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般若波罗密多新经适用于什么时候

2023-08-01 20:21:48
TAG: 般若
共1条回复
再也不做稀饭了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适用于个人心情比较烦躁,心绪无常无法得到发泄时可以诵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以达到安稳情绪平和心态的目的。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全一卷。全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称般若心经、心经。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八册。全经举出五蕴、三科、十二因缘、四谛等法以总述诸法皆空之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语,即是出自本经。本经之异译本有六,即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鸠摩罗什)、般若波罗蜜多那提经(菩提流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利言)、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法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智慧轮)、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施护),其中以鸠摩罗什译较着。然诸译本中,仍以本经流传最广远。

本经之梵本,今日本法隆寺有秘藏本,一八八四年由麦克斯穆勒(MaxMu|ller)与南条文雄共同校订出版,一八九四年麦克斯穆勒更将之英译出版。此外,一八六四年英国佛教学学者比尔(Samuel, Beal)亦将玄奘所译之般若心经译成英文出版。另有将梵文以汉字音译者,称唐梵翻对字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与玄奘本相当,系史坦因发现于敦煌石窟者,为佛教学术之重要资料。本经之注疏本极多,较重要者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幽赞(窥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赞(圆测)、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疏(法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疏(慧净)等。

白话翻译请看,推荐《心经略说》
http://bookgb.bfnn.org/article_12.htm

相关推荐

什么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正确读音: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xīn jīng。《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有时也称《般若波罗蜜心经》,为《金刚经》降伏其心篇,简称《心经》。全经只有一卷,260字,属于《大品般若经》中600余卷中的一节。佛教典籍中关于抄写、持诵《心经》而得善报、增福慧的故事有很多。历代帝王、将相、高僧大德、书法家、文学家,大多崇尚写经,而其中写得最多的,便是这部《心经》。今将日本古写经的八个版本以飨各位书友,可管窥唐人法度。古来认为读此经可以了解般若经类的基本精神。该经曾有过七种汉译本。 较为有名的是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和唐朝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主要思想:此经文旨,原出于大部《般若经》内有关舍利子的各品,即是秦译《大品般若》的〈序〉〈奉钵〉〈习应〉〈往生〉〈叹度〉五品(《大品般若》卷一至卷二),唐译《大般若经》第二分初〈缘起〉〈欢喜〉〈观照〉〈无等等〉四品(《大般若经》卷四○一至卷四○五)。各品所说的内容是佛和舍利子问答般若行的意义、功德,此经即从其中撮要单行。般若的深层含义:般若既是佛教思想,也是哲学思想,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和思辨模式,尤其值得我们了解和关注。正是由于般若的存在,使佛教成为人类历史中几乎是唯一的一种最终并不承认“神”的宗教。
2023-08-01 18:13:331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单介绍

1、《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佛教经典,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唐玄奘译,知仁笔受,共一卷,是般若经类的精要之作。由于经文短小精粹,便于持诵,此经在西藏甚流行。近代又被译为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 2、此经文旨,原出于大部《般若经》内有关舍利子的各品,即是秦译《大品般若》的〈序〉〈奉钵〉〈习应〉〈往生〉〈叹度〉五品(《大品般若》卷一至卷二),唐译《大般若经》第二分初〈缘起〉〈欢喜〉〈观照〉〈无等等〉四品(《大般若经》卷四○一至卷四○五)。各品所说的内容是佛和舍利子问答般若行的意义、功德,此经即从其中撮要单行。 3、全经260字,阐述五蕴、三科、四谛、十二因缘等概念讲述自性本空的佛教义理,认为般若能度一切苦,得究竟涅槃,证得菩提果。该思想被认为是全部般若学说的核心,故称《心经》。
2023-08-01 18:13:491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什么意思?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大乘经典中最短的一部经典,它的意思是说,众生通过无垢清净的智慧可以从生死轮回的此岸(即三界六道)到达不生不灭的涅槃彼岸。《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也称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心经是借著伟大的智慧,到达解脱彼岸的一种心态,据说,玄奘大师在取经的过程中,经历过很多的危难,就靠这部经获得精神的力量,突破险阻艰辛,才能达成伟大历史使命的。
2023-08-01 18:13:591

《般若菠罗蜜多心经》内容

佛说 摩呵 般若波罗蜜多 心经 (全三卷)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   佛说 摩呵般若波罗蜜多 心经 中卷 尔时,如来在大雷音宫,遥闻菩萨演说上经,即舍涅磐相,腾身虚空, 来投菩萨所在,化一长老,杂大众中,手持优钵曲云,视花微笑。 长老于大众中起,合掌白言,菩萨,佛何以得空五蕴。 曰,以照故,以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以行深观故,以自在观故, 故得涅磐,得开一切微妙门,一切救苦难,一切真实不虚。 法究于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布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业证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 果如是如是,乃真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乃真五蕴皆空时,不落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名曰诸法空相。 如来能隐能现,无往无来,能以芥子包纳三千大千世界,能行止坐卧,无异常人。 隐则慧眼不能睹,现则肉眼不能翳,无死无生,万劫圆明。 吾不得而名,强名之曰金刚,尊其号曰如来。 尔时,长老复白,世有善男子,善女人,依阿舍慧达岸无讹。 菩萨曰,善哉善哉,是有发大信咒,发大慧咒,发大戒力咒,发无上定力咒, 一切邪魔脱离咒,一切吉神拥护灾难消亡福田利益咒,是乃如来口授功德不可思议。 舍利子,乐依般若波罗蜜多者,谦持此咒曰: 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旦者他,安,加罗伐哆,罗加伐哆,罗加伐哆,梭呵。 ++++++++++++++++++++++++++++++++++++   佛说 摩呵般若波罗蜜多 心经 下卷 是时,菩萨在大罗刹国紫金殿内,演说多心经已,复告诸舍利曰,昔我作王子时, 即对佛发愿,三千大千世界,有一众生,不闻正道,不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誓不成佛。何以故,一切众生,皆可得道,其心即佛。 舍利子,汝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阿得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知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非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何以故,大德不德,大明不明,大勤若惰,大净若污。 舍利子,我今授汝密咒,名曰密咒,即非密咒,是亦密咒。 能除一切苦,即非能除一切苦,是亦能除一切苦。 能除一切难,即非能除一切难,是亦能除一切难。何以故, 成法非法,法会于心,心融于法,法忘其法,法无其法,乃为****,得渡众生。 舍利子,彼岸无岸,强名曰岸,岸无成岸,心止即岸。 是故如来无定相,无往亦无来, 舍利子,汝知如来有慧剑否,无也,如来依般若波罗蜜多也。 菩萨曰,否,如来有慧剑,有戒刃也,如来无慧剑,无戒刃,不识般若。 何以故,般若即般若,卫之则存,瞩之则明,存而明之,道假以成。 于是乃说大圆满般若波罗蜜多心咒。咒曰: 安,佛罗阑牢连楼,萨哆蜜波耶,阑牢连楼,阑阑阑,哩尼耶,吻奈, 喝喇阑〔〕,喝喇喝喇阑〔〕,安,安,嘛尼叭弥哄,俞萨洼奇,哆答答, 怖叉萨波,安,委味尼夷,托波托波,悉律律,安,吐罗吐罗,安,安,安, 摩呵般若波罗蜜多梭呵。 (注意:〔〕:形似:介+齐,发声不详)
2023-08-01 18:14:271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含义

