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Louis Pasteur是什么意思

2023-08-03 10:31:55
共2条回复
余辉

Louis Pasteur

巴斯德;路易·巴斯德;路易斯·巴斯德

例句筛选

1.

Or, as Louis Pasteur put it, "Chance favors the prepared mind. "

或者,正如路易斯u2022巴斯德所说:“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

2.

The process is named for Louis Pasteur, its originator.

首创者是巴斯德,并以其姓氏命名。

贝贝

路易.巴斯德(法国化学家及微生物学家)

相关推荐

法国微生物学家是谁??

也叫巴斯德(Pasteur,Louis)于1822年12月27日生于法国汝拉省的多尔,他的父亲是拿破仑军队的一名退伍军人,是个以制革为业的硝皮匠。1847年,巴斯德毕业于巴黎师范学院,毕业后,他从事化学研究,研究酒石酸盐的晶体,发现这些晶体并不完全相同,它们有隐蔽的不对称性,一些结晶是另一些结晶的镜像,正如左手和右手那样的关系。他在晶体研究方面的成就,对立体化学起到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后来,人们发现,巴斯德在采取制备结晶的方法时是很幸运的,要得到分离的两种结晶,必须用一种特殊的方法,而巴斯德完全出于偶然,而采用了这种特殊方法,在他之后也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制出大的不对称结晶来。这正如巴斯德所说,“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巴斯德一举成名,他接到许多教授聘任书,并成为荣誉勋位团的成员。他虽然在化学方面成名,但使他彪炳史册的却是他在微生物学方面的巨大成就。1854年9月,法国教育部委任巴斯德为里尔工学院院长兼化学系主任,在那里,他对酒精工业发生了兴趣,而制作酒精的一道重要工序就是发酵。当时里尔一家酒精制造工厂遇到技术问题,请求巴斯德帮助研究发酵过程,巴斯德深入工厂考察,把各种甜菜根汁和发酵中的液体带回实验室观察。经过多次实验,他发现,发酵液里有一种比酵母菌小得多的球状小体,它长大后就是酵母菌。过了不久,在菌体上长出芽体,芽体长大后脱落,又成为新的球状小体,在这循环不断的过程中,甜菜根汁就“发酵”了。巴斯德继续研究,弄清发酵时所产生的酒精和二氧化碳气体都是酵母使糖分解得来的。这个过程即使在没有氧的条件下也能发生,他认为发酵就是酵母的无氧呼吸并控制它们的生活条件,这是酿酒的关键环节。巴斯德弄清了发酵的奥秘,从此开始,巴斯德终于成为一位伟大的微生物学家,成了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当时,法国的啤酒业在欧洲是很有名的,但啤酒常常会变酸,整桶的芳香可口啤酒,变成了酸得让人咧嘴的粘液,只得倒掉,这使酒商叫苦不迭,有的甚至因此而破产。1865年,里尔一家酿酒厂厂主请求巴斯德帮助治治啤酒的病,看看能否加进一种化学药品来阻止啤酒变酸。巴斯德答应研究这个问题,他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未变质的陈年葡萄酒和啤酒,其液体中有一种圆球状的酵母细胞,当葡萄酒和啤酒变酸后,酒液里有一根根细棍似的乳酸杆菌,就是这种“坏蛋”在营养丰富的啤酒里繁殖,使啤酒“生病”。他把封闭的酒瓶放在铁丝篮子里,泡在水里加热到不同的温度,试图即杀死了乳酸杆菌,而又不把啤酒煮坏,经过反复多次的试验,他终于找到了一个简便有效的方法:只要把酒放在摄氏五六十度的环境里,保持半小时,就可杀死酒里的乳酸杆菌,这就是著名的“巴氏消毒法”,这个方法至今仍在使用,市场上出售的消毒牛奶就是用这种办法消毒的。当时,啤酒厂厂主不相信巴斯德的这种办法,巴斯德不急不恼,他对一些样品加热,另一些不加热,告诉厂主耐心地待上几个月,结果呢,经过加热的样品打开后酒味纯正,而没有加热的已经酸了。巴斯德成了法国传奇般的人物时,法国南部的养蚕业正面临一场危机,一种病疫造成蚕的大量死亡,使南方的丝调工业遭到严重打击,人们又向巴斯德求援,巴斯德的老师杜马也鼓励他挑起这副担子。“但是我从来没有和蚕打过交道啊!”巴斯德没有把握地说。“这岂不是更妙吗?”老师杜马鼓励他说。巴斯德想到法国每年因蚕病要损失1亿法郎时,他不再犹豫了,作为一名科学家,有责任拯救濒于毁灭的法国的蚕业。巴斯德接受了农业部长的委派,于1865年只身前往法国南部的蚕业灾区阿莱。蚕得的是一种神秘的怪病,让人看了心里非常不舒服,一只只病蚕常常抬着头,伸出有脚像猫爪似的要抓人;蚕身上长满棕黑的斑点,就像粘了一身胡椒粉。多数人称这种病为“胡椒病”,得了病的蚕,有的孵化出来不久就死了,有的挣扎着活到第3龄、4龄后也挺不住了,最终难逃一死。极少数的蚕结成茧子,可钻出来的蚕蛾却残缺不全,它们的后代也是病蚕。当地的养蚕人想尽了一切办法,仍然治不好蚕病。巴斯德用显微镜观察,发现一种很小的、椭圆形的棕色微粒,是它感染一丝蚕以及饲养丝蚕的桑叶,巴斯德强调所有被感染的蚕及污染了的食物必须毁掉,必须用键康的丝蚕从头做起。为了证明“胡椒病”的传染性,他把桑叶刷上这种致病的微粒,健康的蚕吃了,立刻染上病。他还指出,放在蚕架上面格子里的蚕的病原体,可通过落下的蚕粪传染给下面格子里的蚕。巴斯德还发现蚕的另一种疾病——肠管病。造成这种蚕病的细菌,寄生在蚕的肠管里,它使整条蚕发黑而死,尸体像气囊一样软,很容易腐烂。巴斯德告诉人们消灭蚕病的方法很简单,通过检查淘汰病蛾,遏止病害的蔓延,不用病蛾的卵来孵蚕。这个办法挽救了法国的养蚕业。巴斯德一生发明很多,对生物科学和医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一次偶然的机遇,使他找到了片服鸡霍的灵丹妙药。鸡霍乱是一种传播迅速的瘟疫,来势异常凶猛,家庭饲养的鸡一旦染上鸡霍乱就会成批死亡。有时,人们看到有的鸡刚才还在四处觅食,过一会儿却忽然两腿发抖,随后便倒了下去,挣扎几下便一命呜呼了。有的农妇晚上在关鸡窝时,还在庆幸地看到鸡都死光了,横七竖八地躺在窝里。1880年,法国农村流行着可怕的鸡霍乱,巴斯德决心片服这种瘟疫。为了弄清鸡霍乱的病因,巴斯德从培养纯粹的鸡霍乱细菌作为突破口,他试用了好多种培养液,他断定鸡肠是鸡霍乱病菌最适合的繁殖环境,传染的媒介则是鸡的粪便。他经过多次实验,但都失败了。茫然无序中,他只得放松一下,停下研究工作,休息了一段时间。休息几天以后,巴斯德又开始了研究实验,这时,他们发现“新大陆”了。他用陈旧培养液给鸡接种,鸡却未受感染,好像这种霍乱菌对鸡失去了作用。这是怎么回事呢?巴斯德顺藤摸瓜,终于发现,因空气中氧气的作用,霍乱菌的毒性便日渐减弱。于是,他把几天的、1个月的、2个月和3个月的菌液,分别注入健康的鸡体,做一组对比实验,鸡的死亡率分别是100%、80%、50%和10%。如果用更久的菌液注射,鸡虽然也得病,便却不会死亡。事情并未到此结束,他另用新鲜菌液给同一批鸡再次接种,使他惊奇的是,几乎所有接种过陈旧菌液的鸡都安然无恙,而未接种过陈旧菌液的鸡却死得净光。实践证明,凡是注射过低毒性的菌液的鸡,再给它注入毒睡足以致死的鸡霍乱菌,它也具有抵抗力,病势轻微,甚至毫无影响。预防鸡霍乱的方法找到了!巴斯德从这一偶然的发现中,导致了他对减弱病免疫法原理的确认,使他产生从事制造抗炭疽的疫苗的设想。虽然在他这前英国医生琴纳发明牛痘接种法,但有意识地培养制造成功免疫疫苗,并广泛应用于预防多种疾病,巴斯德堪称第一人。“意志、工作、成功,是人生的三大要素。意志将为你打开事业的大门;工作是入室的路径;这条路径的尽头,有个成功来庆贺你努力的结果……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努力的工作,必定有成功的那一天”,这是巴斯德关于成功的一段至理名言。
2023-08-03 01:45:061

巴斯德效应是什么 什么叫巴斯德效应

1、这是一个生物学概念,是指在有氧状态下酒精发酵和糖酵解受抑制的现象,因为该理论是由巴斯德提出的,故而得名。 2、巴斯德效应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L.Pasteur)在研究酵母发酵时发现,供氧充分的条件下呼吸抑制酵解,以后在肌肉酵解中也观察到同样的现象。例如在激烈运动时,肌肉中缺氧糖氧化受到限制酵解加强糖消耗和乳酸生成都升高反之,在供氧充足的条件下,酵解受到抑制糖消耗和乳酸生成都减少。这种现象称为巴斯德效应。它实际上是糖酵解和有氧氧化间的一种调节。 3、产生这种效应的机制是因三羧酵循环和ATP能抑制酵解中关键限速环节磷酸果糖激酶的活性。
2023-08-03 01:45:331

巴斯德效应

http://baike.baidu.com/view/522913.htm去看看吧,讲的挺好。另外注意一下“科里循环”。
2023-08-03 01:45:522

巴斯德效应是指什么

http://baike.baidu.com/view/522913.htm
2023-08-03 01:46:123

酒石酸是什么?

C4H6O6
2023-08-03 01:47:064

巴氏消毒奶能保存多久 1个星期或者半个月

牛奶是不能直接饮用的,因为牛奶从牛的乳房里挤出来中途会有很多细菌,加上纯正的牛奶也有可能存在细菌,如果不灭菌饮用会造成身体不适,下面我带大家来看一下巴氏消毒奶能保存多久? 巴氏消毒奶能保存多久 保质期是7天到15天,存储温度要求是2℃~6℃。超市也是需要放在保鲜柜里的。如果你购物间隔期短,家里也有冰箱,可以选择这种牛奶。储存和运输条件都要求较高。口感、风味上较接近原奶的水平,营养价值与鲜牛奶差异不大。巴氏杀菌奶通常是指将奶加热到75℃~80℃,进行10~15秒的杀菌,从营养成分的保留效果来说,是最接近鲜奶的一种。巴氏消毒奶是什么 1、 巴氏消毒,大概是冠以了“发明者”的姓名,听起来显得很深奥的样子,其实道理特别简单,我们几乎天天用。巴氏消毒法,通俗地说,即加热消毒法。 2、 说起来,咱中国人是最早利用加热消毒原理的民族(可能有之一)。早在12世纪初,中国人就发现,把酒加热可以防止酒变味,延长酒的保质期。15世纪日本人通过加热来延长乳制品的保质期。18世纪,意大利人第一次用实验证明了,通过把食物加热加温,可以有效的杀死食物里面的(绝大部分)细菌,加热后,如果立即把食物严密的封口的话,细菌不会再进入食物。 3、 所以,巴氏(Pasteur)并不是第一个发现加热可以为食品消毒这件事情的。 之所以以巴氏来命名,主要是因为是他第一次发现,其实这个加热温度并不需要很高,加热时间也不需要很长。巴氏在研究红酒的保存方法时,通过反复实验,发现红酒只要加热到50~60度(摄氏度) 、且只要一小会儿,就能够非常有效的防止红酒发酸发酵。后来这个方法被广泛应用到了乳业中,成为牛奶、起司(cheese) 等的常规消毒方法。巴氏消毒奶可以加热吗 巴氏鲜奶经过巴氏消毒之后,牛奶的卫生标准完全可以达标,不必再加热。如果是在寒冷的天气情况和老人、儿童等人群胃肠道功能比较虚弱的人群饮用情况下可以温热巴氏鲜奶。如有这种情况,可将牛奶倒进杯中用热水浸泡的方法达到预热的目的。也可以自己加热,不过加热的温度一定要控制好,加热巴氏鲜奶的温度最好在30-35℃之间,不能超过40℃。为什么不能超过40℃呢?市场上一些常温牛奶多以储存为目的,采用135℃以上的超高温灭菌工艺,虽然杀死了有害细菌,同时也杀死了益生菌,这对牛奶中的水溶性维生素和营养物质造成了严重破坏。而巴氏鲜奶85℃的低温杀菌工艺则避免了这些问题,最大限度的保证牛奶的活性生命物质和营养,更利于钙质的吸收。所以当我们饮用巴氏鲜奶时,如果要加热温度最好不要高于40℃,因为加热时间越长,温度越高,其营养物质流失越严重。巴氏消毒奶和常温牛奶哪个好 1、用巴氏消毒法消毒的“均质”牛奶,是在相对低温的环境下进行的,保质期往往比较短,但用这种方法消毒可以使牛奶中的营养成分获得较为理想的保存,牛奶B族维生素的损失仅为10%左右,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牛奶消毒方法之一。所谓“均质”,是指牛奶加工中的一种新工艺,通过把牛奶中的脂肪球粉碎,使脂肪充分溶入到蛋白质中去,从而防止脂肪黏附和凝结,更利于人体吸收。 2、不少生产厂家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生产出保存时间较长的百利包牛奶。这种牛奶在加工过程中已经全面灭菌,对人体有益的菌种也基本被“一网打尽” 了,牛奶的营养成分因而被破坏。全面灭菌的牛奶保质期大部分为30天,有些灭菌牛奶的保质期甚至可达6个月以上。灭菌奶一般味道比较浓厚,但是营养物质有较大损失,B族维生素有20%~30%的损失。
2023-08-03 01:47:551

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是谁?

