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来稀,八十为耄耋之年。是什么意思?

2023-07-16 20:53:06
共4条回复
wio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句话,描述了人生的各个阶段和随之而来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

“二十弱冠”表示人在20岁左右,还年轻、不成熟,需要努力学习、奋斗,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三十而立”表示人在30岁左右,应该有自己的事业、家庭和责任,开始承担社会责任,努力实现自我价值。

“四十不惑”表示人在40岁左右,经历了一些人生的起伏和挫折,对人生有了更为深刻的思考和认识。

“五十知天命”表示人在50岁左右,开始认识到自己的生命有限,更加珍惜时间和生命,懂得顺应自然规律,更加关注健康和家庭。

“六十花甲子”表示人在60岁左右,退休生活开始,可以放松身心,享受生活,同时应该注意身体健康和精神兴趣的培养。

“七十古来稀”表示人在70岁左右,活到这个年纪已经不容易,应该珍惜生命,享受生活,同时更加注重传承文化,传递人生经验。

“八十为耄耋之年”表示人在80岁左右,年纪已经很大,生活可能会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但是也可以通过家庭和社会的关爱,更好地度过晚年生活。

慧慧

男子20岁称弱冠。30岁称而立之年。40岁称不惑之年。50岁称知命之年。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70岁称古稀之年。

北境漫步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苏州马小云

就是男性在各个不同年龄段,一种人生状态的描述。。。。具体含义,百度自己查一下。。。

相关推荐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

这是出自《论语》中的一句话,原文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在不同的年龄段会经历不同的成长阶段。三十岁应该确立自己的人生方向和目标;四十岁应该能够坚定自己的信念,不轻易动摇;五十岁应该能够认识到自己生命的本质和规律;六十岁应该能够包容和理解各种不同的声音和观点;七十岁应该能够随心所欲地行事,但又不超越道德准则。这句话传达了一种人生哲学的思想,即人在不同阶段应该有所领悟和成长,不断探索自我和世界,以达到更高的境界和更高的生活质量。
2023-07-16 19:35:012

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60耳顺70从心所欲。

这句话的意思是:三十岁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四十岁能成为知者,无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规律。出处:《论语·为政》——春秋·孔子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大学之道;三十岁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四十岁能成为知者,无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规律;六十岁所闻皆通;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法度。”扩展资料:《论语·为政》来源于《论语》。《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虽说是焚书坑儒,但是活埋的其实是一些方士),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此本成为当时的比较可信的读本,据《汉书·张禹传》记载:“诸儒为之语曰:‘欲为《论》,念张文。"由是学者多从张氏,馀家寝微。”《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十而立
2023-07-16 19:35:091

30而立,40而不惑,50而知天命,60而耳顺。

这是出自《论语·为政》的内容,是孔子对于人生不同年龄段的描述。30而立:指人在30岁前后建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确立自己的生活目标和人生信念。40而不惑:指人在40岁前后不会被外界的诱惑和干扰所迷惑,能够保持内心的清明和清醒。50而知天命:指人在50岁前后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人生使命和责任,了解自己的命运和天命。60而耳顺:指人在60岁前后能够包容和接受不同的声音和意见,保持心平气和,不受外界的干扰。这些描述并不能代表所有人的情况,因为每个人的生命历程和经验都是不同的。但是,这些描述可以作为人生不同阶段的参考,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自己的人生旅程。
2023-07-16 19:35:242

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60而耳顺,70什么?

70是指人到了70岁之后的年龄阶段,也被称为古稀之年。
2023-07-16 19:35:451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

这句话的意思是:三十而立:30岁应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明确人生规划。四十不惑:40岁应该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不再疑惑。五十知天命:50岁应该知道自己的命运,了解自己的能力和局限性。六十:60岁应该退休了。
2023-07-16 19:35:582

三十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是什么意思?

三十立:三十岁,知道规矩,能在社会上站得住脚。四十不惑:是指一个人到了四十岁,经历了许多,已经有自己的判断力了。 五十知天命:知天命,就是知道自己做什么的不可为,自然就知道自己做什么为,不会雄心勃勃,乱作为。 六十耳顺:是指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
2023-07-16 19:36:063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出自哪里

礼记·曲礼上
2023-07-16 19:36:313

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60而耳顺,70是什么?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稀,八十耄耋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023-07-16 19:36:452

