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金刚经原文及译文

2023-07-15 22:09:52
TAG: 金刚经
共1条回复
FinCloud

下边是全文金刚经(译文)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我听佛是这样说的。当时,佛祖释迦牟尼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和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居住在那里。那时,世尊到吃饭时身着法衣,捧着食钵,进入舍卫国都城化缘。在城内乞食,化缘完后,回到住处。吃完饭,收好法衣和食钵,洗完脚,铺好座垫就开始打坐。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这时名叫须菩提的长老,从众比丘中离座站起来,右肩袒露,右膝着地,合上手掌十分恭敬地对佛说:“举世稀有的世尊啊,(佛)您要求各位菩萨好好守护住自己的心念,要求各位菩萨常常警示自己。世尊啊,那些善男善女如果也想修成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之心而成佛,

那您说怎样才能守住心念,才能排除邪念的干扰呢?”

佛回答道:“好啊好啊,问得好!须菩提,就像你所说的,佛要求各位菩萨好好守护自己的心念,常常警示自己。现在你认真听着,我来告诉你。

善男善女想修成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之心而成佛,应该像这样守护心念,像这样排除邪念干扰。”须菩提说:“我正在认真听着,世尊,我很愿意听您再讲下去。”

第三品 大乘上宗分

佛告诉须菩提:“诸位菩萨,大菩萨,应该像这样排除邪念的干扰。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如卵生的,胎生的,潮湿之处腐烂而生的,其他物质幻化而成的,有形的,无形的,有思想的,无思想的,没排除杂念的,排除了杂念的,我都使他们灭度而入无余涅盘的境界。

虽然我灭度了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而实质上众生没有被我灭度。”“这是什么缘故呢?”“菩提,如果菩萨心中还有自我相状,他人相状,众生相状,长生不老者相状,那就不是真正的菩萨。”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再说,须菩提,菩萨修行佛法,应该是无所执著,无所布施。也就是说布施而离开布施相,不要执著于声音、香气、味道、触摸、意识的布施。须菩提,菩萨应该这样布施,不要执著于表相的布施。”

“这是什么缘故?”“如果菩萨不执著于表相作布施,他所得到的福德就大得不可思量。须菩提,你意下觉得如何?单是东方的虚空有多大?你能思量得出来吗?”“不可思量,世尊。”“须菩提,南方、西方、北方,上方,下方虚空广阔,你能思量出有多大吗?”

“不可思量,世尊。”

“须菩提,菩萨不执著于表相作布施,他的福德也像这样大得不可思量。须菩提,初发菩提心的菩萨只能按我教你的方法来修行。”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须菩提,你认为可以凭佛的身相来见如来否?”“不可,世尊。不可以身相来见如来。”“为什么呢?”“因为佛所说的身相,也就是非身相。”佛告诉须菩提:“凡是一切有形有相的身相,都是虚妄不真的。如果能把各种身相都看成非身相,你就见到如来的法身了。”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须菩提对佛说:“世尊,如众生听到佛刚才所讲的道理,那他们还能信佛吗?”佛告诉须菩提说:“不要这样说。

我寂灭后,过五百年将有修持佛法成正果的,对我刚才说的道理能理解,他们会认为此理真实可信。应当知道,这些人不是从一个佛、两个佛、三四五个佛那儿来培植自己的善性的,而是从无数个佛那儿来修行种善根,

他们闻说我刚才所讲的道理,将在一念之间产生空灵洁净的信念来。须菩提,我全都能知能见,这些众生能修得不可估量的福德。”“为什么呢?”“这些人不再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种错误想法,他们心中没有佛法的表相,也没有非佛法的表相,

没有任何惦念了。”“那又是什么原因呢?”“这些人如心中存有相状,那就会执著于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长寿者的相状;如心中有佛法的相状,也就会执著于自我、他人、众生、寿者的相状。”“这又是为什么呢?”

“如果心中有没有佛法的表相,就会执著于自我、他人、众生、寿者。因此,我们既不应该执迷于佛法的表相,也不执迷于没有佛法的表相,不要有任何惦念。

因为这个原因,我常说你们这些比丘,应知道我所说的法,就如同渡河的木筏,过河上岸后就不用惦记它了。对佛法尚且都该这样不要执著,何况对于非佛法呢!”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须菩提,我再问你,我已修得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而成佛了吗?我说过法吗?”须菩提说:“如按我对佛所说意思的理解,本来就没有至高无上、大彻大悟大智慧之法,您也没有给我们讲过什么固定的法。”“为何这样说呢?”

“您所说的法,都不能固持,不能用语言来表达,既不是法,又不是非法。”“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所有的圣贤都认为没有固定的法,只有各人理解不同而存在差别的法。”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须菩提,你再想想!倘若有人将三个大千世界的七宝用来布施,此人所获的福德是否很多?”须菩提回答道:“相当多,世尊。”“原因何在?”“因为这种福德是有相布施,并不是自性的智慧福德。”

“因此我说那人能获得的福德多,但只是一个相,而非福德性。如还有人能理解我说的《金刚经》,用心修持,甚至反复念诵四句偈语等,给他人说法,那么他所获得的福德就会超过布施七宝的人。”

“这是什么原因呢?”“须菩提,一切的佛,以及所有佛的至高无上、大彻大悟的智慧佛法,都是从我所讲的经中产生出来的。须菩提,所谓佛法,也就是没有佛法。”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须菩提,我再问你,初果须陀洹的圣人能认为自己已修得须陀洹果了吗?”须菩提说:“不能的,世尊。”“为什么?”“因为须陀洹这个果位叫入流,然而却无所入,他不被色、声、香、味、触、法所惑,这是一个须陀洹的名字,而没有须陀洹的实体。”

“须菩提,你再想想,二果斯陀含可作这样的念头:我已得到斯陀含的果位吗?”须菩提说:“不可以,世尊。”“为什么?”“斯陀含具名为‘一往来",然而实无往来,因此这只是斯陀含的名字。”

“须菩提,你再想想,阿那含能有这样的念头:我已获得阿那含的正果而达到无来的境界吗?”须菩提答道:“不能,世尊。”“为什么?”“阿那含虽然名为不来,说是不需轮回,而实际上佛法无来无不来,因此阿那含只是有个无来的空名。”

“须菩提,我再问你,阿罗汉能认为自己已经修行到达不再生死轮回这种境界吗?”须菩提说:“不能这样认为,世尊。”“为什么呢?”“实际上根本没有什么法是永恒不变的,因此阿罗汉也只是个名称。

世尊,阿罗汉认为自己已修成了阿罗汉道,那他就有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世尊,您曾说我已达到没有胜负心、斗争心的境界,这是人的最高境界,是超出欲界最高境界的阿罗汉。

世尊,我倘若有这种心念:“我已修到了无争的阿罗汉境界。”您就不会说我已是达到一切无争境界的人了,因为我实际上什么也没修,只是得了个须菩提,是无争之人的名义而已。”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佛对须菩提说:“你想想,我当初在然灯佛那里,佛法上有所修得了没有?”“没有,您在然灯佛处并未修得什么佛法。”“须菩提,我再问你,菩萨用其功德来庄严佛土吗?”“没有,世尊。”“为什么呢?”“说是庄严佛土,就是不庄严,是叫做庄严。”

“因此,须菩提,各位菩萨摩诃萨,应该像这样修得清净心,不应当固持声、色、香、味、触、法而生成心念。应该无所执著而生成空灵洁净的心念。

须菩提,比方说有个人,身体像须弥山那样高大,你想想,这身体高大不高大?”

须菩提答道:“很大,世尊。”“为什么这样说呢?”“佛说的非身就是法身,没有边际,那才是大身。”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须菩提,就如恒河中有无数沙粒,每一粒沙再做一条恒河。你想想,恒河中所有的沙粒加起来多不多?”须菩提说:“很多,世尊。”“只算恒河,尚且多得无法计算,更何况河中的沙粒呢!须菩提,

我现在实话告诉你:如果有善男善女用可填满你所住的像恒河沙粒那样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他们所得到的福德多不多呢?”须菩提回答说:“很多,世尊。”

佛告诉须菩提:“假如善男善女在这部《金刚经》里,不要说讲全部经文,甚至只领受执持四句偈语等,给他人解说,这样所获的福德,就比用那么多的七宝来布施所获福德要多。”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接着,佛又说:“须菩提,如人们随时随地解说这部《金刚经》,甚而至于仅只念诵四句偈语等,应当知道这个地方,所有一切的人和阿修罗,

都应当像供养佛塔庙宇一样供养这个地方。何况有人能诵读并领受修持这部经!须菩提,应当知道,此人成就了最高的、第一的、最罕见的佛法。如果有这部经典所在的地方,就是有佛的地方,就是有佛最尊贵的弟子的地方。”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此时,须菩提问佛道:“世尊,应当叫这部经一个什么名字呢?我们这些人该如何供奉、修持此经呢?”佛告诉须菩提:“这部经名叫《金刚般若波罗蜜》。就凭这个名字,你们都应供奉、修持。”“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须菩提,佛说的般若波罗蜜,要按真谛来讲,就不是般若波罗蜜,只是个假名而已。须菩提,我再问你,我讲过法没有?”须菩提对佛说:“世尊,如来没有说。”“须菩提,你想想,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微尘,是多还是不多?”

须菩提道:“很多,世尊。”“须菩提,各种微尘,我说不是微尘,只是假借个名称;我说世界就是非世界,只是取个名叫世界。须菩提,你再想想,你能凭借佛的三十二相来认识佛的本性吗?”

“不能,世尊。

我不能凭佛的三十二相来认识佛的本性。”“为什么呢?”“因为您说三十二相就是非法身相,是叫做三十二相。”“须菩提,倘若有善男善女用如恒河沙粒那样多的身体、生命来布施,又另有一人坚持修这部《金刚经》,

甚至只念四句偈语之类,给别人讲解经文,那么他的福报功德就比前面的善男善女的功德还要多。”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这时,须菩提听佛解说《金刚经》,深深解悟了佛法的义理和境界,泪流满面十分悲伤地对佛说:“真是难得的经文啊!世尊,您解说像这样深刻的经文,我自从修得慧眼以来,从来没有听说过如此经文。

世尊,如再有人能听到这经文,信仰此经并带着洁净的心念,就能认识本相,(因此)当知道这个人,成就了第一的、罕见的功德。

世尊,这本相,就是非相,因此佛说它只是取名为本相。世尊,我现在有机会听这部经典的讲义,由信仰佛法,到解悟义理,再修行,最后印证得果也就不困难了。如有来世,五百年后,有众生听说此经,也会信仰、解悟、修持、得果?

相关推荐

什么叫金刚经?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早的译者是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金刚经》有几个版本,但以鸠摩罗什译本最为流行。《金刚经》后由禅宗所倡导,是禅宗著名的经典。后来,由于该经长短适宜,5000多字的经文易于持诵,更重要的是持诵该经功德显著,唐以后诸朝代都有名僧大德推崇此经。台湾著名禅宗大德耕耘导师曾说,持诵《金刚经》具有消灾、解怨、灭罪的功效。诵持《金刚经》的方法是:选择一本大字号易读的、不分段的《金刚经》(世面上留传的有两种:一种为分段的“分为三十二分的”;一种是不分段的)。最好是在每天早晨精神好时,盥洗完毕后,净心地念,一口气念它三遍,念时不要管经文的意思(直心持诵,不起分别心,不要默念),念完后把经一合,静心几分钟,看看心有何觉受?只有这样持诵《金刚经》,才有可能证得“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是持诵《金刚经》的最高境界)的感受,证得这种境界(感受)后,才不会把虚幻的大千世界认作是真实的。因为外在的一切都是心的变现,都是不实的;同时,境又决定了心,佛教说“心本无生因境有,”这是绝对的真理。大家是否回忆看看:我们的思想是不是都是现在或去过所看到、所听到或所触及到的外在而留下来的记忆?如果没有外面的境界,我们会有这些记忆、思想、或念头吗?肯定没有。但我们一般人通常做不到这一点,包括一些修行人,因为心里虽然知道外在的不实,但还会把幻当作真。比如你今天出门跌了一跤,把脚跌破了,很痛啊!你说这是假的吗?今天你做生意亏了本,破了财,你说这是假的吗?你不可能把这些经历看成假的吧,答案是肯定的。为什么呢?如果把世界上的一切或你过去的思想行为都看成是虚假的,那佛教还怎么会劝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如果都是虚假的,那还要什么善恶呢?必竟你所作的善恶之业还在,你所作的善恶业是要结果的。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你肯定会说:前头你说是假的,后头你又说是真的,不是矛盾吗?非也。因为佛教所说的“世界如幻”是指:不要执着于过去的恩恩怨怨,过去了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要你把它放下;不要再执着(常想着)它,这才是佛教对世界真实的看法,也是《金刚经》四句偈真正的含义。但是,你说我知道了,可还是做不到、放不下呀。如果白天领导扣了我奖金,晚上回到家里,我在心中还是会愤愤不平的……所以说,历代有许多高僧大德都劝人持诵《金刚经》(或精修禅定),持诵《金刚经》到了最高境界就是“正受”,有了正受,你才能“达世如幻”,你才能放下啊!从今以后,你就不会再执着于过去的恩恩怨怨,也不会耽心未来会怎么样?因为你只活在当下,把一切都放下了,你想:这岂不是人生最幸福、最快乐的事吗?比如你今天出门跌了一跤,把脚跌破了,很痛啊!你说这是假的吗?今天你做生意亏了本,破了财,你说这是假的吗?你不可能把这些经历看成假的吧,答案是肯定的。为什么呢?如果把世界上的一切或你过去的思想行为都看成是虚假的,那佛教还怎么会劝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如果都是虚假的,那还要什么善恶呢?必竟你所作的善恶之业还在,你所作的善恶业是要结果的。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你肯定会说:前头你说是假的,后头你又说是真的,不是矛盾吗?非也。因为佛教所说的“世界如幻”是指:不要执着于过去的恩恩怨怨,过去了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要你把它放下;不要再执着(常想着)它,这才是佛教对世界真实的看法,也是《金刚经》四句偈真正的含义。但是,你说我知道了,可还是做不到、放不下呀。如果白天领导扣了我奖金,晚上回到家里,我在心中还是会愤愤不平的……所以说,历代有许多高僧大德都劝人持诵《金刚经》(或精修禅定),持诵《金刚经》到了最高境界就是“正受”,有了正受,你才能“达世如幻”,你才能放下啊!从今以后,你就不会再执着于过去的恩恩怨怨,也不会耽心未来会怎么样?因为你只活在当下,把一切都放下了,你想:这岂不是人生最幸福、最快乐的事吗?
2023-07-15 15:34:011

