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unfccc全称

2023-07-31 09:09:34
TAG: ccc nf fccc unfccc
共1条回复
小菜G

气候变化国际框架公约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简称《框架公约》,英文缩写UNFCCC)是1992年5月22日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的公约,于1992年6月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发大会(地球首脑会议)上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对付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

相关推荐

unfccc是什么组织

unfccc不是组织,是指联合国大会于1992年5月9日,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4年3月21日,该公约生效。在地球峰会上,由150多个国家以及欧洲经济共同体共同签署。公约由序言及26条正文组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终极目标是将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 unfccc不是组织,是指联合国大会于1992年5月9日,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4年3月21日,该公约生效。在地球峰会上,由150多个国家以及欧洲经济共同体共同签署。公约由序言及26条正文组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终极目标是将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
2023-07-31 00:36:321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历史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概述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简称《框架公约》,英文缩写UNFCCC) 是1992年5月22日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的公约,于1992年6月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发大会(地球首脑会议)上通过。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对付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  公约于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截至2004年5月,公约已拥有189个缔约方。  公约将参加国分为三类:  1.工业化国家。这些国家答应要以1990年的排放量为基础进行削减。承担削减排放温室气体的义务。如果不能完成削减任务,可以从其他国家购买排放指标。美国是唯一一个没有签署《京都议定书》的工业化国家。  2.发达国家。这些国家不承担具体削减义务,但承担为发展中国家进行资金、技术援助的义务。  3.发展中国家。不承担削减义务,以免影响经济发展,可以接受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援助,但不得出卖排放指标。  公约由序言及26条正文组成。这是一个有法律约束力的公约,旨在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和其他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的排放,将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使气候系统免遭破坏的水平上。  公约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规定的义务以及履行义务的程序有所区别。公约要求发达国家作为温室气体的排放大户,采取具体措施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以支付他们履行公约义务所需的费用。而发展中国家只承担提供温室气体源与温室气体汇的国家清单的义务,制订并执行含有关于温室气体源与汇方面措施的方案,不承担有法律约束力的限控义务。公约建立了一个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使其能够履行公约义务的资金机制。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会议  自1995年3月28日首次缔约方大会在柏林举行以来,缔约方每年都召开会议。第2至第6次缔约方大会分别在日内瓦、京都、布宜诺斯艾利斯、波恩和海牙举行。  1997年12月11日,第3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召开。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京都议定书》,它规定从2008到2012年期间,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其中欧盟将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但是2000年11份在海牙召开的第6次缔约方大会期间,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美国坚持要大幅度折扣它的减排指标,因而使会议陷入僵局,大会主办者不得不宣布休会,将会议延期到2001年7月在波恩继续举行。  2001年10月,第7次缔约方大会在摩洛哥马拉喀什举行。  2002年10月,第八次缔约方大会在印度新德里举行。会议通过的《德里宣言》,强调应对气候变化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内进行。  2003年12月,第9次缔约方大会在意大利米兰举行。这些国家和地区温室气体排放量占世界总量的60%。  2004年12月,第10次缔约方大会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  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目前,已有156个国家和地区批准了该项协议。2005年11月,第11次缔约方大会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举行。  2006年11月,第12次缔约方大会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行。  2007年12月,第13次缔约方大会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会议着重讨论“后京都”问题,即《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在2012年到期后如何进一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15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启动了加强《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全面实施的谈判进程,致力于在2009年年底前完成《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2012年到期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安排的谈判并签署有关协议。  2008年12月,第14次缔约方大会在波兰波兹南市举行。 2008年7月8日,八国集团领导人在八国集团首脑会议上就温室气体长期减排目标达成一致。八国集团领导人在一份声明中说,八国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其他缔约国共同实现到2050年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至少一半的长期目标,并在公约相关谈判中与这些国家讨论并通过这一目标。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全称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将于2009年12月7日—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12月7日起,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和其他官员们将在哥本哈根召开联合国气候会议,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协议书,毫无疑问,对地球今后的气候变化走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这是一次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会议将在现代化的Bella中心举行,为期两周。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目标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目标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人为活动对气候系统的危害,减缓气候变化,增强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确保粮食生产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实现上述目标,公约确立了五个基本原则:一、“共同而区别”的原则,要求发达国家应率先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二、要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具体需要和国情;三、各缔约国方应当采取必要措施,预测、防止和减少引起气候变化的因素;四、尊重各缔约方的可持续发展权;五、加强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不能成为国际贸易的壁垒。  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一次缔约方大会的授权(柏林授权),缔约国经过近3年谈判,于1997年12月11日在日本东京签署了《京都议定书》。该《议定书》确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发达国家(工业化国家)在2008—2012年的减排指标,工业化国家在1990年排放量的基础上减排5%,同时确立了三个实现减排的灵活机制。即:联合履约、排放贸易和清洁发展机制。其中清洁发展机制同发展中国家关系密切,其目的是帮助发达国家实现减排,同时协助发展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和资金,通过项目提高发展中国家能源利用率,减少排放,或通过造林增加二氧化碳吸收,排放的减少和增加的二氧化碳吸收计入发达国家的减排量。根据《马拉喀什协议》的有关规定,发达国家通过清洁发展机制下造林和更新造林活动实现的年减排量不得超过其1990年排放量的1%。  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至少在55个缔约方、其中至少有占工业化国家集团1990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55%的发达国家批准本议定书之后第90天才行生效。俄罗斯已经批准《京都议定书》并向联合国秘书长备案,议定书于2005年2月16日生效。《京都议定书》生效后,三个灵活机制将正式启动。清洁发展机制下的造林和更新造林项目也将正式运行,林业碳汇市场将不断发展,林业碳汇国家贸易也将不断增加。  目前《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谈判难点是国际财政机制安排、实质性技术转让、发达国家加强履约、土地利用和林业。这些问题也将是2005年启动的《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谈判的焦点。其间,林业议题的重点是森林经营和林产品贮碳,就是是否把森林经营作为减排的途径,是否把林产品中碳计入减排量。
2023-07-31 00:36:451

世界气候大会,历届国气候变化大会的举办地都是哪里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 是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的公约,于1992年6 月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地球首脑会议上通过。公约于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目前,公约已拥有189个缔约国。公约第一次缔约方会议(COP)于1995年在德国柏林召开。COP1·德国柏林 1995年 会议通过了《柏林授权书》等文件,同意立即开始谈判,就2000年后应该采取何种适当的行动来保护气候进行磋商,以期最迟于1997年签订一项议定书,议定书应明确规定在一定期限内发达国家所应限制和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量。COP2·瑞士日内瓦 1996年 会议就“柏林授权”所涉及的“议定书”起草问题进行讨论,未获一致意见,决定由全体缔约方参加的“特设小组”继续讨论,并向COP3报告结果。通过的其他决定涉及发展中国家准备开始信息通报、技术转让、共同执行活动等。 COP3·日本京都 1997年 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大会上通过了《京都议定书》,它规定从2008到2012年期间,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其中欧盟将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COP4·布宜诺斯艾利斯 1998年 大会上,发展中国家集团分化为3个集团,一是易受气候变化影响,自身排放量很小的小岛国联盟(AOSIS),他们自愿承担减排目标;二是期待CDM的国家,期望以此获取外汇收入;三是中国和印度,坚持目前不承诺减排义务。COP5·德国波恩 1999年 通过了《公约》附件—所列缔约方国家信息通报编制指南、温室气体清单技术审查指南、全球气候观测系统报告编写指南,并就技术开发与转让、发展中国家及经济转型期国家的能力建设问题进行了协商。COP6·荷兰海牙 2000年 谈判形成欧盟-美国-发展中大国(中、印)的三足鼎立之势。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执意推销“抵消排放”等方案,并试图以此代替减排;欧盟则强调履行京都协议,试图通过减排取得优势;中国和印度坚持不承诺减排义务。COP7·摩洛哥马拉喀什 2001年 在摩洛哥马拉喀什召开的COP7上,通过了有关京都议定书履约问题(尤其是CDM)的一揽子高级别政治决定,形成马拉喀什协议文件。该协议为京都议定书附件一缔约方批准京都议定书并使其生效铺平了道路。COP8·印度新德里 2002年 会议通过的《德里宣言》强调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与可持续发展仍然是各缔约国今后履约的重要任务。“宣言”重申了《京都议定书》的要求,敦促工业化国家在2012年年底以前把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5.2%。COP9·意大利米兰 2003年 在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的情况下,俄罗斯不顾许多与会代表的劝说,仍然拒绝批准其议定书,致使该议定书不能生效。为了抑制气候变化,减少由此带来的经济损失,会议通过了约20条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环保决议。COP10·布宜诺斯艾利斯 2004年 来自150多个国家的与会代表围绕《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效10周年来取得的成就和未来面临的挑战、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温室气体减排政策以及在公约框架下的技术转让、资金机制、能力建设等重要问题进行了讨论。COP11·加拿大蒙特利尔 2005年 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同年11月,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举行的COP11达成了40多项重要决定。其中包括启动《京都议定书》新二阶段温室气体减排谈判。本次大会取得的重要成果被称为“蒙特利尔路线图”。COP12·肯尼亚内罗毕 2006年 大会取得了2项重要成果:一是达成包括“内罗毕工作计划”在内的几十项决定,以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二是在管理“适应基金”的问题上取得一致,将其用于支持发展中国家具体的适应气候变化活动。COP13·印尼巴厘岛 2007年 会议着重讨论《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在2012年到期后如何进一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致力于在2009年年底前完成“后京都”时期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安排的谈判并签署协议有关。COP14·波兰波兹南 2008年 八国集团领导人就温室气体长期减排目标达成一致,并声明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其他缔约国共同实现到2050年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至少一半的长期目标,并在公约相关谈判中与这些国家讨论并通过这一目标。COP15·丹麦哥本哈根 2009年 2009年12月7日起,192个国家的谈判代表将在哥本哈根召开COP15会议,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协议书,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COP16·墨西哥坎昆 2010年这次谈判仍旧是失败而归,气候大会已经成为了政治筹码,都不愿意在经济发展问题上进行妥协COP17·南非德班 2011年谈判充满了政治色彩,美国、日本、加拿大以及新西兰这些国家仍旧是逆国际趋势,不签署《京都协议书》,一定城市上导致了这次气候谈判大会的失败COP 18·卡塔尔多哈 2012年这是一个富足而又充满吉祥的城市,很多大赛和会议在这里召开。希望这个城市给予气候大会好运!不过一开始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两个阵营就开始相互攻击,授予美国、日本等国家“化石奖”,意味着这次会议仍旧是一场异常艰难的谈判,人类在数次危机面前都团结起来,战胜困难。这次机会错过了接下来的预留的机会将不会太多。
2023-07-31 00:36:551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的英文名????

COP15 United Nations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 In Copenhagen 哥本哈根第十五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2023-07-31 00:37:053

气候变化为什么是一全球性问题

气候的变化是受到地球大气层的影响制约,某地的气候与其他地方的气候的相互平衡与相互牵制(水、热平衡状况)。只要某地的气候发生变化(水、热状况不平衡),也会影响其他地方的大气波动,出现全球性气候变化。
2023-07-31 00:37:133

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几年一次

5年
2023-07-31 00:37:462

全球气候变化过程

气候变暖正在改变我们的地球动物和植物具有比我们人类更高的敏感性,它们已经感知到正在发生的变化,并已经在调整着自己的行为,而气候本身也以各种方式在我们的星球刻下烙印.今天,在我们的身边到处可以看到过去100年来气候变暖所带来的影响.暖冬(全球变暖的主要特征之一)使植物开始生长和结束生长的日期发生相应的变化.尽管这种变化的时间长度对不同物种、在不同地区是不同的,但变化的倾向是相同的.五、预估未来气候的情况1.预估未来气候变暖的情况基于未来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大小的各种未来情景,不同的模式都得出了许多概括性的结论.这是因为不同模式,其假设的前提条件以及对大气中一些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描述的方案是不同的,这意味着有些模式对温室气体浓度变化的敏感性会比较强,而另一些则会比较弱.即使温室气体浓度趋于稳定,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仍会持续几百年.2.未来的极端天气事件气候变暖会使得未来某些极端天气事件越来越频繁.比如,变暖的海洋会给大气提供更多的水汽.研究表明,含有更多水汽的较暖的气候预计将产生更多的降水.变暖的海洋还会给热带气旋提供更多的能量,使之变得更强.预估的许多其他极端天气事件的变化,如严重的干旱、洪涝、强风暴等,已经在世界各地观测到了增加的趋势.估计未来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六、未来气候的挑战及展望1.水资源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因区域而异.在本世纪中叶之前,在高纬和部分热带湿润地区,年平均河流径流量和可用水量预计会增加10%~40%;而在一些中纬和热带干燥地区,则可能减少10%~30%.气候变化使冰川和积雪的储水量减少,将影响当今世界1/6以上人口的可用水量.同时,受干旱影响的地区将增加,强降水时间将增多,洪涝风险将增大.2.人类健康气候变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以不利为主,数百万计的人口的健康状况可能会受到影响.但这种影响存在地区差异,也随温度持续升高的时间而不同,还取决于教育、卫生保健、公共卫生防御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相关因素.部分温带地区的气候变暖会带来一些好处,如寒冷所造成的死亡率下降.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风险更大.
2023-07-31 00:37:562

世界环保史上的三大里程碑会议是指什么?