首先,随喜你。也祝贺你,即将的解脱者。心经,全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是一部很好的经,也可以说是菩提之祖。在读经时,从到到尾,环环相扣,每个名词字句,都要咬透,从经理解是中理义,并在生活中加以运用,于是,后面这咒语之义,就出来了。其实,后面这咒语,是个呼唤,心灵的呼唤,行起的呼唤,菩萨道的呼唤,菩提得现的呼唤。这心经,能让人看到真实一体的元明心,让众生从此法门而得解脱缚束,而得自在。咒语,其时是清静的将心行起的作用。心起,即为动,动则有作用,是为功。在读这经是,只要在经文中理解,浸悟经中的理义,此心当下有变,是个转化,心有所明,即为动,起了作用,是为功。所以说,读经时,说有功德,就是这意思。因为心成就了一切,心转,世界转,当下即往生。这作用的功力,是心。至于有没有德,那就看修行之人,在理解明悟经中之义后,能不能依此理义而修而为,于生活中是不是能如是安处,若是能合同于此道,是为有德。于是,功与德具成,这就是功德。从读经,到理悟,到依法如世,这一过程,就是心经的“般若波罗蜜多”,就是心经后面的咒语意思。就是通往菩提的路,通达菩提方法等意思。所以,这路,也就是说这经,真正读的,是读在生活中,运用在生活中。那经文,只是一个镜子,一个航标,一个能使自己不旁离的指导师。但真正要证得的,还是要自身于世道的修持。稍微提供参考一下此咒语: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揭谛揭谛---揭者,是为去之义,达到之义,去经历、去体验的意思。是为去而达到之义。谛者,是为真谛,真理之义。大义是:去啊去,过去啊,渡过去啊,让我们去参证,去体验,去证悟,从而渡达万法的直实本质.(此为呼唤众生,将心行起,去参,去证,去理解万法之真谛,从而心离迷得悟,不再执妄,从而能有所为有所不为,为而不为,不为而为)波罗揭谛---波罗,是为路,为出路,要达到目标而通过的路。波罗揭谛,就是呼唤我们,一起行于此修行之路,将我们的心远离一切迷离颠倒,弃妄从真,以得出离。波罗,也就是法门的意思,但不能单作法门理解。波罗的意思,大义就是修行,满足无量的修行,也就是去成就法门的意思。就是从生活中,于万法中,参证,体验,从而能明悟的这一个过程。波罗揭谛,则为满足,成就这真理之路。波罗僧揭谛--- 僧者,净也,是为无量的清静,解脱一切,不受生死,不受缚束,得大快乐等。也就是无量最上清静,得大自在的意思。因为心能证到一切本空,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所以,心不再起妄念,所作不妄,一切得离,是心本净,称之为僧。波罗僧揭谛,就是呼唤众生,要以最清静的心,去修行此法门而能通达。同时,也在这清静修行的基础上,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于是能得大自在。菩提萨婆诃---菩提,这一词不好解析,当你能证到一切本为一体时,你就能觉了菩提之本义。大义是明了,觉悟之义。这有点像太极图,一阴一阳,本为一体,阴阳互生,阴藏阳现,凡事所物,尽有表里,表为阳,里为阴,但阴阳实为一体,一切本心所现。大概就是这意思。但菩提的本义,又不是那个太极图所能表达得了的。萨婆诃,就是成就,去圆满一切的意思。就是将自己所对应的一切,如经中所说的色,空,受,想,行,识,六根,等等。菩提萨婆诃,就是成就明了这一切本为一体,一切本空的真谛。咒语难以详译,只懂那个意义就行。当你念此咒语时,心中涌现这一切意义,字与声,要与此义同步,如是,心当下即静,心依义转,功行于当下。其实,心经中,已经说的很清楚,在此咒语之前,就说了:“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那就说明了此经,就是咒语,此经文,你读了,能理解了,那心就在当下功行,依义而转,功成悟就。所以,心经,本就是一个咒语。同样道理,如是则知,很多有形的无形的经,都是咒语。愿你早证无上菩提
2023-08-01 18:14:361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随喜 阿弥陀佛
2023-08-01 18:14:596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干嘛用的

是大乘经典。"相传玄奘法师所念的《心经》,就是观世音菩萨在法师去印度取经前,化身为一位出家人传授给法师的,让法师在取经途中念诵,化险为夷。后来玄奘法师到了印度那烂陀寺,那位僧人竟然在寺中出现,并亲口告知法师他就是观音菩萨,之后便腾空而去;所以玄奘法师的《心经》译本,极有可能就是观音菩萨亲传的。 ​《般若心经》究竟讲什么?讲太空科学、讲宇宙科学及人回归宇宙本体的方法和在现实中怎样超越身心痛苦。师兄说一共诵了八万八千部《般若心经》,从此再没烦恼。我问她什么叫再没烦恼?她说突然某一天对最牵挂、最著紧的独女也都放下了,已不起任何烦恼,是自然成就的,还有出现了预知未来事情的能力。般若经典能断一切烦恼,这是必然的,就看用不用心去持。以前有师兄诵般若经发了宿命通,顺其自然即可。 ​常老师您好!我修心经,每天就念三遍。最近发烧个多星期,就周末晚上挺冷,大约八时半入睡。在似睡非睡间,很清晰看到一个有悬丝的大蜘蛛头正向我脸垂下,口前排有十颗锯齿的。突然从床的左边墙冲出一个金色人形,一棍打在大蜘蛛头上粉碎成光点四散,我就醒了!请问金人是什么呢?般若十六善神之一位。 ​"~常观世音师父
2023-08-01 18:15:185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意思是什么?

“般若波罗蜜多”的意思,就是最圆满的大智慧。古人把生死比作此岸,把涅槃比作彼岸,用般若波罗蜜多这种圆满的大智慧,就可以了脱生死,到达涅槃的彼岸。《心经》共268字。正文260字,题目8字,把宇宙人生的真理讲得极为透彻。包括了佛教的核心内容,主要是教导怎样观照当下的精神生活境界和物质生活境界,教导在圣凡迷悟之间怎样处理修行者所面对的真理世界和世俗世界。突出重点:《心经》突出地讲了一个“空”字,这一个“空”字,扫除了凡情圣解,也突出地讲了一个“无”字,这一个“无”字,显示了佛教的不二法门。《心经》还有两句话,一句是“真实不虚”,一句是“究竟涅盘”。这八个字,建立了人生的究竟目标。
2023-08-01 18:15:361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含义是什么?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大乘佛教般若部重要经典之一。《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和《金刚经》以及《楞严经》并称为佛教三大般若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般若经类的经典,具体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般若经类的经典,具体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般若经类的经典,具体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般若经类的经典,具体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般若经类的经典,具体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般若经类的经典,具体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般若经类的经典,具体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般若经类的经典,具体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般若经类的经典,具体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般若经类的经典,具体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般若经类的经典,具体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般若经类的经典,具体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般若经类的经典,具体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般若经类的经典,具体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般若经类的经典,具体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般若经类的经典,具体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般若经类的经典,具体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般若经类的经典,具体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般若经类的经典,具体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般若经类的经典,具体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般若经类的经典,具体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般若经类的经典,具体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般若经类的经典,具体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般若经类的经典,具体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般若经类的经典,具体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般若经类的经典,具体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般若经类的经典,具体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般若经类的经典,具体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般若经类的经典,具体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般若经类的经典,具体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般若经类的经典,具体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般若经类的经典,具体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般若经类的经典,具体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般若经类的经典,具体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般若经类的经典,具体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般若经类的经典,具体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般若经类的经典,具体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般若经类的经典,具体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般若经类的经典,具体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般若经类的经典,具体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般若经类的经典,具体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般若经类的经典,具体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般若经类的经典,具体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般若经类的经典,具体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般若经类的经典,具体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般若经类的经典,具体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般若经类的经典,具体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般若经类的经典,具体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般若经类的经典,具体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般若经类的经典,具体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般若经类的经典,具体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般若经类的经典,具体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般若经类的经典,具体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般若经类的经典,具体说,般
2023-08-01 18:15:582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的准确读音是什么?比如“若”到底读读er还是ruo,“多”读duo还是la

般若波罗蜜多=prajnaparamita 读:普瑞纳普若米塔一般读:bo re bo luo mi duo般若=prajna(普瑞纳)=智慧波罗蜜多=paramita(普若米塔)=达到彼岸的方法
2023-08-01 18:16:166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作用有哪些?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作用:增长大智慧,福报,能去除贪、嗔、痴。小学生至大学生常诵增长记忆力,学业、事业、婚姻顺利、心想事成,功德无量。1、可以治失眠。不少人会因为生活中的烦恼事,工作上的压力以及忙碌,会导致自己每天很累,到了晚上睡不着觉。这其实是因为你的大脑中想得事情太多,导致自己睡不好。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念诵几遍心经,诵念心经可以让你的内心平静下来,不会有任何的杂念,也不会去想任何的事情,会让你的注意力集中,也会让你的全身及大脑放松,从而慢慢进入安稳的睡眠状态。2、可以致富。念诵心经会让人的心胸变得开阔,也会改变人的性格,让人的态度变得平和,让人际关系也越来越好。由于你的变得乐观开朗,且对任何事情都是报以开阔的对待,所以交的朋友和生意上的伙伴也越来越多了,从而让你的生意也越做越大。3、可以开发大脑。读心经能够开发大脑,因为心经的包含的内容很多,而且经文中的智慧和精神是很深的,想要领悟经文的智慧,需要你慢慢的去悟透,而在领悟的过程中是需要动脑的,这样就会让你变得越来越聪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功能:1.它可以积累我们的功德,消除我们的业障,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幸福。同时也可以减少很多杂念和不好的灾难。当我们念诵心经的时候,我们能从经文中感受到更多的意义和利益,我们的改变也会越大。2.长期诵经也可以帮助我们开悟。在我们开悟之后,我们可以从经文中体会到更多的益处和意义。有许多变化和帮助我们自己,我们可以实现更多的意义。3、常念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可以让人的内心变得平静,就算是外界琐事的烦扰都不会影响到自身平静的心。4、常念心经,会开发人的智慧,提高记忆力,还能培养定力,这对学生来说好处是特别大的,可以在学习上给予他们一些帮助。5、常读心经,可以让你的人缘变得更好,而且也会让你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6、常诵心经,能够消除烦恼,也能够消除生活中的痛苦与无奈,让众生能够达到永久得乐的境界。7、常念心经会让人的心胸变得宽阔,会对人生有新的了解以及认识。解释:1、名称:整段话的大意是“通过旷达的智慧摆脱世俗苦难的根本途径”。“摩诃”:无边无际,宽宏大量。隐喻的是宇宙万物与自然之间的规律和特征,大致相当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指的道和广义天命。“般若”是梵文音译,意为悟性、智慧;“波罗”是梵文音译,指去彼岸(不朽、不死、不洁、不洁),意为摆脱障碍;“Mido”是梵文音译,意为无限。联想一下,比如蜜蜂采花酿蜜,可以把很多不同来源的食材融为一体。“心”:根、核、精。一方面表示内容的主要重点,另一方面也表示整个内容的重要性。“经”:字的意思是线、路、径,引申为经典。把前人走过的路,独特而深。
2023-08-01 18:16:401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作用和好处是什么?