金刚经是什么意思

问题一:金刚经说的是什么内容? 金刚经是佛教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一直在民间流传甚广、影响甚大,有不少的善信每天都在诵读修持。但是由于坊间版本的金刚经都是文言文,再加上佛理的深奥玄妙,一般人不容易理解,难以明白经文的真正义理妙趣所在。笔者有鉴于此,故而不揣冒昧把自己参悟金刚经的心得体会,以浅白的文字与读者一起分享,希望对读者能够有所帮助。知我罪我,亦唯有毁誉听之于人,笔者将抱着无诤三昧的态度。 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金刚经的全名是《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金刚”是指一种非常坚硬的金属,以它比喻为无坚不摧,勇猛地突破各种关卡,顺利地修行证道。“般若”为梵文音译,意思近似于汉语大智慧一词,但是它与大智慧一词并不完全等同。“波罗密多”亦为梵文音译,翻译为汉语即是到达彼岸、比喻为到了家。“经”通径,原指路径,意为心法、诀窍。整个经题用现代汉语表达就是:象金刚一般坚硬冲破阻力使智慧到家的诀窍。一个人钻研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时,人们说他的技艺已经到了家也是这个意思。   金刚经大约是从东汉时期由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由晋朝至唐朝一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的译本最为流行,此经文就是参照鸠译本。这篇经文通篇讨论的主要是关于“空”的智慧,是由佛祖的弟子“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发问,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展开讨论。下面是笔者对经文的解读,若有谬误之处恭请善知识们不吝批评指正: (转第一品)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中的“品”字近似于汉语的章、篇的意思,“分”字近似于汉语的段、节的意思。“第一品”即是第一章,或者说是第一篇的意思。“分”即是第一段,或者说是第一节的意思。“法会因由”意思是说这次佛祖说法的事因。“因由”是起因、缘由的意思。有句俗话说“英雄莫问出处,落魄莫问因由”中的“因由”,就是说一个人落魄时不要对他追根问底,不要管他落魄是什么原因造成也是这个意思。这个标题“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用现代的汉语表达意思就是:第一章,法会的起因缘由自然段。 “如是我闻”是我听说是这样的之意,即“我闻如是”的倒装。“我”是指阿难,佛祖弟子中一个年纪最小的弟子,记忆力特别好,在佛祖身边服侍过二十多年,佛经全都是他回忆佛祖说的话整理而成。所以佛经的开篇都是用“如是我闻”来表示以下的内容是他亲耳听佛祖说的话,并不是他自己说的。也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学储就不能够盲从佛经,不排除阿难有曲解佛意的无心之失。我们应该抱怀疑的态度学佛,这也是佛祖所主张的。因为真理是不怕被人怀疑,最怕被人盲从。“一时”意思是有一次、那一次。古印度人不重时间观念,往往用“一时”来表示某个时间。“舍卫国”是国名,在现在印度的中部。“祗树、给孤独”是两个人名,即祗陀太子和给孤独。这两人一个原来是太子,一个原来是富豪。“园”是庄园,即佛祖的讲堂、讲经的地方。“大比丘”指乞士、和尚、修行者。“众”即众多。“俱”意为俱在,指彼此相处在一起。“尔时”指那时、当时。“饭食讫”意思是吃饭之后。“敷座”意思是......>> 问题二:金刚经到底说什么 说法者。无法可说。你说到底说了些什么。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要多读《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思维其意。终会有觉悟的一天。 ----------------------------------- 南无阿弥陀佛。祝大家吉祥如意 (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 问题三:《金刚经》里面的“一切皆有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是什么意思?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要用到唯识宗的“五位百法”,您可以深入研究。 一切有为法 “一切”:就是全部的意思,存在和不存在,意识非意识的总和就是一切。 “有为法”: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与“无为法”相对。 如梦幻泡影 “如”:与u30fbu30fbu30fbu30fb一样,好像u30fbu30fbu30fbu30fbu30fb “梦”:梦境、做梦。因人颠倒梦想,为梦所着。 “幻”:幻术,虚无。如空中花、水中月,不可得。 “泡”:水泡。波浪起,水泡灭又生。人心浮躁。 “影”:影子。万物因日月之光而有影,若无日月,则无影。 “梦幻泡影”皆是因缘所生,虚无不可得也。 如露亦如电 “露”“电”亦是因缘所生,且不能长久,昙花一现。露水只在晨朝,午后则消。闪电只是一刻,一闪而过。 应作如是观 应该作这样观,怎么观呢?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问题四:金刚经里面的相,是什么意思 金刚经中说到四相,相这个字,就是现象,文字上是现象,依照人的思想心理来说就是观念。我们人有一种观念,就是有人相,总是有你、我的观念。我相就是我,人相就是众生相,就是现在学术名称所谓社会人类,在佛学的范围都属于人相,众生相。 问题五:佛教 金刚经 能作是念是什么意思? 《金刚经》上说,就是释迦牟尼佛讲的,叫着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陀洹有没有这个意思,我得须陀洹了、我证须陀洹果了!这是释迦牟尼佛测验须菩提,就跟宗门讲的你会么、你懂吗;测验他。 须菩提果然真的明白了,须菩提说「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你以为真的入了?入了哪里?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我们从这个地方才恍然大悟,须陀洹已经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离了。那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不一定,我们不敢断定。四相他离了,他决定不会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他要着相他不是须陀洹。我们才明t大乘经上所说的,有这一段经文可以作证,确实不是个容易事情。 你可以自己在参悟一下就了解此句的深意了。 问题六:金刚经里的分是什么意思 部分 分类 分段 分集 如:法会因由分第一,就是:第一部分 标题是“法会因由” 佛经都是从古印度梵文翻译过来的,排列形式有很多和我们不一样的。 问题七:金刚经的大意是什么? 赞同一楼的回答。 讲空性。 金刚经是智慧所在,佛法亦依智慧而生,所以金刚经是佛法的核心。请好好持诵,古往今来依《金处经》而得利益、得解脱的例子不胜枚举。 且不管他是什么意思,讲点什么,只要老实持诵(就是诵读),你就能得到其真实利益。 金刚经 讲的非常深奥,推荐看些大德的讲记和注解。在持诵的同时看讲记,两不误。 问题八:金刚经的含义是什么 世间一切法 如魔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问题九:金刚经中的是什么意思 金刚经可是一本非常厉害的经,号无坚不摧的经 印度大乘佛教般若系经典,后秦鸠摩罗什译。般若,梵语,意为智慧;波罗蜜,梵语,意为到彼岸。以金刚比喻智慧之锐利、光明、坚固,能断一切烦恼,故名。此经采用对话体形式,说一切世间事物为认知的客体,实相者即是非相;主张离一切诸相,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即以爱住其心,以无爱住其心,以般若智慧契证空性,破除一切名相,从而达到不执着于任何一物而体认诸法实相空性的境地。《金刚经》是中国禅宗所依据的重要经典之一。
2023-07-15 15:34:101

《金刚经》是谁编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后秦鸠摩罗什,写的主要就是佛教各大神仙的人生经历。
2023-07-15 15:34:206

金刚经的意思是什么?

金刚经说的是什么内容? 金刚经是佛教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一直在民间流传甚广、影响甚大,有不少的善信每天都在诵读修持。但是由于坊间版本的金刚经都是文言文,再加上佛理的深奥玄妙,一般人不容易理解,难以明白经文的真正义理妙趣所在。笔者有鉴于此,故而不揣冒昧把自己参悟金刚经的心得体会,以浅白的文字与读者一起分享,希望对读者能够有所帮助。知我罪我,亦唯有毁誉听之于人,笔者将抱着无诤三昧的态度。 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金刚经的全名是《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金刚”是指一种非常坚硬的金属,以它比喻为无坚不摧,勇猛地突破各种关卡,顺利地修行证道。“般若”为梵文音译,意思近似于汉语大智慧一词,但是它与大智慧一词并不完全等同。“波罗密多”亦为梵文音译,翻译为汉语即是到达彼岸、比喻为到了家。“经”通径,原指路径,意为心法、诀窍。整个经题用现代汉语表达就是:象金刚一般坚硬冲破阻力使智慧到家的诀窍。一个人钻研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时,人们说他的技艺已经到了家也是这个意思。   金刚经大约是从东汉时期由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由晋朝至唐朝一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的译本最为流行,此经文就是参照鸠译本。这篇经文通篇讨论的主要是关于“空”的智慧,是由佛祖的弟子“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发问,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展开讨论。下面是笔者对经文的解读,若有谬误之处恭请善知识们不吝批评指正: (转第一品)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中的“品”字近似于汉语的章、篇的意思,“分”字近似于汉语的段、节的意思。“第一品”即是第一章,或者说是第一篇的意思。“分”即是第一段,或者说是第一节的意思。“法会因由”意思是说这次佛祖说法的事因。“因由”是起因、缘由的意思。有句俗话说“英雄莫问出处,落魄莫问因由”中的“因由”,就是说一个人落魄时不要对他追根问底,不要管他落魄是什么原因造成也是这个意思。这个标题“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用现代的汉语表达意思就是:第一章,法会的起因缘由自然段。 “如是我闻”是我听说是这样的之意,即“我闻如是”的倒装。“我”是指阿难,佛祖弟子中一个年纪最小的弟子,记忆力特别好,在佛祖身边服侍过二十多年,佛经全都是他回忆佛祖说的话整理而成。所以佛经的开篇都是用“如是我闻”来表示以下的内容是他亲耳听佛祖说的话,并不是他自己说的。也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学储就不能够盲从佛经,不排除阿难有曲解佛意的无心之失。我们应该抱怀疑的态度学佛,这也是佛祖所主张的。因为真理是不怕被人怀疑,最怕被人盲从。“一时”意思是有一次、那一次。古印度人不重时间观念,往往用“一时”来表示某个时间。“舍卫国”是国名,在现在印度的中部。“祗树、给孤独”是两个人名,即祗陀太子和给孤独。这两人一个原来是太子,一个原来是富豪。“园”是庄园,即佛祖的讲堂、讲经的地方。“大比丘”指乞士、和尚、修行者。“众”即众多。“俱”意为俱在,指彼此相处在一起。“尔时”指那时、当时。“饭食讫”意思是吃饭之后。“敷座”意思是...... 金刚经里的分是什么意思 部分 分类 分段 分集 如:法会因由分第一,就是:第一部分 标题是“法会因由” 佛经都是从古印度梵文翻译过来的,排列形式有很多和我们不一样的。金刚经里面的相,是什么意思 金刚经中说到四相,相这个字,就是现象,文字上是现象,依照人的思想心理来说就是观念。我们人有一种观念,就是有人相,总是有你、我的观念。我相就是我,人相就是众生相,就是现在学术名称所谓社会人类,在佛学的范围都属于人相,众生相。 金刚经讲的是什么意思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来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经中被视为一个略本;本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本经六种译本中,通常流通的是鸠摩罗什的初译。如印顺法师所说,此后的五译是同一唯识系的诵本,比如菩提流支、达摩笈多等,都是依无著、世亲的释本译出;只有罗什所译为中观家(般若系)的诵本。又如吕澄说,罗什传龙树的般若学,所以能“心知其意”;到玄奘新译般若经,《金刚经》其实已“面目全非”了。 《金刚经》在印度有唯识家(无著、世亲)的论释。传入中国,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然而中国佛教深受真常系大乘的影响,各宗表面上阐扬《金刚经》,实际上阐扬常住佛性和如来藏。又在三教合流环境下,明清以来,三教九流都来注解《金刚经》,杂合浓厚的真常理论和儒道信仰。又受到密教影响,《金刚经》被附上密咒形成读诵仪轨。此外,民间还出现各种离奇的灵验记和感应录。般若经典《金刚经》被真常化、儒道化、迷信化之中,在中国特别的盛行起来。 本经文义次第的艰深为古印度学者所公认,如无著说:“金刚难坏句义聚,一切圣人不能入”。依龙树所示《般若经》的“两番嘱累”,《金刚经》的“初问初答”即宣说“般若道”,“再问再答”宣说“方便道”。本经侧重广观万法(《心经》则侧重观身心五蕴),阐扬发菩提心,行无我的大乘菩萨道;彻始彻终归宗于般若无住的离相法门,以此明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金刚经主要是说什么意思? 这个说法比较多,几乎所有汉传佛教的教徒都对金刚经感兴趣,外道也对佛教的金刚经做研究。所以不同层次的人理解层面也不同,但是金刚经大致的主旋律是破我执破法执。因为金刚最为坚固可破世间一切,用金刚来比喻破我法二执。 《金刚经》里面的“一切皆有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是什么意思?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要用到唯识宗的“五位百法”,您可以深入研究。 一切有为法 “一切”:就是全部的意思,存在和不存在,意识非意识的总和就是一切。 “有为法”: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与“无为法”相对。 如梦幻泡影 “如”:与····一样,好像····· “梦”:梦境、做梦。因人颠倒梦想,为梦所著。 “幻”:幻术,虚无。如空中花、水中月,不可得。 “泡”:水泡。波浪起,水泡灭又生。人心浮躁。 “影”:影子。万物因日月之光而有影,若无日月,则无影。 “梦幻泡影”皆是因缘所生,虚无不可得也。 如露亦如电 “露”“电”亦是因缘所生,且不能长久,昙花一现。露水只在晨朝,午后则消。闪电只是一刻,一闪而过。 应作如是观 应该作这样观,怎么观呢?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金刚经的含义是什么 世间一切法 如魔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金刚经的含义 金刚经白文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我听佛是这样说的。当时,佛祖释迦牟尼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和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居住在那里。那时,世尊到吃饭时身着法衣,捧著食钵,进入舍卫国都城化缘。在城内乞食,化缘完后,回到住处。吃完饭,收好法衣和食钵,洗完脚,铺好座垫就开始打坐。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这时名叫须菩提的长老,从众比丘中离座站起来,右肩袒露,右膝着地,合上手掌十分恭敬地对佛说:“举世稀有的世尊啊,(佛)您要求各位菩萨好好守护住自己的心念,要求各位菩萨常常警示自己。世尊啊,那些善男善女如果也想修成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之心而成佛,那您说怎样才能守住心念,才能排除邪念的干扰呢?”佛回答道:“好啊好啊,问得好!须菩提,就像你所说的,佛要求各位菩萨好好守护自己的心念,常常警示自己。现在你认真听着,我来告诉你。善男善女想修成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之心而成佛,应该像这样守护心念,像这样排除邪念干扰。”须菩提说:“我正在认真听着,世尊,我很愿意听您再讲下去。” 第三品 大乘上宗分 佛告诉须菩提:“诸位菩萨,大菩萨,应该像这样排除邪念的干扰。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如卵生的,胎生的,潮溼之处腐烂而生的,其他物质幻化而成的,有形的,无形的,有思想的,无思想的,没排除杂念的,排除了杂念的,我都使他们灭度而入无余涅盘的境界。虽然我灭度了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而实质上众生没有被我灭度。”“这是什么缘故呢?”“菩提,如果菩萨心中还有自我相状,他人相状,众生相状,长生不老者相状,那就不是真正的菩萨。”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再说,须菩提,菩萨修行佛法,应该是无所执著,无所布施。也就是说布施而离开布施相,不要执著于声音、香气、味道、触摸、意识的布施。须菩提,菩萨应该这样布施,不要执著于表相的布施。”“这是什么缘故?”“如果菩萨不执著于表相作布施,他所得到的福德就大得不可思量。须菩提,你意下觉得如何?单是东方的虚空有多大?你能思量得出来吗?”“不可思量,世尊。”“须菩提,南方、西方、北方,上方,下方虚空广阔,你能思量出有多大吗?”“不可思量,世尊。”“须菩提,菩萨不执著于表相作布施,他的福德也像这样大得不可思量。须菩提,初发菩提心的菩萨只能按我教你的方法来修行。”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须菩提,你认为可以凭佛的身相来见如来否?”“不可,世尊。不可以身相来见如来。”“为什么呢?”“因为佛所说的身相,也就是非身相。”佛告诉须菩提:“凡是一切有形有相的身相,都是虚妄不真的。如果能把各种身相都看成非身相,你就见到如来的法身了。”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须菩提对佛说:“世尊,如众生听到佛刚才所讲的道理,那他们还能信佛吗?”佛告诉须菩提说:“不要这样说。我寂灭后,过五百年将有修持佛法成正果的,对我刚才说的道理能理解,他们会认为此理真实可信。应当知道,这些人不是从一个佛、两个佛、三四五个佛那儿来培植自己的善性的,而是从无数个佛那儿来修行种善根,他们闻说我刚才所讲的道理,将在一念之间产生空灵洁净的信念来。须菩提,我全都能知能见,这些众生能修得不可估量的福德。”“为什么呢?”“这些人不再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种错误想法,他们心中没有佛法的表相,也没有非佛法的表相,没有任何惦念了。”“那又是什么原因呢?”“这些人如心中存有相状,那就会执著于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长寿者的相状;如心中有佛法的相状,也就会执著于自我、他人、众生、寿者的相状。”“这又是为什么呢?”“如果心中有没有佛法的表相,就会执著于自我、他人、众生、寿者。因此,我们既不应该执迷于佛法的表相,也不执迷...... 金刚经到底说什么 说法者。无法可说。你说到底说了些什么。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要多读《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思维其意。终会有觉悟的一天。 ----------------------------------- 南无阿弥陀佛。祝大家吉祥如意 (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
2023-07-15 15:34:551

