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虽有嘉肴翻译及原文

2023-07-17 11:14:04
共1条回复
马老四

《虽有佳肴》原文以及翻译:

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yuè)命》曰:“学(xiào)学半”,其此之谓乎。

翻译: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困惑,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上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虽有嘉肴

作品出处

《虽有嘉肴》出自《礼记》之中的学记。《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如今所见到的《礼记》。

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

相关推荐

虽有嘉肴翻译及原文

《虽有嘉肴》是戴圣(相传)的著作。译文如下: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里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2023-07-17 09:52:422

虽有佳肴的原文及注释

虽有佳肴的原文及注释如下:一、【原文】《礼记·学记》:虽有嘉肴⑴,弗食,不知其旨也⑵;虽有至道⑶,弗学,不知其善也⑷。是故⑸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⑹。知不足,然后能自反⑺也;知困,然后能自强⑻也。故⑼曰:教学相长⑽也。《兑命》曰:“学学半⑾。”其此之谓乎?此文的体会:我们在学习中应重视实践,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在给同学讲解习题的同时加深了对此类题目的理解,而且又发现此类题目的新解法,可谓实践出真知,“教学相长”。二、【注释】(1)“虽有嘉肴”,“虽”,连词,虽然。“嘉肴”,美味的鱼肉。“佳”美好。“肴”,做熟的、鲜美的鱼肉等。(2)“弗食不知其旨也”,“食”,动词,吃。“其”代词,指代“食”的对象。“旨”,味美。(3)“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的。(4)“弗学不知其善也”,“善”,良好。(5)“是故”,连词。因此;所以。(6)“困”,不通,理解不清。(7)“自反”,意思是反过来要求自己。(8)“自强”,意思是自我勉励。“强”,勉励。(9)“故”,连词,所以。(10)“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11)“学学半”,意思是教育别人,是学习的一半。三、【翻译】即使有美味的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在学习之后就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以后就会知道不能理解的地方。知道不足,这样之后就能更好的反省自己;知道困难,这样之后就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2023-07-17 09:53:021

虽有嘉肴译文和原文

《虽有嘉肴》译文和原文如下: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翻译: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困惑,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虽有嘉肴》赏析《虽有嘉肴》出自《礼记》之中的学记,《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本文多使用对举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思路清晰,文势流畅,层层递进,文气贯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虽有嘉肴》
2023-07-17 09:53:421

文言文虽有佳肴的意思

1. 虽有佳肴翻译的意思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 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尚书·兑命》说:“教育别人,能收到一半的学习效果。”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注释:“虽有佳肴”,“虽”,连词,虽然。“佳肴”,美味的鱼肉。 “佳”美好。“肴”,做熟的鱼肉等。 “弗食不知其旨也”,“食”,动词,吃。“其”代词,指代“食”的对象。 “旨”,味美。“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的。“弗学不知其善也”,“善”,良好。 “是故”,连词。因此;所以。 “困”,不通,理解不清。“自反”,意思是反过来要求自己。 “自强”,意思是自我勉励。“强”,勉励。 “故”,连词,所以。“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学学半”,意思是教育别人,是学习的一半。 2. < >这篇文言文什么意思 作品原文虽有嘉肴(2),弗食,不知其旨(3)也;虽有至道(4),弗(5)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6)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7)。知不足,然后能自反(8)也;知困,然后能自强(9)也。 故曰:"教学相长(10)也。《兑命》(11)"曰:"学学半(12)。 "其此之谓乎?作品注释:⑴本节选自《学礼》。(《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 ⑵嘉肴:美味的菜。佳,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3)旨:甘美。 (4)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 (5)弗:不。(6)是故:所以。 (7)困:不通,理解不了。(8)自反:反省自己。 (9)自强:自我勉励。强:勉励。 (10)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11)兑通“说”,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12)学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第一个学读“xiao”(第四声),教的意思。.4作品译文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吃,是不知道它的甘美的。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知道它的好处的。所以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之后才会知道自己有不理解的地方。 知道了不足,这样之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了不懂的地方,这样之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 《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5作品读解看了这段文学,很容易让我们想起 *** 在《实践论》当中说的一段话:“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一大特点:非常重视实践,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于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 进行实践必须抱着现实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以清醒冷静的态度面对现实,是一就是一,绝不说是二。即使错了,也不敢于承认,使知道行合一,理论和实际联系在一起,反对空头理论。 这样就有了“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种自然而然的结论。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当然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而不能掺杂使假或者骄傲浮躁。 正如 *** 所说的,“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另一方面,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铺相成。 这样来看问题,同样也是现实的和实际的。[1]。 3. 文言文< >整篇文章是什么意思 虽有嘉肴原文: 《礼记·学记》:“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抄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 即使袭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1)“虽有嘉肴”,“bai虽”,连词,虽然。“嘉肴”,美味的鱼肉。“嘉”du美好。“肴”,做熟的鱼肉等。 (2)“弗食不知其旨也”,“食”,动词,吃。“其”代词,指代“食”的对象。“旨”,味美。 (3)“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的。 (4)“弗学不知其善也”,“善”,良好。 (5)“是故”,连词,所以。 (6)“困”,不通,理解不清。 (7)“自反”,意思是反过来zhi要求自己。 (8)“自强”,意思是自己努力。“强”,竭力,尽力。 (9)“故”,连词,所以。 (10)“教学相长”,意思是教dao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4. 文言文世说新语虽有佳肴对译,对译是什么意思 【原文】 虽有佳肴[1],弗食,不知其旨[2]也;虽有至道[3],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 [5];知困,然后能自强[6]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 半[7]”。其此之谓乎! 【注释】[1]肴:指有骨头的肉。[2]旨:指食物的味道。[3]至道:最有说服力的 理论。[4]困:迷惑不解。[5]自反:自我反省。[6]强:自己鼓励自己。[7]学学半: 教育别人,能学习一半。 【语译】 即使有鲜美的菜肴摆在那里,如果不吃,就不能知道它的美 味;虽然有至善的道理(最好的义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 它的美好可贵。 所以深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知识的贫乏,教育别人 之后才发现自己学识上的困惑。知道自己知识不够,然后才能自我反 省,努力向学;知道有困惑,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 所以说: 教与学相互发生作用,教育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尚书·兑命》 说:“教育别人,能收到一半学习的效果。”就是这个意思。 请一定采纳,有问题欢迎随时问我!
2023-07-17 09:53:591

虽有嘉肴的意思是什么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原文大意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尚书·兑命》说:“教育别人,能收到一半的学习效果.”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注释: (1)“虽有佳肴”,“虽”,连词,虽然.“佳肴”,美味的鱼肉.“佳”美好.“肴”,做熟的鱼肉等. (2)“弗食不知其旨也”,“食”,动词,吃.“其”代词,指代“食”的对象.“旨”,味美. (3)“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的. (4)“弗学不知其善也”,“善”,良好. (5)“是故”,连词.因此;所以. (6)“困”,不通,理解不清. (7)“自反”,意思是反过来要求自己. (8)“自强”,意思是自我勉励.“强”,勉励. (9)“故”,连词,所以. (10)“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11)“学学半”,意思是教育别人,是学习的一半.
2023-07-17 09:54:061

虽有嘉肴的出处?

《礼记》二则【朝代】先秦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 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 “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 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 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拓展资料:虽有嘉肴解析:虽然有美味的内食,但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 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 地方,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 然后就能自我反省; 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 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说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 道理吧?赏析:《虽有嘉肴》 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 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 相辅相成的, 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大道之行也解析: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 人能终其天年, 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 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赏析:本文表达了作者希望未来能建设一个没有君主统治,人人平等自由、没有剥削压迫的社会制度的美好心愿,从侧面折射出当时社会的黑暗。
2023-07-17 09:54:251

虽有嘉肴的意思

问题一:《虽有嘉肴》的翻译意思 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品尝,是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说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之后才会知道自己有不理解的地方。知道了不足,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说:教别人也是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虽有嘉肴(2),弗食,不知其旨也(3)。虽有至道(4),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5)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6)。知不足,然后能自反(7)也;知困,然后能自强(8)也。故曰:教学相长(9)也。《兑命》(10)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作品注释 ⑴本节选自《学礼》。(《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 ⑵嘉肴:美味的菜。佳,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 (3)旨:甘美。 ⑷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 (5)是故:所以。 (6)困:不通,理解不了。 (7)自反:反省自己。 (8)自强:自我勉励。强:勉励。 (9)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10)《尚书》的一篇。兑,通“说”。 (11)弗:不. 问题二:虽有嘉肴的“虽”是什么意思,是”即使“还是”虽然“? 应解释为――即使。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即使有美味的食物,(如)不吃(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 问题三:虽有嘉肴的翻译和原文 原文: 《虽有嘉肴》――《礼记》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尚书u30fb兑命》说:“教育别人,能收到一半的学习效果。”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望采纳。。 问题四:礼记 虽有嘉肴 中的兑字是什么意思 《礼记u30fb学记u30fb虽有嘉肴》 【原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勿、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译文】 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u30fb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注释】 1.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2.虽:即使。 3.嘉肴(yáo):美味的菜。嘉,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 4.旨:甘美。 5.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 6.是故:所以。 7.困:不通,理解不了。 8.自反:反省自己。 9.自强(qiǎng):自我勉励。强:勉励。 10.教学相长(zhǎng):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11.《兑(yuè)命》:《尚书》中的一篇。兑,通“说(yuè)”,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yuè)。命,《尚书》中的一种文章体裁,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尚书》,又称《书》《书经》,儒家经典之一。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的汇编。 12.学(xiào)学(xué)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第一个“学”是教的意思。 13.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示推测。 14.弗:不。 附注: 兑命: 即《说命》,《礼记》均作《兑命》,《古文尚书》篇名,有上、中、下三篇。兑,音yuè,有说或为“说”之误。 《古文尚书》有《说命》上、中、下三篇。 据《孔传u30fb序》:“高宗梦得说,使百工营求诸野,得诸傅岩,作《说命》三篇。 又《史记u30fb殷本纪》:“帝小乙崩,子帝武丁立。帝武丁即位,思复兴殷,而未得其佐。三年不言,政事决定于冢宰,以观国风。武丁夜梦得圣人,名曰说。以梦所见视群臣百吏,皆非也。于是乃使百工营求之野,得说于傅险中。是时说为胥靡,筑于傅险。见于武丁,武丁曰是也。得而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故遂以傅险姓之,号曰傅说。 《说命》三篇的主要内容是: 《说命》(上)是君臣的进谏及王、傅说的答辞与武丁的文告。 《说命》(中)是傅说向武丁的进言。 《说命》(下)是《说命》(中)的延续。 附:《礼记》中引的《兑命......>> 问题五:虽有嘉肴的此的意思 “此”指的是教学相长和前面的内容,还是“学学半”的道理 不明白可以请教是什么意思呢? 问题六:语文课文虽有嘉肴的意思 即使有美味的饭菜
2023-07-17 09:54:321