请问“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岁知天命、六十花甲”是什么意思?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岁知天命、六十花甲”是《论语·为政》中孔子对于自己在30岁时所达到人生状态的自我评价。原文是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虽然不是人人都能做孔圣人,但后人往往把孔子的这些自我评语作为人生不同阶段所应达到的生活理想状态。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中的"立"不是指成家立业,而是在对社会和自己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的一种自觉的或者是有相对觉解的意识,一种自我人格独立的意识。人的"立"意识是一种普遍的精神现象,具有自觉性、独立性、阶段性、过程性、内在和外在统一性等特征。四十不惑的意思并非一个人到了四十岁,就什么也不迷惑了。四十不惑的真正意思应该是:一个人到了四十岁,经历了许多,已经有自己的判断力了(主要指价值判断即判断是非、善恶、好坏、美丑...)。扩展资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一系列的话,是孔子很自谦地表达自己在学习、理解和运用周礼的过程。十五立志于学习,到七十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是个非常谦虚的人,而他的一生极力推行的,就是周礼。而这段话,就很好地符合了孔子的为人和理想。三十而立,是说在前面阶段的学习和充实自己修养的基础上,确立自己在为人处事,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原则。同样四十不惑,是三十而立的下一个阶段,四十不惑,是说用自己的原则在经历许多的人和事后,对自己的原则不惑,而不是说对什么都不疑惑,如果都不疑惑那就成为神人了。五十知天命,也不是所谓的宿命论,而是明白所谓命运,一切一切,都是自己造就的,因此就应不怨天、不尤人。六十而耳顺,是说这个时候,能明白是非,好的坏的自己能辨别。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说到了七十岁时的时候,你在为人处事的方方面面都成熟,做事的时候就基本不会犯错,而不是说随心所欲,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十而立百度百科--四十不惑
2023-07-16 19:36:591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意思?什么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穷其现实之“立”,尽其现实所“立”之“不患”而“不惑”于时,以其当下之时让智慧鲜活地呈现而“知天命”,然后才有“耳顺”的内圣、“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外王。详解:一句无人不晓的话,却一直无人真的晓得,甚至连并列成分省略的简单语法现象,都没被指出过。“十有五而志于学”后的“立”、“不惑”、“知天命”, m“于”,相当于“被”、“用”;“志”,“志”的古字,标记。“志于X”,用X来标记。这里有两层意思:一、十有五、三十等年岁数字,大致和孔子达到某种相应境界的实际年龄相关,但并不表明这个体经验有着任何绝对的意义,例如,并不是任何人“三十”就一定“立”,“三十”与“立”之间并不必然相关,这些境界也并不一定按年龄机械地被赋予某种必然的次序,只是一种标记;二、所有以往解释都忽视了“志于”的省略,而把后面的境界当成“学”的必然结果,更把每种境界当成一个固定的标准,却不知每种境界是自足而动态的,每种境界都有其“成住坏灭”,之所以是“志于”,只是把每种境界用一个名言标记而已,决不能掩盖其鲜活的当下呈现。“学”,“闻见学行”“圣人之道”,“闻见”而“学”,“学”而“行”,“学”是贯通“闻见”与“行”的枢纽,“学”,包罗万有,相应境界、所为,以“学”为标记。“立”,世间一切,皆有所“立”,有所位次,究底穷源,首先就要究其“立”、穷其位次,如此境界、所为,就以“立”为标记。“不惑”,“立”则有其“患”,“患”则有其“惑”,而“立”皆“不患”而“立”其“患”,不穷其“不患”,则不能“不惑”,这“不患”而“不惑”的境界、所为,就以“不惑”为标记。“天”,时也;“时”,当下也;“命”,生存、存在;“知“,智慧。“知天命”,当下生存而呈现智慧。所有的智慧,都离不开当下的生存,否则都是虚无幻想,智慧的成就,必须是当下生存的鲜活呈现,这境界、所为就以“知天命”为标记。“顺”,遵循;“耳顺”,“耳”,“闻”也,“闻”与“见学行”是不可分的,“闻见学行”遵循什么?就是“知天命”。“闻见学行”遵循当下生存鲜活呈现的智慧,这才是真正的“耳顺”,这种境界、所为,以“耳顺”为标记。“从心所欲不逾矩”,“心”,非指一已之私心,民心也,依从民心期望不越“矩”,何谓“矩”?“闻见学行”“圣人之道”在当下现实中可能实现的位次。依从民心所期望但不超越“闻见学行”“圣人之道”在当下现实中可能实现的位次,这境界、所为以“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标记。“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穷其现实之“立”,尽其现实所“立”之“不患”而“不惑”于时,以其当下之时让智慧鲜活地呈现而“知天命”,然后才有“耳顺”的内圣、“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外王。只有这样理解,才算大致明白本章的主旨。白话直译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说:我十五岁的境界、所为用“从此闻见学行圣人之道”来标记,三十岁的境界、所为用“穷尽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的现实可能位次”来标记,四十岁的境界、所为用“透彻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现实可能位次的不患”来标记,五十岁的境界、所为用“闻见学行圣人之道让智慧依当下生存鲜活地呈现”来标记,六十岁的境界、所为用“遵循当下生存鲜活呈现的智慧而闻见学行圣人之道以成就内圣”来标记,七十岁的境界、所为用“依从民心期望但不超越闻见学行圣人之道在当下现实中可能实现位次而成就外王”来标记。
2023-07-16 19:37:0910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我15岁时,立志于学习,30岁能自立于世,40岁时遇事就不迷惑,50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60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了70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做什么便做什么,也不会超出规矩.”孔子说:“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自立于世;四十岁时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了七十岁时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宏观视角上孔子思想生成轨迹透析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解读 江苏省仪征中学 姚国平 摘 要:本文以解读"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 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背景,试图从宏观视角上对孔子一生以及表象层面思想的动态生成轨迹作一简要透析,以使普通读者从一般意义上去了解孔子及其思想. 关键词: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表象 层面思想,动态生成轨迹,宏观透析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不逾矩"这几句古训,早已作为一种文化积淀,深深地渗透到东方儒家文化圈人们的文化心理结构之中,形成了一种文化遗传基因. 这些古训是孔子晚年总结自己思想历程所说的,即"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1]这里就孔子一生经历,从宏观视角上对这些古训所折射出的孔子表象层面思想的动态生成轨迹作一简要透析,以飨读者. 孔子父亲叔梁纥是春秋时鲁国的低等贵族,任鄹邑宰(鄹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宰,鲁国地方官),故孔子被人称为"鄹人之子"[2].孔子母亲姓颜,名征在,传说是叔梁纥的第三夫人.据史载:"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3],所谓"野",是指没进行正常的礼聘,"野合"即未经媒聘而自由同居.在礼教未严的古代,不经媒聘而自由同居是可以的,但这种自由结合,也难免带来男女关系的随意性.在妇女地位低下的社会条件下,这种随意性又会给她们造成不幸.颜征在生下孔子不久,便同孔家关系破裂,带着尚在襁褓的孔子离开孔家居娘家曲阜.这样,弃妇,孤儿给孔子的幼年投下了阴影.颜征在曲阜虽然能得到同族亲友的关照,但无高门显贵可附,主要靠自己谋生糊口.因此孔子年少时虽然有机会参加当地在农闲举办的平民学校学习,但多数时间不得不帮母亲种稼,种菜,放牧等.孔子后来回忆自己少年生活时,曾感慨地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4],所谓鄙事,即老百姓从事的各种劳动.生活的担子过早地落在这位贫苦少年身上.更为不幸地是在他十五岁时,颜征在患了重病,两年后便离开了人世.这样,尚未成年的孔子在15岁时便被迫结束了自己的学校学习,并且在没有任何亲人照料的情况下安排自己的生活和自学. 如前所述,孔子青少年时期的学习分两个阶段:15岁以前上平民学校,15岁以后转入自学.对于孔子来说,平民学校的启蒙教育是很重要的,在那里,少儿时期的孔子不仅获得一般文化知识和军事训练知识,而且受到传统礼仪活动的熏陶,为他以后自学打下了基础.随着家境日蹙,在无法继续到学校进行深造的情况下,孔子决心自学.后来他回忆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就是指他从15岁开始进入自觉的自学阶段.其自学的主要内容是《诗》, 《书》,礼,乐等.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自学,孔子学业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在当时学术下移的时代,孔子顺应时代朝流,开始兴办私学,且因其别具一格的办学方针——"有教无类";新颖而生动的教育教学方法——"举一反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悱不发,不愤不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这些使孔子创办的学校远胜于同时期和以往尚处于摸索或试办阶段的一切私家之学,成为春秋开创私人办学新局面的杰出代表.当时孔子才30岁,孔子称自己"三十而立",就是指他在30岁前后 因办私学成功而立足于世. 孔子办私学获得成功以后,便对三代(夏,殷,周)的礼乐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了解,不仅随时问人请教,而且先后到宋国,洛邑,杞国等地,对殷礼,周礼和夏礼作实际考察.其考察和研究所得使他发现两点:一是认为三代礼制表现为一种渐进的历史过程,即"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5]二是感到夏礼和殷礼由于时代久远,文献不足征而不知其详,唯有在夏礼和殷礼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周礼丰富多彩.他以十分惊叹的语气称赞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6].孔子称道的周代"郁郁之文",不仅指周代的礼乐的审美特征,而且包括它崇尚人伦道德的理性精神,以至包括具有内容美和形式美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它们同夏商二代的古典文化相比,属于现代文化;同落后地区相比,则是先进文化.孔子认为这种超越以往时代和其它民族的周文化,应该优先受到尊崇和发扬.所谓"从周",便是他这种愿望的简要表述.在不同民族文化和三代文化并存的春秋时期,确立周文化的主导地位,对于当时正在进行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无疑具有极大意义.孔子37岁自齐返鲁,又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大约在40岁前后,便树立"从周 "之愿而终生不渝.他称自己"四十而不惑",所不惑者,当然包括"从周"的信仰,另外也有掌握了各种知识,任何事情都不致于迷惑的意思. 在孔子以前,人们对天命的认识经历了由天神崇拜转向理性探讨的渐进过程."天命"一语,源于殷人的"帝令","帝令"最早见于殷墟卜辞.帝,以后又作"上帝"," 天帝","天".令即命,古无"命"字,以"令"作"命".在认识自然规律能力低下而致迷信深重的古代,人们相信至上神"天帝"的存在,它是世界的主宰和王权的保护者,天命即其意志的显现,事无巨细都要占卜吉凶,以求天意神示.殷末纣王面临全国众叛亲离的形势,说:"呜呼!我生不有命在天 "[7],大祸临头还不相信自己受天之命的王权会出现危机. 讲究实际的周人,从殷灭亡的教训中受到启示,提出"天命靡常"[8],"皇天无亲,唯德是辅"[9],认为天的保护作用不是绝对的.这种思想倾向在西周末年的政治动荡中,促使人们对天的信仰发生了动摇,疑天,怨天的情绪普遍增长,所谓"昊天不佣","昊天不惠","昊天不平"[10],"疾威上帝,其命多辟"[11]一类的话,在《诗经》中随处可见. 时至春秋,天命神鬼观念在两个方面受到冲击:一是由于科技的进步,使人们对天象和其它自然现象的观察日益丰富,被神秘化的自然越来越多地被人们认识.二是由于人们在生产领域和社会变革中的作用日益增强,使他们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力量,从而影响了天地神鬼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这两种情况的结合,促进了春秋无神论的滋长,出现很多关于神人关系和吉凶祸福问题的新观点,诸如"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12],"阴阳之事,非吉凶所生也.吉凶由人"[13],"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14].所有这些,实际上否认了天作为人格神的地位,也影响了孔子天命观的形成. 孔子倡导仁学,强调人为,通晓天文历法,因而不自觉地形成了带有时代烙印的天命观.如"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15],其大意为"天不发号施令,而四季照常运行,百物照常生长."这同老子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意思完全一致,天具有自然的属性.出自这种自然之天的"天命",当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天帝意志的显现,而不能不具有自然法规或事物规律性的涵义.故孔子称自己"五十而知天命 ".知天命,即认识自然发展变化的规律,是他这个时期的重要思想收获. 孔子50岁以后,开始出任鲁国宫廷之职,从中都宰平步青云至司寇行摄相事, 即协助或代理季氏处理国政.由于孔子的政治主张终不能为鲁侯所用,孔子见在鲁国从政无望,便携部分学生出国游历诸侯,但其政治主张仍就不能为中原诸国所用.经过艰难曲折的跋涉,于公元前492年5月,孔子一行抵达陈国.陈国是南方妫姓小国,陈侯对这位中原名人和他的一群高足的到来十分高兴,待以上宾,把最好的馆舍分配给他们住.孔子也因此获得生活上暂时平静和安宁. 这时,孔子已经60岁了.经过长期求索和遭遇坎坷而转入生活平静之后,使孔子有时间对自己的求索和体会进行总结.其心得之一就是对中庸的发现和认识,"中",即矛盾相互联结所表现出来的度,"庸"通"用","中庸"即以中为用.在孔子看来,把握这种度,以促进事物之间的协调发展,应成为修身治国的基本原则.60岁时,对中庸的发现和认识,以及以后对中庸的理论发挥,正如他后来回忆自己思想历程时所说:"六十而耳顺",即经过几十年的探索,追求,到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辨真假,判明是非了. 60岁以后的孔子,一方面继续传教弟子,整理古代典籍,并对中庸加以理论上的发挥;另一方面继续努力使自己的政治主张能得到应用,以实现济世安民的宏愿.又经过近十年的颠沛流离,最后回到故土鲁国.归鲁后,门弟子增多,私学有进一步发展,除教学外,他把主要精力用于文化典籍的整理上.但事情很不尽如人愿,为社会发展奋斗了一生的孔子,晚年的家庭生活是非常凄苦的.继夫人亓官氏去世之后,他唯一的儿子孔鲤也先他而去,不久,他最亲密的两位学生颜回和子路也不幸亡故.这样,长期的劳累夺去了他的健康,体内的隐疾由于孔鲤,颜回,子路相继离世而急剧恶化. 到公元前479年夏历正月,虽然已进入孟春时节,但外面仍寒意瑟瑟.枯萎的小草带着残冬的梦,蜷缩在路旁.唯有庭前三株桧树,以它素有的苍翠在寒风中挺立.他扶杖望着这几株年轻时亲手栽种而现已硕大成荫的桧树,不禁惋叹已流逝的岁月.他想起前些时候对学生们所说的那席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深知这席话所折射出来的曲折经历和艰辛代价.而经过数十年探索和追求,在七十岁以后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不违反事物发展规律,从而能正确指导行动,避免重大错误.)这不是很宝贵的吗!他似乎此时才体会到七十岁对人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但是,有谁能理解我呢 "理解我的,大概只有天吧!"他慨叹着. 就这样,孔子从此便卧床不起,终于在是年夏历2月11日,溘然长逝,享年73岁.
2023-07-16 19:38:123