世界环保史上的三大里程碑会议指的是以下三个具有重要影响的国际环境会议:斯德哥尔摩会议(Stockholm Conference):于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是世界上第一次全球性的环境会议。会议的重点是讨论全球环境问题,并制定相关的国际环境政策。斯德哥尔摩会议还促成了成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里约峰会(Earth Summit):正式名为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于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这次峰会聚集了全球各国的领导人,旨在推动可持续发展议程。会议的成果包括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和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CBD)等国际环保协议。巴黎协定(Paris Agreement):于2015年在法国巴黎达成,并于2016年生效。巴黎协定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重要里程碑,旨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协定的目标是控制全球气温上升,并促进适应变化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努力。这三个会议代表了全球环境保护历史上的重要节点,为国际合作、政策制定和环境保护行动奠定了基础。它们推动了环境议题的国际关注和全球行动,对塑造世界环保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2023-07-31 00:38:041

京都议定书的内容和主要内容

减少2氧化碳排放量,不要脸的美国签了又退出^^^^^^
2023-07-31 00:38:123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有何影响,该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影响极大。全球气候变化是指在全球范围内,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1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是外部强迫,或者是人为地持续对大气组成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变。尽管还存在一点不确定因素,但大多数科学家仍认为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是必需的。针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响应是随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条约(UNFCCC)的发展而逐渐成型的。1992年UNFCCC阐明了其行动框架,力求把温室气体的大气浓度稳定在某一水平,从而防止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产生“负面影响”。应对:1、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各个国家要肩负起积极应对全球变暖、保护世界生态环境的重任2、各工业化国家要积极开展“节能减排”,调整产业结构,应用新能源;发展中国家应该淘汰或改进落后产业、产能,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3、加大科研支持力度,鼓励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开发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以应对能源资源日益枯竭而带来的发展问题.发达国家在这方面要增加投资,并努力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4、发达国家要切实承担起应负的责任,像美国必须改变传统的高消费、高能耗的生产生活方式,积极节约资源能源,并帮助不发达国家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5、各国要开展全民环保教育,促使社会各界形成“爱我地球、保护生态”的良好意愿,并将这种意愿付诸行动.
2023-07-31 00:38:211

细说气候是怎么变化的?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1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那么具体而言,什么是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值和离差值2者中的1个或2者同时随时间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平均值的升降,表明气候平均状态的变化;离差值增大,表明气候状态不稳定性增加,气候异常愈明显。《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一款中,将“气候变化”定义为:“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UNFCCC因此将因人类活动而改变大气组成的“气候变化”与归因于自然原因的“气候变率”区分开来。造成气候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是外部强迫,或者是人为地持续对大气组成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变。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在人为因素中,主要是由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特别是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的经济活动)引起的。化石燃料燃烧和毁林、土地利用变化等人类活动所排放温室气体,导致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大幅增加,温室效应增强,从而引起全球气候变暖。据美国橡树岭实验室研究报告,自1750年以来,全球累计排放了1万多亿吨二氧化碳,其中发达国家排放约占80%。国际应对气候变化有哪些主张呢?尽管还存在一点不确定因素,但大多数科学家仍认为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是必需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针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响应,是随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条约的发展而逐渐成型的。1979年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呼吁保护气候;1992年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确立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阐明了其行动框架,力求把温室气体的大气浓度稳定在某一水平,从而防止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产生“负面影响”;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以下简称《议定书》)确定了发达国家2008~2012年的量化减排指标;2007年12月达成的巴厘路线图,确定就加强UNFCCC和《议定书》的实施分头展开谈判,并于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举行缔约方会议。到目前为止,UNFCCC已经收到来自185个国家的批准、接受、支持或添改文件,并成功地举行了6次有各缔约国参加的缔约方大会。尽管目前各缔约方还没有就气候变化问题综合治理所采取的措施达成共识,但全球气候变化会给人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气候变化会使人类付出巨额代价的观念已为世界所广泛接受,并成为广泛关注和研究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我国气候变化史1973年,竺可桢提出了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周期性波动变化的基本状况。他认为近2000年中,汉代是温暖时期,三国开始后不久,气候变冷,并一直推迟到唐代开始。唐末以后,气候再次变冷,至15世纪渐入小冰期,呈2峰3谷结构,直至20世纪初气候回暖,小冰期结束。汉代、唐代是年均温高于现代约2℃的温暖时期。该研究成果已为气候学界和历史地理学界广泛采用。但近些年来,由于新资料的发现和研究方法的改进,许多学者对竺可桢的工作作了补充。其中朱士光等认为2000~3000年以来,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西周冷干气候(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中期);(2)春秋至西汉前期暖湿气候(公元前8世纪中期至公元前1世纪);(3)西汉后期至北朝凉干气候(公元前1世纪中期至6世纪);(4)隋和唐前、中期暖湿气候(7~8世纪);(5)唐后期至北宋时期凉干气候(9~11世纪);(6)金前期湿干气候(12世纪);(7)金后期和元代凉干气候(13和14世纪前半叶);(8)明清时期冷干气候(14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后来许多地理学家对我国的气候变化作了进一步修改,但总的趋势大致如此。历史时期的气候不仅在气温上有周期性波动,引起冷暖的变化,而且在湿度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变化。总的说来,暖期与湿期、冷期与干期是相互对应的,但每个冷暖期内部又有干湿波动,不可一概而论。朱士光等研究认为,气温的变化要快于降水量的变化,而降水量的变化幅度又大于气温变化的幅度。在历史时期,气候冷暖波动与干湿波动有明显的相关性,但不完全同步。21世纪的气候变化——令人担忧的同时也要反思古文明的没落给我们警示孤耸于太平洋的复活节岛是地球上最偏远的地区之一。拉诺·洛拉科火山口那亘古沉默的巨石人像是古文明留给我们的唯一见证。在人类对环境资源的过度开发中,古文明消失了。而在部落之间无休止的争斗中,掠夺性的砍伐使大片的森林迅速地从地球上消失殆尽,水土不断流失、鸟类濒临毁灭,维系人类生存的粮食及农业系统屡遭破坏。灾难迫在眉睫,警钟已鸣,但为时已晚,崩溃性的危机在所难免。复活节岛的故事令人惊惶,它警示我们,不善待生态资源将会给地球带来怎样的恶果。21世纪气候的变化正是这一故事在全球的延伸,差别在于:在复活节岛,击垮人们的是无法预测和难以控制的危机,而在当今,无知绝不是我们开脱的理由。我们有证据也有能力避免危机,我们知道一切照旧将会带来怎样的后果。1963年,也就是古巴导弹危机后最严峻的冷战期间,约翰·肯尼迪总统曾经指出:“在这个星球上,人类是不可分割的,具有共同的脆弱性,这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容争辩的事实。”当时,笼罩全世界的是核屠杀的魔影,40年过后,笼罩着我们的则是气候变化危机,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气候变化使人类面临着双重灾难的威胁。①气候变化直接威胁人类发展。世界各国人民都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但那些最贫困的人们将首当其冲,受到最直接的危害,资源的匮乏往往使他们束手无策。这一灾难离我们并不遥远。如今,这一灾难已显山露水,它减缓了我们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进程,加剧了各国内部以及各国之间的不平等。如果对此置之不理,人类发展将在21世纪跌入倒退的深渊。②气候变化将给未来带来灾难。同冷战期间的核对峙一样,气候变化不仅威胁贫困的人们,也威胁着整个星球,威胁着我们的后代。目前我们所走的是一条不归路,必将导致生态灾难。全球变暖的速度,变暖的准确时间,以及产生怎样的影响目前还不得而知,但是,地球巨大冰盖的瓦解正在加速,海洋正在变暖,雨林系统正在崩溃,其他一些后果业已成为现实。这些危险有可能引发一连串的后果,彻底改变我们星球的人文和自然地理状况。我们这一代有能力也有责任改变这种后果。直接危险正在向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及其最弱势群体严重倾斜。然而,没有永远风平浪静的港湾。富裕国家及其人民尽管没有直接面对日渐逼近的灾难,但最终也难以避免这些灾难的影响。因此,预先采取措施缓和气候变化,将是全人类(包括发达国家后代)避免未来灾难的基本保障。气候变化的核心问题,是地球吸收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能力正在受到严重影响。人类生活已超出了环境的恢复能力,在生态方面,人类已经欠下了后代无力偿还的巨债。气候变化促使人们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思考人类的相互依存性。不管何种原因将我们分开,人类共享地球,就同复活节岛的岛民一同分享他们的岛屿一样。连接人类社会的纽带没有国界之分,也不受代与代之间的限制。任何国家,不论大小,都不能无视他人的命运,将今日的行为给未来人造成的后果抛诸脑后。我们的后代将以我们面对气候变化做出的反应来衡量我们的道德价值。这种反应将成为当今政治领导人如何采取行动信守诺言、消除贫困并建设更包容世界的证据。如果我们的行为使大部分人类更加边缘化,那么就是对国家之间社会公平与公正的蔑视。气候变化还向我们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如何看待我们与后代之间的关系?行动是张晴雨表,反映了我们对跨代社会公平与公正的承诺,是后代对我们的行为做出评断的依据。有些迹象令人鼓舞。几年前,气候变化怀疑论大行其道。气候怀疑论者得到了大型公司的慷慨赞助,他们的理论受到媒体大肆宣扬,某些政府也对他们言听计从,从而误导了公众的理解。今天,每位诚信的环境科学家都认为气候变化已是一项严重的事实,而且气候变化与二氧化碳排放有关。世界各国政府也认为如此。科学上达成一致并非意味着对全球气候变暖原因及后果的争论就此结束:气候变化科学所研究的是可能性,而非必然性,但至少如今的政治辩论是以科学为依据的。然而,科学证据与政治行动之间存在着很大差距。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政府都没有达到气候变化减排要求。最近,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公布了第四次评估报告。大多数政府都对此有所反应,承认气候变化勿庸置疑,需要采取紧急行动。八国集团连续召开了会议,重申采取具体措施应对气候变化的必要性。它们承认巨轮似乎正朝着冰山航行,这是个不祥的征兆。遗憾的是,它们还没有断然采取措施,为温室气体确定一条新的排放路线。时间所剩无几,这是不争的事实。气候变化这一挑战必须要在21世纪得到解决。目前尚没有什么技术能够立竿见影。虽然时间跨度很长,但这绝不能成为敷衍和犹豫不决的借口。为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各国政府必须解决全球碳预算中的存量与流量问题。由于排放增加,温室气体存量日益上升。但是,即使我们从明天开始停止排放,温室气体存量的下降速度也十分缓慢。这是因为二氧化碳排放后将长时间停留在大气中,而气候系统的反应却很缓慢。这种系统固有的惰性意味着,要经过很长时间,今天碳减排的效果才能显示出来。成功减排的机会大门正在关闭。在不造成危险气候变化的前提下,地球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是有限的,而我们正在逼近这一限度。我们没有多少时间确保这扇机会之门依然敞开。我们要在这段时间内,向低碳能源系统过渡。这是一个高度不确定的领域。但确定的是,如果仍然像过去一样,那么世界将难逃原本可以避免的“双重灾难”——近期人类发展倒退和后代面临生态灾难的危险。如同复活节岛遭遇的灾难一样,结果是可以避免的。目前《京都议定书》的承诺期将于2012年结束,借此机会,我们可以制定多边战略,重新界定全球生态依存关系的管理方式。各国政府在协商议定书时指出,首先应确定21世纪的可持续碳预算,并在承认各国责任“共同但又有差别”的情况下,制定碳预算的实施战略。要想取得成功,世界上最富裕国家必须发挥带头作用。这些国家的碳足迹是最深的,但同时具备尽快进行大幅度减排的技术和资金能力。但是有效的多边合作框架要求所有排放大国(包括发展中国家)都要积极参与。
2023-07-31 00:38:301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在哪一年通过的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1992年5月在联合国纽约总部通过,同年6月,同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期间正式签署,1994年3月生效。
2023-07-31 00:38:382

气候变化的定义

气候变化是指长时期内气候状态的变化。通常用不同时期的温度和降水等气候要素的统计量的差异来反映。变化的时间长度从最长的几十亿年至最短的年际变化。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是指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3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气候变化不但包括平均值的变化,也包括变率的变化。气候变化一词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使用中,是指气候随时间的任何变化,无论其原因是自然变率,还是人类活动的结果。这有别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的用法。在公约中,气候变化是指“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主要表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第一款中,UNFCCC将因人类活动而改变大气组成的“气候变化”与归因于自然原因的“气候变率”区分开来。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主要表现为三方面:全球气候变暖(Global Warming)、酸雨(Acid Deposition)、臭氧层破坏(Ozone Depletion),其中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目前最迫切的问题,关乎到人类的未来!
2023-07-31 00:38:461

巴黎协定规定的温控目标是几度

2015年12月12日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的《巴黎协定》针对全球气候变化,规定了温控目标为2℃,但与2℃温升相比,1.5℃温升能够降低许多不可逆转的气候变化风险,可以减轻陆地、淡水和沿岸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更好地保护它们为人类服务的功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1.5℃温升都能够有效地降低气候风险。为了加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以下简称《公约》)的实施,对2020年后国际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框架安排,2015年12月12日,《公约》近200个缔约方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就《巴黎协定》达成一致,用以取代将于2020年到期的《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明确提出到本世纪末,将全球平均温升保持在相对于工业化前水平2℃以内,并为全球平均温升控制在1.5℃以内付出努力,以降低气候变化的风险与影响,更好的改善全球气候环境。2摄氏度的目标,是相对于前工业时代而言。早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就提出,通过节能减排,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投资可再生能源,植树造林等。受海平面上升威胁的国家,尤其是岛屿国家,在全球气温上升1.5摄氏度时,就会危险。由于小岛屿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认为2℃温升的目标不足以避免它们受到海平面上升和气候变暖的威胁,于是提出了应该以1.5℃的全球平均温升作为控制目标的诉求。但在平衡各缔约方意见并取得共识后,在2015年《巴黎协定》中正式提出的目标是到本世纪末将全球平均温升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2℃以内,并为追求将其控制在1.5℃以内而付出努力。《巴黎协定》是第一个使 “全球2℃温升目标” 具有法律效力的国际条约。世界气象组织(WMO)秘书长佩特里·塔拉斯表示,实现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把本世纪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远低于工业化前水平2摄氏度,并努力将气温升幅进一步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的目标面临着巨大挑战。
2023-07-31 00:38:592

什么是气候变化呢

hdsjfahdjkl
2023-07-31 00:39:084

一亩森林有多少碳汇?

1亩森林每年可以吸收二氧化碳2.45吨,那么产生的碳汇就是2.45吨。相关介绍:碳汇,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理、植被恢复等措施,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的《京都议定书》于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UNFCCC缔约方大会第三次会议上达成。它包含除了UNFCCC之外法律上所需承担的义务。议定书附件B中包括的各国(多数国家属于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及经济转轨国家)同意减少人为六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和六氟化硫)的排放量,在2008-2012年的第一承诺期内排放量至少比1990年水平低5%。
2023-07-31 00:39:331

在哪里可以查到已经在联合国注册的CDM项目?

搜索界面http://cdm.unfccc.int/Projects/projsearch.html全部列表http://cdm.unfccc.int/Projects/registered.html
2023-07-31 00:39:511

京都议定书生效时间是

2005年2月16日是《京都议定书》生效的日子。16日下午,中国庆祝《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京都议定书》生效的活动在梅地亚中心举行。来自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外交部、气象局、环保局等政府部门的官员,石油、煤炭、电力、建材等行业大企业的领导,气候变化领域的研究单位代表,新闻媒体记者和外国驻华使馆官员共计100多人参加了庆祝活动。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中国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谈判代表团团长刘江参加会议并讲话。他在讲话中说:“今天,对于整个国际社会来说,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非常值得庆祝的日子。经过多数缔约方多年共同努力,倍受国际社会关注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京都议定书》终于在今天生效了”。京都议定书来之不易。从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期间,开发签署气候变化公约,到公约1994年正式生效,再到今天《京都议定书》生效已有十年之久。十年来,以《京都议定书》生效为标志,在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进展。《京都议定书》(英文:Kyoto Protocol,日文:_候_动に_する国际连合_组条约の京都议定书),又译《京都协议书》、《京都条约》,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的补充条款。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三次会议制定。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2011年12月,加拿大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签署但后又退出的国家。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简称IPCC)已经预计从1990年到2100年全球气温将升高1.4℃—5.8℃。评估显示,京都议定书如果能被彻底完全的执行,到2050年之前仅可以把气温的升幅减少0.02℃—0.28℃,正因为如此,许多批评家和环保主义者质疑京都议定书的价值,认为其标准定得太低根本不足以应对未来的严重危机。而支持者们指出京都议定书只是第一步,为了达到UNFCCC的目标今后还要继续修改完善,直到达到UNFCCC 4.2(d)规定的要求为止。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零二条 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但是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合同应当办理批准等手续的,依照其规定。未办理批准等手续影响合同生效的,不影响合同中履行报批等义务条款以及相关条款的效力。应当办理申请批准等手续的当事人未履行义务的,对方可以请求其承担违反该义务的责任。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合同的变更、转让、解除等情形应当办理批准等手续的,适用前款规定。
2023-07-31 00:39:581

哥本哈根的资料

《哥本哈根协议》 会议达成无约束力协议: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会议和京都议定书第五次缔约方会议于当地时间十九日下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落幕。会议达成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 潘基文当天发表了一篇充满感情色彩的讲话。他说,过去的两天令人“筋疲力尽”。我们进行的讨论“时而有戏剧性,时而非常热烈”。 《哥本哈根协议》维护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就发达国家实行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减缓行动作出了安排,并就全球长期目标、资金和技术支持、透明度等焦点问题达成广泛共识。 潘基文说,他对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所取得的进展感到满意,本次会议是朝着正确的方向迈出了一步。他表示,过去十三天的谈判相当复杂,进展相当艰难。虽然本次会议没有达成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但他将尽力推动在二0一0年实现这一点。 本届气候变化大会于十二月七日到十九日在哥本哈根召开,比原计划晚一天闭幕。会议的最终阶段为领导人会议,于十八日起举行,约一百三十国领导人与会,被联合国官员形容为“历史盛事”。
2023-07-31 00:40:083

中国检验认证(集团)有限公司的公司资质

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指定承担强制性产品认证的机构。经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具备开展产品、管理体系等认证项目资质。中国加入国际电工委员会电工产品合格测试与认证组织(IECEE)多边互认体系(CB体系)的国家认证机构(NCB)。国际认证联盟(IQNet)正式成员。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正式成员。亚洲认证网络论坛(ANF)正式成员。国际机动车检测委员会(CITA)的中国惟一正式成员。日本政府授权的中国首家PSE强制认证机构。德国KBA认可,为中国境内申请E1/e1-Mark认证的企业提供工厂检查服务。国家商务部授权的“出口商品技术服务中心”。2007年10月向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UNFCCC)执行理事会(EB)提交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指定执行机构(DOE)资质申请材料,并通过UNFCCC公示。2008年5月,经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批准授权,正式成为CCX温室气体减排额度抵消项目的验证机构。2008年9月,经天津排放权交易所(TCX)授权正式成为第三方温室气体核查机构。
2023-07-31 00:40:151

什么是联合国大会的立场文件?

