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RadarSat-2的产品分类

2023-07-30 06:16:51
共1条回复
可可

SLC —— 斜距产品,单视复型数据,它保留了各波束模式可以得到的最优分辨率以及聚焦SAR数据的最优相位及幅度信息;数据做了卫星接收误差的校正 ,坐标是斜距,32位复数形式记录。

SGF —— 地理参考产品,数据做过地距转换,且经过多视处理;图像经过标定,为轨道方向,16位记录。

SGX —— 数据做过地距转换。图像经过标定,为轨道方向,16位记录。SGX产品的象元比SGF产品的较小,为的是保留全部信号信息,以便作图像后处理、增值处理的输入。

SCN —— 窄幅SCANSAR产品,数据为8位或者16位可选( SCW宽幅SCANSAR产品)。

SSG —— 地理编码系统校正产品,数据做过地图投影校正,8位或16位可选。

SPG —— 地理编码精校正产品,数据经过地图投影校正,并使用了地面控制点,以提高定位精度, 8位或者16位可选。

相关推荐

雷达卫星详细资料大全

雷达卫星(Radar satellite)是载有合成孔径雷达(SAR)的对地观测遥感卫星的统称。尽管迄今为止,已在一些发射的卫星上携有SAR,如Seasat SAR, Almaz SAR, JERS-1 SAR, ERS-1/2 SAR, 与它们搭载在同一遥感平台上还装载着其他感测器。而1995年11月发射的加拿大雷达卫星(Radarsat)则是一个兼顾商用及科学试验用途的雷达系统,其主要探测目标为海冰, 同时还考虑到陆地成像,以便套用于农业、地质等领域。 基本介绍 中文名 :雷达卫星 外文名 :Radar satellite 雷达卫星,雷达卫星与其他星载SAR系统比较,发展,多参数(多频段、多极化和多视角),干涉技术的SAR,聚束 SAR,SAR 卫星星座,小卫星编队组网,编队飞行卫星星座, 雷达卫星 该系统有5种波束工作模式,即: (1)标准波束模式,入射角20°~49° ,成像宽度100公里,距离及方位解析度为25米x28米 (2)宽辐射波束,入射角20°~40°,成像宽度及空间解析度分别为150公里和28米x35米 (3)高解析度波束, 三种参数依此为37°~48°,45公里及10米x10米 (4)扫描雷达波束,该模式具有对全球快速成像能力,成像宽度大(300公里或500公里),解析度较低(50米x50米或100米x100米),入射角为20°~49° (5)试验波束,该模式最大特点为入射角大,且变化幅度小49°~59° ,成像宽度及解析度分别为75公里及28米x 30米。 雷达卫星与其他星载SAR系统比较 Radarsat SAR有以下三个特点: (1)具有45公里,75公里,100公里,150公里,300公里和500公里的不同辐射宽度成像能力 (2)分别为11.6MHz,17.3MHz, 30.0 MHz雷达频宽的选择性操作使距离解析度可调 (3)较强的数据处理能力。 SAR的全天候、全天时及能穿透一些地物的成像特点,显示出它与光学遥感器相比的优越性。雷达遥感数据也在多学科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套用。星载雷达在90年代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了极化雷达和干涉雷达技术。在太空梭成像雷达SIR-A、SIR-B和SIR-C/X-SAR成功地完成单波段、单极化和多波段、多极化成像飞行之后,正在计画于1999年9月开展太空梭雷达地形测图(SRTM)飞行。 发展 在雷达卫星1号基础上,加拿大在2001年发射的雷达卫星2号雷达将具有全极化测量能力;欧空局也将在1999年11月发射的Envisat-1卫星上装载ASAR,有同极化和交叉极化两种极化模式;2002年将发射的LightSAR 将为L波段多极化及具有干涉测量、扫描模式的实用化成像雷达。同年计画发射的日本ALOS/PALSAR亦为多极化、多工作模式雷达系统。我国也将在未来的几年内,发射自行研制的L波段雷达卫星。由此可见, 国际上星载雷达正在向新的方向发展,它们将为数字地球的发展提供丰富的数据源。 SAR技术的空间套用,使其成为20世纪末最受欢迎的侦察仪器之一,对它的套用和发展还刚刚开始。SAR卫星在未来将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和套用前景。 多参数(多频段、多极化和多视角) SAR技术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趋势就是充分利用地物电磁特性,地物电磁特性与电磁波的频率、极化和入射角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利用不同频率、不同极化以及不同入射角的电磁波对地物进行观测,能够得到更加丰富的地物信息。 干涉技术的SAR SAR干涉技术已经成为SAR技术发展的重要领域。它解决了SAR对地物第三维信息(高程信息或速度信息)的提取。干涉SAR有以下3种形式:(1)单道干涉,将双天线刚性安装在一个飞行平台上,在一次飞行中完成干涉测量,又称为空间基线方式;(2)双道干涉,属于单天线结构,分时进行二次测量,要求二次飞行轨道相互平行,又称为时间基线方式;(3)差分干涉,在航迹正交向安装双天线的单道干涉与第3个测量相结合,测量微小起伏和移位的干涉。 聚束 SAR SAR有多种成像体制,主要是带状成像(Strip map)和聚束成像(Spotlight)两种。带状SAR的天线波束与飞行航迹成固定交角,随着载体的移动,在地面形成条状的连续观测带,适于大面积观测。聚束SAR则不同,它的天线波束在合成孔径时间内始终凝视著照射区域,实现小区域成像。聚束SAR比带状SAR具有较高的分辨能力。此外,大多数目标的散射特性随观测角剧烈地改变,由于聚束SAR在宽观测角范围内成像,因而获得的图像信息比带状SAR更加丰富。聚束SAR与带状SAR是两种优势互补的体制。 SAR 卫星星座 许多套用部门希望卫星能缩短对某一特定地区的重复观测周期,获得高时间解析度的动态信息。解决这个问题,除了采用较小的轨道倾角增加中、低纬度地区的覆盖密度以缩短重复周期外,还可以组织卫星观测的国际合作,例如SIR-C与X-SAR的联合飞行,今后还将组织SIR-C/X-SAR与ERS/Envisat或Radarsat的SAR编队飞行。然而只有积极研制对地观测小型卫星星座,才是解决动态侦察的最有效办要技术困难是:既要保证侦察技术性能,又要降低其重量和功耗,还要有足够的测轨与姿态控制精度,以保证侦察数据的质量。 小卫星编队组网 由若干颗微小卫星组成一定形状的飞行轨迹,以分布方式构成一颗“虚拟卫星”。这是小卫星向更快、更省、更好的方向发展,也是当前正在为小卫星开拓的另一个崭新的套用领域。编队飞行的军事套用是最早受到关注的领域之一。一方面,组成编队飞行的卫星可以实现对地观测,获取地面目标信息;另一方面,多颗卫星的协同工作,可以实现更多的功能,例如立体成像,可以为军事需求提供服务。由若干颗微小卫星编队飞行,组成一个具有立体侦察的虚拟大卫星,可以较低的成本、较高的可靠性和生存能力替代相同功能的单颗卫星,最大限度地发挥微小卫星的特点和优势。 编队飞行卫星星座 虽然编队飞行扩展了单颗卫星的功能,提高了单颗卫星的性能,但编队飞行中卫星的密集分布,其覆盖依然是非连续的;如果要实现连续覆盖,则由编队飞行组成卫星星座,即编队飞行卫星星座。在传统的卫星星座中,组成星座的单元为单颗卫星;而在编队飞行卫星星座中,组成星座的单元为飞行编队。编队飞行可以实现立体成像功能,由飞行编队组成的卫星星座则可以实现对某个区域的连续立体成像。 SAR侦察卫星具有全天时、全天候、不受大气传播和气候影响、穿透力强等优点,并对某些地物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这些特点使它在军事套用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必将成为未来战场上的杀手锏。因此,各航天国家纷纷计画或正在发展自己的SAR侦察卫星。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21世纪是SAR卫星飞速发展的新世纪。
2023-07-29 21:49:561

Radarsat系列卫星

加拿大的 Radarsat-1 是世界上第一个商业化的 SAR 运行系统 ( 图 3-27) ,由加拿大太空署、美国政府、加拿大私有企业于1995 年合作发射,卫星高度796km,倾角98. 6°,重复周期 24 天,轨道类型与太阳同步 ( 晨昏) 。目前,Radarsat 卫星图像主要应用于海冰监测、制图、地质勘探、海事监测、救灾减灾和农林资源监测,以及地球上的一些脆弱生境的保护等方面。表 3-14 QuickBird 卫星搭载传感器的主要参数表 3-15 QuickBird 卫星轨道参数Radarsatr-1 的合成孔径雷达系统 ( SAR) 采用 C 波段 ( 5. 6cm) HH 极化,它的突出的优点是,该系统有可变的波束选择方式,包括多种地面刈幅、分辨率、视角等,还有宽波束的扫描 “ScanSAR”方式。在数据收集时,可以使用二个、三个或四个单波束观测( 图 3-28) 。单波束包括标准模式、宽模式、精细模式、超高模式、超低模式; ScanSAR类包括窄扫描 “ScanSAR”和宽扫描 “ScanSAR”( 表 3-16) 。精细模式有最高的空间分辨率,最小的成像范围。标准模式有 7 个成像位置,优秀的图像质量。宽模式的分辨率与标准模式接近,成像范围更大,但这是以轻微牺牲图像质量为代价的。超低模式由于成像在最佳角度范围外,图像质量可能有少许降低。超高模式有 6 个成像位置,优秀的图像质量,但同样由于成像在最佳角度范围外,图像质量可能有少许降低。2007 年发射的 Radarsat-2,其主要图像传感器也是具有多种成像模式能力的 C 波段SAR 雷达,保留了 Radarsat-1 卫星目前所有的成像模式,并且包括了重要的创新和改进。Radarsat-2 采用多极化工作模式,大大增加可识别地物或目标的类别,可为用户提供 3 ~100m 分辨率、幅宽从 10 ~ 500km 范围的雷达数据,在原有水平极化 ( HH) 的基础上增加了垂直极化( VV) 和正交极化( HV或VH) ,四种极化模式将提供全面的极化数值设定。另外,每一个主要的成像模式能够在每一维提供 3m 一采样点的条带图像。由于无论在卫星轨道的左或者右边,所有成像模式均有效,所以卫星的再访时间缩短。图 3-27 Radarsat -1 卫星示意图图 3-28 Radarsat -1 卫星工作模式图表 3-16 Radarsat-1 星载雷达工作模式
2023-07-29 21:50:041

光学卫星、雷达卫星的优缺点?

雷达卫星雷达卫星是载有合成孔径雷达(SAR)的对地观测遥感卫星的统称。尽管迄今为止,已在一些发射的卫星上携有SAR,如SeasatSAR,AlmazSAR,JERS-1SAR,ERS-1/2SAR,与它们搭载在同一遥感平台上还装载着其他传感器。而1995年11月发射的加拿大雷达卫星(Radarsat)则是一个兼顾商用及科学试验用途的雷达系统,其主要探测目标为海冰,同时还考虑到陆地成像,以便应用于农业、地质等领域。该系统有5种波束工作模式,即:(1)标准波束模式,入射角20°~49°,成像宽度100公里,距离及方位分辨率为25米x28米;(2)宽辐射波束,入射角20°~40°,成像宽度及空间分辨率分别为150公里和28米x35米;(3)高分辨率波束,三种参数依此为37°~48°,45公里及10米x10米;(4)扫描雷达波束,该模式具有对全球快速成像能力,成像宽度大(300公里或500公里),分辨率较低(50米x50米或100米x100米),入射角为20°~49°;(5)试验波束,该模式最大特点为入射角大,且变化幅度小49°~59°,成像宽度及分辨率分别为75公里及28米x30米。与其他星载SAR系统比较,RadarsatSAR有以下三个特点:(1)具有45公里,75公里,100公里,150公里,300公里和500公里的不同辐射宽度成像能力;(2)分别为11.6MHz,17.3MHz,30.0MHz雷达带宽的选择性操作使距离分辨率可调;(3)较强的数据处理能力。SAR的全天候、全天时及能穿透一些地物的成像特点,显示出它与光学遥感器相比的优越性。雷达遥感数据也在多学科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星载雷达在90年代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了极化雷达和干涉雷达技术。在航天飞机成像雷达SIR-A、SIR-B和SIR-C/X-SAR成功地完成单波段、单极化和多波段、多极化成像飞行之后,正在计划于1999年9月开展航天飞机雷达地形测图(SRTM)飞行。在雷达卫星1号基础上,加拿大在2001年发射的雷达卫星2号雷达将具有全极化测量能力;欧空局也将在1999年11月发射的Envisat-1卫星上装载ASAR,有同极化和交叉极化两种极化模式;2002年将发射的LightSAR将为L波段多极化及具有干涉测量、扫描模式的实用化成像雷达。同年计划发射的日本ALOS/PALSAR亦为多极化、多工作模式雷达系统。我国也将在未来的几年内,发射自行研制的L波段雷达卫星。由此可见,国际上星载雷达正在向新的方向发展,它们将为数字地球的发展提供丰富的数据源。
2023-07-29 21:50:111

radarsat2?c波段雷达卫星有哪些模式可以选择?

radarsat2 雷达卫星是北京揽宇方圆的雷达卫星,在他们网上有详细记载:一共有六种模式,分别如下:― SLC(Single Look Complex),即单视复型产品。它采用单视处理,保留了SAR相应信息,以32 bit复数形式记录图像数据。该产品面向于具有相当处理水平和处理条件的用户。 ― SGX(SAR Georeferenced Extra Fine Resolution),即SAR地理参考超精细分辨率产品。该产品与SGF产品相仿,唯一的区别是SGX采用更小的象元尺寸,因而产品的数据量较大。 ― SGF(SAR Georeferenced Fine Resolution),即SAR地理参考精细分辨率产品。对标准模式、宽模式、超低和超高模式均采用12.5m×12.5m的象元尺寸和4视处理;对于精细模式,采用6.25m×6.25m的象元尺寸和单视处理。图像数据为16 bit无符号整型。 ― SCN(ScanSAR Narrow Beam),即窄幅ScanSAR产品。图象为25m×25m的象元尺寸,数据为8 bit无符号整型。 ― SCW(ScanSAR Wide Beam),即宽幅ScanSAR产品。图像为50m×50m的象元尺寸,数据为8 bit无符号整型。 ― SSG(SAR Systematically Geocoded),即SAR地理编码系统校正产品。该产品在SGF产品的基础上进行了地图投影校正。SSG产品的图像数据为16 bit或8 bit无符号整型,由用户自行选择。― SPG(SAR Precision Geocoded),即SAR地理编码精校正产品。该产品与SSG产品相仿,不同之处在于采用地面控制点对几何校正模型进行修正,从而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几何精度。产品的图像数据为16 bit或8 bit无符号整型,由用户自行选择
2023-07-29 21:50:201

如何应对sar成像侦察

应对sar成像侦察:自然界中只要高于绝对零度(-273℃)的物体,都会不断向外辐射红外线。红外热像仪通过光学系统、红外探测器芯片及电子处理系统,将物体表面红外辐射转换成可见图像。SAR图像处理分为成像之前的去噪和成像之后去噪两类。多视处理属于成像之前去噪。成像之后的去噪方法就比较多了,比如自适应空域滤波,频域滤波,各向异性扩散滤波等。SAR图像滤波主要是针对成像之后的。Radarsat SAR有以下三个特点:(1)具有45公里,75公里,100公里,150公里, 300公里和500公里的不同辐射宽度成像能力;(2)分别为11.6MHz,17.3MHz, 30.0 MHz雷达带宽的选择性操作使距离分辨率可调;(3)较强的数据处理能力。SAR的全天候、全天时及能穿透一些地物的成像特点,显示出它与光学遥感器相比的优越性。雷达遥感数据也在多学科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星载雷达在90年代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了极化雷达和干涉雷达技术。
2023-07-29 21:50:271

RadarSat-2的介绍

RADARSAT-2是一颗搭载C波段传感器的高分辨率商用雷达卫星,由加拿大太空署与MDA公司合作,于2007年12月14日在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基地发射升空。卫星设计寿命7年而预计使用寿命可达12年,目前已投入运营。
2023-07-29 21:50:401

SAR名词解释

抛物线转向也称停损点转向,是利用抛物线方式,随时调整停损点位置以观察买卖点。由于停损点(又称转向点SAR)以弧形的方式移动,故称之为抛物线转向指标。1.计算方法 (1)先选定一段时间判断为上涨或下跌。(2)若是看涨,则第一天的SAR值必须是近期内的最低价;若是看跌,则第一天的SAR须是近期的最高价。(3)第二天的SAR,则为第一天的最高价(看涨时)或是最低价(看跌时)与第一天的SAR的差距乘上加速因子,再加上第一天的SAR就可求得。(4)每日的SAR都可用上述方法类推,归纳公式如下:SAR(n)=SAR(n-1)+AF〖EP(n-1)-SAR(n-1)〗SAR(n)=第n日的SAR值,SAR(n-1)即第(n-1)日之值;AR;加速因子;EP:极点价,若是看涨一段期间,则EP为这段期间的最高价,若是看跌一段时间,则EP为这段期间的最低价;EP(n-1):第(n-1)日的极点价。(5)加速因子第一次取0.02,假若第一天的最高价比前一天的最高价还高,则加速因子增加0.02,若无新高则加速因子沿用前一天的数值,但加速因子最高不能超过0.2。反之,下跌也类推。(6)若是看涨期间,计算出某日的SAR比当日或前一日的最低价高,则应以当日或前一日的最低价为某日之SAR;若是看跌期间,计算某日之SAR比当日或前一日的最高价低,则应以当日或前一日的最高价为某日的SAR。2.运用原则买卖的进出时机是价位穿过SAR时,也就是向下跌破SAR便卖出,向上越过SAR就买进。3.评 价(1)操作简单,买卖点明确,出现讯号即可进行;(2)SAR与实际价格,时间长短有密切关系,可适应不同型态股价之波动特性。(3)计算与绘图较复杂;(4)盘局中,经常交替出现讯号,失误率高。
2023-07-29 21:51:102

目前用的雷达微波卫星影像有哪些?

像我们所都是在北京揽宇方圆定购雷达卫星影像光学影像, 1)ALOS-PALSAR:依然采用了CEOS的文件格式,但是对于多(全)极化的情况,采用将各极化数据分别存为一个数据文件的策略;2)TerraSAR-X:其头文件采用了网络上普遍使用的xml格式,使得用户能够不在其他特殊软件的支持下,既可以用ie就可以阅读获取卫星成像的参数等信息。而对于图像数据的存储,依据不同的数据等级而有所不同。对于SLC数据,它采用了cos的文件方式存储,需要编写程序进行转换,而对于其他等级的图像,则采用了Tiff这一通用的图像格式;3)RadarSat-2:目前尚未拿到实际数据,根据已发文档介绍,头文件将也采用xml的格式,而对于数据文件也将考虑tiff的方式,等拿到实际数据后将再对其作专门说明;
2023-07-29 21:51:181

卫星影像分类大全

国科创(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面对众多的卫星,卫星众多的参数,有时候我们查找起来是不是不太方便呢,在这里为大家做了一个简要的总结,对各类卫星从不同的方面做了一个归类,方便大家查找。 1. 按照卫星类型分 (1)光学卫星:worldview1、worldview2、worldview3、worldview4、quickbird、geoeye、ikonos、pleiades、spot1、spot2、spot3、spot4、spot5、spot6/7、deimos、kompsat系例、landsat5(tm)、Sentinel-卫星、landsat(etm)、rapideye、alos、kompsat系例卫星、planet卫星、THO1、北京二号、高景一号、资源三号、高分一号、高分二号、高分六号、环境卫星。 (2)雷达卫星:cosmo、terrasar-x、radarsat-2、alos雷达卫星、高分三号卫星、哨兵卫星 (3)侦查卫星:美国锁眼卫星全系例(1960-1980) (4)高光谱类卫星:高分五号、环境小卫星、ASTER卫星、EO-1卫星 2. 按照卫星分辨率分 (1)0.3米:worldview3、worldview4 (2)0.4米:worldview2、worldview3、geoeye、kompsat-3A (3)0.5米:worldview1、worldview2、worldview3、geoeye、pleiades、高景一号 (4)0.6米:quickbird、锁眼卫星 (5)1米:ikonos、高分二号、kompsat、deimos、北京二号 (6)1.5米:spot6/7、锁眼卫星 (7)2.5米:spot5、alos、资源三号、高分一号(4颗)、高分六号、锁眼卫星 (8)5米:spot5、rapideye、锁眼卫星、planet卫星4米 (9)10米: spot1、spot2、spot3、spot4、spot5、Sentinel-卫星 (10)15米:landsat5(tm)、landsat(etm)、landsat8、高分一号16米 3. 按照卫星国籍分 (1)美国:worldview1、worldview2、worldview3、quickbird、geoeye、ikonos、landsat5(tm)、landsat(etm)、锁眼卫星、planet卫星 (2)法国:pleiades、spot1、spot2、spot3、spot4、spot5、spot6/7 (3)中国:资源三号、高分一号、高分二号、高分六号、高景卫星、北京二号等 (4)德国:terrasar-x、rapideye (5)加拿大:radarsat-2 4. 按照卫星发射年份分 (1)1960-1980年:锁眼卫星(0.6米分辨率至10米) (2)1980-1990年:landsat5(tm)、spot1 (3)1990-2000年:spot2、spot3、spot4、landsat(etm)、ikonos (4)2000-2010年:quickbird、worldview1、worldview2、spot5、rapideye、radarsat-2、alos (5)2010-2020:pleiades、spot6/7、资源三号、高分一号、高分二号、高分六号、worldview3、worldview4、高景卫星、planet卫星 国科创(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遥感事业部提供多尺度、多分辨率、全覆盖的遥感影像数据产品服务,拥有多光谱、高光谱、雷达卫星、无人机影像等遥感数据,可提供环保、国土、农业、水利和林业等应用领域的人工智能目标识别、图像分类、正射纠正、图像处理、解译、咨询服务,以及基于多源影像的综合应用解决方案。国科创(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是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也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ISO9001、ISO14001、OHSAS18001资质,也通过了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和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双认证,可提供专业的遥感数据产品服务。
2023-07-29 21:51:261