虽有嘉肴翻译及原文

《虽有嘉肴》翻译及原文如下:一、原文: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之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二、翻译: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困惑,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上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古代设学施教,每二十五家的“闾”设有学校叫“塾”,每一“党”有自己的学校叫“庠”,每一“术”有自己的学校叫“序”,在天子或诸侯的国都设立有大学。学校里每年招收学生入学,每隔一年对学生考查一次。第一年考查学生断句分章等基本阅读能力的情况,第三年考查学生是否专心学习和亲近同学,第五年考查学生是否在广博地学习和亲近老师,第七年考查学生讨论学业是非和识别朋友的能力,这一阶段学习合格叫“小成”。第九年学生能举一反三,推论事理,并有坚强的信念,不违背老师的教诲,达到这一阶段的学习标准叫“大成”。唯有这样,才能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周围的人能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也会来归顺他,这就是大学教人的宗旨。古书上说:“求学的人应效法小蚂蚁衔土不息而成土堆的精神不倦地学习。”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虽有嘉肴》作品出处介绍:《礼记》,相传西汉梁国人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是战国以后及西汉时期社会的变动,包括社会制度、礼仪制度和人们观念的继承和变化,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记》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
2023-07-17 09:54:431

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类比论证的方法。。。。。。。。。。
2023-07-17 09:56:296

文言文虽有嘉肴拼音

文言文虽有嘉肴拼音1.虽有嘉肴古文拼音虽(suī)有(yǒu)佳(jiā)肴(yáo),弗(fú)食(shí),不(bù)知(zhī)其(qí)旨(zhǐ)也(yě)。虽(suī)有(yǒu)至(zhì)道(dào),弗(fú)学(xué),不(bù)知(zhī)其(qí)善(shàn)也(yě)。是(shì)故(ɡù)学(xué)然(rán)后(hòu)知(zhī)不(bù)足(zú),教(jiào)然(rán)后(hòu)知(zhī)困(kùn)。知(zhī)不(bù)足(zú),然(rán)后(hòu)能(nénɡ)自(zì)反(fǎn)也(yě);知(zhī)困(kùn),然(rán)后(hòu)能(nénɡ)自(zì)强(qiánɡ)也(yě)。故(ɡù)曰(yuē):教(jiào)学(xué)相(xiānɡ)长(zhǎnɡ)也(yě)。扩展资料:《虽有嘉肴》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勿、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虽有嘉肴2.求《虽有嘉肴》文言知识整理虽有嘉肴①,弗②食不知其旨也;虽③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④也。是故⑤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⑥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⑦曰:教学相长也。1、古今异义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至,古义:最好。今义:到。2、文言虚词其,代词,它的。是故,连词,因此。也,语气词,表判断。3、特殊句式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其中的“是故”,介词宾语前置句。教学相长也。判断句。4、译文即使有最好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才知道自己还有很多地方理解得不透彻。知道了自己学习上的欠缺,然后才能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刻苦学习;教学感到了困惑,才能进行再学习,不停地充实自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3.帮忙把这所有的字全部注音,本文选自《虽有佳肴》请把这篇文言文电脑中有一个自动注音软件,你自己试试。又是一个新学期,几个月后便是高三,时间如过隙白驹,目标在哪里?方向在哪里?30岁时,你在干些什么?正值芳华,少年,当放长眼光,心怀志向。20180216晚23:34于上僚家中《礼(lǐ)记(jì)·学(xué)记(jì)》:“虽(suī)有(yǒu)佳(jiā)肴(yáo),弗(fú)食(shí),不(bù)知(zhī)其(qí)旨(zhǐ)也(yě)。虽(suī)有(yǒu)至(zhì)道(dào),弗(fú)学(xué),不(bù)知(zhī)其(qí)善(shàn)也(yě)。是(shì)故(ɡù)学(xué)然(rán)后(hòu)知(zhī)不(bù)足(zú),教(jiào)然(rán)后(hòu)知(zhī)困(kùn)。知(zhī)不(bù)足(zú),然(rán)后(hòu)能(nénɡ)自(zì)反(fǎn)也(yě);知(zhī)困(kùn),然(rán)后(hòu)能(nénɡ)自(zì)强(qiánɡ)也(yě)。故(ɡù)曰(yuē):教(jiào)学(xué)相(xiānɡ)长(zhǎnɡ)也(yě)。4.【虽有佳肴的译文虽有嘉肴译文翻译】原文:《礼记·学记》:“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译文: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1)“虽有嘉肴”,“虽”,连词,虽然.“嘉肴”,美味的鱼肉.“嘉”美好.“肴”,做熟的鱼肉等.(2)“弗食不知其旨也”,“食”,动词,吃.“其”代词,指代“食”的对象.“旨”,味美.(3)“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的.(4)“弗学不知其善也”,“善”,良好.(5)“是故”,连词,所以.(6)“困”,不通,理解不清.(7)“自反”,意思是反过来要求自己.(8)“自强”,意思是自己努力.“强”,竭力,尽力.(9)“故”,连词,所以.(10)“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2023-07-17 09:57:231

文言文虽有嘉肴拼音

1. 虽有嘉肴古文拼音 虽(suī)有(yǒu)佳(jiā)肴(yáo),弗(fú)食(shí),不(bù)知(zhī)其(qí)旨(zhǐ)也(yě)。 虽(suī)有(yǒu)至(zhì)道(dào),弗(fú)学(xué),不(bù)知(zhī)其(qí)善(shàn)也(yě)。 是(shì)故(ɡù)学(xué)然(rán)后(hòu)知(zhī)不(bù)足(zú),教(jiào)然(rán)后(hòu)知(zhī)困(kùn)。知(zhī)不(bù)足(zú),然(rán)后(hòu)能(nénɡ)自(zì)反(fǎn)也(yě); 知(zhī)困(kùn),然(rán)后(hòu)能(nénɡ)自(zì)强(qiánɡ)也(yě)。故(ɡù)曰(yuē):教(jiào)学(xué)相(xiānɡ)长(zhǎnɡ)也(yě)。 扩展资料: 《虽有嘉肴》原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勿、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虽有嘉肴 2. 求《虽有嘉肴》文言知识整理 虽有嘉肴①,弗②食不知其旨也;虽③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④也。是故⑤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⑥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⑦曰:教学相长也。 1、古今异义 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至,古义:最好。今义:到。 2、文言虚词 其,代词,它的。 是故,连词,因此。 也,语气词,表判断。 3、特殊句式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其中的“是故”,介词宾语前置句。 教学相长也。判断句。 4、译文 即使有最好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才知道自己还有很多地方理解得不透彻。知道了自己学习上的欠缺,然后才能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刻苦学习;教学感到了困惑,才能进行再学习,不停地充实自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3. 帮忙把这所有的字全部注音,本文选自《虽有佳肴》请把这篇文言文 电脑中有一个自动注音软件,你自己试试。 又是一个新学期,几个月后便是高三,时间如过隙白驹,目标在哪里?方向在哪里? 30岁时,你在干些什么? 正值芳华,少年,当放长眼光,心怀志向。 20180216晚23:34于上僚家中 《礼(lǐ)记(jì)·学(xué)记(jì)》:“虽(suī)有(yǒu)佳(jiā)肴(yáo),弗(fú)食(shí),不(bù)知(zhī)其(qí)旨(zhǐ)也(yě)。虽(suī)有(yǒu)至(zhì)道(dào),弗(fú)学(xué),不(bù)知(zhī)其(qí)善(shàn)也(yě)。是(shì)故(ɡù)学(xué)然(rán)后(hòu)知(zhī)不(bù)足(zú),教(jiào)然(rán)后(hòu)知(zhī)困(kùn)。知(zhī)不(bù)足(zú),然(rán)后(hòu)能(nénɡ)自(zì)反(fǎn)也(yě);知(zhī)困(kùn),然(rán)后(hòu)能(nénɡ)自(zì)强(qiánɡ)也(yě)。故(ɡù)曰(yuē):教(jiào)学(xué)相(xiānɡ)长(zhǎnɡ)也(yě)。 4. 【虽有佳肴的译文虽有嘉肴译文翻译】 原文:《礼记·学记》:“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译文: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1)“虽有嘉肴”,“虽”,连词,虽然.“嘉肴”,美味的鱼肉.“嘉”美好.“肴”,做熟的鱼肉等.(2)“弗食不知其旨也”,“食”,动词,吃.“其”代词,指代“食”的对象.“旨”,味美.(3)“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的.(4)“弗学不知其善也”,“善”,良好.(5)“是故”,连词,所以.(6)“困”,不通,理解不清.(7)“自反”,意思是反过来要求自己.(8)“自强”,意思是自己努力.“强”,竭力,尽力.(9)“故”,连词,所以.(10)“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2023-07-17 09:57:321

《礼记》中的《虽有嘉肴》全文的意思

原文;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译文:尽管有味美可口的菜肴,不吃是不会知道它的美味的;尽管有高深完善的道理,不学习也不会了解它的好处。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知道自己学业的不足,才能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后才能不倦的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篇说:“(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2023-07-17 09:57:561

虽有嘉肴的意思

原文:《礼记·学记》:“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译文: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1)“虽有嘉肴”,“虽”,连词,虽然。“嘉肴”,美味的鱼肉。“嘉”美好。“肴”,做熟的鱼肉等。(2)“弗食不知其旨也”,“食”,动词,吃。“其”代词,指代“食”的对象。“旨”,味美。(3)“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的。(4)“弗学不知其善也”,“善”,良好。(5)“是故”,连词,所以。(6)“困”,不通,理解不清。(7)“自反”,意思是反过来要求自己。(8)“自强”,意思是自己努力。“强”,竭力,尽力。(9)“故”,连词,所以。(10)“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2023-07-17 09:58:071