立场文件(position paper)一、 立场文件的内容(content and form)一份出色的立场文件应该有理有据、语言精准,并且鲜明、准确、有力地阐述本国针对某一议题的立场。广而言之,立场文件顾名思义,就是阐述本国的立场;具体来讲,一份出色的立场文件需要包含以下方面的内容:本国在该议题中的基本立场与态度; 本国赞成及签署的与该议题相关的国际协议,本国参与的与该议题相关的国际合作和行动; 本国与该议题的相关程度,对于解决该问题在国内曾经采取过的重要行动、通过的重要法案; 本国对于解决该问题所提出的相关建议(包括国内措施和国际行动); 本国领导人及政要发表的有关该议题的重要讲话; 本国在该议题中的相关利益总结及立场底线总结。 为了进一步说明立场文件中所应包含的具体内容,下面将举一实例,如裁军与国际安全委员会(Disarmament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Committee)的英国(United Kingdom)代表在写作关于反对恐怖主义的国际合作(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Counter-Terrorism)这一议题的立场文件时,应该包含以下的具体内容:英国对于恐怖主义问题的态度,对于国际反恐合作的基本立场; 英国赞成和签署的国际反恐合作条约,英国所参与的国际反恐合作行动; 英国国内的恐怖主义活动情况以及英国政府所采取的相关措施、为应对反恐所通过的相关法律; 英国认为国际社会应该如何解决恐怖主义问题,对于国际反恐合作的具体建议; 英国领导人在正式场合所发表的关于国际反恐的发言和基本立场表态; 国际反恐合作与英国国家利益的相关程度,英国对反恐问题的立场底线。 二、立场文件的结构(structure)一般来讲,立场文件分为四个段落比较合理,分别为基本立场、国际行动、国内行动、解决方案。采取这样的“四段式”文章结构,能够使立场文件观点明确、内容全面、环环相扣、逻辑清楚。第一段为本国对该议题所持的基本立场和态度的阐述。此段应总启全文、开门见山,明确清晰地表明本国的基本立场——即所讨论的问题与本国的利益关系,以及本国对于此问题所持的明确立场。在后文的论述中,全文应该围绕着本段的观点和立场进行展开陈述。第二段应简述本国所参与的与议题相关的国际行动。国际行动既包括本国所参加的国与国之间对于解决此问题所采取的共同行动方案,也包括本国赞成、同意、签署的相关国际条约的内容。例如,澳大利亚代表在写作关于全球气候变暖议题的立场文件时,可以引用相关资料、数据及本国领导人的讲话和政策支持本国的观点,如:“澳大利亚签署并全力支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以及《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的相关规定”。第三段应阐述本国对于解决该问题所采取的国内行动。在本段中要详细讲述本国国内利益与此议题的相关程度,并且介绍本国应对该问题所曾采取的具体措施、通过的相关法律等。例如,再次以上面澳大利亚代表写作关于全球气候变暖议题的立场文件为例,澳大利亚代表的立场文件中可以出现以下的内容:“根据澳大利亚国家天气与气候研究中心的数据,自1993年以来,全球变暖正影响地球海平面以每年3毫米或更快的速度增长,海平面上升严重影响力澳大利亚沿海低地,并且对太平洋中的一些岛屿构成了切实的威胁。2006年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签署了一项5亿澳元的特别基金,旨在发展本国的清洁能源建设以防止气候变暖为澳大利亚带来的恶劣影响”。第四段提出本国认为解决该问题所需要在国内和国际层面采取的具体措施与行动。模拟联合国会议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解决国际问题,因此各国应该根据本国的立场和全球的利益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立场文件中所提出的解决措施应该具体、可行、合理,而不是泛泛而谈。例如,同样在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上,澳大利亚可以在立场文件中提出解决方案:“澳大利亚认为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根本措施在于控制能源消耗及研发清洁能源。在科研方面,各国应该进行实质性的技术交流,共同开发具有可持续性的新能源;在气候治理方面,在遵循《京都议定书》中‘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同时,澳大利亚敦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多的二氧化碳减排责任。”需要注意的是,立场文件没有固定的内容要求,以上只是推荐一种最为常用的写作立场文件的形式。无论形式如何,立场文件的核心都是要完整、清晰、明确地表达出本国在某一特定议题中的立场。此外,立场文件没有必要一定分成四个段落,如果其中某一部分的内容较多,可以分成两个段落来写,每一个段落五至六个句子最佳。百度搜的
2023-07-31 00:40:301

谁是破坏环境的元凶?

破坏环境?何来此说?人类和自然界万物相互竞争自己的生存环境,如果说真的破坏环境,那不是相互破坏么,相互共存并相互伤害着。 还元凶呢,要我说那就是环境本身。 那脑坑科学家就从这个角度来简要说一下自己的看法。 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在争取生活所需资源的同时破坏了其他生物的生存环境,在我们善良的良知中会感到做此行为的惭愧。 但我们生于环境,取于环境,用于环境,这是环境自己所创造的,而不是我们后天所选择的,因此在环境中为了生存而去获取的特性也是环境创造我们时所决定的,所以怎能说我们是破坏呢。 自然界的其他成员们,同样也是生于环境,取于环境,用于环境,它们也在为自己的生存空间扩展地盘,它们不是在破坏其他成员包括人类的生活环境吗? 只不过它们的获取能力有限,不能像人类这样通过工具那更快更多,而且这也是自然环境中最常见的种群生存竞争现象,也不能因此说人类是在破坏,或者其他成员在破坏。 当然作为大自然有能力的成员之一,我们生存之余也要考虑其他成员的生存问题,相互不给彼此制造过分的麻烦和威胁,虽然我们人类可以这样理解,但不知道其他物种能不能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自己在自然中长生不衰。 我们与大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此维护好两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才是最重要的事情,我觉得破坏一次换生存竞争更为和谐。 纯属脑坑科学家的猜想,小伙伴们勿喷,欢迎大家一起来分享。 谁是破坏环境的原凶? 早就有研究者断言,美国是全世界最不环保的国家,如果人人都像美国人一样的生活,至少需要五六个地球才能应付人们的消费需要。 有批评家和环保主义者质疑《京都议定书》的价值,因为按照目前的评估,《京都议定书》即便能被彻底完全地执行,到2050年前仅可以把气温的升幅减少0.02度~0.28度。持乐观态度的人则认为,《京都议定书》只是全球联手应付气候变化的第一步,有开始好过没有。 【资料】: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通过艰难谈判,于1992年5月9日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简称《公约》)。1997年12月于日本京都通过了《公约》的第一个附加协议,即《京都议定书》(简称《议定书》)。《议定书》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简称碳交易。 碳交易基本原理是,合同的一方通过支付另一方获得温室气体减排额,买方可以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缓没室效应从而实现其减排的目标。在6种被要求减排的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为最大宗。〔本文作者解读: 6种温室气体中:水蒸汽居第一位,占造成温室效应整体分额的60%--70%。存在大气层中的质量分数年平均70%。二氧化碳占整体分额约26%。质量分数:0.0277%至2016年上升为0.0408%。两者比较谁为大宗。〕 所认这种交易以每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为计算单位,所以通称为“碳交易”。其交易市场称为碳市场(Carbn Market)。在碳市场的构成要素中,规则是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核心要素。有的规则具有强制性,如《议定书》便是碳市场的最重要强制性规则之一。《议定书》规定了《公约》附件---国家(发达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的量化减排指标:即在2008~2012年问其没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平均削减5.2%。其他规则从《议定书》中衍生,如《议定书》规定欧盟的集体减排目标为到2012年,比1990年排放水平降低8%,欧盟从中再分配给各成员国,异于2005年设立了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确立交易规则。当然也有的规则是自愿性的,没有国际,国家政策或法律强制约束,由区域,企业或个人自愿友起,以履行环保责任。 2005年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后,全球碳交易市埸出现了爆炸式的增长。2007年碳交易量从2006年的16亿吨跃升到27亿吨,上升68.75%。成交额的增长更为迅速。2007年全球磷交易市场价值达400亿欧元,比2006年的220亿欧元上升了81.8%。2008年上半年全球碳交易市场总值甚至就与2007年全年持平。 经过多年的发展,碳交易市场渐趋成熟,参与国地理范围不断扩展,市场结构向多层次深化和财务复杂度也不可同日而语。据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预测,全球碳交易在2008一2012年间,市场规模每年可达600亿美元,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容量为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如果把眼光放得更远一些,2012年后的国际碳交易体系也值得期待。碳交易成为世界最大宗商品势不可挡,而碳交易标的,的标价货币绑定权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货币职能将对打破单边美元霸权促使国际货币格局多元化产生影响。】 以下我们共同认识:碳。碳是众多元素中最特殊的一种。 碳在自然界中存在三种同素异形体一:金刚石 。 二: 石墨。 三: C60 。 金刚石〔钻石〕晶莹美丽,光彩夺目,是自然界最硬码矿石。在所有物质中,它的硬度最大。测定物质硬度的刻画法规定,以金刚石的硬度为10来度量其它物质的硬度。例如Cr的硬度为9 ,Fe为4.5 ,pb为1.5 ,钠为0.4等。在所有单质中,它的熔点最高,达3823K。由于金刚石晶体中C一C键很强,所有价电子都参与了共价键的形成,晶体中没有自由电子,所以金刚石不仅硬度大,熔点高,而且不导电。 石墨: 乌黑柔软,是世界上最软的矿石。石墨的密度比金刚石小,熔点比金刚石仅低50K。 由于石墨具有化学惰性,耐高温,易于成型和机械加工,所以石墨被大量用来制作电极,高温热电偶,坩埚,电刷,润滑剂和铅笔芯等。它的导电性能与金刚石相反,导电性能比紫铜还要更胜一筹。 一个碳元子与两个氧元子经共价键结合成气态二氧化碳游离在大气中,质量分数为408 ppm。但看不见,摸不着。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是由碳化合物构成,二氧化碳是主要成分,人类的体重18%是碳,一切生物的生,老,病,死,新陈代谢,族类延续都由二氧化碳维系。 截止1998年底,在全球最大的化学文摘一美国化学文摘上登记的化合扫总数为18.8百万种,其中绝大多数是碳的化合物。 生命约基本单元氨基酸,核苷酸是以碳元素做骨架变化而来的。】〔待续一罗国希〕 〔续编〕向日本科学家请教:二氧化碳看不见,摸不着。不属于人类的排放物。何耒排放权? 竞然将看不见,摸不着的二氧化碳作为一种商品进行交易,称之为“碳交易”。碳交易站在商业立场上讲就是、“买空卖空”。 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初始质量分数277ppm至2016年上升为408 ppm。初始分数我们可以理为“最低消费”。换言之:时隔贰仠零壹拾陆年游离在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质量分数上升了131ppm。 可以解读为:由于2016年全球总人口已经增加至73亿,大气中二氧化碳质量分数补充了131ppm 以保证地球上一切生物进行碳交换的含碳量。 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必须一刻不停连续不断地进行碳交换和氧补给才能生存。动物:通过呼吸系统吸入空气,由肺部涉取氧和碳后呼出废气。 从而进行氧补给和碳交换。 为什么说氧补给而说碳交换呢?因为氧可以被人体吸收和消化。碳不能消化而有剩余排泄物。而排泄物通过人体的毛发与指甲累积并排出体外。所以人们在修剪头发和指甲完全没有痛感。由于“上帝”比人类聪明,识得将废物演化为装饰物美化人类。 教科书和不少有关论文都提出:人类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植物经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有可能吗?植物同样需要氧补给和碳交换。由于植物没有呼吸系统,由光合作用为植物进行完成补给和交换程序。是自然规律。 〔待续一罗国希〕这几张照片是九寨沟的照片,是我几年前拍的,可能现在这个地方已经不存在了,虽然说是地震造成的,但是灾难来的时候是不会和你说原因的!这么美丽的景色就这么消失了,适度么的可惜! 爱护环境!从你我做起! 我是鱼乐嗨世界,小人物看世界!欢迎大家一起了交流! 现代化发展,就是破坏环境的原凶。 现代化发展的很多项目,都是对环境有破坏的。要具体去说,不是一两天能说清楚 举例: 一处没有经济价值的灌木林,开垦出来种上经济林木。看起来是绿化工程,但是原本这片灌木林的很多植物消失了,然后就是很多野生动物消失了:因为很多素食野生动物就靠一两种植物生活 生物链某个环节被破坏,环境就会被破坏 人类 专家说是水稻,产生温室效应,我们也不敢问!
2023-07-31 00:40:381

模拟联合国立场文件

我代表中国,支持你的想法
2023-07-31 00:40:462

《京都议书》主要为了解决什么问题?