遥感技术

“遥感”一词最早由美国海军研究所伊夫林·L·普鲁特提出,1962年在美国密执安大学第一次国际环境遥感讨论会上被采用。遥感是从远距离高空及外层空间的各种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电磁波探测仪器,通过摄影或扫描、信息感应、传输和处理,研究地面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及其环境的相互关系及变化的现代技术学科。(一)遥感发展概况遥感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是航空遥感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利用飞机上的望远镜和照相机进行侦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航空遥感不断发展,目前已成为军事侦察和自然资源调查的重要手段。第二是航天遥感阶段。1957年,前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创了从外层空间探测地球的先河。美国航天局在20世纪60年代发射了“雨云”等气象卫星和“阿波罗”等载人航天器,用摄影机拍摄了第一批地球卫星照片。经过长期准备,特别是对各种地物光谱特征和遥感图像数据处理、分析判读技术进行研究后,美国于1972年7月23日发射了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ERTS),专门从事地球资源遥感,之后又发射了第二批地球资源卫星(LANDSAT)。1998年,LANDSAT7号卫星发射升空;1999年9月,美国发射了IKONOS商用卫星,它的对地分辨率为1米,标志着美国的民用遥感已远远走在世界的前列。目前,美、俄、法、加、日、英、印、中等国家已成为世界上应用遥感技术较为成熟的国家。(二)遥感技术及其特点1.遥感技术的内容遥感是能源作用下目标反射辐射→介质传输→遥感器→信息处理和应用的一个过程,实现这个过程所采取的各种技术手段统称为遥感技术,具体包括下列内容:(1)遥感器技术,是专门研究制造感测目标信息和收集目标信息设备的技术。(2)信息传输技术,是专门研究如何将遥感器收集、记录的信息资料传送到信息处理中心的技术。(3)实地采样技术,是专门研究收集目标信息特征,为处理目前信息资料时判别目标提供依据的技术。(4)信息处理技术,是分析判释和应用技术,包括信息数据的压缩、传输和校正技术及图像显示记录技术。(5)识别分析判释技术以及信息存储和应用技术。2.遥感技术的转点遥感技术的主体是空间遥感技术,比较典型的如资源环境监测、气象预报等技术。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发射了地球资源技术卫星,后来我国也成功地发射了气象卫星。空间遥感技术具有以下主要特点:(1)获取信息量大。(2)资料新颖,能迅速反映动态变化。(3)获取的信息内容丰富。(4)成图迅速。(5)获取信息方便,全天时、全天候,不受地形限制等。这些特点不仅使人类对宇宙和自然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而且还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开发和保护资源的能力。空间遥感技术可以在数百万千米的高度通过遥感平台获取各种大、中、小比例尺的遥感影像,可称之为现代遥感技术。(三)遥感的发展热点1.传感器研制日趋深入(1)遥感分辨率正日益多样化,遥感技术正朝着“宏观”和“微观”两个方向发展。为了满足精确探测物体或大规模研究目的需要,20世纪90年代末期及21世纪初发射的卫星传感器,大都注意把分辨率作为其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指标。加拿大于1995年11月发射的RADARSAT卫星4种作业方式下的空间分辨率分别为10米、28米、35米和50/100米,其扫描宽度相应为50千米、100千米、180千米和300/500千米。以色列发射的EROS-A和EROS-B两颗卫星的地面分辨率分别为2米和1米,扫描宽度分别为11千米和30千米。目前,普遍认为,在卫星各项基本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缩小扫描范围,降低卫星高度就可以提高分辨率。以美国LANDSAT5为参考来看法国SPOT和以色列的EROS-A、EROS-B卫星,扫描幅度缩小了,而分辨率提高了。目前,各种遥感探测器的分辨率由千米级、百米级,发展到米级、分米级,形成了观察地球及其宇宙空间的影像金字塔,为研究多种自然地理环境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源,推动着遥感及其相关学科研究的不断发展。(2)传感器波段更加细化。传感器的波段是衡量传感器性能优劣的重要参数,针对研究目的的不同,许多传感器设置了专用波段,而且波段的划分也更为精细。RADARSAT卫星具有25种波束(Fl~F5,S1~S7,W1~W3,SNl~SN2,SWl,H1~H6及L1),加之其SAR数据的获取工作时间是ERS-1和JERS-1工作时间的两倍,因而能满足多领域遥感应用的需要。美国NASA计划1998年发射的EOS地球观测系统空间站搭载0.40~1.041微米的64波段中等分辨率成像光谱仪,0.40~2.50微米的92波段高分辨率成像光谱仪,1.4G赫兹(L波段)与6~90G赫兹6波段高分辨率微波辐射计,还有包括L波段(24厘米)、C波段(5.7厘米)和X波段(3.1厘米)在内的不同极化方式的EOS-SAR合成孔径雷达。可以看出,波段的增多与细分对提高传感器的探测精度及增强传感器的探测目的,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3)传感器愈加专业化。针对事先拟定的研究对象及目标,许多遥感平台上都携带了专门的传感器。例如,欧洲空间局(ESA)于1995年4月发射的ERS-2卫星,安装有合成孔径雷达(SAR)和风力散射计组成的主动微波遥感系统(AMl),另外还搭载雷达测高仪、红外扫描仪、全球臭氧监测光谱仪、微波测深仪、精密测距仪以及激光反射仪等传感器,为多层次、多方位地研究环境问题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源。目前,许多传感器都有明确的目的性和专业特点,有专门研究海水温度的传感器,也有为地质找矿设计的传感器,还有研究植被变化的传感器等等。传感器的专业特点愈强,研究的准确性就可能愈高,专题研究就可能愈加深入。2.应用领域更为广阔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的遥感,已远远超出了其发展初期的狭隘范围,并正在向多方位、多层次发展。(1)资源与环境研究十分活跃。土壤学研究是遥感应用得最为广泛的领域之一,正因为如此,ISPRS第七委员会下设了再生资源、地质矿产资源、土地退化与荒漠化、灾害损失和环境污染、人类居住、陆地生态系统监测、雪、冰、海洋和海岸线监测以及全球监测等10个工作组,这些工作组不同程度地反映了资源与环境遥感的侧重点及发展方向。在新的世纪,生存与发展成为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世界各国都试图把治理环境、减少灾害作为未来研究的重点,而遥感技术则具有巨大的优越性。美国NASA的LANDSAT、法国的SPOT以及ESA的ERS等,都把地球作为一个研究对象,为科技工作者提供研究臭氧、植被、海水温度、大气状况的基础资料,同时也为人类研究地球,保护自己的家园提供更为翔实的测试信息及图像资料。(2)宇宙遥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目前遥感的发展已超出了“空对地”的范畴,发展到了“地对空”及“空对空”等多个方面。由美国、俄罗斯、法国等联合开展的火星(Mars)计划,就是宇宙遥感领域的代表。目前,它不仅把整个地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作为研究对象,而且把探测范围扩大到地球以外的日地空间。宇宙遥感的发展,使人们的认识水平及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同时也帮助人们探讨一系列重大的学术问题。从目前火星探测器上发回的图像及数据分析中,科学家们已获得了许多有助于研究生命起源、星体形成、宇宙演化等重大问题的基础信息,同时也为进一步研究大地构造和宇宙资源的探测提供帮助。3.多种高新技术日趋一体化“3S”技术一体化是目前发展比较活跃的领域,在短短的几年中,数字摄影测量系统(DPS)及专家系统(ES)又悄然与“3S”技术融为一体,出现了所谓的“5S”技术。这些技术的交汇与融合是当今计算机科学和空间科学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推动遥感学科本身以及相关学科(如地球科学、环境科学、城市科学、管理科学等)的相互渗透与相互综合,进而形成一门新的边缘学科——地理信息学,成为信息科学和信息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科学的发展,又影响到几乎是全球性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影响了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Internet的广泛普及使信息获取及共享更为快捷,使计算机渗透到辅助设计、辅助加工、辅助测试分析、经营管理等领域。(四)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的结合GIS与RS的结合主要表现为RS是GIS的重要信息源,GIS是处理和分析应用遥感数据的一种强有力的技术保证。两者结合的关键技术在于栅格数据和矢量数据的接口问题:遥感系统数据普遍采用栅格格式,其信息是以像元形式存储的;而GIS数据主要采用图形矢量格式,是按点、线、面(多边形)形式存储的,它们之间的差别是由于影像数据和制图数据采用不同的空间概念表示客观世界的相同信息而产生的。对于RS与GIS一体化的策略,Ehlers等提出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采用数据交换格式把两个软件模式联结起来;第二阶段,两个软件模式具有共同的用户接口,且同时显示;第三阶段,具有复合处理功能的软件体。(五)遥感的地学实际应用近年来我国关于RS和GIS结合集成的研究较多,经历了由初步探讨向逐渐成熟发展的过程。其应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RS数据作为GIS的信息源;二是GIS为RS提供空间数据管理和分析的手段。张继贤在国内较早提出综合GIS信息中的地学知识和遥感数据可以提高遥感分类的精度,消除应用单一遥感图像判读所存在的若干弊端。但是,两者的结合由于存在数据转换的问题,因而相应软件的研究也很重要。任小虎等在应用RS与GIS集成系统GRAMS的过程中,认为该软件虽然可以实现表面无缝的结合,但是就其内部格式的转换上却还不能实现数据的共享与自由转换。初期的关于RS如何为GIS提供数据和信息的研究也开展得较多,如刘滨谊等在对城乡区域进行规划的过程中,就借助RS作为主要信息源来采集区域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规划设计。向发灿在对湖北武昌和陕西安塞的土地评价中,也应用RS获取评价因子的值作为信息源,进行复合和叠加,并在此基础上,由GIS进行加工和处理,实现了动态快速的土地资源评价。具体到RS与GIS完全结合与数据格式的转换问题,秦志远提出了“结合锥”的结合模式和混合Freeman链码结构,以解决这一问题。目前,RS与GIS一体化的集成应用技术渐趋成熟,在植被分类、灾害估算、图像处理等方面均有相关应用报道。在应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为RS数据提供空间数据管理和分析的研究中,多是考虑GIS的DEM数据、气候、环境等因素的空间分布。如刘纪远等在对中国东北植被综合分类的研究中,探讨了将GIS提供的地理数据与遥感数据复合的可行性,尝试在GIS环境下将气温、降水、高程3个影响区域植被覆盖的主要指标,按一定的地面网格系统和数学模式进行定量化,生成数字地学影像,并使之与经过优化、压缩处理的NOAA-AVHRR数据进行复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李震等在对青藏高原冰川变化的研究中,以RBV、MSS、TM遥感资料为信息源,提取冰川界线,形成冰川边界图;以GIS为工具分析该冰川群的变化,得出了布喀塔格山峰北部冰川的变化规律。综合应用GIS和RS进行旱情监测、土地利用分类的技术也已相当成熟。黄家柱等充分发挥RS、GIS、计算机制图技术及网络技术等学科前沿的优势,研制了“长江三角洲地区遥感卫星动态决策咨询系统”,代表了RS和GIS结合并综合其他多学科技术的新方法。
2023-07-29 21:51:471

SAR的各国星载SAR系统

美国: Seasat-1, Sir-A, Sir-B, Sir-C, LACROSSE SAR, LightSAR, Medsat SAR欧洲: ERS-1, ERS-2, XSAR, ASAR加拿大: Radarsat-1, Radarsat-2俄罗斯: Almaz-1日本: JERS-1, ALOS/PALSAR德国: TerraSAR-X意大利: Cosmo-SkyMed
2023-07-29 21:51:561

监测石油污染的手段有哪些?

世界各地的海事国家都积极参与海上溢油的监视和遥感监测,这种监视活动主要是搜寻船舶、管道及石油钻井平台等经常性或慢性的各种油的泄漏。最近几年关于溢油监测的研究都集中在卫星遥感上,特别是像ERS—1、ERS—2、Radarsat—1和JERS—1雷达卫星对海洋溢油的监测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但还是有很多国家用航空遥感来监测海上溢油。由于溢油在广阔海面上的风、浪、流作用下,具有动态特性,航空遥感系统在溢油应急处理过程中还是起主导作用。航空遥感在部署上的灵活机动性及遥感器的可选择性等优点,对溢油应急处理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而卫星遥感主要在确定溢油位置和面积等方面能够提供整个溢油污染水域宏观的图像。在灾难性的大量油类泄漏的情况下,卫星遥感和航空遥感都被用来跟踪监视溢油的漂移和扩散。目前全球在轨的人造卫星达到3000颗,能提供数据和图像为遥感、定位导航、通信传输服务的约有500颗,其中对地观测卫星近30颗。在对地观测卫星中只有合成孔径雷达卫星能有效用于海上溢油监视。现正在运行的合成孔径雷达卫星主要有加拿大RSI的Radarsat—1,欧空局的ERS—2和Envisat—1。Radarsat—1SAR具有多模式、多波束成像的能力,用户可选择入射角、分辨率和幅宽。其入射角可选20°~50°,分辨率可选10~100米,幅宽可选45~500千米。该星重访周期为24天。通过选择工作模式、控制成像幅宽以及采用编程服务可为用户提供7天的重复观测。ERS—2SAR数据幅宽100千米,分辨率30米,重访周期35天。Envisat—1是2002年3月刚发射的一颗卫星,该星所载的高级合成孔径雷达ASAR有400千米的侧视成像范围和多种视角,其分辨率为30米,重访周期35天。按照正常程序,只有在卫星经过溢油事故发生地点所属轨道时才能获取数据资料。由于只有Radarsat—1、ERS—2和Envisat—1这3颗卫星可用于溢油监视,从它们的技术参数可以看出进行溢油连续监视的周期较长。虽然利用编程服务能缩短卫星数据获取周期,但普通用户都至少要提前几天向卫星运行控制部门请求编程服务预定指定数据。即使当天卫星经过溢油事故发生地点,从接收部门获取数据到用户得到卫星监视图像的过程最快也需要2天时间。因此,按照正常的数据获取程序,利用卫星遥感较难达到连续监视溢油的目的。航空遥感和卫星遥感监视海上溢油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方法。从现状调查资料分析发现,发达国家都积极运用航空遥感监测海上溢油,其中大约有1/2国家同时也运用卫星遥感监测海上溢油。卫星遥感适合监测大面积的溢油污染,航空遥感则适合海口小面积、海岸(石头、沙子)、植物上等的溢油污染,特别适合指挥清除和治理工作。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是唯一被部署用来执行跟踪监测海上溢油的日常任务的卫星,这清楚地表明这种遥感器的日夜、全天候监测海上溢油的能力。在我国,已经有过利用卫星遥感监视溢油的研究,而且也应用到溢油事故的污染监视中。但从卫星遥感数据中提取溢油信息的理论研究还不成熟,在溢油事故的监视中所使用的基本都是气象卫星遥感数据。气象卫星接收信号依赖于太阳辐射,其工作波段对溢油特征光谱不敏感,分辨率也较低,一般为1.1千米,这些缺点使它难以有效地监视溢油。国外20年的研究表明,合成孔径雷达卫星是监视溢油最有效的卫星遥感工具。目前我国通过解译雷达卫星数据提取溢油信息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为充分利用雷达卫星遥感来监视溢油,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措施:1.加强解译雷达卫星数据提取溢油信息的研究。这样,用户可以直接对从卫星数据接收部门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提取溢油信息。2.建立快捷获取卫星遥感数据的渠道,这样才能对溢油进行及时的和连续的监视。我国不是《空间与重大灾难国际宪章》的成员,不能要求启动《宪章》来为我们服务。但我们可以直接与国外的空间部门、国内的卫星接收部门或代理签订有偿服务协议,参照《宪章》的工作方式,使我们在溢油事故发生时也能快速得到溢油监视数据。
2023-07-29 21:52:121

主要高分辨率雷达卫星简介

国科创(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雷达卫星是载有合成孔径雷达(SAR)的对地观测遥感卫星的统称,可应用于农业、地质等众多领域。SAR的全天候、全天时及能穿透一些地物的成像特点,显示出它与光学遥感器相比的优越性。随着雷达相关卫星技术的发展,雷达遥感数据也在多学科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国也已经发射了自行研制的雷达卫星,未来雷达卫星技术也会向新的方向发展,它们将为数字地球的发展提供丰富的数据源。 1. 雷达卫星简介 雷达卫星是载有合成孔径雷达(SAR)的对地观测遥感卫星的统称。雷达卫星的全天候、全天时及能穿透一些地物的成像特点,显示出它与光学遥感器相比的优越性,使得雷达遥感数据在多学科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 成像雷达最常用的波段 Ka-波段: 0.75~1.1cmK-波段: 1.1 ~167cm; Ku-波段: 1.67~2.4cm; X-波段: 2.4 ~3.75cm, 广泛用于军事侦察和商用地形观测,如COSMO-SkyMed, TerraSAR-X; C-波段: 3.75~7.5cm, 用于许多星载SAR,如ERS-1和RADARSAT; S波段: 7.5 ~15cm,用于星载Almaz; L-波段: 15 ~30cm, 用于SEASAT和JERS-1; P-波段: 30 ~100cm, 用于NASA/JPL AIRSAR。 3. 雷达频率的选择 雷达波穿透云雨或进入地表层的能力随波长的增加而增加,雷达波长应该和我们想要区分的地物特征的尺度相匹配,例如,区分冰、小尺度地物,使用X-波段;地质学制图、大尺度地物,使用L-波段;穿透叶子,最好使用较低的频率,使用P-波段。 L、X、C波段所生成的SAR图像有其各自的特点,高程信息的精度主要取决于雷达波长和相干系数。对于同一区域的SAR图像干涉处理,L波段的图像相干性高于X、C波段的图像,但是就高程信息的敏感度,X、C波段优于L波段。 4. 主要高分辨率雷达卫星简介 国科创(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遥感事业部提供多尺度、多分辨率、全覆盖的遥感影像数据产品服务,拥有多光谱、高光谱、雷达卫星、无人机影像等遥感数据,可提供环保、国土、农业、水利和林业等应用领域的人工智能目标识别、图像分类、正射纠正、图像处理、解译、咨询服务,以及基于多源影像的综合应用解决方案。国科创(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是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也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ISO9001、ISO14001、OHSAS18001资质,也通过了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和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双认证,可提供专业的遥感数据产品服务。
2023-07-29 21:52:191

什么是一种工作在微波波段的主动式传播器

据了解,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AR)是一种工作在微波波段的主动式传播器。
2023-07-29 21:52:275

SAR雷达的发展

在雷达卫星1号基础上,加拿大在2001年发射的雷达卫星2号雷达将具有全极化测量能力;欧空局也将在1999年11月发射的Envisat-1卫星上装载ASAR,有同极化和交叉极化两种极化模式;2002年将发射的LightSAR 将为L波段多极化及具有干涉测量、扫描模式的实用化成像雷达。同年计划发射的日本ALOS/PALSAR亦为多极化、多工作模式雷达系统。我国也将在未来的几年内,发射自行研制的L波段雷达卫星。由此可见, 国际上星载雷达正在向新的方向发展,它们将为数字地球的发展提供丰富的数据源。SAR技术的空间应用,使其成为20世纪末最受欢迎的侦察仪器之一,对它的应用和发展还刚刚开始。SAR卫星在未来将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ALOS是日本的对地观测卫星,日本地球观测卫星计划主要包括2个系列:大气和海洋观测系列以及陆地观测系列。先进对地观测卫星ALOS是JERS-1与ADEOS的后继星,采用了先进的陆地观测技术,能够获取全球高分辨率陆地观测数据,主要应用目标为测绘、区域环境观测、灾害监测、资源调查等领域。ALOS卫星载有三个传感器:全色遥感立体测绘仪(PRISM),主要用于数字高程测绘;先进可见光与近红外辐射计-2(AVNIR-2),用于精确陆地观测;相控阵型L波段合成孔径雷达(PALSAR),用于全天时全天候陆地观测。ALOS卫星采用了高速大容量数据处理技术与卫星精确定位和姿态控制技术,下为ALOS卫星的基本参数。发射时间:2006.01.24运载火箭:H-IIA卫星质量:约4000KG产生电量:7000W设计寿命:3-5年轨道:太阳同步,高度691.65KM,倾角98.16°重复周期:46天重访时间:2天数据速率:240MBPS(通过中继星)120MBPS(直接下传) RADARSAT-2是一颗搭载C波段传感器的高分辨率商用雷达卫星,由加拿大太空署与MDA公司合作,于2007年12月14日在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基地发射升空。卫星设计寿命7年而预计使用寿命可达12年,目前已投入运营。RADARSAT-2具有3米高分辨率成像能力,多种极化方式使用户选择更为灵活,根据指令进行左右视切换获取图像缩短了卫星的重访周期,增加了立体数据的获取能力。另外,卫星具有强大的数据存储功能和高精度姿态测量及控制能力。 TerraSAR-X是固态有源相控阵的X波段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分辨率可高达1米。TerraSAR-X重访周期为11天,然而由于具有电子光束控制机制,对地面任一点的重复观测可达到4.5天,90%的地点可在2天内重访。3种成像方式:高分辨率聚束式(SpotLight):1米分辨率,覆盖范围5 x 10公里,具有可变的距离向分辨率和景幅大小,几何分辨率高、入射角可选、多种极化方式。条带式(StripMap):3米分辨率,覆盖范围30 x 50公里,是SAR影像的基本拍摄模式,景幅框约30km,,长50 km,以入射角固定的波束沿飞行方向推扫成像,主要特点是几何分辨率高、覆盖范围较大、入射角可选,能生成双极化和全极化数据。其数据产品加上精密轨道数据,也可以用于重复轨道干涉测量,并获得观测目标区域的数字高程模型。扫描式(ScanSAR):16米分辨率,覆盖范围100 x 150公里,天线在成像时沿距离向扫描,使观测范围加宽,同时也将降低方位向分辨率,可应用与大面积文理分析。天线高度随着入射角的不同转换扫描宽度,设计的ScanSAR成像模式扫描宽度为100 km,相当于4个连续的stripmap扫描宽度,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中等几何分辨率、覆盖率高、能够平行获取多于4个扫描条带的影像,入射角可选,可获取单极化。基础影像数据· SSC(Single Look Slant Range Complex) 单视斜距影像· MGD(Multi Look Ground Range Detected) 多视地距影像· GEC(Geocoded Ellipsoid Corrected)· EEC(Enhanced Ellipsoid Corrected)地理纠正数据:· ORISAR 正射纠正影像· RANSAR 辐射纠正影像· MCSAR 镶嵌影像· OISAR 定向影像· DMSAR 升降轨融合影像 高分辨率雷达卫星COSMO-SkyMed是意大利航天局和意大利国防部共同研发的COSMO-SkyMed高分辨率雷达卫星星座的第二颗卫星,该卫星星座共有四颗卫星,整个卫星星座的发射任务于2008年底前完成。2007年6月8日,美国“德尔它”-2火箭成功发射意大利COSMO-SkyMed 1卫星。该卫星由泰勒斯阿莱尼亚航天公司建造,是意大利国防部与航天局合作项目的首颗卫星。该项目被称作COSMO-SkyMed星座,由4颗X波段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组成。卫星特点作为全球第一颗分辨率高达1米的雷达卫星星座,COSMO-SkyMed系统将以全天候全天时对地观测的能力、卫星星座特有的高重访周期、1米高分辨率卫星用途Cosmo-Skymed雷达卫星的分辨率为1米,扫描带宽为10公里,具有雷达干涉测量地形的能力。技术参数COSMO-SkyMed卫星的技术参数轨道参数:发射时间 2007年6月8日轨道类型 近极地太阳同步倾角 97.86°每天圈数 14.8125圈/天轨道周期 16天偏心率 0.00118近地点 90°半长轴 7003.52千米卫星高度 619.6mk升交点时间 6:00 A.M.卫星数目 4轨道定相 90° 2010年6月21日,德国在拜科努尔发射场通过第聂伯火箭将一颗雷达卫星射入太空,这颗卫星将与2007年发射的TerraSAR编队飞行,执行绘制将是全球最精确的3D地图的任务。这对卫星将在全球范围内一起测量地表高度变化,其精确度低于2米。建立这些数字高程模型,有无数的用途,可以帮助军用飞机超低飞行,可以给救济工作人员显示地震的哪里破坏最大。“我们的目标是产生一个分辨率和质量目前都还没有达到的模型。”卫星图像处理公司Infoterra GmbH 的Vark Helfritz博士解释说。他告诉BBC说,“这将是一个真正无缝的全球产品,而不是将片段的数据拼凑在一起”。 虽然编队飞行扩展了单颗卫星的功能,提高了单颗卫星的性能,但编队飞行中卫星的密集分布,其覆盖依然是非连续的;如果要实现连续覆盖,则由编队飞行组成卫星星座,即编队飞行卫星星座。在传统的卫星星座中,组成星座的单元为单颗卫星;而在编队飞行卫星星座中,组成星座的单元为飞行编队。编队飞行可以实现立体成像功能,由飞行编队组成的卫星星座则可以实现对某个区域的连续立体成像。SAR侦察卫星具有全天时、全天候、不受大气传播和气候影响、穿透力强等优点,并对某些地物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这些特点使它在军事应用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必将成为未来战场上的杀手锏。因此,各航天国家纷纷计划或正在发展自己的SAR侦察卫星。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21世纪是SAR卫星飞速发展的新世纪。
2023-07-29 21:52:451

envi添加椭球体没有权限怎么办?