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1895)是法国著名的微生物学家。巴斯德曾任里尔大学、巴黎师范大学教授和巴斯德研究所所长。在他的一生中,曾对同分异构现象、发酵、细菌培养和疫苗等研究取得重大成就,从而奠定了工业微生物学和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并开创了微生物生理学,被后人誉为“微生物学之父”。“化学家”巴斯德是一位法国制革工人、拿破仑军队的退伍军人的儿子,小时候家境贫困。巴斯德勤奋好学,再加上聪明伶俐,颇具艺术天分,很有可能成为一名画家。然而,他19岁时放弃绘画,而一心投入到科学事业中。巴斯德最早是从事化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关于酒石酸的光学性质。他通过实验制备了19种不同的酒石酸盐和外消旋酒石酸盐的晶体。在显微镜下检查时,他发现,这些晶体能用机械的方法分作两类——左旋和右旋晶体,它们具有旋光数值相同,但旋光方向相反的偏振光特性,从而揭示了酒石酸的“同分异构现象”。巴斯德在化学领域的杰出成就,受到人们的重视并获得了荣誉。然而,他并未将自己的视线仅仅停留在化学领域,而是将实验化学的原理、技能等广泛地应用于发酵问题,从而开辟了人类科学历史的新纪元。巴斯德从化学研究转入生物学研究,发现微生物对酸的选择作用。在研究酒质变酸问题过程中,明确指出发酵是微生物的作用,不同的微生物会引起不同的发酵过程。改变了以往认为微生物是发酵的产物,发酵是一个纯粹的化学变化过程的错误观点。同时,巴斯德通过大量实验提出:环境、温度、pH值和基质的成分等因素的改变,以及有毒物质都以特有的方式影响着不同的微生物。例如酵母菌发酵产生酒精的最佳pH值为酸性,而乳酸杆菌却喜欢pH值为中性的环境条件。巴斯德把微生物发酵原理广泛应用于指导工业生产,开创了“微生物工程”,被人们尊称为“微生物工程学之父”。巴斯德在发酵问题的研究中,确立了他的学术地位,但他并不满足,仍然奋斗在科学实验的前沿阵地上,因为他坚信“科学实验”可以解决许多问题,是最有力的证据之一。1868年10月,他患上脑溢血,使他的身体左侧刺痛、麻木,最后失去活动能力。在这期间,他仍然口述一份备忘录,论述他富有独创性的实验——如何检查发现刚刚开始感染到疾病的蚕卵,最终实验获得成功,使纯净的“种子”(即蚕卵)得以传遍整个欧洲和日本。正是有了这种精神,才使他成为伟大的微生物学家。伟大的贡献:(一)巴斯德否定了微生物的自然发生说新鲜的食品在空气中放久了,会腐败变质,并发现其中有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从何而来?当时有一种观点认为,微生物是来自食品和溶液中的无生命物质,是自然发生的——自然发生说。巴斯德通过自己精巧的实验给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以有力的反驳。巴斯德设计了一个鹅劲瓶(曲颈瓶),现称巴斯德烧瓶。烧瓶有一个弯曲的长管与外界空气相通。瓶内的溶液加热至沸点,冷却后,空气可以重新进入,但因为有向下弯曲的长管,空气中的尘埃和微生物不能与溶液接触,使溶液保持无菌状态,溶液可以较长时间不腐败。如果瓶颈破裂,溶液就会很快腐败变质,并有大量的微生物出现。实验得到了令人信服的结论:腐败物质中的微生物是来自空气中的微生物,这个实验也导致了巴斯德创造了一种有效的灭菌方法——巴氏灭菌法。巴氏灭菌法又称低温灭菌法,先将要求灭菌的物质加热到65℃30分钟或72℃15分钟,随后迅速冷却到10℃以下。这样既不破坏营养成分,又能杀死细菌的营养体,巴斯德发明的这种方法解决了酒质变酸的问题,拯救了法国酿酒业。现代的食品工业多采取间歇低温灭菌法进行灭菌。可见,巴斯德的功绩有多大。(二)巴斯德和疾病的病菌说:巴斯德从研究蚕病开始,逐步解开了较高等动物疾病之迷,即由病菌引起的疾病,最后征服了长期威胁人类的狂犬病。1865~1870年,他把全部的精力都集中到蚕病的研究上。这个研究牵涉到两种病原微生物。在搞清蚕病起因后,巴斯德提出了合理可行的防治措施,从而使法国的丝绸工业摆脱了困境。而后,巴斯德又专心研究动物的炭疽病,他成功地从炭疽病的动物(如牛、羊)的血液中分离出一种病菌并进行纯化,证实就是这种病菌使动物感染致病而亡。这就是动物感染疾病的病菌说观点。但是,当时的内科医生和兽医们却普遍认为疾病是在动物体内产生的,由疾病产生了某种有毒物质,然后,也许是,由这些有毒物变成了微生物的错误观点。后来巴斯德又研究妇科疾病产褥热。他认为这种病是由于护理和医务人员把已感染此病的妇女身上的微生物带到健康妇女身上,而她他们得病。由此可见,巴斯德虽不是一名医生,但他对医学的贡献也是无法估量的,他为医学生物学奠定了基础。(三)巴斯德与免疫学:巴斯德除了研究炭疽病外,还研究了鸡的霍乱病。这种病使鸡群的死亡率高达90%以上。巴斯德经过多次尝试后发现,这种致病的微生物能在鸡软骨做成的培养基上很好地生长。一小滴新鲜的培养物能迅速杀死一只鸡。巴斯德在研究此病过程中最值得庆幸的是:当某鸡用老的、不新鲜的培养物接种时,它们几乎都只有些轻微的症状,并很快恢复健康。再用新鲜的、有毒力的培养物接种时,这些鸡对这种病的抵抗力非常强,这样巴斯德就使自己的实验用鸡产生了对鸡霍乱病的获得性免疫能力了。这可以同琴纳(E.Jenner)使用牛痘对人的天花病产生免疫能力相媲美。巴斯德在成功地研究出防止鸡霍乱病的方法后,又着手研究对付炭疽病的方法。他把炭疽病的病菌培养在温度为42~43℃的鸡汤中。这样,此病菌不形成孢子,从而选择出没有毒性的菌株作为疫苗进行接种。巴斯德是世界上最早地成功研制出炭疽病减毒活性疫苗的人,从而使畜牧业免受灭顶之灾。
2023-08-03 01:48:091

抗生素饲料历史

一、配合饲料的发展历史 配合饲料生产肇始于20世纪初。50年代以后,由于对家畜的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需要量的了解日益确切,加以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等被作为添加剂纳入饲料领域,配合饲料的生产突飞猛进。它的应用先在欧美普及,并很快推广到亚洲和其他地方。 二、抗生素的使用历史 1877年,Pasteur和Joubert首先认识到微生物产品有可能成为治疗药物,他们发表了实验观察,即普通的微生物能抑制尿中炭疽杆菌的生长。 1928年,弗莱明爵士发现了能杀死致命的细菌的青霉菌。青霉素治愈了梅毒和淋病,而且在当时没有任何明显的副作用。 1936年,磺胺的临床应用开创了现代抗微生物化疗的新纪元。 1944年在新泽西大学分离出来第二种抗生素链霉素,它有效治愈了另一种可怕的传染病:结核。 1947年出现氯霉素,它主要针对痢疾、炭疽病菌,治疗轻度感染。 1948年四环素出现,这是最早的广谱抗生素。在当时看来,它能够在还未确诊的情况下有效地使用。今天四环素基本上只被用于家畜饲养。 1956年礼来公司发明了万古霉素,它被称为抗生素的最后武器。因为它对G+细菌细胞壁、细胞膜和RNA有三重杀菌机制,不易诱导细菌对其产生耐药。 1980年代喹诺酮类药物出现。和其他抗菌药不同,它们破坏细菌染色体,不受基因交换耐药性的影响。 1983年转基因工程菌成为抗生素 的主要手段。提高的初级样品的纯度。 1992年,这类药物中的一个变体因为造成肝肾功能紊乱被美国取缔,但在发展中国家仍有使用。 重复使用一种抗生素可能会使致病菌产生抗药性。之所以提出杜绝滥用抗生素此乃是原因之一。科学地使用抗生素是有的放矢。通常建议做细菌培养并作药敏试验,根据药敏试验的结果选用极度敏感药物,这样就避免了盲目性,而且也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三、关于抗生素的发展史 您好,以下是您需要的答案,祝呢愉快。 名目繁多的抗生素今天已是医院、药房乃至家庭常备的药物。曾几何时那些猖獗的不可一世的链球菌、结核菌等病菌所引起的细菌性肺炎、脑膜炎、肺结核等疾病还被人们看成必死无疑的不治之症。 自从抗生素问世后,在那些濒死的病人身上出现了“药到病除”的奇迹,把许多病人从死神身边抢救了回来。在今天,抗生素不但被广泛地用来杀菌治病,还可以用作家禽和家畜的饲料添加剂,减少家禽和家畜的疾病, *** 家畜长大长肥。 抗生素为什么会有这么神奇的功效?人们最初是怎样发现它的?它真是万能的吗? 古代中国人用霉豆腐治病 和许多其他药物一样,抗生素的使用比它的发现要早得多。也就是说在人们还未认识它的真实面目之前,就已经懂得利用它了。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汉朝,人们就懂得用豆腐上的霉来治疗皮肤上的疮疖。距今一千年前,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记载治疗腹泻、下利的神曲,三百多年前《天工开物》中提到的丹曲,就是最早的抗生素药物了。 而抗生素的发现还是从青霉素开始的,这还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 17世纪末,荷兰德夫特市 *** 的看门老人列文虎克是世界上第一个用自制显微镜看到肉眼看不见细菌的人,从此人类揭开了微生物的秘密。 但是到19世纪中期,法国的生物学家在研究了大量的材料后,第一次指出某些肉眼看不见的细菌就是导致传染病的罪魁祸首。同时他们也发现一些物质能抑制细菌,指出正是“生命抑制了生命”。 1889年法国化学家,第一次用抗生素这个词来命名这类物质。 早在1897年,爱尼斯·杜切斯就证实了抗生素可以抑制动物中的传染病。 虽然做实验的老鼠被救活了,但他的发现并没有认真深入地探讨下去,很快就被人遗忘了。两年后又有人用一种叫脓毒酶的粗制抗生素来医治白喉病,但这些试验却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进行下去。 腐烂的土壤给了细菌学家灵感 直到1927年,英国的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在研究葡萄球菌时,标本意外地被含腐殖质的土所污染了,从而长出了绿色的霉菌。而这些绿色霉菌所到之处,葡萄球菌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在绿色霉菌周围出现了一圈空白区域——称为抑制圈。 弗莱明并没有忽视这个偶然的现象,而是对这个现象进行仔细地观察、认真地研究。 他最后确认一定是这种青霉菌分泌了一种物质有强大的杀菌能力。他和他的助手把青霉菌接种在肉汤培养液里,让它旺盛地繁殖。 然后把这些液体小心地过滤,最后才得到一小瓶澄清的滤液。他发现把这些滤液即使稀释几百倍也能杀死葡萄球菌和肺炎菌,甚至凶恶的链球菌也被它制服了。 他把这种由青霉菌分泌的物质叫“青霉素”。英文的译音就是盘尼西林。 然而弗莱明的发现和研究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因为这些滤液中所含青霉素的量实在太少了。 一个病人如果用这种青霉素治病至少要数万毫升的滤液,这就需要一个小池塘那么多的培养液。因而这个实验就只能停留在试管中。 科学家曾尝试用便盆培养青霉素 11年过去了,英国牛津大学的豪尔德·法劳来在寻找抗生素治病的新药时读到弗莱明的论文,引起了他很大的兴趣。他与化学家恩斯特·秦恩合作开始了制造青霉素的艰巨工作。 秦恩绞尽脑汁,改进了提纯青霉素的方法,但改进后这个工作仍是艰苦而乏味的。一个比人还高大的培养罐中全部培养液只能提取出针尖大小的青霉素,而且它又是那么“娇嫩”。 稍微加热就会分解;酸碱度稍微改变就会失效。正在他们研制的过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连实验所需要的玻璃器皿也供不应求了。他们不得不把所有可以利用的容器甚至人的便盆都用来培养青霉菌。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他们才制出一小撮棕黄色的青霉素粉来。他们选择了嘴角生疮被细菌感染已经生命垂危的一名警察做试验。 当给他注射了青霉素后,病人创口的脓液显著地减少了,神志开始清醒。但由于人体新陈代谢的缘故,青霉素在体内消失得很快,只要一小时所有未起作用的青霉素就从尿液中排泄干净。 这时法劳来不得不一边给病人滴注青霉素,一边收集病人排出的每滴尿液送给秦恩,让他从这些尿液中提取比黄金还珍贵的青霉素。到第五天病人的病情已基本好转了,可惜此时青霉素已用完了,哪怕连针尖大小的青霉素也没有了。 将要绝迹的病菌又迅速地繁殖,重新向身体还很虚弱的病人进攻,最后夺去了他的生命。 一块值得人类顶礼膜拜的甜瓜皮 为了提高青霉素的产量必须找寻产量高的青霉菌菌种和改善培养液。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成千上万的伤病员从火线上被抬到后方医院治疗,法劳来也和他的伙伴们来到大后方的美国,继续他们的科学实验。 1942年一些飞行员接到一个奇怪的命令,要求他们从世界各地机场附近收集一小块泥土带回美国。 原来法劳来他们想从各地的土样中筛选出高产的菌种。从世界各地收集来的泥土,甚至发霉的食物、瓜果皮都集中到实验室。 最后,他们还是从来自皮奥里亚市场上一块发霉的甜瓜皮上找到了理想的菌种——第832号霉菌。同时用玉米粉和乳糖取代了以前的肉汤和葡萄糖的营养液,使产量十倍地提高。 1943年初生产的青霉素只够医治十几个病人。 四、抗生素类药的历史 人类合成的第一种抗菌药是磺胺,1932~1933年间德国病理与细菌学家格哈德·多马克发现其具有体内抗菌活性,他因此获得193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人类发现的第一种抗生素——青霉素(盘尼西林),是英国微生物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于1928年偶然发现的,但当时并没有提纯出有效成分和分析化学结构。他从被霉菌污染的葡萄球菌培养皿中,观察到霉菌附近的细菌都无法生长,推测霉菌中可能有杀菌的物质,1929年,弗莱明将这个发现发表在《英国实验病理学期刊》,但没有得到重视。直到1939年,牛津大学的佛罗雷(Howard Florey)和钱恩(Ernst Chain)想开发能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才在联络弗莱明取得菌株后,成功提纯出青霉素。弗莱明、佛罗雷与钱恩因此于1945年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五、什么是抗生素饲料添加剂 所谓抗生素饲料添加剂是指那些在健康动物饲料中添加的,以改善动物营养状况和促生长为目的,具有抗菌活性的微生物代谢产物。 一般来说抗生素词料添加剂具有如下功能:对动物疾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使畜禽生长速度加快,提高曰增重,缩短饲养周期,提髙饲料转化率。由于抗生素饲料添加剂会干扰成年牛瘤胃微生物,一般不在成年牛中使用,只应用于犊牛。 犊牛常用的抗生素添加剂有以下几种。 (1) 杆菌肽锌毒性小,抗药性小。 杆菌肽锌作为饲料添加剂具有如下功能:抑制病原菌的细胞壁形成,影响其蛋白质合成,从而杀灭病原菌;能使肠壁变薄,从而有利于营养吸收,动物采食含杆菌肽锌饲料后,氨和有毒胺的生成明显减少,有利于动物生长和改善伺料转化率;能够预防疾病并能将因病原菌引起碱性磷酸酶降低的浓度恢复到正常水平。牛每吨伺料添加10u301c100克(3月龄以内),4u301c40克(3u301c6月龄)。 U)硫酸黏杆菌素作为饲料添加剂使用时,可促进生长和提高饲料转化率,对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引起的菌痢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但大量使用可导致肾中毒。 犊牛每吨词料添加5u301c40克,停药期7天。 (3) 黄霉素它干扰细胞壁结构物质肽聚糖的生物合成而抑制细菌繁殖,为畜禽专用抗菌促长药物。 作为词料添加剂不仅可防治疾病,还可降低肠壁厚度、减轻肠壁重量的作用,从而促进营养物质在肠道的吸收,促进动物生长,提高饲料转化率。肉牛添加量为30u301c50毫克/头u2022日。 (4) 喹乙醇抗菌谱广,尤其是对大肠杆菌、变形杆菌、沙 门氏菌等有显著的抑制效果,能抑制有害菌,保护有益菌,对腹泻有极好的治疗效果,并具有促进动物体蛋白同化作用,能提高饲料氮利用率,从而促进生长,提髙饲料转化率。据试验,对育成年日增重提高15%左右,饲料转化率提高10%左右。 添加量每吨饲料为50u301c80克。 六、如何正确使用抗生素饲料添加剂 正确使用抗生素饲料添加剂的方法如下:(1)正确选择抗生素作为抗生素饲料添加剂。 应根据使用的 目的、对象及动物的不同生长阶段,选择适宜的抗生素作为添加 剂,一般抗生素添加剂应具备如下条件:①安全性好。是抗生素词料添加剂的必备条件,不仅要对动 物安全,而且要考虑到通过动物对人类的安全性,要求药物无毒 或低毒;无三致(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安全剂量范围大 (中毒剂量与使用剂量有较大的差异)。 ②不易产生耐药性和交叉耐药性。作为抗生素伺料添加剂一 般是用于促进动物生长和提高伺料利用率,在饲料中长期以低于 治疗量的浓度使用,这种对病原微生物抑制作用较小的低剂量的 长期 *** ,相对来说容易使病原微生物产生耐药性,从而降低了 该抗生素防治疾病的作用。 如果该抗生素与其他抗生素存在交叉 耐药性,则上述耐药菌的出现还将影响到其他抗生素的治疗效 果,使疾病无法控制而造成经济损失。更为严重的是,如果人吃 了这种带有耐药菌的动物产品后所感染的疾病,也会对这些药物 治疗失去敏感性。 ③残留低。由于饲料添加剂是一类相对长期使用的产品,容 易发生由于药物蓄积造成的毒副作用。 为保障动物及人类的健 康,伺料添加用抗生素必须是无残留或低残留的物质。④化学性质稳定。 作为饲料添加剂的抗生素由于添加量小, 一般是以预混剂为其商品形成,以使能将其均匀地添加到伺料 中,这就要求抗生素的性质必须稳定,不与赋型剂产生化学变 化,吸湿性低,以防结块,并能在伺料中较长时间保存。 另外还 应具有耐酸性,口服时不易被胃酸破坏。 饲料专用。所选的抗生素添加剂应是国家批准使用的,并 尽量选择动物专用、伺料专用抗生素,以减少抗生素添加剂的负面影响。 (2)严格使用对象。各种抗生素都有其特定的应用对象。 如 大部分聚醚类抗生素对鸡是安全的,但对马属类动物是剧毒的。 不同生长阶段,使用抗生素的效果不同,应用不用的抗生素。 由 于考虑到饲料添加用抗生素的毒副作用、病原菌耐药的程度以及 药物残留等问题,在这类抗生素的应用中大多规定了其停药期, 有些品种还规定了使用期限。使用期限的规定是为了控制该抗生 素在使用过程中的蓄积不超过一定限度。 有些抗生素比较容易使 病原菌获得耐药性而失去应有效果,对这类抗生素连续使用的时 间不宜过长。停药期则是指动物在屠宰前多少天停止伺喂含该种 抗生素的饲料。 各种抗生素在动物体内都有一定的停留时间,而 且在动物各个组织中的停留时间也不相同。停药期的规定就是为 了使畜禽产品中抗生素的残留降低到允许的范围之内,以保证消 费者的健康和安全。 一般产蛋鸡禁用抗生素添加剂,肉用仔鸡在 屠宰前7天停用,生长育肥猪在5月龄至出栏不用抗生素添加 剂。(3)严格使用剂量。 剂量过低时,达不到抗生素发挥作用所 必须的浓度,不能起到防治疾病、促进生长的效果,给饲养者带 来经济损失。另外,过低剂量的使用,相对来说更容易使病原菌 获得耐药性。 反之,过高剂量抗生素的使用,轻者可能导致抗生 素对动物生长的抑制,重者还可能导致动物中毒。注意抗生素的配伍。 所谓抗生素的配伍,就是指一种抗 生素与另一种抗生素或其他药物的联合应用,或者是抗生素与其 他化学成分共同存在时对抗生素活性的影响。一般来说这种配伍 可以有4个种作用即累加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和无关作 用。 根据抗生素的作用和疗效,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繁殖期杀 菌药,如青霉素类、杆菌肽等;第二类为静止期杀菌药,如氨基 糖苷类、多黏菌素(B和E)等;第三类为快效抑菌药,如四环 素类、氯霉素和红霉素等。第一类与第二类合用可获得协同作用;第三类与第二类合用可获得累加作用。 有配伍禁忌的抗生素 不能联合应用。对虽未被列人配伍禁忌,但配伍作用不明确的药 物应慎用。
2023-08-03 01:48:181

