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请大家提供建安七子的资料和逸事以及著名诗文(和翻译)

2023-08-02 17:37:00
共3条回复
南yi

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指东汉末建安时期曹氏父子之外的七位著名诗人。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期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录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家人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来投奔曹操,地位发生了变化,才有了安定、富贵的生活。他们多视曹操为知已,想依赖他干一番事业。故尔他们的诗与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中,又号“邺中七子。”宋严羽《沧浪诗话》:“建安体,汉末年号,曹子建父子及邺中七子之诗。”这一时期,三曹、七子、蔡琰等人并出,诗风“慷惯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词逐貌,唯取昭晰之能。”(《文心雕龙·明诗》)后世称这种风格为“建安风骨”、“汉魏风骨”,又称为“建安体。”北齐邢邵《广平王碑文》:“方见建安之体,复用正始之音。”“七子”中,各人又都有并称。曹植与王粲、刘桢并称“曹王”、“曹刘”。南朝肖纲《与湘东王书》:“远则扬马、曹王,近则潘陆、颜谢。”钟嵘《诗品》:“昔曹刘殆文章之圣。”王荣与刘桢并称“王刘”。胡应麒《诗薮·内篇》:“王刘以降,敷衍成篇。”

孔融(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中平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与中丞不合,托病辞归。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献帝初平元年(190),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兴平二年(195),刘备表荐他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袁绍之子袁谭攻青州,孔融只身出奔,妻子被俘。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在许昌,不满曹操雄诈,多所乖忤,被奏免官。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终为曹操所忌,枉状构罪,下狱弃市。

孔融是东汉末年一代名儒,继蔡邕为文章宗师,亦擅诗歌。魏文帝曹丕悬赏征募他的文章(《后汉书·孔融传》),誉为建安七子之首,叹为"扬(雄)、班(固)俦也"(《典论·论文》)。文章以议论为主,内容大抵为申张教化,宣扬仁政,荐贤举能,评论人物,多针对时政直抒己见,颇露锋芒,个性鲜明。在艺术上,文句整饬,辞采典雅富赡,引古论今,比喻精妙,气势充沛。《荐祢衡疏》力荐青年才士祢衡,要求"令衡以褐衣召见",称赞祢衡"忠果正直,志怀霜雪,见善若惊,疾恶若仇",盛夸他"飞辩骋辞,溢气坌涌,解疑释结,临敌有余";《与曹公论盛孝章书》引经据典,反复论证,从人情友道、宰相惜贤等方面讽谕曹操解救被孙权围困的盛孝章,义不容辞;至于讽刺曹丕纳袁熙妻为妾,比喻为"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与曹公书》);嘲弄曹操远征乌桓,可以把从前"肃慎氏不贡□矢,丁零盗苏武牛羊"一并查究;反对曹操禁酒,则发怪论说"尧非千钟,无以建太平;孔非百觚,无以堪上圣"(《难曹公表制酒禁书》)等;都可见文如其人,以才气取胜。所以曹丕论其文"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词,以至乎杂以嘲戏"(《典论·论文》)。

孔融诗今存5首。《临终诗》抒泄忠悃孤愤之情:"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靡辞无忠诚,华繁竟不实。"风格与无名氏古诗相近。题一作《折杨柳行》(《北堂书钞》)卷一百五十八),亦可见当时古诗与乐府五言往往相混。其六言诗 3首叙汉末董卓作乱及曹操迁许史事,为咏史一类,而语言通俗,叙史简明。此外,《古文苑》载有孔融《杂诗》2首,但《文选》李善注引屡作李陵诗,真伪莫定。而其诗亦近无名氏古诗一类,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系入《李陵录别诗》。

孔融著述,《隋书·经籍志》载《孔融集》9卷,已散佚。今存其集都是明、清人辑本,通行本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孔少府集》 1卷。孔融文又见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其诗又见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全汉诗》和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

汉末大名士——孔融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这是旧时为学童开蒙的基础教材《三字经》中的一段话,如今的青年人对它大约是陌生的。这里所说的四岁让梨的孩童就是东汉末年的大名士孔融。

孔融(153-208),字文举,汉末鲁国人,孔子的二十世孙。父亲孔宙,做过太山都尉。孔融少时成名,几次辞谢了州郡的辟举,于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后汉书·孔融传》,以下引文凡未另注明者均出此传),开始步入仕途。因出任北海(东汉郡国名,治所在今山东昌乐西)相颇有政声,时人又称他为“孔北海”。建安年间,孔融先后担任将作大匠、少府、太中大夫等职。这时曹操专权,他与曹操政治上颇有分歧,每多乖忤,终于在建安十三年(208)被曹操所杀。孔融生值汉室之乱,历经桓、灵、少、献四朝,一生“负其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终因书生气太足、锋芒太露而不见容于当权者。然而孔融生性耿介,扬善嫉恶,不仅名重当时,“海内英俊皆信服之”,而且很受后人称誉:“懔懔焉,皜皜焉,其与琨玉秋霜比质可也。”那么,这位汉末大名士的性格和为人究竟如何呢?

从神童到名士

《后汉书·本传》称孔融“幼有异才”。又据《融家传》记载,孔融兄弟七人,他排行第六。在他四岁时,每次兄弟们一起食梨,哥哥们都拿大的,他却总是拣小的。家中大人问他缘故,他回答说:“我小儿,法当取小者。”为此,他受到孔氏宗族的夸赞。十岁那一年,孔融随父亲来到首都洛阳,当时河南尹李膺名声极大,“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后汉书·李膺传》)。但是他“不妄接宾客”,不是当世名人和通家都不获接见。而孔融还是个孩子,却偏要见见李膺,他对李府守门者说:“我是李君通家子弟,请通报。”李膺请他进来后问他道:“高明(称对方的敬词)祖、父与仆有恩旧乎?”孔融答道:“然。先君孔子与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义而相师友,则融与君累世通家。”在座的人听了无不惊叹他小小年纪如此聪慧,是个“异童”(《世说新语·言语》注引《融别传》)。李膺也称赞他将来“必为伟器。”

三年后,父亲亡故,孔融居家守丧。他此时好学勤读,博涉该览,渐为州里所重。东汉桓灵之际,党锢之祸迭起,宦官把持朝政,蔽塞言路,打击异己,在朝野大肆搜捕诛杀正直之士。当时山阳张俭为中常侍(宦官首领)侯览所怨,被迫四处亡命。张俭因与孔融之兄孔褒有旧,逃避到孔家,恰巧孔褒外出,只有十六岁的孔融在家。张俭见他年少,起初不信任他,孔融说:“兄长虽然在外,难道我就不能为你做些什么吗?”于是把张俭藏在了家中。不料事情泄露,孔融与其兄孔褒一同被捕入狱,兄弟二人争死,郡县疑不能决,只好呈请上司处理,结果上面下诏问了孔褒之罪,孔融反倒因而声名显扬了。当时平原的陶丘洪、陈留的边让都是一时俊秀,孔融与二人齐名,成了当时的大名士。

孔融虽然是“大圣之后”,又在时事动乱的年代成了名士,也曾自许大志,表示要济危靖难,匡扶汉室,但他却缺乏政治识见与匡济大才。在任北海相期间,他的主要政绩是在建立学校、表显儒术、荐举贤良、吊死问生等方面,至于说到用兵打仗,这位大名士可就出尽洋相了。他在北海曾多次被黄中起义军和哀绍的人马所围困,以至于“不能保障四境,弃郡而去”(《三国志·崔琰传》注引《九州春秋》)。一次他在都昌被黄巾军管亥部所困,多亏刘备派兵救援才解围而去。又一次在建安元年,袁绍之子袁谭率兵把孔融围在青州,一连数月,城内守兵只剩下百十来人,形势危在旦夕,而孔融却“凭几安坐,读书议论自若”(同前)。结果只落得“城坏众亡”,自己仅以身免,妻子儿女全都做了俘虏。一方面由于自视过高,议论不切实际,另一方面又因为所任非才,这样,在豪强纷争、群雄割据的东汉末年,孔融虽然“不肯碌碌如平居郡守”(同前),但终究是无所建树,充其量只能做个名士而已。

荐举贤良 诱益后进

孔融一方面高才倨傲,自以为“当时豪俊皆不能及”(《九州春秋》),另一方面也颇具知人之贤。他宽容好士,有谁当面指出他的缺点,他在背后便要称道这个人的优点;如果了解别人的才能而未加荐举,就认为是自己的过失;其余哪怕有一毫之善者,也无不受到他的礼遇。正因为如此,他历官期间,“荐达贤士,多所奖进”。在北海时,他先后荐举了彭璆、王修、邴原等人,又表请朝廷为当时著名大儒郑玄在故里高密特立“郑公乡”。孔融做太中大夫时,每日宾客盈门,他感慨地说:“坐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

孔融这种“喜诱益后进”的作风是始终不渝的,晚年任职少府时,还向曹操竭力推荐吴国名士盛孝章。他在《论盛孝章书》中十分同情“困于孙氏”、“孤危愁苦”的老友,慨叹“海内知识,零落殆尽”。希望曹操能向贤士伸出援助之手,大有“残年哭知己”之感(谢翱《西台哭所思》)。建安元年,孔融结识了比自己小二十岁的祢衡。祢衡也是一位嵚崎磊落之士,他恃才刚傲,疾恶如仇,唯独与同他性格相投的孔融、杨修友善,而孔融也非常赏识祢衡的德才,上书给曹操称道他“淑质贞亮,英才卓荦。……忠果正直,志怀霜雪”(《荐祢衡表》)。但就是这样一位年轻的很有才华的建安作家,终于因为性格狂傲,不容于当世,而过早地招致了杀身之祸。祢衡的死,无疑是预示了孔融命运的结局。

跌荡放言 刚直见杀

东汉末年,时局动荡,社会思潮渐趋解放,儒家思想已经不能完全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了。孔融虽然身为圣裔,自幼习儒,但由于时代风气的影响,再加上他耿介豪纵的性格,其言论行为常有出格之处,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孔融时常不穿官服,不戴头巾,便装出行。在孔融心中,所谓孝道也是不足守的,他甚至说:“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物寄瓶中,出则离矣。”这种离经叛道的言论,谁能想到竟然出自他这位孔圣人的子孙之口呢?我们再联系到当时汉代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什么王祥卧冰、郭巨埋儿等无稽之谈不断见诸正史,那么,我们不得不佩服孔融的胆识了。

孔融是当时比较正直的士族代表人物之一,他刚直耿介,一生傲岸。早年刚刚踏入仕途,他就初露锋芒,纠举贪官,“陈对罪恶,言无阿挠。”董卓操纵朝廷废立时,他又每每忤卓之旨,结果由虎贲中郎将左迁为议郎。后来在许昌,孔融又常常发议论或写文章攻击嘲讽曹操的一些措施。太尉杨彪因与袁术有姻亲,曹操迁怒于彪,打算杀他。孔融知道后,顾不得穿朝服就急忙去见曹操,劝说他不要横杀无辜,以免失去天下人心。并且声称:“你如果杀了杨彪,我孔融明天就撩起衣服回家,再也不做官了。”(《三国志·崔琰传》注引《续汉书》)由于孔融的据理争辩,杨彪才得免一死。建安九年,曹操攻下邺城,其子曹丕纳袁绍儿媳甄氏为妻,孔融知道后写信给曹操说:“武王伐纣,以姐己赐周公。”曹操不明白这是对他们父子的讥刺,还问此事出何经典,孔融回答道:“以今度之,想当然耳。”当时连年用兵,又加上灾荒,军粮十分短缺,曹操为此下令禁酒,孔融又一连作书加以反对。对于孔融的一再与自己作梗,曹操是早怀嫉恨的,只因当时北方形势还不稳定,而孔融的名声又太大,不便对他怎样。到了建安十三年,北方局面已定,曹操在着手实施他的统一大业的前夕,为了排除内部干扰,开始对孔融下手了。他授意丞相军谋祭酒路粹诬告孔融“欲规(谋划)不轨”,又曾与祢衡“跌荡放言”。罪状就是孔融以前发表的关于父母子女关系的那段言论。这样,在建安十三年八月,孔融被弃市,妻子儿女同时遇害。

孔融的死固然很大原因是他自己造成的,但与曹操的妒贤害能也不无关系。今天为曹操翻案的人无不称道他的爱贤、求贤、用贤,然而同时也忽略了曹操有时不免心胸狭窄,妒忌贤才、扼杀贤才的另一面。曹操的诛戮孔融、杨修、崔琰、华佗,以及借刀杀祢衡,不都是最明显的例证吗?