金刚经的来历

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2023-07-15 15:35:565

金刚经原文及译文

《金刚经》原文及译文如下:原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译文:我听佛是这样说的。当时,佛祖释迦牟尼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和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居住在那里。那时,世尊到吃饭时身着法衣,捧着食钵,进入舍卫国都城化缘。在城内乞食,化缘完后,回到住处。吃完饭,收好法衣和食钵,洗完脚,铺好座垫就开始打坐。内容赏析《金刚经》在中国、东亚、东南亚、中亚等地区皆有流传,也存有多种语言的译本。该经书最早由姚秦时期鸠摩罗什法师译成汉文,该本也是普及度最高的汉文译本,此后还有菩提支流法师、真谛法师、达摩笈多法师、玄奘法师、义净法师五种译本,相关版本和注疏繁多。《金刚经》采用抽象思辨的形式唤起人的智慧和理性,并直接影响了后世禅宗主张“取消一切形式,觉悟只靠自己”这一思想的产生,从流传和内容上都开启了佛教的中国化与世俗化的进程。
2023-07-15 15:36:441

《金刚经》全文

《金刚经》 金刚经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金刚经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金刚经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金刚经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金刚经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金刚经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金刚经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金刚经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金刚经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金刚经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金刚经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金刚经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金刚经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金刚经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金刚经 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金刚经 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金刚经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金刚经 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金刚经 第十九品 法界通化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金刚经 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金刚经 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金刚经 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金刚经 第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分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金刚经 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金刚经 第二十五品 化无所化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金刚经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金刚经 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金刚经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分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金刚经 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净分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金刚经 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金刚经 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金刚经 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2023-07-15 15:37:011

金刚经的意思金刚经的意思是什么

金刚经的词语解释是:《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全名《能断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多经》,梵文Vajracchedika-praj_āpāramitā-sūtra。金刚指最为坚硬的金属,喻指勇猛的突破各种关卡,让自己能够顺利的修行证道;般若为梵语妙智慧一词的音译;波罗密多意为到达彼岸。经者径也,学佛成佛之路。全名是指按照此经修持能成就金刚不坏之本质,修得悟透佛道精髓智慧,脱离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而完成智慧(到达苦海彼岸),也就是所有十方法界的众生,如果想要修行成就佛菩萨,成就无上正等正觉,都要经过《金刚经》的真修实证,开悟而后成就。金刚经的词语解释是:《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全名《能断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多经》,梵文Vajracchedika-praj_āpāramitā-sūtra。金刚指最为坚硬的金属,喻指勇猛的突破各种关卡,让自己能够顺利的修行证道;般若为梵语妙智慧一词的音译;波罗密多意为到达彼岸。经者径也,学佛成佛之路。全名是指按照此经修持能成就金刚不坏之本质,修得悟透佛道精髓智慧,脱离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而完成智慧(到达苦海彼岸),也就是所有十方法界的众生,如果想要修行成就佛菩萨,成就无上正等正觉,都要经过《金刚经》的真修实证,开悟而后成就。结构是:金(上下结构)刚(左右结构)经(左右结构)。拼音是:jīngāngjīng。金刚经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关于金刚经的诗词《金刚经书大士像赞》《听在_禅师讲法华经兼较金刚经异同师曰陈乔生意者其_陈如乎因纪一律》《读金刚经·智慧比金刚》关于金刚经的成语刚克消亡刚直不阿刚柔并济松贞玉刚刚柔相济正正经经刚毅木讷刚毅不屈赢金一经关于金刚经的词语金刚努目松贞玉刚刚直不阿刚克消亡金刚怒目刚毅木讷刚柔并济赢金一经刚柔相济刚毅不屈关于金刚经的造句1、注小店乐意回答朋友们任何有关金刚经的问题。2、其中有朱砂所拓的《袁敬施刻金刚经碑》,文字清晰,书法秀美,此碑是北京不多见的唐代穹碑。3、佛经:佛说八大人觉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悲咒,金刚经。4、了尘大师先交给苦海《无量心经》、《楞伽经》、《金刚经》和《法华经》等经典,要他慢慢钻研。5、佛教经文出现在丝绸上,大多以刺绣而成,此件金刚经是在织机上织成。点此查看更多关于金刚经的详细信息
2023-07-15 15:37:081