什么是巴斯德象限

由普林斯顿大学 Donald Stokes教授提出,Stokes列举了法国科学家巴斯德(Louis Pasteur——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消毒法发明人)和美国曼哈顿计划(Manhattan Project——美国二战期间研制第一颗原子弹的计划)的例子,说明科研过程中的认识世界和知识应用的目的是可以并存的。  Stokes提出了自己的一个关于科学与技术相互关系的概念模型,他称之为“科学研究的象限模型”。右上方的象限代表的是既受好奇心驱动又面向应用的基础研究,称为巴斯德象限(Pasteur"s Quadrant)。 (1smart精锐五角场中心)
2023-08-03 01:48:275

什么叫巴斯德效应? 请说明具体的概念……

巴斯德效应(pastuer effect):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发现酵母菌在无氧时进行生醇发酵;将其转移至有氧环境生醇发酵即被抑制,这种有氧氧化抑制生醇发酵的现象称为 巴斯德效应,此效应也存在人体组织中(例:肌肉组织).
2023-08-03 01:48:442

发现病毒反应机理的斯坦利是谁?

斯坦利是美国生化学家和病毒学家,1904年8月16日出生于印第安纳州。在伊利诺斯州立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在普林斯顿病理实验室从事植物病理学研究。他首先用盐析法从植物细胞中分离出传染性病毒的晶体蛋白,提示了病毒能通过细胞遗传的反应机理,开辟了研究癌症的重要途径,推动了病毒学的研究,因而于1946年分享诺贝尔化学奖。1971年6月15日病逝于西班牙,终年67岁。斯坦利的父亲詹姆士·G·斯坦利是当地的报纸出版商。斯坦利本科就读于印第安纳州的厄尔汉姆学院(Earlham),大学期间的他非常喜欢化学和数学,也爱好足球,他最初的理想是当一名足球教练。在本科毕业前夕,斯坦利拜访了伊利诺伊大学化学系系主任——著名的化学家罗杰·亚当斯(Roger Adams)教授,教授在谈话中所流露出的对化学的狂热和执著感染了斯坦利,他决定放弃做一个足球教练的职业梦想,转而投身于化学研究,于是他本科毕业后在罗杰·亚当斯教授门下学习化学,先后获理学硕士学位(1927年)和化学博士学位(1929年)。在此期间他主要的研究方向在化学制药方面。在伊利诺伊大学做了一年的博士后之后,斯坦利以国家研究委员会研究员的身份赴德国做访问学者,德国是当时世界化学制药研究的中心,在慕尼黑大学,斯坦利曾经跟随192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海因里希·维兰德做过短期的学术研究。1931年斯坦利回到美国,时逢经济大萧条,但他设法在纽约的洛克菲勒(Rockefeller)研究所找到了一个研究助理的位置。1932年斯坦利开始对烟草花叶病展开研究。在那个时代,烟草花叶病传染快、破坏性极强,其病原物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简称TMV)在普通显微镜下无法观测到。烟草花叶病每年给烟农造成很大的损失,尽管国际上有一些学者对烟草花叶病毒展开研究,但对其性质和结构,人们猜测的成分居多,缺乏令人信服的证据。1935年,当时在普林斯顿大学动植物病理学实验室进行研究的斯坦利发现烟草花叶病毒的侵染性能被胃蛋白酶破坏,在这一现象的启示下,他开始怀疑病毒是由蛋白质构成的。斯坦利于是决定分离、提纯烟草花叶病毒。斯坦利找来了一吨多的感染花叶病的烟叶,逐一进行研磨、过滤,他想用提取酶的方法把病毒提纯出来,但极低的提取率使其工作的艰辛程度不亚于居里夫人从沥青中提取镭。一段机械而枯燥的时光过去后,最终他得到了一小匙在显微镜下看来是针状结晶的东西,把结晶物放在少量水中,水就出现乳光了,用手指沾一点此溶液,在健康烟叶上摩擦几下,一星期以后这棵烟草也得了同样类型的花叶病。他宣布提纯的东西就是有侵染性的烟草花叶病毒。今天在美国加州大学的原斯坦利实验室里,仍然保留着一个标注着“Tob.Mos.”字样的瓶子,瓶里就盛放着斯坦利当年第一次提纯的烟草花叶病毒。接下来斯坦利开始对这种提纯的病毒展开研究。根据各种试验结果,证实这种结晶物质是蛋白质,初步的渗透压和扩散测定表明,这种蛋白质的分子量高达几百万。其结晶制品的侵染性依赖于蛋白质的完整性,侵染性被认为是病毒蛋白质的一种性质。斯坦利的研究论文陆续发表在《Science》等著名杂志上,他在论文中写道:“烟草花叶病毒是一种具有自我催化能力的蛋白质,它的增殖需要活体细胞的存在”。斯坦利这一时期著名的工作,后来被誉为基础病毒学的经典之一。也正是这一时期的工作,使他和萨姆纳(James Batcheller Sumner)、诺思罗普(John Howard Northrop)一起共获194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然而,斯坦利在他的烟草花叶病毒研究工作中,并未注意到病毒的含磷和糖类组分,1936年英国的鲍顿(Bawden)和皮里(Pirie)在纯化的烟草花叶病毒中发现了含磷和糖类的组分,它们以核糖核酸的形式(即RNA)存在,通过热变化,这种核酸可以从病毒粒子中释放出来。消息传来,斯坦利最初的反应是反对这一结论,他为此不惜在多次学术会议上与持异议者展开辩论,但科学是以实验为依据的,斯坦利重复英国小组的实验后发现自己错了,他不得不对此保持缄默。真理越辩越明,科学家们终于对烟草花叶病毒由蛋白质和RNA组成达成共识。1939年,G.A.Kansche在电镜下直接观察到了烟草花叶病毒,指出烟草花叶病毒是一种直径为1.5nm,长为300nm的长杆状的颗粒,此后的研究证明烟草花叶病毒颗粒的内部是核酸,外面包裹着蛋白质。烟草花叶病毒的化学结构之谜终被科学家解开。在斯坦利研究烟草花叶病毒取得成功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病毒学领域,烟叶花叶病毒也成为众多病毒研究手中必不可少的研究对象。面对病毒学的飞速发展,斯坦利认为有必要建立一个专门的病毒学实验室。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前几个月,斯坦利在飞机上偶然遇见了加州大学校长史普劳尔(Robert G.Sproul)。在交谈过程中斯坦利提出了建立专门的病毒实验室的设想,以便对病毒学展开全方位研究。1948年史普劳尔邀请斯坦利在伯克利(Berkeley)校园筹建一所病毒实验室并出任实验室主任,斯坦利的希望变成了现实。在伯克利病毒实验室,斯坦利坚持工作到退休,他还曾兼任过加州大学生物化学系主任,培养了一代病毒学者,指导完成了许多研究计划,这些计划对于进一步澄清病毒的本质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且开发出了许多新疫苗,小儿麻痹症疫苗就是其中之一。病毒学的飞速发展,使越来越多的植物病毒和动物病毒的化学结构被人类阐释,在此基础上的动植物病理防治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危害人类的许多病毒性疾病不再是不治之症,人类的健康和生命保障能力得到了加强。《纽约时报》这样评价斯坦利:一个眼中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和蔼可亲的国家医生。斯坦利的学术贡献主要在化学制药、联苯立体化学和甾体化合物的研究上,他一生在学术刊物上共发表了150余篇论文,是全世界公认的研究病毒的权威。他曾著有《化学:美丽的事物》一书,该书曾获得著名的普利策奖的提名。许多人把斯坦利的成就与发现细菌的巴斯德(Pasteur)的成就相提并论。纵观斯坦利的一生,除获得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之外,他还获得过许多荣誉和奖项:1937年获美国美国科学促进协会颁发的科学进步奖,1938获罗森伯格奖章(芝加哥大学)、阿尔德奖(哈佛大学)和斯科特奖(费城);1941年获美国纽约学院金牌;1943年获哥白尼奖;1946年获尼科尔斯奖章(美国化学学会);1947年获吉布斯奖章(美国化学学会);1948年获富兰克林奖章和总统勋章;1958年获现代医学奖;1963年获美国癌症协会为控癌著名人士颁发的奖章。除这些外,他还获得许多大学和学院授予的荣誉博士和科学学位,包括厄勒姆姆学院、哈佛大学、耶鲁大学(1938年);普林斯顿大学(1947)和伊利诺伊大学(1959年);加州大学(1946年)和印第安纳大学(1951年)的名誉法学博士,美国犹太神学院(1953年)和米尔斯学院(1960年)以及巴黎大学的荣誉博士(1947年)学位。他还应邀担任许多学术团体和医疗组织的顾问,并任美国政府和世界卫生组织科学顾问。他美国癌症协会资深主任、国立癌症研究所科学顾问理事会成员。他还是许多科学协会的会员。知识点斯坦利的争议1946年斯坦利荣获了诺贝尔化学奖后,鲍顿和皮里认为这是诺贝尔奖历史上的错误,对此感到愤愤不平,因为斯坦利最初认为烟草花叶病毒由蛋白质组成这一认识是不完全的,而且是他们纠正了斯坦利的错误(查询斯坦利1935年至1945年发表的论文,你会认为鲍顿和皮里的愤愤不平是有道理的)。但时至今日,纵观斯坦利献身科学的一生,以及他在病毒学上取得的巨大成就,许多学者认为他无愧于诺贝尔奖,今天的病毒学界仍然公认斯坦利是第一个阐明烟草花叶病毒实质的科学家。
2023-08-03 01:48:551

创可贴联盟成员名字

创可贴联盟成员是指在创可贴品牌下,由一些药品、医疗器械、消费品等企业组成的联盟。这些成员企业在创可贴联盟的框架下,共同推广和宣传创可贴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共同开发和推广新产品和服务,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创可贴联盟成员的名字包括但不限于:1. 江苏洛阳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领先的医药制造企业,主要生产常规药品、生物制品、中成药、保健品等。2. 广州白云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制药为主,集药品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国内知名企业。3. 天津金邦达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物制药为主,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专业化企业。4. 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以中药制剂、化学药制剂、保健品、医用耗材等为主的综合性医药企业。5. 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中药制剂、中药饮片、保健品、医疗器械等为主的中医药企业。6. 深圳市康宁医疗用品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医疗器械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企业,主要产品包括一次性使用医疗耗材、口腔医疗器械等。7. 长春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医药制剂、生物制品、化学药制剂、医疗器械、保健品等为主的综合性医药企业。以上是创可贴联盟成员的一部分,它们在各自的领域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与创可贴品牌联合推广,共同打造更加完善的医疗保健生态圈,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2023-08-03 01:49:0315

世界乳制品的发展历史

你好,我的答案仅供参考,这是我从一本书里看到的,有一个阿拉伯人,他打了一袋子奶,准备在沙漠里喝,可是,当走出沙漠时,他没喝那袋羊奶,然后羊奶就变成了奶酪
2023-08-03 01:49:383

请问一下以下这个法国地址谁会翻译???谢谢大家帮忙!!