4
2023-07-31 00:40:564

二氧化碳捕获与储存

CO2捕获与储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技术的雏形源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用CO2进行驱油来提高石油采收率(Enhanced OilRecovery,EOR)的技术。经过近40年的研究和实践,逐步发展成为气候变化背景下减排温室气体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近年来,欧洲成为CCS技术研发的先驱(中科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2011)。根据《IPCC特别报告———二氧化碳捕获和封存》(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5,以下简称“IPCC特别报告”),CCS技术是指把CO2从工业或相关能源的源里分离出来,输送到一个储存场地,并长期与大气隔绝的过程。IPCC特别报告认为,CCS技术是稳定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减缓行动组合中的一种选择方案(IPCC,2005)。尚包括提高能源效率、向低含碳量燃料转变、核能、可再生能源、增加生物汇以及非CO2温室气体的减排等。从应用层面上简单地说,CCS技术就是把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CO2进行捕获并将其安全地储存于地下深部的地质构造中(陈文颖等,2007),从而减少CO2向大气环境的排放。一、二氧化碳捕获和储存的主要组成部分CCS技术主要包括CO2捕获、运输和储存三大主要环节(图1-1)。1.碳源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1992)将温室气体的“源”定义为任何向大气中释放产生温室气体、气溶胶或其前体的过程、活动或机制。温室气体的“汇”为从大气中清除温室气体、气溶胶或其前体的过程、活动或机制。“点源”是指局限在一个单点位置的排放源(ICPP,2005)。CO2主要由化石燃料燃烧所排放,排放源既包括大型燃烧设备,如燃煤发电厂;也包括小型分散源,如汽车发动机、居民和商业用户使用的燃烧炉。还可从一些工业生产过程、石油天然气加工处理以及焚烧森林植物等过程中排放。CO2的捕获主要用于较大的CO2点源,包括大型化石燃料或生物能源设施、主要CO2排放工业企业、天然气生产、合成燃料厂以及基于化石燃料的制氢工厂等(师春元等,2006)。全球大于10×104t/a的CO2固定排放源情况见表1-1。这些排放源分布在全球各地,其中北美(美国中西部和东部)、欧洲(西北部地区)、东亚(中国东部沿海)和南亚(印度次大陆)是四个特殊的排放群。相比之下,大范围的生物质排放源数量则要少得多。同时,上述排放源并不都适合进行CO2的捕获。目前,中国各区域CO2排放量差异显著,呈现由东南部沿海向中部和西部地区递减的趋势。高排放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南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内蒙古、河南等少数内陆省份,总体形成内蒙古—河北—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的高排放带(以环渤海区和长三角区为主)和珠三角高排放区。图1-1CO2捕获和储存(CCS)主要组成部分示意图(据CaptureReady.com新闻通讯双周刊,2011)表1-1全球大于10×104t/a的CO2排放量固定排放源情况2.捕获CO2的捕获(Capture)是指将CO2从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烟气中分离出来,并将其压缩的过程。对于大量分散型的CO2排放源尚难实现碳的捕获(ICPP,2005;巢清尘等,2006)。CO2的捕获主要用于大规模排放源,如大型化石燃料或生物能源设施、主要CO2排放型工业、天然气生产、合成燃料工厂以及基于化石燃料的制氢工厂等。目前,燃煤电厂主要有燃烧前脱碳、燃烧后脱碳和富氧燃烧技术3种不同的捕获技术(许世森等,2009)。燃烧前脱碳技术(PCDC):是指在碳基燃料燃烧前,首先将其化学能从碳中转移出来,然后再将碳和携带能量的其他物质进行分离,这样就可以实现碳在燃料利用前进行捕获。最典型的是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IGCC)。IGCC是结合了煤气化技术与联合循环发电技术的新型发电技术。它对气化得到的煤气进行变换反应,使煤气转变为CO2和H2,最终将燃料化学能转移到H2上,然后再对CO2和H2进行分离。基于IGCC的PCDC处理的气体具有高的气体压力和CO2浓度,从而使得物理吸附法比化学吸附法更能体现出优势。分离CO2的典型物理吸收法是聚乙二醇二甲醚法(Selexol法)和低温甲醇法(Rectisol法)。这两种方法都属于低温吸收过程,Selexol法的吸收温度一般为-10~15℃,低温甲醇法的吸收温度一般为-75~0℃。另外,这两种技术能够同时脱除CO2和H2S,且净化度较高,可在系统中省去脱硫单元,但相应需要采用耐硫变换技术。目前国内外提出的多项降低CO2排放的洁净煤发电计划中,绝大部分是基于IGCC发电技术的,并集成了燃料电池、氢气轮机、碳捕获与储存等技术手段,最终实现包括CO2在内的温室气体近零排放。燃烧后脱碳技术(PCC):是在燃烧设备(锅炉或燃机)后的烟气中捕获或者分离CO2。该技术几乎可用于任何现有的煤基电厂,并且对原有的电厂系统改动较小。现有的绝大多数火力发电技术,包括新建和改造,都只能采用PCC的方法进行CO2的分离。但另一方面,采用PCC方法需要处理的烟气量大、排放压力低、CO2的分压小,投资和运行成本较高。富氧燃烧技术:是利用空分系统获得富氧或纯氧,然后将燃料与氧气一同进入专门的纯氧燃烧炉进行燃烧,一般需要对燃烧后的烟气进行重新回注燃烧炉。一方面降低了燃烧温度;另一方面进一步提高了CO2的体积分数。由于烟气中CO2的体积分数高,可显著降低CO2捕获的能耗,但必须采用专门的纯氧燃烧技术,需要专门材料的纯氧燃烧设备以及空分系统,这将大幅度提高系统的投资成本。目前,大型富氧燃烧技术仍处于研究阶段(黄斌等,2007)。3.运输所谓CO2运输(Transport),就是将CO2从捕获地运往地质储存场地的过程。CO2的运输方式主要有管道运输、公路槽车运输、铁路运输和船舶运输四种。这四种方式各有优缺点,都存在一定的适用范围。在技术上,公路槽车和铁路罐车也是切实可行的方案。然而,除小规模运输之外,这类运输与管道和船舶运输相比则不经济,不大可能用于大规模的CO2运输(ICPP,2005)。公路槽车运输CO2时,可利用绝缘罐将液态CO2进行运输。一般而言,公路槽车运输成本最高,运输费用可达17美元/(100km·t),但相对灵活,适合于运量小的场地。铁路运输的成本比汽车槽车低,运输量比汽车槽车大,但必须依托现有的火车铁路运输设施,否则初期投资相对较大。在某些情况下,需要长途运输或需将CO2运至海外时,使用船舶运输CO2则更为经济,但因需求有限,加之存储CO2的设备必须要承受高压或低温条件,该类运输规模较小。目前,最可行的办法是利用管道输送。管道是一种已成熟的市场技术,一般将气态的CO2进行压缩提高密度,以降低管道的运输成本。据APEC官方统计,管道运输成本最低。如果每年管道的运输量大于1000×104t,运输费用为2~6美元/(100km·t),但管道运输只适用于特定的条件,尤其是要解决运输过程中的CO2腐蚀和泄漏问题。4.储存CO2储存(Storage)是指把捕获、压缩后的CO2运输到指定的地点进行长期储存的过程(刘嘉等,2009)。目前,主要的储存方式有地质储存、海洋储存、矿物固化以及森林和陆地生态系统储存等。另外,一些工业流程也可在生产过程中利用和存储少量被捕获的CO2。二、二氧化碳主要储存技术目前潜在的可用于储存CO2的技术有地质储存、海洋储存、矿物固化以及森林和陆地生态系统储存(师春元等,2006)。尽管用于工业生产中也是CO2储存的一种途径,但由于储存量少,对减少CO2排放的贡献率相对较小。图1-2给出了可能的CCS系统组成示意图。图中集中展示了CO2可能的来源、运输以及储存方案。图1-2可能的CCS系统构成示意图(据IPCC,2005)1.地质储存CO2地质储存(CO2geological storage,CGS)就是把从集中排放源分离得到的CO2注入地下深处具有适当封闭条件的地质构造中储存起来。CO2地质储存场所多种多样,主要有沉积盆地内的深部咸水含水层、开采中或已废弃的油气藏和因技术或经济原因而弃采的煤层,以及开采过的大洞穴、盐岩溶腔和废弃的矿藏等(李小春等,2003;张洪涛等,2005;沈平平等,2009)。CO2地质储存的主要技术方案见图1-3。CO2地质储存就是利用CO2具有的超临界特点,即当温度高于31.1℃、压力高于7.38MPa时,CO2进入超临界状态。在超临界状态,CO2是一种高密度气体,并不会液化,只是密度增大,具有类似液态的性质,同时还保留着气体的性能。超临界CO2的典型物理特性为密度近于液体,是气体的几百倍,使得储存空间大大减少;黏度近于气体,与液体相比,要小两个数量级;扩散系数介于气体和液体之间,约为气体的1/100,比液体大几百倍,因而具有较大的溶解能力(韩布兴,2005)。碳封存领导人论坛(Carbon Sequestration Leadership Forum,CSLF)(2008)指出CO2地质储存机理可以分为两大类:物理贮存和化学贮存。其中,物理贮存包括构造地层贮存、束缚贮存和水动力贮存;化学贮存包括溶解贮存和矿化贮存。欲实现CO2地质储存必须满足CO2以超临界流体态的形式储存于地下,埋藏深度必须≥800m,CO2-EOR(CO2-EOR即“二氧化碳提高石油回采率”技术,下同)和CO2-ECBMR(CO2-ECBMR即“二氧化碳提高煤层气采收率”技术,下同)除外。CO2地质储存相当于营造一个地下人工气藏,其选址条件主要考虑以下因素:位于地质构造稳定的地区,地震、火山、活动断裂不发育,所储存的CO2向大气泄漏的可能性微小;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高,有一定厚度,能达到所需要的存储库容;上覆有不透气的封闭盖层。图1-3CO2地质储存方案示意图(据IPCC,2005)与天然气储气库储层条件不同的是还要考虑以下因素:储层压力超过CO2的临界值,在这种压力下CO2受到压缩,密度达到600~800kg/m3,浮力低于天然气而高于原油;较低的地热梯度和地热流值,使CO2在较小的深度下能达到较高的密度;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资源带来的负面影响小(沈平平等,2009)。IPCC的研究表明,CO2性质稳定,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被储存。若地质储存场地是经过谨慎选址和精心论证、设计、施工与管理的,注入其中的CO2的99%都可储存1000年以上。2.海洋储存海洋储存CO2有两种潜在的途径。一种是经固定的管道或船舶运输将CO2注入并溶解到海洋水体中(以1000m以下最为典型);另一种是经由固定的管道和安装在深度3000m以下海床上的海上钻井平台将其沉淀,在海底形成一个CO2“湖”,从而延缓CO2分解于周围环境中(图1-4)。被溶解和分解在海洋里的CO2将成为全球碳循环的一部分,并最终与大气中的CO2达到平衡。在目前进行的一系列实验室和小规模试验中,已针对各种方案的技术可行性、相关的物理化学现象以及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现阶段,海洋储存CO2技术仍处于研究阶段,尚未得到应用。3.矿物固化CO2的矿物固化是模仿自然界中钙/镁硅酸盐矿石的侵蚀和风化过程来实现的,由瑞士学者W.Seifritz于1990年率先提出。该反应过程的通式为:中国二氧化碳地质储存地质基础及场地地质评价图1-4海洋储存CO2方法示意图(据IPCC,2005)A—溶解型;B—湖泊型随后,Dunsmore(1992)研究了用钙/镁碳酸盐矿物固化CO2的方法。这个过程也被称作增强自然风化,Lackner等(1995)详细研究了该过程的细节问题。此后,矿物碳酸盐化研究开始加速,欧美许多国家纷纷设立专门研究机构开展CO2的矿物固化研究工作。矿物固化主要是指利用含有碱性和碱土金属氧化物的矿石与CO2反应将其固化,生成永久的、更为稳定的诸如碳酸镁(MgCO3)和碳酸钙(CaCO3)之类碳酸盐的一系列过程。在自然界中,本来就存在着大量的钙/镁硅酸盐矿物,如硅灰石(CaSiO3)、橄榄石(Mg2SiO4)、蛇纹石[Mg3Si2O5(OH)4]和滑石[Mg3Si4O10(OH)2]等。这些钙/镁硅酸盐矿石与CO2之间的反应可以自发地进行,生成稳定的碳酸盐,但反应过程极其缓慢,不能直接用于工业过程。矿物固化应用于CO2固定时,需要通过过程强化,加速CO2与矿石之间的化学反应,从而达到工业上可行的反应速率并使工艺流程更加节能。除天然的硅酸盐矿石外,某些含有钙/镁的固体废物也可以作为矿物固化的原料。CO2以及所有碳酸盐化合物中,碳元素都处于最高价态形式,相对最稳定。但由于碳酸盐的标准吉布斯自由能较CO2更低,因而碳酸盐化合物形式相比CO2更为稳定。矿物固化CO2具有以下优势(陈骏,2009)。1)遵循了自然界中CO2的矿物吸收过程,即含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的矿石与CO2反应,生成热力学上更为稳定的碳酸盐矿物,从而实现CO2的永久固化。由于没有泄漏的风险,因而不需要长期投资进行监测;2)原料十分丰富,包括含钙/镁的天然矿石,如镁橄榄石、蛇纹石、滑石和水镁石等,以及超基性岩和基性岩(如玄武岩)等,均可实现大规模CO2地质处置;3)天然矿石的副产品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使得矿物固化具有商业化应用潜力;4)可因地制宜实现排放源的就地固化或者矿石所处的原位固化。因此,研究CO2的矿物固化技术对未来CO2减排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国际上提出了两种CO2的矿物固化方式:一种为异地(ex-situ)固化。即将矿石等固化原料运送到CO2排放源附近,通过反应装置将CO2碳酸盐化,从而达到固化目的;另一种为原位(in-situ)固化。即将CO2直接注入地下多孔的基性—超基性岩岩体中,使CO2与岩石矿物直接反应,转变为碳酸盐(图1-5)。图1-5矿物固化CO2流程示意图(据IPCC,2005)4.森林和陆地生态系统储存最近研究表明,全球生物生长可储存CO2约20×108t/a(光合作用吸收600×108t/aCO2,通过有机物质的分解又有580×108t/a被释放出来)。在一个典型森林的生命周期中,每万平方米森林每年的生物质增长量为3~10t(干基),约相当于固定等重的CO2。由于森林的成熟需要10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部分储存的碳可通过树木的腐烂或燃烧重新释放回环境。一旦森林成熟,CO2的吸收就增加较少了(师春元等,2006)。近20年来,中国森林吸收温室气体CO2的能力明显增加,每年工业排放出的CO2平均有5%~8%,约2600×104t被吸收,从而为缓解全球温室效应作出了积极贡献。研究发现,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由于毁林开荒等因素,中国森林向大气净排放了大量的CO2。但在最近20年里情况发生了逆转,森林净吸收CO2的功能明显增强,近20年共净吸收约4.5×108t碳,相当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工业CO2年均排放量的一半。在被“固定”的碳中,人工林占了80%。据悉,中国人工林累计面积目前已居世界第一位,森林覆盖率也上升到16.55%(师春元等,2006)。
2023-07-31 00:41:171

论气候变化下的国家责任

你是佛科院的吧
2023-07-31 00:41:416

cop的26全称是什么?

cop的26全称是2021年联合国年度气候变化大会。COP的全称为“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缔约方大会)。缔约方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的签署国,该公约于1994年达成,拥有197个缔约方(196个国家以及欧盟)。由英国与意大利在格拉斯哥主办的2021年会议将是缔约方的第2次会议,这就是其COP26简称的由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国际会议之一。期间政府间的谈判尤为复杂,涉及世界上每个国家的官员以及来自民间社会和全球新闻媒体的代表。
2023-07-31 00:41:581

什么是碳源量碳汇量

碳汇与碳源是两个相对的概念,《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将碳汇定义为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将碳源定义为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碳源量碳汇量是指在这个过程中的碳量。
2023-07-31 00:42:191

求历届世界气候大会主题,谢谢!