增长大智慧,福报,能去除贪、嗔、痴。小学生至大学生常诵增长记忆力,学业、事业、婚姻顺利、心想事成,功德无量。相关延伸: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佛教大乘教典中,一部文字最短少,诠理最深奥微妙的经典。仅以二百六十个字,浓缩了六百卷大般若经的要义,摄尽了释遵二十二年般若谈的精华,即阐明宇宙人生缘起性空的原理,同时显示般若真空妙理的体用与功能:实是般若的核心,佛法的心要!心经的宇宙观,能令你通过背诵,慢慢感染到宇宙就是我,我便是宇宙的智慧,万物皆在我的宇宙之内,世界的财宝,皆在我的口袋之中,自己去不去拿来用,决于自己而已。因为自己追求心中富有,是精神世界的满足。因此,有没有钱并不是最最重要的事。心中富有就是一切了。这是背诵心经,其中一些行者所领略到的道理。但另一些行者,却有较积极的领悟。一个人开始修炼心经之后,会有一种胸襟开阔的思想。所谓“有容乃大,无欲则刚”,一个人能容人容物,才可以做大事业。这种容人观,乃来自心经的修持。因为一个人心胸一开,必然会有一种博爱的精神,一定人缘好。就算自己不想做大生意,也会被环境及良好的人际关系迫做大!因为每个职员都乐意为这个人打工,每一间公司都觉得与你合作最快乐。自然发旺致富,享受名成利就得福气。因此,心经一修之后,人的世界观就会改变。运气也自然会变。
2023-08-01 18:16:581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翻译成中文什么意思?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翻译:观音菩萨深入的修行心经时,看到五蕴:形相、情欲、意念、行为、心灵,都是空的,就将一切苦难置之度外,菩萨对学生舍利子说,形相不异乎空间,空间不异乎形相,所以形相等于空间,空间等于形相、情欲、意念、行为、心灵都是一样的。舍利子呀,一切法则都是空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因此空间是没有形相的,也没有情欲、意念、行为和心灵。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更没有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没有眼睛所能看到的"界限,直到没有心灵所能感受的界限,没有不能了解的,也没有不能了解的尽头,直到没有老和死,也没有老和死的尽头。扩展资料:《心经》共268字。正文260字,题目8字。这268字,把佛教的要义,把宇宙人生的真理讲得极为透彻。《心经》是打开佛法大门的钥匙,是我们学习佛法的纲领,也是我们观照宇宙人生的大智慧。《心经》这268字,包括了佛教的核心内容。它主要是教导我们怎样观照当下的精神生活境界和物质生活境界,教导我们在圣凡迷悟之间怎样处理修行者所面对的真理世界和世俗世界。《心经》突出地讲了一个“空”字,这一个“空”字,扫除了凡情圣解;也突出地讲了一个“ 无”字,这一个“无”字,显示了佛教的不二法门。《心经》还有两句话,一句是“真实不虚”,一句是“究竟涅盘”。这八个字,建立了人生的究竟目标。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波若波罗蜜多心经
2023-08-01 18:17:191

波罗密多心经是什么意思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意思是“透过心量广大的通达智慧,而超脱世俗困苦的根本途径”。“摩诃”:无边无际的大、心量广大 。比喻宇宙万物大自然之间的规律与特质,约略相当于中国传统文化指称的道与广义的命。“般若”为梵语音译,指通达妙智慧;“波罗”为梵语音译,指到彼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有解脱挂碍的意思;“蜜多”为梵语音译,意为无极。可联想比如蜜蜂采花酿蜜,能融合众多不同来源成分而归纳为一。“心”:根本、核心、精髓。一方面表示内容所探讨的主体重心,另一方面也表示全篇内容的重要性。“经”:字义是线、路、径,引申为经典。代表前人走过的路途、独特而深入的经历或见解,借口述语言或文字记载来传承后世,以供人们做为参考指引。《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也称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现以唐代三藏法师玄奘译本为最流行。
2023-08-01 18:17:543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解释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般若,犹汉语所言之智慧。波罗蜜多,犹汉语所言之彼岸,这里指人生的终极目标,即人生的真理。  五蕴,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就是尘世间所有物质与生命现象的总和。其中,色蕴是指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所认识的物质形态,包括固体、液体、气体、光与温度以及各种味道。受蕴,是指由于和外界各种物质形态的接触,所产生的种种心理感受,如苦乐酸甜等。想蕴,是指由于心理感受所产生的种种性情反应,如善恶憎爱等。行蕴,由于苦乐酸甜等种种心理感受和善恶憎爱等种种性情反应,而采取的行为方式,佛教把这些行为分为善业和恶业。识蕴,人体对物质形态、心理感受、性情反应、行为方式所产生的意念或意识的活动。因此,所谓五蕴,乃是指我们具有精神作用的身体。  这句经文的大意是:观世音菩萨在深入思考人生的终极目标问题时,他透过纷繁的俗世生活,看清了生命的真实意义,因此超脱了一切的痛苦和厄运。【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是梵语SARIRA的音译,即遗骨之意,特指那些德行高尚的人在去世后(火化)遗留于世的灵骨。这种灵骨质地坚硬,呈结晶颗粒形状,堪称神物。所以,舍利非一般凡夫俗子之遗骨,乃是有修行者生前以无量功德结晶所成。从这个意义上讲,舍利是一个人在走完他的人生旅程之后的成功象征,舍利子是对成功者的一种尊称。观世音菩萨在这里告诉未来的成功者: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俗世的生活需要生命真义的指引,生命的真义也需要通过俗世的生活去实现。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俗世的生活中有生命真义的存在,生命的真义也体现在俗世的生活中。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色蕴,也同样适用于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等尘世间所有的物质与生命现象。【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观世音菩萨告诉未来的成功者:真正的自然法则是永恒的,既不会消亡或更新,也不会由于人的好恶而有任何改变,也不会增加和减少这些法则中某些条款。所以,生命的真义不会因为物质条件、个人感受、世间百态、我们的视野和意识等而有所不同,不会因为你是否愚昧以及是否考虑生老病死问题而有所差异,不会因为你是否正在遭遇或曾经遭遇过苦难的折磨而有所改变,也不会因为你是否聪明和拥有多少财富而产生变化。
2023-08-01 18:18:111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作用和好处是什么?

增长大智慧,福报,能去除贪、嗔、痴。小学生至大学生常诵增长记忆力,学业、事业、婚姻顺利、心想事成,功德无量。相关延伸: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佛教大乘教典中,一部文字最短少,诠理最深奥微妙的经典。仅以二百六十个字,浓缩了六百卷大般若经的要义,摄尽了释遵二十二年般若谈的精华,即阐明宇宙人生缘起性空的原理,同时显示般若真空妙理的体用与功能:实是般若的核心,佛法的心要!心经的宇宙观,能令你通过背诵,慢慢感染到宇宙就是我,我便是宇宙的智慧,万物皆在我的宇宙之内,世界的财宝,皆在我的口袋之中,自己去不去拿来用,决于自己而已。因为自己追求心中富有,是精神世界的满足。因此,有没有钱并不是最最重要的事。心中富有就是一切了。这是背诵心经,其中一些行者所领略到的道理。但另一些行者,却有较积极的领悟。一个人开始修炼心经之后,会有一种胸襟开阔的思想。所谓“有容乃大,无欲则刚”,一个人能容人容物,才可以做大事业。这种容人观,乃来自心经的修持。因为一个人心胸一开,必然会有一种博爱的精神,一定人缘好。就算自己不想做大生意,也会被环境及良好的人际关系迫做大!因为每个职员都乐意为这个人打工,每一间公司都觉得与你合作最快乐。自然发旺致富,享受名成利就得福气。因此,心经一修之后,人的世界观就会改变。运气也自然会变。
2023-08-01 18:18:211

