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生态学报的杂志栏目

2023-08-03 00:24:23
共1条回复
瑞瑞爱吃桃

主要栏目:研究论文、专论与综述、问题讨论、研究简报、学术信息与动态。

生态学报

相关推荐

生态学报与sci比较哪个好一点

生态学报。1、就业方面。生态学报在国内拥有广大的前景,就业岗位多,而sci在国内的需求较少。2、性质不同。《生态学报》是1981年创办的中文学术期刊,半月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生态学学会、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SCI论文,是指被SCI,即科学引文索引所收录的SCI期刊上刊登的学术期刊论文。
2023-08-02 18:18:041

生态学报是一级学报吗

的确是的。生态学报是生态学类的最好的期刊。没有之一。就是第一哦。
2023-08-02 18:18:125

生态学报可以共同一作吗

生态学报的投稿须知上写了,不可以有共同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
2023-08-02 18:18:592

2021版生态学报的综合影响因子

《生态学报》影响因子为3.21,综合影响因子为2.986。生态学报杂志较新的影响因子
2023-08-02 18:19:071

生态学报是一级学报吗

是否是一级学报各高校或中科院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但总体来看,因为《生态毒理学报》创刊的时间较短,影响因子大概1.5左右吧,总体上还没到一级学报的水平。我给你举两个例子lz应该就会明白了,中科院土壤所有两个刊物,一是《土壤通报》一是《土壤》,对应影响因子大概1.9和1.5,一个是一级学报一个是二级学报;中科院生态所也有两个刊物,一是《生态学报》一是《生态学杂志》,对应影响因子大概2.1和1.7,依然一个一级学报一个二级学报。顺便说下,如果是中文期刊的话,是否是一级影响不大,除非你们学校的特殊规定,因为找工作什么的一般都看sci了(博士的话),就是我们现在都很少再发中文的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2023-08-02 18:19:141

生态学报的学术影响

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数据统计分析,目前《生态学报》影响因子为1.669,总被引频次为8956次,连续8年在中国科技期刊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的排序中,位居环境科学/生态学类期刊前列,生物学科被引次数前100名的文章《生态学报》占39篇,体现出了本刊在生态学以及生物学科领域国内一流的研究水平,是我国自然科学颇具影响的学术期刊之一。
2023-08-02 18:19:221

生态学报的报道范围

本刊主要刊载动物、植物、微生物、农业、森林、草地、土壤、海洋、淡水、景观、区域、化学、污染、经济、系统、城市、人类生态等生态学及各分支学科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学术论文,特别欢迎能反映现代生态学发展方向的优秀综述性文章,原创性研究报告和研究简报,生态学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介绍、新书评价及介绍,学术、科研动态及研究机构重点开放实验室介绍等,同时发布成果展出、招生招聘等信息。
2023-08-02 18:19:341

《生态学报》投稿须知中的“隔行排版”怎样设置?

一般情况下用双倍行距即可
2023-08-02 18:19:482

生态学报外审审回什么时候能看到审稿意见

生态学报外审审回一周内能看到审稿意见。生态学报外审审回需要一个月左右出结果,最快的可能在两周左右出,这主要取决于论文评审专家的敬业程度以及时间充裕程度,当比较忙,可能就会拖得时间久一些,都会在答辩的截止日期之前把论文审查意见发给,论文外审时间为一个月左右,时间有长有短,具体时间取决于外审专家的审稿效率。
2023-08-02 18:19:551

生态学报可以双通讯吗?

不可以。《生态学报》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生态学学会、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生态学高级专业学术期刊,本刊不接收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都为学生(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来稿。
2023-08-02 18:20:131

生态学报初审过了有戏吗

生态学报初审过了有戏。根据相关公开信息显示:投稿过初审就是论文的第一个环节的审核通过,就是没有什么大的问题,格式或者内容都符合要求,初审是论文审稿的第一个环节,通常初审是非常容易过,通过初审的论文再进入同行评议,能降低编辑部的开支和工作量,避免浪费审稿专家时间和精力,同时保证期刊质量。一般在论文投稿之后都会经过三个审稿过程,分别是初审,复审,终审这三个环节,通过了这三个审稿环节,论文能成功发表。
2023-08-02 18:20:201

生态学报修改稿要提前多久交稿

一周。生态学报期刊级别是核心期刊,出刊周期为半月刊,期刊创办于1981年,规定报修改稿需要提前一个周左右交,交上去后还要进行审核整改也是需要一些时间,时间太短他们的工作压力会很大,审核整改完成后才可以进行发布。
2023-08-02 18:20:271

生态学报复审怎么这么慢

这样的审核确实是很漫长,因为稿子需要的流程复杂,因为占有权重很大。该催稿时请务必催稿。一审如果超过两周还没有送出去,催!审稿时间超过一个半月,催!至于投回修改稿的时间,我个人觉得完全没必要掐着,毕竟浪费的是自己的时间。一般都会给一个月时间返修,建议视审稿意见多少而定,问题少可以早返回。其次就是关于修改意见的一点看法,审稿人也不是神仙,其意见也有可能不准确,如果对审稿意见有异议要有充分的理由反驳,修改说明多引用相关文献,否则还是老老实实按照意见改。当然一些细枝末节的意见就没必要太强硬了,让怎么改就怎么改。中文只要数据的质和量别太差,别做太烂大街的东西,语言逻辑能够自洽,也不需要什么文笔,基本就能过一审了。此外如果不是两个审稿人都给出退稿意见,录用的几率还是挺大的,因为编辑在对待退稿这件事上慎之又慎,所以不必太杞人忧天。
2023-08-02 18:20:341

生态学报投稿要求,具体到文章标题字体字号,摘要字体字号

生态部的编辑指令,但没有具体的要求标题的字体大小,总结和著名的网站。 科学和技术期刊首次提交的草案进行审查,主要是为了实现清晰,便于审稿审稿人的招聘需求专业排版后的文章。 或者您也可以参考后,在过去的“生态”的格式,一看,其实,标题和摘要的字体大小是不是主要的,重要的参考格式,每个杂志都没有相同的,所以尝试做是一致的贡献者期刊规范的提供者,以避免在随后进行的工作量很大。
2023-08-02 18:20:423

生态学报编辑部上班了吗?

生态学报编辑部上班了。我的年前一个审稿人审回,年后另外一个没反应,给编辑发邮件以后重新换了一个,现在修改稿都已经复审回来处于编辑处理阶段中。相关拓展编辑部:一般是负责报纸刊物的市场调研,选题开发,选题列选,选题报批,约稿,出版合同,审稿,成本开支估算,发稿,审读校样,签发付印样,审读样书,结算稿费等事务的部门。2017年12月1日,《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正式实施,规定编辑部标准英文名为Editorial Office。根据出版方针任务,结合本编辑部所承担的专业,提出长远的选题规划,近期的发稿计划,联系作、译者,组稿,审稿,加工修改稿件,按期发稿,同时还要经常注意与本专业有关的国内外学术界情况,了解出版动态,听取作、译者和读者的反映,培养和提高室内编辑工作人员的思想水平和业务修养。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编辑部
2023-08-02 18:20:491

生态学报英文版初审多长时间?英文版目前是否被SCI收录?

生态学报英文版Acta Ecologica Sinica (International Journal)还不是SCI。如果你想生态学的SCI期刊的话,我可以介绍几本给你:3分边缘的杂志,影响因子变化不大,相对来说,适合咱们中国人投稿journal of chemical ecology 影响因子= 2.657,MedSci指数=6.0540,一审周期平均6个月,命中率95%。basic and applied ecology影响因子= 2.669,MedSci指数=3.8432,一审周期平均2个月,命中率80%。
2023-08-02 18:21:021

生态学报投稿会要原始数据吗

生态学报投稿不会要原始数据。根据查询相关资料显示,论文的原始数据是对论文主要观点的最有力的支撑,但是在投稿时,是默认观点和实验测试的结果是正确的,而不是一定要完全的去验证你的方法,只有在提出需要验证的情况下才需要提供原始数据,其他情况不用。这个在期刊的投稿指南中有说明,没有说明则不需要上传原始数据。
2023-08-02 18:21:091

和哪个容易发表

根本就不是一档次的! 生态学报 好的多!!生态科学很慢,投了三个月没动静,撤稿还用了一个月!!!
2023-08-02 18:21:173

你好,请问你生态学报一天就外审回来了,最后是被拒了?还是啥情况

这个不一定啊。只能说是那个审稿人的效率非常高。还有一种可能是这个审稿人拒绝审稿,也就是说他看不懂你的文章(不是一个方向)。投稿后不要着急啊,耐心等待!
2023-08-02 18:21:251

生态学报上传了修改稿后发现错误

生态学报上传了修改稿后发现错误再修改即可。修改稿上传了还能修改。投稿的论文,需要在编辑进行后续的操作之前进行修改,这样就能完成修改,或者与编辑联系以后由编辑协助修改。而毕业论文则可以与导师商量修改,导师也提交之后则需要与管理部门联系。
2023-08-02 18:21:571

植物生态学报的介绍

《植物生态学报》于 1955 年创刊,是我国生态学领域创刊最早的学术期刊。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中国植物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主管。
2023-08-02 18:22:041

应用生态学报什麽时候给邮递发票

非常抱歉,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因为它没有提供足够的上下文或背景信息来理解问题。请提供更多详细信息,例如您是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回答这个问题,或者您需要了解关于“应用生态学报”邮递发票的什么信息。这样我可以更好地回答您的问题。
2023-08-02 18:22:183

生态学报能不能加急

当然可以的,给加急费即可。
2023-08-02 18:22:252

生态学报文章发表杂志何时能寄过来

请问您是在文章出版后多久收到的纸质版杂志
2023-08-02 18:22:332

生态学报的英文摘要润色证明都包括什么?请各位帮帮忙,急用!