仿照虽有嘉肴文言文

1. 求《虽有嘉肴》文言知识整理 虽有嘉肴①,弗②食不知其旨也;虽③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④也。是故⑤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⑥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⑦曰:教学相长也。 1、古今异义 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至,古义:最好。今义:到。 2、文言虚词 其,代词,它的。 是故,连词,因此。 也,语气词,表判断。 3、特殊句式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其中的“是故”,介词宾语前置句。 教学相长也。判断句。 4、译文 即使有最好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才知道自己还有很多地方理解得不透彻。知道了自己学习上的欠缺,然后才能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刻苦学习;教学感到了困惑,才能进行再学习,不停地充实自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2. 《虽有嘉肴》全文翻译 原文: 《礼记·学记》:“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1)“虽有嘉肴”,“虽”,连词,虽然。“嘉肴”,美味的鱼肉。“嘉”美好。“肴”,做熟的鱼肉等。 (2)“弗食不知其旨也”,“食”,动词,吃。“其”代词,指代“食”的对象。“旨”,味美。 (3)“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的。 (4)“弗学不知其善也”,“善”,良好。 (5)“是故”,连词,所以。 (6)“困”,不通,理解不清。 (7)“自反”,意思是反过来要求自己。 (8)“自强”,意思是自己努力。“强”,竭力,尽力。 (9)“故”,连词,所以。 (10)“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3. 《虽有佳肴》文言文 断句 断句: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亲 虽有佳肴》原文: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 其此之谓乎!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 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勿、语存其心也。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 《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 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旦耽测甘爻仿诧湿超溅,教之所由废也。 原文的大意是:世间的事情如果你不去尝试那么你永远不会理解,不会明白;即使你有最棒的学习方法如果你不去尝试那么也只是徒劳,学习与教学自我促进就会获得最大的成长,只有果断的去实践去努力才能获得最大的进步。
2023-07-17 09:58:421

虽有嘉肴下一句

《礼记》二则 【朝代】先秦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我是可爱的分割线u2714——————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023-07-17 09:59:011

虽有嘉肴弗食各是什么意思

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译文】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知自己理解不透。知道了自己欠缺,然后才能自己刻苦地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2023-07-17 09:59:101

出自虽有嘉肴的成语

相辅相成虽然有美味的内食,但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尚书.说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饿就是这个道理。 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一大特点:非常重视实践,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于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原文:《礼记u2022学记》:“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翻译: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1)“虽有嘉肴”,“虽”,连词,虽然。“嘉肴”,美味的鱼肉。“嘉”美好。“肴”,做熟的鱼肉等。  (2)“弗食不知其旨也”,“食”,动词,吃。“其”代词,指代“食”的对象。“旨”,味美。  (3)“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的。  (4)“弗学不知其善也”,“善”,良好。  (5)“是故”,连词,所以。  (6)“困”,不通,理解不清。  (7)“自反”,意思是反过来要求自己。  (8)“自强”,意思是自己努力。“强”,竭力,尽力。  (9)“故”,连词,所以。(10)“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评论|1
2023-07-17 09:59:204

虽有嘉肴的嘉是什么意思

嘉是好,美的意思
2023-07-17 09:59:292

虽有嘉肴 一共可以分为几层?每层的含义是什么?

指的是全文吗
2023-07-17 09:59:403

虽有嘉肴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023-07-17 09:59:503

虽有嘉肴读后感500字

《虽有嘉肴》中说“教学相长也”,也就是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对于这一点我深有感触,不但有客观分析上的体会,也有主观上的感受。若单从理论上来看,《虽有嘉肴》所要表达的主旨很符合科学理论。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在遥远的古代,人们已经认识到学习之后复习的重要性。你要问了,这复习又和教有什么关系呢?其实这教人就相当于将自己学过的知识同自己的理解一起复述一遍给别人,无形之中就把自己学过的知识复习了一遍,加深了自己的记忆。除了理论,我自己也过有亲身经历。有一次,老师在一堂课上一下子讲了很多内容,还说明天就要一个个考这堂课讲的内容还有我们的理解。大家都惊呆了,吓得魂不附体,因为大多数人上课时都没有听,况且哪怕是听了,也不会一下子记住这么多东西。刚刚下课,就有成堆的同学围到我的身边,向我询问问题。看着大家可怜兮兮的眼神,我只得一个个回答,硬生生的将刚才课堂上的内容同我的理解全部都讲了一遍……第二天早上,大家一个个被叫起来回答。老师这次可真是乌龟秤砣—铁了心。老师这次为了一个个考我们,还特意和其他的老师换了课。大家一个个被叫了起来,却一个个都只能无言以对,只剩下沉默,沉默……这沉默的死寂彻底摧毁了我的信心—我到底能不能应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呢?一切来得是那么得快,快得令我无法接受现实—到我了。在老师的狂轰滥炸之下,我死死顶住,将问题逐个击破。终于,老师说了一句让我十分开心的话:“你可以停了。”我摸了摸胸口,长舒了一口气:要是昨天我没有在同学面前将课堂上的内容再复述一遍,哪来今天这么深刻的记忆呀!科学与事实又一次证明了古人的智慧,同时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要认为教别人等于浪费自己的时间,其实,如果你肯静下心认真的教一教别人,可能你其中的收获会比学到的知识要宝贵的多。现在,我时时刻刻践行着这句真理,因为我知道,有了它,成功的曙光就在前方!希望帮到你望采纳
2023-07-17 10:00:281

虽有嘉肴翻译及原文

原文:《虽有嘉肴》——《礼记》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译文: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尚书·兑命》说:“教育别人,能收到一半的学习效果。”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望采纳。。原文:《虽有嘉肴》——《礼记》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译文: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尚书·兑命》说:“教育别人,能收到一半的学习效果。”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望采纳。。
2023-07-17 10:01:091

虽有嘉肴的全文是什么?

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 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 “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 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 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拓展资料:虽有嘉肴解析:虽然有美味的内食,但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 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 地方,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 然后就能自我反省; 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 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说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 道理吧?赏析:《虽有嘉肴》 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 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 相辅相成的, 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大道之行也解析: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 人能终其天年, 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 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赏析:本文表达了作者希望未来能建设一个没有君主统治,人人平等自由、没有剥削压迫的社会制度的美好心愿,从侧面折射出当时社会的黑暗。
2023-07-17 10:01:441

礼记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

礼记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礼记·学记》︰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此文的体会∶我们在学习中应重视实践,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在给同学讲解习题的同时加深了对此类题目的理解,而且又发现此类题目的新解法,可谓实践出真知,“教学相长”。【翻译】即使有美味的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在学习之后就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以后就会知道不能理解的地方。知道不足,这样之后就能更好的反省自己;知道困难,这样之后就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注释】1、“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的。2、“弗学不知其善也”,“善”,良好。3、“是故”,连词。因此;所以。4、“困”,不通,理解不清。5、“自反”,意思是反过来要求自己。6、“自强”,意思是自我勉励。“强”,勉励。7、“故”,连词,所以。8、“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9、“学学半”,意思是教育别人,是学习的一半。
2023-07-17 10:01:511

《虽有嘉肴》的翻译

《虽有嘉肴》的翻译如下: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的赏析:1、本文中心论点:教学相长。2、手法:本文开头用类比手法引出话题,再用对举的句子层层论述,最后得出结论。3、启示:启示教师要重视在教中学,在学中教。终身学习,以学促教。在教学中,善于反思,善于总结,以教促学。启示学生要重视学习,上向老师学,中向同学学。启示学生也要善于教,先进同学教后进同学,以教促进自己的学习。无论老师和学生,都要把教学相长作为一种理念和学习方法来好好运用。进行实践必须抱着现实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以清醒冷静的态度面对现实,是一就是一,绝不说是二。即使错了,也要敢于承认,使言行合一,理论和实际联系在一起,反对空头理论。  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当然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而不能掺杂使假或者骄傲浮躁。另一方面,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这样来看问题,同样也是现实的和实际的。
2023-07-17 10:02:091

虽有嘉肴的解释和翻译?