“体气高妙”“杂以嘲戏”的文章

孔融不仅是个名士,也是个文学家,被曹丕列为“建安七子”之一(见《典论·论文》)。他死后,曹丕曾为他募集遗文共二十五篇。但这为数有限的遗文,后世又有所散佚,大多只是片断流传,其中诗歌仅存八首。就其传世的作品来看,他的散文胜于诗歌。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俦也。”在对他作出较高评价的同时,也指出了其不足之处。孔融散文的特色是以文笔的犀利诙谐见长的,前面提到过的孔融嘲讽曹操父子的书信可以略见一斑。他的两篇《难曹公表制禁酒书》也具有强烈的讽刺性。前篇历数古代哲王圣贤、文臣武将因酒成事,建立功业,得出“由是观之,酒何负于政哉”的结论。第二篇更是极尽讽刺揶揄之能事,曹操说酒可以亡国,非禁不可,孔融反唇相讥道:也有因妇人失天下的,何以不禁婚姻?临了干脆一针见血地揭出曹操的老底:“疑但惜谷耳,非以亡王为戒也。”孔融在文中强词夺理,反对禁酒是毫无道理的,只能借以显示他跌宕的性格和犀利的笔锋,这或许就是曹丕批评他“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的原因吧。

孔融的散文除了以上特色之外,也不乏深沉委婉的风致,如前文提到的那篇有名的《论盛孝章书》。总起来看,他的散文讲究辞藻的华美和字句的对称,具有浓重的骈俪气息,这是孔融有别于同时其他作家的地方。同时人们指出他的文章“体气高妙”,“奋笔直书,以气运词”(刘师培《中古文学史讲义》),这又体现了建安时期文学创作的共同风尚。

与散文相比较,孔融的诗歌显得逊色。其《杂诗》第二首抒写幼子夭折的悲痛,哀婉动人,不失为当时抒情诗中较好的作品。

孔融诗歌中较有认识价值的是他的《临终诗》,诗中悲愤地揭露了“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的社会现实,因为他被杀的罪名多半出于郗虑、路粹等人的深文周纳。在封建社会里,一切正直刚傲、不阿权贵的人士大约总免不了蒙冤遭害的不幸命运。“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毕。”这声调固然是悲观绝望的,但它毕竟是孔融对黑暗现实发出的最后控诉。

陈琳(?~217)

汉魏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字孔璋。广陵射阳(今江苏淮安市楚州区东南)人。生年无确考,惟知在“建安七子”中比较年长,约与孔融相当。汉灵帝末年,任大将军何进主簿。何进为诛宦官而召四方边将入京城洛阳,陈琳曾谏阻,但何进不纳,终于事败被杀。董卓肆恶洛阳,陈琳避难至冀州,入袁绍幕。袁绍使之典文章,军中文书,多出其手。最著名的是《为袁绍檄豫州文》,文中历数曹操的罪状,诋斥及其父祖,极富煽动力,建安五年(200),官渡一战,袁绍大败,陈琳为曹军俘获。曹操爱其才而不咎,署为司空军师祭酒,使与阮瑀同管记室。后又徙为丞相门下督。建安二十二年(217),与刘桢、应玚、徐干等同染疫疾而亡。

陈琳诗、文、赋皆能。诗歌代表作为《饮马长城窟行》,描写繁重的劳役给广大人民带来的苦难,颇具现实意义。全篇以对话方式写成,乐府民歌的影响较浓厚,是最早的文人拟作乐府诗作品之一。散文除《为袁绍檄豫州文》外,尚有《为曹洪与世子书》等。他的散文风格比较雄放,文气贯注,笔力强劲,所以曹丕有“孔璋章表殊健”(《又与吴质书》)的评论。辞赋代表作有《武军赋》,颂扬袁绍克灭公孙瓒的功业,写得颇为壮伟,当时亦称名篇。又《神武赋》是赞美曹操北征乌桓时军容之盛的,风格与《武军赋》相类。陈琳在汉魏间动乱时世中三易其主,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他对功名的热衷。这种热衷也反映在他的作品中。与“七子”其他人相比,他的诗、赋在表现“立德垂功名”一类内容上是较突出的。

陈琳著作,据《隋书·经籍志》载原有集10卷,已佚。明代张溥辑有《陈记室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王粲字:仲宣生卒:177-217(41岁)

籍贯 [兖州]山阳高平 [今山东邹县]

容貌 貌寝而体弱通侻

官至 侍中

家族资料 父亲 王谦

相关人物 蔡邕 刘表 刘琮 曹操 张机

曾效力过的势力 魏 刘表|琮

王粲 - 简明历史传记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三国时曹魏名臣,也是著名文学家。其祖为汉朝三公。献帝西迁时,王粲徙至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后到荆州依附刘表。刘表以王粲其人貌不副其名而且躯体羸弱,不甚见重。刘表死后。王粲劝刘表次子刘琮,令归降于曹操。曹操辟王粲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魏国始建宗庙,王粲与和洽、卫觊、杜袭同拜侍中。其时旧制礼仪废弛,朝内正要兴造制度,故使王粲与卫觊等典其事。王粲强记默识,善算术行文;着诗、赋、论、议垂六十篇,其中〈七哀诗〉、〈登楼赋〉等皆为名作,有《王侍中集》。与鲁国孔融、北海徐干、广陵陈琳、陈留阮瑀、汝南应玚、东平刘桢,合称「建安七子」。建安二十二年卒,享年四十一岁。

王粲 - 简明演义传记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三国时曹魏名臣,也是著名文学家。王粲幼时往见左中郎将蔡邕,蔡邕见而奇之,倒屣以相迎。王粲强记默识,善算术行文;一次与友人共行,读道边石碑,观一遍而背诵之,不失一字。又曾观人下围棋,其局乱,王粲复为重置,不误一道。后到荆州依附刘表,刘表以其为上宾。刘表死后,王粲劝刘表次子刘琮,令归降于曹操。曹操至荆州,王粲赐爵关内侯。魏国始建宗庙,王粲与和洽、卫觊、杜袭同拜侍中,共议尊曹操为「魏王」;后因中书令荀攸谏止不行而后忧死,其议遂罢。

王粲的历史评价

◆陈寿评曰:「昔文帝、陈王以公子之尊,博好文采,同声相应,才士并出,惟粲等六人最见名目。 粲特处常伯之官,兴一代之制,然其冲虚德宇,未若徐干之粹也。」(《三国志魏书二十一王卫二刘传》)

◆「今之文人,鲁国孔融、广陵陈琳、山阳王粲、北海徐干、陈留阮瑀、汝南应玚、东平刘桢,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自以骋骐骥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粲长于辞赋。干时有逸气,然非粲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三国志魏书二十一王卫二刘传》引《典论》)

◆钟嵘评魏侍中王粲:「其源出于李陵。发愀怆之词,文秀而质羸。在曹、刘间,别构一体。方陈思不足,比魏文有余。 」(《诗品》)

◆白居易《题文集柜》诗:「身是邓伯道,世无王仲宣。只应分付女,留与外孙传。」

徐干(170~217),汉魏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字伟长。北海郡(今山东昌乐附近)人。少年勤学,潜心典籍。汉灵帝末,世族子弟结党权门,竞相追逐荣名,徐干闭门自守,穷处陋巷,不随流俗。建安初,曹操召授司空军师祭酒掾属,又转五官将文学。数年后,因病辞职,曹操特加旌命表彰。后又授以上艾长,也因病不就。建安二十二年(217)二月,瘟疫流行,□亦染疾而亡。

徐干一生,以"清玄体道"著称。在创作方面,则以诗、赋、散文见长。

诗歌今存 3篇,都是五言诗。《室思》为拟思妇词,共六章,写丈夫远行后妻子在家的忧愁郁结情绪:"端坐而无为,仿佛君容光","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幻想着"安得鸿鸾羽,觏此心中人",同时又担心丈夫在外另有新欢。全诗情致缱绻,堪称佳作,而"思君"二句更为后人推重。《答刘桢》诗,以浑朴的诗句,表现了他与刘桢的诚笃友情。今存徐干作品,没有《公宴》、《斗鸡》之类酬应之作,这也是他有别于其他建安作家之处。

徐干在辞赋方面的名声颇高,他的《玄猿赋》、《漏卮赋》、《橘赋》(以上皆佚)、《圆扇赋》等,曾被曹丕评为"虽张(衡)、蔡(邕)不过也"(《典论·论文》);刘勰也曾把他与王粲一起作为魏之"赋首"而加标举(《《文心雕龙》·诠赋》)。今存作品不足10篇,而且多有残缺。其中《齐都赋》,从残文来看,原先的规模可能相当宏大。

徐干散文,主要有《中论》一书。此书写作主旨是:"常欲损世之有□、益俗之不足,见辞人美丽之文并时而作,曾无阐弘大义、敷散道教、上求圣人之中、下救流俗之昏者,故废诗、赋、颂、铭、赞之文,著《中论》之书二十二篇"(《中论序》)。今存辑本分上、下两卷,上卷10篇,多论述处事原则和品德修养,下卷10篇,大部分论述君臣关系和政治机微,因此,它是一部有关伦理及政治的论集。其思想倾向,大体上遵奉儒家旨趣,多祖述先王、孔、孟之言,同时,也受道家、法家的某些影响。《中论》对时弊有所针砭,不过作者持论比较中庸谨慎,一般不指斥时事,所以显得辞旨邈远,较少锋芒。与同时的仲长统《昌言》相比,其揭露现实矛盾的深刻性和批判的尖锐性,都有所逊色。《中论》的语言比较平实,论证讲求逻辑、条理贯通,还不失为一部较好的论说文专著。它是"建安七子"中今存唯一的专著。

徐干作品,《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 5卷,已佚。明代杨德周辑、清代陈朝辅增《徐伟长集》 6卷,收入《汇刻建安七子集》中。《中论》2卷,《四部丛刊》有影印明嘉靖乙丑青州刊本。

阮瑀(?——212年),字元瑜,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汉魏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所作章表书记很出色,名作有《为曹公作书与孙权》。诗有《驾出北郭门行》,描写孤儿受后母虐待的苦难遭遇,比较生动形象。

年轻时曾受学于蔡邕,蔡邕称他为“奇才”。所作章表书记很出色,当时军国书檄文字,多为阮瑀与陈琳所拟。后徙为丞相仓曹掾属。诗歌语言朴素,往往能反映出一般的社会问题。诗有《驾出北郭门行》,描写孤儿受后母虐待的苦难遭遇。阮瑀的音乐修养颇高,他的儿子阮籍,孙子阮咸皆当时名人,位列“竹林七贤”,妙于音律。明人辑有《阮元瑜集》。

应玚(?--217年),东汉末文学家,字德琏,东汉南顿县(今项城)人。建安七子之一。擅长作赋,有文赋数十篇,代表性诗作《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父名应珣,官至司空掾(掾为古属官之通称)。玚初被魏王曹操任命为丞相掾属,后转为平原侯庶子。曹丕任五官中郎将时,玚为将军府文学(掌校典籍、侍奉文章),著文赋数十篇。诗歌亦见长。

玚处于汉、魏战乱时期,对人民的灾难深感同情,在他的《灵河赋》、《愍骥赋》、《征赋》和《公宴赋》等作品中都有较深刻的反映。这些作品辞情慷慨,深刻反映了汉末社会的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体现了他企盼国家统一的愿望。在魏、晋文学史上,他与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刘桢并称“建安七子”,又因同居邺中(河南省临漳县)亦称“邺中七子”。其传世之作不多,原有集,今散佚。明人辑有《应德琏集》。

刘桢(?~217)汉魏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字公干。东平(今属山东)人。父刘梁,以文学见贵。建安中,刘桢被曹操召为丞相掾属。与曹丕兄弟颇相亲爱。后因在曹丕席上平视丕妻甄氏,以不敬之罪服劳役,后又免罪署为小吏。建安二十二年 (217),与陈琳、徐瑀、应玚等同染疾疫而亡。

