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The romantic nationalism was a definite influence, but perhaps a more basic cause of the more r

2023-07-23 23:48:34
共1条回复
豆豆staR

当我遇到这道原题,不懂,也准备提问的时候,我遇到了你的提问,且无人回答....得,我不用辛苦打字提问了,此路不通。这道题,我也不会,但我想和你讨论一下,可不可以这样理解:

1、previously的词义和例句,有点像before,感觉before作为一个时间副词,从未组成一个before+形容词+名词的样子

2、在这道题里,如果是previously是修饰unscientific的话,其形式约等于very修饰good,那对比一下他俩:very说明了好的程度,它特别好,忒棒了;但previously却说明不了unscientific,因为它想修饰speculations组成“先前的研究”这么一个意思,所以应该用形容词 previous

另:被这本邪恶的练习本虐得头脑发昏,肝火旺盛,如果有用词不恰当的地方,望海涵

相关推荐

主义,民族主义用英语怎么说最合适

nationalism
2023-07-23 23:12:501

什么是国家主义?啥意思?

国家主义(Statism/Nationalism)是近代兴起的关于国家主权、国家利益与国家安全问题的一种政治学说。在本质上,国家主义就是一种研究治国之道和治国之术政治哲学学说。其价值的归依是国家。国家主义认为国家的正义性毋庸置疑,并以国家利益为神圣的本位,倡导所有国民在国家至上的信念导引下,抑制和放弃私我,共同为国家的独立、主权、繁荣和强盛而努力。这是从百度百科上摘录下来的,详细的可以到百度百科上搜:国家主义
2023-07-23 23:12:571

国族的国族主义

国族主义,为包含民族、人种、与国家三种认同在内的意识形态,主张以民族为人类群体生活之“基本单位”,以作为形塑特定文化与政治主张之理念基础。具体的说,其主张为:民族为“国家存续之唯一合法基础”,以及“各民族有自决建国之权”。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经常(并非总是)无从区分。开化的社会过去大多强调民族共同体,而最近则着重于由国家或政府陈述的文化或政治共同体。民族主义亦特指民族独立运动之意识型态,即以民族之名义作出文化与政治主张,如今通常用以叙述英格兰;民族主义也同时被称为凝聚民族共同体的学说。民族主义的两种度量标准(与相异的方法论)为本尼迪克特·安德森之《想像的共同体》(Imagined Communities)以及利娅·格林菲尔德(Liah Greenfeld)之《民族主义:现代化五途》(Nationalism: Five Roads to Modernity)。民族主义者以明确的准则为基础界定民族,以自其他民族区别,并据以判定“孰为民族之一员”。其准则可包含共同的语言、文化、以及价值取向。民族之“认同”与以上两者以及族群上之“归属感”皆有相关。民族主义者视民族性为排他且非自主,也就是不像其他自主性团体般可自由加入。因民族国家已成为国家结构的主流,民族主义对世界历史和地缘政治影响巨大。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口都生活在──至少是名义上的──民族国家之中,民族国家之目的在确保民族存续,保持身份认同,并提供民族文化与社会性格可支配的地域。民族国家大多诉诸文化与历史神话以自证其存续与“法统”(legitimacy)。民族主义者认可“非民族国家”的存在,其实,早期的民族主义运动往往是针对帝国,诸如奥匈帝国之类。梵蒂冈是为了天主教的领导权,而非民族,所存在的主权国家;而伊斯兰教徒寻求于全球各地所建立的哈里发为另一个非民族国家的例子。具民族认同,并以民族国家为法统之任何人皆可称之为“民族主义者”。依此理念,大多数成年人皆为“消极性的民族主义者”。然而,如今所谓之“民族主义”一词涉及以政治活动(或涉及军事)支持民族主义者的主张,其中或包含分离主义、民族统一主义、以及军国主义,在极端的情况下甚至包含“种族清洗”。政治学上(以及媒体)倾向注意这些极端类型的民族主义。
2023-07-23 23:13:101

什么是民族主义国家

民族意识是最重要的
2023-07-23 23:13:274

Nation 和people都有“民族”的意思,请问他们有什么区别?

nation : 特指居住于同一区域,有共同历史、语言、文化及心理素质等的人类群体。people : 侧重指由有共同文化、社会基础而所形成的人民整体。
2023-07-23 23:13:362

“民族,民权,民生”怎么翻译成英语?

民族nationalism 民权democrocy 民生human rights
2023-07-23 23:13:431

human right (人权主义)和nationalism(国家主义)有哪些好的影响与不好的影响?

什么是人权?简要地说,所谓人权就人按照人的本性生活的权利,就是人按照人本来应有的样子生活的权利,就是人的做人、而不是给人当牛做马的权利。什么是人的本性?马克思说:“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要”,“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1]人的需要不同于动物的需要,它是一个包括从基本的生存需要直至各种复杂的高级精神生活需要在内的复杂的需要体系。人按照人的本性生活,就是按照人的需要所指出的方向和方式去生活。譬如,当人基于自身的物质需要而以衣食饱暖的方式生活的时候,当人基于自身的自由需要而以自由的方式去生活的时候,当人基于自身的尊重的需要而以有尊严的方式去生活的时候,当人基于发挥自身潜能的需要而以朝着有意义的目标而不懈努力的方式去生活的时候,……他们就是在按照人的本性生活,就是在按照人本来应有的样子去生活,就是在做人。所以说,所谓人权,实质上就是人以满足其人的需要的方式生活的权利,因而也就是人的幸福权。人有没有幸福权?当然有!除非是不把人当人来看待,否则就必须承认人的幸福权。但在历史上,大多数人的人权却曾长期地被剥夺。所谓剥削、压迫,实质上就是剥夺了大多数人的幸福权,就是少数人剥夺了大多数人的人权。所以,马克思曾指出:“专制制度的唯一原则就是轻视人,使人不成其为人”。[2]所以,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也始终是批判一切蔑视人、轻视人、贬低人、把人非人化、使人不成其为人的社会思潮和社会制度的人道主义学说。所以,人权也始终是现代社会主义的一个最基本价值原则和价值目标。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十分重视人权。他们的基本目标,就是要使人重新成为人,就是要实现人性的普遍回归,就是要使人人都能过上人的幸福生活,就是要消除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异化现象。社会主义者所主张的人权,当然不是少数人的人权,而是多数人的人权,特别是普遍的人权。在这个意义上,所谓社会主义,实际就是普遍的、彻底的人道主义。普遍的、人人皆有的人权,无疑是普遍幸福的一个基本源泉。所以说,普遍的人权,就是社会主义的人权。 国家主义 是近代兴起的关于 国家主权 、国家利益与国家安全问题的一种政治学说。 在本质上,国家主义就是一种研究治国之道和治国之术政治哲学学说。其价值的归依是国家。 国家主义认为国家的正义性毋庸置疑,并以国家利益为神圣的本位,倡导所有国民在国家至上的信念导引下,抑制和放弃私我,共同为国家的独立、主权、繁荣和强盛而努力。 国家主义主张全民利益。原则上,国家主义不反对专业官僚治理国政,但是国家主义反对那种坏的腐败的官僚统治;恰恰因为它只片面维护官僚阶级的利益,而使官僚由国家工具异化为国家的唯一主宰,破坏了全民利益。 国家主义承认资本主义甚至维护资本利益,但是国家主义主张限制资产阶级,打压资产阶级不顾全民利益的疯狂追逐私人利润的运动,疯狂消费的运动。 国家主义主张运用国家力量,从道德和法制两方面遏制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的独大和垄断,要求确保国家体系在市场经济中的的独立和中立性。 国家主义要求国家同时并用市场调节经济和国家有计划管理两种方式调节治理国民经济。因为所谓国民经济,必然是应当有利于全体国民,而不是单纯地有利于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的少数人独富的私民经济。 国家主义主张,国家绝不应当允许资产阶级以金钱力量操控任何国家机器和收买官僚。 国家主义主张必须保留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由国家控制重要经济资源,以国家有计划作安排的方式,制订社会就业计划,逐年吸纳和改善当前迫在眉睫的大规模失业问题。 国家主义坚决反对让市场及资本力量控制教育和卫生体系。认为国家有严肃的责任主办国民教育,主张国家有不容推卸的责任,维护人人有病都能得到救治的的国家医疗卫生体系。 国家主义主张运用国家政治和经济的全面力量,参与国内和国际经济活动,而不是从国民经济中全面退出,坚决反对把民生经济,委托给贪婪成性、肆无忌惮的私人资本和市场力量。 国家主义主张国家应当特别关注社会中的弱者,不能让赤贫无助者哀哀无望地等待富豪们那种残羹剩饭的伪善施舍。 国家主义主张:由国家对当前经济中的所有受损害者以及贫苦阶级的利益给与补偿,防止他们铤而走险,成为与社会和国家对抗的反社会力量。
2023-07-23 23:14:041

什么叫民族主义(国家)?

民族的定义:民族是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利益共同体。在宏观上,一个民族除共同的利益外外拥有同样的语言,同样的文化,用样的习俗。在每个民族成员中,都有本民族的民族意识。民族主义的定义:把本民族的共同利益放在首位的主义,就是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的定义:把本国的共同利益放在首位的主义,就是国家主义。在单一民族国家中,民族主义=国家主义。但在多民族国家中,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总是矛盾的。例如:加拿大。按照国家主义,他们要统一,按照纽芬兰地区的法国人的民族主义,他们要独立。以前很多帝国主义国家,其领土上有不同民族,按照国家主义,这些民族都不能独立,按照这些民族的民族主义,他们都要独立。中华民国是以中华民族(汉族)为国人的单一民族国家,因此,其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实际上,中华民国建立就是依靠汉族的民族主义。(同盟会纲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意思就是赶走满洲人,建立汉人的国家。)中华人们共和国是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因此,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是互相矛盾的。因此,宪法规定,“反对大汉族主义,也反对大民族主义,主要反对大汉族主义”。这里的大汉族主义,就是汉族的民族主义。因此,现在的汉族都没有自己的民族意识,都没有汉族的民族主义,都是一盘散沙、崇洋媚外的状态。
2023-07-23 23:14:133

nation,nationalism,national这些单词后缀都是名词后缀吗?

nation是词根,nationalism中的nal是形容词后缀,lism是名词后缀,national中的nal是形容词后缀。
2023-07-23 23:14:211

什么是民粹主义,法西斯主义,两者又是什么关系呢?