古人讲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是什么意?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意思是说孔子在十五岁那年立志从学,三十而立并非三十岁成家立业,这里的"立"是指学业的根基已经树立,就是个人的价值观已经形成,不会被外力所动摇。四十不惑,确切的说也不是四十岁没有疑惑,“立”与“惑”是一组对立,界定在于是否懂得行权,三十而“立”时通常遇事无权可行,无权则无发言权,对事态度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四十时,已掌握一定权利,此时处事相对通达,对待事情是无可,无不可。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并非常言说的年纪大了,耳朵顺了,听什么都能接受。《说文》中提到:“理也,损百川。”意思是河川流通顺畅了以后,才看得天下美景。正所谓,顺之而后,始见天理,始着条理。
2023-07-16 19:38:212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是什么意思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穷其现实之“立”,尽其现实所“立”之“不患”而“不惑”于时,以其当下之时让智慧鲜活地呈现而“知天命”,然后才有“耳顺”的内圣、“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外王。详解:一句无人不晓的话,却一直无人真的晓得,甚至连并列成分省略的简单语法现象,都没被指出过。“十有五而志于学”后的“立”、“不惑”、“知天命”, m“于”,相当于“被”、“用”;“志”,“志”的古字,标记。“志于X”,用X来标记。这里有两层意思:一、十有五、三十等年岁数字,大致和孔子达到某种相应境界的实际年龄相关,但并不表明这个体经验有着任何绝对的意义,例如,并不是任何人“三十”就一定“立”,“三十”与“立”之间并不必然相关,这些境界也并不一定按年龄机械地被赋予某种必然的次序,只是一种标记;二、所有以往解释都忽视了“志于”的省略,而把后面的境界当成“学”的必然结果,更把每种境界当成一个固定的标准,却不知每种境界是自足而动态的,每种境界都有其“成住坏灭”,之所以是“志于”,只是把每种境界用一个名言标记而已,决不能掩盖其鲜活的当下呈现。“学”,“闻见学行”“圣人之道”,“闻见”而“学”,“学”而“行”,“学”是贯通“闻见”与“行”的枢纽,“学”,包罗万有,相应境界、所为,以“学”为标记。“立”,世间一切,皆有所“立”,有所位次,究底穷源,首先就要究其“立”、穷其位次,如此境界、所为,就以“立”为标记。“不惑”,“立”则有其“患”,“患”则有其“惑”,而“立”皆“不患”而“立”其“患”,不穷其“不患”,则不能“不惑”,这“不患”而“不惑”的境界、所为,就以“不惑”为标记。“天”,时也;“时”,当下也;“命”,生存、存在;“知“,智慧。“知天命”,当下生存而呈现智慧。所有的智慧,都离不开当下的生存,否则都是虚无幻想,智慧的成就,必须是当下生存的鲜活呈现,这境界、所为就以“知天命”为标记。“顺”,遵循;“耳顺”,“耳”,“闻”也,“闻”与“见学行”是不可分的,“闻见学行”遵循什么?就是“知天命”。“闻见学行”遵循当下生存鲜活呈现的智慧,这才是真正的“耳顺”,这种境界、所为,以“耳顺”为标记。“从心所欲不逾矩”,“心”,非指一已之私心,民心也,依从民心期望不越“矩”,何谓“矩”?“闻见学行”“圣人之道”在当下现实中可能实现的位次。依从民心所期望但不超越“闻见学行”“圣人之道”在当下现实中可能实现的位次,这境界、所为以“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标记。“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穷其现实之“立”,尽其现实所“立”之“不患”而“不惑”于时,以其当下之时让智慧鲜活地呈现而“知天命”,然后才有“耳顺”的内圣、“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外王。只有这样理解,才算大致明白本章的主旨。白话直译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说:我十五岁的境界、所为用“从此闻见学行圣人之道”来标记,三十岁的境界、所为用“穷尽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的现实可能位次”来标记,四十岁的境界、所为用“透彻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现实可能位次的不患”来标记,五十岁的境界、所为用“闻见学行圣人之道让智慧依当下生存鲜活地呈现”来标记,六十岁的境界、所为用“遵循当下生存鲜活呈现的智慧而闻见学行圣人之道以成就内圣”来标记,七十岁的境界、所为用“依从民心期望但不超越闻见学行圣人之道在当下现实中可能实现位次而成就外王”来标记。
2023-07-16 19:38:302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怎么解释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穷其现实之“立”,尽其现实所“立”之“不患”而“不惑”于时,以其当下之时让智慧鲜活地呈现而“知天命”,然后才有“耳顺”的内圣、“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外王。详解:一句无人不晓的话,却一直无人真的晓得,甚至连并列成分省略的简单语法现象,都没被指出过。“十有五而志于学”后的“立”、“不惑”、“知天命”, m“于”,相当于“被”、“用”;“志”,“志”的古字,标记。“志于X”,用X来标记。这里有两层意思:一、十有五、三十等年岁数字,大致和孔子达到某种相应境界的实际年龄相关,但并不表明这个体经验有着任何绝对的意义,例如,并不是任何人“三十”就一定“立”,“三十”与“立”之间并不必然相关,这些境界也并不一定按年龄机械地被赋予某种必然的次序,只是一种标记;二、所有以往解释都忽视了“志于”的省略,而把后面的境界当成“学”的必然结果,更把每种境界当成一个固定的标准,却不知每种境界是自足而动态的,每种境界都有其“成住坏灭”,之所以是“志于”,只是把每种境界用一个名言标记而已,决不能掩盖其鲜活的当下呈现。“学”,“闻见学行”“圣人之道”,“闻见”而“学”,“学”而“行”,“学”是贯通“闻见”与“行”的枢纽,“学”,包罗万有,相应境界、所为,以“学”为标记。“立”,世间一切,皆有所“立”,有所位次,究底穷源,首先就要究其“立”、穷其位次,如此境界、所为,就以“立”为标记。“不惑”,“立”则有其“患”,“患”则有其“惑”,而“立”皆“不患”而“立”其“患”,不穷其“不患”,则不能“不惑”,这“不患”而“不惑”的境界、所为,就以“不惑”为标记。“天”,时也;“时”,当下也;“命”,生存、存在;“知“,智慧。“知天命”,当下生存而呈现智慧。所有的智慧,都离不开当下的生存,否则都是虚无幻想,智慧的成就,必须是当下生存的鲜活呈现,这境界、所为就以“知天命”为标记。“顺”,遵循;“耳顺”,“耳”,“闻”也,“闻”与“见学行”是不可分的,“闻见学行”遵循什么?就是“知天命”。“闻见学行”遵循当下生存鲜活呈现的智慧,这才是真正的“耳顺”,这种境界、所为,以“耳顺”为标记。“从心所欲不逾矩”,“心”,非指一已之私心,民心也,依从民心期望不越“矩”,何谓“矩”?“闻见学行”“圣人之道”在当下现实中可能实现的位次。依从民心所期望但不超越“闻见学行”“圣人之道”在当下现实中可能实现的位次,这境界、所为以“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标记。“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穷其现实之“立”,尽其现实所“立”之“不患”而“不惑”于时,以其当下之时让智慧鲜活地呈现而“知天命”,然后才有“耳顺”的内圣、“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外王。只有这样理解,才算大致明白本章的主旨。白话直译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说:我十五岁的境界、所为用“从此闻见学行圣人之道”来标记,三十岁的境界、所为用“穷尽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的现实可能位次”来标记,四十岁的境界、所为用“透彻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现实可能位次的不患”来标记,五十岁的境界、所为用“闻见学行圣人之道让智慧依当下生存鲜活地呈现”来标记,六十岁的境界、所为用“遵循当下生存鲜活呈现的智慧而闻见学行圣人之道以成就内圣”来标记,七十岁的境界、所为用“依从民心期望但不超越闻见学行圣人之道在当下现实中可能实现位次而成就外王”来标记。
2023-07-16 19:38:414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来稀,八十为耄耋之年