刘桢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特别是五言诗创作方面。曹丕就曾说他"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又与吴质书》)。其作品气势激宕,意境峭拔,不假雕琢而格调颇高。他与王粲合称"刘王"。清代刘熙载说"公□气胜,仲宣情胜"(《艺概·诗概》),这是从对比中揭示了二人各自的长处。还有人把他同曹植合称"曹刘",也是从气格方面着眼的。集中体现其风格的是《赠从弟》三首,抒写诗人的胸怀志节,具有悲凉慷慨、高风跨俗的气概。其中第二首:"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怆,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尤为人所称道。刘桢创作的弱点是辞采不够丰富,所以钟嵘说他"气过其文,雕润恨少"(《诗品》上)。他与王粲各有一篇《大暑赋》,在文采上的差异是很明显的。

刘桢作品,《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 4卷、《毛诗义问》10卷,皆已佚。明代张溥辑有《刘公□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看我如此辛苦,追加几分吧

西柚不是西游

量子关系和国际关系

小菜G

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指东汉末建安时期曹氏父子之外的七位著名诗人。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籍、应玚、刘桢。“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

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最早提出"七子"之说的是曹丕。他在《典论·论文》中说:"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籍元瑜、汝南应炀德琏、东平刘桢公□。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

"七子"的生活,基本上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他们在汉末的社会大战乱中,尽管社会地位和生活经历都有所不同,但一般都不能逃脱颠沛困顿的命运。后期他们都先后依附于曹操,孔融任过少府、王粲任过侍中这样的高级官职,其余也都是曹氏父子的近臣。不过,孔融后来与曹操发生冲突,被杀。由于七人归附曹操时间先后不同,所以各人的前后期不存在一个统一的界限。孔融在建安元年(196),徐干、阮籍在建安初,陈琳在建安五年,王粲在建安十三年,刘桢、应炀在建安十三年后。与他们的生活道路相对应,"七子"的创作大体上也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作品多反映社会动乱的现实,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主要作品有王粲《七哀诗》、《登楼赋》,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阮籍《驾出北郭门行》、刘桢《赠从弟》等,都具有现实意义和一定的思想深度;但有些作品情调过于低沉感伤,如阮籍《七哀诗》、刘桢《失题》"天地无期竟"等。后期作品则大多反映他们对曹氏政权的拥护和自己建立功业的抱负,内容多为游宴、赠答等;但有些对曹氏父子的颂扬,带有清客陪臣口吻,显露出庸俗的态度。然而,无论前、后期,"七子"的创作都是积极、健康的内容占着主导地位。

"七子"的创作各有个性,各有独特的风貌。孔融长于奏议散文,作品体气高妙。王粲诗、赋、散文,号称"兼善",其作品抒情性强。刘桢擅长诗歌,所作气势高峻,格调苍凉。陈琳、阮籍,以章表书记闻名当时,在诗歌方面也都有一定成就,其风格的差异在于陈琳比较刚劲有力,阮籍比较自然畅达。徐干诗、赋皆能,文笔细腻、体气舒缓。应炀亦能诗、赋,其作品和谐而多文采。"七子"的创作风格也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这也就是建安文学的时代风格。这种时代风格的具体内容及其形成原因,便是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所说的:"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七子"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们与"三曹"一起,构成建安作家的主力军。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

在诗歌方面,"七子"以写五言诗为主。五言诗是直到东汉后期才兴盛起来的新诗体,桓、灵之世"古诗"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初步成熟。而"七子"的优秀五言之作,写得情采飞扬,变化多致,使五言诗在艺术上更臻于精美。如徐干的《室思》就比同一题材的《青青河畔草》或《冉冉孤生竹》写得细腻深厚。而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阮籍《驾出北郭门行》等都作于汉末战乱发生之前,其写作时间不一定比"古诗"晚,它们在五言诗发展史上的重要性就更加值得重视。

在辞赋方面,"七子"写了大量的小赋,他们在张衡、蔡邕等已经取得的成就基础上,为小赋的进一步繁荣作出了贡献。"七子"的小赋有三点值得注意:①取材范围更加扩大,题材的普通化、日常化进一步冲淡了过去大赋的贵族性质;②反映社会现实的功能更趋加强,直接描写政治事件的作品有所增多;③抒情色彩愈益浓厚。对于"七子"的赋,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曾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也表示了同样的意见,还特别认为王粲、徐干二人是曹魏一代的"赋首",说他们可与宋玉、司马相如、左思、潘岳等并列。

在散文方面,孔融的章表,陈琳、阮籍的书记,徐干、王粲的论说文,在当时都能独树一帜。它们的共同优点就是曹丕所说的"文以气为主"(《典论·论文》),贯注了作者独特的气质。"七子"散文名篇有孔融《荐祢衡疏》、《与曹公论盛孝章书》,陈琳《移豫州檄》、《为曹洪与魏太子书》,阮籍《为曹公作书与孙权》,王粲《务本论》、《荆州文学记官志》等。"七子"散文在形式上有逐步骈化的趋向,尤以孔融、陈琳比较显著。他们的一些作品对偶整饬,又多用典故,成为从汉末到西晋散文骈化过程中的一个不能忽略的环节。

"七子"著作,原集皆已佚,今独存徐干的政治伦理专论《中论》。明代张溥辑有《孔少府集》、《王侍中集》、《陈记室集》、《阮元瑜集》、《刘公□集》、《应德琏休琏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清代杨逢辰辑有《建安七子集》。

相关推荐

建安七子指的是哪七位

建安七子指的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建安七子,是汉建安年间(196年—220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文学成就,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家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来投奔曹操,地位发生了变化,获得了安定、富贵的生活。他们多视曹操为知己,想依赖他干一番事业。故而他们的诗与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中,又号“邺中七子”。建安七子生活的时代背景建安七子生活在东汉末年。在儒家经学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两汉时代,人们对文学的认识多是“依经立义”以教化为中心,重在对文学与政治、伦理及现实的关系等外部规律的研究,而相对忽视了对文学的艺术特质及内部创作规律的研究。不过,儒家思想本不废文学,且汉代处于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儒学在争夺正统的斗争中也表现出某些进步因素,故儒学在汉代较为自由发展时就也提出了一些对文学的看法,接触到文学的特质问题。这里所说的“文学精神的复苏”,就是指文人学者们对文学自身价值和特质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并开始自觉以文学创作抒情言志、表达一己情怀或以之作为精神自娱手段的状况。
2023-08-02 01:18:261

建安七子分别是谁

建安七子分别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1、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文学成就,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2、“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3、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建安七子与“三曹”往往被视作汉末三国时期文学成就的代表。建安七子的创作风格:1、“七子”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们与“三曹”一起,构成建安作家的主力军。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2、“七子”的创作各有个性,各有独特的风貌。孔融长于奏议散文,作品体气高妙。王粲诗、赋、散文号称“兼善”,其作品抒情性强。刘桢擅长诗歌,所作气势高峻,格调苍凉。陈琳、阮瑀,以章表书记闻名当时,在诗歌方面也都有一定成就。3、其风格的差异在于陈琳比较刚劲有力,阮瑀比较自然畅达。徐干诗、赋皆能,文笔细腻、体气舒缓。应玚亦能诗、赋,其作品和谐而多文采。4、“七子”的创作风格也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这也就是建安文学的时代风格。这种时代风格的具体内容及其形成原因,便是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所说的:“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
2023-08-02 01:18:591

建安七子是哪七个人?

孔融 陈琳 王粲 徐干 阮瑀 应玚 刘桢 当然还有曹氏父子曹操 曹丕 曹植
2023-08-02 01:19:1613

建安七子说的是哪七个人 ?

建安七子是很明确的七个人 不存在什么疑问的。你只要打开任意的搜索网站搜一下就知道
2023-08-02 01:20:212

建安七子是谁

  建安七子指的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个人,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文学成就,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   “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七子介绍   王粲,字仲宣。东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徐干,字伟长,“建安七子”之一,主要著作是《中论》曹丕称赞此书"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   阮瑀,字元瑜,“建安七子”之一,所作章表书记很出色,名作有《为曹公作书与孙权》。年轻时曾受学于蔡邕,蔡邕称他为“奇才”。   应玚,字德琏,“建安七子”之一,擅长作赋,代表性诗作《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   孔融,字文举,鲁国人,是东海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同时也是孔子第二十世孙子。代表作是《荐祢衡表》,其六言诗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张溥辑有《孔北海集》。   陈琳,字孔璋,汉末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刘桢,字公干,东汉名士,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于诗歌、特别是五言诗创作方面。存诗十五首,《赠从弟》三首为代表作
2023-08-02 01:20:291

建安七子指的是

建安七子,是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期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录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家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来投奔曹操,地位发生了变化,才有了安定、富贵的生活。他们多视曹操为知己,想依赖他干一番事业。故尔他们的诗与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中,又号“邺中七子”。  “七子”中,各人又都有并称。曹植与王粲、刘桢并称“曹王”、“曹刘”。南朝肖纲《与湘东王书》:“远则扬马、曹王,近则潘陆、颜谢。”钟嵘《诗品》:“昔曹刘殆文章之圣。”王荣与刘桢并称“王刘”。胡应麒《诗薮·内篇》:“王刘以降,敷衍成篇。”  建安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光辉灿烂的时期,“俊才云蒸,作家辈出”,各种文体得到发展,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东汉王朝处在大分裂、大动荡、军阀混战中,在文学上却放射出绚丽的异彩。这是与当时社会各方面的因素有关的。
2023-08-02 01:20:385

建安七子是指哪七个人

建安七子是汉建安年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当中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建安七子擅长写作,对诗、赋、散文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建安七子的作品大都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建安七子王粲(177-217),字仲宣,东汉末文学家,微山县两城人,少有才名。徐干(171-217),字伟长,山东潍坊市人,少年勤学,潜心典籍。阮瑀(约165-212),字元瑜,今河南开封人,章表书记出色。应玚(177-217),字德琏,河南省项城市南顿镇人,擅长作赋。孔融(153-208),字文举,山东曲阜人,少有异才,勤奋好学,能诗善文。陈琳,字孔璋,江苏人。刘桢,字公干,宁阳县泗店镇古城村人。
2023-08-02 01:22:021

建安七子指哪几个

建安七子指东汉末建安时期曹氏父子之外的七位著名诗人.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期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录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家人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来投奔曹操,地位发生了变化,才有了安定、富贵的生活.他们多视曹操为知已,想依赖他干一番事业.故尔他们的诗与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中,又号“邺中七子.”宋严羽《沧浪诗话》:“建安体,汉末年号,曹子建父子及邺中七子之诗.”这一时期,三曹、七子、蔡琰等人并出,诗风“慷惯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词逐貌,唯取昭晰之能.”(《文心雕龙·明诗》)后世称这种风格为“建安风骨”、“汉魏风骨”,又称为“建安体.”北齐邢邵《广平王碑文》:“方见建安之体,复用正始之音.”“七子”中,各人又都有并称.曹植与王粲、刘桢并称“曹王”、“曹刘”.南朝肖纲《与湘东王书》:“远则扬马、曹王,近则潘陆、颜谢.”钟嵘《诗品》:“昔曹刘殆文章之圣.”王荣与刘桢并称“王刘”.胡应麒《诗薮·内篇》:“王刘以降,敷衍成篇.”
2023-08-02 01:22:091

建安七子分别是哪几个人

说到竹林七贤,应该都会想到建安七子吧,他们都是在文学上有一定影响的,其中建安七子在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并且建安七子与“三曹”被视作汉末三国时期文学成就的代表,那么建安七子分别是哪几个人?他们都有什么贡献?今天就让族谱网我来讲一讲。 建安七子分别是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他们生活在东汉末年,这七个文学家大体上是代表了建安时期除了曹氏父子外的文学成就的,所以有了“七子”之说,并且还得到了后世的普遍承认。“七子”的称号,是要从曹丕的《典论·论文》说起:“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这七子,除了孔融外,其他六人都是依附于曹操父子旗下的。那么他们都有什么贡献呢?这建安七子在诗歌方面是有一定的贡献的,他们主要是以五言诗为主,这个五言诗是到东汉后期才兴盛起来的新诗体,而“七子”所作的五言是非常优秀的,比如徐干的《室思》就比同一题材的《青青河畔草》或《冉冉孤生竹》写得细腻深厚。另外他们也写了大量的小赋,他们的赋大部分都是选用日常化的东西,反映了更多社会现实,直接描写政治事件,其抒情的色彩也是非常浓厚的。除了诗歌,辞赋外,在散文上也有一定的突出,比如孔融的章表,陈琳、阮瑀的书记,徐干、王粲的论说文,在当时都能独树一帜,其共同的有点就是“文以气为主”。 建安七子在文学史上是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的,当然因为有七个人,所以他们在创作上是各有各的特色的,比如孔融比较擅长奏议散文,作品上体现高妙;然后王粲诗、赋、散文的抒情性是比较强的;刘桢就更加擅长诗歌方面,其气势比较高峻;陈琳、阮瑀是以发表书记闻名的,不过在诗歌方面也有一定的成就。创作上不一样外,他们的风格也是有一定差异的,比如陈琳的风格是刚劲有力的,阮瑀自然畅达,徐干诗、赋皆能,文笔细腻、体气舒缓。应玚亦能诗、赋,其作品和谐而多文采。
2023-08-02 01:22:271

