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致知在格物出自哪里?

2023-08-01 19:45:01
共1条回复
tt白

“致知在格物”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格物的意思是推究事物的道理,认识世间万物。物格的意思是事理得到穷究。原句的意思是: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城。

《大学》文中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先秦古籍使用“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现代汉语词典》2012年发行的第六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格物致知

扩展资料:

格物致知的问题根源

"格物致知”之所以难于解释,而使儒学界争论达千馀年。首先难处是因为“格物致知”乃是《大学》八目的基础功夫,更是“诚意正心”的修持基础,也就涉及了心性修为的根本基础,而超越了先秦儒家的思想深度,通于先秦道家之学。

其次,宋儒理学兴起後,儒家学者往往贬斥道家与佛家,因而也就愈加难以理解其原始意涵。在儒学历史上宋儒为排佛道两家,程颐自创“理”以取代“道”(孔子论道而未论理),而朱熹更是无视《史记》记载而硬要认为“孔子访周所拜见的老子,并非道家老子,而是另有其人”。

然后,是因为“格物致知”的字义训诂难以适当,以致于不能适切解释字义;这也是因为缺乏相关《大学》作者意旨的文献,可供证明“格物致知”的正确意义。遂使以後诸儒各家解释,往往各自随意发明而强行解释,遂造成至今儒学思想上的千古疑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格物致知

相关推荐

“格物致知”的意思是,?

格物致知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gé wù zhì zhī,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从而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得)。成语出处《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白话释义《礼记·大学》:“先要探究事物原理,从而从中获得智慧。”扩展资料:历史观点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是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科学,研究人文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2023-08-01 16:29:112

“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格物致知是儒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概念。北宋朱熹认为,"致知在格物者,言欲尽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这是朱子对"格物致知"最概括、精确的表述。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对于朱熹的的解释,我们的理解是,格物就是即物穷理,凡事都要弄个明白,探个究竟;致知,即做个真正的明白人,为人行事决不湖涂。
2023-08-01 16:29:302

格物致知的意思

格物致知指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拼音:gé wù zhì zhī,是一则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西汉·戴圣《礼记·大学》,结构为连动式,在句中作谓语。成语出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后人由“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引申出成语“格物致知”。成语寓意政德启示:格物致知,是指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干事创业,首先要把面对的具体情况、具体问题了然于心,研究其中规律,运用科学方法加以解决,这就是格物致知之举。一般启示: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格物致知”精神指的是一种实践精神,意思和西方人所强调的“科学精神”类似。该成语说明的是:无论做学问还是搞科研,只有深入实践、认真研究客观事物,才是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格物致知,就是在躬行践履中研究真理,学贵力行,行贵体悟,行而致知,知而促行,循序渐进,方能诚意正心,培育修齐治平品格,造就经世致用人才。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格物致知
2023-08-01 16:29:541

什么是格物致知?

第一解 格物致知格者,离也;物者,相也;致者,即也;知者,觉也――佛也。格物致知者,离相即佛也。《金刚经》云:“离一切相,即名诸佛”。慧能曰“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第二解 格物致知格者,不入也;物者,六尘也,色声香味触法也,致者,预也,位列也;知者,圣也。格物致知者,不入色声香味触法,即能预于圣流(位列仙班)也。《金刚经》云:“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陀洹是圣道初果,取此初相,说名为入(或预)。第三解 格物致知格者,返也;物者,妄也;致者,归也;知者,真也。格物致知者,返妄归真也。第四解 格物致知格者,背也;物者,尘也;致者,合也;知者,觉也。格物致知者,背尘合觉也。第五解 格物致知格者,转也;物者,凡也;致者,成也;知者,圣也。格物致知者,转凡成圣也。《金刚经》云“若心取相。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取者,入也;相者,物也。“着我人众生寿者”者,凡夫也。取相,即成凡夫。格物,即不取相。不取相,即成圣。经云“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如如不动”者,超越生死,名之为圣。子曰“君子不器”,器者,六根六尘,皆名为器。“不器”者,不入于物也。第六解 “物格知致”物者,尘也;格者,销也;知者,智也;致者,圆满成就也。物格知致者,尘销智圆也。《楞严经》云“尘销智圆,成无上道”。又云“闻复翳根除,尘销觉圆净”,其中“尘销觉圆”与上同义。
2023-08-01 16:30:102

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什么

格物致知的解释是: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格物致知的解释是: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结构是连动式成语。感情色彩是中性成语。拼音是gé wù zhì zhī。年代是古代成语。关于成语格物致知的详细内容,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出处 点此查看格物致知详细内容西汉 戴圣《礼记 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二、示例顾彼西洋以格物致知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严复《原强》)三、语法格物致知连动式;作谓语;指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格物致知的成语接龙格物致知、知错就改、改邪归正、正言直谏、谏争如流、流芳千古、古色古香、香温玉软、软语温言、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戒奢以俭格物致知的成语翻译英语:study natural phenomena in order to acquire knowledge格物致知相关成语格物穷理、穷理格物、格格不入、格格不纳、格格不吐、形格势禁、自成一格、格古通今格物致知相关词语致知格物、格物致知、格物致和、格物致理、格物致用、格致、致知、格知、格物、物格、格致家、有格致、格致会、致良知格物致知的成语造句1.他们皆是某一领域的顶尖之人,像萧传香精于建筑设计,学的是格物致知之学,而萧华楼则是被当做一派掌门培养,即所谓的帝王术。2.中国传统的治国之道是儒家的大学之道,按照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顺序次第展开。3.朱子以为,只有在事事物物上求得一定理,才能止于至善,故需要下格物致知的工夫。4.实际上,“格物致知”包含更多的还是“即物穷理”的意思。5.清末,物理、化学等学科被统名为“格致”,这是格物致知的简称。6.中国传统空间美学追求格物致知,探索“物”在各种平衡下的潜力,驱使设计表现出人性化的一面,强调人与自然的对话。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格物致知的详细信息
2023-08-01 16:30:251