二十不勤,三十不立,四十不富,五十靠子助。
2023-07-16 19:39:0013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是什么意思?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穷其现实之“立”,尽其现实所“立”之“不患”而“不惑”于时,以其当下之时让智慧鲜活地呈现而“知天命”,然后才有“耳顺”的内圣、“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外王。详解:一句无人不晓的话,却一直无人真的晓得,甚至连并列成分省略的简单语法现象,都没被指出过。“十有五而志于学”后的“立”、“不惑”、“知天命”, m“于”,相当于“被”、“用”;“志”,“志”的古字,标记。“志于X”,用X来标记。这里有两层意思:一、十有五、三十等年岁数字,大致和孔子达到某种相应境界的实际年龄相关,但并不表明这个体经验有着任何绝对的意义,例如,并不是任何人“三十”就一定“立”,“三十”与“立”之间并不必然相关,这些境界也并不一定按年龄机械地被赋予某种必然的次序,只是一种标记;二、所有以往解释都忽视了“志于”的省略,而把后面的境界当成“学”的必然结果,更把每种境界当成一个固定的标准,却不知每种境界是自足而动态的,每种境界都有其“成住坏灭”,之所以是“志于”,只是把每种境界用一个名言标记而已,决不能掩盖其鲜活的当下呈现。“学”,“闻见学行”“圣人之道”,“闻见”而“学”,“学”而“行”,“学”是贯通“闻见”与“行”的枢纽,“学”,包罗万有,相应境界、所为,以“学”为标记。“立”,世间一切,皆有所“立”,有所位次,究底穷源,首先就要究其“立”、穷其位次,如此境界、所为,就以“立”为标记。“不惑”,“立”则有其“患”,“患”则有其“惑”,而“立”皆“不患”而“立”其“患”,不穷其“不患”,则不能“不惑”,这“不患”而“不惑”的境界、所为,就以“不惑”为标记。“天”,时也;“时”,当下也;“命”,生存、存在;“知“,智慧。“知天命”,当下生存而呈现智慧。所有的智慧,都离不开当下的生存,否则都是虚无幻想,智慧的成就,必须是当下生存的鲜活呈现,这境界、所为就以“知天命”为标记。“顺”,遵循;“耳顺”,“耳”,“闻”也,“闻”与“见学行”是不可分的,“闻见学行”遵循什么?就是“知天命”。“闻见学行”遵循当下生存鲜活呈现的智慧,这才是真正的“耳顺”,这种境界、所为,以“耳顺”为标记。“从心所欲不逾矩”,“心”,非指一已之私心,民心也,依从民心期望不越“矩”,何谓“矩”?“闻见学行”“圣人之道”在当下现实中可能实现的位次。依从民心所期望但不超越“闻见学行”“圣人之道”在当下现实中可能实现的位次,这境界、所为以“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标记。“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穷其现实之“立”,尽其现实所“立”之“不患”而“不惑”于时,以其当下之时让智慧鲜活地呈现而“知天命”,然后才有“耳顺”的内圣、“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外王。只有这样理解,才算大致明白本章的主旨。白话直译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说:我十五岁的境界、所为用“从此闻见学行圣人之道”来标记,三十岁的境界、所为用“穷尽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的现实可能位次”来标记,四十岁的境界、所为用“透彻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现实可能位次的不患”来标记,五十岁的境界、所为用“闻见学行圣人之道让智慧依当下生存鲜活地呈现”来标记,六十岁的境界、所为用“遵循当下生存鲜活呈现的智慧而闻见学行圣人之道以成就内圣”来标记,七十岁的境界、所为用“依从民心期望但不超越闻见学行圣人之道在当下现实中可能实现位次而成就外王”来标记。
2023-07-16 19:39:416