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于1979年举行,主题为“世界气候大会——气候与人类”,推动建立了 “世界气候计划”(WCP)、“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和2007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1990年举行的第二次世界气候大会主题为“全球气候变化及相应对策”,呼吁采取紧急国际行动,以阻止大气中温室气体的迅速增加。本次大会促成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的出台以及全球气候观测系统的建立。第三次世界气候大会于2009年8月31日至9月4日在瑞士日内瓦召开,主题是“气候预测和信息为决策服务”,旨在促进气候服务的发展,加强气候服务在社会经济规划中的应用,防控气象灾害风险。大会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全球气候服务框架”,使全世界的决策者都能获得准确和及时的气候信息和预测,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全称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不算)
2023-07-31 00:42:272

气候的中国气候

1973年,竺可桢提出了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周期性波动变化的基本状况。他认为近2000a中,汉代是温暖时期,三国开始后不久,气候变冷,并一直推迟到唐代开始。唐末以后,气候再次变冷,至15世纪渐入小冰期,呈两峰三谷结构,直至20世纪初气候回暖,小冰期结束。汉代、唐代是年均温高于现代约2℃左右的温暖时期。该研究成果已为气候学界和历史地理学界广泛采用。但近些年来,由于新资料的发现和研究方法的改进,许多学者对竺可桢的工作作了补充。其中朱士光等认为2000~ 3000年以来,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①西周冷干气候(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中期) ; ②春秋至西汉前期暖湿气候(公元前8世纪中期至公元前1世纪) ; ③西汉后期至北朝凉干气候(公元前1世纪中期至6世纪) ; ④隋和唐前、中期暖湿气候(7—8世纪) ; ⑤唐后期至北宋时期凉干气候(9—11世纪) ; ⑥金前期湿干气候(12世纪) ;⑦金后期和元代凉干气候(13和14世纪前半叶) ; ⑧明清时期冷干气候(14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后来许多地理学家对中国的气候变化作了进一步修改,但总得趋势大致如此。历史时期的气候不仅在气温上有周期性波动,引起冷暖的变化,而且在湿度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变化。总得说来,暖期与湿期、冷期与干期是相互对应的,但每个冷暖期内部又有干湿波动,不可一概而论。朱士光等研究认为,气温的变化要快于降水量的变化,而降水量的变化幅度又大于气温变化的幅度。在历史时期,气候冷暖波动与干湿波动有明显的相关性,但不完全同步。 2000年以来中国气候变化的特点1973年,竺可桢 提出了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周期性波动变化的基本状况。他认为汉代是温暖时期,三国开始后不久,气候变冷,并一直推迟到唐代开始。唐末以后,气候再次变冷,至15世纪渐入小冰期,呈两峰三谷结构,直至20 世纪初气候回暖, 小冰期结束。汉代、唐代是年均温高于现代约2℃左右的温暖时期。该研究成果已为气候学界和历史地理学界广泛采用。但近些年来, 由于新资料的发现和研究方法的改进,许多学者对竺可桢的工作作了补充。朱士光等认为2000—3000年以来,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西周冷干气候(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中期) ;春秋至西汉前期暖湿气候(公元前8世纪中期至公元前1世纪) ;西汉后期至北朝凉干气候(公元前1世纪中期至6世纪) ;隋和唐前、中期暖湿气候(7—8世纪) ;唐后期至北宋时期凉干气候(9—11世纪) ;金前期湿干气候(12世纪)金后期和元代凉干气候(13和14世纪前半叶)明清时期冷干气候(14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后来许多地理学家对中国的气候变化作了进一步修改, 但总得趋势大致如此。历史时期的气候不仅在气温上有周期性波动,引起冷暖的变化,而且在湿度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变化。总得说来, 暖期与湿期、冷期与干期是相互对应的,但每个冷暖期内部又有干湿波动,不可一概而论。朱士光等研究认为,气温的变化要快于降水量的变化,而降水量的变化幅度又大于气温变化的幅度。在历史时期,气候冷暖波动与干湿波动有明显的相关性, 但不完全同步。气温和温度带  1.冬季(1月)气温的分布从1月等温线图可看出:0℃等温线大致穿过了淮河—秦岭—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此线以北(包括北方地区、西北内陆及青藏高原内陆)的气温除部分地区外均在0℃以下,其中黑龙江漠河的最低气温在-30℃以下;此线以南的气温则均在0℃以上,其中海南三亚的最低气温为20℃以上。因此,南方温暖,北方寒冷,南北气温差别大是中国冬季气温的分布特征。  这一特征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纬度位置的影响 冬季阳光直射在南半球,中国大部处于北温带,由太阳辐射获得的热量少,同时中国南北纬度相差达50℃,北方与南方太阳高度差别显著,故造成北方大部地区气温低,且南北气温差别大。  冬季风的影响 冬季,从蒙古、西伯利亚一带常有寒冷干燥的冬季风吹来,北方地区首当其冲,因此更加剧了北方严寒并使南北气温的差别增大。  2.夏季(7月)气温的分布从中国夏季7月等温线图上可以看出:除了地势高的青藏高原和天山以外,大部地区平均气温在20℃以上,南方许多地方平均气温在28℃以上;新疆吐鲁番盆地7月平均气温高达32℃,是中国夏季的炎热中心。所以除青藏高原等地势高的地区外,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气温差别不大,是中国夏季气温分布的特征。  其形成原因有:夏季阳光直射点在北半球,中国各地获得的太阳光热普遍增多。加之北方因纬度较高,白昼又比较长,获得的光热相对增多,缩短了与南方的气温差距,因而全国普遍高温。温度带的划分及耕作温度带≥10℃积温生长期(天)分布范围耕作制度主要农作物热带>8000℃365海南全省和滇、粤、台三省南部水稻一年三熟水稻、甘蔗、天然橡胶等亚热带4500℃—8000℃218—365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即南方地区大部)一年二至三熟水稻、冬麦、棉花、油菜等暖温带3400°—4500℃171—218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及南疆(塔里木盆地地区)一年一熟至两年三熟冬麦、玉米、棉花、花生等中温带1600°—3400℃100—171东北三省、内蒙古大部及北疆一年一熟春麦、玉米、亚麻、大豆、甜菜等寒温带<1600℃<100黑龙江省北部一小部分地区以及内蒙古东北部一小部分地区一年一熟春麦、马铃薯等青藏高原区<2000℃  (大部分地区)0—100青藏高原部分地区一年一熟青稞等3.中国的温度带 中国采用积温来划分温度带,当日平均气温稳定升到10℃以上时,大多数农作物才能活跃生长,所以通常把日平均气温连续≥10℃的天数叫生长期。把生长期内每天平均气温累加起来的温度总和叫积温。一个地区的积温,反映了该地区的热量状况。根据积温的分布,中国划分了5个温度带和一个特殊的青藏高原区。不同的温度带内热量不同,生长期长短不一,耕作制度和作物种类也有明显差别。  降水和干湿地区   1.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 从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可看出: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在淮河—秦岭—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一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在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东南端一线。塔里木盆地年降水量少于50毫米,其南部边缘的一些地区降水量不足20毫米;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平均年降水量仅5.9毫米,是中国的“旱极”。中国东南以及南部部分地区降水量在1600毫米以上,台湾东部山地可达3000毫米以上,其东北部的火烧寮年平均降水量达6000毫米以上,最多的年份为8408毫米,是中国的“雨极”;  中国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的规律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各地区差别很大,大致是沿海多于内陆,南部多于北部(青藏高原为例外),山区多于平原,山地中暖湿空气的迎风坡多于背风坡。  2.降水量的时间变化 中国降水量的时间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季节变化是一年内降水量的分配状况。中国降水的季节分配特征是:秦岭—淮河以南(南方)地区每年雨季约4——5月开始,约10月结束,雨季时间约6——7个月,雨水集中在5——10月;秦岭—淮河以北(北方)地区每年雨季约7——8开始,约9月结束,雨季时间约2——3个月,雨水集中在7月和8月。全国大部分地区夏秋多雨,冬春少雨。  年际变化是年与年之间的降水分配情况。中国大多数地区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一般是多雨区年际变化较平均气温小,少雨区年际变化较大;沿海地区年际变化较小,内陆地区年际变化较大。而以内陆盆地年际变化最大。  3.季风活动与季风区 中国降水在空间分布与时间变化上的特征,主要是由于季风活动影响形成的。发源于西太平洋热带海面的东南季风和赤道附近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风把温暖湿润的空气吹送到中国大陆上,成为中国夏季降水的主要水汽来源。  在夏季风正常活动的年份,每年4、5月暖湿的夏季风推进到南岭及其以南的地区。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区进入雨季,降水量同之前相比增多。  6月夏季风推进到长江中下游,秦岭—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进入雨季(部分地区除外)。这时,江淮地区阴雨连绵,由于正是梅子黄熟时节,故称这种天气为梅雨天气。  7、8月夏季风推进到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华东、东北等地进入雨季,降水同7、8月之前相比明显增多。9月间,北方冷空气的势力增强,暖湿的夏季风在它的推动下向南后退,北方的雨季结束。10月,夏季风从中国大陆上退出,南方的雨季也随之结束。干湿地区的划分年降水量(mm)干湿状况分布地区植被土地利用湿润区>800降水量>蒸发量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最南部(藏南谷地南部)、内蒙古东北部、东北三省东部森林以水田为主的农业半湿润区>400降水量>蒸发量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大部、青藏高原东南部(藏南谷地北部)森林——草原旱地为主的农业半干旱区<400降水量<蒸发量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的一部分、青藏高原大部草原草原牧业、灌溉农业干旱区<200降水量<蒸发量新疆、内蒙古高原西部、青藏高原西北部荒漠高山牧业、绿洲灌溉农业在中国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连线以西以北的地区,夏季风很难到达,降水量很少,故唐诗中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名句。习惯上我们把夏季风可以控制的地区称为季风区,夏季风势力难以到达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  4.中国的干湿地区 干湿状况是反映气候特征的标志之一,一个地方的干湿程度由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决定,降水量大于蒸发量,该地区就湿润,降水量小于蒸发量,该地区就干燥。干湿状况与天然植被类型及农业等关系密切。中国各地干湿状况差异很大,共划分为4个干湿地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  气候的特征   1.气候复杂多样 中国幅员辽阔,跨纬度较广,距海远近差距较大,加之地势高低不同,地形类型及山脉走向多样,因而气温降水的组合多种多样,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从气候类型上看,东部属季风气候(又可分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西北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属高寒气候。从温度带划分看,有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和青藏高原区。从干湿地区划分看,有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之分。而且同一个温度带内,可含有不同的干湿区;同一个干湿地区中又含有不同的温度带。因此在相同的气候类型中,也会有热量与干湿程度的差异。地形的复杂多样,也使气候更具复杂多样性。  2.季风气候显著 中国的气候具有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的季风气候特征。由于中国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东部,又在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西岸,西南距印度洋也较近,因之气候受大陆、大洋的影响非常显著。冬季盛行从大陆吹向海洋的偏北风,夏季盛行从海洋吹向陆地的偏南风。冬季风产生于亚洲内陆,性质寒冷、干燥、在其影响下,中国大部地区冬季普遍降水少,气温低,北方更为突出。夏季风来自东南面的太平洋和西南面的印度洋,性质温暖、湿润、在其影响下,降水普遍增多,雨热同期(非季风区除外)。中国受冬、夏季风交替影响的地区广,是世界上季风最典型、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地区。和世界同纬度的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冬季气温偏低,而夏季气温又偏高,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于夏季,这些又是大陆性气候的特征。因此中国的季风气候,大陆性较强,也称作大陆性季风气候。  气候条件的优势 复杂多样的气候,使世界上大多数农作物和动植物都能在中国找到适宜生长的地方,使中国农作物与动植物资源都非常丰富。例如玉米的故乡在墨西哥,引种到中国后却广泛种植,已成为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红薯最早引种在浙江一带,在全国普遍种植。中国季风气候显著的特征,也为中国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因夏季气温高,热量条件优越,这使许多对热量条件需求较高的农作物在中国种植范围的纬度远比世界上其他同纬度国家的偏高,例如水稻可在北纬52°的黑龙江省呼玛县种植。夏季多雨,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例如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温暖湿润,物产富饶,是亚热带季风气候,而与之同纬度的非洲北部(撒哈拉沙漠地区)、阿拉伯半岛等地却多呈干旱、半干旱的荒漠景观。  中国气候虽然有许多方面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但也有不利的方面,中国灾害性天气频繁多发,对中国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也常常造成不利的影响,其中旱灾、洪灾、寒潮、台风等是对中国影响较大的主要灾害性天气。  中国的旱涝灾害平均每年发生一次,北方以旱灾居多,涝灾较少,南方则旱涝灾害均会不定期发生(旱例:云南)。  在夏秋季节,中国东南以及南部沿海等地则常常受到热带风暴——台风的侵袭。台风(热带风暴发展到特别强烈时称为台风)以6——9月最为频繁。  在中国的秋冬季节,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冷空气不断南下,冷空气特别强烈时,气温骤降,出现寒潮(即冬季风)。寒潮可造成低温、大风、沙暴、霜冻等灾害。 全球气候变化是指在全球范围内,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1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是外部强迫,或者是人为地持续对大气组成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变。尽管还存在一点不确定因素,但大多数科学家仍认为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是必需的。针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响应是随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条约(UNFCCC)的发展而逐渐成型的。1992年UNFCCC阐明了其行动框架,力求把温室气体的大气浓度稳定在某一水平,从而防止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产生“负面影响”。UNFCCC已经收到来自185个国家的批准、接受、支持或添改文件,并成功地举行了6次有各缔约国参加的缔约方大会。尽管各缔约方还没有就气候变化问题综合治理所采取的措施达成共识,但全球气候变化会给人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气候变化会使人类付出巨额代价的观念已为世界所广泛接受,并成为广泛关注和研究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地球平均气温上升导致喜马拉雅山等高山的冰川消融,将会对淡水资源形成长期的隐患;海平面上升,中国上海、广州等人口密集的沿海地区则可能会面临咸潮破坏,甚至可能会遭遇淹没之灾; ·冻土溶化,日益威胁当地居民生计和道路工程设施; ·热浪、干旱、暴雨、台风等极端天气、气候灾害等越来越频繁,导致当地居民生命财产损失加剧; ·粮食减产,千百万人面临饥饿威胁;每年,全球因气候变化导致腹泻、疟疾、营养不良多发而死亡的人数高达15万,主要发生在非洲及其它发展中国家。2020年,这个数字预期会增加一倍; ·珊瑚礁、红树林、极地、高山生态系统、热带雨林、草原、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的威胁,生物多样性受损害。无论气候变化的影响规模大小,贫困人群将受害最深。贫穷国家因没有足够的能力解决海平面上升、疾病传播及农作物减产所带来的问题,故气候变化的影响将比发达国家更为严重。
2023-07-31 00:42:371

cop26的解释是什么?