金刚经主要讲什么

问题一:金刚经到底讲的什么 《金刚经》:超级大智慧 佛教的经典,在中国翻译流传的有数千卷之多,而流通最广、注疏最丰富者,要算《金刚经》了。《金刚经》是般若系经典,全称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是喻,指印度的金刚石(即钻石)。它最光明,最坚硬,也最珍贵。它能破坏一切,而不被一切所坏,所以他最坚最利,而没有能破。所以用金刚石作为譬喻来形容般若。金刚是贵重的宝物,以譬喻实相般若是诸法中尊。它坚固不为一切所坏,来譬喻观照般若不被一切碍见所侵犯。金刚能裁玻璃,作用猛利,来譬喻文字般若能断众生种种疑惑。 “般若”者,即一切众生自心灵知性耳。因为诸佛即由般若而成就,所以称般若为诸佛之母,般若也即众生自心灵知之性。所以经中释尊说:《金刚经》“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如来所说这个法,是为发大乘心的菩萨所说的,是为发最上乘心的菩萨所说的,可见这个经是殊胜的。 “波罗蜜”是到彼岸,也可译为度无极。本经是般若是波罗蜜,故称般若波罗蜜,是可以解脱一切世间烦恼,修一世福德,从而教人成佛的无上经典。 《金刚经》:智慧无双,福德无比的永恒经典 在中国文化中,《金刚经》的影响之大,流传之广,是其他经典所无法比拟的。中国最大的佛教教派禅宗,就以《金刚经》为立派之本。禅宗六祖惠能原是岭南一个樵夫,因为卖柴,路过街道,听到一户人家念《金刚经》,在心灵上产生了极大震动,便千里迢迢地来到湖北黄梅县东禅寺,参见五祖,出家为僧。八个也后,五祖向惠能传其衣钵,是为禅宗六祖。在传法时,五祖又为惠能解说《金刚经》,至“应无所往,而生其心”,惠能终于大彻大悟。六祖惠能从发心到得法悟道,都没有离开过《金刚经》。 千古一帝 亲写亲录 康熙御笔 举世无双 纯金质《金刚经》并不是简单的把经文印在金箔上,而是把清朝康熙大帝亲笔书写的《金刚经》印制成金版。康熙大帝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之一和在位时间最长、福德最大的皇帝。 康熙大帝对书法情有独钟。他的书法学自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并融入了帝王气魄,自成一家。他亲笔书写的《金刚经》,是在他的祖母,把他扶上帝位的孝庄皇太后病重之时,为了向佛祈福,保佑祖母平安的情况下写的。在书写这部经书之时,融入了他的孝心与虔诚,是他一生留下来的最好的书法作品。 六祖亲注 罗什译本 高僧功德 惠泽后世 纯金质《金刚经》在金箔印经之下,还附有已印精制的注释版《金刚经》,方便读者阅读注释,理解经文。 《金刚经》有许多译本,其中最权威的是南北朝时期后秦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本。鸠摩罗什是佛教史上最伟大的翻译家,他生前由于其崇高声望,被当时的各国出兵争夺,竟因此灭亡了三个国家。后秦皇帝请到他以后,组织全国人力参与他主持的译经工作,对中国文化史产生了重要影响。鸠摩罗什的译本向来被教内和学术界认为是最权威的译本。本书中康熙大帝亲笔书写的《金刚经》,就是这个译本。注释版《金刚经》也是采用这个译本。两者互相呼应,为读者研读本书提供了最佳方式。 《金刚经》与禅宗有不解之缘。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因《金刚经》而出家,因《金刚经》而悟道成佛。本书注释版采用的注释,就是六祖惠能的注释。名家译本与名家注释相结合,打造出一部名贵权威的金版藏书。 纯金箔: 用24K金制成,上面印有康熙大帝亲笔书写的《金刚经》。纯金的贵重、帝王的书法、永恒的智慧完美结合在一起。金箔卡镶嵌在厚达5毫米的卡纸上,利于永久保存。 原文与注释: 每张金箔卡下面是《金刚经》原文与注释,注释版《金刚经》与金箔卡上的《金刚经》原文同步。六祖惠能大师的注释印在每一句原文的下面,这是......>> 问题二:《金刚经》讲的是什么道理? 全篇几乎都是在讲“空”,说我们现实的世界是不真实的,是色相的蒙蔽。 问题三:金刚经说什么的内容简介 《金刚经》是初期大乘佛教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般若类佛经的纲要书,它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由姚秦鸠摩罗什于弘始祥译出,问世之后,即在社会上广泛流传,篡要、注解、类颂、重演、义记、采微、集解、科释、宗通、决疑、大意,直说等略种注释达一百多种。 问题四:金刚经到底讲的什么 讲的是如何修习般若的智慧,以无我离相的智慧修习六波罗蜜,可以令菩萨安住其心,调伏其心,向于无上正觉。 金刚经讲的是成佛的法门,是破众生迷定,开大智慧的良药。是发大乘心的菩萨修行的指导。 可以阅读注解了解经义。如可搜:妙境长老,印顺导师的讲解。 程度深了,一定要学习无著,世亲菩萨的《金刚般若论》。 问题五:金刚经讲的是什么意思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来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经中被视为一个略本;本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本经六种译本中,通常流通的是鸠摩罗什的初译。如印顺法师所说,此后的五译是同一唯识系的诵本,比如菩提流支、达摩笈多等,都是依无著、世亲的释本译出;只有罗什所译为中观家(般若系)的诵本。又如吕澄说,罗什传龙树的般若学,所以能“心知其意”;到玄奘新译般若经,《金刚经》其实已“面目全非”了。 《金刚经》在印度有唯识家(无著、世亲)的论释。传入中国,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然而中国佛教深受真常系大乘的影响,各宗表面上阐扬《金刚经》,实际上阐扬常住佛性和如来藏。又在三教合流环境下,明清以来,三教九流都来注解《金刚经》,杂合浓厚的真常理论和儒道信仰。又受到密教影响,《金刚经》被附上密咒形成读诵仪轨。此外,民间还出现各种离奇的灵验记和感应录。般若经典《金刚经》被真常化、儒道化、迷信化之中,在中国特别的盛行起来。 本经文义次第的艰深为古印度学者所公认,如无著说:“金刚难坏句义聚,一切圣人不能入”。依龙树所示《般若经》的“两番嘱累”,《金刚经》的“初问初答”即宣说“般若道”,“再问再答”宣说“方便道”。本经侧重广观万法(《心经》则侧重观身心五蕴),阐扬发菩提心,行无我的大乘菩萨道;彻始彻终归宗於般若无住的离相法门,以此明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问题六:金刚经说的是什么内容? 金刚经是佛教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一直在民间流传甚广、影响甚大,有不少的善信每天都在诵读修持。但是由于坊间版本的金刚经都是文言文,再加上佛理的深奥玄妙,一般人不容易理解,难以明白经文的真正义理妙趣所在。笔者有鉴于此,故而不揣冒昧把自己参悟金刚经的心得体会,以浅白的文字与读者一起分享,希望对读者能够有所帮助。知我罪我,亦唯有毁誉听之于人,笔者将抱着无诤三昧的态度。 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金刚经的全名是《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金刚”是指一种非常坚硬的金属,以它比喻为无坚不摧,勇猛地突破各种关卡,顺利地修行证道。“般若”为梵文音译,意思近似于汉语大智慧一词,但是它与大智慧一词并不完全等同。“波罗密多”亦为梵文音译,翻译为汉语即是到达彼岸、比喻为到了家。“经”通径,原指路径,意为心法、诀窍。整个经题用现代汉语表达就是:象金刚一般坚硬冲破阻力使智慧到家的诀窍。一个人钻研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时,人们说他的技艺已经到了家也是这个意思。   金刚经大约是从东汉时期由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由晋朝至唐朝一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的译本最为流行,此经文就是参照鸠译本。这篇经文通篇讨论的主要是关于“空”的智慧,是由佛祖的弟子“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发问,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展开讨论。下面是笔者对经文的解读,若有谬误之处恭请善知识们不吝批评指正: (转第一品)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中的“品”字近似于汉语的章、篇的意思,“分”字近似于汉语的段、节的意思。“第一品”即是第一章,或者说是第一篇的意思。“分”即是第一段,或者说是第一节的意思。“法会因由”意思是说这次佛祖说法的事因。“因由”是起因、缘由的意思。有句俗话说“英雄莫问出处,落魄莫问因由”中的“因由”,就是说一个人落魄时不要对他追根问底,不要管他落魄是什么原因造成也是这个意思。这个标题“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用现代的汉语表达意思就是:第一章,法会的起因缘由自然段。 “如是我闻”是我听说是这样的之意,即“我闻如是”的倒装。“我”是指阿难,佛祖弟子中一个年纪最小的弟子,记忆力特别好,在佛祖身边服侍过二十多年,佛经全都是他回忆佛祖说的话整理而成。所以佛经的开篇都是用“如是我闻”来表示以下的内容是他亲耳听佛祖说的话,并不是他自己说的。也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学储就不能够盲从佛经,不排除阿难有曲解佛意的无心之失。我们应该抱怀疑的态度学佛,这也是佛祖所主张的。因为真理是不怕被人怀疑,最怕被人盲从。“一时”意思是有一次、那一次。古印度人不重时间观念,往往用“一时”来表示某个时间。“舍卫国”是国名,在现在印度的中部。“祗树、给孤独”是两个人名,即祗陀太子和给孤独。这两人一个原来是太子,一个原来是富豪。“园”是庄园,即佛祖的讲堂、讲经的地方。“大比丘”指乞士、和尚、修行者。“众”即众多。“俱”意为俱在,指彼此相处在一起。“尔时”指那时、当时。“饭食讫”意思是吃饭之后。“敷座”意思是......>> 问题七:金刚经是讲什么 《金刚经》讲的是须菩提尊者对佛的核心一问: 凡夫怎样成佛?想成佛,修什么?怎么修? 心住何处?如何伏心? 善男子善女人,若想成佛,想修大乘佛法,其心应住何处?应该怎样修行?应该如何降服妄念而入无生法忍? 或者:怎样才能明心见性?如何悟后起修? 推荐阅读 玄奘法师译版《能断金刚经》,翻译更符合中国人理解喜欢,更具逻辑条理 有缘听闻《妙印法师:成佛之路08如解》六译同宣 问题八:金刚经主要是说什么意思? 这个说法比较多,几乎所有汉传佛教的教徒都对金刚经感兴趣,外道也对佛教的金刚经做研究。所以不同层次的人理解层面也不同,但是金刚经大致的主旋律是破我执破法执。因为金刚最为坚固可破世间一切,用金刚来比喻破我法二执。 问题九:金刚经到底说什么 说法者。无法可说。你说到底说了些什么。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要多读《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思维其意。终会有觉悟的一天。 ----------------------------------- 南无阿弥陀佛。祝大家吉祥如意 (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 问题十:金刚经具体内容精髓是什么详解 无所住,无所相,非法,非非法。不要执著,不要把心固定在某一个时间,空间,要向流水一样,过而不留,抛开时间观念。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其实我们普通我觉得只要避开五惑就可以了,贪,嗔,痴,慢,疑。如果对金刚经有兴趣,推荐你读一本南怀瑾老师写的《金刚经说什么》。
2023-07-15 15:37:421

金刚经全文

亚太匠廖出版事业握忧
2023-07-15 15:38:052

金刚经全文

看《金刚经说什么》看了两个多月终于看完,看得很慢,边看边想:金刚经到底讲什么呢?佛到底给须菩提讲了什么道呢?似乎讲了似乎又没讲。 我的感悟是:日常修,善护念,无所住,不著相。 但正如金刚经第七品中而言:“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佛法是无法无得的,只能自己去参悟。于是我便认真地把金刚经逐字码下来,转发分享结个善缘。金刚经全文如下: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袛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思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密。即非第一波罗密。是名第一波罗密。忍辱波罗密。如来说非忍辱波罗密。是名忍辱波罗密。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即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何,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即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2023-07-15 15:38:481

金刚经原文

金刚经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金刚经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金刚经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金刚经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金刚经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金刚经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金刚经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金刚经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金刚经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金刚经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金刚经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金刚经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金刚经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金刚经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金刚经 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金刚经 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金刚经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金刚经 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金刚经 第十九品 法界通化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金刚经 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金刚经 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金刚经 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金刚经 第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分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金刚经 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金刚经 第二十五品 化无所化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 金刚经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金刚经 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金刚经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分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金刚经 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净分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金刚经 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金刚经 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金刚经 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2023-07-15 15:39:291

金刚经原文

顶礼
2023-07-15 15:39:529

金刚经全文及译文。

金刚经原文+翻译上边是翻译下边是全文金刚经(译文)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我听佛是这样说的。当时,佛祖释迦牟尼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和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居住在那里。那时,世尊到吃饭时身着法衣,捧着食钵,进入舍卫国都城化缘。在城内乞食,化缘完后,回到住处。吃完饭,收好法衣和食钵,洗完脚,铺好座垫就开始打坐。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这时名叫须菩提的长老,从众比丘中离座站起来,右肩袒露,右膝着地,合上手掌十分恭敬地对佛说:“举世稀有的世尊啊,(佛)您要求各位菩萨好好守护住自己的心念,要求各位菩萨常常警示自己。世尊啊,那些善男善女如果也想修成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之心而成佛,那您说怎样才能守住心念,才能排除邪念的干扰呢?” 佛回答道:“好啊好啊,问得好!须菩提,就像你所说的,佛要求各位菩萨好好守护自己的心念,常常警示自己。现在你认真听着,我来告诉你。善男善女想修成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之心而成佛,应该像这样守护心念,像这样排除邪念干扰。”须菩提说:“我正在认真听着,世尊,我很愿意听您再讲下去。”第三品 大乘上宗分佛告诉须菩提:“诸位菩萨,大菩萨,应该像这样排除邪念的干扰。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如卵生的,胎生的,潮湿之处腐烂而生的,其他物质幻化而成的,有形的,无形的,有思想的,无思想的,没排除杂念的,排除了杂念的,我都使他们灭度而入无余涅盘的境界。虽然我灭度了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而实质上众生没有被我灭度。”“这是什么缘故呢?”“菩提,如果菩萨心中还有自我相状,他人相状,众生相状,长生不老者相状,那就不是真正的菩萨。”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再说,须菩提,菩萨修行佛法,应该是无所执著,无所布施。也就是说布施而离开布施相,不要执著于声音、香气、味道、触摸、意识的布施。须菩提,菩萨应该这样布施,不要执著于表相的布施。”“这是什么缘故?”“如果菩萨不执著于表相作布施,他所得到的福德就大得不可思量。须菩提,你意下觉得如何?单是东方的虚空有多大?你能思量得出来吗?”“不可思量,世尊。”“须菩提,南方、西方、北方,上方,下方虚空广阔,你能思量出有多大吗?”“不可思量,世尊。” “须菩提,菩萨不执著于表相作布施,他的福德也像这样大得不可思量。须菩提,初发菩提心的菩萨只能按我教你的方法来修行。”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须菩提,你认为可以凭佛的身相来见如来否?”“不可,世尊。不可以身相来见如来。”“为什么呢?”“因为佛所说的身相,也就是非身相。”佛告诉须菩提:“凡是一切有形有相的身相,都是虚妄不真的。如果能把各种身相都看成非身相,你就见到如来的法身了。”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须菩提对佛说:“世尊,如众生听到佛刚才所讲的道理,那他们还能信佛吗?”佛告诉须菩提说:“不要这样说。我寂灭后,过五百年将有修持佛法成正果的,对我刚才说的道理能理解,他们会认为此理真实可信。应当知道,这些人不是从一个佛、两个佛、三四五个佛那儿来培植自己的善性的,而是从无数个佛那儿来修行种善根,他们闻说我刚才所讲的道理,将在一念之间产生空灵洁净的信念来。须菩提,我全都能知能见,这些众生能修得不可估量的福德。”“为什么呢?”“这些人不再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种错误想法,他们心中没有佛法的表相,也没有非佛法的表相,没有任何惦念了。”“那又是什么原因呢?”“这些人如心中存有相状,那就会执著于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长寿者的相状;如心中有佛法的相状,也就会执著于自我、他人、众生、寿者的相状。”“这又是为什么呢?”“如果心中有没有佛法的表相,就会执著于自我、他人、众生、寿者。因此,我们既不应该执迷于佛法的表相,也不执迷于没有佛法的表相,不要有任何惦念。因为这个原因,我常说你们这些比丘,应知道我所说的法,就如同渡河的木筏,过河上岸后就不用惦记它了。对佛法尚且都该这样不要执著,何况对于非佛法呢!”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须菩提,我再问你,我已修得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而成佛了吗?我说过法吗?”须菩提说:“如按我对佛所说意思的理解,本来就没有至高无上、大彻大悟大智慧之法,您也没有给我们讲过什么固定的法。”“为何这样说呢?”“您所说的法,都不能固持,不能用语言来表达,既不是法,又不是非法。”“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所有的圣贤都认为没有固定的法,只有各人理解不同而存在差别的法。”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须菩提,你再想想!倘若有人将三个大千世界的七宝用来布施,此人所获的福德是否很多?”须菩提回答道:“相当多,世尊。”“原因何在?”“因为这种福德是有相布施,并不是自性的智慧福德。”“因此我说那人能获得的福德多,但只是一个相,而非福德性。如还有人能理解我说的《金刚经》,用心修持,甚至反复念诵四句偈语等,给他人说法,那么他所获得的福德就会超过布施七宝的人。”“这是什么原因呢?”“须菩提,一切的佛,以及所有佛的至高无上、大彻大悟的智慧佛法,都是从我所讲的经中产生出来的。须菩提,所谓佛法,也就是没有佛法。”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须菩提,我再问你,初果须陀洹的圣人能认为自己已修得须陀洹果了吗?”须菩提说:“不能的,世尊。”“为什么?”“因为须陀洹这个果位叫入流,然而却无所入,他不被色、声、香、味、触、法所惑,这是一个须陀洹的名字,而没有须陀洹的实体。”“须菩提,你再想想,二果斯陀含可作这样的念头:我已得到斯陀含的果位吗?”须菩提说:“不可以,世尊。”“为什么?”“斯陀含具名为‘一往来",然而实无往来,因此这只是斯陀含的名字。”“须菩提,你再想想,阿那含能有这样的念头:我已获得阿那含的正果而达到无来的境界吗?”须菩提答道:“不能,世尊。”“为什么?”“阿那含虽然名为不来,说是不需轮回,而实际上佛法无来无不来,因此阿那含只是有个无来的空名。”“须菩提,我再问你,阿罗汉能认为自己已经修行到达不再生死轮回这种境界吗?”须菩提说:“不能这样认为,世尊。”“为什么呢?”“实际上根本没有什么法是永恒不变的,因此阿罗汉也只是个名称。世尊,阿罗汉认为自己已修成了阿罗汉道,那他就有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世尊,您曾说我已达到没有胜负心、斗争心的境界,这是人的最高境界,是超出欲界最高境界的阿罗汉。世尊,我倘若有这种心念:“我已修到了无争的阿罗汉境界。”您就不会说我已是达到一切无争境界的人了,因为我实际上什么也没修,只是得了个须菩提,是无争之人的名义而已。”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佛对须菩提说:“你想想,我当初在然灯佛那里,佛法上有所修得了没有?”“没有,您在然灯佛处并未修得什么佛法。”“须菩提,我再问你,菩萨用其功德来庄严佛土吗?”“没有,世尊。”“为什么呢?”“说是庄严佛土,就是不庄严,是叫做庄严。”“因此,须菩提,各位菩萨摩诃萨,应该像这样修得清净心,不应当固持声、色、香、味、触、法而生成心念。应该无所执著而生成空灵洁净的心念。须菩提,比方说有个人,身体像须弥山那样高大,你想想,这身体高大不高大?” 须菩提答道:“很大,世尊。”“为什么这样说呢?”“佛说的非身就是法身,没有边际,那才是大身。”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须菩提,就如恒河中有无数沙粒,每一粒沙再做一条恒河。你想想,恒河中所有的沙粒加起来多不多?”须菩提说:“很多,世尊。”“只算恒河,尚且多得无法计算,更何况河中的沙粒呢!须菩提,我现在实话告诉你:如果有善男善女用可填满你所住的像恒河沙粒那样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他们所得到的福德多不多呢?”须菩提回答说:“很多,世尊。”佛告诉须菩提:“假如善男善女在这部《金刚经》里,不要说讲全部经文,甚至只领受执持四句偈语等,给他人解说,这样所获的福德,就比用那么多的七宝来布施所获福德要多。”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接着,佛又说:“须菩提,如人们随时随地解说这部《金刚经》,甚而至于仅只念诵四句偈语等,应当知道这个地方,所有一切的人和阿修罗,都应当像供养佛塔庙宇一样供养这个地方。何况有人能诵读并领受修持这部经!须菩提,应当知道,此人成就了最高的、第一的、最罕见的佛法。如果有这部经典所在的地方,就是有佛的地方,就是有佛最尊贵的弟子的地方。”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此时,须菩提问佛道:“世尊,应当叫这部经一个什么名字呢?我们这些人该如何供奉、修持此经呢?”佛告诉须菩提:“这部经名叫《金刚般若波罗蜜》。就凭这个名字,你们都应供奉、修持。”“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须菩提,佛说的般若波罗蜜,要按真谛来讲,就不是般若波罗蜜,只是个假名而已。须菩提,我再问你,我讲过法没有?”须菩提对佛说:“世尊,如来没有说。”“须菩提,你想想,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微尘,是多还是不多?”须菩提道:“很多,世尊。”“须菩提,各种微尘,我说不是微尘,只是假借个名称;我说世界就是非世界,只是取个名叫世界。须菩提,你再想想,你能凭借佛的三十二相来认识佛的本性吗?” “不能,世尊。我不能凭佛的三十二相来认识佛的本性。”“为什么呢?”“因为您说三十二相就是非法身相,是叫做三十二相。”“须菩提,倘若有善男善女用如恒河沙粒那样多的身体、生命来布施,又另有一人坚持修这部《金刚经》,甚至只念四句偈语之类,给别人讲解经文,那么他的福报功德就比前面的善男善女的功德还要多。”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这时,须菩提听佛解说《金刚经》,深深解悟了佛法的义理和境界,泪流满面十分悲伤地对佛说:“真是难得的经文啊!世尊,您解说像这样深刻的经文,我自从修得慧眼以来,从来没有听说过如此经文。世尊,如再有人能听到这经文,信仰此经并带着洁净的心念,就能认识本相,(因此)当知道这个人,成就了第一的、罕见的功德。世尊,这本相,就是非相,因此佛说它只是取名为本相。世尊,我现在有机会听这部经典的讲义,由信仰佛法,到解悟义理,再修行,最后印证得果也就不困难了。如有来世,五百年后,有众生听说此经,也会信仰、解悟、修持、得果?金刚经全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只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受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受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说诸法断灭相。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是故说不受福德。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只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2023-07-15 15:40:391