生态学报的编审们是不负责英文摘要的修改的。为了保证文章英文摘要的准确性,要求作者自己找有权威的外籍人士(现在也可找国内英文水平高的人士)帮助修改,润色。你要出具证明,证明你的英文摘要是经过权威人士修改过的。证明中至少要说明两点:一、修改摘要人士的身份(如英美人或是在英美留过学的中国人)和学历,即足以证明其英文水平高的信息。二、修改人的签字声明,证明摘要是他(她)润色的。如果你的文章作者中,刚好有这样的人,简要介绍那位作者的情况就可以了。
2023-08-02 18:22:401

吴凤芝的东北农业大学教授

姓名 : 吴凤芝 任教专业 : 农学-植物生产类在职情况 : 在职性别 : 女所在院系 : 园艺学院所教课程 : 蔬菜高级营养学 ,设施园艺学进展,设施园艺与蔬菜生理生态研究方向 : 设施园艺与蔬菜生理生态和蔬菜安全生产技术 在《园艺学报》、《生态学报》、《中国农业科学》、《土壤学报》、《plant and soil》和《Allelopathy Journal》(SCI)等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论文8篇;副主编全国统编教材1部,主审全国统编教材1部,参编4部,主编校内教材1部,获各类科研奖励4项,其中,黑龙江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和科技进步三等奖各1项,获国家软件著作权1项,申请发明专利2项,实用专利1项。代表性著作 : 《 园艺设施工程学》,主编,校内本科立项教材,东北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无公害出口蔬菜关键技术》,主编,黑龙江省科技出版社,2004《 蔬菜栽培学》, 主审,全国高职高专教材,中国科技文化出版社,2003代表性论文 : 1. 设施蔬菜轮作和连作土壤酶活性的研究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62. 苯丙烯酸对黄瓜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应用生态学报,20053.土壤微生物RAPD分析体系的优化研究 ,生态学杂志,2004主持的科研项目1. 盐分胁迫下自毒物质与土壤微生物间的互作效应研究,国家基金,2008-2010,30万2.设施园艺退化土壤修复的栽培制度研究,国家支撑计划,2007-2011,15万3.蔬菜作物间作模式及土壤修复机理的研究,“863”项目,2008-2010,2万4. 轮作方式对黄瓜土传病害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国家基金,2006-2008,26万5.自毒物质对黄瓜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 ,国家基金,2004-2006,20万6.设施果菜高产栽培技术研究Nyhyzx07-007,农业部行业项目,2007-2010,26万7. 酚酸类物质对连作黄瓜自毒作用的机理研究 ,国家基金,2001-2003,18万8.设施蔬菜土壤环境变化规律及调控技术研究(浙大主持),国家重点基金专题,2003-2006,15万9.西瓜土传病害与土壤微生物相互关系研究, 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 ,2007-2009.3万10.寒地蔬菜种质资源创新及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黑龙江省重点攻关,首席专家,2007-2009,12万11.设施无公害蔬菜配套工程技术研究 ,黑龙江省科技攻关,2002-2004,8万10.设施蔬菜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及其病原菌变化动态 ,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2003-2005,3万11.根系分泌物对黄瓜土传病原菌的影响,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2001-2003,3万12.大棚蔬菜连作障碍的土壤因子研究 ,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1995-1997,1.8万11.设施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与黄瓜产量品质相关性研究,黑龙江省教育厅、博士后基金2004-2006,4万13. 自毒物质对黄瓜根际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和土传病原菌的影响,农业部植物营养与养分循环重点实验室基金,2003-2004,2万14. 温室蔬菜连作障碍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2002-2003,国家攻关(山东农大主持),4万15.节能日光温室绿色食品蔬菜生产专家决策系统研究与应用, 哈尔滨市科技攻关,2002-2004,8万16. 酚酸类物质对黄瓜盐害缓解作用的研究,哈市科技局培养学科后备带头人基金,2005-2007,2.4万17.设施园艺土壤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哈市重点攻关,2008-2010,50万18.盐分胁迫下自毒物质对黄瓜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11531018,教育厅项目,2008-2010,2万19. 轮套做西瓜减轻病害的土壤微生物学机理,博士后落户基金,5万20. 盐分胁迫下黄瓜根系分泌物与土壤微生物的交互效应,东北农业大学创新团队基金,17万21. 黄瓜-小麦套作体系中的化感作用及生态效应,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2009-2011,20万22. 黄瓜连作障碍各因子的交互作用及其调控,国家“973”项目子专题,2009-2011,50万。科研获奖1. 黄瓜根系分泌物及其化感作用,2007,黑龙江省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12. 设施无公害蔬菜配套工程技术研究,2005,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黑龙江省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13. 职技高师学生师范素质培养途径研究,2002,省高校人文社科二等奖,排名第54.《设施园艺学》多媒体课件,2004,东北农业大学首届多媒体课件评比二等奖,排名第1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主要论文1. 北方黑土土壤16S rDNA 扩增体系的优化,李秋红,吴凤芝,土壤学报,2008,45,(2):341-3472. 抗感枯萎病黄瓜品种的病理组织结构学研究,马艳玲,吴凤芝,刘守伟,植物保护,2008,34,(1):81-843. 不同基肥对黄瓜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吴凤芝,于高波,刘博,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8,14(3):576-5804. 小麦和大豆茬口对黄瓜土壤微生物生态特征的影响,吴凤芝,王学征,潘凯,应用生态学报,2008,19(4):794-798。5. 盐胁迫下苯丙烯酸对黄瓜根际细菌多样性的影响,吴凤芝,刘静,杨阳,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8,26(5):390-3926. 光氮及其互作对番茄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袁野,吴凤芝,周新刚,中国蔬菜,2008(8):11-147. 轮套作对黄瓜根际土壤细菌种群的影响,吴凤芝, 王澍,杨阳,应用生态学报,2008,19(12)2717-27228. 高浓度CO2对番茄生长发育及光合作用的影响,邹春蕾,吴凤芝,刘守伟,中国蔬菜,2008(11):14-179. Effects of Cinnamic Acid Application on The Contents in Cucumber Plants and Soil. Wu Fengzhi, Wang Xuezheng, Wang Shumei, Zhou Xingang, Allelopathy Journal (SCI), 2007, 20(2): 263-27010. Effects of Sugars on Germination and Mycelium Growth of Fusarium Oxysporum. Wang Xuezheng, Wu Fengzhi,Han Xue,Allelopathy Journal (SCI), 2007, 20(2): 339-34611. Effect of p-hydroxybenzoic and cinnamic acids on soil fungi (Fusarium oxysporum f.sp. cucumerinum) growth and microbial population, Wufengzhi,Wangxuezheng,Allelopathy Journal(SCI),2006,18(1):120-140。12. Allelopathic effect of root exudates from cucumber cultivars on Fusarium oxysporum, Wufengzhi,Hanxue,Wangxuezheng, Allelopathy Journal(SCI),2006,18(1):163-172.13. Effects of continuous cucumber cropping and alternative rotations unde r protected cultivation on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diversity ,Yao huaiying, Wufengzhi, Plant and soil(SCI) ,2006,284:195-203.14. Effect of exogenous cinnamic acid on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plasmalemma in cucumber seedlings, Feng-zhi WU and Feng-ming MA, Allelopathy Journal(SCI),2006,18(2):287-29815. Effects of Phenolic Acids on Growth and Activitices of Membrane Protective Enzymes of Cucumber Seedlings,Wu fengzhi,Huang caihong ,Zhao fengyan ,Agricututal Sciences in China,2002,Vol.1 No.8 900-904.16. Effects of exogenous cinnimic acids on the growth and physio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cucumber seedlings, Chen li xin,Wufengzhi, Agricututal Sciences in China,2005,4(10):747~751.17. Study on optimization of RAPD condition for soil microbe of black soil, JIAO Xiaodan, WU Fengzhi,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al University, 2006,13(2):116~120.18. 潘凯,吴凤芝,枯萎病不同抗性黄瓜根系分泌物氨基酸组分与抗性相关性.生态学报,2007, 27, (5):1945-195919. 吴凤芝,王学征,设施蔬菜连作和轮作中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变化及其与产量品质的关系,中国农业科学,2007, 40(10): 2274-228020. 张景云,吴凤芝,盐胁迫对黄瓜不同耐盐品种膜脂过氧化及脯氨酸含量的影响,中国蔬菜,2007(7):12-1521. 吴凤芝,赵凤艳,姜佰文,苯丙烯酸对土培黄瓜幼苗抗氧化酶和脯氨酸含量的影响,土壤通报,2007,38(4):741-74422. 吴凤芝,王学征,黄瓜与小麦和大豆轮作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园艺学报,2007,34(6):1543-154623. 设施蔬菜轮作和连作土壤酶活性的研究,吴凤芝,孟立君,王学征,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6,12(4)554-55824. 苯丙烯酸对黄瓜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吴凤芝,潘凯,应用生态学报,2005,16(5):915~91825. 苯丙烯酸对黄瓜幼苗膜脂过氧化作用的影响,吴凤芝,阎秀峰,马凤鸣,生态学报,2004,24(7):1335~1340。26. 苯丙烯酸对黄瓜幼苗光合作用和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吴凤芝,潘凯,马凤鸣,园艺学报,2004,31(2):183~188。27. 酚酸对黄瓜幼苗生长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吴凤芝,黄彩虹,赵凤艳,中国农业科学,2002,35(7):821-825。28.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进展,焦晓丹,吴凤芝,土壤通报,2004,25,(6):789~79229. 土壤微生物RAPD分析体系的优化研究 , 焦晓丹,吴凤芝,生态学杂志, 2005,25(8):921~92430. 黄瓜根系分泌物对枯萎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吴凤芝,孟立君,文景芝,中国蔬菜,2002(50):26~2731. 不同抗性黄瓜根系分泌物对枯萎病病原菌的影响,韩雪,潘凯,吴凤芝,中国蔬菜,2006(5):13-15。主要著作及教材1. 蔬菜连作障碍研究进展,专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032.设施农业环境工程学,参编,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主编,邹志荣,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043.农业设施设计与建造,参编,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主编,马承伟,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044. 生态学,参编,十一五全国统编教材,主编,林文雄,科学出版社,2007.105. 园艺设施工程学,主编,校内本科立项教材,东北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6. 无公害出口蔬菜关键技术,主编,黑龙江省科技出版社,20047. 蔬菜栽培学, 主审,全国高职高专教材,中国科技文化出版社,20038. 栽培设施工程技术,参编,全国高职高专教材,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9. 科学基金项目申请和管理指南,主编,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1998.12 1. 组合式根系分泌物收集装置,王玉彦,吴凤芝等,实用专利,申请号200820090461.22. 一种克服黄瓜连作障碍的伴生栽培法,吴凤芝,潘凯、刘守伟,发明专利,申请号200810209578.23. 生态型土壤修复剂,王玉彦,吴凤芝等,发明专利,申请号200810209579.7
2023-08-02 18:22:471