如果寄信,宜接写这址便可以了,法人会汉语的很少。
2023-08-03 01:49:452

什么是巴斯德象限

由普林斯顿大学 Donald Stokes教授提出,Stokes列举了法国科学家巴斯德(Louis Pasteur——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消毒法发明人)和美国曼哈顿计划(Manhattan Project——美国二战期间研制第一颗原子弹的计划)的例子,说明科研过程中的认识世界和知识应用的目的是可以并存的。  Stokes提出了自己的一个关于科学与技术相互关系的概念模型,他称之为“科学研究的象限模型”。右上方的象限代表的是既受好奇心驱动又面向应用的基础研究,称为巴斯德象限(Pasteur"s Quadrant)。 (1smart精锐五角场中心)
2023-08-03 01:50:112

什么是巴斯德象限

由普林斯顿大学 Donald Stokes教授提出,Stokes列举了法国科学家巴斯德(Louis Pasteur——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消毒法发明人)和美国曼哈顿计划(Manhattan Project——美国二战期间研制第一颗原子弹的计划)的例子,说明科研过程中的认识世界和知识应用的目的是可以并存的。Stokes提出了自己的一个关于科学与技术相互关系的概念模型,他称之为“科学研究的象限模型”。右上方的象限代表的是既受好奇心驱动又面向应用的基础研究,称为巴斯德象限(Pasteur"s Quadrant)。
2023-08-03 01:50:182

表皮葡萄球菌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表皮葡萄球菌的致病性 5 表皮葡萄球菌的检验 5.1 直接涂片镜检 5.2 分离培养与鉴定 6 表皮葡萄球菌的耐药性 7 关于葡萄球菌属 1 拼音 biǎo pí pú táo qiú jūn 2 英文参考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3 概述 表皮葡萄球菌 表皮葡萄球菌是滋生于生物体表皮上的一种细菌。在人体的皮肤, *** 等部位寄生,属正常菌群类型。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是一群革兰氏阳性球菌,因常堆聚成葡萄串状,故名。表皮葡萄球菌属细球菌科,葡萄球菌属。 表皮葡萄球菌多数为非致病菌,少数可导致疾病。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化脓性球菌,是医院交叉感染的重要来源。目前表皮葡萄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已高达90%,但对新型青霉素、庆大霉素和头孢唑啉还比较敏感,体外实验证明黄连、黄芩、连翘、大青叶、板蓝根、蒲公英等对表皮葡萄球菌有抑菌或杀菌作用。 表皮葡萄球菌主要引起疖、痈、毛囊炎、肺炎、脑脓肿、肝脓肿、化脓性骨髓炎及伤口感染等。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绝大多数不致病,仅少数引起人和动物的化脓性感染。其致病性随细菌侵入途径、菌量、毒力及机体免疫力不同而异。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耐药菌株逐年增加,目前表皮葡萄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已高达90%,但对新型青霉素、庆大霉素和头孢唑啉还比较敏感,体外实验证明黄连、黄芩、连翘、大青叶、板蓝根、蒲公英等对表皮葡萄球菌有抑菌或杀菌作用。 4 表皮葡萄球菌的致病性 1.侵袭性疾病主要引起化脓性炎症。葡萄球菌可通过多种途径侵入机体,导致皮肤或器官的多种感染,甚至败血症。 (1)皮肤软组织感染主要有疖、痛、毛囊炎、脓痤疮、甲沟炎、麦粒肿、蜂窝组织炎、伤口化脓等。 (2)内脏器官感染如肺炎、脓胸、中耳炎、脑膜炎、心包炎、心内膜炎等,主要由金葡菌引起。 (3)全身感染如败血症、脓毒血症等,多由金葡菌引起,新生儿或机体防御可能严重受损时表皮葡萄球菌也可引起严重败血症。 2.毒性疾病由金葡菌产生的有关外毒素引起 (1)食物中毒进食含肠毒素食物后1~6小时即可出现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大多数病人于数小时至1日内恢复。 (2)烫伤样皮肤综合征多见于新生儿、幼儿和免疫功能低下的成人,开始有红斑,1~2天有皮起皱,继而形成水疱,至表皮脱落。由表皮溶解毒素引起。 (3)毒性休克综合征由TSST1引起,主要表现为高热、低血压、红斑皮疹伴脱屑和休克等,半数以上病人有呕、腹泻、肌痛、结膜及粘膜充血,肝肾功能损害等,偶尔有心脏受累的表现。 (4)假膜炎肠炎本质是一种菌群失调性肠炎,病理特点是肠粘膜被一层炎性假膜所覆盖,该假膜由炎性渗出物、肠粘膜坏死块和细菌组成。人群中约10~15%有少量金葡菌寄居于肠道,当优势菌如脆弱类杆菌、大肠肝菌等因抗菌药物的应用而被抑制或杀灭后,耐药的金葡菌就乘机繁殖而产生毒素,引起以腹泻为主的临床症状[2]。 5 表皮葡萄球菌的检验 不同病型采取不同检材如脓汁、血液、可疑食物、呕吐物及粪便等。 5.1 直接涂片镜检 取标本涂片,革兰氏染色后镜检,根据细菌形态,排列和染色性可作出初步诊断。 5.2 分离培养与鉴定 将标本接种于血琼脂平板,甘露醇和高盐培养基中进行分离培养,孵育后挑选可凝菌落进行涂片、染色、镜检。致病性表皮葡萄球菌的主要特点:凝固酶产生阳性,金黄色素,有溶血性,发酵甘露醇。 食物中毒病人的呕吐物,粪便或剩余食物在作细菌分离鉴定的同时,接种于肉汤培养基中,孵育后取滤液注射于6~8周龄的幼猫腹腔,注射后4小时内发生呕吐、腹泻、体温升高或死亡提示有肠毒素存在的可能。这年来,采用免疫学方法检测葡萄球菌肠毒素繁多,如反向间接血凝、ELISA、放射免疫等方法较快速敏感。 表皮葡萄球菌结构图 6 表皮葡萄球菌的耐药性 表皮葡萄球菌是广泛存在于皮肤表面的条件致病菌,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医疗技术的进步,该菌已成为免疫缺陷者医院内感染(包括伤口感染和插管感染)的常见致病菌,其引起败血症,慢性前列腺炎的趋势以日俱增。 表皮葡萄球菌的耐药现象非常严重,文献报道其对目前广泛应用的青霉素、氨芐西林、苯唑西林、红霉素的耐药率高,本组的药敏试验结果也证实此点。表皮葡萄球菌对很多抗生素耐药主要是与它产生β内酰胺酶有关,院内、外分离的表皮葡萄球菌产β内酰胺酶者超过80%,因此,临床上治疗表皮葡萄球菌所致疾病较为棘手。正确地选用抗生素尤为重要。本组药敏试验提示表皮葡萄球菌对下列药物较为敏感:环丙沙星(80%)、万古霉素(71%)、阿米卡星(69%)、利福平(48%)、头孢唑啉(46%),其中环丙沙星更为突出。因此,当我们考虑有表皮葡菌球菌感染的可能性时,应首选环丙沙星及阿米卡星联合治疗,再根据药敏结果和临床治疗反应作及时调整。 7 关于葡萄球菌属 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是一群革兰氏阳性球菌,因常堆聚成葡萄串状,故名。多数为非致病菌,少数可导致疾病。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化脓性球菌,是医院交叉感染的重要来源,菌体直径约0.8μm,小球形,但在液体培养基的幼期培养中,常常分散,细菌细胞单独存在。代表种有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黄色)、白色葡萄球菌(S.albus)(白色)、柠檬色葡萄球菌(S.citreus)(橙色)。S.aureus是各种脓疡(abscess)的病原菌,S.albus和S.citreus在人的健康体表上为半腐物营养型。由于在普通肉汁培养基中能很好地发育,所以培养比较简单,但刚从动物体上分离的,对各种氨基酸和生长因子的要求较高,特别是对烟酸、硫胺素的要求更为明显。在自然界已发现许多介于S.aureus与S.albus中间型的种类。葡萄球菌是柯赫(R.Koch.1878)、巴斯德(L.Pasteur,1880)和奥格斯顿(A.Ogston,1881)从浓液中发现的,但通过纯培养并进行详细研究的是F.J.Rosenbach(1884)。在生理学上显有许多与大肠杆菌产气杆菌群(coliaerogenesgroup)、乳酸菌共同的性质,但其毒性非常强,移植于动物血管中可引起动物体各处发生脓疡,而表现出严重的症状以至死亡。然而与人皮肤脓疡类似的种类不易在动物体上发生,只有极少数的可在类人猿和兔发生类似的症状。因乳制品和肉类的腐败而出现的中毒,认为多由此类细菌引起,原因是葡萄球菌在增殖过程中可产生肠毒素(enterotoxin)。这种毒素的生物活性在于能 *** 呕吐中枢产生催吐作用。该细菌是抗菌物质中毒和一般营养不良时成为次级的微生物区系的主要细菌。从黄色葡萄球菌的细胞壁分离出的蛋白质A可与免疫球蛋白(主要为IgG)进行特异的结合,这是由K.Jensen氏(1959)发现的,现已被应用于各种免疫反应。
2023-08-03 01:50:251

“机会只给有准备之人”这句名言,是谁写的?

很多名人说过类似的话,原始出处应该是法国科学家路易u2022巴斯德,他曾经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其实是2016年政治高考的选择题】一、原文出处《发明与创新(学生版)》2007年 第7期“意志、工作、成功,是人生的三大要素。意志将为你打开事业的大门;工作是入室的路径;这条路径的尽头,有个成功来庆贺你努力的结果……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努力的工作,必定有成功的那一天”,这是微生物工程之父巴斯德的至理名言。二、寓意机遇偏爱有准备的人,中国有句古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们常羡慕别人的机遇好,羡慕命运对别人的青睐、羡慕别人的成功。而却没来看到誉耀和鲜花背后所付出的千辛万苦。如:众人所知的杨利伟为什么他能成为中国航天第一人。中国航天员的选拔要经过“过五关斩六将”,杨利伟顺利地过了一关又一关,他赢得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机会。他从小对自己要求严格天生是个不甘落后的人。每次的训练都是全身心地投入,他以自己严肃认真的精神和熟练的技术赢得了教员的称赞,把一切做得精益求精,杨利伟优秀的训练成绩和综合素质,光荣地选为“神舟”五号航天飞行员。所以我们想要成功,想抓住机遇,就得从现在开始收拾好行囊,做好准备,当机遇轻轻地叩响门扉时,我们就会沉着地应和一声,踩着它的节拍,旋转而去,千万不要眼睁睁地看着它,在悠忽之间,从你身边姗姗飘过,而你却无能为力。三、作者简介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年12月27日出生于法国东尔城,毕业于巴黎大学,信仰基督教(天主教会),法国著名的微生物学家、爱国化学家,他研究了微生物的类型、习性、营养、繁殖、作用等,把微生物的研究从主要研究微生物的形态转移到研究微生物的生理途径上来,从而奠定了工业微生物学和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并开创了微生物生理学。美国学者麦克·哈特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巴斯德名列第12位,可见其在人类历史上巨大的影响力。其发明的巴氏消毒法直至现在仍被应用。著名言论:科学虽没有国界,但是学者却有自己的祖国。
2023-08-03 01:50:351