把envi关了,然后在打开,再用,试试。envi特点:ENVI包含齐全的遥感影像处理功能:常规处理、几何校正、定标、多光谱分析、高光谱分析、雷达分析、地形地貌分析、矢量应用、神经网络分析、区域分析、GPS联接、正射影象图生成、三维图像生成、丰富的可供二次开发调用的函数库、制图、数据输入/输出等功能组成了图像处理软件中非常全面的系统。ENVI对于要处理的图像波段数没有限制,可以处理最先进的卫星格式,如Landsat7、 IKONOS、SPOT, RADARSAT, NASA, NOAA, EROS和TERRA,并准备接受未来所有传感器的信息。强大的多光谱影像处理功能ENVI能够充分提取图像信息,具备全套完整的遥感影像处理工具,能够进行文件处理、图像增强、掩膜、预处理、图像计算和统计,完整的分类及后处理工具,及图像变换和滤波工具、图像镶嵌、融合等功能。ENVI遥感影像处理软件具有丰富完备的投影软件包,可支持各种投影类型。同时,ENVI还创造性地将一些高光谱数据处理方法用于多光谱影像处理,可更有效地进行知识分类、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更便捷地集成栅格和矢量数据ENVI包含所有基本的遥感影像处理功能,如:校正、定标、波段运算、分类、对比增强、滤波、变换、边缘检测及制图输出功能,并可以加注汉字。ENVI具有对遥感影像进行配准和正射校正的功能,可以给影像添加地图投影,并与各种GIS数据套合。ENVI的矢量工具可以进行屏幕数字化、栅格和矢量叠合,建立新的矢量层、编辑点、线、多边形数据,缓冲区分析,创建并编辑属性并进行相关矢量层的属性查询。ENVI的集成雷达分析工具助您快速处理雷达数据用ENVI完整的集成式雷达分析工具可以快速处理雷达SAR数据,提取CEOS信息并浏览RADARSAT和ERS-1数据。用天线阵列校正、斜距校正、自适应滤波等功能提高数据的利用率。纹理分析功能还可以分段分析SAR数据。ENVI还可以处理极化雷达数据,用户可以从SIR-C和AIRSAR压缩数据中选择极化和工作频率,用户还可以浏览和比较感兴趣区的极化信号,并创建幅度图像和相位图像。地形分析工具ENVI具有三维地形可视分析及动画飞行功能,能按用户制定路径飞行,并能将动画序列输出为 MPEG 文件格式,便于用户演示成果。
2023-07-29 21:52:581

1∶万遥感地质填图应用数据选择

遥感地质应用的第一步是选择合适的遥感数据以满足从图像上识别地质体的需要,图像类型的选择依据为地面分辨率、光谱分辨率和时相分辨率,其中地面分辨率、光谱分辨率为图像优选的主要依据。在选择了合适的图像类型后,时相分辨率在特殊景观条件下具有重要意义。地面分辨率是传感器能分辨可显示地物的最小面积,线状大于 0.2 mm、面状大于0.5 mm×0.5 mm的可显示地物,人眼均能识别。由于地质调查内容包括线状地物和面状地物,因此地面分辨率的选择应以最小面状地物的识别为准,选择图像理论上的最佳比例尺为:B≤L/P,其中 B 为最佳比例尺,L 为可显示的最小线度,P 为像元点的边长。考虑到面状地物最小识别能力,L 取 0.5 mm 为宜,计算可知,目前常用的 TM、ETM、SPOT、CBERS-1及 RADARSAT卫星数据及航空遥感资料均可满足 1∶25 万地质调查对遥感地面分辨率的需要。目前区域地质调查中应用的光谱主要为 0.38~2.5μm的可见光—短波红外段和7.0~15.0μm热红外光谱段,各种岩石矿物在不同谱段具有不同的特征光谱,谱段的宽窄、范围对目标地质体的识别作用不同,通过选取合理的波段及图像处理方法能够有效地提取地质目标。从现有卫星数据看,TM/ETM、SPOT、CBERS光谱范围均可不同程度地识别地质目标,其中尤以 TM/ETM为最佳,RADARSAT对云雪、植被等有一定的穿透能力,也是一种可选择的数据源。
2023-07-29 21:53:191

微波遥感数据几何纠正与配准

(一)微波遥感数据几何纠正几何纠正的目的是为了消除图像的几何畸变,保证RADARSAT-1 SAR数据的应用精度和与其他遥感数据、地质数据信息精确匹配,提高微波遥感数据对地质信息的分析能力。合成孔径雷达遥感的成像方式完全不同于光学遥感的成像方式,它是靠接收地面目标后向散射回来的电磁波信号经相关合成处理而成像的主动式遥感。目标点成像的几何位置是由回波信号传输的时间和相位两个因素来决定的。因此,在成像几何关系上通常称 SAR影像为距离投影。由于地形起伏的影响,距离投影的特点导致地面目标在 SAR 影像上产生前坡压缩,后坡拉伸、叠掩(坡顶返回的雷达电磁信号先于坡底被接收)和阴影(反向坡不被雷达透视等几何畸变)(图1-2)。通常,由于成像过程中存在上述几何畸变,因此对高差起伏较大的地区必须利用DEM数据来纠正前坡压缩、叠掩、阴影等变形。实际工作中由于 DEM 数据获取的困难性,往往采用1∶5万地形图选取控制点,来对微波遥感数据进行几何纠正。控制点的选择是在微波遥感图像上与地形图上选取容易确定的明显的固定同名地物点作为控制点,如道路交叉点、河流交叉点、河流拐弯点、山脊拐点、永久地物的交叉点、端点等。对微波数据纠正注意的问题主要为:图1-2 SAR影像的几何畸变(1)控制点在影像范围内均匀分布。首先选取4个角的控制点,然后均匀加密。(2)控制点在影像上有明显的识别标志,尽可能选在固定的地形地物交叉点上。(3)控制点的数量一般在20~30个。几何纠正误差一般不大于15 m。纠正方法为一次多项式,重采样方法采用三次卷积算法进行重采样。微波遥感数据纠正过程见技术框图(图1-3)。图1-3 微波遥感数据纠正技术框图(二)微波数据的配准方法数据配准就是实现同一区域、不同时相、不同类型数据的地理坐标和像元分辨率的统一。工作中采用了将TM数据与RADARSAT-1 SAR数据进行配准的方法。即以2000年5月10日的经地形图纠正后的雷达图像为基准图像,对 TM 图像进行配准。配准的主要原则为:(1)控制点在影像范围内均匀分布;(2)控制点在影像上有明显的识别标志;(3)控制点的数量一般在30~40个,山区、丘陵地区控制点适当加密;(4)重采样方法采用三次卷积算法进行重采样;(5)将配准后的影像进行分层叠加,检查其配准精度。
2023-07-29 21:53:261

遥感数据种类

在区域地质调查中,应用遥感技术经历了从黑白航空相片目视解译到广泛应用多平台多传感器航空航天遥感各种信息的过程。目前随着传感器系统的探测能力、质量、品种和分辨率的大大提高,可供遥感地质应用的航空航天遥感数据越来越多,其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遥感数据处理、解译、成果和交流也正在逐渐向数字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在中小比例尺的区域遥感地质调查中,已形成了以航天遥感数据为主,地面分辨率高的航空遥感为重要补充的技术格局;同时,遥感技术与地质、物化探等地学学科,以及其他领域的某些新技术、新方法(如GIS、GPS等)紧密融合,使区域地质调查中的遥感应用成为多学科、多技术互相渗透的综合应用体系。目前国内使用的星载多光谱遥感系统主要为表1-1所列。表1-1 目前常用的星载遥感技术系统从表1-1可以看出,TM数据的光谱覆盖范围0.45~2.35μm,划分7 个波段,最小的光谱间隔达6 nm,除一个热红外波段分辨率为 120 m 外,其余分辨率均为 30 m,幅宽185 km。整个波谱范围包括地球表面的各种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反映出的反射光谱及热辐射特性。由于 TM探测器波段设置合理,多波段优化组合图像可满足不同类地质信息解译提取,且效果明显,价格适中,适用于1∶25万区域地质填图应用。ETM数据的光谱覆盖范围,除全色波段外,与TM完全一致,其地质应用效果相同。由于ETM增设了0.5~0.95 μm的全色波段,分辨率为15 m,这样就为最佳波段融合处理提供了方便,且使图像解像率提高,地质信息更加丰富,细节更加清晰,价格适中,是1∶25万遥感地质填图的理想数据。SPOT数据的光谱范围0.5~0.89 μm,划分4个波段,其中3个多光谱波段分辨率为20 m,全色波段分辨率为10 m。由于其空间分辨率高,故图像信息丰富。因地面覆盖范围仅为60 km,相当于TM的1/3,单位成本高,故虽然是1∶25万遥感填图的理想数据源,但受价格影响,实际应用难度较大。CBERS-1数据的光谱范围为0.45~12.5μm,划分为11个波段,其中 CCD为5个,分辨率为19.5 m;红外光谱扫描仪为4个,分辨率为78~156 m;宽视场成像仪为2 个,分辨率为258 m。尽管 CBERS-1CCD相机各波段的空间分辨率较高,但为用户提供的数据波段数较少。因此,给波段组合选择带来困难,无法完成最佳波段组合的选择。在遥感填图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作为一种数据源使用。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可产生高分辨率目标图像,能直接显示目标物电磁波辐射特性的几何分布的成像雷达技术及其应用取得了重要进展。起初对 SAR 的应用研究是在机载条件下进行的。随着1978年 L波段Seasat SAR的发射、1981 年 SIR-A的上天及1984 年数字记录的SIR-B的升空,特别是进入20 世纪 90 年代,原苏联的 Almaz SAR、欧洲空间局的 ERS-1、ERS-2 SAR、日本的JERS-1 SAR、加拿大的Radarsat-1 SAR和美国航天飞机成像雷达SIR-C/X-SAR的成功发射与运行,更是将微波遥感技术的应用与研究推向了高潮(表1-2)。表1-2 主要在天星载合成孔径雷达系统特征RADARSAT-1 SAR数据来自加拿大1995年发射的雷达卫星。该卫星具有不同的成像技术参数(表1-3)。从表1-3可以看出,RADRASAT-1 SAR有 7 种不同的成像方式,每种方式对应着不同的分辨率、侧视角等参数。在实际应用中,所采用的数据为WIDE模式成像,侧视角为20°~49°,幅宽150 km×150 km,主要技术参数见表1-4。表1-3 Radarsat-1 SAR数据主要技术参数表1-4 阿龙山地区 RADARSAT-1 SAR数据主要技术参数Radarsat-1 SAR数据不仅仅提供了原始数据,而且提供了原始数据单个记录格式的描述、数据记录数、数据质量、数字信号直方图、处理后数据直方图、数据处理参数、卫星平台参数、姿态数据、辐射数据等,利用这些数据可以进行 Radarsat-1 SAR数据的各种预处理。机载遥感技术系统包括航空摄影(黑白、彩色、彩色红外)、光谱扫描(多光谱、热红外、成像光谱)、雷达等。目前区域地质调查中使用最多的航片是彩色红外航片,由于其空间分辨率和地面分辨率高,可满足区调填图各类地质体信息提取,但由于受数据形式、相片尺寸及价格限制,故在实际应用中难度较大;而成像光谱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较快、应用前景巨大的遥感技术,已进入实用化的机载成像光谱系统为 NASA的AVIRIS、美国GER公司的DAIS、澳大利亚的 HYMAP成像光谱仪,我国863-308 主题研制的OMIS模块化成像光谱仪也正在试运行中。成像光谱主要技术参数如表 1-5 所列,随着星载成像光谱系统的发射,成像光谱技术必将对区域地质与矿产勘查产生重大的影响。表1-5 目前常用的机载成像光谱技术系统
2023-07-29 21:53:581

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的主要任务

接收、处理、存档、分发各类地球对地观测卫星数据,为全国服务,同时开展卫星遥感影像数据接收与处理以及相关技术的研究。经过多年发展,地面站已形成了以北京本部数据处理与运行管理为核心,北京接收站(位于密云)为数据接收点的运行格局。接收站内配备大型接收天线2部、中小型接收天线2部及相关的各种卫星数据接收、记录设施多套,具备接收国内外15颗遥感卫星数据的能力,目前全天候运行性接收9颗卫星数据,初步实现了一站多星,多种分辨率和全天候、全天时、准实时。同时,北京总部针对不同卫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运行管理系统、数据处理系统、数据管理系统、数据检索与技术服务系统等。具备日处理各类卫星影像数据100多景的能力。地面站正式投入运行以来,为国家积累和保存了唯一的、极其珍贵的长达18年的空间对地观测数据资料,这是中国进行空间信息应用中宝贵的遥感卫星影像数据资源。数据种类涵盖多光谱与合成孔径雷达,空间分辨率从2.5米至100米。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已成为国家关键的对地观测卫星数据源,是国际上接收与处理卫星数量最多的地面站之一。接受卫星介绍 卫星参数:近极近环形太阳同步轨道轨道高度:705公里倾角:98.22o运行周期:98.9分钟24小时绕地球:15圈穿越赤道时间:上午10点扫描带宽度:185公里重复周期:16天 卫星绕行:233圈 波段号 类型 波谱范围 地面分辨率 1 Blue-Green 0.450-0.515 30m 2 Green 0.525-0.605 30m 3 Red 0.630-0.69 30m 4 Near IR 0.775-0.90 30m 5 SWIR 1.550-1.75 30m 6 LWIR 10.40-12.5 60m 7 SWIR 2.090-2.35 30m 8 Pan 0.520-0.90 15m 卫星参数:近极近环形太阳同步轨道轨道高度:705公里倾角:98.22o运行周期:98.9分钟24小时绕地球:15圈穿越赤道时间:上午10点扫描带宽度:185公里重复周期:16天 卫星绕行:233圈 波段号 波段 频谱范围μ 分辨率m B1 Blue-Green 0.45 – 0.52 30 B2 Green 0.52 - 0.60 30 B3 Red 0.63 - 0.69 30 B4 Near IR 0.76 - 0.90 30 B5 SWIR 1.55 – 1.75 30 B6 LWIR 10.40 – 12.5 120 B7 SWIR 2.08 - 2.35 30 基本信息:RADARSAT卫星是加拿大于95年11月4日发射的,它具有7种模式、25种波束,不同入射角,因而具有多种分辨率、不同幅宽和多种信息特征。适用于全球环境和土地利用、自然资源监测等。卫星参数:太阳同步轨道(晨昏)轨道高度:796公里倾角:98.6o运行周期:100.7分钟重复周期:24天每天轨道数:14卫星过境的当地时间约为早6点晚6点。重量:2750kg 工作模式 波束位置 入射角(度) 标称分辨率(米) 标称轴宽(公里) 精细模式(5个波束位置) F1- F5 37---48 10 50x50 标准模式(7个波束位置) S1- S7 20---49 30 100x100 宽模式 (3个波束位置) W1-W3 20---45 30 150x150 窄幅ScanSAR (2个波束位置) SN1 20---40 50 300x300   SN2 31---46 50 300x300 宽幅ScanSAR SW1 20---49 100 500x500 超高入射角模式(6个波束位置) H1-H6 49---59 25 75x75 超低入射角模式 L1 10---23 35 170x170 基本信息:JERS-1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于1992年发射。用于国土调查、农林渔业、环境保护、灾害监测。星上传感器SAR。卫星参数:太阳同步轨道赤道上空高度:568.023公里半长轴:6946.165公里轨道倾角:97.662o周期:96.146分钟轨道重复周期:44天经过降交点的当地时间:10:30-11:00空间分辨率:方位方向18米距离方向18米幅宽:75公里 基本信息:ERS-1 ERS-2 欧空局分别于1991年和1995年发射。携带有多种有效载荷,包括侧视合成孔径雷达(SAR)和风向散射计等装置),由于ERS-1⑵采用了先进的微波遥感技术来获取全天候与全天时的图象,比起传统的光学遥感图象有着独特的优点。卫星参数:椭圆形太阳同步轨道轨道高度:780公里半长轴:7153.135公里轨道倾角:98.52o飞行周期:100.465分钟每天运行轨道数:14 -1/3降交点的当地太阳时:10:30空间分辨率:方位方向<30米距离方向<26.3米幅宽:100公里 基本信息:CBERS-1 中巴资源卫星由中国与巴西于1999年10月14日合作发射,是中国的第一颗数字传输型资源卫星。卫星参数:太阳同步轨道 轨道高度:778公里,倾角:98.5o 重复周期:26天 平均降交点地方时为上午10:30 相邻轨道间隔时间为 4 天扫描带宽度:185公里星上搭载了CCD传感器、IRMSS红外扫描仪、广角成像仪,由于提供了从20米—256米分辨率的11个波段不同幅宽的遥感数据,成为资源卫星系列中有特色的一员。 红外多光谱扫描仪:波段数:4波谱范围:B6:0.50 –1.10(um)B7:1.55 – 1.75(um)B8:2.08 – 2.35(um)B9:10.4 – 12.5(um)覆盖宽度:119.50公里空间分辨率:B6 – B8:77.8米B9:156米 CCD相机:波段数:5波谱范围:B1:0.45 – 0.52(um)B2:0.52 – 0.59(um)B3:0.63 – 0.69(um)B4:0.77 – 0.89(um)B5:0.51 – 0.73(um)覆盖宽度:113公里空间分辨率:19.5米(天底点)侧视能力:-32 士32 广角成像仪:波段数:2波谱范围:B10:0.63 – 0.69(um)B11:0.77 – 0.89(um)覆盖宽度:890公里空间分辨率:256米 卫星参数:法国SPOT-4卫星轨道参数:轨道高度:832公里轨道倾角:98.721o轨道周期:101.469分/圈重复周期:369圈/26天降交点时间:上午10:30分扫描带宽度:60 公里两侧侧视:+/-27o 扫描带宽:950公里 波谱范围:   多光谱Ⅺ B1 0.50 – 0.59um 20米分辨率 B2 0.61 – 0.68um   B3 0.78 – 0.89um SWIR 1.58 – 1.75um 全色P10米 B2 0.61 – 0.68um
2023-07-29 21:54:351

 遥感技术

地质遥感(RS:Remote Sensing)方法始于20世纪40年代,当时主要是利用大、中比例尺的航空图片进行目视解译。后来这些方法又应用到星载遥感图像中,如应用到可见光、热红外光和雷达图像中等。70年代以来,陆地卫星遥感技术的工作波段从可见光-近红外光扩大到可见光-近红外光与热红外光,传感器ETM和ETM+TM增加了P波段(520~900nm),提高了空间分辨能力(从15m到10m再到5m)。进入80年代,地质遥感方法出现了质的飞跃,主要表现在能够:①以数字记录方式获取空间信息;②利用计算机处理地表图像和③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将多元数据结合分析,如对遥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地质数据进行分析。新一代的工程遥感以数字形式记录,可获取机载或星载遥感电磁波谱中不同波段的信息,分低(1000m)、中(600~30m)、高(10~2m)3种分辨率。被动遥感可获取频段很宽的回波信号;主动遥感尤其是雷达遥感可获取或记录不同极化状态的数据。20世纪90年代遥感技术研究有2个前沿方向:一是成像光谱遥感技术;二是成像雷达遥感技术,而以后者发展尤为突出。自1991年以来,人们已先后发射入轨6个星载及航天机载合成孔径雷达(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20世纪末的遥感技术在应用上有2个特点:其一是遥感数据的来源不断拓宽、更新以及数据的分辨率和精度的不断提高,因而使人们对图像数据的使用有了选择的余地,可利用的数据除陆地卫星(Landsat)外还有Spot、Radarsat、Moms、ERS-1、JERS-1和中国的资源卫星提供的数据以及航空遥感数据等。1990年,美国对南半球海域的高精度星载雷达测高数据(Geosat/GM)解密。同时,用于提高测量覆盖率和换算精度的多星、多轨道数据加密技术得到解决,使星载雷达测高技术用于海底地形、构造研究与制图达到一定程度实用化。加拿大于1995年发射的Radarsat-1雷达卫星标志着星载微波遥感的突破性进展。该卫星对扫描式成像可分别做500km宽幅带、100m地面分辨率和50km宽幅带、优于10m地面分辨率两种成像模式。1997年底,1m分辨率的Space Imaging EOSAT的先期卫星CARTERRA-1发射升天。1996年日本首次发射了用于全球变化研究的“高级地球观测卫星”(ADEOS),对陆地和海洋进行精确的数据采集和成图。其二是遥感图像数据处理方法的不断完善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其应用范围不但有地质资源调查、环境、工程、铁路勘测,还有煤层自燃、森林火灾和洪水灾害监测等。美国首次发射了磁卫星MAGSAT,用于全球磁力矢量测定,并据此将地球磁场分为核心场、壳源场和外部场3部分。另外,利用卫星轨道参数变化可获得多级大地水准面形态及地球南北半球的非对称关系。空间技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卫星遥感技术的进步。遥感影像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的提高扩展了它的应用领域。计算机运算速度和容量成数量级的增加、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人工智能的应用为分析处理大数据量的遥感和地理数据创造了条件。而数学模型作为联系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与实际应用之间的纽带则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未来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是综合对地观测系统的建立。这一观测系统由航天、航空和地面观测组成,具有提供定位、定性和定量数据的能力。这一系统又是一个全天候、全方位的综合系统,能对地理、生物、地球物理场和化学过程进行全面调查,从而为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区域经济协调和持续发展提供系统的科学数据和信息服务。对地观测空间卫星子系统是由大型极轨组合平台和小卫星系列即多高度、多种轨道卫星组合成的观测体系。从资源与环境监测需要的角度来看,卫星发展的重点包括能连续提供高质量的观测数据、具长寿命的观测技术、以定量化为目标的超多波段成像光谱技术、不受云层影响的微波传感器技术、以海洋和大气为主要对象的探测器技术和能在全球空间、全天候、全时域进行连续、快速和高精度导航定位的全球定位系统技术。A.V.Perisov(1998)认为21世纪遥感技术有如下两个发展方向:(1)在遥感数据处理子系统中,多波段雷达系统因其不受气候条件限制,故得到迅速发展;热红外遥感系统的空间分辨率和温度分辨率将得到提高,从而可以探测深层的地下构造。光谱仪和扫描仪的分辨率已达极限,但仍将用于植被覆盖区研究。(2)在遥感数据解译子系统中,计算机专家系统将逐渐发展起来。高速度、高精度、大容量遥感数据处理系统的建设是21世纪遥感技术发展中的另一重要问题。由于在资源与环境动态监测中要查清的季度和年度变化的数值很小,因而对精度的要求很高,一般应稳定在90%~95%。同时,空间遥感技术的发展将导致传感器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等的大幅度提高,从而使卫星图像的数据量和计算机处理运算量大幅度增加。在这方面,神经网络计算机和专家系统将对高速度、大容量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处理系统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采用神经网络,可利用其全并行处理、自适应学习和联想功能等特点,解决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等特大数据量和信息特别复杂的问题。此外,作为星载成像雷达的有力支持系统,部分主动式机载微波系统具有更强的资源勘察潜力。美国的机载留米奈克斯系统(紫外光源激发)能检测出与W、Mo、Zn、Au和U等矿床相伴生的荧光性矿物的分布。表5.1列出了部分星载成像雷达系统的相关数据。表5.1 部分星载成像雷达系统续表
2023-07-29 21:54:531