波若波罗密多心经的含义?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所揭示的缘起性空之理,是大乘一切经教建立的理论基石。如实准确地把握此经的思想内涵,对于学习经教,指导修行,都具有重要意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不仅对人的修行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还对人的为人处世有多方面的启示。《心经》对人的启示主要有以下两点:使人看破世事;劝人心无挂碍。扩展资料:《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在佛教经论中文字最为简短精炼,而内容又极为丰富的一部经典。自古以来,此经一直在佛教界广泛流传,每个朝代的很多信徒都能流利地背诵。历朝历代都有不同的高僧翻译和注解了这部经典。据不完全统计,《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共有七种译本,对本经的注疏至少有百家之多。该经也是汉传佛教寺院每天晚课必诵的经典。全经虽然只有短短的二百六十二个字,却涵盖了六百卷《大般若经》的内容精华。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2023-08-01 18:18:571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

相当于《大般若经》般若十六会中之第十会“般若经理趣分”。理趣是道理旨趣的意思。本经是大日如来为金刚手菩萨所说,内容共分十七章,说明了实相般若和密教无上秘密。mahā-cakra-vajra dhāra?i(大轮金刚陀罗尼):namas tryadhvikānā? tathāgatānā? o? virāji virāji mahā-cakra-vajri sata sata sarate sarate trayī trayī vidhamani sa?bha?jani tramati siddhāgryatva? svāhā。《陀罗尼集经》:诵此陀罗尼三七遍。即当入一切曼茶罗(此云坛也)所作皆成。诵咒有身印等种种印法。若作手印诵诸咒法。易得成验。若未曾入灌顶坛者。不得辄作一切手印。若人诵此陀罗尼者。即同入坛。作印行用。不成盗法也。本人劝你别乱用密宗的咒语,因为这句不是恭喜发财那些简单的祝福话,或者驱魔咒语。而且没有善恶之分的,考验的是智慧和知识。可以配合一套非常复杂的图形阵法使用的,哪怕是魔鬼使用害人,也是知识和智慧不足那边被灭的,只要它之前提醒过你有风险就不算犯规了,仅仅是自己贪婪所致。还有就是宗教所讲的众生皆苦,并不是神要怜悯世人,而是懒惰之人已经过了那个周期圈,还不如化作一堆凡尘不用再受罪而已。佛主释迦摩尼和达摩祖师的确是真神,但后来之人又有几个真正理解两位圣人此举的含义?只要仔细看看那些秃驴就知道真相了,剃度,绝育,素食,苦行,那一样不是两位皇帝出家之前的特权。就像基督教的耶稣一样,所有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儿女快乐成长,而他却说我们一出生就是罪人。奶奶的是个人都知道孩子是无辜的啦,除非他是魔鬼而已
2023-08-01 18:19:231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歌词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演唱:齐豫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是故空中 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无名义 亦无无名尽乃至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已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 无罣碍故 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筑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是故空中 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无名义 亦无无名尽乃至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已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 无罣碍故 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筑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是故空中 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无名义 亦无无名尽乃至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已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 无罣碍故 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筑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是故空中 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无名义 亦无无名尽乃至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已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 无罣碍故 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筑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http://music.baidu.com/song/611585
2023-08-01 18:19:321

波罗蜜心经是什么内容,什么意思?

全称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2023-08-01 18:19:422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说的吗?

心经是(观音菩萨)和(舍利子)的对话。但因为当时佛是在场的。所以也被称为“经”。您可以看看(敦煌石屋)版本的心经。比常见的版本更为详细。记录了当时说法的地点。佛当时是怎么评价的。“尔时世尊从彼定起。告圣者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曰。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彼当如是修学般若波罗蜜多。一切如来。亦当随喜。”等等。。。。。南无阿弥陀佛。祝大家吉祥如意(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
2023-08-01 18:19:511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怎么读?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正确读音: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xīn jīng。《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有时也称《般若波罗蜜心经》,为《金刚经》降伏其心篇,简称《心经》。全经只有一卷,260字,属于《大品般若经》中600余卷中的一节。佛教典籍中关于抄写、持诵《心经》而得善报、增福慧的故事有很多。历代帝王、将相、高僧大德、书法家、文学家,大多崇尚写经,而其中写得最多的,便是这部《心经》。今将日本古写经的八个版本以飨各位书友,可管窥唐人法度。古来认为读此经可以了解般若经类的基本精神。该经曾有过七种汉译本。 较为有名的是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和唐朝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主要思想:此经文旨,原出于大部《般若经》内有关舍利子的各品,即是秦译《大品般若》的〈序〉〈奉钵〉〈习应〉〈往生〉〈叹度〉五品(《大品般若》卷一至卷二),唐译《大般若经》第二分初〈缘起〉〈欢喜〉〈观照〉〈无等等〉四品(《大般若经》卷四○一至卷四○五)。各品所说的内容是佛和舍利子问答般若行的意义、功德,此经即从其中撮要单行。般若的深层含义:般若既是佛教思想,也是哲学思想,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和思辨模式,尤其值得我们了解和关注。正是由于般若的存在,使佛教成为人类历史中几乎是唯一的一种最终并不承认“神”的宗教。
2023-08-01 18:19:581

波若波罗密多心经的译文

波若波罗密多心经的译文如下:凡人要度苦厄,了生死,成大觉,非从自心下手不可。但要明白自心,只依这二百六十个字,已经够了。但空的道理不明白,自心的相貌也难彻了。这个经,最主要是说性空的道理,不是世人所说的空,那是断灭空,他们误解佛法是消极自了的。今把此经判分七段,用白话来逐字逐句解释,使世人明白空的真义,不至误会造业。由此断一切苦厄,并可发大悲平等心救世,证明佛法在社会上的大用,实是开发世界大同唯一的法宝。波若波罗密多心经原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唾,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拓展知识:[般若] (bo re),这是梵文,我国名为大智慧。因为中国文字难尽其义,所以仍用原文并且尊重这几个字,所以不译。这个般若,全是说心的妙用。上自佛,下至众生,无不由此而成佛道,了生死,度苦厄。论其性体,是不生不灭的金刚;论其相貌,却是无形无状的实相;论其妙用,乃是不可测知的圆通神妙。这个般若,是人人有分的,佛和众生都是平等的;不过佛是开了般若慧,众生是有而不开,被无明所蒙住了。至于般若两个字,解释却有许多字,当云“通达世间法出世间法,融通无碍,恰到好处,而又不执取诸法的大智慧。”才能尽其义。因为世间法人事等等,都是佛法。佛是觉义,能觉悟世上一切人情世故。尽了人道才可成佛。总之,入世出世,只是一心,颠倒烦恼,贪嗔痴迷,是六道众生的心;如能空净自在,不固执,便是佛菩萨的心。所以离世法,便没有佛法;离了般若,只有作孽受苦厄的分了。
2023-08-01 18:20:301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出自哪本经书?

属六百部般若之一卷。《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也称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以唐代三藏法师玄奘译本为最流行。《般若经》共有九部:《放光般若》、《光明般若》、《道行般若》、《胜天般若》、《胜天王般若》、《文殊问般若》、《金刚般若》、《大品般若》、《小品般若》。按学者黄家树(2000)的说法,《般若心经》及诸部般若,为佛陀在二转无相法轮时所宣说,乃大乘佛法中之深法。扩展资料这部经文宣扬空性和般若,也被认为是大乘佛教第一经典和核心,世界上最被人广知最流行的佛教经典(美国汉梵佛经译者PINE2004)。英国佛经译者EdwardConze(2000)认为这篇经书属于般若波罗蜜教派发展四阶段的第三阶段时期著作。另一方面,同为该教派精要的短篇《般若波罗蜜心经》与《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对大乘佛教的发展影响深远。同时《心经》与禅宗的经典有异曲同工之处,而《金刚经》则被禅宗奉为至高无上的经典。《心经》通常被认为写于西元前1世纪的贵霜帝国境内。Pine(2004)认为作者为佛教上座部二十部派之一的说一切有部的僧侣,因为《心经》最早被翻译成汉语的记载是在公元200~250年由月氏和尚支谦所译。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般若心经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2023-08-01 18:21:021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的译文?