民粹主义认为平民被社会中的精英所压制,而国家这个体制工具需要离开这些自私的精英的控制而使用在全民的福祉和进步的目的上。民粹主义者会接触平民,跟这些平民讨论他们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问题,而且诉诸他们的常识。1980年以后,大部份的学问都将民粹主义当成一种可以推广许多不同的意识形态的政治语言来讨论。许多民粹主义者曾经承诺过要移除“腐败的”精英阶层,并且倡导“人民优先”。法西斯主义(fascism),一种政治哲学,强调国家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国家荣誉不可侵犯。是由民族主义(nationalism),种族歧视(racism),极权主义(totalitarianism)国家价值主义(disagremnationlism)的中心意义合体而成。《大英百科全书》对法西斯主义的定义:“个人的地位被压制于集体—例如某个国家、民族、种族、或社会阶级之下的社会组织。”
2023-07-23 23:14:291

请问各位:什么是culture nationalism? 什么是linguistic nationalism? 二者的区别是什么?谢谢

民主文化 语言民主
2023-07-23 23:14:362

民族主义的发展历程

欧洲民族主义的诞生民族主义亦特指民族独立运动之意识形态,民族主义以民族特色看待人类活动。因民族已成为国家结构的主流,政治学上(以及媒体)倾向注意这些极端类型的民族主义。中国民族主义的形成梁启超是中国揭示和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1902年)他发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国家而已。”孙中山先生也提出“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在清帝国民族压迫赤裸裸的暴露在被奴化的汉人眼前,越来越多的汉人醒悟了。但最后,“三民主义”变成了“新三民主义”,把民族改成了民族共同体,这可以说是民族主义在中国消失。1900年之前1815年至1870年间,各个独立公国逐渐统一为意大利国大多数的民族主义理论皆假定欧洲为民族国家之滥觞。虽有争议,一般通常认为现代国家始自1648年之威斯特伐里亚条约。该条约开创威斯特伐里亚系统式的国家,即彼此互相承认主权与领土。签约国中,如荷兰合省邦联(Dutch United Provinces,当时的称呼)被视为民族国家,但德国并无对等情况,尽管神圣罗马帝国几乎据有当时全体说德语的国家。1648年,多数欧洲强权尚非民族国家。其他的看法为拿破仑启动民族主义,并使民族主义达到预料之外的程度。许多人,但非全部,认为民族国家最主要的转变源自18世纪晚期与19世纪。自浪漫式民族主义(romantic nationalism)开始,民族主义运动者于欧洲遍地兴起,当中有些为反对大帝国的分离主义者,另有寻求一统分隔零散的领土,如德国与意大利。这些运动促进民族认同与民族文化,且获得成功。19世纪末,人们多数接受欧洲划分为多个民族,且自我认同于其中之一。奥匈帝国与鄂图曼帝国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崩溃,加速了民族国家之形成。依据标准观点,十九世纪之前,人们有乡土性、区域性、或宗教性的效忠,但无国家观念。典型的欧洲国家为皇室所统治的朝代国家,若高于区域性之效忠,则为由统治性家族所有之君主制。朝代国家可由皇室联姻取得土地,又因分割继承而失地─现今看来十分荒谬可笑。远古时期,古希腊称所有非希腊人为蛮族,但希腊的各城邦又经常为统治地位相互作战。民族主义引入各民族领土范围明确的观念,并更进一步的应用于索求其他民族的土地。原则上,民族国家并不寻求克敌取地,然而,民族主义运动者们罕对边界之划定意见一致。随着民族主义运动者之勃兴,也为欧洲带来了领土纷争。民族主义运动也决定了19世纪的欧洲政治。在民族为帝国一部之处,民族解放的奋斗同时也是为抵抗先前的专制独裁而奋斗;在民族国家巩固先前君主政体之地,如西班牙,民族主义自身成为保守及保皇势力。民族主义运动大多始自对抗现有的安排,但到了20世纪,亦有政体(regime)自认为民族主义者。19世纪民族国家起源之标准理论颇受争议。其中之一在于南美洲人的独立奋斗,以及美国独立革命先于欧洲的民族主义运动。有些国家,如荷兰与英国,似于19世纪之前即有清楚之民族认同。而意大利之统一,为基于人种/语言之民族主义运动范例。20世纪的民族主义19世纪末,民族主义的观念扩及亚洲。在印度,民族主义鼓动着终结英国的统治。印度在20世纪的民族主义与甘地密切相关,另有许多当地领袖涉足其中。在中国,民族主义始创建立现代国家的信念,与过去天下一家的帝国观点并不相容。在日本,民族主义与日本卓异论(Japanese exceptionalism)相结合,形成了帝国主义,正如极端民族主义通常引致帝国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导出新成立的各民族国家。这些国家因美国之对抗古老帝国而受激励,也因为法国希望将德国与奥地利孤立为一连串托管的国家。民族国家纷纷成立的结果导致多民族的帝国(鄂图曼帝国与奥匈帝国)解体。帝俄亦因之丧土失地。凡尔赛条约,基于伍德罗·威尔逊的十四点和平原则,企图承认民族主义的原则,使得大部份的欧洲分解为多个民族国家,婉言称之为“维持和平的尝试”。然而多民族与多人种的国家依旧存在,更新出现了两个多族合组的国家:捷克斯洛伐克(占人口43%的捷克控制一切)与南斯拉夫(由塞尔维亚人统治)。第二次世界大战启始了建立民族国家的新浪潮,肇因于战前出现的法西斯主义与纳粹主义,以及欧洲各殖民帝国于战后主张独立。最戏剧化的去殖民化出现于非洲,自欧洲的殖民禁脔转变为民族国家。其中数国合乎欧洲“单一人种,单一语言”以及固定领土的理想。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最符合此一准则的索马里解体了。苏联解体于1990年左右在欧洲引致无预期的民族运动复兴,使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在现代史上第二次独立。20世纪下半,若干潮流的出现或显示了民族与民族主义之弱点。欧盟看来大大地将权力自国家转移至次国家(sub-national)与超国家(supra-national)的层次。非难全球化者通常诉诸民族认同情感、文化、与主权。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与关税贸易总协定(GATT)等自由贸易协定,与贸易市场持续国际化,看来损害了国家经济,引致经济民族主义(economic nationalism)之复苏,及反对全球化负面因素的激烈抗议行为(参见反全球化)。并非所有反全球化者皆为民族主义者,但民族主义持续主张民族主义以顺应潮流。民族主义政党持续于选举中获胜,而人们大多对民族感有强烈的认同。且全球化主义与欧洲联邦主义并不全然反对民族主义。例如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的中国民族主义理论家清楚表明,中国因鼓励国际与多边组织贸易,国力潜在性增长,而非降低。曾有一次,加泰隆尼亚自治论者(Catalonian autonomist)与威尔士民族主义者(Welsh nationalism)等次国家的权力中心支持强大的欧盟,希望分为大区的欧洲可以约制现有的民族国家。然而,随着欧洲怀疑主义(Euroscepticism)遍及欧盟,这项改革已不再存于政治日程内。英国民族学家安东尼·史密斯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运动,目的在于为一个社会群体谋取和维持自治及个性,他们中的某些成员期望民族主义能够形成一个事实上的或潜在的民族。”据美国学者路易斯·斯奈德研究统计,近代以来至少存在有200 种以上的不同含义的民族主义。所以,美国学者卡尔顿·海斯得出结论说:“关于爱国主义、民族性和民族主义的历史和属性的系统和总体研究,在任何语言中都不存在。”他进而指出:(1)民族主义是一种历史进程——(人们)在此进程中建设民族国家;(2)“民族主义”一词意味着包含在实际的历史进程中的理论、原则或信念;(3)民族主义是某种将历史进程和政治理论结合在一起的特定的政治行动;(4)民族主义意味着对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忠诚超越于其他任何对象。由此可见:西方近代以来诞生的“民族主义”,如同“民族”术语、概念和理论一样,具有错综复杂性。围绕着“民族主义”起源的探讨,西方学术界通常存在两种见解,一种观点认为:“民族主义”为近代出现的政治现象,因而探求它的“起源”不能从近代以前的历史时期(前近代)去寻找,因为从欧洲“前近代”历史时期中的阶级、职业、语言、地理等方面的历史现象看,各国“nation”(国民)长期各据一方,四分五裂,难以形成“nation”的共同意识和归属感情,以致国家形态上的“民族主义”如同无源之水。这种主张被称为民族主义起源论的“近代主义”。另一种观点认为:“民族主义”起源于古代,一路传承至近代。古代社会的凯尔特人团结一致英勇抵抗尤利乌斯u30fb凯撒率领的罗马军团,即为古代典型的“民族主义”反抗运动。这种主张被称为民族主义起源论的“原初主义”。一般认为:“民族主义”的极端形式即为“国家主义”(Statism,将国家的权威作为政治、社会、经济单位置于最优先考虑的思想和理论)。“国家主义”的极端形式即为超国家主义(ultra-nationalism,义同“法西斯主义”、“军国主义”)。现代西方学者通常认为:法国教士奥古斯丁·巴洛于1789年首先使用“Nationalism”(民族主义)这个词,用来指称推翻封建君主政体的一种社会力量。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西方近代民族主义发生于19世纪初,即在拿破仑对外战争第二阶段的“侵略战争”期间,在法军的铁蹄下,欧洲各国反侵略、反统治的民族主义情绪日益高涨,民族主义思想随之应运而生。进因认为:“nationalism”一词最早在1836年被界定为“民族感情”的一种形式。“民族主义是19世纪初在欧洲被发明的一种学说。”“简而言之,这种学说坚持认为人类被自然地划分为民族,而这些民族又通过特定的可确认的特征为人们所熟知,同时认为政府唯一的合法形态是民族自我统治的政府。”这些主张事实上大多掩盖了民族主义本质上排外主义、扩张主义的暴力内涵。总之,西方近代民族主义的外在扩张主义表现形式,可说最初始于1648年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the Peace Treaty of Westphalia)。法国,荷兰和瑞典欧洲新三大霸主的崛起,既是经济、军事强盛的结果,又是民族国家身分获得的象征。与此同时,英国、西班牙、葡萄牙相继获得了这种民族独立国家的身分。当时西欧形成的这类独立民族国家,大多指“主权国家”,表现为民族与国家同一或国民与民族合体的形态,因而又被称为“民族国家”,体现为一种“市民的民族模式”(a civil model of nation)或“国民的民族模式”(a people model of nation)。这些“主权国家”在“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中以基督徒和“民族国家”的双重名义肆无忌惮地带着对自己以外的民族或国家的厌恶与蔑视向世界宣战,用大炮说话,强迫文明古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就是民族主义中的扩张主义最初的外在表现。同样是当今学界一些学者(尤以日本学者为多)将“Nationalism”同时译为或视为“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的缘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民族主义内含的进步“民族独立运动”和“民族自治运动”,正是对民族主义中反动的排外主义、扩张主义进行反抗斗争的结果,“正义战胜邪恶”为人类社会的法理,因而各国独立运动取得“节节胜利”自然合天意,符法理,顺民心。
2023-07-23 23:14:431

三民主义是哪三民

民族,民生,民权三民主义(Three Principles of the People)是孙中山所倡导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其民主思想的精髓和高度概括。 [1] 三民主义的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它为中国国民党信奉的基本纲领。 [2] 孙中山设想通过三民主义的实施能够“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 [3] 进而实现国富民强、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三民主义由民族主义(Principles of Nationalism)、民权主义(Principles of Democracy)和民生主义(Principles of People"s Livelihood)组成。民族主义,反对满清专治和列强的侵略,打倒与帝国主义相勾结之军阀,求得国内各民族之平等,承认民族自决权。民权主义,实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民主政治,而防止欧美现行制度之流弊,人民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政权)以管理政府,政府则有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治权)以治理国家。其核心观念强调直接民权与权能区分,亦即政府拥有治权,人民则拥有政权。民生主义,其最重要之原则有两个,一为平均地权(实行耕者有其田),二为节制资本(私人不能操纵国民生计)。三民主义其实是孙中山一系列挽救民族危亡,探索中国近代化的思考与实践经验的总结和高度概括,这种思考与经验上升为理论以后,又对后来孙中山本人及其追随者的革命行动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1] 三民主义是中国人民的精神遗产,是激励中国人复兴中华大力量。三民主义有其不可避免的时代局限性。 摘自百度百科
2023-07-23 23:14:5911

三民主义的内容和地位分别是什么

三民主义由孙中山先生提出,新三民主义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组成,具有先进性和革命性。
2023-07-23 23:15:513

简要评价三民主义?急急。

我的可以给你很全面的回答,但帐号被禁。不能说。这就是中国式自由啊?
2023-07-23 23:16:004

法西斯主义是什么?