含水率的定义

中文名称:含水率 英文名称:moisture content;water centent 其他名称:含水量 定义1:纤维材料及其制品的含水重量与干燥重量的差数对其含水重量的百分率。 所属学科:水产学(一级学科);捕捞学(二级学科) 定义2:土体中水的质量与土颗粒质量之比,以百分率表示。 所属学科:水利科技(一级学科);岩石力学、土力学、岩土工程(二级学科);土力学(水利)(三级学科)
2023-07-29 21:55:045

微波遥感图像特性

微波遥感是使用波长从 1mm 到 100cm 范围内的电磁波获取地物微波信息,探测地物特性的一种方法。微波遥感的突出优点是具有全天候工作能力,不受云、雨、雾的影响,可在夜间工作,并能透过植被、冰雪干沙土,以获得近地面以下的信息。微波遥感有两种成像方式,一种是主动成像方式,即利用传感器向地面发射微波,然后接受其散射波的成像方式,如合成孔径雷达、微波散射计、雷达高度计等都是些种成像方式; 另一种是被动成像方式,即观测地表目标的辐射方式,如利用微波辐射计成像。这里主要介绍机载侧视雷达成像特点。( 一) 侧视雷达图像的色调特征侧视雷达图像上的色调深浅,反映了地物后向散射雷达回波能量的强弱。回波越强,图像上的色调愈浅,反之色调愈深。当地面目标非常光滑时,例如金属,这时电磁波产生镜面反射 ( 图 3-38a) ,没有或很少有回波返回到接收天线,图像呈现黑色; 当地面目标的吸收能力很强时,例如水体,几乎没有雷达波束返回到接收天线,图像也呈现黑色。当地面目标的表面状况粗糙,电磁波射入后向四面八方发生不同角度的反射,这就产生了散射作用 ( 图 3-38b) 。散射发生时,雷达波有后向散射,即在入射方向上返回,被接收天线接收; 还有一种情况是入射波束没有从地物表面发生后向散射,但由于建筑物或高出地面的某些物体接收反射信号后的二次反射使接收天线接收到回波,这种反射称角反射( 图 3-38c) 。天线接收回波辐射信号后形成微波图像,图像上的亮度差异就是天线接收的辐射强弱差异。这种差异引起的原因有许多,其中地物表面的粗糙度、地物的电学特征、雷达波的极化 ( 偏振) 性质等都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而地物表面粗糙度又与雷达波长和雷达照射的俯角大小有关。图 3-38 反射 ( a) 、散射 ( b) 、角反射 ( c)1. 极化性质雷达图像上的色调特征与雷达波的极化性质有关。雷达波的极化 ( 偏振) 性质是指电场强度矢量方向随时间变化的方式,通常用电场强度矢量端点,在空间描绘出来的轨迹来表示,并规定电场的方向为极化方向。若电磁波电场矢量与入射面垂直被称为水平极化( H) ,若与入射面平行则称垂直极化 ( V) 。侧视雷达天线若发射和接收的都是水平极化波或都是垂直极化波,称同极化 ( HH 或 VV) 。若发射的极化波和接收的极化波不同,则称为交叉极化 ( 用 HV 或 VH 表示) 。大多数地面物体返回的电磁波极化性质与入射波极化性质相同。侧视雷达使用的微波极化性质不同,地物产生的回波强度也有差别,在雷达图像上的色调也会不一样,从而可以区分地物的性质。在以往资源调查中,绝大多数图像是采用 HH 方式获取的,因为这种回波信号最强。2. 地面粗糙度、波长、入射角的影响通常,地物表面光滑产生微波反射,而表面粗糙则产生微波散射。但由于波长及接触地面的入射角对地物的影响,在同样的地面情况下,出现不同情况。如对波长短的波束是粗糙的地物面,对于波长长的波束就可能变成光滑地物面了。入射角的影响也是类似,有实验表明当俯角在 15° ~ 55°之间时,地面的回波信号较强,成像效果较好,但是对不同地形条件,成像的最佳俯角也不一样。3. 与地物的电磁波特性有关物体的电磁波特性可以用复介电常数来量度,这个参数是各种不同物质的反射率和电导率的一种指标,复介电常数增大使地面反射率增高。一般金属物体电导率很高,反射雷达波很强,如金属桥梁、铁轨、铝金属飞机等。水的复介电常数为 80,对雷达波反射也较强,因此岩石和土壤的复介电常数随着湿度的增加约呈线性增大的趋势,所以潮湿的地面比干燥的地面更容易反射雷达能量。当然地物反射雷达波的特性也要与其他引起色调变化的因素结合起来分析,如水面很平坦时,由于形成镜面反射,反射波很弱。( 二) 侧视雷达图像的几何特性由于侧视雷达卫星是斜距投影,因此会引起图像产生近距离压缩、透视收缩、叠掩,使雷达图像的几何校正难度比较大。1. 近距离压缩观察图 3-39,有三个地物目标 A,B,C,就线性长度而言,三个目标物相等,因此在图像上应该表示为等长,这种图像称之为地距图像。实际上,雷达图像是通过天线接收倾斜方向的回波而生成的,我们称之为斜距图像。同样线长的目标物 A,B,C,由于在不同距离上产生回波,斜距图像显示出的地物为A1,B1,C1,它们的长度与原地物目标 ( A,B,C) 的视角的大小相关,视角越小、也就是地物距天线越近,在斜距图像上的长度就缩小越多,即 A1< Bl< C1。从图上就可以看出,同样长度的地物,投影到不同视角的对应半径上长度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为斜距显示的近距离压缩。随着地物与雷达天线距离的变化,图像上的比例尺也在变化,形成几何失真现象。图 3-39 图像近距离压缩示意图2. 透视收缩和叠掩由于雷达卫星为侧视工作模式,当地形有一定的坡度时就会产生透视收缩,当坡度大到一定的角度就产生图像叠掩。图 3-40 表示出三种面向雷达发射的坡度不同的山坡情况。当雷达波束出发后,对于图 3-40a 中面向雷达山坡,山坡较缓,雷达波束先到坡底,再到坡中部,最后到达坡顶。原来的山坡坡长为 L,在图像上则显示为 ΔR,则 ΔR < L,这种现象称为透视收缩。透视收缩是指山上面向雷达的一面在图像上被压缩,这—部分往往表现为较高的亮度。根据前面关于斜距图像的分析,坡底的收缩一定比坡顶的收缩度大,各处收缩尺度不同,山坡的坡度越大,收缩量越大。图 3-40b 中,山坡倾斜度很大,致使雷达波束传播时先到坡顶,再到坡中部,最后到达坡底。这时原来的山坡波长 L,在图像上显示为 ΔR",显然 ΔR" < L。但这时靠近天线的一端是山顶而不是山底,正好与图 3-40a 相反,也就是说当面向雷达的山坡很陡时,出现山顶比山底更接近雷达的情况,因此在图像的距离方向上,山顶与山底的相对位置出现颠倒,这种现象称为雷达叠掩。同时收缩度也与前面相反,坡底的收缩度变小,坡顶的收缩度变大。图 3-40c 是一种特殊情况,即当斜坡上的部位基本位于与天线同等距离时,将雷达波同时反射回去,在图像上斜坡成为一个点,坡长与坡度都看不到了。图 3-40 透视收缩和叠掩示意图3. 雷达图像阴影由于地形的变化,雷达波束有不能达到的地方,这是由于这些地方没有回波信号产生,在图像上就会出现一个暗区,这就是雷达阴影区。山坡距雷达天线越远,波束越倾斜,或者山坡的后坡倾角越大,阴影也越长,阴影区的面积就越大 ( 图 3-41) 。图 3-41 雷达阴影图示意图( 三) 侧视雷达图像的透视性侧视雷达由于一般采用厘米波,波长比可见光大得多,对云雾、树木具有穿透能力,所以雷达成像时,不受气象、植被条件的影响,具有全天候工作能力,这对于经常受云雾笼罩的地区显示出特殊的意义。例如图 3-42 是在热带地区 ( 印度尼西亚) 的侧视雷达图像,该区全年绝大部分时间有浓厚的云层,地面森林覆盖度大,但由于雷达能穿过云层和树木,得到的是地面图像,因此可以在雷达影像上清晰地看到火山地貌。同时侧视雷达对地物也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能透过一定深度的松散土层、冰层等取得地形、地质资料,对隐伏构造的判译也很有利。但侧视雷达对水体几乎不能穿透,水体对雷达波的敏感反应,可以用来探测浅层地下水的埋藏深度。雷达对地物的穿透深度,随物体性质不同有很大差别,并随波长的增加而增大,具体变化如图 3-43 所示。图 3-42 赤道地区 ( 印度尼西亚某地区)侧视雷达像片图 3-43 侧视雷达对不同地物的穿透深度示意图复习思考题1. 什么是成像遥感技术系统? 由哪几部分组成?2. 传感器的基本组成包括哪四个分系统?3. 传感器性能包括哪些方面?4. 图像像元的意义是什么?5. 典型的摄影方式遥感器有哪些类型?6. TM 专题制图仪工作的基本特点是什么?7. 红外扫描仪工作的基本特点是什么?8. 成像波谱仪的基本特点是什么?9. 简述固体自扫描传感器的成像过程。10. 真实孔径侧视雷达与合成孔径侧视雷达的分辨率有何区别?11. 简要说明 Landsat-5,7 陆地卫星轨道参数及其搭载传感器工作参数。12. 简要说明 SPOT 卫星、QuickBird 卫星、CBERS 卫星、Radarsat 卫星搭载传感器类型及其工作参数。13. 航空摄影遥感图像上像点位移的规律是什么?14. 说明 TM,ETM + 图像上各波段的工作波长、地物的波谱特性。15. 简要说明固体自扫描图像特性。16. 白天和夜间热图像上水体的色调特征各是什么? 为什么?17. 说明光阴影、热阴影、雷达阴影有何区别。18. 成像雷达图像影像色调深浅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2023-07-29 21:56:011

遥感数据地学特征

遥感数据是1∶250000遥感地质解译必需的基础数据源。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遥感数据提取地质专业信息,应系统地了解掌握各类遥感数据的基本技术参数、地学特征,确保数据类型、最佳波段和最佳波段组合的选取。4.1.1 LANDSAT卫星数据系列系指MSS、TM、ETM+数据。TM数据光谱覆盖范围0.45~2.35μm,共划分7个波段,除一个热红外波段空间分辨率为120m外,其余分辨率均为30m,地面覆盖185km。与TM相比,ETM+数据增设了光谱范围0.5~0.95μm的全色波段,全色波段空间分辨率为15m,热红外波段分高增益和低增益两种模式,空间分辨率为60m,ETM+全色波段的增设为波段融合处理提供了条件,提高了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地质信息更加丰富,细节更加清晰,成图比例尺可达到1∶50000,是中比例尺遥感地质调查的最佳数据。MSS数据空间分辨率79m,扫描宽度180km,在可见光谱、近红外光谱范围内(0.5~1.1μm)划分为4个波段,与TM1~TM4波段基本一致,可作为宏观地质解译分析与中小比例尺资源环境变化调查的基础数据之一(附录A表1)。4.1.2 SPOT数据系列系指SPOT1~SPOT5卫星数据。SPOT1、2、3波段覆盖的范围为0.51~0.89μm,划分为绿、红和近红外3个多光谱波段,空间分辨率20m,1个全色波段,空间分辨率10m。SPOT4增设了一个光谱范围为1.58~1.75μm空间分辨率为20m的短波红外波段,其他和1、2、3号卫星波段范围相同。与SPOT1~SPOT4卫星相比,SPOT5卫星上载荷作了重大改进,包括两个高分辨率几何装置(HRG)和一个高分辨率立体成像装置(HRS)。两个高分辨率几何装置HRG能获取60km×60km的四种高分辨率影像。高分辨率立体成像装置HRS能获取120km×120km的全色影像。它使用两个相机沿轨道方向(一个向前,一个向后)实时获取立体图像。较之SPOT1~SPOT4的旁向立体成像模式(轨道间立体成像)而言,SPOT5几乎能在同一时间和同一辐射条件下获取立体像对。SPOT5的3个多光谱波段的空间分辨率提高到10m,全色影像的空间分辨率为5m,超模式全色影像空间分辨率为2.5m。SPOT1~SPOT5的可见光谱、近红外光谱范围与TM1~4波段基本一致,地质应用目标相近,SPOT4和SPOT5增加了1个短波红外波段。由于SPOT数据系列的空间分辨率高,图像信息丰富,SPOT1~SPOT4的成图比例尺可达到1∶30000~1∶50000,SPOT5可达到1∶10000,可作为大比例尺遥感地质调查的理想数据(附录A表2)。4.1.3 CBERS数据系列该卫星数据光谱范围为0.45~12.5μm,共划分11个波段(附录A表3),其中CCD成像波段5个,星下点的空间分辨率为19.5m,扫描宽度为113km。即可见光谱、近红外光谱范围内有4个波段和1个全色波段,其1~4波段与TM1~4波段基本一致,地质应用目标相近。红外多光谱扫描仪(IRMSS)有1个全色波段(0.50~0.90μm)、2个短波红外波段(1.55~1.75μm、2.08~2.35μm)和1个热红外波段(10.4~12.5μm),扫描宽度119.5km,全色、短波红外波段的空间分辨率为78m,热红外波段的空间分辨率为156m;宽视场成像仪(WFI)有1个可见光波段、1个近红外波段组成,星下点的空间分辨率258m,扫描宽度890km,红外多光谱扫描仪(IRMSS)与宽视场成像仪(WFI)数据可作为宏观地质解译分析的重要数据。CBERS数据系列可作为1∶250000遥感地质调查的参考数据源。4.1.4 ASTER数据ASTER是Terra卫星上的一个高级光学传感器,包括了从可见光到热红外共14个光谱通道,扫幅60km。其中可见光近红外(VNIR)划分3个波段及一个立体后视单波段,光谱范围0.52~0.86μm,空间分辨率15m;短波红外(SWIR)划分6个波段,光谱范围1.600~2.430μm,空间分辨率30m;热红外(TIR)划分5个波段,光谱范围8.125~11.65μm,空间分辨率90m。其数据的主要特点是光谱范围覆盖宽,从0.52~11.65μm;辐射分辨率高,噪声等效功率(NEP)0.5%~1.3%;可以提供15m(可见光近红外)、30m(短波红外)、90m(热红外)3种空间分辨率的数据;在单条轨上可以获取近红外立体影像数据。成图比例尺可达到1∶50000~1∶100000,可作为1∶250000遥感地质调查的数据源。4.1.5 雷达卫星数据主要包括加拿大Radarsat卫星和欧共体ERS卫星数据系列。其数据应用特点是对冰雪、植被、沙土等具有一定的穿透性,对植被覆盖下和一定深度范围内的隐伏地质体具有揭示作用。另外,对干旱地区干涸盐湖的调查效果更明显,因此具有专项遥感地质调查的技术特点。4.1.6 成像光谱数据成像光谱技术是遥感技术逐步实现利用宏观手段进行地物微观信息探测的重要手段,一直是全球遥感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尤其是随着成像光谱卫星数据(hyperion)获取成功,更加推动了成像光谱技术应用的深入发展。成像光谱数据主要通过机载和星载两种方式获取,目前主要以机载成像光谱仪获取为主。成像光谱在地学应用方面有独到之处,是实现常规填图向矿物填图转变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附录A表4)。
2023-07-29 21:57:131

遥感卫星地面接收站

遥感卫星地面站是跟踪、接收、记录、处理遥感卫星数据的地面系统。一般由地面接收站和地面处理站两部分组成。前者由大型抛物面的主、副反射面天线和磁带机组成,主要任务是搜索、跟踪卫星,接收并记录卫星遥感数据、遥测数据及卫星姿态数据。天线具有若干波段 ( 一般是 X 波段或 S 波段) 、全半球跟踪能力,安装方式为方位—俯仰,并设有自动倾斜机构,以解决卫星过顶的跟踪问题。接收记录的数据通常通过若干磁带机记录在高密度数字磁带 ( HDDT) 上。后者由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和光学图像处理系统组成。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主要功能是对地面接收站接收记录的数据进行回放输入,分幅并进行辐射校正和几何校正处理,最后获得卫星数据的计算机兼容磁带 ( CCT) 和图像产品。光学图像处理系统主要功能是对数据处理后生成的潜影胶片进行冲洗、放大、合成、分割,从而产生各种类型和规格的正负胶片和像片等产品。目前世界上有一定规模的遥感卫星地面站约有 25 个 ( 表 3-2) ,其中有 18 个是由接收美国陆地卫星数据开始发展壮大并形成较大规模的。为了进行全球范围的研究,美国在全世界设置覆盖大陆的陆地卫星地面接收站,目前运行的地面站已经达 21 个。全球陆地仅剩南极洲、中亚、西伯利亚等少数空白区。各国的接收站每接收一幅图,都要在当天用微波回送到美国的地球资源观测数据中心 ( EROS-Data) 。覆盖全球的卫星系统,遍布全世界的地面站,使美国优先获得全球性的地球资源信息,为进行全球研究提供了可能。表 3-2 世界主要遥感卫星地面站隶属机构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于 1986 年底在北京建成并投入使用,它面向全国提供卫星遥感数据及空间遥感信息服务,是我国大陆唯一的国家级民用多种资源卫星接收与处理基础设施。20 多年来,我国遥感地面站在接收、处理、存档、分发各类对地观测卫星数据,以及卫星遥感影像数据接收与处理相关技术的研究上取得了重大进步,从建成时只能够接收处理一颗光学遥感卫星发展到现在能接收处理十多颗卫星,谱段涵盖光学与微波,分辨率从 1000m 到 2. 5m,同时代理分发 0. 61m 高分辨率卫星数据,实现了重大的突破。目前,中国遥感地面站是国际资源卫星地面站网成员,是世界上接收与处理卫星数量最多的地面站之一,分别与美国、欧空局、加拿大、法国、印度等国家和组织的卫星管理机构签订了卫星数据接收协议。正在接收美国 LANDSAT-5,7,法国 SPOT-2,4,5,加拿大 RADARSAT-1,欧空局 ENVISAT-1 和 ERS-1/2,印度 RESOURCESAT-1,美国 Terra 和Aqua,以及中巴合作的 CBERS-02B 等 11 颗卫星数据,实现了全天候、全天时的对地观测。
2023-07-29 21:57:211

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的签约情况

地面站代表中国与美国、日本、欧空局、加拿大、法国各卫星管理机构签订各类卫星数据接收协议,成为国际对地观测网中有较大影响的重要一员。表一: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与国际卫星管理机构签约情况 NDSAT-5 美国 NASA/NOAA/EOSAT 1986年 JERS-1 日本 NASDA 1993年 ERS-1 欧空局 ESA 1994年 ERS-2 欧空局 ESA 1996年 RADARSAT 加拿大 CSA/RSI 1997年 SPOT-1/2/4 法国 CNES/SPOT IMAGE 1997年 LANDSAT-7 美国 USGS 2000年 SPOT-5 法国 SPOT IMAGE 2001年 ENⅥSAT-1 欧空局 ESA 2003年
2023-07-29 21:57:281

施建成的主要学术成就与承担科研项目:

一直从事微波遥感模型、反演和应用研究,在极化雷达、正反演模型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得到国际微波遥感领域学者的广泛认可。主要学术贡献包括三方面:对积雪的主被动定量微波遥感的理论和新方法发展的贡献;对土壤水分的主被动定量微波遥感的理论和反演算法发展的贡献;对雪,粗糙表面和植被的散射和发射理论模型发展的重要贡献。共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 30余篇,EI收录100余篇。负责雷达后向散射模型、土壤水分和积雪物理参数反演、水文小卫星等国际前沿项目。主持了10项NASA项目,4项ESA,3项NASDA项目,2项中国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中国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和2项中国气象卫星工程项目。包括:1. “风云三号卫星微波成像仪陆表温度、地表土壤水分和干旱指数反演算法及原型软件包研发”,2006-20072. “风云三号卫星微波成像仪雪深、雪水当量反演算法及原型软件包研发”,2006-2007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分辨率混合象元雪填图算法研究”,2006-20094. 国家西部重点基金项目“青藏高原近20年土壤水分及雪水当量参数反演研究”,2004-20085.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地球表面时空多变要素的定量遥感理论及应用》之第八课题“微波遥感及水文气象在定量遥感中的应用”,2001-20056. PI-MODIS和ASTER积雪产品验证,1997.10-2001,NASA7. PI-SAR数据在积雪测量中的应用评估,1999.7-2002,NASA8. PI-基于Radarsat数据的土壤水分变化估算及其在水文建模中的应用,2001.3-2004,NASA9. PI-主被动微波遥感相结合的雪水当量估算研究,2005.7-2006,NASA10. PI-积雪过程计划卫星之雪特性参数反演算法发展,2006.6-2009,NASA11. Co-PI, 基于SIR-C/X-SAR高山区的积雪特性研究,1988.7 – 1999.4, NASA/JPL12. Co-PI-陆面过程模式、微波遥感和实地观测在寒区过程的多尺度聚合研究,2002.2-2005,NASA13. Co-PI-HYDROS(水圈计划-NASA地球系统科学开创项目)A阶段,2002.7-2003.12,NASA14. Co-PI-基于水文科学的多分辨率雪产品研究,2003.7.1-2008.6.30,15. Co-PI-HYDROS(水圈计划-NASA地球系统科学开创项目)B阶段,2004.1-2006.11,NASA16. PI-高山地区利用ENVISAT数据的雪参数估算与积雪融化预报,1999-2007,ESA17. Co-PI-基于ERS-2的高山地区的积雪特性研究,1998-2000,ESA18. Co-PI-基于ENVISAT/ASAR数据的土壤水分估算及其在水文建模中的应用,ESA19. Co-PI-寒区水文学高分辨率观测卫星计划(CoreH2O),A阶段,ESA20. PI-基于ALOS数据的雪参数估算研究,2002-2009,JAXA21. Co-PI-基于PALSAR的土壤水分制图研究,2002-2009,JAXA22. Co-PI-基于青藏高原的陆地表面水文参数的PALSAR算法发展与验证,2002-2009,JAXA
2023-07-29 21:57:411