请看(白话译文) 观自在菩萨修持般若法门,当功夫达到深入而纯熟时,其智慧如同明镜,万物尽现其中,其智慧如同太阳当空,万物尽能普照。这个时候,作为物质的色境和随境的感受,因感受而生起的思想和内心的意志取向及针对世间所有万物的认知活动和观念等五蕴,在般若智慧的观照下,无不显现本有的空相。由于相空。从而去除了一切妄念;由于去除了妄念,从而不生烦恼,不起业惑,因而得以度脱一切灾难与苦厄。 舍利子啊!作为物质界的色本来就与空没有什么区别,那作为世间一切存在的本来之相,那作为存在之底蕴的空也与任何物质形式没有什么不同。其实,从现象反映本质的角度看,色就是空;从本质依托现象的角度看,空就是色。进一步就可以了解五蕴中的受、想、行、识也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受就是空,空就是色,想就是空,空就是想,行就是空,空就是想,识即是空,空即是识。 舍利子!这世间一切事物和现象就是诸法,这一切的本相就是空,既不会产生,也不会消亡,既不会被垢染,也不是清净的,既不能增长,也不能减损。空是从无始以来便无动作、无变异、无生灭的。空原本寂然,是无法在时间序列上加以分别区别的。所以,从根本上看,这个空中没有物质之色,并没有感受、想念、意志和意识,也没有作为认知活动依据的六种官能,即没有眼耳鼻舍身意六根所指代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和知觉;也不存在需要与六根的感应相对应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即形象、声音、气味、滋味、软硬冷热等以及一切可以成为思想对象的一切事物;也没有六种作为认知官能的根器,也没有六种作为认知对象的尘境,也没有作为认知所得的六种意识。 这就是从眼界开始起,直到意识界才结束的十八界。不仅空中没有十八界,也没有十二因缘;既没有从无明开始直到老死而再生的生命系列,也没有超越生死的老死尽这一最终环节;不仅没有十二因缘,也没有认识人生本质,超越生命局限行的四谛道理,也即没有知苦、断集、修道、证灭的圣教实践过程;没有根本的般若智慧,也没有凭籍此智慧要把握的任何东西。 由于并不存在智慧要把握的对象真理,所以菩萨修行就要实证这一无所得的境地,这也就是依止般若波罗蜜多修行法门的本意。因为依止般若波罗蜜多,无所不了,所以心中任运自在,不再有牵挂滞碍;因为没有牵挂滞碍,所以不再有恐怖畏惧,远离一切如在梦中的关于事物的颠倒想,离弃了关于众生所处境地的虚妄幻想,达到了究竟的涅盘境地。 十方三世的一切佛世尊,也都是这样,因为依止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法门,才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由此可见,般若波罗蜜多是神妙而不可思议的诸佛之母,是破除生死无明障碍的光明之师,是无与伦比的至尊至上的总持法门,它能解除世间一切众生的苦难,它与作为一切诸法的真实而不虚妄的空相是不二而没有分别的,所以,在这里宣说般若波罗蜜多智慧度脱生死的总持法门,就宣说如下的咒语: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2023-08-01 18:21:121

金刚经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两部伟大的心经有什么不同?

都一样
2023-08-01 18:22:214

一般人能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吗

  一般人可以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佛教大乘教典中,一部文字最短少,诠理最深奥微妙的经典。仅以二百六十个字,浓缩了六百卷大般若经的要义,摄尽了释遵二十二年般若谈的精华,即阐明宇宙人生缘起性空的原理,同时显示般若真空妙理的体用与功能:实是般若的核心,佛法的心要!。经常诵念可增长大智慧,福报,能去除贪、嗔、痴。
2023-08-01 18:22:311

心经 即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现以唐代三藏法师玄奘译本为最流行。
2023-08-01 18:22:412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怎么读?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正确读音: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xīn jīng。《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有时也称《般若波罗蜜心经》,为《金刚经》降伏其心篇,简称《心经》。全经只有一卷,260字,属于《大品般若经》中600余卷中的一节。佛教典籍中关于抄写、持诵《心经》而得善报、增福慧的故事有很多。历代帝王、将相、高僧大德、书法家、文学家,大多崇尚写经,而其中写得最多的,便是这部《心经》。今将日本古写经的八个版本以飨各位书友,可管窥唐人法度。古来认为读此经可以了解般若经类的基本精神。该经曾有过七种汉译本。 较为有名的是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和唐朝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主要思想:此经文旨,原出于大部《般若经》内有关舍利子的各品,即是秦译《大品般若》的〈序〉〈奉钵〉〈习应〉〈往生〉〈叹度〉五品(《大品般若》卷一至卷二),唐译《大般若经》第二分初〈缘起〉〈欢喜〉〈观照〉〈无等等〉四品(《大般若经》卷四○一至卷四○五)。各品所说的内容是佛和舍利子问答般若行的意义、功德,此经即从其中撮要单行。般若的深层含义:般若既是佛教思想,也是哲学思想,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和思辨模式,尤其值得我们了解和关注。正是由于般若的存在,使佛教成为人类历史中几乎是唯一的一种最终并不承认“神”的宗教。
2023-08-01 18:22:481

哪位大师可以帮忙翻译藏文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这几个字 ,最好是图片的形式,因为我的电脑没有藏文。

这个应该最好的了
2023-08-01 18:23:074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是念(ban)(ruo) 还是(bo)(re)要正规的啊

bo 一声re 三声
2023-08-01 18:23:353

心经是不是般若菠萝蜜多心经

补充一下心在这里的意思是:精髓
2023-08-01 18:23:479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完整歌词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溽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2023-08-01 18:24:062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略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摩诃,罗马字Maha,梵文原意就是“大、伟大”。无边无际的大、心量广大。般若,罗马字Prajntildeā,意为智慧知识。波罗蜜多,罗马字Pāramitā,意为到达彼岸。重点要记得内容有1.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五蕴的“蕴”是梵文音译,积聚或者和合。五蕴指的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种。除色蕴是属物质性的事物现象之外,其余四蕴都属五蕴里的精神现象。五蕴实际上是佛教关于人体和其身心现象都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理论。  2.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3. 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既然是空的,也就无所谓生和灭,无所谓干净与污秽,无所谓增加和减损。只要懂得这些就得到了佛法第一奥秘。
2023-08-01 18:24:231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怎么翻译成中文?

译文:观自在菩萨修持般若法门,当功夫达到深入而纯熟时,其智慧如同明镜,万物尽现其中,其智慧如同太阳当空,万物尽能普照。这个时候,作为物质的色境和随境的感受,因感受而生起的思想和内心的意志取向及针对世间所有万物的认知活动和观念等五蕴,在般若智慧的观照下,无不显现本有的空相。由于相空,从而去除了一切妄念;由于去除了妄念,从而不生烦恼,不起业惑,因而得以度脱一切灾难与苦厄。舍利子!作为物质界的色本来就与空没有什么区别,那作为世间一切存在的本来之相,那作为存在之底蕴的空也与任何物质形式没有什么不同。其实,从现象反映本质的角度看,色就是空;从本质依托现象的角度看,空就是色。进一步就可以了解五蕴中的受、想、行、识也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受就是空,空就是色,想就是空,空就是想,行就是空,空就是想,识即是空,空即是识。舍利子!这世间一切事物和现象就是诸法,这一切的本相就是空,既不会产生,也不会消亡,既不会被垢染,也不是清净的,既不能增长,也不能减损。空是从无始以来便无动作、无变异、无生灭的。空原本寂然,是无法在时间序列上加以分别区别的。所以,从根本上看,这个空中没有物质之色,并没有感受、想念、意志和意识,也没有作为认知活动依据的六种官能,即没有眼耳鼻舍身意六根所指代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和知觉;也不存在需要与六根的感应相对应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即形象、声音、气味、滋味、软硬冷热等以及一切可以成为思想对象的一切事物;也没有六种作为认知官能的根器,也没有六种作为认知对象的尘境,也没有作为认知所得的六种意识。这就是从眼界开始起,直到意识界才结束的十八界。不仅空中没有十八界,也没有十二因缘;既没有从无明开始直到老死而再生的生命系列,也没有超越生死的老死尽这一最终环节;不仅没有十二因缘,也没有认识人生本质,超越生命局限行的四谛道理,也即没有知苦、断集、修道、证灭的圣教实践过程;没有根本的般若智慧,也没有凭籍此智慧要把握的任何东西。不仅没有十二因缘,也没有认识人生本质,超越生命局限行的四谛道理,也即没有知苦、断集、修道、证灭的圣教实践过程;没有根本的般若智慧,也没有凭籍此智慧要把握的任何东西。由于并不存在智慧要把握的对象真理,所以菩萨修行就要实证这一无所得的境地,这也就是依止般若波罗蜜多修行法门的本意。因为依止般若波罗蜜多,无所不了,所以心中任运自在,不再有牵挂滞碍;因为没有牵挂滞碍,所以不再有恐怖畏惧,远离一切如在梦中的关于事物的颠倒想,离弃了关于众生所处境地的虚妄幻想,达到了究竟的涅盘境地。十方三世的一切佛世尊,也都是这样,因为依止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法门,才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由此可见,般若波罗蜜多是神妙而不可思议的诸佛之母,是破除生死无明障碍的光明之师,是无与伦比的至尊至上的总持法门,它能解除世间一切众生的苦难,它与作为一切诸法的真实而不虚妄的空相是不二而没有分别的,所以,在这里宣说般若波罗蜜多智慧度脱生死的总持法门,就宣说如下的咒语: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扩展资料:主要思想此经文旨,原出于大部《般若经》内有关舍利子的各品,即是秦译《大品般若》的〈序〉〈奉钵〉〈习应〉〈往生〉〈叹度〉五品(《大品般若》卷一至卷二),唐译《大般若经》第二分初〈缘起〉〈欢喜〉〈观照〉〈无等等〉四品(《大般若经》卷四○一至卷四○五)。各品所说的内容是佛和舍利子问答般若行的意义、功德,此经即从其中撮要单行。全经260字,阐述五蕴、三科、四谛、十二因缘等概念讲述自性本空的佛教义理,认为般若能度一切苦,得究竟涅槃,证得菩提果。该思想被认为是全部般若学说的核心,故称《心经》。
2023-08-01 18:24:541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txt全集下载