建安七子是哪些人

1、建安七子指东汉末建安时期曹氏父子之外的七位著名诗人,分别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2、“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 3、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其余六家人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来投奔曹操,地位发生了变化,才有了安定、富贵的生活。他们多视曹操为知已,想依赖他干一番事业。
2023-08-02 01:22:341

建安七子是哪七位

建安七子,是汉建安年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这七人是这一时期文学成就的代表者,在后世的书籍中也多有提及介绍。那么本期民族文化,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建安七子是哪七位吧。 陈琳 陈琳,字孔璋,广陵射阳人。汉末着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其生年无确考,惟知在“建安七子”中比较年长,约与孔融相当。汉灵帝末年,其任大将军何进主簿。袁绍失败后,陈琳为曹军俘获,曹操爱其才而不咎,署为司空军师祭酒,使与阮瑀同管记室,后又徙为丞相门下督。 王粲 王粲,字仲宣。东汉末文学家,山阳高平(今微山县两城)人,“建安七子”之一,少有才名。汉献帝初平元年,董卓劫持汉献帝迁长安,王粲之父时任大将军何进长史,其随父西迁,在长安见当时着名学者蔡邕,深为蔡邕所赏识。 徐干 徐干,字伟长,北海人,建安七子之一,少年勤学,潜心典籍。汉灵帝末,世族子弟结党权门,竞相追逐荣名,徐干闭门自守,穷处陋巷,不随流俗。建安初,曹操召授司空军师祭酒掾属,又转五官将文学。数年后,因病辞职,曹操特加旌命表彰。后又授以上艾长,也因病不就。建安二十二年二月,瘟疫流行,其亦染疾而亡。 阮瑀 阮瑀,字元瑜,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建安七子之一,名作有《为曹公作书与孙权》。其年轻时曾受学于蔡邕,蔡邕称他为“奇才”,所作章表书记很出色,当时军国书檄文字,多为阮瑀与陈琳所拟,后徙为丞相仓曹掾属。其诗歌语言朴素,往往能反映出一般的社会问题。 应玚 应玚,字德琏,汉汝南南顿县(今河南省项城市南顿镇)人,建安七子之一。擅长作赋,代表性诗作《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玚初被魏王曹操任命为丞相掾属,后转为平原侯庶子。曹丕任五官中郎将时,玚为将军府文学(掌校典籍、侍奉文章),着文赋数十篇。诗歌亦见长。 孔融 孔融,字文举。鲁国(治今山东曲阜)人。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深厚,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孔融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汉献帝即位后,孔融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 刘桢 刘桢,东汉名士,建安七子之一。字公干,东平宁阳(今宁阳县泗店镇古城村)人。其人博学有才,与魏文帝友善,然后以不敬罪被刑,刑后署吏。刘桢所作五言诗,风格遒劲,语言质朴,重名于世,今有《刘公干集》。
2023-08-02 01:22:411

建安七子是哪些

“建安七子”是指东汉末汉献帝建安年间七位著名文人: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_ ruǎn yǔ 、应 [yīng]_[yáng]、刘桢。因其皆曾居邺城(今河北临漳),亦称“邺中七子”。不过,现代人对“建安七子”的生平事迹,除少数人,如孔融、陈琳外,大多茫然无知了。他们善作文,文采有名于当时及后世。他们后来或被杀,或染疾早逝。他们的作品也大多散佚,仅有后世辑本。孔融的事迹很多,可是最为大众熟知的,可能是我们小时候听的“孔融让梨”的道德伦理故事。在建安前期征战频繁的扰攘乱世中,“建安七子”以或酣畅淋漓,或义正辞严,或恣肆无极的笔锋,给这乱世,增添了一抹浓郁的文采。“七子”以写五言诗为主。五言诗是直到东汉后期才兴盛起来的新诗体,桓、灵之世“古诗”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初步成熟。而“七子”的优秀五言之作,写得情采飞扬,变化多致,使五言诗在艺术上更臻于精美。“七子”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们与“三曹”一起,构成建安作家的主力军。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七子”的创作各有个性,各有独特的风貌。
2023-08-02 01:22:481

什么是建安七子?

建安妻子之建安时期的七名文学家。其中姓陈的有陈琳U0001f91e
2023-08-02 01:22:593

建安七子

谢灵运和曹子建都是大师级的人物,不能说他们俩是“子”了吧
2023-08-02 01:23:078

建安七子介绍

分别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外的优秀作者
2023-08-02 01:23:236

“建安七子”的资料?

建安七子又号邺中七子,是指东汉末年汉献帝年间的七位文学家: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同时代曹丕的《典论·论文》首次将他们相提并论,七子与“三曹”往往被视作三国时期文学成就的代表。 简介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评价:“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曹丕常常与建安七子“行则连舆,止则接席”,孔融被曹操杀后,曹丕仍以重金向天下广征孔融的文章。“建安七子”与“三曹”构成建安作家的主力,对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过贡献。王粲在诗赋上的成就高于其他六人。刘勰《文心雕龙64才略》提到:“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辞少瑕累,摘其诗赋,则七子之冠冕乎。”王粲的哀思最能表现在作品上,其代表就是“七哀诗”与“登楼赋”。最能代表建安文学的精神。王粲《七哀诗》吟道:“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把在乱世的经历见闻,融入于作品之中,留下最真实的记录。七人当中,除孔融外,其他六人都依附于曹操父子旗下。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冬天,北方发生疫病,当时为魏世子的曹丕在第二年给吴质的信中说:“亲故多罗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除孔融、阮瑀早死外,建安七子之中剩余的五人竟然全部死于这次传染病。曹植《说疫气》描述当时疫病流行的惨状说:“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
2023-08-02 01:23:411

建安七子名字口诀是什么?

建安七子名字口诀是空(孔融)城(陈琳)王(王粲)需(徐干)软(阮瑀)硬(应玚)瘤(刘桢)。孔融kǒng róng、陈琳chén lín、王粲wáng càn、徐干xú gàn、阮瑀ruǎn yǔ、应玚yìng yáng、刘桢liú zhēn。建安七子,是汉建安年间(196—220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文学成就,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相关历史:“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家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来投奔曹操,地位发生了变化,获得了安定、富贵的生活。他们多视曹操为知己,想依赖他干一番事业。故而他们的诗与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中,又号“邺中七子”。
2023-08-02 01:23:501

东汉时期的建安七子分别是谁?

建安七子指东汉末建安时期曹氏父子之外的七位著名诗人。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期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录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孔融 孔融,鲁国曲阜人,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他年少时曾让大梨给兄弟,自己取小梨,因此名垂千古,这也就是『孔融让梨』的故事了。早年加入讨伐董卓行列,后来为曹操办事,但因劝阻曹操攻打刘备而被处死。 为建安七子之首,文才甚丰。现存作品只有散文和诗。散文如《荐祢衡表》、《与曹公论盛孝章书》辞藻华丽,骈俪气息较多;《与曹操论禁酒书》则有诙谐意味。其《杂诗》第二首,以白描手法写丧子之痛,哀婉动人。 陈琳(?~217) 汉魏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字孔璋。广陵射阳(今江苏淮安市楚州区东南)人。生年无确考,惟知在“建安七子”中比较年长,约与孔融相当。汉灵帝末年,任大将军何进主簿。何进为诛宦官而召四方边将入京城洛阳,陈琳曾谏阻,但何进不纳,终于事败被杀。董卓肆恶洛阳,陈琳避难至冀州,入袁绍幕。袁绍使之典文章,军中文书,多出其手。最著名的是《为袁绍檄豫州文》,文中历数曹操的罪状,诋斥及其父祖,极富煽动力,建安五年(200),官渡一战,袁绍大败,陈琳为曹军俘获。曹操爱其才而不咎,署为司空军师祭酒,使与阮瑀同管记室。后又徙为丞相门下督。建安二十二年(217),与刘桢、应玚、徐干等同染疫疾而亡。 陈琳诗、文、赋皆能。诗歌代表作为《饮马长城窟行》,描写繁重的劳役给广大人民带来的苦难,颇具现实意义。全篇以对话方式写成,乐府民歌的影响较浓厚,是最早的文人拟作乐府诗作品之一。散文除《为袁绍檄豫州文》外,尚有《为曹洪与世子书》等。他的散文风格比较雄放,文气贯注,笔力强劲,所以曹丕有“孔璋章表殊健”(《又与吴质书》)的评论。辞赋代表作有《武军赋》,颂扬袁绍克灭公孙瓒的功业,写得颇为壮伟,当时亦称名篇。又《神武赋》是赞美曹操北征乌桓时军容之盛的,风格与《武军赋》相类。陈琳在汉魏间动乱时世中三易其主,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他对功名的热衷。这种热衷也反映在他的作品中。与“七子”其他人相比,他的诗、赋在表现“立德垂功名”一类内容上是较突出的。 陈琳著作,据《隋书·经籍志》载原有集10卷,已佚。明代张溥辑有《陈记室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王粲 王粲字:仲宣生卒:177-217(41岁) 籍贯 [兖州]山阳高平 [今山东邹县] 容貌 貌寝而体弱通侻 官至 侍中 家族资料 父亲 王谦 曾效力过的势力 魏 刘表|琮 王粲 - 简明历史传记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三国时曹魏名臣,也是著名文学家。其祖为汉朝三公。献帝西迁时,王粲徙至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后到荆州依附刘表。刘表以王粲其人貌不副其名而且躯体羸弱,不甚见重。刘表死后。王粲劝刘表次子刘琮,令归降于曹操。曹操辟王粲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魏国始建宗庙,王粲与和洽、卫觊、杜袭同拜侍中。其时旧制礼仪废弛,朝内正要兴造制度,故使王粲与卫觊等典其事。王粲强记默识,善算术行文;着诗、赋、论、议垂六十篇,其中〈七哀诗〉、〈登楼赋〉等皆为名作,有《王侍中集》。与鲁国孔融、北海徐干、广陵陈琳、陈留阮瑀、汝南应玚、东平刘桢,合称「建安七子」。建安二十二年卒,享年四十一岁。 王粲 - 简明演义传记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三国时曹魏名臣,也是著名文学家。王粲幼时往见左中郎将蔡邕,蔡邕见而奇之,倒屣以相迎。王粲强记默识,善算术行文;一次与友人共行,读道边石碑,观一遍而背诵之,不失一字。又曾观人下围棋,其局乱,王粲复为重置,不误一道。后到荆州依附刘表,刘表以其为上宾。刘表死后,王粲劝刘表次子刘琮,令归降于曹操。曹操至荆州,王粲赐爵关内侯。魏国始建宗庙,王粲与和洽、卫觊、杜袭同拜侍中,共议尊曹操为「魏王」;后因中书令荀攸谏止不行而后忧死,其议遂罢。 王粲的历史评价 ◆陈寿评曰:「昔文帝、陈王以公子之尊,博好文采,同声相应,才士并出,惟粲等六人最见名目。 粲特处常伯之官,兴一代之制,然其冲虚德宇,未若徐干之粹也。」(《三国志魏书二十一王卫二刘传》) ◆「今之文人,鲁国孔融、广陵陈琳、山阳王粲、北海徐干、陈留阮瑀、汝南应玚、东平刘桢,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自以骋骐骥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粲长于辞赋。干时有逸气,然非粲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三国志魏书二十一王卫二刘传》引《典论》) ◆钟嵘评魏侍中王粲:「其源出于李陵。发愀怆之词,文秀而质羸。在曹、刘间,别构一体。方陈思不足,比魏文有余。 」(《诗品》) ◆白居易《题文集柜》诗:「身是邓伯道,世无王仲宣。只应分付女,留与外孙传。」 徐干 徐干(171年—217年),字伟长,东汉时期北海(今山东潍坊市)人,建安七子之一。 少年勤学,潜心典籍。当时的州郡牧慕徐干才名“礼命蹊躇,连武欲致之”。他以“轻官忽禄,不耽世荣。”谢绝。建安初年,曹操召授司空军师祭酒掾属,又转五官将文学。徐干本人擅长辞赋,能作诗,其五言诗妙绝当时。其主要著作是《中论》,当时曹丕称赞此书“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与吴质书》)。其《玄猿赋》、《漏卮赋》、《橘赋》、《圆扇赋》……等,曾被曹丕评为“虽张(张衡)﹑蔡(蔡邕)不过也”(《典论·论文》) 阮瑀 阮瑀(?——212年),字元瑜,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汉魏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所作章表书记很出色,名作有《为曹公作书与孙权》。诗有《驾出北郭门行》,描写孤儿受后母虐待的苦难遭遇,比较生动形象。 年轻时曾受学于蔡邕,蔡邕称他为“奇才”。所作章表书记很出色,当时军国书檄文字,多为阮瑀与陈琳所拟。后徙为丞相仓曹掾属。诗歌语言朴素,往往能反映出一般的社会问题。诗有《驾出北郭门行》,描写孤儿受后母虐待的苦难遭遇。阮瑀的音乐修养颇高,他的儿子阮籍,孙子阮咸皆当时名人,位列“竹林七贤”,妙于音律。明人辑有《阮元瑜集》。 应玚 应玚(?--217年),东汉末文学家,字德琏,东汉南顿县(今项城)人。建安七子之一。擅长作赋,有文赋数十篇,代表性诗作《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父名应珣,官至司空掾(掾为古属官之通称)。玚初被魏王曹操任命为丞相掾属,后转为平原侯庶子。曹丕任五官中郎将时,玚为将军府文学(掌校典籍、侍奉文章),著文赋数十篇。诗歌亦见长。 玚处于汉、魏战乱时期,对人民的灾难深感同情,在他的《灵河赋》、《愍骥赋》、《征赋》和《公宴赋》等作品中都有较深刻的反映。这些作品辞情慷慨,深刻反映了汉末社会的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体现了他企盼国家统一的愿望。在魏、晋文学史上,他与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刘桢并称“建安七子”,又因同居邺中(河南省临漳县)亦称“邺中七子”。其传世之作不多,原有集,今散佚。明人辑有《应德琏集》。 刘桢 刘桢(?~217)汉魏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字公干。东平(今属山东)人。父刘梁,以文学见贵。建安中,刘桢被曹操召为丞相掾属。与曹丕兄弟颇相亲爱。后因在曹丕席上平视丕妻甄氏,以不敬之罪服劳役,后又免罪署为小吏。建安二十二年 (217),与陈琳、徐瑀、应玚等同染疾疫而亡。 刘桢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特别是五言诗创作方面。曹丕就曾说他"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又与吴质书》)。其作品气势激宕,意境峭拔,不假雕琢而格调颇高。他与王粲合称"刘王"。清代刘熙载说"公□气胜,仲宣情胜"(《艺概·诗概》),这是从对比中揭示了二人各自的长处。还有人把他同曹植合称"曹刘",也是从气格方面着眼的。集中体现其风格的是《赠从弟》三首,抒写诗人的胸怀志节,具有悲凉慷慨、高风跨俗的气概。其中第二首:"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怆,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尤为人所称道。刘桢创作的弱点是辞采不够丰富,所以钟嵘说他"气过其文,雕润恨少"(《诗品》上)。他与王粲各有一篇《大暑赋》,在文采上的差异是很明显的。 刘桢作品,《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 4卷、《毛诗义问》10卷,皆已佚。明代张溥辑有《刘公□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2023-08-02 01:24:171