法西斯(fascist)本义是“束棒”(拉丁语:fasces)的音译,是一根被多根绑在一起的木棍围绕的斧头,在古罗马是权力和威信的标志。法西斯主义(英语:Fascism;意大利语:Fascismo;德语:Faschismus)是一种结合了社团主义、工团主义、独裁主义、极端民族主义、中央集权形式的社会主义、军国主义、反无政府主义、反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反共产主义、和反自由主义的政治哲学;它可以视为是极端形式的集体主义,《大英百科全书》对法西斯主义的定义:“个人的地位被压制于集体—例如某个国家、民族、种族、或社会阶级之下的社会组织。”
2023-07-23 23:16:192

三民主义是指什么

孙中山在多次讲演和宣言中指出:他所领导的政党和运动须达到三个目的:进行民族革命以实现民族主义,进行 政治革命以实现民权主义,进行社会革命以实现民生主义,他又认为最后一个目的,最好用改良的方法逐步实现,而避免一次革命。
2023-07-23 23:16:2813

张爱玲小说《小团圆》中monolithic nationalism意思

整体的爱国心
2023-07-23 23:17:032

什么叫民族主义国家

  民族主义,主张以民族为人类群体生活之“基本单位”,以作为形塑特定文化与政治主张之理念基础。具体的说,其主张为:民族为“国家存续之唯一合法基础”,以及“各民族有自决建国之权”。既民族至上上的观念。  民族与民族主义  要想了解民族主义,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民族.民族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文化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认同自身的为一个团体的稳定共同体。  民族主义,亦称国族主义或国家主义,为包含民族、种族、与国家三种认同在内的意识形态,主张以民族为人类群体生活之“基本单位”,以作为形塑特定文化与政治主张之理念基础。具体的说,其主张为:民族为“国家存续之唯一合法基础”,以及“各民族有自决建国之权”。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无从区分。开化的社会过去大多强调民族共同体,而最近则着重于由国家或政府陈述的文化或政治共同体。  民族主义亦特指民族独立运动之意识型态,即以民族之名义作出文化与政治主张,如今通常用以叙述英格兰;民族主义也同时被称为凝聚民族共同体的学说。民族主义的两种度量标准(与相异的方法论)为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之《想像的共同体》(Imagined Communities)以及利娅·格林菲尔德(Liah Greenfeld)之《民族主义:现代化五途》(Nationalism: Five Roads to Modernity)。  民族主义者以明确的准则为基础界定民族,以自其他民族区别,并据以判定“孰为民族之一员”。其准则可包含共同的语言、文化、以及价值取向,但于今最主要者或为族群意识(ethnicity),即种族上之归属与跻身其中之地位。民族之“认同”与以上两者以及族群上之“归属感”皆有相关。民族主义者视民族性为排他且非自主,也就是不像其他自主性团体般可自由加入。  民族主义以民族特色看待人类活动。各民族有其民族表征(national symbols)、民族特色(national character)、民族文化(national culture)、民族音乐、民族文学(national literature)、 民俗(folklore),甚至在若干例子中,尚且带有民族宗教(national religion)。个人作为民族之一员,共享民族性价值体系与民族认同,敬佩民族英雄,进食民族性菜肴,从事民族性运动。  因民族国家已成为国家结构的主流,民族主义对世界历史和地缘政治影响巨大。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口都生活在—至少是名义上的—民族国家之中。“民族”(nation)一词常错误地被等同于这些国家政府(state)。民族国家之目的在确保民族存续,保持身份认同,并提供民族文化与社会性格(ethos)可支配的地域。民族国家大多诉诸文化与历史神话以自证其存续与“法统”(legitimacy)。  民族主义者认可“非民族国家”的存在,其实,早期的民族主义运动往往是针对帝国,诸如奥匈帝国之类。梵谛冈是为了天主教的领导权,而非民族,所存在的主权国家;而伊斯兰教徒寻求于全球各地所建立的哈里发为另一个非民族国家的例子。  具民族认同,并以民族国家为法统之任何人皆可称之为“民族主义者”。依此理念,大多数成年人皆为“消极性的民族主义者”。然而,如今所谓之“民族主义”一词涉及以政治活动(或涉及军事)支持民族主义者的主张,其中或包含分离主义、民族统一主义(irredentism)、以及军国主义,在极端的情况下甚至包含“种族清洗”。政治学上(以及媒体)倾向注意这些极端类型的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与国家主义的区别  首先要区分民族和国家的差别,国家主义是以国家之上(例:苏联).而民族主义是以民族至上.  民族与民族共同体  民族共同体一词并非空穴来风,民族共同体指多个民族在同一地域(既国家),同一政治经济生活下发展出的团体,而各民族之间没有过多的文化上的联系.  民族主义与种族主义  不可否认民族也以血缘的形态呈现,但他们的差别太大,种族主义指一种自我中心的态度,认为种族差异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和文化发展,认为自己所属的团体,例如人种、民族或国家,优越于其他的团体,属于一种极端偏激的思想,也是掌权者对外族隔离压迫的工具.  民族主义与民族观念的差别  虽然民族主义的理论诞生于并不代表我国历史上没有民族这两个词.民族主义只是让民族观念系统化,理论化.  欧洲民族主义的诞生  民族主义亦特指民族独立运动之意识型态,即以民族之名义作出文化与政治主张,如今通常用以叙述英格兰;民族主义也同时被称为凝聚民族共同体的学说。民族主义的两种度量标准(与相异的方法论)为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之《想像的共同体》(Imagined Communities)以及利娅·格林菲尔德(Liah Greenfeld)之《民族主义:现代化五途》(Nationalism: Five Roads to Modernity)。  民族主义者以明确的准则为基础界定民族,以自其他民族区别,并据以判定“孰为民族之一员”。其准则可包含共同的语言、文化、以及价值取向,但于今最主要者或为族群意识(ethnicity),即种族上之归属与跻身其中之地位。民族之“认同”与以上两者以及族群上之“归属感”皆有相关。民族主义者视民族性为排他且非自主,也就是不像其他自主性团体般可自由加入。  民族主义以民族特色看待人类活动。各民族有其民族表征(national symbols)、民族特色(national character)、民族文化(national culture)、民族音乐、民族文学( national literature)、 民俗(folklore),甚至在若干例子中,尚且带有民族宗教(national religion)。个人作为民族之一员,共享民族性价值体系与民族认同,敬佩民族英雄,进食民族性菜肴,从事民族性运动。  因民族已成为国家结构的主流,民族主义对世界历史和地缘政治影响巨大。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口都生活在—至少是名义上的—民族国家之中。“民族”(nation)一词常错误地被等同于这些国家政府(state)。民族国家之目的在确保民族存续,保持身份认同,并提供民族文化与社会性格(ethos)可支配的地域。民族国家大多诉诸文化与历史神话以自证其存续与“法统”(legitimacy)。  民族主义者认可“非民族国家”的存在,其实,早期的民族主义运动往往是针对帝国,诸如奥匈帝国之伦。梵谛冈是为了天主教的领导权,而非民族,所存在的主权国家;而伊斯兰教徒寻求于全球各地所建立的哈里发为另一个非民族国家的例子。  具民族认同,并以民族国家为法统之任何人皆可称之为“民族主义者”。依此理念,大多数成年人皆为“消极性的民族主义者”。然而,如今所谓之“民族主义”一词涉及以政治活动(或涉及军事)支持民族主义者的主张,其中或包含分离主义、民族统一主义(irredentism)、以及军国主义,在极端的情况下甚至包含“种族清洗”。政治学上(以及媒体)倾向注意这些极端类形的民族主义.  中国民族主义的诞生与发展  中国民族主义是从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即民族,民主,民生)诞生的.在清帝国民族压迫赤裸裸的暴露在被奴化的汉人眼前,越来越多的汉人醒悟了.但最后,"三民主义"变成了"新三民主义",把民族改成了民族共同体,这可以说是民族主义在中国消失.  对民族主义的争论  民族主义的一般性定义极为广泛,其争议遍及古今。民族主义的例子极其多样,论及民族主义不时引致极端性的情绪,使得表述并定义民族主义极为困难。一个反覆发生的争议是,人们以自身地区性的经验来定义民族主义。对布列塔尼的民族主义者而言,国家民族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之争为论战焦点;对其他地区而言,其间的差异或无关紧要。民族主义的支持者经常担忧,因民族主义冲突所产生的负面结果、种族冲突、战争、与内政上的冲突,会归结至民族主义本身,导致旁人以负面角度看待民族主义的一般性观点。他们认为经由最负面的观点看待民族主义为扭曲原意。过份强调争端,定将对一般性争论的注意力转移至民族国家的特征等个案。  民族主义者的运动不一定声称自己的国家优于他国。他们或者就是主张,一个民族在容许自治的情况下,最好能够分离,即民族自决之原则。然而,这经常承受来自有不同身份认同与法统的“敌对阵营”作意识型态上的攻击。在以巴冲突中,双方皆主张对方并非真正的民族,故无权建国;沙文主义(chauvinism)与极端爱国主义(Jingoism;主张对外实行战争政策)过份主张民族间的优越性;民族性的刻板印象极为常见,多具侮辱性。以上这些都是民族主义运动者抬头的现象,也值得注意,但不足以成为民族主义的一般性理论基础。极端类型的民族主义者几乎全然自认为本国优于他国,而最极端的民族主义甚至会寻求摧毁非我族类的文化,导致种族灭绝以及世界性的浩劫。  编辑本段民族主义的理论之争  首次对民族主义之研究为民族主义运动者的整体性的历史论据。马克思主义者与社会主义者在十九世纪末对民族主义运动所提供的政治性分析,后来活跃于中欧与东欧。民族主义大部分的社会学理论始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若干的民族主义理论为民族主义者自身所顾虑之争议,如属不属于同一民族,以及“归属”一词的确切意义。新近的一般性争议专注于潜在性的争议,以及国家民族孰先孰后的问题。民族主义运动者自认代表现存之民族,与民族主义基本教义派相互一致,将民族—至少是族裔团体—视同两千年前的社会现实。  现代主义理论暗示,在公元1800年之前,并无人对居住地以外之处效忠。在欧洲,民族认同与国家一统为因应经济与社会现代化所需,自上而下所强加。据此,民族主义冲突为意料之外的副作用。  较新的民族主义理论受后现代主义所影响,强调民族为社会结构现象。潘乃迪克·安德森将民族表述为“想像的共同体”(imagined communities)。恩斯特·格尔纳(Ernest Gellner)评论道:“民族主义并非民族自我认知的觉醒:它只是在不存在民族的各处虚构出(invent)各民族。”(安德森与盖尔勒的“想像”与“虚构”等词为描述用的中性用法,并非暗示民族为虚构或者想像。)现代的理论则视印刷术与资本主义等事物为民族主义之所必需。  安东尼·史密斯(Anthony Smith)则提出综合传统与后现代的观点。据史密斯所言,形成民族的先决条件为(现存或历史上的)确定的祖国、高度自治、具敌意的环境、争斗的记忆、宗教性的核心、语言文字、特殊的习俗、历史记录与想法。史密斯认为民族经由全体人民(非仅精英份子)、法制与政治体制、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国际承认、与划界等条件的汇聚,而形成。  编辑本段民族主义的历史发展  编辑本段1900年之前  1815年至1870年间,各个独立公国逐渐统一为意大利国大多数的民族主义理论皆假定欧洲为民族国家之滥觞。虽有争议,一般通常认为现代国家始自1648年之威斯特伐里亚条约。该条约开创威斯特伐里亚系统式的国家,即彼此互相承认主权与领土。签约国中,如荷兰合省邦联(Dutch United Provinces,当时的称呼)被视为民族国家,但德国并无对等情况,尽管神圣罗马帝国几乎据有当时全体说德语的国家。1648年,多数欧洲强权尚非民族国家。其他的看法为拿破仑启动民族主义,并使民族主义达到预料之外的程度。  许多人,但非全部,认为民族国家最主要的转变源自18世纪晚期与19世纪。自浪漫式民族主义(romantic nationalism)开始,民族主义运动者于欧洲遍地兴起,当中有些为反对大帝国的分离主义者,另有寻求一统分隔零散的领土,如德国与意大利。这些运动促进民族认同与民族文化,且获得成功。19世纪末,人们多数接受欧洲划分为多个民族,且自我认同于其中之一。奥匈帝国与鄂图曼帝国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崩溃,加速了民族国家之形成。  依据标准观点,十九世纪之前,人们有乡土性、区域性、或宗教性的效忠,但无国家观念。典型的欧洲国家为皇室所统治的朝代国家,若高于区域性之效忠,则为由统治性家族所有之君主制。朝代国家可由皇室联姻取得土地,又因分割继承而失地—现今看来十分荒谬可笑。远古时期,古希腊称所有非希腊人为蛮族,但希腊的各城邦又经常为统治地位相互作战。民族主义引入各民族领土范围明确的观念,并更进一步的应用于索求其他民族的土地。原则上,民族国家并不寻求克敌取地,然而,民族主义运动者们罕对边界之划定意见一致。随着民族主义运动者之勃兴,也为欧洲带来了领土纷争。  民族主义运动也决定了19世纪的欧洲政治。在民族为帝国一部之处,民族解放的奋斗同时也是为抵抗先前的专制独裁而奋斗;在民族国家巩固先前君主政体之地,如西班牙,民族主义自身成为保守及保皇势力。民族主义运动大多始自对抗现有的安排,但到了20世纪,亦有政体(regime)自认为民族主义者。  19世纪民族国家起源之标准理论颇受争议。其中之一在于南美洲人的独立奋斗,以及美国独立革命先于欧洲的民族主义运动。有些国家,如荷兰与英国,似于19世纪之前即有清楚之民族认同。而意大利之统一,为基于人种/语言之民族主义运动范例。  编辑本段20世纪的民族主义  19世纪末,民族主义的观念扩及亚洲。在印度,民族主义鼓动着终结英国的统治。印度在20世纪的民族主义与甘地密切相关,另有许多当地领袖涉足其中。在中国,民族主义始创建立现代国家的信念,与过去天下一家的帝国观点并不相容。在日本,民族主义与日本卓异论(Japanese exceptionalism)相结合,形成了帝国主义,正如极端民族主义通常引致帝国主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导出新成立的各民族国家。这些国家因美国之对抗古老帝国而受激励,也因为法国希望将德国与奥地利孤立为一连串托管的国家。民族国家纷纷成立的结果导致多民族的帝国(鄂图曼帝国与奥匈帝国)解体。帝俄亦因之丧土失地。凡尔赛条约,基于伍德罗·威尔逊的十四点和平原则,企图承认民族主义的原则,使得大部份的欧洲分解为多个民族国家,婉言称之为“维持和平的尝试”。然而多民族与多人种的国家依旧存在,更新出现了两个多族合组的国家:捷克斯洛伐克(占人口43%的捷克控制一切)与南斯拉夫(由塞尔维亚人统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启始了建立民族国家的新浪潮,肇因于战前出现的法西斯主义与纳粹主义,以及欧洲各殖民帝国于战后主张独立。最戏剧化的去殖民化出现于非洲,自欧洲的殖民禁脔转变为民族国家。其中数国合乎欧洲“单一人种,单一语言”以及固定领土的理想。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最符合此一准则的索马里解体了。  苏联解体于1990年左右在欧洲引致无预期的民族运动复兴,使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在现代史上第二次独立。  20世纪下半,若干潮流的出现或显示了民族与民族主义之弱点。欧盟看来大大地将权力自国家转移至次国家(sub-national)与超国家(supra-national)的层次。非难全球化者通常诉诸民族认同情感、文化、与主权。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与关税贸易总协定(GATT)等自由贸易协定,与贸易市场持续国际化,看来损害了国家经济,引致经济民族主义(economic nationalism)之复苏,及反对全球化负面因素的激烈抗议行为(参见反全球化)。  并非所有反全球化者皆为民族主义者,但民族主义持续主张民族主义以顺应潮流。民族主义政党持续于选举中获胜,而人们大多对民族感有强烈的认同。且全球化主义与欧洲联邦主义并不全然反对民族主义。例如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的中国民族主义理论家清楚表明,中国因鼓励国际与多边组织贸易,国力潜在性增长,而非降低。曾有一次,加泰隆尼亚自治论者(Catalonian autonomist)与威尔士民族主义者(Welsh nationalism)等次国家的权力中心支持强大的欧盟,希望分为大区的欧洲可以约制现有的民族国家。然而,随着欧洲怀疑主义(Euroscepticism)遍及欧盟,这项改革已不再存于政治日程内。  编辑本段语言与民族主义  共同的语言为民族的特征之一。例如说,在法国革命之前,法兰西当地说的是布列塔尼语和奥克语,两者彼此不能互通。标准法语通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且为主要语言,但在革命之前无以成为非法语区的民族语言,像布列塔尼就禁用凯尔特语命名。形成民族国家并在独立之后巩固自身,一般伴随着以政策限制、取代、或弃绝少数民族语言(minority language)。由此加速社会语言学研究所注意到的趋势,即地位高的语言取代地位较低者。参见法国语言政策。  若干理论家相信,民族主义于19世纪成为显学是因识字能力(literacy)提高而使语言成为重要的统一工具。更多的人阅读报纸、书籍、小册(pamphlet)等等,阅读能力因印刷术广为散播而提高,首次于历史上得以发展出对本乡本土以外的广泛文化认同。语言间的差异也在同一时候固定下来,裂解为方言,不同语群之间并且相互排斥。  自爱尔兰至印度的民族主义运动者推广教学、保存、及使用凯尔特语、希伯莱语、北印度语等传统语言。参见语言复兴(Language revival)。  美国向来是一个欢迎多民族移民的国家,对英语以外语言的歧视仍显而易见。其中,德语是个鲜明的例子,其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于美国境内几遭连根拔除;而法语与意大利语也几乎从日常生活中绝迹。今日,西班牙语在美国很多地方是第二语言。有些政治人物,如帕特·布坎南(Pat Buchanan),因害怕传统制度受侵蚀,曾有意的反对西班牙语兴起为美国的第二语言。  阿拉伯世界在殖民时期,曾依不同程度被强迫学习土耳其语、法语、西班牙语、以及英语。殖民时期结束后(大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经过一段“阿拉伯本土化”(Arabisation)的过程,以复兴阿拉伯语作为一统阿拉伯国家并促进受泛阿拉伯主义(Pan-Arabism)所推动的广泛阿拉伯认同。阿尔及利亚与西撒哈拉从事大规模的阿拉伯本土化,各自由法国化与西班牙化转为阿拉伯化。  然而,阿拉伯世界中有些民族主义份子企图摆脱官方语言并以传统阿拉伯语为外语,与名义上的阿拉伯国家—政治上阿拉伯化,但在语言文化与人种上则未必见得—之文盲人口通常不能互通。这项政策由埃及学者兼民族主义人士Ahmad Lutfi al-Sayyid于20世纪中期于埃及境内推广,他称埃及官方语言为埃及人的母语。晚近的埃及语言学家兼埃及古物学学者Bayoumi Andil以民族主义的角度研究他认为与阿拉伯话“无关”的“现代埃及语”。他主张,是继承自Coptic语的第四期古埃及语于句法(syntax)、形态以及音韵上,涉及阿拉伯语。  类似于强调少数民族语言与阿拉伯语言互不相关的是,努比亚语(Nubians)自埃及与苏丹中划分而出,较成功的例子为柏柏尔诸语言(Berber,又称Amazigh或Imazighen)自摩洛哥中划出。
2023-07-23 23:17:126