《虽有嘉肴》译文: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虽有嘉肴》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出处:《虽有嘉肴》是西汉礼学家戴圣的一首文言文,文中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虽有嘉肴》出自《礼记》之中的学记。《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由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编著。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仅存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如今所见到的《礼记》。这两书中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全文主要讲进行实践必须抱着现实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以清醒冷静的态度面对现实,是一就是一,绝不说是二。即使错了,也要敢于承认,使言行合一,理论和实际联系在一起。本文多使用对举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此文思路清晰,文势流畅,层层递进,文气贯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看了这段文学,很容易让我们想起毛泽东在《实践论》当中说的一段话:“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一大特点:非常重视实践,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于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好的。戴圣简介:西汉时期官员、学者、代表作《礼记》。戴圣(生卒年不详),字次君,祖籍梁国甾县(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出生于梁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西汉时期官员、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后世称其为“小戴”。戴圣与叔父戴德曾跟随后苍学《礼》,两人被后人合称为“大小戴”。汉宣帝时,戴圣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官至九江太守。著作有《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即《小戴礼记》传为圣编。《汉书》记载成书于汉建初七年(80年)。咸淳三年(1267年),宋度宗赵禥以其籍贯地诏封戴圣为“考城伯”。儒学成就:戴圣一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与叔父戴德及庆普等人曾师事经学大师后苍,潜心钻研《礼》学,成就卓著,史称戴德为“大戴”,戴圣为“小戴”,二人合称为“大小戴”。“由是《礼》有大戴、小戴、庆氏之学” 。戴圣将战国到汉初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人所记的各种有关礼仪等论著,编撰成书,被称为《小戴记》或《小戴礼记》。该书原为解说《仪礼》 的资料汇编,后经郑玄作注,摆脱从属于《仪礼》的地位而独立成书,其要言精义比起《仪礼》 中的繁文缛节,更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戴圣因此开创了“小戴学”。学术影响:戴圣精心讲授“礼学”,授徒颇多,曾传其学于梁人桥仁、杨荣等,于是,今文礼学“小戴学”又有了“桥、杨氏之学” 。小戴对于传播和发展《礼》学有一定贡献,《小戴礼记》被列为儒家经典,“三礼”之一,唐时被称为“大经”,明时已取代《仪礼》成为“五经”中的《礼》。该书在中国儒家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后人研究和发展儒家思想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代表作品:戴圣成为今文礼学“小戴学”的开创者;后来,三家之学皆立于学官,其学兴盛一时。宣帝时,戴圣曾被立为博士,参与石渠阁议,评定五经异同。终生以授徒讲学和著述为业,曾选集战国至汉初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人所记的各种有关礼仪等论著,编撰成书。被称为《小戴记》或《小戴礼记》。该书原为解说《仪礼》的资料汇编,后经郑玄作注,使它摆脱从属于《仪礼》的地位而独立成书,成为今本《礼记》。全书共分《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内则》、《坊记》、《儒行》、《王制》、《玉藻》、《冠义》、《昏义》、《杂记》等四十九篇,其中的要言精义比起《仪礼》中的繁文缛节更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与其叔父戴德所编《大戴礼记》八十五篇(现存三十九篇)亦不相同。《小戴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小戴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徒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小戴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到汉朝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小戴礼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划,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的人都从中寻找思想资源。因而,历代为《礼记》作注释的书很多,当代学者在这方面也有一些新的研究成果。我们这里选录的原文依据清代阮元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注释和译文则广泛参阅了各种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力求做到准确、简明、易懂。选录的篇章由作者加上标题(原文只有篇名,每篇原文都较长),原则上采用选文的首句作标题,注释中只说明选自某篇。《礼记》由多人撰写,采自多种古籍遗说,内容极为庞杂,编排也较零乱,后人采用归类方法进行研究。东汉郑玄将49篇分为通论、制度、祭祀、丧服、吉事等八类。近代梁启超则分为五类:一、通论礼仪和学术:《礼运》、《经解》、《乐记》、《学记》、《大学》、《中庸》、《儒行》、《坊记》、《表记》、《缁衣》等篇。二、解释:《仪礼》17篇,有《冠义》、《昏义》、《乡饮酒义》、《射义》、《燕义》、《聘义》、《丧服四制》等篇。三、记孔子言行或孔门弟子及时人杂事:《孔子闲居》、《孔子燕居》、《檀弓》、《曾子问》等。四、记古代制度礼节,并加考辨:《王制》、《曲礼》、《玉藻》、《明堂位》、《月令》、《礼器》、《郊特牲》、《祭统》、《祭法》、《大传》、《丧大记》、《丧服大记》、《奔丧》、《问丧》、《文王世子》、《内则》、《少仪》等篇。五、为《曲礼》、《少仪》、《儒行》等篇的格言、名句。梁氏的归类划分,对我们有一定参考价值。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对“经”的解说称为“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即对“礼”的解释。到西汉前期《礼记》共有一百三十一篇。相传戴德选编其中八十五篇,称为《大戴礼记》;戴圣选编其中四十九篇,称为《小戴礼记》。东汉后期大戴本不流行,以小戴本专称《礼记》而且和《周礼》、《仪礼》合称“三礼”,由于学者郑玄为《礼记》作了注,于是地位上升为经。书中还有广泛论说礼意、阐释制度、宣扬儒家理想的内容。宋代的理学家选中《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把他们合称为“四书”,用来作为儒学的基础读物。《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 《周礼》《仪礼》《礼记》,合称三礼。《周礼》又称《周官》,讲官制和政治制度。《仪礼》记述有关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礼仪制度。《小戴礼记》则是一部秦汉以前儒家有关各种礼仪制度的论著选集,其中既有礼仪制度的记述,又有关于礼的理论及其伦理道德、学术思想的论述。这里,仅就有关《仪礼》一书的一些问题作一些简要的说明。《仪礼》的篇数与作者今《十三经注疏》本《仪礼》,共十七篇,目次如下:士冠礼第一;士昏礼第二;士相见礼第三;乡饮酒礼第四;乡射礼第五;燕礼第六;大射礼第七;聘礼第八;公食大夫礼第九;觐礼第十;丧服第十一;士丧礼第十二;既夕礼第十三;士虞礼第十四;特牲馈食礼第十五;少牢馈食礼第十六;有司彻第十七这个次序,为西汉刘向《别录》所列。据文献记载,汉武帝时,在曲阜孔宅墙壁中发现《古礼》五十六篇,其中十七篇与汉初经生所传十七篇《仪礼》相同,但多出三十九篇。此三十九篇礼文久佚,学者称之为《逸礼》。由此便产生一个问题:十七篇《仪礼》是不是一个残本。一种观点据此认为,十七篇《仪礼》是一部残缺不完之书。另一种观点正与此相反,认为十七篇《仪礼》并非一不完全的残本,而是一部完备的著作。清人邵懿辰《礼经通论》对此有很详细的论证。《礼记·昏义》说:“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观今本《仪礼》十七篇,《昏义》所说作为“礼之大体”的上述八项内容,皆完整无缺。另外,《礼记》中有很多篇是直接解释《仪礼》的。《礼记》有《冠义》释《士冠礼》;有《昏义》释《士昏礼》;有《问丧》释《士丧礼》;有《祭义》、《祭统》释《郊特牲》、《少牢馈食礼》、《有司彻》;有《乡饮酒义》释《乡饮酒礼》;有《射义》释《乡射礼》、《大射礼》;有《燕义》释《燕礼》;有《聘义》释《聘礼》;有《朝事》(《大戴礼记》)释《觐礼》;有《丧服四制》释《丧服》,都不出《仪礼》十七篇之外。由此可见,今本《仪礼》,应该说是一部体系和内容完备的著作。邵懿辰认为,“经礼三百,曲礼三千”(《礼记·礼器》),古来之礼,不止此十七篇,亦不止《汉书。艺文》 《礼记》,儒学经典之一,所收文章是孔子的学生及战国时期儒学学者的作品。汉朝学者戴德将汉初刘向收集的130篇综合简化,一共得85篇,称为《大戴礼记》,后来其侄戴圣又将“大戴礼记”简化删除,得46篇,再加上《月令》、《明堂位》和《乐记》,一共49篇,称为《小戴礼记》。“大戴礼记”至隋、唐时期已散逸大半,现仅留传39篇,而“小戴礼记”则成为今日通行的《礼记》。汉景帝时鲁恭王初好治宫室而坏孔子宅,得古《礼》五十七篇于坏壁之中,其中十七篇与《仪礼》相同,《奔丧》、《投壶》见于另外四十篇中,礼家将其录于《礼记》之中,得以流传,而其余篇章,因为藏之秘府,世人难得一见,后来散逸不传,称为“《逸礼》”。朱熹撰有《朱子家礼》一书,他认为“《礼记》只是解《仪礼》”。阮元在《书东莞陈氏<学蔀通辩>后》说:“朱子中年讲理,固已精实,晚年讲礼,尤耐繁难,诚有见乎理必出于礼也。古今所以治天下者礼也,五伦皆礼……且如殷尚白,周尚赤,礼也。使居周而有尚白者,若以非礼折之,则人不能争,以非理折之,则不能无争矣。故理必附乎礼以行,空言理,则可彼可此之邪说起矣。”《小戴礼记》不仅是一部描写规章制度的书,也是一部关于仁义道德的教科书。其中最有名篇章,有《大学》、《中庸》、《礼运》(首段)等。《礼运》首段是孔子与子游的对话,又称为《礼运·大同》篇,大同二字常用作理想境界的代名词,不少地名亦取用此二字。
2023-07-17 10:03:041

虽有嘉肴的意思

意思: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出自:《虽有嘉肴》两汉·戴圣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翻译: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这样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扩展资料《虽有嘉肴》出自《礼记》之中的学记《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如今所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小戴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本文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思路清晰,文势流畅,层层递进,文气贯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2023-07-17 10:03:201

虽有佳肴主旨

虽有嘉肴一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文章表示出“教”和“学”是息息相关的。
2023-07-17 10:03:552

虽有佳肴的原文及注释

虽有佳肴的原文及注释如下:一、【原文】《礼记·学记》:虽有嘉肴⑴,弗食,不知其旨也⑵;虽有至道⑶,弗学,不知其善也⑷。是故⑸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⑹。知不足,然后能自反⑺也;知困,然后能自强⑻也。故⑼曰:教学相长⑽也。《兑命》曰:“学学半⑾。”其此之谓乎?此文的体会:我们在学习中应重视实践,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在给同学讲解习题的同时加深了对此类题目的理解,而且又发现此类题目的新解法,可谓实践出真知,“教学相长”。二、【注释】(1)“虽有嘉肴”,“虽”,连词,虽然。“嘉肴”,美味的鱼肉。“佳”美好。“肴”,做熟的、鲜美的鱼肉等。(2)“弗食不知其旨也”,“食”,动词,吃。“其”代词,指代“食”的对象。“旨”,味美。(3)“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的。(4)“弗学不知其善也”,“善”,良好。(5)“是故”,连词。因此;所以。(6)“困”,不通,理解不清。(7)“自反”,意思是反过来要求自己。(8)“自强”,意思是自我勉励。“强”,勉励。(9)“故”,连词,所以。(10)“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11)“学学半”,意思是教育别人,是学习的一半。三、【翻译】即使有美味的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在学习之后就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以后就会知道不能理解的地方。知道不足,这样之后就能更好的反省自己;知道困难,这样之后就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2023-07-17 10:04:101

虽有嘉肴说明了什么道理?