葡萄球菌是什么

  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是一群革兰氏阳性球菌,因常堆聚成葡萄串状,故名。多数为非致病菌,少数可导致疾病。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化脓性球菌,是医院交叉感染的重要来源,菌体直径约0.8μm,小球形,但在液体培养基的幼期培养中,常常分散,细菌细胞单独存在。代表种有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黄色)、白色葡萄球菌(S.albus)(白色)、柠檬色葡萄球菌(S.citreus)(橙色)。S.aureus是各种脓疡(abscess)的病原菌,S.albus和S.citreus在人的健康体表上为半腐物营养型。由于在普通肉汁培养基中能很好地发育,所以培养比较简单,但刚从动物体上分离的,对各种氨基酸和生长因子的要求较高,特别是对烟酸、硫胺素的要求更为明显。在自然界已发现许多介于S.aureus与S.albus中间型的种类。葡萄球菌是柯赫(R.Koch.1878)、巴斯德(L.Pasteur,1880)和奥格斯顿(A.Og-ston,1881)从浓液中发现的,但通过纯培养并进行详细研究的是F.J.Rosenbach(1884)。在生理学上显有许多与大肠杆菌-产气杆菌群(coli-aerog-enes group)、乳酸菌共同的性质,但其毒性非常强,移植于动物血管中可引起动物体各处发生脓疡,而表现出严重的症状以至死亡。然而与人皮肤脓疡类似的种类不易在动物体上发生,只有极少数的可在类人猿和兔发生类似的症状。因乳制品和肉类的腐败而出现的中毒,认为多由此类细菌引起,原因是葡萄球菌在增殖过程中可产生肠毒素(enterotoxin)。这种毒素的生物活性在于能刺激呕吐中枢产生催吐作用。该细菌是抗菌物质中毒和一般营养不良时成为次级的微生物区系的主要细菌。从黄色葡萄球菌的细胞壁分离出的蛋白质A可与免疫球蛋白(主要为IgG)进行特异的结合,这是由K.Jensen氏(1959)发现的,现已被应用于各种免疫反应。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染色  球形或稍呈椭圆形,直径1.0um左右,排列成葡萄状。葡萄球菌无鞭毛,不能运动。无芽胞,除少数菌株外一般不形成荚膜。易被常用的碱性染料着色,革兰氏染色为阳性。其衰老、死亡或被白细胞吞噬后,以及耐药的某些菌株可被染成革兰氏阴性。  (二)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在含有血液和葡萄糖的培养基中生长更佳,需氧或兼性厌氧,少数专性厌氧。28-38℃均能生长,致病菌最适温度为37℃,PH为4.5-9.8,最适为7.4。在肉汤培养基中24小时后呈均匀混浊生长,在琼脂平板上形成圆形凸起,边缘整齐,表面光滑,湿润,不透时的菌落。不同种的菌标产生不同的色素,如金黄色、白色、柠檬色。色素为脂溶性。葡萄球菌在血琼脂平板上形成的菌落较大,有的菌株菌落周围形成明显的全透明溶血环(β溶血),也有不发生溶血者。凡溶血性菌株大多具有致病性。  (三)生化反应  多数葡萄球菌能分解葡萄糖、麦芽糖和蔗糖,产酸不产生气。致病性菌株能分解甘露醇。  (四)分类与分型  根据生化反应和产生色素不同,可分为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aureus)、表皮葡萄球菌(Staph. epidermidis)和腐生葡萄球菌(Staph.saparophytics)三种。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多为致病菌,表皮葡萄球菌偶尔致病,腐生葡萄球菌一般不致病。60%-70%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可被相应噬菌体裂解,表皮葡萄球菌不敏感。用噬菌体可将金葡萄菌分为4群23个型。肠毒素型食物中毒由Ⅲ和Ⅳ群金葡萄菌引起,Ⅱ群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速度比Ⅰ和Ⅳ群缓慢很多。造成医院感染严重流行的是Ⅰ群中的52、52A、80和81型菌株。引起疱疹性和剥脱性皮炎的菌株经常是Ⅱ群71型。  (五)抗原结构  葡萄球菌抗原构造复杂,已发现的在30种以上,其化学组成及生物学活性了解的仅少数几种。  1.葡萄球菌A蛋白(Staphylococcal protein A,SPA)存在于菌细胞壁的一种表面蛋白,位于菌体表面,与胞壁的粘肽相结合。它与人及多种哺乳动物血清中的lgG的Fc 段结合,因而可用含SPA的葡萄球菌作为载体,结合特异性抗体,进行协同凝集试验。A蛋白有抗吞噬作用,还有激活补体替代途等活性。SPA是一种单链多肽,与细胞壁肽聚糖呈共价结合,是完全抗原,具属特异性。所有来自人类的菌株均有此抗原,动物源株则少见。  2.多糖抗原具有群特异性,存在于细胞壁,借此可以分群,A群多糖抗原体化学组成为磷壁酸中的N-乙酰葡胺核糖醇残基。B群化学组成是磷壁酸中的N-乙酰区糖胺甘油残基。  3.荚膜抗原几乎所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的表面有荚膜多糖抗原的存在。表皮葡萄球菌仅个别是菌株有此抗原。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物质  金葡菌产生多种毒素与酶  1.血浆凝固酶(Coagulase)是能使含有枸椽酸钠或肝素抗凝剂的人或兔血浆发生凝固的酶类物质,致病菌株多能产生,常作为鉴别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标志。  凝固酶有两种:一种是分泌至菌体外的,称为游离凝固酶(Free coagulase)为蛋白质。作用类似凝血酶原物质,可被人或兔血浆中的协同因子(Cofactor)激活变成凝血酶样物质后,使液态的纤维蛋白原变成固态的纤维蛋白,从而使血浆凝固。另一种凝固酶结合于菌体表面并不释放,称为结合凝固酶(Bound coagulase)或凝聚因子(Chumping factor),在该菌株的表面起纤维蛋白原的特异受体作用,细菌混悬于人或兔血浆中时,纤维蛋白原与菌体受体交联而使细菌凝聚。游离凝固酶采用试管法检测,结合凝固酶则以玻片法测试。凝固酶耐热,粗制品100℃30分钟或高压灭菌后仍保持部分活性,但易被蛋白分解酶破坏。  凝固酶和葡萄球菌的毒力关系密切。凝固酶阳性菌株进入机体后,使血液或血浆中的纤维蛋白沉积于菌体表面,阻碍体内吞噬细胞的吞噬,即使被吞噬后,也不易被杀死。同时,凝固酶集聚在菌体四周,亦能保护病菌不受血清中杀菌物质的作用。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易于局限化和形成血栓,与凝固酶的生成有关。  凝固酶具有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对凝固酶阳性的细菌感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慢性感染患者血清可有凝固酶抗体的存在。  2.葡萄球菌溶血素(Staphyolysin)多数致病性葡萄球菌产生溶血等。按抗原性不同,至少有α、β、γ、δ、ε五种,对人类在致病作用的主要是α溶血素。它是一种“攻击因子”,化学成分为蛋白质,分子量约为30,000,不耐热,65℃30分钟即可破坏。如将α-溶血素注入动物皮内,能引起皮肤坏死,如静脉注射,则导致动物迅速死亡。α溶血素还能使小血管收缩,导致局部缺血和坏死,并能引起平滑肌痉挛。α溶血素是一种外毒素,具有良好的抗原性。经甲醛处理可制成类毒素。  3.杀白细胞素(Leukocidin)含F和S两种蛋白质,能杀死人和兔的多形核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此毒素有抗原性,不耐热,产生的抗体能阻止葡萄球菌感染的复发。  4.肠毒素(Enterotoxin)从临床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约1/3产生肠毒素,按抗原性和等电点等不同,葡萄球菌肠毒素分A、B、C1、C2、C3、D、E和F八个血清型,细菌能产生一型或两型以上的肠毒素,肠毒素是单一的多肽链,含有较多的赖氨酸、酷氨酸、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肠毒素可引起急性胃肠炎即食物中毒。与产毒菌株污染了牛奶、肉类、鱼是虾、蛋类等食品有关,在20℃以上经8~10小时即可产生大量的肠毒素。肠毒素是一种可溶性蛋白质,耐热,经100℃煮沸30分钟不被破坏,也不受胰蛋白酶的影响,故误食污染肠毒素的食物后,在肠道作用于内脂神经受体,传入中枢,刺激呕吐中枢,引起呕吐,并产生急性胃肠炎症状。发病急,病程短,恢复快。一般潜伏期为1~6小时,出现头晕、呕吐、腹泻,发病1~2日可自行恢复,预后良好。  5.表皮溶解毒素(Epidermolytic toxin)也称表皮剥脱毒素(Exfoliatin)引起人类或新生小鼠的表皮剥脱性病变。主要发生于新生儿和婴幼儿,引导起烫伤样皮肤综合征。主要由噬菌体Ⅱ型金葡萄产生的一种蛋白质,分子量24,000,具有抗原性,可被甲醛脱毒成类毒素。  6.毒性休克综合重量毒素Ⅰ(Toxic shock syndrome toxin1,TTST1)系噬菌体Ⅰ群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可引起发热,增加对内毒素的敏感性。增强毛细血管通透性,引起必血管紊乱而导致休克。  7.其他 葡萄球菌尚可产生葡激酶(Staphylokinase),亦称葡萄球菌溶纤维蛋白酶(Staphylococcal fibrinolysin),产生耐热核酸酶(Heat-stable nuclease),透明质酸酶(Hyaluronidase),脂酶(Lipase)等。  (二)所致疾病  1.侵袭性疾病主要引起化脓性炎症。葡萄球菌可通过多种途径侵入机体,导致皮肤或器官的多种感染,甚至败血症。  (1)皮肤软组织感染主要有疖、痛、毛囊炎、脓痤疮、甲沟炎、麦粒肿、蜂窝组织炎、伤口化脓等。  (2)内脏器官感染如肺炎、脓胸、中耳炎、脑膜炎、心包炎、心内膜炎等,主要由金葡菌引起。  (3)全身感染如败血症、脓毒血症等,多由金葡菌引起,新生儿或机体防御可能严重受损时表皮葡萄球菌也可引起严重败血症。  2.毒性疾病由金葡菌产生的有关外毒素引起  (1)食物中毒 进食含肠毒素食物后1~6小时即可出现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大多数病人于数小时至1日内恢复。  (2)烫伤样皮肤综合征多见于新生儿、幼儿和免疫功能低下的成人,开始有红斑,1~2天有皮起皱,继而形成水疱,至表皮脱落。由表皮溶解毒素引起。  (3)毒性休克综合征 由TSST1引起,主要表现为高热、低血压、红斑皮疹伴脱屑和休克等,半数以上病人有呕、腹泻、肌痛、结膜及粘膜充血,肝肾功能损害等,偶尔有心脏受累的表现。  (4)假膜炎肠炎本质是一种菌群失调性肠炎,病理特点是肠粘膜被一层炎性假膜所覆盖,该假膜由炎性渗出物、肠粘膜坏死块和细菌组成。人群中约10~15%有少量金葡菌寄居于肠道,当优势菌如脆弱类杆菌、大肠肝菌等因抗菌药物的应用而被抑制或杀灭后,耐药的金葡菌就乘机繁殖而产生毒素,引起以腹泻为主的临床症状。  (三)免疫性  人类对致病性葡萄球菌有一定的天然免疫力。只有当皮肤粘膜受创伤后,或机体免疫力降低时,才易引起感染。患病后所获免疫力不强,难以防止再次感染。  三、微生物学诊断  不同病型采取不同检材如脓汁、血液、可疑食物、呕吐物及粪便等。  (一)直接涂片镜检  取标本涂片,革兰氏染色后镜检,根据细菌形态,排列和染色性可作出初步诊断。  (二)分离培养与鉴定  将标本接种于血琼脂平板,甘露醇和高盐培养基中进行分离培养,孵育后挑选可凝菌落进行涂片、染色、镜检。致病性葡萄球菌的主要特点:凝固酶产生阳性,金黄色素,有溶血性,发酵甘露醇。  食物中毒病人的呕吐物,粪便或剩余食物在作细菌分离鉴定的同时,接种于肉汤培养基中,孵育后取滤液注射于6~8周龄的幼猫腹腔,注射后4小时内发生呕吐、腹泻、体温升高或死亡提示有肠毒素存在的可能。这年来,采用免疫学方法检测葡萄球菌肠毒素繁多,如反向间接血凝、ELISA、放射免疫等方法较快速敏感。  四、防治原则  加强卫生宣传教育,讲究个人卫生,皮肤创伤应及时处理,注意中西医结合,合理用药避免滥用抗生素。
2023-08-03 01:50:452

免疫学的应用

所谓"免疫"原由拉丁字"immunis"而来,其原意为"免除税收"(exceptionfromcharges), 也包含着"免于疫患"之意。免疫学是研究生物体对抗原物质免疫应答性及其方法的生物-医学科学。免疫应答是机体对抗原刺激的反应,也是对抗原物质进行识别和排除的一种生物学过程。是机体识别"自身"与"非己"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产生排斥作用的一种生理功能。正常情况下,这种生理功能对机体有益,可产生抗感染、抗肿瘤等维持机体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免疫保护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当免疫功能失调时,也会对机体产生有害的反应和结果,如引发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和肿瘤等。免疫起源免疫学是一门既古老而又新兴的学科。免疫学的发展是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和不断创新的结果。一般认为免疫学的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即经验免疫学时期、经典免疫学时期、近代免疫学时期和现代免疫学时期。经验时期早在公元 11 世纪,中国医学家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发明了人痘苗,即用人工轻度感染的方法预防天花。在明代隆庆年间(1567 ~ 1572),人痘苗已在中国广泛应用;至 17 世纪,人痘苗接种预防天花的方法引起邻国的注意,先后传入俄国、朝鲜、日本、土耳其、英国等地,进而使人痘苗预防天花的方法得以推广和验证。此即经验免疫学时期。它是人类认识机体免疫性的开端,为以后英国医生Jenner (琴纳)发明牛痘苗奠定了基础。该时期发现了免疫现象,对医学实为一项伟大贡献。经典时期18 世纪至 20 世纪中叶为经典免疫学时期。这一时期,人们对免疫功能的认识由人体现象的观察进入了科学实验时期。在此期间取得的重要成果包括:牛痘苗的发明牛痘苗的发明是继人痘苗之后免疫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是由英国医生 Jenner 在观察到患过牛痘的挤奶女工,不再患天花的事实后,通过长期研究的科学成果。该疫苗给人体接种后,只引起局部反应,并不造成严重损害,但能有效地预防天花。它不仅弥补了人痘苗的不足,而且可在实验室大量生产。因此很快地代替了人痘苗,被医学界所接受。减毒活疫苗的发明19 世纪末,随着微生物学的发展,法国免疫学家巴斯德(Pasteur)和德国细菌学家科赫(Koch)在创立了细菌分离培养技术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地科学研究,利用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学方法获得了减毒菌苗,并用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Pasteur 以高温培养法制备了炭疽疫苗,用狂犬病毒在兔体内经连续传代制备了狂犬病疫苗。这些减毒疫苗的发明不但为实验免疫学打下了基础,也为疫苗的发展开辟了新局面。
2023-08-03 01:50:553

求助,葡萄糖氧化分解全过程

可以把他们的成分写出来然后列一个化学
2023-08-03 01:51:044

葡萄球菌是什么

属革兰氏阳性非运动性球菌,呈葡萄串壮。由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包括肺炎,菌血症,骨髓炎,小肠结肠炎。
2023-08-03 01:53:052

请问这两个怎么翻译histophilosis,Bibersteina trehalosi?

第一个应该是嗜组织杆菌,第二个是海藻糖比伯斯坦杆菌
2023-08-03 01:53:123

氨基酸的旋光性?