三民是哪三民?英文分别是什么?

1。三民:即三民主义的简称,指“民主,民权,民生”2。以前看文章,说到孙中山的民族,民权,民生。说孙当时把“三民主义”翻译成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评价说翻译的好。可最近看许渊冲的《翻译的艺术》,书中他提到1941年日本空袭珍珠港,美国志愿空军来华时,他担任美军翻译。在陈纳德将军的欢迎会上,他把“三民主义”翻译成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并且得到好评。他在自己的学术小传上特意写上这一事。
2023-07-23 23:17:272

什么是法西斯主义?军国主义?纳粹主义?

都不是好东西
2023-07-23 23:17:455

民族主义是什么?好的还是坏的?

民族主义者,简单来说就是以自己所在民族的利益为中心,好处是能激发爱国情怀,尤其是国难当头时。坏处嘛,比如你周围的某个朋友或同事,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事方式,很容易让人反感,容易被孤立,有小人的嫌疑。
2023-07-23 23:18:184

民族主义的历史影响

历史上因民族主义而掀起的事件(非仅止于战争):1789年至1799年的法国大革命(French Revolution)。1821年至1829年的希腊革命(Greek Revolution)。加拿大的1837年叛变(Rebellions of 1837)。欧洲的1848年革命(1848 Revolutions)。皮埃蒙特(Piedmont)与萨丁尼亚(Sardinia)治下的意大利统一(Italian unification)。20世纪持续至今的以阿冲突(Arab-Israeli conflict)。爱尔兰独立战争,以及爱尔兰共和国(Republic of Ireland)与北爱尔兰(Northern Ireland)的分离运动。1911年的中国发生的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为口号的辛亥革命1912年至1913年的巴尔干战争(Balkan Wars)。1914年的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1916年至1918年的阿拉伯叛变(Arab Revolt)。马耳他(Maltese)于Sette Giugno的反英暴动。巴勒维(Reza Shah)于1921年堀起。南非由荷裔南非人(Afrikaner)组成的南非国民党(National Party of South Africa)依种族隔离主义(apartheid)建立政府。埃及与叙利亚共组阿拉伯联合共和国(United Arab Republic),后又解散。1905年至1949年的印尼民族主义运动。阿尔及利亚民族主义抵抗运动(Nationalism and resistance in Algeria),为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Algerian War of Independence)之前奏。1960年代与1970年代,非洲的去殖民化(decolonisation) 。前称罗德西亚(Rhodesia)的津巴布韦(Zimbabwe)于1960年代与1970年代反白人殖民者之统治。加拿大的魁北克(Quebec)民族主义运动,以及魁北克解放阵线(Front de liberation du Quebec,FLQ)的暴力行为。1987年斐济政变(Fiji coups of 1987)与2000年斐济政变(Fiji coups of 2000)。西方国家1970年代的白人民族主义者(white nationalist),或反移民暴动。
2023-07-23 23:18:251