“虽有嘉肴”一句出自《礼记学记》: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意思是: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过别人之后才会知道自己也有理解不透彻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知道如何反省自己;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这样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一大特点:非常重视实践,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于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 进行实践必须抱着现实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以清醒冷静的态度面对现实,是一就是一,绝不说是二。即使错了,也不敢于承认,使知道行合一,理论和实际联系在一起,反对空头理论。这样就有了“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种自然而然的结论。 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当然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而不能掺杂使假或者骄傲浮躁。正如毛泽东所说的,“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另一方面,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铺相成。这样来看问题,同样也是现实的和实际的。 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学,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并强调了要实践出真知。重视实践,在教和学的实践中明真理,出真知,得到进步和发展。
2023-07-17 10:04:451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翻译

《虽有嘉肴》译文: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虽有嘉肴》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出处:《虽有嘉肴》是西汉礼学家戴圣的一首文言文,文中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虽有嘉肴》出自《礼记》之中的学记。《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由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编著。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仅存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如今所见到的《礼记》。这两书中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全文主要讲进行实践必须抱着现实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以清醒冷静的态度面对现实,是一就是一,绝不说是二。即使错了,也要敢于承认,使言行合一,理论和实际联系在一起。本文多使用对举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此文思路清晰,文势流畅,层层递进,文气贯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看了这段文学,很容易让我们想起毛泽东在《实践论》当中说的一段话:“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一大特点:非常重视实践,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于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好的。戴圣简介:西汉时期官员、学者、代表作《礼记》。戴圣(生卒年不详),字次君,祖籍梁国甾县(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出生于梁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西汉时期官员、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后世称其为“小戴”。戴圣与叔父戴德曾跟随后苍学《礼》,两人被后人合称为“大小戴”。汉宣帝时,戴圣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官至九江太守。著作有《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即《小戴礼记》传为圣编。《汉书》记载成书于汉建初七年(80年)。咸淳三年(1267年),宋度宗赵禥以其籍贯地诏封戴圣为“考城伯”。儒学成就:戴圣一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与叔父戴德及庆普等人曾师事经学大师后苍,潜心钻研《礼》学,成就卓著,史称戴德为“大戴”,戴圣为“小戴”,二人合称为“大小戴”。“由是《礼》有大戴、小戴、庆氏之学” 。戴圣将战国到汉初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人所记的各种有关礼仪等论著,编撰成书,被称为《小戴记》或《小戴礼记》。该书原为解说《仪礼》 的资料汇编,后经郑玄作注,摆脱从属于《仪礼》的地位而独立成书,其要言精义比起《仪礼》 中的繁文缛节,更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戴圣因此开创了“小戴学”。学术影响:戴圣精心讲授“礼学”,授徒颇多,曾传其学于梁人桥仁、杨荣等,于是,今文礼学“小戴学”又有了“桥、杨氏之学” 。小戴对于传播和发展《礼》学有一定贡献,《小戴礼记》被列为儒家经典,“三礼”之一,唐时被称为“大经”,明时已取代《仪礼》成为“五经”中的《礼》。该书在中国儒家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后人研究和发展儒家思想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代表作品:戴圣成为今文礼学“小戴学”的开创者;后来,三家之学皆立于学官,其学兴盛一时。宣帝时,戴圣曾被立为博士,参与石渠阁议,评定五经异同。终生以授徒讲学和著述为业,曾选集战国至汉初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人所记的各种有关礼仪等论著,编撰成书。被称为《小戴记》或《小戴礼记》。该书原为解说《仪礼》的资料汇编,后经郑玄作注,使它摆脱从属于《仪礼》的地位而独立成书,成为今本《礼记》。全书共分《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内则》、《坊记》、《儒行》、《王制》、《玉藻》、《冠义》、《昏义》、《杂记》等四十九篇,其中的要言精义比起《仪礼》中的繁文缛节更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与其叔父戴德所编《大戴礼记》八十五篇(现存三十九篇)亦不相同。《小戴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小戴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徒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小戴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到汉朝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小戴礼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划,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的人都从中寻找思想资源。因而,历代为《礼记》作注释的书很多,当代学者在这方面也有一些新的研究成果。我们这里选录的原文依据清代阮元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注释和译文则广泛参阅了各种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力求做到准确、简明、易懂。选录的篇章由作者加上标题(原文只有篇名,每篇原文都较长),原则上采用选文的首句作标题,注释中只说明选自某篇。《礼记》由多人撰写,采自多种古籍遗说,内容极为庞杂,编排也较零乱,后人采用归类方法进行研究。东汉郑玄将49篇分为通论、制度、祭祀、丧服、吉事等八类。近代梁启超则分为五类:一、通论礼仪和学术:《礼运》、《经解》、《乐记》、《学记》、《大学》、《中庸》、《儒行》、《坊记》、《表记》、《缁衣》等篇。二、解释:《仪礼》17篇,有《冠义》、《昏义》、《乡饮酒义》、《射义》、《燕义》、《聘义》、《丧服四制》等篇。三、记孔子言行或孔门弟子及时人杂事:《孔子闲居》、《孔子燕居》、《檀弓》、《曾子问》等。四、记古代制度礼节,并加考辨:《王制》、《曲礼》、《玉藻》、《明堂位》、《月令》、《礼器》、《郊特牲》、《祭统》、《祭法》、《大传》、《丧大记》、《丧服大记》、《奔丧》、《问丧》、《文王世子》、《内则》、《少仪》等篇。五、为《曲礼》、《少仪》、《儒行》等篇的格言、名句。梁氏的归类划分,对我们有一定参考价值。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对“经”的解说称为“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即对“礼”的解释。到西汉前期《礼记》共有一百三十一篇。相传戴德选编其中八十五篇,称为《大戴礼记》;戴圣选编其中四十九篇,称为《小戴礼记》。东汉后期大戴本不流行,以小戴本专称《礼记》而且和《周礼》、《仪礼》合称“三礼”,由于学者郑玄为《礼记》作了注,于是地位上升为经。书中还有广泛论说礼意、阐释制度、宣扬儒家理想的内容。宋代的理学家选中《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把他们合称为“四书”,用来作为儒学的基础读物。《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 《周礼》《仪礼》《礼记》,合称三礼。《周礼》又称《周官》,讲官制和政治制度。《仪礼》记述有关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礼仪制度。《小戴礼记》则是一部秦汉以前儒家有关各种礼仪制度的论著选集,其中既有礼仪制度的记述,又有关于礼的理论及其伦理道德、学术思想的论述。这里,仅就有关《仪礼》一书的一些问题作一些简要的说明。《仪礼》的篇数与作者今《十三经注疏》本《仪礼》,共十七篇,目次如下:士冠礼第一;士昏礼第二;士相见礼第三;乡饮酒礼第四;乡射礼第五;燕礼第六;大射礼第七;聘礼第八;公食大夫礼第九;觐礼第十;丧服第十一;士丧礼第十二;既夕礼第十三;士虞礼第十四;特牲馈食礼第十五;少牢馈食礼第十六;有司彻第十七这个次序,为西汉刘向《别录》所列。据文献记载,汉武帝时,在曲阜孔宅墙壁中发现《古礼》五十六篇,其中十七篇与汉初经生所传十七篇《仪礼》相同,但多出三十九篇。此三十九篇礼文久佚,学者称之为《逸礼》。由此便产生一个问题:十七篇《仪礼》是不是一个残本。一种观点据此认为,十七篇《仪礼》是一部残缺不完之书。另一种观点正与此相反,认为十七篇《仪礼》并非一不完全的残本,而是一部完备的著作。清人邵懿辰《礼经通论》对此有很详细的论证。《礼记·昏义》说:“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观今本《仪礼》十七篇,《昏义》所说作为“礼之大体”的上述八项内容,皆完整无缺。另外,《礼记》中有很多篇是直接解释《仪礼》的。《礼记》有《冠义》释《士冠礼》;有《昏义》释《士昏礼》;有《问丧》释《士丧礼》;有《祭义》、《祭统》释《郊特牲》、《少牢馈食礼》、《有司彻》;有《乡饮酒义》释《乡饮酒礼》;有《射义》释《乡射礼》、《大射礼》;有《燕义》释《燕礼》;有《聘义》释《聘礼》;有《朝事》(《大戴礼记》)释《觐礼》;有《丧服四制》释《丧服》,都不出《仪礼》十七篇之外。由此可见,今本《仪礼》,应该说是一部体系和内容完备的著作。邵懿辰认为,“经礼三百,曲礼三千”(《礼记·礼器》),古来之礼,不止此十七篇,亦不止《汉书。艺文》 《礼记》,儒学经典之一,所收文章是孔子的学生及战国时期儒学学者的作品。汉朝学者戴德将汉初刘向收集的130篇综合简化,一共得85篇,称为《大戴礼记》,后来其侄戴圣又将“大戴礼记”简化删除,得46篇,再加上《月令》、《明堂位》和《乐记》,一共49篇,称为《小戴礼记》。“大戴礼记”至隋、唐时期已散逸大半,现仅留传39篇,而“小戴礼记”则成为今日通行的《礼记》。汉景帝时鲁恭王初好治宫室而坏孔子宅,得古《礼》五十七篇于坏壁之中,其中十七篇与《仪礼》相同,《奔丧》、《投壶》见于另外四十篇中,礼家将其录于《礼记》之中,得以流传,而其余篇章,因为藏之秘府,世人难得一见,后来散逸不传,称为“《逸礼》”。朱熹撰有《朱子家礼》一书,他认为“《礼记》只是解《仪礼》”。阮元在《书东莞陈氏<学蔀通辩>后》说:“朱子中年讲理,固已精实,晚年讲礼,尤耐繁难,诚有见乎理必出于礼也。古今所以治天下者礼也,五伦皆礼……且如殷尚白,周尚赤,礼也。使居周而有尚白者,若以非礼折之,则人不能争,以非理折之,则不能无争矣。故理必附乎礼以行,空言理,则可彼可此之邪说起矣。”《小戴礼记》不仅是一部描写规章制度的书,也是一部关于仁义道德的教科书。其中最有名篇章,有《大学》、《中庸》、《礼运》(首段)等。《礼运》首段是孔子与子游的对话,又称为《礼运·大同》篇,大同二字常用作理想境界的代名词,不少地名亦取用此二字。
2023-07-17 10:05:221

