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国家统计局:7月经济延续恢复态势,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2023-07-20 12:31:12
共3条回复
cloudcone

国家统计局15日发布数据显示,7月份,生产供给继续恢复,就业物价总体平稳,对外贸易增势良好,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国民经济延续恢复态势。统计数据显示,工业生产稳定增长,服务业继续恢复。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环比增长0.38%。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0.6%,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生产指数分别增长10.3%、4.9%。市场销售持续增长,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

真可

有很多信息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通过这次的事件当中也可以看出我国在后续的经济发展方面也将会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而且受到疫情的影响,每个地区的经济都可能会出现一定的波动,但是后续政策的实施对于当地的经济恢复也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

CarieVinne

经济延续恢复态势,说明日后经济会有所回升,人们的生活水平自然也会越来越好了。

相关推荐

商务部:我国消费市场总体延续恢复增长态势,这一趋势代表着什么?

代表着我们的经济即将恢复正常。这是一个利好的信号,我们一定要有信心。
2023-07-20 10:20:484

我国消费市场呈现恢复性增长,这是什么原因?

也是因为疫情过去了,所以促进了经济的增长,而且旅游业也在近期高速的发展。
2023-07-20 10:22:046

我国经济正巩固回升向好态势,如何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

首先要促进消费,然后解决目前的民生问题,提高对于市场的投资。
2023-07-20 10:22:494

内需稳步恢复 潜力不断释放

上半年,我国经济稳中加固、稳中向好,GDP同比增长12.7%,两年平均增长5.3%,比一季度加快0.3个百分点,不断向潜在增长水平趋近。内需持续稳步恢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0.9%,比一季度上升4.9个百分点,为经济稳中向好提供了充足动力。 一、国内需求恢复亮点纷呈 (一)消费发挥第一引擎作用,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增速已超过疫情前水平。 从支出法GDP核算看,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1.7%,拉动经济增长7.8个百分点。消费市场呈现较好恢复态势, 社会 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3%,两年平均增长4.4%,较一季度加快0.2百分点。受疫情导致消费者更加青睐环境优良的大型商超、购物中心等消费场景,以及消费线上化转型促使消费向头部商家集中的影响,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6.4%,两年平均增长6.5%,已经快于2019年上半年增速(4.9%)。 分类别看,基本生活类消费较快增长、中高端升级类消费持续扩容、新型消费高速增长。一是吃穿用类消费较快增长。基本生活类商品零售额两年平均增长9.9%,其中,吃类、穿类、用类分别增长12.8%、3.7%、13.7%。二是中高端升级类消费稳定释放。在国内消费升级、境外消费回流的共同作用下,限额以上单位 汽车 、通讯器材、化妆品、金银珠宝分别增长30.4%、26.1%、26.6%、59.9%。三是新型消费持续蓬勃发展。线上消费黏性显著增强,消费内容从实物商品加快向服务领域拓展,“云 旅游 ”“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网上商品和服务零售额增长23.2%,两年平均增长15.0%,是同期 社会 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的3.4倍。快递业务量同比增长45.8%,日均3亿件成为常态。 (二)投资发挥关键性作用,增后劲、补短板、促活力 “ 三箭齐发 ” 。 从支出法GDP核算看,上半年,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9.2%,拉动经济增长2.4个百分点。投资需求稳步提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6%,两年平均增长4.4%,比一季度加快1.5个百分点。调结构、促转型的投资导向充分彰显,投资结构持续优化,投资引领供给升级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分主要领域看,新动能投资、补短板投资高速增长,制造业投资加快恢复。一是高技术产业投资高速增长。国家大力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3.5%,两年平均增长14.6%。芯片制造、医疗设备制造、以及电子商务服务、研发设计服务等行业成为投资热点。二是农业、 社会 领域投资持续较快增长。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接续推进和深入实施,农业农村有效投资空间不断释放。第一产业投资增长21.3%,两年平均增长13.2%。国家加大投资于人的力度,着力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教育、卫生、养老托育、文化 体育 等 社会 领域投资增长16.4%,两年平均增长10.7%。三是制造业投资加快恢复。在制造业利润大幅增长、中长期贷款支持力度加大、企业预期向好等因素带动下,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9.2%,两年平均增长2.0%,较一季度加快4个百分点。 二、促进内需稳步恢复的有利因素不断增多 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 社会 发展的同时,目前支持国内需求进一步恢复的有利因素在不断增多。 消费需求方面,一是有基础。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民生保障更加有力,居民收入有望稳步修复,为消费复苏提供了收入保障。 二是有动力。 新型消费快速扩容,线上线下加速融合,消费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显著扩大,消费交易更加高效,消费价格更加普惠,为消费复苏注入强劲新动力。三是有潜力。我国是拥有14亿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的超大规模市场,蕴含着大体量、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升级潜力。四是有政策。促进 汽车 消费、改造升级城市消费中心、打造夜间经济、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等一系列促消费政策将进一步落地生效。 投资需求方面,一是企业发展有信心。 国家紧扣市场主体急需,实施了一系列减税降费、财政资金直达机制、货币政策直达工具和普惠金融等政策,有力增强了市场主体的发展信心。制造业PMI、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均已连续16个月位于景气区间,上半年新设市场主体数量同比增长近四成。 二是投资资金有保障。 企业利润大幅改善,有助于增强投资内生动力,1—5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大增83.4%,两年平均增长21.7%。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1.9%,两年平均增长11.1%。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进一步加大,上半年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41.6%,增速比上年同期高16.9个百分点。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同比增长16.8%,增速超过了投资增速。三是重大项目有储备。“十四五”规划确定的102项重大工程项目正在陆续部署推进,各地投资项目储备也比较充裕。6月份新入库的5000万元及以上的大项目1万多个,环比增长11.6%。 三、锚定内需恢复薄弱环节加大支持力度 在充分肯定内需稳步恢复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国内需求恢复不均衡、基础不稳固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以小店经济为代表的限额以下单位销售恢复仍然较慢;接触型服务消费仍是薄弱环节;投资对地产、基建依赖程度仍然较高,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两年平均增速仍然为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有待激发;制造业投资上中下游分化明显,高耗能制造业投资较快增长凸显能源双控工作压力。 建议锚定薄弱环节,加大结构性政策的倾斜支持力度,驰而不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国内需求实现更高水平的均衡恢复。 一方面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 社会 发展。 继续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积极推进疫苗接种工作,进一步巩固并强化我在疫情防控中的国际领先优势。 另一方面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 进一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群体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落实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措施,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落实落细减税降费措施,加大普惠金融支持力度,完善扶持市场主体发展的政策体系。着力缓解输入性通胀对中小企业、中下游行业造成的冲击。围绕改善民生拓展消费需求,稳定 汽车 、家电等大宗消费,大力发展 健康 、文化、 旅游 、 体育 等服务消费,加快培育新型消费。深化投资领域“放管服”改革,优化审批核准程序,加强资金、用地等要素保障,促进项目尽早开工、资金高效使用。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等政府投资带动作用,更加充分调动市场主体、 社会 力量参与重大工程项目。
2023-07-20 10:23:261

预计我国21年消费将呈恢复性快速增长,哪几个行业一直走在前端?

直播视频,直播卖货,快递行业,旅游行业,母婴行业,教育培训机构都是近几年的大热
2023-07-20 10:23:345

疫情对消费有哪些影响?

疫情以来,对化妆品的消费习惯应该有所变化,因为受疫情的影响,自己的收入也会受到了影响,所以在化妆品方面也或多或少的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不仅仅是化妆品生活的其它开支,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一,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化妆品的消费习惯上,本不想有很大的改变,但是受到疫情影响,工作受到了影响,收入也会受到了影响,所以,在化妆品的消费方面,会尽量的满足自己的的同时,要减少一定的开支,主要还是用于生活。二,化妆品在自己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和衣食住行应该是相等的,所以在平时当中对于化妆品的需求还是蛮高的,对于服的款式和样式也是要求蛮高的,当疫情来临的时候,这些的习惯就会使不仅慢慢的有所改变,因为收入少了,支出就会慢慢的减少。三,一情以来,人们的习惯都有所慢慢的改变,因为疫情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的工作,也影响到人的正常的收入,所以人们的生活都发生了多多少少的改变,都学会了精打细算,无论是在生活上,在衣食住行上,都学会了精细的打算,这样也未必是一个坏事,自己来说,勤俭节约是美德,应该让自己慢慢的习惯养成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要铺张浪费。四,疫情以来,改变了人们很多的生活习惯,要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这是无奈之举,但是,对人们的生活来说,有的习惯改变也是一个好的习惯,人民学的节约,学会了精打细算,也学会了成长,日子是慢慢的,过的生活也是慢慢过的,所以这样的习惯,这样的改变,对人生来说也未必是一件坏事。五,疫情以来,改变了人们很多的习惯,从原来花钱大手大脚到自己对生活做一个近期的小规划,在一个月或者三个月之内收入是多少,支出是多少,做一个简单的小规划,让自己不会入不付出,这也是一个好的习惯。总之,疫情以来,在化妆品消费习惯有了改变,有了精打细算的习惯,不仅仅是在化妆品上面,在生活上也学会了精打细算,也学会了做一个小规划,小计划,让自己的生活甜蜜又幸福又美满。
2023-07-20 10:24:492

国家统计局:7月份国民经济延续恢复态势,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有旅游业,还有房地产,还有玻璃及汽车制造,经济增长对我们来说影响到了很多方面的发展。
2023-07-20 10:24:574

国民经济运行呈现恢复势头,恢复经济最重要的举措应该是什么?

国民经济运行在第一季度的时候因为遭遇到了新冠疫情的打击,中国最为繁荣的都市,大上海被迫封锁了八十多天,经济秩序一切都被迫停止了。而新冠病毒也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散发,因为散发也就造成了这种情况,人们的生产生活,还有经济影响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这也就造成了国家经济在第一季度上的不好看。那么想要恢复经济上的重要举措应该有什么呢?第一条自然是刺激消费,但是这一次刺激消费却不能够超发货币,因为超发货币是透支未来,是将未来的通货膨胀放在火上烤,我们政府目前采取的举措就是各级地市发放消费券,通过消费券带动大家去消费,通过消费来拉动大家的经济活力,有了经济活力的拉动,自然经济指标也就上去了。第二自然就是减费降税方面,通过对一系列的小微企业减费降税,使得这些小规模企业可以没有负担,并且有更多的现金流,有了更多的现金流那么也就能够提升他们去做很多事情,提升投资,提升软件,度过难关。第三在银行房间也是能够听过降准来帮助贷款企业减少贷款利率,通过减少利率来减轻企业的负担,让他更好的成长。第四自然还是不断的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老城改造,道路修建,各种基础设施拉动,拉动内循环。第五当然还是需要稳外贸,在传言大量外贸转移到东南亚之际,要切实的将一切稳下来,告知外国客户,中国才是最为理想,最为好的投资标的。第六当然还需要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并且适度的针对疫情防控有调整有灵活,这样物流企业才不会被封锁,经济运行才能够起来。
2023-07-20 10:26:066

我国经济已经呈现明显的复苏势头,恢复经济最重要的举措应该是什么?

最重要的就是改变国家目前的局势,改变国家的经济发展,促进国家的经济流通和其他国家进行合作。
2023-07-20 10:28:024

我国二十项重点举措促进消费持续恢复,这将会带来哪些影响?

这样的话能够带动经济发展和进步,同时也可以更好的应对疫情,能够保证基本的消费盘,同时也可以完善相关的支撑体系,会健全消费品牌,也会带动健康养老等等服务。
2023-07-20 10:28:415

央行:经济已经呈现明显的复苏势头,这意味着什么?