都说男人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60是什么?,70古来稀。大神们帮帮忙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023-07-16 19:40:218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甲子,七十耳顺是什么意思?

到了六十岁,也能辩明其事非曲直,但是还没有达到从心而欲,自十五岁开始做人处世。然而从心而欲,从心而欲嘛,人变得“中庸”了,也就是碰到事情都有自己的行为准则,不再会有犹豫不定了,有摇摆的现象:再过十年,确定了,从此而“立”,做人处世的道理不变,并不是可以随便乱来,便可以分辨真假是非了,到了四十岁,才不怀疑,有些再怎么努力也不成。“七十而从心而欲,有些不可为之。“四十而不惑”,自己都听的进去而毫不动心。这段是孔子报告自己一生经历的话,没有摇摆的现象了,五十而知天命,经历许多磨难:又过了十年。这段话我超喜欢,即不违反事物发展规律,这还只是对形而下的人生学问而言,七十而从心所欲,然而,方才可以到达从心而欲:再过了十年,方知是命中注定要这样了,不逾矩:经过十五年,安身立命的行为准则。“立”的意思就是不动,到了三十岁,后面这句话很重要。但是,做人处世的道理,我也听的进去。而不是说开创了事业。这个心里平静不是心如止水,波澜不惊。也就是说,“不逾矩”,此时经过了人生的磨练,有些可为,可以举重若轻了,不逾矩”,甚为简洁,六十而耳顺,虽然这个时候“立”了。至此终于可以挥洒自如:吾十有五志于学,这十五年都在学习,从而能正确指导行动,看到人家东西好就去拿,当是镇定自如。“三十而立”,不生气,有自己的判断标准和处世原理,心里平静,到此终于开始确定了自己的人生观点,还是会有怀疑。耳顺”的道理是说。“六十而耳顺”,你骂我。也就是开始有自己的人生哲学和大局观,死气沉沉,三十而立?不是这样的,听别人言语,这完全是两回事情,有些可成,好话坏话尽管人家去说:又过了十年,什么话都能听得下去,四十而不惑,学问修养。到这个境界,而是很活泼。“吾十有五志于学”。“五十而知天命”:十五岁时立志做学问子曰
2023-07-16 19:40:442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全文是什么?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第二章·为政篇》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三十而立,是说在前面阶段的学习和充实自己修养的基础上,确立自己在为人处事,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原则。四十不惑,是三十而立的下一个阶段,四十不惑,是说用自己的原则在经历许多的人和事后,对自己的原则不惑,而不是说对什么都不疑  惑,如果都不疑惑那就成为神人了。五十知天命,也不是所谓的宿命论,而是明白所谓命运,现在的一切一切,都是自己造就的,因此就应不怨天、不尤人。六十而耳顺,是说这个时候,能明白是非,好的坏的自己能辨别。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说到了七十岁时的时候,你在为人处事的方方面面都成熟,做事的时候就基本不会犯错,而不是说随心所欲,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我们读论语是不能粗心大意,不能片面的从文字上理解,而要深入了解这些话的用意,并把它应用到生活中去。
2023-07-16 19:41:032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怎么解释?

中国文化不能这样解释,也不应该是开玩笑的工具。正解如下: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皇邢二《疏》皆说,此章是孔子隐圣同凡,劝人勤学。「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字,音义皆同「又」字。古文句法,十有五,就是十又五,语体就是十五。孔子说:「我十五岁即志于学。」《毛诗传》说:「诗者,志之所之,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依此解释,「志」就是心之所之,也就是一心趣向之意。「志于学」,就是专心求学。《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在童年,即知求学。此处孔子自述十五岁志于学,皇邢二《疏》皆据《白虎通辟雍篇》解释,十五是成童之岁,心志坚明,故自十五始志于学。刘氏《正义》据《白虎通》说,十五岁是入大学之年,所学的是经术。刘氏又据《礼记大学篇》所说,始于致知格物,终于治国平天下,皆是大学所学的经术。「三十而立。」皇《疏》:「立,谓所学经业成立也。」刘氏《正义》:「立,谓学立。」自十五岁,志于学,至三十岁,所学已成立。也就是学有根柢,有力,非外力所能摇动。「四十而不惑。」孔安国注,「不惑」,就是不疑惑。程氏树德《论语集释》,引黄式三《论语后案》:「立,必先不惑,而言不惑于立之后者,何也。夫子曰,可与立,未可与权。立,守经也。不惑,达权也。」「不惑」,遇事可以行权,无可,无不可。「立」,则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不知权变之道。所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就是天的命令。如刘氏《正义》引《汉书董仲舒传对策》曰:「天令之谓命。」刘氏《正义》说:「知天命者,知己为天所命,非虚生也。盖夫子当衰周之时,贤圣不作久矣。及年至五十,得《易》学之,知其有得,而自谦言无大过。则天之所以生己,所以命己,与己之不负乎天。故以知天命自任。命者,立之于己,而受之于天,圣人所不敢辞也。」孔子学《易》,乃知天命。吾人虽闻天命,未必能知,须先信赖圣言,以求知之。「六十而耳顺。」郑康成注:「耳顺,闻其言,而知微旨也。」皇《疏》:「但闻其言,即解微旨,是所闻不逆于耳,故曰耳顺也。」皇《疏》又引李充说:「心与耳相从,故曰耳顺也。」顺字,《说文》:「理也,损页川。」段注以为,自人之头顶至脚踵,如河川流通,至为通顺。顺之而后,始见天理,始着条理。由此可知,「耳顺」就是耳的功能已经通顺自己以及他人的心理,故能闻他人之言,即知他人的心意。此是耳闻无碍之境。「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的从字,作顺从讲。「矩」是端正方形的工具,《说文》作巨,引申为法度之义。孔子至七十岁时,顺从心之所欲而不逾越法度。顺心而为,自然合法,也就是动念不离乎道。程氏树德《论语集释》,引明儒顾宪成《讲义》说:「这章书,是夫子一生年谱,亦是千古作圣妙诀。」顾氏以为,孔子自十五志于学,至四十而不惑,是修境。五十知天命,是悟境。六十耳顺,至七十从心,是证境。顾氏此说,大有道理。
2023-07-16 19:41:221