“格物致知”这个词怎么解释

"格物致知":《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具体含义:1、探究事物原理,而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得)。2、使知道事物风格的能力,然后能使你知道人生百态。出自:源于《礼记u2027大学》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白话译文: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则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意欲使自己意念真城的人,则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扩展资料:《大学》作品鉴赏:《大学》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己以安百姓”,并以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题。《大学》提出的人生观与儒家思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基本上是儒家人生观的进一步扩展。这种人生观要求注重个人修养,怀抱积极的奋斗目标,这一修养和要求是以儒家的道德观为主要内涵的。《大学》还继承了孔子的仁政学说与孟子的民本论,《大学》里的统治者都是以“尊长”、“民之父母”的身份自居,但实际上他们还是站在剥削者的立场上这么说的,他们所谓的“爱民”、“不暴戾”只是为了维护他们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生产力。
2023-08-01 16:30:361

格物致知 是什么意思

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拼音:gé wù zhì zhī。注音:ㄜˊㄨˋㄓˋㄓ。解释: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出处:西汉戴圣《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例子:顾彼西洋以格物致知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严复《原强》)用法:连动式;作谓语;指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感情:格物致知是中性词。近义:致知格物。近义词解释:致知格物。拼音:zhì zhī gé wù。注音:ㄓˋㄓㄍㄜˊㄨˋ。解释:致知:获得知识;格物:推究事理。获得知识,推究事物的原理。出处:西汉·司马迁《礼记·大学》:“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感情:致知格物是中性词。近义:格物致知。
2023-08-01 16:30:491

致知格物的意思

致知格物的意思是:意指推究事物原理法则总结为理性知识。致知格物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zhì zhī gé wù,格,不入。物,色声香味触法。致,到达。知,正见真知。格物致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才能到达正见真知。致知:获得知识;格物:推究事理。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出处:西汉·司马迁《礼记·大学》:“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致知,获得知识。《大学》中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成为南宋以后理学家基本纲领的一部分。“格物致知”之所以难于解释,而使儒学界争论达千馀年。首先难处是因为“格物致知”乃是《大学》八目的基础功夫,更是“诚意正心”的修持基础,也就涉及了心性修为的根本基础,而超越了先秦儒家的思想深度,通于先秦道家之学。宋儒理学兴起後,儒家学者往往贬斥道家与佛家,因而也就愈加难以理解其原始意涵。在儒学历史上宋儒为排佛道两家,程颐自创“理”以取代“道”,而朱熹更是无视《史记》记载而硬要认为“孔子访周所拜见的老子,并非道家老子,而是另有其人”。
2023-08-01 16:31:021

“格物致知”这个词怎么解释呢?

"格物致知":《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格物致知"一词出自《大学》。格,至也。物,犹事也。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格物致知是儒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概念。北宋朱熹认为,"致知在格物者,言欲尽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这是朱子对"格物致知"最概括、精确的表述。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对于朱熹的的解释,我们的理解是,格物就是即物穷理,凡事都要弄个明白,探个究竟;致知,即做个真正的明白人,为人行事决不湖涂。《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其实一直都不怎么懂"格物致知"的意思,奇怪的是对这个词印象深刻,也记得第一次见到这个词是在中学语文课本上。今天在网上搜了一下,发现很多人用这个词做博客的名字,很多人用这个词做博客文章的题目。而且似乎有个同事甚至拿来做名字……参考文献:http://www.blogcn.com/User5/co
2023-08-01 16:31:231

格物致知的全文解释

领教
2023-08-01 16:31:324

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是: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格物致知"一词出自《大学》。格物致知是儒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概念。北宋朱熹认为,"致知在格物者,言欲尽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这是朱子对"格物致知"最概括、精确的表述。格物致知处事方法“格物”就是一个磨刀石样的东西,最初,我们带着心去石上把那些心、念、意、欲一类的东西磨掉,这是所谓“以我观物”的过程,但格物到了最后,却是要超脱出这个状态,达到“以物观物”,物如如显现。格物时有物,格了便无物。又比如说,格物如撞钟,致知如听钟声。“格物”是事,是要下力气去做的,而“致知”却不是事,自然而来。所以格物简单说来,用自己学得的知识来分析和判断周围的人物和事物。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建立完善的三观。致知就是懂得“本心”分辨是非真假,与此同时,在与别的人和事接触时更进一步的了解自己,更好的找到自己的定位。而后才能诚意,就是实实在在不欺骗自己“本心”。其次才能正心,就是内心不存在虚妄和幻想。最后才能修身,做一个有德的人。
2023-08-01 16:32:041

格物致知的意思

格物致知近义词:恪命守道“恪命守道”出自《天人互泰》中:“格物及己,致知至善。恪命守道,天人互泰。”恪:严格遵守。“恪”本作“愙”,敬也,恭敬、恭谨、谨慎之意,如恪遵、恪守、恪慎等。命:生命、性命、命运、命令、指示,如奉命、遵命、使命等。恪命守道:探寻万物本质规律并推及自身究竟,是人类至善之智。人类乃大自然所赋,要恭谨和珍惜大自然的一切,自觉遵循万物和生命运动规律,与天为善,才能实现天与人的互泰关系!
2023-08-01 16:32:215

格物致知的意思

格物致知通俗解释:探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就是专心致志地把一件事情的原理(道理)揣摩透彻。1.格:推究;致:求得。探究事物原理,而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得)。2.使知道事物风格的能力,然后能使你知道人生百态。【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示例】顾彼西洋以格物致知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严复《原强》。格物致知通俗解释“格物”是道德范畴,指人对物事的态度,意思为“按照一定的法则取舍物事”。《礼记》中的类似表达为“仁人不过(失)于物”,志士仁人不让自己丧失在物事之中。由此才能获得“静心”,才能思考问题,从而在知识智慧上有所得。这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在今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当今物质主义盛行的社会中,很多人的内心失去了平静,因而就很难在知识和智慧上有所得。
2023-08-01 16:33:181

格物致知什么意思?