金刚经的解释金刚经的解释是什么

金刚经的词语解释是:《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全名《能断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多经》,梵文Vajracchedika-praj_āpāramitā-sūtra。金刚指最为坚硬的金属,喻指勇猛的突破各种关卡,让自己能够顺利的修行证道;般若为梵语妙智慧一词的音译;波罗密多意为到达彼岸。经者径也,学佛成佛之路。全名是指按照此经修持能成就金刚不坏之本质,修得悟透佛道精髓智慧,脱离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而完成智慧(到达苦海彼岸),也就是所有十方法界的众生,如果想要修行成就佛菩萨,成就无上正等正觉,都要经过《金刚经》的真修实证,开悟而后成就。金刚经的词语解释是:《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全名《能断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多经》,梵文Vajracchedika-praj_āpāramitā-sūtra。金刚指最为坚硬的金属,喻指勇猛的突破各种关卡,让自己能够顺利的修行证道;般若为梵语妙智慧一词的音译;波罗密多意为到达彼岸。经者径也,学佛成佛之路。全名是指按照此经修持能成就金刚不坏之本质,修得悟透佛道精髓智慧,脱离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而完成智慧(到达苦海彼岸),也就是所有十方法界的众生,如果想要修行成就佛菩萨,成就无上正等正觉,都要经过《金刚经》的真修实证,开悟而后成就。拼音是:jīngāngjīng。结构是:金(上下结构)刚(左右结构)经(左右结构)。金刚经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关于金刚经的诗词《医僧洪淡寮见示金刚经解集验方村寺清规皆》《夜读金刚经偶吟》《听在_禅师讲法华经兼较金刚经异同师曰陈乔生意者其_陈如乎因纪一律》关于金刚经的成语刚毅不屈松贞玉刚正正经经刚毅木讷赢金一经刚直不阿刚克消亡刚柔相济刚柔并济关于金刚经的词语赢金一经刚柔相济金刚怒目刚毅木讷刚克消亡刚毅不屈立地金刚金刚努目刚直不阿刚柔并济关于金刚经的造句1、本寺恬为禅宗祖庭,主要修的,乃是《楞伽经》与《金刚经》。2、佛教经文出现在丝绸上,大多以刺绣而成,此件金刚经是在织机上织成。3、其中有朱砂所拓的《袁敬施刻金刚经碑》,文字清晰,书法秀美,此碑是北京不多见的唐代穹碑。4、六祖惠能,俗姓卢,生于南海新兴,二十三岁时因卖柴听到客商读诵《金刚经》而开发宿世慧根,到湖北黄梅县东山禅寺学佛。5、在佛教文化中,《金刚经》是影响非常大的一部佛经。点此查看更多关于金刚经的详细信息
2023-07-15 15:41:071

金刚经是哪个教派的

《金刚经》是哪个教派的著作? 佛教的经典,在中国翻译流传的有数千卷之多,而流通最广、注疏最丰富者,要算《金刚经》了。《金刚经》是般若系经典,全称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是喻,指印度的金刚石(即钻石)。它最光明,最坚硬,也最珍贵。它能破坏一切,而不被一切所坏,所以他最坚最利,而没有能破。所以用金刚石作为譬喻来形容般若。金刚是贵重的宝物,以譬喻实相般若是诸法中尊。它坚固不为一切所坏,来譬喻观照般若不被一切碍见所侵犯。金刚能裁玻璃,作用猛利,来譬喻文字般若能断众生种种疑惑。“般若”者,即一切众生自心灵知性耳。因为诸佛即由般若而成就,所以称般若为诸佛之母,般若也即众生自心灵知之性。所以经中释尊说:《金刚经》“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如来所说这个法,是为发大乘心的菩萨所说的,是为发最上乘心的菩萨所说的,可见这个经是殊胜的。“波罗蜜”是到彼岸,也可译为度无极。本经是般若是波罗蜜,故称般若波罗蜜,是可以解脱一切世间烦恼,修一世福德,从而教人成佛的无上经典。《金刚经》:智慧无双,福德无比的永恒经典在中国文化中,《金刚经》的影响之大,流传之广,是其他经典所无法比拟的。中国最大的佛教教派禅宗,就以《金刚经》为立派之本。禅宗六祖惠能原是岭南一个樵夫,因为卖柴,路过街道,听到一户人家念《金刚经》,在心灵上产生了极大震动,便千里迢迢地来到湖北黄梅县东禅寺,参见五祖,出家为僧。八个也后,五祖向惠能传其衣钵,是为禅宗六祖。在传法时,五祖又为惠能解说《金刚经》,至“应无所往,而生其心”,惠能终于大彻大悟。六祖惠能从发心到得法悟道,都没有离开过《金刚经》。千古一帝 亲写亲录 康熙御笔 举世无双纯金质《金刚经》并不是简单的把经文印在金箔上,而是把清朝康熙大帝亲笔书写的《金刚经》印制成金版。康熙大帝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之一和在位时间最长、福德最大的皇帝。康熙大帝对书法情有独钟。他的书法学自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并融入了帝王气魄,自成一家。他亲笔书写的《金刚经》,是在他的祖母,把他扶上帝位的孝庄皇太后病重之时,为了向佛祈福,保佑祖母平安的情况下写的。在书写这部经书之时,融入了他的孝心与虔诚,是他一生留下来的最好的书法作品。六祖亲注 罗什译本 高僧功德 惠泽后世纯金质《金刚经》在金箔印经之下,还附有已印精制的注释版《金刚经》,方便读者阅读注释,理解经文。《金刚经》有许多译本,其中最权威的是南北朝时期后秦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本。鸠摩罗什是佛教史上最伟大的翻译家,他生前由于其崇高声望,被当时的各国出兵争夺,竟因此灭亡了三个国家。后秦皇帝请到他以后,组织全国人力参与他主持的译经工作,对中国文化史产生了重要影响。鸠摩罗什的译本向来被教内和学术界认为是最权威的译本。本书中康熙大帝亲笔书写的《金刚经》,就是这个译本。注释版《金刚经》也是采用这个译本。两者互相呼应,为读者研读本书提供了最佳方式。《金刚经》与禅宗有不解之缘。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因《金刚经》而出家,因《金刚经》而悟道成佛。本书注释版采用的注释,就是六祖惠能的注释。名家译本与名家注释相结合,打造出一部名贵权威的金版藏书。纯金箔:用24K金制成,上面印有康熙大帝亲笔书写的《金刚经》。纯金的贵重、帝王的书法、永恒的智慧完美结合在一起。金箔卡镶嵌在厚达5毫米的卡纸上,利于永久保存。原文与注释:每张金箔卡下面是《金刚经》原文与注释,注释版《金刚经》与金箔卡上的《金刚经》原文同步。六祖惠能大师的注释印在每一句原文的下面,这是我国传统古书中原文与注释的结合方式。注释版《金刚经》采用现代化印金工艺完成,与金箔卡上的经文相互辉映,使本书达到了......>> 《金刚经》是哪个教派的? 佛教的吧.. 金刚经是哪个教派的著作 是佛教的经典.金刚经是影响非常大的一部佛经。千余年来,不晓得有多少人研究金刚经,念诵金刚经,因金刚经而得到感应,因金刚经而悟道成道。金刚经是佛经典中很特殊的一部,他最伟大之处,是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我们研究金刚经时,不能将它局限于佛教的范围,佛在金刚经里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就是说,佛认为古往今来一切圣贤,一切宗教成就的教主,都是得道成道的;只因个人程度深浅不同,因时、地的不同,所传化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愿你也读颂这部佛经,早日开悟! 金刚经是哪个教派的 佛教的 《金刚经》是哪个教派的著作? 金刚经是佛教经典,在旧中国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不是人写的。如同阳光照而明,月照而暗,水流而急,风流而顺自然而为。你要说这是佛说的,他人笔录的,也不对。佛在涅之时说,他四十九年没有说一法。 这如同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一样:从前有个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和尚讲故事。那个和尚讲道:从前有个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和尚........ 请问金刚经是哪个宗教的著作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大乘佛教般若部重要经典之一,于公元484年间成书于古印度。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本最为流行。经中主要讲述大乘佛教的空性与慈悲精神,在中国影响深远。 《金刚经》是哪个教派的著作? 金刚经是佛教经典,在旧中国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不是人写的。如同阳光照而明,月照而暗,水流而急,风流而顺自然而为。你要说这是佛说的,他人笔录的,也不对。佛在涅之时说,他四十九年没有说一法。 这如同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一样:从前有个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和尚讲故事。那个和尚讲道:从前有个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和尚........ 金刚经的全称,金刚经是哪个教派的著作 那是佛教的经典著作 《金刚经》是哪个教派的著作? 讲宇宙万的实相,超越一切有相无相,超越教派之别。 如: 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2023-07-15 15:41:161

请问金刚经的作者是谁?