爱国主义和极端民主主义的区别

爱国主义与民族极端主义的区别是什么? 回答共7个回答豫宛卧龙宛城区豫南五金工具店总经理关注极端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是有本质区别的。1、爱国主义是站在国家利益立场上,一切以有利于国家利益为出发点。国家利益是什么?国家政治、经济、文化、领土主权,是最大的国家利益。2、极端民族主义者盲目排外,拒绝对外开放和走向世界。或者要把本民族的体制、观念推向世界。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我国对日本的看法。爱国人士:在原则上绝对不软弱于日本,不忘国耻,但是日本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爱国人士奉行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理念,学习日本好的,然后努力超过他们,这是正道。极端民族主义人士:动不动就是出口成脏的对日本进行辱骂,抵制一切日本的东西。甚至碰到中日冲突事件的时候,还会去砸日本料理店、日本汽车品牌店等,不管是不是中国人开的。这种如疯狗的行为非常可怕
2023-07-23 23:18:398

民族主义,民生主义和民权主义分别是什么

三民主义,孙中山所倡导的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Three Principles of the People)是孙中山所倡导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其民主思想的精髓和高度概括。三民主义的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它为中国国民党信奉的基本纲领。孙中山设想通过三民主义的实施能够“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进而实现国富民强、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三民主义由民族主义(Principles of Nationalism)、民权主义(Principles of Democracy)和民生主义(Principles of People"s Livelihood)组成。民族主义,反对清朝封建专制和列强的侵略,打倒与帝国主义相勾结之军阀,求得国内各民族之平等,承认民族自决权。
2023-07-23 23:18:543

民族是怎么划分的

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民族经历过长期的演变,支系纷繁,族称众多。由于以往的统治政府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不承认少数民族的存在,许多少数民族被迫隐瞒自己的民族成份,同时也缺乏科学的调查研究,所以根本弄不清中国究竟有多少个民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少数民族的平等意识逐渐觉醒,纷纷提出确认自己的族称和公开自己的民族成份。另一方面,只有确认了民族成份,才能更好地贯彻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其他各项民族政策。新中国建立后,开始把民族识别工作提上民族工作日程。 民族识别是指对一个族体的民族成份和民族名称的辨别。新中国建立初期,各民族的名称相当复杂,据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汇总登记上报的民族有400多个,其中有的是自称,有的是他称;有的为一个族体不同的汉语音译;有的以居住区的地理名称而得名;有的则以特殊的生产生活方式命名,如此等等。对这些民族名称进行民族识别,就是要弄清楚待识别的人们共同体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如果是少数民族,那么是单一的少数民族,还是某一个少数民族的一部分。 自50年代初开始,党和国家组织大批民族研究者和民族工作者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密切结合中国的历史和实际,对待识别族体的族称、族源、分布地域、语言文字、经济生活、心理素质、社会历史等进行了综合调查和分析研究,并在充分尊重该族体人民意愿的基础上,对全国提出的400多个民族名称,进行了科学的辨识,加上原来公认的民族,到七十年代末,共确认了55个少数民族成份。 我国的民族识别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新中国建立到1954年为第一阶段,其间除已公认的蒙古、回、藏、维吾尔、苗、瑶、彝、朝鲜、满等民族外,又确认了壮、布依、侗、白、哈萨克、哈尼、傣、黎、僳僳、佤、高山、东乡、纳西、拉枯、水、景颇、柯尔克孜、土、塔吉克、乌孜别克、塔塔尔、鄂温克、保安、羌、撒拉、俄罗斯、锡伯、裕固、鄂伦春等民族等共38个少数民族。1954年到1964年为第二阶段,确认了土家、畲、达斡尔、仫佬、布朗、仡佬、阿昌、普米、怒、崩龙(后改为德昂族)、京、独龙、赫哲、门巴、毛难(后改为毛南族)等15个少数民族;1965年到1979年为第三阶段,1965年确认了珞巴族,1979年最后确认了基诺族。至此,经过40多年的努力,中国已被确认的少数民族共有55个,加上汉族,共56个民族,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基本完成。 在民族识别中,在有科学依据的条件下,充分尊重民族集团的意愿,在民族称谓上“名从主人”。如1963年4月改“佧佤族”为佤族,1965年10月改“癎亻童族”为壮族,1985年9月改“崩龙族”为德昂族,1986年6月改“毛难族”为毛南族。
2023-07-23 23:19:037

爱国主义有什么弊端或不好的一面

爱国就是好!是爱国.
2023-07-23 23:19:197

孙中山翻译的“民族、民权、民生”是什么

民族是指建立民主共和制的国家民权是指人民的土地享有权民生是指人民的生活
2023-07-23 23:19:413

新旧三民主义名词解释

中国旧民主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孙中山。孙中山关于中国民主革命的理论是“三民主义”,包括民族主义(Principles of Nationalism)、民权主义(Principles of Democracy)和民生主义(Principles of People"s Livelihood)。三民主义分为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①旧三民主义1905年的“同盟会宣言”(即《民报》发刊词)把三民主义表述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四句话。民族主义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是“创立民国”。民生主义是“平均地权”②新三民主义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孙中山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是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对内反对民族压迫。民权主义是民主权利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为少数人所专有。民生主义是把“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作为最重要的原则。
2023-07-23 23:19:483

150分悬赏:求求英语高手帮我翻译一下论文的摘要吧,非常感谢!越快越好,不要翻译器的!

The Change of the Han Nationality Intellectuals" National Identification After the Sino-Japanese War of 1894-1895Abstract: After the Sino-Japanese war of 1894-1895, the Qing Dynasty was confronted with more ruling crises than ever before, especially the legitimacy of state power. Meanwhile, the Han nationality intellectuals went through the change of national identification, which meant their national consciousness began to be widely accepted and so did their nationalism. One part of them, the reformers, advocated a reform on the basis of the Qing government as well as a national state with no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an nationality and the Han nationality; the other part went against the Qing government, who maintained a national revolution to topple the rule of the Qing government. Under the pressure from within and without, the Qing government had to take such measures as the Reform Movement of 1898 and the New Deal of 1901. However, those could not change the fortune of Qing Dynasty"s downfall.This thsis aims to discuss the reason for the change and its influence on political structure of late Qing government as well a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state.Key words: the Han nationality intellectuals; trend of thought in anti-Man nationality; nationalism; national identification
2023-07-23 23:19:575

民族主义的含义是什么?民族主义者都有着怎样的表现-趣历史网

民族与民族主义  要想了解民族主义,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民族.民族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文化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认同自身的为一个团体的稳定共同体。  民族主义,亦称国族主义或国家主义,为包含民族、种族、与国家三种认同在内的意识形态,主张以民族为人类群体生活之“基本单位”,以作为形塑特定文化与政治主张之理念基础。具体的说,其主张为:民族为“国家存续之唯一合法基础”,以及“各民族有自决建国之权”。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无从区分。开化的社会过去大多强调民族共同体,而则着重于由国家或政府陈述的文化或政治共同体。  民族主义亦特指民族独立运动之意识型态,即以民族之名义作出文化与政治主张,如今通常用以叙述英格兰;民族主义也同时被称为凝聚民族共同体的学说。民族主义的两种度量标准(与相异的方法论)为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之《想像的共同体》(Imagined Communities)以及利娅·格林菲尔德(Liah Greenfeld)之《民族主义:现代化五途》(Nationalism:Five Roads to Modernity)。  民族主义者以明确的准则为基础界定民族,以自其他民族区别,并据以判定“孰为民族之一员”。其准则可包含共同的语言、文化、以及价值取向,但于今最主要者或为族群意识(ethnicity),即种族上之归属与跻身其中之地位。民族之“认同”与以上两者以及族群上之“归属感”皆有相关。民族主义者视民族性为排他且非自主,也就是不像其他自主性团体般可自由加入。  民族主义以民族特色看待人类活动。各民族有其民族表征(national symbols)、民族特色(national character)、民族文化(national culture)、民族音乐、民族文学(national literature)、 民俗(folklore),甚至在若干例子中,尚且带有民族宗教(national religion)。个人作为民族之一员,共享民族性价值体系与民族认同,敬佩民族英雄,进食民族性菜肴,从事民族性运动。  因民族国家已成为国家结构的主流,民族主义对世界历史和地缘政治影响巨大。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口都生活在─至少是名义上的─民族国家之中。“民族”(nation)一词常错误地被等同于这些国家政府(state)。民族国家之目的在确保民族存续,保持身份认同,并提供民族文化与社会性格(ethos)可支配的地域。民族国家大多诉诸文化与历史神话以自证其存续与“法统”(legitimacy)。  民族主义者认可“非民族国家”的存在,其实,早期的民族主义运动往往是针对帝国,诸如奥匈帝国之类。梵谛冈是为了天主教的领导权,而非民族,所存在的主权国家;而伊斯兰教徒寻求于全球各地所建立的哈里发为另一个非民族国家的例子。  具民族认同,并以民族国家为法统之任何人皆可称之为“民族主义者”。依此理念,大多数成年人皆为“消极性的民族主义者”。然而,如今所谓之“民族主义”一词涉及以政治活动(或涉及军事)支持民族主义者的主张,其中或包含分离主义、民族统一主义(irredentism)、以及军国主义,在极端的情况下甚至包含“种族清洗”。政治学上(以及媒体)倾向注意这些极端类型的民族主义,正如原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尼·伊·雷日科夫在评价1990年发生在巴库的针对亚美尼亚人的极端民族主义时所说:民族主义——这不是对本民族的爱,而是对其他民族的恨。  民族主义与国家主义  首先要区分民族和国家的差别。民族不同于国家,因为国家的建立无须有共同的语言,一个民族可以组成一个国家,多个民族也可以组成一个国家,而民族必须有自己共同的语言,一个民族可以隶属一个国家,也可以分属于多个国家。  国家主义是以国家至上(例:苏联),而民族主义是以民族至上。  民族与民族共同体  民族共同体一词是空穴来风,民族共同体指多个民族在同一地域(既国家),同一政治经济生活下发展出的团体,而各民族之间没有过多的文化上的联系.  民族主义与种族主义  不可否认民族也以血缘的形态呈现,但他们的差别太大,种族主义指一种自我中心的态度,认为种族差异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和文化发展,认为自己所属的团体,例如人种、民族或国家,优越于其他的团体,属于一种极端偏激的思想,也是掌权者对外族隔离压迫的工具.  民族主义与民族观念  虽然民族主义的理论诞生于并不代表我国历史上没有民族这两个词.民族主义只是让民族观念系统化,理论化.  语言与民族主义  共同的语言为民族的特征之一。例如说,在法国革命之前,法兰西当地说的是布列塔尼语和奥克语,两者彼此不能互通。标准法语通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且为主要语言,但在革命之前无以成为非法语区的民族语言,像布列塔尼就禁用凯尔特语命名。形成民族国家并在独立之后巩固自身,一般伴随着以政策限制、取代、或弃绝少数民族语言(minority language)。由此加速社会语言学研究所注意到的趋势,即地位高的语言取代地位较低者。参见法国语言政策。  若干理论家相信,民族主义于19世纪成为显学是因识字能力(literacy)提高而使语言成为重要的统一工具。更多的人阅读报纸、书籍、小册(pamphlet)等等,阅读能力因印刷术广为散播而提高,首次于历史上得以发展出对本乡本土以外的广泛文化认同。语言间的差异也在同一时候固定下来,裂解为方言,不同语群之间并且相互排斥。  自爱尔兰至印度的民族主义运动者推广教学、保存、及使用凯尔特语、希伯莱语、北印度语等传统语言。参见语言复兴(Language revival)。  美国向来是一个欢迎多民族移民的国家,对英语以外语言的歧视仍显而易见。其中,德语是个鲜明的例子,其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于美国境内几遭连根拔除;而法语与意大利语也几乎从日常生活中绝迹。今日,西班牙语在美国很多地方是第二语言。有些政治人物,如帕特·布坎南(Pat Buchanan),因害怕传统制度受侵蚀,曾有意的反对西班牙语兴起为美国的第二语言。  阿拉伯世界在殖民时期,曾依不同程度被强迫学习土耳其语、法语、西班牙语、以及英语。殖民时期结束后(大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经过一段“阿拉伯本土化”(Arabisation)的过程,以复兴阿拉伯语作为一统阿拉伯国家并促进受泛阿拉伯主义(Pan-Arabism)所推动的广泛阿拉伯认同。阿尔及利亚与西撒哈拉从事大规模的阿拉伯本土化,各自由法国化与西班牙化转为阿拉伯化。  然而,阿拉伯世界中有些民族主义份子企图摆脱官方语言并以传统阿拉伯语为外语,与名义上的阿拉伯国家─政治上阿拉伯化,但在语言文化与人种上则未必见得─之文盲人口通常不能互通。这项政策由埃及学者兼民族主义人士Ahmad Lutfi al-Sayyid于20世纪中期于埃及境内推广,他称埃及官方语言为埃及人的母语。晚近的埃及语言学家兼埃及古物学学者Bayoumi Andil以民族主义的角度研究他认为与阿拉伯话“无关”的“现代埃及语”。他主张,是继承自Coptic语的第四期古埃及语于句法(syntax)、形态以及音韵上,涉及阿拉伯语。  类似于强调少数民族语言与阿拉伯语言互不相关的是,努比亚语(Nubians)自埃及与苏丹中划分而出,较成功的例子为柏柏尔诸语言(Berber,又称Amazigh或Imazighen)自摩洛哥中划出。  民族主义与极端主义  在稳定的民族国家中,民族主义虽然对日常生活具多面影响,但却通常隐而不显。迈克尔·比利希(Michael Billig)的“平实民族主义(banal nationalism)”的说法认为,日复一日,越来越不引人注意的民族主义,日日影响居民的想法。在西方民主国家,仇外与移民团体经常自称为民族主义者,以避免种族主义(racism)这种贬义的称呼。持此立场之政党可能有众多支持者,并进入国会。光头党(skinheads)等小而知名的团体同样也自称民族主义者作为国家社会主义者(national-socialist)或白人至上主义者(white supremacist)的婉转称呼。其他国家多称其为极端民族主义者,带着明显的贬义。参见爱国沙文主义(chauvinism)与爱国侵略主义(jingoism)。  民族主义为包含法西斯主义等政治意识型态之要素,极端主义一词通常用于此处。但简单地将法西斯主义表述为民族主义之极端型式并不正确。法西斯主义在一般义意上为始自意大利的种族民族主义与国家民族主义之结合,明显受纳粹主义之影响。对于阿道夫希特勒在地理政治学的志向,可能帝国主义是较好的形容,且纳粹德国治下的广阔地域中有许多在历中上并无德国人的踪迹。纳粹德国在与典型的欧式民族国家相较之下,自成一格(sui generis)。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2023-07-23 23:20:221