词目 格物致知 发音 gé wù zhì zhī 释义 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引用 《景岳全书》卷之六道集脉神章下 ...,奈近世士大夫家,亦未免狃於此习,是又大可笑也。夫定静安虑, 格物致知 ,乃大学首章第一义,而虑者谓虑事精详,格物者谓穷致... 《宋史》卷一百五十六·志第一百九·选举二等 ...而分诸经、子、史、时务之年。其《私议》曰:"古者大学之教,以 格物致知 为先,而其考校之法,又以九年知类通达、强立不反为大成。... 《宋史》卷四百七·列传第一百六十六 ...也。君相之私容有未去,则教条之颁徒为虚文。近者召用名儒,发明 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之学,有好议论者,乃从而诋訾讪笑之,陛下一惑... 《宋史》卷四百一十九·列传第一百七十八 ...道学之名,未遇其实。"帝曰:"实者何在?"性传对曰:"在陛下 格物致知 ,以为出治之本。"迁武学博士。寻为太常博士兼诸王宫大小... 《清史稿》卷四百七十六 列传二百六十三 ...诵之。已而江阴、靖江、无锡诸有司争礼致颙,颙为发明性善之旨, 格物致知 之说,士林蒸蒸向风,吏治亦和。  ... 《清史稿》卷四百八十六 列传二百七十三 ...以定吉凶而已;推见至隐者,诛意褒贬而已。及观西人名学,则见其 格物致知 之事,有内籀之术焉,有外籀之术焉。内籀云者,察其曲而知... 《宋史全文》宋史全文卷二十三下 ...害休戚虽不可遍以疏举,然本原之地不可以不加意。帝王之学,必先 格物致知 ,以极夫事物之变,使义理所存,纤悉毕照,则自然意诚心正... 《明史》卷三十一·志第七·历一 ...左旋,七政右旋,历家之论,确然不易。尔等犹守蔡氏之说,岂所谓 格物致知 学乎?”十五年九月,诏翰林李翀、吴伯宗译《 *** 历书》。... 《明史》卷一百九十五·列传第八十三 ...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 格物致知 ,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 《明史》卷二百八十二·列传第一百七十·儒林一 ...人。钦顺耻与同列,故屡诏不起。里居二十余年,足不入城市,潜心 格物致知 之学。王守仁以心学立教,才知之士翕然师之。钦顺致书守仁... 《木兰奇女传》第七回 魏征挥金逢杰士 若虚解 ...己以安百姓,必如何而为安之至?”征对曰:“正心诚意,便是敬, 格物致知 ,敬之至也。齐家治国,便是安人。平天下,安之至也。”公... 《木兰奇女传》第二十六回 靖松封书谢故人 太 ...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灵,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故正心诚意, 格物致知 ,中人以上之学问。修身正心,中人以下之学问。治国平天下... 《葬书》内篇 ...诱肓,无益反害,莫此为甚。总之道理原性广大精微,古圣先贤原为 格物致知 穷理尽性大学问,今人只作笼利想,故不得不以术行耳。匪直... 《阅微草堂笔记》卷二 滦阳消夏录二 ...状,而应杖之囚,反不予杖,是亦妖气之翳镜也。故正心诚意,必先 格物致知 。*****有卖花老妇... 《围炉夜话》《围炉夜话》注释、译文版 ...致良知”之说。  【译文】  朱子注大学 格物致知 一章时,特别加以补充说明,只恐学人误解而入于虚无之道,... 《乾隆皇帝》第十九章 居移气嫔御共邀宠 勤躯倦游冶观排场 ...事?在这里摆弄古董么?”  纪昀忙笑道:“这是臣在 格物致知 呢!那几块瓦档是尹继善在汉墟里捡出的真品,竟和南京夜市... 《乾隆皇帝》第二十九章 贤皇后撒手弃人寰 小阿哥染痘命垂危 ...来听尼山讲五伦"。议论是绝顶见没了,未免道学气太重,一门心思 格物致知 ,写出的诗就毫无意趣。”他取出怀表看看,又道:“没时辰... 《乾隆皇帝》第八章 反攻为守密说侍尧 承恩绸缪惊心往事 ...炉子看着好玩儿。敢情是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乾隆道:“这就是 格物致知 ,以己之心详推物理。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其中就有个‘道"...
2023-08-01 16:33:311

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什么?

重视成语学习,加强成语积累,本应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许多学生是不太了解成语意思的,下面一起来看看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什么。 1、 格物致知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而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得。 2、 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3、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指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 以上就是给各位带来的关于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什么的全部内容了。
2023-08-01 16:33:401

格物致知的意思

  “格物致知”的意思是:探究事物的原理,从中获得知识与感悟。“格物致知”出自《礼记·大学》,原句为:“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这句话的意思是:想要达到最完善的理解、知识,需要推究事物的原理,明白事物的原理后,就能得到知识了。   格物致知的意思   致知一般理解为达到完善的理解。南宋朱熹将“致知”理解为:致,推极也。格物一般理解为探究万物的规律或推究事物的道理。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儒家认识论方法论的重要问题。   格物致知的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革除不好的思想;认识最真的本心。
2023-08-01 16:33:491

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什么?