“数字流域”发展现状

“数字流域”是由“数字地球”衍生出来的对不同领域(区域)信息的描述,是水利管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将数字化、建模、系统仿真等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河流(流域)管理开始,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传统的水利管理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河流(流域)的现代化管理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数字流域”的内涵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完善。“数字流域”是河流(流域)现代化的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讲则是“数字化管理”,是应用遥感(RS)、数据收集系统(DC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现代通信等高科技手段,对河流(流域)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等各个复杂系统的数字化、数字整合、仿真等信息集成的应用系统,并在可视化的条件下提供决策支持和服务。目前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及欧洲等发达国家已逐步实施了流域现代化管理,并已在实际工程和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收到了巨大的效益。1.国外“数字流域”建设情况国际上,河流的管理在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管理方面,可分为四个阶段:传统管理阶段、设备开发及新技术应用阶段、计算机管理模拟阶段和网络技术及仿真技术阶段。美国、加拿大、日本、法国及澳大利亚等国家,已从第三阶段跨越到第四阶段,从单一的河流(流域)管理上升到国家级的管理,并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美国和日本还达到了国家级资源的管理,并实现了数据平台和软件的统一共享。目前我国主要流域管理,还处在第三阶段,正在向第四阶段过渡。(1)美国流域现代管理:美国在流域管理方面可以说代表了当今国际发展的方向,各种软件和模拟仿真模型、高新技术手段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流域水资源及相关方面的管理是联邦政府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全美几乎所有江河湖泊水文水质信息等资料从国际互联网上可以看到数据的管理状况。对美国每一个河流(流域)而言,流域内资源的管理是相对独立的系统,都建立了完善的水情自动测报网络系统、防洪自动预警系统及实时监测系统。河流(流域)数据采集所采用的主要手段为遥测遥感技术,影像信息获取主要依靠法国SPOT卫星、加拿大RADARSAT卫星、美国LANDSAT、NOAA卫星等及相关的高新技术设备,如测雨雷达及实时监控设备,采集数据信息主要包括雨量、水位、水质、水温等;信息传输主要采用微波、超短波、光缆、卫星等技术。在河流(流域)洪水预报、调度方面广泛采用计算机模拟技术进行多目标优化,提高了整个水资源系统的综合利用水平,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在决策支持方面,根据河流(流域)的特点建立了各自的决策支持和模拟仿真系统。(2)欧洲卢瓦尔河(法国Loire)及莱茵河流域(德国Rhine)现代管理,随着欧洲一体化,欧洲各国的界线越来越不明显,对河流(流域)管理也逐步趋向一致。欧洲流域现代管理主要体现在监测、数据采集、传输,数据库的建立和决策支持软件的开发应用。现代先进技术的应用主要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遥测技术的应用、微波遥感数据应用、卫星遥感应用及现代量测技术的应用。目前欧洲发达国家河流的自动化、半自动化监测网络已基本完善,其监测网络主要由固定观测站、地面雷达网、遥感卫星等组成,包括:水质监测网、水文、气象监测网、大地测量站网、遥感和航测及其他监测站网。遥感监测卫星主要有:IRS-P2、ALMAZ-1B、METEOSAT、LANDSAT、SPOT和ERS卫星等。如:莱茵河流域管理的基础数据分别来自于SPOT、TM、SAR、ERS图像信息、DEM和水文、气象站点的实测资料。欧洲用于流域管理的数据库有:水文资料数据库、气象资料数据库、水质资料数据库、地理数据库、水质水量评估结果数据库等,如法国用于卢瓦尔河流域管理的数据库分别由水数据库、雨量分布学数据库和地理学数据库等组成。流域管理数据库的主要任务是收集实时数据(原始数据、未校验数据),并进行数据资料的检验、整编、存档和处理;其功能是检验数据的可靠性、维护数据的完整性和数据资料利用的有效性,为水资源利用、防洪、水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等方面提供数据。为方便流域管理,建立了卫星影像处理模型、生态系统模拟模型、水质模拟模型、地表水管理模型、地下水运作及管理模型、洪水预警预报模型等,并开发了相应的系统软件。同时,配合完善的网络体系,实现了水文、水质、生态等资料的网络化,达到了为决策管理服务的目的。(3)日本河流信息系统建设:日本自1975年建立第一个河流信息系统至今,已经开发建立了三代河流信息系统。1975年日本在木曾川水系建立了第一个河流信息系统。为满足信息的多样化需求,建设省约从1994年开发第二代综合河流信息系统。缩短了信息收集的周期,增加了对水质、积雪、气象、水土流失、堤坝安全等方面监测数据的采集。为完善第二代管理系统,1999年开发了第三代系统。为促进管理的信息化和信息的公开化,建设省将其拥有的1级水系的水文地质数据做成数据库,并在国际互联网上公开。2.国内“数字流域”建设情况“数字流域”概念提出后,国内许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数字流域”的整体框架。周晓峰等(2003)认为,“数字流域”的主要内容首先是对海量的多维流域数据进行管理,其次是为各种应用提供可用的调用。袁艳斌等(2001)提出了“数字流域”建设的“多S层”结构。汤君友等(2003)提出了一个由服务体系、技术规范、数据及管理、模拟模型四种功能模块组成的数字流域整体框架。牛冀平(2003)提出了一种数字流域的正交软件体系结构。刘吉平等(2001)提出了以互联网或企业专用网为网络支持,以ArcSDE/ArcInfo为GIS平台的数字流域空间信息系统的框架结构。张秋文(2001)、刘家宏和王光谦(2006)等论述了包括数据层、模型层和应用层三个层次的数字流域整体框架。上述研究无疑为我国数字流域的建设奠定了基础。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先后开始了“数字海河”、“数字黄河”、“数字长江”等一系列数字河流的建设。2002年6月,海河水利委员会编制完成了“数字海河流域总体规划”,计划在10年内建成“数字海河”。目前初步建成了流域骨干防汛信息网络和以海河水利委员会为中心的系统骨干信息传输网络,对潘家口水利枢纽等重点工程实现了自动监控,初步建成了流域水资源保护信息系统、京津重要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密云水库上游水土保持监测系统。黄河水利委员会将“数字黄河”和“原型黄河”、“模型黄河”一起并称“三条黄河”,明确提出“数字黄河”的最终目的是为有效治理黄河提供决策支持信息。2003年4月,水利部正式批准“数字黄河”工程规划。目前作为“数字黄河”一期工程的“小花间暴雨洪水预警预报系统”和“黄河水量调度系统”已经投入使用。长江水利委员会规划了“数字长江”的三阶段建设任务。近期目标:到2003年建成“长委”内部网和水利基础数据库;中期目标:到2005年建成11个委级应用子系统和安全体系并投入运行;远期目标:到2010年完成长江流域水利信息共用平台和综合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基本实现“数字长江”的宏伟构想。“数字长江”三阶段任务分别对应数字流域框架的三个层次,即数据层、模型层和应用层。除上述三大流域开展“数字流域”建设之外,其他河流如松辽流域、太湖流域、珠江、黑河、淮河等也逐步开始实施流域信息化管理,实现流域管理的现代化、科技化和信息化。
2023-07-29 21:58:041

srf文件是什么文件

ENVI 概述 如何使用本手册 本手册包括若干章节;每章描述 ENVI 提供的一系列处理程序。多数章节遵循 ENVI 的菜单结构。例如,第 4 章的标题为 “Basic Tools”,它描述的功能可以在 ENVI 的 Basic Tools 下拉菜单下找到。5 个附录分别针对:ENVI基本功能、文件格式、波谱库、地图投影以及描述 ENVI 该版本的新特征。该介绍性章节包括与 ENVI 图形用户界面(GUI)的交互,使用 ENVI 窗口,及其它介绍性材料。新的 ENVI 用户使用前务必认真阅读本手册,以及附带的 ENVI 教程。 对于章节中的每个主题,功能描述之后给出了实现它的一步步向导。向导中描述了参数,通常还附有建议和例子。大多数功能 (除了交互的功能) 从 ENVI 的下拉主菜单启动。出现包含接受用户输入参数的对话框。许多参数包含系统默认值并且有一些是可选的。当功能运行时,出现一个处理状态窗口。 运行功能的一步步向导被编号并且用粗体显示。鼠标控制菜单选项与用斜体字印刷的下拉菜单一同出现。子菜单用 “>” 连接。每个步骤内的选项用项目符号显示。按钮名用引号标明,对话框标题以大写字母开头。一些对话框内部有下拉菜单。每个下拉菜单下的选项通常在以该下拉菜单名为标题的一节中描述。 例如,这些是如何对一个文件进行中值滤波的向导: 1. 从 ENVI 主菜单,选择 Filters > Convolutions > Median 。 将出现一个文件选择对话框, 允许你交互地改变目录并选定需要的输入文件。 2. 通过点击文件名,再点击 “OK” 或 “Open”,来选择所需要的文件。 若有必要,使用任意空间和/或波谱的构造子集(subsetting)。 3. 当出现 Convolution Parameters 对话框,在 “Size” 文本框中,输入所需要的滤波器大小。 4. 选择输出到 “File” 或 “Memory”,若需要,键入一个输出文件名。 5. 点击 “OK”,开始处理。 ENVI 图形用户界面( GUI ) 要有效地使用 ENVI,你必须熟悉图形用户界面(GUI)的概念。GUI 提供与菜单和数据交互的一种图形方式。通过使用鼠标或其它指定设备来指向和单击或点击和拖曳,从而完成选择。本手册假设你熟悉这些概念,并且把描述限定到 ENVI 的 GUI 。 ENVI 用户界面由小部件(widgets) 或控件(controls) 构成。小部件是 GUI 的组装部件––––它们允许你通过点击、输入文本、或选择,以与程序交互。选项由菜单组成,这些菜单由小部件构成。选择某个菜单项可以弹出一个对话框,它要求用户输入和交互。 所有的 ENVI 操作通过使用ENVI主菜单来激活,它由横跨屏幕顶部的一系列按钮排列成的小部件组成(显示在上面),或沿着一条边(显示在右边)。布局取决于用户选择的配置参数(第 786 页上的 “ENVI Configuration File”)。在该文档中,主菜单上的菜单项被称为 “ENVI下拉菜单”,并且用斜体印刷。以下部分将更详细地描述小部件和菜单。 鼠标按键描述 ENVI 整篇都提到使用三个按键的鼠标。没有至少 3 个按键的鼠标(或模拟3个按键的方式)和适当的鼠标驱动程序软件的系统,将不能运行 ENVI 要求第3个鼠标按键完成的部分。对于 ENVI for Macintosh 和 ENVI for Windows,包括了三按键模拟。要模拟一个三按键鼠标: 对于Windows : u2022中间按键的模拟是通过按"Ctrl" 键和鼠标左键实现的。 对于Macintosh : u2022苹果鼠标的单个按键作为鼠标左键。 u2022右键的模拟是通过按"Apple" 键和鼠标按键实现的。 u2022中间按键的模拟是通过按"Option" 键和鼠标按键实现的。 下拉菜单 下拉菜单由菜单项和附加按钮组成,这些按钮仅当鼠标左键按在菜单项上时出现。下拉菜单用于从一个层叠的选择列表中选择单个 ENVI 菜单项或操作。在名字后有箭头的菜单项含有子菜单,若选中出现子菜单项。在名字后带有 “...” 的菜单项,启动一个需要附加用户交互的弹出对话框。没有圆点的菜单项直接执行指定操作。你可以通过在菜单项上单击和按住鼠标左键、或拖曳下拉选择下拉菜单,当合适的菜单项或操作高亮度显示时释放鼠标按键。 图 1-1 :下拉菜单。 菜单栏 菜单栏只不过是横跨另外一些小部件顶部的一组下拉菜单标签。运用上述描述的关于下拉菜单的用法进行选择。所有的菜单栏都有一个 File 下拉菜单,在其下面可以选择 Cancel 关闭小部件。 图 1-2 :菜单栏。 按钮小部件 按钮小部件 ( 在整篇文档中称为"按钮" ) 由一个包含描述 ENVI 功能或操作的文本标签的矩形组成。在矩形内用鼠标左键点击文本,来执行与按钮相对应的功能。 切换按钮与单选按钮 切换按钮是一个圆形或菱形的,含有外部相关文本的按钮。点击按钮或相关文本,在选(on)和不选(off)之间切换按钮。一些切换按钮组是单选型按钮,只允许一次选择一个按钮。这时,选择一个按钮将导致其它的所有已选按钮被取消。 图 1-3 :一个含小部件类型的对话框例子。 复选框(check boxes) 复选框与切换按钮相似。在框上点击来选择选项,并且框用"X"标记。用这种小部件,可以一次选择多个选项。 箭头切换按钮 箭头切换按钮是由与文本相关的一个矩形按钮框架内的两个箭头组成的一个位图按钮。点击按钮,在两种可能选项之间切换显示。已选择的选项显示在相关的文本框中。 可编辑的文本小部件和标签小部件 可编辑的文本小部件是提供用户键盘输入的矩形框。ENVI中,许多可编辑的文本小部件首次出现时,含有系统默认的文本字符串。可编辑的文本小部件的内容可以通过在框内点击鼠标左键以标签要插入的文本位置,然后用键盘输入文本来实现。 标签小部件由用于标签其它小部件的文本组成。标签小部件不能被编辑。 列表小部件 列表小部件由含有一列可用选项的矩形框组成。在文本选项上用鼠标左键点击选择。若有更多的选项可以在列表小部件定义的大小内显示,位于小部件右边的垂直滚动条允许你向上或向下滚动列表,直到看见需要的选项。若使用 UNIX 平台,当一列表选项比列表小部件定义的宽度宽时,会出现第二个滚动条(水平滚动条)。要选择列表小部件中的选项,你有下列选择: u2022要选择单个选项,在该选项上点击鼠标左键。 u2022要在列表中选择一组连续选项,在第一项上点击,按住键盘上的 "shift" 键,然后在最后一项上点击鼠标左键,以选择两者之间所有选项,或点击并向下拖曳到该范围的最后一项。 u2022要在列表中选择不连续出现的多个选项,在需要的项上点击鼠标左键,按住键盘上的 "ctrl" 键,然后在其它需要的项上点击鼠标左键。要从一组已选择的选项中取消选择,使用同样的方法。 用于绘图的小部件 用于绘图的小部件由显示 ENVI 图像和图形的一个矩形区域组成。移动鼠标光标到绘图小部件处,并点击鼠标的左、中或右键分别执行ENVI的各个任务(取决于窗口的功能)。绘图小部件可以调整大小:点击小部件的一角,按下鼠标左键,然后拖曳到窗口需要的大小。 箭头增量按钮 箭头增量按钮是一个内含两个小箭头的可编辑的文本小部件。文本小部件内的值可以使用键盘输入来改变,或通过使用箭头增加或减少参数的值。在向上/向下箭头上点击鼠标左键,变化量为1地增加/减少文本框的值。在向上/向下箭头上点击鼠标中键,变化量为5地增加/减少文本框的值。在箭头上点击鼠标右键,将重新设置参数到它的初始值。 图 1-4 :用于绘图的小部件 图 1-5 :一个箭头增量按钮 Slider 小部件 slider 小部件由一个带有标签的工具条, 一个附属的滚动工具条,和(特别地)滚动工具条附近的文本值组成。点击并按住鼠标左键,直至拖曳到一个新的位置,以改变slider 的值。视操作系统情况而定,移动 slider时,其值可以连续地显示,或刚释放slider按钮,其值就被更新。 图 1-6 :一个 Slider 小部件。 ENVI对话框基础 你和 ENVI 的交互将经常通过对话框进行。这些对话框由不同的小部件组成,并且当 ENVI 需要你输入以便继续运行功能时会“弹出”(见图 1-3 )。它们经常通过选择一个后面带有"..."的下拉菜单项来激活。在一个对话框中,你可以发现各个小部件,包括系统预先设置的默认值。在一个对话框中,显示这些值的目的是允许你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它们。 大多数对话框包含标签为"OK"和"Cancel"的按钮。点击"OK"按钮,告诉 ENVI 把输入传递给功能。点击"Cancel",在没有启动功能的情况下退出对话框。 通用的图像显示概念 ENVI 中的图像显示由一组三个不同的图像窗口组成:主图像窗口、滚动窗口和缩放窗口。ENVI 图像显示的一个例子如图 1-7 所示。一个显示组的单个图像窗口可以被缩放和放置在屏幕的任何一处。多个图像的显示可以通过从ENVI的File下拉菜单下的Display Controls子菜单中选择Start New Display来启动,或通过点击现有波段列表内的"New"(参见第47页的"The 可利用波段列表")。 主图像窗口 主图像窗口由一幅以全分辨率显示的图像的一部分组成。该窗口在你第一次载入一幅图像时自动地被启动。窗口的起始大小由在 envi.cfg 配置文件中设置的参数控制 (参见第 786 页上的 "The ENVI Configuration File") 。它也能动态地被缩放 (参见第 45 页上的"Resizing Windows")。ENVI 允许装载多个主图像窗口及相应的的滚动和缩放窗口。 主图像窗口内的功能菜单 在主图像窗口内点击鼠标右键,切换隐藏子菜单的开启和关闭。该 "Functions" 菜单控制所有的ENVI交互显示功能,这包括:图像链接和动态覆盖;空间和波谱剖面图;对比度拉伸;彩色制图;诸如ROI的限定、光标位置和值、散点图和表面图等交互特征;诸如注记、网格、图像等值线和矢量层等的覆盖(叠置);动画以及显示特征。 滚动窗口 滚动窗口是一个以二次抽样的分辨率显示大图像的小图像显示窗口。滚动窗口位置和大小最初在 envi.cfg 文件中被设置并且可以被修改。只有要显示的图像比主图像窗口以全分辨率能显示的图象大时,才会出现滚动窗口。你可以动态地将其缩放到任何大小直至全屏(参见第 45 页上的 "Resizing Windows ")。当你练习这一选项时,重采样系数会自动改变以适用于新的图像大小。重采样系数出现在滚动窗口标题栏的括号内。对于滚动窗口中被再次重采样的大图像,你可以缩放到区域内,并减少重采样系数。可能出现多个滚动窗口,每个窗口对应于一个已载入的主图像窗口。 图 1-7:一个ENVI显示组。这些窗口可以分别置于屏幕的任何位置。 缩放窗口 缩放窗口是一个小的图像显示窗口,它以用户自定义的缩放系数使用像元复制来显示主图像窗口的一部分。缩放窗口的大小、位置和系统默认的缩放系数最初在 envi.cfg 文件中被设置,并且可以被用户修改。缩放窗口提供无限缩放能力,缩放系数出现在窗口标题栏的括号中。缩放窗口能动态地调整大小,直至屏幕中可利用的尺寸(参见第 45页上的 "Resizing Windows")。可以显示多个缩放窗口, 每个窗口对应于一个已载入的主显示窗口。 调整窗口大小 许多 ENVI 窗口能动态调整大小直至全屏。这包括图像显示、矢量窗口及所有除散布图和动画窗口之外的辅助窗口。窗口大小的调整通过用鼠标指针点住它的一角并拖到所需要的图像大小来实现。 当前显示 每次只有一幅显示的图像(主图像、滚动和缩放窗口的组合)是"激活"的。激活的显示是下一幅图像将被载入的那个显示组。通过在现有波段列表中输入适当的显示数,来设置活动显示。请注意:没有必要为了将一个功能应用到一个显示而激活该显示,并且使用这些功能不会激活显示。 辅助窗口 ENVI 图像显示可以有很多相关的辅助窗口。这些窗口典型地由 ENVI 的交互显示功能来启动,并且可以包括 X、Y、Z及任意的剖面、直方图、散点图、表面图(透视图)和动画窗口。它们都各自附属于一个特定的图像显示组。多个显示可以有各自独立的辅助窗口组。 矢量显示列表 矢量显示列表由一个矢量窗口及与之相关的 "Vector Window Params" 对话框组成。一个矢量显示组的例子如图 1-8 所示。同图像显示窗口一样,矢量窗口可以调整大小及放置于屏幕任何位置(参见第277页的"Vector Layers")。 图1-8:一个ENVI矢量显示组 数据管理 ENVI 为管理图像、矢量数据、对话框和单个窗口提供很多工具。这些工具将在以下部分讨论。 可用波段列表 可利用波段列表是用于存取 ENVI 图像文件和这些文件的单个图像波段的控制面板。无论何时一个图像文件被打开,现有波段列表在它自己的对话框中出现,它包含所有打开的文件和任何内存数据项(在内存中进行计算,但没有保存)的现有图像波段的一张列表,不管图象是否显示。若打开了多个文件,那么所有文件的所有波段按先后顺序列出,最新打开文件的波段位于列表最顶部。现有波段列表用于将灰阶和彩色图像装载到活动显示、打开和关闭文件、或从内存中删除单个波段 (参见第 97 页上的"可利用波段列表 " )。 可用矢量列表 可利用矢量列表包含一列内存中现有的用于在图像显示窗口或矢量显示窗口显示的所有矢量文件。一旦载入,所有读入内存的矢量层按先后顺序列出,最新读入的矢量位于列表最顶部。你将使用现有的矢量列表启动矢量显示组,以及从内存中删除矢量层(参见第 114 页的"Available Vectors List ")。 浏览目录列表和 Geo-Browser 浏览目录列表列出一个已选择的目录中的所有 ENVI 文件,打印文件信息,允许打开选定的文件,以及启动 Geo-Browser文件显示。Geo-Browser在一张世界地图上用一面红旗标记所有的地理编码数据的位置。用户可以缩放地图,然后在红旗上点击来选择所需要的文件(参见第 93 页上的"Scan Directory List")。 打开文件列表 打开文件列表是一个用于管理 ENVI 图像文件的工具。它列出了当前打开文件和任何内存数据项的所有名字。选择一个文件名,将列出该文件所有的已知信息。这包括诸如完整的路径和图像名等参数;线、样点和波段数;标题大小;文件类型;数据类型;交叉;数据的字节顺序;以及是否采用了地理坐标定位,是否波长与波段相关联。选项包括删除内存数据项,关闭或删除单个文件,以及将内存计算结果写到磁盘文件。这些操作允许最优使用系统内存(参见第124页的 “Open Files List” )。 小部件控制器列表 小部件控制器列表可以在 ENVI 系统下拉菜单下找到。它列出所有主要的 ENVI 窗口,包括:主图像、滚动和缩放窗口、所有辅助窗口,以及许多 ENVI 交互功能中使用的其它窗口和对话框。小部件控制器列表可以通过在名字上点击,调用任何窗口或对话框到前景(参见第 760 页上的" Widget Controller List ")。例如,若你需要访问现有波段列表,但它隐藏在你的图像后面,步骤如下: 1. 选择System > Widget Controller List. 2. 点击”可利用波段列表”. ENVI处理状态窗口 当计算进行时,大多数 ENVI 功能显示处理状态。功能启动后(通常通过点击 OK 按钮),会立即出现一个标准的状态窗口。窗口标题与正在执行的功能相匹配,并且显示结果是否被置于内存或到一个输出文件中。当数据被处理时,一个标有 ”% Complete” 的滑动块及时地更新。标有”Inc:”的文本框显示每个数据处理增量的大小,这基于tile size(参见第 50 页上 的"Tiling Operations" )。功能自动地判定处理增量的大小。例如,图1-9中显示的值 ”16.67%” 表明数据将按照若干tiles进行处理,每个tile包含总数据的16.67%(当在滑动块工具条上显示时,分数的增量将舍入到最接近的整数)。 图 1-9 :处理状态窗口。 注意 若增量小于100%,可以用"Cancel"按钮终止处理。此时,当下一个增量发生时,功能将被中断。若增量等于100%,不可能再中断功能。 内存管理 ENVI 允许处理大的数据集, 甚至在机器上使用边缘内存配置。例如, 典型的处理任务经常在只有16Mb物理内存的机器上使用大于200Mb的数据集。若处理一项任务没有足够内存,数据集被分成易处理的片段,在内存中处理,然后写到磁盘文件上。在配置比较高档的机器上,可以在在内存中处理较大的数据集,而不必创建磁盘文件。 Tiling操作 ENVI 允许使用 "tiling " 处理大图像和控制系统内存的使用。tile是从磁盘或内存中按片段读取的一段数据。ENVI 中的单个tile大小是通过在 ENVI 配置文件中设置所需要的值来控制的(参见第 786 页上的"The ENVI Configuration File")。 对于按 BSQ (按波段顺序)存储的图像,每个tile是单个波段的一个空间子集。对于按BIL(波段按行交叉)格式存储的图像,每个tile是一幅图像所有波段的一行。对于BIP(波段按像元交叉)格式, 每个tile是一幅图象中所有波段行的所有像素。Tiling通常是对用户透明的,ENVI用它来保证硬件内存的限制不影响处理的进行((参见第 786 页上的"Configuration File Details"和第 793 页上的"Additional Caching Information")。 文件与内存功能运行对比 对于有较大随机存储器(RAM)的系统,可能不用反复地将中间处理结果存储到磁盘文件,而进行有效的图像处理。对于大多数功能,ENVI 允许把处理结果写到一个磁盘文件或保存在系统内存中。 注意 若你选择使用内存项,定期地将你的结果保存到磁盘文件。 ENVI 文件格式 ENVI 支持若干种图像文件格式,描述如下。本节也涉及 ENVI 标题文件的格式、文件命名原则,以及跨平台的可移植性问题。 ENVI 图像文件 ENVI 使用一个通用化的栅格数据格式,它由一个简单的 “flat binary file” 和一个相应的小的 ASCII(文本)标题文件组成。这种方式允许 ENVI 灵活地使用几乎任何一种图像格式, 包括那些嵌有文件标题信息的格式。支持所有数据类型的原始格式(字节型、整型、长整型、浮点型、双精度型或复数型)。通用的栅格数据按照 BSQ、BIP 或 BIL 格式,以二进制字节流存储(参见第 795 页上的 “ENVI File Formats”)。 BSQ (波段顺序格式) 在它最简单的格式中,数据是按照 BSQ 格式的。每行数据后面紧接着同一波谱波段的下一行数据。这种格式最适于对单个波谱波段中任何部分的空间(X,Y)存取。 BIP (波段按像元交叉格式) 按 BIP 格式存储的图像按顺序存储第一个像元所有的波段,接着是第二个像元的所有波段,然后是第 3 个像元的所有波段,等等,交叉存取直到像元总数为止。这种格式为图像数据波谱(Z) 的存取提供最佳性能。 BIL (波段按行交叉格式) 按 BIL 格式存储的图像先存储第一个波段的第一行,接着是第二个波段的第一行,然后是第三个波段的第一行,交叉存取直到波段总数为止。每个波段随后的行按照类似的方式交叉存取。这种格式提供了空间和波谱处理之间一种折衷方式,它是大多数 ENVI 处理任务中所推荐的文件格式。 ENVI 头文件 单独的 ENVI 文本头文件提供关于图像尺寸、嵌入的头文件(若存在)、数据格式及其它相关信息。ENVI 头文件包含用于读取图像数据文件的信息,它通常创建于一个数据文件第一次被 ENVI 存取时。必需信息通过交互式输入,或自动地用 file ingest 创建,并且以后可以编辑修改。若有必要,你可以在 ENVI 之外使用一个文本编辑器生成一个 ENVI头文件(参见第 797 页上的 “ENVI Header Format” )。 ENVI 的文件命名约定 ENVI 的文件处理程序设计的极其灵活。ENVI 软件对文件命名除不能使用用于头文件的扩展名 .hdr 之外,不加以任何限制。为了便于使用,一些 ENVI 功能预先载入含特定扩展名的文件列表。这些扩展名如下表所示,当运行 ENVI 时,应当使用一致,以便文件处理效率最高。若需要,这也并不排除你使用另外的文件名。 文件类型 扩展名 ENVI Image 未定义 ENVI Bad Lines List .bll SIR-C Compressed Data Product .cdp ENVI Header File .hdr ENVI Calibration Factors .cff ENVI PPI Count File .cnt ENVI Density Slice Range File .dsr ENVI Vector File .evf ENVI Band Math or Spectral Math Expression .exp ENVI Tape Script .fmt ENVI Grid File .grd ENVI Filter Kernels .ker ENVI Map Key .key ENVI Contour Levels File .lev ENVI Look Up Table .lut ENVI Mosaic Template File .mos ENVI n-D Visualizer State .ndv ENVI GCP file .pts ENVI Region of Interest .roi ENVI Statistics Report .txt ENVI Spectral Library .sli ENVI Statistics File .sta ENVI Surface View Path File .pat JPL AIRSAR Compressed Stokes Matrix Radar Data .stk ENVI Vector Template File .vec 表 1-1: ENVI 文件类型 跨平台的文件可移植性 当使用 ENVI 命名文件时,要考虑的一个附加因素是跨平台的可移植性。在 UNIX 系统上的文件名后附加一个 .hdr 。在 Windows 系统上,.hdr 代替当前的扩展名。这对于保持图像文件和它们相应的(.hdr)头文件之间的关系是特别重要的 。例如,一个名为 image_1.img 的 UNIX 图像文件将 image_1.img.hdr 作为它相应的头文件。一个 名为 image_1.img 的 Windows 图像文件将 image_1.hdr 作为它相应的头文件。在 Windows 下,两幅图像 image_1.img 和 image_1.dat 将有同样的头文件名 image_1.hdr,并且若这两幅图像大小和特征不同,那么 ENVI 将会出现问题。在 UNIX 下,同样的两个文件将有相应的头文件名 image_1.img.hdr 和 image_1.dat.hdr,因此不会发生混乱。若图像的跨平台可移植性存在问题,那么最简单的解决方案是仅使用 8 个字符并且不用扩展名来命名图像文件。这样,图像文件image_1 在 UNIX 和 Windows 下有同样的头文件名(image_1.hdr )。此外,将图像从 UNIX 系统移到 Windows 系统前,可以按 Windows 约定对图像和头文件进行重命名。 ENVI 支持的输入文件格式 ENVI支持的输入文件格式如下所示。有关这些格式的更多信息在第 60 页的“Open Image File”,第 64 页的 “Open External File” 以及第 83 页的 “Open Vector File” 上可以找到。ENVI 支持许多输入文件格式: ● Flat Binary Files: ● BSQ (band sequential format) ● BIL (band interleaved by line format) ● BIP (band interleaved by pixel format) ● Remote Sensing Format Files: ● ADRG ● GeoTIFF ● AIRSAR ● HDF ● ArcView Raster (.bil) ● HDF MAS-50 ● ATSR ● JERS ● AVHRR ● MRLC ● CADRG ● NITF ● CIB ● NLAPS CD ● DMSP (NOAA) ● PDS Image ● DOQ (USGS) ● RADARSAT ● EOSAT FAST IRS-1 ● SeaWiFS ● EOSAT FAST TM ● SIR-C ● ERS ● SPOT CD ● ESA Landsat TM ● TIMS ● ESA SHARP ● TOPSAR ● GeoSPOT ● Image Processing Formats ● ArcView Raster (.bil) ● ER Mapper ● ERDAS 7.5 (.lan) ● PCI (.pix) ● ERDAS 8.x (.img) ● Other Generic Image Formats: ● ASCII ● PICT ● BMP ● SRF ● GIF ● TIFF (GeoTIFF) ● HDF ● TIFF world files (.tfw) ● JPEG ● XWD ● Digital Elevation Formats ● USGS DEM ● USGS SDTS DEM ● DMA DTED 要获得更多信息,参见第 79 页的“Digital Elevation Formats”。 ● Vector Files: ● ARC/INFO Interchange ● MapInfo Interchange Format ● ArcView Shape File ● Microstation DGN ● DXF ● USGS DLG ● ENVI Vector File (.evf) ● USGS DLG in SDTS Format ENVI 支持的输出文件格式 ENVI支持的输出文件格式如下所示。关于这些格式的更多信息参见第 310 页的“ Display Output Options ”,第 384 页的“ Output Data to External File ”,以及第 279 页的“ The Vector Window Parameters Dialog ”。 ● ENVI Flat Binary Files: ● BSQ (band sequential format) ● BIL (band interleaved by line format) ● BIP (band interleaved by pixel format) ● Generic Image Formats ● ASCII ● PICT ● BMP ● SRF ● GIF ● TIFF (GeoTIFF) ● HDF ● TIFF world files (.tfw) ● JPEG ● XWD ● Image Processing Formats ● ArcView Raster (.bil) ● ER Mapper ● ERDAS 7.5 (.lan) ● PCI (.pix) ● Vector Formats ● ArcView Shape File ● DXF ● ENVI Vector File (.evf)
2023-07-29 21:58:144