魏晋时期的建安七子是那几位?

完全同意楼上的看法。
2023-08-02 01:24:285

建安七子人名读音

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2023-08-02 01:24:463

建安七子记忆顺口溜是什么呢?

建安七子记忆顺口溜是:空(孔融)城(陈琳)王(王粲)需(徐干)软(阮瑀)硬(应玚)瘤(刘桢)。建安七子,是汉建安年间(196年—220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1、孔融能诗善文,为“建安七子”之一。魏文帝曹丕称其文“扬(扬雄)、班(班固)俦也。”其散文锋利简洁;六言诗则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张溥辑有《孔北海集》。2、王粲善属文,其诗赋为建安七子之冠,又与曹植并称“曹王”。著《英雄记》,《三国志》记王粲著诗、赋、论、议近60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文集十一卷。明人张溥辑有《王侍中集》。3、陈琳(?-217年),字孔璋,广陵射阳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生年无确考,惟知在“建安七子”中比较年长,约与孔融相当。4、徐干(170-217年),字伟长,北海郡剧县(今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朱里镇会泉庄)人。东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诗人,“建安七子”之一。5、阮瑀(约165—212年),字元瑜,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市尉氏县)人,是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阮瑀所作章表书记很出色,当时军国书檄文字,多为阮瑀与陈琳所拟。6、应玚初被魏王曹操任命为丞相掾属,后转为平原侯庶子。曹丕任五官中郎将时,应玚为将军府文学。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应玚卒于疫疾。7、刘桢(?―217年),字公干,东平宁阳(今山东宁阳县泗店镇古城村)人。东汉末年名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尚书令刘梁孙子。
2023-08-02 01:24:531

建安七子是哪几个人 其中学位最高的是谁

王粲 孔融 应烊 陈琳 徐干 刘贞 阮瑀
2023-08-02 01:25:243

建安三杰和建安七子,分别是谁?

曹操,曹丕,曹植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2023-08-02 01:25:312

"建安之杰"与"七子之冠冕"分别指谁

建安七子之冠冕——王粲 --建安之杰——谢眺
2023-08-02 01:25:404

建安七子怎么记忆

非常感谢~~
2023-08-02 01:25:5812

建安七子有哪几个?

孔融(153 - 208),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字文举,鲁(今山东曲阜)人。孔子二十世孙。“七子”中,他年辈最高,政治态度与其他6人不同。献帝时任北海(山东寿光)相,世称孔北海,又任少夫、大中大夫等职。为人不拘小节,恃才负气,刚正不阿。因非议曹操,被杀。其散文辞藻华丽,多用骈句,但能以气运词,有新变化。曹丕《典论·论文》称他:“体气高妙,有过人着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词。”代表作《论盛孝章书》和《荐祢衡表》,都显示这种特色。诗仅存7首,其中《杂诗·岩岩钟山首》写远大怀抱,情辞慷慨;《远送新行客》写丧子的悲痛,情致哀婉,都富有抒情色彩。 应玚(? -- 二一七年)字德琏,汝南(今河南汝南县东南)人。擅长作赋,有文赋数十篇,代表性诗作《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音调悲切。建安七子之一。 徐干(一七一年 -- 二一七年)字伟长,北海(今山东潍坊市)人。主要著作是《中论》,曹丕称赞此书『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与吴质书》)其情诗《室思》也写的一往情深。建安七子之一。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建安七子之一。初依刘表,后归曹操,官至魏国侍中。他以诗赋见长,多悲凉情调。有《王侍中集》。 陈琳(?-217)字孔璋,广陵(今江苏江都)人。曾经为袁绍掌管过书记,后归附曹操。“建安七子”之一,今存诗四首。有《陈记室集》。 刘桢(?-217)字公干,东汉东平(今属山东)人。为曹操丞相掾属。其诗风格劲挺,不重雕饰, 曹丕曾称赞他的五言诗“妙绝时人”。今存诗十五首。有《刘公干集》。建安七子之一。 阮瑀(? -- 二一二年)字符瑜,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所作章表书记很出色,名作有《为曹公作书与孙权》。诗有《驾出北郭门行》,描写孤儿受后母虐待的苦难遭遇,比较生动形象。
2023-08-02 01:26:241

建安风骨,三曹七子指的是谁?

曹操,曹丕,曹植
2023-08-02 01:26:433

建安七子

  王粲字仲宣,山阳郡高平县人,是东汉末年大将军何进的长史。汉献帝迁都长安后,王粲也迁移到长安,左中郎将蔡邕对王粲的才华感到惊异,极为赏识。   王粲17岁时,就被司徒所征召,朝廷任命他为黄门侍郎。因为当时长安的局势很混乱,他辞去职位,离开长安到荆州去投奔刘表。可是刘表因为王粲相貌丑陋,身体衰弱,一直不太重用他。刘表死后,曹操攻占荆州,王粲劝说刘表的儿子刘琼归附曹操。于是曹操就任命王粲为丞相椽,还赐给他关内侯的爵位。曹操在汉水之滨举行宴会,王粲分析天下俊杰,并举杯祝贺曹操旗开得胜,效法周文王礼贤下士。   后来,曹操又提升王粲为军谋祭酒。魏国建立以后,调任侍中。王粲学问渊博,见多识广,有问必答。在当时混乱的时局中,旧的礼制都废弃了,后来新订立的制度,经常由王粲掌管。   王粲记忆力惊人。曾有一回王粲和友人同行,读道旁碑文,才一过目,友人便问他:“现在您能把它背出来吗?”王粲回答说:“能。”居然一字不漏地把碑文背诵了出来。又有一次,王粲看人家下围棋,棋局搅乱了,王粲就替他们把棋子按照原来的局势摆好。下棋的人都不相信,就摆了另一局棋,用巾帕盖上,然后叫王粲重新在另一个空的棋盘上照样摆出来,两局棋相互对照,竟然不误一子。   他精于作算术,又善于写文章,提起笔来一挥而就,不需要改一个字,以致人们认为他是预先构思好的。即使再加以精心推敲,也不能写得更好了。他著有诗、赋,论、议等文章将近六十篇。   建安二十一年,王粲跟随曹操东征孙吴。建安二十二年春,因病死于途中,那时他只有四十一岁。   徐斡是司空府军谋祭酒的僚属,担任五宫中郎将文学的职务。   陈琳以前是何进的主簿,当时何进想要消灭众宦官,何太后不同意,何进就召集各地的勇猛的将领,叫他们一齐领兵向京师进军,想以此威胁太后。陈琳劝阻何进,何进不采纳他的意见,最终自取其祸。后来陈琳避难到冀州,袁绍派他主管写文章的事。袁绍父子失败以后,陈琳归顺了曹操。曹操对他说:“你以前为袁绍写檄文声讨我,罗列我的罪状也就罢了,憎恨坏人到他本人就够了,如何还要牵连到我的父亲、祖父呢?”陈琳连连认罪,曹操因爱他的才,也就不再追究他的罪责。   阮r年轻时跟着蔡邕学习。建安中,都尉曹洪想要派他担任掌书记的职务,阮r不同意,最后仍没有屈服。后来曹操用陈琳、阮r二人一起作了司空军谋祭酒,掌管记室。当时军国中的各种书信、文告,都是陈琳,阮r二人所写。以后调陈琳担任了统帅手下直属部队的将领,阮r做了仓曹的属官。应、刘桢分别被曹操征召,做了丞相府的属官。应调任平原侯庶子,后来又任五官将义学之职。刘祯因犯了不敬罪而被判刑,在刑满释放以后,仍回官署任职。他们每人都写过文、赋数十篇。   阮踽于建安十七年逝世。徐斡、陈琳、应砀、刘桢于建安二十二年先后去世。那一年发生瘟疫,徐斡、陈琳、应砀、刘桢等几个人,一下子都去世了。   徐伟长却既有文才又有好的名节,清心寡欲,不慕荣利,不爱虚名。他著有《中论》二十余篇,都是立论有据,文采雅致,足以流传后世。   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代孙子。他的曾祖父孔尚,做过巨鹿太守。他的父亲孔宙,做过太山都尉。孔融从小便有出众的才干,当时河南尹李膺名气很大,他关照门下要有选择地通报宾客的求见,不是当时的名贤和世交的子孙,一概不见。   孔融十余岁时,很想看看李膺是怎么样的人,就到了李膺的家门,对管门的说:“我是李先生的通家子孙。”当李膺会见孔融时,就问道:“您的祖辈,曾与我家有交往吗?”孔融说:“是的。我的先人孔子与先生的先人李老君因有一样的德义而相互作为师友,那么,我与先生是代代的世交啊!”在座的人对他感到惊奇,都说:“这是与众不同的孩子啊!”稍后,太中大夫陈炜来了,同座的人把刚才所发生的事告诉他,陈炜说:“小时候聪慧,长大了不一定就突出。”孔融回答说:“就拿你刚才所讲的话看,先生小时候,岂不是很聪明的吗!”李膺大笑,回头对孔融说:“您长大了,一定会成为能任大事的人才。”   融说:“您长大了,一定会成为能任大事的人才。”   这些文人,鲁国的孔融、广陵的陈琳、山阳的王粲、北海的徐斡,陈留的阮r、汝南的应、东平的刘桢等七个人,学问很广博,无所不学,文辞能创新,从不因袭,都凭着自己的才能创作。他们象驰骋千里的骏马,在文坛上并驾齐驱,后世称之为“建安七子”。 青蛙小牛鸭子鹦鹉狐狸灰狼考研逃犯古代玄武门
2023-08-02 01:27:071