都知道我国是人口第一大国。很勤劳。生产环节一稳定下来,经济的机器就运转下来,自然就有复苏。是常态,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好说的。现在经济状况还能像07年以及之前每年两位数的《增长吗》现实是打脸的,也不可能两位数增长。他推上的普惠金融P 2P爆雷。还有房产毫无头脑的预售制。所谓的公摊面积。还有为了防止开发商爆雷破产,提前还贷应该让银行承担一半的责任。胖子天生是弱者。加上当下的一些自残者,脑残者致敬的电动车,40公斤最高20公里。自行车都能跑30公里。干脆把所有的两人三轮电动车全部停止生产。直接逼迫大家买汽车不就行了吗?绕了一个弯子又一个弯子,有意思吗?这些产业都已经被提前透支了红利,现在已经没有红利了。本来50年的红蚁,20年全部吃得干干净净。这就是套路的力量。或者直接说复苏只是一个安慰民心的话术。
2023-07-20 10:29:575

2021年我国全年经济增速将呈现什么态势,经济恢复内生产力增强,积极向好因素增多?

2021年我国全年经济增速将呈现复苏增长态势,经济恢复内生产力增强,积极向好因素增多。2021年中国经济的常态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上半年中国进一步巩固疫情防控和经济复苏成果,积极应对内外部风险挑战,宏观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生产需求持续扩大,就业物价基本稳定,微观基础明显改善,市场预期不断向好。消费和投资实现恢复性增长,并不断强化内需增长动力;企业绩效、居民就业、政府收入全面改善,微观基础得到深度修复;宏观经济景气程度显著回升,市场预期和信心明显改善。经济复苏事实2021年第二季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恢复至疫情前水平。报告称,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包括:美国国会2020年和2021年通过的财政支持政策的持续影响、消费者因素,以及劳动力市场和资产价格走强。报告认为美国实际GDP或将在2021年以大约6%的速度快速增长。2020年春季就业骤降态势(主要集中在服务业)只得到部分扭转。报告援引统计数据称,在整个劳动力市场,就业岗位较2020年2月仍减少530万个,比疫情暴发前预期就业趋势减少约900万个。与过去经济衰退相比,疫情导致的经济衰退对服务业的影响比对商品部门影响更重。休闲及酒店行业就业岗位减少严重,截至2021年8月,服务业就业岗位较2020年2月减少4%,商品部门就业岗位较2020年2月减少3%。
2023-07-20 10:31:121

中国经济“开门稳”来之不易,我国经济恢复的发展态势是怎样的?

我国经济发展形势逐渐恢复。工业经济运行平稳,韧性较强。不过也拥有很多不确定性。
2023-07-20 10:31:305

2021年一季度各地经济“成绩单”出炉,数据背后有哪些新变化?

观察这份榜单,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31省份的一季度GDP增速均超过两位数,最低增速也有12.1%。数据显示,2020年一季度30省份GDP均为负增长,仅西藏保持正增长。
2023-07-20 10:32:454

中国经济正在稳步恢复,从哪些方面能体现出?

从现在的核酸政策开始放松之后,还有封闭管理政策放松之后,各个地方的人口开始流动起来,店面也开始开张了,经济上也会变好了
2023-07-20 10:33:222

5月份国民经济运行呈现恢复势头,恢复经济最重要的举措应该是什么?

恢复经济的重要的措施就是振兴实体经济,促进人们消费,并且加大服务业的投资力度。
2023-07-20 10:34:004

前三季度GDP同比增3%,经济运行恢复向好,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比如为什么会增长的这么快,他们受不受到疫情的影响,是他们的主观能动力导致这样的后果吗?
2023-07-20 10:35:083

回升向好! 宏观经济数据透露我国经济这几个特点

  扩内需见实效 优结构亮点多   宏观经济呈现回升向好态势(经济热点观察)   7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0.6%;1至7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7%;继夏粮丰收喜讯后,早稻总产量比去年增加2.1亿斤,为全年粮食丰收奠定良好基础u2026u2026近期公布的宏观经济数据,勾勒出中国经济有效应对超预期冲击、回升向好的态势。   透过数据看经济,有以下几个特点:   稳增长政策给力,扩内需见实效——   园区、路桥在“拔节”,网络、终端在铺展。7月,我国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1%;上半年水利建设投资同比增加59.5%;今年前7月,全国主要发电企业电源工程完成投资同比增长16.8%;截至6月底,我国移动通信基站总数达1035万个,比上年末净增38.7万个;截至7月末,我国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总数达5.66亿户。   资金流同样畅达。1至7月,各地已安排超过2500亿元专项债券资金,用作铁路、收费公路等重大项目资本金;截至8月26日,国开基础设施投资基金已签约合同金额2100亿元。   路通网通、物畅其流。7月,交通运输主要指标继续企稳回升;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完成96.5亿件,同比增长8%;上半年,农村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2.5%。   逆周期、跨周期政策精准,优结构亮点多——   创新动能强劲。今年前7月,软件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0.3%;截至6月底,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55.7%和75.1%。   绿色动力澎湃。今年二季度末,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贷款余额分别同比增长32.2%、40.8%和62.8%,反映出绿色产业正在扩规模、提速度。   新经济新业态活跃。上半年,全国新设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企业229.7万户,其中现代农林牧渔业、新型能源企业增速均超30%。   “真金白银”助企纾困,兜牢兜实民生底线——   银保监会8月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银行业金融机构为近150万户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货车司机办理了延期还本付息。国家税务总局数据显示,截至8月15日,已累计有21364亿元退税款退到纳税人账户。   居民基本生活相关消费品的销售稳定增长。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失业率连续回落。财政部初步统计,上半年用于养老、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等基本民生方面的支出达1.17万亿元。   立足强基础、补短板、惠民生,硬招实招频出。人民银行系统会议明确将继续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财政部、科技部联合发文,以十大举措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多部门出台措施推进“保交楼、稳民生”工作;11部门联合印发指导意见,推动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u2026u2026   当前经济延续6月恢复发展态势,但有小幅波动,恢复基础不牢固。8月2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稳经济一揽子政策的接续政策措施,抓住当前紧要关口,及时果断施策,保持合理政策规模,用好工具箱中可用工具,加力巩固经济恢复发展基础。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白景明分析,今年以来的宏观调控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坚持系统思维,形成政策合力、政策集成。二是坚持科学思维,精准发力,财政和货币政策都讲究资金投入产出率,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2023-07-20 10:35:471

如何看待我国消费市场低迷的情况?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一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15.39万亿元,同比多增4.54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9.9万亿元,新增住户存款占全部新增存款的比重高达64%。与此相适应,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显示,2023年3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7%,环比下降0.3%。这也是2022年2月以来,CPI再次跌破“1”,且比2022年2月的0.9%低了0.2个百分点,创一年来的新低。一边是居民含蓄持续增加,而且是高位增加,一边是消费价格指数持续走低,也是低位走低,比2022年9月份2.8%的相对高位下跌了2.1个百分点。对两者而言,看似分属两个门类,数据之间没有直接关联,但是,仔细分析则不难发现,都反映出一个相同的问题,那就是消费市场的低迷。如果消费市场兴旺,居民消费热情高涨,储蓄意愿就不可能太强。尤其在就业状况还没有得到有效改善,企业运行还比较困难,居民收入增长不是很快的情况下,居民储蓄持续增加,只能说明居民消费和投资的热情都不是很高,特别是消费,呈现明显的信心不足、预期不强。正是因为居民的消费欲望不强、信心不足,才导致消费市场低迷,消费价格下行。对居民生活来说,当然是有些积极影响的,能够减少支出。但是,从经济发展和企业运行的角度分析,就不是一回事了,就需要采取措施,增强居民的消费信心,激发居民的消费欲望,最大限度地激活消费市场,对经济形成有效拉动,对企业形成正向作用。否则,就有可能陷入通缩泥潭,并给就业等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就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出现通缩的概率是不大可能的,也是不能容忍的。因为,眼下出现的问题,主要还是疫情三年留下的影响,而经济还处于稳步恢复之中,没有步入快车道。能够感觉到恢复较快的,主要是旅游、文化、餐饮、住宿等领域,以及被“价格战”挑起来的汽车需要,生活必需品和住房等方面的消费,还没有出现明显恢复现象,从而对消费市场的整体格局还没有产生积极效应。需要注意的是,居民储蓄持续增加,除居民消费的欲望不是很强烈,消费市场仍比较低迷外,与居民的投资热情不高,也是有一定关系的。目前,股市、银行理财、保险等投资领域状况都不是很好。如果居民的投资欲望强烈,也是能够有效分散居民储蓄的,而不会形成居民储蓄持续增加的现象。特别是股市,已经长时间处于低迷状态,居民只要选择股市投资,就有可能与亏损同行。自然,会让投资者远离股市,继而重拾银行储蓄,让自己的钱稳妥一点,不要去冒太大的风险。投资热情不高,消费欲望不强,自然就会储蓄意愿越来越强了。而反映到贷款上,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0.6万亿元,同比多增2.27万亿元,比起存款来,也是差了一截,说明企业对资金的需求还没有恢复到旺盛状态。或者是,银行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还没有真正进入到“放心”状态,仍然是惜贷捂贷,只想给大型企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以及开发商贷款。显然,这是不利于经济恢复和企业走出困境的。对居民储蓄持续增加和消费价格持续走低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与警觉。这不是两个孤立的问题,也不是两个没有关联的问题。从居民储蓄持续增加反映出来的居民消费预期不强,从消费价格持续走低反映出来的市场低迷、居民消费热情不够,都可能影响到经济恢复层面,亦即消费尚没有对经济恢复形成有力的拉动作用,居民在消费问题上还过于冷静,特别是住房消费,总体处于等待观望状态。即便政策频出,广大居民也是岿然不动,没有形成消费态势,不仅影响整个消费领域的恢复,更影响房地产市场的恢复,开发商的承受能力还能保持多久,是一个问题。很多专家建议,应当出台更多鼓励消费的政策。说实在的,这些建议都是想当然,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出台鼓励消费的政策,就是想图一时的利益,想让消费者冲动消费、盲目消费,从而为消费市场恢复创造条件,满足眼前经济利益的需要。实际上,这是透支未来发展的手段,没有实质性意义。相反,会产生较大的负作用。所以,还是要顺其自然,让居民自己去恢复消费信心和热情。只要经济恢复,居民的消费信心就一定能够恢复,这一点,没有任何异议。鼓励居民消费的政策,只有一种,那就是发钱。而这,又会为通胀留下空间。
2023-07-20 10:36:371

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经济形势?

