说: 这是杨百顺的奔走,也是牛爱国的奔走,更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奔走。也正是在这一次次的奔走中,我们开始面对和思考孤独,在孤独中逐渐成长起来。 杨百顺出走杨家庄,离开了不算温暖的家庭,独自在社会上打拼,通过自己的一膀子力气挣一口饭吃。没有了家庭的庇护,他要自己照顾自己。他懂得活着要有一技之长,无论是杀猪、染布,还是种菜、卖馒头,只要有门手艺,自己就能活下去。 在面对妻子与人私奔的局面,吴摩西(改名后的杨百顺)只有一人孤独面对,他选择接受那些世俗的眼光和观念,出走延津县,带着女儿巧玲去假找妻子吴香香,等到巧玲被拐走后,他终于决定按自己的想法来生活。 他对延津这个地方伤心了,对这里的人伤心了,他记起神父师傅给他的忠告: 因此,最后他把名字改成了自己从小的人生偶像——罗长礼,出走延津县去寻找自己的路。 如果说从杨百顺改为杨摩西,是为了谋一口饭吃;如果说从杨摩西改为吴摩西,是为了维持一个家庭的稳定;那么从吴摩西改为罗长礼,则是觉悟后的回归。 前两次改名都是被动的,而第三次改名则是主动的。这既是对原来生活的告别,也是对自己理想的追逐。 同样的,牛爱国在面对妻子出轨的事情,一度无处排遣,无论是战友杜青山,还是朋友冯文修,他们都无法让他真正走出来。 他出走沁源县,寻找能够开解他的人。他最终在与章楚红的交往中释怀了前一段感情,也在追寻排解孤独的历程中,他读懂了母亲的孤独、姥爷罗长礼的孤独,也真正懂得了母亲曹青娥对他的教诲: 他从与世界的对抗中、与妻子的对抗中、与自己的对抗中停战,他理解了每个人,宽恕了别人,也宽恕了自己。 明白什么是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东西,这是孤独带来的成长,这样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 因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人们面对的孤独也有不同: 为了面对孤独,人要到哪里去寻找自己生命里那个"一句顶一万句"的人呢?刘震云给出的答案就是两个, 从地上找或者从天堂找 。 杨百顺在第一次拜老詹为师时,老詹告诉他信主的好处:知道" 从哪儿来,到哪儿去 "。其实,这是一个哲学的终极之问。无论是从宗教信仰中寻找,还是从世俗人生中寻找,每个人都要有直面的勇气。 没有人是天生的强者,也没有人是天生的弱者。在人生的旅途中,既然难免都要与孤独相伴,那么与其在孤独中消沉,不如在孤独中奋进。 在老詹理想教堂的图纸背面,写着一行工楷:" 恶魔的私语 ",后来添了一行钢笔字:" 不杀人,我就放火。 " 老詹和吴摩西在人生的孤独困境中,都曾经彷徨和绝望,但他们最终走出了孤独的泥淖。 老詹,作为一个异国来华的传教士,他既要克服语言文化的障碍,又要克服人情势力的阻碍,虽然没有传下多少个教徒,但他用自己的一生坚守了信念,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每一个人的尊重。 吴摩西和牛爱国都曾经面对情感困局,他们都动过杀人放火的念头,但是最终选择了宽恕别人、原谅自己,达成了与世界的和解。同时,他们发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找到了本真的自己,从而使人生的后半程更加有意义。 不仅是书中的人物在孤独中顽强生活,而且在实际的生活中有更多的人在孤独中涅槃重生。 许涤新,著名经济学家,在60岁的时候被关进了"牛棚",过着与世隔绝的没有人身自由和经常挨批斗的生活,却顽强奋斗,撰写了40多万字的《资本论》读书笔记; 王继才夫妇,以海岛为家,与孤独相伴,无怨无悔守岛卫国32年,被评为全国"时代楷模"; 邓稼先,为国家制造核武器而隐姓埋名,在罗布泊孤独坚守,为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不愧为"两弹元勋"。 最后, 孤独是我们人生的一部分,直面孤独是每个人终将面对的一堂人生必修课。 或早或晚,每个人终将面对。 孤独并不可怕,而是给了我们一个重新审视自己、审视人生的机会。愿你做一个勇者,走出孤独的泥淖,涅槃重生,实现人生的芳华。 参考文献: 1. 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M].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 2. 安波舜. 编者荐言·一句顶一万句[M].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 3. 新浪读书讯:《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作品研讨会》(北京),2009年6月2日。 4. 刘震云. 从《手机》到《一句顶一万句》[J].名作欣赏:鉴赏版(上旬), 2011(5):92-100.
2023-07-13 09:02:441