生物教学四大核心期刊

1、生态学报 2、应用生态学报 3、生物多样性4、生物工程学报
2023-08-02 18:23:141

生态学报和生态学杂志哪个好

当然是生态学报了
2023-08-02 18:23:341

应用生态学报专刊是核心期刊吗

是的,百度了一下是科技核心,我知道的还有世界生态学也是
2023-08-02 18:23:423

王耕的主要论文

2005年以来代表性学术论文如下:1.Wang G,Nie B C,Wang L,Wu W. Research on methods of ecological security assessment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Liaohe River based on GIS.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5,3(4):18~23.2.王耕,吴伟. 基于GIS的西辽河流域生态安全空间分异特征,《环境科学》,2005,26(3): 28~33. (EI检索)3.Wang G,Nie B C,Wang L,Wu W. Assessment on Spatial Differences of Ecological Security of West Areasof Liaohe River Based on GIS[J]. 2005,《Progress in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 Ⅴ,1956~1962. (ISTP检索)4.王耕,吴伟. 基于GIS的东辽河流域生态安全空间差异评价研究.《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6(3): 119~122.5.王耕,吴伟. 区域生态安全机理与扰动因素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16(5):11~15.6.王耕,吴伟. 基于GIS格网技术的流域生态安全可视化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6,46(5):667~672. (EI检索)7.王耕,吴伟. 基于GIS辽河流域水安全预警系统设计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7,47(2):16-22. (EI检索)8.王耕,吴伟. 区域生态安全演变机制与过程研究.《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17(1):16-21.9.王耕,王利,吴伟.区域生态安全概念及评价体系的再认识.《生态学报》,2007,27(4):1627~1637.10.王耕,王利,吴伟. 区域生态安全演变态势分析方法研究——以辽河流域为例.《生态学报》,2007,27(5):2002~2010.11. 王耕,王利,吴伟. 基于GIS辽河干流饮用水源地生态安全演变趋势研究. 发表于《应用生态学报》,2007,18(11):2548-2553.12. WANG Geng,WU Wei.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cological security status assessment of West-Liaohe River based 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已定发表于《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 in China》2007,1(4): 471–476.13.王耕,吴伟.区域生态安全预警指数——以辽河流域为例.《生态学报》,2008,28(8): 3535-3542.14.王耕,吴伟.辽宁海岸城市水资源紧缺程度量化评价方法研究.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25(9):68-71.
2023-08-02 18:23:551

求国内关于生物的期刊杂志?

有计算生物学,生物过程
2023-08-02 18:24:113

生态学报版面费与自己论文word的页数有关吗

有的。主要是看您要发表的期刊的定价以及您是否超过了它规定的篇幅,大部分期刊都要求在6页以内,如果超过那么每多一页都要单独再收。
2023-08-02 18:24:261

黄和平的科研成果

(一)代表性论文1.黄和平,毕军,袁增伟,张炳,基于MFA和AHP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动态评价—以江苏省为例. 资源科学,2009, 31(2): 278-2872.张炳,毕军,黄和平,刘蓓蓓,袁婕,基于DEA 的企业生态效率评价:以杭州湾精细化工园区企业为例.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8, (4): 159-166.(EI检索号:20082311304439)3.Heping HUANG, Jun BI, Xiangmei LI, Bing ZHANG, Jie YANG, Material flow analysis (MFA) of an eco-economic system: a case study of Wujin District, Changzhou, China. Frontiers of Biology in China ·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co-published with Springer-Verlag GmbH, 2008, 3(3): 367-3744.黄和平,杨劼,智颖飙,皇甫川流域封育植被土壤保持功能及服务价值研究. 水土保持通报,2008,28(3): 173-1775.张炳,黄和平,毕军,基于物质流分析和数据包络分析的区域生态效率评价——以江苏省为例. 生态学报,2009, 29 (5): 2473-24806.陈华敏,钟愈平,黄和平,基于AHP和“3R”原则的节能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生态经济,2009, (4): 92-967.黄和平,毕军,基于EKC的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压力的协同效应分析——以江苏省为例. 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分13),2008, 9. 17-21,郑州8.黄和平,谢小英,新世纪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与生态文明建设. 第十届中国科协学术年会论文集(分11),2008, 09, 郑州9.黄和平,姚冠荣,伍世安,基于生态容量的江西省资源环境基尼系数分析. 见:尹世洪(主编),追踪时代的轨迹—江西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大会论文集. 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9: 422-42810.Heping Huang, Jun Bi, Xiangmei Li, Bing Zhang, Jie Yang, Material flow analysis (MFA) of an eco-economic system: a case study of Wujin District, Changzhou, China. Frontiers of Biology in China, 2008, 3(3): 1-811.黄和平,万群,张炳,毕军,五里湖环境综合整治对旅游价值的影响评估. 湖泊科学,2007,19(5):604-61012.王向华,朱晓东,黄和平,厦门海湾型城市发展累积生态效应动态评价. 生态学报,2007,27(6):2375-238113.黄和平,毕军,张炳,李祥妹,杨洁,石磊,物质流分析研究述评. 生态学报,2007,27(1):368-37914.黄和平,毕军,基于物质流分析的区域循环经济评价—以常州市武进区为例. 资源科学,2006,28(6):20-2715.黄和平,毕军,李祥妹,张炳,杨洁,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物质输入与输出分析—以常州市武进区为例. 生态学报,2006,26(8):2578-258616.HUANG He-ping, YANG Jie, SONG Bing-yu, BAO Tie-jun, Ecosystem health assessment on the hill and gully area of Loess Plateau in Inner Mongolia. Frontiers of Biology in China ·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co-published with Springer-Verlag GmbH, 2006, 1(3): 323-33117.黄和平,杨劼,毕军,生态系统健康研究综述与展望. 环境污染与防治,2006,28(10):768-77118.杨洁,毕军,李其亮,周鲸波,吕俊,石磊,黄和平,长江(江苏段)沿江开发环境风险监控预警系统.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15(6):745-76019.蔡邦成,陆根法,宋莉娟,黄和平,韩尚富,陈克亮,基于土地利用改变的昆山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研究. 生态学报,2006,26(9):3005-301020黄和平,杨劼,龚建周,基于RS与GIS的封育植被景观镶嵌结构研究——-以皇甫川流域五分地沟试验区为例. 水土保持通报,2006,26(4):28-3221.黄和平,杨劼,毕军,宋炳煜,皇甫川流域植被恢复对改善土壤肥力的作用研究. 水土保持通报,2005,25(3):37-4022.黄和平,杨劼,宋炳煜,包铁军,内蒙古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生态学报,2005,25(5):1048-105623.曹云,杨劼,宋炳煜,黄和平,杨明博,郑敏,人工抚育措施对油松林生长及结构特征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2005,16(3):397-40224.黄和平,杨劼,皇甫川流域治理区与原生植被区植物多样性比较研究. 水土保持学报,2003,17(6):125-128(二)代表性著作[1] 长三角联合研究中心,宋林飞(主编). 长三角年鉴(2006).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831-844. 参编(第三篇 长三角地区专项经济社会发展,二十四长三角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2] 毕军,黄和平,袁增伟,刘凌轩. 物质流分析与管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编号:06&ZD026)资助成果,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023-08-02 18:24:341