中国经济仍处于疫后恢复期,相关的改革和政策仍需持续推进;2. 投资:整体稳步修复向好,尚未恢复至正常水平;3. 消费:受收入增速拖累,增长动力有待进一步释放;4. 杠杆率:信贷供给收紧,需提防相关风险;5. 价格:大宗价格推升PPI上涨,但对CPI传导较弱;6. 国际收支和汇率:经常账户回弹,趋势或难持续,人民币汇率仍面临不确定性;7. 国际经济形势:关注疫情分化与反复、国际货币政策转向两大风险,全方位积极应对。 人力资源而非人口总量是经济长期发展的基础;2. 如何保护和提升人力资源;3. 如何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目前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尚未完全结束,我国居民收入和消费尚未恢复到疫情前的正常水平,仍处于“六稳六保”政策驱动下的缓慢恢复期,中国经济企稳根基尚需进一步筑牢。考虑到基数效应以及国际疫情可能转好造成的外贸条件变化,我们预计全年经济呈现逐季下降趋势。结合高频数据与各分项的增长趋势进行测算,我们预计2021年全年实际GDP增速约为8.2%左右。如主要风险集中爆发,全年实际GDP增速有可能降至7%左右;如国际经济形势整体向好,消费恢复平稳,则全年实际GDP增速有望突破8.5%。人力资源总量是指一个经济体内考虑到人口素质(包括健康水平和受教育水平)的有能力参与经济社会活动的人口工作时间储备。在综合考虑人口结构的变化、健康和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之后,中国最近20年以来人力资源总量整体上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2019年人力资源总量相较2000年提高14%。根据预测,随着教育和健康水平的继续提升,中国的人力资源总量将在2050年之前保持平稳缓慢上升,可以为新百年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保障。我们建议,中国的人口国策应当转变为人力资源战略,更加关注人的发展,更加关注教育和健康。2021第一季度,我国实际GDP增速为18.3%,比2020年四季度环比增长0.6%;比2019年一季度增长10.3%,两年平均增长5.0%。目前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尚未完全结束,我国居民收入和消费尚未恢复到疫情前的正常水平,仍处于“六稳六保”政策驱动下的缓慢恢复期,中国经济企稳根基尚需进一步筑牢。考虑到基数效应以及国际疫情可能转好造成的外贸条件变化,我们预计全年经济呈现逐季下降趋势。结合高频数据与各分项的增长趋势进行测算,我们预计2021年二季度实际GDP增速约为9%,全年实际GDP增速约为8.2%左右。如主要风险集中爆发,全年实际GDP增速有可能降至7%左右;如国际经济形势整体向好,消费恢复平稳,则全年实际GDP增速有望突破8.5%。1-4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9.9%,两年平均增长3.9%;但相对于工业、出口、消费,投资复苏进度相对偏慢、力度相对乏力,整体投资增速尚未恢复至疫情之前的正常增长水平。分行业来看,制造业投资恢复进度最慢,两年平均增速尚未转正;基建投资复苏乏力,增速低位徘徊;房地产投资一枝独秀,表现出较强韧性和活力,是当前拉动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展望下半年,固定资产投资仍将保持稳定恢复态势,但增长动能可能仍然减弱,政策加力刻不容缓。ACCEPT预计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8.5%-9.5%。虽然第一季度居民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同比增速分别高达17.6%和33.9%,然而较高的增长速度主要是由于去年低基数所导致的。综合考虑过去两年的整体情况,当前居民消费的增长速度仍要慢于疫情爆发前2018年与2019年的水平。导致消费反弹不足的最主要原因,是总产出恢复并未完全反映在居民收入的提升之中。除收入因素之外,年初疫情的偶有复发与消费习惯的调整也部分地导致了居民消费增长的放缓。我们认为,在经济增长总体性恢复的大背景下,今年三至四季度,我国居民消费有望出现U型反弹。到这里222
2023-07-20 10:36:431

如何看待近期中国经济走势的变化?

中国经济仍处于疫后恢复期,相关的改革和政策仍需持续推进;2. 投资:整体稳步修复向好,尚未恢复至正常水平;3. 消费:受收入增速拖累,增长动力有待进一步释放;4. 杠杆率:信贷供给收紧,需提防相关风险;5. 价格:大宗价格推升PPI上涨,但对CPI传导较弱;6. 国际收支和汇率:经常账户回弹,趋势或难持续,人民币汇率仍面临不确定性;7. 国际经济形势:关注疫情分化与反复、国际货币政策转向两大风险,全方位积极应对。 人力资源而非人口总量是经济长期发展的基础;2. 如何保护和提升人力资源;3. 如何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目前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尚未完全结束,我国居民收入和消费尚未恢复到疫情前的正常水平,仍处于“六稳六保”政策驱动下的缓慢恢复期,中国经济企稳根基尚需进一步筑牢。考虑到基数效应以及国际疫情可能转好造成的外贸条件变化,我们预计全年经济呈现逐季下降趋势。结合高频数据与各分项的增长趋势进行测算,我们预计2021年全年实际PDG增速约为8.2%左右。如主要风险集中爆发,全年实际GDP增速有可能降至7%左右;如国际经济形势整体向好,消费恢复平稳,则全年实际GDP增速有望突破8.5%。人力资源总量是指一个经济体内考虑到人口素质(包括健康水平和受教育水平)的有能力参与经济社会活动的人口工作时间储备。在综合考虑人口结构的变化、健康和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之后,中国最近20年以来人力资源总量整体上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2019年人力资源总量相较2000年提高14%。根据预测,随着教育和健康水平的继续提升,中国的人力资源总量将在2050年之前保持平稳缓慢上升,可以为新百年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保障。我们建议,中国的人口国策应当转变为人力资源战略,更加关注人的发展,更加关注教育和健康。2020第一季度,我国实际GDP增速为18.3%,比2020年四季度环比增长0.6%;比2019年一季度增长10.3%,两年平均增长5.0%。目前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尚未完全结束,我国居民收入和消费尚未恢复到疫情前的正常水平,仍处于“六稳六保”政策驱动下的缓慢恢复期,中国经济企稳根基尚需进一步筑牢。考虑到基数效应以及国际疫情可能转好造成的外贸条件变化,我们预计全年经济呈现逐季下降趋势。结合高频数据与各分项的增长趋势进行测算,我们预计2021年二季度实际GDP增速约为9%,全年实际GDP增速约为8.2%左右。如主要风险集中爆发,全年实际GDP增速有可能降至7%左右;如国际经济形势整体向好,消费恢复平稳,则全年实际GDP增速有望突破8.5%。1-4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9.9%,两年平均增长3.9%;但相对于工业、出口、消费,投资复苏进度相对偏慢、力度相对乏力,整体投资增速尚未恢复至疫情之前的正常增长水平。分行业来看,制造业投资恢复进度最慢,两年平均增速尚未转正;基建投资复苏乏力,增速低位徘徊;房地产投资一枝独秀,表现出较强韧性和活力,是当前拉动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展望下半年,固定资产投资仍将保持稳定恢复态势,但增长动能可能仍然减弱,政策加力刻不容缓。ACCEPT预计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8.5%-9.5%。虽然第一季度居民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同比增速分别高达19.6%和33.9%,然而较高的增长速度主要是由于去年低基数所导致的。综合考虑过去两年的整体情况,当前居民消费的增长速度仍要慢于疫情爆发前2018年与2019年的水平。导致消费反弹不足的最主要原因,是总产出恢复并未完全反映在居民收入的提升之中。除收入因素之外,年初疫情的偶有复发与消费习惯的调整也部分地导致了居民消费增长的放缓。
2023-07-20 10:36:501

疫情过后,中国经济会有怎样的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仍处于疫后恢复期,相关的改革和政策仍需持续推进;2. 投资:整体稳步修复向好,尚未恢复至正常水平;3. 消费:受收入增速拖累,增长动力有待进一步释放;4. 杠杆率:信贷供给收紧,需提防相关风险;5. 价格:大宗价格推升PPI上涨,但对CPI传导较弱;6. 国际收支和汇率:经常账户回弹,趋势或难持续,人民币汇率仍面临不确定性;7. 国际经济形势:关注疫情分化与反复、国际货币政策转向两大风险,全方位积极应对。 人力资源而非人口总量是经济长期发展的基础;2. 如何保护和提升人力资源;3. 如何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目前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尚未完全结束,我国居民收入和消费尚未恢复到疫情前的正常水平,仍处于“六稳六保”政策驱动下的缓慢恢复期,中国经济企稳根基尚需进一步筑牢。考虑到基数效应以及国际疫情可能转好造成的外贸条件变化,我们预计全年经济呈现逐季下降趋势。结合高频数据与各分项的增长趋势进行测算,我们预计2021年全年实际GDP增速约为8.2%左右。如主要风险集中爆发,全年实际GDP增速有可能降至7%左右;如国际经济形势整体向好,消费恢复平稳,则全年实际GDP增速有望突破8.5%。人力资源总量是指一个经济体内考虑到人口素质(包括健康水平和受教育水平)的有能力参与经济社会活动的人口工作时间储备。在综合考虑人口结构的变化、健康和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之后,中国最近20年以来人力资源总量整体上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2019年人力资源总量相较2000年提高14%。根据预测,随着教育和健康水平的继续提升,中国的人力资源总量将在2050年之前保持平稳缓慢上升,可以为新百年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保障。我们建议,中国的人口国策应当转变为人力资源战略,更加关注人的发展,更加关注教育和健康。2021第一季度,我国实际GDP增速为18.3%,比2020年四季度环比增长0.6%;比2019年一季度增长10.3%,两年平均增长5.0%。目前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尚未完全结束,我国居民收入和消费尚未恢复到疫情前的正常水平,仍处于“六稳六保”政策驱动下的缓慢恢复期,中国经济企稳根基尚需进一步筑牢。考虑到基数效应以及国际疫情可能转好造成的外贸条件变化,我们预计全年经济呈现逐季下降趋势。结合高频数据与各分项的增长趋势进行测算,我们预计2021年二季度实际GDP增速约为9%,全年实际GDP增速约为8.2%左右。如主要风险集中爆发,全年实际GDP增速有可能降至7%左右;如国际经济形势整体向好,消费恢复平稳,则全年实际GDP增速有望突破8.5%。1-4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9.9%,两年平均增长3.9%;但相对于工业、出口、消费,投资复苏进度相对偏慢、力度相对乏力,整体投资增速尚未恢复至疫情之前的正常增长水平。分行业来看,制造业投资恢复进度最慢,两年平均增速尚未转正;基建投资复苏乏力,增速低位徘徊;房地产投资一枝独秀,表现出较强韧性和活力,是当前拉动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展望下半年,固定资产投资仍将保持稳定恢复态势,但增长动能可能仍然减弱,政策加力刻不容缓。ACCEPT预计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8.5%-9.5%。虽然第一季度居民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同比增速分别高达17.6%和33.9%,然而较高的增长速度主要是由于去年低基数所导致的。综合考虑过去两年的整体情况,当前居民消费的增长速度仍要慢于疫情爆发前2018年与2019年的水平。导致消费反弹不足的最主要原因,是总产出恢复并未完全反映在居民收入的提升之中。除收入因素之外,年初疫情的偶有复发与消费习惯的调整也部分地导致了居民消费增长的放缓。我们认为,在经济增长总体性恢复的大背景下,今年三至四季度,我国居民消费有望出现U型反弹。到这里222
2023-07-20 10:36:571

今年以来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吗?

据报道,商务部市场运行司负责人今日介绍2017年1—9月我国消费市场运行情况。该负责人指出,今年以来,消费市场运行呈现总体平稳、稳中向好态势,预计后期居民消费潜力将会进一步释放,消费市场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月,全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3万亿元,同比增长10.4%,增速与上半年和上年同期均持平,其中,9月当月同比上涨10.3%,较8月份加快0.2个百分点。商务部重点监测零售企业1-9月销售额同比增长4.6%,较上年同期加快0.9个百分点。1—9月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4.5%,较上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商务部市场运行司负责人指出,今年以来,消费市场运行呈现总体平稳、稳中向好态势,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巩固。
2023-07-20 10:37:041