王心源的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教授

王心源, 男, 1964年6月生,安徽省六安市人,中共党员,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中心教授,UCESCO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筹)常务副主任。个人简历:1982.9—1986.7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5.9—2000.9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与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联合培养,构造地质专业,第四纪地质与遥感应用方向,获理学博士学位。2003.3—2006.6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在站博士后。工作经历1986.7-2009.2 安徽师范大学地理系、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 教授,博士生导师。首批安徽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国家文物局遥感考古联合实验室安徽遥感考古工作站站长, 教务处副处长,安徽省自然灾害过程与防控研究实验室主任,安徽省空间遥感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地理学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等。2009.2- 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研究员获奖情况:1.X.Y. Wang(王心源), W. Hu, Y. M. Chang, L. S. Zha. Analysis on Paleodraiange evolution Since 60 KaBP by Radar Remote Sensing in North- eastern Ejin Banner, Inner Mongolia of China ,一文获安徽省第四届(2002-2003年)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理科)二等奖;2.获2003年度中国科学院王宽诚博士后工作奖励基金。3.2004年获安徽省自然科学三等奖(排名第一)承担课题:1999年3月-2000年12月主持由中国科学院遥感信息科学开放重点实验室资助“利用雷达遥感进行阿拉善地区古环境重建研究” (编号:SK990004) ;2000年1月-2002年12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子项目 “基于多源遥感的西北风沙侵进通道研究(编号:49989001-4)2001-2003年主持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利用3S对皖江湿地洪涝调控能力的分析” (编号:01045406);2003年7月-2006年7月 主持安徽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基金;2004年1月-2006年12月 主持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重点项目基金“基于广义遥感全新世以来巢湖流域水系变迁的数字化重建”(编号: 03JL0091);研究领域:遥感考古,自然-文化遗产的信息技术应用研究,遥感图象处理与分析,第四纪环境变迁著作及论文:1. GUO Huadong,Liu Hao , WANG Xinyuan et al. Subsurface old drainage detection and paleoenvironment analysis using spaceborne radar images in Alashan plateau , Science in China (D),43(4):439-4482. WANG Xinyuan,GUO Huadong, CHANG Yueming, ZHA Liangsong. On Paleo- drainage Evolution in Mid-late Epipleistocene Based on Radar Remote Sensing in North-eastern Ejin Qi, Inner Mongolia of China,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04, 14(2): 235-2413. 王心源,郭华东. 地球系统科学与数字地球. 地理科学,1999,19(4):344-3484. 王心源,范湘涛,邵芸,郭华东等.基于雷达卫星图像的黄淮海平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研究. 地理科学,2001,21(1):57-635. 王心源,范湘涛, 刘浩,等. 额济纳旗东北区戈壁面粗糙度分形特征与雷达遥感实证分析, 水土保持学报,2001,15(3):116-1196. 王心源,郭华东,邵芸等.航天飞机SIR-C数据对内蒙古额济纳旗北部浅层地下水的探测分析,遥感学报,2002,6(6):523-5267. 王心源,王飞跃,杜方明,周秉根,常月明,胡玮.阿拉善东南部自然环境演变与地面流沙路径的分析,地理研究,2002,21(4):479-4868. 王心源,孙 岩等. 一个改进的地球圈层差异旋转模型, 高校地质学报, 2000, 6(4):561-5659. 王心源,胡玮,周迎秋,朱同林,孙业根,鲁传响.安庆黄大湖防洪与减灾的对策分析,水土保持学报,2003,17(6):106-10910. 王心源,常月明,高超,陆应诚,沙俊英。半干旱区季节性河流在荒漠化发育中的作用—以内蒙古四子王旗塔布河流域为例,地理研究,2004,23(4):440-446会议文集:1.WANG Xin-yuan, HU Wei. Dynamic Monitoring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Ejin Banner Oasis Using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in Newly 15 years,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Optical Engineering,2003,PTS 1 AND 2,599-6032. Guo Huadong,Wang Xinyuan,Liu Hao, Shao Yun. Paleodrainage detection with shuttle imaging radar and radarsat data in Alaxa plateau in China. Proceeding of IGRSS2000, Hawaii ,2:3222-32243. X.Y. Wang, W. Hu, Y. M. Chang, L. S. Zha.Analysis on Paleodraiange evolution Since 60 KaBP by Radar Remote Sensing in North- eastern Ejin Banner, Inner Mongolia of China ,in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mage and Graphics, Wei Sui Editor, 2002,SPIE Vol4875, pp325-3324. 王心源.广义遥感环境考古的技术整合研究。第216次香山科学会议论文集,2003,96-104
2023-07-29 21:58:211

3s技术在军事领域上的应用

3S技术是遥感(Remote Sensing)、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 System)的统称。因这三个概念的相应英文中都分别含一个S而得名。 遥感 遥感,顾名思义,就是遥远地感知。传说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就具有这样的能力。人类通过大量的实践,发现地球上每一个物体都在不停地吸收、发射和反射信息和能量,其中有一种人类已经认识到的形式-电磁波,并且发现不同物体的电磁波特性是不同的。遥感就是根据这个原理来探测地表物体对电磁波的反射和其发射的电磁波,从而提取这些物体的信息,完成远距离识别物体。 例如,大兴安岭森林火灾发生的时候,由于着火的树木温度比没有着火的树木温度高,它们在电磁波的热红外波段会辐射出比没有着火的树木更多的能量,这样,当消防指挥官面对着熊熊烈火担心不已的时候,如果这时候正好有一个载着热红外波段传感器的卫星经过大兴安岭上空,传感器拍摄到大兴安岭周围方圆上万平方公里的影像,因为着火的森林在热红外波段比没着火的森林辐射更多的电磁能量,在影像着火的森林就会显示出比没有着火的森林更亮的浅色调。当影像经过处理,交到消防指挥官手里时,指挥官一看,图像上发亮的范围这么大,而消防队员只是集中在一个很小的地点上,说明火情逼人,必须马上调遣更多的消防员到不同的地点参加灭火战斗。 上面的例子简单的说明了遥感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同时涉及到了遥感的许多方面。除了上文提到的不同物体具有不同的电磁波特性这一基本特征外,还有遥感平台,在上面的例子中就是卫星了,它的作用就是稳定地运载传感器。除了卫星,常用的遥感平台还有飞机、气球等;当在地面试验时,还会用到地面象三角架这样简单的遥感平台。传感器就是安装在遥感平台上探测物体电磁波的仪器。针对不同的应用和波段范围,人们已经研究出很多种传感器,探测和接收物体在可见光、红外线和微波范围内的电磁辐射。传感器会把这些电磁辐射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为原始图像。原始图像被地面站接收后,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处理,才能提供给不同的用户使用,他们才能用这些处理过的影像开展自己的工作。 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美、俄、法、中、印度、加、日、德、意等国的人造卫星总数已超过2000颗,其中遥感卫星超过500颗,全球大型地面遥感卫星接收站超过100个。在下一世纪的头十年将有超过30颗的地球观测卫星发射。光谱分辨率高达纳米级,商品化遥感影象地面分辨率高达米级,雷达图像实现了多波段、多极化,遥感采集的数据极为丰富,仅地球行星计划一天的数据量就达1015字节。我国已经发射了68颗卫星,其中科学技术卫星10颗,气象卫星5颗,1颗资源卫星,17颗返回式遥感卫星,获取了高分辨率的全景摄影图像,建立了多个遥感卫星地面接收站,能够接收和处理Landsat TM 、SPOT和RADARSAT 等卫星图像数据;建立了许多气象卫星接收台站,接收和处理NOAA及静止气象卫星等数据;建立了中、低空高效机载对地观测组合平台和大量的地面观测台站。 由于遥感在地表资源环境监测、农作物估产、灾害监测、全球变化等等许多方面具有显而易见的优势,它正处于飞速发展中。更理想的平台、更先进的传感器和影像处理技术正在不断地发展,以促进遥感在更广泛的领域里发挥更大的作用。当你旅游或野外考察时,为了不迷失方向,你可能会自备一个指南针或罗盘帮助你定位,确定行走路线,并在地图上作标记,而达到定位的目标。不过用这种方法定位时,要求你具备一定的技术,特别是判别周围目标相对位置的能力。那么,能否发现一种简单的仪器,直接告诉我们所处的准确位置呢?有,那就是全球定位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 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即地理信息系统,是利用现代计算机图形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用以输入、存储、编辑、分析、显示空间信息及其属性信息的地理资料系统。在地理信息系统中储存和处理的数据可以分成两大类: 第一类是反映事物地理空间位置的信息,称空间信息或空间数据(也称地图数据,图形数据);第二类是与地理位置有关的反映事物其它特征的信息,称属性信息或属性数据(也可称为文字数据,非图形数据)。通过系统对这两类信息的特有管理方式,在它们之间建立双向对应关系。目前国内比较流行的GIS平台软件有:ArcInfo、MapInfo、MGE等。 全球定位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 System,GPS)是本世纪70年代由美国国防部批准,陆海空三军联合研制的新一代空间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其主要目的是:为陆、海、空三大领域,提供实时、全天候和全球性的导航服务,并用于情报收集、核爆监测和应急通讯等一些军事目的,是美国独霸全球战略重要组成。经过20余年的研究实验,耗资300亿美元,到1994年3月,全球覆盖率高达98%的24颗GPS卫星星座已经布设完成。 全球定位系统共由三部分构成: 地面控制部分,由主控站(负责管理、协调整个地面控制系统的工作)、地面天线(在主控站的控制下,向卫星注入导航电文)、监测站(数据自动收集中心)和通讯辅助系统(数据传输)组成; 空间部分,由24颗卫星组成,分布在6个轨道平面上; 用户装置部分,主要由GPS接收机和卫星天线组成。 GPS全球定位系统的主要特点: 全天候,不受天气影响;全球覆盖;三维定点、定速定时高精度;快速省时高效率;应用广泛多功能。 GPS全球定位系统的主要用途: 陆地应用,主要包括车辆导航、景点导游、应急反应、高精度时频对比、大气物理观测、地球物理资源勘探、工程测量、变形监测、地壳运动监测、市政规划控制等; 海洋应用,包括远洋船只最佳航程航线测定、船只实时调度与导航、海洋救援、海洋探宝、水文地质测量以及海洋油井平台定位、海平面升降监测等; 航空航天应用,飞机导航、航空遥感姿态控制、低轨卫星定轨、导弹制导、航空救援和载人航天器防护探测等。 GPS卫星接收机种类很多,根据型号分为测地型、全站型、定时型、手持型、集成型;根据用途分为车载式、船载式、机载式、星载式、弹载式。经过20余年的实践证明,GPS系统是一个高精度、全天候和全球性的无线电导航、定位和定时的多功能系统。GPS技术已经发展成为多领域、多模式、多用途、多机型的高新技术国际性产业。现在,除了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之外,具有GPS 同类功能的卫星系统还有俄罗斯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以及正在发展中的欧洲导航定位卫星系统,日本的多功能卫星增强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或GPS仅是这类系统的代名词。人类从航空摄影测量转向基于遥感的航空航天数字摄影测量,从单一的地图制图转向电子地图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技术结构也从单一技术向“3S”集成技术、基于网络环境的“3S”运行体系发展,已是一个历史发展的必然。
2023-07-29 21:58:391

摇杆可以在抢险救灾中发挥用途吗

地震发生后,灾区通讯中断,地面交通瘫痪,灾情信息无法获知,及时准确掌握灾情并进行有效救治非常困难,遥感技术在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形成了多样化的应用局面。一是基本形成了多源、多分辨率遥感信息的应用体系。我国自主的军用和民用卫星在地震后数分钟启动应急预案,千方百计收集不同传感器、不同分辨率、不同时相的灾区遥感数据和相关地理空间信息,并及时提出灾情分析报告,迅速将地震灾区的重要信息汇集到抗震救灾指挥部,为各级抗震救灾部门提供了重要的决策支持。在抗震救灾中使用的遥感信息源包括航空飞机、超低空无人机、“尖兵”系列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北京一号”小卫星、“北斗”导航卫星、“风云”系列气象卫星、福卫二号等。二是遥感信息应用多样化。在抗震救灾工作中,遥感技术配合卫星通信和导航定位技术,直接支持抢险救援和次生灾害防治等工作。地震发生手,遥感工作者将继续为灾后重建的地理空间基础信息生产和规划决策提供技术支撑和信息服务。及时提供了灾区城镇和主要居民地的遥感数据和分析信息,对于房屋倒损、人口受损,道路、桥梁、电站等重要公共设施损毁情况进行了快速遥感动态监测和评价,为了解灾情、部署救援行动提供了重要信息。通过遥感影像有效开展了地震灾害引发的堰塞湖、滑坡、塌陷等次生灾害的动态监测,如配合堰塞坝疏导工程,开展堰塞湖监测,分析堰塞湖动态变化。三是实现了国内外遥感数据的共享。为及时全面掌握灾情、快速评估灾情及发展态势,国家相关部门按照“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宪章”启动相应国际减灾合作机制,获得欧空局ENVISAT环境卫星、日本ALOS雷达卫星、美国LANDSAT-7陆地卫星、加拿大RADARSAT卫星、法国SPOT-5资源卫星、印度IRS-P5测绘卫星、意大利COSMO SKYMED雷达卫星等数据,充分利用国外合作机制获取卫星数据开展地震灾情监测与评估工作。
2023-07-29 21:59:213

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的历史沿革

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为全国提供卫星遥感数据及空间遥感信息服务的非营利的社会公益型装置,也是中国大陆唯一的国家级民用多种资源卫星接收与处理基础设施。建成以后,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在国家和中科院的支持下,又对系统进行过多次的升级改造和维护维修,建立了较为全面的技术系统和较大规模的运行体系。它的建立填补了中国资源卫星数据源的空白,它的发展催发和支持了中国遥感应用的发展,促进了遥感应用从科学实验向实用化、产业化的发展。地面站的主要任务是接收、处理、存档、分发各类地球对地观测卫星数据,为全国各行各业提供服务。同时开展卫星数据接收与处理以及相关技术的研究。20年来地面站在接收、处理、存档、分发各类对地观测卫星数据,为全国用户提供服务的同时开展卫星遥感影像数据接收与处理以及相关技术的研究所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已形成以北京本部数据处理与运行管理为核心,北京(密云)接收站为数据接收点的运行格局,从建成时只能够接收处理一颗光学遥感卫星发展到现在能接收处理 十多颗卫星,谱段涵盖光学与微波,分辨率从2.5米到1000米,同时代理分发0.61米高分辨率卫星数据,真正实现了一站多星,具备全天候、全天时、近实时、多种分辨率卫星数据接收处理能力。北京总部针对不同卫星形成了较完善的运行管理系统、数据处理系统、数据管理系统、数据检索与信息服务系统。地面站是国际资源卫星地面站网成员,是世界上接收与处理卫星数量最多的地面站之一,分别与美国、欧空局、加拿大、法国、印度等国家和组织的卫星管理机构签订了卫星数据接收协议,目前正在接收美国LANDSAT-5、法国SPOT-2/4/5、加拿大RADARSAT-1、欧空局ENⅥSAT-1和ERS-2、印度RESOURCESAT-1、美国Terra和Aqua、以及中巴合作的CBERS-02B等11颗卫星数据,实现了全天候、全天时的对地观测。目前地面站保存的对地观测卫星数据资料达170余万景,是中国最大的多种对地观测卫星数据档案库,为国家积累和保存了唯一的、极其珍贵的空间数据历史资料。2007年,为了更好地发挥天空地一体化的优势, 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根据知识创新工程三期的战略布局,中国科学院组建了“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是为了适应国内外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领域科技发展趋势和新时期中科院科研工作发展的需求而成立的集运行与研究为一体的、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综合性、网络型研究中心。目标是建成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研究机构,为满足国家重大需求做出应有贡献。目前,地面站已纳入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科技体系中。历任站长王新民、潘习哲,现任站长王杰生。
2023-07-29 21:59:281

求几颗遥感卫星的轨道参数、传感器、成像方式!!