周广胜的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

王玉辉,周广胜,2001. 松嫩平原盐碱化草地羊草叶片生理生态特性分析.应用生态学报, 12(1)(待刊)李宜垠,张新时,周广胜,2000. 植被与表土花粉的定量关系研究.科学通报, 45(7): 761-765.陈雄文,张新时,周广胜,陈锦正.2000. 中国东北样带树种的空间特征研究 (I) 地统计学与分形方法. 林业科学, 36(5)(待刊)。郑元润,周广胜.1999. 红花尔基沙地樟子松种群优势度增长动态. 武汉植物学研究,17(4):339-344.周广胜,王玉辉.1999.全球变化与气候-植被分类研究和展望. 科学通报,24(44):2589-2593.周广胜,1999.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型.见:韩兴国,李凌浩,黄建辉主编,生物地球化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北京.293-325.周广胜,1999. 气候变化对生态脆弱地区农牧业生产力影响机制与模拟. 资源科学, 21(5):46-52.周广胜,王玉辉.1999.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气候的反馈作用. 自然资源学报, 14(4):318-322.周广胜,王玉辉,张新时.1999.中国植被及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反应的研究与展望,中国科学院院刊,14(1):28-32。蒋延玲,周广胜.1999.中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公益的评估.植物生态学报,23(5):426-432.王玉辉,周广胜,黄培佑.1999.以龟裂地植丛发生演替为例探讨植物对环境的反应与反馈效应. 植物资源与环境, 8(3):29-33.陈四清,崔骁勇,周广胜,陈佐忠,李凌浩.1999.内蒙古锡林河流域大针茅草原土壤呼吸和凋落物分解的CO2排放速率研究.植物学报, 41(6):645-650.周广胜,郑元润,罗天祥,陈四清.1998.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及其应用. 林业科学,34(5):2-11。周广胜.1998.西北干旱区节水高效生态农业与持续发展. 中国农村科技中青年优秀人才论农业技术革命与中国农业现 代化(王晓方,申茂向主编).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北京.240-246。周广胜,王玉辉,张新时.1998.中国植被/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反应的模式研究与展望.中国植物学会六十五周年年 会学术报告及论文摘要汇编,中国林业出版社.P.322.王玉辉,周广胜.1998.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反应及其反馈.中国植物学会六十五周年年会学术报告及论 文摘要汇编.中国林业出版社. P.296.周广胜,张新时,高素华,白克智,延晓东,郑元润.1997,中国植被对全球变化反应的研,植物学报,39(9):879-888。周广胜,张新时,郑元润,1997.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反应模式研究展,地球科学进展, 12(3):270-275。郑元润,周广胜,张新时,杨奠安,夏力.1997.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敏感性研究.植物学报,39(9):837-840郑元润,周广胜,张新时,王建林,太华杰.1997.农业生产力模型初探,植物学报,39(9):831-836。蒋高明,韩兴国,周广胜.1997,北京山区典型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大气CO2浓度草本层光合作用及土壤释放CO2变化特点, 植物学报,39(7):653-660。张新时,周广胜,高琼,倪健,唐海萍.1997,中国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关系研究,地学前缘,4(1-2):137-144。张新时,周广胜,高琼,杨奠安,倪健,王权,唐海萍.1997,全球变化研究与中国东北森林-草原陆地样带,地学前缘, 4 (1-2):145-151。张新时,高琼,杨奠安,周广胜,倪健,王权.1997.中国东北样带的梯度分析及其预测,植物学报,39(9):785-799。周广胜,张新时.1996.中国气候-植被关系初探,植物生态学报,20(2):113-119。周广胜,张新时.1996.植被对于气候的反馈作用,植物学报,38(1):1-7。周广胜,张新时.1996.全球变化的中国气候-植被分类研究,植物学报,38(1): 8-17。周广胜,张新时.1996, 中国北方草原区自然植被的净第一性生产力研究, 信息生态学研究(第一集),张新时主编, 科学出版社,87-91。周广胜,张新时.1996, 中国北方草原区自然植被的净第一性生产力研究, 信息生态学研究(第一集),张新时主编,科学出版社,87-91。周广胜,张新时.1995.自然植被的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初探,植物生态学报,(3):193-200。周广胜,张新时.1995.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自然植被的净第一性生产力研究,植物生态学报,20(1):11-19。周广胜,王辉民,邢雪荣.1995.植被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植物学通报,12:190-194。周广胜,1995.一个用于气候-植被关系研究的区域蒸散模式,资源开发、全球变化与持续发展,中国科协第二届青年学术年会执行委员会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 570-573。王辉民,周广胜,卫林,邢雪荣.1995.中国油松林净第一性生产力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植物学通报,12:102-108。周广胜,李迪强.1994.对全球变化反应的陆地生态系统研究,全球变化与生态系统,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36-48。周广胜,隋方功.1994.水热联系方程及其在自然保护研究中的应用,绿满东亚(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与保护区会议暨CNPPA/IUCN第41届会议文集),环境科学出版社,555-559。周广胜,朱廷曜.1994.林带阻力系数与透风系数关系的理论分析,应用生态学报,5(1):43-45。朱廷曜,周广胜,金昌杰.1994.农田林网地区的边界层结构和防风效应评价模型,中国农林复合经营研究与实践,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331-336。周广胜,朱廷曜.1994.林网防风效应的机理研究,中国农林复合经营研究与实践,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351-355。朱廷曜,周广胜.1993.农田林网地区风速减弱规律的探讨,应用生态学报, 4(2):136-140。朱廷曜,周广胜.1993.农牧防护林网区域性防风效应及评价模型,林业科学,29(6):509-514。周广胜.1993.气候─植被关系的研究(I) ─ 气候─植被分类, 植物科学综论, 东北林业 大学出版社, 234-245。周广胜.1993.气候─植被关系的研究(II)─植物的净第一性生产力研究,植物科学 综论,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46-254。周广胜.1993.林带阻力系数的估算模式,中国博士后首届学术大会论文集, 国防工业 出版社,1915-1918。周广胜,朱廷曜.1993.林带阻力系数与透风系数的关系,中国科协首届青年学术年会卫星会议辽宁省首届青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农科分册),东北工学院出版社.239-241。周广胜等.1992.林网地区近地面层中的湍流谱,防护林体系生态效益及边界层物理特征研究,气象出版社,44-58。周广胜等.1992.林网地区近地面层中的湍流统计,防护林体系生态效益及边界层物理特征研究,气象出版社,76-84。周广胜等.1992.林网地区近地面层中的通量—廓线关系,防护林体系生态效益及边界层物理特征研究,气象出版社, 85-91。朱廷曜,周广胜.1992.防护林生态效益及近地面层物理特征的观测研究,防护林体系生态效益及边界层物理特征研究, 气象出版社.1-12。朱廷曜,周广胜.1992.多条平行林带防风效应的风洞实验研究,防护林体系生态效益及边界层物理特征研究.气象出版社,162-169。朱廷曜,周广胜,孔繁智.1992.林网蒸发效益的理论分析,防护林体系生态效益及边界层物理特征研究,气象出版社, 170-176。朱廷曜,周广胜,金昌杰.1992.农田防护林体系区域性防风效应初探,防护林体系生态效益及边界层物理特征研究, 气象出版社,177-184。朱廷曜,周广胜,金昌杰.1992.林网化地区的动量通量变化规律及区域性防风效应分析,防护林体系生态效益及边界层 物理特征研究.气象出版社,201-208。朱廷曜,金昌杰,周广胜.1992.林带阻力与透风系数关系的试验研究,林业科学,28(6):486-492。陈重,刘树华,周广胜.1992.林网地区的近地面层湍流微结构特征,防护林体系生态效益及边界层物理特征研究,气象 出版社,36-43。朱廷曜,金昌杰,周广胜,王新英,尹洁芬.1992.林带阻力与林带透风系数的关系研究,防护林体系生态效益及边界层物 理特征研究.气象出版社,123-129。
2023-08-02 18:24:471

请问一下《环境科学》与《生态学报》哪个的影响因子大,更权威?