运用《经济生活》中消费的相关知识,说明应如何解决我国居民消费存在的问题。

1 物质决定意识,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所以,首先必须大力发展经济,使居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2 抓主要矛盾,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主要是居民收入,所以必须增加居民收入3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的时代局势,采用不同的政策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局副局长 李欣欣 2002年4月26日 对于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所存在的方方面面的问题,一些业内人士曾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发表了建议和评论。但是笔者认为,目前影响我国中长期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是社会总需求总量不足和社会总供给结构性过剩的问题。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的市场驱动力明显不足。去年以来,我国的消费品市场虽处于平稳增长态势,但是今年第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额8.4%的增速与上年同期相比却下降了1.9个百分点。按以往的经验,每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走势均呈现出前高后低的状况。近年来,消费品市场所能呈现出的平稳增长态势,其中消费品市场比较活跃的因素主要还是由政府政策性作用所至,市场供求关系的自发性作用仍不明显。如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工资的增加拉动了消费的较大增长;费改税在农村试点的扩大缓解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幅的下滑;住房、汽车和教育等个人消费信贷的持续增加带动了消费品市场的增长。由于这些政策性因素的主导作用,才促进了消费品市场的持续增长。若排除这些政策性不可比因素,消费品市场的增长将会面临着后劲不足的危机。当前,城市下岗、失业人数的增加和低保缺口的增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滞后,住房、医疗、教育等各项改革措施的相继出台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使得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的市场驱动力已在明显减弱。 2、商品供过于求的状况日益严重。据国家经贸委等部门对我国600种主要商品的供求情况分析预测,今年上半年我国供过于求的商品达到86.3%,比去年下半年扩大了5个多百分点;供需平衡的商品只有13.7%,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这种供给总量相对过剩的问题表面上表现为全国市场价格总水平出现走低的趋势,但实质是受到我国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区域结构和产品结构等由现在的工业化初中期向中后期转变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的影响。具体表现在: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的矛盾;知识结构与就业需求的矛盾;要素、资源状况与产业结构和布局的矛盾;重复建设、区域封锁与市场规则的矛盾等等。由于这种供给过剩的一系列矛盾的存在和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的逐步加大,将使未来几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相对于前几年放慢,失业人数继续增加。因此,供给过剩的压力在未来两三年内仍会存在。 3、推动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是政府行为,缺乏市场机制的内在推动力。去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的主要因素是投资拉动,并且主要依赖于政府增发国债和由国债投资而带动的贷款所拉动,社会投资增长相对缓慢。200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为12.1%,增速高于上年同期1.8个百分点。今年1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为19.6%,增速高于上年同期7.2个百分点。其中,2001年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8%,增幅高于上年同期3.1个百分点。今年1季度,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1%。这些状况一方面说明政府主导型的投资增长格局仍未根本改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经济增长对政府政策性投资的依赖过大,社会投资明显不足。据统计,2001年城乡集体、个体、农户等其他投资同比仅增长了8.3%,比国有及其他投资低4.5个百分点,城乡集体、个体、农户投资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了1.7个百分点,如果经济增长过渡依赖政府政策性投资而脱离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一旦将来国债投资下降,民间投资若未能及时启动,我国经济增长将后劲不足,难以形成高质量持续增长的态势。今年,尽管一些有利于民间投资的“利好”消息已经在酝酿和实施中,但真正落到实处还需一个过程,社会投资不足的矛盾短期内难以根本扭转。 4、通货紧缩的压力有所加大。去年以来,我国价格走低的迹象越发明显,通货紧缩的压力有所加大。目前价格走低的具体表现:居民消费价格从去年第四个季度开始走低,到今年1月已连续3个月下跌,为近两年来的首次;工业品出厂价格于2001年4月开始再次下降,之后降幅逐月加大,今年1—2月,工业品出厂价格降幅加大,同比平均下降4.2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下降,2001年比上年下降0.8%,2002年1—2月降幅进一步加大,同比下降1.5%,已连续9个月下降;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2001年同比下降了0.2%,2002年下降幅度明显加大,1—2月同比分别下降4.8%和4.6%;房屋销售价格虽在2001年增长了2.2%,但全年的价格走势前高后低、逐季下降,特别是第四季度增速回落明显,预计今年我国的商品房价格增速将不会有大幅度上扬;固定资产投资价格在2001年虽同比增长了0.4%,但涨幅比上年却低0.7个百分点,今年固定资产投资价格开始下滑,2月比1月下降了0.3%,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6%;我国加入WTO后,全球性生产过剩、价格下行的影响通过多种渠道传导到我国。这些因素都将直接影响我国的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上升的态势。因此,预计我国在短期内价格走低的趋势不会改变。 5、金融贷款总量增速下降,资金供应渠道不畅的问题突出。从去年开始,我国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的增速已呈下降趋势,今年贷款增幅继续下降,1月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比上年同期的增幅下降了19.8%,其中工业短期贷款额少增了67亿元,导致短期贷款当月减少。此现状说明工业贷款资金供应渠道不畅的问题已更加突出。此外,还有几种金融现象应引起注意:一是现金净投放量增幅下降。从去年开始,我国现金流通量的增幅已呈现出同比逐月下降的趋势,今年1月,M0出现了几年来的首次负增长,同比增幅为-1.7%;今年1季度,M0同比增长8.2%,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了0.3个百分点。根据一般经济规律,在管制利率条件下,经济体系中的商品和劳务价格总水平变动趋势是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是否适应的主要标志。目前,现金净投放量增幅的下降,可以说明商品和劳务市场的萧条。二是M1的增速慢于M2。从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出现了M1的增速慢于M2的趋势。2001年底,M1的增速为12.7%,M2的增速为14.4%。今年,这一趋势进一步加大,1季度M1的增速为10.1%,M2的增速为14.4%。按一般经济学原理,在正常情况下,如果M1增长率在较长的时期中始终慢于M2增长率,则说明经济的增长势头开始放缓。 6、就业矛盾突出。目前,我国的就业矛盾已到了十分严峻的程度。对下岗、失业、待业、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等大量的待就业大军,政府部门、经济学家们不仅对各有关部门的统计数字不一有不同的看法,同时对就业的主要矛盾是总量问题还是结构问题的观点也不尽一致。笔者认为,目前我国就业的主要矛盾是总量问题,全国的劳动力供给远远大于劳动力需求。近几年,为缓解下岗、失业人员的压力,我国政府在增加就业岗位、加大财政支出和转移支付力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劳动力市场建设等方面尽管下了很大的力气,但就业的矛盾却越来越突出。从中可反映出我国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某些体制性的弊端,如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问题、任用干部的标准问题、经济结构问题、产业结构问题、所有制结构问题、区域结构问题、投资结构问题、教育结构问题等等。这些诸多问题如得不到缓解,或者导致失业问题的加剧,不仅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良性运行,而且可能引发政治问题。对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尽管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存在上述问题,但同时也存在难得的机遇。一方面是国际资本目前正大量向发展中国家流动。去年,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已呈现出恢复性增长态势,投资额增幅为10.4%。另一方面我国市场需求空间大、机会多。我们应该抓住这一扩大需求的机遇,从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调整财政资金的投入使用方向、增加就业、促进出口等方面入手,加大政策调整力度,保持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2023-07-20 10:37:581

「央广时评」有序取消行政性限制消费购买规定 激活消费市场活力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国在较短时间内有效控制了疫情的蔓延,一系列激发市场活力、促进消费复苏的政策举措持续见效,消费市场也得到了迅速恢复。 社会 消费品零售总额由负增长转为正增长,8月份以来先后达到0.5%、3.3%、4.3%、5%。但是整体来说,我国消费仍然没有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仍然属于恢复时期,还有较大的消费潜力没有释放出来。 12月16日至18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提“有序取消一些行政性限制消费购买的规定”,将对我国经济 社会 发展和人们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中国有14亿人口,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是全球最具潜力的大市场,而且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扩大,消费总量规模扩大延续,消费升级态势持续,扩大国内需求有很大的空间和潜力。目前,国内的疫情防控成果明显,人们消费的信心不断增强,为消费的恢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国消费要进一步恢复到新冠肺炎疫情前的水平,并且有更大的发展,需要财政政策手段、货币政策手段,还需要相应的行政手段相配合。当前许多限制性的行政手段还制约着我国消费潜力的释放,有序取消这些限制势在必行。 首先,随着疫情防控的常态化,一些行政性的限制聚集性消费的措施应逐步解除。根据防控的实际情况和要求,采取弹性管理,松紧结合,如聚集性的人数限制可以适当放宽,封闭性环境的消费可以有序开放,使餐饮、 旅游 、 娱乐 、文化、 体育 等方面的消费空间适度扩大、消费渠道合理增多。 同时,要及时清理一些疫情前已经有的限制消费的行政性措施,满足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新需求,优化消费环境,提升消费品质,促进消费增长。如各地可以有序取消限制购车、限制购买高端消费品等措施,以取消 汽车 限购为例,不但可以促进 汽车 消费市场的增长,还可以连动触发交通、 旅游 、餐饮等一系列市场的消费增长,拉动就业市场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需要注意的是,“有序取消一些行政性限制消费购买的规定”,不是“一刀切”地完全放开,而是“有序取消”,是分阶段、分层次、分范围有条件放开,而且是更高水平的放开。在“有序取消”的同时,加强消费引导、加强需求管理,倡导 健康 、安全性的消费活动也很重要,应加强城市数字化管理、信息化创新,在落实上更加科学、精准、高效,推动消费升级,促进消费更上一个台阶,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洪涛 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
2023-07-20 10:38:051

为什么恢复和扩大需求是当前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关键所在

恢复和扩大需求是当前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关键所在如下:1、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经济质量和效益,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和投资。2、加强创新能力,培育新的增长动能,加大改革力度,减轻企业和群众负担。
2023-07-20 10:38:132

为什么说2021年的春节消费火红?

兔年突飞猛进,开年红红火火。回望刚刚过去的春节黄金周,消费市场活力十足,消费需求持续释放,消费景气度进一步提振。旅游、餐饮、电影等各消费领域纷纷迎来消费高潮,消费“火红”之势生动映照着一个活力四射的中国。春节消费“火红”新气象,见证消费升级。春节黄金周历来是我国消费热情高涨的重要时间段,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整体的稳健发展,春节消费也在不断见证着中国消费升级。今年春节假期,各地红色旅游市场持续升温,游客纷纷来到革命圣地,怀着对新年的期许,汲取精神力量,筑牢爱国主义根基。农历小年以来,京东小时购销售额较去年农历同期增长90%,礼盒类销量超50%,“线上下单、年货1小时送到家”的即时消费方式,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主流选择。菜鸟数据显示,从1月19日至24日,上海、杭州、广州、深圳、苏州等五城迎来发货和收货两旺。红色旅游圈粉无数、线上消费人气爆棚,春节消费的“火红”新气象注脚消费升级,展现着一个蓬勃发展的“活力中国”。春节消费“火红”大内涵,折射市场潜力。一切热度不会没有来由,红红火火的春节消费背后是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明显改善。2022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121020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883元,比上年名义增长5.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9%。消费市场大潜力,群众强购买力,都亟待释放。国家税务总局27日发布的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假期,全国消费相关行业销售收入与上年春节假期相比增长12.2%,与2019年春节假期相比年均增长12.4%,总体保持平稳增长态势。消费窗口折射发展内涵,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之下,国内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不断突显、潜力不断释放,正引领着中国经济巨轮行稳致远。春节消费“火红”深底蕴,彰显发展优势。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3.08亿人次,同比增长23.1%,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8.6%;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758.43亿元,同比增长30%,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73.1%。截至1月25日21时43分,2023春节档(1月21日至1月27日)总票房(含预售)突破50亿元。爆“火”的市场,飘“红”的订单,折射出浓浓的节庆氛围,也涌动着强劲的消费活力。春节消费“火红”反映中国经济稳健向好态势,其支撑无疑是强大制度优势带来的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而制度优势能够充分发挥,并逐步形成中国之“治”高质高效的鲜明特点,关键就在于中国共产党无比坚强的领导力,和始终如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持续奋斗。年味浓、人气旺、开门红。今年春节是中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后的首个春节,“返乡潮”叠加各地出台的刺激消费政策,为春节消费更添“火红”之力。人们在春节消费“火红”图景里触摸获得感愈发厚实、幸福感蒸蒸日上,也必然会越来越读懂“一个流动的中国,充满了繁荣发展的活力”。
2023-07-20 10:38:201

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如何?