《金刚经》全名为《金刚波若波罗蜜多经》,是佛门当中一部广为人知的其中一部经典。经典是教主释迦牟尼佛亲口讲述,内容主要是和弟子须菩提的对话。那么在释迦牟尼佛灭度后,由大弟子大迦叶尊者为上首,阿难尊者复述,500阿罗汉共同决议批准。到了后来才有印度的国王将经典记录在贝叶上面。从印度被带到汉地的金刚经有很多,也有不同法师翻译的版本。除了语法上的不同,内容都是一样的。目前流行的版本是由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
2023-07-15 15:41:402

金刚经的厉害在什么地方

《金刚经》的厉害之处在于:能够让我们学会看见自己,能使我们找到心中的方向,并让我们一直坚持下去。《金刚经》全称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乃是佛法中大乘般若部的代表经典,甚至没有之一。这部经受到了天台、三论、贤首、唯识等各宗的推崇,至于禅宗就更不用说了,从五祖弘忍开始都用这部经来印心,六祖惠能之后更是到了一个新高度。这部经五千余字,不长不短,鸠摩罗什三藏法师翻译的版本又格外优美,非常受大众欢迎,不管是在家还是出家。唐玄宗曾经为“佛道儒”三教敕定过相应的经典,并亲自做注解,儒教是《孝经》,道教是《道德经》,而佛教则是《金刚经》,这也相当于是一种官方的认可和推崇。《金刚经》历代注疏:此经的注疏很多,在印度,除弥勒所造八十偈释本之外,尚有无蓍《金刚般若论》、世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功德施《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取相不坏假名论》,以及未被汉译的师子月、月官等人所撰的论释。在中国,从东晋到民初,各家撰述不绝,主要有后秦僧肇《金刚经注》、隋吉藏《金刚经义疏》、隋智顗《金刚经疏》、唐慧净《金刚经注疏》、唐智俨《金刚经略疏》、唐窥基《金刚经赞述》、慧能《金刚经解义》和《金刚经口诀》、唐宗密《金刚经疏论纂要》等书。近人注释亦有印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等多种。
2023-07-15 15:42:411

金刚经原文注音及译文

金刚经原文注音及译文如下:一、法会因由分第一原文及注音r sh wǒ wnyī sh f zi shě wi guq sh gi gū d yun。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yǔ d bǐ qiū zhng qiān r bǎi wǔ sh rn j。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ěr sh sh zūnsh shzhuo yī ch bōr shě wi di chng。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qǐ shy q chng zhōngc d qǐ yǐhi zh běn chǔ。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fn sh qshōu yī bōxǐ z yǐfū zu r zu。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二、译文这是阿难尊者亲自听到佛所说的。一时,佛在印度舍卫国,祇陀太子与「给孤独长者」共同供养佛说法的花园,名叫(祗树给孤独园)里面,和有成就的大比丘,一千二百五十人一起。正当吃饭的时候,世尊穿上袈裟,拿著饭碗,到舍卫大城去乞食,在城中,不分贵贱贫富,挨家挨户的要饭,然后回到原来的地方吃饭,饭後,收拾袈裟饭碗,洗脚,放置座垫,便盘坐在座位上。
2023-07-15 15:43:011

金刚经解释

金刚的解释 (1) [diamond]∶钻石的略称 (2) [king kong]∶美国三十年代拍摄一部怪兽电影,其主角是 巨大 的猩猩,叫金刚 (3) [giant]∶ 比喻 身材巨大、孔武有力的人 (4) [insect] 〈方〉∶某些昆虫(如苍蝇)的蛹 (5) [Buddha"s warrior attendant]∶佛教指佛的侍从力士,手执 金刚杵 (古印度兵器) 详细解释 (1).即金刚石。因其极坚利,佛家视为希世之宝。 《大藏法数》 卷四一:“梵语跋折罗,华言金刚。此寳出於金中,色如 紫英 ,百鍊不销,至坚至利,可以切玉,世所希有,故名为寳。” 《太平御览》 卷八一三引 晋 郭□ 《玄中记》 :“金刚出 天竺 大秦国 ,一名削玉刀,削玉如铁刀削木,大者长尺许,小者如稻米。” 南朝 梁 沉约 《谢齐竟陵王示< 华严 >< 璎珞 >启》 :“法身与金刚齐固,常住与至理俱存。”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缚喝国》 :“伽蓝北有窣堵波,高二百馀尺,金刚泥涂,众寳厕饰。” 季羡林 等校注:“梵文Vajra,音译跋折罗,即金刚石。佛教之金刚常喻坚贞不坏。” (2).引申喻 如来 之 智慧 。 唐 一行 《<大日经>疏》 卷 十二 :“金刚喻如来之 秘密 慧也。金刚无有法能破坏之者,而能破坏万物,此智慧亦尔。” (3).指金刚力士。执 金刚杵 的佛的侍从力士。 宋 元照 《行宗记》 卷二上:“金刚者,即侍从力士,手持 金刚杵 ,因以为名。” (4).指寺院山门内所塑的天王像。 《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 :“三门楼下素(塑)金刚,院院教画丹青像。” 清 侯方域 《重修白云寺碑记》 :“三年乃创大殿,建立三佛像,与夫金刚、 罗汉 、 韦驮 、伽蓝之属。” 清 李渔 《 奈何 天·误相》 :“纔进得古刹回廊,参了 韦驮 、谒了金刚。” 巴金 《爝火集·忆个旧》 :“ 其实 李鑫 并 不是 身长丈二的金刚,然而他的 人格 放射出万丈光芒。” (5).见“ 金刚杵 ”。 (6). 《金刚般若 波罗 蜜经》 略称。 明 徐渭 《大苏所书<金刚经>石刻》 :“ 《金刚》 、 《楞伽》 二经,并 达磨 首举以付学人者,而 文忠 并两书之。” (7).指五行中金的刚劲之气。 《晋书·地理志上》 :“ 梁 者,言西方金刚之气强梁,故因名焉。” (8).方言。指某些昆虫(如苍蝇)的蛹。 词语分解 金的解释 金 ī 一种化学元素,符号Au,原子序数,黄赤色,质软:黄金。 金子 。金笔。 金一类的,具有 光泽 、延展性,容易传热和导电的固体的通称(汞除外)。: 金属 。五金(旧指金银铜铁锡)。合金(两种或多种金属混合而 刚的解释 刚 (刚) ā 硬, 坚强 ,与“柔” 相对 : 刚强 。刚直。刚烈。刚劲( 姿态 、风格等 挺拔 有力)。刚健。 刚毅 。刚决。刚正不阿(?)。刚愎自用。 恰好, 恰巧 :刚刚(.恰好;.才)。刚好。 才:刚才。刚来就走。 姓
2023-07-15 15:43:301

金刚经真正意思

《金刚经》真正意思是是比喻般若智慧,能够帮众生度尽生死烦恼,到达涅槃彼岸。《金刚经》相传是释迦牟尼佛在祇树给孤独园为须菩提尊者而宣说的经典,南北朝时代的开善智藏大师持诵金刚经多有灵验感应。唐朝以后的僧人,将本经视为阐扬佛性密意的经典,更因为禅宗各祖师的提倡,地位甚高。唐玄宗敕定《孝经》、《道德经》、《金刚经》为三教中最重要的经典,亲自为此三经作注。明成祖因国师临济宗的姚道衍之请,集僧俗二界善知识作《金刚经解》。金刚经以禅宗之大力弘扬,加上士大夫大多尊此经,认为读通之后可以成就佛果。内容节选:1、大乘正宗分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馀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2、正信希有分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金刚经》
2023-07-15 15:43:391

佛教金刚经讲什么

讲什么说不明白给你听,自己去听听40几分钟真可以治心魔,我简单的给你说是教你做人不要和别人斗争之类的什么,虽然是经文,你只细听听会发觉须菩提,原来是你的心魔在问佛,佛会给你讲解,比如你想见佛,佛会给你讲解十恶不作的人,师尊不见,其实佛就在你心里,如来无形可有形,我听懂了一点点
2023-07-15 15:43:594

金刚经的经文

金刚经的经文如下:第一品法会因由分: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第二品善现启请分: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第三品大乘正宗分: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金刚经》相关介绍相传是释迦牟尼佛在祇树给孤独园为须菩提尊者而宣说的经典,南北朝时代的开善智藏大师持诵金刚经多有灵验感应。唐朝以后的僧人,将本经视为阐扬佛性密意的经典,更因为禅宗各祖师的提倡,地位甚高。唐玄宗敕定《孝经》、《道德经》、《金刚经》为三教最重要的经典,亲自为此三经作注。宋代公家则以《金刚经》测验僧侣。明成祖因国师临济宗的姚道衍之请,集僧俗二界的善知识作《金刚经解》。金刚经以禅宗之大力弘扬,加上士大夫大多尊此经,认为读通之后可以成就佛果,民间则认为本经典有不可思议感应。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金刚经》
2023-07-15 15:44:151

每天一遍金刚经好处

人一生会遇到很多困难、挫折和不顺利。但是,坚持每天读诵金刚经后,能亲身感受到,金刚经引导着我、帮助着我一一战胜这些困难、挫折和不顺。
2023-07-15 15:44:3414

金刚经十大功效

金刚经作用:一、金刚经中佛令无量众生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而不执着已经度脱无量众生得证圣果之功。佛教导我们有广大胸怀,以及不居高功。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积蓄无量阴德的功德利益。二、金刚经中佛说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佛教导我们做一切好事之后,不要执着它的果报,其福报会扩大无数倍。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扩大功德的功德利益。三、金刚经中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佛教导我们世界上一切都不常住,转眼成空。不要念念计较,要康惠大众。并且要借假修真,得证法身。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常住永乐的功德利益。扩展资料:般若有二类:一、拙慧:即偏於事相的分析。比如说,这是染的那是净的,应灭除此而证得彼。好比冶金时,要炼去渣滓方可得真金。二、巧慧:指正观一切法的本性,观烦恼业苦当体即空,直显诸法实相;一切“不坏不失”,是无少法可破和可得的。好比有神通的,可以点石成金。又如求水,拙慧者非凿开冰层,从冰下求水不可;而巧慧者知道冰即是水,经般若烈火,冰即成水。以般若学的深观所说,一切法是性空,是实相,是不生不灭如涅_。这不增不减、不失不坏慧,即金刚般若。
2023-07-15 15:46:161

金刚经出自哪里

出自佛经部大般若600卷里其中一卷,
2023-07-15 15:46:274

金刚经的全文及译文

可从百度搜寻网找到。或其它宗教网页找到。
2023-07-15 15:46:494

《金刚经》原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金刚经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2023-07-15 15:48:031

金刚经讲的内容是什么?

《金刚经》是般若经典中很著名的一部,禅宗从六祖慧能开始,就用《金刚经》印证参学者所悟是真是假。有这样一种说法:“600余部般若经典,浓缩为《金刚经》;《金刚经》再浓缩,就是《心经》”。般若经典必须是悟后菩萨才有能力解说,末学是凡夫,仅对经名提供一点个人浅见。不足为凭,仅供参考:《金刚经》全名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略解如下:金刚:世间最坚固的东西,用来比喻永不坏灭的“金刚心”:一切众生人人本自具足的真心。正因为真心永不坏灭,所以才成为轮回三世的主体。一切万法必然是“成住坏空”:包括一切有情的色身及觉知心,包括山河大地宇宙万有,无一不是无常败坏。故名“虚妄不实”。唯有这个真心,是唯一真实常住之法。十方诸佛合其威神力也不能减损一只小蚂蚁的真心一分一毫。如《心经》所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般若诸经所说的“心”,一般是指这个真心而不是众生能知能觉的意识心。比如:“一切唯心造”,就是说这个真心能生万法。这个真心,即是禅宗“开悟明心”所明之心,即是“佛法第一义谛”。般若:般若,直译为“智慧”,但却不是世间所说的“聪明伶俐”“博学多闻”“思辨敏捷”,而是专指大乘菩萨经由多生多劫修集福德、定力、慧力,直到因缘具足之时,意识心触证真心而发
2023-07-15 15:48:131

金刚经的经文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 三藏法师鸠摩罗什 译  香赞  炉香乍爇,法界蒙薰,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三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法会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善现启请分第二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妙行无住分第四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如理实见分第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正信希有分第六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无得无说分第七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依法出生分第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一相无相分第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庄严净土分第十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即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 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诸相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 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一合相分第三十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般若无尽藏真言  纳谟薄伽伐帝。钵唎若。波罗密多曳。怛侄他。唵。纥唎。地唎。室唎。戍噜知。三密栗知。佛社曳。莎诃。  金刚心陀罗尼  唵。乌伦尼。娑婆诃。  补阙真言  南谟喝啰怛那。哆啰夜耶。佉啰佉啰。俱住俱住。摩啰摩啰。虎啰吽。贺贺。苏怛拏。吽。泼抹拏。娑婆诃。  补阙圆满真言  唵。呼嚧呼嚧。社曳穆契。莎诃。  普回向真言  唵。娑摩啰。娑摩啰。弭摩曩。萨缚诃。摩诃斫迦啰嚩吽。  金刚赞  断疑生信,绝相超宗,顿忘人法解真空,般若味重重。四句融通,福德叹无穷。  南无祇园会上佛菩萨 (三称)  回向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普愿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明乐佛网
2023-07-15 15:48:431

金刚经主要说什么的?