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出自什么?

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出自《论语·为政》。
2023-07-16 19:41:413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是什么意思

正解如下: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皇邢二《疏》皆说,此章是孔子隐圣同凡,劝人勤学.「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字,音义皆同「又」字.古文句法,十有五,就是十又五,语体就是十五.孔子说:「我十五岁即志于学.」《毛诗传》说:「诗者,志之所之,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依此解释,「志」就是心之所之,也就是一心趣向之意.「志于学」,就是专心求学.《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在童年,即知求学.此处孔子自述十五岁志于学,皇邢二《疏》皆据《白虎通辟雍篇》解释,十五是成童之岁,心志坚明,故自十五始志于学.刘氏《正义》据《白虎通》说,十五岁是入大学之年,所学的是经术.刘氏又据《礼记大学篇》所说,始于致知格物,终于治国平天下,皆是大学所学的经术.「三十而立.」皇《疏》:「立,谓所学经业成立也.」刘氏《正义》:「立,谓学立.」自十五岁,志于学,至三十岁,所学已成立.也就是学有根柢,有力,非外力所能摇动.「四十而不惑.」孔安国注,「不惑」,就是不疑惑.程氏树德《论语集释》,引黄式三《论语后案》:「立,必先不惑,而言不惑于立之后者,何也.夫子曰,可与立,未可与权.立,守经也.不惑,达权也.」「不惑」,遇事可以行权,无可,无不可.「立」,则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不知权变之道.所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就是天的命令.如刘氏《正义》引《汉书董仲舒传对策》曰:「天令之谓命.」刘氏《正义》说:「知天命者,知己为天所命,非虚生也.盖夫子当衰周之时,贤圣不作久矣.及年至五十,得《易》学之,知其有得,而自谦言无大过.则天之所以生己,所以命己,与己之不负乎天.故以知天命自任.命者,立之于己,而受之于天,圣人所不敢辞也.」孔子学《易》,乃知天命.吾人虽闻天命,未必能知,须先信赖圣言,以求知之.「六十而耳顺.」郑康成注:「耳顺,闻其言,而知微旨也.」皇《疏》:「但闻其言,即解微旨,是所闻不逆于耳,故曰耳顺也.」皇《疏》又引李充说:「心与耳相从,故曰耳顺也.」顺字,《说文》:「理也,损页川.」段注以为,自人之头顶至脚踵,如河川流通,至为通顺.顺之而后,始见天理,始着条理.由此可知,「耳顺」就是耳的功能已经通顺自己以及他人的心理,故能闻他人之言,即知他人的心意.此是耳闻无碍之境.「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的从字,作顺从讲.「矩」是端正方形的工具,《说文》作巨,引申为法度之义.孔子至七十岁时,顺从心之所欲而不逾越法度.顺心而为,自然合法,也就是动念不离乎道.程氏树德《论语集释》,引明儒顾宪成《讲义》说:「这章书,是夫子一生年谱,亦是千古作圣妙诀.」顾氏以为,孔子自十五志于学,至四十而不惑,是修境.五十知天命,是悟境.六十耳顺,至七十从心,是证境.顾氏此说,大有道理.
2023-07-16 19:42:071

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来稀

七十古稀,年龄越大,人生阅历就越多,不需要再有什么顾虑人生已经快要到尽头了。
2023-07-16 19:42:178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耳顺六十知天命七十古来稀!

更新1: 并无弱冠之年,应是及笄也,七十当是古来稀,八十、九十、一百则应另有称谓, 三十之前: 总角 幼儿的意思(头上的那两个髻) 束发 童年(稍大的儿童.头上是有一个髻的) 髫年 小孩(不束髻 下垂的头发) 及笄 指女子(少女)能够用簪于挽发 表示已经十五岁 已成年. 弱冠(我认为这个很难听) 已冠(已行冠礼) 刚刚二十岁. 妙龄 青少年时代(总是令人想起妙龄女郎......) 桃李年 指年青女子 随后就是而立之年 到七十岁了! 从心所欲年 这才是七十岁喔 出自论语的喔. 古稀之年 这是指超过七十岁的老人 而不是七十岁. 耄耋之年 耄是指白发 指七十岁以上 通常指八十岁. 期颐 指一百岁 期是指已到一百 颐是[养]的意思. 总算打好了 如有打错 请通知我. 2007-05-13 11:28:23 补充: 及笄乃指少女也 笄即簪 并非指男子也.弱冠之说 本人从书本中学取 应为正确.古代二十亦曰弱 即指年少.从心所欲年 乃出至论语 [正是从心所欲年 名传环宇德齐天.]古稀之年 你如果不相信我 可以查一查 以我的知识 的确为已超过七十岁.至于九十岁 我亦不清楚 亦不知其存在与否 恕小弟无能为力.另外 六十另称花甲之年. 2007-05-13 11:30:57 补充: 我在网上收集了一些资料 你可看看.古代,对老人年龄有一些特定的称呼,如:五十岁称为“艾”;六十岁称为“耆”,进入老之境,免服力役;七十岁称为“耄”,白发苍苍之意;八十岁称为“耋”,老态龙钟;九十岁称为“鲐”,老人背上生斑如鲐鱼背;百岁称为“期颐”,意为饮食起居期待于子孙奉养照顾。把百岁老人称“寿星”,把“寿星”出现视为人世盛事,崇为“人间祥瑞”。 2007-05-13 11:34:13 补充: 我另亦收集到一个较为详细的文章(表?)古代年龄称谓 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07-05-13 11:34:24 补充: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2023-07-16 19:43:341

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60、70、80、90、100怎么说的?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60-顺耳(花甲) 70-古稀 80、90-耄耋 100-期颐
2023-07-16 19:43:443

孔子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和七十是什么?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
2023-07-16 19:44:083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五十知天命,六十是什么?七十是什么?求详解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注释】 有:同“又”.立:站得住的意思.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2023-07-16 19:44:171

为什么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

就是告诉你,人到了什么时候就该做什么事。
2023-07-16 19:44:252

① 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出自?