COP26,则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COP是“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缔约方大会)的英文缩写,凡是涉及需要召开缔约方大会都简称为“COP”。拥有197个缔约方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缔约方会议也被称为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每年召开一次,由不同缔约方主办,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国际会议之一。2015年《巴黎协议》获得191个缔约国家和地区认可,其目标是将全球气温升幅保持在远低于工业革命前水平以上的2℃(最理想为1.5℃)内。由于上两届COP会议尚未落实细节,因而,此次COP26必须解决悬而未决的问题。虽然《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制定了明确目标,但实现目标的过程却困难重重。随着人类活动引发全球气候变化,以及近期极端天气事件有所增加,COP26能否成功变得尤为重要。
2023-07-31 00:42:501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在哪一年通过的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框架公约》,英文缩写UNFCCC) 是1992年5月9日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的公约,于1992年6月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发大会(地球首脑会议)上通过。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对付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英语:UnitedNationsFrameworkConvention onClimateChange,UNFCCC或FCCC)是一个国际公约。  1992年5月在纽约联合国总部通过。  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有世界各国政府首脑参加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期间开放签署。  1994年3月21日,该公约生效。  1995年起,该公约缔约方每年召开缔约方会议(Conferences of the Parties,COP)以评估应对气候变化的进展。  1997年,《京都议定书》达成,使温室气体减排成为发达国家的法律义务。  2007年,按照通过的《巴厘路线图》的规定,2009年在哥本哈根召开的缔约方会议第十五届会议将诞生一份新的《哥本哈根议定书》,以取代2012年到期的《京都议定书》。  2014年12月9日,正在秘鲁首都利马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0轮缔约方会议(COP20)的中国政府代表表示,2016~2020年中国将把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控制在100亿吨以下。  中国承诺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有推算认为最高将达到150亿吨。作为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预计中国发布数值目标将对今后的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产生影响。
2023-07-31 00:43:182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在哪一年通过的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 是1992年5月9日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的公约,于1992年6月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发大会(地球首脑会议)上通过。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对付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
2023-07-31 00:43:311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什么排放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联合国大会于1992年6月4日通过的一项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对付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概述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简称《框架公约》,英文缩写UNFCCC) 是1992年5月22日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的公约,于1992年6月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发大会(地球首脑会议)上通过。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对付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  公约于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截至2004年5月,公约已拥有189个缔约方。  公约将参加国分为三类:  1.工业化国家。这些国家答应要以1990年的排放量为基础进行削减。承担削减排放温室气体的义务。如果不能完成削减任务,可以从其他国家购买排放指标。美国是唯一一个没有签署《京都议定书》的工业化国家。  2.发达国家。这些国家不承担具体削减义务,但承担为发展中国家进行资金、技术援助的义务。  3.发展中国家。不承担削减义务,以免影响经济发展,可以接受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援助,但不得出卖排放指标。  公约由序言及26条正文组成。这是一个有法律约束力的公约,旨在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和其他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的排放,将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使气候系统免遭破坏的水平上。  公约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规定的义务以及履行义务的程序有所区别。公约要求发达国家作为温室气体的排放大户,采取具体措施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以支付他们履行公约义务所需的费用。而发展中国家只承担提供温室气体源与温室气体汇的国家清单的义务,制订并执行含有关于温室气体源与汇方面措施的方案,不承担有法律约束力的限控义务。公约建立了一个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使其能够履行公约义务的资金机制。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会议  自1995年3月28日首次缔约方大会在柏林举行以来,缔约方每年都召开会议。第2至第6次缔约方大会分别在日内瓦、京都、布宜诺斯艾利斯、波恩和海牙举行。  1997年12月11日,第3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召开。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京都议定书》,它规定从2008到2012年期间,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其中欧盟将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但是2000年11份在海牙召开的第6次缔约方大会期间,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美国坚持要大幅度折扣它的减排指标,因而使会议陷入僵局,大会主办者不得不宣布休会,将会议延期到2001年7月在波恩继续举行。  2001年10月,第7次缔约方大会在摩洛哥马拉喀什举行。  2002年10月,第八次缔约方大会在印度新德里举行。会议通过的《德里宣言》,强调应对气候变化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内进行。  2003年12月,第9次缔约方大会在意大利米兰举行。这些国家和地区温室气体排放量占世界总量的60%。  2004年12月,第10次缔约方大会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  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目前,已有156个国家和地区批准了该项协议。2005年11月,第11次缔约方大会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举行。  2006年11月,第12次缔约方大会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行。  2007年12月,第13次缔约方大会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会议着重讨论“后京都”问题,即《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在2012年到期后如何进一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15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启动了加强《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全面实施的谈判进程,致力于在2009年年底前完成《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2012年到期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安排的谈判并签署有关协议。  2008年12月,第14次缔约方大会在波兰波兹南市举行。 2008年7月8日,八国集团领导人在八国集团首脑会议上就温室气体长期减排目标达成一致。八国集团领导人在一份声明中说,八国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其他缔约国共同实现到2050年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至少一半的长期目标,并在公约相关谈判中与这些国家讨论并通过这一目标。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全称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将于2009年12月7日—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12月7日起,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和其他官员们将在哥本哈根召开联合国气候会议,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协议书,毫无疑问,对地球今后的气候变化走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这是一次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会议将在现代化的Bella中心举行,为期两周。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目标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目标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人为活动对气候系统的危害,减缓气候变化,增强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确保粮食生产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实现上述目标,公约确立了五个基本原则:一、“共同而区别”的原则,要求发达国家应率先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二、要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具体需要和国情;三、各缔约国方应当采取必要措施,预测、防止和减少引起气候变化的因素;四、尊重各缔约方的可持续发展权;五、加强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不能成为国际贸易的壁垒。  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一次缔约方大会的授权(柏林授权),缔约国经过近3年谈判,于1997年12月11日在日本东京签署了《京都议定书》。该《议定书》确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发达国家(工业化国家)在2008—2012年的减排指标,工业化国家在1990年排放量的基础上减排5%,同时确立了三个实现减排的灵活机制。即:联合履约、排放贸易和清洁发展机制。其中清洁发展机制同发展中国家关系密切,其目的是帮助发达国家实现减排,同时协助发展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和资金,通过项目提高发展中国家能源利用率,减少排放,或通过造林增加二氧化碳吸收,排放的减少和增加的二氧化碳吸收计入发达国家的减排量。根据《马拉喀什协议》的有关规定,发达国家通过清洁发展机制下造林和更新造林活动实现的年减排量不得超过其1990年排放量的1%。  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至少在55个缔约方、其中至少有占工业化国家集团1990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55%的发达国家批准本议定书之后第90天才行生效。俄罗斯已经批准《京都议定书》并向联合国秘书长备案,议定书于2005年2月16日生效。《京都议定书》生效后,三个灵活机制将正式启动。清洁发展机制下的造林和更新造林项目也将正式运行,林业碳汇市场将不断发展,林业碳汇国家贸易也将不断增加。  目前《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谈判难点是国际财政机制安排、实质性技术转让、发达国家加强履约、土地利用和林业。这些问题也将是2005年启动的《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谈判的焦点。其间,林业议题的重点是森林经营和林产品贮碳,就是是否把森林经营作为减排的途径,是否把林产品中碳计入减排量。
2023-07-31 00:43:411

为什么气候变化是经济问题

气候变化会影响经济的发展 会影响经济政策的制定
2023-07-31 00:43:502

国龙碳汇基金是不是骗局?现在情况怎样?

  事实上,目前如“国龙碳汇基金”这样的机构和网站并不少见。但据本报记者调查核实,目前我国通过CDM能在国际市场交易的森林碳汇项目只有5个。市场上类似“国龙碳汇基金”的项目涉嫌作假。真假“碳汇”纽约并不存在“碳汇交易所”。  简单的说,所谓碳汇交易,就是发达国家出钱向发展中国家购买碳排放指标,这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森林生态价值补偿的一种有效途径。这种交易是一些国家通过减少排放或者吸收二氧化碳,将多余的碳排放指标转卖给需要的国家,以抵消这些国家的减排任务,并非真正把空气打包运到国外。  碳汇,一般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者说是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的《京都议定书》于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UNFCCC缔约方大会第三次会议上达成。它包含除了UNFCCC之外法律上所需承担的义务。议定书附件B中包括的各国(多数国家属于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及经济转轨国家)同意减少人为6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和六氟化硫)的排放量,在2008-2012年的第一承诺期内排放量至少比1990年水平低5%。
2023-07-31 00:44:342

巴黎协定规定的温控目标是几度

2度。2015年12月12日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的《巴黎协定》针对全球气候变化,规定了温控目标为2℃,但与2℃温升相比,1.5℃温升能够降低许多不可逆转的气候变化风险,可以减轻陆地、淡水和沿岸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更好地保护它们为人类服务的功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1.5℃温升都能够有效地降低气候风险。为了加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以下简称《公约》)的实施,对2020年后国际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框架安排,2015年12月12日,《公约》近200个缔约方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就《巴黎协定》达成一致,用以取代将于2020年到期的《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明确提出到本世纪末,将全球平均温升保持在相对于工业化前水平2℃以内,并为全球平均温升控制在1.5℃以内付出努力,以降低气候变化的风险与影响,更好的改善全球气候环境。2摄氏度的目标,是相对于前工业时代而言。早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就提出,通过节能减排,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投资可再生能源,植树造林等。受海平面上升威胁的国家,尤其是岛屿国家,在全球气温上升1.5摄氏度时,就会危险。由于小岛屿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认为2℃温升的目标不足以避免它们受到海平面上升和气候变暖的威胁,于是提出了应该以1.5℃的全球平均温升作为控制目标的诉求。但在平衡各缔约方意见并取得共识后,在2015年《巴黎协定》中正式提出的目标是到本世纪末将全球平均温升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2℃以内,并为追求将其控制在1.5℃以内而付出努力。《巴黎协定》是第一个使“全球2℃温升目标”具有法律效力的国际条约。世界气象组织(WMO)秘书长佩特里·塔拉斯表示,实现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把本世纪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远低于工业化前水平2摄氏度,并努力将气温升幅进一步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的目标面临着巨大挑战。
2023-07-31 00:44:412

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

  全球气候变化  BIOX.CN 2005-4-14 9:41:00 来源:生命经纬  气候变化是一个最典型的全球尺度的环境问题。70年代,科学家把气候变暖作为一个全球环境问题提了出来。80年代,随着对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关系认识的深化,随着几百年来最热天气的出现,这一问题开始成为国际政治和外交议题。1992年联合国里约环发大会上,通过并开放签署《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气候变化问题直接涉及经济发展方式及能源利用的结构与数量,正在成为深刻影响21世纪全球发展的一个重大国际问题。  一、气候变化及其趋势  在地质历史上,地球的气候发生过显著的变化。一万年前,最后一次冰河期结束,地球的气候相对稳定在当前人类习以为常的状态。地球的温度是由太阳辐射照到地球表面的速率和吸热后的地球将红外辐射线散发到空间的速率决定的。从长期来看,地球从太阳吸收的能量必须同地球及大气层向外散发的辐射能相平衡。大气中的水蒸气、二氧化碳和其他微量气体,如甲烷、臭氧、氟利昂等,可以使太阳的短波辐射几乎无衰减地通过,但却可以吸收地球的长波辐射。因此,这类气体有类似温室的效应,被称?quot;温室气体"。温室气体吸收长波辐射并再反射回地球,从而减少向外层空间的能量净排放,大气层和地球表面将变得热起来,这就是"温室效应"。大气中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已经发现近30种,其中二氧化碳起重要的作用,甲烷、氟利昂和氧化亚氮也起相当重要的作用(见表 2)。从长期气候数据比较来看,在气温和二氧化碳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见图 1)。目前国际社会所讨论的气候变化问题,主要是指温室气体增加产生的气候变暖问题。  表 2 主要温室气体及其特征  气体 大气中浓度(ppm) 年增长(%) 生存期(年) 温室效应(CO2=1) 现有贡献率(%) 主要来源  CO2 355 0.4 50-200 1 55 煤、石油、天然气、森林砍伐  CFC 0.00085 2.2 50-102 3400-15000 24 发泡剂、气溶胶、制冷剂、清冼剂  甲烷 1.714 0.8 12-17 11 15 湿地、稻田、化石、燃料、牲畜  NOX 0.31 0.25 120 270 6 化石燃料、化肥、森林砍伐  引自全球环境基金(GEF):Valuing the Global Environment,1998  本世纪以来所进行的一些科学观测表明,大气中各种温室气体的浓度都在增加。1750年之前,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基本维持在280ppm。工业革命后,随着人类活动,特别是消耗的化石燃料(煤炭、石油等)的不断增长和森林植被的大量破坏,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不断增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逐渐上升,每年大约上升1.8ppm(约0.4%),到目前已上升到近360ppm。从测量结果来看,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部分约等于人为排放量的一半。按照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IPCC)的评估,在过去一个世纪里,全球表面平均温度已经上升了0.3℃到0.6℃,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0到25厘米。许多学者的预测表明,到下世纪中叶,世界能源消费的格局若不发生根本性变化,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将达到560ppm,地球平均温度将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1996年发表了新的评估报告,再次肯定了温室气体增加将导致全球气候的变化。依据各种计算机模型的预测,如果二氧化碳浓度从工业革命前的280ppm增加到560ppm,全球平均温度可能上升1.5℃到4℃。  图 1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和气温变化  二、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  自然界本身排放着各种温室气体,也在吸收或分解它们。在地球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变化是很缓慢的,处于一种循环过程。碳循环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化学元素的自然循环过程,大气和陆生植被,大气和海洋表层植物及浮游生物每年都发生大量的碳交换。从天然森林来看,二氧化碳的吸收和排放基本是平衡的。人类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土地利用形态,特别是工业革命后,大量森林植被迅速砍伐一空,化石燃料使用量也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人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相应不断增加。从全球来看,从1975年到1995年,能源生产就增长了50%,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应有了巨大增长(见图2-2)。迄今为止,发达国家消 耗了全世界所生产的大部分化石燃料,其二氧化碳累积排放量达到了惊人的水平,如到90年代初,美国累积排放量达到近1700亿吨,欧盟达到近1200亿吨,前苏联达到近1100亿吨。目前,发达国家仍然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国,美国是世界上头号排放大国,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排放总量也在迅速增长,前苏联解体后,中国的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二,成为发达国家关注的一个国家。但从人均排放量和累计排放量而言,发展中国家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见表 3)。  图 2 1950-1995年全世界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碳排放量  表 3 15个排放二氧化碳最多的 序号 国家 二氧化碳排放量(百万吨) 人均排放量(吨)  1 美国 4881 19.13  2 中国 2668 2.27  3 俄罗斯 2103 14.11  4 日本 1093 8.79  5 德国 878 10.96  6 印度 769 0.88  7 乌克兰 611 11.72  8 英国 566 9.78  9 加拿大 410 14.99  10 意大利 408 7.03  11 法国 362 6.34  12 波兰 342 8.21  13 墨西哥 333 3.77  14 哈萨克斯坦 298 17.48  15 南非 290 7.29  世界资源所有:世界资源(World Resources)1996-97  人为的温室气体排放的未来趋势,主要取决于人口增长、经济增长、技术进步、能效提高、节能、各种能源相对价格等众多因素的变化趋势。几个国际著名能源机构--国际能源局、美国能源部和世界能源理事会,根据经济增长和能源需求的不同情景,提出了人为二氧化碳排放的各种可能趋势。从这些情景和趋势来看,在经济增长平缓,对化石燃料使用没有采取强有力的限制措施的情况下,到2010年化石燃料仍将占世界商品能源的3/4左右,其消费量可能超过目前水平的35%,同能源使用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能增长30-40%。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相对较快,到2010年,可能要从90年代初的不足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3增加到近1/2,其中中国和印度要占发展中国家排放量的一半左右。即便如此,发展中国家人均排放量和累积排放量仍低于发达国家。到下一世纪中叶,发达国家仍将是大气中累积排放的二氧化碳的主要责任者。当然,如果世界各国采取更加适合环境要求的经济和能源发展战略,二氧化碳排放可能出现不同的前景(见表2-4)。  表 4 世界能源理事会预计的能源消费和 二氧化碳排放情况(1990-2020)  高增长(1990-2020) 修改的参考方案(1990-2020) 参考方案(1990-2020) 强化生态保护(1990-2020)  经济年增长(%)  经合组织国家/前苏联和中欧国家 2.4 2.4 2.4 2.4  发展中国家 5.6 4.6 4.6 4.6  世界能源需求的增加比例(%) 98 84 54 30  二氧化碳年排放量超过1990年的比(%) 93 73 42 5  世界资源所等:世界资源(World Resources)1996-97  三、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危害  近年来,世界各国出现了几百年来历史上最热的天气,厄尔尼诺现象也频繁发生,给各国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发展中国家抗灾能力弱,受害最为严重,发达国家也未能幸免于难,1995年芝加哥的热浪引起500多人死亡,1993年美国一场飓风就造成400亿美元的损失。80年代,保险业同气候有关的索赔是140亿美元,1990到1995年间就几乎达500亿美元。这些情况显示出人类对气候变化,特别是气候变暖所导致的气象灾害的适应能力是相当弱的,需要采取行动防范。按现在的一些发展趋势,科学家预测有可能出现的影响和危害有:  1.海平面上升  全世界大约有1/3的人口生活在沿海岸线60公里的范围内,经济发达,城市密集。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海洋水体膨胀和两极冰雪融化,可能在2100年使海平面上升50厘米,危及全球沿海地区,特别是那些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河口和沿海低地。这些地区可能会遭受淹没或海水人侵,海滩和海岸遭受侵蚀,土地恶化,海水倒灌和洪水加剧,港口受损,并影响沿海养殖业,破坏供排水系统。  2.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  随着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和气候变暖,可能会增加植物的光合作用,延长生长季节,使世界一些地区更加适合农业耕作。但全球气温和降雨形态的迅速变化,也可能使世界许多地区的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无法适应或不能很快适应这种变化,使其遭受很大的破坏性影响,造成大范围的森林植被破坏和农业灾害。  3.加剧洪涝、干旱及其他气象灾害  气候变暖导致的气候灾害增多可能是一个更为突出的问题。全球平均气温略有上升,就可能带来频繁的气候灾害--过多的降雨、大范围的干旱和持续的高温,造成大规模的灾害损失。有的科学家根据气候变化的历史数据,推测气候变暖可能破坏海洋环流,引发新的冰河期,给高纬度地区造成可怕的气候灾难。  4.影响人类健康  气候变暖有可能加大疾病危险和死亡率,增加传染病。高温会给人类的循环系统增加负担,热浪会引起死亡率的增加。由昆虫传播的疟疾及其他传染病与温度有很大的关系,随着温度升高,可能使许多国家疟疾、淋巴腺丝虫病、血吸虫病、黑热病、登革热、脑炎增加或再次发生。在高纬度地区,这些疾病传播的危险性可能会更大。  5.气候变化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从中外专家的一些研究结果来看,总体上我国的变暖趋势冬季将强于夏季;在北方和西部的温暖地区以及沿海地区降雨量将会增加,长江、黄河等流域的洪水爆发频率会更高;东南沿海地区台风和暴雨也将更为频繁;春季和初夏许多地区干旱加剧,干热风频繁,土壤蒸发量上升。农业是受影响最严重的部门。温度升高将延长生长期,减少霜冻,二氧化碳的"肥料效应"会增强光合作用,对农业产生有利影响;但土壤蒸发量上升,洪涝灾害增多和海水侵蚀等也将造成农业减产。对草原畜牧业和渔业的影响总体上是不利的。海平面上升最严重的影响是增加了风暴潮和台风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海水入侵和沿海侵蚀也将引起经济和社会的巨大损失。  全球气候系统非常复杂,影响气候变化因素非常多,涉及太阳辐射、大气构成、海洋、陆地和人类活动等诸多方面,对气候变化趋势,在科学认识上还存在不确定性,特别是对不同区域气候的变化趋势及其具体影响和危害,还无法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但从风险评价角度而言,大多数科学家断言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一种巨大环境风险。  四、控制气候变化的国际行动和对策  为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气候变化危害,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通过《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出到90年代未使发达国家温室气体的年排放量控制在1990年的水平。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了缔约国第二次大会,通过了《京都议定书》,规定了6种受控温室气体,明确了各发达国家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比例,并且允许发达国家之间采取联合履约的行动。发展中国家温室气体的排放尚不受限制。  从当前温室气体产生的原因和人类掌握的科学技术手段来看,控制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主要途径是制定适当的能源发展战略,逐步稳定和削减排放量,增加吸收量,并采取必要的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途径主要是改变能源结构,控制化石燃料使用量,增加核能和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提高发电和其他能源转换部门的效率;提高工业生产部门的能源使用效率,降低单位产品能耗;提高建筑采暖等民用能源效率;提高交通部门的能源效率;减少森林植被的破坏,控制水田和垃圾填埋场排放甲烷等,由此来控制和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增加温室气体吸收的途径主要有植树造林和采用固碳技术,其中固碳技术指把燃烧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分离、回收,然后深海弃置和地下弃置,或者通过化学、物理以及生物方法固定。固碳技术的技术原理是清楚的,但能否成为实用技术还是未知数,  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主要是培养新的农作物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规划和建设防止海岸侵蚀的工程等。  从各国政府可能采取的政策手段来看,一是实行直接控制,包括限制化石燃料的使用和温室气体的排放,限制砍伐森林;二是应用经济手段,包括征收污染税费,实施排污权交易(包括各国之间的联合履约),提供补助资金和开发援助;三是鼓励公众参与,包括向公众提供信息,进行教育、培训等。  从今后可供选择的技术来看,主要有节能技术、生物能技术、二氧化碳固定技术等。面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发达国家己把开发节能和新型能源技术列为能源战略的重点。到90年代,美国能源部已把开发高效能源技术和减排温室气体列为中心任务,致力于开发各种先进发电技术及其他面向21世纪的远景能源技术。  气候变化简介  气候变化是指除在类似时期内所观测气候的自然变异之外,由于直接或间接的人类活动改变了地球大气的组成而造成的气候变化。它被认为是威胁世界环境、人类健康与福利和全球经济持续性的最危险的因素之一。大多数科学家们认为,地球的气候正受到不断累积的温室气体的影响,诸如由人类活动产生的CO2等。尽管还存在一点不确定因素,但大多数科学家仍认为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是必需的。针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响应是随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条约(UNFCCC)的发展而逐渐成型的。1992年UNFCCC阐明了其行动框架,力求把温室气体的大气浓度稳定在某一水平,从而防止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到目前为止,UNFCCC已经收到来自185个国家的批准、接受、支持或添改文件,并成功地举行了6次有各缔约国参加的缔约方大会。尽管目前各缔约方还没有就气候变化问题综合治理所采取的措施达成共识,但全球气候变化会给人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气候变化会使人类付出巨额代价的观念已为世界所广泛接受,并成为广泛关注和研究的全球性环境问题。
2023-07-31 00:44:592