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即物穷理,增长见识.致知,就是求为真知.从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诚意,就是要意念诚实.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种不安的情绪,不为物欲所蔽,保持心灵的安静.修身,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齐家,就是要整齐好自己的家庭,.治国,就是要为政以德,实行德治,布仁政于国中.平天下,就是要布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平.原文: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译文:事物的原理一一推究明白,然后才会拥有渊博的知识,彻底了解事物。拥有渊博的知识,彻底了解事物,然后意念才会诚实。意念诚实,内心才会端正而无邪念。内心端正,然后才能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自身的品德提高了,家庭才会整顿好。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才会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了,推而广之,然后才能使天下太平。注释:从“物格而后知至”到“国治而后天下平”,则是反向逆推。指出在一个前提得以实现的情况下会产生的结果。天下的万事万物,如果能够推究出其内在的“理”,就会真正地丰富人的知识,人的知识得到丰富了,就套使得意思所发,自然诚实无欺章思诚实了,心便有了主干,也就不会偏颇邪僻了。心志端正而不受外物诱惑,身子自然便会修洁。“物格”意即得到“圣人的教化”,此即“读圣贤书”。南宋文天祥在《正气歌》里提到:“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最后又在《绝笔文》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孰几无愧!”读圣贤书,就是要学作圣人,这就是《大学》的意旨啊!要学作圣人,就要接受圣人的教化。接受圣人的教化,即可获得致善恶是非的标准。懂得善恶是非的标准,才能真诚地看待自己心思的正邪,学做圣人的过程,就在于秉持圣人之教,以遏恶意之既萌,以扬善念之未生。未生已生,则心无偏邪。心无偏邪,才能明见自己的“明德”。明见自己的“明德”,就是“身修”。本节所说的是从“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到“致知在格物”,再从“物格而后知至”开始的循环往复的文字。这种将上一节话的反复说明,迭相诠释,极堪玩味。《周易·咸彖》上说:“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周易·咸象》又说:“咸,君子以虚受人。”《孟子》则说:“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这些话的意思是说只有虚才能通,通则感,感则善。圣人之所以和平天下者,能感人心而已。身修之后,足以为一家表率,这样家庭便自然而然地会治理好。在家齐的基础上,国治与天下平也扰不是难事了。这便是古人幻想的治平道路。即全从自身做起,从而推己及人,以道德的力量、教化的力量去影响他人,感化他人,从而达到最高的治平政治理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用功修身的人所必经的自修阶段。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身修之后所产生的良好效果。所以作者坚信在八条目中,修身是最关键的一环,是普天之下,不分贵贱都应遵守的真理。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有赖于明明德于一己之身,一己之身尚且昏暗而不能自主,又如何要求他人明其明德呢?其他人不能明其明德,不要说治国、平天下,连齐家都起不了。所以下文要接着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2023-08-01 16:33:581

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什么?

探究事物原理,而从中获得智慧。格:推究;致:求得。连起来译为:探究事物原理,而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得)。出自战国曾子《大学》: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译义: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则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意欲使自己意念真诚的人,则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扩展资料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事物道理的一个理论,已失佚。《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对格物致知的争论,从最早为《大学》作注的东汉郑玄,一直到现代的儒学学者,已经争论了一千余年,至今仍无定论。《现代汉语词典》2012年发行的第六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格物致知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学
2023-08-01 16:34:081

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意思如下:事物的原理一一推究明白,然后才会拥有渊博的知识,彻底了解事物。拥有渊博的知识,彻底了解事物,然后意念才会诚实。意念诚实,内心才会端正而无邪念。内心端正,然后才能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自身的品德提高了,家庭才会整顿好。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才会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了,推而广之,然后才能使天下太平。这是从一个人内在的德智修养,到外发的事业完成,构成一贯不断开展的过程。出处:儒家的著作《大学》部分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释义: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总结:《大学》是儒家思想经典很重要的一部分,大学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一个人内在的德智修养,到外发的事业完成,构成一贯不断开展的过程。以修身为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即其内在的德智修养,就是大学三纲领中“明明德”的功夫。
2023-08-01 16:34:521

“格物致知”的出处在哪里。

“致知在格物”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格物的意思是推究事物的道理,认识世间万物。物格的意思是事理得到穷究。原句的意思是: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城。《大学》文中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先秦古籍使用“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现代汉语词典》2012年发行的第六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扩展资料:格物致知的问题根源"格物致知”之所以难于解释,而使儒学界争论达千馀年。首先难处是因为“格物致知”乃是《大学》八目的基础功夫,更是“诚意正心”的修持基础,也就涉及了心性修为的根本基础,而超越了先秦儒家的思想深度,通于先秦道家之学。其次,宋儒理学兴起後,儒家学者往往贬斥道家与佛家,因而也就愈加难以理解其原始意涵。在儒学历史上宋儒为排佛道两家,程颐自创“理”以取代“道”(孔子论道而未论理),而朱熹更是无视《史记》记载而硬要认为“孔子访周所拜见的老子,并非道家老子,而是另有其人”。然后,是因为“格物致知”的字义训诂难以适当,以致于不能适切解释字义;这也是因为缺乏相关《大学》作者意旨的文献,可供证明“格物致知”的正确意义。遂使以後诸儒各家解释,往往各自随意发明而强行解释,遂造成至今儒学思想上的千古疑案。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格物致知
2023-08-01 16:34:591

谁知道格物致知什么意思

解释: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2023-08-01 16:35:282

格物致知精神是什么

格物致知一词出自《大学》.格,至也.物,犹事也.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格物致知是儒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概念.北宋朱熹认为,"致知在格物者,言欲尽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这是朱子对"格物致知"最概括、精确的表述.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对于朱熹的的解释,我们的理解是,格物就是即物穷理,凡事都要弄个明白,探个究竟;致知,即做个真正的明白人,为人行事决不湖涂.
2023-08-01 16:35:441

曾经王阳明提出的“格物致知”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王阳明提出的格物致知是解除事物获取知识的意思,意在告诉人们应该在生活中多接触一些事物,并且从中获取新的知识,格物致知也是很多学校的校训
2023-08-01 16:35:552

致知在格物的意思是什么?

致知在格物的意思是要想达到完善的理解,就需要实事求是的推究事物的道理。格物的意思是推究事物的道理,尊重科学规律,实事求是的基本态度。致知:意为达到完善的理解。致知在格物出于《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礼记·大学》是一部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著作,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具体内容、主要措施、主要原则及方法等方面对《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进行简要概述。扩展资料:“格物致知”的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译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礼记·大学
2023-08-01 16:36:571