中国经济仍处于疫后恢复期,相关的改革和政策仍需持续推进;2. 投资:整体稳步修复向好,尚未恢复至正常水平;3. 消费:受收入增速拖累,增长动力有待进一步释放;4. 杠杆率:信贷供给收紧,需提防相关风险;5. 价格:大宗价格推升PPI上涨,但对CPI传导较弱;6. 国际收支和汇率:经常账户回弹,趋势或难持续,人民币汇率仍面临不确定性;7. 国际经济形势:关注疫情分化与反复、国际货币政策转向两大风险,全方位积极应对。 人力资源而非人口总量是经济长期发展的基础;2. 如何保护和提升人力资源;3. 如何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目前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尚未完全结束,我国居民收入和消费尚未恢复到疫情前的正常水平,仍处于“六稳六保”政策驱动下的缓慢恢复期,中国经济企稳根基尚需进一步筑牢。考虑到基数效应以及国际疫情可能转好造成的外贸条件变化,我们预计全年经济呈现逐季下降趋势。结合高频数据与各分项的增长趋势进行测算,我们预计2021年全年实际PDG增速约为8.2%左右。如主要风险集中爆发,全年实际GDP增速有可能降至7%左右;如国际经济形势整体向好,消费恢复平稳,则全年实际GDP增速有望突破8.5%。人力资源总量是指一个经济体内考虑到人口素质(包括健康水平和受教育水平)的有能力参与经济社会活动的人口工作时间储备。在综合考虑人口结构的变化、健康和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之后,中国最近20年以来人力资源总量整体上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2019年人力资源总量相较2000年提高14%。根据预测,随着教育和健康水平的继续提升,中国的人力资源总量将在2050年之前保持平稳缓慢上升,可以为新百年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保障。我们建议,中国的人口国策应当转变为人力资源战略,更加关注人的发展,更加关注教育和健康。2020第一季度,我国实际GDP增速为18.3%,比2020年四季度环比增长0.6%;比2019年一季度增长10.3%,两年平均增长5.0%。目前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尚未完全结束,我国居民收入和消费尚未恢复到疫情前的正常水平,仍处于“六稳六保”政策驱动下的缓慢恢复期,中国经济企稳根基尚需进一步筑牢。考虑到基数效应以及国际疫情可能转好造成的外贸条件变化,我们预计全年经济呈现逐季下降趋势。结合高频数据与各分项的增长趋势进行测算,我们预计2021年二季度实际GDP增速约为9%,全年实际GDP增速约为8.2%左右。如主要风险集中爆发,全年实际GDP增速有可能降至7%左右;如国际经济形势整体向好,消费恢复平稳,则全年实际GDP增速有望突破8.5%。1-4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9.9%,两年平均增长3.9%;但相对于工业、出口、消费,投资复苏进度相对偏慢、力度相对乏力,整体投资增速尚未恢复至疫情之前的正常增长水平。分行业来看,制造业投资恢复进度最慢,两年平均增速尚未转正;基建投资复苏乏力,增速低位徘徊;房地产投资一枝独秀,表现出较强韧性和活力,是当前拉动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展望下半年,固定资产投资仍将保持稳定恢复态势,但增长动能可能仍然减弱,政策加力刻不容缓。ACCEPT预计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8.5%-9.5%。虽然第一季度居民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同比增速分别高达19.6%和33.9%,然而较高的增长速度主要是由于去年低基数所导致的。综合考虑过去两年的整体情况,当前居民消费的增长速度仍要慢于疫情爆发前2018年与2019年的水平。导致消费反弹不足的最主要原因,是总产出恢复并未完全反映在居民收入的提升之中。除收入因素之外,年初疫情的偶有复发与消费习惯的调整也部分地导致了居民消费增长的放缓。
2023-07-20 10:38:451

国民经济运行呈现恢复势头,其中哪些指标出现了改善的情况?

1.市场运转有望改善。2.从交通物流看,随着物流保通保畅的持续推进,6月份交通物流状况将进一步改善,有利于生产流通顺畅运行。从工业品价格看,保供稳价成效显现。5月份,PPI同比上涨6.4%,涨幅比上月回落1.6个百分点。
2023-07-20 10:38:534

居民消费信心不足,对经济恢复有何利弊?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一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15.39万亿元,同比多增4.54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9.9万亿元,新增住户存款占全部新增存款的比重高达64%。与此相适应,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显示,2023年3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7%,环比下降0.3%。这也是2022年2月以来,CPI再次跌破“1”,且比2022年2月的0.9%低了0.2个百分点,创一年来的新低。一边是居民含蓄持续增加,而且是高位增加,一边是消费价格指数持续走低,也是低位走低,比2022年9月份2.8%的相对高位下跌了2.1个百分点。对两者而言,看似分属两个门类,数据之间没有直接关联,但是,仔细分析则不难发现,都反映出一个相同的问题,那就是消费市场的低迷。如果消费市场兴旺,居民消费热情高涨,储蓄意愿就不可能太强。尤其在就业状况还没有得到有效改善,企业运行还比较困难,居民收入增长不是很快的情况下,居民储蓄持续增加,只能说明居民消费和投资的热情都不是很高,特别是消费,呈现明显的信心不足、预期不强。正是因为居民的消费欲望不强、信心不足,才导致消费市场低迷,消费价格下行。对居民生活来说,当然是有些积极影响的,能够减少支出。但是,从经济发展和企业运行的角度分析,就不是一回事了,就需要采取措施,增强居民的消费信心,激发居民的消费欲望,最大限度地激活消费市场,对经济形成有效拉动,对企业形成正向作用。否则,就有可能陷入通缩泥潭,并给就业等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就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出现通缩的概率是不大可能的,也是不能容忍的。因为,眼下出现的问题,主要还是疫情三年留下的影响,而经济还处于稳步恢复之中,没有步入快车道。能够感觉到恢复较快的,主要是旅游、文化、餐饮、住宿等领域,以及被“价格战”挑起来的汽车需要,生活必需品和住房等方面的消费,还没有出现明显恢复现象,从而对消费市场的整体格局还没有产生积极效应。需要注意的是,居民储蓄持续增加,除居民消费的欲望不是很强烈,消费市场仍比较低迷外,与居民的投资热情不高,也是有一定关系的。目前,股市、银行理财、保险等投资领域状况都不是很好。如果居民的投资欲望强烈,也是能够有效分散居民储蓄的,而不会形成居民储蓄持续增加的现象。特别是股市,已经长时间处于低迷状态,居民只要选择股市投资,就有可能与亏损同行。自然,会让投资者远离股市,继而重拾银行储蓄,让自己的钱稳妥一点,不要去冒太大的风险。投资热情不高,消费欲望不强,自然就会储蓄意愿越来越强了。而反映到贷款上,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0.6万亿元,同比多增2.27万亿元,比起存款来,也是差了一截,说明企业对资金的需求还没有恢复到旺盛状态。或者是,银行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还没有真正进入到“放心”状态,仍然是惜贷捂贷,只想给大型企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以及开发商贷款。显然,这是不利于经济恢复和企业走出困境的。对居民储蓄持续增加和消费价格持续走低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与警觉。这不是两个孤立的问题,也不是两个没有关联的问题。从居民储蓄持续增加反映出来的居民消费预期不强,从消费价格持续走低反映出来的市场低迷、居民消费热情不够,都可能影响到经济恢复层面,亦即消费尚没有对经济恢复形成有力的拉动作用,居民在消费问题上还过于冷静,特别是住房消费,总体处于等待观望状态。即便政策频出,广大居民也是岿然不动,没有形成消费态势,不仅影响整个消费领域的恢复,更影响房地产市场的恢复,开发商的承受能力还能保持多久,是一个问题。很多专家建议,应当出台更多鼓励消费的政策。说实在的,这些建议都是想当然,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出台鼓励消费的政策,就是想图一时的利益,想让消费者冲动消费、盲目消费,从而为消费市场恢复创造条件,满足眼前经济利益的需要。实际上,这是透支未来发展的手段,没有实质性意义。相反,会产生较大的负作用。所以,还是要顺其自然,让居民自己去恢复消费信心和热情。只要经济恢复,居民的消费信心就一定能够恢复,这一点,没有任何异议。鼓励居民消费的政策,只有一种,那就是发钱。而这,又会为通胀留下空间。
2023-07-20 10:39:241

专家预测明年中国经济走势!明年的经济能恢复到疫情前的多少?

我们现在的经济已经远超疫情前的状态了。这几年疫情虽然经济增速放缓,但是经济还是在增长的。生产是逐年增加的,无论是工厂的产能,还是生产订单,还是投资项目都在增加。有些地方可能永远不能恢复。因为市场已经没了,有些人可能还没意识,他们因为疫情而失去的市场已经被其他人占领了,这些人永远也回不去了。有人在疫情时暂停,有人在疫情时退出,有人在疫情时扩张。
2023-07-20 10:39:323

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包括什么?

亲亲您好,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王昌林、郭丽岩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尽管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且成因复杂,但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潜力足、韧性大、活力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点没有变,我国发展具有的多方面优势和条件没有变。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战胜当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生产要素有支撑。从劳动力要素看,我国拥有8.8亿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年龄38.8岁,人口红利仍然存在。同时,人才红利正在加快形成和释放。2021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9年,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超过2.18亿人,每年高校毕业生为1000万人左右,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正在形成。创新创业有活力。2021年全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2.44%,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发明专利授权69.6万件,是2010年的5倍,年均增长16%。近年来,我国平均每天新设企业超过2万户,全国市场主体已突破1.5亿户,涌现出一批前景看好的企业。早期投资、创业投资规模持续增长,2021年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基金规模达到12.79万亿元,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创业投资市场。企业创新活力增强。产业体系有韧性。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2年保持世界第一,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在轻工纺织、汽车、电子信息等领域形成了一批产业配套齐全、集聚度高的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处于关键地位。市场需求有潜力。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和全球最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人均GDP已超过1.2万美元,巨大的市场需求潜力将不断释放出来。宏观政策有空间。我国通货膨胀率和财政赤字率都处于较低水平,政府负债率处在合理区间,外汇储备充足,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有较大空间,宏观调控政策工具箱的工具充足。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不断做强经济基础人民日报刊发评论员文章指出,当前,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和强大的内需潜力,拥有巨大优势和潜能的科技创新,共同支撑起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构筑起我们的信心底气。经济整体韧性强,体现在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可靠。推动供给侧保企业生产、稳中国制造,是应对风险挑战的重要举措,更是着眼长远、赢得发展主动权的重要手段。去年以来,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布局建设,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实施,关键产业链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开展,一大批“链主”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速崛起。一季度,农业(种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8%,市场供应充足,煤炭产量持续高位稳定运行,价格稳步回落,国家铁路货物发送量完成9.48亿吨,同比增长2.8%。受疫情影响,近期局部供应链不畅,从中央到地方发力“民生要托底、货运要畅通、产业要循环”。维护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为抗击疫情和恢复经济提供保障,我们有政策、有预案,有基础、有成效。经济整体韧性强,体现在市场和内需的潜力巨大。我国具有扩大内需的独特优势,拥有包括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在内的14亿多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需求层次丰富,规模优势显著。一季度,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比上年同期缩小0.04,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6393元,比上年名义增长6.9%,促进消费仍有较大潜力;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9.3%,其中采矿业投资增长19.0%,制造业投资增长15.6%。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积极扩大有效投资,综合施策释放消费潜力,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定会更加强劲。经济整体韧性强,还体现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动能。科技创新一边为企业赋能,一边给市场助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水平,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今年货币政策创设科技创新专项再贷款,财政政策聚焦制造业、科技创新给予税费支持,多地组织实施重点实验室建设。一季度科技创新释放新动能,信息服务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21.3%、19.0%,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工业机器人产量分别增长140.8%、24.3%、10.2%。把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政策落实落细,坚定不移深化“放管服”改革,就能更大程度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宏观调控办法多,稳增长有效性强人民日报刊发评论员文章指出,科学有效的宏观调控是实现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一季度经济“开门稳”离不开宏观政策靠前发力、协同发力、精准发力。货币政策上,一季度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发放人民币贷款增加了8.34万亿元,普惠金融支持力度加大,餐饮、零售、旅游等特殊困难行业受到重点倾斜帮扶。财政政策上,去年12月提前下达地方2022年新增专项债券额度1.46万亿元,正加快转化为项目建设的实物工作量,大规模留抵退税、出口退税为市场主体提供了“真金白银”的帮助。这些天,各类助企纾困政策都在加紧落实落细,释放出了更多助力高质量发展的“稳”信号。文章强调,长期看,中国经济体量大、回旋余地广,又有超大规模市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具有强大的韧性和活力;近期看,消费恢复态势有望持续,投资拉动作用有望提升,产业升级发展步伐加快,绿色智能转型带动增强,对外开放红利继续显现,宏观经济政策不断显效。此外,我国宏观政策空间足、调控工具储备多,拥有几十年累积的改革开放基础、经济治理经验。用足政策“工具箱”,打好政策“组合拳”,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稳住宏观经济大盘,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改革创新活力足,开新局空间巨大人民日报刊发评论员文章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一季度经济“开门稳”成色足,足就足在创新引领发挥了重要作用、激发了活力潜力。一方面,产业升级步伐加快,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1%,新能源汽车产销同比均增长1.4倍,这其中有市场对中高端产品的需求增加,还有创新驱动发展的带动作用,更有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稳步推进。一方面,科技创新动能澎湃,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速,“卡脖子”技术瓶颈发力突破,集成电路、医疗健康等站上风口,1至2月有15个行业利润增速超过10%。稳住市场主体、增强创新能力,需要落实落细减税降费、金融信贷等惠企政策,让独立完整工业体系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提供更坚强支撑。文章指出,扩大高水平开放,多措并举稳定外贸,是经济发展重要一环。一季度经济“开门稳”红利广,广就广在对外开放开拓了外贸空间、收获了政策红利。一季度货物进出口总值约9.42万亿元,同比增长10.7%,全国实际使用外资3798.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5.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14.4%,贸易顺差达10369亿元,竞争优势进一步显现。向上向好的外资外贸数据背后,是稳外贸促增长的一系列务实举措。实施跨周期调节,畅通供应链,优化口岸营商环境,落实出口退税政策,线上线下办展会,促进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世界经济在艰难中复苏,对我国产品和服务需求仍会增加,外资外贸工作将保稳提质,进出口增长将持续向好。把稳就业保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学习时报发表评论员文章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经济持续低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叠加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冲击,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国内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在此宏观背景下,作为“六稳”之首的“稳就业”和“六保”之首的“保居民就业”,在发挥社会大局稳定“晴雨表”的同时,更体现了稳固宏观经济大盘的“压舱石”和“定盘星”作用。文章指出,就业问题是当前经济工作重中之重,各项宏观经济政策都凸显了稳就业、保就业的目标导向。例如,财政资金直达基层惠企利民,主要用于保就业;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关键是围绕中小微企业稳岗位稳就业……把就业问题置于稳住宏观经济大盘的“重心”位置,原因在于就业水平既是市场经济主体运行正常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宏观经济景气度的核心指标和政策落实效果的重要评判依据。具体来说,保住就业就稳住了中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就能够为经济平稳有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保住就业就能有效扩大内需,通过增收保民生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同时扩大有效投资并带动关联产业复苏发展,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营造稳定社会环境。
2023-07-20 10:40:051