因为在生物自然概率中,氨基酸左旋的几率大一些,百分之千万,而人工合成的几率仅为千万分之一,由此可以想象人工合成的作为药物及其中间体的氨基酸要做到右旋有多困难。。。。
2023-08-03 01:53:343

免疫学的发展简史

免疫学发展简史 免疫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经验免疫学时期、传统免疫学时期、近代免疫学时期和现代免疫学时期。这里对各时期有代表性的事件做一简介。 一、经验免疫学时期(16~17世纪) 经典代表是中国医生用接种“人痘苗”的方法预防天花取得成功,并传入邻国。 二、传统免疫学时期(18~20世纪初) 1.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方法的建立 (1)1798年,英国乡村医生Jenner发表了接种牛痘苗成功预防天花的研究报告。 (2)1880年,法同科学家Pasteur。制备炭疽、狂犬病等减毒活疫苗,用于预防炭疽、狂犬病等传染病。 (3)1890年,德国医生Behring和Kitasato用减毒白喉外毒素免疫动物,获得抗血清(即白喉抗毒素),用以治疗白喉取得成功。Behring于1901年成为第一届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得主,他开创了人工被动免疫疗法之先河。 2.原始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学说的提出及两者的统一(1)1883年,俄国学者Mechnikov提出原始的细胞免疫学说,认为吞噬细胞是执行抗感染免疫作用的细胞。Meclnikov首先提出细胞免疫学说,而荣获1908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2)1890年,德国学者Ehrlich提出原始的体液免疫学说,认为血清中存在的抗菌物质在抗感染免疫中起决定作用。Ehrlich首先提出体液免疫学说以及抗体产生的侧链学说而荣获1908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 (3)1894年,Pkffer等发现溶菌素(抗体),同年比利时学者Bordet发现补体及其与抗体协作产生的溶菌作用,这些发现支持了体液免疫学说。Bordet因发现补体,荣获1919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4)1903年,Wright和Douglas发现动物免疫血清能加速吞噬细胞对相应细菌的吞噬,提出免疫血清(含抗体和补体)具有调理吞噬的作用,从而将体液和细胞免疫学说统一起来。 3.免疫病理概念的建立 1902年,法国学者Richet和Porliter发现,接受海葵提取液注射后幸免于难的狗,数周后再次接受极小量海葵提取液可立即死亡,据此提出过敏反应即免疫病理的概念。过敏反应的发现开创了免疫病理学研究,Richet荣获1913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 4.血清学技术的建立 (1)1896,Durham等发现特异性凝集反应,同年Widal建立了诊断伤寒的肥达试验。 (2)1898年,Kraus建立了沉淀试验。 (3)1900年,Bordet和Gengou建立了补体结合试验, (4)1901年,奥地利学者Landsteiner发现了ABO血型抗原,建立了检测血型的玻片凝集试验(Landsteiner证实了红细胞ABO m型抗原,荣获1930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 三、近代免疫学时期(20世纪中叶)(1)1939年,Tiselius和Kabat血清蛋白电泳技术,证明抗体是Y球蛋白。(2)1942年,Chase和Landsteiner发现迟发型超敏反应可以通过致敏淋巴细胞而不是抗体转移给正常个体。 (3)天然免疫耐受和人工诱导的免疫耐受 1945年Owen发现在胎盘血管融合的异卵双生小牛体内,各自含有两种不同血型抗原的红细胞,成年后小牛可接受对方移植的皮肤而不排斥的现象,由此,1949年澳大利亚学者Burnet提出免疫耐受的概念。1953年,英国学者Medawar等给胎鼠注入同种异型脾细胞,成功地诱导出获得性移植耐受,证实了胚胎期免疫耐受的理论。 (4)克隆选择学说的建立 1957年,Burnet提出了抗体生成的克隆选择学说。这一学说作为研究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理论基础,对抗原的识别、免疫记忆、免疫耐受、自身免疫及移植排斥等都做出了比较合理的解释,从而开启了现代免疫!学的新阶段,Burnet和Medawar的研究成果获得了1960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 (5)免疫球蛋白基本结构的阐明 1959年,Porter和Edelman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中获得均质性免疫球蛋白,用酶切和多种化学还原法阐明了抗体的基本结构及各功能区,Porter和Edelman的研究获得了1972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
2023-08-03 01:54:022

有关科学家发现真理的故事

青霉素---弗莱明---英国人---科学家
2023-08-03 01:54:187

科学家巴斯德对人类的四个贡献

睡觉,80点对人的贡献就是让人家更加认识了科学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人类有方面关的
2023-08-03 01:54:365

巴斯德勇士xo是什么酒

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白兰地酒。白兰地和葡萄酒有很多相通之处,它们的原料都是葡萄,需经过橡木桶陈酿,只是白兰地是在葡萄酒的基础上经过了蒸馏这一步骤,再通过精心勾调后方可流入市场。任何酒种都有品质之分,白酒分为高端、次高端、中端、低端4个等级,而白兰地酒也分为4个等级:XO,VSOP,VS,VO。
2023-08-03 01:55:082

这是什么实验?

曲颈瓶试验
2023-08-03 01:55:188

那些科学家是虔诚的教徒?

真的感谢主!
2023-08-03 01:55:374

什么是巴斯德象限

  由普林斯顿大学 Donald Stokes教授提出,Stokes列举了法国科学家巴斯德(Louis Pasteur——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消毒法发明人)和美国曼哈顿计划(Manhattan Project——美国二战期间研制第一颗原子弹的计划)的例子,说明科研过程中的认识世界和知识应用的目的是可以并存的。  Stokes提出了自己的一个关于科学与技术相互关系的概念模型,他称之为“科学研究的象限模型”。右上方的象限代表的是既受好奇心驱动又面向应用的基础研究,称为巴斯德象限(Pasteur"s Quadrant)。
2023-08-03 01:56:151

酒石酸的化学式?

酒石酸,又名二羧基丁二酸,分子式为C4H6O6的有机酸。早期在希腊和罗马的许多工厂里被叫做酒石,是发酵葡萄汁的一种沉淀物,酸性,含有钾盐。这种酸最早于1769年由瑞士化学家Carl Wilhelm Scheele分离成功。他将酒石和白垩加热,沸腾,用硫酸分解,将葡萄汁,罗望籽,凤梨和桑果发酵,在容器内壁上得到酒石酸钾白色晶体,被叫做粗酒石或酒糟。粗酒石和稀盐酸共煮,沸腾,当沉淀出酒石酸钙时,加入氢氧化钙,再加入稀硫酸,得到右旋酒石酸。由偏振光测试,确证其为右旋体。右旋酒石酸的熔点是170℃ (338℉),完全溶于水和酒精,不溶于乙醚。 另一品种,左旋酒石酸,与右旋酒石酸完全相同,但由于偏振光测试,确证其为左旋体,最初由法国化学家Louis Pasteur从酒石酸钠铵制得。实验室合成的酒石酸是一种等量的左旋和右旋酒石酸的混合物,这种混合物也叫外消旋酒石酸,对偏振光不产生反应。还有第四种,内消旋酒石酸,对偏振光也不产生反应。 酒石酸,包括左旋体和右旋体,可作食品饮料调味剂,还用于照相,制革工业,以及用于制备酒石酸钾钠,又名罗谢尔盐(Rochelle salt),是一种轻度泻药。酒石酸氢钾,又名酒石膏(Cream of Tartar),即粗酒石纯品,常用于食品工业发酵粉和各种金属处理工艺当中。
2023-08-03 01:56:241

谁知道科学家偶然发现真理的故事?

SD斤斤计较斤斤计较
2023-08-03 01:56:3414

世界乳制品的发展历史

世界及我国乳品历史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牛奶是所有饮品中陪伴人类时间最长、与日常生活最密不可分的一种,重要性仅次于水。 据考古学家的推测,早在12000年前,人类就开始驯服牛作为家畜,并把牛奶作为重要的食物来源。 6000年前,古巴比伦一座神庙中的壁画发现了迄今为止关于人类获取和饮用牛奶的最早历史记录,公元前4000年左右,古埃及人使用牛奶作为祭品,与此同时,欧洲人已经开始掌握了用牛奶制作奶酪的技术。 1856年,法国人路易u2022巴斯德(Louis Pasteur)发明了至今仍被广为使用的巴氏消毒法,这种方法既杀死牛奶的有害细菌,又能最大程度地保有其中的有益成分和味道,延长了牛奶的保质期。 此后,随着工艺的不断改进和技术革新,奶业不断发展,牛奶及奶制品在人们饮食中占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我国饲养奶畜、食用乳和乳制品的历史悠久。 我国北方和南方地区少数民族利用黄牛、牦牛挤奶食用,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 自有文字以来,古籍中屡有关于乳的记载。 秦代关于牛乳的记述是比较早的。 西汉文帝时已有关于加工奶酒的纪录。 据今2100年前,西汉司马迁在《史记u2022匈奴列传》中说,古代匈奴族“人食其肉,饮其汁”,这个汁就是牛、马的奶汁。 到了唐朝,食用乳制品已比较普遍,据史书记载,牛奶在当时已是和尚的日常食物。 《唐书地理志》在记述各地向皇宫进贡的礼品中就有干酪。 乳品不仅是民间的食品,也为军中所食。 在元朝,意大利旅行家马克u2022波罗曾在他的游记里中,有过元代蒙古骑兵食用马奶食品的记述,不同的是,蒙古大将慧元对它进行了巧妙的干燥处理,做成了便于携带的粉末状奶粉,作为军需物质。 到了明代,对乳品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中,对各种乳的特性与医药效果,有详细的阐述。 可见,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乳和乳制品不但作为食品,还作为军需物资、药品被广泛应用。 由此可见,乳和乳制品长期以来与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 我国饲养奶畜、食用乳和乳制品的历史虽然很悠久。 但作为商品的奶业也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国家一穷二白,奶业也是从头开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终于成长壮大。 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我国奶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06年,全国奶牛存栏为1330万头,比2005年增长了3%;规模以上液体乳及乳制品企业乳制品总产量为1459.5万吨,比2005年增涨了23.5%。 2006年我省规模以上液体乳及乳制品企业乳制品产量达到9.89万吨,比2005年增涨了40%;完成总产值达4.2558亿元,利税2221万元。 元朝大将慧元巧妙地把牛奶制成粉末状当做军粮,长途行军时。 奶粉便于携带。 食用时取半镑左右放入随身携带的皮囊中,加入水挂在马背上通过马奔跑时产生的震动。 使其溶解成粥状从而食用。 在作战时在马背上能迅速补充体力,所以蒙古骑兵才那样强悍使敌人闻风丧胆。 在长途行军和沙漠作战缺少粮草时,依靠这种方法能生存达几个月之久。 这也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人类最早使用奶粉的文字记录!
2023-08-03 01:57:011

鹅颈瓶实验是谁做的

19世纪60年代,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LouisPasteur,1822-1895)进行了著名的鹅颈烧瓶实验。巴斯德将瓶中液体煮沸,使液体中的微生物全被杀死,他将营养液(如肉汤)装入带有弯曲细管的瓶中,弯管是开口的,空气可无阻地进入瓶中,而空气中的微生物则被弯曲的颈阻挡而沉积于弯管底部,不能进入瓶中,结果瓶中不发生微生物.此时如将曲颈管打断,使外界空气不经“沉淀处理”而直接进入营养液中,不久营养液中就出现微生物了。可见微生物不是从营养液中自然发生的,而是来自空气中原已存在的微生物。
2023-08-03 01:57:091

面包的由来非常感谢

History of breadBread is one of the oldest prepared foods. Evidence from 30,000 years ago in Europe revealed starch residue on rocks used for pounding plants. It is possible that during this time, starch extract from the roots of plants, such as cattails and ferns, was spread on a flat rock, placed over a fire and cooked into a primitive form of flatbread. Around 10,000 BC, with the dawn of the Neolithic age and the spread of agriculture, grains became the mainstay of making bread. Yeast spores are ubiquitous, including the surface of cereal grains, so any dough left to rest will become naturally leavened.There were multiple sources of leavening available for early bread. Airborne yeasts could be harnessed by leaving uncooked dough exposed to air for some time before cooking. Pliny the Elder reported that the Gauls and Iberians used the foam skimmed from beer to produce "a lighter kind of bread than other peoples." Parts of the ancient world that drank wine instead of beer used a paste composed of grape juice and flour that was allowed to begin fermenting, or wheat bran steeped in wine, as a source for yeast. The most common source of leavening was to retain a piece of dough from the previous day to use as a form of sourdough starter.A major advance happened in 1961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orleywood bread process, which used the intense mechanical working of dough to dramatically reduce the fermentation period and the time taken to produce a loaf. The process, whose high-energy mixing allows for the use of lower protein grain, is now widely used around the world in large factories.Recently, domestic bread machines which automate the process of making bread have become popular.
2023-08-03 01:57:182

关于发明的故事,有哪些啊?

1、复印机的故事起初,爱迪生发明的石蜡纸,只是普遍运用于食品,糖果的包装材料上,后来他尝试在蜡纸上刻出文字轮廓,形成一张石蜡刻字纸版,在纸版下垫上白纸,再用墨水的滚轮从刻字的石蜡纸上滚一滚,奇妙的事发生了,白纸上出现清楚的字迹。之后又经过多次的改良试验,1976年,爱迪生开始生产他发明的复印机。一下子,机关,学校,事业单位,团体都采用这种蜡纸油印机。由于爱迪生复印机大受欢迎,风行全球,使得爱迪生深切体验到,应该发明人们普遍而且深切需要的东西。2、留声机诞生1877年12月的一个夜里,梦罗园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微微颤抖著,不是因为寒冷,而是因为他们听到了,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的录音:玛琍有只小绵羊,毛色白皙像雪样,不论玛琍到哪里,小羊总在她身旁……这项伟大的发明,不用小罐子老师多做介绍,大家都可以了解,它的应用面有多广。法国政府,还因此授与爱迪生爵士的头衔呢!后来,爱迪生又多次改良留声机,直到将滚筒式改成胶木唱盘式为止,这中间可不是一、二年而已,而是历经几十年的不断改进喔!3、居里夫人居里夫人天下闻名,但她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她一生获得各种奖金10次,各种奖章16枚,各种名誉头衔107个,却全不在意.有一天,她的一位朋友来她家做客,忽然看见她的小女儿正在玩英国皇家学会刚刚颁发给她的金质奖章,于是惊讶地说:“居里夫人,得到一枚英国皇家学会的奖章,是极高的荣誉,你怎么能给孩子玩呢?”居里夫人笑了笑说:“我是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看得太重,否则就将一事无成.”4、巴斯德巴斯德(Pasteur,Louis)于1822年12月27日生于法国汝拉省的多尔,他的父亲是拿破仑军队的一名退伍军人,是个以制革为业的硝皮匠.1847年,巴斯德毕业于巴黎师范学院,毕业后,他从事化学研究,研究酒石酸盐的晶体,发现这些晶体并不完全相同,它们有隐蔽的不对称性,一些结晶是另一些结晶的镜像,正如左手和右手那样的关系.他在晶体研究方面的成就,对立体化学起到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后来,人们发现,巴斯德在采取制备结晶的方法时是很幸运的,要得到分离的两种结晶,必须用一种特殊的方法,而巴斯德完全出于偶然,而采用了这种特殊方法,在他之后也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制出大的不对称结晶来.这正如巴斯德所说,“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5、蒸汽机的故事瓦特是一个智慧非凡的孩子,他勤奋好学,勇于探索,对发明创造最感兴趣.有一天父亲的朋友前来做客,正好看到小瓦特坐在炉子旁边发呆,手里拿着笔和纸,地上有许多画过的图。他好心地说:“小瓦特应该上学了,别光在家用玩耍来打发宝贵的时光了.”父亲莞尔一笑,说:“谢谢你,我的朋友.不过,你还是看看我的儿子在玩什么吧……”原来,小瓦特在设计各种各样的玩具,还画了许多图样,这年小瓦特才刚好 6 岁整,客人吃惊地说:“这孩子真了不起!”又有一次,家里人全出去了,只留下瓦特一个看门.他呆呆地看着炉子上烧水的茶壶.水快烧开了,壶盖被蒸汽顶起来,一上一下地掀动着……他想:这蒸汽的力量好大啊.如果能制造一个更大的炉子,再用大锅炉烧开水,那产生的水蒸汽肯定会比这个大几十倍、几百倍。用它来做各种机械的动力,不是可以代替许多人力吗?这就是后来人们传说中的“瓦特发明蒸汽机”的故事.小瓦特是这样设想过,只不过真正试制蒸汽机,却是后来的事情。
2023-08-03 01:57:251

人体免疫学

抗原(antigen,Ag)——是一类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抗体(Ab) 指B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再由浆细胞合成分泌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结合的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Ig) 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抗体是免疫球蛋白,而免疫球蛋白不一定都是抗体。细胞因子(cytokine)是细胞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的统称.在很多情况下,多种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细胞因子介导完成的. 补体——存在于正常血清或体液中,具有酶活性的一组球蛋白,要经连锁反应依次活化后才表现生物活性,不因抗原刺激而增加,在免疫病理中起重要作用属天然免疫力,含量较稳定.
2023-08-03 01:57:493

自然发生法最少努力法拜金主义法是谁整理出来的?