已发送
2023-08-01 18:25:103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祥解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白话分段解释【般若】 这是梵文,我国名为大智慧。因为中国文字难尽其义,所以仍用原文,并且尊重这几个字,所以不译。这个般若,全是说心的妙用。上自佛,下至众生,无不由此而成佛道,了生死,度苦厄。论其性体,是不生不灭的金刚;论其相貌,却是无形无状的实相;论其妙用,乃是不可测知的圆通神妙。这个般若,是人人有分的,佛和众生都是平等的;不过佛是开了般若慧,众生是有而不开,被无明所蒙住了。至于般若两个字,解释却有许多字,当云“通达世间法出世间法,融通无碍,恰到好处,而又不执取诸法的大智慧。”才能尽其义。因为世间法人事等等,都是佛法。佛是觉义,能觉悟世上一切人情世故。尽了人道,才可成佛。总之,入世出世,只是一心,颠倒烦恼,贪嗔痴迷,是六道众生的心;如能空净自在,不固执,便是佛菩萨的心。所以离世法,便没有佛法;离了般若,只有作孽受苦厄的分了。【波罗】 此言彼岸;因为有个度字,所以假定一条生死河,众生在苦恼的此岸,要度过到清净的彼岸,用来比喻,不是真有此岸彼岸。【蜜】 是到的意思,是到了果位了。果位是究竟涅槃,涅槃就是清净。【多】 是上面的意思。到彼岸之上,才是究竟。现在假分五步:第一步在此岸;第二步入流,是下了渡船了,是初发心的人,亦是初果罗汉;第三步是中流,船在河中间,如声闻缘觉;第四步到了彼岸,是十地以下的菩萨,终不是究竟;必第五步上岸,“多”舍去了船,即是舍去了法见,扫除了执心,斯是了无挂碍的等觉菩萨和佛。【心】 心是什么?是个影子,不能说有,不能说无:所以无形段,不过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和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相对起了认识,叫做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所以是集起的。就是心同外境集合而缘起的幻影,即名幻心;心中起的道理,叫做幻法;执住个幻我成个幻见,于是成熟了,就有六道生死。但造成这个生死的是幻心,要开般若智慧了脱生死的,还是要用这幻心;成到佛(涅槃),也是用这幻心,你既然知道是幻的,那么就有幻心造成幻法,一切人事等等,六道生死涅槃,还不是一样是幻的?由此可觉本来没有生死,都是冤枉造作。既无生死,就用不着涅槃了,所以说诸法空相,涅槃生死等空华,即是此意。但又为什么分真心妄心呢?这是不得已而替初学的人说,其实心,根本不有,不可得,又分什么真和妄呢?不过幻心不能除,人事上一切的幻用不能废,所以权分真心妄心。真心是无心之心,何以叫无心之心呢?即是不起念时,而见闻觉知仍旧了了,却无分别,寂然不动的,此是真心;如一起了念,分别人事,而可以心不颠倒,亦不逐境流浪,顿然归到无心本位,此还是真心。至于念念流浪,不觉渐渐入了迷途,此名妄心,但本体勿失的。这部心经,就教你凛觉的法子,用智慧观照什么是心?什么是苦厄?又如何回归到清净寂灭无心之心的本位?所以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经】 有许多意思:如“路”,指示我们回复真心之路的;“法”,一切方法;“贯”,贯通前后的义理;“契”,契合各人的机,各事的理,有这几种解释。现在二百六十个字,是文字般若,指示我们观照般若的方法;照此去做,实证实相般若的究竟,总不出众生心行中事,所以经是完全指我们自身而说的。此经共有七个翻译,这是唐朝三藏大师玄奘所译,文是简单的,义是深奥的。虽有七译,意义是一样的。读经当重意义,不可徒在文字上死执。此经是替大乘菩萨登佛位说的,表至高无上的佛境,意境只有自己晓得,说不出的,所以叫做无字真经。并不是真的无字,愿学人自己领会自己的境界,到了如何地位;至于佛的境界,却不是二乘人或十地以下的菩萨可以测知的。我们东土人,大乘根器多而厚,所以不论男的女的,识字不识字,都喜欢读这个经;譬如人闻香,个个人知道香味好,但多半不知道是什么香;而受薰是平等的,所以不可思议。以上释题竟。【观】 定下了心,运想那个道理叫做观。这个观,是已证到果地圆成的妙观,不是因地初修作观的观,是大自在观,般若的大机大用已经启发,心无能观,亦无所观,是能所双忘的妙观。【自在】 是无可无不可的自在,不是自由。自由是不肯受拘束的,但环境不如你的意思,便苦了。独有自在,是到处能安,自然地不受环境所困,一切好坏随缘;乐亦不喜,苦亦不恼,知道他是本来空,自己有主宰的。这个自在,是指大自在。【菩萨】 是菩提萨埵的简称,能自己觉悟,再能觉悟人的谓之菩萨;所以是人天的导师,为三界的善知识。三界是:(一)欲界,由人的一部分下至五道;(二)色界,指天道;(三)无色界,指禅天;总是在六道中。菩萨分在家,出家,地前,登地,十地等觉,最高是一生补处菩萨,就是佛退位后,他来接位的,如此土的弥勒佛,西方的观世音大士。这个菩萨,是指十地等觉将登佛位的大自在菩萨。【行】 心行,心中起种种妙观妙行的大用,作种种自利利他二事业。【深】 不是深浅的深,是不可测量的意思,圆遍广大,究竟无上的妙行。【般若波罗蜜多】 上面已经解释过了,就说菩萨的功行,已到究竟地,登彼岸之上了。【时】 这时字关系甚大,显明到了这个境界的时候,正是果位的时候,已经断除一切烦恼,度尽苦厄,没有挂碍的了。在下两句“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之后的意境,点明大自在的光景,不可草草。【照见】 朗然觉照,彻见无余的意思,是无功用的功用,毫不著意的觉照,心神会通的了。【五蕴】 指色、受、想、行、识,这五事蕴结不分,叫做五蕴。此言心和外境相蕴合,统名曰色。一个色字,包括五个字在内,并且包括外面一切一切有相相形形色色,内面无相相思想方面都在内。外境原是色,而我的眼、耳、鼻、舌、身、意也是色;外色和内色接触了,就有个受;既受了,就要去想象他,这是想;想到了,心中一行转念,这是行;转出那知识来,就是识;所以受想行识四个也还是色,总是幻心幻起的作用,成就种种的幻法。这个五蕴,是众生造孽受苦成立六道生死的资本,但也是开般若,除习气,度苦厄,了生死的工具,也就是佛菩萨成大觉度众生的工具。同要用五蕴,只是佛菩萨能照见本空,可以善用,不被所转,众生反被所缚;是在觉不觉,明空不明空之别,不要指定为不好的东西,反生了偏见。【皆】 统统包尽无余,就是一切的意思。不但人空,法亦空,连照见亦空,因为照见亦是五蕴,所以称皆。【空】 世上的人,往往不明白空的道理,笼统说:空就是没有了。不知“空”有空间、虚空、空相、空义种种的分别。今分为两种:一空相,是有相的,如空屋,人满了,空相破了,所以“有”与“空”是相对的,这就是世人说的没有就是空了。经上另有十八空义,不必尽说。至于佛经上所说的“空”,是空义,是性空,是本来空,是与一切万有相和合的,不是相对的,不是没有的,是有而空的。要明白这个空的意义,先得明白几点:所谓宇宙间一切形形色色,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下至一切用物、植物、动物和我的身体,都是有相相;还有我的思想、道理、人事、人情、喜怒哀乐,都是无相相;一切包括在内,总名曰色,在因地上总是空的。因为以上一切色,寻不出一件是有独立自性的。第一说有相的:拿布来比,布没有独立自性,变成为布的,须依于纱线而成;纱线不能自为纱线,必待棉花;棉花不能自有,必由种子;种子不能自种,必赖人工天时地肥等等。