完全不一个级别的,生态学报影响因子大的多!
2023-08-02 18:25:141

郭建英的发表的论文及书籍

著作[1] 万方浩,李保平,郭建英. 2008. 生物入侵:生物防治篇. 北京:科学出版社. 596pp.[2] 万方浩,郑小波,郭建英. 2005. 重要农林外来入侵物种的生物学与控制. 北京:科学出版社. 820pp.[3] 郭建英,万方浩. 2004. 中国主要农林入侵物种与控制(第一辑).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30pp.[4] 徐海根,强胜主编;郭建英,韩正敏,孙红英,黄宗国副主编. 2004. 中国外来入侵物种编目.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5] 刘玉升,郭建英,万方浩,叶保华. 2000. 果树害虫生物防治. 北京:金盾出版社. 151pp.[6] 谢明,周伟儒,万方浩,郭建英. 2000. 保护地害虫天敌的生产与应用. 北京:金盾出版社. 154pp.[7] 万方浩,王军武,郭建英,谢明 编剧. 2000. 蚜虫生物防治. 北京:中国农业电影制片厂.科技论文(第一/通讯作者29篇,其中SCI 2篇,一级学报9篇)[1] 郭建英,何华,万方浩,张桂芬,韩召军. 2009. 转基因抗虫棉田二代棉铃虫的不完全生命表. 棉花学报, 21(1): 67-69.[2] Gui FR, Wan FH, Guo JY. 2009.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the invasive species, Ageratina adenophora as revealed by ISSR-PCR markers. Russian 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 in press.[3] Huang WK, Wan FH, Guo JY, Gao BD, Xie BY, Peng DL. 2009. AFLP analyses of genetic variation of Eupatorium adenophorum (Asteraceae) populations in China. Canadi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 in press.[4] Guo JY, Wan FH, Dong L, Lovei GL, Han ZJ. 2008. Tri-trophic interactions between bt-cotton, the herbivore Aphis gossypii Glover (Homoptera: Aphididae) and the predator Chrysopa pallens (Rambur) (Neuroptera: Chrysopidae). Environmental Entomology, 37(1): 263-270.[5] Wu G, Harris MK, Guo JY*, Wan FH*. 2008. Response of multiple generations of beet armyworm, Spodoptera exigua (Hubner), feeding on transgenic Bt cotton. Journal of Applied Entomology, doi:10.1111/j.1439-0418.2008.01328.x.[6] 郭建英,万方浩,韩召军. 2008. 转基因植物的生态安全性风险.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16(2): 515-522.[7] 郭建英,周洪旭,万方浩,范中南,董亮. 2008. 不同Bt棉种植时期和作物布局方式对龟纹瓢虫发育和繁殖特性的影响. 植物保护学报, 35(2): 137-142.[8] Huang WK, Guo JY, Wan FH, Gao BD, Xie BY. 2008. AFLP analyses on genetic diversity and structure of Eupatorium adenophorum populations in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5(1): 33-41.[9] 张炬红,郭建英,万方浩,夏敬源. 2008. 转基因抗虫棉对棉蚜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23(2): 163-168.[10] 张炬红,郭建英,万方浩,夏敬源. 2008. 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蚜消化酶的风险评价. 华北农学报, 23(增刊): 238-242.[11] 周忠实,郭建英,万方浩,彭兆普,罗源华,刘勇. 2008. 豚草防治措施综合评价. 应用生态学报, 19(9): 1917-1924.[12] Gui FR, Wan FH, Guo JY. 2008. Population genetics of Ageratina adenophora using 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 (ISSR) molecular markers in China. Plant Biosystems, 142(2): 255-263.[13] Yang GQ, Wan FH, Liu WX, Guo JY. 2008. Influence of two allelochemicals from Ageratina adenophora Sprengel on ABA, IAA and ZR contents in roots of upland rice seedlings. Alleopathy Journal, 21(2): 253-262.[14] Zhang GF, Wan FH, Murphy ST, Guo JY, Liu WX. 2008. Reproductive biology of two nontarget insect species, Aphis gossypii (Homoptera: Aphididae) and Orius sauteri (Hemiptera: Anthocoridae), on Bt and non-Bt cotton cultivars. Environmental Entomology, 37(4): 1035-1042.[15] 郭建英,何华,万方浩,张桂芬,韩召军. 2007. 转基因抗虫棉田棉蚜种群消长关键因素分析. 植物保护学报, 34(3): 229-234.[16] 郭建英,万方浩,胡雅辉,严盈. 2007. 不同作物布局对转基因抗虫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18(9): 2061-2068.[17] 郭建英,万方浩,任承才,韩召军. 2007. 转基因棉田释放赤眼蜂增强生物控害功能的研究. 华北农学报, 22(4): 197-202.[18] 郭建英,周洪旭,万方浩,韩召军. 2007. 转基因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与动态. 华北农学报, 22(6): 183-189.[19] 万方浩,郭建英. 2007. 农林危险生物入侵机理及控制基础研究. 中国基础科学, (5): 8-14.[20] 桂富荣, 郭建英, 万方浩. 2007. 用ISSR标记分析不同地区紫茎泽兰种群的遗传变异. 分子细胞生物学报, 40(1): 41-48.[21] 桂富荣, 郭建英, 万方浩. 2007. ISSR标记在入侵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应用生态学报, 18(4): 919-927.[22] 顾渝娟,郭建英,程红梅,万方浩. 2007. 单核苷酸多态性的检测及应用. 中国农学通报, 23(4): 38-41.[23] 黄文坤, 郭建英,万方浩, 高必达, 谢丙炎.2007. 紫茎泽兰群体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的AFLP分析.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15(6): 992-1000.[24] 黄文坤, 程红梅, 郭建英, 高必达, 万方浩. 2007. 紫茎泽兰类黄酮3"-羟化酶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原核表达. 植物生理学通讯, 43(5): 821-826.[25] 黄文坤,程红梅, 郭建英, 高必达, 万方浩. 2007. 外来入侵植物紫茎泽兰不同组织RNA提取方法. 生物技术通报, 2: 147-150.[26] 谭周进,谢丙炎,杨宇红,郭建英,肖启明,万方浩. 2007. 不同寄主植物的烟粉虱(Bemisia tabaci)内共生菌传毒相关GroEL蛋白的一致性. 生态学报, 27(6): 2490-2497.[27] Min Wu, Jian-Ying Guo, Fang-Hao Wan, Qi-Lian Qin, Qin Wu. 2006.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biology of the predatory terrestrial mollusk Rathouisia leonina. The Veliger, 48(2): 61-74.[28] Min Wu, Jian-Ying Guo. 2006. Revision of the Chinese species of Ponsadenia (Gastropoda: Helicoidea, Bradybaenidae). Zootaxa, 1316: 57-68.[29] Gui-Fen Zhang, Fang-Hao Wan, Gabor Lovei, Wan-Xue Liu, Jian-Ying Guo. 2006. Transmission of Bt toxin to the predator Propylaea japonica (Coleoptera: Coccinellidae) through its aphid prey feeding on transgenic Bt cotton. Environmental Entomology, 35(1): 143-150.[30] Gui-Fen Zhang, Fang-Hao Wan, Wan-Xue Liu, Jian-Ying Guo. 2006. Early instar response to plant-delivered Bt-toxin in a herbivore (Spodoptera litura) and a predator (Propylaea japonica). Crop Protection, 25: 527-533.[31] 郭建英,Gabor Lovei,万方浩,韩召军. 2006. 取食转基因抗虫棉上的棉蚜对粉舞蛛存活和发育的影响. 昆虫学报, 49(5): 792-799.[32] 郭建英,吴岷,武吉兆,万方浩. 2006. 释放天敌瓢虫和施用化学农药吡虫啉对麦田蚜虫的控制效果评价. 昆虫知识, 43(4): 508-513.[33] 桂富荣,郭建英, 万方浩. 2006. 我国不同地理梯度下紫茎泽兰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变化. 华北农学报, 21(5): 72-78.[34] 黄文坤,郭建英,万方浩,高必达. 2006. AFLP标记在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中国农学通报, 22(8): 50-54.[35] 黄文坤,郭建英,万方浩,高必达,谢丙炎. 2006. 紫茎泽兰DNA的提取及AFLP反应体系的建立. 武汉植物学研究, 24(6): 498-504.[36] 胡雅辉,郭建英*,万方浩,尉文彬. 2006. 棉田及其邻作田地表节肢动物天敌的季节动态. 中国生物防治, 22(2): 101-108.[37] 程俊峰,万方浩,郭建英. 2006. 西花蓟马在中国适生区的基于CLIMEX的GIS预测. 中国农业科学, 39(3): 525-529.[38] 程俊峰,万方浩,郭建英. 2006. 入侵昆虫西花蓟马的潜在适生区分析. 昆虫学报, 49(3): 438-446.[39] 郭建英,万方浩,董亮,闪慧月,韩召军. 2005. 取食转Bt基因棉花上的棉蚜对丽草蛉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昆虫知识, 42(4): 149-154.[40] 郭建英,周洪旭,万方浩,刘小京,韩召军. 2005. 两种防治措施下转Bt基因棉田绿盲蝽的发生与为害. 昆虫知识, 42(4): 424-428.[41] 郭建英,万方浩. 2005. 转基因生物的风险评估及转基因棉对非目标生物风险评估的案例研究. 见:中国国家生物安全框架实施国际合作项目研讨会论文集,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编,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pp.112-119.[42] 郭建英,吴岷,武吉兆,万方浩. 2005. 三种不同类型杀虫剂对麦田蚜虫的控制效果及对天敌瓢虫影响评价. 华北农学报, 20(增刊): 277-281.[43] 周洪旭,郭建英,万方浩,张桂芬,刘万学. 2005. 棉铃虫在单价及双价抗虫棉田的发生动态与为害的研究初报.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13(4): 157-160.[44] 张世泽,郭建英,万方浩,张帆. 2005. 丽蚜小蜂两个品系寄生行为及对不同寄主植物上烟粉虱的选择性. 生态学报, 25(10): 2595-2600.[45] 王东兰,郭建英,谢丙炎,万方浩,何龙飞. 2005. 紫茎泽兰细胞色素P450 CYP75基因的克隆和鉴定. 植物保护, 31(4): 65-69.[46] 胡雅辉,郭建英*,万方浩. 2005. 杂草地和苜蓿田节肢动物群落时序动态. 作物研究, 19(3): 174-178.[47] 程俊峰,万方浩,郭建英,张国安. 2005. 外来有害入侵生物-西花蓟马. 中国生物防治, 21(2): 74-79.[48] 郭建英,崔旭红. 2004. 外来入侵生物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大自然, 116(2): 30-31.[49] 郭建英,万方浩,董亮. 2004. 取食Bt棉的棉粉虱对中华草蛉和龟纹瓢虫幼虫存活和发育的影响. 中国生物防治, 20(3): 164-169.[50] 周洪旭,郭建英,万方浩. 2004. 转Cry1Ac+CpTI基因棉对棉田害虫及其天敌种群动态的影响. 昆虫学报, 47(4): 538-542.[51] 张世泽,郭建英,万方浩,张帆. 2004. 温度对不同品系丽蚜小蜂发育、存活和寿命的影响. 中国生物防治, 20(3): 174-177.[52] Liu, Wan-Xue, Wan, Fang-Hao, Guo, Jian-Ying & Lövei, G.L. 2004. Spiders and their seasonal dynamics in transgenic Bt- vs. conventionally managed cotton fields in north-central China. In: European Arachnology 2002 (F. Samu & Cs. Szinetár eds.), pp. 337-342. Plant Protection Institute & Berzsenyi College, Budapest.[53] 张桂芬,万方浩,郭建英,侯茂林. 2004. Bt毒蛋白在转Bt基因棉中的表达及其在害虫-天敌间的转移. 昆虫学报, 47(3): 334-341.[54] 周洪旭,万方浩,郭建英,张桂芬,刘万学. 2004. 转Bt基因抗虫棉与害虫、天敌三者间的关系. 华北农学报, 19(增刊): 179-184.[55] 徐海根,强胜,韩正敏,郭建英,黄宗国,孙红英,何舜平,丁晖,吴海荣,万方浩. 2004. 中国外来入侵物种的分布与传入路径分析. 生物多样性, 12(6): 626-638.[56] 郭建英,董亮,万方浩. 2003. 转Bt基因棉对斜纹夜蛾幼虫存活的影响. 中国生物防治, 19(4): 145-148.[57] Min Wu & Jian-Ying Guo. 2003. Contribution to the knowledge of Chinese terrestrial malacofauna (Helicoidea): description of a new bradybaenid genus with three species. The Veliger, 46(3): 239-251. (En)[58] 吴岷,郭建英,吴勤. 2003. 陆生软体动物的防治和保护. 生物学通报,38(1): 5-6.[59] 万方浩,郭建英,刘万学,张桂芬,李保平. 2003. 农业转基因植物生物安全性. 见: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培训班论文集, 2003,王德辉,方晨主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北京,pp.41-54.[60] 马骏,万方浩,郭建英,游兰韶. 2003. 豚草卷蛾与苍耳螟的资源生态位研究. 生态学报,23(11): 2232-2238.[61] 刘万学,万方浩,郭建英,张帆,孙光芝,孟昭军. 2003. 人工释放赤眼蜂对棉铃虫的防治作用及相关生态效应. 昆虫学报,46(3): 311-317.[62] 马骏,万方浩,郭建英,游兰韶. 2003. 豚草卷蛾对温湿度的适应性. 中国生物防治,19(4): 158-161.[63] 马骏,万方浩,郭建英,游兰韶. 2003. 豚草卷蛾在我国的生物气候相似性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36(10): 1156-1162.[64] Ma, Jun, Fang-Hao Wan, Jian-Ying Guo, Lan-Shao You. 2003. Bioclimatic matching analysis for Epiblema strenuana (Lepidoptera: Tortricidae) in China.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2(10): 1130-1136.[65] 马骏,万方浩,郭建英,游兰韶,杨汉民. 2003. 豚草卷蛾的生态适应性及其风险评价. 应用生态学报, 14(8): 1391-1394.[66] 万方浩,马骏,郭建英,游兰韶. 2003. 豚草卷蛾和苍耳螟对豚草的联合控制作用. 昆虫学报, 46(4): 473-478.[67] 马骏,高必达,万方浩,郭建英. 2003. 转Bt基因抗虫棉的生态风险及治理对策. 应用生态学报,14(3): 443-446.[68] 郭建英,吴岷,万方浩. 2002. 东亚小花蝽成虫和卵的耐冷藏性. 中国生物防治,18(1): 10-12.[69] 郭建英,万方浩,吴岷. 2002. 利用桃蚜和人工卵赤眼蜂蛹连代饲养东亚小花蝽的研究. 中国生物防治,18(2): 58-61.[70] 郭建英,万方浩. 2002. 我是你的克星. 见:绿色奏鸣曲—农业科技农业(林菲,杨天桥主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94-103.[71] 万方浩,郭建英,王德辉. 2002. 中国外来生物入侵的现状及其外来入侵生物的研究与管理对策. 生物多样性,10(1): 119-125.[72] 万方浩, 郭建英, 王德辉. 2002. 中国外来生物入侵的现状、管理对策及风险评价体系. 见:防治外来入侵物种:生物多样性与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王德辉, Jeffrey A. McNeely 主编.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pp.77-102.[73] 刘万学,万方浩,郭建英. 2002. 转Bt基因棉田节肢动物群落营养层及优势功能团的组成与变化. 生态学报,22(5): 729-735.[74] 万方浩,刘万学,郭建英. 2002. 不同类型棉田棉铃虫天敌功能团的组成及时空动态. 生态学报,22(6): 935-942.[75] 马骏,万方浩,郭建英,游兰韶,卢德勇. 2002. 豚草卷蛾寄主专一性风险评价. 生态学报,22(10): 1710-1717.[76] 郭建英,万方浩. 2001. 一种适于繁殖东亚小花蝽的产卵植物—寿星花. 中国生物防治,17(2): 53-56.[77] 郭建英,万方浩. 2001. 三种饲料对龟纹瓢虫和异色瓢虫的饲喂效果. 中国生物防治,17(3): 116-120.[78] 郭建英,万方浩. 2001. 三种饲料对东亚小花蝽发育和生殖力的影响. 见:昆虫与环境-中国昆虫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李典谟主编),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464-469.[79] Wan, F.-H., Guo, J.-Y. & Wang, R. 2001. Biological Weed Control in China: an update report. In: Proceedings of 18th Asian-Pacific Weed Science Society Conference, May 28 - June 2, Beijing, China, Standards Press of China, pp. 366-376.[80] 秦启联,王金耀,徐世新,郭建英. 2001. 影响中红侧沟茧蜂后代性比的因素. 中国生物防治,17(4): 155-158.[81] 万方浩,叶正楚,郭建英,谢明. 2000. 我国生物防治研究的进展及展望. 昆虫知识,37(2): 65-74.[82] 郭建英,陈建秀. 1999. 弹尾目: 圆跳科. 见:福建昆虫志,第一版(黄邦侃主编),福建科技出版社,福州,pp. 22-25.[83] 郭建英,吴岷. 1998. 土壤动物的采集方法. 生物学通报,33(3): 38.[84] 郭建英,吴岷. 1998. 土壤无脊椎动物的功能群. 动物学杂志,33(5): 38-40.[85] 郭建英,陈建秀. 1996. 中国环角圆跳属Papirioides亚属一新种. 昆虫分类学报,18(4): 235-238.[86] 黄诚,郭建英,孟文新,陈建秀等. 1996. 水旱轮作条件下免耕农田土壤动物群落与施肥措施的关系.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2(2): 354-359.[87] 刘美玲,郭建英,鲍洁,孟文新. 1995. 杀虫剂作用下土壤动物数量变动.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8(suppl.): 44-45.[88] 陈建秀,吴岷,郭建英,黄诚. 1995. 弹尾目昆虫Sinella curviseta种群的相互影响.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8(suppl.): 37-40.
2023-08-02 18:25:221