自然发生法最少努力把拜金主义是整理出来的,我觉得它效果非常好。
2023-08-03 01:57:577

巴氏灭菌什么时候发明的?

巴氏灭菌法,也称巴氏消毒法(法语:Pasteurisation),是法国生物学家路易·巴斯德(LouisPasteur)于1862年发明的消毒方法。该方法主要用于牛奶上,杀灭牛奶里含有的病菌。巴氏灭菌法产生来源于巴斯德解决啤酒变酸问题的努力,是一种利用较低的温度既可杀死病菌又能保持物品中营养物质风味不变的消毒法。常常被广义地用于定义需要杀死各种病原菌的热处理方法。巴氏消毒法经后人改进,用于彻底杀灭啤酒、酒、牛奶、血清蛋白等液体中病原体的方法,也是现世界通用的一种牛奶消毒法。
2023-08-03 01:58:212

请举出三个科学史上“偶然的遭遇”的事例

万有引力-牛顿;X射线-伦琴;青霉素-弗莱明
2023-08-03 01:58:313

显微镜的由来

分类: 游戏 >> 小游戏 解析: 1611年 Kepler(克卜勒):提议复合式显微镜的制作方式。 1655年 Hooke(虎克):「细胞」名词的由来便由虎克利用复合式显微镜观察软木塞上某区域中的微小气孔而得来的。 1674年 Leeuwenhoek(李文赫克):发现原生动物学的报导问世,并于九年后成为首位发现「细菌」存在的人。 1833年 Brown(布朗):在显微镜下观察紫罗兰,随后发表他对细胞核的详细论述。 1838年 Schlieden and Schwann(雪莱敦及史汪):皆提倡细胞学原理,其主旨即为「有核细胞是所有动植物的组织及功能之基本元素」。 1857年 Kolliker(寇利克):发现肌肉细胞中之粒线体。 1876年 Abbe(阿比):剖析影像在显微镜中成像时所产生的绕射作用,试图设计出最理想的显微镜。 1879年 Flrmming(佛莱明):发现了当动物细胞在进行有丝分裂时,其染色体的活动是清晰可见的。 1881年 Retziue(芮祖):动物组织报告问世,此项发表在当世尚无人能凌驾逾越。然而在20年后,却有以Cajal(卡嘉尔)为首的一群组织学家发展出显微镜染色观察法,此举为日后的显微解剖学立下了基础。 1882年 Koch(寇克):利用苯安染料将微生物组织进行染色,由此他发现了霍乱及结核杆菌。往后20年间,其它的细菌学家,像是Klebs and Pasteur(克莱柏和帕斯特)则是借由显微镜下检视染色药品而证实许多疾病的病因。 1886年 Zeiss(蔡氏):打破一般可见光理论上的极限,他的发明--阿比式及其它一系列的镜头为显微学者另辟一新的解像天地。 1898年 Golgi(高尔基):首位发现细菌中高尔基体的显微学家。他将细胞用硝酸银染色而成就了人类细胞研究上的一大步。 1924年 Lacassagne(兰卡辛):与其实验工作伙伴共同发展出放射线照相法,这项发明便是利用放射性钋元素来探查生物标本。 1930年 Lebedeff(莱比戴卫):设计并搭配第一架干涉显微镜。另外由Zernicke(卓尼柯)在1932年发明出相位差显微镜,两人将传统光学显微镜延伸发展出来的相位差观察使生物学家得以观察染色活细胞上的种种细节。 1941年 Coons(昆氏):将抗体加上萤光染剂用以侦测细胞抗原。 1952年 Nomarski(诺马斯基):发明干涉相位差光学系统。此项发明不仅享有专利权并以发明者本人命名之。 1981年 Allen and Inoue(艾伦及艾纽):将光学显微原理上的影像增强对比,发展趋于完美境界。 1988年 Confocal(共轭焦)扫瞄显微镜在市场上被广为使用。 现代: 有普通光学显微镜、相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暗视野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 未来: IBM成像技术获突破 未来显微镜可看分子结构图 由大连理工大学物理系教授吴世法等共同研制的原子力与光子扫描隧道组合显微镜2002年9月23日通过了国家教育部组织的鉴定,由王之江院士任主任的鉴定委员会对该技术成果给予高度评价。 据介绍,原子力与光子扫描隧道组合显微镜(AF /PSTM)是同时具有纳米分辨原子力显微镜和纳米分辨光学显微镜双重功能图像分解的纳米成像仪器。仪器技术原理是在 AF/PSTM中设置一个双功能共振光纤尖,当光纤尖在样品表面近场扫描时,反馈控制等振幅扫描成像,一次扫描中,同时采集样品的原子力显微镜 A FM图像和光子扫描隧道显微镜 P STM图像。该仪器在分子生物学、医药学,新材料学,集成光学,纳米科技等领域均很有用,高校将来甚至高中都可能普及。条件是产业化尚需研制商品样机,需要资金来开发产业化样机和产业化。估计在未来的十年内,在我国 A F /PSTM市场可达到每年一亿人民币产值,国际市场每年可达到一亿美元产值。我国研制生产的该仪器能占国际市场多少份额,与今后该仪器的产业化进程有十分重要的关系。 王之江等专家在审查了吴世法教授等共同研制的原子力与光子扫描隧道组合显微镜测试报告、使用报告和有关专利,认为: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仪器功能开发基金及校学科建设基金的支持,在两个国家发明专利的基础上,研制成功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可减少假像和样品光学与形貌图像分解的新一代纳米分辨 A F /PSTM型多功能光学显微镜。通过对光栅、薄膜、生物等类样品进行的扫描成像实验表明,该样机在一次扫描成像中可获得样品纳米分辨的 P STM折射率变化图像、透过率变化图像和样品纳米分辨的 A FM形貌图像、表面相位图像共四幅图像;实现减少假像和图像分解; A F /PSTM与双目立体显微镜共焦结合从十至数万倍可变具有减少假像和图像分解功能的新一代纳米分辨 A F /PSTM型光学显微镜,其减少假像和透过率与折射率图像分解方法属国内外首创,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023-08-03 01:58:411

PISP是什么细菌

青霉素中度敏感株
2023-08-03 01:58:503

传统的生物技术是怎样产生的?

传统生物技术应该说从史前时代起就一直为人们所开发和利用。在石器时代后期,我国人民就会利用谷物造酒,这是最早的发酵技术。公元10世纪,我国就有了预防天花的活疫苗。在西方,苏美尔人和巴比伦人在公元前6000年就已开始啤酒发酵;埃及人则在公元前4000年就开始制作面包;1676年,荷兰人Leeuwenhoek(1632—1723)制成了能放大170~300倍的显微镜,并首先观察到了微生物;19世纪60年代,法国科学家Pasteur(1822—1895)首先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并首先建立了微生物的纯种培养技术,从而为发酵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使发酵技术纳入了科学的轨道;到了20世纪20年代,工业生产中开始采用大规模的纯种培养技术发酵化工原料丙酮和丁醇;20世纪50年代,在青霉素大规模发酵生产的带动下,发酵工业和酶制剂工业大量涌现。发酵技术和酶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化工、制革和农产品加工等部门。在今天看来,上述诸方面的发展,还只能被观为传统的生物技术,因为它们还不具备高技术的诸要素。
2023-08-03 01:59:001

紧急悬赏!!!

1、 A 2、A
2023-08-03 01:59:193

巴斯德的生物起源学说

巴斯德与微生物(1860年) 1860年,法国杰出的化学家路易·巴斯德用带有S型瓶颈的瓶子做实验时发现了微生物,这不仅驳倒了中世纪对生命的看法,而且揭示了疾病的真实起因。他制成的S型瓶颈的瓶子,空气可以自由进入瓶内,但是尘埃则在曲颈的弯处沉淀。如果瓶子里面的肉汁是煮沸灭菌的,则微生物不会生长。如果除去瓶颈,瓶子里面的肉汁很快就会发酵,这就是微生物进入的缘故。他很快把这个发现用于实践:他发现并根除了一种侵害蚕卵的细菌,挽救了法国的丝绸工业。
2023-08-03 01:59:302

葡萄酒在历史长河里历经着怎样的传奇

葡萄酒已有近万年的发展史,从古至今,葡萄酒历经着怎样的传奇呢?  在九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葡萄酒作为一种酒精饮料,将创新与时尚融于一体。通过了解葡萄酒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知晓关于古老生活的很多东西。  1. 公元前7000至6600年  中国黄河流域的贾湖(现在的河南省)古老部落已经开始用大米、蜂蜜、水果等发酵成酒,储存在陶罐中。贾湖遗址成为世界上最早的酿酒坊。  2. 公元前4000年  以色列、格鲁吉亚、亚美尼亚以及伊朗发现了许多古老的酿酒设备,并且在地下发掘了许多大型陶罐。如今,格鲁吉亚依然采用传统的在地下陶罐中发酵的酿酒法,这种方法叫做Kvevri。  3. 公元前1600至1100年  有迹象表明,古埃及、亚述帝国(Assyria)以及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已经会使用土罐和羊皮运输葡萄酒。  4. 公元前1400年  在迦南地区(古以色列)和迈锡尼地区(Mycenaean,古希腊),双耳土罐成为运输葡萄酒的主要方式。此外,当时迈锡尼地区还会使用土罐侍酒。  5. 公元前1500至1200年  古老的皮勒斯片(Pylos tablets)上有古希腊B类线形文字记载的关于葡萄藤和葡萄酒的资料。  6. 公元前900年  在铁器时代,北欧的高卢出现了用橡木桶储存和运输葡萄酒的现象。直至今日,橡木桶依然用来增添葡萄酒的风味。  7. 公元前900至100年在古希腊和古罗马地区,粘土细颈双耳容器被用于葡萄酒的运输。  8. 公元前200年罗马鼓励士兵每天喝2至3升葡萄酒,以强壮体魄。  9. 公元前121年  当时被叫做欧皮南年制(Opimian vintage),被认为是罗马黄金时期最好的年份。该年份是以当时罗马的执政官卢修斯·欧皮南(Lucius Opimius)的名字命名。  10. 公元前40 年  埃及艳后最喜欢的就是古希腊葡萄酒——亚历山大麝香(Muscat of Alexandria),这种酒现今仍有生产。  11. 公元77年  古罗马著名作家老普林尼(Pliny the Elder)曾在书中写到了关于罗马一些顶级的葡萄酒产区,如费乐纳斯(Falernian)、 奥尔本(Alban)以及卡古本(Caecuban)。另外,他还在其著作《博物史》(Naturalis Historia)一书中,写下了“酒后吐箴言”(Vino Veritas)和“葡萄酒中自有真理”(In Wine There Is Truth)等名句。  12. 公元1000年  法国古莱纳酒庄(Chateau de Goulaine)建立,这很有可能是世界上目前尚在运营的最古老的酒庄。  13. 公元1100年  德国弗尔拉德酒庄(Schloss Vollrads)建立。1525年该酒庄被夷为平地,但之后该酒庄又被重建。至今,该酒庄依然是莱茵高(Rheingau)地区的葡萄酒生产商之一。  14. 公元15世纪至16世纪  葡萄酒很可能用石罐密封储存,再经过二次发酵产生气泡。这种克雷芒(Cremant) 风格就是法国气泡酒和英国果酒的原型。  15. 1530年葡萄藤从葡萄牙和西班牙转运至墨西哥和巴西。  16. 16世纪晚期  为了让葡萄酒能够在长途运输中不变质,人们一般会往葡萄酒中添加酒精,这个过程叫做加强。波特(Port)、马德拉(Madeira)、雪利(Sherry)和马沙拉(Marsala) 就是采用这种方法酿制而成。  17. 1600年  人们最热衷甜白葡萄酒,如波尔多的苏玳(Sauternes)、德国雷司令(Riesling)和匈牙利的托卡伊(Tokaji)。  18. 17世纪  受双耳土罐的启发,玻璃酒瓶开始在葡萄牙流行起来,主要用于陈酿波特酒。不幸的是,当时因为人们都是将酒瓶竖立放置,导致软木塞因变干燥而失去密封性。  19. 1650年左右  号称波尔多之王的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诞生,它是由品丽珠(Cabernet Franc)和长相思(Sauvignon Blanc)自然杂交而成。  20. 1659年  南非首次引进葡萄藤,从而诞生了康斯坦天然甜白葡萄酒(Vin de Constance)——拿破仑最爱的甜葡萄酒。  21. 17世纪后期  马德拉开始从热带海域运输至美国,途中该酒被“热化”,但它因此成为人们喜爱的方式之一,这也就是现代马德拉酿造方法的产生,这种高温加热法叫做Estufagem。  (1776年,美国签署《独立宣言》时,饮用马德拉酒庆贺。)  22. 1718年  在 1718 年,香槟产区大修道院颁布了一套酿酒法规,据悉这是唐·培里侬(Dom Perignon)为保证香槟品质而制定的一套法规。不过,当时的香槟酒中不允许加入霞多丽(Chardonnay),而现在霞多丽已然成为了香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品种。  23. 1737年  托卡伊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清楚划定界限的葡萄酒产区,目的是为了保护顶级托卡伊阿苏(Tokaji Aszu)甜白葡萄酒的酿造传统,该酒当时就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传统了。  24. 1740年人们重新设计了一种可以平放的酒瓶,以增加葡萄酒的陈年潜力。  25. 19世纪中期  起泡酒在香槟产区变得非常流行,这部分得益于酒瓶得到规范化吹制。  26. 1857年  美国加州索诺玛(Sonoma)建立了第一座商业性酒庄——布埃纳维斯塔酒庄(Buena Vista Winery)。  27. 1862年  法国“微生物学家之父”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发现氧气对葡萄酒有不利的影响,此后葡萄酒行业开始寻求设计出最适宜的酒瓶。  28. 19世纪60年代  具有“意大利酒王”之称的巴罗洛(Barolo)红葡萄酒是甜型的。  29. 1890年  仙粉黛(Zinfandel)是美国种植面积最广的葡萄品种。  30. 截止1900年  法国70%的葡萄园被根瘤蚜摧毁。  31. 1920至1933年美国全面实行《禁酒法案》(Prohibition),美国葡萄酒业受到严重的打击。  32. 1949年  这是波尔多一个非常好的年份,被称为“世纪之年”(vintage of the century)。  33. 20世纪50年代  法国葡萄酒在美国非常流行。  34. 1964年第一款盒中袋葡萄酒诞生。  35. 1967年  世界上第一届葡萄酒博览会在意大利维罗纳举行。同年,第一台商业化葡萄采收机器在美国纽约应运而生。  36. 1978年  罗伯特·帕克(Robert Parker)正式创办《葡萄酒倡导家》(The Wine Advocate),他的100分制葡萄酒评分体系成为葡萄酒消费者的重要参考。  37. 2000年  法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葡萄酒生产国,意大利仅此与法国,位居世界第二。  38. 2010年  赤霞珠成为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广的葡萄品种。  39. 2013年  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干红葡萄酒消费国。
2023-08-03 01:59:371