什么叫做“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即指以自我民族的利益为基础而进行的思想或运动。美国学者汉斯·科恩认为:“民族主义首先而且最重要的是应该被看作是一种思想状态。”英国学者爱德华·卡尔认为:“民族主义通常被用来表示个人、群体和一个民族内部成员的一种意识,或者是增进自我民族的力量、自由或财富的一种愿望”。民族主义可自我表明为官方的意识型态或群众(非政府)运动,并以公民、人种、文化、宗教、或意识型态上的言词加以表述。民族的自我定义用于区别民族主义的种类。然而这样的区分并不全然互斥,许多的民族主义运动在不同程度上结合若干或全部的区分元素。民族主义运动亦可以范围与地区作为区分的准则。若干政治学家主张,区分民族主义的型式为假议题。在任何型式的民族主义中,大众都相信自身拥有共同的文化,且文化也不能全然外于种族渊源(ethnicity)。例如说,美国的货币与效忠誓词(Pledge of Allegiance)上都有“上帝”,并明定出若干被认为促进文化偏向的法定假日。美利坚合众国具有身为美国人的种族理论(即本土主义,nativism),甚至在众议院中成立委员会(House Un-American Activities Committee)以调查非美国人的各种活动。公民民族主义公民民族主义(Civic nationalism,又称civil nationalism)为国家由公民主动参与,产生“全民意志”而取得法统(political legitimacy)的民族主义型式。此论一般认为源于卢梭,特别是自其1762年的著作“社会公约”(The Social Contract)而得名的社会公约论(social contract theories)。公民民族主义来自理性主义与自由主义的传统,在民族主义上与种族民族主义(ethnic nationalism)相矛盾,因其认为公民国家(民族)之成员身份应从自决而来。公民国家(民族)理想化了美法等国之代议政治(representative democracy)在发展中所具有的影响力。种族民族主义种族民族主义(ethnic nationalism)以种族来定义民族。种族以先人的血缘世系为要素,也包含群体成员与其祖先之间文化共享、语言共享的观念。民族之成员身份为自遗传而来。国家政府因为是种族群体之祖国、有能力保护国内族群、以及促进文化与社会生活为一体而取得法统。族裔观念极为古老,但现代的种族民族主义受约翰·戈特利布·菲希特及提倡人民 (德语:Volk)观念的约翰·戈特弗里德·冯·赫德的影响极深。种族民族主义现为主要的民族主义型式,通常就被直接简化为“民族主义”。学者安东尼·史密斯使用“种族民族主义”一词当作非西方观点的民族主义,以对照出西方以地理范围定义民族的的观点。(此处的volk除一般意义上的人民外,尚有基于地缘与血缘关系上的意义,中英文皆无对等词汇,日译基础集团。浪漫民族主义浪漫民族主义(Romantic nationalism)(又称有机民族主义(organic nationalism)、身份认同民族主义(identity nationalism))为种族民族主义之一型,政府因自然("有机")结果与代言(expression)国内民族而取得法统。浪漫民族主义反映浪漫主义的理想,反对理性主义,强调符合浪漫理想的种族文化,民俗发展为浪漫的民族主义概念。格林兄弟受赫德著作之激励,创作出一连串理想化的传说,标明为德国人的故事。史家朱尔·米舍莱以之为法国浪漫民族主义者之前例。文化民族主义文化民族主义以共享的文化定义民族主义。作为民族一员之身份既非自愿(文化无法倾刻而得),亦非遗传(民族成员之子弟若成长于其他的文化中,会被视为外族)。中国民族主义为文化民族主义之一例,部分是因为中国境内有许多的少数民族(中国民族主义者包含身处台湾内部,反对大陆政府的统治而主张反攻大陆的人士)。国家民族主义国家民族主义为公民民族主义之变形,通常与种族民族主义结合,意味着民族为贡献于国力与国家主张者之共同体。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为最佳范例,体现于墨索里尼的口号中:“一切为国家;无所自外于国家;无可反对于国家。”。其与自由主义中,个人自由的观念以及自由民主之原则相左并不令人意外。雅各宾俱乐部(Jacobin Club)之建立单一且中央集权的法国政府通常被视为国家民族主义之滥觞。弗朗西斯科·佛朗哥时代的西班牙,以及现代的凯末尔主义(Kemalism;土耳其民族主义)则为新近的例子。然而,“国家民族主义”一词通常用于民族主义发生冲突时,尤其是分离主义运动发生于已建立的民族国家时。分离主义者的说法是,国家民族主义因较不可信与较不民主而败坏国家的合法性。法兰德斯(Flanders)分离组织称比利时民族主义为国家民族主义。巴斯克分离组织与科西嘉分离组织同样分称西班牙与法国为国家民族主义。反过来说,这些国家则称这些分离组织为恐怖主义。其间没有无可争议的准则来判定孰是孰非,而其结果通常为人民因效忠对象不同而分裂。宗教民族主义宗教民族主义(Religious nationalism)以共同的宗教来定义民族。政府若因严守教义而取得法统,就比较是神权国家而非民族国家。其实,有些种族民族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在若干方面具宗教特征。宗教为群体认同的标志,而非主张民族主义之动机。爱尔兰民族主义与天主教教义相关,且近一百年来的爱尔兰民族主义领袖们皆为天主教徒,但其早期的(18世纪)许多民族主义者则为基督教徒。爱尔兰民族主义从未如以神学区分宗教变体、圣母玛利亚的身份、与教宗的超卓地位等。但对北爱尔兰的若干基督教徒而言,这些宗教改革之前的学说实际上是爱尔兰文化的一部分。与之类似的是,尽管有犹太复国主义(Religious Zionism)存在,其主流却较为世俗,以种族及文化为基础。自从英属印度分割后,印度民族主义即与印度教相关。在现代印度,现代印度民族主义(Hindutva)已明显地有包含印度人民党(Bharatiya Janata Party,BJP)与民族卫队(Rashtriya Swayamsevak Sangh,RSS)在内的追随者。海外民族主义海外民族主义(Diaspora nationalism)(或如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所说的“长程民族主义”)一般指感觉流离失所(diaspora)的民族主义者,如在美国的爱尔兰人与美非两洲的黎巴嫩人[1]。安德森称此型的民族主义为,想要有民族连系,却又不愿离开寄居地者的“幽灵根基”("phantom bedrock")。国家主义民族主义运动者在达成建立民族国家之目的后,民族主义并不会就此消失,而是成为国内刺激政党与政治运动的力量,通常以民族主义者或民族主义政治家形容之,使用国家主义(nationalistic)一词或较为精确。民族主义于此种意义上所从事的政治运动为:巩固国家团结,包含危机出现时拯救国家的运动。强调国家认同,受文化保守主义(cultural conservatism)及仇外(xenophobia)情绪所影响,排除外来作用。在民族的生存空间上限制他族,尤其是移民。在极端的例子中,成为种族清洗。并吞其认为属于祖国之一部分的土地,通称民族统一主义(irredentism),源自意大利沦陷区(Italia irredenta)运动。经济民族主义,即以经济政策,尤其是保护主义(protectionism)与反对自由贸易,以促进国家利益。民族主义政党与政治人物通常会极其强调国旗等民族象征。民族主义一词也有延伸或隐喻性的用法,以描述某些促进群体认同的运动,特别是在美国,在文化上用于黑人民族主义与白人民族主义。此种用法或与民族主义的古典义意重叠,如黑人分离主义与泛非洲主义(pan-Africanism)。民族主义者对自己国家明显有正面看法,尽管这并不是民族主义的定义。情绪性诉诸于民族主义即使在稳定的民族国家中都清晰可见。民族的社会心理学包含民族认同(个人对群体的归属感)与民族尊严(与群体成功的自我连系)。民族尊严与民族文化与政经力量的影响息息相关,尽管其影响或言过其实。最重要的因素为共有的情绪。在民族主义与运动上,若国家队输掉比赛,全民会有共同的失落感。情绪影响亦可为全然负面:共同的危机感可巩固民族。戏剧性的事件,如战败,可影响民族的认同。德国因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凡尔赛条约的屈辱、以及经济危机与恶性通货膨胀(hyperinflation),产生极度仇外心理、复仇主义(revanchism,一种外交政策,主要动机要收回失土)、以及纳粹主义的兴起。1914年,之前以威廉二世为民族之父的坚实中产阶级爱国者,不再能有所作为。美国主义九一一袭击事件在美国掀起一阵表达民族主义的浪潮。在国际上谴责暴行的狂潮及对美国的公开支持后,美国的民族主义变得令外人难以接受与理解。在二战后的西欧,尤其是法国、英国、与德国三国境内,许多美国人认为炫示国旗为过激行为。许多人相信这场民族主义的冲击带起美国国家政策上的许多重大改变。于2001年10月26日签署成为法律的美国爱国者法案(USA PATRIOT Act),虽(许多人表面上相信)是为反恐而设计,但被许多人认为系机构性地妨害公民自由(civil liberties)。这场冲击可能也帮助乔治·沃克·布什的执政,导致美国入侵阿富汗与美伊战争。跟其他所战争一样,冲突自身在任何国家都会挑起民族主义情绪,非仅止于美国。例如说,包含加拿大人在内的反美民族主义情绪自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后戏剧性达到高峰2006 Liberal Canadian Press Room。随着伤亡增加,反对继续占领并重建阿富汗与伊拉克的意见持续高涨,并使美国众议院通过法案促使美国自伊拉克撤军。2005年末的民调显示布什总统的声望为有史以来最低者之一,导因于高涨的反战声音。其他人认为这场“战争”已成为战后的占领,需要长期稳定的警政管理,以及阿富汗与伊拉克的民主化。这项由双方提出的主张有似于60年代美国卷入越战时的民心凝聚。其主要的差别在于美国于越战是逐步扩大规模,而未能完全驱逐北越的反西方政府。许多拥战者将反对这场战争与/或重建过程者视为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者、自以为是、伪善。反战者则引用对民心凝聚的争论,令人联想到美国于19世纪昭昭天命的观念。有些人指控反战者不爱国,甚至于叛国。若干拥战的评论员表示,觉得新闻对美国的负面报道因破坏美国军队达到反恐战争的最终胜利而助长敌人气焰。因反战者对此种指控感到愤恨,这项政治争端造成彼此持续对立。尽管军事主力在两国彻底获胜,持久自由行动(Operation Enduring Freedom)在改革阿富汗政治与重建伊拉克上进展缓慢。尽管两国于2006年一月迈出民主政治改革的第一步,朝向奠定长期和平、稳定、正义的基础Afghan Parliament Convenes, Impending Iraqi Nationwide Elections。许多在911后美国情绪高涨的民族主义者们拥护这些未完的改革与重建程序所可能带来的长期利益。在此缓慢的进程中,关于产生这场国家重建的军事行动的真正动机,与在伦理方面的争议,仍在持续,而关于民族主义的争议为此中关键。例如,美国所领导的军事行动究竟是否构成帝国主义,或为审慎互利的新型世界主义。这些争议的激烈程度与撕裂性或因媒体偏差(Media Bias)导致恐惧的文化(culture of fear)而起。媒体朝向遮掩两国境内的暴力行为,尤其是伊拉克因反对外国占领者与“通敌者”所产生的暴动。许多反对美国与其盟国入侵伊拉克与阿富汗者将这些军事行动称为帝国主义,以“石油之战”之名提醒世人石油帝国主义(Oil imperialism)之说。拥战者们认为这些主张荒谬,他们视这些军事行动为国际合作打倒阿富汗的塔利班与伊拉克复兴党(Baath Party)等专制独裁政权;支持者们更认为这些入侵与占领为在所谓恐怖主义与护教圣战(jihad)猖獗之地改革社会政治背景的必要手段。论战于冷战期间的反共政策立场互异的鹰派与鸽派之间激烈展开,论战的中心为权衡美国及其盟国在民族认同、国家安全、国家主权上与其他国家之间孰轻孰重。因伊拉克与阿富汗两国社会政治的发展(选举、法制改革等)仍在持续,要历史学家评断孰是孰非或仍过早。支持两国战后重建者以现代西欧与日本的历史例示中东地区历经国际托管后可能的结果。尽管曾于二战后经历英裔美国人(Anglo-American)实质上的军事占领与重建达数十年(参见马歇尔计划),法、日、德等国后来自美国白人的占领下独立,今日已成为具国际影响力的顶尖经济强权。种族主义民族主义并不一定具有本国高于他国之信念,但实际上许多民族主义者的确这么想。偶尔会有认为他国可作为本国范例的情形,参见亲英派(Anglophile)。几乎所有的民族主义运动中都有某种种族主义的影子,通常针对邻国与种族团体。种族主义亦为19世纪末大行其道的殖民主义之特征。严格说来,成立海外殖民地有悖于民族国家的原则,因殖民地所在并非该民族的祖国,而其后裔很明显既非其种族,也不说相同的语言,没有相同的文化。实际上,民族主义有时是欧洲自决与亚非殖民化之结合。明确的生物性种族理论自19世纪末大行其道。民族主义与法西斯主义于20世纪前半常以此种面目出现。纳粹可说是史上与种族思想最相符合的思想,纳粹德国各方面的政策都受种族观念所影响。纳粹德国之败及其种族灭绝政策,包括犹太人大屠杀(Holocaust),于1945年后大大地败坏种族理论与种族民族主义。然而种族主义持续影响民族主义。种族清洗通常被视为种族主义与民族主义两者共同的特征。国家为民族而存在是民族主义的法则之一,但不是所有民族国家皆驱逐境内之少数民族。新近的种族清洗知名案例于1990年代的南斯拉夫战争期间发生;其他的例子有1950年代伏尔加德意志人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以及1915年鄂图曼帝国的灭绝亚美尼亚人。
2023-07-23 23:20:461