阳明心学中的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王阳明提出的格物致知是指要返回自己的内心,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并且按照内心的要求去做。一、王阳明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他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家庭,据说母亲怀胎超过10月,才把他分娩下来。在王阳明成长到20岁之后决定步入仕途,但是连续两次考试都没有中状元。直到28岁的时候参加礼部会试,才因为考试成绩出色而开始当官。他的医生试图并不算顺利,但是个人的功绩还算显赫,曾经平定过洪都的宁王之乱,在嘉靖7年的时候还平定三起盗贼叛乱。二、关于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关于王阳明的心学思想,用现代的话来概括,就是有一些唯心主义。王阳明认为你的所见所闻所想,构成了你的全部世界,对于个人而言,客观世界是不存在任何意义的。这就是所谓的心外无物唯心主义的思想。注意思想,在王阳明剿匪和平反的几次经历当中都得到论证,因为他没有使用任何复杂的战术,而是通过伪造证据制造假象就使敌人上当,最终事情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向发展。三、格物致知而格物致知这种思想其实不是王阳明早年的时候提出来的,而是朱熹提出来的。王阳明为了践行这一思想,他到山上去看着竹子,盯了7天7夜,也没有得到什么好的结果,反而差点把自己的小命给弄没了。但是最终王阳明还是悟到了,他认为心外无物,所以只要寻找到自己的内心就好了。因此王阳明所提出的格物致知思想其实是返回自己的内心,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而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才是要求人类勤学苦练,最终会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2023-08-01 16:37:151

格物致知的意思

“格物致知”的意思是:探究事物的原理,从中获得知识与感悟。“格物致知”出自《礼记·大学》,原句为:“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这句话的意思是:想要达到最完善的理解、知识,需要推究事物的原理,明白事物的原理后,就能得到知识了。格物致知的意思致知一般理解为达到完善的理解。南宋朱熹将“致知”理解为:致,推极也。格物一般理解为探究万物的规律或推究事物的道理。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儒家认识论方法论的重要问题。格物致知的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译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革除不好的思想;认识最真的本心。
2023-08-01 16:39:021

王阳明格物致知四句话是?

四句话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话很简单,又很深刻。有个故事完美的阐述了这四句话,有位老农穷的吃不上饭了,找到王阳明卖地,王阳明看他可怜,不忍心买他的地,就先借钱给他。后来王阳明游玩时,看到一块风水宝地,他说:“这块地的风水太好了。”他的弟子告诉他,本来老农要卖的就是这块地,王阳明后悔了,但他又说:“我怎么会生出‘后悔"的想法呢?”于是他闭目冥想,过了一会,睁开眼说:“刚才的私欲已经被我克掉,我的心情又回归愉悦了。”当王阳明没有看到那块地时,他的心没有动,是“无善无恶心之体”,看到地之后,生出了“风水宝地”的想法,这是“有善有恶意之动”,当他发现自己有后悔的念头又感到羞愧时,是“知善知恶是良知”,最后克服了私欲,心情复归于平静愉悦是“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认为所谓的“格物致知”,不是朱熹所讲的格天下物,知天下理,而是格私欲,致良知。不管你学习什么,天文也好,地理也罢,造原子弹,飞机大炮也无所谓,最重要的事情是“致良知”,如果你学习知识,是为了杀人放火,那就是良知泯没,若是为了造福一方,那才是真正的光明了良知。历史观点“格物致知”的真正意涵,已是儒学思想史上的千古之谜。从最早为《大学》作注的东汉郑玄,一直到现代的儒学学者,已经争论了一千余年,至今仍无定论。明末刘宗周就说:“格物之说,古今聚讼有七十二家!”而由刘宗周至今,又历三百余年,更增加了许多不同见解。
2023-08-01 16:39:201

什么是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近义词:恪命守道“恪命守道”是现代哲学学者梁缺(梁之永)提出的哲学概念,出自《天人互泰》中:“格物及己,致知至善。恪命守道,天人互泰。” 恪:严格遵守。“恪”本作“愙”,敬也,恭敬、恭谨、谨慎之意,如恪遵、恪守、恪慎等。 命:生命、性命、命运、命令、指示,如奉命、遵命、使命等。 恪命守道:探寻万物本质规律并推及自身究竟,是人类至善之智。人类乃大自然所赋,要恭谨和珍惜大自然的一切,自觉遵循万物和生命运动规律,与天为善,才能实现天与人的互泰关系!
2023-08-01 16:39:394

请问“格物致志”是什么意思

格物致知":《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格物致知"一词出自《大学》。格,至也。物,犹事也。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格物致知是儒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概念。北宋朱熹认为,"致知在格物者,言欲尽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这是朱子对"格物致知"最概括、精确的表述。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对于朱熹的的解释,我们的理解是,格物就是即物穷理,凡事都要弄个明白,探个究竟;致知,即做个真正的明白人,为人行事决不湖涂。
2023-08-01 16:39:472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是谁提出的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提出了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思想。王阳明(明代哲学家)一般指王守仁。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又号乐山居士,浙江余姚人,生于浙江余姚北城(今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阳明街道),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王守仁是南京吏部尚书王华之子,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仕于孝宗、武宗、世宗三朝,自刑部主事历任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接连平定南赣、两广盗乱及宸濠之乱,因功获封新建伯。成为明代因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另外两位是靖远伯王骥和威宁伯王越)。晚年官拜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嘉靖七年十一月(1529年1月)逝世,享年五十七岁。明穆宗时追赠新建侯爵,谥号“文成”。万历十二年(1584年)从祀于孔庙。王守仁之学以“心”为宗,他以“心”为宇宙本体,提出“心即理”的命题,断言“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倡言“知行合一”说,后专主“致良知”说,认为“良知”即“天理”,强调从内心去体察天理。生而不凡幼年的王守仁有着良好的家世和优越的学习环境。王守仁之父王华是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在王守仁诞生之前,他的祖母梦见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祖父遂为他取名为“云”,并给他居住的地方起名为“瑞云楼”。明宪宗成化八年,王守仁出生,他的母亲怀孕十四个月才分娩。王守仁5岁仍不会说话,但已默记祖父所读过的书。有一高僧过其家,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祖父根据《论语·卫灵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为他改名为守仁,随后他就开口说话了。
2023-08-01 16:39:551