虽有嘉肴的翻译及原文赏析

《虽有嘉肴》译文: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虽有嘉肴》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出处:《虽有嘉肴》是西汉礼学家戴圣的一首文言文,文中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虽有嘉肴》出自《礼记》之中的学记。《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由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编著。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仅存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如今所见到的《礼记》。这两书中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全文主要讲进行实践必须抱着现实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以清醒冷静的态度面对现实,是一就是一,绝不说是二。即使错了,也要敢于承认,使言行合一,理论和实际联系在一起。本文多使用对举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此文思路清晰,文势流畅,层层递进,文气贯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看了这段文学,很容易让我们想起毛泽东在《实践论》当中说的一段话:“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一大特点:非常重视实践,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于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好的。戴圣简介:西汉时期官员、学者、代表作《礼记》。戴圣(生卒年不详),字次君,祖籍梁国甾县(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出生于梁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西汉时期官员、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后世称其为“小戴”。戴圣与叔父戴德曾跟随后苍学《礼》,两人被后人合称为“大小戴”。汉宣帝时,戴圣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官至九江太守。著作有《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即《小戴礼记》传为圣编。《汉书》记载成书于汉建初七年(80年)。咸淳三年(1267年),宋度宗赵禥以其籍贯地诏封戴圣为“考城伯”。儒学成就:戴圣一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与叔父戴德及庆普等人曾师事经学大师后苍,潜心钻研《礼》学,成就卓著,史称戴德为“大戴”,戴圣为“小戴”,二人合称为“大小戴”。“由是《礼》有大戴、小戴、庆氏之学” 。戴圣将战国到汉初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人所记的各种有关礼仪等论著,编撰成书,被称为《小戴记》或《小戴礼记》。该书原为解说《仪礼》 的资料汇编,后经郑玄作注,摆脱从属于《仪礼》的地位而独立成书,其要言精义比起《仪礼》 中的繁文缛节,更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戴圣因此开创了“小戴学”。学术影响:戴圣精心讲授“礼学”,授徒颇多,曾传其学于梁人桥仁、杨荣等,于是,今文礼学“小戴学”又有了“桥、杨氏之学” 。小戴对于传播和发展《礼》学有一定贡献,《小戴礼记》被列为儒家经典,“三礼”之一,唐时被称为“大经”,明时已取代《仪礼》成为“五经”中的《礼》。该书在中国儒家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后人研究和发展儒家思想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代表作品:戴圣成为今文礼学“小戴学”的开创者;后来,三家之学皆立于学官,其学兴盛一时。宣帝时,戴圣曾被立为博士,参与石渠阁议,评定五经异同。终生以授徒讲学和著述为业,曾选集战国至汉初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人所记的各种有关礼仪等论著,编撰成书。被称为《小戴记》或《小戴礼记》。该书原为解说《仪礼》的资料汇编,后经郑玄作注,使它摆脱从属于《仪礼》的地位而独立成书,成为今本《礼记》。全书共分《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内则》、《坊记》、《儒行》、《王制》、《玉藻》、《冠义》、《昏义》、《杂记》等四十九篇,其中的要言精义比起《仪礼》中的繁文缛节更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与其叔父戴德所编《大戴礼记》八十五篇(现存三十九篇)亦不相同。《小戴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小戴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徒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小戴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到汉朝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小戴礼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划,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的人都从中寻找思想资源。因而,历代为《礼记》作注释的书很多,当代学者在这方面也有一些新的研究成果。我们这里选录的原文依据清代阮元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注释和译文则广泛参阅了各种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力求做到准确、简明、易懂。选录的篇章由作者加上标题(原文只有篇名,每篇原文都较长),原则上采用选文的首句作标题,注释中只说明选自某篇。《礼记》由多人撰写,采自多种古籍遗说,内容极为庞杂,编排也较零乱,后人采用归类方法进行研究。东汉郑玄将49篇分为通论、制度、祭祀、丧服、吉事等八类。近代梁启超则分为五类:一、通论礼仪和学术:《礼运》、《经解》、《乐记》、《学记》、《大学》、《中庸》、《儒行》、《坊记》、《表记》、《缁衣》等篇。二、解释:《仪礼》17篇,有《冠义》、《昏义》、《乡饮酒义》、《射义》、《燕义》、《聘义》、《丧服四制》等篇。三、记孔子言行或孔门弟子及时人杂事:《孔子闲居》、《孔子燕居》、《檀弓》、《曾子问》等。四、记古代制度礼节,并加考辨:《王制》、《曲礼》、《玉藻》、《明堂位》、《月令》、《礼器》、《郊特牲》、《祭统》、《祭法》、《大传》、《丧大记》、《丧服大记》、《奔丧》、《问丧》、《文王世子》、《内则》、《少仪》等篇。五、为《曲礼》、《少仪》、《儒行》等篇的格言、名句。梁氏的归类划分,对我们有一定参考价值。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对“经”的解说称为“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即对“礼”的解释。到西汉前期《礼记》共有一百三十一篇。相传戴德选编其中八十五篇,称为《大戴礼记》;戴圣选编其中四十九篇,称为《小戴礼记》。东汉后期大戴本不流行,以小戴本专称《礼记》而且和《周礼》、《仪礼》合称“三礼”,由于学者郑玄为《礼记》作了注,于是地位上升为经。书中还有广泛论说礼意、阐释制度、宣扬儒家理想的内容。宋代的理学家选中《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把他们合称为“四书”,用来作为儒学的基础读物。《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 《周礼》《仪礼》《礼记》,合称三礼。《周礼》又称《周官》,讲官制和政治制度。《仪礼》记述有关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礼仪制度。《小戴礼记》则是一部秦汉以前儒家有关各种礼仪制度的论著选集,其中既有礼仪制度的记述,又有关于礼的理论及其伦理道德、学术思想的论述。这里,仅就有关《仪礼》一书的一些问题作一些简要的说明。《仪礼》的篇数与作者今《十三经注疏》本《仪礼》,共十七篇,目次如下:士冠礼第一;士昏礼第二;士相见礼第三;乡饮酒礼第四;乡射礼第五;燕礼第六;大射礼第七;聘礼第八;公食大夫礼第九;觐礼第十;丧服第十一;士丧礼第十二;既夕礼第十三;士虞礼第十四;特牲馈食礼第十五;少牢馈食礼第十六;有司彻第十七这个次序,为西汉刘向《别录》所列。据文献记载,汉武帝时,在曲阜孔宅墙壁中发现《古礼》五十六篇,其中十七篇与汉初经生所传十七篇《仪礼》相同,但多出三十九篇。此三十九篇礼文久佚,学者称之为《逸礼》。由此便产生一个问题:十七篇《仪礼》是不是一个残本。一种观点据此认为,十七篇《仪礼》是一部残缺不完之书。另一种观点正与此相反,认为十七篇《仪礼》并非一不完全的残本,而是一部完备的著作。清人邵懿辰《礼经通论》对此有很详细的论证。《礼记·昏义》说:“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观今本《仪礼》十七篇,《昏义》所说作为“礼之大体”的上述八项内容,皆完整无缺。另外,《礼记》中有很多篇是直接解释《仪礼》的。《礼记》有《冠义》释《士冠礼》;有《昏义》释《士昏礼》;有《问丧》释《士丧礼》;有《祭义》、《祭统》释《郊特牲》、《少牢馈食礼》、《有司彻》;有《乡饮酒义》释《乡饮酒礼》;有《射义》释《乡射礼》、《大射礼》;有《燕义》释《燕礼》;有《聘义》释《聘礼》;有《朝事》(《大戴礼记》)释《觐礼》;有《丧服四制》释《丧服》,都不出《仪礼》十七篇之外。由此可见,今本《仪礼》,应该说是一部体系和内容完备的著作。邵懿辰认为,“经礼三百,曲礼三千”(《礼记·礼器》),古来之礼,不止此十七篇,亦不止《汉书。艺文》 《礼记》,儒学经典之一,所收文章是孔子的学生及战国时期儒学学者的作品。汉朝学者戴德将汉初刘向收集的130篇综合简化,一共得85篇,称为《大戴礼记》,后来其侄戴圣又将“大戴礼记”简化删除,得46篇,再加上《月令》、《明堂位》和《乐记》,一共49篇,称为《小戴礼记》。“大戴礼记”至隋、唐时期已散逸大半,现仅留传39篇,而“小戴礼记”则成为今日通行的《礼记》。汉景帝时鲁恭王初好治宫室而坏孔子宅,得古《礼》五十七篇于坏壁之中,其中十七篇与《仪礼》相同,《奔丧》、《投壶》见于另外四十篇中,礼家将其录于《礼记》之中,得以流传,而其余篇章,因为藏之秘府,世人难得一见,后来散逸不传,称为“《逸礼》”。朱熹撰有《朱子家礼》一书,他认为“《礼记》只是解《仪礼》”。阮元在《书东莞陈氏<学蔀通辩>后》说:“朱子中年讲理,固已精实,晚年讲礼,尤耐繁难,诚有见乎理必出于礼也。古今所以治天下者礼也,五伦皆礼……且如殷尚白,周尚赤,礼也。使居周而有尚白者,若以非礼折之,则人不能争,以非理折之,则不能无争矣。故理必附乎礼以行,空言理,则可彼可此之邪说起矣。”《小戴礼记》不仅是一部描写规章制度的书,也是一部关于仁义道德的教科书。其中最有名篇章,有《大学》、《中庸》、《礼运》(首段)等。《礼运》首段是孔子与子游的对话,又称为《礼运·大同》篇,大同二字常用作理想境界的代名词,不少地名亦取用此二字。
2023-07-17 10:05:501

虽有嘉肴的文言现象

教别人也是一种学习的方法。
2023-07-17 10:06:322

虽有嘉肴的意思

意思: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出自:《虽有嘉肴》两汉·戴圣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翻译: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这样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扩展资料《虽有嘉肴》出自《礼记》之中的学记《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如今所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小戴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本文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思路清晰,文势流畅,层层递进,文气贯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2023-07-17 10:06:401

《 虽有嘉肴》的中心思想。

用短文成语:教学相长  本文介绍了教育学的关系,说明了教育学相促进
2023-07-17 10:07:406

这篇文言文什么意思?