建安七子是哪七个人

建安七子指东汉末建安时期曹氏父子之外的七位著名诗人。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瑒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期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录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家人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来投奔曹操,地位发生了变化,才有了安定、富贵的生活。他们多视曹操为知已,想依赖他干一番事业。故尔他们的诗与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中,又号“邺中七子。”宋严羽《沧浪诗话》:“建安体,汉末年号,曹子建父子及邺中七子之诗。”这一时期,三曹、七子、蔡琰等人并出,诗风“慷惯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词逐貌,唯取昭晰之能。”(《文心雕龙·明诗》)后世称这种风格为“建安风骨”、“汉魏风骨”,又称为“建安体。”北齐邢邵《广平王碑文》:“方见建安之体,复用正始之音。”“七子”中,各人又都有并称。曹植与王粲、刘桢并称“曹王”、“曹刘”。南朝肖纲《与湘东王书》:“远则扬马、曹王,近则潘陆、颜谢。”钟嵘《诗品》:“昔曹刘殆文章之圣。”王荣与刘桢并称“王刘”。胡应麒《诗薮·内篇》:“王刘以降,敷衍成篇。”
2023-08-02 01:27:152

建安七子中每个人都擅长做什么

同意一楼的
2023-08-02 01:28:153

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有谁

1、曹操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曹操曾担任东汉丞相,后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2、孔融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为孔子的二十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3、王粲王粲(177年-217年2月17日),字仲宣。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微山两城镇)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太尉王龚曾孙、司空王畅之孙。4、徐干徐干(170年-217年),字伟长,山东寿光人,汉末文学家、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以诗、辞赋、政论著称。代表作:《中论》《答刘桢》《玄猿赋》。著作有《中论》,对历代统治者和文学者影响深远。5、曹植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生于东武阳(今山东莘县,一说鄄城),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建安文学
2023-08-02 01:28:211

建安七子具体指哪七个人?他们对诗赋散文作出过什么贡献?

孔融、王粲、刘桢 ,徐干、陈琳、 阮瑀、应玚、这些人是建安七子,他们在文学上的造诣是比较高的,有许多优秀的作品,推动了文学的发展。
2023-08-02 01:29:035

东汉时期的建安七子分别是谁?

建安七子指东汉末建安时期曹氏父子之外的七位著名诗人。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期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录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孔融 孔融,鲁国曲阜人,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他年少时曾让大梨给兄弟,自己取小梨,因此名垂千古,这也就是『孔融让梨』的故事了。早年加入讨伐董卓行列,后来为曹操办事,但因劝阻曹操攻打刘备而被处死。 为建安七子之首,文才甚丰。现存作品只有散文和诗。散文如《荐祢衡表》、《与曹公论盛孝章书》辞藻华丽,骈俪气息较多;《与曹操论禁酒书》则有诙谐意味。其《杂诗》第二首,以白描手法写丧子之痛,哀婉动人。 陈琳(?~217) 汉魏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字孔璋。广陵射阳(今江苏淮安市楚州区东南)人。生年无确考,惟知在“建安七子”中比较年长,约与孔融相当。汉灵帝末年,任大将军何进主簿。何进为诛宦官而召四方边将入京城洛阳,陈琳曾谏阻,但何进不纳,终于事败被杀。董卓肆恶洛阳,陈琳避难至冀州,入袁绍幕。袁绍使之典文章,军中文书,多出其手。最著名的是《为袁绍檄豫州文》,文中历数曹操的罪状,诋斥及其父祖,极富煽动力,建安五年(200),官渡一战,袁绍大败,陈琳为曹军俘获。曹操爱其才而不咎,署为司空军师祭酒,使与阮瑀同管记室。后又徙为丞相门下督。建安二十二年(217),与刘桢、应玚、徐干等同染疫疾而亡。 陈琳诗、文、赋皆能。诗歌代表作为《饮马长城窟行》,描写繁重的劳役给广大人民带来的苦难,颇具现实意义。全篇以对话方式写成,乐府民歌的影响较浓厚,是最早的文人拟作乐府诗作品之一。散文除《为袁绍檄豫州文》外,尚有《为曹洪与世子书》等。他的散文风格比较雄放,文气贯注,笔力强劲,所以曹丕有“孔璋章表殊健”(《又与吴质书》)的评论。辞赋代表作有《武军赋》,颂扬袁绍克灭公孙瓒的功业,写得颇为壮伟,当时亦称名篇。又《神武赋》是赞美曹操北征乌桓时军容之盛的,风格与《武军赋》相类。陈琳在汉魏间动乱时世中三易其主,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他对功名的热衷。这种热衷也反映在他的作品中。与“七子”其他人相比,他的诗、赋在表现“立德垂功名”一类内容上是较突出的。 陈琳著作,据《隋书·经籍志》载原有集10卷,已佚。明代张溥辑有《陈记室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王粲 王粲字:仲宣生卒:177-217(41岁) 籍贯[兖州]山阳高平 [今山东邹县] 容貌 貌寝而体弱通侻 官至 侍中 家族资料 父亲 王谦 曾效力过的势力 魏 刘表|琮 王粲- 简明历史传记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三国时曹魏名臣,也是著名文学家。其祖为汉朝三公。献帝西迁时,王粲徙至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后到荆州依附刘表。刘表以王粲其人貌不副其名而且躯体羸弱,不甚见重。刘表死后。王粲劝刘表次子刘琮,令归降于曹操。曹操辟王粲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魏国始建宗庙,王粲与和洽、卫觊、杜袭同拜侍中。其时旧制礼仪废弛,朝内正要兴造制度,故使王粲与卫觊等典其事。王粲强记默识,善算术行文;着诗、赋、论、议垂六十篇,其中〈七哀诗〉、〈登楼赋〉等皆为名作,有《王侍中集》。与鲁国孔融、北海徐干、广陵陈琳、陈留阮瑀、汝南应玚、东平刘桢,合称「建安七子」。建安二十二年卒,享年四十一岁。 王粲- 简明演义传记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三国时曹魏名臣,也是著名文学家。王粲幼时往见左中郎将蔡邕,蔡邕见而奇之,倒屣以相迎。王粲强记默识,善算术行文;一次与友人共行,读道边石碑,观一遍而背诵之,不失一字。又曾观人下围棋,其局乱,王粲复为重置,不误一道。后到荆州依附刘表,刘表以其为上宾。刘表死后,王粲劝刘表次子刘琮,令归降于曹操。曹操至荆州,王粲赐爵关内侯。魏国始建宗庙,王粲与和洽、卫觊、杜袭同拜侍中,共议尊曹操为「魏王」;后因中书令荀攸谏止不行而后忧死,其议遂罢。 王粲的历史评价 ◆陈寿评曰:「昔文帝、陈王以公子之尊,博好文采,同声相应,才士并出,惟粲等六人最见名目。 粲特处常伯之官,兴一代之制,然其冲虚德宇,未若徐干之粹也。」(《三国志魏书二十一王卫二刘传》) ◆「今之文人,鲁国孔融、广陵陈琳、山阳王粲、北海徐干、陈留阮瑀、汝南应玚、东平刘桢,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自以骋骐骥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粲长于辞赋。干时有逸气,然非粲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三国志魏书二十一王卫二刘传》引《典论》) ◆钟嵘评魏侍中王粲:「其源出于李陵。发愀怆之词,文秀而质羸。在曹、刘间,别构一体。方陈思不足,比魏文有余。 」(《诗品》) ◆白居易《题文集柜》诗:「身是邓伯道,世无王仲宣。只应分付女,留与外孙传。」 徐干 徐干(171年—217年),字伟长,东汉时期北海(今山东潍坊市)人,建安七子之一。 少年勤学,潜心典籍。当时的州郡牧慕徐干才名“礼命蹊躇,连武欲致之”。他以“轻官忽禄,不耽世荣。”谢绝。建安初年,曹操召授司空军师祭酒掾属,又转五官将文学。徐干本人擅长辞赋,能作诗,其五言诗妙绝当时。其主要著作是《中论》,当时曹丕称赞此书“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与吴质书》)。其《玄猿赋》、《漏卮赋》、《橘赋》、《圆扇赋》……等,曾被曹丕评为“虽张(张衡)﹑蔡(蔡邕)不过也”(《典论·论文》) 阮瑀 阮瑀(?——212年),字元瑜,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汉魏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所作章表书记很出色,名作有《为曹公作书与孙权》。诗有《驾出北郭门行》,描写孤儿受后母虐待的苦难遭遇,比较生动形象。 年轻时曾受学于蔡邕,蔡邕称他为“奇才”。所作章表书记很出色,当时军国书檄文字,多为阮瑀与陈琳所拟。后徙为丞相仓曹掾属。诗歌语言朴素,往往能反映出一般的社会问题。诗有《驾出北郭门行》,描写孤儿受后母虐待的苦难遭遇。阮瑀的音乐修养颇高,他的儿子阮籍,孙子阮咸皆当时名人,位列“竹林七贤”,妙于音律。明人辑有《阮元瑜集》。 应玚 应玚(?--217年),东汉末文学家,字德琏,东汉南顿县(今项城)人。建安七子之一。擅长作赋,有文赋数十篇,代表性诗作《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父名应珣,官至司空掾(掾为古属官之通称)。玚初被魏王曹操任命为丞相掾属,后转为平原侯庶子。曹丕任五官中郎将时,玚为将军府文学(掌校典籍、侍奉文章),著文赋数十篇。诗歌亦见长。 玚处于汉、魏战乱时期,对人民的灾难深感同情,在他的《灵河赋》、《愍骥赋》、《征赋》和《公宴赋》等作品中都有较深刻的反映。这些作品辞情慷慨,深刻反映了汉末社会的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体现了他企盼国家统一的愿望。在魏、晋文学史上,他与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刘桢并称“建安七子”,又因同居邺中(河南省临漳县)亦称“邺中七子”。其传世之作不多,原有集,今散佚。明人辑有《应德琏集》。 刘桢 刘桢(?~217)汉魏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字公干。东平(今属山东)人。父刘梁,以文学见贵。建安中,刘桢被曹操召为丞相掾属。与曹丕兄弟颇相亲爱。后因在曹丕席上平视丕妻甄氏,以不敬之罪服劳役,后又免罪署为小吏。建安二十二年 (217),与陈琳、徐瑀、应玚等同染疾疫而亡。 刘桢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特别是五言诗创作方面。曹丕就曾说他"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又与吴质书》)。其作品气势激宕,意境峭拔,不假雕琢而格调颇高。他与王粲合称"刘王"。清代刘熙载说"公□气胜,仲宣情胜"(《艺概·诗概》),这是从对比中揭示了二人各自的长处。还有人把他同曹植合称"曹刘",也是从气格方面着眼的。集中体现其风格的是《赠从弟》三首,抒写诗人的胸怀志节,具有悲凉慷慨、高风跨俗的气概。其中第二首:"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怆,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尤为人所称道。刘桢创作的弱点是辞采不够丰富,所以钟嵘说他"气过其文,雕润恨少"(《诗品》上)。他与王粲各有一篇《大暑赋》,在文采上的差异是很明显的。 刘桢作品,《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 4卷、《毛诗义问》10卷,皆已佚。明代张溥辑有《刘公□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2023-08-02 01:29:512

建安七子指的是哪七个?

孔融 陈琳 王粲 徐干 阮瑀 应玚 刘桢
2023-08-02 01:29:592

魏晋时期“建安七子”是当时文学的代表人物,他们分别是谁?