经世致用、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出自儒家的“经世致用” 之学从先秦至清近代常用于清末的历史背景下.属于一种主张, 或者价值观.当时的清王朝积贫积弱,外夷入侵, 要何去何从有大致两派,一派坚持旧的传统,抵抗便宜好用的洋货, 痛恨洋务派,却无法抵抗洋货的蔓延.另一派属于洋务派,即所谓" 新派",讲究"师夷长技以制夷",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的东西, 包括技术,经营模式,科学文教等等.洋务派的观点就是要" 经世致用",要实际操作,学习新的有用的东西, 不管是否颠覆传统,反正要实际. 以下是一些引用: “经世致用”是中国古代知识阶层居主导地位的文化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认为,一种文化学术的价值标准是它的实用性, 即由文化学术价值向政治伦理价值的转换。 在先秦时期,儒家以天下为己任,以王者之师自居,试图通过“ 格君心之非”来塑造理想君主, 并从而重新建立统一的社会价值系统。...“经世致用” 主要是建构一种合理化的社会秩序和政治形式. 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明清思想家提倡的经世致用思想, 简单地说就是要学习对现实社会有用的东西, 研究学问要和社会实际相结合,不要空谈,要活学活用。 到了晚清,由于西方国象的压迫, 也由于西方文化和政治思想的渗透, 康有为等所代表的知识分子们才又重新张扬“经世致用”的口号, 而观其政治理想,则已与传统儒家有了极大差别。这时的“ 经世致用” 实质上是试图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融中寻找一条救国自强之路 。 "格物致知":《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 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格物致知"一词出自《 大学》。格,至也。物,犹事也。致,推极也,知,犹识也。 格物致知是儒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概念。北宋朱熹认为," 致知在格物者,言欲尽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这是朱子对" 格物致知"最概括、精确的表述。推极吾之知识, 欲其所知无不尽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对于朱熹的的解释,我们的理解是,格物就是即物穷理, 凡事都要弄个明白,探个究竟;致知,即做个真正的明白人, 为人行事决不湖涂。 词目 格物致知 发音gé wù zhì zhī 释义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出处《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示例 顾彼西洋以~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 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严复《原强》)
2023-08-01 16:40:241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是什么意思?

格物致知格物:把“物”字与“格”字联合在一起,凑成一个名词,叫做“格物”,并非完全是指格去心中的物欲才叫做“格物”。换言之,“致知格物”的道理,只要在孔子的孙子、曾子的门人子思所著的《中庸》中,就有明显的解释,如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由此可知尽人之性,还只是自我“内明”学养的一段功夫。进而必须达到尽物之性的“格物致知”,才是内圣外用的学问。 格物致知谓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为中国古代认识论的重要命题之 一。语出《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郑玄注:“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於善深,则来善物;其知於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此致或为至。” 格物致知:《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格物致知一词出自《大学》。格,至也。物,犹事也。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格物致知是儒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概念。北宋朱熹认为,致知在格物者,言欲尽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这是朱子对格物致知最概括、精确的表述。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对于朱熹的的解释,我们的理解是,格物就是即物穷理,凡事都要弄个明白,探个究竟;致知,即做个真正的明白人,为人行事决不湖涂。
2023-08-01 16:40:541

“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事物道理的一个理论,已失佚,源于《礼记u2027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但《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现代汉语词典》2012年发行的第六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扩展资料:1、文化的力量在于“格物致知”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五年,有学者称之为镀金时代。上一轮狂飙突进的全球化、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发展让中国成功实现了“逆袭”,1979年到2010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9%,总量增长了20.6倍,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可以说,前30年经济建设的爆发力是很强,但现在持续力弱下来了,而文化的力量正是体现在行政力、控制力、持续力上。”郑宇民口中的行政力与控制力不难理解,而持续力,郑宇民认为这是文化最核心的作用,即“格物致知”。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农民休耕,渔民休渔,事实上就是一种格物致知的表现,有文化的农民才会知道休养生息,有文化的商人才会知道兼济天下,有文化的主政者才会知道创造一个持续性、共享性的发展生态。”郑宇民认为,格物致知的意义在于,通过文化的智慧对事物的把握调度、界定、应用,实行有效的控制和引导,从而真正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格物致知
2023-08-01 16:41:251

格物致知 是什么意思

格物致知的意思指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格物致知(拼音:géwù-zhìzhī)是一则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西汉·戴圣《礼记·大学》。 该成语指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结构为连动式;在句中作谓语。成语出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西汉·戴圣《礼记·大学》)后人由“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引申出成语“格物致知”。成语寓意:1、政德启示格物致知,是指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干事创业,首先要把面对的具体情况、具体问题了然于心,研究其中规律,运用科学方法加以解决,这就是格物致知之举。2、一般启示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格物致知”精神指的是一种实践精神,意思和西方人所强调的“科学精神”类似。该成语说明的是:无论做学问还是搞科研,只有深入实践、认真研究客观事物,才是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格物致知,就是在躬行践履中研究真理。学贵力行,行贵体悟,行而致知,知而促行,循序渐进,方能诚意正心,培育修齐治平品格,造就经世致用人才。
2023-08-01 16:41:411

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解释

格物致知的意思解释为: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拓展知识--成语出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西汉·戴圣《礼记·大学》)。后人由“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引申出成语“格物致知”。拓展知识--成语寓意:1、政德启示:格物致知,是指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干事创业,首先要把面对的具体情况、具体问题了然于心,研究其中规律,运用科学方法加以解决,这就是格物致知之举。2、一般启示: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格物致知”精神指的是一种实践精神,意思和西方人所强调的“科学精神”类似。该成语说明的是:无论做学问还是搞科研,只有深入实践、认真研究客观事物,才是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格物致知,就是在躬行践履中研究真理。学贵力行,行贵体悟,行而致知,知而促行,循序渐进,方能诚意正心,培育修齐治平品格,造就经世致用人才。扩展阅读:格物致知,是儒家哲学中关于认识论的命题,语出《礼记·大学》。但是“格物致知”在《礼记·大学》中并未做具体阐释,而且其他先秦典籍中也未见此语,这使得“格物致知”的含义没有确解,引发了后来的争论。宋代朱熹将“物”解释为“天下之物”,“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朱熹的观点是通过究察事理从而获得知识。同时代的陆九渊则持与朱熹相反的观点,认为“格物致知”意在言格去物欲而求得天理,反对在心外去穷理求知。明代王守仁也反对朱熹的“即物穷理”,认为:“先儒解格物为格天下之物,天下之物如何可格得?且谓一草一木亦皆有理,今如何去格?纵格得草木来,如何反来诚得自家意?”王守仁因此认为“致知”就是致良知,“格物”就是正物。于是将“格物致知”说成“致知格物”,也就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然而无论是朱熹,还是陆、王,“格物致知”的意义在于个人的道德修养,而不在于对自然物理的认识上,这与清末时期以“格致”来统称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含义是不相同的。
2023-08-01 16:42:151