作品原文虽有嘉肴(2),弗食,不知其旨(3)也;虽有至道(4),弗(5)学,不知其善也。是故(6)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7)。知不足,然后能自反(8)也;知困,然后能自强(9)也。故曰:"教学相长(10)也。《兑命》(11)"曰:"学学半(12)。"其此之谓乎?作品注释:⑴本节选自《学礼》。(《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⑵嘉肴:美味的菜。佳,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3)旨:甘美。(4)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5)弗:不。(6)是故:所以。(7)困:不通,理解不了。(8)自反:反省自己。(9)自强:自我勉励。强:勉励。(10)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11)兑通“说”,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12)学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第一个学读“xiao”(第四声),教的意思。.4作品译文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吃,是不知道它的甘美的。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知道它的好处的。所以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之后才会知道自己有不理解的地方。知道了不足,这样之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了不懂的地方,这样之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5作品读解看了这段文学,很容易让我们想起毛泽东在《实践论》当中说的一段话:“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一大特点:非常重视实践,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于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进行实践必须抱着现实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以清醒冷静的态度面对现实,是一就是一,绝不说是二。即使错了,也不敢于承认,使知道行合一,理论和实际联系在一起,反对空头理论。这样就有了“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种自然而然的结论。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当然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而不能掺杂使假或者骄傲浮躁。正如毛泽东所说的,“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另一方面,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铺相成。这样来看问题,同样也是现实的和实际的。[1]
2023-07-17 10:08:061

虽有嘉肴翻译及故事

  虽有嘉肴翻译是什么意思?下面由我为你精心准备了“虽有嘉肴翻译及故事”,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 虽有嘉肴翻译及故事   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然后能自我反思。知道困惑,然后能自我勉励。   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兑命》上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这就是大学教人的宗旨。古书上说:“〔求学的人〕应效法小蚂蚁衔土不息而成土堆的精神。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大学开学的时候,〔天子或官吏〕穿着礼服,备有祭菜来祭祀先哲,表示尊师重道,学生要吟诵《诗经·小雅》中〔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篇〔叙述君臣和睦〕的诗,在一开学就用做官事上的道理勉励学生;入学授课之前,先击鼓召集学生,整齐威仪,然后打开书箱;同时展示戒尺,来约束他们的仪容举止;〔学生春季入学,教官〕没有占卜而大祭就不去考查学生,使学生内心从容不迫;时时观察却不说,让问题在学生的心中积聚;年幼的学生只听老师讲解而不随便发问,学习不逾越难度。这七点,是教学的基本原则。古书上说:“大凡学习,若学习做官,就先学习与职务有关的事;若学习做士,就先学习学士应有的志向。”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大学施教的方法,在学生的错误没有发生时就加以防止,叫做预防;在受教育的最好时机进行教育,叫做及时;不超越受教育者的才能和年龄特征而进行教育,叫做循序渐进;互相取长补短,叫做观摩。这四点,是教学成功的经验。错误出现了再去禁止,就会抵触抗拒,格格不入;放过了学习时机,事后补救,尽管勤苦努力,也较难成功;杂乱施教而不循序渐进,学业就会搞乱而无所成;自己一个人学习,不与友人讨论,就会学识浅薄,见闻不广;与不正派的朋友来往,必然会违逆老师的教导;从事一些不正经的交谈,必然荒废正课学习。这六点,是教学失败的原因。
2023-07-17 10:08:131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

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勿、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翻译: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困惑,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上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古代设学施教,每二十五家的“闾”设有学校叫“塾”,每一“党”有自己的学校叫“庠”,每一“术”有自己的学校叫“序”,在天子或诸侯的国都设立有大学。学校里每年招收学生入学,每隔一年对学生考查一次。第一年考查学生断句分章等基本阅读能力的情况,第三年考查学生是否专心学习和亲近同学,第五年考查学生是否在广博的学习和亲近老师,第七年考查学生讨论学业是非和识别朋友的能力,这一阶段学习合格叫“小成”。第九年学生能举一反三,推论事理,并有坚强的信念,不违背老师的教诲,达到这一阶段的学习标准叫“大成”。唯有这样,才能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周围的人能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也会来归顺他,这就是大学教人的宗旨。古书上说:“求学的人应效法小蚂蚁衔土不息而成土堆的精神不倦地学习。”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大学开学的时候,〔天子或官吏〕穿着礼服,备有祭菜来祭祀先哲,表示尊师重道,学生要吟诵《诗经·小雅》中〔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篇〔叙述君臣和睦〕的诗,在一开学就用做官事上的道理勉励学生;入学授课之前,先击鼓召集学生,整齐威仪,然后打开书箱;同时展示戒尺,来约束他们的仪容举止;〔学生春季入学,教官〕没有占卜而大祭就不去考查学生,使学生内心从容不迫;时时观察却不说,让问题在学生的心中积聚;年幼的学生只听老师讲解而不随便发问,学习不逾越难度。这七点,是教学的基本原则。古书上说:“大凡学习,若学习做官,就先学习与职务有关的事;若学习做士,就先学习学士应有的志向。”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大学施教的方法,在学生的错误没有发生时就加以防止,叫做预防;在受教育的最好时机进行教育,叫做及时;不超越受教育者的才能和年龄特征而进行教育,叫做循序渐进;互相取长补短,叫做观摩。这四点,是教学成功的经验。错误出现了再去禁止,就会抵触抗拒,格格不入;放过了学习时机,事后补救,尽管勤苦努力,也较难成功;杂乱施教而不循序渐进,学业就会搞乱而无所成;自己一个人学习,不与友人讨论,就会学识浅薄,见闻不广;与不正派的朋友来往,必然会违逆老师的教导;从事一些不正经的交谈,必然荒废正课学习。这六点,是教学失败的原因。
2023-07-17 10:08:201

求《虽有嘉肴》文言知识整理

是要大意还是里面的知识点给你整理出来?
2023-07-17 10:09:303

虽有嘉肴短句

1. 《虽有佳肴》文言文 断句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原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xiào)学半。”其此之谓乎! 翻译: 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 知道不足,然后能自我反思。知道困惑,然后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兑命》上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作品出处 《礼记》,相传西汉梁国人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是战国以后及西汉时期社会的变动,包括社会制度、礼仪制度和人们观念的继承和变化,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记》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 扩展资料: 写法 句式整齐,思路顺畅 本文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思路清晰,文势流畅,层层递进,文气贯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作品出处 《虽有嘉肴》出自《礼记》之中的学记《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 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 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小戴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徒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从来礼乐并称。《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 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礼记》不仅是一部描写规章制度的书,也是一部关于仁义道德的教科书。其中最有名篇章,有《大学》、《中庸》、《礼运》(首段)等。《礼运》首段是孔子与子游的对话,又称为《礼运·大同》篇,大同二字常用作理想境界的代名词,不少地名亦取用此二字 2. 古文 虽有嘉肴 可用什么诗句概括 原文: 《礼记·学记》:“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1)“虽有嘉肴”,“虽”,连词,虽然。“嘉肴”,美味的鱼肉。“嘉”美好。“肴”,做熟的鱼肉等。 (2)“弗食不知其旨也”,“食”,动词,吃。“其”代词,指代“食”的对象。“旨”,味美。 (3)“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的。 (4)“弗学不知其善也”,“善”,良好。 (5)“是故”,连词,所以。 (6)“困”,不通,理解不清。 (7)“自反”,意思是反过来要求自己。 (8)“自强”,意思是自己努力。“强”,竭力,尽力。 (9)“故”,连词,所以。 (10)“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2023-07-17 10:09:371

虽有佳肴的词语解释。

《虽有佳肴》(1)“虽有嘉肴”,“虽”,连词,虽然。“嘉肴”,美味的鱼肉。“佳”美好。“肴”,做熟的鱼肉等。(2)“弗食不知其旨也”,“食”,动词,吃。“其”代词,指代“食”的对象。“旨”,味美。(3)“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的。(4)“弗学不知其善也”,“善”,良好。(5)“是故”,连词。因此;所以。(6)“困”,不通,理解不清。(7)“自反”,意思是反过来要求自己。(8)“自强”,意思是自我勉励。“强”,勉励。(9)“故”,连词,所以。(10)“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11)“学学半”,意思是教育别人,是学习的一半。
2023-07-17 10:09:451

《虽有佳肴》用类比论证开头和用引用论证结尾有什么好处

《虽有嘉肴》用类比论证开头和用引用论证结尾的作用主要是使前面的论证有理有据,思路清晰,文势流畅,层层递进,文气贯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读者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扩展资料:《礼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虽有嘉肴》中用比喻说理,生动形象。文中以吃菜来说明学习的道理,即再好的学说,不学也不知道它的好处;言简意赅,富有哲理。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虽有嘉肴
2023-07-17 10:09:541