生态学报2021年影响因子

2.xx。《生态学报》是一种生物期刊,每个月的影响因子都不一样,2021年的影响因子平均一下是2.xx。《生态学报》是1981年创办的中文学术期刊,半月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生态学学会、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
2023-08-02 18:25:481

生态学报修改后终审啥意思?

生态学修改之后进行评审周期过程中的最后一次评审。修改后终审是修改后由编辑决定接收与否;修改后再审指修改后还要送审,是期刊审稿的最后一环节。
2023-08-02 18:25:551

生态学报外审2天其中一个就审回了是不是被拒了的意思?

这个不一定啊。只能说是那个审稿人的效率非常高。还有一种可能是这个审稿人拒绝审稿,也就是说他看不懂你的文章(不是一个方向)。投稿后不要着急啊,耐心等待!
2023-08-02 18:26:031

植物生态学报有没有被sci收录

植物生态学报是中文核心期刊,被国外重要检索系统CA、BA、AJ、BiosisDATA、AGRIS、Ecological Abstracts、CEPS等数据库收录。检索发现该杂志未被SCI收录。
2023-08-02 18:26:101

《家畜生态学报》投稿状态是可刊,请问是什么意思?

就是可以刊用的意思
2023-08-02 18:26:232

生物类容易投的核心期刊

计算生物学、微生物前沿、生物过程、生物物理学这些都可以,不过,只有微生物前沿是本武大核心期刊,其它的是普刊,但是都录用率很高
2023-08-02 18:26:432

各位高手谁会在Endnote里编写应用生态学报的参考文献格式

投中文的文章可用noteexpress软件。
2023-08-02 18:26:512

植物生态学报属于中国核心期刊吗

植物学研究是核心刊
2023-08-02 18:26:582

生态学报修改后再审需要多久

同第一次评审时间差不多。一般编辑要求1-3个月审回。如果比较幸运,恰巧评阅专家有时间,可以很快的回复编辑部。
2023-08-02 18:27:221

应用生态学报的应用生态学报社投稿信息

(一)基本要求来稿要求题材新颖、内容真实、论点明确、层次清楚、数据可靠、文句通顺。文章一般不超过5000字。投稿请寄1份打印稿,同时推荐大家通过电子邮件形式投稿。(二)文题文题要准确简明地反映文章内容,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作者姓名排在文题下。(三)作者与单位文稿作者署名人数一般不超过5人,作者单位不超过3个。第一作者须附简介,包括工作单位、地址、邮编、年龄、性别、民族、学历、职称、职务;其它作者附作者单位、地址和邮编。(四)摘要和关键词所有论文均要求有中文摘要和关键词,摘要用第三人称撰写,分目的、方法、结果及结论四部分,完整准确概括文章的实质性内容,以150字左右为宜,关键词一般3~6个。(五)标题层次一级标题用“一、二、……”来标识,二级标题用“(一)、(二)、……”来标识,三级标题用“1.2.”来标识,四级标题用“(1)、(2)”来标识。一般不宜超过4层。标题行和每段正文首行均空二格。各级标题末尾均不加标点。(六)计量单位、数字、符号文稿必须使用法定的计量单位符号。(七)参考文献限为作者亲自阅读、公开发表过的文献,只选主要的列入,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按其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编号,列于文末,并依次将各编号外加方括号置于文中引用处的右上角。书写格式为:作者.文题.刊名年份;年(期):起始页.网上参考材料序号.作者.文题网址(至子--栏目).上传年月。为保证本刊的权威性,杜绝任何形式的抄袭稿。稿件文责由作者自负,编辑部有权作必要的修改。文稿在3个月内未收到退修或录用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另投他刊。未被录用的稿件一般不退稿,请自留底稿。
2023-08-02 18:27:301