历史上关于全球变暖的政治和社会事件有哪些?包括会议或是决议什么的。

因即将马尔代夫淹没。该国总统联合国发出求救。
2023-07-31 00:45:094

全球气候变暖立场文件

你也参加模联?话说你是哪个省的?我是浙江潘芳老师教的
2023-07-31 00:45:182

模拟联合国决议草案格式怎么写,谢谢诸位回答的了

因为不知道亲的委员会和议题,真的不大好说啊……其实就是先把秘书处给的基本资料看一下,在用新闻和网页搜一下你代表的国家在这方面的措施什么的一下是CDMUN的资料,您参考罢~立场文件(position paper)一、 立场文件的内容(content and form)一份出色的立场文件应该有理有据、语言精准,并且鲜明、准确、有力地阐述本国针对某一议题的立场。广而言之,立场文件顾名思义,就是阐述本国的立场;具体来讲,一份出色的立场文件需要包含以下方面的内容:本国在该议题中的基本立场与态度; 本国赞成及签署的与该议题相关的国际协议,本国参与的与该议题相关的国际合作和行动; 本国与该议题的相关程度,对于解决该问题在国内曾经采取过的重要行动、通过的重要法案; 本国对于解决该问题所提出的相关建议(包括国内措施和国际行动); 本国领导人及政要发表的有关该议题的重要讲话; 本国在该议题中的相关利益总结及立场底线总结。 为了进一步说明立场文件中所应包含的具体内容,下面将举一实例,如裁军与国际安全委员会(Disarmament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Committee)的英国(United Kingdom)代表在写作关于反对恐怖主义的国际合作(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Counter-Terrorism)这一议题的立场文件时,应该包含以下的具体内容:英国对于恐怖主义问题的态度,对于国际反恐合作的基本立场; 英国赞成和签署的国际反恐合作条约,英国所参与的国际反恐合作行动; 英国国内的恐怖主义活动情况以及英国政府所采取的相关措施、为应对反恐所通过的相关法律; 英国认为国际社会应该如何解决恐怖主义问题,对于国际反恐合作的具体建议; 英国领导人在正式场合所发表的关于国际反恐的发言和基本立场表态; 国际反恐合作与英国国家利益的相关程度,英国对反恐问题的立场底线。 二、立场文件的结构(structure)一般来讲,立场文件分为四个段落比较合理,分别为基本立场、国际行动、国内行动、解决方案。采取这样的“四段式”文章结构,能够使立场文件观点明确、内容全面、环环相扣、逻辑清楚。第一段为本国对该议题所持的基本立场和态度的阐述。此段应总启全文、开门见山,明确清晰地表明本国的基本立场——即所讨论的问题与本国的利益关系,以及本国对于此问题所持的明确立场。在后文的论述中,全文应该围绕着本段的观点和立场进行展开陈述。第二段应简述本国所参与的与议题相关的国际行动。国际行动既包括本国所参加的国与国之间对于解决此问题所采取的共同行动方案,也包括本国赞成、同意、签署的相关国际条约的内容。例如,澳大利亚代表在写作关于全球气候变暖议题的立场文件时,可以引用相关资料、数据及本国领导人的讲话和政策支持本国的观点,如:“澳大利亚签署并全力支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以及《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的相关规定”。第三段应阐述本国对于解决该问题所采取的国内行动。在本段中要详细讲述本国国内利益与此议题的相关程度,并且介绍本国应对该问题所曾采取的具体措施、通过的相关法律等。例如,再次以上面澳大利亚代表写作关于全球气候变暖议题的立场文件为例,澳大利亚代表的立场文件中可以出现以下的内容:“根据澳大利亚国家天气与气候研究中心的数据,自1993年以来,全球变暖正影响地球海平面以每年3毫米或更快的速度增长,海平面上升严重影响力澳大利亚沿海低地,并且对太平洋中的一些岛屿构成了切实的威胁。2006年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签署了一项5亿澳元的特别基金,旨在发展本国的清洁能源建设以防止气候变暖为澳大利亚带来的恶劣影响”。第四段提出本国认为解决该问题所需要在国内和国际层面采取的具体措施与行动。模拟联合国会议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解决国际问题,因此各国应该根据本国的立场和全球的利益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立场文件中所提出的解决措施应该具体、可行、合理,而不是泛泛而谈。例如,同样在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上,澳大利亚可以在立场文件中提出解决方案:“澳大利亚认为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根本措施在于控制能源消耗及研发清洁能源。在科研方面,各国应该进行实质性的技术交流,共同开发具有可持续性的新能源;在气候治理方面,在遵循《京都议定书》中‘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同时,澳大利亚敦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多的二氧化碳减排责任。”需要注意的是,立场文件没有固定的内容要求,以上只是推荐一种最为常用的写作立场文件的形式。无论形式如何,立场文件的核心都是要完整、清晰、明确地表达出本国在某一特定议题中的立场。此外,立场文件没有必要一定分成四个段落,如果其中某一部分的内容较多,可以分成两个段落来写,每一个段落五至六个句子最佳。(英文范文)Sample Position PaperDelegate: XXXSchool: XXXXXCountry: United KingdomCommittee: ECOSOCTopic A: International MigrationInternational Migration has become a world focus, for it has close relationship to many other important issues. On one hand, migration is contributive to global culture and economic communication. On the other, migration touches on numbers of sharp problems, inclusive of human rights, refugees, public education, healthcare, racial and gender discrimination. As a developed country in west Europe, UK is evidently facing the problem of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According to the UK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the number of migrants in UK is about 5 million, which forms 10% of the nation"s population. As the former Prime Minister Tony Blare has stated, migrants has become a strong contributive power in UK economy.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has long paid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 of migration. In 2003, the Global Commission on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was created to study ways that governments and UN agencies can work together to address migration issues. The Office of the United Nations High Commissioner of Human Rights is also working on important human rights issue in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There have also been a number of international documents produced which affect the treatment of migrants, such as the 1990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n the Protection of the Rights of all Migrant Workers and Members of their Families. The UK government is always making effort in many aspects to provide better treatment to legal migrants and prevent illegal migration. UK is always working to constitute better social environment for legal migrants. For instance, UK put forward the new bill on migration in March 2006, which includes fine evaluation criteria for migrants and standardizes migration to some extent.UK affirms its intention of cooperating with other countries on the issue of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UK would like to utilize the power of international legislation to standardize migration. UK would also like to optimize the information-exchange system among countries to provide more efficiency in solving migration issues. Moreover, UK is willing to establish stable cooperation on migration issues with third-world countries. In details, UK intends to establish express gateways to welcome legal migrants and work with third-world countries on preventing illegal migrants. To sum up, UK is convinced that with the cooperation among countries,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will contribute more to the world and cause less trouble.(中文范文)代表: 学校:国家: 委员会:议题:金融危机中的国际合作自2008年9月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经济危机已经波及全球。在此期间,如华尔街五大投资公司的彻底消失,股市、期货的一路贬值,各国经济指标的自由落体式的下滑,都不约而同地一再证明,我们如今所面临的是近百年来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不仅如此,由经济低迷所引发的失业率一路攀升等一系列深刻的社会矛盾,已使此问题的严重性与日俱增,已成为各国政府当下所面临的最为紧迫的挑战之一。马其顿作为东欧这一受到经济危机影响最为深远区域的国家,——正面临着空前的挑战。外国资本的外流,国际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下降,国际出口市场的严重萎缩等外部因素,加之国内购买力下降、失业率攀升、社会福利压力等内部因素,已使我国政府所面临的困境步入了一个刻不容缓的境地。我国认为,此次危机虽然其直接诱因为华尔街企业家们的腐化与贪婪,但其深层原因则是国际经济金融监管体制的漏洞百出,国际社会缺乏互信与有效的合作,国际经济由各传统经济大国主导而忽视了小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的权益。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及其衍生问题,我国政府已经采取切实有效的行动,诸如经济救援一揽子计划,扩张性经济发展刺激计划等,并已经达到了预期效果。马其顿政府承诺,我们有能力、有信心应对国内问题,确保不为国际社会增加更多不稳定因素。我国政府,也将本着负责任的态度,与国际社会通力合作,确保地区性稳定。马其顿政府欣慰地看到,国际社会在诸如联大、G20峰会中都已表达了战胜危机的勇气与决心。但我国政府也切实地认识到了国际层面上合作和有效行动的缺乏。同时,我国为国际社会对小经济体的边缘化与忽视表达出有保留的异议。我们看到了其它国家的努力,诸如提出建立起全新的经济金融监管机制的设想等。我国政府认为,一切切实有效的负责任的行动,我们都是给予支持的,而对于某些特殊国家推卸责任的举动,我国政府和人民表示强烈不满。我国政府在此提出以下建议:1. 进一步由国际社会通过各种渠道向Worldbank和IMF等国际组织的风险应对基金注资,以进一步扩大G20峰会的注资成果。2. 希望通过本次大会,向WTO等国际贸易组织发出呼吁,进一步打击贸易壁垒,进一步限制各国进出口税率,防止贸易战的发生。3. 建立全新的世界货币,作为国际贸易的最终结算,取代以美元为工具的现行准世界货币地位。4. 逐步建立、健全全新经济、金融监管机制,以取代现有监管体系,以此加强体制监管的力度。5. 建议经过大会,呼吁WB与IMF进一步扩大对各有困难经济体的投资救援,起到稳定国际大环境的作用。6. 建议各国政府进一步扩大投资,实施有效的扩张性经济刺激计划,稳定、扭转实体经济下滑的颓势,进而解决高失业、购买力不足等问题。7. 建议成立“国际经济振兴行动统一协调委员会”,旨在协调各国救助政策,使利好因素达到最大化。8. 建议建立“小经济体•新兴经济体经济联盟”,旨在通过此方式进一步扩大整个小经济体•新兴经济体在国际经济金融层面上的话语权,以确保其利益不会因被大国忽视而成为牺牲品。9. 呼吁各国政府不要单方面为本国银行进行担保,以增加别国银行业的风险,避免发生不正当竞争。10. 呼吁各国政府不要放任大型跨国企业实施破产保护,以避免高失业率进一步攀升。11. 呼吁国际社会共同行动,通过不懈努力,消化分解金融行业中不良资产,以帮助世界经济早日恢复。马其顿政府深刻地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但我们同时也十分充满信心的认为,通过国际社会更加合理务实的努力,这些问题会得到令人满意的解决。历史的一切经验和事实都已告诉我们,公义必胜,合作前景空前。我国真切地希望与其它国家一同努力,共赴难关。
2023-07-31 00:45:251