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掌握事物本源,意念诚实,端正心意,提高自身品德修养。具体释义:1、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即物穷理,增长见识。2、致知,就是求为真知。从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3、诚意,就是要意念诚实。4、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种不安的情绪,不为物欲所蔽,保持心灵的安静。5、修身,就是要锻造、修炼自己的品行和人格。出自曾子《礼记·大学》,原文选段: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译文:在古代,意欲将高尚的德行弘扬于天下的人,则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则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家庭;意欲调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则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养好自身品德的人,则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则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意欲使自己意念真城的人,则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城,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品德,品德修养好后才能调整好家族,家族调整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大平。扩展资料:文化的力量在于“格物致知”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五年,有学者称之为镀金时代。上一轮狂飙突进的全球化、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发展让中国成功实现了“逆袭”,1979年到2010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9%,总量增长了20.6倍,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可以说,前30年经济建设的爆发力是很强,但现在持续力弱下来了,而文化的力量正是体现在行政力、控制力、持续力上。”郑宇民口中的行政力与控制力不难理解,而持续力,郑宇民认为这是文化最核心的作用,即“格物致知”。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农民休耕,渔民休渔,事实上就是一种格物致知的表现,有文化的农民才会知道休养生息,有文化的商人才会知道兼济天下,有文化的主政者才会知道创造一个持续性、共享性的发展生态。”郑宇民认为,格物致知的意义在于,通过文化的智慧对事物的把握调度、界定、应用,实行有效的控制和引导,从而真正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2023-08-01 16:42:381

“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两广佛兵,总参谋长,草莓酥李师奶,咯咯咯咯。格物致知。格物,杀尽物欲贪嗔痴。致知,获得智慧明是非。格物致知,断贪嗔痴,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2023-08-01 16:43:124

格物致知意思

格物致知的意思如下: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格物致知的汉语拼音是:gé wù zhì zhī。格物致知的造句如下:1 清末,物理、化学等学科被统名为“格致”,这是格物致知的简称。2 他以“格物致知”阐述其认识论和方法论。3 中国传统空间美学追求格物致知,探索“物”在各种平衡下的潜力,驱使设计表现出人性化的一面,强调人与自然的对话。4 “格物致知”是传统文化与知识论的重要概念,为历代学者所重视。5 程朱“格物致知”论的失败正是其整个悲剧命运的一个缩影,它对理解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之发展滞后亦有重要的启示意义。6 学习模式开启,进入格物致知状态。7 ——通过格物致知来达到一颗没有私心物欲的心,心中的理也就是世间万物的理,知而行之,努力做到为善去恶。8 白崖书院少主孔庖,年方志学,却独自一人踏上格物致知之途。9 六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10 总之道理原性广大精微,古圣先贤原为格物致知穷理尽性大学问,今人只作笼利想,故不得不以术行耳。11 忽然动了动手指,略有些本能的开启格物致知小心打探四周后,倏地将双眼睁开,整个人更像是一把标枪一般昂然挺立。12 实际上,“格物致知”包含更多的还是“即物穷理”的意思。13 原指格物致知,即穷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14 在这些人物身上,何尝能见到一星半点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见到所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2023-08-01 16:43:471

什么叫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是指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格物致知(拼音:géwù-zhìzhī)是一则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西汉·戴圣《礼记·大学》。该成语指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结构为连动式;在句中作谓语。成语出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西汉·戴圣《礼记·大学》)后人由“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引申出成语“格物致知”。成语寓意格物致知,是指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干事创业,首先要把面对的具体情况、具体问题了然于心,研究其中规律,运用科学方法加以解决,这就是格物致知之举。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格物致知精神指的是一种实践精神,意思和西方人所强调的“科学精神”类似。该成语说明的是:无论做学问还是搞科研,只有深入实践、认真研究客观事物,才是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格物致知,就是在躬行践履中研究真理。学贵力行,行贵体悟,行而致知,知而促行,循序渐进,方能诚意正心,培育修齐治平品格,造就经世致用人才。成语运用该成语结构为连动式;在句中作谓语;指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宋)朱熹著;(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四:“格物致知,便是要知得分明;诚意、正心、修身,便是要行得分明。”
2023-08-01 16:44:081

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通俗解释

格物致知通俗解释:探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就是专心致志地把一件事情的原理(道理)揣摩透彻。1.格:推究;致:求得。 字词本意 【解释】 1.格:推究;致:求得。探究事物原理,而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得)。 2.使知道事物风格的能力,然后能使你知道人生百态。 【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示例】顾彼西洋以格物致知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严复《原强》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指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 格物致知通俗解释 “格物”是道德范畴,指人对物事的态度,意思为“按照一定的法则取舍物事”。《礼记》中的类似表达为“仁人不过(失)于物”,志士仁人不让自己丧失在物事之中。由此才能获得“静心”,才能思考问题,从而在知识智慧上有所得。 这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在今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当今物质主义盛行的社会中,很多人的内心失去了平静,因而就很难在知识和智慧上有所得。
2023-08-01 16:45:231

什么是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探索应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的袖手旁观
2023-08-01 16:45:434

“格物致知”这个词怎么解释

"格物致知":《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具体含义:1、探究事物原理,而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得)。2、使知道事物风格的能力,然后能使你知道人生百态。出自:源于《礼记u2027大学》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白话译文: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则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意欲使自己意念真城的人,则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扩展资料:《大学》作品鉴赏:《大学》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己以安百姓”,并以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题。《大学》提出的人生观与儒家思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基本上是儒家人生观的进一步扩展。这种人生观要求注重个人修养,怀抱积极的奋斗目标,这一修养和要求是以儒家的道德观为主要内涵的。《大学》还继承了孔子的仁政学说与孟子的民本论,《大学》里的统治者都是以“尊长”、“民之父母”的身份自居,但实际上他们还是站在剥削者的立场上这么说的,他们所谓的“爱民”、“不暴戾”只是为了维护他们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生产力。
2023-08-01 16:45:571

自强不息 格物致知 什么意思

自强不息发音 zì qiáng bù xī 解释 自强:自己努力向上;息:停止。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松懈。 出处 《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用 法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褒义;指人的决心格物致知【解释】:1.格:推究;致:求得。探究事物原理,而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得)。2.使知道事物风格的能力,然后能使你知道人生百态。【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2] 【示例】:顾彼西洋以格物致知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 严复《原强》【语法】:连动式;作谓语;指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
2023-08-01 16:46:121

格物致知 是什么意思~?