曾任森的发表论文

(1)Zeng R S,Luo S M,Shi M B. Allelopathy of Aspergillus japonius SAITO on crops. Agronomy Journal .2001. 93(1):60-64. (SCI核心期刊论文,05年影响因子1.473)(2)Zeng R S,Luo S M,Shi Y H.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mechanism of allelopathy of secalonic acid F on higher plants. Agronomy Journal .2001. 93(1):72-79. (SCI核心期刊论文,05年影响因子1.473)(3) Zeng R S,Mallik A U,and Setliff E. Growth stimulation of ectomycorrhizal fungiby root exudates of Cruciferous plants: role of degraded compounds of indole glucosinolates. Journal of Chemical Ecology. 2003,29(6):1337-1355. (SCI核心期刊论文,05年影响因子2.031)(4) An M,Zeng R S,JOHNSON I R,and LOVETT J V. Modeling aeration effects on plant residue allelopathy. Allelopathy Journal. 2003,11(2):102-105. (SCI核心期刊论文,05年影响因子0.686)(通讯作者)(5) Zeng,R. S.,Niu,G.,Wen,Z.,Schuler,M. A.,and Berenbaum,M. R. 2006. Toxicity of aflatoxin B1 to Helicoverpa zea and bioactivation by cytochrome P450 monooxygenases. Journal of Chemical Ecology. 32:1459-1471. (SCI核心期刊,05年影响因子2.031)(6)Zeng R S,Mallik A U. Selected ectomycorrhizal fungi of black spruce (Picea mariana) can detoxify phenolic compounds of Kalmia angustifolia. Journal of Chemical Ecology. 2006 ,32:1473-1489.(SCI核心期刊,05年影响因子2.031)(7) Nie,C.R.,Luo,S.M.,Lin,C.X.,Zeng,R.S.,Li,H.S. Status of DIMBOA and phenolic acids in Bt transgenic corns. Austral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05,56(8): 833-837. (SCI核心期刊,05年影响因子0.991)(8) Liu Y H,Zeng R S,Liu D L,Luo S M,Wu H W and AN M. Modelling dynamics of plant defence volatiles using the An-Liu-Johnson-Lovett model. Allelopathy Journal. 2006,18(2):215-224 (通讯作者,SCI核心期刊论文,05年影响因子0.686)(9)聂呈荣,曾任森等.三裂叶蟛蜞菊对菜薹的抑制作用.园艺学报. 2003,30(4)451(10)聂呈荣、骆世明、曾任森、王建武.玉米化感物质异羟肟酸的研究进展. 应用生态学报2004,15(6):1079-1082(11)聂呈荣、曾任森、骆世明. 三裂叶蟛蜞菊对水稻化感作用的初步研究. 作物学报,2004,30(9):942-946.(12)黄京华,曾任森,骆世明. 未来的一种生物肥料:丛枝菌根真菌. 生态科学.2002.21(3):259-263(13) 曾任森,骆世明,石木标. 营养和环境条件对日本曲霉他感作用的影响.华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4(1):42-46(14)林捷,曾任森,石木标. 尾叶桉和湿地松对彩色豆马勃的促进作用.华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4(2):31-34(15)聂呈荣,骆世明,王建武,黄京华,曾任森. 转Bt基因玉米叶片次生代谢物DIMBOA和酚酸类物质含量的变化.生态学报.2005,25(4):814-823.(16)刘迎湖,乐美旺,谢利,陈实,曾任森. 入侵杂草化感作用及其生态特性的模拟研究.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27(6): 801-805.(17) 龚先玲,曾任森,杨崇仁等. 多根硬皮马勃中子实体的化学成分.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5(4):431-433.(18)林捷,曾任森,石木标.彩色豆马勃发酵液和菌丝体提取液对几种植物的化感作用.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3,24(3):50-52(19)刘迎湖,谢利,骆世明,陈实,曾任森. 入侵杂草化感作用的细胞自动机模拟研究. 应用生态学报.2006,17(2):229-232.(20)黄京华,曾任森,骆世明. AM 菌根真菌诱导对提高玉米纹枯病抗性的初步研究.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6,14(3):167-169.(21) 曾任森等. 日本曲霉产生的黑麦酮酸F对玉米的化感作用. 应用生态学报,2004,15(1):145-148.(22)乐美旺; 陈实; 潘庆华; 曾任森; 骆世明 . 水稻稻瘟病菌侵染途径研究综述. 江西农业学报. 2006,18(2):101-105.(23) 黄京华,骆世明,曾任森. 丛枝菌根菌诱导植物抗病的内在机制. 应用生态学报,2003,14(5)819-822..
2023-08-02 18:27:421

国家核心期刊有哪些?

国家核心期刊是指由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认定的具备一定学术水平和影响力的期刊。这些期刊覆盖的领域非常广泛,包括科学、工程技术、医学、农业、教育、文化、经济等。以下是一些被认定为国家核心期刊的例子: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学术期刊目录》中包括的学术期刊,如《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等;2. 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核心期刊,如《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复旦学报》等;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认定的各类学术期刊,如《应用生态学报》、《动物学杂志》等。这些期刊不仅发表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而且在形成公共知识和引领学术方向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所启发,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可以进一步查阅相关资料。
2023-08-02 18:27:571

达良俊的专利

1.“植物水上生长装置”(发明专利,专利号:ZL 02 1 45373.X;国际专利主分类号:A01G31/02;权利人:华东师范大学;发明人:达良俊;申请日期:2002.11.25,授权公告日期:2005.12.14)2.“植物水上生长支撑装置”(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02 2 79841.2;权利人:华东师范大学;发明人:达良俊;申请日期:2002.11.25,授权公告日期:2003.10.29)3.“支架(浮岛1)”(外观设计专利,专利号:ZL 02 3 49056.X;权利人:华东师范大学;发明人:达良俊;申请日期:2002.09.28,授权公告日期:2003.05.14)4.“支架(浮岛2)”(外观设计专利,专利号:ZL 02 3 49055.1;权利人:华东师范大学;发明人:达良俊;申请日期:2002.09.28,授权公告日期:2003.05.14)2、著作新文化地产相关研究(跨境)-关于环境科学。2005(12),江西人民出版社(ISBN 7-210-03295-9,CIP数据核字第144254号),P:232-323.(约8万字)3、主要论文(1)植被生态学方面杨永川,达良俊。丘陵地区地形梯度上植被格局的分异研究概述。植物生态学报(已接受)方和俊,达良俊,王晨曦。上海佘山植物群落多样性。中国城市林业(已接受)杨永川,达良俊,由文辉。浙江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微地形与植被结构的关系。生态学报,2005(11),25(11)2830-2840杨同辉,达良俊,宋永昌,杨永川,王良衍。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生物量研究(Ⅰ)群落结构及主要组成树种生物量特征.浙江林学院学报,2005(10),22(4):363-369.李俊祥 达良俊 王玉洁, 宋永昌. 基于NOAA-AVHRR数据的中国东部地区植被遥感分类研究. 植物生态学报, 2005, 29(3): 436-443.达良俊, 杨永川, 宋永昌. 浙江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常绿阔叶林主要组成种的种群结构及更新类型. 植物生态学报,2004,28(3):376-384.达良俊,杨永川,陈燕萍. 上海大金山岛的自然植物群落多样性. 中国城市林业, 2004,2(3):22-25陈波, 宋永昌, 达良俊. 天童常绿阔叶树种栲树生殖个体大小及其生殖构件特征. 植物研究,2004,24(1):80-86夏爱梅,达良俊,朱虹霞,赵明水. 天目山柳杉群落的结构及更新机制. 浙江林学院学报,2004, 2(1):44-50.陈波, 宋永昌, 达良俊. 植物大年结实研究概述. 应用生态学报 2003,14(1):117-120陈波, 达良俊, 宋永昌. 常绿阔叶树种栲树开花物候动态及花的空间配置. 植物生态学报. 2003,27(2):249-255.宋永昌, 徐国士,陈伟烈,王希华,达良俊,陈添财. 台湾常绿阔叶林主要类型及其与大陆常绿阔叶林的关系.植物生态学报,2003,27(6):719-732.陈波, 达良俊. 栲树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枝系特征分析.武汉植物学研究 2003,21(3):226-231.杨永川,达良俊,季昉. 上海江湾机场植物群落多样性研究. 上海环境科学, 2003, 22(9):615-618杨永川, 达良俊,陈克霞. 上海之肾-江湾湿地生物多样性调查. 中国城市林业, 2003,1(2):17-20S. Suzuki, Y. Nakamura,K. Kawano, Wang Xihua, Da Liangjun. A Phytosociological Study on the Deciduous OakForests in Eastern China. ECO-HABITAT:JISE Research,2003, Vol.10(1):85-103.杨永川, 达良俊. 上海大金山岛种子植物区系的研究. 武汉植物学研究,2002,20(6):433-437陈波, 宋永昌, 达良俊. 木本植物的构型及其在植物生态学研究中的进展. 生态学杂志 2002.21(3) 52-56陈波,达良俊,宋永昌. 常绿阔叶林内和林窗中栲树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02,10(3):207-214蔡永立、达良俊. 亚热带东部壳斗科6种常绿植物叶片解剖特征.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2,8(5)460-466Da,Liangjun; Ohsawa Masahiko. Abandoned Pine-plantation Success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Pine Mass-dieback in the Urban Landscape of Chiba, Central Japan. Japanese Journal of Ecology, 42(1):81-93,1992(Japanese with English synopsis)(2)城市生态学方面Shuqing Zhao, Liangjun Da, Zhiyao Tang, Hejun Fang, Kun Song, Jingyun Fang. Rapidurban expansion and its ecological consequences in Shanghai, China. Frontiers in Ecologyand the Environment(impress)王雪莹,辛雅芬,宋坤,达良俊。城市高架桥荫光照特性与绿化的合理布局。生态学杂志(已接受)刘娜娜,李琳,达良俊。城市住区水景生态效益指标体系及评价。生态学报(已接受)达良俊,王雪莹,汪军英. “省地宜居型”住宅是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优选模式。城市问题,2006(3)杨永川,达良俊。上海乡土树种及其在城市绿化建设中的应用. 浙江林学院学报,2005(8),22(3)286-290.胡艳玲, 戚仁海, 由文辉, 达良俊. 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的评价.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5),29(3):111-114刘娜娜,达良俊. 城市住区水景生态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现代城市研究,2005(4):36-40达良俊,杨同辉,宋永昌. 上海城市生态分区与城市森林布局研究. 林业科学,2004(7),40(4):84-88达良俊,陈克霞,辛雅芬. 上海城市森林生态廊道的规模.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4(7),32(4):16-18达良俊,李丽娜,李万莲,陈鸣. 城市生态敏感区定义、类型与应用实例.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6(2):97-103达良俊. 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新地产,2004(10):50-59达良俊,刘娜娜,李琳. 上海水景住宅建设的现状与分析. 新地产,2004(9):45-47达良俊,李琳,刘娜娜. 日本生态住宅与城市“多自然型”水景观建设的现状. 新地产,2004(9):72-75达良俊. “近自然型”水景是上海水景住宅建设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技术及发展趋势. 新地产,2004(9):76-79达良俊. 建筑的“新空间绿化”——日本城市居住区建筑物绿化发展现状. 新地产,2004(10):70-71李丽娜、达良俊. 南方城市小康住宅区应注重的生态原则。环境科学动态, 2003,(4):48-523、植被工程学方面:李琳,刘娜娜,达良俊。鸢尾和菖蒲不同器官对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磷元素的积累效应研究。环境污染与防治(已接受)达良俊,颜京松. 城市近自然型水系恢复与人工水景建设探讨. 现代城市研究,2005(1):9-15达良俊,李琳 等. 上海市安亭新镇人工水体近自然型水景建设途径与技术. 现代城市研究,2005(4):16-20刘冬燕,达良俊,由文辉,宋永昌. 绥宁河生态修复对粒径分级叶绿素a 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2003,14(6):963-968.Da, Liangjun. Construction of Near-nature Forests as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Urban Ecosystem in Shanghai. Chinese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4(3):60-64达良俊,杨永川,陈鸣. 生态型绿化法在上海城市“近自然”群落建设中的应用. 中国园林, 2004, 20(99):38-40陈克霞,吕晨,达良俊. 城市森林建设中存在问题剖析及建议. 中国城市林业, 2004,2(4):48-51陈伟凤,达良俊,陈克霞,方和俊. “宫胁生态造林法”在上海外环环城绿带建设中的应用. 中国城市林业, 2004,2(5):48-51董巍,孙铭,刘昕,王祥荣,达良俊. 上海浦东生态林营造过程初探.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3(6)1020-1023达良俊,陈鸣. 凤眼莲不同部位的重金属含量及其根系的吸附作用. 上海环境科学, 2003,22(11):765-767陈鸣、达良俊. 水污染生物监测和检测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上海环境科学(网络版),2003,22(9)达良俊,许东新. 上海城市“近自然森林”建设的尝试. 中国城市林业, 2003,1(2):13-16达良俊. 城市绿化的新方向——近自然森林. 文汇报,2003年12月21日(第5版面),科技文摘第497期.达良俊,杨永川. 上海城市近自然森林的恢复。城市森林生态研究进展(何兴元主编),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136-139,379pp.
2023-08-02 18:28:041