其实,常见的卫星你都说了,不知道你还要什么的。CBERS-1中巴资源卫星:太阳同步轨道,轨道高度778公里,载有三种传感器:高分辨率CCD相机:1个全色波段(0.51—0.73微米)和4个多光谱波段(0.45—0.52微米、0.52—0.59微米、0.63—0.69微米、0.77一0.89微米),地面分辨率20m。红外多光谱扫描仪〔IRMSS),1个全色—近红外波段(0.50一1.1微米)、2个短波红外波段(1.55—1.75微米、2.08—2.35微米)、1个热红外波段(10.4—12.5微米),地面分辨率80m和160m(TIR),扫描宽度120km。宽视成像仪(WF1),具有双波段(0.63—0.69微米、0.77—0.89微米),地面分辨率256m,扫描宽度885km,重复周期3—5天,可以短期内对同—地区进行监测。NOAA气象卫星:NOAA气象卫星系列采用双星系统,与Landsat相似的轨道——与太阳同步近极地圆形轨道,以确保同一地点、同一地方时的上午、下午成像。传感器为AVHRR,选用可见光一热红外(0.58~12.5微米)5个波段,NOAA-K改为6个波段。CHl可见光红波段,0.58~0.68微米;CH2近红外波段,0.725~1.1微米;CH3中红外波段,3.55~3.93微米;CH4热红外波段,10.5~11.3微米;CH5热红外波段,11.5~12.5微米。新增的3A通道波长为1.58~1.68微米,重点用于云、雪区分及下垫面研究,它与原CH3(后改3B)交替工作,3A白天工作,3B夜间工作。AVHRR空间分辨率:星下点处为1.1km,远离星下点处约为4km。AVHRR时间分辨率:2—4次/天。AVHRR辐射分辨率:其数据的量化等级为1024(10 bit数据结构)。风云气象卫星FY上载有2台可见光和红外扫措辐射仪AVHRR,与NOAA/AVHRR相比主要不同在于增设了可见光蓝波段0.48~0.53微米和绿波段0.53~0.58微米。风云的参数可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a4593d0100bnkp.html~type=v5_one&label=rela_prevarticle海洋一号(HY-1A)卫星:装载两台遥感器,一台是十波段的海洋水色扫描仪,另一台是四波段的CCD成像仪。轨道类型为太阳准同步近圆形极地轨道,轨道高度798km,倾角98.8°,重复观测周期水色扫描仪3天, CCD成像仪7天。HY的参数可见:http://uzone.univs.cn/news2_2008_31940.html若你还了解其它的,可以自己在搜索一下。希望对你有用。
2023-07-29 21:59:411

如何使用ENVI打开HDF文件

用File->Open External File->Generic Formats->HDF应该可以打开
2023-07-29 21:59:501

摄影测量对航空摄影有哪些基本要求

正射照相,云少无遮挡~白天摄影……
2023-07-29 22:00:102

遥感原理与应用应该怎么复习?

我们只学了遥感导论不知道你是考研 还是期末复习呢
2023-07-29 22:00:191

如何编辑 ENVI 文件头

若在打开一个文件时没有发现头文件 ( .hdr 文件 ) 或其它有效的头文件信息, 就会出现Header Info对话框。你将使用这个对话框输入样本或像元数、行数、波段数、在从文件的开头到数据开始处(嵌入的文件头)的字节偏移量、数据的存储顺序("交叉")(BSQ: band sequential,BIP: band interleaved by pixel,or BIL: band interleaved by line)、数据的字节顺序("Host (Intel)": Host Least Significant First for DEC machines and PCs 或 "Network (IEEE)": Network Most Significant First for all other platforms)、数据类型(字节, 整数,浮点等),以及文件类型。其它选项包括设置默认的Z-Plot range,默认的显示拉伸,地理坐标的输入(entry of georeferencing information),相关的波长和FWHM值(full-width-half-maximum),传感器类型,波段名以及坏波段。在 ENVI 显示一幅导入的图像前,必须将必要信息输入到Header Info窗口。若一个文件没有 ENVI 文件头或其它支持的文件头格式,这个窗口自动地出现。每次打开一个数据文件时,ENVI 搜索头文件并使用该信息来打开文件。这些信息只需输入一次,当选择Header Info窗口底部的 “OK” 按钮,它自动地保存到输入目录中的一个 ENVI 头文件。ENVI 的 Edit Header 功能也可以用来更改已存在的头文件的信息。ENVI 在一个单独的文本头文件中保存关于文件的信息。这个头文件名与图像文件名相同,但是文件扩展名为.hdr 。 Edit ENVI Header 功能允许你更改文件头信息。每当打开一个数据文件,ENVI 便搜索头文件,并使用这些信息来打开文件。若需要编辑 ENVI 文件头,按照以下步骤:1. 选择 File > Edit ENVI Header.标准的ENVI Input File 对话框将打开,为你提供一个打开文件的列表,可以从中选择。2. 在所需要的文件名上点击。在标签为“File Information” 的文本框内,ENVI显示关于该文件的细节。3. 确认这些信息是正确的。要编辑所显示的参数,按照以下步骤:4. 点击 “OK” 来启动一个 Header Info 对话框。Header Info 对话框有一个可编辑的文本区,及 Input Header Info From 和Edit Attributes 下拉菜单。5. 当你完成编辑后,点击“OK”。若已经对当前打开文件的文件头编辑完毕,ENVI 将关闭该文件;当你选择“OK”时,再重新打开。因为当该文件关闭时,该文件使用的显示也将关闭。你必须从 ENVI 主菜单,或可利用波段列表中重新启动这些显示。< xmlnamespace prefix ="v"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vml" />< xmlnamespace prefix ="o"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Header Info对话框Header Info 对话框包括:用于通用图像参数的可编辑的文本区与两个下拉菜单。从 Header Info 对话框里,你可以点击 Edit Attributes 下拉菜单中的选项,调用编辑特定文件头参数的独立对话框。这些参数包括波段名、波长、地图信息等。有关细节如下。编辑通用图象参数在 Header Info 对话框中,你可以编辑通用图像参数。每个文本区的说明如下:· “Samples” 文本区显示文件中的样本数。· “Lines” 文本区显示文件中的行数。· “Bands” 文本区显示文件中存储的波段数。· “Offset” 文本区显示从文件开头到实际数据起始处的字节偏移量。(“偏移量”有时被称为嵌入的文件头。)· “Xstart” 和 “Ystart” 文本区显示其它图像子集的图像的像元偏移量。偏移量允许链接相关的图像,以及使用动态覆盖图。· 使用 “Data Type” 下拉菜单,来选择适当的数据类型 (字节型,整型, 无符号整型,长整型,无符号长整型,浮点型,双精度型,复合型,或双精度复合型)。· 使用“Byte Order” 下拉菜单,来选择数据的字节顺序。这个参数在不同的平台有所不同:· 对于 DEC 和 PC 机,选择 “Host (Intel)”: Host Least Significant First.· 对于其它的所有平台,选择 “Network (IEEE)”: Network Most Significant First.· 使用 “Interleave” 下拉菜单,选择下列选项,以确定数据存储顺序:· “BSQ” 代表波段顺序存储格式。· “BIL” 代表波段按行交叉格式。· “BIP” 代表波段按像元交叉格式。· 使用Header Info 对话框底部的文本区来插入描述该数据文件的字符串文本。(LANDSAT TM image of the Hong Kong SAR - 13 February, 1989)· “File Type” 按钮下拉菜单的说明如下。文件类型ENVI 使用 “File Type” 文件头区域自动地识别某些数据文件类型。 “File Type” 文本区允许许多文件类型在以它们本身的格式存在时就有一个 ENVI 文件头。通过查看 menu 目录下的 filetype.txt 文件(ENVI 各版本都有),你可以看到一个所有认可的文件类型列表。你可以编辑该文件,并添加新的用户自定义文件类型。文件类型包括 ENVI 特有的文件类型,诸如元文件(meta files)、分类文件、虚拟镶嵌(virtual mosaics)、 波谱库及 FFT 结果。文件类型也包括特定的数据格式,如NLAPS、RadarSat、Spot 等。此外还认可 TIFF、BMP、ERDAS 8.x 和 PCI 文件。从菜单输入文件头信息Header Info 对话框的 Input Header Info From 下拉菜单允许将文件头信息从另一个文件合并到当前文件头。1. 选择 Input Header Info From > Other File.2. 选择所要读取的头信息文件,然后点击 “OK”。Edit Attributes 按钮Header Info 对话框的 Edit Attributes 下拉菜单为你提供了一种编辑波段名、波长等辅助的文件头信息的方法。Edit Attributes 菜单也允许你决定用什么样的图像来显示复数数据类型,编辑地图、分类、Z-plot 及拉伸信息。这些选项的详细描述如下。编辑辅助头信息ENVI 文件头可以有相应的依赖于图像数据类型的辅助信息(波段名、波谱库名、波长、Bad波段列表、FWHM 等)。你可以更改这些值,或按照下列步骤将它们读入到头文件:· 要选择 Bad 波段:1. 选择 Edit Attributes > Bad Bands List.2. 在 Edit Bad Bands List values 对话框,选择 bad 波段。· 要选择连续显示的一组文件,先点击第一项,按住 “shift” 键的同时,点击该组最后一项。· 要选择非连续显示的一组文件,先点击一项,按住 “Ctrl” 键的同时,点击其它所有需要的项。· 要取消选择所有波段,点击 “Clear”。· 要选择一个特定范围的波段:A. 在 “Add Range” 按钮旁的两个文本框,键入起始和结尾波段数。B. 点击 “Add Range”。3. 点击 “OK”。· 要选择其它属性来编辑:1. 选择 Edit Attributes > Band Names,Spectral Library Names,Wavelengths,或FWHM (Full-Width-Half-Maximum) 来激活相应的对话框。若你以前添加或编辑了上述列出的参数值,则那些值显示在 “Current Parameter Values: ” 文本标签的下面(“参数”指上面显示的其中一项)。否则,显示出系统默认值。2. 从显示的列表中,点击你想编辑的值。该值突出地显示在 “Edit Selected Item” 标签下的文本框中。3. 在文本框中,键入新值。Band Names可根据每个波段的波谱范围来重新命名。· 要从 ASCII 文件导入数据:1. 在任一Edit Values 对话框,点击 “Import ASCII”。2. 当出现标准的 ENVI 文件选择对话框时,打开所需要的 ASCII 文件。ASCII 文件的行数必须与图像文件中的波段数相匹配。ASCII 文件可以有一列或多列 ASCII 数据,然而用于导入波段名的文件只能包含字符串。当你打开显示有来自 ASCII 文件开头几个值的文件时,出现 Input ASCII File 对话框。· “ Wavelength Column ” 文本框指定从ASCII 文件哪一列读取波长。· “ Multiply Factor ” 文本框中输入的乘法比例系数,允许对波长值进行on-the-fly缩放。例如,键入值 “100” 再按回车键,将使导入的波长值乘以100 。· “ FWHM ” 栏指定从哪列来获取波段宽度信息(用于波谱重采样)。· “ Bad Bands List ” 栏使用 “0” 来屏蔽指定波长的波段。3. 点击 “OK” ,键入新的参数值,并返回到 Header Info 对话框。4. 在 Header Info 对话框,点击 “OK” ,将所有改变写入头文件。默认的装入波段每当打开文件,该选项允许波段被自动地导入到可利用波段列表的灰阶或 R、 G、和 B 文本框。点击 “Load” 或 “Load RGB” 按钮,系统显示默认的波段。可以选择灰阶图像或彩色图像。1. 从 Header Info 对话框,选择 Edit Attributes > Default Bands to Load.Default Bands to Load 对话框显示该文件中所有波段的一个列表。2. 点击波段名,来导入红(R)、绿(G) 和 蓝(B) 电子枪。· 若只有一个波段被选择,它将作为灰阶图像被导入。· 点击 “Reset” 来清除所有波段。3. 点击 “OK” ,返回 Header Info 窗口。Map Information 对话框地图信息与地理坐标定位的文件相关。要建立地理坐标定位的数据坐标系统,用户必须知道一个像元(基准像元) 的样本和行坐标、像元的大小(米)、地图投影以及该像元的地图坐标。1. 从 Header Info 对话框,选择 Edit Attributes > Map Info.2. 在 Map Information 对话框里,标签为 “Image Coord X” 和 “Y” 文本框中输入基准像元的坐标,标签为 “Pixel Size X” 和 “Y” 文本框中输入像元大小。3. 通过点击 “Change Projection” 并从投影列表中选择适当的投影,以确定地图投影。· 若你选择 “Arbitrary”,你可以选择 “Coordinates” 标签附近的 “Pixel Based” 或 “Map Based ”。· 若你选择 “Geographic Lat/Lon:”,通过点击 “Datum” 按钮,并从 Select Geographic Datum 对话框中选择可利用的数据,以确定数据类型。· 若你选择 “UTM”,在 “Zone” 文本框中输入数字,选择 “N” 或 “S” 切换按钮,然后再选择一个数据(若有必要)。· 若选择的是 “State Plane...” 投影中的一个,通过点击箭头切换按钮,选择 “Feet ” 或 “ Meters ”;通过在 “Zone” 文本框中输入,或点击 “Zone” 从列表中选择,以确定一个区域。4. 在适当的文本框中输入基准像元的坐标。相应的纬度和经度将被自动计算,并可通过点击切换按钮到 “Geographic Coordinates” 来查看。5. 点击 “OK” ,返回到 Header Info 窗口。Geographic Corners若你的文件没有被地理坐标定位,但是包括地理信息,该选项允许你把信息放到 ENVI 头文件中。目前,ENVI用第一个地理点(geographic point )在 geo-browser 上放置一面旗帜以显示文件的位置。其它的点作为用户信息仍保留在文件头中。1. 从 Header Info 对话框,选择 Edit Attributes > Geographic Corners.2. 输入第一和第四像元间的位置,及其相应的纬度和经度。像元大小(Pixel Sizes)要在文件头中输入一个像元的大小:1. 从 Header Info 对话框,选择 Edit Attributes > Pixel Sizes.2. 将 X 和 Y 像元大小输入到适当的文本框中,并从 “Units” 下拉菜单中选择所需要的单位。由于Landsat TM sensor 的pixel size 大约为 30m by 30m,所以,Click the Edit Attributes button and select Pixel Sizes ... For both the X and Y pixel sizes click within the text box and change the value to 30. Now make sure the units are set to metres. To finish the update click OK. Now change the Sensor Type to "Landsat TM".分类信息(Classification Info)若你需要为某类修改类别名和颜色,按照下列步骤:1. 从 Header Info 对话框,选择 Edit Attributes > Classification Info.要使该选项有效,“File Type” 必须设置为 “Classification”。2. 在 Classification Info 对话框中,输入类别号;然后点击 “OK”。3. 当出现 Class Color Map Editing 对话框时,从 “Selected Classes” 列表点击要更改区域的类别名。· 一旦你选择了类别名,你可以在 “Class Name:” 文本区内更改它。· 要在 RGB 颜色空间(三种颜色各为 0-255 )更改类别颜色,移动三个标签为 Red、 Green 或 Blue 的滑动块。· 要重新设置为原来的类别颜色和名称,点击 “Reset”。· 要在 HSV 或 HLS 颜色空间更改类别颜色:A. 从 Class Color Map Editing 对话框内的 “System” 下拉菜单中选择适当的系统。B. 移动 “Hue,Saturation,Value” 或 “Hue,Lightness,Saturation” 滑动块到所需要的值。4. 要彻底地更改,点击 “OK”。注意在24位彩色显示器上,ENVI 将不能自动地运行这些颜色更改。对于24位硬件,对图像更改颜色,是通过点击 “Apply Changes” 按钮来替代的。这个按钮只有当24为彩色时才出现。z-图信息(Z Plot Information)若你需要编辑用于绘制 Z 剖面图、设置轴标题、设置 Z Plot 方框大小或指定一个另外的 Z 剖面图文件名的参数,按照以下步骤:1. 从 Header Info 对话框,选择 Edit Attributes > Z Plot Information.2. Edit Z Plot Information 对话框将打开,允许你来设置这些参数:· 要设置 Z plot Range,在 “Z Plot Range” 标签旁的左、右文本框中分别输入最小值和最大值。· 要设置轴标题,在 “X Axis Title” 和 “Axis Title” 文本框内输入所需要的轴标题。· 要指定方框的大小(按像元)来计算平均波谱,在 “Z Plot Average Box” 文本区内输入参数。· 要指定另一个文件名,以从中提取 Z 剖面图:A. 点击 “Default Additional Z Profiles”。B. 当出现 Default Additional Z Profiles 对话框,点击 “Add New File”。C. 选择所需要的文件名,然后点击 “OK”。文件名将出现在列表中。· 要从列表中删除一个文件名,先点击文件名,然后点击 “Remove Selected File”。传感器类型(Sensor Type)要在 ENVI 文件头中存储传感器类型信息:1. 从 Header Info 对话框,选择 Edit Attributes > Sensor Type.2. 从列表中选择合适的类型。Now change the Sensor Type to "Landsat TM".缺省拉伸(Default Stretch)要设置系统默认的拉伸,以便用于显示波段:1. 从 Header Info 对话框,选择 Edit Attributes > Default Stretch.2. 从 “Default Stretch” 文本框附近的下拉菜单,选择适当的拉伸类型。供你选择的包括 % linear(线性拉伸百分比),linear range(线性拉伸范围),gaussian(高斯分布),equalize(均衡化),square root(平方根)或 none(不拉伸) 。一些拉伸要求你输入附加信息。· 对于 “% linear” 拉伸,输入剪去(slip)数据的百分比(即5%)。· 对于 “Linear Range” 拉伸,输入最小和最大 DN 值,用于拉伸。· 对于 “Gaussian” 拉伸,输入标准差数,用于拉伸。ENVI 将在 .hdr 文件中保存拉伸设置。无论你什么时候显示这幅图像,该拉伸设置将覆盖掉 envi.cfg 文件中的系统整体默认拉伸。复数型Lookup功能(Complex Lookup Function)对于复数数据类型,你可以使用该选项决定显示哪幅图像。1. 在 Header Info 对话框中,选择 Edit Attributes > Complex Lookup Function.2. 当出现 Complex Data Lookup Function 对话框时,从下拉菜单中选择所需要的 lookup 功能。选项有:“Real”(数的实部),“Imaginary”(虚部),“Power”(幂,模的log10),“Magnitude”(模,实部和虚部平方和的平方根),以及 “Phase”(相位,虚部除以实部的反正切值)––––系统默认的图像是 “Power”。行偏移量(Row Offsets)你可以使用该选项设置额外字节数,以便在行的起始和结尾跳读。1. 在 Header Info 对话框,选择 Edit Attributes > Row Offsets.2. 在 Edit Row Offsets 对话框,通过点击箭头按钮或在文本框中键入,以输入或选择要跳过的前缀和后缀字节数。3. 点击 “OK”。波段偏移量(Band Offsets)你可以使用该选项设置额外字节数,以便在波段的起始和结尾跳读。1. 在 Header Info 对话框,选择 Edit Attributes > Band Offsets.2. 在 Edit Band Offsets 对话框,通过点击箭头按钮或在文本框中键入,以输入或选择每个波段要跳过的前缀和后缀字节数。3. 点击 “OK”。输入IDL变量(Import IDL Variables)该选项允许你输入任何在 ENVI 命令行中定义的 IDL 变量。一维变量将被放入一个图示窗口中。二维和三维变量作为内存数据项将显示在 Available Band List 中。· 要把 IDL 变量输入到 ENVI:1. 选择 File > Import IDL Variables.2. Import IDL Variables 对话框将显示一个所有被定义的变量列表。3. 通过在变量名旁的复选框内点击,选择所需要的变量名输入。· 要添加一系列变量名,输入起始和结尾变量号,然后点击 “Add Range” 按钮。· 要选择所有变量名,点击 “Select All” 按钮。· 要清除已选择的变量名,点击 “Clear” 按钮。4. 要在 IDL 中保存数据的一个备份,使用箭头切换按钮来选择 “Yes”。若选择了 “No”,那么数据将被输入到 ENVI 并从 IDL 中删除。5. 点击 “OK” ,输入所需要的变量。一维变量将被放入一个图示窗口中。二维和三维变量作为内存数据项将显示在 Available Band List 中。
2023-07-29 22:00:291

怎么用gis的软件ENVI?谁会?