医学史上的伟大先驱们——2.北里柴三郎( Kitasato Shibasaburō)

“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见虎。鼠死不几日,人死如圻堵。昼死人,莫问数,日色惨澹愁云护。三人行未十步多,忽死两人横截路。” 这是清代诗人师道南的诗作,生动描写了昔日云南鼠疫的悲惨景象。数百年过去了,后人读之,犹宛如亲见,后背生寒。鼠疫,它传播快,死亡率高,瘟神到处,十室九空。在欧洲,它声名赫赫,令人闻之生畏。因感染者会出现严重的皮肤黏膜出血和末端肢体坏死,故又被称之为“黑死病”。鼠疫的出现,曾多次影响历史进程。它绝对是瘟疫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长久以来,人类在鼠疫面前一筹莫展,生死只能听天由命。直到鼠疫的病原体被发现,才第一次看到了战胜鼠疫的一线曙光。这其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就有本文的主角,日本人北里柴三郎( Kitasato Shibasaburō)。北里柴三郎师从当时著名的微生物学家,德国人罗伯特·科赫(Robert Koch)。他坚守于柏林大学的实验室不舍昼夜地奋战,在破伤风和白喉的研究和探索中收获颇丰。他和当时的搭档埃米尔·冯·贝林(Emil von Behring)一起开发了用破伤风杆菌纯培养物治疗破伤风的血清疗法,通过在人体身上引起对破伤风的被动免疫。这种开创性的疗法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1894年,香港鼠疫爆发,北里柴三郎被派去调查病因。他在病逝的尸体上分离出了一种细菌,命名为革兰氏阳性菌。著名的医学期刊《柳叶刀》立即刊文通报,说北里柴三郎发现了本次鼠疫的病原体。 可后面的事情一波三折。另一位微生物界大佬巴斯德(Louis·Pasteur)的弟子耶尔森(Alexandre Yersin)几乎在同时有了新的发现。他也找到了一种鼠疫杆菌,命名为“巴氏鼠疫杆菌”(后被学术界更名为“耶尔森氏鼠疫杆菌”,以表彰他的贡献)。 然而,两种致病菌却不是同一种,这就成了一桩无头公案。最后,北里柴三郎通过《柳叶刀》承认,他的样本可能被肺炎球菌污染,从而动摇了他的研究结果的准确性。但他确实分离并描述了香港的鼠疫杆菌,其贡献无可辩驳。因此,学术界将他和耶尔森视为鼠疫杆菌的共同发现者。 昔日的索命幽灵终于显形,有了目标之后,人类最终战胜鼠疫将不再遥远。
2023-08-03 01:59:441

猪瘟称为一号病
2023-08-03 01:59:534

气候转暖后,北极永久冻土会给人们带来怎样的危害?

如果永久冻土带存在感染早期人类和人类祖先物种的细菌,当冻土带融化时它们很可能再度侵袭我们。并且近期活性永久冻土带充满了一些“陈旧物质”:枯死植物、死亡动物、被灰尘和积雪掩埋和重复掩埋的苔藓。长期以来,在冰冻的环境下这些物质减缓腐烂分解进程,但它们最终会腐烂,并释放气体进入大气层,加剧全球气候转暖速度。也就是说,气候变化将唤醒地球上被遗忘的病原体,这是全球气候转暖最离奇的特征之一,并且已悄然发生了…….1892年,当时28岁的俄罗斯植物学家德米特里·伊万诺夫斯基(Dmitri Ivanovsky)在圣彼得堡召开的一次科学会议上提出一种无法解释的现象:他发现一种没有细菌的疾病。当他将烟叶放入一种清澈的液体中,他观察到烟叶上出现斑点,但是在显微镜下找不到可以解释这种变化的细菌。在这项研究之前的几十年,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和其他科学家证实显微镜下的微生物可以导致疾病。但是令伊万诺夫斯基困惑的是,他在实验中证实了一种没有微生物的疾病。他指出,这种疾病与烟叶上的黏液有关,并将其命名为“病毒(virus)”,拉丁语的意思是“黏液”。125年之后,我们仍继续沿用伊万诺夫斯基命名的病毒术语,但是我们知道病毒远比我们想像的更加奇特。作为病毒存在单位,个体病毒粒子在生命周期中能够多次复制自已,但从未被描述为活体状态,它从不呼吸或者交配。它会刺穿细胞壁,劫持细胞的蛋白质工厂,迫使其复制更多的病毒粒子。一个病毒粒子几乎瞬间内可以复制数万个副本病毒粒子,病毒是存活的非生命体,是渴望存在却没有意识的物质。让·米歇尔·克拉维莱(Jean-Michel Claverie)和香塔尔·阿比盖尔(Chantal Abergel)是法国马赛大学两位资深微生物学教授,他们从事多年病毒研究工作,同时,他们也是一对夫妻,自21世纪之交以来,他们是全球最著名的两位“微生物猎人”。2002年,当他们在马赛大学实验室研究军团菌病(Legionnaires" disease)时,发现迄今史上最大的细菌——拟菌病毒(Mimivirus),这种细菌非常大,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克拉维莱夫妇共发现了四种“怪兽级”细菌,其体积是2000年之前科学界所发现任何细菌的数倍。这四种细菌是在一些特殊环境下发现的:除拟菌病毒之外,第一种细菌发现于澳大利亚浅湖;第二种发现在智利海边一桶海水中;第三种是在女性隐形眼镜上发现的。所有这些大型病毒都感染了变形虫,而不是人类,它们并未对我们构成传染性威胁。但是它们是非常奇特的物质,它们的体积与细菌相差较大,从显微镜中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它们的生命力非常顽强,同时,大多数细菌比变形虫制造更多的蛋白质。令克拉维莱夫妇吃惊的是,他们并未想到“怪兽级”细菌会潜伏在永久冻土带。2013年,克拉维莱阅读了一支俄罗斯研究小组的研究报告,报告中发现潜伏在永久冻土层深处的一种神秘种子,这种水果种子掩埋在地下38米之下,大约在零下6.7摄氏度的条件下度过了数千年时间。在冷暖季节交替时从未解冻过,然而一旦将其解冻,并放在花盆之中,它会萌发出蜡状小芽和娇嫩的白花。“永久冻土带逐渐复苏的病毒十分反常。”克拉维莱联系了这支俄罗斯研究小组,向他们解释了自己对微生物的研究,并希望获得一些永久冻土层样本进行实验,该研究小组同意了,向克拉维莱夫妇邮寄了包含该类型种子的相同永久冻土冰冻样本。在实验中,他们将一小块样本放在高分辨率显微镜下观察,并将实验温度调至正常室温,引入变形虫进行研究,观察最终实验结果。之后他们观察发现一种病毒出现在他们的取景器中:西伯利亚阔口罐病毒(Pithovirus sibericum),这是一种体形较大的卵状病毒,能够在冰芯中冰冻存活3万年时间。同时,这是迄今发现最大的病毒粒子。克拉维莱说:“我们试图隔离变形虫病毒,却不知道它们是一种大型病毒,并且是一种未知、完全不同类型的病毒。实验证明我们在永久冻土层中发现一种十分反常的病毒,它非常奇特!”他们发现的这种病毒对人类不会构成威胁,但是人类病原体也能幸存于永久冻土层的冻融条件。2016年夏季,西伯利亚爆发炭疽热,导致数十名成年人和一位儿童死亡,病毒载体被认为源自1941年一头死亡驯鹿的解冻腐烂尸体。同时,一支加拿大科学家研究小组近期发现一种细菌——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它们发现于新墨西哥州的一个洞穴,已封存了400多万年时间。虽然它们对人类不会构成危害,但是这种远古细菌对多数临床抗生素具有耐药性,其中包括多数最新研制和最具治疗效果的抗生素。这项发现表明,细菌可以幸存于最特殊、最偏远的环境。“马上你会挖掘出100万年未动过的1600万吨永久冻土!”研究人员继续研究测试病原体的极限,据报道,上世纪80年代,前苏联微生物实验室从永久冻土层中复活了细菌,但是人们对该研究报告很少关注。 2017年,克拉维莱来到了西伯利亚在永久冻土层深处挖掘采集样本,试图证实病毒能够幸存于解冻100万年前的永久冻土层。克拉维莱说:“我们试着在更深处采集样本,从而证明其中可能包含幸存于变形虫体内的病毒,我们并不是试图恢复人类病毒,当然,我们不会做傻事。”目前,气候变化对永久冻土带产生的影响令他们十分担忧,尤其是人类活动促使永久冻土带开始解冻。例如:格陵兰岛,现在这个岛屿是丹麦的领地,3个世纪前丹麦对格陵兰岛进行殖民,目前格陵兰岛正在缓慢地从欧洲分离,2009年,格陵兰岛当地政府从丹麦接管了除国防和外交政策之外的所有政府职能。每年丹麦仍对格陵兰岛拨付当地政府预算三分之二的资金,但是如果格陵兰岛独立,丹麦将放弃对其拨款。为了填补财政预算缺口,格陵兰岛开采了6个新矿,这座岛屿蕴藏大量矿产,岛屿南部拥有全球最大的稀土储量。北极危险的海域和极端的气温使这些稀土资源很难进行开采,但是伴随着全球气候转暖,将解决以上“两个问题”。在今年《欧洲内科医学杂志》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中,克拉维莱担心北冰洋(尤其是指西伯利亚和俄罗斯北极区域)开通商业通航会导致病原菌爆发。他指出,我们和俄罗斯人都知道,这里拥有大量的珍贵资源。其中包括:贵重金属、稀土、石油,还有天然气和黄金。但是格陵兰岛资源开采仍存在着压力。在北极地区采矿和开采石油需要移动大量永久冻土,至少是数百万吨的等级,如果要进行采矿,你需要立即挖掘1600万吨永久冻土,事实上这些冻土在过去100万年的时间里未被移动或者破坏过。克拉维莱称,可以想像一下,如果未来对永久冻土带进行资源开采,那么在采矿小屋旁会堆积着大量腐败分解的永久冻土,它们暴露在阳光、空气和夏季雨水之中。如果永久冻土中包含大量感染人类或者人类祖先的微生物,那么我们将距离危险更近了。如果某一种传染性病毒在格陵兰岛释放出来,鲁特·佩宁加(Luit Penninga)将是处理这些问题的首批人员之一,据悉,佩宁加是格陵兰岛伊卢利萨特医院的资深外科医师。他在办公室可以看到迪斯科湾,这是位于北极圈北部320公里处的一个灰色海域,他有时会看到冰山蓝色边缘,以及驼背鲸尾部跃出海面。“格陵兰岛医疗条件较差,存在僵尸病毒和一些未知病毒!”佩宁加一生致力于基础较差的北极医疗工作,在梅耶会见佩宁加的前一个晚上,佩宁加乘坐直升飞机穿越海湾约见一位宫外孕产妇,她生活在乌玛纳克村,这座村庄居住人口1200多人,但是村子里没有医生。佩宁加将这位产妇送上飞机,并在途中照顾她,当直升机降落在伊卢利萨特医院时,立即对这位产妇进行了手术,这项手术非常成功。第二天佩宁加会见梅耶,梅耶看上去温和而平静,该地区处理类似这样的手术是经常的事情。目前,格陵兰岛医疗保健体系是社会化——所有医院都是国有单位,所有医疗和处方药都是免费的,并且格陵兰岛分为几个区域。自从佩宁加负责伊卢利萨特地区卫生保健以来,他对格陵兰岛西北部一半地区的居民医疗保健进行了监管,其中包括:伊卢利萨特市(格陵兰岛第三大城市)、卡纳克(Qaanaaq)——北冰洋拥有650人的小城镇。据了解,北冰洋地区生活着1.7万人,他们生活在小村庄里,交通工具只有船只或者直升飞机,他们生活在比法国面积更大的地区。有时佩宁加必须乘坐3个小时的飞机,往返于卡纳克和伊卢利萨特之间,两个地区之间的距离超过1173公里,每次飞行的费用为1400美元。从伊卢利萨利出发,飞往一些最小的村庄还需要1个小时的距离,那些小村庄居民世代以捕猎海豹和海象为主。每年运输费用占格陵兰岛全年健康预算的10-15%。佩宁加经常处理雪地机动车和狗拉雪橇等人员受伤事故,以及治疗阑尾炎、呼吸道衣原体感染和肺炎。其中最糟糕的疾病是细菌感染:一种具有特殊攻击性的耳部细菌感染,是格陵兰岛独有的,能够导致孩子持续多年的耳膜穿孔,对孩子们的学校学习构成了严重影响。格陵兰岛还有一种特有的败血病,医生在岛上工作了几年,都知道这种疾病的可怕之处,佩宁加说:“有些人会很短时间内感染这种败血病,甚至会很快导致死亡。”当梅耶问询佩宁加关于僵尸病原体时,他笑着点点头,然后说:“是的,格陵兰岛存在僵尸病原体感染现象,这是非常棘手的问题,更令人担忧的是,我们甚至不知道这是由什么细菌感染的。”一些潜伏在永久冻土层的细菌可能非常熟悉,人们已知道它们的攻击性,并认为人类能够根除。世界卫生组织(WHO)曾夸大宣称已根本性消除天花。但是克拉维莱警告称,很可能天花病毒在永久冻土层中保存了下来。更令人担忧的是永久冻土层还可能潜伏着我们未知的病毒,克拉维莱说:“没有人真实理解为什么穴居人如何消失灭绝,有时潜伏在永久冻土层中的某些病毒可能威胁人类或者远古人类近亲,值得注意的是,现今这些病毒可以再次感染我们!”梅耶离开格陵兰岛两个星期之后,一处距离佩宁加办公室不远的永久冻土突然燃烧起来,这则消息震惊了全球各地的新闻媒体,许多人都很难理解冻土层会突发野火,这场大火持续了几个星期,当地政府试图搞清楚如何避免永久冻土层野火对人们构成伤害。问题在于冻土层火灾很难控制,消防后勤单位很难及时到位,人们难以预测其发生地点或者如何进行控制,最终这场冻土层野火是被一场大雨扑灭的。这种紧急情况超越了我们的“已知范围”,也是气候变化产生最令人不安的征兆之一。不管未来一个世纪会出现火灾还是洪流,或者可怕的瘟疫,这些现象可能会变得越来越极端,人们对其了解更加有限,未来我们将会吃惊地发现自己与这些现象做斗争,甚至是在最安静的地方,世界也会充满新的危机隐患。
2023-08-03 02:00:041