张小平的研究成果

张小平, 郭新弧. 安徽景天属植物新分类群. 云南植物研究. 1999, 21(1): 25-27.张小平, 郭新弧. 中国石竹科一新属. 云南植物研究. 1998, 20(4): 395-398.张小平,陈明林. 安徽羽叶报春与毛茛叶报春的遗传多样性研究与新资源评估.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03, 12(3): 1-5.张小平, 潘超, 李晓红. 濒危植物黄山梅的快速繁殖. 植物生理学通讯. 2005, 41(6): 799.邵剑文, 张小平*. 国产狗娃花属植物的花粉形态研究. 云南植物研究. 2002, 24 (6): 759-764.李晓红, 邵建文, 张小平*. 祁门过路黄和过路黄的核型比较研究. 西北植物学报. 2004, 24(10): 1940-1942.张莉, 张小平*. 珍稀濒危植物安徽短萼黄连的调查与保护.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04, 13(4): 44-48.邵剑文, 李晓红, 张小平*. 5种珍珠菜属(报春花科)植物的核型比较研究. 云南植物研究. 2004, 26 (4): 427-433.陈明林, 张小平*. 安徽羽叶报春与毛茛叶报春的微形态特征.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04, 13(3):18-24邵剑文, 张小平*. 过路黄属(报春花科)一新种. 植物研究. 2004, 24(4): 389-391.周忠泽, 张小平, 许仁鑫. 中国冰岛蓼属的花粉形态研究. 植物分类学报. 2004, 42(6): 513-523. (SCI 收录)邵剑文, 张小平*. 珍珠菜属植物的花粉形态及其系统进化学意义。微体古生物学报. 2005, 22(1): 78-86.张莉, 张小平*. 安徽短萼黄连种群特性及其濒危机制探讨. 应用生态学报. 2005, 16(8): 1394-1398.韩露, 张小平* , 刘必融, 许迪楼, 香根草定植前几种催根法的比较研究. 植物研究. 2005, 25(3): 348-350.韩露, 张小平* , 刘必融 香根草对重金属铅离子的胁迫反应研究. 应用生态学报. 2005, 16(11): 2178-2181.邵剑文, 张小平*, 郭新弧. 中国珍珠菜属(报春花科)一新种—右旋过路黄。植物分类学报. 2006, 44(5): 589-594.(SCI 收录)钱利武, 蒋继宏, 高雪芹, 张小平*. 播娘蒿种子脂肪油组分的GC-MS分析.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06, 15(1): 76-77.李加林, 张小平*吴素珍, 郑维发.营养盐浓度对航天搭载盐藻生长及胞外多糖含量的影响.武汉植物学研究. 2006, 24(2): 149-153.吴素珍, 张小平*. 航天搭载与非搭载舟形藻培养基的优化.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06, 15(2): 33-37.邵剑文, 张小平*. 新种祁门过路黄的核型证据. 广西植物.2006, 26(1): 58-62.邵剑文, 张小平*. 珍珠菜属植物种皮微形态特征及其系统学意义.云南植物研究. 2006, 28 (4): 378-382.邵剑文, 张小平*. 珍珠菜属植物叶表皮纹饰特征及其系统学意义. 植物研究. 2007,27(1): 43-47张兴旺, 张小平*, 杨开军. 珍稀植物青檀叶的解剖结构及其生态适应性特征. 植物研究. 2007, 27(1): 38-42.张兴旺, 操瑾瑾, 龚玉霞, 张小平*. 珍稀植物青檀种子休眠与萌发的研究. 生物学杂志. 2007, 24(1): 28-31.杨开军, 张小平* , 张兴旺, 张中信, 操瑾瑾. 稀有植物香果树叶解剖结构的研究.植物研究. 2007, 27(2): 195-198.杨开军, 张小平* , 张兴旺, 操瑾瑾. 稀有植物香果树群落学研究.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07, 16(1): 79-80.杨开军, 张小平* . 稀有植物香果树的研究进展.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07, 26(2): 1-4.张小平,郝朝运,李文良, 张昱.濒危植物永瓣藤(Monimopetalum chinense)种群结构及与环境的关系. 应用生态学报, 2008,19(3):474-480邵建文, 张小平* ,张中信,朱国萍. 安徽羽叶报春的有效传粉昆虫及花朵密度和种群大小对传粉效果的影响。植物分类学报. 2008,46(4):537-544(SCIE收录)郝朝运, 张小平*, 李文良, 张昱. 不同类型群落中濒危植物永瓣藤(Monimopetalum chinense)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 生态学报, 2008,28(6):2900-2908李文良,张小平*,郝朝运,张慧. 珍稀植物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的种子萌发特性,生态学报, 2008,28(11):5445-5453吴明开,张小平* 安徽苔藓植物区系研究. 云南植物研究. 2008, 30(6): 645-654李鹏,汪阳东,陈益存,张小平*. 油桐ISSR-PCR最佳反应体系的建立。林业科学研究,2008, 21(2):194-199.王磊,孙启武,郝朝运,张小平*. 皖南山区南方红豆杉种群不同龄级立木的点格局分析. 应用生态学报,2010,21(2):272-278 张小平著. 菊科23个属, 在钱啸虎主编:《安徽植物志第四卷》. 合肥: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张小平, 周忠泽著. 《中国蓼科花粉的系统演化》. 合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1998.王全喜, 张小平 主编. 《植物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4.张小平著. 桔梗科、菊科,在訾兴中 张定成主编:《大别山植物志》.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6.张小平等编著:《湿地高等植物图志》.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 1999年,专著《中国蓼科花粉的系统演化》获“全国优秀学术著作”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排序第一);2004年,《中国蓼科植物及其花粉制样技术的研究》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排序第二);2000年,《安徽百合目药用植物的细胞分类学研究》获“安徽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排名第五);1997年,《安徽百合药用植物的细胞遗传研究》获“安徽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排名第四).
2023-08-02 18:28: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