这句话出自《礼记·曲礼》。《礼记·曲礼》是著名儒家巨作《礼记》中的一篇文章。《礼记》是战国到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的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有多人不是一人编写,而是多人合作完成的。据说,其中多篇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另外里面也兼收了先秦的其它典籍。扩展资料:原文相关段落: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行役以妇人,适四方,乘安车,自称曰老夫,于其国则称名,越国而问焉,必告之以其制。白话译文:男子长到十岁叫做幼,这时候该出外上学了;二十岁叫做弱,这时候就该加冠了;三十岁叫做壮,这时候就该娶妻了;四十岁叫做强,这时候就该做官了;五十岁叫做艾,这时候就该参与国家的政事了;六十岁叫做耆 ,这时候就该役使他人了。七十岁叫做老,这时候就该把家事交给儿孙掌管了;八九十岁的人叫做耄 ;七岁的孩子叫做悼。被称为耄与悼的老人和幼儿,即令有罪,也不对他们判刑。百岁老人叫做期,儿孙要尽心加以供养。大夫级别的官员,到了七十岁就可以把所掌管的事情交还君主而告老。如果告老未得允许,那么君主一定要赐给大夫几和杖,在本国因公外出,可以有妇人陪从。若出使异国,可以乘坐安车。在上述场合与人讲话,可以自称“老夫”,但在朝廷上与自己的国君讲话则要自称己名。邻国来问,国君必问于老者以答之。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礼记·曲礼
2023-07-16 19:44:451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是什么意思呢?

古人曾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这个“四十不惑”其中的“不惑”指的是什么?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023-07-16 19:44:592

求“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为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出处

二十为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八十耄耋,九十到一百位期颐,出处是啥,我也不太清楚
2023-07-16 19:45:366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

四十不惑:意思并非一个人到了四十岁,就什么也不迷惑了。四十不惑的真正意思应该是:一个人到了四十岁,经历了许多,已经有自己的判断力了;五十知天命:“知天命”不是听天由命、无所作为,而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为但不企求结果。 所以,“五十而知天命”,是说五十岁之后,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六十耳顺: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七十随心所欲:七十顺心而为,自然合法,也就是动念不离乎道。扩展资料:典源:《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论语·为政
2023-07-16 19:46:101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那么二十、八十、九十、一百呢????

20加冠,八九十耄耋,100岁朝杖
2023-07-16 19:46:418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原文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原文内容

  原文为: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出自春秋时期孔子所作的《论语·为政》,内容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2023-07-16 19:47:071

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什么来着,后面还有那些?

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
2023-07-16 19:47:424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八十九十耄耋;一百期颐的意思?

三十而立: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不惑:四十岁能明白事理,不迷惑;五十知天命:五十岁知道自己的命运;六十花甲:六十岁六十岁花甲,指米寿;七十古稀:七十岁为古稀之年,指人到70岁;八十九十耄耋:八九十岁耄耋,耄耋之年;一百期颐:百年为期颐,指百岁高龄。
2023-07-16 19:48:371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是什么意思

三十而立:三十岁,知道规矩,能在社会上站得住脚四十不惑:是指一个人到了四十岁,经历了许多,已经有自己的判断力了五十知天命:是指五十岁之后,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六十耳顺:是指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孔子画像【出处】《论语》,《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感,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译文】孔子说:“我大约十五岁志于学习尧、舜、禹、汤、文、武等先王之道。认真研究历史,用心学习《诗》、《礼》、《书》等文化。三十岁时,我的学说已经建立了基础,我也可以以我的学说立身于社会。四十岁时,我已知道我的学说是上天的旨意,故能信道不疑。虽听到各种议论,也不疑惑动摇。五十岁时,我已经明白道就是天。同时明白我是上天的仆人,上天交给我的使命就是修道、传道。六十岁时,一听别人的话,就能准确的理解,并能辨别判断他的话正确与否。如果他的话有错误,我也知道他的话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错。而我的判断也符合上天的旨意。别人提出的问题,我也能立即回答。而我的回答也符合上天的旨意。七十岁时,天在我里面,我在天里面,天与我同在,天与我合一。因此能随心所欲也不逾越上天的规矩、法则。”
2023-07-16 19:49:091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岁知天命、六十花甲”是《论语·为政》中孔子对于自己在30岁时所达到人生状态的自我评价。原文是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虽然不是人人都能做孔圣人,但后人往往把孔子的这些自我评语作为人生不同阶段所应达到的生活理想状态。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中的"立"不是指成家立业,而是在对社会和自己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的一种自觉的或者是有相对觉解的意识,一种自我人格独立的意识。人的"立"意识是一种普遍的精神现象,具有自觉性、独立性、阶段性、过程性、内在和外在统一性等特征。四十不惑的意思并非一个人到了四十岁,就什么也不迷惑了。四十不惑的真正意思应该是:一个人到了四十岁,经历了许多,已经有自己的判断力了(主要指价值判断即判断是非、善恶、好坏、美丑...)。扩展资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一系列的话,是孔子很自谦地表达自己在学习、理解和运用周礼的过程。十五立志于学习,到七十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是个非常谦虚的人,而他的一生极力推行的,就是周礼。而这段话,就很好地符合了孔子的为人和理想。三十而立,是说在前面阶段的学习和充实自己修养的基础上,确立自己在为人处事,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原则。同样四十不惑,是三十而立的下一个阶段,四十不惑,是说用自己的原则在经历许多的人和事后,对自己的原则不惑,而不是说对什么都不疑惑,如果都不疑惑那就成为神人了。五十知天命,也不是所谓的宿命论,而是明白所谓命运,一切一切,都是自己造就的,因此就应不怨天、不尤人。六十而耳顺,是说这个时候,能明白是非,好的坏的自己能辨别。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说到了七十岁时的时候,你在为人处事的方方面面都成熟,做事的时候就基本不会犯错,而不是说随心所欲,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十而立百度百科--四十不惑
2023-07-16 19:50:181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岁知天命,六十花甲,是什么意思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岁知天命、六十花甲”是《论语·为政》中孔子对于自己在30岁时所达到人生状态的自我评价。原文是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虽然不是人人都能做孔圣人,但后人往往把孔子的这些自我评语作为人生不同阶段所应达到的生活理想状态。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中的"立"不是指成家立业,而是在对社会和自己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的一种自觉的或者是有相对觉解的意识,一种自我人格独立的意识。人的"立"意识是一种普遍的精神现象,具有自觉性、独立性、阶段性、过程性、内在和外在统一性等特征。四十不惑的意思并非一个人到了四十岁,就什么也不迷惑了。四十不惑的真正意思应该是:一个人到了四十岁,经历了许多,已经有自己的判断力了(主要指价值判断即判断是非、善恶、好坏、美丑...)。扩展资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一系列的话,是孔子很自谦地表达自己在学习、理解和运用周礼的过程。十五立志于学习,到七十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是个非常谦虚的人,而他的一生极力推行的,就是周礼。而这段话,就很好地符合了孔子的为人和理想。三十而立,是说在前面阶段的学习和充实自己修养的基础上,确立自己在为人处事,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原则。同样四十不惑,是三十而立的下一个阶段,四十不惑,是说用自己的原则在经历许多的人和事后,对自己的原则不惑,而不是说对什么都不疑惑,如果都不疑惑那就成为神人了。五十知天命,也不是所谓的宿命论,而是明白所谓命运,一切一切,都是自己造就的,因此就应不怨天、不尤人。六十而耳顺,是说这个时候,能明白是非,好的坏的自己能辨别。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说到了七十岁时的时候,你在为人处事的方方面面都成熟,做事的时候就基本不会犯错,而不是说随心所欲,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十而立百度百科--四十不惑
2023-07-16 19:50:261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是什么意思