patriotism和nationalism 有什么区别

patriotism is merely the love for a way of life whereas nationalism can be radical sometimes, not about president or any other public official.
2023-07-23 23:20:541

“三民”指的是什么?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民族、民权和民生。
2023-07-23 23:21:058

《Nationalismin Europe》txt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NATIONALISM IN EUROPE, 1815 TO THE PRESENT》(Stuart Woolf)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6KZH8y2R34JjLh4Wv4NAWA 提取码: ximf书名:NATIONALISM IN EUROPE, 1815 TO THE PRESENT作者:Stuart Woolf出版社:Routledge出版年份:1996页数:204
2023-07-23 23:21:271

三民主义民族是什么

驱除鞑辱,恢复中华。
2023-07-23 23:21:416

三民主义名词解释

三民主义(Three Principles of the People)是孙中山所倡导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其民主思想的精髓和高度概括。 [1] 三民主义的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它为中国国民党信奉的基本纲领。 [2] 孙中山设想通过三民主义的实施能够“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 [3] 进而实现国富民强、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三民主义由民族主义(Principles of Nationalism)、民权主义(Principles of Democracy)和民生主义(Principles of People"s Livelihood)组成。民族主义,反对满清专治和列强的侵略,打倒与帝国主义相勾结之军阀,求得国内各民族之平等,承认民族自决权。民权主义,实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民主政治,而防止欧美现行制度之流弊,人民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政权)以管理政府,政府则有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治权)以治理国家。其核心观念强调直接民权与权能区分,亦即政府拥有治权,人民则拥有政权。民生主义,其最重要之原则有两个,一为平均地权(实行耕者有其田),二为节制资本(私人不能操纵国民生计)。三民主义其实是孙中山一系列挽救民族危亡,探索中国近代化的思考与实践经验的总结和高度概括,这种思考与经验上升为理论以后,又对后来孙中山本人及其追随者的革命行动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1] 三民主义是中国人民的精神遗产,是激励中国人复兴中华大力量。 [1] 三民主义有其不可避免的时代局限性。 [2]
2023-07-23 23:21:578

三民主义的内容是什么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所倡导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其民主思想的精髓和高度概括。 三民主义的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它为中国国民党信奉的基本纲领。三民主义由民族主义(Principles of Nationalism)、民权主义(Principles of Democracy)和民生主义(Principles of People"s Livelihood)组成。
2023-07-23 23:22:1812

三民族主义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看看阿看看,QQ1号的时候,姑姑家的,了玩一局兔兔他脸就考虑图和你的时候,
2023-07-23 23:22:536

老蒋的“三民主义”具体内容是什么?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嘛民族 民权 民生
2023-07-23 23:23:134

民族主义国家和民主主义国家有什么区别?

民族主义nationalism 资产阶级思想在民族关系上的反映,是资产阶级观察和处理民族问题、民族关系的指导原则。 民族主义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早在封建社会就已存在封建君主制的民族主义。资本主义产生后,民族主义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一种完整的思想体系。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上升时期,资产阶级一般说来是革命的阶级,这个时期的民族主义一般具有革命性和进步性。同时,由于资产阶级的阶级本性和历史局限,在取得政权以后,往往以民族利益为掩饰,加紧对本族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奴役,并以各种形式侵犯其他民族的利益,这是这一时期民族主义消极、反动的一面。 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世界民族分为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列宁指出“必须把压迫民族的民族主义和小民族主义区别开来”。①压迫民族的民族主义是资产阶级利益的集中表现,他们以本阶级的狭隘利益取代全民族利益,以民族矛盾掩盖和抹煞阶级矛盾;为了本阶级利益,可以牺牲本民族广大劳动人民及其他民族的利益;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分裂的政策,制造民族矛盾,挑起民族纷争,离间和分裂各族人民之间的团结;人为地划分所谓“优等”和“劣等”民族,认为只有“优等”民族才是人类文明的创造者,应由他们奴役、压迫、剥削“劣等”民族。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更是以民族主义作为侵略扩张的侵略工具,鼓吹民族歧视,煽动民族仇恨,为推行民族压迫政策和发动侵略战争辩护。这种民族主义显然是反动的民族主义。②被压迫民族的民族主义,也就是列宁所说的小民族的民族主义,一般主张加强民族团结,维护民族利益,反对压迫民族的压迫,现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民族独立国家和其他一些国家反对帝国主义 、霸权主义侵略扩张的斗争,这种民族主义是进步的民族主义。但民族资产阶级在民族国家内部实行阶级压迫,存在一定的消极甚至反动的作用。无产阶级支持被压迫民族的进步的民族主义,反对压迫民族的反动的民族主义。 在社会主义国家,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一般说来产生民族主义的经济基础与阶级基础已经消失。但民族主义思想的残余还将长期存在,还会不时地干扰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损害各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不利于执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相结合的对外政策。反对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仍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一项长期任务。社会主义国家中存在的民族主义,一般属于人民内部矛盾,需要谨慎妥善地处理。如果处理不当,也可能转化成敌我矛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众多的被压迫民族经过长期的不同形式的斗争,取得了政治独立,成立了民族国家。除少数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外 ,大多数国家选择了资本主义制度。这些国家大都奉行民族主义政策,主张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反对外来侵略和干涉,强调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穷国富国实行互利,是国际舞台上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为了反对霸权主义的扩张和武力威胁、反对国际垄断资本的渗透和控制进行积极斗争,建立起许多地区性或多边国际协作组织,对打破大国主宰世界的局面,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经济发展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民主主义democratism 有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之分。旧民主主义即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是关于反对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理论,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17~18世纪由法国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卢梭等提出。它以资产阶级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为基础 ,提出“天赋人权”、“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主张,以反对封建等级特权和君主专制制度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提出的“人民主权”,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美国南北战争中林肯提出的“民有、民治、民享”等口号,在当时条件下,对反对封建剥削制度,维护新生资产阶级利益起了重要作用,具有进步意义。但资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只有资产阶级获得最充分的民主权利,劳动人民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民主权利。新民主主义是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毛泽东提出的中国无产阶级领导民主革命的理论。毛泽东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民主革命的理论,结合时代背景、中国的国情和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指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之后,任何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发生的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不再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不再是旧的资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而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革命的第一阶段,按其社会性质,虽然还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但是,它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和各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革命。这种革命是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第二阶段的社会主义革命则是它的必然发展趋势。中国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开始到1949年的民主革命就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范畴。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无产阶级经过共产党紧紧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是保证革命彻底胜利,并使革命胜利地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关键。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2023-07-23 23:23:201