不必分析开来才空,在未成布成纱前,及正有布有纱时,他的本身是由众缘和合而成;因为是因缘生,所以无有实体,求其究竟相,毕竟不可得,身体亦是如此。所以一切一切,无自性,无实体,因缘生,不可得的,所以是性空。第二说无相的:拿心来说,心是什么?根本是不有,但只集起的是心。譬如夏天凉爽的席上,人睡得甜美之极,这时候便没有我,没有心;忽然蚊虫咬了一口觉得了,这觉得的便是蚊虫和我集合而起的心。此外一切都同此理,所以心也是无自性,因缘生,无实体,不可得的,所以是性空。因此物和心,无一不是空。但是有而空,是幻有的,这是性空,和一切一切分不开的;不是心物之外另有个空,也不是这个是空,那个不是空的。所以说到色,即不能离开空;说到空,就不能离开一切色。但要认明却是缘生幻有,又须切实知道这个空是因地本来空,是性空,非眼耳可以见闻,其义实空。既决定知道一切一切是本空而幻有,那又何必执取当他是实呢!但世上一切人事,如何可废,我仍随缘应付;不是麻木无心,只是勿住,行云流水的到处自在,这才是真心空。佛说空是这个道理,世上盲目妄加批评,岂不可惜!世人果能明空,自然心勿执取,那贪得心,嗔恨心,痴迷心,自不会深入,天下没有极端的争夺了。佛法岂不是社会上最大的利益,有什么迷信可说呢!又修行人往往有口头禅,说:“莫著了空!”这是怕他执著空见,正因为他根本不曾明空,总在空有二见上作道理,格外搅扰不清了。所以明空则破色,破色则心空,这是断苦厄的第一法门!【度】 超脱的意思,就是登彼岸之上,法见都净了也。【一切】 包罗所有,净尽无余,凡有相无相,人我法我种种苦厄,尽包在内。【苦厄】 身上的痛苦,心上的不安,有相无相,粗细微细,都是苦厄。其实全由心起,我果无心,苦在何处?心果无见,厄在何处?不是不知,不是不受;因为有智慧知道本来空,能够知而有若无知,受而等于不受;譬如两个人同时受苦,一个挡不住,甚至苦上加苦,因苦成病;一个却无所谓,心不著意,便无苦厄了。以上四句判为总持分,是第一段,总三藏十二部经一切法,持无量义,亦是此经纲领。通了这四句,就明白心经宗旨了。照此做去,自然度苦厄,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绰乎有余的了。凡不明心要的人,总在文字上会,不肯从自心上会;弄得没有办法时,只好今日求佛,明日求法;下此者,求福报,求神通,死要一个有相的凭据,离佛道更远了。深入迷途,岂不可痛!【舍利子】 佛弟子的名字,即是舍利弗;在声闻乘中,他是智慧第一。【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首四句实是一个意思,总是说色空不二的道理。初说不异,说没有两样的,还是方便的说;后说即是,是说就是一个,不能分的,是究竟说;斩金截铁,毫无犹豫。色一个字,不单是代表五蕴,连外面宇宙万有形形色色都包在内。因为宇宙万有,就没有离了我的性海,浑同一体,尽是色;而我的受、想、行、识,是无相相,也是色。这内外两种色,都是因缘生,无自性,无实体,不可得,根本是性空。现下虽是幻有,毕竟不可得的,所以即色即空,并不是色之外另有个空。参透上面所说的空义,就知道这个意义了。所以心的形形种种,亦是五蕴流转;而色的形形种种,全似空华的乱起乱灭,如电影的一幕一幕,总是有而不可得。你莫把这四句看作玄妙,实是极普通极寻常的道理。你只认明“一切是因缘生,无自性,无实体,不可得,所以是性空”。不但色如是,受、想、行、识四蕴也如是;不但五蕴如是,宇宙万有的有相相,和下面一切法,如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法,六度万行的智得等,是无相相,一切皆复如是的性空。但是凡夫执有,所以说色不异空;二乘又执空,所以说空不异色;还有菩萨未曾会通不二的,所以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总是破他们的法见。倘明白法见也是本空,就了无挂碍的了。以上七句判为色空分,为第二段,用以会通色空不二的道理。【舍利子】 此时要点到本来上,在紧要关头了,故又呼其名而告之,是郑重的意思。【是诸法空相】 法是什么?是心影,是心中缘起的种种道理。如果没有对象,也就没有心没有法了,所以是因缘生、生而不生,无自性,无实物,不可得,本来是空,不是造作出来的空。古人说:心生法生,心灭法灭,心既是幻,法岂是真!诸法是说一切法,就是一切心。世上的人,总是以心缘心,以法缘法,不知本空,遂当他实有,彼此固执住了,争执就此多了。这个相字,应作义字解,下面正点到不生不灭的原理。【不生不灭】 佛经上最不容易了解的就是这一句,须知宇宙间一切一切连我的思想五蕴等等,都是不生不灭的。因为一切是:(一)不自生,如上面说布不能自生为布,是无自性的,须赖众缘和合而生。(二)不他生,不是单靠他缘,还不能离我这个布,所以也不是他生。那么是(三)共生的了?不!也不是共生,因为两面也都是缘生,两无实体,只是一个偶合,所以也不是共生。(四)不无因生,现在的假相,似乎是生,但必由因成果;没有可以成布的因,就没有成布的果。以此类推,一切一切是不生的,现在虽有相,终是生而不生的。既不生,即不灭;但现在的假相,却有个假灭,只是不自灭,如布烧成灰,布不能自烧;不他灭,虽有火烧,终不能离了布;不共灭,不无因灭,都是一个理,可以推想得到的。【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因为不生不灭,所以垢净、增减、长短、是非、好坏、来去,一对一对的都是因分别而缘生,统统是幻有不可得,所有的相,本来是空相;因世事无一不由相对而成,苦恼也由相对而立。倘知根本是因缘生,无自性,无实体,不可得,根本是生而不生,不过暂时有这个虚妄相,那又何必执为实体呢?既不执有,亦不废有;即一切法,离一切法;既此用,离此用;心如长空万里,包罗一切,自在无住,此是诸法空相的本来面目,亦即无心可心的本来面目。但众生久已不知的了,有全不知者是六道众生,半知者是二乘,知而未彻者是菩萨,都是有挂碍。所谓有五部,有此岸,有入流,有中流,有彼岸而未登岸上种种。以上五句,判为本来分,为第三段,修行人最要紧是这一点,切勿忽过。【是故】 此是决定的口气。【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既明白了空中的道理,那么空之中还有什么实体可得呢?这“无”字有两个解释:一是无有,是根本不有的意思。二是毋的意思。因为现在虽有幻相,但毕竟是无,毋庸执取以为实有而生法见,添许多烦恼。所以五蕴(色、受、想、行、识)、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这是十二入,再加上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共为十八界,都是不可得;因为是缘生的,无自性的,无实体的,不可得的。然而人既有此幻身,自有幻心作用,不能断灭;佛菩萨也要用以度众生,救世间无量苦,我人正要用此以开般若,了生死,出三界,不过圣人明白本来空,所以无法执;众生迷了,遂生颠倒,这是众生的大挂碍。因为地狱众生,挂碍在具足多分贪嗔痴,鬼道挂碍于多分的贪,畜道挂碍于多分的痴,魔道挂碍于多分的嗔,人道挂碍于半分的贪嗔痴,天道挂碍于少分的贪。这贪、嗔、痴三毒,都由六根六尘六识而起,只一空字可以化除一切烦恼挂碍。化除了,当下即是菩提;所以烦恼菩提,同是这个东西。字数太多了,你可以查查百度-心经 就能得到答案,那上面说的还比较详细。
2023-08-01 18:25:181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行、埵、耨这三个字如何个读?