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是当时的代表性人物。
2023-08-02 01:30:1011

建安七子记忆顺口溜

建安七子顺口溜:“空(孔融)城(陈琳)王(王粲)需(徐干)软(阮瑀)硬(应玚)瘤(刘桢)”来记忆。建安七子简介:1、孔融孔融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孔融让梨的故事代表着中华民族谦让的传统美德,而孔融也是这样一个人,不仅年少有才,而且勤奋好学,后来担任过北军中候,名声显赫,不过最终因为触犯了曹操而被杀死。2、陈琳陈琳虽然没有考进过进士,但是文化水平依旧非常高,曾经担任过何进大将军的主簿。陈琳曾经劝阻过何进,让他不要将四方边奖召回进程,但是何进没有采纳,最终何进被杀,而陈琳一路逃亡董卓追捕,加入了曹操的麾下,不过后来感染了瘟疫而死亡。3、王粲王粲的父亲是何进将军的长史,因此王粲也算是官二代,文化水平从小就不差,后来深受蔡邕赏识。曹操大军南下,他深受曹操的赏识,被封官加爵,留下了许多的文化书籍。4、徐干徐干少年时期开始就非常爱学,其他的世族弟子都在追求名利的时候,他闭门自守,不随俗流,潜心专研文学。后来被曹操赏识,可惜命不好,染上了疾病死亡了。5、阮瑀阮瑀在年轻的时候受学于蔡邕,被蔡邕称为奇才,当时有许多的军国书檄文字都是阮瑀和陈琳所编写。阮瑀的诗歌非常朴素,能反映出社会问题,文学造诣很高。6、应玚应玚非常善于作赋,《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是他的代表作,被曹操任命为丞相掾属,写过许多文章,被曹操所喜爱,因此也广为流传。7、刘祯刘祯是东汉名士,博学多才,和魏文帝交好,曾经写出过许多五言诗,风格遒劲,语言质朴,后来因为不敬导致被处刑,但是依旧没有停止创作。后来和陈琳、徐干、应玚一样,感染了疾病死亡。
2023-08-02 01:30:561

建安七子是谁

  1、建安七子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2、建安七子,是汉建安年间(196—220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文学成就,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   3、“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家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来投奔曹操,地位发生了变化,获得了安定、富贵的生活。他们多视曹操为知己,想依赖他干一番事业。故而他们的诗与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中,又号“邺中七子”。
2023-08-02 01:31:261

建安七子是指哪七个人

建安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建安七子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建安七子与三曹往往被视作汉末三国时期文学成就的代表。七子的创作大体上也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作品多反映社会动乱的现实,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u2022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家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来投奔曹操,地位发生了变化,获得了安定、富贵的生活。他们多视曹操为知己,想依赖他干一番事业。故而他们的诗与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中,又号邺中七子。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建安七子与三曹往往被视作汉末三国时期文学成就的代表。
2023-08-02 01:31:331

建安七子有哪些

建安七子有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璃、应玚、刘桢。“七子”以写五言诗为主。五言诗是直到东汉后期才兴盛起来的新诗体,桓、灵之世“古诗”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初步成熟。而“七子”的优秀五言之作,写得情采飞扬,变化多致,使五言诗在艺术上更臻于精美。如徐干的《室思》就比同一题材的《青青河畔草》或《冉冉孤生竹》写得细腻深厚。而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阮瑀《驾出北郭门行》等都作于汉末战乱发生之前,其写作时间不一定比“古诗”晚,它们在五言诗发展史上的重要性就更加值得重视。时代背景:建安七子生活在东汉末年。在儒家经学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两汉时代,人们对文学的认识多是“依经立义”以教化为中心,重在对文学与政治、伦理及现实的关系等外部规律的研究,而相对忽视了对文学的艺术特质及内部创作规律的研究。不过,儒家思想本不废文学,且汉代处于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儒学在争夺正统的斗争中也表现出某些进步因素,故儒学在汉代较为自由发展时就也提出了一些对文学的看法,接触到文学的特质问题。此外,道家异端思想在汉代也在不间断地发展着,在经学思想统治较为松弛或逐渐衰微时,一些学者受道家思想影响提出了对文学更有价值的看法。
2023-08-02 01:31:401

建安七子有哪些?

建安七子名字读音:孔融kǒng róng、陈琳chén lín、王粲wáng càn、徐干xú gàn、阮瑀ruǎn yǔ、应玚yìng yáng、刘桢liú zhēn。建安七子,是汉建安年间(196—220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文学成就,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相关历史:“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家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来投奔曹操,地位发生了变化,获得了安定、富贵的生活。他们多视曹操为知己,想依赖他干一番事业。故而他们的诗与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中,又号“邺中七子”。
2023-08-02 01:32:261

建安七子是哪七位?

徐干,孔融,刘桢,
2023-08-02 01:32:454

建安七子是哪七位

  建安七子,是汉建安年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这七人是这一时期文学成就的代表者,在后世的书籍中也多有提及介绍。那么本期民族文化,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建安七子是哪七位吧。   陈琳   陈琳,字孔璋,广陵射阳人。汉末着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其生年无确考,惟知在“建安七子”中比较年长,约与孔融相当。汉灵帝末年,其任大将军何进主簿。袁绍失败后,陈琳为曹军俘获,曹操爱其才而不咎,署为司空军师祭酒,使与阮瑀同管记室,后又徙为丞相门下督。   王粲   王粲,字仲宣。东汉末文学家,山阳高平(今微山县两城)人,“建安七子”之一,少有才名。汉献帝初平元年,董卓劫持汉献帝迁长安,王粲之父时任大将军何进长史,其随父西迁,在长安见当时着名学者蔡邕,深为蔡邕所赏识。   徐干   徐干,字伟长,北海人,建安七子之一,少年勤学,潜心典籍。汉灵帝末,世族子弟结党权门,竞相追逐荣名,徐干闭门自守,穷处陋巷,不随流俗。建安初,曹操召授司空军师祭酒掾属,又转五官将文学。数年后,因病辞职,曹操特加旌命表彰。后又授以上艾长,也因病不就。建安二十二年二月,瘟疫流行,其亦染疾而亡。   阮瑀   阮瑀,字元瑜,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建安七子之一,名作有《为曹公作书与孙权》。其年轻时曾受学于蔡邕,蔡邕称他为“奇才”,所作章表书记很出色,当时军国书檄文字,多为阮瑀与陈琳所拟,后徙为丞相仓曹掾属。其诗歌语言朴素,往往能反映出一般的社会问题。   应玚   应玚,字德琏,汉汝南南顿县(今河南省项城市南顿镇)人,建安七子之一。擅长作赋,代表性诗作《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玚初被魏王曹操任命为丞相掾属,后转为平原侯庶子。曹丕任五官中郎将时,玚为将军府文学(掌校典籍、侍奉文章),着文赋数十篇。诗歌亦见长。   孔融   孔融,字文举。鲁国(治今山东曲阜)人。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深厚,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孔融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汉献帝即位后,孔融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   刘桢   刘桢,东汉名士,建安七子之一。字公干,东平宁阳(今宁阳县泗店镇古城村)人。其人博学有才,与魏文帝友善,然后以不敬罪被刑,刑后署吏。刘桢所作五言诗,风格遒劲,语言质朴,重名于世,今有《刘公干集》。
2023-08-02 01:33:011

建安七子是指哪七个人

建安七子是汉建安年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当中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建安七子擅长写作,对诗、赋、散文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建安七子的作品大都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建安七子 王粲(177-217),字仲宣,东汉末文学家,微山县两城人,少有才名。徐干(171-217),字伟长,山东潍坊市人,少年勤学,潜心典籍。 阮瑀(约165-212),字元瑜,今河南开封人,章表书记出色。应玚(177-217),字德琏,河南省项城市南顿镇人,擅长作赋。 孔融(153-208),字文举,山东曲阜人,少有异才,勤奋好学,能诗善文。陈琳,字孔璋,江苏人。刘桢,字公干,宁阳县泗店镇古城村人。
2023-08-02 01:33:081

建安七子有哪些?

建安时期的著名作家,除“三曹”以外,还有孔融、陈琳、王粲、徐斡、阮瑀、应场、刘桢等七人,世称“建安七子”。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中,又号“邺中七子。”“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孔融(153~208),字文举,汉末鲁国人,孔子的二十世孙,建安七子之首。因曾出任北海(东汉郡国名)相颇有政声,时人又称他为“孔北海”。现存诗歌5首。陈琳(?~217),字孔璋,广陵(今江苏江都)人,《饮马长城窟》为他的诗歌代表作。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在七子中成就最高。他的《七哀诗》和《登楼赋》最能代表建安文学的精神。徐干(171~217),字伟长,北海(今山东潍坊市)人。主要著作是《中论》。阮璃(?~212),字符瑜,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所作章表书记很出色,名作有《为曹公作书与孙权》。诗有《驾出北郭门行》,描写孤儿受后母虐待的苦难遭遇,比较生动形象。应场(?~217),字德琏,汝南(今河南汝南县东南)人。擅长作赋,有文赋数十篇,代表性诗作《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音调悲切。刘桢(?~217),字公干,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人。今存诗15首,《赠从弟》三首为其代表作。
2023-08-02 01:33:251

建安七子是哪些人

  1、建安七子指东汉末建安时期曹氏父子之外的七位著名诗人,分别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2、“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   3、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其余六家人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来投奔曹操,地位发生了变化,才有了安定、富贵的生活。他们多视曹操为知已,想依赖他干一番事业。
2023-08-02 01:33:321

建安七子分别是谁?

建安七子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_、应_、刘桢。建安七子,是汉建安年间(196年—220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_、应_、刘桢。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文学成就,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_元瑜,汝南应_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_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家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来投奔曹操,地位发生了变化,获得了安定、富贵的生活。他们多视曹操为知己,想依赖他干一番事业。故而他们的诗与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中,又号“邺中七子”。
2023-08-02 01:33:4113

建安七子名词解释

建安七子是汉末建安(献帝年号)时期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和刘桢七人的合称。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文学成就,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建安七子与“三曹”往往被视作汉末三国时期文学成就的代表。建安七子生活在东汉末年。在儒家经学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两汉时代,人们对文学的认识多是“依经立义”以教化为中心,重在对文学与政治、伦理及现实的关系等外部规律的研究,而相对忽视了对文学的艺术特质及内部创作规律的研究。建安七子的成就建安七子以写五言诗为主。五言诗是直到东汉后期才兴盛起来的新诗体,桓、灵之世“古诗”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初步成熟。而“七子”的优秀五言之作,写得情采飞扬,变化多致,使五言诗在艺术上更臻于精美。如徐干的《室思》就比同一题材的《青青河畔草》或《冉冉孤生竹》写得细腻深厚。而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阮瑀《驾出北郭门行》等都作于汉末战乱发生之前,其写作时间不一定比“古诗”晚,它们在五言诗发展史上的重要性就更加值得重视。
2023-08-02 01:34:281