这个是出自论语 讲的是人生各年龄应有的状态
2023-07-16 19:50:374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来稀,八十为耄耋之年。是什么意思

就是说古时20岁时男子及冠,……
2023-07-16 19:51:073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来稀,八十为耄耋之年 是什么意思呀

2023-07-16 19:51:597

“三十而立,四十而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人心所欲,不逾矩”是什么意思?

这段话的意思是: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这段话出自《论语十二章》全文如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 日夜不停。”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2023-07-16 19:52:271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我15岁时,立志于学习,30岁能自立于世,40岁时遇事就不迷惑,50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60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了70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做什么便做什么,也不会超出规矩.”原文出自《论语·第二章·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注释:立:站得住的意思。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与《诗经》等“五经”,总称“四书五经”。全书共20章、492篇,首创 “语录体” 。是中国现代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包括《古论》《鲁论》和《齐论》。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而《齐论》则在汉魏时期失传。
2023-07-16 19:52:351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的原文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的原文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该句出自《论语·为政》,意思是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zhuàn),曾(céng)是以为孝乎?”   9、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1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sōu)哉?人焉廋哉?”   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2、子曰:“君子不器。”   13、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dài)。”   16、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己。”   17、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18、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xìng)其馀,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19、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20、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21、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   22、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23、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chǎn)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2023-07-16 19:52:431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说孔子在十五岁那年立志从学, 三十而立并非三十岁成家立业, 这里的"立"是指学业的根基已经树立, 就是个人的价值观已经形成,不会被外力所动摇。四十不惑,确切的说也不是四十岁没有疑惑, “立”与“惑”是一组对立,界定在于是否懂得行权, 三十而“立”时通常遇事无权可行,无权则无发言权,对事态度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 四十时,已掌握一定权利,此时处事相对通达,对待事情是无可,无不可。这里想象成一群四十来岁官运亨通的小老爷们,整天若无其事接待着一个个来自弱势群体的求助,表面心不在焉,内心精明了得,游戏规则是如何予其有利,如何制定。 呵呵,这个比喻来的有点噱头,但好理解“行权”重要性,行权者不惑也。现在该知道当官的多在哪个年龄段了吧. 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上天的命令吗?这么说不是很唯心? 其实这里有一段典故,周文王在五十岁坐牢时想不通自己为什么这么衰, 皇帝做了半辈子,如今还要坐牢,不甘心啊,于是潜心研究, 终于悟透一个道理——万物在周而复始的规律性变化,这就是《周易》的本质。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海有潮起潮落,花有花开花落, 天有白天黑夜,人有清醒睡眠 年有春夏秋冬,衣有四季之分, 股票有涨有跌,心情就有好有坏 业绩有高有低,待遇就有好有差 秒针滴答滴答,时间一圈圈跑远, 皇朝在循环交替,领导在不断更换, 流行在循环交替,明星在不断更换, 芯片在循环交替,手机在不断更换, 到最后我们的生死也是循环交替的.... 是的,一切都是周而复始的规律性变化, 站在这个层面照理没什么会想不通了, 可有人会说:“道理都懂,可做起来难。” 所以还不是真懂,那什么是真懂? 呵呵,没有五十年的造化,换不来啊! 不然怎么叫“五十知天命”呢 想来后世成为阶下囚的拿破轮,米络舍维其,乃至今天的撒达姆在悟性上若有周文王的半点功力, 也该落得安心了吧。 说完五十,再说六十 六十而耳顺,并非常言说的年纪大了,耳朵顺了,听什么都能接受。 《说文》中提到:“理也,损百川。”意思是河川流通顺畅了以后,才看得天下美景。 正所谓,顺之而后,始见天理,始着条理。 诗画中的美景是用眼睛看的, 而人心亦是一幅美景,却不能眼观, 于是要用耳朵来倾听,所谓弦外之音, 说的正是用耳朵听出潜藏的声音, 即是所言之人的真实所想 简单讲就是把察言观色的工夫发挥到家了。 朋友之间常说:“你只要说一句话,我就知道你下半句讲什么。” 要知道说这话的人完全出自对朋友的了解与性格的掌握。 而面对一个陌生人,很少有人敢这么说, 如果今天有个人站在你面前,对你说:“你要升官了” 那这个人不是算命的,就是耳顺的, 你若问他贵庚,兴许人家会告诉你:“老朽六十有三。”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从心所欲就是想怎么着就怎么着.自古只有皇帝敢这么说,难道人到七荀就敢自命为皇? 当然不是,下文的”不逾矩”便是这么做的前提. 这里的“矩”即法规,伦理。 整句说的是七十岁做事随心所欲,却不逾越规则, 这一条放在最后,足见境界之高了。
2023-07-16 19:52:501

三十二立,四十不惑,五十天命,六十……七十……?

花甲,古稀
2023-07-16 19:53:004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意思是:三十岁就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却又不超出规矩。出自春秋孔子弟子《论语·为政》第4章。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却又不超出规矩。”扩展资料《为政》共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儒家士子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民“安居乐业”,孔子这些话,是为了告诫后学,道德修养的过程是很漫长和艰难的,只有多多体会,才能真正理解为人之道和为政之道,修成君子。《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为政
2023-07-16 19:53:081

请问“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岁知天命、六十花甲”是什么意思?

1、二十弱冠的意思:古代汉族男子二十岁算成年,行"冠礼",以示成人。在此之前都是梳发髻,也称"总角",《诗经·氓》中有云: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这里的"总角"就是代指小时候,儿童时期。等到二十岁加冠之后,行冠礼,就成为成年人了,故称"二十弱冠"。2、三十而立的意思: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在句中通常作分句,指三十岁。3、四十不惑的意思:四十时,已掌握一定权利,此时处事相对通达,对待事情是无可,无不可。4、五十而知天命的意思:五十岁之后,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5、六十花甲的意思:花甲是对60岁以上老人的简称。是古代的一种年龄称谓。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6、七十古来稀的意思:七十岁高龄的人从古以来就不多见。指得享高寿不易。7、八十耄耋的意思:指八十岁的老人,通常泛指年纪大的人。
2023-07-16 19:53:3113

30而立,40而不惑,50而知天命,有谁知道后面是什么啊?分别是什么意思?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2023-07-16 19:54: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