耨和什么字同音
2023-08-01 18:25:415

老师您好,想向您请教一下般若波罗蜜是心经还是金刚经!麻烦您了!

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2023-08-01 18:26:032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咒语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111419 111419 101016111419 1010161410111419 12131711 141511101510此密咒中,第一个“揭谛”,是声闻的行果;第二个揭谛,是缘觉的行果;“波罗揭谛”是大乘的行果;“波罗僧揭谛”,是修真言行者的行果;“菩提萨婆诃”,是修以上诸乘一切修行者最终证入究竟涅盘的行果。 咒语本来是不翻的,为了使大家能有所了解,就根据典籍记载简略地说一下。“揭谛”是去、度之义;也就是说,所谓“揭谛揭谛”就是依著般若的功能,度脱生死的苦海。“波罗”就是彼岸,“波罗揭谛”就是度到彼岸。“波罗僧揭谛”即是大众都要修般若行而到达彼岸。“菩提”是觉,“萨婆诃”就是快、迅速、飞跃。“菩提萨婆诃”就是以全体承担的精神,以飞跃的形式,积极修行,积极成就众生,疾速成就正等菩提。gate gate pa-ragate pa-rasam.gete bodhi sva-ha-(a-表示a长音;e读/e/;r为舌颤音,类似俄语的p;dhi读音类似/ti/;v不读/v/而读/w/。) 这里,“婆”这个字,虽所汉语读“po2”,但在梵语中是v(/w/)。梵语中好多v的音被对译为“婆”,也有唇音b的音被译为“婆”。原因是v和b在梵文字体中十分接近(如天城体中只差一个小斜线),有些地方甚至通用。 “般若”梵文为prajn~a-。n~是腭音的鼻音,类似中文“娘”的声母。切记两个字汉语读音为“波惹”而非“班弱”。
2023-08-01 18:26:142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有多少字

二百六十个字
2023-08-01 18:26:471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同一本经吗?

不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我们常说的金刚经。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我们常说的般若心经,有时简称心经(只有260字,却包含甚广)。
2023-08-01 18:27:292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翻译成中文是什么?

翻译:观音菩萨深入的修行心经时,看到五蕴:形相、情欲、意念、行为、心灵,都是空的,就将一切苦难置之度外,菩萨对学生舍利子说,形相不异乎空间,空间不异乎形相,所以形相等于空间,空间等于形相、情欲、意念、行为、心灵都是一样的。舍利子,一切法则都是空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因此空间是没有形相的,也没有情欲、意念、行为和心灵。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更没有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没有眼睛所能看到的"界限,直到没有心灵所能感受的界限,没有不能了解的,也没有不能了解的尽头,直到没有老和死,也没有老和死的尽头。主要思想此经文旨,原出于大部《般若经》内有关舍利子的各品,即是秦译《大品般若》的〈序〉〈奉钵〉〈习应〉〈往生〉〈叹度〉五品(《大品般若》卷一至卷二),唐译《大般若经》第二分初〈缘起〉〈欢喜〉〈观照〉〈无等等〉四品(《大般若经》卷四○一至卷四○五)。各品所说的内容是佛和舍利子问答般若行的意义、功德,此经即从其中撮要单行。
2023-08-01 18:27:361

朋友给写了一幅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横幅,该挂在家里的什么位置呢?

如果已装裱,就挂在客厅正位墙上。如果家里有书房,可以挂在书桌后面的墙上。
2023-08-01 18:28:202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适合什么属相诵读

属相?适合一切众生!
2023-08-01 18:28:302

菠萝蜜多咒是什么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2023-08-01 18:28:493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在王舍城鹫峰山中。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并诸菩萨摩诃萨众。而共围绕尔时世尊。即入甚深光明宣说正法三摩地。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在佛会中。而此菩萨摩诃萨。已能修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观见五蕴自性皆空。尔时尊者舍利子。承佛威神。前白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法门。乐欲修学者。当云何学。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告尊者舍利子言。汝今谛听为汝宣说。若善男子善女人。乐欲修学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法门者。当观五蕴自性皆空。何名五蕴自性空耶。所谓即色是空即空是色。色无异于空。空无异于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此一切法如是空相。无所生。无所灭。无垢染。无清净。无增长。无损减。舍利子。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无眼识界。乃至无意界。无意识界。无无明。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无所得。亦无无得。舍利子。由是无得故。菩萨摩诃萨。依般若波罗蜜多相应行故。心无所著。亦无挂碍。以无著无碍故。无有恐怖。远离一切颠倒妄想。究竟圆寂。所有三世诸佛。依此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应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广大明。是无上明。是无等等明。而能息除一切苦恼。是即真实无虚妄法。诸修学者。当如是学我今宣说般若波罗蜜多大明曰:怛他唵誐帝誐帝播啰誐帝播啰僧誐帝冒提莎贺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若能诵是般若波罗蜜多明句。是即修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尔时世尊。从三摩地安详而起。赞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汝所说。如是如是。般若波罗蜜多。当如是学。安详而起。赞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汝所说。如是如是。般若波罗蜜多。当如是学。佛说此经已。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并诸苾刍。乃至世间天人阿修罗乾闼婆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
2023-08-01 18:28:591

般若菠萝蜜多心经属于大乘佛法吗?

看下这 也许对你有帮助!http://baike.baidu.com/view/34628.htm
2023-08-01 18:29:3610

菠萝蜜多心经怎么念?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正确读音: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xīn jīng。《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有时也称《般若波罗蜜心经》,为《金刚经》降伏其心篇,简称《心经》。全经只有一卷,260字,属于《大品般若经》中600余卷中的一节。佛教典籍中关于抄写、持诵《心经》而得善报、增福慧的故事有很多。历代帝王、将相、高僧大德、书法家、文学家,大多崇尚写经,而其中写得最多的,便是这部《心经》。今将日本古写经的八个版本以飨各位书友,可管窥唐人法度。古来认为读此经可以了解般若经类的基本精神。该经曾有过七种汉译本。 较为有名的是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和唐朝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主要思想:此经文旨,原出于大部《般若经》内有关舍利子的各品,即是秦译《大品般若》的〈序〉〈奉钵〉〈习应〉〈往生〉〈叹度〉五品(《大品般若》卷一至卷二),唐译《大般若经》第二分初〈缘起〉〈欢喜〉〈观照〉〈无等等〉四品(《大般若经》卷四○一至卷四○五)。各品所说的内容是佛和舍利子问答般若行的意义、功德,此经即从其中撮要单行。般若的深层含义:般若既是佛教思想,也是哲学思想,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和思辨模式,尤其值得我们了解和关注。正是由于般若的存在,使佛教成为人类历史中几乎是唯一的一种最终并不承认“神”的宗教。
2023-08-01 18:30:041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意思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白话译文)观自在菩萨修持般若法门,当功夫达到深入而纯熟时,其智慧如同明镜,万物尽现其中,其智慧如同太阳当空,万物尽能普照。这个时候,作为物质的色境和随境的感受,因感受而生起的思想和内心的意志取向及针对世间所有万物的认知活动和观念等五蕴,在般若智慧的观照下,无不显现本有的空相。由于相空。从而去除了一切妄念;由于去除了妄念,从而不生烦恼,不起业惑,因而得以度脱一切灾难与苦厄。舍利子啊!作为物质界的色本来就与空没有什么区别,那作为世间一切存在的本来之相,那作为存在之底蕴的空也与任何物质形式没有什么不同。其实,从现象反映本质的角度看,色就是空;从本质依托现象的角度看,空就是色。进一步就可以了解五蕴中的受、想、行、识也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受就是空,空就是色,想就是空,空就是想,行就是空,空就是想,识即是空,空即是识。舍利子!这世间一切事物和现象就是诸法,这一切的本相就是空,既不会产生,也不会消亡,既不会被垢染,也不是清净的,既不能增长,也不能减损。空是从无始以来便无动作、无变异、无生灭的。空原本寂然,是无法在时间序列上加以分别区别的。所以,从根本上看,这个空中没有物质之色,并没有感受、想念、意志和意识,也没有作为认知活动依据的六种官能,即没有眼耳鼻舍身意六根所指代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和知觉;也不存在需要与六根的感应相对应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即形象、声音、气味、滋味、软硬冷热等以及一切可以成为思想对象的一切事物;也没有六种作为认知官能的根器,也没有六种作为认知对象的尘境,也没有作为认知所得的六种意识。这就是从眼界开始起,直到意识界才结束的十八界。不仅空中没有十八界,也没有十二因缘;既没有从无明开始直到老死而再生的生命系列,也没有超越生死的老死尽这一最终环节;不仅没有十二因缘,也没有认识人生本质,超越生命局限行的四谛道理,也即没有知苦、断集、修道、证灭的圣教实践过程;没有根本的般若智慧,也没有凭籍此智慧要把握的任何东西。由于并不存在智慧要把握的对象真理,所以菩萨修行就要实证这一无所得的境地,这也就是依止般若波罗蜜多修行法门的本意。因为依止般若波罗蜜多,无所不了,所以心中任运自在,不再有牵挂滞碍;因为没有牵挂滞碍,所以不再有恐怖畏惧,远离一切如在梦中的关于事物的颠倒想,离弃了关于众生所处境地的虚妄幻想,达到了究竟的涅盘境地。十方三世的一切佛世尊,也都是这样,因为依止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法门,才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由此可见,般若波罗蜜多是神妙而不可思议的诸佛之母,是破除生死无明障碍的光明之师,是无与伦比的至尊至上的总持法门,它能解除世间一切众生的苦难,它与作为一切诸法的真实而不虚妄的空相是不二而没有分别的,所以,在这里宣说般若波罗蜜多智慧度脱生死的总持法门,就宣说如下的咒语: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2023-08-01 18:3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