前三位回答的都非常正确
2023-08-01 16:46:2212

格物致知什么意思?

探究事物原理,而从中获得智慧。格:推究;致:求得。连起来译为:探究事物原理,而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得)。出自战国曾子《大学》: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译义: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则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意欲使自己意念真诚的人,则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扩展资料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事物道理的一个理论,已失佚。《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对格物致知的争论,从最早为《大学》作注的东汉郑玄,一直到现代的儒学学者,已经争论了一千余年,至今仍无定论。《现代汉语词典》2012年发行的第六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格物致知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学
2023-08-01 16:47:141

致知在格物,其意思是什么?

“致知在格物”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格物的意思是推究事物的道理,认识世间万物。物格的意思是事理得到穷究。原句的意思是: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城。《大学》文中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先秦古籍使用“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现代汉语词典》2012年发行的第六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扩展资料:格物致知的问题根源"格物致知”之所以难于解释,而使儒学界争论达千馀年。首先难处是因为“格物致知”乃是《大学》八目的基础功夫,更是“诚意正心”的修持基础,也就涉及了心性修为的根本基础,而超越了先秦儒家的思想深度,通于先秦道家之学。其次,宋儒理学兴起後,儒家学者往往贬斥道家与佛家,因而也就愈加难以理解其原始意涵。在儒学历史上宋儒为排佛道两家,程颐自创“理”以取代“道”(孔子论道而未论理),而朱熹更是无视《史记》记载而硬要认为“孔子访周所拜见的老子,并非道家老子,而是另有其人”。然后,是因为“格物致知”的字义训诂难以适当,以致于不能适切解释字义;这也是因为缺乏相关《大学》作者意旨的文献,可供证明“格物致知”的正确意义。遂使以後诸儒各家解释,往往各自随意发明而强行解释,遂造成至今儒学思想上的千古疑案。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格物致知
2023-08-01 16:47:371

格物致知的意思及成语解释

格物致知的意思及成语解释是:格是指推究。致是指求得。推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拼音】gé wù zhì zhī。【基本释义】该成语指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出处】西汉·戴圣《礼记·大学》:“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示例】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成语用法】结构为连动式;在句中作谓语。【近义词】致知格物、实事求是。【反义词】不学无术、不求甚解、囫囵吞枣。格物致知造句1、清末,物理、化学等学科被统名为“格致”,这是格物致知的简称。2、他以“格物致知”阐述其认识论和方法论。3、中国传统空间美学追求格物致知,探索“物”在各种平衡下的潜力,驱使设计表现出人性化的一面,强调人与自然的对话。4、“格物致知”是传统文化与知识论的重要概念,为历代学者所重视。5、程朱“格物致知”论的失败正是其整个悲剧命运的一个缩影,它对理解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之发展滞后亦有重要的启示意义。6、学习模式开启,进入格物致知状态。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格物致知
2023-08-01 16:47:511

格物致知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是: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格物致知"一词出自《大学》。格物致知是儒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概念。北宋朱熹认为,"致知在格物者,言欲尽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这是朱子对"格物致知"最概括、精确的表述。格物致知处事方法“格物”就是一个磨刀石样的东西,最初,我们带着心去石上把那些心、念、意、欲一类的东西磨掉,这是所谓“以我观物”的过程,但格物到了最后,却是要超脱出这个状态,达到“以物观物”,物如如显现。格物时有物,格了便无物。又比如说,格物如撞钟,致知如听钟声。“格物”是事,是要下力气去做的,而“致知”却不是事,自然而来。所以格物简单说来,用自己学得的知识来分析和判断周围的人物和事物。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建立完善的三观。致知就是懂得“本心”分辨是非真假,与此同时,在与别的人和事接触时更进一步的了解自己,更好的找到自己的定位。而后才能诚意,就是实实在在不欺骗自己“本心”。其次才能正心,就是内心不存在虚妄和幻想。最后才能修身,做一个有德的人。
2023-08-01 16:47:581

格物致知的故事有什么?

故事《鲁班造锯子》鲁班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出色的发明家,两千多年以来,他的名字和有关他的故事,一直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我国的土木工匠们都尊称他为祖师。传说,有一年鲁班接受了一项很大的任务——建筑一座大宫殿。这需要很多木料,但是工程限期很紧。鲁班的徒弟们每天都上山砍伐木材,但是当时还没有锯子,只有用斧子砍,效率实在是太低了,而且徒弟们每天累得精疲力竭,可是木料还是远远不够,耽误了工程的进度。那个年代,完成不了奴隶主的任务是要受重罚的,鲁班心里非常着急,就亲自上山察看。上山的时候,他偶尔拉了一把长在山上的一种野草,一下子手就被划破了。鲁班很奇怪,小小的一根草为什么这样锋利?他把草折下来细心观察,发现草的两边都长有许多小细齿,他的手就是被这些小齿划破的。既然小草的齿可以划破我的手,那带有很多小齿的铁条应该可以锯断大树吧。于是,在他的想法加上金属工匠的帮助下,鲁班做出了世界上的第一把锯——一把带有许多小齿的铁条。他用这个简陋的锯去锯树,果然又快又省力,锯就这样发明了。不管这个故事是真是假,从这个故事都可以得到这样的一个启发:实践出真知,钻研出智慧。
2023-08-01 16:48:121

怎样做到“格物致知”?

解曰,格除幻妄私欲物,致显中庸秉彝知。
2023-08-01 16:48: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