《金刚经》主要说的是发度尽一切众生之大心。在梵文中,佛陀是觉悟者的意思。小乘以自觉为终极,而大乘的菩萨不仅要自觉,更要“觉他”,故其终极目标定位在和一切众生成就佛果的广大境界。根据佛教的哲学基础缘起论,凡因条件关系而形成的事物, 都不存在绝对不变的实体(自性)。因此,要以空观的智慧,破除在“我”、“众生”、“佛”之间的人为分别。故要尽己所能广度众生,但不要执着于“我”在帮助众生中具有多大的功德。唯心量大者,才有大格局,方能成就大事业。《金刚经》的由来相传是释迦牟尼佛在祗树给孤独园为须菩提尊者而宣说的经典,南北朝时代的开善智藏大师持诵金刚经多有灵验感应,唐朝以后的僧人,将本经视为阐扬佛性密意的经典,更因为禅宗各祖师的提倡,地位甚高,唐玄宗敕定《孝经》、《道德经》、《金刚经》为三教中最重要的经典,亲自为此三经作注。宋代公家则以《金刚经》测验僧侣。明成祖因国师临济宗的姚道衍之请,集僧俗二界善知识作《金刚经解》。
2023-07-15 15:48:501

金刚经的九字真言是什么?

金刚经核心9个字是善护念、离诸相、无所住。《金刚经》的点睛之笔,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是《金刚经》的核心,我们要成就《金刚经》的因缘,就要发大愿心,广度众生。《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为鸠摩罗什译本的一个重要补充。其他译本则流传不广,《金刚经》通篇讨论的是空的智慧。《金刚经》于公元前994年间,约当中国周穆王时期,成书于古印度。是如来世尊释迦牟尼在世时与长老须菩提等众弟子的对话纪录,由弟子阿傩所记载
2023-07-15 15:49:051

金刚经的作用

读诵《金刚经》,不是做学问,而是实实在在地修行,把自己的心修成迅猛的闪电,坚固的钻石,无论什么形色或观念导致的烦恼或诱惑,都能洞察清澈,都能穿透现象进入本质;无论什么形色或观念,都不能影响到自己的心,安住于自己本来的样子里,领略到生命最初的喜乐,用心把世间的路走好。 一个人在没有得到的时候,想要得到,已经得到的时候,想要守住。得到的欲望,守住的欲望,是人类最基本的欲望。想要得到,就会担心失败;想要守住,就会害怕失去: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心里问题:焦虑。怎样解决焦虑?《金刚经》指明了一条彻底的道路:不执著。只要对一切的对象不再执著,一切外界的对象就不会再对你构成不确定,甚至威胁,你就不会再有不安、担心、害怕、恐惧、就不会再有焦虑。 《金刚经》告诉我们,就是当各种烦恼来了,你能够像迅猛的闪电击穿烦恼的假象,一下子就把烦恼看透,然后,你的心就像金刚钻石那样,任何烦恼不能动摇它;当各种快乐来了,你能够像迅猛的闪电击穿快乐,一下子就把快乐的假象看透,然后,你的心就像钻石那样,任何快乐和烦恼都不能动摇它。 《金刚经》云: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一切因缘和合所产生的现象;就像梦境的非真,幻化的无实,水泡的易灭,影子的难存,又如早晨遇日而失的露珠,天空将雨时的闪电,瞬间即灭。有情世界皆为无常,人生百年,弹指即过,荣华富贵,更是过眼云烟。所谓:“红尘看破了,不过是浮沉;美丽看破了,不过是躯壳;生命看破了,不过是无常;爱情看破了,不过是聚散。”
2023-07-15 15:49:231

心经和金刚经的区别是什么?

一、表达观点的不同1、《心经》:《心经》的思想则概括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2、《金刚经》:《金刚经》的思想概括为一起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也如电,应作如是观。二、特点不同1、《心经》:《心经》的经文是佛经中最少的一本。2、《金刚经》:《金刚经》的经文是比较多的。三、译者不同1、《心经》:《心经》是由玄奘翻译的。2、《金刚经》:《金刚经》是由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翻译的。
2023-07-15 15:49:322

金刚经全文解释 具体解释是什么

1、【经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2、【解释】这是阿难尊者亲自听到佛所说的。一时,佛在印度舍卫国,陀太子与「给孤独长者」共同供养佛说法的花园,名叫「祗树给孤独园」里面,和有成就的大比丘,一千二百五十人一起。正当吃饭的时候,世尊穿上袈裟,拿着饭碗,到舍卫大城去乞食,在城中,不分贵贱贫富,挨家挨户的要饭,然后回到原来□地方吃饭,饭后,收拾袈裟饭碗,洗脚,放置座垫,便盘坐在座位上。
2023-07-15 15:49:491

金刚经全文翻译

金刚经原文+翻译上边是翻译下边是全文金刚经(译文)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我听佛是这样说的。当时,佛祖释迦牟尼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和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居住在那里。那时,世尊到吃饭时身着法衣,捧着食钵,进入舍卫国都城化缘。在城内乞食,化缘完后,回到住处。吃完饭,收好法衣和食钵,洗完脚,铺好座垫就开始打坐。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这时名叫须菩提的长老,从众比丘中离座站起来,右肩袒露,右膝着地,合上手掌十分恭敬地对佛说:“举世稀有的世尊啊,(佛)您要求各位菩萨好好守护住自己的心念,要求各位菩萨常常警示自己。世尊啊,那些善男善女如果也想修成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之心而成佛,那您说怎样才能守住心念,才能排除邪念的干扰呢?” 佛回答道:“好啊好啊,问得好!须菩提,就像你所说的,佛要求各位菩萨好好守护自己的心念,常常警示自己。现在你认真听着,我来告诉你。善男善女想修成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之心而成佛,应该像这样守护心念,像这样排除邪念干扰。”须菩提说:“我正在认真听着,世尊,我很愿意听您再讲下去。” 第三品 大乘上宗分佛告诉须菩提:“诸位菩萨,大菩萨,应该像这样排除邪念的干扰。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如卵生的,胎生的,潮湿之处腐烂而生的,其他物质幻化而成的,有形的,无形的,有思想的,无思想的,没排除杂念的,排除了杂念的,我都使他们灭度而入无余涅盘的境界。虽然我灭度了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而实质上众生没有被我灭度。”“这是什么缘故呢?”“菩提,如果菩萨心中还有自我相状,他人相状,众生相状,长生不老者相状,那就不是真正的菩萨。”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再说,须菩提,菩萨修行佛法,应该是无所执著,无所布施。也就是说布施而离开布施相,不要执著于声音、香气、味道、触摸、意识的布施。须菩提,菩萨应该这样布施,不要执著于表相的布施。”“这是什么缘故?”“如果菩萨不执著于表相作布施,他所得到的福德就大得不可思量。须菩提,你意下觉得如何?单是东方的虚空有多大?你能思量得出来吗?”“不可思量,世尊。”“须菩提,南方、西方、北方,上方,下方虚空广阔,你能思量出有多大吗?”“不可思量,世尊。” “须菩提,菩萨不执著于表相作布施,他的福德也像这样大得不可思量。须菩提,初发菩提心的菩萨只能按我教你的方法来修行。”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须菩提,你认为可以凭佛的身相来见如来否?”“不可,世尊。不可以身相来见如来。”“为什么呢?”“因为佛所说的身相,也就是非身相。”佛告诉须菩提:“凡是一切有形有相的身相,都是虚妄不真的。如果能把各种身相都看成非身相,你就见到如来的法身了。”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须菩提对佛说:“世尊,如众生听到佛刚才所讲的道理,那他们还能信佛吗?”佛告诉须菩提说:“不要这样说。我寂灭后,过五百年将有修持佛法成正果的,对我刚才说的道理能理解,他们会认为此理真实可信。应当知道,这些人不是从一个佛、两个佛、三四五个佛那儿来培植自己的善性的,而是从无数个佛那儿来修行种善根,他们闻说我刚才所讲的道理,将在一念之间产生空灵洁净的信念来。须菩提,我全都能知能见,这些众生能修得不可估量的福德。”“为什么呢?”“这些人不再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种错误想法,他们心中没有佛法的表相,也没有非佛法的表相,没有任何惦念了。”“那又是什么原因呢?”“这些人如心中存有相状,那就会执著于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长寿者的相状;如心中有佛法的相状,也就会执著于自我、他人、众生、寿者的相状。”“这又是为什么呢?”“如果心中有没有佛法的表相,就会执著于自我、他人、众生、寿者。因此,我们既不应该执迷于佛法的表相,也不执迷于没有佛法的表相,不要有任何惦念。因为这个原因,我常说你们这些比丘,应知道我所说的法,就如同渡河的木筏,过河上岸后就不用惦记它了。对佛法尚且都该这样不要执著,何况对于非佛法呢!”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须菩提,我再问你,我已修得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而成佛了吗?我说过法吗?”须菩提说:“如按我对佛所说意思的理解,本来就没有至高无上、大彻大悟大智慧之法,您也没有给我们讲过什么固定的法。”“为何这样说呢?”“您所说的法,都不能固持,不能用语言来表达,既不是法,又不是非法。”“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所有的圣贤都认为没有固定的法,只有各人理解不同而存在差别的法。”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须菩提,你再想想!倘若有人将三个大千世界的七宝用来布施,此人所获的福德是否很多?”须菩提回答道:“相当多,世尊。”“原因何在?”“因为这种福德是有相布施,并不是自性的智慧福德。”“因此我说那人能获得的福德多,但只是一个相,而非福德性。如还有人能理解我说的《金刚经》,用心修持,甚至反复念诵四句偈语等,给他人说法,那么他所获得的福德就会超过布施七宝的人。”“这是什么原因呢?”“须菩提,一切的佛,以及所有佛的至高无上、大彻大悟的智慧佛法,都是从我所讲的经中产生出来的。须菩提,所谓佛法,也就是没有佛法。”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须菩提,我再问你,初果须陀洹的圣人能认为自己已修得须陀洹果了吗?”须菩提说:“不能的,世尊。”“为什么?”“因为须陀洹这个果位叫入流,然而却无所入,他不被色、声、香、味、触、法所惑,这是一个须陀洹的名字,而没有须陀洹的实体。”“须菩提,你再想想,二果斯陀含可作这样的念头:我已得到斯陀含的果位吗?”须菩提说:“不可以,世尊。”“为什么?”“斯陀含具名为‘一往来",然而实无往来,因此这只是斯陀含的名字。”“须菩提,你再想想,阿那含能有这样的念头:我已获得阿那含的正果而达到无来的境界吗?”须菩提答道:“不能,世尊。”“为什么?”“阿那含虽然名为不来,说是不需轮回,而实际上佛法无来无不来,因此阿那含只是有个无来的空名。”“须菩提,我再问你,阿罗汉能认为自己已经修行到达不再生死轮回这种境界吗?”须菩提说:“不能这样认为,世尊。”“为什么呢?”“实际上根本没有什么法是永恒不变的,因此阿罗汉也只是个名称。世尊,阿罗汉认为自己已修成了阿罗汉道,那他就有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世尊,您曾说我已达到没有胜负心、斗争心的境界,这是人的最高境界,是超出欲界最高境界的阿罗汉。世尊,我倘若有这种心念:“我已修到了无争的阿罗汉境界。”您就不会说我已是达到一切无争境界的人了,因为我实际上什么也没修,只是得了个须菩提,是无争之人的名义而已。”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佛对须菩提说:“你想想,我当初在然灯佛那里,佛法上有所修得了没有?”“没有,您在然灯佛处并未修得什么佛法。”“须菩提,我再问你,菩萨用其功德来庄严佛土吗?”“没有,世尊。”“为什么呢?”“说是庄严佛土,就是不庄严,是叫做庄严。”“因此,须菩提,各位菩萨摩诃萨,应该像这样修得清净心,不应当固持声、色、香、味、触、法而生成心念。应该无所执著而生成空灵洁净的心念。须菩提,比方说有个人,身体像须弥山那样高大,你想想,这身体高大不高大?” 须菩提答道:“很大,世尊。”“为什么这样说呢?”“佛说的非身就是法身,没有边际,那才是大身。”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须菩提,就如恒河中有无数沙粒,每一粒沙再做一条恒河。你想想,恒河中所有的沙粒加起来多不多?”须菩提说:“很多,世尊。”“只算恒河,尚且多得无法计算,更何况河中的沙粒呢!须菩提,我现在实话告诉你:如果有善男善女用可填满你所住的像恒河沙粒那样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他们所得到的福德多不多呢?”须菩提回答说:“很多,世尊。”佛告诉须菩提:“假如善男善女在这部《金刚经》里,不要说讲全部经文,甚至只领受执持四句偈语等,给他人解说,这样所获的福德,就比用那么多的七宝来布施所获福德要多。”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接着,佛又说:“须菩提,如人们随时随地解说这部《金刚经》,甚而至于仅只念诵四句偈语等,应当知道这个地方,所有一切的人和阿修罗,都应当像供养佛塔庙宇一样供养这个地方。何况有人能诵读并领受修持这部经!须菩提,应当知道,此人成就了最高的、第一的、最罕见的佛法。如果有这部经典所在的地方,就是有佛的地方,就是有佛最尊贵的弟子的地方。”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此时,须菩提问佛道:“世尊,应当叫这部经一个什么名字呢?我们这些人该如何供奉、修持此经呢?”佛告诉须菩提:“这部经名叫《金刚般若波罗蜜》。就凭这个名字,你们都应供奉、修持。”“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须菩提,佛说的般若波罗蜜,要按真谛来讲,就不是般若波罗蜜,只是个假名而已。须菩提,我再问你,我讲过法没有?”须菩提对佛说:“世尊,如来没有说。”“须菩提,你想想,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微尘,是多还是不多?”须菩提道:“很多,世尊。”“须菩提,各种微尘,我说不是微尘,只是假借个名称;我说世界就是非世界,只是取个名叫世界。须菩提,你再想想,你能凭借佛的三十二相来认识佛的本性吗?” “不能,世尊。我不能凭佛的三十二相来认识佛的本性。”“为什么呢?”“因为您说三十二相就是非法身相,是叫做三十二相。”“须菩提,倘若有善男善女用如恒河沙粒那样多的身体、生命来布施,又另有一人坚持修这部《金刚经》,甚至只念四句偈语之类,给别人讲解经文,那么他的福报功德就比前面的善男善女的功德还要多。”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这时,须菩提听佛解说《金刚经》,深深解悟了佛法的义理和境界,泪流满面十分悲伤地对佛说:“真是难得的经文啊!世尊,您解说像这样深刻的经文,我自从修得慧眼以来,从来没有听说过如此经文。世尊,如再有人能听到这经文,信仰此经并带着洁净的心念,就能认识本相,(因此)当知道这个人,成就了第一的、罕见的功德。世尊,这本相,就是非相,因此佛说它只是取名为本相。世尊,我现在有机会听这部经典的讲义,由信仰佛法,到解悟义理,再修行,最后印证得果也就不困难了。如有来世,五百年后,有众生听说此经,也会信仰、解悟、修持、得果? 金刚经全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只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受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受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说诸法断灭相。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是故说不受福德。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只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2023-07-15 15:50:251