一句顶一万句经典语录

一句顶一万句经典语录:1、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2、世上的事情,原来件件藏着委屈。3、我活了七十岁,明白一个道理,世上别的东西都能挑,就是日子没法挑……我还看穿一件事,过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以前。4、人要一赌上气,就忘记了事情的初衷;只想能气着别人,忘记也耽误了自己。5、孩子,头一回我不以主的名义,以你大爷的名义给你说,遇到小事,可以指望别人;遇到大事,千万不能把自个儿的命运,拴到别人身上。6、人分这么几种:不认识,认识,熟人,朋友,知心朋友。朋友。不在当面表白,而是背后说起朋友的时候,是否提到过你。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是你把别人当成了朋友,别人并没拿你当朋友。另一个判断朋友的标准是,在你走投无路时,你想投奔的人和你能投奔的人,到底几个。7、人相互已有隔阂,对方便无做得对的地方;同做一件事,本来是为对方考虑,对方也把你想成了另有想法。8、不爱说话是心里还有话,没话说是干脆什么都没有了。9、顺着你说的人,心里就是憋着坏。10、人活一世,草木一秋,伴随着孤独和希望。
2023-07-13 09:02:521

一句顶一万句

“都说延津的老胡老实,谁知他个龟孙最有心眼。” 但老胡退休之后,只告老,并无还乡,留在了延津。没还乡并不是无乡可还,而是在延津生活了三十五年,已服了延津的水土。延津是盐碱地,水咸,水苦,含大量的碱和硝;这水不但人喝了摇头,牲口喝了也摇头,延津人爱摇头,源头就在这里。摇头不是说对这人或这事不满意,仅是个习惯而已。老胡刚来延津时,吃了苦水,天天拉肚子,学会了摇头;几年过去,不拉肚子了,回湖南麻阳省亲,麻阳水淡,缺碱和硝,倒开始天天大便干结。七天不吃饭人还可以活,七天不拉屎就把人给憋死了。老胡这时又摇了头。老胡退休之后,只好认他乡为故乡,留在了延津。延津县城正中有一条津河;老胡用三十五年的积蓄,在大桥下买了一处院落,彻底当起了木匠。初当木匠一身轻松,一个月后,老胡又开始为当木匠发愁。老胡当县官时,做木匠活是忙里偷闲,只是打个桌椅板凳箱子柜。木匠分房木匠,车木匠,家具木匠。三种木匠中,家具木匠手艺最易学;车木匠,轮[插图]辐辏,学起来就比打家具难些;房木匠,斗拱檐棋,雕梁画栋,又比车木匠难些。老胡本不甘心只当个家具木匠,但毕竟是六十多岁的人了,从头再学车木匠和房木匠,已力不从心,只好仍在家打些家用什物。过去当县官时,别人把桌椅板凳箱子柜打成啥模样,他就打成啥模样;现在成了本业,便想推陈出新,处处打得跟别人不一样,这又难了;或者,想打得跟别人不一样还容易,想打得跟自己不一样就难了。白天发愁一天,夜里掌着灯,端详着解好方的一堆木料,一直端详到五更鸡叫,还无下手处。这时往往摇头感叹: “都说做官难,谁知当木匠比做官还难。” 延津人半夜从津河上走过,看到桥下老胡家还灯火通明,往往感叹: “老胡还没歇着。” “老胡还在为当木匠发愁。” 老胡退位当了木匠,县长就换成了小韩。小韩三十出头,嘴小,能塞进个花生豆,梳个背头,是燕京大学的毕业生。女人嘴小常见,男人嘴小就少见了。小韩是河北唐山人,一口唐山口音。在延津人听起来,湖南麻阳话和河北唐山话皆难懂,但相对而言,小韩的唐山话,还比老胡的麻阳话好懂些。正是因为这个好懂,给延津带来了麻烦。小韩一到延津,就对延津生了气。生气不是说延津民风不淳朴,延津被老胡调教了三十五年,已开始路不拾遗和夜不闭户;或是过去的县衙成了木匠铺,里里外外皆是刨子花油漆味,呛着了小韩。
2023-07-13 09:03: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