巴黎协定主要内容是

《巴黎协定》共29条,包括目标、减缓、适应、损失损害、资金、技术、能力建设、透明度、全球盘点等内容。根据协定,各方以自主贡献的方式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发达国家继续带头减排,并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以帮助它们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从2023年开始,每5年将对全球行动进展进行一次盘点,以帮助各国提高力度、加强国际合作,实现长期目标。《巴黎协定》指出,各方将加强对气候变化威胁的全球应对,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而努力。全球将尽快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达峰,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根据协定,各方将以“自主贡献”的方式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发达国家将继续带头减排,并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帮助后者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从2023年开始,每5年将对全球行动总体进展进行一次盘点,以帮助各国提高力度、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长期目标。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指出,《巴黎协定》成为减少气候变化风险这一历史性旅程中的决定性转折点。各方为达成有雄心的、灵活的、可信的和持续有效的协定,展示出灵活性和团结一致。这曾经无法想象,现在势不可挡。
2023-07-31 00:45:343

2023联合国气候峰会在哪里举行

2023联合国气候峰会在迪拜举行。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是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框架下每年举行的会议。会议评估应对气候变化的进展,并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讨论《京都议定书》,确立发达国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法律约束性义务。缔约方会议的任何最后文案都必须得到协商一致的同意。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1995年起每年在世界不同地区轮换举行。第一次大会在1995年柏林举行。2023年底,第二十八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将在迪拜举行。IPCC发布《气候变化2023》介绍:近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瑞士因特拉肯发布第六次评估报告综合报告《气候变化2023》。报告由全球126位专家编写,以第六次评估周期中三个工作组报告和三个特别报告的主要结论为基础,综合给出了气候变化当前的状态和趋势,未来气候变化、风险和长期应对,以及近期响应措施。报告充分认识到气候、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以及人类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不同形式知识的价值,以及气候变化适应、减缓、生态系统健康、人类福祉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反映了参与气候行动行为主体的日益多样化。
2023-07-31 00:45:501

“缔约方会议”中有哪些大国退出,为什么退出?

《京都议定书》(英文:Kyoto Protocol,又译《京都协议书》、《京都条约》;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的补充条款。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三次会议制定的。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2011年12月,加拿大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继美国之后第二个签署但后又退出的国家。美国政府1997年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但美国参议院没有核准。美国是最早退出《京都议定书》的国家。1998年11月12日参加谈判的副总统戈尔象征性的签了字。考虑到参议院当时的态度不可能通过该条约,克林顿政府没有将议定书提交国会审议。加拿大政府在2020年的减排目标的承诺上,不是提高而是降低了目标。加拿大是哥本哈根会议后,第一个将承诺目标降低的国家。目标是,2020年在2005年的基础上降低17%,等效于2020年在1990年的基础上增加3%。加拿大也是《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坚定的反对派。2011年12月12日,加拿大环境部长彼得·肯特宣布加拿大正式退出《京都议定书》。2011年12月,加拿大环境部长肯特表示,当年决定加入《京都议定书》是一个错误的决定。由于《议定书》的减排控制纲要并不适用于美国和中国这两个最大的气体排放国,所以注定会失败,而加拿大也决定退出。他指加拿大支持在南非德班气候会议中达成的新减排协议,又认为减排应该是全球共同行动,所有国家也要受到约束。参考:京都议定书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41423.htm
2023-07-31 00:46:061

巴黎协定有什么作用?

引发了《华沙条约》的签订。1954年10月23日,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签订了《巴黎协定》,吸收联邦德国加入西欧联盟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同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波兰、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匈牙利在莫斯科举行欧洲国家保障欧洲和平和安全会议,会议通过宣言声称:如西方国家批准《巴黎协定》,苏联和东欧国家将在组织武装力量和联合司令部方面采取共同措施。1955年3月,八国又就缔结集体友好互助条约的原则、组建联合武装力量及其统帅部等问题进行了协商,并取得一致意见。5月5日,《巴黎协定》被批准。5月14日,苏、阿、保、匈、民德、波、罗、捷八国在华沙签署了《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人民共和国、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简称《华沙条约》。
2023-07-31 00:46:157

低碳共识,链接世界 - 全球抗暖化,ECO2在行动!

2020年9月5日星期六,“全球抗暖化区块链应用探讨会”与“ECO2中国社区一周年庆典”在中国太原隆重召开。本次活动由ECO2 Foundation Ltd.(ECO2基金会)主办,中国节能协会碳交易产业联盟、国家信息中心中经网、国际排放交易协会(IETA)、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国际可信区块链应用协会(INATBA)等国际交流机构支持,30+媒体战略支持。这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古城,曾是九朝古都,历史上许多皇帝都在这座城市留下了渊源,是华夏文明过的“龙兴之地”,故太原又被称为:龙城。选择在这里召开本次大会,另外的一个意义在于:山西是中国的产煤大省,对煤炭行业和国家倡导的“低碳经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图片为活动现场)ECO2基金会发起于2016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是一个非盈利性的基金组织,专注于以科技提升“全球对抗暖化”的能力,让地球免于气候变化所引起的生存危机。ECO2基金会于2020年6月1日已在新加坡注册,作为ECO2 Ledger公链发起机构。ECO2 Ledger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零碳排放的区块链公链系统,是专门为碳交易和气候行动而设计的,作为区块链技术在碳交易市场的创新,以区块链的去中心化、透明和不可篡改等特性,增强国际碳交易市场的覆盖、信任与效率。为《巴黎协定》的减排目标提供了一个公正和公开的全球气候行动平台。 (图片为活动现场)碳库App是ECO2 Ledger开发和发布的首个移动式应用程序,专为个人参与碳中和而量身定制。 通过碳库APP,用户将能够直接在ECO2 Ledger上交易碳汇,同时还能通过学习气候知识和建立具有环保意识的线上社群而获得奖励。目前碳库APP 2.0版已加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的气候中和行动计划(CNNow)。低碳自愿者参与碳库app的所有线上线下活动、app上的每步操作,以及实践碳中和颁发的证书,都获得联合国的认可与支持,象征共同对抗全球暖化的国际荣誉和卓越肯定。(图片为活动现场)出席本次研讨会的嘉宾包括:中国节能协会碳交易产业联盟常务副秘书长-张军涛教授、国家信息中心中经网管理中心副主任-朱幼平教授、ECO2创始人郝轩正先生以及联合创始人林宇阳先生。以及来自中国各地的低碳自愿者都汇聚在此,一起探讨如何利用区块链技术应用到“全球抗暖化”的措施中,一起倡导低碳环保,必付之于行动!
2023-07-31 00:47:271

《巴黎协定》为什么会成功以及未来有哪些挑战

 我总结了五点因素: 第一点在实体经济上,向低碳经济的转型正在切实地以更具有经济性的方式发生。得益于诸如德国和中国这样国家的政策的驱动,可再生能源的价格有了大幅下降;同时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减少了对煤炭的消费。  从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到2015年底的巴黎气候谈判大会,上述因素导致了两次大会的结果有很大不同。  曾经被视为威胁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现在都变成了新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此外,对于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对基础设施的影响和对农业的影响,人们现在已有了比以往更深刻的认识,这也促进了实体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型。  第二点一些关键大国国内政策的转变也是促进巴黎气候谈判成功的因素之一。  以我来自的国家美国为例,从2009年到现在,它从一个几乎没有针对气候变化的政策的国家,到现在已经有了全国范围内具有约束力的《气候行动计划》,并且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尽可能地从各个领域来推动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政策,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上。  毋庸置疑,美国还需要做出更多努力,但是美国的行动意味着其他国家再不能把美国的“不作为”当作自己的挡箭牌了。第三点国家间的协同互动也是促成巴黎气候谈判成功的因素之一。中美之间就是这样。从数据上来说,中美两个排放量排名数一数二的国家理应如此,但从政治上来说,也是如此。我想,每个国家都需要其他国家来作为外力推动本国政策的转变,尽管这本身有一定风险。  同时,在巴黎气候谈判大会的现场,我们都目睹了由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小岛国所组成的“气候脆弱国家论坛”(Climate Vulnerable Forum)所作的共同努力,它们最终推动了其他大国做出了超出计划的承诺。第四点法国作为主席国的外交技巧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秘书处的支持至关重要。它们共同创建了一个清晰透明的谈判机制,但同时又将紧要的议题置于首位。  作为UNFCCC的执行秘书长,克里斯蒂安娜·菲格雷斯(Christiana Figueres)带来了希望和决心。巴黎气候谈判大会的氛围也是最后促成各方达成谈判的因素之一。第五点公民社会组织的努力也是巴黎气候谈判能够取得成功的因素之一,这里我所说的公民社会组织包括致力于提高公众意识的组织、商业组织以及智库等。  在谈判过程中,这些代表国家以外角色的参与者十分重要。总结一下,我觉得他们发挥了这些作用。  首先,通过充分的协商最终达成各方满意的协议。在巴黎气候谈判过程中,有一些智库联合起来,它们发挥着咨询不同利益方并最终起草了能够让各方都接受的协定草案文本。我此前所在的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就是这些智库之一,我们当时组织了类似的活动,清华大学还曾参与。  其次,有一些商业组织联合起来鼓励其所在的政府提交力度更高的国家自主贡献(INDCs)。  再次,不同城市的市长来到巴黎,展示这些城市将怎样应对气候变化。  最后,一些国家的环保组织鼓励人们参与到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中。2014年9月,美国纽约举行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气候游行”,这次游行传递给不同国家的政策制定者一个很重要的信号,那就是人们确实在意气候变化问题。  《巴黎协定》的挑战从国际治理的角度来说,《巴黎协定》的成功树立了新的典范。它既立足于一个国家的政策和环境又需要平衡来自国际的约束,同时又将所有参与国纳入到一个既定的目标。如果将具有经济性的零碳经济作为一个国家长期发展的目标,那么,它所在的经济体将是对气候变化具有抵御性的。同时,这样的经济体还能将全球平均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  那么,下一步呢?就像我一开始说的,《巴黎协定》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它指出需要更多的科学证据、需要更紧迫的行动以及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议题上仍然存在很大的认识“缺口”。  在国际层面,需要制定规则以明确《巴黎协定》的透明度原则、资金和怎样利用2018年的谈判时机来提高各个国家的国家自主贡献(INDCs),这些细节都至关重要。  现在,很多国家都在在国内政策上做出努力以实现目标。小岛国、中国、美国和G7都在做着努力。同时,全球都在延续着降低煤炭消费量的趋势,在中国也是这样。美国有《清洁能源计划》、德国有逐渐停止使用煤炭的计划、中国有“十三五”能源规划,这些国内政策都在积极的降低对煤炭的消费量。  在印度和一些小岛国,在没有电力的地方,越来越多的人们正在开始使用分布式太阳能来照亮生活。中国正在领导的南南合作也将有利于非洲国家淘汰煤炭而使用可再生能源。我们需要新的商业模式来让这个转变更快更广的实现。让国家的长远政策能够及时有效的影响到投资界,这一点至关重要。  最后,我想谈一谈对中国的想法。对于《巴黎协定》的成功,中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积极转变国内政策——降低煤炭消费量而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上,中国的行动启发了很多国家。它在气候变化上所作出的外交努力,无论是与美国等大国,还是通过南南合作平台与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对于《巴黎协定》的达成十分重要。  中国在巴黎气候谈判大会期间发挥了领导作用,我期望它能继续保持下去。中国最近采取的行动让人印象深刻。  现在,中国的煤电投资存在过剩之势,中国能将这些投资过剩的燃煤电厂——包括将要修建的和已经开始修建但没有完成的及时停止吗?这将决定中国是否能够将目前的政策与巴黎确定的长期目标保持一致,同时也将会向全球传递一个信号,即《巴黎协定》后中国国内的政策将不同,同时中国是严肃对待《巴黎协定》的。  此外,在解决减缓议题上的最好办法就是将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不同领域包括土地利用、森林、城市、科研等需要找可持续的路径十分紧迫和必要。  最后,做出这些重要的国家政策决定和为国际社会提供新的理念,是我观察到的中国自去年以来一直在做的努力。未来五年对于中国来说,是将《巴黎协定》落实的关键之年。这些努力如果能够实现,将注定成为中国为国际社会创造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新起点。
2023-07-31 00:48:121

2015年发生了哪些大事?

1. 巴黎恐怖袭击:2015年11月13日,巴黎发生了一系列恐怖袭击事件,造成了130人死亡和多人受伤。2. 希腊债务危机:2015年希腊债务危机进一步加剧,导致欧元区出现财政危机的风险。3. 难民危机:2015年欧洲难民危机加剧,数十万难民逃离战争和暴力,寻求庇护。4. “金砖五国”成立:2015年7月,新开发银行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金砖五国机构正式成立。5. 基因编辑技术突破:2015年初,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的突破引起了科学界的关注。6. 能源市场动荡:2015年各国能源市场波动不断,包括油价暴跌和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7. 气候变化问题持续引发关注:2015年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成立20周年,也是巴黎协定签署的关键一年。8. 2015年是一些重要国际问题的关键一年,包括伊核协议谈判、乌克兰危机、以及南海争端等。
2023-07-31 00:48:202

1972年~1982年全球温度升上多少

最高平均气温比距平值偏高0.8~0.9℃。全球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是指在全球范围内,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3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是外部强迫,或者是人为地持续对大气组成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变。尽管还存在一点不确定因素,但大多数科学家仍认为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是必需的。针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响应是随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条约(UNFCCC)的发展而逐渐成型的。1992年UNFCCC阐明了其行动框架,力求把温室气体的大气浓度稳定在某一水平,从而防止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2023-07-31 00:48:491

全球环境基金的介绍

全球环境基金(GEF)是一个由183个国家和地区组成的国际合作机构,其宗旨是与国际机构、社会团体及私营部门合作,协力解决环境问题。自1991年以来,全球环境基金已为165个发展中国家的3690个项目提供了125亿美元的赠款并撬动了580亿美元的联合融资。23年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利用这些资金支持相关项目和规划实施过程中与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国际水域、土地退化、化学品和废弃物有关的环境保护活动。通过小额赠款计划(SGP),全球环境基金已经向民众社会和社区团体提供了2万多笔赠款,共计10亿美元。全球环境基金作为下列公约的资金机制提供相关服务:《生物多样性公约》(CBD)《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POPs)《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UNCCD)《关于汞的水俣公约》尽管没有与《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正式挂钩,但全球环境基金也为该议定书在经济转型国家的实施提供支持。全球环境基金管理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COP)设立的最不发达国家基金(LDCF)和气候变化特别基金(SCCF)。全球环境基金还管理着《生物多样性公约》设立的名古屋议定书执行基金(NPIF)。此外,全球环境基金秘书处还担任适应基金董事会秘书处的工作。
2023-07-31 00:48: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