什么和什么啊?
2023-07-29 22:00:393

桉树生物量公式

合成孔径侧视雷达穿透冠层而获得树干信息的特点使得其具有在南方NDVI易饱和地区的生物量估测方面优于光学遥感。文章利用地面实测调查数据,首次系统地研究了热带人工林生物物理参数及生物量对RADARSAT-SAR信号响应。结果表明:RADARSAT-SAR后向散射系数与森林生物量、树高、胸径可以用对数模型模拟。对于本实验区人工速生林来说,在森林生物量小于40 t•hm-2时RADARSAT-SAR后向散射系数与森林生物量具有较强相关性。桉树树高与后向散射系数的相关系数大于桉树胸径与后向散射系数关系。松树胸径与后向散射系数相关系数高于树高与后向散射系数的相关系数。研究结果为SAR在热带森林研究中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是这些吗?
2023-07-29 22:00:471

遥感卫星有几个?哪个国家的?分辨率?价格多少钱?哪儿能买?

遥感卫星有很多。目前常用的遥感卫星数据分为光学卫星和雷达卫星。光学卫星主要有美国的WorldView-1(分辨率0.5)、WorldView-2(分辨率0.5米)、QuickBird(分辨率0.6米)、IKONOS(分辨率0.7米)、ETM(15米)、TM(30米);法国的SPOT(2.5米);印度的P5(2.5米);日本的ALOS(2.5米)。雷达卫星方面,主要是加拿大的Radarsat-2。具体的,可以给我发邮件tuanzuocugb@126.com,或者加我QQ:2658972659。
2023-07-29 22:01:061

SpaceX八手火箭成功发射且回收了

2005年1月19日,NASA宣布机遇号在火星发现了一块陨石,根据机遇号的光谱仪分析,这块陨石的主要成分是铁和镍。 NASA/JPL/Cornell 八手火箭 北京时间1月20日晚上21时2分(美国东部时间1月20日8时2分),猎鹰9号成功将第十七批60颗星链卫星发射升空,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一枚8手猎鹰9号一级火箭,成功发射且回收了,这是SpaceX迄今复用次数最多的火箭,编号B1051。 这枚猎鹰9号一级火箭曾执行过SXM-7,RADARSAT Constellation,载人龙飞船,以及4次星链卫星的发射,昨晚过后,就是5次星链卫星的发射了。 Credit:SpaceX 另外此次星链卫星任务中的整流罩,一半曾用于之前的一次星链任务,另一半曾用于之前的两次星链任务。 星舰太空港 钻井平台一,拍摄于去年12月26日。 Credit:SpacePadreIsle 钻井平台二,拍摄于去年12月26日。 Credit:SpacePadreIsle 这让人不由想起SpaceX模拟地球一小时内旅行,在第68界国际宇航大会上,马斯克展示了一段视频,乘坐SpaceX的火箭,以最高27000公里的时速,可在一小时内抵达地球上任何一点。这段视频向我们演示了,纽约时间早上6时30分,乘客们从纽约出发,在纽约时间早上7时39分(北京时间下午7时39分),可以抵达上海,整个飞行时间约为39分钟。另外从香港到新加坡需要22分钟,洛杉矶到多伦多需要24分钟,从曼谷到迪拜需要27分钟等等。 NASA局长吉姆·布里登斯廷(Jim Bridenstine)辞职 NASA局长吉姆·布里登斯廷(Jim Bridenstine)今日凌晨发表了辞职演说,能够担任NASA局长一职是他的荣幸,他会想念这个NASA大家庭,并永远感激在这里度过的时光,具体原因可参见,NASA现任局长称将在拜登任职总统后离任。 吉姆·布里登斯廷(Jim Bridenstine)于2021年1月20日卸任NASA局长,他将回到俄克拉荷马州寻找一份新工作,但不会从政。 过度期间,史蒂夫·尤尔切齐克 (Steve Jurczyk)将成为NASA代理局长。
2023-07-29 22:01:131

中国科学院遥感卫星地面站的历史沿革

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为全国提供卫星遥感数据及空间遥感信息服务的非营利的社会公益型装置,也是中国大陆唯一的国家级民用多种资源卫星接收与处理基础设施。建成以后,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在国家和中科院的支持下,又对系统进行过多次的升级改造和维护维修,建立了较为全面的技术系统和较大规模的运行体系。它的建立填补了中国资源卫星数据源的空白,它的发展催发和支持了中国遥感应用的发展,促进了遥感应用从科学实验向实用化、产业化的发展。地面站的主要任务是接收、处理、存档、分发各类地球对地观测卫星数据,为全国各行各业提供服务。同时开展卫星数据接收与处理以及相关技术的研究。20年来地面站在接收、处理、存档、分发各类对地观测卫星数据,为全国用户提供服务的同时开展卫星遥感影像数据接收与处理以及相关技术的研究所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已形成以北京本部数据处理与运行管理为核心,北京(密云)接收站为数据接收点的运行格局,从建成时只能够接收处理一颗光学遥感卫星发展到现在能接收处理 十多颗卫星,谱段涵盖光学与微波,分辨率从2.5米到1000米,同时代理分发0.61米高分辨率卫星数据,真正实现了一站多星,具备全天候、全天时、近实时、多种分辨率卫星数据接收处理能力。北京总部针对不同卫星形成了较完善的运行管理系统、数据处理系统、数据管理系统、数据检索与信息服务系统。地面站是国际资源卫星地面站网成员,是世界上接收与处理卫星数量最多的地面站之一,分别与美国、欧空局、加拿大、法国、印度等国家和组织的卫星管理机构签订了卫星数据接收协议,目前正在接收美国LANDSAT-5、法国SPOT-2/4/5、加拿大RADARSAT-1、欧空局ENⅥSAT-1和ERS-2、印度RESOURCESAT-1、美国Terra和Aqua、以及中巴合作的CBERS-02B等11颗卫星数据,实现了全天候、全天时的对地观测。目前地面站保存的对地观测卫星数据资料达170余万景,是中国最大的多种对地观测卫星数据档案库,为国家积累和保存了唯一的、极其珍贵的空间数据历史资料。2007年,为了更好地发挥天空地一体化的优势,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根据知识创新工程三期的战略布局,中国科学院组建了“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是为了适应国内外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领域科技发展趋势和新时期中科院科研工作发展的需求而成立的集运行与研究为一体的、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综合性、网络型研究中心。目标是建成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研究机构,为满足国家重大需求做出应有贡献。目前,地面站已纳入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科技体系中。历任站长王新民、潘习哲,现任站长王杰生。
2023-07-29 22:01:211

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的历史沿革

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的发展历程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于1986年12月建成并正式运行,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站名。地面站是我国建设的第一个民用多种资源卫星数据接收与处理的重要基础设施,它的建立填补了我国在卫星遥感技术领域的空白,开创了我国遥感技术和遥感应用的新时代。经过20多年的努力,地面站的基础设施、运行维护与用户服务能力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地面站作为国际资源卫星地面站网成员,是世界上接收与处理卫星数量最多的地面站之一,数据接收与分发量居于世界前四位,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地面站现有的遥感卫星数据处理系统可以高效率、高质量地实现十余颗卫星的数据接收、处理和产品生产,在我国遥感卫星地面系统领域起到了先锋和示范作用。地面站保存的对地观测卫星数据资料达170余万景,是我国最大的对地观测卫星数据档案库,为国家积累和保存了极其珍贵的空间数据历史资料。二十余年来,地面站先后参加了全国土地监测和全国土地大调查、海上油污染监测、地质勘探遥感应用、国家基础测绘、森林火灾监测评估、洪水灾害监测评估以及国家环保环境监测和渔政监测等项目,对国土资源调查、评价、规划、合理利用以及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推动了我国遥感事业的发展,并为遥感业务化、产业化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2007年,地面站在积极参与中心组建的同时,按计划完成了各项运行和科研任务。全年共接收卫星数据5143条轨道,接收成功率约为99.1%。数据处理系统共计完成用户数据产品11448件,比上年同期增长27.9%。新增存档数据29万余景,所有存档数据均通过互联网提供24小时的不间断在线检索与查询服务,平均每天有5.6条轨道通过网络完成快视数据或存档数据的传输,全年约有900景数据产品通过网络向用户分发。在提升系统运行、服务能力方面,针对ALOS、TERRA-SAR等新的卫星数据源特点,开展深加工产品开发研究,解决了数据的重影问题、自动拼接技术和正射校正技术;开发了高分辨率影像的自动增强技术和快速浏览系统;由地面站研发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数据记录系统,成功解决了喀什接收站对国内外多颗遥感卫星数据记录的问题,实现了与原有运行系统、处理流程的兼容。在三站网建设方面,喀什接收站已经全部完成机房、2座天线基座、动力条件用房、科研辅助用房等在内的配套建筑工程,2007年9月,第一套天线接收系统和配套的记录系统投入试运行,成功接收了SPOT-2/4、LANDSAT-5、RADARSAT-1等卫星数据,并成功完成了HJ系列卫星的星地对接试验工作。2008年1月28日,喀什站正式挂牌,标志着中国西部地区实现卫星遥感数据全面覆盖。而且密云接收站的扩建和三亚接收站的基建工作正在按计划进行。航空遥感中心的发展历程中国科学院航空遥感中心于1985年5月成立,1986年引进两架性能先进的美国赛斯纳“奖状S/II型”高空遥感飞机并正式运行,胡耀邦同志为航空遥感中心亲笔题名。遥感飞机是我院自主研发遥感设备、进行航空遥感信息获取与处理的重大科学装置,它的引进大幅度提升了我国遥感飞机平台的技术指标和运行能力,促进了我国航空遥感技术、遥感仪器研制及遥感应用的发展。遥感飞机配有精确的GPS导航和POS等系统,具有全天候飞行作业的能力,遥感飞机平台实现了遥感设备选择的系列化和模块化,可装载航空照相机、成像光谱扫描仪、成像雷达等多种遥感传感器,并具有吊仓采集大气样本和酸雨样本等功能。二十多年来,航空遥感中心累计承担了近百项各种类型的航空遥感应用项目,并广泛开展与部门的合作,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安全飞行了6000多架次,飞行面积超过200万平方公里,飞行作业范围涉及全国28个省、市,在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综合应用实验、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遥感设备技术进步和军事应用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项。曾7次进入青藏高原飞行作业,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完成了珠穆朗玛、唐古拉山地区,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流域及拉萨市等航空遥感飞行,为科学院开展青藏高原资源环境研究和全球变化研究提供了大批宝贵的科学数据。遥感飞机连续8年对北京奥运地区进行了环境遥感监测飞行,积累了该地区丰富的高分辨率的航空遥感环境变化监测系列资料。开展了奥运规划区及周边的区的环境、建设、绿化、交通等进行了监测与分析研究,研究成果以图件、年报、季报的形式定期上报奥组委,为奥运场馆的规划建设及区域内环境保护与规划提供科学依据。2007年,在中心组建过程中,航空遥感中心按计划完成了所承担的航空遥感项目共10项,确保两架遥感飞机安全运行675小时。完成了电子所自主研发的多部合成孔径雷达(SAR)系统的飞行试验,提高了SAR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承担的国家基础测绘项目,最终完成海南20506平方公里和辽宁朝阳地区41298平方公里的无控制点航空摄影示范应用项目,利用机载GPS和姿态测量系统(POS),获取全部区域的高分辨率航测影像。数字地球领域的发展历程数字地球是空间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与地球科学的高度综合集成,开辟了人类认识地球的新途径。我国政府与科技界、企业界等高度重视数字地球的发展。1999年,中国科学院联合19个部门和国际组织发起召开了首届国际数字地球会议。会议通过了“数字地球北京宣言”及每两年举办一次大会的决议。而后,在加拿大、捷克、日本和美国先后组织召开了第二、三、四、五届国际数字地球会议。2006年,在新西兰组织召开了“数字地球峰会”,2008年将在德国再次召开峰会。2006年,成立了总部设在北京的“国际数字地球学会(ISDE)”,来自16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的专家成为首届执委会成员。该学会创办的刊物《国际数字地球学报(IJDE)》已于2008年3月在全球发行。数字地球实验室自2000年建立以来就作为我院从事数字地球研究的科研机构,并实际支撑了上述活动的开展,同时承担了“数字地球基础理论研究”和“数字地球原型系统”建设项目。该系统在科学刻划数字地球理论框架基础上,具备数据接收、复杂计算、虚拟现实、网络服务、数据挖掘等所需的技术功能,展现其在全球、全国、区域不同空间层次上的应用能力,服务于国内外数字地球和应用的发展。该系统在“十六大”和“十七大”信息指挥模拟系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中央领导和中办、公安部的好评。国家文物局、国家旅游部门、海洋研究机构都提出合作开展数字考古、数字旅游、数字海洋的设想;北京市、中关村管委会、上海市浦东区政府、深圳市也提出了数字市、区的合作要求。国际专家组评价“该数字地球原型系统代表了其在全球数字地球领域中的领导地位。为国际科学与工程领域特别是空间信息技术与应用领域作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贡献”。
2023-07-29 22:01:561

RS技术的遥感数据

常用的遥感数据有:美国陆地卫星(Landsat)TM和MSS遥感数据,法国SPOT卫星遥感数据,加拿大Radarsat雷达遥感数据。 遥感技术系统包括:空间信息采集系统(包括遥感平台和传感器),地面接收和预处理系统(包括辐射校正和几何校正),地面实况调查系统(如收集环境和气象数据),信息分析应用系统。 中国3S吧 3s8.cn
2023-07-29 22:02:091

遥感考试考那些类容

大学遥感考试还是比较简单的,不知道你学的哪本书,基本都是书上的东西。
2023-07-29 22:02:252

遥感技术在地震监测和抗震救灾中的应用有哪些?

地震发生后,灾区通讯中断,地面交通瘫痪,灾情信息无法获知,及时准确掌握灾情并进行有效救治非常困难,遥感技术在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形成了多样化的应用局面。 一是基本形成了多源、多分辨率遥感信息的应用体系。我国自主的军用和民用卫星在地震后数分钟启动应急预案,千方百计收集不同传感器、不同分辨率、不同时相的灾区遥感数据和相关地理空间信息,并及时提出灾情分析报告,迅速将地震灾区的重要信息汇集到抗震救灾指挥部,为各级抗震救灾部门提供了重要的决策支持。在抗震救灾中使用的遥感信息源包括航空飞机、超低空无人机、“尖兵”系列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北京一号”小卫星、“北斗”导航卫星、“风云”系列气象卫星、福卫二号等。 二是遥感信息应用多样化。在抗震救灾工作中,遥感技术配合卫星通信和导航定位技术,直接支持抢险救援和次生灾害防治等工作。地震发生手,遥感工作者将继续为灾后重建的地理空间基础信息生产和规划决策提供技术支撑和信息服务。及时提供了灾区城镇和主要居民地的遥感数据和分析信息,对于房屋倒损、人口受损,道路、桥梁、电站等重要公共设施损毁情况进行了快速遥感动态监测和评价,为了解灾情、部署救援行动提供了重要信息。通过遥感影像有效开展了地震灾害引发的堰塞湖、滑坡、塌陷等次生灾害的动态监测,如配合堰塞坝疏导工程,开展堰塞湖监测,分析堰塞湖动态变化。 三是实现了国内外遥感数据的共享。为及时全面掌握灾情、快速评估灾情及发展态势,国家相关部门按照“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宪章”启动相应国际减灾合作机制,获得欧空局ENVISAT环境卫星、日本ALOS雷达卫星、美国LANDSAT-7陆地卫星、加拿大RADARSAT卫星、法国SPOT-5资源卫星、印度IRS-P5测绘卫星、意大利COSMO SKYMED雷达卫星等数据,充分利用国外合作机制获取卫星数据开展地震灾情监测与评估工作。
2023-07-29 22:02:341

求各位大侠帮忙给一份代码

书上的代码,对应的英文版,网上应该代码
2023-07-29 22:02:531

gamma remote sensing怎么打开

GAMMA软件安装完之后,并不是一个图形窗口。如果要用GAMMA的话,在命令行输入GAMMA的函数命令,就可以运行了
2023-07-29 22:03:032

关于“3S”

3S技术是遥感(Remote Sensing)、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 System)的统称。因这三个概念的相应英文中都分别含一个S而得名。 遥感 遥感,顾名思义,就是遥远地感知。传说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就具有这样的能力。人类通过大量的实践,发现地球上每一个物体都在不停地吸收、发射和反射信息和能量,其中有一种人类已经认识到的形式-电磁波,并且发现不同物体的电磁波特性是不同的。遥感就是根据这个原理来探测地表物体对电磁波的反射和其发射的电磁波,从而提取这些物体的信息,完成远距离识别物体。 例如,大兴安岭森林火灾发生的时候,由于着火的树木温度比没有着火的树木温度高,它们在电磁波的热红外波段会辐射出比没有着火的树木更多的能量,这样,当消防指挥官面对着熊熊烈火担心不已的时候,如果这时候正好有一个载着热红外波段传感器的卫星经过大兴安岭上空,传感器拍摄到大兴安岭周围方圆上万平方公里的影像,因为着火的森林在热红外波段比没着火的森林辐射更多的电磁能量,在影像着火的森林就会显示出比没有着火的森林更亮的浅色调。当影像经过处理,交到消防指挥官手里时,指挥官一看,图像上发亮的范围这么大,而消防队员只是集中在一个很小的地点上,说明火情逼人,必须马上调遣更多的消防员到不同的地点参加灭火战斗。 上面的例子简单的说明了遥感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同时涉及到了遥感的许多方面。除了上文提到的不同物体具有不同的电磁波特性这一基本特征外,还有遥感平台,在上面的例子中就是卫星了,它的作用就是稳定地运载传感器。除了卫星,常用的遥感平台还有飞机、气球等;当在地面试验时,还会用到地面象三角架这样简单的遥感平台。传感器就是安装在遥感平台上探测物体电磁波的仪器。针对不同的应用和波段范围,人们已经研究出很多种传感器,探测和接收物体在可见光、红外线和微波范围内的电磁辐射。传感器会把这些电磁辐射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为原始图像。原始图像被地面站接收后,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处理,才能提供给不同的用户使用,他们才能用这些处理过的影像开展自己的工作。 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美、俄、法、中、印度、加、日、德、意等国的人造卫星总数已超过2000颗,其中遥感卫星超过500颗,全球大型地面遥感卫星接收站超过100个。在下一世纪的头十年将有超过30颗的地球观测卫星发射。光谱分辨率高达纳米级,商品化遥感影象地面分辨率高达米级,雷达图像实现了多波段、多极化,遥感采集的数据极为丰富,仅地球行星计划一天的数据量就达1015字节。我国已经发射了68颗卫星,其中科学技术卫星10颗,气象卫星5颗,1颗资源卫星,17颗返回式遥感卫星,获取了高分辨率的全景摄影图像,建立了多个遥感卫星地面接收站,能够接收和处理Landsat TM 、SPOT和RADARSAT 等卫星图像数据;建立了许多气象卫星接收台站,接收和处理NOAA及静止气象卫星等数据;建立了中、低空高效机载对地观测组合平台和大量的地面观测台站。 由于遥感在地表资源环境监测、农作物估产、灾害监测、全球变化等等许多方面具有显而易见的优势,它正处于飞速发展中。更理想的平台、更先进的传感器和影像处理技术正在不断地发展,以促进遥感在更广泛的领域里发挥更大的作用。当你旅游或野外考察时,为了不迷失方向,你可能会自备一个指南针或罗盘帮助你定位,确定行走路线,并在地图上作标记,而达到定位的目标。不过用这种方法定位时,要求你具备一定的技术,特别是判别周围目标相对位置的能力。那么,能否发现一种简单的仪器,直接告诉我们所处的准确位置呢?有,那就是全球定位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 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即地理信息系统,是利用现代计算机图形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用以输入、存储、编辑、分析、显示空间信息及其属性信息的地理资料系统。在地理信息系统中储存和处理的数据可以分成两大类: 第一类是反映事物地理空间位置的信息,称空间信息或空间数据(也称地图数据,图形数据);第二类是与地理位置有关的反映事物其它特征的信息,称属性信息或属性数据(也可称为文字数据,非图形数据)。通过系统对这两类信息的特有管理方式,在它们之间建立双向对应关系。目前国内比较流行的GIS平台软件有:ArcInfo、MapInfo、MGE等。 全球定位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 System,GPS)是本世纪70年代由美国国防部批准,陆海空三军联合研制的新一代空间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其主要目的是:为陆、海、空三大领域,提供实时、全天候和全球性的导航服务,并用于情报收集、核爆监测和应急通讯等一些军事目的,是美国独霸全球战略重要组成。经过20余年的研究实验,耗资300亿美元,到1994年3月,全球覆盖率高达98%的24颗GPS卫星星座已经布设完成。 全球定位系统共由三部分构成: 地面控制部分,由主控站(负责管理、协调整个地面控制系统的工作)、地面天线(在主控站的控制下,向卫星注入导航电文)、监测站(数据自动收集中心)和通讯辅助系统(数据传输)组成; 空间部分,由24颗卫星组成,分布在6个轨道平面上; 用户装置部分,主要由GPS接收机和卫星天线组成。 GPS全球定位系统的主要特点: 全天候,不受天气影响;全球覆盖;三维定点、定速定时高精度;快速省时高效率;应用广泛多功能。 GPS全球定位系统的主要用途: 陆地应用,主要包括车辆导航、景点导游、应急反应、高精度时频对比、大气物理观测、地球物理资源勘探、工程测量、变形监测、地壳运动监测、市政规划控制等; 海洋应用,包括远洋船只最佳航程航线测定、船只实时调度与导航、海洋救援、海洋探宝、水文地质测量以及海洋油井平台定位、海平面升降监测等; 航空航天应用,飞机导航、航空遥感姿态控制、低轨卫星定轨、导弹制导、航空救援和载人航天器防护探测等。 GPS卫星接收机种类很多,根据型号分为测地型、全站型、定时型、手持型、集成型;根据用途分为车载式、船载式、机载式、星载式、弹载式。经过20余年的实践证明,GPS系统是一个高精度、全天候和全球性的无线电导航、定位和定时的多功能系统。GPS技术已经发展成为多领域、多模式、多用途、多机型的高新技术国际性产业。现在,除了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之外,具有GPS 同类功能的卫星系统还有俄罗斯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以及正在发展中的欧洲导航定位卫星系统,日本的多功能卫星增强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或GPS仅是这类系统的代名词。人类从航空摄影测量转向基于遥感的航空航天数字摄影测量,从单一的地图制图转向电子地图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技术结构也从单一技术向“3S”集成技术、基于网络环境的“3S”运行体系发展,已是一个历史发展的必然。
2023-07-29 22:03: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