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异同

“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向来是很难区分的。因为国家、祖国和民族具有很大程度上的相关性。就我们自己来说,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员,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从小学开始,我们就歌颂祖国、热爱祖国,同样以中华民族的一员为骄傲。英语中,民族主义的单词是nationalism,它既有民族的含义,也包含有国家的意味。然而在冷战后的当代,当民族主义复活而盛行,以至达到“狭隘民族主义”的程度时,这两者之间的沟壑就逐渐扩大了。如今社会上、网络上也都针对“爱国主义”与“狭隘民族主义”的区别争论个不休。在我看来,要正确认识这一区别,就要懂得分辨哪些行为属于爱国主义,哪些行为属于狭隘民族主义。我们用几个例子来说明一下:当唐朝为了丰富本国的文化而对外来先进文化同化与包容,实行对外开放时,这是爱国主义;但当清朝统治者自认“天朝上国”,为了避免外国与本国群众联合反清而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这就是狭隘民族主义。可见,同样是对国家或民族的忠诚,爱国主义是全局性的,它承认并接受别国优于自己的部分,也鼓励借人之力为国争光争强;狭隘民族主义则是片面性的,它自满自大,自以为本民族高等于其他民族,坚决保护本民族、隔离其他民族。当我们的民族英雄为了祖国的解放和人民的自由与侵略者奋勇斗争,这是爱国主义;但当强势民族对弱势或少数民族进行排挤和屠杀,发动侵略战争时,这就是狭隘爱国主义。所以,目标同样是国家或民族的利益,爱国主义是具有前瞻性的,为了争取整个国家的长远利益,是往前看的;而狭隘民族主义是目光短浅的,是为了目前的民族利益而盲目排外的。当聂荣臻元帅在抗日前线救护两个父母亲在炮火中死亡的日本小女孩,当我们与朝鲜人民联合抗美援朝时,这是爱国主义;但当我们看着美国遭遇9u202211事件的电视画面而欢欣鼓掌,对来访的外国客人极不友善,在他们的表演上一片嘘声时,这就是狭隘民族主义。当邓小平同志为了我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与外国领导人“唇枪舌剑”针锋相对,当我们不卑不亢地争取钓鱼台和台湾的主权时,这是爱国主义;但当网络上泛滥着“打倒日本”、“抵制日货”、“击败美国”的过激言论时,这就是狭隘民族主义。当北约导弹炸毁我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大使馆之后,我们强烈谴责北约暴行,进行游行示威,要求北约道歉,这是爱国主义;但当几名黑客将美国各大网站黑掉,造成美国网络的短时堵塞时,这就是狭隘民族主义。爱国主义体现的是博大的胸襟,在别国之间树立友好和善的形象,它能认清真正的敌人,不与侵略国的无辜人民树敌;狭隘民族主义却怀着狭窄的心胸,敌视其他民族中的所有成员,“日本鬼子”“洋鬼子”的称谓,不仅仅是对外国朋友的不尊重,还体现了我们不够包容的气势。当我们为我国在国际各项事务中所获得的荣誉欢呼雀跃、奔走相告,当运动员输了比赛依旧微笑着与获胜者亲切握手时,这是爱国主义;而当我们因为在2004年的亚洲杯足球冠军赛以1:3输给日本队而焚烧日本国旗、砸日本球迷车辆,把仇日情绪带到球场时,这就是狭隘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是理性的,通过分析思考的,它赢得起输得起,即使输了,也能够和善地微笑面对;狭隘民族主义是非理性的,它从心理上忠于甚至膜拜本民族,完全把本民族看作是唯一的、最高级的,不允许本民族在任何情况下败于其他民族,否则就会作出过激的冲动行为。当我们努力学习,为实现将来的祖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而刻苦奋斗,这是爱国主义;但当我们满足于现状,期待着依赖民族本身的优势,这就是狭隘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是我们不断积极进取的动力,而狭隘民族主义是我们原地踏步的原因,前进的阻力。综上所述,我们知道,爱国主义是理性的见贤思齐、积极向上、奋发进取、谦虚谨慎、同心同德,对国家的和平与发展具有很强的促进力;而狭隘民族主义是非理性的嫉贤妒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夜郎自大、相互隔离,对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具有很大的威胁性。如果我们未能认清两者的区别,爱国主义一旦过了火,也容易发展成狭隘民族主义。意大利法西斯主义、德国纳粹主义和日本军国主义,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下被激化和煽动的爱国主义演变为狭隘民族主义的典型教训。在认清爱国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的区别以后,我们就必须提倡建立在理性爱国主义基础上的民族主义,避免非理性的狭隘民族主义,这是我们在今后必须时刻铭记的
2023-07-23 23:23:282

请用三两句话理解解释一下文化差异(英语)

According to the histories,social backgrounds,and geogrophies of different countries,many cultural differences will exist,each country"s culture is different from the others".
2023-07-23 23:23:384

“国家社会主义”与“民族社会主义”的区别

不知为不知 留个记号 期待高手哦
2023-07-23 23:23:5612

如何评价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的提出是近代中国人民抗争与探索的最高成就,它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1)民族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前提,其进步性在于反清朝的民族压迫,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主张民族平等、反对狭隘的民族复仇思想,具有反封建意义;推翻帝国主义侵华工具,客观上体现了反帝和民族独立的要求。其局限性在于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具有狭隘的大汉族倾向。  (2)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其进步意义在于从理论上解决了资产阶级革命的中心问题——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局限性在于其主要反对君主专制政体,没有把地主阶级作为整个封建统治阶级来反对。  (3)民生主义是孙中山的经济思想的核心,其进步性在于看到了西方国家的弊端,同时又能够与本国国情相结合,要求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反映出对人民的同情。局限性在于不是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要求,在不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条件下,实现土地国有实际上是一种空想。
2023-07-23 23:24:275

请问谁有“民治民权民享”的英文全文??

这个是在网上帮你查的很全..因为我自己也只有模糊的印象...有林肯和孙中山两位先生的哦..下面还有原来的链接..喜欢就选我哦..希望能帮上你~^^林肯的民有民享民治:of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by the people, (葛底斯堡演说的最后部分: 但,于更大意义之上,吾等无法致力、无法奉上、无法成就此土之圣。这群勇者,无论生死,曾于斯奋战到底,早已使其神圣,而远超过吾人卑微之力所能增减。这世间不曾丝毫留意,也不长久记得吾等于斯所言,但永不忘怀彼人于此所为。吾等生者,理应当然,献身于此辈鞠躬尽瘁之未完大业。吾等在此责无旁贷献身于眼前之伟大使命:自光荣的亡者之处吾人肩起其终极之奉献—吾等在此答应亡者之死当非徒然—此国度,于神佑之下,当享有自由之新生—民有、民治、民享之政府当免于凋零。 But, in a larger sense, we can not dedicate—we can not consecrate—we can not hallow—this ground. The brave men, living and dead, who struggled here, have consecrated it, far above our poor power to add or detract. The world will little note, nor long remember what we say here, but it can never forget what they did here. It is for us the living, rather, to be dedicated here to the unfinished work which they who fought here have thus far so nobly advanced. It is rather for us to be here dedicated to the great task remaining before us — that from these honored dead we take increased devotion to that cause for which they gave the last full measure of devotion — that we here highly resolve that these dead shall not have died in vain — that this nation, under God, shall have a new birth of freedom — and that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shall not perish from the earth. ) 孙中山的民族民权民生: 三民主义:Three Principles of the People 民族主义:The Principle of Mínzú;释义:The People"s Relation;类似于英语的“Nationalism” 民权主义:The Principle of Mínquán;释义:The People"s Power;类似于英语的“Democracy” 民生主义:The Principle of Mínshēng;释义:The People"s Welfare 当然,如果我们对应林肯的民有民享民治,三民主义这三个“Principles”也就是Government of the People(民族);Government by the People(民权);Government for the People(民生)
2023-07-23 23:24:471

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是什么

民族独立、民主权力、发展经济
2023-07-23 23:25:163

罗斯福的The Square Deal 和 The New Nationalism的异同?

罗斯福的“公共方案”是由国家牵头解决就业、稳定货币,恢复生产的方案,而“新国家主义”是致力于提高国民待遇,有各种类似目前中国实行的投资减免税、最低工资制度、提高养老医疗保险的福利制度等。不同点:前者,是为了恢复生产,后者是为了提升福利。相同点:都是由政府主导实施。
2023-07-23 23:25:231

有谁给我简单分析一下民族主义这把双刃剑对国家经济的影响。有资料请注明来源,谢谢

这个总是太深奥不好说啊
2023-07-23 23:25:332

如何评价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

旧三民主义: 原因:清政府统治日益腐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他们以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作为思想武器,以美国、法国的民主思想作为政治思想,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并用以知道了辛亥革命的实践,但未能真正给中国社会指明出路。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2)中国的革命团体广泛成立,但起义屡遭失败,继续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来领导中国之革命 时间:1905年 内容: (1)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它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但它没有意识到帝国主义的压迫是中华民族独立的最大障碍,没有明确的提出反帝的要求。 (2)民权主义:建立民国 这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的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但民国实质是资产阶级共和国。 (3)民生主义:平均地权 说明孙中山顾及了广大人民的利益,但由于站在资产阶级私有制的立场上,反对没收地主土地,所以提不出彻底的个土地革命纲领。 三民主义也称为三大革命,民族主义为民族革命,民权主义为政治革命,民生主义为社会革命,它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革命的指导思想。 新三民主义: 原因:一战后,“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B.中国共产党经过二七惨案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C.国民党当时是革命的民主派,有一定威望又在南方建立了革命根据地, 其领导人孙中山欢迎同共产党合作。 时间:1924年,国民党一大 内容: (1)新民族主义增加了对外反帝,对内主张民族平等的新内容。 (2)新民权主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实行专政。 (3)新民生主义增加了节制资本。 P.S: 新旧三民主义的原则区别: (1)是否彻底实现人民的权力和土地纲领。 (2)是否有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和共产主义社会目标。
2023-07-23 23:26: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