虽有嘉肴的上一句

《虽有嘉肴》译文: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虽有嘉肴》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出处:《虽有嘉肴》是西汉礼学家戴圣的一首文言文,文中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虽有嘉肴》出自《礼记》之中的学记。《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由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编著。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仅存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如今所见到的《礼记》。这两书中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全文主要讲进行实践必须抱着现实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以清醒冷静的态度面对现实,是一就是一,绝不说是二。即使错了,也要敢于承认,使言行合一,理论和实际联系在一起。本文多使用对举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此文思路清晰,文势流畅,层层递进,文气贯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看了这段文学,很容易让我们想起毛泽东在《实践论》当中说的一段话:“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一大特点:非常重视实践,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于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好的。戴圣简介:西汉时期官员、学者、代表作《礼记》。戴圣(生卒年不详),字次君,祖籍梁国甾县(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出生于梁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西汉时期官员、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后世称其为“小戴”。戴圣与叔父戴德曾跟随后苍学《礼》,两人被后人合称为“大小戴”。汉宣帝时,戴圣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官至九江太守。著作有《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即《小戴礼记》传为圣编。《汉书》记载成书于汉建初七年(80年)。咸淳三年(1267年),宋度宗赵禥以其籍贯地诏封戴圣为“考城伯”。儒学成就:戴圣一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与叔父戴德及庆普等人曾师事经学大师后苍,潜心钻研《礼》学,成就卓著,史称戴德为“大戴”,戴圣为“小戴”,二人合称为“大小戴”。“由是《礼》有大戴、小戴、庆氏之学” 。戴圣将战国到汉初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人所记的各种有关礼仪等论著,编撰成书,被称为《小戴记》或《小戴礼记》。该书原为解说《仪礼》 的资料汇编,后经郑玄作注,摆脱从属于《仪礼》的地位而独立成书,其要言精义比起《仪礼》 中的繁文缛节,更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戴圣因此开创了“小戴学”。学术影响:戴圣精心讲授“礼学”,授徒颇多,曾传其学于梁人桥仁、杨荣等,于是,今文礼学“小戴学”又有了“桥、杨氏之学” 。小戴对于传播和发展《礼》学有一定贡献,《小戴礼记》被列为儒家经典,“三礼”之一,唐时被称为“大经”,明时已取代《仪礼》成为“五经”中的《礼》。该书在中国儒家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后人研究和发展儒家思想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代表作品:戴圣成为今文礼学“小戴学”的开创者;后来,三家之学皆立于学官,其学兴盛一时。宣帝时,戴圣曾被立为博士,参与石渠阁议,评定五经异同。终生以授徒讲学和著述为业,曾选集战国至汉初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人所记的各种有关礼仪等论著,编撰成书。被称为《小戴记》或《小戴礼记》。该书原为解说《仪礼》的资料汇编,后经郑玄作注,使它摆脱从属于《仪礼》的地位而独立成书,成为今本《礼记》。全书共分《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内则》、《坊记》、《儒行》、《王制》、《玉藻》、《冠义》、《昏义》、《杂记》等四十九篇,其中的要言精义比起《仪礼》中的繁文缛节更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与其叔父戴德所编《大戴礼记》八十五篇(现存三十九篇)亦不相同。《小戴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小戴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徒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小戴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到汉朝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小戴礼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划,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的人都从中寻找思想资源。因而,历代为《礼记》作注释的书很多,当代学者在这方面也有一些新的研究成果。我们这里选录的原文依据清代阮元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注释和译文则广泛参阅了各种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力求做到准确、简明、易懂。选录的篇章由作者加上标题(原文只有篇名,每篇原文都较长),原则上采用选文的首句作标题,注释中只说明选自某篇。《礼记》由多人撰写,采自多种古籍遗说,内容极为庞杂,编排也较零乱,后人采用归类方法进行研究。东汉郑玄将49篇分为通论、制度、祭祀、丧服、吉事等八类。近代梁启超则分为五类:一、通论礼仪和学术:《礼运》、《经解》、《乐记》、《学记》、《大学》、《中庸》、《儒行》、《坊记》、《表记》、《缁衣》等篇。二、解释:《仪礼》17篇,有《冠义》、《昏义》、《乡饮酒义》、《射义》、《燕义》、《聘义》、《丧服四制》等篇。三、记孔子言行或孔门弟子及时人杂事:《孔子闲居》、《孔子燕居》、《檀弓》、《曾子问》等。四、记古代制度礼节,并加考辨:《王制》、《曲礼》、《玉藻》、《明堂位》、《月令》、《礼器》、《郊特牲》、《祭统》、《祭法》、《大传》、《丧大记》、《丧服大记》、《奔丧》、《问丧》、《文王世子》、《内则》、《少仪》等篇。五、为《曲礼》、《少仪》、《儒行》等篇的格言、名句。梁氏的归类划分,对我们有一定参考价值。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对“经”的解说称为“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即对“礼”的解释。到西汉前期《礼记》共有一百三十一篇。相传戴德选编其中八十五篇,称为《大戴礼记》;戴圣选编其中四十九篇,称为《小戴礼记》。东汉后期大戴本不流行,以小戴本专称《礼记》而且和《周礼》、《仪礼》合称“三礼”,由于学者郑玄为《礼记》作了注,于是地位上升为经。书中还有广泛论说礼意、阐释制度、宣扬儒家理想的内容。宋代的理学家选中《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把他们合称为“四书”,用来作为儒学的基础读物。《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 《周礼》《仪礼》《礼记》,合称三礼。《周礼》又称《周官》,讲官制和政治制度。《仪礼》记述有关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礼仪制度。《小戴礼记》则是一部秦汉以前儒家有关各种礼仪制度的论著选集,其中既有礼仪制度的记述,又有关于礼的理论及其伦理道德、学术思想的论述。这里,仅就有关《仪礼》一书的一些问题作一些简要的说明。《仪礼》的篇数与作者今《十三经注疏》本《仪礼》,共十七篇,目次如下:士冠礼第一;士昏礼第二;士相见礼第三;乡饮酒礼第四;乡射礼第五;燕礼第六;大射礼第七;聘礼第八;公食大夫礼第九;觐礼第十;丧服第十一;士丧礼第十二;既夕礼第十三;士虞礼第十四;特牲馈食礼第十五;少牢馈食礼第十六;有司彻第十七这个次序,为西汉刘向《别录》所列。据文献记载,汉武帝时,在曲阜孔宅墙壁中发现《古礼》五十六篇,其中十七篇与汉初经生所传十七篇《仪礼》相同,但多出三十九篇。此三十九篇礼文久佚,学者称之为《逸礼》。由此便产生一个问题:十七篇《仪礼》是不是一个残本。一种观点据此认为,十七篇《仪礼》是一部残缺不完之书。另一种观点正与此相反,认为十七篇《仪礼》并非一不完全的残本,而是一部完备的著作。清人邵懿辰《礼经通论》对此有很详细的论证。《礼记·昏义》说:“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观今本《仪礼》十七篇,《昏义》所说作为“礼之大体”的上述八项内容,皆完整无缺。另外,《礼记》中有很多篇是直接解释《仪礼》的。《礼记》有《冠义》释《士冠礼》;有《昏义》释《士昏礼》;有《问丧》释《士丧礼》;有《祭义》、《祭统》释《郊特牲》、《少牢馈食礼》、《有司彻》;有《乡饮酒义》释《乡饮酒礼》;有《射义》释《乡射礼》、《大射礼》;有《燕义》释《燕礼》;有《聘义》释《聘礼》;有《朝事》(《大戴礼记》)释《觐礼》;有《丧服四制》释《丧服》,都不出《仪礼》十七篇之外。由此可见,今本《仪礼》,应该说是一部体系和内容完备的著作。邵懿辰认为,“经礼三百,曲礼三千”(《礼记·礼器》),古来之礼,不止此十七篇,亦不止《汉书。艺文》 《礼记》,儒学经典之一,所收文章是孔子的学生及战国时期儒学学者的作品。汉朝学者戴德将汉初刘向收集的130篇综合简化,一共得85篇,称为《大戴礼记》,后来其侄戴圣又将“大戴礼记”简化删除,得46篇,再加上《月令》、《明堂位》和《乐记》,一共49篇,称为《小戴礼记》。“大戴礼记”至隋、唐时期已散逸大半,现仅留传39篇,而“小戴礼记”则成为今日通行的《礼记》。汉景帝时鲁恭王初好治宫室而坏孔子宅,得古《礼》五十七篇于坏壁之中,其中十七篇与《仪礼》相同,《奔丧》、《投壶》见于另外四十篇中,礼家将其录于《礼记》之中,得以流传,而其余篇章,因为藏之秘府,世人难得一见,后来散逸不传,称为“《逸礼》”。朱熹撰有《朱子家礼》一书,他认为“《礼记》只是解《仪礼》”。阮元在《书东莞陈氏<学蔀通辩>后》说:“朱子中年讲理,固已精实,晚年讲礼,尤耐繁难,诚有见乎理必出于礼也。古今所以治天下者礼也,五伦皆礼……且如殷尚白,周尚赤,礼也。使居周而有尚白者,若以非礼折之,则人不能争,以非理折之,则不能无争矣。故理必附乎礼以行,空言理,则可彼可此之邪说起矣。”《小戴礼记》不仅是一部描写规章制度的书,也是一部关于仁义道德的教科书。其中最有名篇章,有《大学》、《中庸》、《礼运》(首段)等。《礼运》首段是孔子与子游的对话,又称为《礼运·大同》篇,大同二字常用作理想境界的代名词,不少地名亦取用此二字。
2023-07-17 10:10:121

虽有嘉肴选自

人教版初一语文(上)第9讲的《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
2023-07-17 10:10:411

虽有嘉肴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出自:《虽有嘉肴》两汉·戴圣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翻译: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这样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扩展资料《虽有嘉肴》出自《礼记》之中的学记《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如今所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小戴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本文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思路清晰,文势流畅,层层递进,文气贯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2023-07-17 10:10:481

虽有嘉肴中的虽有嘉肴是什么意思?

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 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 “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 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 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拓展资料:虽有嘉肴解析:虽然有美味的内食,但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 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 地方,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 然后就能自我反省; 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 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说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 道理吧?赏析:《虽有嘉肴》 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 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 相辅相成的, 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大道之行也解析: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 人能终其天年, 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 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赏析:本文表达了作者希望未来能建设一个没有君主统治,人人平等自由、没有剥削压迫的社会制度的美好心愿,从侧面折射出当时社会的黑暗。
2023-07-17 10:11:051

柏芮朵什么档次

高档档次。BYREDO中文名为百瑞德(柏芮朵),是瑞典的沙龙香氛品牌,香水外观满满极简风,是近几年在全球大火的高档香水品牌之一,BYREDO香氛喷雾、香薰蜡烛也都其是热门产品。
2023-07-17 10:06:082

1YEAR3MONTHS意思是

一年三个月……
2023-07-17 10:06:081

3到6年级学过的文具的英语

(a piece of) chalk 粉笔 slate pencil 石板笔 wall map 挂图 skeleton map 轮廓图,示意图 globe 地球仪 text book 课本 dictionary 词典 encyclopedia 百科全书 atlas 地图集 exercise book 练习本 rough not book 草稿本 (美作:scribbling pad) blotting paper 吸墨纸 tracing paper 描图纸 squared paper, graph paper 坐标纸 (fountain) pen 自来水笔 ballpoint (pen) 圆珠笔 pencil 铅笔 ballipen圆珠笔brush画笔rubber橡皮paper纸ruler尺子compasses圆规school bag书包propelling pencil 自动铅笔 pencil sharpener 铅笔刀,转笔刀 ink 墨水 inkwell 墨水池 rubber, eraser 橡皮 ruler, rule 尺 slide rule 计算尺 set square 三角板 protractor 量角器 compass, pair of compasses 圆规
2023-07-17 10:06:032

三个月以后用英语怎么说

Three months later
2023-07-17 10:06: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