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的经济和政策?

中国经济仍处于疫后恢复期,相关的改革和政策仍需持续推进;2. 投资:整体稳步修复向好,尚未恢复至正常水平;3. 消费:受收入增速拖累,增长动力有待进一步释放;4. 杠杆率:信贷供给收紧,需提防相关风险;5. 价格:大宗价格推升PPI上涨,但对CPI传导较弱;6. 国际收支和汇率:经常账户回弹,趋势或难持续,人民币汇率仍面临不确定性;7. 国际经济形势:关注疫情分化与反复、国际货币政策转向两大风险,全方位积极应对。 人力资源而非人口总量是经济长期发展的基础;2. 如何保护和提升人力资源;3. 如何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目前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尚未完全结束,我国居民收入和消费尚未恢复到疫情前的正常水平,仍处于“六稳六保”政策驱动下的缓慢恢复期,中国经济企稳根基尚需进一步筑牢。考虑到基数效应以及国际疫情可能转好造成的外贸条件变化,我们预计全年经济呈现逐季下降趋势。结合高频数据与各分项的增长趋势进行测算,我们预计2021年全年实际GDP增速约为8.2%左右。如主要风险集中爆发,全年实际GDP增速有可能降至7%左右;如国际经济形势整体向好,消费恢复平稳,则全年实际GDP增速有望突破8.5%。人力资源总量是指一个经济体内考虑到人口素质(包括健康水平和受教育水平)的有能力参与经济社会活动的人口工作时间储备。在综合考虑人口结构的变化、健康和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之后,中国最近20年以来人力资源总量整体上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2019年人力资源总量相较2000年提高14%。根据预测,随着教育和健康水平的继续提升,中国的人力资源总量将在2050年之前保持平稳缓慢上升,可以为新百年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保障。我们建议,中国的人口国策应当转变为人力资源战略,更加关注人的发展,更加关注教育和健康。2021第一季度,我国实际GDP增速为18.3%,比2020年四季度环比增长0.6%;比2019年一季度增长10.3%,两年平均增长5.0%。目前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尚未完全结束,我国居民收入和消费尚未恢复到疫情前的正常水平,仍处于“六稳六保”政策驱动下的缓慢恢复期,中国经济企稳根基尚需进一步筑牢。考虑到基数效应以及国际疫情可能转好造成的外贸条件变化,我们预计全年经济呈现逐季下降趋势。结合高频数据与各分项的增长趋势进行测算,我们预计2021年二季度实际GDP增速约为9%,全年实际GDP增速约为8.2%左右。如主要风险集中爆发,全年实际GDP增速有可能降至7%左右;如国际经济形势整体向好,消费恢复平稳,则全年实际GDP增速有望突破8.5%。1-4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9.9%,两年平均增长3.9%;但相对于工业、出口、消费,投资复苏进度相对偏慢、力度相对乏力,整体投资增速尚未恢复至疫情之前的正常增长水平。分行业来看,制造业投资恢复进度最慢,两年平均增速尚未转正;基建投资复苏乏力,增速低位徘徊;房地产投资一枝独秀,表现出较强韧性和活力,是当前拉动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展望下半年,固定资产投资仍将保持稳定恢复态势,但增长动能可能仍然减弱,政策加力刻不容缓。ACCEPT预计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8.5%-9.5%。虽然第一季度居民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同比增速分别高达17.6%和33.9%,然而较高的增长速度主要是由于去年低基数所导致的。综合考虑过去两年的整体情况,当前居民消费的增长速度仍要慢于疫情爆发前2018年与2019年的水平。导致消费反弹不足的最主要原因,是总产出恢复并未完全反映在居民收入的提升之中。除收入因素之外,年初疫情的偶有复发与消费习惯的调整也部分地导致了居民消费增长的放缓。我们认为,在经济增长总体性恢复的大背景下,今年三至四季度,我国居民消费有望出现U型反弹。到这里222
2023-07-20 10:40:121

2021年我国的经济增长情况如何?

中国经济仍处于疫后恢复期,相关的改革和政策仍需持续推进;2. 投资:整体稳步修复向好,尚未恢复至正常水平;3. 消费:受收入增速拖累,增长动力有待进一步释放;4. 杠杆率:信贷供给收紧,需提防相关风险;5. 价格:大宗价格推升PPI上涨,但对CPI传导较弱;6. 国际收支和汇率:经常账户回弹,趋势或难持续,人民币汇率仍面临不确定性;7. 国际经济形势:关注疫情分化与反复、国际货币政策转向两大风险,全方位积极应对。 人力资源而非人口总量是经济长期发展的基础;2. 如何保护和提升人力资源;3. 如何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目前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尚未完全结束,我国居民收入和消费尚未恢复到疫情前的正常水平,仍处于“六稳六保”政策驱动下的缓慢恢复期,中国经济企稳根基尚需进一步筑牢。考虑到基数效应以及国际疫情可能转好造成的外贸条件变化,我们预计全年经济呈现逐季下降趋势。结合高频数据与各分项的增长趋势进行测算,我们预计2021年全年实际GDP增速约为8.2%左右。如主要风险集中爆发,全年实际GDP增速有可能降至7%左右;如国际经济形势整体向好,消费恢复平稳,则全年实际GDP增速有望突破8.5%。人力资源总量是指一个经济体内考虑到人口素质(包括健康水平和受教育水平)的有能力参与经济社会活动的人口工作时间储备。在综合考虑人口结构的变化、健康和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之后,中国最近20年以来人力资源总量整体上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2019年人力资源总量相较2000年提高14%。根据预测,随着教育和健康水平的继续提升,中国的人力资源总量将在2050年之前保持平稳缓慢上升,可以为新百年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保障。我们建议,中国的人口国策应当转变为人力资源战略,更加关注人的发展,更加关注教育和健康。2021第一季度,我国实际GDP增速为18.3%,比2020年四季度环比增长0.6%;比2019年一季度增长10.3%,两年平均增长5.0%。目前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尚未完全结束,我国居民收入和消费尚未恢复到疫情前的正常水平,仍处于“六稳六保”政策驱动下的缓慢恢复期,中国经济企稳根基尚需进一步筑牢。考虑到基数效应以及国际疫情可能转好造成的外贸条件变化,我们预计全年经济呈现逐季下降趋势。结合高频数据与各分项的增长趋势进行测算,我们预计2021年二季度实际GDP增速约为9%,全年实际GDP增速约为8.2%左右。如主要风险集中爆发,全年实际GDP增速有可能降至7%左右;如国际经济形势整体向好,消费恢复平稳,则全年实际GDP增速有望突破8.5%。1-4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9.9%,两年平均增长3.9%;但相对于工业、出口、消费,投资复苏进度相对偏慢、力度相对乏力,整体投资增速尚未恢复至疫情之前的正常增长水平。分行业来看,制造业投资恢复进度最慢,两年平均增速尚未转正;基建投资复苏乏力,增速低位徘徊;房地产投资一枝独秀,表现出较强韧性和活力,是当前拉动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展望下半年,固定资产投资仍将保持稳定恢复态势,但增长动能可能仍然减弱,政策加力刻不容缓。ACCEPT预计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8.5%-9.5%。虽然第一季度居民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同比增速分别高达17.6%和33.9%,然而较高的增长速度主要是由于去年低基数所导致的。综合考虑过去两年的整体情况,当前居民消费的增长速度仍要慢于疫情爆发前2018年与2019年的水平。导致消费反弹不足的最主要原因,是总产出恢复并未完全反映在居民收入的提升之中。除收入因素之外,年初疫情的偶有复发与消费习惯的调整也部分地导致了居民消费增长的放缓。我们认为,在经济增长总体性恢复的大背景下,今年三至四季度,我国居民消费有望出现U型反弹。到这里222
2023-07-20 10:40:191

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原因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王昌林、郭丽岩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尽管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且成因复杂,但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潜力足、韧性大、活力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点没有变,我国发展具有的多方面优势和条件没有变。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战胜当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生产要素有支撑。从劳动力要素看,我国拥有8.8亿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年龄38.8岁,人口红利仍然存在。同时,人才红利正在加快形成和释放。2021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9年,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超过2.18亿人,每年高校毕业生为1000万人左右,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正在形成。创新创业有活力。2021年全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2.44%,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发明专利授权69.6万件,是2010年的5倍,年均增长16%。近年来,我国平均每天新设企业超过2万户,全国市场主体已突破1.5亿户,涌现出一批前景看好的企业。早期投资、创业投资规模持续增长,2021年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基金规模达到12.79万亿元,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创业投资市场。企业创新活力增强。产业体系有韧性。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2年保持世界第一,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在轻工纺织、汽车、电子信息等领域形成了一批产业配套齐全、集聚度高的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处于关键地位。市场需求有潜力。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和全球最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人均GDP已超过1.2万美元,巨大的市场需求潜力将不断释放出来。宏观政策有空间。我国通货膨胀率和财政赤字率都处于较低水平,政府负债率处在合理区间,外汇储备充足,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有较大空间,宏观调控政策工具箱的工具充足。
2023-07-20 10:40:273

我国消费仍然保持合理增速吗?