建安七子的具体资料

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期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录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家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来投奔曹操,地位发生了变化,才有了安定、富贵的生活。他们多视曹操为知己,想依赖他干一番事业。故尔他们的诗与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今邯郸临漳)中,又号“邺中七子”。 孔融(153-208) 孔融字文举,其实家学渊源,他是孔子的二十世孙,鲁国曲阜人,后来为曹操所用。他年少时曾让大梨给兄弟,自己取小梨,因此名垂千古,这也就是『孔融让梨』的故事了。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中平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与中丞不合,托病辞归。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献帝初平元年(190),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兴平二年(195),刘备表荐他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袁绍之子袁谭攻青州,孔融只身出奔,妻子被俘。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在许昌,不满曹操雄诈,多所乖忤,被奏免官。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终为曹操所忌,枉状构罪,下狱弃市。孔融为建安七子之首,文才甚丰。现存作品只有散文和诗。散文如《荐祢衡表》、《与曹公论盛孝章书》辞藻华丽,骈俪气息较多;《与曹操论禁酒书》则有诙谐意味。其《杂诗》第二首,以白描手法写丧子之痛,哀婉动人。 陈琳(? -- 217) 字孔璋,广陵(今江苏江都)人,为建安七子之一,生年无确考,惟知在“建安七子”中比较年长,约与孔融相当。汉灵帝末年,任大将军何进主簿。何进为诛宦官而召四方边将入京城洛阳,陈琳曾谏阻,但何进不纳,终于事败被杀。董卓肆恶洛阳,陈琳避难至冀州,入袁绍幕。袁绍使之典文章,军中文书,多出其手。最著名的是《为袁绍檄豫州文》,文中历数曹操的罪状,诋斥及其父祖,极富煽动力,建安五年(200),官渡一战,袁绍大败,陈琳为曹军俘获。曹操爱其才而不咎,署为司空军师祭酒,使与阮瑀同管记室。后又徙为丞相门下督。建安二十二年(217),与刘桢、应玚、徐干等同染疫疾而亡。擅长章奏书记。《饮马长城窟》为他的诗歌代表作,假借秦代筑长城故事,揭露当时繁重的徭役给民间带来的苦难,尤为深刻。 王粲(177-217) 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人,为建安七子之一,王粲幼时往见左中郎将蔡邕,蔡邕见而奇之,倒屣以相迎。王粲强记默识,善算术行文;一次与友人共行,读道边石碑,观一遍而背诵之,不失一字。又曾观人下围棋,其局乱,王粲复为重置,不误一道。后到荆州依附刘表,刘表以其为上宾。刘表死后,王粲劝刘表次子刘琮,令归降于曹操。曹操至荆州,王粲赐爵关内侯。魏国始建宗庙,王粲与和洽、卫觊、杜袭同拜侍中,共议尊曹操为「魏王」;后因中书令荀攸谏止不行而后忧死,其议遂罢。 在七子中属他的成就最高。他的《七哀诗》和《登楼赋》最能代表建安文学的精神。《七哀诗》之一(《西京乱无象》)写他由长安避乱荆州时途中所见饥妇弃子场面,深刻揭示汉末军阀混战造成的惨象及人民深重灾难,使人怵目惊心。《登楼赋》是荆州时登麦城城头所作,主要抒发思乡之情和怀才不遇的愁恨,富于感人力量,是抒情小赋的名篇。 徐干(171-217) 字伟长,北海(今山东潍坊市)人,建安七子之一。少年勤学,潜心典籍。汉灵帝末,世族子弟结党权门,竞相追逐荣名,徐干闭门自守,穷处陋巷,不随流俗。建安初,曹操召授司空军师祭酒掾属,又转五官将文学。数年后,因病辞职,曹操特加旌命表彰。后又授以上艾长,也因病不就。建安二十二年(217)二月,瘟疫流行,亦染疾而亡。主要著作是《中论》,曹丕称赞此书『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与吴质书》)其情诗《室思》也写的一往情深。 阮瑀(?-212) 字元瑜,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建安七子之一。所作章表书记很出色,名作有《为曹公作书与孙权》。诗有《驾出北郭门行》,描写孤儿受后母虐待的苦难遭遇,比较生动形象。年轻时曾受学于蔡邕,蔡邕称他为“奇才”。所作章表书记很出色,当时军国书檄文字,多为阮瑀与陈琳所拟。后徙为丞相仓曹掾属。诗歌语言朴素,往往能反映出一般的社会问题。诗有《驾出北郭门行》,描写孤儿受后母虐待的苦难遭遇。阮瑀的音乐修养颇高,他的儿子阮籍,孙子阮咸皆当时名人,位列“竹林七贤”,妙于音律。明人辑有《阮元瑜集》。 应玚(?-217) 字德琏,汝南(今河南汝南县东南)人,建安七子之一。擅长作赋,代表性诗作《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初被魏王曹操任命为丞相掾属,后转为平原侯庶子。曹丕任五官中郎将时,玚为将军府文学(掌校典籍、侍奉文章),著文赋数十篇。诗歌亦见长。 刘桢(?-217) 字公干,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人,建安七子之一。以文学见贵。建安中,刘桢被曹操召为丞相掾属。与曹丕兄弟颇相亲爱。后因在曹丕席上平视丕妻甄氏,以不敬之罪服劳役,后又免罪署为小吏。建安二十二年 (217),与陈琳、徐干、应玚等同染疾疫而亡。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特别是五言诗创作方面。今存诗十五首,《赠从弟》三首为代表作,言简意明,平易通俗,长于比与。 [编辑本段]【文学成就】 诗歌 七子"以写五言诗为主。五言诗是直到东汉后期才兴盛起来的新诗体,桓、灵之世"古诗"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初步成熟。而"七子"的优秀五言之作,写得情采飞扬,变化多致,使五言诗在艺术上更臻于精美。如徐干的《室思》就比同一题材的《青青河畔草》或《冉冉孤生竹》写得细腻深厚。而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阮瑀《驾出北郭门行》等都作于汉末战乱发生之前,其写作时间不一定比"古诗"晚,它们在五言诗发展史上的重要性就更加值得重视。 辞赋 "七子"写了大量的小赋,他们在张衡、蔡邕等已经取得的成就基础上,为小赋的进一步繁荣作出了贡献。"七子"的小赋有三点值得注意:①取材范围更加扩大,题材的普通化、日常化进一步冲淡了过去大赋的贵族性质;②反映社会现实的功能更趋加强,直接描写政治事件的作品有所增多;③抒情色彩愈益浓厚。对于"七子"的赋,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曾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也表示了同样的意见,还特别认为王粲、徐干二人是曹魏一代的"赋首",说他们可与宋玉、司马相如、左思、潘岳等并列。 散文 孔融的章表,陈琳、阮瑀的书记,徐干、王粲的论说文,在当时都能独树一帜。它们的共同优点就是曹丕所说的"文以气为主"(《典论·论文》),贯注了作者独特的气质。"七子"散文名篇有孔融《荐祢衡疏》、《与曹公论盛孝章书》,陈琳《移豫州檄》、《为曹洪与魏太子书》,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王粲《务本论》、《荆州文学记官志》等。"七子"散文在形式上有逐步骈化的趋向,尤以孔融、陈琳比较显著。他们的一些作品对偶整饬,又多用典故,成为从汉末到西晋散文骈化过程中的一个不能忽略的环节。 作品 "七子"著作,原集皆已佚,今独存徐干的政治伦理专论《中论》。明代张溥辑有《孔少府集》、《王侍中集》、《陈记室集》、《阮元瑜集》、《刘公□集》、《应德琏休琏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清代杨逢辰辑有《建安七子集》。 [编辑本段]【评价】 "七子"的生活,基本上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他们在汉末的社会大战乱中,尽管社会地位和生活经历都有所不同,但一般都不能逃脱颠沛困顿的命运。后期他们都先后依附于曹操,孔融任过少府、王粲任过侍中这样的高级官职,其余也都是曹氏父子的近臣。不过,孔融后来与曹操发生冲突,被杀。由于七人归附曹操时间先后不同,所以各人的前后期不存在一个统一的界限。孔融在建安元年(196),徐干、阮籍在建安初,陈琳在建安五年,王粲在建安十三年,刘桢、应炀在建安十三年后。与他们的生活道路相对应,"七子"的创作大体上也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作品多反映社会动乱的现实,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主要作品有王粲《七哀诗》、《登楼赋》,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阮籍《驾出北郭门行》、刘桢《赠从弟》等,都具有现实意义和一定的思想深度;但有些作品情调过于低沉感伤,如阮籍《七哀诗》、刘桢《失题》"天地无期竟"等。后期作品则大多反映他们对曹氏政权的拥护和自己建立功业的抱负,内容多为游宴、赠答等;但有些对曹氏父子的颂扬,带有清客陪臣口吻,显露出庸俗的态度。然而,无论前、后期,"七子"的创作都是积极、健康的内容占着主导地位。 "七子"的创作各有个性,各有独特的风貌。孔融长于奏议散文,作品体气高妙。王粲诗、赋、散文,号称"兼善",其作品抒情性强。刘桢擅长诗歌,所作气势高峻,格调苍凉。陈琳、阮籍,以章表书记闻名当时,在诗歌方面也都有一定成就,其风格的差异在于陈琳比较刚劲有力,阮籍比较自然畅达。徐干诗、赋皆能,文笔细腻、体气舒缓。应炀亦能诗、赋,其作品和谐而多文采。"七子"的创作风格也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这也就是建安文学的时代风格。这种时代风格的具体内容及其形成原因,便是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所说的:"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七子"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们与"三曹"一起,构成建安作家的主力军。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 [编辑本段]【其他】 建安文学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占据邺城 (今邯郸临漳)后,在中国北部创造了一个以邺城为中心的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曹操倡导“尚刑名”,“尚通脱”,又善属文,爱文士。许多文士在饱经战乱之苦后,如百川赴海,相继奔往邺城,归附到曹氏周围。在这里形成了以“三曹”为领袖,以“七子”为代表的,庞大的邺下文人集团。他们战时大多随军,归来习文作诗,探讨文学,歌功颂德,抒发情怀,写征战之苦,述社会之乱,相互批评、磋商,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发展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建安风骨”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建安”是东汉末年献帝刘协的一个年号,东汉末,董卓乱后,军阀割据,战事频仍。长安、洛阳皆废毁。献帝从长安到洛阳,又被曹操迎接到许昌。这一年(即196年)改兴平为建安元年。 220年,曹操死,献帝禅位于曹丕。建安文学,通常指从汉末到魏初这个时期的文学,但并非仅限于这25年。 建安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光辉灿烂的时期,“俊才云蒸,作家辈出”,各种文体得到发展,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东汉王朝处在大分裂、大动荡、军阀混战中,在文学上却放射出绚丽的异彩。这是与当时社会各方面的因素有关的。
2023-08-02 01:34:432

建安七子详细介绍

孔融 (153-208) 孔融,家学渊源,他是孔子的二十世孙,鲁国曲阜人。他年少时曾让大梨给兄弟,自己取小梨,因此名垂千古,这也就是『孔融让梨』的故事了。早年加入讨伐董卓行列,后来为曹操办事,但因劝阻曹操攻打刘备而被处死。 为建安子子之首,文才甚丰。现存作品只有散文和诗。散文如《荐弥衡表》、《与曹公论盛孝章书》辞藻华丽,骈俪气息较多;《与曹操论禁酒书》则有诙谐意味。其《杂诗》第二首,以白描手法写丧子之痛,哀婉动人。 孔融其实家学渊源,他是孔子的二十世孙,鲁国曲阜人,后来为曹操所用。 陈琳 (? -- 217) 陈琳(? -- 二一七年)字孔璋,广陵(今江苏江都)人,为建安七子之一,擅长章奏书记。《饮马长城窟》为他的诗歌代表作,假借秦代筑长城故事,揭露当时繁重的徭役给民间带来的苦难,尤为深刻。 王粲 (177-217) 王粲子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为建安七子之一,并在七子中成就最高。他的《七哀诗》和《登楼赋》最能代表建安文学的精神。《七哀诗》之一(《西京乱无象》)写他由长安避乱荆州时途中所见饥妇弃子场面,深刻揭示汉末军阀混战造成的惨象及人民深重灾难,使人怵目惊心。《登楼赋》是荆州时登麦城城头所作,主要抒发思乡之情和怀才不遇的愁恨,富于感人力量,是抒情小赋的名篇。 徐干 (171-217) 徐干,字伟长,北海(今山东潍坊市)人,建安七子之一。主要著作是《中论》,曹丕称赞此书『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与吴质书》)其情诗《室思》也写的一往情深。 阮瑀 (?-212) 阮瑀,字符瑜,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建安七子之一。所作章表书记很出色,名作有《为曹公作书与孙权》。诗有《驾出北郭门行》,描写孤儿受后母虐待的苦难遭遇,比较生动形象。 应玚 (?-217) 应玚(? -- 二一七年)字德琏,汝南(今河南汝南县东南)人,建安七子之一。擅长作赋,有文赋数十篇,代表性诗作《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音调悲切。 刘桢 (?-217) 刘桢,字公干,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人,建安七子之一。今存诗十五首,《赠从弟》三首为代表作,言简意明,平易通俗,长于比与。
2023-08-02 01:34:535

建安七子的名字及其读音是什么啊?

建安七子名字读音:孔融kǒng róng、陈琳chén lín、王粲wáng càn、徐干xú gàn、阮瑀ruǎn yǔ、应玚yìng yáng、刘桢liú zhēn。建安七子,是汉建安年间(196—220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文学成就,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相关历史:“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家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来投奔曹操,地位发生了变化,获得了安定、富贵的生活。他们多视曹操为知己,想依赖他干一番事业。故而他们的诗与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中,又号“邺中七子”。
2023-08-02 01:35: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