金刚经作用有哪些

这个是菩萨的经文都是很好的,建议来我QQ空间看看。
2023-07-15 15:50:364

求《金刚经》全文,谢谢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经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金刚经"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
2023-07-15 15:51:031

金刚经中的是什么意思

金刚经可是一本非常厉害的经,号无坚不摧的经印度大乘佛教般若系经典,后秦鸠摩罗什译。般若,梵语,意为智慧;波罗蜜,梵语,意为到彼岸。以金刚比喻智慧之锐利、光明、坚固,能断一切烦恼,故名。此经采用对话体形式,说一切世间事物为认知的客体,实相者即是非相;主张离一切诸相,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即以爱住其心,以无爱住其心,以般若智慧契证空性,破除一切名相,从而达到不执着于任何一物而体认诸法实相空性的境地。《金刚经》是中国禅宗所依据的重要经典之一。
2023-07-15 15:51:121

金刚经精髓有哪些内容?

金刚经的精髓四句话,1,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2,应无所住而生其心。3,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4,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金刚经的精髓特点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句话的意思还是说,世间一切现象都是虚妄不实的,你所见到的其实并不是你所见到的样子,因为你带来有色眼镜来看这个世界,所以你见不到世间真实的样子。当你去除一切分别时,心中没有任何我执和法执时,当你摘掉有色眼睛去看这个世界时,就能见到世界真实的样子。如来就是事物本来的样子,事物的真如实相,也可以理解为自性。金刚经告诉我们,如来是不可以用眼睛看到或声音求到的,如来是无形无相的。
2023-07-15 15:51:181

金刚经讲了什么?

《金刚经》是佛教教义的重要体现。《金刚经》属大乘佛经般若类经典,被视为般若类经典的总纲。金刚经是经文中影响力深厚的经典之一,它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而且金刚经所讲的内容以及道理也都是很深的,需要大家用心去领悟,这会让自身对金刚经有更多的认识。主要思想:主要思想是讲诸法“性空幻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假而不实,本身没有一个恒常自在的自性,所以“性空”,然而自性虽空,因缘关系却是存在的,也就是说事物并非绝对地不存在,并非虚无,只是幻化不实而已,所以叫“幻有”。一切诸法本性空寂,非生非灭,非一非异,无取无舍,无我无所,所以只有以深广无边的般若智慧,洞见宇宙万物的真实相状、本来面目,无住无著,广破见执,显诸实相,才能真正契合世界的实相,得到解脱。
2023-07-15 15:51:411

《金刚经》的原文内容是什么?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 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第十九品 法界通分分“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第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分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第二十五品 化无所化分“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分“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净分“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参考资料金刚经全文.灵动菩提[引用时间2018-1-17]
2023-07-15 15:52:011

金刚经到底讲的什么

《金刚经》:超级大智慧 佛教的经典,在中国翻译流传的有数千卷之多,而流通最广、注疏最丰富者,要算《金刚经》了。《金刚经》是般若系经典,全称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是喻,指印度的金刚石(即钻石)。它最光明,最坚硬,也最珍贵。它能破坏一切,而不被一切所坏,所以他最坚最利,而没有能破。所以用金刚石作为譬喻来形容般若。金刚是贵重的宝物,以譬喻实相般若是诸法中尊。它坚固不为一切所坏,来譬喻观照般若不被一切碍见所侵犯。金刚能裁玻璃,作用猛利,来譬喻文字般若能断众生种种疑惑。 “般若”者,即一切众生自心灵知性耳。因为诸佛即由般若而成就,所以称般若为诸佛之母,般若也即众生自心灵知之性。所以经中释尊说:《金刚经》“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如来所说这个法,是为发大乘心的菩萨所说的,是为发最上乘心的菩萨所说的,可见这个经是殊胜的。 “波罗蜜”是到彼岸,也可译为度无极。本经是般若是波罗蜜,故称般若波罗蜜,是可以解脱一切世间烦恼,修一世福德,从而教人成佛的无上经典。 《金刚经》:智慧无双,福德无比的永恒经典 在中国文化中,《金刚经》的影响之大,流传之广,是其他经典所无法比拟的。中国最大的佛教教派禅宗,就以《金刚经》为立派之本。禅宗六祖惠能原是岭南一个樵夫,因为卖柴,路过街道,听到一户人家念《金刚经》,在心灵上产生了极大震动,便千里迢迢地来到湖北黄梅县东禅寺,参见五祖,出家为僧。八个也后,五祖向惠能传其衣钵,是为禅宗六祖。在传法时,五祖又为惠能解说《金刚经》,至“应无所往,而生其心”,惠能终于大彻大悟。六祖惠能从发心到得法悟道,都没有离开过《金刚经》。 千古一帝 亲写亲录 康熙御笔 举世无双 纯金质《金刚经》并不是简单的把经文印在金箔上,而是把清朝康熙大帝亲笔书写的《金刚经》印制成金版。康熙大帝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之一和在位时间最长、福德最大的皇帝。 康熙大帝对书法情有独钟。他的书法学自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并融入了帝王气魄,自成一家。他亲笔书写的《金刚经》,是在他的祖母,把他扶上帝位的孝庄皇太后病重之时,为了向佛祈福,保佑祖母平安的情况下写的。在书写这部经书之时,融入了他的孝心与虔诚,是他一生留下来的最好的书法作品。 六祖亲注 罗什译本 高僧功德 惠泽后世 纯金质《金刚经》在金箔印经之下,还附有已印精制的注释版《金刚经》,方便读者阅读注释,理解经文。 《金刚经》有许多译本,其中最权威的是南北朝时期后秦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本。鸠摩罗什是佛教史上最伟大的翻译家,他生前由于其崇高声望,被当时的各国出兵争夺,竟因此灭亡了三个国家。后秦皇帝请到他以后,组织全国人力参与他主持的译经工作,对中国文化史产生了重要影响。鸠摩罗什的译本向来被教内和学术界认为是最权威的译本。本书中康熙大帝亲笔书写的《金刚经》,就是这个译本。注释版《金刚经》也是采用这个译本。两者互相呼应,为读者研读本书提供了最佳方式。 《金刚经》与禅宗有不解之缘。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因《金刚经》而出家,因《金刚经》而悟道成佛。本书注释版采用的注释,就是六祖惠能的注释。名家译本与名家注释相结合,打造出一部名贵权威的金版藏书。 纯金箔: 用24K金制成,上面印有康熙大帝亲笔书写的《金刚经》。纯金的贵重、帝王的书法、永恒的智慧完美结合在一起。金箔卡镶嵌在厚达5毫米的卡纸上,利于永久保存。 原文与注释: 每张金箔卡下面是《金刚经》原文与注释,注释版《金刚经》与金箔卡上的《金刚经》原文同步。六祖惠能大师的注释印在每一句原文的下面,这是我国传统古书中原文与注释的结合方式。注释版《金刚经》采用现代化印金工艺完成,与金箔卡上的经文相互辉映,使本书达到了一种真正的典雅高贵之气度。 铜盒包装: 古人讲究“金铜一源”,传统金器一般以铜盒包装。不仅华贵典雅,而且利于永久保藏。纯金质《金刚经》书为金、装为铜,正合我国传统。纯金质《金刚经》的铜盒采用黄铜,与佛教用色相近,切合佛意。铜盒上的书名为康熙大帝御笔,四周装饰的图案为佛门智慧的象征。盒内铺有精制丝绒,对书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纯金经典 横亘古今 光照千秋 福德无比 在历史上,无数虔诚的信徒为了表达对《金刚经》的尊崇膜拜,以各种形式来书写、刻印、传播这部经典之书。有人把《金刚经》刻在石上,供人参阅;有人刺血写经,用自己的血来表达信仰的虔诚;有人用金粉写经,来表达对这部经书的尊重。 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用最美好的形式印制这部永恒经典成为可能,遂有纯金质《金刚经》的问世。纯金质《金刚经》的编委会几经求教德高僧、专家学者,采用了把《金刚经》印在纯金箔上的做法,为今人收藏、赏阅、膜拜这部经典提供了一种全新而又尊贵的形式。
2023-07-15 15:52:101

金刚经-开经偈:

金刚经-开经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2023-07-15 15:52:172

金刚经译文释义及注释

金刚经译文释义及注释如下:第一品法会因由分,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译文:这是阿难尊者亲自听到佛所说的。一时,佛在印度舍卫国,祇陀太子与「给孤独长者」共同供养佛说法的花园,名叫「祇树给孤独园」里面,和有成就的大比丘,一千二百五十人一起。正当吃饭的时候,世尊穿上袈裟,拿著饭碗,到舍卫大城去乞食,在城中,不分贵贱贫富,挨家挨户的要饭,然后回到原来的地方吃饭,饭後,收拾袈裟饭碗,洗脚,放置座垫,便盘坐在座位上。【释意】:摘自南怀瑾《金刚经说什么》:法会因由分 第一章。金刚经为什么不能随便读1、金刚经是佛学中的一部经典,它能帮助众生看透事情的本质,也对学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所以在念诵这部经文时,一定不要随便的去念诵。2、如果随便念诵金刚经,不但是对经文的不敬,也是对诸佛的不敬,这样也会给自身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在念诵金刚经时,一定要正确念诵。
2023-07-15 15:52:371

《金刚经》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阿弥托佛。。。。
2023-07-15 15:53:054

金刚经的起源是

《金刚经》是初期大乘佛教的代表性经典之一,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左右的古印度地区,是般若类佛经的纲要之书,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在我国五代时从西域地区流入汉地,由当时在姚秦传法的鸠摩罗什法师于弘始六年(公元404年)译出。全经三十二品(六千二百八十五字),主要论述了“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一切现象(物理和心理的)皆“性空幻有”的理论。在中华民族文化中,《金刚经》是影响非常大的一部佛经,几千年来有无数人研究、有无数人念诵、有无数人因《金刚经》得道、开悟。《金刚经》包含一切宗教性又超越一切宗教性。
2023-07-15 15:53:163

金刚经是哪个宗派的经典

佛教。在佛教文化中,《金刚经》的影响之大,流传之广,是其他经典所无法比拟的。中国最大的佛教教派禅宗,就以《金刚经》为立派之本。在中国,由于金刚经流传很广,所以各个时代、各个宗派都有对它的注疏传世。最早由僧肇的《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注》。随后三论宗吉藏有《金刚般若疏》。天台宗智顗有《金刚般若经疏》。华严宗智俨有《佛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略疏》。唯识宗窥基有《金刚般若经赞述》、《金刚般若论会释》。《金刚经》的作用一、金刚经中佛令无量众生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而不执着已经度脱无量众生得证圣果之功。佛教导我们有广大胸怀,以及不居高功。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积蓄无量阴德的功德利益。二、金刚经中佛说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佛教导我们做一切好事之后,不要执着它的果报,其福报会扩大无数倍。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扩大功德的功德利益。三、金刚经中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佛教导我们世界上一切都不常住,转眼成空。不要念念计较,要康惠大众。并且要借假修真,得证法身。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常住永乐的功德利益。
2023-07-15 15:53:341

金刚经的基本资料

经名:金刚经念诵: 王菲《金刚经》全文金刚经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金刚经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金刚经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金刚经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金刚经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经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金刚经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金刚经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金刚经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金刚经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金刚经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金刚经 第十二品尊重正教分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金刚经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金刚经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金刚经 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金刚经 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金刚经 第十七品究竟无我分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金刚经 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金刚经 第十九品 法界通化分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金刚经 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金刚经 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金刚经 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金刚经 第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分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金刚经 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金刚经 第二十五品 化无所化分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金刚经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金刚经 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金刚经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分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金刚经 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净分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金刚经 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金刚经 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金刚经 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2023-07-15 15:54:001

《金刚经》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最后的四句,就是核心思想: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2023-07-15 15:54: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