今年上半年,我国消费运行总体平稳,消费结构持续优化,服务消费需求持续旺盛,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8.5%,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4.2个百分点。我国消费仍然保持比较合理的增长速度这主要基于三点看法:一是我国服务消费一直保持较快增长,上半年也是如此,旅游、文化、体育、养老、家政这些服务消费十分活跃,根据统计数据,目前我国服务消费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已经超过40%,成为消费的“半壁江山”。二是反映实物消费的“社会消费零售品总额”增速其实也不算低。近年来我国消费规模不断扩大。201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规模已经达到了36.6万亿元,可想而知,在这么大一个总盘子上,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仍然增长9.4%,增速是不低的。三是消费市场供求保持基本平衡,这点是非常重要的。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继续呈现温和上涨的态势,说明消费品市场的供给是比较充裕的。
2023-07-20 10:40:411

如何理解2021年中国经济的“三个变化、一个关注”?

中国经济仍处于疫后恢复期,相关的改革和政策仍需持续推进;2. 投资:整体稳步修复向好,尚未恢复至正常水平;3. 消费:受收入增速拖累,增长动力有待进一步释放;4. 杠杆率:信贷供给收紧,需提防相关风险;5. 价格:大宗价格推升PPI上涨,但对CPI传导较弱;6. 国际收支和汇率:经常账户回弹,趋势或难持续,人民币汇率仍面临不确定性;7. 国际经济形势:关注疫情分化与反复、国际货币政策转向两大风险,全方位积极应对。 人力资源而非人口总量是经济长期发展的基础;2. 如何保护和提升人力资源;3. 如何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目前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尚未完全结束,我国居民收入和消费尚未恢复到疫情前的正常水平,仍处于“六稳六保”政策驱动下的缓慢恢复期,中国经济企稳根基尚需进一步筑牢。考虑到基数效应以及国际疫情可能转好造成的外贸条件变化,我们预计全年经济呈现逐季下降趋势。结合高频数据与各分项的增长趋势进行测算,我们预计2021年全年实际GDP增速约为8.2%左右。如主要风险集中爆发,全年实际GDP增速有可能降至7%左右;如国际经济形势整体向好,消费恢复平稳,则全年实际GDP增速有望突破8.5%。人力资源总量是指一个经济体内考虑到人口素质(包括健康水平和受教育水平)的有能力参与经济社会活动的人口工作时间储备。在综合考虑人口结构的变化、健康和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之后,中国最近20年以来人力资源总量整体上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2019年人力资源总量相较2000年提高14%。根据预测,随着教育和健康水平的继续提升,中国的人力资源总量将在2050年之前保持平稳缓慢上升,可以为新百年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保障。我们建议,中国的人口国策应当转变为人力资源战略,更加关注人的发展,更加关注教育和健康。2021第一季度,我国实际GDP增速为18.3%,比2020年四季度环比增长0.6%;比2019年一季度增长10.3%,两年平均增长5.0%。目前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尚未完全结束,我国居民收入和消费尚未恢复到疫情前的正常水平,仍处于“六稳六保”政策驱动下的缓慢恢复期,中国经济企稳根基尚需进一步筑牢。考虑到基数效应以及国际疫情可能转好造成的外贸条件变化,我们预计全年经济呈现逐季下降趋势。结合高频数据与各分项的增长趋势进行测算,我们预计2021年二季度实际GDP增速约为9%,全年实际GDP增速约为8.2%左右。如主要风险集中爆发,全年实际GDP增速有可能降至7%左右;如国际经济形势整体向好,消费恢复平稳,则全年实际GDP增速有望突破8.5%。1-4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9.9%,两年平均增长3.9%;但相对于工业、出口、消费,投资复苏进度相对偏慢、力度相对乏力,整体投资增速尚未恢复至疫情之前的正常增长水平。分行业来看,制造业投资恢复进度最慢,两年平均增速尚未转正;基建投资复苏乏力,增速低位徘徊;房地产投资一枝独秀,表现出较强韧性和活力,是当前拉动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展望下半年,固定资产投资仍将保持稳定恢复态势,但增长动能可能仍然减弱,政策加力刻不容缓。ACCEPT预计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8.5%-9.5%。虽然第一季度居民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同比增速分别高达17.6%和33.9%,然而较高的增长速度主要是由于去年低基数所导致的。综合考虑过去两年的整体情况,当前居民消费的增长速度仍要慢于疫情爆发前2018年与2019年的水平。导致消费反弹不足的最主要原因,是总产出恢复并未完全反映在居民收入的提升之中。除收入因素之外,年初疫情的偶有复发与消费习惯的调整也部分地导致了居民消费增长的放缓。我们认为,在经济增长总体性恢复的大背景下,今年三至四季度,我国居民消费有望出现U型反弹。到这里222
2023-07-20 10:41:111

我国经济能够延续稳中向好态势的原因有哪些

从五大宏观经济指标看,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呈现增速回升、就业扩大、物价稳定、居民收入增加、国际收支改善的良好格局。经济增长稳中有升,总得来说中国经济总量缺口不大,只是相对于潜在供给过渡结构问题严重。自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所实施的渐进式转型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人民生活水平、综合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升。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经济社会发展中也逐渐积累了多种新的矛盾,这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也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要面对的和解决的主要挑战。收入差距不断拉大;需求结构严重失衡;产业结构发展滞后;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大;金融发展相对滞后;政府间财政关系失衡。由于中国经济转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而且在中国经济型转型期,各种基本经济关系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宏观经济运行中也会呈现出许多新问题、新特征。因此,经济转型不可能一步到位,我们只有不断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各种新问题、新挑战,稳步实现中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才能够最终实现中国经济转型的成功。宏观经济 指总量经济活动,即国民经济的总体活动。是指整个国民经济或国民经济总体及其经济活动和运行状态,如总供给与总需求;国民经济的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国民经济中的主要比例关系;物价的总水平;劳动就业的总水平与失业率;货币发行的总规模与增长速度;进出口贸易的总规模及其变动等。一般认为此词1933年由挪威经济学家RAGNAR FRISCH(1895--1973年)在建立“宏观经济学”时所提出。宏观经济的主要目标是高水平的和快速增长的产出率、低失业率和稳定的价格水平。
2023-07-20 10:41:302

我国消费连续4年成经济增长主动力是真的吗?

商务部市场运行司负责人1月19日介绍了2017年我国消费市场运行情况。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6.6万亿元,比2016年净增3.4万亿元,同比增长10.2%,连续14年实现两位数增长。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8%,连续4年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当前,零售企业积极转型升级,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传统零售深度融合,消费市场充满活力。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首次突破5万亿元。西部地区重点零售企业全年销售额分别比东部、中部高0.5和0.4个百分点。绿色、智能、中高端商品销售增长明显,共享式消费、体验式消费快速发展。2017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6%,涨幅较上年同期收窄0.5个百分点,全年基本呈现平稳波动态势。该负责人表示,随着我国经济逐步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消费也进入了需求多元发展、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优化升级的发展新阶段。预计2018年消费市场仍将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
2023-07-20 10:41:401

关注国家经济政策,国家鼓励什么,限制发展什么,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热点消费较快增长,固定资产投资量增质优 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3年5月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5月份,主要生产需求指标环比增速不同程度改善的同时,市场需求仍显不足,一些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 “从国内外发展情况看,在经济恢复的过程中,一些领域出现暂时性波动是正常的。看中国经济形势,既要看准当前的‘形",更要看清长远的‘势"。”孟玮分析认为,当前经济运行整体保持了恢复态势。 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服务业持续回升,今年以来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始终运行在景气临界点以上;热点消费较快增长,5月份汽车销量同比增长27.9%,餐饮、旅游等接触型聚集型服务消费明显改善,消费对经济恢复发展的拉动作用有望进一步凸显;固定资产投资量增质优,前5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其中制造业、基础设施投资分别增长6%、7.5%。 “长远来看,经济向好趋势依然稳固。”孟玮表示,压力和挑战不会改变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大势,“随着宏观经济政策效应持续显现,市场需求逐步恢复,供给结构不断调整,我国经济发展动能将持续增强、结构将持续向优、态势将持续向好。”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重点在6方面发力。 一是抓紧制定出台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政策,持续改善消费环境,释放服务消费潜力。稳定汽车消费,加快推进充电桩、储能等设施建设和配套电网改造,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下乡。 二是加快实施“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推动能源、水利、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以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的引导作用,有效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三是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突破短板领域,做大做强优势领域。 四是扎实推动重点领域改革,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 五是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扩大高校毕业生等就业渠道,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六是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做好迎峰度夏电力供应保障,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2023-07-20 10:41:581

网络购物红红火火说明我国消费者的消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网络消费快速增长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移动通讯、物流配送体系的迅猛发展,网络消费异军突起,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成为日益活跃的消费热点,在扩大消费、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根据中国互联网协会报告显示,2013年国内网络零售交易额达到18851亿元,同比增长42.8%;2014年1至4月累计,全国限额以上单位网上零售额113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2%,远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的速度。预计2015年网络零售额将超过3万亿元,将占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以上。    2.网络购物成为一种新兴商业模式    近年来,商贸流通业态日益丰富,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特许经营等新型流通方式和购物中心、连锁超市、大卖场、仓储式商场、便利店、专业(专卖)店等现代流通方式发展进程不断加快,以其方便快捷、产品多样、价廉物美等优势而得以迅速发展。    2013年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3.1亿,比上年增长26.3%。其中,团购用户规模1.41亿,同比增长68.9%,成为增长最快的网络应用,中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网络零售国。2013年我国家电网购市场总规模已经超过1300亿元,达到1332亿元,其中电视、冰箱、洗衣机、空调这四类传统家电为345亿元,约占25%。手机是家电网购中最大的品类,达到786亿元。    3.居民网购消费品种日趋多样,已成为居民最重要的消费方式之一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互联网的快速普及,网络消费已经成为首都居民最重要的消费方式之一,对经济增长发挥重要作用。从居民网购商品类别来看,涵盖面越来越多,基本囊括了居民家庭吃、穿、住、行、用等各方面的需求,但服装类、日常生活用品商品仍是最多消费者网购的商品。衣着类、日用品、数码产品等是市民最热衷的网购种类,特别是女士对网购服装情有独钟。    如在食品销售增速继续回落,高端食品销售大幅下滑的同时,网购食品增长较快。据中粮集团统计,2013年我国食品电子商务总交易金额324亿元,同比增长47.9%,网购食品在网购市场总交易额占比提升到2.5%;生鲜食品逐渐成为网购热门,比上年增长108.9%,表明网购食品增长快与互联网改变居民的消费习惯有关。    目前中国人拥有3亿部智能手机,使用各种功能的点餐软件、APP成为时尚。据对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的统计显示,99%的人餐前会搜索餐馆,50%会查询餐馆评价。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接入互联网已不局限于计算机,手机上网也越来越普遍,随时随地上网购物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可见网络消费模式已经对居民家庭的生活产生较大影响,成为许多家庭消费支出的重要方式。    值得关注的是,在中国,不仅城市居民热爱网购,相对较小的城市和农村地区也开始接触网上购物。较偏远的地区没有大型的购物商场,所以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购来挑选商品。阿里巴巴集团的研究结果显示,小城市的居民花费在网络购物上的可支配收入远高于中国的大都市。    4.网购对传统消费产生重要影响    一是随着网购消费增加,传统消费支出相对减少。许多家庭每月平均消费支出都较为固定,网络购物产生的费用必然挤占了传统购物的消费空间;二是消费方式发生改变。传统购物方式中想购买商品必须亲临店铺,而网购无需出门就可以直接完成,因此除特意追求逛街乐趣的人群除外,许多消费者尤其是工作紧张、休闲时间少或厌恶逛街的群体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消费;三是价格优势突出。网购可直接与销售厂家代理商达成交易意向,省去了中间环节费用,同类商品网购比商场便宜得多;四是商品种类丰富。由于网络商品信息更新快,购买者选择商品的空间很大,只需切换不同网页就可以购买到心仪的商品。    5.网络消费带动效应日益显现    网络消费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支付服务、信用认证服务、软件服务等相关支撑服务业的发展。同时,网络消费催生并发展了第三方支付业务,如支付宝、财付通分别依托于淘宝网、拍拍网快速成长为行业龙头。网络消费市场的爆发式增长,还带动了传统物流行业的发展。以“淘宝网”为代表的电子商务在商贸流通领域的应用,对推动大中型企业探索销售新模式、拉动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
2023-07-20 10:42:071

我国现行的消费税规定金银首饰、钻石饰品在环节征税。

法律客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第一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产、委托加工和进口本条例规定的消费品的单位和个人,以及国务院确定的销售本条例规定的消费品的其他单位和个人,为消费税的纳税人,应当依照本条例缴纳消费税。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第十三条 纳税人销售的应税消费品,以及自产自用的应税消费品,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应当向纳税人机构所在地或者居住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 委托加工的应税消费品,除受托方为个人外,由受托方向机构所在地或者居住地的主管税务机关解缴消费税税款。 进口的应税消费品,应当向报关地海关申报纳税。
2023-07-20 10:42:141

疫情对我国经济造成了哪些影响?

中国经济仍处于疫后恢复期,相关的改革和政策仍需持续推进;2. 投资:整体稳步修复向好,尚未恢复至正常水平;3. 消费:受收入增速拖累,增长动力有待进一步释放;4. 杠杆率:信贷供给收紧,需提防相关风险;5. 价格:大宗价格推升PPI上涨,但对CPI传导较弱;6. 国际收支和汇率:经常账户回弹,趋势或难持续,人民币汇率仍面临不确定性;7. 国际经济形势:关注疫情分化与反复、国际货币政策转向两大风险,全方位积极应对。 人力资源而非人口总量是经济长期发展的基础;2. 如何保护和提升人力资源;3. 如何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目前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尚未完全结束,我国居民收入和消费尚未恢复到疫情前的正常水平,仍处于“六稳六保”政策驱动下的缓慢恢复期,中国经济企稳根基尚需进一步筑牢。考虑到基数效应以及国际疫情可能转好造成的外贸条件变化,我们预计全年经济呈现逐季下降趋势。结合高频数据与各分项的增长趋势进行测算,我们预计2021年全年实际GDP增速约为8.2%左右。如主要风险集中爆发,全年实际GDP增速有可能降至7%左右;如国际经济形势整体向好,消费恢复平稳,则全年实际GDP增速有望突破8.5%。人力资源总量是指一个经济体内考虑到人口素质(包括健康水平和受教育水平)的有能力参与经济社会活动的人口工作时间储备。在综合考虑人口结构的变化、健康和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之后,中国最近20年以来人力资源总量整体上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2019年人力资源总量相较2000年提高14%。根据预测,随着教育和健康水平的继续提升,中国的人力资源总量将在2050年之前保持平稳缓慢上升,可以为新百年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保障。我们建议,中国的人口国策应当转变为人力资源战略,更加关注人的发展,更加关注教育和健康。2021第一季度,我国实际GDP增速为18.3%,比2020年四季度环比增长0.6%;比2019年一季度增长10.3%,两年平均增长5.0%。目前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尚未完全结束,我国居民收入和消费尚未恢复到疫情前的正常水平,仍处于“六稳六保”政策驱动下的缓慢恢复期,中国经济企稳根基尚需进一步筑牢。考虑到基数效应以及国际疫情可能转好造成的外贸条件变化,我们预计全年经济呈现逐季下降趋势。结合高频数据与各分项的增长趋势进行测算,我们预计2021年二季度实际GDP增速约为9%,全年实际GDP增速约为8.2%左右。如主要风险集中爆发,全年实际GDP增速有可能降至7%左右;如国际经济形势整体向好,消费恢复平稳,则全年实际GDP增速有望突破8.5%。1-4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9.9%,两年平均增长3.9%;但相对于工业、出口、消费,投资复苏进度相对偏慢、力度相对乏力,整体投资增速尚未恢复至疫情之前的正常增长水平。分行业来看,制造业投资恢复进度最慢,两年平均增速尚未转正;基建投资复苏乏力,增速低位徘徊;房地产投资一枝独秀,表现出较强韧性和活力,是当前拉动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展望下半年,固定资产投资仍将保持稳定恢复态势,但增长动能可能仍然减弱,政策加力刻不容缓。ACCEPT预计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8.5%-9.5%。虽然第一季度居民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同比增速分别高达17.6%和33.9%,然而较高的增长速度主要是由于去年低基数所导致的。综合考虑过去两年的整体情况,当前居民消费的增长速度仍要慢于疫情爆发前2018年与2019年的水平。导致消费反弹不足的最主要原因,是总产出恢复并未完全反映在居民收入的提升之中。除收入因素之外,年初疫情的偶有复发与消费习惯的调整也部分地导致了居民消费增长的放缓。我们认为,在经济增长总体性恢复的大背景下,今年三至四季度,我国居民消费有望出现U型反弹。到这里222
2023-07-20 10:42:211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什么位置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什么位置如下:我国2023年的工作重点包括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稳定粮食生产和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保障基本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1、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大宗消费,推动生活服务消费恢复。2、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加快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加快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完善现代物流体系。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经济发展。3、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坚持分类改革方向,处理好国企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关系,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构建亲清政商关系。4、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扩大市场准入,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积极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等高标准经贸协议,主动对照相关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继续发挥进出口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做好外资企业服务工作,推动外资标志性项目落地建设。5、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监管,压实各方责任,防止形成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防止无序扩张,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发展。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利息负担,遏制增量、化解存量。6、稳定粮食生产和推进乡村振兴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抓好油料生产,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加强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等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7、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加强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技术研发,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8、保障基本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高等教育创新。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强养老服务保障,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做好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优待抚恤工作。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和防灾减灾救灾。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2023-07-20 10:42:281

我国正处于跨越什么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历史阶段

我国正处于跨越什么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历史阶段介绍如下:我国正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历史阶段。近年来,随着促进消费体制机制日益完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驱动的创新空前活跃,新的供给模式不断兴起,新的消费需求不断激发,我国消费发展呈现全方位升级态势。消费提质升级趋势加快。我国正处于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阶段,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228元。消费能力提升带动消费持续升级,绿色、安全、共享等新消费理念深入人心,人们不再满足低质低价的产品和服务,个性化、小众化、高端化需求快速释放,传统生存型、物质型消费向发展型、服务型等消费转变,智能化、信息化、体验式消费形成新趋势,不断培育壮大消费新增长点。新型供给能力孕育成长。以信息网络技术加速创新与渗透融合为特征的新一轮产业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与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形成 历史 性交汇,为我国全面优化升级产业体系、促进全产业链整体跃升提供了机遇窗口。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智能经济等发展迅猛;传统产业加快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新旧动能加快转换,供给质量和效率明显提高,更好地适应需求总量、需求结构的发展变化。内需成为经济转型升级主要动力。当前,我国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必须把经济增长动力更多放在扩大内需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重点消费品更新升级,能够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有利于优化生产和消费等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构建符合我国长远战略利益的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平稳 健康 发展。
2023-07-20 10:43:161

多项指标释放出了积极信号,经济延续复苏态势,未来的经济将会怎样发展呢?

未来十年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图景,将会切换到一个全新的操作系统。
2023-07-20 10:43:554

实体经济恢复向好韧性强,能否对线上经济造成影响?

归队线上经济,产生促进效益,使人们增加了购买商品的意愿,扩大消费。
2023-07-20 10:44:244

消费连续几年成经济增长主动力?

商务部市场运行司负责人19日介绍了2017年我国消费市场运行情况。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6.6万亿元,比2016年净增3.4万亿元,同比增长10.2%,连续14年实现两位数增长。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8%,连续4年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商务部市场运行司负责人表示,2017年我国消费市场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零售业创新转型成效明显,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当前,零售企业积极转型升级,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传统零售深度融合,消费市场充满活力。二是农村和中西部发展加快,消费市场不平衡状况不断改善。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首次突破5万亿元。西部地区重点零售企业全年销售额分别比东部、中部高0.5和0.4个百分点。三是消费结构加快升级,高品质商品和服务需求旺盛。绿色、智能、中高端商品销售增长明显,共享式消费、体验式消费快速发展。四是消费价格温和上涨。2017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6%,涨幅较上年同期收窄0.5个百分点,全年基本呈现平稳波动态势。该负责人表示,随着我国经济逐步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消费也进入了需求多元发展、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优化升级的发展新阶段。预计2018年消费市场仍将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人多,消费就是主力。
2023-07-20 10:44:491

商务部:前三季度我国汽车市场保持回稳向好发展态势

10月21日,在商务部举行的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束珏婷表示:总体来看,前三季度我国汽车市场保持回稳向好发展态势,各项主要指标都超过了疫情前的水平。束珏婷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深化汽车流通领域“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激发汽车市场活力和内生动力;推动取消对二手车交易的不合理限制,进一步便利二手车异地交易;完善汽车流通管理相关制度,加快修订《二手车流通管理办法》《机动车强制报废标准规定》,进一步优化汽车消费环境。
2023-07-20 10:45:081

后疫情时代,大家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

受疫情阶段的影响,人们对于怎么消费、在哪里消费等,已经发生了一些比较明显的观念的转变。人们对待消费反而变得更加理智,有了更多向内的价值思考。当前欧美等疫情状态下商业的停滞、企业的降薪裁员、店铺的关闭、人们在家憋不住的种种等,正是两个月前的中国所经历的那样。疫情至今,涌动着各类对市场经济的预测,尤其是快消、餐饮、旅游等受挫较重的消费领域,企业正积极等待着疫情过后会迎来所谓救命式的报复性消费。各行业伴随着逐步走出疫情的春天气息,卯足劲准备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报复性的活动推广、商品促销,迎接消费者的到来。但报复性消费真的来了吗?就目前企业恢复情况来看,报复性消费并没有等来。无论企业采取怎样的回血方式,人们的消费欲望似乎并没有被刺激起来。只能说大规模的聚会、购物、游乐事实上还是没有出现,人们被抑制的消费需求虽然在在短期内得到了释放,但充其量只是补偿性/恢复性消费,离报复性相差甚远。刺激真的有用吗?疫情期间的人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唐硕在疫情期间一直持续关注人的变化,通过对用户生活习惯、消费行为和价值观上的系列变化分析研究后,产出了【唐硕疫情观察人物志】。以下节选了人物志中收录的四类人群的真实生活片段,它可能不会带给你直接的商业趋势分析和决策,而更多的是通过“以人为本”的视角带你看疫情期间的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变化中对自己、对企业乃至不同行业未来的哪些思考。面对突如其来的生活变化,我们会有暂时的对策,但面对不知道要持续多久的变化,我们就有了更多的思考时间,思考自己以往的习惯是否可以被改变,曾经的需求是否还要持续。疫情下短期的行为变化对我们长期的价值观到底有什么影响?开始购买一些一家老小都能用的健身器材、开始为家人购置一些家用的医疗设备,开始买理发工具自己在家给孩子理发。家里的需求多种多样,能在疫情期间解决这些不可能给他带来了极大的成就感,“让家人幸福舒心的生活”成为了他未来最大的追求。疫情的经历,让我们从此以后每次体验都会不再简单功能、简单任务,我们更向往情感化体验和回馈,更向往归属性的响应。后疫情时代,我们生活的世界会变得不同以往,新生活模式正在悄悄上线。这部分已经有用户养成了新的习惯并产生了新的行为,当然有些习惯依旧还在,但它一定会让人更添加了劫后余生的感慨和珍惜。人们对待消费反而变得更加理智,有了更多向内的价值思考。
2023-07-20 10:45: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